No.3

现代农业

/01/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本课题属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

所自列育种项目——“抗锈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选育”,

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其背景是针对甘肃省冬小麦

生产要求,进行抗锈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等方

面的研究。2、研究的意义目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中,抗条锈

病、优质、丰产性好的接班品种较少,严重影响了冬麦区小

麦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及时选育和示范推广抗病性强

,丰产性好,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以替代退化感病的品种,对确

/01/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

保小麦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3、主要论

点与结论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以新抗12号为母本,中04304为父本组配的常规种,原系谱号

为中05463。其特征特性:普通小麦,冬性。幼苗半匍匐,穗

为纺锤形,白壳,无芒。株高104.6厘米,穗长8.4厘米,结实小

穗18.0个,穗粒数41.2粒左右,千粒重42.7克。粗蛋白含量1

3.57%,湿面筋含量25.1%,赖氨酸含量0.35%,沉淀指数35毫升

,容重802.0克/升。生育期在天水255天,比对照兰天19号早

熟1天。抗病性:经接种鉴定,对条锈病苗期中抗,成株期对

供试菌系条中33号、条中34号、贵农22-14、贵农其他和混

合菌表现免疫,总体抗病性表现抗病。对白粉病表现高抗。

产量表现:2013~2015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山区组区域试

验,平均亩产平均亩产462.95公斤,较对照兰天19号增产6.8

%。2016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371.2公斤,较对照兰天19号

增产4.0%。适宜范围:适宜我省天水及周边地区干旱、半干

旱山区种植。4、创见及创新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是通过

种质资源的广泛引进,筛选鉴定,确定亲本材料,开展种质的

创新及利用,采用品种间杂交,系谱法选择而成。该品种抗病

性突出:经2009年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兰州温室进行苗期

混合菌和甘谷成株期分小种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

中抗;成株期对33号、条中34号、贵22-14、贵农其它及混合

菌均表现免疫。从多年试验示范来看,该品种对白粉表现高

抗,具有多抗性。产量表现好,适应性广:2013~2015年2年

/01/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

10点次区域试验中,9点次增产,平均亩产462.95kg,较对照兰

天19号增产6.8%。2015~2016年度参加省陇南片山区组小麦

生产试验,5点次平均亩产371.2㎏,较对照兰天19号增产4.0

%。其中4点次增产,1点次平产。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

题中梁30号具有丰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特性。这些

品种的示范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小麦产量,增强农民群众种

粮积极性。按其表现可在渭河流域川水地和海拔1200~200

0m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二阴地区和高寒地区种植,也适应于

一熟地区旱川地及河滩地种植,并可在陇南、定西、平凉及

周边地区种植。其推广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6、历年获奖

情况无7、成果简介中梁32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新

抗12号为母本,中04304为父本组配的小麦新品种。原系谱号

为中05463。属普通小麦,冬性。幼苗半匍匐,穗为纺锤形,白

壳,无芒。株高104.6厘米,穗长8.4厘米,结实小穗18.0个,穗

粒数41.2粒左右,千粒重42.7克。粗蛋白含量13.57%,湿面筋

含量25.1%,赖氨酸含量0.35%,沉淀指数35毫升,容重802.0克

/升。生育期在天水255天。抗病性:经接种鉴定,对条锈病

苗期中抗,成株期对供试菌系条中33号、条中34号、贵农22

-14、贵农其他和混合菌表现免疫,总体抗病性表现抗病。2

013~2015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山区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462.95公斤,较对照兰天19号增产6.8%。2016年生产试验中

,平均亩产371.2公斤,较对照兰天19号增产4.0%。栽培要点

/01/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

:天水及周边地区高山二阴区在9月中旬播种,浅山区9月下

旬播种为宜。适宜范围:适宜我省天水及周边地区干旱、半

干旱山区种植。

/02/ 一种米粒冲调型即食方便粥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米粒冲调型即食方便粥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粥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已有数

千年的历史,在传统营养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熬制粥已成为一项费时费工的工序,为

实现粥的方便化、快捷化、营养化,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种

快餐食品——冲调型方便粥,所谓方便粥就是用物理、化学

的方法对大米进行预处理,把处理后呈粉状或仍呈米粒形状

的这种食品封装入塑料袋内,食用时只要将袋内米粒倒入碗

内,用热水瓶中的开水冲泡,几分钟就可以变成稀粥。冲调型

/02/ 一种米粒冲调型即食方便粥及其制备方法

方便粥是继方便面、方便米饭之后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方便食

品,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携带食用方便、安全卫生、耐贮

存和在野外环境下能够即食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

的欢迎。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冲调型

方便粥不仅能满足即食、方便的要求,而且是一种主食产品

,可以弥补其他方便食品营养单一、难以满足人们生理及营

养需求的不足,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

前景。冲调型方便粥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全粉冲调型方便

粥和米粒冲调型方便粥。有一专利报道了一种快餐方便粥及

其制备方法,以小麦米、糯米、小米、玉米、大豆、绿豆、

红豆、花豆、花生米、板栗米,去核大枣,芝麻,干胡萝卜、

枸杞子、茶叶为原料,经烘炒、粉碎、调配包装工序制成冲

剂,本成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营养成分丰富,食用方便,将其

制成小包装,食用时开水冲服即可,是上班族理想的饮用食品

,这一类型的方便粥是属于全粉冲调型方便粥,全粉冲调型方

便粥由于冲调易结块,并且与新鲜煮粥的外观、口感存在较

大的差异,已经逐渐被消费者和市场所淘汰,消费者逐渐偏爱

全米粒或带有米粒的冲调型方便粥。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1)原料的准备制备米粒冲调型即食方便粥的原料为大

米、小米、黑米、糯米、大黄米、小黄米、薏米、玉米和小

麦中的一种或多种,将所述的原料清洗干净备用;(2)原料

浸泡液的制备所述的原料浸泡液按照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

/02/ 一种米粒冲调型即食方便粥及其制备方法

成:柠檬酸0.1-0.9份、碳酸钠0.02-0.5份、β-环状糊精0.

1-1.5份、单甘酯0.1-0.9份、蔗糖脂肪酸酯0.1-0.3份和水

100份,按上述配比称取各组分,混合,搅拌溶解得原料浸泡液

;(3)超声波浸泡第一次浸泡:将步骤(1)中清洗干净的

原料放入步骤(2)所得的原料浸泡液中,用超声波进行第一

次浸泡处理,浸泡时间为10-80min,所述原料浸泡液的用量为

超过所述原料表面2-5cm;第二次浸泡:将第一次浸泡处理后

的原料离心脱水后,再将原料放入清水中,用超声波进行第二

次浸泡处理,浸泡时间为10-80min,所述原料与水的质量比为

1:5-25;(4)脱水将步骤(3)中第二次浸泡处理后的原料

进行离心脱水处理,去除表面水分;(5)熟化将经步骤(4)

脱水处理后的原料放入高压蒸煮锅中蒸煮,利用高压蒸汽对

其进行蒸煮,破坏细胞壁使原料快速熟化,得熟化原料;(6)

干燥将得到的熟化原料冷却至室温,进行热风干燥,至熟化原

料中水分含量小于10%;(7)包装将步骤(6)干燥后的熟化

原料进行真空包装,杀菌、贴标签后即成米粒冲调型即食方

便粥成品。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米粒冲调型方便粥是

一种新兴食品,在产品质量、风味及产业化方面还存在着一

些问题,一是在加工方便粥后,贮藏过程中米粒易回生,不能

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营养成分,影响粥原有的口感;二是其加

工繁琐,成本较高,如加工过程需要炒米,炒米的火候不易掌

握,易使米粒变焦,不能使米粒更好的形成多孔状,影响后续

/02/ 一种米粒冲调型即食方便粥及其制备方法

复水速度;又如加工过程中还需低温冷冻处理,加工成本较高

。因此,需要一种方便粥的加工技术,既要保证加工方便粥时

防止米粒回生,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营养成分,不影响粥原有

的口感,又要操作简单,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工厂化生产。四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成果提供了一种用

于制作米粒冲调型即食方便粥的原料浸泡液,该原料浸泡液

可增强米粒抗回生性能,缩短冲调即食方便粥复水时间;本成

果目的之二在于提供利用上述原料浸泡液制备米粒冲调型即

食方便粥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无需炒米和低温冷冻操作

,生产效率高、耗能少,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工厂化生产。五

、成果简介本成果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米粒冲

调型即食方便粥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步骤:原料的准

备—原料浸泡液的制备—超声波浸泡—脱水—熟化—干燥至

水分含量小于10%—包装;所述的原料浸泡液按照重量份计由

以下组分组成:柠檬酸0.1-0.9份、碳酸钠0.02-0.5份、β-

环状糊精0.1-1.5份、单甘酯0.1-0.9份、蔗糖脂肪酸酯0.1

-0.3份和水100份,该原料浸泡液可增强米粒抗回生性能,有

利于方便粥的长期储存,缩短冲调即食方便粥复水时间,且充

分保存了原料的有效营养成分,提高了即食方便粥的食用品

质;成果的米粒冲调型即食方便粥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无

需炒米和低温冷冻操作,缩短制作工艺时间,生产效率高、耗

能少,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工厂化生产。

/03/ 基于水文相似分析的西藏典型无资料流域工程水文计算方法研究
基于水文相似分析的西藏典型无资料流域工程水文计算方法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项目研究、开发简要内容:通过对西藏灌区水

资源系统水均衡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的实地调查,结合对有关

参数的实验观测,研究灌区尺度上谁的平衡、转化、运移、

分配过程和机制,定量分析区域水均衡要素间相互制约和转

化关系,研究研究大型灌区尺度水均衡参数和变量的时空变

异特征,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高原灌区好水机理和水平衡机

制,为西藏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区供用水现状评价及耗水类型研究2)水平衡要素计

/03/ 基于水文相似分析的西藏典型无资料流域工程水文计算方法研究

算方法研究及关键参数的实验标定3)典型区域水平衡机制研

究4)墨达灌区生态耗水规律研究5)大型灌区水平衡要素的时

空变异性研究6)墨达灌区耗水量及宏观调控研究2、项目已

达到最终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已墨达~雅砻罐区为

研究对象,结合灌区农业耗水、生态用水和来水特点,突破传

统思路,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观测,研究灌区尺度上的水量平

衡、转化、运移、分配过程和影响机制,研究了大型关区区

域参数和变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定量研究了区域水平衡要素

间的相互制约和转化关系,揭示了灌区耗水规律和水平衡机

制,完善现有水平衡计算方法,为西藏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提供

技术支撑,是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现已

完成全部计划任务,已达到最终目标和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1)在西藏农牧学院、墨达灌区和雅砻罐区开展了现场调查与

实验研究,揭示了西藏灌区能量耗散、过程阻力以及能效质

量转化效率对主要作物腾发量的影响机制,为提升西藏高原

灌区规划设计精度,推行节水灌溉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

术方法的支持。2)针对西藏高原灌区生产条件恶劣,较薄耕

作层土壤不易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状态储存和调节等重要生态

问题,发展了西藏高原灌区生态好水理论,首次系统的阐明了

西藏高原灌区在农作物生育期的生态耗水过程。3)揭示了灌

区的水均衡机制,建立了水肥耦合舔几下的青稞生长动力学

模型,解释了灌区水均衡要素空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

分布式灌区水文模型。4)本项研究所提出的灌区耗水量计算

/03/ 基于水文相似分析的西藏典型无资料流域工程水文计算方法研究

模型,地下水不给模型等激励性模型,填补了西藏高原地区农

业水资源利用在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上的空白,完善和吩咐

了灌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为西藏地区

灌区灌溉由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过渡、节水灌溉制度的施行

和灌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在

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篇;培养研究生2人,提交研究报告1份。

/04/ 华州牌奥润胶囊
华州牌奥润胶囊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

器官,担负着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功能,如脂肪、糖类及蛋白质

的代谢和储存,调节血液中物质的浓度,分泌胆汁,解毒等。

然而,肝脏又易受到生物、化学等有害物质损伤。一般情况

下,肝损伤可以分为病毒性肝损伤(甲肝、乙肝等)、化学

性肝损伤、暴力性肝损伤。化学性肝损伤,顾名思义,是由化

学性肝毒物质造成的肝损伤,这些化学物质包括酒精、环境

中的化学毒物及某些药物。我国的肝保健品市场是自2000年

/04/ 华州牌奥润胶囊

开始发展的一个新兴的市场,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还

没有形成细分市场,占全部保健品市场的份额还是非常小。

目前的肝保健品市场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领导品牌,大都为

区域性的品牌。近年来,中草药以其药性缓和、不易产生耐

药性、适合长期服用等特点,越来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我公司科研人员顺应这种市场需求,结合中西医理论,根据

化学性肝损伤的机理以及现代药理研究,以补益气血、活血

养肝为原则,选用桑椹、灵芝、当归、人参进行组方,先后进

行了配方研究,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并对生产的产品进

行了安全毒理学试验、功能学试验、稳定性试验、卫生学试

验等。卫生学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品铅、砷、汞、标志

性成分含量及微生物均符合质量标准规定,产品稳定;安全毒

理学试验证明本品为无毒级,功能试验表明产品对化学性肝

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通过现代化加工工艺制成,既保留了中

药的有效成分,又减少了服用量。该产品2014年6月获得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产品批准证书。护肝保健食品市场是自

2000年出现的一个新兴市场,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略有增长

的势头。本产品作为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保健

食品,安全有效,符合当前的市场要求,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

个可信、可靠的选择。可以预期,此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一旦

投放市场将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05/ 设施果蔬地生态环境监测及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设施果蔬地生态环境监测及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设施农业所建造的人工建筑为种植提供适宜的环境

条件,为瓜果蔬菜生产提供了设施支撑。但生产过程局部改

变了生态环境,其土壤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都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条件下

,如多年连作、肥水管理不合理等,容易造成某些土壤理化和

生物学性状恶化,且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绝大多数设施蔬菜

种植品种单一,复种指数高,连作障碍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

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病虫害严重、土壤环境恶化等不良现

/05/ 设施果蔬地生态环境监测及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象。与露天种植模式相比,在土肥管理、温湿度控制和病虫

害防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别,形成了相对比较特殊的生态

系统,已成为设施栽培普遍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2013-20

15年间,课题组获取了周年种植大棚内外的气温、地温和湿

度的大量数据,初步掌握了逐月每日大棚内外气温、地温和

湿度的昼夜变化规律,包括每月每日即时走向、升降时段(

最高、最低值及时间节点)以及大棚内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

浓度;围绕项目开展,近3年对浦东新区12个设施栽培土壤养

分进行了定点监测,分析了养分指标,包括土壤pH、有机质、

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变化情况;掌握了土壤

微生物群落演变趋势,为开展相关针对性技术试验提供理论

依据。通过相关试验对提高蔬果产量有明显的作用。博翼瓜

果生产基地20亩火龙果通过木霉菌应用亩产量由1500公斤提

高至1640公斤,提高了9.3%。普南蔬菜园艺场通过高温闷棚

、水肥一体化、遮阳及木霉菌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茄果类蔬

菜平均亩产量由3600公斤提高至3950公斤,提高了9.7%;叶菜

类平均亩产量由2200公斤提高至2350公斤,提高了6.8%。在

浦东新区普南蔬菜园艺场和上海博翼有机农业技术发展有限

公司的火龙果生产基地核心区建立2个监测点,面积为50亩,

其中普南场30亩,博翼20亩;根据浦东新区园艺场的地理分布

和土壤状况,在普南蔬菜园艺场(110亩)和祝桥镇关祥合作

社(98亩)落实集成技术示范面积208亩;技术辐射578亩,包

括光铭农产品生产基地(280亩),川沙镇大洪园艺场(118

/05/ 设施果蔬地生态环境监测及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亩)和曹路镇朝意蔬果专业合作社(180亩)

/06/ 夏玉米抗病鉴定平台构建及种质创新与多抗品种选育
夏玉米抗病鉴定平台构建及种质创新与多抗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由于耕作方式改变及气候变化等影响,病害(玉米

粗缩病、茎腐病、叶斑斑病和南方锈病等)成为黄淮海夏玉

米生产最大的生物胁迫因素。项目组历经十余年攻关,系统

开展了重要玉米病害抗病种质筛选、抗病基因鉴定、抗性材

料创制及多抗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取得重大创新与成效:

(1)构建玉米抗病鉴定及基因挖掘创新平台,发明接种体快

速繁殖技术,推动抗病品种的审定与安全利用。该项目构建

了针对黄淮海玉米育种需求的抗病鉴定及基因挖掘创新平台

/06/ 夏玉米抗病鉴定平台构建及种质创新与多抗品种选育

,以首创的抗病鉴定接种体快速高效繁殖技术为支撑,建立了

“河南省国家农作物品种测试站”。2015-2019年对国家黄

淮海区和河南省参试玉米品种开展规模化鉴定,完成河南省

全部参试品种1949份11694份次病害的接种鉴定,因病害严重

淘汰332个,助推审定145个品种;完成19家联合体/绿色通道

企业参试品种1767份10131份次病害的接种鉴定,淘汰406个

,助推审定95个品种,为黄淮海区和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及安

全生产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新品种累计推广2711万亩

,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5亿元。(2)鉴定抗病资源,发掘粗

缩病、南方锈病等病害的抗病基因,为创新抗病种质和品种

选育奠定基础。该项目对玉米自交系关联群体开展了粗缩病

、小斑病、大斑病、茎腐病和南方锈病的多年多点精准鉴定

和基因分型研究,筛选出高抗种质82份,用于遗传改良、基因

发掘、新品种选育等研究。新发掘抗病相关功能基因27个,

阐明了抗大斑病和粗缩病的遗传结构;新发现主效抗病位点

5个:粗缩病主效抗病位点2个(qZD-MRDD8-1和qZD-MRDD4-

1),大斑病主效抗病位点1个(qNCLB5.04),南方锈病主效

抗病位点2个(qSCR10.00/01和qSCR4.01,精细定位在274Kb

和770Kb区间,开发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组合物3个);克隆并解

析了玉米茎腐病抗病基因ZmAuxRP1功能和调控机制。(3)

创新玉米抗病育种技术,选育并推广多抗玉米品种,推动我国

玉米抗病学科发展和抗病育种水平提升。组建“河南省抗病

玉米种质资源选育创新团队”,建立产学研玉米产业技术体

/06/ 夏玉米抗病鉴定平台构建及种质创新与多抗品种选育

系,开展科企联合商业化育种。制定“抗病+坚杆早熟+抗逆

广适”多种质融合的多抗自交系遗传改良策略和“稳定父本

,放开母本”的杂交种组配技术方法。通过育种群体构建及

SNP标记背景选择,以抗病种质利用为基础,精准鉴定为手段

,分子辅助选择为突破,进行了系统技术集成和创新,构建产

学研融合的商业化玉米抗病育种技术体系。通过反向回交、

多种质融合等技术创制出多抗育种新种质GD14109、鼎307、

鼎317等10份,进而成功选育出中抗4种以上重要病害的新品

种鼎优919、鼎优151、鼎优161,多抗机收杂交种鼎优163和

豫保122。鼎优919的抗逆性实现新突破,其抗倒性、花粉耐

高温性优于郑单958、先玉335和伟科702,通过河南省审定和

山东等五省引种认定,累计推广450万亩,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3.9亿元。本项目通过构建玉米抗病鉴定创新平台和产学研

融合的商业化玉米抗病育种技术体系,推动我国玉米抗病学

科发展和抗病育种水平提升,成效显著。建立创新平台2个,

审定品种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4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

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9篇,SCI总

引次数72,他引58次。

/07/ 磐安县香榧优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研究
磐安县香榧优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是磐安县2013年立项的一般科研计划项目《

磐安县香榧优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研究》研究成果,成

果主要内容为:1、对磐安县丰富的榧树和香榧种质资源进

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其种质资源状况,特别是其优

质资源状况和多样性水平,筛选出磐安县栽培香榧优质资源

45份,野生榧树优质资源雌榧25份、雄榧20份,挖掘出磐安长

榧、玉山鱼榧、甜丁香等18个尚未被开发利用的优良地方品

种、自然类型、无性系;2、建立了1个磐安县县级香榧优质

/07/ 磐安县香榧优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研究

资源收集圃,总面积50亩,收集保存香榧优质资源45份、榧树

优质资源45份;3、选育出“磐安长榧”、“玉山鱼榧”2个

获得国家级授权的植物新品种;4、对筛选出的优良榧树和香

榧种质种实等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完成了《磐安榧树不同

类型种实性状比较研究》、《磐安长榧种实特性初步研究》

2篇研究论文,投稿到《浙江林业科技》刊物,其中已发表1篇

(2018年第38卷06期)、在论文终审阶段1篇。成果形式: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发的2个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2篇

研究论文。成果应用情况:项目选育出的“磐安长榧”、“

玉山鱼榧”2个榧树属新品种通过扩繁育苗已得到初步推广

应用,推广栽培面积500亩,特别是磐安长榧由于其种仁品质

可与香榧媲美,市场需求量更大。

/08/ “南海一号”斑节对虾良种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南海一号”斑节对虾良种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项目建立了天津地区斑节对虾“南海一号”良种繁

育及苗种培育体系,培育幼体4256万尾。建立了3种适合天津

地区斑节对虾“南海一号”的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示

范3000平方米,淡水池塘养殖养殖模式示范7600亩,大型海水

生态池塘养殖模式示范1150亩,形成了斑节对虾“南海一号

”健康养殖技术手册。项目发表国内期刊论文4篇;申请国家

专利9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7件(已授权);培养

硕士生1名、副高级职称1人。项目应用后对于调整我市对虾

/08/ “南海一号”斑节对虾良种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养殖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

“南海一号”斑节对虾的健康养殖技术的开发,可以提高我

市养殖对虾的品质和质量,有利于提升我市对虾产品的国际

竞争力和养殖经济效益,促进我市对虾养殖从单纯追求产量

到产量和质量并重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加农户养殖效

益和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市对虾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09/ 高效生防微生物在生态林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高效生防微生物在生态林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围绕以上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取得研究成

果如下:1、分离筛选出几株优良抗病促生内生菌在樟树体

内共分离到53株内生菌,其中5株对壳梭孢溃疡病菌有较好拮

抗效果,6株对拟盘多毛孢枯枝菌有拮抗作用,9株对拟茎点溃

疡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在樱花体内共分离到32株内

生菌,其中2株对根癌农杆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在水杉体内

共分离到27株内生菌,其中1株对细极链格孢有拮抗作用,2株

对异角状拟盘多毛孢有拮抗作用的细菌。选用磷酸盐生长培

/09/ 高效生防微生物在生态林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养基(NBRIP)、Ashby固体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分别对25株内生菌的解磷、固氮和耐盐性进行研究,得出:

YH-18、YH-20、ZS-1、ZS-3、ZS-28、SS-4、SS-5和SS-15等

8个菌株有解磷作用;YH-32、ZS-47、SS-15、YH-18、SS-5、

ZS-3和ZS-28等7个菌株有固氮作用;YH-18、YH-20、SS-4、

ZS-1、ZS-3、ZS-28、SS-5、SS-15、YH-32和ZS-47等10个菌

株有一定耐盐性。2、对优良抗病促生内生微生物的种类进

行鉴定运用遗传学鉴定方法、形态及生理生化方法,对其中

5株表现突出的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其中YH-18鉴定为甲基

营养型芽孢杆菌;ZS-1鉴定为微杆菌;YH-20鉴定为解淀粉芽

孢杆菌;SS-5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ZS-3鉴定为一株巨大芽

孢杆菌。3、研究了优良内生菌株的内生定殖规律采用绿色

荧光蛋白(GFP)基因标记的方法,对YH-18、SS-15菌株进行

定殖研究。结果表明在接菌30d后,在樱花根部导管中观察到

标记菌株YH-18-gfp,在水杉根尖表皮细胞观察到标记菌株S

S-15-gfp,2株标记菌株分别在水杉、樱花根部成功定殖。4

、对优良菌株对各树种抗病促生效应进行分析(1)在杨树

上的应用:选用原筛选的4株优良菌株JK-SH007、JK-SX001

、WS-FJ9、JZ-GX1和本项目筛选鉴定的5株潜力菌株YH-18、

YH-20、ZS-1、ZS-3和SS-5,采用蘸浆法进行田间野外试验。

结果:原有菌株JZ-GX1和JK-SH007最优;新筛菌株YH-18最优

,YH-20、ZS-3、SS-5次之,ZS-1一般。(2)在东方杉上的应

用:选用原筛选的5株优良菌株JK-SH007、JYZ-SD1、JW-SX

/09/ 高效生防微生物在生态林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1、WS-FJ9、JZ-GX1和本项目筛选的5株菌YH-18、YH-20、Z

S-1、ZS-3和SS-5,采用根施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JK-SH

007对东方杉大田苗和盆栽苗均表现出较好的促生效果;WS-

FJ9对一年生、两年生苗表现出较好的促生效应。(3)在樟

树上的应用:选用原筛选的5株优良菌株JK-SH007、JYZ-SD

1、JW-SX1、WS-FJ9、JZ-GX1和本项目筛选的5株菌YH-18、

YH-20、ZS-1、ZS-3和SS-5,采用根施、蘸浆法进行田间试验

,结果:在上海地区樟树造林或樟树育苗可选用JZ-GX1、YH

-18、YH-20菌株。(4)在水杉上的应用:选用原筛选的3株

优良菌株JK-SH007、WS-FJ9、JZ-GX1和本项目筛选的5株菌

YH-18、YH-20、ZS-1、ZS-3和SS-5,采用根施、蘸浆法进行

田间试验。结果:促生综合效应较好的菌剂分别是YH-18、

YH-20、SS-5、JZ-GX1。在水杉造林育苗中,上海地区使用以

上菌剂可有效提高生长。(5)在樱花上的应用:选用原筛

选的5株优良菌株JK-SH007、JZ-GX1、JW-SX1、JYZ-SD1、N

SM-05本项目筛选的5株菌YH-18、YH-20、ZS-1、ZS-3和SS-

5,采用根施法进行田间的试验。得出:SS-5、YH-18、ZS-1

、NSM-05菌剂樱花穿孔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JYZ-SD1菌剂对

樱花叶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5、优良菌株最佳发酵工艺

研究,建立生防菌发酵中试线(1)确定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

YH-18胞外抗菌物质为抗菌生物碱,主要化学结构为烃基多碳

化合物。(2)菌株YH-18最适培养基为:牛肉膏3g、蛋白胨

/09/ 高效生防微生物在生态林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5g、NaCl5g、葡萄糖10g;菌株YH-20最适培养基为:牛肉膏

2g、蛋白胨3g、NaCl5g、葡萄糖5g、K2HPO40.1g;菌株ZS-3

和ZS-1最适培养基为:酵母膏1g、蛋白胨5g、KCl7g、葡萄

糖10g;菌株SS-5最适培养基为NA。(3)最适培养条件优化

5个菌株最优处理条件是pH7.4、温度32摄氏度、转速150r/

min;三个因素对五株菌株的生长作用大小排行为转速>温度

>pH。6、建立试验示范林2015年在松江使用生防菌株NSM-

05、JK-SH007建立樱花示范林50亩;2016年使用生防菌株JW

-SX1、JYZ-SD1继续在松江建立樱花示范林50亩。2016年在

金山使用生防菌株JK-SH007、WS-FJ9、JZ-GX1建立东方杉示

范林25亩;2016年在金山使用生防菌株JK-SH007、WS-FJ9、

JZ-GX1建立水杉示范林15亩;生防菌应用示范林面积总计14

0亩。7、桃根癌病研究(1)采用稀释涂布法对桃树根际土

让中拮抗根癌农杆菌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共分离得到微生物

63株。其中细菌21株,真菌9株及放线菌33株,具有拮抗根癌

农杆菌能力的细菌6株,放线菌6株,其中拮抗细菌H-B-1与S-

B-7表现出较好的平板对抗能力。(2)采用穿刺接种法,综

合判断番茄发病情况和番茄生长状况得到优良抗病促生菌株

H-B-1和S-B-7。(3)综合分子遗传学与细菌生理生化试验

结果,优良抗病促生菌株H-B-1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

ereus),S-B-7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

/10/ 酉州乌羊幼畜胚胎体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酉州乌羊幼畜胚胎体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酉州乌羊数量的扩大,将助推两翼地区“农户万元

增收工程”,加快规模养殖脱贫致富步伐,产生明显的社会

效益。对适宜三峡库区草食畜牧业生产的现有技术进行组装

、集成与示范,从而为草食畜牧业的现代化高效生态型产业

化生产提供有效范式,该技术的成功应用证明将幼羔体外胚

胎生产技术用于抢救濒危资源是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随

着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将会越来

越重要,研究取得的各项技术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

/10/ 酉州乌羊幼畜胚胎体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益和经济效益,并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取得的研

究成果代表了西南地区山羊体外胚胎生产领域的先进水平,

各项研究成果互相衔接、互相支持,形成幼羊体外胚胎生产

配套技术,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等重大工程相配套

提供科技支撑。

/11/ 陕南中草药重大害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陕南中草药重大害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围绕“三农”问题、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和生态安

全等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从“环境-中草药-害虫-天敌”

生态系统整体出发,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对昆虫生物学习性、环境适应性、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等进行

研究。以害虫成灾规律及可持续治理为主线,通过阐明害虫

成灾规律,解析害虫与寄主作物及天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提出重大害虫可持续控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达到减少化学

农药使用、提高中草药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1/ 陕南中草药重大害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1)重大害虫发生规律研究;(2)影响病虫害区域性灾变

的关键因子研究;(3)天敌与害虫的互作及控害机制研究

;(4)重大害虫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

/12/ 蜜柑加工系列发酵调味品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蜜柑加工系列发酵调味品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蜜柑加工系列发酵调味品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2016ABA1082、(1)从工业发酵菌种库和项目团队筛选保

藏的菌种中优选出适合蜜柑发酵的米曲霉、黑曲霉、酿酒酵

母、生香酵母、乳酸菌等菌株,建立以蜜柑为原料的发酵菌

种优化和协同配伍技术。(2)以类黄酮和多酚类物质为指

标,优化蜜柑皮作为酱油发酵辅料的协同发酵工艺,开发营养

健康的酱油产品;将柑橘皮作为料酒辅料的浸渍技术以及建

立蜜柑皮固态预发酵豆酱技术。(3)借助并比对GC-MS和电

/12/ 蜜柑加工系列发酵调味品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子鼻等风味分析技术建立风味物质的指纹信息,结合标准感

官评价体系,分析和确定特征风味物质与发酵工艺(菌种)

的关系,建立蜜柑调味品风味调控技术。3、(1)经济效益

项目执行期间,公司购置菌种培养机、酵母种子罐和酵母培

养罐等菌株培养设备,分别建成60m2固态培养室和40m2液态

种子培养室。通过筛选和驯化发酵菌株,大幅度的提高了菌

株的发酵活力,对提高产品品质起到关键的作用。项目通过

系统研究料酒、柑橘蒸鱼汁和陈皮豆豉酱的发酵工艺,开发

6个新产品,项目执行期间共利用原料柑橘2130吨,生产产品

1635吨,实现销售收入2025.10万元、上缴税收168万元、净

利润271.83万元。(2)社会效益本项目实施后,可提高柑橘

利用水平及其附加值,通过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

效。项目累计新增农民就业33人,带动种植户共计655万户,

增加农民收入210万元。目前已接待湖北、湖南、广西、福

建等省内外20多批人员参观学习,对我省柑橘精深加工业发

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对相关产业发展、区域发展

或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⑶生态效益项目在开发柑橘料

酒、柑橘蒸鱼汁和陈皮豆豉酱时,均充分利用了柑橘皮渣,不

仅显著减少或消除了柑橘皮渣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提高了资

源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定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大面积推广
定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大面积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为加大科研和投入力度,提升

品种资源创新力度,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

合,选育出适合甘肃省大规模推广种植的加工型和菜用型马

铃薯新品种,实现品种优质化与多样化,促进甘肃省马铃薯产

业持续健康发展。甘肃省农牧厅立项《应用生物技术创新旱

地高淀粉马铃薯品种》项目,编号:GNSW-2008-17。二、技

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利用当地主栽品种及从国内外引进的优异

育种材料,进行鉴定筛选,科学配制杂交组合进行有性杂交资

/13/ 定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大面积推广

源创新,选育出适合育种目标的亲本或中间材料,并利用改进

的育种法进行杂交育种,对其后代材料的产量、抗病性、抗

逆性、品质等性状进行鉴定分析,而后逐步进行品种改良,进

行马铃薯杂交育种技术研究,最终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

的马铃薯新品种,再配套开展栽培、土肥、病害等方面技术

措施研发,以期形成生产上可利用的轻简化技术措施。定薯

1号,于2009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审定

编号:甘审薯2009005。晚熟,生育期127天,株型直立、绿茎

绿叶,花冠紫色,块茎扁圆形,白皮白肉,芽眼少而浅,大中薯

率92%。干物质含量26.7%,淀粉含量18.4%,蛋白含量2.49%,

Vc含量0.0165%,还原糖含量0.18%。抗旱,耐瘠,耐盐碱。定

薯2号,于2009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审

定编号:甘审薯2009006。早熟,生育期91天,株型直立,绿茎

绿叶,花冠白色,块茎椭圆形,黄皮白肉,芽眼少而浅,大中薯

率88%以上。干物质含量19.5%,淀粉含量13.5%,蛋白质含量

2.31%,Vc含量0.026%,还原糖含量0.25%。抗旱性强,耐盐碱

。定薯3号,于2016年通过国家马铃薯鉴定委员会定名。鉴定

编号:国品鉴马铃薯2016005。晚熟,生育期128天,株型直立

,绿茎绿叶,花冠白色,块茎圆形,白皮白肉,芽眼少而浅,。淀

粉含量17.9%,干物质含量26.5%,还原糖含量0.21%,粗蛋白含

量2.12%,VC含量15.9mg/100克。耐运输,耐贮藏。定薯4号,

于2016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审定编号

:甘审薯2016006。中晚熟,生育期114天左右。株型直立,绿

/13/ 定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大面积推广

茎绿叶,花冠紫色,薯形扁圆,芽眼浅,淡黄皮黄肉,薯块商品

率88.8%。干物质含量28.4%,淀粉含量20.22%,粗蛋白含量2

.22%,VC含量16.6mg/100g,还原糖平均0.18%。耐运输、贮藏

、抗晚疫病。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建立马铃薯种

质资源表型数据库引进种质资源,鉴定生物学特征特性、抗

性、产量、品质,进行精准分析,建立表型数据库。2、创制

新种质按照育种目标,通过常规杂交创制携带野生近缘种和

地方品种优异特性并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新种质。3、选育

耐旱抗晚疫病主食化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按照育种目标,在

种质资源优势群中选择所需要种质,按照杂交优势模式配置

杂交组合,选育优质专用型耐旱抗晚疫病新品种。4、应用生

物技术创新旱地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在新品种选育中选育倍性

育种方法,利用野生种优良基因改良四倍体栽培种,利用反义

基因技术改变马铃薯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提高合成

淀粉的关键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生理活化机能的办法

,提高淀粉含量。5、高产优质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生产和高

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综合集成应用通过新品种选育、脱毒

种薯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脱毒种薯应用示范区建

设、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应用与关键技术措施相结合,创

造示范田,并在适宜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四、技术的成

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针对影响杂交成功率的环境因素(

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授粉时间、授粉方法)对杂交

/13/ 定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大面积推广

结实率的影响,通过对杂交技术的研究,创新了杂交技术,大

幅度提高了杂交成功率,制定干旱气候条件下马铃薯杂交技

术规程;根据定薯1、2、3及4号的品种特性和气候特点,从栽

培模式、覆膜方式、病虫害防控、机械化栽培等方面,系统

研究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出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种植的栽培技术规程。该技术成熟有效,适合干旱半干旱地

区推广。定薯1、2、3和4号等新品种抗病性好,生产种植该

类品种可减少病害的扩散与蔓延;示范推广时农民进行合理

施肥科学种植,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五、应

用情况马铃薯新品种定薯1、2、3及4号示范推广以来,已在

甘肃定西、临夏、白银、天水、陇南、平凉、张掖和宁夏固

原的干旱半干旱山区地区、二阴区及高寒冷凉区大面积示范

种植,累计推广494.0万亩,平均亩产达1729.80公斤,比当地

对照亩增产398.7公斤,已获经济效益87582.55万元。定薯1

、2、3及4号就能得到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说明该品种在抗病性、丰产性、稳产性、综合农艺

性状等方面非常突出,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六、历年获

奖情况尚未申报各级成果奖励。

/14/ 医用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医用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内容:围绕动物资源的医学生物学开发利

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国内率先培育出无菌猪,实现猪超大

片段(500kb)基因转移,着力于研发多种疾病动物模型的构

建以及海绵蛋白胶原等动物源性生物医药制品,并进行推广

与应用,实现了动物资源的医学生物学高值化利用。科技创

新点:建立了小鼠和猪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在国内外率先在

猪中实现了超大片段(500kb)的基因转移。建立了小鼠基因

打靶、转基因和基因精准编辑技术体系,母鼠移植怀孕率超

/14/ 医用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95%,窝产小鼠11.3只。建立了猪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包括

: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性别鉴定,CRISPR/Cas9基

因编辑,超大片段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等,受体母猪移

植后产仔率达56.2%,单胎最高产仔数达到8头。建立了无

菌猪培育的技术体系,率先在国内成功培育出无菌猪并实现

其初步应用。设计制作了无菌猪饲养隔离器、无菌猪转运隔

离器和子宫剥离器,实现了无菌猪培育核心设备的国产化;

制定了无菌猪培育的技术体系和质量标准,建立了1200m2的

无菌猪培育和研究用净化猪舍。开发系列化医用动物模型及

医用动物专用饲料,并进行推广应用。构建“高原红细胞增

多症大鼠模型等20个医用动物模型,开发了医用动物专用饲

料产品9个,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华西附二医院等多家研究单位提供

了多种医用动物模型构建和实验相关的技术服务。创新获得

胶原蛋白海绵注册证书,并参与其行业标准的制定。开发了

形状记忆性能的细胞外基质生物材料,光敏性细胞外基质生

物材料,抗菌抗炎盆底补片生物材料,建立I型胶原蛋白的

规模化提取技术,获得胶原蛋白海绵产品注册证书1个,参

与制定行业标准《胶原蛋白海绵》。知识产权:获医疗器械

注册证书1个;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他专利2项;制定企业

标准6个,行业标准1个;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10篇,

累计影响因子IF=44.3),出版图书1本。应用推广及效益:

成果在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北京大学人

/14/ 医用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首

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90余家医院和科研院所得到

推广应用。近三年累积新增产值0.54亿元,胶原海绵等重点

产品年增长率达30%。此外,为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构

建动物模型,该成果推动了动物资源的公益型共享。

/15/ 枣树重大病虫灾害防治及优质商品枣安全生产技术
枣树重大病虫灾害防治及优质商品枣安全生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枣树重大病虫灾害防治及优质商品枣安全生产技

术研究”项目为2011年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编号:2

01104017)。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该项研究可为生产提供枣

缩果病、绿盲蝽防治新技术措施,并通过试验示范进行大面

积推广作用。采用新的防治技术后能大幅度降低枣缩果病、

绿盲蝽危害损失。同时,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激素)

,进一步提高枣果品质,降低农药残留,也会大幅度提高枣产

品的经济效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群众防

/15/ 枣树重大病虫灾害防治及优质商品枣安全生产技术

治枣缩果病、绿盲蝽的信心,进一步提高枣产品的质量和效

益,达到枣树栽培良种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无毒化的目标。

这将会进一步激发广大枣农种枣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枣业的

健康快速发展。主要论点与论据:按照柯赫氏法则的诊断程

序,确定灰枣、木枣等主栽枣树品种枣缩果病病原物;从植物

—寄主—天敌—环境的关系入手,摸清枣缩果病、绿盲蝽的

成灾机理和扩散规律,研究出环境条件、树体营养等对枣缩

果病和绿盲蝽灾害发生的影响;提出赤霉素等激素在枣树上

的安全使用技术规范;研发出枣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创建

与创新:1、研究确定了灰枣、扁核酸和木枣等枣树主栽品

种的缩果病病原菌的主要种类,摸清了枣缩果病单年、积年

的发展进程,发生与品种、气候、土壤结构、施肥的关系,阐

明了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树体铜等微量元素与枣缩

果病的关系,为枣缩果病的综合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首

次对枣树内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并研究了内生菌与病原

菌的关系,从中筛选出了枣缩果病生防菌—芽孢杆菌(Baci

llussp),对枣缩果病病原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田间防治效

果达到70%以上。研制出枣缩果病防治专用药剂,防治效果达

到92%以上。3、摸清了绿盲蝽在枣树上的种群动态,研究制

定出性诱剂、黑光灯及化学农药等综合防控措施,绿盲蝽虫

口减退率达到91%。4、研究了喷施赤霉素对枣树生理、产量

、品质的影响,提出了枣树喷施赤霉素安全使用规程。确定

了在枣树上喷施赤霉素的最适浓度为10mg/kg,两次喷施间隔

/15/ 枣树重大病虫灾害防治及优质商品枣安全生产技术

时间不少于15天。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2013年以来

,改项目成果在新郑市、内黄县连续推广3年,累计推广9.5万

亩,采用本成果防治枣缩果病和绿盲蝽的危害,枣缩果病、绿

盲蝽危害率平均减少了80%,鲜枣每亩增产100公斤,鲜枣每公

斤6.2元,每亩增收620元。累计增加经济效益5890万元。该

项成果显著降低了枣缩果病、绿盲蝽危害损失;通过科学、

合理使用赤霉素等激素,进一步提高了枣果品质,大幅度提高

枣产品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枣树产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建

设,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部分

剩余劳动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16/ 西芸1号
西芸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芸豆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

保健价值。但目前芸豆生产上品种混杂退化,新品种少,限制

了其产业发展。西芸1号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引进品种阿

根廷白腰豆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属中熟品种,生育日数95d-

100d,株型直立,株高53.4cm-72.4cm,叶色浓绿,茎绿色,主茎

分枝3.0个-3.4个,主茎节数9.9节-10.7节。花白色,荚黄白

色,单株荚数16.5个-18.4个,荚长10.6cm-10.9cm,荚粒数4.

2粒-4.4粒。粒色白色,圆肾形,百粒重42.1g-45.0g。籽粒蛋

/16/ 西芸1号

白质含量25.8%,碳水化合物58.1%,脂肪含量1.2%。根系发达

,抗倒伏,适合中、高水肥的种植。2009-2011年参加国家芸

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708.4㎏/h㎡,比对照增产17.5%

。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433.5kg/h㎡,比当地对照增产

11.7%。西芸1号芸豆品种抗旱耐瘠薄,田间生长势强,适应性

广,适宜在陕西延安和榆林、甘肃平凉和渭源、宁夏固原、

新疆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内蒙古赤峰、山西五寨等地推广种

植。该品种的示范推广对提高产区芸豆产量和品质,促进产

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芸1号栽培技术要点:(

1)茬口选择。忌连作,前茬以马铃薯、玉米、糜子、油菜等

茬口为宜,不宜和其他豆科作物轮作。(2)适期播期。当5

cm-10cm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2-13℃以上即可播种;播深3厘米

左右,足墒下种。(3)田间管理。为确保高产,一般施优质

农家肥1000kg/h㎡-2000kg/h㎡做基肥,或施磷酸二氨300.0

kg/h㎡;及早间定苗,第二片三出复叶展开时定苗。(4)病

虫防控。坚持绿色防控,花荚期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豆荚螟

等害虫危害。(5)收获贮藏。70-80%豆荚成熟时收获,收获

后堆放3-5天,再晾晒脱粒。

/17/ 青藏高原白刺资源综合利用——白刺果渣中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开发
青藏高原白刺资源综合利用——白刺果渣中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当前国内外在花青素分布、合成、提取分析及生理

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已成为科研研究热点。目

前花青素大多以蓝莓、葡萄、红醋栗、黑醋栗、草莓、苹果

、樱桃为原料进行提取,而以白刺为原料提取花青素在国内

还未见报道。所以,企业以生产下脚料-白刺果渣为原料,提

取花青素,不仅可以提高白刺产品的附加值,并且实现了原料

的优化配置。通过实验,得出提取目标产物的最佳方法和提

取工艺参数,是本自选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本项目以生产下

/17/ 青藏高原白刺资源综合利用——白刺果渣中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开发

脚料-白刺果渣为原料,加入pH4.6醋酸钠缓冲溶液,并加入

纤维素酶,采用超声波提取法进行反复提取,所得提取液用A

B-8树脂分离纯化,60﹪乙醇溶液进行洗脱,最后用高效液相色

谱对所得花青素进行检测,花青素纯度≥45﹪。该成果总体水

平达到国内先进。

/18/ 一种八角短穗扦插的繁殖方法
一种八角短穗扦插的繁殖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八角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实生(种

子)育苗方式,主要依靠实生、农家品种的种苗,单位面积产

量低,产品质量低劣,而以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种、无性系栽培

的高产优质林分占很小面积比例。八角有性繁殖的后代变异

较大,不利于对优良品质的遗传和保存,所以采用无性繁殖是

解决八角良种应用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于八角无性繁殖研

究较多的是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但因组织培养生产成本较

高,技术要求高,难以广泛推广。成本相对较低、实用性较强

/18/ 一种八角短穗扦插的繁殖方法

的扦插繁殖可获得大量的八角无性系苗。②技术原理及性能

指标本发明利用八角母树萌生性强、扦插穗条来源丰富等特

点,加以利用生根剂处理接穗促进生根,结合选择较佳的扦插

基质,八角插穗生根率可达85%以上,且可操作性较强。③技术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创造性和先进性

主要体现以下三点:一是本发明穗条采集的要求是枝条长1

00px~150px,比一般扦插方法的插条短,能有效降低扦插繁

殖材料耗损,穗条供应量大,单位面积内育苗数量多、土地利

用率高,提高繁殖效率。二是本发明所选用的扦插基质原材

料易得,制备简单方便。三是八角方法培育出的八角扦插苗

木,用于造林后植株树冠矮化,方便果实的采收,并能提早结

实,提早产生经济效益。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

性技术已达到成熟水平,简便易行,无安全隐患,可批量用于

八角扦插繁殖育苗。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专利权人已自

用本方法培育单面针苗木3万多株,为有关科技项目实施提供

了优质无性系苗木。

/19/ 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与示范
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毛竹属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是浙江省分布面积最

广、适应性强、笋产量高、品质优、经济效益显著的竹种,

毛竹栽培及加工年产值占竹业总产值的80%以上。随着毛竹

开发和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以笋用林培育为重点的毛竹高

效经营技术得到大幅度提高,竹笋产出在竹林效益中所占的

比重越来越大,竹笋产业对农民增收作用持续增强,已成为最

适合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之一。然而,在毛竹笋用林经

营和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随着社会经济的

/19/ 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与示范

发展,山区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务农人数显著减少,劳动力

成本不断上升,竹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受到了很

大冲击,影响了农民经营竹林的积极性,使得局部竹林开始抛

荒。(2)翻地、挖笋、挖竹蔸、钩梢等竹林营林机械缺乏

,竹林经营成本高,影响竹林经济效益。(3)由于集约经营

强度加大,使竹林土壤有效空间逐渐下降,鞭层变浅、结构老

化、竹笋减产、效益下降等,竹林持续经营后继乏力。因此

更新传统的竹林经营观念,加快竹林机械设备的开发和竹林

经营模式的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竹林经济产出,降低劳

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促进竹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竹产业持续

健康发展。本项目针对竹林机械化经营程度低、生产成本高

以及竹林衰退等问题,研制适合竹林经营的竹林机械,并研究

与之相配套的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模式,通过本项目的实

施将显著降低竹林经营成本,推动“机器换人”进程,成为竹

林机械化经营的助推器,最大限度发挥优势竹种毛竹资源在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对实现竹产业持续健

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研制出便携式竹鞭切割机1台

。按机械和人工,设置便携式竹鞭切割机和锄头2种工具,采

用切割和挖掘林地内一定长度竹鞭所用时间和切割深度来测

定便携式竹鞭切割机效率。经现场查定,便携式竹鞭切割机

重量为12kg,切割深度可达40cm,工作效率为人工的8.74倍。

建立3种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模式,总结出毛竹笋用林机械

化经营模式技术3套。在湖州市妙西镇关山村和妙西镇凤凰

/19/ 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与示范

山翠竹园共建立示范基地111.6亩,毛竹笋用林竹笋产量显著

增加,竹笋每度亩产量增加399.4公斤,每度每亩新增产量达

24.7%,亩增产值1139.7元。机械效率是人工效率的8~14倍,

每亩节约成本88%93%。机械化经营的效率远大于人工经营,

可显著降低经营成本。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名称为便

携式竹鞭切割机。制定企业标准1项,标准名称为便携式竹鞭

切割机,并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举办各类培

训班或技术讲座4期,培训技术人员及林农近350人。核心期

刊发表论文2篇,投稿2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人。

/20/ 石漠化地区杂交桑育苗技术规程
石漠化地区杂交桑育苗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一)项目来源《石漠化地区

杂交桑育苗技术规程》是《百色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

2017年第一批百色农业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下达的百色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起止年限:2017年6月至201

7年12月,提出单位:百色市蚕业技术指导站,起草单位:百

色市蚕业技术指导站、百色市农业农村局、广西蚕业技术推

广站。(二)立项背景广西是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每

年都有大量农民扩种或改良桑园,特别是在石漠化地区生长

/20/ 石漠化地区杂交桑育苗技术规程

较好的杂交桑树苗需求量巨大。百色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部,是全区自然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土地石漠化非

常严重,全市12个县中有9个县属于自治区石山重点县,其中

49.6%的乡(镇、街道)分布在石山地区。“十三五”期间

,百色市把种桑养蚕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蚕桑产业成为

石漠化地区发展的优势产业。近年来,石漠化大力发展蚕桑

产业,蚕农售茧收入稳步提升,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因农村

各地技术水平不同,缺乏对杂交桑育苗进行有效规范,杂交桑

树苗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容易导致生产效益低,优质苗木出苗

率不高。本地方标准的制定将规范石漠化地区杂交桑育苗技

术,提升种桑养蚕的效益。二、技术原理根据石漠化地区土

地条件和气候环境,规范了苗圃地选择、苗圃地整理、播种

育苗、苗期管理、苗木出圃等技术处理。苗圃地选择土层较

厚、水源方便、土壤疏松、不易积水的土地作苗圃地。要求

远离疫情发生区,未检出青枯病、根结线虫、紫纹羽病等检

疫性病虫害。选择地势平坦、向阳、排灌良好的区域。苗圃

地整理。苗圃地整理,苗圃地杂草较多时,整地前5d~10d,每

667m2使用10%草铵膦钾盐500ml~700ml,兑水50L~75L,使

用喷雾器全面喷湿苗地杂草。喷药后7d~10d,采用机械进行

多次耕耙至土团细碎、平整;然后起畦苗床,畦面泥土以细碎

平整为宜,畦高15cm~25cm,畦宽120cm,畦间距30cm~35cm。

播种育苗,选择适宜种植的杂交桑良种的种子。春播以3月下

旬~5月上旬;秋播以8月下旬~9月中旬为宜。将杂交桑种子

/20/ 石漠化地区杂交桑育苗技术规程

置于常温清水中搓洗1~2次,捞入35℃~40℃水中浸泡8h~

12h。将浸泡并沥干水后的杂交桑种子摊开,厚度不超过3cm

,盖湿布置于23℃~30℃室内,每天洒水翻动1~2次至90%以

上种子露出幼芽。播种以撒播为主,把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

,稍压紧让种子埋入土中,每667m2用种量1.0kg~1.2kg,盖上

稻草等覆盖物,淋水至泥土湿润。要灌溉与排水,当幼苗长出

1~2片真叶时,于傍晚或阴天逐渐揭掉覆盖物,在2~5片真叶

期,幼苗生长过密处可拔去一部分弱小苗。苗高30cm~35cm

时,及时摘心或使用唑类杀菌剂1500倍液控苗。做好芽前除

草,播种前12h至播种后48h,每667m2用33%的二甲戊乐灵乳

油150ml~250ml,兑水50L~75L,使用喷雾器均匀喷湿畦面1

次。苗期除草,每667m2用48%苯并噻二嗪酮水剂180mL~30

0mL与5%吡氟氯禾灵65mL~75mL按1:1的比例混合,兑水定向

喷湿杂草。苗高40cm~45cm,且已木质化即可起苗出圃。起

苗前宜对苗地进行灌湿或淋湿;起苗时,宜分3次起苗,第一次

起苗,拔苗径为4.0mm~4.5mm的桑苗;第二次起苗,拔苗径为

3.5mm~4.0mm的桑苗;第三次起苗,拔苗径为3.0mm~3.5mm的

桑苗;应尽量保全根系。苗木应按分级标准分类捆扎,每扎1

00株。每1000株或2000株作一大捆。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本标准是规范了石漠化地区桑树育苗苗圃地选择、播种

、苗期管理、苗木出圃等,在广泛试验论证基础上制定,具有

较强的科学实用性。适用于我区石漠化地区蚕桑种苗繁育,

/20/ 石漠化地区杂交桑育苗技术规程

先进实用。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成

熟,适合于区内广泛应用,有利于规范育苗技术,提高苗木质

量,促进增产增收。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技术规程

已经在百色市等石漠化地区蚕桑生产应用,按照技术规程可

规范苗木生产供应,满足区内外桑园改扩种用需要。存在主

要问题是近年来蚕桑发展波动较大,供求起伏较大,效益没有

充分的体现。

/21/ 京科308
京科30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
技术详情

  国审玉2006001-京科308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0

1品种名称:京科308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

中心品种来源:母本JN15,来源于自选系J0045×齐31

9;父本J24-2,来源于自选系京02×黄野4。特征特性

:在京津唐地区出苗至成熟97天,比对照唐抗5号晚熟3.3天

,需有效积温24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

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0

厘米,穗位高117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粉色

/21/ 京科308

,果穗筒型,穗长19.6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红色,籽粒

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3.6克。区域试验平均倒伏(折)

率5.6%。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感

茎腐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

京)测定,籽粒容重751克/升,粗蛋白含量8.55%,粗脂肪

含量4.34%,粗淀粉含量73.95%,赖氨酸含量0.32%。产量表

现:2004~2005年参加京津唐夏播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8点

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8公斤,比

对照京科23增产12.4%。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2公

斤,比对照京科23增产19.6%。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

度3800~4000株,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审定意见:该

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

天津和河北(唐山、廊坊、保定北部、沧州中北部)唐抗5

号品种种植区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

/22/ 成熟叶类蔬菜冻害后的采后技术措施
成熟叶类蔬菜冻害后的采后技术措施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减轻甘蓝、油菜、菠菜、大白菜等叶菜类蔬菜采后

损失。技术要点如下:(1)拥有冷库的,可将受冻蔬菜贮存

在0±1℃,以减轻冻害程度,恢复部分品质。(2)日

常管理上,采用温度计测量白天和晚上的温度,打开库门或

窗户进行换气的时间最好选择晚间19-22点和早上5-7点,

具体通风时间应视当地的温度而定,温度越低,通风时间和

次数应越短和越少,按目前南方的气温,建议一次通风时间

不超过2小时,如果温度回升到2℃以上,则夜间可延长通风

/22/ 成熟叶类蔬菜冻害后的采后技术措施

时间。(3)如果没有冷库、库房或平房,可将菜按生长状

态摆放,然后覆土,覆土厚度约5-10厘米左右(根据当地

的贮存习惯),上市前2天进行解冻-从贮沟取出蔬菜,置

空闲室内或棚内,在0-2℃低温下缓慢解冻,然后摘除黄枯

烂叶,整理捆把,上市销售。解冻过程绝不能放在高温下进

行。在有电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受冻状态是一种较好的保存

蔬菜的方法,以渡过初春困难时期。

/23/ 冬瓜白粉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及其病害防控技术研究
冬瓜白粉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及其病害防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来源:“冬瓜白粉病原菌遗传多

样性及其病害防控技术研究”于2017年立项,由海南省科技

厅2017年下达的省属重点研发专项(ZDYF2017043)资助。

前景:据统计,海南的冬瓜种植面积达12万亩,主要集中在琼

海、澄迈、文昌、儋州和海口等北部市县。而在我省冬瓜的

种植过程中,白粉病已成为其重要的一种病害。发病率约10

~60%,甚至90%以上,减产12%~50%,影响品质,造成巨大损失,

影响农民增产增收。②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开展本项目研究

/23/ 冬瓜白粉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及其病害防控技术研究

,旨在减轻该病害的为害,从而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冬瓜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更好服务“三农”,创造一定的社会、

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实现冬瓜的高效、优质、产业化和规模

化生产经营奠定扎实的基础。③主要论点与论据调查研究海

南澄迈、定安、海口、文昌、琼海、三亚、儋州等主要冬瓜

种植区白粉病的发生情况;采集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冬瓜

病样,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

鉴定病原菌种类;弄清海南冬瓜白粉病菌的优势种群;根据9

7%序列相似性水平,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系统进化关系,研

究其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大田应用植物免疫诱抗剂控

制白粉病害的效果;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筛选出高

效低毒低残留药剂3-4种;开展化学防治时期对病害防治效果

的研究;研究农业防治、植物免疫诱抗剂、化学防治的综合

使用技术,并进行田间示范100亩;集成冬瓜白粉病防控技术

并推广应用,培训农民200人次。④创见与创新首次鉴定海南

冬瓜白粉病原菌为瓜类单囊壳属苍耳叉丝单囊壳,明确其优

势种群为Podosphaeraxanthii,根据97%序列相似性水平,构

建其系统进化树,研究冬瓜白粉病原菌遗传多样性。⑤社会经

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弄清了冬瓜白粉病在田间症状及发生为

害情况,明确其发生规律,病原菌种类及优势种群,明确病原

菌的遗传多样性,探索了植物免疫诱抗剂的防治效果,通过室

内和大田示范试验,筛选出4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通过不

同生育期防治效果研究,最后集成一套冬瓜白粉病的防控技

/23/ 冬瓜白粉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及其病害防控技术研究

术,进而减轻或减少病害的发生,达到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

量,可降低农药使用量约20%。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

了冬瓜的产量和品质,节省劳力1个工,预期挽回因此病造成

的经济损失20%左右,每亩节约农药成本及人工费约100元,每

亩增产100kg,按价格均价1.6元/kg算,每亩可节约增收340元

,如辐射推广达到1万亩,可新增产值340万元。由此可见,本

项目的实施,在带来长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促进冬瓜

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农药使用技术的科学化和规范

化进程,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⑥历年

获奖情况:无。⑦成果简介可向社会公开。

/24/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攻略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攻略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201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针对

出版的市场接受度高的、涉及动物健康养殖及疾病防控问答

系列图书进行了梳理和甄选,将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有关专家

编著的6部图书纳入了《一线专家答疑丛书》公开出版发行

,并签订了相关图书出版合同。单位著作权人于2016年12月

按出版合同要求提交了相关作品,并经中国农业出版社编辑

加工后于2017年1月至4月陆续出版。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项目针对畜牧业养殖过程深受疫病困扰的现象,从疫病

/24/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攻略

的发生、临床表现、疫病诊断、治疗药物、消毒药物选用和

使用原则等综合防疫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内容分为“猪病

防控关键技术有问必答”、“鸡病防控关键技术有问必答”

、“牛病防控关键技术有问必答”、“羊病防控关键技术有

问必答”、“兔病防控关键技术有问必答”、“规模化养殖

场科学用药有问必答”六个板块,涉及现下主要畜种,经中国

农业出版社公开出版。项目提供了动物健康养殖过程畜禽疫

病防控的重要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了疫病困扰养殖业发展的

问题,降低了畜禽主要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了科学控

制疫病的技术力量、增强人民的养殖信心,调整了就业现状

,为稳定经济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显

著。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套丛书以最简洁的语言

、通俗易懂、一问一答的表述方式,为广大目标读者提供实

用性与可操作性的技术解决方案。该丛书在封面设计统一、

对外发行时间统一;既便于读者购买,也利于集中宣传和销售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套丛书专注于

基层农村、养殖户,及中、小规模养殖场技术人员、生产管

理人员、经营者,针对养殖生产中疫病防控技术问题、难点

以问答方式进行撰写,便于读者查阅方便使用。5、应用情况

及存在的问题:丛书内容需要紧扣生产需要,对生产指导性

强,同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必须针对具体问题不断

更新丛书内容。6、历年获奖情况:2013年“规模化猪场四

种疫病诊断方法建立及其应用”、2014年“畜禽疫病防控技

/24/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攻略

术丛书”、2014年“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5年“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分别

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5/ 肉仔鸡专用合生素的研制
肉仔鸡专用合生素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课题为天津中裕维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我公司)自选课题,课题编号ZYWTKT003。当前,国内较少

有针对肉仔鸡生理特点而研制专用合生素产品。本项目通过

大量的肉仔鸡饲养试验,针对肉仔鸡的生理特性,筛选出适合

肉仔鸡不同生长阶段的多种益生菌(植物乳杆菌、芽孢杆菌

和酿酒酵母)和益生元(壳寡糖)及其之间的适宜配伍比例

,多种益生菌与益生元复配技术,有效提高了合生素的活性,

使专用合生素对肉仔鸡的料肉比降低8%以上,日增重提高11

/25/ 肉仔鸡专用合生素的研制

%以上,并有效解决了肉仔鸡长期用药(抗生素、化学类药物

)所致的药物残留,既提高了肉产品的安全,又增加了养殖效

益。目前此产品已经大范围应用于国内肉仔鸡养殖市场,项

目实施期内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出现不良

报告。

/26/ 豫北地区设施番茄全程无公害 栽培集成技术应用与推广
豫北地区设施番茄全程无公害 栽培集成技术应用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立足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在设施番茄生产

中,应用推广了从种到收全程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集约化育

苗、石灰氮土壤处理、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节

水灌溉药肥同步、科学配套管理等关键技术。同时,在设施

番茄种植中推广发展智慧农业,将物联网技术、农产品质量

安全检测及追溯技术等应用到设施番茄种植中,运用传感器

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番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建设了益农信息社,研究集成了一套适合豫北地区的从种植

/26/ 豫北地区设施番茄全程无公害 栽培集成技术应用与推广

到收获的完整配套的无公害番茄高产栽培集成技术,通过集

成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了设施番茄全程无公害栽培技术

水平,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药,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

安全,通过进行大面积的示范推广,集成推广标准化、规模化

、绿色化、优质化技术模式,促进了资源节约、生态循环,加

快了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有效提高了农业

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7/ 红壤旱地肥力退化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
红壤旱地肥力退化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系国家和湖南省科技攻关、国家“863”和

“973”计划等项目共同资助所形成的重大综合性成果。在

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南方旱地培肥与退

化红壤修复等关键问题,采用“攻关-示范-推广”协调发

展的技术路线,经过近9年(1998~2006)研究,在下列5个

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的研究结果:(1)通过典型区域

调研,系统研究并揭示了红壤旱地肥力的基本特征与演变规

律,发现红壤旱地普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土壤酸化和养分贫

/27/ 红壤旱地肥力退化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

瘠化等退化现象,并探明了其成因及其发展趋势;(2)通

过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全面研究并探明了不同施肥措施对

红壤旱地酸度和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交换性盐

基含量,以及土壤的吸附解吸特性、微生物特性和作物产量

等的影响,系统分析并探明了施肥对上述各要素影响的作用

机理;(3)通过2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首次系统研究了同

一生态条件下第四纪红土、花岗岩、紫色沙页岩3种母质发

育的红壤旱地肥力变化的差异,分析并揭示了不同施肥和管

理措施对3种母质旱地肥力影响的关系及其机理,率先阐明

了母质特性与红壤旱地性质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对不同母

质发育的旱地必须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分类施肥

与管理;(4)研究并开发出了3种多功能含镁复合调理剂(

25%氮磷钾养分+MgO+海泡石+珍珠岩),并初步实现产业

化,形成了年产2万吨的生产规模,为红壤旱地高效利用与

管理提供了优良的物化产品;(5)将该项目研究形成的有

机无机养分优化管理、化肥合理配施、秸秆还田返土、作物

优质高产、肥水协调、土壤调理修复等技术组装、集成,筛

选出了10套以科学施肥、合理种植、施用多功能含镁复合调

理剂等为核心的红壤旱地培育、退化旱地修复的实用技术模

式,并在湖南及周边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社会、经济和生

态效益显著。在研期间,该项目还出版了3部专著、撰写了

60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成果整体居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

水平。

/28/ 黔南州优质稻配套技术推广及产业化开发
黔南州优质稻配套技术推广及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根据贵州省财政厅、农业厅、黔南州农业局、科技

局年度优质稻试验、示范、推广计划,2002~2006年组织实

施黔南州优质稻配套技术推广及产业化开发项目。项目实施

前,生产上只注重高产品种及高产技术的应用,稻米生产不

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农户增产不增收,挫伤了农户种稻积极

性、威胁粮食生产安全。项目应用领域为农业,研究应用的

技术原理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生物最适生态”、“生

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位”及“生物能量多级循

/28/ 黔南州优质稻配套技术推广及产业化开发

环综合利用”。五年计算推广面积500万亩,品种100﹪达到

优质稻谷(GB/T7891~1999三级以上标准、平均增产率达5

﹪以上,旱育秧及温室两段秧普及率为95﹪以上、平衡施肥推

广率达90﹪以上、病虫综合防治率82﹪以上、年度培训10万人

次以上、完成年度配套试验研究任务)编制无公害生产技术

规程及质量控制措施等技术文件、重点示范县市、完成无公

害产地(产品)认定。创造性和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

面:一是项目针对性强、实施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综合效

益显著;二是技术组装科学、主体技术到位率高,保证了项

目的成功实施,并为稻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

按生态农业方式组织优质稻生产,沿着食物链,利用链和加

工链开展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三级

生物产量同时获得最佳最大值,引导优质稻生产走产业化经

营的道路,进一步促进生物型和生态型集约经济的形成;四

是形成优质和产业开发“纵横一体化”生产模式,优质稻米

产业化经营已具规模;五是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加工

质量控制措施及开展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配套技术经五年

试验、示范已成为可推广的成熟技术,成果适宜于黔中温和

稻作区推广、成果的丰产性、安全性及高效性已得到农户认

可。成果应用推广涉及十二县,230个乡镇、2566乡村、75

.91万户、389.01万人。五年项目累计实施有效面积534.3万

亩;推广国标三级优质稻种534.3亩。技术培训3072期、66

.43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0.62万份;五年累计新增总产量1

/28/ 黔南州优质稻配套技术推广及产业化开发

3228万公斤、总产量2338111.5万公斤,加权平均投产比1:

2.07。完成15个类别的配套新技术试验示范任务,编制优质

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及优质稻生产质量控制措施等技术文

件。承担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的州农技站、惠水县及平塘县

农业局五年完成订单面积24.85万亩,收购加工稻谷9.7万吨

、品牌销售优质米1.11万吨,企业加销增收464.3万元,获

得无公害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国稻博会金奖和优质奖、贵

州省优质农产品等,超额完成各项项目指标,各年度通过省

验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生产水平不

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随着农民非农化进程的发展,水稻轻

型栽培技术及机械化普及率不能满足生产要求。2006年获贵

州省农业丰收一等奖,2007年由农业厅推荐冒险全国农业丰

收奖。

/29/ 小麦新品种“富麦669”的选育
小麦新品种“富麦669”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研究是由安徽省创富种

业有限公司独家设置和研发。安徽作为小麦主产区,属北方

大陆气候与湿润气候之间的季风气候,季节性干旱和春季倒

春寒频繁发生,该区对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和品

质要求较高,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多由于倒伏、抗寒性较弱、

熟期偏晚等因素,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根据生产状况、生态

条件,确定我们的育种目标是:选育高产、广适、抗病、抗

寒、抗旱、优质小麦新品种。二、技术原理针对以上育种目

/29/ 小麦新品种“富麦669”的选育

标,依据优势补选用亲本配制组合,原则上选用生态类型不同

、亲缘关系较远,适应性好,配合力高、遗传基础丰富、双亲

均具有较多的优点新本,组配杂交组合。该品种组合:烟农

19×周麦18,组合号为:0669。烟农19属半冬性、大穗

、多穗型中晚熟品种,丰产性好,遗传基础丰富,综合抗逆性

强,缺点是抗倒性偏弱。作为国家区试对照种周麦18属半冬

性,多穗、中早熟品种,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抗病性好,丰产性

突出。上述两面个亲本在广适性、综合抗逆性和高产潜力方

面是优×优,抗倒性和抗病性上可以优势互补。在后代

处理中采用系普法,在各世代的选择中,充分注意了株型与穗

部性状,高产与抗病、抗寒、抗倒等综合性状有机结合。三

、品种的性能指标1、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较

对照皖麦52晚熟1天。幼苗匍匐,叶片绿色,较窄,长势一般。

春季生长发育缓慢。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

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一般。旗叶卷下披。落黄及熟相较

好。长芒、白壳、白粒、穗纺锤型。2015/2016年亩穗数平

均为46/41万,穗粒数31/34粒,千粒重40/40克。2015年/201

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感/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

.1/3.0);中感白粉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2/44)

。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9/816g/L,粗蛋

白(干基)13.93/14.16%,湿面筋(以14%水分计)28.1/29

.8%,吸水量57.5mL/58.7/100g,稳定时间12.3/10.4min。2、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8.1公斤,较

/29/ 小麦新品种“富麦669”的选育

对照皖麦52增产5.16%,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

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0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6.

53%,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4.7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4.48%。7点汇总,全

部增产。3、栽培技术:(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

中旬。(2)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为18万左右,晚播适

当加大播量。(3)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

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4)田间

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病害;返青后拔

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四、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

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

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五、成

果评价及应用该研究课题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先进性

。目前成果已经进入应用阶段,在生产上尚未发现存在问题

/30/ 一种用于玉米病虫害防治种子包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用于玉米病虫害防治种子包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玉米病虫害防治种子包衣剂

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包衣剂按照质量份由以下组分构成

:吡虫啉的芸苔素内酯溶液2?6份、申嗪霉素的芸苔素内酯

溶液0.5份?1.5份、顶苗新的芸苔素内酯溶液0.5份?1.5份。

本发明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农药的复配,使种衣剂同时具有防

治玉米病害和虫害的作用;此外,种衣剂提高了玉米的发芽势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杀虫剂、杀菌剂和增效剂均为低毒高效

性农药,易降解,环境残留量低,对人畜安全。

/31/ 通脉灵大滴丸
通脉灵大滴丸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主要内容:通脉灵大滴丸为用于心胶痛和心肌梗塞

的中成药通脉灵片的二次开发。通脉灵片为国家中药保护品

种,由丹参、红花、郁金、地黄、降香、川芎、乳香、没药

等中药制备而成。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原片剂服用量大,且

发挥疗效慢,与该病适应性差。通过改进提取工艺,采用新

的制剂技术制成通脉灵大滴丸,使其服用量减小,服用方便

,见效快,增强了病症的适应性。通脉灵大滴丸选择了约2

00mg的大规格制剂弥补了原剂型每次服用粒数多、药物释放

/31/ 通脉灵大滴丸

慢得不足。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中药大滴丸剂,具有其

他剂型不具备的突出特点,符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三效

、三小、五方便的基本要求,符合日益发展的临床需要,符

合现代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成果成熟程度:通脉灵大

滴丸相关研究项目获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资助。已具有大规

格滴丸制剂工艺自主知识产权,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大滴

丸剂型国内领先,具有独创性。市场上未见大滴丸上市品种

,该品种的开发填补国内空白。该品种为传统中药的二次开

发,疗效确切,产业化成本低,开发成功率高。组方经典、

疗效确切、剂型先进,有良好的卖点,市场潜力大。正在申

请中药六类新药临床研究批件。

/32/ 商花30号
商花3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商花30号是商丘市农林科学院通过高压筛选、定向

选育而成的高油酸早熟花生新品种,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

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花生(2019)410283。该品种属疏

枝直立、连续开花。生育期111天,叶片绿色程度中、椭圆形

,中等大小,主茎高49.9厘米左右,侧枝长52.3厘米左右,总分

枝7.8个左右,结果枝6.2个左右,单株饱果数10.0个左右。荚

果普通形,荚果缩缢程度中,果嘴明显程度弱,荚果表面质地

中,百果重210.4克,饱果率78.1%。籽仁柱形,种皮浅红色,内

/32/ 商花30号

种皮浅黄色,百仁重81.1克,出仁率68.2%。两年平均蛋白质

含量25.3%,脂肪含量50.4%,油酸含量78.0%,亚油酸含量4.7

3%,油酸亚油酸比值16.49。中抗褐斑病、感黑斑病、高抗颈

腐病,抗倒伏性中等。2017年参加河南省联合体夏直播花生

区域试验,7点平均亩产荚果344.48千克,亩产籽仁236.52千

克,分别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3.65%和2.26%,居参试品种第3

位和第3位。2018年参加河南省联合体夏直播花生区域试验

,8点平均亩产荚果334.91千克,亩产籽仁226.91千克,分别比

对照豫花9327增产7.37%和5.19%,居参试品种第4位和第6位

。适宜在河南省各地麦套及夏播种植。

/33/ 四川省特色经济林(竹)主要蛀干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四川省特色经济林(竹)主要蛀干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属于林业科学技术领域中社会公益类技术研

究项目。【背景】核桃、花椒、丛生竹、油橄榄资源占四川

省经济林(竹)种植面积的90%以上,在全国经济林(竹)产

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特色经济

林(竹)产业的发展日益扩大,其蛀干害虫发生面积和危害

程度显著增加,严重时大量死树(或退笋),极大的影响了群

众和广大种植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林(竹)产

业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鉴于其严重性,该项目

/33/ 四川省特色经济林(竹)主要蛀干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组于2004-2018年开展了经济林(竹)蛀干害虫绿色防控技

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原创理论】率先系统研究了云斑天牛

、长足大竹象成虫补充营养、觅偶交配行为及其化学联系机

制,揭示了两种蛀干害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首次通过转

录组分析,比较了云斑天牛和长足大竹象气味结合蛋白基因

表达差异,揭示了云斑天牛寄主选择和长足大竹象寻偶定位

遗传机制。首次克隆获得第一个长足大竹象性信息素结合蛋

白基因,并分析该蛋白表达模式和配体结合特性,解析了寄主

植物挥发物对成虫性信息物质的增效作用。系统研究了川硬

皮肿腿蜂学习行为,明确了成蜂不同阶段、经历不同刺激源

的学习记忆能力。这些研究结果为研制关键绿色防控技术奠

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核心技术】创建了监测预警技术体

系,实现了准确率90%的短期和中长期预测。首次发现云斑天

牛补充营养嗜食寄主法国冬青和光皮桦,筛选出对云斑天牛

引诱作用较强的挥发物,研制出成虫植物源引诱剂。通过缓

释技术利用微生物源杀虫药环阻杀云斑天牛成虫,防治效果

达81.7%。研发出性引诱剂+网状诱捕器高效诱捕长足大竹象

成虫以及高渗剂+环保型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长足大竹象幼

虫技术。利用学习行为繁育了靶向防治天牛幼虫的川硬皮肿

腿蜂群,研发了专用白僵菌微胶囊,建立了利用川硬皮肿腿蜂

携带白僵菌协同防治天牛大龄幼虫技术。【应用示范】集成

了以绿色防治为核心的经济林(竹)蛀干害虫综合防控体系

。该成果先后在四川省主要经济林(竹)蛀干害虫发生区的

/33/ 四川省特色经济林(竹)主要蛀干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18个市县进行了推广应用,累积防治面积491.8万亩次,综合

防治效果在80%以上,近3年挽回经济损失和节约造林与管理

费14.23亿元。该项目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

型专利、18个软件著作权。发表科技论文44篇,其中SCI收录

论文1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057,累积影响因子达13。技

术培训3000余人次。

/34/ 大米与米粉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大米与米粉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普通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于轻工技术领域,食品科学技术学科。针

对大米加工业在品质调控领域存在的口感控制机制不明、口

感评估和调控技术缺乏、功能因子利用率低三大突出问题,

在国家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项目资助下,

历经10多年科技攻关,形成了大米与米粉品质调控的系列关

键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示范。完善了米饭口感品质控制机

制的理论知识体系,开发了大米口感品质评估和调控技术体

系,建立了米糠功能因子的高效生物制备和利用技术体系。

/35/ 西藏墨脱县引进华南茶树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西藏墨脱县引进华南茶树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2016年引入英红9号、鸿雁12号茶树两种,在

墨脱县墨脱镇米日村建立引种示范茶园10亩,两个品种都表

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引种成活率90%以上。在墨脱县墨脱镇亚

东村建立实生苗繁殖园2亩,繁育英红九号、鸿雁12号实生苗

。制定了英红九号、鸿雁12号栽培技术规程,并对当地茶园

管理工进行了多次现场培训。目前,示范茶园茶树长势良好

,已基本封行。2018年4月,在墨脱县德兴乡德兴村建立引种

推广茶园,从广东引种鸿雁12号茶苗15万株,种植约100亩。

/35/ 西藏墨脱县引进华南茶树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5-2018年,课题组先后在墨脱、林芝举办茶树生态栽培、

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加工培训班8次,培训265人次。对墨

脱当地茶园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仅为

0.265g/kg,严重偏低,氮含量正常水平,磷钾含量较高,pH值

处于茶树最适宜范围(pH4.5-6.0),中微量元素锌、硫含量

偏低,重金属含量正常。从品质成分来看,英红九号、鸿雁1

2号引种至墨脱后,与原产地英德基地同期种植的(树龄基本

一致)的英红九号、鸿雁12号相比,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增加

,这与墨脱当地海拔较高(1000m以上),昼夜温差大有关。

而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略有下降,可能与土壤肥

力偏低、气候差异有关。开发英红九号红茶产品2个,鸿雁1

2号红茶产品1个,绿茶产品2个,并研究建立了产品新工艺。

通过实施本项目,首次在墨脱引进华南茶树新品种2个,首次

开发了英红九号红茶、鸿雁12号红茶、绿茶产品,丰富了墨

脱县的茶树品种构成和茶叶产品类别,将有助于提升其高山

有机茶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影响力。发表相关论文2篇,出版编

著1本。

/36/ 甘蓝型黄籽油菜系列新品种
甘蓝型黄籽油菜系列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在国家973、863、国家支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支持下,经20多年,育成甘蓝型黄籽杂交品种3个通

过国家审定,其中,渝黄1号含油量42.77%,两年国家区试

平均亩产157.9公斤,比对照增产21.85%;渝黄2号含油量4

3.19%,两年国家区试平均亩产171.9公斤,比对照增产21.

42%;渝黄4号达到国家双低标准,含油量41.46%,两年国家

区试平均亩产186.31kg,比对照增产15.62%。上述品种的油

和饼粕质量优于进口菜籽,深受企业和农户喜欢,已在长江

/36/ 甘蓝型黄籽油菜系列新品种

上、中游示范推广3000多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0多亿元。先

后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专

利2项。

/37/ 野生驼绒藜驯化与新品种选育
野生驼绒藜驯化与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野生驼绒藜驯化与新品种选育”项目研究是为适

应国家西部大开发草原植被恢复和防治沙漠化的客观需要而

实施的,起止时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历时3年。该项

目在充分利用驼绒藜优良特性的基础上,先后在疆内采集不

同株型、不同生态型驼绒藜野生种原材料28份(后合并为2

6份),另外从内蒙古、哈萨克斯坦和美国等引进6份驼绒藜

材料,通过引种驯化使野生种变成更适合生产推广应用需要

的人工种,并经过筛选优秀材料繁殖、优选、提纯、培育新

/37/ 野生驼绒藜驯化与新品种选育

品种,让驼绒藜这一个优良旱生种质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更

好地发挥它在草原建设和沙漠生态治理的作用。1、建成国

内包括世界驼绒藜属全部种的、面积最大、原始材料最多的

驼绒藜种质资源圃。2、在全面调查、整理、鉴定野生种质

资源材料时,发现6份与已知新疆驼绒藜种在株型、叶型上

有明显区别的材料。3、经过对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具的

改进和田间管理技术的提高,实现了驼绒藜种子生产的全过

程机械化。4、经过研究,初步筛选出适合驼绒藜愈伤组织

诱导与分化再生的科学配方,生根和新株形成也有突破。

/38/ 西北旱直播稻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西北旱直播稻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课题针对西北区域(宁夏灌区和新疆灌区)旱直播

水稻生产中存在肥药施用过量,技术粗放、不系统和肥药减

量技术集成度低等问题,研发有机无机合理配施、氮肥精准

施用和农机农艺结合施肥技术的减量施肥技术模式,构建西

北旱直播稻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关键集成技术,编制技术规

程并进行示范推广。课题执行起期间研发专用肥料品种2个

,集成了4套适合西北水稻种植区肥药减施增效技术,分别是

宁夏引黄灌区旱直播稻区的“控释氮肥精准施用+一封一杀

/38/ 西北旱直播稻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全程机械化肥药减施集成技术”、“有机无机配施+两封一

杀全程机械化肥药减施集成技术”、“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

融合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技术”和新疆灌区的“旱直播水

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技术”,集成技术均在西北的宁夏

引黄灌区和新疆南疆旱直播稻区得到大规模推广示范。通过

电视广播和当地农技人员的宣传示范,利用科研单位+企业+

基地+农户和科研单位+农业合作社+农户示范模式,集成技术

得带了规模化示范应用。课题完成后,核心示范区实现化肥

减施19.3%、利用率提高18.1%、农药减施33.8%,利用率提高

13.1%。课题研发专用肥料品种2个,发表研究论文6篇,制定

技术规程1项,申报专利4件,出版专著1本。培新农业技术人

员5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1600余人次。通过电视广播和当地

农技人员的宣传示范,利用科研单位+企业+基地+农户和科研

单位+农业合作社+农户示范模式,研发的2个专用肥料品种和

集成了4套适合西北水稻种植区肥药减施增效技术,在宁夏引

黄灌区和新疆南疆稻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累积示范推广45.2

万亩,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4670万元。研究成果应用带动

了西北地区水稻减肥增效产业化发展,为西北地区特色优势

粮食作物清洁生产、养分淋失和产地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技术

支持和科学依据,对当地肥药减施增效技术推广利用和生态

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研究成果对宁夏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39/ 马铃薯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马铃薯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马铃薯是华北地区主要的粮食

作物和经济作物,山西省年种植马铃薯250多万亩,80%以上分

布在干旱、半干旱的丘陵山区,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马铃薯品

种单一,以高产鲜食为主,大多存在芽眼较深、薯形差、品质

较低等缺陷,并且往往一薯多用,缺乏市场竞争力。本项目针

对生产和市场需求,引进马铃薯各类种质资源,开展马铃薯新

品种选育,创制适宜山西生态的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

良的种质资源,以期为当地和周边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

/39/ 马铃薯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的专用马铃薯新品种。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以常规育种

技术为基础,结合倍性育种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有性杂

交,把野生种、近缘栽培种、新型栽培种的抗病、低还原糖

、高淀粉、休眠期短、高产等有益基因聚合到普通栽培种中

,通过多生态选择和适应性鉴定,选育符合目标的新品种。登

记新品种“同薯29号”,登记编号为GPD马铃薯(2018)140

064,块茎干物质含量27.0%,淀粉含量19.4%,维生素C含量18

.9mg/100g鲜薯,还原糖含量0.15%,粗蛋白含量2.80%。人工

接种鉴定:中抗马铃薯X、Y病毒病。一般肥力条件下亩产1

500~2000kg,高肥力条件下产量可达4000kg以上。创制优良

资源4份:12026-2、1611-5、1602-4、1617-8;在省级以上

刊物发表论文5篇;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3、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同薯29号与山西主栽品种晋薯16号比较,淀粉提

高2.83个百分点,干物质增加4.7个百分点,粗蛋白提高0.45

个百分点,还原糖降低0.3个百分点,维生素C增加6.3mg/100

g;创制高淀粉资源淀粉含量20%以上,高维生素C资源维C含量

达到43.3mg/100g。处于国内先进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与安全性同薯29号已经于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

品种登记,是一个成熟的品种。适宜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

、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等一季作区种植。5、应用情况

与存在问题育成品种同薯29号在岚县山西康农薯业基地示范

种植50亩,平均亩产231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加28%,商品薯率

85.6%;在中加公司试验2亩,淀粉含量达到20%以上,受到淀粉

/39/ 马铃薯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加工公司的青睐。存在主要问题是育种手段单一,主要是常

规杂交育种,缺乏分子生物技术等辅助手段。6、历年获奖情

况无。

/40/ 莲藕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莲藕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莲藕种植主要在中国,大约占全世界98%,湖北莲藕

全国第一,武汉莲藕举世闻名,是出口创汇和外贸加工的重要

原料。随着全球涉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频发,人们的健康

意识正在加强,食品消费层次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现在

食品安全已成为公众共同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毒藕事

件时有发生,莲藕安全问题曾经引起国人或出口国高度关注

。如出口日本的产品涉及的检测项目多达200余项。因此,按

照发展莲藕产业的思路,突破专用品种、高效栽培、加工及

/40/ 莲藕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综合利用等技术瓶颈;构建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以食品

安全为目标,以莲藕品种、种植为源头、保鲜加工新工艺创

新等系列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体系研究是产业之急需。主要研

究内容:1.莲藕多重(复合)育种技术体系研究:研究生化

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莲藕育种

技术体系,从而实现少打药、适施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

育种目标,避免了盲目性,缩短了育种周期,改善了其农艺性

状,筛选了莲抗性品种。2.莲藕多因调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针对莲藕产业栽培技术落后严重影响产业发展进程,单一

的技术创新无法满足莲藕产业的发展需求等问题,采取围绕

莲藕产业发展难题、解决瓶颈急需的技术思路,开展了高效

无公害栽培技术高产高效多因调控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及应用

,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程。3.莲藕多因调控保鲜加工技术体

系研究:对影响莲藕保鲜的多种因素遗产、生化、品种、品

质、栽培、保鲜加工技术及其设备和控制工艺等莲藕多因调

控保鲜技术进行了研究,为莲藕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

了莲藕安全生产优质化、无害化、标准化。2014年7月19日

,受教育部委托,武汉大学在武汉主持召开了由武汉大学和武

汉大全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完成的“莲藕多因调控无公害生

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听取

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质

询和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一、课题组提供的鉴定资料

齐全,符合科技成果鉴定要求。二、该成果研究了莲藕分类

/40/ 莲藕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及亲缘关系、功能基因标记、生化遗传辅助育种、分子育种

与常规育种技术,创建了莲藕多重(复合)育种技术体系;研

究了莲藕生长机理,构建了莲藕多因调控无公害生产技术体

系;研究了莲藕采前采后生理生化特性、品质、天然保鲜剂

、保鲜及加工技术,建立了莲藕多因调控保鲜加工技术体系

。选育出适合保鲜加工的专用新品种5个,研发了12个相关产

品,发表论文44篇,获得11项国家专利,完善和制订了6项无公

害生产技术标准(规程)。三、相关成果在武汉、孝感、仙

桃、潜江、洪湖等地推广面积42万亩,增加产值3.4亿元,实

现利润1.9亿元,出口创汇5169万美元。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

,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尽

快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41/ 农业天敌昆虫工厂化繁育及应用技术研究
农业天敌昆虫工厂化繁育及应用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依据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以虫治虫”原理,

在对农业天敌昆虫资源种类进行普查、鉴定的基础上,对农

业天敌昆虫丽蚜小峰、食蚜瘿蚊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研制

了系统的工厂化繁育技术和生产技术工艺,实现了有计划、

规模化生产。根据日光温室的生态条件及主要害虫发生发展

规律,研究了利用农业天敌昆虫防治日光温室蔬菜蚜虫、温

室白粉虱的综合技术措施;研制了农业天敌昆虫防治相关害

虫的技术规程,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解决了因

/41/ 农业天敌昆虫工厂化繁育及应用技术研究

使用化学农药对蔬菜和环境的污染和残留问题。通过项目实

施,完成了鲁南地区农业天敌昆虫种类的调查、鉴定工作;

在农业天敌昆虫工厂化繁育技术方面实现了系列技术突破:

筛选了有利于繁殖天敌昆虫食料的寄主植物;研制的“对折

式卵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解决了目前国内外直板

式卵卡或卵袋易破损、易霉变、羽化率低的问题。研制的寄

生性天敌昆虫的“三室”培养法,达到了降低劳动强度、寄

生蜂羽化集中目的;适用大批量、有计划的工厂化生产。对

食蚜瘿蚊繁育设备、技术、工艺进行了优化;达到了年繁育

100亿头农业天敌昆虫的规模。根据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特点

以及主要害虫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了利用丽蚜小峰防

治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的“两段三次”释放模式,即冬前“

2、2、2”和冬后“1、2、3”的释放模式;首创了利用丽蚜

小峰、食蚜瘿蚊防治蚜虫、温室白粉虱“预殖技术”,加强

了天敌昆虫种群跟随现象,保障了天敌昆虫种群优势。研制

的“日光温室专用诱虫网灯”,可有效杀灭温室白粉虱、蚜

虫等害虫,且节能、安全、实用、适应性广,进入专利审查

阶段;研制了《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日光温室害虫技术规程》

;编写了《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蔬菜害虫》培训教材。在山东

省枣庄、临沂、泰安、济宁四地市累计示范推广62.5万亩,

防治效果达90﹪以上,获得经济效益3.6亿元。社会、经济和

生态效益极为显著。

/42/ “东师香兰6号”香雪兰
“东师香兰6号”香雪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996年采用染色体工程技术,以荷兰产的现代香雪

兰(Freesiaxhybrida)品种荷深粉为母本,品种荷黄为父本

进行有性杂交育种。2001年从粉黄品系培育出“东师香兰6

号”新品种。该品种经过了8年的种球无性繁殖,其性状稳定

,无分离。花色为粉黄复色,花被裂片的内侧呈鲜黄色,外侧

呈粉红色。花朵较大,雄蕊3枚,雌蕊1枚。每朵花共有6个花

被裂片,整体呈辐射对称。3片内花被裂片,其中2片对称,3片

外花被裂片,其中2片对称。2个对称的内花被裂片和同侧1个

/42/ “东师香兰6号”香雪兰

外花被裂片沿中脉有明显的条纹。花茎健壮,抗倒伏,花有香

味,花枝多分支,比较适合做切花品种。在花期,花朵在长的

穗状花序的一侧有序排列,依次从底部向顶端开花。蒴果,种

子暗红褐色。国内在香雪兰的新品繁育方面尚无成形的体系

,品种繁育基地主要集中在荷兰,国内还没有拥有独立知识产

权的新品种,经市场调查,香雪兰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尤其

在沿海地带。目前,现代香雪兰进口种球的参考价格为5元人

民币。实验室自发研制的具有新性状的香雪兰品种更具有独

特的市场优势,同时实验室还研制出了一套成熟的香雪兰快

速繁殖和瓶中出球技术,根据生产成本预算,大约在0.3~0.

5元人民币之间,大规模生产后成本还将下降。所以,经济效

益优势明显。

/43/ 阿奇霉素分散片新工艺的研发
阿奇霉素分散片新工艺的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阿奇霉素分散片粉末直接压片新工

艺是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在全面工艺分析、

摸索、研究基础上,独特创新,研制开发出的一种新工艺。二

.项目应用领域及技术原理:采取阿奇霉素粉末直接压片新

工艺通过对不同直压辅料筛选、工艺参数的摸索、产品稳定

性考察,最后选定德国JRS公司直压辅料,将物料直接混合后

压片即直压工艺生产,产品符合CP质量标准要求,新工艺生产

后产品质量稳定,优于国内同类产品。三.成果的创造性及先

/43/ 阿奇霉素分散片新工艺的研发

进性: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a.提高分散均匀度。b.采取直

压工艺不需要依赖经验判断,产品质量稳定,批间差异小。c

.减少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和过敏现象。d.提高产品生物利用

度。e.有效保护主药稳定性,避免其因为湿法制粒造成各种

不稳定因素,保证产品质量。f.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

。四.技术性能指标:产品分散均匀度为3分钟内应全部崩

解并通过二号筛;溶出度限度为标示量的75%,产品质量稳定

,满足CP质量标准。该工艺生产步骤少,工艺过程简单,药品

崩解后药物直接从粉末中释放出来,分散度增大,溶出加快,

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另外,粉末直接压片工艺无需制粒、

干燥,从而可有效地保护主药的稳定性,避免其因为湿法制粒

造成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生产周期短

,降低了成本。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产品进行大量

工艺试验、生物利用度试验等研究。该项工艺技术无论从产

品质量、工艺过程控制、收率及成本等方面来看,产品质量

稳定,新工艺完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新工艺应用于阿奇霉

素分散片生产,成本比原工艺降低12%,彻底解决产量瓶颈问

题和质量问题。

/44/ 凡纳滨对虾群体和家系选育技术及应用
凡纳滨对虾群体和家系选育技术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目标

:(1)通过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获得快速生长和抗特定抗

病毒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系;(2)筛选得到凡纳对虾与抗病

毒有关的遗传标记。主要研究内容:(1)凡纳对虾种群及

家系的培育,以目前我国引进养殖和全人工繁殖的SPF凡纳

对虾种群为基础,根据养殖过程中表现出的养殖性状,选择

具有生长快速和较强抗病抗逆能力的亲本,采取严格隔离培

育的方法,建立独立的凡纳对虾种群和家系;(2)对建立

/44/ 凡纳滨对虾群体和家系选育技术及应用

的凡纳对虾种群和家系,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的筛选,通过对

凡纳对虾亲本、子代的遗传标记的连锁分析,确定与凡纳对

虾种群和家系抗病毒相关的遗传标记。取得的主要成果:(

1)凡纳滨对虾家系选育和培育技术在凡纳滨对虾SPF群体的

选育和培育技术的基础上,从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选育发展

到凡纳滨对虾家系选育,首次建立了凡纳滨对虾SPF单雌-单

雄家系选育和培育技术。用此项技术,可以建立用于对虾遗

传选育的基础材料。(2)与对虾抗病毒和快速生长有关的

遗传标记的筛选技术通过凡纳滨对虾家系病毒感染试验和生

长特性分析,获得了可能与凡纳滨对虾抗病毒相关的标记3

个,与快速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10个,对于今后进一步的辅

助选育种工作,培育一定抗病能力和快速生长的凡纳滨对虾

品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亲虾全人工配合饲料技术亲

虾饲料不仅是影响发育和繁殖的关键问题,也是影响群体和

家系选育和规模化培育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外均采用

鲜活饵料作为亲虾的饲料,而鲜活饵料极易被病毒污染,特

别是来自对虾病毒流行疫区的鲜活饵料,鲜活饵料带病毒成

为SPF虾苗繁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首次建立了对虾亲虾

的全人工配合饲料技术,全部采用人工饲料配合,解决了亲

虾饵料带病毒这一关键问题,使亲虾培育和规模化繁育从饲

料营养方面得到了保证。发明了亲虾颗粒饲料,并获得了国

家发明专利。通过此项技术,避免了鲜活饵料携带病毒感染

亲虾的问题,并以此项发明专利为基础,对凡纳滨对虾的营

/44/ 凡纳滨对虾群体和家系选育技术及应用

养需求进行了研究。(4)对虾病毒LAMP快速检测技术在病

毒感染实验过程中,建立了感染病毒的定量检测技术和LAM

P快速检测技术。LAMP快速检测技术检测IHHNV和TSV病毒比

PCR检测的灵敏度高100倍,而且可用肉眼直接判定检测结果

,可以大幅降低水产病害快速检测的成本。存在的问题:中

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99年实现了凡纳对虾的全人工繁

殖,凡纳对虾的养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华南沿海广东、

广西、海南三省的凡纳对虾养殖规模已大大超过传统养殖的

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成为我国尤其是华南沿海的主要海水

养殖品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优质亲

虾需求量大,应进一步加大选育种的力度。

/45/ 长城706
长城70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通信设备制造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冀审玉2005017号。(1)品种来源。试

验名称:长城706。选育单位: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有限

公司。亲本组合:K12×F7584。育成年份:2000年。报

审单位: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有限公司。审定时间:200

5年3月审定通过。(2)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淡紫色,

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19~20片,

株高297cm左右,穗位106cm左右,春播生育期128天左右。

花药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型,穗轴红色,穗长20.9c

/45/ 长城706

m左右,穗行数17.7行左右。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

414g左右,出籽率84.6%左右。籽粒品质:2004年河北省农

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检测结果,粗蛋白10.12%,赖氨酸0

.27%,粗脂肪3.3%,粗淀粉73.18%。抗病性:河北省农林科

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鉴定结果,抗大斑病,感小斑

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茎腐病,抗瘤黑粉病,高抗矮

花叶病,感玉米螟。(3)产量表现。2003年承德市春播早

熟玉米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产743.2kg;2004年同组区域

试验结果,平均亩产804.9kg;2004年同组生产试验结果,

平均亩产788.9kg。(4)栽培技术要点。春播区一般在4月

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适宜密度3500株/亩。种肥可施复合肥

20kg/亩,磷酸二铵15~20kg/亩。(5)推广意见。适宜承

德市中南部春播种植。

/46/ 优质草坪草新品种——粤选1号匍匐翦股颖
优质草坪草新品种——粤选1号匍匐翦股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为禾本科翦股颖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

长草层高5~16cm。秆基部偃卧地面,着地生根。叶鞘无毛,

叶舌膜质,长圆形,长0.5~2mm,宽1.2~3mm,先端近圆形,微

裂;叶片线性,长3~7cm、宽2~4mm,边缘和脉上微粗糙;匍匐

茎节间短、茎细,叶片较小及叶鞘短;株形纤细、美观,叶色

翠绿。该品种匍匐生长伸长较慢,分蘖快,依靠极强的分蘖性

能迅速覆盖地面。总之,该草具有易繁殖,分蘖能力强;耐高

温、高湿能力强;对土壤适应性好;耐践踏性能较好;抗盐性

/46/ 优质草坪草新品种——粤选1号匍匐翦股颖

和耐淹性好;采用营养体繁殖建坪等优点。

/47/ 高效广谱细菌杀虫剂的研制
高效广谱细菌杀虫剂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项成果是将虎纹捕鸟蛛毒素基因(HWTX-1)克隆到

来源于Bt的穿梭载体上,经转化到受体菌中稳定遗传,使工

程菌携带有编码杀虫的蛛毒蛋白基因和晶体蛋白基因,经研

究发酵条件,使工程菌表达高效价杀虫毒蛋白,力争试制出

高效、广谱和便于应用的杀虫新菌剂。目前,已化学合成了

蛛毒蛋白基因(HWTX-1),并转化Bt获得了稳定遗传;成功构

建了Bt晶体蛋白基因crylAc和HWTX-1的融合基因,并在大肠

杆菌获得了稳定遗传,为实现融合基因在Bt菌中的稳定遗传

/47/ 高效广谱细菌杀虫剂的研制

和成功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型广谱细菌杀虫剂是一

类新型高效广谱的微生物杀虫剂产品,将在农业害虫的生物

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48/ 马铃薯抗晚疫病新品系选育及试验
马铃薯抗晚疫病新品系选育及试验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2015年开始,我们利用高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合作

88与荷兰15号品种杂交,目地是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高抗马

铃薯晚疫病品种(系),以解决当前生产的需要。经过5年定

向选育,2019年对5个新育品(系)、3个引进品种和当地2个

品种为对照共10个品种(系)进行了品种对比小区试验和生

产试验。通过试验,新品系DM15-8亩产量3775.8-3900公斤,

比对照青薯2号增产7.7-34.7%,比对照青薯168增产112.9-1

14.7%;DM15-12产量4884.8公斤,比对照青薯2号增产3.7-5.

/48/ 马铃薯抗晚疫病新品系选育及试验

5%,比对照青薯168增产99.95-110.2%;DM15-13产量2551.3公

斤比对照青薯168增产39.18%。三个品系达到了增产、高抗

马铃薯晚疫病目标且适应我省各类地区种植。

/49/ 蛋鸡引进试验
蛋鸡引进试验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课题于1985年引进″罗斯″和″红波罗″鸡,″樱桃

谷″鸭进行试验繁殖1986年繁育推广″罗斯″、″红波罗″鸡新

品种216000只,鸭37000只,在自配饲料喂养下,每只蛋用

鸡年平均下蛋280个,每只母鸡可获纯利6元,每只肉用鸡鸭

可获纯利1元.对缓和市场供需矛盾起到了良好作用.

/50/ 无公害果品-京白梨
无公害果品-京白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果品京白梨的术语及定义、质

量等级、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以及包装、运输

和贮藏。本标准结合河北省京白梨生产实际和京白梨的生物

学特性,参照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广

泛调查研究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京白梨果实的各项

指标。同时,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

见,内容全面具体,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适合在河北省适宜地区应用。本标准与相关的国家标准、行

/50/ 无公害果品-京白梨

业标准、地方标准协调一致,符合GB/T1.1-2000的规定,使

用了法定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本标准

的发布实施对提高河北省京白梨果实质量,规范河北省京白

梨果实的生产和销售,以及提高地方优良品种的栽培效益具

有重要意义。

/51/ 利用重离子辐射创制番木瓜优质育种材料并加速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利用重离子辐射创制番木瓜优质育种材料并加速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来源与背景“利用重离子辐射创制番木瓜

优质育种材料并加速新品种选育的研究”项目是由广州市科

信局下达的应用基础引导项目,项目编号:11C13140746。项

目实施期限为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2、技术原理及性

能指标技术原理:本项目计划利用重离子辐射技术对番木瓜

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并将处理过的种子育苗并定植于大田。

通过单瓜留种、多年筛选的方法筛选有用的突变单株,创制

新型、优质的番木瓜育种材料,并使用本所具有的专利技术

/51/ 利用重离子辐射创制番木瓜优质育种材料并加速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扩大繁殖成株系,收集进入国家番木瓜种植资源圃。从中挑

选1-2个具有市场推广开发潜力的株系,进行区域试种,形成

品种。性能指标:(1)总结出一套利用重离子辐射技术加

速番木瓜新品种选育的技术体系;(2)利用重离子辐射技术

创制番木瓜新型优质育种材料50份以上,并收集进入国家番

木瓜种质资源保护圃;(3)选育出优良番木瓜突变新品种(

系)1-2个;(4)发表相关论文2篇。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番木瓜是具有代表性的岭南特色水果,其营养丰富、口

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番木瓜用途广泛,除用作鲜

食水果外,还可用于提取番木瓜蛋白酶,在医药、食品、化工

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技术是

近年来新兴的育种技术,与其他辐射诱变技术相比,具有辐射

位点精确可控、诱变频率高、突变谱广、突变性状易稳定等

特点。利用重离子辐射的特点,可以将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

于种子胚部释放,从而获得更好的辐射诱变效果。4、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研究为重离子辐射番木瓜创

制育种材料和加速新品种选育的初步研究,技术处于中试阶

段。本研究的成果虽然可以为大多数植物诱变育种工作提供

参考,且一次辐射处理后,其后续产生的植物自交后代可为多

年筛选提供大量材料,因此本研究成果适用性较广。重离子

辐射处理的在专门为重离子辐射研究建立的研究设施内进行

,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辐射处理的前提下不会造成安全问题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由于本单位人员、资金、

/51/ 利用重离子辐射创制番木瓜优质育种材料并加速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设备等现实条件限制,筛选突变体的手段仍处于初级的表型

判断筛选,缺乏深层次基础数据支撑。在后续的工作中,本单

位将逐步完善设施和人员配置,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打好基

础。(2)重离子辐射资源目前仍较为稀缺,要将本成果大规

模推广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

/52/ 宁夏西花蓟马主要寄主定位的信息化学物质及其嗅觉感受机制
宁夏西花蓟马主要寄主定位的信息化学物质及其嗅觉感受机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宁夏西花蓟马主要寄主定位的信息化学物

质及其嗅觉感受机制”研究工作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的具体要求以及资助项目计划书,并在宁夏农林科学院的

组织管理和指导下,项目组经过四年的潜心研究,按期、圆满

地完成了计划任务书所要求的研究目标、任务和各项考核指

标。本项目收集并鉴定了西花蓟马主要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

质成分结构,测定了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

西花蓟马行为的影响,明确了宁夏西花蓟马主要寄主定位的

/52/ 宁夏西花蓟马主要寄主定位的信息化学物质及其嗅觉感受机制

信息化学物质,筛选出对西花蓟马具明显趋性的信息挥发性

化合物11种,为研发西花蓟马行为干扰剂或驱避剂奠定了基

础;通过克隆鉴定西花蓟马嗅觉相关蛋白基因并进行了序列

分析,新鉴定西花蓟马嗅觉相关蛋白基因4个,检测各基因在

西花蓟马不同发育期以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明确

了各个基因的时空表达谱,为西花蓟马及其它蓟马嗅觉相关

蛋白基因的鉴定、功能分析以及嗅觉系统的深入研究方面具

有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蛋白进行表达纯化并测定其对寄主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结合能力等功能进行研究,阐明了宁夏

西花蓟马主要寄主定位的嗅觉感受机制,为进一步针对嗅觉

相关蛋白研发西花蓟马行为调控剂的组配、开辟我区重大害

虫绿色防控新的途径和方法奠定了基础。圆满完成了各项目

标任务,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取得了多项创新,在基础研究

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宁夏蔬菜、花卉等植物上西花蓟马的

持续有效防控及瓜菜优势特色产业的绿色生产和高质量发展

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项

目发表学术论文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

4项,出版专著1部,圆满的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53/ 基因工程菌多杀菌素绿色高效杀虫农药的研制与开发
基因工程菌多杀菌素绿色高效杀虫农药的研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药制造
技术详情

  1、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了2株高产

多杀菌素工程菌株,研究了刺糖多孢菌发酵动力及提取工艺

,研制的多杀菌素制剂效价高,研制了多杀菌素水剂。2、克

隆表达了刺糖多孢菌的重要功能基因,其中包括透明颤菌血

红基因vgb,红霉素eryR调控基因、多杀菌素2个结构基因sp

nG和spnK,2个脂肪酶基因lip154和lip454、乙酰辅酶A合成

基因、脱氧核糖核苷酸酶基因,这些基因在多杀菌素生物合

成过程起重要修饰和调控作用;3、研制的多杀菌素制剂在长

/53/ 基因工程菌多杀菌素绿色高效杀虫农药的研制与开发

沙市、湘西自治州进行大田水稻、蔬菜、棉花、烟草等农作

物害虫防治定点试验,取得了接近对照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

;4、共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22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

8篇,1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刊物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

上(合作)。有3篇SCI论文获湖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

1篇论文获中国微生物学会2012年度优秀学术报告一等奖;5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6、培养

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名;7、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

者称号,1人获湖南省优秀专家称号,1人获湖南省优秀发明专

利人。

/54/ 新疆冬小麦耐盐种质鉴选及优异等位基因挖掘
新疆冬小麦耐盐种质鉴选及优异等位基因挖掘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新疆冬小麦耐盐种质鉴选及优异等位基因挖掘”

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

目。研究背景:目前世界范围内至少五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

同程度的盐碱化,而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近1×108hm2,

潜在盐碱地面积达1,733×104hm2。由于干旱少雨,加之

降雨季节分布不均,新疆是我国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现有耕地面积约420×104hm2,其中三成以上是以NaCl

盐害为主的盐碱地。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地产出率低,农业综

/54/ 新疆冬小麦耐盐种质鉴选及优异等位基因挖掘

合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民增收。小麦是我国的第二

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

民生活水平,通过品种改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国小麦生

产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保障(何中虎等,2011)。新

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小麦优势产区和消费区,小麦消费总量

和人均消费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麦的有效生产与供给

对保证全疆粮食供需平衡和区域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以133份新疆冬小麦地方种质

资源和46份育成品种为材料,通过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鉴定

和评价,从中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种质,并进行耐盐性状与分

子标记关联分析,挖掘耐盐基因标记,为冬小麦耐盐性育种、

遗传研究及冬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通过对参试材

料的萌发期、苗期耐盐性实验,鉴定筛选出耐盐性强的新疆

冬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出的耐盐性育成品种可直接用于生产

,对新疆盐碱地区的粮食丰产、稳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

义。主要论点与论据:(1)萌发期分别利用2%NaCl2个处理

,仅13份材料有生长量,其余仅种子露白。有生长量、表现为

萌发期耐盐性强的材料包括地方品种6份:白芒白冬麦、卡

伊木江、黑穗冬麦、玛纳斯红冬麦、沙雅冬麦、巴楚切利麦

;育成品种7份:喀冬2号、奎冬4号、伊农18号、伊农20号、

新冬38号、新冬46号。(2)苗期设CK(纯水)、75mM和15

0mM两种NaCl盐浓度处理,在2种盐浓度下,育成品种仅最高苗

高的平均值略低于地方种,其余性状均大于地方种,说明新疆

/54/ 新疆冬小麦耐盐种质鉴选及优异等位基因挖掘

冬小麦育成种的耐盐性优于地方种。对新疆冬小麦育成品种

进行苗期耐盐性分级,结果表现为:耐盐性强的品种3个,分

别是新冬18号、喀冬3号、黄河1号;耐盐性较强的品种有2个

,分别是新冬24号和巴冬3号;耐盐性中等的品种有21个;耐盐

性较弱的有17个;耐盐性弱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新冬2号、新

冬13号和新冬25号。(3)利用Affymetrix小麦55KSNP芯片

共获得44101个SNPs,MAP>0.05,SNPs的频率为0.8。选择这

些SNPs对群体结构、亲缘关系、LD进行评价,并进行耐盐性

根系构型性状的关联分析。小麦各染色体上的SNP数在4D染

色体上最少,为657个,2A染色体上最多,为2565个,平均为20

95.5个。每个染色体上SNP的密度:在4D为1.29n/Mb,1D为4

.18n/Mb。综合SNP和系谱分析,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之间的

遗传差异最大,其次是育成品种之间,而地方品种之间遗传差

异最小。鉴于育成与地方品种之间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差异,

新疆冬小麦品种可以利用地方种来丰富其育种的种质基础,

拓宽遗传背景,进而提高当地小麦育种水平。(4)利用TAS

EL5软件对苗期耐盐性状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了

6个与耐盐性状紧密连锁的SNP标记。创见与创新:通过此项

研究将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及育成品种遗

传基础的现状,发现了与耐盐性状关联的SNP标记或基因/位

点,鉴定筛选出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表现优异的品种资源,这

对指导和推动当前新疆耐盐性冬小麦品种选育具有指导作用

/54/ 新疆冬小麦耐盐种质鉴选及优异等位基因挖掘

。社会经济效益:在世界范围内受盐碱危害的国家都致力于

作物耐盐品种的选育,如何改良和利用好盐渍地区的土地资

源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作物抗盐基

因培育抗盐新品种,成为提高盐碱地粮食生产的主要手段,而

利用现有种质资源筛选出耐盐品种是最简便而有效的途径。

本研究以新疆冬小麦地方种质资源和主栽冬小麦品种为材料

,通过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鉴定和评价,从中筛选出耐盐性较

强的种质,并进行耐盐性状与分子标记关联分析,挖掘耐盐基

因标记,为冬小麦耐盐性育种、遗传研究及冬小麦生产提供

技术和物质基础。通过对参试材料的萌发期、苗期耐盐性实

验,鉴定筛选出耐盐性强的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出的耐

盐性育成品种可直接用于生产,对新疆盐碱地区的粮食丰产

、稳产以及冬小麦耐盐性品种选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存在的问题:(1)项目研究内容多,数据统计分析工作量

大。该项目不仅有大量的实验室耐盐性状分析数据,还有SN

P芯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数据分析工作量大。(2)缺

少实验材料的田间耐盐性试验分析;耐盐性关联分析结果不

够深入。

/55/ 大花蕙兰和卡特兰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大花蕙兰和卡特兰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1、项目针对大花蕙兰和卡特兰产

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生长发育规律、植物营养特

性、花期调控技术和主要病毒现场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与

应用示范。2、项目形成了以下产业化应用理论基础和关键

技术:1)探明了卡特兰花器官分化与植株形态的相关性,

实现了卡特兰花期的有效调控;2)明确了大花蕙兰和卡特

兰的适宜光照强度及存在的光抑制现象,摸清了营养元素调

控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效应;3)提出了光照、肥水等综

/55/ 大花蕙兰和卡特兰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合管理技术,使大花蕙兰商品花的生产周期由3~4周年缩短

到2~3周年;4)研究了建兰花叶病毒(CyMV)和齿兰环斑

病毒(ORSV)的酶联免疫现场检测方法,开发出灵敏度高、

安全性好的现场快速病毒检测试剂盒,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公开号:CN101315368A)。应用前景:通过产、学、研结

合,项目成果已在浙江、云南和山东等兰花生产企业中推广

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11710余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

著。浙江省作为经济强省,每年需从国外或外省引进大量的

优质大花蕙兰等兰花。在我省发展兰花业具有明显的资金与

市场优势。同时,我省有丰富的气候资源,高山是兰花夏季

生长的最好场所,本项成果为浙江省大花蕙兰和卡特兰等产

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56/ 中科青贮1号
中科青贮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CT02×CT203CT02是以(丹9046&#

215;掖8112)×90-8为基础材料,经多代自交育成。C

T203是以(丹340×掖52106)为基础材料,经多代自交

选育而成。特征特性:青贮玉米单交种。北京地区春播播种

至青饲采收112.6天。株型半紧凑,叶色中绿,茎秆较粗壮

。全株叶片21~22片,平均株高312厘米,穗位130厘米。雄

穗主轴与分枝的角度为中大,雄穗侧枝较长;花药淡紫色;

花丝浅紫色。果穗粗大,籽粒半马齿型,黄色,红轴。苗期

/56/ 中科青贮1号

长势较旺。纤维品质优良,植株地上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

均为43.39%,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为21.14%,粗蛋白含量

6.61%。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

病,感丝黑穗病、矮花叶病。抗倒性较好。产量表现:区试

平均生物产量(干重)1242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

2.58%。区试平均生物产量(鲜重)3446公斤/亩。生产试验

平均生物产量(干重)1270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

3.64%。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500~4000株/亩。精

细整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和苗匀苗壮。种子要进行

包衣或药剂拌种,预防丝黑穗病。肥水管理上苗期注意适当

蹲苗,提高抗倒性。施好基肥、种肥,重施拔节期肥(氮磷

钾微肥配合)。注意浇好抽雄水;遇到多雨寡照气候,要及

时中耕散墒,降低田间湿度,预防和减轻病虫害发生;及时

防治病虫害。适宜种植地区:北京地区春播或套种。

/57/ 高产优质综抗玉米新品种“湖广123”的选育
高产优质综抗玉米新品种“湖广123”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用“H70202”

作母本,“H1080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特征

特性:株型半紧凑。穗上叶6片左右,雄穗分枝数7~10个,花

药、花丝紫色。果穗锥型,苞叶略短,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293厘米,穗位高125厘米,空秆率

1.7%,穗长18.3厘米,穗粗4.7厘米,秃尖长0.8厘米,穗行数1

7.1,行粒数35.4,千粒重288.6克,干穗出籽率88.3%,生育期

100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锈病3级,穗腐病3级,茎

/57/ 高产优质综抗玉米新品种“湖广123”的选育

腐病病株率1.3%,9级纹枯病病株率1.0%。田间倒伏(折)率

1.3%。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夏玉米品种区域

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

88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0.20%,粗脂肪(干基)含量

3.24%,粗淀粉(干基)含量74.8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75.01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89%。其中,2013年亩产5

38.62公斤,比郑单958增产10.72%;2014年亩产611.40公斤,

比郑单958增产9.16%。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6月上旬前后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600~4000株。2、配方施

肥。一般底肥亩施复合肥40公斤,穗肥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

。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蹲苗,适时中耕、抗旱排渍,喷施

调节剂控制株高,预防倒伏。4、注意防治纹枯病、茎腐病、

灰斑病、穗腐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适宜范围:适

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作夏玉米种植。主要缺点:1、株高

、穗位偏高;2、苞叶稍短。生产上注意问题:1、玉米生长

前期注意蹲苗,适当控制肥水;对于肥力水平较高,在玉米生

长的苗期和拔节期雨水较多的年份,要注意喷施玉米生长调

节剂以控制株高,预防倒伏。2、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避免

偏施氮肥。获奖情况:无。

/58/ 低胆固醇姜黄蛋生产配套技术中试与示范
低胆固醇姜黄蛋生产配套技术中试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建立低胆固醇姜黄蛋蛋鸡示范场及蛋品质控

实验中心(湖南浏阳医药工业园内);建立和完善规范性健

康养殖和姜黄蛋蛋品质量保障体系;满足安全、规范化、无

公害化养殖生产和加工技术条件;满足产品市场的需求。项

目建立了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姜黄蛋生产的配套模式及生

产体系,建立了姜黄蛋的质量控制与检测体系。鸡蛋中胆固

醇含量比普通鸡蛋降低30%~50%,低于100mg/枚(普通鸡蛋

胆固醇含量平均为213mg/枚);产蛋期母鸡死淘率由8%~10

/58/ 低胆固醇姜黄蛋生产配套技术中试与示范

%降低至5%~6%;姜黄蛋的保鲜期由30天延长至150天。姜黄

蛋是通过生物富集技术而得到的低胆固醇鸡蛋。姜黄蛋具有

安全性、低胆固醇性、抗氧化性,可满足特殊人群的保健需

要,是预防老年性痴呆的锐利武器。

/59/ 泰妙菌素菌种优化选育与发酵控制研究
泰妙菌素菌种优化选育与发酵控制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复合诱变和抗性筛选的方法,确定了诱

变剂量、掌握了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了诱变菌株发酵适宜

条件并进行了中试验证。获得了泰妙菌素高产菌株,菌种生

物效价从原始的13500u/ml提高到平均16837.4u/ml,发酵周

期缩短了5.4%,达到了预期目标。项目通过采用紫外线与叠

氮化钠复合诱变及抗性筛选方法,使泰妙菌素发酵水平提高

到平均16837.4u/ml,具有创新性。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

泰妙菌素菌种发酵水平,对泰妙菌素发酵生产技术水平提升

/59/ 泰妙菌素菌种优化选育与发酵控制研究

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60/ 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精制茶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基于传统单因

子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在全面分析名

优绿茶贮藏期间常规品质成分、物理性状、感官品质、儿茶

素、香气等变化规律为基础,先后完成了名优绿茶贮藏保鲜

剂的筛选(包括保鲜剂粗筛选、保鲜剂配方、保鲜剂与名优

绿茶配比)、名优绿茶贮藏品质劣变机理、名优绿茶高效贮

藏保鲜方法的筛选以及保鲜贮藏后在货架期的品质变化规律

等研究,获得了以焦亚硫酸钠与维生素C按5:5的比例进行配

/60/ 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方,再按复合保鲜剂:名优绿茶=1:50的比例进行装袋,并

放于0℃的条件下贮藏,名优绿茶能较好地保持其品质的结

论。并利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湖南省茶叶总公司、湖南

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郴州茶树良种示范场等单位

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社

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信息化的

快速发展,茶叶消费量逐年增加,同时,绿茶在世界茶叶消

费领域中的比重得到了快速提高。在中国,名优绿茶在茶叶

产业中的效益贡献度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各茶业企业开拓市

场、树立品牌、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其产值已达茶产业总

产值的40%以上。高效的名优绿茶保鲜贮藏技术是实现名优

绿茶的附加值,并使其全年消费均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和

品牌化的根本保障,因而项目成果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1/ 樱桃主要病虫害监测及安全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樱桃主要病虫害监测及安全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樱桃属于蔷薇科樱桃属落叶果树,是我国的特色水

果之一,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誉,同时,樱桃含铁量在水果

家族中位居首位,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近十年来,在山

东集约化大面积种植,栽培面积已达90余万亩,约占全国栽培

面积的一半。泰安是樱桃栽培适宜区,目前种植面积达0.93

万hm2,总产量达7.3万吨,已成为泰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支柱产业。针对近几年樱桃园主要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日益加

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农药施用不合理、用量大,制约

/61/ 樱桃主要病虫害监测及安全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樱桃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急需新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控

制病虫害对樱桃的为害等问题,2012年泰安市科技局设立科

技发展计划“樱桃主要病虫害监测及安全防控技术研究与示

范”(20123074),借此项目摸清泰安市樱桃主要病虫害发

生、为害及防治情况,就影响樱桃生产的重要病虫害的发生

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展开研究,对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形成示

范、推广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进行大规模开发示范和生产

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将项目研究

内容简介如下:(1)连续2年定时定点调查,共查到病害31

种、害虫26种,其中发生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根癌病、流胶

病、褐斑病、病毒病、果蝇、绿盲蝽、桃一点叶蝉等。摸清

樱桃主要病虫害(包括樱桃根癌病、樱桃流胶病、樱桃果蝇

)的发生规律、流行学动态及目前生产上防治状况,确定樱

桃根癌病、樱桃流胶病、樱桃果蝇的关键防治时期。(2)

明确泰安地区樱桃根癌病致病菌优势种群为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生物型2。(3)筛选出适合防治樱桃根癌病的

3种土壤熏蒸剂威百亩、棉隆、氯化苦,且各熏蒸剂不同浓度

处理对樱桃扦插苗的生长没有不良影响;筛选出抑菌效果最

好的3种杀细菌剂是中生菌素、枯草芽孢杆菌、辛菌胺,且中

生菌素600倍与辛菌胺300倍组合药剂(1:1)对樱桃根癌病

在田间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

明确泰安地区樱桃流胶病致病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

aeriadothidea)。筛选出适合防治流胶病的杀菌剂丙环唑

/61/ 樱桃主要病虫害监测及安全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氟硅唑、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研制出田间涂抹法防治枝

干流胶病的药剂及使用方法:用刮刀刮去胶块,刮净病变树

皮后用龙胆紫原液、25%丙环唑乳油1000倍、黏土浆(非耕

用地黏土)加25%戊唑醇水乳剂200倍的防效尤其显著,复发

率很低。(5)优化了樱桃果蝇粘虫色板(黑色、绿色、粉

红色为最佳诱虫色板)、糖醋液诱集(在3∶1∶3∶60的糖醋液

配比基础上增加醋和酒的比例,且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以0.8~

1.2m为宜)等生防措施及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源

药剂鱼藤酮、苦参碱、除虫菊素,有效保护天敌,减少喷药次

数,降低农药使用量。(6)制定了樱桃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

术规程,应用防治效果85%以上,降低成本20%以上,建立示范

园100亩,推广应用面积10000余亩,显著降低成本和农药残留

,极大地推动了樱桃无公害生产的发展。(7)发表论文6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各2项,出版专著1部。

/62/ 一种适于庭院种植淮山的装置
一种适于庭院种植淮山的装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一)课题来源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备受

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庭院、阳台、楼顶等地方种植一

些可食用的农作物。其中,淮山营养丰富,具有益气养阴、补

脾肺肾等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因此,很多人希望将淮山

种在庭院里,既可以当观赏植物又可以收获安全营养的淮山

块根。而淮山块根较长,扎入泥土较深,用普通的花盆种植既

会影响块根的生长又不方便淮山块根的采收。二、技术原理

/62/ 一种适于庭院种植淮山的装置

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一种适于庭院种植淮山的装置,包括

圆筒状的种植容器,种植容器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带出水

孔的挡板;种植容器由弧形的上筒体和下筒体组成,上筒体和

下筒体两侧通过卡扣可拆卸式相连,上筒体上部设有排泥孔

,下筒体下部设有挂钩。使用时,往种植容器内装入营养泥,

并种上淮山种苗。然后通过挂钩将种植容器挂在阳台等地方

悬挂种植。既不占用空间又美化阳台等。随着淮山块根的生

长、膨大,部分泥土可以从排泥孔排出,防止种植容器被撑破

,也可以从排泥孔导入液体的肥料,有利于淮山的生长。待淮

山成熟后,将种植容器取下,将上筒体和下筒体拆开,剥取上

层的泥土,即可将淮山块根取出,方便采摘。性能指标:1、

一种适于庭院种植淮山的装置,包括圆筒状的种植容器,种植

容器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带出水孔的挡板;并由弧形的上

筒体和下筒体组成,上筒体和下筒体两侧通过卡扣可拆卸式

相连,上筒体上部设有排泥孔,下筒体下部设有挂钩。2、种

植容器还包括储水盖,储水盖通过螺纹或卡扣与所述种植容

器的挡板端相连。储水盖可收集浇淮山苗的水,不弄湿底板

,还可循环利用。3、种植容器的开口端为斜切口状,既下筒

体的长度长于上筒体的长度。方便浇水。4、挂钩到下筒体

开口端的距离为下筒体整体长度的1/4。方便悬挂。5、下筒

体上还设有向下筒体外侧延伸的支撑杆,支撑杆设于下筒体

的中上部、远离挡板一端。支撑杆的设计,可将整个种植容

器倾斜放置,便于庭院种植。6、支撑杆为伸缩结构,包括相

/62/ 一种适于庭院种植淮山的装置

互套接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通过螺

栓连接。可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本装置适用于庭院、阳台、楼顶等场所,扩大淮山的种植

范围。2、本发明的淮山装置在收获时只需要将上筒体和下

筒体解开,即可取出淮山,省工省力。四、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成果适用全国适于具有可使淮山生长结

薯气候的区域。本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存在安全风险,可在全

国推广应用。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一)应用情况该

设备已经开始在部门居民楼顶和阳台应用,效果良好。(二

)存在问题尚未发现不足问题。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63/ 一种蔬果涂膜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蔬果涂膜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一种蔬果涂膜保鲜剂,本发明的组分包括普鲁兰多

糖、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脂、环糊精、纳他霉素以及余量

水;是以天然材料为主料制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

点有:所用原料为天然高分子多糖,水溶性好、可食用、无

毒害、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且为可降解材料,不会造成环境污

染;使用后平均失重率降低10%左右,改善蔬果外观,提高果

品光泽度;能有效抑制储藏期病菌的滋生,使果品腐烂率降低

15~30%;制备方法简单、使用简便,可与低温保藏、气调保

/63/ 一种蔬果涂膜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

藏等方法结合使用,效果显著。本发明具有减少果实失水、

降低果实呼吸速、保持果品表面光洁和美观的作用,尤其适

用于橙、苹果、草莓、枣类、圣女果等蔬果的储藏保鲜。

/64/ 伊利冰工厂果纷呈棒冰花色线自动化生产工艺
伊利冰工厂果纷呈棒冰花色线自动化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冰工厂是伊利冷饮的一支主力品牌,但价位一直维

持在1元,如何提升冰工厂产品价位到1.5元、2元是冷饮事业

部2011年的重点战略。技术部设计了一款将4支不同口味的

棒冰同时包装在同一包装袋内的新产品,该产品口味独特、

结构新颖,经测试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自动生产的工艺、设

备成了难点:1、设计4种料液的配料系统;2、设计4种液料

平衡灌料系统;3、解决冻结不匀和24支筷子同时插的矛盾;

4、设计24排插筷小车;5、设计24排脱膜机械手;6、设计4支

/64/ 伊利冰工厂果纷呈棒冰花色线自动化生产工艺

同时落料分组落料架;7、改造横送架,完成4支产品包装前的

准备工作;8、改造一包4支的输送、包装设备。通过技术创

新解决了以上难点,该产品不但会畅销,更会令竞争厂家望尘

莫及。果纷呈棒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胆突破传统,通过

改进配料工艺,改造生产设备,优化生产流程,以极少的用工

数量与资源占用,简化的工艺流程,成功在花色线实现4支不

同口味的棒冰,同时灌注、自动排列、自动整理、自动衔接

,自动包装。

/65/ 2024年最新精喹禾灵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2024年最新精喹禾灵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国家基本药物原料药和重要中间体的技术、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农药制造
技术详情

  精喹禾灵

  高效盖草能(高盖);精喹禾灵15%乳油;精喹禾灵乙酯

溶液,1000PPM;精喹禾灵乙酯;精喹;精喹禾灵-PChemicalbo

ok-乙基;(R)-2-[4-(6-氯-2-喹啉氧基)-苯氧基]丙酸乙酯;

精喹禾灵R)-2-[4(6-氯-2-喹恶啉氧基)苯氧基]丙酸乙酯

  精喹禾灵是通过杂草茎叶吸收,在植物体内向上和向

下双向传导,积累在顶端及居间分生,抑制细胞脂肪酸合成

,使杂草坏死。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新型旱田茎叶处理剂,

/65/ 2024年最新精喹禾灵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在Chemicalbook禾本科杂草和双子叶作物间有高度的选择性

,对阔叶作物田的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效。精喹禾灵作用

速度更快,药效更加稳定,不易受雨水气温及湿度等环境条

件的影响。

/66/ 胚芽腐衣新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胚芽腐衣新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小麦是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之

一,我国的小麦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年总产量约为1.10亿吨

,小麦胚芽约占小麦量为2~3%,可以开发利用的小麦胚芽约

220~330万吨。小麦胚芽被营养学家们誉为“人类天然的营

养宝库”,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研究与开发者的重视。小麦胚

芽是一种理想的抗衰老和美容食品,本研究是把小麦胚芽与

腐衣有机结合产物。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本研

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胚芽腐衣的加

/66/ 胚芽腐衣新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工方法。首先将小麦胚芽与玉米胚芽,按一定比例复配,满足

制作胚芽腐衣的脂类要求,蛋白质缺乏部分采用大豆分离蛋

白来弥补,可有效解决制作胚芽腐衣时,其浆料中蛋白质及较

低的的难题。玉米胚芽的脂类在磨碎加工胚芽时,游离脂类

易于析出的问题采用蔗糖脂肪酸酯对其先乳化再均质进行解

决。制造出胚芽腐衣得率高、筋力强。性能指标:所得的胚

芽豆皮颜色鲜亮淡黄,有自然光泽,形态完整,质脆易折,无杂

质,无浆泡,有清新胚芽香味,无异味。经测定筋力为0.760N

,得率为67.2%,感官分值为92分。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理论创新:首次以大豆分离蛋白、胚芽、大豆复配制

作胚芽腐衣,可有效解决制作胚芽腐衣时,其浆料中蛋白质较

低的难题。制造出胚芽腐衣得率高、筋力强。具有胚芽腐衣

特有的色泽和香味;(2)技术创新:首次利用蔗糖脂肪酸酯

辅以均质压力40MPa、均质温度40℃、均质二次的工艺解决

玉米胚芽的脂类在磨碎加工胚芽时,游离脂类易于析出的问

题,可使胚芽浆料保持3小时以上的稳定性,可以满足加工要

求。(3)工艺创新:该产品生产工艺简单,基本上使用普通

腐衣生产设备即可生产,便于推广应用;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

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已进行中试,适用于所有腐衣加工厂生

产,生产的产品满足相关的产品标准。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

题;胚芽腐衣所使用原辅材料的配比及加工工艺研究需进一

步完善;胚芽腐衣各步生产工序的参数需进一步调整。⑥历年

获奖情况;无。

/67/ 优质早熟谷子品种"汇华金米"选育
优质早熟谷子品种"汇华金米"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以“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

编号:2011BAD06B02)和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针

对谷子生产的新形势、新要求,近10年来河北省谷子育成品

种,存在四大问题:优质品种缺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植株

太高、抗病性差、倒伏难以实现机械化收获;生育期偏长,产

量低效益差;缺乏耐旱耐盐品种。汇华金米是从南和金米中

提纯复壮系选育成的优质早熟适合机械化收获的谷子常规品

种。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汇华金米具有如下突出特性。1、

/67/ 优质早熟谷子品种"汇华金米"选育

优质。汇华金米在第十届全国优质米评选会上被评为“一级

优质米”。米色鲜黄一致,适口性好,熬粥粘香,色泽鲜黄,省

火省时。粗蛋白含量9.19%,粗脂肪3.8%。2、早熟。汇华金

米在冀、鲁、豫六点两年联合鉴定试验中,生育期86天,属早

熟品种,较对照短7天。3、耐旱、耐盐碱、耐涝性强。联合

鉴定试验中,汇华金米耐旱性1级,耐涝性1级,专家田间检测

,在南大港盐分含量4.1‰的中度盐碱地上亩产302.00公斤,较

国家区试对照品种冀谷19增产9.24%。4、产量较高且稳定。

在两年六点联合鉴定试验中,平均亩产376.05公斤;专家田间

检测亩产419.31公斤,较对照冀谷19增产6.78%。5、抗病性

好。多年多点试验自然鉴定,抗白发病、红叶病、线虫病、

谷瘟病。6、适合机械化收获。株高113cm,属中矮秆品种,抗

倒性1级,因此适合机械化收获。鉴于汇华金米的上述优点,

该品种适宜在华北地区麦茬夏播或春地晚春播。

/68/ 冀航信财税备份之星V2.0
冀航信财税备份之星V2.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冀航信财税备份之星V2.0主要解决一般纳税人用户

的防伪税控开票数据和中小企业财务数据的安全问题,解决

因病毒感染、错误操作、突然断电、人为破坏、系统崩溃、

硬盘损坏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全面保护企业财税数据的

安全。冀航信财税备份之星V2.0主要定位于增值税一般纳税

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目前,河北省有一般纳税人7.8万

户,中小企业用户约30万户,放眼全国有近200万一般纳税

人用户和2000多万户中小企业,用户数量庞大,就其对开票

/68/ 冀航信财税备份之星V2.0

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急切备份需求讲,市场潜力巨大,按每套

产品460元计算,全省将有1亿元市场空间,全国将近100亿

元的市场销售额。河北航天信息有限公司作为河北省防伪税

控系统服务商,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和更优质的产

品,基于独特的市场优势,我们研制开发出冀航信财税备份

之星V2.0,以满足一般纳税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的备份需

求。对于防伪税控用户和中小企业来讲,往往开票数据和财

务数据是他们的核心,而开票数据和财务数据往往只存放在

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内,往往也只是单机的应用。而整个备份

市场,对单机的数据自动、实时的备份和恢复的软件并不多

见。目前我们同类产品潜在的竞争者只有北京和力记忆科技

公司和北京盟度科技公司的产品。我们产品与其比较,在备

份方式和恢复上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对备份到存储卡上的目

标数据的安全处理上是不同的。鉴于我们的独特优势,市场

份额非常巨大。冀航信财税备份之星V2.0通过技术改进及优

化,在数据备份恢复过程中,有效地扩展和集成了LZW压缩

、DES加密、MD5效验等算法为一体,确保了备份及恢复的数

据的完整性。

/69/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油菜新品种信油杂2803的选育及应用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油菜新品种信油杂2803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项目属技术开发领域,得到河南省重点科技

攻关项目资助,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信油杂

2803是针对进一步同时提高产量、品质和抗性的生产需求,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与常规杂交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定向选育而

成。2014年河南省审定,编号为豫审油2014001。技术创新点

:1、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与常规杂交相结合。采用理想株型

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创新优异种质资源,通过基因重组,

互补聚合优良特性等,将油菜常规育种技术、轮回选择、分

/69/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油菜新品种信油杂2803的选育及应用

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小孢子培养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高产、优

质、多抗于一体的育种目标。2、高产。信油杂2803在2010

~2011年度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0.3kg,居13个

参试品种第5位,比对照杂98009增产13.13%,达到极显著水

平,8点试验4增4减;2011~2012年继续试验,平均亩产186.9

5kg,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比对照杂98009增产9.34%,达到

极显著水平,8点试验7增1减。2012~2013年参加河南省生产

试验,平均亩产236.79kg,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比对照杂98

009增产11.82%,6点试验,5增1减。3、优质。2012年经农业

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芥酸含

量0.0%,硫苷含量23.65μmol/g,含油量41.92%。2013年经

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芥

酸含量0.0%,硫苷含量18.35μmol/g,含油量41.04%。品质

优于国家标准,适宜出口创汇和国内综合加工利用。4、抗菌

核病、病毒病、霜霉病、白锈病等病害,抗倒伏。2012~20

13年度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63.4%,冻害指数28.6%;

菌核病病害率8.7%,病害指数7.2%;病毒病病害率0.0%,病

害指数0.0%,抗倒伏。5、含油量高。经农业部农作物种子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验,信油杂2803含油量高

达41.92%,使“杂优+优质+高含油”杂交油菜具有比其他杂

交油菜增效10~15%的巨大潜力的理论变成现实。6、适应范

围广。由于信油杂2803是在信阳生态环境下选育出来的,除

了适宜豫南地区种植以外,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可种植。信油

/69/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油菜新品种信油杂2803的选育及应用

杂2803在品质、产量、含油量、综合抗性等多方面均获得了

较大突破,结合规范化栽培技术进行示范推广,提高了种植区

油菜产量和商品菜籽品质,增强了我国油菜在国际市场的竞

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企业增

效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示范推广中,与生产、加工、外贸部

门结合,建立了一批优质出口型油菜商品生产基地,初步走出

一条“科、农、贸”、“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促进

了油菜产业化进程。至2016年11月品种审定推广以来,信油

杂2803已成为豫南地区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及开发的主导品

种,累计示范应用面积240万亩,平均亩产205.4公斤,与种植

其它优质油菜品种相比,增产幅度达15%,按当前市场价4.8元

/公斤计,每亩可增收128.6元,并且含油量比其它油菜品种提

高4%,按当前市场菜籽油价13元/公斤、油菜饼3.2元/公斤计

算,每亩又可增收80.5元,两项共计每亩增收209.1元左右,缩

值系数平均定为0.8,缩值后累计创社会效益4.01亿元。同时

,由于信油杂2803抗病性强,整个生长期可减少防治次数2~

3次,不仅可为农民节省生产成本,而且还由于减少农药用量

,降低农药残留,提高油菜品质,保护人体健康,使农业生态环

境得到显著改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均十分可观。

/70/ 甘蔗新品种黔糖4号优质高产生产示范及推广应用
甘蔗新品种黔糖4号优质高产生产示范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本课题系2006年度贵州省科技成果

重点推广计划资助项目,其合同编号:[黔科合成字(2006

)5022号]。其背景:针对贵州原料甘蔗生产中品种单一且

老化严重,新品种推广少,栽培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单

产低,原料蔗生产量少,品质差,加工出糖率低、产品竞争

力弱,因而制约了蔗糖产业的发展。2、技术原理和性能指

标:(1)其技术原理:以自育甘蔗新品种黔糖4号与研究形

成的创新栽培技术配套推广,实施大面积品种更新、栽培技

/70/ 甘蔗新品种黔糖4号优质高产生产示范及推广应用

术改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综合效益、改善生态

,促进原料蔗高产优质,提高产品竞争力,推动产业健康发

展。(2)其性能指标:成果推广后,平均单产5.06吨,蔗

糖分16.18﹪,较原主栽品种F134单产3.28吨增产54.3﹪,增

糖1.5个百分点以上,平坝田地综合效益较常规种植法亩增

收599元,旱坡地亩增收189元。省内外已累计推广13.46万

亩,每年可提供原料和种苗68.1万吨,创综合产值4.96亿元

,实现总利润1.27亿元,创税收1495.7万元,使1.9万人年

均收入达到和超过脱贫标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

态效益。全面超额完成项目合同指标。3、技术的创造性与

先进性:经科技查新表明,本项目创新有:(1)“平坝田

地宽窄行深沟间套作栽培技术”具有改善蔗园通透性,减轻

病虫为害,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综合效益;(2)

“熟化旱坡地土壤免垦等高深沟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劳、

增强耐旱力、显著减轻水土肥流失的效果。其先进性:(1

)改常规单元素肥料单独施用为多元素微肥与三元复合(混

)肥配合施用,推动了贵州甘蔗施肥技术改良;(2)查明

了主产区12个县(市)甘蔗病虫害种类和黔糖4号的耐寒性

能,并提供了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措施,为继续推广该品

种和甘蔗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托;(3)在推广时,采取了科

研、企业、政府相结合和示范基地、科技培训、以物放贷相

结合的新模式,确保了项目的实施。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黔糖4号是2002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70/ 甘蔗新品种黔糖4号优质高产生产示范及推广应用

委员会审定,两项创新配套技术已经多点多区域生产示范验

证,均可放心推广应用,适宜于各蔗区因地制宜配套推广,

不存在任何负面影响,安全性好。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

题:本成果已在省内外推广应用13.46万亩,省内主产区已

累计推广10.66万亩,约占原料蔗生产面积的30﹪,且该品种

及配套技术已被贞丰、望谟两县糖厂列为当前生产的主推良

种和技术,推广面积正在进一步扩大。由于黔糖4号植株较

高,在平坝田地栽培时,应加强中后期高培土防倒伏。6、

获奖情况:无。

/71/ 优质早熟自别雌雄肉鸡配套系的选育
优质早熟自别雌雄肉鸡配套系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成果在广东省教育厅科研项

目“优质早熟自别雌雄肉鸡配套系的选育(2014GKXM057)

”资助下,以清远麻鸡、广西麻鸡等地方优秀品种为研究对

象,对其种质资源特性、杂交利用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对国家及广东省优质肉鸡育种支撑体系、良种选育体系具

有重大意义。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鸡种质资源培育与

创新利用(2015BAD03B03)”子课题的支持。2、技术原理

及性能指标运用分子数量遗传育种手段,纯化清远麻鸡的快

/71/ 优质早熟自别雌雄肉鸡配套系的选育

慢羽品系,并在慢羽品系中组建高抗品系,扩繁清远麻鸡中分

化出来的隐性白羽品系,通过不同的清远麻鸡品系与广西麻

鸡(灵山鸡)杂交,开展配合力的测定,探讨出最优杂交组合

,形成了“天农麻鸡”新配套系。运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

进展,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候选基因分析方法,探讨慢羽形成的

mRNA-miRNA-lncRNA分子调控机理,慢羽品系(有ev21插入和

无ev21插入的母鸡)产蛋性能和性成熟的关系。3、技术的

创造性与先进性①本项目在保证清远麻鸡外观、优质风味和

提高生产性能情况下,利用广西麻鸡早熟优质性能,与清远麻

鸡不同品系有效组合,首次构建特优早熟自别雌雄配套系;②

首次组建和扩繁清远麻纯隐性白羽新品系,在清远麻鸡中开

展自别雌雄配套品系;③从转录组角度突破探讨快慢羽形成分

子机理,在清远麻鸡慢羽品系中首次组建高抗群体,利于白血

病净化。④首次在优质鸡中开展干毛形状与VEGFR基因家族的

关联研究。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目前该成

果在国内外已公开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1篇;项目关键

技术成熟,申请发明专利3件,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

利1件,选育的“天农麻鸡”通过了国家新品种(配套系)审

定,适合在全国优质家禽企业进行推广。5、应用情况及存在

的问题项目能有效提高核心群育种群及商品代肉鸡的生产性

能,达到了早熟、羽速自别雌雄,实现了优质鸡资源的创新与

有效利用。2015-2017年,本项目在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共

推广早熟、优质的清远麻鸡和天农麻鸡共4949.47万羽,占据

/71/ 优质早熟自别雌雄肉鸡配套系的选育

优质鸡市场份额的4.12%。6、历年获奖情况暂无获奖

/72/ 适用于淮南麻黄鸡育雏育成期食用的饲料
适用于淮南麻黄鸡育雏育成期食用的饲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立项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土鸡

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作为优质土肉鸡,淮南麻黄鸡的饲养

量已经达到3000万只/年,并逐年增加。作为土肉鸡,淮南麻

黄鸡饲养周期一般为90-120天。之前市场尚没有针对性的专

用饲料可以选择。因为淮南麻黄鸡的体重和商品蛋鸡相似,

因此大多数养殖户以响应阶段的蛋鸡饲料来饲喂,但因蛋鸡

的生理机能和饲养方式与淮南麻黄鸡相差较大,饲喂蛋鸡饲

料难以充分发挥淮南麻黄鸡的生产潜力。针对现有技术的补

/72/ 适用于淮南麻黄鸡育雏育成期食用的饲料

助,我们决定对本项目进行研发。组织实施方式:成立专门

研发项目组,实施绩效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研小组管理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本项目,组成一个多方合作、技术互补、

研制、试制、生产为一体的研制体系。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本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第二项“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具体设计七现代农业技术中的“2、畜

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中的“畜牧业、水产业

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淮南麻黄

鸡育雏育成期食用的饲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含量的组

分混合而成:玉米30-45.6%、碎米15-30%、豆粕21.7-30%、

豆油0-1.6%、米皮糠0-2.2%、苹果渣2-5%、苜蓿草粉3-5%、

粗砂粒0.5-1%、石粉1-1.2%、磷酸氢钙0.9-1.2%、食盐0.3

%、中草药添加剂0.1%、益生菌0.1%、预混料0.8-1%。项目

创新点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根据淮南麻黄鸡的生长发育

特点,针对不同阶段设定不同配方,合理划分三个生长阶段并

设定不同配方,既满足了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又减少了因

饲料配制不合理带来的饲料资源浪费;选用天然的、性价比

高的饲料资源,既能保证鸡的生长性能,还能降低饲料成本;

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和肉质风味改良剂,

而是添加天然的、安全的中草药添加剂和益生菌来提高鸡的

免疫力,改善鸡的生产性能。应用情况:2014年初成功完成

该项目研发工作,通过试用提高了淮南麻黄鸡育雏育成期的

喂食率,达到预期效果,已在兴牧公司淮南麻黄鸡养殖场广泛

/72/ 适用于淮南麻黄鸡育雏育成期食用的饲料

试用。该项目的核心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410056947.4。

/73/ 即食绝味香菇
即食绝味香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针对传统香菇都是直接炒制或煮制作为菜肴使用,

缺乏将香菇制成休闲食品的状况,该项目研发一种即食绝味

香菇,通过调配试制对比,确定配方参数,通过清洗、蒸煮、

粉碎、熬煮、调味、装罐、杀菌、冷却、干燥、包装等工序

,配套生产设施,建成一条产品(半)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形

成一套即食绝味香菇产业化生产控制技术。该项目研发设计

菌类自动清洗系统的污物处理机构和全自动切片装置,自动

化清洗通过滤网过滤污物收集处理与滚刷方式实现,全自动

/73/ 即食绝味香菇

化切片通过气缸驱动夹板夹紧、刀架切片、挡板开闭等工艺

实现,机器换人,提高工作效率。

/7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油桐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油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标准规定了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

VerniciaL)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技

术要求,测试结果的判定原则及技术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本

标准适用于大戟科油桐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

性的测试与评价。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

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

草人:王开良、姚小华、任华东、方嘉兴等起草。

/75/ 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新肉兔配套系培育创新。课

题组直接从法国引进了世界著名的伊拉曾祖代种兔1000只、

伊高乐祖代种兔3381只及其它纯种兔,建立完善了4个核心

种兔场,开展了新肉兔配套系培育,已开展第三世代选育,

料肉比低于3.20:1,主要性能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

平。优质兔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先进的色

谱和质谱分析等先进技术,系统研究了兔肉不同部位风味物

质分布特点,首次建立兔肉品质特性数据库和风味物质指纹

/75/ 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图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兔肉产品加工周期缩短26%,亚硝

酸盐含量降低35%,开发上市兔肉新产品3个系列58个规格品

种,制订出兔肉产品标准3个,建立了5000吨兔肉精深加工

自动生产线1条。肉兔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一是筛选出适合

三峡库区兔用牧草品种4个,建立1个面积达505亩的优质牧

草种植示范基地;在全国首次开发了竹枝粉、苜蓿草粉产品

2个,获专利4项。二是开展了兔人工授精技术研发,受胎率

达80%,获专利1项。三是研发出兔球虫药饵及兔病毒性出

血症精制蛋黄抗体,获专利2项;四是研发出兔场信息化管

理系统并获著作权1项;五是重点开展了全封闭式兔笼舍设

计与建设示范,获专利3项;六是开展肉兔饲料营养研究,

获专利1项。肉兔基地建设与科研团队打造。建立了3个肉兔

示范基地区县并辐射带动了8个区县,打造了2个加工龙头企

业,创建了2个兔肉品牌;建立了1支兔产业科技创新团队,

获聘国家兔体系岗位专家1个、综合试验站1个及兔产业国家

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配套支持。知识产权情况:课题获市科

技成果鉴定2项;获授权专利10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获无公

害农产品证书2个;发表论文67篇,其中SCI论文5篇;制定

重庆地方标准4个和企业标准3个;产品检验或测试报告4个

;实用技术规范2套;课题宣传片1个;课题的子课题已获市

县级奖励6次。技术经济指标:通过课题实施,新肉兔配套

系培育已开展第三世代选育;料肉比低于3.20:1,屠宰率

达55%以上,仔兔成活率达98%;兔人工授精受胎率达80%

/75/ 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兔肉产品加工周期缩短26%,亚硝酸盐含量降低35%等。应

用推广及效益:课题培训人员7579人次。在3个重点示范区

县及8个辐射区县三年累计新增出栏肉兔8460.96万只,新增

总产值79533.06万元,总经济效益37242.06万元,其社会经

济效益十分显著。

/76/ 黑马1号
黑马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
技术详情

  山东省滨州黑马种业选育而成,2004年8月通过山

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

04]026号(1)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匍匐。两年区域试验

结果平均:亩最大分蘖103.8万个,亩有效穗29.8万穗,分

蘖力强,成穗率较低;生育期241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

中等;株高68厘米,穗粒数43.7粒,千粒重41.1克,容重7

71.4克/升;株型较紧凑,叶色深绿,旗叶宽厚上举,叶耳

白色,植株矮,抗倒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

/76/ 黑马1号

粒较饱满,硬质。2003-2004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

结果:高抗条锈病、中抗至高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抗

纹枯病。(2)产量表现该品种2001-2003年参加了山东省小

麦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00.41公斤,比对照鲁

麦14号增产4.33%;2003-2004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489.59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4.85%。(3)品质性状2

003-2004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14.22%、湿面筋33.2%

、出粉率72.2%、沉降值33.7毫升、面粉白度94.59(aacc测

试法)、吸水率57.1%、形成时间2.8分钟、稳定时间3.4分

钟、软化度111FU。(4)栽培技术要点适宜于全省高肥水地

块推广种植,在肥水条件中等或较差地块种植,群体小,产

量低。适宜播期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5万,冬前群体达到

80万,春季最大分蘖120万。施足基肥,足墒播种,浇好越

冬水,重施、巧施拔节肥,浇好拔节水。浇足浇透灌浆水,

及时防治病虫害。

/77/ 小麦品种西农822
小麦品种西农82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西农953(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周麦16,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主要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

半匍匐,越冬期抗寒性较好;叶色中绿,叶长叶宽中等;分蘖力

较强,成穗率较高。株型半紧凑,穗下节间较长,旗叶斜挺,熟

相较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2011-

2012、2012-2013两年度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0厘米、

亩穗数为40.0万、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2.6克。全生育期

226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麦50)相当。抗性表现:经安徽

/77/ 小麦品种西农822

农业大学接种抗性鉴定,2012年中抗白粉病(4级)、中抗赤

霉病(平均严重度2.80)、感纹枯病(病指49);2013年中

抗白粉病(4级),中抗赤霉病(平均严重度2.80),中感纹

枯病(病指37)。适宜推广区域:黄淮南片。

/78/ 大蒜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
大蒜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当阳长坂坡大蒜是湖北省的品牌产业,在全国都有

固定的消费群体,但是快速发展的大蒜产业也逐步暴露出一

系列问题制约着当阳及我省大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亟

待解决。主要研究内容,筛选出适合当阳种植高产优质抗病

大蒜新品种;建立大蒜原种及良种繁育技术规程,研究与示范

大蒜标准化种植技术。包括低温催芽提早栽培,地膜覆盖栽

培,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大蒜高效茬口模式;解决的关键技

术,大蒜品种提纯复壮,选育一个大蒜新品种—巴东大蒜;制

/78/ 大蒜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

定技术标准,解决大蒜无公害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生物防控

。引进大蒜新品种8~10个,筛选出适合当阳种植的高产优质

抗病大蒜新品种2~3个,研究出无公害生产技术2~3项,建立

大蒜高效茬口模式2~3项,制定大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建立大蒜原种繁育基地300亩,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示范大

蒜新品种、新技术及高效茬口新3000亩模式,实现大蒜平均

亩产值5000元以上。通过项目的实施,当阳10万亩大蒜应用

研发成果,亩平增收1000元,年新增产值1亿多元,从而成为大

蒜产业化方面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79/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陕627选育与推广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陕627选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物新品

种选育。2、主要技术内容:陕62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成

的小麦新品种。陕627主要特点是:优质强筋、高产、早熟

、抗病、落黄好。于2006年11月3日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

员会审定。3、主要技术指标:该品种幼苗半匍匐,弱冬性、

耐旱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叶色绿,叶上挺,株型紧凑,抽

穗成熟早,成熟黄亮,白粒、角质,株高75cm左右,茎杆弹性好

,穗方形,较密,穗色绿,长芒白壳,护颖白色,椭园型,嘴尖肩

/79/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陕627选育与推广

平,脊明显。穗长8cm左右,小穗排列紧密,小穗数18~22个,

中部小穗结实3~4粒,穗粒数30粒左右,千粒重常年40克左右

。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研究所连续三年接

种鉴定,中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但田间耐病性

好。2006年陕西省种子管理站送样经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

督检验站分析:蛋白质(干)16.1%,,沉淀值53ml,湿面筋3

8.6%,稳定时间8.6分,容重811克/升,吸水率62.5%,最大抗延

阻力(E.U)366,拉伸面积(㎝2)90,角质率(%)100,降落

值数(s)305。根据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和国家“优质小麦&

#183;强筋小麦”标准(GB/T17892-1999)综合分析,陕627

属强筋型优质小麦品种。2004~2006年参加陕西省关中灌区

高肥区试共13点次,平均亩产467.7公斤,和对照产量持平。

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6点,平均亩产433.1公斤,比对照增

产2.1%。大面积亩产在450~500公斤。陕627适宜关中川道

、平原灌区中上等地力水平种植。4、应用推广情况:陕62

7通过审定后,经过多点分片示范,大力推广。2006~2013年

,陕627在陕西宝鸡、咸阳、渭南、西安等地累计推广面积8

20万亩。在生产种植过程中,生产优质专用小麦355142万公

斤,按每公斤优质小麦增收0.1元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551

4.2万元。同时,陕627在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也示范种植

/80/ 杂交稻新组合Ⅱ优3169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稻新组合Ⅱ优3169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Ⅱ优3169系三系中籼杂交新组合。属基本营养型,

在福建作中稻种植,4月底5月初播种,全生育期两年平均1

4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2天;作晚稻种植,6月15日前后

播种,全生育期为128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Ⅱ优3169新组

合株叶形结构好,早发性好,生长势强,剑叶肥厚而直立,

略呈瓦形,伸长角度小,叶鞘肥厚,抱茎程度好,不露节。

株高121.0cm,穗长26.0cm。主茎叶片数:17-18叶,根系发

达,熟期转色好;多年试种表现Ⅱ优3169田间表现群体整齐

/80/ 杂交稻新组合Ⅱ优3169的选育与应用

,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特性,其穗

粒结构为:亩有效穗16-17万,每穗160-175粒,结实率85%,

千粒重27-28克。2004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域试验,平均亩

产量594.23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1%,增产达显著水平

;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48.59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7%

,增产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2%。20

05年参加福建省中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69kg,比对照

汕优63增产6.62%。多年试验结果,Ⅱ优3169田间表现群体整

齐,农艺性状优良,产量表现比对照汕优63显著增产,稳产

性好。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3169经试验、示范种植表现出产

量高、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等优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

力。

/81/ 苦瓜新品种泰绿
苦瓜新品种泰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特征特性早中熟苦瓜品种,第一雌花节位9~11节

,春季种植播种至始收55~57d,秋季种植45~47d。植株长势

和分枝能力强,连续座果能力强。果实棒状,尾部略尖,皮色

亮绿,色泽度好,果肉绿色,果面细长纵瘤与圆粒瘤相间,瘤粒

饱满,商品瓜外形美观。果长25~30cm,横径6~7cm,肉厚1.

0~1.2cm,单果重350~400g,雌花节率高。肉质爽脆,苦味略

淡。田间表现高抗枯萎病,抗白粉病和霜霉病。较耐热,耐涝

,综合性状优良。2.选育过程泰绿是以KG0018为母本,KG002

/81/ 苦瓜新品种泰绿

7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品种。母本KG0018为我公司从

翠绿二号苦瓜(K018)品种当中分离选育出的优良自交系,

早中熟,长势旺盛,抗性强,高抗白粉病、枯萎病和霜霉病,叶

色绿,主蔓结瓜为主,分枝能力强。第一雌花节位在9~10节

,主蔓雌花节率50~60%,果实长棒形,粗细均匀,长25~28cm

,果径8cm,肉厚腔小,单果重400g,果皮亮绿色,光泽度好,平

棱圆瘤,瘤较饱满,外形美观,连续座果能力强。父本KG0027

为我公司从海南引进地方品种K027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良自

交系,早中熟,植株抗性较强,高抗枯萎病和霜霉病,中抗白粉

病,叶色绿,主蔓结瓜,分枝能力一般。第一雌花节位11~12

节,连续座果力强,果实长棒状,尾部略尖,果皮亮绿色,高长

棱无瘤,果长30~35cm,果粗5~6cm,单果重350~400g,色泽

亮丽,光泽好,外形较美观。科研室于2006年根据市场需求配

制苦瓜组合15个,经当年对比试验观察,发现其中组合06-4(

KG0018×KG0027)田间表现极为突出。2007年进行了配

合力测定,2008~2009年进行了品比试验,2010~2013年在上

海、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等地进行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

示范试验,并逐步推广。该组合均表现结瓜率高、产量高、

商品性好,综合表现突出。3.栽培适宜地区华南、西南、长

江流域等苦瓜主要栽培区域。

/82/ 芋艿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
芋艿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充分利用公司原有的基础和奉化市地区作为

芋艿主要种植产区资源,对原有的专利技术进行改进,建立芋

艿加工生产的生产线和引进创新芋艿加工的新技术,确定了

烤芋艿工艺的新的技术工节流程,建立了芋艿生产线生产体

系,开发了速冻芋块产品和油炸芋块2种新的产品工艺,对制

作过程中芋头切割边角料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并探索了得到

关于芋艿具有更好保鲜功能的包冰衣工艺,实现了芋艿深加

工的多种工艺流程,为做大做强奉化市地区的芋艿产业具有

/82/ 芋艿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

一定的推动作用。

/83/ 功能食品研究团队能力提升与创新实践——龙眼果肉多糖的肠道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与应用
功能食品研究团队能力提升与创新实践——龙眼果肉多糖的肠道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构建并完善了功能性多糖的化

学生物学集成表征与应用技术平台;应用该平台,开展了龙眼

果肉多糖的肠道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与应用的创新实践:

探究了龙眼果肉多糖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发现经微生

物酵解后龙眼多糖分子量降低,总糖含量减少,为可部分酵解

多糖;围绕调节肠粘膜sIgA合成和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揭示

出龙眼多糖能够促进肠粘膜固有层B淋巴细胞发生类别转化

形成IgA+浆母细胞,并促进IgA+浆母细胞从淋巴循环归巢至

/83/ 功能食品研究团队能力提升与创新实践——龙眼果肉多糖的肠道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与应用

肠粘膜固有层,进而合成和分泌sIgA,此外龙眼多糖还能够增

加肠粘膜粘液蛋白和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等的表达,增强肠

粘膜机械和化学屏障,揭示出龙眼多糖通过增强肠粘膜屏障

结构的完整性发挥肠粘膜免疫调节作用。在体外活性跟踪下

确定出龙眼多糖肠粘膜免疫调节主活性级份,并表征了该级

份的一级精细结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龙眼多糖级份对

LPS诱导的肠粘膜上皮细胞Caco-2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究了龙

眼果肉多糖肠道免疫调节的构效关系;研发以活性多糖为物

质基础的龙眼功能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研究团队2

016年入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攀峰团队、2017年获神农中华

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获得广东省专利优秀奖1项;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11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

29篇,其中SCI论文18篇,EI论文3篇;研发新产品2个,建立新

技术3个,制定标准2项;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10项

/84/ 树上干杏
树上干杏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全省区域试验:咸阳兴平市南位镇秦耀园艺面积10

0亩,咸阳淳化县面积20亩,榆林市米脂县面积10亩,礼泉面积

10亩;铜川面积50亩,2014年3月定植试验,现已结果通过多个

点的几年试验,该品种从生长到结果,表现都很好、适应当地

的自然条件,三个点的生长、结果特性。都优于新疆、比当

地栽培的品种不仅在树势、产量、风味都好,经济效益特别

显著是我省发展杏产业选育了一个特优品种。杏新品种树上

干杏引种试验报告咸阳秦耀园艺有限公司1.品种名称:树上

/84/ 树上干杏

干杏(俗称吊死干杏),因其在树上自然风干而不落果得名

。2.来源及亲本:从新疆引进,生长在新疆伊犁阿力玛里古

城一带的野杏3.选育经过:树上干杏是秦耀园艺公司肖宝祥

先生2008年从新疆农四师六十一团杏园中引进,在我省陕西

的米脂、咸阳的淳化、咸阳的兴平试栽,在兴平市秦耀基地

定植50株,现保存7株,2年后开始挂果,通过连续6年的果实,

经济性状鉴定,生长结果习性调查、产量记载,抗逆性分析及

适应性观察,树上干杏早果丰产性,品质优,成熟期比当地杏

早2天,抗性和适应性强,果实色泽好,货架期长,特耐贮藏,特

耐运输,双食用售价特高,栽培效率十分显著,是一个综合性

状优良的早熟杏品种,适宜我省各地区发展。目前,该品种已

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等省推广栽培,尤其在我省的陕

北地区及山地交通不便的地方发展,是边远山区植被和农民

致富是一个特优的品种。4.主要生物学特性:4.1该品种树

势强健,树姿开张,树冠圆锥形。多年生枝深褐色,1年生枝灰

红色。皮孙中,白色中小,椭圆形。叶片卵圆形稍长尖、叶中

厚,浓绿色,有光泽,光滑而平展,叶背面茸毛少光滑,叶缘纯

,齿尖小纯,叶尖较纯,叶基圆形中粗,叶柄较长,叶柄上红背

绿,叶芽较小,圆形,无茸毛极少;花芽小圆,饱满,茸毛极少,

花小,花瓣椭圆形,白红色。4.2生长结果习性萌芽率高,成枝

力强,枝条细长,秋梢生长量少,初果期中,短果枝及腋花芽均

能结果,易形成腋花芽,盛果期树以中、长、短枝结果为主,

有一定自花结实能力。极易成花,连续结果能力强,生理落果

/84/ 树上干杏

轻。4.3果实经济性状果实圆形,果形指数X,横径X——X毫米

,果个均匀,平均单果重X——X,最大X克,果点小不明显,果皮

光滑有光泽,稍薄,有蜡质,果实底色黄,果面着浓红色,条纹

红,成熟后,果面全红,色泽艳丽,果梗短,细小中粗,梗洼较浅

,锈斑少;萼片小,闭合自立,果顶有小尖,果肉黄红色,酸甜可

口,质地脆而硬柔,汁液多,有香味,口感与其他当地杏独特。

果实去皮硬度在果实采收时为X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

X%,总糖X%,酸0.22%,维生素C2.52毫克/100克。陕西关中果

实成熟期为6月中旬,成熟期一致,无采前落果现象。果实极

耐藏运,常温下可放一个星期,成熟吊在树上因自然脱水风干

而不落果,故取名吊干杏。干果果肉香甜,果核壳极薄,口里

轻磕即破,果仁香甜,药用价值极高,营养又保健,口感好,且

老少皆宜,因该品种前景极好,适合大面积露地栽培,尤其边

远山区不但经济效益极高,又能植被,采收时既能做杏脯,又

能做杏仁,两种都极高档产品,为边区农民致富选择出了一个

极佳品种。4.4物候期在陕西兴平3月中旬萌芽,4月上旬盛花

,6月中旬果实开始着色,6月就可全面着色成熟。果实生育期

七天左右。4.5抗逆性及适应性经多年观察发现,该品种抗性

及适应性强,耐寒抗旱,耐瘠薄,易管理。较抗病虫害,对早期

落叶、白粉病和螨具有一定的抗性。5.区域试验结果根据兴

平试验,树上干杏定植2年后开花结果,早果性强,第3年进入

初结果期,第4年进入丰产期,盛果期折合亩产量高为2500斤

/84/ 树上干杏

左右,先售鲜食,后可做果脯和杏仁,每种销售价值很高。

/85/ 方便保鲜湿米粉生产技术
方便保鲜湿米粉生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是方面米粉生产技术的创新,产品含水量约45-50

%,真空密封袋装,常温下保存保质期可达120天至300天,

开袋后稍加热或采用沸水浸泡,可达到食用要求。产品的质

量和卫生标准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以日产1吨产品规模计,需生产场地500-800m2,设备

投资约80万元,年产值可达约1000万元,利润率15-20%。

  本项目技术关键点在于:湿米粉的保鲜和保质技术。

技术已通过实验室小试和中试,合作方式可面议。对米粉(

/85/ 方便保鲜湿米粉生产技术

线)生产企业可优先考虑。

/86/ 西农优30
西农优3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中9A×R30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

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

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

54.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

剑叶较长,每亩有效穗数17.5万,株高116.8厘米,穗长26

.2厘米,每穗总粒数175.3粒,结实率76.1%,千粒重26.7克

。抗性:稻瘟病平均6.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3.6%。米

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3.0,垩白粒率15%,

/86/ 西农优30

垩白度2.3%,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2%,达到国

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

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5公斤,比对照汕优6

3增产3.3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5.07公斤

,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

亩产585.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20%。2005年生产试

验平均亩产555.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8%。栽培技

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稀播培

育壮秧。2.移栽:适时早栽,每穴栽两粒谷苗。3.肥水管理

: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8~10公斤。后期保持湿润,不可

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

、螟虫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

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

米质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

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87/ 浙西南毛竹林安全培育关键技术及推广
浙西南毛竹林安全培育关键技术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着重围绕毛竹安全培育,开展了毛竹笋与土

壤重金属相关性、毛竹林地氮磷径流流失及土壤养分变化规

律、施肥对竹笋和竹材质量影响变化的规律、不同施肥对毛

竹林生长、土壤养分及理化性状的影响等研究,结果:1、竹

笋中重金属含量随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

定量后就不再增加,是有一定限度的;竹笋重金属含量会随着

竹笋生长(冬笋变春笋)、季节变化(冬天到春天)而减少

。生长在重金属含量相近土壤中的毛竹竹笋,竹笋中铅、镉

/87/ 浙西南毛竹林安全培育关键技术及推广

重金属含量随竹笋围径增大小而减小。2、穴施、沟施、撒

施三种常规施肥方式,对土壤的侵蚀程度递增,降雨后形成径

流水中总氮、铵态氮、总磷三项指标浓度也依次递增;一次

性大量施肥和雨季施肥因地表径流量大养分易随径流流失。

3、施用竹笋专用肥能有效提高竹笋营养品质。对早期春笋

施肥培育毛竹大径材,新竹胸径增加1cm,高径比越小的笋留

养的新竹胸径越大,竹鞭南北走向的新竹胸径高于东西走向

的。施用尿素与施黄腐酸钾型豆粕有机肥及不施肥之间5年

生毛竹材物理力学性质:除毛竹中部和顶部竹材弦向抗弯弹

性模量指标和顺纹抗剪强度竹材基部的指标无显著差异外,

其余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施用尿素对毛竹材性有极显著的影

响,施有机肥的虽有影响,但不显著。4、在毛竹林土壤中增

施黑木耳废菌糠能明显增加毛竹鞭笋和春笋产量,改善土壤

中有机质、水解性氮含量、pH值,但用量不宜超过90m3﹒hm-

2。竹腔施肥能有效提高竹林生产力,改善后土壤有机质、水

碱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5、在全市推广应用近三年

累计推广应用46.35万亩,累计增加产值9.25亿元。

/88/ 斯欧售后BOM管理平台V1.0
斯欧售后BOM管理平台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CSBOM新建流程:若PDM和SAP有新发布的订货号

,则在CSBOM需要新增一个订货号,通过新建流程实现全新订

货号的发布;新建流程的前提是EBOM和PBOM必须都存在,因为

CSBOM是由EBOM和PBOM匹配而成的;2、CSBOM变更流程:当一

个KZ或配件在PDM中产生了设计变更,那么该KZ或配件在CSB

OM系统中应相应的作出变更,用户可通过CSBOM变更流程完成

一个KZ或配件的变更过程;CSBOM变更流程是参考设计变更而

来,所以在CSBOM中会将设计变更通知书上传至相对应的变更

/88/ 斯欧售后BOM管理平台V1.0

流程中;3、CSBOM旧件切换流程:旧件切换流程是由CSBOM变

更流程发起的,该流程不是由用户手动启动的流程,是变更流

程结束后,系统根据业务情况自动启动的一个流程,该流程主

要实现旧件是否继续销售的业务功能,由业务人员根据实际

情况决定旧的配件是否继续销售;关键技术4、SmartGWTSma

rtGWT不仅仅是“又一个Web控件库”,它最大的特色在于提

供了整合界面和服务器端数据的框架。在SmartGWT中,将UI

组件和SmartGWT数据源联系到一起称为“数据绑定”(Dat

aBinding)。而将SmartGWT数据源和后台服务器数据服务结

合的过程称为“数据集成”(DataIntegration)。SmartG

WT作为业界领先的开发框架,拥有众多优秀特性:1、良好的

Java语言支持2、跨项目重复使用UI组件3、跨浏览器支持4

、方便调试与测试5、调用服务器方便6、可扩展性强7、丰

富的控件8、内置的数据整合功能9、支持Skin之所以选定S

martGWT作为我们的开发框架,就是看中了SmartGWT的众多优

秀的特性,与可扩展性。

/89/ 家禽特色品种引进及资源利用
家禽特色品种引进及资源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天津市科技重大专项与工程项目,项目编

号15ZXZYNC00090,研究起始日期为2015年10月-2018年9月。

该项目引进鹊山鸡、贵妃鸡、绿壳蛋鸡、芦花鸡、北京油鸡

、番鸭、扬州鹅等8个家禽品种并在天津地区进行适应性养

殖,全程死淘率低于5%,高峰产蛋率85%以上,料肉比3:1以下

;研制了草粉、虫粉、中草药等特色家禽饲料10种;形成了富

硒蛋、虫粉蛋、苜蓿草粉蛋、柴鸡肉等特色产品5个;项目发

表论文3篇,申请国家专利3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

/89/ 家禽特色品种引进及资源利用

专利2件(已授权);制定完成地方标准1项;将相关特色家禽

品种、特色饲料及养殖技术在蓟州、武清、西青、静海等区

域的多个企业推广应用,总产值超过1900万元。

/90/ 悬铃木优良新品种—少球悬铃木(速生法桐)
悬铃木优良新品种—少球悬铃木(速生法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无球或极少结球;生长速度快:苗期年生长

量是普通悬铃木的2至3倍;落叶期短而集中;主干挺直,叶大

如盘,冠大荫浓:该品种树干通直,极耐修剪,叶片硕大如盘

,掌状三裂,叶面积是普通悬铃木的二倍。抗病虫能力强,适

应性广。

/91/ 别嘌醇多元缓释微粒的研究
别嘌醇多元缓释微粒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利用挤出-滚圆制粒和薄膜包衣技术。挤出

-滚圆技术是Nakahara于1964年最早发明的,1970年Reynold

s及Conine等首次全面介绍了这一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药剂学

领域[2]。挤出滚圆法是目前国际上制剂工业较为广泛应用

的制粒方法之一。该法制得的微粒与其他技术制得的微粒相

比,在成品的理化和机械特性、释药行为和体内过程以及制

剂的处方、工艺控制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点:①成品的圆

整度和流动性更好;粒度分布更集中,相应收率较高;硬度大

/91/ 别嘌醇多元缓释微粒的研究

,脆碎度小;形状、大小均一,工艺重现性好,这些特性更加利

于进一步包衣。②载药量相对较大,可在1%至95%之间波动。

③丸密度大,成分含量均匀,较常规方法可选填充剂种类多。

④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小,工艺过程参数化,易于控制,便于

科学管理。该方法是目前制备微粒的首选方法。薄膜包衣工

艺是20世纪40年代开发的新型制剂工艺,是目前市场应用比

较成熟、广泛的新制剂工艺。在制药工业中越来越占有重要

地位。薄膜包衣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改善外观和便于识别、

掩盖不良气位、提高患者服用顺应性,隔离配伍禁忌成分,防

潮、避光、隔绝空气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常用的流化床包

衣设备根据喷液方式不同可分为底喷型、切线喷型和顶喷型

[3,4]。其中底喷型喷嘴包埋在物料中,可减少包衣材料损失

,同时物料运动状态规则有序,包衣均匀,重现性好,适于缓控

、释制剂包衣。膜控型缓释微粒由丸芯和外层聚合物包衣膜

组成,通过调节功能性不同的聚合物材料的种类,用量及在包

衣聚合物材料中加入水溶性物质来调节衣膜的组成,并以此

来调节释药速率[5]。选择难溶性药物别嘌醇为模型药物,别

嘌醇(Allopurinol)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是黄嘌呤氧化

酶的抑制剂,1962年应用于临床。它作为天然嘌呤碱基次黄

嘌呤的结构类似物的人工合成物,是目前唯一能够抑制尿酸

合成的药物,但长期服用不良反应严重[6]。目前市场上大多

是别嘌醇普通片和胶囊,如国内已有的别嘌醇上市产品有重

庆科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别嘌醇普通片,规格100mg。广东

/91/ 别嘌醇多元缓释微粒的研究

世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别嘌醇片,规格250mg。仅有一

家国内企业黑龙江奥奈达利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别嘌醇缓释

胶囊,商品名奥迈必利,规格250mg,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

041338。口服用药剂量较大,需频繁给药。本项目研究的微

粒制剂为多单元型给药系统以其特有的优越性,也是目前缓

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以减少副作用,降低血药浓

度波动,增加患者用药的顺应性,提高生物利用度为目的,筛

选出制备别嘌醇多元缓释微粒的最佳处方和工艺。值得注意

的是,虽然近几年微粒载药系统在新型药用辅料。工艺条件

、药物释放机理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然而关于其应用性研

究相对较少。因此,本项目研究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了骨架

型别嘌醇缓释微粒,以其粉体学性质和释放度为评价指标,对

骨架材料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进行考察。再采用干燥效率

高的流化床包衣工艺,分别考察不同种类的包衣材料,建立骨

架膜控型多元缓释微粒释药体系。而本项目研究的剂型目前

尚无产品,为别嘌醇缓控释制剂的新药开发奠定基础,该项目

研究成功,可以转化生产,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成

果如下:1.完成1份研究报告。2.已发表论文6篇,如下:[1

]张文君*,吕春艳,任君刚,王立,吕江维.介孔分子筛MCM-41

对吲哚美锌溶出度及其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中国

医药工业杂志,2016,12(46):1305-1310。[2]张国锋,张文

君*,王立,宋春晓.尼莫地平新型传输系统的研究.哈尔滨商

/91/ 别嘌醇多元缓释微粒的研究

业大学学报,2016,31(6):656-660。[3]王立,马维阳,张文

君*,吕春艳,乔晓溪.离心造粒法制备奥美拉唑速释微丸.中

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2(47):183-187。[4]王立,马维阳

,张文君.微丸的研究进展.药学研究,2014,9(1):165-167

。[5]金浩,王立,张文君,张国锋,吕江维,孙妍,吴芳芳.缓控

释微丸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黑龙江医药,2015,28(1):93

-94。[6]宋春晓,何书莲,曹春凤,张国锋,张文君*,王嵩,王

立.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药物传输中的研

究进展.药学研究,2016,35(4):234-239.

/92/ 食用菌高效生态栽培及产业链技术集成与应用
食用菌高效生态栽培及产业链技术集成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项目建立了1支10人组成的食用菌产业骨干科技特

派员团队,成员均为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技术能手和企业

生产管理者。在滨海新区、津南区和西青区的17个镇27个困

难村开展了调研对接,为9个村(3个困难村)和全区产业提

供技术服务。围绕珍稀食用菌栽培、加工、菌糠综合利用和

餐饮休闲等重点,开展新品种引进选育,新产品开发,标准化

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工作。选育示范茶树菇、猴头等

10个菌株;示范推广标准化栽培、加工、固体-液体菌种制作

/92/ 食用菌高效生态栽培及产业链技术集成与应用

等技术成果,服务和推广面积达2090亩。特派员包村到户,结

合信息平台为行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社、

农广校、成校建立培训合作机制。建成占地16亩的食用菌科

技创新示范基地1个,培育重点示范户6个。打造包含从“菌

种繁育-多模式出菇-保鲜、加工和菌糠综合利用”的食用菌

全产业链培训、观摩路线。对帮扶区域的食用菌产业转型升

级和提质增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发表论文2篇,其中

核心期刊收录论文1篇;申请国家专利3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

、实用新型1件。

/93/ 木薯间作套种菠萝栽培技术规程
木薯间作套种菠萝栽培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

科学院提出,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负责起草,实

施年限为2016年至2017年。木薯作为全球重要的薯类作物,

既是热带地区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是重要的淀粉工业原料。

目前,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种植木薯,有6亿多人以木薯为生

。广西是我国木薯主产区,木薯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60

%以上。中国木薯产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

/93/ 木薯间作套种菠萝栽培技术规程

利于产业发展的因素,木薯种植单位面积产出偏低,比较经济

效益低,这严重制约了我区木薯产业的发展。间作套种是提

高木薯地单位面积产出的重要途径,目前木薯间作套种技术

已在广西各地推广多年,并为农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菠萝又称凤梨,是我国主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在我国种植栽培

历史悠久,在热带水果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木薯间

作套种菠萝已在南宁、钦州、崇左等地推广种植多年,并取

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木薯间作套种菠萝亩产值可达3000元

以上,亩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比单纯种木薯增收1000元以

上,比单纯种木薯增收100%。因此,推广木薯间作套种菠萝栽

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成果为技

术标准,具体提供了木薯间作套种菠萝栽培的选地及整地、

品种选择与用种、种苗处理、菠萝种植、木薯种植、田间管

理、采收等技术内容。主要性能指标如下:1选地及整地1.

1选地宜选用砂壤土,土层深厚、耕作层肥沃、排灌方便的平

地或缓坡地。1.2整地菠萝种植前1~2个月耕作土地,耕作深

度0.3m~0.4m,做到深、松、细、碎、平、无杂草,并按照种

植规格起垄,根据地势确定垄长,以20m~30m为宜。垄宽1m,

垄高0.1m~0.15m,垄两边留0.6m宽的木薯种植行,周边做好

排水沟。2品种选择与用种2.1木薯品种及种茎选择直立分枝

少株型、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木薯品种。种

茎应符合NY/T356的规定。2.2菠萝品种及种苗选择抗逆性强

、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菠萝品种。种苗应符合NY/T451

/93/ 木薯间作套种菠萝栽培技术规程

的规定。3种苗处理3.1木薯种茎将成熟种茎切成15cm~20c

m长的茎段。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处理3m

in~5min,捞出晾干后待下种。3.2菠萝种苗按照NY/T451的

要求分级后进行种植。种植前,除去种苗基部部分叶片,用5

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消毒苗

基部10min~15min,消毒后的种苗待伤口干燥后再定植。4菠

萝种植4.1时间在木薯种植前一年的6~7月种植。4.2基肥在

垄中间挖深、宽25cm~35cm的种植沟。基肥施用有机肥150

00kg/h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750kg/hm2,复合肥(N:P2O5

:K2O=15:15:15)300kg/hm2,将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腐熟农

家肥、挖种植沟时起出的土壤拌匀后回填,最后覆盖4cm~6

cm的表土,整平。4.3覆膜基肥后,用宽120cm、厚0.012mm~

0.02mm的黑色地膜或银色双色模平铺于垄面上,四周用土块

压紧。4.4方式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种苗应分区种植。宜选

择晴天种植。种植深度为冠芽苗3cm~4cm,裔芽苗5cm~6cm

,吸芽苗8cm~10cm。种植时,一手握芽苗叶片,一手握小锄头

,在定植位用小锄头挖小穴,放入芽苗,扶正,回土,并压实植

株周围土壤。操作时应防止土壤盖过或落入株心。4.5种植

规格种植株行距,窄行40cm×40cm,宽行120cm×40

cm,双行、品字形种植,每hm2植3125株。种植规格示意图见

附录A。5木薯种植5.1时间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即可

/93/ 木薯间作套种菠萝栽培技术规程

播种,在次年3~4月中上旬种植。5.2基肥所用肥料应符合N

Y/T496的规定。硫酸钾型复合肥(N:P2O5:K2O=15:15:15)

施入量300kg/hm2~450kg/hm2,将复合肥与种植穴的土壤混

均,避免与木薯种茎直接接触。5.3方式在木薯种植行采用平

放或斜插的方式播种。5.4种植规格木薯种植于木薯种植行

中间,株行距80cm×160cm,种植密度每hm2植7813株。种

植规格示意图见附录A。6田间管理6.1查苗补缺6.1.1菠萝菠

萝种植后应及时查苗,发现倒株及时扶正,缺株及时补苗,劣

株及时换苗,病株挖除后,对植穴进行翻晒、消毒后补苗,新

穴偏离原穴8cm~12cm。6.1.2木薯种植15d~20d后,出现缺

苗及时补苗。6.2中耕除草6.2.1木薯苗期杂草较多时,可人

工除草或使用除草剂除草。喷施除草剂时应低位定向喷雾,

避免除草剂接触木薯茎叶。6.2.2菠萝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采

用人工除草;果园道路和周边可用草铵膦除草,药液不得接触

植株和叶片。6.3木薯间苗木薯苗高15cm~20cm时,进行间苗

,去弱留强,每穴留1~2个幼苗。6.4追肥6.4.1菠萝定植成活

后至催花前1个月,每月施叶面肥黄腐酸钾1000倍液或有机水

溶肥(甲壳素)1500倍液1~2次。催花前10d~15d喷施叶面

0.1%硝酸钾1次。菠萝催花后25d~35d,追施壮果肥硫酸钾

180kg/hm2~270kg/hm2。菠萝种植后的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

旬追施过冬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50kg/hm2。

6.4.2木薯种植30d~40d后追施壮苗肥尿素75kg/hm2~120k

/93/ 木薯间作套种菠萝栽培技术规程

g/hm2;种植120d~130d后追施结薯复合肥(N:P2O5:K2O=15

:15:15)225kg/hm2~300kg/hm2。6.5菠萝催花6.5.1时期菠

萝种植后10~12个月,叶片长度40cm以上的叶片数达30~35

片时进行。雨天不得催花。木薯间作套种菠萝后在5月份催

花。6.5.2催花方法使用0.025%~0.05%乙烯利加0.5%~

1%尿素,或0.5%~1%电石溶液进行催花,电石应先溶于水

,待有小气泡冒出时使用。每株每次灌心40ml~50ml,一共灌

心2次,两次间隔期5d~7d。6.6套袋护果在菠萝果实形成小

果1个月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对

全果消毒1次,使用牛皮纸等材料对果实套袋。将牛皮纸裁成

宽26cm、长37cm,沿果顶将整个果实包住,用软绳绑好。6.7

病虫害防治6.7.1木薯按照NY/T2046的要求执行。6.7.2菠萝

按照NY/T1477的要求执行。7采收7.1采收7.1.1时间10~11

月采收。7.1.2采收成熟度按照NY/T5178的要求执行。7.1.

3要求宜在晴天上午或阴天采收。采收时保留果柄2cm~3cm

。采收、搬运过程避免果实损伤。采后及时移到通风、荫蔽

处。7.1.4采后处理采收后应及时除去套袋、果柄上的苞叶

及杂物,并进行分级、包装。7.2木薯7.2.1要求11月底至12

月,宜选择晴天机采或人工采收。采收后的薯块,应及时加工

。7.2.2贮藏收获后的种茎,选背风向南、不积水的坡地贮藏

。挖稍长于种茎的坑,开好排水沟,放好种茎后盖上薄膜,覆

土。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利用该技术可以提高木薯种

/93/ 木薯间作套种菠萝栽培技术规程

植单位面积产出,提高比较经济效益,对促进木薯产业持续健

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

全性该成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成熟度

高,对保证我国我区木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应

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本技术需要一定的操作环境和管理技能,

主要应用于部分合作社、农户及科研单位。6、历年获奖情

况无。

/94/ 中蜂蜂蜜安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
中蜂蜂蜜安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试验研究了中蜂蜂蜜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①中蜂生物特性研究、②标准化蜂机具生产技术、③活框饲养

技术、④饲养管理集成技术、⑤安全用药技术;2、编辑出版

了《中蜂养殖技术》(中国三峡出版社)和《怎样饲养蜜蜂》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培训教材两本;3、制定了“中蜂蜂

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范”,和“中蜂蜂蜜质量标准”各1

套。4、培训蜂农2000余人次;在荣昌建示范蜂群70群,南

川建示范蜂群240群;组建了两个中蜂专业合作社,实行六

/94/ 中蜂蜂蜜安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

统一,促进增收;在荣昌、永川、南川、万州、城口、巫溪

等区县进行了示范推广应用。集成技术推广蜂群12000余群

;推广蜂群年产蜜量由原来的5.7kg提高到了27.9kg/群,每

年可多产蜜266.4吨,按现行最低价每吨6万元计算,每年蜂

农可增收1598.4万元,按人平饲养70群算,可让170多个蜂

农每年增收9.4万元。三年来在重庆市50个蜂场生产推广应

用中草药蜂药“中囊康”800瓶,3000余群中蜂有效控制了

中囊病的发生,减少了蜜中药残几率,提高了蜂蜜安全性。

/95/ 苏棉24号
苏棉24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苏棉24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育成的杂交棉。2

001~2003年参加江苏省杂交棉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并进行

多点鉴定及示范,该组合表现丰产性好、熟期早、抗枯萎病

及品质较优的特点。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委员会审定定名。1、生物学特性1.1、生育阶段苏棉24号为

中熟陆地棉品种,全生育期140天左右。2004年观察,出苗

至现蕾60天,现蕾至开花26天,开花至吐絮54天。一熟移栽

棉霜前花率85%以上,麦(油)后移栽棉霜前花率80%以上。1

/95/ 苏棉24号

.2、株型特点与生长习性苏棉24号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株高1

00~110cm,植株呈塔形,茎杆粗壮有茸毛,叶片中等稍大

,耐肥抗倒。果枝较粗有弹性,果枝18~20台,层次清晰,

果枝较长,果节多,通风透光好,有利于上、中、下三桃齐

结。苏棉24号苗势强,出苗整齐、发根快,生长健壮,育苗

移栽时缓苗期短。蕾花期生长迅速,现蕾至开花株高日增量

均在1cm以上,盛蕾至初花期株高日增量达高峰,盛花后株

高日增量逐渐下降。苏棉24号叶面积前期增长较快,盛蕾期

叶面积指数0.5以上,初花期达1.6~1.8,盛花期近3.1。最

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盛花期后15天左右。此后,叶面积缓慢

下降。蕾花期叶面积指数持续大于泗棉3号,对于其充分利

用光能,提高群体光合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月下旬后,

叶面积指数自然下降,对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性能,减轻荫蔽

,加快棉铃开裂吐絮十分有利。1.3、结铃特点与吐絮苏棉

24号结铃性强。初花期单株结铃量与泗棉3号相当,盛花期

单株结铃量较泗棉3号高0.3~O.4个/日。中上等肥力田块

,在27000株/hm^2左右的密度,苏棉24号单株结铃45个以

上,中、下部结铃强,上部结铃好,不早衰。上部成铃占2

5.6%。开花结铃较为集中,伏桃与早秋桃占总铃数的85%左

右。内围成铃率较高,第一、二果节成铃占总铃数的60%以

上。铃卵圆形,有铃尖,中等稍大,单铃籽棉重5.61g。吐

絮畅,花色白,有丝光。大样衣分4l%~43%,籽指9.85g,

衣指7.67g。1.4、纤维品质2001年至2002年经国家农业部棉

/95/ 苏棉24号

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两年结果平均:苏棉24号纤

维长度31.15mm,整齐度83.88%,比强度30.58cN/tex,马

克隆值4.73,纺纱均匀性指数142.10,对照泗棉3号纤维长

度31.18mm,整齐度84.53%,比强度29.59cN/tex,马克隆

值4.63,纺纱均匀性指数140.30,所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对

照品种。1.5、抗病性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江苏沿江地

区农科所枯萎病圃2001~2002年鉴定,两年两地结果平均:

枯萎病指8.51,属抗枯萎病类型,明显好于对照,对照泗棉

3号病指16.36。2、试验产量水平苏棉24号于1997年参加盐

城农科所行比,皮棉产量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5.28%;1998

年、1999年及2000年连续3年参加所级品种比较试验,皮棉

产量分别比泗棉3号增产18.34%、16.78%及14.26%,增产达

极显著水平。苏棉24号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杂种棉区域

试验,两年12点次平均:籽棉产量3890.55kg/hm^2,比对

照泗棉3号增产8.69%,皮棉产量1689.3kg/hm^2,比对照增

产6.0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3年参加江苏省杂交棉生

产试验,籽棉产量2838.45kg/hm^2,皮棉产量1248.7kg/

hm^2,分别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4.55%、9.51%。3、栽培技

术要点3.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该品种出苗快而整齐,育

苗移栽宜在3月底4月初播种,采用脱绒包衣棉种,一钵1至

2粒。有条件的可采用双膜育苗,注意苗床温湿度的调节,

促进早出苗。直播棉以4月中旬播种为宜,可采用地膜覆盖

/95/ 苏棉24号

直播。3.2、合理密植苏棉24号为杂种棉,具有较强的杂种

优势,因而在种植时建议采用等行的方式,行距1~1.2m,

如用宽窄行种植的,小行需保持在0.60m以上,不要小于0.

45m。移栽时采用地膜覆盖,能促进棉花早发,加快生育进

程。一熟棉、油菜茬及上等肥力田、用肥水平较高的地区,

移栽密度在27000株/hm^2左右;麦后棉、麦套棉及中等肥

力田、中等用肥地区,移栽密度在30000~33000株/hm^2;

直播棉,密度为37500~45000株/hm^2。3.3、肥水运筹及

管理该品种结铃性强,成铃率高,上桃快,霜前花比例高。

在施好基肥的基础上,花铃肥应采取早施、重施的原则,既

保证结铃高峰期的养分供应,又防止后期脱力早衰。皮棉产

量1500kg/hm^2以上的,全生育期施纯氮不少于375kg/hm

^2。其中基肥施复合肥375kg/hm^2,移栽后10~15天,施

尿素150kg/hm^2作提苗肥,促进棉苗平衡生长,7月上旬施

第一次花铃肥,施尿素375kg/hm^2,7月下旬施尿素150kg

/hm^2作第二次花铃肥。也可以在7月中旬一次重施花铃肥

,施尿素450kg/hm^2。少部分田块在8月上旬酌情施用盖顶

肥,施尿素75~150kg/hm^2。施肥方式以穴施或沟施为主

,采用撒施的需适当增加用量。施肥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

使用。花铃期为苏棉24号的需水敏感期,如干旱严重,可视

土壤情况抗旱1~2次。8月上旬打顶。在棉田管理方面特别

要注意叶枝的利用。苏棉24号为中熟杂交棉品种,一般植株

/95/ 苏棉24号

有叶枝去掉1~2个,如果密度较低,肥料投入有保证,可适

当的保留叶枝,选留与行向垂直的优势叶枝,叶枝上出现4

~5台果枝后即打去叶枝顶尖。对部分后期贪青迟熟的棉田

,可在10月10~20日喷施乙烯利,用40%水剂2250~3000ml

/hm^2,提高霜前花的比例。3.4、化学调控在苏棉24号现

蕾后至打顶前可以采用少量多次轻控的方法,结合田间病虫

防治进行化学调控,塑造理想株型,打顶后5天左右重控一

次,用缩节胺45~60g/hm^2。全生育期化控用缩节胺90~

120g/hm^2。3.5、病虫草害防治棉苗移栽时,可穴施或沟

施呋喃丹、甲拌磷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兼治棉蚜、棉叶螨

、蓟马等。地膜覆盖棉田,可在整垄后覆膜前喷洒乙草胺等

防除苗期杂草。重视棉田盲蝽象、玉米螟、棉铃虫和甜菜夜

蛾及斜纹夜蛾等的发生情况,及时用药,特别注意三、四代

棉铃虫的防治。打顶后,棉田杂草较多时,可用草甘膦除草

剂行间喷雾,但要注意尽量不喷到棉花植株上。

/96/ 优质蓝浆果种苗繁殖与应用栽培技术研发
优质蓝浆果种苗繁殖与应用栽培技术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该科研成果是自2005年以来贵

州省科技体制改革项目(黔科合体改字[2005]4001-13号)

和贵阳市科技局农业攻关项目([2006]筑科农字第20号)资助

的科研工作成果。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该项目筛选了适

宜贵州栽培的8个蓝浆果优良新品种,建立优质蓝浆果种苗

培育和种源繁育基地,以及进行快速繁殖的高新技术研究,

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使优

质蓝浆果生产走向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轨道。筛选出3

/96/ 优质蓝浆果种苗繁殖与应用栽培技术研发

~5个适宜贵州推广种植的优质蓝浆果进行试验示范。对蓝

浆果优质种苗的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生态变化及其栽培技术

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建立科学、规范、配套的

优质蓝浆果栽培技术。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针对贵州

的自然地理条件,新筛选出1个优质品种,并对原筛选的7个

优质品种进行了深化研究。开展了种子和扦插繁殖及组培技

术研究,选出了蓝浆果嫩枝扦插生根率的最佳组合配方,明

确了最佳移栽苗龄,筛选出了适宜的组织培养条件。对栽培

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明确了蓝浆果在贵州栽培的适宜立

地条件、最适栽培时间、适宜的土壤理化性质,提出了合理

的栽植密度、施肥种类和施肥时间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对蓝浆果在贵州的适宜栽培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贵州气候

及土壤条件的研究,根据蓝浆果的栽培生物学特性,提出了

蓝浆果在贵州不同地区的应用栽培方案,这在发展山区农业

生产建设和生态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④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成果属应用基础

性研究成果,其种质资源的保育与植物引种栽培、应用生物

学特性研究等研究成果可在农林业生产中新、特、优品种开

发与选育,生态环境建设,新资源开发利用,新科研材料等

方面得到推广应用,并具有广阔的增值增效前景。通过引种

繁殖建成的试验示范及其繁殖种苗和实用技术可直接应用于

生产建设中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够对已经鉴选

出来而经济价值又高的蓝浆果给予足够的科研经费,对蓝浆

/96/ 优质蓝浆果种苗繁殖与应用栽培技术研发

果的快繁技术进行深层次科技研发和生产应用,这对发展蓝

浆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将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科技进步和产业提升有重要意义。

/97/ 农林业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平台
农林业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平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农林业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平台,是应用

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

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降低农林产品生产农药使用风险,保护

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采用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

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

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林业病虫害防治是

农林产品生产的重要基础。伴随着农林业生产的加快,市场

/97/ 农林业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平台

化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得到各界关注,病虫害问题

也随之而来,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环

境,影响农民收入。病虫害防治成为农业生产的最大阻碍。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重视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

经济效益,严格控制有害生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立足于

多方面、全过程,从选择抗病品种、引进先进检疫方法、无

污染药剂使用等,以预防为主,坚持长期防治的理念,及时发

现、准确判断、掌握病虫害种类,展开科学防治,才能保证农

作物健康生长,建设更加和谐、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保障

人们生活质量。农林业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平台是

促进农林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

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

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实施标准化生产与综合防控是

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生态

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传统的

农林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既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

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控技术,不仅有助

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

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农林产品丰收和

有效供给。大规模推广农林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可以

有效解决农林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显著降低

/97/ 农林业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平台

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

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98/ 一种朝鲜蓟留种的栽培方法
一种朝鲜蓟留种的栽培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朝鲜蓟(CynarascolymusL.)

是菊科菜蓟属中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国

家。我省于2005年开始引进种植,因适应性好,效益可观,一

直发展到现在。但由于气候的差异,朝鲜蓟在我国只开花不

结果,无法自然留种,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购买。但朝鲜蓟种子

昂贵,平均每颗0.5元,给企业和农户增加了种植成本。不但

如此,还因为种种原因,种子不能及时到达,以至于延误农时

,耽误生产季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成立课题组,开始朝鲜

/98/ 一种朝鲜蓟留种的栽培方法

蓟留种技术的研究。2、研究目的与意义朝鲜蓟产业在我地

发展的两个瓶颈问题之一就是种子需要进口,受制于人。若

能解决种子自产自销,不但可以提供价格低的种子,还可以选

育适合本地生产的优质品种。这次朝鲜蓟产业的发展将是一

个极大的促进作用。3、要论点与论据通过设施栽培,模拟原

产地朝鲜蓟生长环境,达成留种目的。4、创见与创新通过设

施栽培,改进栽培技术,并辅助一定的人工授粉和蜜蜂授粉等

方式解决解决花冠积水、授粉率低、植株早衰、解决种子老

而不熟等问题。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外来作物实现

本地留种,对于种质资源保存、选育良种、提高效益等方面

意义重大。本专利采用的方法成本高,还不能大面积推广。

6、历年获奖情况还未申请任何奖励。

/99/ 水稻绿色生产蜂-蛙-灯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水稻绿色生产蜂-蛙-灯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1)应用领域:在水稻生

产上应用(2)技术原理:A.增苗节氮原理:通过增加种植

的基本苗数和应用促进前期分蘖发生的育秧技术,大幅度降

低前期氮肥的施用量,适当减少氮肥总施用量,将现有前期

施用的20-30%的氮素肥料推迟到穗分化期施用,从而达到提

高氮肥利用率和节氮增效的目的。B.害虫-天敌食物链平衡

原理:依靠自然繁殖、人工释放和饲养天敌控制水稻害虫。

2、性能指标本技术节约氮肥用量10-15%,其他生产成本与

/99/ 水稻绿色生产蜂-蛙-灯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常规生产持平,病虫害防治成本节约20-0元/亩。3、技术成

果的创新性(1)根据国家AA级绿色稻米的标准及要求,研

究和应用增苗节氮原理,提出害虫-天敌---天敌食物平衡理

论,首次研究提出病虫害“蜂、蛙、灯”立体防控绿色生产

技术理论。(2)研究建立了以节氮增苗栽培技术为基础,

稻螟赤眼蜂防控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稻田养蛙防控稻飞虱

、配以杀虫灯控害保益、性诱剂防控二化螟及生物农药防治

病害的水稻“蜂、蛙、灯”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协调了绿色

生产产量与品质的关系,解决了水稻重大害虫的持续控制问

题,并从源头上遏制了化学农药的污染,保证优质稻的卫生

品质和质量安全。经项目查新,未见有综合技术特点相同的

文献报道。(3)首次提出利用其他作物与水稻次要害虫种

群田间繁殖赤眼蜂的新方法,形成了以蜂种搭配为主体、室

内繁殖与室外繁殖相配套、害虫动态与水稻生长动态相结合

的赤眼蜂繁、控、保田间释法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

。(4)发明了诱虫效率高、不伤害昆虫的扇吸式诱虫灯和

益害昆虫分离技术与装置等2项专利技术,实现了提高诱虫

效率,天敌回归稻田的生态环保目标。(5)实现了大面积

确保产量基础上遏制化学农药施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成功

实例。4、作用意义(1)经济效益显著:利用蜂、蛙、灯病

虫害防控模式种植水稻,农民年产值2228.5元/亩,减去种

植成本后的纯收益为1176.0元/亩,比种植普通稻谷多370.

3元,增收率为45.8%。(2)生态环境效益明显:蜂、蛙、

/99/ 水稻绿色生产蜂-蛙-灯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灯模式基本不施化学农药,稻田天敌得以繁殖生长,有利于

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降低稻米中农药残留,是人

类健康的有力保障。(3)开拓水稻栽培研究新领域:为水

稻栽培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引领了未来水稻科学技术研究的

新方向。(4)促进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农民种植本项目

的核心技术品种,较传统栽培的普通稻品种效益每亩增收3

00以上元,因此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

性,推动我国水稻生产发展。(5)打造加工企业名优品牌

,增强我国稻米国际竞争力:通过本技术的实施,可以大面

积提升我国稻米加工原粮的品质,对于提高稻米加工企业乃

至我国水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5、推

广应用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应用以

天地人工释放和田间自然繁殖为主体的水稻病虫立体防控生

态栽培技术,连续4年在大面积上获得成功,累计推广面积

1.5万亩,比常规普通模式生产每亩增收370.3元,增收率为

45.8%,累计增收550万元。因此该技术成果对湖南省水稻病

虫害的控制完全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现有以化学农药

为主的防治体系,但是大面积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

民认识问题;二是小面积效果不理想,须大面积应用;三是

技术应用的第一年成本偏高。

/100/ 核桃粕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核桃粕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课题来源为西安市农业技

术研发项目-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装备技术研究-核桃粕深加

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编号:NC1405(2))。2.研

究目的与意义目前核桃深加工主要以生产核桃油为主,核桃

榨油后所剩余的核桃粕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和

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由于核桃粕含油量高

,在空气中易氧化形成不良风味,难以保存,多用作饲料或肥

料。因此,利用核桃粕开发新产品是我国核桃产业发展的迫

/100/ 核桃粕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切需求。3.主要内容与技术原理本项目提出了利用核桃粕生

产优质核桃蛋白、微胶囊速溶核桃粉、风味速溶核桃粉(含

原味、咸味、甜味、复合4种风味)生产技术参数和产品配

方,实现优质核桃蛋白粉、微胶囊速溶核桃粉和风味速溶核

桃粉生产示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保存期达2

年以上。采用本项目技术生产的核桃蛋白纯度较高,微胶囊

核桃粉速溶性好,风味核桃粉品质优良,口感极佳,适合广大

消费者食用。4.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本项目对利用核桃粕生

产优质核桃蛋白提取工艺,不同口感的速溶核桃粉加工技术

及配方进行深入研究,研发六种核桃深加工产品,能较大程度

地满足消费者对核桃产品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对降

低核桃综合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桃产品深加工

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项目弥补了我国用核桃粕制备多种

核桃产品的空白。采用本技术生产的核桃蛋白及速溶核桃粉

绿色健康、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且工艺过程可实现高度连

续化、自动化控制。本项目研究水平和技术指标均属国内领

先。5.社会经济效益与前景本项目实施期间,生产的核桃产

品销售额达1512.3万元,利润323.0万元。本项目凭借西安市

丰富的核桃资源,合理利用核桃榨油后的余渣核桃粕,开发研

制出品种繁多、品质优良、高附加值的核桃粉产品,既提高

了核桃附加值及其营养资源的利用率,又降低其综合成本,使

企业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生产出的核桃粉产品,可实

行全年销售,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市

/100/ 核桃粕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场前景看好。将来达到一定规模,形成地方特色,打开国际市

场,前景更加广阔。6.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协助陕西大统生

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安康市灜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西安市博大维尔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建设好了核桃干制

、核桃酱、核桃粉、冷榨优质核桃油生产线,使该项目科研

成果得到了转化。要搞好核桃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产品开

发及商业化运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投入较大的经费,开发更

多的产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西安地区乃至陕西省核

桃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101/ 红枣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红枣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枣是我国特有果品,2016年产量达900万吨,约占世

界总产量93%,产值达1000亿元。立项时,鲜枣90%以上用于干

制品加工,能耗大、产品品质差;深加工技术落后,产业效益

低,增产不增收。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开展了产学研创新研究

,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1.

阐明了红枣生长代谢机制及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与调控

机制,为干制工艺选择和品质控制提供理论支撑。(1)首次

明确红枣为蔗糖积累型果实,筛选了适宜加工品种;(2)构

/101/ 红枣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建了干燥模型,发明干燥新设备;(3)明确了高密度CO2(H

PCD)钝酶机理,探明羟甲基糠醛等品质变化规律和果胶多糖

降解机制。2.构建30%高水分免洗枣生产技术体系,开创了新

品类并制定国家标准。(1)创立了内源酶水分活度调控等

微生物控制新技术,货架期由3个月延长至6个月;(2)建立

“HPCD+热风微波耦合”干燥新工艺,实现了干燥终点精准控

制和品质提升;(3)发明了220kg/h红枣自动去核机,突破了

规模化生产设备瓶颈;(4)建立了国内第一条1.9万吨/年自

动化、标准化免洗去核枣加工生产线。3.突破了枣汁、枣浆

、枣粉、多糖等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创建了枣深加工技术

体系,创制系列新产品。(1)开发了红枣浓缩清汁高效生产

关键技术,解决过滤难、易沉淀等瓶颈,实现连续高效生产;

(2)建立了超细高浓红枣浆生产新工艺,浓度由30°B

rix提高到45°Brix,解决了香气差、黑点多等问题,填

补国内空白;(3)建立了喷雾干燥制备高品质枣粉新技术,

解决了粘壁、无法长时间生产、纯度低等问题。(4)创制

了“超高压微射流+超滤”红枣多糖高效生产技术,粘度降低

60%以上,首次实现高效生产。(5)开发“双螺杆挤压改性

+超微粉碎”技术,生产枣渣膳食纤维,解决了产品制备中色

泽深、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低、理化性能差的技术难题。(

6)创新开发了枣片、枣茶和枣糕等系列休闲产品,满足了现

代消费者的需求。本项目技术与相关设备已在新疆、河南、

山东、河北、山西等枣主产区推广应用,新增生产线43条,开

/101/ 红枣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发产品上百种,直接经济效益133亿元,惠及15万枣农,产品远

销20多个国家与地区,效益显著。本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

26项,制修订国家标准2项,发表论文35篇(SCI8篇),鉴定成

果19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1人,企业技术骨干450人,技术培

训4万余人。

/102/ 桑树优质苗木快速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桑树优质苗木快速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村产业

结构的调整,单一的栽桑养蚕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

展需要,蚕桑产业向生态蚕业、休闲观光蚕业等多元化方向

发展也成为必要。随着蚕桑多元化应用研究的深入,不同用

途桑树品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桑树苗木繁育方法从繁

育到出苗至少要2年时间,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蚕桑产业多元化

快速发展苗木需要,通过桑树优质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可以达

到当年繁育出苗,开辟了桑苗速繁的新途径,能够有效促进了

/102/ 桑树优质苗木快速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蚕桑生产的发展,满足代蚕桑产业多元化快速发展、促进蚕

桑多元化研发新成果快速转化,实现快速推进特色效益农业

和现代观光农业建设,提高蚕农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现实意

义。桑树优质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完全可以克服传统苗木繁

育的缺点,达到当年繁育出苗的目的,能快速繁育出市场急需

优质苗木,该项技术中“桑枝倒催根扦插快速繁育技术”,可

以大大提高桑枝扦插成活率,缩短苗木繁育时间,降低苗木繁

育成本,是蚕桑生产领域中的一项新的技术革新,其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较为显著,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2、技术原理

:桑树优质苗木快速繁育技术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再

生性的特点,采用桑枝无性繁育技术,将桑枝通过特殊技术处

理后,激活大量根源基,再将其直接植入土中,利用根源基发

根及伤口形成愈伤根,达到快速繁育出品种性状稳定的优良

桑树苗木目的,以达到满足快速发展的优质桑苗市场需要。

3、性能指标:气温在20℃以上,地温在25-28℃,土壤相对湿

度(RH)70-80%,对发根发芽都有利。重庆地区一般在5月中

旬-6月上旬,是年中最佳快速繁育时期。选择发根强弱不同

的品种,采用直接扦插、生物诱导剂辅助扦插及桑枝插穗倒

催根处理扦插;结果:不同品种发根能力及苗木成活率差异

很大,直接扦插苗木成活率在0-60%,生物诱导剂处理苗木成

活率6-72%,桑枝插穗倒催根处理苗木成活率62-92%,可见桑

枝倒催根扦插具有很强生产实用价值。4、技术的创造性与

先进性1)研究出不同生物学性状的桑品种适合的快速繁育方

/102/ 桑树优质苗木快速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法。结果,的品种可以用桑枝扦插和埋条方法快速繁育,桑枝

发根力弱的品种可以用桑枝倒根嫁接法或桑枝倒催根扦插法

来快速繁育;2)研究出“桑枝倒催根扦插快速繁育技术”,全

国桑树苗木繁育技术方面属首创;3)将传统桑树苗木繁育技

术,研发出桑树苗木快速繁育多项技术集成,解决了以前桑树

苗木快速繁育受品种、环境等条件限制,以致不能完全用于

产业化繁育苗木的缺点,本项技术基本可以达到桑树苗木快

速繁育产业化需要。5、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及安全性

:经蚕科院研发团队的努力,“桑树优质苗木快速繁育技术

”已初步成熟,经项目验收专家组鉴定,可用于大面积指导生

产。该技术操作较简便,技术要求较强,安全性高。6、应用

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桑树优质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对适合采

用不同快速繁育技术的对应品种性状还有待深入研究;“桑

枝倒催根扦插快速繁育技术”在业内虽受广泛关注,一些公

司和蚕桑大户都十分感兴趣,纷纷前来咨询学习,但技术要求

相对较高,还有待集中系统培训。7、历年获奖情况:无。

/103/ 安格斯牛与本地牛杂交选育及优质肉牛基地建设研究开发
安格斯牛与本地牛杂交选育及优质肉牛基地建设研究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通过安格斯牛胚胎引种及杂交繁育,建立了安

格斯牛和适合当地生产的安蒙肉牛杂交组合群。完成课题目

标,成年公牛体重≥800kg,母牛≥500kg;育肥牛18~24月龄

公牛平均日增重1000~1500g,母牛700~800g,泌乳期平均

泌乳量达1000~1500kg,经育肥后,24月龄以上的公牛屠宰

率达60﹪~64﹪,净肉率50﹪~52﹪。在自然发情条件下进行人

工授精,情期受胎率68.0﹪,总受胎率92.0﹪,产犊率90.5﹪

,繁殖成活率96.0﹪,平均产犊间隔386.24天。2、安蒙杂交

/103/ 安格斯牛与本地牛杂交选育及优质肉牛基地建设研究开发

配套系生长发育,安蒙F1与蒙山牛相比6月龄体重提高25.8

8kg;12月龄提高58.16kg。18月龄提高87.33kg,24月龄提

高131.58kg,差异极显著(P<0.01)。0~24月龄,试验全过

程安蒙试验组提高均在40﹪以上,其中12~18月龄提高达50

.9﹪。安蒙杂交后代体型增大,结构匀称,胸廓发达,臀部

宽平,改进了蒙山牛后躯瘦削等缺陷。3、安蒙杂交配套系

肉用性能良好。23头牛经短期强度育肥屠宰,分割高档肉以

牛柳、西冷、眼肉、上脑;优质肉块:针扒、烩扒、林肉、

胸腩、尾龙扒、牛展、脖肉、肩肉为指标进行统计,安蒙杂

、西杂、夏杂净肉率分别为45.8﹪、44.8﹪、44.9﹪,以安蒙

杂牛的屠宰率、净肉率为高;高档和优质肉块重量比率,分

别为34.3﹪、33.4﹪、31.7﹪,三组试验牛中安杂牛的高档和

优质肉块重量和比率最大,肉质优良,大理石花纹明显,其

次是西杂牛,最后夏杂牛。4、创建金瑞肉牛养殖合作模式

,以安格斯牛繁育场-提供种牛、精液和人工授精技术-母

牛繁殖户饲养母牛接受技术指导、统一进行人工授精-所生

犊牛进行登记,由母牛繁殖户饲养到周岁(体重300kg)-

金瑞牛业有限公司按高于肉牛市场价格全部收购-所收购育

成牛公牛集中育肥,母牛经选择育种,在项目区范围推广(

发展会员)-屠宰场对肉牛进行屠宰加工,生产高档牛肉,

目前入会社员已达305户,饲养肉牛8000多头;推广良种母

牛646头,开展配种(人工授精)服务2000多头次,回收犊

牛847头。5、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促进了玉米秸秆的有

/103/ 安格斯牛与本地牛杂交选育及优质肉牛基地建设研究开发

效转化。开展了微贮和氨化秸秆的加工调制研究,其中微贮

秸秆粗蛋白提高118.4﹪,粗纤维降解率达36.3﹪,饲喂肉牛

日增重达1.12kg,较对照组提高25.8﹪;氨化组比玉米秸秆

组提高25.8﹪,微贮组比玉米秸秆组提高了55.5﹪。统计结果

表明,氨化组增重比麦秸组差异显著,微贮组增重比氨化组

差异显著,比麦秸组差异特别显著。6、通过项目研究带动

肉牛屠宰场、肉牛繁育场、高档肉牛育肥示范场和养牛合作

社的建立,建立了适合当地肉牛生产的繁育体及肉牛育肥回

收屠宰营销体系和“屠宰公司+繁育及高档肉牛育肥示范基

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开发模式。

/104/ 兴蔬羽燕
兴蔬羽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审定编号:湘审椒2010003作物种类:辣椒品

种名称:兴蔬羽燕选育单位: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品种来源:

J2006×J2025已往审定情况:无特征特性:兴蔬羽燕株

高60cm左右,植株开展度76×68cm,植株生长势旺,第一

花着生节位11~12节,果实牛角形,果实纵径18.3cm,横径3.

4cm,肉厚0.4cm,果肩平或斜,果顶圆,果面光亮,果肉较厚,果

形较直,整齐标准,青熟果为深绿色,生物学成熟果鲜红色,平

均单果重60g,果实辣味中等,鲜食口感好,果实中Vc含量161

/104/ 兴蔬羽燕

.5mg/100g鲜重,全糖含量3.4%,辣椒素含量0.19%,干物质含

量13.2%,中晚熟。该组合从定植至采收鲜青椒约56天,至采

收红椒约80天,连续挂果性强,座果率高,亩产鲜椒3000~50

00公斤。抗炭疽病,耐疫病、病毒病,耐热、耐旱、耐肥能力

强,适于作早春或秋延迟露地栽培。产量表现:2008年省区

域试验平均早期产量1315.6kg/亩,比对照湘研16号增产25.

9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总产量亩产2508.7kg,比对照湘

研16号增产6.85%,增产不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前期产量13

94.2kg/亩,比对照湘研16号增产26.5%,增产极显著,平均总

产量2524.76kg/亩,比对照增产19.46%,增产极显著。栽培要

点:1.播种:长沙地区从12月至2月均可播种,岳阳、常德等

地辣椒间作棉花一般在2月份播种,4月下旬定植,地膜覆盖栽

培。2.定植:参考株行距0.4m×0.5m。3.植株整理:及

时抹掉侧枝,使植株主茎粗壮,同时也可避免果实弯曲。4.肥

水管理:本品种耐肥水,大肥、大水可使植株生长健壮,座果

多,产量高。5.病虫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瘁倒病和灰霉病

,成熟期防治疮痂病、病毒病、白绢病,主要虫害有蚜虫和烟

青虫,以预防为主。

/105/ 一步摄影白高感(3000ASA)胶片
一步摄影白高感(3000ASA)胶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电子器件制造
技术详情

  一步摄影黑白高感(ASA3000)胶片是目前

我国感光度最高的一种感光材料。它既可作为弱光信号的记

录材料,又可作为高速运动的拍摄材料,用于科研、医学、

公安、气象等部门。它的成像过程是通过银盐扩散转移来实

现的。材料包括负片、正片和加工药剂三者按一定方式包装

组成。技术上解决了正片底白、剥离层和阻光层以及物理显

影核的制备,负性乳剂具有颗粒细、含银量低、涂层薄、感

光度高的特点以及快速加工剂的配方,使材料的感光度达到

/105/ 一步摄影白高感(3000ASA)胶片

ASA3000;反差系数1.7;最大密度1.66;灰

雾0.03;解象力16~22线条/毫米;影调为中性灰

;加工时间60秒;加工温度15~35℃;胶片保存性良

好,接近美国宝丽来同类产品107型水平。有一定的经济

效益。

/106/ 爱尔森生态宝
爱尔森生态宝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爱尔森生态宝是由郑州爱尔森保健品研究所根据微

生物学、微生态学及中医药养生学理论,以药食兼用中草药

为原料,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新型微生态饮品,含有

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强

化人体生理功能,调节胃肠微生态平衡的作用,很适宜现代人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需要。

/107/ 设施桃树品种筛选及水肥高效关键技术研究
设施桃树品种筛选及水肥高效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基于石家庄的生态条件、栽培制度和市场需求,引

进适宜设施的中早熟桃树品种6个,并从中筛选出优质、抗病

、早熟、高产的设施桃品种2个,即‘突围’‘红美’;围绕

温室、大棚等不同栽培模式,通过人工影响解决桃树休眠问

题,研究出花期调控关键技术1项,从而通过设施栽培,调控鲜

桃上市供应时期;依据桃生长需肥、水特性,调控有机肥和无

机肥搭配,形成1套精量水肥一体化管控技术,造就适宜生态

环境,提高设施生产的品质和产量;通过配套栽培技术实施,

/107/ 设施桃树品种筛选及水肥高效关键技术研究

尤其是设施栽培容易实现的避雨栽培,调控桃树生长环境和

周年生长,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提升果品质量。最

终实现优质设施桃早春上市,填补市场需求,通过提高种植效

益带动石家庄设施桃产业发展。

/108/ 多层线路板真空压合机
多层线路板真空压合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电子器件制造
技术详情

  多层线路板真空压合机是专门用于压制高性能PCB

的专业设备。其作为电子装备工业在信息电子制造业内广泛

应用。随着家电产品、手机、计算机、汽车等电子产品迅猛

发展和更新换代,其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更进一

步激发了PCB产业的发展。相应的,作为多层线路板整个制

造过程中的关键设备PCB真空压合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过去三年中我国市场仅高性能多层线路板真空压合机平均有

3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而这一需求在未来几年内将会随

/108/ 多层线路板真空压合机

着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该项目采用高温、高压、高

负压下的柱塞密封技术;高真空压合室的密封技术;计算机

对大流量、高压力的液压压力和大流量、高温度的温度连续

控制技术,提高真空压合机规模制造性能的稳定完善,从而

能较快实现多层线路板真空压合机制造技术的产业化推广。

咸阳威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在其研究的多层线路板真空压合

机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上有突破性进展;且已获得国家专利

及国家创新基金的支持;具有良好的实施基础。该项目市场

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投资回报高,且风险比

较小。

/109/ 香水百合离体培养与种苗、种球生产技术研究
香水百合离体培养与种苗、种球生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利用茎尖或鳞片离体培养技术,建立了香水百合无

性繁殖系,并实验筛选了其外植体诱导分化、中间繁殖体增

殖、壮苗与试管苗生根适宜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使诱导率达

46.5%以上,增殖系数达5.6倍以上,生根率达98%以上,驯

苗成活率达96%以上,同时解决了香水百合种苗脱毒与种质

复壮的技术难题,为满足香水百合生产对优质种苗、种球的

需求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该技术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与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技术成熟、应用安全可靠,示范推广

/109/ 香水百合离体培养与种苗、种球生产技术研究

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0/ 一种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吸热片
一种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吸热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吸热

片,属于LNG质量流量计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科里奥利质

量流量计的吸热片,所述流量计中包括有变送器部分和传感

器部分,所述传感器部分的中部通过连杆与变送器部分连接

,其中所述连杆上设有吸热片。本实用新型的科里奥利质量

流量计的吸热片,吸热片由铝合金制成,与常温空气接触面大

,根据热传递原理,吸热片吸收外界的热量迅速传导到连杆,

使连杆的温度上升,这样低温传导不到变送器部分,保证变送

/110/ 一种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吸热片

器正常工作;变送器能正常工作的条件下,变送器与传感器可

以作为一体,占用空间小,安装方便。

/111/ 实施百万亩高产创建 稳定昆明粮食生产
实施百万亩高产创建 稳定昆明粮食生产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项目主要内容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是新时期推动

粮油生产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农业部门推动工作的重要抓

手,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根据农业部和云

南省农业厅的总体部署,2009年以来,昆明市积极承担了粮油

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项目,三年来共承担部、省、市粮

油作物高产创建117片,完成示范推广面积147.098万亩。市

、县、乡三级农技部门在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过程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

/111/ 实施百万亩高产创建 稳定昆明粮食生产

增收为目标,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

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平衡增产,不仅较好地完

成了高产创建的各项工作任务,也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

产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二、项目特

点本项目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企

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良种扩繁、加工型品种推广、水源区

保护、农业科技承包相结合,将粮油作物高产创建与昆明粮

食作物种植实际相结合,确保昆明市粮食稳定。三、应用推

广情况2009~2011年在昆明市2009~2011年全市共实施高产

创建117片,推广示范面积147.098万亩,通过综合配套技术的

集成应用,增加产量35688.47万千克,增加产值46888.51万元

,平均增加收入318.76元/亩,新增纯收入33674.79万元,投入

产出比1:2.55,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把高产创建与水源区保

护相结合,组织在寻甸、禄劝、盘龙三个县实施市级食用豆

高产创建示范,利用豆类自身的固氮作用,减少化学氮肥的施

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12/ 优质抗病、速生丰产泡桐新品种——豫桐1~5号
优质抗病、速生丰产泡桐新品种——豫桐1~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课题组克服了花期不育等许多困难,开展了大规

模的、南北桐区间的人工杂交育种试验。完成种间远缘杂交

74个组合(按亲本单株计算为158个),同种同株自交7种。

共授粉24186朵花,收人工杂交果947个。同时,大量收集各种

泡桐的天然杂交果,攻克了杂种后代育苗技术难关,从苗期鉴

定中选出1218个无性系,经过各类试验林测定,最后筛选出豫

桐1~5号5个优良品种。它们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比对

照大17.9%~45.5%,20.1%~31.4%和72.1%~151.4%;成材期

/112/ 优质抗病、速生丰产泡桐新品种——豫桐1~5号

比对照缩短3年左右;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比对照大75%以上

;丛枝病发病率比对照低48.1%~60.6%;主干高比对照高42%

~82.9%。

/113/ 芒果汁和西瓜汁综合品质评价与货架期预测体系构建
芒果汁和西瓜汁综合品质评价与货架期预测体系构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鲜榨果汁具有“纯天然”、“零添加”、“营养丰

富”、“最少加工”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近年来饮

品消费的新热点。通常鲜榨果汁不经杀菌处理直接入口饮用

,因此,在储存和零售过程中易滋生细菌,造成微生物污染;此

外,由于鲜榨汁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若贮藏不当或贮藏时

间过长,易引起感官劣变和营养物质损耗。我国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建议,鲜榨果汁最好现榨现饮,然而由于诸多因素餐

饮业鲜榨果汁很难保证这一点。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鲜榨果

/113/ 芒果汁和西瓜汁综合品质评价与货架期预测体系构建

汁的相关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这对出售鲜榨果汁的新鲜程

度、微生物安全管理造成了极大不便。因此,分析并掌握在

不同储存条件下不同类型的鲜榨果汁品质变化规律,获得鲜

榨果汁的可安全饮用货架期和具有良好品质的货架期范围,

才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鲜榨果汁的生产和消费。因此,本课

题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西瓜汁和芒果汁为例,测定并分析不

同鲜榨果汁在不同存贮条件下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感

官指标及营养指标的动态变化,探究不同类型鲜榨果汁在不

同存贮条件下的品质变化规律,获得鲜榨果汁的可安全饮用

时间范围和具有良好品质的饮用时间范围,并结合电子鼻、

GC-MASS及人工感官评定,建立鲜榨果汁的品质辨别模型及质

量评价的新方法,构建鲜榨果汁安全饮用时间、感官品质与

营养物质含量的可靠评价体系与OPRP系统。通过本课题的实

施,以期为餐饮业鲜榨果汁的管理提供一定技术指导,并为消

费者判断鲜榨果汁的品质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从

而推动我国鲜榨果汁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14/ 优良杜鹃花原种产业化开发应用与示范推广
优良杜鹃花原种产业化开发应用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杜鹃花作为我国传统花卉,也是园林绿化、盆花和

盆景的重要材料,发展杜鹃花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

国虽然是杜鹃花属植物起源和分布中心,单因其分布和对环

境需求的特殊性,极大地限制了其栽培的普遍性,且国内多偏

重于分类学研究,杜鹃花在城乡园林中的应用研究滞后,除极

少数中低海拔的分布种(如映山红、满山红、迎红杜鹃、羊

踯躅等)得到了少量的应用之外看,应用较多的为其栽培种

或国外进口的园艺品种,缺乏能适应低海拔栽培的优良种,而

/114/ 优良杜鹃花原种产业化开发应用与示范推广

杜鹃野生种(原种)不仅观赏价值高、且资源丰富,潜在的

市场竞争力很强,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所以,有效地挖掘

和利用这一珍贵资源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项

目的研发不仅有利于杜鹃花产业化发展,也将带动宁波花卉

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山地资

源开发、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均具有积极作用;而苗木的规模

化生产也必将减少人类对资源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依赖,有利

于生态环境保护。

/115/ 山茱萸新品种引进与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山茱萸新品种引进与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将山茱萸新品种“石磙枣”引种到邢台西部

山区,研究并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和品种特性,并依据该品种的

特性研究和集成了其在邢台地区的规范化育苗和栽培管理技

术。成果内容:1.总结了“石磙枣”山茱萸品种的生物学特

征和品种特性。2.研究集成了“石磙枣”山茱萸的繁殖技术

(包括实生繁殖、嫁接、压条技术)。3.制定了“石磙枣”

山茱萸品种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116/ 柑桔十种主要病害病原的基因芯片
柑桔十种主要病害病原的基因芯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十种主要柑桔病害病原的基

因芯片,包括固相载体和固定在该固相载体上的特异性寡核

苜酸探针,其特征在于:固定在所述固相载体上的特异性寡

核苜酸探针具有SEQIDNO:1-SEQIDNCHO所示的寡核昔酸序列

或者与SEQIDNO:1-SEQIDNO:10^示的寡核昔酸序列互补的DN

A或RNA。本发明方法设计合理,能够提高检测柑桔主要病害

病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通量,一次检测即能检

出十种柑桔病害,十种病毒基本概括了柑桔主要病害病原;

/116/ 柑桔十种主要病害病原的基因芯片

能够发现各种柑桔病原物的混合感染。

/117/ 2ZS-1A2型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2ZS-1A2型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特点:

  该机采用旋转成穴方式,有效减少了鸭嘴堵塞带来的

诸多问题;采用机械分(取)苗代替人工分(取)苗,提高了分

(取)苗速度和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独特的鸭嘴式打穴移

栽设计,降低栽植器工作时粘土量,提高了系统整体工作的

可靠性,增强了栽植苗直立性,提高移栽成活率。通过对机

械分(取)苗速度、秧苗栽种速度与机构行走速度参数匹配,

使得蔬菜移栽机能自动稳定地完成移栽工作,移栽机动力选

/117/ 2ZS-1A2型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择采用纯电动的方式,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能耗更低,对环

境更友好。采用自适应控制的方式,提高了机器的工作稳定

性,利用程序控制输出模拟量的方式使得直流电机带动机器

行走,这种方式可以获得较大的行走速度范围,可以适应不

同的场合,提高了机器的工作稳定性。

  性能指标参数:

  整机尺寸(长x宽X高):2700*1400*1600(mm);

  整机重量:146kg;

  整机功率:2.5kW;

  工作行数:1行;

  取苗方式:自动取苗;

  取苗成功率:>90%;

  移栽速度:>60株/min

  创新性:

  旋转成穴:该机采用旋转成穴方式,有效减少了鸭嘴

堵塞带来投苗不正或无法投苗;

  先进性:

  该机采用旋转机构成穴,再通过鸭嘴进行投苗,投苗

过程中鸭嘴不与土壤接触,有效减小了鸭嘴堵塞带来投苗不

正或无法投苗,投苗后垂直率大于92%。

  盈利性:

  该机采用独特的旋转成穴方式,投苗后垂直率大于92

%,大大提高了移栽苗成活率,也有利于后期机械化收获。

/117/ 2ZS-1A2型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118/ 竹笋保鲜加工增值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
竹笋保鲜加工增值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围绕竹笋保鲜与加工技术共性难点问题,笋

农增产不增收、经济效益低等产业问题,在宁波市农业重大

择优委托科技攻关项目“竹笋保鲜加工增值关键技术研究与

产业化示范”(项目编号:2012C10018)、浙江省重大科技

专项计划项目“马蹄笋保鲜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项

目编号:2011C12051)、浙江省林业厅成果推广项目“竹笋

安全保鲜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编号:2014B010)、浙江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竹笋木质化过程中乙烯信号转导元件

/118/ 竹笋保鲜加工增值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

基因表达调控”(Y3100082)等项目的共同支持下,开展了

“竹笋保鲜与加工增值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突破竹笋采

后多种防霉防褐变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超市净菜竹笋保鲜

技术,速冻竹笋玻璃态保藏保脆技术,新型竹笋干制品及调味

笋工艺优化技术与配套装置推广,大幅度提高竹笋产品附加

值。

/119/ 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糖果兼用蔗新品种川蔗23号(川糖89-103)的选育
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糖果兼用蔗新品种川蔗23号(川糖89-103)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与背景;为了解决攀西各糖厂开榨初

期白砂糖产率不高和四川盆地缺乏高产优质水果型甘蔗品种

等问题,“优质高产水果型甘蔗品种选育”研究项目被纳入

了四川省“十五”农作物育种科技攻关项目小作物优质高产

新品种选育课题甘蔗新品种选育专题,改为“糖果兼用型甘

蔗新品种选育”。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

:根据攀西蔗区和四川盆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和糖蔗、果

蔗品种的特征,用具有糖蔗、果蔗特征的亲本杂交获得的种

/119/ 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糖果兼用蔗新品种川蔗23号(川糖89-103)的选育

籽培育出实生苗,从实生苗中选出优秀的单株经甘蔗常规育

种程序选出糖果兼用蔗条件的品种。2、性能指标:川蔗23

号作糖蔗的亩产蔗量、甘蔗蔗糖分和亩含糖量分别为10057

kg、14.07%和1424.61kg,比对照种川蔗13号分别增加23.

52%、20.24%和41.30%;作果蔗的甘蔗亩产、甘蔗蔗糖分

分别为12089kg、12.71%,比对照种川蔗6号分别增加49.3

8%、9.72%;甘蔗纤维分为7.03%,比甘蔗6号低1.19%,

均超过了于专题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合同指标,且超过了199

0年代以来国内外育成的同类甘蔗品种,达到了国内光进水

平。三、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川蔗23号号导入了我国野

生崖城割手密种质,故其糖分高、亩含糖量高,且具有颇佳

口感等果蔗特征;还抗病虫,抗倒伏;适合槽坝地,也适合

二台地;不仅适合于南业热带蔗区,也适合于中亚热带蔗区

。故既是很好的糖蔗品种,又是优良的果蔗品种。四、技术

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品种经过十多年的试验,

其农艺、产量和工艺性状都很稳定,不会因气候、地理环境

等的变化而变化,可大力推广和应用;又其抗逆性较强,适

应性又广,故其适合南亚热带,出适合中亚热带,还适合河

南、陕西、河北等省(川蔗23号已在河北种植两年,且表现

不错)种植。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糖厂、蔗农都喜

欢川蔗23号,到2003年止,该品种在我省已累计种地15280

亩,他此次获得了3361.03万元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糖

厂等还应增加投资,大力推广,使其产生时大的经济效益。

/120/ 大小麦优异种质创制和育种新方法研究
大小麦优异种质创制和育种新方法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赤霉病是全球性大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中

国大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大小麦

赤霉病的多发区和重发区。其病原菌产生的DON等毒素积累

于病麦粒,还会对人畜产生毒害。此外,当病麦粒用于酿造时

,DON等毒素会引起啤酒喷涌。从而影响着国内小麦主产区的

粮食及食品安全和啤酒安全。改变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难以

解决病害的侵染和蔓延,依赖化学防治虽然对控制赤霉病的

大发生和大流行有一定效果,但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本增加和

/120/ 大小麦优异种质创制和育种新方法研究

环境污染,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成为减轻赤霉病危害的主要途

径。在麦类作物抗性机制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小麦上,在大

麦上,主要集中在抗性大田鉴定上。赤霉病菌致病的机制是

所产生的毒素对植物组织的伤害。选育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需要抗病种质,但已有的抗源材料几乎局限在少数几个品种

及其衍生后代上,有相当比例是中国抗源苏麦3号的衍生系及

望水白、翻山小麦、温州红和尚等一些地方品种,日本的新

中长,巴西的Frantana等。抗性基因单一,抗性遗传基础狭窄

,采用品种间杂交来实现小麦对赤霉病抗性的突破是非常困

难的。因此拓宽和创新抗源是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当务之急

。所以,研究建立一种有效的实验室抗赤霉病筛选技术体系

,必将提高大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效率。氮素是植物生长所

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也是植物需要最多的一种矿质元素。

氮素占植物干重的1.5-2%,蛋白的16%。半个世纪以来,为了

提高作物产量,氮肥的使用增长了10倍。目前我们使用的氮

肥主要是硝态氮和铵态氮,这些类型的氮肥在土壤中很不稳

定,能被作物利用的氮素可能大约只占到30-40%。这样就有

超过60%的氮素将通过淋滤、挥发、地表径流、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消耗等方式浪费掉,而这些过量的氮素进入到环境

中就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本研究通过技术攻关,建

成大小麦单倍体细胞水平赤霉病毒素和氮素胁迫培养筛选方

法的定向遗传改良技术体系,应用该技术体系可以创制节肥

、抗病新种质,迅速改良优良品种的节肥、抗病性状,将分散

/120/ 大小麦优异种质创制和育种新方法研究

在不同材料上的有利基因结合到一个材料上;快速改良优良

品种的一个或几个不良性状。应用小孢子/花药培养构建的

DH群体用于大麦赤霉病抗性、耐低氮性状的遗传分析、QTL

定位。该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建立,无疑可以取得自主创新

的核心技术,可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种质、新品种,必将

大大地提升上海大小麦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与相关核心育

种技术上的国际竞争力。分别建成了大麦小孢子氮胁迫和赤

霉菌毒素胁迫培养筛选方法;分别建成了小麦单倍体细胞氮

胁迫和赤霉菌毒素胁迫培养筛选方法;分别筛选出比优良大

麦品种“花30”赤霉病抗性提高的DH株系材料2份(A9-3和

A9-58),耐低氮性提高的DH株系材料2份(A16-11和A1-84)

;分别筛选出比原始品种赤霉病抗性提高的DH株系材料3份(

DH51、DH56和DH089);筛选出耐低氮小麦材料1份(生14)

,对其进行诱变结合花药培养,获得一批再生植株;构建了1个

用于大麦耐低氮分子标记筛选的DH群体;筛选出比原始材料

更抗白粉病、抗倒伏的小麦株系2份(K21和K25);项目实施

期间,申请发明专利3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发表论文6篇

/121/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针对该市蔬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中国加入WTO后蔬

菜发展的趋势及市场对蔬菜产品安全的要求,市科委于199

9年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作为该市第一个向社会

公开招标的科技攻关项目进行招标,攀枝花市农科所和米易

县农牧局联合体一举中标。项目组经几年的努力,研究出适

合攀枝花市自然气候特点的以有机肥制备、无公害施肥技术

和无公害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为核心的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

研究形成了蕃茄、茄子、苦瓜、丝瓜四种蔬菜无公害栽培技

/121/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

术及有机肥堆制技术、病虫草害控制技术规程,该技术不但

能显著节约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菜田化学品的投入量,平

均每亩化学农药、化学氮肥投入减少394.64元,提高和改善

了蔬菜的品质,其产品符合攀枝花市无公害蔬菜的卫生质量

标准,增强了该市蔬菜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了经济效益。

项目采取严密的组织措施,加强技术培训,建立无公害蔬菜

生产技术研究基地、示范的田间管理监督制度,加大频振式

杀虫灯、EM试剂、恒昌蔬菜专用肥等设备和物资的投入力度

,认真搞好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项目技术已在

该市两县一区累计示范2181亩,新增纯收益52.88万元,在

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内还将产生纯收益4166.66万元,年均纯

收益893.91万元,科研投资年均纯收益率1:1.55,项目经济

效益良好。项目技术的研究成功和示范,由于大幅度降低了

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不但减少了对土壤和水源的

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而且改善和提高了蔬菜的质量

,保障了市民身体健康,实现了该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获

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

该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效益的提

高,将进一步推动该市绿色产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该项

目是该省首家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系统研究的项目,它

的研究完成,将在全省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推

动该省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成果达到省内同类项目的领先

水平。“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项目由攀枝花市科技局

/121/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

(原市科委)于1999年作为该市第一个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科

技项目进行招标,攀枝花市农科所与米易县农牧局联合体一

举中标.项目组经几年努力,研究出适合攀枝花市干热河谷

气候特点的以有机肥处理及施肥技术、无公害病虫综合防治

技术为核心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在项目工作中采取建立

技术措施落实监督制度和加大专用设备、药剂的投入以及严

密的组织措施,实行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办法,狠抓

技术培训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在该市两县一区示范推广

面积1090余亩,累计示范2181亩,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

经济效益,现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已全面完成。为把这一成

果继续在更大面积上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该市蔬菜产业稳步

健康发展,推进该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以取得更大的生

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将继续应用推广方案拟订于后,以

供参考。应用推广区域: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是该市早春蔬

菜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出的无公害生产

技术可在攀西金沙江干热河谷及气候类型相似的地区推广应

用,近期可在攀枝花市两县一区,云南的华坪县、宾川及凉

山州的德昌、会理等县市推广应用。应用推广面积:无公害

生产技术能显著的提高蔬菜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保

障市民的身体健康,实现该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该市现

有的13万余亩蔬菜生产上广泛应用,外加周边县市,至少可

推广10万亩以上。应用推广方案:1、加强培训和示范,提

/121/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

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规范农户的田间管理技术,严格按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2、加强领导和宣传,

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和无公害意识,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

品消费市场,提高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3、依靠科

研单位,做好应用推广中的技术保障。

/122/ 一种藤条的防霉处理方法
一种藤条的防霉处理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藤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

的手工艺品,但是藤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生虫和发生霉腐,造

成编织品使用寿命缩短。因此,藤条这使用前需进行处理,现

在多使用浸泡处理,现在的处理剂多采用化学药剂,往往毒性

较强,残留较严重,这编织品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造成毒性残留

物外泄,影响使用者健康。而且现有技术都是对已经采伐下

来的藤条进行处理,处理的药液也大多都是采用浸泡的方式

,药液进入藤条内部的效率慢,防霉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

/122/ 一种藤条的防霉处理方法

本公司于2011年11月份开始进行藤条防霉针对性研究及处理

方法。②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一种藤条的防霉处理方法,其

特征在于,该处理过程是针对活体藤条进行的,具体步骤为:

1.这藤条被采伐下来之前,对藤条的根茎或枝条的根部,采用

输液法,向藤条内注入防霉药液;2.确定防霉药液注入的初始

时间;3.藤条采伐时间的确定。药剂注入木材后,借助树木蒸

腾作用产生的负压使药液随树液向上移动,于此同时药液也

会沿枝干的径向进行横向渗透;检查枝条末梢部位是否存在

防霉药液,当枝条末梢部位检测出防霉药液时,即可采伐藤条

,代用;藤条采伐后,研究藤条轴向不同位置以及半径方向上

的药液的渗透均匀程度;用防霉药剂处理后,藤条木质颜色会

发生改变,通过木质颜色的变化,判别药液渗透的均匀程度;

藤条防霉性能的检验,将没有经过防霉处理的藤条和经过防

霉处理的藤条一起置于潮湿的环境中,分不同的时间段,观察

霉变情况,没有经过防霉处理的藤条已经出现发霉变色甚至

腐烂时,经过防霉处理的藤条仍然完好,没有出现发霉的情况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发明提供一种藤条的防霉处

理方法,活树防霉处理工艺简单,突破了传统防霉处理方法;

活体藤条防霉处理后,藤条可直接用于编制藤编制品,彻底改

变了传统藤编工艺中对藤条进行防霉处理的步骤,并且防霉

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药物利用率也较传统方法有了较大提升

;防霉药剂无毒,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伤害。④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1、a.采用热卖冲仪或用整数容器法

/122/ 一种藤条的防霉处理方法

观察一昼夜内树木树液的流速,20分钟测定一次,分析24小时

内树液流速的规律;b.根据藤条一昼夜内树液流速的规律,确

定防霉药剂注入的初始时间;选择流速最慢时,向活体藤条内

注入防霉药剂,确保防霉药剂有充足的时间向半径方向渗透

;c.防霉药剂注入的持续时间:d.每瓶500ml注入持续时间为

3-4小时,直到藤条活体的注入量达到3-4kg/立方为止;e.所

述防霉药剂为中药组合物的水提药液,每千克中药组合物制

备水提药液6千克。2、该技术适用于活树和活藤的防霉处理

。3、防霉药剂无毒,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伤害。⑤应用情况

及存在的问题:自2013年12月份研究完毕之后,该项技术已

全面应用于我公司日常的生产制造中,并且没有发现弊病和

问题。⑥历年获奖情况:暂无获奖情况。

/123/ 棉花引种试验研究
棉花引种试验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棉花引种试验获得成功,对调整我市的农业生产结

构,改善作物布局,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

作用,同时对促进本地的棉纺工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24/ “云田彩桂”新品种选育、繁殖技术研究
“云田彩桂”新品种选育、繁殖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通过近9年对“云田彩桂”的选育与繁殖,总结出

嫁接、扦插、组培相关的管理要点,现总结如下:嫁接的一

般技术:1.1时间:切接应在早春彩叶桂花未发芽之前进行

;腹接应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进行。1.2接橞:切接的接穗

应选用健壮母树、树冠外围、芽眼饱满的1年生木质化的、

无病害的、生长健壮的营养枝;腹接的应选用健壮母树、树

冠外围、芽眼饱满的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无病害的、生长健

壮的营养枝。1.3温度:彩叶桂花的嫁接愈伤组织形成在5℃

/124/ “云田彩桂”新品种选育、繁殖技术研究

~32℃条件下最合适,切接时期,天气比较寒冷,嫁接应在

5℃以上气温进行;腹接应避开夏季高温天气,在32℃以内

的最好。1.4湿度:包括嫁接部位的湿度、大气湿度、土壤

湿度。据试验,切接接穗湿度自身含水量40%,砧木含水量

不能超过50%;刚下过雨的天气不宜嫁接;土壤很干燥应提

前灌水;夏季腹接要用地膜附罩保持接穗的湿度;嫁接后下

雨不利于伤口愈合,并容易兹生霉菌对成活力造成影响。1

.5光照:在阴暗条件下,接穗削面生出的愈伤组织呈乳白色

,比较柔嫩,易愈合,在强光下,此外线杀伤力度大,不易

愈合。因此,接穗从采取到嫁接完成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湿

毛巾包扎保管。腹接砧木切面不宜正对强光照射面。1.6风

:嫁接时遇到大风,易使砧木接穗创伤面水分散失过大影响

愈合;新梢长至30㎝以上要绑扎,以防大风吹折。扦插繁殖

的一般技术:2.1扦插时间:分夏扦和秋扦,夏扦在5月下旬

至7月上旬,秋扦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2.2扦插苗床的准

备:苗床宽度1.2m,长度不能超过10m,平整苗床,在苗床

上撒一些生石灰消毒,布2~3㎝厚细沙,再撒上磷肥,然后

捕上3~4㎝精细黄土。搭好高度2m荫棚,6月份用95%遮光网

遮阴。2.3扦插橞条的准备:彩叶桂品种橞条有限,应筛选

分开扦插,粗壮枝使用一个节间为1段剪切,顶芽和基部瘦

弱枝用2~4个节间为一枝,橞条剪切好后蘸生根粉黄泥桨,

阴干,二十分钟后扦插。2.4扦插的技术要点:把蘸有生根

粉的穗条叶片正朝上插入黄土2~3cm深,一般按6~18cm间

/124/ “云田彩桂”新品种选育、繁殖技术研究

距定株扦插,弱枝可用一枝八月桂枝条并排扦入土中,以后

作靠接备用。一块土全部扦插好后用40%可湿性托布津粉兑

水1000倍液浇洒压蔸水。最后把白膜拱好压实盖好即可。2

.5扦后管理:扦插好后,三、五几天进行观察,如遇特别高

温可在白膜上洒水降温处理。半个月或一个月视情况掀膜洒

水喷药杀菌杀虫,这时扦口应有愈伤组织形成。经过2~3个

月,愈伤组织产生并生根。应用前景:1、“云田彩桂”其

树形小乔木或灌木、叶色特征明显,在同一品种内,彩色形

状稳定、常年色彩斑斓,为中国传统名贵观赏树种之一,是

香花中最具观赏和实用价值的奇葩。生态适应性广,从长江

流域至华南、西南各地、秦岭以南至南岭以北,北界可达北

纬36°的山东青岛和威海均可种植;在位于北纬26

76;03´05"~28°01´07&q

uot;,东经112°57´30"~114°

07´15"之间。年平均气温17.6℃,年降雨

量1280㎜,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12℃进行近

九年的繁殖,证明其耐寒性、抗旱性良好。2、“云田彩桂

”可制作室内盆景、室外景观、行道树等多种用处,其树自

然香是其他室内盆景所不可俱备的,单一的绿色观赏向多姿

多彩变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发展,所以用量之大,需求之盛

不可估量。

/125/ 冬小麦品种中梁42号
冬小麦品种中梁4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属甘肃省青年基金项目“

甘肃省农家小麦品种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筛选及抗病基因检测

”项目部分研究内容。冬小麦是甘肃陇南麦区的主要粮食作

物,常年播种面积在22万hm2左右,占全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

40%以上。小麦条锈病是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利于环境保

护的措施。然而,由于小麦条锈菌的寄主专化性和高度变异

性,常常造成生产上原来的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变为感病

/125/ 冬小麦品种中梁42号

品种,给生产带来严重威胁。2研究目的与意义依据地区生态

特点和小麦生产发展的要求,必须不断寻找新抗源、培育小

麦抗锈新品种来达到持续控制该区小麦条锈病的目的。因此

,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人员经多年的选育研究,于

2020年育成抗条锈丰产、适宜当地川区及同类型生态区种植

的冬小麦新品种中梁42号。3主要论点和依据中梁42号是天

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中心以自育材料11110(白芒

麦//04H668/天选50)为母本,兰天19号为父本杂交,经系谱

法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组合为白芒麦//04H668/天选

50///兰天19号,原系谱号为12173-10-18。其中白芒麦为农

家品种,田间抗病性表现突出,但丰产性差、熟性晚;亲本04

H668引自河南农科院,经田间鉴定表现早熟、矮秆、丰产性

好,抗条锈病,抗寒抗旱性较差;天选50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

究所育成品种,具有抗病性突出,丰产性好的特点;亲本兰天

19号引自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是天水及周边地区主栽品

种,具有抗寒抗旱、高抗条锈病,丰产性好的特点,但感白粉

病,易倒伏,不抗穗发芽。2012年配制杂交组合,经连续多年

定向选择,2016年入选株系12173-10-18遗传表现基本稳定,

提升到品系鉴定试验,2016-2017年度参加品系鉴定试验,2

017-2018年度参加品系比较试验,同期推荐参加甘肃省陇南

片川区组区域试验,2018-2019年度继续参加川区组区试试

验,2019-2020年度参加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同期进行

抗性鉴定、品质分析、转基因检测、DUS测试等。特征特性

/125/ 冬小麦品种中梁42号

:冬性。全生育期245天,比对照兰天33号晚熟1天。幼苗半

直立,叶色绿色,分蘖力中等。株高90.4厘米,株型紧凑,抗倒

性强。旗叶上冲,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好。穗棍棒形,长

芒、白壳、白粒,籽粒整齐,饱满度好。亩穗数35.0万穗,穗

粒数46.5粒,千粒重46.02克。籽粒容重748.0克/升,粗蛋白

(干基)14.6%,湿面筋(以14%水分基)30.2%,沉淀值40毫

升,赖氨酸0.48%,总灰分(干基)2.0%,吸水率64.4毫升/10

0克,面团形成时间2.4分钟,稳定时间1.6分钟,延伸性133毫

米,最大拉伸阻力80E.U,拉伸面积14平方厘米。该品种苗期

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

;同期对白粉病进行苗期混合菌接种鉴定和甘谷接种及自然

诱发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感,成株期对

接种及自然诱发的白粉病表现中感。产量表现:2017~201

9年连续两年参加甘肃省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3

.75公斤,比对照兰天33号增产3.17%。2019~2020年生产试

验平均亩产497.7公斤,比对照兰天33号增产3.9%。适宜范围

: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川地冬麦品种类型区种植。4创见与创

新中梁42号利用亲本中蕴藏的丰富的抗病基因,挖掘自身的

抗病基因,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混合

菌均表现免疫,总体抗条锈性表现较好;品质经检测达到中筋

粉的要求,用于加工面条和馒头等传统食品;丰产稳产性好,

适应性广。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中梁42号在甘肃省陇

/125/ 冬小麦品种中梁42号

南川地冬麦品种类型区种植。大面积推广种植对当地小麦增

产、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应用推广前景较好。6历年获奖

情况无。

/126/ 瑞典速生能源柳引种及栽培技术示范
瑞典速生能源柳引种及栽培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面临能源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培育新的能

源植物,试图在矿物能源出现危机情况下实现有效替代。很

多国家都培育了稳定、高产、热值高的能源林。瑞典能源柳

是目前被公认具有产业化前景的能源植物。欧洲和北美地区

很多国家在参与研究开发和利用。2003年,以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为主,从瑞典引进了速生能源植物柳无性系23个,并向国

家林业局成功申报立项,被列为“948”项目之一,项目已通

过专家评审,认为速生能源植物柳有扦插成活率高、生长量

/126/ 瑞典速生能源柳引种及栽培技术示范

大、产量高、抗旱性能好,抗重金属能力强等优良特性,与当

地乡土树种红柳比较,瑞典能源柳不同无性系当年生扦插苗

高度与基径比红柳高出100-300%。本项目将瑞典能源柳引种

到蓟县,发展瑞典能源柳种苗产业,解决扦插快繁技术问题,

优化大量生产苗木的工艺流程,在蓟县建立瑞典能源柳速生

丰产林,形成能源植物苗木产业,能够发挥天津市的人才和地

理优势,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2010年,经蓟县科委批准实

施了“瑞典速生能源柳引种及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项目执

行期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项目引进了瑞典能源柳1、2

、C、E四个品系,建立速生能源柳育苗示范基地5亩,速生能

源柳丰产示范林基地22亩,并对引进的能源柳优良无性系进

行生长情况对比及筛选,即在给定的水肥情况下,进行高度、

基茎、生物产量生长动态监测,对观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不同无性系的适应性、速生性等性状。通过比较,筛选

出能源柳C和E2个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项目实施过程中推

广应用了瑞典能源柳无性系快繁技术、能源柳丰产栽培技术

,实现年生产苗木2.1万株,插穗21万根,累计生物产量20.23

吨,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1.51万元,超过合同指标7.5个百分点

。瑞典速生能源柳除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外,由于其具有

耐盐碱、吸附重金属等优良特性,对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特

别是于桥水库周边水源地水质和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127/ 龙庆二号
龙庆二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龙庆二号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

院大庆分院品种来源:龙庆二号以Fe-2-105(早熟圆形白色

润黄抗病)为母本,以MN-100(来自台湾中晚熟圆形黄白色

高糖抗病)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交种两年区试平均增产16.

6%,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45286.7公斤,较对照品种永3号增

产16.8%。特征特性:以子蔓结瓜为主,生长势强,结实花为

完全花。幼瓜浅绿色,果实高温膨大速度快,成熟瓜高圆形,

白色润黄,肉质甜脆适口,果味清香,单瓜重360-500克。品质

/127/ 龙庆二号

分析结果:Vc8.55mg/100g、总糖9.12%、固形物11.68%、

含水量88.29%。抗病鉴定结果:霜霉病病情指数33.33;白粉

病病情指数37.0。该品种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70天左右。栽

培技术要点:黑龙江省塑料拱棚栽培3月中旬播种,4月中旬

定植在塑料拱棚。667m^2保苗株数2400-2800株,增施有机肥

,氮、磷、钾肥比例搭配适宜,连续阴雨天,采取人工授粉和

座果灵沾花处理,瓜未坐稳要适当控制水分。因结瓜能力强

,整枝不宜过重。适应区域:适宜黑龙江省各地保护地栽培

。应用前景:龙庆二号是棚室栽培专用品种,科技含量高,应

用区域广,经过多点次大面积试验、示范,现种植面积达5万

亩以上,现已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广泛推广,深受当地农户及消

费者的好评,为农民甜瓜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栽培

面积进一步扩大,在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东、河南

等地均有种植。棚室栽培济经效益显著,亩收益可以达3-5万

元。

/128/ 一种生物饲料发酵池
一种生物饲料发酵池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规模

化集约化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压力。现代生态养殖技术,集微

生物技术+生态养殖舍等方式解决了规模化养殖带来的污染

等问题,成为解决畜牧生产中环境污染的主要方式。生物饲

料制作过程,特别是传统青贮池、农副产品发酵池等,由于密

封等问题腐坏比例较高,给生物饲料制作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下达了广西科技重大专

项“畜禽生态养殖模式及关键技术创新示范”(合同编号:

/128/ 一种生物饲料发酵池

桂科AA17204052)。实施时间:2017年09月至2020年12月。

本专利是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项目的技术原理是:通过研究水密封技术,在原有的发酵

池基础上,设置环形水槽、并在封口处设置移动水槽。实现

堆满发酵池后,其上覆盖的青贮膜可以在顶上环形的水槽内

形成完整的环形凹槽。通过在凹槽内加水,实现完全密封的

效果。在中间膜形成的凹池内加水,起到进一步密封、压实

原料和防鼠的效果。(1)降低生物饲料制作的废品率,降低

废品率50以上。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改变传统

的泥沙等压池的方法,降低泥沙进入饲料的风险。(2)用水

来密封,操作方便,降低盖膜和取用时的人工强度。(3)环

形水密封设计,发酵池实现全密封。中间放水,起到压实饲料

的作用,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技术在各

个环节的操作与应用已非常成熟,且进行了区域推广。该技

术适用于生物饲料、青贮饲料等需要密闭发酵的饲料生产。

该技术可以降低发酵过程的腐坏,不存在安全问题。五、应

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较好,目前在南宁

等地开展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设成本比传统略高,需

要一定的时间让养殖场接纳。六、历年获奖情况无七、成果

简介《一种生物饲料发酵池》实用新型专利,在原有的发酵

池基础上,设置环形水槽、并在封口处设置移动水槽。实现

堆满发酵池后,其上覆盖的青贮膜可以在顶上环形的水槽内

形成完整的环形凹槽。通过在凹槽内加水,实现完全密封的

/128/ 一种生物饲料发酵池

效果。在中间膜形成的凹池内加水,起到进一步密封、压实

原料和防鼠的效果。该专利可极大的提高生物饲料的发酵效

果。

/129/ 半干旱区退耕还草地可持续与地上/地下协同机制
半干旱区退耕还草地可持续与地上/地下协同机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半干旱区是我国甚至全球典型

的生态脆弱区,强烈的水土流失使植被生态恢复及可持续成

为推进半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半干旱区植被

生态恢复与人民生活环境改善,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

点、转折点,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要求

。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不协调发展问题,政

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并取得显著成就。但不合理的

植被利用和管理,导致退耕草地群落衰败和土壤生境退化,这

/129/ 半干旱区退耕还草地可持续与地上/地下协同机制

已成为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的难题。2、研究目

的与意义草地是半干旱区植被的主体,植物群落与土壤生境

的相互作用是退耕草地水土流失调控和可持续的核心。研究

退耕草地植物-土壤界面的互馈关系及水土保持功能,是探讨

半干旱区草地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效应的关键。本研究以退

耕还草地植物-土壤界面生态过程为切入点,从个体-种群-功

能群-群落层次系统研究退耕还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功能和

土壤水养生境的演变过程与互馈关系,探讨退耕还草地植被

恢复的水土保持机理与生态效应,研究成果可为退耕还草地

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管理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主要论点

与论据阐明了退耕还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生境的恢复过程,

创新性提出了植物-土壤同步恢复理论。基于群落立体构型

与土壤水养生境同步恢复过程,阐明土壤水养异质性是草地

物种多样性共存的重要驱动因素,证实了退耕还草地生产力

与物种多样性平衡关系,揭示了禾草类功能群驱动下的地上

-地下协同机制。明确了半干旱区退耕还草地植物群落结构

特征,以植物功能群为核心,揭示了退耕还草地恢复过程中植

物功能群驱动的地上-地下水土流失调控机制。提出降水差

异是半干旱区草地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关键驱动

因子。半干旱区植物功能群驱动的地上群落立体构型、地下

根系特征和土壤结构优化过程对水土流失的调控过程,阐明

了草地恢复中主要植物功能群的植物-土壤界面水分分配特

征,揭示了主要植物功能群的地上-地下水土流失调控机制的

/129/ 半干旱区退耕还草地可持续与地上/地下协同机制

异质性。揭示了退耕还草地群落结构、功能对草地管理措施

响应的普遍性规律,提出半干旱区退耕还草地可持续管理对

策。通过草地管理措施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土壤水

养生境的调控效应,揭示了不同管理措施对群落后代物种多

样性维持机制。基于实证资料明确了半干旱区退耕还草土壤

的碳汇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阐明了半干旱区不同类

型退耕还草地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得出豆科草地的固碳速

率为禾本科草地的2倍。基于退耕还草地群落恢复过程中地

上-地下生态功能的权衡关系,确定了半干旱区退耕草地植被

可持续的最佳利用时间和方式。4、创见与创新明确了半干

旱区退耕还草土壤的碳汇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阐明

了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地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基于草地地上

-地下生态功能的权衡关系,确定了半干旱区退耕草地植被可

持续的最佳利用时间和方式,为半干旱区实现”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伟大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5、社会经济效益

及存在的问题目前针对植物-土壤界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

物群落结构、功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缺乏深入了解土

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系统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和

土壤可持续生产力的作用;只是在区域范围试验基础上提出

了植物-土壤同步恢复理论和协同机制,需要在更大范围进一

步开展试验,验证和丰富此理论。6、研究成果项目执行期间

,共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论文22篇。共被SCI引用273次,其

/129/ 半干旱区退耕还草地可持续与地上/地下协同机制

中他人引用216次。项目研究成果共计被85种SCI期刊引用,

如JournalofEcology,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

,Geoderma,LandDegradation&Development,JournalofHyd

rology等国际生态学、土壤学和水文学等领域的主流期刊所

引用。

/130/ 食、药用菌菌种卫星搭载诱变育种的研究
食、药用菌菌种卫星搭载诱变育种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空间条件能够显著提高食、药用菌菌株某些基因的

变异,空间诱变可成为获得食、药用菌优良菌种的有效途径

。该项成果利用我国的返回式卫星搭载10株经处理的食、药

用菌菌种。返地后经菌种研究,筛选出优质高产新菌株卫星

灵芝2号、卫星香菇1号、卫星金针菇2号等。其中卫星灵芝

2号比对照菌株籽实体产量提高75.3%,优级品率达到88.9%

;发酵收效平均达到2.58%;纤维素酶活力提高33%;抑瘤作

用差异显著;16种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增长幅度最低

/130/ 食、药用菌菌种卫星搭载诱变育种的研究

为蛋氨酸,增长47.78%,增长幅度最高为组氨酸,增长163

.04%。

/131/ 陕北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差异及演变规律
陕北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差异及演变规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研究结果为了解陕北地区退耕还林土壤碳库演

变态势,明确退耕还林土壤固碳潜力及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

环境效益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将丰富植被恢复土壤的骨

炭理论。同时,本研究区分出不同典型退耕还林植被土壤固

碳效应的差异,提出刺槐林土壤固碳效应最佳,这对生态固碳

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以退耕还林示范县

—吴旗和安塞为研究实验区,选择刺槐、山杏、沙棘、柠条

、山桃、杨树等不同退耕还林植被种类和退耕年限的土壤。

/132/ 罗非鱼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罗非鱼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罗非鱼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

究与示范”是由广西科技厅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计划项目,编号为:桂科攻1123006-1,经费共计160万元,课

题自2011年1月开始实施,至2013年12月完成。②技术原理及

性能指标课题应用家系选育的方法,分别筛选奥利亚罗非鱼

和尼罗罗非鱼生长较快的家系,并用之进行杂交配套的研究

,通过配套系筛选获得较好的奥尼罗非鱼品系。同时,将地源

热泵技术应用到设施渔业上,建设一个低碳、环保、节能的

/132/ 罗非鱼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罗非鱼工厂化常年繁育车间,在车间内设计亲鱼培育、配对

产卵、鱼苗孵化及培育等相关设施,并通过热泵机组控制水

温常年保持在25~30℃之间,解决早春水温低或夏季水温高

影响罗非鱼规模化繁育的难题,保障罗非鱼苗种均衡生产供

应。课题成果的应用可为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种

质和技术支撑。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第一、首次将家系

选育和杂交配套系制种的方法用于奥尼罗非鱼育种上,筛选

获得了一个生长优良的奥尼罗非鱼杂交配套系,其生长速度

、出肉率和雄性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奥尼罗非鱼,为罗非鱼产

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种保障。第二,首次将地源热泵技术应

用到罗非鱼繁育上,建设了一个低碳、环保、节能的罗非鱼

工厂化常年繁育车间,并通过热泵机组控制水温常年保持在

25~30℃之间,使罗非鱼亲鱼培育、鱼苗孵化、苗种培育都

在车间内完成,解决了水温过低或过高影响罗非鱼繁育难题

,为罗非鱼规模化常年或反季节繁育提供了一种新技术和新

模式。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课题研发技术

较为成熟,可适用于罗非鱼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方向。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研发技术已在广西区罗非鱼

主要产区特别是南宁市兴宁区、柳州市柳北区、合浦县开展

了一系列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了

我区罗非鱼产业的发展。⑥历年获奖情况尚未获奖。

/133/ 淡水鱼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淡水鱼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淡水鱼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是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水产品健康养殖、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

产业化示范”的子课题,由天津市宽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和

天津农学院联合完成。该项目研究了淡水鱼糜冰点调节技术

和冰温保鲜技术建设了冰温库和淡水鱼前处理生产线;研究

了淡水鱼浆微粒化生产及应用技术,将采肉后的鱼骨和碎肉

进行低温微粒化和复合脱腥处理,生产无土腥味的鱼浆;研究

了淡水鱼糜凝胶控制技术,开发了鱼肉饼、鱼肉肠和鱼肉丸

/133/ 淡水鱼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三大系列的新产品。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现已在天津市宽达水

产食品有限公司完成实施。本课题的实施,还可辐射到大宗

淡水鱼精深加工,高效利用技术推广,提高我市淡水鱼产业化

水平和经济收益,推进我国淡水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

考虑到环境保护,变废为宝,对缩短我国水产加工业与国外发

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我

市优势水产品的养殖、加工及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

推动作用。

/134/ 欧洲榛子优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欧洲榛子优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属河南省科技攻关“欧洲榛子优良品种的引

进及栽培技术研究”(0224070029)和“欧洲榛子优质丰产

栽培配套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项目实施时间为2002年1月

~2008年6月。经过近7年的攻关研究,取得了以下突破:1

、成果首次在河南引进了6个欧洲榛子品种,并选育出适合

我省的Casina和Duchilly2个丰产性好的品种。现场测定5年

生平均树高3.5m,平均冠幅3.0m,平均平均亩产167.9kg,

丰富了我省果树种质资源;2、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欧洲榛子

/134/ 欧洲榛子优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光合、水分等生理特征及抗寒、抗旱、抗病等基础性、抗逆

性研究工作;3、掌握了欧洲榛子的生长发育及结实规律;

系统全面地进行了欧洲榛子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提出了

营养诊断及配方施肥、防治空粒、防采前落果和苗木快繁等

关键技术。该成果已在郑州、平顶山等地建立示范林7.5hm

2,辐射推广600hm2,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

益。榛子作为栽培果树,很好地兼顾了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它作为四大干果之一,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同时欧

洲榛子具有抗逆性强、耐瘠薄、适应土壤较差的立地条件,

适于我国中部地区广大山区发展,因此本研究具有很强的应

用和推广价值。

/135/ 大足黑山羊品种认定及选育提高
大足黑山羊品种认定及选育提高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自2003年课题组在大足县境内发现大足黑山羊群体

以来,在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专项

资助下,课题组开展了种质资源普查,种群来源研究,划定

了保种区、建立了核心选育场开展系统的保种选育工作,对

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进行长期测定,制定了选育方案和选种

标准,开展了高繁殖性能研究,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等工作

。在项目执行期内,课题组完成了保种选育场建设;完成了

普查工作并制订出选育标准和方案;保种选育场核心群母羊

/135/ 大足黑山羊品种认定及选育提高

达到200只,保种区生产母羊超过2000只,羊只饲养量超过

10000只。到2006年年底,项目区羊只出栏数增加1倍,年新

增产值100万元。在大足县西部以铁山镇为中心形成黑山羊

保种区;在铁山镇建容纳300只种母羊的核心种羊场;组织

农户发展2000只以上种母羊;从建场开始,项目组派专人在

两个保种选育场每月测定体尺体重,对大足黑山羊现有群体

进行了20次生长发育的测定,共得到35000多个数据,完成

了零世代和一世代核心群体育成羊体形外貌和生长发育性能

的测量鉴定,建立了系统的育种档案;制定了合理的选种选

配方案;微卫星标记法研究发现大足黑山羊与周边山羊品种

遗传距离较远,是一个单独的类群;B超监测发现大足黑山

羊卵泡波和排卵数与其它羊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大足黑山

羊高繁殖力的原因之一。经过7年的系统选育和大力发展,

大足黑山羊于2009年10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

。大足黑山羊具有繁殖率高、遗传稳定、肉质好、生长发育

快、适应性强等特性。特别是其高繁特性相当明显,初产母

羊产羔率218.0%,经产母羊产羔率272.2%,两年三胎,在

我国山羊品种中经产羊单胎繁殖率仅次于济宁青山羊,在国

内肉用山羊品种中居首位,极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大足黑

山羊遗传资源现已推广到贵州、云南、三峡库区等地,推广

数量达1万余只;羊肉产品远销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及重

庆周边省市。大足黑山羊保护与利用,不仅有利于重庆乃至

南方丘陵地区肉用山羊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和生产水平的提

/135/ 大足黑山羊品种认定及选育提高

高,也有利于优质资源的活体保存和动物高繁机理的研究。

/136/ 救荒野豌豆种子质量分级
救荒野豌豆种子质量分级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救荒野豌豆ViciasativaL.是一年生或二年草本植

物。喜凉爽、抗寒性较强、较抗旱、适应性较广、生育期在

青海最常122天左右,是良好的先锋作物。又是一种耗水较少

的饲料作物。千粒重20.6~21.0g。产于我省玉树、果洛、

黄南、海南、海西、海北、海东的草原和山地均有野生分布

。在海拔50至3000m的地区均有,多生长于田边草丛、荒山以

及林中。目前已有人工引种栽培。其茎叶柔嫩,营养丰富,适

应性强,马、牛、羊、猪、兔等家畜均喜食。产量高,是优良

/136/ 救荒野豌豆种子质量分级

的粗饲料,茎秆可作青饲料、调制干草,也可用作放牧。可用

作混合播种建立人工草地,提供优质、高营养的草产品,解决

牧区冬春严重缺草的饲补品。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我省人

工草场牧草种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三江源”生态

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加强,对救荒野豌豆的种子也有所需求

,但目前国家标准《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中尚无该种的分

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该种的流通与发展。鉴于以

上所述,2009年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制定本标准,并得到省技术

监督局的重视与支持,将本标准正式列入“2009年青海省地

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任务书”计划,由青海省兽药饲料监

察所(青海省牧草种子质量监测检验中心)负责起草。课题

组首先确定了工作步骤、计划进度及周密的试验方案,并根

据此项进行了工作分工,对种子生产、技术推广及科研部门

的专家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同时广泛收集各地的种子样品,并

采集了当年生的种子,根据试验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通

过对调研及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制定了救荒野豌豆种子净

度、其它植物种子数、水分、发芽率四项指标分级判定标准

。2011年12月31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省农牧厅组织有关

专家,对青海省牧草种子质量监测检验中心起草的《梭罗草

种子检验规程》地方标准进行了审查。2012年04月10日发布

了《梭罗草种子检验规程》,2012年05月01日实施。

/137/ 低温肉制品加工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开发
低温肉制品加工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应用自日本引进的低温肉制品加工技术,投资1000

万元兴建冷冻食品厂,专业生产香肠、肉粽、肉串等低温肉

制品。项目采用科学均衡配料、超低温快速冷冻等技术。

/138/ 松辽黑猪新品种高效养殖综合化配套技术示范
松辽黑猪新品种高效养殖综合化配套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长春市科技局根据我市养猪生产的实际情况和未来

我市养猪生产需要面对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于2011年提出了

《松辽黑猪新品种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的课题,合

同编号:长科技合(2011236)。经过充分论证,受长春市科

技局的委托,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吉林省福源牧业有限

公司协作沟通承担了本项目的研究。种猪产业化是我国养猪

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各行各业产业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养猪产业化是建立在集约

/138/ 松辽黑猪新品种高效养殖综合化配套技术示范

化饲养、规模化加工、专业化营销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

的核心是种猪。一个优良的新品种对于养猪产业化发展意义

重大。养猪产业化的发展对种猪品质的要求是一个渐进的过

程,这是成为养猪发达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猪的优良

品种开发对我国养猪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利用现

代育种技术,培育出不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

系,必须实行产业化以满足养猪业对优良种猪的需求。项目

以松辽黑猪新品种扩繁和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为基础,进

行示范和推广化,并开展针对性的生长性能测定和生长肥育

效果的饲养试验。松辽黑猪的选育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方法,

选育群体部分开放,注意引进优良公猪的血统,以便加快育种

进展,提高选种效率。根据不同猪种、不同猪场,确定选育性

状和目标,并进行场内性能测定,包括繁殖性能、生长发育性

能、屠宰测定及肉质分析等,经过测定优胜劣汰,建立优良种

猪的核心群或基础群。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则根

据不同规模、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应用推广

的重点是年饲养母猪50头以上、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的养

猪大户和商品猪场,以规模效益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技

术支撑。项目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组织项目的

实施和计划落实,提供松辽黑猪优良种猪;负责提供松辽黑猪

养殖技术,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咨询;与示范企业共同

选育和扩繁松辽黑种猪及其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项目示范单

位吉林省福源牧业有限公司,自筹资金引进松辽黑种猪,并进

/138/ 松辽黑猪新品种高效养殖综合化配套技术示范

行选育和扩繁,负责示范基地的基础建设和示范生产;提供技

术成果转化示范和培训的场所;提供项目基本实验条件和经

费;同时为养猪农户提供成品饲料和种猪规范化繁育的技术

培训和指导服务、提供免费人工授精和生猪市场信息。在项

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种猪场建立了300头松辽黑猪核心

群;项目示范基地吉林省福源牧业有限公司种猪繁育基地建

立了松辽黑猪210头的扩繁群,项目推广应用单位长春市祥和

养猪专业生产合作社养殖基地和吉林省天惠牧业有限公司种

猪繁育基地分别扩繁基础母猪达到110头和150头。体系内年

提供种猪和商品肉猪达到近10000头。修定了母本松辽黑猪

饲养标准1套,发表论文8篇,著作1部。项目通过科研+企业(

合作社)+农户的紧密相结合模式,对松辽黑猪不同养殖技术

方式的示范;采用典型带动、人员培训、现场指导、发放技

术资料等模式对猪的生产中的重要技术进行了示范。三年年

共开展6次培训,培训人员达到150。在项目示范基地,对猪场

的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发放了养猪技术手册80份。

对祥和合作社50多名成员进行了猪人工授精技术培训。项目

承担单位和示范合作单位3年累计推广松辽黑猪种猪3000头

,优质商品猪8820头。新增总产值4020万元,新增社会纯效益

1020万元,种猪头均收益450元,商品猪头均收益150元。社会

效益:三年累计推广的种猪影响1万头种猪,同时使商品猪的

质量得到提高,从肉品质量、日增重、饲料报酬影响到猪的

/138/ 松辽黑猪新品种高效养殖综合化配套技术示范

效益,每头增加50元,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00万元。带动农户

500个。项目示范选用国审品种松辽黑猪,立足本地区的养猪

产业发展需要,与本地区常见的品种相比,在提高企业和行业

经济效益、提高猪肉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如下优

势:肉质品质良好,提高了猪肉的市场售价。在”优质优价

“的大市场背景下,潜在特性得到了市场的承认和消费者的

认同。繁殖力高,母性好。松黑猪因含有东北民猪的遗传基

础,在生产中表现出地方品种索固有的特质:母性强、产仔

数高、哺育率高,极大地提高了养猪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具有

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39/ 硬脆甘甜离核晚熟油桃新品种选育及开发
硬脆甘甜离核晚熟油桃新品种选育及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2014年课题组承担了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课

题“硬脆甘甜离核晚熟油桃新品种选育及开发”,项目编号

2013lz046,进行了晚熟油桃新品种的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的

创新利用研究。2、主要技术及质量指标(1)搜集、保存优

良、特色种质资源20份左右;对前期初选的杂交优系进行评

价、筛选。(2)选育2-3个硬脆、甘甜、离核晚熟油桃新品

系(新种质),开展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繁育优质苗

木5000株。(3)建成桃种质资源圃1处,建立良种示范基地

/139/ 硬脆甘甜离核晚熟油桃新品种选育及开发

2-3处,发表文章3-5篇;开展优质苗木繁育技术研究,繁育优

质苗木10000株;撰写课题总结材料,进行课题验收。3、主要

创新点(1)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晚熟甜油桃新品

种,丰富我国晚熟油桃优良品种资源,解决目前生产中硬脆、

甘甜、离核晚熟油桃品种缺乏的难题。(2)通过高光效树

形结构与整形技术研究,解决生产中果园郁闭、修剪量过大

、田间操作费工费力的难题。(3)通过良种、良法组装配

套,在莱州、蓬莱、芝罘、莱山等地建立标准化示范园区,通

过辐射、带动进行示范推广。(4)加快良种转化,进行晚熟

桃优质苗木繁育技术研究,繁育优质良种苗木,为桃高标准建

园提供保障。4、课题研究的新品种及新技术成熟度高,安全

可靠,可应用于我国北方桃种植区。5、主要研究内容:(1

)硬脆甘甜离核晚熟油桃新品种选育以选育优质(平均单果

重≥12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全红色,着色面积≥90%

)、晚熟(果实发育期100d以上,成熟期在国庆节前后)、

耐贮运(果肉硬脆、满足长距离运输与贮藏要求)的甜油桃

新品种为育种目标,对前期获得的杂交优良新品系进行高接

观察和多点区域试验,对果实性状、结果习性、抗逆性、适

应性进行综合对比、评价,选育优质、硬脆、甘甜、离核的

晚熟油桃新品种。(2)地方优势品种、优异种质资源的搜

集、保存与利用搜集、保存烟台地区特有的优势品种、特异

种质资源,构建烟台桃核心种质资源圃;采用常规有性杂交结

合现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进行种质创新,进一步发掘地

/139/ 硬脆甘甜离核晚熟油桃新品种选育及开发

方特异资源。(3)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良种、良法组

装配套在对选育的油桃新品种树体生长特性、果实发育特点

、需水需肥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胶东产区的气候特点,开

展与其配套的密植高光效树形结构与整形、地下综合管理、

促进果面着色、重要病虫害防控等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晚

熟桃相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并进行良种、良法组装配

套,在烟台的莱州、蓬莱、福山等地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

(4)良种苗木繁育与产业化开发调研胶东地区的桃果园土

壤条件,结合山桃、毛桃、鲜食桃种子等作砧木,筛选适宜的

砧木;同时对品种嫁接亲和性、早实丰产性、果实品质的影

响研究,确定适宜的砧穗组合;在此基础上,开展晚熟桃优质

苗木繁育技术研究,建立桃良种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在烟台及

晚熟油桃适栽区进行推广应用,加快良种成果转化。6、课题

实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课题采取边试验、边宣传、边

推广的方式,通过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进行宣

传开发,选育的晚熟桃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先后推广到北

京、陕西西安、河北石家庄、山东聊城、泰安及烟台的福山

、蓬莱、莱山、牟平、海阳等地,累计推广面积11.2万亩,科

研成果已获经济效益5.82亿元,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140/ 云南山茶花大树快繁技术研发
云南山茶花大树快繁技术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技术说明:云南山茶花是著名的云南特有名贵花木

,生长慢、繁殖难、市场价格高,而胸径10cm以上的苗木需

要数十年的养殖时间,且市场上几乎没有胸径10cm的商品苗

出售,这已成为在我市绿地建设中应用云南山茶花的最大瓶

颈。本项目是利用云南红花油茶、云南野山茶、白花油茶等

植物的成年大树做砧木,进行云南山茶名优品种的高位换接

,在1到3年内生产出大规格云南山茶花大树的一项研究,研

究内容包括砧木的选择,砧木大树的移栽、保活,云南山茶

/140/ 云南山茶花大树快繁技术研发

高位嫁接技术,嫁接后养护复壮等技术的研究。该技术能极

大的缩短云南山茶大树的繁殖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批量繁

殖可应用于城市绿化的云南山茶花大树。应用前景:云南山

茶花是昆明市花,云南的名花,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在短时

间内,以极低的成本生产出大批量的云南山茶花大规格苗木

,也可用于云南山茶花中小规格苗木的快速繁殖,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绿化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在昆明城市绿

地中大量应用云南山茶花的呼声日益高涨,云南山茶花、云

南兰花产业作为我省、我市重点发展的特色花卉产业属于朝

阳产业,方兴未艾,云南山茶花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的

年宵花市场上极为畅销。该项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141/ 高产、高含油量、广适应性油菜中油杂11的选育与应用
高产、高含油量、广适应性油菜中油杂11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针对我国油菜产量和含油量

较低,导致生产效益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以提高产量

、含油量和适应性为目标,综合运用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利

用理论和技术,在杂交油菜品种的选育技术、优良性状指标

,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

目“高产、高效、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1”(项目编

号2005690010438)的支持下开展了相关技术配套研究和示

范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技术原理及

/141/ 高产、高含油量、广适应性油菜中油杂11的选育与应用

性能指标:在掌握骨干亲本优良特性和重要性状遗传特点的

基础上,根据杂交育种基本原理,选用性状优点互补、一般配

合力高、遗传背景差异大的推广品种为亲本复合杂交,分别

选育具不同遗传背景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再通过配合力鉴定

,选育出高产、高含油量、广适应性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1

(区试代号:希望98),同时具有品质优良、熟期适中、抗

性强等优良特性。主要特性如下:1)高产:湖北省区试平均

单产190.2公斤,比对照增产11.34%,第一位;国家区试2003-

2004年长江上、中、下游区试均居第一位,分别比对照增产

20.35%、25.71%和11.97%。2)适应性广,稳产性强:湖北省

及国家区试共计79个试验点,增产点次占85%以上,三个年度

均获得高产;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指均低于国内外公认的抗性

对照中油821,抗倒抗冻性好。抗性好是适应性广和稳产性强

的基础。3)高含油量:国家区试长江上游46.68%,中游46.2

1%,下游44.84%,分别比对照高出8.66、6.48和2.78个百分点

。4)高产油量:国家长江上、中、下游区试,两年平均产油

量均居第一位,分别比对照增产29.41%、28.07%和20.94%。

5)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制种安全性高:专家现场鉴定,不育系

不育株率98.4%,杂种恢复率95.7%。2005年同时通过国家长

江上、中、下游三大生态区审定。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性:本项目培育出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1同时具有高产、高

油、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熟期适中、抗性强等优良特性,

同年通过国家长江上、中、下游三大生态区审定的油菜新品

/141/ 高产、高含油量、广适应性油菜中油杂11的选育与应用

种,是我国优质油菜育种的重大突破。通过对中油杂11高含

油量基因位点的鉴定与遗传解析,明确了亲本中高含油量基

因位点的分布;建立了基于SRAP标记的遗传距离预测产量杂

种优势的方法,增强了杂交组合配制的目的性,提高了强优势

组合选配的成功率,指导培育出“中油519”等一系列高产高

含油量新品种,项目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好,培育的新品种中

油杂11适用范围广,适于在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以及

一些东南亚国家种植,是国内适应范围最大,推广区域最广和

首个走出国门推广应用的冬油菜品种。由于制种安全性高,

生产的杂交种纯度高,因此大田生产的安全性高。本项目20

08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武汉市科技进步一

等奖;2009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农业部丰收

奖一等奖;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42/ 小麦新品种“文麦11号”选育及示范
小麦新品种“文麦11号”选育及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选育经过:小麦新品种“文麦11号”(原编号

07-5)是文山州农科院于2001年以本地白麦作母本、以“文

麦5号”作父本进行杂交组配,通过7年系统选育而成,2012年

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文麦11

号”。二、品种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性,幼苗直立、生

长健壮,叶片直立;株高95~100㎝,穗长8~10㎝,株型紧凑,

茎杆粗壮;穗锥型、长芒、白壳;每穗平均45.5粒,白粒、半

角质、籽粒饱满,千粒重46.1克;早熟,全生育期140~145天

/142/ 小麦新品种“文麦11号”选育及示范

,高抗叶锈病和白粉病,耐肥抗倒伏。经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环

境资源所对文麦11号进行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反应型3~4

级,严重度5~40%,病叶率6.33%,中度抗条锈;经农业部农产

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化验分析,蛋白质含量为

12.4%,总淀粉61.58%,湿面筋14.6%,溶重为765克/升,属于优

质弱筋小麦新品种。三、示范推广:为加快育成新品种的推

广应用步伐,在进行品种(系)比较试验的同时,采取试验、

示范和推广同步进行,同时,与云南金穗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合

作开发,保证了该品种在生产上的示范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

果转化步伐,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2009年开

始小面积示范,至2014年当年全州示范面积4.50万亩,主要分

布于砚山、广南、文山、丘北、麻栗坡等县(市),累计示

范面积7.3967万亩,经测产验收获加权平均单产273.90公斤

,比对照品种文麦7号等平均单产253.25公斤亩增20.65公斤

,增长8.15%,总增小麦152.7419万公斤,按市场商品麦价每公

斤2.4元计,新增总产值366.5804万元。2014年4月10日,由文

山州农业局、文山州科技局主持,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

专家组,对文山州农科院组织完成的“小麦新品种文麦11号

选育及示范”项目进行成果鉴定和成果验收,并在文山州农

科院试验基地示范点实测,“文麦11号”达亩产412.6公斤,

比对照“文麦7号”亩产338.9公斤亩增73.7公斤,增产21.7

5%。

/143/ 高产优质多抗裸燕麦品种坝莜18号选育
高产优质多抗裸燕麦品种坝莜18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抗病抗倒抗旱耐瘠优质高产裸燕麦新

品种“坝莜18号”的选育来源于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承担

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的研究任务,其

项目编号为CARS-08-A-5。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技术原

理:应用“株型育种理论”,在“野燕麦草”与裸燕麦品种

种间远缘杂交的基础上,利用其培育成的裸燕麦高代品系为

亲本材料,采用裸燕麦品种间杂交和系谱选育的方法,成功地

将野燕麦和裸燕麦种质的优异性状基因融为一体,培育出幼

/143/ 高产优质多抗裸燕麦品种坝莜18号选育

苗直立、株型紧凑、抗逆性强、品质优异、高产稳产、适宜

加工燕麦片、燕麦米的专用型裸燕麦晚熟新品种。应用领域

:可在燕麦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中应用;可在河北省

以及其它省区燕麦产区的适宜区域推广种植;作为优质加工

型品种可加工各种燕麦食品;可作为牲畜的优质饲料。三、

选育指标计划指标:培育出蛋白质含量15%左右、脂肪含量

7%左右;β-葡聚糖含量5%以上;百升容重65kg以上;高产稳产

,适应性广,比生产推广同类型品种增产10.0%以上;适宜加工

燕麦米、燕麦片等食品的裸燕麦品种。实际达到的指标:“

坝莜18号”2013-2014年参加品比试验,二年平均亩产籽实2

07.83kg,居参试品种首位,比对照“坝莜1号”增产28.87%,

比“坝莜3号”增产22.87%。2014-2015年参加河北省区试,

二年13个试点平均亩产籽实213.03kg,比对照“坝莜3号”增

产21.46%,增产极显著,所有试点均比对照增产,增产显著的

试点10个,占总试点的76.92%。2014-2015年参加河北省裸燕

麦品种生物产量多点鉴定试验,两年13个试点平均亩产684.

75kg,居首位,比对照增产14.37%,以乌兰察布市农科所的亩

产最高,达1172.0kg。2015年参加生产试验,5个试点中有4个

比对照增产,增产试点占总点数的80%,5个点平均亩产籽实2

49.92kg,比对照“坝莜1号”增产21.19%,比“坝莜3号”增

产11.80%。“坝莜18号”幼苗直立,苗色深绿,生长势强,生

育期105天左右,属晚熟型品种。株型紧凑,叶片短而上冲,株

高100~120cm,最高可达140cm。周散型穗,短串铃,内颖为白

/143/ 高产优质多抗裸燕麦品种坝莜18号选育

色,籽粒浅黄,粒形卵圆,主穗平均小穗数28.8个,穗粒数66.

1粒,穗粒重1.88g,千粒重26.3~27.5g,最高可达32.0g;籽粒

整齐,粒形卵圆,粒色浅黄,带壳率2.0%左右;籽粒含蛋白质1

5.17%,粗脂肪9.89%,淀粉58.26%,β-葡聚糖含量5.31%,百升

容重72.6kg。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该品种籽实产量高

,旱地产量最高达到437.71kg/亩,创世界纪录,比生产上的主

栽品种“坝莜1号”、“坝莜3号”分别增产21.19%和11.80

%。品质优异,β-葡聚糖含量比“坝莜1号”、“坝莜3号”分

别高27.33%和46.28%。抗病性强,与“坝莜1号”、“坝莜3

号”10个裸燕麦主推品种相比,“坝莜18号”表现免疫燕麦

坚黑穗病,高抗燕麦红叶病。抗旱性强,抗旱棚试验和大田试

验均证明,在参试的11个品种中以“坝莜18号”抗旱性最强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坝莜18号”产量第二,为2465.67kg/h

m2,比“坝莜1号”和“坝莜3号”分别高380.67kg/hm2和81

2kg/hm2;在灌溉条件下“坝莜18号”产量最高,达2729.5kg

/hm2,比“坝莜1号”和“坝莜3号”分别高417.33kg/hm2和

406.83kg/hm2。抗倒伏性强,“坝莜18号”倒伏指数0.740,

比“坝莜1号、坝莜3号”低0.906-0.935,更适合与马铃薯轮

作倒茬。五、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该品种产量高,抗病抗

倒,抗旱耐瘠,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异,籽粒商品性状

优良,是一个适宜加工燕麦米、燕麦片等燕麦食品的优异加

工型品种。六、作用意义在燕麦育种上首次提出并采取野燕

/143/ 高产优质多抗裸燕麦品种坝莜18号选育

麦草与裸燕麦种间远缘杂交、裸燕麦品种间杂交相结合的阶

梯累进聚合杂交生态育种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仅采用野燕麦

草与裸燕麦种间远缘杂交或裸燕麦品种间杂交带来的商品、

品质、抗逆和产量等性状差的问题,成功地将野燕麦和裸燕

麦种质的优异性状基因融为一体,创造出一批晚熟裸燕麦品

种幼苗直立、株型紧凑、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新种质,为

今后燕麦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新的途径。预计全国

年推广面积可达200万亩以上,年经济效益可达2.0亿元以上

,对实现燕麦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七、推广应用范围

、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该品种可在河北省

和内蒙、山西等省区,旱坡地、肥坡地、旱滩地、阴滩地和

水浇地均可种植,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144/ 天丹通络胶囊大品种改造
天丹通络胶囊大品种改造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中风病又称卒中、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现代医学

认为中风是一类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脑梗塞、脑血栓形

成、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腔隙性脑梗塞和小中风(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等6种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本品具有活血通络、

熄风化痰之功效,用于脑梗塞急性期、恢复早期,属中医中

经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者,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全身

麻木、语言蹇塞等,经临床证明该产品对各类型脑梗塞都有

/144/ 天丹通络胶囊大品种改造

较好的疗效。2007年销售额已过3.5亿元,具有较大的市场

占有率,防治脑中风中药市场前景广阔。来源于国家重点火

炬计划项目,按照工艺重大改变中药品种注册要求,进行了

系统的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药效学、毒理学和临

床研究,将天丹通络胶囊打造成为工艺先进、疗效确切、安

全稳定、药物顺应性良好、质量稳定可控、费用易为广大患

者所接受的现代中药,技术成熟度高。

/145/ 山野菜新品种抚香叶芹1号选育
山野菜新品种抚香叶芹1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抚香叶芹1号’是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

09年从抚顺市清原县引进的野生辽藁本植株群体中筛选出的

优良株系,经过多年的人工连续选择和驯化系统选育而成。

2.该品种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株高90~110cm。主根不明

显,根茎呈不规则圆柱状,长5~l0cm,表面棕褐色,生多数绳

状支根,具芳香气。茎直立、粗壮,多年生丛生,10~30个,节

间较长,基部呈淡紫色。茎生叶互生,为2~3回3出羽状全裂

。复伞形花序顶生与腋生,花瓣5,白色,椭圆形。双悬果椭圆

/145/ 山野菜新品种抚香叶芹1号选育

形,长0.3~0.4cm,分果具5条果棱。花期8~9月。果期9~1

0月。3.该品种以种子繁殖为主,适宜播期为4~5月,萌发温

度15~25℃,二年生以上植株可采收种子。在辽宁地区露地

栽培5月上旬至8月中旬均可采收嫩茎叶。当年播种采收亩产

1400kg左右。一年生苗当年秋或翌春移栽年内可采收2~3次

,亩产可达927kg左右。4.该品种品质佳,富含人体所需的十

八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5.该品种喜阳、耐荫、耐寒、

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适合辽宁地区露地栽培。

/146/ 大豆皂脚提取大豆卵磷脂及制造软胶囊技术研究
大豆皂脚提取大豆卵磷脂及制造软胶囊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技术说明:以大豆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大豆皂脚

为原料,先进行酸化处理,然后利用丙酮溶剂脱除其中混有的

脂肪酸类物质,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大豆卵磷脂,将大豆卵磷

脂真空浓缩至膏状后,利用卵磷脂和脑磷脂在乙醇溶液中溶

解度的差异,在低温条件下富集卵磷脂,最后,使用活性碳脱

色,并将大豆卵磷脂真空干燥,得到大豆卵磷脂粉末。所得成

品色泽淡黄、气味纯正。以提取的大豆卵磷脂为原料,以本

厂生产的非转基因原榨大豆油为稀释剂,制备大豆卵磷脂软

/146/ 大豆皂脚提取大豆卵磷脂及制造软胶囊技术研究

胶囊,所得产品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大豆卵磷脂含量达25%

,活性成分磷脂酰胆碱含量达20%。本研究同时建立了一种磷

脂酰胆碱测定方法,经验证,该方法稳定、可行。新方法的原

理为,通过水解将磷脂酰胆碱中胆碱游离,以雷氏盐沉淀胆碱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游离胆碱的含量从而计算出磷脂酰胆

碱含量。主要技术指标:1)提取的大豆卵磷脂中磷脂酰胆碱

含量不低于60%;2)大豆卵磷脂软胶囊中大豆卵磷脂含量不低

于25%,磷脂酰胆碱含量不低于20%;3)大豆卵磷脂得率为9.4

%,皂脚中卵磷脂的提取率达78%。转化推广前景:大豆皂脚

是大豆生产大豆油过程中的一种下脚料,约占毛油质量的5%

-10%。我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豆油生产量达1000多万吨,皂脚多

达百万吨以上,数量巨大。由于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

内大部分皂脚未进行有效处理,造成了资源闲置,总的资源利

用率低,经济效益较差,而且易发臭变质而无法利用,给周围

环境造成很大污染,成为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皂脚主

要被用于生产劣质肥皂、质量极差的粗脂肪酸、低档的食品

级粗磷脂、动物饲料或者直接当做肥料。这些低档产品大多

价格低廉,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如果能够利用皂脚提取出高

纯度的大豆卵磷脂,并进一步加工制作成大豆卵磷脂软胶囊

保健产品,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7/ 一种苹果属植物水培系统建立及育苗方法
一种苹果属植物水培系统建立及育苗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苹果属植物水培系统建立,包括以下

几个步骤:种子层积处理;幼苗培养;水培系统建立;营养液

配方及配置方法;通气设备的安装;移苗和预培养;环境调控

等,提供了适于苹果属植物水培的装置、营养液和增氧系统

,为研究苹果属植物根系生长动态、营养和逆境生理等开辟

了新的途径。一种苹果属植物水培系统建立及育苗方法,其

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种子层积处理将苹果属

植物的种子按湿沙和种子体积5∶1比例拌匀,放入瓷花盆中,

/147/ 一种苹果属植物水培系统建立及育苗方法

盆上面再覆5cm厚湿沙,放入沟中,上面覆25?30cm厚的土,最

上面覆土成屋脊形?;2)幼苗培养将层积好的种子播入营养

钵中,所述营养钵的大小为高12cm×直径12cm,沙基培养

成幼苗,每营养钵内的幼苗的株数按比例放置,待幼苗长至2

片真叶时,开始喷洒1/2Hoagland营养液,每4天喷施一次,其

间用清水补充,以维持适宜的土壤湿度;3)水培系统建立准备

一个水培系统,该水培系统包括一个多层的水培架,每层水培

架上放置若干水培盆,所述水培盆包括一个轻质聚乙烯泡沫

板为材料的水培盆盖,所述水培盆盖的大小与水培盆的盆口

大小匹配,所述水培盆盖上还设有若干直径为10mm、间距为

6cm的通孔;所述水培系统还包括一个与之配套使用的通气设

备;4)营养液的配置先将1/2Hoagland营养液配成400倍母液

,分为大量元素营养液和微量元素营养液两种,所述大量元素

营养液分别盛放在不同的瓶子中,每种元素配1L;几种微量元

素放在一个营养液瓶中,配1L;?5)移苗和预培养待幼苗长至

6片真叶时,选均匀一致的幼苗移至含有1/2Hoagland营养液

的水培盆中;先将幼苗植株的根系

/148/ 吉农糯4号
吉农糯4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品种来源吉林省农科院2002年以外引系JY为母

本,白糯sss为父本杂交育成。二、特征特性1、种子性状:

种子白色,硬粒型,百粒重30.4克;2、植株性状:幼苗绿

色,叶鞘紫色,叶缘绿色,株高265厘米,穗位120厘米,株

型半紧凑,叶片上举,成株叶片21片,花药黄色,花丝绿色

;3、果穗性状:果穗长筒形,穗长22厘米,穗行数14-16行

,穗轴粉色,单穗粒重178克,结实性好,秃尖0.8厘米;

4、籽粒性状:籽粒白色,硬粒型,百粒重36.6克;5、品

/148/ 吉农糯4号

质分析:籽粒含粗淀粉74.22%;粗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100

%;容重786克/升;6、抗逆性: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

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丝黑穗病,高抗茎腐病、抗玉米螟

虫;田间自然发病,高抗丝黑穗病,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

病、灰斑病,高抗茎腐病、玉米螟虫。7、生育日数:出苗

至成熟123天,需≥10℃积温2550℃左右。三、产量结果200

5-2006年吉林省特用糯玉米加工组区域试验,2年9点次全

部增产,平均公顷产量8496.6公斤,比对照春糯5增产14.2

%。2006年进行多点生产示范试验,5点次全部增产,平均公

顷产量8649.9公斤,比对照春糯5增产11.1%。四、栽培要点

1、播期:一般4月下旬播种;2、密度:清种公顷保苗5.0

万株,间种公顷保苗5.5万株;3、施肥:施足底肥,口肥

复合肥200公斤/公顷,追肥硝酸铵400公斤/公顷。4、隔离

种植:一般隔离区在150-200米以上。5、制种技术:父、

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1:4,每公顷保苗5.5-6.0万

株左右。五、适应区域:吉林省中熟、中晚熟区。推广应用

前景该品种具有增产潜力大,出籽率高,稳产性好,熟期适

宜、抗病性强、品质好等特点,是种植业及淀粉加工业的理

想品种,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预计每年可推广种植50万亩

,创造社会效益4.0亿元,可使农民增加纯收入2.0亿元。预

期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会给农民和种子企业及加工业带来

更大的经济效益。

/149/ 草蔸萝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草蔸萝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赶水草蔸萝卜”是一个中晚熟品种,种植历史悠

久。具有个大、色白、倒棱、味甜、化渣、易煮等优点,吃

过的人都会喜欢。“赶水草蔸萝卜”始种于清朝,早在清朝

时期地方官员就把它作为贡品进献皇上;解放后多次荣获四

川省和重庆市的奖项。2009年12月25日,国务院机关事务局

相中“赶水草蔸萝卜”,精选1000千克萝卜进入中南海,受到

好评。全区(县)20个街、镇都有种植萝卜的习惯,常年种

植萝卜5万亩,主要分布在赶水、扶欢和郭扶等镇。但是菜农

/149/ 草蔸萝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总是随心所欲的整地、施肥、管理和留种,产量上不去,品质

也有退化,”草蔸萝卜”的商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0

年7月,重庆市綦江区(县)农业委员会和重庆市綦江区(县

)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承担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

列为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草蔸萝卜栽培标

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建设〔国标委农[2010]89号〕。通过三

年的努力,该项目顺利完成。于2014年2月27日取得了中国国

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

格证书》。(一)经济效益:示范区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

13年,全区标准化种植草蔸萝卜10万亩,总产量30万吨,总产

值48000万元,亩平产量3000千克,亩平产值4800元。较项目

实施前的2010年,全区标准化种植萝卜增5万亩,总产量增19

万吨,总产值增39200万元,亩平产量增800千克,亩平产值增

3040元。三年积累面积增加12万亩,产量增加43万吨,产值增

加86880万元。示范区产量占当地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的82

%,产值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的63%。示范带动农户15000户。(

二)社会效益:通过草蔸萝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

全区农民草蔸萝卜栽培标准化意识已经形成,标准化种植的

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

营模式、“科研+示范+推广”服务模式;培育了具有200人萝

卜标准化栽培、生产管理的技术骨干队伍;草蔸萝卜已成为

我区蔬菜支柱产业,该项目的实施共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2

000人;建立了萝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营造了良好的食品安

/149/ 草蔸萝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全社会氛围。草蔸萝卜在綦江是家喻户晓,已得到了重庆乃

至市外许多市民的青睐。(三)技术效益:区质监局和区农

委联合制定并发布了綦江地方萝卜种植规范标准《绿色食品

綦江草蔸萝卜生产技术规程》(DB500222/T001-2013)。由

此,綦江区草蔸萝卜栽培上了一个新台阶,萝卜生产栽培实施

标准化管理。1、播种量减少。项目实施前亩播种量一般50

0克以上,实施后只需150-250克;2、重视有机肥和基肥的作

用。项目实施前不少农民种植萝卜在出苗后撒施尿素即可,

实施该项目后,农户整地时重视有机粪肥和复合肥的施用;3

、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4、项目实施前大部分农民

每窝留2株,项目实施后只留一株,商品性大大提高。5、对草

蔸萝卜种子进行了提纯复壮,良种应用率达85%以上。(四)

品牌效益:项目实施以来,重庆市农科院对我区地方品种草

蔸萝卜进行提纯复壮,草蔸萝卜品质越来越好,品牌效益不断

提高。注册“赶水草蔸”商标的礼盒鲜萝卜价格由之前的2

.4元/千克上升到8元/千克。产品进入重百、新世纪超市10

0多家门店,进入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食堂,深受市民及

大学生的喜爱。“赶水草蔸”萝卜因皮薄、化渣、味甜,还

被国务院机关事务局相中,从2009年开始,以每年4吨的数量

连续4年进入中南海,受到好评。龙头企业重庆市郑胖子农产

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郑胖子”萝卜干深受消费者喜爱。

(五)生态效益:2009年至2011年,綦江对全区耕地抽取60

/149/ 草蔸萝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00多个土样进行化验分析,土壤PH值5.0以下的耕地占60.4%

,土壤酸化较重。针对这一情况,在草蔸萝卜整地播种时,土

壤增施有机肥、草木灰或者生石灰对调节土壤酸碱度发挥了

较好作用,改良了我区土壤的团粒结构;增施磷钾肥和硼肥,

平衡了土壤的营养元素;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保护了环

境,改良了土壤。

/150/ 津鲢新品种苗种早繁扩繁规模化生产及商品鱼养殖技术中试与示范
津鲢新品种苗种早繁扩繁规模化生产及商品鱼养殖技术中试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津鲢新品种苗种早繁扩繁规模

化生产及商品鱼养殖技术中试与示范》是由天津市换新水产

良种场和天津农学院共同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项目,项目合同编号:2014GB2A100506,项目执行期2014年1

0月至2016年9月。项目总投资268.01万元,其中:国拨资金

6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208.01万元。项目主持人:金万昆研

究员。2.研究目的与意义津鲢是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历经4

0余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经过国家审定批准的全国第一个“四

/150/ 津鲢新品种苗种早繁扩繁规模化生产及商品鱼养殖技术中试与示范

大家鱼”人工选育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2-2010)

,有比长江白鲢更优良的经济性状,能完全替代白鲢,在我国

池塘、湖泊、水库养殖。津鲢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对我国自然

资源的保护、水产种业的提升优化和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意

义十分重大。本项目旨在津鲢新品种的苗种早繁、扩繁、规

模化生产及商品鱼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解决津鲢地处华北

地区苗种生产季节晚,而南方苗种生产季节早的技术难题;进

一步证实津鲢的优点和养殖优势,使津鲢成为全国淡水养殖

的必须品种。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变过去依赖从长江捞取鱼

苗培育亲本种源状况,从而有效的保护长江渔业资源。3.主

要研究内容(1)津鲢早繁群体的选育,选育早繁群体后备亲

鱼群体1600尾,作为津鲢早繁种源,为津鲢的早繁和向全国推

广打好基础。(2)津鲢苗种早繁扩繁产业化生产,苗种向全

国推广养殖。(3)津鲢商品鱼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混养、

套养、立体养殖;一、二龄鱼养殖。(4)津鲢增殖放流。4

.创见与创新(1)津鲢早繁群体选育技术的创新,通过选育

,培育出早繁亲本和后备亲本群体,使津鲢繁殖时间提前10-

15天,缩短了津鲢与南方白鲢苗种生产时间的差距,使津鲢得

以向江南及全国推广。(2)津鲢苗种早繁技术创新,通过津

鲢早繁亲本性状特征选育和强化培育,水温调节,微流水刺激

,迫使其性早熟,并提前注射低剂量催产激素,促熟早产。(

3)津鲢苗种产业化生产技术创新。采用100组以上大群体亲

鱼催产,调控水温,环道高密度孵化及乌仔池塘高密度培育技

/150/ 津鲢新品种苗种早繁扩繁规模化生产及商品鱼养殖技术中试与示范

术,实现苗种集中规模化生产。5.社会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

施,形成了津鲢早繁亲本选育技术,建立了津鲢苗种早繁扩繁

技术和苗种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津鲢早繁和规模化生

产;进行了津鲢商品鱼多种套养模式示范开展了津鲢苗种增

殖放流工作。项目培育津鲢早繁亲本660尾,选育后备亲鱼1

600尾;项目期间,累计生产津鲢早繁苗种3.48亿尾,累计示范

商品鱼养殖面积2000亩,平均亩产248公斤,增殖放流苗种20

00万尾;项目实现产值68.6万元。出版专著1部,撰写论文4篇

。项目执行期津鲢早繁苗种推广到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以

从鱼苗养成商品鱼成活率65%,亩放养150尾计算,推广养殖面

积达137.2万亩,以混养、套养立体养殖模式计算,亩产津鲢

200kg,每kg以6元计算,实现社会效益15.92亿元。津鲢已成

为淡水养殖的必需品种,连续5年被农业部遴选为全国渔业主

导品种,津鲢在全国推广应用后,可提高池塘水体综合利用率

,改善养殖水质,增加养殖效益;同时有效减少长江白鲢鱼苗

的捕捞,保护自然资源,为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151/ 菠菜新品种选育及丸粒化技术开发研究
菠菜新品种选育及丸粒化技术开发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研究包括菠菜新品种选育及丸粒化技术开发两个

方面。所选新组合为“9408×潜1系尖叶”型一代杂种

。叶号形、色浓绿、分蘖少、无涩味、耐热、较耐寒、耐病

。种子为刺籽,亩产量1500~1800kg;“9436×潜2”

系圆叶型一代杂种,叶片肥大,呈长椭圆型,叶色浓绿,味

甜,耐热、耐寒、耐病,种子为园球形,亩产供销700~20

00kg。以上两种新组合适应性强,一年可种植3~4茬。该研

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52/ 邢麦26
邢麦2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邢麦26是邢台农科院以杂交组合川麦16/DH155为母

本,杂交组合石6678/邢麦8号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选育出的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平均生

育期234天,比对照衡4399晚0.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绿色,分

蘖力强,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73.7厘米,穗纺锤形,长芒,白

壳,白粒,半硬质,较饱满。亩穗数46.3万,穗粒数33.9个,千

粒重36.6克,属相较好,抗寒性好。

/153/ 三峡水库消落带池杉良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三峡水库消落带池杉良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技术推广服务
技术详情

  为改善三峡水库消落带景观,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

被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可资参考借鉴的良好范式。

  本项目组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进行三峡水库消落带池杉良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示范。

在消落带池杉+柳树优势群落营建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或者

避免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性扰动,实行“点穴”式栽植方法,

并将坑翻土壤回填压实;利用狗牙根、牛鞭草无性繁殖容易

而快速的特点,将收获利用的地上部分直接用于植被重建的

/153/ 三峡水库消落带池杉良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种苗;另外,还利用无害化植被保育技术,在植被保育过程

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切实做到库岸植

被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建设与管理。

  本项目在消落带区域新建池杉优势群落植被示范基地

150亩,辐射推广1100余亩,显著改善三峡水库消落带景观

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景观效果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

舒适的生态环境,同时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加

了当地的经济收益。

  积极的宣传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意识,认识到开展三峡

水库消落区湿地生态植被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项目建设要求,项目组有针对性地完成编写《池

杉良种及配套技术规程》1套,并用于技术推广培训,受到

参与学员的一致好评。

  项目实施以来,已发表学科级论文6篇(其中SCI一篇

,IF=3.057)。

  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三峡库区生态系统诊断与修

复》1部。

  培养研究生3名。

  完成1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生

态修复技术规程》。

  完成编写《池杉良种及配套技术规程》1套,发放技

术资料200册。

/154/ 一种加快韭菜新品种培育进程的方法
一种加快韭菜新品种培育进程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韭菜生育周期长加上常异花授粉特性,田间种植优

良种质群体构建时间长,纯度偏低,极易发生性状分离,韭菜

由优良单株到株系、到品系筛选繁育过程,不仅时间长,而且

纯度很难保证,这不仅制约韭菜新品种选育进展,也制约了新

品种快速繁育推广。本发明通过将缩短韭菜育种生育期的种

植方法和花序盘的组织培养以及自交鉴定性状分离结合起来

,一半进行花序盘组织培养,另一半套袋自交,利用组织培养

快繁构建优良植株群体,同时利用自交鉴定后代性状分离的

/154/ 一种加快韭菜新品种培育进程的方法

植株,将后代性状分离植株对应的组织培养群体剔除。把自

交筛选优良稳定单株,与组织培养快速构建纯系群体相结合

,使优良纯合品系能够在1-2年完成快速构建规模群体,与常

规育种田间单株、株系、品系繁育群体构建需要5-6年比较

,组织培养规模群体构建速度大大加快,可以迅速增大筛选的

效率,而且自交时采取的是缩短韭菜育种生育期的种植方法

,大大缩短了育种的年限,使韭菜常规育种周期由目前的12-

15年,缩短到6-8年,取得了提高韭菜育种效率、加快韭菜新

品种培育进程的有益效果,而且组织群体中品系纯度高,避免

了田间常异花植物的传粉杂化,取得了提高群体纯度的有益

效果。本发明采用花序盘组织培养,继代培养基中加入激素

ZT后,韭菜组培继代繁育增殖系数提高0.5-1,继代繁育周期

缩短3-5天,从原来的27-30天,缩短为22-27天,继代培养增殖

系数从原来的1:2.5-3提高到1;3-4,大大提高了继代快繁的

效率;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了激素IBA后,使得生根壮苗培养的

秧苗生根率100%,单株生根3-5条,根壮苗健,下地成活率100

%,增强了幼苗的质量,取得了快速构建优良单株群体的有益

效果。本发明通过改变韭菜的种植时间,将种植时间从原有

的三到四月份变为十一月份,育苗过程中还结合双膜覆盖法

,采用的无滴膜透光性好,保水性强,在其表面不易形成水滴

,增大了光照强度,长日照增大了花芽分化的速率,同时运用

两促两练的练苗方式,采用大温差进行练苗,再结合覆膜的拱

棚,练苗期间,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利用秋冬季节的昼夜

/154/ 一种加快韭菜新品种培育进程的方法

温差大的特点,白天保温,夜晚适当通风降温,既能很好的控

制拱棚内的温度,又能增大拱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促进韭菜

的光合作用,生长速度加快,促进韭菜的花芽分化和提早抽薹

开花,而常规的种植方法,需要两年的时间,当年的抽薹率底

,且品质差,因此本发明取得了缩短韭菜生育期,提高抽薹率

和单株抽薹数,开花结实率高,加速韭菜育种世代进程的有益

效果。

/155/ 津优48号
津优4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亲本是在广泛收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杂交、多代

自交,系统选择而成,在选育过程中,主要考察植物学特性、

抗病性、抗逆性,田间鉴定与室内选择相结合,最终育成优良

自交系D60-1-1和D59-1-1。通过配制杂交组合,进行小区试

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育成大棚、露地黄瓜新品种津优

48号。津优48号植株长势中等,叶片大小24.4cm×17.2

cm,叶色深绿。主蔓结瓜为主,春露地栽培第一雌花节位始于

主蔓4~5节,雌花节率25%左右。瓜条棒状,顺直,瓜色深绿,有

/155/ 津优48号

光泽,瓜条长度33cm左右,单瓜重约200g,瓜把小于瓜长的1/

7,瓜腔小于瓜横径的1/2,口感脆甜,无苦味。高抗黄瓜枯萎

病、霜霉病、白粉病,抗黄瓜褐斑病,田间表现高抗病毒病。

耐早春低温和夏季36~37℃高温,适合春露地和越夏露地栽培

,春露地栽培产量5000公斤/666.7m2以上,比对照品种津优1

号平均增产10%以上,夏露地栽培产量可达3600公斤/666.7m

2以上。由于津优48号在商品性、产量、抗病性等方面优于

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因此津优48号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156/ 福康8号辣椒
福康8号辣椒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6.5~68.6厘米,第一朵花着生

节位8.5~9.3节。中熟,播种至始收春季95天、秋季76天,延

续采收期春季40天、秋季68天,全生育期春季135天、秋季1

44天。青果绿色,熟果大红色;果实着生方向向下、牛角形,

果弯曲、有轻微棱沟,果顶部渐细尖,果面光滑有光泽;果长

18.5~19.0厘米,果宽3.07~3.17厘米,肉厚0.34~0.36厘米

;单果重45.1~46.0克,单株产量0.71~0.78公斤,商品率95

.4%~98.0%。感观品质鉴定结果为良、品质分78.4分;理化

/156/ 福康8号辣椒

品质测定结果:还原糖含量2.30克/100克,蛋白质含量0.71

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747毫克/公斤。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

抗青枯病、抗疫病;田间表现耐寒性和耐旱性强,耐热性和耐

涝性中等。

/157/ 日本薰衣草引种及微体快速繁育技术研究
日本薰衣草引种及微体快速繁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通过研究,筛选出适合于熏衣草试管苗繁殖、生根

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繁殖熏衣草种苗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用以指导熏衣草试管苗的工厂化生产,可在短期内加快熏衣

草在我国的引种推广。

/158/ 兴获三交玉米良种的培育及推广
兴获三交玉米良种的培育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兴获三交玉米良种是以兴玉一号为母本,“获白”

自交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的。1984年和1985两年参加区试,亩

产460.4公斤,比对照七三单交增产8.9%。在生产示范中,

兴获三交比本地农家种增产26.2%。兴获三交具有产量高、

种子成本低等优点,深受群众欢迎,短短几年来在省内外推

广面积达351400亩,亩产335公斤。

/159/ 吉优晶禾
吉优晶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物质基础,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解

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改

善品质,增强抗性。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而杂交水稻

贡献尤为明显。利用优质的新三系母本、父本,选育优质高

产抗逆性好的杂交稻新组合是实现育种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

移和锐减,选育适合轻简化栽培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越来越迫

/159/ 吉优晶禾

切,它将成为现阶段和今后很长时间内育种领域攻关的方向

。江西雅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采用优势互补、强强结合的育

种路线,以引进的不育系吉丰A与晶禾配组,培育出吉优晶禾

/160/ 莲藕脆片节能提质组合干燥研究
莲藕脆片节能提质组合干燥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莲藕脆片节能提质

组合干燥研究”来源于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

(项目编号15JCTPJC59600),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天津农学院

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合作单位中科云健康科技(天津

)有限公司。项目主持人何新益,项目组成员按照项目合同

内容和要求,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所完成项目所规定的工作

任务,并取得较好成效。2、技术原理及性能:本项目主要基

于多孔物料薄层干燥理论、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以食品工

/160/ 莲藕脆片节能提质组合干燥研究

程学、食物物性学和分析化学的理论为指导,组合应用真空

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技术开发感观、营养成分等品质和微观

结构接近真空冷冻莲藕脆片生产工艺和技术。以实验室研究

为主,探索莲藕脆片组合干燥生产工艺具体参数,开发莲藕脆

片。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项目技术在鲜切莲藕保鲜

及莲藕脆片干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项目组合应用柠檬酸

亚锡二钠浸泡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可有效延长鲜切莲藕的保

藏期;组合应用真空冷冻干燥-热风组合干燥能改善莲藕脆片

的品质,而且有效的缩短干燥时间,节约能耗。申报专利2项

,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4、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

全性:项目加工小试技术已经成熟,项目技术为莲藕脆片组

合干燥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理论支持。项目技术适用于水生

植物初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技术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进行食品加工研究与试制,符合食品加工安全要求。5、应用

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技术已在合作单位进行应用并得到

认可,可进行中试放大试验。对干燥过程条件控制技术及干

燥过程物料受热均匀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对组合干燥过程水

份扩散机制、传热控制及节能降耗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重组莲藕脆片将可通过预冷、采用真空油炸等方式降低

含油量,优化条件还需进一步研究。6、历年获奖情况:无。

/161/ 小麦加工副产品转化增值技术
小麦加工副产品转化增值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该项目属于农业科学领域,具体细分属于食品加工

的副产品加工和利用领域。主要解决小麦加工业主要副产品

--谷朊粉、小麦麸皮和小麦胚芽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问题。主

要内容和特点:1、采用碱性蛋白酶、胃酶、胃酶和胰酶复

合酶解谷朊粉,制备得到三种酶解产物均具有较强的阿片活

性,IC50值分别为1.21、1.57和1.29mg蛋白/mL。酶解物经

离子交换树脂脱盐处理和超滤处理,获得小麦蛋白源阿片肽

蛋白质含量达到90%以上,且阿片活性有较大的提高。从碱

/161/ 小麦加工副产品转化增值技术

性蛋白酶水解物中分离得到一个具有较强阿片活性的组分A

WGH-c14-1,从胃酶水解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具有较强阿片活

性的组分PPWGH-c4-1和PPWGH-c10-2,氨基酸序列分别为LS

PHK、GCKSPH和APSAPT。2、采用中温α-淀粉酶和蛋白酶联合

分步酶解法从麦麸中提取膳食纤维,并采用H2O2和Na2SO3协

同脱色,并采用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对麦麸膳食纤维进行生

物修饰,最终获得具有强抗氧化活性和较高溶解性的麦麸膳

食纤维。3、对小麦胚芽粕中的活性蛋白--糖蛋白和还原型

谷胱甘肽进行分离、富集和定量分析;再采用可控酶解、定

向酶解和内外切酶联合分步酶解制备小麦胚芽抗氧化肽和抗

ACE肽,并对其进行分离、富集、精制、浓缩和干燥,最终

获得富含多种生理活性成分的小麦胚芽水溶性提取物和小麦

胚芽活性肽粉的功能配料,并对小麦胚芽水溶性提取物和活

性肽的生理活性进行了动物试验,研究了其作为功能性食品

配料在抗氧化、抗血压、免疫增强、肿瘤抑制等方面的生物

学功能。4、采用可控酶解、定向酶解技术处理脱脂小麦胚

,制备得到具有较轻苦味和较浅色泽、蛋白质(肽)含量高

的水溶性提取物;同时采用蒸炒热处理方法获得风味和口感

较好脱脂小麦胚,开发营养和风味俱佳的小麦胚芽袋泡固体

饮料。经过多年不断的研究,全面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合同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申请国家

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9篇被SCI收录,

其中一篇获中国粮油学会第四届优秀论文二等奖。2007年1

/161/ 小麦加工副产品转化增值技术

2月,成果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该研究在

相关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已在江苏省淮安新丰

面粉有限公司、河南永城弥诺食品有限公司和开封市天丰面

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产业化,采用该技术生产富含生理活性

成分的小麦胚食品配料、小麦蛋白源活性肽粉以及富含小麦

麸皮膳食纤维高档挂面、小麦胚袋泡固体饮料等产品,产品

产销两旺,产品质量稳定。

/162/ 西农215
西农21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西农215(Z41)是以Y36为母本、Y37为父本选育的

优质抗病红果番茄杂交一代新品种。母本Y36是经多代自交

系统选育的中熟、红果、大果(单果重200-250g),生长势

旺盛的综合性状优良的自交系。父本Y37是经多代自交系统

选育的红果、大果(单果重200-250g)、果实硬度高、抗T

Y、早熟的综合性状优良的自交系。以Y36为母本,Y37为父本

,配制杂交组合若干个,对各组合从抗性、熟性、生长势和综

合性状进行观察评价,筛选出优良组合Z41(Y36×Y37)

/162/ 西农215

。Z41为红果无限生长型,单果重200~260g左右,连续座果能

力强。果实扁圆形,果柄较短,有离层,无绿色果肩,果实表面

光滑。果实硬度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抗根结线虫,抗T

Y,综合抗性强。在陕西省杨凌、泾阳、宝鸡等地进行区域试

验和生产示范,表现良好,定名为西农215。西农215为无限生

长类型,红果,果实扁圆形,单果重200~260g左右,连续座果能

力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8%,番茄素含量0.041mg/g,维生

素C含量0.129mg/g,总酸0.46%,口感好,品质好。抗CMV,抗叶

霉病,抗TMV,抗枯萎病,抗TY,中抗根结线虫,综合抗逆性强。

第1生长周期亩产9200千克,比对照齐达力增产12.9%;第2生

长周期亩产9360千克比对照齐达力增产11.0%。

/163/ 一种人参深加工新工艺及其产品开发
一种人参深加工新工艺及其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来源:自选项目。背景:人参

的加工品主要有水参、生晒参、红参和黑参,其中以黑参的

稀有皂苷含量最高、补益效果最好,加工附加值也最高。传

统黑参生产工艺为九蒸九晒,生产时间从十余天到数月,且必

须以鲜参为原料,生产受季节局限,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其加

工后的黑参产品质地坚硬,食用困难。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该项研究对人参的深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该工艺

研制出一种人参新加工品--紫红参,该紫红参是以人参、大

/163/ 一种人参深加工新工艺及其产品开发

蒜、绿茶等为基本原料,采用高温高压生产技术,大大缩短了

加工时间,且以生晒参(参须等杂料)为原料,加工时间仅需

1~2天,成本低。该紫红参富含Rg3、Rg5、Rh2、PPT、PPD等

稀有人参皂苷及苷元,以及精氨酸、多酚等。有效成分含量

高于传统黑参。动物实验及体外药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该

紫红参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疲劳等活性。以该紫红参为

原料,研制出紫红参酒和紫红参咖啡。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完成人参深加工新工艺1项,开发出1种人参深加工品

;在此基础上,研制出2种人参新产品。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

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

全性:技术成熟度:中试阶段。使用范围:紫红参、紫红参

酒、紫红参咖啡适用于食品、保健食品。安全性:选用材料

均为药食兼用中药,加工方法为食品加工方式,原料和加工方

式安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证明安全无毒副作用。5.应用情

况及存在的问题:紫红参、紫红参酒、紫红参咖啡食品及保

健食品品种,由于资金和保健食品注册技术受制约,拟寻求合

作伙伴。6.历年获奖情况:无。

/164/ 优质香型花生新品种选育
优质香型花生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广西食用油脂以花生油为主,用

于榨油的花生原料比例相对较大一些,约在60%左右,由于传

统花生育种只注重高产性状的选育,对口味、香味考虑甚少

或花生优质育种的范围过窄。近年来广西选育审定的品种虽

然很多,这些品种选育时主要注重高产、抗病性状,忽视了花

生的食用口味及品质,致使花生产区种植的花生改良品种,其

食用口味和压榨生产出的花生油香味越来越不理想。近年来

,我国食用油正朝着高档化发展。各类精炼油、调和油发展

/164/ 优质香型花生新品种选育

很快,消费者呼唤高营养、无污染和香味浓的食用油上市,浓

香花生油正好体现了这些特点,正逐渐占领市场。发掘广西

本地的花生种质资源,选育具有广西地方特色香型的花生新

品种推广应用有利于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为201

2年由桂财教[2012]22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发计划项目“特色种业共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所属课题《

主要粮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香型花生新品种选育》(

桂科攻1222009-2C)。技术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1)技术

原理本项目依据的技术原理主要是花生杂交后代性状遗传重

组规律、以及花生细胞遗传学等。(2)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通过花生栽培品种间杂交途径,育成具有广西地方风味

的花生新品种“桂花32”2012~2013年广西花生区域试验,

荚果平均亩产为264.95公斤,比对照种减产3.9公斤,减产1.

45%,籽仁平均亩产为182.87公斤,比对照增产12.47公斤,增

产7.32%。2014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根据农业部油

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2-2013两年分析结果,“

桂花32”平均粗脂肪含量53.11%,粗蛋白含量25.48%,根据广

西粮油科学研究所分析:其花生油地方风味特点明显,浓郁

,挥发香味层次感强。2)具有地方风味、产量潜力高的优质

品系材料桂花69通过国家(南方片)花生区域试验2013-20

14年国家(南方片)花生区域试验,荚果平均亩产273.16公

斤,比对照种增产7.35%;籽仁平均产量为194.61公斤/亩,比

对照种增产11.53%通过了区域试验,2015年进行生产试验。

/164/ 优质香型花生新品种选育

根据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3-2014两

年分析结果,“桂花69”平均粗脂肪含量53.53%,粗蛋白含量

24.71%,油酸/亚油酸比为1.53,根据广西粮油科学研究所分

析:其花生油地方风味特点明显,浓郁,挥发香味层次感强。

3)完善高产多抗高油花生新品种选育技术以高产抗病品种为

母本,与高产抗病品种进行杂交,通过F1~F4代自然病圃连续

筛选,创新出高产抗病种质;将高油亲本与高产品种进行杂交

,通过F1~F3代连续筛选,创新出壳薄、高油种质,以创新出

的高产抗病种质为父本,壳薄、高油品种为母本进行杂交,经

过F1~F7代的连续的定向选择,并对优良材料进行产量鉴定

及品质分析,筛选出高产多抗高含油的花生品种。3、成果的

创造性与先进性课题在花生新品种选育中,兼顾高产、抗病

、高油目标性状的同时,注重花生品种及其油香味的选育,育

成的品种“桂花32”具有花生油地方风味特点明显,浓郁,挥

发香味层次感强。品系“桂花836”是近几轮花生区试中含

油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品系“桂花69”是全国(南方片)花

生区试中具有含油量,油亚比双高品种。课题2015年9月通过

了验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

安全性桂花69、桂花32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相继通过了国家

(南方片)和广西花生区域试验,适用于我国南方花生产区

和北方种植珍珠豆型花生品种地区,应用范围较广,通过良种

良法配套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在示范推广中采用国家推

/164/ 优质香型花生新品种选育

荐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农药,安全性能较高。完善了高产多

抗高含油花生品种的选育技术,方法简单,效率高,为我区花

生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加快花生新品种

选育进程。选育出来的花生品种单株结果多,高产、稳产性

好,产量在不同年份表现稳定;选育出来的花生品种含油率高

,综合抗病抗逆性较好。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1)应用情况

该成果已在广西各地及广东、福建、江西、贵州等省区示范

推广,但还未形成规模化应用。桂花32、桂花69的优点是荚

果大小中等、均匀美观,双仁荚果率较高,壳薄出仁率高,含

油量高,是极好的油用型品种。2)存在问题目前可供在育种

上利用且效率较高的亲本资源或育种中间材料仍然不多,有

效亲本遗传多样性贫乏和遗传基础狭窄。要全面提高花生品

种的食用品质和花生油的风味,首先突破种质资源薄弱,遗传

基础狭窄的限制,创新出具有优质香型的种质材料。当前育

成的高油花生品种青枯病表现多为感病或者中抗,在保持花

生品质、风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花生品种的青枯病抗性

将是我们今后花生育种攻关的研究内容之一。

/165/ 红松枝干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
红松枝干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来源于吉林省林业厅2

005年科研项目。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该成果明确了吉

林省红松人工林主要枝干害虫种类及危害特点;对红松大蚜

、红松叶球蚜、红松枝缝球蚜、红木蠹象和多毛切梢小蠹5

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进行了系统性观察;弄清了红松枝干害

虫的形成、演变规律;利用1.2%苦参碱、20%克百威、10%吡

虫啉和48%乐斯本等药剂,对红松大蚜、红松枝缝球蚜、红

木蠹象进行了防治,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利用营林措施,对

/165/ 红松枝干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

防治红木蠹象和多毛切梢小蠹进行了防治,掌握了关键技术

;并编制了吉林省常见红松枝干害虫防治历。3.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将过去防治单种害虫的防治方法改为动态的多

种害虫综合系统地防治,弄清了红松枝干害虫的形成、演变

规律。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成果可在

吉林省东部山区推广应用。编制的吉林省常见红松枝干害虫

防治历,对东北林区生产防治单位有重要参考价值。利用营

林措施,对红木蠹象和多毛切梢小蠹进行防治及利用1.2%苦

参碱、20%克百威、10%吡虫啉和48%乐斯本等药剂,对红松

大蚜、红松枝缝球蚜、红木蠹象进行防治,其成本低,操作

方便,易于推广应用。其技术成熟,效果稳定,安全可靠。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经在敦化市应用,防治效果显著,

尚未发现问题。6.历年获奖情况:无。

/166/ 磷肥施用方式及类型对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的影响
磷肥施用方式及类型对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的影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方式和种类对

冬小麦生长和当季磷素吸收的影响.磷肥种类为磷酸二氢钙

(MCP)和磷酸氢二铵(DAP),施用方式包括表面撒施,种子

正下方5cm条施,种子下方5cm、偏3cm条施,种子下方5cm、偏

10cm条施,种子正下方20%土体混施5种.结果表明:种子正下

方5cm条施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最高,其中磷酸二氢钙的产量达

到7.63t·hm~(-2),磷酸氢二铵的产量达到7.99t&#

183;hm~(-2),分别较农民习惯撒施方式增产10.3%和10.

/166/ 磷肥施用方式及类型对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的影响

7%.在5种施磷方式中,偏10cm条施的小麦产量最低(6.60~

6.77t·hm~(-2)).种子正下方5cm条施和20%土体混

施处理的小麦总吸磷量均处于较高水平(34.4~35.6kg

83;hm~(-2)),偏10cm条施在小麦各生长阶段的吸磷量均

显著低于其他施磷方式,但磷酸氢二铵偏10cm条施的小麦总

吸磷量较磷酸二氢钙高11.9%.表明将磷肥近距离集中施用于

种子附近为该地区较为合理的施磷方式,在偏远距离条施下

磷酸氢二铵对小麦的磷素吸收利用效果优于磷酸二氢钙

/167/ 气—液两相流型智能识别方法及系统
气—液两相流型智能识别方法及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气液两相流型识别一直是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的一

个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涉及两相流动工业设备(例如电

站锅炉,核电站反应堆)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

持。传统流型识别不能满足生产过程对流型的在线识别要求

,为了实现气液两相流型在线、客观识别,必须提出全新流型

智能识别方法。项目持续研究1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和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科技项目支持下,对电站锅

炉蒸发管内气液两相流型压差波动信号、压力波动信号、电

/167/ 气—液两相流型智能识别方法及系统

导波动信号和流型图像信号进行了采集,以现代测试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分别利用混沌分形理

论、小波分析方法、经验模式分解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来提

取流型的特征,并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技术和支持

向量机理论对气液两相流型识别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验和

理论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气液两相流型智能识别理论、方

法和系统,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

用新型专利1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科学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86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5

2篇,ISTP收录3篇。首次利用小波包变换和自相关原理,提出

了气液两相流型压差和电导波动信号的噪声辨识方法;率先

获得了适合两相流型波动信号和图像信号的流型特征提取新

方法;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以及D-S证据理论和神经网络融

合的气液两相流型智能识别新方法;首次开发了“气液两相

流型在线智能识别系统”。采用本研究所提出的流型智能识

别方法,流型识别率达到99%,比国外学者得到的识别率高4%

,比国内学者得到的识别率高6%。吉林省科技情报研究《国

内外查新报告》以及项目鉴定委员会同行专家认为该项研究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撰写发表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

的1篇学术论文入选“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

文”(全国电力行业仅入选2篇论文),标志着本研究理论成

果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该项目的研究为电站锅炉和核电站

反应堆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对丰富和发展气—液两

/167/ 气—液两相流型智能识别方法及系统

相流体力学和气液两相流参数检测等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实际

工程意义和重大的科学价值。

/168/ 榛子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及野生榛树资源的高效利用
榛子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及野生榛树资源的高效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榛子新品种

示范与推广及野生榛树资源的高效利用》课题,于2008年列

入大连市科技局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

08B12NC076。计划文号大科计发[2008]95号、大财指企[20

08]785号2、研究背景:榛树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经济树种

之一。种植榛树,能兼顾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可作为一项循

环经济产业规模发展,其发展潜力具大、前景广阔。榛果为

国际坚果市场主要交易品种,世界榛果年产量70万吨,每年进

/168/ 榛子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及野生榛树资源的高效利用

出口交易量只有年产量的二分之一左右。相比,我国年产榛

果2.6万吨左右,由于榛果生产不足,国内榛果市场紧俏,不仅

未能占据国际市场,而且产品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人们消

费。我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着手引进欧洲榛子进行研究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攻克了欧洲榛子与野生平榛杂交育种

技术难题,杂交选育出了平欧杂种榛新品种,这一成果为我国

榛树园艺化栽培提供了优良品种资源。但目前园艺化栽培还

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适合各地区丰产栽培的品种和配套栽培

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试验与示范推广

。通过对大连地区大榛子栽培与野生榛树资源利用情况调查

与市场调研后,发现大连地区大榛子栽培品种较杂、产量低

,苗木繁育品种杂、繁苗量不高,有些新品种有的还没有经过

良种审定就走向了市场。而野生榛树资源也处于自然利用状

态,为搞好榛子新品种推广及野生榛树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

榛子产业发展,我们在国内现有榛子研究成果基础上,与辽宁

省经济林研究所进行协作,提出了《榛子新品种示范与推广

及野生榛树资源的高效利用》项目。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1、技术原理:本项目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杂交育种选优

法进行榛子优良品种选育,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特性进行榛子

新品种引进,建立品种对比园,新建大果榛子丰产栽培试验园

20亩,大果榛子苗木繁殖圃10亩,平榛垦复园示范园100亩,苗

木繁育基地10亩,运用抚育、剪枝、水肥药等经营管理技术

对野生榛树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持续高产,并以典型示范园

/168/ 榛子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及野生榛树资源的高效利用

推动榛子产业及榛阔生态经济林建设。2、性能指标:①培育

筛选榛子新品种4个。新品种(优系)基本达到了以下指标

:单果重2.2~3.0g(为野生平榛的2倍以上);果壳较薄,果

仁饱满、光洁、口感好、出仁率高达40~45%;抗寒、抗旱、

越冬及适应性强;早结实,丰产,大果榛子人工栽培园2~3年

生见果,5~7年生产量达75kg/亩;平榛垦复示范园盛果期亩

产25公斤。②在生产栽培、苗木繁育、野生资源利用方面,总

结出了三项配套技术,即大榛子丰产栽培与示范技术;杂交榛

子根繁快速育苗技术;野生平榛高效利用技术。③撰写论文2

篇。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通过引进大榛子新品种进行

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与丰产栽培试验,并经过三年产量

测试,筛选出平欧杂种榛优良品种4个,即84-402、84-545、

84-226(辽榛3号)、84-254(达维)品种适合大连地区发

展;在生产栽培、苗木繁育、野生资源利用方面,总结出了三

项配套技术,即大榛子丰产栽培与示范技术、杂交榛子根繁

快速育苗技术、野生平榛高效利用技术。技术研究成果重点

解决了目前我市榛子栽培品种、技术、产量低、品质差、效

益不高等问题。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市在榛子

品种选育和持续高产栽培技术的空白。四、技术成熟度,适

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研究成果在大连地区进行了多点试验示

范,已证明筛选出的4个平欧杂种榛优良品种达到和超过预期

性能指标,总结的三项技术已进行区域示范,取得较好效果,

/168/ 榛子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及野生榛树资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成果适用于大连地区,筛选出的平欧杂种榛优良品种在

抗寒、抗旱及越冬性上均具有较强适应性、安全性。五、应

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本项研究成果在大连地区试验示

范辐射面积已达1万亩,在普兰店杨树房、四平、同益、安波

、乐甲、沙包、末盘、大刘家八个乡镇和瓦房店市杨家、炮

崖、松树以及庄河市徐岭、吴炉、塔岭、蓉花山、仙人洞等

乡镇均已示范推广栽培。但在示范推广中主要还存在管理水

平粗放、技术应用未能及时到位问题,有的生产经营目的不

明确,苗木扩繁与丰产结实兼顾等也影响了预期丰产指标实

现。

/169/ 优质蓖麻引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优质蓖麻引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优质蓖麻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品质好、产量高、

耐贫瘠等特点,是目前提高山区土地资源利用率、发展山区

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朝阳产业。该项目引进优质杂交

蓖麻品种,法国CSR-6.181、晋蓖麻2号、汾蓖7号等品种,

对提高产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蓖麻的大面积推广奠定

了基础。总结出了营养钵育苗及移栽的栽培管理技术,提早

了蓖麻的播种期,增加了蓖麻的生长期,适合蓖麻无限生长

的特性,能显著提高产量;总结了蓖麻的栽培技术规程,提

/169/ 优质蓖麻引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出了蓖麻整枝管理的重要性,根据当地气候、地力和种植密

度的具体情况,确立当地采用“去主留侧”的整枝方法,能

显著提高主穗发育,增加产量。在项目实施三年来累计推广

20.3万亩。经在鹿泉范围内多点试验,平均亩产量210公斤

,亩产值840元。

/170/ 优质红色梨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示范
优质红色梨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天津市梨树总面积9.5万亩,其中蓟县栽培面积6万

亩,年产梨果1.5万吨,占全市梨果产量的60%以上,近年来,由

于受品种、规模等因素影响,致使梨经营效益一直较低,栽培

面积逐年下滑。主要存在问题一是梨果颜色单一,品种结构

不合理,所栽品种多为雪花梨、爱宕等黄色品种,内在品质差

,成熟期集中,销售压力大,缺乏市场优势。郑州果树研究所

是国内梨树新品种选育研究的权威机构,该所自主培育的红

香酥等系列红色梨新品种,外观漂亮、品质优良,适应性强、

/170/ 优质红色梨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示范

丰产性好,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经多次考察,确

定为我县梨品种升级换代的首选。2010年4月经天津市农委

批准,蓟县林业局与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实施“优质红色梨

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示范”项目。项目执行期2010年7月

-2012年12月。项目引进了红星、红香酥、红梨1号、红香蜜

、满天红、美人酥等红色梨新品系6个,建立红色梨试验示范

基地3处,完成示范面积1600亩,为农民新增纯收入366.7万元

。项目开展了引进品系的成花能力、产量、品质、生长势、

抗逆性等诸因素的综合调查分析,筛选出适宜我市推广应用

的红色梨优良品系3个。项目拟定了“红色梨配套栽培技术

规范”及“大树高接换优技术规程”;编写了《红色梨实用

技术明白书》;制作了《优质红色梨高接及整形修剪技术》

专题片一套,发放明白纸2000余份,为该项目的示范应用提供

了技术支撑。项目通过无公害优质梨配套管理、密植丰产等

先进技术的应用,使新植园栽培成活率达到95%;创新应用了

单芽腹接高接技术,高接换优保存率达到98%。

/171/ 中国工商银行综合化背景下IT系统建设规划研究
中国工商银行综合化背景下IT系统建设规划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项目内容中国工商银行于2011年3月启动了中

国工商银行综合化背景下IT系统建设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围

绕工商银行综合化经营转型的要求,结合集团综合化业务发

展战略、业务运营环境、业务发展趋势以及业务面临的各种

挑战,分析非银行金融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差异点和

关联性,构建集团综合化IT架构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投资

银行、基金、保险、租赁、证券清算等行业子公司信息系统

,以满足子公司业务快速发展,以及差异化经营和监管的需要

/171/ 中国工商银行综合化背景下IT系统建设规划研究

。系统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工商银行在应用研发、生产运维等

方面的整体优势,以实现集团IT架构统一、资产的复用与共

享,提升子公司信息系统研发和运维水平为目的。项目紧密

结合中国工商银行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和集团子公司业务需求

的实际情况,并充分借鉴现有商业银行成熟经验和模式,提出

了完整的集团综合化IT系统规划蓝图和建设思路,为后续基

金、保险、投行、租赁等领域的系统建设指明了方向。二、

技术特点1.本项目依据ZACHMAN、TOGAF等企业架构方法论,

围绕中国工商银行综合化发展战略,统筹兼顾集团统一的管

理理念和各子公司实际经营特点,研究制订了集团统一模式

下的IT架构体系和系统建设规划,提出了统一的信息标准和

应用平台框架,实现了IT架构统一、资产的复用和共享。2.

按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规划思路,通过集团与子公

司之间系统的充分联动,实现了集团内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

、业务协同和统一管理,促进集团金融业务互补与提升,满足

集团内部不同业务领域的交叉营销和统一风险管控要求。3

.基于统一架构体系制订了投行、基金、保险、租赁、证券

清算等各行业领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明确了各领域的IT系

统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4.面对不同行业的差异,通过组件

化、层次化设计、参数化控制、业务流程环节可定制、界面

要素可配置等方式,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灵活支持

子公司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差异化需求。5.充分发挥了工

商银行在应用研发、生产运维等方面的整体优势,统筹规划

/171/ 中国工商银行综合化背景下IT系统建设规划研究

集团网络、应用部署、系统高可用的建设原则和实施标准,

实现集团内科技资源的充分共享,实现集团生产运行一体化

管理,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运行能力。三、自主知识产权

情况该项目形成的研究成果和构建的系统,均为中国工商银

行自主研发,中国工商银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四、成

果推广应用情况该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工商银行基金、保险、

投行、租赁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建立了集团统一的客

户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办公管理系统,并依托此规划

在工银国际、工银安盛、工银瑞信、工银租赁等单位进行了

应用,提升了中国工商银行集团综合化IT系统建设水平,具体

成果应用情况如下:1.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从集团层面为我

工行商行、投行、基金、保险、租赁等各专业领域提供了统

一的系统建设指导原则和实施标准。充分发挥了集团优势,

实现集团子公司系统与母公司现有渠道、资讯、信息共享。

并借鉴集团及业内先进经验,推进统一客户视图、数据集市

、客户评价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2.在集团子

公司信息系统的建设、配置、应用及策略管理等方面,统一

规范和标准;在集团相同业务领域中建立标准化、流程化的

技术平台框架,提高集团软件资产复用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支持集团子公司应用系统的快速研发。3.按照“统一管理

、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统一托管”的原则,搭

建实现集团统一的办公环境及信息安全管控体系,实现集团

/171/ 中国工商银行综合化背景下IT系统建设规划研究

日常办公安全性、便捷性、规范性管理。4.以统一客户信息

为中心,构建集约、通用、灵活的客户管理体系,通过客户信

息关联共享、渠道共享互动、产品创新组合为客户提供优质

服务,提升银行服务价值。5.统一集团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和

规范,通过将各非银行金融业务的IT系统纳入集团统一生产

运行和灾备体系,依靠集团母公司雄厚的运维服务支持实力

,利用规模化效应,降低集团子公司运营成本,全面提升子公

司在业务连续性运作、灾难恢复、信息安全、机房环境、设

备管理、运行监控、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生产运行管理水平。

/172/ 苦瓜、鱼腥草系列品种选育及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苦瓜、鱼腥草系列品种选育及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苦瓜、鱼腥草系列品种选育及周年高效生产关键

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专

项、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四川省

成果转化等科技攻关与应用项目的支持下,由四川省农业科

学院园艺研究所、攀枝花市农科院园艺所、成都金田农业科

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协作,针对我四川苦瓜和鱼腥草

产业存在资源严重匮乏,专用品种缺乏;优质种苗繁育与高产

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不健全,产量低;栽培模式单一,品种结构

/172/ 苦瓜、鱼腥草系列品种选育及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不合理,产品上市集中;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施用偏重;存在

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区域布局雷同等问题

,开展了苦瓜和鱼腥草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系列新品种选

育、高产高效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产品品质调控与优化、

区域布局优化及周年生产模式研制、推广机制创新等方面开

展系列工作,并取得了重大成效。本项目组收集了苦瓜种质

资源300余份、鱼腥草资源28份;筛选出特早熟、高Vc、高苦

瓜皂甙、强雌性、耐低温弱光、抗枯萎病的苦瓜材料20份;

建立了西南地区苦瓜耐低温弱光和抗枯萎病鉴定评价体系。

利用多基因聚合和Co60-γ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创制出抗枯萎病

、高Vc和苦瓜皂甙的特异种质4份、极早熟材料1份。本项目

育成苦瓜品种11个,其中秋月苦瓜为抗枯萎病品种,冠春1号

、冠春3号、冠春4号、攀杂苦瓜3号耐低温座果能力强,早熟

性好,前期产量较对照提高12%以上,晚熟品种冠春5号、绿冠

苦瓜总产量较对照提高20%以上,已成为四川主推品种,实现

了早、中、晚熟品种配套;筛选驯化了鱼腥草品系4个,其中

Y09、Y10等品系已经在成都平原、川西山地等区域大面积应

用。本项目建立了“攀西冬春早熟苦瓜-川南、川中春季早

中熟苦瓜-成都平原夏秋晚熟苦瓜”、“攀西冬季鱼腥草-成

都平原春季鱼腥草-川西山地越夏鱼腥草”苦瓜和鱼腥草周

年生产模式;创制出“晚熟苦瓜+鱼腥草”立体间套、“冬春

早熟设施苦瓜+早中稻”、“晚熟苦瓜+麦/油/玉”等粮经复

合高效种植模式;集成创新了工厂化苦瓜嫁接育苗、晚熟苦

/172/ 苦瓜、鱼腥草系列品种选育及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瓜强根稀植栽培、苦瓜枯萎病防治、鱼腥草安全优质高效栽

培技术体系等6套;苦瓜与鱼腥草套种比净作效益提高1倍以

上,实现了全省苦瓜、鱼腥草区域优化布局和周年均衡供应

。(三)推广应用情况本项目创建了“政、研、商、产、专

、贸”六位一体推广应用模式,建立了“销售渠道扁平化、

推广手段多样化、利润链条延长化”三个优化利益机制,从

2005年开始在我省乐山、攀枝花、成都、绵阳、德阳、内江

等地,累计推广面积131.3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1.98亿元,取

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73/ 《云南植物志》重大编研项目
《云南植物志》重大编研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云南植物志》是研究云南省全部高等植物类群(

含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重要基础

工作,是研究云南及中国植物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该项

目基于已完成的种子植物7卷,在吴征镒院士主持下,从19

93年开始,组织国内外24个单位、112名同行专家及研究生

参与苔藓3卷、蕨类2卷、种子植物9卷的编研工作,于2005

年12月完成了第8至21卷共14卷的编研任务。《云南植物志

》8至21卷共收载云南高等植物266科1828属10646种,其中

/173/ 《云南植物志》重大编研项目

苔藓植物310科421属1611种55亚变种,蕨类植物2卷60科19

3属1266种35亚变种,种子植物9卷96科1214属7769种819亚

变种。14卷共1580.4万字,图版2677幅。该项目主要研究了

云南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全部种类的形态特征及

其亲缘关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经济用途等。采取了生

物系统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植物形态和地理分布以及细胞学

、孢粉学、形态解剖学、胚胎学、分枝分类学和必要的野外

补点观察等学科和手段,准确认识种和种间关系,区别种和

种下单位。遇到难以解决的种和有关问题时,采取向国内外

有关标本馆借阅标本(含模式标本)等方法,准确而高质量

地完成了编研工作。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是《云南植物志》第

8至21卷全部正式出版物。《云南植物志》第8至21卷收载云

南高等植物266科1828属10646种,其中苔藓植物3卷110科4

21属1611种55亚变种,蕨类植物2卷60科193属1264种35亚变

种,种子植物9卷96科1214属7769种819亚变种。14卷共158

0.4万字,图版2677幅。《云南植物志》是我国植物学家完

成《中国植物志》之后的又一植物学巨著。它不仅是云南及

中国生物资源数据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编目和

制定保护措施的最基本根据,是生命学科各相关学科的重要

基础,而且为生物资源开发、国土整治、环境保护、区域规

划、农业综合发展、轻工、医药等研究教学及生产等诸多方

面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植物学各分支学科研究

提供重要的基础。《云南植物志》对相关行业国民经济的发

/173/ 《云南植物志》重大编研项目

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的科学与应用价值。该项目的实施历时1

4年,组织了全国24个单位,112名知名植物学家及年轻科技

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对照原定计划任务书确定的研究内容,

该项目已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预定的全部任务。人员上岗情况

良好,经费使用合理。

/174/ 延安地区北虫草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延安地区北虫草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该项目研究属于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

研计划项目:延安地区北虫草菌种分离与复壮研究(15JK1

815)和自选项目。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该项目属于微

生物学食用真菌领域。北虫草,又名蛹虫草、北冬虫夏草或

蛹草,与冬虫夏草同属异种,北虫草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

氨基酸,而且含有30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上等的滋补

佳品,其药用功效与冬虫夏草相似,具有滋肺益气、增精益肾

、止血化痰、抑制肿瘤、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174/ 延安地区北虫草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获得北虫草菌

株,针对北虫草在栽培过程中菌种易退化的问题,采用孢子分

离复壮法、组织分离复壮法、活体蚕蛹复壮法等五种不同复

壮方法对已退化的虫草菌种进行复壮,通过比较试验前后的

部分生理性状,总结出一个较好的虫草菌种复壮法,同时开展

了培养基优化、液体发酵培养、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技术

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改进等方面的研究,对项目完成过程中形

成的专利进行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虫草栽培的效率

,为北虫草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3.性能

指标:3.1开展适合延安地区栽培的优质虫草菌种选育研究

,在成功引进并栽培成功的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分离法研究北

虫草5个不同生长发育期组织分离对母种质量的影响。同时

采用孢子分离、组织分离、活体蚕蛹、基内菌丝分离、蚕蛹

回接等5种菌种复壮法研究不同复壮方法对退化菌种复壮效

果的影响,最终选育出优质的北虫草菌株,撰写了研究论文;

3.2为了探究北虫草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相关酶活性与其生

长发育及菌种活力之间的关系,确定较佳液体菌种培养时间

,进行了北虫草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纤维素酶

活性、还原糖含量和菌丝干重等的研究,同时探究了不同照

光时间处理对北虫草转色、原基形成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撰写研究论文;3.3针对北虫草的人工栽培,申请并授权了一

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北虫草栽培方法”,同时设计开发了

一种北虫草栽培瓶、一种蛹虫草栽培瓶、一种北虫草接种装

/174/ 延安地区北虫草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置、一种发酵试管、一种北虫草培养架等实用新型专利,均

已授权;3.4将北虫草栽培技术在延安、渭南等地的食用菌企

业中进行应用推广与对比试验分析,为农民增产创收。4.与

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目前,北虫草已实现工厂化栽培,但由

于野生菌种在人工培养基上容易丢失产生子实体的能力,稳

定性差,从而影响北虫草的规模化的人工栽培。因而,开展提

高北虫草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课题

组针对北虫草在栽培过程中菌种易退化的问题,在延安地区

开展了北虫草组织分离、菌种复壮、液体菌种培养及栽培试

验;申请并获批了1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与国内外技术相比,处于国内先进水平。5.成果的

创造性、先进性:5.1在省内首次开展通过孢子分离复壮法

、组织分离复壮法、活体蚕蛹复壮法、基内菌丝分离复壮法

、蚕蛹回接复壮法等五种复壮方法对北虫草菌种进行分离复

壮,筛选出最优的复壮方法。5.2率先系统探索了北虫草最佳

组织分离期的筛选、北虫草菌种复壮方法的比较、北虫草液

体菌种的最佳培养时间以及光照时间对北虫草生殖生长的影

响;5.3针对北虫草的特性,申请并获批与虫草相关的1项发明

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为北虫草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依据,并将

该项技术在陕西省内企业进行生产实践。6.作用意义(直接

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食用菌作为国际公认的绿色食品、

保健药品,食用菌产业作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循环经济

/174/ 延安地区北虫草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理论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具有大发展的潜能。利用该项

成果生产北虫草的生物转化率为40%,生产每公斤虫草成本为

10元,目前鲜虫草批发价格为20元/千克,利润率为100%,且利

用该成果生产的北虫草口感和质量也有较大提高,能带动就

业,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持续农业的

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陕西瑞福兴生物科技有限

公司、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甘泉盛大食用菌有限

公司、延安润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延安市农业生产资料总

公司等单位先后利用延安大学、延安市微生物研究所、延安

市技术转移中心及陕西瑞福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

成果“延安地区北虫草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北虫草

菌种的引种、菌株的复壮与优化、培养基配方、栽培技术等

)进行北虫草高效栽培并且进行了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该项成果提供的菌种及栽培技术能缩短发菌期,可提高北

虫草的生物转化率,增加经济效益。近年来累计生产北虫草

1020余万盒,新增产值500万元,新增利润470余万元,累计培

训菇农500人次,带动50余户农民致富,而在其他地区的应用

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考证。因此我们项目组合作开发的北

虫草栽培技术切实能增产创收,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

发展,对推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仅具

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75/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及品种应用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及品种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内容: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

相结合,综合应用多性状亲本材料杂交,创制高配合力、广

适性的不育系、恢复系,选配优质、高产、广适杂交水稻新

品种。创制新恢复系6个、不育系1个,选育新品种7个通过

审定;创制突变体1215份,定位基因51个,克隆基因6个;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植物新品种权5项;发表论文98篇;

品种推广应用4271.48万亩。技术创新点:建立恢复基因分

子育种技术和杂种优势分子预测模型。部分性状预测相关系

/175/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及品种应用

数达到0.8以上,大大加速了育种进程和选择准确率。利用

分子标记技术选育6个恢复系、1个不育系。选育出优良恢复

系缙恢10号、12号、13号、14号、15号、R27。用江农早和

地谷B杂交,育成配合力高、可恢性好、耐高温、米质优、

抗性好、异交习性好的优良不育系西农1A。选育7个品种通

过审定。利用自育恢复系与自育不育系西农1A或引种不育系

配组,选育出7个新品种西农优1号、2号、3号、5号、7号、

8号、10号通过重庆市审定,西农优1号通过长江上游国家审

定,西农优5号通过云南红河州和临沧市审定。西农优8号和

10号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西农优1号、7号、10号成为重庆

市或四川省主导品种。西农优1号高产示范平均亩产达到80

4.98kg,最高亩产815.5kg。利用EMS诱变骨干优良恢复系缙

恢10号,获得突变体1215份,定位基因51个,克隆基因6个

,发表论文98篇,其中SCI论文21篇,论文被引用1280次。

知识产权:品种审定证书:西农优1号国家和重庆市审定证

书,西农优2号、西农优3号、西农优7号、西农优8号、西农

优10号重庆市审定证书,西农优5号重庆和云南审定证书。

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西农优1号、西农优2号、西农优3号、

西农优5号、西农1A。国家发明专利:水稻中度突变卷叶基

因rl14及其应用。学术论文:发表论文98篇,被引用1280次

,其中SCI刊物发表21篇,4篇分别在植物学领域国际顶级刊

物《PlantPhysiology》、《ThePlantJournal》和植物生物

技术领域国际权威刊物《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上

/175/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及品种应用

发表。应用推广情况:品种累积推广4271.48万亩左右,新

增稻谷156483万公斤,产生经济效益589.79亿元,新增效益

37.53亿元。

/176/ 节瓜新品种——桂优2号选育及示范推广
节瓜新品种——桂优2号选育及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农业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类项目,成果

宜应用于蔬菜产业。来源于广西农业科学院自选项目。项目

自2003年开始实施,8年来项目以选育适合全国种植的高产、

肉厚、可食率高、耐贮性好、品质佳、果型小的节瓜新品种

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节瓜不同季节生长情况,熟化该品种的

高产栽培技术和繁制种技术;探索所育成品种的种瓜成熟度

和后熟时间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研究“桂优2号”在常温贮藏

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于2005年育成

/176/ 节瓜新品种——桂优2号选育及示范推广

“桂优2号”节瓜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

皮色深绿、瓜腔小肉厚、老熟后有蜡粉、耐贮性好、品质佳

、瓜型小,结瓜数多,适合多层次消费者的需要,适宜全国节

瓜栽培区种植。“桂优2号”的育成及推广应用改变了现有

节瓜品种只以高产及适合单一地区栽培消费、品种推广面窄

的现状。研究了“桂优2号”节瓜植株在不同季节生长发育

特点,不断熟化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繁制种技术,研究形

成了《桂优2号节瓜高产制种技术关键》和《桂优2号栽培技

术》,为该品种的种子繁制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实

现了良种良法配套。研究了节瓜种瓜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对种

子质量的影响,明确了节瓜适宜的采种期和后熟时间,可通过

适当提早采摘种瓜,延长后熟时间获得质量较高的种子。此

研究成果解决了南方节瓜采种期间常遇高温多雨天气,种瓜

在采收前就在田间发霉腐烂的问题。研究节瓜在常温贮藏过

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明确了“桂优2号”最佳贮藏期限,对节

瓜的外运及调剂节瓜淡季市场供应起指导作用。“桂优2号

”新品种经多年示范推广,目前已在广西、广东、海南、河

南等区内外各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至2010年底,累计推广面

积达20.186万亩,新增产值9850.76万元。提升了节瓜生产水

平,推进了节瓜生产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经

专家鉴定,该项目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77/ 昌麦25
昌麦2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
交易价格: 40万元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昌麦25

  申请者:许昌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许昌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22/中麦875

  特征特性: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18.7~229.3天,

平均熟期比对照品种百农207早熟0.3天。幼苗半匍匐,叶色

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较快。株高78

.7~83.8厘米,抗倒性一般。株型半紧凑,穗层较整齐,熟

/177/ 昌麦25

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

较好。亩穗数36.3~39.0万,穗粒数33.7~36.3粒,千粒重

43.7~48.1克。

  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

病、赤霉病。

  两年品质检测结果:容重776克/升,蛋白质含量13.

2%、13.4%,湿面筋含量28.9%、31.6%,吸水率57.2%、59.

0%,稳定时间2.8分钟、3.6分钟,拉伸面积35平方厘米、3

5平方厘米,最大拉伸阻力159EU、192EU。

  产量表现:2020~2021年度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小麦新品种试验联合体冬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18

.8公斤,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5.4%,增产点率85.7%;2

021~202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3.9公斤,比对照品种百农

207增产10.1%,增产点率92.9%,;2021~2022年度生产试

验,平均亩产533.6公斤,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9.0%,增

产点率10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

本苗18~22万。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

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预防倒春寒,高水肥地块种植注

意防止倒伏。

   

   

/178/ 超高产食用吊瓜(越蒌四号)新品种(系)选育和示范
超高产食用吊瓜(越蒌四号)新品种(系)选育和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吊瓜,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有食用和药用之分

,食用吊瓜的种子是坚果类炒货行业中的佼佼者,其香酥奇特

的口味和特有的医疗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青睐。其经济价值

较高。近年来的市场收购价一般均在25元/公斤左右,每亩产

值3000元以上,各大城市超市的销售价甚至高达60元/公斤以

上。食用吊瓜目前国内栽培面积不大,因为自从食用吊瓜从

野山上移栽下来到规模化开发后,尚未进行遗传改良,一直停

留在农家品种的基础上,由于其遗传分离严重,性状缺乏一致

/178/ 超高产食用吊瓜(越蒌四号)新品种(系)选育和示范

性与稳定性,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连年混交串粉,使原

农家品种失去了生活力和抗逆力,每亩平均产量降到了50公

斤以下,原来具优良性状的优良单株遭到了流失,病虫害也越

来越严重,有的甚至到了全田绝产的地步。由此可见,选育新

的优质高产品种,对提高经济效益,丰富市场,满足人们的高

档次生活需求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其选育工作对促进目

前进行的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

意义。食用吊瓜的种子是瓜子系列中的极品,其香酥奇特的

口感以及特有的医疗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欢迎,其经济价值

高,市场需要量大,今后十年将会年年供不应求。根据市场消

费需求,项目确立优质,高产,抗性六字育种目标:优质:籽

仁较大,千粒重260克以上,香味浓郁,油酥感强,易嗑。高产

:结实率强,瓜型大,亩产量500斤左右。抗性:抗逆性强项

目期间开展了种质资源圃收集、特异性优良株系的自交纯化

、品比试验、示范和配套栽培技术总结等工作。目前新品种

竞争优势明显,社会反响激烈,农户种植效益较高,农户种植

积极性高涨。本品种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扭转食用吊瓜产业

弱质低效的局面,使食用吊瓜产业沿着优质、高产、高效方

向健康发展。超高产吊瓜新品系(越蒌四号}由绍兴市农业科

学研究院选育,该品种是长兴白砚吊瓜系列的杂交后代变异

品种。其选优工艺流程:白砚吊瓜籽播苗--特异性状变异单

株--无性繁殖和考种--强迫自交--定向四代选择--脱毒和快

繁--品比试验和示范。项目期间共收集到吊瓜种质资源材料

/178/ 超高产食用吊瓜(越蒌四号)新品种(系)选育和示范

1200份左右;在绍兴市农科院示范基地建立1个种质资源圃和

驯化圃(2亩);利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出1个

平均千粒重在280g左右,平均单瓜籽粒160粒,平均产量249公

斤的食用吊瓜优质超高产新品系。建立了病毒检测方法和配

套栽培技术规程;项目期间生产健康种苗6万余株和建立了4

个栽培示范点;项目发表论文2篇。本项目利用常规育种和生

物技术相结合,选育出的超高产吊瓜新品种比常规品种平均

增产95%以上。第一年的亩产值在4200左右,净利润为1500。

第二年亩产值达6000元,净利润为5300左右。开展吊瓜超高

产新品种选育,为全国食用吊瓜特定种植区提供优秀的主栽

品种,大幅度增加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扭转目前吊瓜产业弱质低效的局面。由于吊瓜适应性强,易

学易种,管理方便,劳动强度低,一年投入,数年受益,特别适

合我省山区、丘陵地区留守妇女和老人栽种,可以有效解决

农村闲散劳动力。食用吊瓜全国种植面积近40万亩,沿用的

均是遗传分离严重、性状不稳定和种质退化严重的复合物种

,如不及时更新,少则2-3年,多则3-5年势必造成区域性绝收

,种植户将蒙受巨大损失。超高产吊瓜新品种亩产能达到50

0斤左右(一般品种100-200斤),种植一亩吊瓜,按市场最低

收购价12元/斤计算,亩效益可达6000元以上,在同类行业中

,具有相当高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质量和产量上再有所突破,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独

/178/ 超高产食用吊瓜(越蒌四号)新品种(系)选育和示范

一无二的品牌,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也会相应

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本项目开展的食用吊瓜超高产新品

种具有籽粒较大,质量优、抗性好和高产等特点,克服了目前

吊瓜种植行业和销售渠道的瓶颈,可以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益

,只要让种植户看到新品种的栽培效果,其种苗就远远不能满

足市场的需要。

/179/ 市政设施信息管理系统V1.0
市政设施信息管理系统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①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遥感信

息测绘院自主立项完成的科技成果。是国家关于加快数字城

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面推广应用和广西明确“十三五”期

间全区数字县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任务的大背景中,为了深

入贯彻落实习国家和广西的部署要求,发挥测绘地理信息行

政管理部门在数据资源、技术水平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强化

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与

服务,将测绘成果切实应用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智能应

/179/ 市政设施信息管理系统V1.0

急等领域。基于此,我们开发了应用示范:市政设施信息管

理系统,实现智慧管理,推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业务协同,提

升城市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

对城市市政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和调研,设计和开发市政设施

信息管理系统,将市政设施管理和智能应急维护融为一体,根

据流程化管理设计理念,利用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展示手段

,提高市政设施展示可视化的效果,优化市政设施管理和智能

应急维护的效率。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软件开发过

程中,把市政设施可视化展示与市政管理融为一体,根据市政

日常管理流程,设计相应属性表,让管理者直观的管理市政设

施,较之前的纸质化管理效率有着明显的提高;提供综合查询

功能,从属性信息和位置坐标信息两个方面对市政设施进行

全局检索,检索效率有大幅度调高;实现“市政管理一张图”

,在一张图上直观地浏览市政设施全局分布,市政设施展示效

果有着明显提升;结合地理信息优势,智能管理并应急维护故

障设施,市政维护管理效率和市政服务城市的水平有明显的

提高。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软件经过一

年多项目经验的积累、半年的设计和开发,并在市政设施管

理和智能应急维护过程中进行了使用和改进,技术已经成熟

,主要应用于各市县的城市管理的日常管理。⑤应用情况及存

在的问题:在市政设施管理的工作中,利用本系统对市政设

施进行管理与智能应急维护,利用电子图片的方式直观的展

示市政设施,提供综合查询功能,提高市政设施检索效率;提

/179/ 市政设施信息管理系统V1.0

供基于电子地图的市政设施分类展示,填补了地理信息在市

政管理方面的空缺。存在的问题是,市政设施的分类是基于

广西区内部的实际情况,在利用另外市政设施标准的地方需

要重新设计数据库、增加相应的市政设施管理模块。

/180/ 南引高产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创新及综合评价
南引高产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创新及综合评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价值最高的时期是“八五”,达

到91.84亿元,而后逐渐减少,到了“十五”期间,仅为25.2亿

元。造成这一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小麦年均增产率受到各种因

素的限制,其中包括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而小麦种质资源贡

献率的急剧下降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我国1981年~2005

年的小麦总产的年均增长率是逐渐递减的,到“十五”期已

是负增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麦种质资源对小

麦增产的贡献越来越低。导致种质资源贡献逐渐递减的原因

/180/ 南引高产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创新及综合评价

,突出表现在具备增产特性的品种越来越少,这与小麦种质资

源的发现、引进与新基因挖掘的减少直接相关。另一方面,

近年来,利用现有小麦种质资源的育种与小麦种质资源的创

制,也无较大的突破。针对此种现状,国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

入,国务院批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

0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

3计划等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

金,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普及。

目前我国种质资源面临着挑战,这可以从对我国历年来小麦

种质资源价值的评估分析中得出结论(米合古丽·热合

木提,2010;陈俊才,200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种

质资源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持续下降,我们必须因此而采取

对策。为实现我国小麦的稳产增产,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地将

优良种质资源育成的高产优良品种投入生产;并在品种相应

适宜区域扩大小麦高产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忻定盆地位于

山西省汾渭地堑系北段,四周由持续隆升的断块山地围绕跨

越,地势平坦,海拔800~900米,面积为2157平方公里。这里

也是忻州地区粮食生产比较集中的产区,素有“高粱之乡”

之美誉。忻定盆地作为山西省北部高寒冬春小麦混播区,春

小麦的生产发展常年受到审定品种资源稀缺、现有资源品质

不齐、产量不稳的各项制约。当地零散春小麦的种植也多是

农户自家保留的农家品种。这些丰富的农家品种,在历史上

曾对忻州春麦的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不

/180/ 南引高产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创新及综合评价

断改进,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这些资源越来越显示生产效益

低下、遗传性状不稳定,使当地春小麦栽培面积逐年降低。

因此,从长远来看,引进、建设、补充、完善春小麦种质资源

很有必要。在这些常年保留下的、适应当地生态气候的农家

种资源基础上,努力完成从面积潜力、单产潜力、技术潜力

三个方面构建和丰富种质资源。本试验于2019、2020连续两

年在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

的方法,筛选研究了多个南引小麦品种在忻定盆地春播条件

下植株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叶绿素荧光参数

及籽粒产量等品种指标,明确了适宜忻定盆地春播的优良小

麦品种资源的生育特点及其产量形成机制,对其中14个引种

小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适合在忻定盆地生长、

品质优良、性状稳定的南引小麦品种。为忻定盆地春麦生产

提供可选优质高产新品种,为冬春麦混播区小麦品种更新提

供新思路,为包括南引春麦在内的作物品种综合评价方法提

供借鉴和参考。发表学术论文1篇:徐澜,刘艳超,安伟,等.

冬麦春播小麦对苗期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甘肃农业大学学

报,2020,55(6):40-47。筛选出适合在忻定盆地生长、品

质优良、性状稳定的南引小麦品种材料5份。为忻定盆地春

麦生产提供可选优质高产新品种,为冬春麦混播区小麦品种

更新提供新思路,为包括南引春麦在内的作物品种综合评价

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两年试验表明,筛选得到的南引优质

/180/ 南引高产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创新及综合评价

小麦平均产量高于5250kg·hm-2,其中杨麦21(5974.0

0kg·hm-2,2019年)、云麦53(6422.85kg·hm-2

,2020年)在不同的田间试验中表现出较大的增产空间,今后

需要继续研究其配套栽培技术以期获得更高产量,为农民增

产增收。

/181/ 玉米新品种郑三3号高产制种技术应用研究
玉米新品种郑三3号高产制种技术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课题通过多年制种试验,筛选出制种质量高、优

势强的郑三3号(郑单8号×齐302),熟期较早、稳产

性好。并摸索出一套秋季高产制种的技术措施,一般亩产3

00公斤以上。为我省杂交玉米高产制种和栽培提供了经验。

其成果达到江南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182/ 小麦微核心种质引进评价及优异根系资源鉴选
小麦微核心种质引进评价及优异根系资源鉴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项目针对宁夏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小麦生产中

水资源紧缺及生育后期干热风危害较重的实际问题,引进中

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在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条件下进行适应性

鉴定;用管栽方法对微核心种质幼苗期、孕穗期、灌浆期的

根系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根系性状与灌浆期冠层温度、旗叶

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初步明确根系

性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引进中国小麦微

核心种质262份,通过田间鉴定,筛选早熟、矮杆、分蘖能力

/182/ 小麦微核心种质引进评价及优异根系资源鉴选

强、抗白粉病、高千粒重、高产等性状的特异材料各3;筛选

根系性状优异的材料10份;配制杂交组合40个;。2、小麦根

系长度、根鲜重、根干重与株高、单株分蘖、茎鲜重、茎干

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株高、单株分蘖、茎鲜重等

可以作为判断小麦根系性状的参考指标。3、根长、根干重

与灌浆期冠层温度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显

著正相关,揭示了根系优异小麦品种高产、稳产的生理基础

。4、克隆了小麦根系相关基因TaDRO,开发出能有效区分小

麦根系类型的分子标记TaDRO-5A-KASP和TaDRO-5B-InDel,分

别能将小麦根系区分为Hap-5A-A、Hap-5A-C和Hap-5B-I、H

ap-5B-II两种单元型。用标记TaDRO-5A-KASP和TaDRO-5B-I

nDel对微核心种质检测表明,微核心种质中优异单元型Hap-

5A-C和Hap-5B-I的材料分别有112份和134份,同时为Hap-5A

-C和Hap-5B-I单元型的材料有71份,占27.1%。5、发表论文

2篇。

/183/ 红将军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红将军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属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主要内容:该

项目内容包括三部分,即生物学特性观察、优质丰产栽培技

术研究和配套栽培技术总结。1、红将军苹果生物学特性观

察:红将军苹果引进后,主要观察了其植物学性状、物候期

、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和生长结果习性等。通过观察认为红将

军苹果是一个果实大、果形端正、着色鲜艳、品质优良、丰

产性强、耐贮藏运输、市场潜力较大的优良中熟品种。2、

红将军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该课题围绕红将军苹果

/183/ 红将军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优质丰产主题,共进行了14个方面的栽培技术研究。包括:

(1)砧穗组合试验;(2)矮化密植和乔化密植的比较试验

;(3)改土施肥试验;(4)配方施肥试验;(5)叶面喷

肥试验;(6)树形对比试验;(7)利用强壮枝结果试验;

(8)适宜授粉品种筛选试验;(9)克服“大小年”结果试

验;(10)适宜纸袋种类试验;(11)摘袋时间试验;(1

2)套袋果实霉心病、轮纹病和黑点病综合防治试验;(13

)斑点落叶病防治试验;(14)苹果叶螨防治试验等。3、

红将军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总结:该课题在14个方面研究

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配套栽培技术,即良种良

砧建园,地下精细管理,合理整形修剪,加强花果管理,抓

好病虫防治等。推广应用前景:课题组本着边试验示范边推

广的原则,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参观学习等方式,将

红将军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及时传授给果农,先后培训果

农5000多人次。1998~2007年全市累计推广红将军苹果120

00亩,累计增加收入2.5亿元。该研究成果科学实用,推广

应用前景广阔。

/184/ 高产奶水牛繁殖新技术熟化及集成示范
高产奶水牛繁殖新技术熟化及集成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科研计划

项目《高产奶水牛繁殖新技术熟化及集成示范》,合同编号

:桂渔牧科201452031。我区水牛存栏量大,杂交改良起步早

,经杂交改良后乳肉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养殖效益可观

,奶水牛产业发展得到政府和社会支持,但历经二十余年打拼

,目前总体行业水平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

为产业总体规模小、奶水牛生产性能低、优质种源不足、科

技含量低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提高科技对产

/184/ 高产奶水牛繁殖新技术熟化及集成示范

业进步的贡献率,针对产业中存在的优质种源不足、生产性

能低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新的综合技术措施给予干预解决,扩

大良种水牛优质种源生产。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2.1技

术原理项目以同期发情为纽带,集成体细胞克隆技术、同期

发情技术、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进行高产牛进行克隆

移植和高产新品种的面上杂交推广。2.2性能指标:①生产高

产牛克隆胚胎284枚。②生产10头高产克隆犊牛。③推广地中

海水牛冻精1003支。④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受胎率37.39%。⑤

建立5个地中海杂交水牛养殖示范点。⑥培训同期发情-人工

授精技术人员57人。⑦发表了4篇论文。3、技术的创造性与

先进性;(1)项目通过集成奶水牛同期发情技术、B超妊娠

诊断技术、杂交改良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有效提高了项

目示范点奶水牛繁殖效率,生产高产牛后代,为今后培育高产

种牛奠定基础,推动了奶水牛的提质增量和杂交改良的进程

。(2)项目的关键技术是提高克隆胚胎质量和受胎率,区内

在农村条件下推广应用地中海水牛冻精与本地水牛进行品种

改良,生产地中海杂交水牛新品种。(3)项目推广产生的犊

牛拨入生产后,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示范点牛群的泌乳期

产奶量,养殖户养牛经济效益将得到提高,成为增加农民现金

收入的有效手段。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1)项目组长期开展水牛体细胞克隆和胚胎移植等工作,拥

有较完善的技术储备。(2)该项目技术成熟,已通过专家组

查定。(3)适用于我区引入和推广地中海水牛,有力提升我

/184/ 高产奶水牛繁殖新技术熟化及集成示范

区水牛杂交改水平,应用前景广阔。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

题。项目期间在广西水牛研究所培训2人,在防城港市江平镇

培训2人(以上为实操培训),灵山县培训53人(会议培训)

,共计57人。项目在各示范点开展同期发情——人工授精试

验,其中在广西水牛研究所种牛场试验7批次,在华胥公司试

验11批次,在灵山县伯劳镇张宗远等牛场试验4批次,在防城

港试验2批次。同时利用同期发情技术,在上述各地对地中海

水牛冻精进行应用推广,项目期间共推广使用地中海水牛冻

精1003支。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使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

整农村产业结构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项目存在的问题是冻

精引进成本昂贵,数量有限,不宜与本地水牛进行一代杂交,

限制了推广面的扩大。

/185/ 湘椒12号的选育
湘椒12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针对目前市场上鲜食和加工兼用型辣椒品种相对缺

乏的现状,利用我省优良地方品种选育而成的L6自交系为母

本,R2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鲜食和加工兼用型杂种一代辣椒

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果实微辣、粗牛角型、果色深

缘、风味佳、商品性好,Vc含量为141.87mg/100g鲜重,经

盐渍加工后不易脱蒂,商品成品率比一般辣椒高20%,保存

期延长15-20天,经93-94年全省辣椒区试和生产试验表明:

湘椒12号一般亩产为3500公斤,比对照增加20%,亩产值增

/185/ 湘椒12号的选育

加500-800元,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丰产和稳产性好,田

间表现抗白娟病,疮痂病和炭疽病,适宜于全国各地作中,

晚熟栽培。

/186/ 鄂萝卜2号(武单二号萝卜)
鄂萝卜2号(武单二号萝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用“98-2A”作

母本,“MD48-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萝卜品种。原代号

:98-2A×MD48-8。商品名:武单二号。2003年通过湖

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

审菜004-2003。品质产量:经湖北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测

定,肉质根水分91.90%,粗纤维0.60%,粗蛋白质1.39%,可

溶固形物6.73%,维生素C112.02mg/kg。不易糠心,肉质脆

嫩,水分中等,适于炒食和煨汤。2000~2002年在武汉、宜

/186/ 鄂萝卜2号(武单二号萝卜)

昌、黄石、黄冈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品成本3500kg。

特征特性:早熟秋萝卜品种。田间生长势强,株高30~40c

m左右,开展度60cm左右,裂叶、叶柄及叶脉红色。肉质根

短圆柱形,红皮白肉,表皮较薄且光滑,长20cm左右,横径

8cm左右,单株重0.7kg左右,商品性好。生育期50~70天,

较耐热,抗病性较强。栽培要点:1、直播:深沟高畦,施

足基肥,8月上旬至9月中旬播种,双垄栽培,一水齐苗。2

、田间管理:及时间苗、定苗,合理密植,行距50cm,株距

20cm。适时灌水,及时中耕除草。3、适时收获:播种后50

~70天均可收获。应用单倍体培养技术选育出的鄂萝卜二号

(武单二号萝卜)杂交优势强、熟性早、产量高、品质好、

耐糠心、商品性好,适于在湖北省及周边地区作早秋萝卜栽

培。

/187/ 侧耳属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中试基地建设示范
侧耳属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中试基地建设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项目背景:针对我区夏季食用菌栽培品种缺乏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物转化率较低、近年葡萄种植面积的

快速增长而出现的葡萄修剪产生大量废枝木屑的现象,受南

宁市科学技术技局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课题组进行了“侧

耳属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中试基地建设示范”项目研究,以

侧耳属食用菌低温型出菇品种杏鲍菇、高温型出菇种虎奶菇

为重点,进行葡萄废枝木屑与杏鲍菇废菌渣为主要培养料成

份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推广。二、技术原理及

/187/ 侧耳属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中试基地建设示范

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项目以侧耳属食用菌低温型品种

杏鲍菇、高温型品种虎奶菇为对象,通过开展葡萄废枝木屑

、杏鲍菇废菌渣为主要成份的出菇培养基筛选、培养料3次

堆料发酵方法的使用、地畦栽培模式的创建及地畦栽培中营

养土成分及覆土层厚度、覆土时间的再优化等技术措施研究

,总结出杏鲍菇、虎奶菇以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为

主要成份的出菇培养基的高产配方,建立了杏鲍菇、虎奶菇

地畦高产栽培模式,项目结果有利于杏鲍菇、虎奶菇种植技

术在农村的推广,并可在其它食用菌品种上推广应用。2、性

能指标(1)选出了以葡萄废枝木屑、工厂化杏鲍菇废菌渣

为主要成分的适合杏鲍菇、虎奶菇出菇培养料配方各2个,配

方中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所占比例达60-70%。袋栽

条件下,杏鲍菇2个配方第一茬菇生物学转化率分别比对照(

棉籽壳占97%的配方)提高10.3%、8.7%;虎奶菇2个配方第一

茬菇生物学转化率分别比对照(棉籽壳占97%的配方)提高

8.8%、6.1%。(2)建立了培养料3次堆料发酵方法,采用这

种方法后,杏鲍菇出菇袋生长时间由35天缩短至28天、菌袋

污染率由原来的9.3%下降到5.5%;虎奶菇出菇袋生长时间由

40天缩短至25天、菌袋污染率由原来的11.4%下降到6.2%。

(3)建立了的“杏鲍菇、虎奶菇箱式覆土栽培方法”、“

地畦式杏鲍菇、虎奶菇出菇模式”的栽培模式具有生物学转

化率高、投资少、管理简便的特点。采用这二种模式,杏鲍

菇一潮菇生物转化率达165%,二潮菇合计生物转化率达201%

/187/ 侧耳属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中试基地建设示范

;虎奶菇一潮菇生物转化率达89%,二潮菇合计生物转化率达

125%。(4)申请的发明“棚室移动无菌风接菌装置”具有

成本低、移动方便,有利于农户食用菌养菌室或养菌棚内接

菌,有利于提高食用菌生产合格率。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1、项目所选出的葡萄废枝、工厂化杏鲍菇废菌渣为主

要成分的适合杏鲍菇、虎奶菇出菇培养料配方各2个,为国内

原创,这一成果有助于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同时可提高葡萄

产业附加值,避免了大量葡萄栽培中产生的修剪枝的浪费及

焚烧处理时对环境的污染。2、所建立与使用的3次堆料发酵

方法,可缩短杏鲍菇、虎奶菇生长周期、降低菌袋制作中杂

菌污染,提高成品种率,这一方法有利于食用菌栽培技术在农

村的推广。3、所建立的“地畦式杏鲍菇、虎奶菇高产栽培

出菇模式”为国内首创,这一生产模式具有高产、低成本、

管理方法简化、适合田间及空闲房屋,便于农民接受的特点

,是山区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同时利用这套技术,

冬季栽培杏鲍菇、夏季栽培虎奶菇,形成周年循环栽培。4、

申请的发明“棚室移动无菌风接菌装置”网上已通过授权,

该专利具有成本低、移动方便,有利于农户食用菌养菌室或

养菌棚内接菌,有利于提高食用菌生产合格率。四、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技术目前已进入推广阶段,适

合于温室大棚栽培、闲置厂房、闲置农田、不同种类的经济

林、果林下,特别是林下套种后的废菌袋还可作为有机肥料

/187/ 侧耳属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中试基地建设示范

。本技术使用过程中无安全隐患。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

题1、应用情况:我们所建立的“地畦式杏鲍菇、虎奶菇高

产栽培出菇模式”栽培技术已在广西龙州县、灌阳县、那坡

县、武鸣县等地推广,已累计推广栽培杏鲍菇35.0万菌袋、

虎奶菇5.5万菌袋。2、推广中存在问题:杏鲍菇是低温型食

用菌,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最高温度应低于22度,虎奶菇子实

体生长阶段温度最低温度应不低于30度,因此要对推广种植

地区的天气情况有所了解,以合理合排生产季节。

/188/ 糯稻浙糯5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糯稻浙糯5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浙糯5号原名R2071,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

利用研究所于1997年用R9682/丙9302杂交,对当代干种子辐

射诱变处理,多代稻瘟病人工接种和病区诱变筛选鉴定而选

育成的抗病、高产、优质晚粳糯稻新品种。表现株型紧凑,

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穗型大、着粒密,丰产性好,糯性

佳,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2004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

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04020)。适宜

在浙江省作单季稻或部分气温较高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一

/188/ 糯稻浙糯5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特征特性1、形态特征:生长繁茂,整齐度好,而且株型

紧凑,茎秆较粗,茎节半包,抗倒性强。分蘖中等,叶挺直

,叶角大小适中,叶色嫩绿,叶鞘绿色,剑叶长29.7厘米,

宽2.04厘米。大穗大粒,作单季稻株高102.8厘米,有效穗

20万每亩左右,每穗总粒162.68粒、实粒131.68粒,千粒重

29.5克。作连作晚稻株高86.10厘米,每穗总粒113粒、实粒

99.67粒。茎秆绿色,穗颈长33厘米,穗长15.4厘米,着粒

密,无芒,稻谷阔卵形。2、抗性:据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

2001年抗性人工接种与病区自然诱发鉴定结果,浙糯5号属

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品种。平均级和最高级叶瘟均为0

级,穗瘟均为1级,稻瘟病抗性明显优于对照秀水63。白叶

枯病平均抗性4.8级,比对照秀水63高1.6。3、生育期:感

光性强,生育期稳定,属晚粳糯类型。孕穗时间长,出穗速

度快,始穗至齐穗时间短,抽穗集中、整齐,穗型大小较一

致。在杭州市作单季稻栽种,全生育期154天。在金华市作

连作晚稻栽种,全生育期130天,比对照秀水63长2天。4、

米质:米质优,糯性佳。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2003年分析结果,整精米率66.9%、碱消值7.0级、

胶稠度100毫米、蛋白质含量8.8%、直链淀粉含量1.9%。所

测试项目中有6项指标达部颁优质食用稻米一级标准,直链

淀粉含量达二级标准。米粒圆而有光泽,米饭软,粘性强,

适口性好。二、栽培技术1、适时播种:浙糯5号可作单季稻

栽种,也可作连作晚稻栽种,可作直播稻,也可作移栽稻。

/188/ 糯稻浙糯5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作单季稻应用,5月底、6月初播种,6月底或7月初移栽。作

连作晚稻应用,一般可在6月20日播种,7月底移栽。2、稀

播培育壮秧:播种量一般30公斤每亩,作单本插时可降到1

5公斤每亩以下。用浸种或402浸种,预防恶苗病。播前平整

秧田,施有机肥,配施磷、钾肥。在3叶期施断奶肥,移栽

前施起身肥。苗期注意防治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3、加强

肥水管理:总用肥量掌握在中上施肥水平,各地可根据实际

肥力水平酌情增减。施肥原则为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

少施,平稳发展,后期看苗施肥。防止后期施过多氮肥而影

响灌浆结实。水浆管理上浅水插秧,深水护苗,浅水发棵,

适度搁田,通过搁田控制苗数,后期干干湿湿到老,以利青

秆黄熟。4、防治病虫草害:插秧前要精细业翻耕和耖田。

插秧后7天内结合施肥用好除草剂,并保持田间有足够水分

。及时做好各种杂草的防除。防治好二化螟、三化螟、稻纵

卷叶螟和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分蘖盛期、抽穗期用井

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台风过后防治好白叶枯病。此外还应做

好褐稻虱的防治工作。

/189/ 樱桃新品种——吉美
樱桃新品种——吉美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培育的樱桃新品种——吉美6年生树高3.2m

,冠径3.4×4.0m,干高57.3cm,干周37.3cm,株产9.2kg(

密度188株/亩)。果形为心型,果实纵径22.5mm,横径25.6

mm,平均单果重12g。果实表面颜色为紫红色,有光泽,果实酸

甜适中,果肉硬,耐储运,品质极佳。果实晚熟,成熟期在西安

地区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比红灯晚25天左右。吉美甜樱桃

品种第3年开始结果,第5年进入盛果期,该品种抗旱、耐盐碱

、抗裂果、固地性强。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土肥水管理、合

/189/ 樱桃新品种——吉美

理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适宜种植地区为陕西渭北

南部、关中、陕南等同类地区。

/190/ 滇紫甘薯系列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
滇紫甘薯系列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针对市场需求,通过产学研结合,在科技部科技支

撑计划、云南省科技厅和云南省农业厅等相关项目的支持下

,开展"紫色甘薯系列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研究

,取得如下成果:1.创新紫甘薯育种方法,育成滇紫甘薯系

列品种。利用云南复杂生态条件,采用多点评价等手段,研

发"甘薯实生苗营养袋育苗"、"甘薯实生苗

漂浮育苗"、"甘薯种苗雾培快繁方法"等专

利技术,提高了紫甘薯育种效率,缩短了育种进程。选育出

/190/ 滇紫甘薯系列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

了"滇紫甘薯1号"、"滇紫甘薯24、54、66

、88、92和112"等七个紫甘薯品种并获省级登记。这

些新品种在产量和花色苷含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品种,填

补了云南紫甘薯品种选育的空白,满足了市场对紫甘薯多样

化的需求。2.针对上述育成品种特征特性,深入研究了紫甘

薯配套栽培技术及甘薯与玉米等作物间套作效应,实现了良

种良法配套。并对紫甘薯花色苷在块根中的分布和稳定性及

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表明甘薯花色苷在块根表皮

含量最高,块根中心组织花色苷含量比重最大;甘薯花色苷

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对热、氧化剂和金属离子的稳定性较

强,属于理想的食用天然色素;甘薯花色苷有高度抗氧化活

性,其清除自由基能力远远强于Vc,其中滇紫甘薯54号对自

由基清除能力最强,为紫甘薯的利用和产品深入开发提供了

理论依据。3.首次研究表明了紫甘薯比普通甘薯更耐紫外(

UV-B)辐射,适当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4KJom-2od-1)可

以提高紫甘薯块根花色苷含量,为紫甘薯的进一步利用提供

了新的方向。4.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农民累计种植紫甘薯8

.13万亩,占云南紫甘薯播种面积的80%以上,实现农民新增

收入1.13亿元。企业新增销售额3080万元,累计实现利润1

023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明显。5.项目实施中,选育登记紫

甘薯新品种7个;申请专利13项,其中获授权8项,获受理5

项;开发了"紫甘薯自发粉"、"紫甘薯冲调

/190/ 滇紫甘薯系列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

粉"、"花青素精片"等紫薯系列产品10个;

发表论文33篇,其中核心期刊30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各1部

;培养研究生5名,其中1名获省优秀硕士论文、2名获省优

秀博士论文。成果于2016年4月26日通过省级鉴定,鉴定委

员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在紫甘

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相结合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

中紫甘薯UV-B耐受性研究及紫甘薯雾培快繁方面处于国际先

进水平。

/191/ 吉林省小浆果优良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研究
吉林省小浆果优良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项目由吉林农业大学承担,为

吉林省科技厅下达的(吉林省山葡萄等特色浆果优良品种选

育及定向栽培技术研究)专题中的子专题(吉林省小浆果优

良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研究)项目(项目合同编号:20050

212-2)。小浆果泛指果实较小、多汁的一类果树树种,主

要包括越橘、树莓、黑穗醋栗等。小浆果果树具有营养保健

价值高、售价高和市场潜力大、劳动力密集型等特点,适宜

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大面积栽培生产。目前已有较大种

/191/ 吉林省小浆果优良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研究

植面积和少数加工企业开发产品和市场。吉林农业大学是我

国开展小浆果研究最早,收集保存小浆果优良品种资源最多

的单位,先后引入越橘、树莓、黑穗醋栗等优良品种300余

个,基本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目前普遍采用和最新选育出的品

种。在黑穗醋栗、越桔、树莓的栽培技术、栽培生理、品种

选育等领域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累计培育审定适宜

国内各地的优良品种18个,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国际上也有重大影响,一些研究成果国际领先。但是,随

着小浆果生产的发展,优良树种和品种数量仍然不能完全适

应生产需要,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同时困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果实深加工问题亟待解决。2

.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依据植物品种的生长习性和适应区

域开展品种选育。利用组培技术繁育优良种苗,利用草炭、

苔藓玉米秸秆、硫磺粉研究土壤改良和土壤有机物覆盖。利

用塑料大棚等设施增温原理研究越橘提早成熟的保护地栽培

技术等田间多项管理措施。利用酒酵母对果实中糖发酵产生

酒精,经陈酿和分装杀菌原理研制发酵酒。采用适宜浓度酒

精浸泡越橘鲜果,再经调配和分装杀菌原理研制利口酒。通

过果实破碎成果泥,加配料,经浓缩、装填、密封和杀菌研

制越橘果酱。原料经筛选清洗后烫漂,再加热糖液装罐、排

气、密封和高温杀菌生产越橘罐头。越橘色素提取分离是利

用适宜浓度乙醇溶液浸泡果实将色素浸出,然后利用打孔树

脂多次洗脱浓缩而分离。3.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经过4

/191/ 吉林省小浆果优良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研究

年研究,筛选出了小浆果优良品种5个,即越橘品种“瑞蓝

”和“慧蓝”、黑果腺肋花楸品种“墨楸”、黑穗醋栗品种

“丰瑞”、红穗醋栗品种“红瑞”。这些品种均为国内首次

审定的品种。完成了越橘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包括组培

快速繁育苗木、栽培土壤调控与改良、土壤覆盖、设施大棚

栽培等关键技术。针对吉林省条件特点总结完成了《蓝莓生

产操作规程》、《树莓生产操作规程》、《黑加仑生产操作

规程》。完成了越橘、黑穗醋栗、树莓发酵酒工艺流程、越

橘利口酒工艺流程、越橘果酱工艺流程、越橘罐头工艺流程

。开发出了越橘发酵酒、黑穗醋栗发酵酒、树莓发酵酒、越

橘果酱、越橘罐头5种加工品。对不同类型越橘果实中花色

苷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完成了越橘花色苷的提取分离工艺

,获得了越橘花色苷单体化合物(3-半乳糖-矢车菊色素

)。发表论文8篇,出版著作1部。申请了2个发明专利。4.

技术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的品种、栽培技术

等成熟度高、应用效果稳定安全。主要适应于吉林、黑龙江

、辽宁等北方地区推广,栽培技术对其他地区生产具有借鉴

意义。越橘、黑加仑和树莓果酒、以及越橘果酱与罐头加工

技术成熟度较高,适用于轻工业加工领域,安全性能好。越

橘色素提取技术安全,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进一步的

中试。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本项目的成果已经在吉林省

、黑龙江省、辽宁省、山东省等近十个省份和部分企业得到

/191/ 吉林省小浆果优良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研究

应用,其中以品种的种植面积和栽培技术服务范围最广,并

显现出明显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必将会发挥更

大作用。在应用过程中,因区域的不同也存在一些问题,例

如在东北地区越橘、黑穗醋栗和红穗醋栗品种因需要埋土防

寒仍是生产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橘的种植业发展速

度非常快,但生产中缺乏技术人才等。另外,国内从事小浆

果加工的企业少,加工企业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等。

/192/ 白点鲑、山女鳟新品种引进及养殖技术示范
白点鲑、山女鳟新品种引进及养殖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白点鲑、山女鳟两个繁育、养殖技术相对成熟,具

有优良的养殖属性,养殖规模尚未扩大、极端名贵的淡水珍

品进行引种,开展孵化、育苗和养殖技术开发,依据天津市的

养殖优势,建立适合在天津(北方)地区推广的淡水珍品鱼

类无公害孵化、育苗和商品鱼养殖技术规程,创建淡水高端

珍品鱼类集约化健康养殖模式。天津丰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建设有淡水封闭循环养殖系统设施一套,总体面积1616平米

。在多年的淡水循环水养殖的技术基础上,经长期实践和摸

/192/ 白点鲑、山女鳟新品种引进及养殖技术示范

索,借鉴国内外有关冷水鱼养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在养殖过

程中采用节约养殖用水、循环水重复使用的生产方式,建立

了冷鱼类高密度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

产学研合作,对养殖投入品安全质量的严格控制,在健康养殖

技术、养殖管理等方面进行开发与研究,完成了带有天津特

色的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冷水鱼类健康养殖体系。为更好的使

我市冷水鱼类养殖产业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节能

高效的健康养殖模式,稳定发展冷水鱼类的养殖规模,提高养

殖效益。2014年天津市农委下达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

推广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项):“白点鲑、山女

鳟新品种引进及养殖技术示范”,项目编号201404110,由天

津丰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

研究所与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系联合共同承担。项目完善了

白点鲑、山女鳟孵化设施设备,建立了1500平米,冷水鱼苗孵

化、育苗、养成车间,可年产鱼苗25万尾.通过两年多的项

目设施,建立起天津地区冷水鱼孵化水调配、人工繁殖、投

饵、防病等养殖技术,在天津地区繁殖成功冷水鱼苗种,孵化

仔鱼21万尾,培育4-5厘米鱼苗15万尾。进行技术集中培训和

现场技术指导,培训人员71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20户,面积

达11000余平米,循环水养殖商品鱼20公斤∕平米,构建天津地

区两种冷水鱼类的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总结了鱼苗孵化、商

品鱼养殖技术,制定养殖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本项目建立

了冷水鱼繁养基地,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池排出的水经

/192/ 白点鲑、山女鳟新品种引进及养殖技术示范

过滤、沉淀和生物净化后进入蓄配水池循环使用,消毒用水

经过处理仍能作为养殖生产用水,比传统的生产方式节约50

%以上生产用水。通过设施化养殖生产系统的构建,封闭环

境可对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调控,从而抵御不良气候对养殖生

产的影响,为养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完善的冷水鱼养殖

生产系统可以在全天候条件下开展产,并可大幅度缩短了养

殖周期。在提高环境因子可控性的条件下,可以大幅度增加

生产能力。项目的实施建立了科技示范户20户,共推广面积

18900平米,其中设施化面积3000平米,每平米产出商品鱼13

.42公斤,效益提高500.6元/平米以上。池塘养殖15900平米

,新增效益73万,每平米新增利润45.9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通过引进白点鲑和山女鳟并完善了其养殖和苗种孵化技术

,开创了天津市养殖冷水鱼的新品种和新模式,丰富了天津地

区的养殖品种。同时,带动了蓟县地区养殖冷水鱼的发展,为

农户的增收提供新的途径。

/193/ 许豆1201
许豆120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
交易价格: 18万元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许豆1201

  申请者:许昌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许昌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许豆3号/驻豆6号

  特征特性:夏大豆 常规 品种。生育期平

均 109.3 天,株型 收敛 , 

有限  结荚习性;株高 89.7  

;cm,底荚高度 16.5 cm,主茎 16.6

/193/ 许豆1201

0; 节,有效分枝 2.0 个;单株有效荚数

 58.2  个,单株粒数 104.8 

 粒,单株粒重 21.4  g,百粒重&#

160;20.1  g; 椭圆  叶,&#

160; 紫 花,   毛;籽粒

60;椭圆 ,种皮 黄 、 微 光

,种脐 褐 色。

  抗病鉴定: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

定:2021年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株系SC3(弱毒)的病

情指数 14  ,表现 抗病 ,对

SC7(强毒)的病情指数 48  表现 

中感  。2022年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株系

SC3(弱毒)的病情指数 19  ,表现

0;抗病  ,对SC7(强毒)的病情指数 43

  ,表现 中感  。

  品质分析: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

心(郑州)检测:2021年蛋白质(干基)含量 41.15

%  ,粗脂肪(干基)含量 21.30% 

 ,2022年蛋白质(干基)含量 44.26% &

#160;,粗脂肪(干基)含量 18.28%  ;

两年平均粗脂肪和蛋白质(干基)含量之和  6

2.50%  。

  产量表现:2021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普通&

/193/ 许豆1201

#160;B 组),  8 点汇总,增产点

率 87.5%  ,平均亩产 194.75

0; kg/亩,比对照郑196增产 6.57  

;%;2022年续试(普通 A 组), 6 

; 点汇总,增产点率 83.3  %,平均

亩产 241.19  kg,比对照郑196增产

0;2.87  %。两年平均亩产 217.97 

 kg,比对照郑196增产 4.72  %。

  2023年参加生产试验(普通 B  组

), 7  点汇总,增产点率 85.7&#

160;%,平均亩产 242.03  kg,比对照郑

196增产 3.17  %。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与密度:6月上中旬播种,密

度1.2-1.5万株/亩。2、田间管理:花荚期遇旱浇水,灌浆

中后期适当喷施叶面肥。3、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草

害,尤其是刺吸型害虫和食心虫。4、收获:完熟期及时收

获,防止混杂。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大豆审定标准,通过初

审定。适宜全省各地夏播种植。

   

/194/ 大蒜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大蒜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该项目是2016年底立项的济宁市重点

研发计划项目。2.目的和意义:针对金乡及周边地区的大蒜

生长长年连作、长期无性繁殖、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难以充分

利用,造成大蒜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上升、品种

种性退货、土壤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可

显著提高大蒜产量和品质,促进大蒜的出口和产业持续发展

,增强我国大蒜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具有

重要意义。3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3.1将大蒜品种选育与不同

/194/ 大蒜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用途类型相结合,以蒜头、蒜薹、大蒜素含量为目标分类选

育综合性状突出种质经过9-10年的系统选育,选育大蒜新品

种3个(济蒜1号、济蒜2号、济蒜早选1号),济蒜1号为高产

优质品种,经专家测产,鳞茎比对照金乡当地主栽紫皮品种增

产24.47%,蒜素、氨基酸、蛋白质含量均较高;济蒜2号为中

早熟头薹兼用型品种,比金乡紫皮蒜早熟5天左右,鳞茎增产

12.21%,蒜薹单产达到434.32kg/666.7m2;济蒜3号为早熟品

种,比金乡紫皮蒜早熟10天左右,鳞茎增产11.44%。筛选出适

宜独头蒜生产的早熟新品系1个(独头1号),在1月下旬播种

,独头率达82.6%,独头横径大于2.5cm头数占比达52.8%,每6

66.7m2独头鳞茎产量350kg。3.2开展了“大蒜主栽品种资源

生育和产量性状及蒜素含量比较分析”研究明确了不同性状

指标与鳞茎质量的相关性,对品种选育和不同用途类型大蒜

引种提供了参考依据。3.3结合土壤环境、种质资源、栽培

措施和植保技术,集成不同类型大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开展

了“大蒜水肥一体化”、“减肥(有机肥及秸秆还田替代)

”、“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病害病原菌鉴定”、“土壤

消毒剂防治大蒜重茬病害”、“环境可溶性化学药剂防治大

蒜根蛆”、“低毒除草剂吡氟酰草胺防除蒜田杂草”等试验

研究,形成了大蒜安全生产技术规程。4.创新点4.1将大蒜品

种选育与不同用途类型相结合,以蒜头、蒜薹、大蒜素含量

为目标分类选育综合性状突出种质。4.2结合土壤环境、种

质资源、栽培措施和植保技术,集成不同类型大蒜安全生产

/194/ 大蒜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体系。4.3大蒜素含量、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指标相结合

评价种质遗传结构。5.技术指标5.1选育出头薹兼用类型品

种1个、产量突出高大蒜素含量品种1个,早熟综合性状优良

品种1个,3个品种经济性状及抗病性突出,对比常规蒜田大蒜

增产10%以上;5.2结合水肥一体化、减肥(有机肥与秸秆还

田替代)、生物降解地膜、土壤消毒剂、病虫草无害化防控

、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形成大安全生产技术规程1套;5.3在国

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获得专利2项、出版著作1部。6.社

会经济效益根据《中国农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农业科研成果经

济效益计算方法》,项目技术可显著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每亩节省成本20元,显著增加大蒜产量,提高品质,形成的商

品蒜外观和质量较好,每亩产量增加120kg,按照平均5.0元/

kg计算,除去田间设备每亩需投资的430元,每亩可增加收入

170元,加上节省的化肥、农药成本,每亩增加总收入190元,

相关规范化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累计应用52.9万亩,增加社会

经济效益7107.63万元。本项目研究形成的大蒜水肥一体化

应用技术、减肥(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替代)技术在满足大蒜

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其中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经专家测产比

传统水肥措施增产达20%以上,经济效益突出,同时显著减少

了化肥用量和灌溉用水量,对于减少土壤氮源污染、节约用

水均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研究形成的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环

境可溶性化学药剂的使用,显著降低了薄膜白色污染和农药

/194/ 大蒜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面源污染,对于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均具有

重要意义。

/195/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沈玉23号选育及应用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沈玉23号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任务来源于省科委“九五”期间,

我院承担“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市科技局

的“沈玉23号玉米新品种在辽中康平地区的推广与应用”项

目。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应用领域:该成果属于农业科

学技术领域。由于沈玉23号高抗、多抗、广适等特点,使沈

玉23号在审定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推广面积迅速扩大。技术

原理:利用国外优良热带种质资源,与国内优良骨干自交系

杂交,组配新的杂优模式,选育优良玉米杂交种,并进行配

/195/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沈玉23号选育及应用

套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3、性能指标:计划书要求选育的

新品种“比对照种增产8~10﹪,抗玉米主要病害、审定后每

个品种年开发面积15~30万亩,并研制出相应的高产配套栽

培技术”。沈玉23号2005年12月通过审定。该品种成功利用

国外优良种质资源,改良了我院优异的骨干自交系丹340,

与自主选育的含有热带种质资源的沈137杂交,由于具有热

带种质资源对光温的动感型,其生育期可塑性强,适应区域

广范。沈玉23号高抗茎腐病,抗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抗

玉米丝黑穗病。沈玉23号品质优良,百粒重高,籽粒深而长

,籽粒整齐、色泽好,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4、与国外

同类技术比较:国外特别是玉米第一生产国美国的玉米生产

以密植型品种为主。但是,这些杂交种在我国试种表现综合

抗性差,特别是抗叶斑病能力差、综合农艺性状还不能适应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现有的种植条件和需求。沈玉23号综合抗

性好,植株保绿性好,活杆成熟,适应性广泛,在不同的玉

米种植区域均有较好的表现,是抗旱、耐劳的好品种。沈玉

23号品质优良,容重高,达770g/L,是饲料加工等加工业的

重要原料。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1)产量高、品质

优良。沈玉23号在辽宁省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

640~70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8.4﹪以上。容重高、籽粒大、

整齐、色泽好。优良的品质和突出的商品性状,使其作为商

品玉米出口有很强的竞争力。另外,该品种收获时脱水快,

有效地解决了东北地区的“水玉米”问题,也降低了储藏过

/195/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沈玉23号选育及应用

程中的损耗。沈玉23号实现了从高产向高产优质的转变。(

2)生育期适中,适应范围广,在沈阳地区春播生育期133天

左右,在辽宁、山东、河南、河北、吉林南部及内蒙南部均

可种植,适应区域十分广泛。(3)综合抗性好、抗逆性强

,高抗各类叶斑病,茎杆坚韧,抗倒伏能力极强。根系发达

,非常抗旱和耐瘠薄。是一个低风险的优良新品种。(4)

沈玉23号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沈501和沈13

7均为自选系。沈501是利用国内高配合力的骨干自交系丹3

40与美国试验测验种杂交选育而成,沈137是含有热带种质

资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沈玉23号的育成,成功的把热带种

质资源引入北方玉米育种中,丰富了北方玉米育种的种质资

源,解决了北方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相对狭窄的问题,同时,

对当地种质资源与国外热带、亚热带种质资源进行远源杂交

,创建新的杂优模式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应用,实现了玉米

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6、作用意义:该成果为社会提供

高产、多抗、优质的玉米杂交种,节约了种子成本;利用高

产、优质、多抗的玉米新品种和高质量的种子,使粮食稳步

增产。到2008年底,沈玉23号累计推广应用570万亩,累计

增产粮食2.85亿公斤,创社会效益3.42亿元。7、推广应用

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沈玉23号

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

个适宜在较大跨度范围内种植的优良品种,推广前景广阔。

/195/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沈玉23号选育及应用

在今后生产中应建立高标准繁种体系,为生产提供优良的亲

本种子;应完善高标准的制种体系,提高制种产量与质量;

应完善现代种子推广与销售体系,使优良品种能够得到快速

推广;应使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沈玉23号的增产、

增收作用。

/196/ 铁皮石斛人工大棚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铁皮石斛人工大棚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基质材料。本项目的创新点是:我们使用的树

皮部位不是整个树皮作为基质,而是仅仅使用树皮的中间部

分。2、基质处理技术。在基质材料的处理技术上,不但使用

杀菌液,还要加杀虫剂,并且在浸泡时间上有独特的技术。而

且本公司还要将树皮进行粉碎,分为粗细两种级别,苗床底部

铺粗的基质,上层铺一层细的基质。3、喷雾技术。本公司的

喷雾是根据精确计算,每分钟的出水量,管道压力都有精密控

制,能使每个喷头喷出的水呈雾状,达到一种真实环境的雾状

/196/ 铁皮石斛人工大棚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环境有利于铁皮石斛的生长。4、病虫害防治技术:蛞蝓的

防治是一大难题。蛞蝓在四川又称玄嗒虫,它爬过的石斛的

叶子,会变黄,枯死。我们采用了10多种农药都不能将其控制

住,最后发明了一个由三种农药组成的配方,才成功防治了该

种虫类危害石斛的生长。

/197/ 缙云麻鸭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和推广
缙云麻鸭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和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把现有的缙云麻鸭系列标准进行优化和熟化,在20

00个场户中推广应用,达到育成率95%以上,500日龄产蛋数

310枚以上,产蛋总重20kg以上,蛋料比1:2.8以下,产蛋期成

活率97%以上,节省耗料成本5%以上。

/198/ 吐鲁番设施葡萄增温保温新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
吐鲁番设施葡萄增温保温新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吐鲁番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这些气候特点利于葡萄的

生长发育和糖分的积累。尤其吐鲁番早春气温回升快,具有

发展设施葡萄促成栽培的天然优势,且活动积温高,能够为设

施葡萄促成栽培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通过产期调

控技术,果品淡季鲜食葡萄供应呈现出显著的高额利润,使得

葡萄设施栽培得到迅猛发展。尤其近年来葡萄新品种、新技

/198/ 吐鲁番设施葡萄增温保温新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

术在甘肃敦煌等地的迅速推广应用,以及设施延后葡萄在甘

肃河西地区、青海和宁夏等地发展,使吐鲁番传统葡萄优势

产业发展倍感压力。为提早葡萄成熟期,抢占促早葡萄市场

先机,吐鲁番市林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实施“二棚一

膜”、“三棚一膜”技术以及九项增温保温措施,增强设施

内温度,打破葡萄休眠状态,促进设施内葡萄提早萌芽及成熟

,研发出吐鲁番设施葡萄增温保温新技术和与之配套的操作

管理措施。该技术主要依托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

项目《吐鲁番地区设施葡萄促早栽培技术示范推广》(201

3~2015年)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承担单位吐鲁番地区林果

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现名为吐鲁番市林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中心),项目主持人吴玉华。实施地点在吐鲁番市鄯善县洋

海湾设施农业园区和吐鲁番市高昌区二堡乡设施农业园区。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2.1技术原理①针对当前吐鲁番本地

日光温室薄膜覆盖技术混乱、使用效果不佳的现状,开展单

层膜、双层膜、多层膜等20余种日光温室薄膜覆盖方式的探

索和研究,确定“二棚一膜”和“三棚一膜”2项新技术,以

及配套的搭设时间、步骤、注意事项、后期操作等管理措施

研究。②结合吐鲁番温室结构特点,归纳和总结9项增温保温

措施;经过对新技术日光温室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评价,明确

相关技术参数。③研究葡萄品种适宜升温时间,明确吐鲁番设

施葡萄施用单氰胺的最适浓度和最佳时期,明确设施葡萄喷

施赤霉素的准确时间,研究不同修剪时期对设施葡萄花芽分

/198/ 吐鲁番设施葡萄增温保温新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

化影响规律,进一步促进设施葡萄实现提早成熟。④编写《改

进温室大棚增温保温性能十条建议》(汉维文)、《吐鲁番

设施葡萄促早栽培实用技术手册》(汉维文)。2.2性能指

标①研究“二棚一膜”和“三棚一膜”2项新技术及配套操作

措施。②总结归纳9项温室增温保温技术措施,研究配套设施

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开展温室增温保温关键技术集成。③建立

设施葡萄增温保温新技术示范区80座温室,辐射区1920座温

室。④制定技术手册2册。发表论文15篇。培养和造就了一支

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设施葡萄种植户5

500人次。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3.1温室保温性能关键

技术研究为有效提高温室保温性能,研发出“二棚一膜”、

“三棚一膜”2套新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2套搭设操作技术

措施,具有搭建成本低、操作简便、升温快、易推广的优势

。同时,还示范推广了加挂防寒幛、改进耳房和门洞防风寒

设备、增加后屋面的防寒效果、增强保温被的防寒效果、堵

塞边墙的通风孔眼、更换棚膜、铺地膜防湿、科学合理的确

定防寒被卷放时间等9项措施,有效实现早春温室内气温和地

温之间的同步上升,对葡萄生长发育起正向促进作用,构建起

吐鲁番日光温室增温保温措施的创新技术体系。3.2配套栽

培管理技术集成基于日光温室增温保温新技术的特定条件,

针对性地研发出不同葡萄品种升温的最佳时期和方法、单氰

胺施用的最佳时期和最适浓度、葡萄花序应用赤霉素的最佳

/198/ 吐鲁番设施葡萄增温保温新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

时期和最适浓度、修剪促进花芽分化的最佳时期等4项栽培

技术措施,构建起吐鲁番设施葡萄增温保温生产管理的技术

支撑体系。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新

技术成熟,可行性较高,应用价值很大,对吐鲁番市设施葡萄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用较大。该技术安全性较高,在

吐鲁番盆地或类似气候条件区域可参照使用,其他区域可参

考使用。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5.1应用情况项目成功实

施后,在吐鲁番市高昌区和鄯善县分别建立了核心示范区80

座温室、示范区1920座温室,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培训会和宣

传会,推广该项技术措施。目前该项增温保温新技术得到了

设施葡萄种植户的普遍认可,应用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吐鲁

番全市采用该项技术达2610座,2015年增加到5580座,2016年

达到6130座,占全市9119座设施葡萄的67.2%,经济效益非常

显著,新增经济效益达2758.5万元,对农民创富增收具有极大

的促进作用,成为吐鲁番本地农民实际应用最广泛的设施栽

培新技术之一。5.2存在的问题①光照是设施葡萄生长发育的

重要因素之一。在该项新技术试验和研究过程中,欠缺对改

造后日光温室小拱棚内的光照强度的测定、分析和研究。②

应补充设施葡萄实现提早成熟后,葡萄的品质的变化情况。

③“修剪促进花芽分化试验确定了最佳摘心时期为4月份”这

一说法太宽泛,不够科学,应该把时期限定在10-15天之间比

较合适。

/199/ 高产优质专用杂交小麦新组合选育
高产优质专用杂交小麦新组合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化学杀雄剂新配方,相对不育率

达到了99.3%,天然授粉相对异交结实率为78.7%,并创建

了该配方的配套施用技术。明确了新型化学杀雄剂的杀雄机

制,证明POD同工酶活性的降低和淀粉同工酶活性的增高造

成小孢子发育不正常而导致败育。确定了提高杀雄率、保证

杂交种纯度的组合选配原则,通过对75个高产、优质组合的

研究鉴定,发现高产组合优势明显,增产可达25.4%,优质

组合强筋指标倾向于高亲或超亲。采用一父多母的方法试配

/199/ 高产优质专用杂交小麦新组合选育

出了3个高产优质组合,田间检测最高亩产达到了757.4公斤

。该项目对促进杂交优势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对提高

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和应用前景。

/200/ 新型高效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高效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药制造
技术详情

  当前生物农药中最有效、最成功的是苏云金杆菌杀

虫剂。为了开发新型高效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人员一直

致力于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高毒力Bt菌株,为Bt杀虫剂的研

制提供了丰富的菌株资源。由于野生Bt菌株杀虫剂的杀虫谱

较窄,杀虫活性稳定性差和残效期存在弊端,从而限制了B

t更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毒力更高

和杀虫谱更广的Bt工程菌已经成为国际上对绿色生物杀虫剂

重点攻关研究的热点。该研究得到国家“863"计划项

/200/ 新型高效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

目(2002AA245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0037,

30470043)、湖南省中青年科技基金项目(96-321-9)、湖

南省发改委产业化前期开发项目(00-862-1-5)、湖南省重

点攻关项目(9NKY1004-08))、湖南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

目(02C017)的资助。该研究从1185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

株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并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

物理、化学诱变,发现了一株高效杀虫的新型苏云金杆菌B

t4.0718菌株,并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发酵条件等进行

了系统研究。利用该菌株生产的新型高效杀虫剂已在湖南省

及周边省市推广应用。为了构建高效、广谱、不易诱发抗性

的Bt工程菌,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Bt4.0718菌株进行基因

改造,创新性地将具有增效作用的几丁质酶基因(schiA、

tchiB)、具有特异昆虫毒性和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蛛毒基

因(hwtx-I,hwtx-XI)和鹅膏毒素基因(avp3)与cry1Ac

基因融合,并转入Bt菌株中,构建高效广谱工程菌。此外,

对Cry1Aa原毒素的C-端和胰蛋白酶等作用位点进行定点突变

,通过改变Cry1Aa原毒素的C-端Cys残基的数目和胰蛋白酶

作用位点来研究C-端Cys残基和胰蛋白酶作用位点对毒素稳

定性和毒力的影响。该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对Bt杀

虫晶体蛋白进行研究,鉴定出不同的杀虫晶体蛋白,并寻找

对伴孢晶体形成具有重要功能的辅助蛋白质,进一步探讨B

t杀虫晶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阐明原毒素形成伴孢晶体的

机制。利用蛋白质信息软件分析了Cry1和Cry2原毒素的空间

/200/ 新型高效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

结构与毒力的关系,原毒素分子表面静电势分布与杀虫作用

的分子联系。同时,发现伴孢晶体中与原毒素结合的20-kb

大小的DNA分子。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研究该DNA分子的序列

组成和来源,探讨它在晶体形成和毒素激活过程中的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利用杀虫晶体蛋白,生产高效、广谱、稳定的

杀虫剂打下了基础。该项研究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在

Bt的蛋白质组学、杀虫伴胞晶体蛋白中20-kbDNA所含基因家

系及其功能鉴定的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由于化学农药的危

害大,近年来,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的不断增强,在全球范围内有残留化学农药被严格禁止。国

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经启动重点发展有创新性的

环境友好型农药。随着世界各国对有残留化学农药的限制性

使用,新型高效、广谱、安全的生物杀虫剂将有着广阔的市

场前景。

/201/ 桂热1号
桂热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育种材料由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原广西

橡胶研究所)于1989年从广西南宁引入8#、11#和H2#自然杂

交实生苗,种植于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澳洲坚果资

源圃。1993年有部分植株开花结果,1995年所有植株全部开

花结果,随即进行观测。在逐株观测中发现,8#群体中有1株

果穗多、挂果呈串状、果粒排列紧密、大小均匀,与周围其

他植株相比显得很突出,收果时测定,株产达7.71kg;次年再

测定,株产为8.50kg。2年的株产均比其他品种或编号的株产

/201/ 桂热1号

高1倍以上。经综合评估后,初步确定为优良单株,并暂定名

为桂热1号。在高温季节(气温高于33℃)新梢叶片会出现

黄化现象,幼树上表现更为明显。1997—2003年,在广西省广

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品比试验;对照品种

为“344”。结果表明该品种的果实品质和丰产稳定、抗寒

等性状均优于当地主栽品种“344”。2004年9月广西广西壮

族自治区种子总站组织专家对“桂热1号”进行现场鉴定,同

时参加了广西区水果技术指导总站的澳洲坚果优良单株初评

鉴定。该品种果实成熟期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生育期180

-220天,每穗挂果4-7颗,青皮果球形,果皮浅绿色,光滑,乳状

突起不明显;壳果腹缝线不明显,斑纹少,出种率50.0%,历年

挂果生产性试验表明,定植后第8年进入丰产期,第5-8年亩产

均可以达到530.8Kg,比对照品种增产81.9%。果仁乳白色,带

奶油清香,脂肪含量77.4%,蛋白质含量9.2%,总糖3.2%,氨基

酸总量8.3%。该品种早结、丰产、稳产、抗蓟马、出种率高

、脂肪含量高、品质优。2005年1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审定((桂)登(果)2005003号)。2018年2月通

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林木良种;同

时12月也通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林木良种。该

品种目前在广西、云南等地得到大力推广,已成为主栽品种

/202/ 缙云县区域特色蔬菜深加工开发应用
缙云县区域特色蔬菜深加工开发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浙江绿谷”缙云拥有黄花菜、苦荬菜皮、蕃薯叶

梗等区域特色蔬菜,其中黄花菜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由

农技人员创办的蔬菜深加工企业,设备先进,机械加工的脱水

黄花菜品质独特,绿色无害化保鲜期限将达120天,该项目的

应用推广,将推动缙云区域特色蔬菜的产业化发展。

/203/ 农业种子筛选系统
农业种子筛选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系统包括箱体、操作箱、入料口、传送装置、一

级筛网、二级筛网、漏籽板、消音器、除尘网、电动机、风

叶、旋转轴和出料口,所述箱体上端设置有操作箱,所述操作

箱的右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传送装置的右下方安置有电动

机,所述电动机的左侧安装有消音器,且消音器左侧安装有吸

音棉,所述吸音棉的左端安置有风叶,所述传送装置的左端安

装有一级筛网,且一级筛网下端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外

圈镶嵌有旋转叶,所述漏籽板的末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箱体

/203/ 农业种子筛选系统

的下端安装有箱体滑轮。该种子加工筛选机采用多层筛选,

在一级筛网和二级筛网筛选后进入到漏籽板内进一步振动筛

选,大大提高了筛选的效率。

/204/ 鱿鱼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鱿鱼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一、主要研究内容:1.鱿鱼与制品中醛类、甲醛结

构测定与甲醛检测方法的研究;2.鱿鱼与制品冷冻、冷藏、

加工生产中甲醛全程跟踪检测调查;3.鱿鱼在冷冻、冷藏和

加工过程中甲醛自身生成规律的研究;4.结合状态下的甲醛

挥发程度的研究;5.鱿鱼与制品中自然产生的甲醛对人体健

康影响研究;6.鱿鱼与制品甲醛含量标准的研究探索;7.鱿

鱼安全冷冻、冷藏和加工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工艺研究开发

。二、拟解决的技术难点:1.建立灵敏度高,抗干扰强的鱿

/204/ 鱿鱼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鱼与制品甲醛检测技术。甲醛测定方法的确定;弄清干扰甲

醛测定的物质的名称和结构;如何消除干扰;建立鱿鱼与制

品卫生安全性的快速检测方法;2.鱿鱼不同加工工艺条件(

主要温度、pH和生产器具等)与甲醛产生影响、含量变化与

相关因子关系影响;3.鱿鱼与制品中氧化三甲胺酶(TMAOa

se)的分离纯化技术,鱿鱼与制品TMAOase在甲醛产生过程

中的作用;4.鱿鱼与制品TMAOase性质研究。分子量、最佳

pH、最佳温度、活化能、辅助因子、动力学研究;5.适用于

工业化生产的鱿鱼制品安全冷冻、冷藏和加工技术工艺与甲

醛含量质量检测控制技术。三、预期达到的目标:解决水产

品尤其是鱿鱼和鱿鱼制品的甲醛超标问题,提高水产品的安

全性,满足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实际需要,保障鱿鱼与制品的

畅通销售,增加水产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鱿鱼与制品

产业发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鱿鱼制品安全冷冻、冷藏和

加工技术工艺;灵敏度高,抗干扰强的水产品甲醛检测技术

。四、主要技术指标和水平:1.建立至少一种灵敏度高,抗

干扰强的鱿鱼与制品甲醛检测技术;2.确定甲醛形成途径,

研究鱿鱼贮存加工过程中甲醛的形成机理;3.提供适用于工

业化生产的鱿鱼制品安全冷冻、冷藏和加工技术工艺与甲醛

含量质量检测控制技术;4.建立鱿鱼生产加工过程的HACCP

体系,为鱿鱼与制品安全生产和检测提供技术支撑;5.建立

产品标准及鱿鱼与制品卫生安全性的快速检测方法。五、项

目将于2008年11月完成研究,达到工业化规模生产,可年新

/204/ 鱿鱼制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增产值5000万元,按目前水产品利润率10%计算,可以年增

利润500万元,新增税收833万元,创汇485.8万美元。

/205/ 多用途光皮树优良品系优选及产业化推广
多用途光皮树优良品系优选及产业化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光皮树(SwidaWilsonianaWanaer)是我国南方优

良的乡土树种。其枝叶茂密、树皮光滑美观、树姿优美、树

冠舒展,是植树造林和新农村建设的优良品种,可用作庭荫树

,行道树,且孤植或丛植也能自然成景。同时光皮树具有喜钙

耐碱、耐干旱瘠薄、萌芽力强等适生特性,可成为造林绿化

难度大的石灰岩山地造林绿化理想新树种。光皮树也是重要

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果实作为原料冷榨或浸提制取料油,成

本低廉,得油率高。干全果含油率33%~36%,油脂主要含C16

/205/ 多用途光皮树优良品系优选及产业化推广

和C18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近50%,亚油酸有显著降低低胆

固醇,防治血管硬化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同时原料油也可

用于生物柴油生产,所生产的生物柴油理化性质优,是一种安

全、洁净的生物质燃料油。它与传统的柴油相比,具有润滑

性能好,储仔、运输、使用安全、抗暴性好、燃烧充分等优

良性能。经华中理工大学的测试结果证明能100%替代0#石油

柴油,能满足柴油发动机力需要而且不影响其动力性;能减少

柴油发动机排气污染,可满足严格的欧洲3号标准。光皮树作

为重要的生物柴油原料,近年来得到国家重视,光皮树已成为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生物质工程”

中筛选的重要树种之一,其应用前景广阔。随着光皮树油制

取生物柴油的相关研究的开展,多用途的光皮树作为重要的

生物柴油原料、药用与蜜源植物、景观生态和环保先锋树种

在荒山绿化、生物能源、城市林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

/206/ 特色中式调理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特色中式调理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以实现特色中式调理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并

对其安全、营养、标准化和储藏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对特色

中式调理食品冷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鸡肉为主要原料加

入适量的辅料,经过分切、搅拌、腌制、成型、谓理等加工

后以散装或包装的形式在冷冻(+18℃)、冷藏(7℃以下)

或者常温条件下储存、销售,可直接食用也可简单加工或热

处理的中试调理产品。对特色中式调理食品熟食方便食品研

究与开发,采用蒸煮、燃气加热炒制、油炸等工艺生产香菇

/206/ 特色中式调理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鸡肉、三杯鸡等中式调理包方便食品及盐酥鸡等裹粉油炸类

产品,对从原料到加工、储存等过程中,各种原料所发生的生

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反应对产品质构、色泽和风味的影响

和变化机理,建立中式调理食品加工过程中品质关键控制点

;同时,研究二次杀菌(高温杀菌-阶段式杀菌技术)对调理

食品原料的品质改善作用,得到调理食品的最佳品质杀菌条

件,为后续加工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此外,基于特色中式调

理食品品质的优化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特色中式调理食品的

储藏性能,从而推进特色中式调理食品的产业化进程,带动农

业等上游产业发展,提高民族健康水平。

/207/ 食用菌罐头深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食用菌罐头深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导向、改革

创新、标准引领、质量为本、开放融合的基本原则,以先进

标准倒逼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新需

求,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新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以

科技创新支撑标准化和质量提升,突出标准引领,创新质量供

给,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消费需求。强化企业质量意识,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

责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

/207/ 食用菌罐头深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管理、提高质量创新能力,有效激发质量提升内升动力,推动

消费品标准质量提升。加大标准研制投入,瞄准国际新技术

和市场新需求,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发挥标准创新对技术创

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标

准创新能力。本产品目前尚无符合欧美先进成熟完善的国家

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际食品贸易规则

第三方公证检测检验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企业标准,作

为企业组织生产、质量检验、贸易、仲裁依据。本标准的卫

生、质量、环保、营养、农残、安全指标符合欧盟EC178/2

002条例1935/2004/EC、GLOBALGAP、ISO4531&ISO6486、I

SO22000、ISO14001、GB13209-2005罐头标准、GB2763-200

5、LFGB、FDA(FCE-SID)、国际食品法典委codexstan55-

1981规范,21CFR·part·110法规21CFR·par

t·113法规,EURE规范,SGS检测控制标准和要求。根据

国际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要求,充分发挥云南食用菌资源优

势和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

罐头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开发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绿色安

全优势食用菌罐头实现产业化出口,建立先进的、达到国际

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口型食用菌罐头深加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

术体系,获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促进食用菌

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示范,采用该技术规范标准生产出口

的食用菌罐头及配套技术,经SGS评价检验,整体科研水平处

/207/ 食用菌罐头深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国内领先地位,所有检测控制指标达到欧美进口食品安全标

准,品质调控、储藏保鲜等关键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主要

农残和重金属检测指标严于国家标准,产品性能安全性、稳

定性优于同类产品,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208/ 丰优416
丰优41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

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2.9天,比对照汕优46

迟熟1.8天。株高96.6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较易落

粒。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穗长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

12.9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8.2克。抗性:稻瘟病7级,

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

长宽比2.7,垩自率57%,垩白度10.9%,胶稠度47.5毫米,

直链淀粉含量21.5%。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

/208/ 丰优416

籼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49千克,比对照汕

优46增产1.16%(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4.81千克

,比对照汕优46增产7.8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

产484.4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38%。2003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62.2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减产2.15%。栽培技术

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比汕优46早播1~2

天,亩播种10~15千克;(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

密度为:20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

每亩插5万~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插秧前每亩以30担

腐熟厩肥加30千克磷肥作底肥,栽后7天内用8~10千克尿素

追肥,促其早生快发,幼穗分化期亩用2.5千克尿素加5~7

千克氯化钾混合施用,以促后期穗大秆壮。水浆管理应注意

后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不要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

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

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

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

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

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209/ 利用控根容器培育苹果大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利用控根容器培育苹果大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来源于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

费项目“苹果砧穗组合筛选及果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栽培模式

研究”(项目编号:nyhyzx07-024)的子项目“中部地区苹

果砧穗组合筛选及果园树形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及国家苹

果产业技术体系商丘综合试验站(CARS-28)的部分研究任

务。苹果是多年生果树,从苗木栽植到果树进入丰产期时间

较长,果树栽植后需要连续投入多年而没有任何经济效益,阻

碍了种植户建园扩大生产的热情,因此,扩大苹果种植的关键

/209/ 利用控根容器培育苹果大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问题是如何让新果园早结果、早丰产,早获得经济收益。生

产上现有的苗木一般都是速生单干苗,即使是矮化砧树栽后

也需要3年才能见果,5年才能达到丰产水平,由于现有的育苗

体系培育大苗存在诸多问题,育苗者不愿意培育大苗,因此,

栽植大苗早结果的愿望较难实现。本研究主要从控根容器选

择、控根容器苹果大苗培育关键技术、控根容器苹果大苗移

栽及栽后管理技术、控根容器苹果大苗的优点及其在苹果新

建果园及老果园改造中的应用效果等几个方面对控根容器苹

果大苗培育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项目

筛选应用的新型控根容器结合了物理控根和空气控根的双重

作用,控根效果明显,根系发育较好,并且具有拆装方便,型号

多样,适用性广的特点;研究发现控根容器使苹果苗木的根系

数量显著增加、组成更加合理、输导根和吸收根的比例大增

、树体生长量和树体结构也更加合理;研究提出了控根容器

适宜的苹果品种及砧穗组合,研制出了适用培养基质;对控根

容器苹果大苗的定植、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管理、

树体管理方法等进行了集成研究,提出了系列管理关键技术

;对控根容器苹果大苗移栽及移栽后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和

集成,提出了移栽及栽后管理要点,试验表明,3年生初挂果大

树移栽成活率达到100%,并且对当年结果无明显影响;从控根

容器苹果大苗的特点、老果园改造的迫切性与难点、控根容

器苹果大苗在老果园改造中的应用效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控

根容器苹果大苗用于快速建园及老果园改造更新的可行性及

/209/ 利用控根容器培育苹果大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应用效果。项目在三门峡湖滨区兴建了控根容器苹果大苗培

育试验示范基地,基地面积220亩,累计培育控根苹果树大苗

20万株,基地新增净利润为950万元。累计在三门峡、濮阳等

地推广种植面积2400亩,每亩每年增收2000元,仅2010到201

2三年间为果农累计增收1400余万元,除经济效益外,还取得

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研究,认为利用新型控根容器培育

苹果大苗以及利用控根容器大苗来实现新建果园早丰产、老

果园快速更新系列技术应用效果理想,可为我省老苹果园的

大规模快速更新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为我省苹果产业的稳定

发展做出贡献。

/210/ 贝类即食食品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贝类即食食品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1、调味贝类即食食品:水分60%-64%,盐份2.5%-

4.5%,呈淡黄或烤黄色,具有烘烤调味贝肉特有的香味及滋味

,5℃下保质期达到6个月以上。2、贝类烟熏制品:水分34%

-38%,盐份2.5%-4.5%,呈深黄或褐黄色,具有烟熏贝肉特有

的烟熏香味及滋味,常温下保质期达到4个月以上。3、贝类

沙司制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40%,盐份2.5%-3.5%。

呈酱状,酱体均匀细腻,有少量贝肉呈颗粒状,粘稠适度;具有

贝肉沙司应有的香鲜气味及滋味,常温下保质期12个月以上

/210/ 贝类即食食品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以上产品卫生指标均符合企业标准。项目执行期内累计实

现销售收入3400万元,利税860万元。

/211/ 海生鱼类硫酸软骨素提取技术的研究
海生鱼类硫酸软骨素提取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研究鱼类软骨提取硫酸软骨素的工艺技术,开发硫

酸软骨素原料新的来源;鲨鱼软骨采用增大碱浓度提取-复

合酶水解-浓缩后酒精沉淀等技术工艺,提高硫酸软骨素产

品收率和纯度。以孔鳐软骨为原料提取硫酸软骨素及其提取

技术工艺研究;研究硫酸软骨素钠盐经树脂处理、氢氧化钙

和氯化钙离子转型,制备硫酸软骨素钙的技术工艺;研究用

凝胶过滤与离子交换层析结合的方法纯化硫酸软骨素,其纯

度达分析纯;硫酸软骨素生产同时考虑废液中水解蛋白的回

/211/ 海生鱼类硫酸软骨素提取技术的研究

收利用,实现无废水排放的清洁化生产;建立多种硫酸软骨

素分析方法,并给予综合比较评价。

/212/ 中蜂大蜡螟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蜂大蜡螟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本项目于2018年5月由重庆市科技局下达,实施期限

为2018年5月至2021年7月,国拨经费10万元。本项目针对中

蜂主要敌害大蜡螟(巢虫)进行防治研究,为寻找无药物残

留的绿色防治技术,项目从物理的防治方法着手,对大蜡螟幼

虫和成虫进行防治试验。设计大蜡螟幼虫诱导剂配方,巢虫

的吸引率达62.9±13.0%;利用大蜡螟和中蜂体型和生物

学特性的不同,设计巢虫引诱盒,可有效治疗已被大蜡螟侵害

的蜂群;通过规模化蜂场安装集成防控装置,实现不需进行开

/212/ 中蜂大蜡螟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箱操作就能防治大蜡螟成虫,相对于空白对照蜂场,试验蜂场

巢虫发病率降低33%,最终达到规模化蜂场预防大蜡螟的目的

。项目集成了中蜂大蜡螟综合防治技术,极大限度的降低中

蜂蜂场被大蜡螟侵害的风险。该套集成技术是一种绿色高效

防控技术,药物不直接接触巢脾和蜂群,不污染蜂产品,实现

蜂产品绿色生产。本套绿色节约型防控技术可作用于大蜡螟

高发地区,规模化蜂场,可调查地区蜂场大蜡螟流行病学,为

规模化蜂场做好防控措施作好技术支撑,具有省人力、无风

险、无污染、高效防控的特点。项目组在荣昌区昌元街道新

店子村和江津区朱杨镇福宝村建立中蜂病敌害绿色防控技术

示范场2个。项目实施期间在彭水县和武隆区进行推广示范

,推广蜂群1500余群。培训蜂农108人次,发放资料200余份。

/213/ 闽甜208
闽甜20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闽甜系0283(来源于美国甜玉米Bss-5

805)×闽甜系0155(来源于国内骨干种质甜33)特征

特性:春播出苗至采青平均日数78.7天。平均株高235.4厘

米,穗位高89.7厘米,株型半紧凑,穗长19.75厘米,穗粗

4.76厘米,秃尖长3.43厘米,果穗长锥型,穗行数14-16行

,行粒数34.0粒,籽粒马齿型、黄色,鲜果穗重290.4克,

百粒重32.97克,出籽率68.43%。两年区试田间调查中抗茎

腐病,中感纹枯病、玉米螟,抗锈病、粒腐病、矮花叶病、

/213/ 闽甜208

粗缩病,抗倒性中等。室内接菌鉴定高感小斑病、大斑病。

鲜果穗品质综合评分83.2分,综合评价中等。产量表现:2

004年参加省区试,鲜果穗平均亩产1100.9公斤,比对照穗

甜1号增产23.17%,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鲜果穗平

均亩产955.2公斤,比对照粤甜3号增产4.07%,达显著水平

。2006年全省玉米生产试验,平均鲜果穗亩产848.4公斤,

比对照增产6.60%。栽培技术要点:与普通玉米或其他类型

玉米严格隔离种植。隔离区的范围要求在500米以上,采取

时差隔离则要求花期相差30天以上。气温稳定通过12℃时播

种;双行穴播,株距25-30厘米,亩密度3600-3800株;用不

易板结的过筛垃圾土或火烧土盖种2-3厘米,同时施用适量

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肥水管理掌握前足中够后促控原则,

亩施纯氮15-18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8-10公斤

;磷肥一般做基肥一次施用,钾肥3-4叶期施用,氮肥分基

肥、苗肥、壮秆肥和穗肥施用,比例约为2.5:2.0:3.5:

2.0,尽量增施有机肥。水管上苗期注意排水防渍,进入大

喇叭口至灌浆期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防治病虫杂草。授粉后

21-23天适时采收。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闽甜208属鲜食甜玉

米杂交新品种,春播出苗至采青日数79天左右。丰产性较好

,品质中等,高感小斑病、大斑病。适宜全省玉米产区种植

,栽培上应注意加强穗肥的施用,适时采收。经审核,符合

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14/ 家蚕新品种“渝蚕1号”的选育研究与推广应用
家蚕新品种“渝蚕1号”的选育研究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西南大学在重庆市2002年科技攻关计划资助下,采

用分子标记等先进育种技术选育成功,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

的家蚕新品种“渝蚕1号”,于2004年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

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家蚕新品种联合鉴定,并

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200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品种主要

特点是强健、高产、优质。2006年获得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资金资助,进行家蚕新品种“渝蚕1号”的推广与示范

,该项目中试、转化的主要内容是采用“优良品种+高产优

/214/ 家蚕新品种“渝蚕1号”的选育研究与推广应用

质关键技术+先进设施”的模式,建立新品种繁育技术中心

和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高产优质配套技术体系,为大面积

推广应用提供成功的样板。通过项目主持单位重庆市西里蚕

种场和合作单位西南大学共同努力,2006-2008年期间,在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推广应用“渝蚕1号”共计11

2万张。蚕茧平均全茧量2.57g,对比提高10.8%;茧层率25

.63%,对比提高12.4%;茧丝长1375m,对比提高19.8%;解

舒率71.3%,超过对比品种;公斤茧制种量4.1张,比国家对

照种(菁松皓月)提高12.6%;平均单产35.8kg,比对照品种

提高3.3kg;鲜茧出丝率17.2%,对比提高1.2个百分点。3年

间产鲜茧4000万余kg,净增鲜茧36.9万kg,蚕农销售蚕茧收

入8亿余元,增加直接经济效益7392万元,缫丝厂缫丝690万

kg,产值13.8亿余元,净增生丝45万kg,直接经济效益962

3万元。共计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7亿元,出口创汇8276万美

元。家蚕新品种“渝蚕1号”的选育研究与推广应用,有效

地克服了西南地区推广品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能显著

提高蚕农和缫丝厂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促进西南地区蚕丝业

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快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

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家蚕新品种“渝蚕1号”

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215/ 果蔬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发与应用
果蔬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果蔬生产国,但采后保鲜问题

突出,一方面,采后损失大,另一方面,采后品质和安全越来越

被消费者关注。低温、气调、湿度控制是果蔬贮藏的基本技

术。乙烯在众多果蔬采后品质变化中起关键作用。人类既需

控制乙烯,防止果蔬衰老、保持品质,又需利用它,保证果蔬

正常成熟。1-甲基环丙烯(1-MCP)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

学家发现的,迄今为止抑制乙烯作用最有效的成分,它用量很

少、安全性高,在发达国家率先批准使用。多年来,我国缺乏

/215/ 果蔬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发与应用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MCP制造和剂型技术。在利用乙烯催

熟方面,我国也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果蔬采后病

害控制中也存在着安全性低、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

述乙烯控制与利用以及病害防治等影响我国果蔬采后产业的

三个重要问题,我们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了10年技术公关

,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主要成

果进行了大规模推广。1、1-甲基环丙烯(1-MCP)产品创制

与应用技术创新。(1)发明了1-MCP合成新工艺,创制了1-

MCP新剂型,突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获授权发明专

利2项;作为第一个国产品牌(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了国

家有关部门登记并批准使用。(2)创新了1-MCP的应用技术

,解决了西兰花、香蕉、葡萄、苹果等十余种果蔬采后保鲜

中存在的问题,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截止到2012年,我国苹

果总贮量的38%,猕猴桃总贮量的52%应用本创新产品和技术

。2、无残留催熟产品创制与技术应用创新。(1)研发的新

型果蔬催熟剂,解决了我国香蕉、芒果等采后催熟中主要应

用乙烯利溶液,存在化学残留、操作繁琐、腐烂率高等技术

难题。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截止到2012年,我国香蕉总量的

62%,应用本发明产品和技术催熟。(2)探明了我国主栽梨

品种皇冠梨果皮褐变(鸡爪病)的生理原因-乙烯产生障碍

;发明了低浓度乙烯短期处理,解决皇冠梨果皮褐变的新技术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该技术在梨贮藏企业进行了产业

化应用。3、果蔬采后防腐保鲜产品和技术创新。(1)发明

/215/ 果蔬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发与应用

了SO2(国内外广泛用于葡萄防腐保鲜)葡萄保鲜片的新工

艺、新配方,延长了葡萄保鲜时间,解决了SO2漂白的技术难

题,显著提高了保鲜效果。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多年来,我

国葡萄总贮量的30%以上,中长期贮藏总量的60%以上应用该

技术和产品。(2)创制了二氧化氯缓释保鲜剂,解决了这一

5A级安全保鲜剂,药效期短,使用不方便等难题,为猕猴桃等

多种果蔬安全防腐找到了新途径。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

3)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体过氧化氢缓释剂,解决了

芒果采后防腐中,使用咪鲜胺等传统农药型保鲜剂存在残留

的问题。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项目实施10年来,研发的新产

品和新技术在全国1800多家果蔬贮藏、物流企业进行了推广

应用,保鲜果蔬1600多万吨。项目执行期内,为果蔬保鲜企业

培训技术人员1万多人次,实现经济效益达200亿元。国内权

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具有显

著的创新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6/ 小麦良种繁供体系建设与探讨
小麦良种繁供体系建设与探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课题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850亩,仓库5间,晒场

500平方米,以镇农技站为中心,以各村良种供应点为辐射点

的供应体系已经形成,三年共繁小麦良种50万千克。97年全

镇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统一供种率95%。96、97年项

目区小麦单产依次为457.5、462.7千克,分别比实施前三年

增产13.6%、14.9%。累计增产148.8万千克,三年引进新品种

(系)23个,筛选确定近几年内当家品种为876161、鲁麦22

,储备了一批有增产潜力的新品种。试验摸索出了新品种的

/216/ 小麦良种繁供体系建设与探讨

特征及在本地适应性栽培特点。完成了磷锌配施对小麦产量

的影响,小麦种衣剂包衣增产技术等有关专题研究试验,并在

项目区内大力推广了精播、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等增产技术

/217/ 一种粳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
一种粳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杂交粳稻遗传育种领域,

特别是一种粳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二)背景技术在粳

稻杂种优势利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进不育系的某些性状

,转育新的不育系,从而获得新的优势组合。一般的不育系转

育,是选择对不育性具有保持能力的品种或保持系与不育系

杂交,再用保持系做轮回亲本回交,连续回交5次以上完成核

置换,即可获得除育性以外其他性状与保持系基本相同的不

育系。目前通常采用的转育方法是“南繁北育”,即每年在

/217/ 一种粳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

中国长江以北及云贵高原海拔1400米以上的粳稻种植区杂交

选育、在海南增加繁殖一代。该方法的缺点是选育速度慢、

转育过程耗费时间长。(三)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

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能显著提高粳稻不育系转育速度,改

进不育系性状,提高育种效率的粳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粳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其特征

在于:以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或云贵高原海拔1400米以上粳稻

种植区为育种目标区域,在目标区域开展本地育种,选择对三

系杂交粳稻不育系有保持能力的优良粳稻品系作为父本,与

不育系杂交;将杂交1代带到海南与保持系同时种植,其后代

经镜检花粉,对不育彻底的株系用相应的父本系回交,成熟后

马上收获并立即在海南采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播种、回交,循

环进行至少5次后获得稳定的不育系;将该不育系种子带回到

选育目标区种植,进行一次性状选择,即可获得新的不育系。

一种上述粳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杂交的

杂种1代开始,在海南连续进行以后的各代回交,均采用高密

度直播,播种密度为干稻种45~55g/㎡;在全生育期控制较低

的氮肥施用量和灌水量,以促进个体提早进入生殖期生长并

实现快速成熟,氮肥施用量不超过7.5g/㎡,灌水量在分蘖后

减少,只要能保持叶片不卷曲即可。一种上述粳稻不育系快

速转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回交获得的种子与回交父本均单

株收获,成对种植,下次回交采取成对回交形式。一种上述粳

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回交转育种子可以在

/217/ 一种粳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

采取盆栽直播。本发明的优点:1.由于在海南一年内可以完

成3次回交,故能在2年内完成一个新的不育系转育,提高了不

育系育种效率,较一年本地1代,海南加繁1代的方法节省时间

1-2年。2.由于利用现有的稳定品种(或品系)进行不育系

转育,不用进行农艺性状选择,不需要考虑一些性状在海南表

达与在选育地表达的差异,而只需要选择与保持系农艺性状

相同而表现不育的株系;该方法也可以扩展到对环境钝感性

状的改造,即在海南与在选育地均可充分表现性状的回交转

育。3.由于回交转育种子可直播在装有稻田土的盆中,移动

方便,在灾害天气来临时将其移到室内,避免因台风暴雨等自

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即保证安全生长、杂交;也利于对水分的

控制,降雨时移入防雨棚,控制土壤含水量。综上所述,本发

明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粳稻不育系选育速度、改进不育系性状

、提高育种效率、安全实用的粳稻不育系快速转育方法。

/218/ 超高压及双包被技术在番茄红素微胶囊中的应用
超高压及双包被技术在番茄红素微胶囊中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1.1课题来源(1)2012年自治

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双包被番茄红素微胶囊研制,

项目编号:201217150,起止时间:2012.3.30-2014.12.30,

30万元(2)横向课题:巴州地区特色药食两用资源的开发

利用,项目编号:201304061066,起止时间:2013.1-2014.6

,20万元。1.2立项背景(1)符合国家、自治区产业发展的

政策,有利于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番茄作为新疆的优

势和特色资源,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新疆轻工

/218/ 超高压及双包被技术在番茄红素微胶囊中的应用

业将在“红色、绿色、节水、棉秆制浆、制糖”五大领域实

现大发展。“红色产业”是指番茄制品和辣椒产业,在“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轻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新疆番茄

产业应以“稳定产量、调整结构、提质增效”为目标。(2

)新疆番茄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新疆的番茄酱产品加工产

量虽然较大,但番茄红素的产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2010

年计,全球番茄红素总产量达8000吨,但多为合成品,天然番

茄红素仅占20%。新疆为国内最大的西红柿生产基地和天然

番茄红素出口基地。出口天然番茄红素约100吨,在国际市场

上还只占很小的份额,因此,加强番茄红素产品的生产,具有

广阔的市场前景。(3)有利于提高新疆番茄红素产品的技

术水平番茄红素(Lycopene)已成为目前国内外食品、营养

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也是近十年来国际市场销势较好的天然

色素产品。但存在技术问题:(1)番茄红素的顺式结构比

例低。而顺式结构的番茄红素比反式异构体更易被细胞吸收

,因此很有必要提高番茄红素的顺式结构比例。(2)目前一

次包被的番茄红素微胶囊,虽解决了番茄红素水中溶解性差

、对光、热和氧不稳定问题,但产品的粒度较小,容易发生静

电吸附,出现粘连、结块等质量问题。国家科技部多年来始

终高度关注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的发展动向,超高压(100-80

0MPA)是一种非热加工手段,项目组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处

理可大大提高顺式番茄红素比例(由13.25%提高至45.69%)

,采用多孔淀粉对一次包被番茄红素微胶囊进行吸附,制备的

/218/ 超高压及双包被技术在番茄红素微胶囊中的应用

双包被番茄红素微胶囊,可解决一次包被微胶囊产品的质量

问题。而关于该项目超高压预处理番茄红素油树脂、两次包

埋制备双包被的番茄红素微胶囊未见报道。2、技术原理及

性能指标2.1技术原理利用超高压技术非热处理手段结合及

其它条件提高番茄红素顺式异构体比例,采用双包被技术克

服普通一次包被的番茄红素微胶囊静电吸附、粘连结块等质

量问题。2.2技术性能指标(1)确定超高压异构化工艺:通

过超高压使顺式异构体比例在45~50%;(2)确定一次包被

最优工艺,筛选合适壁材,确定芯壁比、超声乳化共工艺条件

、喷雾干燥工艺条件;(3)确定二次包被最优工艺:制备双

包被番茄红素微胶囊,要求包被率达到90%以上,番茄红素含

量达到10%以上、顺式异构体比例在45~50%、颗粒形态均匀

;(4)双包被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稳定性评价。在常温保持

3个月,番茄红素保持率90%以上为考察指标;(5)制订企业

标准。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率先将超高压技术应

用在番茄红素顺反异构体的转化上,超高压处理后使顺式番

茄红素比例由13.25%提高至45.69%,提高了番茄红素的生物

利用度。(2)率先采用双包被技术应用在番茄红素微胶囊

的制备上,解决了普通一次包被的番茄红素微胶囊静电吸附

、粘连结块等质量问题。在储藏90d后,番茄红素保持率达9

2.60%。项目在技术方法上有较大突破,自主创新程度较高,

项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

/218/ 超高压及双包被技术在番茄红素微胶囊中的应用

和安全性较成熟,可行性高,产品质量好,已经在全区地方应

用。除了应用于食品工业以外,关键技术也可用于制药、化

妆品,安全无风险。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5.1应用情况

与新疆特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制订并获批1项企业标准

:特康牌番茄红素粉(Q/TKSW0002S-2014);通过自治区级

新产品鉴定1项:双包被番茄红素微胶囊【证书编号:2015

(5)号】。发表论文7篇,其中EI检索1篇,培养创新型人才

4名,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项目中的专利技

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双包被法制备番茄红素微

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410210824.1)已经推广

应用到一些食品企业,在对一些活性原料配比时采用包被技

术,可使原料高效结合,从而有效成分得到很好的保持;超高

压改性技术用于以核桃、鹰嘴豆等坚果为原料的营养粉生产

中,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

,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用较大,。5.2存在问题

第一方面,科学研究上:(1)在超高压异构化方面尚需要探

索可在线检测的有效的定量分析技术和手段;第二方面,应用

研究上:尽管与新疆特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制订并获

批一项企业标准:特康牌番茄红素粉(Q/TKSW0002S-2014)

;并通过自治区级新产品鉴定1项:双包被番茄红素微胶囊【

证书编号:2015(5)号】。但是由于超高压设备的限制使

得产品产业化及经济效益的产生尚需要一定时间的运作。

/219/ 晋香核桃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晋香核桃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晋香品种的坚果中等大,圆形,平均单果重11.5g

。壳面光滑美观,壳厚0.75mm,壳薄而不露,缝合线较松,

可取整仁,出仁率63.97%,浅色仁比例占到96%,仁饱满,

风味特香,品质上等。在近年的市场销售中倍受青睐,价格

是一般优种核桃的2~3倍,商品性能佳。该品种枝条细、硬

,髓心较小,生长势中等,丰产性中等,单位树冠垂直投影

面积产仁量0.18kg/m^2。树形宜采用开心形,修剪适当中短

截,以促进发枝。栽培密度较广泛,密植时,可与生长势较

/219/ 晋香核桃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弱的品种配置,密度较小时,可与任何品种配置。抗逆性、

适应性较强,栽培范围较广。雌花开放时间较晚,可减轻晚

霜危害。一年生枝抽梢较轻。在屯留主点和各区试点发现病

害株较少,抗病性较强。该品种可在晋中以南以及生态条件

类似的平川或丘陵地区栽培。在干旱地区栽培时要加强肥水

管理,提高该品种的生长势和丰产性能。

/220/ 嘉兴气候数据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嘉兴气候数据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全球变暖背景下,各地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和极端

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虽然嘉兴已积累了近60年的气象数据资

料,但缺乏对气候资料的系统整理,从而无法充分发挥气象数

据资源在现代业务体系中的应用。此外,实际工作中发现目

前使用的数据库中天气现象错误较多,需要进行核对校验后

使用。因此,根据实际业务工作需要,申请了“嘉兴气候数据

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项目,经项目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历时

2年完成了原定的各项任务。项目检验校对了嘉兴数据库中

/220/ 嘉兴气候数据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2010年之前的天气现象部分,并发现了错误来源,提出改进意

见,以避免今后资料数据入库再次产生类似问题。项目整理

了嘉兴常规气候资料供业务使用和服务应用,并便于气候概

率分析服务应用。系统性整编了嘉兴全市各站秋冬季冷空气

影响、全年各等级降雨、冬季各等级降雪情况、气象四季、

地区气温极值、梅雨、暴雨、影响台风、以及各类对社会影

响较广的天气现象的初(终)日等有关气候资料数据库,并

通过内网全市共享应用,使用范围广,数据权威有依据,实用

性强,使用方便。弥补了我局缺乏系统性气候资料的空白,项

目成果于2012年边整编边投入业务使用,很好的支撑了全市

气象一体化业务工作,并对拓展决策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提

供基础,有力的保障了嘉兴气象局各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

/221/ 传统酱卤类肉禽调理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
传统酱卤类肉禽调理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针对传统酱卤类肉禽调理食品加工过程中存

在的卤制工艺周期长、温度高、营养流失多及多苯芳香烃类

有害物质残留等问题,结合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已有的调

理肉制品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条件,对卤汁制备、

品质控制、风味调控与保持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分别开展

了卤汁制备工艺优化、滚揉卤制工艺参数优化、熟制工艺的

确定、上色工艺的确定等实验,形成色泽固化技术、品质控

制技术、风味保持技术,实现了传统产品工业化、标准化生

/221/ 传统酱卤类肉禽调理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

产,缩短了风味形成周期,降低了卤制温度,减少了营养流失

,避免了多苯芳香烃类有害物质向禽肉制品中的迁移,提高了

食用的安全性,创建了“中式餐业西式化,传统产业工业化”

的新型餐饮模式。本项目申请国家专利一项:以蒸代卤的卤

肉加工方法(专利受理号:201310387239.4)。本项目创新

了酱卤类肉禽调理制品的加工工艺,通过优化得出最佳工艺

为:原料处理→制备卤汁→注射卤汁→间歇滚揉→干燥(70℃,

15min)→蒸制(90℃,30min)→烤制(95℃,20min)→冷却→

-18℃速冻→-18℃流通与贮藏。项目产品风味、色泽和口感

符合酱卤肉制品的特征要求,满足了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酱

卤肉制品的需求。本项目由于工业化程度高,加工出品率高

,劳动力成本低,总成本较传统酱卤肉制品低。自2012年5月

在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正式生产以来,共生产卤鸡腿530吨

、卤琵琶腿1098吨、卤翅根800吨、卤鸡脖160吨,年新增销

售收入4300万元,新增利润510万元。通过本项技术,为大用

公司中式营养快餐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根据目前的经济效益分析,此技术将会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

景,且会带动中式营养快餐产品在国民中的全面普及。本项

目的实施,建立了传统酱卤类肉禽调理食品产业化示范线,形

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带动成长一批食品加工企业,提升了产品

的市场竞争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肉类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

展。同时,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500

个,带动周边地区肉禽养殖量年增2200多万只,饲料业增产5

/221/ 传统酱卤类肉禽调理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

万吨,带领4000户农民致富,有效促进了订单式农业的发展,

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对于带动肉类屠宰加工业、香料业、

包装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对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积极作用。

/222/ 杉木第3代良种繁育技术及应用
杉木第3代良种繁育技术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湖南省林业厅计划项目。杉木

为我国特有速生优良用材树种,为加速杉木优良品种推广,建

设高效速生杉木用材林基地,大力促进林业产业体系、生态

体系建设,提高林业建设科技含量。常宁市林业局从2008年

引进杉木三代良种进行育苗,2009年春利用种子培育苗木建

立杉木三代良栽培试验基地。并于20121引进杉木第3代优良

无性系2个,建立杉木第3代采穗圃。为探索杉木在湖南丘陵

地区的生产力和速生丰产技术。二、研究目的与意义基于杉

/222/ 杉木第3代良种繁育技术及应用

木用材深受群众欢迎,及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本研究致力于提

高杉木林分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通过试验和调查总结了杉木

第3代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通过对比良种杉木试验林和一般

杉木试验林的林分生长量和生产力,探索了杉木第3代良种的

苗木培育和丰产栽培技术。三、主要论点与论据总结了杉木

第3代采穗圃营建技术,得出了弯干促萌方式为最佳的促萌方

式;对比扦插苗和播种实生苗的苗期生长状况,了解实生苗和

无性系的生长量差异和生产规律;通过对比5a生杉木第3代良

种实生苗造林和当地普通杉木造林的林分生产力,体现杉木

第3代良种实生苗的生长优势;通过分析良种杉木林地和普通

杉木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体现良种杉木林

生长的优越性。2012年,常宁市林业局通过在福建洋口林场

引进第3代杉木种子园的优良母株,建立采穗圃30亩。福建第

3代杉木采穗圃采用木桩和铁丝结合的弯干法培植技术,促进

母株多发萌条,提高采穗圃出苗率,杉木无性系扦插苗的苗木

成活率达95%,2014年产苗木在200万株以上。其繁殖系数大

、产量高、见效快,易于推广。5a良种杉木实生苗林分平均

树高生长量达到8.1m,胸径生长达到12.02cm,平均单株林分

材积生长达到0.0523m3,每公顷林分材积生长达164.84m3。

比当地普通实生苗造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年均生长

量分别的高47%,48%和178%。第3代良种杉木林分生物量达2

91.97t/hm2,比一般杉木林分生物量高27%。碳素密度达150

.16t/hm2四、创见与创新(1)成果的创造性①营建了湖南省

/222/ 杉木第3代良种繁育技术及应用

第一个杉木第3代良种采穗圃,面积达30亩;②改变传统的土压

法,采用铁丝和木桩结合的弯干法进行促萌。③5a杉木第3代

良种杉木实生苗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达到8.1m,胸径生长达

到12.02cm,平均单株林分材积生长达到0.0523m3。(2)成

果的先进性提出了杉木第3代良种采穗圃的营建技术和良种

苗木繁育技术;研究了杉木第3代良种林木各部位碳百分含量

和林分的碳密度。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1)社会

经济效益采用杉木第3代良种实生苗在湖南省常宁市营造示

范林5000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5a良种杉木实生苗林分比当

地普通实生苗造林每年每亩公顷提高了1500元收入。提高了

林农收入,大大提高了林农造林的积极性,为林农致富奔小康

提供了有效途径。(2)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本研究没有

对比杉木第3代良种无性系的造林情况,应进一步深化研究。

/223/ 猕猴桃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猕猴桃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猕猴桃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课题是陕西

省林业厅1997年下达的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陕林研9

7-10,应用领域为农业,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原陕

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陕西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共同主

持,西安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参加,经过6年的深入研究

,圆满地完成研究任务,取得了如下成果。1、首次对猕猴

桃的病虫害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陕西猕猴桃有42种病虫害

,其中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猕猴桃根腐病、黄化病是猕猴

/223/ 猕猴桃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桃主要的病害。同时对这三种病害的病原、病原菌侵染循环

规律及发病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2、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和

培养、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血清学和病原生态学的试验研

究,证明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由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

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ae)引起的病害。

发现了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不仅可以从伤口侵入寄主,并且

还能够从叶痕、果痕等自然孔口侵入寄主,提出了秋季是猕

猴桃细菌性病害防治的最佳时期。3、利用CNS膜的保护原理

和抗菌素的杀菌原理,研制出了针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防

治的特效配方A3制剂,在生产中应用证明防治效果独特。4

、根据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生机理,开发研制出了防治猕猴桃

黄化病的特效配方B2制剂,在小范围应用后表明,使用后防

治效果明显,复发率低,并且对苹果、梨、桃等多种木本植

物黄化病有治疗作用。5、确定了根腐病的病原菌,并提出

了有效防治药剂为甲霜磷锰锌。6、建立了三种病害的综合

防治技术体系,并进行了规模化推广,研建了猕猴桃病害防

治专家子系统,在“兴农网”上公开,使防治技术在全国范

围内得以辐射。课题在执行期间累计防治面积达48.3万亩次

,挽回经济损失达14640万元。同时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批

技术人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鉴定委员会

一致人为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建议

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进行推广应用。

/224/ 玉米新品种榆单9号选育与示范推广
玉米新品种榆单9号选育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玉米新品种榆单9号是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于20

03年利用自交系YD12×YD28组配而成的一代杂交种,经

2005年-2006年陕西省春播区域试验、2006年陕西省春播区

生产试验、品质分析和抗病性鉴定,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

丰产性强,平均亩产在666.6kg,且高抗大、小斑病、青枯

病,抗倒伏,结实好,适应于陕西省以及相邻地区春播区种

植。2008年3月13日,该组合通过陕西省第41次农作物品种

审定会议上通过审定,审定号:陕审玉2008006,被命名为

/224/ 玉米新品种榆单9号选育与示范推广

“榆单9号”。2008年,榆单9号参加了榆林市玉米超高产创

建活动中,农业部专家组、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对“榆单9号

”玉米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经随机选取的10个

样点,每点66.7平方米进行实地测产,测出平均亩产1067公

斤,远高出本地玉米主栽品种“哲单7号”672.9公斤平均亩

产水平,增产达48.1%,实践证明,该品种推广应用前景相

当广阔。从2008年起,“榆单9号”逐步在我市北部县区和

我省关中地区推广种植,当年推广面积10.89万亩。2009年

推广面积47.32万亩,平均亩产687.96公斤,其中陕北春播

区22.09万亩,平均亩产804.51公斤;关中夏播区25.23万亩

,平均亩产585.93公斤。2010年推广面积87.96万亩,平均

亩产742.03公斤,其中陕北春播区37.45万亩,平均亩产85

7.91公斤;关中夏播区50.51万亩,平均亩产656.12公斤。

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46.17万亩,其中榆林春播区63.45万亩

,占总推广面积的43.41%;关中夏播区82.72万亩,占总推

广面积的56.59%。2010年,榆单9号被陕西省农业厅列为陕

西省关中地区夏玉米区、陕北地区春玉米区主栽玉米品种,

公司自选项目“玉米新品种榆单9号选育与示范推广”获榆

林市2010年度科学技术壹等奖。

/225/ 早熟玉米新品种金顿1518选育与示范
早熟玉米新品种金顿1518选育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和背景金顿1518是酒泉市博世秾农作

物新品种研究所自选课题以玉米自交系BYZH079做母本,CD1

8做父本杂交于2013年育成玉米单交种。母本BYZH079是引进

国外玉米自交系编号dwzH1033做母本,与国内我所自研自交

系编号byzh107做父本杂交后,经国内冬南夏北人工自交提纯

10代性状稳定于2011年育成早熟玉米自交系。父本CD18是有

引进国外玉米自交系编号dusw334做母本,与引美系玉米自交

系CHU23做父本杂交后,又经在我国冬南夏北人工自交8代选

/225/ 早熟玉米新品种金顿1518选育与示范

育性状稳定于2012年育成的早熟玉米自交系。2013年组配成

功,定名为金顿1518。经过2014年自设的品种筛选试验、20

15、2016年自设品种对照试验、2018、2019年联合体区域试

验,表现株型好、抗病性强。2021年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第36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甘审玉202100

47。2、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该品种出苗至成熟137天,比对

照金穗三号早熟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

株型半紧凑,株高247厘米,穗位高81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

茎基紫红色,花药紫红色,颖壳紫红色。花丝黄色,果穗筒型

,穗长19.6厘米,穗行数14.7行,行粒数40.4粒,穗轴红色,籽

粒橙红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6克。3、技术创造性和先进

性(1)丰产性、稳产性好区域试验:2018~2019年参加甘

肃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09.25千克,比对照金穗三号增

产4.24%;生产试验: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51千克,比对

照金穗三号增产5.6%。7个试验点均增产,居早熟参试品种第

一位,该品种丰产性、稳定性较好。(2)综合抗性好经甘肃

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8-2019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综

合评价中抗禾谷镰孢茎腐病,高抗禾谷镰孢穗腐病,感大斑病

、丝黑穗病。(3)品质好经甘肃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检

验结果:籽粒容重780克/升,含粗蛋白(干基)7.75%,粗脂

肪(干基)4.08%,粗淀粉(干基)74.24%,赖氨酸(干基)

0.24%4、技术成熟程度、适应范围、安全性金顿1518历经多

年的区域试验,表现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综合抗性强,完成了

/225/ 早熟玉米新品种金顿1518选育与示范

所有的育种程序,符合品种审定标准。经农业部转基因植物

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非转基因品种。适宜种

植区按照推荐栽培方法在甘肃省高寒冷凉区极早熟、早熟玉

米种植区播种。5、社会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1)、社会

效益:金顿1518适宜在甘肃高海拔冷凉区和高寒阴湿区种植

,增产效果明显,特别是茎秆坚硬抗倒伏性强,高抗穗腐病,适

应机械收获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预计今后每年推广

达10万亩。同时也为甘肃省极早熟、早熟春玉米类型区种植

区提供更多的品种选择,对推进品种布局区域化,调整产业结

构起到积极作用。(2)存在的问题:新品种金顿1518高感

丝黑穗病,在生产中要做好玉米丝黑穗病高发区域或高发年

份必须防控措施。

/226/ 新世纪
新世纪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计算机制造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61号。育种者:山东省潍

坊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格兰德/

西德全雄卢克卢斯。特征特性:该品种籽粒大而饱满,亮黑

色,苗期生长旺盛,颜色浓绿,植株当年成株,茎秆粗壮,

成龄后株高230厘米以上。雌、雄株比例各半。白、绿兼用

型品种,以白笋栽培为主。嫩笋粗细均匀,不易空心、开裂

、畸形,一级笋率93.4%。区域试验田间表现较抗茎枯病。

绿笋适宜采收长度为20~25厘米,平均单支重24克,包头紧

/226/ 新世纪

实,茎基部紫根重,约3厘米,生食口感微甜,熟食芦笋味

浓重,口感佳。白笋适宜采收长度为20~22厘米,平均单支

重26克,质地脆,露土不易变色,适宜加工罐头和市场鲜销

,生食口感微苦,熟食芦笋香味浓。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

了2007年全省芦笋品种委托区域试验,2~3年生芦笋平均亩

产791.1公斤,比对照品种鲁芦笋一号增产20.2%;2008年委

托生产试验,3~4年生芦笋平均亩产1041.3公斤,比对照品

种鲁芦笋一号增产18.4%。栽培技术要点:一年四季皆可育

苗、定植,苗期70~80天。宜采用营养钵育苗。定植后生长

速度快,要求高肥水管理,营养生长期肥水猛攻。6~10月

份每隔7~8天喷一次杀菌剂防治茎枯病。采收期控制土壤湿

度防止裂笋。白笋栽培以行距1.8米、株距0.28米、亩株数

1350株为宜,前三年采收分别以70天、90天、100天为宜。

绿笋栽培以行距1.3~1.4米、株距0.25~0.28米、亩株数1

800株为宜,前三年采收分别以80天、90天、120天为宜。

/227/ 渝恢9341
渝恢934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实际粮食需求已转变为吃

得饱和吃得好相互协调发展。红米是主要的有色稻米之一,

较普通稻米具有蛋白质含量高,富含铁、锰、铜、锌微量元

素,以及γ-氨基丁酸和黄酮类等抗氧化类物质,可用于活性大

米进行开发。不仅如此,优质红米作为特种稻米,为普通稻米

价格的数倍至数十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效的促进农村

特色经济产业增收。选育米质优、多抗和恢复力好的红米恢

复系配组出适宜大面积生产所需的高品质红米杂交稻组合为

/227/ 渝恢9341

现阶段杂交育种的方向之一。优质红米恢复系渝恢9341是重

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用辽粳294为母本,与

恢复系渝恢7109杂交后经体细胞培养技术和多年系谱选择育

成的优质红米恢复系,具有株叶形态好、米质优、种皮红色

、恢复力强等特点,201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组织的技术鉴定。渝恢9341属中籼迟熟类型,生育期较长

,种皮为红色,穗大粒多,恢复力强,米质较优,中抗稻瘟病,可

选用中早熟类型、优质和抗病的不育系与其配组出高品质红

米杂交水稻优势组合。近2年来渝恢9341与渝802A、渝香81

3A和渝819A配组的红米杂交水稻组合渝优红9(渝审稻2018

0018)、渝红优9341(渝审稻20200033)和渝红优8941(渝

审稻20200034)通过或即将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所配组合渝优红9穗大粒多、分蘖力强,种皮红色、

产量高,主要品质指标达国颁3级优质米标准;渝红优9341株

型松紧适中、分蘖力较强、中抗稻瘟病,种皮红色、综合品

质指标达2级优质米标准;渝红优8941株型松紧适中、分蘖力

强,结实率高、中抗稻瘟病,种皮红色、产量高,除直链淀粉

略高一点外,其余指标达2级优质米标准。优质红米恢复系渝

恢9341的选育与优质红米组合配组应用,具有较广阔的推广

应用前景,可以弥补国内市场高端优质红米的紧缺。

/228/ 羧甲基淀粉
羧甲基淀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以玉米、红薯等淀粉为原料,进行深度开发,其价

值在于替代市场畅销的羧甲基纤维素,满足日趋紧张的市场

需求。规模:2000吨。

/229/ 应用挤压技术生产肉味香精的方法
应用挤压技术生产肉味香精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应用双螺杆挤压机,将风味前体物通过挤压膨化,

在低水分活度、高温、高压下进行美拉德反应时可行的。以

面粉作为挤压载体,最佳条件为三区温度180℃,水分含量

为15%,还原糖为D-木糖,氮源为酵母粉。通过进一步改变

氨基酸的种类、用量,可以得到不同风味的挤压香基。再经

过调香、调味,最终得到新型肉味香精。该项目技术工艺可

行,利用其制备的产品风味独特,肉味饱满、醇厚,后味好

,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

/230/ 郑白糯6号
郑白糯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品种来源:郑白糯6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

优质专用玉米育种室利用郑白糯06为母本,郑白糯01为父本

杂交育成的糯玉米单交种。2005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二、

产量表现:在2003年东南区鲜食玉米区试中,平均鲜穗亩产

807.7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6.7%。在2004年东南区鲜食玉米

区试中,平均鲜穗亩产752.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9.6%。两

年平均鲜穗亩产780.3kg,比对照种增产13.2%。三、特征特

性:幼苗叶鞘为浅红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红色,株型半紧

/230/ 郑白糯6号

凑,株高190cm,穗位70cm。花丝浅粉红色,果穗筒型,穗

长18.0cm,穗粗4.5cm,穗行数14行,行粒数33.3粒,穗轴

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30.2g,果穗匀,结实性好,品质

好,支链淀粉占总淀粉98.84%。根系发达,抗倒性好。抗大

、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中抗玉米螟。在东南

区出苗至采收平均80天,需有效积温2100℃左右。适宜种植

密度3750株/亩,一般鲜穗亩产800公斤左右。四、栽培技术

要点:1、因糯质玉米由隐性基因所控制,受非糯质玉米花

粉的影响,应采用时间隔离,空间隔离或障碍物隔离。2、

以有机肥、生物肥料为主,减少氮肥施用量,注意增施P肥

和K肥,并采用生物防治或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危害果穗。

3、根据销售和加工能力确定生产规模,分期播种,适时采

收,确保产品质量。五、适宜推广地区:根据国家东南玉米

区鲜食玉米区试结果,适宜东南玉米区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

栽培。在广东、广西、海南表现突出。

/231/ 芸豆新品种——深红芸豆
芸豆新品种——深红芸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研制了芸豆新品种——深红芸豆。该品种中

熟,直立型,生育日数93~99天,株高40~45cm,主茎分枝3~

4个,主茎节数6~7节,单株荚数10~14个,荚长10~12cm,荚

粒数3~4粒:籽粒紫红色,浅凹陷肾形,白色,椭圆形,脐环为

紫色,百粒重50~53g,百克粒数200~210粒。籽粒粗脂肪含

量1.55%,粗蛋白质含量23.07%,粗淀粉含量48.93%。200

3~2005年参加北方直立型芸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74

4.7kg/hm^2,最高单产2966.5kg/hm^2。

/232/ 黄瓜新品种“春秋王”
黄瓜新品种“春秋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春秋王”为设施专用品种,欧洲迷你型,纯雌性

,生长势强,持续结瓜能力强,耐低温弱光及高温,春秋季

均可栽培,高抗白粉病,抗霜霉病,瓜长15~18cm,果形指

数4.9,单瓜重120克左右。瓜条亮绿色,口感脆嫩。目前市

场上寡刺瘤类型黄瓜品种中,进口品种仍占主导地位,但在

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进口种子成本高,二是国外

品种抗病毒病能力普遍较差,三是栽培管理技术不配套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加入WTO的需

/232/ 黄瓜新品种“春秋王”

要,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替代进口品种的价格低廉的少刺

光滑型黄瓜推广潜力大。因此,新品种春秋王适于全国各地

大型温室、单栋大棚、日光温室中应用。可改变大型设施引

进国外品种的局面,从而可促进设施园艺的进一步发展。随

着大型设施的发展,新品种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3/ 小白芸豆
小白芸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小白芸豆是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最

新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市场需求,组织有关单位对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引进的芸豆品种进行筛选鉴定,筛

选出品质优良,符合出口要求的芸豆新品种。中熟,直立型

,生育日期92-96d;株高38-40cm,主茎分枝4-5个,主茎节

数7-8节,单株荚数17-20个,荚长8-9cm,荚粒数3-4粒;籽

粒白色,粒形浅凹陷肾形,种脐白色,椭圆形,脐环白色,

百粒重24-26g,百克粒数400粒左右。籽粒粗脂肪含量2.11

/233/ 小白芸豆

%,粗蛋白质含量24.98%,粗淀粉含量45.56%。适宜在新疆

哈巴河、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种植。芸豆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

产品,年创汇金额约1.5亿元。长期以来,由于科研基础薄

弱,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更新替代品种少,严重制约我国芸

豆产业发展,品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芸豆出口的瓶颈。

因此,加强芸豆品种改良和推广,对促进我国芸豆产区农民

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4/ 陇亚7号、天亚5号引种鉴定及推广应用
陇亚7号、天亚5号引种鉴定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成果依据我区的生态及生产基本条件和品种特点

,在推广应用中,采用以抗病丰产品种为龙头,以合理密植

为中心,以施肥为关键等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确立了水

滩地以陇亚7号为主栽品种,亩产为150kg以上的产量

/235/ “兴牧宝”高效秸秆生物调制剂
“兴牧宝”高效秸秆生物调制剂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该产品针对当前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适口性差、消化

率低、日粮中某些营养物质利用不平衡等主要问题,采用固

体发酵技术和纤维素酶工程等技术而研制的新产品。使用该

产品方便,简单,反刍动物采食效果明显。

/236/ 航天蔬菜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航天蔬菜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由余姚市润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航天蔬菜

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经过项目组全体人

员的共同努力,已完成项目合同任务。为了筛选出适宜本地

栽培的优良品种,从项目合作单位“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引进航椒10号等辣椒新品种5个,航茄8号等茄子

新品种6个,在2013年春季和秋季进行适应性试种,通过航天

辣椒、茄子新品种引进和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等试

验研究,筛选出了航椒10号和航茄8号等2个新品种,并总结形

/236/ 航天蔬菜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成了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套,发表相关论文3篇。在项目实

施期间,以梁弄基地为核心,在横路、东山等村累计示范推广

航椒10号和航茄8号5250亩,航椒10号和航茄8号的平均亩产

分别为3050公斤和4050公斤,实现总产值3675万元,比传统栽

培作物增加收入525万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

明显。项目资金使用也基本合理,已通过专家组一致认为,项

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

/237/ 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

smodiophorabrassicae)侵染引起的世界性病害,俗称“植

物癌症”。由于根肿菌专性、活体寄生性强,使得根肿病病

原流行、传播途径、侵染机制和小种分化等重要病原学基础

研究薄弱,抗病资源和抗病品种缺乏,病害测报和防治技术长

期没有突破,导致根肿病难测、难防、难治问题突出,严重制

约我国尤其四川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产业发展。在国家和部

省项目支持下,项目组通过十多年系统研究和应用,从病原学

/237/ 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基础研究入手,着力突破病原早期检测、病害预防和病后根

治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

关键科技支撑。项目主要科技创新:1.研究揭示了根肿病传

播新途径、病原群体新特征,丰富了根肿病病原学理论采用

寄主根毛与病原互作方式研究了病菌侵染过程,明确了苗期

适度低温、碱性环境可抑制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和侵染;首

次发现了休眠孢子水中存活动态和油菜种子表面带菌的根肿

病传播新途径,颠覆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根肿病只是单一土传

病害的定论;创建了中国生理小种鉴别系统,率先阐明了我国

油菜主产区根肿菌以4号小种为主的多优势小种混生的病原

群体新特征及油菜品种抗性易丧失的病原学机理;采用分根

单侧接种方法,揭示了根肿菌独特的侵染和致病方式;上述研

究为根肿病防控新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2.以病原学创

新理论为指导,创制了根肿病早期监测、绿色防控、新根诱

发的测、防、治关键技术根据高感寄主根毛接触土壤病菌后

快速发病并显症特性,发明了简单易行的十字花科根肿病土

壤带菌生物检测技术、优化了油菜根肿病菌土壤带菌PCR检

测技术,其灵敏性比其他常规PCR提高1个数量级,解决了病害

早期监测难的问题。采用药剂抑菌与寄主抗性激活的药诱协

同增效模式,创制了2种生防制剂,从60多种药剂配方组合中

筛选出2种安全高效防控药剂,创制出“药诱一体”种子处理

配方及技术,防效达70%以上;利用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化感原

理,结合四川耕作制度,从10多种四川适宜作物配置方案中,

/237/ 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筛选出大豆-油菜轮作的植物干扰、稻-油种植模式下的“调

效合一”土壤调理等根肿病高效防控关键技术,防效达60%以

上,攻克了根肿病难防的技术屏障。在阐明根肿病特殊致病

方式和患病组织新根萌发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全能性理

论,创制了根肿病患病植株外源刺激诱发再生新根技术,患病

植株存活率由13.7%提高到63.5%,突破了根肿病患病难活的

技术瓶颈。3.集成了以种子处理、土壤调理、植物干扰、新

根诱发、机械化适期晚播为核心的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防病增产效果突出,推广应用广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通过“产学研”协同、“育推用”衔接的模式加强成果新技

术的推广应用。20082017年累计应用推广2330.30万亩,新增

油菜籽28.79万吨、十字花科蔬菜27.52万吨,新增纯收益35

.78亿元,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件,制订省级地方标准4项、

部省农业主推技术7项次,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5

篇,出版著作2部。为四川油菜连续15年增产,总产、面积跃

居全国第一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238/ 黄瓜设施栽培连作障碍防治关键技术攻关
黄瓜设施栽培连作障碍防治关键技术攻关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技术说明:通过项目实施,解决黄瓜设施栽培的连

作障碍因素,延长黄瓜采收期,增加黄瓜产量,提高黄瓜品

质,比常规栽培增产30%以上,亩效益相应提高,生产上重

点掌握了黄瓜嫁接育苗栽培关键技术。1、适期播种,培育

壮苗技术;2、施足基肥,适当稀植,加强田间管理;3、采

取黄瓜绿色防治技术。应用前景:通过黄瓜设施栽培连作障

碍防治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

和生态效益,充分利用蔬菜设施,增强黄瓜抗病吸肥能力,

/238/ 黄瓜设施栽培连作障碍防治关键技术攻关

提高了黄瓜产量和品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污

染,降低农残。1、经济效益2005年新增产值74.6万元,新

增利润27.2万元,节支0.36575万元,年经济效益达到27.6

万元;2006年新增产值150.1万元,新增利润38.4万元,节

支1.01226万元,年经济效益达到39.4万元;二年合计新增

产值224.7万元,新增利润65.6万元,节支1.37801万元,总

经济效益达到67万元。2、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

开拓设施蔬菜栽培模式,大力推进黄瓜嫁接栽培技术,抗重

茬防连作障碍生物制剂应用技术,嫁接黄瓜平衡施肥技术以

及化肥农药控制关键技术,使菜农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不断

增强,种菜水平不断提高。项目实施基地都通过了农业部无

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叶榭蔬菜园艺场同时通过了上海市安

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其中黄瓜是通过认证的产品之一。

提高了蔬菜产品质量,为保障市民身体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贡

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3、生态效益项目实施2年多来

,积极推进防治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控制技术,减少了菜区化

肥农药的使用量,项目实施后相比实施前化肥使用量减少1

9.2%;农药使用量减少了8.5%。有效的配合了上海市三年环

保行动计划,改良了土壤环境,控制了农药残留,减轻了蔬

菜生产中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为松江蔬菜生产的

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39/ 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

项目-现代农业领域重点项目背景:近年来,吉林省水稻种植

面积逐年扩大,已达1100多万亩。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稻米

产区之一,吉林省水稻生产安全尤为重要。害虫危害直接造

成水稻减产,伴随气候、种植制度与品种等生态因子的变化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

ker田间种群急剧上升并成为严重影响我省水稻产量的最重

要害虫种类。水稻二化螟在吉林省所有水稻种植区均有分布

/239/ 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其中以吉林、长春、四平、通化等中部和南部稻区危害最

为严重,全省常年发生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大发生年可造成

产量损失20%~30%以上。二化螟在东北稻区的危害从上世纪

90年代才逐渐受到重视,与害虫发生规律相关的基础性研究

工作开展较晚且不深入。害虫的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是

实现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及方法。害虫的监测预警,是

在对害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等方面深入研究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是根据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

作物的物候、气象因子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后,对害虫的未

来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以及扩散分布趋势等作出预测

,提前掌握害虫发生情况,指导农林业做好害虫防治准备工作

,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害虫对作物造成损失,保护农作物增产

丰收,以达到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在经济

危害水平以下的目的。绿色防控技术中的无公害生物合理制

剂的研制及应用。目前,从水稻二化螟的发生情况来看,伴随

东北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具有产量优势的单一品种的

大面积种植、气候变暖以及长期单一化学药剂防治而产生的

害虫抗药性等一系列因素都为二化螟田间种群壮大提供了最

有利条件,使二化螟防治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因此,迫切需要

深入研究二化螟发生危害规律,完善二化螟发生预测技术,科

学有效的利用绿色防控技术来控制二化螟田间种群数量,最

大限度减少水稻产量损失。本项目以水稻二化螟的生物学特

性研究为基础,旨在提高二化螟发生预报准确率和田间种群

/239/ 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动态监测水平,研究出与二化螟田间虫态耦合度高、操作性

强的监测新技术,提出切实有效的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提高

防治效率、减少农药的盲目使用,有效降低由二化螟危害造

成的水稻减产,为构建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绿色综防体系提供

技术支撑。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鉴定成果主要技术主要

包括白僵菌防治二化螟技术、害虫发生期自动预警仪和性诱

剂自动加水装置等。1)白僵菌防治二化螟技术原理:利用筛

选出的对二化螟有高毒力的白僵菌菌株,制成可湿性粉剂,采

用田间喷雾的方式,在水稻二化螟幼虫1~2龄期时,进行防治

。白僵菌能快速的侵染二化螟幼虫,使幼虫僵化死亡,显著的

降低危害程度。性能指标:利用白僵菌防治水稻二化螟,校

正死亡率可达50%以上,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相当,因此可作

为有效试剂大面积推广使用。2)害虫发生期自动预警仪技术

原理:该仪器由环境温度模块、植物内温度模块、太阳能板

、铅蓄电池电源管理模块组成,将采集到的数据传给微机内

的害虫发生期自动预报系统,经状态指示模块和无线通讯模

块实时显示害虫在田间所处的虫态及预警信息。性能指标:

害虫发生期自动预警仪可以实时采集田间温度变化,通过温

度数据传输,使电脑实时更新数据,通过软件计算,直观的呈

现出害虫在温度的不断变化中,田间虫态信息及预警信息。

3)性诱剂自动加水装置技术原理: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使

性诱剂装置的水面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保证性诱剂的诱虫

/239/ 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质量,同时节省了日常人工加水的繁重田间作业。性能指标

:与传统性诱装置比较,性诱剂自动加水装置的幼虫效果更

好,且节省了人工加水的日常田间作业。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本次鉴定成果所包含的技术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害

虫发生期自动预警仪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20

784858.2,性诱剂自动加水装置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

利号:ZL201320672049.2.。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

安全性目前,本鉴定成果所包含的技术尚不完全成熟,一些技

术性和操作性上的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本鉴定成果所包含

的技术可广泛的应用于水稻二化螟的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

安全性高,对人畜、农田环境及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影响和破

坏。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本鉴定成果所包含的各项

技术均处于实验阶段,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时间和经费

问题,本项目部分研究还不够深入,技术推广工作还未完全展

开;本研究部分技术环节还需细化,诸如自动预警技术中信息

的传输方式仍需改进,白僵菌剂型的创制仍需加强等。

/240/ YJJY12-I 型育苗剪叶机
YJJY12-I 型育苗剪叶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特点:

  该机采用可调速的电机驱动,提高了剪叶的适应性,

节能、低噪。采用独立的气流吸叶收集系统,提高了剪叶质

量,碎叶收集彻底、卸料方便。采用可调喷药量的喷雾消毒

系统对被剪叶片全面消毒,有效避免了病菌传染。

  工作电压220v;总功率0.58kw;行走速度0~18m/min;

重量70kg;剪切速度0~400r/min;外形尺寸3930*765*1230m

m;风机风量3500m3/h;消毒液容积2.8L;喷液量0~0.14L/mi

/240/ YJJY12-I 型育苗剪叶机

n。

  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应用案例)、市场需求规模、经济

社会效益分析:

   可满足工厂化育苗“打顶、控叶、壮苗”的剪

叶作业要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41/ 优质早熟多抗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优质早熟多抗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以优质早熟多抗小麦种质创新及新品种的选

育为目标,采用不同途径和方法,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开展多种

形式的杂交组配,通过单交、复交等育种方法与现代高新育

种技术相结合,聚合优良基因,创造丰富多样的变异材料,创

新优质早熟多抗菏麦0385、菏麦0392、菏麦0302等8个小麦

新种质。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和穿梭育种方法相结合,对高代

材料加大选拔和研究力度,使其早稳定、早利用,缩短育种年

限,对优良品系重点培养,扩大繁殖,开展丰产性、适应性、

/241/ 优质早熟多抗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稳定性多点试验,培育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菏麦17。该品

种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深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冻性

一般。株高71.1cm,株型紧凑,叶片上倾,整齐度好,生育期2

40d。麦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籽粒白色,硬质,饱满。穗粒数

35.8粒,千粒重40.0g,容重789.42g/l。高抗叶锈病、条锈病

,中抗白粉病、,抗旱、抗倒性强,熟相较好。经农业部谷物

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测试:容重823g/l,硬

度指数70,出粉率72.6%,湿面筋41.1%,面筋指数54,蛋白质含

量15.0%,沉淀值34.0ml,吸水率67.9ml/100g,形成时间3.9m

in,稳定时间3.8min,白度74.7,主要指标达中筋小麦标准。

针对选育出的菏麦17小麦新品种,开展了菏麦17不同播期播

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氮磷钾施肥量及施用

时期对菏麦17产量的影响、栽培因子灌水及追肥对菏麦17产

量的影响等研究工作;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组装集成出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项目实施期间,累计示范推广菏麦

17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25万亩,培训技术人员328人,培训

科技带头人3836人。

/242/ 宁波地区韭菜根蛆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宁波地区韭菜根蛆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韭菜等葱蒜类蔬菜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蔬菜,韭蛆

等根蛆类害虫是造成韭菜等蔬菜品质降低和产量下降的主要

因素。当前生产中滥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防治韭蛆,经常发

生农药残留超标和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虽然国内对韭蛆的室

内饲养方式、生物学特性、田间发生规律、室内毒力学测定

和田间药效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有所涉及,但是主要集中在北

方。由于地区差异、作物用药水平差异等原因,韭蛆等根蛆

类害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规律、生态学特性等均有差异,因此

/242/ 宁波地区韭菜根蛆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需要对浙江省规模化种植区域韭菜的根蛆类害虫做进一步的

研究,研发出针对浙江特别是宁波地区韭菜根蛆类害虫实用

性强、无害化的防控技术。项目组通过3年多的努力,明确了

宁波地区韭菜根蛆类害虫的优势种群为韭菜迟眼蕈蚊,即俗

称的韭蛆;研究比较了标准大棚、小拱棚和露地三种韭菜栽

培模式中韭菜迟眼蕈蚊的种群发生规律,标准大棚一年发生

五代,小拱棚和露地一年发生四代,全年发生高峰为5月上旬

至6月下旬。结合生物学特性,明确春季韭蛆的防治适期为4

月底至5月上旬,标准大棚及附近区域需提早至4月中旬,秋季

防治适期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在色板应用推广方面,通过

韭菜迟眼蕈蚊空间分布研究,确认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空间

分布型为随机分布至聚集分布,主要集中在离地面0-10cm的

空间范围内,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两者的空间分布

特点都是由种群自生的特性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也

为色板应用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分析比较了黄色、红色、

桔色、绿色和蓝色等五种色板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诱集效

果,黄色最佳,但是五种颜色间无显著差异;色板悬挂方式研

究结果显示,近地面水平放置诱杀成虫的效果最好,但是考虑

到水平放置农事操作复杂,容易引起积水且只能利用色板的

一个面,以垂直近地面悬挂效果最佳。利用高温对韭蛆生长

发育的影响和韭菜较耐高温的特性,实施日晒高温覆膜法的

研究和推广。该方法分割韭菜、覆膜、揭膜、灌水等4个步

骤,充分利用晴好天气,确保覆膜过程中土层0-5cm保持温度

/242/ 宁波地区韭菜根蛆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40℃以上3个小时,以高温闷杀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研究结果

显示,日晒高温覆膜法对韭蛆有非常好的防效,7日内防效在

95%以上,显著优于其他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且

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生态环保,适合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实

施韭蛆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宁波地区韭蛆的抗药性明显低

于北方种群,但是近几年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的

抗药性上升也非常明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田间药效试

验结果表明,0.25%噻虫胺·杀虫双缓释粒、0.06%噻虫

胺颗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虫螨腈悬浮液对韭菜

的保株和韭蛆的除杀效果均较好,适于推广。项目实施期间

,该区域的韭菜质量安全有了明显的提升,2014年韭菜合格率

仅为41.%,2015-2017年本区域韭菜合格率维持在95%以上。

结合项目研究成果,制定了适合本区域的韭蛆绿色综合防控

措施,开展培训和示范区建设,每亩可减少农药施用2-3次,亩

减少农药使用量3kg,对韭菜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对农业生

态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43/ 直播水稻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
直播水稻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通过广东省竞争立项,属

于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专项

,项目编号:B11192.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①技术原理:以

直播水稻高产、低耗、高效栽培技术为研究目标。在单项关

键技术研发的基础上,集成直播水稻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体系

。具体包括:通过灭螺与水分合理调控,促进齐苗壮苗;通过

幼苗期保持土壤水分饱和,防控杂草和”水鬼禾”为害;通过

湿润灌溉,促进分蘖,增加有效苗;通过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稻

/243/ 直播水稻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

飞虱、纹枯病为害;通过增强土壤通气性,提高根系活力;通

过引进筛选抗倒伏优良品种和水分调控,减少倒伏,提高结实

率;通过水肥耦合调控,以水调气、以气调肥、促进禾苗生长

,提高水稻产量;通过直播省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生产

效益。②实际达到的主要性能指标:建设示范基地1000亩;引

进与示范新品种28个,经筛选应用推广新品种4个;研发配套

栽培新技术4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10500亩,亩产631kg,亩

增产稻谷80kg,增产率达到16%;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累

计34.3万亩,平均亩增产稻谷40kg;增产率8%;技术培训累计

62场(次),培训相关人员6100人(次);发表科技论文5篇

,其中SCI论文2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本科31人。3、技术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体现在:①利用田间水分防控杂草和“水

鬼禾”,促进齐苗壮苗;②利用湿润灌溉提高有效穗,减少病虫

害,抑制倒伏,提高结实率;③利用水肥耦合调控,确保水稻生

长所需的水、肥、气的有效供给,构建高产群体。4、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成果经多年研发、示范与推

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大面

积推广应用。本技术主要应用于直播水稻高效栽培,部分单

项技术也可应用于移栽水稻。本技术应用可节水省肥,有利

于生态环境建设。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本技术已推广应

用34.3万亩,累计使农民节本增效超过1亿元,社会经济效益

显著。6、历年获奖情况“直播水稻浅沟渗灌节水高产综合

栽培技术”2004年获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生态生

/243/ 直播水稻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

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年获湛江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244/ 公共卫生安全与重大疾病防控的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研究
公共卫生安全与重大疾病防控的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随着浙江省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已进入

快速发展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不断提高,遭受

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的威胁形势严峻;另一方面,从

地域来说,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农村要难于城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根据流行病

的时空传播特性,布设一个有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防控

网已是当务之急。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果不能及时掌

握和控制,不能对事件采取有效决策措施,将对浙江经济社

/244/ 公共卫生安全与重大疾病防控的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研究

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和后果。本项目通过对浙江省疾病防控

情况的调查研究,运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基本原理,对流行

病信息在地图上作可视化显示和分析;建立流行病的地理分

布与周围环境的数学关系,比较环境变量与流行病的空间地

理信息,模拟疾病的空间扩散与传播规律;通过数字化处理

,提出并验证流行病发病原因的假设和相应的防控策略;在

此基础上,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辅助决策系统,为我省的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和科技

支撑。

/245/ 银杏内酯B在制备抗烟草花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银杏内酯B在制备抗烟草花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提供银杏内酯B在制备抗烟草花叶病毒药物

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证明化合物银杏内酯B可以显著抑制TM

V对寄主的初侵染,从而减少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并进一步复制

和增值的机会,起到对寄主保护的作用;对TMV侵染的抑制率

优于市售抗病毒农药“病毒必克”。

/246/ 昌两优丝苗
昌两优丝苗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昌两优丝苗”是广西恒茂农

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粮发种业有限公司、南宁市恒茂种业

科学研究院利用两系不育系“昌S”与恢复系“粤银丝苗”

杂交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其中“昌S”源于“深

08S///8830S//广恢998/R71057”,“粤银丝苗”为广东农科

院水稻所的常规稻材料。2019年6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19115号”。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属生物农业技术领域。技术原理:

/246/ 昌两优丝苗

通过自主创新育成的水稻两系不育系与优良恢复系配组,选

育出生育期适宜、株叶形态及综合抗性好的籼型两系杂交稻

新品种,推荐参加广西水稻联合体试验,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

审定,熟化品种的高产高效制种技术和栽培技术,促进新品种

大面积推广应用。1.自主育成优质两系不育系“昌S”和强

优恢复系“粤银丝苗”。2.以“粤银丝苗”为父本与两系不

育系“昌S”测交,并复测、株行产比试验、试制种、产量比

较试验,育成农艺性状好,杂种优势强的新组合“昌两优1号

”,于2017年参加广西联合体试验。3.2019年6月通过广西壮

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区域包括:桂南、桂中稻作

区作晚稻,广西其他稻作区根据品种试验示范生育期选择适

宜的种植季节。4.开展高产栽培、安全制种技术研究,建立

技术服务平台,在广西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1.米质优:糙米率81.9%,整精米率64.1%,长宽

比3.8,垩白米率2%,垩白度0.3%,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

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符合NY/T593-2013《食用

稻品种品质标准》优质一等。2.高产稳产:2017年参加桂南

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49千克,比对照品种丰田优5

53增产3.34%,增产点比例85.7%;2018年续试,平均亩产489.

98千克,比对照品种丰田优553增产4.75%,增产点比例85.7%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24千克,比对照品种丰田优553

增产4.05%,增产点比例85.7%;2018年桂南晚稻生产试验平均

亩产493.96千克,比对照品种丰田优553增产4.06%,增产点比

/246/ 昌两优丝苗

例100%;桂南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39千克,比对照品种

特优7118增产2.26%,增产点比例85.7%;中稻生产试验平均亩

产589.68千克,比对照品种深两优5814增产2.24%,增产点比

例80%。3.抗性强: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8、4.5,穗

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5~9级,最

高9级,感白叶枯病。四、技术的成熟度已于2019年6月通过

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可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晚稻,广西其

他稻作区根据品种试验示范生育期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五

、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本项目成果“昌两优丝苗”目前仅在

小范围内示范种植,尚未大面积推广应用。要进一步挖掘品

种特点和优势,细化市场运作,加速新品种在南方稻区各省的

推广应用。同时需加强对该两系不育系的配组利用,获得更

多更好的中间材料进行米质和抗性改良工作,选育更多优质

新品种。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247/ “早钟六号”枇杷引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
“早钟六号”枇杷引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通过引进福建的杂交枇杷新品种,根据广东特别是

珠三角的气候特点制定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包括果园生草

或覆盖和喷水等,使能早花早果,并加以推广。主要技术特

点:①苗木品种纯正率99%;②苗木规格:粗度在嫁接口上应

大于0.8cm,有三个以上的分枝;③定植穴:1米见方;④株行

距:4~5米;⑤果园必须生草或覆盖,树盘半径0.5米内应裸

露(减少病虫害);⑥疏花穗率:50%;⑦每穗留果3~5个;

⑧9~10月份喷水间隔不能长于3天。2005年荣获广东省农业

/247/ “早钟六号”枇杷引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

技术推广奖三等奖。应用前景:经济效益:几年来已在清远

、广州、深圳、珠海、始兴、阳江等地推广种植了近两万亩

的“早钟六号”枇杷,各地的枇杷长势良好。种植枇杷至投

产,从打基础(挖定植穴、下足基肥、培育好的树势),至

种植后第四年平均每亩约需投资5800~6300元。正常挂果后

,每年平均产量620公斤,售价10元/公斤以上,每亩有365

0元的利润。生态效益:枇杷“夏萌、秋花、冬长、春实”

,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具“四季之气”的亚热带常绿果树,也

是著名的庭院植物和蜜粉源植物。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枇

杷秋冬花果飘香,对改善城市环境很有帮助。合作方式:技

术咨询。

/248/ 烟草育苗替代基质应用与推广
烟草育苗替代基质应用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所属科学技术领域:本项目属烤烟育苗研究领

域。2、主要科技内容:以筛选出可完全或部分替代烤烟漂

浮育苗基质中草炭(或泥炭)的替代材料、获得可替代草炭

(或泥炭)的替代基质为主要目的,开展了保水剂与蚓粪替

代草炭的应用与推广研究。筛选替代草炭(或泥炭)的材料

,形成替代基质的配方,研究替代基质配套育苗技术,形成技

术规程,进行示范推广。3、技术经济指标:筛选出了可完全

替代漂浮育苗基质中草炭的材料2种,优化了适合漂浮育苗基

/248/ 烟草育苗替代基质应用与推广

质使用的蚓粪生产新工艺1项,确定了漂浮育苗替代基质的配

方2个,评价了替代基质理化性状;提出了种子-基质一体化的

方法及工艺参数;研发了烤烟有机漂浮育苗方法1项;完成了

替代基质育苗效果评价;通过对替代基质配套育苗技术的研

究,形成了替代基质育苗技术规程2项;开展了替代基质试验

示范和推广。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外观专利5项,受理并公

开发明专利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4、促进行业科技进

步作用:获得了性能稳定、能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保

水剂基质和蚓粪基质,实现了基质中草炭(或泥炭)的替代

率达到100%;减少了现有育苗基质对草炭(或泥炭)的过度

依赖,满足了行业发展需求;提出的种子一体化技术和有机育

苗技术,推动了育苗技术的多样化发展;显著降低了非劳动力

成本。替代基质的应用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研

究成果对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和意义。5、应用推广情况:累计替代基质推广45.08万亩(

移栽面积),其中保水剂基质为13.53万亩,蚓粪基质为31.5

5万亩。累计节约材料成本、运费成本等非劳动力成本70.2

5万元,节约人工成本157.79万元,净增收产值1949.97万元,

新增产值2178.01万元,新增利润1166.76万元,新增税收933

.51万元;累计减少草炭开采量2100.73吨,保护湿地面积约6

002.08平方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49/ 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自选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得到省农业厅产

业项目、省科学院科技计划的资金支持。由陕西省植物保护

工作总站、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陕西中科万家农业有限

公司共同承担,历时10余年完成。项目以陕西省、市、县植

保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以陕西省科学院渭南大荔科技示范

基地为田间研究工作平台,组建多学科交融的科学研究队伍

,深入生产第一线,针对设施蔬菜病虫为害严重,农药残留量

问题突出,绿色防控技术缺乏等突出问题,通过大田定位试验

/249/ 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室内对比分析实验,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

明确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安全、有

效、绿色的防控技术,集成出主要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体系,形成技术规范,提高设施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水平。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明确了陕西设施蔬菜

主要病虫害种类有116种,其中虫害24种,病害92种,黄瓜靶斑

病、番茄黄头病、番茄褪绿病毒病为新发生病害;揭示了主

要病虫发生为害特点、灾变规律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设

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陕西设施

蔬菜生产实际,构建了设施蔬菜生态调控技术模式,筛选出抗

病虫蔬菜品种,研发应用了低温等离子体、物理诱控组合和

垄沟式太阳能消毒技术;确定了生物源农药和绿色化学农药

品种,提出了科学用药策略与施药方法;集成了主要蔬菜病虫

绿色防治技术体系,体现了技术的绿色方向和先进性。3、创

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蔬菜病虫害专家诊断系统,搭建了菜农

、专家技术互动平台;构建了适合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条件

的“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支撑+政策引导+农资配

套+生产主体”、“政府推动+技术支撑+宣传助力”3种推广

模式,为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应用提供了新的

有效路径,体现了技术的可操作性。4.项目形成10项地方标

准,(标准编号:①DB61/T396-2007、②DB61/T397-2007、③D

B61/T398-2007、④DB61/T399-2007、⑤DB61/T538-2012、⑥D

B61/T539-2012、⑦DB61/T540-2012、⑧DB61/T541-2012、⑨D

/249/ 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B61/T1048-2016、⑩DB61/T1049-2016);出版4部著作(①《

蔬菜主要病虫图说》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②《

设施蔬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2011年,陕西科技出版社;③《

蔬菜病害图鉴》2011年,陕西科技出版社;④《农药安全使用

新技术》2009年第3次印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取

得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7SR600807)。5.经济社会

效益显著。采用三区技术推广模式,坚持边试验边示范边推

广,开展各层次技术培训760多场次,培训菜农达3.4万人次,

发放技术宣传资料60多万份,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示范区

较非项目区病虫防治次数减少3~5次,化学农药使用量较非

示范区减少59.6%。在长安、高陵、大荔等21个县区,推广应

用面积324.8万亩,技术覆盖率达到85.6%,新增蔬菜总产量1

2.8亿kg,新增总产值32.5亿元,新增利润27.0亿元。显著提

高了广大种植者的技术水平。

/250/ 光化学合成维生素D2的制备方法
光化学合成维生素D2的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成果涉及光化学合成维生素D2的制备方法领域。

它将麦角甾醇与乙醇配制成光反应溶液,用低压汞灯发出的

紫外线进行光照得到维生素D2粗品转化油,再经层析、酯化

、水解等工艺后干燥得维生素D2成品。实现了维生素D2的工

业化生产,生产过程非常简便,生产成本低,为大批量生产

维生素D2,改变维生素D2需要依赖大量进口的状况提供了技

术保障。维生素D2是人和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与健康所必

须的微量油机化合物之一,药品、食品和饲料中都可以适量

/250/ 光化学合成维生素D2的制备方法

添加维生素D2来满足人或动物有规律地从外界摄取。

/251/ 城市智能型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城市智能型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城市智能型防洪减灾决策

支持系统集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神经网

络、遗传算法、系统仿真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

于一体,为城市防洪减灾决策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思路、技

术路线和实现手段。该项目达到以下性能指标:(1)集成

GIS和ES的城市智能型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框架(

2)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洪水径流预测模型(3)基于G

IS的河道、蓄滞洪区洪水演进三维动态可视化的仿真方法(

/251/ 城市智能型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4)洪水灾害损失的智能预测模型和防洪减灾方案的优化模

型(5)在海河流域城市防汛指挥系统和天津市防洪减灾规

划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成果创新性和先进性(1)提出了集成GIS和ES的城市

智能型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理论。(2)以天津市洪水灾

害为例,研制开发了城市智能型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的数

据库及其管理系统。(3)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

洪水径流的预测模型。(4)提出了基于GIS的洪水演进三维

动态可视化仿真的理论和方法。(5)提出了基于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城市洪灾损失分类,并建立了城市洪灾损失的智能

预测模型。(6)建立了基于模糊优选神经网络的城市防洪

减灾方案优化模型。3.推广应用情况和今后的改进该项目

的研究成果已在海河流域城市防汛指挥系统和天津市防洪减

灾规划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为城市防洪减灾规划、管理和

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其应用前景

十分广阔。

/252/ 果蔬安全功能化及常温生物保鲜调节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果蔬安全功能化及常温生物保鲜调节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成果研究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满足人们对

果蔬功能化的需求,同时应用常温生物保鲜调节技术,能够对

果蔬的功能化和保鲜的需求得到满足,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

务。本成果研究获得的课题支持有:(1)四川省科技支撑

计划项目,批准号2010SZ0052,多功能饮用水消毒剂的研制和

开发,2010/01-2013/12。(2)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批准

号09ZN095,甜樱桃功能保鲜剂的开发与应用,2009/09-2012

/0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870257,黑龙骨

/252/ 果蔬安全功能化及常温生物保鲜调节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青蛇藤抗肿瘤物质基础研究,2008/09-2011/08。(4)四

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批准号2004A094,果蔬功能保鲜剂的开

发与应用,2004/09-2007/08。(5)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

目,批准号2010FZ0006,苦荞降血脂功能的研究,2010/10-20

13/12。根据当前果蔬保鲜调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人们对功能

食品的要求,四川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整合了食品加工技术

、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功能食品加工技术和果品品质调节技

术,历经10年的研究,完成了对多种果品、蔬菜的功能化及常

温生物保鲜调节技术的开发,并同步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

中,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将技术开发应用到了农业的生产之中

。我们申报的“果蔬安全功能化及常温生物保鲜调节技术的

开发和应用”成果,包含了5项专利技术。利用“一种果蔬富

硒功能保鲜剂及由其制备的保鲜溶液”(ZL200810044759.

4)和“一种绿色果蔬植物调节剂的配制及应用”(ZL2000

910059591.9),可实现果蔬的常温保鲜,还可实现对果蔬功

能化的开发;“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及其抗菌蛋白”(ZL2011

10064625.0)可抑制病虫害;“一种苦荞的栽培方法和苦荞

粉及其制备”(ZL201210376401.8)可将苦荞幼苗作为一种

新型蔬菜,补充对健康有益的芦丁等生物活性物质;“傣药栘

??提取物及药材检测和鉴别方法”(ZL201310244276.X)有

助于对养生水果的开发,利用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果蔬的商

品价值,也充分地利用中国特有、长期习用的一些植物资源

/253/ 制干辣椒新品种“8819”及其配套生产新技术
制干辣椒新品种“8819”及其配套生产新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为首例具有理想株型特征的品种,属有限生

长型,中晚熟,植株生长健壮,株高60厘米,株幅37厘米,

二杈状分枝,叶片深绿厚实,结果集中,果实簇生、线型,

每簇3~7个,果长15.2厘米,果径1.25厘米,单果重7.4克

。全生育期180天左右。对辣椒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等有

较高抗性。商品果成品率85%,Vc含量155.4毫克/百克。亩

产干椒300公斤左右。其配套生产技术包括:①落水等距点播

、双膜覆盖育苗,可减少播种量,始花节位降低4~5节,提

/253/ 制干辣椒新品种“8819”及其配套生产新技术

早红熟10天左右;②辣苗移栽过程中,苗子带药、肥、水、

土四种营养和保护物质,可提早缓苗10~15天;③麦、辣、

玉梯阶套种;④隔行交替节水灌溉;⑤计产配比施肥;⑥整枝

修剪技术;⑦抗病防倒培垄;⑧化学调控生育;⑨模拟自然阴

干烘烤;⑩自然回潮。该项目适宜推广到全国大部分辣椒种

植区域。

/254/ 马铃薯 阿尔法 丰产栽培技术规范
马铃薯 阿尔法 丰产栽培技术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2000年-2003年累计种植马铃薯阿

尔法32000亩,平均亩产2250公斤,总产6880万公斤。截止20

07年6月,已增加到68000亩,平均亩产2450公斤,比当地对照

品种增产27.8%,其中2005年在西沟乡复兴村水地种植10亩,

密度3700株/亩,平均亩产达2573.8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

产25%;旱地种植30亩,密度4200株,平均亩产2685.2公斤/亩

,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27%,大庄乡浅山种植150亩,密度4200

株/亩,平均亩产2725.3公斤/亩,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0.6%

/254/ 马铃薯 阿尔法 丰产栽培技术规范

;在核桃乡排子山、大库土村种植200亩,平均亩产达2750公

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28%;马营镇安家村种植70亩,平均亩

产达2745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2.3%。2006年气候异常

,非常干旱的情况下,当地马铃薯株高不足33厘米,由于干旱

不能培土,产量几乎绝收。而阿尔法品种长势明显优于当地

品种,株高达1.2米左右,平均亩产达2350公斤。应用前景:

脱毒马铃薯阿尔法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该品种抗病性强,抗

旱耐瘠薄适用于各类生态地区种植,淀粉含量高达19.67%,干

物质含量24.53%,粗蛋白含量2.18%,维生素C含量25mg/100g

。还原糖含量0.343%。食味性好,适于加工淀粉、薯条及各

种蒸煮食品等。

/255/ 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系统建设研究
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系统建设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本研究旨通过监测系统的设计,建立具有全省代表

性的样本地区;在样本地区连续开展综合监测,掌握慢性病

、伤害的发病、流行特征以及行为危险因素变化;了解居民

营养与健康现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确定全省的主要卫

生问题,制定干预措施和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提供依据。通过

积累经验,为全省开展监测工作提供成功的机制和运行模式

。通过聚类分析、分层抽样及专家论证确定30个监测区,确

定浙江省慢性病监测样本地区。并在卫生监测区开展全人群

/255/ 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系统建设研究

人口出生、死因监测;糖尿病、恶性肿瘤、冠心病急性事件

和脑卒中等慢性病发病监测;3年1次的7500名15~69岁成人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和5年1次的1.2万中学生行为危险因素监

测;在9个监测区的9家大型综合医院和18家乡镇街道卫生院

开展医院伤害监测。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

10个县区12000户居民开展定期的社区居民伤害调查;在16

个县区开展10年1次的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长期的监测。研

究表明,监测样本设计经济合理,能较好地代表全省的水平

,监测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网络直报系统的研发和推

广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在

监测区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资料,掌握了全省居民死亡

水平、死因模式和变化趋势,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社区人群

伤害发生率、主要伤害类型和流行特征以及行为危险因素变

化;了解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产出了

健康期望寿命、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死因谱、慢性病发病率、伤害发生率、高血压、糖

尿病、肥胖等慢性病患病率、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等主

要健康指标和大量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已被浙江省发改委、

省组织部、省统计局和省卫生厅等政府多部门广泛应用到社

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实绩考核指标、统计年鉴等,为政府

决策和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已利用该研究成果于

2009年在全省所有县(区)建立了慢性病监测系统。

/256/ 高产、优质饲用玉米新品种——“衡饲12”
高产、优质饲用玉米新品种——“衡饲1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该品种在冀中南夏播株高2.8-3.5米,茎

粗2.2-3.5厘米,总叶片数21-28张,从出苗到吐丝70-75天

。生长势强,根系发达,茎杆粗壮,叶片宽厚浓绿,下部叶片青

绿而不早衰,适口性好;抗旱,抗虫,抗大小斑病,耐凉,抗逆性

强。产量表现:2003年在衡水市农科所、邓庄农业高新园区

、格林农业高新园区示范160亩,经初步测产,单株鲜重1.3-

4.0公斤,平均1.8公斤,密度4000株/亩,平均亩产青体6000公

斤,较普通玉米增产青体50%以上,最高亩产达8000-10000

/256/ 高产、优质饲用玉米新品种——“衡饲12”

公斤,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栽培要点:衡饲12种植以收获青

体为目的,春、夏播均可,播期要求不十分严格。种植密度一

般在3000-3500株。水肥管理与普通玉米无异。封垄前宜进

行中耕1次,可增强抗倒性能并促进生长发育。注意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期以含水量在61-68%时(半乳线至1/4乳线阶段

)为宜,过早影响产量,过晚则品质受损。应用前景:目前,

畜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为饲用玉米推广应用提

供了有利机遇。衡饲12玉米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产量

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饲喂青饲玉米吸收转

化率高,能显著促进牲畜发育和提高奶牛产奶量,据研究证明

,1亩饲用青贮玉米可得到2亩子实玉米的饲料单位,经济效益

十分显著,并可克服焚烧秸秆之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成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

/257/ 染色体工程改良小麦品质及其育种应用的研究
染色体工程改良小麦品质及其育种应用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是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

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资

助的开放课题(项目编号:PCCE-KF-2018-01),资助经费1

0万元,实施年限为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多年来,甘肃小

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只注重追求高产的育种目标,忽略了品

质的遗传改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和提质增效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所以,甘

肃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也迫在眉睫。②研究目的与意义:品

/257/ 染色体工程改良小麦品质及其育种应用的研究

质是小麦最重要的经济性状,品质的优劣决定了小麦的应用

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然而,我国优质小麦呈现“多的不好、

好的不多;硬麦不硬、软麦不软”的总体形势。尤其是甘肃

省推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品质亟待进一步改良。高分子量

麦谷蛋白(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亚基的组成和数量直接影响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其中1

Ax2*、1Dx5和1Dy10、1Bx14和1By15亚基等有较高的品质评

分,是公认的优质亚基。将编码这些优质亚基的基因导入甘

肃地区冬小麦栽培品种,是改良该地区小麦品质的重要途径

之一。本项目研究了甘肃冬小麦的品质现状,并对其品质进

行分析评价,通过常规杂交育种的系谱选择法结合分子检测

技术,分析外源品质基因在不同种质中的遗传表达特点,通过

染色体工程技术,定向导入优质亚基,并在杂交后代中筛选获

得优良单株和株系,以期实现优质亚基聚合,提高小麦品质。

本研究对将优质小麦HMW-GS聚合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

,育成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论点:过常规杂交和单体回交结合SDS-

PAGE、PCR、Southernblot等分子检测、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等方法,分析外源品质基因在不同种质中的遗传表达特点,通

过染色体工程技术和温室加代,快速有效地将优质HMW-GS定

向导入目标品种,并在杂交后代中筛选获得优良单株和株系

,以期实现2*、7OE、14+15、5+10等优质亚基聚合,提高小麦

品质。论据:(1)对近年来甘肃冬麦区新育成和引进的72

/257/ 染色体工程改良小麦品质及其育种应用的研究

份冬小麦新品种(系)的HMW-GS进行了检测和品质评价:H

MW-GS的组成中,Glu-A1位点的3种亚基类型(Null、1、2*)

均有分布;Glu-B1位点主要存在5种亚基类型/组合,即7+8、

7+9、6+8、13+16、20x+20y;Glu-D1位点存在Null、2+12、

5+10三种亚基类型/组合;其中,优质亚基/组合1、2*、13+1

6、5+10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0.83%、2.78%、1.39%和33.33%

。将14+15、13+16和5+10等优质亚基导入甘肃冬麦区主栽品

种培育优质小麦新品种(系),对甘肃陇东地区小麦品质改

良具有重要意义。(2)利用与面包加工品质基因(wbm)相

关的分子标记,解析了面包加工品质基因在中国新疆、甘肃

、宁夏、四川以及黄淮流域的104份小麦品种(系)和来自

巴基斯坦的92份春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和遗传规律:5

7个中国冬小麦品种(系)中均未检测到wbm基因,47个中国

春小麦品种(系)种中检测到两个品种含有wbm基因,104份

中国小麦品种(系)携带wbm基因的比例仅为1.9%;92份巴基

斯坦春小麦品种中,有8个品种含有wbm基因,比例为8.7%。初

步分析认为该基因有可能来自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

IMMYT)的春小麦种质资源。(3)从国内外引进含有优质H

MW-GS亚基组成和加工品质的小麦种质资源151份,进行鉴定

评价和创新利用,配置杂交组合262份,创制新的优质中间育

种材料24份,以代换系82TwR创制的中间材料TW98-829-1为父

本育成冬小麦新品种1个。④创见与创新:.1)利用与面包加

/257/ 染色体工程改良小麦品质及其育种应用的研究

工品质基因(wbm)相关的分子标记,解析了面包加工品质基

因在中国和巴基斯坦小麦品种中的分布与遗传规律;(2)研

究甘肃冬小麦品种中优质HMW-GS的组成和分布及其对小麦加

工品质的影响,为我省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3

)利用单体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通过温室加

代,将优质HMW-GS快速有效地导入目标品种,改良小麦品质,

创制优质种质资源;(4)解析甘肃陇东麦区优质HMW-GS基因

的遗传基础,发掘优质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利用染色体工程

法将HMW-GS基因优异等位变异聚合,明确其对小麦品质改良

的影响。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该课题从国内外引进

一批优质小麦种质资源,并进行创新利用,为我省小麦品质改

良以及优质新品种选育奠定了遗传基础,选育的优质高产多

抗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填补我省优质小麦品种的空白,

在小麦生产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显著的社会经

济效益。存在的问题:缺乏科研经费支撑,导致后续的优质

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新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等工作难以开

展。⑥历年获奖情况:无。

/258/ 果园生草覆盖对土壤微域环境的影响
果园生草覆盖对土壤微域环境的影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以探索果园生草覆盖对土壤微域环境影响规

律为先导,通过不同类型草种进行果园行间生草覆盖,阐明果

园生草覆盖对果树土壤微域环境影响规律,进而遴选出适宜

本地区果园生长的草种,并提出配套的栽培技术规程。紧密

结合生产实际,本着高效省工易管理原则,最终筛选出适宜本

地区果园种植的草种类型,并形成了两项地方标准。

/259/ 功能性多糖菊糖的提取及高果糖浆的制备与应用
功能性多糖菊糖的提取及高果糖浆的制备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菊糖是一种功能性天然配料,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和水溶性膳食纤维之功能,可作为流变及组织改良剂,水分

保持剂等广泛用于低热量饮料,低脂或非脂涂抹食品、酸乳

、冰淇淋、焙烤制品,巧克力等食品。菊糖是一种功能性天

然配料,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和水溶性膳食纤维之功能,可

作为流变及组织改良剂,水分保持剂等广泛用于低热量饮料

,低脂或非脂涂抹食品、酸乳、冰淇淋、焙烤制品,巧克力

等食品。菊糖还可显著改善食品风味和质地,增进人类健康

/259/ 功能性多糖菊糖的提取及高果糖浆的制备与应用

。因此,开发应用此类天然、健康、安全、无毒的食品配料

前景广阔。该成果采用我省的天然资源菊芋(洋姜)为原料,

经过热水提取,离子交换树脂纯化,脱色精制,通过乙醇沉

淀及喷雾干燥方法制得菊糖。再以菊糖为原料,通过酸水解

工艺制备果糖,经离子交换脱色及浓缩制得高果糖浆。

/260/ 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安徽示范区
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安徽示范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课题目标1)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

的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开展农业信息技术

的应用研究与示范,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信息技术服务运行

模式,使用户可快速获得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管理决

策和市场信息。2)建造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实用农业专家系

统,为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服务;3)完善示范网站,在网站信

息平台基础上,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为定单农业服

务,以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农业信息服务需要。2、主要研

/260/ 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安徽示范区

究内容1)围绕农业产业化,开发示范区适用的高效种植业和

养殖业等专家系统:①棉花生产管理专家系统;②水稻高产栽

培管理专家系统;③优质油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④白鹅养殖专

家系统;⑤中华绒蟹养殖专家系统;⑥砀山酥梨管理专家系统。

2)研究专家系统与模型库、数据库及GIS的有机融合技术;3

)采用构件技术,实现专家系统的不确定性推理和模糊推理;

4)研究基于信息网络的远程咨询、诊断、培训技术;5)研究

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中的科技信息服务体

系及其产业化途径;6)探索农用电子商应用的运行模式。3、

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难点1)建造完备的专家系统知识库

体系;2)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知识的表示及其推理;3)作物模拟

模型、GIS等与专家系统的有机结合;4)贯穿于农业产业链中

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及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4、创新点

1)为示范区提供雄风系列平台及系统框架,便于当地开发具

有地方特色的专家系统;2)以专业大户为重点示范对象,起辐

射示范作用,解决进村入户问题。

/261/ 加工型辣椒品种选育应用及新产品研发
加工型辣椒品种选育应用及新产品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实施期间共完成种质资源收集516份,收集到的

资源已全部进行了评价鉴定,初步筛选出优异资源151份。先

后共配制了400个杂交组合,对各优良材料的配合力进行了测

定,同时对各杂交组合进行了评价鉴定。通过组合比较、多

点试验等选育出了6个辣椒新品种。其中包括2个酱制新品种

“云干椒4号”(滇登记辣椒2012010号)和“云辣1号”(

滇登记辣椒2014049号),干椒新品种“云干椒5号”(滇登

记辣椒2014047号),高辣素新品种“云辣素1号”(滇登记

/261/ 加工型辣椒品种选育应用及新产品研发

辣椒2012011号)以及小米辣新品种“云小米辣3号”、“云

小米辣5号”。“云干椒4号”、“云干椒5号”、“云辣1号

”、“云辣素1号”已获得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云小米辣3号”、“云小米辣5号”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制定的“辣椒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云南省地方标准已发布

,编号DB53/T602-2014。此外还编制了“干制辣椒栽培技术

规程”和“小米辣栽培技术规程”。建立原原种、原种基地

15亩,生产种繁育基地40亩,已累计生产辣椒种子1050公斤,

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2个加工产品油浸辣椒和方便面调

料包均获得了专利授权。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16730亩

,新增产值4233.9万元。共开展培训78期,7330人次,发放培

训技术手册及宣传资料1.12万份,项目实施期间共发表文章

6篇。

/262/ 芹菜规模化杂交制种关键技术试验示范
芹菜规模化杂交制种关键技术试验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是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规

定考核指标1、可获得的成果:研究制定一套芹菜规模化杂

交制种技术规范,在本市宝坻区芹菜制种基地示范应用。2、

技术指标:①建立芹菜杂交原种基地10亩,原种纯度达99.5%

以上。②建立芹菜规模化杂交制种技术示范基地200亩,制种

平均亩产达55公斤,杂交种纯度达98%以上。③完成技术培训

500人次。3、效益指标:①繁育芹菜杂交良种累计1.6万公斤

,实现销售收入320万元。②制种农户每亩收入达2200元以上

/262/ 芹菜规模化杂交制种关键技术试验示范

。4、工作指标:①申请地方标准1项。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

文2篇。实际完成情况1、建成芹菜原种扩繁试验基地10亩,

建立了芹菜杂交种亲本原种生产纯度控制体系,原种纯度达

99.5%以上。2、建立芹菜规模化杂交制种技术示范基地200

亩,研究制定出一套芹菜CMS规模化杂交制种技术规范,并在

宝坻区制种基地示范应用,亩产量达到57.5公斤,累计繁制芹

菜优质杂交种17000公斤,杂交种纯度达到98%以上。帮助制

种农户实现直接经济收入累计超过70万元,平均每亩收入达

2380元。3、通过芹菜杂交种销售,实现直接经济收入349.6

6万元: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种植17万亩,新增社会

效益2亿元。4、累计培训500人次。申请地方标准1项,在核

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263/ 基于RNA的特异性PCR技术直接检测食品中的活性沙门菌
基于RNA的特异性PCR技术直接检测食品中的活性沙门菌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PC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及疾病的分子诊断

领域。特别是在微生物检测分析领域,不但可以避免微生物

表态不一致或变种带来的检测错误,更能避开微生物缓慢生

长需要较长时间和需要不断纯化鉴定的难题,将检测过程大

大缩短和简化,可由原来的几天缩短到1天甚至2个小时,并

显著减少样品中细菌分离的培养大量繁杂的工作,使致病菌

检测流程从增菌(6~24小时)→分离(24-48小时)→鉴定

(24~72小时)的传统模式进入增菌(或不增菌,0~12小

/263/ 基于RNA的特异性PCR技术直接检测食品中的活性沙门菌

时)→PCR检测(2~4小时)的现代检测模式。这一检测模式

的转变,将对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质量检测机构产生根本

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保质期较短的食品的检测具有更重要

的意义。虽然目前很多检测分析机构早已经拥有PCR仪器,

但主要是用于病毒的检测,很少应用于样品中普通致病菌的

直接检测。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PCR技术主要是基于微生

物的DNA核酸进行扩增检测,而细菌无论是在活菌还是在死

菌状态下都存在DNA核酸,从而导致PCR检测阳性的样本中实

际并无活得致病菌,这与现行的传统致病菌检测标准不一致

,即现有的基于DNA的PCR检测方法及标准不能区别样本中存

在的活态和死态微生物,成为应用PCR技术检测致病菌的瓶

颈。RNA是区别细菌死还是活的一个根本性标志。设计基于

微生物RNA的PCR检测技术,可直接检测活菌存在与否,有效

排除了传统PCR检测技术存在假阳性的可能,使PCR检测结果

与现有标准一致。该课题设计以食品微生物污染中致病性最

严重的沙门菌作为检测目标,开展该关键技术的前瞻性研究

,摸索研究基于RNA的特异性基因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将

为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新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大

大缩短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的周期,并为我国致病菌检测国家

标准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264/ 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中承式桩基础
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中承式桩基础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建筑装饰和装修业
技术详情

  在岩溶区修建桥梁桩基时,由于钻孔难以完全反映

地基内岩溶发育的实际状态,给工程修建带来许多困难,最为

典型的是地基深部岩溶水平发育造成桩端持力层性质不良,

或桩端难以设置到完整岩体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案是将桩

基加长,直至将桩设置在完整基岩上。采用这种方法处理尚

存在如下问题:①桩基加长后有可能实际承载性状为摩擦桩

,桩顶位移难以控制;②地基深部作业较为困难,常使造价显著

增高,且存在施工安全问题;③某些地段地基深部水平岩溶极

/264/ 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中承式桩基础

为发育,难以在合理范围内找到合适的持力层;④即使将桩嵌

入完整基岩,桩端周围的地基情况仍难以预测,无法保证桩端

承载力有效。事实上,地基中岩溶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垂

直发育的岩溶具有明显的由地表向深部减弱的特征,而水平

发育的岩溶则受可溶岩位置及地下水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埋藏

深度。工程中常遇地基上部一定范围内岩体工程性状尚好,

而往深部较长范围内地基条件均较差的复杂情况。适用于岩

溶区的中承式桩基础,在桩身中部设置一级中承面,中承面下

方设置垫层,通过垫层的刚度调节,保证各段桩身侧摩阻力先

于中承力发挥,即可达到将桩中承在岩溶地基中力学性质相

对较好部位,并保证工程安全的目的。项目实施条件:岩溶

地区公路修筑。

/265/ 食用花卉乳制品应用技术成果转化
食用花卉乳制品应用技术成果转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通过相关研究已经获得花卉产品生产技术文件

3份,建设完成产品生产线3条,目前已经成功上市销售花卉乳

产品3个。(2)通过技术研究已经申请花卉谷物饮料发明专

利1项,发表清爽型玫瑰花乳饮料开发论文1篇。(3)已经上

市产品感官指标:色泽正常、滋味、气味正常,组织细腻、

均匀;发酵乳产品理化指标:①玫瑰樱桃风味发酵乳乳脂肪≥

2.8%,蛋白质≥2.7%;②饮用型鲜花酸奶(玫瑰味)乳脂肪≥2.

8%,蛋白质≥2.9%;③常温鲜花酸奶乳脂肪≥3.0%,蛋白质≥3.0%

/265/ 食用花卉乳制品应用技术成果转化

;微生物指标:微生物指标符合相关产品执行标准GB19302的

要求。

/266/ 国审大豆"登科1号"等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国审大豆"登科1号"等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大豆是内蒙古自治区播种面积第二大的作物,是自

治区的优势产业,呼伦贝尔是全国最重要的大豆商品粮基地

之一。因此选育及开发优质大豆新品种,对提高单产、提升

品质有极大的必要性,对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增强呼伦贝尔

大豆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育优质、多抗、广

适应性大豆新品种,同时研究与其配套的节本增效丰产栽培

技术措施,争取在优质、高产、广适应性的聚合上有所突破

。“登科1号”和“蒙豆14号”是该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之

/266/ 国审大豆"登科1号"等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一,也是内蒙古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高油大豆

品种,为自治区首创。“登科1号”粗蛋白含量37.74%,粗脂

肪含量22.18%,较普通大豆高出3个百分点,是高油大豆品种

,生育期111天;“蒙豆14号”粗蛋白含量40.70%,粗脂肪含量

20.93%,较普通大豆高2个百分点,属准高油品种,生育期113

天。这两个品种能够覆盖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北部60%的

大豆主产区。这两个品种表现为熟期适中;抗逆性好(抗旱

、抗涝、抗倒伏);抗多种病害;产量高(平均单产170kg)

;比当地普通大豆增产10%以上;适应性广(在2200~2300℃

积温区可春播种植,在2500℃以上积温区可做救灾品种或夏

播品种使用),实现了多种优良性状的聚合。“蒙豆14号”

2006年国家审定,“登科1号”2009年国家审定,相继被列为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主导品种和农业部大豆主导品种。适宜在

内蒙古呼伦贝尔中南部和兴安盟北部、黑龙江第三积温带下

限和第四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和新疆北部2200~2400℃积

温区种植,推广应用范围涵盖了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北部

60%的大豆播种面积。推广过程中,建立了12个标准化栽培技

术试验示范点,提出了一套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技术,并进行了

数十次的技术宣传和培训,企业与种植户签订购销合同。在

内蒙古东北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北部地区、新疆北部地区

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450多万亩,新增

产值3.4亿元,油脂企业间接经济效益1.6亿元。

/267/ 营养“保鲜鸡蛋”新技术研发与推广
营养“保鲜鸡蛋”新技术研发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禽蛋具有高营养、易消化吸收等特点,已成为世界

各国人民的高档优质食品,它同肉品、乳品、蔬菜、粮食一

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营养食品。国外蛋品经过初加

工或深加工的半成品、再制品和精制品以及用禽蛋为主要原

料的新产品不断涌入市场。液体蛋、冰冻蛋、干燥蛋粉、保

鲜鸡蛋等成功加工技术在广泛应用。然而作为是世界上鸡蛋

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的我国在蛋制品却很少。特别是

蛋鸡养殖业已经成为蓟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近几年得到

/267/ 营养“保鲜鸡蛋”新技术研发与推广

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套的鸡蛋产品深加工设备与技

术,更好的为蛋鸡养殖农户提供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促进

全县养鸡行业的发展,并拉动于桥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

业。项目建设切实可行。

/268/ 许科豆1号
许科豆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中豆41/郑196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

品种。平均生育期105.0天,有限结荚;株型收敛,平均株高8

2.0cm,平均底荚高度24.8cm,主茎节数14.2节;卵圆叶,白花

,灰毛;荚皮灰褐色,百粒重21.0g,椭圆粒,种皮黄色,有光泽

,浅褐色脐;落叶性好,不裂荚。抗性鉴定:经南京农业大学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2018年大豆花叶病毒(SMV)

流行株SC3(弱毒)的病情指数为25、表现中抗,SC7(强毒

)的病情指数为38、表现中感;2019年大豆花叶病毒(SMV)

/268/ 许科豆1号

流行株SC3(弱毒)的病情指数为41、表现中感,SC7(强毒

)的病情指数为36、表现中感。品质分析:经农业农村部农

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2018年蛋白质(干基

)含量41.72%,脂肪(干基)含量20.1%;2019年蛋白质(干

基)含量42.1%,脂肪(干基)含量20.0%。产量表现:2018

年参加河南省普通组大豆区域试验(B组),7点汇总,增产点

率85.7%,平均亩产183.5kg,比对照郑196增产4.7%;2019年续

试(C组),6点汇总,增产点率66.7%,平均亩产230.9kg,比对

照郑196增产8.1%。2020年参加生产试验,8点汇总,增产点率

100%,平均亩产213.6kg,比对照郑196增产7.5%。栽培技术要

点:(1)播期和密度:6月上中旬足墒播种,适宜密度1.2-

1.4万株/亩。(2)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管理,及时间苗、

定苗;及时除草,花荚期注意喷施叶面肥,及时排水以防止涝

害发生。(3)病虫害防治:防治大豆生产田常见病虫害外

,苗期、开花期、结荚期注意防治刺吸式昆虫危害以防止症

青发生。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

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各地夏播种植。

/269/ 大樱桃优质新品种引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大樱桃优质新品种引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从2006年和2007年的“全国大樱桃产业发展学术研

讨会”上了解,到2010年我国将新增加大樱桃栽培面积100

万亩左右。本研究选育出的3个优质大樱桃新品种:砂蜜豆

、红手球、8-102,早产、早丰、果个大、口味好、效益高

、符合出口果标准要求。其中紧凑型的砂蜜豆,单果重11~

12g,深受消费者喜欢;极晚熟的红手球,果肉硬、味甘甜

、极晚熟、售价高,深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喜爱;极晚熟的

8-102较拉宾斯丰产,果个又大、肉硬,售价高,延长果品

/269/ 大樱桃优质新品种引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供应链,极大地满足生产和市场需要。目前,这三个品种,

尤其砂蜜豆,不仅在山东的大部分地市已大面积种植,而且

先后扩种到北京郊区、辽宁大连、旅顺、陕西的霸桥、铜川

、四川的阿坝自治州、新疆的喀什地区、河南的郑州、上海

的崇明岛、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已成为广大果农和消费

者喜爱的优良品种。预计,在各地新发展的大樱桃面积中,

上述品种将成为重要的主栽品种。目前,已推广面积达11.

8万亩,取得经济效益15.8亿元,预计从2008到2012年,还

可新增加推广面积11.05万亩,科研成果还可能产生的经济

效益13.2亿元以上。

/270/ 冀东218
冀东21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番茄育种课题组选育

出的一代杂种。特征特性:无限生长,植株生长势中等,叶

片稀少,叶型较小,叶色深绿。第一花序着生在第6~8节,

花序间隔为3片叶,每花序有花15~18朵。成熟果为卵圆形

,红色,果面光滑。单果重25g左右,整齐性好。适宜条件

下坐果能力强,果肉厚,耐贮运,酸甜适口,优质果率占9

8%以上,完熟期采收果实品质最佳。耐高温,抗病毒病,对

青枯病也有较强的抗性,中抗叶霉病。产量高于一般樱桃番

/270/ 冀东218

茄,可落蔓生长,延长生育期。栽培技术要点:冀东218适

合保护地和露地种植,每667m^2定植3500株左右,大小行栽

培,单干整枝,留果6~8穗,不需要疏花疏果,开花期环境

条件不适宜坐果,可喷番茄灵或2,4-D保果,生长后期适当

控制水分,及时整枝打杈,防治温室白粉虱和潜叶蝇,鲜红

色成熟果及时采收,为了不影响果实品质,收获期应适当控

制浇水量。其它管理同大番茄。适宜栽植区域:该品种适宜

于长江以北地区保护地栽培和露地栽培。

/271/ 雅玉青贮27
雅玉青贮2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4。品种名称:雅玉青贮

27。选育单位:四川雅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母

本YA7854,引自四川省西昌农科所;父本YA8702,来源于巴

西杂交种CARCIK。特征特性:出苗至青贮收获期比对照农大

108晚6天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紫色,颖

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22厘米,穗位高154厘米,成株叶

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行

,穗轴红色,籽粒橙黄色、半硬粒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

/271/ 雅玉青贮27

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小斑病和丝

黑穗病,中抗大斑病,感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49.0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25.

75%,粗蛋白含量平均7.52%。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

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7点次增产,9点次减产,两年区

域试验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57.2公斤,比对照农大1

08增产14.6%。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承德、吉林中南部、新疆昌吉、广

东北部春播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272/ 稻米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创制与应用
稻米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创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把’’油瓶子’’攥在自己手上”已经成为保障

国家粮油安全的共识。我国每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在3500万

吨左右,居全球第一。国内油料作物仅能提供植物油消费总

量的35%左右,65%以上需要进口。中美贸易战,让中国更加看

清粮油安全的重要性。扩大食用油来源,努力增加食用油市

场供应,开发和利用新的食用油脂资源,已成为我国保障食品

安全的重要任务。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产量常年居世界第

一。江西省是我国商品粮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水稻面积居

/272/ 稻米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创制与应用

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三,水稻加工成大米时可产生8%左右

的米糠,而米糠中油脂含量可高达20%左右。江西米糠经加工

可生产稻米油68万吨,可节省187万亩大豆种植耕地,将大大

提高中国食用油的自给率。稻米油营养均衡,脂肪酸组成合

理,富含谷维素、甾醇、角鲨烯等天然生物活性物质,被誉为

“稻谷黄金”,是日本中小学校指定食用油。然而稻米油加

工产业存在米糠保存难、机械榨油难以工业化、精炼特种技

术和装备落后、高附加值副产物有待深入开发、加工“三废

”处理难等问题,项目组在国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农

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江西省科技计划课题的支持下,形成

“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针对上述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1)针对米糠杂质多、含水量

高、易耗败等问题,研发糠糊分离、顶动烘干、过热蒸汽稳

态化等技术和装备,在160℃过热蒸汽处理米糠2min,显著提

升了米糠储藏、营养和理化特性,脂肪酶残留活性为13.41%

,多酚提取率提高2.93%,脂肪酸值降低78.1%,从原料端保障

了稻米油质量。(2)颠覆了稻米油生产仅采用溶剂浸出的

传统方法,突破米糠机械榨油出油率低、榨膛压力监测难、

散热慢等技术瓶颈,基于油料压榨力学特性,研制雾化流散热

器和直接测量榨膛径向压力的监测装置,创制出工业级自动

控制榨膛压力的米糠螺旋压榨制油设备,结合调质工艺,实现

了高品质米糠毛油的制备。(3)创制了除杂、脱胶、脱酸

、脱臭、脱蜡/脱脂的全流程稻米油精炼特种技术和装备。

/272/ 稻米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创制与应用

针对磷脂水化不彻底的问题,研发生物酶技术将稻米油中磷

含量从约90mg/kg降低为4.1mg/kg。针对不同等级成品油,创

制微波酯化、真空短时闪蒸、分子蒸馏分提等脱酸技术和装

备,极大地保留了谷维素(产品含量提高到15000ppm以上)

;并开发了一体化分提技术脱蜡脱脂,将蜡脂包埋率从7%降低

至3%。(4)研发了多级混合脂肪酸精馏分离装置、固碱催

化、酶法除杂等工艺和设备,制备出了油酸、硬脂酸、植物

沥青、糠蜡、共轭亚油酸、大米蛋白等高价值食品和化工原

料,实现了稻米油精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5)发明了以

疏水性微生物细胞作为吸附剂的含油废水处理方法,处理后

的废水COD值降低至142mg/L,含油率低至9mg/L。研发了废白

土压榨和尾气回收设备,实现了稻米油加工“三废”全处理

,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项目组

从米糠前处理、毛油压榨、精炼、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及“三

废”处理五个方面对稻米油加工全流程进行了关键技术和装

备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授权了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

利12项,实用新型4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

SCI论文11篇。项目成果在高安市清河油脂有限公司和江西

高安建发油脂有限公司进行了产业化应用,稻米油及其附属

产品已广泛运用于食品和化工等行业,近三年实现新增销售

收入25.39亿元,新增利润2.42亿元,新增税收0.82亿元。本

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把’’油瓶子’’攥在自己手上”的号

/272/ 稻米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创制与应用

召,助力构筑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度防线,显著推动了行业技术

进步,服务了江西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也有助于改善人

民物质生活及健康水平。

/273/ 蒙古高原天牛科昆虫分类及区系研究
蒙古高原天牛科昆虫分类及区系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植物性产品的进出口贸

易量也随剧增加,从而包括天牛在内的有害生物传播的风险

也越来越严重。目前不少天牛种类已定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

检疫性有害生物。蒙古高原跨越中蒙俄三个国家,了解蒙古

高原天牛科昆虫的资源分布情况,尤其是在中国无分布记录

的蒙古高原天牛的分布、生活环境及危害特点,对口岸植物

验疫、疫情监测工作等起到预见性和指导性作用,为保护我

国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首次对蒙古高

/273/ 蒙古高原天牛科昆虫分类及区系研究

原天牛科昆虫的种类组成进行调查研究,编写“蒙古高原天

牛科昆虫名录”共7亚科93属278种,其中包括天牛亚科的一

中国新记录种柽柳漠天牛HesperophanesheydeniBeeckm.;

其次对蒙古高原天牛科昆虫地理区系进行了研究,其中185

种为古北种,占蒙古高原天牛科昆虫种总数66.55%,跨古北

界和东洋界分布87种,占总数的31.29%;三是初步明确我国

无分布记录的蒙古高原天牛科昆虫有15种,并对其分布、生

活环境及危害特点进行了描述;四是对我国无分布记录的检

疫性天牛北亚楔天牛(SaperdasimilesLaich.)进行风险评

估,据评估计算结果,其风险性指数值R=1.8,为中度风险

种类。本项目是涉及中国内蒙古、蒙古国跨二个国家和地区

的国际性研究项目,是我国首次与蒙古国在昆虫分类学方面

合作研究的课题。编著的《蒙古高原天牛彩色图谱》采用实

物标本拍照,并用中文、斯拉夫蒙语两种文字编著,是对口

岸植物检疫工作有益的工作手册。同时对有关大、中专农业

和林业院(校)教学、科研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查清高原

天牛科昆虫的资源分布情况,尤其是我国无分布记录的15种

蒙古高原天牛,对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有重要意义。《

蒙古高原天牛彩色图谱》一书获内蒙古检验检疫局2009年科

技论著一等奖,相关的4篇论文《蒙古高原沟胫天牛亚科昆

虫区系的初步分析》、《蒙古高原天牛亚科昆虫种类组成及

区系分析》、《蒙古高原楔天牛属昆虫种类组成及检疫鉴定

》、《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区系的初步分析》均获内蒙

/273/ 蒙古高原天牛科昆虫分类及区系研究

古检验检疫局2010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274/ 蓝靛果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蓝靛果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2012年得到吉林省科技厅的资

助,合同编号:20120269。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研究

主要根据森林培育和生态学的理论,采用定位研究、试验示

范和生产推广相结和的方法,因地制宜地解决了生产实践中

存在的技术问题。1、系统地研究了蓝靛果忍冬主要生理生

态指标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影响这些指标的主导因素及影响

程度。2、筛选出了7个优良无性系,从中选育出一个优良品

种,果实平均单果重0.81g。果味酸甜可口。定植第3年单株

/274/ 蓝靛果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丛产量286g,定植第4年单株丛产量551g。果实产量比对照产

量提高70.06%。3、优化了组织培养技术,筛选了最佳初代培

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的培养基配方。初代培养的芽体分

化率达100%以上,继代培养的增殖倍数达到8.7,生根培养的

生根率达到96.7%。4、研究了扦插高效繁殖技术及种子处理

技术。在珍珠岩+河沙的扦插基质上,一年生枝在ABT1号100

ug/g的药液中浸泡2~4h后扦插,生根率达92.7%。5、确定了

蓝靛果忍冬最优生长的施肥配比、N肥施肥次数和施肥方式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阐明了海拔梯度上蓝靛果

群落多样性、种群数量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种间联结性规

律和叶片形态学指标的变化规律。2、选育出适合吉林省中

东部栽培的蓝靛果优良品种,果实产量比对照产量提高70.0

6%。3、首次通过芽体和愈伤组织两种途径对蓝靛果的组织

培养技术进行综合研究,提高了培养的生根率。四、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高效培育蓝靛果资源是调整经

济林(果树)类型,发展高效林业,形成支柱产业,换取外汇

的主要途径。栽培蓝靛果,其果实每公顷可收入6万元(按每

公顷最低产量3t,最低价格20元/kg计算)。如果加工成果酒

,每公顷果最低可生产果汁3.6t,生产蓝靛果干红酒7200瓶,

产值达20万元以上。且蓝靛果系多年生木本植物,一年栽植

,多年受益。本成果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其它地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

题本成果已经在吉林省东部林区小面积推广应用。吉林省有

/274/ 蓝靛果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大面积适宜蓝靛果生产的立地,如果加大投入力度,搞好示范

基地建设,将林区生态环境的巨大经济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

济效益,夺取和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

/275/ 侧耳类健康菌种繁育与检测技术研究
侧耳类健康菌种繁育与检测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1、研究了不同营养及环境因素对菌种活力、酶活

性、生物学效率等指标的影响,以及菌种纯化检测技术。2、

优化了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建立了侧耳类食用菌菌种

原生质体再生提纯复壮及菌种质量检测技术体系。3、研究

明确了侧耳类菌种优质繁育条件,建立了侧耳类固体菌种、

液体菌种繁育及菌种质量鉴别技术规范。制定了省级地方标

准1项、泰安市地方规范4项,授权专利6项,发表相关论文8篇

。4、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组织现场观摩、举办培训班、媒

/275/ 侧耳类健康菌种繁育与检测技术研究

体讲座宣传等多种形式,在泰安、临沂、聊城等地进行了大

面积推广应用,累计培训菇农2000余人次,获经济效益1.8亿

多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276/ 早熟、抗青枯病湘番茄一号的选育
早熟、抗青枯病湘番茄一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课题移植了国内抗烟草花叶病毒病基因Tm-2

nv的矮黄材料与其他亲本进行了复式杂交,获得了抗两种

病害的早熟、高产、优质组合——“湘番茄一号”。该组合

植株直立,有限生长型,第一果穗着生在主茎第7.5节位

上,果实大红,单果重100克左右。经田间试验,青枯病

死株率仅为0.22%,烟草花叶病毒病情指数为6.1。

现已推广到华南7省,可减少因病害流行造成减产损失50

%-100%。

/277/ 一种醉香大黄鱼的加工方法
一种醉香大黄鱼的加工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1.大黄鱼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等,

为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大黄

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

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的人及中老年人来说,食用大黄鱼会收

到很好的食疗效果,特别是大黄鱼中所含有的丰富微量元素

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

症有防治功效。目前市场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

工产品的份额仍很少,以保鲜和初级加工水产品仍占绝大数

/277/ 一种醉香大黄鱼的加工方法

量。从水产加工企业实现产值来看,精深加工产值所占比例

小,渔业的产品原料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也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2.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

题是提供一种醉香大黄鱼的加工方法。该发明主要采取向红

曲酒糟中外加酿酒酵母并采用先有氧发酵再厌氧发酵的一站

式发酵法加工大黄鱼,同时本发明还较好的解决了大黄鱼由

于脂肪含量高而在加工储运过程中易发生油脂氧化酸败的问

题,制得的产品营养安全。该方法主要包括(1)原料预处理

(2)酒糟处理(3)真空包装(4)冷冻保存等步骤。本发

明将预处理后的大黄鱼采用自制酒糟糊进行处理,然后将鱼

体进行真空封口包装,最后将产品于-18℃条件下冷冻保存。

采用该方法制得的大黄鱼具有浓郁的醇香味,肉质细嫩,无油

脂氧化酸败现象,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3.相比市场上

的其他专利,本专利特征采用复合乳酸菌发酵腌制黄花鱼,是

利用乳酸菌等食品微生物复配对鱼体进行发酵,相比较传统

腌制方法,采用乳酸菌发酵黄花鱼使发酵时间极大缩短、降

解亚硝酸盐、抑制腐败菌生长,促进良好的风味形成。营养

价值高,利于人体吸收。4.产品主要销往韩国、美国、加拿

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且在山东、浙江、上海、江苏、广

东有经销网点,在上海、杭州、无锡、广州、福安有连锁店

/278/ 农业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农业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本系统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WEB服

务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适合

我国国情的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决策系统

,实现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经营采购销售电子

化、决策智能化,办公自动化,客户服务个性化,并对企业

产品的市场信息、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应用前景:

我国有4万多个乡镇机构、国有农垦企业(农场)2200多家

、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体和个体农业企业2万多家,我国还有

/278/ 农业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50多万家乡镇企业、5万个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

40多万个农民服务组织、38多万农业科技工作者,100%的农

业龙头企业、60%的乡镇企业、20%的农民服务组织、10%的

乡镇涉农机构有意向、有经济能力使用该系统,估算全国的

市场容量预计可以达到90多亿元。

/279/ 食用菌生物缓释剂的开发应用研究
食用菌生物缓释剂的开发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完成情况

:2.1从缓释剂在平菇、金针菇的试验中得出结论,减少50%

的麸皮含量、10%以上的棉籽壳含量,增加16%~22%的缓释剂

,产量最高;从持水率试验得出结论,随着缓释剂用量的增加

,培养料持水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同时培养料含水量也逐步递

增;添加25%的缓释剂,可增加持水80%,含水量达64.29%。2.

2采取集中培训和上门技术服务的方式,累计已培训菇农200

0多人次,使菇农了解和掌握生物缓释剂的使用效果和使用方

/279/ 食用菌生物缓释剂的开发应用研究

法。2.3累计供应缓释剂颗粒菌种20640瓶,推广应用2242万

袋,鲜菇增产1060吨,增收794.7万元,节本256.3万元,累计增

效1051万元2.4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

发表论文5篇。

/280/ 绿色食品 鲜食葡萄设施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 鲜食葡萄设施生产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吉林省露地葡萄生产受气候条件限制,设施生产是

吉林省葡萄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吉林省设施葡萄面

积已经达到1.34万亩,产量2.81万吨,产值1.32亿元,葡萄设

施生产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产业发展对标准化生产技术要

求越来越高,急需制定适合吉林省的葡萄设施生产技术规程

。随着葡萄设施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中迫切需要对设施栽

培的葡萄品种、花果管理、栽培方式等设施生产技术进行规

范,进而实现葡萄设施生产的标准化,提高葡萄设施生产的经

/280/ 绿色食品 鲜食葡萄设施生产技术规程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新途径。本标准的

制定可以为吉林省设施葡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提高设施葡

萄产量和品质,有效调节果实成熟期,葡萄果品价格比应季要

提高3-5倍,所以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可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所以,项目实施也具

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设施葡萄生产的

基地选择和管理、生产投入品管理、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

以及果实采收、包装、运输、贮藏、记录等要求。本标准规

定的设施葡萄生产中的各项技术指标严格按照设施葡萄栽培

生产要求制定,规范设施葡萄生产操作规程,在果品生产过程

中减少或限量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可减少环境污染,强化安

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效益。

/281/ 泰山羊肚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泰山羊肚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成果来源于泰安市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主要技术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为:采集并分离得到野生羊肚菌菌株19份

,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了鉴定;选育出优质

高产羊肚菌菌株“泰羊肚菌1号”,子实体单生或丛生、高4

.0~14.5cm,菌盖圆锥形、棕黑色,菌柄圆柱状、白色,柄中

空光滑或有轻微的白色粉状颗粒物,出菇整齐,抗逆性强。研

究明确了“泰羊肚菌1号”的生长条件,优化栽培配方1个,集

成生产技术规程1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处,经专家测产,“

/281/ 泰山羊肚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泰羊肚菌1号”折合亩产474.5kg。首次报道羊肚菌蛛网病的

病原为Cladobotryumprotrusum,鉴定明确了羊肚菌霉菌性枯

萎病的病原为Diploosporalongispora。技术成熟可靠。

/28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
技术详情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实地对天津农业科技型企业走

访调查,初步掌握了天津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

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北京相比,天津农业科技型企业少,创新

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扶持力度小、覆盖面低,政策门槛高,企

业融资困难;农业科技原创能力强以及新兴民营力量缺乏倾

斜扶持政策;企业对政策认知差异大,政策补贴未能高效使用

;企业科技人才匮乏,区域营商环境差异大;后备高素质综合

性“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培育难;陈旧观念及农业

/28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科技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束缚创新发展。项目成果主要从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和推

进科技体制改革及机制创新3方面提出天津农业科技型企业

发展战略任务;最后,从改革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

业科技人才供给机制和完善创新农业科技支撑的财政金融与

保险制度3个方面提出促进天津农业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的

对策建议。项目应用前景表现在:一是为政府制定天津现代

都市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二是为市科技

局、市农业农村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农业科技科研立项、项目

建设支持提供参考依据;三是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定

位、改进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283/ 香榧优质壮苗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香榧优质壮苗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推广了细榧、珍珠榧、象牙榧等良种及采穗圃

营建技术,建成香榧良种采穗圃30亩,生产接穗35万根;熟化

并推广了香榧双层拱棚催芽、苗期管理及林分养分管理、树

形管理、人工辅助授粉等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了老果园

改造、板栗林套种、茶园套种等香榧复合经营模式。在兰溪

等地建立香榧良种生产示范基地50亩,繁育苗木25万株;在新

昌、嵊州等地建立高效栽培示范基地1000亩和林地套种香榧

基地600亩,辐射推广3000亩,新增产值350万元。技术培训5

/283/ 香榧优质壮苗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期420人次,发表论文1篇。筛选了香榧早实丰产树形及适宜

林下套种模式,提出了构建三主枝自然开心形树冠的技术措

施。

/284/ 藏羊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规程
藏羊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本项目是根据《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

局关于印发青海省2016年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青质监标函〔2016〕59号)文中项目编号为2016-QHBZD-

090《藏羊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规程》和《青海省农牧厅

关于2016年青海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函》(青农函

〔2016〕50号)文,制定的地方标准。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藏羊具有适应性强、体格大、体质结实等特点,是青藏高原

地区广大农牧民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青海省是藏羊主要

/284/ 藏羊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规程

产区,大力发展藏羊产业对发挥我省畜牧业优势、打造区域

品牌、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藏羊细管冻精人

工授精技术是提高藏羊繁育性能的先进的技术手段,而规范

的人工授精操作技术是提高藏羊受胎率、发挥其最佳繁殖性

能的关键。藏羊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的重要性在于:1.大

幅提高优良种公羊的配种效能,充分发挥其繁殖潜力;2.选择

优秀的种公羊的精液进行配种,加快羊群的改良速度,促进育

种工作进程;3.在人工授精前,可对所用精液进行品质检查,

对母羊进行发情鉴定和生殖器官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人工授精可以克服公母羊体格悬殊不易交配的困难,

有效的提高配种受胎率;4.配种时公母羊互不接触,而人工授

精所用器械经过严格消毒,能防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5.优良

种公羊的精液可以长期保存,并且便于运输,有效的克服了时

间和地域的限制;6.减少了种公羊的饲养数量,降低饲养管理

费用。目前,藏羊人工授精技术已被运用至藏羊繁育中,但缺

乏相应的可执行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容易造成操作不

规范、不严格,进而影响繁殖效果。为此,特制定《藏羊细管

冻精人工授精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对科学的规范我省藏羊

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提高藏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3、

社会经济效益藏羊具有适应性强、体格大、体质结实的特点

,是青藏高原地区广大农牧民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按照

规范的人工授精操作技术规程对藏羊进行配种,一方面可显

著提升配种效果,提高藏羊受胎率、发挥其最佳繁殖性能;另

/284/ 藏羊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规程

一方面可大幅减少种公羊饲养数量,降低饲养成本。

/285/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开展哺乳母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研究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开展哺乳母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健康与福利养殖是通过满足动物

本身的行为福利和生理需求,为其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保持

动物的健康与活力,发挥动物生产潜能。为了满足安全、优

质和高效动物产品生产的技术需求,国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

后期以来,将动物育种,营养和饲料、饲养工艺、畜禽应激、

环境调控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已成为该学科领

域发展的主要恃点。动物遗传和营养历来受到高度重视,随

着动物疫病的泛滥和食品安全形势的恶化,改进饲养工艺,优

/285/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开展哺乳母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研究

化畜牧场功能分区和养殖设备选型,丰富动物饲养环境,提升

动物的健康与福利化水平,增强动物自身免疫力和疾病抵抗

力,保障动物健康与人类食品安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动

物养殖工程工艺在其工程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综合配套作

用。目前国内开展哺乳母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相对较少,而国外则有相关的工作可供借鉴参考。因此,本项

目根据重庆地区高温高湿的炎热气候特点,与美国伊利诺大

学香槟分校开展哺乳母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

集成示范方面的国际项目合作,重点解决规模化猪场哺乳母

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生产工艺模式与环境调控技术问题,并

最终探索出一套适合炎热地区气候、符合猪生物学特点和行

为习性的健康养殖工艺模式与猪舍环境调控技术,以便更好

地为哺乳母猪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改善猪的福利,提高

养猪生产效益,实现养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发展我市

绿色畜牧业,真正实现生产安全洁净型畜产品和食品提供关

键的技术支撑和环境保障。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

:通过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合作,构建哺乳母猪健康与

福利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探索一套适合产仔哺乳

阶段、符合猪生物学特点和行为习性的健康与福利化养殖模

式,探索哺乳母猪的新型健康与福利化养殖工艺模式,开发与

新工艺配套的关键设施设备,并形成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及

猪群管理模式,优化哺乳舍环境调控技术,以健康与福利化养

殖增加母猪养殖经济效益,推动生猪福利化养殖的进程。性

/285/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开展哺乳母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研究

能指标:建立炎热气候区畜舍环境调控研究实验室和应用示

范基地各1个;形成规模化猪场清洁生产工艺模式与标准猪舍

建筑标准图1项,无害化消毒工艺与技术规程1项;开发妊娠母

猪降温猪场1套、新型粪尿分离型地板1套;建立1套适合炎热

气候区的现代养猪健康清洁生产工艺与环境调控技术体系;

探索1套农业领域项目国际合作新模式;形成国家专利2-4项

;发表科研论文8-10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4篇;培养研究

生2-4名,其中博士1-2名。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项目

本着“以猪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哺乳母猪本身的行为福

利和生理需求,很好地解决了现有工艺模式下规模化哺乳母

猪养殖存在的工艺落后、设施设备陈旧、物理环境贫瘠、微

环境调控能力差、猪群健康与福利水平低下的问题,通过建

立构建成套的哺乳母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体系,有效发掘哺

乳母猪的生产潜能,提高新生仔猪成活率,促进生猪养殖业持

续健康发展。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课题以

各单项先进技术的研究应用、设备开发和系统综合集成并重

为原则,按照“中试试验→技术集成→产品定型→系统完善→示

范培训→应用推广”的技术路线。在实施过程中克服了当前

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技术难点--动物福利概念及其标准尚未明

确,而且动物福利标准具有相对性和时空性等特点,借鉴国外

先进动物福利理念和技术规程,按照重庆养猪业的特点及环

境气候特征,辨证地进行取舍,对动物福利标准进行了一定变

/285/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开展哺乳母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研究

通,本项目本着“以猪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哺乳母猪本身

的行为福利和生理需求,很好地解决了现有工艺模式下规模

化哺乳母猪养殖存在的工艺落后、设施设备陈旧、物理环境

贫瘠、微环境调控能力差、猪群健康与福利水平低下的问题

,通过建立构建成套的哺乳母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体系,有效

发掘哺乳母猪的生产潜能,提高新生仔猪成活率,创造性实现

哺乳母猪的健康与福利化养殖。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合

作项目预期构建哺乳母猪健康福利饲养工艺模式1套;开发哺

乳母猪健康福利养殖相关设施设备2-3项;建立生猪健康与福

利化养殖示范基地1个;形成国家专利1-2项;发表科研论文3

-6篇。项目经中试和技术集成示范后,将全面改进我市规模

化猪场哺乳母猪的生产工艺与环境调控技术水平,达到每头

母猪每年多提供1头产活仔猪,哺乳仔猪成活率提高10%,延长

母猪的利用年限,有效发掘哺乳母猪的生产潜能,每头母猪每

年新增经济效益400元,应用推广母猪1万头以上,辐射规模达

10万头以上,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分别

达400万元和4000万元,将实现以健康与福利化养殖模式提高

养猪业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反过来推动生猪健康与福利化

养殖进程的良好局面,这对促进我国生猪健康养殖,提升生猪

产业整体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

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86/ 甜高粱秸秆可酵糖保质存贮技术
甜高粱秸秆可酵糖保质存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技术属计划外自选项目。主要应用于生物质能源

的生产或农副产品加工领域。本技术应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

保质存贮甜高粱秸秆中可发酵糖,以供乙醇厂全年连续均匀

生产乙醇。具体地说:物理方法有:①将成熟的甜高粱鲜秸

秆粉碎,以破坏其生理结构;②将甜高粱全粉碎物(渣、汁

)打包压实;③将秸秆包存放于相对恒温的地池;④地池密封

;⑤地池内存物温度自动化显示,以监视甜高粱秸秆粉碎物

中的存贮状态。化学的方法有:①秸秆粉碎物中加杀菌剂(

/286/ 甜高粱秸秆可酵糖保质存贮技术

如漂白粉)消杀秸秆中微生物;②地池中加酸水抑制细生物

生长,水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及双糖,达到保质增值

的目的。甜高粱是高能作物,其秸秆含有大量的可发酵糖,

可生产清洁能源乙醇,全国全世界目前都非常重视“甜高粱

秸秆生产乙醇项目”。但由于甜高粱秸秆收获季节集中度非

常高,如果缺乏有效地保质手段,不能像淀粉质原料(粮食

)生产乙醇一样,就会造成①要么秸秆可酵糖大量损失,乙

醇厂除收获期外无原料可生产;②要么大量增加乙醇厂设备

设施及工作人员,一年(12个月)的加工量在4个月(收获

期)加工完。这两种情况的经济性都很差,使“甜高粱生产

乙醇项目”经济效益低下。在此项目上,目前国内外有三种

技术路线,①田间就地粉碎发酵蒸馏方法,该方法原料不运

输、不保存。但此方法不能工厂化自动化生产、劳动强度大

、能耗高、环保性差、原料利用率低;②秸秆整株整捆保存

方法。该方法保存质量差(糖份损耗10%以上)、时间短(

3个月左右)、保存数量少;③榨汁保存方法,该方法将鲜秸

秆榨汁后保存,若浓缩保存需增加蒸发设备并耗能,若原汁

保存需较多高质量的保存罐槽且也有微生物污染消耗糖份之

弊,且也仍然有榨季集中,榨汁设备投入较大等缺点。本技

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秸秆粉碎杀菌打包,适度集中地池

保存,具有保存质量好、时间长、数量多的优点,打破“甜

高粱生产乙醇项目”生产加工的瓶颈,成为该项目的关键技

术,使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大增。本技术的主要性能指标有:

/286/ 甜高粱秸秆可酵糖保质存贮技术

技术性指标:①存贮时间长,在6个月以上,可满足一个甜高

粱生产周期(一年)内乙醇厂连续均匀生产的需要;②存贮

质量,达到在整个保质期内有效物质(可酵糖)总量不但没

有减少,还有所增加,一般增幅达10%以上;③存贮数量不限

。经济性指标:①存贮设施设备简单:平均存贮每吨甜高粱

秸秆全粉碎物(QF)的固定资产投入在100元以内,可用20

年以上;②存贮费用低廉:平均存贮每吨甜高粱秸秆全粉碎

物(QF)的日常费用开支在10元以下;③需管理人员少,每

万吨只需2~3人,人员素质要求不高。

/287/ 茶油果高效利用加工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
茶油果高效利用加工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茶油果高效利用加工及其功能性

产品开发》为桂财教〔2012〕118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研

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编号:桂科攻12118016-4A)

,该项目属《茶油果和桐油果的高效利用及其新产品开发》

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起止年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二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1、应用领域:技术成熟,安全可靠,

主要应用于国内中小型茶油加工企业。2、技术原理根据油

茶的营养和功能特性,树立绿色保健茶油的理念,对茶油的生

/287/ 茶油果高效利用加工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

产工艺进行改革,改进原料前处理、蒸炒等工艺,采用特色的

物理精制工艺,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物,生产出风味宜人的原

味茶油成品,有效保持油茶中的营养成分,充分体现山区长寿

茶油食品的特征。针对茶油富含人体必须脂肪酸的特性,在

心血管疾病的突出功效,以及具有保湿、滋润保护肌肤和毛

发、防紫外线和静电等性能,开发亚健康人群和中老年专用

保健茶油以及按摩、润发和润肤等功能茶油产品,促进油茶

深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1)原味茶油的研制油茶籽—清

理—脱壳—粉碎—蒸炒—低温压榨—过滤—毛油—物理脱酸

、脱色—静电处理—冷冻—精滤—原味茶油;(2)中老年专

用茶油产品的开发原味茶油—功能性营养成分添加-—中老

年专用强化维生素茶油;(3)功能性外用茶油研制原味茶油

—脱色—脱臭—静电滤油—化妆品基础茶油—精油和其他有

效成分配制—按摩、润发和润肤等功能茶油产品3、性能指

标原味山茶油质量符合国家压榨一级油茶籽油标准;多维山

茶油:维生素A/2000-4000(μg/kg)、维生素D/30-100(μ

g/kg)、维生素E/40-200(mg/kg);功能性外用茶油:分别

符合化妆品基础茶油、油茶润肤油、油茶润发油和油茶按摩

油的企业标准(见附件)。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传统

的茶油生产工艺,使得其特有的风味等感观特性丧失,并使相

当部分的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遭到破坏。在采用化学碱炼时

,还存在皂脚残留等问题。未精制的茶油,其风味、颜色等感

观质量及内在品质又不如人意,难以达到相应国家标准的要

/287/ 茶油果高效利用加工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

求。本项目根据油茶的营养和功能特性,树立绿色保健茶油

的理念,对茶油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革,改进原料前处理、蒸炒

等工艺,采用特色的物理精制工艺,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物,

生产出风味宜人的原味茶油成品,质量符合国家压榨一级油

标准,并有效保持油茶中的营养成分,充分体现山区长寿茶油

食品的特征。国内以茶油为基础的深加工产品比较少,该项

目针对茶油富含人体必须脂肪酸的特性,在心血管疾病的突

出功效,以及具有保湿、滋润保护肌肤和毛发、防紫外线和

静电等性能,开发亚健康人群和中老年专用多维茶油以及按

摩、润发和润肤等功能茶油新产品,为油茶深加工产业的发

展进行了有益的研发工作。四、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

目的原味山茶油已自行应用进行产业化,其他技术产品均进

行了中试。1、项目开发了多个茶油的新产品,今后需要进一

步完善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手续,加大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使

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项目今后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

护力度,对研发的新产品以及关键工艺技术申请国家专利。

/288/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该标准在柞蚕种茧繁育程序、杂种配制要求和上山

拢把时间要求等18项内容给予增补、删改和修订,完善了柞

蚕标准体系。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规范柞蚕生产行为

,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优质蚕种,提升蚕产品质量,巩固和扩

大吉林省柞蚕良种繁育基地,推动柞蚕产业健康稳定和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查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标准的技术

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审定;建议标准修订工作组

根据审查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对送审稿作进-步修改和完善

/288/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尽快形成报批稿,报省质监局批准发布,并尽早实施。

/289/ 三系配套大牛角椒品种——安椒十五的选育
三系配套大牛角椒品种——安椒十五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安阳市蔬菜研究所从1994年开展辣椒育种工作,并

且对雄性不育三系的利用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育

出了三系配套的大牛角辣椒品种--安椒十五。安椒十五植株

长势强,叶片中等,深绿色,株高1.5m,株幅80cm,9-10片叶现

蕾,果长25-32cm,果宽4.5cm,浅绿色,色泽鲜亮,果直无皱,肉

厚0.4cm,平均单果重120g,最大单果重160g,老熟果大红色,

中早熟品种,定植到采收55天左右。高抗病毒病、疫病。见

表3。早春大棚种植,单株一次性采收15个果,每667㎡定植2

/289/ 三系配套大牛角椒品种——安椒十五的选育

000株,产量4500kg/667㎡左右,适宜在华北、东北、西北等

地早春大棚及冬春茬日光温室栽培。安椒十五三系配套品种

的育成是在河南省科技厅支持下的成果。安椒十五果大、商

品性好、耐运输,具有优良的品质,显著的抗病性,其丰产性

等已经得到国内市场的广泛认可。安椒十五是三系配套的品

种,可以大大降低制种成本,使得种子价格下降。自2004年在

山东、安阳等地区试以后,许多蔬菜种植户和种子经销商纷

纷来信来电要求合作,商场前景十分乐观。2005年、2006年

、2007年已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大面积推广。安椒十五

的育成在抗病性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生产上农药用量将明显

减少。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辣椒的农药残留,保障了人民的

身体健康。安椒十五的种植与推广,对于加快蔬菜产业的发

展,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种植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90/ 白沙迟花晚萝卜
白沙迟花晚萝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5011选育单位:汕头市白沙

蔬菜原种研究所品种来源:组合92110A中的变异株经系统选

育而成特征特性:常规品种。迟熟,播种至初收70~80天。

植株半直立,开展度65厘米,叶色深绿有茸毛。肉质根长圆

柱形,长33-38厘米,横径6.5-8厘米,单根重1-1.5公斤。

皮、肉皆白色,不易空心,质脆,味甜,纤维少。品质测定

结果:水分96%、碳水化合物2.70%、蛋白质0.36%、粗纤维

0.57%、总抗坏血酸1.89mg/100g。抗逆性强,耐抽苔,田间

/290/ 白沙迟花晚萝卜

表现较抗花叶病毒病和软腐病。产量表现:1996~1998年在

潮州进行生产试验,亩产4546公斤,比对照种南畔洲晚萝卜

增产35%。1999年至2000年在揭阳市进行多点试验,亩产43

77.7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9%。2004年3月,由汕头市科技局

组织专家现场鉴定,实测亩产达5839.29公斤,比对照种增

产45.77%。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我省中南部地区

为10月至翌年1月。(2)选择地势平坦的沙壤土或沙质土;

(3)整地时深翻细耕,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堆肥2000公

斤,复合肥20公斤;(4)2~3片真叶展开时,应及时间去

弱杂苗;4~5片真叶时应进行定苗,株行距25×30厘米

;(5)破肚期应适当控肥控水,破肚后应重施追肥及均匀

浇水;(6)全生育期应注意调查并防治蚜虫、菜青虫、小

菜蛾;(7)播种后65天可采收,采收持续期30天以上。省

品审会审定意见:白沙迟花晚萝卜属常规品种。迟熟,产量

高。质脆,味甜,纤维少品质好。丰产、耐寒性强,耐抽苔

,不易空心。田间表现较抗花叶病和软腐病。适宜我省中南

部地区冬季、早春播种,其他地区晚秋播种。符合广东省农

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91/ 青海牛羊饲草青贮技术研发与示范
青海牛羊饲草青贮技术研发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青海牛羊饲草青贮技术紧密结合青海农牧实际工作

需要,旨在夯实研究基础,指导实践生产,为牦牛和藏羊日粮

配比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技术途径提升全省饲草青贮利用水

平,普及推广青海特色饲料的青贮制作和饲喂技术,实现牛羊

养殖节本降耗、提质增效。1.形成系列牦牛青贮料利用配比

体系。得出青海省舍饲犊牦牛短期育肥饲料的精粗比以6:

4较适宜,可增加纯收入245.18元/头,育成牦牛短期育肥饲料

的精粗比以5:5较适宜。可增加纯收入379.74元/头,并得出

/291/ 青海牛羊饲草青贮技术研发与示范

不同阶段的精料建议配方,为舍饲牦牛的饲养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2.形成系列藏羊养殖的精粗饲料喂养模式。青海省舍

饲藏羔羊短期育肥饲料的精粗比以7:3较适宜,可增加纯收

入44.93元/只,育成藏羊短期育肥饲料的精粗比以6:4较适

宜,可增加纯收入38.91元/只,并得出不同阶段的精料建议配

方,为舍饲藏羊的饲养管理提供技术支撑。3.提出适合青海

饲草来源的混贮技术模式。对不同的两种牧草混贮试验得出

,建议70%玉米秸秆+30%箭筈豌豆,80%燕麦秸秆+20%箭筈豌

豆混贮较为适宜。

/292/ 一种改良非油炸杂粮方便面的复水性方法
一种改良非油炸杂粮方便面的复水性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般方便面的复水时间在3-5分钟,而非油炸方便面

的复水时间在8分钟左右。复水时间过长已经成为杂粮方便

面市场推广中最大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究利

用微波真空干燥的方式,进行杂粮非油炸方便面的一次干燥

,较显著的改善了非油炸方便面的复水性,与传统热风干燥杂

粮方便面比较,复水时间缩短1-2分钟。非油炸杂粮方便面代

替了杂粮方便面对添加剂的使用,我们采用微波真空干燥,然

后热风干燥的方式,明显缩短了杂粮方便面的复水时间,提高

/292/ 一种改良非油炸杂粮方便面的复水性方法

了其吸水性,通过添加魔芋粉实现了不使用添加剂生产口感

筋道,不粘连的杂粮方便面,解决了方便面诨汤的问题。本项

目主要研究成果为:非油炸杂粮方便面配方研究;非油炸方

便面的添加剂替代研究;非油炸杂粮方便面的复水性研究;非

油炸杂粮方便面的控制血糖作用研究。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

较,经过科技查新,本项目在非油炸方便面的配方和生产技术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以魔芋完全取代食品添加剂的技术、

非油炸方便面控制血糖的研究等方面均为国内首创,而国外

还没有相似报道。1.杂粮方便面配方研究:通过实验,我们

不但开发生产了杂粮含量超过50%的燕麦方便面、荞麦方便

面、苦荞麦方便面、玉米方便面、绿豆方便面还开发了薏仁

米方便面。2.方便面复水性改良实验研究:通过研究,我们

采用各种杂粮和淀粉、大豆粉等复配,并充分利用魔芋的增

筋和乳化效果,实现了不使用添加剂也能生产出筋道、不浑

汤的杂粮方便面可适用所有人群,特别是糖尿病患者。非油

炸方便面以其良好的健康作用和便利性,收到广大消费者和

生产者的好评,通过研究更健康,更便利,更美味的非油炸杂

粮方便面的生产工艺和配方,可望进一步扩大非油炸杂粮方

便面市场,带动我国杂粮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为农民增加收

入,为消费者带来美味和健康。但是,现在杂粮方便面还存在

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产品品种较少,产品的复水性较差

,食品添加剂使用较多,冲泡后粘性较大,口感和味道都收到

很大影响。

/293/ 重庆市北碚城区“竹海”森林工程建设与示范研究
重庆市北碚城区“竹海”森林工程建设与示范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
技术详情

  项目通过3年的调查和深入研究,筛选了适合城区

“竹海”的多效益速生竹品种51种;总结了一套城区“竹海

”营造的培育、管护与更新关键技术;开展了竹海土壤调查

评价并提出了土壤改良的实施方案;开展了城区“竹海”群

落结构特征及拟自然群落景观构建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成

了“竹海”工程对市民社会影响的评价报告;并建设了以道

路、小区、公园和景观节点为特色的“竹海”森林工程示范

基地。项目提出的城区“竹海”营造的品种筛选和栽培关键

/293/ 重庆市北碚城区“竹海”森林工程建设与示范研究

技术以及“竹海”人工更新关键技术研究,在国内属首创;

从社会学角度开展北碚城区“竹海”森林工程社会评价研究

,具有一定创新性。

/294/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建害虫半自控绿色农业生态园区技术研究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建害虫半自控绿色农业生态园区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
技术详情

  技术原理:从岫岩农业生态系统出发,查明害虫及

天敌的种类、数量、群落结构和特点、天敌自然控制等情况

,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新的天敌资源,发挥

自然控制作用,科学运用措施,做到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

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减少化肥用量以减少对农

产品的污染。创建害虫半自控的绿色农业生态区技术模式,

并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以实现生产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创新成果:本项研究在理论上明确了绿色农业生态园区主要

/294/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建害虫半自控绿色农业生态园区技术研究

害虫与天敌群落结构和特点,天敌自然控制作用机理。在实

践上,配套组装了以自然控制为核心的农业害虫防治的技术

体系,创建了一套害虫半自控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模式,为

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1)

岫岩县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优越,适合绿色食品的生产。(2)

首次在辽东山区对农业生态区的害虫及天敌组成作了系统调

查。发现天敌9目35科,近150种(鉴定到种名107种);果

园害虫100余种(鉴定到种名41种),大田害虫30余种(18

种),蔬菜害虫30余种(28种)。(3)首次以整个生态园区

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害虫与天敌的群落结构特点、群落内部

及各群落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治理害虫的生

态调控策略,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协调措施,优化

天敌的群落结构,优化治理措施,达到控制多种害虫的目的

。(4)摸清了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关系及其种群的发生动

态。首次明确了几种优势天敌种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

转移途径。(5)明确了小花蝽对苹果瘤蚜、苹果全爪螨的成

螨和卵;食蚜瘿蚊对绣线菊蚜的捕食能力。(6)以绿色生态

园区为对象,研究明确了主要害虫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园

区免疫能力强。(7)研究表明人工补充释放天敌,是补充和

增强园区天敌对害虫控制能力的有效措施。果园防治效果达

74.2﹪,玉米螟防效72.5﹪;温室白粉虱防效69.8﹪;温室白

粉虱防效48﹪;甘蓝夜蛾卵粒寄生率57.4﹪。(8)从岫岩生态

系统出发,开发绿色生态园区保护和利用天敌的方法,如适

/294/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建害虫半自控绿色农业生态园区技术研究

当保留园区杂草、果园种植苜蓿带、果实套袋技术、防虫网

和频振杀虫灯等技术措施,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天敌资源

。(9)进行了部分环境友好农药的筛选试验。(10)园区增施

有机肥。(11)首次从岫岩县生态系统出发,组装了绿色生态

园区中的果园、玉米和蔬菜田害虫半自控技术体系,应用后

玉米田不用杀虫剂,果园和蔬菜田减少杀虫剂使用量分别为

80﹪和50﹪(12)集成了苹果、梨、玉米、茄子、番茄及菜豆等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模式,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技术规范。(

13)绿色生态园区生产的苹果、梨、玉米、茄子、番茄及菜

豆等农产品,经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1

4)发表相关论文22篇。实施效果:项目2003~2005三年累计

示范推广面积15.2万亩,增加纯效益1369万元;由于大量减

少使用杀虫剂,大幅度减低了农药对农业和农产品的污染。

减少了化肥的用量,降低了化肥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并生产

出绿色食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保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

生态安全,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

效益。

/295/ 粮草兼用型裸燕麦新品种“冀张莜15号”选育
粮草兼用型裸燕麦新品种“冀张莜15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冀张莜15号”是采用四、六倍体种间杂交技术和

“核不育双交双基因渐近累加法”培育而成的粮草兼用型裸

燕麦品种。该品种大粒、抗倒、抗旱、耐瘠、品质优和粮草

双高产,其系谱号为“0905-12-14”。该品种生育期97天,株

高147.5厘米,穗铃数24.0个,穗粒数41.8个,穗粒重1.40g,千

粒重31.10g,粗淀粉含量39.22%,粗蛋白含量16.38%,粗脂肪

含量6.23%,一般旱地种植籽实产量为3719.5kg/hm2,比同类

主栽品种“坝莜1号”增产粮596.8kg/hm2,增产幅度达到26

/295/ 粮草兼用型裸燕麦新品种“冀张莜15号”选育

.14%;生物产量10872.0kg/hm2,平均比对照增产1992.0kg/h

m2,增幅42.6%。选育采用了四倍体大燕麦和六倍体裸燕麦杂

交,幼穗培养、温室加代、核不育育种等多种具有国际领先

水平的育种方法,这项技术在裸燕麦育种上应用是我院首创

;同时采取了多品种聚合杂交法。育成的品种“冀张莜15号

”具有多个优良基因的特征特性和优点;燕麦是长日照作物

,海南南繁日照较短,常规品种不能正常成熟,利用S109系光

不敏感性采取南繁北育育种方式,简化育种程序,缩短育种进

程。该品种适宜作为粮草兼用裸燕麦品种在河北坝上及周边

地区的内蒙、山西等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296/ 科尔沁菊芋新品种
科尔沁菊芋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成果简介:本成果改变我区野生菊芋产量低、栽

培品种更使稀缺,而且目前内蒙古菊芋品种空白的现状,最终

为我区菊芋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科尔沁菊芋”生长快,

再生性能好,叶量丰富,植株高大,产草量多,块茎膨大速度快

,块茎产量高,粗放种植每亩可产块茎1250~5000kg,折合亩

产糖250~1000kg,茎杆1000~2000kg。其干物质含量为91.

2%、粗蛋白质(干基)为6.89%、粗灰分(干基)为6.34%、

可溶性总糖(干基)为74.3%。在我区及其它兄弟省市种植

/296/ 科尔沁菊芋新品种

有着突出的表现:耐寒、耐旱、防风沙、耐盐碱、耐瘠薄能

力特别强,产草量高,块茎产量高,持久性好,适应性及强等优

良特性。此品种的育成可以填补我区菊芋栽培品种的空白,

推动我区菊芋产业的发展。“科尔沁菊芋”2012年2月15日

通过内蒙古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推广应用:(1)鄂

托克前旗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的优良多年生草本植物:“蒙

芋1号”菊芋品种在草原荒漠化地、沙漠化地、休闲地、荒

坡以及退耕还草地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优势:生长快、产量

高、饲料品质好,适应性强。亩产新鲜块茎1306.3公斤,新鲜

茎秆1140.5公斤,比野生菊芋增产11.8%,该品种是非耕地修

复的首选作物,对荒漠地、沙化地修复效应显著,是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的理想植物;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种植户和养殖户

的喜欢。(2)伊金霍洛旗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的优良多年生

草本植物:“蒙芋1号”菊芋品种在草原荒漠化地、沙漠化

地、休闲地、荒坡以及退耕还草地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优势

:生长快、产量高、饲料品质好,适应性强。亩产新鲜块茎

1450.5公斤,新鲜茎秆1256.7公斤,比野生菊芋增产13.8%,深

受广大农牧民种植户和养殖户的青睐。(3)乌审旗农牧业

局推广的优良多年生草本植物:“蒙芋1号”菊芋品种在草

原荒漠化地、沙漠化地、休闲地、荒坡以及退耕还草地中都

表现出了良好的优势:生长快、产量高、饲料品质好,适应

性强。亩产新鲜块茎1406.3公斤,新鲜茎秆1240.5公斤,比野

生菊芋增产12.5%,受到了广大牧民种植户和养殖户的认可。

/296/ 科尔沁菊芋新品种

(4)内蒙古利民农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推广的优良多年生

草本植物:“蒙芋1号”菊芋品种在退耕还林地、草原荒漠

化地、沙漠化地、休闲地、荒坡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优势:

生长快、产量高、饲料品质好,适应性强。尤其与沙打旺草

间作,效果更明显。“蒙芋1号”亩产新鲜块茎1050.6公斤,

新鲜茎秆986.5公斤,比野生菊芋增产10.6%,受到了广大农民

牧民种植户和养殖户的认可。(5)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

庆分院从内蒙农业科学院引进的“蒙芋1号”菊芋品种在风

沙盐碱地上种植表现出了良好丰产性能。平均亩产商品菊芋

块茎1380公斤,比我市主栽农家品种“庆芋紫环”增产13.3

%,深受菊芋种植户好评。(6)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

研究所推广的推广的优良多年生草本植物:“蒙芋1号”菊

芋品种在吉林西部通榆、长岭等地的草原荒漠化地、沙漠化

地、休闲地、荒坡以及退耕还草地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优势

;生长快、产量高、饲料品质好,适应性强。尤其与沙打旺草

间作,效果更明显。“蒙芋1号”亩产新鲜块茎1560.5公斤,

新鲜茎秆1278.9公斤,比野生菊芋增产15.6%,受到了广大农

民牧民种植户和养殖户的认可。

/297/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蒙医药标准化项目——内蒙古自治区12种常用特色蒙成药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蒙医药标准化项目——内蒙古自治区12种常用特色蒙成药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据文献报导,当代蒙成药及医院制剂品种2030余种

,主要收载的现行标准《中国药典》(2015)收载12种,《内

蒙古蒙成药标准》(1984和1988)收载208种,《卫生部药品

标准(蒙药分册)》(1998)收载145种,其中,《内蒙古蒙

成药标准》(1984和1988)收载208种蒙成药,检验项目只控

制外观、重量差异和崩解时限等,均未制定鉴别、含量测定

等项目;《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8)收载14

5种,均未制定含量测定项。综观目前现行有效的蒙成药标准

/297/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蒙医药标准化项目——内蒙古自治区12种常用特色蒙成药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绝大部分仅有简单的性状描述和部分检查项,未控制反映其

内在质量的功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指标和重金属

、毒性成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安全指标,

无法满足蒙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的

要求。本课题组选取《内蒙古蒙成药标准》(1984和1988)

收载的,在内蒙古自治区临床常用12种药成药做为研究对象

,借鉴化学药品、中药质量控制手段,结合蒙药特点,采用现

代分析技术手段和蒙药质量控制理念,本项目旨在探索建立

12种蒙药质量方法标准,以其引领为选定品种蒙成药质量安

全、有效、可控作出贡献,为蒙成药质量标准全面提升研究

做出示范作用。

/298/ 智能粮库信息化集成系统
智能粮库信息化集成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2012年7月6日,国家粮食局印发《粮油仓储信息化

建设指南(试行)》,要求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企

业贯彻执行,标志着粮食仓储等管理工作跃入了信息化时代

。粮油仓储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传感、自动

控制、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粮油仓储业务自动化、信

息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技术。由远程监控、自动化业务处理、

自动化生产作业、智能仓储等系统集成。建设期分3个阶段

:当前1至2年内,在部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型粮油

/298/ 智能粮库信息化集成系统

仓储企业推广;2016年左右,大部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局

域和广域网络联网应用;2020年,全国联网、信息共享,形成

完善的智能仓储数据库,搭建统一的电子粮食政务平台、电

子粮食商务平台、远程监管平台、粮食物流平台。在此背景

下,湖北叶威粮油机械有限公司积极贯彻国家粮食局对粮食

仓储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根据粮食仓储管理要求和工作流程

,深入调研,科学规划,计划开发研制粮油仓储信息化管理系

统,对储备粮计划管理、出入库管理、质量动态管理、粮情

测控、储备粮安全管理、药剂管理、器材库物料管理、行政

与事务管理等业务工作实现信息化运作与系统管理。1、研

究基于物联网粮油仓储系统集成、实现粮库级粮食仓储物流

优化的建模。建设粮库级物联网的数字粮库,为省粮食局提

供对各粮库仓储作业过程实时数据的采集、存储、监视和分

析.2、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环网的粮食信息网络平台,省级传

输网络拓扑的研究,利用广域网(Internet)的可公开数据

传输、专线网络传输涉密数据信息。3、开发物联网粮油仓

储省级监管平台,开发、构建省级物联网粮油仓储系统集成

、虚拟粮仓优化、实时数据库安全体系、统一数据接口标准

,构建统一的物联网粮油仓储集成平台。4、开发叶威粮食信

息追溯系统,研究二维码作为信息载体实现粮食信息从田间

到餐桌的信息追溯。5、粮食仓储物联网技术集成研究与示

范系统搭建(1)利用智能传感器对粮情信息更加全面的感

知(2)基于工业以太环网的粮食信息网络平台,允许在某些

/298/ 智能粮库信息化集成系统

网络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时仍然能正常传输数据,为粮食仓

储信息数据传输提供了可靠保证。(3)基于自适应算法粮

库智能通风、熏蒸、冷却控制系统,实现粮库通风、熏蒸、

冷却作业的最优化控制(4)基于SOA架构的粮库业务管理平

台,使整个系统更容易维护,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伸缩性。(

5)粮库移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新型的粮食仓储移动

信息化系统,使粮库的业务管理人员和有关领导能通过Andr

oi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迅速、及时地对粮库信息进行全面

地监测监控,降低管理成本。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粮库系

统可惟实现粮库作业的自动化、粮情监测的数字化以及智能

化粮情控制,对于各级粮库而言,数字粮库包括:粮库业务管

理系统、智能出入库系统、智能储藏保管系统、智能安防系

统和监管追溯系统。对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省、地、市)

则是指监管追溯系统。主要应用领域是粮食收储企业、粮食

物流企业、粮食加工企业以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仓储信息

化管理。项目应用的都是国内或国际领先成熟的技术,进行

加工转化,现已十分成熟。在安全性上由于采用了多种防范

措施能有效保障系统安全。可能存在易用性和细节方面需要

完善;粮库目前人员计算机能力水平不高,我们的系统要尽量

的简单易用。1、2013~2014年度湖北省优秀软件产品。

/299/ 一种单磷酸阿糖腺苷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单磷酸阿糖腺苷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种单磷酸阿糖腺苷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制备(ZL2

01210426041.8),本发明涉及一种单磷酸阿糖腺苷的药用组

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药用组合物含有单磷酸阿糖腺苷

和水溶性环糊精或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单磷酸阿糖腺苷与

水溶性环糊精或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的摩尔比为1:1~5。

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磷酸阿糖腺苷的药用组合物对肌肉和血管

的剌激性显著降低、长期存放稳定性较好;一种单磷酸阿糖

腺苷的药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用组合物含有单磷

/299/ 一种单磷酸阿糖腺苷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酸阿糖腺苷和水溶性环糊精,所述的水溶性环糊精为羟丙基

β-环糊精,其中单磷酸阿糖腺苷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摩尔比

为1:1.5~2;所述的药用组合物采用如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1)将水溶性环糊精置于注射用水中,在60~70℃下搅拌使

溶解,然后冷却至30~40℃,再在搅拌下加入单磷酸阿糖腺苷

,使溶解,得溶液;2)向上述溶液中加入针用活性炭,保持30~

40℃,以400~500rp/min搅拌25~35min,过滤,得到无菌滤液

;3)将上述无菌滤液灌装至西林瓶中;4)将上述灌装入滤液的

西林瓶移入冷冻真空干燥箱中冷冻干燥;5)将经上述冷冻干

燥的西林瓶全压塞,出箱,扎盖,外包,即得冻干形式的药用组

合物;由于单磷酸阿糖腺苷微溶于水,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

在实际生产中,溶液浑浊,澄清度不好,需用氢氧化钠溶液调

节pH值。本发明中,采用包合技术的方法,使用水溶性环糊精

或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对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分子包合,形

成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水溶性环糊精或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的

包合物,不需要使用pH调节剂就能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本

发明采用包合技术的方法,使用水溶性环糊精或水溶性环糊

精衍生物对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分子包合,形成单磷酸阿糖

腺苷的水溶性环糊精或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的超分子化合物

,也称为包合物。水溶性环糊精或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是能

用于注射剂的重要新型辅料之一,极易溶于水,无溶血及肾毒

性,可以同单磷酸阿糖腺苷形成超分子包合物。本发明包合

物稳定性好,溶解度高,由于单磷酸阿糖腺苷分子包合于水溶

/299/ 一种单磷酸阿糖腺苷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性环糊精或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的空腔内,减少了药物与肌

肉、血管、神经的刺激,因而降低了注射部位疼痛,极少情况

下,有出现神经肌肉疼痛及关节疼痛等不良副作用。

/300/ 果叶兼用人工多倍体新桑品种嘉陵40号
果叶兼用人工多倍体新桑品种嘉陵4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该品种是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余茂德教授、赵爱

春教授和王茜龄副教授新近采用植物组织培养与染色体工程

和杂交相结合育成,该品种桑根大,结果多而密,产量高(亩

桑产果量1600公斤以上),亩桑产叶量2250公斤以上,结果

部位集中,适宜套袋,采果采叶省力,2014年通过重庆市蚕

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桑模甜度比对照高2度,桑根还原糖

含量为11.26%,榨汁率高达60%。该品种是一个高产、优质、

经济价值高的多倍体果叶兼用新桑品种,适应渝、川、云、

/300/ 果叶兼用人工多倍体新桑品种嘉陵40号

贵、桂等西部蚕区、长江流域和北方蚕区不同类型桑园种植

。农民种植该新桑品种,既可获得桑果收益,还可获得养蚕

收益,种植该品种年亩桑、果效益可达15000元以上,具有很

好的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

/301/ 一种苦荞羊肉牛奶糕
一种苦荞羊肉牛奶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本项发明专利课

题来源为公司自选。(2)课题背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食

品及其辅料,人们对其口味和营养的要求也在逐渐升高,市场

上的食品及辅料,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高营养且

具有一定的养生的食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技术原

理及性能指标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

种苦荞羊肉牛奶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的

原料制成:面粉230-240、燕麦40-50、羊肉50-60、生姜汁

/301/ 一种苦荞羊肉牛奶糕

40-50奶粉50-60、百合粉8-10、西米20-25、石榴40-50、蔓

越莓30-40、苦荞5-7、山茱萸5-6、何首乌5-6、人参叶3-5

、高良姜3-5、杜仲叶2-3、罗汉果2-3、白茶8-10、白糖60

-80、食盐10-15、食品添加剂8-10、水适量。苦荞羊肉牛奶

糕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羊肉洗净,切成粒与洗净的燕麦

一起放入锅中,加入生姜汁、适量的水,加热焖煮60-70分钟

,将羊肉粒、燕麦取出备用;(2)将石榴、蔓越莓洗净,取其

果肉,榨成果汁备用;(3)将苦荞、山茱萸、何首乌、人参

叶、高良姜、杜仲叶、罗汉果、白茶用6-9倍量的水提取,将

提取液喷雾干燥,得到中药粉备用;(4)将面粉、奶粉、百

合粉、西米合并,加入白糖、食盐、食品添加剂、羊肉粒、

燕麦、果汁、中药粉、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得到面团后,做

成块状,放入锅中蒸熟即可。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发

明的苦荞羊肉牛奶糕,制备工艺简单环保,添加石榴、蔓越莓

等食材,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同时添加苦荞、山茱萸、何首

乌等中药材的提取物,具有益气、健体的功效,有益身体健康

。4.技术的成熟度,适应范围和安全性本项专利技术成熟,除

适应权利要求的苦荞羊肉牛奶糕食品制作以外,还可以举一

反三,用于其它食品的制作。在安全性方面,严格控制原材料

来源,食品添加剂,并在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严格按照相

关规范标准执行,本企业已通过CS生产许可认证。5.应用情

况及存在问题本项专利已经实施于我公司的生产活动中,所

烹制的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302/ 西瓜新品种“西域无籽五号”的选育与推广
西瓜新品种“西域无籽五号”的选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西瓜是农民实现增收的高效园艺作物,在世界园艺

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西、甜瓜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

高居世界首位。西域系列优质西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

术、产业化开发研究对加强西瓜产业的崛起和升级改造、推

进西、甜瓜科技产业化进程、增强我国西瓜生产在国际上的

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有现实意义。(一)提

高我国西瓜瓜育种技术,推进瓜类产业化进程由于相关的育

种和品种开发技术储备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

/302/ 西瓜新品种“西域无籽五号”的选育与推广

:缺少遗传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先进遗传育种技术、种子工程

化技术、生产标准化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贮运保鲜

技术,特别是分子育种技术、生物技术在种质资源开发方面

的研发和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在抗性、优质、特色等方面

缺少新的优良品种,严重影响了我国西、甜瓜育种、制种技

术发展及其产业化应用进程。通过本成果,将对解决上述关

键问题,促进我国西瓜产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增强我

国西瓜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提高我

国西瓜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面对加入W

TO给中国瓜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一方

面有利于国家强化对西、甜瓜产业化的技术性支持,促进现

有研究技术成果的熟化、放大,引导技术成果积极进入大规

模应用的产业化领域,加快优质化、专用化西瓜品种的研发

与产业化开发,提高西瓜生产技术标准化水平,促进西瓜产

品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方向的发展;同时,对加强和

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增

强西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也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三)加速优质西瓜品种的开发与创新,大幅度提高农民经

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西瓜产业科技进

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1998年,全国西、甜

瓜面积分别为133万公顷和21万公顷,2000年提高到163万公

顷和32万公顷,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179万公顷和40万公顷

/302/ 西瓜新品种“西域无籽五号”的选育与推广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将会加快优质西、甜瓜品种的开发与

推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推进商品瓜标准化、规范化生

产,对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

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303/ 宛谷2号
宛谷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宛谷2号是针对目前谷子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把抗病

虫、优质、高产稳产、高效、专用性做为我们的育种目标,

采用常规杂交、定向连续选择的方法进行谷子新品种选育。

2016-2017年参加品种鉴定试验,结果表现突出,产量好、品

质好、抗逆性好。该品种生育期92天;平均株高118.3厘米;

穗呈纺锤形,穗码松紧适中,穗长19.4厘米,穗粒重17.2克,千

粒重2.43克;黄谷黄米;粗蛋白9.23%;粗脂肪1.58%;总淀粉6

7.4%;支链淀粉43%;赖氨酸0.24%;中抗谷瘟病、白发病、谷

/303/ 宛谷2号

锈病;虫蛀茎率1.26%。宛谷2号在进行试验的同时,进行示范

,由于该品种高产稳产优质,穗层整齐,易于机械化收割,很受

示范区领导和群众的欢迎。并且该品种耐瘠薄,抗旱性强,节

水节肥;并且抗病虫性好,减少病虫害用工和节省农药开支。

该品种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谷子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种植效

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作为环境友好型作物,还能改善生态

环境,取得巨大的环境效益。

/304/ 巨蜥人工全繁养技术的研究
巨蜥人工全繁养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本项目以巨蜥室内外兼养系统的应用为基础,攻克

了巨蜥人工全繁养技术,研制出巨蜥系列配合饲料,实现巨蜥

无冬眠饲养,初步解决了巨蜥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防治等

技术难题。从巨蜥的选种、繁殖、孵化和饲养,全过程实现

了巨蜥的自繁自养、规模化养殖水平,并成功繁殖出子三代

幼蜥,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目前为止,我中心已繁育多代

幼晰1000多条,加上各代种蜥等共3000多条巨蜥,是目前国内

人工繁养巨蜥数量最多的单位。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1.研

/304/ 巨蜥人工全繁养技术的研究

究开发出巨蜥室内外兼养系统。2.研究总结出巨蜥人工繁养

成套技术,有效提高巨蜥的成活率(达到91%)。3.开发出巨

蜥的幼蜥期、生长期、成年期、种蜥期系列配合饲料。4.研

发出无冬眠饲养技术,大大缩短巨蜥的养殖周期。“巨蜥人

工全繁养技术的研究”项目的开展对促进我国巨蜥研究与开

发利用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作为直接指导巨蜥养殖的实用技

术,更能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巨蜥人工全繁

养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于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增收、解决“

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

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305/ 绿剑——旱黄瓜选育与推广
绿剑——旱黄瓜选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绿剑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最新育成旱黄瓜新

品种,2011年审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向市场以来,淘汰

了一直占领中国市场的韩国品种,成为黑龙江省、吉林省早

春大棚、露地抢早栽培的主栽品种,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

。同韩国品种比其优点表现为:1.极早熟;环境条件适应的

情况下,从出苗到采收只需42天,较韩国品种早熟7~10天。

2.较韩国品种瓜条膨大快,前期产量高。3.绿剑旱黄瓜瓜条

颜色鲜绿、有光泽,口感微甜非常好吃。韩国品种,瓜条白色

/305/ 绿剑——旱黄瓜选育与推广

,皮厚,哏,口感发苦。4.较韩国品种高抗霜霉病,露地栽培秋

季可复种白菜,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一年可实现两季作,效益

高,潜力巨大,前景看好。绿剑旱黄瓜非常符合人们的消费习

惯,目前已经成为市场上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旱黄瓜品种。目

前,绿剑旱黄瓜已从黑龙江省推广到吉林省各地,并通过吉林

延边地区推广到韩国、日本,通过黑龙江省的佳木斯、黑河

推广到俄罗斯,实现出口创汇。旱黄瓜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以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和商品性,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也被水黄瓜种植区的消费者普遍看好认可。随着各省间

的移民,将在全国各地引领食用旱黄瓜的消费习惯。将驱使

旱黄瓜在全国栽培区域及栽培面积逐渐扩大,前景看好。而

绿剑旱黄瓜的推广,更加促进了旱黄瓜产业的发展。目前绿

剑旱黄瓜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0亩,创社会效益3亿元。

/306/ 营养方便粉丝加工综合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
营养方便粉丝加工综合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关键共性技术:1、对四川白家食品有限公司在红

薯粉丝研究开发的系列成果进行技术集成,在粉丝卫生安全

性的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的强化,独特感官和风味

的保持等关键技术上进行进一步攻。2、采用低温冷冻技术

,让粉丝周围的水分东结成冰晶,从而纯红薯粉丝起到易开

粉,并保持良好感官特性。3、在春红树粉丝中添加低温冻

干的禽类肉、禽类蛋白质和冻干蔬菜,改变了传统粉丝低营

养价值的弱点。

/307/ 杏仁深加工技术及在控糖食品中的应用
杏仁深加工技术及在控糖食品中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通过研究杏仁的脱苦、预煮、研磨、护色、

均质、真空浓缩和低温喷雾干燥处理工艺,生产出国内品质

领先的杏仁粉。同时,以杏仁粉为原料,配合罗汉果糖苷及可

溶性膳食纤维等低GI食品添加剂,生产出低GI杏仁粉固体饮

料和杏仁焙烤制品。经临床实验证实,糖尿病患者长期摄入

该低GI食品后,肝功能、肾功能、眼底等没有不良作用。以

低GI控糖蛋糕作为早餐,设计摄入能量为全天的2/7,可极显

著降低糖尿病人早餐后2h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该成果是

/307/ 杏仁深加工技术及在控糖食品中的应用

协助糖尿病人通过饮食控制血糖波动的有效方法。

/308/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Thinopyrum bessarabicum)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Thinopyrum bessarabicum)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为转移与利用百萨偃麦草耐盐、抗病等优良基因,

用普通小麦中国春-百萨偃麦草双倍体与中国春杂交,通过染

色体C-分带、分子原位杂交并结合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

配对分析,从回交后代中选育出一套小麦-百萨偃麦草二体异

附加系。对这套异附加系进行的鉴定与分析表明,各附加系

除添加了一对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外,小麦的21对染色体未见

明显变化。各附加系所添加的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在减数分裂

中期Ⅰ配对基本正常,仅有少量单价体,其自交后代中外源染

/308/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Thinopyrum bessarabicum)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色体亦能正常传递。这说明所培育的这套二体异附加系在细

胞学上已相对稳定,暂分别编号为DAJ1、DAJ2、DAJ3、DAJ4

、DAJ5、DAJ6和DAJ7。各异附加系中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在小

麦族中的部分同源群归属和百萨偃麦草耐盐抗病基因在染色

体上的定位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309/ 双低杂交油菜——皖油24
双低杂交油菜——皖油24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利用育性稳定的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HS3

A与优质恢复Q3C配组,育成了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9802”

,皖油24的芥酸含量0.63%,硫含量32.62μmol/g,粗脂肪含量

41.76%,品质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双低油菜籽标准,该品种适宜

该省各油菜产区种植。

/310/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调控途径与机理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调控途径与机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背景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部城郊

生态涵养高效农业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2014BAD14

B06。子课题名称:西安城郊经济林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研究与示范。课题起止日期:2014年1月-2017年12月,870万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与高

效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编号:2011BAD31B05。子

课题名称: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课题起止日期:2011年1月-2015年12月,127万。二..主要成

/310/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调控途径与机理

果鲜食葡萄(VitisviniferaL.)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

爱。近年来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加,但由于科技

程度不高,出现了产量增加品质下降的现象。项目在深入探

究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调控途径与机理的基础上,揭示了葡萄

生物活性物质和品质对调亏灌溉和栽培环境的响应以及不同

葡萄品种果实品质对外源硒肥的响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在

国内外本学科权威性学术刊物上发表,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

效果,对葡萄品质的提升和优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际意义。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揭示了葡萄生物活性物

质和品质对调亏灌溉的响应机制系统研究了调亏灌溉对葡萄

主要抗氧化生物活性物质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规律,调亏灌溉可以促进葡萄生物活性物质的累积和抗氧化

活性提高。阐明了生物活性物质在调亏灌溉下的代谢机理;

从酶活性的角度阐释了土壤水分亏缺下生物活性物质增加的

原因,揭示了调亏灌溉对生物活性物质起直接作用的关键酶

和对抗氧化活性起直接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葡萄始熟完全

成熟期为提高生物活性物质的最佳土壤水分亏缺时期。调亏

灌溉增强了葡萄叶片和果实组织中生物活性物质合成相关酶

活性,利于底物L-苯丙氨酸的累积。适当控水可以提高葡萄

果实可溶性糖(SS)、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溶性蛋白

(SP)和维生素C(VC)的含量,同时抑制果实内过量可滴定

酸(TA)的累积,在增加葡萄果实营养的同时提升口感风味

。基于葡萄保健品质、营养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

/310/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调控途径与机理

面的模糊综合评价,葡萄果实膨大完全成熟期调亏灌溉可以

促进葡萄多个组织生物活性物质的累积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

;增强了葡萄叶片和果实组织中生物活性物质合成相关酶活

性,利于底物L-苯丙氨酸的累积;可改善葡萄品质,提高水分

利用效率。2.阐明了不同葡萄品种果实品质对外源硒肥的响

应机理喷施硒肥可增加葡萄品种果实硒含量,显著改善果实

的营养品质,降低重金属的累积,欧美杂交种相比欧亚种葡萄

果实内的硒含量更高,更适合用于优质富硒葡萄的生产。叶

面硒肥均可提高果实内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

、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品质,同时,减少了果实内有机酸的累

积。喷施硒肥显著增加果实内的营养元素K和Ca含量,同时减

少了重金属Pb、Cr、Cd、As、Ni的累积。温室条件下喷施硒

肥有助于改善果实的外观特性和营养品质,是优质富硒葡萄

生产的较佳栽培模式。3.探讨了硒肥下葡萄果实糖积累代谢

的机理叶面喷施硒肥不仅能增加果实硒含量,还能促进果实

的生长和可溶性糖的积累,改善果实的内在营养品质。硒肥

处理下葡萄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均显著提高,葡萄糖和果糖是

葡萄果实中的主要糖组分,还含有少量蔗糖。在果实糖分积

累代谢过程中,果皮内的酸性转化酶(AI)活性高于果肉,且

果肉和果皮内AI酶活性均在糖积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硒肥喷施促进了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减少了叶片丙二醛

/310/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调控途径与机理

(MDA)的含量,增强了葡萄植株的抗逆性。硒肥喷施后,果

实内高的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叶片内的光合速率和植株

抗逆性的增强均解释了果实内糖含量增加的机理,为优质富

硒鲜食葡萄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创新性系统研究了

调亏灌溉对葡萄各组织部位主要抗氧化生物活性物质和相关

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生物活性物质在调

亏灌溉下的代谢机理;从酶活性的角度阐释了水分亏缺下生

物活性物质增加的原因;提出欧美杂交种葡萄相比欧亚种更

适合用于优质富硒葡萄的生产,指出温室条件下喷施硒肥是

优质富硒葡萄生产的较佳栽培模式。揭示了硒肥下葡萄果实

糖积累代谢的机理,阐明了喷施硒肥后高的糖分积累主要源

于果实高的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叶片高的光合速率及植

株抗逆性的增强。四.成果获得的评价研究结果在国内外本

学科权威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3篇,主要代表性论文被引

用135次,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效果,对葡萄品质的提升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311/ 优质马铃薯规范化生产研究与推广
优质马铃薯规范化生产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技术说明:根据我市马铃薯的种植状况,通过对马

铃薯病虫发生规律和生活史的调查研究,采用植保技术、环

境保护技术和可持续性农业相配套的技术措施,以健身栽培

,增强马铃薯自身抗性为主,研究利用黄板诱杀、灯光诱杀

、生物制剂、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防治

技术,配合栽培措施,集成高效、安全、经济的关键技术,

达到优质马铃薯规范化生产的目的。应用前景:该项目近年

来在我市推广53万亩,获得了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311/ 优质马铃薯规范化生产研究与推广

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马铃薯不

仅在人们的食物消费上呈上升趋势,而且在炸条、炸片、淀

粉生产,以及其它工业加工用途方面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伴

随市场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马铃薯的消费量会越来越

大,种植面积会逐年增加。推广马铃薯的规范化生产,实现

马铃薯生产的优质、高产和高效的栽培目的,具有广阔推广

应用前景。该项技术不仅适合承德地区马铃薯的应用,而且

适合与承德同等条件的马铃薯种植区应用。

/312/ 人面果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人面果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标准制订以推进人面果栽培繁育技术的标准化,实

现快速、高效培育人面果绿化苗木为目标,遵循科学性、先

进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力求做到科学规范、指标准

确、可操作性强,既与国家相关标准接轨,又符合广西区情

,对人面果绿化苗木的栽培繁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13/ 优质糯稻"版纳糯18号"选育与示范推广
优质糯稻"版纳糯18号"选育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喜食糯米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传统饮食文化。在

每个节日来临时期,傣族人民都会用糯米做成糯米饭,糯米粑

粑,糍粑,糯米酒等糯米食品用来款待客人。但是,由于自然

或人为的原因,糯稻品种数量逐年下降;尤其是近年来,大米

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品质决定了稻米的价格和流通

,产量决定了生产效益,多抗决定了稳产和适应性。为了适应

这一发展的需要,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功选育出优

质糯稻新品种“版纳糯18号”。1、品种选育1996年早稻采

/313/ 优质糯稻"版纳糯18号"选育与示范推广

用母本“滇引313号”与父本“勐腊糯”,经过六年十一代的

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熟白糯稻新品种“版纳糯18号”。2011-

2012年参加西双版纳州水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已经完成

试验程序。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抗纹枯病、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综合抗性较好,抗

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稻米各项品质均达到

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优级。与本地其它糯稻相比,米质优、产

量高、外观美。该品种已成为西双版纳州种植面积最大,且

最受欢迎的糯稻品种。2、示范推广通过多年、多点试验,“

版纳糯18号”优质糯稻表现适宜种植范围广,表现出优质、

稳产、抗逆性强等优点。全州海拔1200m以下区域均可种植

。2004-2014年累计示范推广28万亩,辐射面至老挝北部、缅

甸北部,最高单产678.2kg,平均单产463.2kg,比其他糯稻品

种亩增102.4kg。“版纳糯18号”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当地农

业增产,农民增收,并总结经验,指导今后的农业生产,有利于

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版纳糯18号”的选育成功,

实现高产与优质的有机结合,较好解决了糯稻生产中高产不

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矛盾。自2004年至2014年10年的时间推

广应用面积达28万亩,经济与社会效益极其显著。由于农民

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掌握不够,水稻产量

有待进一步提高。

/314/ 金融支持河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河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的实证分析
金融支持河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河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的实证分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名称

:金融支持河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河北农村信用社小

额信贷项目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10457204D-172.应用领

域:应用数学和经济金融领域。3.研究原理:统计方法与金

融理论相结合,数学建模与模糊数学相结合,数理与计量相结

合,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4.成果的创新点:统计方

法与金融理论相结合,数学建模与模糊数学相结合。5.本项

目基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提供的2009年的年报数据,运用数

/314/ 金融支持河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河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的实证分析

理统计和金融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境内154家农村信

用社进行了全样本的竞争力综合大排名,分析结论客观,基本

符合现实,其研究结论对调整各信用社的资产负债结构状况

,找出经营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

力具有实际意义;本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新式,对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详

细分析了小额信贷项目的开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弥补了商

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足,同时又拓展商业性农村金融发展

的思维空间和活动领域,为以后工作提供了思路,具有指导意

义。第三,统计方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对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的风险状况进行研究,构建了针对农村信用社的一系列金融

风险评价指标,评估了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态,研究结

论为管理层全面客观认识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提供

了理论依据,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问题

/315/ 甘肃寒旱区高原蔬菜新品种引育及绿色增长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
甘肃寒旱区高原蔬菜新品种引育及绿色增长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项目由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

列,项目实施期:2013.1-2020.12。项目针对蔬菜栽培用种

更新加快,蔬菜育苗缺乏配套的技术体系。传统老蔬菜生产

区蔬菜种植大多还沿袭传统农业中的水、肥、农药管理模式

,缺乏合理轮作,种植技术不规范,土壤退化,病虫害发生严重

。开展新品种自主创新及优良品种引进筛选、日光温室集约

化穴盘育苗综合技术试验研究开展绿色增长配套技术研究与

示范。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以优良品种为核心,关键技

/315/ 甘肃寒旱区高原蔬菜新品种引育及绿色增长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

术突破与常规实用技术集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高效新

型肥料、高效安全新农药、精准施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

等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研究,按照“品种鉴选,技术研究、技

术优化,示范推广”的技术方案,培育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制

定蔬菜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1)选育出辣椒新品种娇美

和长美2个。引进蔬菜新品种74个,筛选出优质品种14个。(

2)提出蔬菜日光温室集约化穴盘育苗综合新技术:草炭:蛭

石:炉渣=3:2:1基质配方+基质药剂处理+“三膜覆盖”提温

技术+30%恶霉灵水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幼苗

长到3~4cm时进行兑水喷雾预防猝倒病、立枯病。(3)筛

选出芹菜施肥配方2个。配方1:三元肥(N-P2O5-K2O:18-

18-18)50kg+枯草芽孢杆菌1.0kg+尿素(按照30%、50%和20

%(在移栽后生长初期、展叶期和快速生长后期分3次追施)

20kg;配方2:三元肥(N-P2O5-K2O:18-18-18)50kg+沃叶

1.0kg+尿素(按照30%、50%和20%)20kg。氮肥使用量减少

20%。总结出土壤施入芽孢杆菌,综合防治主,农药喷洒为副

,构建了立体完整的芹菜根腐病农药减量施药技术。(4)确

定甘蓝施肥量和方法:黑金复合肥(18-18-18)40kg/亩,尿

素7kg/亩,硫酸钾12kg/亩,底肥为生物有机肥300kg/亩,硼砂

0.5kg/亩,镁肥8kg/亩。总结出采用抗病品种,结合种子消毒

、培育无病苗、清洁田地、避免病害发生期栽种、轮茬耕种

、药物防治等相结合的甘蓝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5)已

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9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6

/315/ 甘肃寒旱区高原蔬菜新品种引育及绿色增长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

篇。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提出芹菜减量施肥配方:三

元肥(N-P2O5-K2O:18-18-18)50kg+沃叶1.0kg+尿素(按

照30%、50%和20%);确定甘蓝施肥配方:黑金复合肥(18-

18-18)40kg/亩、尿素7kg/亩、硫酸钾12kg/亩、生物有机

肥底肥300kg/亩、硼砂0.5kg/亩、镁肥8kg/亩,国内未见相

同公开文献报道。甘肃寒旱山区甘蓝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

:垄宽35cm,垄高10cm,用120cm地膜覆盖,国内未见完全相同

公开文献报道。根据委托方交付的成果评价材料,进行了技

术创新度评价综合分析,按照技术创新度等级划分,结合咨询

专家评审意见,认定该成果的技术创新度为5级(该技术创新

点在国内范围内未见相同文献报道)。4.技术的成熟度及适

用范围和安全性。(1)技术的成熟度项目实施单位与选育

单位、甘肃陇欢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先正达、上海惠和、中

农绿康等种子、农药、肥料生产企业合作,利用种质资源优

势,根据市场的变化引进优良的蔬菜新品种,设立正规的品种

比较试验,对其品种的产量、品质、抗逆性、适宜性、稳定

性进行综合评价,选育出了辣椒新品种两个,筛选出了适宜当

地气候条件、符合市场前景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在推广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加强良种良法的配合,优化化肥农

药绿色增长新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示范制定出的技术规程。

经评价该成果的整体技术成熟度为9级(系统级:实际通过

任务运行的成功考验)。(2)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通过项目

/315/ 甘肃寒旱区高原蔬菜新品种引育及绿色增长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

实施在定西安定区、陇西县、漳县等县区建立示范点,通过

示范带动,技术在我市六县区得到广泛推广。解决了过量和

不能合理、适时、对症用肥用药,肥药利用率不高,带来的土

壤板结、酸化、农药残留毒性、病虫抗(耐)药性上升、次

要害虫大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促

进肥料高效利用、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的转变,减

少生产中化学农药的投入使用。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

态环境安全。5.应用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应用用情

况目前已在定西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单位成功应用,截止

目前生产示范推广的有效规模达到102100亩,平均亩增收11

40.63元。共新增总产值116458020元,新增总纯收益109929

676元。(2)存在的问题①通过项目选育和引进筛选出了一

些品种,但由于蔬菜品种更新加快,引进的品种还不能满足市

场对新品种更新发展的要求。②蔬菜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和

绿色增长集成技术还比较缺乏,技术的示范、宣传、推介不

够。6.历年获奖情况无。

/316/ 低值(质)鱼制品——美味鱼酥、仿真鱼片加工技术介绍
低值(质)鱼制品——美味鱼酥、仿真鱼片加工技术介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技术以小型低值(质)鱼类为原料,经较高技

术含量深加工后得到附加值较高的美味鱼酥和仿真鱼片两大

系列产品。产品具有鱼肉的营养,调味料的芳香,滋味鲜美,

咀嚼性强,是休闲型方便鱼类制品。主要原料:新鲜低值(

质)鱼类、食品添加剂、天然调味料等。主要设备:干燥设

备、焙烤设备、压力釜、制糜机、灌注机、成型机、浸渍容

器、包装机、调味桶等。

/317/ 白灵菇反季节工厂化仿生栽培技术研究
白灵菇反季节工厂化仿生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白灵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在国内、

国际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白灵菇生产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

富的一条途径。但白灵菇常规生产以秋冬及早春进行,高温

季节市场产品非常稀少,因此白灵菇反季节栽培一直是白灵

菇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成果适于白灵菇反季节工厂化

仿生栽培技术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8/ 注射用齐多夫定肉豆蔻酯脂质体研究
注射用齐多夫定肉豆蔻酯脂质体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采用催化剂催化下的酯化反应将齐多夫定与肉豆蔻

酰氯合成为齐多夫定肉豆蔻酯,通过重结晶和减压干燥得到

齐多夫定肉豆蔻酯固体,并采用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进行结

构确证。采用多相凝聚法将齐多夫定肉豆蔻酯制成脂质体溶

液,并采用高压乳均法制备成适合静脉注射的单室脂质体,

再通过冷冻干燥技术获得疏松粉末状齐多夫定肉豆蔻酯脂质

体。采用NIH小鼠,比较齐多夫定肉豆蔻酯脂质体和齐多夫

定普通制剂对骨髓毒性的差异;采用Beagle狗,比较两者对

/318/ 注射用齐多夫定肉豆蔻酯脂质体研究

食量、恶心、呕吐、行为活动、肝重等指标影响的差异。考

察在2-8℃保存条件下脂质体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及大小

、包封率、渗透率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319/ 籽粒苋新品种“关东2号”
籽粒苋新品种“关东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选育单位: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白城师

范学院二、品种来源:2001年从日本北海道国家农业研究中

心引进的籽粒苋资源。三、特征特性1、籽粒性状:籽粒白

色,扁圆形,不透明,千粒重0.83克。2、植株性状:幼苗叶片

红绿色,株高155厘米,茎粗1.92厘米。3、花穗性状:紫红色

花穗,穗长53.8厘米,单株穗粒重50.71克。4、品质分析:经

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检测种子含蛋白15.0%,脂肪6.8%,碳水化

合物65.6%;脂肪酸6.2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

/319/ 籽粒苋新品种“关东2号”

74.56%,18种氨基酸总含量13.74%,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

总量的39.4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0.9694。5、抗逆

性:田间调查,未见病虫害发生。6、生育日数:从出苗到成

熟85天左右。四、产量结果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535公斤,比对照品种美国R104增产10.3%;2012年区域试验平

均公顷产量2314公斤,比对照品种美国R104增产9.0%;两年区

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42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9.6%。2013

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223.3公斤,比对照品种美国R104

增产7.6%。五、栽培要点1、播期:一般5月初播种。2、密

度:一般保苗约8万株/公顷。播种量5-10公斤/公顷。3、施

肥:施足农家肥,种肥一般施用磷酸二铵150公斤/公顷,硫酸

钾100公斤/公顷,尿素50公斤/公顷。在籽粒苋种子灌浆期追

施尿素225公斤/公顷。4、田间管理:播种时覆土1.5-2厘米

为宜,并要加强镇压。生育期应及时松土锄草。若春季土壤

墒情不好,需灌保苗水,后期根据降雨情况适时灌水。5、制

种技术:原原种采用套袋隔离繁殖法,原种繁殖中要单独繁

种并拔除杂株和周边的野生苋菜,确保纯度。六、推广区域

:吉林省西部具备水浇条件、中等以上肥力地区。

/320/ 鲜湿红薯粉条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鲜湿红薯粉条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以91%的红薯淀粉和9%的绿豆淀粉为主要原料,以黄

原胶、瓜尔豆胶和CMC-Na作为混合食品添加剂取代明矾添加

到原料中,通过打芡→调粉团→漏粉→熟化→冷却→包装→灭菌→冷

却→成品的加工工艺生产鲜湿红薯粉条。产品同时具有红薯

和绿豆的营养价值,口感滑爽、劲道,食用方便,深受广大人

们的喜爱。鲜湿红薯粉条的批量上市,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

景。(1)红薯淀粉与绿豆淀粉的配比对鲜湿红薯粉条品质

的影响红薯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低,不利于淀粉老化

/320/ 鲜湿红薯粉条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在传统红薯粉条加工工艺中,常常加入大量的明矾来提高粉

条、粉丝的筋道性和耐煮性。绿豆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相对

最高,煮时不易烂,口感细腻。以综合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

单因素试验得出红薯淀粉与绿豆淀粉的比例为91:9,鲜湿红

薯粉条的品质优良。(2)鲜湿红薯粉条生产的最佳工艺及

相关参数。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芡

糊添加量为4%,水分添加量40%,熟化温度100℃,熟化时间4s

,灭菌条件为100℃20min。芡糊添加量对产品品质影响最大

,其次是熟化温度和水分添加量,灭菌条件影响最小。(3)

贮藏条件对鲜湿红薯粉条品质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贮藏条件

下产品的感官评价,拉伸应力、拉伸形变、剪切应力与剪切

形变等指标的变化,得出:通过两段低温贮藏,产品品质更佳

。(4)食品添加剂取代明矾在鲜湿红薯粉生产中的应用通

过响应面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食品添加剂对鲜湿红薯

粉条感官评分、拉伸应力、拉伸形变、剪切应力、剪切形变

及断条率的影响,建立了感官评分对黄原胶、瓜尔豆胶、CM

C-Na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并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添加剂的

最佳添加量为:黄原胶0.3%,瓜尔豆0.25%,CMC-Na0.33%,按

此比例生产的鲜湿红薯粉条感官评分与质构水平都接近于添

加明矾的产品水平。

/321/ 家蚕分子育种关键技术与素材创新
家蚕分子育种关键技术与素材创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该项目建立了家蚕分子育种关键技术,对关键性状

靶标基因进行了克隆和研究,并以此制备了抗BmNPV病毒和

生物反应器等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素材。主要科学发现

点:发现点1:建立了家蚕转基因RNAi技术,以及基于ZFN、

TALEN和CRISPR/Cas9的家蚕基因组编辑技术体系。优化了C

RISPR/Cas9的载体系统,并首次证实了TALEN可以介导长片

段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创制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突变体。

发现点2:对家蚕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分子解析,筛选出一

/321/ 家蚕分子育种关键技术与素材创新

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候选基因,对BmSPI39、BmVgR等关键

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家蚕分子改良育种提供了靶标基因

。发现点3:通过四种策略提高家蚕对BmNPV的抗性,转基因

品系SW-H在感染致死剂量BmNPV后的死亡率比对照降低78%,

是第一个能在感染的多个阶段抑制病毒的转基因高抗病毒动

物,对蚕业生产现行实用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抗病毒遗传改

良。发现点4:建立了高效的丝腺生物反应器系统,将hFGF

1、HAS等多个具有高附加值的外源蛋白在丝腺中重组表达,

制备了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及伤口愈合功效的新型蚕丝

素材,以此奠定了蚕丝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科学价

值:该研究突破了家蚕传统育种方法的瓶颈,建立了家蚕分

子育种平台技术和理论体系,已进入动物分子育种研究领域

前沿,对其他动物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

义。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在

JBC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5篇,20篇主要论文他引

共计376次,其中SCI他引250次。同行引用及评价:该项目

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代表性论文被NAT

REVMOLCELLBIO、PNAS、NUCLEICACIDSRES等国际顶级期刊论

文多次引用。美国哈佛医学院J.KeithJoung教授在发表的评

论文章中对家蚕基因组编辑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日

本东京大学KunihikoNaito教授、印度科学院院士Nagaraju

教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Dr.ZacharyNAdelman和日本学

者Teramoto教授等也对课题组的代表性论文进行了评价和引

/321/ 家蚕分子育种关键技术与素材创新

用。应邀在国际昆虫学顶尖杂志ANNUREVENTOMOL和IBMB撰写

综述文章;新华社两次报道该项目的转基因抗病毒研究成果

,上百家媒体进行了转载。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

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322/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专家答疑丛书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专家答疑丛书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套丛书主要根据中国科技兴农政策与养殖业发展

需要,针对养殖业中存在的疫病防控技术问题,以问答的形

式进行编撰,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以"国家重点图书&qu

ot;出版发行。丛书共分九册,即《新猪病诊断与防治》: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新禽病诊断与防治》: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猪病防控百问百答》:中国农业

出版社2010年出版;《鸡病防控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

社2010年出版;《兔病防控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

/322/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专家答疑丛书

011年出版;《羊病防控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年出版;《牛病防控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出

版;《规模化养殖科学用药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

010年出版;《动物疫苗正确使用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

版社2011年出版。创新点如下:一是丛书紧密结合我国养殖

业发展需要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普及新技术为主旨;二是

本套丛书的针对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养殖者

易掌握;三是丛书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突出科学性和

普及性;四是由国家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发行量大,提高

面广。

/323/ 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该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微量快速柑桔病原核酸模

板制备技术,国内首次系统建立全套15种病毒类和检疫类病

害的分子检测技术体系;明确我国柑桔病毒类病害的种类和

分布,探明重要病原的起源、流行规律、致病机理和时空分

布模型;突破高通量实时快速监测瓶颈,建立溃疡病预警系

统。建立柑桔茎尖嫁接脱毒技术,国际首创茎尖脱毒效果早

期评价技术,使无毒化进程由3年缩短为1年,创建世界最大

的无病毒原种库,构建国家级母本园和采穗圃、省级采穗圃

/323/ 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地方繁育场为主体的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该体

系技术在检测效率、育苗质量、保障机制、推广模式等方面

有革新性进步,繁推速度具有三级放大效应,在全国快速形

成L14亿株的无病苗年繁育能力,保障了我国柑桔大发展安

全用苗需求和产业安全。该成果对水果行业科技水平整体提

升产生了重要推动和示范带动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23/ 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简介相关图片
/324/ 早熟玉米超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
早熟玉米超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针对吉林地区气候条件,搜集整理国内外中早熟

玉米种质资源203份,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已选育出具有早熟

、优质、高抗、耐密等优点的新自交系40余份。2.利用这

些新自交系与现有优良自交系进行杂交组合配制,筛选出30

多份具有早熟高产优质等特性的杂交组合,进行异地鉴定试

验,再从中选出2份各异地鉴定点表现都很突出的杂交组合,

参加吉林省玉米品种审定试验。3.经过三年的吉林省玉米

品种审定试验,玉米新品种九单318通过了吉林省玉米品种审

/324/ 早熟玉米超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

定委员会审定。4.九单318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倒伏

等特性,在参加这三年的玉米品种审定试验过程中,每年产量

表现的都很突出。九单318以自选系A15(M54杂株为基础材

料)为母本,以自选系06t129((国外杂交种12×冀35

)×冀35为基础材料)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

24天,比对照品种吉单27晚1天,需≥10℃积温2500℃左右,属

中早熟品种。九单318拱土能力强,早发性好,出苗快且整齐

,易抓苗。株高285厘米左右,穗位115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

,穗行数16-18行。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

心(哈尔滨)检测,籽粒含粗蛋白质9.18%,粗脂肪4.44%,粗

淀粉74.00%,容重760.8克/升。两年四点次人工接种抗病(

虫)害鉴定,高抗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大斑病、弯孢菌叶

斑病、玉米螟虫。

/325/ 大豆抗旱抗倒伏性状聚合分子辅助育种体系研究
大豆抗旱抗倒伏性状聚合分子辅助育种体系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利用165份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构建了一个包含

315个分子标记的大豆遗传图谱,获得8个与倒伏性相关的唯

一性QTL,在与倒伏性相关的多效性QTL置信区间,获得11个倒

伏性相关的基因;2.利用SNP芯片检测结合表型鉴定数据进行

了关联分析,发据出113个与倒伏性相关的位点,其中13个标

记与倒伏性直接相关。3.通过对195份自然群体测序数据评

估、SNP检测及GEMMA软件分析,检测到与抗早指数相关的SN

P545个,并初步筛选到9个与含水量指标抗早指数关联的候选

/325/ 大豆抗旱抗倒伏性状聚合分子辅助育种体系研究

基因。4.建立了大豆抗倒伏预测模型、抗倒伏及抗旱指数分

级标准;获得了与抗倒伏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及位点,对初选的

材料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与验证;结合常规杂交育种技术进

行选择;建立了大豆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聚合育种技术体系

。5.发表核心期刊研究论文1篇,SCI文章1篇;获授权专利3项

,培养科技人才3人,其中学术带头人1人次,培养硕士1名,博

士2名。

/326/ 优质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徐薯22
优质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徐薯2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高淀粉甘薯-徐薯22:徐薯22是我国著名甘薯育种

家全国劳动模范马代夫选育成功的优良新品种,2005年3月通

过国家品种鉴定。该品种在国家甘薯大区区试中,薯干产量

稳居第一位,比对照品种增产13.8%,其干物质转化快、净同

化率高。2006年本所夏季试栽获亩产鲜薯3000公斤的好收成

,该品种中短蔓较细,叶茎均为绿色薯块长纺锤形,薯皮紫红

色、薯肉白色、熟食甘粘、口感极佳。徐薯22结薯集中,没

有空窝,收获用犁即可,栽培中不需翻秧,高抗根腐病,黑斑病

/326/ 优质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徐薯22

。是一个淀粉含量高、高产,省工、省事,适应范围广,加工

型甘薯新品种。

/327/ 吉农玉367
吉农玉36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04年以自选系HY21(是以美杂交种分离的F2为基

础材料,与郑58杂交,经南繁北育连续自交7代)为母本,以自

选系HY101{是2005年利用外来杂交种与吉853、昌72、黄41

7、丹598组成的小群体经两次混粉后,连续自交7次稳定育成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328/ 早熟高产多抗油葵新品种佳丰1号选育及示范
早熟高产多抗油葵新品种佳丰1号选育及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早熟高产多抗油葵新品种佳

丰1号选育及示范》是酒泉市佳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自列项

目,该项目自2008年开始实施;主要是针对甘肃、新疆、吉林

、山西、河北、陕西、内蒙油葵生产中现有品种不适应产业

发展需求,新品种缺乏的现状,本公司开展油葵种质创新及新

杂交品种选育,为甘肃、新疆、吉林、山西、河北、陕西、

内蒙等油葵主产区提供品种支撑。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以甘肃、新疆、吉林、山西、河北、陕西、内蒙油葵主产区

/328/ 早熟高产多抗油葵新品种佳丰1号选育及示范

域为目标区域,以“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强”为育种

目标,从国内外广泛引进征集油葵种质资源,通过“鉴定、创

新、利用”,采取“回交、自交、杂交”的选育手段,经过多

年南繁北育选育出了丰产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适应性

广的油葵新品种“佳丰1号”,该品种属于早熟向日葵油用型

品种,平均生育期95—100天,株高100.0cm;幼苗叶片绿色,生

长健壮;花盘直径21.5cm,花盘倾斜度5级,有26—27片叶,百

粒重7.3g,籽粒阔卵形,粒长1.1cm,粒宽0.70cm,籽仁率65.0

%,籽粒色泽为黑底白边有少许细白色条纹,籽粒蛋白质含量

28.0%,含油率49.0%,中抗菌核病、黄萎病、褐斑病、黑斑病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佳丰1号”是由酒泉市佳丰

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主创新的不育系JY31A/JY31B为母本

,以JF09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向日葵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

2014年多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折合亩产275.23kg,比对

照567DW增产4.6%,2015年多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折合

亩产278.49kg,比对照567DW增产4.9%,增产显著;品质优,籽

粒蛋白含量28.0%,含油率49.0%;中抗菌核病、黄萎病、褐斑

病、黑斑病。四、技术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佳丰1

号”经多年试验、示范种植,已总结制定出相应的高产配套

栽培技术要点,从品种示范推广、技术应用方面已完全成熟

,该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风险能力强,适宜在甘肃、新

疆、吉林、山西、河北、陕西、内蒙≧10℃活动积温2100℃

以上的区域种植。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自项目实施以

/328/ 早熟高产多抗油葵新品种佳丰1号选育及示范

来,该品种在甘肃省酒泉、武威、平凉、白银、天水、新疆

奇台、昌吉、阿勒泰、内蒙临河、四子王旗、巴彦淖尔、吉

林、山西、河北、陕西等同类生态区累计示范推广应用面积

11.2万亩。该品种在各示范区增产显著,综合表现突出,已得

到了广大示范种植户的青睐,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品种虽

然具有稳产、高产、品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但中抗菌核

病、黄萎病、褐斑病、黑斑病,在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

褐斑病、黑斑病重发区域种植,应提前做好病害防治。

/329/ 桑树品种沙2×伦109一代杂种的选育
桑树品种沙2×伦109一代杂种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330/ 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蒙东实施项目
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蒙东实施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

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并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三中全会精神为推进电

力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2014年起电力市场化运作的不断深

入推进,各类交易品种日渐丰富,电力用户可深度直接参与市

场交易,市场由原来的发电侧单边市场改为发电侧、用电侧

联动的双边市场。为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满足电力交易机

/330/ 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蒙东实施项目

构组织开展各类交易平台化运作要求,内蒙古东部电力交易

中心有限公司、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

司联合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科东公

司”)共同完成了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蒙东平台的实施

项目,实现多品种多周期交易并发运营,支撑能源资源大范围

优化配置交易和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等,赋予电力用户和发电

企业自主选择权,适应电力交易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本项目开展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蒙

东平台的实施工作,向所有蒙东地区准入的电力用户和发电

企业公平开放,为电力市场运作和电力交易工作提供全过程

技术支持,满足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和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

置交易机制的运作需要,重点支撑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和跨区

跨省电力交易的开展。平台部署应用于电力交易机构,搭建

形成电力交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向所有市场成员公平开放

,提供信息、申报、结算等统一的市场服务;支撑跨区跨省、

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等各类交易组织

,提高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实现各类业务

在线运作,提高电力市场运行效率。3、主要论点与论据根据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方案》和《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

置市场机制研究》确定的电力市场建设内容,在保持输配电

一体化、电网调度交易一体化的基础上,构建支撑电力市场

运作的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交易平台,向所有符合准入条

件的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开放,满足其自由选择

/330/ 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蒙东实施项目

参与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

进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4、创建与创新技术创新详述

如下:1)基于经济属性原子化方式建立了市场成员全生命周

期管理模型,实现了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等各类市场成员注册

和业务开展的可跟踪闭环管理。2)建立了覆盖交易准入、申

报、排序、出清等电力交易全交易元素过程全覆盖的多适应

性统一电力交易模型,实现了交易流程、准入、申报、排序

、出清的交易品种和规则定制,可适应我国各地电力市场交

易规则不同以及业务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3)建立了基于同

一信息标准的跨区跨省电力交易协调机制,从交易品种、交

易时序、交易范围实现两级市场间跨区跨省交易组织的协同

运营。4)提出了适应多场景的可配置性电力市场结算模型,

实现了计量公式、计量周期、结算规则等方面的配置管理,

满足电力市场中不同交易场景下的电力市场结算要求。5)提

出了包含能源类型、容量、产权关系、调控关系、结算关系

等立体式电力市场数据分析模型,构建了多维数据立方体,实

现了市场关键指标的自定义分析。5、社会经济效益自电力

市场技术支撑平台-蒙东平台上线运行以来,能够为发电企业

和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提供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电力交易

服务,实现了从市场注册、交易组织、合同管理、交易计划

、交易结算到信息发布等全业务流程的在线运作,具备大用

户直接交易、跨区跨省交易、发电权交易等多品种多周期交

/330/ 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蒙东实施项目

易并发运营能力。截止目前,内蒙古东部电力交易中心有限

公司通过该技术支撑平台已累计组织完成了蒙东地区发电企

业和电力用户(含售电公司)直接交易电量348亿千瓦时,参

与大用户直接交易的电力用户超过60家,发电企业超过100家

,节约用户用电成本超过37亿元,显著提升了内蒙古东部地区

电力交易市场化运作的水平。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深入,市场

化运作不断加强,建立完善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电力交易

平台将成为各地交易中心重要任务。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

-蒙东平台符合国家能源战略发展政策,技术优势显著,具有

广阔的发展远景,在国家和自治区电力改革的建设中必将发

挥重要的作用!

/331/ 渭北旱塬优质小麦选育及产业化工程
渭北旱塬优质小麦选育及产业化工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自2007年7月实施以来,中心本着“依托科技,服务

于农”的原则,以促进“源头兴农”产业,推进农民增收为主

要目标,严格按照《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专项资金管

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内容组织实施,共完成铜麦3、4号

三圃田建设和铜麦5号原种田建设200亩;完成1200平方米晒

场等部分土建工程;完成良种繁育田5365亩,优质专用小麦标

准化示范田15.0283万亩建设任务;已完成67台(套)仪器设

备采购、安装调试,项目在执行期内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91

/331/ 渭北旱塬优质小麦选育及产业化工程

.40万元,净利润445.00万元,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所有目标

任务,已于2011年11月通过了项目验收。项目主要以优质和

高产作为目标性状,不断选育出适合渭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

质小麦新品种;项目利用已有科研优势,加强优质专用小麦的

标准化生产示范,及时调整栽培措施适应市场对优质专用小

麦的需求,以实现旱地优质强筋小麦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实

施过程延伸了旱地优质小麦生产的产业链条,完成了优质小

麦的育、繁、产、销四个环节的衔接,从而实现了旱地优质

小麦研发一体化产业化体系,为探索旱地小麦的产业化发展

模式,提升当地小麦生产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

项目带动了1.5万户农民从事良种生产,5000多亩良繁育田可

为农民每亩实现增收80元,15万余亩示范田可为农民每亩实

现增收60元,累积可共为农民实现增收940万元,为种植户带

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当地科研优

势和资源优势,探索了实现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生产和管理

模式,挖掘科技潜力,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达到实现农民

增收,农业增效的根本目的。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更广

泛宣传发展优质小麦产业化的意义,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

的认识,要教育农民自觉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发展优质农产品

/332/ 广西主要生物柴油树种试验与筛选
广西主要生物柴油树种试验与筛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植物油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林业厅下达的广西林业科技项目《广西主要生物柴油树种试

验与筛选》,项目编号为“桂林科字[2009]第5-3号”,实施

年限为2009-2012年,项目研究经费50万元,主持承担单位为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是我国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少数

几个省区之一,天然植被类型十分丰富,其中油脂植物就有3

20多种,非食用油脂植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油桐、蓖麻、

石栗、乌桕、麻疯木、光皮树、黄连木等资源在广西均有较

/332/ 广西主要生物柴油树种试验与筛选

大面积分布,这些树种果仁油脂可生产生物柴油,果核是兼具

“油、煤”特性的优质生物柴油原料,但目前针对这些树种

开展的科研基础试验和鉴定工作还比较空白,科学评价和利

用这些资源还没有充分的依据。项目通过对广西主要生物柴

油树种种质资源调查、生物柴油树种的区试,总结它们在不

同立地上的栽培模式,筛选到具有巨大开发利用潜力和极大

发展前景的生物柴油树种,能发挥我区的土地资源特色及气

候资源优势,对促进我区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及提高山区林

农生活水平,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2.技术原

理及性能指标(1)针对长期以来广西主要生物柴油树种种

质资源研究薄弱的情况,开展了相关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掌握

了资源分布、生物生态特性,并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

态习性、繁殖难易程度、生长量、适应性和抗逆性等诸因素

分别逐项评分,综合评价各树种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

(2)筛选出生物学特性优良、资源潜力较大、适宜在广西

推广发展的蓖麻、油桐和光皮树3个生物柴油树种。(3)初

选出武鸣、南丹2个蓖麻优良种源及8株优良单株;选出天峨

、田林2个油桐优良地理种源及12株优良单株;选出德保、那

坡2个光皮树优良种源及19株优良单株。(4)在广西林科院

、南宁市林科所、南丹、崇左、那坡以及吴圩等建立蓖麻、

油桐、光皮树品系区域试验林10.6hm2,其中蓖麻4.67hm2、

油桐3.00hm2、光皮树2.93hm2。(5)营建的蓖麻试验林在

土山区的油脂产量达1512kg/hm2以上,半石山区1245kg/hm2

/332/ 广西主要生物柴油树种试验与筛选

以上,石山区964.5kg/hm2以上;光皮树初产期(三年生)在

土山区的油脂产量达1584kg/hm2以上,半石山区1350kg/hm2

以上,石山区822kg/hm2以上。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项

目从多角度对广西多个主要生物柴油树种种质资源进行评价

和筛选,建立了1套光皮树、油桐和蓖麻优良品系无性快繁技

术体系,制定了1个光皮树优良单株的选育标准,形成了1种建

立蓖麻雌性系的新方法,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未见有该项

目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文献。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

安全性该技术已经成熟,无安全隐患,适用于广西境内生物柴

油树种适生区。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生物柴油树种作

为生物能源储备,目前因加工技术尚未成熟,经济效益不明显

,推广应用进程缓慢,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研究,逐步推广

/333/ 佳玉538
佳玉53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株形半紧凑,株高276cm,穗位110cm,果穗筒形,穗轴

红色,全株总叶片数20-21片,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绿色,苗

势强。花药黄色,花丝深绿色,穗长19.7cm,穗粗4.8cm,穗行

数16-18行,行粒36-40粒,籽粒黄色,粒型半马齿型,田间植株

生长繁茂,果穗均匀,稳产性突出,抗病虫害,抗旱,耐贫瘠,保

绿性好等特点。佳玉538在青海地区生育期为128天。2020年

试验中,佳玉538平均产量6615kg/亩,对照品种纪元8号均产

量6357.8kg/亩,较对照品种增产4.04%。

/334/ 高产、优质香稻品种内香2550选育与应用
高产、优质香稻品种内香2550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本课题来源于“九、十五”四川省

农作物育种攻关。农业科技计划专项基金。(2)技术原理

与性能指标:本研究属于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杂交水稻亲本

组合选育与推广应用研究,通过地理远缘杂交扩大水稻不同

基因型材料的基因重组;通过增加生物产量和穗粒数配合,提

高单穗重;通过早代配合力测定、单株抗倒性的选择,提高一

般配合力(GCA)和抗倒性;通过组配高产、品质优、抗病抗

逆的大穗型杂交稻新组合,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效益。内

/334/ 高产、优质香稻品种内香2550选育与应用

香2A是内江杂稻中心从1997年开始从制保复交组合“宜香1

B/////NJ46S///地谷B/大粒B//地谷B////宜香1B”中选育成

型的优质香型保持新材料,经测交转育新胞质“88A”、多代

回交育成的品质十分优良的高配合力不育系。内恢5550是内

江杂稻中心从1996年开始配制复交组合“内恢92-4/万恢88

//内恢92-4”,经“南繁北育”于2000年稳定成型,用于配杂

交稻新组合。2001年配制出“内香2A/内恢5550”进入多点

试验,2003年进入四川省区试和国家区试。2003年完成内香

2A省级质量鉴定和专家枝术鉴定,2004年完成内恢5550及组

合省级质量鉴定和专家枝术鉴定。内香2550二零零五年通过

国家上游审定,品质达国标2级,审定编号2005017。2008-20

09年两年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2006-2008、2007-2009两次

获得“农业科技计划专项基金”。(3)技术的创造性、先

进性:项目组创造性地提出高生物产量高穗粒数杂交稻育种

理论,确定增加生物产量来提高穗粒数和单穗重的一般配合

力,组配大穗型杂交稻为主要育种技术路线。利用优良品种

作亲本,通过远缘杂交扩大有利基因重组,提高有利基因频率

;采用增加恢复系的生物产量来提高穗着粒数和单穗重等方

法和技术,成功育成了高产、质优、抗病抗逆的大穗型杂交

稻新组合内香2550。内香2550累计推广120万亩,新增稻谷0

.37亿kg,新增社会经济效益0.57亿元。内香2550组合的推广

应用,对提升整体杂交稻产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做出了巨大贡献。

/335/ 远红外压差膨化果蔬装备及技术
远红外压差膨化果蔬装备及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摘要远红外压差膨化果蔬装备技术是开发的新

的膨化技术设备。该项目研发果蔬膨化新产品,扩大了该技

术的产品应用范围,以大枣、苹果膨化生产为示范,提高了

果蔬膨化加工的技术含量,工艺先进、加工范围广,可一机

多用,即可加工果蔬膨化产品,还可以将膨化后的产品进行

粉碎,成为其它产品的原料、佐料或辅料。该设备注重节能

降耗、保持食品天然特性及易操作的关键技术。主要技术特

点,关键技术内容该项目采用远红外压差技术,膨化效果好

/335/ 远红外压差膨化果蔬装备及技术

,产品加工周期短,节省能源;操作方便,易于安装,全自

动化控制;膨化装备加工产品的范围广泛,包括苹果、枣、

梨、香蕉、菠萝、桔子、草莓、桃、胡萝卜、西红柿、西芹

、蘑菇、大蒜等,膨化的产品绿色天然,无色素和其他添加

剂;品质优良,有很好的酥性和脆性,口感好;营养丰富,

保留果蔬中原有的营养成分,低热量、低脂肪;食用方便;

易于储藏;克服了低温真空油炸果蔬产品仍有油脂的缺点。

项目预期经济社会效益预期建立大枣示范生产线10条,取代

油炸大枣生产线,原料供给农户达4.6万户,可增加近5200

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建立苹果膨化生产线8条,可增加近

12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该项目有利于利用当地果蔬资源,

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

力,有利于解决大枣加工、苹果加工、蔬菜加工中的营养流

失、含油脂较多、非天然、资源储存难等问题。并可以吸纳

下岗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项目

总体投资预算和合作方式该项目利用果蔬品种较多的优势,

利用其成熟期不同而形成的时间差,做到全年均衡生产,并

可进行新产品开发。该项目以加工大枣1000吨为例,固定资

产投资为560万元,其中设备投资及安装费用332万元、建筑

工程167万元、其他费用63万元,全年需流动资金212万元。

该项目农研院将以技术入股、直接股份投资或利用政府支持

的贷款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与合作方进行合作。

/336/ 加工型青菜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加工型青菜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青菜,按生物学分类上称为叶用芥菜,为十字花科芸

薹属(Brassica)芥菜种(B.junceaCross.)二年生草本植

物,俗称青菜、盖菜、辛芥,原产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以

发达的叶片和叶柄供食用。因其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

脂肪酸、胡萝素,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我

省解决蔬菜春淡和秋淡市场的重要蔬菜,也是我省老干妈香

辣菜、独山盐酸菜、农家泡菜及干盐菜等土特产品的主要原

料,但多年来对其育种方面的研究较少,栽培用种大多来源于

/336/ 加工型青菜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当地农家品种的自然采种,由于多年自交留种,品种混杂退化

严重。为此,2007年以来,项目组在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农

科院3个单位6个项目的支持下,密切结合贵州青菜(叶用芥

菜)产业实际,开展了加工型青菜育种材料的收集、鉴选、

纯化,新品种选育,以及游离小孢子培养快速纯化技术,高产

栽培技术,规模繁种技术、加工适应性及品质评价等方面的

研究。1、通过项目实施,从省内外收集、评价、纯化青菜资

源(材料)78份,鉴选出特异材料9份,育成遗传性状稳定的

高代骨干自交系5个(3A-22-76、贵阳迟青菜、3A-22-36、

牛肋巴青菜、镇远圆秆青)。2、育成加工型青菜新品种2个

,其中,黔青1号叶片宽大,叶柄肥厚,丰产,钙、粗纤维含量相

对较高、脆度好,适于加工盐酸菜;黔青2号叶柄肥厚,肉质脆

嫩,总氨基酸含量高,钙、粗纤维含量相对较低,营养丰富,丰

产性好,适于加工干盐菜、香辣菜和农家泡菜,于2010年7月

5日通过贵州省第四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九次主任委

员会审定。3、项目组创新性地把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应用

于育种材料的快速纯化,并建立了青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

体系。4、开展了育成品种配套繁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省

外繁种产量可以达到38.6公斤/亩,比省内平均产量27.9公斤

/亩提高38.3%,繁种成本降低约20%。结合在初花期和结荚初

期根外喷施磷、钾、钼、硼、锌肥(KH2PO4+Be+Mu+Zn),能

显著提高青菜繁种产量,改善种子质量,以5种肥料的混合液

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其产量、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

/336/ 加工型青菜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比对照(清水)提高83.1﹪,13.2﹪,17.0﹪和12.2﹪,有效解决

因贵州阴雨气候下制种产量低的问题。5、开展了育成品种

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明确了黔青1号、黔青2号的适宜播期

、种植密度、采收时间,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品种的优质、高

产栽培技术及措施,提出了符合企业加工要求的无公害生产

技术规程,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6、开展了低盐和高盐两种

腌制方式适应性的试验研究,并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

析测定,摸清了黔青1号、2号的腌制适应性,以及经加工后感

官品质、营养成分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为该品种的栽培

及加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7、累计示范推广黔青1号、

黔青2号108925亩,创总产值45461.07万元,新增产值7120.3

5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项目执行期

间,项目组成员晋升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名,间接培养在

读博士1名,应邀出席国外学术交流17人(次);培训农民、

农技人员225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780份。9、发表科研

论文8篇,其中,在《中国蔬菜》、《种子》、《贵州农业科

学》等省级以上中文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6篇,在全国十字

花科蔬菜学术研讨会上交流1篇,硕士论文1篇。

/337/ 1.1类新兽药维他昔布及咀嚼片的研究与产业化
1.1类新兽药维他昔布及咀嚼片的研究与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兽用药品制造
技术详情

  维他昔布(Vitacoxib)是中国自建国以来首个也

是唯一一个自主研发的宠物用1.1类新兽药,为最新一代高选

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维他昔布咀嚼片主要用于

治疗犬、猫围手术期及临床手术等引起的炎症和疼痛。传统

的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对COX-1及COX-2两种酶没有

选择性,抑制COX-2的同时抑制了COX-1,影响了COX-1的正常

生理功能,破坏了胃肠道的自身保护机制,导致产生严重的胃

肠道副作用。维他昔布作为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COX-1

/337/ 1.1类新兽药维他昔布及咀嚼片的研究与产业化

不抑制或极少抑制,因此能有效的消炎、镇痛,同时不影响正

常的生理功能,显著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

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维他昔布选择性甚至优于全球最成功的

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是国内唯一可同时满足犬猫长期使用

安全的抗炎镇痛药。目前,维他昔布发明专利已获得中国、

美国、韩国、欧洲及香港等地授权,并于2018年获得中国专

利银奖,维他昔布及维他昔布咀嚼片获得农业农村部的1.1类

新兽药证书及批准文号,实现产业化生产及上市销售。维他

昔布咀嚼片尚处于上市推广阶段,但已进入全国4个直辖市、

20个省、4个自治区共计28个地区,覆盖了5000多家宠物医院

。该项目的成功实现国内原研宠物用化药研发零的突破。

/338/ 甘蓝型油菜无微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交种生产方法
甘蓝型油菜无微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交种生产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利用自有国家发明专利技术(Zl200410025802.4)

选育成甘蓝型油菜无微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对212A进

行了农艺学(配合力、制种技术)、细胞学、遗传学、分子

生物学(分子标记、纯度检测)等多方面研究,结果表明:

212A属无花粉囊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主要特点是低温条

件下无微量花粉产生,开花前期存在死蕾现象。该不育系的

不育性受质核互作控制,表现为一对隐性核基因与细胞质共

同控制。通过多年制种技术研究,找到了适宜的制种区域,大

/338/ 甘蓝型油菜无微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交种生产方法

大提高了该不育的制种产量和质量。筛选出恢复基因的RAP

D标记,利用该标记研制出杂交种陕油8号等杂交种纯度的分

子鉴定技术。利用212A直接选育成油菜新品种3个,包括:陕

油6号、陕油8号、陕油18。其中,陕油18于2012年3月2日通

过陕西省品种预审。以212A为不育源,成功选育成新的不育

系203A、204A、208A、咸黄A、9024A等多个同质异核不育系

。利用选育成的同核异质不育系成功选育成甘蓝型三系杂交

种7个。其中,国审品种3个,包括:秦研211、成油1号和西农

18;省审品种3个,包括:陕油9号、陕油10号和陕油15;待省

审品种1个,包括:陕油17。陕油8号是我国黄淮区审定的第

一个双低油菜杂交种,区试平均亩产140.15公斤,比对照秦油

2号增产4.27﹪;秦研211集矮杆、早熟丰产性于一体,陕西省

区试平均亩产207.5Kg,比对照增产8.7﹪;2004~2005年度参

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0.61公斤,比对

照皖油14增产4.34﹪;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92

公斤,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5.45﹪。2006~2007年度生产

试验,平均亩产180.64公斤,比对照增产9.94﹪。该品种适宜

在我省及长江下游推广种植。212A具有育性稳定、制种产量

高、配合力高等优点,选育成的杂交种产量高、制种纯度高

。利用其转育的衍生系遗传了212A的诸多特性,选育成了陕

油系列杂交种,形成了市场共识。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取得

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339/ 早熟桃新品种——陇蜜10号
早熟桃新品种——陇蜜1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至今已开展

了60多年有计划的桃育种工作,经过不断努力,所育成的品种

已经使国内露地栽培桃市场的供应期由原来的1个多月延长

到现在的4个月,一些早熟和极早熟品种用于温室大棚栽培,

还可将市场鲜果供应期再延长两个多月,成为国产化率最高

的果树树种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

此,多数桃品种风味虽好,但由于果实较软,其贮运性往往不

能尽如人意,降低了其商品性状。因此,选育外观和内在品质

/339/ 早熟桃新品种——陇蜜10号

优良,耐贮运的鲜食桃是近年来我国桃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陇蜜10号桃新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技

术,经过亲本选配、杂交、取种、胚培养、移栽、成苗定植

以及初选、复选、多点区试等育种程序,最后育种的早熟普

通桃新品种。该品种母本为’’筑波84’’,系甘肃省农科

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原果树所)于1987年从日本引进的早熟

普通桃品种,父本为’’早油118’’油桃,系1990年甘肃省

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早熟油桃品种。2003年

春季桃树花期,通过人工杂交,果实成熟后采集杂交种核,经

过胚培养,获得杂种实生苗。2017年育成,命名为’’陇蜜1

0号’’。2020年通过甘肃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桃

新品种。3.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本研究为自主知识产权果

树新品种选育,陇蜜10号的选育成功对优化我省桃品种结构

、增加果农收入具有积极作用。该品种主要创新与先进性表

现如下:①品质优:果实圆形,成熟时果实底色绿白,果面着

鲜红色晕或点;平均单果重134g,最大单果重180g;果肉乳白

色,近核处有少量红色素,硬溶质,风味甜,汁液多,可溶性固

形物含量13.5%,粘核;丰产、耐贮运,品质极优。②早果、丰

产:优质成苗建园,采用1.2×2.5m株行距定植,3年生树

平均株产6.7kg;折合平均亩产1487.4kg;5年生树株产11.3k

g,折合亩产2508.6kg。③抗病性强:常规管理下,无特殊的敏

感性病虫害。④适应性强:在甘肃各区试点,未发生冻害、抽

条等情况。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陇蜜10号

/339/ 早熟桃新品种——陇蜜10号

桃经过2011年至2017年在我省桃主产区的兰州、天水、陇南

等地的区域试验表明,各地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多年来树体生长和结果正常,无明显病虫害发生。5.应用情

况及存在的问题该品种在我省桃主产区区试表现为丰产、稳

产,综合品质优良。抗病性、适应性强,易生产绿色果品。主

要优点:①成熟期极早,外观全红,甜度高,硬度高,综合性状

好。②早果丰产,幼树定植第3年结果,第4年进入盛果期;③抗

逆性强、适应性广。因此,该品种在我省天水、兰州、陇南

等地已进行推广种植。该品种缺点:桃树不耐涝,短期积水

可致树体衰弱或死亡。陇蜜10号(03-3-194)桃树势旺,生

长量大,对光照要求严格,因此生长季应该及时进行夏季修剪

才能保证树体的通风透光,使果实生长发育良好、着色和内

在品质更佳。此外,该品种成枝力强、自然座果率高,生产中

应进行严格的疏花疏果措施,由于早果丰产,果实成熟早,其

生长前期对肥水需求较多。桃园管理措施不当、肥水不足均

会造成产量下降和果实综合品质的降低。6.历年获奖情况无

/340/ 黄尾鲴良种选育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黄尾鲴良种选育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比较了江西本土黄尾鲴种质资源的优势,并以

江西省优质黄尾鲴种群为选育群体,开展了黄尾鲴耐低氧转

录组分析,开发了8对微卫星引物标志。同时以耐低氧和生长

速度为选育指标,开展了4代良种选育,弄清楚了黄尾鲴规模

化苗种繁育中亲本培育的营养需求,攻克了规模化繁殖技术

,创新了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并对其进行了推广应用。项目申

请了8项国家专利,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

4项;制定2项地方标准,2项企业标准,发表论文19篇,建立一

/340/ 黄尾鲴良种选育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个黄尾鲴苗种繁育示范基地。近三年累计繁殖黄尾鲴苗种3

.5亿尾,累计推广面积11.75万亩,累计总计经济效益23516万

元,新增纯收益6748万元。

/341/ 望两优1998号
望两优199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望两优1998号是湖南希望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

用已申请保护的自选恢复系望S与望S/新恢1998配制而成的

中稻杂交水稻组合,其中恢复系新恢1998来源为八个材料多

年复合而成,科技含量高。(一)试验示范结果望两优1998

号于2014年参加湖南希望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在长

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初试、湖南中稻迟熟组初试等多点试种

,平均亩产850kg/亩。2012、2013、2014年分别参加四川、

广西、广东预试、区试、续试和生产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

/341/ 望两优1998号

产867.01kg,比对照增产8.69%。2014年在长沙县种植200余

亩,亩产1000kg以上。与当前大面积应用的两系不育系相比

,在抗倒性、株叶形、结实率、抗逆性、抽穗整齐度等5个方

面有很大的改进。望两优1998号与公司选育的一大批重穗型

恢复系配组的组合具有大穗、强抗倒、抗病性好、抗逆性强

、产量高等优点。特别是克服了大穗型品种的5大缺陷(抗

倒差、边际效应大、结实率低、抽穗不整齐、抗逆性差),

大穗、强抗倒,田间表现视觉冲击力强,卖点突出,可迅速推

广上量。(二)主要技术指标特征特性:①在长江中下游平

丘区作中稻全生育期135天左右;②株高120厘米左右,穗平总

粒数在210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结实率85%左右。分蘖能

力中等偏强,株叶形态好,剑叶短而挺立,后期落色漂亮,抗倒

性特强;③大田普通栽培一般亩产700kg左右,超高产栽培可达

1000kg/亩以上;④稻瘟病综合抗指4级,白叶枯病抗性为3~5

级;⑤米质优3上下,适口性好。商业价值:①科技含量较高,克

服了大穗型品种的5大缺陷(抗倒差、边际效应大、结实率

低、抽穗不整齐、抗逆性差);②无明显缺陷,产量突出,推广

风险低;③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可覆盖长江流域和华南区域

;④好制种,生产质量易控制;⑤大穗、强抗倒,田间表现视觉冲

击力强,卖点突出,可迅速推广上量。瑕疵:米质指标中直链

淀粉含量偏低,仅为14.5左右。

/342/ 丰两优四号
丰两优四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系丰乐种业水稻所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适宜

于上等肥水条件下栽培。合肥地区作单季中稻栽培140天左

右。株高125厘米,穗粒数200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耐

肥、抗倒,高产田块可达700公斤。米质优良,高抗白叶枯

病。“丰两优四号”于2005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目前正在参加国家区试,即将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生

育期适中,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繁茂性好,抗倒性强,

熟期落色好,秆青籽黄,属穗粒并重型品种,增产潜力巨大

/342/ 丰两优四号

。有关专家指出,该品种的成功选育,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

我国水稻育种“高产与优质、高产与抗病、大穗与高结实率

不能兼顾”的难题,极具市场推广应用前景。2006年9月13

日,省农委组织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水稻育种

、栽培和推广的7名权威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对肥西官亭镇王

祠村“丰两优四号”百亩示范方进行现场验收,实打折合干

谷亩产高达792.2公斤,创造了该县有史以来水稻单产最高

纪录。“丰两优四号”供应市场以来一直十分抢手,今年还

被我省列为“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推品种,此次被确认为

超级稻后,必将加速其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我省农业产业结

构提升和杂交水稻品种升级换代。

/343/ 南亚热带水果危险性害虫——桔小实蝇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南亚热带水果危险性害虫——桔小实蝇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344/ 高产广适杂交稻富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
高产广适杂交稻富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富优1号是西南大学用自选恢复系R21同H-32A组配

出的一倒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了重庆、海南和广西省级

审定,通过了长江上游(国审稻2003048)、长江中下游和

武陵山区(国审稻2005030)国家级审定,还通过了越南审

定。富优1号及其亲本R21还获得了植物新品种保护(CNA20

040132.7和CNA2004331.1)o富优1号是我市第一个通过国家

审定的水稻品种,是我国近十年来唯一通过三个国家级片区

审定的水稻品种。富优1号具有增产幅度大,适应范围广,抗

/344/ 高产广适杂交稻富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

高温伏旱,稻瘟病抗性强等特点,先后被重庆、四川、贵州等

多个省市列为主导品种,两次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导品种进

行推广,截至2012年,富优1号累计推广6799.1万亩,生产稻

谷323.4亿公斤,产生经济效益584.6亿元,新增经济效益43.

9亿元。该成果荣获重庆市2012年度科学进步奖。

/344/ 高产广适杂交稻富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
简介相关图片
/345/ 特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20号
特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2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辽棉20号新品

种培育是农业部1999年“棉花新品种选育”、2000年“优质

抗逆棉花新品种选育”、国家“十五”棉花育种攻关“短季

棉新品种选育”、辽宁省农业厅2003年“辽棉系列品种选育

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02年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

金项目、2007年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主要内容。

2.背景:近年来省内外棉花种植面积不断下滑。棉花生产用

工量大,在农村劳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选育适合简化栽培的

/345/ 特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20号

棉花品种,减少植棉用工对发展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选

育生育期在120天以下的极早熟品种有利于提高黄河流域夏

播棉区复种指数,发展辽西北、新疆北疆和吉林等风险棉区

的棉花生产。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品种特征特性辽

棉20号早熟性突出,生育期春播117~120天,比对照辽17早5

~8天,霜前花率98%左右。株型筒形,株高65厘米,第一果枝

节位3~4节,Ⅱ式果枝。叶较小。铃卵圆形,中等大小,单铃子

棉重6.0克左右。生育期早,吐絮畅而集中,易收摘。皮棉洁

白,有丝光。考种衣分43~45%,大样衣分42.8%。子指10.0克

左右。早熟不早衰,活杆成熟。果枝发育快,坐铃早,平均单

株结铃10个左右。2产量表现2005~2006年参加辽宁省棉花

品种区域试验,全省两年10点次有8点次表现增产,两年平均

皮棉亩产83.0公斤,比对照辽17增产12.4%,居参试品系第一

位;霜前皮棉亩产77.7公斤,比对照增产19.7%,居第一位。2

006年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破格进入生产试验,4点次表现

一致增产,皮棉亩产90.1公斤,比对照增产12.1%;霜前皮棉亩

产87.6公斤,比对照增产17.0%,增产显著。3纤维品质2003年

品系比较试验和2005~2006年辽宁省区域试验棉样3次委托

农业部品质监督测试中心检测,平均2.5%跨长28.0mm,整齐度

84.7%,比强度31.3cN·tex~1,麦克隆值4.4,伸长率7.

1%,纤维品质优良,综合指标符合纺织工业标准要求。4抗病

性2006年辽宁省区域试验委托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

鉴定结果:辽棉20号枯萎病指数9.2,黄萎病指数16.3。该品

/345/ 特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20号

系对枯黄萎病的抗性均达抗病水平。5适合轻简化栽培辽棉

20号生长势一般,营养枝少,易整枝,耐密植,适合简化栽培,

辽宁棉区高肥力田块只打顶,中等肥力以下田块和新疆矮密

早栽培可免整枝。6适宜种植区域该品系适于在辽宁等北方

特早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和黄河流域夏播棉区种植。三、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早熟性:正常年份生育期117~12

0天,霜前花率98%以上,吐絮畅而集中,易收摘。2.品质优良

:皮棉洁白,有丝光,纤维品质好。经农业部品质监督测试中

心检测,辽棉20号平均2.5%跨长27.5mm,整齐度84.7%,比强度

30.3cN·tex~1,麦克隆值4.4,伸长率7.1%,综合指标符

合纺织工业标准要求。3.衣分高:考种衣分43~45%,大样衣

分42.8%。为辽棉系列品种中衣分最高的品种。4.简化栽培

:高肥力田块只打顶,中等肥力以下田块和新疆矮密早栽培

可免整枝。查新结果表明:未见有各项指标均超过此品种及

棉花品种在高肥力田块只打顶,中等肥力以下田块和新疆矮

密早栽培可免整枝的报道。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

和安全性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适宜在北方特早

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和黄河流域夏播棉区种植。辽棉25号

为非转基因品种,安全可靠。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推广应用以来,已在省内外累计推广400多万亩,创

社会效益12亿元以上。但因推广经费不足,近两年推广面积

有所减少。

/346/ 谷胱甘肽高产菌株的选育及代谢调控研究
谷胱甘肽高产菌株的选育及代谢调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一直致力于发酵法生产GSH,虽

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距离产业化的生产还存在一定

的差距,发酵法生产谷胱甘肽在日本等国家已得到较深入研

究,而国内发酵法生产谷胱甘肽还处在实验室阶段,产量和成

本是限制其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怎样提高GSH的发

酵产量和降低发酵成本是此领域迫在眉睫的事情。本项目主

要针对GSH产量低和成本高的问题,基于菌种、培养条件和代

谢通路调控三个方面对微生物发酵生产谷胱甘肽进行深入的

/346/ 谷胱甘肽高产菌株的选育及代谢调控研究

研究,并进行扩大实验。项目通过筛选与诱变边获得了一株

高产还原性谷胱甘肽高产菌株pt323,确定了发酵工艺条件,

在最佳条件下,谷胱甘肽的产量为355mg/L。并且通过谷胱甘

肽合成酶活性的反馈抑制试验表明,谷胱甘肽合成酶系的活

性对产物的积累表现了明显的敏感性。本研究有望用于产业

化还原性谷胱甘肽的生产,从而能够改变我国药用高纯度谷

胱甘肽主要依靠进口的现状,并可降低谷胱甘肽的生产成本

,使其成为真正的百姓药,推动国民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

/347/ 一株广谱抗真菌植物内生枯草芽胞杆菌及其应用
一株广谱抗真菌植物内生枯草芽胞杆菌及其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专利提供了一株枯草芽胞杆菌菌株R31(Ba

cillussubtilisR31)。该菌株分离自双色石斛兰叶片,并对

该菌的生理生化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该菌革兰氏阳性,产生

芽胞,接触酶和氧化酶试验阳性,具有水解淀粉、酪蛋白、酪

氨酸、尿素、吐温80的能力,能够利用柠檬酸盐和丙酸盐,V

.P实验呈负反应,具有糖酵解能力、硝酸盐欢还原能力,具有

产吲哚、硫化氢、二羟基丙酮的能力,不产生苯丙氨酸脱氨

酶,好氧生长;利用API鉴定系统,并结合16SrDNA、gyrB、gy

/347/ 一株广谱抗真菌植物内生枯草芽胞杆菌及其应用

rA基因片段的进化树分析,将该菌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生长

曲线测定发现该菌生长较快,12h就结束对数生长期进行稳定

期,对其最佳碳氮源分析发现其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最佳

碳源为蔗糖、不能利用苹果酸和甘氨酸;另外它的温度范围

和pH值范围都较广,分别为10度至55度,pH5.0~pH9.5;本菌

能够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都要较好的平板拮抗活性,尤其对

各种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交链孢霉等土传维管束病害

具有很好的拮抗能力。用于香蕉枯萎病田间防治能够取得很

好的效果,对巴西蕉枯萎病2年综合防治率达91.71%、对农科

1号的防效达82.71%,对皇帝蕉的防效85.07%。

/348/ 高产优质猕猴桃园建立的高垄栽培法
高产优质猕猴桃园建立的高垄栽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高产优质猕猴桃园建立的高垄栽培法,此专利方法

可根据我国各地土壤的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在建园时依据

当地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加强园地排水系统建设,可克服现有

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解决这些地块的排水不畅问题,同时

有利于粘重土壤的排湿和改良,有利于根系的快速生长,促进

树体生长和结果,且适用于多种类型土壤,创造出适于猕猴桃

生长的环境。

/349/ 荔枝罐头深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荔枝罐头深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导向、改革

创新、标准引领、质量为本、开放融合的基本原则,以先进

标准倒逼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新需

求,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新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以

科技创新支撑标准化和质量提升,突出标准引领,创新质量供

给,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消费需求。强化企业质量意识,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

责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

/349/ 荔枝罐头深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管理、提高质量创新能力,有效激发质量提升内升动力,推动

消费品标准质量提升。加大标准研制投入,瞄准国际新技术

和市场新需求,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发挥标准创新对技术创

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标

准创新能力。本产品目前尚无符合欧美先进成熟完善的国家

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际食品贸易规则

第三方公证检测检验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作为企

业组织生产、质量检验、贸易、仲裁的依据。本标准的卫生

、质量、环保、营养、农残、安全指标符合欧盟EC178/200

2条例1935/2004/EC、GLOBALGAP、ISO4531&ISO6486、ISO

22000、ISO14001、GB13209-2005罐头标准、GB2763-2005、

LFGB、FDA(FCE-SID)、国际食品法典委codexstan55-198

1规范,21CFR·part·110法规21CFR·part&#

183;113法规,EURE规范,SGS检测控制标准和要求。充分发挥

云南热带、亚热带资源优势和项目单位自身的技术优势,开

展绿色食品荔枝罐头深加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创新

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建立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全过程

控制技术体系、产品绿色防控工艺体系、产品认证及可追溯

质量体系,完善科技支撑,有效提高芒果罐头食品安全保障能

力和深加工技术水平,加快荔枝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有效

提高果农种植收入和种植效益,促进荔枝产业健康发展。

/350/ 水稻新品种—辽星3号
水稻新品种—辽星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1994年以高产优质品种辽粳454为母本

,以珍珠2号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特征特性

:生育期160天,属中晚熟品种。苗期叶色浓绿,叶片挺直,株

高100~105cm,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主茎15片叶,半松散穗

型,穗长16~17cm,每穗成粒100~120粒,结实率90﹪,椭圆型

粒,颖尖秆黄色,无芒,千粒重25~26g。糙米率84.1﹪,精米率

74.6﹪,整精米率69.3﹪,粒长5.1mm,长宽比2.1,垩白粒率10﹪

,垩白度1.4﹪,透明度1级,碱硝值7.0,胶稠度82mm,直链淀粉

/350/ 水稻新品种—辽星3号

16.5﹪,蛋白质8.4﹪。米质优。抗穗颈瘟。产量表现:2003~

2004两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2kg,比对照辽粳29

4增产4.11﹪;2004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9.33kg,比

对照辽粳294增产6.82﹪。栽培要点:旱育秧,适宜播种期为

4月上旬,于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以30cm×13.3cm为

宜,每穴插3~4苗。总施肥量(以硫铵计算)每亩55~60kg

,二铵10kg,钾肥10kg。收获前不宜撤水过早,以防早衰。7月

上、中旬用稻丰灵(0.5kg/亩)防治二化螟1~2次,出穗前

5~7D喷DT杀菌剂或络铵铜一次,以防稻曲病发生。适宜地区

:适宜在沈阳以南中晚熟稻区种植。

/351/ 盆栽观赏杜鹃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盆栽观赏杜鹃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杜鹃种质资源的调查和遗传分析从2005年开始对

宁波市和嘉兴市主要栽培和野生的杜鹃花资源进行调查,涉

及杜鹃花科杜鹃花属(RhododendronL.)的一些种类和品种

,共11个种源,其中春鹃31个品种、夏鹃56个品种、东鹃54个

品种、西鹃101个品种、高山杜鹃10个品种,共计252个品种

。确立了一套适用于西洋杜鹃花稳定可靠、重复性强的SRA

P的反应体系。对24个杜鹃品种的SRAP分析,24个杜鹃品种的

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591-0.708之间,在这些杜鹃品种

/351/ 盆栽观赏杜鹃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中,大多数品种的相似系数在0.59-0.8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

.59处将24个供试品种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类欧亚种群包含2

个品种,在相似系数为0.623处又可分为两个亚群。2.盆栽观

赏杜鹃新品种培育通过人工杂交和自然变异选育了4个杜鹃

花品种。用白佳人杜鹃一个芽变枝条获得‘紫云’(授权号

:20120069)杜鹃新品种,用‘肯特’杜鹃一个芽变枝条获

得‘怡百合’(授权号:20120070)杜鹃新品种,用比利时

杜鹃‘肯特’与‘粉比利时’杜鹃杂交获得‘火凤’(授权

号:20120071)杜鹃新品种,用比利时杜鹃‘汉堡2号’和‘

丹顶’杂交获得‘丹粉’(授权号:20120072)杜鹃新品种

。3.盆栽杜鹃花逆境生理的研究研究了盐胁迫、光胁迫、酸

雨胁迫和干湿胁迫对杜鹃花生理和生长的影响。土壤中0.5

%以下的盐浓度有利于杜鹃的生长,但随着土壤中盐浓度的增

加,植物叶片和根系受害症状加重,pH为3.0时大致可以认为

是酸雨对西洋杜鹃造成隐形伤害的阀值,表明西洋杜鹃可以

在酸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正常生长。杜鹃最适光照强度为1

2000Lux左右,生长良好,开花质量高,但在2000~3000Lux以

下对西洋杜鹃杜鹃生长、开花均不利。西洋杜鹃比毛鹃耐旱

,毛鹃比西洋杜鹃耐湿。4.盆栽杜鹃花花期调控技术研究研

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光照强度和低温处理对西洋杜鹃花期

的影响,研究表明外源GA3对花期有显著的提前作用;PP333和

B9对花期有明显的延迟作用,且B9处理后开花整齐。16000L

ux光照对花期有显著的提前作用,且开花整齐,开花质量较好

/351/ 盆栽观赏杜鹃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4000~8000Lux光照则显著延迟花期,且开花质量下降;在5

00Lux时植株不开花。低温处理可显著提前花期,其中经24d

处理对花期提前作用最显著,且开花质量最高,但随着低温处

理时间太长和过短则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延迟花期。5.盆

栽杜鹃育苗技术的研究研究了毛鹃和西洋杜鹃组织培养和快

速繁殖技术,毛鹃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

配比为Read+5.0mg/LZT+0.10mg/LNAA;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

培养基和最适生长调节剂配比为Read+2.0mg/LZT+0.50mg/L

NAA。西洋杜鹃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配

比为Read+5.00mg/LZT+0.00mg/LNAA+2.00mg/L2,4-D+0.20m

g/L6-BA;芽的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和最适生长调节剂配比为R

ead+2.50mg/LZT+0.10mg/LNAA+0.00mg/L2,4-D+0.20mg/L6-

BA。

/352/ 宜香优208的选育与应用
宜香优208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02-620-001-03

)恩施山区独特的气候条件给予了稻瘟病最适合的温床,极

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稻瘟病是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

,其致病机理复杂。本地区稻瘟病年发病面积在3万hm2以上

,损失稻谷22多万公斤。生产实践证明,应用药剂防治虽有一

定成效,但生产成本增加,环境污染加大,如遇后期阴雨,防治

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

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绿色、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发展的

/352/ 宜香优208的选育与应用

主题,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水

稻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也是湖北省第一大农业产业,保障其

生产的安全性和绿色可持续性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问

题。技术原理:材料引进→病圃稻瘟病鉴定→外观目测→株叶

形态观察→产量鉴定→配组→在病圃中进行多年多代病害高压

胁迫选择→用不育系进行测交配组→优势鉴定→制种→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品种审定→推广应用。性能指标:培育适应于长

江中游地区的杂交籼稻新品种,聚合优质、高产、多抗和水

肥高效利用为总体目标,要求比对照增产2%以上,品质达到国

际稻米三级品质,中抗稻瘟病以上,以期提高本地区的水稻育

种和生产水平。2008~2009年参加湖北省恩施州水稻品种迟

熟中稻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测定:出糙率79.7%,整精米率55.8%,垩白率29%,垩白度2.3

%,透明度1级,直链淀粉21.6%,胶稠度66毫米,粒长7.3mm,长

宽比3.2,有香气。米质达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两年平均

亩产515.55kg,比Ⅱ优58增产2.64%。其中:2008年平均亩产

539.21kg,比Ⅱ优58增产0.002%;2009年平均亩产491.88kg,比

Ⅱ优58增产5.70%,极显著。可直接投产应用;适应于湖北省恩

施州海拔1000米稻区做中稻种植;米质达到国家优质3级稻米

,可直接食用;该品种累计应用面积超过30万亩。该品种植株

略高,对纹枯病的抗性一般。推广应用中应注意防治好螟虫

、稻秆蝇和纹枯病等。无

/353/ 沿海主要困难地带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
沿海主要困难地带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沿海困难地带红树林群落构建

技术研究”项目,2009年得到广东省科技厅的立项,项目编号

为2009B030600010;2010年再次得到广东省科技厅的立项,项

目编号为2010B030600002。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1)沙

质滩涂(含泥量在10%以下)营造红树林,可应用于广东、福

建、广西、海南、浙江南部等沿海地区红树林适宜种植区。

技术原理:选择避风、涨退潮海浪较小、流动较为缓慢的沙

质滩涂是造林成功的保证,可选择白骨壤、拉关木和无瓣海

/353/ 沿海主要困难地带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

桑三种红树林树种进行造林。(2)深水潮汐(涨潮水深1-

1.5米、退潮不干)营造红树林,可应用于广东、福建、广西

、海南、浙江南部等沿海地区红树林适宜种植区。技术原理

:采用挖掘船挖取植地外围泥沙垫高植地至退潮时植地裸露

,选择无瓣海桑进行造林。(3)涨退潮流速太快的滩涂营造

红树林,可应用于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浙江南部等沿

海地区红树林适宜种植区。技术原理:采用木柱插于离岸堤

100m-150m的植地外围处,每根木柱长2m~3m,中央直径4cm~

6cm,插入深度50cm~80cm,每20cm~30cm插一根木柱。这样

不但消减风浪和降低涨退潮流速,而且减少了海上漂浮物对

红树林幼树的干扰。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在避风

、涨退潮海浪较小、流动较为缓慢的沙质滩涂困难立地营造

红树林获得成功,筛选出适宜沙质滩涂营造红树林树种白骨

壤、拉关木和无瓣海桑等3个,解决了沙质滩涂营造红树林适

生立地选择和适生树种选择的关键技术问题。(2)采用挖

掘船挖取植地外围泥沙垫高至植地退潮裸露,解决了深水潮

汐营造红树林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试验比较得出,无瓣海

桑忍耐海水淹浸的能力强于秋茄。在深水位滩涂,适宜种植

无瓣海桑,而不宜种植秋茄。(3)采用木柱插于离岸堤100

m~150m的植地外围处,每根木柱长2m-3m,中央直径4cm~6c

m,插入深度50cm~80cm,每20cm~30cm插一根木柱,用于消减

风浪和降低涨退潮流速,解决了涨退潮流速太快的滩涂营造

红树林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涨退潮流速太快的滩涂获得造林

/353/ 沿海主要困难地带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

成功。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较为成熟

,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广,安全可靠,主要适用于红树林的营造

,可应用于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浙江南部等沿海地区

红树林适宜种植区。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⑴应用情况:

本成果技术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广,便于推广应用。近几年,

我们在粤东沿海沙质滩涂、深水潮汐和涨退潮流速太快的滩

涂等困难立地成功推广造林面积3250亩,其中汕头市澄海区

1000亩,潮州市饶平县2250亩。⑵存在问题:沙质滩涂困难立

地营造红树林,造林成活率较低,需要选择避风、涨退潮海浪

较小、流动较为缓慢的特殊立地。6.历年获奖情况⑴获2014

年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354/ 晚熟葡萄新品种金田美指选育
晚熟葡萄新品种金田美指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00年以牛奶葡萄作母本,美人指作父本在昌黎县

十里铺乡张各庄1村李绍兴的葡萄实验园进行有性杂交。20

01年播种杂交种子。2003年实生苗开花结果。编号(00-2)

实生原株初选为优良单株。2005年性状稳定,完成复选。2

006-2007年对金田红进行植物学和生物学调查。金田美指在

昌黎地区2006年的物候期为,4月13-4月16日萌芽,6月1-6

月2日为始花期,9月27-9月28日成熟。从萌芽到浆果成熟需

161~165d,属极晚熟品种。与其它品种相比成熟后可延迟

/354/ 晚熟葡萄新品种金田美指选育

到10月中下旬采摘而不发生品质劣变。该品种植株生长势中

庸,萌芽率高,2006年达83.6%。副芽萌芽力和副芽结实率

力表现为中强,全株果穗成熟及果粒成熟表现一致,成熟后

无落粒现象。金田美指是牛奶与美人指杂交的欧亚种。经两

年观察发现,该品种新梢呈半直立状态,无绒毛,卷须间断

分布,节间背侧及腹侧颜色均为红色。嫩梢梢尖形态半开张

,梢尖颜色浅紫色,梢尖绒毛疏。幼叶上表面颜色紫红色,

有光泽,绒毛疏。成熟叶片长度14~15cm,近圆形,叶面绿

色,叶面平,锯齿形状双侧直,五裂,上裂片稍重叠,基部

V型。下裂刻开张,基部形状V型,叶柄长10~12cm,叶柄洼

闭合椭圆形、基部V型。叶背面有刺毛,刺毛密度中等。上

、下表面主要叶脉颜色弱。两性花。第一花序着生在3~5节

。该品种果穗呈圆锥形,无歧肩、无副穗。穗重500g左右,

果穗大小18.5cm×8.1cm,穗梗长10.2cm,果穗长18.5

cm,果穗紧密。果粒长椭圆形,果实皮色鲜红色,皮色一致

,果粒着色整齐,果粒横截面积为圆形,单粒重为8.9g,果

粉中等厚,果皮厚度中等,果皮脆,无涩味。果肉为白色,

有香味,香味程度中等,果肉脆,多汁,口感酸甜,果梗极

短,抗拉力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0%。

/355/ 伽师瓜鲜果保藏工艺
伽师瓜鲜果保藏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种伽师瓜鲜果保藏工艺,包括冷库消毒、贮前处

理、预冷、包装、入库、保藏工艺步骤。采用本发明工艺对

伽师瓜贮藏进行实验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含量4.5%的

噻苯咪唑的熏蒸剂用量3g/m3~7g/m3熏蒸3小时,再用浓度为

0.3%~1.0%的壳聚糖浸渍涂膜,在2.53.5℃温度下贮藏伽

师瓜,贮藏90~105天好果率90%~94%。本发明工艺于200

7年在伽师瓜产地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奥都果业有限公司进

行了5000kg放大试验,贮藏105天好果率达到92%。本发明具

/355/ 伽师瓜鲜果保藏工艺

有操作简单、保鲜期长、保鲜效果好、无环境污染、经济效

益显著等优点,可广泛推广使用。

/356/ 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病防治方法的研究
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病防治方法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病防治方法的研究》经牡

丹江市科技局批准与2014年3月立项研究,结题于2015年12月

。本课题从立项开始,项目成员就进行了西瓜果实腐斑病与

恶果病的试验与探索,克服了一些生产上的难题和工作上的

困难,总结了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病的防治方法,形成了防

治这两种病害的技术操作规程。本项目研究的前期准备和预

备试验从2000年就已经开始了,历时几年的时间,到2015年1

0月圆满完成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356/ 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病防治方法的研究

一)研究内容1.探索对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病发病规律及

特点探寻该病的综合防治方法。2.通过对西瓜果实腐斑病与

恶果病的防治方法的研究,使以上两种病害的发病率降低到

5%以下。(二)研究目标建立完善的西瓜栽培制度,增加农

民收入,促进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1.完成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项目工作总结报告。3.总结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

病的防治方法或方案。4.完成项目研究效益分析报告。5.公

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将防治方法补充到黑龙江省《绿色

食品西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瓜农推广

。二、试验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田间试

验法。2.采用田间试验、调查分析、总结的方法,总结防治

该病害的防治方案。(二)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1.牡丹江市

西瓜主产区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病发病规律的调查与分析

2.制定综合防治方案3.综合防治措施筛选(1)农药的筛选

与叶面肥的筛选;(2)农药的使用时间与叶面肥的使用时间

确定;(3)西瓜的品质,产量的检测与效益的分析;(4)形

成技术报告。制定试验方案-落实试验方案-试验点调查-测

产-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可行性分析:西瓜果实腐

斑病属于偶发性病害,一旦发生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因

其因种子传播和在西瓜生产过程中忽略细菌性病害的防治而

导致该病的发生。西瓜果实恶果病的发生多是因土壤缺钙元

素和嫁接栽培在同块地上连年种植造成土壤缺钙元素的结果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用药,我们初步掌握该病害的发病规律

/356/ 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病防治方法的研究

。通过立项研究,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方案,解决西

瓜该病害防治问题,具备一定的条件。(三)技术关键1.西

瓜果实腐斑病的预防措施的研究,该病害综合防治方案的筛

选及确定。2.西瓜恶果病,西瓜坐果后中微量元素的补给,主

要元素的筛选。3.通过项目的研究,掌握西瓜果实腐斑病与

恶果病的发病规律及特点,探寻两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与

方案。三、项目应用推广情况自2014-2015年开始我市进行

了西瓜果实腐斑病与恶果病防治方法的推广工作,经过两年

的推广应用,证明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并

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14年全市推广面积3700亩,生产

优质西瓜740万千克,新增效益547.6万元,2015年全市推广面

积7500亩,生产优质西瓜1500万千克,新增效益1110万元,此

外,该项目的示范应用,对全面提高我市西瓜种植技术,带动

农民致富,促进我市农业经济增长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起

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该项目的推广应用,对全面提高我市农

业生产水平,增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57/ 哲麦10号
哲麦1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21选育单位:内蒙古通辽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哲7401/哲7513特征特性:春

性,中熟,全生育期87天左右。幼苗叶色浓绿,苗壮,分蘖

力强。株高80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

粒硬质,千粒重34克左右。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好。接种

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03年

、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94克/升,蛋白

质(干基)含量16.30%、15.82%,湿面筋含量33.6%、35.3

/357/ 哲麦10号

%,沉降值61.5毫升、65.5毫升,吸水率58.1%、59.2%,面

团稳定时间13.2分钟、23.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产量表

现:2003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

80.6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9.8%(显著),居第二位;

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66.2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2.9

%(不显著),居第六位。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00.3公斤,比对照增产1.8%,位居第二位。25E.U.、775E

.U.,拉伸面积232平方厘米、230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2万~45万苗,

播种时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生育时期根据土壤墒情灌

水,及时防除杂草、防治蚜虫和粘虫,成熟时及时收获。适

宜种植地区:东北春麦区的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

通辽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也适宜在天津市作春

麦种植。

/358/ 基于miRNA解析鸡胚蛋中外泌体的生理功能
基于miRNA解析鸡胚蛋中外泌体的生理功能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专项资金项

目,项目总经费15万元。鸡胚蛋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具有

悠久历史的滋补佳品,但其常规营养物质以外的滋补、食疗

成分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外泌体中含有大量m

iRNA,并且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载体,在营养免疫调控中发挥

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关于鸡胚蛋中是否存在外泌体以及外

泌体中miRNA的种类及其功能尚无报道。本项目采用超速离

心法、蔗糖垫超速离心法、膜亲合法及聚乙二醇沉淀法分离

/358/ 基于miRNA解析鸡胚蛋中外泌体的生理功能

鸡胚组织中的外泌体,综合评价外泌体的纯度、形态、大小

及其标志性蛋白表达情况,建立了一种分离鉴定鸡胚蛋中外

泌体的有效方法,并提出了分离备选方案。为家禽鸡胚组织

及其他生长阶段个体组织外泌体分离及功能研究提供了方法

参考。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13胚龄

鸡胚组织外泌体富含小RNA,21-15nt的小RNA占比约60%,且在

22nt处出现峰值。经过miRNA比对分析,发现外泌体miRNA中

含有与人类免疫疾病通路相关的miRNA有48种,且呈高丰度表

达。这一发现为鸡胚蛋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

参考。相关研究内容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1篇);项目

组成员晋升高级职称1人,副高职称1人。

/359/ 天芯宜HP1A云台控制板软件V1.0
天芯宜HP1A云台控制板软件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般的云台是固定在一个平台上,为了保证监控设

备的安全需要将设备牢牢的固定在云台上,因此摄像机会随

着载体的上下左右摇摆而摇摆,因为特殊环境中载体的颠簸

幅度很大,而依靠人工跟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摄像

机所经常捕捉不到目标,因而达不到监控的效果。根据这种

情况,本项目着力解决云台的自动稳定技术,云台固定在载体

之上,在云台的内部安装的设备可以自动调整监视设备的绝

对水平姿态,在一定摆幅下能实现图像高度稳定。使监视设

/359/ 天芯宜HP1A云台控制板软件V1.0

备时时保持与目标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了图像画面

的稳定。

/360/ 槐树新品种的引育及种植技术研究
槐树新品种的引育及种植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存在着树种单一、色彩单调

、缺乏常绿园林树种等问题,称为城市绿化的瓶颈。同时,园

林树种应用中适地、适树、适品种的选择、优良绿化树种的

配套繁殖技术及栽培管护技术,也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刺槐是我市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适应性强,耐盐碱,材质好

,不受病虫危害,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我国对刺槐资源研究的

深度和广度还比较有限,刺槐优良品种和无性系选育繁殖方

向仍很单一,没有形成各种用途和适应各种立地和气候条件

/360/ 槐树新品种的引育及种植技术研究

的优良品系,刺槐群体改良少,优良无性系品种的推广力度不

大。刺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宝贵的遗传资源,要充分利用

刺槐丰富的资源价值,有必要深入系统的对刺槐资源进行研

究,了解刺槐资源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差异程度,分析刺

槐资源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地理变异模式,揭示刺槐的进化历

史,预测刺槐的进化趋势,以拥有的刺槐遗传资源为基础,开

展刺槐良种选育和优良品种引育、繁殖和推广研究,为刺槐

育种和遗传改良奠定基础,为发挥刺槐的经济价值提供理论

依据。因此充分发挥观赏和生态价值,收集引进刺槐种质资

源,引育优良新品种,研究配套繁殖技术及栽培管护技术,对

于提高刺槐观赏和生态价值,促进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环

京津绿色生态保护屏障具有重要意义。(1)搜集引进刺槐

群体15个,建立了对比试验林。(2)开展新品种引育研究,

选育出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耐盐碱优良无性系。(3)

研究采穗圃建立技术,探索组织培养快繁及根繁、嫩枝扦插

、嫁接等繁殖技术,形成配套快繁体系。(4)探索优良无性

系用于不同条件下栽培技术,特别是盐碱地条件下的栽培管

理技术。(5)建立标准话示范园20亩。(6)申请专利1项

/361/ 薄壳山核桃早实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薄壳山核桃早实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薄壳山核桃为胡桃科山核桃属落叶乔木树种,坚果

壳薄易剥,果仁具有极高的食用、保健价值。在现在经济树

种的生产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有关薄壳山核桃

生产技术规程,仅有LY/T1941-2011《美国山核桃栽培技术规

程》林业行业标准。为促进我省薄壳山核桃早实丰产栽培的

规范化、标准化,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制定了薄壳山核桃

早实丰产园的建立(园址选择、园地设计、种植密度、苗木

种类及其规程、品种选择、苗木定植)与早实丰产园的管理

/361/ 薄壳山核桃早实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干高与树形、修剪、灌溉、施肥、土壤管理、防治虫害、

避免田间操作引起的伤害)技术。

/362/ 加强边境动物疫情防控保障盈江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边境动物疫情防控保障盈江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盈江县是畜牧业资源大县、生态大县、边境大县。

国境线长214.6公里,下辖15个乡镇,103个村(居)委会,其

中有9个乡镇21个自然村与缅甸接壤,过境通道大小有33条通

往缅甸,是国家级二级口岸、一直以来,盈江都是边境贸易,

人员交往频繁,动物交易流通的边境县,特别是大牲畜是牧场

共用,而缅甸又是口蹄疫疫区没有完善的防疫机构,所以边境

动物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2008年以来通过加强对边境动

物疫情的防控工作,在“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下,进一步落

/362/ 加强边境动物疫情防控保障盈江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地方主要负

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冶,果断处置”的防控工作

方针加强对动物疫情的防控工作,确实做好各项防控措施,确

保了盈江县无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全县无重大畜产品质量

安全事件发全,促进全县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取得了显著

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63/ 吉林省优势特色蔬菜油豆角规范化生产技术示范
吉林省优势特色蔬菜油豆角规范化生产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本项目为吉林省科

技发展项目,项目编号20150412029XH课题背景:油豆角是吉

林省的优势特色蔬菜,其色泽嫩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

受人们的喜爱。既可生食,也可用于加工速冻豆角。目前已

成为吉林省的名牌农产品远销全国,以及周边国家,深受国内

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异地供应和周年供应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无公害食

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无公害/绿色食品油豆角产品供不

/363/ 吉林省优势特色蔬菜油豆角规范化生产技术示范

应求,发展前景广阔。梨树县油豆角种植面积较大,但农户缺

乏实用技术。因此加快油豆角规范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引领油豆角产业标准化,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对

于拉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使农民致富奔小康,将起到积

极的促进作用。本项目针对我省设施油豆角针对我省油豆角

生产中的主要问题,示范和推广了油豆角栽培季节、茬口安

排、整地施基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的

规范化生产技术,实现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项目实施

推动了吉林省油豆角生产技术水平,油豆角通过了绿色食品

认证,促进了油豆角的产业化发展。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项目完成指标为:1、通过推广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病

虫害防治、采收等的规范化生产技术,使油豆角在项目执行

期内亩产达到2426kg,比传统栽培技术增产11.2%,产品质量

达到无公害食品蔬菜标准,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

绿色食品认证。2、项目执行期内累计推广412亩,生产油豆

角99.9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49.8万元,净利润349.8万元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项目组制定了油豆角规范化生

产技术,包括严格的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投入品使用、栽培

季节与茬口安排、整地施基肥、播种、田间管理、采收、收

获油豆角等,在项目区进行了试验和示范,为绿色食品油豆角

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生产的油豆角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四、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于项目组试验的新技术,示范

与推广工作开展不够。

/364/ 肉兔的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肉兔的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本项目是永州舜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远县畜牧

水产局为规范和提高肉兔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展的科技创新项

目。该项目2012年1月开始,通过对九疑山兔与伊拉兔进行杂

交改良,在工厂化生产成功的同时积极采用“公司+基地+农

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了九疑山兔杂交改良技术(伊拉兔

AB系×九疑山兔)、饲养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既

保持了九疑山兔繁殖性能好、抗逆性能强、肉品质量优的优

良特性,又使商品肉兔的生长速度加快,成年兔体重在原基础

/364/ 肉兔的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上平均增加了1.1kg。仔兔初生重由47.3g增加到53.2克,断

奶成活率由97.1%提高到98.6%,饲料报酬提高,4-15周龄料重

比由4.65下降到3.67。每只肉兔的纯利由8~9元/只提高到

了14~17元/只。生产性能、生产效益都有很大提高,达到了

优化品种、增产增收的目的。项目分别在永州舜源农业养兔

场、宁远县群民养兔专业合作社、宁远县舜源养兔专业合作

社和宁远县的湾井、冷水、九嶷山、禾亭、太平主要养兔乡

镇的2000多农户(约450只/户)进行,年出栏商品兔200万只

,年兔业产值约1.2万万元,年养兔纯收入约3000万元,户平年

兔业产值4.5万元,户平养兔纯收入0.9万元,实现了农户增收

和农业增效,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实践

证明,伊拉兔AB系×九疑山兔杂交一代商品兔具有繁殖

力强、抗逆性好、肉品质量优的特征,对于优化养殖业内部

结构、推行生态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

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利用。

/365/ 盐酸头孢替安
盐酸头孢替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盐酸头孢替安是第二代头孢菌素,属仿制国外品种

,抗菌谱与头孢唑林极其相似,最主要的是自产的盐酸头孢

替安成本低,价格低廉,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并且抗β-内酰

胺酶、广谱、肾毒性低、疗效确切。从药理毒理角度来看,

盐酸头孢替安的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显示

广谱抗菌作用。特别对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氏

菌属及奇异变形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肠杆菌属、柠檬

酸细菌属、吲哚阳性的普通变形杆菌、雷氏变形杆菌、摩氏

/365/ 盐酸头孢替安

变形杆菌以及枸橼酸杆菌也有抗菌作用。

/366/ 冷鲜禽肉加工贮运与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冷鲜禽肉加工贮运与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在2018年获得宁波市公益性科技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经过2019年和2020年2年的努力,开展了冷鲜

肉的加工贮运品质评价与提升技术研究;不同中药提取物对

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不同中药提取物复配对大肠杆菌的抑

菌机理,从原料肉品质到冷却工艺、包装工艺、冷链运输等

环节进行细化研究,利用以上关键技术,可解决冷鲜禽肉质量

控制和安全运输、加工等问题。

/367/ 乾两优7号
乾两优7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乾两优7号”是广西恒茂农

业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市恒茂种业科学研究院利用自育两系

不育系“乾S”与恢复系“恒恢7号”杂交育成的籼型两系杂

交水稻新品种,其中“乾S”源于“深08S/L80S”,“恒恢7号

”来源于“丙4114/R2093”。2018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

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桂审稻201807

3号”。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属生物农业技术领域。技

术原理:通过自主创新育成的水稻两系不育系与自育优良恢

/367/ 乾两优7号

复系配组,选育出生育期适宜、株叶形态及综合抗性好的籼

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推荐参加广西水稻联合体试验,通过广

西农作物品种审定,熟化品种的高产高效制种技术和栽培技

术,促进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1.自主育成优质两系不育

系“乾S”和强优恢复系“恒恢7号”。2.以“恒恢7号”为

父本与两系不育系“乾S”测交,并复测、株行产比试验、海

南冬繁、试制种、产量比较试验,育成农艺性状好,杂种优势

强的新组合“乾两优7号”,于2015年参加广西水稻区域试验

。3.2018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区

域包括: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晚稻,广西其他稻作区根据品

种试验示范生育期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4.开展高产栽培、

安全制种技术研究,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在广西全区大面积推

广应用。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米质优:糙米率83.

6%,整精米率73.3%,垩白度1.2%,透明度1级,胶稠度78毫米,

碱消值7.0直链淀粉含量15.7%,达到NY/T593-2013《食用稻

品种品质标准》优质二等。2.稳产:2015年参加桂南感光晚

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6千克,比对照丰田优553增产2

.79%;2016年续试,平均亩产549.3千克,比丰田优553增产3.

7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5.0千克,比丰田优553增产3.

25%。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5千克,比丰田优553增产

3.23%。四、技术的成熟度已于2018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

种审定,可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晚稻,广西其他稻作区根据

品种试验示范生育期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五、应用情况及

/367/ 乾两优7号

存在问题本项目成果“乾两优7号”目前仅在小范围内示范

种植,尚未大面积推广应用。要进一步挖掘品种特点和优势

,细化市场运作,加速新品种在南方稻区各省的推广应用。同

时需加强对该两系不育系的配组利用,获得更多更好的中间

材料进行米质和抗性改良工作,选育更多优质新品种。六、

历年获奖情况无

/368/ 大豆新品种黑农63
大豆新品种黑农6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来自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大豆产业技

术体系。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黑农63是2010年由黑龙江省

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2015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该品种是由哈94012为母本,以哈交21188-19为父本有性杂

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品种为尖叶、紫花、无限结荚习性、籽

粒圆形,蛋白含量42.17%,脂肪含量18.89%,生育期125天,产

量比对照品种黑农37增产9.2%,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该

品种在东北地区推广,深受农民的欢迎,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

/368/ 大豆新品种黑农63

益。

/369/ 吉杂1号
吉杂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吉杂1号(丰收1号)由吉林省敦化市明星特产科技

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育成,2007年通过国家认定,适宜在吉林

、黑龙江、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湖北、陕西、

内蒙古、新疆、江苏等地栽培。该品种子实体丛生,单片耳

状。耳片直径8~15厘米,厚1.3~1.5毫米,耳片黑色,低

温强光下颜色深。商品耳片皱褶多,抗烂,出耳早,转潮快

。袋料栽培条件下,生物学效率100~120%。

/370/ 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乐土808
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乐土80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小麦新品种乐土808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平均生育期

242天,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

力中等。成株型半紧凑,株高78.5厘米。穗长方形,长芒,白

壳,白粒,硬壳,籽粒较饱满。亩穗数45.4万,穗粒数31.7个,

千粒重46.6克、熟相好。抗倒性较好。抗寒性与对照石418

5相当。品质:201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

,粗蛋白质(干基)14.2%,湿面筋(14%湿基)29.0%,吸水量

61.6毫升/100克,形成时间2.8分钟,稳定时间4.4分钟,拉伸

/370/ 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乐土808

能量49平方厘米,最大拉伸阻力230EU,容重808克/升。抗病

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结果,20

14-2015年度高抗条锈病,高抗叶锈病,高抗白粉病,高感赤霉

病;2015-2016年度高抗条锈病,慢锈叶锈病,中抗白粉病,高

感赤霉病。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

验,平均亩产591.5公斤;2015~2016年度同组区域试验平均

亩产599.1公斤。2016~2017年度冀中南水地组生产试验平

均亩产590.3公斤

/371/ 联邦2号
联邦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通信设备制造
技术详情

  属半冬性大穗型品种,全生育期212.9-234.4天,平

均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晚熟0.4天。幼苗半匍匐,苗势壮,

叶色深绿,冬季冻害较轻,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起身拔

节较快,两极分化快,苗脚利索,抽穗偏晚,抗倒春寒能力较强

。株型稍松散,旗叶上冲,穗多,穗层较厚。植株较矮,平均株

高71cm,弹性好,抗倒性好。长方形大穗,白壳,短芒,白粒,半

硬质,子粒饱满。旗叶功能好,落黄一般。平均亩穗数41.7万

、穗粒数35.8粒,千粒重45.0克。

/372/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苜蓿土壤干层形成及其水分恢复机制研究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苜蓿土壤干层形成及其水分恢复机制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西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中

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以小麦单播为主的传

统农业和过度耕作是引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加之降水

变率大,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系统稳定性差。紫花苜蓿作为一

种优良豆科牧草,在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紫花苜蓿对水分需求量大,如果降雨少,

较深的根系大量消耗土壤深层水分,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在

长时期内难以恢复,阻断大气、土壤以及植物之间水分(“

/372/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苜蓿土壤干层形成及其水分恢复机制研究

三水”)的循环利用。由于持续的作物连作和多年苜蓿种植

系统都存在很多问题,而苜蓿与作物组成的轮作系统可有效

提高土壤氮素的利用效率,并有效地恢复苜蓿干土层水分。

因此,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实施豆科牧草-粮食作物轮作系统

,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业系统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益的有

效途径。关于苜蓿草地的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和粮草轮作模式

对其水分的恢复效应在黄土高原区有一些探索,但只着重于

土壤水分层面,未能从降水、土壤水和作物蒸腾水(“三水

”)间循环转化层面深入研究干层形成机制,而苜蓿翻耕后

轮作作物种类不同,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2006年开始,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甘肃农业大学

建立了苜蓿草地长期定位实验,但是关于苜蓿地土壤水分的

研究还未开展,而水分利用效率则能直观地比较不同作物或

同一作物不同条件下的用水效率。因此,很值得在此长期定

位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三水循环转化与WUE的关系,从而深入探

讨轮作模式对苜蓿草地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及其机制,促进

粮草轮作系统土壤水分的高效利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苜蓿土壤干层形成及其水分恢复机制研究》于2011年获得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编号为31171513,资助经费66万元,

项目执行期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2、研究目的

与意义本研究从作物-土壤-大气系统中水分(“三水”)循

环相互关系入手,拟通过监测牧草和作物生长动态、水分动

态以及影响水分变化的土壤理化特性,探究黄土高原丘陵沟

/372/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苜蓿土壤干层形成及其水分恢复机制研究

壑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规律和干层形成机制以及轮作模

式对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干层水分的恢复效应及其机制,

并通过分析粮食作物和豆科牧草在“三水”转化与WUE关系

方面的异同,提出粮草轮作系统高效用水调控理论,为黄土高

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可持续利用和旱地作物稳产提供科学依

据。3、主要论点与论据1)苜蓿草产量表现为随种植年限增

加呈先增后降,其中以8a苜蓿草产量最高。苜蓿持续3a以上

0~300cm土层含水量明显低于土壤稳定湿度值,其中10a以上

甚至低于作物有效水分下限。土壤干燥化评价发现,除1a生

苜蓿外,其余种植年限苜蓿土壤均发生不同程度干燥化,且表

现为随种植年限延长干燥化程度加剧,但干燥化速率呈减缓

趋势。综合苜蓿生产力动态和土壤水分状况,确定该区紫花

苜蓿适宜的种植年限为8~10a。2)持续种植8a的紫花苜蓿轮

作粮食作物可不同程度地增加0~300cm土壤贮水量,轮作4季

后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

C)、苜蓿-马铃薯(L-P)、苜蓿-糜子(L-M)比苜蓿-苜蓿

(L-L)分别多贮存94.80、37.11、39.11、61.18、30.31m

m水分。土壤水分恢复效应评价发现,L-F表现为完全恢复,L

-P表现为极好恢复,其余处理均表现为良好恢复。3)综合土

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恢复效应、作物产量和WUE表现,确定

苜蓿-马铃薯和苜蓿-玉米轮为该地区较好的轮作模式。4、

创见与创新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系统,为了使整

/372/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苜蓿土壤干层形成及其水分恢复机制研究

个粮草轮作系统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苜蓿地进行

翻耕轮作的最适种植年限应为8~10年,这既能阻止苜蓿地土

壤水分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又能为下茬作物生长保留一定

的土壤水分,促进半干旱区雨养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

进一步确定苜蓿-马铃薯和苜蓿-玉米轮为该地区较好的轮作

模式。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苜

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规律以及轮作模式对苜蓿土壤干层水分

的恢复效应及其机制,确定了该区域苜蓿适宜的种植年限并

筛选出较好的轮作模式,为半干旱区雨养农业系统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苜蓿是多年生、深根系、高耗水作物,

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过程十分强烈,但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最

大测定深度尚未突破土壤干层最大分布深度,因而今后需要

进一步加深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测定深度,以期更为准确地评

价苜蓿草地根系深层耗水能力和土壤干燥化程度。苜蓿是豆

科作物,种植豆科作物对土壤微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进而影

响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活性。因此,今后应加

强与土壤C、N转化有关的微生物生理类群和酶活性的相关研

究。6、历年获奖情况无

/373/ 俄罗斯、乌克兰优质种质资源引进试验示范与品种创新
俄罗斯、乌克兰优质种质资源引进试验示范与品种创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俄罗斯、乌克兰优质种质资源

引进试验示范与品种创新项目(编号:17YFIWJ171)是201

7年由甘肃省科技厅列项下达的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

技合作专项。本项目紧密结合甘肃中部地域复杂、多样型气

候类型为突破口,该地区大部分为旱作农业,干旱、病害等各

种自然灾害频繁,从而影响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冬小麦生产

过程中病虫害始終影响和制约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利用

国外种质资源和技术培育适合甘肃中部的种植的冬小麦新品

/373/ 俄罗斯、乌克兰优质种质资源引进试验示范与品种创新

种是当务之争,非常必要。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期共

引进种质资源519份(冬小麦485份、马铃薯34份),筛选出

丰产、抗旱、抗病等农艺性状突出的种质资源234份;配制杂

交组合896个(冬小麦379个、马铃薯517个);获高抗至免疫

冬小麦材料6份;利用乌克兰小麦优异种质进行杂交,筛选出

两个新品系(200833-2、200831-2),省级审定品种2个(陇

中5号和陇中6号);获优质小麦新品系3份,马铃薯新品系1份

;签订科技合作意向书3份,引进俄乌高端人才14人(次),开

展技术培训7期,培训技术人员1200人;发表论文11篇,获得市

级科技成果奖2项;建立冬小麦、马铃薯示范基地面积10.5万

亩,冬小麦平均亩产311.4公斤,比对照增产22.5%;马铃薯平

均亩产2133公斤,亩净增100公斤。项目在甘肃、宁夏、青海

、陕西四省区累计推广面积287.5万亩,新增总产值2.89亿元

。经过各项程序使国际合作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突破。3、技

术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该项目主要经过几年国外种质资源、人

才、技术、基地、大面积推广等技术手段,筛选出一批国外

种质资源234份,获得抗锈材料6份,利用乌克兰品种杂交出新

品系两个,获得省级审定品种2个,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适

种范围广,在干旱地区是一个增产潜力的品种,在当地农业生

产中起到科技示范引领作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4、技术的

成熟程度、使用范围及安全性该项目经过几年引进种质资源

,筛选出优异种质234份,省级审定品种2个,引进高端人才14

人次,建立示范基地10.5万亩,大面积推广287.5万亩,全面完

/373/ 俄罗斯、乌克兰优质种质资源引进试验示范与品种创新

成合同各项任务指标,于2020年6月18日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

项目验收。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目以种质资源、

人才、基地等技术措施,在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省区

建立基地10.5万亩,累计大面积推广287.5万亩,新增总产值

2.89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6、历年获奖情况无

/374/ 西杂鲟苗种培育与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西杂鲟苗种培育与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江西省科技计划农业领域项目,下达文

号:赣财教指[2013]116号。研究目的与意义:(1)深度

挖掘适合我省养殖的西杂鲟新品种,进行养殖示范和人工养

殖技术攻关,发展特色渔业,对于实现西杂鲟规模化生产有重

要作用。有助于改变以往主要靠捕捞江河野生鱼苗的局面,

有利于保护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我国鲟鱼资源,保护鱼类种群

系统的稳定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有利于增加我省水产良种的数量和增加优质鱼的产量

/374/ 西杂鲟苗种培育与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保护和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在

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促进我省水产业的

持续健康发展。(3)通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一套易于推广

的鲟鱼人工养殖技术标准体系,优质鱼种培育和先进技术的

推广应用对于调整我省水产养殖结构,提高渔民养殖技术水

平,促进产业升级和渔民增收致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成果:本项目通过开展西杂鲟苗

种培育与成鱼养殖技术研究,掌握了西杂鲟苗种培育过程中

的培育池条件,水源条件,苗种运输,暂养期、开口期、转食

期、大规格期的饲养、病害防治、日常管理以及成鱼养殖过

程中的养殖池条件、水源条件、鱼种放养、病害防治、日常

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为西杂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参

考依据。本项目2014年分三批养成平均规格13.6cm的西杂鲟

商品苗133.11万尾,成活率91.8%,年产值为332.8万元,每生

产批次每m2产值695.1元,年纯利润达202.3万元,每生产批次

每m2利润422.5元;收获西杂鲟商品鱼48600尾,成活率97.2%

,商品鱼平均规格1.67千克,年产值219.14万元,每m2产值86

3元,年纯利润91.41万元,每m2利润359.9元。本项目总结了

西杂鲟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测定

了西杂鲟肌肉营养成分,开展了赣南鲟鱼产业调研,发表论文

5篇,获得授权专利2项,国内首次制定西杂鲟苗种培育和成鱼

养殖地方标准2部。本项目在龙南县建立示范基地2个,2013

年-2014年累计推广养殖面积8272m2,两年累计新增产值668

/374/ 西杂鲟苗种培育与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6万元,新增利税252.22万元,有效地带动了渔民增收致富,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好。

/375/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维生素K2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维生素K2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项目选择枯草芽孢杆菌168菌株作为维生素K2的生

产菌株。基于代谢工程策略强化了维生素K2前体分支酸和异

戊二烯焦磷酸的合成,增加关键基因menA的拷贝数;利用群体

响应系统调控维生素K2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揭示了膜组

分蛋白与电子传递链的稳定性是限制维生素K2合成的因素并

解除该限制瓶颈,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维生素K2

菌株;优化维生素K2发酵工艺与技术参数,15-L生物反应器中

维生素K2的产量为200mg/L,细胞干重为10g/L。基于15-L发

/375/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维生素K2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酵过程参数进行中试放大,3吨生物反应器中维生素K2产量达

到270mg/L,生产强度为3.14mg/L/h,建成了150吨/年的维生

素K2生产线,产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76/ 供港毛节瓜生产技术规程
供港毛节瓜生产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贺州市是珠江三角洲及出口港澳

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和菜篮子基地,供港毛节瓜是所有出

港蔬菜中的拳头品种。近年来,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和复种

指数的提高,由于市场需求的连续性和蔬菜基地所租种土地

种植的相对固定性带来的严重病害及虫害,直至严重影响商

品瓜质量,畸形瓜比例偏高,使供港毛节瓜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严重制约供港毛节瓜产业的发展。目前尚无供港毛节瓜生

产技术规程的广西地方标准,为了规范供港毛节瓜生产的相

/376/ 供港毛节瓜生产技术规程

应技术,建立与广西产地实际相适应的技术标准,打造地方特

色产业,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桂质监函[

2018]253号)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

下达2018年第二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的通知”精神

,我院申报的“供港毛节瓜生产技术规程”于2018年12月29

日获得立项(项目编号:2018-0253)。本标准由广西壮族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贺州市农业科学院和广西壮族自治

区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共同负责起草。②技术原理及性能

指标;本标准通过调查试验,在供港毛节瓜露地栽培的基地的

选择方面提供适合条件的参考指标;不同毛节瓜品种品比试

验,确定适合供港的毛节瓜品种,为种植户在品种选择做指导

;在田间土肥管理及病虫害农业绿色综合防控等制定科学操

做规程,为该品种的安全绿色生产进行规范。通过标准的编

制,为生产优质高产且适合“供港”标准的毛节瓜,提供标准

参照和技术支持。2013-2017年,本单位开展了对供港基地供

港毛节瓜的生产进行深入调研,在包括基地选择--适合品种

的选择--培养土的选择和育苗大棚的消毒--播种及苗期管理

--整地、施肥--定植--肥水管理--整枝搭架--辅助授粉--病

虫害农业绿色综合防控--按供港标准适时采收等关键技术环

节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并在本单位

试验进行了地膜覆盖和集约化育苗移栽技术在大田供港毛节

瓜生产上的试验示范,此两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对供港毛节瓜

增产显著,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使冬春季栽培的供港毛节瓜

/376/ 供港毛节瓜生产技术规程

还能提早上市,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区供港毛节瓜产业的

发展有积极的意义。2018年,本单位继续对供港毛节瓜生产

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广西主要供港蔬菜基地贺州市八步

区铺门镇进行布点示范,并在本单位开展了品种筛选、播种

时间、种植密度、搭架栽培、配方施肥、水肥管理等综合措

施对供港毛节瓜生产上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该标准的制

定提供大量、翔实的实验数据,为制定地方标准打下坚实的

基础。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集约化育苗:采用专用育苗

全价营养基质及专用育苗盘在育苗棚进行集约化育苗,尽可

能做到全苗、壮苗,为高质量的商品瓜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减肥减药:严格控制施肥用药标准,绿色防控,提质增效。合

理密植,提高产量:按包沟2m整地起高畦,为保证节瓜生长期

土地疏松及减少杂草为害,整地后覆盖银黑双色地膜及安装

微喷水带,株距为28cm,双行单株种植,亩栽2300株,合理密植

,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产量。严格的采收技术:

开花授粉后7-12d,果皮绒毛整齐,果皮有光泽,单瓜重350g,

瓜长14-15cm时采收,采收时嫩瓜不带瓜柄,尽量多保留瓜体

上的绒毛,轻摘轻放,分级包装。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

和安全性;本套标准在供港毛节瓜露地栽培的基地选择、品

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农业绿色综合防控进行了规范,

为生产优质高产且适合“供港”标准的毛节瓜,提供技术支

持。按照本标准种植的毛节瓜亩产超过4000kg,比对照增产

/376/ 供港毛节瓜生产技术规程

23%,一级商品瓜比例达85%,畸形瓜比例远远少于对照(15%

:35%),对该地区毛节瓜生产有积极的生产指导意义。⑤应

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供港毛节瓜的生产过程需严格按照“

供港”无公害生产准则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控制好施肥用

药标准,适时采收,保证商品瓜品质。⑥历年获奖情况;无。

/377/ 鲜益母草制剂的研究
鲜益母草制剂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中药饮片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通过对不同生长期的鲜品和干品益母草中的总

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选用总生物碱含量高的新鲜花

前期益母草为原料,经匀浆、取汁、喷雾干燥、套胶囊,制

得具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功效的中药新药“益母草胶囊”

。该产品服用量小、有效成分含量及生物利用度高,产品质

量稳定;药效学试验表明其对大鼠离体和在体子宫的收缩作

用强于目前临床常用的益母草流浸膏,能明显改善小鼠的微

循环状况,对幼年雌性大鼠的子宫和卵巢发育在重量上无明

/377/ 鲜益母草制剂的研究

显影响;毒理学试验结果表明鲜益母草胶囊长期服用,安全

无毒;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产品与传统制剂益母草流浸膏

相比,疗效更确切,且服用、携带方便。根据北京西苑医院

、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市中医院等多家医疗机

构临床500例试验表明,本产品在治疗子宫复原不全、恶露

不绝方面的总有效率达96.67%,治疗月经不调的总有效率达

76.67%,远远超过了对照组益母草流浸膏的相应技术指标。

主要成果:(1)鲜益母草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1995年版

《中国药典》中,益母草药材为晒干后使用。通过研究,提

出“鲜草入药”,制定了一个切实可控的鲜益母草药材质量

标准,该标准现已被《中国药典》2000年版正式收载。(2

)发明专利:与传统的中成药生产工艺相比,以新鲜益母草

为原料的鲜益母草胶囊采用了全新的工艺路线,在保证有效

成分提取的基础上,节约了大量的能源与设备;且由于新鲜

益母草的生物效价高于晒干后的益母草,减少了原药材的使

用量,所以制得的鲜益母草胶囊不仅具有高效能、低剂量的

特点,同时还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鲜品益母草药用制剂的制备方法”这一工艺路线已于2000年

6月30日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权,专利号为ZL97

105252.2。(3)药品知识产权:鲜益母草胶囊于2001年7月

20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药第四类新药证书(

国药证字Z20010083)和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09

6)。(4)获奖情况: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2003年)、

/377/ 鲜益母草制剂的研究

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二等奖(2003年)。

/378/ 武汉住区绿化研究--适应夏热冬冷气候特点的住区绿化策略和方法
武汉住区绿化研究--适应夏热冬冷气候特点的住区绿化策略和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绿化管理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主要分析目前武汉住区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地域气候与资源现状,研究通

过绿化来改善夏热冬冷地区武汉城市住区小气候的可能性,

并对夏热冬冷地区城市住区的绿化系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

的设计方法和建议。本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及创新点在于:

1、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专业整合,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的具体特

点将建筑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园林学等理论综合运用

。2、结合地域问题进行研究,城市住区绿化强调地域性,本

/378/ 武汉住区绿化研究--适应夏热冬冷气候特点的住区绿化策略和方法

项目结合武汉的特殊问题进行研究。3、强调建筑与环境具

体结合措施方面的研究。本项目结合中国国情,将着重从景

观生态学角度进行研究,探索运用绿化手段改善夏热冬冷地

区城市住区热环境状况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模式。

/379/ 水稻空间诱变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水稻空间诱变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项目。2.技术

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以“航天诱变多代混系连

续选择和定向跟踪筛选技术”为核心,并与细胞工程、分子

生物技术,以及品质、病虫抗性鉴定和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相

结合的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新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育种效

果和效率。(2)、通过该项目研究开发,达到以下性能指

标A、育成米质达到国家新颁标准二级以上,产量比生产上

主栽品种提高10%以上,兼抗两种主要病虫害的新品种(组

/379/ 水稻空间诱变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合)2~3个以上。B、筛选出育种上有应用价值的特异种质

资源5~6份,包括:兼具优质、多穗的矮秆突变材料1~2份

;结实率在80%以上的特大穗型2~3份;特优质型(包括香

型)突变材料2~3份;具育性恢复及强配合力材料1~2份。

C、新育成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80万亩以上。D、完成研究论

文5~6篇。3.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1)、利用自主创建

的航天育种核心技术与分子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等多种

技术相结合的水稻航天诱变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多年来已

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组育种成效。(2)、通过配套高产高效

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建立航天育种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示

范基地,与企业强强合作,研究和开发优质稻米品牌,实现

航天育种优质(超级)稻产业化。4.技术成熟程度、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项目核心技术品种均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

品种审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根据品种特性,以适宜

种植地区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措施,做到良种良法相匹配,发挥良种最大生产潜能,减少

农药化肥使用量,节约了农民成本,提高了水稻生产效能,

减少了环境污染。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多年来,航天育

种水稻新品种在生产上已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均表现出高

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其中“华航一号”累计

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培杂泰丰”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

过200万亩,增产粮食3.5亿公斤。“华航丝苗”、“金航丝

苗”等优质稻新品种已成为珠三角地区以及我省优质稻主产

/379/ 水稻空间诱变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区的主打品种,正逐步替代当地传统当家品种并受多家大米

加工企业青睐。6.历年获奖情况2004年,航天育种优质稻

新品种“华航一号”推广应用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380/ 甜樱桃熟期配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应用
甜樱桃熟期配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甜樱桃成熟早、外观佳、营养丰富,被誉为“春果

第一枝”,单位面积种植效益高,是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重

要树种。但我国甜樱桃产业起步晚,品种多样性低,尤其缺乏

优良自主品种,同时主要应用乔化砧木,树体高大、结果晚,

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课题组于1998年率先从国外引进系列

甜樱桃品种和矮化砧木,在科技部科技支撑、山东省农业良

种工程、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下,历

时二十余年,重点开展甜樱桃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创新,取

/380/ 甜樱桃熟期配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应用

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甜樱桃产业的快速、

稳定发展,目前,山东已成为全国甜樱桃种植面积最大、产量

最高的优势主产区。主要科技创新如下:1.种质资源多组学

研究和功能基因挖掘系统收集评价国内外甜樱桃品种、砧木

、野生近缘种等资源317余份,明确了甜樱桃品种资源遗传多

样性和中国樱桃S等位基因进化分布规律,建立了主要樱桃种

质的指纹图谱数据库,引进建立了超低温种质库技术;完成了

染色体水平的甜樱桃全基因组测序组装,质量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开展甜樱桃果实品质、成熟期、抗病性等农艺性状的

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工作,揭示了相关调控机理;从樱桃

砧木资源中克隆鉴定了MAPPK、MYB、CBF、WRKY等重要抗性

基因。相关研究为我国自主开展樱桃种质创新和分子育种提

供了坚实的资源、数据和理论支撑。2.优质多抗系列新品种

选育通过国外引种和自主培育,选育出系列优质多抗甜樱桃

新品种和砧木新品种。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评价筛选出丰产

特早熟品种’’燕子’’、自花结实的避晚霜晚熟品种’’

哥伦比亚’’、优质耐储的晚熟品种’’红南阳’’等,通

过省级审(认)定。利用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自主选育出

’’泰山红日’’、’’泰山朝阳’’、’’早甘阳’’、

’’齐早’’、’’鲁樱1号’’、’’鲁樱2号’’、’’

鲁樱3号’’、’’鲁樱4号’’等优质、多抗甜樱桃新品种

,通过省级审定。其中,’’齐早’’特早熟、大果、低酸、

抗裂果、畸形果率低,综合品质突出,成熟期比传统早熟品种

/380/ 甜樱桃熟期配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应用

’’红灯’’、’’早大果’’早5-7天,已成为早熟产区的

主栽品种;’’鲁樱3号’’果个大、果肉硬、耐贮运、优质

丰产,解决了中晚熟主栽品种’’美早’’丰产性差、病毒

病严重的问题。利用多倍体育种,选育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甜樱桃矮化砧木Y1(四倍体),通过省级审定,解

决了传统矮化砧木吉塞拉5号、6号(三倍体)的小脚问题和

育性问题,为樱桃矮化砧木升级换代和进一步种质创新奠定

了坚实基础。3.甜樱桃矮化砧木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与应

用建立了适用性不同的樱桃病毒快速、精准检测技术体系,

完成了我国主产区甜樱桃病毒病调查,克隆了CVA、LChV-1、

PNRSV等十余种樱桃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首次发现斑果病由

类病毒HSVd引起,在世界上首次发现CLBV可侵染甜樱桃。自

主研发建立了樱桃砧木超低温脱毒技术体系,获得无病毒的

甜樱桃矮化砧木原原种。研发了果树半日光间歇弥雾育苗系

统,建立了甜樱桃矮化砧木扦插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解决了

矮化砧木不能用种子繁殖、压条难生根、组培成本高的难题

,极大推动了甜樱桃矮化自根砧的应用。4.矮化密植栽培技

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建立了甜樱桃矮化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推广应用无性系矮化自根砧木,发明了配套的矮化纺锤形

、矮化丛枝形、改良纺锤形、小冠疏层形等矮化密植树形,

建立了以中、长枝结果为主的整形修剪技术体系,省工省力

、优质丰产,解决了甜樱桃树体高大、结果晚、果园郁闭、

/380/ 甜樱桃熟期配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应用

修剪难度大、果实品质差等问题。调查了甜樱桃品种资源S

基因型、不同授粉组合坐果率,建立了甜樱桃高效授粉及花

果管理技术。鉴定了流胶病、丛枝病等主要细菌性病害的病

原,研究分析了其侵染循环、传播途径等,建立了起垄栽培、

治理介体昆虫等病害防控技术措施。5.设施高效栽培技术研

究与应用建立了甜樱桃高效设施栽培技术体系。发明了甜樱

桃树打破冬季休眠需冷量积累数显仪、甜樱桃栽培大棚环境

因子测控仪等设施环境测控设备,建立了双热源大樱桃半自

动促成栽培系统,配套了高效栽培管理技术,集成了甜樱桃日

光温室和双热源高架大棚设施栽培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将我

国自产樱桃鲜果的上市时间由5月提前到2月,实现了果品反

季节供应,极大提高了种植效益,同时克服了甜樱桃生产中的

倒春寒、裂果、鸟害等危害,实现了丰产稳产,为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381/ 龙眼种质资源保护广西创新基地
龙眼种质资源保护广西创新基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于农业部热带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编号为

:14RZZY-44。1、龙眼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开展龙眼

种质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广西龙眼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在

资源调查过程中开展优良单株筛选,注重选择果实综合性状

优良,以及具有某些优异性状的实生变异单株,进一步应用于

新品种选育。本年度收集龙眼新种质8份,分别为桂丰早1号

,55-38,55-87,57-96,61-11,63-39,63-81和67-25,均为龙眼

实生变异种质。2、龙眼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评价按照《

/381/ 龙眼种质资源保护广西创新基地

龙眼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龙眼种质性状描述

和果实品质分析,性状评价的龙眼种质有博白大广眼、容县

硬枝大乌圆、东壁、早熟广眼、坡头大果、乌龙岭、水井本

、安石、桂龙早1号、柴螺、良庆2号、良庆3号、潘通、站

一号、金秋龙眼、优选石硖、木格大乌圆、凤梨穗、双孖木

、博白广眼、邕宁中秋1号、迟广眼等22个龙眼种质。3、龙

眼种质资源的创新应用杂交育种和实生选种手段进行龙眼种

质资源创新。(1)杂交育种:在广西扶绥县渠黎华侨林场

以石硖为父本、储良为母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杂交种子16

8粒;在广西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以为石硖为父本、大乌

圆为母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杂交种子110粒;在龙眼资源圃

以多个组合进行龙眼有性杂交,共获得杂种苗1966株。(2)

实生选种:与广西大学和广西国营渠黎华侨林场合作应用实

生选种方法共同选育龙眼新品种“桂龙1号”。该品种平均

株产37.62kg,平均穗重406g,平均单果重11.7g,果实可食率

67.9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5%,果实成熟期为7月中下旬,

果肉质地软韧,风味甜,品质优,早熟(比石硖早熟7天~10天

)。2014年6月桂龙1号龙眼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

定(桂审果2014001号)。4、龙眼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积极与

科研单位和生产者开展种质资源共享,为科研、生产单位提

供资源共享利用种质共7份。5、发表论文2篇:(1)龙眼常

规杂交技术,《南方园艺》2014年第6期48、58页。(2)龙

眼、荔枝杂交苗培育方法,《农业研究与应用》2015年第1期

/381/ 龙眼种质资源保护广西创新基地

71-72页。

/382/ 杨梅品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杨梅品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开展“重钾适氮控磷增施有机肥”施肥技术的

研究,结合矮化修剪、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绿色防

控等技术,形成杨梅品质提升集成技术。在兰溪市马涧镇建

立杨梅品质提升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个,核心基地面积15亩。

通过该项技术应用,杨梅果品优质果率提高了22.3%,单果重

提高了11.3%,可溶性固形物提高4.7个百分点,达到优质丰产

的目的。

/383/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猴头菇是一种罕见的珍贵食用菌,隶属猴头菌科猴

头菌属鲜嫩的猴头菇外形美观,营养丰富,肉质细腻,风味鲜

美,是我国著名的八大山珍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健身补

品和珍贵药材。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猴头菇的栽培量

较少,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高,传统的营养观在逐步改变,使人们要求的食补、药

补于一身的菌类食品走上了餐桌,鲜品的市场需求量将日益

增加。随着食用菌深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加工产品将越

/383/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来越丰富,猴头菇的初加工产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猴

头菇栽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把发展猴头菇作为林

业经济转型项目,可以吸纳更多的林区剩余劳动力,解决职工

就业,增加职工收入,是兴林富民的朝阳产业。为了探索内蒙

古大兴安岭地区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阿里河林业局从2014

年开始进行了猴头菇的栽培试验。试验采用的猴头菇品种来

源于大兴安岭地区野生种源,通过高产栽培试验研究确定了

大兴安岭地区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方法。确定了内蒙古大兴

安岭地区最佳的猴头菇培养基配方为:颗粒直径为1.5~2.

5mm的桦木木屑84%、麦麸子13%、豆粉2%、石膏0.5%、石灰

0.5%、含水量55%。采用该配方透气性好,生长周期由原来的

80~90天缩短为70~75天,单位平方米养菌、出菇70~80袋

,平均每袋鲜重0.59千克,生物转化率可达到107%。现将内蒙

古大兴安岭地区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原种培

养将母种(试管母种)接入灭菌后料袋木屑培养基内适温培

养。2、栽培袋制备技术将原种接入灭菌的16.5~35cm聚乙

烯木屑培养基内,培养而成。培养基配方:颗粒径为1.5mm~

2.5mm的桦木木屑84%,麦麸13%,豆粉2%,石膏0.5%,石灰0.5%

,含水量55%。(1)拌料按颗粒径为1.5mm~2.5mm桦木木屑

84%、麦麸13%、豆粉2%、石膏0.5%、石灰0.5%的比例,将辅

料拌均拌匀,加入木屑中混拌均匀后加水,培养基含水量达到

55%,采用机械拌料。(2)装袋机械拌料后,利用传送设备,

使用装袋机装袋,装紧装实,料高20cm,料袋重1.2kg,插入周

/383/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转棒,口朝下,装入灭菌周转框,放入灭菌台车上。(3)灭菌

把菌袋推入灭菌柜中高压灭菌,温度达到100℃时,保持12小

时,闷锅4小时后出锅冷却。(4)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待温度

降到25℃以下时,拔出周转棒,用接菌枪把菌种接到接种孔内

,填满,用棉塞封严。(5)菌丝培养将接完菌菌袋移入培养

室,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最适宜温度在23℃左右。培养

10天后,将温度降至20~22℃左右,温度低,菌丝壮,出菇产量

高。菌丝长到袋内一半时,开始降温至18—20℃,培养室相对

湿度40%以下,经过室内培养30~40天,菌丝长满袋后,移入出

菇棚。3、棚间管理技术(1)出菇管理出菇管理期间要做好

控温增湿、集中催蕾、科学给水管控生长,适时采摘提高产

量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管理技术。菇棚应消毒处理,达到清洁

、通风、有散射光,出菇温度为12~18℃,采用地面增湿,空

间喷雾,保持棚间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子实体生长阶段

,保持在85%左右,保证有散射光,诱导原基形成,保持菇房空

气新鲜,防止风直吹。(2)采收菌刺在1~1.5cm以内,未弹

射孢子前为采收期。采摘方法:用小刀从猴头菇柄基部割下

,除去杂质,按规格分类进行晾晒。采收后停水3天,在按出菇

要求管理。(3)晾晒与储备采摘后去除根部杂物,按规格分

类,自然日晒风干,每日做好防雨防潮工作,贮藏时应防受潮

、防虫害等。

/384/ 紫色辣椒新品种-紫云
紫色辣椒新品种-紫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紫云为辣味型一代杂种紫色辣椒。抗性强,耐低温

弱光,果实长方灯笼形,鲜果紫色,生物学成熟果深红色,

味辣,商品率高。辣椒亩产量2500—3000公斤,适于早春和

延秋保护地栽培。选育经过:紫云母本LA—15是从地方农家

早椒与国外彩色甜椒杂交后代中选择育成的优良自交系。鲜

果紫色,辣味浓,肉薄,质脆,口感好。株高65—70厘米,

开展度60—62厘米,生长势强,早熟,始花节位在第6—7节

,果实纵径6—8厘米,横径2厘米。父本9728是从国外紫色

/384/ 紫色辣椒新品种-紫云

甜椒品种经多代自交定向选育的优良株系,植株生长势强,

分枝多,节间距长,较开展,中熟,果实长方灯笼形,肉厚

中等,紫色,味甜,风味好,结果多,较耐湿,抗病性较强

。丰产性:经多年试验表明,紫云平均亩产量为2663.34公

斤左右,比对照品种苏椒5号平均增产15.23%。增值2000元

。抗病性:紫云抗炭疽病,耐病毒病、疮痂病和疫病,对这

4种病的抗性均强于苏椒5号。早熟性:紫云早熟,与苏椒5

号熟性相当,始花节位第11节,定植至始收商品紫椒约30天

,至采收红椒约63天。品种特征特性:紫云株高74厘米左右

,植株开展度64厘米,植株生长势强。果实长方灯笼形,果

实纵径19.5厘米,横径3.4厘米,肉厚0.25—紫燕1号0.28厘

米,果面略有凹陷,光泽好,果皮较薄,肉厚中等,果型较

直,整齐度好,幼果绿色,商品成熟果为紫色,果实达最大

时,果色由紫变绿,最后转为深红色,即生物学成熟果为深

红色,平均单果质量60—70克,最大单果质量120克。果实

中等辣味,肉质脆,风味口感好,VC含量1543.4毫克/公斤

,全糖含量3.6%。坐果率高,采收期长,亩产紫色鲜椒250

0—3000公斤。抗炭疽病,耐疫病、病毒病,适于春早熟、

秋延后保护地栽培。栽培技术要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

早熟栽培从11月至12月均可播种,1—2月定植。每亩用种量

20—25克。株行距38厘米见方;秋季延后栽培7—8月播种育

苗,7—8片真叶时定植大田,株行距40厘米见方。重施追肥

,每亩施腐熟的牲畜厩肥3000公斤,发酵菜籽饼肥100公斤

/384/ 紫色辣椒新品种-紫云

,氮磷钾复合化肥各25公斤。挂果期重施追肥,每批果坐稳

后要及时追叶面肥1次。

/385/ 紫色芦笋新品种“井冈红”
紫色芦笋新品种“井冈红”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井冈红”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工程中心芦笋

研究课题组选育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性系杂交

F1代四倍体紫色芦笋新品种。该品种以连续多代自交后代群

体中鳞片紧密、抗性强、结实性好的优良单株为母本,与栽

培群体中植株高大、嫩茎粗壮、笋头包密的优良单株为父本

经有性杂交培育而成。“井冈红”母本和父本皆为克隆苗,

避免因基因重组而使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保证了其后代遗传

组成稳定、性状整齐一致。2008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

/385/ 紫色芦笋新品种“井冈红”

会鉴定。主要特征特性(1)生育期在江西露地3月下旬播种

,3月底至4月上旬出苗,设施内可提前至2月底播种。5月底至

6月初定植,8月上、中旬地上可抽生4~5根母茎,9月下旬新

抽生7~10根母茎,11月底至12月初植株地上部枯萎,植株地

下部进入休眠。幼株期(从出苗到成株)210天左右,生长期

(从当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嫩茎开始抽出至秋末冬初地上茎叶

枯萎为止)240天左右。(2)综合性状“井冈红”为四倍体

品种,具有多倍体品种的特有性状。植株高大、直立,平均株

高约为230厘米,雌、雄比例约4:6;笋头鳞片紧密,不易开散

,平均第一分枝高度约65厘米;嫩茎粗壮,大小整齐,平均茎粗

约1.8厘米;休眠期较长,出笋较晚,长江以南露地栽培成株3

月底露笋,4月中旬齐笋,12月初至12月中旬休眠;适宜于保护

地栽培。(3)品质嫩茎粗壮,笋头包密,呈圆筒形,嫩茎紫罗

兰色,即使培覆土中不见日光,顶端也呈淡紫色或紫红色,在

高温下散头率较低。多汁、微甜、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滋

味鲜美,气味浓郁,没有苦涩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

、糖分、黄酮和其它营养成分,生食口感极佳。(4)抗病性

:高抗芦笋茎枯病、褐斑病、根腐病。(5)产量表现:成

年露地笋田产量750~1200千克/667㎡,设施栽培年产量可达

1250~2100千克/667㎡。

/386/ 斑鳜产业化配套技术的研究
斑鳜产业化配套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为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地

方科技引导项目,由省科技厅下达,项目编号20120239,项目

经费16万元,起止时间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②研究目的

与意义斑鳜(SimipercaSchezeriSteindachner)隶属于鲈

形目、鮨科、鳜鱼属,为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

各水系,也是我省鸭绿江流域主要的淡水珍贵鱼类。目前市

场供不应求。制约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资源量少,

自然产量逐年下降;二是斑鳜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难

/386/ 斑鳜产业化配套技术的研究

关尚未攻破,无法提供斑鳜规模化养殖所需的大量苗种;三是

相应的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也不完善,尤其饲料鱼的供

应尚有难度。因此,开展斑鳜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成鱼养

殖技术的研究,对于开发我省土著鱼类,调整池塘和网箱养殖

品种结构,对江河放流,保护种质资源,使吉林省渔业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项目的完成,将为斑鳜的产业化发展

奠定技术基础,对提高渔民收入、发展出口创汇渔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斑鳜苗种市场处于零供应,

尚处于研究阶段,若发展斑鳜养殖,其苗种需求量极大;成鱼

市场处于有价无货的状态,由于其资源量的匮乏,难以满足人

们对该鱼的需求。所以,斑鳜的苗种和成鱼开发潜力巨大,前

景极其广阔。目前,国内对斑鳜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

术的试验研究已有一定的报导,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

成果主要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是否适宜,其技术关

键有待进一步地解决。为此有必要进行斑鳜鱼人工繁殖、苗

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的系统研究,以便形成一套完整的繁

、育、成鱼养殖体系;尽快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来满足斑鳜养

殖生产和放流对苗种的需求,以及对成鱼养殖技术的需求,最

大限度地把斑鳜产业作大、作强。③主要论点与论据斑鳜肉

质细腻、嫩滑、紧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富含不

饱和脂肪酸,具有清热、疗毒等药用价值,素有”水中珍品“

的美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该鱼是韩国人极为喜欢

的鱼类。由于野生斑鳜的自然资源稀少,而且亲鱼的怀卵量

/386/ 斑鳜产业化配套技术的研究

不高,其天然产量极低,已处于濒危状态;靠天然产量完全不

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

年需求量日益增大,成鱼供应缺口很大,价格已达250元/公斤

。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促进渔业增效、农渔

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④创见与创新1、《斑鳜产业化配套技

术的研究》2、《斑鳜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3、《斑鳜鱼种

培育技术的研究》4、《斑鳜网箱成鱼养殖技术的研究》5、

《斑鳜人工繁殖技术规程》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本

项目是边研究,边推广。在试验的三年中,共生产斑鳜水花鱼

苗达800万尾,创产值80万元,利润61.6万元;培育斑鳜夏花5

60万尾,成活率达70%,创产值560万元,利润440万元;培育斑

鳜秋片55亩,产量7150公斤,713万尾。创产值143万元,利润

49万元。用网箱养殖斑鳜成鱼80箱,面积1280平方米,总产量

19200公斤,产值2880万元,利润1152万元。三年共创产值36

63万元,利润1702.6万元。三年共解决社会就业人数达500人

。本项目为斑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发展吉林省

土著鱼类起到重要作用。⑥历年获奖情况无。⑦成果简介要向

社会公开,请不要填写商业秘密内容。无。

/387/ 紫叶矮樱育苗及栽培技术规程
紫叶矮樱育苗及栽培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紫叶矮樱是优良的观赏花卉灌木树种资源,具有良

好的抗寒、抗旱性能,在我省东部中低海拔地区具有很好的

适应性,可为庭院绿化和城镇园林中绿化植物,也可用于在林

业生态建设。通过本技术规程的制定,规范紫叶矮樱的人工

繁育和栽培技术。紫叶矮樱做为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可满足

城镇园林绿化苗木的部分需求,在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

态效益后,扩大繁育后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388/ 玲珑韵香
玲珑韵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玲珑韵香”面料以经经纬:经向:A:50D/36FF

DY+50D/48FPOY捻度捻向:2000T/Z纬向:A:50D/36FFDY+5

0D/48FPOYB:50D/36FFDY+50D/48FPOY。多种不同原料性能

的有机结合,织制的面料,染色性良好,生产成本下降,能得到

良好的悬垂效果和舒适的手感效应,面料具有优良的弹性。

织物将以其所具备的目前市场上提供的化学纤维的综合优良

性能,为广大纺织界所关注,将以综合适用性而为人们所重视

,在服用纺织品方面有广阔应用领域,投入到市场深受客户的

/388/ 玲珑韵香

好评。产品的主要性能参数耐洗色牢度:沾色中醋纤、棉、

聚酰胺、聚酯、聚丙烯晴、羊毛均4-5级;变色4-5级。耐汗

渍色牢度:耐酸:沾色中醋纤、棉为3-4级,聚酰胺、羊毛为

4级,聚酯、聚丙烯晴为4-5级;变色4-5级。耐碱:沾色中醋

纤、棉为3-4级,聚酰胺、羊毛为4级,聚酯、聚丙烯晴为4-5

级;变色4-5级。耐水色牢度:沾色中棉3-4级,聚酰胺4级,醋

纤、聚酯、聚丙烯晴、羊毛均4-5级;变色4-5级。pH值6.9可

年生产面料100万米,可达总产值2140万元,获利221.6万元,

税金47.4万元,如果继续扩大生产,将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389/ 寒地果树系列品种——东宁五号梨
寒地果树系列品种——东宁五号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梨树姿开张,枝条粗壮,生长势强,萌芽率高

,成枝力强,中、短果枝、腋花芽均可结果。抗寒性比苹果梨

强,抗病性强。果实扁圆形,平均单果重345克,果肉白色,石

细胞少,风味酸甜,略有香味,品质上等。丰产性强,冷藏条件

下果实可贮藏7个月。九月末果实成熟。该品种梨可在黑龙

江省及适宜种植的地区大面积推广。

/390/ 胱氨酸生产废水的开发性治理
胱氨酸生产废水的开发性治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技术详情

  该成果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为研究目标,将

胱氨酸生产废水及废渣转变为复合肥料的原料,为农业生产

开辟了新肥源。在废水(渣)处理中,采用“减压半浓缩-

脱水调制”代替直接蒸干转型工艺,可减少能耗30%以上;

肥料生产中采用润粉进料工艺较常规干粉进料工艺有效地控

制粉尘污染,增压废水利用,所研制的氨基酸复合(混)固

体肥料符合国家标准,并具有供肥、保肥、改土、增产等效

果及大宗性特点。该成果还可用于丝茧废水、淀粉生产废水

/390/ 胱氨酸生产废水的开发性治理

等其它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391/ 湘东黑山羊乳肉兼用型新品系培育与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湘东黑山羊乳肉兼用型新品系培育与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羊奶的营养价值高,在所有畜种乳类中与人类母乳

最接近。湘东黑山羊是湖南省固有的优良地方品种,属于小

型山羊品种,乳肉生产性能均不突出,单一品种开发已不能满

足目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奶山羊规模化养殖开发潜力巨大

。浏阳市作为湘东黑山羊的主产区,曾朋陕西、云南引进过

萨能奶山羊,但由于不适应本地气候,繁殖率和产奶量都大幅

下降,另外纯种萨能奶山羊采食量大、产肉率低,育肥效益不

高。因此,本项目在充分利用本地湘东黑山羊种群的基础上

/391/ 湘东黑山羊乳肉兼用型新品系培育与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结合我国南方地区市场的消费习惯,将萨能奶山羊作为第一

父本,努比亚羊作为第二父本对本地湘东黑山羊进行杂交改

良,形成三元杂交配套系,培育成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乳肉兼

用型黑色奶山羊新品系;同时对新品系核心群体开展高效繁

殖、疫病综合防控、饲养管理与阉羔舍饲育肥等配套技术的

单项研究与集成创新,建立奶山羊健康养殖配套技术体系。

1、湘东黑山羊乳肉兼用型新品系核心群组建,利用萨能奶山

羊和努比亚山羊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父本对本地湘东黑山羊

母羊受体开展三元杂交,并对F1代和F2代进行后裔测定,统计

体尺、体重、产奶性能、产肉性能,繁殖性能等指标,建立新

品系培育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横交固定。2.针对奶山羊

高效生产(使产奶高峰期避开7、8月炎热季节)特点,开展

控制发情、诱发排卵、人工授精、早期妊娠诊断等奶山羊高

效繁殖技术研究,探索适用于奶山羊新品系的高效繁殖技术

模式。3、针对湖南省湿度大、季节交替时温度变化快等气

候特点,所引发的奶山羊环境应急,对环境控制、管理措施进

行研究;针对湖南省主要常发疫病发生情况进行调研,对相关

疫病的检测、免疫与防治技术进行研究。4、通过对高效牧

草、本土作物秸秆与农副产品进行科学配伍,开展奶山羊母

羊产奶期全混合日粮配方、加工工艺与饲喂技术的研究;开

展阉羔早期断奶代乳粉料与舍饲育肥全价颗粒饲料配方、加

工工艺与饲喂技术的研究。

/392/ 碧绿3号苦瓜
碧绿3号苦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5009。选育单位:广东省农

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来源:78/913-1-5-2-3-0。特征

特性:杂交一代组合。早熟,播种至始收春植55天,秋植4

5天。植株生长势和分枝力强,结果力强。瓜为长圆锥形,

皮色油绿光滑,条瘤顺直宽厚,商品瓜外形美观。瓜长26~

27厘米,横径5.5~5.6厘米,肉厚0.9~1.0厘米,单瓜重3

00~320克。肉质爽脆,苦味适中。田间表现中抗白粉病,

感枯萎病。耐寒性较强,耐涝性和耐热性中等。抗病性鉴定

/392/ 碧绿3号苦瓜

结果中抗白粉病,感枯萎病。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省秋季

苦瓜区试,平均亩产1630.3公斤,比对照种绿宝石增产24.

5%,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390.2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0.0

%,增产极显著。2002年春复试,平均亩产1577.04公斤,比

对照种增产2.62%,增产不显著,前期产量476.2公斤,比对

照种增产11.62%,增产显著。栽培技术要点:⑴广州地区适

播期1月至3月,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春植采用育苗移植,注

意防寒。⑵施足基肥,结果期重施追肥,株行距50~60厘米

×150~180厘米;摘除主蔓100厘米以下所有侧蔓。⑶及

时采收,以保证品质和增加座果。一般花后15~18天为商品

瓜的适宜采收期。⑷综合防治白粉病、枯萎病、瓜实蝇等病

虫害。省评审会审定意见:碧绿3号苦瓜属杂交一代组合。

早熟,植株生长势和分枝力强,结果力强,丰产。瓜形美观

,商品性好。抗病性和抗逆性表现优于对照。抗病性鉴定结

果中抗白粉病,感枯萎病。田间表现耐寒性较强,耐涝性和

耐热性中等。适宜我省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

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93/ 杂交水稻新品种吉优8号选育
杂交水稻新品种吉优8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优质水稻吉优8号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业科学

研究所自己选育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2014年1月通过广东省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丰产性

好、抗逆性强、米质优的特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

是水稻遗传育种工程中“三系”育种法的应用与深入研究,

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水稻进行杂交,利用其一代在遗传上的差

异而进行选育种,主要技术措施就是通过人工或化学杀雄的

方法,杀雄后再进行杂交,在杂交后代中通过系圃法进行单株

/393/ 杂交水稻新品种吉优8号选育

选育,择优去劣,在遗传性稳定后,作为恢复系与母本进行恢

复力测定,以后对其子一代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测评。吉优

8号是利用本所优质不育系“吉田A”和优质恢复系R8杂交育

成的优良品种。“吉田A”的选育和创新点。连山农科所针

对我省早造杂交水稻主要利用籼稻不育系珍籼97A和优IA等

不育系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普遍存在米质差和稻瘟病抗性差

等问题,通过引进优质稻种质资源,应用杂交、回交等方式定

向选育,促进遗传基因优势互补,成功选育了株形优良、米质

优、稻瘟病抗性强、异交习性好、强配合力的不育系“吉田

A”。恢复系R8选育和创新点。恢复系R8是我所从1991年开

始以特迟熟明恢611选×R402的F1代再分别与亲本回交

后经连续4年8造的选育而育成,该恢复系具有恢复广谱、配

合力强、开花习性好、花时集中、花粉量大、高产、优质、

高抗稻瘟病、植株长势好、后期熟色好等优良性状。吉优8

号2012、2013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2.17公

斤和482.03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增产4.18%和3.57%,

主要农艺性状指标: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有效穗较多,后

期熟色好,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

。科高105.5~105.6厘米,亩有效穗18.3~19.4万,穗长22.

5~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50粒,结实率78.4%~82.5%

,千粒重24.5~25.4克。整精米率24.0%~39.7%,长宽比3.2

~3.4,垩白粒率8%~38%,垩白度3.6%~6.6%,直链淀粉15.2

%,胶稠度74~83毫米,食味品质分76~84。适宜我省粤北和

/393/ 杂交水稻新品种吉优8号选育

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大田生产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0

㎏以上。

/394/ 脆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熟期调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脆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熟期调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中国是李原产地,世界李产销第一大国。脆李是重

庆第二大水果,历史悠久,因味道好、售价高、行情旺,成

为山区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高效产业。但是,重庆常年多云雾

,是世界日照时间最短、光照强度最差的区域,生长期春季

倒春寒、初夏连阴雨、伏旱高温频发,主栽品种江安李系列

成熟期6月,与花芽分化和连阴雨寡照集中期重叠,导致花

芽数量和质量低下,早期落果、裂果和品质差问题突出。加

之李为呼吸双跃变型水果,采后快速成熟衰老变软和腐败,

/394/ 脆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熟期调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夏季常温货架期2-3天,极不耐贮运,历史名果未能转化为

优势产业。品种熟期延长、抗逆避害栽培和采后保鲜是突破

产业瓶颈的重大关键技术。1、技术内容:针对春季倒春寒

、初夏连阴雨寡照和伏旱季高温逆境,以品种选育、避害促

花栽培和熟期调控为主攻方向。依托脆李原产地良种资源禀

赋优势,运用分子辅助育种手段,早期评价优选种质的遗传

变异,提早开展变异优系的多环境测试,快速育成一批早中

晚熟新品种;探索连阴雨高温寡照条件脆李优质高产的形成

机制,研发高效生产技术,有效抵御逆境对开花结果的不利

影响,支撑产业提质增产。同时,围绕果实双呼吸高峰、易

腐损和货架期短问题,研究采后果实生理变化过程,研发全

程冷链贮运技术,延长货架期15天以上。2、主要创新点:

通过系统选育,结合分子辅助育种手段,育成通过省级鉴定

新品种8个,获新品种权1个,使果实成熟期由原来的50天延

长至120天,极大地优化了品种结构。针对春季倒春寒、初

夏连阴雨寡照、伏旱高温逆境,运用新品种、地域和海拔差

异进行合理区域布局,有效抵御了逆境对花芽分化的不利影

响,利用7-8月伏旱高光照条件,提高花芽分化数量和质量

,攻克早期落果、裂果、品质差等产业长期“卡脖子”难题

。通过品种搭配、避害促花栽培和采后全程冷链贮运技术,

构建脆李熟期调控技术体系,实现脆李5个月供果,拓宽了

市场,推动了产业高速发展。3、推广应用:核心产品“巫

山脆李”被市政府定为优势区域的公用品牌,优势种植区域

/394/ 脆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熟期调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被农业部划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区,获世界园艺博览会

优质果品大赛国际金奖2个、中国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特优

等次、包揽了第4次全国优质李评选金奖前8名,品质全国第

一,助推了优势区内全部贫困县的整体脱贫。发表论著22篇

,获新品种权1项,新推广73.7万亩、增长182%,累计增产

80.1万吨、增收59.4亿元,产业跃居全国前三,推广至周边

省区。经第三方评价,成果整体居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395/ 水稻两迁害虫灾变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水稻两迁害虫灾变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气象条件是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针对水稻

两迁害虫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的突出问题,为解决目前水

稻两迁害虫防治亟待解决的难题,实现综合治理的持续控制

,项目组开展《水稻两迁害虫灾变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与应用推广》的研究与推广,并于2011年被茂名市气象局列

为茂名气象为农服务重点推广项目。项目揭示了气候变暖背

景下水稻两迁害虫种群动态的变化新规律及灾变趋势;利用

水稻两迁害虫和相关气象资料,组建了水稻两迁害虫发生期

/395/ 水稻两迁害虫灾变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发生程度、发生量、发生面积的长、中、短期气象预测模

型共13个,回检及预报准确率达85%~100%;按照绿色防控的

植保方针,组装集成出《水稻两迁害虫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

规程》;项目组边研究边应用,对统计检验达显著或历史符合

率较高的气象预测模型和预报方法,即投入测报业务应用。

近3年来制作发布《天气趋势与农作物病虫预报专报》共28

期,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发布水稻两迁害虫发生期和发生程

度共17代次,预报符合16代次,准确率达94%。依托各农技推

广中心、推广站,做好成果转化的宣传培训、示范推广,应用

以化州为主,向周边县区辐射推广,以实验、总结、培训、实

地指导等多种形式展开推广应用工作。2012~2014年,在茂

名市各县区、湛江市部分县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核心示范区

达224万亩,辐射581.2万亩,累计推广面积805.2万亩,平均防

效在90%以上,显著降低了水稻两迁害虫的危害程度,增收节

支达27857.6万元。该项目研究成果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可预报性等实际指导价值,为害虫预测技术的创新改良起

到示范作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的生态效益。

/396/ 整块植物蛋白肉制备关键技术
整块植物蛋白肉制备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针对目前植物蛋白肉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

成果建立了大豆分离蛋白热凝胶能力提升体系,研发了植物

基多糖和蛋白热不可逆凝胶提升技术,开发了基于大豆油体

的植物基模拟脂肪,发明了基于缓释酸包裹去除魔芋胶碱溶

导致碱味的方法,优化了整块植物蛋白肉制备的工艺流程,实

现了整块植物蛋白肉的工业化生产。本成果中建立的整块植

物蛋白肉生产支撑技术,解决了制约整块植物蛋白肉生产的

瓶颈问题,显著提升了整块植物肉的质构、风味和口感,并实

/396/ 整块植物蛋白肉制备关键技术

现了整块植物蛋白肉的工业化生产。

/397/ Navier-Stokes方程多水平和稳定化算法研究
Navier-Stokes方程多水平和稳定化算法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NaⅥer-Stokes(N-S)方程是描述流体运动最一般

的方程,是典型的非线性方程,在应用方面极为重要,如大

气运动、海洋流动、轴承润滑、透平机械内部流动等,它的

研究对人们认识和控制湍流至关重要。由于人们对非线性现

象本质的认识有限,因而数值模拟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研

究手段。但直接数值模拟N-S方程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巨

大的解题规模、长时间积分与有限计算资源及算法稳定性之

间的矛盾,因此,构造和研究具有良好的长时间稳定性和收

/397/ Navier-Stokes方程多水平和稳定化算法研究

敛性可并行实现的高效算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针对求

解对定常和非定常NaⅥer-Stokes方程的多水平方法和稳定化

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分析和计算,对于这些算法的稳定性

和收敛性及相关的网格尺度和时间步长的关系,开展了全面

和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了由上述方法求解NaⅥer-Stokes方

程得到的数值解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收敛性,建立了从与流

体动力学相关的工程问题的数学模型到数值模拟的一套理论

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和经验。发现点1:建立了求解非定

常NaⅥer-Stokes方程全离散多水平算法,即在最粗的一层时

空网格(粗网格,大时间步长)上求解完全非线性NaⅥer-S

tokes方程,在以后的逐次加密的时空网格上(较细网格,

较小时间步长)依据前一水平解和牛顿方法,进行求解线性

化的NaⅥer-Stokes方程,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被提供。数值

分析表明当相邻时-空网格满足某些尺度关系,这样的算法

得到的数值解与在最细的时空网格(最细网格,最小时间步

长)上求解非线性问题得到的数值解具有相同的稳定性和收

敛性,于是对于求解长时间发展的NaⅥer-Stokes方程具有节

约计算量的优点,见代表作(1~4)。发现点2:建立了非

定常NaⅥer-Stokes方程的全离散压力稳定化有限元算法,其

中空间变量离散使用最低次P1-P0三角形单元或Q1-P0四边形

单元(不满足离散的inf-sup条件),并在有限元变分形式

中加上宏元的内边界压力跳跃稳定化项);时间离散使用欧

拉半隐格式(广义Oseen方程),研究了数值解的稳定性和

/397/ Navier-Stokes方程多水平和稳定化算法研究

收敛性(见代表作5)。此外,为了把非定常NaⅥer-Stokes

方程的速度和压力分别求解,以减少解题规模,我们建立了

全离散加罚有限元算法,见代表作6。发现点3:研究了求解

定常NaⅥer-Stokes方程的压力稳定化有限元方法、两水平简

单有限元、两水平稳定化有限元算法和三种迭代算法;其中

两水平算法在于在粗网格求解非线性NaⅥer-Stokes方程,在

细网格求解线性化(Stokes线性化和牛顿线性化)NaⅥer-S

tokes方程,当粗细网格尺度满足某种关系时,这样的算法

得到的数值解与在细网格求解非线性NaⅥer-Stokes方程得到

的数值解具有相同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进行了稳定性和误差

估计分析以及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见代表作

(7,8,9,10)。项目共发表SCI论文36篇,发表在应用数

学类国际顶尖杂志《SIAMJNumerAnal》(1)、《NumerMath》

(2)、《MathComp》(1)、《Comput.MethodsAppl.Mech.Eng

rg.》(4)、《IMAJ.Numer.Anal》(1)上发表文章9篇,SCI他

引122次,google学术搜索他引175次。

/398/ 月季新品种“BABY HEART”
月季新品种“BABY HEART”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赤子之心’灌木,植株直立,切枝长度60~100cm

,花枝均匀,花梗长度长、粗壮直立性好,花梗下端有蜜刺毛

,上端无;花红色,单生于茎顶,高心卷瓣杯状型,内外花瓣颜

色均匀,重瓣、花瓣数40~48枚,花瓣圆瓣形,花径9~12cm,

萼片延伸很少;叶互生,大叶卵形、叶脉清晰、深绿色、光泽

度中等,7小叶,叶缘复锯齿、顶端小叶基部圆形,小叶叶尖锐

尖形,嫩叶浅红色,嫩枝红棕色;植株皮刺为平直刺、红棕色

,在茎的中上部近无刺,茎的中下部刺很多,刺大无小密刺;植

/398/ 月季新品种“BABY HEART”

株生长旺盛,抗病性强,年产量20枝/株;鲜切花瓶插期8~10

天。

/399/ 山茱萸育苗技术研究
山茱萸育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针对山茱萸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将传统浸沤法和激素处理法相结合,对种子预处理技术

进行改进,采用激素(GA3)处理后浸沤层积,覆黑膜播种的

方法使山茱萸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分别达到86.80%和81.

26%。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嫁接、压条等无性繁殖技术进行了

改进,使嫁接和压条的成活率分别达到91.5%和93.33%;将使

山茱萸的嫁接繁殖与实生繁殖相结合,改良山茱萸种苗,克服

了山茱萸实生苗分化严重的问题。通过项目实施集成了山茱

/399/ 山茱萸育苗技术研究

萸育苗技术,并得到山茱萸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规范化栽

培技术,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篇。

/400/ 一种田间鉴定柑橘黄龙病的方法
一种田间鉴定柑橘黄龙病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课题来自沙糖桔

病虫害防治及新品种引进技术研究,编号002025002。2、课

题背景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是由一

种限于韧皮部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能够侵染包括

柑橘属,枳属,金柑属和九里香等多种芸香科植物。黄龙病主

要是由带病苗木、接穗和柑橘木虱进行传播,感染黄龙病后

,果实外观常出现畸形、红鼻子果、青果等,果实风味差,失

去经济价值。为了防止黄龙病蔓延,目前生产上采取种植无

/400/ 一种田间鉴定柑橘黄龙病的方法

病毒苗木、杀灭木虱和挖除病树等方法。然而,很多地方往

往是根据树势和叶片颜色(斑驳、黄化等症状)在田间来判

断植株是否感染黄龙病,因此往往把因根部受损而导致类似

黄龙病症状的植株也挖除掉,造成了不必要的农业生产损失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对疑似黄龙病树,先轻剪老病

枝,自顶部往下剪除每个病枝的1/3。沿树冠滴水线环形(宽

20cm×深30cm)挖沟施肥2次,回埋覆土,第一次在冬季

清园施肥(12月底—次年1月初),第二次在生理落果之后(

每年4月底)。肥料的用量为0.7-3.0kg/株,肥料按重量份包

括以下组分:硝铵磷80份、聚氨基酸1份、乙二胺四乙酸锌

钠盐1份、乙二胺四乙酸镁钠盐1份、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盐0

.15份、乙二胺四乙酸锰钠盐0.1份、吲哚丁酸0.1份、多菌

灵0.05份和恶霉灵0.1份。2.施肥之后观察春、夏、秋三批

次梢叶色,叶片是否斑驳、黄化、叶片革质化或叶脉肿胀;3

.年底果实成熟时观察果实形状及颜色,是否有畸形果、红鼻

子果或青果;4.初步鉴定柑橘树是否遭受黄龙病危害。三、

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1.本发明方法通过对疑似黄龙病树根

施肥料后,观察柑橘每批梢叶色和果实形状、颜色等鉴定黄

龙病树代替对疑似黄龙病树全部统一砍伐的方法,可使非黄

龙病树避免遭受砍代,减少果农经济损失,又可避免因大量砍

伐疑似黄龙病树所需补苗、劳动量及其他农资投入,降低生

产成本。2.该方法安全、简单,成本低,适合在柑橘产区推广

使用。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发明专利

/400/ 一种田间鉴定柑橘黄龙病的方法

方法已在多个柑橘产区和柑橘品种试验,技术上已达到成熟

。适合在柑橘产区推广使用。所用肥料和农药符合国家规定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在试用阶段,暂无存在问

题。六、历年获奖情况本项目为授权的专利,暂未获得任何

的奖项。

/401/ 川西北草原主要害鼠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川西北草原主要害鼠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针对川西北草原害鼠猖獗,草场退化沙化实

际,对川西北草地害鼠种类,分布,地理区划进行了调查,

发现川西北草地共有主要害鼠种类21种,并研究了高原鼢鼠

,高原鼠兔,旱獭,青海田鼠,草兔等主要害习的生物学,

生态学,种群动态,发生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调查发现主

要害鼠天敌17种并研究了以狐,鹰,鼬为代表的天敌生物的

分布规律,近期鼠能力,研究了草原生态系统中草–畜–鼠之

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的规律,打下了草地生态重建的理

/401/ 川西北草原主要害鼠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论基础,。根据植被,地理,鼠害程度首次将草地划分成6

种类型并研究弄清了不同草场类型下益害生物的数量配置,

依存关系以及与植被,地理,气候,生物群落和人为活动的

关系,为草原益害生物的生态调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创

的亚致死毒铒诱鹰控鼠技术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系统,不中断

生物链,不破坏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前题下能有效地诱修集天

敌,并稳定天敌数量使之发季定向转移开创了应用天敌控鼠

的新篇章,打破了大面积不能应用控制害鼠的宿命,防止药

剂残留和铒料浪费,率先推出了分区分治的草原可持续治理

策略,根据区域划分提出了“保护无害区,控制轻害区,围

歼重灾区,恢复鼠荒地”的技术路线,在技术上推出重灾区

化防结合不育技术控制鼠群回升,中度危害区亚致死毒饵引

鼠出洞,钝鼠诱鹰,立杆招鹰,转移稳定天敌,控制害鼠无

害区则采用严密临监视,围栏育草,控制迁入的技术规范,

彻底摈弃了传统灭鼠中普遍投铒,全方位灭鼠造成的浪费和

环境污梁,在对营地下生活的鼢鼠等难于投铒,很少天敌的

鼠种则力推弓简明法捕捉,开发其皮张,肉粉和药用价值,

采用资源开发和危害控制相结合的战略。该项目10年研究,

完善和逐渐应用推广,已累计应用33万公顷次,直接经济效

益4033.628万元,投入产出比达成1.828以上。

/402/ 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精制茶加工
技术详情

  茶叶是中国传统特色经济作物,重庆市七大重点特

色产业之一,是产区增绿、山区脱贫、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重庆早春名优绿茶应市早、产量高、品质好、市场竞争力

较强,但名优绿茶加工仅利用了20%的茶鲜叶,仍有80%的

茶鲜叶利用率不高,以夏秋季茶鲜叶最为突出。传统技术工

艺加工的绿茶苦涩味重,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加之采摘

人工逐年走高,原料弃采、弃用现象严重,导致茶叶单产低

、整体效益差。项目组在科技部和市科委、市农委的支持下

/402/ 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重庆夏秋茶品质提升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瓶颈开展研

究,历时8年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集成创新夏秋茶提质降

苦和机耕关键技术工艺,支撑低品质原料高效利用针对夏秋

茶原料加工绿茶苦涩味重的问题,系统研究修剪、遮荫和机

耕配合关键工艺措施对夏秋茶品质的影响规律,改秋剪为夏

剪,夏剪后新芽嫩度高、产量大、茶蓬整齐;加工工艺上发

现在摊凉过程中晒青20min,稍加长翻动减少翻动次数,减

少揉捻时重压时间,90℃干燥提香,可有效提高夏秋季茶鲜

叶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减轻夏秋茶苦涩味;配套

集成“夏剪+遮荫+机耕”栽培和“晒青、翻动、轻揉、组合

提香”夏秋绿茶加工技术,提高了夏秋绿茶品质。2.攻克中

小叶原料制备高黄素红茶技术难题,建立夏秋茶及茶叶副产

物增效技术体系针对重庆茶树品种难以制作高端红茶难题,

探索日光自然+室内控温控湿组合萎凋、控温控湿揉捻发酵

技术,结合程序升温的真空冷冻干燥,研发出较常规工夫红

茶产品茶黄素含量提高了1.8~2.5倍的高茶黄素工夫红茶,

有效改善夏秋红茶品质。针对重庆茶树副产物综合利用途径

少的问题,应用酶解技术研发糙米绿茶的制备技术,研发茶

叶和高粱混合发酵制备茶酒技术、优化肉羊茶饲料配方,探

明了茶树副产物在食品及饲料上的应用技术,建立夏秋茶及

茶叶副产物增效技术体系,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3.研制

改良夏秋鲜叶机械采摘装备,有效解决下树原料的适制性问

题优化了采茶机参数:采茶机刀齿刃口开口角度18.0°

/402/ 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刀齿间距36mm。更有利于茶枝平滑进入刀齿切口内被切

割采摘,从而提高茶叶采摘效率,保证芽叶的完整性,降低

漏采情况发生,所采原料更适合加工优质绿茶。项目成果研

制期间,发表科研论文12篇;获授权专利6件,其中发明2件

;软件著作权4项。经同行专家鉴定,项目技术整体达国内

领先水平。成果已在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推广应用,新

增产值33.59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03/ 优质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
优质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东明县农业局农技站受山东农业大学的委托,实施

了“优质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建立

高产示范田10万亩,籽棉亩产量达到325公斤,比项目实施

前三年增产10-15%,建立高产攻关田15亩,亩产量达到380

公斤,经过一年的实施,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取

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了我县棉花

高产记录,筛选了适合我县生产条件和栽培条件的集优质、

高产、抗虫、抗病、适应性强于一体的棉花杂交品种鲁棉研

/403/ 优质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

15号。

/404/ 日本真海带繁育技术研究
日本真海带繁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96年引进了日本真海带的配子体并培育出幼苗,9

7年在控温灯光试验室培育出孢子体幼苗,98年在生产条件

下培育出12帘幼苗,平均出苗148株/厘米。96-98年在不同

海区试养13亩,取得1240-2850公斤/亩的产量,比现养殖品

种增产25-45%。商品海带的各种性状均优于养殖品种。真海

带配子体引种及灯光控温育苗技术、自然光育苗技术、筏式

养殖技术、配子体克隆培育等项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成果

丰富了我国海带养殖技术。利用配子体做引种材料,并一次

/404/ 日本真海带繁育技术研究

获得成功,具有先进性,属创造性成果。日本真海带的引进

、繁育和养殖成果属国内领先。99年7-10月进行产业化育苗

开发,育苗2.6亿株,产值204万元,纯利120万元,可养面

积1.3万亩。该品种具有很高产业开发价值。

/405/ 菊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菊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菊参化学成分的研究》项目

立项于2009年,为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应用基础研究类别。计

划研究周期为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经费总额2.8万元,拨

付时间为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2、研究目的与意义菊参

收载于《四川省中药材标准》,为菊科婆罗门参属植物蒜叶

婆罗门参TragopogonPorrifoliusL.栽培种的根。分布于新

疆,在四川阿坝州有栽培,用途上主要为滋补强壮药,具有明

显的抗疲劳耐缺氧等“类人参样”作用,且有镇静催眠、镇

/405/ 菊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痛、止咳祛痰等功效,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项目首次

结合药理试验,以药效学试验为导向,对菊参根中亲水性较强

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制备HP

LC等方法进行分离精制,从中发现和挖掘具有生理活性的化

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阐明化学结构,确定药用价值,揭

示菊参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菊参,促进

植物资源利用、深加工、促进民族医药和产区经济发展等奠

定基础。3、主要论点与论据菊参具有“类人参样”作用,而

无人参样副作用的相关报道,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药理

研究表明其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止咳祛痰等功效,并具有

明显的抗疲劳耐缺氧的作用,但它的化学成分至今很少报道

。现有的文献仅研究了其石油醚可溶部分或氯仿、乙酸乙酯

可溶部分等脂溶性成分,对极性较强的皂苷、生物碱、多糖

等未有涉及。与菊参的用药方式或药理试验采用的有效成分

群不太一致。本课题以药效学试验为导向,针对菊参中更符

合用药方式和有效成分群的亲水性较强的成分进行化学研究

,从中发现和挖掘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鉴

定,阐明其化学结构,确定药用价值,揭示菊参药理活性的物

质基础。对进一步开发利用菊参,促进植物资源的利用、深

加工、促进民族医药、产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创见与创新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一单体组分四氢咔啉羧

酸,此组分可以反映不同产地菊参的质量差异,且文献报道的

生物活性与菊参的药理活性有相关性,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菊

/405/ 菊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参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证明了菊参提取物对小鼠无毒副作

用,是一味比较安全的中药,通过小鼠的常压耐缺氧实验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菊参提取物组可延长小鼠在常压缺氧条件下

的存活时间,且随着剂量增加,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呈现一

定的效量关系,说明菊参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缺氧功效。5、

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四氢咔啉是许多具有重要生理活

性的吲哚生物碱的关键结构单元,也是一些抗肿瘤药物和活

性化合物的必需结构,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菊参此

前因化学成分不明,一直仅作为人参的替代品使用,但我们的

研究结果显示菊参除具有人参的抗疲劳耐缺氧作用且毒副作

用非常小的优势外,尚有更多的使用潜力,有进一步开发的价

值。研究结果已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

/406/ 露地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
露地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河南省是我国西瓜生产第一大省,2013年种植面积

为28.2万公顷,产量达到1508.0万吨,西瓜产业在我省种植业

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重要的

作用。我省西瓜栽培以露地栽培为主,近年来尽管露地西瓜

栽培取得了许多进展,形成了部分特色露地西瓜栽培优势产

区,但露地西瓜栽培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与需求,主要集中

在两个方面,第一栽培环节繁琐,高效规范的简约化栽培技术

滞后,导致单位劳动力管理面积不大,单一农户种植规模小,

/406/ 露地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

机械化程度低,瓜农种植效益下降;第二品种杂乱,品质差,栽

培管理技术不规范,盲目施肥和滥施农药现象严重,缺乏安全

优质生产技术指导。本研究针对我省露地西瓜生产中存在的

问题与需求,紧紧围绕“高品质、简约化”这条主线,从适宜

西瓜及砧木品种筛选、集约化嫁接育苗、机械化设施设备的

筛选与引进、肥水一体化、农艺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集

成。通过几年的研究攻关,我们筛选出适合河南省露地栽培

的西瓜及砧木品种7个;引进筛选出适合露地西瓜简约化栽培

的机械化农机具4台套;研究了露地西瓜肥料效应和肥水耦合

效应,筛选出适宜水溶性肥料,集成河南省露地西瓜栽培肥水

一体化技术1套;研究了露地西瓜栽培密度和整枝方式对西瓜

生长发育的影响,集成露地西瓜简约化栽培技术定植及整枝

方案1套;研究了药剂和生物肥对露地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集成露地西瓜连作障碍防治方案1套;我们还先后发布了“

西瓜嫁接育苗技术规程”(编号为DB41/T653-2010)、“露

地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规程”(编号DB41/T700-2011)、“

绿色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程”(编号DB41/T865-2013)、“

露地西瓜简约化栽培技术规程”(编号DB41/T1007-2015)

等4个河南省地方标准。通过以上研究成果的取得,我们基本

完善集成了露地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技术体系。在生产

成本快速上涨,产业比较效益下降的背景下,露地西瓜高效优

质简约化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够增加单位劳动力管

理面积,实现规模化种植,有效提高露地西瓜种植效益,增加

/406/ 露地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

瓜农收入;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肥水利用

率,做到化肥农药的减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国家政策

导向。因此,露地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集

成与应用可为我省露地西瓜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将有效促进

我省乃至全国露地西瓜产业的健康发展。

/407/ 平欧杂种榛引种栽培研究
平欧杂种榛引种栽培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筛选出3个平欧杂种榛主栽品种(达维、辽

榛4号和辽榛9号)和2个授权品系(85-545和85-202),明确

了辽榛4号和辽榛9号适宜在淮北地区和江淮地区栽培,达维

适宜在淮北地区栽培。辽榛4号和辽榛9号通过引种,首次将

平欧杂种榛成功地引种在安徽江淮地区和淮北地区栽培,也

是目前平欧杂种榛引种成功栽培的最南界。项目运用正交试

验筛选出扦插生根率效果较佳的组合为激素类IBA、质量分

数200×10(6h)处理根萌蘖下部插穗或者激素种类AT

/407/ 平欧杂种榛引种栽培研究

B3号、质量分数200×10(6h)处理当年生枝条中部以

上插穗,最高生根率为79.33%,成功解决了平欧杂种榛硬枝扦

插难题。

/408/ 安全优质高效猪禽饲料配制关键技术
安全优质高效猪禽饲料配制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安全优质高效猪禽饲料配制关键技术项目主要开发

内容:安全、优质、高效的猪禽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的合作开

发与有偿转让。关键技术与创新性:本项目系统研究了瘦肉

型猪与黄羽肉鸡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量,提出瘦肉型猪与

黄羽肉鸡配合饲料产业化生产的工艺参数和全程控制技术,

提出改善猪禽胴体品质的新型安全环保饲料添加剂的优化应

用技术;集成一套安全、优质、高效的猪禽饲料配制关键技

术。该项目技术成果应用于瘦肉型猪生产,其生产性能优于

/408/ 安全优质高效猪禽饲料配制关键技术

采用NRC(1998)营养需求模式饲养效果,极显著优于使用

中国(1987)营养需求模式饲养效果,上市猪的胴体品质明

显改善。应用于黄羽肉鸡生产,提高日增重8%以上,饲料利

用率15%以上,进一步改善黄鸡鸡肉风味。投资估算、资金

筹措方案和使用计划:本项目计划投资额300万元人民币,

利用现有生产设备,改造费50~100万元,技术开发费50万

元,其余用作示范推广和流动资金。市场预测与经济效益分

析: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全国年生猪存栏量达4亿多

头、出栏量5亿多头、猪肉产量达4000多万吨;近年优质黄

羽肉鸡生产发展迅猛,年产量已愈20亿只,所需猪禽饲料过

亿吨,发展安全、优质、高效饲料配制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

潜力。本项目成果凭借其“保障畜禽产品安全、提高生产效

率和经济效益、减少畜禽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的科技优势

,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409/ 野生茅窝窝种质资源抢救驯化与栽培
野生茅窝窝种质资源抢救驯化与栽培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技术领域为农业高新技术食用菌驯化与栽培

。成果的技术内容:一是对野生茅窝窝在黄河三角洲沿海滩

涂资源区域分布进行了详细调查,画出了区域分布图;二是收

集抢救和保存了茅窝窝的纯菌株,并进行了分类鉴定,初步定

名为白茅小皮伞;三是对野生茅窝窝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并

利用非白茅根草代用料进行了高产栽培试验,获得了最高40

.5%的生物效率;总结出了茅窝窝人工栽培技术规程。技术经

济指标:一是收集保存了茅窝窝纯菌株2个;二是经指纹图谱

/409/ 野生茅窝窝种质资源抢救驯化与栽培

分类鉴定,确定了野生茅窝窝主要种群为白茅小皮伞;三是利

用非白茅根草代用料进行人工驯化栽培,获得了最高40.5%的

生物效率。关键技术:由于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地区适宜野

生茅窝窝生长的荒碱白茅地几乎全部开垦种植棉花等耐盐碱

作物,茅窝窝这一特有的珍贵稀有真菌资源将有没被开发利

用就迅速灭绝的危险。本课题研究,对野生茅窝窝的种质资

源进行了广泛调查,确定了野生茅窝窝的资源分布;抢救和驯

化了种质资源,获得了茅窝窝纯菌株,并进行了分类定名;人

工驯化仿野生代用料栽培获得成功。创新点:一是对黄河三

角洲地区特有的野生珍稀真菌资源茅窝窝的分布区域进行了

调查确认,首次准确定位了野生茅窝窝的分布区域和分布规

律。二是对野生茅窝窝种质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存,并通过

组织分离等手段获得纯菌株,并首次采用采用图谱分析技术

将野生茅窝窝定名为白茅小皮伞。三是对野生茅窝窝进行了

人工驯化栽培,首次利用非白茅根、草代用料栽培茅窝窝获

得成功,并拿出了技术规程。应用推广情况:推广应用范围

为我国北方地区栽培食用菌的农民;推广应用的条件是春夏

秋三季菇棚、菇房等常规设施条件下栽培;推广应用前景:

茅窝窝味道特别鲜美芳香,堪称目前认识的能够食用的大型

真菌之最。取几十克鲜品茅窝窝作汤,不用喝,满屋香鲜便溢

人心腹。可以说,把这个稀少而且珍贵的野生真菌资源驯化

栽培,投入市场,其市场前景和价格潜力不可限量。效益情况

:一个600平方米的菇棚,可栽培茅窝窝菌包12000包,每包干

/409/ 野生茅窝窝种质资源抢救驯化与栽培

料重0.3公斤,一个菇房投料3600公斤,生产成本14000元。按

本项目小试获得的最高生物效率40.5%、商品率35%计算,共

计产出鲜品茅窝窝1260公斤,每公斤销售价格60元,产值756

00元。一个菇房3个月的时间即可获得纯收入61600元。若经

进一步研发,将茅窝窝人工栽培的生物效率稳定在这个水平

上,推广应用前景极其广阔。对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由于食用菌的安全性和不可替代的营养保健功能,生活质量

提高后的消费者对各种菇类产品十分青睐,市场需求量不断

增大,蘑菇价格一涨再涨,2008年前,普通蘑菇的市场价格都

在每公斤2-4元,近几年,平均价格都在每公斤10元以上,高端

市场价格的强力拉动,农民生产食用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栽

培大户、专业户、农民合作社等专业生产基地雨后春笋般涌

现。像野生茅窝窝这样的濒危灭绝,味道特别鲜美芳香,其他

蘑菇无法比拟的珍贵稀有食用菌品种,更是广大消费者的亲

睐和食用菌生产者追逐的和竞相研发生产的目标。我们对黄

河三角洲沿海滩涂地区特有的野生珍稀真菌资源茅窝窝的驯

化栽培成功,推向食用菌高端消费市场,一是抢救了一个濒危

物种,二是满足了生活富裕起来的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三是为

人工栽培食用菌行业增添了一个新的高端品种,给许多农民

提供了一个种菇增收的途径。有力的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

业发展。

/410/ “金湘玉”甜瓜
“金湘玉”甜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金湘玉”是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早熟、

优质、多抗、耐贮运的杂交一代厚皮甜瓜新组合。其果实椭

圆形,果皮金黄色,外观美丽,成熟后不脱柄。果肉呈淡绿色

,果肉厚约3厘米,肉质极脆,口感风味好,甜度高达16~18度

,单瓜重1.5公斤左右。开花后33天即可采收。植株生长势强

,适应性广,抗病耐湿性强,易座果,适宜于南方多雨地区大棚

和露地栽培。果皮坚韧,田间不易烂瓜,极耐贮运。栽培要点

:搭架栽培采用主蔓式单蔓整枝,第11~14节子蔓为预定结

/410/ “金湘玉”甜瓜

果部位,第14节以上子蔓留一叶摘心。爬地栽培采用子蔓双

蔓整枝,主蔓长到4~5叶时摘心,子蔓7~8叶时摘心。搭架栽

培,每667平方米保苗1800~2000株,株距为40厘米;爬地栽培

保苗800株左右,株距为40厘米。低温季节栽培人工辅助授粉

最佳。定果后应及时加强肥水的供应和病虫害的防治,并参

考当地习惯及管理经验进行栽培。本品种适应性广,适宜作

棚室保护地及露地栽培。采用保护地栽培,效益最佳。

/411/ 无公害农产品-荷兰豆栽培技术规范
无公害农产品-荷兰豆栽培技术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针对无公害农产品荷兰豆早春露地种植制定本规范

其简要技术如下:一、产地环境选择,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

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生产区

域。二、栽培技术内容包括1.品种选择:2.土壤选择:土

壤深厚,土质疏松排水通常的沙壤土或壤土。3.整地施肥

作畦:每亩施3000~4000kg和氮、磷、钾复合肥(氮、磷、

钾,15:15:15)40~50kg后精耕细耙。作平畦,畦埂高10c

m,畦埂宽30cm,畦长×宽15~20cm×70~80cm。

/411/ 无公害农产品-荷兰豆栽培技术规范

4播种:播种前3天晒种,5.播种时间:2月下旬~3月上旬

;3月中旬。6.播种方式:穴播或开沟点播,播深3cm,每

穴播种2粒~3粒,穴距12cm~15cm,播种后覆土轻压,覆盖

地膜。7播种后浇水管理,前期地面见干见湿,开花前可浇

1水,开花时不浇水,待结成小荚时开始浇水并保持地面呈

湿润状态。8。破膜定苗,10d~15d定苗,每穴留2株。9.

施肥,第1次追肥在苗高6cm左右时,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

浇水施肥后中耕培土1次;第2次追肥在开花结荚盛期,每亩

再追施复合肥20公斤。当秧30cm甩蔓时要用细竹竿插人字形

架,防止荷兰豆茎蔓倒伏。10.主要病虫害防治:用药按标

准中药剂、施用量、方法规定执行。11.采收,谢花后8~

10d,荚长6~7cm,豆粒尚不突出,可采收。

/412/ 血塞通分散片技术升级与大品种培育
血塞通分散片技术升级与大品种培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完成血塞通分散片工艺优化,以口服原料代替针用

原料每万片降低成本1000-2000元,采用一步制粒技术替代湿

法制粒,实现血塞通分散片均匀性由95%合格率达到100%;建

立血塞通分散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相似度达0.9以上,建立

血塞通分散片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开展溶出

度、重金属、增加三七总皂苷含量控制研究,提高内控标准

;完成血塞通分散片主要药效学、作用机理研究;建立血塞通

分散片新生产线和车间,获得新GMP认证。撰写科技论文3篇

/412/ 血塞通分散片技术升级与大品种培育

,申请发明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

/413/ 基于营养与食味的优质食味米—津川1号
基于营养与食味的优质食味米—津川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1)来源:天津市科学技术

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进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8ZH

RDCG02200。(2)背景:我国人民生活的整体水平已经进入

了小康社会,人们对主食稻米的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稻米品质食味的优劣,在今天的市场流通领域中倍受消费

者关注。发展优质食味米已成为今后我国水稻生产的一个必

然趋势。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应用水稻食味育种

法选育水稻新品系,选育出的津川8号、津川10号于2009年参

/413/ 基于营养与食味的优质食味米—津川1号

加天津市水稻品种区试;(2)通过对稻米各项品质食味指标

的分析与总结,制定出优质食味米地方标准;(3)通过栽培

试验设计及相关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制定出优质食味水稻栽

培技术操作规程;(4)申报专利2项,一种水稻食味育种方法

(申请号:200810052928.9);米饭的制作方法及其所用装

置(申请号:200810052929.3)。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性:(1)津川1号优质、抗病、食味好;(2)津川1号的配

套栽培模式已通过生产实践的检验;(3)保湿贮藏技术、精

米加工技术和食味监测技术已应用于生产实践;(4)形成了

产-学-商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津产优质稻米打

入全国市场搭建了平台。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

全性:津川1号的生产、贮藏、加工技术已成熟,可以满足稻

米中高端市场对大米品质食味的要求。津川1号的生产采用

订单农业模式,要求种植户按津川1号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生产

,既保证了津民1号的品质食味,又保证了水稻生产的安全,同

时也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推广

种植津川1号3000亩,实现297万斤稻谷的订单收购工作;生产

销售优质食味大米198万斤,培训20名食味水稻生产技术员;

实现优质食味米销售额990万元,净利润达到198万元,实现税

收72万元。6、历年获奖情况:无。

/414/ 鲜参周年贮藏技术研究及鲜活产品研发
鲜参周年贮藏技术研究及鲜活产品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人参、西洋参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自古就被认为

是滋补佳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

的增强,人参、西洋参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加。目前,市场上销

售的人参、西洋参多以干品为主,鲜参只是在每年秋季有短

时间供应。鲜参较之于干品,有效成分无论在种类上、还是

含量上都大大优于干参。随着人们对保健与治疗多样化的需

求以及鲜参确切而特殊的作用,鲜活人参、西洋参愈来愈受

到人们的青睐。然而,鲜活人参、西洋参的长时间保鲜却成

/414/ 鲜参周年贮藏技术研究及鲜活产品研发

为了瓶颈。本项目根据企业技术需求自主立项研究,利用人

参、西洋参的生理特性,在国内首次把冰温保鲜技术应用于

人参和西洋参的贮藏,克服常见保鲜技术中保鲜时间短、易

霉变、有效成分损失显著、生理活性物质易失活、易产生二

次污染等弊端,使鲜参保持鲜活状态达到12个月,鲜参成活率

达到90%以上,实现了鲜参的周年供应。经过12个月贮藏的人

参、西洋参品在品质上与新采摘的鲜参相差无几。并在此基

础上,以鲜活人参、西洋参为原料,通过低温加工技术研发人

参、西洋参粉和人参、西洋参片,提出了液氮预冷处理人参

、西洋参的方法,优化了两种参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参数;在

后期制粉工艺中使用了水冷技术,整个加工过程中温度始终

控制在42℃以下,避免了热敏性活性成分的损失及失活,有效

的保留了鲜参的活性成分。研究所获成果具有成本低、易操

作、利于规模化生产等特点,可应用于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

工技术领域,技术程度高、安全性好,目前,该项成果已在实

际生产中应用,获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415/ 一种金线莲原球茎仿野生培育种苗的方法
一种金线莲原球茎仿野生培育种苗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研究背景金线莲为兰科开唇兰属植物,是我国

传统珍贵药材,全株药用,含有多糖、黄酮类、生物碱、微量

元素等成分,具有祛风利湿、平肝、降血糖等功效,在糖尿病

、血尿、抗肿瘤以及多种炎症等方面疗效好。金线莲在民间

素有“药王”等美称,在福建、台湾和广东等地常作为高档

食材用于煲汤滋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注重

健康和养生,对于药食两用的金线莲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日本

和韩国年均需求量为1000吨以上,700吨左右基本上从我国进

/415/ 一种金线莲原球茎仿野生培育种苗的方法

口。而野生金线莲因种子细小在自然环境下难以萌发,繁殖

和生长的速度缓慢,加上农民对其进行掠夺式采挖,使得野生

金线莲变得日渐匮乏,处于濒危状态。野生金线莲供需矛盾

日益尖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鲜品为800~1000元/kg,以亩

产80kg计,亩产值6.4~8万元。加快金线莲的人工栽培势在

必行,种苗成了金线莲人工栽培的关键因素。虽然目前金线

莲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突破瓶颈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

依然存在着生根过程比较缓慢、繁殖周期长、变异性高、整

齐度低、成活率低、生产成本高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等

问题,如何解决当前金线莲组培苗存在的问题,将是解决金线

莲实际生产问题的关键。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一)一

种金线莲原球茎仿野生培育种苗的方法(1)金线莲成熟蒴

果无菌播种:将成熟蒴果在天晴日采摘回来,在超净工作台

上,用75%乙醇灭菌30s,无菌水冲洗1次,用无菌纸吸干蒴果表

面水分;再用0.1%升汞(HgCl2)灭菌10min,无菌水冲洗5次

,用无菌纸吸干蒴果表面水分;横切开蒴果一端,将种子播种

于初代培养基上,在培养室中培养,先暗培养5天后,进行光培

养,15~20天后种子吸水变圆变绿;30~45天萌发形成原球茎

,种子萌发率为53.7%~88.5%;(2)原球茎增殖培养:将步

骤(1)得到的原球茎团切分成小团接入增殖培养基中培养

,10天后原球茎开始增殖,30天后统计增殖系数,为1.8~4.1

;(3)金线莲原球茎仿野生培育种苗:(3.1)林地选取和

育苗基质准备:林地的郁闭度90%,地面铺上一层1cm厚的基

/415/ 一种金线莲原球茎仿野生培育种苗的方法

质,基质按羊粪10~30%、牛粪10~40%、黄土30~80%比例粉

碎混合均匀,在撒播原球茎的前两天喷淋水,备用;(3.2)在

4月~6月份期间,将步骤(2)得到原球茎取出,洗净培养基

,撒播到林地的基质上,盖上一层厚度为0.5cm的树叶,用薄膜

做成一个个拱棚,拱棚内的湿度为80%,15~25天后,原球茎上

开始长出小芽,25~30天后小芽基部突起,30~40天后开始长

根,50~65天可以长成有2~3条根和2~3片叶的小苗,小苗的

成活率61.3%~92.6%。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现有技术

中,有用金线莲原球茎培育种苗,但原球茎经增殖后,都在培

养室中的培养基上分化成苗以及壮苗生根培养等一系列过程

,而且金线莲组培苗的生根过程比较缓慢、繁殖周期长、变

异性高、成活率低、生产成本高。而本发明方法各项不良指

标都有改善。采用本发明方法的金线莲成苗时间短、成活率

高、整齐度好、无变异、采摘时无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且

植株抗逆性好、生长快、产量高,既解决了目前金线莲生产

中的实际问题,又可有效缓解金线莲的供需矛盾;该方法操作

简单,易控制,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产品高产优质,效益好,成

本低,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四、应用情况及存在问

题应用情况:目前金线莲原球茎培育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已经

完成,准备进行中试阶段。存在问题:主要是金线莲仿野生

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种植风险有些大,很多农户还没能掌握

金线莲种植技术,限制了种植规模,需要加大种植技术培训,

/415/ 一种金线莲原球茎仿野生培育种苗的方法

发展大规模种植。

/416/ 温州沿海经济贝类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保存
温州沿海经济贝类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保存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贝类是自然界中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族类。目前,

已有记录生活在温州海域的贝类400多种,约占我国贝类总数

的30%,其中经济种类五六十种,已进行生产性养殖的有10多

种。然而,近年来由于受沿海生态环境恶化和过度采捕等因

素影响,导致了许多贝类栖息地和天然苗种场的丧失,贝类自

然资源量急剧下滑,某些经济种类甚至濒于灭绝;另外,在贝

类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优良的养殖对象发生种质退

化、混杂。上述状况已严重影响了我市贝类产业的稳定和可

/416/ 温州沿海经济贝类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保存

持续发展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的进行。为此,项目组于2011年

10月承担了温州市科技局下达的社会发展科学研究项目“温

州沿海经济贝类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保存”(项目编号:

S20110006)。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旨在为我市贝类资源的保

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项目组以我市沿海主导养殖、

特色和濒危贝类为重点,通过对贝类活体、标本资源及种质

资源信息进行全面地收集、标准化整理和保存,初步建立起

浙南沿海经济贝类的原色图谱、标本库、基因组DNA库以及

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贝类的起源和进化、培

育贝类新品种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针对具有较大

开发养殖潜力的经济贝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从分子水

平了解该种质的遗传背景和群体遗传结构,初步建立其遗传

背景档案。

/417/ 光明猪配套系
光明猪配套系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光明猪配套系其母系光明斯格猪已成为我国重要的

种质资源而推广到全国不同自然生态的省、市地区,不但作

为杂交利用的亲本,而且还被作为育种素材培育出新的品种

,其中军牧一号已经国家审定,批准为猪的新品种。父系光

明杜洛克是由匈系杜洛克和美系杜洛克合成,是经多年选育

而成的新专门化品系,具有无应激基因、肉色鲜红、体型好

、适应性强等特点,是瘦肉型猪配套系杂交理想的父本。

/418/ 寒地高抗甜瓜品种与塑料拱棚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
寒地高抗甜瓜品种与塑料拱棚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针对制约薄皮甜瓜生产的品种枯萎病抗性差、耐低

温弱光能力弱、露地种植死秧烂瓜严重、大棚单作效益不高

等瓶颈问题,项目组利用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采用苗期抗冷

性鉴定指标、苗期抗病接种鉴定、多基因聚合、风味甜瓜材

料筛选等方法,鉴定、筛选、创新薄皮甜瓜种质资源,选育高

抗、特色薄皮甜瓜新品种。研究配套露地移动拱棚“避雨”

栽培和大棚甜瓜吊蔓套作生菜技术,制定了黑龙江省地方标

准《露地薄皮甜瓜双膜避雨栽培技术规程》。

/419/ 寒地水稻品质形成及促优高产调控技术研究
寒地水稻品质形成及促优高产调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科技局。课题编号:HNK125B-07-08。起止日期:2014年09

月至2016年09月。背景:针对寒地粳稻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

品质下降,保优栽培技术研究和指导滞后;寒地水稻品质形成

机理研究相对较少;特色优质水稻品种种植区域狭窄、单产

较低,且普遍存在易倒伏、生育期较长等问题,在相应生态区

域系统地开展寒地水稻品质形成规律及镁对品质调控的机理

研究、拓宽寒地特色优质稻种植适区关键技术研究、促优增

/419/ 寒地水稻品质形成及促优高产调控技术研究

产的养分调控技术研究、不同生态区优质高效群体结构优化

研究,平衡优质与高产的矛盾,改善寒地水稻品质,增强黑龙

江稻米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加速黑龙江省水稻的产业化进

程、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及黑龙江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课题完成后,使寒地水稻的综合评

分提高4分左右,产量持平或提高5%左右,发表研究论文5篇,

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建立寒地水稻促优增产的调控技术体

系;形成寒地水稻促优增产技术规范。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1)前期增温早育大壮苗及后期化控综合促早熟技术

,可以适当拓宽寒地特色优质水稻的种植适区,充分挖掘利用

环境的自然资源,同时满足社会对特色优质米的迫切需求;(

2)镁对寒地水稻品质影响的机理及促优效果、不同生态区

大中量元素配施的提质增产系统研究,可填补黑龙江水稻品

质方面研究的空白。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优质优价

日益体现,不同品质稻米价格差异逐渐增大。而黑龙江省每

年仍有10%左右的水稻达不到优质程度,优质水稻也以三级优

质米为主;现有的优质水稻与国内尤其国际优质水稻相比还

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水稻生产由高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

变,大幅度提高优质米等级,是确保垦区广大水稻种植户的种

稻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垦区稻米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

争力的必然途径。针对这一现状,本项目在寒地水稻品质形

成规律、镁对水稻品质调控的机理、、拓宽寒地特色优质稻

/419/ 寒地水稻品质形成及促优高产调控技术研究

种植适区、促优增产的养分调控、不同生态区优质高效群体

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寒地水稻

促优增产技术体系,对黑龙江省水稻增产提质提出了有效的

解决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黑龙江省现有

水稻田6000多万亩,第二、三积温带是水田主要分布区,是本

项目技术研发的主要背景和试验数据来源的主要生态环境,

因此,本项目成果有很强的适应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5、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高产和优质的矛盾是育种学家

和栽培学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项目仍面临这一问题

,单一措施无法解决,采用本技术中肥料配施方案,有的产量

提高较为明显,但是对品质的改善程度有限;而有的肥料配施

方案品质改善明显,但是产量低于对照。因此,如何使高产和

优质在较高水平上统一,仍是今后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要解决

的问题。(2)反映稻米品质的指标很多,任何一个措施都无

法使所有品质指标都达到理想状态,只有因品种栽培才能解

决主要矛盾;(3)本项技术优化出的施肥和群体结果主要针

对红卫农场、肇源农场及相似区域,在其它地区应用时需要

补充试验,进行适当调整。

/420/ 黑木耳小孔多眼单片立体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黑木耳小孔多眼单片立体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技术创新,研究集成了黑木耳小孔多眼

单片立体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引进、试验筛选出优质高产、

单片、小耳型菌株;创新机械均匀刺孔方式,显著增加刺孔数

量和单片耳数量;创新采用自然平衡发菌技术,利用灭菌余温

进行菌棒培养,简化工艺。节约成本;采用大棚立体吊袋立体

化栽培,显著增加单位面积菌棒数量。项目实施后,解决了

/421/ 茶树新品种--中茶108
茶树新品种--中茶10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从龙井43插

穗辐照诱变株中经单株选育而成,现正参加全国区试。该品

种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长椭园形,叶色

绿,叶面微隆,叶尖渐尖,叶质较薄。芽叶黄绿色,茸毛少。春

季养芽萌发特早,春茶一般在3月上、中旬萌发,一芽一叶期

在3月中、下旬。育芽能力强,产量高,比国家良种龙井43增

产22.88%。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2%,茶多酚23.9%,咖

啡碱4.2%,酚氨比5.69。制绿茶品质优,适制龙井、烘青等名

/421/ 茶树新品种--中茶108

优绿茶。抗寒、旱性较强,抗病性亦强,尤抗炭疽病。适栽地

区:适宜江南、北绿茶茶区栽培。目前,浙江省10个县有少

量栽培,苏、豫、鄂、川等有引种。栽培要点:适宜单行或

双行条栽茶园规格种植,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

栽培。需分批及时嫩采。连续采摘数年后,蓬面需轻剪整枝

。每年10-11月份可供应该品种一足龄扦插苗,品种纯度100

%。

/422/ 蝴蝶兰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
蝴蝶兰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进行蝴蝶兰的繁育、生产,在项目区由智能

温室和日光温室进行工厂化无土栽培,根据天津的气候特点

和项目区的资源条件,采用百维公司和技术依托单位共同制

定的蝴蝶兰栽培技术方案进行操作。经过严格检测,在水、

肥、基质、病虫害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确保种苗在规定时

间内达到成花标准,规模上市。该技术方案包括温室管理(

供热系统、降温系统)和栽培管理(健壮瓶苗的选择、出瓶

后管理、温度管理、光照管理、水分管理、施肥管理、病虫

/422/ 蝴蝶兰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

害管理和巡园管理)等。

/423/ 特色优质山黑猪生产与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
特色优质山黑猪生产与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项目来自吉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

成果转化计划,本项目通过产学研联盟,“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模式,对本省有优良黑猪种源、黑土地优质粮食、

长白山生态环境、北方寒地气候成熟的集成化产业技术等资

源进行整合,依托“国审新品种松辽黑猪”和“省级项目鉴

定畜禽新品种精气神黑猪”建立黑猪种源核心群,保证我省

黑猪品种种质资源的科技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科技部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松辽黑猪新品系选育及配套系选育的研

/423/ 特色优质山黑猪生产与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

究和示范成果”,建立松辽黑猪与精气神山黑猪组成的父母

代配套系,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杂交优势,满足生产特色优质

猪肉产业化的需求。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对6项科技

成果的成功转化,建立山黑猪原种核心群及父母代配套系,在

兴参原种猪场原种核心群存栏基础母猪1350头:公司山黑猪

父母代扩繁群存栏基础母猪5800头:“精松配套系”经产母

猪产仔数达14.1头,产仔成活率达到93%,肥猪日增重达到66

5克,料重比达到3.1:1,肌内脂肪达3.5%,胴体瘦肉率达56%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项目以国审新品种松辽黑

猪和山黑猪为遗传基础,建立特色优质肉猪三级繁育体系,采

用长白山林下标准化散养技术,采食有机玉米,饲料中不添加

抗生素,饮用山泉水,充足的林间运动场地,同时吉林省东部

山区建立符合OIE标准的“企业生物安全隔离区”,保证了山

黑猪猪肉品质与食品安全。(2)项目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

企业为中心,把原料产业延伸到基地,延伸到农户,从理论和

实践上进行有益于农村致富这一改革主题的探索,把商品销

售的链条嫁接到省外网络,从而使企业的源头和终端都形成

了“活水”状态。(3)项目采用“粪肥还田、零排放、无

污染”的生态环保目标,利用现代环保理念指导生产,建立科

学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采用生物菌床发酵、沼气发酵、有

机肥堆制等技术手段,将猪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以有机肥

形式进行还田、还林。提高养殖效益,建立可持续农业发展

新模式。(4)项目采用的最新动物营养与饲料技术,研究出

/423/ 特色优质山黑猪生产与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

的低铜,低磷,无砷,无抗的高效,环保,安全,绿色的新型优质

系列饲料,为生产特色优质山黑猪肉提供基础。(5)项目建

设符合吉林省实际的安全、优质、高效、生态的产业化生产

技术体系要求,科技含量高,畜产品质量全面达到国家食品卫

生安全标准,具备较强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核心群场养殖环

境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对全省乃至全国规模化养殖业的产业

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

性目前已经在吉林东部和永吉中部建立2个山黑猪聚集区,通

过推广,已经形成特色山黑猪产业化,山黑猪产品已进入北京

、天津、深圳、上海、福州、广州、大连、西安、杭州、苏

州、成都、南京、武汉等一线城市的山姆、吉之岛、家乐福

、Ole等400余家国际大型连锁商超,销量持续增长。得到消

费者的普遍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采用“公司+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公司提供商品猪、饲料,与农户签订

代养合同,保价回收,价格不受市场行情的影响,保证了农户

收入稳定。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山黑猪父母代养猪户120户

;商品代饲养户190户:带动农民增收4950万元。增加农村就

业960人,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采用长白山林

下标准化散养技术,采食有机玉米,饲料中不添加抗生素,饮

用山泉水,充足的林间运动场地,保证了山黑猪猪肉品质与食

品安全。5.应用情况在四平梨树、抚松、兴参、永吉口前、

西阳镇、蛟河进行推广生产,效果显著,适合大范围推广应用

/423/ 特色优质山黑猪生产与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

/424/ 茶树花纯露提取技术
茶树花纯露提取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本项目包含茶树花原料的采摘、纯露提取工艺以及

纯露贮藏工艺。1.确定了白茶树花适宜的采摘时间和采摘条

件,以保证提取原料白茶树花的香气品质。2.由于茶树花富

含三萜皂苷,而三萜皂苷在加热的过程中溶于水易产生大量

持久性泡沫,在茶树花水蒸气蒸馏提取过程中易发生溢泡冲

料问题。本项目确定了适宜的提取工艺,解决了提取加工过

程中的冲料问题,能保证茶树花纯露的香气品质。3.茶树花

纯露在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导致纯露黄化变质,不利于产

/424/ 茶树花纯露提取技术

品的贮藏和保质。本项目确定了合理的贮藏工艺,防止纯露

氧化变质,延长纯露贮藏时间,保证纯露的品质。

/425/ 成年香榧高产技术研究
成年香榧高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嵊州市是香榧的主产区,成年香榧有近3万株,成年

香榧产量占总产量90﹪左右。成年香榧平均每株干果产量10

公斤左右,折算青果约50公斤,成年香榧增产潜力巨大。成果

主要详细介绍了香榧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应用,重点解决的核

心问题:(1)人工授粉的次数和人工授粉的花粉用量。(

2)施肥时间、施肥量、及冬季施基肥等。(3)重点香榧病

虫害防治。在此基础上,开展绿孢宝在成年香榧大树上的试

验。绿孢宝,是一种含海藻酸可溶性肥料,主要含有植物生长

/425/ 成年香榧高产技术研究

所需要的18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铜、铁、锌、锰等有效成分

和活性物质,其中海藻酸>20g/L,氨基酸>100g/L。采用根

外追肥的方式,在4月至6月份采用不同的浓度进行多次全树

冠喷洒,结果表明,600倍液与800倍液的浓度都有很好的增产

增效作用,并且香榧树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由于成年来香榧

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成果在全省香榧产区具有推广价值。

/426/ 小麦品种万丰269
小麦品种万丰26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6.1天,与对照周麦

18相当。幼苗匍匐,叶片宽短,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株高

80.1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熟相一般

。穗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产量三要素:

亩穗数38.3万,穗粒数34.7粒,千粒重42.1克。抗病性鉴定:

高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

病。两年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26克/升、807克/升,蛋白质含

量15.12%、14.86%,湿面筋含量34.6%、34.9%,稳定时间15.

/426/ 小麦品种万丰269

8分钟、14分钟,吸水率60%、59%,最大拉伸阻力584Rm.E.U.

、565Rm.E.U.,拉伸面积122平方厘米、141平方厘米。品质

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产量表现:2016-2017年度参加黄

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7千克,比

对照周麦18减产1.32%;2017-201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65.

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0.97%;2018-201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3.7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2.59%。

/427/ 鱼类免疫刺激复合物的研制与应用
鱼类免疫刺激复合物的研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针对水产病害防治中化学药品

滥用造成的耐药和药残问题,从2004年起,福建省农科院生物

所在国家863计划(2006AA100308)、农业部行业公益项目

(nyhyzx07-043-15)等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免疫刺激复合物

(ISCOMs)技术在鱼类浸浴、口服免疫上的应用研究,突破

了鱼类口服和浸泡免疫技术瓶颈,推进了鱼类免疫预防技术

实用化进程。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ISCOMs成

份包括QuilA、胆固醇、卵磷脂,为大小约为40nm的二十面体

/427/ 鱼类免疫刺激复合物的研制与应用

笼格状结构。它结构稳定、抗消化液降解能力强;能提高抗

原穿膜吸收效率;抗原可在表面大量集中,便于呈递;可全面

激发特异性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免疫。非常适用于

鱼类口服、浸浴型免疫制剂。性能指标:1.ISCOMs制备技术

适用于可溶性、颗粒性等类型抗原,具有广适性。2.以ISCO

Ms技术制备的鱼用疫苗经注射、浸浴、口服接种可显著提高

受免鱼淋巴细胞增殖转化指数(P<0.05),提升抗体效价(

P<0.05),使受免鱼产生良好免疫保护力,注射和口服的相

对免疫保护率可达80﹪以上。3.以ISCOMs技术制备的鱼用免

疫制剂保存期>13个月。4.以ISCOMs技术制备的免疫增强剂

能够提升受免鱼非特异免疫力,在创伤弧菌、嗜水气单胞菌

等病原攻击中表现出良好免疫保护力。相对保护力可达50﹪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提出并证实了ISCOMs技术制

备的免疫制剂在鱼类浸浴和口服免疫上的效力。2.创建了适

用于鱼类免疫制剂的ISCOMs制备工艺,确立了其适用范围。

3.验证了以ISCOMs技术制备的免疫增强剂的效果。4.建立了

ISCOMs制检规程,完成了在鳗鲡、大黄鱼等鱼种上的田间应

用。四、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成熟程度:

建立了规模化生产工艺规程,经GMP车间试生产验证,批次产

能可达1000万尾份。适用范围:适用于鱼类口服型、浸浴型

免疫制剂制备。安全性:以4~10倍使用剂量给药安全。五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已在鳗鲡、大黄鱼等鱼种上完成了

1000万尾份以上的田间口服免疫。田间实验的免疫保护率可

/427/ 鱼类免疫刺激复合物的研制与应用

达80﹪以上,降低发病率30﹪,提高商品率10﹪以上。六、历年

获奖情况2011年获得福建省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

/428/ HERC城市节水信息管理系统
HERC城市节水信息管理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主要功能城市节水信息管理系统是以水资源配置、

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围绕数据收集、上报、管理,强化水资源

管理的约束力,落实管理责任,保障社会发展合理用水,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利用数据传输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建设及查询技术等建立城市节水

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取水许可申请管理、用水计划管理、实

际用水管理等日常业务数据的接收、管理和上报,为各市水

务局城市节水信息管理工作提供工作平台。技术指标(1)

/428/ HERC城市节水信息管理系统

SOA业务构件平台采用先进的SCA/SOA思想进行架构设计,采

用依赖注入/反转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SCA的装配模型和SC

A的扩展标准。(2)基于互动方式的综合管理模式建立以整

合取水许可、计划管理、用水监督为基础,以数据采集、预

报预警等机制为保证的综合管理运行体系。(3)基于多种

业务数据的数据挖掘和辅助审批分析通过对多种业务数据进

行抽取、转换等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429/ 海兰白W-36蛋鸡规模化饲养技术
海兰白W-36蛋鸡规模化饲养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为改进传统蛋鸡养殖方式研究。该项目是改

进传统蛋鸡养殖方式,运用良种良法,采用先进的饲养技术,

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按照生态、环保良性循环的要求,建设蛋

鸡现代化饲养和产业化示范工程。该工程规模化、产业化水

平高;产蛋期长、产蛋率高;选择出了优质饲料,加入自制营

养添加剂。该成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30/ 果桑主要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与加工出口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果桑主要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与加工出口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果桑享有“人间圣果”“中华果皇”“人体血库”

之美誉,卫生部已将桑果列为“药食同源”农产品之一。宁

波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果桑产业的形成和

发展,随着果桑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果桑病虫害的防治和

农药残留量、防腐剂和加工工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果桑

病虫害的发生可以使桑果颗粒无收,导致毁灭性打击外,严重

影响以后病虫害的控制,同时过分使用农药使桑果原料农殘

超标,加工中使用防腐剂,制约国外市场拓展。因此既要控制

/430/ 果桑主要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与加工出口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果桑病虫害的发生,为桑果的旅游采摘和产品出口提供安全

的原料保证,又要在加工中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并确保产品质

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创新,在果桑病虫害防治、加工工

艺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本项目旨在

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解决制约果桑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和难

题,促进果桑产业提升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果桑主要病虫害无公害综

合防治与加工出口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于2012年

被宁波市科技局列为农业创新创业一般项目。2012至2014年

期间,项目组对公司原有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推广应用和提升

创新,完成了核心基地及辐射果桑基地病虫害综合防治成果

推广应用,确定了不加防腐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完善了桑果汁

、桑果酒生产线,开发了符合出口要求的新产品3只,在果桑

产业品质提升上取得突破和创新。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

项任务指标,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431/ 甲磺酸培氟沙星原料药
甲磺酸培氟沙星原料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产品研究采用诺氟沙星合成法,是以诺氟沙

星为原料,与甲醛、甲酸甲基化生成培氟沙星,再与甲烷磺酸

成盐后精制得到产品。与传统的诺氟羧酸法相比,缩短了反

应步骤,减少了醋酸酐、硼酸等的使用,提高了收率。且本公

司的诺氟沙星工艺的甲酸、甲醛采用略微超过理论量的使用

量,采用水代替传统的以甲酸、甲醛作为溶剂的方法,有效的

控制了污染。本路线工序较短,对反应条件,反应设备的要求

不高,而且生产成本较低,最适合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其主

/431/ 甲磺酸培氟沙星原料药

要技术指标如下:(1)含量:≥99.0%;(2)酸度:3.5~4

.5;(3)干燥失重:≤8.5%;(4)炽灼残渣:≤0.1%;(5)重

金属含量(ppm):≤20;(6)含氟量:≥4.0%。

/432/ 中兽药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中兽药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兽用药品制造
技术详情

  在省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科技专项的资助下,针对中

兽药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能力低、人员技术水平低、推广

转化能力低、质量不可控等产业化技术和应用问题,开展了

五个专题系统研究。依据现代中药制剂理论,以提高制剂有

效成分、增加疗效、增强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为主要目标

,研究中兽药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针对主要畜禽疾病研发

中兽药并进行大规模中试;采用现代检测技术与传统手段相

结合构建中兽药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产业化基地并推广应用

/432/ 中兽药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多项工艺创新提高了有效物质浓度和药物疗效,损耗降低

38.5%;在43220头猪、138050只家禽、25660只兔和2378头

奶牛中试验678批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兽药应用方案

》新增产值30%;中兽药产业化规模达年产5000吨,产值占

全省的37.5%。在提取工艺、混合均匀度、包装材料、中兽

药适口性和剂型等方面创新了工艺技术;针对主要畜禽疾病

研发中兽药,在中兽药现代化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形成国

内首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兽药应用方案》;创新双黄连

注射液和银黄注射液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从中药材源头、

提取、成型和包装等环节建立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创新运

行机制,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兽药GMP生产基地和现代化中兽

药规模生产线,获得农业部首批《具有中兽药提取加工资质

企业》认证,开创性提出了新型的推广模式。通过产业化研

究和示范,获得国家正式批准文号的中兽药产品63个,制定

78项企业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

SCI论文2篇,培养中兽药高级人才10人。成果总体居国内领

先、达国际先进水平。中兽药规模化生产技术已在企业成熟

应用,项目技术适用于《具有中兽药提取加工资质企业》,

中兽药产品具有绿色、安全和低毒、低残留等特点,适用于

养殖业。推广面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新增生产总值3

1.9亿元,新增纯收益26.6亿元,促进了中兽药在畜禽健康

养殖中的规范化使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433/ 新疆特色果品气调贮藏保鲜应用技术
新疆特色果品气调贮藏保鲜应用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本项目利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

果贮藏保鲜设施设备,对新疆生产的特色5种特色果品,库

尔勒香梨、苹果、葡萄、石榴、冬枣进行以精细、安全气调

贮藏保鲜技术为核心的大规模、商业化冷藏应用技术研究。

1、主要技术指标:香梨气调贮藏技术指标:气调库打压至

294Pa(30mm水柱)后,30min压降不能低于107.8Pa(11mm

水柱),贮藏温度控制在-1.5℃~-0℃之间,贮藏环境的相

对湿度控制在90﹪~95﹪之间,O2分压达到4﹪~5﹪,CO2分压

/433/ 新疆特色果品气调贮藏保鲜应用技术

达到0.8﹪~1.5﹪,C2H4含量控制在5ppm以下;香梨在上述条

件下,可达到周年供应的目的,贮藏时间可达12个月以上。

经上述贮藏的香梨仍然果皮鲜绿、质地坚硬、风味良好,好

果率>98﹪,腐烂果<1﹪,未出现果心褐变。葡萄气调贮藏

技术指标:葡萄经过预冷后入库贮藏,立即进行SO2气体间

歇式熏蒸处理,葡萄贮藏库内SO2气体熏蒸处理浓度为80~

150ppm,该浓度保持10~30分钟后立即用水喷淋洗涤SO2气

体,直到葡萄贮藏库内的SO2浓度降低到10ppm以下,以后根

据贮藏葡萄的霉菌发生情况每隔7~12天用上述方法处理一

次。红提葡萄、木那格葡萄采用间歇式SO2熏蒸保鲜,贮藏

期到3个月时,风味、色泽、保粒性、保水性等品质性状表

现良好。其中,木那格和红提葡萄的贮藏期最长可分别达到

4个月和6个月。石榴气调贮藏技术指标:气调库打压至294

Pa,30min压降不能低于107.8Pa;贮藏温度控制在2℃~5℃

之间;贮藏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之间;O2分压达

到3﹪~5﹪;CO2分压达到2﹪~4﹪;C2H4含量控制在5ppm以下

。新疆石榴在上述条件下可达贮藏5~6个月,石榴仍然果皮

鲜红绿、饱满、质地坚硬、风味良好,好果率>97﹪,失水

率<2﹪。冬枣气调贮藏技术指标:用于长期贮藏的冬枣,应

在果实初红(开始着色~1/3红)时进行采收;保留果柄可

有效降低冬枣在贮藏期间的腐烂率,提高保鲜效果。适宜的

贮藏温度为-1~-2℃,O2分压达到8~12﹪,CO2分压<0.5﹪

。冬枣冷藏可贮藏60~70天左右,好果率达到95﹪以上,冬

/433/ 新疆特色果品气调贮藏保鲜应用技术

枣气调贮藏可以达到90~100天左右,在此之前销售可以保

证冬枣的良好品质。苹果气调贮藏技术指标:气调库打压至

294Pa(30mm水柱)后,30min压降不能低于107.8Pa(11mm

水柱),贮藏温度控制在0℃±0.5℃之间,贮藏环境的

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之间,O2分压达到0.8﹪~1﹪,CO2

分压达到0.8﹪~1﹪,苹果在上述条件下,可达到周年供应的

目的,超期贮藏时间可达12个月。经上述贮藏的苹果仍然果

色红润、质地坚硬、风味良好,好果率>98﹪,腐烂果<1﹪

,未出现虎皮病现象。2、关键气调贮藏装备技术:气调贮

藏与装备:中空纤维制氮机、分子筛吸氧机、CO2脱除机、

C2H4脱除机、高气密气调库体的成套设计与建造技术;气调

贮藏技术:应用于苹果的超低氧气调贮藏技术(ULO);应

用于香梨、石榴的低乙烯气调贮藏技术(LECA);应用于冬

枣的低二氧化碳气调贮藏技术(LCO2CA)。用于葡萄贮藏保

鲜的间歇式二氧化硫(SO2)处理装备技术:二氧化硫(SO

2)处理装备包括气体二氧化硫(SO2)发生器、二氧化硫(

SO2)洗涤塔;间歇式二氧化硫(SO2)处理保鲜葡萄的技术

;用于石榴贮藏保鲜的间歇升温贮藏技术;应用于冬枣、葡

萄、香梨的临界冰点贮藏技术;葡萄温度梯度预冷隧道装备

技术。应用前景:本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应用于新疆出产的香

梨、葡萄、苹果、枣、石榴等五种水果的采后贮藏保鲜,先

后在南北疆推广气调保鲜库30多座,总贮量近20万吨,取得

/433/ 新疆特色果品气调贮藏保鲜应用技术

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种水果贮藏期总体延长3~8个

月,出库好果率总体提升10~30个百分点,达到98﹪以上,

贮藏库损小于1~3﹪,示范推广量总体累计达到150多万吨,

直接经济效益累计30亿元。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已经带来显著

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新疆特色果品产后冷藏加工搭建了一个

新的平台,既延长了贮藏时期,又提高了果品质量,增加了

果品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该项技术成果的应用潜力巨

大,前景广阔。

/434/ 丹参提取剩余物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丹参提取剩余物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是天津市农科院院长基金项目,合同编号:

09002,由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完成。本项目测定了丹

参提取剩余物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含量。其中丹参酮Ⅱ

A的含量为0.1%,丹参素的含量为0.7%,丹酚酸B的含量为0.7

%,证明中药加工提取后,剩余物中依然存留有一定含量的有

效成分;项目研究了丹参提取剩余物体外抗氧化能力,即清除

自由基的能力。在丹参提取剩余物浓度在50mg/mL时,对DPP

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率分

/434/ 丹参提取剩余物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别为27%、47%、40%和23%,证明丹参提取剩余物在体外具有

一定的抗氧化能力;项目研究了丹参提取剩余物对肉仔鸡生

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日粮中添加0.3%、0.5%和1%丹

参提取剩余物,可以改善肉仔鸡的生产性能,但差异不显著。

日粮中添加1%丹参提取剩余物可以提高肉仔鸡血清T-AOC(

总抗氧化能力)23.9%,提高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6

.5%,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8.4%,降低MDA(丙

二醛)含量16.7%,说明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丹参提取剩余物

可以提高肉仔鸡的抗氧化能力。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论文2

篇,还有1篇已投。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项。

/435/ 盐酸洛美沙星
盐酸洛美沙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盐酸洛美沙是中国第一个二氟喹诺酮药物,属国家

二类新药。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酶,使细菌停止生长而

发挥作用的。对包括绿脓杆菌的G—菌、G+菌及部分厌氧

菌显示出强力的杀菌作用,该药口服吸性好,生物利用度达

98%,副作用小。

/436/ 降香黄檀优树筛选及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降香黄檀优树筛选及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降香黄檀优树筛选及子代苗期

性状遗传变异研究”是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项

目,2017年经海南省科技厅、海南省财政厅批准立项。降香

黄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蝶形花科黄檀属树种

,又名黄花梨、香红木、是海南岛特有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

物。近年来,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人工种植面

积日益扩大。目前制约降香黄檀开发利用的突出和急需解决

的问题:良种良苗繁育技术水平低,苗圃规模小,优良品种不

/436/ 降香黄檀优树筛选及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多、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落后、苗木质量不高等问题。

降香黄檀苗木品质残次不齐,见种就采,不符合良种壮苗的技

术标准。急需开展降香黄檀良种壮苗的筛选及培育。项目紧

紧依托具有代表性的林木种苗基地,及前期研究成果,进一步

开展降香黄檀良种筛选研究,旨在为将来降香黄檀良种选育

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②技术原理及性能

指标通过对海南省降香黄檀资源分布格局、地理、气候因子

及优树资源进行收集,开展优树子代苗期测定研究,揭示苗高

和地径在家系间及家系内的变异,为开展优良家系苗期选择

以及家系内单株选择提供依据;分析不同种源地优株子代苗

期性状差异和变异规律,探讨地理因素对优株子代苗期性状

的影响;进行优良家系早期选择,筛选优良单株:(1)开展

降香黄檀资源优树筛选,筛选优良单株100株;(2)收集降香

黄檀优良单株种质资源80份以上,苗期选择优良家系15个;(

3)培育优良苗木5万株,建立降香黄檀优良种源遗传基因保

存库及子代测定林40亩;(4)发表论文2篇。③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期内,完成苗木培育及子代测定林

营造需要临时工550人次,可以解决一定的社会就业;项目完

成后,通过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将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帮

助林农找到一条新路子,尽快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项目的开展将大大提高人们海南珍贵乡土树种的种植热

情,保证有效保证“绿化宝岛”工程建设,可为海南珍贵乡土

树种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④存在的问题项目仅筛选了

/436/ 降香黄檀优树筛选及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130降香黄檀优良单株,收集85份种质资源,在苗期早期选择

优良家系17个,在临高县博厚镇营造43.0亩子代测定林,优良

种质资源收集还不够全面系统,只开展了苗期选择,还需要后

续对子代测定林的生长状况,如树形生长,树高胸径生长量生

长等。

/437/ 麦后直播花生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应用
麦后直播花生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总产1600万吨左右,居

油料作物之首。河南是我国花生生产的最大省份,近年来,花

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22

%;总产450万吨左右,占全国花生总产的27%,占全国油料作物

总产的13%。豫南是河南花生的主要产区,也是河南花生生产

发展最快的地区,麦后直播是该区花生生产的主要方式。然

而豫南地区长期以来种植品种老化、产量水平低、抗逆性差

;铁茬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严重;加上豫南多雨易涝,极易

/437/ 麦后直播花生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应用

造成涝灾渍害,成为豫南花生单产在200kg/亩以下长期徘徊

的主要原因。进入新世纪后,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机

械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针对豫南地区花生生产发展快、栽培

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的现状及多雨易涝的生态环境,开

展适宜品种筛选、涝灾影响机理及麦后直播花生高产种植模

式与配套机械等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性成果。1、筛

选出以远杂9102、远杂9307、驻花1号等为代表的适宜豫南

地区种植的高产、耐涝珍珠豆型花生品种。2、通过湿涝胁

迫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影响的系统研究,发现花生根

系遭受涝灾渍害后,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分

枝数、根系活力均明显下降,严重影响花生根系正常的生理

功能,致使花生生长发育不良;花生根系形态受损、其吸收能

力降低,加速了花生的衰老与死亡,最终导致花生大幅减产和

品质下降,同时发现结荚期遭遇涝灾渍害的危害程度远大于

成熟期,这些结论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在上述研究过程中获

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3、项目实现了栽培技术与农机研

究的大联合和农机、农艺的大融合,在开展高产栽培模式研

究的同时,即开展了与之配套的机械研究,研发秸秆切碎还田

机、旋耕机、起垄播种机、挖掘机、摘果机等配套机型12个

,实现了麦后直播花生起垄种植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幅

提高、劳动强度降低、用工减少、生产成本下降。4、研究

、集成,形成了以品种、机械化起垄种植为核心的麦后直播

花生起垄种植技术体系,研发的《淮河流域夏播花生机械一

/437/ 麦后直播花生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应用

体化种植技术演示系统V1.0》获国家软件著作权,制订的《

麦后直播花生起垄种植技术规程》已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颁

布实施。标准的制定、实施为麦后直播花生规模化、标准化

生产奠定了基础。5、研究系统、技术配套、成效显著。针

对豫南生产实际与需求,以筛选适宜品种为抓手;以湿涝灾害

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为基础;研究、集成了从整地、

播种到收获,完整、配套的技术体系;在正常条件下,垄作比

平作增产22.17%,在湿涝胁迫下,垄作比平作增产36.67%,麦

后直播花生高效种植模式不但增产、增效突出,而且抗灾、

减灾效果显著。发表相关论文10篇。制定了麦后直播花生起

垄种植技术标准;截止到目前,麦后直播花生起垄种植技术已

累计推广1187.1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5亿元,并创造了亩

产530.2kg的豫南麦后直播花生高产纪录。

/438/ 淡水鱼脏油及白灵菇预煮液复合宠物饮品研发
淡水鱼脏油及白灵菇预煮液复合宠物饮品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我国是世界淡水鱼生产大国,淡水鱼产量占世界养

殖淡水鱼总产量的73%。湖北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大省

之一,淡水产品总量连续1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水产养殖

的发展速度和发达国家的加工能力相比,我国的水产品加工

能力明显滞后;白灵菇罐头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浪费严

重,制约了产业效益。为此,“淡水鱼脏油及白灵菇预煮液复

合宠物饮品研发”项目基于解决淡水鱼副产物和白灵菇预煮

液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开发。本项目受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

/438/ 淡水鱼脏油及白灵菇预煮液复合宠物饮品研发

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7-620-001-03)资助。气相

色谱对湖北省9种淡水鱼内脏脂肪酸含量测定,生物酶法进行

淡水鱼脏油的提取,精制后鱼油酸值0.08mgKOH/g,过氧化值

1.2mmol/kg,碘价122.6g/100g,不皂化物1.2%,水分及挥发物

0.1%,杂质0.01%,脂肪酸种类14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6.4%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总量9.6%

。采用0.01%TBHQ+0.02%VE+0.01%虾青素+0.01%茶多酚+0.0

1%柠檬酸复配抗氧化剂有较好的抗氧化。(吐温80:斯盘8

0=7:3):甘油:淡水鱼脏油=8:3:1时,可形纳米乳,与白

灵菇预煮液复配,开发复合宠物饮品。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

点如下:1、将虾青素应用到鱼油的抗氧化研究中,通过VE、

TBHQ、茶多酚、虾青素复配研究,获得了0.01%TBHQ+0.02%V

E+0.01%虾青素+0.01%茶多酚+0.01%柠檬酸较佳的鱼油复配

抗氧化剂。2、探索了鲢鱼内脏的贮藏特性及贮藏对加工鱼

油品质的影响,得出鲢鱼内脏原料分别在4℃(冷藏温度)和

15℃(加工温度)贮藏0~72h的条件下,低氧化值的鱼油可

以从贮藏的内脏中制取。3、利用聚氧乙烯山梨醇单油酸酯

(吐温8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斯盘80)、甘油进行了鱼

油的纳米乳化研究,探索其与食用菌预煮液复配技术,开发了

复合型宠物饮品。经过了小范围的扩大生产,生产技术可靠

,工艺可行,产品质量稳定。适用于淡水鱼副产物特别是内脏

的再加工利用和食用菌加工副产物预煮液的开发利用。新技

术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减少了淡水鱼加工副产物和白灵菇

/438/ 淡水鱼脏油及白灵菇预煮液复合宠物饮品研发

预煮液的环境污染。淡水鱼内脏所占体重比例大,组成复杂

,营养物质丰富。比如鱼鳔中含大量胶原蛋白,粘多糖和多种

无机元素;鱼胆中含有胆酸,可制牛磺酸;鱼肠中可提取蛋白

酶,可广泛应用于制造清洁剂,清除污垢和色斑等。因此淡水

鱼内脏的深加工,除提取脂类外,可以根据组成成分,分部分

进行深加工,做到物尽其用,也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39/ 糜子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及抗旱种质筛选
糜子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及抗旱种质筛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背景糜子抗旱耐瘠,主要分布在我国

干旱贫瘠的北方山区,糜子是C4植物,光合速率较高,干物质

积累很快,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是旱作农业中理想的作物之一

。挖掘并利用糜子抗旱基因资源是实现生物节水、提高作物

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迄今为止,糜子的研究

还很落后,关于糜子抗旱性研究开展较少,全面系统的研究糜

子不同生育时期的抗旱性更是鲜有报道。本课题通过对国内

主要糜子资源的成株期、苗期和芽期抗旱性的研究,确定糜

/439/ 糜子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及抗旱种质筛选

子各生育阶段抗旱性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评价不同生态

区糜子的抗旱性;比较不同抗旱性评价方法在糜子抗旱性研

究中的适用性;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并进行抗旱种质创

新。本课题“糜子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与抗旱种质筛选”得

到国家自然基金委的立项支持,批准号31460381。2.课题技

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研究采用PEG-6000胁迫处理对糜子芽期

抗旱性进行了鉴定,并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法对其抗旱性

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相对发芽率、相对芽干重、相对根干重

、贮藏物质相对转运率4项指标可作为糜子芽期抗旱性鉴定

评价指标,相对发芽率法和加权隶属函数值法是比较理想的

糜子芽期抗旱性评价方法。筛选出了83份芽期极抗旱种质资

源。本研究完善了反复干旱法进行苗期抗旱鉴定复水方法,

提出了利用底部上渗复水的作物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方法。采

用新方法对284份糜子种质进行了抗旱鉴定,明确了干旱存活

率和抗旱性综合评价值是糜子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有效评价方

法,提出植株含水量、生物学产量、单株叶面积可作为糜子

苗期抗旱性鉴定1级指标。对284份糜子种质进行了苗期抗旱

鉴定筛选出49份强抗旱种质。本研究通过不同生育时期灌水

处理,探究水分亏缺对糜子主要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确定

抽穗期是糜子水分临界期。提出以抗旱指数和抗旱性综合评

价值D为依据的成株期抗旱性评价方法,旗叶面积、千粒重、

单株有效穗数、小区产量可作为成株期抗旱评价指标;对28

4份糜子种质进行了成株期抗旱鉴定筛选出18份强抗旱种质

/439/ 糜子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及抗旱种质筛选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主要糜子育成品种、地方资源芽期、苗

期和成株期抗旱性的研究,确定糜子各生育阶段抗旱性的鉴

定方法和评价指标;比较不同抗旱性评价方法在糜子抗旱性

研究中的适用性;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并进行抗旱种质

创新。为系统、科学、规范的建立糜子抗旱性鉴定标准和研

究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糜子抗旱分子机理、抗

旱种质的筛选和抗旱性育种与栽培提供技术支持。3.技术的

创造性与先进性研究通过对国内主要糜子育成品种、地方资

源芽期、苗期和成株期抗旱性的研究,确定糜子各生育阶段

抗旱性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并对我国糜子核心种质、甘

肃微核心种质和今年育成的糜子新品种等284份种质资源在

芽期、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旱性进行了鉴定,筛选出一批抗旱

种质。根据项目研究成果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采用底部上

渗复水的作物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方法”获得授权,专利号:

ZL201510652438.2项目研究中苗期和成株期研究成果“糜子

育成品种苗期抗旱性评价与鉴定指标筛选”和“糜子育成品

种成株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分别发表在《植物遗传资源学

报》2015年第5期和2016年第1期。4.技术的成熟程度本课题

产生的成果以专利、论文和奖励形式呈现。均已经在糜子生

产、研究中利用,已经证明是成熟可利用技术。5.应用情况

利用本研究提出的糜子成株期、苗期、芽期抗旱性评价方法

和评价指标,对我国育成品种、核心种质等284份种质资源进

/439/ 糜子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及抗旱种质筛选

行了鉴定,筛选出一批抗旱种质。6.历年获奖情况本项目资

助研究成果参与申报的成果“优质广适丰产糜子品种选育与

应用”获得2016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40/ 5-10周龄四川白鹅理想氨基酸模式及需要量研究
5-10周龄四川白鹅理想氨基酸模式及需要量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从对鹅生长发育影响大、占饲料成本高的的氨基酸

入手,以中国著名品种-四川白鹅为试验动物,采用析因法

、应用比较屠宰试验和成年鹅的氮平衡试验,研究得出了5

-10周龄四川白鹅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精氨

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等10种氨基酸的

理想模式和需要量;应用氨基酸剂量效应法探讨了蛋氨酸对

5-10周龄四川白鹅生产性能及氮、脂代谢的影响。阐明了生

长育肥期鹅理想氨基酸需要模式和需要量,该成果填补了相

/440/ 5-10周龄四川白鹅理想氨基酸模式及需要量研究

关学术空白,丰富了鹅氨基酸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具有

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具有极大的市场应用前景,有望在

中国鹅业养殖中普遍推广。

/441/ 新一代优质杂交西瓜新品种-天骄西瓜
新一代优质杂交西瓜新品种-天骄西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新育成一代杂种,早熟,长势稳健,座果整齐,适应性

广,尤适应于作大、小棚设施保护早熟栽培。全生育期85天

,从开花到成熟28--30天。果实椭圆形,果皮鲜绿色,有黑色

条纹,色泽鲜艳醒目。肉红色,肉质松脆多汁,中心糖度可达

12度,单瓜重4-7千克。一般亩产3500千克。果形较一般早熟

品种大,皮薄而韧,耐储运。大棚早熟栽培2月中、下旬催芽

播种,电热床育苗。小棚栽培于2月下旬至至3月上旬电热床

育苗,亩栽550株,采用2-3蔓整枝,第2-3雌花留果。施足基肥

/441/ 新一代优质杂交西瓜新品种-天骄西瓜

,增施磷钾肥和膨瓜肥,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442/ 设施专用、优质、抗逆、丰产黄瓜新品种区域示范
设施专用、优质、抗逆、丰产黄瓜新品种区域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期内在该所试验基地、南口农场、廊坊园区

等地建立了原原种和原种生产基地,塑料大棚10亩、网棚10

亩、日光温室6亩;在山东、辽宁和河北等地建立了黄瓜新品

种良种繁殖基地1110亩。生产原原种和原种810公斤,生产新

品种良种52000公斤。2.建立了黄瓜种子质量监控体系,制定

了黄瓜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种子质量标准化管理,所

生产种子超过现有黄瓜种子质量国家标准,种子纯度达到98

.5%、净度大于98%、发芽率95%以上、水分7.5%。3.在辽宁

/442/ 设施专用、优质、抗逆、丰产黄瓜新品种区域示范

、北京、河北、山东、陕西等5省市建立黄瓜新品种示范基

地350余亩;在山东、辽宁、河北等10个省市推广中农12号、

中农15号、中农19号、中农21号黄瓜新品种318800亩,累计

销售种子45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728万元,净利润950.4万

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4.项目执行期间,中农12号获得200

5年度国家“863”新品种后补助,中农15号、中农19号获得

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中农12号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

会的认定。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1280人次,发表论文13

篇。

/443/ 美国青蛙健康养殖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美国青蛙健康养殖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美国青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是牛蛙属的1

个种,原产于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的地区。美国青蛙具有性

情温顺、生长速度快、耐寒能力强、适应性广、食性杂、易

饲养管理等特点,而且美国青蛙的营养十分丰富,是一种高

蛋白、低脂肪、胆固醇极低,蛙肉还含有钙、磷、铁、等营

养成分,味道鲜美,美国青蛙的养殖近年发展很快,现已在

全国各地推广养殖。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在夏秋季节,

由于水温高,投饵量大,排泄物多,养殖水体不易调控,美

/443/ 美国青蛙健康养殖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国青蛙很容易患上肠胃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造成大面积

死亡。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地制约了美国青

蛙的产业化发展。为进一步发展美国青蛙的养殖,减少病害

对美国青蛙产业的影响,我们开展了美国青蛙健康养殖新技

术的研究与开发。本项目的目的是开展美国青蛙健康养殖新

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实行积极的疾病防控措施,减少美国青

蛙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对养殖户造成的损失,以及因滥施药

物而引起的美国青蛙的品质下降。在江西省水产局、临川区

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项目从2005年开始至今,取得

了重大成功,独创了外用中草药合剂2号,内服中草药合剂

1号配方防控蛙病的美国青蛙健康养殖新技术,对比实验研

究表明:在同样养殖条件下,这两种中草药合剂配合使用土

池、水泥池、网箱三种养殖方式中实验组美国青蛙的成活率

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0%、51.75%、55.07%;实验组平均

利润比对照组高70.2元/m2、320.85元/m2、183.45元/m2。

研究过程中我们在美国青蛙养殖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结合中

草药防治蛙病新技术,改传统有陆栖地土池养殖为无陆栖地

的小面积水泥池养殖,美国青蛙养殖成活率提高了40%,经

济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作为今后美国青蛙集约化健

康养殖推广模式。

/444/ 观赏草的引种及景观应用和推广研究
观赏草的引种及景观应用和推广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通过项目实施,筛选出11种在西宁地区生长健壮

、长势良好、能正常露地越冬的观赏草,并对11种观赏草进

行观赏适应性综合评价,为后续观赏草在西宁地区的园林应

用提供参考价值。(2)通过项目实施,对筛选出的11种观赏

草采用分株繁殖方式共繁育8万株,储备了一定的优质观赏草

资源,同时总结了观赏草繁育技术,为今后观赏草的大规模繁

育提供了技术支持。(3)通过项目实施,在植物园、北山美

丽园、海绵示范地共栽植示范11亩,栽植示范成效显著,园林

/444/ 观赏草的引种及景观应用和推广研究

景观效果良好。

/445/ 国家开发银行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统一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开发银行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统一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项目内容统一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避

免了信息孤岛和数据冗余问题,通过后勤门户,实现了国家开

发银行总行固定资产、房产、公务用车、物业餐饮、保健医

疗、会务票务、全行固定资产、安全保卫等八大后勤主流业

务全流程统一管理;构建了总行与各分支机构统一的后勤管

理平台,使总行与各分支机构的后勤管理能够实现信息共享

,便于总行实时掌握各分支机构后勤管理状况,进行更科学的

分析与决策;实现了与行内财物共享及后勤各系统间的数据

/445/ 国家开发银行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统一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共享,避免了重复录入,确保了数据一致性;通过配置、统计

等手段,实现动态掌握我行后勤各项资源的状态,实时进行各

项资源的调配,优化资源配置,消除管理盲点;不仅涵盖现有

的业务管理模式,还对开行后勤业务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设

计。系统全面支持信息化银行后勤管理业务,为开行业务的

高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开行可以更多元化、更全面地

管理后勤业务,建立银行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型,为其他银行后

勤管理提供借鉴经验。二、技术特点采用网络安全管理平台

、BPM流程平台技术,通过内外网数据实时交互、业务流程动

态配置和数据集中存储,实现供应商通过Internet网为内网

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功能,通过表单自定义技术实现系统业务

规则灵活配置,通过统一技术架构实现与行内办公管理、财

务共享、采购管理、统一门户等系统的无缝集成和数据共享

,通过WebSphere集群实现7个业务子系统和后勤门户的负载

均衡,系统提供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帮助和提示信息,易学

易用,可扩展性强。三、自主知识产权情况统一后勤管理信

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独立研发了多项先进技术,国家开发银行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四、成果推广应用情况统一后勤管

理信息系统于2011年4月投产,系统自上线以来应用效果明显

。系统构建了总行与各分支机构统一的全行固资、公务用车

、总行固资、房产、物业餐饮、会务票务、保健医疗、安全

保卫等全口径的后勤管理平台,初步建立了岗位导向的流程

管理模式,实时掌握各分支机构的后勤管理状况,系统实现了

/445/ 国家开发银行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统一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后勤服务工作的透明化,提高了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后勤系统外包商通过U盾利用Internet网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实现后勤管理市场化运作。系统投入使用推动了我行业务

和技术改进,提升了我行整体后勤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经济

效益和使用效果显著。

/446/ 手性药物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百阿培南及其注射液的临床前研究
手性药物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百阿培南及其注射液的临床前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完成了百阿培南及其注射液的临床前研究,于200

5年6月获得临床批件。完成了适合生产的工艺研究,制定了

三废一级处理方案,制备了三批中试样品共300克,并且申

请中国发明专利。

/447/ 龙眼反季节栽培试验研究
龙眼反季节栽培试验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在非掠夺性生产前提下,根据一定季节和一定枝梢

发育进度,合理运用Ⅰ号、Ⅱ号龙眼促花剂处理投产期内正常

龙眼树,能成功调控龙眼开花结果期,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龙

眼生产目的。

/448/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联达128和联达169选育与示范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联达128和联达169选育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联达128玉米新品种:1.品种来源玉米新品种

联达128(阜研5699)是2005年以阜黄56为母本,外引系丹9

9长为父本组配成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中晚熟

玉米单交种。2.亲本来源母本来源:阜黄56是1999年以铁9

206为母本与近血缘C8605-2为父本组配成基础材料,以后连

续自交7代,于2003年选育而成,暂定系号为“阜黄56”。该

系克服铁C8605-2米质差,降水慢的弱点,遗传了铁9206米质

优,农艺性状优,降水快,籽粒角质含量高,封顶好,自身产量

/448/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联达128和联达169选育与示范

高,是一个集高配合力、优质、高产于一身的自交系。父本

来源:丹99长,引自丹东农科院玉米所的自交系。3.品种特

征特性3.1植株性状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

淡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5厘米,穗位135厘米

,成株叶片数19~22片。花丝淡紫色,雄穗分枝8~14个,倒伏

率6.3%,倒折率2.7%,果穗筒型,穗长19.4厘米,穗粗5.3厘米

,秃尖1.2厘米,穗行数14~18行,外观品质中上,穗轴红色,籽

粒黄色,粒型为马齿,百粒重41.3克,出籽率81.1%。3.2生物

学特性花丝较齐,生活力强,结实率高,雄穗散粉性良好。联

达128(阜研5699)在辽宁生育期130天,需活动积温2843.1

℃,比对照郑单958生育期短两天。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倒

伏,抗旱耐涝性强。3.3籽粒化验分析结果2010年11月2日经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化验分析:籽

粒容重734.4克/升,粗蛋白含量10.52%,粗脂肪含量5.03%,粗

淀粉含量72.70%,赖氨酸含量0.33%。3.4抗病鉴定结果经20

09~2010两年联合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变幅1~5级),中

抗茎基腐病(变幅1~5级),高感弯孢菌叶斑病(变幅1~9

级),中抗灰斑病(变幅1~5级),抗丝黑穗病(病株率0.0

~1.9%)。3.5产量结果2008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预

备试验,平均亩产811.0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6.2%。20

09~2010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16点次均增

产,0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78.8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

11.1%。2010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448/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联达128和联达169选育与示范

575.5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3%,5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

/449/ 伊单401青贮玉米品种
伊单401青贮玉米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和鄂尔多斯市满世通

科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选育的伊单401青贮玉米,经过第

二届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育成品种

,该品种适宜在内蒙古≥10℃活动积温2700℃以上的青贮玉米

种植区域种植。该品种根系发达,株型半紧凑,株高330-350

cm,穗位高130-150cm,果穗筒型,穗长25cm左右,穗粗5.0cm,

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2,穗轴红色。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

16片左右。青贮后气味酸甜芳香,柔软多汁,适口性好,消化

/449/ 伊单401青贮玉米品种

率高,营养丰富。淀粉34.77%,中性洗涤纤维35.31%,酸性洗

涤纤维18.51%,粗蛋白8.46%,品质分级一级。

/450/ 富禾90
富禾9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辽北水稻所于1

994年以超产1号为母本,以辽粳244为父本人工杂交系选而

成。特征特性:生育期151~153天,属中早熟品种。苗期叶

色深绿,叶片直立,株高109.2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

强,主茎14~15片叶,弯穗型,穗长17~20厘米,穗粒数1

01粒,千粒重26.6克,颖壳黄白色,有短芒。经农业部稻米

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测定,糙米率81.9%

,精米率74.5%,整精米率71.1%,粒长4.8mm,籽粒长宽

/450/ 富禾90

比1.7,垩白粒率15%,垩白度1.2%,透明度1级,碱硝值

7.0,胶稠度67mm,直链淀粉17.6%,蛋白质7.9%,米质优

。经2004~2005两年田间穗颈瘟病情鉴定调查,感穗颈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辽宁省水稻中早熟组区域试验

,8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53.08公斤,比对

照铁粳5增产6.75%;2006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46.48公斤,比对照沈农315增产8.12%。栽培要点:4月1

0日播种,5月20日插秧,行株距30×13.3~16.6厘米,

每穴2~4苗;亩施标氮肥50~55公斤,磷肥50~60公斤,钾

肥10~15公斤;浅-湿-干的浅水间歇灌溉原则;注意防治

稻瘟病。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省东部及北部中早熟稻区种

植。

/451/ 高水份大豆机械通风准低温过夏保鲜技术研究
高水份大豆机械通风准低温过夏保鲜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成果运用粮食解吸与粮堆热传导原理,控制水分

和温度两个环境因子,在低温干燥状态下保持大豆品质。其

关键技术:1、仓访隔热性能改造;2、高水分大豆入仓后

,选择外界干燥气候机械通风降水至最低限度;3、在大气

温度低时通风降温至最低限度;4、在粮堆干燥低温状态下

用隔热材料复盖保冷;5、夏季选择有利气候,用排风扇排

出仓内积温。

/452/ 博州主要病虫害预警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研究与推广
博州主要病虫害预警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由于博州地理位置、生态环境

和气候条件特殊,决定了博州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频繁,世代

重叠,田间混发现象明显。长期以来,在农业有害生物治理过

程中,农民为提高产量不得不依赖化学防治,造成剧毒农药泛

滥,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严重,人畜中毒事件增多

,天敌被大量杀伤,害虫抗药性增强以及农田生态平衡遭到严

重破坏等不良后果。为加强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预警监测

和绿色防控,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及

/452/ 博州主要病虫害预警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研究与推广

“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做到合理用药

、适期防治,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博州农业技术

推广中心争取州本级财政支持,于2012-2014年实施了《博

州主要病虫害预警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研究与推广》项

目。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针对博州主要农作物病

虫害,开展主要有害生物的预警监测,适期发布病虫草害的预

测预报,有效指导全州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通过项目

实施首先填补新型农药筛选推广应用技术空白,试验筛选出

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的新型农药,总结归并到博

州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预案中并在生产中大面积

推广应用;选择在有条件的乡镇(场)建立和完善农作物专

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初步建立起县、乡、村(队)基层重大

病虫害防控社会化服务网络,为博州大面积实施专业化统防

统治打下基础。一是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二是

实施新型农药筛选试验和应用效果研究;三是在全州每年新

建2-3个专业化统防统治机防队伍;四是通过项目研究总结制

定和完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预案3个左右,指导农作

物病虫草害的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1、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诱捕器对害虫进行预警监测。

2、利用蝗虫信息采集仪实现网络化上报与监测。3、针对博

州碱性水土和碱性滴灌肥料的特点,根据滴灌技术的要求,通

过酸化改造和配方优化,研制出适于在新疆地区滴灌处理并

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农药活性成分。4、选择出适于滴灌防

/452/ 博州主要病虫害预警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研究与推广

治害虫的农药新产品和新剂型——70%滴滴净水分散粒剂,针

对不同作物及不同害虫的发生规律,研究总结出配套精准滴

灌施药方案。5、首次在博州实施滴灌施药新技术的试验示

范推广。该试验示范的推广,在博州乃至新疆为首次实施。

6、解决了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玉米高杆作物在中后期无法进

行药剂防治的困难,从而达到了防治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

效益。7、探索出了统防统治防治模式技术,在博州得到了大

面积推广,统防统治技术将在全疆得到推广应用。四、技术

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一)有害生物预警监测情

况。项目实施三年,共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长、中短期

病虫情报213期、《农作物病虫动态》312期、植保信息69期

,利用移动通讯农信通发布病虫信息1115条,制作《农作物病

虫害电视预报》69期,分别在州县市电视台汉、蒙、维、哈

四个频道滚动播出,情报准确率达85%以上,覆盖率达90%以上

。开展了小麦黑森瘿蚊性诱剂监测,摸清博州小麦黑森瘿蚊

疫情发生分布动态;开展桔小实蝇、瓜实蝇监测,番茄潜叶蛾

的监测等。(二)绿色防控情况。制定了小麦、玉米、棉花

等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案及应急预案13项。到2014年底,

全州有专业化统防统治机防组织38个,机防设备有643台(件

),专业化机防队员1432名,分别比2011年新增13个、103台

(件)、362名。项目实施三年,实际完成统防统治面积273

.65万亩次,超额完成108.65万亩次;绿色防控面积259.8万亩

/452/ 博州主要病虫害预警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研究与推广

,超额完成54.8万亩。(三)通过试验研究筛选出安全、高

效且经济适用的理想农药品种、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为推

广绿色防控技术和实施统防统治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大力推

广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实施统防统治,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使粮食作物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经济作物损失率控制在10

%以内。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和宣传,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绿色

防控技术水平,推广绿色环保型农药品种,减少农药投入次数

和使用量,有效杜绝农作物药害、农药中毒等现象发生。五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三年,累计实施小麦统防

统治54.1万亩次,节约成本304.3万元;实施玉米统防统治和

绿色防控176.8万亩次,节约成本1382.85万元;实施棉花统防

统治和绿色防控302.55万亩次,节约成本2584.1万元;累计节

约成本4271.9万元。三年来挽回农作物损失10991.4万公斤

,挽回经济损失26498.6万元,扣除项目投入21万元,三年累计

新增纯经济效益(4271.9+26498.6-21)=30749.5万元。存

在的问题:目前的预警系统无法提供GIS功能以实现预警数

据的图形化、可视化;预警系统无法提供农药残留对食品安

全的影响方面的业务支撑。实施绿色防控见效慢,推广难度

大。植保机械较落后,机防人员不健全、业务水平较低。个

别农户私自从外地带种或邮购种子,易引入检疫性有害生物

。六、历年获奖情况荣获2015年度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科学

技术进步二等奖。

/453/ 双低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双低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来源:本课题来源于黑龙江省

农垦总局下达的科学计划项目(合同编号GC12B111)。背景

:①有一定的研究、种植基础:黑龙江省是国内最早实现大

面积机械化种植优质春油菜的地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

经验,形成了适合于垦区的较为完整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已

经选育垦油系列品种13个,在省内外推广1000余万亩。②得天

独厚的地理条件:根据东北春油菜分布的基本情况和黑龙江

省的自然气候因素,应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的北麓和整个大

/453/ 双低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兴安岭(包括齐齐哈尔市的北部、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

推广双低、高油的优质油菜品种,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

尔盟油菜种植区形成一个面积30万公顷左右的东北优质油菜

基地。纬度在北纬47°-53°地区均可种植。这些

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适宜油菜的种植(油菜是一种喜

冷凉的作物)。另外,小兴安岭、完达山山脉、张广才岭的

丘陵地带(也就是有效积温在2000℃左右地区)也比较适宜

油菜的生长。③物结构调整的需要:近年黑龙江省及垦区为

了实现千亿斤商品粮大力发展粮食作物,玉米、水稻面积不

断扩大,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玉米、水稻面积占播种面积

的70-80%,重迎茬非常严重,一旦病虫害大发生将是不可逆转

的,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菜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应该

做为农作物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物来抓。2、研究目的与意义

黑龙江省曾是中国北方春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之一。自“七

五”以来,每年种植油菜50-100万亩,北安、九三分局因大

面积发展油菜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受益。当前农

业正处在阶段性调整,尤其中国在加入WTO后,油菜作为经济

作物更显示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作用,也在发展质量

效益农业、贮备救灾种子及轮作换茬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特别是在我省黑河及大兴安岭地区更有发展油菜得天独

厚的优势,该地区大豆、玉米年年连作,一旦病虫害大发生将

是不可逆转的,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调整种植

业结构,多种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前

/453/ 双低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主要工作。国内油菜籽供不应求,每年进口300万吨以上,近

年油菜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在4元/公斤以上,一般亩产值700

元左右,亩成本400元左右,亩盈利300元左右,因此我省发展

油菜有资源、自然优势和科研优势,本项目的研究开发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3、主要论点及论据本项目采用杂交选育

与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小区试验与大田生产示范相结合。

具体如下:①常规选育与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筛选优质、高

产、抗病的三系材料及杂种组合。②田间选育与室内品质分

析相结合筛选优质三系亲本材料。③人工接种与田间自然鉴

定相结合筛选抗菌核病材料。④小区耐盐碱试验与大田盐碱

地高产示范试验相结合。⑤南繁加代、油菜主栽地选育相结

合及单倍体育种,加速育种进程。⑥建立科研、生产、推广三

位一体的供种体系,加速杂交油菜投入生产,确保种子质量。

4、创新:分子标记第一次提供了准确判断杂交组合DNA杂合

性的手段,从而有可能从DNA水平预测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

记,还可人工培育出在DNA序列的重要片段可能高度杂合的亲

本,从而配制出超优势的F1组合。5、社会经济效益及存在问

题社会经济效益:①可以改变种植业结构:特别是在我省黑

河及大兴安岭地区更有发展油菜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地区大

豆年年连作,一旦病虫害大发生将是不可逆转的,不利于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②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有利于农业

可持续发展。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近两年油菜籽价格在4.

/453/ 双低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6元/公斤以上,按亩产150公斤计,产值690元,亩所有成本在

390元左右,亩纯利300元。存在问题:应在现有成果基础上

,继续深入研究,并尽快使该成果尽快推广应用。

/454/ 银谷555
银谷55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该任务为自选项目,主要应用在养殖业、生物乙醇

燃料、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主要运用杂交优势育种技术

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经过多年连续自交,用“FL0202

88”作母本,“FL1437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田间大斑病5级,小斑病5级,灰斑病5级,穗腐病3级,锈病3级

,9级纹枯病病株率0.2%,茎腐病病株率0.8%。田间倒伏(折

)率1.2%。品质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

中心(哈尔滨)测定,容重770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

/454/ 银谷555

0.30%,粗脂肪(干基)含量3.66%,粗淀粉(干基)含量75.

94%,各性能指标均超过国家品种审定要求。与国内外同类技

术比较处于先进地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利用分子标记与

决定目标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特点,通过检测分子标记,即可

检测到目的基因的存在,达到选择目标性状的目的,具有快速

、准确、不受环境条件干扰的优点。分子育种可以定向改造

植物遗传性状、使优良基因共享、打破基因连锁,克服不良

性状的连锁表达,其中分子标记育种在亲本选择、产量预测

、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育种监测等方面发挥作用和提高

效率。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提高了育

种效率和准确性,在该技术运用上处于先进地位。该品种高

产、高抗是农民增收稳产的重要保证,较当地平均产量增产

6%以上,累计为农民增收4%以上。该品种2020年在湖北省通

过审定,目前在湖北山区可合法销售,下一步将引种到西南更

多的省份。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穗腐病、锈

病、纹枯病、茎腐病和地老虎、弯刺黑蝽、草地贪夜蛾、粘

虫、玉米螟等病虫害。

/455/ 棘轮式开口扳手
棘轮式开口扳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转让方式: 转让
交易价格: 320万元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金属家具制造、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其他日用产品修理业
技术详情

  在工具扳手的程序中,套筒的棘轮扳手和梅花的棘

轮扳手已经有了,

  就开口扳手的棘轮程序没有设计出来。这个程序的设

计,需要齿轮的转动,来组合一下,是完全可以。

  开口的棘轮扳手是需要一个手杆,在主动齿轮中心的

轴上转动的。

  手杆的搬动,让手杆上的棘轮,推动主动齿轮的转动

,(如图)

/455/ 棘轮式开口扳手

  手杆上的棘轮,推动主动齿轮的转动,带动两个过桥

齿轮。

  两个过桥齿轮,再带动开口扳手的齿轮转动,就可以

让开口扳手上的螺丝,进行旋转了。

  为什么要两个过桥齿轮:在主动齿轮转动时,两个过

桥齿轮,在转动到开口扳手的开口处时,有一个齿轮在开口

扳手的开口处,是空转,不工作的。

  一般情况下,两个过桥齿轮,都可以让开口扳手的齿

轮进行传动的。

  要两个过桥齿轮,就是让开口扳手的齿轮,在任何时

候,必须有一个齿轮传动。

  一个过桥齿轮,在开口扳手的开口处时,还有一个过

桥齿轮在为开口扳手的转动而工作着。错过了开口扳手的开

口时,两个过桥齿轮,都在进行传动工作。

  这就是开口的棘轮扳手工作程序。

  开口扳手的齿轮,过桥齿轮,主动齿轮,在一个封闭

的空间里,进行工作,是需要黄油加注的。

  开口扳手的齿轮上,需要设计一个固定盖,固定盖的

缺口,是卡在螺杆上,盖着螺丝,这样子是在工作时,不容

易上下滑动。可以更好的工作

  齿轮在黄油的润滑下进行传动工作,可以达到经久耐

用。

  这个开口的棘轮扳手,希望各位喜欢,也希望各位合

/455/ 棘轮式开口扳手

作共赢

/456/ 即食果蔬腊肠的研制及产业化
即食果蔬腊肠的研制及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一、课题背景和来源肉类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少

的高蛋白供应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果蔬中含有较多的维

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生理调节,酸碱平衡和新陈代谢等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的中国腊肠中添加一定数量的

果蔬类(青豆、香菇、玉米、胡萝卜等蔬菜及其制品),不

仅使腊肠的色形美观,而且有利于营养的互补和吸收,口感更

加鲜美和谐。这对促进人类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和促进

种养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都有十分重

/456/ 即食果蔬腊肠的研制及产业化

要的意义。在调研和资料查询的同时,进行了探索性试验,向

市科技局申报课题,并获得立项。二、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本项目旨在利用我国丰富的蔬菜和肉类资源,在中国腊肠的

工艺和配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果蔬原料、预处理工艺,添加比

例等研究,本项目运用正交设计进行工艺及配方的筛选和优

化,确定产品的生产工艺与最佳配方。技术指标:净含量(

g):≥25;水份(﹪):≤30;亚硝酸盐(mg/kg)≤20;山梨酸

(g/kg):≤1.5;酸价:≤4;菌落个数(个/g):≤10000;大

肠菌群(mpn/100g):≤30;致病菌:不得检出。三、技术创

造性与先进性本项目创造性的将果蔬引入到腊肠中,使其达

到营养平衡的目的,先进行主要体现在:1、是果蔬类与肉类

的合理配合,既使营养搭配合理,口感鲜美,又具有果蔬的独

特风味。2、是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果蔬类食品的营养损失

与品质变化,口感变差。3、是确保常温下保质期在6个月以

上。四、技术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经过研究实

施,所有工艺和技术参数成熟稳定,并已投入生产,经过权威

部门检测分析,无任何食品安全问题,安全性高。五、应用情

况及存在问题本项目自2004年开始至2005年6月结束,并且顺

利投产,当年生产7.5万包,产值135万元,利税10.63万元。自

2005年3月~2007年12月,累计产值675.7万元,利税55.8万元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57/ 观赏型南方红豆杉培育及重塑技术研究与应用于
观赏型南方红豆杉培育及重塑技术研究与应用于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来源与背景:本项目为三明市林业局立项的科

研课题。有关南方红豆杉药用及材用研究有大量报道,采取

人工重塑技术培育南方红豆杉景观树的研究未见过报道,尚

属空白。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根据南方红豆杉树种形态特

征、生物学特性和人类的审美观,以全新的视觉,综合考虑其

自然属性、可塑性和空间形态特征,用人工的方法进行重塑

,把遗传与环境、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

有效的选择,合理的操作、科学的数学统计方法塑造较为稳

/457/ 观赏型南方红豆杉培育及重塑技术研究与应用于

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南方红豆杉景观树并分析系列配套

的经营技术。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1.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

提出结构控型、二段式培育法、收拢吊拉、露根造型等八项

系列配套重塑技术。2.本成果以培育景观树全新角度,构建

了南方红豆杉培育景观树的重塑技术体系。3.在观赏型南方

红豆杉研究中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观赏价值评价

体系尚未见报道。4.率先提出观赏南方红豆杉优树观赏价值

评价法。5.率先对观赏型南方红豆杉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及

相关性进行研究,为南方红豆杉的生理生化、遗传育种奠定

了理论基础。6.率先对观赏型南方红豆杉的南方10省25个地

理种源分析比较,选择出福建明溪、贵州梵净山等2个观赏型

南方红豆杉的优良地理种源,进而在福建明溪的优良地理种

源中选出6株观赏型优树。7.率先提出二段式培育技术,为景

观树制定的一套全新的养护技术,提高观赏型南方红豆杉的

观赏美感。8.本研究成果实现了南方红豆杉从材用、药用树

种向园林绿化树种的转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

用前景。9.该课题研究时间较长,同时注意总结经验,及时推

广,使成果在林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拓展了南方红豆杉多

样化的应用格局,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技

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总结出了一系列成熟的

技术体系,已在福建省推广应用面积达5万亩,应用前景广阔

,可在南方红豆杉自然分布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458/ 茄子野生资源开发和抗病、抗逆品种选育及新品种的推广示范
茄子野生资源开发和抗病、抗逆品种选育及新品种的推广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茄子是我国栽培较广的茄果类蔬菜之一,是一种分

布广、可周年供应、经济实惠的大宗蔬菜,深受广大生产者

和消费者的欢迎。但是由于病虫害的危害,尤其是处于病害

之首的黄萎病与褐纹病的侵袭,极大地降低了茄子的产量及

品质,严重地影响了菜农的经济利益及产品的商品价值。从

病源来看,这两种病害都由病菌引起,这些致病菌对不良环境

的抵抗力强,分布广泛,繁殖速度快,常规方法难以有效防治

。而抗病育种能彻底根治这些病菌毒害,可以较大幅度提高

/458/ 茄子野生资源开发和抗病、抗逆品种选育及新品种的推广示范

茄子的产量和品质,是提高经济效益最有效的途径。1、项目

开展了茄子抗病研究,暨黄萎病病菌鉴定及其抗性基因SSR分

子标记研究、褐纹病病菌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分析的研究、

利用抗性标记筛选出茄子抗黄萎病和褐纹病种质资源,最终

培育出茄子新品种7个,哈茄V8,东茄1号,哈茄V9,哈茄V10,哈

绿萼长茄2021,哈茄2019,哈农杂茄6号,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7个品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栽培方式进行品种推广,完成

了计划任务书的技术指标要求2、发表文章9篇,国家一级学

术期刊5篇,二级学术期刊3篇,SCI文章1篇,编写著作一部,培

养博士研究生1名。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

3、项目执行期内创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13万元,实现销

售业绩50万元的94.26%,利税1.69万元,利润0.62万元,完成

经济指标要求。

/459/ 特种珍稀水果“布福娜”产业化开发
特种珍稀水果“布福娜”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项目简介:“布福娜”,为五味子科木质常绿藤本

植物,苗语“布福娜”,意即美容长寿之果,是一个集食用

、药用、绿化、观赏于一体的急待开发而又极具开发潜力的

多用途的第三代新型果树。果实为聚合果,果大独特,恰似

足球,果径10~12cm,果重600克左右,大果达1200克,幼

果青绿色,成熟为深红。果肉似葡萄,肉色似荔枝,果香如

苹果。色、香、味俱佳。亩载110株,定植后第二年即可挂

果,第四年进入盛果期,盛果期产量2000千克。果实11月成

/459/ 特种珍稀水果“布福娜”产业化开发

熟,并可留树至春节前后出售,也可常规贮藏到翌年3~4月

上市。“布福娜”喜光耐阴,国内南北许多地区均可种植,

不择土壤,粗生易长,病虫害少,成年树能耐40℃以上的高

温和-20℃的严寒。无论山区、丘陵、平原均可种植。现有

基础:西南大学利用克隆快繁技术繁育出10万株苗木,经扦

插繁殖一年就可达100万株。规模及投资:10000亩,投资2

000万元。实施条件: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好,有水

源、动力电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布福娜园。适宜范围

:我国多数省市区均可种植。效益估算:按每公斤最低批发

价10元计算,每亩纯收入2万元以上。

/460/ 小型飞机农药静电喷雾喷洒系统
小型飞机农药静电喷雾喷洒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研究了喷头带电安全与高压导线连接结构,并根据

方便可靠,采用直流高压开关电源技术、准谐振变频技术和

多级硅整流倍压技术,研制了小型飞机高压静电发生装置,研

发了小型飞机配套应用的第三代航空静电喷雾系统。研究结

果表明,飞机航速在70~150km/h,飞行航高5~8m条件下,感

应充电航空静电喷头在静电电压为7kV~10kV时,雾滴粒径是

80~150μm,雾滴荷质比大于0.8mC/kg,雾滴的随风飘移减少

34%,成倍提高了航空喷雾的有效用药量。最大载药量200~

/460/ 小型飞机农药静电喷雾喷洒系统

250kg,喷幅25~40m,每小时防治2500~3500亩林地。

/461/ 湖南大围山砂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湖南大围山砂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技术推广服务
技术详情

  采用“高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

企业名优砂梨的产业化发展。通过高接换种和优良品种更新

改造技术、梨授粉树合理配置等技术,实现良种化提升;通过

控形修剪改造树体结构、培育丰产树形、密度调控等技术,

优化林分结构,全面提高梨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产物分配利用

效率,提高其产量。同时,结合土壤类型和特点,通过林地整

理、深挖垦复、配方施肥、生草栽培等土壤培育技术,提供

土壤改良技术集成示范;采取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利用汞灯

/461/ 湖南大围山砂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诱蛾,粘虫板等方式,形成完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

制定《大围山绿色梨果品栽培标准化技术规程》,实现大围

山梨无公害果品生产的标准化、产业化,绿色砂梨果品销往

长沙市周边城市,以及江西部分城市。

/462/ 杉木第三代种子园高效管理及生产力评价研究
杉木第三代种子园高效管理及生产力评价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杉木第三代种子园高效管理及生产力评价研究”

项目,由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单位承担完成。相关研究自20

08年开始实施以来一直延续到2017年。最早始于2008年着手

营建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种子园初产后,于2013年营建杉木第

三代种子园的良种生产力评价试验林。随后于2016年开始开

始了杉木第三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试验。项目实施

以来,项目充分利用并整合了已有的试验研究基础,认真组织

实施,系统全面地开展调查、取样、测试、分析等工作。针

/462/ 杉木第三代种子园高效管理及生产力评价研究

对提高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的产量和质量,开展了土壤、水肥

、树体、花粉、病虫害防控等高效管理技术试验研究,总结

出杉木第三代种子园高效经营技术体系,对提高杉木第三代

种子园的产量和质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杉木第三代种子

园高效管理技术单株平均种子产量39.1g、平均出籽率7.9%

,而普通管理技术单株平均种子产量8g、平均出籽率4.3%。

高效管理技术平均千粒重7.31g、平均发芽率45.5%、平均生

活力53.4%。运用杉木种子园高效管理技术明显提高了杉木

种子产量和质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生态、社会

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463/ 壮乡绿壳蛋鸡新品系的培育、推广与示范应用
壮乡绿壳蛋鸡新品系的培育、推广与示范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基本情况《壮乡绿壳蛋鸡新品系的培育、

推广与示范应用》是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201

7年度下达的科技项目,项目合同编号为桂渔牧科201701,该

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总站、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畜牧研究所和广西金陵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四家单位共同承担

,项目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至目前为止,历时2年时间。二

、课题来源与背景绿壳蛋鸡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

调整,实现精准扶贫,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绿壳蛋鸡产

/463/ 壮乡绿壳蛋鸡新品系的培育、推广与示范应用

业化开发项目,也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用特色产品参与市场竞

争,具有良好的竞争力。到目前为止,广西还没有自己的绿壳

蛋鸡配套系品种,为了推动广西家禽产业特别是蛋鸡产业的

发展,促进广西畜牧业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

畜牧总站以广西现有地方鸡种质资源和东乡绿壳蛋鸡为育种

素材,以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

研究所和广西金陵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为技术依托单位和配套

系培育和小试基地,开展壮乡绿壳蛋鸡配套系的培育,推广和

示范应用。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利用地方品种东乡绿

壳蛋鸡、广西本地品种东兰乌鸡和广西金陵农牧集团有限公

司保存的矮脚蛋鸡和隐性白肉鸡,通过品系杂交和品系配套

,培育肉蛋兼用型绿壳蛋鸡,外观为黑羽、黑胫、黑皮肤、黑

冠、黑内脏五黑,66周产蛋绿壳蛋150枚以上,绿壳蛋率95%以

上,12周体重1.5公斤,40周体重1.8公斤。项目结束时,选育

完成具有广西地方鸡特色的壮乡绿壳蛋鸡新品系1个,父母代

存栏种鸡6000套,年生产绿壳蛋鸡种苗30万羽。四、技术原

理1、绿壳蛋鸡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平台的建立。利用PC

R-RFLP结合测序技术,筛选出纯合子的东乡绿壳蛋鸡个体,淘

汰非绿壳个体和杂合子绿壳个体,建立绿壳蛋鸡分子标记辅

助选育的技术平台。2、绿壳蛋鸡新品系培育关键技术的集

成。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合家系育种法,按不同的杂交

组合进行配套杂交,通过测定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最终筛选

,集成和制定出一套绿壳蛋鸡新品系培育的关键技术规范。

/463/ 壮乡绿壳蛋鸡新品系的培育、推广与示范应用

3、壮乡绿壳蛋鸡新品系的选育。以东乡绿壳蛋鸡、东兰乌

鸡、矮小蛋鸡品种和隐性白肉鸡杂交配套,通过测定杂交后

代的生长速度,产蛋量和净化“两白”,筛选出配套杂交效果

较好的组合,然后利用绿壳蛋鸡分子标记筛选,快速剔除杂合

子绿壳蛋鸡个体,获得纯合子绿壳蛋鸡新品系父母代。五、

性能指标1、建立绿壳蛋鸡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技术平台1个

;2、集成绿壳蛋鸡新品系培育的关键技术1套;3、育成壮乡

绿壳蛋鸡新品系1个;4、壮乡绿壳蛋鸡新品系父母代种鸡存

栏量6000套,年生产绿壳蛋鸡种苗30万羽;5、申请发明专利

1项。六、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通过该项目的研

究,建立了绿壳蛋鸡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技术平台1个;集成

了一套绿壳蛋鸡新品系培育的关键技术,完成了绿壳蛋鸡新

品系的培育;项目实施期间壮乡绿壳蛋鸡新品系父母代种鸡

合计存栏数16326套,年生产绿壳蛋鸡种苗32.1万只,新增产

值320万元、新增效益8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中文

核心论文3篇,1篇SCI论。绿壳鸡蛋市场前景好,销售单价比

普通鸡蛋高出3-5元/斤,经济效益高,目前示范推广量偏少,

绿壳蛋产品供不应求。父母代种鸡产蛋率偏低,还有较大的

提升空间。建议农业农村厅继续支持本项目的研究开发,追

加投入研究资金100-200万元,提高壮乡绿壳蛋鸡的生产性能

和示范推广范围。

/464/ 抗病、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农大棉7号、农大棉8号选育及应用
抗病、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农大棉7号、农大棉8号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科技部的高产、优质、抗病、

抗虫棉花新品种“农大棉8号”的中试与示范,科技部高产抗

病虫棉花新品种“农大棉7号”中试与示范,河北省科技厅棉

花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与种质创新等科研项目。棉

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是棉花生产永恒的主题,品

种创新对实现高产优质极其重要。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病虫

危害加重、粮棉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纺织业技术改进,棉

花生产对品种的产量和纤维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而抗病、抗

/464/ 抗病、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农大棉7号、农大棉8号选育及应用

虫、广适是实现高产、优质重要保障。我国棉花品种品质类

型单一,各指标协调性不够的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解决,原棉

进口数量的增加不仅反映了我国棉花产量的不足,也突显了

纤维品质的差距。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最严重且广泛

发生的病害,重者减产50%-70%,加之土传和维管束危害以及

病菌寄主广泛的特点,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

济有效方法。病菌致病性的不断分化常导致已有品种抗性丧

失、病害种类的消长,要求品种兼抗(耐)多种病害。棉铃

虫是棉花的重要害虫,上世纪九十年代,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

和应用为解决棉铃虫危害这一生产难题提供了新途径。抗病

虫、丰产、优质、早熟是棉花的重要经济性状。研究表明,

棉花的枯、黄萎病抗性与棉花丰产性、纤维品质、早熟性存

在负相关。加之早期转基因抗虫棉种质资源数量少,且抗病

性较差,纤维品质单一。这些问题使得棉花品种重要性状的

综合改良难度很大。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最大产棉区,河北

省常年种植1000万亩左右,居该区前2位。其生态条件差异较

大,分为冀中南春播棉区和冀东早熟棉区。上世纪90年代末

,我省率先引进的美国Bt转基因抗虫棉新棉33B、DP99B迅速

推广,成为生产主推品种,对防治棉铃虫危害、棉花增产起到

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品种的应用,其抗病性差、易早衰、棉

铃小、产量潜力较低的问题日显突出。而且,生产上品种类

型单一,远不能满足河北棉区复杂多样的生态条件,生产上急

需抗枯黄萎病、早熟、高产、优质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2

/464/ 抗病、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农大棉7号、农大棉8号选育及应用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①针对生产重大需求,确定集多种优良

性状于一体的崭新育种目标;②选择遗传差异大、目标性状优

、互补性强的育种亲本;③运用中、强致病菌系病圃,多代多

次交替选择结合基因鉴定获得高水平抗病性;④创新“自然消

长、室内接虫、抗虫基因、杀虫蛋白递进选择法”,准确高

效选择抗虫性;⑤选择“透、稳、匀、长”植株个体,侧重单

株铃数、兼顾铃重选择高产群体;⑥改进取样方法和检测手段

,连续多代多指标综合选择纤维品质;⑦针对生态因素和生产

条件差异,多年多点鉴定选择适应性。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1)首次育成适宜河北所有生态棉区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

种农大棉7号,是目前唯一审定的跨生态区品种,实现了早熟

与高产、抗病虫、广适应同步改良的新突破。冀东早熟棉区

试中霜前皮棉增产高达30.6%,冀中南区试皮棉、霜前皮棉较

对照DP99B分别增产11.0%、13.3%,较对照冀棉228分别增产

11.1%、14.0%,均居第1位,达极显著水平;在抗枯萎、耐黄萎

基础上又增加了抗烂铃、抗棉铃虫的新抗性;近三年种植面

积在河北推广万亩以上的46个品种中居第1位,是农业部发布

的重大育种成果“主要作物推广面积排名前10位品种”中河

北仅有的两个品种(农大棉7号、国欣棉3号)之一。2)打破

了优良纤维品质与超高产、优良纤维品质与抗病性、超高产

与抗病性的负相关,率先育成了集品质综合指标最优、超高

产、抗枯萎、耐黄萎、抗烂铃、抗棉铃虫等优良性状于一身

/464/ 抗病、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农大棉7号、农大棉8号选育及应用

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农大棉8号。冀中南区试纤维长度30

.5mm、比强度30.4cN/tex、马克隆值4.6,纺纱均匀性指数1

47,均居第1位;籽棉、皮棉、霜前籽棉、霜前皮棉产量均居

第1位,分别增产8.8%、10.3%、15.2%、16.9%,均达极显著水

平;生产试验皮棉、霜前皮棉增产高达26.5%、27.6%;在国家

棉花产业体系“千斤棉”高产田创建了亩产籽棉479.9公斤

超高产纪录;种植面积多年居前3位。3)发明了抗病、优质相

关基因专利,建立了表型、生理和基因水平综合评价技术,挖

掘出农大棉7号、农大棉8号抗病、优质相关基因表达和高产

生理等潜在种质特性,为育种提供了优良新种质和理论依据

。两个品种在不同时期表现出较高净光合速率;黄萎病发生

晚、病指低,属于抗病最好的Ⅰ型品种;抗病、优质相关基因

表达趋势与高抗黄萎病、高品质海岛棉一致;作为亲本育成

新品系(种)85个。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农大棉7号、农大棉8号审定后获得多家著名种业企业的争相

开发推广,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大禹种业、河北五谷、

德福农业、科奥种业、兰德泽农种业等先后将农大棉7号、

农大棉8号作为企业开发名牌品种和大面积高产示范品种,深

受其遍布冀、鲁、豫、晋、陕、津、苏北、皖北等黄河流域

棉区各省的经销商和棉农欢迎,得到应用单位广泛好评,普遍

认为抗枯、黄萎病,抗棉铃虫,丰产性强,增产幅度大,纤维品

质指标优良配套;生长稳健,早熟性好,管理省工,吐絮畅,易

/464/ 抗病、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农大棉7号、农大棉8号选育及应用

采摘,抗倒伏,适应性广

/465/ QMBZ-2和QMBZ-4型荞麦专用播种机
QMBZ-2和QMBZ-4型荞麦专用播种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特点:

   该系列机型采用独特的“多腔多段外槽轮排种

器”,该排种器不仅能很好适应苦荞、甜荞和花荞播种,还

能适应多种不同的种子的播种要求,播种量调节方便。

  创新性:

  (1)两款机型都能很好播种苦荞和甜荞,也能用于其

它种子(玉米、小麦等)的播种作业,播种量调整方便。其播

种深度、各行排量一致性、总排量稳定性均满足农艺要求。

/465/ QMBZ-2和QMBZ-4型荞麦专用播种机

(2)四行荞麦播种机覆土效果良好。

  (3)四行荞麦播种机作业效率高(2~3亩/小时),能同

时完成施肥、开沟、播种、覆土和镇压。

  (4)手扶式两行荞麦播种机重量轻、体积小、机动灵

活,开沟和播种效果良好,适用于丘陵山区作业。

  先进性:

   荞麦种于多棱、形状不规则,传统排种器往往

出现播量不均匀。该机采用独特的“多腔多段外槽轮排种器

”,该排种器能很好适应苦荞、甜荞和花荞播种,播种量均

匀,且调节方便,是国内首款专用荞麦播种机。

   

/466/ 新优观赏地被植物引种、筛选与应用研究
新优观赏地被植物引种、筛选与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通过对乡土观赏地被植物的筛选、引种栽培及

应用,筛选出适生于浙江以及华东地区新优地被植物11种,

其中滨柃、柃木、翅柃、小叶蚊母树、地菍、富贵草等新优

观赏灌木类地被6种,常春油麻藤、扶芳藤等新优观赏藤本

植物2种,东南景天、藓状景天等新优节水型地被植物2种,

蛇莓等新优观花、观果型地被植物1种;2、建立新优良木本

地被植物嫩枝微型穴盘扦插快繁技术、东南景天和藓状景天

撒茎式快繁技术及蛇莓分蘖快繁技术等新优地被植物快繁技

/466/ 新优观赏地被植物引种、筛选与应用研究

术体系,培育常春油麻藤、滨柃、柃木等等新优地被植物1

02万株,推广应用面积197亩。3、在浙江林学院植物园建立

了观赏地被植物种质资源圃,引种和保存85种观赏地被植物

,为观赏地被植物种质资源基因保存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平

台;4、构建缀花草坪式、野生地被混播组合式、近自然野

生地被式、开敞型空间常绿混播型和边缘乡土地被植物点缀

式五种应用类型。

/467/ 亚麻新品种"定亚十七号"
亚麻新品种"定亚十七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适宜张家口地区种植,株高63厘米,工艺长5

2厘米,油纤兼用种,花为兰色,主茎分枝4.3个,株桃数13.5个

,桃粒数7.96粒,千粒重7.03-7.23克,含油率42.69%,生育期

平均为103天,属中熟品种,高抗枯萎病,抗旱性强,耐瘠薄。

/468/ 甘肃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品种--籽用西葫芦特瑞8号
甘肃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品种--籽用西葫芦特瑞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课题为本公司自主

列项;2.课题背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

结构的多样化,南瓜籽作为一个新型休闲食品,深受人们的亲

睐;甘肃省籽用南瓜单位面积的比较经济效益较高,种植面积

不断扩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了新型的种植产业。

同时南瓜具有抗旱节水,适宜种植范围较广特点,符合我省干

旱、缺水的生态条件;我公司选育和推广高产、抗病、适宜

我省及相似生态区种植的籽用西葫芦品种,为该产业的健康

/468/ 甘肃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品种--籽用西葫芦特瑞8号

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特

瑞8号是我公司选育的籽用西葫芦杂交1代品种。母本:AN9

902是2009年从瑞士引进的亲本材料S222进行多年单株套袋

自交选育而成的稳定自交系,生长势强健,坐果性好,经济性

状优良,白茎,前缺刻,叶片直立,叶片无银斑,枫叶型,果柄短

;棒槌型,肉薄、籽多,籽粒外观雪白色,种皮薄、饱满;幼瓜

绿色,成瓜转白,有浅色斑点,单株坐果2-3个,单瓜重4.0kg。

父本:SN1107是从瑞士引进的材料S-36中选育的稳定自交系

,坐果性好,瓜长匀直,抗病性好。叶片直立,茎秆带刺,果柄

长,瓜长棒型,表面有浅槽,单瓜重1.5-2.0kg。2.性能指标:

2009年-2012年为自交系选育,采用南繁北育的方法,加快品

种选育进程。2012年配置杂交组合,2013年测交鉴定试验,2

014-2015年参加多点试验;2015年进行多点生产试验;2015年

8月26日,由肃州区种子管理站主持并邀请专家组对打籽西葫

芦特瑞8号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白粉病的病情指数为3级

,表现为中抗;病毒病的田间病情指数1级,表现为高抗,霜霉

病田间病情指数2级,表现为抗,疫病田间病情指数2级,表现

为抗。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高产、抗病性强,品质好,适

应性广。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1.技术的成

熟程度:2014-2015年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量175.9kg,较对

照(瑞丰9号159.2kg)增产10.5%,增产显著,居参试品种第

一位;2015年在酒泉、玉门、金塔、张掖、武威等地多点生

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81.0kg,较对照(瑞丰9号161.0kg)增

/468/ 甘肃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品种--籽用西葫芦特瑞8号

产12.4%;各参试点产量相接近,表现出较好的稳产、丰产、

适应性。2.适用范围:适宜在酒泉、武威、民勤、金昌及其

相类似生态区种植。3.安全性:采用三系配套技术,亲本均

为非转基因品种。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品种经历年多

点试验与生产试验验证,现已成熟应用与农业生产。历年获

奖情况:无。

/469/ 海湾扇贝养殖遗传学与品种培育技术
海湾扇贝养殖遗传学与品种培育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该研究采用传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较为全面地研究

了雌雄同体型贝类-海湾扇贝的养殖遗传学,并采用家系和

杂交+选择技术培育出“中科红”海湾扇贝。该研究所取得

的成果可应用于贝类地遗传改良。

/470/ 大叶榉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大叶榉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大叶榉Zelkovaschneideriana属

于榆科榉属,为我国特有种。因大叶榉种子萌发率低,自然更

新困难,而且频遭人类砍伐,故其野生资源日渐稀少,已被列

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大叶榉种源少,常采用扦插育苗

,可采用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2种,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春

硬枝扦插比夏季嫩枝扦插生根效果好。Kim等观察了从不同

树龄的榉树上采集的带有绿色不定芽的枝条扦插繁殖情况,

发现榉树扦插繁殖的生根率比较低。金晓玲等进行大叶榉扦

/470/ 大叶榉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插,其生根率最高为58.7%,所用的插穗直径在0.3~1.0cm。郭

程程等研究了大叶榉的硬枝扦插(直径>1.2cm),成活率最

高为73.5%,而他们研究嫩枝扦插的成活率最高只有16.17%。

姜志强研究发现半木质化的嫩枝插穗用ABT生根粉200mg/L浸

泡4h处理,扦插效果最好,生根率达73.5%,他所用插穗的规格

是0.4~1.4cm。本标准选择直径小于0.17cm的插穗作为扦插

繁殖材料,插穗比前人的实验材料更细更小。使用该方法能

大幅度扩大插穗的选择范围,增加可用插穗的数量,因而从一

定意义上讲,该方法能提高大叶榉扦插繁殖的效率。②技术原

理及性能指标根据项目计划进度要求,编制人员首先开展了

大叶榉嫩枝扦插育苗试验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以试验数据

、研究材料为依据,全面整理与分析。标准编制工作小组在

广泛收集和查阅了国内关于大叶榉以及扦插的地方标准和国

家标准后,结合“榉树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器官发生技术研究

”、“榉树小尺度遗传结构:基于广西雅长自然保护区群体

的SSR研究”、“榉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采种基地建设

”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根据试验数据收集、文献资料查阅,汇

总了大叶榉嫩枝扦插育苗方面的相关技术参数,确定了大叶

榉采穗圃营建、插穗处理、圃地选择、扦插、苗期管理、病

虫害防治、苗木出圃等方面的技术规程,于2016年7月20日发

布该技术规程。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标准利用嫩枝扦

插技术繁育大叶榉优良无性系,通过大叶榉采穗圃营建、插

穗处理、圃地选择、扦插、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苗木出

/470/ 大叶榉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圃等技术环节,实现大叶榉优良无性系规模化生产。该标准

能规范化大叶榉嫩枝扦插技术,按照规程实施,可以稳定并提

高大叶榉扦插生产效率和苗木质量,对大叶榉种苗培育有积

极意义。④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技术已达到

成熟水平,可应用于大叶榉组培苗培育,无安全隐患。⑤应用

情况及存在问题(一)应用情况无。(二)存在的问题希望

能有专项资金继续支持,进一步扩大推广该技术。⑥历年获奖

情况无。

/471/ 一种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的快速繁殖方法
一种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的快速繁殖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成果为一项发明专利。专利

名称:一种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的快速繁殖方法;证书

编号:第2996919号;专利号:ZL201610044301.3;专利申请

日:2016年01月22日;授权公告日:2018年07月13日2.研究

目的及意义:黑果枸杞(Lyciumruthencium)在甘肃主要分

布于河西走廊及黑河流域,属于典型的荒漠植物。它对环境

条件适应能力极强,抗旱、耐寒、耐贫瘠、耐盐碱。近年来

,因其果实可入药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癌症、

/471/ 一种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的快速繁殖方法

改善睡眠等功效而被广泛推广种植,但普遍存在成活率低、

繁殖速度慢等问题,目前对国内外对黑果枸杞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色素提取、药理研究、耐盐生理机制及育苗技术等方面

,而关于组织培养系统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发明从植物

组织培养学的角度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培养及生根培养

的培养基配方做进一步筛选,阐明其组培扩繁作用机理,为该

物种在荒漠地区大量推广普及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

其引种驯化、种质资源保护及西北地区盐碱地改良等提供科

学依据。目前,国内关于黑果枸杞快速繁殖的研究报道较少

或普遍存在繁殖速度较慢的问题。3.主要的论点及论据:本

发明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繁殖过程中不会受到地理环境和

季节的限制,可以使植物依靠外界条件在较短时间内繁殖达

到快速、高效繁殖的目的。本发明通过对黑果枸杞不同外植

体材料在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的培养中愈伤组织诱导、

不定芽增殖及幼苗生根的比较发现,叶片是最适宜黑果枸杞

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的外植体材料,培养基配方为MS+0.36-BA

+1.02,4-D,在此种配方下,叶片、茎段及下胚轴诱导率分别

为95.1%、60.5%、73.2%;最适宜丛生芽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为

MS+3.06-BA+0.3KT+0.5NAA,在此种配方中,丛生芽增值率为

90.2%,生长20d的苗高为4.49cm,且丛生芽数量多,茎干健壮

,叶色绿,生长旺盛;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5NAA+1

/2MgSO4,在此种配方中,丛生芽4d时开始生根,生根率可达9

8.2%。4.创见与创新:本发明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在人工控

/471/ 一种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的快速繁殖方法

制的条件实现黑果枸杞种苗的快速繁殖,较以往的有性繁殖

相比,能避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性状分离;此外,该方法

具有繁殖速率快、成本低、成活率高、成苗速度快等特点,

解决了有性繁殖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获得大量试管苗,对

黑果枸杞的商业化生产带来很大帮助。5.社会经济效益:用

传统的有性繁殖方法也可以达到某些植物种快速繁殖的目的

,但在繁殖过程中易改变植物原有的形状,因此在苗木繁殖过

程中大多采用无性繁殖。组织培养也属于无性繁殖,其繁殖

过程不受地理环境和季节等外界条件的限制,可以使植物在

室内模拟光照条件下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快速、高效繁殖的目

的,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6.历年获奖情况:无7.成果简

介:一种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无菌苗的培养,挑选籽粒饱满

、大小一致的种子,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置于超净工作台后

,用稀释为70%的乙醇浸泡4min,用无菌水冲洗2~3次,然后

用0.1%HgC12浸泡10min,再用无菌水冲洗4~5次,最后用已灭

菌的滤纸吸掉种子表面的水渍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上,待发芽

后,分别取生长10d无菌苗的叶片、茎段、下胚轴作为诱导愈

伤组织的材料;培养条件为PH5.8,蔗糖30g/l,琼脂粉4.5g/l

,接种后置于温度24±2℃、光照强度1500~2000lx、光

照时间14h/d的环境下培养;(2)愈伤组织诱导:将黑果枸

杞无菌苗的叶片切成0.3×0.3cm的小片,茎和下胚轴分

/471/ 一种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的快速繁殖方法

别切成长约0.5~0.7cm的小段,接种在MS为基本培养基,含不

同浓度6-BA(0.1~0.5mg/l)和2,4-D(0.5~2.0mg/l)的

培养基中;(3)丛生芽增殖培养:待愈伤组织生长15d后,将

长势良好的愈伤组织转接至含不同浓度6-BA(1.0~3.0mg/

l)、KT(0.1~0.3mg/l)、NAA(0.5~2.0mg/l)三种激素

组合的增殖培养基上;(4)生根培养:剪切增殖培养带有叶

尖的不定芽转接入附加不同浓度激素配比的1/2MS培养基上

进行生根培养。筛选最适宜每个培养的最优培养基对黑果枸

杞进行不同阶段的培养发现,整个培养过程从愈伤组织诱导

到幼苗生根仅需55d,大大提高了黑果枸杞成苗的速度,对其

植株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扩繁具有重要作用。

/472/ 辣椒疫病生防菌株的筛选与抗病品种的选育
辣椒疫病生防菌株的筛选与抗病品种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辣椒疫病生防菌株

的筛选与抗病品种的选育“(吉科合字第20120263)课题是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课题主持

人王晓梅副教授。项目支持经费15万元。背景:目前蔬菜病

害已成为制约吉林省蔬菜产业的重大问题,其中卵菌病害给

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该类病害已严重影响了蔬菜种

植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卵菌

病害将是制约我国蔬菜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辣椒

/472/ 辣椒疫病生防菌株的筛选与抗病品种的选育

疫病和黄瓜霜霉病发生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全国范围内每年

造成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已严重影响了蔬菜种植业的发展

和社会经济效益。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抗辣椒疫病和黄瓜霜霉

病的品种,随着推广面积的扩大,有些品种逐渐失去了抗性,

现在生产上迫切需要筛选一些新的抗病种质资源,选育出新

抗病品种。另外有些化学农药长期使用产生了抗药性,开发

新的农药制剂也是当务之急。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

原理:生防菌株的分离方法的优化;生防菌株的鉴定方法;生

防菌株的筛选方法优化;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接种方法的优

化;新品系的选育方法;新品系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性能

指标:筛选抗辣椒疫病的生防菌株3-5个;筛选抗辣椒疫病的

种质资源3-5个;申报新品种1个;在至少保持蔬菜现有产量和

品质的前提下,降低农药施用量30%以上,使菜地污染对环境

污染的贡献率降低到5%以下;培养研究生5名,发表论文2-3篇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技术的创造性:土壤里筛选5株

针对辣椒疫病菌的拮抗菌株;首次对娄地青霉M-12拮抗菌株

发酵活性进行研究;审定中抗辣椒疫病的新品种;首次将3原

药不同配比,进行辣椒疫霉菌的毒力测定;在吉林省首次制订

了关于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先进性:同研究领域达

到国内领先水平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还

属于初级研发阶段,在吉林省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试验,初步取

得了较好的效果。研发的农药新配方和生防制剂适用于吉林

省的辣椒疫病病害防治,选育的品种也适合吉林省蔬菜产区

/472/ 辣椒疫病生防菌株的筛选与抗病品种的选育

的大面积栽培。筛选的农药高效低毒,生防制剂对生态环境

和消费者安全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应用情况:保持蔬菜

现有产量和品质,降低农药使用量30%以上,对环境污染降低

5%以下存在问题:由于时间有限,总结得不够全面,有些技术

还需要继续进行实践验证,部分内容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

试验针对吉林省辣椒疫病的发生特点,为更好的防治病害,开

发生防菌株、筛选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筛选化学药剂。

试验结果丰富了辣椒疫病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内容,由于时

间和条件有限,田间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⑥历年获奖情

况:无。

/473/ 秀山土鸡种质资源评价及蛋用品系培育
秀山土鸡种质资源评价及蛋用品系培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完成了如下研究:(一)秀山土鸡种质特性

调查项目组调查了秀山土鸡的产区分布情况,并在秀山土鸡

主产区秀山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测定秀山土鸡的体型外貌、

生产性能、繁殖性能、肉质性状等。结果表明,秀山土鸡与

国内其它地方鸡种比较,生长较慢、肉质较好,而且在几项肉

质指标方面与其它地方品种鸡基本一致,急需通过选育来提

高群体整齐性。(二)秀山土鸡种质资源评价为发掘秀山土

鸡具有肉质优势风味性状,2013年-2015年间项目组开展了秀

/473/ 秀山土鸡种质资源评价及蛋用品系培育

山鸡与重庆其它地方优质鸡(城口山地鸡和武隆黑鸡)肉质

风味性状(如肌内脂肪、脂肪酸、肌苷酸含量等)的检测,

并进行了肉质风味性状的对比分析;同时,开展了秀山土鸡与

肉用性青脚麻鸡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秀山土鸡

和城口山地鸡胸肌肉质风味相当,高于武隆黑鸡;秀山土鸡胸

肌肉与武隆黑鸡的营养物质相当,高于城口山地鸡;秀山土鸡

早期生长速度和料肉比低于青脚麻鸡,肉质性状风味指标、

抗病力和饲养效益高于青脚麻鸡。(三)秀山土鸡地方标准

与企业标准的制定项目组经过对秀山土鸡种质资源调查结果

,以及秀山县鲁渝核心育种场对秀山土鸡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2013年制订《秀山鸡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方标准》一

套。该标准规范了秀山鸡的体型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包括

:体重和体尺、繁殖性能与蛋品质、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等)

及等级评定和鉴定要求,并指导现场技术人员规范生产和种

鸡(种苗、种蛋)生产经营。在此基础上秀山县鲁渝禽业有

限公司制订《秀山鸡企业标准》一套,该标准用于秀山鲁渝

企业生产经营。(四)秀山土鸡蛋用品系的培育项目组根据

秀山土鸡种质资源特性分别组建了秀山土鸡肉用品系(A系

)、蛋用品系(B系)和兼用型品系(C系),每个品系不少

于40个家系。秀山土鸡经过了0-3世代的持续选育,体型外貌

趋于一致,黄麻羽由85.4%提高到98.6%,青胫率由95.1%提高

到99.0%。秀山土鸡蛋用品系(B系)主要进行繁殖性能的选

择(主要对产蛋量、开产日龄、受精率和孵化率进行选择)

/473/ 秀山土鸡种质资源评价及蛋用品系培育

,44周龄饲养日产蛋数由0世代的84.1枚提高到2世代的91.3

枚(提高了7.2枚),变异系数由18.5%降低到12.1%;66周龄

饲养日产蛋数由0世代的132.2枚提高到2世代的146.3枚(提

高了14.1枚);变异系数由原来的17.3%降低到14.5%(秀山

土鸡3世代的产蛋性能正在测定中)。秀山土鸡肉用品系(

A系)主要进行早期生长速度和体重的选择,120日龄公鸡体

重由0世代的1628g提高到3世代的1750g(提高了122g),变

异系数由25.4%降低到14.4%;母鸡体重由0世代的1220g提高

到3世代的1352g(提高了132g);变异系数由原来的27.3%降

低到14.2%。目前秀山土鸡正在进行3-4世代的繁育工作。秀

山土鸡经过完整的3个世代的高强度选育,生长发育和繁殖性

能遗传进展显著,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指标趋于一致且能够

稳定遗传。(五)秀山土鸡配合力测定通过秀山土鸡父母代

配合力杂交测试表明,经过持续选育的秀山土鸡体型外貌和

生产性能得到了提高,并可以通过薄A♂×鲁B♀的二元杂

交组合,生产的秀山土鸡后代产生杂种优势,后代的生长速度

、饲料转化率和屠宰性能等大大优于未经过选育的秀山土鸡

,并且保持了秀山土鸡肉质风味不变的特性。(六)中试推

广与科技传播秀山土鸡蛋用品系和杂交配套系主要在重庆市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石堤、钟灵和隘口等乡镇进行示范

推广,以及邻近重庆周边的湖南省怀化市和贵州省等多地进

行示范推广。近三年累计推广秀山土鸡蛋用品系种鸡1.2万

/473/ 秀山土鸡种质资源评价及蛋用品系培育

套,推广的养饲商品代蛋鸡苗114万只。企业新增产值360万

元,新增纯利润159万元。同时,项目组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对

鸡场业主和农户进行了培训。还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现场技

术咨询、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生产技术的传播和推广

。在项目执行期内,开展了“我国优质鸡养殖动态”、“优

质鸡高效生产技术培训”、“优质鸡疾病综合防控技术”、

“林下种草养鸡综合技术”、“优质地方鸡种鸡饲养管理操

作规程”、“优质地方鸡生态养殖模式”等技术培训,培训

农户480余人,发放培训资料1000份。

/474/ 树月季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树月季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针对当前国内树月季砧木生长慢、易老化和标

准化程度低,而国外树月季生产技术较成熟的现状,提出引进

、消化、吸收、创新、集成的思路,引进法国狗蔷薇(Rosa

caninapfanders)、法国疏花蔷薇(Rosalaxa)、比利时狗

蔷薇(RosacaninaL)、日本无刺蔷薇(Rosamultiflorava

r)等四种砧木品种和树月季生产成熟技术,采用比较试验方

法,筛选出较优砧木品种法国狗蔷薇。项目探索了狗蔷薇播

种、扦插、嫁接和组培繁育技术,并创新性提出“种子变温

/474/ 树月季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催芽、移栽养根、平茬养杆”的法国狗蔷薇树月季培育关键

技术。项目培育了15500多株树月季,建立了70亩树月季产业

化示范基地。项目对丰富树月季砧木品种,提升树月季生产

技术,加快树月季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

要解决的关键技术:1、优良树月季砧木品种问题。项目针

对当前国内树月季培育生长慢、易老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等突

出问题,从国内外引进四个蔷薇品种,通过研究其适应性、长

势、抗病性、杆型培养难易程度和嫁接亲和力,采用比较试

验方法,筛选出最佳树月季砧木品种法国狗蔷薇。2、建立了

法国狗蔷薇树月季培育技术体系。在引进、消化、吸收法国

树月季培育技术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功试验总结出法国狗蔷

薇播种和扦插繁育技术,试验筛选出带木质嵌芽的狗蔷薇树

月季有效嫁接方法,春季嫁接成活率达到了85.1%,总结了树

月季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危害率小于5%。创新点:引进

法国树月季生产成熟技术,筛选出优良树月季砧木品种法国

狗蔷薇,创新性提出了“种子变温催芽、移栽养根、平茬养

杆”的法国狗蔷薇树月季培育关键技术。

/475/ 金银花植物饮料生产新技术研究
金银花植物饮料生产新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饮料制造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金银花植物饮料生产新技术研

究”课题来源于重庆市科委应用技术项目资助。项目基于以

重庆市秀山县30万亩基地为首的南方金银花的产业链延伸,

产业带动,深加工产品研发已经成功的高端饮料“双花露”

的大生产技术提升而立项研究。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该项

研究在原有大生产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多方面改进。采用

板式换热器使提取原液降温时间从60分钟以上缩短到15分钟

;壳聚糖澄清、离心、分级过滤相结合,实现澄清时间从6小

/475/ 金银花植物饮料生产新技术研究

时缩短至1小时;采用先提取后再加入工序减少了芳香成分的

损失;连续过滤达到10000升流量以上;板式换热器降温使热

回收率达到70%,燃料动力费由6万元/月降低到约4万元/月,

节约率达到20%。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最终生产出了以两

种“药食两用”植物,即重庆秀山金银花、杭州白菊花为原

料,未添加任何色素、香精、蔗糖、防腐剂,可适用于婴幼儿

、中老年人及肥胖、糖尿病患者的天然原味饮料,同时也是

一款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的天然植物饮料。④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产品“双花露”已经由重庆秀沧生

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3.4投产上市,社会反响尤其是高层

次消费人群评价非常好。该产品安全,其生产技术无环境污

染。该项研究已经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

1项,注册商标2份。经政府质检部门检验,“双花露”质量符

合要求,绿原酸含量达到22.6mg/罐。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篇

。培养硕士生1名,培训技术骨干2名,销售员126名,形成了销

售规模,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执行2年期间生产2900万听,销售收入达1.04亿元。目前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企业规模小,资金困难,生产销售能力

有限。⑥历年获奖情况本项目尚未申请奖励。

/476/ 垦科豆14
垦科豆14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为普通型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

数118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合丰50晚2天,需≥10℃活动积温23

50℃左右。该品种为无限结荚习性。株高95厘米左右,有分

枝,白花,尖叶,灰色茸毛,荚呈弯镰形,成熟时呈黄褐色。子

粒圆形,种皮淡黄色,种脐黄色,无光泽,百粒重19.4克左右。

2017~2019年三年平均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39.39%,

脂肪含量21.18%。2017~2019年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中

抗灰斑病。该品种在适应区5月上旬播种,对土壤肥力要求不

/476/ 垦科豆14

严,宜采用垄三栽培方式种植,公顷保苗22万~30.0万株,土

壤瘠薄宜密植、土壤肥沃宜稀植。宜采用分层深施肥,一般

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公斤,钾肥50公斤,尿素30公斤。田间采

用除草剂除草,生育期间及时中耕管理、防治病虫害,在开花

至鼓粒期根据大豆长势情况,喷施相应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

节剂,成熟后及时收获。注意事项:合理控制种植密度。适

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东部区,≥10℃活动积温2500℃区域

种植。

/477/ 中国堇菜属(堇菜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堇菜属(堇菜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研究基于分子证据和形态学资料,进一步验证已

有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力求理清中国堇菜属

各类群混乱状态,以期建立堇菜属的系统学基本框架,为合理

利用该属的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成果有:1.在

国内,首次采用来自不同基因组的多个DNA序列探讨中国堇菜

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所得到的系统树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置

信度;2.首次对中国堇菜属染色体数目、柱头样式、茎样式

、托叶类型的演化路线进行了推测;3.澄清了部分属内组间

/477/ 中国堇菜属(堇菜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亲缘关系;4.对传统分类系统进行了部分修订;5.探明中国长

萼堇菜各地种群的细胞型,讨论了它们的分布格局;6.综合A

FLP数据和细胞学数据,探讨长萼堇菜多倍体的起源次数和扩

散路线。7.发表论文4篇;编写有关专著3本。

/478/ 低渗及特低渗气藏渗流机理及储量有效动用基础研究与应用
低渗及特低渗气藏渗流机理及储量有效动用基础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地质勘查
技术详情

  以弄清楚低渗及特低渗气藏的渗流机理和应用研究

为目标,首先开展了一系列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弄清低渗及

特低渗气藏渗流过程中含水饱和度导致非线性渗流的过程和

界限,建立特低渗气藏启动压力和储层物性及初始状态参数

的相关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研究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下的多

层气藏气井井底压力响应和产能描述方法、不同井型(直井

、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在非线性渗流理论下的试井解释方法

,发展低渗致密气藏开发动态分析中的气藏工程理论包括产

/478/ 低渗及特低渗气藏渗流机理及储量有效动用基础研究与应用

能评价方法、储量评价方法和考虑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方法

等。从理论和技术上研究了低渗和特低渗气藏储量有效动用

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包括开采过程中的各种裂缝的

行为对产能的影响、基质到裂缝在非线性渗流下的产能评价

基础理论与方法、多层合采有效动用技术界限、远井区的储

量补给及储量动用评价方法、低渗储层改造理论与技术、低

渗气藏气井的排液采气新工艺等。形成了较完整的低渗及特

低渗气藏储量有效动用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体系。

/479/ 果然优电子商务平台研发
果然优电子商务平台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果然优电子商务平台主要依托于互联网B2B+O2O模

式,是一款线上优质水果供应平台。果然优电子商务平台是

一款集水果采购、配送、店导服务于一身的电子商务平台,

应用互联网技术深度整合水果产业链,为水果零售商提供“

一站式”的水果供应解决方案。该科技成果的主要先进技术

有:1、采用大数据优化技术,分时间段分表存储,提升数据

存取能力,增加系统稳定性。2、采用智能商品分析推荐系统

,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和商品推荐。3、采用智能同步技术,将

/479/ 果然优电子商务平台研发

数据快速与ERP、仓储系统进行连接。4、支持多用户、多任

务、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5、滑动加载技术。不在需

要等待大量图片加载,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图片才会在相应位

置加载出来。6、及时信息追踪技术。嫁接微信平台,及时反

馈下单信息、缺换货信息。7、采用先进的界面容器(Port

al)技术。使得整个系统的界面扩展方便、快捷,同时也摆

脱系统的界面规则,使得界面更加贴近用户Portal门户提供

所有信息和应用的单一访问入口,所有的用户通过单一的入

口即可访问他们需要的信息,系统维护只需要在后台服务器

上运行,可快速升级,降低维护费用。8、无线网络技术。支

持基于3G/4G网络访问,用户通过无线接收设备即可访问系统

中的所有有权限访问的资源。

/480/ 万州烤鱼的工业生产技术及货架期研究
万州烤鱼的工业生产技术及货架期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该成果来源于重庆市科研院所绩效激励引导专项《

万州烤鱼的工业生产技术及货架期研究》(立项编号:cst

c2017jxjl110001)。烤鱼是三峡地区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

。万州烤鱼是属于重庆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渝菜。万州烤鱼

把鱼剖洗净后平放在铁夹中,放在炉上用木炭烧烤,盛到专用

铁盘中,万州烤鱼采用“先烤后炖”的独特做法,融合了烤、

炖两种烹饪工艺的精华。万州烤鱼将腌、烤、炖三种烹饪方

法有机结合,采用独特秘方又结合了重庆火锅的用料精华,调

/480/ 万州烤鱼的工业生产技术及货架期研究

制出麻辣、酱香、泡椒、豉汁等十余种口味,深受广大消费

者欢迎。重庆万州烤鱼主要以餐饮现场烤制、现场消费为主

,为了打破万州烤鱼传统炭火烧烤方式及消费模式,为了积极

响应重庆市经信委发布的《关于印发重庆市美食工业化发展

工作方案的通知》(渝经信食品〔2017〕17号),助推重庆

市美食工业化的发展,该成果引入微波烘烤、真空包装等现

代食品加工技术,对万州烤鱼腌制、烘烤及包装等工艺进行

优化;深入研究不同包装材料对鱼肉品质及保质期的影响,筛

选出适宜的包装材料及防腐剂,并对其保质期进行研究,以期

为即食烤鱼及其包装调料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以推动烤鱼

的工业化生产。同时,通过不同调味包的研制,开发不同口味

的烤鱼产品。项目研究过程中,建立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烤鱼

的技术方法;产出的预包装烤鱼样品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食

品质量监督检测重庆站的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

准的要求。

/481/ 杂交稻新组合天优3301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稻新组合天优3301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研究是在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具有爪哇稻血缘

强优恢复系的选育与应用”(项目编号2005N025)资助下完

成的。籼型杂交稻新组合天优3301属基本营养型,在福建作

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28~130天,与对照汕优63熟期相当,适

合在福建省作中晚稻种植。天优3301株叶形态好,株型适中

,分蘖力强,生长繁茂,剑叶长而挺直,伸长角度小。株高

102.4cm,穗长23.3cm。主茎叶片数:17-18叶,叶色浅绿,

根系发达,熟期转色好。多年试种表现群体整齐,茎秆韧性

/481/ 杂交稻新组合天优3301的选育与应用

好,穗大粒多,灌浆充实特性好,其穗粒结构为:亩有效穗

16~17万,每穗145~165粒,结实率81%以上,千粒重30克

。2006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73kg,比

对照汕优63增产14.04%,增产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

产502.21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21.19%,增产极显著,居参

试组合第一位。2007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19.64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81%。多年试验结果,天优

3301田间表现群体整齐,农艺性状优良,产量表现比对照汕

优63显著增产,稳产性好。全省稻瘟病抗性联合鉴定结果,

2006年田间鉴定表现抗?叶瘟和抗?穗颈瘟;苗期室内人工接

种鉴定表现抗(R)苗瘟;2007年田间鉴定表现中抗(MR)叶

瘟和中感(MS)穗颈瘟;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抗(R)

苗瘟。两年综合抗稻瘟病综合评价表现为中感(MS)稻瘟病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天优3

301稻米品质指标:糙米率82.9%,精米率74.9%,整精米率

49.3%,长宽比3.2,垩白粒率11%,垩白度2.3%,透明度1级

,碱消值5.1级,胶稠度84mm,直链淀粉含量23.9%,蛋白质

含量7.9%。其稻米品质符合国标食用籼稻三等优质米标准。

2007年12月入选为福建省优质稻品种。天优3301在福建晚稻

区试全生育期平均128.6天,与汕优63熟期相当,需肥水平

中等,较耐粗放,容易种植,在本省中北部作晚稻种植应适

时提早播种,以避过秋寒。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3301经试验

、示范种植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田间

/481/ 杂交稻新组合天优3301的选育与应用

表现抗稻瘟病等优点,大面积种植比对照组合增产10%以上

,市场的竞争力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482/ 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特性及种群扩繁关键技术研究
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特性及种群扩繁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类

项目《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特性及种群扩繁关键

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011NKCA051),到账经费10万元,

西北民族大学配套10万元,属院企合作项目,起止年限2011年

01月--2013年12月,为期3年。主持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协作

单位甘肃临洮县华加牧业有限公司和永登明鑫良种肉羊繁育

场。兰州大尾羊(Lanzhoufattailedsheep)属于长脂尾型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由陕西大荔一带引进的同羊

/482/ 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特性及种群扩繁关键技术研究

与兰州当地蒙古羊杂交自然选育而成。近二十年来,兰州地

区引进生长发育快、繁殖能力强的小尾寒羊,进行杂交改良

,导致兰州大尾羊纯种数量锐减。鉴于兰州大尾羊原种数量

锐减,种质优势退化;特定自然条件下表现出的优良性状、生

产性能和加工利用特性随着市场化利益的驱动,独特的遗传

结构、遗传性状和与之相应的对高原干旱环境的适应性已受

到越来越多的外部环境的干扰和毁坏的现状。二、研究目的

与意义本项目旨在通过运用微卫星指纹技术分析兰州大尾羊

群体分子遗传结构,克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从分子水平上

为兰州大尾羊的选育提供依据;进行兰州大尾羊纯种扩繁关

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对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和种质特性进行

研究;建立纯种核心群和扩繁群;研究兰州大尾羊体细胞保存

技术,建立兰州大尾羊细胞资源库;通过稀释液配方的筛选、

冻精活力测定和提高受精率等技术研究,建立兰州大尾羊冻

精库。初步搭建了兰州大尾羊遗传资源共享平台,对进一步

开展中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研究、保护与持续利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三、主要论点与论

据1兰州大尾羊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①运用微卫星指

纹技术分析兰州大尾羊BM、BP、MCM、MCMA、Ora等28个微卫

星位点的群体分子遗传结构,发现兰州大尾羊中特有的基因

位点。②克隆了一批兰州大尾羊脂肪代谢密切相关的功能基

因,从分子水平上为兰州大尾羊的选育提供依据。2建立了兰

州大尾羊核心群和扩繁群,为原产地保护兰州大尾羊搭建了

/482/ 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特性及种群扩繁关键技术研究

平台。3完成了兰州大尾羊细胞保存技术研究,并对不同组织

细胞进行了保存。4进行稀释液配方的筛选、冻精活力测定

和提高受精率等技术研究,保存了30只公羊冻精颗粒,保存1

5000多支细管冷冻精液。5兰州大尾羊扩繁关键技术研究及

集成制定或修订了《兰州大尾羊品种鉴定标准》、《优秀种

公羊选择技术》、《冷冻精液的制备技术》、《人工授精技

术及配送方式研究》、《兰州大尾羊纯种繁育管理技术规程

》、《兰州大尾羊舍饲技术规程》和《兰州大尾羊疫病防治

、卫生防疫规程》。6已发表论文9篇,申请专利1件,培养硕

士研究生3名。四、创见与创新本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

手段结合传统种质特征研究方法对兰州大尾羊进行了研究。

同时,项目立足促进舍饲兰州大尾羊养殖现状的改变与产业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取得一些创

新性的技术成果:成功地建立其成纤维细胞库,从细胞水平

上对优良地方保护品种的遗传资源进行有效保存和利用,并

为其它动物遗传资源保存提供可行的方法借鉴,同时所建的

细胞库还可为胚胎干细胞研究、转基因工程、克隆等细胞分

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宝贵材料。建立了兰州大尾羊核心群和扩

繁群,为兰州大尾羊原产地保护搭建了平台。研究制定或修

订舍饲养殖关键技术规程,为兰州大尾羊饲养方式由放牧向

舍饲的转变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依据,有力地推动兰州大尾

羊生产逐步向程序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的发展。为兰州

/482/ 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特性及种群扩繁关键技术研究

大尾羊饲养方式由放牧向舍饲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

持,也为兰州大尾羊提供了技术支持。五、社会经济效益,存

在的问题1、本项目建立了兰州大尾羊纯种繁育场,组织细胞

资源库,初步搭建了兰州大尾羊遗传资源共享平台,研究成果

对进一步开展中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研究、保护与

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2、本项

目不仅为当地羊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技术和方法上的支持

,同时通过配套技术的推广也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

保证。3、该项目在永登县上川镇明鑫种养场了建立纯种核

心群,七里河区彭家坪绵羊养殖合作社建立核心群,并在临洮

县华加牧业公司建立扩繁群。尽管如此兰州大尾羊原种数量

仍处于濒危状态。因经费、时间等原因,本项目研究结果只

能对兰州大尾羊的繁育、保护等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和

理论依据。长期以来,兰州大尾羊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饲养

方式落后,自繁自养,同胞、半同胞、父女、母子等无计划的

近亲交配严重,加之盲目的追求高产,大量进行杂交改良、造

成种群严重混杂,致使兰州大尾羊纯种率仍呈下降趋势。项

目初步完成了兰州大尾羊种质特性方面的研究,对完全揭示

兰州大尾羊优良性状及冻胚与基因库建设等工作仍需投入大

量人力物力。希望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共同参

与,做好兰州大尾羊开发利用中的保护工作。六、历年获奖

情况无

/483/ 结球甘蓝——“争牛”
结球甘蓝——“争牛”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争牛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

研究所品种来源:CMS-101×2004-30特征特性:属于较

早熟春甘蓝品种,平均生育期为64.5天,开展度为54.3cm,植

株生长势强,外叶浅灰绿,蜡粉多,叶球牛心形,受市场欢迎,

中心柱长低于球高的一半(占球高的0.47),叶球紧实度中

等(0.58),质地脆嫩,平均单球重1.2kg。全国区域试验和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24.4kg,比对照品种中甘21减产0.6%,

处于同一水平。2008年从试验地随机取样,经上海市质量监

/483/ 结球甘蓝——“争牛”

督检验站分析测定,争牛的粗蛋白含量为1.24%,总糖含量3

.55%,干物质含量11.3%。叶质脆嫩,口感好。2009年8月通

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产量表现:2011-

2012年参加全国春甘蓝品种区域试验,2011年7个区试点中3

个试点增产,平均亩产5253.5kg,比对照增产4.3%,在12个参

试品种中居第4位。2012年7个区试点中4个试点增产,平均亩

产5666.5kg,比对照减产6.7%,居第6位。2013年参加生产试

验,7个试验点中4个试点增产,平均亩产5053.2kg,比对照中

甘21号增产1.85%,在参试品种居第4位。栽培技术要点:1

、播种定植:2月上中旬播种。定植的株行距为35cm和45cm

,667㎡栽种3000~3500株。2、田间管理:保持一定墒情(

土壤含水量60%左右),做到不足时补水,雨时不积水。活棵

后,距根部7~10cm施尿素5~10kg/667㎡。以后依据长势,酌

情追施磷酸氢二铵10~15kg/667㎡。3、病虫防治:重点注

意苗期及结球期的病虫害防治。4、及时采收:收获期间应

及时采收,以防裂球,影响品质。

/484/ 高品质猪肉生产流通工艺技术提升及产业化研究
高品质猪肉生产流通工艺技术提升及产业化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冷却猪肉是都市消费者最主要的肉类消费产品,消

费量大,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本项目根据国内企业生猪屠

宰分割冷却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高品质猪肉屠

宰分割冷却工艺,设计建设高水平的冷却分割生产线以确保

冷却猪肉的安全性、一致性和高品质,这对于满足上海这个

国际化大都市对高品质猪肉日益增长的需要具有重要的作用

/485/ 小兴安岭蓝莓适栽品种及生态培育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小兴安岭蓝莓适栽品种及生态培育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背景“小兴安岭蓝莓适栽品种及生态

培育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是伊春市科技局支持的计划外项

目,由伊春市农研中心、黑龙江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和伊春

市九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实施年限2009-2015年。

项目牵头单位伊春市农研中心,负责总体规划、项目间联络

和管理监督、总结,承担子项目之一伊春林区蓝莓标准化栽

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实施;黑龙江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承担

子项目之二野生蓝莓生态恢复利用技术研究的实施,子项目

/485/ 小兴安岭蓝莓适栽品种及生态培育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之三笃斯越橘(野生蓝莓)资源搜集、分类鉴定、保存与利

用研究,子项目之四寒地蓝莓品种的引进鉴选及创新利用研

究,子项目之五大果蓝莓冷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实

施;伊春市九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子项目之六高寒地区

蓝莓组培苗木微插快速繁育研究的实施。本项目旨在保护和

恢复笃斯越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该宝贵资源,同时引进筛选

适合寒地栽培的蓝莓优新种质资源和品种,搭配组合区域品

种,并研究集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包括露地栽培、设施栽培、

笃斯越橘抚育管护等一整套寒地蓝莓生态培育技术,为增加

蓝莓产量、提高优质果率、延长鲜果供应期提高技术支撑。

研究并建立一套蓝莓种苗繁育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优

质种苗保障。2、创新性与创造性1)搜集、保存蓝莓品种51

份,成功筛选出适宜小兴安岭露地栽培的蓝莓品种矮丛美登

,半高丛北蓝、北陆、北村、齐伯瓦和慧兰6个;适宜设施栽

培的蓝莓品种北陆、都克、伯克利、北蓝、蓝丰、泽西和蓝

线7个。并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品种2个,其中主持登

记1个(美登),参与品种登记1个(北陆)。2)集成创新了

小兴安岭蓝莓生态培育技术体系。野生资源恢复与抚育技术

实现笃斯越橘亩产提高200%以上;露地蓝莓标准栽培技术实

现蓝莓亩产提高14.2%以上;设施蓝莓栽培技术实现蓝莓亩产

提高20%以上。通过酸性有机质改土调酸、区域品种组合搭

配、合理整形修剪等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使果实品质大幅

提高,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鲜果供应期延长2个月以上。制

/485/ 小兴安岭蓝莓适栽品种及生态培育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定并发布《露地蓝莓生产技术规程》、《蓝莓日光温室栽培

技术规程》2个黑龙江省地方标准。3)摸清了小兴安岭笃斯

越橘资源立地环境生态型为低湿沼泽型、潮湿慢岗型和山顶

型3种,以及土壤生态型,植株、果实特征类型特点。收集保

存笃斯越橘资源22份,优选出分枝多、株高35cm、最大单果

重1g的优良资源1份;并与大果蓝莓远缘杂交,初选蓝莓(笃

斯越橘)优良资源16份,其中优系13-12-22,最大单果重3.2

g,可溶性固形物14.9%,综合性状优良。4)建立高效蓝莓组培

苗木微插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组培苗增殖系数提高了3.14

,保存率达到86%,将组培苗复壮瓶内生根、炼苗和驯化移植

三个程序整合为一个微插程序,生产周期缩短60天,组培苗生

产成本降低了58.8%。制定并发布《蓝莓育苗技术规程》黑

龙江省地方标准,取得发明专利《高寒地区蓝莓组培苗木微

插快速繁育技术》。3、技术成熟程度本项成果技术先进成

熟,在我省蓝莓产区连续2年大面积应用,增产提质效果显著

。4、获奖情况2014年子项目《伊春林区蓝莓标准化栽培技

术研究与示范》获伊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子项目《高

寒地区蓝莓组培苗木微插快速繁育技术》获伊春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486/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的研究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

aSieb.etZucc.)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常绿乔木,又名紫杉、

赤柏松,是珍贵的第三纪孓遗树种,具有很高的药用、材用和

观赏价值。东北红豆杉是一种慢生树种,种子具有深休眠特

性,在自然状态下,需经两冬一夏才能萌发。天然更新能力差

,种群竞争能力弱,以及人为的过渡开发利用等因素使得东北

红豆杉天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东北红豆杉资源非常

稀缺,已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珍稀濒危植物。以东北红豆杉

/486/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的研究

种子为材料,通过赤霉素处理和层积相结合,了解东北红豆杉

种子后熟过程中种胚发育进程、种子后熟生理代谢的变化,

探讨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的生理机制;寻求促进东北红豆杉

种子迅速整齐萌发的有效方法,以期为东北红豆杉的资源保

护和利用,东北红豆杉的育种及其在造林绿化上的应用提供

有效途径。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一)技术原理以东北

红豆杉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试验,结合赤霉素处理采

用暖温、变温、低温三种不同层积处理。1、采用暖温、变

温、低温三种不同层积处理方法使东北红豆杉种子完成后熟

,进行种子解剖观察,分析比较种子后熟过程中不同层积方法

对胚形态后熟的影响。2、结合温度处理进行激素调控打破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3、从内源激素、营养物质及其代谢

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分析比较不同层积处理方法对东北红豆

杉种子后熟过程中种子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二)性能

指标1、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的生理机制2、促进东北红豆杉

种子迅速整齐萌发的有效方法,提高东北红豆杉种子发芽率

至83.87%左右。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分析探讨东

北红豆杉种子休眠的生理机制,东北红豆杉种子属于综合性

休眠类型,成熟的东北红豆杉种胚结构完整,但胚体积小,需

要生理后熟,这是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的根本原因。2、确定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的解除技术。赤霉素处理,结合变温层

积,对解除种子休眠效果显著,可以使东北红豆杉种子迅速整

齐地萌发,发芽率平均达到83.87%。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

/486/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的研究

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比较成熟;可以应用于东北红豆杉资源

保护和利用,为东北红豆杉的育种及其在造林绿化上的应用

提供有效途径;项目成果安全可靠。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

问题(一)应用情况东北红豆杉除了具有很高的药用、材用

和观赏价值,它是珍贵的第三纪孓遗树种,目前东北红豆杉资

源非常稀缺,已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珍稀濒危植物。通过打

破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提高有性繁殖率,提高其种群竞争能力

,恢复东北红豆杉天然资源遭。(二)存在问题还需进一步

探讨缩短层积处理的时间;东北红豆杉果实和种子含有的抑

制物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87/ 浙东白鹅深加工生产技术研究
浙东白鹅深加工生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浙东白鹅是我国中型鹅种的优良品种,以生长快、

肉质好、经济性状优而居全国之首,是宁波市的名牌产品。

近几年由于政府扶持,白鹅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浙东

白鹅深加工生产技术研究为解决鹅肉的出路,提高白鹅生产

附加值,全面带动白鹅养殖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

支撑。该项目对鹅肉深加工从加工机理、腌制工艺、生产技

术、杀菌方法、保质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探

讨了干、湿法腌制过程中鹅肉含水量、盐含量、氨基酸和脂

/487/ 浙东白鹅深加工生产技术研究

肪含量的变化;不同腌制温度对鹅肉腌制质量的影响;鹅肉

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消长规律以及各种杀菌方法和条件对鹅

肉保质期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套科学

和实用的鹅肉生产技术,同时,开发成功盐水鹅、梅干菜芳

香鹅等5个系列鹅肉真空软包装新产品,并进行了产业化。

/488/ 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应用
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在理论上,该项目提出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

可以广泛应用于指导水稻特别是北方粳稻育种,总体提高水

稻育种水平,为实现北方粳稻单产水平的第三次飞跃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上,北方粳稻约8000万亩,其中东北4

500万亩,在本研究指导下已经育成和正在选育中的适合不

同生态条件的超级稻品种,按东北稻区50%,北方其它稻区

30%的普及率,每亩增产50公斤计算,每年将增产稻谷16亿

公斤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89/ 杂交水稻新品种“富优1号、西农优1号、西农优7号”
杂交水稻新品种“富优1号、西农优1号、西农优7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一、富优1号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

区域试验,比对照汕优63增产9.28%,列第1位。2002年生产

试验,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6%,列第2位。这也是重庆市选

育的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现已列入全国

杂交水稻重点推广品种。二、西农优1号2002年重庆市区试

,全部试验点均增产,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6%,在20个组

合中处于第1位。2003年进行区试的同时,破格进入生产试

验,在普通杂交稻A组中仍然居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

/489/ 杂交水稻新品种“富优1号、西农优1号、西农优7号”

8.01%,全部试验点均增产。2003年生产试验也名列第一位

,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2%。已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2004

年进入全国区试。三、西农优7号2001年重庆市区试比对照

汕优63增产6.9%,2002年区试增产2.62%,2003年生产试验

增产4.65%。已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

/490/ 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种赣南02-70的选育与应用
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种赣南02-70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农业部948项目“甘蔗良种和技术引进与

推广”、江西省农业攻关项目“甘蔗新品种选育”、省成果

推广“甘蔗新良种的繁育与节本增效技术推广”资助项目。

我国甘蔗生产的自然条件差,主产区品种单一化严重,品种的

抗逆性差,单产低,蔗糖分不高,根本原因是自育品种遗传基

础狭窄。扩大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育适应不同生态区

的高产优质多抗甘蔗新品种或育种材料是蔗糖发展的关键所

在。因此,选育早熟、高糖、稳产、宿根好、耐霜冻、抗病

/490/ 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种赣南02-70的选育与应用

虫的甘蔗新品种是我省的重要育种目标,项目组科研人员利

用几十年积累的育种经验,根据不同时期甘蔗品种状况和生

产需求,不断筛选出优良亲本、组合,选育出优异特质的优良

新品系,为全国甘蔗生产服务。项目组采用远缘轮回杂交与

系谱选择相结合,亲本、组合评价和新品种选育相衔接的技

术路线。以生势好、抗逆耐瘠的割手密为抗逆基因供体桂糖

69-435为母本,以带有丰产高糖基因的栽培品种CP84-1198为

父本,结合早代光合筛选及空心、绵心观察,抗旱和抗病鉴定

等辅助选择技术,逐步筛选出早熟高糖、产量性状较好、抗

逆性强的新品系赣南02-70,提供全国甘蔗区试,以确定新品

种优良特性的稳定性和适宜应用范围,为新品种的鉴定和制

定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赣南02-70于2011-2

012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国家区试,在福

建、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省实施的第八轮全国甘蔗品种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二新一宿)中,5省区14个区试点表现

早熟高糖,丰产性好,抗逆性强。11-12月平均蔗糖分达14.7

6%,1-3月平均蔗糖分15.93%,全期平均蔗糖分15.45%,接近世

界最高水平的澳大利亚,比对照ROC22高0.61个百分点,比对

照ROC16高0.86个百分点。在整个糖分积累期,均列所有参试

品种首位。经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

:高抗黑穗病和花叶病;抗旱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在我国各

蔗区推广种植,该品种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于2013年

7月通过全国甘蔗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建议在广西、云南

/490/ 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种赣南02-70的选育与应用

、广东、海南、福建蔗区中等以上肥力的旱地种植,高肥水

种植注意防倒。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止累计推广应用面

积36689.2公顷,实现新增利润7666.04万元,国家新增税收1

145.50万元,良繁企业新增利润率4400万元,累计新增经济效

益12066.04万元,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为我国的甘蔗糖业做出新的贡献。存在的问

题:育种单位是公益性科研机构,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企业

和社会创造价值,取得效益的主要是良种繁育企业、制糖企

业和农民,科研单位获得的效益很少,国家应该加大对科研单

位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实

现良种价值的最大化。

/491/ AE系列综合饮料自动售货机的研发
AE系列综合饮料自动售货机的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设计开发的综合饮料自动售货机是一种能够出售多

种饮料的机器,如矿泉水、易拉罐等瓶装和罐装的多种商品

都能进行售卖,并可对商品进行适宜的制冷。另外还可根据

客户的需要将矿泉水料道也改为罐装料道,便于客户灵活运

营。不仅满足饮料制造商和运营商的需求,同时也满足消费

者的需求。该产品能识别多种纸币和硬币,还可使用感应卡

进行购物,币满、无零钱报警。箱体内部为独立双间室,冷

热任意转换。还具有自动找零、自动温控、数码显示、摇控

/491/ AE系列综合饮料自动售货机的研发

设定、料道可调、时间设定、日光灯自动感应等功能。

/492/ 露地和设施兼用型厚皮甜瓜新品种“桂蜜12号”中试
露地和设施兼用型厚皮甜瓜新品种“桂蜜12号”中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露地和设施兼用型厚皮甜瓜

新品种‘桂蜜12号’中试”为桂科计字[2014]125号文件下

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计

划项目。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广西瑞特种子有限责任公

司共同实施,以解决我区厚皮甜瓜露地与大棚生产科技含量

低等问题。2、技术原理选择实施单位育成的、具有良好应

用前景的厚皮甜瓜新品种“桂蜜12号”进行中间试验,熟化

新品种的相关配套栽培技术。3、性能指标1)项目通过在玉

/492/ 露地和设施兼用型厚皮甜瓜新品种“桂蜜12号”中试

林、南宁和柳州等地的示范表明:“桂蜜12号”耐热性强,

播种期2-8月,随着播种时间的延后,平均单果重为向下抛物

线,最大单果重为2.5㎏,果实甜而爽口,中心可溶性固形物1

4.0-17.0%,近果皮约0.5㎝处可溶性固形物≥10.0%。大棚区

甜瓜蔓枯病发病率5.00%,损失率1.56%;露地区甜瓜蔓枯病发

病率5.37%,损失率0.94%。大棚栽培果实在23℃下的保质期

18天。2)项目形成了“桂蜜12号”商品种子生产技术1套、

配套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1套,栽培技术包括了露地栽培

、大棚栽培、夏季栽培、双蔓整枝、连作等技术;发表论文

3篇;申请专利3项。3)项目分别在南宁、玉林市、贺州市建

立示范基地4个,示范推广面积1235亩,露地栽培平均亩产16

87kg,平均可溶性固形物14.7%;设施栽培亩产1836-2007kg,

平均可溶性固形物15.0%。总产值2117万元。4、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项目明确了“桂蜜12号”甜瓜在广西不同生态区

域的适应性及其丰产、抗病性和果实贮藏保鲜性能,形成了

配套的商品种子生产技术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相关技

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一种降低采前发芽的厚皮甜

瓜制种方法”已获得受权。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

安全性项目形成的技术适用于我区甜瓜的生产,对肥料、农

药及田间操作等事项进行了规定,项目实施期间推广1000多

亩,技术是成熟的,安全的。6、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

目标品种“桂蜜12号”品质优、抗性好,果实中等大小,产量

比大果型品种低,对属于被动销售产品的种植户,无法凭品质

/492/ 露地和设施兼用型厚皮甜瓜新品种“桂蜜12号”中试

的优势获得更好的效益,因此,“桂蜜12号”主要在广西休闲

观光园区得到应用,一般采取错期多茬口种植,满足游客现场

采摘的需求,辐射带动了广东、河南和山西等省试种及推广

/493/ 大蒜新品种“豫蒜一号”的培育及推广
大蒜新品种“豫蒜一号”的培育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豫蒜一号从苏联红皮蒜二号的后代品种中选择变异

株育成。豫蒜一号为晚熟品种,生育期215天,生长势旺、耐

寒、抗病、蒜头肥大。株型半直立,株高70cm,株幅40~50cm

,叶片挺直度半下垂,叶长40~50cm,叶宽3.0~4.0cm,叶色浓绿

,叶面蜡粉多,叶片数11~14片,叶鞘色白,假茎高20~30cm,假

茎粗1.5~2.0cm,假茎横切面圆形,抽薹率90%以上,薹茎长30

~40cm,单薹重8.0~12.0g,鳞茎形状扁圆球,鳞茎皮色紫红,鳞

茎横径5.0~7.0cm,单头鳞茎湿重80~120g,鳞芽排列规则二

/493/ 大蒜新品种“豫蒜一号”的培育及推广

轮,鳞芽数10~13个,鳞芽保护叶双层,鳞芽肉色白。2014--

2015年河南省大蒜品种区域试验,豫蒜一号蒜薹平均产量40

88.44Kg/hm2,较对照增产21.3%;蒜头产量19330.72Kg/hm2,

较对照增产10.4%。2015--2016年河南省大蒜区域试验,豫蒜

一号蒜薹平均产量4087Kg/hm2,较对照增产21.1%;蒜头产量

20216Kg/hm2,较对照增产10.6%。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露薹期四月中旬,蒜薹始收4月15号左右,鳞茎收获期5月25

号,品质分析结果:蒜薹:蛋白质1.58g/100g、钙370mg/Kg

、磷0.052%、Vc40.2/100gmg、氨基酸1.07%(16种)。蒜头

:蛋白质5.58g/100g、钙150.6mg/Kg、磷138mg/100g、Vc7

.9mg/100g、氨基酸3.206%(16种)。该品种抗寒性好,抗锈

病、抗紫斑病,虫害赤眼蕈蚊、蒜蛆、刺足根螨发生危害率

低。适宜在河南省豫东、豫西、豫南、豫北露地栽培。

/494/ 简易大棚姜、葱轮作智能精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简易大棚姜、葱轮作智能精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是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

院承担的2018年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项目代

码SF1805301301),项目岂止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2月

。生姜、大葱是我省传统的优势蔬菜产业,也是我国出口创

汇的重要蔬菜种类。生姜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地膜覆盖,一

般于四月中、下旬种植,10月中下旬以黄姜的方式收获。我

省传统的大葱多是6月份左右露地种植,10月份扎堆上市,大

葱价格年度间也相差悬殊。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极大地干扰

/494/ 简易大棚姜、葱轮作智能精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了菜农生产和销售的决策,也严重影响了我省生姜、大葱产

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采用简易大棚、

中拱棚、小拱棚、地膜等多种叠加覆盖方式,应用水肥一体

化管理技术,实现生姜和大葱一年两种两收和两年三种三收

,显著提高了土地收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每亩地增加直接收

益5000元以上。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理每亩地节水50%以上,省

肥30%以上;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三、

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本项技术成果通过采用简易大棚、中

拱棚、小拱棚、地膜等多种叠加覆盖方式,应用水肥一体化

管理技术,创新了生姜、大葱高效轮作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

,实现生姜、大葱产品的周年生产供应。将生姜、大葱一年

单种单收变革为一年两种两收和两年三种三收,显著提高了

土地收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每亩地增加直接收益5000元以上

。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理每亩地节水50%以上,省肥30%以上;同

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产品经相关企业加

工出口,获得欧盟GAP认证、BRC-全球食品标准A级认证和中

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四、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应范围和安全性本技术已经形成一整套技术体系,其

中“生姜、大葱轮作生产技术规程(DB3701/T376-2021)”

已经获得济南市农业地方标准规程公布实施;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大葱移栽机(ZL201922235363.4)”、“一种大姜收

获机(ZL201922234125.1)”已经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一

种生姜幼苗培育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201134218

/494/ 简易大棚姜、葱轮作智能精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3.7)”已经受理。本项技术可以在山东省及周边生姜、大

葱产区推广应用,将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五、应用情

况及存在问题山东省济南市、安丘市等生姜、大葱产区的农

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每亩

地增加直接收益5000元以上,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理每亩地节

水50%以上,省肥30%以上;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产

品质量。产品经相关企业加工出口,获得欧盟GAP认证、BRC

-全球食品标准A级认证和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增强了市场

竞争力。技术成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配套

大拱棚等辅助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大,同时早春保温设施的搭

建需要一定的技术指导,生姜、大葱茬口衔接需要配套较好

的催芽和育苗技术。

/495/ 干旱区高产棉田水氮优化管理技术
干旱区高产棉田水氮优化管理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干旱区高产棉花的水肥管理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过量灌水和施氮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氮素在环境中的活跃特性使氮素管理一直是养分资源管理

的核心和难点。本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建立的高产棉田水氮

优化管理技术,采用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和土壤水分实时监测

技术进行分阶段氮肥和水分推荐,采用过程控制结果的技术

手段,同步作物水氮需求和土壤水氮供应,在多年多点的验

证试验中,与常规氮素管理比能够在保证棉花高产和品质的

/495/ 干旱区高产棉田水氮优化管理技术

前提下,大幅度的降低施氮量(40.7%-55.8%)和灌水量(33

.3%-35.3%),大幅度减少肥料氮素的环境残留(表观损失

减少70.4%-88.3%),从而获得更高的棉田水氮资源利用

效率。

/496/ 黑木耳培养基pH值偏碱性调节技术研究与推广
黑木耳培养基pH值偏碱性调节技术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近年来,地摆黑木耳栽培项目是我国当前农业为发

展好项目,这项技术已被部分人掌握,但很多人对该技术还缺

乏深人了解,理论上吃不透,实践上更没有经验。部分食用菌

工厂化生产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菌种场,用传统的培养基配

方不考虑ph值,对培养基配方ph值种植新技术不知道更不了

解。传统的菌种生产的培养基,各级菌种和栽培袋,高污染、

长周期、高风险的食用菌生产,通过培养基配方ph值种新技

术的改造,推动我市食用菌开始向工厂化、标准化、自动化

/496/ 黑木耳培养基pH值偏碱性调节技术研究与推广

、低风险、生物转化率高,促进了鸡西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

。以前生产黑木耳都采用传统的培养基pH值在5.5~6.5之间

,生产菌龄不整齐,杂菌率高,生物转化率低。为解决这一生

产实际问题,在鸡西市食用菌科学研究所对黑木耳栽培示范

基地进行了,黑木耳培养基pH值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试验,在

培养基PH值在6.5~8.3之间时,其结果杂菌率低,菌龄整齐一

致,动菌慢菌丝壮,菌丝旺盛,生物转化率高。从接种到出耳

感染杂菌率不足1℅,产量高。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

素的能力快又强,菌株生长良好,充分显示出它适应性广、产

量高的优点。主要技术指标:1、配制新的pH值培养基,使其

各级菌种和栽培袋的PH值都在6.5~8.3之间;2、感觉杂菌率

从原来的5%,降低为不足1%;3、使养菌时间40~50天,缩短为

30~35天就长满了。黑木耳培养基PH值偏碱性调节技术研究

与推广应用目前在全国食用菌行业中是领先水平。在鸡西梨

树区反复试验获得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2014年在梨树得

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已达2409万袋(其中双胜村1350万袋,河

西村350万袋,石场村230万袋,双合村270万袋、猴石村209万

袋),双胜村有191户村民,其中有124户村民从事该项产业,

占全村村民户数的65%。通过培养基配方pH值偏碱性调节新

技术的改造,推动我市食用菌开始向工厂化、标准化、自动

化转变,促进了鸡西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该项目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497/ 北黄海虾夷扇贝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北黄海虾夷扇贝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陆源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贝

类因其在食物保障和生态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势必受到更加

重视,将是未来低碳经济中最重要的渔业类型之一。我国连

续多年生产出世界总产量70%以上贝类产品,是名副其实的贝

类产量大国。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生产模式固有的重生产轻

保护、重数量轻质量短视行为,造成了我国贝类产品的质量

安全和生态安全水平的下降,不仅严重影响我国贝类产品市

场竞争力,更是威胁到我国贝类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发达国

/497/ 北黄海虾夷扇贝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家十分重视产业竞争力对于国家竞争力的贡献,并构建了“

钻石模型”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评价体系。而具体到水

产品层面,国际普遍认为生产的可持续及产品的安全管理,以

及由此所导致的市场竞争力是3个主要决定性因素,其中尤以

前2个为重中之重。而通过分析贝类水产品生产的全部环境

因子和生物要素,则可根据食品安全管理的HACCP原则,可将

贝类生产的综合质量分解为生态安全、产量适宜和质量安全

3个核心要素。而国际著名的海洋馆里委员会MSC认证核心即

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也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主要方

向。北黄海海域历来是我国海洋渔业最重要的产区和优势出

口区。其中獐子岛海域由于处于核心位置,不仅是我国贝类

对外出口创汇的重要区域,更是国际社会点关注的目标海域

。獐子岛(集团)海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区

位优势,拥有亚洲最大的现代海洋牧场一直秉承生态养殖理

念,已形成了以虾夷扇贝为代表的优势产业,产量占我国虾夷

扇贝总产量的80%以上,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即以獐子岛海域主产的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聚焦虾

夷扇贝质量提升扩增技术问题,依托资源、环境、生态、增

殖、加工和安全6大学科,基于虾夷扇贝高效增殖的生产全链

条,围绕碳汇扩增“生态、产量和安全”三个核心要素所需

要的关键技术开展系统性研究,并利用相关成果进行高质贝

类产品的认证、推广及市场拓展,以推动虾夷扇贝新生产模

式的建立,保障其高效、高质及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渔业产

/497/ 北黄海虾夷扇贝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业提供借鉴和实例。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2研究思路及技

术路线图1项目整体研究思路图2项目研究技术路线③技术的

创造性与先进性本技术成果以我国北黄海贝类主产区—獐子

岛海域主产的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围绕虾夷扇贝综合质量

提升技术问题,依托资源、环境、生态、增殖、加工和安全

6大学科,基于虾夷扇贝高效增殖的生产全链条,围绕碳汇扩

增“生态、产量和安全”三个核心要素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开

展系统性研究,并利用相关成果进行高质贝类产品的认证、

推广及市场拓展,以推动虾夷扇贝新生产模式的建立。本研

究聚焦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质量提升的三大核心要素,所建

立的浮游植物准确采样及营养评价技术、养殖环境模糊层次

风险评估技术以及敌害生物移除利用技术,提升并保障了贝

类的优质生境质量;建立的人工鱼礁构建及效果评估技术,确

保了受损生境的修复能力;建立的养殖生态容纳量评估技术

,保障了贝类产量的适宜性;构建的特征风险的全链条识别防

控技术,提升了安全风险主动防控能力。这些关键技术保障

了虾夷扇贝整体质量水平,且指标均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提

升了虾夷扇贝可持续发展能力。虾夷扇贝累计碳汇总量相当

于1804万颗大树的碳移除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2011-2

018年,连续8年,SGS对獐子岛产的虾夷扇贝碳标识产品进行

了碳汇量核算,其碳汇总量相当于2500万颗大树的碳移除量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成果大大提

/497/ 北黄海虾夷扇贝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升了该区域虾夷扇贝整体质量水平,获得了3个世界级的产品

认证或市场认可(1)獐子岛渔场获得通过海洋管理委员会

MSC可持续渔业标准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世界最严谨的可

持续渔业标准认证的渔场;(2)獐子岛虾夷扇贝获得瑞士S

GS集团碳标识食品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碳标识认证食品;(

3)獐子岛虾夷扇贝产品作为我国唯一代表顺利通过欧盟复

关现场审查,助力獐子岛产品开拓国际市场。⑤应用情况;项

目成果应用以来,累计推广面积120多万亩,截止到2016年生

产出各类虾夷扇贝产品逾20万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

过20亿元。

/498/ 2024年最新烟嘧磺隆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2024年最新烟嘧磺隆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创新药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药制造、其他农业
技术详情

  烟嘧磺隆

  是内吸性除草剂,可为杂草茎叶和根部吸收,随后在

植物体内传导,造成敏感植物生长停滞、茎叶褪绿、逐渐枯

死,一般情况下20-25天死亡,但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对某

些多年生杂草需较长的时间。在芽后4叶期以前施药药效好

,苗大时施药药效下降。该药具有芽前除草活性,但活性较

芽后低。

  2-(4,6-二甲氧基-2-嘧啶基氨基甲酰氨基磺酰基)-N

/498/ 2024年最新烟嘧磺隆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N-二甲基烟酰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3-(3-二甲

基氨基甲酰吡啶-2-基磺酰)脲

/499/ 农菁豆3号
农菁豆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大豆既是常规的粮食作物,又是附加值很高的经济

作物;既是主要的食品工业中优质蛋白质和脂肪的来源,又是

畜牧业、精细化工等行业的原料。所以世界上几乎所有大豆

生产国都努力发展大豆产业。在我国,大豆产业是开放最早

、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农业产业之一。我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尤其是东北大豆历史上曾远

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随着大豆进口量的不断攀升

,国产大豆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国内大豆产业受国际市场大豆

/499/ 农菁豆3号

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

地,面积最大、总产最多,且具有不逊于国外大豆主产区的优

良自然条件,其发展状况对全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与国外大豆生产国相比,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变动频繁

、生产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总产量长期不稳、品种更新

滞后、生产成本高、商品市场竞争力弱,这些问题极大的制

约了大豆生产的发展。因此,利用有限的大豆种植面积,提升

大豆的自身供给能力、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尤为重要。

所以作为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必须加速选育和推广高产优

质抗病大豆,促进大豆大面积均衡增产和品质再上台阶,显得

越来越紧迫和重要。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特点与存在的问

题,积极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收

获的大豆新品种,是解决大豆生产问题的重要环节,对振兴我

国大豆事业意义深远。按照上述育种目标,黑龙江省农业科

学院草业研究所育成了适于该区种植的高产、高油、抗病大

豆新品种农菁豆3号。农菁豆3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

研究所2003年以吉育47为母本,长农13为父本,经有性杂交,

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为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5-115厘米

,有分枝,紫花,尖叶,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黑褐色。

子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2.5克左右。

蛋白质含量39.26%,脂肪含量21.19%,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

3309.9公斤。接种鉴定抗灰斑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

育日数125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600℃左右。农菁豆3号

/499/ 农菁豆3号

聚合了高产、优质、多抗等性状于一身;株高适宜、茎秆粗

壮,抗倒伏能力极强,适应机械化收获;籽粒脂肪含量高、专

用性强;单株节数与每节荚数多,顶荚丰富,丰产性好。农菁

豆3号的选育推广应用能显著的提高大豆生产水平、综合生

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替代进口大豆、提高豆农收入和保

证国产大豆有效供给具有推动作用。

/500/ 冀航信娱乐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控平台
冀航信娱乐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控平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冀航信娱乐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控平台作为社会

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严控边界、纵深防

御、主动监测、全面审计”的安全策略,构建全程覆盖的安

全管理机制、全网防控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坚持“一体化

、自动化、智能化、规范化”的原则,升级、建设运维平台

,打造面向服务的高度集成、感知灵敏、智能高效的运维体

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坚持资源整合

服务实战,打通信息壁垒,充分将社会各方信息资源与治安业

/500/ 冀航信娱乐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控平台

务应用系统数据整合,把大数据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

的大引擎、培育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全面助推公安工作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从信息采集、数据汇

聚、条块串并等基础应用向全面展示、精准预测、智慧决策

等深度应用转变,为顶层设计、领导决策和一线民警执法执

勤提供实战保障。

/501/ 药用祁菊花品种提纯复壮和品种改良研究
药用祁菊花品种提纯复壮和品种改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原理:针对生产上药用祁菊花品种混杂和

退化严重,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基础的退化和感染病

毒的问题,综合运用了系统育种和组培脱毒生物技术相结合

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通过系统选种技术对优良株系优中选

优,提高了新品种的遗传变异水平和纯度,在此基础上进行

了茎尖脱毒和生物技术扩繁,增强了新品种的生长优势和综

合抗病能力,使新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同步改良和提高

。应用的前景:1.该研究成果直接为祁菊花生产提供了选

/501/ 药用祁菊花品种提纯复壮和品种改良研究

育的高产、抗病、品质优良的祁菊花新品系,由于新品系(

种)产量高,显著提高了药农的种植收益,同时抗病性好,

节省农药防治病虫害的生产成本,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由于新品系(种)的外观和内在品质良好,提高了该

药材的商品价值,所以,利用新品系(种)可增加我省品牌

祁菊花药材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该品种深受农民和企业喜

爱,新品种种苗供不应求,推广应用前景良好,将在河北省

及华北地区扩大推广。2.该研究为菊花药材及其它无性繁

殖的药材品种改良提供了新技术,也适用于其它菊花品种的

组培应用。提供国内科研单位应用。3.建立的祁菊花茎尖

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提供其它生产科研单位应用。

/502/ 板栗新品种—镇安1号
板栗新品种—镇安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树冠圆头形,树形呈多主枝自

然开心形,树势开张,自然分枝良好,结果母枝长26cm,总苞圆

形,针刺长2.3cm,每丛8~12根,平均每苞坚果2.5个,坚果大

,扁圆形,果皮红褐色,有光泽,种仁涩,皮易剥离。该品种嫁

接后第2年就可以挂果,平均单籽13.15g,坚果纵径2.72cm,横

径3.15cm,出籽率达35.3%,树冠投影产量为0.246ks/m,早

实、丰产。果实可溶性糖含量10.1%,蛋白质3.68%,脂肪1

.05%,维生素C376.5mg/kg,品质优良,抗病力强;栽培技术

/502/ 板栗新品种—镇安1号

要点:适宜山地栽培,不宜在偏碱性的土壤中栽植。在山地

建园时宜采用3mx4m的株行距,树形宜采用自然开心形,幼树

期可以间作豆类等低秆作物。花期喷施0.3%的硼肥可以减

少空篷率,注意适时采收,采后及时清园。适宜种植地区:陕

西商洛、汉中、安康和秦岭北坡的宝鸡、长安、周至、眉县

等地或同类地区。

/503/ 建立油菜细胞质类型特异PCR标记以及快速鉴定油菜细胞质类型的方法
建立油菜细胞质类型特异PCR标记以及快速鉴定油菜细胞质类型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立油菜细胞质类型目标基因特

异PCR标记的方法,以及利用建立的该油菜细胞质类型目标基

因特异PCR标记,用于快速鉴定油菜细胞质类型的用途。本发

明主要通过以已知细胞质类型油菜和待鉴定的油菜基因组D

NA为模板,用3对特异PCR引物,对已知Nap、Pol、Cam、Ogu和

改良Ogu细胞质类型油菜基因组DNA进行一步多重PCR扩增,以

及扩增产物的分析,建立了Nap、Pol、Cam、Ogu和改良Ogu细

胞质类型油菜一步多重PCR特异标记,根据这些特异分子标记

/503/ 建立油菜细胞质类型特异PCR标记以及快速鉴定油菜细胞质类型的方法

,可以快速鉴定出待测甘蓝型油菜的细胞质类型。用本发明

方法鉴定油菜细胞质类型,具有快速、简单、结果准确、成

本低廉、可重复性好的特点。

/504/ 超高产杂交水稻中试和应用
超高产杂交水稻中试和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我国杂交水稻号称已进入超高

产时代,但如何实现超高产,各方面从不同的方向做出了大量

的探索,但至今没有可靠的肯定的答案。众所周知,水稻籼粳

亚种间杂交,可大幅度增加杂种生物优势,但远缘杂交所造成

的困难尤其是杂种的结实率问题是难以克服的。老一代水稻

育种专家们曾经有一个梦想,通过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应用,实

现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的利用,实现超高产育种。但到

上世纪末,也只能是证明了三系法籼粳亚远缘杂交的道路不

/504/ 超高产杂交水稻中试和应用

通,因为遗传距离太远,对环境异常敏感,杂种的各种表现相

当不稳定。我们这一代人花了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野败型

粳三系的配套,有几个品种进入区试,但后来也没发现,由于

质核远缘的关系,杂种的抗逆性差,尤其表现为杂种结实率大

幅波动,无法应用于实际生产。于此同时我们发现两系法籼

粳交的途径大有前景,杂种的结实率经常稳定在90%左右,到

本项目立项时已经有组合参加省水稻联合鉴定,由于杂种的

粒型更接近粳稻,所以参加的是中粳联合鉴定。2、技术原理

及性能指标本项目的育种部分的技术路线是:两系法--籼粳

交--广亲和--超高产。后来的参试情况可以说明这一技术路

线有望解决水稻的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这一重大技术难题。

如果实现了这一目标,无疑为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和粮食安全

作出重大贡献。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面也以为学到了一些

皮毛,因此本项目另一条重要技术路径是研究水稻高产栽培

技术模式,以充分发挥品种的高产潜能,实现大田生产的超高

产,并促进优质米品种产业化的发展。所以在设定项目目标

时分别从育种、高产示范、产业化三个方面分别作为攻关途

径。育成一个杂交中籼组合进入中籼区域试验,增产10%以上

,三级食用米,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或连片种植100亩以上,验

收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或者育成一个杂交粳稻组合在省

区试中进入续试,产量达到显著增产,三级食用米以上,抗性

达中抗以上。或者育成一个杂交组合,品质达到省标二级优

质米以上,进入规模开发,产业化开发,成片种植1000亩以上

/504/ 超高产杂交水稻中试和应用

,成片100亩以上验收亩产达700公斤以上。三项技术指标是

平行的,完成其中一项即为达标。对照第三个技术指标,是高

标准的完成了任务的,籼稻组合荃优913,参加了2017年省中

籼区试。比对照增产7.58%,检测米质达到部颁二级食用米,

2018成片规模化种植1300亩,百亩成片收获亩产710.6公斤;

百亩高产示范专家组验收亩产756公斤;实现了优质米产业化

。申请发明专利二项,其中“一种杂交水稻制种方法”获国

家知识产权局认定和授权;另一项“一种水稻光温两用核不

育系的选育方法”,2015年6月3日申报,作为本项目的技术贮

备。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实现了水稻两系法籼粳交配

组,组合参试表现出超高产优势,尤其是在高肥力水平的地区

增产潜力越大。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两系法籼粳交组合应用

于生产。实现了水稻大粒性状在杂交组合中的应用,籼稻父

本千粒重36克,籼两系组合两优0835的千粒重30克,组合在省

中籼品比试验中表现为增产,普通食用米。形成了水稻超高

产栽培技术模式,核心内容是秧盘摆播、宽窄行栽培、主攻

有效穗,实现了杂交稻组合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以上,籼

粳交超高产组合850公斤以上。形成了企业加种粮大户的组

织模式,促进了优质米产业化的发展,为解决种粮大户所遇到

的困难探索了新途径。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

性开展杂交水稻繁殖、制种高产技术研究,深08S繁殖5.3亩

,平均亩产207.6公斤;两优0835制种19亩,平均亩产205公斤

/504/ 超高产杂交水稻中试和应用

。以上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了项目合同的要求。建立了

企业加种粮大户的组织模式,开发了“广籼特贡”品牌优质

米投放市场,2018年销售优质米60万公斤,企业直接效益120

万元。帮助企业注册了一项大米商标“德沁禾”已获国家商

标局初审通过,已经公示。目前,广德县种粮大户一千余家,

普遍经营困难,通过这一模式,正在为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

业找到产业化的出路。共发表相关的论文4篇,本单位三人晋

升为高级农艺师,培训农民技术人员30人。5、应用情况及存

在的问题两系法籼粳交组合在生育期方面不超亲,但在株高

方面有超亲现象,以至于我们近几年选出来的组合大多是以

深08S配组的,现在才知道深08S的抗高温能力差,造成了组合

在一些试验点结实率下降,品种参试全面受挫。我们甚至怀

疑是否是两系法籼粳交途径本身存在问题,但从亚两优1827

组合参加联合鉴定结果看,平均增产18.16%,6点6增,说明有

希望通过更换母本解决遇到的问题。目前我们引进的较先进

的母本有晶4155S、科S,自己也选育出了矮杆、高抗的两系

不育系。6、历年获奖情况无。

/505/ 富硒黑木耳产品开发试验示范
富硒黑木耳产品开发试验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简要来源与背景①来源:由广西农业厅立项下达

(桂农业发[2015]72号文件)。②背景:硒(se)是人体必

须的微量元素。富硒黑木耳具有清除自由基、抗炎、抗肿瘤

和抗脂质氧化作用,延长寿命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但

常规栽培的黑木耳初级产品干料有机硒含量普遍较低,因此

,通过黑木耳对外源无机硒的有效转化,提高其硒含量,从而

为我国贫硒地区人群提供经济、安全、方便的补硒食品,以

减小该人群因低硒摄入造成的有关疾病和健康的潜在威胁。

/505/ 富硒黑木耳产品开发试验示范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①出菇袋菌丝满袋从常规的55天缩短为

45天;催芽期间,耳芽形成较常规早7-10天;②菌丝浓白,粗壮

有力紧密;③较常规增产6-10%;④产品耳片较厚,质感、口感佳

;⑤产品硒含量符合广西富硒农产品(食用菌)类行业标准。

3、主要技术内容①通过试验筛选、优化黑木耳培养料并采用

有效的制备方法加入硒肥,使黑木耳菌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生理生化反应,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富集在子

实体内,进而提高黑木耳子实体中的有机硒含量,从而获得高

产、优质、富硒黑木耳产品。②通过“黑木耳开出耳口不同

工具效率对比试验”选择最佳开出耳口孔数,提高单棒产量

。③通过适当降低培养料含水量,减少菌棒养菌过程杂菌的侵

染,提高接种成功率。④本项目选择安全、可靠的有机硒作物

营养剂运用于黑木耳人工栽培,所得产品含硒量高,可有效满

足各类人群补硒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环保的优

质保健食品,同时生产成本较低,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产量

高,经济效益显著,可以推广应用并进行规模化生产。⑤本项

目筛选并优化的“一种富硒黑木耳培养料及其制备方法”属

自主创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法律状态:公开,实质审查

的生效,专利申请号:201510060501.3。4、创新要点①创新

培养料配方技术在传统配方基础上,首次使用有机硒肥作为

辅料添加到培养料中,可有效获得含硒量高的黑木耳产品,可

有效提高产品产量,并且生产成本较低,操作简便,有利于推

广应用并进行规模化生产。②控制培养料含水量技术。③菌棒

/505/ 富硒黑木耳产品开发试验示范

灭菌“无死角”技术。④接种实名制技术。⑤创新分层养菌技

术。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技术已相当成熟

,适用范围较广,无安全风险。6、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①应

用情况: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建立富硒黑木耳栽培试验示范

基地2个,三年总应用规模64.66万袋,辐射带动栽培面积227

.7万袋。期间共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836人次。

项目实施期间,通过筛选、优化黑木耳培养料并采用有效的

制备方法加入硒肥,使其产量、品质得到较大提升。产品硒

含量符合广西富硒农产品(食用菌)类行业标准,富硒黑木

耳价格是常规产品的2倍,且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极其显

著,社会效益明显,生态效益突出。②存在问题:极端高温与

连续大暴雨的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天气异常,对黑木耳

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采收期又遇连续中到大雨甚至暴雨,产品

晾晒有困难。持续极端高温和连续大暴雨,造成产量直接损

失超过20%。相对于水稻、蔬菜或其它产业而言,食用菌产业

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技术推广难度大;食用菌富硒产品开发

在灵川也才刚起步,任重道远。除农业科技人员要加强食用

菌相关技术开发外,政府部门也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食

用菌产业以及食用菌富硒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506/ “修水麻”提纯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修水麻”提纯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萱麻纺织工业要求单纤维支数在1800支以上才能纺

出高档麻织品.而″修水麻″由于品种混杂,单纤由2000支以

上降到84年的1640支;亩产由125公斤降为74公斤.针对以上

情况该课题采取混合选和单株选相结合,狠抓″三早、五快

″,改进管理,使单纤支数提高到2663.1支;亩产127公斤.技

术水平先进,经济效益显著,为修水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出

积极的贡献.

/507/ 抗疟药青蒿琥酯阿莫地喹双层片开发及产业化研究项目
抗疟药青蒿琥酯阿莫地喹双层片开发及产业化研究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青蒿琥酯阿莫地喹复方制剂室目前是最有效的抗疟

疾药物,其治疗疟疾的治愈率可达95%,且起效时间比单方制

剂要短。可显著提高治疗疟疾的疗效,限制耐药的传播。WH

O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ACT)作为一线抗疟用药

,它已被普遍认为是治疗恶性疟疾的最佳治疗方案。用于治

疗各种疟疾,尤其是治疗对其他抗疟药(如氯喹)产生耐药

的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也用于疟疾的急性发作,具有良好

的耐受性。将青蒿琥酯和阿莫地喹制成复方制剂,可减少联

/507/ 抗疟药青蒿琥酯阿莫地喹双层片开发及产业化研究项目

合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错服药物现象(尤其针对儿童),在不

改变药物原有活性的基础上,便于人们服用,同时减少剂量,

降低副作用。然而由于青蒿琥酯在酸性或者碱性条件下易于

水解,在现有的青蒿琥酯与阿莫地喹复方制剂制备的过程中

常发生副反应,从而导致复方制剂的不稳定,国外上市的复方

制剂采用双层片的剂型以解决制剂不稳定的问题,但由于青

蒿琥酯和阿莫地喹需分两层分别打片,制备工艺较复杂。我

公司开发的复方制剂既能解决稳定性的问题,又简化了工艺

,对配方和工艺进行优化,且该工艺已经在桂林南药成功实现

了产业化,2011年5月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获得国内新药证书

和生产批件。2012年7月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质量部分与有

效安全性部分双双通过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

/508/ 蔬菜种质资源征集保存、评价及创新
蔬菜种质资源征集保存、评价及创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我国拥有的蔬菜种质资源有限,而且开展蔬菜种质

资源研究的科研单位起步较晚,造成我国种质资源的原始创

新速度慢以及我国大量蔬菜种子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内

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共270万亩,产值10

8亿元,在种植业中约占农民收入的30%,但是80%的蔬菜品种

依赖进口。因此,我国蔬菜种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加我国

蔬菜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丰富多样性,发掘创制优异种质和

基因资源,为选育蔬菜新品种、提高蔬菜品种国有化提供物

/508/ 蔬菜种质资源征集保存、评价及创新

质和技术支撑。本项目立足本地区特色蔬菜和野生蔬菜种质

资源,进行征集、保存和评价,并引进吸收国内外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优异蔬菜种质资源,不仅可以丰富与互补我区种质资

源,而且还可以为我区蔬菜种质资源的创新和我区蔬菜品种

的国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项目执行期间,完成以下内容:

1.收集整理蔬菜资源材料收集根菜类、叶菜类、果菜类等蔬

菜种质材料,重点收集胡萝卜、大葱、辣椒、洋葱、番茄和

野生蔬菜等种质资源。2.鉴定评价资源材料园艺性状将收集

到的种子进行试种观察,并对园艺性状进行调查记录;对优良

蔬菜种质资源进行品质分析研究,分析主要营养成分、矿物

质含量等;对材料有针对性的进行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

的鉴定评价;对野生蔬菜进行保存、驯化和人工栽培尝试,分

析其营养成分和独特物质含量。3.保存利用种质资源材料将

鉴定过的材料进行低温保存,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

,与种子实体库一同形成种质资源数据库,并进行利用,同时

向社会共享。该项目的执行,丰富了国家和地区资源库的种

质资源,对我区蔬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意义重大。

并将研究成果形成数据库对高校、科研单位等广泛共享,大

大提升了科研资源的利用率、交流共享率和成果转化率。

/509/ 天然三倍体无核枇杷选种及其GISH鉴别
天然三倍体无核枇杷选种及其GISH鉴别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采用改良的去壁低渗法,筛选到“大五星“、“解

放钟“、“金丰“、“早钟6号“、“大房“及“房光“、

“龙泉1号“、“东湖早“、“香钟11号“、“森尾早生“

、“常白1号“和“白梨“等12个枇杷品种的天然三倍体突

变体46株。结合“早钟6号“、“特早熟“、“东湖早“、

“金丰”、“80-1“、“香钟11号“、“黄肉“、“大五星

“、“龙泉1号“、“地方土枇杷“、“泸州6号“、“77-

1“、“早红3号“等三倍体枇杷的核型数据、减数分裂中的

/509/ 天然三倍体无核枇杷选种及其GISH鉴别

染色体行为和GISH杂交,分析表明:天然三倍体枇杷起源于

2n雌配子即未减数的卵细胞与正常花粉的结合。此外,该项

目还对三倍体枇杷进行了RAPD标记的PCR反应体系、AFLP指

纹图谱构建、无核果实品质分析及枇杷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

数目与倍性相关性等研究。为天然三倍体的后续研究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510/ 油松景观林健康性维护与可持续经营研究
油松景观林健康性维护与可持续经营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该项目调查了西宁地区油松人工林和互助北山

、黄南坎布拉天然林生长现状和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摸清了

发生分布区域,确定出影响西宁油松人工林健康生长的主要

有害生物种类。2、开展了20个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油松当

年生长量的测定,分析了油松有害生物发生情况与土壤理化

性质、油松长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培肥地力、控制土壤盐

分和提升油松长势等经营措施。3、提取不同种源的油松基

因组进行了种质资源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本地种源

/510/ 油松景观林健康性维护与可持续经营研究

的长势优于外省。4、总结出油松景观林健康性维护综合措

施,编写了西宁地区油松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

/511/ 柑橘果实糖积累的分子生理机理研究
柑橘果实糖积累的分子生理机理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针对我国柑橘果实品质问题,在2002-2004

年期间从果实糖积累及运输生理学、栽培措施对糖积累的作

用机制、糖代谢关键酶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及调控等几方面

开展了柑橘果实糖积累的分子生理机理研究,明确了韧皮部

后糖运输既可以通过质外体也可以通过共质体实现,阐明了

完熟采收提高果实含糖量的生理机制及增施氮肥引起柑橘果

实品质下降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分析了果糖激酶在果实糖积

累中的作用,并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到柑橘转化酶、果糖激酶

/511/ 柑橘果实糖积累的分子生理机理研究

基因家族的多个成员,对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作了研究,构

建了果糖激酶反义表达载体,进行了遗传转化初步研究,从

生理及分子水平上探讨了果实蔗糖、己糖代谢机理,为调控

果实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512/ 云豆147
云豆14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程序育成【特征特性】属秋播型中熟大粒

型品种。全生育期190d,无限开花习性,幼苗分枝匍匐,株

高79.08cm,株型紧凑;分枝力强,平均分枝数3.64枝/株,

幼茎绿,成熟茎红绿色,叶色深绿。小叶叶形长圆,花色白

,荚质硬,荚形扁桶形,鲜荚绿黄色,成熟荚为浅褐色,种

皮白色,种脐黑色,子叶黄白色,粒形阔厚,单株11.4荚,

单荚1.93粒,百粒重127.38g,单株粒重23.68g,干籽粒淀

/512/ 云豆147

粉含量47.69%、粗蛋白含量26.21%;耐冻力强、耐旱中等。

【产量表现】云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475.5kg/hm2,比对

照种“8010”增产21.7%。大田生产实验3028-4812.5kg/hm

2,平均单产3920kg/hm2,增产率11.2-41.5%,2003-2005年

在昆明、曲靖、楚雄等地示范推广累计面积2.57×104

hm2。【利用价值】产鲜荚菜用、干籽粒食品加工及饲用。

【栽培要点】播期:最适期为10月5-15日,可适当早播;播

量:选择稀播,按中等肥力12000株/亩计算,据土肥力状况

作增减调整;播种规格:行距40-50cm,株距按播量调整,

选择开墒条播,墒宽视土壤墒情定;施肥:增施化学磷、钾

肥及农家肥,按普通过磷酸钙50kg/亩、硫酸钾10kg/亩计算

用量。作种肥或苗肥(在翻犁整地或在苗5台叶前点施于植

株基部)施用。中耕管理:现蕾期中耕1次,使土壤疏松,

有利根系发育,根瘤生长。开花期至鼓荚期灌水2次。延长

绿叶功能期,以增加着荚数量和粒重;病虫防治:严格控制

蚜虫和锈病。【适宜区域】适于云南省海拔1100-2400m秋播

,1800-3100m夏播的蚕豆产区,及近似生境的区域种植。

/513/ 湘丰棉5号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湘丰棉5号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湘丰棉5号棉花是经过多年培育出的一个高产优质

杂交棉新组合,200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1、特征特性湘丰棉5号属中熟偏早品种,生育期120d左

右。株高120cm左右,植株呈塔型。单株果枝数(20~23)盘

,叶片中等大小,叶绿色,叶功能期长,不早衰,后劲足。茎秆

较粗,直立,抗倒。棉铃苞叶大,铃卵圆形,吐絮张开度大,易

采摘。种子卵圆形,棕褐色,种子饱满,种皮较薄,发芽势强。

2、纤维品质皮棉手感柔软,花色洁白有丝光,杂质少。经农

/513/ 湘丰棉5号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业部棉花品质检测中心检测,两年平均2.5%跨长29.2mm,整齐

度84.9%,比强29.2CN/tex,马克隆值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

0.8,衣分41.1%,子指11.3g,衣指7.8g。3、抗病及抗逆性抗

枯萎病,耐黄萎病,耐渍,抗倒。该品种特征特性、纤维品质

、抗病虫、抗逆性可以公布。

/514/ 温度诱导对罗非鱼仔鱼雄性转化效果
温度诱导对罗非鱼仔鱼雄性转化效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我区罗非鱼养殖业的快速

发展,罗非鱼雄雌个体的生长差异大,雌鱼存在性成熟早,繁

殖周期短,生殖频繁容易造成养殖密度大,因此开展罗非鱼单

性育种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2014年1月,桂渔牧[2014

]52号文件下达的广西水产畜牧科技推广项目《温度诱导对

罗非鱼仔鱼雄性转化效果》(桂渔牧科201405214),承担单

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课题实施时间为201

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主要技

/514/ 温度诱导对罗非鱼仔鱼雄性转化效果

术原理温度诱导提高罗非鱼鱼苗的雄性率主要机理是一定的

温度诱导孵化破坏了罗非鱼性腺在性别分化的正常发育过程

,通过提高孵化环境的温度促使吉富罗非鱼芳香化酶的mRNA

表达量降低,从而导致雌二醇的分泌量减少,促使性腺向雄性

转化。2.性能指标建立了温度诱导提高吉富罗非鱼受精卵雄

性率的技术流程1套;分析了温度诱导对吉富罗非鱼仔鱼生长

速度、存活率和畸形率的影响;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

术论文1篇(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创新性本项目在

国内开展温度诱导对吉富罗非鱼幼苗性反转的影响研究,集

成了1套罗非鱼新的物理转性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技

术成果的第三方评价情况温度诱导对吉富罗非鱼雄性率转换

效果已经过本院组织的专家组的现场查定,情况属实在国内

首次制定了吉富罗非鱼抗病性能的评价体系;(四)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通过实施本项目,建立了温度诱

导提高吉富罗非鱼受精卵雄性率的技术流程1套;完成了温度

诱导对吉富罗非鱼仔鱼生长速度、存活率和畸形率的影响,

通过诱导后的仔鱼雄性率达95%以上;技术上不使用国家明令

违禁药物,对养殖环境无任何影响。(五)应用情况及存在

的问题。虽然本项目开展了温度诱导提高吉富罗非鱼鱼苗雄

性率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由于温度调控罗非

鱼性别研究开展得较晚,目前仍没有完全清楚其分子机制。

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

题:首先是不同品种罗非鱼对温度决定性别敏感期及关键温

/514/ 温度诱导对罗非鱼仔鱼雄性转化效果

度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其次是高温度诱导对罗非鱼的生长

速度、繁殖力、肉品质及繁殖后代的性别比率是否有影响;

再者是在亲鱼配对时如何大量收集到处于温度敏感期的受精

卵是提高雄性率的关键。

/515/ 菠萝蜜新品种引种试验与示范
菠萝蜜新品种引种试验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菠萝蜜新品种引种试验与示范》是玉林市科学技

术局下达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编号:玉市

科攻20173018),由玉林市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承担,实施期

限自2017年8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菠萝蜜又称木菠萝、

树菠萝,为桑科木菠萝属典型的热带果树,享有“热带水果皇

后”、“齿留香”的美称。目前在海南、广东、广西、台湾

、福建和云南西双版纳以及四川南部的热带、南亚热带地区

均有种植。菠萝蜜果实味甜而香气浓郁,含有丰富的糖和蛋

/515/ 菠萝蜜新品种引种试验与示范

白质等,营养价值高。果实除生食外,还可制作糕点、果脯、

脆片、饮料等,未成熟果可作各种菜肴的配料;种子富含淀粉

,煮后味如板栗,可作为粮食的补充;果皮、果腱等废弃物可

直接作为或粗加工成饲料;菠萝蜜树体木质细密、色泽鲜黄

、纹理美观,是优质木材。玉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属桂东南丘陵区,是菠萝蜜适宜种植区域。进行菠萝蜜新品

种引种试验与示范对推动玉林市菠萝蜜产业发展,加快特色

水果产业发展和调整品种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非

常有必要的。项目通过引进菠萝蜜新品种种植试验示范,鉴

定菠萝蜜新品种各优异性状和栽培推广适应性,摸清其栽培

特征特性,总结出一套保证果品优质的菠萝蜜新品种高产高

效栽培技术,为菠萝蜜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示范栽

培面积86亩,其中种植菠萝蜜新品种“泰蜜12号”、“泰国

真红”和“四季菠萝蜜”共83亩,鉴定菠萝蜜新品种各优异

性状和栽培推广适应性,摸清其栽培特征特性,总结出一套保

证果品优质的菠萝蜜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技术指标全

部完成,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表现在:1、筛选出适合玉林

本地栽培的优良菠萝蜜新品种“泰蜜12号”、“泰国真红”

和“四季菠萝蜜”,这些菠萝蜜新品种比本地传统品种树势

强,生长快,早结丰产性好,抗性较强,果肉风味佳,市场竞争

力强;2、总结出1套适合本地栽培的菠萝蜜新品种栽培技术

《玉林市菠萝蜜栽培技术》。通过项目实施,集成创新了菠

萝蜜优质新品种引进,菠萝蜜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

/515/ 菠萝蜜新品种引种试验与示范

引进的菠萝蜜优质新品种适合玉林市种植,与国内同类产品

比较,具有投入产出比高,效益好的优势。项目完成后对菠萝

蜜行业技术进步、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较强;成果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较强

,市场前景广阔。

/516/ 小麦棉花两熟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体系研究
小麦棉花两熟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体系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根据黄淮棉区麦棉两熟生产现状及生态条件,围绕

亩产小麦350和400kg,皮棉90kg和100-120kg产量目标开展系

统研究.创新研制了改良四二式,比常规四二式小麦增10.2,

皮棉增11.4,比常规三二式增产小麦22.7;在理论上创新明确

了距小麦边行30CM处为麦棉争水矛盾临界点和适宜间距与覆

膜小麦膜下CO2浓度日变化规律呈逐渐上升,直线下降和动态

平衡三个时段;系统研究了一膜两用新技术,明确了覆膜小麦

的生态效应和生物效应.以"改良四二式"和&quo

/516/ 小麦棉花两熟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体系研究

t;一膜两用"为新技术内容,组装了综合技术新体系,并

示范推广18.5万亩,平均亩产小麦333.9kg(12万亩超350kg)

皮棉92.5kg,比前三年增产小麦36.9,皮棉46.9,获得显著经

济效益.其中205亩高产田实现亩产小麦402.2kg,皮棉115.5

kg.

/517/ 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漯麦9号的选育与应用
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漯麦9号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课题组根据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上

对品种的新要求,确立了培育高产、多抗、广适、优质的育

种目标,该项目利用灰色评判和聚类分析理论,选用抗倒性强

,高产潜力大的周麦13和根系活力强,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好

百农64做亲本,这两个亲本遗传背景优良、优缺点互补性强

,杂交之后,着重进行苗期形态与抗寒性、矮秆与抗倒性、分

蘖数与成穗数、大穗与结实性、大粒与饱满度的选择,经过

多年定向选择,于2005年育成了高产、多抗、广适的国审小

/517/ 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漯麦9号的选育与应用

麦新品种漯麦9号。2008年先后通过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

定(豫审麦2008009)和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国审麦20

08007),2010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CNA20060444.9),201

0年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0GB2D000275)支持

,2011年荣获“漯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证书号

:2011004)。项目成果发表论文7篇。漯麦9号的优势主要

表现在:1、高产稳产广适:漯麦9号从2005-2008年连续3年

参加6组80点次国家和河南省试验,平均亩产532.6kg,较对照

增产6.03%,最高产达699.8kg。在3年80个点次的试验中,有

65个点次增产,增产点率达81.3%,其中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

冬麦区南片生产试验,13点汇总,13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

均亩产537.8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7.2%,居参试品种的第一

位。漯麦9号不但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2007年6月4日河南

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漯河市农科院在焦作孟州市种植

的漯麦9号(漯9908)小麦品种百亩方的产量进行了现场实

打验收,实收实打产量659.1公斤/亩;2011年6月8日河南省科

技厅组织我省有关单位的专家成立验收组,对漯河市农业科

学院设在孟州市的漯麦9号的千亩高产示范方进行现场验收

,测产区实际亩产650.7kg,创造了大面积高产的记录,丰产性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株型好,抗倒伏能力强:目前倒伏是

困扰小麦高产、影响机械化收割的主要因素之一,漯麦9号茎

秆粗壮,抗倒能力强。2006-2007年小麦生长后期,黄淮南片

大面积风雨天气,生产上小麦大面积倒伏,黄淮南片区域试验

/517/ 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漯麦9号的选育与应用

倒伏严重。漯麦9号参加区域试验与同组参试的品种相比,漯

麦9号倒伏点最少,倒伏程度最轻,倒伏面积最小,对产量影响

不大。而其它参试品种倒伏点率在26-84%之间,倒伏程度3-

5级,倒伏面积38-82%之间,对产量影响大。3、苗期发育稳健

,抗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高温、抗干热风:经三年

5省鉴定,漯麦9号苗期抗寒性突出,没有发生冬季严寒冻死现

象,特别是2007年冬季的特大暴风雪灾袭击了河南、安徽、

江苏等地,但是漯麦9号仍然没有发生苗期冻害。漯麦9号的

根系活力较强,旗叶短宽上举,冠层结构优良,株行间通风透

光性好,灌浆速度快,中后期植株衰老慢,源库流协调,具有较

强的光合生产、转运能力,耐后期高温,抗干热风能力强。活

棵成熟,落黄好。从3年的灌浆速度测定平均值前期漯麦9号

与新麦18基本相当,在扬花后19-22d开始,漯麦9号千粒日增

重比新麦18明显加快,说明后期高温对漯麦9号的影响较小,

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保证了千粒重的稳定,为超高产

、稳产、广适奠定坚实基础。漯麦9号通过审定后,在国家农

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下,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制

定了漯麦9号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在河南、安徽、江苏等省

大面积推广应用,项目执行期间,累计推广应用2247万亩,新

增粮食35390.25万kg,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7858.55万元。

/518/ 木瓜功能成分提取及果酒果醋果脯加工技术研究
木瓜功能成分提取及果酒果醋果脯加工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鉴定情况: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在木

瓜成分分析、木瓜微粉和木瓜酒降酸方面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主要特征:木瓜为蔷薇科木瓜属植物,遍布陕西、山东、

安徽、湖北、江西、云南、贵州等省区。传统中医认为木瓜

有“舒筋活络、健脾开胃、舒肝止痛”的药理作用。木瓜富

含多种氨基酸及营养元素,并含有黄酮、齐墩果酸等多种活

性物质,具有抗肿瘤、保肝护肝、降血脂、降血糖、抑制变

态反应等功效。木瓜功能成分提取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技术研

/518/ 木瓜功能成分提取及果酒果醋果脯加工技术研究

究对将丰富的木瓜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山区农民脱

贫解困和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技术要点

:1、木瓜成分分析表明其物质组成丰富,丰富的物质共同

构成了光皮木瓜的风味与生理作用,科学采收木瓜能够更好

的发挥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证明光皮木瓜可以与传统的

皱皮木瓜相媲美。2、采用微波、超声波提取木瓜中齐墩果

酸,以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齐墩果酸;木瓜黄酮和木瓜多

糖提取技术。3、采用热风干燥、热风/微波组合干燥对木瓜

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研究,为提高木瓜饮片的品质提供参考,

并建立了干燥的数学模型。将木瓜进行超微粉碎后,以木瓜

粗粉为对照,研究其微粉的粒径分布、休止角、持水力、持

油力、膨胀力及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清除DPPH能力、清除亚

硝基能力和还原能力的差异,首次用木瓜微粉对胆酸钠、C

u2+、Pb2+、Cd2+、Hg2+吸附进行了研究。4、对木瓜酒的实

际生产进行指导。5、制定木瓜干酒酿酒技术规范;研究了

木瓜果醋和果醋饮料加工生产工艺、配方和产品标准;研究

了木瓜果脯加工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相关产品达到国家有

关标准。对外合作形式及意向:技术转让

/519/ 防滑和透气抑菌功能增强的医用垫
防滑和透气抑菌功能增强的医用垫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技术详情

  一种一次性医用垫,医用垫本体四边缘设有外端具

有松紧带的边缘固定部;医用垫本体端部设有弹力绳;医用垫

本体正面设有第一、第二、第三导流凹槽,第一导流凹槽连

接第一导流通道,第一导流通道另一端连接第二导流通道,第

二导流通道另一端连接导流液袋;医用垫本体背面设有螺旋

状纤维凸起层;医用垫本体从正面到背面共设有六层,依次为

干爽网面层、吸水麻层、碳纤维层、抗菌层、复合无纺布层

以及防水透气层,边缘固定部从正面到背面共设有三层,依次

/519/ 防滑和透气抑菌功能增强的医用垫

为吸水麻层、复合无纺布层以及防水透气层。本实用新型能

防止污染病床和病房地面,进而能避免发生二次交叉感染,且

固定效果好。一种防滑型医用垫,包括坐垫,所述坐垫顶部的

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凹槽,所述坐垫的一端设置有靠垫,所述靠

垫的顶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靠背区,所述靠背区的顶部均匀

设置有防滑凸柱和透气孔,所述靠垫顶部的边缘处设置有U字

型密封卡槽,所述坐垫和靠垫的底部皆设置有防滑条纹,所述

坐垫通过连接布与靠垫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装置具有防滑

功能和透气抑菌功能,医用垫底部凹陷处用于放置患者的臀

部,保证患者臀部血液流通,而且凹陷处设有透气孔,保证患

者干燥舒适,背部还设有防滑凸柱,即防滑又对背部进行按摩

,且医用垫内部设置的抑菌层对细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不用

时可折叠收纳,节省空间。

/520/ 杂交枸树繁育营造技术研究与开发
杂交枸树繁育营造技术研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解决了杂交枸树快速繁殖的难

题;初步构建了杂交枸树再生系统,为基因转导提供了可靠保

证;主要进行植物分子育种及抗逆性分子机理研究,专门用于

克隆DREB基因的酵母单杂交系统;进行速生丰产林建设,推广

种植基地3万亩。

/521/ 提高红富士苹果外观商品质量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研究
提高红富士苹果外观商品质量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针对当前果业生产实际,围绕全面提高红富

士苹果外观商品质量,研究出了“提高红富士苹果外观商品

质量”的“综合配套技术”,确定“每施有机肥5000~6000

kg,配方施用N、P、K肥,套袋前喷3~4次钙肥补钙,合理修剪

,亩枝量控制在7~9万条,正确选择和使用农药,选择优质纸

袋,并正确操作套袋技术,适时套袋、解袋”的技术模式。根

据2001年10月11日专家研究结果,平均亩产量达2660kg,优质

果率达到84%,比对照园提高49%,每个纸袋增加纯收入0.247

/521/ 提高红富士苹果外观商品质量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研究

元,平均每亩增加果品纯收入1974.4元,项目已获经济效益8

283.5万元。

/522/ 早熟、高产、优质、耐密玉米新品种东农254的选育与推广
早熟、高产、优质、耐密玉米新品种东农254的选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为破解品种瓶颈,满足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对早熟、

耐密、抗倒、脱水快、适合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的需求,东

北农业大学在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下,从影响

收获期含水量的重要性状籽粒脱水速率QTL定位和分子标记

辅助育种技术建立,CIMMYT热带极早熟玉米群体的利用、高

密度选择、常规与分子相结合定向精确育种技术的创建,早

熟、耐密、脱水快、淀粉含量高、适合机械化收获玉米种质

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方面进行

/522/ 早熟、高产、优质、耐密玉米新品种东农254的选育与推广

技术攻关,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掘2个控制玉米籽粒脱水速

率主效QTL,开发2个实用分子标记,首次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

择体系,对快速脱水育种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构建

含有热带血缘的早熟Lancaster种质,建立了多项技术相结合

的玉米定向精确育种新方法,进而选育出脱水快、高淀粉、

抗性强、耐密玉米新自交系“东65003”,既创新了在北方早

熟区利用热带种质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新方法,又丰富了早

熟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完善了Lancaster&#

215;Reid杂种优势模式,联合测试育成玉米新品种“东农25

4”,具有机收籽粒含水量低、淀粉含量高、产量高和耐密等

特点;创新配套栽培技术,契合了国家供给侧改革和玉米产业

发展需求,破解了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的品种瓶颈。发表

相关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1篇;主编著作1部;获得植物

新品种权1项。2017-2019年“东农254”累计推广1442.5万

亩,增加经济效益206421.9万元,被黑龙江省确定为第三积温

带主导品种,在黑龙江省连续三年位居国内自育品种第一位

,并推广到吉林、内蒙、山西和甘肃四个省区。以国家玉米

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为组长的专家组及中国工程院戴

景瑞院士对该成果进行评价,认为成果系统性强、创新性突

出、技术难度大、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整体达到国内外同类

研究领先水平。

/523/ 宁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研究
宁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

键时期,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仍大有发展空间。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一定

意义上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如何

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其关键在增强农业技

术创新能力的同时,更要增强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

实生产力的能力。目前宁夏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较低,发展

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此形势

/523/ 宁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研究

下,如何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索

出适合我区区情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途径,促进农业科技成

果转化与产业化,对促进宁夏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发

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设创新

型宁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针对目前宁夏农业科

技发展中存在的成果转化难的短板问题,运用问卷调查、统

计分析等方法对宁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制约

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课题研究成果可为完善宁夏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2.课题研究运用典

型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宁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典

型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出了若干可供推广应用的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课题研究成果对推动宁夏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工作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3.课题

研究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典型模式经

验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宁夏的区情实际,提出了加快宁

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现实途径及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课题研究成果对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等相关部门单位的科

技管理决策具有积极的决策参考价值。总之,本课题圆满完

成了计划任务书要求的各项目标任务,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积

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而且为相关部门和企业领导

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对加快推进宁夏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推广,促进我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题完成情况:1、课题研究报告:《

/523/ 宁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研究

宁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研究》2、学术论文2篇:《宁夏

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析——以宁夏涉农科研单位为例》

/524/ 水蜜桃良种引进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水蜜桃良种引进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课题属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C

10011,项目名称:水蜜桃良种引进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

究与示范。引进农学领域国外技术并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

一整套适合本地的水蜜桃新品种及相应配套栽培技术。项目

指标:1、确立3个抗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适宜当地栽

培并有高较高推广价值的新品种,建立新品种示范点5个。

推广品种果品质量要求:单果重200~250g、果型美观、色

泽艳丽、外观品质优于玉露且较玉露耐贮运,可溶性固形物

/524/ 水蜜桃良种引进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含量13%。2、试验并总结出适合于本市特点的日本水蜜桃高

品质栽培技术并进行推广。3、研制2~3种适合于不同桃品

种使用的专用袋并加以推广。4、开展有性杂交育种,选育

具有当地和日本水蜜桃品种优良特性的新品种。5、发表学

术论文2~3篇。课题组引进白麗等品种无论从果实大小,还

是内在品质与对照的玉露、湖景蜜露、白凤桃相比都有较明

显的优势。桃轻修剪栽培技术、改进施肥技术、花果管理、

专用袋应用等高品质栽培技术的应用,使水蜜桃外观色泽和

内在品质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达到了生产优质果品的目的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指标进行操作,已完成项

目合同中的指标要求。经鉴定委员会鉴定,一致认为该项目

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研究确定的根据不同品种

采用不同材质专用袋、制定了高品质栽培技术体系在一定的

创造性和先进性。课题组从成熟期、果实品质、丰产性、抗

病性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后,确定早台蜜、Akatsuki、大玉白

凤、新玉、白丽5个推广品种,满足了我市水蜜桃发展过程

中对品种的需求。桃轻修剪栽培技术的应用,水蜜桃专用袋

的使用,施肥方法的改进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为生产

优质果品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此成果的推广,对于促进我

市水蜜桃产业健康、持续、稳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果品的需求量不断加大

,本成果为生产优质果品提供了种质资源和技术保障,可浙

江、江苏、福建、上海等南方桃产区应用。就奉化市而言,

/524/ 水蜜桃良种引进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结合本市低产桃园改造、万亩水蜜桃基地建设等项目开展成

果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525/ 玉米杂交种——辽单34号
玉米杂交种——辽单34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时间:2001年通过辽宁省审定。品种来源:1

995年以辽1708为母本,多黄29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特征特

性:生育期115天,属中熟品种。株高278cm,穗位107cm,穗行

数18行,株型半紧凑,籽粒黄色,马齿形,百粒重26.7g,出籽率

86.9%。总淀粉68.58%,粗蛋白质9.0%,粗脂肪4.79%,赖氨酸

0.36%,容重771g/升。接种鉴定大小斑病0级,丝黑穗病4.1

%,无黑粉病、青枯病。产量表现:1998~1999年两年省区试

平均亩产620.3kg,比对照本育9号增产7.6%;2000年省生产试

/525/ 玉米杂交种——辽单34号

验平均亩产580.5kg,比对照本育9号增产14.7%。栽培要点:

可在坡岗地及中等肥力地块种植,每亩施优质农肥2000~30

00kg做底肥,氮、磷、钾复合肥10~15kg做种肥,大喇叭口期

追施尿素25~30kg。种植形式可采用清种、大垅双行、比空

栽培或与小麦套种,亦可做小麦下茬。清种种植密度3300株

/亩。抗倒性一般,注意防治玉米螟。适宜地区:适宜辽宁

东部山区、吉林中北部、黑龙江南部。

/526/ 北方石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北方石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来源于山东省农业重大

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北方石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本项

目针对当前石榴产业存在的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差、裂果

严重、产量低、易受冻害和栽培管理粗放等主要问题,根据

“重点突破、兼顾其他、整体提升、集成创新”的研究思路

,拟通过筛选适宜山东地区栽培的高产抗冻优良品种,研究土

肥水管理、套袋和钙肥处理防裂果、抗寒栽培等增产高效技

术体系,建立北方石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产量,提

/526/ 北方石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升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期为石榴优质丰产提供技术支撑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通过对主要石榴品种(系)

果实性状和抗寒能力的评价,筛选出适宜北方地区种植的品

种2个,选育出抗寒、抗裂果、品质佳、丰产性强的新品系4

个。(2)研究提出了石榴土肥水管理、防裂果、抗寒栽培

3项关键技术措施。(3)集成建立了石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

体系。(4)在泰安宁阳、枣庄、淄博淄川等地建立示范园

130亩。(5)在《核农学报》、《果树学报》和《山东农业

科学》等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8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编

著图书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3、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筛选适宜北方山东地区种植的

高产抗寒优良品种(系)。(2)研究土肥水管理、套袋和

喷施钙肥防裂果、抗寒栽培等技术,建立土肥水管理、套袋

和钙肥处理防裂果、抗寒栽培技术体系。(3)集成创新石

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通过提高石榴产量质量,增加市场

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4、应用情况本项目的实施丰富了我

国石榴种质资源,建立的石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能大大提高

果实品质,增加商品果率,对促进我国石榴产业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以石榴产量1500kg/亩计算,新品种按照市场价

16元/kg计算,每亩年获经济效益2.4万元。本项目建立示范

园130亩,可年获经济效益312万元。后期继续示范推广,将获

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通过技术

培训和发放资料等形式对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在

/526/ 北方石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保障石榴安全越冬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果农的积极性,实现省

力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栽培,生产出高档商品果,促进石榴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

/527/ 食叶害虫天敌胡蜂资源发掘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食叶害虫天敌胡蜂资源发掘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胡蜂是一种广谱性的捕食性昆虫,在昆虫社会群体

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天敌昆虫。项

目2016年获得立项,项目编号:桂科AB16380094。项目在详

细调查弄清广西胡蜂亚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的

基础上,根据13种胡蜂亚科昆虫的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学特

性,筛选出最适合生物防治的蜂种。项目研究出一套家蟋蟀

、东亚飞蝗、大蜡螟等3种饲料昆虫的循环养殖技术模式。

项目研究出一种家蟋蟀、东亚飞蝗、大蜡螟等3种饲料昆虫

/527/ 食叶害虫天敌胡蜂资源发掘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饲喂黄纹大胡蜂、墨胸胡蜂、黑盾胡蜂、大胡蜂等4种的技

术。目总结出黑盾胡蜂、大胡蜂、平唇原胡蜂等3种胡蜂的

全人工胡蜂养殖技术工艺。项目总结出一套利用黄纹大胡蜂

、墨胸胡蜂、黑盾胡蜂等3种胡蜂配合释放防治桉树害虫的

技术。项目繁殖胡蜂初级蜂群1200巢,通过野训、并群后得

标准蜂群503群。项目在东兴马路镇建立肉桂害虫防治示范

林3000亩;柳州雒容桉树尺蛾防治示范220亩,防治效果92.3

1%。利用胡蜂防治害虫,替代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

环境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林木保

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固碳

制氧(碳汇)等生态功能。胡蜂产业还可用于林下经济和扶

贫,为缺乏产业的山区提供一条致富的途径,同时带动大量的

闲置劳动力就业。胡蜂能防治菜青虫、油桐尺蛾、大造桥虫

、油茶小卷蛾、蝗虫等农林害虫60种以上,由于我国的胡蜂

种类多,分布广,生物学特性多样,利用胡蜂防治害虫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528/ 一种安全型超声纯化黄马酊刀
一种安全型超声纯化黄马酊刀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技术详情

  黄马酊,是一种采用黄连、马钱子等中药用白酒泡

制而成的创面外用液剂类药物,在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临床

实践中获得较好疗效。现有的“超声纯化黄马酊刀”存在喷

射流经创面反射后极易喷溅至周围环境及操作员身上,容易

导致创面细菌扩散、污染周围环境,增加院内感染机会等缺

陷。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成果公开了一种安全型超声纯化黄

马酊刀,包括超声水刀清创仪,还包括黄马酊容器和导管,所

述导管一端连通设置在黄马酊容器下方,另一端和所述超声

/528/ 一种安全型超声纯化黄马酊刀

水刀清创仪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导管中,还设置有精密过滤器

;本成果具有能够减缓交叉感染概率,提高施药卫生安全性,

能够减缓使用时负压对过滤的影响,提高其使用过滤效果,提

高病人在施药时的安全性等优点。本成果公开了一种安全型

超声纯化黄马酊刀。技术原理:超声水刀清创仪的清创手柄

喷头上设置有一个整体呈喇叭状的防喷溅罩,所述清创手柄

喷头前端出口处位于防喷溅罩内部小直径端中心位置。性能

指标:操作中的喷溅液及喷射物大部分将被“防喷溅罩”遮

挡,从而防止了创面细菌扩散、污染周围环境,预防喷射污染

对操作员可能造成的医疗危害。本成果具有能够减缓“超声

纯化黄马酊刀”交叉感染概率,提高施药卫生安全性,能够减

缓使用时负压对过滤的影响,提高其使用过滤效果,提高病人

在施药时的安全性等优点。本成果技术成熟,安全性能好,涉

及一种创面医疗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安全型超声纯化黄马

酊刀。该项目在国内属于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性溃

疡、褥疮、术后伤口不愈等难治性溃疡。在重庆市中医院内

分泌科开展该项治疗技术,减缓“超声纯化黄马酊刀”交叉

感染概率,提高施药卫生安全性,治愈数百例糖尿病足溃疡。

未发现不良反应及重大风险。

/529/ 优异茶树品种快速选育技术规程
优异茶树品种快速选育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2008年1~12月,由广西桂林

茶叶科学研究所承担广西农业厅下达的广西农业重点科技计

划项目“茶树良种快速选育新技术研究”,合同编号NK2008

24;2010年1月~2012年12月,由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

广西师范大学、美国ARTSPACE公司、广西优异茶树品研究院

共同承担“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中的国际合

作项目“广西亚热带茶树特异茶树资源的快速鉴定与选育新

技术研究”,合同编号:10100019-13,2013年获得自治区质

/529/ 优异茶树品种快速选育技术规程

量技术监督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下达2013年第十六批广

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立项,文件编号

:桂质监函〔2013〕585号。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茶树

育种过程种对主要性状数据如植株性状、芽叶性状、物候期

、内含成分、适制性、新梢轮次、抗逆性(叶片结构解剖特

性)等参数达到或超过国家制定的标准参数才能作为本标准

的参数。在育种初期集成采用微量生化检测法、叶片结构解

剖,结合形态鉴定技术等进行快速鉴定,缩短育种时间。3、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比国内现有同类技术可缩短6~10

年时间,对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有着重要意义。4、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成果技术成熟,可

在广西区内外推广应用,适用于茶树优异新品种的快速选育

与繁育,技术安全可靠,无污染。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茶树新品种选育工作中广泛应用,实施一年选育出850多

份优异资源。6、历年获奖情况:无7、成果简介要向社会公

开:茶树属多年生作物,育种周期长,常规育种从种质资源的

选定、单株选择、无性繁殖、品比试验到区域试验约需15-

20年,年限太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受环境

因素影响较大,是当今茶树品种选育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本

标准在育种初期集成采用微量生化检测法、叶片结构解剖,

结合形态鉴定技术等,不受环境影响,对育种材料进行物候期

、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进行快速而准确可靠的早期鉴定

,及时择优汰劣,提高选择效果。

/530/ 四川优良梨品种——金花梨
四川优良梨品种——金花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531/ 寒地名优花卉品种引种、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寒地名优花卉品种引种、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通过引进国外名优草本花卉、鲜切花品种,

结合我省寒地气候特点,在完成引种驯化的基础上,利用生物

技术手段建立引进名优品种的无性繁育体系,筛选出小丽花

、丰花月季、欧洲报春花、彩色马蹄莲、切花百合等优良品

种,并形成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实现了优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

。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小丽花微繁殖技术,以茎段为

外植体,在MS+BA2mg/L+NAA0.05mg/L培养基上分化不定芽,在

MS+BA1.0mg/L+NAA0.05mg/L+糖20g/L培养基上增殖,1/2MS+

/531/ 寒地名优花卉品种引种、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NAA1.0mg/L+IBA1.0mg/L培养基上生根;确定小丽花无菌苗移

栽驯化的模式为:选用新的珍珠岩作为栽培基质,其成活率

可达85%~90%。(2)月季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2

.0mg/L+NAA0.05mg/L+30g/L蔗糖,芽的平均增殖率达到1.7;

最佳的生根培养基是:MS+NAA0.05mg/L+30g/L蔗糖。(3)

欧报春组培繁殖以腋芽为外植体,用0.1%氯化汞消毒8~10m

in(或10%次氯酸钠消毒25-30min),诱导及分化培养基为M

S+NAA0.05+BA2.0,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1.0。(4)彩色

马中蹄莲的组织培养试验得出:用MS+6BA2+NAA0.5培养基诱

导不同马蹄莲品种的愈伤组织和芽的分化。生根培养基中加

入IBA-Na对二次根系的发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同时提

高壮苗率。(5)建立了百合直接分化再生系统:以鳞茎为

外植体,在MS+6-BA0.5mg/L+KT0.1mg/L+NAA1.0mg/L培养

基上直接分化不定芽,在MS+IBA0.5mg/L培养基上生根。

/532/ 大雁人工饲养综合配套技术转化与示范
大雁人工饲养综合配套技术转化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大雁是我国近年才兴起的养殖新产品,还没有像其

他经济动物一样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雁类养殖业,目前国

内饲养存栏数量不多。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过度的猎捕,

野生雁类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研究大雁的生活习性和生物

学特点,探索其对人工配制日粮的适应程度,确定大雁的营养

需要和饲养标准,解决大雁生产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促进大

雁养殖业健康发展必由之路。为此,我院提出了《大雁人工

饲养综合配套技术转化与示范》这一研究课题,并得到了省

/532/ 大雁人工饲养综合配套技术转化与示范

科技厅的大力支持。2015—2017年中,在省科技厅和市科技

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白城市畜牧

科学研究院的大力配合下,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工作

,现已全面完成了课题预定的各项试验研究任务。本项目从

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气候、饲料资源和大雁养

殖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建设大雁高效养殖成果转化示范

基地和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面向大雁养殖生产第一线转化

示范《大雁人工饲养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开发的大雁舍

饲饲养管理技术、大雁养殖专用饲料配方、大雁疾病防治技

术,建设80000只规模的大雁人工饲养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提高大雁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大雁养殖业技术

进步和产业发展。

/533/ 清华斯维尔安装算量TH-3DM2006
清华斯维尔安装算量TH-3DM200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清华斯维尔安装算量3DM2006是运行在AutoCAD平台

上的设备安装算量软件,软件符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

价规范》(GB50500-2003)标准,是国内首创的基于AutoC

AD平台的三维设备算量软件。软件支持清单算量、定额算量

两种方式,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真实的三维建模,生

成的模型符合工程实际,算量准确,计算过程透明,并可以

灵活的设定计算规则,可以对工程的局部进行工程量统计,

并配合以强大的检查机制,确保计算结果准确无误。软件特

/533/ 清华斯维尔安装算量TH-3DM2006

点:1、清单和定额一图两用;2、三维建模,准确无误;3

、局部统计,灵活方便。软件主要功能模块:1、工程管理

集中管理整个工程的算量信息。2、底图导入导入已有的电

子图档并作一定的处理,以便于根据现有的底图快速完成建

模过程。3、构件布置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设备专业构件布置

功能,按照专业划分为空调系统、采暖、给排消防三个功能

模块。4、做法定义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定义相应的做法,

也可以从已有的工程中导入做法。5、构件编辑构件的编辑

过程主要是给构件挂接做法使其与清单或定额相挂接,使构

件具有做法属性。构件的选择采用了过滤的方式,使选择更

加方便快速。6、工程量统计对挂接做法的构件进行工程量

计算,既可以统计整个工程,也可以统计某个局部,并可以

根据统计的结果返回检查。7、构件统计不挂接做法也可以

按照设定的规则分类统计构件。8、报表输出提供多种类型

的报表输出,并可以对报表的格式进行控制以满足实际需求

。9、自定义构件针对复杂的设备专业工程实际采取的一种

解决方案,当系统预置的设备构件不能满足需要时,用户可

以自己定义构件以满足建模的需要。10、辅助工具包括了一

系列对构件进行编辑、显示设定功能,使用户可以方便的完

成构件布置、算量过程。3DM2006适用于与暖通、给排水专

业造价相关的招投标双方,建筑设计、咨询、施工、监理等

单位。

/534/ 绿色食品——菲律宾蛤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菲律宾蛤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成果应用水环境调查和贝类体内质量安全指标

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和评价了青岛市菲律宾蛤仔主产区域

的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和区域分布现况;针对青岛市菲律宾

蛤仔产区的污染特征,研究了重金属、水溶性石油烃、大肠

菌群和麻痹性贝毒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并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贝类生产分类管理指标体系、贝类净

化技术规范和贝类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食品

——菲律宾蛤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进行了生产示范,提

/534/ 绿色食品——菲律宾蛤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出了青岛市菲律宾蛤仔申请国家绿色产品商标的可行性方案

。该研究填补了国内外海产贝类全程质量控制及其绿色产品

标准化生产规程方面的研究空白,从而为建立我国海水贝类

的绿色食品标准、推动我国海水养殖领域的绿色食品研究与

开发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为我国洁净贝类的生产和解决

我国海产贝类稳定持续开发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寻找出一

条新路。

/535/ 无公害黑穗醋栗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无公害黑穗醋栗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通过对无公害黑穗醋栗优质高效栽培的施肥技术、

合理整形修剪技术、促进花芽分化的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措

施、促进果实品质提高的关键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等多种综

合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建立了无公害黑穗醋栗优质高效

栽培技术体系,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万余亩,累计创造经济

效益3100余万元,实现了科研与生产一体化,为寒地浆果的

产业化大发展和浆果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依据,同时该项目

的开展为改善生态环境,拉动浆果加工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

/535/ 无公害黑穗醋栗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了保障。为我促进省山区、半山区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城

市周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36/ 福康3号
福康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品种类型:一代杂交种审定情况:2007年通过广东

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菜200700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株高45.7~4

9.9厘米,开展度55.4×60.3厘米。早熟,播种至初收

秋植75天,春植99天,延续采收期40~71天,全生育期139

~146天。第一朵花着生节位7.9~8.8节,比对照种低2.2~

3.1节。果实羊角形,浅黄绿色,有棱沟,果面平滑。单果

重32.4~39.3克,比对照种重14.0~19.7克,果长14.8~1

/536/ 福康3号

7.6厘米,横径2.48~3.29厘米,肉厚0.30~0.31厘米。单

株产量0.44~0.68公斤。味较辣,商品率94.00%~99.70%。

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86分。还原糖2.00~2.07克/10

0克,维生素C1380~1880毫克/公斤,粗蛋白0.62~0.72克

/100克。感青枯病和疫病。田间表现炭疽病发病指数2级,

较抗病毒病;耐热性、耐寒性、耐旱性和耐涝性中等。产量

表现:2005年秋季参加省区试,总产量平均亩产1683.71公

斤,与对照种粤椒3号相当;前期产量874.25公斤,增产44

.43%,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06年春季复试,总产量平均亩

产649.2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8.06%,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前期产量403.15公斤,增产88.65%,增产达极显著标准。栽

培要点: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福康3号辣椒为杂交一代品种

。早熟,春植产量高,商品率94.00%~99.70%,品质优。感

青枯病和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旱性和耐涝性

中等。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栽培技

术要点:(1)春植11月至翌年1月播种,秋植7~10月播种

。畦宽1.1~1.2米包沟,亩植4000株左右。及时摘除第1朵

花以下的全部腋芽。注意防治青枯病、疫病和枯萎病。

/537/ 天然针叶林下黑木耳地摆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天然针叶林下黑木耳地摆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黑木耳产业是本市的特色主导产业,以往采用木椴

式栽培,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荫棚搭架栽培和田间露

地栽培黑木耳成为主要方式。该项目模拟野生黑木耳的生态

条件,选择六阳四阴的林片,菌棒完全裸露摆放,具有通风

好、杀菌、提高抗菌能力、减少污染、速生丰产、质优节本

的优点。项目完成情况1、技术研究:(1)野生大型真菌与

环境条件关系的研究,总结分析出野生大型真菌生长所需温

度、湿度和光照规律;(2)野生大型真菌与植物生长关系的

/537/ 天然针叶林下黑木耳地摆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研究,总结分析出野生大型真菌生长与植物生长相互作用的

一般规律;(3)野生黑木耳生长所需环境条件;(4)天然

林下黑木耳地摆栽培关键技术。2、品种选择经品种、栽培

方式的比较试验,选出适合林下地摆栽培的黑木耳品种及配

套技术。3、推广及效益:四年累计完成推广基地建设2680

亩,推广2450万袋。2006~2008年总产黑木耳(干重)85.

4万公斤,增产12.2万公斤,总产值5636.4万元,新增利润

1659.2元,节支金额188.12万元。技术指标完成情况1、获

取标本2010份,鉴定出境内野生大型2纲9目39科105属260种

大型经济真菌,掌握了每一种野生大型真菌与其生长的环境

条件。2、试验筛选出“根研2号”和“黑29”“AU958”作

为天然林下黑木耳地摆栽培技术推广的主要品种。3、完成

《有机黑木耳林下地摆栽培技术手册》、《有机黑木耳质量

管理标准》和《有机黑木耳技术规程》4、黑木耳单产提高

16.7%,每袋新增利润0.68元。5、黑木耳栽培袋污染率控制

在2%。6、技术入户率达到92%。该项目的研究改变了林区过

去靠对林业资源的掠夺获取效益,转变为“经营林业”的模

式,在实施天保工程的同时,利用林业资源产生效益,保护

黑木耳传统生产方式,结束了原料浪费局面,提高了黑木耳

品质,是一项无污染绿色高效益产业。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

家的产业政策方向,适合本地自然条件,利于调整当地产业

结构,将本地资源优势较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和

周边地区百姓致富。结合国家的“林权改制”,解决部分林

/537/ 天然针叶林下黑木耳地摆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业职工再就业问题,三年内累计安置林业转制职工及社会闲

散劳动力2000余人。经内蒙古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查新中心

查新,该项目在国内具有新颖性。

/538/ 猪高效繁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猪高效繁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随着我国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群发性种猪繁殖性能低下、繁殖障碍频发已成为困扰养猪业

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据统计,每年大概约有10%~30%的后

备母猪因观察不到发情而被淘汰,初产母猪约9%~21%断奶

后不发情,经产母猪断奶7d内全年发情率为75%~85%。此

外,受非洲猪瘟的来袭,我国母猪数量断崖式下降,生猪复产

形势严峻。因此,要将良种母猪快速扩繁出来,并快速用于扩

大再生产,就迫切需要将成熟的高效繁殖技术。项目组历时

/538/ 猪高效繁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10年协同攻关,系统开展了高效精液稀释剂、繁殖新技术、

新方法、新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创新与集成。主要创新点如

下:1、猪高效精液稀释剂的研制与应用。(1)鉴定了影响

精液保存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筛选出了抑菌活性强、稳定性

好的抗生素,提高了精液保存品质。(2)筛选出了抗氧化活

性强、稳定性好的抗氧化剂,提高了保存品质。(3)首次开

展了悬浮剂对精子保存的研究,优化了精液保存体系,提高了

保存效果。2、研制了猪繁殖系列新产品、创建了精准繁殖

技术体系。(1)研制了猪繁殖新产品,提高了生产效率,降

低了生产成本。(2)利用B超监测卵泡直径的变化,精确预

测排卵时间,有效提高了受胎率。(3)基于母猪不同生理/

季节状态的生化指标变化,制定了繁殖和营养调控方案。(

4)优化了深部输精方案,提高了受胎率,二元母猪分娩率到

达90%以上。(5)优化了定时输精方案,提高了利用效率,后

备母猪受孕率达到90%以上,增加了经济效益。3、系统研究

了发情障碍母猪的生殖内分泌和基因表达特点,建立了早期

诊断治疗体系。(1)研究了卵泡期有腔卵泡发育和闭锁的

分子机制。(2)基于卵巢组学鉴定了影响猪发情的microR

NAs。(3)基于下丘脑-垂体-卵巢组学鉴定了影响母猪发情

的候选基因。(4)应用B超对母猪群开展了早期生殖疾病的

预测和诊断。(5)基于发情障碍母猪生殖内分泌和基因表

达变化,制定了改善母猪发情表现的实践方案。4、研究了生

殖性氧化损伤的发生机制,建立了应用植物提取物提高母猪

/538/ 猪高效繁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繁殖效率的关键技术。(1)筛选了具有高效卵巢保护性的

天然绿色抗氧化剂,有效地提高了卵巢活性。(2)鉴定了卵

泡颗粒细胞氧化损伤相关的miRNAs196条。(3)解析了氧化

应激影响卵泡发育,植物提取物抑制或消除其影响的分子机

制。5、系统研究了猪乳腺发育、乳成分合成及泌乳能力的

分子机制,建立了改善乳品质的调控技术。(1)研究了猪乳

常规成分、泌乳次数及泌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饲喂方案

提供了参考。(2)研究了赖氨酸摄入量对乳腺发育、泌乳

性能及激素水平的影响,对于改善乳腺发育、提高泌乳量具

有重要意义。(3)研究了葡萄糖对后备母猪发情效率的影

响,对于提高其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共发表论文21

篇,其中JCR2区(SCI)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获

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用新型专利7项。成套技术在广西、湖南

、河南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猪群的繁殖效率,截

至2019年12月底,实施企业累计新增销售额超过5亿元。该成

果大幅提高了我国养猪生产水平,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539/ 2024年最新茚虫威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2024年最新茚虫威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手性药物创制技术、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农药制造
技术详情

  茚虫威系新型恶二嗪类杀虫剂品种。

  商品名称:安打(Avatar)、全垒打、凯恩

  化学名称:7-氯-2,3,4a,5-四氢-2-[甲氧基羰基(4-

三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茚并[1,2-e][1,3,4-]恶二嗪

-4a-羧酸甲酯

  茚虫威是钠通道抑制剂。主要是阻断害虫神经细胞中

的钠离子通道,使神经细胞丧失功能,导致靶标害虫麻痹、

协调差,最终死亡。药剂通过触杀和摄食进入虫体,0至4小

/539/ 2024年最新茚虫威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时内昆虫即停止取食,因麻痹、协调能力下降,故从作物上

落下,一般在药后4~48小时内麻痹致死,对各龄期幼虫都

有效。害虫从接触到药液或食用含有药液的叶片到其死亡会

有一段时间,但害虫此时已停止对作物取食,即使此时害虫

不死,对作物叶片或棉蕾也没有损害作用。

  防治对象

  适用于水稻、蔬菜如甘蓝、番茄、茄子、辣椒等,瓜

类、果树如苹果、梨树、桃树、杏、葡萄等,还有棉花、甜

玉米、马铃薯等;几乎对所有鳞翅目害虫都有效,如稻纵卷

叶螟、棉铃虫、菜青虫、烟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

夜蛾、甘蓝夜蛾、油菜银纹夜蛾、棉花金刚钻翠纹、李小食

心虫、棉花棉大卷叶螟、葡萄卷叶蛾、马铃薯块茎蛾等。

/540/ 大枣肉
大枣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中药炮制传承和沿袭

了具体地方特色和符合我省中医用药特点的饮片及炮制品。

大枣肉收载于《吉林省中药炮制标准》(1986年版),无质

量控制方法。随着我省中医药产业迅猛发展,《吉林省中药

炮制标准》(1986年版)已无法满足我省中医药行业的使用

需求,大枣肉炮制标准的修订,解决了行业需求与技术标准落

后这一矛盾,为大枣的临床应用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541/ 板蓝根良种繁育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板蓝根良种繁育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四年来,项目组围绕板蓝根品种与育苗基质的筛选

问题,开展了不同产地板蓝根在荒漠化区域引种试验、食用

菌下脚料在板蓝根育苗上应用效果的研究;围绕种子萌发及

幼苗在重金属胁迫下的生长生理特点,开展了外源GA3对盐胁

迫下板蓝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硅对镉胁迫下、

Ca2+对Pb2+胁迫下板蓝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等方面的

研究;围绕种植模式单一、水肥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开展不

同种植模式对荒漠化区域板蓝根生理特性及产量、水肥耦合

/541/ 板蓝根良种繁育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对河西绿洲板蓝根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等研究;制定了河西

走廊荒漠化区域板蓝根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河西绿洲板蓝

根良种繁育技术和河西走廊板蓝根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运

用这些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建立集成技术示范田,为河西走廊

板蓝根生产与良种繁育实现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达

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大力开展板蓝根以良种繁育为主的集

成技术培训,提高节肥节水生产技术水平。四年来,项目组共

举办各类培训(讲座)班8期(次),受训人员达2863人(次

),项目区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四年累计完

成示范推广面积33.6万亩,科研成果已获经济效益8211.28万

元,还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16560.85万元,取得明显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9篇,待发表论文

2篇。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年轻骨干人员的作用,

使他们承担分研究任务,提升了年轻骨干人员的研究水平,培

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项目组与河西学院合作,先

后吸收了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等专业的8名学生参

与项目的研究工作,指导8名学生结合项目研究,撰写毕业论

文;通过参与项目的研究,培养了学生们科研意识,增强了同

学们热爱科研、研究科学的信念,提升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与巩固,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542/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建立与资源创制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建立与资源创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甘蓝杂种优势已被人类发现,在其杂种一代品种培

育中,采用自交不亲和系或雄性不育系配制F1代实现杂优化

。因而,选育遗传性稳定的纯合自交系是实现杂种优势途径

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甘蓝自交系选育常规方法,主要依靠连

续自交定向选择获得,一般需要6~8年;该过程中还存在着诸

多问题,如所谓纯合自交系仅是相对而言,其纯合自交系个体

间存在着差异表现;多代自交易导致自交衰退和延长育种年

限。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是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是缩

/542/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建立与资源创制

短甘蓝育种年限,创制甘蓝新资源材料,提高育种效率的一条

有效途径。该项目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攻克了甘蓝游离小孢

子培养难于出胚或产胚率低,即所谓“双低”的世界性难题

,创建了“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使甘蓝单倍体育

种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

建立,主要从甘蓝材料种植管理到取蕾、选蕾、低温处理、

小孢子游离、离心纯化、热激处理及小孢子培养、胚状体诱

导再生芽等各个技术环节都进行了系统的、必要的研究和改

进,使培养技术体系得到了充分的优化;筛选出适宜甘蓝游离

小孢子培养的NLN-14培养基,在甘蓝游离小孢子热激培养中

创建了在NLN-17中添加秋碱和置换新鲜培养基添加TDZ的培

养技术,使甘蓝产胚基因型比率达到80.7﹪,平均单蕾产胚量

达到8.10胚/蕾,胚状体再生植株比率达到91.0﹪;首次发现T

DZ作为小孢子培养添加物以及在解决甘蓝小孢子培养中“双

低”问题上具有的良好作用效果;生根培养基中添加烯效唑

,使试管苗移栽大田成活率达到98﹪以上。利用建立的甘蓝游

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了一批甘蓝DH系新资源,其抗病性、

耐裂球性和叶球颜色等目标性状突出,筛选的DH系配合力高

,用其配制的“春优50”、“春优55”等一批甘蓝杂种一代

品种,性状高度一致,杂种优势显著。项目创建的甘蓝游离小

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与创制的甘蓝资源研究成果达到了同类研

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它标志着甘蓝育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

能极大的丰富甘蓝育种新资源,对提高我国甘蓝育种效率及

/542/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建立与资源创制

其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543/ 柑橘介类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柑橘介类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对柑橘介类天敌资源进行了广泛调查,对重

要天敌进行了发掘。比较研究了日本方头甲不同饲养方法,

分析评价了马铃薯连续饲养桑盾蛤的可行性,找到了抑制马

铃薯发芽的技术,研究了桑盾蛤和日本方头甲接种方法,明

确了桑盾蛤和日本方头甲繁殖的最适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研发出了日本方头甲包装运输和种源保存的方法。最终找

到了通过马铃薯一桑盾蛤一日本方头甲的途径规模化饲养天

敌的关键技术。评价了室内饲养天敌对介壳虫的控制效果,

/543/ 柑橘介类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建立了日本方头甲田间释放技术体系。真正实现了害虫天敌

产业化。通过室内反复配方筛选、工艺研究和田间试验,研

制出以苦参和烟草为主,川乌和半夏等多种杀虫植物经科学

配方和特殊工艺萃取而成的高效广谱杀虫剂,在此基础上,

系统评价了该产品对多种介壳虫的控制效果及对天敌的安全

性,0.5%苦参碱•烟碱水剂生产技术成功转让农药厂并登记

生产。

  该产品是国内第一个登记用于防治柑橘介壳虫的植物

源农药,先后获市重点新产品,高新科技产品,国家星火科

技产品。本项目成果生产的天敌产品一日本方头甲不仅可以

有效控制柑橘蛤类害虫,而且对控制桃、梨、李和樱桃等果

树的介壳虫也具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

  自2000年以来,在柑橘和桃产区推广应用日本方头甲

70余万亩,新增利润24220.5万元。自2003年来,生产销售

植物源杀虫剂一果圣1200余吨,满足了180万亩柑橘生产对

植物源农药的需要,新增加利润12600余万元。本项目丰富

了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内容和昆虫规模化人工饲养理论。对

我国天敌昆虫大规模人工饲养和植物源农药创制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对降低果品中农药残留,保障市民食品安全具

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各产区绿色果

品生产。

/544/ 辣椒新品种驻椒22
辣椒新品种驻椒2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驻椒22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2010年利用雄性不育

两用系AB驻0312作母本,自交系驻0416作父本采用优势杂交

选育出的优质、丰产、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杂交一代辣

椒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63.3天,春季露地定植至始收47.

7天,属中早熟品种类型。植株生长势强,抗逆性强,平均株高

58.9cm,株幅61.9cm,第1花着生节位10.0节。果实牛角型,青

熟期绿色;果面微皱,纵径17.9cm,横径5.2cm,果肉厚0.31cm

,果实心室数2.8个;平均单果重75.9g,单株结果数17.8个,平

/544/ 辣椒新品种驻椒22

均亩产3024.49kg。综合性状表现优良。

/545/ 优质高效玉山黑猪新品系选育
优质高效玉山黑猪新品系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本项目首次通过对玉山黑猪原种采用传统育种与现

代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纯繁选育3个世代,经三个

世代的纯繁选育后,其性能进一步提高,经产母猪产活仔数达

到11.36头;日增重503.37g,瘦肉率38.26﹪,肌内脂肪7.41﹪;

同时开展了多个不同的二元、三元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了

杜玉、大杜玉等优良的杂交组合,为玉山黑猪的开发与利用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将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分作为玉山

黑猪肉质分析指标,为玉山黑猪优良肉质性能的研究与选育

/545/ 优质高效玉山黑猪新品系选育

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发象玉山黑猪地方猪种应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不同消费层次和水平确定不同的杂交方式,建议目前在

东南沿海及内地省会城市采用内二元杂交方式、内地其他一

些城市采用内三元杂交方式进行推广,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

次需求,可以调整我省乃至全国生猪结构。

/546/ 新优宿根花卉种质创新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
新优宿根花卉种质创新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组从国内外引进玉簪等新优品种91个,在烟台

农科院与园林建设养护中心建立了1000㎡的种质资源圃,6亩

种植基地。从观赏性状、栽培性状、生物学性状、遗传学特

性等方面对引进的玉簪、矾根、铁线莲、绣球等新优宿根花

卉品种进行研究与评价,研究了其在山东烟台的环境适应性

、物候表现及景观特性。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应用

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应用推广的新优种质20个

,为烟台地区的花卉应用与植物配置提供了原始材料。利用

/546/ 新优宿根花卉种质创新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

筛选的优良亲本开展新优宿根花卉良种研究,选育出‘香妃

’等3个玉簪新品种、‘紫嫣’等2个铁线莲新品种。建立了

玉簪、矾根高效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优化了绣球、铁线莲高

效扦插繁育技术,为种质的快速扩繁提供了技术指导。研究

了矾根组培苗出瓶定植栽培技术,提高了矾根成活率;探究不

同干旱胁迫对绣球生长的影响,评价其抗旱性。结合叶片、

茎部显微结构观察等方法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分析其抗性生

理与叶片结构、环境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为亲本选择及花卉

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547/ 天津绿领慧谷低碳产业园物业管理系统[简称:绿领物业管理系统]1.0
天津绿领慧谷低碳产业园物业管理系统[简称:绿领物业管理系统]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天津绿领慧谷低碳产业园物业管理系统(系统简称

:绿领物业管理系统)综合利用网络、多媒体、三维可视化

及虚拟现实仿真等高科技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对园区原有老

式建筑进行三维重建,真实模拟园区未来建筑景观规划改造

设计,是一套整体的体验式展示及互动解决方案。本系统的

建立可为园区管理企业提供先进技术保证,一方面收益体现

在通过提升园区物业管理水平,提高园区出租率,进而提升

租赁价格。另一方面,通过服务园区企业,形成园区管理服

/547/ 天津绿领慧谷低碳产业园物业管理系统[简称:绿领物业管理系统]1.0

务的新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办公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

诚度,观察和分析客户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最终实现客

户利益的最大化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达成客户与企业的双

赢。本系统基于普通PC的硬件和互联网,使目标受众在仿真

的互动环境中亲身体验,搭建3DVR技术,具有传统传播工具

所不具备的互动、体验和沉浸感,并不受环境和地域限制,

是一种由软件系统实现园区客户资源全面管理、经营流程信

息化,科技服务于园区管理的全新模式。利用高效率的自动

化数字园区管理系统,企业将会全面有效地贯彻“以客户为

中心”的管理理念,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分析每一个

租户的需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服务客户、适

应市场的能力,提升企业的素质和形象,实现标准化、人性

化、准确化的服务。

/548/ 高产大果早熟花生新品种商研9938的选育与应用
高产大果早熟花生新品种商研9938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研究来源于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

目编号:082102120008),属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领域

。商研9938是由商丘市农林科学院主持选育的拥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高产大果早熟花生新品种。2010年5月通过了河南省

审定(豫审证字2010062),2013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目前已成为河南省麦套花生主推品种。技术路线:鉴定花生

品种资源--选择亲本材料进行有性杂交--对杂种后代进行系

统选择--株系鉴定--品系产量、品质、抗性鉴定--育成新品

/548/ 高产大果早熟花生新品种商研9938的选育与应用

种--良种良法配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关键技术:亲本选择

、杂种后代选择、产量、抗性和品质鉴定。突出特点及创新

性:⑴育种技术创新根据育种目标,通过对资源材料的筛选和

遗传分析,确定杂交亲本,组配杂交组合;对杂种后代运用田

间、病圃、接菌、生态鉴定和品质检测技术等,增加选择压

力和选择效果,商研9938整合了亲本大果、早熟的优良基因

,突破了早熟和大果、高产的矛盾,实现了品种的超亲优势和

综合性状的突破。⑵果大、均匀,荚果和籽仁商品性好。目前

我省选育的花生品种已百果重在200克左右、百仁重在85克

左右的品种居多,商研9938百果重达到232.1克,百仁重达91

.1克,在河南省2006-2013年审定的19个花生品种中居第6位

和第7位,表现为结实性好,结实集中,果大、均匀,荚果和籽

仁商品性好。⑶早熟性好。商研9938生育期122天左右,适合

麦套和夏直播种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促进了我省麦套花生

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了品种布局。⑷品种综合性状好。商研

9938抗叶斑病、网斑病、锈病和病毒病,籽仁脂肪含量53.3

0%/51.04%,蛋白质含量21.83%/22.39%,油酸亚油酸比值(O

/L)1.32/1.28,脂肪含量在我省2006年以来审定的花生品种

中居中上等水平。在试验和示范中,表现抗倒伏、抗旱、耐

涝,突出特点是收获时叶绿。商研9938果柄坚韧,不易落果,

有利于机械化收获。⑸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商研9938在2

007-2008年河南省麦套花生试验中,平均荚果产量比曾获河

南省科技进步奖的豫花11号(对照种)增产12.64%,在2009

/548/ 高产大果早熟花生新品种商研9938的选育与应用

年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中,平均荚果产量比豫花11号增

产8.55%,在2010年河南省审定的5个花生品种中区试荚果产

量居第1位;生产上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411.6公斤,千亩示

范方平均亩产达420公斤。商研9938适合我省周口、许昌以

北麦套和夏直播种植,高产稳产,适应性近广,近年来在国家

产油大县花生种植类项目和花生主产县良种繁育项目和中屡

屡中标。推广应用情况:截止到2013年,截止到2013年,商研

9938已在河南累计推广211.46万亩,增产荚果6999.3万公斤

,总新增产值4.20亿元,新增纯收益2.93亿元,总增收节支3.

7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优化了花生品种布局

,提高了花生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我省农村区域

经济的发展。

/549/ 黄瓜品种—绿园31
黄瓜品种—绿园3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黄瓜新品种绿园31号于2005年获得省级品种备案。

母本是由韩国引进的品种A1396经过6代自交选择而成的稳定

自交系,代号A31-09。该品系长势强,第一雌花节位3~4节,

纯雌性,瓜长约22cm,瓜白绿色,瓜把绿色,刺瘤稀小,白刺,风

味品质中等,瓜条整齐度高,畸形果率低,耐低温弱光。父本

是国内地方品种辽阳秋瓜经过多年选择而成的稳定自交系,

代号H0-02。原始材料是一份植物学性状混杂的材料,从中经

过单株自交多代,得到5个主要农艺性状一致的姊妹株系,通

/549/ 黄瓜品种—绿园31

过5个株系的混合授粉得到自交系H0-02。该品系适应性强,

品质好,第一雌花节位5~7节,雌花节率30%,瓜长19cm,刺瘤

稀小。自交系A31-09×自交系H0-02得到全雌型的黄瓜

品种绿园31。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浅绿,心脏五角形,早熟,第

一雌花节位3~4节,纯雌性,丰产潜力大,春大棚栽培平均每

667㎡产量6500kg,瓜白绿色,刺色浅,瓜长约21cm,瓜横径约

3.5cm,果形指数6,商品率高,果实耐老性强,不易黄皮,品质

佳,耐低温弱光,适宜春茬日光温室、春秋大棚栽培。

/550/ 菜粕源复合发酵饲料条件筛选及对母猪饲喂效果的研究
菜粕源复合发酵饲料条件筛选及对母猪饲喂效果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近年来,我国养猪水平不断持续发展,母猪生产成绩

逐步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蛋白质资源缺乏,母猪健康

问题、环境污染等成为养殖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开辟和

充分利用饲料原料,降低母猪饲养成本,提高母猪健康、减少

环境污染,微生态制剂及其发酵饲料为我们带来了新思路。

曲霉菌都能大幅度降低硫苷含量,乳酸菌作为乳酸菌的一种

,被公认为是“可直接饲喂且安全的微生物”,酵母菌富含蛋

白质、氨基酸(粗蛋白质含量高达50%)及多种维生素,同时

/550/ 菜粕源复合发酵饲料条件筛选及对母猪饲喂效果的研究

含有多种动物所需的消化酶,在提高动物的免疫、生长和繁

殖能力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它们常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出发菌

株,用其发酵菜粕不仅可以消除抗营养因子,而且会增加蛋白

含量和改善适口性,提高菜籽粕的利用率。本研究按照曲霉

菌、产阮假丝酵母和植物乳杆菌5297=1:3:1的比例发酵

菜粕源复合饲料,研究发现在母猪日粮中不同的添加8%对母

猪繁殖性能、健康水平及血液生化指标产生积极的影响。并

对其机理作初步的探讨,确定菜粕源发酵饲料在生产中适宜

的添加量,为其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551/ 杂优1号
杂优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特征特性:甘蓝型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

,全生育期241天左右,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5天。幼苗匍

匐,子叶肾脏型,苗期叶色深绿,裂叶3~4对,叶柄中长,

叶面光滑无刺,叶缘平整无刺,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大

、花色鲜黄。种皮黑色。平均株高172.5厘米,上生分枝类

型,分枝与主茎夹角较大,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单株有

效角果数339.4个,每角粒数21.5粒,千粒重3.5克。区域试

/551/ 杂优1号

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4.91%、病指2.77。抗病鉴

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

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

.4%,硫甙含量27.14微摩尔/克,含油量40.0%。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07.32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26%;2006~2007年度续

试,平均亩产202.46公斤,比对照增产10.2%;两年区试19

个试点,14个点增产,5个点减产,平均亩产204.89公斤,

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73%。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

亩产252.9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58%。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当旬平均气温下降到20℃左右,或冬前>0℃有

效积温达900℃时的始期为直播适期;育苗移栽的育苗时间

可比当地直播适期提前一周下种。2.播量:直播每亩播种0

.25公斤,育苗移栽每亩播种0.5公斤,苗床与大田比例1:5

。3.密度:水肥地每亩留苗0.6~0.8万株,旱肥地和晚播田

每亩留苗1.0~1.2万株。4.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足硼

肥。重视磷肥和硼肥的施用。亩产200~250公斤油菜籽,一

般需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肥用量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

钾地区适当补施钾肥;亩施硼砂0.5~0.7公斤或芮苔期分两

次喷施速溶硼肥100克。5.做好防冻保苗。6.注意防治病虫

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

定。适宜在陕西、河南、甘肃、江苏淮河以北、安徽省淮河

以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552/ 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中农红灯笼柿选育及应用
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中农红灯笼柿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中农红灯笼柿”系从小火罐柿的实生优株中选出

,该品种植株中大,树冠呈圆锥形或圆头形,生长势较强,

枝条直立,干性强和成枝力均强,叶片中大,狭长形,较厚

,深绿色。进入盛果期后,树冠逐渐开张。该品种果实灯笼

形,平均单果重63.8克,最大105克,皮桔红色,光洁明亮

,肉鲜红色,细软多汁,无纤维,易剥皮,无核或少核(个

别1~2粒),软化后果面颜色更浓,外观极美。可溶性固形

物16—19%(小火罐15.5%),最适鲜食,品质极上。成熟

/552/ 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中农红灯笼柿选育及应用

期在10月中下旬,果实生长发育期150天。多年种植该品种

表明:其早果早丰性较强、坐果率高、生理落果轻、大小年

结果现象不明显、连年丰产稳产,4年生树株产量达25公斤

以上,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以上。该品种栽培管理容易,耐

干旱、耐脊薄能力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无论是山区、丘

陵还是沙区平原,均表现结果良好。是一个集经济价值和观

赏价值为一体的优良新品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553/ 高强力生丝家蚕新品种的育成及产业化应用
高强力生丝家蚕新品种的育成及产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于特种经济动物饲养领域,是对高强力生

丝家蚕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蚕桑生产是中国的

伟大发明,蚕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桑蚕

丝具有华丽的光泽、柔软的质地、良好的吸湿和保暖性能,

被美誉为“纤维皇后”。近年来,人们对桑蚕丝织物的宽幅

、薄型面料以及蚕丝功能材料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客观上

要求提高生丝的强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内外开展了转

蜘蛛丝基因、选育超细纤度品种等研究,但至今尚未实现产

/553/ 高强力生丝家蚕新品种的育成及产业化应用

业化。本项目育成了国内首个能够生产高强力生丝家蚕新品

种,填补了国内空白。通过对引进原种和国内原种进行杂交

选配和定向选择,育成新品种通过了江苏省蚕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命名为“苏秀×春丰”[苏审蚕201001]。经鉴

定,新品种的茧丝纤度、茧丝长和洁净分别为:2.260D、1

700.00M和97.50分,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分别为:

2.841D、1447.45M和95.84分,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

为了在我国西南地区推广,对新品种进行了适应性选配,2

012年通过了四川省审定,命名为“蜀绣×渝春”[川蚕

品审(2012)01号]。建立了高效、低碳、省力化饲养技术

体系。针对制约蚕桑发展的技术瓶颈,研发了高效数字化催

青控制、大蚕节桑饲养、蚕茧低温贮藏以及低温缫丝等配套

技术,提高劳动效率2.8倍,节省能源开支60%以上。集成了

高强力生丝的生产及资源循环控制技术,解决了生丝强力低

,影响开发高档丝绸产品的国际性难题。通过生丝控制模型

的建立,保证蚕丝纤度偏差符合高强力生丝的要求。经检测

,生产的生丝(20/22D)等级全部达6A级,断裂强力达96.

2CN,较对照品种(菁松×皓月)高13.04%。建立了缫丝

废水循环利用控制技术,采用生物流漓法,实现缫丝废水资

源的循环利用,节约缫丝用水开支64.68%;对回收丝胶蛋白

进行了新功能开发。该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解析了高强力生丝的结构特征,促进应用

开发。首次从蛋白分子的取向度揭示了强力产生的原因;研

/553/ 高强力生丝家蚕新品种的育成及产业化应用

究了高强力生丝具有上染率高、上染速度快的分子机制;开

发了高强力生丝生产医用缝合线和医用捻线的技术,产品出

口美国强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高强力生丝的应用开发奠

定了理论基础,也拓宽了高强力生丝的应用领域。项目自主

创制了产业化生产所需完整知识产权体系,获发明专利授权

1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件、动物品种权2件;发表研究论

文66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项目成果在江苏省、浙江省

、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区推广,累计推广新品种达

54.27万张,生产高强力生丝4525吨。产业化以来蚕农收益

12.16亿元,公司销售达17.97亿元,累计新增利税2.08亿元

。根据市场需求,从新品种的选育入手,对配套技术进行创

新,实现了生产高强力生丝的技术集成,对于扭转蚕丝业生

产效益低下的局面,促进我国蚕丝业的康健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

/554/ 一种芝麻保健型糯米饼
一种芝麻保健型糯米饼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1.1课题来源:企业自立1.2技术

背景:传统的米饼制作简单,营养及口味单一,如南瓜米饼、

红薯米饼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质量的

要求也逐渐提高,将一些更具营养和保健功效的食品添加到

米粉中制备米饼,不仅丰富米饼的口味、营养,还能够丰富米

饼的天然色彩,弥补传统米饼的不足。本成果所要解决的技

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进一步提出一种芝麻保健

型糯米饼。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一种芝麻保健型糯米饼

/554/ 一种芝麻保健型糯米饼

,其特征在于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糯米150~180g、糯米粉

20~25g、核桃肉15~20g、芝麻15~20g、槐子4~6g、茶叶

8-10g、红花12~15g、熟地10~15g;糯米饼的加工方法:将

组分量的糯米用冷水泡4~5小时,然后捞出糯米用蒸汽蒸熟

,蒸熟的糯米放在干净的容器里,待温度降到30~40℃时,按

比例拌进酒曲,保温25℃,经25~30小时即可获得酒米;将组

分量的槐子、茶叶、红花、熟地洗净后加入400ml水中煎煮

,煎煮至150ml时,冷却,去渣留,获取煎煮液;将组分量的核桃

肉、芝麻蒸熟或煮熟,捣碎,制成芝麻泥;将芝麻泥、酒米混

合搅拌均匀,用模具制成酒米饼;将煎煮液加入糯米粉中搅,

加水稀释至200ml,制得糯米糊;将酒米饼完全浸入糯米糊中

,再取出,使酒米饼表面挂糯米糊,然后进行焙烤或真空油炸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槐子、茶叶、红花、熟地的水

提物与核桃肉、芝麻联用,具有补肾、养血、壮骨的功效,对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很好的保健效果;芝麻有抗关节

炎和润肤的功效,对神经系统也有益,还可帮助消化并加快血

液循每100克核桃中,含脂肪20—64克,核桃中的脂肪71%为

亚油酸,12%为亚麻酸,蛋白质为15—20克,蛋白质亦为优质

蛋白,核桃中脂肪和蛋白是大脑最好的营养物质。糖类为10

克,以及含有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6、维

生素E、胡桃叶醌、磷脂、鞣质等营养物质。核桃性温、味

甘、无毒,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是食疗佳果。

核桃中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质,而且这种脂肪和蛋白质极易

/554/ 一种芝麻保健型糯米饼

被人体吸收。1斤核桃仁相当于5斤鸡蛋或9斤牛奶的营养价

值。它所含的蛋白质中含有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赖氨酸,对大

脑神经的营养极为有益。不管是身体好的人还是身体不好的

人,经常吃些核桃,既能强壮身体,又能赶走疾病的困扰。糯

米饼内部混合有由芝麻和核桃肉制成的芝麻泥,使糯米饼具

有补脑、强壮身体的功效,而且芝麻泥与酒米混合后,使糯米

粒之间具有很好的粘合性,便于成型。2.糯米经过酒曲发酵

处理后,制作出来的米饼具有现有米饼均不具有的独特风味

,而且产生的酒精与其它组份混合后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

用,味道更加鲜美,米饼受热后,酒精自然挥发,不会过多的残

留在食品中。3.本产品内部维持了糯米的米粒结构,以糯米

为主料,添加保健型或功能型食品/中药原料,不加任何食品

添加剂或加工助剂,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糯米的天然口感和风

味;米饼表面用糯米糊包裹后再进行焙烤或油炸,可使米饼表

面酥脆,内部软香可口。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

性本技术已成熟,适用于食品加工企业使用,具有较好的安全

性。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已应用转化,无安全问题

。⑥历年获奖情况无。

/555/ 牡丹江系列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推广与产业化应用
牡丹江系列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推广与产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资源评价与种质创新利用表型鉴定、生态适应

性评价与抗逆鉴定筛选系统,对近年搜集到的国内外种质资

源进行分类,利用籼粳亚种杂交、地理远缘杂交以及花药离

体培养等方法,创建了涵盖高产、优质、抗病、耐冷等类型

的核心种质群以及微核心种质库。2、品种选育利用上述核

心育种材料,采用高肥高密、自然诱发感病以及冷水灌溉等

高压选择手段对日本品种藤系144、上育397、藤系138和富

士光进行重要农艺性状改良,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

/555/ 牡丹江系列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推广与产业化应用

的水稻新品种。3、配套技术从进入省级中试阶段开始,对不

同品种在育苗设施、育苗方法以及田间栽培管理等环节进行

技术研发和集成,形成多项专利技术,形成了配套生产技术操

作规程。4、产业化应用与多家种业公司和农技推广部门合

作,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扩大

了新品种的推广面积。与响水米业公司合作育成牡响1号,改

变了响水稻区生产应用品种多、乱、杂,品质不优的现状。

/556/ 经济竹类新品种选育与快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经济竹类新品种选育与快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简要技术说明1、种质资源收集:通过国内收

集和国外引进相结合,收集了黄皮绿筋罗汉竹、绿皮黄筋罗

汉竹、黄秆乌哺鸡、红秆寒竹、富阳乌哺鸡等珍稀观赏竹和

优良笋用竹的种质资源共121份,完善了已有的种质资源库。

2、抗盐绿竹种质资源选育:以抗盐能力较强的竹种――绿竹

为研究对象,采用EMS诱变与高盐离体胁迫相结合的方法,定

向选育抗盐能力强的绿竹新品种。3、优良笋用与观赏竹种

质资源选择:通过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观察,结合竹笋产量

/556/ 经济竹类新品种选育与快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品质与竹株抗逆性分析,系统地开展了红竹、白哺鸡竹等

笋用竹和罗汉竹类等观赏竹的种质资源评价与选育研究,选

育出优良种质。4、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开展绿竹、花秆绿

竹、紫竹、铺地竹、白纹阴阳竹等经济竹种的组织培养技术

研究,着重克服组织培养中的褐变与生根难等问题。针对繁

殖材料较多的竹种,开展优良种质资源的扦插、鞭段快繁、

容器育苗等繁育技术研究,建立常规培育技术体系。在此基

础上,与企业与林业部门合作,建立了4300亩苗圃基地,对优

良种质资源进行大量繁殖。5、品种审(认)定与管理:针

对选育出来的优良种质资源,开展优良品种的申报与审(认

)定工作。以AFLP、ISSR、MSAP等分子标记为手段,分析各

优良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建立分子鉴别技术体系。二、

应用前景1、从国内外收集了一大批具有优良观赏与笋用价

值的种质资源,为我省竹产业的提升提供了资源保障。2、选

育得到了抗0.6﹪的NaCl的抗盐绿竹1号和抗0.9﹪的NaCl抗盐

绿竹2号无性系、花叶乌脚绿和美丽铺地竹2个观赏竹新变异

类型;完成了18个优良品种的审(认)定的申报工作,其中红

秆寒竹、矮脚龙鳞竹已获批准。3、建立了10余个优良经济

竹种的快繁技术体系,具备了工厂化育苗的能力,可以在短时

间内得到大量的优质竹苗,解决我省竹产业发展的种苗问题

/557/ 巫山县科技扶贫猪沼菜生态养殖示范
巫山县科技扶贫猪沼菜生态养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三峡库区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系

统脆弱,生态环境保护是库区的头等大事。诸多调查表明,畜

禽粪污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作用已超过工业和生活污

染的总合。为促进养殖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重庆市

科委的支持下,由巫山县新牧草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承担了

市科委扶持的2011年度科技扶贫猪沼菜生态养殖示范项目。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猪-沼-菜”生态养殖模式是以养

殖场为单元,以沼气为纽带,以耕地、山林、庭院等为依托,

/557/ 巫山县科技扶贫猪沼菜生态养殖示范

采用先进技术,建造猪舍、沼气池、田间管网等工程,因地制

宜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带动种养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

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生猪养殖为主

,辅以相应规模的种植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通过清洁生

产技术生产优质畜产品。具体来说,就是猪粪尿经沼气池有

效发酵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产生的沼气用来做饭、照明,解

决农村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还田种植蔬菜或青

饲料;蔬菜的茎、叶等副产品可代替部分饲料喂猪。该模式

对促进农村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大有裨益

。根据测算,一个三口之家,建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投资

约2600元,其中国家补贴1200元,个人投资约1400元,每年可

产沼气400立方米,可解决全年的烧水、做饭、照明等生活用

能,实现农民生活用能燃气化,每年可节约柴草1吨,节煤1.5

吨左右。并能提供优质有机肥10多方,可使5亩耕地增加有机

肥,减少化肥使用量300公斤,仅节肥、节能,当年就可收回全

部投资。同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卫生状况,减少了疾病传播

,降低了劳动强度。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技术研发上

,为汲取别处的先进经验,项目技术组先后考察市内外多家养

殖企业,如市畜科院种猪场、合川正大猪场、綦江万头猪场

、荣昌树德猪场、湖北巴东、当阳、建始猪场等等,通过座

谈、参观学习、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了多项猪场建设等方面

的新技术并开展了示范推广。项目要求建设的2个示范猪场

出栏规模均达到千头以上,标准化程度居全县前列,在库区同

/557/ 巫山县科技扶贫猪沼菜生态养殖示范

等规模猪场中亦属少见。在猪场圈舍设计上,参照最新“重

庆市生猪标准化场建设规范”进行建设并有创新和提高。在

环境控制上,在县内率先采用了沼气水暖加热系统、电热暖

床加热系统等新技术。在粪污处理与利用上,采用猪沼菜生

态循环技术和沼气沼渣综合利用技术。所建金牧养殖示范场

成为我县首个基本以沼气能源为主的养殖场。另外,项目技

术组总结提出了适合我县及三峡库区的猪沼菜生态养殖技术

、沼气地暖技术、新型猪舍建设技术。给项目区带来了明显

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全县生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

鉴和示范,促进了全县生猪产业的发展。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猪沼菜技术为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生态农

业技术,技术成熟可靠,本项目根据三峡库区自然条件进一步

进行了本地化改造,更具推广价值,适用于三峡库区高温高湿

、山地条件下推广运用。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在巫山县

官渡镇建成了标准化“猪沼菜”示范基地。基地新增建成年

出栏商品猪500头规模猪场6个、20头以上猪场46个、县级养

猪专家大院1个。探索了库区猪沼菜生态循环技术,获得新型

实用专利授权2项。开展生猪养殖、沼气利用、蔬菜种植实

用技术培训135人次。带动了66个农户从事生猪养殖、沼气

利用及蔬菜种植,两年累计新增产值1120万元,新增利税140

万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该技术中沼气的开发利用上需进一

步研究总结,如规模场沼气发电技术的研究运用等。

/558/ 银杏可乐的研制
银杏可乐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产品为一种以银杏叶提取物和大枣、山楂果作为

原料调制的不加气的可乐饮料。

/559/ 江苏今迈数字环保动态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
江苏今迈数字环保动态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为了综合利用实时大气环境监

测信息、危险源实时监测信息以及其它多种信息,根据环境

保护信息化建设总体思想和关于环境应急预警系统建设规划

的具体要求,为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提供准确及时的

信息支撑,建立数字环保动态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2、技术原理数字环保整体解决方案采用门户、工作流、

数据仓库、3S、BI、智能检索等技术及水气声数学模型,基

于B/S和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建立跨网络、跨操作

/559/ 江苏今迈数字环保动态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和跨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应用系统。3、技术的创造性

与先进性(1)建立适合不同气候背景和大气环境下风险事

故污染物的扩散过程、风险评估过程、风险决策过程的仿真

模型,风险事故污染物的扩散过程采用三维场景动态显示;

(2)建立风险决策体系和多种决策优化算法模型,提供敏

感点人员紧急撤离和车辆救援决策方案,可对救援效果进行

评估;(3)具有与环境自动监测(控)集成系统相匹配的

数据接口规范、格式标准和接口程序。4、技术的成熟程度

,使用范围本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已成熟应用在环境污染监测

系统、预警系统、污染源管理、污染源普查等领域,促进了

环保的发展,减少了污染带来的损失,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

经济效益。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项目应用在泰州梅

兰集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预警系统中,实现了

危险源监测信息,应急响应信息及周边环境信息的快速查询

;通过大气环境对污染物扩散影响气候分析,为指挥机关以

及环保部门提供科学的、直观的大气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事

故评估分析产品;可提供环境危害程度和救援行动决策仿真

结果,用于事后对事故过程的再现分析,对重大危险源的分

析可为编制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提供指导,形成完整的监测、

监控、预警、预报体系。

/560/ 肿瘤标志物冻干质控品的研制及商品化开发
肿瘤标志物冻干质控品的研制及商品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实验室室内质控是质量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

它控制着整个实验流程,是保证高质量操作的必要措施。在

TM检测中,由于目前国际上TM检测的标准化尚未达到令人满

意的程度,故室内质控尤显重要。该课题组熟悉TM检测技术

发展及质量控制技术,曾研制出多项目液态复合TM质控品,

效果满意。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改进质控品性状,利用

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多项目复合肿瘤标志物冻干质控品。由

于采用正常人血浆经处理除去纤维蛋白后得到的血清为基质

/560/ 肿瘤标志物冻干质控品的研制及商品化开发

,消除了动物血清作为基质的效应差异,自制质控品经低温

真空干燥后再复融时,外观性状保持稳定澄清。稳定性实验

表明自制质控品稳定性可达18个月,符合质控品至少稳定1

年的要求。同时做了在异常(高温37℃)条件下的保存稳定

性实验,结果显示在1周内质控品能保持稳定,可以避免在

夏季运输中高气温对质控品的影响。质控品内含TM检测项目

15项,可用于常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器的临床质控。研究期

间达到批量为3200瓶(1毫升/瓶)的试制能力,为商品化生

产积累经验。根据制作材料及定值检测成本预测质控品的销

售价格预计为进口产品的50%以下,有利于与厂家合作实现

商品化生产。目前国内免疫质控品市场容量已达五千万元以

上,随着临床检验工作中对室内质控重视程度的增加,质控

品的用量将进一步扩大,质控品生产尤其是有特色的产品将

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研究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已获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验收以后待发表论文已公开发表

于《浙江医学》杂志2010年32卷第08期):陈文虎,张剑英

,张毅敏等.多项目复合肿瘤标志物冻干质控品的制备,肿

瘤学杂志,2009,15(6),559-561;陈文虎,楼滨.一种新型

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技术初步应用研究,中华临床

感染病杂志,2009,2(3),143-146;张剑英,陈文虎,熊娟

等.多项目复合肿瘤标志物冻干质控品的制备及稳定性评价

,浙江医学,2010,32(08),1167-1169。

/561/ 川藏黑猪配套系产业化开发
川藏黑猪配套系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由四川天瑞仁合生态农牧开发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实施进行,采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开

发方式,通过扩繁父母代种猪发展川藏黑猪配套系产业化开

发,建立起川藏黑猪产业联盟。川藏黑猪配套系是四川省畜

牧科学研究院经过14年的攻关,采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聚合

具国内外优秀猪种资源的优势特色性状基因,经系统选育和

严密的配合力研究,成功培育的具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

质风味猪配套系,新品种兼具我国地方猪肉质优、适应性强

/561/ 川藏黑猪配套系产业化开发

、耐粗和外种猪生长快等优点。本项目运行以来,始终保持

了年平均存栏父母代母猪1200头以上,平均每年出栏商品仔

猪2.4万头以上、优质风味商品肉猪2万头以上,项目期间累

计新增产值6513.5万元,累计新增利润2680.1万元,目前已带

动肉猪养殖户211户从事风味猪的养殖,每头猪至少获利350

元,合计带动农民增收562.1万元,户年均增收达到6600元。

/562/ 枸杞燕麦营养代餐粉研发与生产
枸杞燕麦营养代餐粉研发与生产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枸杞燕麦营养代餐粉研发是2019年自治区科技研发

重点计划项目中的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9BDE03012。本研

究是针对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完

善、不科学及运动缺乏等因素,使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

醇等疾病或亚健康状况的发生或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多,给国

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现状,采用枸杞、燕麦、苦荞麦、藜

麦、莜麦、山药、黄豆、糙米、黑芝麻等利用低温烘焙后加

工成粉,再按一定比例制成的一种适合高血压、高血脂、高

/562/ 枸杞燕麦营养代餐粉研发与生产

胆固醇等疾病或亚健康状况群体食用的富营养、高保健的功

能性方便代餐粉。按照项目合同书要求,通过我公司与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组成的项目组人员努力,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全部工作任务

,取得了三项成果。一是开发出了枸杞燕麦营养代餐粉,取得

了产品合格检测报告(产品名称:枸杞燕麦代餐粉,检测机

构:江苏佳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测日期:2019年12月20

日,检测报告编号:JX-CL-0364-001)。二是申报了国家发

明专利,取得了专利受理通知书(专利名称:一种枸杞燕麦

营养代餐粉配方及加工工艺,申请号:201911285779.5,受理

日期:2019年12月13日)。三是制定了固原巨凯工贸有限公

司《枸杞燕麦营养代餐粉企业标准》(标准号:Q/GKGM0001

S-2019,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日,实施日期:2020年1月1日

)。本研究的关键技术在于低温烘焙,温度必须控制在120—

130度以下,温度过低,达不到干燥熟透的目的。温度过高,容

易使原料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达不到预定的营养目标。

同时高温(超过130度)还容易使这些淀粉类食物产生丙烯

酰胺,160度以上甚至会大量出现。国内食品急性毒性试验结

果表明,丙烯酰胺口服对大鼠、小鼠、豚鼠和兔的致死中量

LD50为150-180mg/kg,属中等毒性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

癌症研究机构2017年10月27日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将丙烯

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所以,我们采取低温烘焙技术,确保产

品质量安全。传统杂粮粉加工,为了提高适口性,多采用高温

/562/ 枸杞燕麦营养代餐粉研发与生产

烘焙方法,温度在180度到200多度的高温很普遍。本研究采

用低温烘焙,为了提高适口性,适当延长烘培时间,以实现干

透熟透的目的。而在低温烘焙的条件下,各个原料具体需要

多长时间就是关键环节,时间太长,费工费时浪费资源,时间

太短达不到干透熟透的目的,影响产品口感。本项目产品研

究拟的采用的基本配方是:枸杞20%、燕麦20%、藜麦15%、

黑芝麻10%、莜麦10%、苦荞10%、山药4%、黄豆5%、糙米6%

。本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是:原料→初选→精选→烘焙→时间确

定→干透熟透→晾凉冷却→原料成品→再次除杂精选→精选原料

→按比例配方→搅拌均匀→100目粉碎→再次搅拌→盛料池自然冷

却→分装→检测→入库。整个加工过程涉及原料精选、低温烘

焙、按比例配方、粉碎等十七个环节。同时,通过项目实施

,在固原巨凯工贸有限公司建成了一条年生产能力500吨的“

枸杞燕麦营养代餐粉”生产线。在项目实施期间,实现项目

产品年销售收入10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5人。组建了由固

原巨凯工贸有限公司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

院、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成的宁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特色杂粮等农产品深加工研究,为固

原市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563/ 海南省热带果蔬实蝇类群及其防控对策研究
海南省热带果蔬实蝇类群及其防控对策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采用监测诱捕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

海南省各县市果蔬实蝇种类和地理分布、代表性热带果园实

蝇优势种、寄主及危害情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同时

,分别选取海南琼海的杨桃、番石榴园和文昌的莲雾园等代

表性热带果园作试验地,监测和调查果园橘小实蝇种群动态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实蝇防治方法的简要分析与评价,结合

海南果园实蝇害虫的发生为害情况,提出全省果蔬实蝇害虫

的防控对策。项目组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顺利完成了计划

/563/ 海南省热带果蔬实蝇类群及其防控对策研究

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和考核指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

下:(1)系统查明了海南果蔬实蝇的类群与地理分布格局

、优势种及其寄主和为害情况,提供了海南最新、最完整的

果蔬实蝇区系及生物学资料。(2)调查证实了瓜实蝇、南

亚果实蝇和橘小实蝇分别是海南瓜菜园和果园的优势种,上

述三种实蝇的寄主包括35种果蔬作物,是岛内经济意义最大

的实蝇科害虫。(3)摸清了杨桃、番石榴和莲雾园等海南

代表性热带果园实蝇种群动态,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海南主要

实蝇害虫的对策。(4)发现并记述了实蝇科6个新种、2个

中国新记录种和3个海南新纪录种,发表论文11篇。项目研究

成果不仅为海南果蔬实蝇害虫的研究积累最新、最完整的基

础资料,而且对于指导全省防控实蝇害虫的危害,提高鲜果产

量和品质,促进海南优质果品出口和果蔬产业的持续发展等

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64/ 复杂动态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复杂动态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项目立项背景及研究内容:现代控制系统的复杂程

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如大型的工业生产过程、航天器

及军事防御系统等,对系统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化

系统正是这些大规模集成系统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在这些

复杂系统中,通讯网络常常被引入到控制系统的闭环回路中

,产生了网络化控制系统(NCS)。随着网络及网络节点硬件

成本的大幅降低,网络化控制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日益

普遍。在网络化系统中,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网络实

/564/ 复杂动态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现的,通讯网络通常被众多控制系统分享使用。因此,网络化

控制系统与传统的点对点控制系统相比,具有诸多优点,如可

以实现资源共享、成本低、安装维护简便、较好的模块化和

灵活性等。因而,网络化控制系统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

者以及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对网络化控制系统

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通讯受限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2、基于资源优化调度的

网络化控制方法;3、网络化控制实验平台的研制及在卫星飞

行控制中的应用。主要创新点:1、针对网络环境下的通讯

受限系统,分析时滞、丢包、量化对系统的影响,建立了状态

矩阵和输入矩阵同时具有时变参数不确定性的模型;建立了

网络环境下具有丢包情形的非线性模糊模型,用Bernoulli二

项随机分布描述数据丢包现象。2、通过设计动态输出反馈

控制器,得到了动态系统在网络环境下保证闭环系统稳定性

的充分条件;考虑传感器到控制器端,控制器到执行器端存在

数据丢失现象,通过设计基于观测器的反馈控制器,解决了网

络环境下一类非线性随机系统的鲁棒H无穷控制器设计问题

;3、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动态系统的状态估计问题,解决了不

确定系统在通讯受限情形下的多目标滤波问题;考虑多随机

时变通讯时滞与多数据丢包现象,解决了一类不确定非线性

网络化系统的H无穷滤波问题;4、借助于随机分析技术设计

了最优故障检测滤波器,给出保证故障检测动态系统随机稳

定且满足H无穷抗干扰性能的充分条件;针对连续丢包情形下

/564/ 复杂动态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基于模糊模型的随机混合时滞系统的鲁棒故障检测滤波器设

计问题,提出了新颖的模糊故障检测滤波设计方法。项目研

究成果及获奖情况:1、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u

tomatica,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icControl,IEEETra

nsactionsonFuzzySystems,IEEETransactionsonCyberneti

cs等国际著名SCI期刊上,其中SCI收录论文72篇,EI收录论文

10篇。培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53名

,培养17名学生被美国耶鲁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录取为全额

奖学金博士研究生;2、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入选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项目负责人担任国际SCI期刊Auto

matica,IEEETransactionsonControlSystemsTechnology,I

EEETransactionsonFuzzySystems,IEEETransactionsonInd

ustrialElectronics等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应邀作为客座

主编在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

ransactionsonIndustrialInformatics等期刊上组织相关专

刊;并担任10宇哥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及分

会主席等,并组织国际会议一次。

/565/ 矮砧南果梨密植早果早丰技术研究
矮砧南果梨密植早果早丰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技术利用矮化中间砧的致矮作用。控制树冠的扩

展,达到密植早结果早丰产的目的。树高控制在2.5米左右,

冠幅控制在2米,亩栽植111铢,亩产量可达到1500至2500公斤

。把梨属矮化中间砧应用于南果梨生产是首创,先进性表现

在缩短建园时间,早结果、早丰产,经济效益高,符合果树现

代化发展的要求。该技术已经成熟,正在示范推广之中,适应

范围是南果梨的优质生产区内。

/566/ 美国甜瓜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生产应用
美国甜瓜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生产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成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搞好开发性和应用

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挥我区潜在优势,开展种子外贸事业

,推进我国我区甜瓜杂交一代的利用,从82-85年承担

美国甜瓜制种,获得成功,产量逐步上升,收入逐年增加。

/567/ 番茄新品种西农186的选育与应用
番茄新品种西农186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农作物新品种选育2、主要技

术内容西农186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与陕西长天种

业有限公司以R023自交系为母本、R019自交系为父本配制的

杂交一代番茄新品种。2016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登记(

陕蔬登字2015010号)。3、主要技术指标该品种为无限生长

粉果类型。生长势强,叶色绿,6-7片真叶着生第一花序,每隔

2-3片叶着生一花序,中早熟。低温坐果能力强,座果率高,连

续结果能力强,每株可连续座果8序以上。萼片基平,果实高

/567/ 番茄新品种西农186的选育与应用

圆形,果柄短,无绿色果肩,果脐小,表面光滑,外形美观。果

实硬度大,耐贮运,货架寿命长,单果重200-250g,大小均匀;

品质优,陕西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可溶性固形物含

量5.7%(对照5.2%),总糖3.43%(对照3.12%)、总酸0.30

0%(对照0.312%),显著优于对照;抗病性强,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田间调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率为

0(对照100%),晚疫病和早疫病均未见发生,其综合抗性显

著高于对照。4、产量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566公斤,较

对照品种“金棚1号”增产14.4%,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651公

斤,比对照增产11.4%。

/568/ 榉树多品系种子园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
榉树多品系种子园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榉树(Zelkova)具有树龄长,抗风、抗旱、病虫害

少、材质优良、树形优美、季相变化丰富等优点,是高档珍

贵用材树种,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色叶园林树种和重要

的绿化景观树种。因其特殊的生态经济价值,需求量不断增

加,资源日益减少,已被列为我国重要造林树种和国家二级重

点保护的珍稀树种。营建高产量的榉树种子园可为造林和绿

化提供遗传品质优良和稳定的种苗,是保护榉树资源合理利

用开发,加速榉树良种化的重要途径。本成果针对对榉树建

/568/ 榉树多品系种子园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

园材料、建园技术(园址选择、园区规划、无性系配置)以

及种子园管理技术(土肥管理、树体管理、去劣疏伐、病虫

害管理和技术档案建立)进行研究,建立了一套榉树种子园

建园技术方案,并在此技术体系建立基础上建立了浙江省首

个榉树初代无性系种子园,为榉树高世代育种奠定了基础,为

珍贵树种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种苗保障。

/569/ 研究"防雷系统"的防雷效果
研究"防雷系统"的防雷效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课题组研究了“防雷系统”的防雷效果,通过室

内200kv~2ma高压仿真实验,和现场对“防雷系统”电晕电

流、地面电场强度测量、雷击电流的测量、定量确定“系统

”的保护范围、电屏蔽效果、放电电流大小及雷击电流引起

的二次破坏作用、电磁波能量分布等。

/570/ 龙香稻2号
龙香稻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10年审定推广;特征特性:香型粳稻。株高110

厘米,穗长21.7厘米,每穗粒数108粒,千粒重26克。主茎

14片叶,分蘖能力强,较抗倒伏,耐冷抗病,空秕率7.55%

;品质分析:糙米率80.5%,整精米率66.2%,垩白粒米率1

%,垩白度0.1,胶稠度73.5mm,直链淀粉含量17.68%,食味

评分82-84分;产量潜力:8250公斤/公顷;适应种植区域: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通过本项目选育的优质香型粳稻

品种,将带动稻谷产后加工技术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快速发

/570/ 龙香稻2号

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粮食加工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571/ 从黑加仑果籽中提取γ-亚麻酸的研究究
从黑加仑果籽中提取γ-亚麻酸的研究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成果是从榨取果汁后的黑加仑果渣中分离出果籽

,制取含有丰富的γ-亚麻酸的黑醋栗籽油。它探索出投资

少、上马快、并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工艺路线,同时进行了产

品的成分分析、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处理及食品安全性毒理学

评价等研究。黑醋栗籽油中含有丰富的γ-亚麻酸和亚油酸

,可广泛用于强化食品营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

血栓、皮炎及肥胖症等疾病。主要技术指标:果渣中果籽收

率20~25%,籽油提取率压榨法15~18%、萃取法

/571/ 从黑加仑果籽中提取γ-亚麻酸的研究究

20~25%,γ-亚麻酸含量10~13%。该成果达到

国内领先水平。

/572/ 番茄新品种'莎龙'的选育研究
番茄新品种'莎龙'的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课题采用了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

路线进行品种推广。建立示范基地及专家讲课,让菜农了解

和使用新品种;建立番茄信息网,利用网络信息加强品种的

介绍和推广;还采取参加全国种子交易会,发表研究论文以

及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品种介绍、广告等方法加强品种宣传。

在2004年将“莎龙”的四年的销售权转让给青岛国际种苗公

司。因品种耐贮藏、高产、优质、抗病,商品性好,色泽鲜

艳,早熟,比国外品种适应性强,种子价格相对进口品种便

/572/ 番茄新品种'莎龙'的选育研究

宜,是进口种子的二十分之一,使我们选育的品种在生产方

面有了较大规模的应用。在山东的青岛、济南、淄博、潍坊

、烟台等各市及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四川、上海、辽

宁省、黑龙江等部分省市都有较大规模的种植,累计推广面

积80万亩以上,市场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总之,通过采取各

种措施,加速“莎龙”番茄新品种及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取

得了明显的推广效果,预计今后几年还将有较大的发展。本

课题积极宣传新品种新技术撰写课题论文4篇:1、番茄新品

种“莎龙”黄婷婷刘炳禄等,园艺学报,2007,34(1):

264。2、耐贮藏番茄“莎龙”的选育黄婷婷刘炳禄等,中国

农学通报,2005年论文专集,162.3、番茄抗病基因Tm-22及

其等位氨基酸序列的比较结果姜国勇王林华黄婷婷园艺学报

,2007,34(2):493-496)。4、莎龙等品种介绍、图片

刊登在《中国蔬菜》、《山东蔬菜》、《长江蔬菜》等专业

期刊杂志上。

/573/ 冬春茬温室黄瓜新品种津优20号选育
冬春茬温室黄瓜新品种津优20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目前,我国冬春茬日光温室黄瓜品种较少,津春2

号耐低温弱光能力不足,限制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长春密

刺等地方品种抗病能力差,国外品种外观商品性不符合我国

的消费习惯。因此,选育适合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的黄瓜新

品种十分必要。我们承担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黄瓜育种

材料方法研究”专题(96-002-02-22),育成了适合日光温

室冬春茬栽培的黄瓜新品种津优20号。我们对收集到的资源

进行系统选择,通过在室内、田间对抗病、耐低温弱光测定

/573/ 冬春茬温室黄瓜新品种津优20号选育

,利用杂交、回交等方法筛选出符合保护地栽培的自交系Q

5和T54。对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

试验后育成津优20号(Q5*T54)。津优20号黄瓜叶片大而厚

、深绿色,茎粗壮,植株生长势强。主蔓结瓜为主,春季第

一雌花着生在第5节左右。瓜条顺直,长棒状,长30厘米左

右,单瓜质量150克左右。商品性好,瓜色绿,有光泽,瘤

显著。果肉淡绿色、质脆、品质优。耐低温,可在春季10摄

氏度低温下正常发育,短期4~5摄氏度低温对植株无明显影

响。生育后期耐高温,可在34~36摄氏度下正常结瓜。抗枯

萎病、白粉病、霜霉病。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产量可达9

万公斤/公顷左右;春季大棚早熟栽培产量可达7.5万公斤/

公顷左右。和其它品种相比,津优20号具有以下优点:1、

植株生长势强,克服了其他早熟品种生长势差的缺点。2、

瓜条顺直、畸形瓜少,商品性好。克服了其他品种畸形瓜多

的问题。3、早春低温下生育较好,对枯萎病、霜霉病、白

粉病的抗性强。克服了其他早熟品种耐低温而不抗病的缺点

。4、生育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强,克服了其他早熟品种不耐

高温的问题。津优20号具有生长势旺盛、早熟、丰产等优良

特点,技术成熟。适合在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区日光温室

冬春茬和春季大棚早熟栽培。除出现特殊天气和人为栽培因

素外,抗病性、丰产性好。没有安全性的问题。2年来,津

优20号已经在天津市各郊县及山东、山西、河北、辽宁等地

累计示范推广4公顷,表现良好,可以大面积推广。2001年

/573/ 冬春茬温室黄瓜新品种津优20号选育

4月10日,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津优20号进行

了会议鉴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鉴定,认为津优20号具有创

新性,适合在日光温室冬春茬和早春大棚推广。津优20号黄

瓜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大而厚、深绿色,茎粗壮。克服了其

他早熟品种生长势差的问题。主蔓结瓜为主,春季第一雌花

着生在第5节左右。瓜条顺直,长棒状,长30厘米左右,单

瓜质量150克左右。瓜色绿、有光泽、瘤明显,畸形瓜少,

商品性好。果肉淡绿色、质脆、味甜,品质优。生育前期耐

低温,在春季10摄氏度低温下生育正常,短期4~5摄氏度低

温对植株无明显影响。生育后期耐高温,可在34~36摄氏度

下结瓜。克服了其他早熟品种生育后期早衰和不耐高温的缺

点。抗霜霉病、白粉病和枯萎病,克服了其他早熟品种不抗

病的缺点。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产量可达9万公斤/公顷左

右;春季大棚早熟栽培,产量可达7.5万公斤/公顷左右。经

过在天津、河北、山西、山东、辽宁等地试种,津优20号表

现良好。津优20号可以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日光温室冬

春茬和春季大棚早熟栽培中推广种植。

/574/ 海南香蕉园有机替代技术研究与应用
海南香蕉园有机替代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来源: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代农业)

(ZDYF2018087)成果简介:香蕉是海南省产量最大的热带

水果,也是海南省的优势产业。海南香蕉以优质而走俏国内

外。随着工业和化肥制造业的发展,为快速提高香蕉产量和

效益,我省蕉园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加之种植单一、肥料

施用不合理,已经导致海南蕉园土壤板结、酸化、肥料利用

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利用蕉

园行间空地,尤其是在香蕉生长初期,株行间空隙较大,通风

/574/ 海南香蕉园有机替代技术研究与应用

透光条件好,叶面积较小时,进行适当间套作绿肥,不仅可以

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且十分有利于用养结合,改

善蕉园小气候环境,还可减少杂草与虫害。项目选取适宜海

南蕉园间套作绿肥品种——花生作为绿肥,进行蕉园间套作

种植模式、还田方法等优化研究,完善海南蕉园绿肥间套作

种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蕉园有机肥与无机化肥配施技

术研究。通过作物产量、经济收益及生态效益的综合比对分

析,制定出海南蕉园的有机替代配套技术并进行示范。与传

统技术相比,该技术蕉园无机氮肥减64.64%,土壤有机质提高

5%以上,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项目在全省示范面

积70亩,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

权一项。项目的实施对调整海南蕉园化肥使用结构、减少化

肥用量及实现肥料高效利用与土质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575/ 鹅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鹅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企业自主研发背景:

近年来,我国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与世界发达国

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

的支柱产业。但从发展整体水平来看,加工企业的技术和设

备整体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农产品加工率只

有30%左右。这一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增长期,食物工业化水平

将不断提高,市场消费需求已成为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

的重要依据。鹅产品的需求群体与日俱增,肉鹅产品的消费

/575/ 鹅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量急剧膨胀,肉鹅产品占肉类食品的比重逐渐增大,欧洲各国

早已把目光投向了肉鹅、投向了鹅肥肝产品的精深加工领域

。朗德鹅系列产品是当今国际市场上极为热门的抢手货。其

高生物机理、高活性、高热能、高利用率、高附加值、高科

技含量、正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在欧美国家和一些发达地区

甚至被消费者视为“圣品”。因此,积极加大朗德鹅产业化

开发力度,不仅能够增加鹅肉产量、满足市场需要,还可以出

口创汇、提高经济效益。朗德鹅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朗德鹅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完善肥肝鹅品种的良种繁育体系和加强自主品种的选育

。一方面要做好引进郎德鹅的良种繁育,另一方面要在引进

的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地方品种,选育出我国自

己的产肝性能好、抗病力强的肥肝鹅品种(系),并进一步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为我国的鹅副产品生产提供品种保障。

(2)推广反季节繁殖技术,基本实现全年均衡生产。通过人

为的控光、控料、控温和强制换羽等综合措施改变鹅的季节

性繁殖活动,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使朗德鹅产品常年均衡供

货。(3)开展相关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加强农业标

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推

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支持绿色食品

和有机食品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加大鹅产

品深加工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发,延长产业链。通过应用

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保鲜、包装、监测检验、综合利用等

/575/ 鹅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工艺装备,产品加工精细化和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将明显提高

。加快产业链整合步伐,以现代物流为手段,加速制造、运输

、配送、零售等环节产业链整合。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本项目能够延长传统农牧业的产业链,规范化及标准化鹅制

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其初级肉鹅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传统肉

禽加工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的转型升级。通过精深加工技术

使农副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全县鹅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当地食

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升级,是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完善六安

市霍邱县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

和安全性成熟程度:目前该项目处于成熟应用阶段,技术较

为成熟。适用范围:该项目适用于鹅产业以及肉禽加工业,

适用范围广泛。安全性:鹅产品加工具有自动化全套生产线

,员工的操作安全性有保障,另外,生产线上带有质量检测装

置,鹅产品食用安全有保障。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

该技术已应用于产业化,目前尚未发现重大问题,产品经消费

者食用反应良好。⑥历年获奖情况(1)、2008年获得霍邱县

龙头企业证书(2)、2009年获得安徽省重质量、守诚信优

秀示范单位(3)、2009年获得安徽省消费者满意品牌证书

(4)、2010年获得六安市龙头企业证书(5)、安徽省餐饮

研究会理事单位(6)、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

7)、“龙翔”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8)、“龙翔”

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576/ 高产抗病糯玉米自交系与新品种选育
高产抗病糯玉米自交系与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粤花糯1号(粤审玉20190006):粤花糯1号生育期

80天,比对照种粤彩糯2号早熟2天。植株高220厘米,穗位高

82厘米,穗长22.0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长1.7厘米。单苞

鲜重321克,单穗净重260克,单穗鲜粒重163克,千粒重322克

,出籽率63.0%,一级果穗率70%。果穗筒型,籽粒黄白色,无倒

伏、倒折。直链淀粉含量2.4%,果皮厚度测定值59.76微米,

适口性评分85.2分,与对照种粤彩糯2号相当。抗病性接种鉴

定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田间调查高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

/576/ 高产抗病糯玉米自交系与新品种选育

,抗茎腐病。该组合省区试表现植株壮旺,整齐度好,前、中

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丰产性突出,适应性较好,抗倒

性强,糯性较好,果皮厚度薄,适口性良。粤鲜糯3号(粤审玉

20170001):东南地区春植出苗至采收期平均81天,比对照

迟熟2天。株高232.1cm,穗位98.3cm,穗长17.8cm,穗粗4.9c

m,秃尖1.3cm,平均12.7行,行粒数34.6,粒色白色,白轴。百

粒重37.5g,出籽率67.8%,倒伏率3.7%、倒折率0.4%。品质品

尝专家综合评分为87.7分。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支链淀粉

/总淀粉97.8%,皮渣率10.9%。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抗性接种

鉴定:感小斑病、高抗腐霉茎腐病、中抗-抗纹枯病。粤白

糯6号(国审玉20170048):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7

~81天,与对照种粤彩糯2号相当。株高207~210厘米,穗位

高81~96厘米,穗长16.8~20.3厘米,穗粗4.4~4.7厘米,秃

顶长0.7~1.1厘米。单苞鲜重248~293克,单穗净重188~2

10克,单穗鲜粒重134~129克,千粒重295~317克,出籽率61

.6%~69.27%,一级果穗率75%~80%。果穗筒型,籽粒紫白色

,直链淀粉含量0.9%~6.5%,果皮厚度测定值75.37~76.77微

米,适口性评分86~87.4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

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577/ 津新红镜鲤
津新红镜鲤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津新红镜鲤是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选育的水产新

品种。津新红镜鲤是以1999年引进并经连续2代群体选育的

德国镜鲤的子代中,发现的55尾金红色散鳞个体为基础群体

,以金红体色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

而成。该品种体色金红,性状比例达100%,遗传稳定。在相同

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同于德国镜鲤,营养价值高,鱼体中含

有十分罕见的动物性β-胡萝卜素,是食用保健和观赏兼具的

新优良品种。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578/ 小米辣生产种植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小米辣生产种植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度调整、创新

提升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创新、质量管理和品牌建

设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

”战略,改善营商环境,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进智

能和绿色制造,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和国际化的新型轻工业制造体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丰

富的农产品生产与供给极大满足和提高了人们的特质生活需

求。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营养是人类健康的特质基础。

/578/ 小米辣生产种植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当前全球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不

断地创新、新一步提质增效,不断创制新产品,提升食品品质

水平。本规范是在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情

况下制定的。本规范按NY/T391-392-393-394《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要求、农药使用准则、化肥使用准则》、CB/

T1840.7-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

求》标准执行,GB/T1.1-1993《标准化指导则第一单元:标

准的起草与表述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有关规

定进行编写。规范中主要技术总结自近几年对小米辣的绿色

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和在昆明王国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

生产实践。按照昆明王国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规范种植生产的

小米辣产品符合NY/T391-392-393-394、CB/T1840.7-1-200

1、DB37/274.2-2000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卫生标准质量要求。

本规范的指导思想,在对小米辣近几年栽培的对比、研究、

示范的基础上,本着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原则,系统总结

小米辣绿色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以便应用推广。本标准与

原标准比较,注重全过程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有利于加快绿

色小米辣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原料质量,提高农户种植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生产高品质的小米辣罐头提供原料保障

和技术支撑,SGS检测,所有检测指标符合生产绿色小米辣食

品控制要求,主要农残和重金属检验指标严于国家标准。检

测合格率100%。

/579/ 冻干果蔬加工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冻干果蔬加工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冻干果蔬加工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是鲁花集团与

江南大学联合研究开发的项目。就我国现状,脱水果蔬已成

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品之一,解决普通果蔬干制品由于其本

身的缺陷导致量大利薄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

量,是该课题研究的目的。该项目针对不同的果蔬产品,开

发冻干品质调控技术,同时进行了干燥工艺的优化,主要的

技术指标有:进行了冻干与真空微波联合干燥毛豆的工艺及

优化研究,确定了脱水毛豆的最佳联合干燥工艺;进行了采

/579/ 冻干果蔬加工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用涂膜与喷动床干燥结合的工艺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进行了毛竹笋先冻干后热风联合干燥工业研究,确定了最佳

联合干燥工艺条件;系统地提出了FD脱水果蔬品质调控理论

,开发了相应的产品。该项目部分技术已应用于中试生产,

鲁花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了相应的FD苹果片、FD梨片、FD猕猴

桃片等,应用干燥品质调控技术可减少生产成本1/3,提高

品质冻干果蔬,预计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该项目

的实施,利用各种新型FD干燥方法的合理组合建立联合干燥

技术体系,必将推动我国果蔬干燥技术的进步。

/580/ 安阳市杨树食叶害虫综合控制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安阳市杨树食叶害虫综合控制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技术原理:通过研究,明确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的

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为适时采取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防治指标研究、测报方法、综合防治新技术研究,为杨

树食叶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经济、高效、持久、实用的防治

方法,通过飞机喷药的防治技术研究,找出了飞机喷药大面

积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的最佳方案。性能指标:(1)摸清害虫

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指标;(2)寻找综

合控制杨树食叶害虫的新技术:(3)找到从根本上治理害虫

/580/ 安阳市杨树食叶害虫综合控制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试验及推广,实现了前2项指标,

同时在实验区内找到实现第3项指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以上

指标均已实现。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目前国内研究报道

均是单—虫种的防治,我们将两种虫综合起来,进行防治:

制定生物、物理、营林、仿生制剂以及围点打缘、控制虫源

地的有效措施:适合北方的混交模式等,大大节省了人力、

物力和财力。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该研究总体研究水平

处于省内先进水平,其中越冬虫的分布场所的研究、杨小舟

蛾的测报办法及二虫具体防治指标的确定达国内先进水平。

作用意义:通过在我节的试验.示范推广,共防治36万亩,

共挽回经济损失1620万元。采用飞机GPS技术,减少人工费

用4.5万元,本次试验推广直接投入110万元,投入与产出比

为1:13.7。社会效益:杨树经济效益的增加,提高了广大群

众投入林业的信心和积极性,减轻省、市政府015年林业奋

斗目标的压力,增强我市木材。板材加工业的后劲,增加农

村富裕人员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生态效益:

实施以营林、生物、物理、仿生制剂、药物等的预防措施保

护了天敌,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生态平衡。推广应用

的范围、条件、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范围:该

项目的技术适用于所有的杨树栽植区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的

防治。条件:懂得常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应用前景:杨树

栽植广泛,在杨树集中分布区存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的严

重危害。因此该项目的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有着巨大的潜力

/580/ 安阳市杨树食叶害虫综合控制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和市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①应寻找能长期有效控制害

虫的天敌,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②需进—步加大混交林的

力度。

/581/ 屯玉60玉米新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屯玉60玉米新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玉米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2012年,我国玉米面

积将达到3500万公顷,玉米单产361千克/亩左右。目前要大

幅提高产量主要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

:⒈培育高产抗逆品种。⒉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优

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提出“屯玉60新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本项

目研究目的是选育高产、广适、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从

拓宽种质基础,丰富遗传多样性入手,改良品种的适应性。把

/581/ 屯玉60玉米新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国内种质良好的丰产性与热带、亚热带种质突出的多抗性融

合在一起,提高育成品种的多抗性和稳产性能,把优质、多抗

、配合力高的PA群种质与丰产、大穗、适应性广的旅大红骨

种质融合在一起,挖掘新品种的丰产潜力,改善商品品质,19

97-2004年选育出玉米新自交系T240、和896,并成功组配出

玉米新品种屯玉60,2005-2009年参加河北、重庆、辽宁等省

市的区域试验,顺利通过审定,2010-2011年通过广泛布点试

验示范,摸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本项目的创新点:⑴通过

导入热带种质资源,既提高了品种的抗病性,同时又克服了因

导入热带资源对光温反应敏感的难题。⑵突破了春播玉米杂

交种同时高抗丝黑穗病和抗矮花叶病的难题。本项目屯玉6

0母本T240于2009年9月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知识产权为

屯玉种业独家拥有。通过田间实践、理论指导、请进来或走

出去参加培训等方法,培养新育种人员10人,试验人员100人

。组建了一支由3人组成的新品种杂交种制、5人组成的亲本

繁殖及18人组成的新品种推广技术队伍。项目实施期间发表

学术论文五篇;2012年公司获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项目

实施后,2010年-2012年累计推广种植130多万亩,按每亩增产

45公斤计算可为农民增585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5850万元。

同时公司可获利2000多万元。当今种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创

新实力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已从品种拓展到基因资源、专利

技术;农业生产对品种创新的要求不仅有高产、优质等经济

指标,而且要更多体现多抗、广适等综合性状指标。屯玉60

/581/ 屯玉60玉米新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的选育与推广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西南、东华北春播区的市

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该项目实施提升

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82/ 哈茄1号
哈茄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哈茄1号是国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哈尔滨

市人才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茄子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

,栽培广泛,遍及全国各地,在蔬菜生产中,无论从分布地区、

种植面积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茄子适应

性强,栽培较容易,产量高,供应期长,近年来,随着保护地栽

培的发展,新品种的推广,茄子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已实现,

茄子的供应期提早或延长,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哈茄1号适

合保护地栽培,其抗病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2010年以T10

/582/ 哈茄1号

49为母本,以T1714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其中母本T

1049来源于日本的一个常规品种,由井田公司日本朋友提供

。经过田间性状调查,该品系抗病性,果形,果色等遗传性状

均表现突出,稳定性好。色泽黑亮,光泽度好,品质极佳,入口

松软。父本T1714是来源于沈阳市农科院一F1代9804,经过南

繁北育5代分离筛选的稳定品系。经过2011年的配合力测定

和品种比较试验,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在哈尔滨五个试

验示范基地进行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出早熟、高产

、抗病适合保护地栽培的茄子一代杂种。哈茄1号特征特性

:紫黑长茄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05天左右

。植株生长势强,株高约65厘米,开展度55厘米,株型紧凑。

茎深紫色,叶深绿色,叶脉紫色。第一果着生于主茎7-8叶上

方,果实长棒形,果长25-28厘米,横径4-6厘米,果皮黑紫色有

光泽。果肉白色,肉质细嫩。单果重130-150克左右。品质分

析结果:干物质含量9.64%,固形物含量5.88%,Vc含量6.05毫

克/100克,总糖含量5.45%。抗病接种鉴定结果:黄萎病病情

指数为37.32,病毒病病情指数为25.93。产量表现:2012-2

013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0642.8公斤,较对照品种哈农

杂茄1号增产15.5%;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1921.5公

斤,较对照品种哈农杂茄1号增产16.2%。该品种制杂交种30

0斤,茄子每亩用种量20克,累计推广面积7500亩,每斤种子价

格800元每斤,直接经济效益24万,成本费用7.8万,纯利润16

.2万,间接经济效益3000万元,7500亩Χ8000斤/亩Χ0.5元/斤

/582/ 哈茄1号

。社会效益显著,已推广到黑龙江省,吉林省,山东省,推广前

景广阔。存在的问题:因为各地区消费习惯不同,需求不同

,销售区域受到局限,研发适合全国不同区域的茄子新品种是

未来发展的方向,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育种进一步发展的前

提条件。本课题组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农委和哈尔滨市农委丰

收计划一等奖各3项,黑龙江省农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

奖各一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583/ 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番木瓜-华农1号
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番木瓜-华农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番木瓜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被誉为四大

“岭南佳果”之一,针对番木瓜存在严重的环斑病毒,华南

农业大学利用转基因技术,将PRSV的核苷酸片段转化入了番

木瓜植株,获得了高抗优质的转基因番木瓜--华农1号系列

品系,可抗华南地区现已发现的所有5个病毒株系。该品系

已获准完成了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阶段,并已

完成了种苗工厂化试验示范,于2006年6月获农业部批准准

予在广东省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这是我国首例转基因果树

/583/ 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番木瓜-华农1号

植物批准商品化生产。

/584/ 煤矸石电厂生产过程监控与辅助决策系统
煤矸石电厂生产过程监控与辅助决策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厂希望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与管理,使设备

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保证机组在最佳的经济运行状态。“煤

矸石电厂生产过程监控与辅助决策系统”就是为电厂的生产

过程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沟通的桥梁,为运行人员

优化操作提供参考,为决策者提供生产数据的支持。本项目

为自选项目。项目采用IOCP技术和红黑树查询技术,开发了

RD6DB实时/历史数据库。IOCP是Win32提供的最复杂的内核

/584/ 煤矸石电厂生产过程监控与辅助决策系统

对象,是实现高容量网络服务器的最佳方法,采用该技术后

RD6DB数据库的并发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红黑树是二叉搜

索树的一种改进,查找算法可以保证在最坏的情况下,在O

(logn)时间内做查找。采用该技术可以保证RD6DB的实时

性。同时,本项目还独创性的提出了电机启停曲线和运行记

录功能,不仅可以方便检修部门及时发现电机运行中出现的

异常情况,还可以对电机的启停进行优化,达到降低厂用电

率的目的。本系统包括实时数据监控,性能分析,数字化报

表生成,历史数据显示及分析,电机启停曲线显示与分析,

绩效考核等子系统。通过山西电力科学院的测试,达到了以

下性能指标:实时数据刷新周期≤1秒;压缩数据回复时间≤

15毫秒;接口机数据采集周期≤5秒;网络主干通讯负荷率≤

40﹪;10万点数据可以存储30年;数据库服务器、计算机功

能站CPU平均负荷率≤40﹪;计算机功能站和其它节点的网卡

通讯速率≥100Mbps;本系统的主要创新点:1.在实时数据库

RD6DB中首次采用了IOCP技术和红黑树查询技术,保证了实

时数据库的强实时性与高并发性。2.首次提出并实现了电机

的启停曲线和运行记录功能,方便运行人员及时直观了解各

个电机的运行状态,优化了电机的启停,降低了厂用电率。

本系统通过在山西平朔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应用,不

仅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生产信息,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

成本,而且让运行人员及时发现设备运行缺陷,实现了机组

优化操作和安全经济运行。本系统在山西平朔煤矸石发电有

/584/ 煤矸石电厂生产过程监控与辅助决策系统

限责任公司成功应用,同样适用于其他发电企业生产过程的

监控,也可应用于具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业领域。本系统

较其他系统有以下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自主研发的实

时/海量数据库RD6DB,10万点数据可以存储30年;压缩效率

达到70﹪以上;在保证数据库性能的前提下可以满足至少10

0个客户端同时访问;每万点实时数据存取时间小于1秒。基

于RD6DB数据库,本系统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应用

模块,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使用本系统,可以使设备处于

经济运行状况,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测试,单台机组每年发

电煤耗下降1.088克,一年两台机组可节约标煤3590.4吨,

按标煤单价270元/吨计算,约合人民币408.79万元。因此,

该系统具有很好的市场空间。本系统作为信息化管理的载体

,为企业数字化的细节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通

过使用本系统,管理决策层将更加方便关注生产细节和经营

指标,生产人员将更加方便细化控制各项运行指标,从而提

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该系

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585/ 基于AFLP方法鉴定我国长白山地域林蛙油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基于AFLP方法鉴定我国长白山地域林蛙油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名称为基于AFLP方法鉴定我国长白山地域林

蛙油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由长春海关技术中心承担,本课题是

原国家质检总局2017年立项的科研课题,计划项目编号为(

2017IK208),科技计划类别为食品安全领域。课题为经费自

筹项目。计划完成时间:2019年12月30日。本课题申请人具

有副高以上职称,课题组拥有分子生物学专业及分析化学专

业的高中初等级的各级技术人员12人。本课题对黑斑侧褶蛙

、中华蟾蜍、黑龙江林蛙、牛蛙和长白山地域林蛙(东北林

/585/ 基于AFLP方法鉴定我国长白山地域林蛙油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蛙)样本进行采集,将成年雌蛙新鲜输卵管组织风干制成林

蛙油为实验材料,通过改良方法提取总DNA。利用AFLP实验找

到种间差异,在东北林蛙线粒体DNA上的COI基因设计1对引物

探针,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手段,建立林蛙及林蛙油

鉴定方法。普通PCR扩增产物回收测序结果:仅东北林蛙特

异性引物的PCR体系反应获得230bp左右大小的产物,且产物

序列与东北林蛙COI序列一致性为99%,说明实验对象为东北

林蛙,林蛙油来源为东北林蛙。同时建立了东北林蛙种属以

及林蛙油基源的三种PCR(普通PCR,实时荧光PCR,微滴数字

PCR)鉴定方法,为林蛙油类药材及其活体的鉴定提供科学理

论依据。本研究建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为林蛙油产业提

供有效的原料鉴定方法,为林蛙产业提供准确的育种鉴定方

法,实现了对东北林蛙油高通量检测的目的,节省了检测时间

。将为我国对东北林蛙物种资源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586/ 重庆主要作物除草剂安全使用及药害预警系统开发
重庆主要作物除草剂安全使用及药害预警系统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通过对重庆市柑橘园、油菜田、水稻田杂草群落结

构和优势种的田间均度(U)、田间密度(MD)、田间频率(F)和

相对多度(RA)的统计分析调查,明确了重庆地区柑橘园、油

菜田、水稻田杂草的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重庆市柑桔园杂

草禾本科和菊科杂草是该市柑桔园杂草群落中种类最多、密

度最大,地理分布最广,对柑桔树生长危害最大的两大类杂

草;禾本科的看麦娘、石竹科的繁缕、毛茛科的扬子毛茛、

石竹科的簇生卷耳、茜草科的猪殃殃、菊科的马兰在油菜田

/586/ 重庆主要作物除草剂安全使用及药害预警系统开发

杂草群落中不仅地理分布广,田间密度大,对油菜的危害大

,防治难度也较大;稗草、浮萍、空心莲子草、野慈姑和小

茨藻,可视为重庆地区水稻田的优势杂草,对水稻的危害较

大。柑橘园杂草防除实验结果显示,在四种供试除草剂中,

速效性最好的是百草枯,但其持效性较差,药后14天又有新

的杂草长出;草甘膦、草铵膦及草铵膦-P钠盐的速效性都较

低,但持续控制时间较长,在药后21天,对杂草的鲜重防效

都维持在90%以上。防除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油菜田杂草,

推荐108克/升高效氟吡甲禾灵EC以有效成分用量38g/hm的剂

量,在油菜田一年生杂草2-5叶期作茎叶喷雾处理为宜;防

除以阔叶杂草为主的油菜田杂草,推荐30%草除灵SC以有效

成分用量260g/hm的剂量,在油菜田一年生杂草2-5叶期作茎

叶喷雾处理为宜。

/587/ 有机菜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有机菜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基地5000亩,防虫网棚4000亩,大拱棚700亩,标准冬

暖棚300亩。种植以出口为主的菜椒新品种,如美国侯爵、以

色列五彩椒等。抓好有机菜椒生产技术落实。包括土壤转化

、产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灌溉水净化、土壤肥力维持、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588/ 番茄单性结实材料的选育
番茄单性结实材料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通过研

究选育出了2个单性结实材料:S4、S10,S4(R35S13-13dd1

)无限生长类型,五穗果株高130cm,粉红果,近圆形,果型

指数0.8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7,Vc含量22.9mg/100g鲜样

,亩产3500Kg;S10(R35042-11dd1)有限生长类型,株高

100cm,果实近圆形,果型指数0.8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

0,Vc含量24.6mg/100g鲜样,亩产4620Kg。

/589/ 黑莓果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黑莓果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江苏省科技攻关(农业)项目“黑

莓优良新品种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2006~2

007年,项目编号BC2006325)及南京市现代农业项目“黑莓

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2006~2007年,项目编号BC2

006325)。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1)应用领域黑莓及

其加工产品的营养成分分析与研究、黑莓果汁贮藏期营养成

分的变化规律研究、黑莓果实色素及香味成分研究和黑莓果

汁色泽的分析与比较等为黑莓果品深加工提供了理论;黑莓

/589/ 黑莓果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果汁加工技术研究,包括不同取汁方法对黑莓果汁出汁率及

品质的影响、黑莓优良品种果汁加工性能的研究和黑莓清汁

加工技术的研究,为黑莓果汁饮料或其复合饮料的加工提供

了关键技术;黑莓果品深加工技术和黑莓产品标准与生产技

术规程的制定为黑莓果品系列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2)技术原理通过黑莓果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

发出黑莓系列加工产品,一方面继续扩展国外冻果市场,另

一方面可以开拓国内市场,解决黑莓销路问题,使我地乃至

我国黑莓产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3、性能指标(写明合

同要求的主要性能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1)黑莓鲜

果及其加工产品的营养成分分析与研究对赫尔(Hull)、切

斯特(Chester)、无刺红(Young)、宝森(Boysen)、纳

瓦荷(Navaho)、布莱兹(Brazos)和三冠(TripleCrown

)等7个黑莓优良品种鲜果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2)黑莓果实色素及香味成分研究黑莓色素成分以矢车菊

色素及其糖苷为主,兼含飞燕草色素及其糖苷,从黑莓果实

中提取并鉴定了51个挥发性成分;(3)黑莓果汁加工技术

研究不同取汁方法制取黑莓果汁的试验研究表明:酶法液化

法制取果汁出汁率高、果汁澄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

渣与果汁易分离,榨汁容易;直接榨汁法制取的果汁浑浊,

果渣与果汁不易分离,榨汁困难;浸提取汁法制取的果汁出

汁率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色素获得率高;(4)黑莓

果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5)黑莓产品标准与生

/589/ 黑莓果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制定了“黑莓鲜果”(申请了江苏省地

方标准,已得到支持,待审定)、“黑莓汁饮料”(企业标

准)、“黑莓糖水罐头”(企业标准)、“速冻黑莓”(准

备申请江苏省地方标准)等产品的地方或企业标准。4、与

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与同类技术比较,本成果的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以及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

位。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1)全面掌握了黑莓的营

养成分和营养特点,确定了黑莓色素的种类、提取方法、色

素的光谱特性和不同品种间色素的差异,分析出了黑莓果品

的香味成分与相对含量,研究了不同品种果汁的加工性能,

可以为黑莓深加工专用品种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的制定提供科

学依据;(2)在黑莓果汁的加工工艺中首次提出并运用了

酶法液化技术,使果汁加工中榨汁容易、出汁率高、果汁澄

清;(3)研制出了黑莓系列产品,率先制定了产品标准。

6、作用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经济效益:至

2006年,黑莓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累计实现农民种植收入

1.9亿元,企业加工产值2.85亿元,出口创汇2800余万美元

,上缴税金3218.97万元,黑莓种植加工已经成为溧水县农

业支柱产业和南京市重要的农业出口创汇产业。7、推广应

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现南京

黑莓基地种植面积已有3万多亩,近几年内面积将扩大到5万

亩以上,年产量将超过3000万吨。目前该地有专业黑莓加工

/589/ 黑莓果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5家,主要以速冻黑莓产品为主。本成果在黑莓加工企

业的转化,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速冻黑莓的质量,还有利于

黑莓系列产品的开发,有利于黑莓产品走进国内市场,增加

黑莓产品的销路。目前黑莓冻果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黑

莓加工企业对开发其他黑莓产品缺乏信心,因此存在的问题

是该成果如何与黑莓加工企业合作,使黑莓深加工技术在实

际生产中得到应用与熟化。

/590/ “巨籽蜜”石榴选育研究
“巨籽蜜”石榴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目前国内栽培的石榴品种存在籽粒小、晚熟、结果

晚、前期产量低等情况。枣庄市石榴栽培面积最大,品种资

源丰富,主栽品种以大青皮、大红袍、大马牙等为主,但在

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各品种产生了遗传变异、各品种的品质下

降,目前生产中急需一个果大、籽大、质优、早熟、早果的

优良品种。课题组在对全市石榴资源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选

育了优质、籽粒大、结果早的石榴新品种“巨籽蜜”。该品

种平均单产果重436.8克,百籽重88.6克,可溶性固形物含

/590/ “巨籽蜜”石榴选育研究

量16.8﹪,成熟期8月下旬末,栽后第二年结果,亩产量为2

29.1公斤,较主栽品种大马牙、大青皮等增产15﹪~25﹪,提

前1~2年进入丰产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该项目达到了国

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该品种于2007年通过山东省林木品

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审定。主要特点:1、各级领导重视、

项目研究开发组织健全。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

组。2、对品种资源基本情况调查深入,相关技术试验研究

起点高,应用DNA分析技术对主栽品种变异类型遗传性进行

综合评价鉴定优选,方法创新。3、技术宣传、培训措施落

实好,新品种新技术普及面广。4、抓典型、树样板、以点

带面,实施项目核心区带动战略成效好。5、抓技术和物质

配套服务,实行科、物、政相结合的工作路线切实可行。6

、管理科学、检查验收严格。应用情况:项目实施以来,示

范栽植790亩,其中结果面积590亩,总增产量增产总量11.

37万公斤,总增产值75.1万元,超额完成了各项的各项经济

技术指标,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显著。

/591/ 香港牡蛎与长牡蛎杂种F1的种间回交效应分析
香港牡蛎与长牡蛎杂种F1的种间回交效应分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种间回交是杂交育种中一种重要的遗传改良手段,在动植物

育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打破目标基因与不利基

因连锁,增加重组频率,提高异源种质渐渗,控制超亲分离,增

强杂种育性,创造优良重组类型,但是这类研究在海洋贝类的

遗传改良效果上报道较为少见。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我们

发现香港牡蛎与长牡蛎的杂种F1不具有生长优势,表现为远

交衰退;而且初步的研究证实种间回交可以获得显著生长优

/591/ 香港牡蛎与长牡蛎杂种F1的种间回交效应分析

势,具有良好育种前景。为了进一步改良其表型性状,系统阐

述种间回交效应及遗传格局,本项目拟通过解剖手段获取精

卵,利用杂种F1与双亲进行种间回交研究,结合繁殖生物学、

数量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等方法,综合评估种

回交配子兼容性、育种潜力、育性格局、检测其核质基因渐

渗状况,这对于牡蛎种质遗传改良及种间遗传格局解析均具

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项

目首次在贝类中实现了种间回交,获得了具有显著的优势的

回交组合,培育出新品种“华南1号”牡蛎,产生了显著的经

济和社会效益。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华

南1号”牡蛎新品种(GS-02-004-2015)培育采用了群体选

择和杂交/回交育种技术,辅以分子标记选育技术。先是以快

速生长为目标,利用群体选择进行了香港牡蛎4代连续选育;

然后采用快速生长系F4雌性与种间杂种F1雄性(香港牡蛎♀

×长牡蛎♂)作为材料进行回交,获得回交一代(BC1F1

);再通过混合上选结合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出个体大,基因

型相对一致的H型BC1F1作为亲本,进行自繁获得具有显著生

长优势的新品种。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新品种具有生长

快、产量高、耐较高盐环境等优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较香

港牡蛎生长速度提高10%以上,产量提高15%以上;并可在较高

盐沿海河口水域养殖,适当拓展现有养殖区域。目前,该品种

生产技术成熟,可采用盐度耦合式高效健康繁育养殖模式养

成。“华南1号”牡蛎新品种是我国华南区第一个牡蛎养殖

/591/ 香港牡蛎与长牡蛎杂种F1的种间回交效应分析

新品种,由于具有耐高盐、生长快等优点,拓宽了传统香港牡

蛎养殖区,提高了蚝民养殖的经济效益。牡蛎可以滤食海水

中的浮游生物及其悬浮颗粒,对水质起到了清洁剂的作用,属

于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不存在生态风险还,可以减少了海水

富营养化发生概率。目前,两广地区香港牡蛎年产量接近15

0万吨,对优良种质品种需求量较大。由于该品种生产性能稳

定,经济效益好,广东、广西养殖户对该品种高度认可,具有

较为理想的市场前景,该品种为我国华南区牡蛎产业稳定可

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度,培育单位生产“华

南1号”牡蛎新品种苗种6000多万个,在珠海、湛江、北海、

钦州等地进一步示范推广,中培期间幼贝即获得了广大养殖

一致好评,辐射两广海域5000亩以上,振兴了华南牡蛎经济发

展、造福华南区蚝民及其相关产业,为我国华南区水产业高

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92/ 牧草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和新品种选育
牧草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和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项目探明亚热带无性繁殖牧草资源研究的有效手段

,初步形成对类似牛鞭草的暖性牧草资源材料研究的技术体

系。同时,对紫花苜蓿高潮优质高抗逆品种选育技术体系构

建,针对南方高温高湿气候、酸性土壤条件的育种目标,目

标系的选育方法。青贮型玉米品种的选育。化学诱变、物理

诱变方法机理探讨及在新材料、新品种引进、筛选基础上,

通过先进生物技术、航天育种或杂交育种获得新材料。通过

项目实施,在重庆畜科院草食动物试验基地建设牧草良种繁

/592/ 牧草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和新品种选育

育试验区100亩,形成优良新品种繁育场200亩,并在江北鱼

嘴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区100亩。在丰都、云阳等地推广新

品种新材料示范基地2000亩。项目实施期间,新品种覆盖项

目实施区县,市场涵盖我市各区县,并辐射周边省市。新品

种每亩增加经济效益340元,推广面积5000亩,直接经济效

益170万元。

/593/ 甜玉米罐头生产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甜玉米罐头生产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标准引领、质量为本、

开放融合的基本原则,以先进标准倒逼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

升级,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新需求,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新动能,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支撑标准化和质量提

升,突出标准引领,创新质量供给,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

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强化企业质

量意识,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

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提高质量创新能力,

/593/ 甜玉米罐头生产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有效激发质量提升内升动力,推动消费品标准质量提升。加

大标准研制投入,瞄准国际新技术和市场新需求,制定和实施

先进标准,发挥标准创新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

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标准创新能力。本产品目前

尚符合欧美进口食品安全标准的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

方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食品安全法》国际食品贸易规则第三方公证检测检验条

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卫生、质量、环保、

营养、农残、安全指标符合欧盟EC178/2002条例1935/2004

/EC、GLOBALGAP、ISO4531&ISO6486、ISO22000、ISO1400

1、GB13209-2005罐头标准、GB2763-2005、LFGB、FDA(FC

E-SID)、国际食品法典委codexstan55-1981规范,21CFR&#

183;part·110法规21CFR·part·113法规,E

URE规范,SGS检测控制标准和要求。本标准代替QB/KMWG/Q-

JS-02.002014。本标准规范与原标准比较,导入国际先进的

HACCP危害分析控制技术标准和良好农业生产操作规范,填补

国内技术空白,获自主知识产权,建立先进的科学的甜玉米罐

头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和甜玉米罐头

质量安全控制水平,SGS检测评价所有检测控制指标达到欧美

进口食品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检测标准,集成创新微电子控

制护色预处理杀菌关键技术,强化全过程控制提高了甜玉米

罐头出口合格率达100%,产销率100%。整体科研技术水平处

国内领先地位,随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加快甜玉米食品加

/593/ 甜玉米罐头生产加工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工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594/ “绥李3号”裂果病防治技术研究
“绥李3号”裂果病防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李树裂果病防治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中的果树生产

。在果实即将裂果时,首先向李树上喷布植物生长调节剂乙

烯利2000倍水溶液;次日向果实上喷布生长调节剂赤霉酸(

主要成分GA3)2000倍或3000倍水溶液,达到防止裂果的目

的。其原理是利用有抑制果实生长作用的乙烯利,使果实内

部长速变缓;再利用有促进果皮细胞膨大、又向果实内部传

导较差的特性,使果实表皮长速加快。因此解决了果实内外

长速不同步引起胀裂的矛盾。并且GA还通过与乙烯利的拮抗

/594/ “绥李3号”裂果病防治技术研究

作用,除去了单独用乙烯利引起早期落果、含糖量不足等弊

端。达到了防裂效果90%以上、不提早落果、果实含糖量高

于对照的理想效果。

/595/ 鼓槌石斛花卉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示范
鼓槌石斛花卉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14-2016年针对石斛产业发展中存在优良品种少

、种子种苗繁育混乱、管理粗放、种植技术滞后、产品价格

下滑、亩产值低、销售渠道狭窄、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日益

突出等问题。云南省德宏热作农业科学所在省花产办、省科

技厅项目(编号:2016DC025)及国家农业部项目的支持下

,以石斛种质资源圃为基础,开展了鼓槌石斛花卉新品种选育

、种苗商品化生产、生态种植与示范、产品研发等研究。通

过鼓槌石斛适应性栽培试验和资源鉴定评价研究,以植物花

/595/ 鼓槌石斛花卉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示范

的变异优先从资源圃选出花卉新品种“金鼓紫槌”,2014年

12月31日,“金鼓紫槌”被云南省林业厅园艺植物新品种注

册登记办公室确定为园艺新品种(证书号:云林园植新登第

20140053号)。将石斛组培快繁技术应用在石斛商品化种苗

生产上,通过组培快繁技术及生产工艺改进研究,集成了“鼓

槌石斛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鼓槌石斛人工种植技术

规程”,“鼓槌石斛花产品质量等级标准”3个标准;授权实

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石斛倍足虫诱捕器”(专利号:2016

21112705.3),实质审查专利5项:“鼓槌石斛种苗商品化生

产方法”、“一种石斛蒿子有机肥的制作方法”、“一种石

斛茶枯饼有机肥的制作方法”、“一种红花油茶枯防治石斛

蛞蝓方法”、“一种石斛种苗快繁培养基制作装置”;将新

品种、新技术在企业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繁育种苗135.2万

株,种苗价值94.64万元,盆景栽培32080盆,盆苗价值32.08万

元;将鼓槌石斛优质种苗推广应用在企业,在德宏、孟连建立

了鼓槌石斛集约化栽培示范200亩,三年亩产干花32kg、鲜茎

3吨,每亩净产值可达2.78万元,在德宏、保山、孟连、福建

建立仿生栽培示范1160亩,三年亩产干花9kg、鲜茎1吨,每亩

增加收入0.56万元,辐射带动种植面积10800亩,实现产值78

24万元;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石斛酒4吨、石斛花茶2000盒等产

品,产品销售收入98万元,实现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

益。

/596/ 渝苜1号紫花苜蓿新品种
渝苜1号紫花苜蓿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渝苜1号”是以日本抗性品种“露若叶”、早生

性品种“夏若叶”、直立性品种“立若叶”及耐湿热“中间

材料”的优株为亲本材料,经混合选择二代培育而成的耐湿

热品种,2009年通过了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我国

南方地区第一个紫花苜蓿育成品种。该品种株形直立,株高

80-100厘米。幼苗期生长较快,叶色较深绿,根系分枝比较

多,分布比较浅。总状花序,花紫色或浅紫色,荚果螺旋形

2-3圈。初花期全株的粗蛋白质含量22.41%,粗纤维含量23

/596/ 渝苜1号紫花苜蓿新品种

.05%,粗脂肪含量2.34%,粗灰分含量7.7%,茎/叶比1.25。

具有耐湿热、抗病、直立和持久等特点。在弱酸性、中性或

碱性砂壤土上生长良好,在重庆一年可刈割5-7次,亩产干

草1000-1300公斤。适宜在西南、西北等地区种植。

/597/ 一种改良棉花的棉酚性状的方法及应用
一种改良棉花的棉酚性状的方法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良棉花的棉酚性状的方法及应用

。通过在棉籽内特异性下调杜松烯-8-羟化酶基因CYP706B1

的表达,可有效地抑制棉籽中的棉酚合成且不改变棉花其它

组织的棉酚合成。本发明的方法改良了棉花植株中的棉酚性

状,大大提高了棉花的综合利用价值。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良

棉花的棉酚性状的方法及应用。通过在棉籽内特异性下调杜

松烯-8-羟化酶基因CYP706B1的表达,可有效地抑制棉籽中的

棉酚合成且不改变棉花其它组织的棉酚合成。本发明的方法

/597/ 一种改良棉花的棉酚性状的方法及应用

改良了棉花植株中的棉酚性状,大大提高了棉花的综合利用

价值。

/598/ 芸豆种质资源评价与出口型新品种选育
芸豆种质资源评价与出口型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全面系统地对6500份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进行了

鉴定评价,构建了400份种质构成初级核心样品,属国内首创

。在表型鉴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定位克隆

了一批旱胁迫相关基因,抗炭疽病、细菌性疫病、枯萎病相

关基因。在表型鉴定与基因鉴定的基础上,利用杂交、辐射

及化学诱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创制特异普通菜豆

新种质51份,选育了适合机械化收获的龙芸豆5号、超高蛋白

品种龙芸豆16、极早熟品种龙芸豆14为代表的普通菜豆新品

/598/ 芸豆种质资源评价与出口型新品种选育

种15个。2015~2017年新品种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788.56万

亩,覆盖了黑龙江省普通菜豆种植面积80%以上,新增经济效

益38057.69万元。通过新品种示范推广,加快了良种推广速

度,缓解普通菜豆品种退化、商品质量低等问题,促进了普通

菜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支撑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等

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599/ 粮饲兼用皮燕麦新品种“冀张燕7号”选育
粮饲兼用皮燕麦新品种“冀张燕7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技术原理:“冀张燕7号

”是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采取国

外引进、国内试验、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研究单位与工企业

合作的方法,于2009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加拿大资源

OA516-2中,通过引种鉴定、单株选择、后经品种比较、国家

区域试验、国家生产鉴定和河北省生产试验及南繁加代培育

而成。品种系谱号OA516-2-ZY9-11,试验名“坝燕7号”,暂

定名为“冀张燕7号”。应用领域:可在燕麦种质资源创新

/599/ 粮饲兼用皮燕麦新品种“冀张燕7号”选育

和新品种选育中应用;可在河北省以及其它省区燕麦产区的

适宜区域推广种植;作为优质加工型品种可加工各种燕麦食

品;可作为牲畜的优质饲草饲料。二、选育指标实际达到的

指标:第四轮国家皮燕麦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亩产280.2k

g,比对照增产14.62%,籽实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年平均

秸草亩产622.92kg。全国皮燕麦品种生产鉴定试验平均籽实

产量为334.8kg/亩,对比照增产22.7%。河北省皮燕麦品种生

产试验平均籽实产量为232.7kg/亩,比对照增产21.1%。抗坚

黑穗病鉴定结果表现免疫。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3.96%,粗脂

肪含量6.52%,β-葡聚糖含量为4.74%。三、创新点1、该品种

高产稳产,粮饲兼用。平均籽实产量为4203.0kg/hm2,比国鉴

品种“蒙燕一号”增产14.62%,最高单产7968.8kg/hm2。两

年国家区试增产点次占90.0%。平均生物产量9506.7kg/hm2

,比对照“青引一号”增产25.53%。2、该品种千粒重高。平

均千粒重36.4g,比国鉴品种“蒙燕一号”增加3.3个百分点

,居参试品种第一位。3、籽粒商品性好,品质优异。籽粒饱

满均匀,千粒重36.4g,比对照品种“蒙燕一号”增加3.3个百

分点,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蛋白质含量13.64%,脂肪含量6.5

3%,β-葡聚糖含量4.74%,比对照“蒙燕一号”高1.09个百分

点。成熟度好,色泽白亮。4、该品种免疫燕麦坚黑穗病。经

燕麦品种抗坚黑穗病鉴定与评价,菌土覆盖处理和菌粉拌种

处理发病率均为0,表现免疫。5、该品种适应性强。全国皮

燕麦区域试验增产点占总点数的90.0%;全国皮燕麦品种生产

/599/ 粮饲兼用皮燕麦新品种“冀张燕7号”选育

鉴定试验增产点占总点数的75%;河北省皮燕麦品种生产试验

增产点100%。四、应用效果及推广前景“冀张燕7号”一般

旱地亩籽实产量200kg以上,在瘠薄旱地种植亩产也可达100

kg以上,最高可达671.7kg,秸草平均亩产633.78kg。该品种

2018-2020年在河北坝上及周边内蒙地区共计生产应用面积

1.7万亩,平均比当地同类主栽品种增产22.7%,亩增粮30.60

kg,亩增草77.7kg,每公斤粮按3.60元计算,每公斤草按1.0元

计算,亩增效益187.86元,三年累计新增产值319.362万元。

该品种预计在全国适宜生态条件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

5万公顷左右,预计年增产值可达1.2亿元。该品种籽粒均匀

,品质优良,粮饲兼用,加工成燕麦产品或作为饲料饲草应用

后,其附加值提高,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600/ 蝴蝶兰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蝴蝶兰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04年以来,聊城市绿之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用

该单位先进的实验、栽培设施,依托北京三益、上海鼎汉等

台资企业丰富的品种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着手进行蝴蝶

兰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选择优良植株→采取

花梗→花梗芽诱导→增殖培养→壮苗培养→生根培养→组培瓶苗

的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在组培快繁方法、培养基配方

和激素使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该技术具有生产流程短、

组培苗整齐度高、变异率低、品质稳定等特点,适合大规模

/600/ 蝴蝶兰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工厂化生产。年产蝴蝶兰分生苗320万株,产品销往北京、天

津、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市以及欧洲市场

,年总产值800余万元,利税300余万元。

/601/ 辣椒杂交种黄太吉
辣椒杂交种黄太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为张掖市绿之源农业发

展有限公司自列项目,自2012年开始实施,旨在选育出适宜在

甘肃露地和保护地早春越冬种植的优良辣椒杂交品种。2、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品种来源:P10-34×P10-89;选自交

系P10-34做黄太吉母本,经过4代连续自交选育的纯合自交系

。父本P10-89是当地自交系挑选的稳定株系。2012年配制杂

交组合5个,其中P10-34xP10-89组合在2012年保护地筛选中

表现为耐低温、四方果,颜色黄色,抗病性强,长势强,抗病性

/601/ 辣椒杂交种黄太吉

强随命名为黄太吉。品种特性:鲜食型杂交种。中熟品种,

生长势强,果实四方果,熟前深绿色,果实横径8厘米,纵径10

厘米,皮厚0.6厘米,平均单果重250克左右。3、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1)丰产、稳产:该品系在第1生长周期亩产4800

千克,比对照中椒5号增产28%;第2生长周期亩产5000千克,比

对照中椒5号增产30%。2)品质好:维生素C含量125毫克/10

0克。3)抗逆性强:抗病毒病CMV,抗病毒病TMV,抗疫病,抗炭

疽病,抗旱抗寒能力强,抗盐碱能力弱,对除草剂较为敏感。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品种选育成功后,

经过了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示范,表现出产量高且表

现稳定、品质优的优点,适宜在甘肃露地和保护地早春越冬

种植。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应用情况:该品种在张掖

市甘州区、高台县进行了示范推广,表现较为稳定。存在问

题:推广渠道不广、形式单一、难度较大。6、历年获奖情

况:无

/602/ 金华两头乌猪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金华两头乌猪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主要内容:项目通过金华两头乌杂交配套系研

究、繁殖猪群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测定、杂交猪屠宰、分割、

冷链运输、专卖店设立、猪肉销售网络建设、技术集成和示

范场建设,完成了金华两头乌父系和母系品系杂交组合4个,

其中金华猪父系杜长金、大金和长金杂交组合3个,金华猪品

系杂交1个。制定优质猪肉生产技术集成模式图2套;检测出

A型猪群中env-C阴性率46.2%,B型猪群中env-C阴性率23.1%

;金华猪品系杂交猪日增重为352克,瘦肉率56.52%,骨率10.

/602/ 金华两头乌猪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28%,脂率25.24%,皮率7.955%。含金华猪父系血统的杜长金

日增重852克,大金847克,长金815克,大长金780克。瘦肉率

60.5%(大金);金华两头乌杂交猪销售网络1个,技术覆盖率

90%,示范场3个;执行期内产值累计达到3860万元。建立一个

“科技+示范+市场”的市场运作机制,带动农民致富,为市场

提供优质猪肉。2、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冯潮有(20

16)得出杜金猪瘦肉率51.72%,肌内脂肪4.03%。宋倩倩(2

018)金华猪、外来猪等6个品种肉质测定,杜×长金猪

的亚油酸含量是最高的,极显著高于杜洛克×金华猪和

长白×金华猪(P<0.01)。徐忠?(2019)得出♂金?&

#215;?♀长大(J×LY)为较优组合。王亚楠(2013)得

出4个华中两头乌猪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中env-AB型为

主要PERV亚型,分别占被测总数的92%~100%。4个品种中均

没有检测到C亚型,金华猪以及3个国外猪种中均检测到了C亚

型。吴健敏(2004)得出中国特有小型猪PERV以B亚型最高

(95.37%),其次为A亚型(67.18%)、C亚型(42.08%),目

前为止没有筛选到无PERV的阴性猪个体。PERV主要结构蛋白

基因gag、pol、env不仅在小型猪基因组中存在,而且都能够

转录为RNA。除了检测不到PERV-C亚型病毒的表达外,大部分

A、B亚型病毒都能够表达,且A亚型的表达率高于B亚型。沙

鸣(2012)提出增加负熵流和减少正熵流是促进猪肉质量链

畅通、稳健运行的两个根本路径。刘召云(2009)依据“对

象→目的→内容→要素→指标”的指标设计流程,设计出优质猪

/602/ 金华两头乌猪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肉供应链中超市选择评价的理论指标。在国内所检文献范围

内,有关金华两头乌与杜洛克猪、大约克猪等品种杂交后的

生产性能、脂肪酸含量、肉质性状与杂种优势研究已有报道

,有关猪品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研究,包含养猪场、屠宰

的猪肉质量链管理模式的也已有报道。委托项目以金华两头

乌新品系(B型)为父系,金华两头乌新品系(A型)为母系

,进行品系杂交,生产配套系商品金华两头乌。金华两头乌父

系分别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猪配种,通过测定肥育

性能和肉质指标相关指标,得出适宜杂交组合,并针对上述杂

交组合检测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猪群中env-C阴性率比例,在

所检同类相关文献中未见具体述及。

/603/ 晋单(糯)41号
晋单(糯)4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原名“鲜糯1号”。由山西省农科院玉

米研究所甜糯玉米研究开发中心,于1996年自选系N9603作

木本母本,N9605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01年3月经山西省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三届六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为“晋

单(糯)41号”。特征特性:幼苗叶片深绿色,叶鞘浅紫色,

生长势强,第1叶长卵形。成株期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

片深绿色,穗上部叶片上举。株高212cm,茎粗2.16cm,穗

位高80cm,全株总叶片数18~20片。雄穗发达,主轴长49c

/603/ 晋单(糯)41号

m,分枝17~19个,护颖黄绿色,花粉黄色,花粉量大。雌

穗苞叶长,有箭叶,花丝黄绿色。果穗长筒形,穗长22cm,

穗粗4.8cm,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40粒,鲜果穗重330g

,采鲜期籽粒淡黄色,煮熟后金黄色,穗轴白色。农业部谷

物品质测试中心分析:粗蛋白质含量为4.85%,粗脂肪2.40

%、赖氨酸0.15%,支链淀粉/粗淀粉94.08%,总糖3.43%。早

熟糯形品种,春播全生育期105天,出苗至采收鲜穗85天。

肉厚皮薄,柔软细腻,糯中带甜,清香可口,适口性好。山

西省农科院小麦所和玉米所抗病鉴定:高抗小斑病,抗大斑

病、青枯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和穗腐病,感粗缩病。产

量表现:1998~1999年参加山西省糯玉米直接生产试验,两

年平均亩产969.3kg,比对照垦粘1号平均亩产796.7kg,增

产21.7%。其中:1998年平均亩产957.3kg,比对照垦粘1号

平均亩产730.7kg,增产31.0%;1999年平均亩产981.3kg,

比对照垦粘1号平均亩产862.6kg,增产13.8%.栽培要点:①

与其它类型的玉米品种隔离种植,以保持糯性。②具有排灌

条件的水地种植,盐碱地不宜种植。③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亩留苗3000~3500株为宜。④适期采收,在授粉后22~24

天采收,并及时上市或加工。⑤为了随时采收上市,可采取

分期播种。⑥制种时先播母本,待母本2叶1心时再播父本,

父本的1/2温水浸种后,与未浸种的混匀播种;父母本行比

1:4或2:8亩留苗密度母本4000株,父本2000株;带叶去雄

,授粉结束割掉父本。适应地区:该品种以采鲜穗为主,在

/603/ 晋单(糯)41号

山西各玉米产区均可种植。盐碱地禁种。

/604/ 常绿果树控梢促花、保果调控综合技术开发
常绿果树控梢促花、保果调控综合技术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常绿果树控梢促花、保果调控综合技术开发项目主

要开发内容:项目技术在常绿果树上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并

通过与广州市永生化工厂的合作开发,产品质量稳定,生产

工艺先进,年生产规模可达1000万吨,已形成产业化规模。

关键技术及创新性:常绿果树控销促花、保果调控技术效果

显著,技术容易掌握,适应性广。研制的药物使用安全,增

产显著,整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控梢灵”对荔枝、龙眼

、柑桔能有效地控制冬梢生长,促进花芽分化,使幼年树提

/604/ 常绿果树控梢促花、保果调控综合技术开发

早1-2年结果,成年树末次秋梢成花90-100%,增产20-30%。

“杀梢灵”能有效地杀死荔枝、龙眼冬梢,促进花芽分化。

“青一色”是荔枝、龙眼、柑桔良好的保果药,能提高座果

率。30%氧氯化铜悬浮剂(菌物克)、70%氧氯化铜可湿性粉

剂(富村)、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欧力喜)是荔枝、

龙眼、柑桔、芒果良好的保护性杀菌剂。市场预测与经济效

益分析:该项目已有7个产品办理了“三证”登记,配套技

术日益完善,产品因其作用显著,使用安全,销售良好,市

场前景广阔。成果应用情况:适应的地区(行业):荔枝、

龙眼、芒果、柑桔等常绿果树都适用该套技术。

/605/ 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剂型的开发
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剂型的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醋酸曲普瑞林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

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agonists,GnRHa),目前已合成

的GnRH激动剂有多种,并且作用较天然GnRH更强。GnRH及其

类似物能有效地治疗与性激素调节有关的疾病,已广泛应用

于前列腺癌、性早熟、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不孕症

、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的治疗。目前治疗前列腺癌、子宫

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线药物为曲普瑞林微球,但是由

于技术及相关专利保护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国产产品,使用的

/605/ 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剂型的开发

药物绝大多数为进口产品,难以满足保障人民健康的需求。

为了尽快解决国内医疗界对这一产品的迫切需求,我们进行

了“曲普瑞林长效缓释微球制剂”的研究开发,公司在产品

开发的前期阶段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自主开发

,成功地解决了项目前期工艺研究中的多个技术难题,为产品

研发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国外该产品的相关

专利已过保护期。课题完成后,将推出一个治疗前列腺癌、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国

产新药,对于减轻患者用药经济负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

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产品采用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热

熔挤出法制备,有其独特的微球制备工艺,已向国家专利局申

请专利,申请号为200910217800.8。本课题查新结果表明,采

用该方法制备曲普瑞林微球制剂的研究,在国内文献及专利

中未见报道。技术创新形成的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1)

曲普瑞林长效缓释微球制剂的载药量与混合的曲普瑞林和P

LGA的比例相似,整个制备工艺过程中,混合无死角,分散效果

好,药物损失少,故产品的载药量变化小,是投药比例的90%左

右;(2)与复乳法、相分离以及喷雾干燥法等制备工艺相比

较,热熔挤出制备工艺不引入任何的有机溶剂,安全无污染;

(3)制备工艺从小试工艺到生产工艺放大过程中,制剂的收

率随着投药量的加大而提高;并且小试制备工艺与生产制备

工艺的热熔挤出工艺参数指标基本无变化;(4)无论是小试

工艺还是生产工艺制备的制剂,通过PLC编程处理,计算机可

/605/ 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剂型的开发

实现自动化控制,并且工艺的重现性高;(5)应用热熔挤出

技术制备曲普瑞林长效缓释微球制剂大大提高曲普瑞林的溶

出度。“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剂型的开发”项目2013年

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申报临床受理通知书,并通过研制

现场核查,目前正在排队审评。

/606/ 博晟安全评价管理系统
博晟安全评价管理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技术说明:1.本系统软件管理功能强大,全面实现

了安全评价过程的流程化管理。应用该系统可对安全评价任

务规划、评价人员安排、评价方法模型的调用、评价资料的

查阅与调用、评价报告自动输出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2.评

价方法齐全:包括多种专业安全评价方法,应用范围非常广

阔。评价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各种评价

项目进行评价,有效降低了应用人员对安全评价方法专业知

识的依赖程度,促进了本系统的推广使用。3.本系统软件将

/606/ 博晟安全评价管理系统

安全评价流程管理、安全评价方法模型库以及完整的安全评

价资料库等有机结合,从而构成安全评价全面管理系统。该

成果在国际上属于首创。4.该系统软件分为政府版、评价机

构版和企业版,可满足不同用户在安全评价管理工作的不同

需求,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构成安全评价至下而上的监管体

系。5.灵活多样的数据上报:按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和要求,

评价机构需将评价的结果上报给政府监管部门,由政府监管

部门组织审核和评审。6.本系统采用插件式功能结构,用户

可根据需求自由组合功能模块或挂接新的软件模块且不影响

系统的使用及其稳定性。7.完善的安全资料库:本系统软件

具有完整的在线安全评价资料库:包括安全法规数据库、危

化品数据库、事故案例数据库等。市场前景:安全是工程项

目建设和企业生产永恒的主题,安全评价是保证安全的必要

和有效的手段。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所有

工程项目和生产企业必须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安全评价。安全

评价技术将有不断发展的技术前景和市场应用需求。促进安

全评价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应用也是安全评价技术发展的重要

方面,开发独立的安全评价方法软件包和配套的安全评价管

理系统必将适应这一技术应用发展的需求,将在实践中得到

不断的应用和推广。因此该项目开发的软件市场应用前景广

阔,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评价机构、各类生产企业和政府安全

管理部门。市场需求广泛。

/607/ 晋岚绒山羊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晋岚绒山羊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1、引进晋岚绒山羊种公羊42只,改良当地土种绒山

羊9860只。配套的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技术,使种公羊的配

种效率比传统的自然交配提高了8-10倍。2、杂一代产绒量

只均提高120g。3、通过推广两年三产体系、全混合饲料和

标准化饲养技术,羔羊成活率达到95%,减少饲料成本10%。4

、基本解决了绒山羊养殖过程中出现的良科缺乏,改良成本

过高、饲料营养不平衡三大制约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5

、培训技术人员1000人次,提高了养殖户的专业素质和养殖

/607/ 晋岚绒山羊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

/608/ 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华粳1号
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华粳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华粳1号系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经系统选

育而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2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沿江、沿海、丘陵和里下河地区

种植。1.高产稳产性好。2001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

验,平均亩产615.5公斤,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6.4%,达显

著水平。高产示范种植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2.综合性状

优良。华粳1号株型紧凑,受光姿态好。该品种株高110厘米

左右,总叶片数18叶,全生育期153天左右,与武育粳3号相

/608/ 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华粳1号

近。分蘖性中等,繁茂性好,茎秆粗壮。亩穗数22万~23万

左右,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8克

左右。中抗白叶枯病,高抗稻瘟病,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

伏性明显优于武育粳3号,是大面积生产上接替武育粳3号的

理想品种。3.稻米品质优良。在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中心

测试的12项指标中,华粳1号有9项主要品质指标达部颁优质

稻谷一级米标准,垩白率比武育粳3号降低20%,垩白度比武

育粳3号降低55.3%。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优于武育粳3号

/609/ 复合大豆根瘤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复合大豆根瘤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把大豆根瘤菌、放线菌、光合细菌复配,再

加入有机物质生化黄腐酸及微生物保护剂,形成一种新型的

复合肥料。该肥料能提高作物产量,较对照比,结瘤和产量

都显著提高,大豆增产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产品经过“黑龙

江省生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质量检测,功能微生物活

菌量30亿个/克。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成本降低了10.4%

,結瘤率提高了17.8%,对大豆增产达11.03%。该新型微生

物复合肥不仅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减少环境

/609/ 复合大豆根瘤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污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解决大豆

生产施肥以及生物肥料的生产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具有广阔

的发展前景。该研究结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610/ 猪用新型产乳酸芽孢杆菌合生元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应用
猪用新型产乳酸芽孢杆菌合生元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主要研究内容:该成果从解决中国抗生素饲料

添加剂存在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入手,以筛选的天然益生菌为

素材,从诱变选育到克隆转化与发酵优化以及配套关键技术

开发等方面,开展新型合生元饲料添加剂研究和产业化示范

,创新形成从生产到健康养殖、产业化推广全产业链科技支

撑体系,以提高替抗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产业发展水平,

带动中国微生态产业在健康养殖领域的开发利用。(二)创新

点:1、从啤酒、泡菜、动物胃肠道内容物等材料中筛选出

/610/ 猪用新型产乳酸芽孢杆菌合生元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应用

15株产酸芽孢杆菌,经物化诱变,获得1株高产乳酸的枯草

芽孢杆菌CSY1,发酵上清液中pH值达4.3,并在此菌株上表

面展示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的保护性蛋白片段COE1。此菌

即可高产乳酸,又可生成芽孢,既有枯草枯草芽孢菌的抗高

温且高产消化酶的优良特性,又有乳酸菌产乳酸助消化的优

异特质,还能分泌流行性腹泻保护性蛋白,做为口服疫苗型

益生菌,具有核心技术集成创新的重大突破,特别适合现代

饲料产业的生产与应用;2、根据产乳酸枯草芽孢杆菌CSY1

的生物学特征和猪的生长生理特点,创新性地研制了具有良

好互补性和针对性的CSY1-中药配方,创制了不同形态的CS

Y1合生元产品三个,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表明,平均日增重

分别比日本的EM原液和新霉素饲料添加剂提高15.2%和20.

1%,腹泻率分别降低了16.7%和15.6%。3、研究建立了不

同形态的CSY1合生元产品在猪饲料中的配套应用技术。(三

)取得的成果:⑴发表27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1篇;⑵主

编出版生猪健康养殖技术著作4部;⑶建设年生产3000吨生产

线1套;⑷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相关国际发明专利P

CT1项;⑸申报并获得国家饲料添加剂生产证书3个。(四)应

用推广情况:1、近三年生猪养殖推广上述成果1000余万头

,微生态添加剂销售6000余吨,扣除重复统计数据,新增产

值(按每头猪多收入100元计算)超11.08余亿元,新增利润6

.4亿余元(分别计算生猪和添加剂所增利润);2、该成果研

究出成果产业化与应用推广的新型商业和产业组织结构模式

/610/ 猪用新型产乳酸芽孢杆菌合生元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应用

,即研究院向行业学会提供养殖信息和技术→行业学会向生

产企业提供成果技术→生产企业向养殖户提供物化成果产品

→各养殖场生产的畜禽产品经研究院肉质抽查→向消费者推出

安全动物产品。该成果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

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社会、生态和

环境效益十分重大,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611/ 牛蒡引种配套栽培及种子繁育试验研究
牛蒡引种配套栽培及种子繁育试验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是武清区科技发展计划内项目,于2010年5月

立项,合同编号为“WQKJ201013”。其技术原理是:1、在对

牛蒡品种进行露地春播栽培试验中,按方案设计要求,在严格

选地挖沟改土的基础上,加强土、肥、水管理和病、虫、草

、害防治,并适时收获。通过观测对比和分析总结,选定“柳

川理想”为最佳品种,制定出了相应的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

术规程,用以指导生产示范。2、在牛蒡种子繁殖技术试验中

,分别利用上年春播收获的根段和秋播就地越冬的植株作繁

/611/ 牛蒡引种配套栽培及种子繁育试验研究

种母株,春季返青后加强肥水管理,5月中下旬开花,9月下旬

种子成熟。3、生产示范栽培,2011年春采用所选定的牛蒡品

种“柳川理想”和项目组制定的优质高产牛蒡栽培技术规程

,在校内和校外共计实施种植面积38亩。达到以下性能指标

:1、本项目筛定的牛蒡品种“柳川理想”,根株直立、须根

少,有效根长80cm以上,横径3cm以上,根株肉质柔软。亩产量

平均达到2960公斤。2、繁殖的牛蒡种子,籽粒饱满,千粒重

达到12克,发芽率达92%。3、制定出《牛蒡优质高产栽培技

术规程》,已指导生产性示范种植面积38亩。经调查得知,在

天津地区,还没有栽培牛蒡的先例,而武清现有的26万亩无公

害蔬菜生产基地大部分适合牛蒡栽培生产,牛蒡既能增加生

产者收入,又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具有广阔的推广

前景。在2010年牛蒡品种栽培比较试验基础上,2011年在校

内和生产基地采用选定的“柳川理想”品种进行露地春播栽

培生产示范,种植面积累计38亩,平均亩产2960公斤。按市场

每公斤2元保护价计算(参考当时的收购保护价),扣除每亩

种植成本费1800元,每亩实现纯收入4120元。与露地常见蔬

菜(如甘蓝、大白菜等)相比,生产者每亩增收1260元,共计

增收47880元。

/612/ 无公害滑子菇生产技术规程推广与应用
无公害滑子菇生产技术规程推广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实施内容如下:1、建立示范基地5处,每处

生产无公害滑子菇40万盘,全县发展2000户菇农生产无公害

滑子菇200万盘,安排2000人就业。同时带动周边承德县、

围场县、宁城县等扩大滑子菇生产规模,推广无公害滑子菇

生产技术规程。2、主要技术指标:(1)生产环境、投入品

,达到无公害要求;(2)菌种实现标准化要求;(3)基础

设施达到标准化要求;(4)严格执行无公害滑子菇生产技

术规程中的技术标准,使项目区产品商品率由原来的50%提

/612/ 无公害滑子菇生产技术规程推广与应用

高到95%以上,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无公害滑子菇生产技

术规程推广应用率达到98%。3、经济指标:通过本项目的实

施,项目期内平泉县2000户菇户年生产滑子菇200万盘,年

产量预计4000吨,产值1600万元,农户纯增收1200万元,户

均增收6000元,人均增收1500元。带动周边市、县年创产值

亿元以上。无公害滑子菇生产技术规程规定了无公害滑子菇

产地环境、栽培基质(即培养料)和生产技术管理措施。通过

推广、应用无公害滑子菇生产技术规程,严格规范农民的种

植行为,为食用菌产业高产、高效,扩大出口创汇,可持续

发展奠定基础。

/613/ 陕西省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生防菌物筛选及食线虫菌物杀虫机理研究
陕西省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生防菌物筛选及食线虫菌物杀虫机理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陕西于2000年首次发现根结线虫病害,侵害作物包

括设施蔬菜、水果、药用植物、农作物等,给我省农业生产

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农作物根结线虫病害防治目前有多种方

法,但效果甚微或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采用以生物防治为

核心的无公害可持续治理方法成为控制根结线虫病害主要方

向。我省我市南北跨度大,气候复杂多样,地域特点鲜明,农

作物种类丰富,由于根结线虫病传入较晚等原因,对根结线虫

生物防治的研究及相关生防菌剂的开发较少,尚无适合我省

/613/ 陕西省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生防菌物筛选及食线虫菌物杀虫机理研究

农业生产土壤类型的微生物杀线虫剂产品,急需开发一类适

合本地区根结线虫病害防治的微生物杀虫剂。项目根据我省

设施蔬菜主产区根结线虫病害发生特点,(1)采集陕西省设

施蔬菜根结线虫病害地样源106份,以几丁质酶活为指标分离

筛选1037株,筛到几丁质酶活到0.03U/mL以上的真菌30株,放

线菌22株,得到蛋白酶活达到50U/mL以上的真菌6株、放线菌

25株。其中16株真菌对线虫侵染率达50%以上,其中JXC224、

JXC245、JYC345菌株的侵染力可达70.3%、80%、66%。(2)

完成了陕西省设施蔬菜食线虫菌物资源多样性调查分析;确

定了几丁质酶、蛋白酶等胞外酶,有机酸等次生代谢物和根

际定殖能力是影响食线虫菌物杀虫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3)对分离筛选到的食线虫菌物的生态学特征、抗逆性及安

全性开展研究,确定了10株食线虫菌物的分类学地位。建立

拥有381株真菌、468株放线菌的陕西省根结线虫食线虫菌物

资源库,为创制适宜陕西地区防治根结线虫的微生物杀虫剂

提供科学依据。

/614/ 一种野葛种苗高效培育方法
一种野葛种苗高效培育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野葛种苗高效培育方法,选取2年

生以上的葛藤母株,取其上1-2年生嫩茎作为扦插种苗,节间

处剪成小段,小段节上保留1.5-2.5cm长,节下扦插部分保留

6-8cm长,且剪成30-45度角斜面;将剪取的种苗在浸泡液在浸

泡液中进行浸泡处理;将沙壤土同辅助基质一起混合均匀,1

21℃高温高压灭菌30-35分钟,灭菌,室温放置2-3小时待其冷

却后,将混合基质整理成1m×5m的长方形基床,基床高2

0-25cm,将处理好的种苗在1m×5m的长方形基床上扦插

/614/ 一种野葛种苗高效培育方法

育苗。本发明扦插种苗生根粗壮均一,几乎无短根和细长根

,提高了后期葛根的产量和品质以及扦插种苗的生根率和成

活率。

/615/ 功米2号植物新品种权
功米2号植物新品种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营养功能稻米功米2号全生育期170~175天,叶色

偏紫,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生长整齐,秆硬紫色,茎叶

含紫色汁液较高,是提取色素的较好材料,成穗率高。株高

100~105cm,有效穗6.8株,主茎叶片数15~17叶,剑叶长

27.50㎝,宽1.55㎝,剑叶挺直,穗颈长3.25㎝,穗长23.5

6cm,主穗总粒数313粒,属大穗型品种,空秕率10~12%,

千粒重25~26g。谷粒椭圆形,颖壳黑色,无芒。耐寒力中

等,较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落粒性适中,糙米率80.0%,

/615/ 功米2号植物新品种权

精米率70.0%,整精米率65.0%,黑米。富含钙、铁、锌。

/616/ 构建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扩繁体系和精细化制种示范
构建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扩繁体系和精细化制种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绿壳鸡蛋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蛋壳颜色和优秀的蛋

品质受到市场关注。Araucana是国外唯一的一个绿壳蛋鸡品

种,但由于国外大型蛋鸡育种公司专注于褐壳和白壳蛋鸡选

育,并为开发绿壳品种。我国拥有独特的绿壳蛋鸡地方品种

,一直备受市场的青睐,但直接运用地方绿壳蛋鸡进行规模化

绿壳鸡蛋生产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产蛋性能低下,市场

迫切的需要专用的高产绿壳蛋鸡新品种来满足消费者和养殖

者的需求。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是由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

/616/ 构建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扩繁体系和精细化制种示范

中心主持培育的高效绿壳蛋鸡配套系,于2010年通过国家畜

禽品种资源审定委员会审定。本项目在进行纯系选育的同事

,着力开展父母代和商品代示范场建设,形成规模化扩繁体系

,实行精细化制种技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本项目需转化

的核心技术包括绿壳蛋鸡配套系精细化制种技术、规模化良

种扩繁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筛选绿壳率技术、蛋壳颜

色深度选择技术。建立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稳定的规模化扩

繁体系可以丰富蛋鸡产业品种资源,为绿壳蛋鸡适应标准化

、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模式提供了品种保障,增加市场占有

率,扩大绿壳蛋鸡的群体规模,推动我国蛋鸡产业品种结构调

整,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的实施建立起了

绿壳蛋鸡快速扩繁体系,精细化制种过程更加规范效率,雏鸡

质量和一致性更高,两项技术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并熟化

。快速扩繁体系可以使纯系种鸡优秀的遗传潜力快速传递到

商品代,精细化制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绿壳蛋鸡在扩繁过程

中的品质,开展了绿壳蛋鸡羽毛评分技术和饲料营养添加剂

改善后期蛋壳质量技术,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在精细

化制种技术提高了绿壳蛋鸡群体的生产效率,推动了产业的

升级进步。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业

人才。示范场建设推动了绿壳蛋鸡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了区

域蛋鸡产业的转型升级。原种鸡场和父母代示范场均拥有无

害化处理设备,鸡粪全部收集后送专业企业生产有机肥,避免

了对环境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项目实施以来效果

/616/ 构建新杨绿壳蛋鸡配套系扩繁体系和精细化制种示范

良好,但蛋鸡市场波动比较大,经过本项目的实施基本完成新

杨绿壳蛋鸡配套系扩繁体系配套生产场的建设,因时间比较

短各项配套工作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完善和提升。应进一步加

强绿壳蛋鸡和绿壳鸡蛋的宣传与推广,增加商品代蛋鸡的覆

辙范围,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617/ 陇东饲用藜麦栽培与肉羊育肥技术与示范推广
陇东饲用藜麦栽培与肉羊育肥技术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项目属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

成果转化项目《陇东饲用藜麦栽培与肉羊育肥技术示范推广

》(编号:2017GAAS-CGZH03)研究起止时间:2017年8月-

2019年12月,研究经费:50万元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

围绕藜麦新品种,通过饲用藜麦栽培技术,提高藜麦生物产量

和营养品质;在此基础上对藜麦进行青贮及秸秆饲料调制加

工,开发优异饲草料;最后应用于肉羊、肉牛、奶牛、肉鸡育

肥生产。通过藜麦种植-饲草加工-动物生产应用的模式,集

/617/ 陇东饲用藜麦栽培与肉羊育肥技术与示范推广

成饲用藜麦高效栽培、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及动物生产技术

,为饲用藜麦高附加值饲料产品市场化提供依据,实现较高经

济效益,并为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提供技术支撑。在全省各

地进行推广应用。③技术的创制新与先进性研究对藜麦全株

及其秸秆不同生育阶段的不同器官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

定,提出了藜麦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形成了

藜麦及其秸秆青贮、青干草、颗粒饲料等藜麦型饲草产品,

并初步制定出藜麦及其秸秆裹包青贮(黄贮)加工技术工艺

;研究将藜麦及其副产物(米、秸秆、糠)作为肉鸡、奶牛

、肉牛、肉羊饲料,并提出不同动物日粮中藜麦及其副产物

适宜的添加比例,制定出肉鸡、奶牛、肉牛、肉羊全混合日

粮(TMR)饲料配方5个;提出技术标准或规范3个,撰写学术

论文4篇,组织了技术服务培训10次,培训各类技术人才和农

牧民达1000多人次,初步形成了藜麦饲料化技术利用技术体

系,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技术的研究成果

先后在张掖、金昌、武威、定西、兰州、庆阳等肉牛、肉羊

、奶牛养殖企业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有力地带动了周边企业

和养殖户使用藜麦秸秆。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仅藜麦秸秆饲

料利用,每年就可以为藜麦种植户或企业(2017-2019年度累

计种植面积以20万亩)增加利润约1800万元。其中,藜麦秸

秆产量约300kg/亩(含水量34%左右),每吨青贮发酵饲料市

场售价350元/吨计算,全省可以形成6万吨优质发酵饲料,总

产值达2100万元,另外藜麦秸秆的有效利用可减少环境污染

/617/ 陇东饲用藜麦栽培与肉羊育肥技术与示范推广

,产生十分可观的生态社会效益。同时通过肉牛、肉羊、奶

牛的过腹利用,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⑤应用情

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试验研究成果10项,形

成技术标准3项,示范推广全省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

十余家,共种植饲用藜麦600亩,饲喂肉羊5000只、肉牛200头

,加工成藜麦全株青贮2000吨,秸秆颗粒饲料500吨,建立饲草

加工、肉羊育肥生产基地3个,已获经济效益400.3万元。超

额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

和生态效益。

/618/ 秦龙13
秦龙1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10品种名称:秦龙13选育

单位:陕西秦龙绿色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母本早46,来

源于7922×5003;父本L676,来源于泰系TR×黄早

4。特征特性:在东北早熟地区出苗至成熟126天,比对照四

单19晚3天,与对照本玉9号相同,需有效积温2650℃左右。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绿

色。株型紧凑,株高285厘米,穗位高138厘米,成株叶片数

20~21片。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1厘米,穗行数1

/618/ 秦龙13

6~18行,穗轴粉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40克。

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

定,高抗瘤黑粉病,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

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

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3克/升,粗蛋白含量10.16%,

粗脂肪含量4.39%,粗淀粉含量73.07%,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21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15.6公

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8.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

45.3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12.6%。栽培技术要点:每亩

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审定意见:该品

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东部

山区、吉林东部中晚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本玉9号

品种种植区域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619/ 大北农仔猪预混料
大北农仔猪预混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一、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该项目为畜禽、水产饲料

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与安全技术产品领域。技术研究及研究结

果:1.饲料原料的超微粉碎研究:通过对生产工艺的改进,

对原料进行超微粉碎,增加原料在肠道与消化酶的接触消化

面积,制成的粉料避免了饲料在高温制粒(80℃~90℃左右)

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损失,提高乳猪的饲料消化率。2.饲料原

料的混合研究:混合是饲料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工艺环节之一

,通过对微量组分进行更精准的称量,增加微量组分预混合阶

/619/ 大北农仔猪预混料

段,使饲料的各组分混合更均匀,充分发挥各组分在仔猪饲料

中的利用率。3.低蛋白日粮在饲料中的研究:开发的预混

料为8%仔猪预混料,降低豆粕添加比例,在保证仔猪正常生产

性能前提下,8%仔猪预混料补充和平衡氨基酸,弥补粗蛋白质

水平的降低,满足仔猪日粮中氨基酸的种类、比例和数量的

需要,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仔猪粪便中氮含量,氮排出量减

少20%左右,节约紧缺的蛋白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4.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在仔猪预混料中采用含

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菌的复合微生态制

剂,该微生态制剂活菌含量达5×1010cfu/g,水分含量<

5%,耐胃酸,耐胆盐,耐90℃高温,耐常用抗生素,可产生淀粉

酶和蛋白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具有

抑制作用。该复合微生态制剂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得到授权

。5.复合微生态制剂在仔猪预混料中的研究:该复合微生态

制剂在仔猪预混料中的添加比例为5Kg/T。复合微生态制剂

可增加仔猪粪便中的有益菌(乳酸菌)数量(P<0.01),降

低仔猪粪便中有害菌(大肠杆菌)数量(P<0.01),并且使

仔猪胃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上升,有利于维持仔猪胃肠

道微生物的稳定,减少腹泻。以添加了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仔

猪预混料为试验组,以未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仔猪预混料

为对照组,对“长×大×杜”三元杂交仔猪进行饲

喂实验:试验组仔猪日增重810g/头,料重比2.19,对照组仔

猪日增重745g/头,料重比2.39。说明仔猪预混料中添加了复

/619/ 大北农仔猪预混料

合微生态制剂可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提高日增重,降低料重比

。二、性能指标本项目开发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成分包含30%

地衣芽孢杆菌菌粉、30%枯草芽孢杆菌菌粉、30%酿酒酵母菌

粉、载体为10%玉米芯粉;总有益菌含量达5×1010cfu/

g,水分含量<5%。本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维生素A(

KIU/kg)155~175、维生素D3(KIU/kg)50~60、维生素E

(IU/kg)≥325、烟酸(mg)≥425、泛酸钙(mg)≥250、铁

mg/kg4750~5000、铜mg/kg2000~2500、锰mg/kg1500~18

00、锌mg/kg1500~1800、硒mg/kg2.25~3.75。三、与国内

外同类技术比较经科技查新,本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四

、技术创新点1.本项目工艺上进行了改进,对饲料原料进行

超微粉碎,增加乳猪的消化率;对饲料中的微量组分进行更精

准的称量和混合,增加了饲料的利用率。2.制备的复合微生

态制剂活菌含量高,总有益菌含量达5×1010cfu/g、水

分含量<5%、耐胃酸、耐胆盐、耐高温及耐受常用抗生素等

抗逆性能和产酶及抑制病原菌等益生功能。3.添加的复合微

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仔猪胃肠道菌群,减少腹泻。4.开发的

预混料为8%仔猪预混料,降低了豆粕添加比例,节约紧缺的蛋

白资源。5.8%仔猪预混料补充和平衡氨基酸,弥补粗蛋白质

水平的降低,满足仔猪日粮中氨基酸的种类、比例和数量的

需要,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了仔猪粪便中的氮含量。

/620/ 市级肉牛安全优质生产标准化建设
市级肉牛安全优质生产标准化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肉牛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期,散养户逐渐退出

,规模牧场和家庭牧场不断涌现,对肉牛标准化饲养技术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促进地区肉牛安全优质生产标准化建设

,本项目围绕牛程序化输精技术、肉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养

技术、架子牛饲养管理技术、肉用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肉用

繁殖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肉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等制定

相应的技术规程,并发布为重庆市地方标准。

  项目在多个区县推广,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14年

/620/ 市级肉牛安全优质生产标准化建设

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可协助肉牛养殖企业、养殖区县等制

订肉牛养殖技术规范。

/621/ 猪用新型合生元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猪用新型合生元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属《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专

项,由重庆市科委2012年度下达的重点科技攻关与成果推广

项目,经过3年基础研究,1年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试验示范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1、通过研究,

筛选、诱变、选育到高产乳酸枯草芽孢杆菌1株;2、申报并

获得国家饲料添加剂生产证书3个;3、建立优化发酵生产工

艺1套;4、优化合生元饲料添加剂配方1套;5、制定微生态合

生元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1套;6、撰写交流和发表了三十多

/621/ 猪用新型合生元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其研究与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发

表SCI论文26篇;7、主编出版著作6部;8、建设年生产300吨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中试生产线和年生产1000吨微生态饲料添

加剂生产线各1套;9、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10项获授

权;10、获国际发明专利PCT1项;11、经济效益显著。生猪养

殖推广150余万头,新增产值(创社会经济效益)超6600余万

元;应用开发新技术3项进行产品生产,截止2016年12月7日,

70天实现销售收入100.65万元,利税20余万元;12、该项目研

究出成果产业化与应用推广的组织结构模式,即研究院向猪

农提供养殖信息和技术,向生产企业提供成果物化技术,生产

企业向猪农提供物化成果产品,各养殖场生产的畜禽产品经

研究院肉质抽查,向消费者推出安全肉食品。13、研究证明

,猪用新型合生元饲料添加剂源自天然,安全高效,能够替代

抗生素或部分化学合成添加剂,能显著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改

善猪胴体品质,增加养猪效益。对生产安全猪肉,保障人类健

康,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具

有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22/ 玉米单倍体高效诱导系评价及应用
玉米单倍体高效诱导系评价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项目实施主要内容和计划任务书指标完成情况

(一)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通过田间调查获得引进诱导系在

山西忻州与海南的生育期、雄穗分支、散粉时间、散粉量、

诱导率等指标。(二)计划任务书指标完成情况(1)从中

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引进最先进的诱导系材料7份

,分别为CAU5、CAU5-Z、CAU6、H1、H2、H3、H4。(2)调查

了7份诱导系在忻州与海南生育期、诱导率及主要农艺状,并

初步对诱导系进行评价。(3)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篇。(4

/622/ 玉米单倍体高效诱导系评价及应用

)申报发明专利1项。二、项目产学研合作情况诱导系农艺

性状的好坏,诱导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玉米单倍体诱导效率

的高低,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研究者对当前国内先进的诱导

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诱导率有了充分了解,为下一步的应用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在该项目主持人的指导下山西大丰

种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山西省最先进的玉米单倍体技术体系平

台,通过玉米单倍体技术每年可创制玉米自交系15000份,为

玉米种质资源的快速利用与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注入新的动力

。而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相关研究可大大提高玉米单倍体育

种技术的效率,节约育种成本。三、项目建设情况本项目从

2019年12月开始实施,2020春共种植从中国农业大学引入的

最新诱导系材料7份,分别是H1、H2、H3、H4、CAU5、CAU5-

Z、自育诱导系两个忻诱1号、2号,行长2.5米,每个材料种植

四行,收集观察相关农艺性状。诱导选系材料18份,行长2.5

米,每个材料种植1行。新组建诱导群体材料18个,每个种植

10行,5米行长,其中白色糯玉米材料1个。混合母本类群体一

个,父本类群体一个,均用于单倍体诱导。2020年冬在海南做

相同平行试验,获得相关数据。四、项目实施取得的经济或

社会生态效益(1)引入了国内最先进的诱导系材料,并获得

其主要农艺性状资料,并做了初步评价,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玉

米单倍体技术体系的相关研究打下坚实基础。(2)研究成

果已经在山西大丰种有限公司的的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中

初建成效,建立了山西第一个利用玉米单倍体技术快速获得

/622/ 玉米单倍体高效诱导系评价及应用

纯合玉米自交系平台,年纯化自交系已达15000个。(3)申

请的发明专利正在制做第一套样机,其中的部分设施已经在

应用,大大提高了发芽的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人工投入,

降低了成本。(4)利用此研究基础,研发团队申报获批市重

点实验室一个,申请获批院创新课题一项,利用该技术开展了

玉米工程化育种的相关研究,目前已经利用玉米单倍技术获

得相关背景的自交系700余份,大大加快了种质资源的创新利

用效率,为玉米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623/ 肉/猪肉发酵香肠(Salami) 现代化加工技术
肉/猪肉发酵香肠(Salami) 现代化加工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技术简介发酵香肠是指将绞碎的原料肉、动物肥膘

、食盐、蔗糖、葡萄糖、香辛料和发酵剂等混合灌进肠衣,

经特定的微生物作用,从而制成的具有稳定的微生物特性和

典型的发酵风味的肉制品,所用的原料肉通常是牛肉和猪肉

,有些地方也用羊肉。发酵香肠具有玫瑰红色、肉质紧实、

酵香浓郁、营养丰富、常温货架期长等优点,是世界范围内

普遍受到欢迎的高档肉制品。本技术综合国外先进的肉制品

发酵技术,筛选适宜我国消费者喜好的发酵剂,调整加工工艺

/623/ 肉/猪肉发酵香肠(Salami) 现代化加工技术

,生产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酵香肠制品,该产品精确控湿控温

,可进行常年化生产,产品质地均一,风味品质好,营养价值高

。加工工艺选料→绞肉/切丁→搅拌/接种→充填→发酵→成熟

→(切片)包装→质检→成品→(冷藏)常温贮藏销售经济指标

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的发酵香肠,产品的出品率高,大大地提

高了产品效益。1千克产品的原料成本约30元,加工成发酵香

肠之后,其销售价约为200元,除去成本和税收,其利润率超过

50%,其经济效益将更加显著。市场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

们对肉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对肉制品质量和花色品种要

求也越来越高,开发具有特殊风味和口感的高档肉制品是未

来肉制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该成果通过对国外发酵香肠生产

工艺进行技术改进,确定出适宜我国消费者饮食习惯的发酵

产品,改善了产品工艺,调整了产品口味,使得产品能够进行

常年生产,标准化生产,产品均一稳定、色泽鲜艳、肥瘦均匀

、质地紧实、香味浓郁、营养健康,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益和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前景广阔。独特卖点开发出适合我

国消费者口味的发酵香肠,使其能够常年标准化生产,生产的

产品色鲜肉嫩、质地均匀、香味浓郁,质量稳定,是肉制品中

的高档产品,是肉制品未来的发展方向。知识产权研究人员

具有多年的生产和加工经验,掌握核心技术。合作方式合作

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

/624/ 唐麦831
唐麦83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唐麦831品种简介审定编号:陕审麦2017003特征特

性:弱冬性,中晚熟,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苗期长势壮,分

蘖力强,成穗率高,成穗数多,起身利落,两级分化快,株型半

紧凑,株高75厘米,茎秆较粗,抗倒伏性好。穗层齐整,穗子较

大,穗纺锤型,小穗排列密度适中,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

粒、角质,籽粒饱满,外观商品性好。抗寒性较好,抗旱节水

性好,成熟落黄好。多年试验平均亩成穗37-43万,穗粒数38

-40粒,千粒重45克左右。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高

/624/ 唐麦831

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栽培技术要点:选择500公斤及以上

地力水平田块种植,施肥以基肥为主,有机、无机肥配合,氮

、磷配合,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2-15公斤、P2O518-20公斤和

少量钾肥,播前结合整地施用总量85%的氮肥和全部磷肥。适

时冬灌,结合冬灌施用15%氮肥,非严重干旱一般不春灌。播

期关中东、中部10月8-18日,关中西部10月5-15日为宜,亩播

量8-10公斤,亩适宜群体基本苗13万~15万,冬季分蘖50-60

万/亩,春季群体70-80万/亩,亩成穗42-46万。播前药剂拌种

防治地下害虫,冬前适时防除杂草,孕穗-抽穗阶段做好一喷

三防,结合防治加喷叶面肥,以提高抗病性和灌浆速率。在白

粉病和赤霉病重发区或重发年份应及时进行防治。适宜地区

:适宜于关中灌区水地及同类型生态区种植。产量水平:两

年区试平均产量511.4公斤。2017年在华阴220亩连片种植,

平均亩产630公斤。

/625/ 贵州特色兰花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示范
贵州特色兰花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贵州特色兰花资源调查:贵州特色兰花资源调

查采用线路调查与重点区域调查法相结合,调查地点主要选

择黔西南的兴义—册亨—安龙—望谟、黔东南的黎平—丛江

、黔北的道真等地,了解贵州特色兰花的资源状况;(2)兰

花迁地保存技术研究:集中保存引进贵州特色兰花种质资源

,保存地点选在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部,采用盆栽或袋

装方式进行培育,对贵州特色兰花的生长物候进行观测;(

3)进行贵州特色兰花(春兰、蕙兰、寒兰、虎头兰、建兰、

/625/ 贵州特色兰花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示范

鹤顶兰、沙叶兰、兜兰)2~3种培育技术研究:包括组培繁

殖中培养基的筛选、外植体的选择及试管苗移植室外圃地等

一系列技术研究,建立兰花培育技术体系;(4)贵州特色兰

花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包括栽培基质的选择及配方、病虫害

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626/ 皇冠1号丝瓜
皇冠1号丝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桂审菜2005001号。品种名称:皇冠1号

丝瓜。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品种来源:母

本是广西农家品种“桂林八棱瓜”经3代自交提纯选育的自

交系。父本是广西农家品种“钦州小丝瓜”经3代自交提纯

选育的自交系。特征特性:种子为椭圆形,黑色,千粒重约

150克。从播种至始收春季为80天左右,秋季为55~60天。

苗龄春季20天~25天,秋季约10天。植株生长势旺,分枝力

强。叶深绿色,掌状形。主侧蔓均可结瓜,春植第一坐瓜节

/626/ 皇冠1号丝瓜

位在第12节~13节,秋植第18节~19节;瓜棒锤形,长约3

5cm,横径5cm,商品瓜皮浅绿色,单瓜质量约200克,瓜肉

厚,肉质致密嫩脆,味甜;耐热、耐湿,抗霜霉病及角斑病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在田阳县试种,亩产分别为201

2.8公斤和1958.3公斤;2002年在邕宁县试种,春季亩产为

2125公斤,秋季为1863公斤。2004年进行生产示范,一般亩

产为2000~2200公斤。栽培技术要点:1、春植适播期为1~

3月,采用薄膜小拱棚育苗移栽;秋植为7月下旬至8月。2、

亩栽约2200株。3、当瓜苗长至0.5米左右时,及时搭架引蔓

。春季温度低,雌花出现早,要及时摘去过早出现的雌花,

以免植株早衰,雄花很少时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夏秋栽培

温度高,易徒长,前期要控制水肥,待雌花出现后再加强水

肥;盛果期间摘除过密的老叶、黄叶以及发育不正常的畸形

瓜。4、植株生长期间注意防治瓜实蝇、美洲斑潜蝇、斜纹

夜蛾等害虫。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在生产上有较大的

应用价值,通过审定,可因地制宜种植。

/627/ 液体功能性果蔬产品生产技术
液体功能性果蔬产品生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食、药用真菌对果蔬渣进行生物降解与

转化,将废弃的果蔬渣降解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同时将

果蔬渣中的生物活性物质(黄酮类、皂甙等)释放出来,通

过勾兑产生营养、功能更好的果蔬功能性饮品。该技术解决

了果蔬汁饮品生产过程中果蔬资源的浪费及有效活性物质的

损失,实现了液体果蔬营养、功能价值的提升。该技术产生

的产品包括单一果蔬液体饮品(如芹菜饮品)和混合型果蔬

液体饮品(芹菜、苹果、苦瓜混合饮品等)。该项目为实验

/627/ 液体功能性果蔬产品生产技术

室自选技术,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技术可应用于

食品及发酵工业,随着消费人群对保健认识的提高,具有很

大市场潜力。产品可根据消费人群需求制备成系列功能产品

。该技术产业化后可实现原料价值10倍以上的提升,经济效

益显著。

/628/ 云南特色花卉种质资源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云南特色花卉种质资源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花卉产业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

的重要产业,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产业。云南高山杜鹃

、云南山茶等特色花卉,产业规模和市场稳步良性发展,正逐

渐成为“云花”又一拳头产品。然而,特色花卉的品种、繁

殖技术、标准化栽培这三大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

瓶颈”。为此,承担单位以高山杜鹃、云南山茶、莲瓣兰、

石斛、报春、铁线莲及中甸刺玫等七种特色花卉为重点,经

产学研结合,历时五年,在特色花卉新优种质的创制和产业化

/628/ 云南特色花卉种质资源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成果。一是在昆明(1

900m)和香格里拉(3200m)两个不同海拔地区建立特色花

卉资源圃开展种质资源研究,收集保存了野生种120个、品种

资源280个,保存份数超过6万份。二是创新建立了特色花卉

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创新体系,选育出一批特色花卉新优种质

。项目创制出特异花色、花型、耐旱的优异种质32个,选配

杜鹃种间杂交组合300多个,创制出具有目标性状的杜鹃花优

异单株137个。在国际上首次选育出易濒危植物中甸刺玫新

品种2个,选育出云南首批注册的观赏与药用兼用的石斛新品

种2个、报春花新品种2个。三是重点突破了高山杜鹃、铁线

莲、报春花等种苗高效繁育技术。应用高山杜鹃高压迷雾扦

插繁殖技术,生根率达85%以上,繁殖周期缩短30天以上;利用

滇海水仙花匍匐茎扦插繁殖技术,使移栽成活率达到70%;利

用大花铁线莲扦插育苗技术使插穗利用率提高80%以上。四

是创新了云南山茶、莲瓣兰、球花报春的栽培模式,为产业

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出的轻型基质栽培云南山茶花

,比传统基质减少了60%重量;云南山茶盆花快速成形技术,改

变了山茶商品盆花培育周期过长的问题;莲瓣兰种苗分株扩

繁技术,比传统分株技术提高50%成活率;滇北球花报春应用

通过冷藏和水培开花技术,可实现周年供应市场。项目获新

品种6个(云南省登记注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

授权5项、公示6项),申报地方标准5项,发表科技论文22篇

,出版专著2部。项目新品种、新技术除在云南省所有特色花

/628/ 云南特色花卉种质资源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种植区大规模推广外,还在全国广东、广西、贵州、西藏等

共12个地区规模化推广应用。三年累计推广特色花卉种植面

积3233.0亩(14057万株),企业及重点种植区域应用后的总

产值1.896亿元,新增利润6011.67万元。

/629/ 灵芝新品种蕈谷灵芝1号
灵芝新品种蕈谷灵芝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采集长白山及大、小兴安岭野生优质灵芝子实体为

分离材料,进行子实体组织分离获得的野生菌株驯化而成。

选育出的新品种比对照总产量提高10-15%,同时在品质、抗

逆性、抗杂菌、抗病性等方面均优于对照。

/630/ 冰温结合防腐措施提高红提葡萄贮藏品质技术研究
冰温结合防腐措施提高红提葡萄贮藏品质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背景介绍红提葡萄集中上市,导致一定程度的滞

销,而且较之于其他水果具有皮薄、含汁量大等特点,货架期

短,高温下很快出现腐烂现象。如果将部分红提葡萄用于贮

藏保鲜,即可缓解滞销、腐烂以及果实集中上市造成价格下

跌等问题。目前,国内外葡萄保鲜在生产上普遍使用SO2熏蒸

或能释放SO2的葡萄保鲜剂来达到长期贮运的目的,但是如今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高度的安全意识与SO2作为目前不可替

代的葡萄保鲜剂之间的矛盾成为葡萄保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

/630/ 冰温结合防腐措施提高红提葡萄贮藏品质技术研究

题,而且出库的葡萄货架寿命短。因此,如何进一步减轻SO2

制剂的用量、长期保持贮藏葡萄的品质、延长货架期成为葡

萄保鲜实际生产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直接决定其经

济价值和发展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2、技术原理及指标1)红提葡萄适宜贮藏冰温的研究:通过

低温驯化观察果实及果梗变化、以及果实汁液冰点测定,确

定红提葡萄最佳冰温贮藏温度。2)红提葡萄冰温贮藏过程中

生理特性、品质变化及贮藏效果的研究:研究不同冰温温度

条件下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色泽、酚类物质

、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等的变化研究,及上述指标与果实

褐变及品质关系的分析。3)冰温对葡萄保鲜药剂释放速率及

果实SO2残留的影响:比较不同冰温下药剂释放速率及葡萄

果肉中硫的残留,结合贮藏效果,筛选出残留低、品质好的“

冰温+药剂”组合。4)红提葡萄冰温贮藏品质控制技术的研

究:在上述生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红提葡萄采后品质控制

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开发一种安全、环保、简便实用的改

善果实贮藏品质,有效减轻药害与提高贮后品质的保鲜技术

。3、创新性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减轻SO2在葡萄保鲜应用中产

生的药害及残留,更好地提高果实的新鲜度及食用安全性。

4、技术成熟度筛选出红提果实适宜的冰温,以及不同冰温条

件下适宜用药量的葡萄保鲜剂,使果实贮期达到150天以上,

商品果率达95%,失水率小于2%,外观新鲜,无生理伤害。5、

应用情况近年在本省部分产地进行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随

/630/ 冰温结合防腐措施提高红提葡萄贮藏品质技术研究

着项目示范推广力度的加大,一定会有更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6、获奖情况《农学学报》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篇,获得

专利2项,获省农村技术承包奖1项。

/631/ 1WS9.2-90FC-DL-HX-2 型小型深耕机
1WS9.2-90FC-DL-HX-2 型小型深耕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特点:

   该机应用“虚实并存耕作”理论,其创新的结

构体现了“一次分层,浅耕深松,上宽下窄,部分混合,虚

实并存”的耕作新理念。该机浅耕层耕宽80厘米,耕深可达

20厘米,深松层耕宽40厘米,耕深可达35厘米,作业效率约

1.0~1.5亩/小时,配套动力9.2千瓦。

  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应用案例)、市场需求规模、经济

社会效益分析:

/631/ 1WS9.2-90FC-DL-HX-2 型小型深耕机

   可满足丘陵山区小块地深松作业要求,具有广

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632/ 辽葱六号
辽葱六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辽葱六号的选育课题来源是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专

项“出口型蔬菜杂交种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项目

编号:2006402034。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大葱一代杂交种主

要是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三系配套生产。母本不育系是多代

连续回交选育的,生长势比较弱,营养体小,花序也不大,

杂交种产量低,制种成本高。而100%雄性不育单交种生长

势强,花序较大,用于制三交种,杂交种种子产量高,成本

低;开展大葱三交种育种技术研究及利用是解决异花授粉蔬

/632/ 辽葱六号

菜作物育种过程中因亲本自交、回交多代,植株生活力衰退

而杂种优势利用困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对一代杂种

的育性研究,发现一代杂种群体的雄性不育比例在10.4~1

00%之间,可以筛选出具有100%雄性不育单交种;研究以

自选不育系244A为母本、筛选的保持系244B的姊妹系做单交

种父本,配制成具有100%雄性不育单交种244-152A,并进一

步研究以244-152A为母本、高代自交系2000Y24-3S98为父本

配制成了大葱三交种辽葱六号。以保持系的姊妹系做单交种

父本,既恢复了母本不育系的生活力,降低了杂交种的制种

成本,又保证了三交种的整齐性。辽葱六号株高120cm左右

,葱白长50cm~55cm,横径3cm~4.5cm,叶片鲜绿、叶表蜡

粉较多、叶片直立,生长期间功能叶(常绿叶片)5片~6片

。辽葱六号生长势强、生长速度快,植株开展度较小,抗风

能力较强。营养生长期间独棵不分蘖,平均成株单株质量2

50g。较抗病毒病和紫斑病。冬贮干葱可食用率较高。技术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于利用100%雄性不育单交种配制大葱三

交种,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大葱育种研究领域一项空白。辽

葱六号经过2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具有丰产、稳产的

特点,适宜北方各省、区种植。辽葱六号的种植面积逐渐增

加,2005年至今累计推广达4万亩,应用前景广阔。2006年

10月经辽宁省种子局专家组鉴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633/ 南川中蜂高产低耗新品种选育
南川中蜂高产低耗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1、项目对金佛山中华蜜蜂进行了形态、遗传差异

、生物特性和生产性能测定,研究表明金佛山中华蜜蜂分为

南部和北部两大类群,发现了H3和H4两个新的单倍型,资源

独特,具有保种和育种价值。2、项目选育出的南川中蜂F1

产蜜量、冬耗分别比基础群提高12.6%和降低14.29%;F2代

产蜜量、冬耗分别比基础群提高38.89%和降低17.86%。3、

在项目实施期间,推广中蜂优良蜂王3876只,新增蜂蜜产量

12.21吨,新增产值195.36万元,节约饲料(白糖)1.31吨,

/633/ 南川中蜂高产低耗新品种选育

节约成本0.92万元,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96.28万元。

/634/ 西瓜新品种-橙兰
西瓜新品种-橙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浙审瓜2005001。品种名称:橙兰(原

名:W-99-47)。作物类别:西瓜。引进单位:宁波市种子

公司。品种来源:台湾引进。产量表现:2002年省春季设施

栽培组西瓜区试平均亩产2311.8公斤,比对照拿比特增产2

6.7%;2003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933.9公斤,比对照拿比特增

产30.9%,二年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亩产2122.8公斤

,比对照增产28.6%。2003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07.0公

斤,比对照增产27.4%。特征特性:两年省区试平均,果实

/634/ 西瓜新品种-橙兰

发育期29.3天,比对照拿比特长0.5天。植株长势稳健,坐

果节位14.8节,坐瓜性好。果皮绿色覆深绿色中空狭齿条带

,果面光滑无棱沟,果形指数1.2,果皮厚0.7厘米,瓤橙黄

色,纤维中等,汁液多,口感中等,中心糖度和边缘糖度分

别为10.9%和8.2%。田间观察抗病性及耐湿性中等偏强。栽

培注意要点:对采收期要求严格,须在果实充分成熟时采收

。晚春早夏栽培品质较好。审定意见:橙兰长势稳健,果实

一致性好,产量高。果皮韧性好,不易裂瓜。适宜在全省作

春季大棚、小拱棚以及夏季设施避雨种植。

/635/ ″赣蜜7711″西瓜新品种
″赣蜜7711″西瓜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636/ 榨菜深加工及自动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榨菜深加工及自动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名称:榨菜深加工及自动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

研究(项目编号:2010C100017)任务来源:宁波市2010年

度第一批农业与社发领域重大科技攻关择优委托项目(甬科

计[2010]77号甬财政教[2010]900号)。本项目开展了四个

层次的研究:(1)推广优质加工品种,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

,从源头上控制亚硝酸盐、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2)通过人工接种和低盐腌制,控制产品质量和盐度;通过栅

栏等深加工关键技术应用,提高产品质量;(3)通过自动化

/636/ 榨菜深加工及自动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生产流水线及相匹配的成套生产装备应用,提高生产效率,确

保食品安全;(4)通过榨菜废料的利用,控制环境污染。主

要完成情况:(1)开展了榨菜品种比较试验,并取样同一田

块种植的榨菜不同品种,进行生物学性状调查、物性分析、

营养品质测试,避免了不同地块取样造成的区域性数据差异

,并连续2年在榨菜主产区抽样进行榨菜农残、重金属检测,

结果表明各项检测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2)开展了低盐

腌制条件下榨菜腌制过程的微生物生态及多样性的研究,掌

握了榨菜腌制的早期、中期与成熟阶段等不同时期的细菌群

落多样性变化动态,创造性开发了榨菜低盐腌制技术,降低了

腌制榨菜盐度、提高脆性。软包装榨菜系列产品经检测,①感

官指标:保持腌渍蔬菜固有的色泽,香气和风味;②理化指标

:盐份含量:小包装产品盐份含量3~7%范围,添加剂含量:

不含任何防腐剂等添加剂。亚硝酸盐含量:达欧盟国家标准

(亚硝酸盐≤4mg/kg)③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100个≤cfu/g

,大肠杆菌≤30mpn/100g。④保质期:在常温下保质期达12个

月。感官、理化、微生物指标及保质期均符合考核指标,完

成项目指标任务。(3)通过榨菜废料的利用,创造性开发了

一种乳酸菌发酵研制芥菜粉调味料的方法以及利用榨菜低盐

腌制卤汁生产营养调味汁,从而也减轻了因废料排放造成的

环境污染。乳酸发酵蔬菜调味料经检测感官、理化、微生物

指标及保质期均符合考核指标,完成项目指标任务。(4)承

担企业销售收入14127.8万元,利润887.86万元,上交税费40

/636/ 榨菜深加工及自动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7.1万元。超额完成项目指标任务。(5)创造性研发了榨菜

小包装自动化生产技术以及配套装备68条,其中在宁波市区

范围推广61条;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生产成本,提

高了生产效率,超额完成项目指标任务。(6)申报国家发明

专利6项,授权4项,公开2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4项,授权3项

。发表论文6篇。超额完成项目指标任务。

/637/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丛书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丛书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内容:根据中国科技兴农政策与养殖业发

展需要,为提升广大养殖从业者及基层兽医工作者的专业素

质,针对养殖业过程中存在的疫病防控技术问题,系统地对

畜禽疫病的发生、临床表现、诊断、防制措施及疫苗与药物

使用知识、综合防疫技术等方面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读者

易于接受的问答形式进行了全面阐述,编写了这套《畜禽疫

病防控技术丛书》:《新猪病诊断与防治》、《新禽病诊断

与防治》、《猪病防控百问百答》、《鸡病防控百问百答》

/637/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丛书

、《兔病防控百问百答》、《羊病防控百问百答》、《牛病

防控百问百答》、《规模化养殖科学用药百问百答》、《动

物疫苗正确使用百问百答》。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以“国家重

点图书”出版发行。编撰此丛书以期使人们对畜禽疫病有全

面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有助于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的建

设,促进中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科技创新点:丛书有机整合

了国内现行饲养的主要畜种,针对畜禽疫病病因、病原、诊

断及药物与疫苗等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保持了内容的

系统性、针对性和可读性。表现方式上采用了读者易于接受

的一问一答形式;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突出

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养殖者易掌握,便于

技术的推广应用。丛书共九册,既可合并成套,也可独立成

册。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发行量大,推广面广。应

用推广及效益:丛书经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以来,受到全国

养殖业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普遍欢迎,发行总量超过41万册

。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南昌市新闻出版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

新闻出版局推荐为“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项目图书”、“最

受养殖户欢迎的精品图书”科技类用书等。部分书目重印次

数达十三次,印数达12万册。项目创新了畜禽疫病防控技术

普及方式,在出版编著的基础上,以会议集中培训、驻场技

术培训及现场指导、科技下乡、电话咨询、疫病诊断及免疫

监测等技术服务方式通过联系地方畜牧兽医局、科技协会、

/637/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丛书

乡政府、养殖企业及农户等开展了不同层次近2万余名相关

从业人员的疫病防控技术普及,使其基本掌握技术要点,能

够科学运用理论知识灵活解决实际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相

关问题。该项目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畜禽养殖从业人员的专业

素质,解决了疫病困扰养殖业发展的问题,降低了畜禽主要

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了人民的养殖信心,调整了就

业现状,对稳定地方经济收入起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显著

社会效益。

/638/ 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濮兴5号”选育
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濮兴5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周麦16/豫麦49//周麦22特征特性:半

冬性,全生育期226天。幼苗半匍匐,叶片宽长,叶色黄绿,分

蘖力较强,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82.1厘米,株型较紧凑,

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蜡质层较厚,旗叶宽长、上冲,

穗层厚,熟相较好。穗长方形,白壳、短芒、白粒,籽粒半角

质,饱满度中等。亩穗数39.9万穗,穗粒数32.3粒,千粒重48

.3克。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赤

霉病、纹枯病。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08克/升,蛋白质含量1

/638/ 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濮兴5号”选育

4.90%,湿面筋含量32.5%,稳定时间3.4分钟。产量表现:20

13~201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

均亩产575.4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2.9%;2014~2015年度

续试,平均亩产546.6千克,比周麦18增产5.3%。2015~2016

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3千克,比周麦18号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

万~18万。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

病等病虫害。适应区域: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

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

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

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639/ 马尾松无性系桂MRC623
马尾松无性系桂MRC62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976~1977年,在广西28个国

营林场马尾松优良林分中采用“五株优势木”法进行了以生

长、干型等表型性状为选择指标的优树选择,选出优树406株

;1984年在广西三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天然优良林分中采用“

基准线法”选出优树195株,两批优树共计601株。1979年开

始筹建马尾松初级种子园,1981-1987年分别在南宁市林科所

、藤县大芒界种子园和贵港市覃塘林场建成200hm2初级种子

园。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贵港市覃塘林场:2012和201

/639/ 马尾松无性系桂MRC623

3年的日产脂力分别比平均日产脂力增益20.44%和66.27%;藤

县林科所:2012和2013年的日产脂力分别比平均日产脂力增

益22.18%和26.24%;南宁市林科所:2011年的日产脂力比平

均日产脂力增益18.80%。桂MRC623无性系在3个点的产脂性

状均表现优良,尤其在贵港市覃塘林场表现突出。三、技术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桂MRC623为种子园无性系,产脂力高、树

干通直、生长迅速、材性优良、适应性广等特性,其中产脂

增益达18.80~66.27%,增产显著。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

用范围和安全性桂MRC623无性系适宜广西海拔300~800m的

高丘或低山,由砂页岩、花岗岩、页岩、片麻岩、紫色砂页

岩等母岩发育的酸性赤红壤或红壤,坡度小于35度,土层深厚

、排水良好,立地指数≥14的地区种植。五、应用情况及存在

的问题2015年,在宁明县推广桂MRC623无性系1亩,初步显现

出良好的速生特性。

/640/ 胡萝卜新品种——扬州红一号
胡萝卜新品种——扬州红一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加工鲜食兼用胡萝卜新品种“扬州红一号”,加工

鲜食兼用品种,中晚熟,生长期100~130天。肉质根长圆柱形

,根长14~16cm,横径约3.3cm,单根种90~105g,皮、肉均为

橙红色,色泽一致。心柱较细,表皮光滑、质脆嫩,胡萝卜素

含量高达6.4mg/g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以上。该品

种适应性强,平均亩产3500~4000Kg,在盐碱地种植也能取得

亩产3000Kg左右的产量。

/641/ 猪用中草药多功能新型饲料添加剂试验示范
猪用中草药多功能新型饲料添加剂试验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1.研制猪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杜仲山楂散”(原

名复方女贞子散)成功升为国家标准兽药。2.进行了效价比

研究:中药添加剂常规粉剂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日增重比较差

异显著(p<0.05),超微粉组和提取物组组与对照组的平均

日增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制剂试验组之间,

前组平均日增重低于后两组(p>0.05),后两组之间差异不

大(p>0.05)。试验各组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4.8

2%、23.22%、23.72%。试验各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饲料消耗

/641/ 猪用中草药多功能新型饲料添加剂试验示范

1.4%、5.8%、5.2%。试验各组平均每头猪分别比对照组多增

收2.91元、4.28元、4.68元。各组提高经济效益分别为13.

8%、20.3%、22.2%。3试验示范:在武隆、涪陵和荣昌3个区

县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仔猪下痢率下降28.2%,各

类主只发病率降低了17.8%。死亡率减少5.85%,日增重提高

11.4%,料肉比降低9.4%。每头肥猪增收效益115.2元。

/642/ 西双版纳州红魔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西双版纳州红魔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魔芋含有大量的葡甘聚糖,葡甘聚糖是一种高分子

多糖,具有水溶、增稠、胶凝等多种理化特性,有着极高的

经济价值。但魔芋生长周期长、繁殖系数低及规模化种植病

害严重制约着魔芋产业的发展。红魔芋是近年来在中国边境

发现的一个魔芋新种,其葡甘聚糖含量高,抗病性较强,适

宜在林下套种。西双版纳州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魔芋的种

植提供了广阔的种植空间。项目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培

育出优质种苗,解决繁育系数低、种芋带病的问题,为产业

/642/ 西双版纳州红魔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发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项目通过外植体消毒、愈伤组织诱

导、不定芽分化、组培苗生根、炼苗等试验研究,组装集成

出一整套适宜于红魔芋的组织培养技术,而且选择红魔芋的

块茎和珠芽做外植体,均获得了完整植株。块茎和珠芽作为

外植体的污染率分别在3.3﹪和0,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93

.1﹪和81.0﹪,不定芽分化率分别达88.1﹪和81.8﹪;组培苗生

根率达到100﹪,无土配方基质炼苗成活率达98.3﹪。项目确

定了红魔芋从外植体到获得完整小植株的培养基、培养时间

及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MS+6-BA0.5mg/L+NAA0.1mg

/L为适宜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诱导在25℃下暗

培养25天后转接;MS+6-BA2.0mg/L+NAA1.0mg/L为适宜愈

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在26~28℃下强光照8h/d,

25天后转接;1/2MS+NAA1.0mg/L+活性炭1g/L为适宜生根

的培养基,在28~30℃下自然散射光培养10天。从外植体到

试管苗共需5~6个月的时间。红魔芋组织培养技术已应用到

实际当中,该技术填补了云南省规模化生产红魔芋优质种苗

的技术空白。从2010年12月至今,已成功培养出3万余株脱

毒组培苗,并全部移至炼苗大棚,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

我实验室现有脱毒组培材料4000余瓶,至11月份可进行不定

芽分化继代培养4~5代,按每瓶平均诱导出5株试管苗计算

,即4000瓶×4代×5株/瓶/代=80000株。该技术的

应用可达到年生产10万株以上优质种苗的规模。该技术从外

植体消毒到获得完整的植株,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组培

/642/ 西双版纳州红魔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时间较长,成本高。

/643/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针对番茄主要病虫害如番茄早疫病、白粉虱、

红蜘蛛以及土传病害如番茄青枯病等,引入了除虫菊素、枯

草芽孢杆菌等新的生物农药产品,与前期建立的以S-诱抗素

等免疫诱导剂为主的绿色集成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设

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番茄应用S-诱抗素、寡糖

、除虫菊素等生物农药技术规程》。利用植物抗逆诱导剂与

多种绿色防控技术相结合,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生产绿色安

/643/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全农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644/ 复烤工艺优化及其质量控制新技术应用
复烤工艺优化及其质量控制新技术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根据当前卷烟工业发展需要、

原料供求矛盾和烤烟生产形势的新变化,围绕红塔集团全面

推进原料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步伐,针对复烤车间在生产工艺

过程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施了一系列完善复烤工

艺质量控制技术的技改工作,主要是:1.将先进的烟叶切断

工艺技术引入复烤生产线,并在烟叶切断技术改造中增加叶

基分流功能,使经过切断后的烟叶叶基部分可分流,以实现

单独加工或与叶尖部分一起进行全叶打叶;同时,创新性地

/644/ 复烤工艺优化及其质量控制新技术应用

改变烟叶把头定位装置安装在摆把皮带中间这种传统模式,

将烟叶把头可调定位装置改到摆把皮带两边,解决烟把定位

不准确的问题,以保证烟叶分切长度的准确定位。2.进行了

增加烟草化学成分检测系统和成品标签打印系统改造,将原

本用于实验室的MATRIX-E型傅立叶近红外光谱仪应用到复烤

生产现场,通过标签打印系统数据采集和建立跟踪时序模型

,实现每箱复烤片烟成品烟草化学成分、生产数据、包装数

据等各项参数的实时标签打印,按烟碱高、中、低含量分类

堆码、存储,形成复烤烟叶数据库,为后续卷烟制丝配方提

供准确依据。3、该项目还对打叶复烤预处理工段流量控制

、成品包装设备、碎片与梗签风选工艺、烤梗机喂料系统等

部分进行了改造和完善。通过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完善了

打叶复烤工艺质量控制技术水平和工艺过程控制能力,实现

了红塔集团关于统一复烤成品包装和纸箱标签内容的要求,

引入了烟叶切断分流、烟叶化学成分的在线检测等先进工艺

,为红塔集团在楚雄进行工艺试验提供了先进的工艺设备基

础,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改造完成后,新增各项设备与原

设备衔接良好,运行稳定,整线设备故障明显减少,产品质

量稳中有升,烟叶成品出叶率大幅提高,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达到了改造目标;为深化打叶复烤和仓储醇化特色工艺、

提高原料利用率的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品牌发展战略和

卷烟工艺配方要求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

会效益,在国内打叶复烤行业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645/ 虾仁低温贮藏过程中菌相变化及货架期预测模型建立
虾仁低温贮藏过程中菌相变化及货架期预测模型建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以南美白对虾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虾仁在

-18℃,4℃两种温度贮藏期间的细菌菌相组成和变化,确定冷

冻虾仁的优势腐败菌;鉴定出的特定腐败菌为芽胞杆菌属、

摩根(氏)菌属、葡萄球菌属。建立了优势腐败菌的生长动

力曲线,并建立其优势腐败微生物的预测模型;建立了-18℃

,4℃两种温度下的微生物生长模型。生长曲线方程为:y=4

.1+3.92*exp(-exp(2.718*0.8106/3.92*(3.5981-t)+1

))。本研究应用平方根模型,根据微生物生长速率、延滞

/645/ 虾仁低温贮藏过程中菌相变化及货架期预测模型建立

时间的平方根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探讨温度对微生物生

长参数的影响。应用平方根模型描述的温度与比生长速率的

关系,发现方程呈现的温度与比生长速率线性关系良好。测

得4℃、-18℃对应的菌落总数值为分别为7.12lg(CFU/g)

、6.86lg(CFU/g),当南美白对虾仁在4℃贮藏达到货架期

终点时的Ns=7.12lg(CFU/g);南美白对虾仁在-18℃贮藏达

到货架期终点时的Ns=6.86lg(CFU/g)。根据相关参数以及

一级二级模型,建立了剩余货架期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验证。

4℃、-18℃贮藏的货架期(SL)分别为8.28d,60.5d;把南美

白对虾仁在5℃贮藏过程中特定腐败菌的实测值与预测值进

行比较,南美白对虾仁在5℃贮藏时货架期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的相对误差为3.25%,在10%的误差范围内,货架期预测模型可

有效预测-20~10℃南美白对虾仁的货架期。申请发明专利

1项,发表论文1篇。

/646/ 海洋渔业船载保鲜加工新技术集成与应用
海洋渔业船载保鲜加工新技术集成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长期以来,海产品的生产一直沿用海洋捕捞作业→冰

藏保鲜运输→陆上加工的传统方式。由于海产品生产季节性

强,原料易于腐败,因此这使大洋中的海产品资源得不到充分

有效的开发利用。海产品“捕捞加工一体化”的海上移动加

工模式将成为解决这一现状的最佳途径。(1)原料绿色安

全。在大洋中捕捞,原料无污染、来源广。(2)保证了原料

的新鲜度。(3)减少了运输成本。(4)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缩短待加工时间。(5)实现了高值化加工。船上加工的海

/646/ 海洋渔业船载保鲜加工新技术集成与应用

产品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经济效益明显。目前,随着海洋环

境恶化和过度捕捞,海洋渔业资源结构已发生了相应变化,主

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如何开发利用新型海洋资源已成

为世界水产加工业研究的焦点。项目以资源丰富的主要渔业

资源(丁香鱼、金枪鱼、竹筴鱼、鲭鱼、中国毛虾、鱿鱼等

)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冷却与冻结保鲜、品质改良与质量

控制、多层连续热泵干制、冻藏质量安全稳定和船上清洁生

产等集成技术,有效提升了海洋渔业资源品质及贮藏稳定性

,开发出一系列优质海产品,并实现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船上保

鲜加工规模化生产。本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瑞安市华盛水

产有限公司、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

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

究所、台州兴旺水产有限公司、舟山市海利远洋渔业有限公

司等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共同完成。项目技术成果已集中应用

于瑞安市华盛水产有限公司的“华盛1号加工船”和“华盛

2号加工船”,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7艘“金汇”系

列的围网金枪鱼远洋捕捞加工船和“开富号”、“开裕号”

等5艘大型竹筴鱼远洋捕捞加工船,台州兴旺水产有限公司的

14艘中上层鱼类冷冻加工船,舟山市海利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的2艘鱿鱼远洋加工船及温州恒源水产有限公司的中国毛虾

干制加工船。

/647/ 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2选育
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2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马铃薯是世界和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粮、菜、饲

和工业原料兼用,营养丰富,适种区域广,增产潜力大,产业链

条长,可比经济效益高。近年来我省马铃薯生产稳步发展,种

植面积逐步扩大,至2011年已达到470多万亩。2000年以来,

面积和总产分别增长28%,是大宗粮食作物中面积和产量不断

增长的唯一作物。而在增加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中,80%以上是

低山平原地区冬闲田的利用。从生产效益来看,我省平原地

区商品薯种植亩增产值960元以上,若种植面积再增加100万

/647/ 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2选育

亩,将新增收入近10个亿。因此,随着我省马铃薯生产区域已

从山区向平原扩展,生产方式已从春季生产向春秋冬二季转

变,因而对早熟品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然而,我省目前推广

的品种绝大多数是中晚熟品种,缺乏适宜的早熟抗病品种。

因此,加快早熟抗病品种的选育已成为我省马铃薯产业进一

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选用遗传背景差异大或

亲缘关系远的亲本杂交,杂交优势强且变异类型也多,选优机

会更多。早代选择出现遗传变异的机会更大。该品种干物质

含量22.11%、淀粉含量14.69%、还原糖含量0.08%、维生素

C含量174.4mg/kg、蛋白质含量2.26%。平均亩产1849.3㎏,

比对照“南中552”增产21.3%,丰产性较好。属早熟品种。

株型半直立,生长势强,茎绿色下部浅紫色,叶绿色,花冠白色

,开花繁茂。薯块短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区

试中生育期70天,株高51.1厘米,单株主茎数4.2个,单株结薯

数9.2个,平均单薯重53.9克,商品薯率66.5%。选用从CIP引

进的早熟亲本材料“393160-4”作父本,以及从CIP引进的晚

疫病水平抗性群体材料后代选系“395049.59”作母本,属于

两个不同的群体后代材料,其亲缘关系较远,其杂交后代的杂

交优势较强,出现优良变异的机率更多。在育种过程中,最大

的遗传变异出现并可进行选择的均在早代,也就是实生苗(

F1)世代,或者是无性一代。在这个阶段对选择效率的任何

提高都可能比以后的选择更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选育过程

中,加大了早代材料的选择力度。该品种属早熟品种,高产、

/647/ 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2选育

稳产,薯形好,食味好,品质优,可满足我省低山、丘陵、平原

地区对早熟品种的需求。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该品种是一

个高产、稳产型品种,,适宜在我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种

植,安全性高。现已开始在湖北省低海拔地区小范围示范,该

品种丰产性好,品质优。在种植过程中,应注意防治晚疫病、

28星瓢虫、蚜虫。对旺长植株进行化控。采用茎尖脱毒组培

技术,繁殖脱毒试管苗,在温、网室等隔离条件下生产微型薯

,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生产标准原种及良种,以保

持品种种性。

/648/ 观赏树种大苗容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观赏树种大苗容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项目名称:观赏树种大苗容器高

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1BBF60114承担单位:江西

金乔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背景:园林绿化水平已成为评价

一个城市现代建设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指标。容器育苗是六十

年代由北欧发展起来的,具有育苗周期短、出圃率高、移栽

成活率高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园林发展的新趋势。据统计,巴

西容器苗造林占92%、泰国90%、挪威50%、芬兰30%、美国1

7%、加拿大34%。我国容器育苗最早是从林业造林上开始应

/648/ 观赏树种大苗容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用,在园林、园艺、花卉等领域的应用还远落后于国外园林

发达国家;尤其是大规格容器苗培育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起步

阶段,存在成活率低、品质差、成本高、生长恢复慢等问题

,但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很多大型苗企已经开始在研究

布局大规格容器苗培育计划,部分产品,如高杆桂花、高端造

型苗已少量投放市场。可见,研究提升容器苗的生产和应用

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2.目的和意义通过系统

研究,解决当前大规格容器苗生产的成活率低、基质成本高

、树型不饱满、生长恢复慢等突出问题,为其产业化及应用

提供技术支撑。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有效解决

区域大规格容器苗生产技术难题;二是可总结出适合区域大

规格容器苗生产的技术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有利

于促进我省园林绿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3.主要论点与论据

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了大苗移植到容器的最佳时期与方法,筛

选出了最合适的控根育苗容器、大苗容器育苗基质种类及基

质配比,研究总结出了大苗容器快速恢复抚育技术和生产关

键技术流程,集成了大苗容器生产的技术体系。研究表明,容

器小苗生产应用型的基质配比选用黄土:国产东北泥碳:废

菌楱碴:砻糠灰=2:3:3:2,移栽成活率达95.0%以上,容

器苗出圃率均达97.0%以上;选择60%黄土+20%焦糠+10%花生

壳+10%有机肥的混和基质为紫果槭和丛生紫薇大规格苗木的

容器化栽培基质,培育的植物侧根较多,紫果槭和丛生紫薇移

栽后成活率100%,生长旺盛,生长良好。4.技术的先进性与创

/648/ 观赏树种大苗容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新性(1)首次在大规格容器苗培育上开展废菌楱碴、砻糠

灰、花生壳等本土化基质应用研究,并得到一个较优的低成

本混合基质配方。(2)项目针对当前大规格容器苗生产成

活、成本、树型、生长等技术问题,创新开展了从小苗至大

规格苗木容器化培育的生产全流程研究,总结出大规格容器

苗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具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5.

技术的成熟度项目承担单位从2010年就开始进行容器育苗技

术研究,容器小苗移栽成活率达95.0%以上,大苗移栽后成活

率达100%,容器苗出圃率达97.0%以上。项目技术成果通过了

区域性和中试试验,适用于长江以南地区,可进行规模化生产

,不存在环境和生产安全问题,且部分成果也以论文的形式进

行了刊发,技术较成熟可靠。6.产生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

1)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已在江西、浙江部分地区实现了

小规模的生产和应用,累计培育各类容器苗2.65万株,产值达

800余万元。项目实施以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500多人,产

业帮扶贫困人员100余人。(2)存在的问题:大规格容器苗

的规模化生产在基础设施、种苗、机械化等方面要求相对较

高,前期投入较大,目前还不适于苗农或小企业;另外,行业标

准还有待建立。

/649/ 类芦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类芦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寻找到将类芦用于绿化裸露边坡的一整套方

法,包括一种方便灵巧的组合喷草机。用类芦绿化裸露边坡

,边坡绿色草层稳定,根系发达,四季常绿,景观甚佳;绿色草

层多年不衰;保持水土和绿化裸露边坡的效果是目前其他任

何草种所达不到的,极大地恢复了自然生态环境;类芦草野生

资源丰富,可就地采种,成本低,效果好,从而创造性的走出了

一条边坡绿化草种国产化的新路子。该项研究从发现类芦的

价值到找到了将类芦从采种到脱粒直至施工应用于裸露边坡

/649/ 类芦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的一整套方法,包括植丛矮化和配套喷播技术的开发,是使类

芦成功应用于水土保持、固土护坡、恢复植被景观的技术保

证,其中关键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该项目产生了巨大的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50/ 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46号、新稻43号、新稻27号高产高效栽培示范与推广
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46号、新稻43号、新稻27号高产高效栽培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针对伊犁河谷水稻生产品种更新换代慢,主栽品种

高产不稳产、品质优不突出、高产不高效等关键问题,利用

伊犁州农科所近年来审定的优质品种开展水稻高产高效栽培

技术示范与推广,2015年申报立项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科技

攻关专项《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46号、新稻43号、新稻27号

高产高效栽培示范与推广》,通过项目实施,制定了新稻46号

配套栽培技术;建立了新稻46号、新稻43号、新稻27号标准

化生产示范田及核心示范田4766亩;构建新稻46号、新稻27

/650/ 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46号、新稻43号、新稻27号高产高效栽培示范与推广

号、新稻43号良种繁育体系,年生产原种80吨、生产良种70

0-800吨。项目累积辐射推广30万亩,实现农民增收2550万元

。新审定的水稻新品种“新稻53号”因其品质优、产量高等

特点被稻农追捧,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1、与新疆广丰

达种业有限公司和新疆禾旺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新稻4

6号、新稻27号、新稻43号良种繁育体系,运用三圃制繁种技

术对新稻46号、新稻43号、新稻27号进行保纯繁殖,年生产

原种80吨、生产良种700-800吨,实现良种应用规模化,推广

区良种使用率达到80%。2、项目期间组织新品种现场观摩会

或新品种大米品尝会4次;新品种参加伊犁河谷大米品尝会暨

品牌推介会3次。新稻43号、新稻46号在伊犁河谷第一届、

第二届大米品尝会上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3、根

据伊犁河谷不同水稻生态区特点,项目期间建立新稻43号、

新稻46号、新稻27号标准化示范田4766亩,其中核心示范区

1133亩。核心示范区最高产为每亩771千克,最低产为每亩6

80千克。本项目新审定品种1个,发表文章1篇,制定新稻46号

栽培技术1套,新品种累计推广30万亩,促进了伊犁河谷优质

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及农民的增产增收。

/651/ 预制调理水产品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预制调理水产品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1)“预制调理水产品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及新产品

开发”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预制调理食品制造关键技术与

新产品研究及新型速冻技术装备开发”(2018YFD040060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特色淡水鱼保鲜与

贮运”(CARS-46);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特

色淡水鱼预制调理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2018ABA100);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基于蛋白质-多糖

相互作用魔芋葡甘聚糖冷冻保护机理研究”(20150704040

/651/ 预制调理水产品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1019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与产

业化示范”(2012BAD28B06)资助下完成,执行期2012-202

0年。(2)食品化学及保鲜加工,食品科学(3)1、活鱼宰

杀前采用尾静脉放血。2、形成复配的水产品冷冻保护剂,使

水产品的解冻失水率<5%,冷冻水产品的货架期延长1.5倍。

3、应用本项目的技术开发的等产品在冷冻贮藏后加工与新

鲜原料加工产品的感官评分相似度达到90%。(4)所检索国

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与委托课题查新要点相同的文献报道

。(5)本项目中的自主创新技术在总体技术中占90%以上,

属于原创性创新。原料控制技术中原料鱼预处理(尾静脉放

血,1%的碳酸氢钠漂洗)后,8h内液氮速冻,-18℃冻藏,超声

波辅助解冻。该系列工艺流程可减缓预制鱼肉劣变,维持产

品品质;形成1.2%碳酸氢钠与1%魔芋葡甘聚糖降解产物(MW

1.29×104)复配的冷冻保护剂,应用于水产品的预处理

过程中,使水产品的解冻失水率<5%,冷冻水产品的货架期延

长1.5倍;采用鸡汁、酵母抽提物研发风味补偿剂,将该风味

补偿剂应用到粉蒸鮰鱼、调理鱼片等新产品,可以使冷冻贮

藏后的原料制备的产品与新鲜原料加工产品的感官评分相似

度达到80%。(6)该技术适用于水产品加工企业,应用新技

术能有效延长产品的货架期,保持良好的产品品质,极大的缩

短冷冻解冻时间,提高加工效率,项目的实施能带动水产品加

工行业的发展,提升水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具有良好的社会

效益。(7)本项目大大提高淡水鱼加工产业链的经济效益

/651/ 预制调理水产品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实现水产品加工业的立体开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

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设备投入较少,产业

化应用门槛较低。但在应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①

液氮速冻装备场地和设施投入较大,而且不适用于厚鱼肉的

冻结,可应用于调理鱼片、鱼块冻结。②超声波辅助解冻能有

效缩短解冻时间,但相关大型加工装备的研发滞后,小批量的

应用可行。③新产品的应用推广需要时间沉淀,需要进一步加

大推广力度。

/652/ 胃肠安丸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
胃肠安丸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胃肠安丸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研究项目由天津中新

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乐仁堂制药厂负责组织实施,并采取

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与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充分发

挥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专业优势,共同完成项目研究工作

。1.完成了胃肠安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的

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由上

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全国10家三甲医院参

与研究。研究表明:胃肠安丸可以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

/652/ 胃肠安丸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

临床症状,特别是对以餐后饱胀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餐后不

适综合征疗效显著。不仅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而且能显著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为理想

的临床推荐药物之一。2.完成了胃肠安丸防治阿奇霉素所致

小儿胃肠道症状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

床试验。试验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牵头,全国

14家三甲医院参与研究。研究表明:胃肠安丸可以有效防治

阿奇霉素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改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

食欲减退等症状,且安全、服用方便。患儿和家长均易于接

受,值得临床推广。3.完成了与天津大学合作的胃肠安丸对

乙醇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研究表明:胃

肠安丸全方能预防保护乙醇引起的胃溃疡不良反应。对乙醇

所致胃黏膜损伤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君药木香及其主要

活性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均能预防保护酒精性胃

损伤,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其主要通过抑

制氧化应激作用,降低炎症反应,修复上皮黏膜等途径发挥胃

黏膜保护作用。4.完成了与天津大学合作的胃肠安丸协同抗

结肠癌化疗药作用研究,阐明了胃肠安丸协同抗结肠癌化疗

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胃肠安丸协同化疗药

5-Fu治疗结肠癌后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两者联合后抑瘤

率有显著的提高,说明胃肠安丸协同化疗药5-Fu后起到了增

效的作用;联合用药后改善了小鼠常规生理指标,使小鼠的饮

水饮食量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都

/652/ 胃肠安丸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

有所提高,胃肠安丸给药后能逆转5-Fu造成的肠道毒性,因此

说明了胃肠安丸协同化疗药5-Fu治疗结肠癌后起到了减毒的

作用。本项目的完成进一步加强胃肠安丸的临床研究和基础

研究,明确药物临床定位及作用机理,挖掘产品治疗特色,提

高产品技术含量,确保产品的疗效和质量稳定、可控,增强其

市场竞争力,最终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项目完成后胃肠

安丸年销售达到1.3亿元目标

/653/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工艺改进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工艺改进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该品系克林霉素的衍生物,

体外无抗菌活性,在体内经酯酶水解形成克林霉素而发挥抗

菌活性。克林霉素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

作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感染。该品对金黄葡萄球菌和

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均有较好的抗

菌作用,对流感嗜血杆菌及淋病奈瑟氏球菌中度敏感。部分

耐红霉素的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该品仍敏感。该

品对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厌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浙江

/653/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工艺改进

海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开始研发,1998年投入试产

,2004年获得生产批文,2010年成功首仿。项目产品以克林霉

素、自制的棕榈酰氯为原料,经羟基保护、酯化、水解、精

制等工序制得,工艺路线合理可行,具有产品收率高、质量好

、三废排放量减少、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在合成工艺路线优

化、棕榈酰氯制备技术上有创新,技术处国际先进水平。目

前,该产品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654/ 豆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豆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自省科技厅批准立项执行期(2015年12月-

2017年10月)以来,在安徽省科技厅和市局、县局的领导下

,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联合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

工程学院,认真履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各种指

标,取得如下成果。围绕腐乳发酵菌种及制备过程、豆干豆

渣产品开发及成分检测开展研究,理清了腐乳代谢过程并获

得腐乳、豆干、豆渣系列产品,取得了如下技术研究成果:

(1)围绕不同发酵方式,开展发酵工艺及酶系比较研究,获

/654/ 豆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得了较优发酵参数。(2)通过前发酵后发酵工艺、酶活测

定及氨基酸检测分析等方式研究双霉菌混合发酵制备八公山

黑豆腐乳的过程研究,优化了制备工艺。(3)开展不同风味

腐乳产品开发(黑豆青方腐乳制备方法、香菇风味红油腐乳

制备方法、柚香风味红油腐乳制备方法、人参红油腐乳制备

方法、姜茶风味红油腐乳制备方法、番茄风味红油腐乳制备

方法、苦荞茶香红油腐乳制备方法、柠檬风味红油腐乳制备

方法、海苔风味红油腐乳制备方法、竹香风味红油腐乳制备

方法)研究,获得了10余种产品。(4)进行腐乳发酵过程中

成分质构(硬度、弹性、粘附性、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

物质)分析研究,丰富了产品营养与品质。(5)开展了豆渣

综合利用(豆渣饼干制备、豆渣酱的制备、豆渣煎饼、豌豆

牛奶、豌豆牛奶饼干)研究,延伸了产品价值。(6)特别开

展了黑豆渣饼干加工(黑豆渣营养成分、黑豆渣添加量对饼

干持水性、对饼干硬度和弹性、对饼干咀嚼性和粘附性、饼

干质构特性、风味检测)研究,为江淮地区黑豆加工提供了

更好的产品去路。(7)开展了豆干加工特性研究及成分分

析,为品牌豆干的品质保障提供了支撑。围绕这些科技成果

共发表论文6篇(3篇SCI论文)。申请专利26项(授权5项)

。取得腐乳产品(3个);豆渣饼产品(1个);豆干产品(1

个)。获批安徽省第十批115产业创新团队1项;省级工业设

计中心1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项;市级产学研科技合作一等

奖1项;省级食品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完成600万瓶/年

/654/ 豆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腐乳生产线及豆渣饼生产线豆干生产线建设。引进并建设团

队1支。本项目计划投入资金620万元,新增销售收入1600万

元、利税200万元、带动100名就业人员,实际投入资金630余

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800万元、利税210万元、带动100余名

就业人员。

/655/ 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解析和新自交系及新品种研制
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解析和新自交系及新品种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玉米杂种优势的

机理是生命科学的重大难题,限制了玉米育种效率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自交系杂种优势关系复杂,难以获得有突破性

的优良自交系。上世纪末,在东北春玉米区急需早熟,抗逆的

玉米新品种。我国黄淮夏玉米区是玉米病害的频发区,急需

抗病、抗逆玉米新品种。该项目解析玉米杂种优势的遗传机

理,划分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基于玉米杂种

优势群概念,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优良玉米杂交种,并

/655/ 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解析和新自交系及新品种研制

在我国东北和黄淮玉米主产区推广利用。创新点1:首次定

位了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发现由转录因子

调控的基因差异表达是杂种优势形成的重要原因;提出了利

用分子标记预测玉米杂交种的新思路。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杂

交种的中亲优势值定位了13个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杂种优势

位点(HLheteroticloci)。发现杂种优势位点及显性与显

性互作可以解释玉米穗长性状杂种优势的44.1%,加性与加性

互作位点的聚合是提高玉米自交系产量的重要遗传基础。克

隆了影响玉米杂交种株高的主效QTL(qPH1),是国际上最早

克隆的农艺性状数量性状位点。发现了30个杂交种和亲本自

交系间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揭示了转录因子在杂交种中的

下调表达可能是杂种优势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全基因组水平

,优良玉米杂交种分子标记平均杂合比例约为70%,纯合为30

%。提出了利用分子标记数据预测优良玉米杂交种的新思路

,明显减少了田间杂交组合测试的工作量,限制提高了杂交种

选育效率。创新点2:利用分子标记将我国玉米种质划分为

五个主要杂种优势群;重点突破限制温热I群利用的光敏感难

题;选育了34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玉米杂种优势群的研究是

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该项目基于覆盖玉米全基因组

分子标记多态性将我国玉米种质划分为五个群为主要杂种优

势群:瑞德、兰卡、唐四平头、自330和温热I。在分子标记

水平证实引进、吸收、消化美国玉米带优良种质对我国杂种

玉米育种的重要意义。发现以唐四平头杂种优势群为代表的

/655/ 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解析和新自交系及新品种研制

我国地方种质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提

出了进一步利用我国地方种质提高我国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效

率的新思路。首次定名为温热I群。在杂种优势群概念的指

导下,“主要性状相似、改良性状互补”的原则,建立了优良

自交系高效选育的技术体系。选育了广泛利用的优良玉米自

交系。创新点3:挖掘了5个主要的杂种优势模式;提出了以

杂种优势模式为基础育种策略;建立了以种质交流为手段的

联合育种体系;选育了61个优良玉米杂交种该项目利用分子

标记技术,结合优良杂交种的系谱分析,在解析玉米杂种优势

遗传基础上,针对我国玉米种质,挖掘出适合我国东北春玉米

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五大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瑞德×

;温热I、瑞德×自330、瑞德×唐四平头、自330&

#215;温热I、兰卡×唐四平头。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区的

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提出了以“杂优模式为基础,种质扩增为

核心,定向组配为手段,高产多抗为目标”的育种策略,建立

了以“种质交流为基础,骨干系改良为核心,联合鉴定为保证

,产权共享为前提”的联合育种体系,从而极大提高了玉米新

品种选育的效率。本项目共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4项;共培育

审定的玉米新品种61个。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20篇。

总引次数680,他引548次。培育的玉米新品种2004-2016年累

计推广8909万亩。近三年,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2751万亩,共

增收玉米5.5亿公斤,新增效益82.53亿元;合作的种子企业三

/655/ 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解析和新自交系及新品种研制

年累计销售玉米杂交种7342万公斤,三年累计新增效益2.8亿

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656/ 花生高产抗旱新品种“桂花15”选育
花生高产抗旱新品种“桂花15”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桂花15是用徐州68-4作母本,白沙142作父本杂交

选育而成的高产抗旱新品种。全区区域试验,旱地组该品种

比对照粤油116亩增产17.35公斤,增产8%。达显著标准。生

产试种平均比对照粤油116亩增产23.1公斤,增产14.4%。该

品种具有高产、抗旱、品质较好、抗倒性强,果大、饱满等

特点。抗病性及耐涝性均属中等。适应在全区旱地推广种植

/657/ 冬小麦品种天选63号
冬小麦品种天选6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属天水市科技支撑计划

项目“小麦抗旱抗锈特异资源发掘及种质创新与利用”的部

分研究内容。条锈菌新小种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使小麦品种

的抗锈性屡屡丧失,已使我国大部分麦区的主栽品种沦为感

病,发病面积占播种面积的90%。导致我国小麦条锈病周期

性大流行。陇南为我国条锈病的主要策源地。条锈病成为本

区小麦最主要、最严重的病害。近年来,随着条中31、32、

33号强毒性生理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以及水源11和Hy46等

/657/ 冬小麦品种天选63号

新的致病类型的出现和发展,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对目

前流行小种都已丧失了抗性,而目前生产上既抗病、丰产性

又好的接班品种较少,严重影响了本区小麦生产的稳定和发

展。2、研究目的和意义依据陇南生态条件的特点及小麦生

产发展的要求,丰产、抗寒、抗旱是当地生态条件对小麦品

种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条锈病具有较强的抗性。针对陇南

大部品种抗锈性差的情况,适当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同时使群

体和个体得到协调发展,在丰水年份具有增产潜力,以提高水

分利用率,干旱年份有较好的稳产性。品质上,针对我省人民

的饮食习惯,以选育适于制作面条和馒头的品种为主。3、主

要论点与依据天选63号是以周麦11号作母本,9595-3-1作父

本进行有性杂交,用系谱法选择而成的品种,原系谱号为02-

221-3-2-3-2-2-1。特征特性:普通小麦,冬性,幼苗半匍匐

。株高80.3厘米。棍棒形穗,白壳,顶芒,穗长9.58厘米,结实

小穗18.25个,穗粒数45.80粒左右,千粒重44.30克左右。亩

穗数30.6万左右,生育期246天,矮杆,抗倒伏,分蘖力强,抗青

干,落黄好。高抗白粉病、黄矮病。条锈病苗期对混合菌表

现中度感病,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致病类型表现免疫,对混合

菌表现中抗。粗蛋白质含量12.3%(干基),湿面筋含量21.

1%(14%水分基),沉淀值36mL(14%水分基),赖氨酸0.39%

(干基),总灰份1.8%(干基),容重789g/L。基本达到中筋

粉的要求。可用于加工面条和馒头等传统食品。产量表现:

2014-2016年度在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平均亩产446.95公斤

/657/ 冬小麦品种天选63号

,较对照增产14.95%。2016-2017年度参加省陇南片川区组小

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2.5公斤,较对照兰天33号增产5.0%

。栽培要点:栽培上要重施农家肥,一般每亩应施过磷酸钙

40-50公斤(或二铵20公斤),尿素20公斤,在起身拔节期结

合春灌追施尿素10公斤,亩播量应控制在12-15公斤,亩保苗

25-30万,抽穗后及时防治蚜虫,成熟后及时收获,人工收割宜

早不宜迟。适宜范围:天水市、陇南地区河谷川道区、塬台

机灌地。4、创见与创新天选63号是利用周麦11育成的抗病

高产小麦新品种,继承了周麦11高产稳产的特性,区试产量较

对照增产15%左右,在试验示范中产量稳定。品质经检测达到

中筋粉的要求,用于加工面条和馒头等传统食品。苗期对混

合菌表现中度抗病,成株期对主要小种表现免疫,总体抗病性

表现优异,可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在亲本利用上达到了高

产与抗病的相结合。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天选63号

主要适宜于天水市、陇南地区河谷川道区、塬台机灌地种植

,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如能大面积推广种植将对该地区的小

麦增产,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天选63号的主要问题是抗

寒性一般。6、历年获奖情况无

/658/ 武农6号
武农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矮秆抗倒早熟多抗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武农6号一

、品种来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瑜研究员用藁麦8901、郑

麦9023和西农979三个优质品种复合杂交育种,2019年通过陕

西省审定,同年江苏省引种备案,2016年获国家品种权保护。

二、主要性状:半冬性,幼苗匍匐,越冬性好。株高75厘米左

右,秆硬抗倒。穗长纺锤形,长芒,白穗,籽粒短卵圆形,白粒

,角质,千粒重45克左右。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结果,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国家优

/658/ 武农6号

质强筋小麦标准,出粉率高,粉质白亮,筋度高,食味好,可制

做各种优质面食品。最新抗性鉴定结果:中感条锈病、赤霉

病,中抗白粉病、叶锈病,抗纹枯病,田间综合抗病性好。成

熟落黄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亩产水平550—650公斤。三、适

应地区:陕西关中川源地区水地和旱肥地及黄淮麦区同类生

态区域。四、栽培要点:适宜播期10月5日—20日,适宜播种

量10公斤左右,薄地或晚播适当增加。施肥量应根据所定产

量指标需肥量,氮磷钾配合,同时按需配入微肥。灌水首先强

调冬灌,其次春灌,中后期应根据降雨和灌溉条件灵活决定。

抽穗扬花期“一喷三防”必不可少,并且要及时,灌浆期无人

机喷叶面肥,增加粒重效果明显。五、推广模式:不卖品种

经营权,育种单位择优联合相关种业组成育繁推联合体,优势

互补,各司其责。育种单位承担原原种培育及扩繁,按计划繁

殖原种,供联合种业自建良繁基地,繁殖合格良种,在划定区

域独立经营推广。其优越性,一是在原原种培育过程中,通过

连续优选,不断提高种性,使品种常种常青,延长生产应用年

限;二是多种业覆盖面广,有利于品种推广。

/659/ 重庆油菜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庆油菜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油菜是重庆第一大油料作物,也是《重庆市粮油产

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2007年前播面长期在

200万亩以下、单产100公斤,主要种植在立体生态环境复杂

、土壤类型多样、地块破碎、水土肥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地。

农民盲目追求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施肥用药效益

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传统的栽培管理难以协调油菜高产高

效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双减”,保

障长江绿色生态安全,开展研究与应用,历时10余年。1.筛

/659/ 重庆油菜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选适应不同生境的“三节三抗”品种16个,研究了不同栽培

方式下其生长发育和养分需求规律。以高效益为中心,满足

高含油、高油酸、低芥酸、低硫苷的优质双低要求,开展品

比试验28个。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直播油菜主序角果数对总

角果数贡献更高,应增加密度来增加角果数,移栽油菜则应

培育壮苗增加角果数实现增产,根据其个体长势、群体密度

和干物质累积的不同,建立了油菜养分定量化模型,为减肥

增效提供理论基础。2.摸清了重庆油菜土壤养分状况,完善

了油菜施肥指标体系,研发了专用配方肥,集成了养分综合

管理技术,率先实现化肥零增长。采集分析油菜样9.1万项

次,对94个直播和移栽大田试验研究,优化氮、磷、钾肥可

显著改善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其影响强度依次为氮素>

;磷素>钾素;局部区域硼素成为限制性因子,水溶性硼

的阈值更新为0.7mg/kg。58个化肥利用率试验证明油菜利用

率已提高至38.8%;研发专用肥配方13个,开发“测土配方

施肥管理系统”2个。3.集成错时分区放蜂施药技术、优化

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采用意大利蜜蜂为油菜授粉,

显著提高其结荚率、千粒重、角粒数,产量及质量提升明显

。针对花期菌核病,选用高效低毒的菌核净,错开施药放蜂

时间、错开施药区域,安全隔离50m以上,可有效防控病害

,又不伤害蜜蜂。推广农业、生物、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

新技术,降低用药量。4.集成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规程,采用

“政-校-农-企”和“技+物”结合模式,规模化集成示范推

/659/ 重庆油菜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广,使油菜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出现油菜提质增效、农民节

本增收、重庆油菜“十连增”、总产翻番的好局面。近5年

累计应用710.90万亩,累计增产5.12万吨,化肥累计减少1

.24万吨,新增纯收益13.07亿元。项目获得授权专利4项(其

中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

SCI4篇,EI2篇),出版专著12部;总体居国内领先水平。

/660/ 仁用杏新品种—优一
仁用杏新品种—优一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05年通过陕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

种抗霜冻、抗病虫,生长势好,丰产性好,核壳薄,核出仁率高

。成熟期较晚、抗霜冻、产量高,种仁较小,适于陕北地区栽

培发展。

/661/ 甘蓝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甘蓝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通过对不同甘蓝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明确了与

产量相关的性状指标10个,建立了甘蓝种质资源评价技术方

法1套;创制出早熟、耐抽薹、不同抱球类型的骨干材料30份

,创制出优异的雄性不育系5个及对应的保持系。研究运用小

孢子培养技术,提高了早春甘蓝小孢子的出胚率,和成株率,

单蕾出胚数达到4.3个,成株率达到87%;培育出的新品种‘张

甘60’,累计示范面积7.1万亩,累计新增总产值3889.72万元

/662/ 桂葡柚1号
桂葡柚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选育出优质、稳产的柑橘新品种

,是柑橘生产发展过程中品种结构调整、鲜果销售及加工市

场的需要。根据柑橘产业发展需要,本课题组从美国加州大

学河边分校国家柑橘种质资源圃中引进的一批柚类资源,经

观察和鉴定,筛选出了品种遗传性状稳定,优质稳产的新品种

“桂葡柚1号”,于2015年通过广西种子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组

现场查定【桂登(果)2015019号】。成果完成过程中得到

广西农业科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金柑和柚种质资源的收

/662/ 桂葡柚1号

集、保存、评价及利用研究》和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

划《美国柚类种质资源的引进和鉴定筛选研究》项目(桂科

攻1123003-2A)的支持。2.技术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本成果

是从2010年由美国国家柑橘种质资源圃中引进的一批资源材

料中,经过5年的种植,及在容县和扶绥的高接试验,通过检疫

验收,并于2015年由广西种子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现场

查定,筛选出的优异品种。果实圆形或扁圆形,果皮非常薄,

果皮橙黄色,果肉酸甜适宜、特别多汁、有种子、果实可食

率77.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7%,果肉含蔗糖5.2g/100mL

,含还原糖3.4g/100mL,维生素C35.4mg/100g,可滴定酸0.38

g/100mL,脂肪0.1%。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桂葡柚1号果

肉橙黄色,酸甜适宜、特别多汁。该品种11-12月成熟,留树

保鲜期很长,可在春节期间上市,经济价值高。4.技术的成熟

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桂葡柚1号”经参照国家农业标准—

植物新品种柑橘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

对该品种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果实鉴定和测试,同时进

行了多点种植试验鉴定证明该柑橘品种遗传性稳定,按柑橘

引种方法成功选育。适合在桂南和桂东南柑橘产区种植。5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成果已在广西容县、扶绥等地推

广,但还未形成规模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桂葡柚1号”脱

毒种苗量还很少,目前仅靠科研单位在选育过程中的零星示

范,其应用范围还很小。今后还需积极申请科技立项,增加资

金投入,并加强与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业

/662/ 桂葡柚1号

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和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663/ 脐橙52
脐橙5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引进选育

单位: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州市经济作物技术站特征

特性:该品种树势中庸、矮化,树冠自然圆头形,树姿较开

张,枝梢针刺少而短。在福州白沙种植,现蕾期2月下旬,

初花期4月上中旬,盛花期4月中旬,终花期4月中下旬。第

一次生理落果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次生理落果期5月

中旬至6月上旬,稳果期6月中、下旬。果实着色期始于9月

下旬,成熟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果实椭圆形,多为闭脐

/663/ 脐橙52

,不易裂果和脐黄。果皮橙红色,无核,酸甜适口,肉细嫩

化渣。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品质测定:可溶性固形物11.

5%-14.0%,平均单果重228.0克,纵径8.05厘米,横径7.57

厘米,果形指数1.06,含酸量0.46%,固酸比25,维生素C5

3.4毫克/毫升,可食率70.0%。经福州市植保植检站田间调

查,该品种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与甜橙类柑桔病虫害相同,

易感溃疡病,幼年树新梢萌芽期较易感炭疽病。产量表现:

经福州、三明、莆田等地多年多点试种,3年生树株产5~7

公斤,4年生树株产10~20公斤,5年生树株产25~4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3℃,地势开阔,

避风,土层深厚的地域栽培;植株较矮,可适当密植;加强

肥水管理,注意N、P、K、Mg及B、Zn等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

,做好溃疡病、炭疽病的防治。省级审定情况:脐橙52属早

熟橙类品种,在福州白沙种植,成熟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

。投产早,丰产性好,品质优。田间调查易感溃疡病和炭疽

病,适宜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3℃的甜橙产区种植。经审核

,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664/ 东粳17水稻新品种
东粳17水稻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东粳17品种选育任务:根据通化市富

民种子有限公司发展需要,自主研究的水稻新品种选育项目

。2、选育目标选育稳产、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的水稻新

品种。3、特点在吉林省生育期144天左右,熟期与秋光相似

,属晚熟优质、高产、多抗品种。株高101.6厘米左右,分蘖

力强,活秆成熟,穗长18.5厘米,半弯穗型,主蘖穗整齐,平均

穗粒数96.8粒,千粒重24.4克,粒形椭圆,颖及颖尖均黄色,无

芒,结实率高,大米无垩白,出米率高,食用品质与外观品质佳

/664/ 东粳17水稻新品种

;稻瘟病田间抗性强,抗纹枯病、白叶枯病及二化螟;是优质

、高产、多抗品种。4、适应区域吉林省四平、通化、吉林

、长春、松原等晚熟稻区种植。

/665/ 兴桂五号
兴桂五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兴桂五号西瓜新品种,于2020年6月通过国家非主要

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GPD西瓜(2020)450272号)。属

早熟品种,果实成熟期28-30天,植株长势中强,分枝强,不易

早衰,极易坐果,果实圆形,表皮深绿色布墨绿隐条纹,一般单

果4.0-5.0kg,皮厚1.0cm。果肉大红一致。肉质实脆清甜,中

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11.5°。商品率高。全生育

期春造80-90天,秋造60-70天,果实成熟期28-30天,单位面积

产量2250-2500kg/667m2;兴桂五号西瓜新品种母本GY3-a,是

/665/ 兴桂五号

从本所收集的种质资源中获得杂合体GY3,经过连续11代加代

自交分离获得的高世代自交系。果实圆形,表皮墨绿披腊,皮

厚1.0cm,果面光滑,果肉粉红,质沙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

量10.5-11.0°。植株长势中等,易坐果,一般单果3.5-

4.5kg,早熟,果实成熟期28-30天。父本SF1-e,是利用本所与

新疆交换获得的SF1材料中经过9代连续严格自交分离后获得

的遗传稳定、高世代自交系,早中熟,果实圆形,表皮绿色布

深绿条纹,果面光滑,单果重4.5-5.5kg,皮厚1.0cm,韧性强,

果肉大红一致,质沙脆,口感好,甜度高,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

量11.0°-12.0°。植株长势中等,分枝力强,极易

坐果,中抗炭疽病。兴桂五号西瓜栽培技术要点:1、恒温(

30~34℃)催芽,合理配制营养土,营养杯育苗,2片真叶定植

,亩植密度400-600株。2、合理施肥:一般按亩施1000-200

0kg沤熟农家肥、40kg过磷酸钙、30-50kg三元复合肥作基肥

,结合整地起畦施放。瓜蔓倒蔓后,在引蔓摆蔓前重施攻瓜肥

,一般按亩施沤熟饼肥300-500kg,三元复合肥30kg,硫酸钾2

0kg。坐果后视具体情况用复合肥、尿素等作水肥淋施2-3次

,并适时加强水份供应。采收前7天应控水以确保果实品质。

3、采用双蔓或三蔓整枝,选留第3雌花留果,每株选留1果。

人工辅助授粉,以保证座果整齐。4、及时防治病虫害,以防

为主,把病虫害消灭于初发阶段。苗期注意预防疫病和猝倒

病。中后期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疫病、蔓枯病,防治措施是

注意搞好瓜田的排灌,防止瓜田长时间渍水或淹水,结合使用

/665/ 兴桂五号

农药交替喷洒。虫害主要黄守瓜,瓜绢螟、棉铃虫、甜菜夜

蛾、斜纹夜蛾、蚜虫、蓟马等为害。防治方法是掌握好害虫

的发生规律,在幼虫l-2龄时使用农药进行叶面交替喷杀。

/666/ 晚熟柑橘新品种“沃柑”的鉴定评价、选育及推广
晚熟柑橘新品种“沃柑”的鉴定评价、选育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成果通过对柑橘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和利用,

发掘出沃柑等一批晚熟柑橘品种,通过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收集引进了大量国内

外柑橘种质资源,丰富了中国柑橘遗传多样性:该项目通过

长期开展国内外柑橘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从美日韩等国引

进柑橘品种资源200余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柑橘品种资源

,为中国柑橘产业发展和品种育种创新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制定了系列柑橘资源鉴定评价的标准规程,使柑橘资源管

/666/ 晚熟柑橘新品种“沃柑”的鉴定评价、选育及推广

理、鉴定更加精准:为准确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发掘重要

基因资源,在鉴定评价过程中,编写制定了4个农业行业标

准,1部技术规范,填补了中国柑橘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标准

的空白。筛选出系列柑橘新品种,引领了国内晚熟柑橘的发

展:通过对资源的深入鉴定评价,筛选出晚熟性状明显、具

有较强市场价值的沃柑、少核默科特等晚熟柑橘品种进行推

广发展。其中沃柑已成为中国发展势头最猛、推广速度最快

、产生效益最好、发展面积最大的晚熟杂柑品种,已成为南

方柑橘产区品种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首选柑橘品

种。创新了柑橘新品种选育方法,实现了国内自主柑橘新品

种和材料的突破:项目综合应用多种育种方法,结合胚芽早

期嫁接、短童期骨干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手

段,显著提高了柑橘育种效率,大幅缩短了柑橘育种时间,

获得了大量的遗传杂交群体和优良杂种单株,创新了单倍体

、非整倍体资源材料,创制了一批少核、无核、早熟优良沃

柑株系,打破了国外对无核沃柑的专利垄断,项目组成为国

内创新沃柑种质最多的单位。其中单倍体柚资源材料的创制

,促进了柚基因组测序数据的组装。采用多组学技术结合,

揭示了与柑橘果实发育、品质相关的基因,推进了柑橘高效

精准化育种:项目利用柑橘人工杂交群体和自然资源群体,

采用GBS简化基因组测序、RNA-seq等技术手段,对宽皮柑橘

中多单胚性状、可溶性固形物、花粉育性、抗病性等多个重

要性状进行了准确定位,并开发了柑橘辅助育种标记,显著

/666/ 晚熟柑橘新品种“沃柑”的鉴定评价、选育及推广

提高了柑橘育种的效率。采用CRISPR/Cas9技术实现了柑橘

基因的定点精准编辑。这些技术和方法的突破,推进了柑橘

的高效精准化育种。获得软件证书1个,审定新品种6个,新

品种权保护2个,制定标准4项,发表论文16篇,编写著作2

部,繁育推广苗木2000多万株,成果辐射到桂、滇、川、赣

、湘、鄂、粤等主产区,累计新增效益30多亿元。

/667/ 农作物玉米新品种(国审)院玉66的选育
农作物玉米新品种(国审)院玉66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02天,比对

照郑单958早熟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紫色。

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291厘米,穗位高105厘米,全生育期叶

片总数20片左右。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6.2厘米,穗

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7克

。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茎腐病、穗腐病、弯孢叶斑病和

瘤黑粉病,高感粗缩病。品质分析,籽粒容重736克/升,粗蛋

白含量10.23%,粗脂肪含量3.56%,粗淀粉含量74.16%,赖氨酸

/667/ 农作物玉米新品种(国审)院玉66的选育

含量0.31%。

/668/ 报春苣苔属“秋之礼”
报春苣苔属“秋之礼”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报春苣苔属‘秋之礼’(Pri

mulina‘FallGifts’)为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的新品种。

该品种于2019年向苦苣苔科植物国际登录权威世界苦苣苔科

植物协会(TheGesneriadSociety)申请登录,并获得国际植

物新品种登录证书,证书编号为191477。二、技术原理及性

能指标技术原理:报春苣苔属‘秋之礼’是由报春苣苔属的

两个不同种进行杂交获得的新品种,母本为桂中报春苣苔(

Primulinaguizhongensis),父本为癞叶报春苣苔(Primul

/668/ 报春苣苔属“秋之礼”

inaleprosa)。2017年10月23日杂交,2017年12月22日播种

。性能指标:多年生草本,基生莲座状植株。叶片绿色,叶椭

圆形,长7.7-13.9cm,叶宽4.8-7.7cm,顶端微尖,基部楔形,边

缘具锯齿状;叶柄长9.4-12.1cm;叶被毛。花萼浅褐色,长0.

7-0.9cm,花梗长0.9-3.0cm。花萼5裂至基部。每花序具花4

-6。花冠浅橙黄色,长4.0-4.5cm,口部直径1.2-1.3cm,筒漏

斗状。花期10-12月。叶片形状和父本相似,叶上表面和父本

一样具有凹凸不平的泡状。花型和父本相近。该杂交后代与

其他后代的不同之处就是:花冠的每一唇瓣上都有3条清晰

明显的紫色系条纹,由内延伸至外。苞片比父本的小但比母

本的大。适生于散射光环境中,不耐强光直射,要求基质保水

透气,生长适温为18-28℃。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品

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柳江报春苣苔和癞叶报春苣苔杂

交组合首批在世界苦苣苔科植物协会获得国际登录权的新品

种之一。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适用范围

:报春苣苔属‘秋之礼’适宜作为室内栽培的观花盆花。五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品种已在广西农科院花卉研究所

通过扦插繁殖获得了更多的新品种植株。由于苦苣苔科植物

本身在花卉市场的认知度较低,推广应用是当前面临的主要

问题。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669/ 核桃嫁接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试验与技术推广
核桃嫁接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试验与技术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技术推广采用边学习边研究的方法,在国内外嫁接

技术基础上,总结出从接穗采集、储藏,接穗选择处理,砧

木识别利用与排水,嫁接方法及工艺技术,接后管理,系统

地规范了嫁接工艺流程,建立技术方案、严格规定各工序任

务责任,质量标准和工序间的监督管理制度,保证了嫁接质

量,提高了嫁接成活率。为推广核桃新品种提供了技术保障

。技术推广针对农户对核桃新品种、嫁接技术成活率有顾虑

,采用建示范园作样板,让群众看,并让农民参与工程建设

/669/ 核桃嫁接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试验与技术推广

,提高农民参予积极性和知识技能。是知识技能群众化,加

快了推广步阀,带动了产业发展。创新点:研究使用营养消

毒水浸泡接穗;消毒膏涂抹伤口;报纸塑料袋保湿保温技术

;成功解决了接穗失水、伤口感染、大风晚霜冻危害问题,

提高了应对灾害能力,嫁接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各项技

术经济指标达到和高于国内外同行业标准。经过技术推广,

嫁接改造低产核桃林8000余亩。建成示范基地1个,示范村

23个,示范园44个,涉及12个乡镇,2000多农户,培训技工

600余人。为安康市紫阳县培训技工6人,建成160亩示范园

1个。为宝鸡市眉县、贵州省遵义市培训技工10人,提供良

种接穗23000根,带动了我省乃至其它省区,为核桃产业发

产品升级做了突出贡献。研究应用推广核桃高接无性繁殖技

术,是核桃低产林品种改造,加快核桃产业品种化、商品化

发展的必须手段,实用性强,操作筒便,便于掌握。前景十

分广阔。我国核桃种植面积居世界之首,由于原始的繁育方

式,形成品种退化、结果晚、产量低、品质良莠不齐,达不

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群众对新品种要求迫切,要普及新品种

,就必须通过无性繁殖嫁接技术实现,而本项技术研究应用

推广,为核桃品种改良,实现品种化栽培,提供了技术保障

,高技嫁接技术是对大树改造的技术手段,嫁接后生长发育

快,一般管理水平四年可进入盛果期,对发展繁殖新品种成

效显著。2007年3月,对曹湾村128亩8年生核桃林,进行高

接换头品种改良,当年6月仅蔬枝剪下可利用的芽接枝条2万

/669/ 核桃嫁接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试验与技术推广

余根,可嫁接繁殖新品苗10万株,接穗收入4万元,当年被

西安市林业局划管为良种核桃采穗园,两年来为市二期大绿

工程提良种接穗30余万根,综合收入90万元,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显著。2007年3月,为沙坡头村宋宏刚高接改造8年生

核桃林5亩,08年产核桃干果310斤,收入3720元。09年产干

果680斤,收入8160元,平均亩产值1632元。而本村同期栽

植的核桃林,没有结果也没有收入。通过六年研究试验推广

应用,技术成熟可靠,对低产林改造,新品种繁殖,带动产

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发展,有

实际意义。

/670/ 小麦新品种黑马一号选育及应用
小麦新品种黑马一号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选育出黑马一号,打破矮秆与许多不良性状

的连锁,将矮秆与众多优良性状集合在一起,是高产矮秆育种

的突破。国家审定产品中是高产与倒伏,矮秆与大穗,籽粒饱

满度及矮秆与综合抗病性丰产性能等的协调与平衡方面最突

出的一种品种。在黑马一号选育过程中,同时形成了“缩叶

增穗,强秆减负”的防倒战略。重视提高非叶片光和面积比

值。注重株型和饱满度选择,通过咀嚼进行品质初选分类的

育种经验。

/671/ 谷子新品种赤谷九号选育
谷子新品种赤谷九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赤谷9号系用昭谷1号为母体,承谷8号品系为父本

,经杂交选育而成。1988~1989年品系鉴定平均亩产籽实3

86.5kg,比赤谷四号增产11.8%。1992~1994年参加赤峰市

区域试验,三年共15点次,平均亩产籽实307.8kg,比对照

赤谷四号平均增产10.3%。1994~1995年参加生产示范,二

年共9点,平均亩产籽实328.7kg,比对照赤谷四号平均增产

13.8%。1997年1月通过赤峰市品种审定;1997年4月通过内

蒙古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赤谷9号。

/672/ 调理肉制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调理肉制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来源于在国家“973”计划“肉品质量与安

全控制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0CB735

7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方特色酱卤糟类肉禽与即食

调理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课题(课题编号:2014B

AD04B07)和“动物源性食品产业链中重要化学危害因子控

制技术及致病微生物溯源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课题编号

:2012BAK17B10)、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基于

物联网的肉品安全溯源系统及产业化”(项目编号:2013G

/672/ 调理肉制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B2C100167)、安徽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速食肉食品

品质提升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编号:

12z0102062)等。项目研究阐明了肌原纤维蛋白无磷复合盐

腌制的持水机制及低盐低脂引起的质构劣变机理,发明了无

磷、低钠盐高效腌制及多糖减脂技术,汁液损失减少45%以上

;改进了磷酸盐、食盐腌制工艺,钠盐和脂肪含量分别降低4

0%和50%;创建了风味预测模型及定向调控技术,研发生产了

20种专用天然风味料;建立了基于磁分离富集结合适配体探

针高效识别的致病菌检测新技术,检测限降至10CFU/g,检测

时间缩至1h内;构建了免疫荧光结合生物功能化胶体金快速

检测技术,实现了30种主要化学危害物的精准高效检测,灵敏

度及特异性均达到或超过AOAC等国际标准;研制了调理肉制

品专用烟熏香料,苯并芘含量降至国家标准限值1/10以下,筛

选出陈皮、山楂等天然食材,定向阻断杂环胺生成45%以上,

实现了危害物精准控制;集成创建了腌制调味-预制加工-连

续包装-贴标速冻自动化加工线,效率提高10%以上,研发速冻

调理新产品110种、气调锁鲜新产品20种;构建了贮运过程香

辛料和气调冰温保鲜及电子监管技术体系,降低脂肪氧化40

%、蛋白氧化20%,在温度波动情况下可延长货架期1倍。

/673/ 蚕豆绿色防控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蚕豆绿色防控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蚕豆营养丰富,含有调节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

分钙、锌、锰、磷脂和丰富的胆石碱,具有增强记忆的健脑

作用。蚕豆中的钙有利于骨骼对钙的吸收与钙化,能促进人

体骨骼的生长发育。蚕豆是一种美味的蔬菜,进入了菜篮子

,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作为鲜蔬菜食用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随着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现代农业发展的进一步

加大和加入WTO的良好机遇,经济作物将会得到极大的推广和

发展。同时由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673/ 蚕豆绿色防控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对农产品的营养、卫生、质量、安全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

的要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对保障人们的身体健

康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蚕豆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

术要求进行栽培,其产品将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云南

不少地区在规模化开始种植商品型蚕豆品种,蚕豆成为促进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

区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产业,市场急需

规范蚕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为便于广大农户生产绿色无公害

蚕豆,特制定本标准。本规范是在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的。该标准已经行业权威部门备案

登记,获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专家评审具有较

强的创新性、独特性和先进性,有利于加快传统种植业转型

升级提质增效,加快行业科技进步。本规范按NY/T391-392-

393-394《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要求、农药使用准则、

化肥使用准则》、CB/T1840.7-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

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标准执行,GB/T1.1-1993《标准化

指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

基本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写。规范中主要技术总结自近

几年对蚕豆的绿色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和在昆明王国食

品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实践。按照昆明王国集团有限公司标

准规范种植生产的蚕豆产品符合NY/T391-392-393-394、CB

/T1840.7-1-2001、DB37/274.2-2000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卫生

标准质量要求。本规范的指导思想,在对蚕豆近几年栽培的

/673/ 蚕豆绿色防控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对比、研究、示范的基础上,本着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原

则,系统总结蚕豆绿色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以便应用推广。

按照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和现代消费市场发展趋势,

深入开展绿色蚕豆标准化种植技术和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研

究应用示范,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5000亩,带动农户5000户,

促进农户增收突破6000万元,根据客户订单要求规划建设绿

色蚕豆标准化基地30000亩,订单生产、订单经营,具有良好

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该项技术方案已经备案登记,取得自主

知识产权,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经SGS组织专家评审,整体科研

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关键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具有较强

的独特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创新性,并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

优势和推广应用前景。

/674/ 优质高产广适杂交水稻“西农优”品种选育与应用
优质高产广适杂交水稻“西农优”品种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内容为: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

术相结合,综合应用多性状亲本材料杂交,创制高配合力、

广适性的不育系、恢复系,选配优质、高产、广适杂交水稻

新品种。创制新恢复系6个、不育系1个,选育新品种7个通

过审定,创制突变体1215份,定位基因42个,克隆基因6个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植物新品种权4项,发表论文76篇

,品种推广应用4271.48万亩。技术创新点:1、建立了恢复

基因的分子育种技术,选育6个恢复系、1个不育系。建立了

/674/ 优质高产广适杂交水稻“西农优”品种选育与应用

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大大加速了育种进程和

选择准确率,导入优质、抗病遗传资源,选育出优良恢复系

缙恢10号、12号、13号、14号、15号、R27。用江农早和地

谷B杂交,育成配合力高、可恢性好、耐高温、米质优、抗

性好、异交习性好的优良不育系西农1A。2、选育7个品种通

过审定。利用自育恢复系与自育不育系西农1A或引种不育系

配组,选育出7个新品种西农优1号、2号、3号、5号、7号、

8号、10号通过重庆市审定,西农优1号通过长江上游国家审

定,西农优5号通过云南红河州和临沧市审定。西农优8号和

10号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西农优1号、7号、10号成为重庆

市或四川省主导品种。西农优1号高产示范平均亩产达到80

4.98kg,最高亩产815.5kg。3、利用EMS诱变骨干优良恢复

系缙恢10号,获得突变体1215份,定位基因42个,克隆基因

6个,发表论文76篇,其中SCI论文18篇,论文被引用384次

。知识产权:1、品种审定证书:西农优1号国家和重庆市审

定证书,西农优2号、西农优3号、西农优7号、西农优8号、

西农优10号重庆市审定证书,西农优5号重庆和云南审定证

书。2、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西农优1号、西农优2号、西农

优3号、西农优5号。3、国家发明专利:水稻中度突变卷叶

基因rl14及其应用。4、学术论文:发表论文76篇,被引用

384次,其中SCI刊物发表18篇,4篇分别在植物学领域国际

顶级刊物《PlantPhysiology》、《ThePlantJournal》和植

物生物技术领域国际权威刊物《PlantBiotechnologyJourn

/674/ 优质高产广适杂交水稻“西农优”品种选育与应用

al》上发表。应用推广情况:品种累积推广4271.48万亩左

右,新增稻谷156483万公斤,产生经济效益589.79亿元,新

增效益37.53亿元。

/675/ 南方沿海地区蜜梨品种配套及架式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南方沿海地区蜜梨品种配套及架式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按照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特点,蜜梨早中晚生产品

种的成熟期宜以7月上旬-8月下旬为优选,并以“若光、翠冠

、圆黄、玉冠”等品种作配套。其中早中晚配套宜以5:3:2

的比重规划。2.按照沿海梨区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管理

技术,目前沿海梨区的抗风栽培架式宜以“Y”形架为优选,

以期既经济、实效,并有利于促进现有梨园实施架式栽培新

模式改造、应用。3.“Y”字形架式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立足

以:树形结构和树体骨干枝配置技术,树体“三枝”配养技

/675/ 南方沿海地区蜜梨品种配套及架式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术,树势平衡控制技术,果量调控和果实商品性增进技术,以

“人工授粉、病虫害无公害优化防治和土壤管理”为核心的

“抗风害”栽培技术,以“标准化采收、机械分级和品牌化

包装”为核心的商品化处理技术等“六大”核心配套技术为

基础,以提高优质果生率为目标,以确保梨增收、增效为宗旨

,以真正完善、推进产业。

/676/ 辐射创造花生新的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
辐射创造花生新的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是采用辐射诱变技术,连续廿年创造保存了

226份有育种实用价值和可供遗传研究的新种质,占世界

诱变新种质的15%左右,占国内诱变新种质的86.92

%。这些新种质资源赖氨酸含量高,并有高蛋白、高脂肪、

高亚油酸比值,耐盐,超早熟,抗病,抗虫等特性,是国内

外稀有的珍贵资源,充实了花生种子库。同时成功地培育出

超早熟、品质好、适宜出口的“78961”3个花生新品

种,经推广种植8万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76/ 辐射创造花生新的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

该成果提出了辐射诱变创造花生新种质的配套技术,在基础

理论研究和生产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677/ 德宏州推广粤糖93/159甘蔗优新良种24万亩
德宏州推广粤糖93/159甘蔗优新良种24万亩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00年从广东引进粤糖93/159进行试验、示范,2

003年进入德宏州第一轮甘蔗品种区域试验,2004年进行宿

根性对比试验,经过引种、试验、示范、繁殖、推广,粤糖

93/159在德宏蔗区具有以下优良种性及特点:1、分蘖力强

,亩有效茎多。在相同条件下,粤糖93/159分蘖212%,比新

台糖10号的160%高52个百分点;亩有效茎5687株,比新台糖

10号的5579株多108株。2、宿根性好,产量高。粤糖93/15

9是一个高稳产的品种,新植、宿根平均单产达8吨左右,产

/677/ 德宏州推广粤糖93/159甘蔗优新良种24万亩

量高的在10吨以上。3、蔗糖份高,持续期长,纯度高。粤

糖93/159蔗糖份高并且持续期长,11月份蔗糖份达14.59%,

重力纯度达87.33%;11月份至3月份平均蔗糖份15.69%,重

力纯度达91.03%。4、蔗茎充实,抗倒伏强。粤糖93/159整

个生育期生长稳健,蔗株直立,抗倒性好,蔗茎内容物充实

,蔗汁多,单茎重。5、耐摆晒,蔗糖转化率低。粤糖93/1

59耐摆晒,蔗糖转化率仅为2.27%,比新台糖10号的7.23%低

4.96个百分点。2005~2006年累计推广粤糖93/159达24652

6亩,加快品种更新速度,优新良种率由2004年的62.09%提

高到85.3%,提高23.21%;平均单产由2004年的3.95吨提高

到5.12吨,提高1.17吨,平均蔗糖份由2004年的13.51%提高

到14.63%,提高1.12个百分点。

/678/ 辽宁中部平原半湿润区杨树速生丰产林良种选择和营林技术研究
辽宁中部平原半湿润区杨树速生丰产林良种选择和营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筛选树种4个:欧美107杨、中荷64杨、意大利214

、辽宁杨。通过冷冻试验和相对电导率试验选出5个抗寒性

优良树种,为引种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速生杨4个

树种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为研究优良树种的丰产特

性和适宜生长空间提供理论依据。确定了意大利214杨数量

成熟期,提出了不同密度条件下所对应的数量成熟期。杨树

速生丰产林不同修枝强度的研究,进行4种强度的修枝试验

,筛选出1种科学合理的修枝强度,确定了适宜的修枝间隔

/678/ 辽宁中部平原半湿润区杨树速生丰产林良种选择和营林技术研究

期。提出杨树用材林大径材配套栽培新技术、无公害套袋防

治黑绒金龟子新技术、无公害诱捕防治云斑鳃金龟子新技术

,提出杨树与农作物间作种类试验结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作用及应用推广情况:“辽宁中部平原半湿润区杨树速生丰

产林良种选择和营林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能够显著促进

行业科技进步,促进杨树速生丰产林的产业升级,推动林业

的可持续发展。据测算,按林粮间种技术推广面积10万公顷

,营林技术推广2.38万公顷两项经济效益可达25.995亿元。

项目已在辽宁中部平原半湿润区得到应用和推广,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679/ 一种促进兰州百合组培鳞茎膨大发育的方法
一种促进兰州百合组培鳞茎膨大发育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背景食用性兰州百合生长周期漫长,由鳞片萌发

的小鳞茎生长至商品种球,需要六年时间。百合主要靠小鳞

茎进行分株繁殖,一株百合每年只能得到1,3个小鳞茎,小鳞

茎经自然发育成完整的植株,需要三年的时间,繁殖速度非常

有限,并且容易造成鳞茎退化。当前,通过组培技术研究兰州

百合鳞茎膨大发育成为培育繁殖原始材料的研究热点,应用

组培鳞茎作为种球繁殖原始材料进行生产应用也是研究的重

点。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调节植

/679/ 一种促进兰州百合组培鳞茎膨大发育的方法

物生长所需的碳源及生长调节剂,按照其发育的历程,有目的

地分三个阶段调节发育周期,使其培育出膨大发育的鳞茎种

球,最后进行壮苗生根,作为繁殖材料的原始种球。3、技术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探索了淀粉合酶基因在百合鳞茎发育过程

中的调节作用,克隆了AGPase、GBSS、SSS三个淀粉合酶基因

,并改造RNAi质粒进行遗传转化研究,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

淀粉合酶基因进行调节表达,阐明了鳞茎膨大发育的机理。

原创性地研发了“繁育增殖—鳞茎诱导—鳞茎膨大”三阶段

培育的组培生产百合鳞茎技术。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

围和安全性该技术核心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所以只能在植

物组培育苗工厂或者组培实验室的条件下才能应用,需要无

菌的环境,对光照、生长温度等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要求;该

技术具有生产安全性。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技术在

植物组培育苗工厂已有试验性应用,生产的鳞茎种球下地种

植需要精心管理,基质的选择很重要,对环境温度、湿度要求

较严。6、历年获奖情况本专利还未报奖。

/680/ 动态灌溉决策系统
动态灌溉决策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传统的产量预测和灌溉决策依赖于大量的田间调查

,方法费事费力,且预测时间和灌溉管理的时效性较差。本研

究采用作物生长模拟模型DSSAT(DecisionSupportSystemf

orAgrotechnologyTransfer)来模拟玉米生长,最终达到产

量预测的目的。DSSAT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作物生长模型

之一,可逐日模拟二十多种不同的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计算

各影响因子对其产量的影响。DSSAT中专门用于玉米生长模

拟的CERES-Maize模型被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农业研究。使

/680/ 动态灌溉决策系统

用作物生长模型进行模拟时,需要提供其生育期内完整的气

象数据,但是产量预测需要在成熟之前进行,因此需要解决气

象数据缺乏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生育季内实时气象数据与历

史气象数据拼接的办法,动态生成气象数据时间序列,结合模

型进行产量模拟及形成动态的灌溉决策建议。我国现有280

8个常规气象站、172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653个农业气

象观测站以及7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大部分气象站拥有1956

年至今的气象数据,该部分气象数据可以用于缺乏气象数据

的补充。在作物实际生长的过程中,每一天均可获得当日实

测的气象数据,生育期内缺乏的气象数据可以分别用该站点

已有的历史各年同期气象数据补充,生成多个气象数据时间

序列,结合CERES-Maize模型模拟对应可以获得多个产量模拟

值。整个生育季内的产量分布并没有随着已知气象数据占据

比例的增加而收敛,营养生长阶段产量模拟值的分布较为分

散,抽雄以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产量分布逐渐收敛。总之,通

过分析玉米产量的构成以及DSSAT模型的模拟特性,通过使用

历史气象数据结合生育期内实时气象数据来生成模型所需的

气象文件进行产量预测的方法,并进行实时的动态灌溉决策

建议。

/681/ 利辛浩翔良种猪饲养配套技术与示范
利辛浩翔良种猪饲养配套技术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本项目通过完整的配合力测定,提供一组最佳的商

品猪杂交组合,通过研究饲料质量安全的控制关键技术,制定

饲料原料、绿色饲料添加剂、成品饲料质量控制体系和操作

细则;通过研究良种猪饲养管理关键技术,建立安全饲养管理

质量控制体系和参考操作细则;通过对疫病流行特性分析和

研究,针对疫病控制的关键环节,建立出针对猪疫病防控技术

体系,并制定关键技术操作规程。

/682/ 多功能有机叶面肥产品及技术
多功能有机叶面肥产品及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
技术详情

  多功能有机叶面肥产品:

  1肥效十增香

  夲产品是氨基酸类有机叶面肥,兼有增香之功能,可

以使某些水果具有奶香味。

  主要成分:氨基酸,葡萄糖,牛奶

  适用于:草莓,杨梅,樱桃,梨,甜瓜等。

  用法及用量:草莓,全生长期7一10天施用一次。杨梅

,樱桃等全生长期施用3次,分别为,花后期、膨果期、成

/682/ 多功能有机叶面肥产品及技术

果期。

  叶面喷施。

  2肥效十预防病毒病

  夲产品是氨基酸类有机叶面肥,兼有预防病毒病之功

能,在蔬菜种植上效果显着。

  主要成分:氨基酸,葡萄糖,病毒血清

  夲产品适用于西红柿、黄瓜、辣椒等。

  夲产品叶面喷施,7一10天一次。

  多功能有机叶面肥制作技术:

  夲产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有机物质进行二次微发

酵,分解有机质,产生出具有特殊功能的代谢产物。

/683/ 丹鹿通督片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丹鹿通督片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依据祖传验方通督活血汤辩证化裁而成的丹参、鹿

角胶、黄芪、杜仲、延胡索五味中药组成方剂,以现代技术

制备成片剂。通过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聚、

防止小血管血栓形成、保护受压脊髓免于受损、减轻已压迫

受损神经的病变并促进其功能恢复等作用机理,达到活血通

督,益肾通络的功能,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如黄韧带增厚

、椎体退行性改变、陈旧性椎间盘突出)属瘀阻督脉型所致

的间歇性跛行、腰腿疼痛、活动受限、下肢酸胀疼痛等。通

/683/ 丹鹿通督片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过药学研究、药理研究及临床试验研究,优选建立最佳制备

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确认本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达到工

艺稳定、质量可控、疗效确切、低毒安全。现已按国家六类

新药批准生产,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684/ 拟穴青蟹多季生态繁育技术创建与应用
拟穴青蟹多季生态繁育技术创建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项目系统地开展了我国东南沿海青蟹分布与种质资

源研究,探明了杭州湾三门湾海域青蟹的资源状况,探明了我

国青蟹种质资源状况;绘制出首张青蟹中高密度遗传连锁图

谱,并完成生长性状相关的QTL定位与分子标记开发,为青蟹

亲本的选择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阐明了甲基法尼酯促进卵

巢发育的作用机理,克隆了sp-HMGR1、sp-HMGR2、sp-JHAMT

等生殖调控关键基因,解析了这些基因在MF合成、降解、运

输等过程中的功能,证实MF促进卵巢发育重要的作用;另外开

/684/ 拟穴青蟹多季生态繁育技术创建与应用

展相关基础研究,通过Na+/H+-exchanger基因研究渗透压调

节机理;阐明了SpTra-1和SpTra-2基因在性别分化的作用;系

统开展池塘生态研究,探明主要生态因子与幼体变态发育的

相关性,发现环境微生物是幼体微生物构建的主要来源,环境

微生物组成对提高幼体变态成活率的重要作用,进而开发出

微生态制剂培育方法和水质调控技术;系统开展性成熟青蟹

卵巢、肝胰腺营养分析,为繁殖亲蟹饵料投喂策略建立提供

了依据;研发抱卵蟹培育技术,即促进抱卵和延缓卵巢发育的

方法,研制了配套系列装置,培育春季-夏季-秋季多季节育苗

所需抱卵亲蟹,亲蟹抱卵率62.2%。发明了青蟹池塘生态育苗

方法,创建多季规模化育苗模式,实现青蟹苗种规模化生产。

所创方法始终贯穿生态理念,充分利用池塘天然的饵料生物

,不投施抗生素和其他药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有害生

物进入苗种培育生态系统,实现预防病虫害爆发的目的。项

目共取得授权专利23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制定地方标准1

项、企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33篇。

/685/ 杂交朱顶红促成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杂交朱顶红促成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主要来源于省三项工程项目“彩色马蹄莲袋

式组培快繁与高档盆花朱顶红产业化开发”[项目编号SX(

2002)058];省农科院基金“朱顶红新品种选育及种球高效

繁育技术研究”[院编号6210354];以及市科技局项目“苎

麻、朱顶红新品种引进”。朱顶红是石蒜科的球根花卉,又

名孤挺花、朱顶兰、百支莲等,原产中南美洲,是一种比较

适宜我国大部分地区栽培的花卉品种。在南京更是传统的花

卉之一,为人们喜闻乐见。由于普通朱顶红花色不艳,株型

/685/ 杂交朱顶红促成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松散,虽易于种植,但花卉档次始终上不去,为“大众花卉

”。2001年项目负责人赴荷兰考察花卉,引进部分杂交朱顶

红品种回所试种成功,杂交朱顶红具有株型紧凑、花大色艳

、观赏价值高和可作年霄花栽培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成

为难得的一种高档年霄花卉。从2001年至今从荷兰共引种杂

交朱顶红新品种13个,根据国内市场对年霄花在颜色、花型

、花期、栽培难易程度等方面的要求,经过多年的研究,明

确了RedPeacock(红色),OrangeSouvereign(橙色)等5

个品种适合在我国进行年霄花的规模化生产。花期调控技术

,运用调整种植时期、中期高温处理、补充光照等综合措施

,可使种植到开花时间缩短至40天左右,并能确保盛花期在

预期开花时间的2-3天左右。对一些先开花后出叶品种和出

叶难的品种,总结出促进出叶技术,在种植后7-10天剥去种

球顶部外层鳞片,生长中期高温处理,促进出叶作用明显。

种球的繁育技术以将鳞茎纵向切割12等份,每等份再分成内

外两片的24片法分化最好。朱顶红的扦插鳞片还可在风干后

蘸上500mg/L浓度的IBA+NAA生根剂促进形成小籽球。对朱顶

红组织快繁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筛选出朱顶红的最佳

不定芽诱导培养基配方:1/2MS+4.0mg/LIBA+2.0mg/LNAA+2

.0g/L活性炭。该成果首次筛选出一批适合江苏省及周边地

区种植的杂交朱顶红新品种,较系统地开展了杂交朱顶红促

进出叶、花期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的研究,提出了

栽培积温等花期调控技术指标。首次总结出朱顶红种球再利

/685/ 杂交朱顶红促成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二次开花、种球繁育、盆花转切花等

技术环节。该成果经济效益显著。2002年项目组生产规模2

000盆,产值20万元,纯利10万元;2003年生产规模达2万盆

,产值100万元,纯利50万元;2004年推广规模达5万盆,预

计可创产值250万元。种球及促成栽培技术辐射至无锡、连

云港、南京郊县、山东等地,可创利税逾千万元。该项目的

实施,不仅丰富了我省及周边地区的年霄花卉市场,而且为

本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类优良的适宜品种和配套技

术。该项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江苏全省可大面积推广

。朱顶红属春植型球根花卉,该成果利用引进筛选出的杂交

朱顶红优良品种,运用鳞片扦插、组培快繁等技术进行种球

扩繁,进行温室年霄花促成栽培生产,既为春节市场提供了

一种高档的地产年霄花卉,又能进行种球的自繁生产,市场

潜力巨大。预计全省可推广种植逾万亩,年产年霄花10万盆

,种球100万头,增收1000万元以上。具体推广应用措施:

1、加快本所东郊花卉园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园区的示范带

头作用,进行杂交朱顶红温室促成栽培生产示范,在总结出

朱顶红温室促成栽培技术体系基础上,进行标准化栽培技术

研究,建立相关栽培生产技术规程标准。2、加强种球的工

厂化生产,利用本所的组培技术优势和完备的温室大棚设施

,进行朱顶红籽球的工厂化繁殖生产,以优良品种的优质种

球为载体,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3、培育球根花

/685/ 杂交朱顶红促成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卉产业基地。在周边乡镇确定球根花卉的重点推广区域,特

别是丘陵山坡地区,开展技术培训宣传,做好产品回收,逐

渐培育成优势突出的专业化生产基地。4、以技术为纽带,

市场为导向,按企业化运作方式,进行朱顶红年霄花种球的

开发生产。积极进行产品生产和消费宣传,使朱顶红走入千

家万户,走进寻常百姓家,提高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686/ 黑颈鸵鸟标准化高产高效率养殖技术试验示范
黑颈鸵鸟标准化高产高效率养殖技术试验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居民生活

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消费观念日益

改变,对肉类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肉类熟制品的质

量、安全性、营养成分、以及风味品种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

越多,高档的肉类制品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青

睐。在国外由于鸵鸟肉具有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等特点,

它一问世,必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并将成为食品

消费领域里的热点。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素

/686/ 黑颈鸵鸟标准化高产高效率养殖技术试验示范

有放心肉之称的鸵鸟熟食肉类制品市场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

势,其消费量约占整个肉类总消费的2.89%-5.12%,从肉类食

品市场容量来看,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其总态势是人们的需

要大于供给。

/687/ 竹鼠腹泻疫病防控技术研究
竹鼠腹泻疫病防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一)课题来源。课题由阳朔

县科学技术局于2019年12月批准立项(见朔科字【2019】1

3号文件),合同编号:201905号。项目经费预算3万元,均为

阳朔县财政拨款。(二)课题背景。竹鼠肉质细腻、鲜美可

口,是一种营养价值高、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野味,同时具有

很高的药用价值。竹鼠皮可制成高档皮鞋和翻毛竹鼠大衣,

竹鼠须可做成的高档毛笔。由于竹鼠集毛皮、肉、药、观赏

于一身,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养殖经济效益十

/687/ 竹鼠腹泻疫病防控技术研究

分显著。竹鼠养殖具有前期投入少、场地要求低,对环境污

染破坏小的特点,阳朔县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大量游

客的涌入和传统的畜禽养殖业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开

展竹鼠养殖,能减少污染,也是阳朔县主要的扶贫养殖项目。

据调查2018年,阳朔县大约有542户竹鼠养殖户,养殖量约为

76000只,竹鼠疫病主要集中在腹泻方面,可引起高达30%的死

亡率,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造成竹鼠腹泻的主要病因是什

么、如何能帮助养殖户解决在养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

经济收入,是本课题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二、技术原理及

性能指标(一)技术原理。对本县内竹鼠养殖场进行流行病

学调查,掌握竹鼠腹泻疫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不同病原感染

等情况。采集发病竹鼠的样品,对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

分离出的相关病原进行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掌握其遗传进

化特点及流行规律。结合疫病流行传播特点、生物安全情况

及疫病发生风险因素,对各项评价指标权重、相关因素进行

综合考虑,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竹鼠腹泻疫病防疫体系并进

行评价,制定不同类型竹鼠养殖场腹泻疫病的防治方案,在本

县开展应用,建立示范点并向紧邻区域辐射。(二)性能指

标1、技术指标:申请专利1个,公开发表3篇文章。2、经济

指标:通过运用研究的技术,竹鼠腹泻病的发病率降低15%,

死亡率下降10%,从而增加养殖场5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三、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一)研究发明的新型竹鼠设施设备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已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一种适用于规

/687/ 竹鼠腹泻疫病防控技术研究

模养殖的半自动化竹鼠饮水装置(ZL201921957080.4)。为

规模化养殖竹鼠,改良竹鼠饲料提供基础。(二)防控竹鼠

腹泻病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前期采取调研的方式,充分

了解阳朔县的竹鼠养殖情况。通过电话、实地调查、疫病诊

断等方式,并采取病料对本县发病竹鼠进行实验室诊断,从而

更全面掌握该地竹鼠腹泻病的情况。1、在广西竹鼠上首次

分离到奇异变形杆菌,通过药敏试验,确定出适合养殖场使用

的药物,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并在2020年第4期上海畜牧兽

医通讯发表文章《一起竹鼠感染奇异变形杆菌的诊断》2、

建立了竹鼠细小杆菌NS1基因的普通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的

建立能更好的适应于基层服务。并在2020年12月第6期刊特

产研究《竹鼠细小病毒NS1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3、首次

在竹鼠中检测并分离到气单胞杆菌,通过药敏试验,确定出适

合养殖场使用的药物,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并在2020年第

4期上海畜牧兽医通讯发表文章《一起竹鼠感染气单胞杆菌

的诊断》。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经过反

复实践,本课题研究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没有产生危害和导

致危险,已经在养竹鼠场(户)中推广使用。五、应用情况

及存在的问题(一)应用情况:建立了一个养殖示范点“阳

朔县景隆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使用本课题研发的技术,年

节约资金19.35万元。与26个竹鼠养殖户(场)签订技术帮

扶协议,养殖7135只,使用本课题研发的技术年节约资金7.6

/687/ 竹鼠腹泻疫病防控技术研究

7万元。全县542户养殖9.3万只,使用本课题研发的技术年节

约资金99.975万元。(二)存在问题:由于2020年全球新型

冠状病毒疫病的影响,国家政策发生改变,目前已经全面禁止

竹鼠交易,交停竹鼠养殖场,所以本课题研究的技术无法产生

直接运用到竹鼠养殖场中。但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将本课

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经验运用到别的动物饲养上,从而取得

间接效益。

/688/ 汕红番石榴
汕红番石榴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台湾新世纪番石榴变异株。特征特性:

树冠较直立,分枝角度较小。嫩枝和嫩叶淡红色,成熟叶片

暗绿色、倒披针形,叶缘波浪形程度中等,叶基部圆;花单

生、两花聚生或三花簇生,花蕾绿色,花瓣和花丝绿色;果

实椭圆形,单果重236.6克,果形指数1.05,果脐较小,果

面粗,成熟果淡黄色至淡粉红色;果肉粉红色间红色,口感

脆,品质较好,耐贮运。田间表现较抗番石榴立枯病,较耐

寒。产量表现:多点比较试验结果,1年树株产12.5~15.0

/688/ 汕红番石榴

公斤、2年树株产15.3~17.0公斤、3年树株产23.1~23.9公

斤、4年树株产约34.2公斤。栽培技术要点:(1)每亩种植

120~150株;(2)修剪强度要比其他品种强,抑制顶端优

势,培养开张型树冠;剪枝促花一般保留基部4~6对叶。于

花蕾将开时,剪顶或摘心至花蕾上1节位;(3)注意防治粉

虱。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汕红番石榴果皮绿色,果肉粉红间

红色,果肉厚,品质好。早结、丰产、耐贮运。田间表现较

耐寒和较抗番石榴立枯病。适合我省中南部无霜区种植。符

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689/ 瓷砖超高压水切割和拼图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瓷砖超高压水切割和拼图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计算机制造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据已知信息,当前拼花瓷砖行

业并未有实现拼花瓷砖生产工艺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学术领

域,曾有几位学者提出了马赛克拼图系统的解决方案,但是由

于马赛克的形状规格比较单一,而拼花瓷砖中涉及的图案大

小形状不一,所以这些马赛克拼图系统难以应用于拼花瓷砖

的生产中。综上所述,将其他自动化先进技术与拼花瓷砖生

产工艺相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实现拼花瓷砖生产工

艺自动化是一件有重要意义和巨大挑战性的任务。二、项目

/689/ 瓷砖超高压水切割和拼图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主要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1)在读入瓷砖切割排样图纸DX

F文件后,通过DXF基本图元信息识别,对切割图纸中的基本图

元进行数学建模和在数学模型的基础进行切割路径规划,并

针对水射流切割工艺进行优化;(2)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超高

压水射流控制软件的优点,根据水射流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和要求,针对我国在数控切割平台程序设计、仿型切割等技

术上与世界领先技术存在差距的现实问题,基于BZR控制器开

发超高压水射流控制系统,并基于MFC框架和OpenGL库进行数

控系统界面设计;(3)根据拼花瓷砖生产工艺,将工位划分

为上料、切割、清洗、烘干、拼图、涂胶等多个工位,参考

当前工业生产线中常用的同步带传动、链传动、丝杠传动等

传动方式及总体设计方案,提出机械电气方面的解决方案,并

进行加工装配调试,根据调试结果加以改进。(4)对于视觉

在线检测方面,根据瓷砖形状大小不一的特点,利用其轮廓作

为匹配模板。利用工业相机拍摄瓷砖,通过提取轮廓角点,生

成角点描述子进行轮廓匹配,识别瓷砖的种类并获得其位姿

信息,从而引导机器人进行抓取和拼图。对于机器人涂胶的

离线系统,考虑采用工业机器人厂商提供的仿真软件中的离

线编程功能,通过导入拼花瓷砖自动化生产线及拼花瓷砖的

3D模型,可以在仿真软件中点选涂胶轨迹路径,从而生成机器

人涂胶离线轨迹,并通过仿真软件与工业机器人通信,实现机

器人的涂胶轨迹控制。三、项目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研

究成果可以改变目前拼花瓷砖基本由人工生产的现状,建立

/689/ 瓷砖超高压水切割和拼图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上料、切割、清洗烘干、拼花和涂胶的自动化模型,将自动

化技术应用于拼花瓷砖生产工艺中,对拼花瓷砖生产行业的

升级具有重大意义。该技术的创新性及科学性1)水射流加工

平面切割路径规划模型的建立,优化了切割空行程;2)基于B

ZR控制器的水射流加工数控系统的开发;3)将生产工艺分解

成多个工位,并进行瓷砖拼图生产线及电气自动化设计;4)拼

图涂胶机器人工作站的设计开发,瓷砖部件识别精度:。本

研究进一步尝试进行更多的拼花实验,进一步验证拼花瓷砖

自动化生产线的稳定性,真正实现研究的产业化,创造经济及

社会效益。

/690/ 海带下脚料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
海带下脚料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以海带下脚料为原料,利用食用菌灵芝和平菇的生

物降解于转化功能,将海带下脚料中的不溶性大分子物质进

行降解转化,获得具有高活性和生理功能的可溶性较好的食

用菌海带发酵产物。

/691/ 基于深度学习的森林火灾预警方法及系统
基于深度学习的森林火灾预警方法及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安全保护服务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森林火灾预警方

法及系统,属于消防安全领域,方法包括:S1,无人机实时感

测行驶区域的温度、湿度信息,拍摄和传送行驶区域的森林

图像至地面站;同步发送位置信息至地面站;S2,根据温度和

湿度信息进行火灾预警判断,发送火灾预警信号至地面站;S

3,地面站接收火灾预警信号并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处理森林图

像,获得是否预发生火灾或存在火灾结果;S4,将火灾信息发

送给森林管理中心。感测温度和湿度信息并进行比较处理,

/691/ 基于深度学习的森林火灾预警方法及系统

直观判断该区域是否有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当可能发生火灾

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森林图像进行处理,能精确识别出火

灾预发生情况和已发生情况,便于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准确获

知火灾情况。

/692/ 名贵花卉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耐寒月季的引进及快速繁殖
名贵花卉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耐寒月季的引进及快速繁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课题采用组织培养法使其快速繁殖的研究,通过

对外植体筛选,并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的生长素和细

胞动素,筛选出最佳分化、壮苗、生根培养基,从而获得批量

的试管苗。该花娇小艳丽,花多,花期长,能耐零下三十多度

的严寒,宜于露天布置花坛、小区、公路两旁绿化。在高寒

地区成功的从加拿大引进耐寒月季,并在本地区能抵御零下

三十多度的严寒,安全越冬,为我国北方园林绿化增添一新品

种,在无性繁殖过程中,打破常规,创造性运用松针等基质和

/692/ 名贵花卉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耐寒月季的引进及快速繁殖

IAA生根液,解决了快繁中的关键环节,使生根率达到90%以上

。该成果将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城市绿化。市场容量很大,

前景广阔。

/693/ 一种方便油
一种方便油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开发地方风味特色食品,将传

统食品工业化生产是一项扩大农产品深加工的生要措施,是

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安全、调整农业结构、传播地方特

色文化,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一项便捷途径。蓝山油茶是永

州特产之一,属蓝山县传统小吃,以辣、香、甜、脆、味美著

名。蓝山人喝油茶的习俗由来已久,油茶文化历久弥新。2、

研究目的与意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改进

生产方法和生产设备,以工业化生产代替传统手工制作,延长

/693/ 一种方便油

了产品保质期,把蓝山地方特色食品推入市场。有利于蓝山

县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延长工业产品链,增加农民就业岗位

,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主要论点与论据:有机即食油茶加工

技术与产业化。公司以核心技术“一种方便油茶”技术获国

家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310249690.X;“一种微波油炸设

备”获国家实用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320318122.6;保

证了有机即食油茶从蓝山传统手工油茶实现工业化标准生产

。3、创见与创新:一是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创

新,建设优质原材料苗圃实验园,从源头上保证即食油茶材料

上乘,品质与口感统一。二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香糯口感与营养价值,又开发出独立包

装即食冲泡的油茶产品,减少手工工艺的繁复工序,实现地方

特色小吃工业化创新。4、社会经济效益:一是有利于推动

蓝山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二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

业岗位,带动农民致富。5、获奖情况: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

范企业、市龙头企业、永州市博览会最畅销产品

/694/ 特种玉米品种——华威6号
特种玉米品种——华威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审定编号:京审玉2008009特征特性:北京地

区种植播种至鲜穗采收期平均89.5天,株高256厘米,果穗筒

形,穗位98.8厘米,单株有效穗数0.89个,穗长22.7厘米,穗粗

4.7厘米,穗行数16-18行,粒色黄色,粒深1.0厘米,鲜籽粒千

粒重300g,出籽率58.6%,籽粒(干基)含粗蛋白13.17%,粗脂

肪6.06%,总糖33.75%,还原糖10.10%,蔗糖22.45%,粗淀粉15

.37%,赖氨酸0.36%。产量表现:区试鲜穗平均亩产767.4公

斤,比对照甜单8号增产10.3%,比对照京科甜183减产22.9%;

/694/ 特种玉米品种——华威6号

区试鲜籽粒平均亩产为448.5公斤,比对照甜单8号增产9.6%

,比对照京科甜183减产30.7%。生产试验鲜穗亩产709.5公斤

,比对照京科甜183减产16.0%;鲜籽粒亩产490公斤,比对照减

产8.1%。栽培技术要点:应与其它类型玉米距离300米左右

种植,或采用时间隔离,防止串粉。露地直播4月下旬至7月中

旬均可播种,应避开高温高湿季节。每亩用种1.0公斤左右。

适宜种植密度3300株/亩,授粉后20-22天适时采收。

/695/ 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残留ELISA方法及试剂盒
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残留ELISA方法及试剂盒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该成果由“畜禽产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研究(2006B

AD14B04-3-1)”(系农业部组织由中国农业大学主持的国

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畜禽产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研究(200

6BAD14B04-3)”中的子课题)、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

发与示范(武汉市科技局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0620010

18)及武汉市动物性食品残留检测技术研发中心等共同资助

完成。该成果通过对泰乐菌素药物分子进行改造,合成了半

抗原去碳霉糖泰乐菌素(desmycosin,DES)及相应的人工

/695/ 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残留ELISA方法及试剂盒

免疫原。首次成功制备出针对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的效价高

、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此抗体与其它同类药物及其它类

药物均无交叉反应(<0.2%),加入等量甘油置-20℃保存

,有效期至少12个月。应用此单克隆抗体,确立了间接竞争

ELISA反应最佳条件,首次建立了猪肌肉、肝脏中泰乐菌素

和替米考星残留同时检测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该方法的

IC50为泰乐菌素34.5μg/L、替米考星51.9μg/L,在5μg/L~

16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对泰乐菌素的定量限为猪肌

肉20μg/kg、猪肝脏30μg/kg,替米考星的定量限为猪肌肉3

0μg/kg;在定量限、0.5mRL、mRL、2mRL浓度范围内,方法

的回收率为83.1%~116.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以

上述方法为基础,在国内外首次研制出同时检测泰乐菌素、

替米考星在猪肌肉和肝脏中残留的ELISA试剂盒。通过与HP

LC法的比对试验、动物残留试验,并经多家检测机构和研究

单位的复核和应用,结果表明该试剂盒技术参数能满足对这

两种化合物残留监控要求,适用于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多残

留的快速检测。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灵敏度高,能同时检

测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残留,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

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696/ 金优844
金优844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亲本来源:金23A×R844特征特性:全生育期

110.7天,比对照金优207早熟0.1天。该品种株型适中,整

齐度好,叶色绿,剑叶宽,分蘖力较弱,有效穗较少,长势

繁茂,稃尖紫色,穗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熟期转色好;

株高97.0厘米,亩有效穗17.3万,每穗总粒数127.4粒,实

粒数89.7粒,结实率70.4%,千粒重26.8克;出糙率79.8%,

精米率67.6%,整精米率62.3%,垩白粒率19%,垩白度1.1%

,直链淀粉含量21.4%,胶稠度52mm,粒长6.9mm,粒型长宽

/696/ 金优844

比3.3;米质达国优2级;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穗颈瘟

为9级,高感稻瘟病。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江西省

水稻区试,2006年平均亩产420.29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

产3.47%;2007年平均亩产413.81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减产

1.64%。两年平均亩产417.05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0.8

8%。适宜地区:全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栽培技术要点:6

月20~25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10公斤,大田用种量每亩1

公斤;秧龄26~28天,栽插规格5寸×7寸,每穴插2粒

谷,确保亩插基本苗8~10万;亩施有机肥50公斤,尿素10

公斤作基肥,栽后6~7天亩追施尿素10公斤,后期看苗追肥

;浅水栽秧,深水返青,够苗晒田,浅水抽穗,后期干湿交

替,收割前7~10天断水;加强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

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697/ 云南特色植物原料药膜分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云南特色植物原料药膜分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项目的来源和背景本项目是依托国家火炬计划

“注射用原料灯盏花素、三七总皂苷产业化”项目,将微滤

、超滤、纳滤、反渗透技术应用在云南特色植物药生产过程

提取分离工序,并建立计算机辅助分析建模及优化技术、工

业过程参数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单元技术在内的现代

化植物原料加工设备工程化技术体系,改造传统的提取分离

工艺,有效降低成本、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核

心竞争力。同时可以实现污水处理零排放,绿色环保,实现中

/697/ 云南特色植物原料药膜分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药产业升级,积极促进植物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推动植物原料

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二)技术

原理及性能指标1.形成集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

膜为一体的膜分离中试集成应用技术平台,建成智控植物低

温活性膜提取中试生产线1条。本生产线与传统生产线相比

较,实现常温提取,减少热能,降低提取溶剂损耗。2.通过膜

分离中试工艺处理后,获得三七总皂苷主要成分总含量达到

86%,指纹图谱相似度在95%以上,其它各项指标达到2010版《

中国药典》注射级三七总皂苷标准。3.通过膜分离中试工艺

处理后,获得灯盏花乙素含量达到98%;各项指标达到2010版

《中国药典》注射级灯盏花素标准。申报98%高纯度灯盏花

素通过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4.编撰科技论文2篇,申报发明

专利2项。(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首次将微滤、超

滤、纳滤、反渗透在植物提取物中进行综合应用,并将膜提

取、膜分离、膜浓缩技术进行集成组合应用,实现计算机远

程自控化低温提取。2.在三七总皂苷现有的工艺技术路线的

基础上,在提取及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的环节增加微滤、超滤

、纳滤技术,在浓缩环节,实现低温浓缩,以微滤结合纳滤膜

联用浓缩取代传统的减压浓缩,使三七提取液在常温下浓缩

,既能最大限度保留有效成分,减少三七总皂苷水解,又能大

大减少浓缩时间,降低能耗。并综合利用了三七废渣,集成应

用微滤、纳滤膜及超滤技术,解决提取水液难于过滤,难于浓

缩,三七多糖纯度低,炙灼残渣高的问题,有效综合利用了三

/697/ 云南特色植物原料药膜分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七药材资源。(四)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完成后,企

业规模增加,可直接解决上百人的就业,一定程度缓解西山区

的社会就业压力。同时年消耗三七药材约500吨,灯盏花药材

1000吨,将直接带动省内三七和灯盏花种植产业的发展,增加

三七种植户的收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本项目实施由于使

用了纳滤技术代替传统的减压浓缩,由于在常温下操作,大大

减少乙醇的挥发,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同时,三七和灯盏花提

取废液也采用了反渗透膜技术处理,废液处理后达到一级A标

,并且在公司内作为冷凝水、浇灌绿地、冲厕回用,基本实现

零排放。本项目的实施将为西山区乃至昆明市的企业向环保

、绿色的方向发展起到积极示范作用,生态效益显著。我公

司是云南省首家采用膜分离技术处理三七提取废液并实现产

业化应用的制药企业。本项目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区域发

展,或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先进的膜分离技

术对三七总皂苷与灯盏花素的分离纯化、浓缩、过滤等关键

技术进行提升,达到提高产品收率、降低能耗、提升产品质

量、提高国家标准的目标,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使三七总

皂苷、灯盏花素两个产品在技术、质量、成本三方面形成国

内领先优势,从而达到产业内的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推动产业

的规模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本项目

所用主要原料中药材价格的一路攀升,导致研发成本和生产

成本急剧上升,大大增加了项目开展的资金压力。我公司已

/697/ 云南特色植物原料药膜分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大理、临沧、会泽等地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将从源头解

决公司中药材供给问题。(五)历年获奖情况1.获得2个膜

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智控植物低温活性膜提取中试示范基地

、植物提取废液生化反渗透膜处理产业化系统工程示范基地

。2.获得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植物原料药膜技术应用中试工

艺研究报告及发明专利:三七总皂苷、三七多糖、三七叶总

皂苷、灯盏花素、灯盏花总黄酮等云南特色植物原料药品种

的膜技术应用中试工艺研究报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受理申

请书1~2项。3.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1个。

/698/ 红旱莲
红旱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于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项目,项目

编号为20,具体包括:1.在原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红旱莲

的基源、药材性状、显微鉴别以及其他检查项;2.研究建立

具有专属性、重现性良好的化学鉴别方法或薄层色谱法;3.

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明确其有效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的研究及方法学研究。建立了吉林省地方药材质量标准。

/699/ 桂春6号
桂春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桂审豆2005002号。品种名称:桂春6号

。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品种来源:利用

广西农家品种“七月黄豆”为母本,桂豆2号为父本,经有

性杂交选育而成。特征特性:生育期春播90~100天,秋播

85天左右。株高44.3cm,主茎11.6节,分枝2.3个,单株荚

数30.7个,单株粒数57.7粒,百粒重17.8g。紫花,棕毛。

该品种直立、矮壮,节数少,落叶性好,籽粒椭圆,种皮黄

色有光泽。经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品质测定,蛋白质含量达

/699/ 桂春6号

46.06%,脂肪含量19.17%,属高蛋白优质大豆品种。叶片大

小中等,卵圆形,较耐肥,抗倒伏,株型收敛。落叶性好,

不裂荚,抗倒抗病虫能力强,适应性好。抗霜霉病、锈病等

主要病害。产量表现:2000~2002年参加广西第七周期春大

豆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亩产167.05kg,比对照柳豆1号增产

18.9%(极显著),增产点次88.9%。栽培技术要点:1、要

求深耕耙碎耙平,亩施有农家肥500公斤,25公斤钙镁磷肥

混施于播种沟内。2、桂南和桂西于2月底~3月上旬、桂中

3月上中旬、桂北3月底~4月初播种为宜,秋播于7月中下旬

。3、亩密度纯种2.0~2.5万株,间套种1.6万株左右。4、

播种后5~10天即可出苗,当幼苗长出第一对真叶时要及时

间苗、补苗和定苗。5、定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培土,并结

合追施苗肥,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10公斤,或尿素5公斤

+复合肥15公斤。6、合理排灌和注意虫害防治。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

在全区作春大豆种植。

/700/ 抗黄萎病棉花种质创制与应用
抗黄萎病棉花种质创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黄萎病是制约棉花

生产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年发病面积30%,产量损失15%以上

。本项目针对黄萎病菌致病机理不清、棉花抗病机制不明、

抗病种质和品种匮乏等难题,在国家转基因专项等项目的支

持下,经过20余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揭

示了不同来源黄萎病菌间的遗传重组是菌系致病力分化的主

要原因,解析了黄萎病菌通过非典型效应子攻击植物水杨酸

防御系统的致病新机制,提出了抗多菌系及诱导表达水杨酸

/700/ 抗黄萎病棉花种质创制与应用

增强棉花抗性的理论明确了不同黄萎病菌菌株之间染色体重

排、关键致病基因变异是导致菌系重组后代致病力分化的主

要原因。首次发现黄萎病菌的非典型分泌途径,鉴定了一个

可攻击棉花水杨酸防御系统的异分支酸水解酶,该发现被Na

ture等期刊引用并高度评价。阐明了水杨酸在抗黄萎病中的

重要作用,为在植物中诱导产生水杨酸抗黄萎病提供了理论

基础。2、鉴定出抗黄萎病资源8份,明确了受体蛋白激酶、

膜受体蛋白和小肽在抗黄萎病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棉花具

有多层次的抗黄萎病机制,为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重要的

种质资源和基因。利用改良的棉花子叶期蘸根法对1568份自

有资源及搜集的资源接种鉴定,结合病圃筛选鉴定出BL27等

抗性资源8份。从抗性资源中克隆了抗病基因并发现了3种不

同的抗性机制:首次明确了受体蛋白激酶LYK1和LYK2通过识

别黄萎病菌的几丁质提高广谱抗病性;首次阐明了棉花的Gb

vdr5和Gbvdr6膜受体蛋白基因可激活水杨酸合成,增强抗病

性;首次发现抗病资源产生的小肽GAPEP1可增强棉花对黄萎

病的抗性。为多基因聚合实现广谱抗性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

源和基因。3、开发了抗病功能基因标记3个,构建了定向杂

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抗病育种技术体系,创制20

余份抗病丰产新种质选取231份抗感差异资源,对上述抗病基

因测序和关联分析,发现3个基因在抗感资源之间具有序列差

异,首次开发了LYK012、GbVdr5、GbVdr6等抗病资源特有的

功能基因标记,位于前人报道的分子标记区间内。建立了基

/700/ 抗黄萎病棉花种质创制与应用

于抗病资源定向杂交、子叶期抗病性快速鉴定以及苗期功能

基因标记筛选的抗病育种技术体系。分别培育出聚合不同抗

病基因、丰产的材料H128(病指7.9)、K1044(病指12.6)

等20余份。4、选育优质、抗(耐)病新品种21个,其中抗黄

萎病4个,并实现规模化应用3大棉区育种合作单位利用这些

抗病丰产新种质及配套的育种技术体系,自主和合作选育棉

花优良品种21个,包括10个国审品种,其中抗黄萎病4个(宁

棉2号、禾棉A9-9、鲁棉研37和K2725),而全国近15年国审

的抗黄萎病品种仅9个。新陆早64号和鲁棉研37为主推品种

,鲁棉研37为山东及河北近5年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21个

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582万亩,增收总额达41.67亿元,取得

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项目总计发表论文46篇,其中

SCI论文19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项。项目成果解决了棉

花抗病种质和品种匮乏的问题,满足了三大棉区抗病优良品

种的需求。江苏省农学会组织专家鉴定,以喻树迅院士为组

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701/ 锦引花2号
锦引花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完成单位:锦州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康树立等

获奖名称、获奖级别:2006年3月通过省级审定成果摘要:

锦引花2号是锦州农科院油料研究所2003年与日本吉田号株

式会社合作从南非引进的花生新品种。特征特性:锦引花2

号属于中早熟小粒花生,植株半蔓生,该品种主茎高33.7厘

米,侧枝长44.8厘米,总分枝数8.5个,结果枝数6.9个,叶

片浅绿色,宽椭圆形。单株生产力16.9克,出米率75.9%,

该品种属于小果,百果重96克,百仁重36克,荚果茧形、整

/701/ 锦引花2号

齐,结果集中,双饱果多,籽仁美观,品质好,籽仁浅粉红

色,桃园形,种皮无龟裂,有光泽,抗氧化能力强,高抗病

毒病,较抗叶斑病。锦引花2号丰产性好,单株结果多,生

育期135天左右,与我省主栽品种白沙1016熟期基本相当,

株高、分枝数、繁茂程度适中,株形半蔓生,绿秧成熟,不

徒长,抗倒性较差。开花集中、结果集中、双饱果多、饱果

率高,出米率高。抗病性强,对根腐病、黄花叶病毒病、叶

斑病的抗性比白沙1016强。该品种抗旱性好,适于沙壤土种

植。其商品性好,油酸与亚油酸的比值高,抗氧化能力强(

o/l比值16.9),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不易氧化酸败,货架

周期长,耐储能力强,在国际花生市场上比普通花生每吨高

出300美元左右。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小区对比试验,平

均亩产荚果186.6公斤,比白沙1016增产8.1%,一年大区对

比试验,亩产荚果196.2公斤,比白沙1016增产10%。2003~

2004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191.2公斤,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

6.1%。栽培技术要点:1、精细整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

肥沃,具有中等以上肥力的沙性壤土种植,实行秋翻秋耙,

达到土壤细碎无坷垃,地面平整无根茬。2、增施粪肥:按

照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同时

要注意肥种隔离,防止烧种。亩施农肥3000公斤,花生专用

肥25公斤。3、适期覆膜栽培:锦引花二号前期所需积温较

高,辽宁花生产区5月初播种为宜,播种前4~6天认真起垄

,要坚持起垄标准,做到底墒足,采取大垄双行穴播,垄距

/701/ 锦引花2号

80~90㎝,垄高15㎝左右,穴距13㎝左右,每穴两粒。播深

以3㎝为宜,播种后要及时覆土镇压,以利全苗。亩保苗1~

1.1万穴,2~2.4万株。4、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稳长不衰:

花生顶土刚现绿叶时破膜开孔,并在孔上盖2~3㎝厚的土,

做到开孔放风及时,以防高温烧苗,在盛花期和结荚期喷施

1%的尿素水溶液和0.1~0.2%的磷酸二氢钾2~3次,每次间

隔7天左右,促果多果饱。5、适期收获:适期收获不仅能提

高产量,也能提高品质,辽宁地区一般9月末至10月初起收

,以不遭初霜为准。适宜地区:锦引花2号在省内各花生产

区均可种植,国内能种植白沙1016的地区均能种植。

/702/ 食用菌周年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食用菌周年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研究筛选出了一批既能配套生产又高产优质的新

菌株,开发了2个新型原材料,研究出了不同菇种的季节配

套规律和模式。特别是在封口材料选择、培养基筛选、提高

木耳品质(包括木耳上粘菌防治)、微肥合理使用、栽培场

地的消毒及处理、食用菌生产上的霉菌防除等方面,与传统

的方法相比较,有大的提高和创新。采用该技术,能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能达到稳产高产高效。

/703/ 银杏叶提取物制备技术
银杏叶提取物制备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本产品是以优质银杏叶为原料经先进提取工艺和精

制方法而制得,其有效成分为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产品质

量符合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要求。主要用于生产保健制剂,其

药理作用主要为改善心脏血管和外周血管供血不足,用于改

善因脑循环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记忆力衰

退、智力下降、情感紊乱、运动机能障碍等。银杏总黄酮,

%≥24.0(HPLC法)银杏总内酯,%≥6.0(HPLC法)干燥失重,%≤

5.0重金属含量,ppm≤30砷含量,ppm≤2适用于银杏资源丰富

/703/ 银杏叶提取物制备技术

地区,如江苏、湖北等省。

/704/ “茅山老鹅”深加工产品开发
“茅山老鹅”深加工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运用先进的酶技术加工新工艺,以加工鹅腌腊制品

为龙头,带动农户种草养鹅200万只以上,建设重点养鹅基地

15-20个,建一个3000套种鹅的良种繁育场,兴办一个年孵化

100万只苗禽的孵化场,形成年生产“茅山老鹅”100万只加

工能力的支柱产业,促进鹅业产业链的发展。

/705/ 饲料质量安全与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饲料质量安全与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针对我国在优质高效饲料生产、饲料质量安

全控制方面总体水平较低、一些关键技术措施比较落后、缺

乏精准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技术等问题,系统开展了饲料有

毒有害成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饲料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饲料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集成创建了饲料质

量安全与高效加工关键技术体系。主要科技创新如下:1.

创建饲料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为保障饲料和动物食品安

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研究制订饲料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705/ 饲料质量安全与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等有害微生物检测方法国家或行业标准7项、饲料中有机磷

等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国家标准3项;研发饲料中2种霉菌

毒素的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建立硅铝酸盐类饲料霉菌毒素吸

附剂的最佳改性工艺和检测、评价方法,创制了新型饲料霉

菌毒素吸附剂;通过对3022个饲料原料样品中三聚氰胺含量

的抽样检测调查及以养殖动物作为靶动物的安全风险评估,

首次提出饲料中三聚氰胺限量检出值,农业部以公告形式对

外发布;研发饲料中β-受体激动剂快速检测方法,并提出3种

典型β-受体激动剂在肉牛、肉羊组织中的代谢分布、消长规

律,并将毛发作为动物β-受体激动剂的监管靶标;创新性地将

近红外特征指纹图谱技术应用到饲料添加剂产品的真伪鉴别

和合格性判别,研究建立氯化胆碱等25种饲料添加剂近红外

指纹图谱鉴别技术、饲料原料及饲料产品近中红外光谱数据

库系统,实现饲料质量的快速鉴别、检测。2.创新饲料高效

低耗加工关键技术,实现饲料生产提质增效。系统研究揭示

维生素、酶制剂等热敏性营养物质损失规律,为热敏性添加

剂精准添加、实现配方保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创新了粉料

调质熟化低温制粒畜禽饲料生产新工艺,颗粒饲料淀粉糊化

度可以达到40%以上,热敏性成分保留率提高30%以上,提高饲

料和热敏性添加剂的利用效率;提出饲料加工工艺及参数对

动物生长性能和饲料质量的影响规律,优化不同动物饲料加

工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平均可以降低加工能耗10%左右,降

低料重比3%以上;创新饲料原料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技术,降

/705/ 饲料质量安全与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低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提高转化效率和非常规原料在日粮

中的使用量,膨化菜粕、棉粕与未膨化相比日粮中使用量可

提高50%以上;研发饲料加工过程药物、微生物交叉污染综合

防控技术规范,为饲料企业交叉污染防控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3.集成创建饲料质量安全与高效加工关键技术体系,促进

饲料行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创建饲料中抗营养因子

和有毒有害物质数据库,为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与抗营养因

子检测控制提供技术和基础数据支撑,是对我国动物营养需

求参数数据库的重要补充;创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和

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参数数据库,为饲料生产预测配方制粒特

性、提高颗粒饲料质量和效率提供技术和基础数据支撑,有

力促进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的创新;创新适合我国饲料企业

的HACCP质量安全管理技术、饲料加工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

管理技术,研发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实现饲料产品质量由

产后检测转变为产前、产中控制和产后溯源,饲料生产全程

信息记录电子化、规范化和可追溯性,提高了我国饲料生产

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水平。预测配方制粒特性、提高颗粒饲料

质量和效率提供数据支撑。本项目在饲料质量安全检测关键

技术、饲料高效加工关键技术、饲料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

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获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

权4项,制订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7项,发表论文266篇,其

中SCI论文30篇、EI论文5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6篇,出

/705/ 饲料质量安全与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版书籍11部,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1项、中国粮

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项目成果在饲料生产企业、

检测机构、设备制造企业等得到了推广应用,提高了饲料生

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降低了加工能耗,近2年共新增销售额29

.59亿元、新增利润1.7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

,强化和提高了饲料产品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保障了饲料

和动物食品的安全,推动我国饲料生产安全、优质、高效,取

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706/ 水稻新品种-春承101
水稻新品种-春承10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996年以通22作母本,长白七作父本有性杂交,当

年收获F0杂交种,1997年F1代表现杂种优势,1998年在F2代

的分离株系中选出优秀单株,1999年F3、2000年F4在选种圃

中继续选择单株。在2001年的F5代选择性状稳定、成熟度好

、空秕率低,比对照品种增产显著的优良单株进入鉴定圃,

2003年进入品比圃,2004年参加省区预备试验,2005年、2

006年参加省区域试验,2006年同步参加生产试验;2007年

完成米质分析鉴定试验。该品种具有熟期适宜、稳产、抗盐

/706/ 水稻新品种-春承101

碱、抗轻霜、活秆成熟等特点,在井水稻区及西部盐碱地具

有广阔的推广前景。2008-2010年预计该品种全省累计推广

种植50万亩,按每亩增产50公斤算即可增产稻谷2500万公斤

,按现在稻谷每公斤1.8元计算,则可使农民增加纯收入45

00万元。

/707/ 农乐168
农乐16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H157×NL167审定级别:国审品种

类别:玉米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8天。株型紧凑,全株叶

片20左右,株高260cm,穗位高110cm;幼苗叶鞘紫色,第一

叶尖端圆到匙形,第四叶叶缘绿色;雄穗分枝数中等,雄穗

颖片绿色,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

2cm,穗粗5.3cm,穗行数16.6,行粒数37.0,黄粒,白轴,

半马齿型,千粒重322.2g,出籽率89.1%。产量表现:2006

年省区试(3500株/亩2组),平均亩产480.3kg,比对照浚单

/707/ 农乐168

18增产9.0%;2007年续试(3500株/亩2组),平均亩产606.3

kg,比浚单18增产10.8%。2007年省生产试验(3500株/亩A组

),平均亩产550.6kg,比对照浚单18增产10.3%。抗性鉴定

:2006年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

病(病株率0.0%);抗小斑病(3级)、大斑病(3级)、弯孢菌叶

斑病(3级);中抗茎腐病(病株率20.8%)、瘤黑粉病(病株率

7.4%);高感玉米螟(9.0级)。品质分析:2007年农业部农产

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籽粒粗蛋白质1

0.14%,粗脂肪4.66%,粗淀粉70.08%,赖氨酸0.33%,容重

737g/L。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1等级部标;饲料用玉米1等

级部标。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和密度:6月10日前播种,

每亩密度3500-4000株。2、田间管理:苗期施入氮、磷、钾

复合肥每亩30kg,播种前整地施有机肥;大喇叭口期亩追尿

素30kg,撒颗粒剂防治玉米螟。适宜地区:全省中等肥力地

推广种植。

/708/ 瑞恒666
瑞恒66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2002年春利用自选系HS22-1与自选系

F088杂交组配成的单交种。自选系HS22-1是1998年春利用

桂单22号×南黄顶(南校8号×墨黄九号)作选育

材料,采用系谱法进行选育;父本F066是引进云南的一个杂

交组合与天等本地玉米宏魁黄杂交作材料,经过4年8代连续

自交选育而成。特征特性:生育期春季平均112天,秋季平

均96天,幼苗叶鞘紫色,苗势中等,中后期长势旺盛,叶片

浓绿,植株粗壮,株型平展,株高253厘米,雄穗发达,花

/708/ 瑞恒666

药黄色,花丝红色,穗位高106厘米,穗筒形,籽粒黄色硬

粒型,果穗外观好,轴色白色,穗长19.5厘米,穗粗4.9厘

米,秃顶长2.0厘米,穗行幅度12~16行,平均穗行数13.6

,日产量4.28公斤,千粒重312克,出籽率83.9%,空秆率

0.4%,倒伏率0.9%,倒折率0.9%。抗病虫接种鉴定高抗

大斑病,高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高抗锈病,高抗茎腐病

。2005年春季品质测定:容重778克/L,粗蛋白10.41%,

粗脂肪4.53%,粗淀粉70.44%,赖氨酸0.28%。该品种果

穗长、大,外观品质好,容重重,出籽率较高,后期青枝蜡

秆、耐旱、抗倒。产量表现:参加2004年春季筛选试验平均

亩产493.9公斤,比对照种桂单22号增产3.3%。05年两季区

试平均亩产445.0公斤,比对照种正大619增产1.7%,排第

四位,日产量4.28公斤,增产点次55%,亩产幅度383.3~

547.8公斤,比对照增产幅度1.0%~14.9%;两年三季试验

平均亩产469.5公斤,比相应对照增产2.5%,增产点次53%

;两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2.6公斤,比对照种正大619增产

10.9%,增产点次86%。栽培技术要点:1、春播在气温稳

定在12℃以上时播种,秋播在立秋前后5天左右播种。2、该

品种较耐肥,宜在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块种植,适应密度在3

000~3200株/亩。3、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2000公斤,

播种复合肥50公斤作种肥,攻苗肥(4~5叶):每亩施尿素

10公斤,结合浅中耕小培土;攻秆肥(7~8叶):每亩施尿

素5公斤,氯化钾20公斤;攻苞肥(11~12叶或大喇叭口时

/708/ 瑞恒666

):每亩施尿素20公斤,结合中耕大培土。审定意见:经审

核,该品种符合广西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全

区种植,土壤肥力要求中等以上。

/709/ 早熟优质无籽西瓜新品种“华玉一号”培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
早熟优质无籽西瓜新品种“华玉一号”培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利用植物遗传学和植物生理学原理及现代

生物学研究成果,通过对西瓜种质资源进行染色体加倍、添

加杂交、异地异季定向系统选育等技术育成的创新性四倍体

西瓜新品种“W40116”。经过广泛测交、反复试验和检验测

定,育成“华玉一号”早中熟无籽西瓜新品种,完成了配套

栽培技术的整合集成研究。(1)“华玉一号”无籽西瓜新

品种全生育期102天,果实发育期30~31天,果皮厚度1.1㎝

,中心含糖量11.6~12.1﹪,平均亩产量3526kg左右。与传

/709/ 早熟优质无籽西瓜新品种“华玉一号”培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

统种植的无籽西瓜主栽品种“黑蜜二号”相比较,在全生育

期减少10~12天,果实发育期缩短5天(14﹪)的基础上,亩

产量增加10.2﹪,果实中心含糖量提高2.6﹪(相对值),果

皮厚度减少20﹪。(2)制种产量从过去的每亩(667m2)2.

6kg提高到8.2kg(增产2.15倍),种子发芽率达从过去的7

3﹪提高到92﹪(相对值增加26﹪),田间出苗率从过去的33﹪

提高到95﹪(相对值增加188﹪),成熟期比过去提前12天左

右(占8.6﹪)。项目普及率超过我省无籽西瓜种植面积的5

0﹪,示范面积达到10530hm2(15.8万亩),辐射带动84000

hm2(126万亩),平均每亩(667m2)产优质无籽西瓜3565

kg,果实中心含糖量12.1﹪,果皮厚度1.2cm,总计创造产值

38.7亿元,增加经济效益6.3亿元。

/710/ 利用越冬宿根甘蔗地套种淮山药的种植方法
利用越冬宿根甘蔗地套种淮山药的种植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一)课题来源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其中宿根蔗种植

占到甘蔗总面积的70%以上,特点是生育期长,全生育期长达

12个月以上。甘蔗种植实行宽窄行种植后,行间地面裸露时

间长达4-6个月,此期,通过合理间套其它短期作物,能有效争

取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资源,增加复种指数,提

高土地利用率,达到有效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收益稳定甘蔗种

植面积的目的。目前对于甘蔗的套种作物已有较多研究。淮

/710/ 利用越冬宿根甘蔗地套种淮山药的种植方法

山(DioscoreaoppositaThunb.)别名怀山药、淮山药、土

薯、山薯、山芋、玉延。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淮

山营养丰富,并且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近年来,人们对营养

和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淮山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淮

山的需求量开始供不应求,价格逐步上涨。因而,如何进行淮

山的科学种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由于淮山具有向下自然生

长的特性,淮山块茎向地底生长,有的可长达一米,所以,传统

的淮山种植技术需要深沟种植和深挖采收,费工费时,且极易

损伤块茎。而定向结薯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淮山的定向结薯栽培越来越受到广大

种植者的欢迎。本项目针对以上问题,将甘蔗套种与淮山最

先进的种植技术相互融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旱坡地或山地

这样的非耕地类型种植山药,对于扩大山药的种植面积,提高

年产量,增加城乡居民食物来源意义重大。拓宽淮山药种植

利用范围,这不仅能发挥现有旱坡地和山地的生态经济潜力

,而且能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二、技术原理及性

能指标技术原理: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提供一种充分利用越冬宿根甘蔗地行间距宽,裸地时间长的

特点,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发挥甘蔗和淮山

药种植特点相互匹配、相互融合的优势,达到甘蔗增产,蔗薯

两得的种植方法。性能指标:1、使用的种薯:将经过低温

抑眠处理的适合于冬种夏收的淮山药种薯,在10-11月份进行

消毒后、催芽处理,取出种薯晾干。2、蔗地开设淮山药纵带

/710/ 利用越冬宿根甘蔗地套种淮山药的种植方法

定向种植沟:甘蔗砍收之后,在两行或四行甘蔗之间取一条

人行道或排水沟,利用小型开沟机将行间的底部土壤清理,分

段按照坡度8-15°、底部15-25cm、上部宽度为25-35c

m进行开沟处理,形成底部光滑的条沟。3、彩条带或其它硬

质材料铺设及回土:在沟内,铺设宽为20cm左右的长条塑料

彩条布或其他硬质材料,然后回填厚度为10cm的碎土,待播种

。4、种薯摆放及盖土:淮山药种薯按品字型、株距为35-4

0cm摆放,然后在种薯上覆盖15-20cm的松土,覆盖上蔗叶或稻

草。5、田间管理:及时施肥,促进淮山药长苗结薯;冬寒时

搭建小拱棚防寒护苗;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常规淮山药种植

管理进行。6、薯条采收:次年5-6月份,淮山药种薯成熟可

进行收获,收获时将土壤扒开,即可采收淮山药薯条。三、技

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发明利用越冬宿根甘蔗地进行带状套

种淮山药,一方面获得一季淮山药产量,同时淮山药收获后残

留在土壤中的肥分有利于越冬甘蔗利用,促进甘蔗增产,蔗薯

两得,可提高种植效率,扩大淮山种植适用范围。四、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适用全国适宜淮山和甘蔗种植

的区域应用。本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存在安全风险。五、应用

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一)应用情况已在广西武鸣、合浦、宾

阳等地应用。(二)存在问题尚未发现存在问题。六、历年

获奖情况无。

/711/ 夏秋季抗高温多湿家蚕新品种”渝科8号“
夏秋季抗高温多湿家蚕新品种”渝科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项目来源于2013年重庆市第五

批市科技计划,编号为cstc2013yykfA80020。蚕丝是世界消

费量很大的蛋白纤维,素有“纤维皇后”、“人的第二肌肤

”的美称,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是其他纤维无法比拟的。进

入21世纪以后,人们更加崇尚自然。蚕丝将作为“绿色”、

“环保”服饰的代表成为国际消费的主流,国内外市场都蕴

藏着巨大的潜力。据此预测,在今后5~10年内,全球年消费

蚕丝约10万吨左右,其中75%左右靠中国提供。2012年我国产

/711/ 夏秋季抗高温多湿家蚕新品种”渝科8号“

茧74.11万吨,桑蚕丝8.11万吨,尚有2万吨的发展空间,原料

茧缺口12.5万吨左右,即在现有的基础上蚕丝产量还可增加

15%以上。同时,拥有近13亿人口的国内消费市场,也是一个

有待开发的巨大“隐含”丝绸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纳米、美容、绿色保健丝绸等新产品已出现,蚕丝的药用

、食用价值也逐步被开发,蚕丝的用途将会进一步扩大。因

此,蚕桑产业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目前,重庆市年发种量4

5万盒左右。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特色效益农业和三峡库区

经济的发展、国际丝绸市场的好转,重庆市及我国西南地区

的蚕桑生产在“十二五”期间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将有一

个较大的发展。本项目在人工模拟高温多湿环境下,采用定

向选育技术所育成的抗高温多湿家蚕品种。由于我国西部地

区与重庆市夏秋季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很多,每年因受夏秋

季高温多湿影响给蚕农每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往往高达千

元以上。同时该品种在饲养管理方面与目前农村常规品种大

体一致,没有其他过多要求,推广应用基本上没有技术难度,

蚕农接受度高,容易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特别在我市

三峡库区、丘陵山区及石漠化地区常年高温多湿地区夏秋季

尤其显示其优良特性。因此,抗高温多湿家蚕品种具有很好

的推广应用前景。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将高产优质不抗

高温多湿家蚕品种与抗高温多湿家蚕品种杂交,在人工模拟

高温多湿育种条件下,采用系统选育,定向选择和培育;管理

配套技术及病虫害防控技术进行研究。“渝科8号”龄期经

/711/ 夏秋季抗高温多湿家蚕新品种”渝科8号“

过比对照品种“夏芳×秋白”略短,4龄病蚕率、5龄病

蚕率、4龄结茧率和4龄健蛹率优于对照品种,万蚕收茧量、

5龄向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申请审定;在重庆市垫江、

铜梁、合川、北碚等地进行区域性示范鉴定;对所选育新蚕

品种选育、繁育、上蔟一日茧层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

率与对照相当,茧丝长、解舒丝长与对照略低,解舒率、洁净

、清洁等均优于对照品种。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本项

目所育成的新蚕品种“渝科8号”是强健性夏秋用蚕品种,适

应重庆市夏秋季高温多湿的气候环境,具有体质强健,发育快

而齐,耐粗食,结茧快,颗粒匀整,茧层紧而厚,产量稳定,解舒

好,洁净优,茧丝质优良,是一对强健、高效、优质的新蚕品

种。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由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采用人工模拟高温多湿条件下,选育出抗高温多湿家蚕品种

,所选育家蚕品种纯属原创,绝不存在任何产权纠纷问题。在

人工模拟高温多湿条件下,利用有性杂交定向选择和系统培

育技术,将抗高温多湿基因导入高产优质家蚕品种,让高产优

质基因与抗高温多湿基因发挥良性互补作用,选育抗高温多

湿优质高产家蚕品种。选育出适合重庆地区抗高温多湿优质

高产家蚕品种,且所选育家蚕品种在重庆地区夏秋季高温多

湿条件下,普种公斤茧制种量提高12.46%,单张生产成本下降

4.71元,原种单张成本下降6.00元。单张蚕种产茧较现行对

照品种提高1.7kg,增加收入50.96元,质量提高一档,每档增

/711/ 夏秋季抗高温多湿家蚕新品种”渝科8号“

收0.5元/公斤。按重庆市2013年发种量45万张计,蚕农可增

收2200万元以上。4、技术成熟度、适用范围与安全性本项

目执行时间为2013年6月~2014年12月,2012年~2013年参加

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四川省苏稽蚕种场

、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实验室鉴定和宁南、高县、乐

至、涪城、南部、邛崃6个农村鉴定生产试验。四川省级实

验室鉴定以夏芳×秋白为对照,其龄期经过比对照品种

夏芳×秋白略短,4龄病蚕率、5龄病蚕率、4龄结茧率和

4龄健蛹率优于对照品种,万蚕收茧量、5龄一日茧层量、全

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与对照相当,茧丝长、解舒丝长与对

照略低,解舒率、洁净、清洁等均优于对照品种。农村生产

鉴定克蚁产茧量3.46kg,健蛹率89.18%,与对照品种夏芳

15;秋白相当。2014年2月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取得审定合格证书[川蚕品审(2014)04号]。建议推广

区域:重庆市、长江上游流域、四川盆地及丘陵地区等高温

多湿地区推广。

/712/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番茄产业化升级综合技术示范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番茄产业化升级综合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开展了番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番茄多芽嫁

接技术、番茄育苗穴盘规格筛选、番茄避雨栽培技术、番茄

防病药剂筛选等试验研究。通过项目研究、示范和开展培训

,从新品种规范引进、科学育苗、科学栽培、科学用药等方

面,推动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番茄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带动

了农民持续增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规范引进筛选出8个

番茄新品种项目筛选出艾比利等8个成熟番茄品种进行示范

推广,示范推广面积19850亩。其中,大果番茄诺贝尔、艾比

/712/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番茄产业化升级综合技术示范

利、莎丽、拉比二号分别示范推广400亩、2400亩、700亩和

1200亩;小番茄黄金海岸、新亚蔬11号、台红宝、玛莲娜分

别示范推广4200亩、3500亩、4450亩和3000亩。各品种具体

情况如下:(1)艾比利:以色列泽文种子公司引进。无限

生长型,植株生长旺盛,坐果性好,每穗座果5-6个,单果质量

180g左右,果形扁圆型,大红色,果色均匀,硬度高,对激素不

敏感。高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线虫。(2)拉比二号:

北京东升农业技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从以色列泽文种子公司

引进。一代杂种,中熟,无限生长型,植株生长旺盛,节间适中

,坐果率高,果红色,果形、果色均匀,硬度高,单果质量180~

200g,耐热性强,产量高,抗线虫,高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对叶部病害有很强的抗性。对激素高度敏感。适合早秋及秋

冬栽培。(3)莎丽:北京东升农业技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从以色列泽文种子公司引进。一代杂种,中晚熟,无限生长型

,植株生长旺盛,叶片覆盖性好,适应性强,坐果性好、坐果能

力强,果实转色前深绿色、转色后鲜红色,果实大小均匀,果

形扁圆,单果质量160~180g,硬度高,商品率高,抗病性强,高

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耐热。收获期集中,适合秋冬栽培。

(4)诺贝尔: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一代杂种

,无限生长类型,早熟,生长势旺盛,不早衰。萼片数5~7片,

萼片长,绿色。果实红色有光泽,扁圆形,单果质量150~200

g,口味佳,无裂纹、无绿肩,果实硬度高,收获后可存放30d(

天),耐贮运。抗青枯病、晚疫病,对激素高度敏感。适合南

/712/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番茄产业化升级综合技术示范

方地区冬春露地及秋延后栽培。(5)亚蔬11号台湾亚洲蔬

菜研究发展中心培育,属半有限生长型早熟品种。植株生长

势较旺,分枝力中等。果实近椭圆形,成熟果深红色,果面光

亮、艳丽,肉厚籽少,不易裂果,果形美观,风味佳,商品性好

。单果质量约15g,糖度可达9.8~10°,1个花穗最高可

结果20~30个,平均667㎡产量3000~4000kg。抗逆性强,但

不耐高温,抗叶斑病能力较强。(6)黄金海岸:以色列樱桃

番茄品种。一代杂种,中熟,无限生长型,生长势旺,抗病能力

强,果实长椭圆形,皮色金黄,单果质量15g左右,果长4~125

px,横径约3cm,甜度高,皮薄肉厚,果实硬度好,特耐运输,植

株抗性好。适宜秋冬栽培。(7)台红宝:台湾品种。鲜食

小果型一代杂种,早熟,属有限生长型,耐热性强,高抗枯萎病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果实长椭圆形,皮色鲜红、光滑亮丽

,单果质量20g左右,肉质佳,口感好,果实硬度好,极耐运输,

花序集中。适合早秋及秋延后栽培。(8)玛莲娜:河南省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育成。中晚熟,有限生长型,植株生长健壮

,株型清秀,叶片稀疏,通风透光性好,耐热、耐湿,抗疫病和

病毒病,果实长椭圆形,大红色,酸甜可口,皮薄,果肉硬,单果

质量15~18g,单穗结果30~50个,最多可达70个,单株结果5

00个以上,可成串采摘,耐贮运、抗裂果,适合秋冬栽培,产量

可高达10000kg,居同类品种之首。2.研究形成番茄多芽嫁接

技术,有效降低育苗成本。多芽嫁接法是把接穗分成2~3段

/712/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番茄产业化升级综合技术示范

,先取2叶1心的顶芽嫁接,再向下取1~2节茎段带1张真叶嫁

接,或者是取顶芽嫁接后再培育长出侧芽后进行2次嫁接,从

而有效降低种子成本。采用多芽嫁接进行番茄育苗,茎段带

1片真叶嫁接和侧芽长出后嫁接生长期总体分别偏晚7d和15

d左右,前期产量减少采收1串果和2串果,中后期肥水和病虫

害及对植株整理等管理到位,尤其是后期管理到位,不会影响

总产量。因此,多芽嫁接一粒种子可以嫁接成活2-3株苗,总

产量不受影响,降低亩用种成本。该研究成果巅覆了一直以

来“一对一”(一株砧木对一株接穗)的番茄嫁接技术。3

.筛选出广西番茄集约化育苗最佳穴盘规格。通过试验研究

,筛选出广西番茄冬春季集约化育苗宜选择50孔穴盘,秋季集

约化育苗宜选择72孔穴盘,两种规格减少了搬苗、取苗劳力

投入及降低基质用量、提高单位面积秧苗出圃率等成本,可

达到育苗场效益和种植户效益最大化,为番茄集约化育苗取

得高效益提供技术支撑。4.成功研究示范避雨栽培技术,减

少了番茄病害发生率、提高产量和商品性。(1)避雨栽培

通过降低空气湿度,对病菌的繁殖起阻碍作用,有效抑制番茄

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的发生,降低番茄的发病率,减少农药

使用量及喷药成本。(2)避雨栽培改善了番茄生长条件,番

茄在植株长势、裂果率、果实硬度等各方面表现均比露地栽

培的好,尤其提高了后期果实果面的光洁、光泽度,有助于提

高果实的商品率。(3)避雨栽培设施简单、投入低,收益高

/712/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番茄产业化升级综合技术示范

,适合右江河谷及以外我区其它高温多雨的地区发展。5.集

成右江河谷番茄安全高产高效栽培制度。集成了避雨栽培技

术、多芽嫁接穴盘育苗技术、水旱轮作技术、无公害标准化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提高了右江河谷番茄产业的竞争力

。6.获得多项技术成果。(1)获得“一种蔬菜昆虫诱捕器

”(ZL201620011121.0)和“一种自动搅拌施肥桶”(ZL2

01620215778.4)2件实用新型专利;(2)发表1篇学术论文

《广西百色市右江河谷地区番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3)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受理),专利名称:一种圣女果果

实的防腐保鲜处理方法(申请专利号:201610827836.8)、

一种具有防虫效果的番茄育苗肥配方以及制备方法(申请专

利号:201611111037.7)、一种番茄秸秆制成的分层式番茄

育苗基质及其使用方法(申请专利号:201611111028.8)。

综上所述,优化、整合本项目番茄产业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和

技术成果,从整体上推进广西百色农业科技园区番茄产业化

优化升级,研究结果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了生产者对番茄良种

、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的需求,对右江河谷番茄产业化升级

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713/ 冬瓜子
冬瓜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冬瓜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干燥成熟种子,别名白

瓜子、瓜子、瓜瓣、冬瓜仁等。以“冬瓜子”之名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中国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东北植物药图志》均有记

载。在吉林省内多市县均有种植。《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冬

瓜子具有“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等功效。主治痰热咳

嗽,肺痈、肠痈,带下,水肿,淋证等疾病。由于《吉林省中药

炮制标准》(1986年版)未收载冬瓜子炮制品质量控制方法

/713/ 冬瓜子

,标准陈旧,无法对冬瓜子炮制品质量进行控制,《中国药典

》现行版未收载冬瓜子药材标准,无法对冬瓜子进行质量控

制,因此对冬瓜子炮制品进行研究。冬瓜子炮制规范项目组

,整理该品种历史沿革资料,收集样品并经过基原鉴定,研究

考察冬瓜子生产工艺并经过验证,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

。冬瓜子炮制规范实施,能够为吉林省冬瓜子饮片生产加工

、经营、使用、检验等监督提供依据,促进吉林省中药炮制

发展。

/714/ 南阳黄牛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质资源保护
南阳黄牛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质资源保护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南阳黄牛是分布在南阳地区的地方特有种,是我国

五大良种黄牛之一。具有皮质优良,肉质鲜嫩,耐粗饲,遗

传性稳定,抗病力强等特征,南阳黄牛原为优良的役用黄牛

,呼吸、脉搏、红血球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新陈代谢

旺盛,具有较高的肉用生理基础,但由于南阳黄牛与国际上

其他著名的肉黄牛品种相比存在生长速度较慢,后躯不够发

达,肉质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近年来,为发展南

阳畜牧业,先后引进优质国外肉用黄牛夏洛来、德国黄牛等

/714/ 南阳黄牛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质资源保护

与南阳黄牛进行杂交,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目前仍然

存在着南阳黄牛数量尤其是公黄牛的数量日趋减少,品种衰

退,大量优质基因资源丢失、品种单一化程度高、抗逆性降

低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进一步育种和改良工作。利用RAPD分

子标记对南阳市境内南阳黄牛种质资源现状随机抽样调查,

进行遗传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和实地走访,制定科学的保

护策略,不仅为人类保存宝贵的基因资源,也是进一步进行

育种和品种改良的基础。南阳黄牛是国内最早明确提出“肉

用选育”的品种,又有良好的种质基础,因此持续严格地坚

持档案纪录和性能评定,在保护优良种质资源的同时培育特

色肉黄牛新品种,同时坚持对科学评定出的优秀种黄牛予以

展评,以教育和正确引导群众,这样南阳黄牛种质资源受外

来种影响严重的现状将会得到极大改变,南阳的畜牧业也将

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715/ 酉州乌羊种质资源保护、评价与高效养殖
酉州乌羊种质资源保护、评价与高效养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一.主要技术内容:团队自2012年以来依托市级项

目财政资金的支持,针对酉州乌羊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关键

问题展开研究攻关,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酉州乌羊种质资

源保护与保存体系的建立。2.山羊重要生产性状关键候选基

因的鉴定。3.酉州乌羊高效繁殖与快速育肥技术的研发与集

成。二.技术创新点创:新点一:制作了酉州乌羊的细管冻

精和冷冻胚胎,选育出了酉州乌羊的两个毛色新品系,实现

了酉州乌羊遗传资源的活体保种与资源库保种相结合;明确

/715/ 酉州乌羊种质资源保护、评价与高效养殖

了酉州乌羊优良肉品质特性的营养学依据。创新点二:集成

了肉羊高效繁殖和高效育肥技术,实现了酉州乌羊的高效养

殖,研发了肉羊高效养殖设施设备新产品3个,有效解决了

该市山羊养殖环节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效益显著。创新

点三:发现了1个调控山羊肌肉发育的新基因,发掘了7个山

羊重要生产性状的候选基因SNP位点,揭示了β1-防御素(GB

D-1)与雌性山羊繁殖性能的关系,促进了山羊分子育种技术

的发展。三.知识产权授权:国家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3

项,实用新型1项;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3篇;出版专著

1部。四.应用推广及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在酉阳、武隆、巫

山、奉节、荣昌等区县进行推广,近8年来新增肉羊出栏32

.57万只,增收29567.59万元,新增利润5941.75万元。通过

项目实施有效地挽救了酉州乌羊遗传资源并使种羊质量显著

提高,基本解决了酉州乌羊养殖周期长、出栏率低、繁殖率

低、羔羊死亡率高、营养缺乏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

/716/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德麦8号”选育及示范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德麦8号”选育及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小麦是德宏州传统的粮食作物,也是冬季农业开发

主要作物之一,近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针对农业供给

侧结构调整,农民及市场对优质专用小麦的实际需求,德宏州

农科所根据德宏州科技局“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下达

的《优质专用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科技计划项目

(2006C-3、2011-34、2012-04)及云南省农业厅下达《云

南省高产优质麦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云财农[2012

]158号、云财农[2013]125号)科技推广项目规定的任务,明

/716/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德麦8号”选育及示范

确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为目标,不断

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德麦8号”是德宏州农业科学研

究所通过人工杂交、系普选育法,于2007年育成的优质糕点

、饼干专用型弱筋小麦新品种,通过7年的各级区域试验,于

2015年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号

为滇审麦2015003号。经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云南

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科技查新报告显示:第一“德麦8号

”达到国家弱筋小麦的标准。我国弱筋小麦与国外软麦类似

,弱筋小麦面粉颗粒细,淀粉破损少,吸水少,面筋少,是加工

优质饼干、糕点、酥饼的主要配料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

,国外就开展了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品质区划等工作。我国

弱筋小麦育种起步晚,21世纪初弱筋小麦才被列为主要育种

目标之一。第二“德麦8号”湿面筋含量20.5%,较此前滇西

南育成湿面筋最低小麦品种临麦16,其湿面筋含量20.6%低0

.1%,刷新了滇西南小麦最低湿面筋含量。经大量试验研究表

明面粉湿面筋含量同蛋糕、酥饼的比容、总分、口感和内部

结构达极显著负相关,弱筋面粉能制作优质糕点、饼干。第

三“德麦8号”适宜于云南海拔700~2100米的区域种植。是

云南省能在该海拔范围种植应用的两个品种(云麦53、德麦

8号)之一。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团队充分利用

亚热带生态条件,结合国内弱筋小麦市场需求,通过引进国内

外优良种质资源,进行强优组合配制,强化育种后代筛选、室

内分析鉴定等育种技术,经10年努力,育成了适宜亚热带生态

/716/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德麦8号”选育及示范

环境种植的糕点、饼干专用型弱筋小麦新品种。小麦新品种

“德麦8号”的选育成功,填补了德宏州缺乏优质专用型弱筋

小麦品种的空白,刷新了滇西南地区小麦品种最低湿面筋含

量,加强了亚热带专用型小麦品种的自主创新,为云南农业供

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了技术储备。“德麦8号”具有较好的专

用、丰产、抗逆、广适性,通过强化技术措施,开展栽培试验

研究,集成了相关丰产栽培技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训,

有效促进新品种示范推广应用,2011年开始进行小面积示范

,2012-2016年在滇南、滇西南等麦区累计示范种植应用面积

达55.23万亩,平均亩增产39.48公斤,新增粮食产量2180.68

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5146.4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3年临国缅甸开始辐射种植应用,据统计缅甸2013年至20

16年种植应用共计25万亩以上,有效保障了边疆粮食安全,为

中缅农业合作创造了条件,为德宏小麦新品种、新技术走出

去打牢坚实基础,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德麦8号”通过

间套种等复合种植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且品种具有高抗病

性,整个生育期间不需农药防治病害,节约成本的同时有效的

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好的引领作

用,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预计在“十三五”期间,依托德

宏州开发开放试验区进程加快,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基于完善

,德宏农业走出去战略趋于实现的优越机遇。“德麦8号”将

成为滇南、滇西南及缅甸等麦区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应用品种

/716/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德麦8号”选育及示范

,累计应用面积在150万亩以上,每亩增产39.48公斤,可增加

5922万公斤产量,农民增加收入1.54亿元人民币,为良种产业

化开发、饼干、糕点生产企业提供优质材料,提升产品产业

链、增加附加值,为农民增产增收、农业提质增效提供较好

的技术储备。目前成果转化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

生产企业支撑,产业化开发严重滞后,严重制约着专用小麦规

模化种植及标准化生产;二是缺乏宣传及市场引导,优质不优

价的问题普遍存在。需要各级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宣传

力度,引导农民种植优质专用良种,促进加工企业良性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调整大环境下实现“优质、优先、优价”协调

发展。

/717/ 茶卡羊肉功能品质及冷却肉保鲜包装技术研究
茶卡羊肉功能品质及冷却肉保鲜包装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茶卡羊肉功能品质及冷却肉保鲜包装技术研究立足

青海省特色茶卡羊肉资源,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

定了茶卡羊肉氨基酸、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并分析了其功能

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及特性。为茶卡羊肉产品研发提供了理论

依据。研究了茶卡羊冷却肉的保鲜、护色、包装技术,得出

了较好的保鲜剂配方为Nisin0.25%、溶菌酶0.35%与壳聚糖

2.0%;乳铁蛋白护色效果最好,且VC对乳铁蛋白的护色效果

有协同作用。在综合保鲜、护色及包装技术条件下,采用真

/717/ 茶卡羊肉功能品质及冷却肉保鲜包装技术研究

空包装茶卡羊冷却肉保质期可达30天以上。撰写学术论文2

篇,制定了综合保鲜包装技术1项,为茶卡羊肉制品开发提

供技术支持。项目技术路线合理、方法得当、提交的资料齐

全,数据可靠,研究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成果达到了

国内先进水平。

/718/ 优质牧草鸭茅在西南地区的综合利用配套技术
优质牧草鸭茅在西南地区的综合利用配套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草种植及割草
技术详情

  鸭茅(Orchardgrass)是世界著名温带多年生牧草

,目前被广泛利用于重庆三峡库区和云贵川等地。本套成果

包含鸭茅的规范种植、种子生产、平衡施肥、促进种子发芽

技术、混播技术、混合青贮及家畜利用等,技术体系完整,

应用情况良好。

  该配套技术成果包含重庆市地方标准2项、著作1部、

sci收录论文4篇,5项国家发明专利。已发布的重庆市地方标

准为“鸭茅种植技术规范“(标准发布号DB50/T477-2012)

/718/ 优质牧草鸭茅在西南地区的综合利用配套技术

和“鸭茅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发布号DB50/T478-201

2),集成三峡库区中高海拔地区以鸭茅为主的人工草地混播

技术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专利号:201210164309.5)

0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促进鸭茅种子发芽的方法

、鸭茅的施肥方法、一种鸭茅的施肥方法、一种提高鸭茅种

子发芽率的方法;研发团队还针对鸭茅开展混合青贮并评估

其饲用价值,开发出针对山羊和绵羊的饲料配方,获得较好

的家畜生产效果。

  以双低优质高产的甘蓝型黄籽品系为基础,育成油酸

含量达到79.7%侬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

试数据)的高油酸黄籽品系。生产的菜籽油油质清亮、具有

菜籽香味、饱^脂肪酸含量小于7%、油酸含量高于75%,综合

品质优于茶籽油与橄榄油,是目前最好的食用植物油,长期

食用可降低超重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和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含量,有效预防动脉硬化。该品系生产和加工成本低

、市场售价高,预计每公斤高油酸菜籽油毛利润在50元以上

  该成果在三峡库区及贵州省等地得到较好推广转化。

/719/ 紫苏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提取物在肉仔鸡生产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紫苏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提取物在肉仔鸡生产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紫苏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提取物在肉仔鸡生产中应用

效果的研究是河北省畜牧兽医局科技项目(编号:2012-3-

05)。根据当前我国肉鸡生产中药物残留、风味差、可食性

低的状况。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优势,研究开发适宜的中草药

添加剂,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本研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

技术,研究纤维素酶提取紫苏有效成分的工艺。将提取物应

用于肉鸡生产,系统研究该添加剂对肉鸡生长性能、鸡肉品

质的影响。经试验,纤维素酶辅助法提取效果好于传统提取

/719/ 紫苏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提取物在肉仔鸡生产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其中纤维素酶酶解法的最佳提取条

件为:以pH5.4的溶液为溶剂、纤维素酶添加比例2%、提取

温度50℃、提取时间10min。肉鸡饲料中添加紫苏提取物能

显著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改善鸡肉品质,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

,鸡肉中胆固醇含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

/720/ 四川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四川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2011年以来,四川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快速发展,但

同时也出现了种养模式与技术不配套、水稻与水产品产值不

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效益差别显著等现象,为稻田综合种

养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优化生态带来了挑战。在这一背景

下,四川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先进

经验和成果,结合四川实际集成创新了四川稻田综合种养模

式及配套技术,通过选育优质水稻新品种、改进田间工程、

提高水产养殖技术等方式,在提升四川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720/ 四川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水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该技术成果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牵头,联合省内相关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以及龙头企业进行

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在生产力转化和规模化应用方面取得

了显著成效,以渔促粮,实现了四川稻田综合种养产业跨越式

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成果属于科学技术应

用推广成果,成果主要创新内容包括:1、水稻新品种选育和

稻米品质提升(1)针对四川地区农业气候及稻田综合种养

特点,选育出米质优、分蘖力强、抗倒伏、适宜稻渔茬口衔

接的水稻新品种蓉7优523和蓉7优2115,于2018年通过国家品

种审定,并形成了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同时还筛选出了

适合本地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的其它水稻新品种6个。(2)

稻米品质提升:通过集成应用富硒、富锌、富钙功能性大米

生产新技术,使稻米硒、锌、钙含量分别达到0.8mg/kg、11

.8mg/kg、64.6mg/kg。2、拓展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空间针

对四川山区、丘陵、平原不同稻田特点,创建了“稻-鸭-鱼

”综合种养、“稻田-高位池”和“稻田-玻璃钢池”种养循

环三种新模式。2019年成都市“稻-鸭-鱼”养殖模式面积1

万余亩,该模式亩增收2500元以上;“稻田-高位池”种养循

环模式中,稻田对TN、TP及CODMn的去除率达到51%、58%和5

0%,该模式亩增收3600元以上;“稻田-玻璃钢池”种养循环

模式在四川、宁夏、广西等地3年累计推广面积2000余亩,该

模式亩增收3000元以上。3、创新了稻田综合种养5大关键配

套技术集成创新了稻田养殖黑斑蛙种苗选育、沼肥稻田养鱼

/720/ 四川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田间工程改造、“稻田-池塘”结合种养、“水稻-菜-小

龙虾”繁养分离等稻田综合种养配套技术,突破了四川省稻

渔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使农药、化肥使用量显著减

少,农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提升。4、开辟了稻渔产业助推脱贫

奔康新途径成果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科研院所、推广单位

及龙头企业等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联合攻关,将稻田综合种

养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稻渔产业助推脱贫奔

康新途径。通过稻鱼、稻虾、稻鳅、稻鳖等示范基地建设,

带动1.5万余农户发展各种模式稻田综合种养,其中广元市、

内江市分别带动贫困人口7218人、4220人脱贫摘帽。5、构

建了稻田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本成果通过推行一

系列稻田综合种养产品质量控制措施,构建了稻田综合种养

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连续多年的测产和检测结果表明该

技术体系具有稳粮、增产、提质等作用。该体系的构建推动

了稻渔产品品牌打造、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综合效益

。2014~2019年在成果研究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通过国家水

稻新品种审定2个,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制

颁行业和地方标准8项,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2部;建立国

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6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28个;成果技术连续3年入选四川省主推技术,实现了四川省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的科学发展。近3年在四川省

15市累计推广472.23万亩,实现新增销售额179.25亿元、新

/720/ 四川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增利润74.42亿元;有效限制和减少了化肥及农药的使用,大

大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壮大了经营主体,转移了农村剩余劳

动力,激发了种粮积极性,确保了粮食安全。四川稻田综合种

养吸引了全国多个省市前来考察交流,技术辐射到了重庆、

云南、贵州、宁夏和广西等省市,为全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721/ 重庆市主要牧草种质资源数据库研建及抗旱耐热优质种质挖掘
重庆市主要牧草种质资源数据库研建及抗旱耐热优质种质挖掘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以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和植物育种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以国家牧草资源E-平台

提供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为标准,研究该市主要牧草资源:

巫溪红三叶、扁穗牛鞭草、涪陵十字马唐、草木樨、胡枝子

种质资源特性,构建其种质资源数据库。同时对部分牧草资

源抗旱耐热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筛选种内抗旱耐热性种质

。在种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两个最重要种质资源-

红三叶与牛鞭草进行进一步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其他地区

/721/ 重庆市主要牧草种质资源数据库研建及抗旱耐热优质种质挖掘

相同种作为对照,通过红三叶种内不同居群细胞学水平的遗

传多样性分析,和对牛鞭草资源特异基因的ISSR分子水平分

别揭示该市红三叶与牛鞭草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基础上,

在细胞学与分子水平分别揭示该市红三叶和牛鞭草资源的遗

传特异性,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异基因资源,进一

步研究抗旱耐热性状的分子标记和该市牧草资源抗逆育种的

源头创新奠定基础。

/722/ 丰实麦1号
丰实麦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春性,晚熟,全生育期95天左右。幼苗

直立,苗期生长发育缓慢,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100

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红粒,角质率高。平均亩穗数

37.0万穗,穗粒数34.2粒,千粒重35.9克。抗旱性和耐湿性

较强,抗倒性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

秆锈病,高感叶锈病,中感赤霉病、根腐病。2003年、200

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8克/升、824克/升,蛋白质(

干基)含量13.01%、13.80%,湿面筋含量26.8%、31.9%,沉

/722/ 丰实麦1号

降值30.9毫升、27.0毫升,吸水率62.9%、60.4%,稳定时间

1.5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2E.U.、125E.U.,拉伸

面积16平方厘米、27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东北

春麦中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1.4公斤,比对照

新克旱9号增产9.8%(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7

9.1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4.3%(显著)。2005年参加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2.2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2万

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

时收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

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

和兴安盟种植。

/723/ 基于UPLC-MS/MS技术的桑黄醇提部位体内外成分差异性研究
基于UPLC-MS/MS技术的桑黄醇提部位体内外成分差异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项目建立了桑黄醇提部位HPLC指纹图谱,分离得到

2种指标性成分,用于桑黄的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UP

LC-HDMS技术对桑黄醇提部位进行体内外成分分析,体外分析

得到24种化合物,体内分析得到9个原型入血成分、18个代谢

产物。

/724/ “军牧1号”白猪选育技术
“军牧1号”白猪选育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该品种以三江白猪和施格猪为育种素材,采用杂交

合成、闭锁群继代选育方法,应用应激敏感基因DNA检测、

DNA指纹、染色体多态性、活体测膘等先进技术和测试手段

,经10年6个世代选育而成。该猪毛色全白,体长,背宽,

肢蹄粗壮,臀部丰突,适应性强。母猪窝产活仔10.76头,

生长肥育期平均日增重718克,170日龄达90公斤,胴体瘦肉

率62.43%,每公厅增重耗料3.02公斤,肉质良好。

/725/ 云南冬季亚麻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云南冬季亚麻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亚麻在欧洲及我国北方等传统产区是夏季(5~9月

)栽种的,而我省利用冬季光热、土地资源在秋冬季种植亚

麻则是近年兴起的。为了解决我省自引入冬季亚麻种植以来

,存在的品种多而杂、产量质量不平衡、缺乏科学合理的原

茎收购标准等问题,针对云南红壤或砖红壤为主的土壤(粘

性较强,不同于北方土壤)、冬半年降雨少、冬季热量和光

照充足、亚麻在冬半年种植并与其他作物构成一年二熟或三

熟制等特点,通过对亚麻品种资源、品种选育、良种繁育、

/725/ 云南冬季亚麻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品质分析、规范化种植技术、种植业区划、原茎收购标准的

研究及其成果示范推广,着力解决引进品种的适应性、自主

品种培育及技术和人才储备、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和原茎收购

标准的本土化等问题,为促进形成我省亚麻初级产业化格局

,为最终发展我省亚麻纺织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在引进国内

外亚麻育种资源(品种)135个基础上,创新品种评价方法

,主要根据纤维产量来评价品种优劣;通过多年多点试验,

选出较能适应云南不同地区土壤和冬季气候条件的阿里安(

纤维产量179kg/亩,居第1位)、高斯(纤维产量177kg/亩

,居第2位)两个优良品种;2002年秋~2006年春,阿里安

累计推广459894亩、平均亩产原茎404.8kg,高斯累计推广

228279亩、平均亩产原茎427.9kg。共完成阿里安、高斯等

品种良种繁育13547.4亩,生产良种743.12吨(加权平均种

子产量54.9kg/亩)。同时筛选出依莱克翠(745.4kg/亩)

、依罗娜(678.7kg/亩)、戴安娜(750.0kg/亩)等原茎高

产品种,进入新一轮全省区域试验。采取多配组合、夏繁加

代、冬季选育、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思路,筛

选优良亲本,先后配置了杂交组合共265个,其中结实组合

245个。经过几年的观测筛选,目前保留有F5代材料12份,

F4代材料32份,F3代材料92份,F2代材料62份。通过品系比

较试验,选择出F4优良品系4个、F5优良品系5个,它们的原

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高斯)、长麻率18.3﹪~24.3﹪、纤维

产量比对照提高3.5﹪~27.5﹪;系统选育品系YY—1、YY—2

/725/ 云南冬季亚麻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已参加全省多点试验。针对我省冬季亚麻独特的自然和栽培

条件,研究高产栽培技术的结果表明:(1)云南省亚麻一

年二熟产区应在10月份完成播种,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2)云南省多数亚麻产区播种密度应达到200万粒/亩,

少数出苗率和成苗率较高的产区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3

)云南省多数产区尿素施用量应控制在15kg/亩左右。(4)

云南省多数产区N、P、K的施肥比例应采用2﹕1﹕1或1﹕1﹕2。

(5)硼、锌微肥对试验地区亚麻增产作用不明显,但比较

而言,锌、硼混合施用效果比单独施用效果更好。(6)除

草剂威霸、禾草立净、高效盖草能、宝成对亚麻安全,防效

40~98﹪,可用于亚麻田化除;其中宝成效果最佳,推荐宝

成剂量6g/亩,如果田中藜科杂草较多,剂量可用到10g/亩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创制了简便实用的“云南冬季亚麻高产

栽培技术模式图”和“云南冬季亚麻一年两熟制模式化栽培

图表”。从2003年秋季开始,良种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累

计完成10.5万亩,其中2003~2004年度完成12086.1亩,平

均原茎单产585.5kg;2004~2005年度完成63591亩,平均原

茎单产470.35kg;2005~2006年度完成29297.2亩,平均原

茎单产545.22kg。从2年多点亚麻重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只要采取适当的栽培技术措施,包括进行种子灭菌处理和平

衡施肥等措施,在云南省耕作模式下(大小春轮作:玉米—

亚麻,烤烟—亚麻,水稻—亚麻)重茬亚麻仍然可以有所作

/725/ 云南冬季亚麻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为。以氮、磷、钾和硼、锰、铜、锌、钼微量元素进行试验

的结果表明,在平衡施肥前提下,亚麻原茎可达到理想产量

,土壤肥力不会衰退。根据生产发展要求,提出了云南省亚

麻生产区划建议,制定了符合云南省亚麻生产实际的《云南

省冬季亚麻原茎收购标准(草案)》。发表相关论文18篇(

部),培养了一批不同层次的亚麻科技人员。

/726/ 微生物菌剂在人参、西洋参种植上的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菌剂在人参、西洋参种植上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微生物菌剂在人参、西洋参种植上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是吉林人参研究院和北京平安福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

人员针对目前农田地栽培人参、西洋参病害重、产量低等问

题,自选的科研项目,多年来课题组通过系统研究,完成了农

田地栽培人参、西洋参微生物菌剂的研发、生产工艺流程、

农田地栽培应用及示范,取得了明显的试验及示范效果。研

发微生物菌剂及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应用于农田地栽培人参

、西洋参提高存苗率、产量及品质,降低红皮病的发病率和

/726/ 微生物菌剂在人参、西洋参种植上的研究与应用

发病指数。研发微生物菌剂应用于农田地栽培人参、西洋参

,改良参地土壤,缓解病害,提高产量及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参农经济效益。自主靶向筛选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地衣

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细黄链霉菌按最佳配比进行复配,

有效活菌数达20亿/ml。微生物菌剂应用于农田地栽培人参

、西洋参土壤容重降低20%~50%,电导率降低3%~10%。微生

物菌剂应用于农田地栽培人参、西洋参存苗率不低于85%,产

量增产10%~30%,皂苷含量提高不低于0.30%。微生物菌剂应

用于农田地栽培人参、西洋参红皮病发病率平均降低30%~

60%。本技术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参、西洋参连年种植过程中

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衡、人参、西洋参存苗率低、药效低、产

量低、收益少等重茬问题,符合绿色、生态、可持续农业发

展的要求,便于生产、扩繁,解决了菌株筛选及产品生产问题

。产品特点在于高浓度、高功能、耐高温、耐高盐,有效活

菌数达20亿/ml,活性强,保质期长。该技术特点在于,在不降

低人参、西洋参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甚至不使用化学生产资

料,达到原位修复净化土壤,减少污染,降低农残,助力高品质

人参产品的目的。

/727/ 西瓜甜瓜健康种苗集约化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
西瓜甜瓜健康种苗集约化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项目属于瓜果学学科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领域。中国西瓜和甜瓜产量分别占全球的67.2%和55.2%,嫁

接苗集约化生产是中国西甜瓜种苗生产的主要方式,以往由

于忽视对种传病害的防控导致嫁接苗的病害高发,严重威胁

了西甜瓜产业健康发展。该项目在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

研专项和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助下,对西甜瓜嫁

接苗生产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与防控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

适合西甜瓜嫁接苗健康种苗集约化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取得

/727/ 西瓜甜瓜健康种苗集约化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

了以下创新成果:研发并建立了西甜瓜种传病害的快速检测

技术体系。建立了瓜类果斑病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等现场检

测技术;建立了交叉引物恒温扩增等检测技术,实现了基层

实验室快速检测;建立了实时荧光PCR等检测技术,实现了

实验室快速精准检测;筛选出瓜类果斑病菌特异性核酸适体

,为新型检测技术研究奠定基础。建立了种子消毒、种子引

发和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筛选出有关药剂进行种子消毒和种

苗生产,从源头上控制了种传病害;建立了用基质进行葫芦

砧木种子引发的方法,解决了葫芦种子发芽势低的问题;筛

选出病害侵染时稳定的内参基因,为西甜瓜基因表达分析提

供了一致标准。研发集成了西甜瓜嫁接苗健康种苗集约化生

产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系统研究了砧木和接穗种子、育苗基

质、嫁接工具和灌溉方式等对西甜瓜嫁接苗病害发生的影响

,首次利用酵母菌0732-1防治甜瓜细菌性病害,结合种苗集

约化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建立了健康种苗生产的HACCP技术

体系。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有2项获得授权,发

表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5篇。制定国家标准1项(送审中)

,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3项,研发的检测试剂盒已在厦门、

云南和湖南等口岸植物检疫中广泛应用,近3年在全国累计

生产健康嫁接苗4.1075亿株,新增产值1.139亿元,新增利

润2939.55万元,为西甜瓜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取得

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28/ 利用云南野生蕨菜资源生产有机食品(即食蕨菜)
利用云南野生蕨菜资源生产有机食品(即食蕨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技术属于生物食品技术领域,涉及利用云南

野生蕨菜原料为主生产有机食品的有关工艺。通过对传统蕨

菜腌制工艺的改进;梯度回淋技术在有机食品蕨菜生产中的

应用;气泡脱盐技术在有机食品蕨菜生产中的应用;辣椒精

、花椒麻精油在有机即食蕨菜的成功应用;完成蕨菜产品的

包装、微波杀菌技术基础研究;建立科学的质量检验监控方

法,制定即食蕨菜有机食品的企业质量标准。应用前景:根

据目前我公司生产的第一代有机食品蕨菜产品在香港、广东

/728/ 利用云南野生蕨菜资源生产有机食品(即食蕨菜)

、上海、北京、四川、重庆及昆明的沃尔玛、佳乐福等地的

销售势头来看,前景十分广阔,产品供不应求,倍受青睐。

到目前为止共生产70400件,共计352吨,销售70400件,平

均销售13000元/吨。实现销售收入457.6万元,产销率达10

0%,创利税91.5万元。据有关专家预测国内的市场需求量年

可达10000吨以上。出口保鲜蕨菜可达10000吨以上。山里香

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完成年产2000T蕨菜技改工程项目的实施

使云南丰富的天然蕨菜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大幅度提高产品

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户1.5万户,农户增

收380万元,户均增收253.33元,对促进工业食品进步、发

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29/ 杨树新品种—A118
杨树新品种—A11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杨树为弱雌性,分枝角小于30°、树冠

为圆柱形小枝密。该品种在黑龙江省8年生时,可达12cm,冠

幅仅为1.0m,在年均温度3℃的地区可正常生长。该品种杨树

可用于农田防护;城市绿化带;庭院、街道绿化等。

/730/ 盐酸丙哌维林研制与开发
盐酸丙哌维林研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1、详细科学技术内容盐酸丙哌维林攻关内容主要

以合成工艺改进、提高收率、降低成本为攻关点来开展工作

的。工艺流程氧化重排酯化酸化缩合氯化缩合精制收率:7

8%96.46%62.33%58.11%三、操作过程:1、二苯羟乙酸合成

(1)物料配比物料名称规格投料量摩尔比安息香化学纯763g

(折纯)1溴酸钠化学纯290g(折纯)0.5338氢氧化钠化学纯81

6g(折纯)5.67盐酸化学纯1526ml(36~38%)(2)过程:在200

0ml四口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水(763ml),冷至30℃加入安息

/730/ 盐酸丙哌维林研制与开发

香,后加入溴酸钠,加热后升温至85℃,反应5小时,冷却

后,转入1526ml水中,搅拌溶解,用盐酸调pH至2.5,析出

结晶过滤,水洗,干燥得黄色粉末640g,熔点145~150℃,

收率78%。2、二苯羟乙酸甲酯的合成:(1)物料配比物料名

称规格投料量摩尔比二苯羟乙酸145~150℃640g1甲醇无水

960.1g(折纯)10.6884硫酸CR98%112g0.4072(2)过程:于20

00ml四口瓶中,加入二苯羟乙酸、无水甲醇和浓硫酸搅拌加

热回流2小时后降温到40℃转入4000ml冷水中,搅拌至室温

后过滤,水洗,干燥得655g,mp.62~64℃,收率96.46%。

3、二苯羟乙酸-1-甲基-4-哌啶醇的制备(1)物料配比物料名

称规格投料量摩尔比二苯羟乙酸甲酯mp.62~64℃655g11-甲

基-4-哌啶醇上海十六制药厂678g(折纯)2.1778甲醇钠含量

:27%111.7g0.2064甲醇P0.791~0.793(2)过程:于5000ml

四口瓶中,加入甲醇钠,甲醇搅拌5分钟后,加入二苯羟乙

酸甲酯和1-甲基-4-哌啶醇,加热到70℃,保持30分钟后,

减压蒸馏甲醇,蒸干后降到室温,加入3050ml水分散,过滤

,水洗,干燥得粗品548g,mp160~164℃,收率62.33%。4

、盐酸丙哌维林的合成:(1)物料配比物料名称规格投料量

摩尔比二苯羟乙酸-1-甲基-4-哌啶酯mp.160~164℃548g1氯

化亚砜1.635~1.640化学纯374ml3.0529正丙醇20℃0.803~

0.805化学纯2024ml17.82甲苯P20℃0.865~0.869化学纯18

63ml异丙醇化学纯2192ml活性炭化学纯30g(2)过程:于300

0ml四口瓶中加入二苯羟乙酸-1-甲基-4-哌啶酯,甲苯、氯

/730/ 盐酸丙哌维林研制与开发

化亚砜搅拌升温回流7小时,尾气用碱水吸收,减压,蒸出

甲苯,得白色结晶,蒸干后降到室温加入正丙醇,回流8小

时后减压蒸出正丙醇至干固,降温到室温后加入异丙醇219

2ml,升温加活性炭回流脱色30分钟,热过滤,冷却至5℃,

放置8小时,过滤,用5℃异丙醇洗涤,抽干,干燥得粗品3

96g,mp.212~214℃,收率58.19%,甲苯经回收后套用,正

丙醇经回收后套用。5、精制(1)物料配比物料名称规格投料

量重量比粗品1异丙醇化学纯1218ml3.08(V/W)异丙醇化学纯

1142ml2.88(V/W)mp212-214,396g活性炭30g+30g(2)过程:

于2000ml四口瓶中加入粗品,加入异丙醇后升温,到60℃加

入活性炭16g回流30分钟热滤过,滤液冷却至0℃以下,放置

5小时后抽滤,用冷异丙醇洗涤,抽干,得白色结晶后,投

入2000ml四口瓶中,加入活性炭,异丙醇回流30分钟,滤过

,冷却,滤液冷却至0℃以下,放置5小时后抽滤,用冷异丙

醇洗涤,抽干,干燥得成品319.8g,为成品盐酸丙哌维林,

mp212~214℃,精制率80.8%。2、发现、发明及创新点:1

、提高收率、使产品含量提高:我们通过调整反应的工艺条

件,将溴酸钠改为溴酸钾,盐酸改为硫酸,使收率提高,合

成总收率达到30%以上,含量由98.5%提高到100.0%以上;2

、缩短反应时间、降低成本:用市场上出售的Cl^-、N-CH_

3参与反应,代替中间体HO^-、N-CH_3.HCl,这样首先缩短

了反应步骤,降低了成本。其次可以省去中间体的处理过程

/730/ 盐酸丙哌维林研制与开发

,缩短反应时间周期,大大降低了成本。原料成本降到2.2

万元/kg。3、降低杂质总量:合成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是由

于反应中杂质引起的,盐酸丙哌维林原料中的杂质主要为此

杂质的最后一步缩合反应生成。因此在最后一步缩合反应,

考虑改善工艺条件,增大转化率,从而降低中间体在成品中

的残留,使杂质总量降低。由原来的有关物质总量<1.5%降

低到现在杂质总量<1.0%。4、利于环境保护:废甲苯:反

应蒸出的甲苯经水洗,蒸馏回收套用,回收率95%。废正丙

醇:经高效分馏回收套用,回收率80%。废甲、乙醇:经高

效分馏后出售做稀释剂用。废炭末:与煤混合后烧掉。改进

工艺的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Cl、N-CH_3改为市售,降低成

本,缩短反应,从而减少了有机溶剂的回收和排放,利于环

境保护,造福人民。

/731/ 科棉5号
科棉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科棉5号由江苏省科腾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大丰市

棉花原种场以(泗棉3号/海7124)×(湘棉13/辽棉9号

)配组选育而成。2002~2003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

验,2004年进入江苏省生产试验。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生育期136天左右,

属中早熟陆地棉。出苗较好,生长势较强;株高中等,植株

较疏朗;茎秆粗硬有茸毛,叶色深。铃长卵圆形,中等大小

,铃重5.8g左右,吐絮畅,絮色白。衣分39%左右,衣指7.

/731/ 科棉5号

5g,子指10.8g。2、产量表现2002~2003年江苏省区试中,

两年平均分别产子棉、皮棉3418.5kg·hm^2和1360.5k

g·hm^2,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9.9%和减产0.1%。2004年

江苏省生产试验,分别产子、皮棉4065.0kg·hm^2和1

563.0kg·hm^2,比对照苏棉9号增产10.3%和3.0%。3、

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在江苏

省区试中,绒长31.6mm,比强度35.4cN·tex-1,麦克

隆值4.6,纺纱均匀性指数168。江苏彭城集团有限公司对科

棉5号原棉进行试纺后认为,用科棉5号原棉纺制的棉纱条干

好,成纱强度高,可替代新疆R137长绒棉纺40~80支纱,使

纱线生产成本下降30%左右。4、抗病性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

所测定,枯萎病指10.02,耐枯萎病;黄萎病指31.85,耐黄

萎病。5、栽培技术要点5.1、适期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播

期以4月上旬为宜,地膜直播棉以4月中旬为宜。5.2、种植

密度。密度3.0万~3.3万株·hm^2。以“肥地宜稀,瘦

地宜密”为原则。5.3、肥水管理。足施基肥,增施钾肥,

重施花铃肥,打顶后普施盖顶肥。一般产皮棉1500kg·

;hm^2需施纯氮300~375kg、五氧化二磷75~120kg、氧化钾

300~375kg左右。5.4、适时化控。根据生长情况,灵活应

用化控技术,一般在蕾期、花铃期、打顶后使用。5.5、病

虫草害防治。及时中耕除草,并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报,

在适宜防治期及时防治病虫害。

/732/ 东稻12
东稻1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主要特征1、生育期:东稻12属中熟类型水稻

品种,生育期136天,需≥10℃积温2750℃左右。2、种子性状

:谷粒椭圆,颖及颖尖黄色,稀顶芒,千粒重26.7克。3、穗部

与植株:株高102.0厘米,平均穗粒数120.2粒,株型紧凑,剑

叶上举,茎叶绿色,弯曲穗型。二、品种特性抗稻瘟病、耐盐

碱、抗逆性强,耐肥抗倒,两年区试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5

.8%,米质优良,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

生育前期生长快,早生快发;茎秆有弹性,活秆成熟不早衰。

/732/ 东稻12

三、产量水平:一般条件下,每公顷8500公斤左右,在较高水

平栽培条件下,公顷产量可达10000公斤以上。四、栽培要点

:4月上旬播种,5月中旬插秧,秧龄30~35天,插秧密度30&#

215;15-20厘米,每穴3-4棵苗。每公顷纯氮175-190公斤,按

底肥40%、蘖肥30%、补肥20%、穗肥10%的比例分期施用;磷

肥(P2O5)60-80公斤,全做底肥;钾肥(K2O)90-100公斤,

60%做底肥,40%做穗肥。五、适应地区:吉林省四平、吉林

、长春、通化、辽源、延边等中熟稻区种植。

/733/ 南方冬小麦高产育种新模式的遗传学和生理学基础研究
南方冬小麦高产育种新模式的遗传学和生理学基础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通过3年的研究,本项目有如下的新发现:1.证明

中国南方麦区小麦栽培中的“生态穗容量”的存在,证明“

生态穗容量”是一个品种特性,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培育了自

然界不存在的,突破“生态穗容量”的品种类型。2.提出“

协调型”小麦新类型的概念,即通过穗数和穗重的协调,通

过保持大穗的情况下,突破“生态穗容量”,培育超高产的

新品种。3.证明“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在大穗的情况下增加

成穗数的生理基础是分蘖协调,晚生分蘖成穗率高。4.证明

/733/ 南方冬小麦高产育种新模式的遗传学和生理学基础研究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超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增加了生物产量。5

.在育种实践中,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协调型”小麦品种

模式,培育了“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2,17,19,获得

国家新品种保护,其中川农17同时通过国家审定。已推广5

50万亩,推广面积正在迅速扩大。6.“协调型”新品种川农

17创造了成都平原小麦高产历史纪录,达647.5千克/亩。

7.本研究发现抗衰老的小麦新材料,在小麦超高产育种中有

巨大价值。8.在本研究的相关育种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现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新材料,发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Y

r9b和YrCN。本研究为中国南方麦区小麦的超高产育种提供

了理论、方法、材料和实际育种的成功。

/734/ 优质多抗红肉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优质多抗红肉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中试
转让方式: 转让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资源与环境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目前红肉水果以苹果及猕猴桃的研究为主,红肉葡

萄尚未形成稳定品种。酿酒葡萄市场均一化严重,赤霞珠,

美乐等传统品种仍然占据主流市场。现有的红肉品种,德国

培育的“紫夫人”产量小且不稳定,国内培育的“烟73”果

实品质较差,一般作为调色葡萄混酿。缺乏品质优良、抗性

良好的自有红肉品种。

  在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大方向下,针对种业卡脖子问

题。通过“烟73”、“赤霞珠”和本土野生品种“山葡萄”

/734/ 优质多抗红肉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多代杂交,将三者的优良性状有机结合,并克服了“赤霞珠

”抗病、抗旱能力较弱,不耐盐碱的缺陷,“烟73”果实含

糖量低,出汁率较低的问题和“山葡萄”虽然抗性良好,但

酿酒品质低的特点。目前处于优系鉴定阶段,计划2022年度

进行品质登记和示范。

  我们通过进行实践,发现了红抗品种的缺口。通过三

步实验,第一阶段,在生长期对其营养器官进行花色苷含量

测定,筛选出高花色苷种苗。第二阶段,进行抗虫、抗病、

抗寒等抗逆性实验,二次筛选得到优质植株。第三阶段,在

结果期进行果实品质评价,最终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良好植株

。新品种抗寒、抗病,尤其是对灰霉病和白粉病的抗性良好

。品种产量稳定,可控制每亩产量5-6吨左右。果粉厚、果

实糖度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3%~17.4%,含酸量0.56%

。果皮和果肉深紫色,果实和酒液中花青素等抗氧化活性物

质远高于赤霞珠。

  通过设计嫁接苗提高整体植株的抗逆性,选用SA15,

SA17等优质耐复合盐碱砧木,采用硬枝嫁接苗繁育方法,可

以短时间内生产大量优质嫁接苗。进行了详尽的市场调查后

发现嫁接苗售价普遍偏低,计划日后将开展接穗、砧木脱毒

技术的相关研究。

  该品种酿制的干红和甜红葡萄酒表现良好,干红口感

醇厚浓郁,入口圆润饱满,香气优雅纯正。酒体饱满,颜色

清澈深红,单宁含量高,酸度适中,结构丰富。而赤霞珠为

/734/ 优质多抗红肉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主酿干红的干红入口单宁略松散、美乐为主酿则成色较浅。

项目科研力量雄厚,有三篇SCI论文作为技术支持,今年下

半年即可完成品种登记工作。

  近年来,中国葡萄种植面积、葡萄产量稳定增长,国

内葡萄酒需求量持续攀升,葡萄酒进口贸易额逐年递减,急

需产出优质葡萄酒稳定市场。这使得我们的红肉新品种有了

迅速占据市场的机会。我们已和省内各地多家种植户及山东

公司达成合作,品种登记后即可大面积区域试点种植。

  我们将在初创期实施品牌策略,开展试点户种植计划

,提供低价苗木,定期发放种植补助,生长期全程监控辅助

。邀请园艺学院的教授进行定点帮扶,介绍酿酒企业收购。

最大限度的进行品种推广。

  在项目发展期,推出两种营销模式,第一种,推出价

格较高的苗木,后期免费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第二种

,向已经有一定经验的种植户售卖平价苗木,并开展多品种

葡萄的种植课业培训,尽快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获得更高的

经济收益。

  在项目成熟期,大量售卖平价苗木,提高销售额。在

一定资金的积累下,建立大型苗圃,提出一致标准,进行统

一管理,保障苗木质量,进军更高端的市场。进一步对该品

种进行更全面的改进,旨在建立更高品质的酿酒葡萄新品种

,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734/ 优质多抗红肉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最后,我们团队的主旨是“新品种助力种业发展,高

品质幸福人民生活”

/735/ 沙梨棚架栽培技术研究
沙梨棚架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从1996年开始,根据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北方尤其是辽南地区的光、热、降水量等自然气

候特点,开展“沙梨棚架栽培技术研究”,探讨适合于我国

北方地区栽培的梨树棚架栽培技术,该项研究于2002年正式

成立项目课题组,并被列入2002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一

)主要研究内容1.棚架设置2.梨树棚架整形模式3.主要整形

修剪技术4.棚架栽培与普通栽培(二)研究取得的成果1.探

索出四主八侧整形方式根据我国北方地区光照条件,将国外

/735/ 沙梨棚架栽培技术研究

的三主枝式改为四主八侧整形方式,其产量较三主枝式提高

20%以上。减少梨树分枝级次,缩短了养分运输渠道,使养

分就近供应果实,减少养分无谓消耗。延长枝的长度缩短4

5.7cm,花芽分化率增加25.54%。2.提高了果实品质棚架栽

培能有效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其果实内

外受光均匀,养分供应充足,可溶性固形物普遍提高,从而

提高果实总体品质。总体可溶性固形物较对照提高0.5%,尤

其是内膛果实较普通栽培可溶性固形物平均提高1.2%。3.省

工、经济、易管理棚架栽培改变了传统的栽培整形方式,省

工、易学、易懂,一般果农均可操作,将梨树修剪,由神秘

化转化为模式化、大众化,从而可以提高我国梨区梨树管理

档次,整形修剪亩用工量较对照少2.8个。棚架建造成本低

,较国外钢管棚架低三分之一。4.降低风害和鸟害损失实行

棚架栽培,枝条固定在棚架上,果实在架下,不仅降低风害

,还可降低鸟害,可减少两害损失达25.5%以上,确实达到

丰产丰收。5.产量提高,无大小年结果现象棚架栽培,产量

较普通栽培增加391.5kg,花芽分化率增加25.5%。(三)经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项技术简单实用、易学易懂,可迅速得

到推广普及,特别是风害严重的梨产区,采取棚架栽培更具

有经济意义。10年来已在全国累计示范推广30.2万亩,或纯

经济效益达7.83亿元。

/736/ 江山白鹅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
江山白鹅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应用江山丰富的白鹅资源,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

院为技术依托,研究开发白鹅系列产品,通过加工转化产品形

式提高白鹅附加值,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推动江山白鹅产业

化进程,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37/ 葡萄新品种选育
葡萄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葡萄新品种-“凤凰51号”是采用杂交育种的方

法,经多年培育、多点区试和生产试验选育而成的,经专家

评议,认为该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超过国际著名的早熟品

种-莎巴珍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主要特点是:1.在

一般年份,从始花期至果熟期仅需61天,是大连地区最早

上市的葡萄新品种;2.果实紫红色,色泽美、肉质肥厚,

品质优良,具有较浓的玫瑰香味,平均单粒重7.3克,最

大粒重14.3克,座果好,果穗着果紧密,平均穗重30

/737/ 葡萄新品种选育

0-400克,最大穗重1100克;3.抗病性强,对日

烧病、黑症病、白腐病等的抗性均强于其它早熟品种,熟期

不裂果;4.具有增产潜力,平均亩产1300公斤以上,

比莎巴珍珠高233.8%;5.适应性强,目前已在辽宁

、山东、河北等地栽植20余万株,经济效益显著。

/738/ 轻简化栽培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及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轻简化栽培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及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针对内蒙古谷子生产中遇到的难点,开展轻简化栽

培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及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选育国家

级优质米新品种8个,其中抗除草剂谷子品种6个,国家一级优

质米品种6个;搜集整理谷子种质资源600份。制定自治区地

方标准3项,集成谷子机械化穴播全覆膜膜下滴灌简化栽培技

术1项;发表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

范区累计面积5325亩,推广面积4.2万亩,实现亩新增纯收益

323.8元,新增纯经济收益1360万元;累计培训农民1323人才

/738/ 轻简化栽培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及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通过项目实施,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有效的选育轻简化栽

培优质谷子、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结合先进的农业机械技

术,大幅度提高谷子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特别是谷子精量播

种技术、免间苗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

/739/ 桂香18号茶树良种配套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桂香18号茶树良种配套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桂香18号茶树良种配套栽培

集成技术研究”是桂林市科学技术局下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建设与示范项目课题,任务书编号为2016012101,起止

年限为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课题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桂林漓江茶厂有限公司承担。二、技术

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对桂香18号配套栽培技术进行集成试验

应用,从品种种植、茶树嫁接、养分管理、树体管理等方面

开展了相关研究,将茶园管理的先进技术集成研究应用于该

/739/ 桂香18号茶树良种配套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品种的种植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掌握其配套栽培技

术手段,进而更好地发挥品种特性,为今后推广广西自主茶树

品种,促进本地茶产业特色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三、技术的

创造性与先进性通过对种植栽培过程中的施肥、修剪、嫁接

、采摘、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相应的试验,集成

应用有关技术手段,为提高新品种的种植效果,运用优质原料

开发出相应产品,进而推广地方特色茶树品种奠定基础。四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桂香18号是广西自主

选育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但对其品种的种植栽培特性、高效

种植管理研究还相对较少,国内目前有其它茶树良种的配套

高效种植方法研究,但针对桂香18号茶树良种的栽培技术配

套研究还相对较少,将国内最新的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于该品

种的种植,开发基于该品种特色的茶叶新产品,具有一定的价

值。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对桂香18号配套栽培技

术进行了试验研究,从品种种植、茶树嫁接、水肥管理、修

剪采摘等开展了试验研究,制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1项,发表

科技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项目主要依托桂林茶科所技

术咨询服务部和桂林市漓江茶厂有限公司用桂香18号茶树品

种开发试制富硒红茶、桂花茶、白茶等茶叶产品3个,桂香红

茶和桂香白茶送样参加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全国优质茶品质

评价,桂香红茶在全国专家组审评排名第15名,桂香白茶在全

国排名第5名;通过项目实施,有力宣传了广西自选品种,对改

善广西茶园种植品种结构,提高品种竞争力,增加本地茶产业

/739/ 桂香18号茶树良种配套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质量和效益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尽管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该品种幼龄茶

园生长能力较弱,因此管护的难度较大,影响了品种种植和推

广效果,需要运用嫁接、高效施肥等手段提高茶园管理水平

。(2)新品种的推广收资金、政策、产品市场等多种因素

影响,一个茶树新品种的持续推广需要漫长时间被社会接受

,受外省品种的挤压和广西茶叶生产结构的影响,桂香18号品

种的优势未充分显现,推广效果相对不理想,因此需要不断的

进行宣传、推介等工作。项目组将进一步开展研究,在不同

茶类的试制性,产品的中试开发,集成最新的栽培技术等方面

开展工作,推动广西和桂林市特色茶产业发展。六、历年获

奖情况项目形成的富硒红茶、桂花茶、白茶等参加名特优农

产品交易会多次获奖,有力宣传了广西自选品种和相关技术

成果,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40/ 水稻铁粳6号
水稻铁粳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铁粳6号(原代号:铁8880)是铁岭市农科院近年

选育成的优质、稳产、抗逆性强的水稻中早熟新品种。一、

特征特性铁粳6号品种属于矮杆,直立穗型品种;平均株高

85—90cm,每穗成粒数110~120粒,分蘖率较强,千粒重2

6.5克,活杆成熟。在铁岭生育期145~148天,需活动积温

2900~3000℃。二、主要优点1、米质优:经农业部米质监

测中心化验分析结果,整精米率等八项主要指标达优质一级

米标准,垩白率一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2、产量情况

/740/ 水稻铁粳6号

:一般亩产(666.7m2)550~600公斤,最高可达650公斤以

上。3、抗逆性强:该品种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纹枯

病、抗倒伏性强,活杆成熟不早衰。三、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重视培育壮秧:采用旱育秧,稀播种,每平方米3—4两

籽,早炼苗,炼好苗。2、适时移栽:铁岭地区应在5月25日

前栽完秧,辽宁中部及辽西井灌区应适当错后移栽期。行距

9寸,穴距4—5寸,每穴栽4苗左右。3、合理施肥:亩总施

肥量按当地中上等施肥水平,平原区以标氮硫铵计算60公斤

,东部山区,北部平原区应适当减少标氮量。氮、磷、钾配

合使用。4、灌溉:生育期间不要大水深灌,除施杀草药期

间保持一定深度水层外,其它时期应采取浅、湿、干交替灌

溉为宜,收获前不宜撤水过早,防止早衰。5、防虫:该品

种茎杆粗壮,叶色深绿,易遭二化螟虫害,应在生育中前期

喷施内吸剂杀虫剂防虫。四、适应区域省内可在沈阳、铁岭

、抚顺及锦州西北地区种植,省外可在吉林南部、河北承德

、宁夏、陕西北部、内蒙等地种植。五、应用情况铁粳6号

审定后,2003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截止2004年,在适应

地区种植面积近10万亩,按平均亩产550公斤比当地同熟期

主栽品种亩增产50公斤计算,可获社会经济效益(不同年份

稻谷价格不同)800.5万元。

/741/ 浙江省主要芥菜种质资源搜集分析及耐盐种质筛选
浙江省主要芥菜种质资源搜集分析及耐盐种质筛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搜集了芥菜种质资源34份,其中叶用芥菜18份,包括

雪里蕻9份和包心芥9份;茎用芥菜8份,包括榨菜4份、儿菜2

份和棒菜2份;根用芥菜(大头芥)8份。对搜集的种质资源

进行形态学描述,并建立了芥菜品种形态学mysql数据库数据

库;开展了发芽期耐盐胁迫梯度试验及相关研究,探索建立了

芥菜发芽期耐盐胁迫抗性鉴定方法,筛选出高度耐盐品种7份

。发表论文3篇。

/742/ 果用短梗五加栽培及产业化
果用短梗五加栽培及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短梗五加为五加科灌木植物,具有较高的药食两用

价值。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辽东、吉东等山区,已列为濒危

物种。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珍稀野生资源,丹东五加高新

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自选项目,在有益探索的基础上,于

2003年起正式开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①在国内外率

先大面积栽培并优化制订出《短梗五加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规程》,为规模化人工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适宜的栽植密度和合理修剪,二是防治病虫害,同

/742/ 果用短梗五加栽培及产业化

时要求科学施肥等项技术相配套,从而解决了在野生条件下

结果率低等难题,初果期亩产为500公斤左右,盛果期达10

00公斤以上,可为果实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②系统完整

的进行了短梗五加果营养成分、生物活性物质测定及毒理学

、卫生学检验,结果表明,是食品和药品的极好原料。经农

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化验分析,粗蛋

白含量为13.99%,总糖21.5%,并富含硒、镁、铁等多种营

养元素。据辽宁中医药大学测试,短梗五加干果总黄酮含量

为5.8%,总皂甙含量为0.13%。据辽宁省疾病防控中心对短

梗五加全株进行大小鼠经口急性毒性、三项遗传毒性、大鼠

9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属于无毒物质,食用卫生安全,2

008年5月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③在国内率先研

制出并批量生产五加果茶、五加果汁饮料、五加酒等三大类

深加工产品,制定出生产工艺,注册了“森参”牌商标,获

得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④该项技术已成

功用于指导生产,至2007年果用短梗五加栽植规模已达1.1

万亩,其果实深加工产品不仅成功地进入国内市场,也深受

国外消费者青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该项技术成果应用前景广阔。一是短梗五加可栽植的

地域广。二是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民致富。三

是可带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可推进医疗保健产业的发

展。

/743/ 玉米新品种甘玉759选育与示范
玉米新品种甘玉759选育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甘玉759是甘肃五谷种业股份

有限公司自选课题以自育系WG4597作母本,以自育系WG606作

父本,组配而成的普通玉米杂交种。母本WG4597来源为WG63

00与PH6WC组材,经多年多代北方选择,海南加代选育而成。

(WG6300为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审定品种五谷1

790母本)。父本WG606是以PH4CV×WG5603为基础材料

(WG5603来源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群体选系CML213与M

o17杂交选系,WG5603为五谷704父本于2012年西北国审),进

/743/ 玉米新品种甘玉759选育与示范

行自交多代选育而成)。2013年于海南组配。2014年多点鉴

定比对照增产显著,抗性突出。2015-2016年在西北比对照增

产显著,对环境反应迟钝,抗性突出,定名五谷759。2020年4

月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向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提

交品种更名申请,将五谷759更名为甘玉759。2016-2017年参

加全国西北春玉米品比试验产量稳定,丰产性好,综合抗性优

,2018-2019年同时参加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联合体区域

试验和西北春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产量稳定,丰产性好,综

合抗性优。2020年11月26日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员会第六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国审玉20

200224。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综合运用常规育种和单

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育种(SSR)相接合的育种技术,通过高

压力选择和异地种植抗性鉴定,对自育的自交系进行形态改

良和优良基因的聚合,从中选育出株型好、配合力高、丰产

性好、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对优良自交系进行广泛的测

配,通过南繁北育,不同条件下多点鉴定,选择强优势组合,再

通过多年、多点的综合鉴定和参加区域试验,从株型优化、

农艺性状优良、稳产性好、丰产性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

等方面选育出优良的玉米杂交种。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出

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郑单958早熟0.5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

287厘米,穗位高115厘米,果穗筒形,穗长19.4厘米,穗行数1

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百粒重36.4克。接种

/743/ 玉米新品种甘玉759选育与示范

鉴定,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感灰斑病,中抗茎腐病,中抗

穗腐病,籽粒容重742克/升,粗蛋白含量9.7%,粗脂肪含量4.

35%,粗淀粉含量75.52%,赖氨酸含量0.29%;西北春玉米组出

苗至成熟136天,比对照先玉335晚熟0.5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浅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305厘米,穗位高135厘米,果穗筒形,穗长18.7厘米,穗

行数14-18行,穗轴红,籽粒黄色、半马齿,百粒重37.05克。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丰产性、稳产性好。201

8-2019年参加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两年

平均亩产761.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61%。2019年生产

试验,平均亩产772.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16%;2018-

2019年参加西北春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0

40.2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3.2%。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

亩产1043.2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5.7%。(2)综合抗性

好。接种鉴定,高感大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中抗

穗腐病。(3)品质好。籽粒容重769克/升,粗蛋白含量9.2

1%,粗脂肪含量4.61%,粗淀粉含量74.45%,赖氨酸含量0.29%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甘玉759历经多年

多区域多级试验,表现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结实性好,适应性

强,综合抗性强,完成了所有的育种程序,该品种符合国家玉

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区

的吉林省四平市、松原市、长春市的大部分地区,辽源市、

/743/ 玉米新品种甘玉759选育与示范

白城市、吉林市部分地区、通化市南部,辽宁省除东部山区

和大连市、东港市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

市大部分地区,山西省忻州市、晋中市、太原市、阳泉市、

长治市、晋城市、吕梁市平川区和南部山区,河北省张家口

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北部、沧

州市北部春播区,北京市春播区,天津市春播区;内蒙古巴彦

淖尔市大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市大部分地区,陕西省榆林地

区、延安地区,宁夏引扬黄灌区,甘肃省陇南市、天水市、庆

阳市、平凉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海拔1800米以下地

区及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大部分地区,新疆昌吉州阜康

市以西至博乐市以东地区、北疆沿天山地区、伊犁州直西部

平原地区种植。经农业部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

测非转基因品种,在适宜种植区按照推荐栽培方法种植甘玉

759是安全的。

/744/ 高糖甘蔗新品种(系)鉴选与应用
高糖甘蔗新品种(系)鉴选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成果是2001~2006年立项的3

个省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研究结果,针对贵州甘蔗高糖品种少

而立项。通过引种鉴选产量和蔗糖分比F134高20%和1.5个百

分点以上高糖品种,创新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体系应用。2

.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通过分析选引46个甘蔗新品种(系)

,鉴选出17个高糖品种,品比和区试新植和宿根蔗平均亩产

8620kg,蔗糖分16.04%,比F134增加66.2%和2.53个百分点

;示范应用平均亩产6890kg、蔗糖分15.85%、比F134增长4

/744/ 高糖甘蔗新品种(系)鉴选与应用

2.7%和2.58个百分点;取得新台糖22号、粤糖00/236、桂糖

96/211等5个高糖品种坝地亩产11115kg,产糖量1606kg的双

高典范;桂糖96/154氮肥用量少、粤糖00/236用种量低、宽

厢宽带蔗—粮—菜综合增效明显,组装形成集成配套栽培技

术体系;采用加强引种鉴选,搞好培训宣传,试验示范应用

一体,多项目综合集成、多渠道筹措资金,组装集成配套技

术体系应用推广。3.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试验鉴选出17个

高糖品种,综合性状优于F134,研究组装形成集成配套栽培

技术体系,创新和丰富了我省高糖品种资源及栽培技术;取

得5个高糖品种高产典范;培训人员0.88万人次,在相关学

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经查新国内未见同类研究报道,成果

总体达省内领先水平。4.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成果的核心技术为品种和组装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经

应用推广成熟度高,可在蔗区应用,具有保持水土、改善生

态、节本增效的作用,安全性高。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该

成果从2003~2009年已应用12.35万亩,加权平均亩产6890

kg,新增甘蔗总产量85.1万t,总产值6.234亿元,实现利润

2.580亿元,其中蔗农增收1.1560亿元,惠及蔗农5.78万人

。目前正在全省蔗区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资金和劳动力缺

乏是主要问题。6.历年获奖情况:无。

/745/ 石刁柏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
石刁柏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试验设计设置基本合理,试验研究建立在对

引进石刁柏品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掌握和了解的基础

上,在抗性、商品品质、产量表现三个主要方面建立了石刁

柏筛选评价体系,通过不同立地条件、栽植时间、栽植密度

及田间管理等措施对高寒地区石刁柏的丰产栽培做了较为系

统全面的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具有较好科学技术水平。1、研

究内容(1)本项目2018年于山东菏泽引进石刁柏品种6个,

国内品种4个,分别为“2000-3F1”、“盛丰F1”、“冠军”

/745/ 石刁柏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

、“紫罗兰”,国外品种“阿兰特”、“绿龙”2个。(2)

2018年4月,在同一立地、管理条件下对各品种石刁柏进行播

种育苗及定植,经过一年的观测调查,通过生育指数,初步预

估第二年产量较高品种为“2000-3F1”、“盛丰F1”。(3

)2018-2020年进行连续三年的观测调查,通过抗性、品质、

产量三个方面性状表现建立石刁柏筛选评价体系,根据数据

调查结果分析和筛选评价综合评分对引进6个石刁柏品种进

行优良品种筛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紫罗兰”、“200

0-3F1”、“盛丰F1”三个品种在商品笋品质方面表现较好

;“2000-3F1”、“盛丰F1”在产量上表现较好;6个品种在

抗性方面表现均较好。筛选评价体系评分情况:“2000-3F

1”得分75.6、“盛丰F1”得分74.6、“紫罗兰”得分66.8

排在前三位。综合分析,筛选出“2000-3F1”、“盛丰F1”

、“紫罗兰”三个石刁柏品种在小兴安岭地区表现良好。(

4)2018-2020年,针对“2000-3F1”,通过不同立地条件(露

地、冷棚)、不同栽植密度(0.15×1.3m、0.2×

1.3m、0.25×1.3m)、不同栽植时间及田间管理措施(

不同施肥处理、不同修剪处理、不同采收处理)等研究石刁

柏的丰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栽植密度、

栽植时间、田间管理措施对芦笋产量影响很大。在小兴安岭

地区,实现芦笋早期丰产的最佳栽植密度为0.15×1.3m

;保护地栽植有利于芦笋丰产;提早栽植时间有利于芦笋丰产

;“颗粒有机肥+叶面肥”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促进芦笋丰产,

/745/ 石刁柏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

较常规NPK复合肥处理亩产增加17%;“去雌花处理”有助于

芦笋丰产,雌株单株产量提高18%;2年笋田留母茎9条的采收

方式和3年笋田留母茎2条的采收方式有助于芦笋丰产,分别

较对照处理提高15%和11%。2.技术创新点(1)高寒地区引

进“盛丰F1”、“紫罗兰”、“2000-3F1”等6个石刁柏品

种。(2)建立石刁柏优良品种筛选评价体系。(3)采用“

秸秆颗粒有机肥+叶面肥”施肥方式,有效提高芦笋产量。(

4)采用“去除雌花”修剪方式,有效提高芦笋产量。

/746/ 兔主要传染病防控技术的研究
兔主要传染病防控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兽用药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疫病仍然是困扰广西养兔业发

展的主要因素,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巴氏杆菌病和兔魏氏梭

菌病等疾病给我区的养兔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项目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桂渔牧财[2008]48号和

桂渔牧财[2009]88号文件下达的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分

别为:桂渔牧科[08]283-22、桂渔牧科[09]254-20,研究起

止时间: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分别于2008年、2009年下

拔经费10万元和8万元,合计18万元。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746/ 兔主要传染病防控技术的研究

标2.1通过对广西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巴氏杆菌、魏氏梭菌

病等兔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实地考察等方法,

掌握了广西流行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巴氏杆菌病、兔魏氏梭

菌病等兔病的流行病学情况。2.2构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兔魏氏梭菌、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兔巴氏杆菌病二重PCR

检测快速诊断技术平台。与常用的检测方法进行对比,本研

究建立的检测方法更快速、简便、灵敏。2.3运用分子生物

学手段,对临床分离的广西兔病毒性出血症毒株进行基因克

隆、测序,分析广西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基因遗传变异。

2.4对临床诊治的广西兔病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

析,对分离的广西流行14株兔巴氏杆菌进血清型鉴定,为临床

筛选有效的防治药物提供依据。2.5本项目共发表各类文章

6篇,其中已公开发表期刊论文4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硕

士论文1篇,本科生毕业论文1篇。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本项目研制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兔巴氏杆菌二重PCR和兔

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兔魏氏梭菌二重PCR快速检测诊断方法具

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省时的优点,便于实际

生产应用。二重PCR检测方法不仅可以快速诊断其中的一种

疫病,而且可以同时对其中的两种疫病作出诊断。4、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对广西兔主要传染病流

行病学及其规律进行探索研究,建立快速诊断方法,筛选最佳

的免疫方法及敏感的药物治疗方案,使兔主要传染病死亡率

下降。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项目研究成果若能在全

/746/ 兔主要传染病防控技术的研究

区推广实施,就能减少兔子死亡,保障兔子的健康生长,降低

饲养成本,增加投资回报,增加广大兔农收入,养兔业的快速

发展,还能够带动饲料加工业、兽药销售业、运输业、机械

制造业及兔肉食品加工皮毛制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747/ 天麻仿野生林间栽培技术推广示范
天麻仿野生林间栽培技术推广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推广的技术路线1、选用筛选出的适合天麻优

质高产的蜜环菌培养蜜环菌材。2、利用制定的标准进行天

麻仿野生林间栽培示范,通过无性栽培进行天麻仿野生林间

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林间栽培天麻产量及质量。3、做好技术

培训和指导,通过天麻仿野生林间栽培示范大面积推广。(

二)建设地点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泉水洞林场23林班18、2

0、27小班内(二类小班)(三)建设内容1、蜜环菌菌材的

制备选择直径5~12厘米的柞树等阔叶硬杂木,锯成30~50厘

/747/ 天麻仿野生林间栽培技术推广示范

米长的木段,在对应方向每隔3-5厘米砍深2~3厘米(深度砍

到见木质部)的鱼鳞口两排,砍鱼鳞口时不要用力过大,斜度

为25度以内。选择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土层深厚,腐殖土多,

透水性好的沙壤地建池。整平池底,浇透水,把截好的木棒平

整放到池中,在鱼鳞口处放蜜环菌菌种,每处放1~2块,上面

覆盖5~6厘米厚沙壤土。蜜环菌菌材可以在屋内可以在大棚

培养也可以在林地就地培养。因蜜环菌较好水,所以应每天

浇水,以保持菌床湿润,在20~25℃温度条件下,一般60天左

右即可培养好菌材。2、白麻播种(1)播种时间:因是林间

栽培,林内温度较低,当地平均气温达到零上15度以上即可进

行白麻播种。(2)林地选择。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

腐殖土或砂壤土,森林郁闭度0.3~0.5下,坡度小于25℃的林

地。如果选择海拔较高、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林地则选择

向阳坡,如果选择800米以下的低海拔林地,因夏季气温干燥

,对天麻生长不利,则应选择半阴半阳或者阴坡栽培。(3)

白麻选择。天麻仿野生林间栽培因为在林下栽培,相对大地

气温要低,所以一般不利用米麻,而是选择选择利用有性繁殖

生产的个体发育完好、无损伤、无病虫害、重量在10~30克

的白麻为宜。(4)播种。整平选好的林地,两边挖排水沟,

就平地散放备好的湿树叶约2厘米厚。摆放菌材(菌材一定

选择没有杂菌的优质菌材)两菌材之间间距5厘米,中间放木

棒,木棒同菌材一样也砍鱼鳞口。鱼鳞口处放蜜环菌枝条,再

把选好的白麻紧挨菌材放置,最后再覆盖厚6~8厘米的沙壤

/747/ 天麻仿野生林间栽培技术推广示范

土或者腐殖土,加盖树叶和树枝。3、管理(1)温度:蜜环

菌在6-30度均能生长,但最适温度为25度,天麻块茎在14度开

始生长,22-25度生长最快。要用温度计检测林内温度,温度

不适宜时采取必要措施降温或保温。(2)湿度:保持土壤

湿度60%左右,注意防旱排涝,长期保持湿润而不积水,冬季

要注意防寒。(四)建设规模该项目计划实施2年(2017年

-2018年)完成,建立天麻仿野生林间栽培示范基地4公顷,林

下有效栽培天麻面积4000m2。(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1、生态效益该项目是绿色生态项目,项目实施以后

,通过天麻仿野生栽培基地建设,可以带动和促进延边州天麻

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天麻产业化栽培生产形成以后,将大规

模地繁育、栽培,可生产出大量的优质天麻产品满足市场需

要,从而间接地控制野生天麻这一珍贵药用菌资源的过量采

挖消耗,保护和发展好这一珍贵的中药材资源,维护生物多样

性,保护生态环境。2、经济效益项目有效栽培面积为4000m

2,采收时,每平方米可产天麻鲜品3-5公斤,按照每公斤售价

80元计算,可产天麻16000公斤,创产值128万元,利润28万元

。3、社会效益该项目涉及面广、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劳动

用工,不仅能够大量安置项目区及周边地区下岗职工和社会

闲置劳力,而且可使项目区及周边广大地区群众以项目为依

托,开展多种经营生产,实现脱贫致富,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

发展,对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748/ 新型γ辐照装置与辐射灭菌工艺
新型γ辐照装置与辐射灭菌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技术详情

  核技术应用是国际亲睐的领域,目前我国正在运行

的工业γ辐照装置有150多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经

济的发展,辐射加工需求旺盛,各地建设辐照装置的势头有

增无减。全世界的大型工业化γ辐照装置有213座左右。近年

来,由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大力推广,γ辐照装置在发展中

国家的发展也很快,一些国家也有想从中国进口工业γ辐照

装置的意向。我国在γ辐照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

等方面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并且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但与国

/748/ 新型γ辐照装置与辐射灭菌工艺

际先进水平相比,辐照产品的输送方式和管理水平还存在一

些问题,研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能满足国际需要的新型

γ辐照装置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瞄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γ辐

照装置,结合中国的实际,按照用户的要求,实现了技术创

新,在主要性能上达到以下指标。(1)研制出5.55×

10^16Bq(150万居里)~1.85×10^17Bq(500万居里)的γ

辐照装置。采用积放式悬挂输送机械和气缸传输相结合的自

动输送系统,实现密集排列辐照并能可靠地实现产品的自动

换面,采用堆码机和地面输送机实现装卸料的自动换层,装

置的能量利用率高、均匀性好,在辐照产品密度为0.2g/cm

^3的条件下,剂量不均匀度<1.35,钴源有效能量利用率达

到34.6%,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能全自动进行6路、外

4路内2路混合交叉运行的方式;(3)所有逻辑控制功能由

PLC编程器完成,在控制室由上位机对生产流程进行实时监

控。设计条码识别器记录产品进出辐照室的时间,并设有手

持条码管理系统可实现对产品的全程跟踪;还设有工业电视

监视器对辐照室、操作间和仓库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4

)采用液压驱动的门架结构的源架,能直接装裸源棒,装换

源操作灵活方便、安全可靠、射线利用率高。(5)辐照装

置的辐射防护设施齐全,还设有工业电视监控系统,辐射防

护已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上述创新成果已申请3项发明及

3项实用新型专利。辐照装置已在5家辐射加工单位成功运行

,另有8座装置在建设中,运行的装置已受到了美国FDA、德

/748/ 新型γ辐照装置与辐射灭菌工艺

国TUVps、跨国公司如Cardinal、Medline、强生、欧加农(

荷兰)、Isotron(英)和Multigate(澳)等的一致赞同。我国

医疗保健产品的辐射灭菌于1996年已出台了相应的国家标准

,但各辐射加工单位实施的辐射灭菌工艺尚缺乏科学性和系

统性,离国际标准还有距离,我国的辐射加工企业大都未被

欧美等发达国家认同。为此按照ISO-11137:1995、EN-552:

1994、ISO-13485:2003的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辐射灭菌工

艺十分重要,它是使我国的辐射加工业融入欧美等发达国家

行列的重要条件。系统的辐射灭菌工艺,主要包含辐照装置

的安装鉴定、辐照产品的加工确定、完善的剂量检测系统、

辐射灭菌的日常加工控制、网络管理和防伪标识等,我们已

建立的上述工艺经美国FDA和德国TUVps审核,均认为符合国

际标准的要求,辐射灭菌工艺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

水平。上述辐照装置和辐射灭菌工艺在国内均有重要的推广

价值,且已受到国际上有关国家的关注,可望实现技术输出

,也可望实现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749/ 物联网环境下的流域取水远程实时监测管理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的流域取水远程实时监测管理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研究成果是在物联网环境下,综合应用传感器网络

、北斗通讯、数据仓库、多级网络通讯、WebGIS等多项技术

,建立软硬件一体化的流域取水远程监测和管理系统。系统

主要包括监测站点、信息远程传输和监测中心管理软件三大

部分。监测站点具有适用范围广和无人值守的特点,自主研

发的RTU基本满足通用流量计的取水数据数字信号的接入,供

电模块兼容市电供电和太阳能供电。通讯模块具有兼容性强

和传输稳定的特点,能够适应GPRS、联通、电信、北斗通讯

/749/ 物联网环境下的流域取水远程实时监测管理研究

等多种通讯网络,能够满足复杂条件下的数据远程传输。监

测中心平台软件基于WebGIS技术,实现取水户管理数据和取

水监测数据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空间表达,能够紧密结合水

资源管理工作,满足水资源管理业务要求。

/750/ 低粘度魔芋粉生产关健技术集成
低粘度魔芋粉生产关健技术集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任务来自2013年度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计划,

项目编号2013GB2D10039。主要应用于魔芋粉生产加工领域

。使用经过检验符合标准的魔芋粉及辅料,根据所需成品魔

芋粉黏度,严格按工艺,先经氧化或酶可控降解,再经食用酒

精纯化后脱水、酒精回收、干燥、粉碎、过筛、均质、包装

而成。得到粘度范围在300mpa.s至5000mpa.s的纯化魔芋粉

。产品二氧化硫含量小于100ppm,颜色洁白,产品质量稳定。

以各种不同种类魔芋粉为原料,通过调整反应时间、温度、

/750/ 低粘度魔芋粉生产关健技术集成

pH值、氧化剂用量等参数,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在弱碱性环

境中降解魔芋粉,得到一种黏度低、溶解性能好、但仍保持

其凝胶特性的魔芋粉,该技术应用于生产目前在国内属于首

创,并取得了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13103965149。现在

全国有魔芋生产企业500多家,多数企业主要从事传统的魔芋

精粉加工,少数企业从事魔芋胶体加工,但总体来说魔芋胶生

产企业的加工技术水平均停滞在传统的加工概念上,所生产

的纯化魔芋粉粘度维持在固有的20000mpa.s至40000mpa.s之

间。普通魔芋纯化粉因粘度太大,严重影响在饮料等产品中

的添加量,由此达不到应有的添加量而起不到相应的应用效

果及保健作用;此外,高粘度的纯化魔芋粉在溶胀过程中易抱

团结块,口感差,应用范围有限。目前,国内外对于低粘度魔

芋粉的研究都处于理论实验阶段,除我公司外暂无实际有效

投入生产的案例,况且,该项目所述工艺技术方案成熟,产品

质量稳定,达到相关技术指标要求。随着魔芋粉应用领域越

来越广,魔芋粉在各种食品中得到普及应用,市场对魔芋粉的

种类需求也越来越多,单一的魔芋粉种类已无法满足应用需

求。普通魔芋纯化粉因粘度太大,严重影响在饮料等产品中

的添加量,由此达不到应有的添加量而起不到相应的应用效

果及保健作用;此外,高粘度的纯化魔芋粉在溶胀过程中易抱

团结块,口感差,应用范围有限。目前,国内外对于低粘度魔

芋粉的研究都处于理论实验阶段,除我公司外暂无实际有效

投入生产的案例,况且该项目所述技术方案工艺成熟,产品质

/750/ 低粘度魔芋粉生产关健技术集成

量稳定,达到相关技术指标要求。产品推出后,授权诸多相关

应用领域的权威机构做分析检测与应用测试,分别在饮料、

果冻、乳制品中取得了很好的测试效果。无。

/751/ 汉中玉米马铃薯一体化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及应用
汉中玉米马铃薯一体化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汉中玉米马铃薯一体化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及应用

》项目是2008年汉中市农技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代

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县区农技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

实施的农业科技项目,2011年,汉中市农业局又以汉农发[20

11]166号文件下达了项目任务。项目单位通过成立领导小组

与技术小组、建立多层次示范样板、完善和丰富技术体系、

培训和指导、创新农技推广方法等方法,先后从高产模式带

型、主推马铃薯玉米品种、合理密度、马铃薯晚疫病防控、

/751/ 汉中玉米马铃薯一体化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及应用

马铃薯玉米合理播期、最佳施肥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解

决了马铃薯玉米一体化高效栽培各技术环节一系列技术问题

,形成了汉中不同区域玉米马铃薯一体化栽培模式的配套高

效栽培技术体系,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玉米的综合水平。

/752/ 芳樟醇型樟树快速繁殖技术试验示范
芳樟醇型樟树快速繁殖技术试验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完善了芳樟醇型樟树组培苗幼态枝扦插繁殖

技术和组织培育技术及规模化生产配套技术,选择不同地点

,开展芳樟醇型樟树优良无性系种苗适应性栽培,探索苗木

适应栽培技术和参数。执行期内繁育无性系苗木65万株,组

培苗幼态枝生根率达88%,芽增殖倍数4倍,苗木生根率94%

,实现销售收入151万元,营造试验示范林450亩,生产优质

苗木产品直接用于广西等亚热带地区经济林营造,带动和辐

射造林1050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752/ 芳樟醇型樟树快速繁殖技术试验示范

益,市场前景广阔。

/753/ 酒红链霉菌防治朱砂叶螨及蔬菜病害的应用研究
酒红链霉菌防治朱砂叶螨及蔬菜病害的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随着食品安全制度的逐步建立,绿色农产品被广大

消费者认可已成为趋势,农药残留量高的食品必将被市场淘

汰,生物农药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逐步取代化学农药进行病

虫害防治必不可少的措施。本项目筛选出的生防菌株St24属

于植物内生放线菌,具有与环境兼容性好,能在植株体内定殖

等优势,已成为重要的生防菌资源。本项目属于农药学与微

生物学结合的植物保护学研究领域。项目组首次从番茄植株

体内分离筛选出具有杀虫抗菌作用的植物内生放线菌St24,

/753/ 酒红链霉菌防治朱砂叶螨及蔬菜病害的应用研究

并通过传统分类和分子分类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该菌株为酒

红链霉菌(Streptomycesvinaceus),为植物功能内生菌资

源库增加了新菌株;通过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筛选出了适合

该菌发酵的条件,可最大程度地使菌株产生杀虫抗菌物质;通

过气质联用等波谱分析和化学合成的方法,证明St24的抑菌

活性成份与棕榈酸甲酯结构式相似,分子式为C17H34O2,为生

防菌剂的化学合成,生产新型杀菌剂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初

步制成了高活性、稳定性强的发酵液生防制剂,用于室内外

多种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均取得良好效果,为下步开发生防菌

剂奠定了基础。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2篇,完成博士与硕士学

位论文5篇,引进2名博士研究生,对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加了

技术保障。本项目筛选出的St24菌株是具有抑菌、杀虫及促

生等多功能的生防菌株。该菌株代谢产物经发酵制成的制剂

,于2008-2012年,在我省太原、临汾,晋中、运城、长治与阳

泉的多个县、乡镇的336亩蔬菜田中进行了防治植物病虫害

的药效试验与示范,对严重为害蔬菜生产的灰霉,叶霉、早疫

、菌核等病害及小菜蛾,红蜘蛛等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效,增收

节支总额达10.803万元。因该项技术是使用无污染的生防制

剂进行蔬菜上重要病虫害的防治,推广应用后不仅可增加一

种防治该类病害的有效措施,提高防治效果,而且还可大幅度

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提高蔬菜作物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

益,为绿色蔬菜生产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754/ 甜豌豆新品种--须菜1号
甜豌豆新品种--须菜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甜豌豆新品种--须菜1号”是河北科

技师范学院利用脆皮蜜为母本,宝峰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须菜1号属半无叶型,株型收敛,露地栽培株高75

cm左右;根系发达;有效分枝2个左右,主茎节数18个左右;托

叶正常,小叶突变成卷须,托叶颜色深绿,白花;成熟时荚果微

黄,单株荚数7个左右,荚皮嫩厚,荚果圆柱形;双荚率80%以上

;单荚粒数5个左右,皱粒,籽粒柱型、黄皮、黄子叶,千粒重

220g左右。中熟,春播生育期101天;抗倒伏性强,抗旱性良好

/754/ 甜豌豆新品种--须菜1号

,成熟时不裂荚,抗猝倒病、根腐病、白粉病。籽粒品质:粗

蛋白30.7%,粗脂肪1.54%,嫩荚含糖量达10.8%,无豆腥味,甘

甜可口,品质优良。大田生产一般亩产鲜荚1200kg左右,高产

可达1500公斤/亩,产量高于对照(奇珍76)20%以上。栽培

技术要点须菜1号在冀东地区露地栽培3月5日左右播种,亩密

度6万基本苗左右,4~5片真叶时追提苗肥,开花期要追肥浇

水,鼓粒期要注意浇水,注意防治潜叶蝇。温室栽培9月初播

种,鲜荚、嫩茎、嫩卷须可在春节前上市。示范推广:河北

科技师范学院豌豆课题组采用全国性多点试验的措施,在四

川、山东、内蒙、河北等地进行多点试验示范,适应性广泛

,受到农民的欢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促进了我国菜

豌豆产业化的发展。同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55/ 优质珍贵用材树种楸树新品种推广
优质珍贵用材树种楸树新品种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编号:0910XCNE076)(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应用领域:

农业技术领域生物种业和先进种植养殖范畴。技术原理:以

选育的10个楸树优良无性系为材料,通过嫁接和组培繁育苗

木,选择不同生态类型进行造林示范推广,并通过项目培训示

范推广区的技术人员和农民,以推动我省珍贵用材树种楸树

的发展。采用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

性能指标1.繁殖楸树新品种苗木75581株。2.营造试验/示范

/755/ 优质珍贵用材树种楸树新品种推广

林408.43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5%。3.制定了甘肃省《灰楸、

楸树嫁接技术标准》和《楸树组培苗培育技术规程》两个地

方标准。4.建立了楸树新品种繁殖基地10亩。5.举办楸树嫁

接繁殖技术和楸树新品种造林技术培训班各1次,培训人员7

5人(次)。(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该成果与当前国内

外楸树研究相比,达国内领先水平。(5)成果的创造性、先

进性1.楸树优良无性系的嫁接技术2.楸树优良无性系的组培

技术3.楸树优良无性系的造林技术4.系统进行了楸树优良无

性系的繁殖技术研究,制定了《灰楸、楸树嫁接技术标准》

和《楸树组培苗培育技术规程》两个甘肃省地方标准。(6

)作用意义项目制定的两个技术标准和建立的示范推广林,

以及培训的技术人员和农民,为规范和推动我省珍贵用材树

种楸树培育起到了样板和带动作用,同时使全社会提高了对

楸树新品种的认识。(7)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

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可在我省陇东、天水等地楸树的主

要产区推广应用,也可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应用,替代目前部

分群众“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乡村道路绿化,特别是渭

河河谷及以北黄土区的刺槐、杨树、泡桐等树种。项目虽然

营造了408.43苗示范林,但示范区的群众对楸树优良无性系

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提高

全社会对楸树新品种的认识,从而达到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的目的。

/756/ 利用微乳技术提取玉米黄粉中食用色素的研究
利用微乳技术提取玉米黄粉中食用色素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齐齐哈尔市科学

技术计划项目;背景:玉米黄粉中的天然色素不仅着色效果

良好,同时,它也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天然食用色素,在饮

料、食品、饲料、医药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

玉米黄粉色素与玉米黄粉中蛋白结合在一起,不容易被提取

剂溶出所释放,所以现有方法提取效果不理想。微乳液作为

一种可人为设计的绿色溶剂,不仅具有传统有机溶剂的优势

,而且能弥补大量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的损失。因此本文采

/756/ 利用微乳技术提取玉米黄粉中食用色素的研究

用微乳提取工艺,提取玉米黄粉中玉米黄色素。2、研究目的

与意义:本课题利用微乳化技术,构建以不饱和脂肪酸为油

相的食品级微乳体系,通过利用微乳其独特的提取性能和选

择性进行提取纯化类胡萝卜素和酚类色素等天然色素,通过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对于揭示微乳提取机理提供思路,而且对

食用色素的有效提取、分离、富集和检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为今后微乳液提取分离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主要论点与论据:(1)构建以不饱和脂肪酸为油相的食

品级微乳体系。以吐温80和司班80按质量复配液为表面活性

剂制备出性能良好的葵花籽油微乳。外界条件对微乳的形成

有一定的影响,制备温度、pH、低盐浓度对微乳的形成影响

较小。根据试验确定,以吐温80和司班80的复配液为表面活

性剂,在25℃下以滴加水法制备葵花籽油微乳。(2)对葵花

籽油微乳的性能进行表征。在25℃下制备的微乳粒径较小分

布均一且稳定性好;偏酸偏碱对微乳粒径影响大,体系不稳定

,易分层;低盐浓度时微乳粒径变化不大,盐浓度大于20%时微

乳粒径分布不均匀且微乳不稳定;微乳在4℃和25℃条件下储

存,微乳粒径变化不大,稳定性好,储存30天后,微乳外观仍呈

金黄色带有乳光,没有分层破乳现象。(3)以微乳液为提取

剂,开发一条经济可行的玉米黄素提取路线,获得纯度较高的

玉米黄色素。影响色素提取效果的因素主次顺序是固液比>

温度>时间;根据响应面和SAS软件优化出的结果,最佳提取

条件取为:固液比1:42、温度71℃、时间1.5h,提取得率理

/756/ 利用微乳技术提取玉米黄粉中食用色素的研究

论值为0.0342%,即0.342mg/g,提取后葵花籽油微乳的性状良

好,粒径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好。4、创见与创新:制备出可

无限稀释的水包油葵花籽油微乳体系;以微乳液为提取剂,开

发一条经济可行的玉米黄素提取路线,获得纯度较高的玉米

黄色素;制定微乳法提取玉米黄粉中天然色素的工艺流程及

工艺参数。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玉米黄粉中的天

然色素不仅着色效果良好,同时,它也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

天然食用色素,因此,在饮料、食品、饲料、医药行业有着广

泛的应用前景,而研究开发以玉米黄素为主要功能成分的保

健品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在湿法生产玉米淀粉

的过程中,玉米黄色素与蛋白质一起被分离出来,干燥后成为

玉米黄粉,作为饲料廉价出售,附加值低。在玉米籽粒中总色

素的含量为0.1~9.0μg/g;玉米黄粉中的含量为200~400μg

/g。从色素含量来看,直接从玉米籽粒中制取玉米黄色素在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困难,其产品在成本上很难

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然而作为玉米加工副产物的玉米黄粉的

产量现在已经相当可观了,而且资源集中。在成本分析上,这

种副产物可以被认为构成了工业资源。6、历年获奖情况:

吴红艳食用苜蓿叶蛋白制备及深加工的工艺研究齐齐哈尔市

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5.4.273/67、成果简介:该项目利用

微乳化技术构建食品级微乳体系,利用微乳其独特的提取性

能选择性提取纯化玉米黄粉中的天然色素,对提取体系的形

/756/ 利用微乳技术提取玉米黄粉中食用色素的研究

成、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制定微乳提取食用色素的技术路

线和最佳工艺参数,为今后微乳液提取分离的工业化应用提

供理论依据。

/757/ 板栗深加工产业化工程技术
板栗深加工产业化工程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由国家林业局重点课题“板栗深加工及新食

品开发技术研究”、“板栗仁(常温)保鲜技术研究”以及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经济林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研究”

三个课题内容组成,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板

栗剥壳去衣机组、板栗粉以及板栗酶促褐变、非酶褐变机理

研究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58/ 优质黄桃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优质黄桃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在青村镇、金山廊下镇、

奉贤区庄行镇建立了育苗基地,三年总计销售优质黄桃苗木

约41.5万株,按每亩种植33株测算,累计新增推广优质黄桃品

种面积约12576亩。优质鲜食黄桃品种苗木主要销售到南方

周边地区,以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市郊区为主。此外,湖

北、江西、重庆、福建、云南、广西、贵州、山东等南方地

区也有一定分布。2、项目组在奉贤区青村镇解放村和湾张

村分别建立了525亩和530亩示范基地,在金山区枫泾镇新义

/758/ 优质黄桃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村和菖梧村分别建立了225亩和155亩示范基地。示范基地“

锦香”黄桃平均亩产1172~1298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

.0~10.8%,平均单果重182~201克;“锦园”黄桃平均亩产

1205~1352公斤,平均单果重201~221克,可溶性固性物含量

12.1~15.8%;“锦绣”黄桃平均亩产1235~1392公斤,平均

单果重212~228克,可溶性固性物含量12.2~15.4%;“锦花

”黄桃平均亩产1189~1345公斤,平均单果重210克以上,21

2~232克,可溶性固性物含量12.4~15.3%。3、在示范基地

开展了适时疏果、套用专用果袋、适时增施果实膨大肥、整

形修剪、适时采收等相关适用技术的示范和培训。辐射带动

了奉贤区青村镇周边地区7730余亩黄桃生产技术的提升,带

动了金山区枫泾镇周边地区3830余亩黄桃生产技术的提升,

带动了崇明瑞华果园周边地区(包括崇明北部、西部和中部

等地区)1430余亩黄桃生产技术的提升。使“锦香”、“锦

园”、“锦绣”和“锦花”4个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在上海

郊区的技术辐射面积达到近1万3千亩。4、项目实施以来,以

生产优质鲜食黄桃为目标,累计开展了室内黄桃产业技术培

训821人次。通过技术培训为黄桃产业相关人员掌握黄桃生

产适用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促进黄桃产业的提升发展起

到了积极作用。5、根据“锦花”、“锦绣”、“锦园”和

“锦香”4个黄桃品种的特性,初步形成了“锦花”、“锦绣

”、“锦园”、“锦香”的优质安全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并

在上海郊区黄桃主产区应用。

/759/ 龙粳31
龙粳3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龙粳31(原代号龙花01-687)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

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和黑龙江省龙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育成

。2000年以龙花96-1513为母本,以垦稻8号为父本杂交,200

1接种其F1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绿苗当年冬季温室加代,2002

~2006年所内田间种植观察选择,并进行产量、抗病、耐冷

等特性鉴定。2007年参加省第三积温带晚熟组预备试验,20

08~2009年参加省第三积温带晚熟组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

省第三积温带晚熟组生产试验。2011年审定推广。试验产量

/759/ 龙粳31

结果:2008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7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809.8

公斤,比对照品种空育131增产6.8%,2009年参加全省区域试

验7点次平均公顷产量7520.9公斤,比对照品种空育131增产

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165.4公斤,比对照品种空

育131增产5.7%。2010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6点次平均公顷产

量9139.8公斤,比对照品种空育131平均增产12.6%。生物学

特性:该品种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所需活动积温

2350℃,株高92厘米左右,穗长15.7厘米左右,每穗粒数86粒

左右,千粒重26.3克。株型收敛,分蘖能力强,秆强抗倒,活秆

成熟,品质分析结果(两年之间的幅度):出糙率81.1%~8

1.2%,整精米率71.6%~71.8%,垩白粒米率0.0%~2.0%,垩白

度0.0%~0.1%,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89%~17.43%,胶稠

度70.5~71.0毫米,食味品质79~82分。接种鉴定(三年之

间的幅度):叶瘟3~5级,穗颈瘟1~5级;耐冷性鉴定(三年

之间的幅度):处理空壳率11.39%~14.1%。栽培要点:适

宜旱育稀植插秧栽培,一般4月15~25日播种,5月15~25日插

秧。插秧规格为30×13.3厘米,每穴3~4株。中等肥力

地块公顷施肥量二铵100公斤、尿素200~250公斤、硫酸钾

100~150公斤。花达水插秧,分蘖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

,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及时收获。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

三积温带上限。

/760/ 耐寒品种玫瑰高产栽培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研究
耐寒品种玫瑰高产栽培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以我单位现有的耐寒品种玫瑰为对象,进行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同时开发系列玫瑰加工产品。主要研究

内容:A、栽培技术;(1)管理措施、(2)病虫害防治、(

3)高产技术。B、产品加工:(1)精油及浸膏提取工艺条

件。(2)玫瑰酱、玫瑰茶、玫瑰饮料等系列产品开发。要

解决的技术关键(1)、寻求最佳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2)、鲜花保存及预处理,预期技术指标预计亩产鲜花350

kg-450kg玫瑰浸膏得率0.4%,玫瑰精油得率0.03%,预期经济

/760/ 耐寒品种玫瑰高产栽培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研究

指标:预计每亩经济效益3500-4000元,浸膏每亩5600-6400

元,精油每亩5000-6000元。

/761/ 系列食品添加剂——壳聚糖衍生物生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系列食品添加剂——壳聚糖衍生物生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研究和开发了羟乙基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

的小试制备工艺,考察了羟乙基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的分

子量、脱乙酰度、取代度、取代度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对中

草药提取液澄清等效果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研究得到具有

最佳澄清效果的羟乙基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分子结构参数

并优化其小试制备工艺;按照国家对食品添加剂规范和要求

对羟乙基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等安全性

试验和简单生物学评价;进行了羟乙基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

/761/ 系列食品添加剂——壳聚糖衍生物生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糖的中试放大试验,研究和开发出其中试生产工艺;以中试生

产工艺为基础,完成了羟乙基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的产业

化生产工艺和工程设计。羟乙基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的分

子结构参数(分子量、脱乙酰度、取代度和取代度分布等)

对澄清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如何实现羟乙基壳聚糖、羧甲

基壳聚糖分子结构的可控合成是本项目的技术关键之一;壳

聚糖被羟乙基化、羧甲基化后其水溶性大幅度提高,在水相

反应体系中如何采用合适的分离方法避免水溶性羟乙基壳聚

糖、羧甲基壳聚糖在分离过程中的损失,提高目标产物的相

对产率以降低生产成本是本项目需要解决的另一项技术关键

/762/ 玉米浚单26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利用
玉米浚单26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研究与应用属于农业科学技术。主要研究内

容:(1)新品种试验筛选,确定优质玉米浚単26作为我市主

推品种。(2)配套技术研究:铁茬旋耕碎秆破板结,提高播

种质量、N、P、K合理配比,分期施肥、种子处理、铁茬宽窄

行平作,中耕起垄封根,变平作为垄作、抢时早播、化学除草

技术合理密植等技术规范进行试验示范、组装配套、优化组

合,实现优质玉米浚单26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的规范化。

(3)特点:该项技术系列研究主体技术先进,配套技术合理

/762/ 玉米浚单26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利用

,整体水平处省内领先地位,具有超前科学研究意识,又紧密

结合玉米生产形势的发展。任务重、时间长、工作量大。灾

害性天气多、程度重,给项目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全面落实

有一定困难。部分农户对夏玉米有粗种粗管的习惯,加大了

技术指导的工作量。(4)采取措施:与市、县农业技术推

广站联合组成示范推广协作小组,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

作,进行优质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示范、建立

高产样板田,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应用范围及推广情况

:该项研究成果除在驻马店、南阳、漯河、周口等豫南推广

应用外,可在黄淮平原,乃至全国同生态类型夏玉米区进行示

范开发与推广应用,其推广范围和前景比较广阔。该项研究

内容丰富,紧密结合玉米生产形势的发展,具有超前研究意识

。技术路线正确,措施得力,管理科学,研究取得了新突破。

技术先进,组装配套合理,开发面积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

广应用前景广阔。对发展玉米生产,増加农民收入将起到重

大作用。整体技术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

/763/ 优质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优质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甘肃省科技厅2018年立项下达的甘肃省科

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CX5JJ063。项目

由定西荣盛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实施年限为20

18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项目计划总投资60万元,

其中省级科技专项经费20万元,企业自筹40万元。项目完成

了各项任务指标。1、通过开展蛋鸡环境控制因素、商品蛋

鸡不同饲养周期饲养管理关键技术、蛋鸡生物安全措施的应

用,有效提高了蛋鸡的生产性能。海兰褐蛋鸡500日龄产蛋量

/763/ 优质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达到了20.5kg,158d产蛋率可达90.5%,90%以上产蛋率可达到

8.5个月,580d淘汰时的产蛋率维持在79.6%。淘汰鸡平均体

重达2.4kg,比原来增重0.2kg。每只鸡平均每月产蛋较项目

实施前多产1.3枚。2、开展了鸡舍照明系统、供水系统、通

风装置、饲料加工、疫苗注射操作装置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

用。申请《疫苗注射操作装置》和《一种新型鸡舍装置》新

型实用专利7件。总结制定出了《优质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

关键技术规程》。3.建成优质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系统示范

基地1个,养殖蛋鸡3万只,高标准蛋鸡育成鸡养殖小区2个,年

出栏48万羽,蛋鸡成活率达到94%。年销售收入1332万元,年

新增利润62万元。4、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点具体表

现为: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5、存在的问

题群众对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系统的应用认识不到位。在农

村,群众对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系统投资价值和利用价值意

识不强,大部分群众仍然延用传统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步伐。

/764/ 山西省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
山西省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项目结合山西省经济发展实际,在比较和实证分

析的基础上,对山西省交通运输业“十一五”的发展前景、

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

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科

学地确定了山西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及贡

献度。主要研究内容:1、对山西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和存

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2、对山西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

互动关系的评价与分析,该部分主要从二者的相关关系、格

/764/ 山西省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

兰杰因果关系和DEA协调性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与

评价;3、山西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

该部分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山西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度进行了全面的测评,采用Chow´s检验法进行了

断点检验,从而得出2001年前后贡献度发生变化的结论;4

、针对山西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该

项目的研究既有从经济理论角度进行的分析与评价,又有从

实证角度进行的分析与评价,对山西省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定量评价。为进一步提升山西省交通运

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提出了如下的

措施:1、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数字交通

”的信息平台,保持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2、以

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主线,提高运输效率;3、投资所

需的原材料等尽量在当地购买,以扩大当地的投资乘数效应

;4、加快道路运输业的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公共服务模式

;5、加强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建设;6、注重公路交通人力资

源培养和开发;7、加快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公路网的建设,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该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研究交通运输业务对该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确定了山西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及贡献度,项目研究

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宏观决策将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对全省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有关地、市的工作也

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课题组将

/764/ 山西省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

采取积极措施,扩大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面:1、在政府

及全省交通主管部门制定交通发展政策中积极推广应用该研

究成果,提供参考价值;2、在实际推广工作中结合实际不

断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充实完善。

/765/ 观赏玉簪繁殖、栽培及园林应用技术研究
观赏玉簪繁殖、栽培及园林应用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玉簪属植物是重要的一类耐阴宿根观赏花卉,具有

丰富多彩的叶色类型、叶片形状和株型。本实验引进76个玉

簪品种,根据其引种栽培适应性,筛选出适宜哈尔滨地区园林

景观应用的品种:伊甸园Hosta’ParadisePower’、安提克

Hosta’Antioch’、八月的月亮Hosta’AugustMoon’、阔

边Hosta’WideBrim’等30个品种,在此基础上依据寒冷地区

(哈尔滨)玉簪品种的育苗、栽培评价标准,对这些玉簪品

种的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种苗繁育技术、种苗圃地栽培、

/765/ 观赏玉簪繁殖、栽培及园林应用技术研究

园林应用技术和园林配置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研究,建立玉

簪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体系,为玉簪观赏植物的栽培、种苗

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配套技术和科学依据。

/766/ 华南特色蔬菜采后品质调控及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华南特色蔬菜采后品质调控及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本课题来源于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

编号如下:1、“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研究任务“华南特色果蔬绿色保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015-2018),编号:2015BAD16B0901;题来源单位:国家科

技部,主持人:陈于陇;其中国家投入经费108万元,单位自筹

经费0万元,共108万元。2、“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支

撑计划课题研究任务“南方蔬菜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与监控技

术研发”(2012-2015),编号:2012BAD38B05-5;题来源单

/766/ 华南特色蔬菜采后品质调控及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位:国家科技部,主持人:陈于陇;其中国家投入经费20万元

,单位自筹经费0万元,共20万元。3、“十二五”农村领域国

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任务“叶菜类(菜心、芥蓝和白菜

)和果菜类(甜豆)物流过程品质维持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集成应用”(2013-2015),编号:2013BAD19B07-03;题来源

单位:国家科技部,主持人:陈建业;其中国家投入经费60万

元,单位自筹经费0万元,共60万元。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

年科学基金项目“可溶性糖在采后菜心叶片衰老启动中的信

号作用”(2011-2013),编号:31000924;;题来源单位: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持人:张雪莲;其中国家投入经费

21万元,单位自筹经费0万元,共21万元。5、广东省自然科学

基金“高氧气调包装抑制鲜切菜心木质化关键酶的机理”(

2013-2015),编号:S2013010013828;题来源单位:广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持人:陈于陇;其中国家投入经

费5万元,单位自筹经费0万元,共5万元。课题背景:我国华

南地区蔬菜种类繁多、种植面积大,特色蔬菜菜心、芥蓝、

桑叶菜等深受民众喜爱。但是蔬菜因采后变色、木质化等劣

变问题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极大影响了蔬菜的种植和经济

效益。近年来,净菜市场逐年扩大,市场前景广阔,但净菜保

鲜加工技术工艺亟需提高。因此,本项目针对采后蔬菜品质

劣变快、损耗高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蔬菜贮藏品质及气调

保鲜关键技术创新性研发工作。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明

确了华南特色蔬菜品质劣变及衰老规律,探明了不同蔬菜采

/766/ 华南特色蔬菜采后品质调控及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后品质劣变的生物学机制。①研究了菜心、芥蓝及桑叶菜等

蔬菜不同预冷方式、贮运温度、包装等的采后叶片、茎部品

质劣变规律;②系统研究了采后菜心基于赤霉素、脱落酸、茉

莉酸甲酯及褪黑素等不同植物激素介导转录调控作用的叶片

衰老分子机制。2.研究了高氧气调包装菜心抑制茎部木质化

的作用机理。①系统研究了菜心薹茎衰老变化机制;②高氧气

调抑制菜心H2O2水平、木质素含量、诱导组织内的MAPK信号

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及相关转录因子的调控。3.研发了一

整套鲜切蔬菜保鲜加工技术体系。①研究了绿色杀菌剂DMDC

对菜心、胡萝卜等的杀菌保鲜作用,根据生理品质变化进行

杀菌效果评价,建立了有效的DMDC绿色杀菌技术。②优化了净

菜加工保鲜工艺。结合预冷、包装等调湿调气保鲜包装技术

,有效延长鲜切蔬菜的保鲜期30%以上,推动净菜行业的发展

。4.建立了华南特色蔬菜气调包装保鲜技术,研发了具有不

同透湿、透气功能的气调保鲜袋、保鲜箱系列产品并进行推

广应用。①针对不同类型蔬菜根据其采后产后生理特性,研发

了具有不同透气和调湿功能的气调袋、保鲜箱系列产品;②建

立了完整的可降解气调保鲜膜生产线,进行新产品的研发;③

研究了气调包装袋结合冷链贮运的优选工艺条件及参数,该

技术能够起到类似气调库的保鲜效果,使用方便节能。技术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创新点一:系统研究了采后菜心贮藏过

程中基于不同激素介导的叶片衰老转录调控机制;综合分析

/766/ 华南特色蔬菜采后品质调控及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了新鲜桑叶菜贮藏期品质变化规律,并提出其商品化处理贮

藏保鲜技术。创新点二:本成果系统关注采后菜心薹茎的衰

老变化,研究了高氧气调包装抑制采后菜心茎部木质化的作

用机理,建立了华南特色蔬菜的气调包装保鲜技术体系。创

新点三:开发了具有不同透湿、透气功能的自发气调保鲜袋

/箱系列产品,建立完整的可降解气调保鲜膜生产线研制不同

保鲜膜材料;建立了一整套鲜切蔬菜保鲜加工技术体系。技

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在2012-2020年期间,本

成果中的主要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到广东等多地的多家企业

,新增销售额超过8亿元,新增利润7000万元;近三年新增销售

额超过2亿元,新增利润4800万元。本成果中的主要技术和新

产品应用预计每年可减少蔬菜损失15%以上,可延长货架期3

0%,减少垃圾处理30%以上,拓宽了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渠道,产

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关于华南蔬菜品种多,贮藏难的问题针对华南地区叶菜类

蔬菜品种繁多,由于品种差异种植期,成熟期和收割期的不同

,不同品种间的贮藏生理特性存在差异,用同一模式的贮藏方

式及贮藏技术对贮藏品质的影响不同,但又难于做到针对不

同品种定制贮藏技术,今后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进行品种

区分及归类。2.关于可降解气调袋全面推广的问题可降解气

调保鲜袋较普通有孔保鲜袋具有更好的贮藏保鲜效果,对环

境友好,明显区别于一般的保鲜袋;但是目前其成本高于普通

/766/ 华南特色蔬菜采后品质调控及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袋,主要是在大型企业、高档及有机蔬菜贮藏销售过程中使

用,今后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通过改性调节等方式,进行

成本的控制。历年获奖情况:未获奖。

/767/ 蔬菜低碳安全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蔬菜低碳安全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社

会的广泛关注。本项目针对这两个问题,研究开发蔬菜低碳

安全优质生产的4大类关键技术:N2O减排技术、简易设施生

产技术(塑料薄膜覆盖技术和遮阳网覆盖技术)、肥水运筹

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和控释肥技术)和蔬菜提

高固碳技术(应用光合促进剂和多功能转光薄膜技术),并

将关键技术集成,在2个蔬菜基地示范推广。项目的主要创新

点:(1)研究以菜田为代表的旱地温室气体N2O的排放规律

/767/ 蔬菜低碳安全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及减排措施,丰富和深化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理论

知识;探索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措施,降低种植业中的温室气

体排放。(2)项目提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设施生产

条件下蔬菜具有更高的固碳能力,研究应用简易设施生产提

高蔬菜固碳能力的技术及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

应用价值。项目的实施,研究开发叶菜和果菜的低碳优质生

产关键技术体系各1套;预期可降低蔬菜生产肥料用量15%,产

量和生物量提高10%,蔬菜生产减少碳排放20%;在广州建立2

个蔬菜低碳安全优质生产示范基地,并进行技术辐射推广。

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的成

果可在广州的蔬菜产区全面示范推广,并可辐射到广东全省

乃至整个华南地区。

/768/ ″EA-4″蛋保鲜涂膜材料及″VB-4″面包添加剂的研制
″EA-4″蛋保鲜涂膜材料及″VB-4″面包添加剂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769/ 红优三号
红优三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选育经过红河州农科所于1992年用四喜粘与滇

屯502杂交,经连续8年选育而成,2000~2001年组织红河州

区试,产量居第2位,2001年在红河州扩大示范繁殖,2002

年在红河州示范1043亩,平均单产587.2公斤,比对照增产

7.1%。2003年参加省区试。2002年4月30日被评为云南省第

三届优质稻品种。二、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红河州区试,平

均单产607.4公斤,比对照滇屯502增产12.8%;2001年州区

试平均单产564.8公斤,比对照增产8.6%;两年州区试平均

/769/ 红优三号

单产586.1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10.7%;2001年在红河州扩

大示范繁殖,2002年进一步示范1043亩,平均单产587.2公

斤,比对照滇屯502增产7.1%。三、特征特性株高90~105c

m,全生育期153天左右,穗长22~26cm,穗粒数120~150粒

,结实率85%,千粒重30克,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田间抗

性好,各地试验均未发现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品质经省农产

品质量监督站测试分析,达国家优质稻品种标准,2002年4

月30日被评为云南省第三届优质稻品种。四、红优3号与滇

屯502的主要差异1、谷粒差异:滇屯502谷粒芒比红优3号稍

长。2、株高差异:滇屯502比红优3号高6cm左右。

/770/ 芬兰狐的引进扩繁与杂交改良配套技术研究
芬兰狐的引进扩繁与杂交改良配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该项目旨在从蓝狐的良种引进入手,集品种改良、

行为驯化及人工监护产仔保活、不同时期的饲养管理、疫病

综合防治等项技术于一体,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进行了场

址的选择,人工授精技术、仔狐的补饲与断奶、狐的处死与

取皮技术等措施,使繁殖母狐的情期受胎率提高到85%以上

,比项目实施前提高17.8个百分点;断乳仔狐成活率比项目

实施前提高2.82只,提高28.21个百分点;应用人工监护产

仔哺乳技术每窝可多育成1.14只仔狐,每窝年可多增加500

/770/ 芬兰狐的引进扩繁与杂交改良配套技术研究

元以上。通过引进芬兰狐与当地母狐进行杂交,产生的商品

一代狐平均体长,体重都有较大的提高,而所生产的皮张就

有较大增长,平均公、母狐分别增长26cm和22.2cm,每只平

均可增加纯收入185元。该项目经过4年的努力,建立起扩繁

基地16个,商品代繁育场(户)5115个,设立人工授精网点

298个;共引进扩繁纯种芬兰狐1690只,推广杂交改良配套

技术,繁育商品代狐55.6万只。每只成熟板皮增加185元计

算,新增加产值10286万元;采用人工监护产仔技术,3年来

共繁殖母狐6.95万只(8只/窝),按每只繁殖母狐比应用常规

技术多育成1.14只计算,年共繁殖仔狐7.92万只,按每只平

均500元计算,可多增加收益3960万元,共新增加总产值14

246万元,平均每只多增加产值256.22元,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该项目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771/ 后备母猪高效生产营养调控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后备母猪高效生产营养调控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来源和所属科学技术领域:本项目为福建

省科技厅公益类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5R1023-4)

。属于畜牧学领域。2、主要技术指标与创新点:本项目主

要开展饲粮氨基酸和饲粮能量结构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影响

的研究,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通过饲养试验、消化试验

及相关代谢底物、代谢激素和生殖激素变化规律的测定分析

,采用综合评价法,探讨营养调控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的相关

关系,为科学饲养后备母猪、提高规模养猪母猪最大生产潜

/771/ 后备母猪高效生产营养调控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研制后备母猪饲料提供技术支撑

。1)主要技术指标:(1)在理想氨基酸模式(可消化赖氨

酸与可消化蛋氨酸+胱氨酸、可消化苏氨酸、可消化色氨酸

的比值为100:60:65:18)下,长大后备母猪70~100kg阶

段可消化赖氨酸(DLys)摄入量为17.82god-1(饲粮DLys水

平为0.71%),100~125kg阶段DLys摄入量为17.29god-1(饲

粮DLys水平为0.65%)时,有利于提高后备母猪血清胰岛素(

IN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促黄体素(LH)和

雌二醇(E2)的浓度,缩短初情日龄,提高发情率。(2)在

饲粮淀粉、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分别为49.70%

、2.81%和8.95%的条件下,有利于后备母猪血清胰岛素样生

长因子-I、瘦素(Leptin)、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和促黄体素的分泌,过多降低饲粮淀粉水平并提高脂肪和中

性洗涤纤维用量,不利于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3)揭示了

饲粮氨基酸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血液代谢

激素浓度来调控。2)主要创新点:项目科技创新点主要体现

在以下2个方面:(1)研究后备母猪适宜的饲粮赖氨酸水平

、赖氨酸能量比和饲粮能量结构等营养参数,为后备母猪氨

基酸营养和饲粮组精准化成提供科学的依据,有效促进后备

母猪初情启动、提高发情率。(2)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饲粮

氨基酸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影响的研究,探讨饲粮氨基酸水

平和饲粮能量结构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影响的生理机制,为

营养调控后备母猪初情启动提供技术支持。3、主要成效与

/771/ 后备母猪高效生产营养调控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应用前景规模养猪生产中母猪经常出现泛情及屡配不孕,其

中约36%后备母猪在第一次发情时有异常情况,因泛情而淘汰

的后备母猪超过10%;淘汰的经产母猪中有36.7%是由于繁殖

性能低或发情障碍,母猪发情异常影响规模化猪场周期性生

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生产中许多猪场采用生长肥育猪

饲料或经产母猪饲料代替后备母猪料饲喂青年母猪,因营养

供给不合理导致了母猪初情期延迟、肢体跛行、繁殖性能低

和淘汰率高等问题。本项目研究后备母猪适宜的饲粮赖氨酸

水平、赖氨酸能量比和饲粮能量结构,为后备母猪精准营养

和精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实施能有效改善后备期母猪

发情率,降低淘汰率。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2017年能繁母猪

存栏量为3424万头(猪业科学,2018年1期),假设母猪年更

新率40%,则年需要后备母猪1370万头。福建省平均存栏能繁

母猪约85万头(福建省生猪产业体系,2018.3.),年需要后

备母猪34万头。项目实施能够提高发情率13.33个百分点(

对比2014年我省部分规模猪场长大二元后备母猪平均发情率

为86%),将为我省养猪市场增加可利用后备母猪4.5322万头

,每头后备母猪增加效益约1200元,则我省潜在的市场规模可

达5438.64万元,效益空间十分显著。因此,本项目能为规模

猪场后备母猪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对我国养猪业可持续

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广泛的产业化和市场应用前景

/772/ 丰产优质抗病秋甘蓝新品种“西园三号”
丰产优质抗病秋甘蓝新品种“西园三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西园三号”系两个稳定遗传的自交不亲和系选配

而成的杂一代甘蓝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

病性强的的特点,在生产上使用,可提高产量、质量扩抗病

性,增加经济效益。主要技术指标: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

性状整齐一致,结球率高,外叶少、叶球扁园,商品性好。

风味品质优良、质地脆嫩。邦叶比14.3-15.1%,叶球坚实度

0.52-0.55,中心柱长6.0-6.5cm。100g鲜样含Vc27.2mg,可

溶性固形物,纤维素含量0.69-0.71g,总糖3.23g,还原糖

/772/ 丰产优质抗病秋甘蓝新品种“西园三号”

3.06g。田间抗病性强,经全国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确认高

抗或抗芙菁花叶病毒(TuMv)并兼抗黑腐病。丰产性好,产量

高,平均亩产4500kg,比当前生产上同类主栽品种增产20-

25%。适应性较强,适宜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

、浙江等种植。

/773/ 乳肉兼用牛培育及优质原料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乳肉兼用牛培育及优质原料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兼用牛胚胎生产移植

技术,建立并优化了兼用牛粗料高效利用技术,建立高效无

残留的乳房炎治疗技术,生产优质原料奶和功能乳制品的研

发。项目研制出一种植物乳杆菌发酵制备富含共轭亚油酸青

贮饲料的方法、一种治疗奶牛乳房炎复方地龙膏外敷剂及其

制备方法、二次生料发酵制备富含共轭亚油酸豆粕饲料的方

法;该成果可为全省或外省提供优质兼用黄牛种源,具有较

大的市场潜力和推广应用前景。1

/774/ 阳城红山茱萸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阳城红山茱萸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为自选课题。项目背景

为:阳城红山茱萸是我国一个著名品牌的山茱萸,其特点是

由于是我国最北的一个山茱萸主产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

间长,加之阳城县矿产资源丰富,阳城土壤化学成分协调,

适合山茱萸生长,所结山茱萸颜色深红,果大肉厚,质量好

,化学成分协调,被称为阳城红山茱萸。山西省农科院在山

西省政府支持下,开展了阳城红山茱萸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

术研究。(2)项目的技术原理及技术指标2.1原定指标:2.1

/774/ 阳城红山茱萸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1技术指标:每株均产山茱萸(30年株龄)5公斤,亩均20

0公斤。30年龄以下均株产2公斤山茱萸,亩增产80公斤。2

.1.2经济指标:每亩产山茱萸均收入3000元;优质山茱萸达

80%,售价提高10%。2.2实际达到指标:通过实验研究,幼

龄株(3年)株均增产1.5公斤,亩增增产60公斤,亩均净增

产值1800元。(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3.1培育出有巨大发

展前途的新苗木(待鉴定);3.2显著提高了山茱萸产量、

质量;3.3生态配方肥和无公害植保技术的研究,在打造绿

色低碳经济中具有意义。(4)技术的成熟程度项目基本成熟

需要进一步GAP种植试验及推广。本项目适宜在山西南部、

太行山南端和中条山南麓种植。(5)项目应用情况项目应用

前景较好,可以为我省山茱萸GAP生产做出样板。(6)存在问

题项目经费不足,难以进一步深入研究,需各位领导支持。

/775/ 去除农产品污染生产加工技术开发
去除农产品污染生产加工技术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有机磷类农药去除率不低于90%,氨基甲酸酯和菊

酯类农药去除率不低于75%,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虫

卵)去除率100%。在去除农药残留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同时

去除其中有害重金属的方法和药剂,并在保证不降低农药去

除效率的基础上,有害重金属的去除率不低于60%。

/776/ 苹果主要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苹果主要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苹果主要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是

由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组织实施的一项农业科技自选项

目。项目针对我省长期依赖、过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苹果病

虫害带来的果品农药残留、病虫害抗药性上升和果园环境污

染等实际情况,由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联合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捷四方生

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苹果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

用。项目坚持“明确规律、探明技术、完善模式、稳步推进

/776/ 苹果主要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原则,坚持规律研究、病虫监测、技术研发和集成推广

同步进行,相互促进。通过实验研究和系统监测,为防治决策

提供依据;开展绿色防控技术产品研发、通过应用试验示范

明确绿色防控技术的适用性、局限性,集成全生育期病虫绿

色防控技术体系。通过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依托新型农业

主体,探索技术推广模式,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宣传和培训,辐

射带动周边区域技术推广。1.研究明确了主要病虫害发生危

害规律。(1)首次在陕西果园发现炭疽叶枯病,其病原菌鉴

定为围小丛壳G.cingulata,研究明确了病菌对叶片的侵染过

程。(2)研究了褐斑病菌对苹果叶片的侵染过程,实验发现

苹果叶片细胞对褐斑病菌侵染产生抗病防御反应,明确了寡

糖类对褐斑病菌入侵阻截的诱抗机理。(3)围绕苹果树生

育期系统研究主要病虫害侵染、为害规律,掌握了发生高峰

期,确定了防治关键时期,为绿色防控技术决策和研发奠定了

基础。2研发提出多项绿色防控技术。(1)发明了壳寡糖及

其组合物,研究明确了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技术的田间应

用环节;(2)开发了金纹细蛾性诱剂应用范围,试验性诱杀

田间应用技术。(3)试验了果园生草、释放捕食螨天敌控

害技术。(4)提出了采果后药剂涂干、清园为主的病虫基

数控制技术和鞘翅目害虫危害高峰期分时段灯光诱杀技术。

(5)筛选应用了多抗霉素、申嗪霉素、苦参碱、除虫菊等

无公害生物药剂,优化了丙森锌、戊唑醇、噻虫嗪、螺螨酯

等绿色高效药剂组合。(6)引进推广自走式风送喷雾器、

/776/ 苹果主要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雾化程度高的喷枪等高效施药器械。明确了单项绿色防控技

术的控害、减药效果,试验熟化了技术集成关键环节。3.集

成苹果全生育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基于主要病虫发生规律

和单项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特点、果树

生育期重点防控目标、单项技术适用性、药剂作用特点等因

素,集成了以“病虫基数控制、植物免疫诱抗、部分害虫诱

杀、科学药剂组合、高效器械应用”为主的苹果病虫全生育

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4.创新建立了以人为主体的“植保专

家+新型主体+职业农民+种植大户+普通果农”精准技术指导

和推广体系。项目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一种含有壳寡

糖的杀菌剂农药组合物》、《一种用于抗苹果褐斑病的壳寡

糖组合物及其用途和方法》和《一种用于监测金纹细蛾的诱

芯》,农药登记证书1个“33%氨基·戊唑醇悬浮剂(PD

20130558)”,制订了农业行业标准《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技

术规程》1项,陕西省地方标准《苹果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

技术规程》和《果树害螨绿色防控技术规程》2项,发表论文

16篇,出版书籍4本。

/777/ 百果金康工程
百果金康工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生产的“金康工程——社区

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共享网络系统”是新型的医学专用软件产

品。目前基层卫生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诊疗病历、保健档

案基本上是静态健康档案系统,该类健康档案系统提供的服

务单一,信息不能共享,不能有效服务基层医护人员和社区

居民,并且造成了各种卫生网络的重复建设和医疗信息的重

复采集。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特点,该项

目产品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分级式数据查询”、“可设

/777/ 百果金康工程

置全过程医疗质量控制”、“XML+软件辅助规范化”等创新

技术,研制开发出“金康工程——社区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共

享网络系统”。项目产品开创性地融合了电子健康档案、全

科医疗电子病历、保健、计免、慢病、体检等社区居民健康

信息,做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

。其创新点如下:1、国内首次研制开发出的“1+nX+Y+Z”

模式的数据共存共享系统,即“核心人口学档案+专项档案

+共享诊疗记录+职业商业保健信息”的全覆盖健康信息体

系,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社区多种卫生服务数据整合,提供了

社区健康信息的交叉利用,有效避免了卫生网络的重复建设

和医疗信息的重复采集。2、在国内开创性地将社区医疗卫

生服务流程结合到软件的设计当中,使得社区医护人员能够

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流程中,完成个体多种健康信息

的实时采集和使用。系统中整合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

结报管理流程,尤其针对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基层卫生服务特

点,提供简便有效可靠的信息化途径,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及

时性、准确性、可用性。3、在社区医疗软件中融入了首创

的“可设置医疗质量控制”引擎,对社区医务人员的日常卫

生服务行为进行质量环节控制,大大提升了基层卫生服务质

量和效率。4、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分级式数据查询”

技术,解决了海量数据存储的要求和数据同一性的问题。5

、在电子健康档案生成模块中采用“XML+软件辅助规范化”

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挖掘性和可交换性。该产品的第

/777/ 百果金康工程

一版本已于2007年初通过上海市软件测评中心的全面测试,

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上海市青浦区卫生局组织的专

家项目评审。该项目已经申请了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其核

心技术经中科院上海情报所查新论证:该项目具有新颖性,

该项目创新点和关键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该项目产品将是一个针对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本

地化系统,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国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

镇卫生院,据国家卫生部截止2007年5月的统计,我国98%的

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

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

卫生院有近4.8万家,基层卫生服务站有21万多家,其中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20

07年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将超过80亿

元,这在相当程度上将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区

卫生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将大大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效率和

质量,信息系统建设也将逐步成为投入的重点之一。本系统

可广泛用于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络,目前已经在上海市青浦

区卫生数据中心、区中心医院和全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完成两级试点运行,并于07年内完成推广应用,各级机

构的用户使用反映良好,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本系统产品

以区县级区域性用户推广为主要销售模式,配合中心医疗机

构大型用户定点推广方式,预计本年度完成销售指标200万

/777/ 百果金康工程

元人民币;今后5年将采取梯度定价、重点为农村和中西部

地区服务的方针,目标达到全国占有率10%左右,预计第一

第二代产品5年内的总产值将达到8000万元人民币。

/778/ 食药用菌蝉花虫草高产优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食药用菌蝉花虫草高产优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蝉花虫草是我国传统名贵滋补中药,属药食兼用真

菌。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泛亚医药)申

报的蝉花子实体(人工培植)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为“新

食品原料”,是继广东虫草子实体、蛹虫草后的第三个虫草

类新食品原料。由于野生蝉花资源非常稀少且不易保存,限

制了其开发利用;人工培植成为研究热点,但人工培育尚处起

步阶段,技术及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用于生产的蝉花菌种及

人工培育的蝉花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高附加值创新产

/778/ 食药用菌蝉花虫草高产优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品少,限制了这一珍稀滋补品的广泛应用。项目组历经12年

的科研攻关与实践,攻克了野生蝉花资源短缺价格昂贵、自

然环境下重金属污染以及标准化培育过程中产量低、质量不

稳定等行业难题,实现了蝉花虫草智能工厂化人工培育;建立

了蝉花虫草菌种资源库及完善的蝉花虫草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开发了健康产品,并且实现了蝉花菌质的资源化利用,主要

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虫生真菌菌种资源库,

完成了全球首个蝉花虫草全基因组框架图谱。围绕蝉花菌种

混乱、生物功能开发空白等问题,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虫生真

菌菌种资源库及世界上最大的蝉花菌株资源库,培育了“泛

亚蝉花1号(BAIC0101)”优良品种;破译了蝉花全基因组框

架图谱并在Genbank上登录。2.自主研发了蝉花虫草高产优

质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智能培育工厂。围绕野生蝉花资源

稀少,高价值虫草产业化难的问题,开发了蝉花人工培育高产

优质生产工艺,引入生物光调控技术,实现了蝉花虫草子实体

和孢子粉精准优质高产;创制了蝉花固体双向培养技术,充分

利用了有限的培养空间,提高了产能,显著节约了生产成本;

在全国率先投产智能控制的蝉花培育工厂,年产子实体1500

吨、孢子粉20吨,创益15亿元。3.建立了完善的蝉花虫草质

量标准评价体系。围绕蝉花质量标准缺乏,主要成分指标不

明确等问题,建立了蝉花虫草完善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包括

高效液相及液相-质谱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快速红外光谱结

合二阶导数谱鉴定技术和特异性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制定了

/778/ 食药用菌蝉花虫草高产优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蝉花产品》、《蝉花菌种》、《食用菌制品》等团体、企

业标准,填补了蝉花虫草产业的标准空白。4.开发了蝉花多

元化产品。围绕蝉花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开发了蝉花

孢子粉、蝉花虫草粉、蝉花菌质粉、蝉花子实体纯粉(超微

粉)、蝉花增强免疫力片、蝉花葛根葡聚糖片保健食品、虫

草特饮、虫草化妆品等多元化创新产品20余种;与瑞典Plan

tamed公司合作生产的蝉花虫草片Cikaria,获得瑞典生产销

售许可,一款“中国虫草、瑞典制造”蝉花虫草片,成为国家

“一带一路”的典范。5.实现了蝉花虫草菌质资源化综合利

用。围绕国家和浙江省绿色低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针对虫

草培养废弃物利用率不足,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充分利用蝉花虫草菌质,开发了禽畜菌质饲料、菌质有机肥

、菌质足浴包等产品,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7922.9万元。本项

目建立了全球首个金蝉花全基因组框架图谱,攻关了野生蝉

花人工培育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蝉花高产优质智能化生产,开

发了蝉花健康产品,近三年新增销售额865695.17万元,新增

利润50517.08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外观、实用型

专利25项;发表论文48篇(SCI/EI收录11篇),出版著作5部

;制定行业、地方标准4项,拟授予植物新品种权1项;荣获中

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全国商业

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嘉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拥有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778/ 食药用菌蝉花虫草高产优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等平台,培养科技部“国际杰青”5人,荣获“共和国纪念章

”2人,“戴芳澜终身成就奖”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

年专家”1人,培训技术人员80余人;成果在浙江、山东、吉

林等企业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取得了重大

的技术突破,推动了我国食药用菌近千亿元产业的高质量发

展。

/779/ 新型高效安全兽用药物"呼康"的研究与示范
新型高效安全兽用药物"呼康"的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兽用药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项目来源: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

计划项目名称:新型高效安全兽用药物“呼康”的研究与示

范项目编号:1302NKDA024起止时间:2013.01至2015.12项

目经费:140万元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由病原、饲养管理、

环境卫生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的病原

包括病毒、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肺炎链球菌、放线杆

菌、猪链球菌及猪圆环病毒等。病原的多样性导致了疫苗防

治的局限性,因而药物治疗在其防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779/ 新型高效安全兽用药物"呼康"的研究与示范

。对患病动物进行早期的合理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病

原菌对肺部的损伤,降低对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同时最大限

度地降低治疗费用,以及人工成本的支出等。这类疾病的治

疗以往常采用单一抗生素、抗菌药治疗,效果差、疗程长、

成本高、也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增加。复方制剂

的研发是目前兽药研发中的热点领域,本项目研制复方制剂

除含有针对病原的敏感抗菌药之外,还配伍使用非甾体抗炎

药。可减轻疾病引起的各类炎症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动

物福利,标本兼治,治疗成本低,优势明显,符合畜牧养殖业的

发展要求。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针对家畜的细菌、支原体

等引起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选择动物专

用抗生素氟苯尼考等,以及非甾体抗炎药氟尼辛葡甲胺等,选

取合适的注射用溶媒,研制新复方制剂,除杀灭细菌性病原外

,还可减轻疾病引起的各类炎症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动

物福利,标本兼治,达到治疗成本低和优势明显,且符合畜牧

养殖业发展要求的目标。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针

对家畜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以及病毒感染引起继发性

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和症状,选择动物专用抗生素氟苯尼考等

,以及非甾体抗炎药氟尼辛等,组成新复方,制备出新型速效

、高效、长效制剂。(2)新制剂可以有效防治家畜细菌、

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以及病毒感染引起继发性呼吸系统疾病

,具有速效、高效、长效等特点,填补国内该类药物需求的空

白。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课题为应用研

/779/ 新型高效安全兽用药物"呼康"的研究与示范

究项目,针对畜牧养殖中多发的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筛选

设计并制备了工艺简单、质量可控、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

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临床疗效显著。已经圆满完成了项目

任务书的要求。技术成熟,完成新兽药注册后,可快速转化,

并推向市场。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规模化养猪场、养

殖小区等,针对敏感菌引起的猪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如猪肺

疫、猪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小范

围推广示范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3年期间共计推广应用于

猪6万余头,效果显著,起效快、疗程短、使用方便,受到养殖

场的好评。相比于进口制剂,相同成分与剂型的国产兽药制

剂,针对同一疾病时,疗效较进口制剂差,是兽医药行业的不

争事实。开发疗效确切的兽用制剂是国外多数兽药生产企业

的主要任务。因此,希望国家对于兽药制剂的研发予以足够

的重视与肯定,尽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复方氟苯尼考注射

液作为本项目的主要成果,应尽快申报国家新兽药证书,以期

尽早实现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6.历年获奖

情况:无。

/780/ 优质抗稻瘟病两系不育系的培育
优质抗稻瘟病两系不育系的培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优质抗稻瘟病两系不育系的培育(cstc2017shm

s-xdny80040)”是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承担完成的重庆市

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创新专项科技项目,项目实施期限为20

17.6-2019.12。项目立足于重庆市高温、高湿、寡照的特殊

生态气候,在“生态育种、优质育种、高效育种”的研究思

路指导下,强化不育系的低不育起点温度、优质、抗稻瘟病

性状选择,选育了水稻两用核新不育系渝964S,通过重庆市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不育起点温度低(<23℃)、米

/780/ 优质抗稻瘟病两系不育系的培育

质优(达部标3级〉、稻瘟病抗性好(苗瘟1级、时’’瘟3级

〉;提出了以“低不育起点温度选择、无性再生保纯”为核

心的重庆生态区两用核不育系水稻选育技术,集成了3项关键

技术:“一种两系稻不育系高效选育方法”(已获国家发明

专利授权〉、“一种低不育起点温度两系不育系水稻的选育

方法”和“一种杂交稻两用核不育系无性再生保纯方法”;

选育两个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两优927”和“渝两优912”

进入重庆市区域试验,其中两优927米质达部标2级,渝两优9

12米质达部标3级;在《杂交水稻》、《中国农学通报》等期

刊发表论文4篇,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项,申请发明专利4

项(其中授权2项),申请商标1个,申请编制地方标准1项获

得立项。

/781/ 一种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植物酯酶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一种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植物酯酶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一、来源与背景本项目名称为“一种快速检测农药

残留的植物酯酶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科

技计划项目,项目合同编号:2012QK139,项目承担单位为黑

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二、研究目的与意义近年来,

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国家有关部

门三令五申禁止将高毒、剧毒品种用于蔬菜果品的生产,但

全国不少地区仍在使用像甲胺磷、对硫磷、氧化乐果和吠喃

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而且因食用含大量农残的蔬菜所引起

/781/ 一种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植物酯酶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的人畜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检测果蔬中农药残留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国家标准利用气

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大型精密仪器来检测,这些方法检测时

间长且仪器价格昂贵,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维护,检测成本高,

而且国家标准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有些国家标准在农残检

测的方法上没有具体步骤,需要实验室不断摸索实验条件,因

此不具备快速检测和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现场执法检查中,当

发现产品中农药残留过高时,该样品往往已销售出一部分或

大部分,甚至被消费者食用,无法及时追回,给行政执法带来

很多麻烦,不利监管。农药残留问题虽受到多方关注,但是一

直缺乏预防和控制监管措施,大多是出现食物中毒后对食品

中农残的问题进行溯源,让质检行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且

我国果蔬产品的产销特点是小规模、分散式的,所以消费者

、供应商迫切需要快速检测技术,以控制农药残留问题的蔓

延。其意义:1)解决东北林区高活性的植物酯酶来源尚未确

定的问题;2)解决生物传感器对某一种单一成分的农药残留

无法定量分析的问题;3)为行政执法部门提供科学的执法依

据;4)为法律部门执法的重要证据。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

国内存在的问题1、国内研究现状生物传感技术是当今高科

技领域的前沿课题。基于特定酶活性抑制原理设计的酶生物

传感器(EBS)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很受关注,所用的酶主要

为乙酰胆碱酯酶,浙江大学何奕等人报道了快速检测有机磷

农药的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所用的酶是乙酰胆碱酯酶;西南

/781/ 一种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植物酯酶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大学寇冬梅报道了快速检测重金属离子的酶膜生物传感器及

其应用研究,酶膜的来源于脲酶;魏福祥等人利用乙酰胆碱酯

酶催化底物引起微机电化学系统电位变化的原理对生物传感

器进行了研究。2、国外研究现状Sussman等首次报道了电鳐

的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亚基晶体X射线衍射图谱,对乙酰胆碱酯

酶结构和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解释,以及为生产重组乙酰胆碱

酯酶而开发的高效表达系统都推进了乙酰胆碱酯酶作为抑制

剂在检测分析方面的应用;Tranmin和Kumaran等人在2000年

分别利用用物理方法制的电位型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

酶传感器,虽灵敏度较高,但由于酶结合得不牢固,导致生物

传感器寿命短,不适合连续的检测工作;SchulzeH报道利用重

组技术对乙酰胆碱酯酶进行重组,重组后的乙酰胆碱酯酶对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检测的灵敏度大大提高了,但此技术未

见应用到酶生物传感器中。3、存在的问题1)目前我国的生

物传感器的酶基膜多采用动物脑组织(鳗鱼、家蝇、鸡)中

提取的乙酰胆碱酯酶,酶活较低,而且保存时间短,国外如si

gama公司生产的乙酰胆碱酯酶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酶活高

出国内酶活的十几倍,但是价格较高,增加了生物传感器的开

发成本。本项目利用植物中的植物酯酶,酶活较高,且纯化成

本远低于乙酰胆碱酯酶,适合作为酶基膜的来源开发一种新

型酶的生物传感器。2)由于每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对乙酰

胆碱酯酶的抑制常数是不同的,检测的结果只能给出乙酰胆

/781/ 一种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植物酯酶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碱酯酶抑制的总量而没有任何有关分析组分的定性或定量信

息。本项目根据每一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对植物酯酶不同

抑制常数,建立模型和工作曲线,对农药残留进行定量分析。

3)目前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用一种酶源的乙酰胆

碱酯酶测定农药残留,单一酶源的胆碱酯酶并不是对所有有

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都敏感,所以用单一酶源检测所有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并不科学,本项目在对不同

酶源植物酯酶酶活研究的基础上,并对不同酶源植物酯酶所

能检测农药品种的范围进行研究,使酶源的利用更合理、更

科学。四、主要成果通过对植物酯酶进行固定化以保持其高

度活性和高使用率,并利用优选出的植物酯酶制作成优质的

酶基膜,将酶基膜固定在电极上,并对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

、pH值、底物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生物传感器模

型后,通过对响应电流变化的分析,筛选出传感器最佳工作条

件:pH值6.5的条件下,底物α-乙酸萘酯浓度为0.06mmol/L,

给酶量25μL,酶固定化时间8h,抑制时间10min,对样品中的农

药残留的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形成研究报告1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

/782/ 京福优181
京福优18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亲本来源:京福优181是用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育

成的三系不育系京福1号A与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恢复系明恢

86配制而成的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重要特征特性:该

组合属于基本营养型组合,全生育期151.0天,比汕优63(C

K1)早熟0.4天,比(CK2)II优838早熟3.8天。主要农艺性状

表现:株叶形态好,分蘖中,大穗大粒,转色好,结实率较

高,每亩有效穗16.7万,株高112.7cm,穗长24.4,每穗总

粒数162.3粒,结实率78.3%,千粒重30.5克。抗性:稻瘟病

/782/ 京福优181

加权平均级7.0级,穗茎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抗性频率21.

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6%,长宽比2.8,垩白粒率

86%,垩白度16.4%,胶稠度46mm,直链淀粉含量21.8%。主

要优缺点:优点:株叶形态好,株高适中,茎秆粗壮,耐肥

抗倒,大穗大粒,结实率高,后期转色好,丰产性好。缺点

:感稻瘟病。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新品种筛选试验,初

试平均亩产574.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3%。全生育期

154.0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2天。抗性:叶瘟5级,穗瘟

发病率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稻瘟病加权平均级8.0

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21.6%,垩白粒率95%,垩白度

24.7%,直链淀粉含量22.1%,米质一般。2005年参加长江上

游中籼迟熟C组区试品种试验,初试平均亩产611.58公斤,

比对照汕优63(CK1)增产10.10%,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

例93.8%,比Ⅱ优838(CK2)增产6.14%,达极显著水平。全生

育期151.0天,比对照汕优63(CK1)早熟0.4天,比Ⅱ优838(C

K2)早熟3.8天。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每亩有效穗16.7万,株

高112.7厘米,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62.3粒,结实率

78.3%,千粒重30.5克。抗性:稻瘟病加权平均级7.0级,穗

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抗性频率21.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

米率55.6%,长宽比2.8,垩白粒率86%,垩白度16.4%,胶稠

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该品种经过1年区试,表现

: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2006年继续

生产试验。

/78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西番莲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西番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DUS测试是指国家新品种权审批机关委托指定的测

试机构,对照和采用相应的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和测试技术

,对申请保护的植物新品种进行特异性(Distinctness)、

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测试的过程

,是对新品种授权的客观、公正、准确及其有效性检测的重

要技术,也是品种权审批的关键环节和获得品种权的实质条

件。对申请保护的品种进行DUS测试不仅是审批机关进行实

质审查的重要内容和决定授权与否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保

/78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西番莲

证并维护授权品种的公正性、合法性、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就需要制定相应的DUS测试指南。DU

S测试指南则是指国家制定的规范的DUS测试技术和测试标准

,是进行新品种测试的依据。该测试指南参考了UPOV的西番

莲DUS测试指南,充分考虑了我国西番莲资源、选育种和生产

实际,各项技术指标和内容符合我国现行的有关政策,并与相

关法规一致。测试指南确定了测试性状52个,其中基本性状

44个,选测性状8个。填补了我国西番莲DUS测试指南的空白

,所选性状科学、合理,分级清楚,测试方法可操作性强,对促

进我国西番莲新品种选育、品种权保护及品种管理具有重要

意义。

/784/ 长农26号
长农2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任务来源:吉林省农委项目《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

选育》及长春市科委项目《大豆高油高产新品种选育及开发

利用》。选育目标:选育中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

种。特点:长农26号为中早熟高产、抗病大豆品种,秆强抗

到,较耐密植,丰产性、稳产性好,籽粒外观品质优良。抗逆

性:人工接种鉴定,中感大豆孢囊线虫。田间自然发病结果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高抗大豆灰斑病、抗大豆褐斑病、中

抗大豆霜霉病、抗细菌性斑点病、抗大豆食心虫,抗倒伏。

/784/ 长农26号

生育日数:属中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2天左右,需≥10℃有

效积温2550℃以上。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省区域试

验二年平均产量2422.9kg/ha,比对照白农10号增产8.0%。2

00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98.8kg/ha,比对照白农10号

增产4.6%。适应区域:该品种适于吉林省中早熟地区中等以

上肥力条件下种植,不宜在肥力极薄土地上种植。

/785/ 提高河北细毛羊产肉性能研究
提高河北细毛羊产肉性能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提高河北细毛羊产肉性能研究”项目实施期为2

005-2007年,由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承德畜牧兽医

研究所为协作单位。本项目旨在导入优良的德国美利奴血液

,通过筛选德美与河北细毛羊的的最佳德血含量、肥羔生产

技术以及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在保持细毛羊的同质

性基础上,提高河北细毛羊的产肉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不同德血含量细毛羊的体重及产毛性能的测定

,确定了导入德国美利努的血液含量为50%-75%,既可保持

/785/ 提高河北细毛羊产肉性能研究

河北细毛羊生产同质细毛的方向,又可提高产肉性能和羊毛

品质,建立了适合高寒干旱地区羊肉、羊毛生产相结合的新

模式2、开展高寒干旱地区肥羔技术研究,对放牧加补饲及

舍饲对德美与细毛羊杂交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及坝上草原羔

羊的最佳肥育方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不同条件下适合的育

肥方式,为肥羔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基础。特别是改

善德美后代的饲养条件,其产肉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在相同

条件下快速舍饲育肥,德美后代的日增重达到263克,而河

北细毛羊仅为151克。3、研究了补饲对河北细毛羊在冬春季

节和产前产后的影响,确定了河北细毛羊成母羊在放牧条件

下的补饲标准为55-60千克。4、研究了是否剪羔子毛对羊毛

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确定了同质细毛绵羊应不剪羔子毛

为佳,到1.5岁一次剪毛,毛纤维长,经济价值高,经济效

益好。5、制定了河北细毛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及河北细毛

羊防疫措施,减少了疫病发生,推动了细毛羊生产向科学化

、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本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提高了

河北细毛羊产区的技术素质和养殖水平,提高了羊只出栏率

和养羊的经济效益;积极退耕还草、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

推行舍饲养羊,实现了农牧业的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和畜牧

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民养羊的积极性,为农民增收和

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做出了贡献,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

显著。推广本技术两年以来,累计推广肉用种羊625只,推

广冷冻精液16.4万支,改良河北细毛羊20.36万只,育肥羔

/785/ 提高河北细毛羊产肉性能研究

羊17.98万只,多成活羔羊19.2万只,共产生经济效益4704

.04万元,使项目区的41万养羊人口人均增收114.73元,经

济效益显著。项目针对近年来由于羊毛价格低,羊肉价格高

,细毛羊产区出现了细毛羊到改现象,同时河北细毛羊选育

不及时,致使品种特性有所退化,出现的毛短、净毛率低、

特别是产肉性能的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引进优良的肉用细

毛羊与其杂交,在保持其细毛同质毛品质的同时,提高其产

肉性能。本项目筛选出了德美与河北细毛羊的的最佳德血含

量、并研究了肥羔生产技术以及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这些

技术有效解决了目前河北细毛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前

景非常广阔。

/786/ 方便非油炸速食馄饨及营养调味料的研究与开发
方便非油炸速食馄饨及营养调味料的研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是2010年杭州市科技局立项的农业科研攻关

项目本项目应用基础研究,小试研究、新产品工艺研究与生

产参数优化,中试研究与试生产,产品品质分析研究等工作,

最后进行了生产线的研究设计,并已正式投入了生产。具体

完成的情况如下:1、结合现有的方便馄饨生产工艺,在馄饨

制作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一条生产方便非油炸

速食馄饨的工艺路线。2、研究面片流变学性质,进一步改善

口感;采用蒸煮加热工艺,提高面饼整体糊化度,完成一条生

/786/ 方便非油炸速食馄饨及营养调味料的研究与开发

产示范线。3、以馄饨产品研发为基础,企业投入经费560万

元已建设成功相应生产线,解决当地就业30余人。目前生产

运行情况良好,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情况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显著。4、共制定企业标准3项,开发新型调味料包1种;在国

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完

成年产100万包/年的方便非油炸馄饨中试生产线一条,对生

产工艺及配套设备进行开发。项目达成的主要技术指标面片

:蛋白质>8.0﹪,脂质<19﹪,水分应低于10﹪,灰分低于7.0﹪

,酸价≤5,过氧化值≤0.25﹪。调味料的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

<50000cfu/g,大肠菌群<150MPN/100g,致病菌不得检出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1.一种非油炸速食馄饨的制作方法;2

.一种非油炸速食刀削面的制作方法),论文录用1篇(方便

速食馄饨的制作工艺与干燥技术现状分析)

/787/ 乐东拟单性木兰在低丘红壤地区培育关键技术
乐东拟单性木兰在低丘红壤地区培育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湖南省科学技术厅2010年科技创新发展重

点项目“湖南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育平台建设”(项目编号

:20101tf011)和2013年科技创新发展重点项目“湖南植物

种质资源迁地保育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13tf1007)的

一部分。同时也是湖南省林业厅2006年重点项目“湖南珍贵

优良乡土植物迁地保护、繁殖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湘林科外[2006]16号)和湘财农指[2011]114号林业专项

以及湘财农指[2010]142号无节良材培育和优材更替项目的

/787/ 乐东拟单性木兰在低丘红壤地区培育关键技术

内容。本项目在查阅乐东拟单性木兰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踏查的方法,对湖南该树种的自然分布进行了调查;采用

育苗和栽培的配套技术,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对该树种进行

了育苗和栽培试验研究,经过28年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1)查清了乐东拟单性木兰在湖南的分布,更正了一些分

布记载错误的县市。(2)研究了该树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群落类型和经济价值。(3)研究总结出了“先年12月密

播+4月初芽苗移栽+18cm(行距)×12cm(株距)栽植

密度+荫棚+撒施5次复合肥”的芽苗移栽一年生苗配套繁殖

技术,运用此配套技术,芽苗移栽一年生苗平均高达62±

;8.72cm,地径0.7±0.13cm。(4)研究总结出了容器苗

培育配套技术。芽苗移栽一年生容器苗平均苗高18.99cm;平

均地径0.27cm(测定日期9月10日)。(5)芽苗移栽一年生

容器苗配方施肥以“N、P、K分别为每株2.5g、2g、7.5g”

的配比效果最佳,也最经济。(6)总结出了“全垦整地+去

叶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裸根苗+发芽前栽植+踩紧压实”的配套

栽培技术。用此配套技术,乐东拟单性木兰在湖南省森林植

物园三湘景园栽培26年和木兰基因库栽培25年的平均胸径分

别为22.14±5.57cm、17.44±3.61cm,平均高分别

为10.35±1.75m、12.8±0.45m;乐东拟单性木兰在

浏阳柏加镇栽培12年的东坡、西坡和间栽的平均胸径分别为

11.83±1.68cm、10.08±1.92cm、15.10±2.

91cm,平均高分别为9.58±1.33m、8.83±1.42m、

/787/ 乐东拟单性木兰在低丘红壤地区培育关键技术

10.0±1.0m。(7)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珍稀植物区采

用生态栽培、27年的乐东拟单性木兰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分别

为20.31±2.8cm、13.07±1.94m。(8)首次提出

了用于测定树冠的狭窄程度的高冠比和冠高冠幅比的概念。

高冠比是指某一地点某树种的平均树高与其平均冠幅的比值

。冠高冠幅比是指冠幅的高度与冠幅的宽度的比值。两者的

比值越大,说明其冠越狭窄。(9)编制了乐东拟单性木兰采

种、育苗、栽培技术规程。该成果的目的意义:一是开发利

用和保护乡土珍贵树种,丰富我省乃至中亚热带地区造林树

种和园林树种;二是调整树种、林种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

服务林农,造福子孙。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

益和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该成果能在乐东拟单性木兰分

布的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乐东拟单性木兰自然分布于我国

18°44′~29°24′N,107°50′~119°O9

′E的广大地区,包括海南、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西

、福建、浙江等省,垂直分布于海拔300~1400m之间。

/788/ 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种烟紫薯1号、烟紫薯2号选育及应用
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种烟紫薯1号、烟紫薯2号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任务来源于国家“863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06AA100107和烟台市课题,项目编号:04119。

本项研究是经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后取得的重要科技成

果之一。2、其技术原理该项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种

植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其技术原理;应用植物育种遗传理

论,选择在生产上表现优良的新品种(系)作为亲本材料,通

过改进杂交方式,培育新品种或中间亲本。3、烟紫薯1号、

烟紫薯2号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烟紫薯1号:2005年通过国家

/788/ 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种烟紫薯1号、烟紫薯2号选育及应用

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号2005008,并命名为烟紫薯1号;2008

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2008041。(1

)块根产量高。国家区试结果:鲜薯平均产量1483.5kg/66

7m2,较对照宁紫1号增产22.8%,薯干平均产量428.3kg/667m

2,较对照宁紫1号增产25.0%。国家生产试验结果:鲜薯平均

产量2108.63kg/667m2,比对照徐薯18增产15.26%,表现出较

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2010年10月22日,经山东省

内专家测产验收,烟紫薯1号鲜薯平均亩产2238kg,比对照宁

紫1号增产13.4%,比对照山川紫增产18.7%;薯干平均亩产65

6kg,比对照宁紫1号增产16.1%,比对照山川紫增产17.6%。(

2)花青素含量及产量高。花青素平均含量为31.62mg/100g

鲜薯,亩产紫色素469.08g,居参试品种首位,比对照宁紫1号

高1.1倍。(3)抗病性好。经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鉴定:抗

黑斑病、茎线虫病和根腐病。烟紫薯2号:2009年通过国家

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号2009012,(1)块根产量高。国家生

产试验结果:鲜薯平均产量1825.4kg/667m2,比高产对照徐

薯18减产4.58%,比紫薯对照宁紫1号增产35.0%;平均薯干产

量564.8kg/667m2,比高产对照徐薯18增产3.64%,比紫薯对照

宁紫1号增产72.7%。2010年10月22日,经山东省内专家测产

验收,烟紫薯2号鲜薯平均亩产2189kg,比对照宁紫1号增产1

0.9%,比对照山川紫增产16.1%;薯干平均亩产691.7kg,比对

照宁紫1号增产22.4%,比对照山川紫增产24.0%。(2)花青

素含量及产量高。国家区试测定烟紫薯2号花青素含量平均

/788/ 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种烟紫薯1号、烟紫薯2号选育及应用

为37.2mg/100g鲜薯,居区试第一位,并远远超于其他参试品

种,平均亩产花青素产量为570.24g,居区试第一位,比第二位

高1.19倍。(3)品质好。烟紫薯2号干基粗蛋白含量较高为

8.23%,比对照高3.01个百分点;可溶性糖含量为6.15%,比对

照高0.15个百分点。平均烘干率31.6%,比对照高3.9个百分

点。该项研究的总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地位。

/789/ 颗粒麦芽糊精研发项目
颗粒麦芽糊精研发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采用沸腾造粒法工艺,研发出具有无粉尘、

流动性好、溶解速度快等优点的颗粒糊精产品。以商品麦芽

糊精为原料,以精制糊精液为粘合剂,开发一步制粒法生产颗

粒糊精产品,通过控制物料配比和各项工艺参数,混合、制粒

、干燥三个步骤在密闭容器内一次完成。空气经净化加热后

,由引风机从干燥机下部吸入,穿过料斗分布板,使物料粉末

粒子在干燥机内呈现环行流化状态。将液体材料通过顶喷、

底喷或切线喷方式喷涂到沸腾状态的粉末表面,粘合剂溶液

/789/ 颗粒麦芽糊精研发项目

经喷嘴雾化后,将粒子集聚成为团粒,增稠性强,改善口感和

品质。

/790/ 天丰优269
天丰优26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天丰优269(原名盐优26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

用丰A×盐恢269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杂交籼稻新组

合。2006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已申报农业部植物

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号20060122.9。全生育期140-145天,

株高115cm,每穗总粒180粒以上,每穗实粒150粒0.左右,

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27g。高抗稻瘟病,高抗穗颈瘟

,中抗纹枯病,中抗条纹叶枯病,抗倒性较强。适宜于江苏

省中籼稻地区推广种植。

/791/ 苹果早期落叶病生物综合防治研究及其应用
苹果早期落叶病生物综合防治研究及其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研究开发的“微生物拮抗菌剂及生物菌肥”

采用现代微生物工程技术,该项目产品用于替代或部分现有

的化学农药、化肥,为提供苹果生长所需要的各类营养成分

,通过生物间的竞争作用、拮抗菌作用、重寄生作用、交叉

保护作用,杀灭或者抑制各种病虫害的滋生,全面改善果园生

态环境,提高果树自身对各种病虫害的抗病能力,降低或清除

环境及其产品中各类化学药物的残留,建立绿色、无公害可

持续发展的苹果生产体系。

/792/ 灵芝菌株“日本K8”的引进及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灵芝菌株“日本K8”的引进及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通过引进、驯化、系列比较试验及产品主要药用

成分检测,筛选出“日本K8”灵芝新菌株并研究出配套标准

化栽培技术。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为:(1)引进、

筛选出高产抗病优质的灵芝新菌株“日本K8”。该菌株菌丝

生长旺盛,抗逆性强,菌盖中心厚度达1.5厘米以上,菌盖直径

10厘米以上占85%,肾形灵芝比率达35%以上,芝大形美,色泽

好,单生比例高,主要药效成分含量高,商品性能好,转潮快,

灵芝产量高,单产每立方米菌材两年可产出干灵芝50千克,适

/792/ 灵芝菌株“日本K8”的引进及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合段木栽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2)灵芝适生树种资源筛选。通过试验,筛选出青冈、枫香

、麻栎等较适宜我省灵芝栽培的资源丰富的树种。(3)研

究出“日本K8”栽培的十三项新技术。包括充分利用树木枝

桠;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早制作菌棒;装袋及接种方式的创

新;堆码发菌;采用塑料拱棚外加遮荫棚的栽培模式;不完全

脱袋覆土;割口出芝;芝柄嫁接;铺设地膜;不采孢子粉;留柄

剪芝;不喷施农药;运用烘干技术。(4)研究并集成出了灵

芝菌株“日本K8”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使灵芝A级品

比率在90%以上,产量提高25%以上。(5)研究并集成出了提

高灵芝菌袋成品率的综合技术规程,菌袋污染率大幅度降低

,成品率提高到99%以上。(6)总结完善了灵芝生育期内病

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7)研究并集成出了段木灵芝

优质孢子粉套筒采集技术及灵芝子实体采收适期及方法。(

8)规范了河南省灵芝菌种生产技术、栽培技术、贮运技术

、质量要求等标准化技术体系,制定出了河南省灵芝地方标

准。本成果可以在河南山区应用,并且可以推广到全国所

有的灵芝适栽区,六年(2004~2009)来在河南省建立了三

大灵芝生产基地,栽培灵芝2880万袋,产灵芝干品240万公斤

,创产值12000万元,新增纯收益6624万元,取得显著的社会和

经济效益,为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山区农村经济的繁

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793/ 沙棘籽粕蛋白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系列产品开发
沙棘籽粕蛋白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系列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沙棘籽粕是萃取沙棘油后的下脚料,含有丰富的原

花青素和蛋白质,其中原花青素含量达5.3%、蛋白质含量达

23.17%。我国的沙棘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我国沙棘产业迅

猛发展,每年产生大量的沙棘籽粕。目前,国内还未对沙棘籽

粕进行充分的加工利用,一般只简单地作为废弃物处理。在

花费大量的运输费用和垃圾处理费用的同时,对宝贵资源造

成了极大浪费,又严重污染了环境。项目对沙棘蛋白深加工

技术进行研究,优化了沙棘籽粕蛋白提取工艺,沙棘籽粕蛋白

/793/ 沙棘籽粕蛋白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系列产品开发

提取率达到78.45%,蛋白含量为82.04%。确定了沙棘籽粕蛋

白肽的制备条件,得率达到60%以上。评价了沙棘籽粕蛋白肽

抗氧化、抑菌和免疫调节作用,表明沙棘籽粕蛋白肽具有良

好的生物活性。并利用沙棘蛋白和沙棘蛋白肽为原料开发了

青稞沙棘籽蛋白粉、蛋白低聚肽粉、康普大餐粉共3种功能

食品。沙棘蛋白的深度开发,实现了沙棘资源大幅增值和增

效,使沙棘果等原料产品不断升值。

/794/ 一步成型米粉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
一步成型米粉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一、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了自动化一步成型米粉机

,其一步成型、10秒钟成粉的高温、高速、高压技术,使整

个米粉加工过程在密封状态下完成,米粉组织结构紧密,不

易断条且筋力强,口感好,几乎保持完全营养不破坏、流失

,解决了传统米粉生产设备因破碎、熟化、成型等多环节生

产过程中夹带空气成份,而导致的米粉组织松散,须加入明

矾增强其胶凝度,来防止米粉断条和混汤问题(故业内有无

矾不成粉之说),避免了因加工环节过多而导致的产品营养

/794/ 一步成型米粉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

破坏、流失及加工环节的易污染问题。其配套设备米粉优化

箱,应用其β化原理,使米粉在最佳适宜米分子重新链接条

件下,使米粉淀粉能迅速恢复胶凝状态,完成米粉静置老化

过程,使米粉表皮不干结,易松丝,筋力更好,解决了传统

米粉生产借助添加矿物油,以解决米粉因粘连导致的松丝难

问题。研究放心米粉的生产加工工艺,并按HACCP体系的要

求建立了关键控制点、控制指标、监控手段和纠编措施。二

、主要创新点:(1)将传统多步工艺集为一体,封闭式加

工减少物料污染,提高产品质量;磨粉、加水、温控、挤压

压力优化组合控制,使淀粉糊化效果好,淀粉结构有利于成

粉,在无须添加明矾的情况下解决断条问题,提高食用安全

性。(2)米粉优化箱温度、湿度自控系统设计,应用其温

、湿度平衡β化原理,使米粉淀粉在适宜米分子重新链接条

件下,能迅速恢复胶凝状态,完成米粉静置老化过程,促进

米粉快速老化,无需靠石蜡(矿物油)解决粘条问题。(3

)剪切式物料粉末制备机构代替传统的单纯研磨式机构,既

简化了加工工艺,又减少了配件磨损,还延长了研磨的使用

寿命,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使米粉产品多样化。

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名称型号:6MFD自动化一步成型米

粉机;出粉量:≥50kg/h;出粉率:128﹪;整机质量(kg)

:110;配套电机型号:Y132m-4;功率:7.5kW,1420r/mi

n;主轴转速(转/min):466;生产效率(kg/h):≥15;

噪声(db):≤85;进料电耗(kWh/t):≤150;外型尺寸(长

/794/ 一步成型米粉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

×宽×高)(mm):460×630×1200;优

化箱功耗:2kg/220v(单相)。四、推广应用前景: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卫生、营养保健和方便快

捷成为了食品工业发展的潮流。目前,国内米粉生产工艺一

般为“多步成型”,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为了增强米粉韧

性和方便松丝,最经济的办法是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对人体有

害的明矾、石蜡等化学添加剂;使得米粉根本没有质量保证

,屡发中毒事件。“粉师傅”自动化一步成型放心米粉加工

机组从根本上解决了米粉加工的环保及质量问题。由于其具

有直投大米,10秒钟一步成粉,自动调节热平衡、设备精致

、价格合理、操作简便等特点,可广泛适用于部队食堂、野

战拉练的后勤保障体系;学校、医院的放心营养早餐;机关

、团体企事业单位食堂;中西餐厅连锁系统米粉统一配送及

宾馆、超市米粉现做现卖等。据我们的市场调查资料,全军

营级以上部队、军校食堂约15万个左右,大、中、小学校食

堂约120万个以上,中西餐厅品牌连锁店约50万个以上,机

关、企业食堂,餐馆、超市及米粉生产工厂约250万个以上

。保守估计,全国米粉机的市场容量在400万台(套)以上

,销售空间极广。另外,东南亚华侨华人多,同样有消费米

粉的习惯,消费市场也非常大,产品出口的潜力亦不可小视

。一步成型米粉机加工技术所带来的米粉质量的提高、花色

/794/ 一步成型米粉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

品种的增加和“放心”概念的开发,可极大地促进米粉机市

场的成长,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该项目的推广可改善我国人

民膳食结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大大提高农产品加工机械

的技术水平,有力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

提高国产机械装备本地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可促进

农产品深加工升值,加快粮食工业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的

方向发展的步伐;拉动农产品商品化产业化,使农民增产增

收增效;可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下

岗职工提供创业就业平台;同时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

专业化协作水平,从而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极其

明显。

/795/ 鲜湿方便米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鲜湿方便米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米粉又称之为米线,起源于中国

,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经加工而成的

一种截面为矩形或圆形的细条状米制品,在我国南方及东南

亚地区米制食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市售鲜湿米粉大多采用

传统工艺,以手工作坊的形式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

程度低且工艺繁琐冗长、生产耗时长、成本高、生产环境差

,产品水分含量高(60%-70%),在储藏过程中极易老化回生

,导致食用品质差,且保质期短。鲜湿米粉主要采用传统工艺

/795/ 鲜湿方便米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生产,产品质量与保质期得不到保障,限制了鲜湿米粉仅仅供

应于餐饮渠道,阻碍了鲜湿米粉向外部市场拓展了可能性。

本项目为四川省科技厅2017年度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由四川东方主食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

研究设计院共同研究完成,项目将在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

有限公司推广应用。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

适应于主食加工及相关应用领域。本项目以川种优3877(籼

米)和隆两优534(粳米)两个品种大米为主要原料,围绕鲜

湿方便米粉二级挤压熟化成型工艺、老化调控技术、品质改

良、复合酶技术、复合保鲜剂开发、常温保鲜技术、包材筛

选、调味料包等方面展开,对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

研究,并进行相应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鲜湿方便米粉加工

关键技术研究,主要针对传统米粉工艺造成产品生产周期长

、污染风险大、老化难以控制、保质期短等技术难题,重点

研究鲜湿方便米粉二级挤压熟化成型工艺、老化控制技术、

常温保鲜技术、调味料包等,结合品质改良技术,引入复合生

物酶控制老化速率,筛选出包材材质,全面提升鲜湿米粉食用

品质。(2)性能指标①国内外未见具有下述特点的鲜湿方便

米粉二级挤压控温熟化工艺的文献报道,该工艺的特征为:

以川稻籼米(川种优3877)和粳米(隆两优534)的质量比

3:1为制作鲜湿米粉的原料,其工艺关键参数为:进料水分4

1%、喂料速度0.50kg/min、一级机筒温度179℃、二级机筒

温度58℃、模板孔径1.0mm。②国内外未见具有下述特点的鲜

/795/ 鲜湿方便米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湿米粉延缓老化技术的文献报道,通过研究发现:交联变性

淀粉1.63%、复配改良剂(黄原胶0.30%,羧甲基纤维素钠0.

45%,改性大豆磷脂0.15%)2.41%、麦芽糖淀粉酶0.02%,可解

决鲜湿米粉老化易断条的问题。③国内外未见具有下述特点

的鲜湿米粉常温保鲜技术的文献报道,通过研究发现:采用

“巴氏灭菌(80℃,20min)+喷洒酒精(75%食用酒精)0.5

%”灭菌,结合包装材质(PET/PE复合材质,厚度22丝)与复

合保鲜剂(脱氢乙酸钠0.6‰,丙二醇0.45‰,柠檬酸2‰)的系

列措施,有效延长了鲜湿米粉的常温保质期达6个月。④国内

外未见具有下述特点的采用上述技术制备的鲜湿方便米粉的

文献报道,具备如下理化特性:糊化度≥95%,冲泡复水时间≤

3min,酸度≤4°T,水分≤45%,断条率≤5%,烹调损失率≤5%

;质构特性:硬度<140gf,拉伸长度>6mm;常温保质期6个月

;感官评分>86。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在鲜湿方

便米粉领域首次创新性采用一级挤压熟化、二级挤压成型工

艺,系统研究并建立了完整工艺,属国际领先;(2)建立了鲜

湿方便米粉老化控制技术,解决鲜湿米粉保质期内易老化、

易断条等技术难题,提升产品的品质,属国际先进;(3)延长

了鲜食方便米粉的常温保质期,解决产品保质期短,扩大了鲜

湿方便米粉产品的销售范围,属国际先进。4、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目技术成熟,将在四川川北凉粉饮

食文化有限公司司应用,适用于淀粉制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产

/795/ 鲜湿方便米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

项目在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中试试验,生产的产

品具有浓郁的米香味,小范围试销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由于

鲜湿方便米粉产品缺乏国家统一标准,米粉延缓老化机理研

究不够透彻,给鲜湿米粉大规模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6、

历年获奖情况无

/796/ 万泰香占
万泰香占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成果培育背景水稻生产的发展,要求的类型、熟

期多样性,需要品种的不断更新。我们根据生产发展的趋向

,利用所掌握的种质资源选育优质、高产、稳产、广适的常

规稻品种应用于生产。通过创新选育,选育出新的具有实用

价值的常规稻品种应用于生产。育成常规稻新品万泰香占,

于2020年6月13日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利用植物遗

传学原理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以水稻杂种优势理论为指导

/796/ 万泰香占

,利用优异种质资源进行温汤去雄杂交改良选育优良品种,经

多年选育,育成生育期适中、群体整齐、株型集散适中、结

实率高、穗大粒多、产量高、优势明显、熟色好的感温型常

规稻新组合“万泰香占”。(2)性能指标选育审定水稻新

品种“万泰香占”,2017--2018年参加广西恒茂联合体企业

自有水稻品种试验桂南晚稻晚籼组区试、生试。2020年6月

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2013

0号。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利用所掌握的种质资源选育

优质、高产、稳产、广适的常规稻品种应用于生产。经多年

选育,选育出常规稻新品种“万泰香占”。该品种在种植过

程中表现出表现熟期适中、株型紧凑、出籽率高、抗逆性强

等特点。万泰香占主要特征特性(1)农艺性状稳定属感温

籼型常规水稻,桂南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6.0天。株叶型集散

适中,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叶片绿色,剑叶长、稍披,叶鞘绿

色,叶耳无色,稃尖秆黄色,大穗、穗型一般,颖壳麻黄色,谷

粒长9mm。每亩有效穗数16.7万,株高120.8厘米,穗长26.9厘

米,每穗总粒数161.7粒,结实率81.5%,千粒重22.1克。(2)

抗性表现稻瘟病抗性鉴定(2017~2018):(2017)苗叶瘟

3级,穗瘟损失率40.1%,损失率最高级7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

数6.5,抗性评价为感,(2018)苗叶瘟4级,穗瘟损失率29.0

%,损失率最高级5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5.8,抗性评价为中

感。白叶枯病抗性鉴定(2017~2018):致病型IV型5级,V

型5级~7级,白叶枯病最高级7级。(3)主要米质主要指标

/796/ 万泰香占

糙米率82.2%,整精米率65.2%,长宽比3.2,垩白米率8%,垩白

度1.2%,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

量14.9%,达到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优质二

等。(4)产量表现2017年初试,七个试点平均亩产470.87千

克,比丰田优553(CK)减产5.62%(极显著),增产点比例0

%;2018年复试,七个试点平均亩产438.90千克,比丰田优553

(CK)减产6.17%(极显著),增产点比例28.6%;两年试验平

均亩产454.89千克,比丰田优553(CK)减产5.90%,增产点比

例28.6%;2018年桂南晚稻生产试验七个试点平均亩产462.0

9千克,比丰田优553(CK)减产2.92%,增产点比例57.1%。4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该品种利用优势种质资源选育而

成,品种农艺性状一致稳定,表现熟期适中、抗逆性好、高产

稳产等特点。该品种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通过,可在桂南稻作区适宜桂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季

节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该品种熟期适中、抗逆性好、高产稳产、适宜应性广。该品

种在种植过程中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根据田间病虫害预

测预报,适时选用合适农药进行防治。主要是防治纹枯病、

稻瘟病、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797/ 优质冬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优质冬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由双流县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持,双流县草

莓推进办公室,成都西星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双流县气

象局,双流县植保植检站,共同完成。通过近十年的工作,

课题组探明了双流气候特点与冬草莓生产的利弊关系,提出

了适宜种植区、次宜种植区、可种植区的生产区划;在栽培

技术方面,筛选了丰香为主栽品种,提出了壮苗标准及培育

措施,研究了最佳种植时期、最佳定植密度、测土配方施肥

,田间管理技术,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产品分级包装技术;

/797/ 优质冬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在病虫防治方面,对草霉白粉病、灰霉病、斜纹夜蛾、防虫

等“两病两虫”的发生规律,综防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

综防配套技术措施。课题组在此基础上,按科学区划,标准

化生产,绿色防控的技术路线,集成了双流冬草莓标准化生

产技术,形成了《双流冬草莓生产技术规程》、《成都市双

流县农业标准双流冬草莓》。该技术科学性强,易于操作,

费省效宏。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798/ 通科18
通科1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选育单位: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二、品种来

源:2003年春季从省农科院水稻所引入代号为01-24(后定

名吉粳88)为母本,以中晚熟品种通丰9号为父本,经系谱法

选育而成。试验代号为通丰18。三、特征特性:1、植株性

状:株高97.3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强,茎叶绿色,每亩有效

穗数20.6万。2、穗部性状:穗长19.4厘米,弯穗型,平均穗

粒145.2粒,结实率85.2%。3、籽粒性状:谷粒椭圆,颖及颖

尖黄色,籽粒顶端局部有微短芒,千粒重22.9克。4、品质分

/798/ 通科18

析:依据农业部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糙

米率85%、精米率74.2%、整精米率71%、粒长4.8㎜、长宽比

1.8、垩白率22%、垩白度1.8%、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

胶稠度82㎜、直链淀粉含量16%、蛋白质含量7.3%。米质符

合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5、抗逆性:2008-201

0连续三年采用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种、成株期病区多点异地

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对苗瘟表现中抗,叶瘟表现中抗,穗

瘟表现感。2008-2010年,在24个抗纹枯病田间自然诱发有效

鉴定点中,表现中抗。6、生育日数: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

42天,需≥10℃积温2850℃。四、产量结果:2009年区域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8423.3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5.6%;2010年

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045.0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6.

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734.2公斤,比对照品种通

35增产6.2%。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759.5公斤,比

对照品种通35增产7.8%。五、栽培要点:1、播种与插秧:

稀播育壮秧,4月上、中旬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催芽种子20

0克。5月中下旬插秧。2、栽培密度:行株距30×20厘

米,每穴插3-4苗。3、施肥:底肥:氮磷钾配合施用,耙地前

每公顷施尿素88公斤+二胺150公斤+氯化钾120公斤;分蘖肥

:6月20日前后每公顷追尿素88公斤;穗肥:7月10日前后每

公顷追尿素58公斤+氯化钾60公斤。4、田间管理:水分管理

采用浅深浅间歇灌溉方式。生育期间注意防治稻瘟病、二化

螟。六、适应区域:吉林省长春、白城、松原、延边、四平

/798/ 通科18

、通化等中晚熟稻区。

/799/ 金柚果脯
金柚果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过去等外果不美观,常被人遗弃,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也是污染源之一。以本工艺加工成的金柚果脯类产品,能吸

收金柚等外果资源,为果农增收,提供就业岗位。金柚果脯加

工项目解决了蜜柚生产后环节的等外果的深加工问题。金柚

果脯在生产过程中有30%左右的等外果出现,过去等外果多被

果农扔掉,污染环境又减少经济效益。项目的建成是产业链

的延长,有力的减少将蜜柚去瓤留皮,经去苦工序后添加糖液

等辅料熬煮,冷凝成型后包装成果脯成品。主要技术指标::

/799/ 金柚果脯

总糖(以葡萄糖)≦70%。环境的污染。

/800/ 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白云鄂博矿是以铁、稀土、铌为主的多金属共生矿

床,由于矿床成因复杂,致使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矿物组合,同

一个元素赋存于几种矿物之中;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之间选

别差异较小;这些都给选矿带来很大难度。包钢经过几十年

的生产实践,铁和稀土的开发利用工艺已较成熟,运行稳定,

形成了钢铁和稀土两大支柱产业。其它有用矿物如:铌、萤

石、钪等资源的回收利用受技术条件和产品成本及价格等因

素的制约,综合回收利用尚未实现产业化,其综合回收工艺技

/800/ 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术一直是包钢科技攻关的重点。2012~2013年,继完成国家

科技部重点支撑计划项目《包头稀土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

术研究》,开发了从稀选尾矿中回收铌的工艺以来,包钢继续

开展了《氧化矿选稀土尾矿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独创性开发出了优先选稀土-混合浮选-一次脱硫-强磁选-

强磁精矿一步正浮选铁-重选(强磁尾矿+一步选铁尾矿)-

重选精矿二次脱硫二步选铁-铌浮选-强磁选-混合泡沫选萤

石的工艺方案;萤石抑制剂SY-1#经多次改进为SY-3#,药剂组

合改为SHS-SY-3#-YSN,使选萤石药剂成本降低了近1/3,萤石

精矿指标进一步提高,CaF2品位95.62%、回收率52.44%;选铁

药剂进行了优化,铁精矿品位进一步提高,综合铁精矿品位6

4.50%;将混合泡沫选稀土改为优先选稀土,得到稀土精矿RE

O品位50.49%、回收率54.93%;混合沉砂先磨矿,然后强磁选

,强磁精矿进行一步选铁,氟硅酸铵用量大幅降低;一步选铁

尾矿与强磁尾矿合并进行重选,丢掉本作业55%以上的尾矿,

使铁、铌得到富集,重选精矿进行二步选铁,二步选铁尾矿N

b2O5品位可以达到0.8~1.0%,进入选铌作业,经一粗三精可

得到含Nb2O55.7510%、回收率40.26%的铌精矿,该铌精矿中

SiO2含量为5.72%,选铌尾矿经强磁选可得到510.55ppm、作

业回收率70.37%的钪富集物。强磁、重选作业的加入及正浮

选铁药剂的改进,提高了铁、铌入选品位、减少了铁、铌作

业的入选量、脱除了部分残留药剂,从而降低了药剂成本、

使选铌作业的难度降低、增加了其稳定性、改善了泡沫状态

/800/ 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解决了工业试验中遇到的问题。该方案首次从氧化矿稀选

尾矿中回收稀土、铁、硫、萤石、铌、钪富集物六种产品,

实现了尾矿资源的综合回收,全面完成了课题指标,使白云鄂

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

/801/ 籼型三系不育系安丰A
籼型三系不育系安丰A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选育米质优,搞稻瘟病能力强,不育性稳定,株叶

型态好,生育期短,可繁性好,可恢复性和配合力好的新三

系不育系。1999年在湖南安江用性状优良丰产性能好,适应

性强的金23A保持系金23B作母本,用抗稻瘟病不育系地谷A

的保持系地谷B作父本、杂交得F1,种植于海南三亚,2000

年春在湖南三亚用优质不育系岳4A保持系岳4B作父本与其杂

交(金23B/地谷B/岳4B)得F1,种植于湖南安江,F2代种植

于海南三亚,从中发现一株早熟株,然后经系统选育,多代

/801/ 籼型三系不育系安丰A

选择于2005年在湖南安江得整齐一致的保持系,其生育期比

金23B短4~5天,株叶型好,繁茂性好,分蘖力强,穗大粒

多,抗病能力强,米质优,2008年春湖南三亚用金23A作母

本,该保持系作父本回交得B1F1,2006年湖南安江春播回交

得B2F1,秋播加代回交得B3F1,2007年春海南三亚回交得B

4F1,2007年夏湖南安江回交得B5F1,2008年春海南回交得

B6F1,2008年夏湖南安江得B7F1,2009年湖南回交得B8F1,

到2007年B5F1群体植株性状基本整齐一致。从B4F1~B8F1,

经多代育性观察,不育度99.99﹪,不育株率100﹪,达到三系

不育系标准。安丰A农艺性状整齐一致,育性好,开花习性

好,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强,可丰富我省及长江中下游地

区水稻新类型。

/802/ 水稻品种DNA指纹鉴定平台的创建及其应用
水稻品种DNA指纹鉴定平台的创建及其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针对水稻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及真实性鉴定中存在

的周期长、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在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

团队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水稻品种DNA指纹鉴定开展了系统

的研究,创建了水稻品种DNA指纹鉴定技术平台和行业标准,

能够用于准确、快速、高效地鉴别水稻品种,并取得良好的

实际应用效果。1.制定了水稻品种分子鉴定的通用性行业

标准NY/T1433-2007《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确定了

水稻品种DNA指纹鉴定的实验方法及判定标准。2.建立了配

/802/ 水稻品种DNA指纹鉴定平台的创建及其应用

制DNA指纹图谱等位分子量标准对照的方法,解决了不同批次

DNA指纹数据的有效整合难题;确定了24个SSR标记的DNA指纹

图谱等位分子量标准对照。3.发明了从非变性聚丙烯酰胺

凝胶中回收和纯化DNA片段的方法,可有效地去除PCR非特异

性扩增产物,为建立高质量的等位分子量标准对照提供了技

术保障。4.构建了近10年来2000多个全国水稻主栽品种、

国家及浙江省水稻区试审定品种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为水

稻品种的准确鉴定奠定了基础。5.该水稻品种DNA指纹鉴定

平台和行业标准在国家及各省水稻区试审定、品种管理、种

子市场监管、种子司法鉴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力

地维护区试审定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种子市场秩序,为

新形势下加强品种管理、种子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社会效益显著。

/803/ 石彩甜糯6
石彩甜糯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根据育种目标要求,收集甜、糯玉米新品种

,通过杂交、选育、田间鉴定等方法,筛选优质、高产、抗病

种质资源。将符合育种目标的种质资源进行杂交组配,选育

出优质高产抗病的甜糯玉米新品系。进行田间品比试验、区

域试验、生产试验及新品种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的研究,进

行推广应用。2015年冬季利用N69作母本,T36作父本进行杂

交;2016-2018年在河北省多点种植鉴定,在产量、品质和综

合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2019年选送参加河北省春、夏播鲜

/803/ 石彩甜糯6

食糯玉米组区域试验,各项指标均超河北省糯玉米区试对照

品种,通过河北省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2021年通过河

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玉20219012。石

彩甜糯6幼苗叶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269厘米,穗位

123厘米。夏播生育期81天左右。雄穗分枝12~22个,花药浅

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长锥型,穗轴白色,穗长20.4厘米,穗

行数14行左右,秃尖1.2厘米。籽粒紫白双色相间,硬粒型,千

粒重334.0克,出籽率62.4%。该品种抗逆性较强,高抗矮花叶

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丝黑穗病。鲜籽粒品

质优良,风味、柔嫩性好,籽粒粘软,糯中带甜,口感非常的好

,适于鲜食及速冻保鲜加工。2019年河北省春、夏播鲜食糯

玉米组区域试验,鲜果穗平均亩产997.7千克,比对照万糯6号

增产8.3%,9个试点中7点增产2点减产,居区试11个参试品种

第3位;2020年同组区域试验,鲜果穗平均亩产1133.0千克,比

对照万糯6号增产9.1%,9个试点全部增产,居区试14个参试品

种第5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065.5千克,比对照增产8

.7%。该成果适合河北省春、夏播玉米区栽培应用。新品种

及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显著促进我省鲜食玉米产业

发展和育种科技进步,支撑我省鲜食玉米生产效益、产品质

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对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行业技术跨越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804/ 基于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互动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基于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互动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与背景: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发展更

清楚地提出了企业如何适应多变的经营环境,长期确保相对

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基于企

业战略与公司治理互动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并得到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目的与意义:在企业改革日益成

为我国经济改革主流的加入WTO的今天,关于企业持续竞争

优势的研究,将为我国企业在做大、做强以后,进一步转向

活力更强的“做活”的决策参考依据。主要论点论据和创新

/804/ 基于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互动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利用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思想,探索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互

动关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来自

企业资源的价值创造条件和机制,分为竞争优势的生成、维

持和延续三个密切相关的价值创造环节。企业战略的本质在

于推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公司治理通过应用培育企业资源

的能力,将目标从制度权力的相互制衡向决策科学性转化。

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的互动即战略治理成为一种新的企业无

形资源和能力,并诱致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战略治理通

过建立企业决策科学性机制的制度平台,实现企业长期超越

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社会经济效益:课题成果包括编著1

部、译著3部,相关论文在《南开管理评论》、《天津社会

科学》刊物发表9篇,其中两篇被人大书刊复印资料全文转

载,且《入世与我国企业战略内核的进阶》一文获天津市第

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外,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

文10篇,其中英文6篇,2篇已进ISTP检索,1篇获得最佳论

文奖。应邀参加国内国际会议10余次。

/805/ 大豆新品种合农72
大豆新品种合农7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国家863计划项目

“大豆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

(2001AA241063)”。2、课题背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

作物,是食用油和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黑龙江省是找国大

豆种植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高的省份,也是全国油用大豆与

食用大豆生产与供给基地,面积占全国的35-45%,总产占全国

40-48%,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左右,因此,黑龙江省大豆

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存在以下问题:(1)品

/805/ 大豆新品种合农72

种油分含量低。大豆85%以上用干油脂加工,油分的高低直接

影响企业加工效益。黑龙江省大豆含油重为19~20%,较国外

大豆低1.0~1.5个百分点,提高含油量对企业加工和提高我

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品种单产低。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豆平均单产一直呈现

较平稳的向上发展趋势。2000年平均亩产144.7kg,2005年平

均亩产162.7kg,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000~2009年9年平均亩

产157.3kg。中国大豆平均亩产120kg左右。黑龙江省大豆平

均亩产130kg左右,较世界平均亩产低30~40kg,牧美国、巴

西、阿根廷等世界大豆主产国低50~60kg品种产量低的主要

原因是品种的综合性状不佳,亟待育种改良.(3)品种抗病

性差。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使

产量降低10~31%,严重地块甚至达50%,同时也降低大豆商品

价值.大豆疫霉根腐病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地块甚至绝

产,是一种毁火性病害。大豆病毒病(黑龙江省优势株系为

SMV1)可减产10~15%,且籽粒斑驳降低商品等级。以上三种

病害是黑龙江省障碍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病害,亟待解决。

(4)品种话应性差。品种适应性取决于品种的稳产性和稳

定性,主要由遗传基因控制,受多个性状影响。目前生产上推

广应用的品种多数是推而不广,适应性急需改良。针对黑龙

江省大豆生产应用品种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我们确定了选

育高油、高产、抗病、广适应性的育种目标。二合农72品种

简介品种来源:以合丰50为母本,垦丰1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

/805/ 大豆新品种合农72

,系谱法选育而成。特征特性:高油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

熟生育日数115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00℃左右。该品

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6厘米左右,无分枝,紫花,尖叶,灰

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

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8.2克左右。二年平均品质分析结果:

蛋白质含量36.38%,脂肪含量23.42%。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

果:中抗灰斑病。产量表现:2015~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公

顷产量3099.1公斤,较对照品种合丰51增产9.2%;2017年生产

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125.9公斤,较对照品种合丰51增产13.0

%。栽培技术要点:在适应区5月上中旬播种,选择中等肥力

地块种植,采用垄三栽培方式,公顷保苗30万株。一般栽培条

件下,公顷施磷酸二铵100-150公斤,尿素25-30公斤,钾肥70

-75公斤。生育期间及时铲趟、防治病虫害,拔大草1-2次或

采用除草剂除草,及时收获。建议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

理。适应区域:适宜在≥10℃活动积温2450℃区域种植。

/806/ 15个燕麦品种在脑山和浅山地区品种筛选生产试验研究
15个燕麦品种在脑山和浅山地区品种筛选生产试验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

才”自选课题。湟中县从2003年实施青海省良种燕麦繁育基

地建设项目以来,引进推广种植林纳、加拿大栽培燕麦、青

海444、青永久473、青海甜燕麦、青永久0016个燕麦品种,

最近几年,又引进推广种植白燕7号、青引3号、青燕1号3个

品种,另外,坝燕6号、冀张燕3号、冀张燕4号、冀张燕5号、

定燕2号、白燕14号这6个燕麦品种是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草

原所经过在湟中地区适宜性研究后筛选出来的品种,这些燕

/806/ 15个燕麦品种在脑山和浅山地区品种筛选生产试验研究

麦品种在湟中县地区表现出了各自的生产性状和经济性状,

但部分品种经过多年推广种植,出现了籽粒产量和草产量下

降、混杂等退化现象。2、研究目的与意义为了对已有的品

种和部分引进新品种燕麦在脑山地区和浅山地区生产性状和

经济性状进行全面系统地掌握,并分别筛选出在各自区域适

宜种植的草用型、籽用型、草籽兼用型燕麦品种,特设计林

纳、加燕2号等15个燕麦品种在脑山和浅山两个区域上的品

种筛选生产试验,为大田生产提供品种选择理论依据,直接指

导群众大田生产品种选择工作。3、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选

择我县已有的林纳、加燕2号等9个燕麦品种,同时引进牧科

院在湟中地区进行适宜性研究后筛选出来的坝燕6号、冀张

燕3号等6个燕麦新品种,组成15个参试品种,分别建设每个品

种为1亩的生产试验田各15亩,以大田生产方式整地、播种、

田间管理,观测生育期及其植株高度、观察比较倒伏性、抗

旱性等特性,测定饲草和籽粒草产量和籽粒产量等生产性状

和经济性状相关指标,进行试验数据汇总、分析比较、总结

,分别筛选出适宜浅山地区和脑山地区草用型、籽用型、草

籽兼用型优良燕麦品种。筛选出的燕麦品种,正常年景,草用

型燕麦品种草产量在1300公斤/亩以上,且在开花期前倒伏性

为0级;籽用型燕麦品种籽粒产量在220公斤/亩以上,在成熟

期前基本不倒伏,抗落粒性好;草籽兼用型品种草产量在120

0公斤/亩以上,籽粒产量在200公斤/亩以上,在成熟期前基本

不倒伏,抗落粒性好。4、取得的成果及其创造性及先进性一

/806/ 15个燕麦品种在脑山和浅山地区品种筛选生产试验研究

是按照大田生产方式建设生产试验田,取得的试验结果可直

接应用于大田生产品种选择工作。生产试验田每个品种面积

为1亩,整地、播种均采用机械化方式,田间管理施种肥二铵

10kg/亩、尿素5kg/亩,使用2,4-D丁乳脂防除杂草,因此,整

地播种田间管理等每一个生产环节均采用大田生产方式,取

得的试验结果相对于小区设计而言更具有大田生产的代表性

,成果作为依据可直接用于指导大田生产品种选择工作。二

是引进的燕麦新品种与在本地区推广种植的已有燕麦品种间

形成充分对比,筛选出适宜在与本地区海拔气温等条件相似

的地区广泛推广种植的冀张燕3号、坝燕6号、冀张燕4号、

白燕14号燕麦新品种和白燕7号、加燕2号、青引1号、林纳

4个已有品种,丰富了燕麦种质资源。三是筛选出在不同海拔

地区用于不同生产用途的适宜的燕麦品种,为在不同海拔地

区进行燕麦不同用途生产的品种选择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于指导燕麦产业向精细化生产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技术的成熟程度、使用范围和安全性本课题研究成果是以

近10年饲草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成效为基础,为解决目前饲

草产业发展实际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近两年的时间

实践研究分析总结形成的。课题研究参试材料燕麦品种部分

是我县逐年不断引进种植的已有品种,部分品种是青海畜牧

兽医科学院草原所经过在湟中地区适宜性研究后筛选出来的

品种,课题研究采取的是大田生产方式生产试验,因此研究成

/806/ 15个燕麦品种在脑山和浅山地区品种筛选生产试验研究

果可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该研究所开展的试验按大田生产

条件设计实施,成果可在与湟中地区浅脑山气候土壤等条件

相似的广大地区推广使用。6、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5

个燕麦品种中,脑山地区,草用型品种产量最高的比最低的亩

增加收入350元,籽用型品种产量最高的比最低的亩增加收入

180元;浅山地区,草用型品种产量最高的比最低的亩增加收

入187元,籽用型品种产量最高的比最低的亩增加收入216元

。所取得的成果可直接用于广大群众饲草生产活动,对于解

决群众饲草生产中品种选择难题、品种退化难题、增加饲草

及籽粒产量,提高群众的生产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七、研

究成果推广应用条件及前景在试验研究过程中,受到降雨量

、气温、光照强度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在工作总结和

技术报告中提供了两个试验点2014-2017年的气温、降水、

日照数据资料,作为自然条件参考依据。在全国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草产业,

兴旺草产业,大力实施粮改饲政策,减少低效生产,进行高效

发展,生产优质饲草,生产优质畜产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研究成果使得湟中乃至与湟中地区浅脑山气候土壤等条

件相似的广大地区拥有更加具体化的品种选择依据,在畜牧

业精细化发展的征途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807/ 东方世纪水库群洪水预报调度软件
东方世纪水库群洪水预报调度软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东方世纪水库群洪水预报调度软件是集计算机软件

技术在水库群洪水预报调度中的应用。2006年2月至2007年

9月完成第一版本研发,2010年对其进行升级开发完成第二

版。主要技术及创新特点是以实时、历史水雨情数据为基础

,具有数据采集、处理、查询和分析,洪水预报调度、成果

发布等强大功能的综合水情分析软件,是水库管理的强有力

工具。本软件通过生动、直观的界面,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

查询、图表输出以及预报分析和调度决策服务,将现代化技

/807/ 东方世纪水库群洪水预报调度软件

术全方位导入水库管理工作中。

/808/ Ⅱ优725
Ⅱ优72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全生育期

153天左右,比汕优63长3~4天。株高115厘米,株型紧凑,

叶片硬直,剑叶较长,叶色深绿,叶舌、叶耳、柱头紫色,

主茎叶片数17叶。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穗长26厘米,穗

形弧形,抽穗集中,穗层整齐,平均每穗着粒数170~180粒

,结实率85%~87%,谷壳黄色,粒型较长,米粒长宽比2.5

,颖尖有色,有短顶芒,斜肩,护颖短,干粒重26.4克左右

。耐肥抗倒不早衰,成熟时转色好。整精米率53.93%、垩白

/808/ Ⅱ优725

度4.8%、胶稠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5%。四川省鉴定

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湖北省鉴定为高感白叶枯病和穗颈

瘟。产量表现:1996~1997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

67.07千克,比汕优63增产1.41%,1998~1999年参加湖北省

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9.89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8%

,1997年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92千克,比汕优63增

产8.57%。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Ⅱ

优725在绵阳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秧龄45~50天左右;

(2)栽足基本苗,提高上林穗。亩栽1.5万穴,每穴栽双苗,

亩基本苗1l万~13万;(3)合理施肥,亩施纯氨10~12千克

,亩用硫酸锌1.2~2千克作底肥,总肥量中农家肥占50%。

施肥方法:底肥占60%~70%,分蘖肥20%~30%,抽穗前7~

10天施穗肥10%;(4)科学管水,适时晒田,注意防治病虫害

。制种技术要点:调准父母本播差期,在四川省夏制,父本

3月下旬或4月上旬播种,播种至抽穗115天左右,母本在4月

中旬播种,播种至抽穗100~103天,父母本播差期12~15天

,其他各项技术可参照汕优63制种技术进行。全国品审会审

定意见:该品种属中籼迟熟三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比汕优

63长3~4天,高产稳产,耐肥抗倒,成熟时转色好,但抗病

性较弱。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地区、丘陵地区,贵州省黔东南

地区、铜仁中低海拔地区,湖北省稻瘟病轻发地区作一季中

稻种植。经审核,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809/ 酶制剂改良小麦粉烘焙品质的技术
酶制剂改良小麦粉烘焙品质的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

来越高。我国对烘焙制品的消费呈逐年增加趋势,为进一步

保障烘焙制品的安全,我国于2005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

溴酸钾作为面粉处理剂。2011年3月1日,卫生部等部门进一

步发布公告,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自2

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中添加这两种物质。在这种情况

下,人们必然要寻找安全而有效的新型添加剂来替代化学改

良剂。为此,课题组选择了酶制剂作为主成分,开发了烘焙专

/809/ 酶制剂改良小麦粉烘焙品质的技术

用复合酶制剂。课题研究之初,获得了武汉轻工大学(原武

汉工业学院)博士科研项目(编号:14844)经费支持。研

究过程中,进一步获得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

。随着研究的深入,项目进入产业化和中试阶段,武汉市仟吉

食品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其面包制品中

进行了应用推广,用复合酶制剂替代了溴酸钾,同时也避免了

使用偶氮甲酰胺作为强筋剂。项目的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经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葡萄糖氧化酶GOD酶促产生的过

氧化氢(H2O2)可氧化小麦蛋白中的巯基(-SH),并抑制其

中二硫键(-S-S-)的还原。但GOD在面团中显示出过强的氧

化性,故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复合缓释壁材,对葡萄糖氧化

酶(GOD)进行微胶囊包被缓释处理,获得了强筋性能更佳的

酶制剂(酶活力回收率达93.8%)。戊聚糖酶通过增加面团

中水溶性戊糖成分改善面团持气性,脂肪酶则通过增加面团

中的单酰基甘油酯提供内源性的乳化作用。木聚糖酶、β-葡

聚糖酶的引入,显示出改善面包比容的效果。酶制剂在小麦

粉中的单体最佳用量在10-60μg/g范围内。复合酶制剂在应

用效果上可完全替代溴酸钾。1、本研究中提出的GOD引起面

团中巯基过度氧化和崩溃机理为首次报道。这为改善GOD的

应用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2、项目组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

复合缓释壁材,对葡萄糖氧化酶(GOD)进行微胶囊包被缓释

处理,获得了高活性的缓释酶制剂。3、项目通过系统试验和

比较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酶制剂复配替代溴酸钾的

/809/ 酶制剂改良小麦粉烘焙品质的技术

酶制剂配方,且配方中不使用偶氮甲酰胺。该项目在企业方

得到推广应用。本项目的技术成熟,适合进行规模化推广应

用。项目适用于小麦专用粉生产厂家,烘焙制品制作商,以及

小麦粉品质改良剂生产商。本项目涉及的酶制剂,均为国家

相关标准认定的安全生物制剂。项目已经在合作单位武汉仟

吉食品有限公司推广,其上游企业广东白燕粮油实业有限公

司予以全面支持配合;项目还在河南华星粉业有限公司进行

了推广,并形成了千万元以上的市场。

/810/ 自体颅骨瓣贮藏方法及原位再植
自体颅骨瓣贮藏方法及原位再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技术详情

  本实验研究了三种贮骨方法,即:埋藏、冷藏和乙

醇浸泡法,并对三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经过临床实践证

明效果良好,以前二者效果最佳。为选用贮骨方法提供了实

践和理论根据。

/811/ 设施果菜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及生态基质栽培技术示范
设施果菜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及生态基质栽培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设施果菜标准化栽培技术推

广及生态基质栽培技术示范”为2008年立项的天津市农业科

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中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项目是在天

津市大力发展设施种植面积,而设施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的前

提下立项的。2、技术原理及性能;项目通过秸秆高效利用技

术、番茄授粉器技术等具体技术调节了设施内的环境条件,

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了作物生长,增加了产量,改善了

品质,提高了效益。通过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实施避

/811/ 设施果菜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及生态基质栽培技术示范

免了土传病害,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效益。3、技术的创造性

与先进性;技术提高了冬季设施中的地温和气温,增加了二氧

化碳浓度,提高了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和矿物质含量;技术减少

了棚膜上结露,提高了设施内的光照强度,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技术避免使用激素蘸花,提高番茄坐果,防止了落花,提高了

番茄品质;技术增加果实的营养输送,提高了品质;筛选出草

炭:蛭石:珍珠岩=3:2:1和菇渣:炉渣:沙子=3:1:1的

基质配比,适合天津地区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番茄的基质配

方;筛选出“粉皇后”和“傲兰六号”番茄品种适合天津地

区的无土栽培。4、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

已经成熟,适合天津等相应地区的应用,具有没有污染,与环

境友好的特性。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技术已经在天津

部分地区得到应用。主要问题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一定的

资金投入。

/812/ 阿克苏地区优质灰枣高产栽培技术与示范
阿克苏地区优质灰枣高产栽培技术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组1994年至2004年间,地区实验林场以灰枣

、骏枣、赞新三个品种为基础进行了红枣高产综合配套栽培

技术的试验、应用以及生产示范,通过技术措施的使用,使三

个生产单位红枣的产量大幅度逐年提高,为林场大大面积种

植红枣和地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做了好的技术铺垫。该技术的

应用推广,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成为地区发

展红枣产业有力的技术保障。

/813/ 大棚和露地兼用黄瓜新品种东方明珠的选育及应用
大棚和露地兼用黄瓜新品种东方明珠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与背景任务来源:1、1998年河南省

科技攻关项目:豫科计字(1998)24号文:“优质高产高效

蔬菜新品种选育”,项目编号:981050011。2、2004年河南

省农科院侧重推广项目“东方明珠黄瓜示范推广应用”。3

、2008年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黄瓜新品种郑黄三号中

试及转化应用”,项目编号:082201110015。研究背景:在

我国及河南省保护地及露地黄瓜生产中,综合性状表现突出

的黄瓜品种比较缺乏。生产上采用的密刺类品种耐低温弱光

/813/ 大棚和露地兼用黄瓜新品种东方明珠的选育及应用

和抗病性差,产量不高,而且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等问题,在病

害大发生的年份减产严重,严重影响黄瓜的市场供应。国外

黄瓜品种也在引进,但引进的种子价格昂贵,种植者生产成本

增加,难以承受。针对这些问题,郑州市蔬菜研究所以丰产育

种、抗病育种、品质育种为目标,开展了选育既能耐低温弱

光又耐高温、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商品性好的黄

瓜新品种选育研究。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农

业技术原理:以丰产育种、抗病育种、品质育种为目标,通

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的黄瓜育种资源,采用杂种优势育种技术

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培育出优良的母本自交系70和父本

自交系71,通过组合选配、组合力测定、品种比较试验、省

区域试验、省生产示范试验、品质测定和抗病性评价等,历

经10年多时间选育出抗病、高产、优质的黄瓜新品种“东方

明珠”,200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鉴定证号:豫品

鉴黄瓜2008003。性能指标:东方明珠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

体,其主要性能指标如下:1、抗病性强:高抗病毒病和疫病

,抗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和白粉病。2、丰产性好:

植株紧凑、长势强、叶深绿色、主蔓结瓜为主,第一雌花着

生在第4-5节,回头瓜多。早期产量较对照品种增加19.6%,

平均总产量增加23.2%,亩产一般达10000kg以上。春露地早

期产量较对照品种增加16%,平均总产量增加21.8%。3、抗

逆性强:东方明珠在12-14℃低温和9000lux弱光下生长正常

。或大棚温度达到37℃时也能正常生长。4、品质优良:东

/813/ 大棚和露地兼用黄瓜新品种东方明珠的选育及应用

方明珠瓜条长棒形,果肉浅绿色、肉质脆甜、清香可口,果实

内腔小。经检测:东方明珠Vc含量为13.4㎎/100g,可溶性总

糖含量4.54%。查新显示是检索到国内这两个指标均远高于

附表中有该项数据的其他2个品种。5、适应范围广:可在全

国各地推广种植,适宜早春保护地及露地栽培。6、经济效益

高:东方明珠早熟高产,抗病性强,生产成本低,一般667㎡增

产579.08㎏,667㎡增值1900元以上,亩效益达10000元以上。

三、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1、创造了新的黄瓜种质资源材

料;2、耐低温弱光居国内领先;3、产量高,抗病性强。4、品

质优良。四、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成熟程度:

东方明珠已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配套栽培技术和制

种技术也作了多年研究并在生产上采用,技术上进入成熟使

用阶段。适用范围:东方明珠适合国内喜食黄瓜的地区进行

早春保护地及露地栽培。安全性:东方明珠黄瓜丰产稳产,

对黄瓜的病害抗性强,减少了农药用量和劳动强度,有利于生

产无公害蔬菜、保护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维持农业的可持

续发展。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应用情况:由于该品种综

合性状突出,迅速得到了种植户及消费者认同,并得到大面积

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据统计,2004年-2013年

已在河南的郑州、开封、濮阳、新乡、洛阳、信阳等地,以

及江苏、陕西、重庆、山东、安徽等省累计推广面积达54.

7万亩,新增产值73851.04万元。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大推广

/813/ 大棚和露地兼用黄瓜新品种东方明珠的选育及应用

力度。

/814/ 鄂西瓜10号
鄂西瓜1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早熟桔黄瓤中小果型有籽西瓜。是湖北省农科院经

济作物研究所用“W2-24-3”作母本,二倍体西瓜“W2-49-

80-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中小果型特色西瓜品种,2004年

2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早熟

中小果型有籽西瓜品种。果实高圆形,果皮绿色覆深绿条带

单果重3-4公斤。瓤色桔黄,中心糖含量12%以上,肉质爽口

,不易空心,品质优。皮薄,不易裂果。全生育期85天,从

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28-30天左右天。2002~2003年参加湖

/814/ 鄂西瓜10号

北省西瓜品种区域试验,商品果平均亩产1858.9公斤。

/815/ 刨花楠种质资源筛选及栽培技术
刨花楠种质资源筛选及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广东正积极推进景观林带、

美丽乡村、森林城市建设,为进一步发挥乡土特色植物的优

势,丰富园林植物观赏特性的多样化,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

化美化,为新一轮绿化广东大地提供科技支撑。有必要对乡

土阔叶树种刨花楠进行相关研究。项目来源于广东省林业科

学技术计划项目,编号为:2014KJCX004-04;2016KJCX011。

刨花楠(MachiluspauhoiKanehira)为樟科润楠属植物,是

亚热带优良常绿阔叶乔木,刨花楠干形通直圆满,外形美观,

/815/ 刨花楠种质资源筛选及栽培技术

生长较为迅速。刨花楠分枝均匀,树形优美,且四季常绿,嫩

叶呈现颜色丰富,是优良的绿化观赏树种。其木材黄白色,纹

理通直,结构细密,硬度适中,富有弹性,抗蛀耐腐性良好,花

纹美丽,干燥后易加工,不变形,是最适宜的胶合板材和装饰

单板材料。木纤维含量超过50﹪,纤维长度长,是优良造纸原

料。实施本项目,能收集、筛选、繁育观赏性强、适应性高

的刨花楠不同单株;构建刨花楠苗木快繁技术体系和高效栽

培技术体系;并建立刨花楠优良单株与高效栽培技术所统一

的试验示范林317亩。项目实施,为我省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

程建设提供优质种苗。二、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目前刨花

楠研究主要集中在育苗与造林技术、生长特性和生态因子分

析、接种AM菌和木材特性等方面,对刨花楠扦插生根等方面

的研究少见报导。项目对不同植株枝条开展了扦插繁育试验

,探索了不同扦插季节、不同激素种类与浓度、不同修剪方

式对刨花楠扦插生根的影响;项目对刨花楠扦插枝条首次采

取黄化处理,有效提高了刨花楠枝条扦插的成活率与生根率

,突破了扦插育苗成活率、生根率低的制约因素,扦插生根率

达80.2﹪,多年来繁育了优良单株苗木共5万多株。建立了刨

花楠无性繁殖技术,解决了良种良繁的难题,为促进刨花楠资

源培育和应用推广提供了种质与技术保障。总体上,整体研

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建立了筛选评价模式,首次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

法、TOPSIS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野生刨花楠开展观赏性评价

/815/ 刨花楠种质资源筛选及栽培技术

,建立了刨花楠观赏性状量化评价模式,初步筛选出10株观赏

价值较高的野生单株。(2)对不同植株枝条开展了扦插繁

育试验,探索了不同扦插季节、不同激素种类与浓度、不同

修剪方式对刨花楠扦插生根的影响;试验对刨花楠扦插枝条

首次采取黄化处理,有效提高了刨花楠枝条扦插的成活率与

生根率,突破了扦插育苗成活率、生根率低的制约因素,扦插

生根率达80.2﹪,多年来繁育了优良单株苗木共5万多株。(

3)首次利用ColorImpact软件对刨花楠单株春梢图片进行数

值提取,标注出该颜色的R:G:B值,通过调查发现:刨花楠春

梢颜色呈多样化,有耐火砖色、锻浓黄土色、肖贡土色、褐

色、乌棕色、巧克色、草绿色、砖红色,为刨花楠春梢观赏

性提供了具体的依据。(4)发表与项目相关研究论文7篇,

都是由项目资金资助。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

全性;按照边研发边推广的思路,在积极应用刨花楠无性繁殖

技术促进其资源的高效培育和推广应用,利用该技术培育的

扦插苗,在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东坑村营建示范林317亩(其

中2016年春营建200亩;2017年春营建117亩)。通过刨花楠

的良种推广应用,能为新一轮绿化广东服务。本项目的实施

,在林地清理、挖穴、栽植、抚育等工序都需要雇请部分临

时工,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刨花楠的种苗繁育也可提

供就业。刨花楠示范种植可作为旅游景观点,丰富林业旅游

,美化了该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第

/815/ 刨花楠种质资源筛选及栽培技术

三产业,对加速致富奔小康意义重大。五、应用情况及存在

的问题;刨花楠作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以及开发潜力,但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选

用刨花楠作为绿化树种,本成果的获得,解决了已筛选出优良

单株无性繁育困难的问题,突破了相关技术的瓶颈,为今后优

良种质材料的高效繁育与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利于

提高其经济利用价值和加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刨花楠目

前已在梅州市、清远市范围内推广种植,当前,广东正积极推

进景观林带、美丽乡村、森林城市建设等等,成果有助于为

进一步发挥乡土特色植物的优势,丰富园林植物观赏特性的

多样化,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美化,为新一轮绿化广东大

地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

/816/ 新型封闭循环养殖生态系统应用与优化技术
新型封闭循环养殖生态系统应用与优化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该项目利用不同生物的功能特性及其间的协同

作用,组成多级生物净化系统,充分利用水面,节能减排,低碳

高效,有效调控和净化养殖池塘水质。(2)南美白对虾健康

养殖面积500亩,产值1518.75万元;斑节对虾健康养殖面积4

00亩,产值1080万元;团头鲂健康养殖面积500亩,产值569.8

5万元;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面积200亩,产值193.1万元。NO

2-N、NO3-N去除率分别达到42.98~31.94%、34.62~28.83

%。NH3-N净化后,控制在33.34~46.72μmol·L-1。浮

/816/ 新型封闭循环养殖生态系统应用与优化技术

游植物生物量控制在69.114~43.832mg/L,平均减少率13.4

4~0.47%,蓝藻平均减少率58.41~51.63%。(3)养殖池水

经过净化系统后,主要营养盐含量、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由高

变低,点净化显著,整体养殖水质各项指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

,具有显著的面净化效应,使养殖排放水循环利用,水环境中

的营养物质多级利用,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

得了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池

塘养殖的可持续发展。(4)首次在天津半咸水中试验成功

经济植物水芹浮床,共筛选两种适应半咸水中生长的经济植

物。对全部测定数据进行处理和相关的数理统计,并使用生

态学应用软件,得到健全的生态数据统计模型。发表论文1篇

,受邀在全国学术会议做报告,完成培训200人次,建立科技示

范户30户。

/817/ 设施农业中预产分析技术及应用
设施农业中预产分析技术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

式,建立全疆基于设施农业的综合性信息统计分析管理系统

。其主要作用可提供全面的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包含精确至

大棚、温室的建设投产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信息;农

作物种植生产分布情况,重点研究分地域农产品预产分析计

算模型的建立,用以掌握新疆设施农业投资生产、采收销售

,了解合作社运营、农技培训技术等状况。解决了以往农业

管理部门对各地(州)、县(市)、乡(镇)的设施农业信

/817/ 设施农业中预产分析技术及应用

息掌握不及时、不到位,对各地农产品上市数量不能较为准

确预知和合理组织产业布局的弊端,达到方便各级管理部门

对辖区设施农业情况的了解,并指导下阶段农业生产工作的

开展的目标。项目将建立自治区农业部门完善的组织结构信

息,各级部门信息采集、上报、审核、汇总等工作均通过系

统开展。建成后全疆有800多个乡镇的农技人员将利用本系

统进行数据的填报;自治区农业厅、各地州农业管理部门进

行农业工作的监督考核和生产情况的摸底和分析;农作物采

收曲线模型与各地农业专家合作设计。目前,全疆设施农业

面积已达100万亩以上,拥有温室大棚数量30余万座,系统可

满足设施农业信息统计上报分析工作不间断开展的需要,为

全疆设施产品市场销售提供参考与指导,为农产品产销对接

提供生产数据支撑,从而形成从上至下规划种植布局,优化种

植结构,合理搭配茬口,为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818/ 魔芋健康产品开发项目
魔芋健康产品开发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魔芋是市场需求旺盛的优质膳食纤维和亲水胶体。

然而,这一古老植物的潜在商业价值,直到近年来"大

健康"时代的到来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项目结合

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纤维补充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以大凉山

原生态基地的优质白魔芋为原料,采用***大学魔芋研究中

心自主研发的魔芋无硫加工技术、消除魔芋粉中生物碱及异

味的方法等专利技术,经过去杂质、精纯度、除腥味、造颗

粒等生产工艺,开发出西大魔芋高纯度优质魔芋可溶性膳食

/818/ 魔芋健康产品开发项目

纤维系列产品。该产品与传统魔芋产品相比较,具有纯度高

、易冲调、口感好、食用方便等优势;可用开水直接冲调服

用,又可与咖啡、牛奶、豆浆等混合冲调食用;具有减肥瘦

身、护胃解酒、调节血糖、通便排毒、降血脂、护胃解酒等

保健功效。因此,结合当前"膳食纤维进万家"的

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魔芋膳食纤维的开发,市场广阔、前景

光明,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魔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

魔芋健康产品开发项目是实施该科技成果转化优秀案例。

/818/ 魔芋健康产品开发项目
简介相关图片
/819/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承载控制协议规范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承载控制协议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电信
技术详情

  为支持独立于承载技术和信令消息传递技术的窄带

ISDN业务而定义的程序、命令、参数、消息和信息。

/820/ 食用油脂质量安全保障研究
食用油脂质量安全保障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植物油加工
技术详情

  油脂精炼程度的提高,会使油脂中的营养伴随物损

失和增加金属离子含量,使油脂抗氧化性能降低。建议应在

满足食用油脂质量指标的前提下,引导消费者更多选用精炼

程度较低的食用油。实验证明,用于包装高级食用油的有色

透明材料,并不能减缓油脂氧化指标的升高。食用油在使用

中的最佳储存条件是密封、避光。建议油脂生产企业和消费

者使用瓶口被开封后,应能再次密封的小包装产品。建立了

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相对简单便捷的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胆固

/820/ 食用油脂质量安全保障研究

醇鉴别“地沟油”的方法。这是一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

成果。

/821/ 地下水监测及模拟系统引进研究
地下水监测及模拟系统引进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极端干旱天气频繁

发生,旱情波及面不断扩大,旱灾损失也不断加大,已成为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

遭受罕见大旱,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当特大干

旱发生时,地下水由于其水量稳定且水质好的特点,往往成为

缓解旱情,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但受到自然地理

及技术水平等条件限制,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且由于不合

理开发利用造成的地下水环境问题也正日益突出。地下水循

/821/ 地下水监测及模拟系统引进研究

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破坏不易恢复,相比其他区域,西南

岩溶地区地下水形成运动规律更为复杂,如何合理开发利用

并有效保护地下水成为当前西南地区水资源管理迫切需要解

决的难题之一。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切

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的角度,迫切需要开展

地下水监测及模拟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适合我国西南地区

的地下水监测及模拟系统,通过水文地质分析、同位素、人

工示踪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从跟本上认

识西南特殊地质条件下地下水补给及运动规律,为该区域的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项目引进

、消化和吸收了美国LGR液态水同位素分析监测系统,在贵州

、云南等岩溶区域进行示范应用,成功地对贵州荔波、普定

和云南丽江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进行了同位素监测

,为该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项

目将引进的FEFLOW地下水模拟软件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

应用于云南的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成功地模拟污染

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过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为区域地下水资

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822/ 青藏高原特色产业——反季节食用菌规模化生产
青藏高原特色产业——反季节食用菌规模化生产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根据青海省特殊生态夏秋季食用

菌生产实际,申报实施了国家科技部星火项目《青藏高原特

色产业-反季节食用菌规模化生产》,项目编号为:2007EA

870010。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项目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

研究利用青海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食用菌生产。为解

决食用菌生产中麦草、棉籽壳等原材料资源的不足及价格上

涨等状况,初步试验采用一定比例的蚕豆、豌豆、油菜等农

作物秸秆资源生产食用菌,减少油菜等秸秆资源的焚烧浪费

/822/ 青藏高原特色产业——反季节食用菌规模化生产

、环境污染等,研发增加了栽培原料种类。2、制定出青海省

夏秋季双孢蘑菇标准用料量标准。在青海省夏秋季栽培双孢

蘑菇,采用标准质量的堆肥,每平方米双孢蘑菇床用料(湿料

)80~110kg之间,压紧时料厚20~30cm左右,在能充分满足

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温度、湿度、养分)的情况下,一个标

准节能日光菇棚栽培料成本应在3858.75元~4544.75元左右

为宜。收益可达到1.24万元~1.69万元,效益十分显著。在

我省可利用耕地稀少的情况下,设施畦地栽培生产双孢蘑菇

,应充分提高菇棚有限的利用空间,适当增加栽培料厚度是提

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3、试验初步筛选出双孢蘑菇

最佳覆土配料及方法。针对双孢菇覆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

同材料对双孢菇产出的影响,且材料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地域

性。试验筛选出了综合覆土、发酵棉籽壳覆土及农田土加麦

衣等三种覆土工艺技术,较原传统覆土生产产量提高0.25㎏

~1.6㎏/㎡,增产率分别提高6.74、17.98及10.67﹪。为双孢

菇覆土材料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4、规范青海省食用菌菌

种标准,科学制作食用菌菌种。依托食用菌菌种选育及制种

生产中心技术设备,结合我省菌种需求趋势制定出以固体菌

种为主,液体菌种及液转菇体菌种为辅的菌种生产策略,向示

范区提供了45万余瓶双孢菇2796、平菇、鸡腿菇、香菇、金

针菇等食用菌固体菌种。研制出的高产优质黑平3号、香菇

808、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液体菌种,已应用于生产。5

、项目示范基地农民户均增收超过全省农民增收水平。项目

/822/ 青藏高原特色产业——反季节食用菌规模化生产

示范中心区塔尔镇中庄村2008年食用菌种植户年人均收入达

到4522.42元,同比全省农牧民08年人均收入3061.24元高出

1461.18元,同比西宁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943.6元高出578

.52元,增长超过全省农民年人均收入及西宁市农民年人均收

入水平的47.7﹪及14.7﹪。项目示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全

省及西宁市农民年均收入水平,增收效果十分显著。6、制定

青海省地方标准《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鸡腿菇栽培技

术规程》、《白灵菇栽培技术规程》。7、总结制定出青海

省食用菌产业多种生产模式。研究制定青藏高原多种地域食

用菌生产模式,根据地域分布主要以春夏秋菇生产为主、夏

秋季菇生产及夏秋+春菇生产为辅的双孢菇生产模式,及食

用菌周年生产品种及区域等四种生产模式,这些模式的制定

充分利用了青海省4~10月从春末、夏季到秋季自然气候冷

凉的优势开展食用菌生产。

/823/ 大棚早春毛豆与秋延辣椒周年高效生产模式与配套技术
大棚早春毛豆与秋延辣椒周年高效生产模式与配套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在播种前对毛豆种子用1000倍液钼酸铵浸种

处理,明显促进苗齐苗壮,增加根菌瘤,增强根系固氮能力,增

产效果明显。在毛豆初花期采取喷施磷酸二氢钾、钼肥等措

施,促进授粉,减少花荚脱落,实现保花增荚增产。用阿维菌

素处理毛豆茬,杀死土壤中致病菌和害虫,有效减少了辣椒生

长发育时病虫害发生及危害,确保辣椒的丰产丰收。

/824/ 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培训能应用科学技术进行标准化种植、养殖及农副

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各类人员,使他们掌握一到二项相对专业

的实用技术知识,提高创业就业和致富技能。培育一批标准

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实施期2年,期间举办相应的各种

培训班30期,培训技术骨干2000名,投入经费125万元。

/825/ 谷神油5号
谷神油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植物油加工
技术详情

  谷神油5号是公司自主选育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新

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13011,适宜

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区种植。该品种生育期适中,抗倒

耐病,株型紧凑,荚果大而密,适合机械化收割。国家区试中

产量连续两年居同组前茅,比对照两年平均增产7.9%,生产试

验比对照增产9.5%,产油量比对照增产21.95%,位列第一,是

目前难得的高产、优质、抗病、经济型杂交油菜新品种。近

几年,随着农村劳力大量外流,人力种植成本大增,受油菜机

/825/ 谷神油5号

械化水平低、投工投劳多、比较收益不高等因素影响,农田

尤其冬闲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油菜种植面积难以增长。

培育和推广适合机械化种植,并集高含油量、强抗裂角、高

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

要。进行谷神油5号油菜品种的中试与示范推广,不仅有利于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

力,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优势品种推广

和优势企业快速成长增添强大动力。对湖北省实现双低油菜

“育种、繁殖、推广、种植、加工”的产业化起到促进作用

。该品种性状,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

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对促进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良种

覆盖率,以及对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有积极意义。“谷神油

5号”国家区试两年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7.9%,长江中游多省

的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9.35%,产油量比对照增产21.95%,名

列区试品种第一名。近两年在大田试种表现出丰产性好、适

应性广、抗病抗倒、熟期适中、成熟期不返花等特点,市场

潜力巨大。本品种现已申报长江下游和黄淮流域相关省份区

试,表现也十分突出,其广泛适应性和稳定表现进一步延伸其

巨大的开发价值。

/826/ 香菇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
香菇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来源于山西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农业部分

)项目“食用菌提质增效产业化技术研究—香菇高效立体栽

培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0311017-2),起止时间2013

年1月至2015年12月。随着人们对香菇消费水平的提高,香菇

栽培技术研究热度不减,本项目的提出与实施,①有利于香菇

大棚栽培实现标准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菇农的收入水

平和香菇生产效益;②是促进我省香菇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

求,也是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826/ 香菇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

本项目一是解决了我省香菇栽培没有专用高效出菇棚的问题

,二是初步解决了香菇爆发出菇而引起的菇形差和营养损失

大的问题。其创新点:①结合生产实践,通过对香菇菇棚高度

、宽度、长度等方面研究,形成了适宜晋东南地区使用的香

菇标准化菇棚-“7135”式菇棚;②通过对枣木屑栽培香菇的

对比研究,得到了枣木屑栽培香菇的最佳配方(杂木屑22%,

枣木屑55%,麸皮15%,玉米粉5%,石灰1%,石膏1%,磷肥1%);③

通过对香菇整个栽培流程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木屑混合

配料、差异化发菌、适度重转色以及定位刺激为主要内容的

香菇定位出菇栽培技术。项目的实施,使我省香菇生产有了

一套标准的香菇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使生产强度和劳动量

降低50%,提高大棚栽培香菇的效益和香菇菇农的收入水平,

并且这一模式提高了香菇菇棚的保温性和保湿性,降低了栽

培管理中温度、湿度调控成本,特别对冷凉地区的香菇栽培

推广提供了标准模式,对于改善我省香菇大棚生产状况,大幅

度推进我省香菇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从经济指标

上说,香菇纯菌率达到99%,种植成功率达到95%,优质产品率

达到95%,生物学转化率达到95%以上。据统计,每种植1万袋

,可增加农民纯收入可达2.2~3万元,为解决农村闲散剩余劳

力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找到新的途径。由于当前农村主要是

老弱病残人员,其承受的劳动强度不能太高,在今后的研究中

,如何在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出菇管理等环节进一步

实现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使之在现有农村更具生命力,是

/826/ 香菇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

我们下一步开展研究的课题方向。项目取得的成果:制定香

菇高效立体栽培技术规程1项,筛选出枣木屑栽培香菇最佳配

方1个,在《食用菌》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还培养大批的香菇

本土型技术人员,本科研队伍中有1名助理研究员晋升为副研

究员。

/827/ 西农优2号
西农优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西农优2号是由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水稻

研究所育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采用外源DNA

导入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选育而成。2005年通过

重庆市审定。2003年参加重庆市普通杂交稻B组试验,7个点

比对照增产,平均亩产达到532.29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4

.7%,处于第1位。2004第2年区试,并进入生产试验。2004

年在普通杂交稻A组中,达到569.31kg/亩,比对照汕优63增

产7.61%,7个试验点增产。2004年进入重庆市生产试验,6

/827/ 西农优2号

个点全部增产,3个点增产极显著,平均亩产537.5kg,比对

照汕优63增产7.47%。2003年在四川省荣县进行试验,平均

亩产603.2kg,比汕优63增产5.7%,居第二位;在射洪蜀兴

种业公司的23个品种试验中亩产527kg,比汕优63增产14.1

9%,居第二位;在云南寿源试验中,亩产902.3kg,比汕优

63增产5.4%,居13个品种的第三位;在云南蒙自试验中,亩

产980kg,比汕优63增产15.98%,居18个品种的第二位。20

04年荣昌试验,平均亩产593.6kg,增产10.9%,列参试组合

的第3位。西农优2号属中籼迟熟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全生

育期162.7天,比汕优63长2.75天。株高114cm,穗长25.6c

m,株叶型好,分蘖强,有效穗15.29万,成穗率67%,每穗

着粒178.7粒,结实率82%,千粒重27克,谷粒为长粒型,长

9.13mm,宽3mm,长/宽为3.04,米质较好。该组合生长整齐

、长势旺,适宜于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

/828/ 优质肉山羊无公害生产技术产业开发
优质肉山羊无公害生产技术产业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厦门仙灵旗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优质肉

山羊无公害生产技术”产业开发项目,充分发挥了天然的、

良好的生态自然条件的优势,繁育和推广了南江黄羊、萍乡

黑羊等肉山羊优良品种,综合利用了生态牧草、山羊、果园

、沼气四位一体的有机生态链,建立了标准化羊舍设施,采用

了立体种养配套工程和规模化圈舍饲养技术,利用羊场的羊

粪、羊尿经有氧发酵成有机肥,给栽培牧草和果树提供有机

肥料,改良种植土壤,促进牧草、果树生产。通过本项目的推

/828/ 优质肉山羊无公害生产技术产业开发

广,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优质安全的羊肉食品,保障厦门

市特色肉羊产品的供应及居民消费者的健康;而且,促进厦门

市无公害肉山羊生产的发展,促进厦门市养殖结构调整和结

构升级,为加速厦门市城乡一体化发挥一定的作用。

/829/ 法国朗德鹅引进繁育及肥肝生产深加工配套技术研究
法国朗德鹅引进繁育及肥肝生产深加工配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通过引进法国最新品系的朗德鹅,在我公司进行风

土驯化,创建了旱地饲养商品鹅的模式,产蛋量和受精率大

幅度提高;制定了河北省地方饲养管理标准;初步建立了适

合我国国情的鹅肥肝生产工艺,开发出了功能性鹅肝酱,为

今后我国的创汇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30/ 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集成研发与示范
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集成研发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苹果矮砧集约技术集成研发与示范》2017年被自

治区科技厅列入重点研发项目,项目通过两年的实施已达到

了预期目标。在中卫市苹果基地完成建设矮砧密植示范园3

00亩,同期开展了矮化中间砧不同砧穗组合及苹果新品种引

进和筛选,矮砧密植规模化栽培、水肥一体化及果园机械配

套的四个专题研究。示范宽行集约栽培模式,安装立架格网

设施,研究树体水肥需求规律,试验示范树盘覆盖保水和滴灌

相结合的土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研究化学疏花疏果等省力

/830/ 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集成研发与示范

化技术;配套应用开沟机,割草机、打药机等机械,实现果园

管理机械化。筛选出了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的苹果新品种4个

(华硕、蜜脆、烟富10号、维纳斯黄金),砧穗组合3个(烟

富3号/M26/八棱海棠、维纳斯黄金/M26/八棱海棠、蜜脆/M

26/八棱海棠),水溶肥3种(神扑大量元素水溶肥,康菲中量

元素水溶肥,艾地生腐殖酸水溶肥),机械配套设备3种(迷

雾式喷药机、开沟施肥机、一体化操作平台),确定了矮砧

模式下幼树期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提出了适宜矮砧栽培

模式的高纺锤形树形培育技术规范,通过项目实施,探索出本

地区大面积栽培新模式,破解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难题,降低果

品生产成本,是宁夏引黄灌区低产园品种更新栽培模式的创

新和发展,同时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具有积极的

带动作用。

/831/ 黄常山、杜茎山和赤车的扦插繁殖与栽培技术
黄常山、杜茎山和赤车的扦插繁殖与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湖南省林业厅2006年重点项目“湖南珍贵

优良乡土植物迁地保护、繁殖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湘林科外[2006]16号)的一部分,并且也得到湖南省科学

技术厅2010年重点项目“湖南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育平台建

设”(项目编号:20101tf011)的资助。本项目在查阅黄常

山、杜茎山和赤车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于1995年开始对黄

常山、杜茎山和赤车进行引种,2006年开始重点对此3种荫生

地被植物进行了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831/ 黄常山、杜茎山和赤车的扦插繁殖与栽培技术

:(1)查清了黄常山、杜茎山和赤车在湖南省分布的地点

和数量,掌握了其生态生物学特性,为今后的应用推广打下了

基础。(2)研究并掌握了黄常山、杜茎山和赤车3种植物的

扦插繁殖技术。其中黄常山扦插试验得出:用100%黄土作扦

插基质其扦插成活率最高,平均成活率93%,50%营养土+50%黄

土次之,其平均成活率为83%,而50%细沙+50%营养土最差,其

平均成活率仅为60%;不同扦插时间以10月扦插成活率较高(

93%),而6月扦插成活率较低(80%)。杜茎山扦插试验得出

:用100%黄土做扦插基质其扦插成活率最高,平均成活率95

%,50%营养土+50%黄土次之,其平均成活率为85%,而50%细沙

+50%营养土最差,其平均成活率仅为70%;不同扦插时间以10

月扦插成活率较高(94.5%),而6月扦插成活率较低(85%)

。赤车扦插试验得出:3种基质扦插成活率均较高,达95%。

(3)在不同生态环境栽培试验中,黄常山在郁闭度0.8的林

下保存率84.6%,平均地径0.63cm,平均高62.5cm,生长优良;

在郁闭度0.6的林下保存率83.3%,平均地径0.63cm,平均高5

7.4cm,生长良好;在全光照下保存率60%,平均地径0.47cm,平

均高37.8cm,且叶形小,叶色枯黄,长势差。杜茎山在郁闭度

0.6~0.7的林下平均高88cm,平均地径0.423cm,生长优良;在

郁闭度0.9的林下平均高22.5cm,平均地径0.33cm,生长良好

。赤车在郁闭度0.9的林下,平均高25cm,生长优良。(4)通

过对黄常山4年的栽培观察记载,选育了5个黄常山栽培品种

:白瓣黄蕊黄常山Dichroafebrifuga"Baibanhuangru

/831/ 黄常山、杜茎山和赤车的扦插繁殖与栽培技术

i";白瓣蓝蕊黄常山Dichroafebrifuga"Baibann

anrui";紫瓣黄常山Dichroafebrifuga"Ziban&q

uot;;白瓣白蕊黄常山Dichroafebrifuga"Bai-banbai

rui";细花黄常山Dichroafebrifuga"Xihua&quo

t;。各品种特征明显,性状稳定。(5)通过对黄常山和赤车

室内与室外盆栽对比试验,得出该2种植物在室内与室外一样

长势优良,发育正常,是适宜室内摆放的观叶或观花、观果的

极佳观赏植物。(6)进行了地栽和盆栽黄常山以及盆栽赤

车的冠径恢复试验,得出了黄常山和赤车的冠径恢复时间短

、耐修剪和生长快等规律性的结论。

/832/ 畜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
畜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成果属于畜牧兽医科学领域的饲料学1、通过研

究,筛选出了益生菌7株,建立了合理的生产工艺,解决了

生产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菌种和产业化生产工艺问题。2、

研制出猪、鸡、奶牛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各一个,可明显提

高猪、鸡、奶牛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3、研制出猪用“中

益合生素”,比单一使用益生菌制剂更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

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协同增效作用明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部分机理研究表明: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安全性好,可

/832/ 畜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

促进肠道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增殖,增强免疫力,可改善猪的

胴体特性和肉质风味等。该成果应用于猪33.85万头,奶牛

130头,鸡15000多只,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33/ 一种控制柠檬鲜果贮藏病害的复合保鲜涂膜剂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控制柠檬鲜果贮藏病害的复合保鲜涂膜剂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成果简介:一种控制柠檬鲜果贮藏病害的复合保鲜

涂膜剂及其使用方法,专用于控制柠檬鲜果贮藏期间青霉病

的发生和维持果实品质,以延长产品贮藏期。本涂膜剂中包

含诺米林和柠檬醛以及小蓟多糖等成分,制备含诺米林和柠

檬醛以及小蓟多糖的复合涂膜保鲜剂,并以此对预先经挑选

和表面消毒柠檬鲜果进行涂膜处理,随后果实置于PET包装盒

中于5±1℃下贮藏,其保鲜期可达32w以上。本发明涉及

的复合涂膜剂中小蓟多糖为天然植物多糖,诺米林和柠檬醛

/833/ 一种控制柠檬鲜果贮藏病害的复合保鲜涂膜剂及其使用方法

分别为柠檬苦素和柠檬精油成分,具有使用浓度低、安全、

高效等优点,且气味接近于柠檬固有香气,消费者易接受。复

合涂膜剂制备和使用简便,易于农技工作者操作。可明显抑

制柠檬鲜果采后腐烂发生。

/834/ 高衣分转基因棉花的创建和新品种选育
高衣分转基因棉花的创建和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棉

花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国产棉的数量

和质量均难满足市场需要,适纺高档棉纱的优质原棉几乎全

靠进口。为改变棉花生产的现实困境,该课题在已经获得高

衣分,适宜马克隆值转基因棉花材料的基础上,完成转基因

材料的环境释放试验和安全评价;经过多点田间试验,观察

转基因材料的生态适应性、丰产性以及纤维品质,进而有针

对性地将转基因材料与常规品种杂交转育,改进现有品种(

/834/ 高衣分转基因棉花的创建和新品种选育

系)衣分偏低,马克隆值偏高等缺点,为育成高产优质新品

种奠定基础。课题组已植物激素为切入点,通过对激素生物

合成途径、信号传导与相关重要基因在棉花纤维发育中的作

用机理研究,取得下述重要进展:第一,课题组发现,生长

素IAA在开花当天的纤维突起细胞中富集,阻断生长素的运

输或降低生长素在胚珠表皮细胞中的水平,可导致纤维细胞

的起始被抑制。第二,根据上述发现,课题组结合棉花纤维

发育的特点提出"在棉花纤维细胞起始期适度增加棉花

胚珠表皮细胞中IAA的浓度,促进纤维细胞起始,进而提高

纤维产量和品质"的策略。通过对数十个组织特异启动

子在棉花中的表达谱进行分析研究,从上千份转基因棉花材

料中筛选出了种皮特异启动子FBP7控制生长素合成酶基因i

aaM优良转基因株系。多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

的衣分(皮棉占籽棉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达50%左右(对

照40%左右);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纤维细度也得到明显

改进,实现了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改良。

/835/ 螺旋藻高产优质品种引种及推广应用
螺旋藻高产优质品种引种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我国目前螺旋藻养殖的生产率一般为4~6g/d

3;m^2,蛋白质含量不到55%,β-胡萝卜素含量低于300mg/100

g;而国际上螺旋藻的养殖生产率一般为8~10g/d·平方

米,蛋白质含量超过55%,β-胡萝卜素含量大于300mg/100g。

该项成果从国内外引用了7个螺旋藻种,通过筛选、诱导培养

,选育出优质高产并具稳定性的ST-6螺旋藻种,蛋白质含量高

达66.38%,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370mg/100g,生产率则达到8

.39g/d·平方米,比目前国内生产率高出40%左右。其选

/835/ 螺旋藻高产优质品种引种及推广应用

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微藻产业;可以推广到广东、广西、海

南、云南、福建等省、区,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36/ 山地中蜂良种培育与生态养殖
山地中蜂良种培育与生态养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本项目于2019年9月由重庆市科技局下达,实施期限

为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国拨经费20万元。该项目涉及蜜

蜂养殖领域,包括蜂种资源的测评与挖掘,良种培育等技术。

在良种蜂群中筛选优良性状基因,对3-4个优良性状基因进行

克隆及功能分析,构建中华蜜蜂的cDNA文库能够代表原有样

品中mRNA的丰度,保存了生物遗传信息的完整性,通过BLAST

X搜索比对,总共141个unigene获得了基因注释,为中华蜜蜂

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开展

/836/ 山地中蜂良种培育与生态养殖

优良蜂王的培育,在武隆区后坪乡高坪村建立核心群100群的

良种蜂场1个,建立了核心种群83群的基本信息登记档案。同

时推广了中蜂活框养殖技术、蜂群快速扩繁技术、人工育王

技术、中蜂病害防治技术、中蜂成熟蜜生产技术及蜂场标准

化建设等7项技术。研究集成了《山地中蜂生态养殖技术》

1套,发项目组表论文2篇。本项目集成技术有效的改进了山

地中蜂的养殖方法,可提供抗逆高产良种蜂王,群产蜜量提高

21.83%以上,越冬成活率和抗病力均有所提高。中蜂良种场

每年可向周边县市提供良种中蜂1000群以上,提供良种蜂王

2000余只。解决养蜂生产过程中中蜂种质资源缺乏的技术难

题。项目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经济动物研究所和重庆市武隆

区微模蜜蜂养殖有限公司作为技术研发基地和平台,重庆市

畜牧科学院与合作单位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项

目组以武隆区后坪乡为重点,将山地中蜂生态养殖技术在全

区高海拔地区进行示范推广。显著提高了蜂群的生产性能和

蜂农收益。可在山区进行大面积示范与推广。

/837/ 余甘子良种选育及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余甘子良种选育及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历时18年开展了(1)果实经济性状研究。调查滇

西地区9个余甘子自然居群256个单株的7个果实经济性状,应

用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揭示余甘子经济

性状的变异状况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2)

资源调查及优树选择。开展龙川江、怒江、澜沧江、元江、

金沙江流域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研究,采集样品2787份。

以资源调查为基础,制定优树选择标准,按照初选、复选、决

选的工作步骤,初选优树20株,复选11株,决选8株。决选的8

/837/ 余甘子良种选育及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株优树中,平均单果质量15g以上的大果型优株5株,皆分布在

海拔1220~1330m、年均气温18.6~20.7℃的半干热河谷区

。(3)良种选育。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8个处理、每小

区30株、5次重复,株行距3×4(m)分别在隆阳区潞江

镇勐柳村铁场坡、隆阳区蒲缥镇西山村红岩水库东岸、牟定

县戌街乡百草地村麻栎树梁子建立品比试验林3块50亩;在隆

阳区、龙陵县、双柏县、漾濞县、瑞丽市建区域栽培试验林

5块390亩;在龙陵县镇安镇帮别村建生产性栽培试验林1000

亩。选育、申报、通过省级审认定良种4个。品比试验林作

为种质资源收集圃对参试无性系进行长期保存。(4)苗木

培育技术研究①以9个自然居群余甘子种子开展育苗试验,定

期测定其苗高、地径,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生长过程,揭

示其子代苗期生长节律,结果表明:各居群子代苗高和地径

生长过程均呈现“S”型曲线,各居群子代幼苗地径、高的速

生期分别为70~88d和42~60d,两者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

的比例均在55%以上;各居群子代苗高和地径生长特性存在明

显差异,以瑞丽市半宁村居群(P6)表现最佳,其苗高和地径

的速生期开始早、持续时间长,生长拐点出现早,表现出较强

的适应性。②对9个自然居群的果实、种子、子代幼苗等12个

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

,结果表明:余甘子种实和子代幼苗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

群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2个性状在居群间、居群内均达

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其平均表型分

/837/ 余甘子良种选育及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化系数为20.31%,居群内变异(50.81%)远高于居群间(12

.67%),说明居群内变异是余甘子变异的主要状与居群地理

、环境因子及母树生长大多相关显著,而果实性状则与之相

关不显著(P≥0.05);居来源。种子和幼苗性群间表型性状

的欧式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不显著。③以1年龄、地径大于4

mm的余甘子留床实生苗为砧木,以8个余甘子优良无性系木质

化枝条为接穗,开展余甘子嫁接试验,对不同无性系嫁接成活

率、生长量的差异性及其与砧木地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余甘子不同无性间嫁接成活率及苗木生长量差异达显

著水平;砧木地径对无性系嫁接成活率影响较小,但对苗木后

期生长影响较大;砧木地径保持在4mm以上的,其平均嫁接成

活率均在74%以上,其中:砧木地径为9mm~16.2mm的嫁接成

活率最高,达80%以上。④创新集成余甘子实生苗、容器嫁接

苗培育方法,创新集成包括种子采集、制种、砧木培育、接

穗采集保存、嫁接及管理技术在内的育苗技术,申报发明专

利1件,技术支撑培育良种壮苗1400万株以上。(5)早实丰

产栽培技术研究①创新集成“夏雨春旱干热河谷地区余甘子

早实丰产园快速营建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②创新集

成余甘子良种高接改造技术,“一种提高余甘子嫁接成活率

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实质审查。③创新集成干热河谷余

甘子山地栽培4月至5月药肥一体化喷雾、行间铺设防草布节

力栽培、禁用除草剂保留或播种目的草种生草栽培、上稀外

/837/ 余甘子良种选育及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稀少大枝简便整形修剪、花期放蜂提高坐果率、营养剂保果

、调节剂优果、秋季冬季加强水肥管理实现树上留果壮果成

套土、肥、水、树体管理、保花保果及果实留树保鲜技术④

创新集成早春现地熬制、边熬制边喷雾、全园含园地土壤喷

雾5度石硫合剂、主干涂白石硫合剂和适时适度化学防治技

术。(6)果实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研究。余甘子含有丰

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及多酚类物质,其多酚类物质具有较

强的抗氧化能力。当多酚类物质的浓度达到50g/mL时,高黎

贡山糯橄榄中多酚类物质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ABT

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7.72%、36.58%、76.47%;在同

浓度下,亮皮脆橄榄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ABTS+自由

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7.83%、29.68%、74.75%。总之,余甘

子营养丰富,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

作用。(7)深加工产品工艺技术研究。开展药源产品、深

加工产品技术研究,创新集成余甘子果肉干制技术、果脯加

工技术,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生态环保余甘子果脯的生产方

法”实质审查期。

/838/ 柑橘褐斑病成灾机制及综合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
柑橘褐斑病成灾机制及综合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柑橘是我国第一大水果,亦是重庆农业主导产业。

2007年,重庆市万州库区突然爆发褐斑病,3年内13万亩红橘

全部遭到危害,导致20万农(移)民绝收,每年经济损失达2

亿元以上,严重威胁产业发展、农(移)民安定和长江两岸

生态屏障安全。此病在我国云南、浙江、广西、湖南等柑橘

主产区的宽皮柑橘和杂柑上相继爆发成灾,被误当黑星病和

炭疽病进行防治,导致防效不佳,经济损失惨重。因该病为我

国突然爆发的新病害,病原未鉴定,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

/838/ 柑橘褐斑病成灾机制及综合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

发生流行规律和致病机理等都无从得知,防控经验空白,柑橘

尤其红橘产业面临毁灭风险。为了保护库区红橘产业和我市

柑橘产业健康发展,保障移民安稳致富、保护长江两岸生态

屏障建设成就,防止该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和更大为害,对该

病进行联合攻关迫在眉睫。为此,重庆市筹集专项资金,启动

应急攻关研究。10年来,围绕柑橘褐斑病病原鉴定、成灾机

制与防控技术开展研究和应用,取得如下原创成果。1.首次

鉴定了柑橘褐斑病的病原并完成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病原

与寄主的互作机制。国内首次明确了危害云南塘房橘、万州

红橘、重庆天草和费尔切尔德的病害是柑橘褐斑病(Alter

nariabrownspot),鉴定其致病菌为链格孢菌橘致病型(Al

ternariaalternatatangerinepathotype);明确其生物学特

性、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素作用机制;建立该菌的遗传转化技

术体系;完成柑橘褐斑病菌的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出完整的A

CT毒素基因簇;明确蔗糖非发酵(SNF1)蛋白激酶复合体基

因(AaSNF1、AaSIP2、AaSNF4),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aPr

b1),细胞壁降解酶基因(AaCut3、AaCut7),磷酸二酯酶基

因(AaPDEL、AaPDEH)和铁离子通透酶基因(AaFTR1)的功

能;测序获得红橘响应褐斑病菌侵染的差异表达基因;系统筛

选出25个效应因子,其中7个为无毒效应因子,揭示该菌与寄

主的互作机理。2.系统揭示柑橘褐斑病的流行规律,建立抗

病性评价体系并筛选出抗性标记。明确褐斑病菌主要侵染红

橘嫩叶、新梢及幼果,3-6月为发病高峰期;首次在室内建立

/838/ 柑橘褐斑病成灾机制及综合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

了快速稳定、操作简单的柑橘褐斑病抗性评价方法;明确了

红橘、爱媛38、金秋砂糖橘、椪柑、春见、南丰蜜橘等主栽

品种感病;QTL检测到18个与柑橘识别抗性相关的标记,8个与

防御抗性相关的标记,为抗柑橘褐斑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奠定理论基础。3.系统构建了柑橘褐斑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结合室内和田间药剂筛选,明确了咪鲜胺、吡唑醚菌酯、代

森锰锌、异菌脲、铜制剂等10余种药剂防效显著;研发出3类

新型褐斑病防治药物;结合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建立高效预

测预报技术;系统构建了红橘褐斑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填补

了国内柑橘褐斑病防控技术空白。项目组发表论文53篇(其

中SCI6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制定技术标准3项,培养研究

生15名。成果的应用使红橘褐斑病爆发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

制,红橘总产量呈现恢复性增长,品质大幅提高,保护和提升

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红橘产业。成果在重庆和其他柑

橘产区推广应用269万亩,产生经济效益80余亿元,对保护和

保障三峡库区柑橘安全生产和农(移)民安稳致富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为我国柑橘褐斑病防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839/ 无‘白毛’高产裙带菜新品种
无‘白毛’高产裙带菜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我国的裙带菜养殖业已具一定规模,在孢子育苗和

伐式养殖方面的技术都较成熟,产量居海带、紫菜之后,是

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但因我国的裙带菜在生长后期

,叶片上的毛孔变粗,盐渍加工后出现“白毛”现象,影响

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价格,无法出口创汇。黄海所从遗

传混杂的自然种裙带中筛选出优良种菜,通过遗传育种和生

物技术等手段,定向培育出无“白毛”的裙带菜新品种。现

已在实验室中建立起雌、雄孢子体“克隆”数十株,可随时

/839/ 无‘白毛’高产裙带菜新品种

提供良种纯系供育苗之用,可保证优良性状不产生变异,且

“克隆”育苗比孢子育苗可缩短育苗时间1/3~2/3,可大大

降低育苗成本。

/840/ 地下水资源综合监测与模拟管理技术
地下水资源综合监测与模拟管理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目前,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

监测手段落后、信息传输不及时、时效性差等问题,不能满

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管理的要求。项目针对山东省实施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需求,借

助水利部“948”项目,引进了荷兰、加拿大、美国生产的声

光水位计、三参数地下水监测仪、地下水分层监测系统、地

下水环境数据分析管理和地下水流及溶质运移模拟软件、M

P系列低流量采样系统等设备和软件。通过对引进技术消化

/840/ 地下水资源综合监测与模拟管理技术

吸收,开展了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在地下水监测

基础上,利用HGA软件对肥城市地下水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和

展示,利用VMFlex软件对肥城盆地进行了地下水数值模拟和

预报,对肥城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空间分布规律进行

了研究,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形成机制及水质变化的驱动力

,提出了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对策措施,可用于地下水分层取样

-动态监测-数值模拟-应用管理,初步形成了水资源综合监测

与模拟管理的成套技术。项目自主开发了基于GIS的县级地

下水监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数据输入、专题制图、信

息查询、成果输出等功能,能够满足规范地下水位监测资料

整编的要求。项目执行期间,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

,发表论文3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结合实际应用,在肥城

市安装了10处Diver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设备,建成地下水

资源综合监测与模拟管理示范区1处;项目成果在平度市、龙

口市示范推广应用2处。进行地下水资源综合监测能力建设

,实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情况及污染源的分布,可将整个

水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

依据,对促进水利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具

有突出作用。取得成果的具有创新性,推广应用产业化前景

广阔,具有重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841/ 早春茄子和西葫芦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早春茄子和西葫芦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该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规模化种植的早

春茄子和西葫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品种落后和退化、栽培技

术不规范、产品存在安全质量隐患、生产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等问题进行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开发;从品

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产后加工及农业地

方标准制定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形成一套安全生

产技术体系,实现全程安全化生产,确保产品达到国家无公

害蔬菜标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基地

/841/ 早春茄子和西葫芦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规划设计、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收购、

统一产后加工处理、统一标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从而

实现产品的安全、优质、高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

有率,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2、我国茄子和西葫

芦栽培历史悠久,随着保护地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利用塑

料大拱棚和中小拱棚进行西葫芦早春栽培,早春茄子和西葫

芦上市提早1~2个月,在解决蔬菜春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早春茄子和西葫芦的栽培面积

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目前我国的西葫芦种植面

积仅次于黄瓜和番茄。我省的茄子和西葫芦面积分别近100

万亩,仅洛阳市早春茄子和西葫芦栽培面积也分别达5万亩

,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成为全国五大

区域化蔬菜种植的黄淮河早春蔬菜基地,产品远销东北、内

蒙、陕西、山西等,形成了辐射全国的早春茄子产地。该项

目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采用“龙头企业+科研+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运营模式,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基地规划设计、统

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收购、统一产后加工

处理、统一标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从而实现产品的安

全、优质、高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增加农

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

/842/ 苹果丝核菌叶枯病研究
苹果丝核菌叶枯病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已在豫北地区推广,是的困扰苹果生产多年的丝核

菌叶枯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广阔。存

在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该病的传播途径还不是太明确,需要

进一步实验。观察调查。而是由于资金有限,推广面积需进

一步加大,徐有关部门充实并给于一定的资金资助,又是林媛

媛技术负责,有关部门配合,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扩大推广面

积。

/843/ 水稻新品种“津育粳22”
水稻新品种“津育粳2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11年春季,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自江苏省武进市

水稻研究所引进多个粳型高世代材料,2011年天津夏季,天津

市农作物研究所和天津农学院以11W198-4(2330/5024//27

05)为母本,“武1001”为父本有性杂交,获得F0材料;2011

年海南冬季种植F1代,并且按照父母本的农艺性状去除伪杂

种,选择优良单株;2012年天津正季展开二代,按照育种目标

和后代群体田间表现选择优良单株,2012年海南冬季种植F3

代;2012年天津正季获得F4代优良单株;2013年海南冬季种植

/843/ 水稻新品种“津育粳22”

F5代,其中F5-22株系田间表现群体整齐,农艺性状一致,分蘖

力强,长势旺盛,无病害现象,活棵成熟,丰产性好,熟期比对

照“津原45”早7天左右,遂混合收割留种。2014年对其进行

扩繁,同时参加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所内品比试验,并送有关

单位进行抗病鉴定和米质分析,在参试15个品种中表现分蘖

力强、穗大粒大,产量优势明显,品质优,产量位居第2位,亩

产700.8公斤,比对照“津原45”(亩产662.2公斤),增产3

8.6公斤,增幅5.83%;2015年继续参加天津市作物研究所所内

品比试验,在参试16个品种中,品质优,产量位居第3位,亩产

709.4公斤,比对照“津原45”(亩产650.1公斤),增产59.

3公斤,增幅9.12%。暂定名为“津育粳22”。“津育粳22”

属粳型,中晚熟粳稻常规品种。京、津、冀稻区生育期168天

左右,比对照“津原45”早熟7天;株型紧凑,株高105cm左右

,根系发达,抗倒伏,长势旺盛,分蘖性强,每亩穗数22万以上

,茎杆弹性强,叶色绿,剑叶偏小,穗型半直立,穂层整齐,一棚

穂,穂长16厘米,每穗粒数160粒左右,结实率90%,千粒重26g

,活杆成熟,熟相好,落粒性中等,米质优;田间对条纹叶枯病

、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较好;适宜机械化栽培,适应范围广

/844/ 沧6002
沧600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冬小麦新品种沧6002为沧州农科院小麦育种组以临

汾6154为母本,以冀麦3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

005年通过天津市审定。该品种为冬性,幼苗深绿,半直立

,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叶片窄长,株型紧凑,成穗率高。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千粒重41.

6克,蛋白质含量16.14%,抗白粉病能力强,株高85厘米,

抗倒伏力强,抗寒抗旱、耐盐节水、优质。1998年在孟村、

黄骅、沧县、南皮等地缺水麦田种植,春浇一水平均亩产量

/844/ 沧6002

387.9公斤,其中双官厅大队在浇二水的条件下,有12户亩

产超千斤,最高亩产达568.6公斤。2001年参加全国黄淮旱

地区试在黄骅、洛阳、青岛、济源试点均居第一位,在一水

不浇的条件下亩产分别为293.8、437.87、478.33、406.63

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28.4%、21.2%、3.2%、10.1%,

表现产量潜力大、抗旱、节水性强适宜中低水肥麦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底肥,灌足底墒:亩施有机肥2方,

二铵20~30公斤,尿素10~15公斤。适时耕翻,精细整地。

2、适时、适量播种:播期一般在10月5~10日,每亩10~1

5公斤为宜,晚播可适当增加播量,播后镇压。3、适量浇水

:有条件的可晚浇封冻水,春水最好在小麦拔节后1~2水为

最好。4、注意防治麦蚜,确保丰收。

/845/ 马尾松优良无性系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
马尾松优良无性系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1.引进了马尾松优良无性系和家系37种,建立了品

种较齐全的马尾松优良无性系采穗圃,为马尾松的无性繁殖

提供了优良的繁殖材料。2.提炼了一套适宜马尾松扦插的最

优配套技术措施,解决了马尾松扦插生根困难问题,使用该

技术育苗能使马尾松优良性状在子代中完全遗传,该技术应

用推广能大大提高其生产效率。3.揭示了马尾松扦插生根机

理和影响马尾松扦插生根的因素,初步提出解决影响马尾松

扦插生根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马尾松扦插生根率提供了理

/845/ 马尾松优良无性系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

论依据。4.初步建立了马尾松组培快繁体系,解决了马尾松

组培繁殖困难的问题,初步建立了马尾松优良无性系的组培

快繁体系,为今后马尾松优良无性系工厂化组培快繁提供了

理论依据。

/846/ 河蟹健康养殖技术
河蟹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渔业
技术详情

  宝应县是河蟹养殖大县,共有河蟹养殖面积20多万

亩,占江苏省河蟹养殖面积的10%以上。近年来由于河蟹疾

病多发,已成为该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使该县河蟹产业健康

持续发展,课题组接受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委托,承担了河蟹

健康养殖技术的试验示范项目。河蟹健康养殖技术是通过自

育或选购优质苗种进行人工放养,同时采取一系列关键技术

措施:彻底晒、冻塘及清塘,种草投喂,控制放养密度,科

学投喂,实行水质监控,利用生态、生物防治病害技术。从

/846/ 河蟹健康养殖技术

而使得商品蟹规格大、品质高,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其性能

指标为:当年幼蟹当年养成,亩产量50公斤以上;一龄幼蟹

养成商品蟹,亩产量30公斤,亩产虾7.5公斤,扣蟹300-50

0只;以河蟹颤抖病为主的综合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该技

术的创造性、先进性在于:首先适当控制了放养密度,使得

商品蟹规格得以增大;其次由于采样种草、投螺,应用有益

菌干电池行净化水质。改良底质,使养殖过程对水体污染减

少;再次是由于采用生物、生态和环保型的药物防治病害,

使得商品蟹具有安全性,符合水产品的质量标准。在713.4

亩的面积上,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已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生

态效益,同时也掌握了一手的技术资料和实践经验。若将该

技术转化应用,除推动我县河蟹产业的发展外,可辐射周边

市、县及其它省区,有利于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产业结

构高速其社会效益也十分可观。目前由于受资金因素的影响

,还没有进行转化应用,课题组拟在转化应用过程中,进一

步研究增加河蟹的商品规格及品质,扩大河蟹在国际市场的

占有份额。

/847/ 黄贡椒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黄贡椒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对黄贡椒果实性状及营养成分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建立了黄贡椒果实及其盐坯品质评价的技术体系,研发了黄

贡椒就地保坯配方和加工技术,研发了食用乙醇、食盐和防

腐剂联合保质黄贡椒的加工技术,降低了防腐剂用量,保持产

品原有色泽和风味,实现了黄贡椒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开发

了烹调用黄贡椒、黄贡椒南瓜酱、黄贡椒食用菌等系列产品

/848/ 火龙果新品种引进及简易喷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火龙果新品种引进及简易喷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概况1)项目来源2013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火龙果新品种引进及简易喷灌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B02

0404005)(粤科规财字〔2014〕205号)。2)项目背景汕头

市潮阳区金灶镇是传统的香蕉产区,由于香蕉枯萎病的影响

,香蕉生产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农户逐步产生了转产的念头,

汕头市江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起开始引进火龙果新

品种在金灶镇玉路村试种,前期引进了15个火龙果品种,建立

品比园,通过品比试验选出“溪南红肉”、“从化红肉1号”

/848/ 火龙果新品种引进及简易喷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两个大果型优良品种,本公司将这两个品种合并命名为“江

畔红”,并向周边农户推广。后来又引进了6个品种试种,从

中选出优质品种“江畔大红”进行推广。“江畔红“和“江

畔大红”(自命名)这两个品种产量较高、果大质优、自然

座果率高、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适合在当地推广应用。2

、项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共引进了15个火龙果品种在玉

路种植,建立了品比试验园,通过品比试验,筛选出溪南红肉

和从化红肉1号两个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试验结果认为,这

两个品种产量较高、抗病性强,可以在汕头市大面积推广应

用;另外还选出了两个性状特殊的品种,即紫水晶和大果红水

晶,其中紫水晶虽产量略低,但糖度较高,口感好,风味浓,而

大果红水晶则表现出较好的抗性,两个品种预计可以特殊品

种推出,现正加紧研究中。项目对汕头市潮阳区、濠江区、

澄海区、南澳县的火龙果种植区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

调查,查明了各个品种的病害发生情况、病害种类及病情指

数,开展了药剂防治试验,提出火龙果病害识别方法,繁育了

5个品种火龙果无病苗,研发了“火龙果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项目建立了20h㎡简易喷灌示范园,开展了火龙果微喷灌试

验示范,结果表明,简易喷灌可减少施肥量21.48%,节水85.3

%,增产20.9%,提高效益30.5%。示范园平均产量为51.48t/h

㎡,年总产量1029.6t,平均售价0.88万元/t,年创产值906万

元,年纯利润302万元。项目总结了“火龙果微灌技术”一套

,较好的完成了各项考核指标、任务。3、项目技术成果应用

/848/ 火龙果新品种引进及简易喷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情况据金灶镇统计,该镇从2011年开始推广应用汕头市江畔

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推广的火龙果新品种“江畔红”、“

江畔大红”。两个新品种适应性好、抗逆性强、果大、产量

高。2015年以来,全镇推广种植“江畔红”、“江畔大红”

面积2000多亩,创社会产值5000多万元,新增社会产值1500多

万元,应用效果良好。4、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①项目率先

在本地区引进了21个火龙果品种,通过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

在本市推广应用的火龙果新品种两个,即“江畔红”、“江

畔大红”,这两个品种产量较高、果大质优、自然座果率高

、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同时配套了微喷灌水肥施用、整

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技术,并实施示范,亩产达到

3000kg。②在国内研究应用“火龙果简易喷灌肥水管理技术

”,达到节省人工成本,减少追肥量21.48%,节省用水量85.3

%,增产20.9%,增收30.5%的良好效果。

/849/ 帕潘立酮关键中间体的产业化
帕潘立酮关键中间体的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1.采用离子液体替代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应用于

环合反应,从而改进从3-苄氧基-2-氨基吡啶到9-苄氧基-3

-(2-羟乙基)-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的合成

方法,减少三废产生量,提高反应收率和产品质量。本创新

点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受理号:200910153605.3)。

2.采用双(三氯甲基)碳酸酯替代三氯氧磷,与9-羟基-3-

(2-氯乙基)-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进行氯代

反应合成3-(2-氯乙基)-6,7,8,9-四氢-9-苄氧基-2-甲基

/849/ 帕潘立酮关键中间体的产业化

-4H-吡啶并[1,2-a]嘧啶-4-酮,提高合成过程中的安全和

环保性,从源头上革除了磷污染源。本创新点已经申请了国

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0910153611.9)。3.采用钯-

铂双金属催化剂替代钯碳催化剂进行还原脱苄从3-(2-氯乙

基)-6,7,8,9-四氢-9-苄氧基-2-甲基-4H-吡啶并[1,2-

a]嘧啶-4-酮合成3-(2-氯乙基)-6,7,8,9-四氢-9-羟基-

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提高催化剂的抗失

活能力和反应收率,从而降低成本。3-(2-氯乙基)-6,7,

8,9-四氢-9-羟基-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是

重要的医药中间体,高纯度的3-(2-氯乙基)-6,7,8,9-四

氢-9-羟基-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主要用于

治疗精神分裂症帕潘立酮的合成。目前,精神疾患已经成为

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全世界至少有5亿人患有

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有7000~8000万

人;在全球疾病负担中,精神、神经疾病占10.4﹪;世界卫

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精神性疾病将成为导致死亡和残疾

的第二大原因。在我国,目前约有各种精神病人约1600万,

主要仍为精神分裂症,约有780多万人。抗抑郁症药物、抗

精神分裂症药物两大类销量合计约占全球抗精神病药物总销

量的80﹪,其中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总规模大约在每年18

0亿美元左右。因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临床需求量大

,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850/ 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与贮运配送技术开发
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与贮运配送技术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与

贮运配送技术开发”是由南京新世纪园艺研究所承担,南京

澳宝饮品有限公司、南京新得力食品有限公司参加的2005年

度南京市科技局现代农业专项项目,项目编号为200501013

,项目实施时间为2005年1月~2007年12月。近年来,溧水

地区农业生产布局不断调整,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不断扩大,

鲜果产业迅速发展,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两莓(梅)生产基地

,黑莓成为支柱产业,但果蔬深加工技术和能力落后,鲜果

/850/ 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与贮运配送技术开发

供过于求,成为制约鲜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

)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本成果以黑莓、青梅、草莓、芦荟

等果蔬为原料,采用低温抗氧化榨汁技术、鲜榨汁复配和杀

菌保鲜技术,研究开发出了高附加值、有地产特色的果蔬食

品和速冻半成品,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线;加快了地产

果蔬资源利用,带动了农民增收。(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①开发出了3个新型100%复合鲜果汁产品;②采用独创

的冻结间速冻方法,生产速冻黑莓颗粒,填补了国内空白;

③采用独创的无菌冷灌装技术,首次研发出了“澳宝美粒果

”果蔬汁饮料;④优化了各种果蔬浆液的生产工艺,使果蔬

出汁率提高18%;⑤配套研发了黑莓两季同株弓形扦插育苗技

术,成苗率达到80%以上。(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

和安全性本成果技术已达到成熟应用阶段;适用于国内果蔬

汁深加工;安全性好。(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本

成果的应用,解决了溧水县现有的鲜果汁加工生产中存在的

关键技术难题,建成了符合HACCP要求的新型鲜果汁加工生

产线,带动了6家加工企业和5000余户农户,不仅为消费者

提供了新鲜、方便、营养保健和安全的鲜果汁,满足了消费

者日益增长的要求,而且促进了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了果品产业良性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6)历年获奖情况:2008.03溧水县200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2

007.12南京市著名商标2007.03南京名牌产品2006.12江苏省

名牌产品2005.10南京市著名商标2005.09第四届园艺博览会

/850/ 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与贮运配送技术开发

园艺比赛三等奖2005.01南京名牌产品

/851/ 蕨菜工厂化育苗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蕨菜工厂化育苗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研究根状茎组织培养和孢子的无菌培养技术,筛选

出对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形成最适合培养基种类及温度和光照

对孢子萌发的影响;探索幼孢子体诱导的三种方式,研究蕨菜

孢子初代培养时减少污染率有效措施,探究蕨菜快繁中最佳

培养基配方及一系列繁育技术,摸索出了一套根状茎的外植

体-GGB-丛生芽-完整苗-移栽模式实现了蕨菜种苗的工厂化

生产和规范化栽培。目前产量可达到600千克/亩-1000千克

/亩。通过本研究成果1年内可以培养出蕨菜优良种苗一百万

/851/ 蕨菜工厂化育苗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株以上,可达到纯效益100万元以上,种植1亩地脱毒蕨菜苗木

收获后换取的外汇相当于大豆5-6亩地种植的效益。总的来

说,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852/ 西瓜新品种引进及无公害综合增产技术研究研究与推广
西瓜新品种引进及无公害综合增产技术研究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菏泽市西瓜新品种引进及无公害综合增产技术应

用研究与推广”课题,针对菏泽市西瓜生产上品种多乱杂、

生产成本高、过多施用化肥造成西瓜品质下降、对人体乃至

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际,为实现西瓜无公害、高产、高效的目

标。通过试验、对比、分析,筛选出了适宜“多层覆盖”西

瓜品种鲁青七号和京欣一号;适宜“小麦/西瓜//棉花”、

“小麦/西瓜//玉米”西瓜品种豫艺2000和墨玉。选定了“

多层覆盖”、“小麦/西瓜//棉花”、“小麦/西瓜//玉米”

/852/ 西瓜新品种引进及无公害综合增产技术研究研究与推广

三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为我市西瓜生产主推模式,并制定了

详尽的技术规程。一是嫁接育苗技术,分析了嫁接育苗防病

增产的效果,制定了嫁接技术规范;二是分析了影响西瓜品

质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三是按需配方施肥,根据西瓜

需肥规律,制定了施肥原则和施肥技术,降低了化肥施用量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轻了环境污染;总结制定出了“

选用优质对路品种是前提,培育壮苗是基础,按需施肥是保

证,确保西瓜适期上市是关键”的西瓜高产、无公害、节本

增效栽培技术措施。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了良种

覆盖率、土壤肥力和农药防治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

了环境污染,改善了西瓜品质,达到了高产、无公害、节本

增效的目标。项目区西瓜每亩新增纯效益254.7元(不同栽

培模式加权平均),已获经济效益15740.15万元,还可能产

生的经济效益26118.84万元,科研投资年均收益率为9.38。

该项目总结的选用优质对路品种是前提,培育壮苗是基础,

按需施肥是保证,确保西瓜适期上市是关键的西瓜高产、无

公害、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措施。既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

,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土壤肥力和农药防治效果,又降低了

生产成本,减轻了环境污染,改善了西瓜品质,实用性强,

增产效果显著,对今后同一生态区域的西瓜大福度增产增效

,将有重要借鉴作用,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853/ 香榧定砧嫁接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香榧定砧嫁接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通过项目实施,完成建设香榧苗圃20亩,培育容器实

生苗木10万余株,苗木生长速度可比传统地播育苗提高32.5

%以上,3年实生容器苗地径可达1.54cm,苗高达96.1cm以上,

苗木质量明显提高;建设标准化造林示范基地101亩,造林成

活率达98%以上,保存率93.8%;定砧嫁接示范区101亩,香榧幼

林平均生长量38.27cm以上,成活率93.2%、保存率90.4%。举

办技术培训3期,培训香农195人次。技术辐射推广面积7600

亩,新增经济效益6000万元以上。制定了丽水市地方标准《

/853/ 香榧定砧嫁接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香榧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3311/T89-2019)、景宁畲族

自治县地方标准《香榧定砧嫁接建园技术规程》(DB33112

7/T077-2019)。开展香榧容器大苗培育基质配方研究,选试

三种pH适宜、营养丰富的基质,分析三种基质对榧树容器大

苗生长性状结果表明,配方为20%泥、20%谷壳、20%硅藻土、

20%泥炭、20%发酵有机肥的基质为最佳配方。

/854/ 富硒咸鸭蛋加工工艺研究及生产
富硒咸鸭蛋加工工艺研究及生产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硒作为重要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对于人体健康、防癌抗癌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食品如富

硒花生、富硒蔬菜、富硒水果等相继出现,食品富硒是当代

食品发展的重要方向。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拟通过

外源添加饲料产生富硒鸭蛋及咸鸭蛋加工制作过程中添加硒

成分两种方式,使制作的咸鸭蛋既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味特

色,又具有较高的硒含量。通过在鸭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

碘酸钠等成分,对其饲料配比、喂养天数、鸭蛋产量、硒含

/854/ 富硒咸鸭蛋加工工艺研究及生产

量进行实验,使其达到最佳的喂养配方;在咸鸭蛋加工工艺中

添加富硒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微量元素,对其添加浓度、浸泡

天数等方面进行实验,使其获得最佳的工艺流程。③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项目实施中硒含量检测采GB12399-90《食品中

硒的测定方法》,对两种富硒试验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最佳的

实验效果,优化富硒咸鸭蛋加工工艺,指导生产。对于梁平县

鸭产业的扩展,开发系列产品,形成全产业链。加工过程不产

生废水、废气、废渣等危害环境的物质,是对全市农业园区

定位梁平县为生态农业涵养区的最好诠释。④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实施中获得了最佳的富硒咸鸭蛋

加工工艺技术1套,申报专利1项。发展水禽养殖合作社解决

了公司生产上65%的优质原料供应问题,项目的实施进一步

提升了“福德牌”咸鸭蛋产品质量,鸭蛋附加值将显著提高

,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年销量由现在80万枚提高到500万枚

,年销售额将达到1200万元,年上缴税金80万,年实现利润总

额200万,经济效益可观。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

中存在研发经费不足,希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西南大学

合作,努力打造梁平又一张农产品名片。

/855/ 内蒙古滴灌马铃薯、玉米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内蒙古滴灌马铃薯、玉米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玉米水分需求与其他灌溉方式

下的水分需求规律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内蒙

古滴灌马铃薯、玉米水分需求规律进行详尽细致的研究。针

对这一情况,本课题组对内蒙古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土

壤水分运移规律、水分需求规律以及非充分灌溉在滴灌马铃

薯、玉米上的应用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滴灌马铃薯、玉米

非充分灌溉技术研究表明,苗期适当的水分亏缺有利于马铃

薯后期干物质积累存在正效应,同时还可以促进更多的光合

/855/ 内蒙古滴灌马铃薯、玉米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产物向产量器官块茎转移,相对于常规水肥管理模式,其干物

质积累速率,尤其是在块茎膨大期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高于

充分灌溉模式,更重要的是非充分灌溉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

高该地区滴灌马铃薯的有效结薯率,进而在提高马铃薯水分

利用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对于养分的利用效率,这一研究

结果对于解决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生产中的资源矛盾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856/ 黑龙江森工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湿地及保护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黑龙江森工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湿地及保护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黑龙江森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湿地及保护区地理

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资源所在地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与资

源属性数据信息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系统。课题组利用先进的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局部完整的黑龙江森林区资源数

据库,并能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在系统窗口中,实现森林资

源分布状况的快速查询、各类动物专题分析、各类资源数据

维护等功能。本系统利用MapInfo7.0处理图形数据,采用V

isualBasic6.0编程语言结合GIS控件MapX5.0开发黑龙江森

/856/ 黑龙江森工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湿地及保护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湿地及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表达输出层采用MapX5.0GIS控件技术,实现应用接口或插件

,以及应用这些接口或插件对具体的用户需求输出信息。《

黑龙江森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湿地及保护区地理信息管理系

统》建立了局部完整的森林资源数据库。并能以可视化的形

式展现在系统窗口中,实现森林资源分布状况的快速定位查

询、各类动物专题分析、各类资源数据维护等功能。是结合

森林资源管理业务建立的一整套比较实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工

程,是森林相关部门管理决策的辅助工具。该系统的建立,

总体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树立了在森工资

源管理上的新思路,使森林资源管理步入科学、规范的轨道

。本系统是一个实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具有较高的

推广应用价值。

/857/ 辣椒品种改良肠椒的选育
辣椒品种改良肠椒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辣椒是世界各地普遍种植、销售

、食用的一种蔬菜,辣椒不仅有较大的食用价值,在医学上也

广泛应用,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为选育出更适合国内生产种

植的辣椒品种,甘肃田福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特展开

了这一研究。②研究目的与意义根据国家品种登记相关规定

,结合国内主要辣椒种植区域特点,筛选出适应性更广、产量

高、辣椒素、维生素含量高、抗病好的辣椒新品种,加快辣

椒种植规模,促进辣椒产业健康发展,为育种和试验布局提供

/857/ 辣椒品种改良肠椒的选育

科学依据。③主要论点与论据我公司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是通

过寻找优良品种经多次回交选育,找出最合适配对材料作为

品种亲本材料,最终得到新的优良品种。④创见与创新改良肠

椒由甘肃田福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选育而成,其母本

P1721来源于从重庆引进的螺丝椒材料,以果实较大、株高中

等、单株结果能力强、中早熟、抗病,且纯度95%以上等为选

择目标进行系统选育,经过逐代淘汰非目标株,加大选择压力

,经5代选育而成的高代性状稳定自交系。父本P1710来源于

新疆地方品种猪大肠,经过露地种植,以早熟、果实大、株高

中等、单株结果能力强、抗病、纯度95%以上等为选择目标

进行系统选育。经过逐代淘汰非目标株,加大选择选育力度

,经5代选育而成的高代性状稳定自交系。2013年配制杂交组

合,经多地试验种植得到农艺性状表现稳定、抗性明显的优

良品种。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改良肠椒在2015-2016

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鲜椒2.6吨,较对照品种螺旋风增产

8%。⑥历年获奖情况该品种于2018年5月有国家农业农村部种

子质量检验相关人员检验,该品种性状突出,并在国家农业农

村部官网上公示10个工作日,没有任何异议后于2018年6月2

日公告登记成功。⑦成果简介改良肠椒为中早熟螺丝椒品种

,播种至始花期100天,播种至青果始收期125天,始花节位10

节左右,果茎4厘米左右,单果重100-120克,果面皱折,果实绿

亮,辣味浓,商品性好。适宜大棚及露地栽培。

/858/ 新疆和田地区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与园艺产品保鲜技术的培训与示范
新疆和田地区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与园艺产品保鲜技术的培训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新疆和田地区东三县是天津市对口援助县,我市根

据东三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确立了围绕发展设施农业、特

色农产品和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等项目的新疆和田地区对口支

援方案,进行了设施蔬菜育苗体系建设、设施蔬菜标准化栽

培技术和当地特色园艺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本项目

属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新疆和田地区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与

园艺产品保鲜技术的培训与示范”,项目编号为:11ZCZDCG

00100,项目委托单位为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承担单

/858/ 新疆和田地区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与园艺产品保鲜技术的培训与示范

位为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管理中心,主持人:刘书

亭。项目实施地点是新疆自治区和田地区及东三县(策勒县

、于田县、民丰县),实施部门为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

园区、和田地区科技局、和田地区农业科技研究所、策勒县

农技中心、于田县科技局、民丰县科技局等。项目取得的成

果:1.制定了集约化育苗技术规范1项,葡萄冷库贮藏保鲜技

术规程1项、甜瓜地窖保鲜材料配套技术规程1项。2.分别在

和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策勒县策勒镇吐扎其村4小

队、勒镇策勒乡穷库勒村5大队、固拉哈玛乡8大队、达玛沟

乡5大队、达玛沟乡7大队建立了6个设施蔬菜标准化栽培示

范基地,累计面积147亩。在于田县兰干博孜亚农场、民丰县

安迪尔牧场拉依等提村分别建立了葡萄、甜瓜保鲜技术示范

基地。3.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平均亩增产15.2%以上,亩增效1

575.5元以上;通过应用保鲜技术,葡萄增效2元/公斤以上,甜

瓜增效1.2元/公斤以上。4.改建小型冷库1栋、保鲜地窖1栋

,累计培育23.6万株蔬菜种苗,培训科技示范户321人次。项

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和田地区设施农业和特色园艺产品保鲜

技术的科技含量,提升其可持续生产的发展能力,减少特色园

艺产品采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扩大产品运销距离,促进该

地区设施农业和特色园艺产品产业化发展。

/859/ 瘤背石磺繁养技术研究
瘤背石磺繁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课题研究了瘤背石磺繁殖生物学,包括它的内部

形态、外部构造、生活习性和生殖行为。应用组织学方法对

瘤背石磺生殖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盐度对瘤背石磺胚胎

发育的影响,包括瘤背石磺受精卵生物学,瘤背石磺胚胎发育

的异常现象、胚胎发育效果,低盐度对瘤背石磺囊胚期胚胎

发育的影响。研究了温度对瘤背石磺胚胎发育的影响,包括

瘤背石磺的交配、产卵习性及卵群星台结构观测,瘤背石磺

胚胎发育速度及水温的关系,瘤背石磺胚胎停止发育现象。

/859/ 瘤背石磺繁养技术研究

还进行了饵料对瘤背石磺暂养效果的研究,瘤背石磺肌肉营

养成分分析,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及氨基

酸组成分析。瘤背石磺生态繁殖的研究和养殖方法的研究。

/860/ 高产、优质、抗病晚籼品种辐晚81-548的选育研究
高产、优质、抗病晚籼品种辐晚81-548的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属一等优质晚籼米品种,其丰产性好,株高

95厘米左右,每亩有效?穗30万左右,每穗总粒数80

粒上下,高抗白叶病,米质优,光合能力强?,根系吸收能

力好。?

/861/ 优质肉鹅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优质肉鹅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项目集成并示范推广了“七大技术”和“五化养鹅

”生产模式。“七大技术”包括:黑麦草和扁穗牛鞭草的高

产栽培技术、草鹅配套与牧草均衡生产技术、鹅杂交改良技

术、种鹅饲养管理技术、肉鹅快速育肥技术、鹅病综合防治

技术和活拔羽毛技术等。“五化养鹅”生产模式包括:品种

良种化、圈舍规范化、饲养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疫病防治

程序化等肉鹅生产模式。通过在项目实施区县的示范乡镇推

广“养鹅七大技术”和“五化养鹅”生产模式,证明该套技

/861/ 优质肉鹅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术科学、先进,实用性和配套性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有

效的促进了涪陵区、巴南区以及辐射区荣昌县的肉鹅产业快

速发展,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862/ 四季草莓新品种选育及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四季草莓新品种选育及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长春市科学技术局,长春市科技支撑

计划现代农业重大科技专项。立项背景:草莓富含多种维生

素、蛋白质和矿物质,营养丰富,浆果柔软多汁,是一种经济

价值较高的鲜食和加工果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我国

的草莓栽培多采用短日照一季结果型品种,一季结果型品种

虽然有果大、丰产、质优、繁殖易的优点,但果实采收期集

中,不能延长市场供应期。四季草莓(日中性草莓)在露地

、保护地均可栽培,并能在露地三季连续结果,可弥补鲜果市

/862/ 四季草莓新品种选育及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场供应期。栽培四季草莓是解决草莓周年供应最简单、最有

效的措施。但我国由于缺乏优良的四季草莓品种,生产上栽

培很少。随着四季草莓新品种的不断育成和组培技术的进一

步完善,四季草莓品种的种植面积将会逐年增加而成为生产

主导品种。进行优良四季草莓品种选育,研究配套栽培技术

及组培快繁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对加快我市种植结构调整,加

强草莓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

旨在选育优质丰产四季草莓新品种及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研究,以推动我市优质四季草莓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由于

缺少丰产、优质四季草莓品种,单靠冷藏苗方法延长草莓鲜

果供应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选育丰产、优质四季草莓

品种是延长草莓鲜果供应期,满足市场需求最简单有效途径

。目前秋季草莓鲜果售价是春季的10-30倍,四季草莓新品种

种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该项目培育出的优质四季草莓

新品种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前景广阔。新品种的大

面积推广,不但能给推广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会给草

莓种植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对农民致富和促进我国草莓

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途径,选育出适宜我省栽培的大果、丰产

四季草莓新品种、新品种通过组织培养方式进行快繁推广。

品种特点:第一、果实性状优异,平均果重17.2g,最大果重

41.3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春季9.2%、秋季12.5%。果实外观

好。第二、结果能力强,露地栽植春、夏、秋三季均结果,丰

/862/ 四季草莓新品种选育及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产。第三、抗病性强,较抗白粉病、灰霉病。3.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创造性:目前四季草莓栽培在我国刚刚起步,随

着我国草莓生产的不断发展,四季草莓越来越受种植者的青

睐,但我国由于缺乏优良的四季草莓品种,生产上栽培很少。

我国生产上栽培的四季草莓都是引进的国外品种,主要存在

产量低,品质差,繁殖能力低等问题。本项目选育的四季新品

种具有丰产、品质优异、繁殖能力强等特点,达国内领先水

平。先进性:草莓种植者为满足人们对草莓的周年需求,往

往采用冷藏法进行栽培,以达到周年供应的目的。冷藏栽培

法方法复杂,费用高,不仅大大的增加草莓的生产成本,而且

难以推广普及。四季草莓在露地、保护地均可栽培,并能在

露地三季连续结果,可弥补鲜果市场供应期,栽培四季草莓是

解决草莓周年供应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但我国由于缺乏

优良的四季草莓品种,生产上栽培很少。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通过本项目选育的四季草莓品种‘四

公主’比对照品种显著增产,品质上乘,通过了吉林省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获得了自有知识产权。与‘四公主

’草莓配套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本项目进行试验得到

熟化,更好的发挥了新品种丰产优质的特性。四季草莓新品

种‘四公主’和配套的高效丰产栽培技术成熟,可以在适宜

地区进行推广。适应区域: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河北等

地该成果技术成熟,安全可靠。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四

/862/ 四季草莓新品种选育及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季草莓新品种’四公主’经长春、吉林、公主岭等地示范栽

培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品质和产量上都有上佳的表现。目前

,该品种已在吉林、黑龙江、辽宁推广栽培,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显著。

/863/ 一种柑橘韧皮部汁液制备方法
一种柑橘韧皮部汁液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重点研究3种蛋白在木虱传播黄龙病中起到

的作用,为后续黄龙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这次项目中

申请一例发明专利,发明公开了一种柑橘韧皮部汁液制备方

法:从树体剪取枝条,密封袋标记保存并放入超低温冰箱冻

存;提取汁液时剪去枝条叶片,用灭菌去离子水将枝条外部冲

洗干净并将表面的水拭去,用刀片把枝条树皮纵向划开,再将

树皮与木质部分剥离开,保留带有韧皮部组织的树皮部分;将

树皮切成小段装入内衬分离管,再将内衬分离管置于外部支

/863/ 一种柑橘韧皮部汁液制备方法

撑收集管,然后用冷冻离心机分离;离心完成后,弃掉内衬分

离管,外部支撑收集管中的上清液即为柑橘韧皮部汁液。本

方法采样简单易行,超低温冻融既保持样品的生物活性,便于

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易于分离,提高了韧皮部汁液的提取率

/864/ 高优多抗鲜食加工兼用型甜玉米新品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高优多抗鲜食加工兼用型甜玉米新品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由鲜美公司承担的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

化生物育种专项,以市场需求巨大的甜玉米为研究对象,紧

扣甜玉米产业存在的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选育品种,产业

化研究。项目建设内容:甜玉米新品种创新中心:位于开平

国家农业示范区核心园内,建设有培训办公楼,创新实验室

、质量综合检测室、原亲本繁育基地、核心种质繁育温室及

品种资源保存库等。种子加工仓储基地:安装一条全自动甜

玉米种子加工包装生产线;建设有400平方米冷库8间。配套

/864/ 高优多抗鲜食加工兼用型甜玉米新品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2500平米仓库,2500平米以上晒场。甜玉米新品种示范中心

:总计示范面积20亩,分春秋两季、甜、糯、甜加糯玉米品

种分别展示,研究高产制种及栽培技术。甜玉米种子生产基

地:2007年开始,公司在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每年建有1

500亩以上种子生产基地,并逐年递增,至2013年制种面积

达4300亩。技术经济指标:新品种:公司拥有通过省审定品

种7个,新美夏珍、新美彩珍、新美甜408、新美香糯、新美

甜608、新美甜308,新美鲜甜。2005年-2008年,新美夏珍

连续4年被推荐为省主导品种,2010年、2012年又成为农业

部特用玉米唯一主导品种。高产标准化技朮规程:根据新美

系列品种特点,及多年制种栽培经验,归纳总结出《甜玉米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已经成为广东省地方标准;总结甜玉

米高产栽培技术,形成《鲜食玉米优质栽培技术规程》,成

为广东省地方标准。公司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国际国内标准

,形成甜玉米种储藏的企业标准。高产制种与栽培:该项目

针对甜玉米生产中实际存在的关键问题,根据新美系列甜玉

米种姓特点、品种特性以及广东气候、土壤特点研究高产栽

培技术,以新美甜608为研究对象,经省级专家现场评定,

其制种产量由原来的50kg/亩,提高104.45kg/亩,为公司下

一步制种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春季种植新美甜

608亩产达到1182kg/亩,秋季种植达到1375kg/亩,为产业

化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鲜美公

司成长为具有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公司,确立了鲜

/864/ 高优多抗鲜食加工兼用型甜玉米新品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美公司在鲜食玉米种业中的龙头地位,引领行业育种和发展

方向。同时,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广东地区甜玉米种业的

发展,增强与国际甜玉米种业公司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对于促进广东地区种植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广东农业

产值提升,形成甜玉米优势产业、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推广及应用:自2007年以来,共销售新美系列玉米种子约

220万斤,新美系列品种在广东湛江徐闻、茂名、惠州等地

、以及广西横县等地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50万

亩以上。据省农业部门统计,公司品种新美夏珍,其推广面

积占全省的15%-20%,按照广东省甜玉米种植面积300万亩计

算,新美夏珍的年种植面积为为45-60万亩,成为全国单品

种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

/865/ 软性优质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研究
软性优质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来自2013年度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立

项名称:软性优质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研究;应用领

域:农业领域;课题立项编号:2013B020301006;项目经费1

5万元;技术原理: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杂种优势利用。针

对长期以来育种上偏重于稻米的外观品质,造成目前生产上

栽培的绝大部分杂交稻组合是直链淀粉含量过高的硬米类型

组合,不但与国家优质米标准差距较大,而且已很不适应市场

的需求的现状。本项目主要通过这些年来课题组在优质高产

/865/ 软性优质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研究

高抗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空间诱变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选育出中

等直链淀粉含量,有饭味的优质、高产、多抗的杂交稻新组

合,供大田生产推广应用。获得以下成果:(1)已育成杂交

水稻新组合Y两优3088、谷优367和万金优366,分别于2014年

6月、2015年3月和2015年8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其中,Y

两优3088和万金优366米质皆达国标优质3级;两组合省区试

及生产试验比对照种增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均抗稻瘟

病,全群抗性频率分别为96.8%~97.87%和93.5%~100%。谷

优367品质指标糙米率81.7%、直链淀粉18.5%、垩白度4.8%

达国标优质米标准;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2)

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三系不育系品系75A和香型恢

复系弘恢3088,其中该恢复系弘恢3088已申请农业部植物新

品种权(公告号CNA012615E)。(3)创建优质抗稻瘟病不

育系及恢复系高世代稳定品系各2份。(4)在核心刊物发相

关论文4篇。(5)已培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

士研究生2人。

/866/ 蝴蝶兰优质种苗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蝴蝶兰优质种苗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2009年由漳州森晖兰花产业有限

公司承担的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蝴蝶兰优质种苗工业化生

产技术开发与示范”取得立项,项目编号为“2009S0096”

。蝴蝶兰属兰科,为单茎性气生兰,植株极少发育侧枝,较

难进行常规无性繁殖。蝴蝶兰作为一种盆栽花卉,以其品种

丰富、花色艳丽、花期长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被称为“兰花之后”。近年来蝴蝶兰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

种苗业的发展。通过蝴蝶兰优良品种的收集与筛选,进行克

/866/ 蝴蝶兰优质种苗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隆苗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的开发,完善扩繁成套技术,提高

克隆苗的品质,加强优质种苗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和示范推

广,对我国蝴蝶兰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水平、增强种苗出

口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①通

过有关调研,掌握蝴蝶兰产业的发展动态,明确种苗生产中

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②根据市

场需求,收集蝴蝶兰优良品种50个,筛选出蝴蝶兰适销品种

17个,使蝴蝶兰品种克隆苗繁殖倍率从原有的2.25提高到3

.68,种苗变异率从原有的5.56﹪下降到2.15﹪。③建立蝴蝶兰

种苗生产示范温室4000平方米,达到年产100万株优质种苗

的规模,年增产蝴蝶兰优质种苗30万株,年增收360万元。

④推广蝴蝶兰优质种苗300万株,新增产值6000万元。⑤技术

培训与推广:采取“以点带面”的推广方式,拟举办4期蝴

蝶兰优质种苗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人数650人次,通过组

织示范基地参观、技术培训等活动,推广该项技术,并制作

完成科技部农村远程教育教学片《蝴蝶兰种苗工业化生产技

术》视频VCD材料一份。4.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①本项目采

用种子贮存技术,将整个果荚用塑料薄膜密封好置于12℃下

贮存12个月后仍能维持其种子发芽率。蝴蝶兰的种子为不成

熟胚,需进行蝴蝶兰种子离体培养,实现实生苗生产。其优

点是所需贮存空间小,实用性强,可以定时、定量提供种子

进行批量生产,这样就不会产生实生苗生产过于集中的问题

。②筛选出天宝红、红玲等17种市场适销蝴蝶兰品种(系)

/866/ 蝴蝶兰优质种苗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进行工业化快繁技术开发,通过病毒检测、培养基优化等

技术,蝴蝶兰组培繁殖倍率从原有的2.25提高到3.68,种苗

变异率从原有的5.56﹪下降至2.15﹪。③建立一套蝴蝶兰无病

优质种苗工业化生产的综合技术体系。④建成蝴蝶兰种苗生

产示范温室4000平方米,达到年产150万株优质种苗的规模

,通过举办培训班、制作《蝴蝶兰种苗工业化生产技术》V

CD视频材料、组织示范基地参观等方式,进行技术示范推广

。该成果已达国内先进水平。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

和安全性2010年10月22日,受福建省科技厅委托,漳州科技

局组织同行专家对进行项目验收(验收编号为:闽科星[2

010]051号),同时也进行了项目评审(漳科评字(2010)

33号),已实现了成果产业化。成果已成熟,适用产业化应

用,安全性良好。6.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目根据市场

需求,筛选出蝴蝶兰适销品种名单17个,进行克隆苗工厂化

繁育技术体系的开发,完善扩繁成套技术;通过光、温、水

、肥等因素的调控,建立优质种苗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使

主要蝴蝶兰品种克隆苗繁殖倍率从原有的2.25提高到3.68,

种苗变异率从原有的5.56﹪下降到2.15﹪,总结一套符合市场

需求的蝴蝶兰种苗综合繁育技术体系。建设蝴蝶兰种苗生产

示范温室4000平方米,年增产蝴蝶兰优质种苗30万株,年增

收540万元,产生较好经济效益。通过组织示范基地参观、

技术培训等活动,采取“以点带面”的推广方式,举办4期

/866/ 蝴蝶兰优质种苗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蝴蝶兰优质种苗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人数650人次,推广

该项技术,并提供项目技术视频VCD材料一份;三年来推广

蝴蝶兰优质种苗400万株、新创产值8000万多元,发挥良好

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还与福鼎市恒兴园林花卉开发有限公

司开展了《台湾兰花产业化项目合作开发》并签署了有关合

作协议,建设28亩的工厂化培育基地,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

/867/ 一种白芍提取物的应用
一种白芍提取物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提取物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

具体是白芍提取物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本发明的首先将白

芍根粉碎,采用分析纯丙酮提取活性物质,将该活性物质可通

过抑制分子孢子萌发、菌核萌发等方式,防治草莓灰霉病的

发生。本发明将白芍根作为植物源杀菌剂资源,提出了从中

制备提取物的方法,并明确该提取物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明

显的抑制作用和一定的防治效果。该提取物其毒性低,不易

产生耐药性及环境污染,有望进一步开发成新的植物源杀菌

/867/ 一种白芍提取物的应用

剂。本发明可在农药开发技术领域中应用。

/868/ 黄花黄叶树种的选育与应用
黄花黄叶树种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1、针对南京地区气候地理特征和

绿化美化要求,该项目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与现地调查

相结合的方法,查清了国内527余种、国外80余种开黄花、

变黄叶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潜在黄花黄叶树种种质资源。

2、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通过有关信息平台拟合与南京地

区气候地理特征相似的国内外180多个相似区域或地区,初

步确定引种区域,从国内、国外的多个地点引进高观赏性乔

木、亚乔木、灌木等树种与竹种76种,苗木10万余株。3、

/868/ 黄花黄叶树种的选育与应用

根据其环境安全性(如对环境有无不良影响,有无生物入侵

可能)、生态适应性(如抗热性、耐寒、抗病、抗虫等)、

景观稳定性(如叶形、叶色、花期、花色、果期、果色、树

形特征、分枝特性、常绿或落叶、苗期或大苗特性等)等,

经过院本部基地、常州百丈镇苗木基地、院属沭阳基地与江

都基地、北京林业大学花卉研究所浙江基地等多点苗期或大

苗试验,最终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树种和竹种47种。4、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评价模型,依据各树种的生

物学特性、现地生态适应性及景观稳定性等指标分别赋值,

结合专家评分,分别计算各树种或竹种的合理-满意度分值

,据此对各个树种的综合适应性进行排序,提出优选树种4

7种、风险树种26种、淘汰树种4种。5、对优选树种、风险

树种中较难繁殖的树种,开展了种子层积变温处理人工基质

容器育苗、激素诱导嫩枝扦插、袋式组织培养等种苗扩繁技

术研究,对适生树种的苗期综合管理、大苗或成苗定植、绿

化配置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其配套技术进行了

组装,为生产单位提供了新的树种资源和技术支撑。6、该

项目共引进树种(包括竹种)77余种,筛选出适生树种和竹

种73余种。建立试验示范基地6处,面积1000亩。购进种子

500Kg,苗木10万余株,累计繁育种苗250万株,储备在田大

苗50万株。应用前景:1、本项成果所筛选出的优选树种可

直接用于南京地区的园林绿化建设,并可辐射至周边地区,

为绿色南京提供了新的种质和技术支撑。2、对大多数难繁

/868/ 黄花黄叶树种的选育与应用

殖树种的种子播种、袋式组培、嫩枝扦插、苗期管理、大苗

定植、配置模式等技术进行了组装,为生产单位提供了新的

树种资源和新型先进适用技术。

/869/ 玉米品种陇单606
玉米品种陇单60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本课题是2018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甘肃灌区耐密高产抗旱玉米新品种培

育”,课题编号:2018YFD0101202-32、课题背景:近几年我

省玉米育种工作者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了几个适应不同生态

区种植的丰产品种,但适应范围小,与我国大面积推广的耐密

、广适、抗逆性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存在很大差距,

跟不上我省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玉米新杂交种

选育,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在我省玉米主产区种植

/869/ 玉米品种陇单606

的早熟、高产、广适、抗逆性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

杂交种是十分必要的,对我省玉米生产发展将起到积极地推

动作用。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陇单606是甘肃省农科院

作物所与吉东种业合作育成,以自交系D703为母本,自交系D

1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3年配制D703/D16组合,2014年

进行新杂交组合观察试验,鉴定新组合的丰产性,2015年在进

行品种比较试验,2016年参加甘肃省机收组玉米预备试验,2

017-2018年参加甘肃省机收组玉米区域试验,2018年进行生

产试验及示范。1、产量表现:2017-2018年参加甘肃省机收

组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亩产952.3kg,比对照德美亚3号

增产8.2%,10点次增产,收获时籽粒水分23.1%,破损率为5.4

%,该品种的丰产性、抗倒性和抗病性好。2018年机收组玉米

生产试验中,陇单606在5个试点平均亩产974.6kg,比对照增

产6.9%,在5个点均增产。2、品种特征特性:①植物学特性幼

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高282cm,穗位高114cm

,株型半紧凑,成株期叶片18-19片,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花

丝浅绿色。穗长20.1cm,穗粗5.0cm,轴粗2.6cm,秃尖长1.0c

m,穗行数15.0行,行粒数39.8粒,出籽率87.3%,千粒重377.9

g,穗锥形,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②生物学特性生育期

137天,比德美亚3号晚熟4天。抗禾谷镰孢茎腐病,中抗禾谷

镰孢穗腐病,感丝黑穗病,高抗大斑病,抗倒性好,耐密植、无

空秆。③品质陇单606粗蛋白8.45%,粗脂肪4.10%,粗淀粉75.

50%,赖氨酸0.26%,容重745.0g/L。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869/ 玉米品种陇单606

性陇单606的父母本均为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自育的自交系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品种茎秆坚硬,穗位整齐适合机收,

抗逆性强,品质优。综合性状明显优于玉米生产中的主栽品

种先玉335。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品种

茎秆坚硬,穗位整齐适合机收;抗逆性强;品质优。经2017-2

018年区域试验和2018年生产试验表明:陇单606在甘肃河西

及中东部地区表现高产而稳产,抗病虫害。陇单606适宜在我

省河西及中东部年有效积温在2600℃以上的地区推广种植。

该品种为非转基因品种,生产安全可靠。五、应用情况及存

在的问题1、应用情况:该品种已在我省酒泉、张掖、武威

、白银、临夏、平凉等地示范推广。2、存在的问题:针对

不同的生态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应加大

该品种示范宣传推广的力度。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870/ 糯玉米品种彩甜糯10号的选育
糯玉米品种彩甜糯10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糯玉米由于其独

特的品质和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及较高的营养价值,成为调节

大众餐桌的元素之一,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为选育出更适合

国内生产种植的鲜食糯玉米品种,甘肃田福农业科技开发股

份有限公司特展开了这一研究。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根据国

家的相关规定,结合甘肃省本地特点,筛选出适宜于甘肃省及

周边地区不同生态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蒸煮品质优良、

适口性好、果穗商品率高、抗病好的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加

/870/ 糯玉米品种彩甜糯10号的选育

快鲜食玉米种植规模,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在我省健康发展,为

育种和试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③主要论点与论据我公司新

品种的培育主要是通过寻找优良品种经多次回交选育,找出

最合适配对材料作为品种亲本材料,最终得到新的优良品种

。④创见与创新彩甜糯10号是甘肃田福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

限公司以自育系NY-04为母本,以自育系TF-5为父本,组配而

成。母本NY-04是由彩糯杂交种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多代选

育而成的二环系。父本TF-5是以水果玉米翠王杂交种为基础

材料经连续多代自交选育而成二环系。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

的问题彩甜糯10号2018年-2019年在开展鲜食玉米的品种区

试试验,平均亩产1200kg,比对照白玉糯品种增产10.7%,增产

效果明显。⑥历年获奖情况该品种于2020年2月经甘肃省农作

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会审一致通过,于2020年3月4日公示完成

发证,是优质、高产的糯玉米品种,可在甘肃省鲜食玉米类型

区种植推广。⑦成果简介鲜食糯玉米彩甜糯10号:株型半紧

凑,株高220厘米,穗位高122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红

色,颖壳红色。花丝紫红色,果穗锥型,穗长21厘米,穗行数1

6行,行粒数37粒,穗轴白色,籽粒紫、白双色、硬粒型,千粒

重242克。经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含量占总淀粉含量的100%。

生育期在(酒泉)99天,比对照白玉糯909晚4天。平均倒伏

(折)率0%。经接种鉴定,高感丝黑穗病,感瘤黑粉病。

/871/ 中国野生鸢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研究
中国野生鸢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中国是世界鸢尾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区,约有65个种

,占全球鸢尾属植物种类的1/5。本研究对我国野生鸢尾资源

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初步明确了多数种类的地理

分布、分布生境、种群数量、生长状态及伴生植物,在此基

础上开展了资源的收集与鉴定、系统分类、种群遗传学、染

色体数目及核型和AHP综合评价等5个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

成果如下:1.赴我国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山东、辽宁

、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云南和四川等地进行鸢尾属

/871/ 中国野生鸢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研究

植物调查与收集工作,总计收集鸢尾属植物177份材料,这些

材料隶属于41种、6个变种和6个变型,其中旱生型20种64份

、中生型15种70份和湿生型6种43份。2.基于叶绿体ndhF基

因,利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以鸢尾属外和为外类群构

建鸢尾属植物17个种、3个变种、1个变型、2个待定材料,共

计32份试材的系统发育树。两种分析方法均显示本研究涉及

鸢尾属植物分类群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该类群被分成三大

类,即野鸢尾亚属、须毛状附属物亚属和无附属物亚属,该结

果与现在使用的分类系统(赵毓棠,1985)完全吻合。参考

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结合形态学特征并对照前人文献,将2

个待定材料初步确定为北陵鸢尾种下的旱生类型和朝鲜鸢尾

。3.以鸢尾属植物15个种、3个变种、1个变型,1个待定材料

的根尖为试材,通过染色体常规压片,对各种类染色体数目及

核型进行研究,其中囊花鸢尾、矮鸢尾、长尾鸢尾、小黄花

鸢尾、北陵鸢尾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首次报道。4.依据野

生鸢尾属植物(17个种、2变种、1个变型)形态和生长习性

的不同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春花矮株类,另一类是夏花

高株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两类鸢尾属植物分别进行

综合性评价。5.发表相关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

/872/ 槭属主要树种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创新利用
槭属主要树种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创新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

优良花卉和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子课题“彩叶、常绿、速

生槭树新品种选育”(项目编号[2014]LZ35-1)2、技术原

理和性能指标:技术原理为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性能指

标包括:①收集槭属34个树种的520份种质,进行了分子、生

理生化、表型、适应性等生物学评价;②制定了明确的育种目

标,采用科学的选育技术,选育出13个新品种(系);③研制了

新品种的繁育及栽培技术并在济南、泰安、宁阳进行了区试

/872/ 槭属主要树种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创新利用

;④构建了元宝枫品种(系)的DNA指纹图谱,在高通量转录组

测序基础上,克隆元宝枫花色苷相关的4个关键基因;⑤揭示了

元宝枫种群的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地理变异模式,选出结实

量、含油率、神经酸、芥酸的优良种质12个;⑥创制了11个种

间杂种新种质;⑦筛选出3个元宝枫叶茶新品系;⑧首次发现元

宝枫花含有降血糖药用成分“芴”;⑨诱变得到元宝枫花叶变

异体2个。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槭属远缘杂交、分

子技术、油用、叶茶用及花茶用选育方面属于首创,达国际

先进水平。首次较全面地收集评价了槭属种质资源,培育的

“彩蝶翻飞”、“红精灵”、“齐鲁红”、“风度翩翩”、

“庆典”、“哨兵”、“绿宝石”等7个元宝枫新品种、“

齐鲁金”、“兴旺”、“龙枫”等3个三角枫新品种、“鲁

绿”金沙槭新品种、“丹霞升”弗里曼槭新品种以及元宝枫

优良家系优于国内外现有品种。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技术成熟,适用槭属育种与栽培,具有安全性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培育的新品种在省内不同地区

进行了示范应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873/ 松花菜新品种引选及高山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松花菜新品种引选及高山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该项目结合浙江省高山气候特点,开展了松花

菜新品种的引进比较,筛选出了两个适宜早春播种的&

acute;庆农85日´和春夏季播种的´庆

农65日´优良品种。2、开展了松花菜高山护根育

苗、地膜覆盖、高效种植模式等高山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

研制出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广的基质土块育苗技术。春季

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庆农65日´产量

比对照提高29.6%;选用´庆农85日´

/873/ 松花菜新品种引选及高山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庆农65日´一年二茬的栽培模式,

比单茬模式亩增效63.8%。3、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庆元县累计

推广3.5万亩,产值1.2亿元,新增效益8700余万元,增产、

增效明显。

/874/ 蒙豆50
蒙豆5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蒙豆50生育期115天,比对照登科1号晚0.7天。幼苗

叶片绿色,下胚轴紫色,第一叶椭圆形。株高93.5厘米,亚有

限结荚习性,主茎节数15.1,分枝数0.6个,披针叶、紫花、灰

色茸毛。荚成熟褐色,微弯镰形。籽粒圆形,黄色种皮,黄色

种脐,百粒重17.7~19.2克。抗性鉴定,中抗大豆灰斑病1号和

7号混合小种(MR),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MVⅠ号株系(23.75

%MR),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MVⅢ号株系(25.45%MS)。籽粒粗

蛋白含量39.74%,粗脂肪含量20.96%,蛋白脂肪之和60.70%。

/874/ 蒙豆50

该品种适宜区域为≥10℃活动积温2200℃以上地区均可种植

/875/ 生物柴油树——麻疯树资源收集和品质改良研究
生物柴油树——麻疯树资源收集和品质改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对生物能源植物——麻疯树进行开发性研

究。因麻疯树种子种仁含油率高达40%~60%,其油脂通过

化学或生物学转换可得到优于目前0#柴油的生物柴油。因此

,麻疯树作为能源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目前我园获得了5项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研究项目支持,正进行

麻疯树的资源收集和品质改良研究,初步筛选出5个有应用前

景的麻疯树株系,克隆若干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功能基因

。为研究麻疯树的油脂代谢分子机制和进行油脂分子修饰的

/875/ 生物柴油树——麻疯树资源收集和品质改良研究

基因工程操作奠定了基础。

/876/ 生态经济植物文冠果优良单株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生态经济植物文冠果优良单株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建立了文冠果优良品系(株系)种质资源圃

,收集保存了文冠果优良品系(株系)26个;选育出适宜干

旱沙地种植的丰产、抗性强的文冠果优良品系森淼1号、森

淼2号,筛选出了园林景观型的桃红花型、重瓣花型以及黄

红花文冠果优良单株;开展了文冠果不同育苗方式及育苗技

术的探索;研究了沙地文冠果以节水灌溉为主的高效栽培技

术,节水40-52%;制定了文冠果油提取工艺技术及参数,开

发出品质优良的文冠果食用油。项目在文冠果优树标准、文

/876/ 生态经济植物文冠果优良单株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冠果优良品系选育、干旱沙地节水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文冠

果油萃取工艺优化等方面具有创新性。

/877/ 稻草栽培冬春马铃薯的方法
稻草栽培冬春马铃薯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高新技术的农业种植技术,具体涉及用

“稻草栽培冬春马铃薯的方法”。本发明的主要技术特征是

:利用我国南方冬春荒芜的大面积水稻田,运用马铃薯的生

长特性,用X稻草履盖栽培马铃薯的方法,使马铃薯生产达到

优质、高产、早收、丰收。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是通过运用马

铃薯的生长特性,对马铃薯的选种、育种、整地、种植、合

理密植、用稻草的X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方法、肥水田间管理

、病虫害的防治、收获等实现冬春季马铃薯的丰收。使马铃

/877/ 稻草栽培冬春马铃薯的方法

薯产量、产值、效益翻番。此项技术产业化可生产马铃薯、

亩产4千公斤,产值6-8千元,利润、效益翻番。是农民发家之

富的好项目。

/878/ 黄土高原杏鲍菇、白色金针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
黄土高原杏鲍菇、白色金针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欧美发达国家食用菌产业的发

展趋势,也是我国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杏鲍菇

与白色金针菇都属于低温型珍稀菇类,在我国过去一直都以

自然栽培为主,尚无我国北方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条件

下工厂化栽培技术模式,因此,课题组承担了山西省工业科技

攻关项目“山西省杏鲍菇、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研究”,项目

编号:2006031190。本项目着力解决我省乃至我国白色金针

菇和杏鲍菇工厂化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难题,为黄土高原食

/878/ 黄土高原杏鲍菇、白色金针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

用菌工厂化发展奠定技术基础。解决的关键或共性技术及创

新点:(1)针对北方尤其是黄土高原气候条件,研究设计了

砖混结构、砖混结构加聚苯乙烯泡沫板、彩钢保温板三代食

用菌工厂化菇房;(2)筛选出适于北方工厂化生产的白色金

针菇优良品种8801、8903和杏鲍菇优良品种杏鲍菇2号。通

过将瓶栽技术应用到袋栽上,使金针菇产量平均提高28.6%,

通过集成了杏鲍菇高效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产量平均提高

20%;(3)建立了工厂化杏鲍菇废菌包覆土二次出菇技术体

系,袋均产量达235.2g。项目实施期间,筛选出白色金针菇、

杏鲍菇优良品种3个,制定袋栽杏鲍菇和袋栽白色金针菇工厂

化生产技术规程各1套。发表国家级论文14篇;主编普通高等

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各1部,参编1

部,出版专著1部;项目组成员2人晋升教授,1人晋升副教授,

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和本科生32人,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

人才队伍,同时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实用技术人才。项目主要

技术已在我省太谷县、泽州县、高平市、广灵县、临汾市等

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省

杏鲍菇、白色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已达到年生产4500~500

0万袋的生产规模,创造产值1.5亿以上。通过推广应用,项目

成果带动了山西省食用菌工厂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我省食用

菌工厂化企业已经达28家,其中投资规模上亿元的企业6家,

而且还带动了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食品加工业等

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走

/878/ 黄土高原杏鲍菇、白色金针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之路起到了积极的支撑、引领和推动作用。

/879/ 油用向日葵“AR2-1216”选育
油用向日葵“AR2-1216”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AR2-1216(原代号)属中熟油葵品种。本课题来源

于兵团育种攻关项目-优质、高产、抗病向日葵新品种选育

(2006GG07),AR2-1216油葵杂交种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

于2002年通过建立综合育种技术体系,运用系统选育、杂交

育种、回交选择、辐射诱变、化学诱变、航天诱变、分子标

记等传统和现代育种技术,用自育遗传稳定不育系9507-44

A与遗传稳定恢复系2421杂交育成的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

AR2-1216属油用向日葵中熟杂交种,全生育期100天。平均

/879/ 油用向日葵“AR2-1216”选育

株高188.8cm、叶数33.8片、茎粗2.21cm、花盘直径19.2cm

、花盘性状平或微凸、花盘倾斜度4级,倒伏率2.80﹪、折茎

率2.85﹪、百粒重5.86克,粒形长锥形、粒色黑色间暗灰色

条纹、单盘籽粒重74.08克、结实率88.78﹪,单盘粒数1485

粒、籽仁率71.88﹪、籽实含油率44.27﹪。该品种经吉林省向

日葵研究所抗性鉴定结果(发病高峰期):盘腐型菌核病0

.64,黄萎病40.20,黑斑病16.11,褐斑病14.66,锈病8.1

1;茎、根腐型菌核病发病株率1.28﹪。该品种栽培技术成熟

,制定了AR2-1216高产配套栽培技术。AR2-1216制种技术也

已在生产中成熟运用,制种产量高、纯度好。现已在西北地

区推广示范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AR2-1216适合西

北各省向日葵产区种植。

/880/ 高山蔬菜避雨延秋栽培技术
高山蔬菜避雨延秋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2015年宜昌市农业局、财政局下达的农业

产业链科研与推广项目,项目编号【2015】139号在宜昌现有

高山蔬菜基地主要产区,由于土壤长期连作,加上产区近几年

来小气候变化大,多雨、多雾,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为提高

市场竞争力,提质增效,通过建设高山避雨设施,用避雨和蔬

菜生长后期增温的技术,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用量,减

少裂果和延长采收时间,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保证产品质量

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质量安全,同时

/880/ 高山蔬菜避雨延秋栽培技术

通过避雨延秋栽培,可延长蔬菜上市期,拉长供应时间。改幼

树苗为绳索代替搭架,保护了植被,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环境不

受污染,项目节约用水,通过棚多茬利用,也提高土地利用率

。技术的创造性及先进性是:不同海拔大白菜避雨栽培试验

;不同海拔红辣椒避雨栽培试验;番茄避雨与露地栽培生育期

及产量对比试验;番茄避雨与露地栽培病害及裂果对比试验

。项目发表论文1篇,获绿色食品认证5个,配套新建了蔬菜包

装厂1个,冷链物流中心1个。该技术已在高山蔬菜基地稳定

应用,适用于鄂西高山蔬菜基地,安全性能好,带来较高经济

、社会效益。本项目自2014年开始,到2015年,示范面积达到

3000亩,项目平均亩产达到8100公斤,总产量2430万公斤,亩

产值达到16200元,总产值达到4860万元,比露地栽培亩产量

4930公斤增产了3170公斤,总增产量951万公斤,亩产值比露

地栽培9860元新增6340元,总产值新增1902万元。项目亩总

节支1440元,比露地栽培亩新增节支1440元,总新增节支432

万元。未获奖

/881/ 沈椒系列辣椒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及应用
沈椒系列辣椒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我院从七十年代开始承担国家农业部及省、市辣椒

雄性不育系育种攻关课题,八十年代率先在国内创造性的研

究出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和三系配套,历经3代育种人30多

年的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培育出沈椒系列、沈研系列辣椒

雄性不育系系列杂交种,实现了早中晚配套、不同果型配套

、甜辣配套,是国内唯一全部应用辣椒雄性不育系配制的系

列辣椒杂交种,杂交种纯度100﹪。该项技术:1.在育种方法

上,利用回交转育及二环系转育等方法,重组了抗病、高产

/881/ 沈椒系列辣椒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及应用

、优质及优良商品性状等优良基因互补,实现了种质资源的

创新,在国内率先创建了新的杂优模式。并创造性的研究出

快速转育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方法,解决了细胞质雄性不育杂

交种配制受恢复系制约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2.亲本及

杂交种抗病毒病筛选是采用苗期人工接种TMV、CMV与田间诱

发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亲本及杂交种的垂直抗性与

水平抗性。选育出的沈椒系列杂交种在多年的生产中都表现

出稳定的抗病性,无“三落”现象发生。3.在制种技术上,

采用辣椒雄性不育系制种,既简化了制种程序,降低了制种

成本,又保证了杂交种的纯度,并有效防治亲本的流失。解

决了人工去雄制种产量低、成本高、纯度低的重大技术难关

。4.通过良种良法相结合,技术推广和商业运作相结合,实

行育、产、销一条龙的模式,促进品种的推广应用。这些品

种已在国内十几个省大面积推广,辽宁省市场占有率达80﹪

以上,这些品种增产幅度在16.8﹪以上,最高达49.7﹪,平均

亩增产26.92﹪,平均亩产值7850元,每亩增值29.5﹪,比对

照增加产值1788.2元,最高亩产值11653元。突破了早熟品

种抗病性差、产量低的重大技术难关,选育的沈椒6号填补

了国内保护地辣椒无专用品种的空白,并开创了辣椒在北方

不加温温室内周年生长的历史。

/882/ 高品质大米蛋白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
高品质大米蛋白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项目以米粕为原料,研发了蛋白低损精制技术、络

合法除镉技术,解决了米粕蛋白纯度低和镉含量高的技术难

题,并开发了高品质大米蛋白粉,蛋白质含量达到90%以上,镉

含量低于0.06mg/kg,消化率达到90%以上。开发了适合大米

蛋白生产的湿法超微粉碎装备、高效洗涤分离技术与装备、

两段式涡旋气流干燥装备、干法超微化粉碎装备,建成年产

1500吨高品质大米蛋白粉生产线,蛋白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产品粒径D50低于22μm,实现了高品质大米蛋白工业化生产。

/883/ 江南油杉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江南油杉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项目任务来源于福建省林业科研

项目“江南油杉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闽林科〔2013〕5

号)。江南油杉(KeteleeriacyclolepisFlous)是我国特

有树种,为松科油杉属常绿大乔木,抗逆性强,树姿雄伟,树干

高大通直,高可达40m,胸径可超过2m,枝叶繁茂而又浓绿,球

果硕大,树冠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木材坚实、纹理直

,有光泽,耐水湿,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和园林绿化观赏树种。

天然分布的江南油杉,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浙江、江西、

/883/ 江南油杉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生于海拔80

0米以下阳坡的林缘、村边、庙旁。由于江南油杉自然分布

数量有限,树形高大,具有较为特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以及人为砍伐破坏的影响,使得江南油杉的天然林资源已经

处于渐危状态,因此有必要采取人为措施来挽救和保护该树

种。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我省江南油杉种质资源

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江南油杉种质资源

库,对部分江南油杉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保存。通过建立江

南油杉种源和家系试验林,对优良种源和优良家系进行初步

选择,为江南油杉的良种选育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本研究,有

助于对我省重要乡土树种江南油杉的人工保护和繁育,对该

树种的长远发展以及我省林木生态多样性的保护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3.主要论点与依据3.1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2013

年10月和2014年10月,项目组连续两年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开

展了江南油杉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工作。根据树高、胸径等

生长情况和通直度圆满度等外观性状,采用五株优势木比较

法,在浙江省泰顺县、龙泉市,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屏南县

、大田县、德化县、福清市、福州市晋安区、福州市马尾区

、建阳市、闽侯县、闽清县、邵武市、南平市延平区、永春

县、永泰县、柘荣县和周宁县等18个县、市(区)开展了优

树选择工作,并对所选优树进行了种子收集工作,共调查和收

集种源18个,家系67个。3.2育苗技术研究和容器实生苗培育

2013年底,项目组在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进行不同基

/883/ 江南油杉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质和不同容器规格育苗对比试验。分别设计5种不同类型的

供试基质和7种不同规格的供试容器,分别找到了对苗高、地

径和单株干物质量最有利的基质,以及适合江南油杉育苗的

容器规格。2013年和2014年,项目组在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

试验场对收集的江南油杉(油杉)优树种子进行了轻基质网

袋容器播种育苗,共培育江南油杉(油杉)容器苗6.3万余株

。苗龄10个月时,平均苗高可达11.7cm,平均地径可达0.15c

m。3.3种质资源库和试验林营造2015年3月,在福建省大田梅

林国有林场建立种质资源库9亩,建库材料为2013年收集的福

建和广西种源的49个家系,资源库设计5株单列小区,3次重复

,株行距2.0m×2.0m。2014年1-3月和2015年1-3月,项目

组先后两次在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福建省大田梅林国

有林场和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等试验地点共营建家系和

种源试验林56亩,各类示范林39亩,3.4优良家系和优良种源

初选2015年1月对2013年底采种育苗的38个江南油杉优树子

代,进行了苗期优良家系和优良种源的初选。通过综合分析

,初步选出了6个苗期表现较好的家系,入选率为15.8%,其苗

高、地径和成活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3.96cm、0.18cm和59.5

0%,苗高遗传增益和地径遗传增益均值分别为16.54%和14.7

6%;同时,在7个种源中初步选出2个苗期生长表现较好的种源

,其苗高、地径和成活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2.05cm、0.16cm和

53.47%。4.创见与创新项目首次对我省及周边地区江南油杉

/883/ 江南油杉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主要分布区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摸清了我省及

周边地区江南油杉资源的生存现状,并收集保存了江南油杉

种源18个,家系67个,共建立种质资源库9亩。项目首次系统

地对江南油杉的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效果较好的

容器实生苗育苗方法。项目首次在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

、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和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等多

个试验地点营建家系、种源试验林和各类示范林,面积达到

近百亩,并在苗期初步选出表现较好的种源2个,表现较好的

家系6个。通过几年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科技成果,并以学

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广西林业科学》、《中南林业科技大

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目前,共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5.社

会经济效益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收集保存了江南油杉种质资

源近70份,为今后良种选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了成熟的江

南油杉育苗技术体系,为今后规模化培育江南油杉种苗提供

了技术支撑,有利于推动江南油杉人工林的大面积推广,改变

我省人工林造林树种单一的现状。同时,项目建立了江南油

杉各类示范林近40亩,通过示范效应可以有效带动周边林农

种植江南油杉这一优良树种,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科技兴

农,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884/ 香榧苗木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香榧苗木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利用饼粕、医用蚯蚓粪、草木灰、废弃烟草

发酵桔杆、微生物菌剂等,研制出香榧育苗专用肥,使香榧苗

高增加15%-22.2%,地径增加26.9%-42.7%,病株减少6.9%-8%

,切断催芽后的胚根,使香榧苗木须根量增加56.6%,出苗率提

高9.8%;选用白色无纺布做10×12cm营养钵培育香榧幼

苗,促进了苗木生长,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项目建成标准化

育苗基地80亩,香榧丰产栽培示范基地500亩,对全省香榧产

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885/ 城镇居民社会心态检测及干预系统建设与示范
城镇居民社会心态检测及干预系统建设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城镇居民社会心态检测及干预系统覆盖了包含新浪

微博、本地论坛、本地贴吧及主流新闻网站。新浪微博数据

包含了全国100万用户,其中青岛用户含12万,能够覆盖青岛

主要的活跃用户。系统主要包括:(1)社会治理关键信息

自动检测系统。自动检索系统不仅包含新浪微博的数据,也

包含青青岛论坛、半岛社区等青岛本地论坛及今日头条、凤

凰青岛等主流网站。该系统实时下载数据,自动检索并呈现

含有预设关键词的信息,提供日常监管与办案线索。主要针

/885/ 城镇居民社会心态检测及干预系统建设与示范

对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及突发事件领域。(2)微博舆

情动态监测系统。该系统实时检索并自动呈现与青岛市有关

的微博舆情动态。包括环境、非法集合、宗教、医患关系、

突发事件等领域的微博舆情动态。及时检测出不稳定事件,

能够有效避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化解可能带来危害的风险

因素。(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

已经形成集中讨论情况的公共事件进行检测,每天自动计算

并更新当日的公共事件。自动捕获并呈现微博中出现集体讨

论的公共事件,主要包括环保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公共安全

事件的检测。(4)突发重大舆情态势预测分析系统。该系

统由用户自行输入事件关键词和起止日期,在约10分钟至1小

时的时间内即可进行舆情的态势分析。根据需要,对可能发

展为重大网络舆情的事件,迅速进行态势的自动分析预测。

包括事件参与者的社会心态、关注热点、情绪变动及热度变

动等,由此分析事件的紧急程度及发展趋势。只有了解大多

数民众的态度和想法,政府公安机构才能准确把握即时的社

会稳定状况,预测不稳定事件的严重程度,以此准确做出应对

措施,把可能的后果降到最低。该成果在电子信息领域,利用

自主与集成创新方法相结合方法,根据用户在社会媒体(网

络论坛和微博)上的网络舆情数据源,动态检测出特定领域

的不稳定事件,并结合群体社会态度的感知分析系统,通过机

器学习方法利用内容和行为分析实时预测不稳定事件和社会

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稳定事件的紧急程度及发展趋势

/885/ 城镇居民社会心态检测及干预系统建设与示范

,为掌握真实的社会心态,迅速根据事件的紧急程度做出反应

,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即时的信息和基础。

/886/ 果树病虫害防控信息Android推送技术
果树病虫害防控信息Android推送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果树病虫害防控信息Android推送设计”,是保定

市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局下达的2016年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

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为16ZN006。该成果属于应用技术

研究领域,针对果树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结合信息服务推送

的技术关键,按果树栽培品种、管理关键时期等,制定果树病

虫害防控方案,有针对性的推送病虫害防治信息,研究果树病

虫害防控信息服务推送机制,以实现“信息找人”的服务方

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主动信息服务。经河北省农林科学

/886/ 果树病虫害防控信息Android推送技术

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进

行查新,得出以下查新结论。本项目提出的对开源软件Andr

oidPN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果树病

虫害信息推送系统。在检索的国内外文献中,未见他人相同

报道。系统采用B/S模式,服务器端采用MyEclipse8.6,应用

服务器采用ApacheTomcat6.0.18,数据库采用mysql6.0,在W

indows平台上对Androidpn进行功能开发,实现了个性化订阅

的病虫害防控信息推送。Android手机客户端,在Eclipse(

indigo)下安装AVDManager插件,进行开发。经测试,该系统

可以在果树不同管理时期,针对病虫害发布绿色防控方案,较

好地满足果农对病虫害防控信息的个性化订阅需求。测报及

技术推广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免费向果农直接推送病虫害

防控信息,信息容量大、图文并茂,不受字符数限制,既达到

了信息推送目的,又避免了“信息垃圾”。对果农而言,系统

提高了信息接收的准确性,方便病虫害信息查询,节省数据流

量和电量。在接收信息时,果农只需点击Android系统通知栏

信息提示,即可收到最新的详细信息。

/887/ 一种金针菇川黄菌种的SSR标记指纹图谱与应用
一种金针菇川黄菌种的SSR标记指纹图谱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针菇川黄菌种的SSR标记指纹图

谱与应用,该指纹图谱由6对基于金针菇基因组序列开发的S

SR标记的特异等位片段组合而成。应用包括:对金针菇菌种

进行SSR标记扩增,将得到的带型与指纹图谱对照,与该指纹

图谱一致即为川黄菌种。本发明与常规形态学检测、拮抗试

验、出菇试验相比,具有检测时间短、准确性高、可重复性

好的优点,在收集的我国24个主栽金针菇菌种中具有川黄菌

种的专一性。1.一种金针菇川黄菌种的SSR标记指纹图谱,其

/887/ 一种金针菇川黄菌种的SSR标记指纹图谱与应用

特征在于:该指纹图谱由6对基于金针菇基因组序列开发的

SSR标记的特异等位片段组合而成,6对SSR标记在金针菇川黄

菌种上扩增的等位片段信息具体为:Fvfp0001的等位片段的

数量为2,等位片段1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分子量为700bp

;等位片段2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分子量为680bp;Fvfp00

02的等位片段的数量为1,等位片段1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

分子量为1300bp,Fvfp0003的等位片段的数量为1,等位片段

2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分子量为680bp;Fvfp0004的等位片

段的数量为2,等位片段1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分子量为1

250bp;等位片段2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分子量为1200bp;

Fvfp0005的等位片段的数量为4,等位片段1相对于50bpDNAl

adder的分子量为1100bp,等位片段2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

分子量为800bp;等位片段3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分子量为

530bp,等位片段5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分子量为480bp;F

vfp0006的等位片段的数量为2,等位片段2相对于50bpDNAla

dder的分子量为370bp;等位片段3相对于50bpDNAladder的分

子量为360bp;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针菇川黄菌种

的SSR标记指纹图谱,其特征在于:所述6对SSR标记等位片段

的特异编号组合为:(1+2)12(1+2)(1+2+3+5)(2+3)

/888/ 大棚甜樱桃丰产优质挂件技术研究
大棚甜樱桃丰产优质挂件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甜樱桃为落叶果树中成熟较早的树种,而且营养丰

富、味道可口、色泽美丽、抗性好,因此倍受消费者喜爱,是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效益最高的果树树种之一。通过大棚栽培

甜樱桃具有以下优点:1、提早甜樱桃的成熟期,避开露地甜

樱桃成熟的旺季,提早上市,极大地提高了种植甜樱桃的经济

效益。2、避免毁灭性自然灾害的发生。甜樱桃生产中威胁

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是花期晚霜危害,除了晚霜

危害,大棚栽培甜樱桃还可以避免冬季冻害、成熟期果实遇

/888/ 大棚甜樱桃丰产优质挂件技术研究

雨裂果等问题。本规程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在

项目试验研究和中试示范的基础上,根据省质监局《关于下

达2017年度山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晋质

监局发[2017]126号)文件要求草拟,可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

,提高栽培效益,促进山西樱桃产业的发展。

/889/ 微生物菌剂在茄果类蔬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与推广
微生物菌剂在茄果类蔬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在当今蔬菜设施栽培中土传病害严重、土壤质量压

力与日俱增的大环境下,微生物菌剂在茄果类蔬菜生产上的

应用研究与推广项目立足生产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微生

物菌剂一系列试验示范,发现利用地衣芽孢杆菌育苗,可显著

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和植株健壮成长,培育壮苗,为作物栽培打

下健壮基础;利用生物菌剂三株地衣芽孢杆菌防治番茄、黄

瓜、西瓜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效果显著,防效可达68%,最

高防效达100%,改变了传统根结线虫防治单一依靠化学农药

/889/ 微生物菌剂在茄果类蔬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与推广

的局面,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同时增施微生物套餐肥,可减少化肥50%的使用量,增产5-15

%,该项目课题组成员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蔬菜“保健栽培”

技术研究,并最终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蔬菜“保健栽培”技术

体系,番茄、黄瓜等作物从育苗到定植,再到整个生长期管理

,都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指导方案,便于种植户学习应用。该项

目在应用微生物菌肥、菌剂配套使用防治植物根结线虫方面

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可有效解决在土传病害发生严

重的区域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问题,解决设施栽培连作障

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减肥减药的目标,提高农产

品品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生活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所有设施栽培行业均可

适用。

/890/ 海南省山羊舍饲饲粮微量元素盈缺规律分析研究
海南省山羊舍饲饲粮微量元素盈缺规律分析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本项目通过对海南省不同地区山羊常用饲草(料)

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对各种饲草(料)中微量元素含量

的变异状况以及舍饲半舍饲条件下山羊日粮中微量元素的盈

亏规律进行分析,为海南省山羊生产中饲料合理补充微量元

素提供参考。A.5个地区5种人工牧草和3种精饲料原料微量

元素测定b.完成了海南不同地区牧草和当地精料原料微量元

素变异分析和海南黑山羊的饲粮中微量元素的盈缺规律c.研

制出海南黑山羊预混料配方(初步)

/891/ 山东省主栽黑杨派无性系多性状评价
山东省主栽黑杨派无性系多性状评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山东省主栽黑杨派无性系多性状评价研究是枣庄市

林业局国有第一苗圃承担的,研究工作历时3年整。多年来

杨树新品种推陈出新,不同地域、不同用途、不同立地条件

对杨树品种的选择栽植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造成的经济损

失非常严重。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山东省主要栽培的8个黑杨

无性系的生长特性、生态适应性、形质指标、无性繁殖能力

、抗病虫性、抗逆性、木材特性等重要指标的研究,通过综

合分析,依据适地适树、定向培育、多品种造林及高产优质

/891/ 山东省主栽黑杨派无性系多性状评价

高效等原则,分别提出可供鲁南、鲁西南、鲁西北、泰沂山

区、胶东等地区推广的黑杨派优良无性系。本项研究进行调

研的主要对象是山东省目前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的8个主栽

黑杨派无性系,大多是引入选育时间较长,已经过技术鉴定

,栽培面积较大的省内栽培品种,包括:(1)目前全省各

地栽培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I-107杨。(2)由山东省林科

院等单位选育推广的L35杨、中菏1号杨。(3)中国林科院

90年代初选育的中林46杨、中林28杨、中林23杨。(4)我

国较早引进的I-69杨、I-214杨等。I-69杨和中林46杨同时

作为对照。为了因地制宜地选择应用黑杨优良品种,科学造

林营林,需根据杨树的生态学特性和山东省的自然地理条件

进行杨树栽培区的划分。同一栽培区内具有综合生态条件的

相似性和适生黑杨品种及其生长表现的一致性。“山东省杨

树丰产林栽培”技术标准,将全省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划分

为5个栽培区,即鲁南区、鲁西南区、泰沂山区、鲁西北区

和胶东区,并列出各栽培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条件以及行

政范围。在本项调研工作中按照该标准划分的杨树栽培区,

分别对各杨树品种的适生范围及其生长表现进行分析。对多

性状进行评价,可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现有主栽无性系的

生长表现、生态适应性、抗性及其适生立地条件和适宜培育

的材种,通过繁育、推广,形成黑杨良种产业化体系,对山

东林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892/ 宜昌地区三种野生食药用菌驯化栽培技术
宜昌地区三种野生食药用菌驯化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任务来源:宜昌市科技局2010年度科技研究与开发

项目,文件号:宜科发(2010)8号,项目编号:A2010—206

。(1)在三峡地区考察,采集,并鉴定了具有三峡特征的三

个珍稀优质灵芝品种或菌类,即松杉灵芝,硫磺菌,忍冬木层

孔菌。(2)通过技术的创新、分离、纯化出菌种,并用多种

栽培方法及原生态栽培理念及技术,成功栽培出松杉灵芝,硫

磺菌子实体。(3)通过多年多点试验栽培,确定硫磺菌为中

低温型菌类,硫磺菌子实体发生时,对温、湿度有较严格的要

/892/ 宜昌地区三种野生食药用菌驯化栽培技术

求,对光线则无严格的要求。(4)从分子水平对松杉灵芝子

实体与一般灵芝进行测定、化验比较,松杉灵芝中灵芝酸A的

含量为2.07‰,明显高于市售灵芝中灵芝酸A的含量0.51‰。从

原子层面,测定了松杉灵芝的Zn、Mn、Fe、Pb、Cd、Cu、As

等29种微量无素。(1)创新了木质化类菌种分离的技术和

原理。(2)从理论和栽培实践中确定松杉灵芝属中高温型

菌类,或恒温结实性菌类;硫磺菌为中低温型菌类;忍冬木层

孔菌属于低温菌类。(3)用椴木在原产地栽培和利用立体

气候进行人工栽培出硫磺菌。椴木栽培硫磺菌的生物学转化

率达64.56%;(4)从分子原子层面对松杉灵芝子实体与一般

灵芝进行测定、化验比较,松杉灵芝中灵芝酸A的含量为2.0

7‰,明显高于市售灵芝中灵芝酸A的含量0.51‰。从原子层面

,测定了松杉灵芝的29种微量元素。(1)在松杉灵芝、忍冬

木层孔菌生长的关键部位分离出菌种的技术未见文献报道(

2)虽有文献报道三峡地区生长硫磺菌,但用椴木在原产地栽

培和利用立体气候进行人工分段栽培未见报道。松杉灵芝在

三峡地区的发现和人工栽培出子实体(尤以松木椴木栽培)

亦是本课题组首次报道。(3)从分子原子(灵芝酸A和原子

Zn、Mn、Fe、Pb、Cd等29种)层面,对人工栽培的松杉灵芝

子实体与一般灵芝子实体进行测定比较分析,现还未见国内

文献报道。(4)从理论和栽培实践中确定松杉灵芝属中高

温型菌类,或恒温结实性菌类。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

~32℃,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2

/892/ 宜昌地区三种野生食药用菌驯化栽培技术

0℃~32℃。硫磺菌为中低温型菌类,子实体适宜出菇温度范

围是,最低温度14℃~15℃,最高温度26℃~27℃。忍冬木层

孔菌属于低温菌类,子实体适宜出菇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4

℃~24℃。对三峡地区珍稀特有灵芝品种的采集、鉴定,驯

化、栽培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三

峡具有特殊的生态和旅游地位,在世界的瞩目中,三峡地区的

生态正在逐步恢复,蕴藏在深山的珍稀宝物—灵芝,将被人们

发掘、开发和利用,产生出特有的科研、经济效益。将灵芝

的研究与开发充分、科学地与旅游产业嫁接起来,力争将灵

芝的开发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子项目,建成三峡

灵芝园或馆。发掘、整理、撰写出系列灵芝文化论文,既形

成灵芝种植产业、灵芝产品加工产业,又形成灵芝文化旅游

产业,其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灵芝项目的研究课题

现已纳入院、市、省三级科研究课题。省级科研项目—培养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所需旅游特色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由龚

永新教授主持,下含八个子课题,其中灵芝项目即是其中的子

课题之一。因此,灵芝课题的实施,将教学、科研、试验、生

产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有机的结

合起来了。现在我们已和多个企业(随州市三里岗食用菌科

研中心、)密切联合,开发和生产灵芝。和长阳土地岭林场

联合,已分离出具有三峡特色的灵芝新品种—硫磺菌。这两

个品种已在长阳部分林场和农户中小批量的试种栽。本课题

/892/ 宜昌地区三种野生食药用菌驯化栽培技术

组现已试验、总结、撰写研究论文五篇,即:“开发神农神

女神芝园丰富生态文化旅游圈”在《三峡大学学报》、《湖

北科技报》刊出,“三峡地区松杉灵芝驯化栽培研究”、“

三峡野生灵芝的审美价值”在《中国食用菌》刊出;“硫磺

菌的椴木驯化栽培研究初报”在《食用菌》刊出;“松杉灵

芝29种微量元素分析”,在《中国试验方剂学》2014年3期刊

出(已发刊出通知收)。许多读者受益匪浅,已产生了良好

的社会影响。存在的问题:由于我们学院的搬迁,影响了灵

芝项目计划的整体实施。其中灵芝加工产品,灵芝园即三峡

灵芝标本馆的建立才启动。本课题组虽对硫磺菌的生物学属

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在人为的规模化的椴木栽培过程

中,硫磺菌菌种点种成功率较低,有待于技术上的攻关和突破

。对忍冬木层孔菌的生活史-无性阶段,进行了深入研究,取

得了成效,但人工采集孢子分离菌种尚有难度,需要攻关。因

此,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支持和合作,为开发三峡神农神女神芝

园,丰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893/ 绿肥-蚕沙-鸭生态模式下有机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绿肥-蚕沙-鸭生态模式下有机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现代农业高产出严重依靠化肥和农药大量投入,引

发土壤结构性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被打

破,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人们对生态环

境和食品安全更加关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生产,

是农业产生必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机农业发展

方式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原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持

和改善,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本成果源于来宾

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绿肥-蚕沙-鸭生态模式下

/893/ 绿肥-蚕沙-鸭生态模式下有机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有机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来科攻143608)研发成果。

利用有机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农业系统学、生态学原理,将

蚕沙、绿肥引入鸭稻种养生态链,建立了绿肥-蚕沙-鸭新型

生态模式下有机稻生产关键技术,一是通过稻田绿肥,实现稻

田种地养地,解决稻鸭系统鸭子健康食源;二是通过稻田土壤

、水体、鸭体多纯净化,实现蚕沙废弃物资源清洁化安全利

用。本成果开辟了绿肥、蚕沙有机资源稻田利用途径,缓解

蚕沙污染环境压力,实现有机资源农业清洁化循环利用,为农

业有机资源种养循环利用提供了技术源和示范样板,通过建

立核心示范基地并辐射推广,引导了有机稻发展,提升有机稻

生产力水平,带动了绿色稻作发展。广西地处亚热带,农业有

机资源丰富,废弃物循环资源化利用应用空间广阔,有机稻市

场需求量巨大,本项目成果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894/ 海参的综合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海参的综合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本项成果可广泛应用食品加工和医药领域。海参是

唯一不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品,且体内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

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海参、鲍鱼、燕窝、鱼翅四

大名贵珍品中,海参名列前茅,是高级海味之最,名列海味

八珍之首。同时海参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此海参是一

种很好的具药用和保健作用的食品原料。该项目利用复合蛋

白酶、中性蛋白酶等水解海参体壁、消化道、生殖腺,制备

活性肽、活性粘多糖和硫酸脂多糖,再制备成各种剂型的产

/894/ 海参的综合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品(如胶囊、含片、口服液);也研制出了纳米海参肽和纳

米海参多糖、即食海参、冷冻干燥海参等。海参是一种较特

殊的海珍品,市售产品食用前一定要用水发制。该项目也研

究了活海参、盐渍海参及海参的各种最佳发制方法、发制时

间对海参的微生物种类、生理生化特性、质构的影响、加工

和贮藏技术等,为产品加工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由

于水发海参是高蛋白、高水分、不耐热、易腐败物质,通过

研究加热杀菌、微波杀菌、高压杀菌、辐照杀菌、混合气体

抑菌、化学物质防腐等不同程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达到

贮藏的效果。高蛋白的海参体内的有毒微生物对小鼠的毒性

很大。所以,类似海参这些高蛋白水产品加工的安全性非常

重要。必须掌握了加工过程中的危害控制点,突破贮藏技术

瓶颈,强化对产品从原料到整个工艺的深入研发,研究出了

高蛋白、不耐热、高水分水产品的质量控制技术和贮藏措施

。通过联机检索,未见利用复合蛋白酶技术分离提取海参消

化道、雌雄生殖腺的硫酸脂多糖、多糖和活性肽、即食海参

等综合加工技术的文献、专利报道。也未见海参体内的微生

物、海参在加工和贮藏中微生物变化、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海参的贮藏等质量控制技术的文献、专利报道,故该成果

居于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利用复合蛋白酶水解海参体壁、消

化道、生殖腺,制备活性肽、活性粘多糖和硫酸脂多糖;利

用纳米技术制备活性粘多糖和硫酸脂多糖。本项成果从活体

到初级产品及各个加工过程、各种加工与贮藏方法的微生物

/894/ 海参的综合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种类、生理生化特性、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

了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蕴藏了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微生物

,它们是隐形杀手。这种综合加工海参的技术,可充分利用

海参资源,确保加工过程的绿色环保。有关海水养殖的单位

和水产品加工、药厂均可应用本技术。让产品尽快打入南方

市场,或者将该技术用于梅花参。

/895/ 优良栎类树种、金叶北美鹅掌楸单株优选及扩繁技术研究
优良栎类树种、金叶北美鹅掌楸单株优选及扩繁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单株选优工作主要从表观表现即生长量、色叶期

、比色卡对照的基础上,进一步测量引起转色的生理物质含

量。最终筛选出弗吉尼亚栎、苏玛栎、纳塔栎优株分别为3

棵、5棵、3棵。2.初步建立了栎树快繁体系,并就其繁育方

法申请了发明专利。采用环割萌蘖的半木质化枝条做为外植

体,改良基本培养基,添加生物素、乙酰胆碱等有机物,并采

用了变光变温的培养方式,改善了试管苗状态,提高其增殖率

,筛选出最佳培养基为改良WPM+ZT2.0mg/L+BA0.5mg/L+NAA0

/895/ 优良栎类树种、金叶北美鹅掌楸单株优选及扩繁技术研究

.1mg/L+生物素200mg/L+泛酸钙100mg/L+核黄素100mg/L+硫

代硫酸钠100mg/L+天然维生素E5粒/L,初步建立了快繁体系

,取得突破性进展。3.获得了苏玛栎的体胚。以苏玛栎幼嫩

叶片诱导出体细胞胚胎(体胚),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

基是MS+2,4-D2mg/l+KT0.2mg/l,MS+BA3mg/l+NAA0.5mg/l有

利于胚性愈伤的诱导和增殖,添加ZT0.2~1mg/l+NAA0.1mg/

l的MS培养基可以诱导出体胚,但目前分化率比较低,试验结

果尚不稳定,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继续深入探索,可为规模化生

产优株以及进一步的遗传转化奠定基础。4.建立了3种栎树

的无性系。以芽繁芽的组培模式,建立了纳塔栎1个无性系、

苏玛栎4个无性系,通过扦插方式建立了弗吉尼亚栎1个无性

系,总计繁育优株种苗1500株,目前高度为30~100cm。5.获

得了纳塔栎、苏玛栎的ISSR分子标记。采用ISSR技术,在10

0对引物中有选择的进行测试优化,确定了10对引物,进行了

聚类分析,构建了ISSR图谱,对子代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6.确定了栎类树种主要病害有栎树溃疡病,虫害主要有金

龟子类、刺蛾类、天牛类蛀干害虫、咖啡木蠹蛾等。提出重

点预防溃疡病,治理云斑白条天牛,4~5月份单独防治金龟子

类,6~8月份主治刺蛾类,兼治金龟子类和咖啡木蠹蛾等防治

措施。7.从叶形上对鹅掌楸属植物及其芽变体进行区分,发

现差异主要表现在叶片先端以及中部凹入的深度。8.利用测

定叶片叶绿素分析叶色方面的差异。4月份刚展叶时,金叶北

美鹅掌楸的叶绿素a、b比母本金边北美鹅掌楸低,叶色方面

/895/ 优良栎类树种、金叶北美鹅掌楸单株优选及扩繁技术研究

存在明显的差异,5月份以后,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5个

鹅掌楸植物中杂交鹅掌楸的叶绿素a、b值相对最大,金叶北

美鹅掌楸的叶绿素a、b含量相对最小,各种(品种)之间达

到了极显著性差异。叶绿素a/b值只有4月份的金叶和金边(

黄色部分)值均大于3,其余月份各品种叶绿素a/b值均小于

3,说明它们有一定的耐荫性,叶色表达对光强不敏感,各月份

之间的叶绿素a/b值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但是各品种之间的

差异不显著。9.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鹅掌楸属植物的叶表皮

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下表皮特征,芽变体金叶北美鹅掌楸和

母本金边北美鹅掌楸的主要差异在于气孔的凹陷程度,以及

气孔的大小和密度,金叶北美鹅掌楸的气孔大小和数量明显

的大于母本金边北美鹅掌楸。10.金叶北美鹅掌楸和金边北

美鹅掌楸的叶片在叶肉组织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方面存在

着明显的差异。金叶北美鹅掌楸的栅栏组织结构松散、由2

~3层细胞组成,叶绿体形状不规则、被分解,叶绿体内存在

着大量的嗜锇颗粒;金边北美鹅掌楸绿色部分叶片栅栏组织

细胞细长、排列紧密、由3~4层栅栏细胞组成,叶绿体完整

,叶绿体内存在大颗粒的同化淀粉粒,有囊泡产生。11.利用

ISSR分子标记对鹅掌楸属植物以及芽变体金叶北美鹅掌楸进

行遗传关系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且具

多态性的引物12个。鹅掌楸属的5个种(品种)明显聚为两

大类:中华鹅掌楸为一类,其余为两一类,说明中华鹅掌楸和

/895/ 优良栎类树种、金叶北美鹅掌楸单株优选及扩繁技术研究

杂种、北美鹅掌楸间的遗传关系较远;在遗传相似系数0.82

处,金叶北美鹅掌楸和金边北美鹅掌楸聚为一类,说明两者既

有极其相近的遗传关系,又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从遗传角

度可以认为芽变材料是由母株产生的变异株。进一步对30个

通过嫁接繁殖的金叶北美鹅掌楸无性株系进行遗传变异分析

,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未出现特异性条带,说明芽变材料具有遗

传稳定性。12.金叶北美鹅掌楸可通过嫁接方式进行固定和

繁殖,共嫁接成活5137株。选用春季萌动芽为组培外殖体,用

HgCl2消毒10分钟处理,获得无菌苗,并进行诱导。13.总结出

了一套金叶北美鹅掌楸的栽培养护要点。选择闵行体育公园

、临安喜子花圃苗木基地、扬州畅博彩色园林有限公司苗木

基地3个具有不同生态气候特征的试验点进行区域化栽培试

验,进一步确定了金叶北美鹅掌楸具有稳定的叶色表现。14

.综合以上各方面试验证据说明该芽变体表现性状具有新颖

性、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课题组将该芽变新品种植物

名称暂定为“皇袍”,俗名为金叶北美鹅掌楸,向国家林业局

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递交了相关材料,并获得新品种权。

/896/ 谷田CRM信息系统V1.0
谷田CRM信息系统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从业务接单、设计、制作、提交、反馈沟通等整个

流程进行管理,让内部信息流转更加顺畅,提升沟通效率和项

目分发、管理效率,同时积累客户数据,降低运营成本,在任

何时间、地点都能轻松管理。

/897/ 茶树良种繁殖、栽培及加工研究
茶树良种繁殖、栽培及加工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以新育成的“桃源大叶”良种为研究对象,

首次将茶树良种的繁殖、栽培及加工技术进行配套研究,在

苗木繁育上采用双畦低垅窄沟综合处理养穗母树、扦插后喷

施钾素、实行苗圃分段遮荫等总结了快速大量育苗技术;在

栽培上采用深耕配合施肥改土、茶根打泥浆移栽、双行单株

密植、多次矮化定型修剪、改革封园施肥方法、实行留鱼叶

和留蓄等五轮新梢的采育制度等总结了快速成园、速成丰产

技术;在加工上,在早春制名茶后制机制绿茶、夏秋季以生

/897/ 茶树良种繁殖、栽培及加工研究

产红茶为主,实行品种搭配制茶提高商品质等总结了多茶类

多品种组合生产的制茶工艺,有力地促进了茶树良种的推广

/898/ 果叶兼用人工多倍体新桑品种选育
果叶兼用人工多倍体新桑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
技术详情

  嘉陵30号桑是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桑树资源与育

种研究室采用单株选优与化学诱变相结合的染色体工程,育

成的果叶兼用人工多倍体新桑品种(2n=4x=56),该品种200

9年11月通过重庆市蚕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多年多点

区域试验,该品种年平均亩桑产果量为794kg,较重庆市指

定的二倍体果用对照品种红果2号高45.89%;年平均亩桑产

叶量为2168.9kg比国家指定二倍体叶用对照品种湖桑32号增

产13%;桑叶养蚕成绩比湖桑32号高5%。该品种是一个高产

/898/ 果叶兼用人工多倍体新桑品种选育

、优质、经济价值高的人工多倍体果叶兼用新桑品种,适应

重庆市市、西部蚕区及长江、黄河流域蚕区多元化(多用途

)桑园种植。该品种为重庆市和全国首个通过品种审定的果

叶兼用人工多倍体新桑品种,其育种水平在国内领先,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899/ 重大动物外来疫病防控体系研究
重大动物外来疫病防控体系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非洲猪瘟、尼帕病毒感染和甲型H1N1流感为危害世

界家畜养殖业的重大动物疫病。目前非洲猪瘟ASF已对我国

养猪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构成潜在的巨大威胁,对来自风险国

家进口的活猪及猪产品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是防止非洲

猪瘟传入的重要措施。尼帕病毒感染是一种主要侵害人和猪

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病,对人的尼

帕病毒感染而言,尼帕病毒感染猪是重要传染源,及时诊断猪

的尼帕病毒感染可有效防控人的尼帕病毒感染的爆发流行。

/899/ 重大动物外来疫病防控体系研究

目前猪流感为我国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存在且难以根除的群发

性疾病,近年来猪流感病毒引发的流感病毒进化与公共卫生

安全问题业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因此,建立非洲

猪瘟病毒、尼帕病毒和猪流感病毒病原快速检测技术体系,

可为我国非洲猪瘟病毒等重大动物外来疫病防控工作和保护

社会公众安全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通过本项目研究取得以

下科研成果:1.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技术(1)建立了基

于CP530R序列的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方法并研制了配

套试剂盒。(2)建立了基于CP204L序列的非洲猪瘟病毒荧

光PCR检测方法并研制了配套试剂盒。(3)建立了鉴别非洲

猪瘟病毒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

并研制了配套试剂盒(4)建立了检测ASFV、CSFV和HP-PRR

SV的三重实时荧光RT-PCR方法并研制了配套试剂盒。2.甲型

猪流感口岸快速筛查检测技术研究(1)建立了A型猪流感病

毒TaqMan探针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研制了配套试剂盒。(

2)建立了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

建立及试剂盒研制(3)建立了H1和H3亚型猪流感病毒二重

TaqMan-MGB探针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研制了配套试剂盒。

3.尼帕病毒口岸快速筛查检测技术研究(1)建立了基于M基

因的尼帕病毒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研制了配套试剂盒。(

2)建立了鉴别尼帕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双重荧光RT-PCR检测

方法并研制了配套试剂盒。(3)建立了鉴别尼帕病毒和高

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

/899/ 重大动物外来疫病防控体系研究

研制了配套试剂盒。(4)建立了鉴别尼帕病毒和猪瘟病毒

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研制了配套试剂盒。4通过本项

目的研究工作获得2项发明专利,发表7篇学术论文。

/900/ 前列地尔注射液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综合改造
前列地尔注射液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综合改造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前列地尔注射液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

创新,利用现代高科技制剂技术生产的脂微球载体靶向制剂

。由于前列地尔注射液具有良好的靶向作用,该药物的临床

疗效获得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该产品仍存在急需

改进之处:企业急需研究延长产品有效期的方法,使供货周

期加大、降低生产负荷;避免玻璃碎片带来的药品污染,减少

生产成本,提高药品质量;在前列地尔注射液质量标准中增加

“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有关物质检查,并进行相应的方法学

/900/ 前列地尔注射液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综合改造

研究与验证。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课题。通过改

变关键辅料、改变关键生产工艺步骤与参数,使药品有效期

延长;延长有效期后的药物须进行临床试验验证疗效;通过技

术改造,改造灌装生产线,降低安瓿破损率;通过研究与验证

,在质量标准中增加“溶血磷脂酰胆碱”检查项目。技术成

熟度较高。

/901/ 茶树良种经济效益的研究
茶树良种经济效益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研究是用于提高茶树良种的经济效益,激励种

茶积极性,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它的技术原理是充分利用

茶树良种的优良特性,在“清明”前后生产高档名、优茶,

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利用茶树“早采早发”的特性,增加

采茶批次,稳定产量,从而使制茶原料--鲜叶达到嫩、匀

、鲜、净要求。该项研究达省内先进水平。

/902/ 一种采用鲜苹果渣同时制备苹果醋和果醋酵素粉的方法
一种采用鲜苹果渣同时制备苹果醋和果醋酵素粉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鲜苹果渣同时制备苹果醋和

果醋酵素粉的方法,该方法以鲜苹果渣为原料,将鲜苹果渣经

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后,经板框压滤,冷破碎打浆去除皮籽芯

,卧螺分离后转入空心桨叶干燥机蒸馏和干燥,同时制备成苹

果醋和果醋酵素粉。本发明操作简单,降低了固态发酵果醋

的成本,提高了原料利用率,且省时省力,增加了经济效益。

而且所制备的果醋酵素粉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可以广泛应用

焙烤和各种保健品中,长期食用该产品具有减肥,抑制和降低

/902/ 一种采用鲜苹果渣同时制备苹果醋和果醋酵素粉的方法

人体衰老过程中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延缓衰老等功效。

/903/ 新型饲料添加剂家禽啄砖的研制与开发
新型饲料添加剂家禽啄砖的研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题材新颖、任务按计划完成,筛选出防治家禽啄癖

的饲料添加剂产品组方,研制出防治家禽啄砖产品1个,制定

了产品工艺及中试生产工艺,质量了产品质量标准,开展了临

床试验,散养鸡啄癖率降低了30.37%,死淘率降低了19.42%;

发明专利1件,发表论文一篇,培养研发人员3名,进行了应用

示范。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考核任务指标。

/904/ 大麦小孢子育种技术与"花11"的选育及应用
大麦小孢子育种技术与"花11"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的啤酒业

将进一步发展,啤麦市场的需求量巨大,每年耗费巨资大量进

口啤麦的局面必将逐步改变,国产啤麦的发展必将加快。大

麦是啤酒工业的主要原料,大麦的籽粒品质决定了麦芽的品

质性状,麦芽品质是决定啤酒质量的主要因素。上海市郊沿

海地区和崇明岛地区拥有成片的含盐土壤,邻近的江苏、浙

江沿海地区也拥有大量的含盐土壤另外,次生盐渍化土壤面

积正不断扩展。这些地区也是大麦的主栽区。培育耐盐性强

/904/ 大麦小孢子育种技术与"花11"的选育及应用

,优质的大麦品种,既能改良盐渍化土壤,又能生产更多啤酒

和饲用原料。同时,可以增加上海市周年的绿色面积,改进环

境质量。在当前可耕地资源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下,充分提

高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氮肥是农作

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大量的施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上海

的小河已大面积污染,一些大河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上

海市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胁。培育耐低氮品种必将降

低氮污染,同时,降低农本,提高农户收入。由于当今常规育

种技术的某些局限性,其难度愈来愈大。急需采用全新的育

种理念和更有效的育种技术,以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与常规育种技术和植株水平的筛选相比,离体胁迫筛选技术

具有增强育种方向性、不受时间和季节限制和节省空间、人

力的优越性。小孢子培养是真正意义上的细胞培养系统,且

是单倍体、单细胞系统,其所形成的再生植物全部为单倍体

或加倍单倍体。并且,更容易获取多个目的基因重组的个体

。通过培养F1小孢子(F2群体),在培养过程中给予逆、病

、营养、生长等胁迫处理,可以获得携带相应抗性基因的再

生加倍单倍体(DHs)植株,所有基因一次性纯合,经过大田

一次性筛选,即可获得理想的纯合株系。小孢子育种技术的

研发,必将大大地提升中国在大麦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与相

关核心育种技术上的国际竞争力。在种植优良啤酒大麦品种

的前提下,为获得良好的啤酒大麦必须执行适宜的栽培措施

(良种良法),方能保证啤酒大麦的优良品质。植物细胞全

/904/ 大麦小孢子育种技术与"花11"的选育及应用

能性科学原理是本研究的核心理论依据。小孢子细胞内只有

一套染色体(基因),单倍体细胞内基因发生的任何变化,可

以通过染色体加倍一次性纯合。F1花药中含有丰富多样的基

因重组配子体(小孢子),小孢子水平的耐逆性定向筛选,可

以提高目标配子体的捡出率,经染色体加倍后,所获的基因可

一次性纯合,其控制性状的遗传稳定性高,便于田间的一次性

定向选择。花粉植株经染色体加倍成纯合双单倍体(DHs)

后所有基因都已纯合,理想的等位基因不会在以后的世代中

由于分离而丢失,可以避免杂种后代的严重分离,从而加速性

状重组过程,缩短育种年限,使各种隐性性状得以表现出来,

以致可以在配子体水平上进行优良基因的筛选,极大地提高

选择效率,尤其可以提高主效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和多基因

控制的数量性状的选择效率。首次报道采用培养基中添加完

整离体小花可以明显提高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胚状体诱导及

植株再生率;以小孢子胁迫筛选培养方法为核心技术,结合传

统育种手段,研制成大麦小孢子育种技术;依托小孢子培养技

术,发明了小孢子水平耐盐和耐低氮筛选方法;国际上首次利

用小孢子育种方法育成优良啤酒大麦品种“花11”;首次阐

明培养基中添加完整小花明显提高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脱分

化、再分化的可能机理;明确了NaCl胁迫下,幼苗生长量的差

异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联系;证实了低氮胁迫下,苗期

相关生长指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为早期鉴定耐低氮

/904/ 大麦小孢子育种技术与"花11"的选育及应用

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揭示了小孢子培养过程中耐NaCl和

氮素胁迫能力与植株水平耐盐、耐低氮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与花药胁迫培养筛选方法相比,该方法的灵敏度更高,更易筛

选出抗性变异体,经染色体加倍后,抗性变异体的纯合率达1

00%;与花药培养技术相比,游离小孢子脱离了花药壁的保护

,直接置于离体培养环境,诱导形成的胚状体和再生植株的抗

逆性比花药培养的更强;不同生态地区的适宜栽培方法,可以

最大程度地挖掘该品种的优良特性。国家一级查新机构的结

论认为本研究成果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

/905/ 汽车驾驶员身心素质职业适应性研究
汽车驾驶员身心素质职业适应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研究应用劳动卫生学、交通安全心理学等多种学

科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取得了足以说明人体素

质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的数据,得出视力?、视野、立体

视敏度、红绿色弱、色盲前庭功能、心理素质7个方面事故

多?发驾驶员组与无事故驾驶员组有明显差异。提出汽车驾

驶员身心素质职业体?检标准,为新录用汽车驾驶员和鉴别

事故多发驾驶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对身心素质异常的

现职驾驶员具有科学矫正指导作用。?

/906/ 甘蔗新品种——新台糖22号
甘蔗新品种——新台糖2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中茎至中大茎,蔗茎均匀,节间倒圆锥形,茎

皮遮光部分浅黄绿色,露光部分紫红色,无生长裂缝和木栓裂

痕。蜡粉带较厚。萌芽良好,分蘖力强,初期生长稍慢,中后

期生长快速,原料蔗茎长,茎数中等,易脱叶,甘蔗基部粗大,

不易倒伏及抽穗开花,内容充实。宿根性强,耐旱力强。抗露

菌病、黑穗病、叶枯病、叶烧病及黄褐锈病,中抗花叶病,对

甘蔗绵蚜的反应为中等。对梢腐病、蓟马的抗性较差。产量

表现:1999、2000年广西甘蔗新宿区试,平均亩产蔗量和亩

/906/ 甘蔗新品种——新台糖22号

含糖量达6897公斤和967.6公斤,比桂11分别增产5.85,增糖

8.4%,平均甘蔗蔗糖分14.03%,比桂11高0.33个百分点。199

9~2001年参加福建、广东、广西14点次生产表证试验,平均

亩蔗产量和亩含糖量分别为6543公斤和951公斤,比当地当家

品种平均增产20.92%,增糖27.82%。平均蔗糖分13.76%,与当

地当家种蔗糖分相当。适宜华南蔗区的广东、广西、海南、

云南四省区各类土壤种植,更适于水田、洲地和水浇旱地栽

培。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

/907/ 云天使农业科技保健蛋项目
云天使农业科技保健蛋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云天使农业科技保健蛋项目》(编号:2017GXZ

Y31)是2017年立项的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发展计

划项目。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第一大国,中国病患人数高

达1.0亿人以上,糖尿病人专用功能性蛋黄粉的生产,是针对

糖尿病人变药控为食控,食用这种蛋黄粉后促进细胞对葡萄

糖的摄取,促进葡萄糖的氧化磷酸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

异生,是动物营养学、动物免疫学、人体医学等多种学科相

结合研究成就,国内外有关糖尿病人功能性营养食品研究关

/907/ 云天使农业科技保健蛋项目

注度较高。根据免疫学理论,禽类免疫后能产生哺乳动物所

没有的免疫球蛋白(IgY),通过血液运输到卵黄并储存在卵

黄中,卵黄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耐热、耐酸和一定的抗

酶降解能力,我们充分利用动物种系发生学距离的特点(即

哺乳与卵生的区别),精心制备了特异性免疫原,通过免疫蛋

鸡获得了富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蛋,用其卵黄低温干燥制

成“降糖蛋黄粉”。本项目通过重组胰高血糖素受体蛋白与

弗氏佐剂混合乳化后免疫蛋鸡,使鸡蛋产生了较高效价的特

异性抗体;饲料中添加酵母铬使鸡蛋中含铬元素;中药添加剂

提升了蛋鸡机体免疫力;添加高维生素提高了蛋鸡产蛋性能

和蛋品质,在国内领先,为下一步用于糖尿病治疗提供基础。

通过重组胰高血糖素受体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乳化后免疫蛋

鸡后使卵黄抗体效价为达1:9000;饲料中添加酵母铬可以使

100克鸡蛋中铬含量达到50-80μg;中药添加剂均能提升蛋鸡

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再添加高维生素提

高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首次制备针对胰高血糖素受体的

功能性食品,创新研发富含酵母铬、高维生素等多功能性食

品蛋,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本项目技术成熟度高

,适用范围为老年人、婴幼儿及高血糖人群,安全性高。本项

目成果已在潍坊市农惠蛋鸡产销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新增

产值370万元,新增利税170万元;在潍坊市润生畜禽良种有限

公司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350万元,新增利税165万元,产生了

较大的社会效益。

/908/ 五彩黄薹一号
五彩黄薹一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五彩黄薹一号是以雄性不育系“2000-29A”为母本

与自交系“98-长5”为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母本29A是我

们从2000年开始以菜薹自交系2000-29与来源于油菜的pol-

CMS不育材料测交再经四代回交育成的菜薹雄性不育系。父

本“98-长5”是1998年秋季我们从长沙市郊区菜地里选出的

红菜薹和白菜混交的植株移栽到所内试验地进行四代自交筛

选获得的自交系。2002年和2003年春以雄性不育系2000-29

A为母本配组并于同年秋天进行组合比较,2004年在湖南和

/908/ 五彩黄薹一号

湖北二省进行组合多点试验,2005年在湖北沙市和湖南湘潭

进行生产试验。2006年9月18日通过了湖南省种子管理站组

织的现场评议。2007年2月13日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委员会认定登记特征特性:极早熟,从播种到开始采收只需

45天左右,植株开展度46厘米左右,株高21厘米左右。耐热

,抗病性强。菜薹浅黄绿色,肥嫩,主薹平均鲜重90克左右

,最大可达200克,品质好;薹生叶6-8片,薹叶长21厘米,

薹叶宽16厘米,鲜嫩。侧薹数4-8根,薹粗1.6厘米左右。采

收期相对集中,从始采收到置园约一个半月。每666㎡产量

1500公斤。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中下流域在7月中下旬到

9月上旬都可播种栽培,最适宜播种期是8月上中旬。2、一

般采取育苗移栽,最好以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在18-25天

定植。采取深沟窄畦,株行距30*40厘米。亩栽约4500株。

3、施足基肥:施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可每亩施3000kg-5

000kg的农家肥。缓苗后每亩追施硫铵或尿素10kg,在主薹

采收前后再施1-2次5-10kg化肥,最好不要浇粪稀等有机肥

,以免引起病害。4、一般在菜薹生长到长25-35厘米内及时

采收。5、注意防治小猿叶虫、菜青虫、小菜蛾以及甜菜夜

蛾。6、第一批菜薹采收后,留下的伤口容易发生软腐病,喷

施菜丰宁防病。

/909/ 西藏夏黑葡萄限根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西藏夏黑葡萄限根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项目制定出“夏黑葡萄高寒地区限根栽生产标准”

,听过了攻击啊绿色食品A级认证,企业通过IS09001-2008质

量管理体系认证。项目建设育苗示范大棚4个,通过限根栽培

技术培育葡萄苗4400株,成活4000株,分别在乃东区结巴乡金

城新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大田示范种植夏黑葡萄20亩,移

植栽培夏黑葡萄苗2000株,在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基地的30座

温室一直在陪夏黑葡萄苗2000株,共带动两个合作社约220户

种植葡萄4000株,培训2个合作社农民600人次,增加合作社就

/909/ 西藏夏黑葡萄限根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业12名,带动两个合作社入社农牧户约220户。编制和发放图

文并茂,藏汉双语《西藏夏黑葡萄限根栽培技术规范》宣传

手册1200册,在主要项目区制作宣传展板2个。项目以“公司

+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牧民

合作社的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葡萄种植成为当

地特色经济产业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实现名优葡萄鲜

食品种的本地化种植和批量种植,克服以往当地葡萄种植的

品种低劣化、单一化及不能形成优势产业的主要问题,为促

进形成海拔3500-3670M的优势特色产业、淘汰低效低值品种

、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大幅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已达到最终及技术经济指标:(一)主要技术指标1、

项目制定出“夏黑葡萄高寒地区限根栽生产标准”,通过了

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企业通过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认证。2、解决了在西藏海拔3500-3670M地区利用限根技术

栽培夏黑葡萄所需的温度控制、基质配方、病虫害防治、保

苗越冬及促进画押分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西藏地区种植

鲜食葡萄探索出了适宜的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村特色

商品产业,所生产的葡萄甜度高、口感好、具有良好的市场

前景。3、在项目建设年限内,总结一整套标准化栽培规范,

编制和发放图文并茂、藏汉双语《西藏夏黑葡萄限根栽培技

术规范》宣传手册1200册,在主要项目制作宣传展板2个。(

二)主要经济指标1、项目建设育苗示范大棚4个,通过限根

栽培技术培育葡萄苗4400株,成活4000株,分别在乃东区结巴

/909/ 西藏夏黑葡萄限根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乡金城新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大田示范种植夏黑葡萄20亩

,移植栽培夏黑葡萄苗2000株,在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基地的3

0座温室一直在陪夏黑葡萄苗2000株,共带动两个合作社约2

20户种植葡萄4000株。2、项目共新增喷雾器、套袋机、修

枝剪等工具设备等,配套水电工经设施。培训2个合作社农民

600人次,增加合作社就业12名,带动两个合作社入社农牧户

约200余户。3、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经

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

的改善,促使葡萄种植成为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和农牧民增收

的重要渠道,实现名优葡萄鲜食品种的本地化种植和批量种

植,克服以往当地葡萄种植的品种低劣化、单一化及不能形

成优势产业的主要问题,为促进形成海拔3500-3670M的优势

特色产业、淘汰低效低值品种、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大幅增

加农牧民收入提供科技支撑。4、项目所生产出的夏黑葡萄

属高档葡萄品种,葡萄含糖量高达16%以上,甜度高、产量高

、适口性好,果形整齐、品质尤佳,市场前景好,平均每株挂

果20串,珠挂果最高33串,平均每串重量达1.25公斤,单株产

量25kg,市场价30元/公斤以上,待葡萄挂果时,预计4000珠可

产葡萄10万公斤,实现收入300万元,带动两个合作社入社农

牧户200余户,户均年增收达1.5万元,人均年收入7500元,人

均年增收3700元以上。

/910/ 玉米新品种冀承单三号引进与应用
玉米新品种冀承单三号引进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冀承单三号玉米新品种自一九八七年从河北围场县

引入,经试验示范种植,适宜我旗1900℃至2100℃

积温区种植,冲破了玉米种植禁区。一九八九年从承德地区

农科所买进该品种原种和自交系,进行亲本繁殖和种子生产

。自一九八八年开始推广,推广面积到九二年已达到200

78亩,累计推广65478亩,纯增经济效益448万元

,纯增社会效益776万元。在推广过程中总结了冀承单三

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不同条件下(海拨高度、旱地水

/910/ 玉米新品种冀承单三号引进与应用

浇地、不同积温区)适应性的研究,从而得出该品种具有高

产、优质、极早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结论。在种子生

产中,总结了制种经验,本公司所产种子不但满足旗内用种

,还供应同类地区用种。该成果在同类项

/911/ 汉中早中熟马铃薯品种引进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
汉中早中熟马铃薯品种引进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从2003年开始,我们引进了3个马铃薯新品种进行试

验示范研究。按照陕省科委和汉中市科技局下达的马铃薯项

目要求,我们在汉中平川和丘陵山区两个区域,进行了大范围

的品种对比试验示范、测土配方3414试验、密度试验、病害

防治试验、生长调控试验,结合农户调查和产品销售市场调

查,于2005年确定了2个特别适宜汉中平坝区域种植的早大白

和适宜丘陵山区种植的紫花白马铃薯新品种,进行技术配套

组装和大面积推广。2005年至2011年6年中累计推广应用有

/911/ 汉中早中熟马铃薯品种引进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

效面积合计141.723万亩。其中在洋县、城固、南郑、勉县

、汉台、西乡的平川地区引进推广了早熟马铃薯品种早大白

22.338万亩,每亩增产马铃薯577.9kg;在宁强、镇巴、略阳

、佛坪、留坝、洋县、城固、南郑、勉县的丘陵、山区引进

推广紫花白119.385万亩,亩增产马铃薯175.5kg。2个新品种

的引进推广,完全改变了汉中马铃薯生产的落后现状,项目实

施以来共计产生了25878.119万元的直接纯经济效益。目前

,早熟马铃薯品种—早大白已经在平坝大面积种植,品种推广

覆盖面达80%左右,中熟马铃薯品种紫花白也已经被丘陵山区

群众大面积种植,品种推广覆盖面达60%以上,已经成为种植

区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技术创新点1.引

进推广了适宜汉中平川的早熟马铃薯早大白和适宜秦巴丘陵

、山区种植的紫花白,进行了多种栽培种植模式试验研究,推

广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建立了汉中马铃薯—水稻轮作

的水稻土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将马铃薯在旱地种植延伸到

稻田,改变了汉中传统耕作制度。目前在汉江两岸及108国道

两边大部分稻田都种植早熟马铃薯早大白。3.示范引进了矮

化控旺防徒长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和防治马铃薯

晚疫病的新农药—银法利。改变了汉中施用高土壤残留多效

唑的传统习惯,为保护汉中土壤和水资源免受污染,生产绿色

无公害农产品奠定了基础。

/912/ 大樱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大樱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在陕西率先开展了大樱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研究与示范工作,摸清了当地大樱桃设施栽培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筛选出了适宜大樱桃设施栽培的品种美早、萨米脱、

红灯、红鲁蜜、布鲁克斯等和砧木吉塞拉6号;采用温湿度控

制技术(机械制冷升温)果实成熟比露地提早40-70天,延长

鲜果供货期,提高了生产效益确定了不同区域,不同设施大樱

桃生产的扣棚时期;采用人工授粉、不同节点施肥技术,攻克

了设施栽培坐果率低、果实风味淡等难题;创新形成三位一

/912/ 大樱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体的樱桃主要虫害的生态防控技术模式,既有效的控制了樱

桃病虫,又提高了果品的食用安全水平;研究制定出《大樱桃

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完善了大樱桃栽培技术体系,对我省樱

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三年累计示范面

积147亩,新增产值1752.24万元,新增利润1605.24万元。推

广应用大樱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在有效解决大樱桃设施栽

培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提高设施樱桃的产量品质、延长

樱桃鲜果供货期、满足市场供应的同时,为樱桃产区农民收

入增加,农村经济繁荣开辟了新途径。项目技术推广无论是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从生态效益方面讲,都具广阔

的推广前景。要进行该项目技术推广,首先要做好广泛的宣

传引导工作,要让广大果农从增加自身收入、繁荣市场经济

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角度充分认识从事大樱桃设施生产的

意义;其次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要通过培训使种植户熟练掌

握并合理应用大樱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提升技术实施规范

水平,提高生产效益;再其次要不断地扩大推广面积,加快科

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生产效益的步伐;最后要在推广的基

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大樱桃设施栽培技术培训,进一步促进

行业技术进步。

/913/ 渝州白鹅产蛋性能遗传改良与示范
渝州白鹅产蛋性能遗传改良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以我市优良地方品种四川白鹅为基础,引进

高产蛋品种籽鹅进行品种间杂交,世代横交固定,运用现代家

禽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以产蛋数、产蛋持续性、健雏数等

为重点选择指标,建立了高产蛋性能的专门化品系并持续选

育。同时开展了种鹅个体产蛋测定及配套技术、鹅产蛋规律

、产蛋性能选择方法等系统研究,研发了包含鹅个体笼养设

备、笼养技术、配种制度、数据采集等的鹅个体产蛋性能测

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种鹅产蛋性能育种技术规程。技

/913/ 渝州白鹅产蛋性能遗传改良与示范

术应用后大大提高了新品系产蛋性能的遗传进展,为渝州白

鹅配套系的培育提供了优秀的母本素材。该成果中技术可应

用于以提高产蛋性能为主要目标的鹅本品种或新品系选育,

育成的高产蛋性能专门化品系可作为配套系中母本应用,提

高配套系的繁殖性能。

/914/ 达斡尔民族药——柳蒿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达斡尔民族药——柳蒿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通过对野生柳蒿生长环境的调查研究,模拟野生柳

蒿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栽培技术研究,研究出适合呼

伦贝尔地区生长的规模化栽培技术。该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够

保存濒危灭绝的达斡尔民族药,使达斡尔民族药食两用的柳

蒿芽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扬。栽培技术的推广将会带动社

会就业,产业发展丰富了呼伦贝尔菜篮子,改变了柳蒿传统栽

培方式,结束了采挖野生资源局面,是一项无污染绿色高效益

产业。

/915/ 丹玉67号
丹玉67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26天左右,属中熟玉米杂

交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长势强;株型

半紧凑,穗上部叶片较上冲,根系较发达,次生根多,抗倒

性、耐旱性较好;株高265厘米,穗位高106厘米,成株叶片

数19~22片,雄穗分枝数9~12个,穗长22.5厘米,穗行数

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栽培要点:中

上等肥力地块种植,底肥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磷酸二铵

10公斤,生育期间追施尿素25公斤左右。播种时精细整地,

/915/ 丹玉67号

为保证苗齐、苗壮,春播待地温稳定于10℃左右即可播种,

在辽宁地区一般在4月28日~5月5日播种较适宜。适宜地区

:适宜辽宁中熟玉米区及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第一积温带

本玉9号、辽单565熟期种植区域。

/916/ 一种魔芋食品的加工方法
一种魔芋食品的加工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涉及一种魔芋食品的加工方法。本发明以魔

芋精粉为原料,选用复合磷酸盐作为凝固剂;其主要工艺步骤

包括:混料、溶胀、凝固成型、切块、漂洗、包装。本发明

利用复合磷酸盐作为魔芋食品的凝固剂,得到的产品硬度适

中,弹性好,外观均匀细腻,色泽洁白,口感好,无异味,滋味纯

正,具有较高的咀嚼性。本发明涉及一种魔芋食品的加工方

法。本发明以魔芋精粉为原料,选用复合磷酸盐作为凝固剂

;其主要工艺步骤包括:混料、溶胀、凝固成型、切块、漂

/916/ 一种魔芋食品的加工方法

洗、包装。本发明利用复合磷酸盐作为魔芋食品的凝固剂,

得到的产品硬度适中,弹性好,外观均匀细腻,色泽洁白,口感

好,无异味,滋味纯正,具有较高的咀嚼性。

/917/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引进利用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引进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背景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

划项目,项目任务书编号:WB13B110。项目工作起止时间20

13.11~2015.11。为满足绿色农业对生物防治害虫技术的迫

切需求,项目研究利用麦蛾卵为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新扩

繁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

等蜂种,扩大利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范围,高效防治玉米

螟、二化螟、大豆食心虫等重要农业害虫。2、研究目的与

意义新扩繁的赤眼蜂可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稳定重要

/917/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引进利用

粮食作物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发展优质

农产品;能减少对化学农药防治的过度依赖,大幅度降低农产

品、土壤和水域受到的农药残留污染;减缓害虫的抗药性,降

低防治费用;保护有益天敌生物及生态环境,保障食品的品质

和安全性;对全面提高农业害虫防控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

力,对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3、主要论点与论据1)应用不同蜂种对中间寄主寄

生选择,扩繁不同赤眼蜂蜂种用于大规模繁殖赤眼蜂的天然

寄主卵主要有麦蛾卵、柞蚕卵、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利

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在农业上有大规模的应用。以

麦蛾卵为寄主的赤眼蜂标准化生产,可提高中间寄主和赤眼

蜂工厂化生产的可操作性,减少生产消耗,提高天敌昆虫赤眼

蜂生产效率。2)赤眼蜂不同蜂种对寄主的寄生能力差异赤眼

蜂属的寄主范围广泛,但特定蜂种的寄主范围却各不相同。

蜂种与寄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

不同蜂种的寄主范围各不相同,其繁殖指数均以在各自的原

寄主上最高。3)利用赤眼蜂优势种,提高防治效果赤眼蜂的

品系的形成缘于不同的生境与寄主种类等因素,品系的寄生

能力会随着有关条件而发生变化。利用赤眼蜂进行农林害虫

防治时,防治效果往往产生较大差异,赤眼蜂的品系问题是其

重要原因之一。在应用赤眼蜂进行农林害虫防治中,一个通

常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尽量使用优势种群,对要防治的靶标害

虫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4)扩繁赤眼蜂生物防治农业害虫赤

/917/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引进利用

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

蜂开始在田间飞翔,主动寻找寄主,即主动寻找新鲜的害虫卵

,然后用产卵管刺破害虫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害虫卵内,

并吸取害虫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生长发育,被寄生的害虫

卵不能正常发育为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

阻碍了害虫的发育,达到控制害虫目的。4、创见与创新1)利

用麦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赤眼蜂,项目研究拓展了赤眼蜂繁

殖中间寄主种类、拓宽繁殖赤眼蜂种类,高效防治农业害虫

。2)赤眼蜂经大量扩繁储藏后的羽化率均在80%以上,扩繁的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大面积应用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6.

6%。3)用麦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的螟黄赤眼蜂的平均防治效

果达到68.3%,比用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繁殖的赤眼蜂提高7.3

%。扩繁的稻螟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9.3%,

水稻平均增产14.9%,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5

、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利用麦蛾卵为中间寄主扩繁赤

眼蜂大面积应用,不仅可以对农业害虫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可

形成制约害虫种群发展的生态群落,这种群落可长期存在,提

高农业防灾能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2014年至2016年甘南

县、克东、泰来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三年累计15.12万

公顷,为农民增加效益18412.6万元。存在的问题:农民对生

物防治的作用缺乏认识,由于生物天敌防治农业害虫是一个

自然的食物链,它没有化学农药的速效性,因此农民对生物防

/917/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引进利用

治接受缓慢,需要加强培训、示范、推广工作。

/918/ 紫薯原汁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紫薯原汁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为计划外横向研究项

目。西南大学与四川红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研究开发

  2、技术原理、性能指标:本研究以新鲜紫薯为原料

,经预处理后、通过生物酶技术处理、制得非浓缩紫薯原汁

,采用无菌包装生产,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紫薯的色香味和营

养,将成为国内高端果蔬原汁代表。为解决工业化生产加工

原料问题,按照制汁适应性标准筛选专用加工紫薯品种,研

/918/ 紫薯原汁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究制定紫薯标准化栽培技术,发展原料基地满足工业化生产

需要。

  本项目生产产品紫薯原汁定位于天然、健康,生产产

品不添化学防腐剂、甜味剂、香精、合成色素、食糖,紫薯

原汁花色苷含量≥60mg/L。品质稳定,安全卫生,产品保质

期:-18℃以下冷冻贮存,保质期为12个月;0℃-4℃冷藏贮

存,保质期为1.5个月。

  3、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产

品出现,生产的紫薯汁大多是将新鲜紫薯破碎、打浆,提取

花色苷,以花色苷为材料,添加食糖、香精等进行调配生产

。本项目生产产品充分利用紫薯各有效组份,制品无添加,

非浓缩,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紫薯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

  采用该工艺,突出营养、安全、卫生,节能、环保,

紫薯各有效组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紫薯原汁品质能够得到

充分保障。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技术已实现

工业化生产转化,技术成熟、可靠。工业化生产5万吨紫薯

原汁,需要发展原料基地2.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利税1.5亿元,农民增加收入1亿元。本项目实施,社会效益

显著、生态效益良好,经济效益突出,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推广应用的范围、前景:国内果蔬汁饮料市场以201

3年2560万吨为基础,每年以10%增长,预测项目同类产品

/918/ 紫薯原汁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年需求(果蔬汁含量在50%以上)占果蔬汁饮料市场份额的

10%即250万吨,通过努力实现20万吨紫薯汁市场规模,市

场前景广阔。该领域发展初期,注重标准制定工作,明确紫

薯汁主要成分含量检测及标识。对工业化关键技术组织攻关

,促进紫薯产业化健康发展。

/919/ 高效缓释微生物花卉肥料的研究和开发
高效缓释微生物花卉肥料的研究和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肥料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为武汉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武汉市科技局

2003年10月24日下达项目编号为20032003029)。江汉大学

和华中农业大学花卉园艺、土壤肥料、微生物等专业的科技

人员经过4年的科技攻关,通过花卉草坪立地条件调查与分

析、室外采样和实验室测试检验、微生物筛选与接种培养、

肥料配方研制和校验试验等技术手段,明确了武汉市典型绿

化土壤养分障碍因子、主要花卉营养特性、优质高产花卉和

健康草坪土壤基质养分指标,完善了花卉栽培营养土和培养

/919/ 高效缓释微生物花卉肥料的研究和开发

基质配方,筛选获得了花卉草坪专用复合肥、有机-无机专

用肥、全营养有机-无机-微生物专用肥。该课题完成了以

下研究工作:(1)以武汉市29种花卉为材料,研究发现大

多花卉对钾营养的需求较高,对磷营养需求较低,具有不同

于一般农田作物的养分需求规律,为花卉专用肥的研制提供

了理论依据。(2)以江汉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绿化土

壤及祁家湾玫瑰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明确了武汉市典型绿化

土壤养分障碍因子及市郊的一些花卉苗木基地存在一些共性

问题。(3)研究首次发现磷的缺乏是导致武汉地区草坪草

冬季生长受阻影响草坪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氮钾养分基础上

增施一定量的磷肥能显著促进越冬期高羊茅生长和改善草坪

质量;通过试验提出生土建植草坪养分缺乏问题可以通过施

用包括磷肥在内的肥料来解决。(5)筛选出盆栽金盏菊生

长达到最佳状况的N、P_2O_5、K_2O施用量和比例。(6)通

过不同来源有机肥及微生物肥在金盏菊和矮牵牛上施用效果

研究,提出发酵酒糟、发酵污泥或污泥微生物肥与化肥配合

施用效果较佳,为解决城市污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美化

环境和防止城市污染源进入农田开辟了新途径。(7)通过

研究筛选出盆栽花卉培养基质和培养土配方及相应制造工艺

;形成了系列花卉草坪专用肥配方,包括专用复合肥、有机

无机专用肥、有机无机生物肥三大类共10多种专用肥。(8

)该项目在推进科学进步和人才培养上也做出了明显的贡献

。项目执行4年内,获得专利2项、撰写专业著作2部、发表

/919/ 高效缓释微生物花卉肥料的研究和开发

和已接收科学论文9篇、培养研究生2名及大学本科生9人。

/920/ 桂糖48号
桂糖4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技术详情

  立项背景:广西年甘蔗种植面积达1500多万亩,占

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68%左右,蔗糖产量约占全国70%,是中国

第一大,世界第二大产蔗产糖省(区)州。但近年来甘蔗品

种单一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广西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针对广西甘蔗生产上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栽品种种性退化

,具有突破性的优良新品种奇缺的突出问题,课题组以通过收

集甘蔗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甘蔗优异种质与基因,选配高配合

力优良亲本和组合,开展高产、高糖、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

/920/ 桂糖48号

新品种选育。桂糖48号是课题组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技术

,采用“五圃制”方法育成的高产、高糖、宿根性强、抗倒

伏的甘蔗新品种。在选育研究过程中分别得到国家“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广西科技攻关项目“高产、高糖、抗

逆性强甘蔗新品种选育”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

西(甘蔗)创新团队育种功能岗位专家”等项目的支助。技

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根据甘蔗异源多倍体的遗传多样

性,利用地理远缘杂种优势,以生势好、高产、中糖、直立、

中大茎的湛蔗92-126为母本,以美国引进的早熟、高糖、分

蘖力强、宿根性好的CP72-1210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杂

种圃、选种圃、鉴定圃、预备品种比较圃、品种比较圃的系

统试验和选择。再通过甘蔗区试,应用遗传方差和遗传

5;环境互作方差评价新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选育出高产

、高糖、宿根性强、中大茎的甘蔗优良新品种桂糖48号。桂

糖48号中大茎,早熟、高产,宿根性强,有效茎多,出苗率高、

宿根发株率高、分蘖率较高,成茎率高,57号毛群少。大田试

验期间未见花叶病发生,黑穗病发生率和螟虫为害率也很低

。新宿平均产蔗量为6396kg/亩,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1.5

2%;平均蔗糖分为14.66%,比对照新台糖22号高0.42个百分

点;平均亩含糖量为937.7kg,较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4.44%。

植株高大直立、整齐,易脱叶,蔗茎均匀。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中大茎、分蘖力强、宿根性好且抗倒抗风能力强:在

广西二年新植和一年宿根区域试验中,桂糖48号平均茎径2.

/920/ 桂糖48号

86cm,比ROC22增粗0.24cm,平均分蘖率60.3%,高,比对照ROC

22提高了20.8%,宿根蔗产量高,平均达到6060公斤/亩,比新

台糖22号增产3.06%。与当家品种ROC22相比,桂糖48号丰产

稳产性好,甘蔗蔗糖分高,宿根能力和抗风抗倒能力强。技术

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的技术已成熟,品

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已经明确,适合在桂南、桂中和广东、

云南等华南蔗区作早熟高糖品种种植。本项目是采用常规有

性杂交的方法育成甘蔗新品种,没有任何转基因成分,不存在

安全性问题。通过该品种的示范推广应用,可提高我国甘蔗

单产和蔗糖分水平,为我国的制糖企业提供优质而充足的原

料,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企业增效,财政增

收,保障国家食糖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应用情况及存

在的问题:该品种可在土壤疏松,中等以上肥力的旱地和水

田种植。特别适宜在广西和云南等省区正在实施的“双高”

糖料蔗核心基地做推广种植。在有条件的蔗区可采用全程机

械化技术进行种植管理和收获。针对该品种脱叶性好,蔗芽

易暴露的特点,播种时除应保持蔗种的新鲜度(采后15天以

内下种)外,还应选择有蔗叶包住的上部芽做种。在易渍水

的地块,苗期应注意预防积水,确保全苗。宿根蔗要及时清理

蔗园和开垄松蔸。对以阿特拉津、莠灭净、二氯四甲钠、敌

草隆、乙草胺等为主要成分的甘蔗常用除草剂在常规用量范

围内不敏感,可放心使用。历年获奖情况:无。

/921/ 北苍术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方法
北苍术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专用于北苍术的组织培养快

速繁殖方法,,改良和简化了常规的组培方法,在北苍术的组

织培养快速繁殖中,诱导丛生芽时加入赤霉素,使得繁殖率提

高了数倍,并且简化了生根的方式,无需添加诱导生根的激素

就可自然生根,使得繁殖过程简化,避免了激素添加对北苍术

品质的影响。本发明设计合理,快速培育出北苍术,适合工业

化应用,具有较好地市场推广价值。

/922/ 柿子贮运保鲜技术
柿子贮运保鲜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技术采用安全无毒的气体保鲜剂,通过抑制果实

的生理活动,提高果实的耐贮性,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投

资概算及效益分析:该技术不需冷库等硬件设施,一般民房

即可,投资成本低,当年即可获利。

/923/ 新疆社会林业工程研究与应用
新疆社会林业工程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针对林业的社会属性,就当前提出的“社会

林业”概念下的工程体系进行研究,是一项新的尝试。该研

究从理论上为林业工程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内涵;围绕自然资

源、社会资源、林业资源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疆社会林业工

程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32项控制指标;对新疆社会林业工

程现行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新疆实

际,以9项控制指标参数,将新疆社会林业工程建设划分为

8个类型区,完成了新疆社会林业工程类型区划分;依照5项

/923/ 新疆社会林业工程研究与应用

技术原则,提出了新疆社会林业工程的5种发展模式、布局

和发展方向;对新疆林业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围绕提出了社

会林业工程科技支撑方案;对新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社会影

响和属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对新疆社会林业工程区技

术人才现状进行了全面普查。研究从新疆林业的社会重要地

位的战略高度,对“社会林业”工程开展系统研究,具有一

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和理论观点,如林

业是全社会的林业,林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林业在推动社

会进步中的贡献,林业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等

内容,对于自治区林业政策和林业规划的补充和完善,为新

的林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应

用前景。

/924/ 2024年最新原药醚菌酯合成生产工艺
2024年最新原药醚菌酯合成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创新药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农药制造
技术详情

  醚菌酯

  (E)-2-甲氧亚氨基-[2-(邻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乙

酸甲酯;苯氧菌酯;醚菌酯标准品;醚菌酯/苯氧菊Chemicalb

ook酯(农药登记证明);醚菌酯/苯氧菊酯;(E)-2-甲氧亚氨基

-(2-(邻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苯氧菊酯

  醚菌酯是一种高效、广谱、新型杀菌剂。对草莓白粉

病、甜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梨黑星病等病害具有良好的

防效。它能控制治疗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

/924/ 2024年最新原药醚菌酯合成生产工艺

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

抑制作用,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有很好的渗透性及

局部内吸Chemicalbook活性,持效期长。被广泛用于防治果

树类、蔬菜类、茶树、烟草等作物上的病害。另外,本品能

对作物产生积极的生理调节作用,它能抑制乙烯的产生,帮

助作物有更长的时间储备生物能量确保成熟度;能显著提高

作物的硝化还原酶的活性,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

速抵抗病毒中蛋白的形成。

/925/ 伊莎蛋鸡良种引进与配套技术应用研究
伊莎蛋鸡良种引进与配套技术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于山东省西部经济隆

起带基层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伊莎蛋鸡良种引进与配套

技术扶贫”。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发展水平的提高,从

吃饱到吃好,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水平越来越重视。引进国

外良种蛋鸡,加快我国蛋鸡产业发展,良种良法,健康养殖,绿

色生产,满足国民对健康食品(鲜蛋)的消费需求。由于近

几年,欧美国家陆续发生高致病禽流感疫情,致使我国畜禽良

种引进封关,尤其造成蛋鸡良种(祖代)引进困难,种源短缺

/925/ 伊莎蛋鸡良种引进与配套技术应用研究

,个别祖代鸡场强制换羽,致使遗传垂直病传播放大,雏鸡质

量下降,影响产业发展,养殖效益降低,新的良种引进与配套

技术研究势在必行。2、技术原理级性能指标畜禽良种是大

自然和人类共同选择的结果。伊莎蛋鸡良种引进与配套技术

的应用研究,是发挥引进品种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伊莎蛋

鸡育种方向是延长产蛋周期,一个饲养周期产蛋500枚的高产

目标。具备8-90周龄产蛋期成活率94%,产蛋率96%,饲料转化

率2.1:1.0,入舍鸡产蛋51斤的高产目标。3、技术的创造行

与先进性伊莎蛋鸡良种引进适应性和配套生产技术的研究是

引种的关键,本课题设计了种鸡父母代繁育推广适应性与商

品蛋鸡生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对伊莎蛋鸡育种原产地荷兰与

我地自然气候和饲养(育种)环境条件差异研究改进,对伊

莎蛋鸡在我地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伊莎褐祖代是2015年度我

国唯一引进的蛋鸡祖代种鸡,伊莎褐作为国家三大褐壳蛋鸡

品种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饲养,蛋种鸡和商品蛋鸡生产性能

及蛋品质均表现很好,汉德克育种公司一直致力于500枚蛋而

育种,伊莎褐蛋鸡明显优点是产蛋维持好,饲养周期长,抗病

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等良种优势。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应范围和安全性一个新品种的成功引进必须具备原产地

相适应的地理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模式,营养标准和疫病防

控措施,伊莎褐蛋鸡原产地荷兰汉德克育种公司,与我地存在

较大的地理气象和饲养管理模式差异,探索和研究该品种在

我地适应性和生产性能测定,具有良种引进、推广的重要意

/925/ 伊莎蛋鸡良种引进与配套技术应用研究

义。1)伊莎蛋鸡引种繁育试验与研究2016年10月从山东益生

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伊莎褐父母代种鸡3万套,分成笼养

和平养两个组,每个组3个群体,一个舍一个群体5000套。第

一组笼养,人工授精,自然光照加补光。第二组平养,自然光

照加补光。在同等营养标准情况下,一组高峰期产蛋率95%,

受精率93%,受精蛋孵化健雏率93%,平养组高峰产蛋率95%,受

精率96%,健雏率98%,差异明显。试验证明种鸡三层笼养,人

工授精应激和种鸡得不到运动是造成父母代种鸡生产力和雏

鸡质量差的重要因素。伊莎平养能接近种源地的动物福利条

件,自然生态养殖繁育条件好的后代,雏鸡质量会得到更大的

提升。2)伊莎褐商品蛋鸡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的实施效果通过

伊莎蛋鸡良种推广和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应用研究实施,商品

代蛋鸡在苏、鲁、皖、豫4大养殖区域,10个示范养殖场(户

)的结果统计,在饲养环境、营养水平,管理措施差异不大的

情况下,在开产期(15-18周)蛋白质是16%,代谢能2800千卡

/公斤,高峰期(18周后)蛋白质是18%,代谢能2800千卡/公

斤,达到育雏成活率98%,18-90周龄产蛋期成活率94%,饲料转

化率2.1:1.0,入舍鸡产蛋51斤的高产目标。5、应用情况及

存在的问题通过伊莎蛋鸡良种引进与配套技术应用研究,本

品种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高,经济效益明显,适合我地引进推

广。跟进生产配套技术“蛋鸡健康养殖全程解决方案”,良

种良法,提质增效,将蛋鸡饲养带入高效畜牧业,以健康养殖

/925/ 伊莎蛋鸡良种引进与配套技术应用研究

无公害生产保障食品(鲜蛋)安全。伊莎蛋鸡良种引进和配

套技术的应用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技术组在今后良种推

广跟踪服务过程中,要不断的发现研究解决饲养过程中出现

的新问题。有些养殖区域因阴雨天气多,致使半开放鸡舍光

照强度不够,光照时间不足,造成开产推迟和产蛋量降低的情

况。需加以研究探索,解决不利因素,避免影响伊莎蛋鸡生产

性能的发挥。

/926/ 国家和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
国家和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成果”国家和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

”来源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项目(2011B020301005)。项目

背景:水稻品种区域性试验是新品种审定、推广的前提,是

实现良种合理布局的重要举措。国家级和省级水稻新品种的

审定,包括有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内容,因为选育抗病良种

是夺取水稻高产和优良品质的重要因素,南方水稻主产区14

个省市育成的新品种,必须通过全国南方稻区区试抗性的鉴

定。省内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种,必须通过广东省区试抗性

/926/ 国家和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

的鉴定。品种抗性列入评价新品种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而抗性鉴定要求准确、科学、具有权威性。农业部和广

东省农业厅指定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承担这一特定任务。这

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和省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加

速良种的跨省推广和合理布局,也为我省鉴定推荐适合种植

的抗病品种,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项目成果开发内容如下:

1、完成了2015年国家区试华南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和稻瘟

病的鉴定,并向农业部提供鉴定报告;2、完成了2015年广东

省区试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鉴定,并向省农业厅

提供鉴定报告;3、筛选出一批抗病品种资源供科研和生产应

用。筛选出抗白叶枯病品种资源有白丝占、白粳占、美优9

822、川种优369、隆晶优1212、HZ2、华1、华2、华航38号

、润丰优华占、裕优青占、田禾1号、粤禾丝苗等,抗稻瘟病

品种资源有黄齐占、黄广丝苗、吉丰优736、合莉油占、广

晶软占、山软8号、黄广新占、禅山占、粤泰油占、凤新丝

苗、玖两优33、五优131、炳优华占、信两优388、乐两优1

173、和两优3398、星优602、Y两优305等。获得项目成果如

下:1、对2015年国家区试华南水稻品种和广东省区试水稻

品种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鉴定,明确了参试品种的抗病性

,为国家和省品种审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筛选出一

批抗病品种资源供科研应用,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抗病

种质。3、鉴明了各育种单位新育成品种的抗病性,为生产应

用推广提供了重要数据。

/927/ 龙凤锦鲤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
龙凤锦鲤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龙凤锦鲤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项目为观赏

鱼新品种引进与人工养殖、研究、推广项目,重点研究了龙

凤锦鲤繁育生物学特性、人工繁育及选育、成鱼养殖技术等

,并制定了其鉴赏评价标准体系。一是研究了龙凤锦鲤生物

学特性。从外部形态、食性、生长、繁殖、适应性等方面进

行了细致观察及描述,为其成功引进试养作了生物学方面的

准备。二是对龙凤锦鲤精巢、卵巢及胚胎发育进行了细致的

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注射催产药物,自然繁殖与人工繁殖

/927/ 龙凤锦鲤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

,龙凤锦鲤(♀)×龙凤锦鲤(♂)与龙凤锦鲤(♀)

15;普通锦鲤(♂)繁育对比试验等不同催产方式对比,深入

研究其人工繁育技术,形成了一套人工繁育技术操作规程。

三是进行了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研究。采取不同放养密度对

比试验,深入研究了龙凤锦鲤在我市的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

模式,形成了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四是制定

了良种选育的技术措施及鉴赏评价标准。该项目经过二年实

施,共选育优良性状亲本223组,培育龙凤锦鲤苗种38万尾,选

育优质高档龙凤锦鲤4822尾,示范养殖面积50亩,养殖成活率

95%,亩增效益26110.6元,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

/928/ 《水产养殖与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水产养殖与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1.针对不同养殖类型水体,研发了基于水生植物削

减污染物的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模式,过水性湖泊漂浮网箱和

网围鲢鳙生态养殖控藻技术模式,水库环保优质高效控藻渔

业模式,水库水环境生态修复及库湾养殖污染物减排技术模

式,养殖池塘水体环境原位修复与异位净化技术模式和“三

池两坝一湿地”尾水净化工艺,池塘河蟹健康生态保水养殖

技术模式,滩涂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混轮养和虾菜种养轮作

技术模式,海上浮筏和人工藻礁大型海藻增养殖技术模式。

/928/ 《水产养殖与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2.构建了太湖水环境改善的渔业增殖放流调控途径与管理体

系和水库鲢鳙增殖放流技术规范,形成1套底播大型海藻和海

底海藻植被恢复技术规范,筛选出高效移除氮磷、修复水域

富营养化的海带“E25”品系,制备出系列化养殖尾水治理的

改性凹凸棒和改性沸石氮磷去除材料。3.建立了池塘、湖泊

、水库、滩涂、沿海等不同类型水域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8个,鱼类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区3个,养殖环境

改善与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基地7个,水域生态系统改善的养殖

模式试验示范区共4个。核心试验区面积共14.59万亩,示范

区内产量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养殖污染物排

放减少20%以上,养殖污染物利用率达到50%以上。试验示范

区和技术辐射推广面积共达165.46万亩,项目执行期间新增

产值8.34亿元。4.取得新产品和计算机软件等22项;发表科

技论文156篇,其中SCI论文69篇;出版科技著作4部;共申请1

11项国内专利,其中65项为发明专利,获得国内专利授权57项

,其中发明专利21项;编制行业标准11项,完成国家标准2项,

行业标准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分别研发了池塘、水

库、湖泊和滩涂4类养殖水体水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技术体

系4项。

/929/ 真空富硒糯玉米加工技术升级改造
真空富硒糯玉米加工技术升级改造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特色功能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真空富硒糯玉米加工

技术升级改造1.改进富硒甜糯玉米晋糯10号、晋糯20号适期

采摘技术:根据当年、当地、当时情况确定富硒甜糯玉米适

期采摘时间,确保加原料新鲜。2.对甜糯玉米喷施“硒施丰

SE硒”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可使富硒甜糯玉米亩产3200穗,富

硒甜糯玉米产品硒含量150mg/kg.3.产品升级设备改造:将

富硒糯玉米加工生产线原有的6台手动真空包装机升级改造

为全自动真空包装机。有效提升加工速度、节省人工50%。

/930/ 优质香型不育系中浙A及超级稻中浙优1号等系列组合的育成与产业化
优质香型不育系中浙A及超级稻中浙优1号等系列组合的育成与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由浙江省8812计划、中国超级稻项目和浙江

省成果转化等项目资助,项目研究主要是针对我国籼型三系

杂交稻存在稻米品质较差,株叶形态披散,综合性状欠优的

现象,开展以选育优质不育系为突破口,建立新株型模式为

途径,综合应用了常规育种(中浙A不育系选用印度优质品种

回交转育)和航天育种(航570由籼粳交恢复系2070通过航天

育种途径选育具有理想株型的强恢复系)技术。按照生态差

异或籼粳差异产生杂种优势的原理,把国外优质基因与国内

/930/ 优质香型不育系中浙A及超级稻中浙优1号等系列组合的育成与产业化

带籼粳亲缘的理想株型恢复基因重组,加上遗传差异的效果

,选育出增产潜力大、稻米品质优、株叶形态好的杂交稻组

合中浙优1号。该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有:1、通过育种材料

的创新,中浙A不育系具有品质优、香味浓、株型好、育性

稳等突出优点,尤其是与食味有关的“胶稠度”指标有突破

性改进,由一般的50mm增加到90mm。2、中浙优1号等组合外

观品质有重大突破,垩白粒率由现有推广组合的90-100%改

进到10-20%;垩白度由10-20%下降到2-5%,透明度由2-3级

提高到1级。3、利用中浙A不育系育成6个系列组合,分别通

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表现株型新颖,品质优良,改变了以前

籼型三系杂交稻的叶片软、薄、披、散的株型模式。4、利

用航天育种的途径,培育中浙优1号的恢复系航570,利用该

方法育成的恢复系并配制出超级稻组合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在浙江省尚属首例,全国第二例(Ⅱ优航1号,福建省农科

院育成)。5、通过科研与企业的合作,实行了“育-繁-推

-销”为一体的产业化模式,加快了中浙优1号的大面积推广

应用。浙江省年推广面积达到155万亩,经济、社会和生态

效益显著。成为浙江省8812计划实施20年来,第一个育成的

年推广面积超百万亩的组合,首次打破两优培九多年占据浙

江省推广面积第一的局面。

/931/ 黑木耳种植栽培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黑木耳种植栽培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

度调整、创新提升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创新、质量

管理和品牌建设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

品牌的“三品”战略,改善营商环境,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

发力,推进智能和绿色制造,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智能化、绿

色化、服务化和国际化的新型轻工业制造体系。我国是一个

农业大国,丰富的农产品生产与供给极大满足和提高了人们

的特质生活需求。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营养是人类健康

/931/ 黑木耳种植栽培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的特质基础。当前全球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在保障食品安

全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新一步提质增效,不断创制新产品

,提升食品品质水平。本规范是在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的。本规范按NY/T391-392-393-3

94《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要求、农药使用准则、化肥使

用准则》、CB/T1840.7-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

菜产地环境要求》标准执行,GB/T1.1-1993《标准化指导则

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

定》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写。规范中主要技术总结自近几年对

黑木耳的绿色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和在昆明王国食品集

团有限公司的生产实践。按照昆明王国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规

范种植生产的黑木耳产品符合NY/T391-392-393-394、CB/T

1840.7-1-2001、DB37/274.2-2000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卫生标

准质量要求。本规范的指导思想,在对黑木耳近几年栽培的

对比、研究、示范的基础上,本着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原

则,系统总结黑木耳绿色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以便应用推广

。为配合黑木耳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出口型、商品型、

加工型黑木耳优质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建立先进的

黑木耳高产栽培与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有效提高黑木耳专业

化生产能力,为生产高品质的黑木耳罐头提供原料保障和满

足市场需求,SGS检测,所有检测指标达到绿色食品认证要求

和生产高品质黑木耳食品标准控制要求,随成果转化应用,有

利于提高产量质量,提高黑木耳生产效益,促进黑木耳产业市

/931/ 黑木耳种植栽培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

场化、规范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932/ 制种技术
制种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中央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

“十七大”精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提升

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

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在实施优势农

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由农业部、财政部依托现有中

央和地方科研优势力量和资源,启动建设了以50个主要农产

品为单元、产业链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

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

/932/ 制种技术

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为其中的一个。2011

-2015年期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舒鼎铭研究

员获聘为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制种

技术岗位专家。项目总经费为350万元。项目开展了开展4个

各具特色的专门化品系继代选育,在此基础上开展2个父母代

和4个商品代杂交试验,培育1个新的快长型配套系-AEA1配套

系,1个中速型新配套系-S2S2S1配套系。制定1项技术标准“

岭南黄鸡Ⅱ号配套系肉鸡生产技术规程”(DB44/T1129-201

3),申报国家品种标准2项:岭南黄鸡I号配套系、岭南黄鸡

II号配套系。建立1个岭南黄鸡祖代种鸡繁育基地,1个岭南

黄鸡父母代种鸡繁育基地,分别在韶关和开平建立2个优质鸡

商品肉鸡产业化基地;开展岭南黄鸡I号、II号、3号配套系

生产示范,年均直接示范推广岭南黄鸡配套系父母代220万套

,生产商品肉鸡1000万只以上,开展岭南黄鸡相关健康养殖技

术的推广示范,累计组织开展农户及相关农技人员技术培训

54次,培训相关人员2241人次。与综合试验站对接,开展优秀

肉鸡品种(配套系)及相关技术的推广示范,并培训企业相

关从业人员。采用活体保存形式,开展惠阳胡须鸡、清远麻

鸡、杏花鸡、文昌鸡、丝羽乌骨鸡等5个地方鸡种的继代保

种,建立慢羽型肉鸡禽白血病净化方法。开发可应用于育种

实践的外貌分子诊断技术2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掘

影响抗病性状并具有显著遗传效应的基因2个,申请国家发明

专利2项;开展肉鸡剩余采食量(RFI)的遗传分析,申请国家

/932/ 制种技术

发明专利1项;对人工受精技术进行改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项;开展基因组选择方法研究及经济效益评估。完成与本岗

位相关的技术成果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为体系重

点任务技术评价提供依据。完成公共数据库以及肉鸡育种数

据库和中国肉鸡品种资源数据库本区域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

理,“十二五”期间共收集上报数据481条。完成禽流感疫情

、台风、高温灾害、速生鸡事件,产业生产,市场监测等各项

应急性技术工作。

/933/ 绿色绍鸭系列产品开发
绿色绍鸭系列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研究开发绍鸭符合国家绿色食品要求的饲养环境及

方法,推行绿色绍鸭标准化饲养技术,研究用中草药及生物技

术提高蛋黄色素,防治疾病,不使用化学合成防腐剂、色素及

有害重金属,并按HACCP要求,制订并推行绿色绍鸭及蛋制品

生产标准,开发5种以上产品,年产值1000万元。

/934/ 玉米新品种龙单59
玉米新品种龙单5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主要研究内容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和

商品粮基地。近年来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自2006年以来

一直居全国第一位,2013年1.01亿亩,2014年1.15亿亩,2015

年超过1亿亩;玉米种植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供给国

家的商品粮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的早

熟春玉米产区,现已发展成为了黑龙江省玉米主要产区,玉米

年种植面积已经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30%左右。过去该区

域种植的主要作物为大豆,玉米面积相对较少,因此适合该区

/934/ 玉米新品种龙单59

域的玉米品种明显不足。加之该区域处在寒温带,无霜期短

,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茎腐病时有发生,且存在低温干旱

等气候问题,该地区主栽的玉米品种因产量、抗病性、抗逆

性、脱水速率、商品品质等问题,已不能满足玉米生产需求

,因此,急需选育早熟、高产、优质、抗逆、脱水速率快玉米

新品种应用于生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经过多

年研究,以地方种质与国外早熟LAN.类群杂交为基础材料经

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的自交系HR0344为母本,作为父本的自交

系HR8834是通过采用二环系法与单倍体诱导并用方式选育而

成,组配出杂交组合黑433,2010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

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命名为“龙单59”,同时研究该品种

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并在我省第二积温带下限及第三积温带

上限推广利用。创新点1、创新选育种质,丰富我省早熟玉米

资源;2、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国外优异资源及采用典型杂种

优势模式;3、产量、品质、抗逆、机械化播种与收获集成实

现新突破;4、组装集成配套栽培、高产安全制种及种子分子

检测技术,推广速度快。创新的科学价值根据黑龙江省玉米

生产中对早熟、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的需求,加强

早熟、高配合力、综合性状优异的玉米自交系选育,利用我

国地方种质资源的适应性广、一般配合力高、耐瘠薄等优点

,以及利用国外种质高配合力、株型清秀、高光效、高出籽

率等优点;在杂交种选育上,充分利用遗传距离远和典型杂种

优势模式,以国外×国内种质杂优模式选育具有高产、

/934/ 玉米新品种龙单59

优质、早熟、抗病抗逆、适应性强等优异性状的玉米新品种

。创新选育的龙单59集我省核心玉米资源耐瘠薄、适应性广

、遗传基础丰富、一般配合力高和国外种质配合力高、株型

合理、出籽率高、抗病抗逆性强等优点于一身,和同类品种

相比,适应性强且广,产量比同类品种增产显著。

/935/ 油菜特高油种质及其高油杂交种的选育方法
油菜特高油种质及其高油杂交种的选育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一种油菜特高油种质及其高油杂交种的选育方

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聚合育种、生态育种和黄籽育种

,三者有效结合并合并利用,以获得特高油种质的含油量达5

9.10~61.4%的品种/系,然后利用“高油+化杀”的育种模式

,实现培育高油高产优质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所述的聚合育种

是选择含油量较高的种质材料,按照杂交育种的原则,进行单

交、复交、回交,使高含油量基因不断聚合,优良性状不断累

加;所述的生态育种是在高低海拔不同的生态区穿梭育种,为

/935/ 油菜特高油种质及其高油杂交种的选育方法

油菜种质材料创造含油量不断提升积累的生态环境;即:在

冬春不同生态区种植,动摇其种质油份遗传的保守性,在春播

高海拔地区种植,有利油份的形成和积累,在秋播低海拔地区

种植,进行农艺性状选择;所述的黄籽育种是利用油菜黄色种

皮薄、种皮含油高以及种仁比例大含油量也高的特点,提高

种质的油分含量;所述的“高油+化杀”的育种模式,即在目

前情况下,首先育成含油45%以上的高油优良种质或育成50%

以上的特高油优良品质,而后采用专利号ZL03105389.0中的

化学杂交剂,对用作母本的高油或特高油种质的杀雄系分两

次实施化杀诱导雄性不育。第一次以6mg/l左右的化学杂交

剂在主花序最大花蕾2mm时,对母本实施化杀,第一次杀雄后

11~14天,以8mg/l左右的化学杂交剂对母本实施第二次化杀

;在实施本技术时还要增加母本种植密度、打掉母本主苔,以

缩短母本花期,同时加强辅助授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油+化杀”的育种模式,具体配

制杂交种时按下列要求进行:1)安全隔离:化学杂交制种设

有1500m的安全隔离区,隔离区范围内不得种植非父本油菜品

种和十字花科收籽蔬菜作物,一经发现有非父本的自生油菜

和十字花科收籽蔬菜作物,均应在开花前彻底清除;2)适宜行

比:在花期相遇良好,花粉量充足的条件下,父母本行比采用

1:2或2:3、2:4,母本间行距40cm,父母本间行距45cm;父本

的种植密度为8500~10000株/亩,而母本的种植密度为每亩

12000株至14000株;3)去杂去劣:在越冬期、蕾苔期、初花

/935/ 油菜特高油种质及其高油杂交种的选育方法

期,把不符合亲本典型特征的杂株劣株除去;对于母本行中个

别杀雄不彻底的植株的花枝也应在初花期去除;4)调节花期

:研究证明化学杂交剂SX-1能使油菜初花期推迟2~3天,因

而在选择强优势组合时,母本初花期宜比父本初花期提前3~

4天,如不能相遇可采用打苔的措施,进行调节;5)缩短花期:

为确保两次喷药药效能延长到母本终花期,整个开花时间应

控制在26天左右,其方法一是增加母本种植密度;二是适当推

迟喷药时间即第一次喷药在最大花蕾2mm时,薹高20cm左右时

;三是前期采取打苔措施(父母本同时打);6)母本杀雄:用

专利号ZL03105389.0中的化学杂交剂实施两次喷药。即对父

母本行比为1:2的母本,在油菜花粉母细胞发育的单核期,母

本最大花蕾2mm左右时,实施第一次施药,浓度为6mg/l左右,

母喷23kg药液,施药后11~14天,再喷施第二次,浓度为8mg/

l左右,同样喷施23kg药液;如果春油菜区母本行比大,亩留苗

密度大,应适当加大喷施量。为了避免将药喷在父本上,应采

用简易的防护罩或防护架。如因喷施时期不当,初花期出现

微粉的可将其有粉花枝打去;7)辅助授粉:辅助授粉在初花

至盛花期于晴天或多云无风天的上午10时至12时,用绳拉或

缠有布条的拨竿将父本花粉赶落到母本柱头上,或者按照制

种田放蜂的技术要求适量放蜂,并于父本近终花时及时撤走

/936/ 一种水稻开花期离体杂交培养装置
一种水稻开花期离体杂交培养装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目前水稻开花期的离体杂交培养主要使用塑料水桶

。在塑料水桶内盛上营养液,然后将杂交水稻露出土壤部分

的茎秆剪断并修整枝叶后插入盛有营养液的塑料水桶中培养

。但是由于塑料水桶边缘光滑及桶内营养液的浮力作用,使

被培养的水稻离体组织经常出现较大的倾斜而导致茎秆容易

折断,同时大量的水稻离体组织紧挨着一起造成人工授粉后

种子通风差,而造成霉烂。本研究属于水稻离体杂交实验培

养装置领域,为水稻开花期离体杂交培养提供一种装置。本

/936/ 一种水稻开花期离体杂交培养装置

研究针对水稻离体杂交培养过程中茎秆容易折断、授粉种子

容易霉烂等问题,通过改进培养装置结构,在常用的培养装置

桶体内增加隔片,将桶体分隔成4-8个空间,每个空间均可插

放水稻离体组织,有助于提高桶体的利用率,在桶体顶部设有

向外弯折的弧形折檐,弧形折檐上套设有垫片,桶体内部间隔

设置有与隔片有插槽。隔片特征在于底部增加了横向突棱,

有利于防止水稻根部翘起,隔片上设有槽孔,为水稻离体组织

提供支撑点,使得水稻离体组织倾斜角度减小,减少茎秆折断

的风险,隔片上设有透水孔,隔片与桶体可拆卸式相连,中空

桶体可采用市面上的塑料桶,往桶体内插入插片,透水孔的设

置有利于桶体内营养液浓度的均匀一致。此外,隔片分成的

空间使得水稻离体组织放置更分散,通风性更好,增加离体组

织有氧呼吸,减少霉烂机率。

/937/ 苹果优质、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
苹果优质、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苹果优质、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是

由河北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支撑项目“苹果新品种引进筛选

与有机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编号为11230605D)”、“河

北省山区苹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14236808D)

”、“太行山区国际名果产业化技术体系开发与示范(082

30601D)”、“山区绿色果品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发与示

范(03230155D)”和河北省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

金计划项目“苹果省力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冀SFQ[2

/937/ 苹果优质、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

014]001号)”中的研究内容集成而成;承担单位河北农业大

学,协作单位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我国是世界苹果

最大生产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长期以来,我

国苹果品质良莠不齐,栽培技术繁杂、用工多的生产管理方

式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不断减少的矛盾日益加大;另

一方面,我国常规苹果生产模式技术繁杂,而目前农村劳动力

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女,加剧了苹果生产与劳动力素质

不断下降的矛盾。为缓和这一矛盾,带动我省苹果产业向高

标准、低投入、高产出的方向发展,促进我省苹果产业整体

水平的提高,对“苹果优质、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示

范”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的试验,创新了大树单芽接快繁

、对比观察与区域中试并举的方法,筛选出了5个优质苹果新

品种,审定了’2001’苹果;鉴定了29个苹果品种的花柱S基

因型及自交亲和品种早红香的花粉S基因型,探明了早红香自

交亲和的分子及生理学机制;揭示了红富士苹果叶片主要矿

质元素含量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确定了叶片营养诊断

时期和指标,创建了有机优质苹果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建立

了苹果安全追溯系统;创新了苹果省力化栽培的4项关键技术

,创建了苹果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打造了中国驰名商标品牌

,引领了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成果技术成熟、先进,适用

于苹果生产。目前该成果已在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石家

庄市、保定市、唐山市、承德市等地累计推广100余万亩,经

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由于受传统的苹果园精细管理观

/937/ 苹果优质、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

念的影响,果农对省力化栽培技术有一个认识过程,需要有关

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和投资力度,促使苹果省力化栽培这一先

进技术快速推广,以缓解我国农村劳动力紧张的问题。

/938/ 杂色鲍遗传改良技术及产业化
杂色鲍遗传改良技术及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该项目成功进行了5种杂交鲍试验,获得鲍苗总数

量191万只。盘鲍♂×杂色鲍♀35万只,平均壳长2.15cm

;杂色鲍♂×黑鲍♀34万只,平均壳长2.21cm;盘鲍♂&#

215;皱纹盘鲍♀24万只,平均壳长2.13cm;黑鲍♂×皱纹

盘鲍♀30万只,平均壳长1.02cm;黑鲍♀×皱纹盘鲍♂68

万只,平均壳长0.80cm。杂交鲍苗分大(2cm以上)、中(

1~2cm)、小(1cm以下)3种规格,其中大规格数量为93万

只,平均壳长为2.17cm,平均体重1.30g;中规格30万只,

/938/ 杂色鲍遗传改良技术及产业化

平均壳长为1.02cm,平均体重0.14g;小规格68万只,平均

壳长为0.8cm,平均体重0.06g。0.5~2cm的鲍苗成活率达到

90%。

/939/ 高产、抗病芝麻新品种阜芝1号(阜芝001)的选育
高产、抗病芝麻新品种阜芝1号(阜芝001)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品种以小籽白为母本,固镇农家品种作为父本,结

合海南加代,经过七代纯合。该品种增产明显,农艺性状较好

。经品种试验结果全生育期87.7天,株高164.1厘米,始蔌部

位63.6厘米,空稍尖长4.8厘米,主茎果轴长95.7厘米,花色为

白色,蔌形为四棱形,籽粒色为白色,单株蔌果数71.1个,每蔌

粒数63.8粒,千粒重2.93克,单株产量11.89克,无分支数,亩

产94.71公斤。

/940/ 柴达木枸杞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
柴达木枸杞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项目通过组织培养、硬枝扦插、嫩枝扦插以及水培

无性繁育技术的集成与开发,对各种无性繁育技术进行综合

评价,建立了扦插育苗生产线2条。并建立柴达木地区优良

枸杞优质种苗规模化育苗技术体系,在柴达木枸杞主产区建

立优良枸杞优质种苗规模化育苗基地210亩,应用整合与集

成的快繁技术进行规模化育苗,生产苗木320万株。苗木生

产实现良种化、工厂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有效促进青海省

枸杞种苗产业发展。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941/ 槟榔间作香草兰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
槟榔间作香草兰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来源于海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槟榔间作

香草兰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ZDXM201000

23。近年来,槟榔和香草兰产业迅速发展,它们都是具有较高

经济价值的作物,不同的是,槟榔前期投资不大,但产品价格

波动较大,而后者产品价格稳中见涨,但前期投入高,一定程

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为此,本项目利用槟榔的荫蔽条件

间作香草兰,系统开展间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养分、光

合特性和产量等方面研究,并建立示范基地,为今后推广应用

/941/ 槟榔间作香草兰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

槟榔间作香草兰高效栽培模式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槟榔、香

草兰双丰收。项目开展了槟榔间作香草兰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与示范,利用有限土地资源获取较高的经济产量,以达到追求

最佳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目的,研究解决了槟榔间作香草兰园

科学施肥、槟榔间作香草兰较适宜的株行距、槟榔间作香草

兰较优的种植模式等关键技术,总结出槟榔间作香草兰高效

栽培技术规程1项,并在万宁、定安等地建立示范基地17hm2

,通过技术规程示范与辐射带动,万宁、琼海、定安和五指山

等地发展槟榔间作香草兰种植30多hm2。项目实施期间,香草

兰产量增加1.15万kg,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38万元,创造社会

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942/ 植物源绿色农药
植物源绿色农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当前,一个国际性的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热潮正在

兴起,全球已有11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负责这项工作的IFOAM

正式成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将受

到环保、农药残留方面国际标准的严格检测;作为现代农业

发展前沿和蔬菜、水果出口重点的宁波市更是首当其冲。目

前,全天然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

争相投入的热点。本项目旨在开发生产一种以天然原料为基

质,集促进植物生长、抗病、杀虫为一体的植物源绿色农药

/942/ 植物源绿色农药

。本产品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同类型产品,因此极具市场竞争

力及出口潜力。国内杀虫剂、杀菌剂按有效成份计算均为每

年销售200万吨;各种生长调节物质及叶面肥数量则更大。若

按400万吨市场容量计算,年产2000吨仅占市场份额的0.05%

。本项目首期年产2000吨,二年完成,产值1亿元。项目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本品由全天然原料精制而成,不含有机溶剂

及化学药品;剂型,水剂;稀释800倍,可促进植物生根、发芽

、开花、结实;稀释500倍,可减轻冻害,淹涝等造成的损失2

5%以上;稀释400倍,可防治果蔬霜霉病、疫病等重要病害,效

果优于多菌灵;稀释200-300倍,可防治菜青虫、蚜虫等;保质

期2年;利润率:32%。

/943/ 水果蔬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温州蜜柑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水果蔬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温州蜜柑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944/ 龙粳60
龙粳6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龙粳60原代号龙生05083,2003年以龙粳21为母本,

以绥936165为父本杂交,2004年以龙粳21/绥936165的F1代为

母本,以空育131为父本杂交,2005年又以龙粳21/绥936165/

/空育131的F1代为母本,以空育131为父本杂交,后经系谱法

选择育成。2013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预备试验

,2014-2015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区域试验,20

16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生产试验。试验产量结

果2014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区域试验,8点次平

/944/ 龙粳60

均公顷产量9376.9公斤,比对照品种龙粳20增产7.6%,2015年

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区域试验,9点次平均公顷产

量9140.9公斤,比对照品种龙粳20增产10.0%,两年区域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9252.0公斤,比对照品种龙粳20增产8.9%。20

16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生产试验,9点次平均公

顷产量9356.3公斤,比对照品种龙粳46平均增产8.4%。生物

学特性该品种为普通水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

数127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250℃左右。主茎11片叶,株

高92.1厘米左右,穗长14.3厘米左右,粒型椭圆,每穗粒数85

粒左右,千粒重26.0克左右。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82

.7%~83.7%,整精米率70.2%~70.6%,垩白粒米率10.5%~15

.0%,垩白度1.8%~2.6%,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7.17%~17

.47%,胶稠度71.5毫米~76.5毫米,食味品质78分~82分。达

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叶

瘟3~5级,穗颈瘟1~5级。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

率8.69%~23.70%。栽培要点在适应区播种期4月15日~25日

,插秧期5月15日~25日,秧龄30天,插秧规格为30厘米×

;13厘米,每穴5株。一般公顷施纯氮115公斤,氮︰磷︰钾=2.4

︰1︰1.6。氮肥比例: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3︰2︰1。磷肥

全部做基肥,钾肥分基肥、穗肥两次施入,每次各施50%。耕

作方法:上年秋季翻地,4月上旬旱整地,4月15日开始放水泡

田,5月1日开始水整地,5月10日前结束。花达水插秧,分蘖期

浅水灌溉,有效分蘖末期晒田,减数分裂期深水护胎,后期间

/944/ 龙粳60

歇灌溉,黄熟末期排水。收获期9月下旬开始。注意病、虫、

草害的及时防治。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

/945/ 重庆市柑桔和梨无公害果品生产的监测评估和技术研究
重庆市柑桔和梨无公害果品生产的监测评估和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课题通过对重庆市柑橘和梨产地环境质量与柑橘

和梨果皮、果肉、叶片中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监

测评估、数学分析和试验,得出了研究区域“柑橘园和梨园

的环境质量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标准要求,适宜发展绿色果品生产。研究区域柑橘果肉所

测卫生指标符合NY/T426―2000《绿色食品柑橘》标准,果实

品质达到一级产品。研究区域梨果实所测卫生指标符合NY5

100-2002《无公害食品梨》标准要求。研究区域柑橘产地

/945/ 重庆市柑桔和梨无公害果品生产的监测评估和技术研究

0-30cm土层已受到镉污染,并有明显的汞富集。

/946/ 耘两优玖48
耘两优玖4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晚稻中熟品种。在湖南省

作中熟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16.2天,比对照岳优9113长1.8天

。株高104.9厘米,亩有效穗21.9万穗,每穗总粒数154.8粒,

结实率78.6%,千粒重23.2克。抗性:叶瘟3.2级,穗瘟5.7级

,穗瘟损失率3.7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1,白叶枯病7.0级

,稻曲病6.0级。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0.5%,精米率71.2%

,整精米率59.5%,粒长7.0毫米,长宽比3.9,垩白粒率9%,垩白

度3.0%,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

/946/ 耘两优玖48

量14.7%。产量表现:2017年参加湖南省湘种联合体晚稻中

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6千克,比对照增产2.8%;2018年

续试,平均亩产606.1千克,比对照增产4.7%;两年区域试验平

均亩产586.8千克,比对照增产3.8%。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

亩产556.8千克,比对照增产8.7%。栽培技术要点:6月中下

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0-12.5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5千克

,秧龄28天以内。种植密度20.0厘米×20.0厘米,每穴插

2粒谷秧,亩基本苗8万左右。基肥足,追肥速,中期补,氮、磷

、钾结合施用,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深水活蔸,浅水分蘖

,及时晒田,有水壮苞抽穗,后期干干湿湿,不脱水过早。注意

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南方黑条矮缩病

等病虫害。

/947/ 黑杨良种选育与示范利用研究
黑杨良种选育与示范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新选育了8个杨对无性系。于2000年2月收集了

160个国内外的杨树种质资源,对黑杨种质资源的表型评价,

研究了黑杨种质资源的的特征特性差异性分析、物候期性状

及抗逆性等分析;进行了遗传方差分量分析研究,查明了表型

变异的遗传特点。新选育杨树无性系C21、A117、B1(鲁林

1号)、A50、A69、B3、B33、窄冠11号共计8个无性系。在

7年生试验林中C21、W-141材积遗传增益比中林46分别高79

.2%、31.6%。7年生B1、A50材积遗传增益比中林46分别高出

/947/ 黑杨良种选育与示范利用研究

107.7%、85.9%;比中菏1号分别高48.3%、42.3%。在9年生试

验林中A50、A69、A117材积遗传增益比中菏1号分别高29.5

%、41.6%、29.7%。7年生C21材积比I-107、中荷1号、中林

46分别高出15.2%、84.1%和79.2%,适宜营造大径级工业用材

林;鲁林1号杨旋切和胶合性能优良,特别适宜培育胶合板材

;A117、A50、A69、B3、B33适宜培育胶合板材和纸浆材。2

、对23个山东省主栽的杨树品种和入选的优良无性系及其杂

交亲本,进行了AFLP(即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分子

标记,利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对23个杨树无性系进行扩增分析

,比较各无性系间的特异带或特征带的差异,进行无性系鉴别

和测定,运用特殊谱带,建立了23个山东省主栽杨树无性系分

子检索表,为杨树品种鉴别提供更可靠的依据。3、取得了自

主知识产权的4个杨树良种证。本单位选育的W-141、卡帕茨

在2002年11月认定的基础上,扩大区域试验,于2011年12月通

过了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I-107、L802分别于

2002年11月和2006年12月通过了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

的审定。4、对W-141、卡帕茨、I-107和L802等黑杨良种进

行示范利用推广。与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农广天地”、全

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联合制作

了W-141丰产栽培技术光盘,作为农村远程技术教育资料,加

大了推广力度,促进了W-141等黑杨良种在国内大范围的应用

和推广26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655146万元。5、发表论文两

篇:在山东省林业科技发表C21等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论文

/947/ 黑杨良种选育与示范利用研究

;I-107截干造林与不栽干植苗生长量的对比。

/948/ 园蜡2号引种推广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园蜡2号引种推广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应用领域:在纺织印染领域应用。二、主要技

术内容:1、优选活性染料,优选原则,染料直接性低、用量

少、染料间配伍性好、染色稳定、色牢度好、浮色少,确定

染浅色活性染料组合,确定染深色活性染料组合。2、轧染小

样染色通过模仿大样染色环境,直接确定大样染色工艺。3、

染色设备改造,染槽体积小于40升,一浸一轧,实现染液无追

加。二、创新点:1、轧染小样染色通过模仿大样染色环境

,直接确定织物大样染色工艺。2、染色设备改造,染槽体积

/948/ 园蜡2号引种推广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小于40升,一浸一轧,实现染液无追加。三、授权专利情况1

、“活性染料冷轧堆一次对色成功染色方法”被授权国家发

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0710014981.5。2、“纯棉布料活性染

料湿短蒸染深色方法”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2007

10014982.X。3、“轧染小样轧车”被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

利,专利号为201020244611.8。四、性能指标;纯棉织物冷轧

堆染色一次放样成功率达到95%以上,回修率降到5%以下。五

、在中文核心期刊《毛纺科技》发表论文两篇,并且被《印

染》等专业杂志广泛引用。六、经济效益滨州毛巾厂采用该

技术彻底解决毛巾织物前后色差问题。通过技术员创新培训

,增强技术员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研发水平。

自2008年始应用该成果获新增产值6400万元,新增利税2240

万元,年增收节支总额880万元。七、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

和前景该行业资源消耗很大(水资源、能源),废水多,缩短

工艺流程,提高染料的上染率,减少染料的用量,纯棉毛巾织

物冷轧堆染色一次放样成功率达到95%以上,减少回修,使回

修率降到5%以下。通过设备改造,缩短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

率,减少出疵品机会,彻底解决毛巾织物前后色差问题。通过

技术员创新培训,增强技术员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研

发和档次,通过职工岗位培训,使产品的一等品率达到99%。

由于减少了回修,所以既节水、节蒸汽又减少污染,实现了节

能、降耗。由于该研究成果易于企业技术人员、职工掌握和

操作,节能、降耗效果显著,所以该研究成果产业化前景很好

/948/ 园蜡2号引种推广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949/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适用技术研究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适用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经过三年连续六熟(三熟稻、三熟麦)试验研究和

示范的结果表明:一、项目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稻麦秸秆

直接还田与麦稻作物生长和田间杂草发生的关系、稻麦秸秆

直接还田后茬麦稻肥水运筹技术、稻麦秸秆覆盖越冬作物油

菜的作用,以及稻麦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筛选出并示范应用了稻麦秸秆直接还田的催腐菌种,为稻麦

秸秆直接还田奠定了技术基础。二、项目通过对稻麦秸秆直

接还田适用农机具的选型、改进,研制开发出了1JQ-160秸

/949/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适用技术研究

秆粉碎机、1GN-150型反转灭茬旋耕机、1BSMQ-230型水田埋

草驱动耙、1GN-230型水田灭茬驱动耙等513台,并研究明确

了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机具配套的技术路线,制订了稻麦秸秆

机械直接还田机具田间作业规范操作规程。三、项目通过农

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试验研究和有机整合与组装,总结形成了

稻麦秸秆直接全量还田二麦浅免耕配套技术、麦稻秸秆直接

全量还田单季晚稻直播抛秧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并

经在上海郊区广泛应用,反映效果较好,促进了市郊秸秆直

接还田技术示范推广。四、项目在10区县建立稻麦秸秆直接

还田示范片,以点带面,三年累计实施秸秆全量直接还田面

积384.8万亩次,示范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后稻麦油配套栽培

技术333.4万亩次,累计新增稻麦油总产4642.8万公斤,新

增总产值5847.9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新增总产值7411.65万

元;同时,项目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促进了郊区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应用

前景:1、秸秆焚烧一直是“政府头痛,农民心痛”的大问

题,秸秆全量直接还田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市郊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途径,如政策、措施到位,可从根本

上解决农民焚烧秸秆“狠烟”四起的问题。2、秸秆全量直

起接还田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农

产品品质,有着直接作用,而且对培肥改土,改善土壤理化

性状,减少化学肥料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简接效应,对实现

上海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保优、安全农产品生产提供

/949/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适用技术研究

了新的技术途径。3、秸秆全量直接还田适用技术的推广应

用,及广大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

拓宽,使郊区特别是秸秆禁烧区范围内,到处焚烧秸秆或丢

弃河道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对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优

化城乡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4、该项目研究的稻麦秸秆全

量直接还田的适用技术,农机、农艺技术路线、规程已经成

熟,只要技术配套,现已继续在上海市郊和江浙周边地区推

广应用。2002年以来,该研究成果在市郊大面积示范推广,

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促进农业增产增

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可持续农业

作贡献。

/950/ 小麦抗灾群体优化与定向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
小麦抗灾群体优化与定向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针对黄淮海区域低温、高温、干

旱、大风等危害频繁的灾害性天气,通过品种抗灾、技术减

灾、应变避灾和高产高效等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达到重

灾年份少减产、轻灾年份不减产的目标,增强黄淮海区域小

麦抗灾减灾能力和生产能力,促进该区域粮食生产的进一步

发展。课题组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粮食作物抗灾群

体优化与定向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203033

)资助下开展了小麦抗逆减灾新品种筛选;研发了抗倒减灾

/950/ 小麦抗灾群体优化与定向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

群体优化与定向控制技术;组装形成了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

定向减灾栽培技术体系,并进行了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通过对山东省小麦主产区菏泽、

德州、聊城等9个地市多年多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危害程

度等的调研,明确了季节性干旱、冻害、倒春寒、大风倒伏

和干热风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2).研究构建了基于

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气孔导度和荧光效率的

抗寒、抗逆鉴定指标;基于穗下第一节间长度、节间充实度

、机械强度等小麦抗倒关键评价指标的小麦抗逆鉴定评价技

术体系,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抗逆减灾增效主导品种。3).系

统开展了小麦限水灌溉、播期播量、氮肥调控、机械镇压、

叶面喷肥等试验,明确了最优灌溉模式为仅浇灌底墒水和孕

穗水,群体合理密度15-20万/亩、施氮量16kg/亩等关键措施

,组装形成了以抗灾品种、精量播种、播后镇压、限水灌溉

、稳氮抗倒、叶面喷肥等为技术核心的“小麦减灾增效技术

规程”。4).创建了“科研单位+推广单位+试验站+核心基地

+种粮大户+农民”的全程协同示范推广模式,在我省小麦主

产区示范、推广效果明显。万亩示范区经专家测产比山东省

近三年万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增产43公斤。三年累计推广面

积293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4926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

益显著。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自

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产生

的影响越来越大,本项目针对黄淮海区域低温、高温、干旱

/950/ 小麦抗灾群体优化与定向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

、大风等危害频繁的灾害性天气,通过开展小麦抗逆减灾新

品种筛选、研发抗倒减灾群体优化与定向控制技术、组装应

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定向减灾栽培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

范与推广,从而达到重灾年份少减产、轻灾年份不减产的目

标,增强黄淮海区域小麦抗灾减灾能力和生产能力,促进该区

域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本项目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方面

创新明显,总体上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4.技术

成熟度该技术已比较成熟,可以放心应用于生产当中。5.应

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本项目采用科研单位研究管理、科

技人员跟进指导、核心基地以点示范的模式,强化典型示范

。项目实施以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宁阳县、肥城市

、新泰市、东平县,菏泽市鄄城县、定陶区,曹县,临沂市郯

城县、兰陵县,济宁市梁山县、邹城市、兖州市,聊城市莘县

、高唐县、德州市齐河县、宁津县,滨州市惠民县、博兴县

等地建立了抗灾减灾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万亩高产示范区或百

亩核心示范方。结果小麦抗灾减灾高产示范田平均亩穗数4

7.3万,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2.7g,平均亩产量643.3kg,抗

灾减灾效果明显。2).项目实施期间,通过市、县电视台媒体

进行技术指导6次,通过电脑网络或电话接受科技咨询400余

人次;召开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技术培训和指导会15场次

,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合作社、种粮大户、

农民2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000余份。促进小麦抗灾减

/950/ 小麦抗灾群体优化与定向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

灾高产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的普及推广,使主推品种和集成技

术及时送到农村田间地头,变成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

会、用得上的致富技能,把综合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使新技

术体系在示范县和周边地区初步得到验证、展示和辐射带动

,从而引领当地小麦生产,提高小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为形

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小麦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扩大了新途径。3).创建了“科研单位+推广单位+试验站+

核心基地+种粮大户+农民”的推广模式,推广部门与科研人

员联办,共同推广抗灾减灾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制定相关技术

规程,结合人才培训等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研发

集成的抗灾减灾高产高效技术累计推广2930万亩,新增经济

效益302376.0万元。另外,每亩节水成本35元,节支102550万

元,增收节支总额404926万元。

/951/ 玉米原料新型液化工艺
玉米原料新型液化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系统地研究了玉米原料新型液化工艺技术,

率先采用胶体磨进行超微粉碎及均质液化处理技术,该技术

与原工艺相比,糖酸转化率提高了2.8%,残糖含量降低了31%

,吨柠檬酸产品粮耗降低了40kg、液化蒸汽单耗降低0.18t,

并提高了发酵液的质量。

/952/ 蟹味菇工厂化瓶栽技术工艺研究
蟹味菇工厂化瓶栽技术工艺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项目组经过2年的认真研究:1.通过对市售的蟹味

菇鲜菇组织分离获得6个菌株的纯菌种,以及天津绿圣蓬源农

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1支蟹味菇菌株,对上述7个菌株

进行筛选,获得了适合工厂化栽培的蟹味菇菌株1个,其生物

学转化率达到77.6%,一级菇率达到93%。2.筛选出与该菌株

相适应的三级菌种培养基配方:棉籽壳36%、干木屑35%、麦

麸23%、玉米粉5%、生石灰1%。该配方营养丰富,有利于菌丝

生长,缩短了发菌时间。3.筛选出以当地农业下脚料为栽培

/952/ 蟹味菇工厂化瓶栽技术工艺研究

原料栽培料配方1个,即(kg):棉籽壳1.0、麸皮4.0、高粱

粉0.55、玉米芯1.5、干木屑2.5、添加剂0.2。其碳氮比为

34.2:1,最佳含水量65%,生物学转化率达88.13%。4.总结出

一套完整的菌种制备、栽培瓶制备、配料、拌料、装瓶、灭

菌、冷却、接种、养菌、出菇管理、搔菌、催蕾、育菇、采

收、挖瓶、包装的无公害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5.进行了规

模化生产示范,示范面积2000m2,年产鲜菇1260吨,实现年产

值1440万元。

/953/ 柞蚕品种 青六号
柞蚕品种 青六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该标准在形态特征、发育有效积温、蛾命等6项内

容给予增补、删改和修订,完善了柞蚕标准体系。该标准的

制定与实施,对于柞蚕老品种的保存、繁育、复壮和新品种

选育,规范柞蚕生产经营行为,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优质蚕

种,提升蚕产品质量,巩固和扩大吉林省柞蚕良种繁育基地,

推动柞蚕产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查委

员会一致认为,该标准的技术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同意通

过审定。建议标准制定工作组根据审查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

/953/ 柞蚕品种 青六号

,对送审稿作进-步修改和完善,尽快形成报批稿,报省质监局

批准发布,并尽早实施。

/954/ 复合用曲工艺对老陈醋品质、风味改善的研究
复合用曲工艺对老陈醋品质、风味改善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食醋的风味物质大部分是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形成并

带入产品中,酒醪的风味物质直接影响产品的风味,而酒醪中

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通过大曲中的菌系、酶系代谢产生。本项

目在山西老陈醋的酿造工艺基础上进行复合用曲,同时采用

现代发酵设备对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温度进行调控,控制发酵

体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丰富醋中的呈味物质,酿造独具特色

的老陈醋。本项目是在山西老陈醋酿造工艺研究的基础上,

分别从大曲的用曲技术以及酒精发酵工艺进行研究,在前人

/954/ 复合用曲工艺对老陈醋品质、风味改善的研究

的基础上,酿造出独具特色的老陈醋。本研究打破传统用曲

工艺,在山西老陈醋工艺精华基础上,分别从复合用曲、阶段

控温发酵技术中,对山西老陈醋的风味物质引入新的风味香

气,同时大胆尝试引入低温新曲,提高大曲的糖化力、液化力

及发酵力,提高原料利用率;另外,使用阶段控温发酵除提供

微生物更有利生长代谢环境外,也为食醋风味的增加有一定

的有利影响,同时缩短了发酵周期,节约时间成本,在相同时

间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本项目创新点:1、高温大曲

、中高温大曲、低温新曲在老陈醋酿造中的应用。2、形成

四曲复配技术在老陈醋酿造中的应用。3、阶段控温发酵控

制技术在老陈醋酿造体系应用。目前,复合配曲酿造食醋工

艺以及变温发酵技术,已经在梁汾中试基地经过中试,确定了

工艺路线和参数,设备使用性能良好,工艺和产品成熟,可以

作为创新工艺和产品推广应用。本项目产品中除含有山西老

陈醋的营养功能成分外,还含有丰富的酯类物质,柔和了食醋

口感,更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利于提高山西老陈醋在醋行

业中销售份额。同时复合配曲工艺及变温发酵技术的推广及

服务以及醋酸发酵生产线复制,都可以为梁汾醋业来带丰厚

的经济回报,经济效益显著。

/955/ 宜良板栗制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示范
宜良板栗制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宜良县是云南省板栗生产基地县和主产区,栗仁品

质优良,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达1万多吨,且呈逐年

增加的趋势,成为该县又一特色优势产业。但是由于板栗仁

保鲜及加工技术滞后,制约了其商品转化率和经效益。为解

决制约宜良县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2005年,由昆明市科

技局列项,宜良县科技局组织,昆明市宜良滇王食品有限公

司承载实施《宜良板栗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示范

》。课题组通过3年系统研究,全面完成课题原定的研究任

/955/ 宜良板栗制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示范

务,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建立和制定了板栗种植

、贮藏保鲜的技术规范和板栗原料标准,以及板栗加工操作

技术规程和板栗产品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板栗生产技术

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出板栗大批量冷藏保鲜技术,贮

藏时间达6个月,完好率95﹪以上;建成一条年加工能力为5

00吨的板栗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出“板栗月饼、滇王甘栗、

板栗罐头、板栗糕、板栗粉”5个产品,“滇王甘栗”通过

绿色食品认证。该项技术应用良好,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示

范带动力强。三年中全县共收购贮藏板栗1200多吨,加工生

产板栗月饼240吨,软包装板栗仁380吨,其它产品100吨,

共新增产值2342.9万元,新增利润178.6万元,新增税收14

0.5万元。同时,新增200余名劳动力就业,由于建立稳定的

收购、订单,直接增加基地范围内农民纯收入630万元,间

接带动板栗种植户增收4200万元。此外,带动周边寻甸、禄

劝等县区发展板栗产业。“滇王”牌商标荣获《云南省著名

商标》,“滇王甘栗”获云南省名牌农产品。此项研究经云

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显示:云南省内未见大批量(

>100T)长期贮藏(>10个月)板栗(完好率95﹪)的文献

报道;国内对于板栗仁软罐头加工技术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

,但是,未见以云南滇中板栗为原料、采用抽真空充氮、巴

氏来菌等方法生产软罐板栗仁的文献报道。项目在对国内成

熟技术进行二次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在云南板栗大批量冷藏

保鲜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经专家鉴定

/955/ 宜良板栗制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示范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956/ 紫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紫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a)课题来源:吉林省科技厅中

药与生物药,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110913(b)课题背景

:紫杉(Taxuscuspidata)又名东北红豆杉,是国家Ⅰ级保护

植物。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的紫杉醇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

性。被誉为抗癌药物的今日之星。由于化学方法合成紫杉醇

无法应用于工业生产,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和真菌发酵也不能

实现商业化生产紫杉醇,从紫杉植株中提取紫杉醇仍然是当

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主要途径。紫杉人工栽培历史短和缺乏

/956/ 紫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有针对性的培育目标,至今仍然是粗放经营,缺乏增加生物质

和紫杉醇产量的技术。目前,紫杉人工林培育以提高紫杉醇

产量为目标,在不断揭示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关系,以及

紫杉醇合成代谢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紫杉醇产量提高,以

获得紫杉人工林培育的最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因此,通过本项研究,增加紫杉生长量,提高植株内紫杉醇

含量,实现单位面积紫杉醇产量增加,提高紫杉营林效益,缓

解紫杉醇供不应求的矛盾。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a)创

建优质高产的紫杉栽培模式和体系;(b)紫杉生物质产量增

加10-20%;(c)提高植株中紫杉醇含量5-8%;(d)发表

论文3-5;(e)培养研究生1-2名;(f)建立示范基地10亩

,并进行推广。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技术的创造性

(a)创建了优质高产的紫杉栽培模式和体系,即良种-适宜

土壤-施肥-抚育;(b)选育出紫杉本溪种源生长量比平均值

高出13.1%。(c)选育出富含紫杉醇的优良品种,紫杉醇含

量为60.5mg/Kg,比平均值高90.9%。(d)发表核心论文4,出

版专著1部《红豆杉》;(e)培养研究生1名,论文题目:东

北红豆杉盆景培育技术研究;(f)建立示范基地15亩。(2

)技术的先进性(a)揭示了紫杉种内变异规律,奠定了良种

选育基础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紫杉醇含量变异规律、生长

量变异规律和插穗生根率变异规律,相关研究走在同类研究

的前列。(b)选育出富含紫杉醇良种,填补了国内空白依据

紫杉醇含量变异规律,选育出高紫杉醇含量的紫杉优良种源

/956/ 紫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大兴沟种源,添补了该树种营林无优良品种的空白。(c)

掌握了紫杉雌雄配子形成和胚胎发育过程通过解剖与显微观

察,掌握了紫杉雌雄配子形成和胚胎发育过程,为促进有性生

殖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未见报道。(d)确定了适宜紫杉

生长发育的土壤结构和酸碱度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式,确定

了适宜紫杉生长发育的土壤结构和酸碱度。相关研究未见报

道。(e)建立紫杉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响应模型探讨了紫杉

施肥与光合效率的关系过程中,依据紫杉叶片净光合速率实

测数据,建立了紫杉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响应模型,适宜紫杉叶

片净光合速率的施肥配比为:P﹕K﹕N=1.5﹕1﹕3。同类研究通

常只检测光合生理指标。相关研究未见报道。④技术的成熟

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1)技术的成熟程度(a)紫杉高

效施肥技术研究:有利于紫杉生长发育的土壤结构和酸碱性

,为选择立地提供依据。施肥对叶绿素含量、生长指标的影

响。依据紫杉叶片净光合速率实测数据,建立了紫杉叶片净

光合速率的响应模型,适宜紫杉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施肥配比

为:P﹕K﹕N=1.5﹕1﹕3。同类研究通常只检测光合生理指标。

(b)紫杉种内变异规律研究:揭示了紫杉醇含量变异规律

、生长量变异规律和插穗生根率变异规律,为有效的开展富

含紫杉醇、速生等类型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c)

富含紫杉醇良种选育:依据紫杉醇含量变异规律,选育出高

紫杉醇含量的紫杉优良种源-大兴沟种源,添补了该树种营林

/956/ 紫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无优良品种的空白,实现紫杉人工林经营效益倍增。(d)紫

杉株型调控技术研究:紫杉顶端优势较强,抑制侧芽、侧枝

生长,影响了生物质产量。重点开展打破紫杉顶端优势的适

宜修剪时间和强度等技术研究。(e)紫杉水分生理指标研

究:解剖了叶片结构,检测了水分蒸腾指标,表明紫杉不耐干

旱气候条件。(f)紫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针对紫杉

醇产量提升需求,将上述单项研究技术配套集成,创建高产紫

杉醇的栽培模式和体系。优质高产栽培模式为:紫杉良种-

适宜土壤-高效施肥-水分生理-幼林抚育。(g)优质高产栽

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应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建立示范基地

15亩。(2)适用范围紫杉分布区天然林和人工林。(3)安

全性该技术安全稳定。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a)研究

成果在吉林省东部山区紫杉人工林进行了初步试验,取得了

良好效果。(b)存在的问题:增加紫杉醇含量的技术有待

进一步研究。

/957/ 番茄:樱粉美
番茄:樱粉美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近年来,随着常规育种难度不断

增加,增产幅度不断减少,杂优利用已经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

品质的必然选择,品种的杂优化成为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发展

的必然趋势。作物杂种优势在生产上的广泛成功应用,堪称

是近代人类作物改良工作中最伟大的成就。本课题由甘肃科

隆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隆源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发,

为自有技术。品种通过登记后知识产权归甘肃科隆农业有限

责任公司所有。甘肃隆源农业科学研究所是由甘肃省科技厅

/957/ 番茄:樱粉美

主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营科研机构,现有科研人员均

为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中级专

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老中青结合,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

发展潜力。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利用产学研联合,重点

开展番茄杂交种选育,通过科研机构引进和自主培育筛选番

茄优异资源,筛选出优质、抗枯萎病、病毒病,增产5%-15%左

右的杂交高产鲜食加工型番茄品种,为全省番茄生产的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主要论点与论据樱粉美已获得农

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番茄(2017)6

20099,杂交种,鲜食,较早熟,生育期162天。叶量中等、第一

花穗着生于主茎第6节~7节,花穗间隔3节~4节,花穗顺直美

观,每个花穗有小花14个左右,果实近圆形,大小均匀,果实硬

度较软,单果质量18克左右,成熟果粉红色,着色一致,味酸甜

,商品性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5%,番茄素含量6.81毫克/

100克,维生素C含量14.39毫克/100克。中抗CMV、TMV、叶霉

病、根结线虫,抗TYLCV、枯萎病。抗旱性中等、耐涝性弱,

抗低温能力较弱、耐受高温能力较强。第1生长周期亩产36

72.51千克,比对照粉贝贝增产11.21%;第2生长周期亩产371

1.78千克,比对照粉贝贝增产12.96%。4.创见与创新本课题

通过品种创新,选育出了具有优势强,产量高,适应性广,抗逆

性强、制种产量高、口味佳、品质好的优势品种。5.社会经

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新品种樱粉美每年制种300kg。制出的杂

交种可种植13000亩地,每亩地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左右

/957/ 番茄:樱粉美

,按照目前种植番茄3400kg/亩的产量,可增产340kg,按照2.

5元/kg的番茄市场价格,种植户每亩可增收850元左右,1300

0亩可增收1105万元。此工作要求连续性强,对经验技术要求

高,工作量大、强度大,需要的材料群体广泛。在选育与制种

过程中为保持纯度,需要人工去雄并人工授粉,且要一定的隔

离条件或者隔离区,效益显著,成本较高。随着品种推广,经

费保障的情况下,这些技术难点和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6.历年获奖情况暂未获得奖励。

/958/ 白菜新品种 吉研9号
白菜新品种 吉研9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合

同编号:20130206050NY)白菜是我省秋、冬季主要蔬菜之

一,种植面积大,近年来,由于白菜品种混杂、三大病害危害

及不利气候因素的制约,白菜产量不高不稳,因此,培育出优

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对吉林省蔬菜生产将起到至关重

要的作用。通过创新品种资源,选育出适合栽培优质、高产

、抗病的白菜新品种,配合高效的推广措施,预期可产生可观

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满足我省市场需求,对吉林省

/958/ 白菜新品种 吉研9号

菜蓝子工程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B08-1是由自交不亲和系94-5-3和94-8-1配制而成的一代

杂种,亲本94-5-3是2004年从山东地方品种福山包头经4代自

交分离、筛选出的自交不亲和系,亲合指数0.72,叶球炮弹形

,结球紧实,外观美丽,抗病;亲本94-8-1是2004年从黑龙江地

方品种佳白二号经4代自交纯化选出的自交不亲和系,亲合指

数0.56,叶球合抱,品质好,抗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性状

稳定一致;2008年试配组合,在多个杂交组合中,94-8-1

5;94-5-3(代号为B08-1)组合配合力高,性状稳定,杂交优

势明显。2009-2010年进行组合力测定,平均公顷产量11365

2.2公斤,比对照通园七号增产14.1%。2011-2012年在全省8

个点次的区域试验中,平均公顷产量为113897.6公斤,平均增

产为14.5%。2012-2013年在全省8个点次的生产试验中,平均

公顷产量为109399.2公斤,平均增产为12.4%。B08-1在抗性

、商品性、品质、产量等性状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优

于对照通园七号,达到了育种目标。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1、种子性状:种子球形微扁,有纵凹纹,无胚乳,千粒重

3克左右。2、植株性状:株高43厘米,开展度68厘米,外叶深

绿色,叶面有泡皱,叶柄白色,叶球合抱,炮弹形,球顶舒心,球

高35厘米,球形指数1.52,单球质量4.2公斤左右,净菜率75.

3%。3、品质分析:VC含量为178.1mg.kg-1,纤维素含量0.4

6%,蛋白质含量1.19%,总糖1.82%,有机酸含量0.11%,含水量

94.89%。4、抗逆性:抗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病情指数

/958/ 白菜新品种 吉研9号

分别为13.1(R)、17.6(R)、28.3(R),对照通园七号病

情指数分别为19.5(R)、24.6(R)、29.8(R)。5、生育

日数:从播种到始收80天左右。6、产量结果:2009-2010年

进行组合力测定,平均公顷产量113652.2公斤,比对照增产1

4.1%。2011-2012年在全省区试8个点次中,平均公顷产量11

3897.6公斤,8点次平均增产14.5%。2012-2013年在全省8个

点次的生产试验中,平均公顷产量为109399.2公斤,平均增产

为12.4%。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品种外

形美观,品质好;对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抗性强,从播种

到采收80天左右,平均公顷产量10万公斤左右。自2011年开

始,在吉林、通化、辽源等地区进行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

验,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12.4%以上,在进行试验的同时开展

了小范围生产示范,已得到种植者的欢迎和认可,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若该品种能在吉林省大面积推广,按新品种比对

照增产12.4%计算,每公顷可增产12153.6公斤,平均按0.8元

/公斤计算,每公顷即可增收9722.8元。2014-2016年累计推

广面积400公顷,可创经济效益388.9万元。

/959/ 长春“八里香”甜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长春“八里香”甜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根据长春“八里香”甜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长科技合(2009025)号要求,我们按照项目实施内容及阶段

考核指标,开展了3项研究,完成4项考核指标。筛选出八里香

新品系材料2个,研究八里香甜瓜健康种子生产繁育新技术1

项,集成并示范八里香甜瓜双膜覆盖栽培新技术1项,建立10

0亩甜瓜的安全生产示范基地1个,制定“八里香”甜瓜生产

技术规程1项,2011年“八里香”获得吉林省农博会金奖的荣

誉称号。

/960/ 利用太空搭载的种质材料选育欧洲温室型黄瓜(大青瓜)新品种
利用太空搭载的种质材料选育欧洲温室型黄瓜(大青瓜)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在开展太空搭载种质材料选育欧洲温室型黄瓜

新品种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雌性系与雌性系配制欧洲温

室型黄瓜杂交种的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并在本项目进行研

究和应用。2、利用经太空搭载和引进国外的欧洲温室型黄

瓜种质材料,选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欧洲温室型黄瓜材

料,雌性系09-503和09-507,同时利用这两个新雌性系选育出

了欧洲温室型黄瓜(大青瓜)杂交一代新品种“深青102”

。“深青102”的特征特性(主要技术指标)为:植株生势

/960/ 利用太空搭载的种质材料选育欧洲温室型黄瓜(大青瓜)新品种

好,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逆能力,适应性强。在华南地区的温

室、塑料大棚等设施保护地可周年栽培。早熟,春季从播种

到初收55-60天、夏秋季48-52天。商品瓜瓜条直,瓜长约30

.1厘米、横径约3.7厘米,单瓜重280克左右,瓜皮色绿油光泽

、无刺、有浅棱,瓜肉脆甜、瓜香味浓,品质优。果实的主要

性状与进口常用的荷兰品种相似,雌花多或全雌性,单性结实

强,每节雌花均可结果,平均产量3600公斤/亩、高产的可达

5120公斤/亩,丰产性强。

/961/ 高产优质设施番茄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高产优质设施番茄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与推广,选育出高产优

质番茄新品种烟番9号、烟粉201和瑞卡斯(烟红103)。其

中烟番9号和瑞卡斯(烟红103)分别于2011和2013年通过山

东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应用了化感作用原理,授粉新

设备,表面活性剂等,研发了大葱伴生栽培技术,番茄振动授

粉器授粉技术,添加有机硅展渗剂的高效施药技术等,并进行

了组装集成,推广的大葱伴生栽培防控根结线虫技术,大大减

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有机硅展渗剂的应用,提高了药

/961/ 高产优质设施番茄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效,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利用电视台

,网络,期刊,以及展示会等各种措施进行新品种宣传推广。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加快成果转化

。项目累计推广新品种合计达50多万亩,获经济效益100745

.7万元,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园艺学报》、《中国

蔬菜》和《长江蔬菜》等刊物发表文章5篇。

/962/ 红白锦鲤人工繁育与养成技术研究
红白锦鲤人工繁育与养成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观赏鱼新品种引进与人工养殖、研究、推

广项目,重点研究了红白锦鲤繁育生物学特性、人工繁育及

选育、成鱼养殖技术等。1.从人工繁殖、胚胎发育观察、苗

种培育及挑选、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等方面,对红白锦鲤

从苗种到成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2.在国内率先开展红

白锦鲤养殖中液氧增氧技术应用研究,实施液氧增氧与微孔

增氧效果的对比试验。3.在国内率先开展红白锦鲤与建鲤杂

交试验,结果发现,杂交子一代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

/962/ 红白锦鲤人工繁育与养成技术研究

优势,在优质锦鲤选育方面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4.在国内

率先开展锦鲤、清道夫混养试验,不仅有效降低了锦鲤病害

的发生,且经济效益明显。本项目经过二年实施,共选育优良

性状亲本126组,培育2-3cm苗种476万尾,培育成活率81.3%,

示范推广养殖340亩,平均亩产1627尾,亩增效益22460.6元,

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

/963/ 荣保灵芝1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
荣保灵芝1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选育出灵芝新品种--荣保灵芝1号从采集的8份

野生灵芝材料中反复试验筛选,选育出了芝形好,子实体和孢

子粉产量高的新品种,2010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命

名为荣保灵芝1号,已申请专利菌株保护,编号CGMCCNo.4873

。荣保灵芝1号子实体扇形,黄褐色,菌盖厚度为1.5~2.3cm

,大小9.9-13.0×15.1-20.0cm,菌柄直径为1.2~2.2cm

,菌柄长2.3~5.2cm;袋料栽培,子实体灵芝酸含量达3.4759

mg/g。2、建成了灵芝GAP种植基地,基地通过国家ISO14001

/963/ 荣保灵芝1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在青白江区城厢

镇玉龙村和祥福镇甘泉村建成了灵芝GAP种植基地,面积200

亩,年种植灵芝100万袋。基地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

证,GAP种植基地认证;生产的灵芝孢子粉、灵芝子实体获得

有机产品认证和有机转换产品认证。3、制定了《灵芝GAP种

植规范》企业标准,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建立了《灵芝GAP种

植技术规范》企业标准。形成了《一种大田覆土袋料栽培灵

芝孢子粉收集方法》、《一种层架式立体袋料栽培灵芝收集

孢子粉的方法》2项国家发明专利均获得授权。4、人才培养

培养研究生1名,本科生3名;培训食用菌种植技术员300余名

/96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旱高油大豆新品种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旱高油大豆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

择培育抗旱高油大豆新品种”来源于甘肃省农牧厅,课题立

项编号:GNSW-2016-17,项目到位经费8万元整。大豆是重要

的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和油料作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豆生产除了受育种技术、物力

投资等因素的制约外,干旱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

发掘抗旱高油种质、培育抗旱高油品种显得尤为重要。2、

研究目的与意义:加强大豆抗旱高油新品种选育,选育出具

/96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旱高油大豆新品种

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在我省大豆主产区种植的高油、广适

、丰产、抗逆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对提升我省大豆自主创新

能力、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种植面积、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

现实意义。3、主要论点与论据(1)从全国各地征集鉴定大

豆资源585份,筛选出抗旱大豆品种43个。(2)对抗旱性较

好的43个大豆品种,根据灌水处理的产量表现,初步筛选出1

0个丰产性较好的品种,经多点试验评选出中黄30和中作071

两个适宜在我省河西、沿黄等地种植的大豆品种。(3)以

优异大豆品种中品661为材料,采用EMS诱变技术,共获得115

份可以稳定遗传的大豆突变体材料,有9份达到高油大豆标准

,进一步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验证,发现9份材料与高油

品种黑农45的带型符合度分别达到77.77%、88.88%和88.88

%,这为今后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高油大豆新品种奠定

了理论基础。(4)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了陇中黄602(审定

编号:甘审豆2018003)和陇中黄603(审定编号:甘审豆2

019001)两个大豆新品种(系)。利用SSR分子标记筛选出

高油品系GZ13-632-13,粗脂肪含量为22.85%,目前正在参加

甘肃省区域试验,表现突出,折合亩产202.58kg,比对照陇豆

2号增产17.90%。(5)对引进的中黄30、中作071和选育的

陇中黄602、陇中黄603,在甘州、凉州、会宁、平川累计示

范3.13万亩。(6)在《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甘肃农业

科技》等期刊发表论文3篇。4、创见与创新(1)成功创建

高效实用的检测控制高油含量及抗旱性的SSR-PCR检测体系

/96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旱高油大豆新品种

,为今后大豆新品系选育搭建技术平台,确保目标基因准确聚

合到新品系中,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2)选育1~

2个抗旱高油大豆新品系,成功将抗旱、优质、丰产聚合到一

个新品种中,提升我省大豆品种的自主创新能力。5、社会经

济效益2017~2018年中黄30、中作071、8010-24在甘州、凉

州、会宁、平川4县(区)累计示范3.13万亩,新增大豆籽粒

37.29万kg,新增产值178.98万元,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6、历年获奖情况无

/965/ 椰丰A
椰丰A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品种审定编号:琼审稻2007017作物种类:稻品种

名称:椰丰A(原名:海丰1A)选育单位:海南神农大丰种

业育种中心品种来源:以Ⅱ-32B×(031/中9B)杂交后

代的稳定株系为父本,优1A为母本,经多代回交选育而成的

印尼水田谷型三系不育系。特征特性:海南冬季播种至始穗

天数约84天,夏秋播种68-75天,主茎叶数12-13叶。株高7

5厘米左右,株型整散适中,剑叶长度为中等、宽度较宽,

稃尖紫色,无芒。叶色绿,柱头紫色,外露率85%左右,其

/965/ 椰丰A

中双边外露率约45%。开颖角度中,花时长。花药乳白色,

细长,不育性:典败75%,圆败20%左右,染败3-5%,套袋自

交不育株率100%,不育度100%,异交结实率一般为50-60%。

/966/ 红镶边绿扁豆产业化开发
红镶边绿扁豆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建立2万亩标准化红镶边

绿扁豆绿色生产基地;建成冷藏保鲜库2座,建成2万吨生产加

工线1条。项目的技术指标为:达到绿色生产基地、绿色食

品标准。

/967/ 玉米淀粉颗粒低温冻融特性及冻融变性机制的研究
玉米淀粉颗粒低温冻融特性及冻融变性机制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玉米淀粉资源丰富、供应稳定、价格低廉,广泛应

用于食品工业及医药等领域。目前,玉米淀粉变性方法主要

有化学法、物理法、生物及复合变性法等,但化学变性需改

变淀粉的化学结构或引入新的基团或化学试剂,将化学变性

淀粉应用于食品工业领域需考虑和评价其安全性问题;生物

变性所需酶试剂成本偏高;复合变性工艺相对较为复杂不利

于生产,而物理淀粉变性方法不引入新基团、无化学试剂残

留,具有无污染、安全性高等众多优点,而备受淀粉深加工企

/967/ 玉米淀粉颗粒低温冻融特性及冻融变性机制的研究

业青睐。本项目以玉米淀粉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冻融

条件冻融处理含有一定水分含量的玉米淀粉颗粒,结果表明

低温冻融处理对玉米淀粉的颗粒形态、颗粒大小、偏光十字

、结晶特性、微孔大小、吸附性等物化性质有重要影响;玉

米淀粉的物化性质与冻融因素相关,玉米淀粉颗粒微观结构

、表面微孔大小及吸附与冻融次数成正相关性(0≤n≤20),

与冻融温度(-196℃≤T≤-20℃)成负相关性;偏光十字和结

晶强度与冻融次数成负相关性,与冻融温度相关性不明显;热

性质(熔点、峰值和焓变)与冻融次数及冻融温度间成相关

性,回生性质与冻融次数及冻融温度间成弱相关性。本项目

通过冻融手段有效改变了天然淀粉颗粒微观结构,提高了淀

粉颗粒吸附性和包埋性等功能性质,成功建立了淀粉低温冻

融改性新方法,阐明了淀粉颗粒结构等性质变化与冻融因素

间的相关性,项目研究成果在淀粉改性领域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际工业价值。

/968/ 高酸制汁苹果新品种——鲁加5号(鲁S-SV-MD-008-2005)
高酸制汁苹果新品种——鲁加5号(鲁S-SV-MD-008-200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2006年获得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

种权号CNA20040065.7。亲本为“特拉蒙”Telamonד

富士”Fuji。树体为柱型,果实在烟台9月下旬成熟,近圆柱

形,单果重177.6g,果面着红晕,汁液多;果实原汁酸度0.81﹪

,浓缩汁酸度4.50﹪(富士为1.82﹪,国光为2.48﹪),果实浓缩

汁透光率T625为98.8﹪,吸光度A420为0.054;常温26℃下贮藏

5个月后分别为94.6﹪和0.195;果实原汁和浓缩汁澄清、稳定

性好,不褐变。生产条件及市场预测:用生产主栽品种嘎拉

/968/ 高酸制汁苹果新品种——鲁加5号(鲁S-SV-MD-008-2005)

、新红星等混合花粉授粉,自然坐果率高,无采前落果,丰产

稳产,抗病性强。树形可采用纺锤形、圆柱形或直立中央领

导干形。推荐栽植密度株行距通常为1.5~2.5m×2.5~

3.0m。常规生产管理条件下,栽植后第2年开始结果,第4年进

入丰产期。适于在山东省及我国北方苹果产区推广。

/969/ 玉米及杂粮新型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的研究
玉米及杂粮新型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武汉工业学院横向合作的项目

;玉米是一种营养丰富且产量大的重要粮食资源,我国是仅

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大国。杂粮一般是指除稻米、小麦等大

宗粮食以外的其它小作物,如谷子、荞麦、燕麦、绿豆、高

粱、小米、大麦、芸豆等。玉米中的赖氨酸、色氨酸和苏氨

酸都是限制性氨基酸。由于深加工使得玉米及杂粮微粉中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流失较为严重,故在玉米及杂粮粉

中补充相关维生素、矿物质和赖氨酸等营养成份对提高玉米

/969/ 玉米及杂粮新型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的研究

及杂粮食品的营养功能是大有益处的。当前,国家公众营养

与发展中心正在推行面粉和大米营养强化“7+1”方案,这

对于提高我国民众的整体营养水平意义重大。其它玉米及杂

粮微粉粉由于深加工营养成分损失较多,在其中添加“7+1

”复合营养素或赖氨酸复合盐制作谷物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

对改善人们的营养结构是非常有益的。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玉米及杂粮新产品开发,食品营养强化剂的研究开发与

应用;“7+1”中“7”是指维生素B1、B2、尼克酸和叶酸(

维生素B13.5mg/kg,B23.5mg/kg,尼克酸35mg/kg,叶酸2.

0mg/kg)以及矿物质钙、铁和锌(钙1000mg/kg,铁20mg/k

g,锌25mg/kg);“1”是指赖氨酸复合盐(其赖氨酸实际

含量约44.0%)。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在玉米、绿

豆与小麦粉复合粉等食品中强化维生素、矿物质和赖氨酸复

合盐(“7+1”营养素)以改善产品的营养功能;(2)开展了

赖氨酸复合盐在荞麦、燕麦与小麦粉复合粉的应用研究;(

3)用脱脂小麦胚芽粉与玉米及杂粮粉复合研制生产了杂粮系

列高蛋白功能食品。经科技情报查新检索表明,该成果在国

内外未见有报道,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与创造性。④技术的成

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在玉米及杂粮新产品方面,其

开发的潜力和空间是相当大的,估计在以后将会有各种各样

的玉米及杂粮新型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上市,而每开发一种

新产品当被市场接受后都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技术已完全成熟,其适用范围相当广泛,所使用的各种

/969/ 玉米及杂粮新型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的研究

营养素也是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该成果已在河北宝塔面业有限公司得到广泛应用,客户已

遍布全国,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该司领导正在准备引进

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以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

求。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复合杂粮新型食品企业产品技

术标准的完善和制订,杂粮食品的功能特性研究以及营养强

化剂在玉米及杂粮食品中的广泛应用问题。

/970/ 胡麻新品种——宁亚18号
胡麻新品种——宁亚1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宁亚18号系泾源县种子管理站从宁亚11号单株中选

育而成该品种幼苗深绿色,叶片较宽,叶数较多,株高58.79c

m,株型紧凑,分枝较多,单株分枝数7个,花蓝色,结果集中,有

效结果数15.61果,每果8.25粒,单株粒重0.79g,籽粒卵圆形

,种皮浅褐色,千粒重6.58g。籽粒含脂肪36.65%。该品种为

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04.2d,稳产性较好,抗逆性较强,感青

枯病,抗倒性较强。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9.29kg,较对照

宁亚14号增产13.76%。该品种适宜在宁夏南部山区各类型旱

/970/ 胡麻新品种——宁亚18号

地、阴湿地区以及西部省区海拔1700m左右,年降水量350~

600mm左右的类似地区旱地种植。

/971/ 秃病蚤蒙冀亚种实验生态学及防治的研究
秃病蚤蒙冀亚种实验生态学及防治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秃病蚤蒙冀亚种实验生态学研究,系统地对该蚤的

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获得了温湿度与发育、寿命

、生殖力及在不同动物与人体吸血能力等生物学数据。对该

蚤的防治研究进行了一些杀虫剂的LC50和LD50测定

,并在野外现场进行了杀灭效果研究。

/972/ 玉米秸秆降解菌的诱变筛选与复配及其降解
玉米秸秆降解菌的诱变筛选与复配及其降解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哈尔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02.42万h㎡,粮食作

物总产量达到1735.00万t,仅次于农垦总局的2105.19万t,是

我省粮食产量的持续增产稳产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然而在

粮食喜获丰收的同时,大量的秸秆剩余问题也越发突出。玉

米是哈尔滨地区主要播种作物品种,2012年播种面积达到11

0.53万h㎡,产量为1112.36万t[1]。分别占到哈尔滨市农作

物播种面积的54.60%和农作物总产量的64.11%。以谷草比0

.788计算,仅哈尔滨市2012年玉米秸秆产量就达到了惊人的

/972/ 玉米秸秆降解菌的诱变筛选与复配及其降解

1411.62万t。目前我市秸秆利用主要以家庭燃用为主,扣除

家庭燃用、秸秆还田以及养畜等用途外,大部分均未被利用

,为不影响农业生产的继续,焚烧便成为剩余秸秆的主要去处

。每年11月份双城市周边地区连续数天的“烟”霾的罪魁祸

首即为玉米秸秆焚烧的结果,其影响结果一度绵延到哈尔滨

主城区。利用秸秆直接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地

力、养分循环利用的有效而简便的方法。秸秆还田后在土壤

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腐解,释放氮、磷、钾等养分可供作物

吸收利用。本项目从微生物角度出发探讨秸秆处理,既促进

自然生态系统碳循环,同时对缓解人类环境、能源、粮食三

大危机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自然界中获得的降解秸

秆纤维素的微生物菌株和结业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获得高效

纤维素降解菌为研究对象,通过诱变手段得到正突变率高的

酶活菌株,并寻找可以共同存在并协同作用的功能性菌株复

配,研究其发酵条件,并试验判断其对玉米秸秆效果,以期在

我市农业废弃物处理上提供可行的研究理论及手段。

/973/ 长白山地区虫草资源及其引种驯化的研究
长白山地区虫草资源及其引种驯化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立足长白山,对虫草

资源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在分类学、生态学和资源学的研

究基础上对其进行引种驯化研究,为该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和

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通过对虫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了解虫草的生物学特性,在维护野生虫草资源发生的生态条

件不变,杜绝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环境,并提高人们对环境

、资源的保护意识,对虫草资源进行就地保育。另外将长白

山区采集到的虫草进行菌种分离、保藏,建立了虫草菌种标

/973/ 长白山地区虫草资源及其引种驯化的研究

本库,实验室内扩大繁殖,防止物种的灭绝,实现了对蝽象

虫草和蛹虫草进行了人工驯化,均得到成熟的子实体。该研

究项目计划通过组织分离、单孢分离等方法制作菌种并进行

人工栽培,同时经过筛选和驯化适合于在北方环境中生长的

虫草菌种,并初步达到批量生产。最后提供“长白山虫草彩

色图谱”,提交“长白山虫草菌种库”,引种驯化2~3种虫

草。虫草始终被列为重要的药用真菌,其商品附加值较高,

不同于一般的食用菌和其它药用真菌;因此,对长白山地区

虫草资源的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必将对该类生物资源的开发

、利用和保护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产品可作为保健食品或

优质的药物,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同时,菌类产业的发展

和启动对我省农业种植业的调整及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有

着特殊的意义。因此,该研究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是非常

具大的。

/974/ 提高苹果果实商品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提高苹果果实商品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筛选出一种果型拉长剂,通过其化学调控作

用可提高苹果果形指数,使果实更美观,其效果可达到美国

进口苹果水平,另套袋对这种效应有增效性。提出分类套袋

技术及根据果实销路和着生部位,分别套双层纸袋、单层纸

袋,实行果实全部套袋,可减少套袋及用药成本和遮光率;

还研究了提高套袋果实成果率和质量方法及以透光疏甩修剪

,控氮增施有机肥,改革用药制度,使用钙肥等以提高果实

商品性为前提的精细栽培模式。

/975/ 白刺夜蛾防治技术规程
白刺夜蛾防治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白刺夜蛾防治技术规程》规程依托青海省科技厅

资助的白刺害虫防治技术项目,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白

刺夜蛾的防治技术经验,规范了都兰钝额斑螟和灰钝额斑螟

的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防治原则、防治技术措

施、防治效果检查等防治过程的操作技术。该规程经试验与

验证,所获得的资料准确、数据翔实,形成的规程文本准确的

反映了白刺夜蛾害虫防治的技术关键和技术操作标准,实用

价值高、可操作性强。对实现草地害虫防控技术标准化和规

/975/ 白刺夜蛾防治技术规程

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976/ 氮离子束诱变创制冬小麦新种质及新品种选育
氮离子束诱变创制冬小麦新种质及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采用氮离子束诱变育种技术,通过氮离子束

照射小麦干种子,选择不同剂量在加速电压28Kv的条件下,采

用氮离子束辐射处理(注入)1(8×1016N+/cm2)、处

理2(6×1016N+/cm2)、处理3(4×1016N+/cm2)

,针对当前小麦生产中推广种长6878品种的个别不利性状如

种质退化、植株太高、倒伏、抗旱性差,种子秕瘦等,诱发其

性状向优良方面突破,经过多代连续定向选择,使目标性状能

够基本保持,获得矮杆与各种突变类型且具遗传特性的新种

/976/ 氮离子束诱变创制冬小麦新种质及新品种选育

质,从而缩短育种年限2-4年。

/977/ 大豆脱腥技术
大豆脱腥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但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理

化变化,使豆浆中存在令人厌恶的豆腥味与苦涩味。而国外

常用的方法,设备费用高,投资额在数十万元以上,这是一

股中小企业难以负担,而课题组发明的方法,非常简单而有

效地去除大豆中的豆腥味及苦涩味,明显地改善了产品的品

质,降低了生产成本,简化了生产工艺,节省能耗,适合在

中国推广。生产条件:厂房120-200m,动力电15KM,设备投

资25万元。合作方式:技术转让。

/978/ 中棉所63等系列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的选育技术及应用
中棉所63等系列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的选育技术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针以推动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重点研究强优势杂交棉优异亲本培育新技术和杂交组合选

配新策略、新品种培育、亲本繁殖和制种以及种子加工和鉴

定技术、栽培技术等,并系统梳理和总结了遗传育种新理论

。通过理论和技术创新,2006年以来高效率持续育成了中棉

所63、中棉所66、中棉所55、中棉所62、中棉所65、中棉所

71、中棉所87等具有共同核心亲本种质来源的综合性能居国

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系列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实现了铃数

/978/ 中棉所63等系列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的选育技术及应用

、铃重、衣分等产量性状的协同改良,促进了棉花主产区棉

花品种的更新换代,2006~2015年累计推广面积5135万亩,新

增经济效益59亿多元,其中2013~2015年累计推广1674万亩

,新增经济效益19亿多元,且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巨大。

/979/ 晚熟鲜食大粒葡萄新品种“玉金香”(玉波六号)的选育
晚熟鲜食大粒葡萄新品种“玉金香”(玉波六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玉金香”以“达米娜”做母本,“红地球”做父

本,进行有性杂交,当年获取516粒种子,进行种子处理、沙藏

、冬储。2008年2月15日,温室播种,共出实生苗177株,进行

实生苗反复摘心等精心管理。2011年开始,对代号08-01-10

单株进行选育,以此株做为原种采穗母株,采集接穗在夏黑、

可瑞森、巨峰等成龄树上进行高接换头,由专人负责调查记

录。又利用棚架栽培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同时,在我国3个不

同区域(区划)进行实验,经过2011-2016年对结果葡萄的观

/979/ 晚熟鲜食大粒葡萄新品种“玉金香”(玉波六号)的选育

察,该品种生长结果性状稳定。经过2011-2016对结果葡萄的

六年观察及专家鉴定,认为该品种产量、品质、外观等综合

性状优于亲本“红地球”和“达米娜”,抗病性优于“红地

球”。该品种在欧亚种中晚熟葡萄品种能够成熟的地区均可

种植,在南方栽培均优于红地球。

/980/ 五峰马里兰烟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五峰马里兰烟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宜昌市科学技术局2011年下达的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五峰马里兰烟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编

号:A2011-201。马里兰烟属淡色晾烟,具有组织疏松、焦油

含量低、含糖量低、含钾量高、香气味好等特点,是配制中

式混合型卷烟的优质原料。我国于1979年从美国引进马里兰

烟,曾在吉林、安徽、河南、湖南、湖北等省试种。宜昌市

五峰县于1981年引种马里兰烟(Md609)成功。目前,五峰是

国内唯一的马里兰烟生产基地县,五峰马里兰烟已成为上海

/980/ 五峰马里兰烟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烟草集团北京卷烟厂“中南海”品牌系列卷烟核心原料。2

012年,五峰马里兰烟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产量达到11万担

。马里兰烟组织疏松,含水较重,极易感染病害。虽然我国已

建立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系统,但对于五峰马里

兰烟病害的专题研究尚没有报道,开展五峰马里兰烟主。根

据陈泰瑞等1997年发布的《全国16个主产烟省(区)烟草侵

染性病害调研报告》,经过全国16个主产烟省(区)烟草侵

染性病害调查研究协作组3年的调查、研究和鉴定,共查清我

国烟草侵染性病害68种,已鉴定62种,尚待鉴定6种。在62种

病害中,真菌性病害30种,细菌性病害8种,病毒病害17种,类

菌原体病害2种,线虫病害3种及寄生性种子植物2种。其中,

主要烟草病害有15种,具体如下:普通花叶病毒病、黄瓜花

叶病毒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黑胫病、烟草炭疽病、烟草青

枯病、烟草野火病、马铃薯Y病毒病、烟草蛙眼病、烟草根

结线虫病、烟草空茎病、烟草猝倒病、烟草角斑病、烟草根

黑腐病、烟草蚀纹病毒病。而在湖北分布发生的病害有20种

,其中,真菌病害14种、细菌病害3种、病毒病害2种、线虫病

害1种,经常发生的主要病害有5种。张世光在1989~1992年

曾经对湖北省内各烟区进行了病害调查,调查发现真菌性病

害25种、细菌性病害4种、病毒性病害7种、线虫病害4种。

其中,烟草花叶病(包括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和黄瓜花叶病

毒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黑胫病、烟草青枯病和烟草根结

线虫病5种病害是危害我省烟草生产的主要病害。烟草空茎

/980/ 五峰马里兰烟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病、烟草气候斑病等作为零星发生的次要病害并未受到应有

的重视。2010年李锡宏等在湖北省调查发现烟草侵染性病害

有25种,其中,真菌病害16种、病毒病害5种、细菌病害3种、

线虫病害1种。烟草病毒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黑胫病是烟

叶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烟草气候性斑点病、烟草根结线虫病

、青枯病、空茎病等对我省烟叶危害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

应引起广泛关注。2004年甘发林等报道:2003~2004年烟草

空茎病在兴山县大面积发生,受害面积达l000万hm2以上,烟

草病株率5%~100%,平均病株率56%,减产10%~40%,成

为影响当地烟草生产的一种主要病害。关于五峰马里兰烟病

害的系统研究尚没有报道,2011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

宜昌市烟草公司联合申报开展研究,经批准立项成为宜昌市

2011年科技攻关项目(编号:A2011-201)和湖北省烟草公

司市州级科技项目。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十分必

要,为指导五峰马里兰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用领域属烟草植物安全栽培,根据烟

草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和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运用传

统技术手段与现代生物技术方法,采取田间系统调查与随机

试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五峰马里兰烟主要病害调查,病

原分离、培养与鉴定,开展五峰马里兰烟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试验研究。主要性能指标:1.五峰马里兰烟主要病害调查;

2.五峰马里兰烟主要病害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如空茎病病

/980/ 五峰马里兰烟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原分离鉴定等;3.五峰马里兰烟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根据湖北省宜昌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对该项目研究的查

新报告结论和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意见,该项目研究目标明

确、技术方法先进、数据真实可靠、资料详实齐全,在病害

调查、病原鉴定、病害防治等方面具有创新,经济效益与生

态效益显著,项目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五峰马里兰烟至

今已有近三十年的种植历史,2012年,五峰马里兰烟种植面积

达到3万多亩,产量达到11万担,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马里兰烟

生产基地,所产的马里兰烟已成为“中南海”品牌的核心原

料。马里兰烟组织疏松,含水较重,极易感染病害。因此,本

研究有助于建立五峰马里兰烟草病害信息库,减少研究和应

用者之间的重复劳动,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自2012年以来,本项目就在五峰各地山区进行成果推广应

用,在渔洋关镇完成了1000亩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马里

兰烟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在湾潭镇乡、付家堰乡、采花

乡等地辐射带动种植13000亩;开展科技人员、烟草种植户培

训51人次,印发相关技术资料3000余份。

/981/ 一种穗期耐低温双季晚稻的鉴定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一种穗期耐低温双季晚稻的鉴定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创作目的:针对传统的大田分期播种低温鉴定方法

存在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穗期耐低温双季晚稻的鉴定方

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创作过程:2016年1月1日开始试验

与调研、查阅文件。2017年1月正式撰写该作品,2018年并在

湖南实施并不断完善。作品独创性:本发明耐高温水稻的鉴

定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适于湖南省双季晚稻大量品种耐低

温的鉴定。本发明科学选用评价标准。该方法主用于双季晚

稻抽穗杨花期间的耐低温特性。采用大田简易鉴定方法,不

/981/ 一种穗期耐低温双季晚稻的鉴定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本发明科学设计了合理的播种时间。

本发明设定了对照品种,效果易评价。符合湖南实际情况、

可操作性强,实际意义重大。

/982/ 四川主要速生树种短轮伐期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研究
四川主要速生树种短轮伐期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998年,四川省率先实施天

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木材产量大幅度下降,木材供需矛盾

十分突出。为了解决木材供需矛盾问题,四川省开展了短轮

伐期用材林基地建设工作。目前,已建短轮伐期用材林基地

1275万亩,部分林分已长大。培育短轮伐期用材林的集约化

程度比一般用材林的高得多。如果按照一般用材林的采伐年

龄组织采伐作业,势必不能充分发挥短轮伐期用材林的培育

效益。为了使短轮伐期用材林培育达到高质、高效的目的,

/982/ 四川主要速生树种短轮伐期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研究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6年向四川省林业厅提出申

请,请求对四川主要速生树种短轮伐期合理采伐年龄进行研

究。同年10月,四川省林业厅同意了该请求。二、技术原理

及性能指标:该项目,以森林经理学中的森林成熟理论为指

导,通过研究林分生长情况、木材出材量、培育经济效益和

木材质量等与林分年龄间的关系,经综合分析论证,找出林

分培育过程中林分蓄积平均生长量大、木材出材量多、经济

效益好、木材质量达到培育材种要求的年龄阶段,作为合理

采伐年龄。该项目,根据目前我省主要速生树种的培育情况

,对巨桉、直干蓝桉、桤木、杨树、柳杉、湿地松、火炬松

7个速生树种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各树种短轮伐

期用材林的合理采伐年龄:巨桉6~11年、直干蓝桉6~8年

、桤木8~13年、杨树6~7年、柳杉15~20年、湿地松14~

16年、火炬松14~19年。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系统

地研究了我省主要速生树种短轮伐期用材林的合理采伐年龄

。对直干蓝桉、意杨、桤木等阔叶速生树种短轮伐期用材林

的研究,填补了四川省空白。该研究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

研究先进水平。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技术属成熟技术,安全可靠,可用于四川省巨桉、直干蓝

桉、桤木、杨树、柳杉、湿地松、火炬松等树种短轮伐期用

材林的培育中。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

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木材需求量日益增大,天然林资源日

趋枯竭,我省于1998年率先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禁

/982/ 四川主要速生树种短轮伐期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研究

止对天然林实行商品性采伐,全省木材生产量骤减,木材供

需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缺程度。为了缓解木材紧缺问题

,我省以“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乐山、宜宾、

泸州、雅安、成都、凉山等地开展了短轮伐期用材林基地建

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经发展巨桉、直干蓝按、杨树

、桤木、柳杉、湿地松、火炬松等短轮伐期用材林1275万亩

。短轮伐期用材林采伐年龄的确定,是短轮伐期用材林培育

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确定得合理,可以使每年的林分蓄

积量生长量达到最大,林分出材量达到最多,林分培育经济

效益达到最好,培育的木材质量符合培育材种的要求。否则

亦然。该研究是关于我省短轮伐期用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的专

题研究项目,提出了巨桉、直干蓝按、杨树、桤木、柳杉、

湿地松、火炬松等树种短轮伐期用材林的合理采伐年龄。按

照该研究提出的采伐年龄组织采伐作业,可以获得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较好的生态效益。因此,本项研究成果具有推广应

用前景。六、历年获奖情况:目前,尚未申报奖励。

/983/ 一种结合平衡路由与传输半径控制的方法和存储设备
一种结合平衡路由与传输半径控制的方法和存储设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普通许可、转让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物联网设备、部件及组网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
技术详情

  在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报文主要采用

多跳路由的方式进行传输。然而,多跳传输会导致热点问题

在接收器连接区域(SCA)中,由于电池电量快速耗尽,整体

网络效率降低该区域的节点。本项目涉及无线传感器技术领

域,是物联网应用的主要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结合平衡路由

与传输半径控制(BRATRA)的方法和存储设备,来解决网络效

率问题,包括能源效率和利用问题。所述一种结合平衡路由

与传输半径控制的方法,包括步骤:为每个节点设置路径计

/983/ 一种结合平衡路由与传输半径控制的方法和存储设备

数器;根据所述路径计数器值大小为每个节点生成最短路径

;单位周期内,以各节点的转发封包总量计算该节点相对应

的传输半径;根据所述传输半径建立不同群集。上述方案使

得层内与层间的功率均得到均匀使用,进而使得整个网络的

能量利用率最大化,从而使得网络寿命得到提升。表现评估

验证了所提出的BRATRA策略可以实现各层内和双层的高效电

力利用与Dijkstra路由策略相比的网络生命周期。此外,它

在节点之间产生更好的电力利用公平性,平均只有5%的电池

电量未被所有节点使用。与使用传统策略相比,一种结合平

衡路由与传输半径控制的方法和存储设备使网络寿命延长十

倍。

/984/ 蔬菜新品种选育—板叶香油麦
蔬菜新品种选育—板叶香油麦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研究引进了美国西芹品种,在温室生产田中,发现

1棵优良单株,具有生长势强、生长快、颜色嫩绿、纤维少、

抗病性强、抗逆性好,将其定名为西芹1号。将这棵单株移至

采种田,6月份下旬种子成熟,采收后经2个月休眠期后,8月份

中旬在温室小区试种。从小区内精选3棵优良单株。进行育

种,得到1株最优单株区,最终将其命名为“津萃西芹”。该

成果经济效益显著。

/985/ 优质杂交棉新品种海杂棉1号选育
优质杂交棉新品种海杂棉1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是

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作物。近

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成功和棉花杂种优势的有效

利用,大大提高了我国棉花生产水平。但我国大面积种植的

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偏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为了培育适于

我省及长江流域棉区种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棉花品种,我

所自1980年起开始开展优质杂交棉新品种选育研究,通过远

缘杂交、转育;利用海岛棉优质基因提高棉纤维品质。通过

/985/ 优质杂交棉新品种海杂棉1号选育

强化选择,组合高产、多抗、大铃棉花品种。再将优质和高

产品种进行配组,培育出了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海杂棉

一号。亩产皮棉122.0公斤,纤维长度30.01毫米,整齐度8

5.0%,比强30.9CN/tex,麦克隆值5.0,纺纱均匀性指数14

6.6,高抗棉铃虫,红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达到了

高产、优质、多抗的要求,具有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3月

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过近几年

在湖南及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棉区的生产示范,表现出适

应性广,丰产性好,抗逆性强,深受棉农朋友的喜爱,能很

好地适宜于湖南及长江流域棉区的生产应用。

/986/ 彩色珍蕈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
彩色珍蕈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在应用上的创新对桃红侧耳、榆黄磨、灵芝、

舞菇、白灵菇同背景景物有机结合起来的仿野生栽培技术,

栽培于山间、林下、溪旁、鱼塘边、沟豁上、凸石间以供游

者观赏、采摘。可使游者休憩、曲径通幽、新鲜感、刺激感

、知识性俱全,在国内首创将彩色珍蕈作为观赏、旅游农业

的新资源开发利用。2.栽培方法的创新研究了彩色珍蕈两

部栽培法:第一部:以工厂化生产菌袋,通过工厂设施的集

约化生产,创造恒温、恒湿条件,使菌丝在最佳规格的菌袋

/986/ 彩色珍蕈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

内发菌。第二部:待菌丝长满菌袋后,移置野外,脱袋、覆

土进行子实体阶段的管理,研究了最佳覆土配方及覆土方法

。覆土配方,距地表20公分的园田土90﹪、草木灰5﹪、石灰

2﹪、过磷酸钙1﹪、食盐1﹪、磷酸二氢钾1﹪,覆土厚度3CM。

3.研究了不同光质对灵芝分化的影响研究了绿光、蓝紫光

、红光、黄光四种可见光对灵芝子实体分化的影响,结果证

明灵芝对蓝紫光最敏感,原基分化期平均为7.75天,比绿光

13.13天提前6天。

/987/ 新疆野苹果资源评价及异地利用保存技术的研究
新疆野苹果资源评价及异地利用保存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新疆野苹果资源评价及异地利用保存技术的研究主

要研究了新疆野苹果的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构建方法及新

疆野苹果的利用保存技术等内容。通过对新疆野苹果13个性

状的分析,发现各性状均存在较大遗传变异,具有良好的选择

潜力;且各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通过利用表型数

据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研究,总结出以20%的取样

比例,采用欧氏距离,利用最短距离法进行逐步聚类,结合优

先取样法是构建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类型数

/987/ 新疆野苹果资源评价及异地利用保存技术的研究

据构建方法研究,总结出混合遗传距离(Dmix)构建的核心

种质整合了两类不同数据,优于单独使用农艺性状表型值数

据或分子标记数据构建的核心种质;70%是最佳取样比例;以

新疆红肉苹果和红富士为材料构建的分离群体为基础,采用

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新疆野苹果的分子遗传连锁

图镨;基于此遗传图谱,初步对新疆野苹果9个叶片相关性状

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并获得紧密连锁的特异标记,为进一步

进行QTL精细定位和早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这

些技术和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对新疆野苹果的理论研究,

同时为对新疆野苹果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将会

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988/ 两系法中熟优质抗病高产新组合株两优100的选育研究
两系法中熟优质抗病高产新组合株两优100的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来源于国家“863计划”的子课题。1989年

以来,我所是湖南省两系法杂交水稻攻关研究课题组的主要

协作成员单位之一。主要承担两系法早籼稻的选育攻关研究

任务,省攻关领导小组每年拨款4~5万元,市科技局每年拨

款2万元左右,支持我所开展该项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两

系法、广亲和、籼粳交等先进技术原理,从广泛征集亲本材

料、精选配组入手,重点攻克“早而不高”,“高而不优”

、“优而不抗”等难题。于1998年配制的“株1S×中鉴

/988/ 两系法中熟优质抗病高产新组合株两优100的选育研究

100”组合,历经7年的多重反复严格鉴定,及连续多年的全

省多点生产试种应用检验,在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抗逆

综合性能上均已达到省攻关课题组的预定选育目标。于200

5年2月申请并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

种命名为“株两优100”,审定公告号为“湘审稻2005009”

。2005年5月1日获国家品种权保护登记,登记公告号为“C

NA001819E”。因该品种在连续多年省级试验鉴定中的早熟

、高产、优质性能表现突出,2004年12月27日湖南德农种业

有限公司抢先出资50万元签约购买了该组合在国内的种子生

产经营权,现已在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广泛试种推广。

/989/ 二氧化碳防治储粮害虫研究
二氧化碳防治储粮害虫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990/ 西园系列甘蓝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西园系列甘蓝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西园系列甘蓝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是从198

3年开始,在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

围绕甘蓝自交不亲和性机理、多抗病接种鉴定方法、抗病基

因遗传规律、优质抗病育种新材料筛选、夏秋甘蓝杂种一代

选育等领域开展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获得了突破:1、系

统开展了甘蓝自交不亲和性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在国内

率先建立了荧光染色法、氨基酸测定法、S位点多态性分析

早期、快速鉴定自交不亲和性的方法。同时根据自交不亲和

/990/ 西园系列甘蓝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性信号传导机理,首次在国内外提出通过槲皮素处理抑制甘

蓝自交不亲和系柱头中SRK活性,达到克服甘蓝自交不亲和

性而实现亲本的简便繁殖。2、明确了危害四川、重庆地区

甘蓝的主要病毒为芜菁花叶病毒的Tu5株系,用渝8748甘蓝

材料可以鉴别。建立了苗期4~5片真叶完成芜菁花叶病毒和

黑腐病双抗鉴定体系并可稳定用于育种材料的筛选。率先在

国内开展了针对根肿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在此基

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室内和田间接种鉴定方法。明确了甘

蓝根肿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为抗根肿病甘蓝材料的选育提供

了理论基础。利用选育的高抗TuMV材料84075在国内外首次

克隆到与甘蓝抗TuMV高度相关基因TuR2(GenBank注册号:

AF469472),该基因在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分子育种领域具

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育成“西园二、三、四、六、七、

八、九、十号”系列甘蓝杂一代新品种。其中“西园二号、

三号”在产量、品质、Vc含量等方面相对“京丰一号”(国

家发明一等奖)具有明显优势。“西园四号、六号”综合抗

病性突出,高抗TuMV并兼抗黑腐病。“西园七号、八号”为

夏秋早熟甘蓝品种,在抗热性、品质、产量、早熟性及黑腐

病抗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内夏甘蓝主栽品种“夏光”甘蓝。

“西园九号、十号”是利用CMS雄性不育系育成秋甘蓝品种

,品质优、抗病能力强,杂交率均达100%。4、与有关省市

种子公司、农技推广单位组成协作组,对育成的新品种进行

市场推广及应用。上述育成的西园系列品种在我国南方10余

/990/ 西园系列甘蓝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个省市已经累计推广56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95250万元,

新增利润62564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991/ 优质花蕾型金银花新品种及高效繁育技术推广
优质花蕾型金银花新品种及高效繁育技术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主要推广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质高产花蕾型

金银花新品种“金翠蕾”、“银翠蕾”和“白云”及其高效

繁育技术,在湖南林木无性系育种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隆回县、汨罗市等地建立新品种苗木

繁育基地1.5公顷,培育苗木100万株;建立新品种推广示范基

地30公顷。

/992/ 大蒜种子质量标准
大蒜种子质量标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标准是在广泛市场调查,多方采集种子样品检测

,取得大量试验和生产数据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

析,并参照大量技术文献制定。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是大蒜原

种和生产用种。引用原国家标准(GB8079-8080-87《农作物

种子质量标准》)和GB20464-2006《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将大蒜大田用种按质量分为三个级别。对大蒜品种纯度、

蒜头完整度、蒜头整齐度、重瓣大蒜、净度、健瓣率等质量

指标提出了具体规定的同时提出相应的检验方法。各质量指

/992/ 大蒜种子质量标准

标的判定规则执行GB20464-2006《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的

规定。本标准提出的各项标准数据科学合理,符合天津市大

蒜种子生产实际及产业化的发展。通过实施,使我市大蒜种

子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993/ 茶叶安全速测仪
茶叶安全速测仪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技术说明:A、仪器3分钟漂移<1%;B、仪器重复

性5%;C、有机磷最低检出浓度:0.5mg/kg(以乙酰甲胺磷

计);D、有机氯最低检出浓度:0.5mg/kg(以DDT计);E

、三氯杀螨醇最低检出浓度:0.5mg/kg;F、铅最低检出浓

度:0.4mg/kg;G、氟离子最低检出浓度:100mg/kg;H、样

品提取及单项检测时间<15min;I、单项检测成本<3元。

达到了合同规定的总体技术指标。应用前景:但限于技术和

经费的制约,目前在新采茶叶的现场快速检测很少进行,流

/993/ 茶叶安全速测仪

通领域QS认证要求的检测项目也仅限于水分等一般项目的检

测,大规模的国内流通领域茶叶安全性的普查数据尚不充分

,因此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茶叶生产前、出厂前和流通过程

的安全性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促进合理科学用

药、提高我国茶叶安全性、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以及提高出

口竞争力具有较大的意义。

/994/ 棉花品种邯郸109
棉花品种邯郸10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亲本:邯4104和泗棉3号抗虫系,邯4104为自育的

优质、高产、抗病品系,泗棉3号抗虫系是中国农科院生物

技术研究所育成的Bt转基因抗虫种质系。1995年配制杂交组

合,之后连年海南加代,多次选择,于F4育成出圃。1998年

在所内(F5)和海南(F6)两次品比,1999年开始参加黄河流域

抗虫棉品种区试。2000年黄河流域抗虫棉品种生产试验结果

,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16.4公斤、82.9公斤和75

.1公斤,分别为对照中棉所29(抗虫杂交种)的113.1%、1

/994/ 棉花品种邯郸109

09.8%和108.2%,均居首位。霜前花率90.6%。经多年试验和

示范种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虫等优点,尤其丰产性深

受棉农欢迎,目前生产非常需要,市场要求迫切,有良好的

发展前景。

/995/ 离心雾化(可控雾滴)测试技术与装备
离心雾化(可控雾滴)测试技术与装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离心雾化(可控雾滴)测试技术与装备可用于离心

雾化部件转速、流量、雾滴粒谱、喷雾分布模型及几何尺寸

测试,并可对雾化过程进行测控的测试技术与装备,为离心

雾化机理研究和新型离心雾化喷射部件的研发提供高水平的

试验研究平台,改变了对于离心雾化部件,国内此前尚无专

用的测试技术与装备,无法满足离心雾化喷洒机具的测试试

验与研究开发需求的状况。本测试装备主要测试项目:1)

实时显示被试离心雾化喷头转速、流量、雾滴粒谱、喷雾分

/995/ 离心雾化(可控雾滴)测试技术与装备

布模型及几何尺寸等性能参数测定值以及测量环境状态如温

度等;2)多功能安装接口可以适应不同结构(转盘式、转笼

式),不同直径大小的离心雾化部件性能参数的测定;3)可

调节风送系统产生的风压、风量可根据试验要求平滑调节,

满足离心雾化器不同风送喷雾试验的需要。其推广应用,将

为离心雾化机理研究和新型离心雾化喷射部件的研发提供高

水平的试验研究平台,促使施药机具向精密、定量喷洒方向

发展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

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以及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改善农

业生态环境。

/996/ 烟碱合成分子调控研究及烟碱烟草材料的创制
烟碱合成分子调控研究及烟碱烟草材料的创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研究属于生物技术育种领域。获得的调控烟碱合

成基因可用于不同烟碱水平烟草品种的培育,获得的高烟碱

突变体材料己应用于高烟碱烟草品种的培育。主要技术原理

包括采用三种技术手段获得烟碱合成调控的候选转录因子,

即酵母双杂交筛选、烟草各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莱莉素处

理BY-2细胞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再通过转基因操作对候选基

因进行功能分析。利用高烟碱材料工业添加试验评估高烟碱

材料在降焦减害中的应用前景。

/997/ 吉青3号
吉青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1992年以吉青1号为母本,以黑豆

(GD51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与混合法相结合

选育而成,具体选育经过如下:1992年配制杂交组合,199

3年在吉林省农科院试验地培育F1代,1994年在吉林省农科

院试验地种植F2代,并按育种目标选拔优良单株,1995~2

000年在院内试验地种植F3-F8代,并经过系统选育,选育

出优良品系吉青68号。蛋白质含量41.34%,脂肪含量20.63

%。2005~2007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254.4公斤

/997/ 吉青3号

,比参照品种吉青1号增产12.02%。人工接种鉴定中感大豆

花叶病毒混合株系。网室内免疫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抗

2号株系;中感3号株系。中抗大豆灰斑病。鉴定圃田间自然

诱发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抗大豆灰斑病;抗大豆褐斑病;抗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中抗大豆霜霉病;中抗大豆食心虫。抗

逆性强,丰产、稳产,外观品质好。食用时无豆腥味,是口

感很好的优良品种。应用前景:2005~2007年在吉林省农科

院、梨树县推广总站、伊通稷农种业进行生产试验,并小批

量在国内、国际市场试销,受到国内、日本和韩国客商欢迎

/998/ 杂交晚籼特优航1号
杂交晚籼特优航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龙特甫A×航1号。引进单位:温州

市种子公司。审定编号:浙审稻2004015。温州市种子管理

站。品种表现:经2001年温州市单季稻区试,平均亩产583

.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41%,达极显著水平;2002年

温州市单季稻区试,平均亩产52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

8.62%,达显著水平。温州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53.4公斤,

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07%。温州市区试两年平均全生育期1

38.9天,比对照汕优63短0.5天。2002年温州市生产试验,

/998/ 杂交晚籼特优航1号

平均亩产529.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02%。两年温州市

区试平均亩有效穗14.2万,每穗实粒数130.1粒,结实率90

.0%,千粒重30.3克。据省农科院植保所2003年鉴定结果,

叶瘟平均级0.9级,穗瘟平均级3.0级,穗瘟损失率1.0%,白

叶枯病平均级9.0级。据2001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

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结果,整精米率43.0%,垩白度10.1%,垩

白粒率78.0%,直链淀粉含量23.0%,碱消值5.3级。审定意

见:该组合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穗型大,

丰产性好,后期转色好,中抗稻瘟病,米质优于对照。适宜

在温州等浙中南地区作单季稻种植。

/999/ 一种用于焙烤食品的植物猪油及其配制方法
一种用于焙烤食品的植物猪油及其配制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猪油是我国食品加工以及家庭烹饪的主要原料油。

然而,猪油含有较高胆固醇,且易氧化酸败“走味”,影响了

食品安全性和货架期。目前,能够代替猪油用于焙烤食品的

产品是起酥油。本发明旨在针对传统起酥油和猪油在食用安

全、货架寿命和制造工艺与设备方面的缺陷,对基料油、制

造工艺及工艺设备进行简化和创新,提供一种食用安全性能

良好、货架寿命性能令人满意、工艺操作方便和工艺设备简

单的天然植物猪油的基料配方及其配制方法。产品可广泛应

/999/ 一种用于焙烤食品的植物猪油及其配制方法

用于饼干、蛋糕、酥饼、面包等烘焙食品和家庭烹饪中。本

发明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已经在某烘焙企业成功

地进行了中试生产,证明是一种可以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成熟

技术,可以直接在起酥油生产企业、烘焙企业以及相关企业

实现产业化应用。

/1000/ 津农5号
津农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05-2006年天津市区试,平均亩产429.25公斤,比

对照京冬8号增产4.49%,居参试品种第二位,2006-2007年天

津市区试,平均亩产403.9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28%,居

参试品种第六位。2006-2007年天津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

401.54,较对照京冬8号增产2.63%,居参试品种第五位。该品

种品质指标经农业部品质检测中心分析:容重812g/l,粗蛋

白质14.63%,湿面筋33.0%,沉降值38.1ml,吸水率58.3%,形成

时间5.8min,稳定时间6.6min,软化度79F.U,最大抗延阻力4

/1000/ 津农5号

05E.U,延伸性17.1cm,为中筋小麦品种。适宜天津市中上等

地块做冬小麦种植。

/1001/ 蓝莓盆栽园艺技术研究
蓝莓盆栽园艺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结合伊春发展旅游业实施黑龙

江省蓝莓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项目来源于2016年伊春市科技计划项目“蓝莓盆栽园艺技术

研究”(合同编号:G2016-15),研究起始日期2016.01-20

16.12,项目于2017年12月20日通过伊春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

验收鉴定。2、研究的目的意义蓝莓除了鲜食之外,又是集观

赏、食用、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果树盆栽园艺植物

。是春赏花、夏食果、秋观叶、冬品条,极具保健和观赏的

/1001/ 蓝莓盆栽园艺技术研究

果树。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居的不断进化,人们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家庭园艺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盆栽

观赏蓝莓将美化环境和食用绿色果品很好的结合起来,它突

破了蓝莓只能食用这一传统观念,追求环境美,渴望回归自然

成为生活时尚,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田园风光,为蓝莓盆

栽园艺走进千家万户奠定了基础,为美化居民生活又增添了

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结合旅游业发展盆栽园艺蓝莓作为

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其蕴藏的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3、

主要论点与论据基质pH值对盆栽蓝莓生长的影响。原田土和

菌糠的pH值相对偏高。通过混配基质pH跟踪检测结果分析,

草炭:原田土(2:1)、腐松针:原田土(1:1)和草炭:

树皮:原田土(1:1:1)3个处理缓冲性更强,基质pH值在

蓝莓生长过程中比较稳定。盆栽基质有机质的含量及物理结

构保水保肥性能对盆栽蓝莓根系生长的影响。草炭:原田土

(2:1)、腐松针:原田土(1:1)和草炭:树皮:原田土

(1:1:1)3个处理基质条件符合蓝莓生长需要,而且总孔

隙度、气水比比较合理。蓝莓盆栽基质的EC,CEC值的保肥性

能和缓冲性能。草炭:原田土(2:1)、腐松针:原田土(

1:1)和草炭:树皮:原田土(1:1:1)3个处理基质的保

肥性能和缓冲能力强。基质营养特性对蓝莓植株形态生长影

响。综合蓝莓株高、冠幅生长量等指标,草炭:原田土(2:

1)、腐松针:原田土(1:1)和草炭:树皮:原田土为1:

1:1处理效果好,满足蓝莓根系适宜通气、排水通畅、有机

/1001/ 蓝莓盆栽园艺技术研究

质含量高的酸性基质环境条件。北方寒区蓝莓盆栽基质改良

方案:腐松针:原田土为1:1(体积比)或草炭:树皮:原

田土为1:1:1(体积比)。栽植加设排水层并注意结合施

肥、水、热等相关管理技术,上盆成活率在98%以上。蓝莓的

盆栽基质的pH和EC的降低主要发生在施硫磺处理的70d,而在

110d内,pH和EC基本稳定。施硫磺量在1.0~1.5kg/m3时,改

良基质pH效果最好。糠醛渣能够代替草炭。糠醛渣对蓝莓根

际环境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向基质加入糠醛渣,随添加量增

加,蓝莓的株高也随之增加,在糠醛渣+原土施硫磺量在1.0~

1.5kg/m3时株高最大,提高蓝莓株高达到35.29%。在一定程

度上能够提高蓝莓的茎粗。糠醛渣有利于蓝莓的毛细根生长

,且还能够明显促进蓝莓根系的活力,添加适量的糠醛渣更有

利于盆栽蓝莓的生长,但添加量过大不利于蓝莓根系生长发

育。温室人工辅助授粉方式对提高座果率的影响。人工微风

辅助授粉座果率高,为48.26%,高于对照座果率93.74%。花前

、盛花期喷布矿质元素,均能提高蓝莓盆栽座果率。采用人

工微风授粉结合花前喷布0.2%磷酸二氢钾+0.2%硼砂溶液,授

粉座果率达到56.18%。4、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1)研究添

加草炭及农林废弃物开发蓝莓盆栽基质,确定了适宜蓝莓盆

栽生长的地产基质的混合比例,移栽时盆底增加排水层,蓝莓

上盆成活率达到98%以上。(2)研究糠醛渣代替草炭添加蓝

莓盆栽基质中改善了基质理化性质,施加硫磺粉1.0-1.5kg/

/1001/ 蓝莓盆栽园艺技术研究

m3时,可提高蓝莓株高35.29%。(3)研究寒地温室培育盆栽

蓝莓应用人工微风辅助授粉,结合花前喷布0.2%磷酸二氢钾

+0.2%硼砂溶液,授粉座果率达到56.18%。(4)制订发布了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盆栽蓝莓生产技术规程》DB23/T1827-

2016。综上所述,该项目研究方法科学,技术路线合理,资料

详实完整,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书所规定的各项指标,“蓝莓

盆栽园艺技术研究”填补了寒地蓝莓盆栽技术的空白,总体

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5、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实

现累计销售收入117.56万元,累计实现利润59.98万元,新增

就业人数61人。安置社会富余人员从事蓝莓盆栽种植,带动

观光旅游、盆景托管、租摆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了蓝莓产

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取得良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02/ 粮饲兼用杂交玉米品种“安单136”选育与大面积应用
粮饲兼用杂交玉米品种“安单136”选育与大面积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安单136”是安顺市农科所和贵州大学农学院在

参加贵州省“九五”杂交玉米协作攻关[黔科合计字(1996

)023号]期间合作选育的丰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好的杂

交玉米品种,其品质达粮饲兼用国标一级标准。适宜在海拨

600~1800M区域或类似生态区域种植:1996年由原安顺地区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

定:1996年至今普遍全省推广应用,成为全省玉米主推品种

之一。该品种在产量、抗性、耐等方面有独特的表现,多年

/1002/ 粮饲兼用杂交玉米品种“安单136”选育与大面积应用

来在试验示范及大面积推广中表现出了对贵州不同生态类型

、土壤类型,不同海拨按区域具有广泛适应性和较高的可塑

性,特别是在坡地和半坡地较多的贵州中西部普通受到群众

欢迎。2000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后,进一步加

强了该品种的应用推广,每年以200多万亩的速度在全省中

西部山区大面积推广,成为安顺、毕节、六盘水、贵阳等地

区主推品种之一,目前已辐射到云南、四川等省。至2006已

达推广面积1361.6万亩,平均单产463.09KG,平均比大面积

推广品种增产5.53﹪,新增粮食34869.05公斤,按公斤1.4元

计算,新增产值48816.67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1003/ 西藏麦类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西藏麦类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项目研究、开发简要内容:该项目对西藏农田

优势天敌昆虫资源进行调查,并进行麦类作物虫害的绿色防

控技术田间防效研究。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开展田间优势

天敌昆虫资源调查;2)西藏青稞、小麦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

术研究;3)建立西藏麦类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4)建

立麦类作物绿色种植示范区3个,示范面积1000亩。2、项目

已达到最终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对拉萨、山南、日喀

则的优势天敌昆虫进行了调查。西藏麦田捕食性瓢虫有10多

/1003/ 西藏麦类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种,其中横斑瓢虫、小七星瓢虫、龙斑巧瓢虫等分布十分广

,发生量的,为农区的优势类群。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成

虫发生高峰期,每平方米达50多头。食蚜蝇是一种重要的蚜

虫天敌,成、幼虫均有捕食性,密度一般每平方米达15头左右

。引进低毒化学农药和生物制剂12种,筛选出3种新的植物源

农药或生物制剂,并进行了示范,示范面积1000亩。撰写培训

材料1本,举办培训班3次,田间技术指导7次,共发放宣传资料

《西藏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知识》,培训农牧民300人次。

初步建立西藏麦类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1项,发表论

文3篇。

/1004/ 燕麦优良品种引进培育及综合应用技术研究
燕麦优良品种引进培育及综合应用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引进各种类型燕麦种质资源107份,为国内燕麦育

种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进行杂交育种工作,项目工作期间

配制杂交组合205个,为燕麦种质创新和进一步选择培育提

供了基础材料;选择优良后代材料4760份,稳定品系30份,

其中极早熟稳定品系10份,为2006年开展一年两季双熟育种

及栽培技术创新奠定了种质基础;这了进一步促进燕麦推广

工作,实现良种良法双配套,主持单位和部分参与单位制定

了适于当地生产的燕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建立燕麦良

/1004/ 燕麦优良品种引进培育及综合应用技术研究

种繁育基地350公顷,建立优质燕麦原料基地3000公顷;建

立480公顷中加燕麦示范推广基地,这个基地还被国家技术

监督局列为国家燕麦标准化示范区。基地的建设为2006年以

后燕麦的推广奠定了种质基础和技术保证。另外,白城市农

科院与香港金福企业集团合资建立的吉林省吉鹤燕麦有限公

司运行状况良好,生产的燕麦片、燕麦纤维素片、燕麦营养

早餐等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白城

燕麦毓加工产品还作为吉林省特色地方产品参加了2005年十

届人大第三次会议;2005年底,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香港金

福企业集团和挪威索菲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达成了合资开发

燕麦饮料项目协议。

/1005/ 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评价、保护及创新利用
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评价、保护及创新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地方家禽遗传资源受

外来品种冲击严重,多数品种规模锐减,保种技术落后,品

种贡献率低等制约地方家禽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切实

保护和深度发掘我国地方家禽资源优势,经20多年协作研究

,解决了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保护、评价和利用等方面关键

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平台建设、共享和推广,使我国鸡遗

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实现质量的大跨越。1.资源调查保护

在调查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361个村镇、735个农

/1005/ 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评价、保护及创新利用

户、51个保种场的基础上,发现27个鸡品种数量减少,34个

品种杂化或衰退,1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确定了我国鸡种

资源保护等级。从1991年开始,按照重点、珍稀和濒危的原

则,逐步抢救和保存地方鸡品种,建设了国家地方鸡种活体

基因库,保存地方鸡品种资源29个;在广西建成的广西区域

地方鸡基因库,保存11个。建成了鸡资源DNA库,保存115个

鸡品种资源6300多份基因组DNA。新发现6个地方鸡珍稀资源

,并通过国家鉴定。建成我国鸡遗传资源共享数据库,在全

国范围内建立26个资源保护动态监测点,提高了我国家禽遗

传资源保种能力和效果,为建立遗传资源监测预警体系提供

了重大的支撑。2.资源评价率先研明了78个地方鸡种的分子

遗传聚类分为6大类,在46个品种中发现了76个特异分子标

记,为从分子水平进行品种鉴定和品种间的杂交利用提供了

遗传学依据。依据研制的地方鸡评价技术规程,通过6个批

次55个鸡品种、23256只鸡的现场饲养,测定体型特征、生

产性能及肉蛋品质等10多个性状,明确了49个鸡种的开发利

用方向。为切实有效创新利用地方鸡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次发现了地方鸡肌内脂肪含量与性成熟具有强相关;剪切

力为0.45~0.6kg的鸡肉口感最好;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

具有超显性的杂种优势;黑色胫受性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

因控制且与性染色体连锁,杂交利用的后代可自别雌雄,大

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肌内脂肪与冠高、冠厚(性成熟程度的

量化指标)高遗传相关。创新提出并证明了小型地方鸡种肉

/1005/ 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评价、保护及创新利用

质、风味优于大型地方鸡种。3.基因挖掘完善了鸡连锁图谱

和QTL图谱,新发现120多个影响体重、胫长等性状的QTLs,

首次提出了静态和动态QTL发育类型,定位了鸡体重性状QT

L16个,胫骨长性状QTL13个。精细定位了我国地方鸡种特异

性状的基因座位。建立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鸡资源群体和基

因组覆盖率最高的鸡BAC文库,首次绘制了红色原鸡和艾维

茵肉鸡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4.资源利用和新品种培育创

新利用关键技术“群选法”,成功开发了文昌鸡、广西三黄

鸡,规模化养殖性能大幅度提高,饲养效益增加30%以上。

采用优势基因导入等选育方法培育优质鸡新品系17个,培育

了4个国家级新品种(配套系)。5.新品种应用推广及效益

本项目选育利用的广西三黄鸡、文昌鸡和邵伯鸡各项经济性

能全面提高,已经应用三年以上。2008年-2010年三个品种

(配套系)总经济效益53.27亿元。经项目选育后的广西三

黄鸡到2010年,仅在广西、广东的年饲养量达7.8亿只以上

,占同类产品的60%以上;选育后的文昌鸡市场占有率全面

提高,从2004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0%以上;邵伯鸡配套

系在全国9个省市推广应用,总推广数量达到4.1亿只。6.技

术经济指标本项目培育国家级新品种(配套系)4个,获国

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国家标准5个,

农业行业标准2个,地方标准16个;在《AnimalGenetics》

等发表论文425篇,其中SCI收录83篇;出版专著18本。已获

/1005/ 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评价、保护及创新利用

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项。

/1006/ 金银花优良品种’舜帝1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金银花优良品种’舜帝1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背景国内有关金银花良种选育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北方忍冬和南方灰毡毛忍冬。北方忍冬金银花品种不

适合在南方高温多湿环境下种植,存在营养生长过旺,产量低

,病虫害防治困难等问题。而我国南方选育的金银花品种属

灰毡毛忍冬,《中国药典》2005版将其划为“山银花”,严重

制约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欧美则主要围绕金银花观赏品种

开展了杂交育种。目前忍冬金银花苗木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

尚不健全,金银花栽培技术主要在修剪、造型等方面进行了

/1006/ 金银花优良品种’舜帝1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研究,而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针对

以上问题,项目选育出湖南本土的高产、高含量药用成分的

忍冬金银花优良新品种‘舜帝1号’,研究出其配套栽培技术

,填补了我国南方地区无本土忍冬金银花优良新品种的空白

,满足了我国南方金银花产区对优良新品种苗木的迫切需求

,有利于加快南方地区金银花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了我国南

方地区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二、任务来源本项目系国家林业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金银花、厚朴优良新品种创制及利用

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104023)”的主要研究内容。三

、技术原理(1)以湖南本土的野生忍冬金银花优株为试验

材料,经过品种比较试验及花蕾有效药用成分含量分析,选育

出高产、高含量有效药用成分的忍冬金银花优良新品种‘舜

帝1号’。(2)通过对‘舜帝1号’金银花进行硬枝扦插和

嫩枝喷雾扦插试验,分析扦插基质、插穗木质化程度、插穗

留叶量、生根剂种类及KIBA浓度等对其扦插成活及苗木生长

的影响,研究金银花优良新品种‘舜帝1号’高效繁殖技术。

(3)以3年生‘舜帝1号’金银花树为材料进行施肥试验,系

统地研究了‘舜帝1号’施肥技术,分析氮、磷、钾肥对金银

花不同的增产效用,筛选适宜的有机肥、复合肥及氮磷钾配

比肥的施肥量。(4)通过进行不同药剂防治金银花白粉病

和施肥预防金银花根腐病的试验,筛选有效的防治白粉病药

剂和预防根腐病的肥料,研究出防治金银花优良品种‘舜帝

1号’白粉病、根腐病的有效防治方法。三、技术的创新性

/1006/ 金银花优良品种’舜帝1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1、首次选育出湖南本土的忍冬金银花优良新品种‘舜帝1号

’,填补了我国南方地区无本土忍冬金银花优良新品种的空

白。该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高

等特点,一年4次开花,3年生‘舜帝1号’第一茬花平均干花

产量为100.40kg/亩,全年干花总产量193.1kg/亩,比金银花

普通品种增产216.0%;‘舜帝1号’干花绿原酸、木犀草苷含

量为3.1%和0.094%,比金银花普通品种含量分别增加24.0%和

80.8%,比《中国药典》标准分别高出106.7%和88.0%。2、研

究出了金银花优良品种‘舜帝1号’高效繁殖技术,硬枝扦插

成活率达到92.67%;嫩枝扦插成活率达到93.0%以上,实现了

规模化育苗生产。3、系统地研究出‘舜帝1号’配套栽培技

术。率先发现增施氮肥增产作用最大,筛选出了适宜的有机

质和复合肥施肥量及氮、磷、钾肥配比,显著提高了产量。

4、研究出防治金银花白粉病、根腐病的有效方法。筛选出

有效的防治药剂,防治效果达到92.84%,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

标准;研究发现秋季施用金银花氨基酸专用肥能有效预防根

腐病,防治效果可达53.2%。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

和安全性该技术成熟、安全、可靠;适用范围:该成果可在

我国南方广大金银花适生区域推广应用。五、推广应用情况

与前景该成果已在湖南、贵州、广西等地推广应用,新增产

值10967.0万元,新增纯收入4693.5万元,新增税收234.7万元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南方地区无本

/1006/ 金银花优良品种’舜帝1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土忍冬金银花优良新品种的空白,有利于加快南方地区金银

花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我国南方地区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增

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效益显著。本项目选育

的金银花优良新品种‘舜帝1号’,是源于南方本地的忍冬品

种,符合《中国药典》对金银花产品的要求,品种纯正,且花

蕾大而整齐,产量高,有效药用成分含量高。本项目还研究出

高效快繁、施肥、病害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金

银花产量、质量及种植的经济效益。不仅为我国金银花产业

增添一个珍贵的优良新品种,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金银花生

产加工企业及花农的产品核心竞争力,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1007/ 珍贵园林绿化新品种—杂交马褂木
珍贵园林绿化新品种—杂交马褂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木兰科落叶大乔木,是由中国鹅掌楸与美国鹅掌楸

杂交而成,可耐受-35度低温而不受冻害,抗烟尘,耐盐碱。

为世界珍贵观花,观叶速生大乔木之一,可作为庭院风景树和

城市行道树,被当今园林界一致看好,极具开发潜力。

/1008/ 有机蔬菜循环农业生产与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
有机蔬菜循环农业生产与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筛选出1株具有分泌生长素、解磷、产铁蛋白及

防病功能的益生菌,能增进有机蔬菜吸收养分、抗病性及产

量和品质的提高;(2)形成了一套有机蔬菜循环农业生产与

保鲜的配套技术;(3)蔬菜产品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达到

有机蔬菜标准,获批有机蔬菜认证证书;(4)广州市康泉农

牧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实施田间预冷和生产保鲜措施,延长

有机蔬菜的货架期3-5天,减少商品蔬菜2-5%的损失,年增值

3万元。(5)发表论文1篇;(6)申请专利1项。

/1009/ 一种云木香良种繁育的方法
一种云木香良种繁育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是一种云木香良种繁育的方法,属药用植物

繁育技术领域。该方法选择海拔2600~2900m,无霜期150天

以上,沙质壤土;底肥施入腐熟农家肥22500~45000kg/hm

2和含N≥15%,P2O5≥15%和K2O≥15%的复合肥225~450kg/

hm2,在种植的第1-2年用含N≥45%的尿素和/或上述复合肥

进行三次追肥,三角型穴播距10~20cm×20~30cm,播

种量12~15kg/hm2。本发明方法能使种子产量达742~783k

g/hm2,千粒重达24~25.6g,种子发芽率达93~95%,种子

/1009/ 一种云木香良种繁育的方法

净度达97~99%,分别比对照提高90~100%,19~25%,

31~33%,22~24%。

/1010/ 沼气发酵液对葡萄性状改良技术研究
沼气发酵液对葡萄性状改良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沼气发酵液对葡萄性状改良技术研究”(计划合

同书编号G2013-11)是黑龙江省伊春市科技攻关项目。项目

起止时间为2013.1-2015.12。该项目的应用范围为林业工程

领域。在当今社会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下,

进行沼气的开发利用符合我国对于能源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总

体要求,是我国实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沼气

开发利用是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意

义重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资料,我国葡萄产

/1010/ 沼气发酵液对葡萄性状改良技术研究

量和栽培面积列世界第五位,已进入世界葡萄生产大国行列

,尤其是鲜食葡萄居世界第一位,葡萄种植生产的发展空间巨

大。本课题的研究能大量转化农业生产剩余物,变废为宝,减

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负面影响,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葡

萄的生长性状、改良了品质性状,为名符其实有机,绿色的“

能源+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对促进当地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和改善生态环境有重大意义,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

课题主要研究沼气液、生物肥和有机肥等不同肥料种类对不

同葡萄品种生长因子、结实量和结实性状的影响;通过施用

不同浓度沼气液,研究对不同葡萄品种生长因子、结实量和

土壤性状的影响,确定沼液是适合高寒林区葡萄种植的肥料

及适宜的浓度水平。本研究填补了高寒林区沼液应用于葡萄

研究的空白,对改变传统施肥模式,改善生态环境有积极的作

用。通过应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加快贝达葡萄的生长速

度,明显提高产量、改良酿酒性状、缩短了利用期限,为种植

户提供了一套技术先进,可操作性较强的培育技术,将改变投

资大,品质差,效益差的现状,能在短期内提高收益率和经济

效益。该项技术可推广应用于葡萄种植户和林下经济产业发

展,利用沼液和沼渣替代原有施肥模式将大大增加林区及人

民的经济收入,前景可观。应加强后续年份葡萄生长、结实

和理化性状的观察与监测,确保结实和理化性状的稳定性。

/1011/ 物理分离法豌豆深加工技术
物理分离法豌豆深加工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物理分离法豌豆深加工技术”属农产品深加工行

业,该项目主要采用“物理分离技术”将豌豆中的淀粉、蛋

白及膳食纤维有效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豌豆含有丰富

的淀粉、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在我国,除少量的豌豆用来直

接食用外,约98%的豌豆用来加工粉丝。一直以来,国内生产

厂家对豌豆进行初级的加工,只提取其中的淀粉,而最富价值

的蛋白及膳食纤维一部分作为饲料原料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后

销售,另一部分随工艺水进行排放,有效成分未得到充分合理

/1011/ 物理分离法豌豆深加工技术

利用。目前,国内外对大豆深加工的研究比较多,主要以提取

大豆蛋白为主,已有产品面世并且形成了一定市场,但大豆蛋

白的原料以低温脱溶粕或高温浸出粕为主,产品得率低,质量

较差。根据豌豆自身的特点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综合国内外

研究现状和国内市场需求,公司提出了“物理分离法豌豆深

加工技术”这一课题。该技术利用豌豆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比

重差异,采用干法分离,无需浸泡、发酵便可实现淀粉、蛋白

和膳食纤维的有效分离。该技术实现以下创新:1.在国内首

次创造性的采用一步物理分离法分离豌豆中的淀粉、蛋白及

纤维,使工艺流程得到简化,缩短生产时间。2.首次提出根据

比重设定切割点进行分离,在不破坏豌豆内部成分原来结构

的基础上对淀粉、蛋白及粗纤维进行分离,同时提取不同含

量级别的豌豆蛋白和豌豆膳食纤维生产工艺。3.采用非发酵

干法分离技术,减少了生产用水量、生产时间和生物发酵过

程中可能导致的风险,产品质量稳定,实现了三类产品各自的

闭环生产。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从豆粉中分离蛋白质和淀

粉的装置”和“一种用于提高淀粉纯度的设备”,获得了实

用新型专利。发明的“一种用于提高淀粉纯度的设备及其操

作方法”和“一种从豆类淀粉生产中提取膳食纤维的方法”

获得发明专利。2009年,公司的“特理分离法提取豌豆蛋白

”被列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并获资金

支持。使用该工艺生产的淀粉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在用于粉

丝生产的同时还可用以制作凉皮、凉粉、菜肴勾芡等其它领

/1011/ 物理分离法豌豆深加工技术

域;所生产的蛋白保留了其原始的功能性,可完全替代大豆分

离蛋白,口感好,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食用;膳食纤维达到

食用级标准。2011年至2013年,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32178万

元,利润3830.49万元,税收1684.22万元,创外汇500万美元。

/1012/ 工厂化袋栽杏鲍菇(还原型)液体菌种技术创新及应用
工厂化袋栽杏鲍菇(还原型)液体菌种技术创新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项目内容本项目为食用菌(杏鲍菇)工厂化生

产中的菌种制备工艺技术创新及工业化应用,属于现代农业

的食用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目的是针对我

国特色的袋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通过生物、机械、自动化

等多学科技术集成创新,研发新型液体菌种技术工艺,替代传

统的固体菌种工艺,应用于实际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

产效益,助力生产方式的提档升级,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整体

竞争力,打破国外对产业关键环节的技术垄断。本项目所解

/1012/ 工厂化袋栽杏鲍菇(还原型)液体菌种技术创新及应用

决的问题属于解决了袋栽杏鲍菇和金针菇液体菌种制备的核

心技术问题,,研究成果的应用不仅促进食用菌生产企业技术

升级,提高企业生产效益,而且可以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了日

、韩等国对食用菌产业核心技术的垄断,甚至赶超了国外同

行,推动实现食用菌强国梦。二、主要技术内容1)《工厂化

袋栽杏鲍菇(还原型)液体菌种选育及应用》项目(编号:

BE2013346)。是经江苏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由昆山市正兴食

用菌有限公司承担实施,与常熟理工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合

作完成。已于2016年11月12日通过省级验收。2)改良的杏鲍

菇液体发酵培养基以及利用其培养杏鲍菇液体菌种的方法,

发明专利。3)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发明专利

。4)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用直筒式气孔栽培器,实用新型专利

。5)基于本项目技术内容,项目组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

论文8篇,在国外发表相关论文1篇;已经在实际生产中转化应

用的关键技术包括:1)选育并使用适合工厂化袋栽杏鲍菇液

体菌种生产的优良菌株1个(名称:正星3号)。2)以杏鲍菇

生产性状和液体菌种物理性状为指标,改良杏鲍菇液体发酵

培养基以及利用其培养杏鲍菇液体菌种。3)建立了完备的企

业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还原型液体菌种无菌

液化制备技术工艺及参数。4)建立袋栽杏鲍菇液体菌种自动

化应用生产线。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使工厂化杏鲍菇生产栽培

的生物转化率提高到90%;菌种生产的制种周期缩短2/3,原使

用固体菌种,制种周期需要90天,现使用液体还原菌种,只要

/1012/ 工厂化袋栽杏鲍菇(还原型)液体菌种技术创新及应用

30天;综合生产成本降低23%;整体废物排放率控制在5%以下

。三、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昆山市正兴食用菌有限公司以常

熟理工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组织和实施了本项

目成果的转化应用及示范。结合本项目成果转化应用,2014

年在昆山农业食品科技园区内建立了示范基地—“江苏润正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技术成果在“江苏绿姝食用菌有

限公司”、“江苏宏源菌业有限公司”、“灌南县民和秀珍

菇专业合作社”、“青岛利生源食用菌有限公司”、“阳江

市穗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农福莱农业科技有限

公司”、“漳州市天珍农产品有限公司”、“漳州市国兴食

用菌有限公司”、“河南省业丰实业有限公司”、“福建省

武平县英源食用菌有限公司”、“武平县将军食用菌专业合

作社”等十多家单位进行了应用推广,项目承担单位2018、

2019年度累计新增销售额6564万元,新增利润1093万元,带动

其他应用单位2018、2019年度累计新增销售额36017万元,新

增利润7301万元。

/1013/ 海豚链球菌病的免疫防治
海豚链球菌病的免疫防治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iniae)是世界上公认

的重要水产养殖生物病原菌之一,但目前国际上对该菌的研

究较少,部分原因是该菌为革兰氏阳性,又具有荚膜,研究较

困难。然而该菌的危害性近年来日益凸显并且发展迅猛,已

知其能够感染至少三十多种不同的海、淡水鱼类,每年在世

界范围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亿美元,因而其防御研究

已不容忽视。针对上述情况,项目通过构建分泌型/表面展示

型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探索新型海豚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1013/ 海豚链球菌病的免疫防治

常规亚单位疫苗由于制备过程复杂、造价昂贵,故其实际应

用受到限制。为了克服亚单位疫苗的这些缺点,项目将亚单

位疫苗抗原基因通过一种无害性载体细菌表达并展示在载体

菌的表面或分泌到载体菌胞外。这种疫苗不仅比经典亚单位

疫苗有更好的保护效应,而且由于转基因细菌可以直接作为

疫苗使用,因而这些新型亚单位疫苗没有经典亚单位疫苗的

各种局限性,在应用上简便易行。本项目探索的另一种疫苗

形式,DNA疫苗,其优点是既诱导体液免疫亦诱导细胞免疫,并

且安全、造价低廉,因此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疫苗形式。

本项目通过三年的研究,已成功构建了不同形式的细菌传递

的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减毒疫苗,这些疫苗不仅对不同

血清型海豚链球菌而且对其它常见鱼类病原菌有交叉保护效

应,因而具有良好的产业应用价值。另外,项目完成了海豚链

球菌SF1全基因组测序,为国际上第一例革兰氏阳性水产病原

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由此填补了国内外的相关空白,为今后海

豚链球菌疫病的防控提供了全面的基因信息和基础。项目研

究结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授权1项),发表SCI论文

8篇。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本项目的执行,培养了4名博士生

,2名硕士生,其中1名博士生(孙云)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

特别奖,1名硕士生(刘春胜)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项

目骨干胡永华副研究员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1014/ 变化环境下基于水联网和用水总量控制的水资源配置报童模式和方法
变化环境下基于水联网和用水总量控制的水资源配置报童模式和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我国南方地区雨量充沛,但降雨集

中,利用率低,用水强度高,水土资源和水资源供需极不匹配

。季节性区域性缺水严重制约着当地高质量发展甚至危及人

民生活,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供需水最优匹配对于缓解水资

源短缺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

合作项目(51210013)资助,基于现有水资源系统多目标优

化配置原理和大型计算系统,聚焦解决来需水不确定性下多

要素竞争博弈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方法问题。②研究目的

/1014/ 变化环境下基于水联网和用水总量控制的水资源配置报童模式和方法

与意义剧烈变化环境下来水需水不确定性增强,高强度用水

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多要素竞争博弈显著,目前解决来

水需水不确定性下多要素竞争博弈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方

法尚属空白,本研究的目的是认知来水用水不确定性演化规

律、掌握水资源系统多边多元博弈竞争关系并解决该类复杂

水资源系统需水预测和优化配置理论和方法问题,对于区域

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保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③主要

论点与论据传统水资源配置对来水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数量增

减的直观现象规律为主,缺乏内在驱动机理要素的量化认知

。本研究计算了珠江流域长期降水集中度(LCI)和逐年降

水集中度(ACI),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从气象因素、地形变化

、海洋距离等多角度全方位揭示了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与

控制变量之间的响应机理;探究了干旱及水热条件变异对植

被的影响机制,发现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引起的水分胁迫的

负面影响可能部分抵消了气候变暖对植被生产力提高的促进

作用。传统水资源配置缺乏对气候变化和经济人口增长下的

区域来水用水系统多边多要素竞争博弈关系研究。本研究引

入合作博弈理论,建构受气候变化导致来水不确定性变异,受

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水多因素驱动、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

率约束、水价水市场区域用水调节等多要素博弈关系,为变

化环境下区域来水用水不确定性博弈下水资源配置新模式提

供了基础。传统需水预测多采用定额法和趋势外延法,没有

考虑多方需水驱动要素竞争博弈。本研究提出了变化环境下

/1014/ 变化环境下基于水联网和用水总量控制的水资源配置报童模式和方法

流域水资源需求的多边多元博弈两阶段预测理论与方法,引

入博弈论Nash均衡原理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流域两阶段竞争性

需水预测模型,统筹平衡河道外各单元各产业水资源需求博

弈,解决了变化环境下流域多元多边博弈水资源需求预测问

题。现有宏观经济水资源配置理论尚未涉及来水需水过程的

不确定性问题,未纳入国家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本研究针对

区域来水和需水的不确定性,引入经济管理学中的收益/赔偿

概念及报童优化思想,创建了来水需水不确定性及用水总量

控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报童模型,解决了来水、需水、用

水总量控制与配水供水之间的协同难题,与传统配置方案相

比,报童模式配置方案弃水减少,供水保证率提高,且配水成

本较少。传统水资源配置难以实时协调水资源丰枯与用水户

配水优先级关系。本研究引入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的激励与惩

罚机制构建了行业配水权重博弈模型,引入经济学破产理论

并改进其分配规则建构了区域水量分配的破产理论模型,实

时优化区域配水的优先等级,使各行业配水在用水总量控制

指标内达到Nash均衡,实现不同行业配水个体理性前提下的

流域集体配水理性和优水优用。传统水资源配置方案评定方

法和指标存在误区。本研究提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度的

概念,构建了水资源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可

持续发展度的量化模型SSM,发现对于水量丰沛、经济发达的

区域,制约水资源可持续性目标发展的因子应由敏感性参数

/1014/ 变化环境下基于水联网和用水总量控制的水资源配置报童模式和方法

而不是贡献大的参数决定。④创见与创新1)提出了变化环境

下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及来水用水要素演变响应规律识别方法

2)创立了来水用水多边多元博弈竞争关系及其约束下的水资

源需求两阶段预测理论和方法3)创立了适用于不同特性供需

水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新模式,包括针对来水需水过程不

确定性的水资源系统优化报童理论模式、针对区域用水总量

控制约束的水资源优化分配改进破产理论模式⑤社会经济效

益,存在的问题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2020水平年广东省各类

水资源供水工程投资(仅指增加供水的工程投资)为92.87

亿元,工程运行费用3.46亿元,增加供水量29.47亿m3,净收益

117.67亿元,效益费用比为2.09,内部收益率达21.16%,大于

基准收益率8%,表明经济评价总体指标优越。通过水资源优

化配置提出以西、北、东、韩江为核心水源,拓展西江水源

跨流域供水,优化西北江三角洲供排水格局;实施跨流域水资

源配置(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等),调整重要水库

功能(新丰江等水库以防洪、供水为主);以水资源承载力

实施产业优化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广东省水资源保

障程度大大提升。主要问题是闸-泵-库-渠工程群联合优化

调度尚待深化研究实施。⑥历年获奖情况2017年,变化环境下

南方湿润区水资源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广东省科技进步一

等奖,陈晓宏排名第12013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循环安全

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

/1014/ 变化环境下基于水联网和用水总量控制的水资源配置报童模式和方法

奖,陈晓宏排名第72016年,流域水循环与地表水文过程模拟

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晓宏排名

第3。

/1015/ 冬甘蓝新品种“西园15号"、“西园16号"
冬甘蓝新品种“西园15号"、“西园1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冬甘蓝新品种"西园15号"和"西园

16号”是由园艺园林学院选育,于2015年6月,通过了农作

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主要针对近年来重庆、四川等地

冬甘蓝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冬甘蓝产品价格高、经济效益好

,目前生产上主要使用"寒美"、"寒胜&qu

ot;、"寒将军”等韩日品种,然而种子价格高,品质相

对较差的特点选育,两个冬甘蓝品种的选育成功,将添补重庆

以及四川等地的冬季12-1月甘蓝生产的空档期,同时对目前

/1015/ 冬甘蓝新品种“西园15号"、“西园16号"

甘蓝生产中的根肿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广价值和潜力

大。

  "西园15号”(2011B1X2011243)表现为晚熟、抗

根肿病、耐裂球性较强、丰产、品质优良。该组合熟性比京

丰一号晚约15天。晚收10天裂球率为4.3,优于京丰一号(平

均裂球率为6.7%),产量为3527.0kg(667m2)-l,比对照京丰T

平均增产12.6%,在重庆市适合在翌年1月中旬采收。

  "西园16号"(2011B3x2011214)表现为晚熟

、丰产、耐裂球性强、优质。该组合熟性比京丰一号晚约5

天。晚收10天裂球率为0,优于京丰一号(平均裂球率为6.7%

),产量为3640.2kg(667m2)-l,比对照京丰T平均增产15.2%,

在重庆适合在12月底至翌年1月上旬采收。

/1016/ 鲜切花真空预冷过程温度检测和主要品质研究
鲜切花真空预冷过程温度检测和主要品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本项目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层

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预冷是低

温冷链保藏运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真空预冷就是在低压条

件下,使水在真空室内以较低的温度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要

消耗较多的热量,在没有外界热源的情况下带走产品自身潜

热产生制冷效果。通常所说的红外线其实是一种电磁波,波

长在0.75~1000?m之间,其短波端与可见光红光相邻,长波端

与微波相接。一切高于绝对零度(-273.15°C)的物体

/1016/ 鲜切花真空预冷过程温度检测和主要品质研究

,都不断向外辐射载有物体特征信息的红外能量,为利用红外

热成像技术判别各种被测目标的温度高低和热分布场提供了

客观基础。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对物体进行非接触温度检测和

热状态分析,并能在显示屏上以灰度差或伪彩色的形式反映

物体各点的温度及温度差,从而把人们的视觉范围从可见光

扩展到红外波段,指导生产实践。本项目把红外热成像技术

应用于鲜切花真空预冷过程的温度检测。利用红外热成像仪

分别对切花不同部位进行全方位的实时检测和热图像采集,

分析不同部位温度分布和变化。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用传统热

电偶检测鲜切花真空预冷温度的缺点,检测手段简便可靠;把

红外热成像和热电偶两种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相关酶活

性等指标的检测,确定其代谢差异。研究结果对改善目前生

产实际问题,扩大红外热成像和真空预冷技术应用范围提供

技术支持。此外,本项目把抗蒸腾剂喷施和真空预冷处理相

结合,研究其对鲜切花真空预冷和瓶插效果的影响。该方法

既很好地弥补了真空预冷过程中的水分损失,也有效地提高

了鲜切花的瓶插品质。(3)性能指标(写明计划书或合同

书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计划书指

标:提供一种园艺产品真空预冷温度变化的红外热成像检测

方法,解决鲜切花真空预冷温度无法准确检测和预冷终点难

以判定的问题。研究抗蒸腾剂对鲜切花真空预冷效果的影响

,为抗蒸腾剂在鲜切花真空预冷生产应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实际结果:不论月季还是非洲菊切花,不同部位的降温速

/1016/ 鲜切花真空预冷过程温度检测和主要品质研究

率不同,同一部位的不同区域温度分布亦不均匀。月季切花

的内层花瓣降温速率最慢,外层花瓣最快,叶子和茎杆无明显

差异。而对非洲菊切花,舌状花瓣的平均降温速率最快而茎

杆最慢;在相同预冷条件下,月季和非洲菊切花热电偶检测结

果受固定方法、位置和水蒸气的影响,比红外检测温度分别

高2.46~4.50°C和4.55~10.4°C;红外热成像可

以同时监测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和分布,有效避免冷伤发生

,并直观解释了预冷温度不均匀的问题;真空预冷对单支花鲜

重、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性质的影响小于花束。花束的平

均预冷终点温度和平均寿命分别高于和低于单支花;延迟预

冷对切花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瓶插寿命随着延迟时

间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抗蒸腾剂和真空预冷的联

合使用更有效地提高了月季切花的预冷效果。而且,先喷施

抗蒸腾剂再进行真空预冷处理的月季切花的质量明显(P<

0.05)优于真空预冷后再进行抗蒸腾剂处理的切花。(4)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本项目为了克服热电偶在鲜切花真

空预冷温度检测方面的缺陷,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鲜切花

真空预冷过程不同部位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进行实时检测。该

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不破坏切花表面结构的情况下检测

某一区域上的平均温度,和热电偶只能测定部分点的温度相

比更有优势,检测结果更有代表性。此外,本项目把真空预冷

技术和抗蒸腾剂处理有机结合,所得产品预冷效果较好。上

/1016/ 鲜切花真空预冷过程温度检测和主要品质研究

述成果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把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鲜切花真空预冷过程的温度

检测。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分别对切花不同部位进行全方位的

实时检测和热图像采集,分析不同部位温度分布和变化。有

针对性地解决了用传统热电偶检测鲜切花真空预冷温度的缺

点,检测手段简便可靠;把红外热成像和热电偶两种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通过相关酶活性等指标的检测,确定其代谢差异。

研究结果对改善目前生产实际问题,扩大红外热成像和真空

预冷技术应用范围提供技术支持。2、抗蒸腾剂喷施和真空

预冷处理相结合,研究其对鲜切花真空预冷和瓶插效果的影

响。该方法既很好地弥补了真空预冷过程中的水分损失,也

有效地提高了鲜切花的瓶插品质。

/1017/ 豫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研究
豫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该项目为安阳工学院自选研究项目,项

目的安排和实施由安阳工学院承担完成。2、应用领域和技

术原理本项目结合豫北地区特有的农业生产资源,着重研究

了播期、密度水肥供应及病虫杂草害防治对小麦生长发育的

影响,其成果主要应用于指导大田小麦生产栽培技术的优化

调控领域。豫北地区作为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其优质高

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充分发挥安阳地区的农业

区位优势十分重要。该项结合当地气候资源,研究了播期、

/1017/ 豫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研究

密度、水肥供应及病虫杂草害防治方面与小麦产量及品质性

状间的关系,探索出小麦优质、高产、节本、高效的最佳栽

培技术方案。3、性能指标本研究报告结果表明,10月14~1

6号播种,播种量为90~112Kg/公顷,整个生育期灌越冬水、

拔节水和孕穗水,同时结合部分氮肥作追肥后移至拔节到孕

穗期追施,明显有助于增加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4、与

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通过科技查新表明,该项目研究在国内

外尚属首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成果的创

造性、先进性该成果的创新性体现在结合豫北地区现有农业

生产资源条件,分别从播期、密度及水肥供应与小麦生长发

育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6、作用意义该研究项目的大

面积推广和应用,对于确保豫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进而

充分调动当地广大种植户种粮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018/ 牡丹新品种——洮绢
牡丹新品种——洮绢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背景与意义牡丹原产于中国,有着丰富的野

生种质资源及品种资源。但长期以来,我国各牡丹产区的品

种选育主要局限在品种间或品种群间,可利用的遗传资源有

限,利用野生种进行远缘杂交育种也不过二十年。由于忽视

品种选育理论特别是技术上的自我创新,育种处于较低的水

平,致使原产我国的黄牡丹、紫牡丹、大花黄牡丹、狭叶牡

丹等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国内至

今缺乏真正纯黄色、纯红色、桔红、深紫色等一系列具有肉

/1018/ 牡丹新品种——洮绢

质花盘亚组野生牡丹所特有颜色的品种。而国外育种者在牡

丹远缘杂交育种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利用我国特有

的野生牡丹种质资源及丰富的品种资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色彩新颖、花期延长、花香独特、适应于各种用途的

牡丹新品种已势在必行。2、品种培育方法及过程该品种是

兼有西南和西北牡丹血统的单瓣类品种,采用远缘杂交育种

的方法在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培育出。杂交组合为黄牡

丹(中乡居群)×紫斑牡丹(临洮居群),2004年4月进

行杂交,2004年9月播种,2006年移栽,2009年首次开花,开花

后进行观察、选优,将优良单株挂牌、登记。连续8年观察,

其性状特征没有变异,保持稳定。母本黄牡丹Paeonialutea

为肉质花盘亚组的野生种,主要分布于云南昆明、大理、洱

源、中甸、丽江、德钦、景东一带石灰岩山地,生长在海拔

2500~3500m的山地林缘。1998年秋天从云南中甸引种到兰

州,定植后生长表现良好。亚灌木,高30~150cm,茎圆形,灰

色。多年生枝潜伏芽较多,二回三出羽状复叶,裂片又3~5裂

,小裂片披针形。每枝着花2~3朵,多为3朵,花径4~6cm,通

常有3个宿存萼片和4个宿存苞片;花瓣黄色、黄绿色、金黄

色,有时基部有紫色斑;雄蕊多数,花丝淡黄色,花药黄色,花

盘肉质,高3~5mm,黄色,齿裂;心皮2~5,多为3,柱头淡黄色

。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果期8月下旬。果实大,种子褐色

或黑色,不规则圆形。父本母本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是革

质花盘亚组的野生种(裂叶亚种或称太白山紫斑牡丹),曾

/1018/ 牡丹新品种——洮绢

分布于甘肃临洮县境内,目前仅存于极少数农户家中。落叶

灌木,茎直立,高180cm以上。二回羽状复叶,小叶15枚或以上

,小叶片为卵形或卵圆形,常1~3裂;花单生茎顶;萼片4,淡黄

绿色,几近圆形,先端短尾状尖,花瓣10枚,乳白色,基部黑紫

色斑较为规则,雄蕊多数,花丝淡黄色或白色,花药金黄色,心

皮5枚,柱头黄白色,扁平,有时翻转成耳状,蓇葖果密被黄色

短柔毛,顶端具喙,花期在兰州地区可从4月下旬~5月中旬,

果期8月下旬。3、新品种性状“洮绢”植株开张,植株高大

,一年生枝长。二年生枝花枝数2以上,侧花多为2,花在株丛

外。二回羽状复叶,小叶数9~15,叶片绿色,上表面紫晕不明

显,下表面无毛,顶小叶3深裂,顶生裂片3浅裂,侧小叶长卵形

,浅裂,柄凹紫褐色。花蕾卵形,花朵近平伸。花朵中,单瓣型

,花乳白色(154D),花瓣质地较厚,齿裂很浅,瓣基紫红色(

59A)卵圆形斑,边缘辐射状。花丝白色,略带紫晕,花药金黄

色,柱头浅黄色带红晕,心皮4~5,被毛,房衣乳黄色,半革质

,部分包被。生长势强,萌蘖很多,花期晚,花序花期10~15天

,清香型,适宜于切花及园林绿化。一年当中开花1次。4、特

异性、稳定性及生产价值“洮绢”即利用我国特有的野生牡

丹种质资源通过亚组间远缘杂交培育出的牡丹新品种。主要

特点是集革质花盘亚组与肉质花盘亚组的优良性状与一体,

生长势强、花色新颖,兼有西北牡丹与西南牡丹的血统因而

种植地域更广。该品种生长旺盛,萌蘖多。与目前国内其他

/1018/ 牡丹新品种——洮绢

品种比有较显著差别。“洮绢”的各种性状,在30株不同株

龄的观测植株中均保持一致。自2010年起经连续7年的观察

,其性状特征没有变异,保持稳定。5、适宜种植的区域、环

境牡丹适宜栽培的区域,该品种均适于种植。由于该品种具

有西南与西北牡丹的血统,可在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重

点推广。栽培地点宜选地势高敞向阳,排水良好,且土层深厚

的地方,土壤以沙质土较为适宜。该品种与其他远缘杂交品

种一样不能结实,只能无性繁殖,最常用的有嫁接和分株,以

嫁接繁殖为主。

/1019/ 超高产杂交中籼稻新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超高产杂交中籼稻新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引进国内最新育成的水稻新品种700多个,

进行筛选。并制订了《无公害中、单晚稻生产技术规程》地

方标准及《强化栽培体系本土化栽培技术规程》集成了安庆

市超高产杂交中籼栽培技术,并将“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强化栽培体系本土化技术”、

“免耕直播及抛秧技术”,集成于超高产品种,实现了优质

超高产的目标。

/1020/ 山葡萄等吉林省特色浆果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山葡萄等吉林省特色浆果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是吉林省科技厅2010年

下达的现代农业专项重点项目,合同编号20100249,总经费1

3万元。山葡萄、软枣猕猴桃、越橘等特色浆果具有营养丰

富、品质风味独特、经济效益高和栽培适应性强等特点,是

适合吉林省发展的重要果树种类,吉林省虽然在特色浆果的

研究和生产领域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严重制约

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亟待解决。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以提高吉林省山葡萄等特色浆果品种的果实品质、抗逆性

/1020/ 山葡萄等吉林省特色浆果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及耐储性味目标,开展品种选育,并进行相关品种的轻减化配

套栽培技术和产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通过对果实特性、丰

产性、抗性、果实品质和加工特性等各方面综合评价,选育

出软枣猕猴桃、五味子、越橘和唐棣4个小浆果新品种,针对

不同浆果的品种特性,开展了各种特色浆果品种新型栽培模

式研究,研发了相应轻简化配套栽培技术。针对特色浆果病

虫害,开发了配套防控技术。开发了软枣猕猴桃贮藏保鲜及

加工技术,研究了软枣猕猴桃果酒加工工艺。③技术的创造性

与先进性:本项目选育五味子品种“嫣红”、唐棣品种“紫

云”、软枣猕猴桃品种“佳绿”和越橘品种“瑞卡”;研发

山葡萄硬枝扦插的冰床倒催根、软枣猕猴桃单干双臂整形修

剪和山葡萄“倾斜水平龙干”整形共3项技术;初次发现葡萄

肖叶甲在软枣猕猴桃上的发生规律并开展防治技术研究;开

展软枣猕猴桃气调贮藏保鲜研究。项目在特色浆果选育及产

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④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技术成果可靠

,可直接推广,适用于能够种植山葡萄、软枣猕猴桃、越橘等

特色浆果的地区,安全可靠。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项

目在集安、通化、柳河等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存在

的问题是针对特定品种的简化栽培技术还有待于进行更细致

的研究工作。⑥历年获奖情况:无

/1021/ 诺丽在西双版纳引种试种及开发利用
诺丽在西双版纳引种试种及开发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从2005年开始,先后从国内外引进诺丽种质11份

,建成诺丽种质圃和栽培试验地42亩。2、完成了11份种质资

源的分类及应用评价。3、诺丽在景洪定植当年开花结果。

前5年平均产量在800~2000公斤,产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

增加,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但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别比

原产地低,热量和雨量相对不足,存在冬季低温寒害问题。4

、完成诺丽在景洪的物候观测和试验种植,通过多年的研究

摸清诺丽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控技术,施肥、修剪、采收等

/1021/ 诺丽在西双版纳引种试种及开发利用

技术,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诺丽安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022/ 早熟优质西瓜新品系“郑抗八号”
早熟优质西瓜新品系“郑抗八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郑抗八号”是该所选育的早熟、优质、高产、抗

病西瓜新品种,现正参加河南省西瓜品种区域试验。果实经

济性状:果实椭圆形,果皮黑色带有暗网纹。果肉大红、肉

质脆沙,果实中心糖含量达12.5%,边糖9.5%,口感好,品

质上等。种子小而少,食用方便。果皮厚度1.0厘米,不裂

果,耐运输;产量水平:该品系平均单瓜重6-8公斤左右,

一般亩产5000公斤左右;一般农艺性状:该品系属早熟品种

,全生育期86-90天,果实发育期28天。植株生长势中等,

/1022/ 早熟优质西瓜新品系“郑抗八号”

极易坐果,坐果率在95%以上。抗西瓜枯萎病,连续重茬种

植3年基本不死苗;适宜推广地区:适于淮河以北地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适合露地地膜覆盖栽培。行株距1.7米&#

215;0.5米,每亩种植800株左右。双蔓或3蔓整枝,第2或3

雌花留瓜,每株只留一个瓜。施肥保持中等偏上水平,果实

膨大期要保证充足的水肥供应。果实九成熟即可采收上市,

忌过熟采收。

/1023/ 高繁殖遗传资源“大足黑山羊”
高繁殖遗传资源“大足黑山羊”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大足黑山羊”是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家骅教

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大足县黑山羊优良遗传资源的基础上,经

过多年研究选育出的优质黑山羊遗传资源,2009年通过农业

部品种遗传资源认定。该遗传资源个体纯黑,体胳大,一胎

多羔,繁殖率高,乳房发育好,体格健壮,生长速度快,前

胸开阔,产肉性能好,肉质细嫩。2月龄断奶重11公斤,周

岁公羊38公斤、周岁母羊30公斤;成年羊体重母羊45公斤、

公羊60公斤以上;母羊单胎繁殖率260%,两年3胎。

/1024/ 一种扶桑绵粉蚧的室内继代饲养方法
一种扶桑绵粉蚧的室内继代饲养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广西农业科学院项目“新入侵

害虫—扶桑绵粉蚧在广西的发生为害及其防治”(桂农科2

014YD10)。扶桑绵粉蚧,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恶性

入侵害虫。在全球,已分布至38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包含

台湾地区在内的14个省市,均有其踪迹。以刺吸式口器插入

韧皮部或叶肉吸取营养,并注入有毒物质,导致寄主萎黄、发

育不良、扭曲变形、甚至死亡,排泄的蜜露吸引蚂蚁,并导致

煤烟病的发生,降低植物光合作用,严重时出现火烧症状,降

/1024/ 一种扶桑绵粉蚧的室内继代饲养方法

低植物产品如水果等的可售性;除了直接和间接损害农作物

外,其作为检疫对象,增加了防止或消除他们所产生的成本,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阻止其传播、降低其危害,农

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其列为检疫对象。针对

该害虫已在我国多地分布,并已对一些花卉和经济作物产生

危害的现实,及扩大危害的预期,对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

预测其发生趋势;对其防治措施进行研究,以控制其扩散蔓延

,非常有必要且极为急迫。而室内人工继代饲养,获得大量的

试虫,是进行各项研究的前提。中国专利201210233516.1一

种扶桑绵粉蚧的饲养方法,公开了以土豆为食料饲养扶桑绵

粉蚧的方法。但是土豆对扶桑绵粉蚧的承载能力有限,在饲

养过程中土豆苗易死亡,不利于扶桑绵粉蚧繁殖,且土豆成本

较高。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每种昆虫均有其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湿度范围,在此范围内其发育适合度最高

。昆虫生长发育的能源来自于食物,食物种类影响其发育适

合度。筛选合理的非生物因子和寄主,找出扶桑绵粉蚧生长

发育的最佳条件,快速培育出大量适龄扶桑绵粉蚧,可扶桑绵

粉蚧的研究提供充足的虫源。性能指标:1、用扦插法培育

悬铃花作为寄主植物2、接种10头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于寄主

上,于温度29~31℃,光周期14L:10D,光照强度10000LX,相

对湿度40~60%条件下,使其繁殖一龄若虫3、将大量若虫出

现后,将环境条件调整为温度25~27℃,光周期14L:10D,光

照强度10000LX,相对湿度60~80%,使若虫健康成长4、每两

/1024/ 一种扶桑绵粉蚧的室内继代饲养方法

天给悬铃花补充一次水分,每半个月施肥一次,施肥量为每株

1.6~2.4g5、当雌成虫出现后,在另一养虫室重复步骤2-46

、每株可产出扶桑绵粉蚧一龄若虫约5500头,或二龄若虫50

00头,或三龄若虫4500头,或雌成虫2000头。可为室内科研提

供大量整齐划一的扶桑绵粉蚧,保证科研的顺利进行三、技

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明确了扶桑绵粉蚧寄主—悬铃花的

培育方法。2、明确了寄主的接虫量及若虫和幼虫的最佳发

育环境条件。3、悬铃花为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四季常青,

存活率高,可以扦插繁殖,降低了饲养成本。且承载量大,利

于扶桑绵粉蚧繁殖。扶桑绵粉蚧的室内继代饲养方法步骤简

单,易于操作。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技

术较为成熟,已在室内使用。本技术使用过程中无安全隐患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已在室内使用该法成功饲养大

量扶桑绵粉蚧,效果较好,不存在问题。

/1025/ 渝芥优2号
渝芥优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来源于重庆市科委应用开发重点项目—宽柄

芥(酸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本成果针对我国当前“酸(

泡)菜”原料生产无杂交种应用的现状,利用茎芥、叶芥不

育系为不育源,在国内外率先培育出宽柄芥胞质雄性不育系

、保持系和优良父本系,实现了“三系”配套;同时培育出了

“高产优质抗(耐)病”的宽柄芥杂交新品种渝芥优2号,属

国内外首创。该品种属株型较紧凑、叶片宽大、中肋肥厚,

叶阔椭圆形,浅绿色,叶面微皱,近全缘,叶脉正反面均为浅绿

/1025/ 渝芥优2号

色,叶片背面有少量刺毛,中肋无蜡粉。单株鲜重2.5~3.5千

克,经济产量高,丰产性好。柄肋叶含水量为95.52%,干样粗

纤维含量为10.9%、粗蛋白含量为29.4克/100克,钙含量为1

584.91毫克/千克、铁含量为559毫克/千克、锌含量为72.6

毫克/千克、17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为0.16~3.83克/100

克。产量表现:2013~2014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8077.0千克

,2014~2015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7177.0千克。2015~2016

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5731.0千克;2016~2017年多点试验平

均亩产7979.0千克。2016~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917.

9千克,比对照渝芥1号增产25.5%。适宜在重庆市酸(泡)菜

加工原料和鲜食叶用芥菜生产区域种植。

/1026/ 林下经济蓝莓新品种高效栽培与示范推广
林下经济蓝莓新品种高效栽培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2010年经浙江省林业厅立项建设,在临海市建立蓝

莓良种资源圃,引进国内外蓝莓品种138个,筛选出适于本地

种植的品种4个,其中一个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

,使临海成为最早的露地蓝莓生产基地;进行蓝莓组培和种植

技术研究,改进和完善组培技术,建立蓝莓组培繁育中心,建

立蓝莓良种繁育大棚;进行优质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制定蓝莓

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以南高丛蓝莓品种为主的优质高效生产

示范基地。

/1027/ 贵州鸟王茶树品种环境特征研究及种植示范
贵州鸟王茶树品种环境特征研究及种植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成果运用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化学基本原理

、方法和手段,首次系统地对贵州省贵定县名优古茶种鸟王

茶树品种进行环境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制茶品质等的研究;

同时集成该研究成果进行试验示范,为开发鸟王茶、发展本

区域农村经济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探明了鸟王茶树品种产地

环境特征,并量化环境特征与鸟王茶独特品质的相关性。鸟

王茶产区多集中在1200~1400米,平均相对湿度为80%,全年

雾罩日数高达182天。土壤以硅质黄壤为主,肥力综合指标值

/1027/ 贵州鸟王茶树品种环境特征研究及种植示范

介于0.279~0.621之间;土壤分形维数平均值2.875,变异系

数为0.57%,土壤在空间分布上的均一程度较好,pH值介于4.

5~6.0的茶树适宜范围,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在0.64~

0.73之间。研究了鸟王茶树品种生物学特性,发现一个新变

种,增加了茶叶种植的新种类。鸟王种鳞芽壮实多毛,抗冻和

抗病能力均高于对照福鼎种。不同叶表现型明前茶发芽密度

均高于对照福鼎种,百芽重高于福鼎种,理论亩产值较对照福

鼎种提高20%~50%。对鸟王茶品质成分进行了量化研究,并

与同地区种植的福鼎种比对:鸟王种中茶氨酸的含量普遍高

于福鼎茶,春茶嫩叶尤其显著。儿茶素类最主要的活性物质

EGCG明显高于福鼎茶,3种儿茶素(酯型儿茶素类)的总含量

也明显的高于福鼎种。氨基酸组成以增加茶汤鲜味和甜味的

种类为主,比例在90%以上。以科学的数据证实证实了鸟王茶

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拮抗肝纤维化和拮抗部分

肿瘤的活性的能力。对鸟王茶产地土壤重金属在土壤—茶叶

—茶汤体系中积累和溶出特征的研究表明,在高背景重金属

条件下,鸟王茶园土壤有较高的Cd和Hg含量,但通过常规浸泡

方式迁移到茶汤中的重金属甚少。通过试验示范,获准17项

地方标准,制定一套栽培管理技术规范,并大面积推广种植,

促成新增茶园面积5.8万亩以上,改造中低产茶园2万余亩以

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本项目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

先水平,可为茶界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国茶树种质资源

提供借鉴。

/1028/ 吉林西部扁秆藨草适生地优选及恢复技术研究
吉林西部扁秆藨草适生地优选及恢复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扁秆藨草球茎是白鹤的主要食物来源,白城地区湿

地是白鹤迁徙过程中的必经中转地,扁秆藨草的多寡则决定

了白鹤停栖的时间。该项目成功对扁秆藨草进行了适生地的

优选以及扩繁试验,通过对扁秆藨草生长区域的土壤进行分

析,得出扁秆藨草适宜生长的土壤条件,对扁秆藨草进行扩繁

试验,总结出人工恢复技术1套。为今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扩大恢复扁秆藨草种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提高吉林西

部地区的生态效益。

/1029/ 优质梨新品种辐射选育研究
优质梨新品种辐射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优质梨新品种辐射选育研究”是2004年度唐山市

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编号:04125201A。该

项目主要研究变异体在不同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适应性

,生长结果习性及其经济性状;研究诱变剂量,剂量率与诱

发杂合基因突变的相互关系;研究变异体、鉴定、分离、选

择的有效措施;研究变异单系的适宜栽培区域及其关键栽培

技术;进行果品贮藏试验,明确适宜的贮藏期和最佳食用期

。选择酚酪、红安久、早红考密斯和八月红等品种作为辐射

/1029/ 优质梨新品种辐射选育研究

试材。以原品种为对照,选择锦丰、早酥品种作诱变材料的

高接砧木,试验于2004~2007年在滦南县林场、河北农林科

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及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进行。

共处理4批材料,4个品种的17300个枝芽,处理剂量由2500

~7000rad,剂量率为1.05GY/min和1.20GY/min。通过对CO

60-γ射线处理的休眠枝材料的选择鉴定,选出07-3-25无籽

变异单系,选育出3个红色变异单系,即:8-21-2红色单系

、5-10-1红色单系、5-27-1红色带状单系;筛选出CO60-γ射

线对红安久、粉酪、早红考密斯品种处理的适宜剂量及处理

方法;提出了CO60-γ射线处理剂量与诱发红色果实变异的相

互关系;获得了红色果实的RAPD标记和SRAP标记。

/1030/ 万金优133
万金优13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万金A/HR133。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

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6天,比博优122

迟熟1~3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直,抗倒力中弱

,后期耐寒力强。株高98.3~107.2厘米,穗长23.7~24.0

厘米,每穗总粒数139~142粒,结实率84.1%~84.5%,千

粒重25.5~27.4克。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0.

6%~67.9%,垩白粒率29%~32%,垩白度9.3%~10.0%

,直链淀粉23.5%~24.0%,胶稠度48~56毫米,长宽比3

/1030/ 万金优133

.1,食味品质分79~83分。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3.

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8.6%和66.7%;

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抗。产量表现:200

4、200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8.3公斤和4

60.8公斤,比对照种博优122分别增产13.43%和9.48%,2

004年增产极显著,2005年增产显著。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79.6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防

倒伏。制种技术要点:在雷州半岛早春制种,父母本叶龄差

为6.5叶左右。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万金优133为弱感光型三

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1~3天,丰产

性好,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抗倒力中弱,后期耐寒力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

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防倒伏。符合广东省农

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031/ 一种屠宰刀
一种屠宰刀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目前,屠宰牲畜的道具为传统的尖头道具。它在屠

宰牲畜提取血液时,血液都是从到的血槽直接流到刀柄部分

,然后再流到容器中,造成血液污染,不能食用和药用,浪费资

源,而且血液流到刀柄上时,刀柄不容易握住。本实用新型公

开了一种屠宰刀,包括刀身和刀柄,所述刀身的中部设有放血

槽;所述屠宰刀还包括输血管;该输血管的一端位于放血槽内

,另一端沿着放血槽置于该屠宰刀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

,便于在屠宰牲畜时获取干净血液,进行食用或其他用途。

/1032/ 优质杂交粳稻辽优2006
优质杂交粳稻辽优200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品种来源:辽宁省水稻研究所1999年以20A为母

本,以C2106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组合。2、特征特性:生

育期165天左右,属中晚熟品种。幼苗粗壮,色浓绿,株高115

cm,分蘖力强,散穗型,穗长约30cm,每穗粒数140粒左右,结实

率90.3%,千粒重25g。糙米率83.3%,精米率75.6%,整精米率

68.9%,粒长5.4mm,长宽比2.1,垩白粒率14%,垩白度1.1%,透

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82mm,直链淀粉17.7%,蛋白质

8.2。米质优。中抗穗颈瘟。这个品种属中晚熟组合,在沈阳

/1032/ 优质杂交粳稻辽优2006

全生育期165天左右。株高110~120厘米,穗长25~30厘米,

成熟时穗呈“叶下禾”状,散穗型。茎秆弹性好,基部茎节粗

短,抗倒伏能力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每亩有效穗数一般

为22~24万,每穗成粒120~130,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

28克。灌浆期较长,活秆成熟。米质特优,米粒晶莹剔透,长

宽比为2:1左右,适口性好,可与日本特优米越光相媲美。3

、产量表现:2003~2004两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

2.9公斤,比对照辽粳294增产9.3%;2004年参加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为658.2公斤,比对照辽粳294增产10.0%。4、适宜

地区:适宜在沈阳以南中晚熟稻区种植。辽宁省内宜在辽阳

、海城、营口、盘锦、大连、东港、锦州、葫芦岛等市种植

。辽宁省外宜在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河

北等省试种。

/1033/ 中熟油葵新品种佳丰3号选育及应用
中熟油葵新品种佳丰3号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中熟油葵新品种佳丰3号选

育及应用》是酒泉市佳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自列项目,该项

目自2008年开始实施;主要是针对甘肃、新疆、吉林、山西

、河北、陕西、内蒙油葵生产中现有品种不适应产业发展需

求,新品种缺乏的现状,本公司开展油葵种质创新及新杂交品

种选育,为甘肃、新疆、吉林、山西、河北、陕西、内蒙等

油葵主产区提供品种支撑。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以甘肃

、新疆、吉林、山西、河北、陕西、内蒙油葵主产区域为目

/1033/ 中熟油葵新品种佳丰3号选育及应用

标区域,以“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强”为育种目标,从

国内外广泛引进征集油葵种质资源,通过“鉴定、创新、利

用”,采取“回交、自交、杂交”的选育手段,经过多年南繁

北育选育出了丰产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适应性广的中

熟油葵新品种“佳丰3号”,该品种属于中熟向日葵油用型品

种,平均生育期105—110天,株高170.0cm;幼苗叶片绿色,生

长健壮;花盘直径22.8cm,花盘倾斜度5级,有28—30片叶,百

粒重8.5g,籽粒阔卵形,粒长1.1cm,粒宽0.73cm,籽仁率63.5

%,籽粒色泽为黑底白边有少许细白色条纹,籽粒蛋白质含量

28.0%,含油率50.0%,中抗菌核病、黄萎病、褐斑病、黑斑病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佳丰3号”是由酒泉市佳丰

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主创新的不育系JY33A/JY33B为母本

,以JF68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向日葵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

2014年多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折合亩产281.21kg,比对

照567DW增产6.8%,2015年多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折合

亩产283.46kg,比对照567DW增产6.8%,增产显著;品质优,籽

粒蛋白含量28.0%,含油率50.0%;高抗根腐型菌核病、黄萎病

、褐斑病、黑斑病,中抗盘腐型菌核病。四、技术成熟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佳丰3号”经多年试验、示范种植,已总

结制定出相应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从品种示范推广、

技术应用方面已完全成熟,该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风

险能力强,适宜在甘肃、新疆、吉林、山西、河北、陕西、

内蒙≧10℃活动积温2100℃以上的区域种植。五、应用情况

/1033/ 中熟油葵新品种佳丰3号选育及应用

及存在的问题自项目实施以来,该品种在甘肃省酒泉、武威

、平凉、白银、天水、新疆奇台、昌吉、阿勒泰、内蒙临河

、四子王旗、巴彦淖尔、吉林、山西、河北、陕西等同类生

态区累计示范推广应用面积8.2万亩。该品种在各示范区增

产显著,综合表现突出,已得到了广大示范种植户的青睐,社

会经济效益显著。该品种虽然具有稳产、高产、品质优、适

应性广等特点,但中抗盘腐型菌核病,在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

重发区域种植,应提前做好病害防治。

/1034/ 利用单倍体培养技术创新黄瓜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
利用单倍体培养技术创新黄瓜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黄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也是我国第一大设施蔬菜

,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在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

同时,也是农民实现增收的高效产业。目前,黄瓜育种上主要

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原有品种存在综合抗病性、抗逆

性差,生产中经常受到病虫害等严重影响;二是黄瓜遗传背景

狭窄,遗传变异小(种内遗传变异仅为3%-8%)。针对如上的

黄瓜育种上的应用痛点,选育出抗病性、抗逆性强,品质优良

,适宜不同栽培条件的专用型黄瓜新品种,己成为广大育种工

/1034/ 利用单倍体培养技术创新黄瓜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

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黄瓜育种通常通过自交分离成

稳定的纯合自交系,一般需要选育6-8代才能获得。不仅时间

长,而且基因之间存在显隐性关系,很难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

、具有突出优点且配合力强、适宜作为强优势的种质资源。

单倍体育种作为一种新的育种途径,通过培育单倍体,在较短

时间内便可以选育出适宜的种质资源,同时由于不存在基因

间的显隐性关系,因此一些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便可以得

到充分利用,这样既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又能丰富所选优良

品系的遗传基础,这样的品系易于实现亲本的选配。单倍体

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无疑对于选育出抗病性、抗逆性强

,品质优良、配合力强的种质资源,加速育种进程,选育出优

势强、适宜不同栽培条件的专用型黄瓜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前期试验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基因型黄瓜品种进

行未授粉子房离体培养,调整未授精子房采样时间、未授精

子房预处理条件、胚状体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激素配比

等因素,建立了一套高效的黄瓜大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利用

建立的黄瓜大孢子培养体系,对多个基因型的黄瓜材料进行

培养,获得大量的再生植株,创制4份黄瓜种质资源。利用大

孢子培养技术获得的综合性状优良的DH系作为亲本材料与课

题原有高代自交系配组杂交,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配优良组

合进行组合力测定,然后通过区域生产试验,选育出两份适宜

吉林省栽培的黄瓜新品种。

/1035/ 小麦种质资源研究
小麦种质资源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项目全面系统考察、收集我国和世界范围的小麦

族资源,建立国内外完善的小麦族种质资源基因库和标本室

;在国际上每一次按细胞遗传学的证据建立了新属—一仲彬

草属,发同新种12个,新变种1个,新组合19个,新分布3个

,首次报道了42个物种的染色体数,28个物种的核型,首次

确立了16个牿的染色体组组成;应用细胞学、细胞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资源进行整理、鉴定和分类,确立小麦

族属间、种间系统亲缘关系,澄清小麦族系统学上一些疑点

/1035/ 小麦种质资源研究

,订正了分类学上的一些错误;全面筛选和评价小麦族资源

,并应用遗传学原理和现代手段对重要性进行分析。

/1036/ 国审鲜食枣新品种“玉铃铛”
国审鲜食枣新品种“玉铃铛”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为单位自设课题。枣树是我国的

原产果树之一,鲜食枣在我国枣产业中居重要地位。项目组

针对安徽省鲜食枣品种单一;种质资源和品种创新能力不足

,现有推广品种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栽培技术管理粗放和

不能够良种良法配套,产品品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共性关

键问题,从种质资源的搜集创新和利用入手,历时8年时间,在

种质资源的创新,新品种选育,提升产品质量等关键技术研究

等方面均获得重要突破。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研究

/1036/ 国审鲜食枣新品种“玉铃铛”

主要内容为广泛搜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枣树品种资源,进

行分类评价,用于改良品种,以推进鲜食枣的产业升级换代为

目的。在搜集评价和利用地方优异枣树资源的同时,还在分

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枣树资源的加工和利用上做了大量工作,

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鲜食枣树新品种“玉铃铛”

;并且制定了适合皖北地区鲜食枣树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和技

术标准。建立了3000多亩鲜食枣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在基地

累计培训生产技术人员和农户3000余人次,社会效益显著。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开展了种质资源的搜集、评价

和创新利用研究搜集、评价了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200余份

,在阜阳市玉枣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枣树生产基地建立了35

亩“百枣园”资源圃;特别是重点搜集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古

代枣树资源,从中优选出20余份可以利用的优良地方资源,为

下一步育种奠定了基础。采用辐射接穗并嫁接酸枣、试管内

化学诱变、茎尖培养分离芽变单株、F1代子房和胚珠培养等

手段进行新品种的育种资源创制,共创制新种质资源10余份

,并应用于新品种培育工作。2、选育出适合黄淮海地区发展

的优质鲜食“玉铃铛”枣新品种,该品种口感好、果个大、

在皖北区域范围内栽培其综合性状优于目前的冬枣品种,是

安徽省第一个获得国审的鲜食枣树新品种,填补了该领域国

审鲜食枣树品种的空白。3、建立了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

系通过开展不同生态区域内的枣树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出“

卧干式”“双杆式”等适应不同密度、不同生态区的枣树栽

/1036/ 国审鲜食枣新品种“玉铃铛”

培模式。利用课题组成员研发的嫁接刀和育苗器等发明专利

的实施和应用,提高了育苗效率和成活率。采用精准施肥、

肥水一体化等技术手段来不断提升枣果品质,同时课题组开

发了枣果深加工技术,将枣果酿酒和制作枣果酱,将枣叶片制

成茶叶等农副产品,提高了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

。本项目共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个,植物

新品种权1个,制定企业技术规程5个,发表论文2篇。④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目技术研发成熟,已经在

生产中应用,该技术及产品适用于林业种植领域,安全性较高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通过联合农业推广部门,公

司、协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采取建立示范基地,技术培

训、技术指导等应用模式,加速了成果转化。项目研发的新

品种和新技术在安徽和周边省份广泛应用。2016-2018年,累

计推广面积4000余亩。目前存在推广速度较慢,推广资金缺

乏的问题。⑥历年获奖情况;2014年获得阜阳市一等奖,2016

年获得淮海科技奖三等奖。⑦项目成果为今后枣树新品种选

育储备了种质资源、骨干亲本和技术经验,有效解决了枣树

较低产量的限制因素,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1037/ 早大果
早大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选育过程:1997年从乌克兰引进的甜樱桃品种。特

征特性:树势中庸,树姿开张,枝条不太密集,中心干上的

侧生分枝基角角度较大;一年生枝条黄绿色,较细软;结果

枝以花束状果枝和长果枝为主。果实个大,近圆形,单果重

7-9克,略高于对照红灯,最大果13-15克;果实深红色,充

分成熟紫黑色,鲜亮有光泽;果肉较硬,可溶性固形物16.

1-17.6%,略高于对照红灯。成熟期比红灯早3-5天,在泰安

甜樱桃产区5月10-17日成熟,在烟台甜樱桃产区5月27日-6

/1037/ 早大果

月4日成熟,果实发育期35天左右,属早熟品种。产量表现

:一般定植3-4年结果,8年生区试园亩产量1050.5公斤,比

对照品种红灯增产13.0%。栽培要点:平原地栽植株行距3米

×4-5米,山地、丘陵地以2-3米×4米为宜。选择

红灯、先锋、早红宝石、抉择、拉宾斯等作为授粉品种。采

用纺锤形整枝,干高60-80厘米,树高3.0米左右,中心干上

着生15-25个单轴延伸的主枝;疏除过密枝,控制外围枝留

果量,保持树势健壮。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叶面

喷肥为补充;秋施有机肥,春夏追施复合肥。萌芽前喷1遍

5°Be石硫合剂;采收后喷1-3遍杀菌剂。适宜地区:作

为早熟品种在全省甜樱桃产区栽培利用。

/1038/ 高抗、高产玉米新品种东昌4703
高抗、高产玉米新品种东昌470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公司通过对安徽省玉米主产区的

玉米种植品种、种植密度和施肥状况等项目进行调查,结果

表明:主产区玉米平均密度为64905株/hm2,与9000kg/hm2的

目标产量密度基本相适宜,但偏稀和偏密的现状同时存在;品

种多乱杂与品种类型相对单一并存;施氮量202.5kg/hm2左右

,但施氮量偏高和偏低也较普遍。建议从推广应用优良品种

、规模种植和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栽

培技术和加强控释肥料研究应用、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开

/1038/ 高抗、高产玉米新品种东昌4703

展玉米生产技术的信息化研究等方面,进一步促进玉米生产

。公司根据目前安徽地区玉米生产现状与市场对高抗、高产

玉米新品种的需求,公司自立科研“项目一个高抗、高产玉

米新品种的选育及其产业化研发”,志在培育出更加适合安

徽地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东昌47

03来源皖47×皖1403。2)东昌4703第一叶尖端形状:尖

到圆幼苗叶鞘色: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cm):268穗位

高:105总叶片数:19雄穗情况:8-10个分枝花药色:紫色

散粉期:第54天吐丝期:第56天花丝色:红色果穗型:筒型

穗长(cm)18.0穗轴色:白色籽粒类型:半马齿型籽粒顶端

色:黄色;籽粒背面色:黄色。夏播生育期99天,与对照相当

。穗长17.5cm,粗4.8cm,穗行数12.6行,行粒数平均36.3粒,

千粒重399.7克,出籽率88.2左右%。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父本皖47为自选系,是弘大8号的父本;母本皖1403用自创材

料[(皖44×C-50)×C-50]经安徽本地及海南连

续择优自交6代选育而成。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

全性1)适时播种:播种时间以3月底4月初为宜;夏播播种时

间以6月上、中旬为宜。2)合理密植:春播每亩留苗3500-3

800株左右,夏播每亩留苗3800-4000株左右。3)化学除草:

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每亩50%乙草胺(100毫升),兑水50公斤

进行封闭式喷雾。4)科学施肥:重施基肥,亩施氮磷钾复合

肥(15-15-15)40公斤、尿素10公斤左右、1公斤硫酸锌;追

施穗肥,展10-12叶期亩追施尿素20公斤左右。5)及时排涝和

/1038/ 高抗、高产玉米新品种东昌4703

灌溉。6)及时防治虫害:苗期防“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大

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7)制种时母本与父本同期播种,母︰父

为6︰1。8)该品种经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转基因检测中心检

测不含转基因。9)该品种适宜在安徽全省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东昌4703于2019年通过安徽省审

定,目前已经逐步的在市场推广,在公司的努力下,把好品种

推向市场,让好品种进入老百姓手里没有问题。⑥历年获奖情

况目前东昌4703暂未申报任何奖项。

/1039/ 奥利亚罗非鱼选育
奥利亚罗非鱼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成果来源于“九五”国家重点科技

攻关子专题《奥利亚罗非鱼选育》(96-008-01-02-04)和

“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专题《罗非鱼良种选育及育种新技

术研究》(2006BAD01A1202)。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培养出“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新品种,与尼罗罗非鱼雌

鱼杂交可获得高雄性率的奥尼杂交罗非鱼,广泛应用于罗非

鱼养殖业。三、性能指标:项目合同要求选育出比目前生产

上用的奥利亚罗非鱼更纯的品系,指标是它与尼罗罗非鱼杂

/1039/ 奥利亚罗非鱼选育

交的仔代雄性率超过95﹪;建立纯种保存技术;完善鉴别奥

利亚罗非鱼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申报罗非鱼新品种1个。本

成果已达到合同要求,“夏奥1号”生长速度比原引进品种

提高9﹪~10﹪,遗传性状稳定;与尼罗罗非鱼杂交子代雄性

率由引进时的90~92﹪提高到稳定保持在95﹪以上,大规模生

产可达93﹪以上;杂交鱼两网起捕率达80﹪,加工出肉率达3

5﹪;建立了mtDNA、RAPD、DNA指纹等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完

善了纯种保存技术,制定了国家标准。四、与国内外同类技

术比较:本成果培育的“夏奥1号”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奥利

亚罗非鱼选育种,经国内外查新检索,也未见通过系统选育

培育出奥利亚罗非鱼新品种的文献报道,本成果总体水平居

国内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五、创造性:本成果的创新性

是将传统的引种驯化、群体选育方法,通过结合分子遗传标

记、杂种优势利用等技术,建立了奥利亚罗非鱼育种技术平

台。六、作用意义:通过长期的推广实践,本成果已在生产

第一线获到大规模应用,得到产业界普遍认可,在品种和技

术支持下,扶持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中小苗种企业,完善

了罗非鱼良种体系,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七、推

广范围条件和前景:本成果可应用于所有罗非鱼产区,具备

罗非鱼保种技术的良种场均能采用。“夏奥1号”是生产高

雄性奥尼鱼的亲本,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

/1040/ 富硒鲜枣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富硒鲜枣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富硒鲜枣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

成示范》是2019年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下达的重点研发与转

化计划-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9-NK

-C12。承担单位为海东市平安区利源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实施时间为2019年01月01日-2020年12月31日,2021年5月3

1日通过验收,成果简介如下:1、引进筛选和示范了鲜枣新

品种,“早脆王”、“七月鲜”、“冬枣”、“晋枣”、“

蛤蟆枣”等新品种5个,经过筛选,初步选定“早脆王”、“

/1040/ 富硒鲜枣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七月鲜”、“蛤蟆枣”在我区温室栽培比较适宜。2、集成

示范了鲜枣大苗定植、密植矮冠、东西行栽培、水肥一体化

、病虫害绿色防治、简化整形修剪、温湿度科学调控等新技

术9余项,总结提出鲜枣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3项,全面系统的

开展了日光温室富硒鲜枣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3、建

成216亩日光温室富硒鲜枣种植示范基地,鲜枣平均产量提高

23%以上;辐射带动800亩,鲜枣平均产量提高12%以上。2020

年总产量达到609.6吨,总产值可达到1219.2万元;预计明年

进入盛果期,总产量可达到1270吨,总产值可达到2540万元;

在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现场培训和指导12次,培训技术骨干

20人,培训农民120人次。4、发表科技论文3篇,自主研发实

用新型专利1件,完成注册商标2件。

/1041/ 双低油菜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
双低油菜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建设工作共两块,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包括种

子基地和商品菜籽生产基地建设;双低油菜的综合开发利用

,包括双低绿色营养保健油的开发、菜粕蛋白饲料的开发、

食用蛋白、饲用蛋白的开发和卵磷脂等。项目的实施有显著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42/ 香榧良种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
香榧良种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研制的香榧容器育苗专用基质[黄心土50%+

泥炭土30%+炭化稻壳15%+稻壳4%(有机肥、石灰、缓释肥)

1%],与传统基质相比,2年生苗木高生长量提高17.6%,地径提

高32.3%。项目采用夏秋季嫩枝嫁接、冬季大棚硬枝嫁接(

长穗切腹接)、翌春剪贴、选择性遮阳等技术,与传统育苗

方法相比,嫁接成活率提高15%,苗高生长量提高29%,地径生

长量提高8%,嫁接时间延长6个月。项目成果对香榧产业的健

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043/ 三红妇康精
三红妇康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1、组方:以传统生姜、红糖为主,加入部分既是

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2、用途:促进产妇产后康复。3、已

完成的工作:已有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并能小批量生产样

品供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化学分析等使用,达到自治区食

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加药食品的要求;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

产品有如下药理作用:镇痛、止血、补血、抗疲劳、促进泌

乳,促进子宫复旧,增强免疫功能等,无明显毒性,对仔鼠

生长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产品有明显

/1043/ 三红妇康精

促进产妇产后子宫复旧,恶露减少和气血复元的保健作用,

还可治疗产后腹痛和缺乳,无明显毒副作用。4、本产品已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现仍在进行实质审查过程中。

/1044/ 大马士革玫瑰套种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大马士革玫瑰套种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项目背景及前景国内对于大马士革玫瑰的生产

目前处于无章无法的非标准化种植的状态,作为加工原料生

产的玫瑰花本身就不合格,也就不可能加工出达到国际标准

的玫瑰油。为此,有必要吸取国外种植技术规范和要求,结合

种植区域具体条件,归纳形成一套合理的种植规范,利用豆科

植物间作套种固氮以及多次标准化修剪技术提升单位养分利

用效率,最终提升大马士革玫瑰的产量和质量,有利于在规模

生产的状态下获取品质优良的高产群体。大马士革玫瑰最适

/1044/ 大马士革玫瑰套种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宜生长的日间温度为18~25℃,夜间温度为10~15℃,相对湿

度为70%~80%,很适合在云南的气候环境条件下栽培种植。

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利用云南的优越的气候环境条件,成功的

实现大马士革玫瑰在云南的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集约化

经营,品牌化打造的市场运行规则,特对新引种的大马士革进

行了一系列的种苗繁育、栽培技术、修剪技术以及相关的农

业设施设备进行了研发和改进,利用豆科植物间作固氮、多

次标准化修剪去除顶端优势等栽培技术,提升单位养分效率

,较大幅度的有效的提高单位矿质营养成分的利用效率,并大

幅度提高植株有机养分的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最终提高大

马士革玫瑰种植的产量,为后期产业链的延伸打好原料基础

。利用新型立体化栽培种植模式,匹配相适宜的多次标准化

修剪技术以及相应的除草施肥等技术工艺的改进,不仅能有

效提升大马士革玫瑰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可作为云南的芳香

植物种植的范本,以都市农庄建设为标的,实现标准化、规模

化、现代化农业建设,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

值,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内

容和取得的成果1、主要研究内容:1)玫瑰与豆科植物套种

技术研究:2)提高玫瑰产量的修剪技术方案研究:3)施肥、

除草、病虫害防治设备、技术方案研究:2、实验数据及取

得的进展和创新点1)已完成种植面积100亩。本次研究中选

择了红花鼠尾草和紫花苜蓿和红花三叶草等3种植物进行套

种研究,经大量分析比较,确定红花鼠尾草作为大马士革玫瑰

/1044/ 大马士革玫瑰套种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套种技术的优选物种。其种植豆科植物的土壤中,由于豆科

植物的固氮效果,其氮素含量比对照均有所增加,比如种植红

花狐尾草的地块增加的氮素最高可折合每亩三十公斤的尿素

。大牧场紫花苜蓿是今年刚刚引种进来的品种,具体实验数

据还要进一步通过试验和检测来最终确定。2)完成了提高玫

瑰产量的修剪技术方案研究,形成了规范的修剪技术方案,并

已应用到大马士革玫瑰栽培中,同时申请相关专利。三、项

目创新点和取得的突破1、功能性观赏性套种及豆科植物固

氮技术大马士革玫瑰与豆科(紫花苜蓿)植物套种:在考虑

观赏性的同时,能有效的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的功能,提高化

肥的利用率,在有效的提高大马士革玫瑰的产量的同时降低

化肥施用量;利用观赏性豆科植物的间作套种挤占杂草的空

间,减轻除草压力;利用间作套种“错导”病虫害,降低病虫

害概率。本次研究中选择了红花鼠尾草和紫花苜蓿和红花三

叶草等3种植物进行套种研究,经过比较分析发现,红花鼠尾

草可利用其花的连续开放效果在玫瑰无花期提供观赏价值,

同时其茎叶还具有的医药价值和饲用价值;紫花苜蓿虽然能

在固氮作用上功能显著,但其株型过大,且其观赏性逊于红花

鼠尾草,而三叶草铺地性较好但生长势比前两种要弱,对于以

草治草的效果要差些。在病虫害错导方面二者与常规种植相

比均无显著差异。2、提升产量和质量的标准化修剪技术利

用改进的修剪技术提升养分的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利用多

/1044/ 大马士革玫瑰套种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次打顶修剪,以及打顶、修剪前后的营养剂、肥料的喷施的

措施下,在去除顶端优势的同时,促进侧芽萌发和生长。同时

,在修剪前后喷施杀菌剂,严格控制病菌通过修剪创口传播,

在多种技术协作下(打顶、修剪、营养剂、施肥、杀菌剂)

,保证玫瑰保质保量的生长。3、新型农机设施设备改进根据

大马士革玫瑰的种植特性,根据玫瑰垄宽研发设计了新型玫

瑰种植除草装置和种植灌溉系统,有效实现机器除草,降低花

农劳动量。根据玫瑰以花为主要收获部分,设计了能够有效

避免农药喷溅的一种贝壳罩式带卷管器的玫瑰除草保护喷药

器,该喷药器也配备了适合玫瑰田大面积喷施的地步滚轮,也

能有效降低劳动量。四、取得的成果:1)实际完成新增投资

42.28万元2)实现销售收入38.50万元(已有玫瑰苗、玫瑰纯

露、玫瑰花系列产品)3)形成具体栽培方法、套种栽培方案

1份;4)形成规范化标准化油用玫瑰修剪技术方案1份;5)申请

专利4项;6)通过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7)完成注册商

标申请。

/1045/ 竹荪新品种“竹海长裙”选育及栽培
竹荪新品种“竹海长裙”选育及栽培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竹荪新品种“竹海长裙”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

广、商品性好等特点。在海拔1000米以下种植可获高产,产

量可达200-260克/平方米,比南京长裙增产25-66%。其氨基

酸总量达14.95%,营养指标高于苏、皖长裙竹荪。该成果提

出以小厢宽边为前提,分层播种为中心,各类培养料配制后

生料栽培的高产栽培技术。该成果已在3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

,有些县已把竹荪种植业作为富民支柱产业,经济效益显著

/1046/ 一种堇叶碎米荠的种子育苗方法
一种堇叶碎米荠的种子育苗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堇叶碎米荠(CardamineviolifoliaO.E.Schulz)

为十字花科碎米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野油菜、水油菜

和岩板菜,其嫩茎、叶鲜嫩可口,是一种重要的野菜资源。研

究发现恩施堇叶碎米荠中有机硒含量可达到99%以上,硒与碎

米荠中的有效成份的有机结合,转化为具有突出生理活性的

有机硒化物,对人体营养与健康发挥重要的功能,是不可多得

的功能性食品和中草药材原料,因此将堇叶碎米荠作为硒的

载体是我省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堇叶碎米荠分布于高海

/1046/ 一种堇叶碎米荠的种子育苗方法

拔林下、溪边等阴凉湿润地带,植物种群小、分布狭窄,自然

状态下,种子萌发率低,又因其富硒价值的发现而被大量的人

工采挖,濒临灭绝。因此研究堇叶碎米荠人工育苗主要的影

响因子如基质、光照、水分、温度等对碎米荠野生资源保存

以及硒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发明涉及一种

富堇叶碎米荠的种子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主要步

骤:a.采集种子;b.配制苗床;c.播种;d.苗床管理。本发明

根据堇叶碎米荠种子萌发生物学特性,使种子快速打破休眠

萌芽并成苗,堇叶碎米荠提早20-30天萌发,种子萌芽率达到

90%以上,成苗率达到95%以上。目前,堇叶碎米荠主要以采集

野生资源为主,少有人工栽培,人工栽培种子萌发率不超过1

5%。本发明堇叶碎米荠提早20-30天萌发。本发明根据堇叶

碎米荠种子萌发生物学特性,对其生长环境主要因子光照、

温度、水份等进行人工模拟,使种子快速打破休眠萌芽并成

苗,种子萌芽率达到90%以上,成苗率达到95%以上。本发明可

周年进行堇叶碎米荠种子育苗,不受季节限制。该技术目前

已经成熟,操作简单,成本低,萌芽率和成苗率高,适用于堇叶

碎米荠种苗的大批量生产。技术成果已经成功转化给恩施德

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已经成功应用该技术大面

积种植堇叶碎米荠,用于观光农业和功能食品的生产。但由

于堇叶碎米荠不在食品原料目录内,其应用收到了极大的限

制。无

/1047/ PY猪抗应激父本群体培育开发研究
PY猪抗应激父本群体培育开发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研究的目的旨在培育胴体瘦肉率高,肉质优良,

饲料转化率高的皮特兰抗应激猪,并取其作父本用于社会养

猪生产,以达到提高社会商品猪质量和饲料转化率目的。本

技术路线:1.对皮特兰猪导入大约克夏猪血液,导入比例

视达到育种指标而定;2.皮特兰抗应激猪要符合下列外貌

特征:毛色及耳型等与目前皮特兰相一致,即背宽平,双脊

,前后躯肌肉发达,头小领躯结合良好,花斑毛色,四肢健

壮有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用杂交育种手段及生物技术

/1047/ PY猪抗应激父本群体培育开发研究

手段实现抗激基因导入。要求繁育的PY猪胴体瘦肉率65%,

料重比2.9:2,180日龄体重95KG,肉质表现良好,全省一年

可增收8-10亿元人民币。

/1048/ 鲜食玉米新品种—陕白糯11
鲜食玉米新品种—陕白糯1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陕白糯11鲜食玉米是我校选育的玉米新品种,2005

年3月7日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同年列为陕西

省糯玉米区试对照品种。该品种株高240cm,穗位高D5cm,植

形半紧凑,长柱微锥型穗,穗长21cm,结实长20cm,行粒数42,

穗行数16~18,千粒重297g,折干率60%,出粉率87.5%,籽粒黄

浅马白轴,胚乳腊质状不透明。陕白糯11适宜于陕西春、夏

播鲜食玉米区及同类生态区,采穗后的茎叶持绿期长,是优质

青绿饲料。亦可鲜穗直接上市;速冻及真空保鲜加工,罐头加

/1048/ 鲜食玉米新品种—陕白糯11

工,糯玉米掺子食品,返季节周年上市;作为加工支链专用淀

粉的原料订单生产,服务于粘着剂工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工

业前景广阔。

/1049/ 高产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饲麦8640”
高产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饲麦864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饲麦8640为春性六梭皮大麦,中熟(较绵阳15号小

麦略早熟)。株高85厘米,分蘖力中等、株型较紧凑,抗倒

。后期灌浆快、转色好,穗大粒多、丰产性突出,易于脱粒

、在盆中丘陵地区产量潜力可达400公斤以上,在川西平原

及毗邻地区可达500公斤以上。亩有效穗20-25万,穗粒数6

0粒左右、千粒重30-36克。该品种产量与熟期与V24无显著

差异,但抗性突出,抗赤霉病、颖枯病、锈病、耐低温阴雨

能力明显强于V24,千粒重较V24大4克左右,子粒蛋白质含

/1049/ 高产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饲麦8640”

量13.2%,赖氨酸含量0.39%(绵阳粮研所化验),显著优于V

24,系高产优质饲料大麦。该品种适应性广,经大规模生态

试验在盆中丘陵地区较该省泪科主载品种增产20%以上,表

现了强大的生态优势。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生产示范表明,该

品种最适宜于水田免耕半旱试栽培,亩产达300公斤以上,

可与杂交中稻-再生稻配亩产吨粮。该品种的开发利用可以

增产在量粮食饲料,是迅速扭转该省麦类生产徘徊局的一项

切实可行的“生物技术”。

/1050/ 花生野生种质评价与利用技术创新及新品种培育
花生野生种质评价与利用技术创新及新品种培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针对花生属野生种染色体和基因组水平上评

价不足,部分花生野生种基因组分类错误;种间杂交障碍致使

栽野杂交成功率低,花生种间杂交外源染色体系遗传效应不

明确;种间杂交后代染色体鉴定困难,基因组序列图与实际核

型染色体不对应;以及缺乏可利用的新野生种资源等问题,在

国家和河南省产业技术体系、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下,历经10余年,通过创新种间杂交技术,提高了种间杂交效

率,建立了以染色体识别为核心的鉴定技术,创制出花生种间

/1050/ 花生野生种质评价与利用技术创新及新品种培育

杂交新材料,并立足国内生态环境,培育出高产、高抗和优质

花生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1、首次综合利用高清染色体带

型技术和基因组测序技术系统评价了花生野生种质。建立了

53份野生种染色体带型和KASP标记指纹图谱,纠正了以往部

分野生种基因组分类错误问题,实现了花生野生种基因组的

准确分类,为精准鉴定和利用野生种提供了参考依据。2、研

究明确了栽培种与不同基因组野生种杂交亲和性关系,揭示

了栽野杂种高度不育原因;发明了效率更高的集组织培养、

试管苗染色体加倍、染色体变异系创制于一体的克服花生种

间杂交障碍的新体系,显著提高了从杂交不亲和组合中获得

F1植株的效率以及获得遗传稳定的优异材料的几率,大幅度

提高了野生种质的利用水平。利用新体系在栽培种与野生种

24个杂交组合中获得杂种后代,12个杂种加倍获得异源六倍

体花生;其中花生栽培种与9个野生种之间为首次获得杂种后

代,与2个野生种之间首次获得异源六倍体;创制了一批野生

外源染色体系,为揭示外源染色体遗传效应和育种利用奠定

了材料基础。3、首创了花生寡核苷酸探针FISH带型技术和

花生染色体区段可视化技术,发明了探针染色试剂盒为高通

量染色体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建立了集花生基因组(荧光

)原位杂交、DNA分子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带型和染色体区

段可视化于一体的花生染色体识别技术体系,构建了目前染

色体识别度最高的花生核型,解决了花生染色体的精准识别

和种间杂种的精准鉴定的问题;实现了花生基因组序列图染

/1050/ 花生野生种质评价与利用技术创新及新品种培育

色体与核型染色体的对应;确立了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染色

体部分同源性对应关系,从染色体水平证实了栽培种与野生

种以及野生种之间存在部分同源关系,通过杂交后代中染色

体的联会与交换,能够将野生种优良性状的基因转入栽培品

种中;揭示了花生野生种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存在频繁的断

裂重接和不等交换;发现了花生属部分野生种可能存在较高

的异交率。丰富了花生属基因组分化的理论,为科学利用野

生种质提供了理论指导。4、创制了一批聚合A.duranensis

、A.diogoi、A.villosa、A.hoehreei、A.monticola等野生

亲本优异性状的种质,包括抗青枯病种质11份,高抗网斑病新

种质2份,高油种质48份,其中1份高油种质籽仁粗脂肪含量高

达62.9%,是目前报道的粗脂肪含量最高的花生栽培种种质。

育成了包含野生血缘的高油多抗富硒型、高产大果型和多抗

广适型等特色型新品种远杂5号、远杂6号、远杂0025和远杂

12号。2017至2019年,四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61万亩,创造

社会经济效益2.61亿元。本项目育成通过审定花生新品种4

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植物新品种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

13篇,论文被引61次。

/1051/ 花生乳
花生乳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花生营养丰富,其蛋白含量仅次于大豆。此外,花

生还含有植物性脂肪和多种微量元素。我所研制的“花生乳

”饮料,采用新鲜花生,以物理加工工艺提取原法加以乳化

,既保留了花生原有的营养成份,又使产品原风味不变,其

外观酷似牛奶,口感细腻,一年四委均可饮用。

/1052/ 冷冻拉面品质控制技术研究
冷冻拉面品质控制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面条作为中国的传统主食之一,一直深受人们的喜

爱,尤其是生鲜拉面口感好,营养佳,方便熟制,十分迎合现代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面筋蛋白的结构与面条的品质直接相关

,因此研究面筋蛋白侧链环境改变对蛋白结构和面粉特性的

影响对于提高面制品品质意义重大。该项目采用乙酸酐酰化

、谷氨酰胺转胺酶脱酰胺、亚硫酸钠还原法屏蔽面筋蛋白中

的氨基、酰胺基和巯基基团,将经过修饰的面筋蛋白按照不

同的添加量与淀粉重组制作面条,通过与原面条的质构、蒸

/1052/ 冷冻拉面品质控制技术研究

煮等特性对比,并结合电泳图谱、扫描电镜等方法初步探讨

面筋蛋白对面条品质影响的内在机理。另外,本项目对手工

拉面速冻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进行研究,不仅研究了手工拉

面品质变化的宏观表现,而且对引起宏观变化的化学组分,内

部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手工拉面产业化生产中的速

冻冷藏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将乙酰基

(CH3CO-)转移到面筋蛋白的游离氨基基团上,如下所示。

乙酸酐酰化改变了面筋蛋白游离氨基的数量,通过观察其对

最终产品质量(面条的质构特性、蒸煮特性等)的影响,与

未作修饰的原面筋蛋白对比,初步揭示面筋蛋白游离氨基对

面条品质影响的机理。(2)利用谷氨酰胺转胺酶(TG)催

化酰基转移,在此反应中,首先通过糖基化反应减少赖氨酸的

活泼ε-氨基,肽链上的谷氨酰胺残基的γ-酰胺基被作为酰基

供体。将经过修饰的面筋蛋白与淀粉重组制作面条,通过与

未修饰的面筋蛋白制作的面条进行质构特性、蒸煮特性和微

观结构的对比,分析其对面条品质影响的内在因素。(3)利

用二硫键还原剂-亚硫酸钠对面筋蛋白进行处理,有控制地将

面筋蛋白中的部分二硫键切断,通过检测二硫键转化的游离

巯基的含量与面条质构特性、蒸煮品质等的内在关系,探究

制面过程中游离巯基的变化规律,揭示二硫键以及游离巯基

对面条品质的作用。(4)冷冻拉面的是经过和面、熟化、

复合压延、二次熟化、(成型即为预制面片)、拉制、包装

、冷藏而成的面条制品,该项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手工

/1052/ 冷冻拉面品质控制技术研究

拉面的速冻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进行系统研究,优化了冷藏

时间、冷藏温度、温度波动和冻融循环等速冻冷藏参数,冷

藏时间为8周,冷藏温度-20℃,温度波动在4℃左右,冻融循环

为3次,产品性质与现做面条相比质量差异不大。明显延长其

货架期,解冻后可达到现制生鲜拉面的品质,并在工厂进行了

示范生产,显著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53/ 农村信息精准推送平台
农村信息精准推送平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项目简介农村信息精准推送平台是在农业专业

搜索引擎“中国搜农”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

系统工具。系统自动向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专业大户、

农业企业等农业中间服务组织推送其定制的各种信息,包括

农业技术、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再由中间组

织对推送的信息进行甄别、加工和分发,将农业信息资源精

准的推送到不同用户手中,从而保证基层用户得到具有针对

性的信息。同时,基层用户可通过该平台发布自己的需求信

/1053/ 农村信息精准推送平台

息,并与其他相应信息进行对接,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农业技

术与市场信息服务。本项目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大

技术瓶颈,从Web信息获取表达、分类存储、挖掘预测、需

求聚焦、服务定制等5大方面,攻克了农业网站“信息孤岛

”以及针对三农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问题。本平台以软机

器人采集的分类信息为基础,开发各种应用服务。平台核心

功能包括个性化订制、精准推送和信息发布与对接。平台采

用B/S体系结构,采取基于Web的方式,便于农业合作社、

农业协会、农业大户、普通农户等在不同地点对生产数据的

上传,外部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系统。合作社通过平

台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农户会员,推送农户感兴趣的信息,

减少系统人员的维护工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终端接入

服务平台。精准推送平台服务模式除电脑模式外,还有信息

机模式和手机模式。信息机模式:以农业协会、农业大户、

专家大院等管理员为中心,以普通的信息机农户为服务对象

,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精准推送以及各信息机用户信息的及

时反馈。手机模式:以农业协会、农业大户、专家大院等管

理员为中心,以普通的手机农户为服务对象,通过平台短信

接收精准信息,也可以手机上网形式获取精准信息。本平台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用户管理:提供管理和维护系统

操作人员的基础信息和操作权限。信息订制:农业协会、农

业大户、专家大院等管理员进入后台后首先可以通过需求定

制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信息,包括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农业

/1053/ 农村信息精准推送平台

技术、市场动态等农业信息,一次性订制后即可为本协会以

及所属的农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推送:针对不同用户订

制不同类型信息,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分类、自动过滤以及人

工过滤,确保了信息精准的推送到农户手中。发布平台包括

供求发布、价格发布等市场信息发布,传统的发布平台只能

在所属的网站中显示所发的供求信息,信息的扩散性有限。

与传统的发布平台相比,精准推送平台发布的供求信息能够

将该条供求信息扩展到全国涉农网站。该产品的技术优势就

在于搜索引擎提供强大的后台服务(每天后台获取的各类信

息超过20万条)和个性化信息精准推送,即按需提供信息服

务,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使用方便、适应性强,支持各

种升级方案。本项目根据农户需求个性化的将信息通过不同

渠道如:手机、信息机、计算机精确的推送到农户手中。已

在安徽、山东、河南、青海等省市进行成熟运用,得到了广

泛认可。二、市场需求预测及效益分析目前一般的农业信息

服务系统只是信息发布和交流的一种渠道。大部分农业信息

平台和网站提供的是一种单向的盲目的信息传送,缺乏针对

性,因而实用性差。该平台涉及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

信息服务,利用该平台可开展主动的信息增值服务和商业运

作,市场的占有潜力非常大。本项目计划投资500万,主要

用于服务器、计算机、信息机等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推送平

台软件系统的配置。项目前期运作过程中已在国内部分地区

/1053/ 农村信息精准推送平台

先行示范应用,积累了近20万的基础用户,平台完全市场化

开发后,服务用户可达500万至1000万。对一些企业用户和

农业大户需要的高级服务,平台通过注册和提供有偿方式为

这些用户提供服务。每个享受这些服务的企业或者个人用户

每年交纳60元的会费,预计这部分会员人数占总用户数的2

0%,那么高级用户每年会员费可实现1.2亿元收入。此外,

平台还可通过广告投放、个性空间等服务带来一定收入。总

之,在国家农业信息化大环境下,凭借功能强大的农业专业

搜索引擎后台和庞大的农业信息数据仓库,该平台具有很大

的技术竞争力和增值服务潜力。三、项目团队介绍研发团队

主要研发人员由研究员、副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构成,

是一支年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研发团队,致力于做专业的

农业信息化软件提供商和服务商,全力打造信息时代农村信

息化的新模式。该团队具备技术开发、设计、管理、市场运

作等专业素质和极强的技术实力。技术团队采用了最先进高

效的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在应用层采用JAVA架构作为软件

的框架,在底层采用C++、C#、Java、Delphi等编程语言作

为开发工具。设计开发人员不仅拥有多年经验的C++、C#、

Delphi、Java开发经验,并且精通RationalRose等分析工具

,还能够熟练使用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Phot

oshop等界面设计应用软件。技术团队除了具有丰富的开发

经验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具备了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1053/ 农村信息精准推送平台

,并在项目前期运作过程中积累了市场运作和管理经验。四

、合作模式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承接方需配备相应的信

息技术开发维护队伍和市场拓展人员。在设施或设备方面主

要是一定面积的机房和大型服务器等网络设备。

/1054/ 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与背景: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高健康斑

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编号:2017A

040405001)于2017年1月立项,项目下达文件为粤科规财字

[2017]96号。项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如下:斑节对虾(Pen

aeusmonodon)是当前世界三大养殖虾类之一,是养殖对虾中

个体最大的品种,具有规格大、肉质鲜美,市场价格高、养殖

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也是我国对虾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对

虾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中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斑节对虾是广东

/1054/ 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最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2015年广东斑节对虾养殖产量

达到49193t,占全国斑节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5682t的64%,居

全国首位。因此广东所需要斑节对虾虾苗量巨大,达2000亿

尾以上。斑节对虾优质苗种培育直接影响着对虾养殖规模及

产量,因此很有必要开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研究与

推广,推动对虾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应用,促进斑节对虾养殖产

业的快速发展。对虾育苗行业不仅作为产业独立的一环,创

造巨大经济效益。斑对虾对虾养殖业已成为广东省海水养殖

业中的重要产业,在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食品方面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斑节对虾养殖产业发展带动了与此

相关的苗种、饲料、养殖投入品、加工、运输及销售等行业

的发展,一大批沿海群众靠从事养虾业及其相关产业而致富

。主要论点和论据:我省斑节对虾苗种良莠不齐,严重制约

了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优良种质和先进的育苗技术是

确保斑节对虾虾苗质量两个主要因素。目前,申报单位已培

育出生长快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南海1号”,因此,在现有的

对虾育苗技术的基础上优化和创新,建立斑节对虾优质苗种

规模化培育技术是斑节对虾种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

组拟利用生长快新品种“南海1号”作为亲本种质,监测其苗

种培育过程中,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水质理化因子(PH、溶

解氧、磷酸盐、氨氮、硝酸盐以及亚硝酸盐)规律及对细菌

种群数量(总异养菌、弧菌、弧菌/异养菌比)的水质、细

菌种群数量,建立育苗水质标准;研究添加益生菌(芽孢杆菌

/1054/ 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光合细菌或组合添加)后对水质、苗种成活率和质量的影

响研究,建立斑节对虾优质苗种培育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在此

基础上集成创新现有的对虾育苗技术,建立斑节对虾优质苗

种规模化培育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促进我省对虾养殖

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已有项目申报单位自主知识产权斑节

对虾“南海1号”新品种培育虾苗,检测苗种培育过程中的水

质理化因子和细菌种群数量,建立优质苗种培育水质标准;研

究添加不同组合的益生菌后的养殖水体水质理化因子和细菌

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斑节对虾优质苗种培育水质生态调控

技术。斑节对虾优质苗种培育的分子解析,建立对虾虾苗质

量检测技术;优化创新现有对虾育苗技术包括饵料投喂技术

、病毒检测技术;斑节对虾优质苗种培育技术体系建立研究

并推广。申请相关专利,撰写发表相关论文,开展技术培训。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在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基地开

展定期检测斑节对虾虾苗培育池的氨氮、亚盐、铵盐等水质

指标和异氧菌种群数量,分析不同阶段虾苗成活率、异氧菌

和弧菌百分比。(2)在前期调查相关水质因子、生物因子

的基础上,分析各类水质因子对斑节对虾育苗的影响开展水

质调控技术的熟化与应用(3)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开展Pmc

yclinB序列开放阅读框的分析,了解在各组织、卵巢各期的

表达差异(4)利用已有的对虾育苗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引入

生物安保理念,创建基于生物安全斑节对虾幼体培育技术。

/1054/ 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5)对现有的WSSV、IHHV等对虾病毒检测技术优化,增加实

用性及可操作性。(6)分析各类水质因子对斑节对虾育苗

的影响,形成对育苗水体的生态调控技术、虾苗质量检测技

术,初步形成对育苗水体的生态调控技术、虾苗质量检测技

术,构建了斑节对虾高健康苗种培育技术体系。(7)参与企

业标准“QXHLS-2018海洋红酵母水质稳定剂”编制。(8)

举行技术培训3场:2017年12月6日在潮州市饶平县海山镇组

织开展高健康虾苗培育技术培训,项目第二负责人文国樑副

研究员作了题为“高健康虾苗培育技术”的讲座,现场赠送

由南海所专家编写技术资料,参加人员60多人。2018年8月3

0日,在珠海金湾区,参加“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的理论与实践

”技术培训会,110多人参加培训。2018年9月26日在文国樑

副研究员赴汕头市开展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作了题为“

高健康虾苗培育技术”的讲座,80多人参加了培训。(9)人

才培养。培养人才1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养殖技术人

员8名)。

/1055/ 生姜粽子
生姜粽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粽子作为中华民族习俗中的一项传统食品,通常是

人们在端午期间会食用的纪念食品;不仅仅是在中国,在有

华人文化的地方都保留了这一传统。现在的粽子原料主要是

糯米,根据辅料的不同,粽子的口味包含了很多种,如:板

栗、葡萄、叉烧肉、牛肉、火腿、枣泥、八宝等不同类型的

粽子;其基本的形状有四面体、斜四角形或三角形。与现有

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粽子中添加姜的成分具

有排汗、提神、缓解疲劳等功效。

/1056/ 盐酸替罗非班冻干粉针注射剂及其制备方法
盐酸替罗非班冻干粉针注射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研发的盐酸替罗非班冻干粉针注射剂不仅可

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无Q波型心肌

梗塞),而且是应用于心脏手术(PCI)的一线临床药物。项

目产品具有作用机制新颖、临床疗效确切和安全性好的特点

,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可满足国内急性冠脉综合征

药物治疗和满足国内心脏及心血管手术(PCI)用药市场的

需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1057/ 宫枣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宫枣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所属科技领域:本项目属于果树、经济林

育种研究领域,通过引进优良品种,进行区试对比,筛选出品

质优异、抗裂、丰产性能好的优良品种“宫枣”,作为山西

省中熟、优质、抗裂果鲜食枣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2、主

要科技内容、技术经济指标⑴山西农科院园艺所以国内地方

鲜食品种丰富变异为基础,系统开展了枣优良品种资源发掘

和新品种选育研究,通过对自国内红枣主产区引回的优良枣

品种进行观察试验以及区域试验比较,选出具有突出优良性

/1057/ 宫枣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状的中熟、优质、丰产的鲜食枣“宫枣”,并于2011年通过

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品种选育同时,研究配套了

宫枣设施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在

示范推广中规范了苗木繁育技术,研究制定出《红枣苗木繁

育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显著提高了苗木繁殖效率及质量。

发明了“枣树主干落头高接法”专利技术在示范区应用推广

,实现了品种改良、快速丰产、树形优化。这一系列工作为

示范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⑵技术经济指标:①品质极

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9.2%、总酸含量0.56%、VC含量418

.09mg/100g、果肉硬脆、糖酸比适宜,风味极佳、营养价值

高;②果型端正:果实长圆形、果形整齐、大小均匀、商品性

状好;。③成熟期适中:在太原地区9月中下旬完熟。④萌芽力

中、成枝力弱,适于密植、管理省工;⑤丰产性好:高接树第

二年即可丰产,亩产可达1700kg;⑥种植效益好:单价10元/公

斤以上,亩收入1万元以上。3、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及应用推

广情况该品种的成功选育,填补了我省缺少中熟优质鲜食枣

品种的空白。同时由于品质优异,丰产性好,受到消费者的高

度赞誉,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推广价值。几年来,该品种

在我省的吕梁、晋中、太原、临汾和运城等地及省外的新疆

、福建、云南、北京地示范,累计推广面积1682亩,产生社会

经济效益6872万元。同时项目成员经常性的下到一线开展技

术培训,指导农民生产,累计培训40余次,受培农民达到1000

余人次。

/1058/ 京农科921
京农科92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幼苗叶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284cm,穗

位117cm,全株叶片数19.8片,生育期123天左右。雄穗分枝

3~6个,花药紫色,护颖绿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形,穗轴

白色,穗长19.2cm,穗行数15.6行,秃尖0.7cm。籽粒黄色

,马齿型,千粒重377.1g,出籽率85.7%。2010年农业部谷

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中心测定,籽粒粗蛋白质(干基)

8.87%,赖氨酸0.3%,粗脂肪3.32%,粗淀粉74.52%。中抗大

斑病和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2008年河北省春播组区域试

/1058/ 京农科921

验平均亩产699kg,2009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40kg。2

010年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5kg。可在河北省张家口、承

德、秦皇岛和唐山市春播玉米区春播种植。

/1059/ 杂交玉米新品种敦玉606
杂交玉米新品种敦玉60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和背景1、课题来源:杂交玉米新品

种敦玉606号选育项目属于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企业自列课题“西北抗旱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培育”的

主要成果产出。2、课题背景:甘肃省作为国家级玉米制种

基地是全国公认的种业大省,对于国家种业安全作出了“甘

肃贡献”。但不论与国际种业先进发展水平还是与国内领先

区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健全,优

异种质和基因资源发掘利用严重不足,品种培育水平不高、

/1059/ 杂交玉米新品种敦玉606

数量不足等突出短板和瓶颈问题,因此,不仅亟需以种质资源

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双轮驱动,推动研发资

源的流动与创新要素集成,形成更加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与

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夯实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源动力,而

且需要在甘肃省已有种业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将我省的

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第一产业附加值,构建一二三

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从源头上,为我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提供更高效、更优质、更多元化的品种支撑。为全

面提升西北区域玉米产业品种创新能力和水平,甘肃省敦煌

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

展适宜西北区域的抗旱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该项目以甘肃及西北玉米产区为目标市场

,以选育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耐密植的玉米

新品种为主要目标,以杂种优势利用为主要技术手段,选育适

宜甘肃乃至西北玉米产区种植的耐密型优良玉米新品种,通

过耐密型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进一步提升甘肃玉米产

业的增产潜力,加快玉米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并为推进玉

米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三、主要论点和论据杂交玉米新品

种敦玉606是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自交系380-5为

母本,以自育系5435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种。其中母本母

本380-5:以PH6WC*PH2VK变异株为基础材料,再用PH6WC回交

1代,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父本54358是以335♂/肃XF♂为基

础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在西北春玉米区生育期

/1059/ 杂交玉米新品种敦玉606

127天,株高330cm,穗位高125cm,穗长18.8cm,穗粗5.0cm,穗

轴粗2.6cm,秃尖0-1cm,穗行数16-22行,行粒数39.6粒,出籽

率86.3%,千粒重330g,穗形筒形,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粒

色黄色,具有抗逆性强,活秆成熟,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抗倒

性好等特点,于2020年11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委员会审定。四、创见与创新1、具有较好的丰产性:该品

种在参加国家主要农作物西北区域品种审定试验过程中,最

高亩产达到1278公斤,平均亩产达到997公斤,比对照先玉33

5平均增产6.7%。2、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该品种在在参加国

家主要农作物西北区域品种审定试验过程中,各试验点表现

差异较小,适宜在西北春玉米区的大部分区域种植,表现较好

稳定。3、具有较好的耐密性和抗倒性:该品种在西北春玉

米区亩保苗可达到5000株以上,经国家主要农作物西北区域

品种审定连续两年的试验,空杆率和倒伏率均为0。4、具有

良好的抗病性: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接种试验,该品种高抗

丝黑穗病,抗矮花叶病和红叶病,中抗瘤黑粉病和茎基腐病,

抗逆性较强。五、社会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敦玉606在通

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2021年依托单位便在

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安排了种子繁育计划,2021年种子繁

育面积为600亩,预计可生产杂交玉米种子27万公斤,可实现

销售收入270万元,27万公斤种子可示范推广大田玉米13万亩

,新增产值约1300万元以上。敦玉606号的选育成功,不仅加

/1059/ 杂交玉米新品种敦玉606

快了西北地区杂交玉米品种选育、改良的进程,而且可作为

选育适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的优良资源进行重点利用和改进,

对于推动甘肃玉米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有着积

极的促进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敦玉606籽粒后期脱水较

慢,机收籽粒容易籽粒破碎率较高。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1060/ 农产品节能环保型烘房及其推广与应用
农产品节能环保型烘房及其推广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技术详情

  1.农产品节能环保型烘房农产品节能环保型烘房已

修建的226座,经生产使用单位的实效果证明:一次装载量1

000~3000公斤。烘1公斤成品枣耗煤均为0.24公斤左右。烘

制成品枣经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所检测报告证明,其6项指标

均符合企业标准(见附件)。经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

报告:烘房尾气排出CO2平均浓度为12mg/m3,氮氧化物平均

浓度195mg/m3,烟尘(粉)平均浓度136.8mg/m3(见附件)

,以上测定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该农产品节能环保型烘房

/1060/ 农产品节能环保型烘房及其推广与应用

能够采用煤、重油、天然气和电能等多种能源介质,适用面

广;初步形成了干制工艺控制的智能模块化;采用的高效燃烧

器和多种换热器组合的模块化结构,热效率高,能耗低,烘制

周期短,干制产品质量高。2.优化了红枣、核桃和柿饼等农

产品的人工干制工艺和技术。建成烘制生产线5条,一次性烘

制期8~24小时(因种类、品种而异),商品果率≥95%,保质

期18个月,成品枣质量达到国标、企标要求。3.累计烘制成

品枣4202万公斤,销售收入69048万元,净利润15908万元。新

增就业人数3500多人,带动农民增收21400万元,培训2800人

(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多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4.

该成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061/ 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GS豫杂35、豫杂37的选育及其应用
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GS豫杂35、豫杂37的选育及其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高产、优质、广适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豫杂

35、37的选育及其应用”是河南省和国家“九五”攻关计划

项目,先后得到国家"863"、国家成果转化资金、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和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项目资助。项

目组围绕生产与市场需要,以提高品种的丰产性、纤维品质

、抗病虫、早熟性等性状为目标,从生产实际出发,创新育种

技术,充分利用品种间杂种优势,全面提升品种的综合农艺性

状。同时,深化品种性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促进其在行业

/1061/ 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GS豫杂35、豫杂37的选育及其应用

育种和产业化方面的应用。一、项目主要研究成果1.育成了

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棉花新品种GS豫杂35、37豫杂35先后通

过河南省(豫审棉2003006)和国家(国审棉2006014)品种

审定,是河南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

;豫杂37于2005年通过河南省(豫审棉2005006)品种审定,

均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产量水平高:豫杂35在2000~2

004年省、国家区试中皮棉产量连续五年名列第一,被誉为“

五连冠棉花”;豫杂37也创出皮棉108.6公斤/亩的高产水平

。经查新,豫杂35、37丰产性在国内同期棉花品种中名列前

茅。纤维品质优良:豫杂35、37在省、国家区试取样,农业

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中心测试,纤维长度、比强度和细度等

纤维品质指标协调性好。抗病虫性好:经中棉所植保室鉴定

,豫杂35、37在省、国家区试中均为高抗枯萎、耐黄萎病型

;抗虫性均达2级,对棉铃虫抗性级别达抗级标准。经查新,豫

杂35、37抗病虫性在国内棉花品种中居领先水平。2.深化豫

杂35、37高产生理机制研究豫杂35、37叶片的光合速率(P

n)较高,且衰老慢,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

效率(φPSⅡ)日变化幅度较小,对强光利用能力强,全天光合

速率较高,其高光效特性,为其多结铃,增铃重,获得高产奠定

了光合生理基础。3.建立杂交棉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体系通过

建立杂交棉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积极培育示范样板田,进

行高产创建,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推广部门、企业的合作

,建立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推广协作网。20

/1061/ 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GS豫杂35、豫杂37的选育及其应用

06~2008年豫杂35连续三年成为河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

品种,也是河南省目前唯一一个年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的棉

花品种,2009年被推荐为农业部9个主推品种之一,在全国大

范围推广。据统计,2003年以来,豫杂35、37在河南、山东、

安徽、河北、新疆等省累计推广1432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

益21.7亿元。二、成果的主要创新点1.育种策略和育种技术

创新本研究有两大技术难点,一是高产、优质、抗病、早熟

这些性状多为负相关,而打破这些负相关又缺乏有效的育种

手段;二是目前国际上普遍缺乏陆地棉黄萎病抗源材料,并且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分化十分严重,给棉花黄萎病研究和抗

黄萎育种增加了难度。为解决上述难点,本研究从以下三个

方面开展工作:①同步改良产量和品质,具体措施有注重亲本

选择、提高光能利用率、合理协调产量要素间的关系;②提高

品种早熟性,具体措施是降低果枝结位、选择生长发育快、

霜前花率高的材料;③科学建立枯、黄萎病圃,选择主产棉区

棉花枯、黄萎病的优势菌系,多年连续接菌,建立多菌系混生

的枯、黄萎病圃。并且,从亲本到杂交组合筛选,均在这一重

而均匀的混生病圃上连续选择,从源头上提高其枯、黄萎病

抗性。2.品种性状具有重要创新豫杂35、37整合优化了来自

远缘血统的抗病亲本和导入国产Bt+CpTI双价抗虫基因的抗

虫棉亲本,建立了全新的遗传背景,实现了高产、优质、抗病

、抗虫等多种优良性状的成功聚合。据文献查新报告,如此

/1061/ 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GS豫杂35、豫杂37的选育及其应用

突出的综合性状在国内外棉花品种中鲜有报道。尤其是抗病

与抗虫性的完美结合,突破了国内外棉花品种抗病与抗虫不

能兼顾的局限,有力地打击了33B、99B等美国抗虫棉品牌,并

促使其最终退出河南乃至中国市场。3.品种研究与利用具有

重要创新为配合豫杂35、37新品种的推广,加强对品种种性

的认识,开展了其高产生理机制、干物质积累、高产栽培技

术、氮磷钾吸收分配、通风透光特性、不同肥力条件下适宜

密度以及等多方面的研究;同时通过杂交棉高效简化栽培技

术体系,培训棉农“土专家”,形成“常驻技术专家”队伍,

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推广部门、企业的合作,建立了

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推广协作网。深化了对豫

杂35、37新品种的认识,不仅加速了其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为其它杂交棉的快速推广奠

定坚实的基础。

/1062/ 双季杂交早稻威优49的选育及应用
双季杂交早稻威优49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组合是从国际水稻所引进杂交品种选择早熟单株

经多代分选而育成,基本?上体现了威优64的优良性状,

还在几个重要性状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该?组合的育成,

突破了杂交水稻育种早而不优、优而不早的难关,使杂交早

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从1986-1991年累计种植面积20

00多万亩,最高亩?产699.15公斤,创我省双季杂交早稻

历史最高记录。制种父母本播种期短,?父本花粉量足,制

种产量高,可春夏秋三季制种。?

/1063/ 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内容:开展了山羊遗传资源保护、高效繁

育、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牧草选育及栽培、疫病快速诊断、

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羊肉质量控制等技术研究,主要病原诊断

试剂和养殖设备研发,集成了高效繁育、肥羔生产和生物安

全控制三大核心内容组成的山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在云阳

、巫山和巫溪等养殖大县进行推广应用。技术创新点:建立

了基于山羊濒危资源保护的胚胎移植和幼羊胚胎体外生产的

快繁技术、基于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的高效繁育技术。首次

/1063/ 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全面评定了重庆山羊常用饲料的营养价值,筛选出不同生理

阶段的优良饲料配方,制定了山羊肥羔生产技术规范,研究

并推广了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首次分离鉴定了山羊肺炎

新病原奥斯陆莫拉菌,建立了重大疫病病原分子诊断方法,

研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诊断试剂,构建了山羊细菌性肺炎防

控技术体系。建立了适合南方湿热地区的山羊圈舍设计、羔

羊恒温保育箱、恒温自动饮水器、羔羊补饲栏和羊粪污无害

化处理等成套工程技术。建立了羊肉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方法和羊肉膻味成分基于中空纤维支撑液膜萃取结合气相色

谱的测定方法,集成了羊肉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知识产权:

获牧草新材料2份,筛选饲料配方5个,开发疫病诊断试剂8

种和健康养殖设备5套;成果登记4项,成果鉴定1项;版权

登记1项,获有机产品3个,有机转换产品1个;申请专利20

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标准9项,

授权地标6项,企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44篇,SCI收录4,出

版专著2部,培养研究生8人。应用推广及效益:云阳、巫山

和巫溪等3个示范县累计新增出栏181.43万只,新增产值31

3886.88万元,新增利润35650.95万元。项目技术在重庆市

推广面达80%以上,技术培训21200余人次。打造创新团队“

草食动物种质创新与健康养殖”1个。

/1064/ 吉农29
吉农2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吉农29。1、任务来源:吉林省财政厅

项目“优质、抗病、抗旱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长春市科技局项目“应用生物技术创制优质、抗旱、磷高

效利用的大豆新种质”,合同编号(长科技合(2009160)号

)。吉林省为我国重要的大豆主产区,在振兴我国大豆产业

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吉林省以盛产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在全国闻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

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吉林省农民有种植大豆的

/1064/ 吉农29

习惯和传统,在种植比例上仅次于玉米和水稻,是吉林省三大

粮食作物之一。大豆作为豆科作物具有明显的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发展大豆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

设生态省都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后,由于国家在吉林省实

施“玉米大豆轮作计划”和“大豆振兴工程”,吉林省的大

豆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的增长,2001年大豆种植面积近1000万

亩。但玉米种植面积2001年仍达192.7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

积的57.42﹪。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难点是玉米面积过大,

而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大豆。这种双重矛盾决定了吉林省在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减少玉米面积、增加优质大豆面积是必

要和现实的选择。国家大豆轮作计划和大豆振兴工程的实施

,大大提高了吉林省的大豆播种面积,促进了大豆单产水平和

大豆优质品率的提高,大豆产业已成为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

济的一个优势产业。近年来吉林省大豆种植面积在800万亩

左右。在吉林省由数量速度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种植业结构

调整的过程中,发展吉林省优质大豆生产,从整体上提高吉林

省大豆产量和品质迫在眉睫。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20

01年以吉农9722-2为母本,吉农990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

用系谱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原代号:吉农DE2259中晚熟

品种,出苗至成熟130天,需≥10℃积温2650℃以上。籽粒椭圆

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淡褐色,百粒重21.0克左右。亚有

限结荚习性,圆叶、白花、棕色茸毛,株高100厘米左右。主

茎型结荚,主茎节数20个,三粒荚多,荚熟呈褐色。粗蛋白质

/1064/ 吉农29

含量39.76﹪,脂肪含量21.50﹪。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

病1号株系,中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中感大豆花叶病毒混合

株系,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豆灰斑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抗大豆灰斑病,抗大豆褐斑病、大豆霜霉

病和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抗大豆食心虫。2009年区域试验平

均公顷产量2882.8公斤,比对照吉育92增产8.8﹪;2010年区域

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294.4公斤,比对照吉育72增产12.6﹪,二

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088.6公斤,比对照吉育72增产7.

5﹪;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403.5公斤,比对照吉育7

2增产11.0﹪。3、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采用常规有性杂

交育种的技术路线,对亲本材料进行高产指标和抗病性状的

筛选鉴定,对后代重点材料进行抗病调查,最后在决选材料产

量相似时,重点考评抗病性状和品质性状。把抗病能力作为

株系选择的重要指标。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

新品种。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品种

201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中熟大

豆新品种在吉林省的中熟地区种植推广,该品种高产、稳产

,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广,具有较大的推广前途。该品种不

属于转基因产品,对人畜安全可靠。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2010年该品种就进行了原种储备,2011年该品种审定后,建

立了原种、良种生产基地,2011年繁育原种8万公斤以上,良

种18万公斤以上,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1065/ 鑫葵8号食用向日葵新品种繁育与示范推广
鑫葵8号食用向日葵新品种繁育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成果来源于背景:向日葵新品种鑫葵9号选育的

目的,是有民勤县科信种业有限公司和民勤县贤丰农业有限

公司联合出资项目,由民勤县科信种业公司和民勤县贤丰农

业有限公司与民勤县农技中心、民勤县农作物良种繁育场联

合承担完成。针对目前我国向日葵种子市场品种繁多,种子

质量底下、抗病性弱、产量低、商品性差的情况。我公司通

过多渠道整集购买青本材料,通过多次组配,南繁北育研究和

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商品性优的新品种。2、技术方

/1065/ 鑫葵8号食用向日葵新品种繁育与示范推广

案的创造性及性能指标的先进性:该品种为三系杂交种,不

育系为XK-8A,保持系为XK-8B,恢复系为R8-C,不育系XK-8A的

选育过程用本地具有商品性好,口感好,盘型大等特点的常规

种子518。以518为父本,自有保持系XK-8B为母本去雄后杂交

,其F1代与518回交,保证518优良性状的存在,并将得到的种

子F1-2种植后选育出具有518花盘大、籽粒长、种皮薄、口

味佳等特点的不育系和保持系,经测交和多代自交后选育出

符合要求的不育系和保持系,将其命名为XK-8A和XK-8B恢复

系R8-C的选育过程,将逐年收集的材料;分别命名为6-C,7-C

,8-C,经过2013年冬在海南至2014年共四代的自交提纯,将它

选育成了一个稳定一致的材料,又经过2014年春季民勤恢复

性和抗病性鉴定,最终确定R8-C是一个符合要求的恢复系,定

名为R8-C.2014年用不育系为XK-8A,和恢复系为R8-C组配的

F1代,经过筛选试验后发现该组合配力较强,具有很大的增产

潜力,抗病性和商品性突出,然后进入小区试验,命名为鑫葵

8号。3、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食用型杂交

种。生育期121天左右,株高170~180厘米,茎粗2.8厘米,叶

片数30个,盘径24厘米左右,盘形平,花盘倾斜度4级,籽粒辐

射状紧密排列,结实率86.2%,单株粒重138.45克,出仁率52.

89%。百粒重17.6克。籽实蛋白质含量16.8%,含油率20.36%

。中抗盘腐型菌核病,中抗根腐型菌核病,中抗黄萎病,中抗

黑斑病,中抗褐斑病。第1生长周期亩产226.8千克,比对照L

D5009增产9.1%;第2生长周期亩产257.0千克,比对照LD5009

/1065/ 鑫葵8号食用向日葵新品种繁育与示范推广

增产17.3%。适宜在新疆、宁夏、山西、内蒙古、陕西、吉

林等地,≥10℃有效积温在2200℃以上地区种植。4、技术的

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该品种须在≥10℃活动积温2200℃

以上地区种植。合理倒茬,避免因连年重茬而引发病害。在

不良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或因栽培方法不当,腋部会发生不同

程度的营养分枝现象,及时抹除一般不会影响产量。不得使

用对向日葵当季危害和土壤残留影响下茬双子叶植物的除草

剂,避免岀现向日葵畸形。如花期遇高温、低温、干旱或连

续阴雨天气等因素会严重影响结实率,并且会导致病虫害发

生,应采注意取措施防范。该品种不抗菌核病,抗列当三级。

建议花盘背面发黄后及时收割脱粒晾晒或插盘晾晒,采收过

早有轻微脱皮。防范措施:适时播种、合理倒茬、加强田间

管理、注意引蜂、做好病虫害的防治。适时采收,减少晾晒

厚度。5、专利技术的开发及获奖情况:截止今年累计申请

各项专利20项,并与民勤县农作物良种繁育场、农技中心建

立长期的全面产学研合作关系。2011年通过我县科技局评为

民营科技企业,2012年至2014年3年均必我县农业局评为诚信

农资企业。2013年至2016年必武威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2017年我公司通过省科技厅认定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201

8年通过武威市科技局定为武威市技术转移中心。

/1066/ 吉林省东部地区野生玫瑰优良类型选育
吉林省东部地区野生玫瑰优良类型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吉林省东部地区野生玫瑰优良类型选育》项目经

过2014~2016三年的研究,选育出两个野生玫瑰(Rosarugo

saThunb.)大果优良类型。1.两个优良类型果实大、色泽红

、外观美、抗寒性、抗病虫性强,平均单果重在8g~10.1g,

第二年单株产量达0.5kg,两个优良类型在4个不同地区均表

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优良的栽培性状,具有优良的观赏价值

,在美化绿化方面应用前景广阔。2.分析评价了果实营养成

分及其变化趋势,确定了两个优良类型适宜的采收期均在8月

/1066/ 吉林省东部地区野生玫瑰优良类型选育

上中旬。分析了果实的外观特性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

Vc、钙、多酚和果胶含量很高,在食品和保健品开发方面具

有良好的应用价值。3.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利用绿枝扦插

技术研究了营养基质配比、绿枝处理条件等对种苗繁育的影

响;研究了周年二次和三次种苗快繁技术并获得了成功,种苗

繁殖成活率均在85%以上,生产1棵种苗可获得1.0元的利润;

完成了野生玫瑰田间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4.首

次建立了东北大果玫瑰种质资源圃,收集了9个大果优良类型

,平均单果重均在8克以上,在玫瑰育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

价值。5.经科技查新,该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1067/ 高档肉牛新种质示范推广
高档肉牛新种质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牛羊肉是我国城乡居民重要的

“菜篮子”产品。随着人口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牛肉需求持续增长,

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但我国牛肉生产面临

很多不利因素,影响牛肉市场供给量,特别是对高档牛肉的影

响尤为严重。首先,肉牛的良种覆盖率低,牛肉需求供不应求

。目前,我国肉牛良种覆盖率只有30%,自主培育的肉牛专用

品种少,生产核心种群依赖进口,地方品种选育改良进展滞后

/1067/ 高档肉牛新种质示范推广

、性能退化严重。其次,可繁母牛存栏量持续下降,产业化水

平较低。肉牛养殖以分散养殖为主,2011年肉牛年出栏10头

以下的散养比重达57.1%,而规模养殖场大部分设施条件简陋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第三,疫病防控能力不足。部分地区牛

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疫情回升,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

势依然严峻。再次,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弱。牲畜暖棚、饲

草料储备库等配套率低,抗灾能力较弱。此外,基础母牛存栏

率低、产业链短、龙头企业数量不足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国优

质肉牛产业的发展。为了克服我国高档肉牛产业发展瓶颈,

促进高档肉牛产业发展,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研究专家董

雅娟博士带领她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于2009年培育

出国内首个优质肉牛新种质—布莱凯特黑牛,经山东省科技

厅鉴定,肉质达到日本和牛牛肉等级A3级水平,市场前景广阔

。因此,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2012山

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高档肉牛新种质示范推广”课题,实施

期限为3年(2012年1月~2014年12月),计划总投资500万元

,其中:省专项扶持资金50万元,公司自筹资金450万元。该

课题主要是利用公司高档肉牛新种质培育方面成熟的技术和

自有的高档肉牛种公牛对课题区的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来进行

示范推广,通过课题的实施,使本地黄牛优质品种改良率达到

90%以上,直接带动3000户农民参与养牛业的发展,实现农民

增收5200余万元,新增产值1.32亿元。该课题是课题区进行

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切入点,是推动

/1067/ 高档肉牛新种质示范推广

高青县畜牧业产业升级和发展特色农业的迫切需要,具有较

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

术原理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因其生长速度慢、体形小而一直

处于被改良的状态,又因其肉质具有良好的大理石花纹而被

保留下来。但是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的体形特征仍属于役用

型,本课题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方法,利用分子标

记辅助育种技术以日本和牛为父本改良提高鲁西黄牛和渤海

黑牛,培育出布莱凯特高档肉牛新种质--布莱凯特黑牛。同

时,研制出适用于布莱凯特高档肉牛新种质高效饲养管理育

肥技术标准--《高青黑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DB370322/

T001-2012)。2、性能指标①在淄博高青、济南商河、滨州

滨城建立了3个布莱凯特高档肉牛新种质示范推广繁育基地

。②扩建了高青唐坊育肥基地,新建标准化牛舍14栋,并投入

使用,截止目前,唐坊基地共有标准化牛舍37栋,青贮池3个,

草棚2个,具备年存栏优质肉牛10000头的生产能力,扩大了唐

坊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规模。③利用人工授精技术结合常规育

种技术培育的高档肉牛新种质布莱凯特黑牛5162头。④公司

依靠实际生产经验,对肉牛血统、外貌体型、体重等性状进

行科学综合分析,研究探索出高档肉牛繁育、架子牛育肥、

母牛体况控制等一整套由传统役肉用牛向高档肉牛选种选育

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制定了《高青黑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公司利用人工授精技术结

/1067/ 高档肉牛新种质示范推广

合常规育种方法,以日本和牛为父本改良提高鲁西黄牛和渤

海黑牛,培育出布莱凯特高档肉牛新种质--布莱凯特黑牛,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2、研制出适用于布莱凯特高档肉牛新种质

高效饲养管理育肥技术标准--《高青黑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DB370322/T001-2012);3、通过对比试验研究压片玉米

对布莱凯特黑牛育肥效果、屠宰率、肉质水平的影响。最终

确定了优质肉牛育肥饲料配方中的压片玉米的最适添加比例

;4、创新研究了治疗犊牛腹泻的新方法:使用蚯蚓提取物辅

助治疗布莱凯特黑牛犊牛腹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四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及应用情况目前公司

已经形成了集布莱凯特黑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市场营

销、生态农业和酒店餐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通过该课题的

实施,公司利用人工授精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培育的高档

肉牛新种质布莱凯特黑牛5162头;分别在淄博高青、济南商

河、滨州滨城建立了3个布莱凯特高档肉牛新种质示范推广

繁育基地;扩建了高青唐坊育肥基地,新建标准化牛舍14栋,

并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唐坊基地共有标准化牛舍37栋,青贮

池3个,草棚2个,具备年存栏优质肉牛10000头的生产能力。

同时,带动全县布莱凯特黑牛存栏达到6.3万头,育肥出栏2.

1万头的产业化能力。

/1068/ 吉林省西部帚用高粱优异资源引进筛选
吉林省西部帚用高粱优异资源引进筛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立项背景及项目来源帚用高粱俗称笤帚糜子,在

我省主要分布于西部的白城市,目前种植的品种单一,仍是自

留多年的农家种,该品种株高2.5米左右,一级枝梗长40厘米

,虽耐旱、耐瘠薄,但抗风、倒伏能力较差,抗虫能力差,田间

管理粗放,枝梗韧性一般,不耐挫折,产量和效益偏低,具有较

大的生产风险和隐患,因此生产上急需枝梗产量高、抗倒伏

能力强,抗病抗虫的帚用高粱新品种,来取代当前的品种。新

品种的应用,是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来提高帚用高粱的枝梗

/1068/ 吉林省西部帚用高粱优异资源引进筛选

产量,每公顷能为农民多增加2000-3000元的收入,同时也为

白城市的笤帚糜子产业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产品更具有

市场竞争力,带动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所以,为解决这一问题

白城市农科院于2013年向白城市科技局申请立项,项目年限

为2013年3月-2014年12月。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帚

用高粱品种资源的征集和筛选。(2)帚用高粱新品种展示

与示范。(3)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通过多梯次施肥和不同

密度比较试验,选出适宜该帚用高粱栽培技术。性能指标:

筛选出1-2各帚用高粱主栽品种,研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公

斤净桡产量2500-3000公斤;外观性状优良,种植密度16万株

/公顷以上,适宜当地的土壤和气候。3、技术的成熟度及适

用范围安全性筛选除了适于吉林省西部地区种植的帚用高粱

品种白帚1号和龙帚2号。同时完善了筛选出品种的栽培技术

,适宜吉林省西部地区种植,试种应用面积200公顷。4、应用

情况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应用面积达200公顷以上。

/1069/ 棉花新品种″赣棉6号″的选育与研究
棉花新品种″赣棉6号″的选育与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棉花新产品″赣棉6号″是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于1983

年采用赣棉5号与科遗181杂交,经单株选择,连续两年南繁

加代后,按照常规育种程序不断培育而成.该品种经8年来的

试验、鉴定和生产示范,证明具有熟期适中(生育期122天

)、高产稳定(一般较推广良种增产10%左右)、品质较优(主

要扶植符合国家″七五″攻关要求,可满足纺细支纱需要),

抗逆性强(耐湿、耐旱、耐枯萎病)、适应性广(可适应江西

省不同生态类型棉区推广种植)等优点。该项目研究水平达

/1069/ 棉花新品种″赣棉6号″的选育与研究

国内同类先进水平。

/1070/ 棘胸蛙栖息地生境特征及驯养关键技术研究
棘胸蛙栖息地生境特征及驯养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棘胸蛙栖息地生境特征及驯

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是三明市林业规划队、三明市三元区

水产技术推广站、三明市三元区众源棘胸蛙合作社等单位2

015年开始合作研究的自选项目。棘胸蛙属于两栖纲无尾目

蛙科棘蛙属,分布于中国和越南,国内广泛分布于福建、浙江

、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是

南方山区溪流生态系统的大型无尾两栖类。棘胸蛙肉质洁白

细嫩,味道鲜美,历来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而且富含氨基酸

/1070/ 棘胸蛙栖息地生境特征及驯养关键技术研究

、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而棘胸蛙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但受到人为捕杀和自然条

件恶化的影响,野生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与常见的两栖类相

比,该物种对生境的要求较为奇刻,对栖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

,应激易导致其发病甚至引起死亡。近年来,由于人们滥杀和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野生棘胸蛙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在很多地

方己经难觅踪迹。各地积极探索棘胸蛙的人工规模化养养殖

技术,一方面为了满足市场对于棘胸蛙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

有效地保护棘胸蛙的野生资源。长期以来,林业工作者较多

关注森林的保育、开发和利用,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

类、组成及功能作用以及开发利用较少,是一种偏见,也是一

种缺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微生物是有机组成部分,

既是生产者,也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者,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

桥梁作用,同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有许多依附森林生存

的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棘胸蛙是依存在森林生态系统

中的珍贵野生动物,习惯栖息于深山山谷溪流,栖息环境要求

荫蔽潮湿,溪流水质清新,水浅流缓。由于人为的肆意捕杀和

自然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大面积地带性顶极常绿阔叶林的大

面积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人工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

受到严重的干扰,生态质量显著下降,难以保证棘胸蛙的生长

发育所需的生态环境。应该说棘胸蛙独特的生活习性,棘胸

蛙生活的栖息地需要一定的连续水流是最基本要求,对环境

的要求比较苛刻,而且蛙的蝌蚪摄食藻类和其他植物,幼蛙、

/1070/ 棘胸蛙栖息地生境特征及驯养关键技术研究

成蛙必须摄食活饵料,上升了一个或两个营养层次,棘胸蛙摄

取食物的差异性,决定了其依存生活环境的独特性,也意味着

驯养技术的复杂性。正因为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已导致棘

胸蛙野生资源越来越少,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

。也正因为野生资源的匮乏,而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

值,促进了棘胸蛙人工饲养产业的发展。有关棘胸蛙人工驯

养主要涉及人工孵化、变态发育、苗种繁育、人工催产、病

害防治等内容,采取拟自然或近自然驯养的研究较少,尤其是

对其栖息地生境的详细调查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了棘

胸蛙栖息地生境特征,为棘胸蛙人工驯养环境的构建提供了

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总结了拟自然驯养的关键技术措施,为

人工驯养棘胸蛙提供详实、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驯养

经验。二、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本项目通过对棘胸蛙栖息地

的森林群落和水域生境特征的研究。总结出棘胸蛙的生态饲

养关键技术措施,为在林下的溪流环境近自然养殖棘胸蛙林

蛙复合经营模式和人工生态饲养提供了技术支撑。三、项目

成果创新点1.对三明市各县(市、区)的棘胸蛙栖息地生境

进行较全面的调查,棘胸蛙栖息地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

多样性指数比较高,群落类型和结构也比较多样,物种丰富。

利用和保护好现有的森林环境,在林下的溪流环境近自然养

殖棘胸蛙林蛙复合经营模式,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新趋势,可

以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凡有棘胸蛙分布的地

/1070/ 棘胸蛙栖息地生境特征及驯养关键技术研究

方,其环境特点大都是:两山夹一沟或多山夹一沟式地形,两

侧主要以常绿阔叶林、阔叶混交林等为主。而这种生境离人

类集中活动区域较远,其森林较为茂密、干扰程度较低。深

山大沟中有小股溪流的小涧或小瀑布,周围林木昌茂遮蔽,阴

凉潮湿,水温与气温较低。因此,可以认为茂密的森林环境,

是棘胸蛙栖息地选择的首要决定因素。2.通过对三明市三元

区棘胸蛙栖息地水域的调查,棘胸蛙天然栖息水域是一个相

对荫蔽的小生境,溪流河岸环境灌丛覆盖率高,灌木草本植物

发达,环境湿度较大。棘胸蛙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其中以昆

虫及其幼体占多数,栖息地水域的动物组成以水生昆虫为主

,其次有甲壳纲的虾、蟹、枝角类、桡足类等,还有砂壳虫等

同样是棘胸蛙蝌蚪的天然饵料。与棘胸蛙蝌蚪食物有关的植

物组成主要是藻类、苔藓,其次是蕨类植物和岸边高等植物

的叶片延伸或掉落到水坑中成为蝌蚪的食物。3.总结出棘胸

蛙的生态饲养技术,该技术是在传统的蛙类养殖的基础上,结

合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在养殖场中人工模仿自然生态

环境,并通过投放健康的种苗、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

全过程的水质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等系统预防技术措施,制

定了福建省地方标准棘胸蛙养殖技术规范,并申请了四个有

关棘胸蛙生态养殖的专利技术。对棘胸蛙饲养技术的推广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成果在棘胸蛙栖息地生境特征比较研究等

方面创新性显著,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1071/ 吉林省西部苜蓿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吉林省西部苜蓿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开展了苜蓿优良品种筛选和苜蓿良种繁殖丰产规

律研究,筛选出适宜吉林省西部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3个,提

出苜蓿良种繁育综合配套技术规程。2.开展了苜蓿丰产栽培

技术研究,制定苜蓿高产、优质、稳产栽培技术规程。3.开

展了苜蓿根瘤菌剂接种技术研究,使结瘤率、根瘤数显著增

加。4.开展了苜蓿主要病虫害各类、分布、危害程度调查研

究,苜蓿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形成了防治技

术操作规程。

/1072/ 金玉(原名浙1257)
金玉(原名浙125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浙73半2×苏薯2号产量表现:根据

多年多点试种,一般商品鲜薯(180克以下)亩产1200公斤

左右。特征特性:系早熟型品种,春薯适宜收获期(栽种到

收获)130天左右,夏秋薯适宜收获期110天左右。株型葡匐

,茎叶绿色,单株结薯5个左右,中小薯率高,薯块红皮黄

肉,表皮薄而光滑,短纺锤形,商品性好;可溶性总糖10.

76%,粗纤维0.93%;口感甜、细腻,适口性好,风味佳,品

质优。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宜选择水旱轮作地或新开红黄

/1072/ 金玉(原名浙1257)

壤,适时早栽;适当提高栽培密度,水平扦插,3~4节位入

土;秋薯少施氮肥,防止徒长,并注意做好蔓割病的防治工

作。审定意见:该品种早熟性好,鲜食品质优,商品性佳,

适宜在全省作鲜食甘薯品种推广种植。

/1073/ 重庆市肉兔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
重庆市肉兔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主要技术内容:重庆是中国肉兔产业发展的重要

区域,肉兔出栏居全国第三位,肉兔产业是该市的区域特色

产业。项目组针对重庆市肉兔产业存在的优良种兔缺乏、兔

场设计不规范、养殖效率不高、兔产品加工薄弱等问题,重

点开展了国外优良肉兔配套系引进繁育及推广、肉兔规模高

效养殖、兔肉加工等关键环节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形成了

一套从“良种肉兔-规模高效养殖-兔肉产品加工”的肉兔规

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技术体系。2.技术创新点:(1)成功引进

/1073/ 重庆市肉兔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

了法国伊拉配套系曾祖代,开展了法国三大肉兔配套系适应

性研究,构建完善了重庆市肉兔良种繁育体系,有效解决了

肉兔良种不足等问题。(2)首次在重庆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

,创设了有针对性的肉兔家庭农场、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园

区三种建设新模式,集成了多联体兔舍设计、无抗规模高效

养殖技术,研发出规模兔场ERP管理系统,极大地提升了重

庆市肉兔养殖的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3)创新开展了兔肉蛋白组学研究,分析了年龄、性别和品种

对兔肉蛋白组学的影响,获得了兔肉蛋白组学基础数据库。

研究发现了兔肉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的交互作用,揭示了

兔肉异味物质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分离鉴定出49种兔肉

挥发性风味成分,确定了兔肉主要异味物质为己醛和己酸,

为兔肉的烹调与精深加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4)研发

了兔肉风味调理、冷却保鲜的工业化加工新工艺,集成了微

生物发酵、酶嫩化、动态腌制、机械成型、特色调味、烤制

和高温杀菌等关键技术,开发了肉兔加工新产品,建成了自

动化和连续化兔肉加工先进生产线,突破了兔肉工业化加工

的技术瓶颈。3.知识产权: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

3项。制订技术标准6个,编写专著4部,其中出版2部,发表

论文42篇(SCI12篇),研发兔肉新产品10个。4.应用推广及

效益:建立了国家兔肉加工技术研发中心1个、市级家兔健

康养殖工程中心1个、种兔繁育基地3个、标准化肉兔养殖基

地7个和兔肉加工厂1个。项目成果在重庆忠县等7个区县应

/1073/ 重庆市肉兔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

用推广,并辐射到新疆等省区。累计出栏优质肉兔9621.34

万只,推广优良种兔50万只,加工销售优质兔肉制品2000吨

,项目新增总产值92266.95万元,总经济效益49998.76万元

,年均纯收益率1:1.71。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

生态效益,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1074/ 一种恒载荷作用下水化作用对岩石抗拉强度影响评价装置
一种恒载荷作用下水化作用对岩石抗拉强度影响评价装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恒载荷作用下水化作用对岩

石抗拉强度影响评价装置,其要点在于测试岩石在地层温度

、孔隙压力、水作用和地应力环境下的抗拉强度。将岩石加

工为人字型切槽巴西圆盘试样,根据地层情况确定温度、孔

隙压力、水溶液介质和应力值,并将试样置于水岩作用下恒

载荷岩石抗拉强度评价装置中以保证其处于所模拟的地层环

境中,作用一段时间后,使用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对试样进

行压缩试验,根据荷载大小计算出岩石在地层环境下的抗拉

/1074/ 一种恒载荷作用下水化作用对岩石抗拉强度影响评价装置

强度。利用该装置得出的岩石断抗拉强度值,可为深入研究

温度、孔隙压力对岩石抗拉强度的影响提供实验数据,并为

防止岩体破坏或者为油气井压裂地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1075/ 绿色食品 红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 红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红辣椒在吉林省有广泛栽培,以红辣椒为原料的辣

椒红素、辣椒素和辣椒酱等加工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吉林省

中西部地区主要的农业产业之一。目前,吉林省红辣椒尚未

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为国内消费带

来安全隐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因而,

亟需制定符合吉林省生产实际的、统一的栽培技术规程,以

规范当地红辣椒栽培。本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红辣椒产地环

境条件、栽培技术要求、采收、包装、运输和贮藏,为吉林

/1075/ 绿色食品 红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省A级绿色食品红辣椒栽培提供技术规范。

/1076/ 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质特性及加工品质研究
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质特性及加工品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1、首次全面系统深入地对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

藏羊从产肉性能、食用品质、营养成分、风味、成熟变化规

律、肌肉组织结构、重金属和兽药残留等诸多方面进行较系

统研究和评价,为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的进一步研

究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细毛羊、藏羊品种改良、早

期选育、肉类加工利用、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固相微萃

取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生物透射

/1076/ 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质特性及加工品质研究

电子显微镜等先进仪器和方法,探索了各个项目的测定方法

和各种设备测定肉样时的工作参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

考。3、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宰前活重44.07kg、胴体重、2

1.8kg、屠宰率49.61%、净肉率56.35%、眼肌面积14.21cm^

2。藏羊宰前活重40.0kg、胴体重23.6kg、屠宰率58.96%、

净肉率68.6%、眼肌面积15.79cm^2。细毛羊屠宰率、净肉率

显著低于藏羊(P<0.05),其他指标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藏羊产肉性能优于细毛羊。4、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肉中

水分、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灰分、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

为74.13g/100g、25.87g/100g、21.29g/100g、2.43g/100g

、0.98g/100g、1.06g/100g;藏羊肉分别为75.08g/100g、

24.92g/100g、22.05g/100g、1.23g/100g、1.02g/100g、0

.62g/100;细毛羊肉中干物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高于藏羊

,除脂肪含量外无显著差异。细毛羊肉中Ca、Fe、Zn、Cu含

量分别为0.35mg/100g、1.31mg/100g、2.02mg/100g、0.03

1mg/100g,藏羊分别为0.77mg/100g、1.16mg/100g、2.6mg

/100g、0.076mg/100g。两种羊肉都含有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

,含量丰富。细毛羊肉中氨基酸总量16.55%、必需氨基酸含

量6.7%、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40.48%、必需氨基酸/非必需

氨基酸68.0%;藏羊肉分别为17.57%、7.12%、10.45%、40.

52%、68.13%,二者差异不显著。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提出的理想模式比较,细毛羊肉中3种氨基酸含量超过要求

,3种接近要求,缬氨酸、蛋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藏羊肉

/1076/ 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质特性及加工品质研究

中有4种氨基酸含量要求,2种接近理想状态,缬氨酸和蛋氨

酸为限制性氨基酸;两种羊肉的EAA/TAA和EAA/NEAA均超过

理想模式。5、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肉色鲜红(3.30分);

大理石纹丰富(3.40分);pH1值6.67,表现正常;系水力

(76.6%)和熟肉率(60.98%)高、保水性强,剪切力低(

42.0N/cm^2)、嫩度好,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优良。藏羊肉

色深红(3.80分);大理石纹较丰富(3.0分);pH1值正常

(6.37),系水力高(75.5%)、保水性好;熟肉率(56.1

6%),低于细毛羊;剪切力(48.1N/cm^2),高于细毛羊,

均符合人口感要求,嫩度好,也具有较高的食用和加工性能

,但细毛羊肉表现更优。6、从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肉成熟

后中检测出100种挥发性物质,成熟前检出97种,成熟后新

检出的有17种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的有10种化合物。从肃

南藏羊肉成熟号检测到115种挥发性物质,成熟前152种。挥

发性化合物的类型与细毛羊肉相同。成熟后新检出的有11种

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的有10种,成熟后细毛羊肉与藏羊肉

相比,细毛羊肉中多检出10种特有风味物质种类;在共有物

质中,有27种含量显著高于藏羊肉;在与羊肉膻味有关的物

质中,细毛羊肉中丁酸、庚酸、癸酸(羊蜡酸)、2-辛烯酸

含量显著高于藏羊肉。7、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肌纤维直径

47.98?m,藏羊为35.9?m,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细毛羊肌原

纤维中肌节长度为1.68?m,藏羊为1.48?m,细毛羊肌节比藏

/1076/ 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质特性及加工品质研究

羊长0.2?m;细毛羊暗带(A带)长度为1.29?m,藏羊为1.1

0?m,相差0.19?m;细毛羊明带(I带)长为0.39?m,藏羊为

0.38?m,二者基本相同。细毛羊肌节比藏羊长,其保水性好

于藏羊。8、宰后两种羊肉的剪切力均呈由低到高,再到低

的变化趋势。刚宰杀时细毛羊肉剪切力为42.04N,第2天达

到最大值64.68N,第4天剪切力降至45.18N,符合蒸煮后人

口感可接受的最适范围。藏羊肉刚屠宰时剪切力为48.12N,

第3天达到最大值61.35N,第4天剪切力降至人口感适宜范围

。宰后两种羊肉的pH值均呈先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刚宰

杀时细毛羊肉的pH值为6.67,然后急速下降,48小时降到最

终酸度5.63,之后缓慢上升。藏羊肉刚宰杀时pH值为6.37,

宰后第3天降至最终酸度5.58。成熟相同时间两种羊肉之间

pH值无显著差异,同种羊肉在不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宰后

两种羊肉中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细毛

羊肉宰后第1天MFI与第3、4、5、6天存在差异显著,其至少

要经3天成熟,才能显著提高嫩度。藏羊肉第1天的MFI与第

4、5、6天存在显著差异,其至少要4天时间,才能显著提高

嫩度,改善食用品质。9、两种羊肉中均未检出Pb、As、Hg

,磺胺类、四环素类、阿苯达唑药物含量均为0μg/kg。表明

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及藏羊肉中无对人体有危害的重金属和

兽药残留,是安全优质的动物性食物资源。综上所述,肃南

甘肃高山细毛羊产肉性能较好,其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

/1076/ 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质特性及加工品质研究

氨基酸和矿物质丰富、风味鲜美,肉色鲜红,大理石纹丰富

,保水性好,肉质细嫩等特点;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

大理石纹、保水性、嫩度、风味、成熟速度等方面表现优于

藏羊肉,但产肉性能表现不如藏羊肉,膻味也比藏羊肉大。

总之是一种营养丰富,成熟速度快,加工性能好,无重金属

兽药污染的优质肉食品资源。符合现今消费者的选择肉食品

时对营养保健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大保护性开发力度,争取

尽早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和食用。肃南藏羊肉产肉性能好,

其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和矿物质多,风味好,肉

色深红、大理石纹较丰富,保水性好,肉质细嫩等特点;在

屠宰率、净肉率、羊肉膻味等方面表现优于细毛羊肉;虽然

在大理石纹、保水性、嫩度、风味、成熟速度等方面表现不

如细毛羊肉,但仍是一种营养丰富,加工性能好,无重金属

兽药污染的优质肉食品资源。(一)研究成果有较好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充分发挥肃南县畜牧资

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促进细毛羊、藏羊产业化发展和科

学技术的推广,使特有畜种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为引导

和促进肃南县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科技与经济相

结合寻求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促使和提高肃南县畜产品的利

用价值,打造出绿色优质畜产品的市场品牌,从传统低效畜

牧业向质量效益性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肃南

县现存栏羊79.75万只,每年出栏羊33万只,年生产羊肉61

/1076/ 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质特性及加工品质研究

50吨。肃南羊肉价格1元/㎏提高后,年可增收650万元,农

牧民人均年增加纯收入300元以上。本课题成果为肃南甘肃

高山细毛羊、藏羊肉的营养、品质等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对

细毛羊、藏羊肉的食用价值作出了肯定,这有助于深化消费

者对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的正确认识和引导市场消

费。相比其它羊肉比较,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的营

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嫩度等都较高,这

些数据和指标为打造肃南细毛羊、藏羊肉绿色优质品牌提供

了科学依据,也提高了肃南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

能力,扩大了加工生产力度,促进了市场畜产品的流通,缩

短了养殖牧户对羊育肥到出栏的周期,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

收入,而且缓解了草畜矛盾减轻了草场退化。这对肃南农牧

民增收和环境保护有着现实的意义。(二)本项目研究方法

及其研究结果将对实际生产起积极作用本研究全面系统、定

量研究了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的胴体性状、产肉性能

、食用品质、营养成分、风味特征、成熟特性、肉类安全。

研究结果完善了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种质资料,为今

后两种羊的进一步繁育改良、饲养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

提高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商品化率,提高生产效率

,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可为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羊肉品

质评定、加工利用、制定胴体分级标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077/ 抗TY病毒粉红果番茄新品种选育
抗TY病毒粉红果番茄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筛选出了高抗育种材料,经种质创新,获得了对T

Y抗性程度较高的亲本材料。2..通过杂交、自交、回交、分

子标记辅助筛选等育种技术,培育出适于设施栽培的优质、

丰产、抗TY病毒的番茄新品种“欧拉”。3.选育出的“欧拉

”新品种,抗TY病毒能力强,兼抗叶霉病、花叶病毒病、疫病

、灰叶斑病。在TY病毒病高发区比现主栽品种产量高36.4%

,在一般发病区提高17.2%。单果重220-300克。裂果畸形果

少,商品性好。在苗期、开花期遇8-10度低温可正常发育,商

/1077/ 抗TY病毒粉红果番茄新品种选育

品性果实率95%以上。果实硬度高,达0.909kg/c㎡,耐储运。

4.效益显著。项目实施期内示范推广8635.5亩,实现农业产

值14248.575万元,农民增收1727.1万元。5.抗病性新品种的

选育推广,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土地、水资源

和产品的污染,为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品种

保障条件,对改善设施栽培的环境、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有重

要的生态意义和推动作用。6.本项研究,实现了番茄TYLCV抗

性材料种质创新和抗TY病毒番茄新品种选育创新,促进了该

项研究领域的技术进步,达到国内同领域研究领先水平。

/1078/ 碟脉灵注射液二次开发项目
碟脉灵注射液二次开发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碟脉灵注射液有效成份为黄

酮、腺苷均为生物活性强的物质。对循环系统具有扩张心脑

血管,增加冠脉流量,改善脑循环和缩小实验性心肌梗塞范

围的药理作用;对血液系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纤

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体内血栓形成的作用。具有活血化

瘀、化痰通络、清热泻火解毒之作用。苦能燥湿祛痰,泻火

解毒坚阴;凉能清热;又治跌打损伤,知其能活血化瘀。可

适用于心脑脉痉挛急,闭塞等病症。如冠心病、心肌梗塞,

/1078/ 碟脉灵注射液二次开发项目

心律失常及缺血性中风的脑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等皆因痰瘀

结者。社会意义: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极

大地危害了我国人民的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心

脑血管疾病患者约700万人。苦碟子注射液的研制成功,将

会降低心脑血管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为提高我国人民整体

健康水平做出贡献,给人众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1079/ 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松针叶病害研究
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松针叶病害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06年至2008年对高山松针叶病害首次进行了系统

研究,采用孢子捕捉法,定点定株观察病情发展,基本弄清

了3种病害的侵染循环,以及其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3种

针叶病害中由双孢霉(didymosporinasp)所致针叶褐枯病

在高山松上是首次发现。该研究在摸清病原种类,掌握发病

规律的基础上,对病害进行了综合治理,基本控制了高山松

针叶病害危害严重的局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明显。

/1080/ 大白菜新品种金秋90
大白菜新品种金秋9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金秋90”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和杨凌上

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培育的秋大白菜优良品种,系采用

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育成的优质高产新品种

,该技术国际领先,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本品种选育是

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种质资源创新,分离出萝卜细

胞质雄性不育系RC7,并以此配制出的一代杂种,该研究曾获

陕西省2008年“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支持。

金秋90育种技术先进,整齐度好,抗病性能强,丰产稳产,200

/1080/ 大白菜新品种金秋90

8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鉴定[国品鉴菜2008026]。其特征特

性为:晚熟杂种一代,生长期90天左右;株型直立紧凑,高桩

直筒型,长势强;亩产7000—9000公斤,净菜率80%;高抗黑腐

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品质优良,适应性广,耐贮运。

/1081/ 花楸繁育技术研究
花楸繁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花楸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

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园林绿化树种。因该树种天然更新困难

,人工繁殖成活率低,所以栽培应用较少。2004年,在林业

厅的支持下,我院对该树种的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②技术

原理及性能指标: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相结合、现代组

培技术和常规繁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花楸的繁育技术进

行了广泛研究,总结出繁育技术1套。通过播种繁育技术研

究,采用秋播方法,床面条播镇压后覆一层松针再覆盖一层

/1081/ 花楸繁育技术研究

高密网(或丝袋子)的方式,可使花楸播种出苗率达76%,

比合同规定的出苗率60%高出16个百分点。花楸全光雾扦效

果良好,可扦插成活率达87.3%,比合同规定的扦插成活率

高出22.3%。花楸组培继代增殖倍数为4.7倍,试管苗生根率

为98.1%,出苗移栽成活率为92%。花楸组培苗成本以生产5

万株/年计,单株成本为0.60元/株,全光雾插苗木成本0.6

0元/株,常规扦插苗木成本0.40元/株,播种苗成本0.20元

/株。项目期内生产花楸组培苗7.2万株,生产播种苗2.4万

株,扦插苗0.23万株,共计提供优质种苗9.83万株。③技术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建立了花楸的组织培养系统,提高了花

楸繁育技术的科技含量,丰富了繁育技术,为该树种的规模

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开展了花楸春播、秋播等有性繁殖技术

研究及组培、扦插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花楸秋播出苗率、全光雾插生根率、组培试管苗生根率及

移栽成活率分别为76%、87.3%、98.1%和92%,在本地区有所

突破。边试验研究,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

力,提高了科技贡献率。花楸组培、播种成活率高、成本低

,有利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观赏价值、应用价值高,市

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是亟待开发的优质观果乡土树种。④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花楸为乡土树种,繁

育技术成熟度高,易于掌握和操作,性能安全、稳定、可靠

。可广泛应用于东北地区及华北大部分地区的花楸种苗生产

、经营及城乡绿化等生态环境建设。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

/1081/ 花楸繁育技术研究

题:该成果在吉林省桦甸、九台、长春郊区及黑龙江尚志等

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推广种苗9.83万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1082/ 多抗杨2号新品种选育
多抗杨2号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国外在杨树抗逆性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方面已有较多

报道,但除抗病毒番木瓜已商品化外,其它研究均处于小规模

田间试验阶段。我国在抗病、抗逆境杨树基因工程育种方面

也做了不少探索,抗虫转基因杨树等数个品种获得转基因植

物安全证书。本项目通过多年研究,在国内外首次获得了转

多基因杨树品系,通过室内实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选

育出对多种逆境胁迫抗性显著提高的、适合我国北方干旱区

和盐碱化地进行造林绿化的转多基因杨树新品种“多抗杨2

/1082/ 多抗杨2号新品种选育

号”,使我国在该领域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083/ 太行山冷凉区塑料大棚樱桃番茄越夏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太行山冷凉区塑料大棚樱桃番茄越夏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太行山冷凉区塑料

大棚樱桃番茄越夏优质高效栽培技术2.项目来源:项目总投

资70万元,全部为企业自筹7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是富邦农业

高科技有限公司。二、项目简介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

的果菜之一。世界上美国、俄罗斯、地中海沿岸和中国是番

茄的四大产地,占全球番茄产量的85-90%,中国有大面积温室

、塑料大棚设施栽培,栽培面积仍在继续扩大。2015年河北

省农业厅调查统计河北省番茄栽培面积159万亩。据石家庄

/1083/ 太行山冷凉区塑料大棚樱桃番茄越夏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市农业局调查统计本市番茄栽培面积2015年23.23万亩,201

6年23.5万亩。石家庄市番茄生产主要是秋延后、越冬温室

茬口及早春、秋延后大棚茬口的设施栽培,夏季茬口番茄生

产一直是石家庄番茄生产的短板。石家庄地区发展夏季茬口

番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夏季空气湿度大,阻碍番茄开花

授粉,不能正常坐果,即使人工授粉也不易坐果,造成产量减

少。2.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小,番茄同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为20-28℃,35℃以上影响番茄开花坐果,40℃停止生长。石

家庄六七八月份的平均气温在25-35℃,最高气温还会突破4

0℃,九月份气温以保持在22-28℃之间,气候环境严重影响到

番茄的同化作用,致使番茄在夏季不能正常生长。3.夏季高

温高湿的环境造成番茄营养生长过快,难以向生殖生长转化

,植株生长旺盛造成番茄生长环境恶化,通风不良、光照不足

、湿度增大,随之而来的是病虫害爆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

大,成本增加的同时番茄的农残检测很难达标。因此每年7-

9月份是番茄生产淡季,本地市场的番茄多是外省市长途中转

运输过来,形成了夏季番茄价格高、销路好、效益高、品质

却一般的市场现象。太行山中高地区海拔在800-1500米,夏

季气候凉爽、无高温、昼夜温差大,(合河口乡平均气温:

六月份15-27℃;七月份16-29℃;八月份18-27℃;九月份14-

24℃;)、光照条件好、土壤肥沃、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

,生态环境好,蚜虫、红蜘蛛、白粉虱等虫害很少发生,气候

适宜夏季茬口番茄生产。根据石家庄夏季茬口番茄市场需求

/1083/ 太行山冷凉区塑料大棚樱桃番茄越夏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结合太行山中高地区气候环境优势,在太行山冷凉区引进樱

桃番茄新品种,进行栽培生产,通过对比分析试验,筛选出抗

性强、酸甜风味适中、产量高、果型好的优良新品种,并研

究出一套与栽培环境相适应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示范

与推广。本项目的实施,不但能缓解石家庄市夏季番茄市场

供应紧缺的,同时,还能提高栽培效益,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对促进太行山冷凉区越夏茬口番茄产业快速发展和推动山区

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三、成果基本信息1.成果交付

物类别:栽培技术2.研究形式:产学研3.技术领域:番茄栽

培技术4.应用领域:冷凉区番茄栽培生产四、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石家庄夏季茬口番茄市场需求的问题,引进樱桃番茄新

品种,系统分析番茄新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酸甜风味、

果型等指标,筛选出酸甜风味适中、产量高、果型好的优良

樱桃番茄新品种,同时开展太行山冷凉区樱桃番茄‘基质+菌

剂’培育壮苗技术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并研究出一套

与栽培环境相适应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示范与推广。

五、主要研究成果1.筛选出酸甜风味适中、产量高、抗病性

强、果型好的优良新品种‘绿翡翠’、‘黄金果’和‘红千

禧’。2.研究总结了冷凉地区错季樱桃番茄‘基质+菌剂’

培育壮苗的育苗技术。3.研究总结了一套与栽培环境相适应

的冷凉区越夏茬口樱桃番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六、社会影

响研究编写规范1篇。七、创新性和先进性项目筛选出了酸

/1083/ 太行山冷凉区塑料大棚樱桃番茄越夏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甜风味适中、产量高、抗病性强、果型好的优良樱桃番茄新

品种‘绿翡翠’、‘黄金果’和‘红千禧’,是太行山冷凉

区创新性成果,实现了太行山冷凉区越夏番茄栽培零的突破

,在太行山冷凉区形成了新的产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创新点如

下:1.首次在太行山冷凉区进行越夏茬口番茄种植,创新研

发形成太行山冷凉区越夏茬口塑料大棚樱桃番茄产业种植模

式。2.在太行山冷凉地区引进筛选出酸甜风味适中、产量

高、抗病性强、果型好的优良新品种‘绿翡翠’、‘黄金果

’和‘红千禧’;3.研究形成‘基质+菌剂’培育优质壮苗

的育苗技术;4.研究确定了太行山冷凉区越夏樱桃番茄栽培

的定植时间;5.确定了太行冷凉区越夏樱桃番茄整枝方式;

6.试验总结了太行山冷凉区越夏樱桃番茄熊蜂授粉技术;7

.集成了樱桃番茄定植后绿色防控水肥管理技术。八、推广

应用及技术重现性和成熟度新品种筛选成功后,经过了基地

小试、中试后,在富邦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的“云上太行”

蔬菜花卉基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绿翡翠

’、‘黄金果’和‘红千禧’表现出酸甜风味适中、产量高

、抗病性强和果型好的特点,为企业增加收入30多万元,在示

范推广基地进行了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培训农民161人次,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084/ 华优998
华优99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5019。选育单位:广东省农

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Y华农A/广恢998。特征

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1~116天,

比培杂双七迟熟2天。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有效穗多。株

高99.3~103.4厘米,穗长21.2厘米,每穗总粒数122~131

粒,结实率83.7%~86.9%,千粒重21.4~21.9克。晚造米质

达国标优质1级,外观品质鉴定为一级至二级,整精米率64

.2%,垩白粒率6.0%,垩白度0.6%,直链淀粉含量17.6%,胶

/1084/ 华优998

稠度80毫米,长宽比2.9。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43.4%,

其中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42.6%和40.8%,对中

北稻作区菌株抗性频率为60%,田间多数点稻瘟病发生轻微

,个别点穗瘟中等偏重发生。中抗白叶枯病,对C4菌群、C

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中感。抗倒力和后期耐寒性中等。产

量表现:2002、2003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

57公斤和451.6公斤,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分别增产10.29%

和10.0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3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

亩产459.8公斤。日产量4.0公斤。栽培技术要点:⑴一般亩

插1.8~2万穴,亩插基本苗6万左右。⑵及时防治病虫害,特

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制种技术要点:⑴隔离条件至少有300米

的空间隔离或者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⑵在海南省三亚春

季制种时,父母本播差期安排为10±2天,叶龄差2.5叶

。省评审会审定意见:华优99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

晚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迟熟2天,丰产性突出,米质达国

标优质1级,外观品质鉴定为晚造一级至二级,感稻瘟病,

中抗白叶枯病。适宜我省非稻瘟病区早、晚造慎重选择种植

,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

定标准,审定通过。

/1085/ 吉林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快速检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吉林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快速检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为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

项目(编号:20130102047JC),起止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

15年12月。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FruitBroth,BFB

)是一种由西瓜嗜酸菌西瓜种(Acidovoraxcitrulli)引起

的严重的世界性种传病害。经KB培养基分离培养的细菌性果

斑病菌的菌落为乳白色、圆形、光滑、金缘、隆起、不透明

、菌落直径1~2μm,在365nm紫外线照射下,菌落不发亮,即不

产生荧光色素,对光观察菌落周围有透明圈。瓜类细菌性果

/1085/ 吉林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快速检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斑病分别被农业部(2006)和国家质检总局(2007)列入我

国规定的检疫性病害之一。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主要危害葫芦

科植物,如西瓜、甜瓜、南瓜、黄瓜等,自报道以来已经在山

东、内蒙古、甘肃、新疆、海南等省区发生,给当地的西瓜

种植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细菌性果斑病主要通过种子远距离

传播,病菌在种子中的存活时间较长,且抗逆能力强,主要存

活在种皮下的胚乳表层,因此在生产中使用健康无菌的种子

是防止细菌性果斑病发生和传播的关键。当前国内对细菌性

果斑病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半选择性培养基、ELISA、PCR及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等技术。ELISA法应用最普遍,WalcottR

R等利用Elisa法检测了西瓜种子带菌情况,其灵敏度为105c

fu/mL,但不能区分与果斑病菌同属的其他亚种:熊亮斌等建

立改良DAS-Dot-ELISA法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灵敏

度为1.9×105cfu/mL:冯建军等利用TaqMan探针实时荧

光定量PCR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其灵敏度达103-104cf

u/mL:HaY等将磁珠捕获法和多通道实时荧光定量PCR相结合

,可检测到5000粒种子中1粒带病种子。但由于实时荧光定量

PCR所需仪器耗材成本较高,且成本低的半选择性培养基法的

检测灵敏度较低,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建立一套灵敏、快

速且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在已有检测方法的基础

上,采用病原菌分离、培养基富集培养与PCR技术相结合,建

立一套病原菌分离-富集培养-PCR鉴定检测体系,以期为生产

中检测西瓜种子果斑病带菌情况奠定基础。使用抗病品种是

/1085/ 吉林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快速检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防治病害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但是迄今并没有发现对西

瓜细菌性果斑病免疫或高抗的品种。所以,对西瓜种子进行

药剂处理是防治细菌性果斑病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因

此,筛选种子处理的最适化学药物并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防

治果斑病,对保护瓜农、育苗生产者的利益和防控西瓜细菌

性果斑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寻求带菌种子资

源比较困难,可通过人工接种方式获得带菌西瓜种子。本研

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药剂,优化处理浓度、处理

时间等,通过比较处理后芽率、苗率与防效等因素,筛选出高

效、安全的药剂处理配方。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建立

一套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离-富集培养-PCR检测体系,检测

灵敏度可达1×102cfu/ml。(2)筛选出病菌选择性培

养基配方1个,完全适用于我省生产上西瓜种子带菌检测。(

3)提出“采用硫噻200倍液浸泡西瓜带菌种子30min处理方

法”西瓜细菌性果斑病防控处理的最优方案。(4)在吉林

省洮南市黑水镇黑水村进行露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种子药剂

处理应用,采用硫噻200倍液处理种子30min,推广面积达109

8亩,发病率仅为0.25%,综合防效达99.75%。(5)撰写论文

一篇,发表在《长江蔬菜》2015年第20期植保研究上。与吉

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1名硕士研究生开展《西瓜细菌性果斑

病苗期识别与防控技术研究》合作。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性(1)建立了西瓜果斑病菌浓度(CFU/ml)与OD值之间的

/1085/ 吉林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快速检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显性方程:Y=3.9841x+0.0881,R2=0.9991,(Y×108cf

u/ml)。(2)以PBS和MOPS为浸提液,以WEB1/WEB2为引物进

行PCR扩增,最低可检测出1×102cfu/mL菌体,检测灵敏

度比常规检测方法提高10倍以上。4.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

围和安全性本项研究成果的西瓜种子带菌检测技术可对市场

上流通的西瓜商品种进行检测,从源头上杜绝西瓜带菌种子

进入生产体系,适用性广泛,应用性强。5.应用情况及存在

的问题西瓜种子带菌检测技术已经在省内得以应用。今后还

应加快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最终促进西瓜产业健康、

可持续发展。

/1086/ 晋谷29号
晋谷29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杂2002010作物种类:谷子品

种名称:晋谷29号品种来源:1989年以晋谷21号为母本,晋

谷20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经济作物研究所特征特性:幼苗绿色,株高130厘米,主穗

长20厘米,单穗粒重15.5~18.0克,出谷率77.8%,穗长筒

形,松紧度适中,短刚毛。籽粒白色,米黄色,粳性,谷粒

圆而较小,千粒重3克。黄色度36.5,比晋谷20高7.4。小米

含蛋白质13.39%,脂肪5.04%,赖氨酸0.37%,直链淀粉12.

/1086/ 晋谷29号

20%,胶稠度14.4毫米,碱硝指数3.2。生育期120天左右,

属中晚熟品种。产量表现:1998~2000年参加国家西部高原

七省区域试验,3年平均亩产283.4公斤,比对照晋谷16号增

产2.1%。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7.4公斤,比当地对

照增产8.7%。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下旬春播,亩播量1公斤

左右,亩留苗2.2万株,麦茬亩留苗4万~5万株。生育期中

耕3次,谷子钻心虫严重地区应及时防治。全国品审会审定

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谷子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

定。适宜山西省中晚熟区、甘肃、河北、北京等春谷区种植

/1087/ 华优107
华优10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5017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

学农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种子公司、广东省饶平县种

子公司品种来源:Y华农A/R107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

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5天,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分蘖力

中等,叶直,剑叶较短。高100.8厘米,穗长21.3厘米,穗

大粒多,每穗总粒数141~146粒,结实率79.1%~83.7%,千

粒重21.9克。早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鉴定为一

级至二级,整精米率52.0%,垩白粒率13%,垩白度4.6%,直

/1087/ 华优107

链淀粉含量21.6%,胶稠度78毫米,长宽比2.8。中抗稻瘟病

,全群抗性频率79.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

82.6%和82.8%,不抗中A群,田间穗瘟发生中等偏轻;中感

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抗倒力较

强。产量表现:2002、2003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

别为510.9公斤和470.8公斤,2002年比对照组合优优4480增

产16.83%,2003年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10.79%,增产均

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适时播种,疏播培育嫩壮秧,早造2月下旬

至3月上旬播种,25~30天秧期、秧苗长至6叶前后移植,抛

秧时秧苗3.0叶左右抛植;⑵移植的亩插1.5~2.0万,每棵插

双谷秧,抛秧的亩抛45盘左右;⑶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

病。制种技术要点:⑴选择安全隔离区生产杂交种;⑵安排早

、晚造制种田出穗扬花的最佳时期;⑶根据不育系和恢复系

生育期安排好播种、插植差期;⑷采用适当行比,增加不育

株数;⑸适时适量喷施“九二○”,人工辅助授粉;⑹注意除

杂、防杂保纯。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107为感温型三系

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丰产性突

出,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鉴定为早造一级至二级

,中抗稻瘟病(但不抗中A群),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各

地早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

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088/ 麻竹笋用林定向高效培育关键技术
麻竹笋用林定向高效培育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科技成果《麻竹笋用林定向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来

源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麻竹绿竹笋用竹林

精准培育技术集成示范》等研究内容。针对当前集约经营的

麻竹笋用林普遍存在着传统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成本高、竹

林效益低、竹笋品质良莠不齐、安全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

选择麻竹主产区的福建省南靖县作为试验示范中心,围绕笋

用林经营过程中的水、肥、气、热、土等五个方面,开展气

象环境监测与竹林精准管理的试验与研究。以麻竹鲜食笋和

/1088/ 麻竹笋用林定向高效培育关键技术

加工笋的培育目标,提出了麻竹笋用林的林分结构数量化调

控、“3414”氮磷钾精准施肥、有机肥-无机肥平衡配施、

环境因子同步监测、覆土育笋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为核

心的精准培育技术体系,解决麻竹笋用竹高效可持续经营和

产业化水平升级等一些问题最终实现定时监测、定量调控、

按需投入、减量增效的竹林精准管理,促进竹笋产业水平和

综合效益的提升。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体现在:探明了光

、热、太阳辐射、湿度、土壤等综合环境因子变化对麻竹笋

产量和品质的环境效应,拟合出麻竹“3414”氮、磷、钾素

精准施肥的产量-肥效方程,揭示了在氮磷钾素精准施肥基础

上的有机肥配施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的作用效应,

明确了年龄结构、密度结构和空间结构对竹笋产量和品质的

影响。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麻竹丰产林

栽培管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营建麻竹高标准培育示范

基地2.7万亩,单位面积的竹笋产量较一般经营竹林增产分别

达50%,竹笋的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0.1%和33.4

%,经济效益提升20%以上。2.集成创新了麻竹笋用林定向高

效培育关键技术,实现竹林结构数量化调控、化肥减量施用

、竹笋品质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的栽培技术创新,发表研究

论文1篇。3.辐射推广笋用丰产林51000亩,培养科技示范户

300多人,惠及竹农1600多人。研究成果从理论、应用以及推

广三个层面研究阐述了麻竹笋用林的高效可持续经营体系,

技术的综合配套性和应用性较强,将促进福建省丛生笋用林

/1088/ 麻竹笋用林定向高效培育关键技术

的经营水平踏上一个新台阶,为县域经济综合开发提供了新

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项目实施,一是实现竹林增产目标,营建

高标准示范林2.7万亩,采用培育新技术的每亩笋增产50%以

上,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2.46亿元,较大程度地发挥林地生产

潜能;二是实现经营高效目标,平衡施肥区的肥料效应最高可

达90%以上,经营竹林的资金利用率较一般经营竹林的提高2

0%以上;三是实现绿色生态目标,竹林结构调整和使用商品性

有机肥措施起到培肥土壤、提高持续生产力、减量使用化肥

的作用,保护了林地生态环境,促进经营可持续发展。

/1089/ 烟熏香糟鱼的制备工艺
烟熏香糟鱼的制备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转让方式: 转让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鱼类加工技术中存在的上述

不足,本发明综合腌制,糟制,烟熏的各自特点,提供能制

造出风味独特、质地鲜美、食用方便且易长期保存的淡水鱼

制品的加工方法,即烟熏香糟鱼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提供的烟熏香糟鱼的制备工艺通过以下步骤实

现。

  1)鱼处理:取鲜淡水鱼或冻淡水鱼解冻后,去头、去

鳞、去内脏后,从椎骨剖成两片。

/1089/ 烟熏香糟鱼的制备工艺

  2)漂洗:清水洗净,浸泡在0.1-2%碳酸钠溶液中,浸

泡1-10分钟后,取出再清洗。

  3)盐渍:取鱼重量5%-10%的盐、1%-2%的花椒混合均

匀涂抹在鱼片表面,盐渍5-15小时后,清洗鱼片表面多余盐

分,沥干,20-40℃烘干。

  4)腌渍:将上步处理过的鱼片浸泡在晾凉后的香糟液

中,以液体覆盖住鱼体为限,浸泡15-25小时后取出,20-4

0℃进行再次烘干。

  5)二次涂料:将鱼表面分别涂抹一层风味调料,60-

100℃加热1-3小时。

  6)灭菌和包装:将上步处理过的鱼片经100-121℃灭

菌10-30分钟,进行包装。

  上述4)步中的香糟液的制备:以酒糟重量为基准,

加入相当于酒糟重量5-10%的姜、10-15%的糖、1-4%的盐、

1-4%的味精、1-4%的胡椒、1-4%的桂皮、1-4%的大料、10-

20%的料酒,共同煮沸20-40分钟,香糟液晾凉后过滤备用。

上述5)步中的风味调料:风味一为鲜榨蒜汁,加1-5倍水稀

释,加入鱼重量0.5-2%山楂核烟熏香味料,混合均匀而成。

风味二为鲜榨姜汁,加1-5倍水稀释,加入鱼重量0.5-2%山

楂核烟熏香味料,混合均匀而成。风味三为辣椒油,加入鱼

重量0.5-2%山楂核烟熏香味料,混合均匀而成。风味四为麻

油,加入鱼重量0.5-2%山楂核烟熏香味料,混合均匀而成。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以传统加工工艺为基础,

/1089/ 烟熏香糟鱼的制备工艺

综合各种鱼加工工艺特点,能保质保量、批量化加工淡水鱼

,经碱洗和二次调味后的香糟鱼口感好、色泽红润、有纯正

的糟香和烟熏香,且能够有效去除淡水鱼的土腥味,保质期

长(经实际应用,保质期可达12个月右)。其采用的制香糟

液的方法,即使酱香型白酒酒糟在风味物质领域发挥作用,

同时也简化了糟鱼制品的工艺过程,其他配料的加入更是丰

富了其风味的种类。

/1090/ 白鹤芋属植物抗病种质创制和优良品种培育
白鹤芋属植物抗病种质创制和优良品种培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建立了白掌根茎腐病抗病性鉴定和种质筛选技术

方法1套,生产无菌苗530瓶,直接形成示品种比较、生产性试

验直接形成示范基地计1100平方米。2.鉴定筛选出优良抗病

种质2份;利用抗病种质,通过杂交,获得多个组合的杂交后代

,从抗病种质S.floribundum和栽培品种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出

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系)1个。3.从抗病种质无性系后代

中筛选出了性状变异优良单株,并建立了无性系群体2个。4

.正在申请发明专利1项。5.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篇,其它

/1090/ 白鹤芋属植物抗病种质创制和优良品种培育

刊物1篇,收录国际园艺学大会摘要1篇(录用为口头报告)

,硕士研究生论文1篇。

/1091/ 气候变化对于桥水库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定量评估方法
气候变化对于桥水库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定量评估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因水而生

,却重度缺水,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

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大。于桥水库是天津重要的供水水源地,

其防洪与供水效益显著,地位十分重要,于桥水库的水资源利

用直接关系到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受气

候和上游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水库的天然来水量呈现出显著

的减少趋势,而国家关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圈的建设规划,对天

津市的水资源量及水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

/1091/ 气候变化对于桥水库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定量评估方法

研究于桥水库及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于桥水库流域水资

源量的影响,可为于桥水库流域水资源的规划调度提供依据

,对天津市的供水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本项目完成了于桥水库及上游地区气候事实及水资源现状

,分析了气候与水资源量的关系;引进SWAT水文评估模型,进

行本地化率定,建立适合于桥水库流域的水文模型;完成于桥

水库流域水资评估平台。(1)完成资料收集:于桥水库流

域近五十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降水、温度、风速、相对湿

度等);于桥水库水文站17年逐日径流资料;收集遥感信息资

料(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2)完成

于桥水库流域基本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的变化规律及趋

势分析;完成流域水资源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完成流域内降水

量、气温与径流量的关系分析,建立了统计关系模型。(3)

完成了SWAT水文模型的调试及参数率定,建立了适合于桥水

库流域的水文评估模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年

、月变化。基于该模型进行了两个敏感性试验—土地利用类

型改变和气候要素改变。应用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预估未来

5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变化趋势。(4)针对于桥水库

流域水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

5)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于桥水库流域水资评估平台。

创新点:以往对水资源的评估多从气象角度出发,主要集中

在降水资源的评估。然而,水资源状况虽然与降水关系密切

,但也受地形及下垫面的影响,因此仅从降水量来分析水资源

/1091/ 气候变化对于桥水库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定量评估方法

状况是很局限的。本研究引进了SWAT水文评估模型,通过输

入地理信息数据建立模型,对其进行参数调试建立了适合于

于桥水库流域的具有很强物理机制的水文评估模型。模型建

立后,可直接建立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

度等)与水资源量之间的关系,打破仅从降水量进行水资源

评估的现状,可综合评估该流域水资源状况。

/1092/ 长牡蛎肉质性状和出肉率性状新品种选育
长牡蛎肉质性状和出肉率性状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建立了基于近红外(NIR)技术的长牡蛎肉质

品质性状测定模型,构建了NIR-BLUP育种技术体系,并运用该

模型首次在海洋贝类中进行了肉质品质性状的选育,培育出

了长牡蛎高糖原含量新品系,并开展了长牡蛎生长性状和肉

质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和基因环境互作研究;选育的高糖原

含量长牡蛎F5代新品系,糖原含量较对照组提高18.30%;高出

肉率新品系F4代较对照组提高19.60%。建立长牡蛎家系275

个,培育新品系苗种2.9亿粒,推广养殖1900亩,效益1512.5万

/1092/ 长牡蛎肉质性状和出肉率性状新品种选育

元。

/1093/ 饲料级磷酸氢钙
饲料级磷酸氢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湿法工艺,年产30

kt/g饲料级磷级氢钙,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脱氟效果好,一次性脱氟在0.14以下;磷回收率高,

可达90%以上;酸耗降低,每吨在1.2T以下;对磷矿

品位要求不严,26%左右的矿石即可满足工艺要求;成本

低;副产品均可再次利用。总之,该项目投资少、成本低、

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

/1094/ 吉粳802号
吉粳80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来源:吉林省农委的水稻新品

种选育及新材料创制项目;背景:吉林省属寒冷稻作区,该

区域内可利用的优良资源相对贫乏,目前采用的育种方法和

手段较为单一,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进行了此项研究。②技

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吉粳802号”是利用优质

与高产品种的组合“超产二号/吉玉粳”后代中通过系谱选

择法选育出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性能指标:2.1产量

表现:2004年预试,平均公顷产量8808公斤,比照品种关东

/1094/ 吉粳802号

107增产1.7%;2004~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433

公斤,比对照品种关东107增产4.8%;2006年生产试验,平

均公顷产量8472公斤,比照品种关东107增产4.7%。2.2抗逆

性表现2.2.1抗病性A.抗瘟性:2004~2006年连续采用苗期

人工分菌系鉴定和成株期叶瘟和穗瘟的多点异地自然抗瘟性

鉴定方法鉴定。结果为苗期抗性综评为中抗(MR)[对照品

种为感(S)],成株期叶瘟抗性综评为中抗(MR)[对照

品种为中感(MS)],成株期穗瘟抗性综评为感(S)[对

照品种为感(S)];整体上看抗性优于对照品种。B.抗稻

曲病、纹枯病。2.2.2耐冷性强、较抗倒伏和耐盐碱。2.2.

3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

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性:使高产、优质、多抗相结合,形成了高产、优质、多抗

新品种吉粳802号。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该技术已成熟,吉林省生育期

在144天左右的所有稻区、辽宁北部、内蒙的中、东、西部

及新疆、宁夏、河北部分区域等均可种植。安全性:插秧田

生育期间,在施药灭草时期(5~7天)应保持水层在苗高的

2/3左右,其余时期一律浅水灌溉(3.0~5.0cm),在定浆

期(蜡熟期)及时排除田间存水。生育期间,要进行主要病

虫害(稻瘟病、二化螟、纹枯病等)的防治。⑤应用情况及

存在的问题:应用情况: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

;存在的问题:推广经费不足。

/1095/ 河北省夏玉米田杂草区域分布与治理技术
河北省夏玉米田杂草区域分布与治理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如何科学选择除草剂,是取得理想除草效果的关键

:原先杂草防除仅着眼于除草效果,忽视了生态经济效益:

除草剂使用技术单一,缺乏关键技术集成,是造成夏玉米田除

草剂用量大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上述难题,该项目采用杂

草群落区划新方法,构建杂草群落区划图,通过整合地理位置

和杂草相对优势度,经系统聚类分析,杂草群落区划为山前平

原区和黑龙港地区两个地理区域,再在地图上构建杂草群落

区划图,避免了行政区划对杂草区划的影响。黑龙港地区杂

/1095/ 河北省夏玉米田杂草区域分布与治理技术

草群落中禾本科杂草的相对优势度明显高于山前平原区,杂

草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分布的均匀度低于山前平原区

。山前平原区的各杂草种在群落中分布均匀,黑龙港地区则

比较集中,且优势杂草种间相关性较高。综合运用杂草生态

经济防治阈值模型和杂草防治关键期模型,确定了夏玉米田

杂草防治指标,解决了杂草防治指标未能将杂草防治关键期

和防治阈值综合应用的问题。通过研究不同密度(共生或免

除杂草时期)下杂草群落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玉米相对产量

)之间的关系,建立夏玉米田杂草群落的生态经济防治阈值

模型和杂草防治关键期模型,根据当前的经济因素,山前平原

区夏玉米田可接受的产量损失率为2.84%~5.17%时,杂草生

态经济防治阈值为杂草4株/㎡~6株/㎡,杂草防治关键期的

始期为玉米相对生育期的13.26%~17.58%,则杂草防治指标

为玉米3叶~4叶且杂草密度达到4株/㎡~6株/㎡:黑龙港地

区夏玉米田可接受的玉米产量损失率为3.02%~5.51%时,杂

草生态经济防治阈值为6株/㎡~10株/㎡,杂草防治关键期的

始期为玉米相对生育期的15.81%~21.75%,则杂草防治指标

为玉米3叶~5叶且杂草密度达到6株/㎡~10株/㎡。研究结

果进行系统集成,形成了“一选药、二覆盖、三指标、四助

剂、五对靶”的夏玉米田杂草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解

决了夏玉米田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时期缺乏科学指导、除草

剂用量大的难题,推动了杂草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对其它作

物和地区的杂草防控也有极高的借鉴意义,为农业可持续发

/1095/ 河北省夏玉米田杂草区域分布与治理技术

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096/ 传统中式肉制品标准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传统中式肉制品标准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目前,中式传统肉制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

多为小规模生产,在安全控制方面比起大规模生产存在很多

缺陷。如生产设备不够现代化,用的是灶具而不是不锈钢,

这难免会出现食品卫生安全隐患;(2)制作过程不够规范

,在腌制时仍为传统腌制方法,温度较高;卤制时采用自然

冷却,冷却时细菌繁殖很快(通常细菌在25~30℃之间繁殖

最快),通常24h产品已经变质。(3)风味口感控制,主要

还是依靠经验,卤制时凭人工现场品尝临时添加食盐、香辛

/1096/ 传统中式肉制品标准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料等,造成每批产品口感差异明显,出品率也不一致。(4

)传统中式肉制品多经过高温长时间卤制,虽然风味较好,

但脂肪容易析出,影响产品外观,二次灭菌产品尤为突出。

该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总结多年实际经验基础上,通过

比较传统工艺和西式肉制品工艺差异,将现代西式肉制品腌

制工艺引入中式肉制品生产中。保留传统中式肉制品调味、

调香技术,改进传统中式肉制品卤制工艺,使中式肉制品既

保持了传统风味,又可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使得产品

无论感观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以及口感都有显著提高

。该课题以牛肉为原料,采用现代肉制品加工设备进行腌制

,利用食品乳化技术消除肉制品游离脂肪、利用酶法进行嫩

化;新型保水剂提高出品率;采用精确控温技术蒸制替代传

统卤制;几项技术综合运用,使得产品既保留传统产品口感

,又可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关键:(1)低温腌制最佳工

艺参数研究;(2)游离脂肪乳化工艺研究;(3)新型保水

剂在肉制品中应用研究;(4)新型卤制方法研究。该项目

的创新点(1)采用香辛料浸提生产标准化肉制品调味剂调

香,实现了传统肉制品口感标准化。(2)采用注射乳化剂

方法,使得肉制品游离脂肪明显减少,显著改善了产品感观

质量,提高了产品得率。(3)采用复配型保水剂显著提高

了产品的出品率,改善了产品感观质量,降低了成本。(4

)采用蒸制法卤制肉制品,解决了传统煮制法调味料溶于水

中,导致卤制时,口感控制不易掌握的问题。

/1097/ 渝西土鸡的培育
渝西土鸡的培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引进优质肉鸡的优良基

因库,进行快羽和慢羽系专门化品系选育。课题组成功育成

了能通过快慢羽自别雌雄的配套系,具有双自别雌雄的特点

,父母代出壳雏鸡,深色胫为母鸡,浅色胫为公鸡;商品代

出壳雏鸡,慢羽为公鸡,快羽为母鸡,准确率达98%。外貌

特性明显符合市场要求。该项目提高土鸡父母代的产蛋量近

一倍,国内乌鸡品种(系)还未见年产195枚种蛋的报道,

此繁殖性能在国内乌鸡中属先进水平。培育品系外貌特性明

/1097/ 渝西土鸡的培育

显符合市场要求,有很高的自别雌雄准确率,主要生产性能

变异系数小于10%,在重庆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具有良好的适

应性。

/1098/ 早熟丰产保护地雌性旱黄瓜新品种选育
早熟丰产保护地雌性旱黄瓜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黑龙江省春季保护地及露地小拱棚生产中,旱黄瓜

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很受欢迎,普遍栽培。我省地处我国北部

,无霜期短,黄瓜采收期短,因而早熟、前期产量高等经济性

状,在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前些年早春常常出现低温

弱光气候,当时生产上又缺少耐低温弱光的早熟品种,对前期

产量影响很大,造成产量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黑龙江省

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黄瓜育种研究室,通过搜集引进耐低温

弱光的雌性黄瓜品种资源20份,在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条件

/1098/ 早熟丰产保护地雌性旱黄瓜新品种选育

下进行一年多代材料筛选工作,评价育种材料100份,进行自

交分离及纯化,筛选耐低温弱光的黄瓜雌性材料;通过回交转

育,将雌性基因转入自有优良旱黄瓜自交系,通过观察鉴定筛

选及纯化,获得雌性旱黄瓜创新材料2份。利用创新材料H11

21为母本与抗病旱黄瓜自交系12-9为父本进行杂交组合配制

,通过田间品比试验,决选出优势组合,参加全省区试、生试

,于2016年通过我省蔬菜新品种认定,选育出耐低温弱光早熟

丰产旱黄瓜雌性杂优新品种。龙早一号是既具有早熟性和优

良风味品质,又具有高节成性的旱黄瓜雌性新品种,同我省对

照品种绿春相比,在瓜码密度上有了新突破,同时商品性突出

、抗保护地低温病害褐斑病及角斑病能力大大提升,提高了

产量及经济效益。龙早一号旱黄瓜新品种在生产示范中表现

出品质优良,不仅口感好,而且商品性突出;同时具有早熟,瓜

码密,丰产等特点。为保证充分展示品种的特征特性,首先通

过建立配套种子繁育技术,保证良种质量。其次,在我省及吉

林省选择有代表性的蔬菜区进行试点,并不断完善配套栽培

技术,在我省肇州、肇东、大庆及吉林省松原、德惠、安图

等地逐步推广,累计推广2000余亩。

/1099/ 黄秋葵绿色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
黄秋葵绿色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黄秋葵为锦葵科,秋葵属,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

的新型保健蔬菜,在药用及加工业原料的开发方面具有很高

的经济价值。性喜温和强光,适宜生长温度25~28℃,耐高温

,35℃高温下也能生长旺盛,可天天采收嫩荚上市供应。近年

来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发展的趋势,但在河南驻马店还没进

行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栽培。为增加驻马店市特色蔬菜品种

,并作为夏季保淡蔬菜,驻马店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有关部

门和农业技术人员合作形成了课题研究项目组。开展了品种

/1099/ 黄秋葵绿色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

引进、技术栽培、花果加工等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如下:一

、引进了五福、翠娇、五角、绿箭等适宜驻马店栽培的新品

种;二、在品种引进的同时,相关栽培技术的引进和技术集成

创新研究,形成了驻马店市黄秋葵绿色栽培技术规程。三、

开展了黄秋葵花和果的加工技术研究,研究出了一种黄秋葵

花的烘干方法,保持了黄秋葵花的营业和口感。并申请了国

家专利技术。

/1100/ 杂交稻品种II优H103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稻品种II优H103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项目针对当时生产上三系杂交稻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创制耐热、高配合力恢复系,充分发挥恢复系对杂交稻产量

的遗传效应作用,进一步提升杂交水稻产量,并组配出产量高

、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杂交稻新品种,推进水稻产业可持

续发展。项目通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

,集成创新育种方法,创制出耐热高配合力恢复系泸恢H103,

经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及配合力跟踪鉴定组配出中籼迟熟三系

杂交稻品种II优H103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02028),该

/1100/ 杂交稻品种II优H103的选育与应用

组合于2000-2001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组区试,两年区试平

均亩产567.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7%。2001年生产

试验,平均亩产量578.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6%。配

套集成了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和种子高效生产技术。第三方评

价研究表明,II优H103的千粒重、充实度、结实率对播种期

钝感,播种期推迟变异较小。自2002年审定以来在四川省累

计推广应用325万亩。

/1101/ 榆玉2号
榆玉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玉米品种榆玉2号1、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

片绿色,叶缘紫色,雄花分枝5~7个,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

株型紧凑,叶片稀疏、叶上挺,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紫红色

。株高246厘米,穗位高90厘米。果穗筒型,穗长17.3厘米,穗

行数16.3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8.1克

。平均倒伏(折)率2.0%。两年区试夏播收获时籽粒平均含

水量25.0%。两年区试夏播平均生育期97.8天,比对照早熟4

.5天。经鉴定:2016年高抗黑粉病,中抗茎腐病和穗腐病,感

/1101/ 榆玉2号

小斑病,高感大斑病。2017年抗茎腐病和穗腐病,中抗弯孢叶

斑病和瘤黑粉病,感小斑病。经检测:籽粒容重780g/L,粗蛋

白(干基)10.22%,粗脂肪(干基)4.39%,粗淀粉(干基)

75.96%,赖氨酸(干基)0.28%。2、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

肥力以上地块栽培,适宜播种期6月上旬-6月中旬,足墒播种

,一播全苗,每亩适宜密度5000-5500株,提倡氮磷配合,氮肥

分次施用,重施攻穗期肥,酌施攻粒肥,及时防治病虫害。3、

适宜地区及产量水平:适宜关中夏播玉米区机械化籽粒收获

种植。2016年平均每亩产634.2公斤,减产4.1%;2017年平均

亩产615.3公斤,增产2.3%;两年区试平均624.8公斤。2017年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4公斤,增产1.3%。

/1102/ 一种降低重金属在蔬菜中累积量的方法
一种降低重金属在蔬菜中累积量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重金属在蔬菜中累积量的方

法,向土壤中施加改良剂,所述改良剂为麦饭石与赤泥的组合

。所述的降低重金属在蔬菜中累积量的方法,所述麦饭石与

赤泥的施加量为:每千克土壤施加麦饭石20g·kg-1,每

千克土壤施加赤泥2g,或者在大面积田地中按照以下比例施

加:750kg·hm-2赤泥和7500kg·hm-2麦饭石。组

合改良剂的使用大幅度的降低了镉等重金属污染土壤中芹菜

的Cd含量,使蔬菜可食部镉等重金属含量降低64.72%。

/1103/ 水文水资源环保管理系统V1.0
水文水资源环保管理系统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水文水资源环保管理系统的开发,是在整理分析现

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计算机、水文水资源、地理信息

系统、网络通信等多方面技术,将基础信息的管理、区域水

资源规划、局部地表与地下水运动的数值模拟、图形显示等

融为一体,集成水文水资源环保管理系统,实现基本信息查询

、水量水质计算、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水环境评价等功能

,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等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1104/ 优质高产多抗常规稻新品种选育(玉柱香)
优质高产多抗常规稻新品种选育(玉柱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02年3月,在海南三亚加代晚稻,以本所选育的

优质香稻“湘晚籼13号”作母本,以优质稻“爱华5号”作

父本杂交,经多年的南繁北育、定向选择,2005年秋在株系

圃中出现了定型株系,于2006年推荐参加湖南省第六届优质

稻新品种评选,被评为二等优质稻品种。2007、2008年参加

湖南省优质晚稻中熟组区试,同步进行了生产试验,均表现

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其米质已被多家米业公司看好

,可望该品种将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主要特征特性1.产

/1104/ 优质高产多抗常规稻新品种选育(玉柱香)

量:该品种2007年初试,平均亩产421.52kg,比对照减产2

.47%,不显著。比常规稻参比参照减产4.78%,不显著。20

08年续试,平均亩产480.68kg,比对照减产3.31%,不显著

。比常规稻参比对照增产0.25%,不显著。稻瘟病抗性(叶

瘟9级、穗瘟9级、综合评级9.0级),劣于对照。白叶枯抗

性9级,低于对照。该品种有效穗较多,穗型适中,千粒重

大。丰产性中等。熟期适宜。经两年试验平均亩产451.10k

g,比对照减产2.89%,比常规稻参比对照减产2.27%。高感

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2.米质:米质特优,达新国标二等

优质稻品种标准。其米质经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武汉)分析

检测:糙米率80.3%,精米率70.9%,整精米率63%,精米长

8.7mm,长宽比达4.4,垩白粒率为9%,垩白度为0.5直链淀

粉含量为15.5%,透明度1级。精米细长,白度好,米饭油亮

,纵向伸长度好,蓬松柔软而不粘结,食味可口,具有浓郁

香味,冷饭不回生,口感好。3.抗性:稻瘟病抗性(叶瘟9

级、穗瘟9级、综合评级9.0级),劣于对照。白叶枯抗性7

级,同于对照。4.生育期:据湖南省优质晚稻迟熟组区试结

果,2007年全生育期为114.3天,2008年全生育期为112.0天

。平均生育期113.3天,比对照长2.4天。5.农艺性状:植株

偏高,植株118.1cm左右,株型好。分蘖力强,每穗粒数11

4.2粒,每穗实粒数91.1粒,结实率一般在80.2%以上,千粒

重30.6克,籽粒细长,充实度好,谷壳较薄,便于加工。

/1105/ 白花丹参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白花丹参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对白花丹参野生种进行提纯复壮,3年内选育出优良

品种2-3个,使丹参酮等有效成分含量显著优于紫花丹参;进

行标准化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提高干品单产,每亩在300公

斤以上;3年内建成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发展5万亩;建

立年吞吐量在500万公斤的粗加工厂。

/1106/ 优质高产多抗茄子新品种选育与配套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优质高产多抗茄子新品种选育与配套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茄

子这种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民对具有品质

优、产量高、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优良茄子新品种的渴望也

越来越强烈。因此,开展适宜于我市气候特点和消费习惯的

茄子新品种选育迫在眉睫。本项目来源于杭州市科委种子种

苗专项《优质高产多抗茄子新品种选育与配套高效栽培关键

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40932H02。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为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茄

/1106/ 优质高产多抗茄子新品种选育与配套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子杂种一代新品种。通过项目实施,彻底改变我市茄子品种

单一,综合性状优良茄子品种缺少的现状,满足我市农民渴望

茄子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对发展我市及周边地区茄子生产,增

加农民收入,丰富市民菜篮子,实现茄子的均衡周年供应具有

重要意义。也更好地为我市“三农”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

撑。3、创见与创新:a、通过有性杂交、自交分离育种途径

,创造出具有耐低温性或耐高温性优良的果形细长条形,果皮

紫红光亮,果肉白色致密的优良茄子种质材料。b、育成的茄

子新品种“杭茄2010”长势强,株型紧凑,耐低温性好,果实

生长快,结果集中。果色紫红色、光亮、皮薄,果肉白糯,不

易老化,果径2.3~2.5厘米,果长35厘米左右,果长而直,粗细

均匀,品质佳,商品率高。适合冬季设施栽培、夏秋露地和高

山不同海拔地区栽培。c、总结形成“杭茄2010”长配套的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低成本高效益的制种技术。4、社会经

济效益,存在的问题:项目完成后,分别在浙江省临安、建德

、嘉善等地累计推广茄子新品种5000余亩,为农民增收1700

万元以上。因此,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我市农民提供了一条

有效增收途径,同时,由于推广的新品种根系强大,吸水吸肥

性强,抗性好,能大幅度减少农药和肥料的施用,达到“双减

”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抗性好,病虫害的减少,使药物使用

量也相应减少,这极大保障了人们食用茄子的安全性。因此

,本项目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07/ 优质高产晚粳糯稻新组合选育
优质高产晚粳糯稻新组合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糯米以其特殊的淀粉结构、口感和食味,成为众多

人喜爱的传统食粮和一些民族的主食,也是糕点业、酿造业

和许多传统食品行业的主要原料。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

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优化,尤其是酿造、糕点以及保健食

品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糯米的需求量逐年上升,糯米生

产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不容忽视的产业。水稻育种已步入

超级稻育种阶段,并已取得明显进展。然而,糯稻育种相对比

较落后,至今仍停留在常规稻育种和应用阶段。当前,生产上

/1107/ 优质高产晚粳糯稻新组合选育

推广应用的糯稻品种如绍糯9714等存在着产量较低、适应性

不广等问题。曾有过育成杂交糯稻的报道,但终因产量、品

质以及综合水平较低,或者性状不稳定等原因,未能进入大面

积生产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现有的

糯稻品种无论产量还是品质都己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

,开展杂交糯稻育种研究,选育并推广种植高产、优质、抗病

杂交糯稻新品种,对拓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领域、促进糯稻

育种技术的发展,确立和保持糯稻育种技术与水平在中国的

领先地位,满足市场对糯米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努

力本项目在杂交糯稻研究中突破了当前一些主要技术瓶颈取

得以下成果:1、育成优质晚粳糯稻不育系1只,定名为“绍

糯11A”,其配合力好,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糯米4等标准。2、

育成糯稻恢复系2只,R1081和R8。3、育成糯稻新组合3个,分

别为绍糯07A/R1081、绍糯11A/R8和绍糯11A/R1081,其中绍

糯11A/R8新组合米质为国标4等优质糯米标准,经浙江省农科

院植微所测定为中抗稻瘟病,经绍兴市农业局专家验收田间

产量为611公斤/亩,较绍糯9714增产15.7%。

/1108/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香蕉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

食作物,也是世界水果贸易量最大的鲜果。近10年来中国香

蕉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香蕉生产国。香蕉是我

国南亚热带地区的最大宗水果,香蕉产业已形成规模,并带动

种苗、农药、肥料供应、包装材料生产等配套行业的发展,

成为我国华南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种植香蕉成为该区域农

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自1996年以来,广西香蕉种植面积

已达15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香蕉产区。随着香蕉产业的持续

/1108/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发展,近年许多大规模的香蕉种植场陆续出现。由于大面积

连片种植和多年连作,加之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高温高湿环境

和近年极端天气的出现,各种危害香蕉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香蕉细菌性软腐病是近年来在国内新发

生的一种土传病害。自2009年在广东发现以来,陆续在广西

、海南、云南的香蕉主产区造成严重危害。病菌主要通过球

茎或球茎与假茎交界处的伤口侵入。苗期发病,在球茎或球

茎与假茎交界处产生褐色斑点,病斑随后向周边扩展,球茎很

快腐烂发臭;假茎形成海绵状软腐,内部维管束变褐色。病株

生长点坏死,生长迟缓,心叶萎缩或黄化,叶片逐渐变黄枯萎

。成株感病后,极易推倒或被风吹倒。给生产上造成严重经

济损失。由于香蕉细菌性软腐病在国内发生的时间较短,香

蕉种植者对该病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蕉农对于该病的防治处

于相对盲目和随机的状态,所采用的防治药剂各不相同,采取

的防治措施各异。其中不乏盲目使用高毒农药和盲目加大用

药浓度的现象。没有相对系统的防治方法,导致该病未能得

到有效控制,并且导致部分地块出现农药的高残留和土壤、

水体环境污染等情况。鉴于此,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

督局2016年下达了“细菌性软腐病防治技术规程”(2016-

08152)项目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

学院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具体承

担编写任务。标准中规定了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综合防治的术

语和定义、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等相关

/1108/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内容。有利于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防治技术的广泛推广,使

更多的蕉农受益,也给广西的香蕉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109/ 宁夏特色农业资源生物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宁夏特色农业资源生物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围绕宁夏特色农产品资源,以风味品质和健康

功能为目标,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取得多项技术成

果,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转化,具体如下:1、开发高性能乳

酸菌并建立肠道调整型发酵枸杞饮品技术已获得针对枸杞原

料的发酵性能优良的乳酸菌,并针对性的开发了发酵工艺,全

面分析了发酵前后代谢物的变化,评价了肠道的定殖能力,从

风味和口味两个方面对产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工艺

进行了优化。已建立完全的乳酸菌种子制备、枸杞果汁制备

/1109/ 宁夏特色农业资源生物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枸杞果汁发酵以及产品标准化的全套工艺操作流程。2、

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了发酵枸杞制品对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通

过对高脂饲料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对比,证明发

酵枸杞饮品对双歧杆菌在内的有益菌有一定的增殖效果,并

且枸杞发酵制品能够提高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能够减

缓小鼠的体重增长速率。这些证据表明,本项目开发的产品

对肠道具有一定的积极调整作用。3、肠道调理型枸杞发酵

技术实现产业化经过设备调研、选型、采购和安装调试,建

立了肠道调理型枸杞发酵技术的生产线。结合枸杞发酵产品

中试工艺参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枸杞发酵产品生产工艺验

证方案,形成企业标准,实现了多批次的试生产。4、开发了

风味牛羊肉制品的现代生物加工技术基于酶解风味物质释放

、蛋白糖基化生香等原理,开发了肉味热反应制备调味料的

技术,结合美拉德热反应技术,遵循着料味同源的风味定向生

成技术,开发了牛羊肉风味调味料现代生物加工技术。5、牛

羊肉风味制品的生产线建设与产业化应用在多次中试实验的

基础上,对规模化生产成本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工

艺和企业标准。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应用项目技术的十多个

产品市场反应好。6、申报专利9项,并已在相关企业实施转

化,发表写论文8篇,投稿2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培养人才

12人。

/1110/ 新品种李子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新品种李子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望谟县低热河谷水果火龙果、芒果等种植得到快速

发展,成为部分农户脱贫致富产业,而温凉高寒高海拔山区大

量土地闲置丢荒、石漠化严重.本项目针对望谟高海拔地区

温凉高寒地带缺乏高产精品水果种植、载培管理技术、低产

水果林改造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高产优质新品种水果引进

种植、栽培管理。在望谟县新屯镇交角村海拔1000米至140

0米温凉高寒地区开展新品种李子-蜂糖李、四月李、七月李

、红脆李、晚熟李等李子良种引进、种植、栽培管理,新建

/1110/ 新品种李子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100亩新品种李子种植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李子良种,带动

周边乡镇、村寨高山新品种李子种植,发展山区生态农业、

维护生态平衡、保证水果品质、促进果农增产增收、脱贫致

富、企业增效。(二)关键技术(1)李子新品种引进种植

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2)新品种李子种植园生态裁培技术

研究与示范。(3)新品种李子种植施肥技术研究。(4)新

品种李子种植病虫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111/ 单双季晚粳品种宁81、宁88选育与推广
单双季晚粳品种宁81、宁88选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晚粳宁81、宁88是宁波市农科院自主育成的中熟晚

粳稻新品种。于2008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连作晚粳稻和单季晚粳稻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080

07、浙审稻2008003)。宁81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稻米品质

优。2005~2006年参加宁波市单季晚稻区域试验,比对照秀

水63增产6.5%;2006~2007年参加浙江省双季晚粳区域试验

,比对照秀水63增产10.0%,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稻米品质

2008年达部颁2等。宁88产量高,比对照增产显著,稻米品质

/1111/ 单双季晚粳品种宁81、宁88选育与推广

优。2004年~2005年参加宁波市单季晚粳稻区域试验,宁波

市晚稻区试比对照甬粳18增产5.10%,稻米品质2004年达部颁

2等。宁81、宁88主要创新点:宁81是浙江省首个通过单季

晚粳稻和连作晚粳稻两项审定的常规晚粳稻品种,适宜作单

季直播、机插和连晚机插、抛秧等栽培;宁81种子休眠期长

的品种特性(90~150天左右),在提高稻米品质,保证种子

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宁88耐迟播、迟栽性状突出,是宁绍地区

连晚机插、抛秧等栽培首选品种;为保证年糕产品的质量和

安全性,规范年糕稻米的生产技术,2008年宁波市质量技术监

督局发布的《中熟晚粳宁88年糕专用稻生产技术规程》,确

认宁88为年糕专用稻米品种。宁88于2008~2012年列入宁波

市农业主导(推)品种,2011~2012年列入浙江省农业主导

品种。该品种2008~2012年累计推广124.98万亩,增产稻谷

2982.80万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8664.33万元。宁81自2008

年列入宁波市农业主导(推)品种,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由2

008年的3.68万亩,扩大到2012年的29.97万亩,至2012年累计

推广面积达100.53万亩,共增产稻谷3610.86万公斤,创社会

经济效益10965.60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两品种合计共

推广225.51万亩,总增产稻谷6593.66万公斤,总增收益1962

9.93万元。宁88稻米通过年糕加工增值5571.00万元。两项

合计,共创社会经济效益2.52亿元。宁81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浙江省连作晚粳稻区试全生育期两年平均137.9天,比对照

秀水63长2.0天;宁波市单季晚粳稻区试全生育期两年平均1

/1111/ 单双季晚粳品种宁81、宁88选育与推广

44.45天,比对照秀水63长2.1天,属中熟晚粳。浙江省连作晚

粳稻区试,两年平均株高92.7厘米,每亩有效穗21.4万,穗长

14.9厘米,每穗总粒数122.4粒,实粒数106.7粒,结实率87.2

%,千粒重25.2克。宁波市单季晚粳稻区试,两年平均株高95

.15厘米,每亩有效穗21.02万,每穗总粒数128.85粒,实粒数

114.05粒,结实率88.51%,千粒重26.2克。抗性经浙江省农科

院植微所鉴定,两年平均:叶瘟平均0.0级,穗瘟平均3.0级,

白叶枯病平均7.0级,褐稻虱平均5.0级。综合评价:宁81抗

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

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2008年宁波市单季晚稻区试

宁81米质检测,平均精米率74.8%,整精米率71.0%,透明度2

级;胶稠度71mm,直链淀粉含量17.4%,米质各项指标达部颁食

用稻品种品质2等。宁88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宁88在宁波市

作单季晚稻栽培全生育期为145.4天,比对照甬粳18短1.1天

。两年区试平均,株高94.4厘米,每亩有效穗21.77万,每穗总

粒数122.5粒,实粒数109.9粒,结实率89.7%,千粒重26.6克。

抗性经2005~2006年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人工接种和自然诱

发鉴定结果,平均叶瘟5.3级,穗瘟5.0级;白叶枯病5级。表现

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感褐稻虱。米质经2006年农业部

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平均精米率75

.0%,整精米率70.9%,垩白率16%,垩白度1.6%,透明度1级,碱

消值7.0级,胶稠度76mm,直链淀粉含量15.6%,蛋白质含量9.

/1111/ 单双季晚粳品种宁81、宁88选育与推广

1%,米质各项指标达部颁食用稻品种品质2等。

/1112/ 红心材杉木良种选育研究
红心材杉木良种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来源于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省级科技计

划“红心材杉木良种选育研究”(编号2016B020201002)。

项目紧密结合珍贵木材市场对红心材的迫切需求,采用林木

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开展红心材杉木新品系的选

育及繁育研究。项目成果内容主要如下:①解析了红心材杉

木生长与材质的遗传变异规律,综合选育出11个红心材杉木

新品系,所获新品系红心材出现时间早(6年),速生性强,木

材基本密度和红心材比率高,尤其是cx703、cx710、cx725、

/1112/ 红心材杉木良种选育研究

cx729、cx735、cx746、cx797等7个红心材杉木新品系其原

株红心材比率均>45%、材积增益均>50%;②研发了红心材杉

木种子园营建及其早期丰产配套技术1套,尤其综合生长、材

质、结实量指标评选出29个红心材杉木亲本,集成大营养袋

培养砧木苗、春季和秋季两次嫁接方法、母株整形修剪、抚

育、高效施肥和辅助授粉等系列技术,建成了红心材杉木种

子园100亩,建园时间由传统4~5年缩短至2.5~3年,种子园

2018年投产,当年产种45kg,产效显著;③构建了红心材杉木新

品系无性繁育技术体系,重点以红心材杉木新品系cx729为组

织培养材料,优化了诱导、增殖、生根及移栽等技术环节,建

立了红心材杉木新品系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并利用新品系建

立扦插采穗圃5亩,形成“组培苗﹤=﹥扦插圃﹤=﹥扦插苗”相互

促进的杉木规模化繁育体系。此外,利用选育的红心材杉木

cx729等新品系营建试验示范林160亩,树高生长比对照种提

高了15%。技术成果处于成熟应用阶段。选育的红心材杉木

新品系具有生长快,材质好,安全性高等特点,丰富了我省杉

木良种类型,较大程度满足生产对杉木良种的多样化需求;构

建的红心材杉木良种生产及苗木繁育技术体系,对促进广东

红心材杉木良种基地建设,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缓解农

村社会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成果可在广东省及邻近省(

区)范围应用。目前,项目选育的红心材杉木新品系种苗(

含红心材杉木种子园种子)已在粤北、粤西国有林场及林农

造林中得到应用,生长表现良好,但红心材杉木种子园尚未进

/1112/ 红心材杉木良种选育研究

入盛产期,种子生产及苗木繁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113/ 生态经济型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的应用推广
生态经济型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的应用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品种生物学性状与农艺性状优良,产叶量高,叶

质好,桑叶好采摘,耐贮藏,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深受广大蚕农欢迎,具有很高的应用推广价值。该品种因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比目前生产上栽培的常规二倍体双桑树增

加一组,营养生长物旺盛,无生育力,生产上须先培育实生

桑作砧木,采用嘉陵20号原种母树上的穗条进行嫁接繁殖。

该品种适合丘陵、山区、盐碱地、沙地与平坝密植桑园与间

作桑园或四边桑栽植;低干或中干树形,可进行冬季重剪式

/1113/ 生态经济型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的应用推广

或夏伐式采收;加强肥水管理可大幅度提高桑产叶量和经济

效益。该品种因桑叶质量优良,在个别地方要注意桑叶红蜘

蛛的防治。该品种适宜于西部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

及黄河流域蚕区扩繁推广。

/1114/ 一种苹果的双重保鲜贮藏方法
一种苹果的双重保鲜贮藏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苹果的双重保鲜贮藏方法,该方

法按照以下步骤实施:1、将采收后的苹果进行清洗;2、按

照可食性保鲜剂与水的重量为1∶5~1∶12的配比,配制可食性

保鲜剂溶液,将清洗过的苹果浸泡在可食性保鲜剂溶液中,然

后晾干苹果表面;3、在普通纸箱体内表面均匀涂布蓄冷剂涂

布层;4、在纸箱内表面粘贴选择性透过薄膜;5、将浸泡过可

食性保鲜剂溶液的苹果摆放在纸箱内,在纸箱内的顶部纸板

垫层上表面平铺分别装有氧气吸收剂、二氧化碳吸收剂、乙

/1114/ 一种苹果的双重保鲜贮藏方法

烯吸收剂、水分吸收剂的包装袋;6、对纸箱封合。本发明的

方法可显著提高苹果的保鲜质量、延长苹果的保鲜期到五个

月,具有方便贮运、成本低、效益高、节约能源等优点。

/1115/ 大鲵高效人工繁育及病害防治关键技术
大鲵高效人工繁育及病害防治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教授团队联合开发了高

效人工繁育技术和大鲵病害防治技术,于2013年1月通过市

科委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体水平鉴定为国内领先,成果登记

号为渝科成字2013YO**3。

  本成果的特色如下:

  1、独特亲鲵培育技术。独特营养配方确保性腺所需

特殊营养,独创中草药制剂促性腺发育;攻克了精卵质量不

高和性腺发育不同步的技术难题。卵子正常率可达95%以上

/1115/ 大鲵高效人工繁育及病害防治关键技术

,精子活力达到55%以上,远优于普通大鲵繁育技术,极大

地提高了大鲤繁殖能力。

  2、先进人工繁殖技术。准确测定催产时机,确保催

产效果;改进人工授精方法,保证卵子受精;优化人工孵化

方法,促进受精卵顺利孵化。邮率、受精率及孵博都达到9

0%心,优于普通繁育技术;

  3、先进苗种培育技术。建立适口饵料生物的培育方

法,促进苗种生长;鲵苗成活率大于90%,培育效果极佳,

远优于普通大鲵繁育技术。

  4、中草药无公害防治技术。研发多种中草药配方,

对常见鲵病的预防率大于90%,治愈率达80%;该大鲵研究团

队长期从事大猊繁育、大鲵养殖及鲵病防治研究。开发的技

术还有大鲵仿生态繁育技术、仿生态养殖技术、大蜕室内养

殖立体控温技术、饵料生物培育技术、大鲵工厂化养殖技术

等。在大鲵研究方面经验丰富,研发实力强。

/1115/ 大鲵高效人工繁育及病害防治关键技术
简介相关图片
/1116/ 旱生泌盐植物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与
旱生泌盐植物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与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旱生泌盐植物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

技术成果转化与优质饲料生产示范》项目为国家农业科技成

果转化资金项目,由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中国农村技术

开发中心于2008年列项。项目期限2年,2008年5月~2010年

4月。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采用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和

辐射推广相结合的方式,以项目成果的核心技术为依托,进

一步熟化组装配套技术,通过营造四翅滨藜试验示范林,推

广应用盐胁迫打破种子休眠的播种育苗、全光照喷雾嫩枝扦

/1116/ 旱生泌盐植物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与

插育苗、盐碱地造林、饲料生产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开展试

验研究,确定了四翅滨藜治理盐渍化土地、生产饲料的适宜

方式、刈割适期,达到种植技术标准化,并探讨饲喂羊等草

畜的饲料配比,提高饲料转化增值效益,为大面积推广种植

提供良好的技术示范。3.性能指标:播种育苗面积5亩,繁

育苗木8.5万株。利用全光照喷雾育苗设施进行四翅滨藜嫩

枝扦插培育苗木7.3万株。营造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与优质

饲料生产试验、示范林500亩,其中试验林15亩,示范林48

5亩。经调查,造林保存率85.3%。在造林示范基地养羊100

只,养兔100只。通过不同刈割方式生产饲料,总结青饲料

生产技术,培训林农550人。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四

翅滨藜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研究一般集中在繁殖、

栽培技术等方面,对于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本项

目在推广繁育、栽培技术的同时,对其饲料营养价值、饲喂

效果、饲料林营建、青饲料生产技术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1)不同刈割频率对四翅滨藜生产性能的研究何芳兰等(20

09年)研究了不同刈割处理下,四翅滨藜生物量变化及其根

系垂直分布。本项目通过不同刈割次数、不同刈割时间对鲜

草产量、鲜干比、干草产量及其根系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

确定了四翅滨藜饲料生产适宜的刈割方式,为四翅滨藜科学

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四翅滨藜饲喂小尾寒羊消化率的研

究刘劲(2006年)通过对四翅滨藜营养价值、适口性、生物

量等调查研究,认为四翅滨藜是一种优良生态饲料林灌木树

/1116/ 旱生泌盐植物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与

种。对波尔山羊进行了喂食试验,当年枝叶进食率为100%。

本项目通过饲喂小尾寒羊,测定饲料和羊粪中粗蛋白、粗纤

维、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钙、磷等营养成分的含

量,首次开展了四翅滨藜消化率的研究。(3)四翅滨藜饲喂

新西兰肉兔饲料转化率的研究王文颖等(2004年)提出了四

翅滨藜是山羊、鹿、驼鹿、羚羊和兔子的优良饲料,并且许

多鸟和小哺乳类动物以四翅滨藜的种子和叶子为食。本项目

通过饲喂新西兰肉兔,测定日均采食量、日均消耗量及日增

重,研究了饲料转化率(料肉比),评价了四翅滨藜饲料品

质。(4)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技术代立兰(2010年)在兰州

大灌区盐碱地进行了四翅滨藜的抗盐性研究,在同一地区连

续三年种植四翅滨藜,土壤电导值由种植前的5.5~9.21降

低到2.52~6.64,达到了作物正常生长的水平(2.82~4.22

),充分证明了四翅滨藜对盐碱地的改良效能。本项目对四

翅滨藜定植两年后各土层养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定植

两年间各土层化学成分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全盐下降52.24

3%,pH值下降3.092%,有机质提高24.075%,全氮增长42.7

76%,速效磷增长14.381%,速效钾增长12.005%,改良效果

均明显优于对照地柳树。进一步说明了四翅滨藜是一种耐盐

能力很强的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地作用明显,并推广了盐碱

地开沟挖穴植苗造林技术,造林密度为1m×2m或1m

15;3m,采用1年生苗造林,成活率较高。造林2年后即可刈

/1116/ 旱生泌盐植物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与

割排盐,通过4~5年的排盐,可有效改良盐碱地,达到农作

物种植要求。(5)四翅滨藜饲喂羊、兔等干饲料配方四翅滨

藜饲喂羊、兔等干饲料配方在国内未见报道。本项目通过试

验观察,初步确定了饲喂羊、肉兔的干饲料配方。5.成果的

创造性、先进性本项目营建四翅滨藜示范林改良盐碱地并生

产四翅滨藜青饲料,用四翅滨藜配制羊及肉兔的干饲料,有

创造性发展;研究了刈割频率对四翅滨藜生产性能及根系生

理生化的影响,四翅滨藜饲喂小尾寒羊的消化率及饲喂新西

兰肉兔的转化率,拓展了四翅滨藜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领域

,研究内容具有先进性。6.作用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

意义)(1)经济效益该项目主要是盐渍化土地治理,同时生

产优质饲料。在项目执行期内,繁育的苗木用于造林,没有

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营造的饲料生产示范林也仅有1年时

间,所能收获的饲料很少,其销售收入或饲料转化增值效益

还不能充分、直接体现出来。其经济效益将体现在进入生产

期后,500亩的种植基地,年生产优质饲料500吨以上,销售

收入15~25万元;用于羊等育肥,可达到2500只羊的养殖规

模,比较经济效益良好。通过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种植后

形成的饲草生产销售收入和草畜养殖饲草转化增值效益明显

。(2)社会生态效益在干旱荒漠区推广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

与优质饲料生产技术,不仅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

土壤肥力,增加植被盖度,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吸纳留守妇

/1116/ 旱生泌盐植物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与

女、老人生产优质饲料,发展草畜养殖业,对促进农民增收

、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意义。本项

目的实施为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发展区

域经济,探索了一条新路,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7.推广应

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全世界有

9.5亿hm2的盐碱地,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有盐碱地

约3630万hm2,有75%左右未得到有效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

甘肃省盐碱地总面积102.38万hm2,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灌

区和沿黄灌区。盐碱地是导致生态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制约

经济发展的瓶颈,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盐碱地资源,有利于

缓解生态与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节

约土地资源,缓解产粮区的粮食压力和人畜争粮矛盾;有利

于破解区域发展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盐碱地也

是一种资源,是有潜在价值的土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再生

资源,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草业和草地畜牧业是盐碱地资源

利用途径之一,盐碱地改良后可以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

展。本项目研究成果,为推动干旱荒漠区盐碱地生态经济发

展提供示范和理论依据,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由于项目实施

前期投入大,部分项目内容实施的基础设施条件仍然不能得

到有效改善,经费与实施需求经费有一定差距,项目成果转

化成效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内容不够完善。建议进一步

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扩大四翅滨藜推广规模,探索推广模

/1116/ 旱生泌盐植物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与

式,进一步开展饲喂羊等的试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

配方,发挥更大的效益。利用现己成熟的实生苗、扦插苗的

繁育技术,扩大种源基地,增加育苗而积,使其尽快形成一

定规模;在不同生态区示范推广造林技术,开展盐碱地改良

和沙漠化生物治理,从而使四翅滨黎成为盐碱地、干旱山区

、风沙荒漠地区推广应用的新造林树种之一。

/1117/ 叶类蔬菜硝酸盐复合控制剂
叶类蔬菜硝酸盐复合控制剂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叶类蔬菜硝酸盐积累量过多会危害人体健康。本成

果在于为蔬菜生产提供一种无毒无副作用、使用安全简便、

产品成本低、可显著降低叶类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复合控制剂

,该复合控制剂含有植物材料和多种肥料型化学物质,其共

同作用显著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复合控制剂与氮肥混合施

用后,其肥料型化学物质既能及时、有效平衡植物氮钾营养

,有利于叶菜吸收和同化硝酸盐;大量一价阴离子能显著抑

制化学氮肥硝化作用,在植物根际能明显拮抗根系对硝态氮

/1117/ 叶类蔬菜硝酸盐复合控制剂

的吸收,减少叶菜硝酸盐的累积;高氮型硝化抑制剂既抑制

氮素硝化,自身也能分解释放氮素养分,使叶类蔬菜吸收的

氮素养分形态多元化,促进氮素代谢转化,降低硝酸盐累积

;硝酸盐还原促进剂中的金属营养元素是硝酸还原酶活性中

心的组分,可加速叶类蔬菜硝酸盐的还原与同化。复合控制

剂中的植物性硝化抑制物质,能有效延缓氮肥的硝化作用,

还能提供氮、磷、钾等多种养分物质,促进叶类蔬菜体内硝

态氮的还原。复合控制剂还可提供多种养分元素,平衡叶菜

营养,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促进叶类蔬菜增产。产品使用方

便,市场前景广阔,可与多种氮肥直接混施,也可用作含氮

复合肥料造粒的添加剂。本项成果属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

重庆叶类蔬菜硝酸盐卫生指标及全过程控制研究”的部分研

究内容,在重庆地区叶类蔬菜应用,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

与环境效益,于2005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3135

836.5。国内已有10余家单位和媒体表示合作意向。

/1118/ 优质高产暖季型杂交狼尾草饲养长毛兔中试与示范
优质高产暖季型杂交狼尾草饲养长毛兔中试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以解决和提高杂交狼尾草杂交种子制种产量和质量

为基础,通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饲草调制技术的集成配套

,促进浙江省家兔生产的优质青饲料的周年均衡供应,从而

提高家兔的成活率和皮毛质量,并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养兔

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119/ 柑桔罐藏品种优良单株″双金10-1-2″和″双金10-1-5″选种与中间
柑桔罐藏品种优良单株″双金10-1-2″和″双金10-1-5″选种与中间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研究根据农、轻工部等提出的选种标准和罐藏工

艺进行,选取连续三年田间性状和罐藏品质优良的单株,投

入批量生产的中间试验,所选的″双金10-1-2″和″双金10-1

-5″属温州蜜柑尾张系统良单株,其丰产稳定,子代树势较

强,加工性状符合罐藏工艺要求,适宜在浙赣线各地区推广

.

/1120/ 新彩棉13号
新彩棉1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新彩棉13号(原系号石彩2)是新疆石河子棉花研

究所于2001年以自育特早熟、高产、抗病深棕絮品系石彩1

为母本,优质美棉8073选系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病圃强化选

择、定向培育而成。通过2005~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彩

棉区试和生产试验,2007年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命名。1、特征特性:植株塔形,Ⅱ式果枝,株型较紧凑

。茎秆粗壮,普通叶型,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棉铃呈

卵圆形,絮棕色。棉铃重5.3g,衣分38.7%,子指11.2g。生

/1120/ 新彩棉13号

育期139d,霜前花率95.4%。出苗整齐,苗期、花铃期长势

稳健,后期早熟不早衰,吐絮畅、集中,含絮力适中。2、

产量表现:2005~2006年自治区彩棉区试子棉、皮棉、霜前

皮棉产量每公顷分别为4408.2kg、1709.4kg、1627.95kg,

分别较对照新彩棉1号增产14.4%、32.5%、31.7%,均位居两

年参试品种(系)首位。3、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

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89mm,整

齐度指数83.8%,比强度27.62cN·tex^(-1),伸长率

6.77%,麦克隆值4.6。4、抗病性:区试抗病性鉴定结果,

发病高峰期枯萎病病指7.8,黄萎病病指45.5,属抗枯感黄

萎病类型。5、栽培技术要点5.1播期与密度。地膜植棉适宜

播种期4月10~20日。一般每公顷留苗21万~22.5万株,留

苗均匀,杜绝双苗。5.2标肥灌水。总施标肥每公顷1800~

2100kg,N:P:K=1:0.4:0.1。膜下滴灌地,30%氮肥和

大部分磷肥随耕翻做底肥,剩余肥料在中后期分次随水施入

。滴灌地(一膜二管)生育期灌水量每公顷3750~4200m^3

,滴灌8~10次,6月中上旬进头水,8月下旬停水。5.3全程

化调。一般全生育期化调4~5次,棉苗现行后第一次化调,

每公顷用缩节胺12~15g;4~5叶第二次化调,每公顷用缩

节胺18~22.5g;9叶头水前第三次化调,每公顷用缩节胺3

0~45g;花期第四次化调,每公顷用缩节胺60~75g;打顶

后3~5d每公顷用缩节胺150g左右。5.4适时打顶。留果枝8

~9个,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打顶结束,株高控制在65cm

/1120/ 新彩棉13号

以内。5.5病虫害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重点防治棉叶

螨、棉蚜。6、适宜种植区域:适应于北疆、南疆等早熟棉

区种植。7、产量结构:每公顷留苗株数21万~22.5万株,

收获株数18万~19.5万株,单株果枝8~9个,单株成铃6个

,铃重5g,衣分38%,霜前花率90%以上,皮棉产量达到每公

顷1800kg。

/1121/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选育研究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杂交小麦的研究利用同杂交水稻

一样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因为普通小麦属于比较特殊的异源

6倍体植物,具有42条染色体,它的遗传机理比水稻、玉米

、高粱等2倍体植物更为复杂,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难度

更大。全世界杂交小麦的研究已历时将近50年,但仍然没有

达到预期目标。为此,该课题从选育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

基础做起,进行了长期独立自主的种质创新研究。②技术原

理及性能指标该研究突破传统的只有远缘杂交才能产生不育

/1121/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选育研究

株的观点束缚,采用6倍体普通小麦品种间近缘杂交的方法

,使分散于各类型不同的不育基因通过基因重组聚合到一个

个体内,育成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和细胞核,既能很好保持

不育又能较好恢复育性的新不育系。其不育度和不育率在9

5%以上,用最新优良品种测交,F1的恢复度达90%以上的

组合比率占20%左右,含有显性矮杆基因,分蘖成穗率高,

配合力强,可直接应用于大田的新型小麦不育系和保持系。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采用6倍体普通小麦品种间的聚合杂

交方式培育出新型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F型雄性

不育系矮秆、农艺性状稳定、配合力和恢复性好。建立了小

麦三系杂交种的技术体系,为小麦杂优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该项目完成了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种质创新,为小麦杂优

利用奠定了基础。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

研究项目育成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配制适宜大面积推广

的小麦杂交种的重要基础,经过进一步的测交选育可配制出

强优势杂交种,即可在全国2600多万公顷的冬小麦种植区普

遍推广。小麦杂交种在具体推广应用中属一般性生产技术,

各个生产环节都具有可靠的安全性。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

题。F型小麦不育系和保持系选育成功后,下一步需要开展

大规模的测交工作,以尽快选配出强优势的小麦杂交种。⑥

专利情况该研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经过了初审和复审

/1122/ 两栖水生植物玫红木槿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两栖水生植物玫红木槿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玫红木槿(Hibiscuscoccineus)属锦葵科(Malv

aceae)木槿属植物,花色玫红,花径16-20厘米,整株花期长

.属较为典型的两栖植物。在“五水共治”和湿地生态修复

项目建设中,遇到最大的难点是:水系消落区植物选择,该区

域在丰水期,水位较高,枯水期地表露出水面,十分干旱,此区

域常因冲刷造成土壤瘠薄,若选择水生植物,在枯水期缺水易

旱死,选择陆生植物,在丰水期植物则易被淹死,如使用玫红

木槿这种两栖植物,就可以解决这个难点,它既能适应丰水期

/1122/ 两栖水生植物玫红木槿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的生境,又能适应枯水期的生境。玫红木槿在景观营造上还

有它的特殊用途,两栖植物的特性有助于它在水际线两侧较

大范围内应用,并在造景上可避免裙边装饰,打破水际线。其

植株之高大,是阔叶水生植物之最,对水生植物的景观空间组

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是极好的植物材

料。玫红木槿耐瘠薄,种植后管理简单,应用范围广,适生区

域大,可以在北京以南地区种植,在无霜区,即南亚热带生长

即表现为常绿灌木。但本种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种子繁殖系

数低。有报道在生产上采用分株繁殖,然而繁殖系数低,管理

成本高,生产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市场平均价格

30元/株,从而制约玫红木槿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展玫红木槿

的繁育技术研究,突破繁育技术瓶颈,尤为重要。玫红木槿喜

潮湿的生长环境,是优良的湿地修复植物,也是优良的水景建

设材料,在湿地生态修复建设过程中,恢复水生植被,需要大

量的多种水生植物。美化环境,丰富生活建设的需要优质的

水生植物,随着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

展,环境绿化要求越来越高,有水域的社区、乡村现在追求绿

色环保、生态,具有极高观赏水生植物最受欢迎。随着环境

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要求,常用园林植物已被大众所熟悉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审美疲劳,因此具有新颖性、特异性的玫

红木槿,兼有栽培管理简单、抗逆性强的有点,在苗木市场上

,容易得到市场的青睐。本项目的建设,可满足水景工程,鲜

切花市场,家庭园艺、湿地修复建设工程对新型两栖水生植

/1122/ 两栖水生植物玫红木槿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物——-玫红木槿的需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家庭、社区以及水景园对玫红木槿的需求越来越多

。玫红木槿经引种驯化成功后,该种表现为生长适应范围广

泛,抗逆性强,使用领域多。本项目的技术成果,可向苗木种

植企业、合作社、农户推广示范,扶持农民增收,推广面积可

至全国范围。本项目研发繁殖技术投入生产后,可实现每年

每亩生产20000株,按照每株10元计,每年每亩可实现产值20

万元,10亩生产用地,每年直接经济效益将达200万元。生产

出的苗木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种植户生产、水景公园等领

域中,每年约有500万的间接经济效益。创新点:玫红木槿的

种子繁育技术尚未突破,目前种子繁育主要是出苗率较低,仅

10-30%。采用扦插繁殖,有利于保持优良性状。由于玫红木

槿枝茎的髓中空,常规扦插成活率低,研究采用正交设计L9(

34),选择枝条部位,基质,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4个因子。

每个因子3个水平,生长调节剂为NAA(萘乙酸)、GGR(双吉

尔)、ABT(生根粉)3个水平;浓度为20、50、100mg/kg3个

水平;插穗选用枝条上、中、下部3个水平;基质用水稻土,蛭

石∶珍珠岩∶泥炭=1∶1∶2,水稻土∶蛭石∶珍珠岩∶泥炭=1∶2∶2∶

4这3个水平。结果得出以枝条的枝条上部用20mg/kg的GGR处

理,扦插在蛭石∶珍珠岩∶泥炭=1∶1∶2的基质中,扦插成活率达

90%以上,且生根数量多,根系分布均匀。为扩大繁育数量,在

采用枝条上部扦插繁育的同时,也可采用中上部枝条进行扦

/1122/ 两栖水生植物玫红木槿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插繁育。通过扦插苗移栽试验可知,移栽至土壤中的成活率

最高。同时,枝茎的髓中空的玫红木槿,可以实现扦插繁殖,

为其他枝茎的髓中空植物扦插繁殖,提供了一定技术参考。

本项目的实施,使得玫红木槿繁殖系数达到34.2,较目前的的

分株繁殖提高6.5倍。同时研制了2个专利。主要内容主要进

行扦插繁育技术研究,玫红木槿枝茎的檖中空,扦插有一定的

难度,就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处理时间等因素设计试验

,探寻适宜的处理组合,并对扦插的基质、温湿度、光照等因

素进行研究,以发现扦插繁育的适宜环境因子。研发玫红木

槿的无性繁育技术,并形成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以实现玫红

木槿的大面积繁育技术推广。1扦插生根率对生长调节剂的

响应;2扦插生根率对不同基质的响应;3扦插生根率、成活率

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123/ 自主产权百合种球繁育和花卉标准化栽培技术研发示范
自主产权百合种球繁育和花卉标准化栽培技术研发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凌源是我省最大的花卉产业基地,历经30多年的发

展过程。年产鲜切花5.5亿支,优质商品种球2.4亿粒,年产值

突破10亿元。近些年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凌源花卉产业面临

巨大挑战。为了保证凌源花卉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调动现

有科研力量,针对凌源花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战略调研

,以发展农业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为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本成果

通过对自主产权百合种球繁育技术及花卉标准化栽培技术进

/1123/ 自主产权百合种球繁育和花卉标准化栽培技术研发示范

行研发与示范,完善了百合种球繁育技术体系,能够自主生产

出优质百合种球;引进百合新品种27个,筛选出优良新品种2

个,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2个;引进试种小丽花新品种79个、

洋绣球新品种2个,筛选出优良新品种10个;引进洋桔梗新品

种5个、荷兰切花小菊新品种3个、康乃馨新品种3个进行示

范栽培,丰富了凌源花卉市场的花卉品种;研发并示范推广花

卉标准化栽培新技术6项,编制唐菖蒲切花生产技术规程1项

;审定备案菊花新品种3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应用综合

脱毒技术繁育无毒原种球,优化了百合鳞片组培快繁培养基

配方,建立了无毒原种球组培快繁体系;开展鳞片全基质包埋

配方优化研究,细化鳞片包埋技术,规范了技术流程,提高了

种球繁育效率;开展东方百合种球田间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采

用地布+全基质的新型无土栽培方式培养籽球,总结出种球田

间需肥规律和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筛选出种球定植前、采

收后的最佳消毒方法和药剂配方;建立并完善了百合无病毒

种球繁育技术体系;完成了种球繁育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开展百合切花栽培需肥规律研究,总结了标准化栽培施肥

技术;开展百合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生物、物理、化学综合防

治技术研究,筛选出百合镰刀菌、青霉菌、根螨、韭菜根蛆

等主要病虫害防治药剂,总结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重

点示范推广土壤消毒、生物制剂和秸秆粉碎3项新技术,推广

面积10000亩。完善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小城子、东

城街道和十里堡技术服务基地3个,核心示范户3户,举办技术

/1123/ 自主产权百合种球繁育和花卉标准化栽培技术研发示范

培训班3期,座谈交流10次,培训1200人次。花农应用新技术

生产切花,每亩温室节约种植成本2000元,切花品质提高,销

售价格平均每扎花增加10元,每亩温室平均增收1.2万元,实

现农民增收1.2亿元。

/1124/ 葡萄新品种引进选育及栽培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葡萄新品种引进选育及栽培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成果来源于农业部“十一五”

948项目“葡萄品种资源在西北地区的引进、推广与创新研

究”(2006-G26)及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CARS-30-21)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以自主创新为主,结合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研发的新技术。成果紧紧围绕甘肃省

葡萄主产区存在的葡萄品种单一、熟期搭配不合理问题及葡

萄栽培中存在的抗旱栽培、砧穗嫁接、病虫害等关键共性问

题开展了创新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采取了试验、研究、示

/1124/ 葡萄新品种引进选育及栽培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范、推广的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程序。性能指标:该项目从

引进的107个葡萄品种中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5个;

通过杂交育种培育葡萄杂种苗5000株,初选优良单株56个、

优良品系2个;建立了无核葡萄胚挽救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确

定无核葡萄胚挽救最佳接种时期为花后40~49d,使胚发育率

达6.4%~32.6%,杂交胚萌发率77.8%~95.5%;筛选出西北寒

旱区早熟优良鲜食葡萄新品种矢富罗莎的最佳砧木101~14

MG,该组合果实总糖和Vc含量较自根苗分别提高29.9%和2.8

mg/kg。3.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配置无核葡萄杂交组合10

个,杂交胚萌发率为77.8%~95.5%,其中奥迪亚无核×金

星无核的胚萌发率达95.5%;筛选出西北寒旱区早熟优良葡萄

新品种的最佳组合砧穗组合为矢富罗莎/101~14MG等技术在

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首次制定出《西北寒区无核葡萄栽培技

术规程》、《甘肃河西葡萄病虫害防治规范》和《河西走廊

酿酒葡萄》(DB62/T2187-2011)质量标准。4.技术的成熟

度,适用范围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5个葡萄品种已在我省葡

萄主产区大面积推广,研究提出的水肥高效利用、砧穗组合

、叶幕管理及病虫害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葡萄优质安全高效

栽培模式适宜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天水部分产区及陕西、宁

夏等省同类地区推广应用。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成果

研究提出的各项技术处于成熟应用阶段,成果在我省葡萄主

产区敦煌、民勤、高台、红古等地示范推广1.4万亩,应用面

积超过2万多亩,累计节支总额300多万元,对提升甘肃葡萄产

/1124/ 葡萄新品种引进选育及栽培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低温冻害和晚霜冻

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125/ 早晚樱共生树培育的技术研究
早晚樱共生树培育的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早晚樱共生树培育的技术研

究》这一课题是驻马店市园林绿化科研所实施的自选科研项

目。本单位主要承担着我市园林植物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城

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技术指导,市建成区主要园林植物病虫害

监测及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和信息发布;园林植物优良品

种引进、观察、研究、开发,推广新技术为一体的科研性质

的事业单位。早樱是一种落叶乔木,从2004年被我市引进。

引进后,虽然长势好,花期早,花色鲜亮,但美中不足的是早樱

/1125/ 早晚樱共生树培育的技术研究

花期较短,单片花瓣,白色花瓣显得较为单调,观赏价值相对

较低。驻马店市园林绿化科研所根据这一现状,对早樱进行

优化改良。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早晚樱共生树培育的技

术研究》是根据早樱、晚樱具有亲缘关系,亲和力强,导管、

筛管易疏通,嫁接易成活的原理。利用晚樱的特性,以早樱为

砧木,选用晚樱的芽作接穗,进行早晚樱共生树的培育。降低

了绿化成本,提高了显著景观效益,突现了早樱、晚樱共存一

树,叶、花同时开放,花色多样,花期延长,花瓣单复并存,既

保持了晚樱品种的优良性状,同时又可利用早樱品种的特性

,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及抗病虫害的能力。早春与秋

季选择株型饱满,生长健壮的早樱枝条作砧木,分别用:“绯

红”、“关山”、“一叶”、“郁金”4个品种晚樱芽作接

穗,分别采用:带木质部嵌芽接、“丁”字型芽接的嫁接方

法,在早樱的内层枝条上,嫁接“绯红”、“关山”、“一叶

”、“郁金”4个品种晚樱芽各10个,通过实验、观察、测量

、对比、分析。得出:1.“绯红”晚樱比“关山”晚樱、“

一叶”晚樱和“郁金”晚樱的年成活率、年生长量、年叶片

数量、年枝条粗度都高。2.采用带木质部嵌芽接的方法比“

丁”字型芽接的方法年成活率、年生长量、年叶片数量、年

枝条粗度都高。3.早春与秋季,分别选择株型饱满,生长健壮

的早樱枝条作砧木,用“绯红”晚樱芽作接穗,利用带木质部

嵌芽接的嫁接方法,在早樱的内层枝条上嫁接10个“绯红”

晚樱芽,同等条件下,早春嵌芽接年成活率比秋季嵌芽接年成

/1125/ 早晚樱共生树培育的技术研究

活率高出20﹪~30﹪;早春嵌芽接年生长量比秋季嵌芽接年生

长量高出5﹪~7﹪;早春嵌芽接年叶片数量比秋季嵌芽接年叶

片数量高出1﹪~8﹪;早春嵌芽接年枝条粗度比秋季嵌芽接年

枝条粗度高出1﹪~13﹪。4.早晚樱共生树培育成功后,共生树

的白色单层花瓣凋谢后,深红色重瓣晚樱相继开放,花期是早

晚樱花期的总长度,不但增加花色,延长花期,而且花瓣单复

并存,早樱、晚樱共存一树。经济价值,观赏价值都得到提高

。技术的创造性:1.采用多重分析方法,对多种晚樱接穗,多

种嫁接方法的年成活率、年生长量(枝条长度)、年叶片数

量和年枝条粗度,进行试验、对比、分析。2.带木质部嵌芽

接(综合“丁”字型芽接和枝接的两个优点)操作简便,嫁

接成活后,萌发快,长势强。3.采用绯红晚樱的芽作接穗,选

择嵌芽接的嫁接方法,对健壮的早樱植株进行培育,培育后的

早晚樱共生树植株具有以下特点:花期延长,花瓣单复并存

,花色多样,早樱、晚樱共存一树。技术的先进性:国内有不

同角度与该课题的部分研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缺乏综合性

的针对早晚樱共生树培育技术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填补了国

内在该方面的空白,研究达到同类研究国内先进水平。推广

应用的范围:凡是花色淡,花期短,观赏价值低的早樱,在温

度适宜的条件下,均可用此方法进行培育。存在的问题:1.

适宜嫁接的时间较短。2.嫁接的时期不同,成活率有区别。

3.嫁接时环境条件不同,成活率有区别。4.接穗的芽片长度

/1125/ 早晚樱共生树培育的技术研究

和厚度,对成活率有显著影响。改进的意见:1.春季嫁接应

在树液流动后,萌芽前进行;若过早、过晚直接影响成活率。

夏季应在当年新稍木质化后进行。应抓住有利时机对早晚樱

共生树进行培育。2.嫁接应避开雨季和大风天气。3.接穗的

芽片长度和厚度不同;过短、过薄会减低成活率。

/1126/ 抗倒耐瘠型藜麦新品种“冀藜2号”选育
抗倒耐瘠型藜麦新品种“冀藜2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冀藜2号”是利用“剪穗套袋人工辅助杂交”法

,使秘鲁的“桑多发尔藜麦”与“山西常规藜麦”杂交,经穗

系选择、品种比较、区域适应性试验、多年多点生产鉴定及

大面积示范应用筛选出的生育期较长、抗旱耐瘠性较强、株

高较低、适宜机械化收割用的藜麦品种,其系圃号为“2010

QA13-7-6”。该品种抗旱、耐瘠、品质优、生育期111天,株

高153厘米,小穗数45个,穗粒重80g,千粒重2.75g,粗淀粉含

量52.54%,粗蛋白含量13.95%,粗脂肪含量6.78%。一般旱地

/1126/ 抗倒耐瘠型藜麦新品种“冀藜2号”选育

种植籽实产量为2755kg/h㎡,比参试品种平均增产333.64kg

/h㎡,增幅14.42%。经过多年试验种植,该品种适宜在河北坝

上及周边地区的内蒙、山西等同类地区二阴滩地或马铃薯倒

茬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

/1127/ 玉米新品种——吉糯10
玉米新品种——吉糯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特征特性:籽粒半硬粒型,白色,百粒重22克。

幼苗紫绿色,叶鞘紫色,叶缘绿色。株高260厘米,穗位95厘米

,株形平展,成株叶片21片,花药黄色,花丝粉色。果穗筒形,

穗长23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粉色,单穗粒重200克。结

实性好。籽粒白色,马齿型,百粒重41克。籽粒含粗蛋白质1

0.13%,粗脂肪5.22%,粗淀粉72.08%,支链淀粉(占总淀粉

)含量100%。人工接种条件下:抗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

病、玉米螟虫;田间自然发病:高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

/1127/ 玉米新品种——吉糯10

、丝黑穗病、茎腐病,抗玉米螟虫。属中晚熟品种。出苗至

成熟127天,需≥10℃积温2650℃。二、产量:2000~2001年

区域试验青穗平均公顷产量16025.6公斤,比对照春糯1增产

16.5%,比对照春糯3增产18.0%;2000~2001年区域试验籽

粒平均公顷产量6012.6公斤,比对照春糯1增产10.3%,比对

照春糯3增产23.0%。三、栽培要点:一般4月下旬播种;清

种公顷保苗5.0万株;间种公顷保苗5.5万株。施足农家肥,种

肥每公顷施用磷酸二铵200公斤及尿素50公斤,追硝铵400公

斤;或一次性玉米复合肥550公斤。父、母本同期播种,父、

母本行比1:5,每公顷保苗5.0万株左右。四、适应区域:吉

林省中晚熟区。

/1128/ 河长制监测监控系统V1.0
河长制监测监控系统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名称】河长制监测监控系统【软件分类】应用软

件【开发的硬件环境】IntelPentium4,CPU:1.8GHz,1G内存

,500G硬盘【运行的硬件环境】CPU核数四核机身内存16GBR

OM运行内存2GBRAM分辨率1280×720【开发该软件的操

作系统】windows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开发工具】Android

Studio【该软件的运行平台/操作系统】安卓4.0以上【软件

运行支撑环境/支持软件】安卓4.0以上【编程语言】java【

源程序量】8942【开发目的】产品上渠道使用【面向领域/

/1128/ 河长制监测监控系统V1.0

行业】环境监测行业【软件的主要功能】河长制监测监控系

统实现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可以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并对

数据及时地进行计算处理,对所有的观测数据及分析数据进

行安全有效的保存和管理,完成对水质监测数据、监测仪器

工作状态数据、报警数据的采集,提供相应的资讯信息、新

闻动态等。为用户开展水质监测提供了非常到位的服务。【

软件的技术特点】app采用B/S架构,采用MVC的开发模式并参

考SOA体系架构进行功能设计,使得能快速扩展业务功能而不

会影响现有系统功能的正常使用,可根据实际业务量进行部

分功能扩容。

/1129/ 反刍动物舔砖加工技术及关键设备
反刍动物舔砖加工技术及关键设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山西省科技厅2004年9月下达给山西省农

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的山西省科技发展计划攻关项目(编号

042023)。该项目根据反刍动物的舔食特性,研究盐类矿物

质营养添砖加工工艺及成套设备,主要解决反刍动物饲养过

程中大量饲喂农作物秸杆等粗饲料造成的营养成份不平衡、

蛋白质摄取量偏低及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等问题,从而提高

牲畜的饲料转化率,提升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挖掘牲畜生

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该项目采用机电程序控制实现混合

/1129/ 反刍动物舔砖加工技术及关键设备

、定量计量、自动填装、压制、自动脱模等工序的生产线运

行模式,成品率达到100%。经山西省农机鉴定站的性能测试

和山西省畜牧局世行项目添砖厂生产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

标均达到项目合同书及相关标准要求,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成套设备集机械、液压、电器、气动、计量等于一体,

使各设备单元按程序准确运行,性能稳定;系统操作简单、

调整方便、产品质量稳定,成品率达到100%。2、经20MPa高

压、保压制造的盐类矿物质营养添砖,质地坚硬,达到反刍

动物矿物质营养成份舔食量控制要求,密度达到1.83g/cm^

3,接近结晶盐密度2g/cm^3)。3、可上、下运动的模具、

自动脱模、辅助脱模装置设计独特,可根据配方及模具容积

实现定量计量,大大提高模具使用率;4、新颖、独特的双

层门加料机构设计及电子定量秤系统,使产品质量误差在2

g之内,巧妙实现快速、精确计量;产品便于生产管理、统

一包装、销售。5、单轴桨叶式混合机独特的设计原理,保

证了物料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CV=2.95%,低于国标5%的要

求;混合机残留量达到0.0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生产

率:106块/小时;2、自动称重误差:±2g;3、配套动

力:47.7Kw;4、添砖规格:添砖质量:2.5Kg含水率:0.1

2%添砖密度:1825Kg/m^35、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CV=2.9

5%6、混合机残留:0.04%7、制造成本:22万元

/1130/ 杂交稻新组合T优109
杂交稻新组合T优10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T优109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以“T98A”为母本,以

“R109”(恢107/鄂恢5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一季晚

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2007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

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2005~2006年两年省区试,平均亩

产542.85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3.71%。日产4.46kg,比对

照高0.27kg全生育期122.0天,比汕优63短3天左右,株高约

124.1厘米,每亩有效穗约15.7万,每穗总粒约173.0粒,结

实率78.9%,千粒重26.7克。该组合株型集散适中,生长势

/1130/ 杂交稻新组合T优109

强,大穗多粒,后期落色好。米质:糙米率81.7%,精米率

72.9%,整精米率57.2%,粒长7.3mm,长宽比3.5,垩白粒率

68%,垩白度14.6%,透明度2级,碱消值4.8级,胶稠度72m

m,直链淀粉含量20.2%,蛋白质含量8.8%。省区试鉴定结果

:稻叶瘟5~7级、稻穗瘟7~9级,白叶枯病7级。经鉴定该

组合温度适应能力强。该组合2005~2006在长沙、宁乡、益

阳、衡阳、常德等地试种,均表现良好。目前,杂交稻新组

合T优109的大面积栽培及种子生产技术成熟,具有广阔的推

广应用前景。

/1131/ 小麦新品种“轮抗6号”
小麦新品种“轮抗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轮抗6号”小麦是利用小麦轮回选择新技术,重

组、累加有益基因而培育出的抗病、抗旱、耐盐、耐瘠薄,

适合中、低产及水资源缺乏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新品种。该

品种属强冬性,耐旱节水,耐盐碱。其根系发达,分蘖力强

,生长旺盛,株高85~90厘米,穗纺锤形,成穗率高,千粒

重40克左右,单穗粒重高且稳。经鉴定该品种高抗条、叶锈

,中抗白粉病;抗旱性为一级;成熟期耐盐系数为0.59,耐

盐指数为1.30,耐盐性为一级;籽粒部蛋白质含量为15.06

/1131/ 小麦新品种“轮抗6号”

%,干面筋为12.9%,湿面筋为35.39%。该品种丰产性好,适

应性强,在干旱、半干旱和盐碱地区中低产地上具有较大的

增产潜力。如山东省在沙丘旱碱地区种植1万亩,平均亩产

366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昌乐5号”增产30%;天津市在

低洼、干旱、盐碱地区引种6550亩,亩产350公斤,比“丰

抗8号”增产30%以上;河北省在干旱、盐碱地区种植125.6

万亩,不灌水的亩产200~250公斤,浇水的亩产300~350公

斤,一般增产20%左右。现已累计推广600多万亩。

/1132/ 文登奶山羊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文登奶山羊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创建了中心+基地+站点+农户的奶山羊良种繁育技

术体系,推广了“鲜精高倍稀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的新

繁殖模式,解决了羊奶均衡生产和母羊晚配漏配的问题,提高

了优秀种公羊的利用率和群体繁殖效率;优化组装了种公羊

选择及培育、人工授精、羔羊规模化养护、疫病防控等标准

化技术规程,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

/1133/ 寡糖生物农药技术成果
寡糖生物农药技术成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海南正业寡糖生物农药是引进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

研究所国家“十一五”“863”科技项目成果,属国际领先

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寡糖具有绿色环保、无毒高效;

减少用量、降低农残;抗病抗逆、保花保果;提高产量、改

善品质四大功效。作为植物疫苗,寡糖通过对植物次生代谢

物质的调节,提高植物体内多种酶的活化性能,促进碳水化

合物的新陈代谢,能有效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抗逆性,从而

达到保花保果,增产增收、降低农残、改善品质的目的。在

/1133/ 寡糖生物农药技术成果

病害防治方面,寡糖的持效性与预防效果显著,通过与高效

化学杀菌剂复配,能显著减少化学杀菌剂的用量和使用次数

,有效降低化学农药残留。公司致力于寡糖生物农药的产业

化研究,经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技

术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首次通过寡糖与杀菌剂复配产品的

开发提高了寡糖产品的治疗效果;并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和

大面积田间推广示范实验,形成了规范化的应用技术使用体

系。现已进入中试并有相关产品上市销售。公司现拥有一个

农药和三个肥料证号,并规划在未来的3-5年间形成系列的

农药和肥料证号,建成国内第一的寡糖生物农药产业化基地

,有力的推动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对解决出口农

产品农药残留,绿色食品的病害防治,化学农药的环境污染

等问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示范作用,而且对发展绿色生态农

业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应。

/1134/ 烟台产区鲜食葡萄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烟台产区鲜食葡萄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研究制定出简易避雨条件下红地球优质稳产配

套栽培技术规程,使红地球达到两年见果、三年丰产、连年

稳产。(2)研究出巨峰连栋避雨+促早栽培新模式,制定出

直干水平龙干+水平叶幕的高光效省力化树形和叶幕形栽培

技术。(3)研究制定了简易避雨条件下玫瑰香无核化栽培

技术规程。使玫瑰香成熟期提早20-30天,平均售件较露地高

4.0元/公斤,经济效益显著。(4)成果辐射范围逐年扩大,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自2008年开

/1134/ 烟台产区鲜食葡萄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始,推广面积累计2万多亩。采用我们的栽培技术规程栽培的

红地球面积已经超过1万余亩,玫瑰香无核化栽培面积已经达

到1万余亩。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达2.92亿元。

/1135/ 烟草有机-无机专用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烟草有机-无机专用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重庆是中国烟叶的主要产区

之一,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但是重庆乃至全国烟叶生

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烟叶质量欠佳,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

争力。肥料品种和施肥技术是调控烟叶产量和质量的核心。

但是生产中缺乏烟草专用的有机无机肥料。为此,重庆市科

委和重庆市烟草公司共同立项开展了“烟草有机-无机专用

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

CSTC,2008AB1028;重庆市烟草公司攻关项目,2008YY010

/1135/ 烟草有机-无机专用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08)。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对植烟土壤的采样分析

和调查研究,明确了重庆市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利用统

计学和3S技术建立了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烟草施肥管理系统

,为烟草专用肥配方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以重庆植烟土

壤供肥特征和优质烟叶需肥特性为基础,以养分综合管理技

术为核心,研发出了与重庆植烟土壤肥力水平和烟草营养需

求相匹配的烟草专用肥大配方(高中低肥力土壤配方分别为

7-12-25、8-12-25、9-12-25),在配方中添加了Mg、B、Cl

、Zn,改变了重庆烤烟长期施用10-15-25复合肥和不施用中

微量元素的历史。采用田间试验、培养试验、工厂中试等方

法,开展了有机物料配比优化及快速腐熟技术以及烟草有机

无机复合肥养分协同优化调控和高效配伍技术研究,研制出

烟草专用有机肥产品1个、烟草专用复合肥产品4个;建立了

烟草专用肥生产基地2个。施用项目研发的专用肥,上等烟

叶比例平均提高了7个百分点,每亩烟叶产量提高13-18kg、

节约肥料成本20元,烟农每亩节支增收320元。3、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首次研发了适宜重庆烟区的烟草专用有机无

机肥和氮钾复合肥,实现了肥料配方与区域土壤肥力的匹配

。理论研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艺参数研究相结合,实现

了农艺配方与工业生产配方的相互兼容,加速了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4、技术成熟程度:项目研制的5个肥料产品全部实

现了工业化生产及大面积推广应用,2009-2010年烟草专用

肥推广应用88万余亩,烟农累计增收节支2.8亿。该技术20

/1135/ 烟草有机-无机专用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1年已在重庆烟区全面应用,今后每年将有60余万亩烟草应

用该技术。

/1136/ PIC种猪的引进、繁育与推广
PIC种猪的引进、繁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技术路线建造PIC宁波扩繁场,引进性能优异

的PIC种猪,建立PICL402公猪精液的配送网,加强对本地猪

种的改良力度。通过扩繁场的示范性生产,总结一套成功的

养猪管理经验。撰写和执行《万头猪场工厂化养猪建筑设计

标准》,《规模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范》,《万头猪场工厂

化养猪饲养管理规范》,《万头猪场万头场工厂化养猪设备

设计规范》,《猪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范》。在协作牧场推

广PIC种猪,实施上述一个标准,四个规范。合同规定技术

/1136/ PIC种猪的引进、繁育与推广

指标:扩繁场规模达存栏祖代母猪600头,祖代公猪40头,

年出栏猪1万头,PIC父母代猪4000头的规模。土地面积达1

50亩,一期猪舍建造面积4460m^2,PIC父母代猪及五系配套

技术在全市覆盖率达30%,人工授精网络基本形成,L402公

猪精液实行配送制。1、扩繁场每头生产母猪年产双胎,提

供商品猪22头,提供父母代母猪6头以上。2、断奶后平均日

增重可达750g,150日龄达到90Kg,饲养日期整整缩短1个月

。3、饲料报酬高,全期料肉比达3.19:1,肉猪期料肉比达

2.57:1。4、全期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瘦肉率达62.5%左

右。

/1137/ 吉亚5号
吉亚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吉亚5号品种一、品种来源:2006年以俄罗斯纤维

用亚麻L-1436号为母本,自育品系02-25为父本进行杂交,经

系谱法选育而成。二、特征特性:1、种子性状:种子褐色

,表面光滑,种子千粒重4.35克。2、植株性状:幼苗绿色,茎

杆直立,叶片浓密上举,茎叶表面覆有蜡被。株高100厘米,工

艺长83.厘米,花蓝色,穗长15厘米,单株蒴果7~9个。3、品

质分析:4、抗逆性:田间自然发病,抗立枯病、锈病、白粉

病。5、生育日数:出苗至工艺成熟期65~70天,活动积温1

/1137/ 吉亚5号

650~1800℃。三、产量:2008~2010年区域试验,原茎平均

公顷产量6165.15公斤,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9.27%;全麻平均

公顷产量1455.87公斤,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17.22%;全麻率2

8.81%,比对照吉亚2号提高1.52个百分点;长麻平均公顷产量

983.49公斤,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20.46%;长麻率19.49%,比对

照吉亚2号提高1.55个百分点;种子平均公顷产量1009.67公

斤,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14.50%。2008~2010年生产试验,原

茎平均公顷产量6088.15公斤,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9%;全麻平

均公顷产量1447.93公斤,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13.54%;全麻率

29.28%,比对照吉亚2号提高1.36个百分点;长麻平均公顷产

量971.89公斤,比对照吉亚2号增17.04%;长麻率19.66%,比对

照吉亚2号提高1.49个百分点;种子平均公顷产量897.11公斤

,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16.54%。四、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

:一般在4月10日~30日播种。2、播量与播法:平作条播,

播种行距为15厘米,播种深度为5厘米左右,每平方米保苗20

00株,播种量为110~120公斤/公顷。3、田间管理:每亩施

磷酸二铵10~15公斤。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化学药剂除

草,可用精禾草克100~120毫升/亩和苯达松200~240毫升/

亩,工艺成熟期适时收获。4、制种技术:原原种采用高倍繁

殖法;繁殖中要拔除杂株,确保纯度,防止机械混杂等现象发

生。五、适应区域:吉林省省中西部及东部地区种植。

/1138/ 谷物副产物功能因子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谷物副产物功能因子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日: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普通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专利基本信息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510850185.X
专利授权日期
-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138/ 谷物副产物功能因子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技术详情

  谷物深加工是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谷

物副产物功能因子的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产品产后产值的重要

途径。但是谷物副产物功能因子提取率低,分离纯化工艺繁

琐、废酸废碱处理污染重、功能因子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制

约了其开发利用。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3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资助下

,对大宗谷物副产物功能因子高效分离制备、活性评价及产

业化应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创新设计与研究,为我国农副产

品的高效增值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

/1139/ 早稻品种-浙辐802
早稻品种-浙辐80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浙辐802是依据电离辐射处理作物干种子,可以

诱发基因突变的原理,经人工和自然抗性鉴定相结合,本地

和异地鉴定相结合筛选出的比原品种早熟高产的有利突变体

。自1983年定型,经各地试种表明,浙辐802具有熟

期早(全生育期110-114天,在二九青仅迟熟2-3

天,比原丰早相比早熟2天),产量高(与二九青、原丰早

相比平均增产41公斤),抗稻瘟病力强(抗8个稻瘟病生

理8种,中抗3个稻瘟病生理8种),适应性广(适应于山

/1139/ 早稻品种-浙辐802

区、平原及绿肥田和春花田种植)等优点。1983-19

86年累计推广面积2880万亩,增产稻谷约11.59

亿公斤,净增经济效益3.7亿元。已在浙江、江西、安徽

、湖南、湖北、山东等省大面积种植。预计1987-19

89年三年内其推广面积仍可达1000万亩左右。

/1140/ 蒺藜草
蒺藜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蒺藜草课题来源于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蒺

藜草基原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干燥地

上部分。为我省首家、独家品种心脑舒通胶囊的药用植物原

料,至今已应用30多年,野生资源丰富。现执行标准为2003年

吉林省药品管理局批复的“蒺藜草质量标准”,批件为吉药

监注【2003】149号。蒺藜草现行标准为吉林省地方散标,为

吉林敖东洮南药业有限公司申请制定并应用,应用范围小。

标准内所列检验项目较为简单,故需修订和提高,以较全面监

/1140/ 蒺藜草

控药材的质量变化,进而为其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药材,为制

剂的质量稳定、有效、可控提供先决条件。为此,2015年本

品列入第一批吉林省中药材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按计划已

完成了蒺藜草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提高工作,通过复核、评

审、公示,并已获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公布实施

。该标准在原标准基础上修订了性状、粉末显微鉴别、薄层

色谱鉴别;增加了茎的横切面显微鉴别、总灰分和酸不溶性

灰分检查、浸出物、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

等项。技术指标设置更全面合理、科学,使标准更为完善,符

合相关标准要求,有其科学性及先进性,所拟方法可操作性强

,可有效的对蒺藜草药材质量进行控制。蒺藜草药材质量标

准的修订提高和收载入册,可扩大应用范围,使更多需要者方

便使用,对蒺藜草药材的质量监控有所依据,也便于对蒺藜草

的开发利用。药材标准中的检测项目及检验方法也可参考应

用于制剂的开发研究中,以有效监控制剂的质量。

/1141/ 欧洲丁香品种引进与栽培技术研究
欧洲丁香品种引进与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课题来源于:黑龙江省林业厅201018,黑龙江省

森林植物园自2003年起从欧美引进欧洲丁香品种7个,对其开

展植物学、物候期观测、生长节律、生长量、繁殖及栽培技

术等研究。从引进的7个欧洲丁香品种中选育出5个优良丁香

品种,分别为:蓝宝贝欧丁香Syringavulgaris’WonderBlu

e’蓝粉色花瓣,五六瓣居多;感动欧丁香Syringavulgaris’

Sensation’花瓣紫色镶有白边;蒙赫欧丁香Syringavulgar

is’Monge’玫瑰色花大,花序似绣球状;福煦将军欧丁香Sy

/1141/ 欧洲丁香品种引进与栽培技术研究

ringavulgaris’MarechalFoch’白色花瓣三层,且生长量大

;普里西拉欧丁香Syringavulgaris’Priscilla’花粉白色

,且栽培性状良好。这5个欧丁香品种均具有耐寒性强、适应

范围广、观赏价值高等特点。通过开展扦插和嫁接繁殖技术

研究,解决了无性繁殖技术难题,保持其特异性、稳定性和一

致性。嫩枝扦插最佳组合为:时间为6月下旬,插床基质为河

沙,生根剂GGR6#,浓度1000mg/L,速蘸30s,插穗生根率到达8

5.5%~89.9%。嫁接最佳组合:嫁接时间4月中下旬,砧木留

桩高度10~20cm,绑条用胶带绑扎,嫁接苗成活率达90%~93

%。通过开展幼苗移栽及管理、强化育苗、修剪技术、定向

培育等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完整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尤其

是强化育苗和定向培育技术,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通过杂交育种试验研究,得出杂种F1代苗木生长良好,表现

出较强的抗性,其叶色分化较大有红色、黄色和黄绿色,杂交

新品种选育工作还有待开花后进一步开展。这5个欧洲丁香

品种的引种选育成功,为寒冷地区园林绿化建设增加了具有

不同观赏特点和用途的新树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今后应大量繁育苗木,并有计划的培训基层技术人员,有步骤

地在城市绿化、乡村绿化等生态建设中推广应用。

/1142/ 杏鲍菇
杏鲍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菌盖肥

厚,质地脆嫩,菌柄组织致密、乳白结实,菌盖菌柄均可食

用,而且菌柄比菌盖更脆滑爽口。其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

5℃左右。菇体生长发育温度为10-18℃。适宜在初春、初冬

季节栽培。栽培原材料主要为木屑、棉壳、玉米芯等。栽培

要求采取熟料袋栽的生产模式。菌丝培养期35-40天,出菇

期为15~25天左右。收获第一潮菇需15天左右.共收二潮菇

。每斤干料可收获鲜菇8两左右。杏鲍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

/1142/ 杏鲍菇

,在市场的售价较高,一般冬季可达15~20元/kg,夏季可

达20~30元/kg,一般农户栽培每袋的投入成本在0.8~1.0

元左右,而产出可达4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1143/ 洱海湖泊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洱海湖泊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湖泊面积250平

方公里,具有调节气候,提供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航运

、水产养殖、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对该流域的经济发展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目前该流域

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湖泊水质受到很大污染,水

体富营养化水平逐步升级,严重威胁着湖泊区域的生态和水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的一

致性,实现洱海湖泊区域的科学化管理,在省政府的大力支

/1143/ 洱海湖泊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持和关心下,云南省科技厅、大理州科技局和大理市洱海保

护管理局于2002年共同组织设立“洱海湖泊区域管理信息系

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由昆明理工大学和昆明云金地科技

有限公司共同实施。该项目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3S(GPS

、RS、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湖泊水资源管理与生

态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了集洱海湖泊地理信息管理、行

政职能部门日常事务管理、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决

策支持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系统。科学合理地对数字洱海地

理空间数据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较好地解决了地理空间数

据、GIS功能与湖泊水资源管理专业模型的结合问题,形成

了数字洱海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根据洱海水资源管理实际

,构建水质和水量管理模型,水资源调度模型、洱海淹没分

析、多比例尺及多源数据管理等技术集于一体,实现了高原

湖泊区域水资源的动态化、信息化日常运行管理,在湖泊区

域多学科交叉应用与水污染空间分析模型方面有创新。该系

统已经在大理州环境保护局、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大理

市各水管所等部门推广应用,系统运行近三年来,运行状况

良好,实现了洱海数字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洱海流

域环境治理与水质改善、专项业务管理、水质水量动态监测

、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管理、洱海水量调度方面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推动了洱海湖泊区域可持续发展,其经济、社会

效益十分显著,同时项目研究开发成果对下一步云南省,乃

至国内同类湖泊区域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1144/ 林地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开发
林地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研究了钝菌技术。以往栽培黑木耳菌丝长

满菌袋就割出耳孔,下地见光出耳。本项目研究的钝菌技术

是在菌丝长满菌袋后,暂时不割出耳纪,不见光,再在黑暗条

件下培养1周,使其继续营养生长。1周后再割出耳孔,下地见

光。经比较经钝菌的菌袋出耳较整齐。2、项目在黑木耳商

品生产上,使用液体菌种使黑木耳液体菌得以大面积应用。

液体菌种生产周期短,菌种菌龄齐,活力强,发菌快,种子生产

周期由75天缩短为18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3、项目

/1144/ 林地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开发

研究了玉米芯取代木屑的配方,在大面积上应用,比对照提高

产量10%,玉米芯作为木腐菌黑木耳的基料完全取代木屑,这

为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又开辟了一条路。

/1145/ 绵羊主要疫病诊断与防治的研究
绵羊主要疫病诊断与防治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1146/ 绿色食品 国光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 国光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绿色食品国光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于2010年制定

,随着农业产业进程不断进步,以及国光苹果栽植技术不断提

升,标准中原有的一些条款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尤其是随着国光苹果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要有一个

统一的,权威性的,更完善的绿色食品国光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作为指导。因此,编制组重新制修订了承德市地方标准《绿

色食品国光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将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巩固脱贫成果贡献力量,也为“四个农业”在山区的发展做

/1146/ 绿色食品 国光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出有益探索。

/1147/ 长农32
长农3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特征特性:1种子性状:籽粒圆形,有光泽,百

粒重9-11克,种子发芽势强,胚轴生长速度快,适合芽用。2植

株性状:尖叶,紫花,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7公分,秆强抗

倒。荚熟褐色。3品质分析:脂肪含量22.41%,蛋白质含量3

1.03%。4抗逆性: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混合株系(病指

34.44R)。网室内抗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25.93R);中抗

3号株系(43.52MR)。中抗大豆灰斑病(病指57.85MR)。

自然诱发: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病级1R);抗大豆灰斑病(

/1147/ 长农32

1R);抗大豆褐斑病(1R);抗大豆霜霉病(1R);中抗大豆

细菌性斑点病(2MR);高抗大豆食心虫(虫食率9.33%HR)

。5生育日数:中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15-118天,需≧10℃

活动积温2500℃。(二)产量结果:2012年5个试验点平均

公顷产量2573.1公斤,比对照吉林小粒6号增产12.1%。2013

年5个试验点平均公顷产量2590.9公斤,比对照吉林小粒6号

增产11.6%。2014年试验点5个承试点平均公顷产量2071.1公

斤,平均比对照吉林小粒6号增产9.5%。(三)栽培要点:1

.播期:一般4月下旬播种。2.密度:公顷保苗22-25万株。

3.施肥:一般基肥公顷施有机肥3万公斤、种肥公顷施磷酸

二铵150公斤,硫酸钾50公斤。4.田间管理:注意防治大豆蚜

虫,8月中旬及时防治大豆食心虫。5.注意事项:本品种粒型

较小,播种时注意播种密度。(四)推广区域:吉林省大豆

中早熟区。

/1148/ 甘肃省民生科技专项(科技特派员专题)——肉羊新品种引进及杂交利用技术推广项目
甘肃省民生科技专项(科技特派员专题)——肉羊新品种引进及杂交利用技术推广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一、项目来源《肉羊新品种引进及杂交利用技术示

范推广》项目是武威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申请的2018年甘

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民生科技专项(科技特派员专题),该项

目编号为18CX3ZH027-子课题4,项目实施期为2018年10月1日

至2019年9月30日。二、目的意义(一)助推产业扶贫肉羊

产业是天祝县、古浪县精准脱贫产业培育中的重点支柱产业

,研究、集成肉羊人工授精、品种改良、杂交模式利用等健

康高效关键技术,对助推古浪县、天祝县肉羊产业扶贫至关

/1148/ 甘肃省民生科技专项(科技特派员专题)——肉羊新品种引进及杂交利用技术推广项目

重要。(二)推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本项目开展的新品种

引进、杂交改良、技术指导和培训、示范推广,对升级古浪

县、天祝县肉羊生产能力,提高养殖农牧民的经济效益,进一

步保证我市肉羊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大

的现实意义。(三)促进优质胴体生产引进乌骨羊、东弗里

生等优质新品种,对改良本地母羊品种,促进羊优质胴体生产

,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准,提高社会经济

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主要研究内容项目实施期间

,引进肉羊新品种南非美丽奴、兰坪乌骨羊,并研究推广了湖

寒二元、澳湖寒三元杂交、澳湖、杜湖二元杂交、杜杜湖、

澳杜湖三元杂交、南甘二元杂交、乌湖二元杂交等模式,并

对杂种羊进行了生产性能测定、生长性能测定、肉品种分析

等研究;开展了人工授精研究;撰写了《牛羊养殖技术手册》

、《牛羊疫病防控技术手册》、《饲草种植与技术手册》等

培训手册3000册,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95人次,组织观摩

70人,发放烧碱、强力消毒灵、土霉素、CIDR栓、孕马血清

素等消毒药品及试剂二万元整;累计入户指导320户、受训养

殖户376人;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7篇;授权国家实用新型

专利2项;建立肉羊养殖科技示范点7个,先后推广人工授精母

羊台架6架、羔羊补饲栏18套、补饲草架15个、全家配合饲

料24吨、全混合日粮搅拌机2台、简易搅拌机4台。四、主要

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关键1.解决了繁殖母羊繁殖成活率低

、泌乳量不足的问题。2.筛选出适合武威市肉羊产业高效健

/1148/ 甘肃省民生科技专项(科技特派员专题)——肉羊新品种引进及杂交利用技术推广项目

康发展的杂交模式。3.打破了天祝县甘肃高山细毛羊“毛主

肉从”的生产格局。4.提高了人们对市场上优质肉羊胴体的

消费满意度。5.实现了规模化羊场对养羊关键技术集成配套

的应用。五、技术创新点(一)成功引进了世界上唯一具有

乌骨乌肉特质的优质种羊乌骨羊,引入后适应性良好。(二

)根据天祝县、古浪县、凉州区肉羊产业发展特点,成功筛

选出适合各自地区肉羊产业高效健康发展的杂交模式。(三

)完成了湖寒杂交F1代母羊多羔主效基因的检测研究。(四

)研究了澳洲白不同精液剂型、不同输精对母羊受孕率的影

响研究。(五)乌湖杂交模式的示范与推广,提高了人们对

市场上优质肉羊胴体的消费满意度。六、推广应用的条件和

前景武威市是养羊大市,建成养羊场(小区)1800个,肉羊饲

养量达700万只左右,存在杂交模式混乱、优质种公羊利用率

低、繁殖母羊繁殖率低、集成配套技术应用程度低等问题。

因此,在我市开展不同品种杂交模式研究、人工授精技术研

究、遗传基因检测研究、养羊配套技术推广,条件充分,技术

成熟,成果简单易行,适用于我省规模化羊场的应用,乃至内

陆干旱绿洲区都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149/ 楠竹引种及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试验与示范
楠竹引种及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试验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随着国际上对木材实行零采伐和国内实施天保工程

,人民日常生活消费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难以保证。为寻找

到木材的理想替代林种,城固、南郑等陕南地区虽然曾在20

世纪70年代中期引种过楠竹(又名毛竹),但因对育苗、造

林、育林、采伐以及低产林改造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和创新,

因而成活率较差、生长量较小、成材较慢,影响楠竹在本省

的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为研究、探索出楠竹在本省速生、

丰产、高效的育苗、造林、育林、采伐等关键技术,为本省

/1149/ 楠竹引种及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试验与示范

楠竹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服务,课题组于20

02年12月开始,先后报请省、市、县林业、科技与质监等有

关部门批准,决定实施楠竹引种及丰产栽培键技术研究试验

与示范项目。项目实施十年来,在多点布局、试验研究的基

础上,研究制定了适用于本省的楠竹苗木繁育、楠竹用材林

营造、楠竹幼龄林培育、楠竹林合理采伐、楠竹有害生物防

控、楠竹笋用林营造和培育、生态区划和生产区划、低产林

改造等九项技术规程。这些技术规程作为城固县地方标准(

备案号为DB6107/T01-2011)、汉中市地方标准(备案号为

DB6107/T01-2012)、陕西省地方标准(备案号为DB61/T65

1-2012),被各级技术标准管理部门批准,正式发布实施。项

目实施期间,还在地处北纬33°左右的城固县秦岭南麓

、巴山北麓、江河沿岸等地建立面积达2.46万亩的楠竹丰产

示范林。其中低产低效楠竹林改造9910亩,竹材产量由211㎏

/亩增加至857㎏/亩;新造楠竹丰产示范林11490亩,平均产材

量达到1039㎏/亩;笋材两用示范林3240亩,竹材平均产量达

817.5㎏/亩,竹笋平均产量达380.8㎏/亩,分别超过全省、全

国平均水平。该项目的实施,将楠竹在我国由分布于北纬25

~29°成功北移至北纬33°05′~33°28′,纬

度向北推移3~4°,将经度由东径109°左右西移至

107°左右,西移约2个经度;使生长最快、材质最优的优

良竹种引入陕西秦巴地区,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建立楠竹种

源和丰产示范基地,既丰富了陕西竹类良种种质,又为陕西秦

/1149/ 楠竹引种及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试验与示范

巴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为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后,找

到木材的理想替代林种探索出了新途径和新技术。据国内科

技成果查新显示,该项研究填补了本省在楠竹育苗、造林、

育林、营林、采伐以及低产林改造等配套技术研究上的空白

。试验、研究、示范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同类地区处于先进水

平,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2013年1月荣获“城固县科学技术

一等奖”,受到县政府表彰奖励。

/1150/ 提高大豆单产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模式研究
提高大豆单产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模式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技术成果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下达的重大科技

招标项目,由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

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为了建立提高大

豆单产的关键技术,并实现机械化作业,提高黑龙江省大豆产

量种植水平,6个单位共同合作对提高大豆单产关键技术及配

套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示范。该技术针对黑龙江

省大豆单产提高的限制因素,以提高大豆单产为目标,重点开

/1150/ 提高大豆单产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模式研究

展了大豆高产灌溉施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机械化均衡增

产配套技术、现代耕作模式及轮作体系研究等,对大豆高产

关键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并进行了示范推广。创新了大垄滴

灌技术、耕层立体休闲技术、带状深松秸秆还田轻简化技术

,在解决节水增产、连作障碍、秸秆还田等问题上实现了突

破。该技术在轮作与秸秆还田方面,解决了在玉米秸秆覆盖

地表的条件下,一次性完成大豆的播种、施肥和覆土的作业

过程,保证了作业质量,满足了少免耕的农艺要求,有利于土

壤保墒,大豆生长;开发研制的免耕播种机,解决作业过程中

机械的通过性问题,分层精量施肥、精量播种的技术难题,一

次性完成分层施肥、精量播种和覆土镇压的作业过程。在哈

尔滨和嫩江等地区开展了大豆为主体的轮作试验研究,确定

合理的轮作方式,配套关键农具,形成以秸秆还田为背景适应

不同地区的以大豆为主题的轮作体系。该技术取得发明专利

5项,其中已授权2项;提出新的整地技术2项、形成技术模式

5项、技术规范4项,其中申请地方标准4项;发表文章36篇,组

装配套的技术在大豆主产区示范,示范区亩产182.8-227.16

公斤;核心示范区亩产231.1-264.5公斤。

/1151/ 西索米星发酵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西索米星发酵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西索米星最早由美国先令公司

开发,并长期垄断国际市场,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仿制

,但产业化水平低,缺乏竞争力。解决西索米星发酵单位低的

问题,关键在菌种,但几十年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直

到2008年,小单孢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仍然被看作国际性难题

。因此,建立小单孢菌分子遗传学操作体系是提高西索米星

发酵单位的关键。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小单孢菌分

子遗传学操作体系的建立模式菌的选择是建立小单孢菌分子

/1151/ 西索米星发酵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遗传学操作体系的突破点。绛红色小单孢菌是庆大霉素产生

菌,对建立小单孢菌分子遗传学操作体系的各步分析与判断

,特别方便。gntK理论推测是甲基化基因,如果能敲除该基因

并验证其功能,就等同于小单孢菌分子遗传学操作技术体系

得以建立;敲除后还能得到产业化急需的主产庆大霉素C1a工

程菌,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理论分析:根据同源比对,推测

gntK是编码甲基化酶的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预测

也是甲基化基因;深入到结构域分析,仍然认为是甲基化酶基

因;最后经克隆表达,得到69kDa的特异性蛋白条带,与推测的

ORF相吻合。关键技术过程:首先确定绛红色小单孢菌筛选

标记为安普霉素、红霉素、大观霉素和萘啶酸,以红霉素抗

性基因ermE和安普霉素抗性基因aac(3)IV作为绛红色小单

孢菌的筛选标记;随后构建重组质粒pFD306,并优化接合转移

条件,导入小单孢菌;然后筛选双交换工程菌;最后对双交换

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小单孢菌分子遗传学操

作体系的设计是成功的,同时阐明了基因功能,还得到了主产

庆大霉素C1a工程菌。该技术为小单孢菌分子育种奠定了坚

实基础,发明专利已获授权,PCT查新结果证明该技术属国际

首创。(2)重组生物元器件强化西索米星生物合成将高效

的生物元器件重组,并整合到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特定位点,以

增强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主要操作包括:将T7promo

ter插入西索米星生物合成基因簇下游末端;将噬菌体的T7p

romoter、T7RNA聚合酶基因和乳糖操纵子的元器件(lacI-

/1151/ 西索米星发酵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lacP-lacO)重新组合,构成重组生物元器件(lacI-lacP-l

acO-T7RNApol-T7promoter),插入到西索米星生物合成基因

簇的上游前端。以上操作保证了互补链上的基因都能得到强

化表达。经筛选得到的工程菌DTS213,其生物学特性得到了

明显优化,发酵单位比亲株提高8倍,并在8年以上的产业化过

程中得到了验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明专利已获

授权,一级查新站查新证明属国际首创。3、技术的创造性与

先进性选择合成庆大霉素C复合物的绛红色小单孢菌作为小

单孢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模式菌,并系统性、创造性地设计

了小单孢菌分子遗传学操作体系,该体系的每个环节都可以

得到检验。这突破了小单孢菌分子遗传操作的国际性难题,

为小单孢菌物种改良和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借助该

操作体系,并通过生物元器件组装强化了次级代谢产物生物

合成,使西索米星技经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随着小单

孢菌这一分子遗传学操作体系的成熟应用,并拓展到其它药

用微生物的基因组优化,使得产业化药用微生物的基因组优

化实现了新跨越,已获系列授权发明专利12项。4、技术的成

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小单孢菌分子遗传学操作体系不

仅在西索米星产生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

平,也在庆大霉素产业化菌株改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

黑暗链霉菌和金色链霉菌等产业化菌株改良上取得了可产业

化的效果。这证明了本技术已高度成熟,适用范围广,具有普

/1151/ 西索米星发酵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遍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同时操作简单,在一般实验室即可进

行操作与应用。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所建立的小单孢

菌分子遗传学操作体系,已应用到西索米星产业化菌株的改

良,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际制药寡头长

达几十年的垄断。同时应用到其它产业化药用微生物的改良

,产生了系列新菌种,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了产业化要求,应

用前景广阔。生物元器件组装在西索米星产生菌上取得了突

破。其难度在于生物元器件组装插入位点的确认,这一点目

前还没有规律性可循,需要对不同菌株进行逐个研究和探索

。6、历年获奖情况西索米星发酵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涉及

化工制造业轻工发酵领域,其关键技术发明包括:(1)小单

孢菌分子遗传学操作体系的建立;(2)生物元器件组装强化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3)小单孢菌分子遗传学操作体系

的拓展应用。本成果属首次申报技术发明奖。

/1152/ 集约农区草地资源开发及草畜配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集约农区草地资源开发及草畜配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来源于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草

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0523031900-2)”、河南省农科

院博士科研专项资金项目“河南省草地资源开发及草畜配套

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针对集约农区草地资源开发利

用与草畜配套技术方向展开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

系统调查和研究了2006-2010年河南省草地资源保护、利用

和建设现状。研究发现:近五年来,河南省天然草地生产力

持续提高,生态状况明显好转,草地利用方式趋于合理,草

/1152/ 集约农区草地资源开发及草畜配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地沙化和石漠化状况得到改善。2、依据《河南省现代畜牧

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制定了河南省奶牛、肉牛、肉羊、家

兔、鹅等主要草食畜禽产业优势集聚区配套饲草区划方案,

提出了36种配套优质饲草。3、通过草-兔、草-鹅配套关键

技术研究,各筛选出了7种优质饲草,并分别建立了“中原

地区规模化兔场青绿牧草高效均衡供应模式”和“豫南淮河

流域规模化固始鹅场牧草高效均衡供应模式”;研制出了肉

仔兔全价配合饲料配方,肉兔成活率达到96%以上;制定出

《肉兔高效生态养殖生产技术规程》和《固始鹅高效生态养

殖生产技术规程》。4、建立了草-兔、草-鹅配套高效养殖

关键技术集成核心试验场各一个,建成了草畜配套草场800

亩,筛选鉴定了一批优质高产牧草;通过试验研究和示范推

广,养鹅35万只,生产商品肉兔22.69万只,产生直接经济

效益2626万元,新增社会效益2016万元,应用前景广阔。该

研究成果选题科学,设计合理,技术路线可行,数据翔实可

信,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创新点突出,在草畜高效均衡

供应模式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153/ 吉杂304
吉杂304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简要说明1、任务来源:《高产、高淀粉、酿

造高粱杂交种选育》是省农委招标课题。2、选育目标:选

育中熟、高产、高淀粉、适应性广,比当前生产上主导品种

及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的酿造品种。3、特点:经2005~2

006年两年省区试,吉杂304号平均比对照四杂25增产7.3%

,2006年生产试验,比对照四杂25增产5.0%,品质好,高

抗叶斑病和中抗丝黑穗病,淀粉含量74.27%,单宁1.15%

,适于酿造。二、推广应用前景及效益预测该品种具有熟期

/1153/ 吉杂304

适宜、品质好、抗旱性强特点,随着我省旱灾的逐年加重,

在我省中西部干旱区推广该品种具有广阔前景。预计年推广

2万公顷,以省区试结果为依据,吉杂304号可比四杂25号公

顷增产粮食542.8公斤,每公斤按1.0元计算,公顷增收542

.8元,年增社会效益1085.6万元。预期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

,会给农民和种子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154/ 焰红2号胡萝卜
焰红2号胡萝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焰红2号胡萝卜是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自主选

育的适宜露地春季种植的红色菜用或腌制用的胡萝卜常规种

。焰红2号植株叶片少,叶色深绿,叶片直立,单株10-13片叶

。肉质根形状:圆柱形,根尖钝圆,根茎长平均20厘米左右,

根粗平均3厘米左右,从头至尾粗度基本一致;皮色鲜红;中心

柱呈淡黄色,柱径平均为0.3厘米;单根重平均为90克;肉质脆

嫩,口感佳。β-胡萝卜素2450ug/100g,蛋白质含量为0.79g/

100g;粗纤维0.9%;总糖含量为8.2g/100g;水分88.9%。该品

/1154/ 焰红2号胡萝卜

种耐抽薹性强,适宜西宁露地早春种植。一般水肥条件下平

均亩产3800—4000千克。在2018、2019年区试试验中,五个

地点的焰红2号胡萝卜平均产量为3882.53kg/667m2和3923.

34kg/667m2,平均比对照增产8.52%和8.56%。2019、2020年

生产试验中,五个地点的焰红2号胡萝卜平均产量为3890.45

kg/667m2和3992.51kg/667m2,平均比对照增产9.22%和8.56

%。栽培要点:1.青海地区,露地4月下旬种植。起低垄栽培

,垄宽90cm,垄高10cm.,行距20cm,株距3-4cm。2.施足基肥,

苗期和肉质根膨大期保持土壤湿润,膨大后期至采收期控制

浇水,以防裂根。适宜种植区域:该品种适合青海省东部农

业区露地种植栽培。

/1155/ 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2009~2013年,公益性行业(农业)科

研专项经费项目—黄颡鱼性别控制技术集成与全雄苗种规模

化制种技术研发(200903046-04);2010~2012年,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资金课题—全雄黄颡鱼的规模化制种技术中试与示

范(2010GB23320633);2010~201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全雄黄颡鱼规模化繁育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2010CBB02

101);2012~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种单

性黄颡鱼(XXXYYY)早期性腺分化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1155/ 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1172400);2012~2016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

全雄黄颡鱼苗种的规模化繁育及产业化示范(2012BAD26B0

5);2009(201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超雄黄颡鱼及其生

理雌鱼的繁殖力和生存力研究(2009CDA121)。黄颡鱼(P

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

属,俗称“黄骨鱼”、“黄辣丁”。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

美、无肌间刺和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已成为我

国主要养殖对象之一。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03

年我国黄颡鱼养殖产量5.4万吨,2011年达到21.7万吨,年平

均增幅达20%左右,10年间累计增幅达4.8倍。2011年全国黄

颡鱼养殖估计产值达78亿元人民币。黄颡鱼人工养殖业正处

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前景广阔。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

生态研究所等单位,采用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培育黄颡鱼“全雄1号”,具有雄性率高、生长快和规格整

齐等特点,比普通黄颡鱼增产约35%,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

景。近十年来,国内已有采用工厂化循环水进行苗种繁育技

术的研究。如,鳜鱼、斑点叉尾鮰人、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

等等,关于鲇形目养殖品种(如黄颡鱼等),除了本成果围绕

工厂化循环水繁育黄颡鱼的前期研究报道外,未见其它利用

工厂化循环水大规模育苗的技术报道。综上所述,在欧洲或

北美采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进行重要经济鱼类苗种繁育技术

的研究,但是普遍规模生产量相对较小。国内外尚未有黄颡

鱼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因此除本

/1155/ 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机构的阶段性成果报道外,未见黄颡鱼循环水规模繁育

项目创新点相同的公开文献报道。本研究为黄颡鱼“全雄1

号”,涉及亲鱼来源、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产卵授精、人

工孵化、鱼苗培育关键技术、孵化场的有无工厂化循环水系

统设计等苗种繁殖关键技术参数。产卵授精方式主要有2种

:(1)人工鱼巢,自然受精;(2)杀雄取精,人工授精。人

工孵化方式主要有2种:(1)构建人工鱼巢,自然孵化;(2

)构建孵化篓或网片,微流水孵化、静水孵化和孵化环道孵

化等,静水孵化密度为3~5万粒/m3,流水孵化密度为30~50

万粒/m3;跷跷板孵化器(See-saw)可提高鲶鱼受精卵孵化

密度1倍,节约水率达50%。本成果通过系统整合工厂化循环

水繁育系统设计和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生产关键

工艺技术,进而通过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繁育技术

的集成与示范,建立可靠的、稳定的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

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形成相应的成果(专利、企业标准、

企业作业指引等),为大规模推广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

厂化繁育技术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在欧洲或北美采用工厂

化循环水系统进行重要经济鱼类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但是

普遍规模生产量相对较小。国内外尚未有黄颡鱼在循环水养

殖系统中进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因此除本研究机构的阶

段性成果报道外,未见黄颡鱼循环水规模繁育项目创新点相

同的公开文献报道。2010~2012年期间,在湖北、江苏、广

/1155/ 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东和安徽等省建立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生产示范

基地7个,将鱼苗生产设施与循环水系统相结合,实现了黄颡

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初步推广,实施黄

颡鱼“全雄1号”规模化生产,累计生产5.2亿尾鱼苗。应用

黄颡鱼“全雄1号”鱼苗工厂化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果,

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比一般规模生产平均提高10%以上

。应用黄颡鱼“全雄1号”鱼苗工厂化生产工艺生产的鱼苗

品质好,体质健壮,畸形率低,存活率高,雄性率达100%。据2

012年8~9月份对购苗客户的跟踪调查统计显示,鱼苗培育夏

花的存活率均达55.0%~78.5%,比普通黄颡鱼平均提高83%以

上。目前,黄颡鱼“全雄1号”推广养殖面积3万多亩,成鱼养

殖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华南地区一般亩产可达1500~200

0kg,亩纯利润2万元左右;长江流域的湖北和江浙一带,亩产

可达1000~1500kg,亩纯利润1万元左右。按868m2标准车间

一个生产季节生产苗种3亿尾计算,每平方米生产42万尾,生

产场地减少6~7倍。2010~2012年期间,实施了黄颡鱼“全

雄1号”规模化生产,累计生产5.2亿尾。其中2010年的生产

分别在4处苗种场进行(其中湖北3处,广东1处)共生产400

0万尾。2011年,公司与广东番禺的金洋、湖北监利的天瑞和

江苏海安的海辰合作,开展黄颡鱼“全雄1号”鱼苗规模化生

产。公司从改进生产设施,革新生产工艺,创新生产模式着手

,解决了目前黄颡鱼批量生产的障碍因子,实现了规模化的生

/1155/ 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产。从4月18日开始至7月27日结束,生产时间100天,三个基

地共生产88批,催产雌鱼143231尾(约10000kg),超雄4666

尾,产卵50663万粒,共出苗18291万尾,共销售7731.25万尾,

鱼苗下塘1879.3万尾,三个点平均催产率88.7%,平均受精64

.7%,平均孵化率55.8%,平均出苗率36.1%。在生产上虽然因

生产条件的限制影响了“三率”,使鱼苗生产不理想,但总的

产卵量仍然达到了5亿粒,鱼苗产量近2亿尾。2012年湖北鄂

州、湖北监利、江苏洪泽、安徽淮南4个生产点共生产鱼苗

3亿尾,平均催产率92.5%,平均受精率78.2%,平均孵化率77.

8%,鱼苗质量好,活泼健壮。据对购苗客户的跟踪调查统计,

鱼苗培育夏花的存活率平均达55%以上,高的达到70%以上,比

普通黄颡鱼平均提高83.3%以上。无。

/1156/ 辽棉九号引进监定与推广应用
辽棉九号引进监定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首创了"北繁南用,春种夏套"新路子,建

立建全了"三圃"田,摸索出了配套栽培技术,提出

了适期播种,保证密度,早打顶尖,防治病虫及时采摘等配套

措施.三年累计推广534.03万亩,平均亩增产8.3公斤,北方棉

区领先水平.

/1157/ 饮料售货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饮料售货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关键技术:1、将IPC与自动售货机的控制单元用串

口连接做消息交互,实现控制售货机硬件工作的能力;2、通

过Keep-live的网络连接,使服务器可以对售货机进行7*24的

不间断监控,和实时的远程升级和维护;3、通过互联网进行

订单管理和支付,使售货机自动出货;4、支持多种支付手段

,包括纸币、硬币、RIDF卡等;5、支持多种外设,包括摄像头

、麦克风、以及其他的自助设备;6、通过可触控的显示器,

提供多种互联网服务。主要技术指标:1、支付成功率提升

/1157/ 饮料售货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到80%;2、单次交易时间降低到15秒;3、网络请求的时间控

制在3秒内;4、断网率降低到10%。

/1158/ 新型甜味剂--莱鲍迪苷A
新型甜味剂--莱鲍迪苷A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甜菊糖苷是由菊科甜叶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甜叶菊

(SteviarebaudianaBertoni)中提取分离的兼具甜味剂和

保健功能作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成分有甜叶菊苷(Stevio

side,ST)、莱鲍迪苷A(RebaudiosideA,RA)、莱鲍迪苷C

(RebaudiosideC,RC)等组成。因其具有高甜度(蔗糖的2

00-300倍)、低热量(蔗糖的1/300),化学性质稳定等特性

,是一种安全的天然甜味剂。同时,甜菊糖苷还具有诸多生理

活性,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和缓解糖尿病、肥胖症、龋齿

/1158/ 新型甜味剂--莱鲍迪苷A

及胃溃疡等。因此,甜菊糖苷被誉为是继蔗糖、甜菜糖之后

的“第三糖源”。FAO和WHO等国际组织和80多个国家正式通

过允许甜菊糖苷作为甜味剂代替蔗糖。目前,已作为甜味剂

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饮料和酿酒等行业。但是

,甜菊糖苷的口感与蔗糖相比,存在味微苦、焦涩感等不足,

极大地局限了其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甜菊糖苷中的主要

成分之一-RA,不仅其甜度、热量和化学性质优于甜菊糖,而

且口感极佳,具有特殊的香甜口感和芳香气味,是蔗糖的极佳

替代品。目前,国际市场甜菊糖苷销售价格仅为25万/T左右

,而RA销售价格为180万/T左右(每3.0~3.3T甜菊糖可生产1

TRA)。由此可见,RA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甜菊糖苷中的3种主要甜味成分ST、RA和RC结构相似

,理化性质相近,从中分离制备高纯度RA十分困难。现有的技

术主要是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Macroporousabsorption

resin,MAR)和制备型HPLC技术,从甜叶菊中直接分离制备R

A,或以甜菊糖苷为原料分离制备RA。MAR技术虽然已实现工

业化生产,但是其得到的产品纯度和分离率只能达到60%和3

0%左右,致使产品的品质和成本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制备型HPLC技术虽然可以达到98%以上的纯度,然而其产量极

低,无法满足工业化的需要。本技术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混合

床技术,以甜叶菊糖苷为原料,开发高纯度莱鲍迪苷A工业化

生产技术。利用本技术实现产品纯度和分离率分别达到80%

和60%以上,生产全过程绿色、环保,成本低,具有极强的市场

/1158/ 新型甜味剂--莱鲍迪苷A

竞争力。发明专利:1项推广及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技术合

作。

/1159/ 胜丰162
胜丰16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以HN138为母本、HB27为父本杂交选育

而成。母本以国外杂交种×L825为基础经8代自交选育

而成;父本以国外杂交种为基础经8代自交选育而成。特征特

性: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利禾1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颖壳绿色,雄穗一级分枝4-8个,花药浅绿色,花丝

浅绿色,茎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23厘米,穗位131厘米,叶

片数20。果穗柱型,穗长17.5厘米,穗粗5.0厘米,秃尖0.8厘

米,穗行数16-18,行粒数36.5,出籽率83.7%,穗轴红色。籽粒

/1159/ 胜丰162

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5.5克。接种鉴定,抗茎腐病、弯孢叶

斑病,中抗玉米螟,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品质分析,籽粒含

粗蛋白8.67%,粗脂肪4.08%,粗淀粉76.47%,赖氨酸0.26%,容

重754g/L。该品种为高淀粉玉米品种。产量表现:2016年参

加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927.5千克,比对照增产0.8%

;2017年参加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956.4千克,比对照

增产0.8%;2018年参加中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97.9千

克,与对照相当。栽培技术要点:4月25日左右播种;亩保苗

4500株左右;亩施种肥磷酸二铵15-20千克、硫酸钾5千克,追

施尿素20-25千克。审定意见:通过审定,适宜在内蒙古自治

区≥10℃活动积温2800℃以上地区种植。

/1160/ 东亚五味子栽培技术研究
东亚五味子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东亚五味子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的浆果类经济作物

,具有较高的价值和营养价值,是一种新型的“食药同源”功

能性保健食品,其果实色泽红润,味道酸甜可口,是优质的第

三代新兴水果,其果实、种子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

糖,经济开发价值很大,极具开发潜力。通过项目研究,攻克

了关中平原区人工栽培的优良品系选择、栽培技术规范、生

物学特性、优系繁殖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应

用前景广阔。

/1161/ 耐盐碱水旱两用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耐盐碱水旱两用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在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基础上,在深

入开展耐盐碱愈伤组织、耐盐碱再生植株诱导与培养基创制

,耐盐碱二倍体植株、田间耐盐碱、耐旱性双向胁迫研究,以

及品种资源的引进创新,创建了“耐盐碱水旱两用稻育种技

术体系”,实现了抗逆基因聚合,培育出国内外第一个水旱稻

双审、耐盐耐旱、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米质达国标一级的

稻作优良新品种“津原85”,被国家水稻和河北省旱稻区试

确定为对照品种。研制集成先进成熟的“津原85”多种生态

/1161/ 耐盐碱水旱两用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区不同种植方式简约工程化栽培技术体系,大面积水旱稻栽

培平均亩增收45.1kg,增产10.6%,最高亩产达1025kg。率先

以自主发明的“拱棚打孔炼苗旱育秧法”2011年授权专利技

术和自育“津原85”优良品种为基础,研究突破滨海盐碱地

育秧和机插死苗技术难题,成活率达95%,平均亩产657kg,盐

碱较重稻田、重病稻田产量提高40%以上。

/1162/ 山东珍特茶树品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山东珍特茶树品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山东为次适宜新兴茶区,南茶北引50余年来缺乏长

期统一的规划,种性混杂,良莠不齐。因此,按照茶产业发展

规划以及名优茶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要求,淘

汰劣质品种,更换适宜我省发展的品种,进一步培育优质高抗

的新品种(系),大力开展国内外新种质筛选创制试验,为山

东茶区找到适宜的当家品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

历史意义。“山东珍特茶树品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课题,为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及市良种项目,在泰安市科技局

/1162/ 山东珍特茶树品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市农业农村局以及岱岳区的领导支持下,通过各方努力和

协作,经课题组全体人员的潜心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

了良好的技术效果。1、品种资源汇集及资源圃建设率先在

全省建立品种优系资源圃20亩,搜集、汇集国内品种、品系

资源113份,单株优系66个,确定25个品种和2个优系进入对比

试验园。建立品种优系扦插繁育圃2亩。2、建立了山东抗寒

丰产优质型绿茶品种的筛选评价指标和体系在建立优系(品

种)对比园的基础上,利用直接排序法和平均隶属度法开展

了抗逆、优质、丰产等方面对茶树种质资源评价研究,建立

了山东抗寒丰产优质型绿茶良种的评价筛选指标和方法,筛

选方法科学可靠。3、筛选出适宜山东茶区栽培的绿茶适制

新种质7个首次在山东筛选出适宜山东茶区栽培的绿茶适制

品种和品系7个,分别为:碧香早、岱鼎御丰(暂定名)、中

茶108、农抗早、岱鼎御岫(暂定名)、泰山御芽(暂定名

)、碧霞春(暂定名)。岱鼎御丰(暂定名)、岱鼎御岫(

暂定名)、泰山御芽(暂定名)、碧霞春(暂定名)均为首

次筛选出的山东绿茶适制新品种;碧霞春(暂定名)亲缘关

系通过SRAP分析,与农抗早亲缘关系较近,其母树为“南茶北

引”时期在山东泰山栽培的黄山种源实生群体。4、确定新

品种和优系的配套栽培技术规程针对阻碍我省茶树良种化的

首要移栽技术难题,开展了移栽时期、栽培模式、不同品种

移栽成活率、不同产地茶苗已在成活率的研究。确定了山东

茶区无性系良种茶苗春季移栽,提前假植的分段栽培技术和

/1162/ 山东珍特茶树品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田间管理技术,大大提高了移栽成活率,并且在泰安、日照、

临沂、济南等地有效的进行了技术推广,探讨发布实施了《

泰山茶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发布稿)。5、研究了不

同颜色遮阴网处理对茶园温湿度、茶树光合作用、茶叶产量

等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CK相比,黑色、银灰色、蓝色遮阳

网下降温、增湿效果最好,红网、蓝网、黄网覆盖对茶树光

合作用的促进效果较为显著;同时,红网、银灰网、蓝网、黄

网覆盖增产效果较佳,且红网处理对叶面积的影响最为明显

。虽然不同颜色遮阳网覆盖对茶叶产量、茶园微气候环境的

调节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蓝、红、银灰网覆盖在

降温增湿、促进光合、增产提质等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好。6

、研究了不同激素对无性系良种茶苗的根系发育、根类组成

、生物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激素对无性系良种茶苗的根系发

育、根类组成、生物量的影响,探讨了秋季扦插时茶插穗不

同部位及不同品种的POD、PPO活性变化。确定茶树夏季扦插

最优化组合为插穗削后立即用清水浸泡,扦插前用IBA200mg

/L以上浓度浸沾5m。IBA+NAA处理组合能显著提高根系总表

面积、根体积、根尖数,且新扦插苗叶片数量最多,地上部干

物质重量最高。7、建设了泰山茶种质资源库,应用遮阴技术

产品获金奖山东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与泰安市

农科院合作共建泰山茶种质资源库,联合组建成产、学、研

合作团队,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以及栽培关键技术的集成

/1162/ 山东珍特茶树品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组装与推广;在有机种植中选用具有多茶类适制、多季茶适

采、多区域适栽、多领域应用的茶树品种。御金香春茶氨基

酸含量最高可达9%-10%、夏秋茶氨基酸含量高达5.6%;具备

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铁观音茶等五大茶类的良好适制

能力,而在绿茶类中,尤其适制扁茶、芽茶、条形、卷曲形茶

等多种风格的高品位名优绿茶。公司研发的产品在茶业届、

市场上受到了一致好评,连续六年通过有机认证;“泰山茶溪

谷绿茶”在第十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荣获“金奖”、“泰山

茶溪谷红茶”在第十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荣获“银奖”,通

过共同研发应用遮阴技术,研制出泰山茶溪谷绿茶和红茶产

品获得“中国森林认证”,为全省首家通过此认证的茶叶企

业。8、应用推广情况项目获得发明专利3项,取得软著2项;

育成茶树新品种1个、审定品种1个;制定地方标准3部;出版

专著1部,参编1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累计推

广面积10.78万亩,创经济效益3.01亿元,新增利润6925.8亿

元。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

/1163/ 一种健康型南方优质种鸡预混料的研制
一种健康型南方优质种鸡预混料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养殖过程中对饲料添加剂需

求量大,最为常用的保健型饲料添加剂是微生态制剂、酶制

剂、寡聚糖、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保健型饲料添加剂具有提

高饲料利用率、增加日粮适口性、改善动物产品品质等作用

,研究和开发应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饲料添加剂对我国养

殖业生产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原理。研究表明在产蛋鸡饲粮中

添加霉菌毒素的吸附剂,可提高雏鸡育成率、成年鸡成活率

/1163/ 一种健康型南方优质种鸡预混料的研制

和产蛋鸡的产蛋性能;料蛋比降低8.2%(P<0.05),产蛋率

提高了6.3%(P<0.05)。(2)、寡聚糖维持种鸡肠道菌微生

物区系平衡。(3)、中草药提高产蛋性能原理:营养功能

;增进食欲;增强免疫;提高蛋鸡的蛋重及饲料报酬;提高

蛋壳质量、蛋黄指数、哈氏单位和蛋黄色泽。(4)、超微

粉碎技术原理。超微粉体粒径小、与胃肠黏膜的接触面积变

大,同时又具有较大的附着力而紧紧粘附在胃肠内壁的粘膜

上,使其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延长,吸收更充分,吸收量增加

,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针

对南方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饲料中霉菌毒素较高,在

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的吸附剂,来减少霉菌毒素的影响;另

一方面在饲料中添加寡聚糖和超微粉碎中草药组方来维持种

蛋鸡肠道中微生物区系平衡,增强鸡的免疫机能,减少体内

自由基的负荷,通过3个方面的技术集成,产生协同增效效果

,从而提高种蛋鸡的生产性能和抗热应激能力,这种方法在

南方地区中首次提出。另一个技术创新点就是利用超微粉碎

技术来提高中草药等添加剂的生物利用率。在国内,应用霉

菌毒素吸附剂、寡聚糖和中草药作为单项添加剂提高产蛋鸡

的生产性能是成熟的常规技术手段,本研究将3个单项技术

进行集成,并应用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草药原料进行加工,3

年来在中国南方地区共生产销售保健型优质种鸡预混料300

0多吨,完全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条件,技术成熟度高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优质种鸡预混料的生产。用本研究成果

/1163/ 一种健康型南方优质种鸡预混料的研制

生产的产品对动物的健康有促进作用,生物安全性高;同时

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是属于绿色环保型产品。

/1164/ 耐热夏甘蓝新品种‘双环耐热Ⅰ’的选育及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耐热夏甘蓝新品种‘双环耐热Ⅰ’的选育及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任务来源:邢台双环种业有限公司自选项目,项目

负责人于海欧。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甘蓝是十字花科芸薹

属一年生或两年生植物,是世界重要的蔬菜作物,我国“十一

五”期间甘蓝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新品种选育、常规育

种技术及生物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是

,从当前蔬菜生产和市场需求来看,以及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

甘蓝遗传育种先进技术相比,我国的甘蓝遗传育种工作还存

在一定的差距。甘蓝适宜栽培于冷凉季节,夏季栽培病害多

/1164/ 耐热夏甘蓝新品种‘双环耐热Ⅰ’的选育及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产量低,市场上优质夏甘蓝品种相对较少。以往在南方耐

热栽培中,优质甘蓝品种较少。近年来,从韩国、日本和欧洲

国家引进的一些甘蓝品种在耐热栽培中表现出明显优势,逐

步在南方反季节栽培中占据了市场,也使反季节栽培面积呈

上升趋势。为满足各地消费者对夏季甘蓝日益增长的需要量

,选育耐热、高抗多种病害、优质的甘蓝品种可为生产夏季

甘蓝产品增加途径。本研究是将甘蓝的耐热、高抗霜霉病、

高抗黑腐病、高抗病毒病、耐裂性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对优

良夏甘蓝种质资源进行自交选择,系统配制杂交组合,并检测

比较杂交后代的耐热性、丰产性、抗病性、品质、耐裂性等

,筛选出优良组合,并回交转育胞质不育基因育成优良育种亲

本材料,育成符合育种目标的杂交一代新品种。研究集成配

套杂交制种技术和规范化栽培技术,为实现夏甘蓝高产、稳

定生产打下基础。成果创造性与先进性:1.通过自交进行连

续定向选择,并转育胞质雄性不育基因,育成耐热夏甘蓝新品

种的父本母本。2.通过系统的检测鉴定杂交后代的耐热性、

丰产性、抗病性、品质等,育成了耐热、抗病、耐抽薹、质

优的甘蓝新品种。3.研究集成配套极早熟春甘蓝新品种“双

环耐热Ⅰ”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甘蓝是世界及我国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在蔬菜四季供应和出

口贸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甘蓝育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

经培育出一批适应我国地域、气候的品种,但甘蓝品种优势

并不明显,已经很难满足消费者对甘蓝各项品质特性的需求

/1164/ 耐热夏甘蓝新品种‘双环耐热Ⅰ’的选育及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本项目的实施有效的培育出耐热夏甘蓝新品种“双环耐热

Ⅰ”,品种性状稳定,在耐热、抗病、丰产等方面表现突出。

适宜在长江以南地区种植,目前在福建省、江西省等7个省市

区示范应用。杂种优势创新甘蓝资源的过程中,由于控制目

标性状的基因复杂性和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后代定

向选择的难度。利用甘蓝抗病基因等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加强

对目标性状选择的准确性;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大量

保存种质资源,快繁不育系和优良种质;利用组织培养“游离

小孢子技术”可以加快优良目的基因纯合的速度,缩短育种

年限。今后与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院加强合作,将生物组

织培养技术与甘蓝育种有机、高效的结合起来,能够辅助常

规育种,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

/1165/ 九农34号
九农34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九农34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0厘米左右,分枝

型,有2~3个分枝,白花,圆叶,荚熟褐色。籽粒圆形,种

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百粒重17.8克左右。属中晚熟品

种,出苗至成熟131天,抗倒伏。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抗灰

斑病、抗大豆褐斑病、高抗细菌性斑点病及中抗大豆霜霉病

。籽粒品质优良,脂肪含量21.85%,蛋白质含量38.53%。经

两年省区域试验,一年省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139.6公斤

,最高点次公顷产量可达3833.3公斤。九农34适应性广,高

/1165/ 九农34号

产、品质优良,适于吉林省长春、四平等无霜期在131天以

上的平原和无霜期较长的半山区种植。该品种抗病性好,具

有高产、稳产等优点。由于九农34比对照增产14.1%,每公

顷可增产193.85公斤,推广面积三年按4万公顷来预测,大

豆每公斤价格以2.4元计算,三年可增加1860多万元的直接

经济效益。

/1166/ 贻贝精深加工技术
贻贝精深加工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贻贝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海洋健康食品,营养丰

富,味道鲜美,价格便宜,一直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

,民间产妇常用其滋补身体,恢复健康,被誉为海中鸡蛋。

但是,由于贝类壳多,肌肉水分含量高,耐冻性差,基本上

以活体鲜销为主,“腿”比较短,销售半径有限,只能就近

在养殖基地附近销售,而且贻贝集中上市,销售量有限,影

响养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本技术主要解决贻贝冷冻加工过

程中清洗困难,肉质容易发渣、发糊,解冻后汁液流失多等

/1166/ 贻贝精深加工技术

关键问题,改善产品质量,符合出口要求。主要用于出口冷

冻贻贝系列产品加工和内销贻贝产品的加工生产。主要加工

产品有单壳速冻贻贝、双壳速冻贻贝、单冻贻贝肉等。加工

产品符合出口要求和国内冷冻产品的要求,-18℃下保质期

可达1年。本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蛤蜊、蛏子等贝壳类产品

的加工生产。本技术是成熟的工业化大生产,能适合大规模

生产,可以提升当地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化程度,改变

目前贻贝及贝类绝大部活销的局面,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

养殖生产的发展。本技术的主要特点有:1、本技术利用工

业清洗设备,解决贻贝生产加工过程中清洗困难的难题。2

、加工过程中采用复合磷酸盐持水,解决贻贝肉容易发渣、

发糊,解冻后汁液流失多等问题,提高产品质量。3、开发

不同的系列产品,提高原料附加值,增加产品销量,满足不

同消费人群的需要。4、加工设备和设施简单,投资较少,

可以利用水产加工厂进行改造,加工生产,技术成熟。整体

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本技术适合于贻贝养殖基地周边地区

,生产厂家要求有单冻设备、冷藏设备(冷库)及其它基础

加工设备和设施。

/1167/ 蜜柑脂香醋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蜜柑脂香醋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蜜柑脂香醋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2017ABA0752、项目立足于湖北省丰富的蜜柑资源,采用现

代生物发酵及调控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型蜜柑酯香醋

产品。筛选产醇、产酸、生香和产四甲基吡嗪、乙偶姻等功

能成分的蜜柑酯香醋生产菌株8-10株,研究基于风味、功能

导向的酯香醋发酵菌株及其代谢调控技术、耦合发酵技术和

后熟技术,建立耦合发酵酯香功能醋的加工工艺和全程品质

控制体系。项目执行期间累计利用蜜柑500吨,生产30吨蜜柑

/1167/ 蜜柑脂香醋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酯香醋产品,产品附加值整体提高5倍以上,实现销售收入92

0万元。3、(1)建立耦合发酵蜜柑酯香醋的菌株资源库,筛

选酿酒酵母、鲁氏酵母、球拟酵母、芽孢杆菌和醋酸菌等具

有产醇、产酸、生香和功能作用的菌株8-10株,菌株耐糖性

≥25%,产四甲基吡嗪浓度≥100mg/L、产乙偶姻浓度≥200mg/L

,糖酸转化率≥20%,醇酸转化率≥90%。开发相关菌株发酵培

养基并优化其制备工艺技术,为生产提供稳定的菌种来源。

(2)形成一整套蜜柑酯香醋加工工艺和品质控制体系,成功

开发蜜柑酯香醋产品,产品呈黄褐色粘稠状,口感风味层次丰

富,酸味柔和。密度介于1.2-1.4g/L;总酸含量≥4.5g/100g;

总酯含量≥30mg/100g;乙醇浓度≤5g/100g;主要风味和功能成

分(乙偶姻、四甲基吡嗪等)含量≥10mg/100g。发酵周期小

于180天,产品保质期24个月。(3)制定产品质量标准1项,

申报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1-2篇,培养技术人员8-10人。

(4)项目执行期间将累计利用蜜柑500吨,生产30吨酯香功

能醋。产品附加值整体提高5倍以上,实现销售收入920万元

,新增农民工就业人数20人。4、项目完成后,将实现以蜜柑

为原料开发蜜柑酯香醋的关键技术突破,并进行中试示范,在

现有加工技术和厂房设备的基础上,累计利用蜜柑500吨,加

工产品30吨,实现销售收入920万元,蜜柑加工产品附加值整

体提高5倍以上,培养技术骨干8人,培训员工224人次。实现

蜜柑的高附加值利用,填补国内高端果醋产品的技术空白,大

幅提升国内果醋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1168/ 簸杞柳JW8-26和杞簸柳JW9-6新无性系选育
簸杞柳JW8-26和杞簸柳JW9-6新无性系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选择原产于江苏北部的簸杞柳和原产于东北的杞柳

进行正反杂交,充分利用其种间杂交F1杂种广泛的遗传变异

进行无性系育种,其育种包括通过种间杂交创造选种群体,

通过无性系测定进行了3次无性系选择,最后通过无性系测

定,育成新的无性系。在无性系选育过程中,研究了柳条产

量与柳条工艺品质的相关变异;在产量选择的基础上,据产

量及品质多性状相关变异的研究结果,进行多性状指数选择

。建立了编织柳无性系育种程序:编织柳种间杂交—杂种一

/1168/ 簸杞柳JW8-26和杞簸柳JW9-6新无性系选育

代表型选择—无性系选择(柳条产量选择—产量与品质性状

的多性状指数选择—适应性)—无性系鉴定。这2个无性系

是国际、国内首次选育出的编织柳无性系。

/1169/ 玉米高效育种群体的创制与改良
玉米高效育种群体的创制与改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遗传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最

重要途径之一,而种质材料是育种的物质基础。育种群体的

构建与改良是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和玉米杂交育种取得突破的

最有效途径之一,如泰国苏湾1号的构建与改良为世界热带亚

热带地区玉米杂交育种和玉米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高

油玉米群体的构建与改良使其高油玉米育种取得了重大突破

。因此,构建和改良适宜广西生态条件的玉米高效育种群体

,对拓宽广西玉米种质、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及其自育品种的

/1169/ 玉米高效育种群体的创制与改良

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于2016年

下达了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桂科计字[2016]38号文件),广

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承担了所属项目“玉米

高效育种群体的创制与改良”(合同编号:桂科AB1638014

0,计划类别:广西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经费90.00万元,实

施时间为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技术原理:应用基因重组原理,聚合有利基因;遵循杂种优

势群间理论,选择优良种质为核心种质构建基础群体,通过轮

回改良,不断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频率,创造新的玉米种质。

1、合同书要求的考核指标:(1)技术指标:①可持续改良

的玉米杂交种选育效率高的玉米群体2个。②C1群体中产生的

S3家系所配制的高产组合的比例比C0群体中产生的S3家系所

配制的高产组合的比例高5%。③C1群体比C0群体的产量遗传

增益3~5%。(2)经济指标:本项目公益性研究,以社会效

益为主。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3)人才队伍建设指标:

无。(4)其他指标:发表科技论文1篇。2.实际完成的考核

指标(1)创制和改良出2个高效玉米育种群体:祥群和玉群

。(2)祥群C1中的S3家系与祥群C0中的S3家系所组配的组

合相比,产量超过480公斤/亩的高产组合的比例高10.52%,其

中产量超过500公斤/亩的高产组合的比例4.86%。(3)玉群

C1中的S3家系与玉群C0中的S3家系所组配的组合相比,产量

超过500公斤/亩的高产组合的比例高5.24%。(4)祥群C1比

C0产量遗传增益10.22%;玉群C1比C0产量遗传增益8.25%。(

/1169/ 玉米高效育种群体的创制与改良

5)发表论文2篇。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项目改良创

制出的祥群和玉群2个高效育种群体,产量遗传增益较大,群

体S3家系组配杂交组合,产生高产组合的比例高,群体S3家系

组配的杂交组合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配合力效应,说明群体选

系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两个群体内仍有较大的遗传

变异,可作进一步的持续改良,创制新的玉米种质。四、技术

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1.技术成熟度:本项目创制

和改良构建的祥群和玉群2个玉米育种群体,改良效果明显,

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大,属于开放性的群体,对下一步创制新的

种质资源提供很好的材料基础。2.适用范围:广西及其同广

西气候和生产条件比较相似的邻近省(市)如广东、云南、

贵州、湖南、重庆等以及邻近国家如越南的玉米科研及企业

单位可以用改良、创新玉米种质基础材料或选育优良的自交

系和杂交种。3.安全性:创制和改良构建的祥群和玉群2个

玉米育种群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含专利保护基因,不存在

产权纠纷,也不含外源基因。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

推广应用范围、条件和前景项目创制和改良构建的祥群和玉

群2个玉米育种群体,可用于玉米科研及企业单位做改良、创

新玉米种质基础材料或选育优良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不能直

接应用于农业生产。2.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祥群的株高较高

,轻感纹枯病,玉群的秃尖稍长;可继续选用同群内的纹枯病

抗性强、植株和穗位矮、秃尖短的材料进行改良。六、历年

/1169/ 玉米高效育种群体的创制与改良

获奖情况无。

/1170/ 甘薯新品种“紫薯王”的组培种质保存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甘薯新品种“紫薯王”的组培种质保存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针对甘薯种性退化与病毒的积累相

关,病毒感染又加剧了甘薯品种的退化与减产这一技术难题

,利用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指示植物法茎尖带毒检测以

及茎尖苗切段快繁培养等组织培养和遗传工程为主导的生物

技术,参照《脱毒甘薯种薯及种苗病毒检测与繁育规程》,对

引进的甘薯新品种“紫薯王”进行组培脱毒茎尖苗及脱毒苗

株系筛选等技术研究,一方面,建立起一套实用的“紫薯王”

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提高该种的抗病性、产量和品质,另一方

/1170/ 甘薯新品种“紫薯王”的组培种质保存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面,利用脱毒苗单株筛选技术进行甘薯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培

育甘薯新品种。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技术问题是:外源生长

调节剂对品种典型性的影响、继代次数与变异、病毒残存检

测方式和脱毒苗增殖方式的合理选择。项目的特色:运用现

代生物技术对“日本紫薯王”进行脱毒处理,用茎尖脱毒苗

对该品种进行离体保种及繁育,解决病毒危害和种性退化问

题。通过脱毒苗株系筛选,打造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平台,培育

优质、高产、高抗病性甘薯新品种。应用前景:(1)脱毒

效果达到98%;(2)完成组培苗2875份,建立组培苗资源选圃

;(3)脱毒平均亩产达1752kg、亩比照增产3.8%,150克/条

商品薯率提高到75%;(4)建立优质甘薯茎尖组培繁育种质

保存体系,利用脱毒茎尖试管苗开展株系品种选育研究,开发

1个甘薯新品种;(5)发表1篇专项技术论文

/1171/ 高产优质耐密多抗玉米栽培模式研究
高产优质耐密多抗玉米栽培模式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针对黑龙江垦区玉米生态区土壤、气候状况与

玉米耕作栽培现状,筛选优质高产耐密多抗品种、优化高产

栽培模式、构建高产群体结构,示范和推广密植精播技术、

全程立体施肥技术、化控防倒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

术,发挥科学技术对玉米生产过程的促进作用,对提高玉米产

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示范地区的

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研究内

容:筛选高产优质耐密多抗型玉米品种,构建高素质密植群

/1171/ 高产优质耐密多抗玉米栽培模式研究

体;玉米小垄密栽培方式研究与示范;玉米大垄(宽窄)密栽

培方式研究与示范;玉米缩垄增行栽培方式研究与示范;玉米

全程立体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玉米化控防倒技术研究与示

范;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1172/ 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自选项目,项目主

持人为范寰博士。近年来,我国畜牧产业持续增长,畜禽的饲

养量在逐年增加。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同时,

畜牧产业也面临着饲养资源匮乏的问题。非常规饲料是指相

对于玉米、稻谷等常用于饲料的粮食而言,那些不经常用到

的但可以用作饲料的物质,如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

、糟渣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副产品或废弃物以及可利用

生活垃圾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合理使用

/1172/ 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非常规饲料是降低饲料成本、解决饲料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

途径。长期以来,对非常规饲料利用技术的研究虽然很多,但

由于研究深度不够,生产中不像对常规饲料原料了解的透彻

。本项目通过对中药渣、DDGS、棉粕和棉籽、酱油渣、醋渣

、秸秆等非常规饲料资源的营养评价、安全评价、微生物改

造和配合饲料的研制以及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等多方面开展

了系统的、持续的研究,为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提供了

方法和途径,为研究和开发新的非常规饲料资源,缓解越来越

严峻的粮食资源紧缺局面和解决养殖业造成环保问题的提供

了技术支撑。

/1173/ 饲料、啤酒兼用型大麦新品种“西南869”、“西南332”
饲料、啤酒兼用型大麦新品种“西南869”、“西南33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西南869”、“西南322”是西南农业大学杂交选

育的二棱春性皮大麦。在原四川省大麦联试及重庆市大麦区

试中双双名列首位,较对照种浙农大3号、4号增产9.12%、

10.7%二品种早熟、矮秆、丰产、抗病、特大粒。全生育期

170天左右,早熟而耐早春低温,较小麦早收10天而较小麦

显著增产。株高80厘米左右,千粒重50克以上。二品种属饲

料、啤酒兼用型大麦,适宜于四川盆地及西南地区平坝、丘

陵种植,是各种大春粮、经作物的优良早茬,是西南地区及

/1173/ 饲料、啤酒兼用型大麦新品种“西南869”、“西南332”

中国南方麦区调整麦类生产结构,建立饲料大麦新产业的突

破性大麦新品种。

/1174/ 农大超甜一号
农大超甜一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农大超甜1号”玉米是国际著名甜玉米育种专家、

中国高油玉米之父宋同明教授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

999年培育成功的优质超甜玉米单交种。与现有国产甜玉米

相比,该品种对黑粉病、大斑病、小斑病和青枯病具有极强

的抗性,不但春秋播能获得高产,而且在高温多湿的夏季也

能获得高产稳产,亩产青苞1000公斤以上。现将其高产栽培

技术介绍如下:一、隔离种植。要与普通玉米或其他类型的

甜玉米隔离种植,距离一般为200米以上,如有树林、山岗

/1174/ 农大超甜一号

、公路等天然屏障,隔离距离可适当缩短。采用空间隔离和

时间隔离均可,但以空间隔离为好。如采用时间隔离,播种

期应相差30天以上。二、整地播种。整地要求精细,播种不

宜过深。播前施足基肥,亩播种量为1公斤。播时采用点播

或育苗移栽,播种时每穴播2~3粒种子,盖细土3~4厘米。

适当增加用种量有利于全苗,均匀壮苗,一般不宜补种。及

早间苗、定苗,每穴留1株,种植密度为3000株/亩左右。三

、肥水管理。施肥管理应突出一个“早”字,以基肥为主,

追肥宜早施,原则上应根据生长情况考虑浇水追肥。多雨时

节应注意开沟排渍。四、病虫防治。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

大喇叭期注意防治玉米螟。防病治虫时不能采用剧毒农药(

如呋喃丹等)。五、适时采收。农大超甜1号玉米最佳采收

期是授粉后20~24天,过早采收,籽粒内含物太少,没有什

么风味;过迟采收则果皮变厚变硬,籽粒部分糖分转化为淀

粉,影响商品质量和产量。

/1175/ 2024年最新虫酰肼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2024年最新虫酰肼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创新药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农药制造
技术详情

  虫酰肼

  N-叔丁基-N'-(4-乙基苯甲酰基)-3,5-二甲基苯

酰肼;N-叔丁基-N'-(4-乙基苯甲酰基)-3,5-二甲苯甲酰

肼;米满;抑虫肼Chemicalbook;米螨;N-叔丁基-N-(4-乙基苯

甲酰基)-3,5-二甲基苯甲酰肼;虫酰肼;N-特丁基-N-(4-乙基

苯甲酸基)-3,5-二甲基苯甲酰肼

  新颖的昆虫脱皮加速剂,对鳞翅目昆虫及幼虫有特效

,对选择性的双翅目和水蚤属昆虫有一定的作用。可用于蔬

/1175/ 2024年最新虫酰肼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菜(甘蓝类、瓜类、茄果类等)、苹果、玉米、水稻、棉花

、葡萄、猕猴桃、高梁、大豆Chemicalbook、甜菜、茶叶、

核桃、花卉等作物。是一种安全的理想药剂。施药最佳时间

为卵孵期,以10~100g有效成分/hm2可有效防治梨小食心虫

、葡萄小卷蛾、甜菜夜蛾等,持效期达14~20d。

/1176/ 青钱柳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青钱柳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来源江西省林科院2010年自选项目。2、应

用领域和技术原理经济林栽培与种苗繁育领域。提出青钱柳

人工播种育苗技术体系。3、性能指标3.1经济指标(1)建

立青钱柳播种育苗基地1-2个。(2)年生产青钱柳种苗5万

株。3.2技术指标(1)建立青钱柳种子储藏技术,使其发芽

率达80%以上。(2)初步建立青钱柳播种育苗技术体系,使

其树高年生长量达1m以上;地径生长量达8mm以上。4、与国

内外同类技术比较该课题以青钱柳种子为原料,比较研究干

/1176/ 青钱柳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藏、冷藏及沙藏技术;制定青钱柳种子质量指标;比较研究了

青钱柳种子播种育苗时间;研究了青钱柳幼苗苗期管护措施

,正交设计试验研究影响其苗高生长的关键因素,得出追肥量

及覆草天数是影响青钱柳苗高生长的关键因素,且追肥量的

影响力更强于覆草天数。科技查新报告结果显示“未见与该

课题上述特征相同的公开文献报道,该课题具有新颖性”。

5、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初步提出了青钱柳播种育苗技术

体系,筛选出影响青钱柳苗期生长的关键因子。技术成果实

用性强、易推广应用,具一定的创新性,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

中达领先水平。6、作用意义青钱柳是我国一种极具开发利

用价值的珍稀树种,能药用和材用。本项目以青钱柳人工培

育资源较少,对目前现存资源利用较困难为大背景,进行青钱

柳人工播种育苗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具有较好经济、社会与

生态效益与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7、存在问题目前,青钱柳

应用前景在我省企业与广大林农认知度低,迟滞了该成果的

推广与应用,迫切需要加强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1177/ 水稻新品种“会粳7号”选育及推广
水稻新品种“会粳7号”选育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立项背景:我县高海拔冷凉稻区,

由于生产水平低,生态条件恶劣,年均温仅有12.70℃,在

水稻生长季节,两头低温,中间高温不足,保证90%年份高

产稳产的有效积温只有31900℃,还达不到水稻正常生长所

需的下限积温32000℃;保证80%年份高产稳产的有效积温只

有32900℃,刚好达到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下限积温,

其它地区育种单位选育出的新品种在本生态稻区很难高产,

为了选育出适宜这一生态条件下种植的高产稳产品种,保证

/1177/ 水稻新品种“会粳7号”选育及推广

我县冷凉稻区水稻生产达95%以上年份高产稳产,在县科技

局及县农业局的扶持下,该项目得予立项并实施。2、发现

、发明及创新点及适用范围:1)耐寒性强,适宜性广:适

宜我省会泽、沾益、马龙、宣威、禄劝、武定、寻甸、宁蒗

、祥云、巧家、昭阳及贵州的凉山州等海拔在1860米-220

0米高海拔冷凉稻区示范种植;2)示范产量高、综合性状好

:8年全省高海拔冷凉稻区累计示范种植累计9.75525万亩,

平均亩产513.95千克,较对照亩增产83.12千克,增19.29%

,田间表现为株型紧凑、植株清秀、丰产性好,深受稻农喜

爱;3)米质优、食口性好: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昆明)检测:出糙率92.2%,整精米率82.4%,垩

白率5.0%,垩白度0.0%,粗蛋白(干基)10.5%,直链淀粉

(干基)17.8%,胶稠度70.0mm,所检测的7项主要指标中,

除胶稠度外,其余6项指标均达到部颁1级优质米标准;4)

实现了新品种选育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同步互动;5)

发表在中国稻米2008年第02期《高原水稻新品种会粳7号的

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和云南农业科技2008年第03期《

会粳7号及其标准化栽培》等科技论文,加快了农业科技成

果转化速度。3、育成经过运用情况:1)选育经过:该品种

是会泽县农技中心水稻组于1995年用早熟、耐寒、优质品种

合江20作母本;合种40号作父本杂交,收F0种子15粒(组合

代号为会9516),经六年六代种植选择,2000年选育而成(2

000系163表现较好,提升进入2001年会泽县大区观察试验)

/1177/ 水稻新品种“会粳7号”选育及推广

;2001年参加本县水稻新品种(系)大区观察试验(大区18

),2002年参加会泽县优质水稻新品种(系)区域性试验(优

品5),2005-2006年参加曲靖市山区组水稻新品种(种)

区域性试验。经云南省第五届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

定通过,审定编号为滇特(曲靖)审稻200605号;2)试验

结果:水稻新品种会粳7号于2001年参加本县自育水稻新品

种大区观察试验,平均亩产616.67千克,居31个参试品种(

系)的第5位;2002年参加会泽县优质水稻新品种(种)区域性

试验,平均亩产518.66千克,较对照会98繁3平均亩产366.

53千克,亩增产152.13千克,增41.51%,居11个参试品种(

种)的第一位;2005-2006年参加曲靖市山区组水稻新品(种

)区域性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32.6千克,较对照沾粳7号平

均亩产489.1千克,亩增产43.5千克,增8.9%,居6个参示品

种(种)的第1位;3)示范结果:2002-2008年8年全省高海拔

冷凉稻区累计示范种植9.75525万亩,经138个对比测产点、

测产面积185.8亩实割实测得:会粳7号平均亩产513.95千克

,较对照(138个点133.4亩实割实测得)430.83千克/亩,

亩增产83.12千克,增19.29%。其中:会泽县2002年至2008

年7年累计示范种植57052.5亩;沾益、马龙、宣威、禄劝、

武定、寻甸、宁蒗、祥云、巧家、昭阳等外县市(区)累计

示范推广40500亩。

/1178/ 葡萄贮运销保鲜SO2残留量检测与安全调控技术
葡萄贮运销保鲜SO2残留量检测与安全调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针对红提葡萄易损伤、易干梗、耐药性差、不

耐贮藏等技术问题,开发有效的葡萄保鲜技术,来延缓葡萄衰

老失水和腐烂,保证其营养价值,严格控制SO2残留,保证葡萄

的使用安全性。主要以葡萄采后生理、病理和气调保鲜机理

为理论依据,以节能气调新工艺、配套保鲜膜新产品为保障

,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葡萄节能保鲜产业化理论与技术新模

式、新体系。该技术有机结合,从温度、湿度、气调、衰老

代谢生理、品质形成、保鲜剂因子6个层面解决葡萄保鲜难

/1178/ 葡萄贮运销保鲜SO2残留量检测与安全调控技术

、品质劣变严重、保质高能耗等技术难题,实现葡萄储藏6个

月全储藏节能20%以上,总损耗小于1%。该技术可以广泛地用

于天津、新疆等我国北方葡萄集中生产地区,新中国成立以

来,新疆葡萄栽培面积逐年扩大,2010年,新疆葡萄栽培面积

达2万公顷(30万亩),年总产量为4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40%。假设每年有20%的葡萄进行贮藏保鲜,反季销售,若将该

技术推广到新疆整个自治区,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30亿左

右,若将该技术推广到全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75亿左右

/1179/ 畜禽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系统
畜禽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本项目是响应国家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号召

,为了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体系,完善畜牧

养殖技术服务效率、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畜

禽养殖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化养殖而开展的

管理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实践。畜禽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系

统一方面重点围绕畜禽标准化饲养技术、畜禽传染病程序化

免疫技术和重大动物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

)综合防控技术等建立畜禽疫病防控技术体系,从养殖场址

/1179/ 畜禽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系统

选择、建设、饲养制度与日常管理、饲料配合、动物疫病免

疫、环境卫生与消毒、粪便污物的无害化处理,产品收集、

包装与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切断畜禽疫病的传播途径,最大限度地控制传染源,不断提

高养殖场地预防免疫意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免疫,切实提高

动物对疫病的抵抗力,保护易感群体,有效减少畜禽疫病特别

是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杜绝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另一方

面采取智能化传感器设备在线采集畜禽舍养殖环境参数,并

根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远程控制相应设备,使畜禽养殖环境

达到最佳状态,实现科学养殖,减疫增收的目标。坚持标准化

养殖理念,真正生产出无农药、无化学药品、无抗生素残留

、无激素、无疫病污染的畜禽产品,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放

心健康的肉产品,对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本技术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技术体系采用先进的电子标签技术对畜

禽进行全程管理,获取畜禽所吃饲料、喂药、防疫、转群等

信息,科学规划养殖场作业流程,结合生产实际,采用人性化

的设计方案。系统包括环境信息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

自动电子耳标识别、自动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便于

各级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平台查看监督各畜禽养殖生产、免疫

、销售等信息,提升畜牧养殖监督管理水平。

/1180/ 短生育期及高抗百合种质创新和高效繁育技术
短生育期及高抗百合种质创新和高效繁育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百合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已连续6年在我国切花销

售额中名列第一。但百合商品生产中绝大多数品种源自欧美

国家,引进成本高,上游产业链完全被国外育种公司控制。培

育出突破性百合新品种,创新高效育种和种球繁殖等产业核

心技术,成为撬动全球百合产业格局,打破欧美国家垄断的关

键。本项目针对我国百合产业的瓶颈问题,以提高百合产业

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依托12项国家、省部级课题

的实施,经过9年的系统研发,在阐释百合品质性状、挖掘优

/1180/ 短生育期及高抗百合种质创新和高效繁育技术

异种质、构建高效育种及种球繁育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主要技术突破如下:1.系统研究百合种质资源,挖掘优异

种质。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百合种质资源圃,收集1028个品种

(种),涵盖65%的全球野生百合;利用单拷贝核基因和叶绿

体基因组序列,重构百合属的系统发育,阐明百合种间亲缘关

系、溯源育种亲本,为亲本选配提供重要指导。观测了短生

育期种质新铁炮百合的成花过程,确定其成花转变的关键节

点,克隆并证明了关键成花基因的功能,揭示了优异种质新铁

炮百合早花性状的形成规律;评价了百合的灰霉病抗性,鉴定

出关键的抗病基因和miRNA,筛选出高抗种质21份。2.创新远

缘杂交和倍性育种相结合的百合育种新途径,培育短生育期

、高抗新品种。探明了胚拯救的最佳时间节点,优化了百合

早期胚拯救技术,胚拯救效率提高了30%;建立了百合远缘杂

种体细胞加倍技术,利用获得的异源四倍体株系回交,恢复了

远缘杂交F1代的育性,培育出25个优异种质和品种;建立了野

生百合胚加倍技术,获得了5个同源四倍体优异种质;建立了

亚洲百合2n花粉的诱导技术,快速获得百合三倍体株系,加速

育种进程。建立了高效的百合转化体系,筛选出高抗、早花

的转基因株系,已进行中试。综合利用相关育种途径,登录百

合新品种29个,获得农业部品种权3个和北京市良种3个。3.

创制反应器种球高效繁殖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创立了喷雾

式百合鳞片高效培养系统,45天即可获得百合小鳞茎,繁殖系

数提高20%,繁殖周期缩短了6个月以上。创制了百合脱毒籽

/1180/ 短生育期及高抗百合种质创新和高效繁育技术

球的规模化生产系统,每平方米空间可生产籽球上万粒,周期

缩短60%。本项目培育百合品种29个,获得品种权3个,北京市

良种3个;获得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表SCI论文

26篇。新品种、新技术在北京及其他地区应用过程中产生了

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81/ 黑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与示范
黑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项目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是甘肃省农牧厅立项的新

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项目,项目文号:甘农牧发[2018]1号,

项目编号:GNKJ-2018-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

越来越青睐自然绿色、黑色食品,尤其是黑色保健食品。食

用黑色食品正符合当前营养学倡导的:“黑色、粗食、天然

”三重膳食保健理念。加工黑色食品的原料——黑色农产品

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现代营养学家研究认为,黑色食品含

有更合理的有利于人们延年益寿的特殊营养成分,紫黑小麦

/1181/ 黑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与示范

,又称富硒麦。紫粒小麦,属彩色食品的一种,除含有比普通

小麦更多的植物蛋白、膳食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Fe、

Zn、Mn、Se、I)外,还富含普通小麦缺乏的花青素、黄酮、

生物碱、植物甾醇、强心甙、褪黑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紫黑

小麦作为一种天然彩色营养谷物,其籽粒中的营养与生物活

性物质的含量均高于白粒和红粒小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和保健功能。经国家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表明:富硒黑小而粉属纯天然富硒、高钙、高蛋白、高营养

、粗纤维的食品,因此具有重要的营养保健、延年益寿、防

癌、降血糖、降血脂、减肥等功能。因此,紫粒小麦的高值

化产品开发,倍受关注。在我区发展黑色农产品,有得天独厚

的条件:一是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光热资源,天然大片的

富硒和锶的土壤带;二是农业发展基础好,农民种植有机安全

农作物的意识强,基地、技术有保障。因此在我区引进和示

范推广黑色农作物品种,开发黑色食品,引导产业发展,为人

类健康做出贡献,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该项目就是

在这种背景下立项并实施的,完全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当

地的实际情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

容:利用黑小麦制成的食用黑色食品是符合当前营养学倡导

的:“黑色、粗食、天然”三重膳食保健理念,大力发展黑

小麦等功能性黑色食品,在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

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光热资源,天然大片的富硒、锶的土

壤带;二是农业发展基础好,农民种植有机安全农作物的意识

/1181/ 黑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与示范

强,技术有保障;三是地处边缘海拔高,周边没有大型企业,农

田清洁程度高污染少。根据(甘农牧发[2018]1号)关于农

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的要求,为了做好

黑小麦在本区的引进试验研究与应用,充分利用本区独特的

自然资源,针对沿山冷凉地区贫困环境,围绕“精准扶贫”、

“科技扶贫”行动,开展功能性农作物黑小麦高产优质栽培

技术研究,从专业化生产及深加工等角度进行集成,建立50亩

的试验示范基地2~3个,通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示范种植,逐

步推广并向周边辐射,生产出高附加值小杂粮有机产品,达到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项目主要引进国内外优质的黑

色功能性农作物黑小麦品种,对不同种植区域生产的种子进

行营养成分检测,选出适宜于本区栽培的品种以及不同品种

适宜的种植区域,从栽培技术、良种配套及专业化种植等角

度进行集成,研究不同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形成相关

的技术栽培流程。配套集成技术:项目紧紧围绕精准扶贫、

科技富民工作,充分利用沿山冷凉灌区自然优势,以引进筛选

黑色功能性农作物为核心,开展功能性农作物黑小麦高产优

质栽培技术研究,从专业化生产及深加工等角度进行集成,形

成黑小麦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以推动黑小麦新品种在张掖市

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创新点1、两年引进高产优质黑小麦新

品种8个,筛选出适宜本区域种植的黑小麦新品种2个—宁春

46号、新春36号。2、研究提出适宜本地区黑小麦原粮绿色

/1181/ 黑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与示范

生产技术规程。3、建立核心示范点2个—甘州区花寨乡、民

乐县六坝镇。从黑小麦新品种引进、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集成

等方面入手,在张掖市海拔1800m~2200m的沿山冷凉灌区,黑

小麦生产示范产量突破原来的300kg/亩达到了470kg/亩以上

的产量水平。4、5、举办培训班18期(次),培训技术人员

62人(次)、培训农民群众1519人(次)。6、在《甘肃农

业科技》发表论文1篇。7、与当地相关企业联合对黑小麦产

品进行多品种深加工产品研发,在原有黑小麦全麦粉的基础

上,研发出黑麦米、黑麦糁子等产品。现正处在产品加工与

试营销阶段。8、完成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授权),发明专

利1项。

/1182/ 串核桃繁殖利用研究
串核桃繁殖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串核桃(穗状核桃)每果穗结果可达20多个,产仁

量0.69斤/平方米,比普通品种高70%以上。出仁率52.97%

,比普通品种高60%以上。果壳薄、易取果仁。用无性繁殖

后代可保持其原有性状。本项目进行串核桃的无性繁殖试验

,嫁接成活率达84.1%,扦插生根率达62.5%,并可移栽成苗

。应用于生产后,可逐步替代现有劣质品种,较大幅度地提

高核桃产量。

/1183/ 2024年最新氰菌胺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2024年最新氰菌胺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创新药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农药制造
技术详情

  氰菌胺

  是一个新颖的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内吸性杀菌剂。

N-(1-腈基-1,2-二甲基丙基)-2-(2,4-二氯苯氧基)丙酰胺;

稻瘟酰胺

  具有新颖作用机制,属于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MBI

),在叶面和水下施用时防治稻瘟病效果极佳,且持效显著。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包括叶瘟和穂瘟,最佳施药时间

应在发病前7-10天,或在抽穗前5-30天。灌施剂量通常为2

/1183/ 2024年最新氰菌胺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100-2800ga.i./hm,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200-400ga.i./h

m。瘟。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可防治葡萄霜霉病、马铃薯

和番茄晚疫病。

/1184/ 塞外红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塞外红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针对塞外红苹果病虫害防治用药多、果园生态环境

退化的现状,通过试验研究,达到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

控制病虫害、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初步形成宜于区域推广的

塞外红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达到高产、低农残、

低成本的防控预期,最终实现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品

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果农综合收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塞外红苹果生产过程中的

病虫害防治难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

/1184/ 塞外红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收,而且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

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保护农林业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

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举,短、中、长效益兼顾。

同时,也可为类似地区有害生物防治及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提

供了借鉴。

/1185/ 竹笋贮藏与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
竹笋贮藏与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目前我国年产竹笋210万吨,居世界首位,近年来

又发展了大面积的新生竹林。据有关方面估计,到2010年我

国竹笋的年产量将达到300-500万吨。但竹笋出笋的时间非

常集中,竹林分布也相对集中,出笋后又容易变质腐烂老化

,因此竹笋的贮运保鲜和销售成为限制我国竹笋持续健康发

展的重要因素。竹笋肉质鲜嫩,采收后质地易老化,肉质变

硬,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增多,发生木质化,食用后留有残

渣,常温下2~3天即失去食用价值,是贮藏保鲜和加工业中

/1185/ 竹笋贮藏与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

的一大难题。而且现有的竹笋加工企业规模过小,产品单一

,产品技术含量低,主要是笋干、鲜笋、盐渍笋等一些低档

产品。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解决竹笋保鲜及深加工技术

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社会

意义。目前已有的技术:已有的鲜方竹笋保鲜方法可以使鲜

方竹笋的常温保鲜期达到25-40天,缓减大量竹笋短期收获

而无法及时加工处理的问题,同时延长鲜竹笋的上市期和货

架寿命;鲜竹笋低盐、无防腐剂保藏技术,使竹笋目前腌渍

保存方法中使用的盐浓度从20%左右降低到10-14%;高复水

性笋干干制工艺条件及相关设备的确定,使笋干在60℃水中

浸泡30分钟复水性在85%以上,且复水后的竹笋饱满鲜嫩;

竹笋系列深加工产品3-5个。本课题将完成上述技术和产品

的中试生产,并使部分技术或产品投入批量生产。主要以重

庆地区为技术应用领域,进而在全国的竹笋产区进行推广。

应用条件:联合当地主要竹笋加工企业进行中试及推广。

/1186/ 超高倍苹果果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超高倍苹果果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苹果浆是将水果打浆去皮、去核后制成的浆状产品

,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水果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优

质的苹果原浆还可经浓缩制成高倍果浆,无论是苹果原浆还

是高倍果浆都可加工优质果酱或喷雾干燥制成果粉,更是生

产果肉型果汁的唯一基料,同时可作为牛乳制品、果冻、糖

果等的重要配料。优质苹果浆产品的开发为延长苹果加工产

业链、实现循环经济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加工高倍苹果

浆的工艺包括苹果清洗、破碎、果浆加热、热打浆、浓缩、

/1186/ 超高倍苹果果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杀菌、灌装工艺步骤。该工艺出浆率低,果肉含量低;热打浆

技术使果浆的营养降低、风味变差;浓缩采用2效强制循环蒸

发器,高倍苹果浆的可溶性固形物在30~32%,不适合用于冷

冻干燥后制成果粒,满足不了国际市场客户要求,且运输成本

偏高。因此,提高苹果出浆率、提高浓缩果浆的可溶性固形

物和果肉含量,将有效降低浓缩果浆的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

争力。项目研究了苹果果浆加工中破碎、打浆方式及工艺条

件对出浆率的影响和浓缩条件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优化了冷热打浆的高效出浆工艺,研发了果浆超高倍浓缩技

术,提高了出浆率和苹果果浆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解决了

超高倍苹果果浆加工的瓶颈技术难题。

/1187/ 罗布麻选优技术规程
罗布麻选优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规程规定了野生优良居群及播种超级苗选择的方

法、定量指标、保存及档案建立的技术环节和标准,内容完

整,数据详实可靠,可操作性强,广泛应用于适合罗布麻选优

的场所。规程的制定和发布实施将为罗布麻的良种选育提供

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也为罗布麻的良种培育奠定了种质基

础,为后期青海高原罗布麻资源的恢复及生态的改善提供优

质物质基础保障。

/1188/ 籼型杂交早稻汕优秀二号
籼型杂交早稻汕优秀二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汕优秀二号″原名″汕优华二号″系用97A与秀恢2号

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义早稻新组合.该品种经全国和省区试和

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达453.4-575.35公斤,具有株型适中

,分蘖力强,经济性状好等特性,一般每亩有穗20万以上,

一穗总粒数11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7克上下,

抽穗整齐,后期稿色好,熟期略早于威优35,为我省″六五

″期间水稻育种攻关课题育成的第一个高产、优质、抗性较

好的籼型杂度早稻新组合,经济效益显著。

/1189/ 台湾百合的引种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台湾百合的引种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台湾百合原产台湾,花大、洁白芳香,是台湾生命力

最强的植物之一,具有适应性强、自交亲和性强、种子早熟

、生长势强和耐热性强等其他百合品种没有的优良特性,是

非常优秀的百合育种种质资源。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百合

育种提供培育新品种的极佳亲本,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百合生

产及育种工作。同时,台湾百合含有丰富的皂苷、多糖和生

物碱等活性成分,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痛风、癌症、皮肤病等

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具有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污染

/1189/ 台湾百合的引种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程度低、经济收益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引种台湾百合并研究

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对于今后更好开发利用台湾百合资源

,为台湾百合进一步开发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符合厦门的发

展目标,可为厦门建设高颜值城市做出贡献。本项目引进了

台湾百合,建立了高效的种苗快繁体系,为我国百合育种提供

优质的亲本资源;探讨了海峡西岸台湾百合高效栽培技术,为

今后台湾百合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

立台湾百合在海峡西岸高效、优质、安全、栽培技术提供提

供理论依据。

/1190/ 板栗系列食品
板栗系列食品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辽宁省东港市板栗食口有限公司开发板栗深加工生

产板栗系列食品是“七五”期间的一个星火计划项目。在系

列食品中主要有T栗仁、栗子粉、金海牌蜂蜜栗子肉、金海

牌栗子粉冲剂和金海牌糖水罐头等,为国内首创,独家生产

。特点:T栗仁在常温下可保存12个月不霉烂,不生虫,

不发芽。加水蒸煮2-3小时直接食用,保持栗鲜味道,可

加工成栗粉、栗子蜜饯、栗子罐头等等;栗子粉可加工成栗

子糊、栗子浆、栗子羹,保持栗子的味道和营养;蜂蜜栗子

/1190/ 板栗系列食品

肉营养丰富,栗味纯真,;软硬适中,老少皆宜,内含人体

必须的18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食用有养胃、补肾健脑、

润喉、清沛的功能;栗子粉冲剂是老年儿童、婴儿高级滋补

品,开袋用水冲开搅均直接食用。除了板栗本身营养,还添

加了适量的锌、钙、蛋白质等成份,而且栗粉含有放射钾,

有防癌作用;糖水板罐头开瓶可直接食用,又可制作各种菜

肴。

/1191/ 文山州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示范
文山州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文山州种植的马铃薯多为冬种马铃薯,近年来种植

面积接近30万亩,占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三。文山

州种植马铃薯条件优越:一是自然气候条件好。中、低海拔

地区适宜发展冬种马铃薯,在温凉山区建立冬种马铃薯种薯

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州有耕地342万亩,

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可冬季种植马铃薯;三是交通便利、区位

优越。“323”国道横贯全境,是云南通向沿海的便捷近道

。经天保口岸、河口口岸可直接出口越南;四是有群众基础

/1191/ 文山州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示范

和健全的农业科技网络及科技队伍。我州群众具有悠久的种

植马铃薯历史,具备一定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州、县、乡有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指导农户种植马铃薯。虽然文山州马

铃薯生产已开始形成规模,并且外销量逐年增大,但也还存

在着诸多问题,即“一小、二弱、三低”:基地化生产规模

小,种植零星分散;品种竞争力弱,品种结构单一,适销不

对路;种植管理能力弱,种植粗放,生产水平不高;商品率

低,大多数生产主要是满足自给,市售量还不够大;集约化

组织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和各种经济组织对生产经营的有

效组织和带动,产业链短;无公害标准化水平低,缺乏生产

全过程的标准生产规程,质量保证体系不全。2008年3月,

云南省成立了马铃薯协作组,开展马铃薯品种选育、高产栽

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原种扩繁、技术培训与技术交流等

,给我们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为此,在总结现有研究结果的

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马铃薯栽培技术和栽培方式一系列的研

究,集成了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并计划实施冬种

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示范7万亩。

/1192/ 霍山石斛产业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霍山石斛产业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该项目为皖西学院(植物细胞工程安徽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六安正元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安

徽霍山县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2项目

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2.1霍山石斛的野外资源调查2.2霍山

石斛产业化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3建立纯正霍山石斛

种源圃的相关研究2.4人工授粉提高霍山石斛结实率研究2.

5霍山石斛人工快繁体系的研究与建立2.6霍山石斛人工栽培

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建立2.7霍山石斛产业化栽培与示范2.8霍

/1192/ 霍山石斛产业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山石斛的分子标记与HPLC指纹图谱研究2.9霍山石斛的多糖

含量分析比较研究2.10霍山石斛繁育与栽培的相关营养液研

制3成果创新性3.1建立了纯正霍山石斛种源圃3.2通过人工

授粉提高了霍山石斛结实率3.3在人工快繁方面建立了产业

化的人工快繁体系,对人工快繁体系中的关键步骤开展了系

统研究,筛选了培养基配方,研制了相关营养液。3.5在产业

化示范方面3.5.1建立了霍山石斛较大规模的具有示范效应

的种苗快繁基地;3.5.2在霍山石斛的原产地建立了人工栽培

的温室(大棚)栽培基地和仿原生态栽培基地,起到了很好

的示范作用;3.6查新结论检索结果表明:纯正种源圃的建立

、人工授粉提高霍山石斛结实率、霍山石斛种苗(瓶苗)育

苗技术操作规程和霍山石斛栽培标准操作规程、霍山石斛的

ISSR分子标记及HPLC指纹图谱、霍山石斛炼苗液、叶面营养

液的研制国内未有文献报道。4作用意义霍山石斛(Dendro

biumhuoshanenseC.Z.TangetS.J.Cheng)又名霍石斛、霍斛

、米斛,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大别山区安徽霍

山及邻近地区。霍山石斛以其味甘、粘质厚的上乘品质成为

石斛中的极品,倍受历代医家推崇。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

药用、保健石斛种。近年的野外资源调查已难发现其踪迹,

可见霍山石斛野生资源濒临灭绝。成果的主要意义体现在:

4.1保护霍山石斛这一珍稀濒危物种;4.2在保护的基础上合

理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野生资源;4.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5

成果推广应用5.1霍山石斛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这一技术成

/1192/ 霍山石斛产业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果5.2已有的产业化示范充分说明这一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不存在技术风险5.3种苗生产及人工栽培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SOP)为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保障5.4六安

正元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霍山县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已经在应用该成果5.5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生物技术产业

,为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5.6成果的推广应用

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93/ 寒地主栽作物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寒地主栽作物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黑科

成鉴字[2015]第5号②研究目的与意义;黑龙江省为我国商品

粮生产基地,主栽旱田粮食作物为大豆和玉米。由于重迎茬

面积过大,加之近年来春旱和伏旱严重,造成大豆连年减产,

单产和总产均呈下降的趋势,重迎茬问题严重阻碍了大豆生

产发展,主要表现为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病的频繁发生,根

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使种传与土传真菌

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目前,解决大田作物种传和苗期土传

/1193/ 寒地主栽作物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病害的主要方法是化学种衣剂包衣技术,一般都含有高毒农

药,不仅易引发播种、误食等人畜中毒,农业面源污染。近年

来,环境友好型抗病促生微生物肥料可杜绝剧毒农药的使用

、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的控制和降低农田化学农药面源污

染,对改善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实

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环境效益。黑

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枯草芽孢杆菌是利用先进

的生物技术选育的多功能菌株,它具有四方面独特作用:一

、产生脂肽、多肽和蛋白等多种抗菌物质,施入土壤中,起防

治病虫害的作用;二、产生功能强大的胞外酶,能有效的分解

土壤中的有机物,给作物直接提供营养元素;三、在土壤中群

体繁殖,其生命活动的代谢物刺激作物生长;四、竞争抑制,

改良土壤,在作物根际的生态区系中,有益菌群体占据优势,

占领空间,消耗食源(碳,氮,氧等)使病原菌数量大大减少

,帮助作物健壮生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③主要论点与论

据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人们对微

生物肥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固氮、生物解磷、生物解

钾等方面,固氮菌类肥料的研究较早,并制成了多种固氮菌剂

产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近年来,国内

外学者致力于研制具有营养、促生、防病、降解土壤污染物

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微生物肥料,芽孢杆菌成为首选对象。

枯草芽孢杆菌由于具有环境友好、功能多样、抗逆性强等优

点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商品化的枯草芽孢杆菌相当有限,因

/1193/ 寒地主栽作物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此加强对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高效安全施肥技术的示范

和应用非常必要。本项目研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集合了最

先进的菌种选育、自控发酵和先进的实时质量检测等技术,

添加特有保护剂提高了菌剂保存期,解决了目前市场上菌剂

保存期短、作用不稳定的难题。因此,从目前来看,本项研究

在微生物肥料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菌株抗逆性

强、菌株广谱高效、药肥双效、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先进、

剂型创新、施用方式多样、作用效果显著等技术方面的先进

性。④创见与创新将高效抗病促生的微生物菌剂以液体拌种

和颗粒种肥机施两种形式结合施用,有效防控作物种传和土

传病害及主要地下害虫;通过不同种植区域大面积示范应用

,形成一套标准化微生物防控技术。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

问题人类社会已经步入21世纪,全球面临人口膨胀的巨大压

力,对于肥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优质健康安全的农副产品逐步成为主流消费趋势,由于化学

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各国均

提倡尽量减少化学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

政策对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进行控制,预测未来化肥使用量将

减少一半,那么势必要研究开发化肥以外的新肥源。新型多

功能微生物药肥正是当代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

发展的新肥源和新药源。⑥历年获奖情况A.新型高效微生物

拌种剂的创新研究与环境友好应用技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三

/1193/ 寒地主栽作物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等奖2012年B.高效生防菌剂的示范应用与推广黑龙江省科学

技术三等奖2013年

/1194/ 优良柱花草新品种推广及利用
优良柱花草新品种推广及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

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目前我国畜牧业产值已占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34%,许多地方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

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我国畜牧业仍处

于传统饲养与现代化饲养方式并存、传统饲养方式占支配地

位的阶段,畜牧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畜牧

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受到粮

食产量的制约,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料资源短缺制

/1194/ 优良柱花草新品种推广及利用

约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柱花草一经引入我国便成为“

希望之草”项目单位历时28年建立我国最大的柱花草种质资

源圃,收集保存柱花草种质资源8种325份,03培育柱花草新品

种8个,占国内柱花草培育品种数的72.73%,占世界的19.51%

,新品种比原推广品种增产15~20%或具有某些优良性状。项

目单位研发和集成相关栽培利用技术,初步探明了柱花草耐

低磷和铝毒的机理,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制定《柱花草种子

》等3项农业行业标准,并辅之以“泽宇”柱花草专用肥,实

现了我国柱花草种子生产国产化,国内市场占有率100%。基

于小农户为背景的柱花草生产和利用模式的推广,引导农民

改变“林(果)-草复合经营利用”模式成功应用于橡胶园

、椰园等经济作传统饲养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林(果)

-草复合经营利用”模式成功应用于橡胶园、椰园等经济作

物种植园,促进热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1195/ 海东市现代生态牧场建设规划(2016~2020年)
海东市现代生态牧场建设规划(2016~2020年)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1.1、课题来源本课题是受海东

市农业发展委员会委托,由青海之也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编制完成的规划。1.2、背景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

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以“眼睛”和“生命”为喻,强调以科

学配置资源,整合生态资源、技术、人才及洁净环境资源入

手,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端

重要性。2016年8月22~24日在青海视察期间,习近平说,“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

/1195/ 海东市现代生态牧场建设规划(2016~2020年)

在生态”。青海省委、省政府也将发展特色生态农牧业作为

全省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全

市行政区总面积2096.73万亩,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170.49万

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36.49万人,占总人口的80.1%;从事农

牧业生产的人数达71.51万人,大力发展生态牧场是在当前市

场经济条件下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具有高原特色富硒、生态

、安全优质畜产品的组织运作方式的创新,也是现实生产力

水平下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创新。2、研究目的与意义:

2.1、研究目的通过规划实施,利用山区耕地和丰富的牧草资

源,集成配置牛羊优良品种、繁育技术、饲养技术、饲草料

种植加工调制技术、饲养环境控制以及自动化农牧机械的综

合利用等系列技术,突出绿色生态、有机畜牧业生态养殖特

点,树立绿色、有机、富硒畜产品品牌意识,建设机械化、自

动化养殖、饲草种植、饲草料加工基地,建成管理等技术上

先进、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绿色健康、环境友好协调、经济

、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13个区域性大牧场,饲养规模

达到186.26万只羊单位。2.2、研究意义(1)规划是海东市

畜牧业发展的需要;(2)规划是推动海东地区经济增长和农

民增收的需要;(3)规划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

需要;(4)规划是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的需要;(5)规划是

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3、应用领域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3.1、应用领域本规划应用于海东

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根据海东市资源优势,通过饲草种植、

/1195/ 海东市现代生态牧场建设规划(2016~2020年)

自然放牧与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模式,打造绿色、富

硒、生态、安全的优质畜产品品牌,开展品牌培育,不断开拓

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2、技术原理(1)经过深

入详尽的调查,全面掌握了海东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环境和

条件及存在的问题。(2)根据海东市独特的土地、饲草种

植资源、气候条件、草蓄平衡概况及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

,规划确定总体目标。(3)技术方案①土建工程方案牧场实

现居养分开,总体布局本着因地制宜、科学饲养、环保高效

的要求统筹安排,并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②繁育技术方案肉

牛繁育,引进西门塔尔杂种母牛,并用西门塔尔公牛冻精,实

行人工授精,多级进杂交改良,逐步提高产肉性能。③疫病防

治技术方案消毒制度:场区设施消毒→人员消毒→环境消毒→

牛舍消毒。兽药使用:病畜→诊断→兽药使用→用药记录→用药

效果检验。免疫接种:疫病种类调查→免疫程序制定→免疫方

法。兽医防疫管理:在提高产量、质量与技术管理及经济效

益上,采取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技术。④粪污处理方案牧场均采

用机械化干法清粪工艺,尽量避免用水冲洗产生污水。羊粪

直接用于饲草种植田肥料。⑤种畜引进方案引进种畜应符合

DB63/T549-2005《青海省地方标准畜禽引进推广技术规范》

的要求,严格按系谱档案和品种标准选择。⑥饲草种植、加工

、划区轮牧方案饲草种植方案,将流转耕地划分为两大块,适

宜机械化种植及运输的用来种植一年生牧草,刈割的牧草用

/1195/ 海东市现代生态牧场建设规划(2016~2020年)

于青贮或调制青干草,作为冷季枯草期舍饲饲草,刈割后放牧

利用。3.3、性能指标规划实施期为5年(2016~2020年)。

在全市建成13个区域性现代生态大牧场:①肉牛、肉羊养殖

:肉牛牧场总存栏2.90万头,总出栏1.62万头;肉羊牧场总存

栏156.77万只,总出栏111.05万只。②饲草种植:本规划流转

耕地112.59万亩;天然草地241.47万亩。③饲草料加工:整合

海东市现有饲草料加工企业,设置海东市饲料加基地1处。④

草蓄平衡:本规划13个区域性生态牧场总饲养规模186.26万

只羊单位。4、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国内外已有关于水产养

殖技术、鱼饲料、养殖方式、鱼病防治、苗种繁育等方面的

研究报道,但这些研究报道仅从单一方面提供了相应的策略

和建议。5、成果的创造性与先进性5.1、首次全面调研了海

东市5县1区土地资源、畜牧业、饲草料种植业、草蓄平衡及

饲草加工业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海东市畜牧业、饲草种

植、加工业目前在养殖生产、繁育、饲草种植、市场流通、

科技支撑、质量安全、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5.2、

有效流转现有耕地和草地,采用机械化播种、收割、加工种

植饲草饲料,实现饲喂、饮水及清粪等各环节的机械化、自

动化的牛羊规模养殖场及有一定规模的家庭牧场。5.3、把

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和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发展海东市生态畜

牧业、饲草种植、加工业的重要手段。

/1196/ 农业无形资产管理战略研究
农业无形资产管理战略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成果针对现阶段中国农业无形资产的保护范围、

保护条件、保护基础和保护策略进行创新研究。

/1197/ 液熏贝类产品生产工艺研究
液熏贝类产品生产工艺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y

hyzx07-047)中“贝类精深加工及食品安全控制”课题。2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本项目针对传统的烟熏生产工艺使

产品中含有高致癌性的苯并芘,影响人们健康这一问题,利

用安全的液熏生产工艺来替代传统的烟熏工艺,降低烟熏贝

类产品中苯并芘含量,提高食用安全性。3、主要技术性能

指标:通过本项目研究,将传统的烟熏贝类生产工艺提升为

液熏生产工艺,苯并芘含量降低到1?g/Kg以下,有效降低了

/1197/ 液熏贝类产品生产工艺研究

苯并芘风险;同时建立了贝类液熏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液熏技术自从1985年问世以

来,已经在肉制品、鱼制品、调味品等方面得到日益广泛的

应用,主要产品有:熏肉、熏制香肠和熏制鲱、三文鱼、金

枪鱼等水产品,美国90﹪以上熏制产品采用液熏生产工艺。

国内对液熏加工技术也做了一些研究,如汪秋宽、陈炜等做

过利用液熏蓝点马鲛鱼片可抗氧化研究,李振民等研究过沙

丁鱼和鲐鱼的熏制加工工艺,廖登远、许永安等采用浸渍和

注入法进行液熏牡蛎罐头的实验研究,目前国内尚无液熏法

贝类罐头的生产。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该项目成功

开发出太平洋牡蛎和紫贻贝的液熏罐头的配方和生产工艺,

所采用液熏技术与传统的烟熏技术相比,生产操作方便,无

污染气体排放;且液熏牡蛎、贻贝罐头的苯并芘含量小于传

统烟熏产品的含量,食用更安全。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

先水平。6、作用意义:液熏牡蛎、贻贝罐头的研究成果从

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液熏牡蛎、贻贝罐头代替烟熏牡蛎、贻

贝罐头作为烟熏制品的可行性,并通过具体实施总结出一套

成熟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的可行性路线,为熏制贝类罐头的

实用安全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1198/ 夫西地酸的注册与应用
夫西地酸的注册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目标产品夫西地酸是由梭链孢酸脂球菌的发酵液分

离出来,是夫西地烷类中最具抗生素活性的化合物,并且是临

床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唯一一种夫西地烷类抗生素药物

。抗菌机理是通过抑制核糖体的易位来干扰延长因子G,从而

阻碍细菌蛋白的合成。这种独特的作用机理避免了与其他抗

菌药物的交叉耐用性。目前,在国内治疗葡萄球菌的抗生素

主要是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而夫西地酸在使用时很少出

现过敏反应,毒性低,副作用少,对于妊娠初期的孕妇无致畸

/1198/ 夫西地酸的注册与应用

作用,儿童也可以使用等优点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好的选择。

国外夫西地酸主要用于制造梭链孢酸类窄谱抗生素乳膏、注

射剂等产品,目前国内夫西地酸原料药生产还是空白,现在用

的夫西地酸的药物大多采用外国进口,且价格昂贵。我公司

为国内首家夫西地酸原料药注册生产厂家,于2020年3月11日

登记状态转变为“A”,注册号为CYHS1500586。目前已递交

药品GMP符合性检查申请。我公司夫西地酸原料药产品已于

2015年1月获得DMF注册登记号(登记号:29081);2020年2

月获得夫西地酸EUGMP证书,同月获得夫西地酸出口欧盟原料

药证明文件,3月11日夫西地酸原料药登记状态转变为“A”

;6月获得夫西地酸CEP证书;2021年1月获得夫西地酸原料药

药品出口销售证明,可销往埃及、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12

个国家。我公司夫西地酸产品拥有核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

型专利1项,目前已与中国药科大学、盐城工学院、杭州中美

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等院校机构建立合作,筛选出稳定的高产

发酵菌株,针对新筛选出的菌种特性,设计培养基配比方案,

筛选出最优培养基配比,创建三级培养基发酵新技术,通过改

变分离提取环节的关键步骤,开发出夫西地酸提取新技术,提

高产品产率,形成了现有的工艺。我公司自2016年开始进行

夫西地酸销售,目前已获得显著成果。2016年我公司夫西地

酸新增销售额1831万元,新增利润73万元;2017年我公司夫西

地酸新增销售额2592万元,新增利润485万元;2018年我公司

夫西地酸新增销售额3221万元,新增利润570万元;2019年我

/1198/ 夫西地酸的注册与应用

公司夫西地酸新增销售额4312万元,新增利润1597万元;202

0年我公司夫西地酸新增销售额2982万元,新增利润1117万元

。累计新增销售额14938万元,新增利润3842万元。本项目产

品的原料处于农副产品应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是典型的循

环经济项目,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发酵

的废渣可用于生产饲料和生物肥料,再使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实现一个经济循环圈。因此,本项目实施产业化生产可以有

力的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且项目所用的高效分离提取技术

是生物技术领域推行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也是降低成本、

提升生物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不仅如此,该项

目作为生物发酵、提取技术运用到生产药品的优秀案例,还

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199/ 保护地切花月季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保护地切花月季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从省内外引进14个切花月季优良品种,

经过品种对比试验,选出了红法兰西品种,该品种花茎大、

花杆长、耐低温、抗病性强,效益高,可作为保护地月季鲜

切花栽培的主栽品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200/ 高产、优质、抗虫日本栗良种的推广
高产、优质、抗虫日本栗良种的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我国的日本栗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目前生产上

应用的品种大多是八十年代中期实生选优的小果型品种,并

且抗虫性差,商品价值低。而日本的栗树育种工作起步较早

,居世界领先地位。以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场为代表的研究

机构先后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抗虫品种。这些品种不仅抗栗

瘿蜂危害能力强,而且果个大、早期丰产、加工适应性好。

要想尽快解决辽宁日本栗良种缺乏的现状,满足生产上的迫

切需要,大力推广应用优良的日本栗是最快捷和有效的途径

/1200/ 高产、优质、抗虫日本栗良种的推广

。针对辽宁缺乏抗虫、高产、优质的大果型品种和不断变化

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结合辽宁栗树科研和生产的实际情况,

课题组大规模推广了国见、利平两个品种。项目执行过程中

,在东港、凤城南部、宽甸南部及庄河等地推广国见、利平

栗面积350公顷,辐射推广面积1000多公顷;举办培训班30

次,培训技术人员100多人,培训林农1000余人次,超额完

成了合同指标的要求。项目采取良种+施肥+修剪+花期人工

辅助授粉+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丰产配套技术模式,4~7年

生嫁接树平均亩产250.2千克,年增加产值1500万元,取得

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201/ 软枣猕猴桃新品种‘翠玉’
软枣猕猴桃新品种‘翠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翠玉’是1980年在从吉林省集安县凉水公社外岔

沟搜集发现的野生优良单株,原代号为‘8022’。1981年进

行高接换头,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软枣猕猴桃

试验园中。1998年以来对该品系开展了苗木扩繁和适应性试

验。目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软枣猕猴桃试验园建

有20年生试验区1处。2017~2020年,进行生物学特性及产量

性状调查,综合表现果肉多汁细腻、丰产、稳产、抗寒、抗

病性强等特点。具体性状如下:1、植物学特征:落叶藤本

/1201/ 软枣猕猴桃新品种‘翠玉’

,树势中庸,当年生枝条灰褐色,多年生枝条灰色,皮孔黄白色

,新梢被毛黄褐色,叶片卵圆形,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叶

柄玫红色;雌花,花白色,每花序花朵数平均为1.8个。2、农

业生物学特性:果实方形,果皮亮浅绿色,纵径25.4~28.0毫

米,横径24.7.4~26.9毫米,平均单果重8.97克,果柄长13.0

~18.0毫米,果肩方,果喙浅凹,以雄株‘绿王’为授粉树坐

果率达97%以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15.77%,总糖含量10.74

%,总酸含量1.79%,维生素C含量为92.16毫克/100克。果肉绿

色,多汁细腻,微香。3、物候期:在吉林地区露地栽培,4月

20日前后萌芽,6月中旬开花,9月初果实成熟。开花至果实成

熟需80天左右,为早熟品种。可在吉林省东部(地区)无霜

期≥120天,≥10℃活动积温2500℃以上山区或半山区引种试栽

。忌低洼地、山谷地、小盆地等早、晚霜害严重的区域。

/1202/ 高产耐贮能源型甘薯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高产耐贮能源型甘薯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高产耐贮能源型甘薯品种选

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是由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

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引导计划)项目。项目共引进优良种

质资源120余份,选育出高产耐贮淀粉型甘薯新品系1个;改进

育种方法,利用短日照处理提高不嫁接甘薯的开花结实率,获

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开展淀粉型甘薯生长发育规律及干

旱条件下钾肥对甘薯产量、品质的调控研究,制定淀粉型甘

薯高效栽培方案1套,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篇,建

/1202/ 高产耐贮能源型甘薯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立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2处。甘薯(IpomoeabatatasL.)作

为一种高产稳产、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农作物,其生产在

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每年种植甘薯面积约

560万hm2,约占世界甘薯面积的70%~75%,单产水平现为19t/

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0%,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

国。能源型甘薯即以单位面积生产淀粉量为主要依据,需同

时满足干物率高、单位面积薯干产量高两个条件,高产优质

的淀粉型甘薯则满足上述要求,具有能源植物得天独厚的优

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淀粉型甘薯的

加工用途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三粉(淀粉、粉条、粉皮)

、燃料乙醇的加工,还应用于工业粘合、成膜、上胶及制药

等,其中作为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日益受到重视,高淀粉含量

的甘薯逐渐成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

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优质淀粉型甘薯品种相对较少,品种相对

陈旧,淀粉型甘薯育种工作存在产量和品质难以兼顾的问题

。因此,突破甘薯育种瓶颈,选育高产耐贮的能源型甘薯新品

种,对缓解能源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具有重要意义。2、主要

研究内容及成果(1)、主要研究内容1核心种质资源的引进

与筛选2高产耐贮能源型甘薯新品种的选育3高产耐贮能源型

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研究成果育成淀粉型甘薯新品

系1个,“泰薯15”,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3篇,建

设试验示范基地2处。3、社会经济效益(1)经济效益该项

目实施后,淀粉型甘薯产量可以提高10%以上,甘薯增产237k

/1202/ 高产耐贮能源型甘薯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g/亩以上,甘薯按1.5元/kg计算,可以增加收益356元/亩以上

,该项目结束时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甘薯将增产2370万

千克以上,可实现经济效益3555万元以上。(2)社会效益该

项目的实施通过提高淀粉型甘薯产量和品质,为淀粉型甘薯

加工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为山区农

民脱贫致富提供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

新途径;淀粉型甘薯作为优质能源作物可用于燃料乙醇的生

产加工,对缓解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甘薯主要利用其它作

物不能生长的边际土地(如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进

行种植,可实现不与粮争地,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物,

有利于稳定国家的粮食安全,且其茎叶匍匐,对防止边际土地

水土流失具有较强保护作用。

/1203/ 药剂防腐处理哈密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药剂防腐处理哈密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成果经过四年研究,从6种不同防腐剂中筛选

出对新疆哈密瓜防腐效果显著的药剂抑霉唑(YMC)。用

其500ppm浓度溶液处理哈密瓜,并配合采收及贮藏场

地处理等措施,可使哈密瓜在自然通风条件下,贮藏三个月

,好果率达85%-90%,比未经药剂处理的减少损失2

0%。该项保鲜措施药剂残留量大大低于允许范围、处理方

法简便,成本低,可在自然湿温度的地窖中贮藏。

/1204/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西北干旱区草地植被退化格局及其人为影响研究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西北干旱区草地植被退化格局及其人为影响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1.1研究背景全球变化对陆地生

态系统的强烈影响正在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固有的自然过程

,其后果已经、并将愈来愈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

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

境的作用及其响应。为此,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

实施《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重大研究计划,旨在通过组

织和支持对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基础性、战略性和

/1204/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西北干旱区草地植被退化格局及其人为影响研究

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揭示我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

,剖析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为我国典型区域在全球变

化背景下的合理发展提供对策和决策依据。作为联结土壤、

大气和水分的自然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植被变化能在全球变

化研究中充当“指示器”的作用。植被覆盖变化是生态环境

变化的直接结果,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生态环境总体状况。

对植被的动态监测和预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气候变化的趋

势。我国西部和北部等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由于长期

以来对土地资源的过垦、过牧以及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所引

发的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和重大生态环境灾害问题异常突出

,严重威胁着我国的资源和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处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二

级敏感带,对这些典型区域的植被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有助于

拓展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思想,丰富其研究

案例。1.2课题来源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地区基金《基

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西北干旱区草地植被退化格局及其

人为影响研究》。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区典型区域

,探讨西北干旱区地表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

应方式、响应途径、作用过程、动力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

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长期演变的驱动作用,揭示

干旱典型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格局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

能够为在更大尺度上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促进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研究目的与意义以新疆地区

/1204/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西北干旱区草地植被退化格局及其人为影响研究

植被覆盖为例,评价基于长期的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分

析基础上的植被的变化化格局和趋势,分析植被变化的气候

响应机制,识别植被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定量分析自然

因素与人为因素分别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以长时间序列遥感

资料作为重要的数据源,地理信息系统作为高效的空数据处

理工具,对植被生态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

解释建模与预测,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

依据。3、主要论点与论据(1)以1981~2006年GIMMSNDVI

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综合相关分析方法、线性回

归分析方法、空间统计方法和地统计方法等多种方法,从多

年植被的稳定性、植被总体变化特征、植被重心演变轨迹、

植被变化趋势以及植被空间分异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地

表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逐

步回归分析法,利用新疆地区1981~2006年的GIMMSNDVI遥感

数据、气候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气候、社会经济两

个方面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域内植被覆盖变化的驱

动力和驱动机制。(3)基于新疆70多个气象站点的月平均

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气候变化研究中常用的距平分析

和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80年代以来近30

a新疆各区域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而阐述

了植被对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论机理;最后对各个气象站

点1982~2006年逐月NDVI与同期对应的气象因子进行统计相

/1204/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西北干旱区草地植被退化格局及其人为影响研究

关分析,研究这些气象站点所代表的主要植被类型对气候变

化的响应关系,以讨论植被生长过程中气象因子变化对其的

影响程度、不同区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别。(4)采

用1982~2011年近30年的GIMMS3g逐月NDVI时间序列数据、

57个气象观测的年均温、年降水量、年均风速和年日照时数

等气象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包括土壤数据、中国1kmDEM数据

和1:400万植被类型数据、人为因子数据等,利用地理探测

器模型探寻潜在因子(气候因子、地理环境因子和人为因素

)与植被NDVI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决定力(PowerofDe

terminant)”度量指标,定量研究各因子对NDVI的影响力大

小以及各影响因子对植被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4、创见与

创新;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了

分析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影响的相对大小和因子联合作用

影响,避免以往研究中“地表植被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作

用”假设的局限性。5、存在的问题(1)植被退化影响因素

应该包括土壤性质变化,土壤因素影响退化相对更为直接,没

有考虑土壤环境变化的影响不能说不是项目设计的先天性不

足;仅以遥感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植被的退化这个想法过分强

调与夸大了遥感技术在草地退化研究中的作用,低估了传统

生态学方法在草地退化研究中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才是实

现草地退化研究的最佳途径。(2)国家和区域政策以及人

类的行为习惯等影响植被变化的因素是空间化存在一定困难

/1204/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西北干旱区草地植被退化格局及其人为影响研究

,没有办法进行量化。这是人为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6、历年获奖情况无。

/1205/ 头孢克肟活性酯绿色生产工艺
头孢克肟活性酯绿色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头孢克肟是在1987年由日本藤泽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开发的首个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

强、消除半衰期长、β-内酰胺酶极其稳定等特点。1998年

在欧洲五个发达国家中,头孢克肟已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位

的口服头孢菌素。在头孢类抗菌素生产中,国内外公认第三

代头孢活性酯和头孢母核的合成制备是第三代头孢类抗菌素

生产的两大关键核心技术。但活性酯产品因为国外技术垄断

,国内少有厂家能够规模化生产。山东金城柯瑞化学有限公

/1205/ 头孢克肟活性酯绿色生产工艺

司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生产出疗效好,国民用的起的好药,

同时为了调整公司产品结构,立项研发该产品。该生产工艺

采用自由基引发催化氧化反应转化分离技术,实现副产品M与

亚磷酸三乙酯的转化、回收与利用,大大降低了原材料DM的

消耗,同时减少了废渣的产生。产业化创新集成与绿色生产

体系的构建,集成创新了多组分体系分离提纯技术,实现了生

产过程溶媒全回收,同时降低了生产能耗,实现清洁生产,真

正实现了绿色生产工艺。近年来公司头孢克肟侧链酸活性酯

产品产销量近年来均居国内销量第一,近三年平均外贸出口

占有率占总销售收入的80%以上,控制着下游头孢类抗菌素市

场200亿元的产值市场。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头孢类技术垄

断,有力的推动我国高端头孢的国产化和头孢行业的技术进

步,为支撑我国头孢原料药的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较大贡献

/1206/ 基于工程球泡白僵菌Bb-swu12plus的桔小实蝇绿色防治
基于工程球泡白僵菌Bb-swu12plus的桔小实蝇绿色防治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在于桔小实蝇免疫球孢白僵菌B

b-swu12的关键基因筛选、特异表达害虫基因dsRNA的球孢白

僵菌的工程改造、天敌及传粉昆虫安全性评估。(1)本项目

通过对球孢白僵菌Bb-swu12感染的桔小实蝇进行转录组测序

,分析并筛选至关重要的免疫靶标基因。  

0;后续采用RNA干扰技术验证该基因在桔小实蝇免疫球孢白

僵菌Bb-swu12侵染的关键作用。(2)本项目通过同源重组技

术将(1)的关键免疫基因dsRNA区域的正向序列和反向序列插

/1206/ 基于工程球泡白僵菌Bb-swu12plus的桔小实蝇绿色防治

入至真菌双表达载体pRCy1中,以形成“发卡结构“供真菌产

生特异性dsRNA,获得项目产品球孢白僵菌Bb-swu12plus,(3

)模拟田间防控模式,引物天敌寄生蜂、传粉良虫西方璀蜂,

评估项目产品Bb-swu12plus对寄生蜂和蜜蜂的安全性

/1207/ 魔芋神经酰胺的提取工艺
魔芋神经酰胺的提取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技术路线(工艺、流程):既是-生产标样,以确

定产品结构为基础,再以标样对照来测定提取液中魔芋神经

酰胺中的含量。1、标样生产工艺魔芋加工附产物、废弃物

经生物、物理处理后,用有机溶剂处理后,用化学方法进行分

离浓缩得提取液粗品,提取液粗品经板层析、柱层析及色谱

分离后得纯化品,并对魔芋神经酰胺含量检测,并确定检验方

法,运用在提取液的检测中,纯品经过结构鉴定制成高纯度标

样。2、魔芋神经酰胺的提取流程魔芋飞粉经乙醇(45%-85

/1207/ 魔芋神经酰胺的提取工艺

%)搅拌浸提,收集三次以上浸出液,进行蒸馏回收乙醇再利

用,剩余残留液分为油相、水相,油相收集待用,水相进行浓

缩、乙酸乙酯萃取纯化又得油相,将二次油相进行合并浓缩

,得膏状产品,再用乙醇(70%-80%)溶解抽滤固体杂质,用乙

酸乙酯萃取、石油醚对乙醇相萃取,蒸馏回收乙酸乙酯萃取

液和石油醚萃取液(重复使用),合并残留液体,浓缩除去溶

剂,得魔芋神经酰胺粗品,经过在标样生产中找到的检测方法

进行检测,确定神经酰胺含量。神经酰胺因其特殊的生理和

医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化妆品。由于疯牛病和禽流

感的影响,人们对动物来源的神经酰胺的安全性严重质疑,不

敢使用,使其神经酰胺的应用(尤其是在医药上)受到严重

的影响,原有使用神经酰胺的市场出现了很大的空缺;随着科

学的发展,人民生活的进步,神经酰胺的市场将更加广阔。本

项目研制的产品“魔芋神经酰胺”属于植物来源,安全、可

靠,正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该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巨

大,前景广阔。

/1208/ 冬甘蓝新品种“西园15号"、“西园16号"
冬甘蓝新品种“西园15号"、“西园1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冬甘蓝新品种"西园15号"和"西园

16号”是由园艺园林学院选育,于2015年6月,通过了农作

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主要针对近年来重庆、四川等地

冬甘蓝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冬甘蓝产品价格高、经济效益好

,目前生产上主要使用"寒美"、"寒胜&qu

ot;、"寒将军”等韩日品种,然而种子价格高,品质相

对较差的特点选育,两个冬甘蓝品种的选育成功,将添补重庆

以及四川等地的冬季12-1月甘蓝生产的空档期,同时对目前

/1208/ 冬甘蓝新品种“西园15号"、“西园16号"

甘蓝生产中的根肿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广价值和潜力

大。

  "西园15号”(2011B1X2011243)表现为晚熟、抗

根肿病、耐裂球性较强、丰产、品质优良。该组合熟性比京

丰一号晚约15天。晚收10天裂球率为4.3,优于京丰一号(平

均裂球率为6.7%),产量为3527.0kg(667m2)-l,比对照京丰T

平均增产12.6%,在重庆市适合在翌年1月中旬采收。

  "西园16号"(2011B3x2011214)表现为晚熟

、丰产、耐裂球性强、优质。该组合熟性比京丰一号晚约5

天。晚收10天裂球率为0,优于京丰一号(平均裂球率为6.7%

),产量为3640.2kg(667m2)-l,比对照京丰T平均增产15.2%,

在重庆适合在12月底至翌年1月上旬采收。

/1209/ 甜糯玉米新品种高效栽培、加工转化及秸秆青贮利用技术试验示范
甜糯玉米新品种高效栽培、加工转化及秸秆青贮利用技术试验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针对我省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

,甘肃省科技厅2012年立项下达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立项代码:1205NCNL143),由平凉市佳禾农产品加工有限责

任公司承担实施。2、项目采取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

试验示范,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技术模式。取

得了以下进展:1)选育出甜玉米新品种HT2009-62和糯玉米

新品种HN2008-36,试验示范增产稳定、抗性好。2)引种试验

,筛选出高产、优质糯玉米国审新品种黄糯1号,三年累计示

/1209/ 甜糯玉米新品种高效栽培、加工转化及秸秆青贮利用技术试验示范

范种植53万亩,每亩地较种植普通玉米增收230—430元。引

进甜玉米新品种美珍204,三年累计示范种植18万亩,每亩较

普通玉米增收1400元以上。3)利用塑料大棚多层覆盖结合育

苗移栽,春提早、秋延后栽培,实现一年收三茬鲜食玉米,三

茬鲜棒收入可达2万元~2.4万元,较种植大棚蔬菜亩增收1.

5万元以上。4)在泾河、汭河、达溪河流域的河谷区种植的

甜玉米、糯玉米鲜棒收后复种西芹(育苗移栽)、胡萝卜、

大白菜、萝卜等高原夏菜,使一年一收的地区,实现了一年两

收。鲜食玉米亩收入3000~4000元,蔬菜亩收入可达5000元

~10000元,两茬收入达8000元~13000元,较传统的冬小麦收

后复种蔬菜亩增收3000元以上。5)通过扩大行距到75cm,缩

小株距为18cm以下,亩株数增加到5000株以上,糯玉米新品种

籽粒亩产可达650kg以上,甜玉米新品种鲜棒产量可以达到1

489kg。示范种植甜、糯玉米—冬油菜—甜、糯玉米一次覆

膜,两年种植三茬作物的高效栽培模式,减少了覆地膜的劳动

强度和地膜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两年三茬种植技术年均较

传统的一年一熟增收1890元。6)甜糯玉米秸秆青贮技术示范

24万m3,累计产气2.2万m3,产生沼渣肥53.3万吨,增产蔬菜1

.38亿kg,、增产苹果5580万kg。形成了“青贮—养畜—沼气

—粮、菜、果”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3、项目具有技术创

新。自主研发的利用糯玉米面粉加工糯玉米汁的技术获得国

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10162097.1。糯玉米皮中提取果胶

技术、糯玉米面条配方及加工方法、水果玉米低温保鲜箱等

/1209/ 甜糯玉米新品种高效栽培、加工转化及秸秆青贮利用技术试验示范

两项创新技术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甜糯玉米高效栽培技

术主要研究论文已经在《灌溉排水学报》、《中国蔬菜》等

国家刊物发表。4、成果产业化开发技术成熟,技术应用安全

、高效。5、建成甜、糯玉米加工基地一处,建成糯玉米糁、

糯玉米面条及黄金米、甜玉米粒及甜糯玉米真空保鲜棒、甜

糯玉米汁等四条加工生产线。产品已经获得QS生产许可,IS

9001、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累计销售9000多吨,企

业获利润1005万元。企业分别在平凉市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原

料生产基地8处5万多亩,三年来,累计示范推广甜、糯玉米和

高效轮作栽培技术77.5万亩,获得经济效益40001.84万元,年

经济效益26674.11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02.36元/元。甜糯

玉米产品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产品呈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今

后还应进一步加大规模化开发的步伐。6、该成果还没有获

得过任何奖励。

/1210/ 兰考矮早8
兰考矮早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3品种名称:兰考矮

早8选育单位:河南省兰考农华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小

黑麦84(184)×90选系特征特性:弱春性,晚熟,成熟

期比对照豫麦18号晚2~4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色

深,叶片宽短。株高75厘米,株型紧凑,旗叶宽厚上冲,抗

倒力强。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

质。成穗率较低,平均亩成穗25万,穗粒数42粒,千粒重4

5克。苗期抗寒性中等,春季耐倒春寒能力偏弱,中后期耐

/1210/ 兰考矮早8

渍性好,熟相较好。对秆锈病免疫,中感条锈病、白粉病、

叶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容重771克/升,粗蛋白含量

14.6%,湿面筋含量34.5%,沉降值33.5毫升,吸水率64.2%

,面团稳定时间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3.5E.U,拉伸面

积35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

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2.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减

产1.3%(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22.4公斤,比对

照豫麦18号减产3.3%(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

亩产409.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0.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0~15日。缩小行距,增加播量,行距8~

10厘米,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肥水管理中,底肥占总施

氮量的30%,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总氮量的70%。注意防

治纹枯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

宜在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

肥地中晚茬种植。

/1211/ 良玉518号
良玉51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辽宁地区春播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对照种郑单958

短3天,需活动积温2823.2℃,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幼苗叶

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紧凑,株高282厘

米,穗位112厘米,成株叶片数19-21片。花丝淡紫色,雄穗分

枝数9-12个,花药紫色,颖壳绿色。果穗锥型,穗柄中,苞叶中

,穗长18.0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数18-20行,行粒数33粒,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42.5克,出籽率8

4.0%,倒伏率0.3%,倒折率0.4%。

/1212/ 白肉枇杷新品系引种高效栽培技术
白肉枇杷新品系引种高效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21年11月10日,余姚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余

姚市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余姚市农业农村和社会发

展科技计划项目“白肉枇杷新品系引种高效栽培技术”(项

目编号:20181YYS030022)进行验收。验收组听取了项目汇

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1.提供

的资料齐全,符合验收要求。2.引进枇杷新优品种4个,筛选

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2个;研究形成白肉枇杷高效栽培技术

模式1套,发表论文1篇。3.建立引种试验园11.8亩,创建高

/1212/ 白肉枇杷新品系引种高效栽培技术

效种植示范基地43.5亩,建设保温大棚3.8亩。4.项目经费

使用基本合理。验收组认为,项目已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内

容和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1213/ 特色蔬菜绿色保鲜及数字化供应链技术创新与应用
特色蔬菜绿色保鲜及数字化供应链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四川蔬菜2018年栽培面积1369.2千公顷,蔬菜产业

是种植业中助农增收的第一大产业,关系着每个人一日三餐

的丰缺和食品安全。而全省蔬菜采后腐损率高达30%-35%(

发达国家为5%以下),制约了蔬菜产业安全有效供给和产值

提升。究其原因,一是缺乏针对不同贮运方式同时解决微生

物腐变和生理性劣变的降损保鲜技术,导致蔬菜采后腐损率

高、货架期短;二是缺乏与保鲜技术相配套的装备,制约技术

成果的大面积、落地化推广应用;三是采后标准化和数字化

/1213/ 特色蔬菜绿色保鲜及数字化供应链技术创新与应用

的管控销售溯源体系集成度不高,导致供应链不畅通和产业

效益降低。本项目从2011年起,针对上述科技瓶颈问题,按照

“安全、高效、低成本、兼容性强、易推广”原则,系统地

开展了技术、装备、供应链体系的创新及集成应用,取得如

下创新性成果:1.分离鉴定出用于高产生物保鲜剂(L-乳酸

)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发明了高产L-乳酸的发酵专利技术

,研制出抗褐变抑菌双效保鲜、特定透气率专用包装膜自发

气调保鲜等4类关键技术,集成了蔬菜采后协同多效保鲜技术

体系,有效解决了西兰花、毛豆、香椿、樱桃番茄、金针菇

、山药等四川特色蔬菜贮运过程中“微生物腐变”和“生理

性劣变”两大技术难题。该成果在四川特色蔬菜产区应用后

,蔬菜采后供应的腐损率由平均30%-35%降低到15%-20%。2.

发明了多功能贮藏保鲜库,研制了4种高效适用的贮运设备得

,获得5件国家专利授权,实现了蔬菜贮运过程中设备与技术

的协同创新,保障了成果的落地应用。通过精准控温控湿、

超声雾化熏蒸和循环通风处理,解决了失水萎蔫和呼吸代谢

气体伤害等问题,延长毛菜贮藏期15-40天,实现蔬菜的错季

销售。3.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基于蔬菜供应链的“一云两端四

平台两商城”生鲜农产品生态供应链体系,获得国家授权专

利3件和软件著作权登记23项,实现了蔬菜供应链从原料采收

(采购)到终端消费者的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

和全程溯源管控。该体系相应平台通过163家注册企业和63

81人注册用户,连通了上游覆盖全省的蔬菜供应商、加工企

/1213/ 特色蔬菜绿色保鲜及数字化供应链技术创新与应用

业、贮运流通企业和下游消费者,支撑了四川蔬菜“买全川

,卖全国,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供应链新模式建设,系统应

用后管控成本降低5%-15%,人力成本减少10%-15%,蔬菜降损

增收额提高22%-46%,推动了蔬菜采后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与效

益提升。以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采后处理与流通岗位

专家高丽朴研究员为组长的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满

足了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符合四川蔬菜产业发

展实际,创新性强,应用性广,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

实施期间,共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

外观设计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3项,发表论文11篇(其

中SCI论文3篇)。该成果在成都、德阳、广安、甘孜等40多

个蔬菜重点县(市、区)大面积推广,近2年在111.3万吨蔬

菜上应用,累计新增产值11.6亿元,助推全省蔬菜采后商品化

处理率由2008年的10%提高到40%,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

著。

/1214/ 实时洪水作业预报系统及水库实时优化调度系统引进与应用
实时洪水作业预报系统及水库实时优化调度系统引进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钱塘江流域洪水频发多发、洪灾经济和社会损失严

重,是浙江省的重点防洪地区之一。该项目针对防汛减灾的

实际需要,引进意大利实时洪水作业预报系统和水库实时优

化调度系统,以钱塘江流域富春江电站以上为示范区,建立以

DEM、土壤、土地利用、河道地形多种信息为基础的全分布

式水文模型,通过洪水率定分析、消化和吸收、本地化开发

和应用,研制由降水量估算、降雨径流、洪水演进多模型融

合全分布式洪水预报系统,通过自主开发实时与预报信息自

/1214/ 实时洪水作业预报系统及水库实时优化调度系统引进与应用

动获取、数据接口无缝衔接和本地化功能,建成适用本地的

人机交互实时洪水作业预报系统。结合实时预报成果,应用

随机动态规划方法建立水库实时优化调度系统。主要创新点

如下:(1)针对钱塘江流域特点,建立基于GIS的TOPKAPI、

PAB及MISP多模型耦合的全分布式实时预报系统,并首次在示

范区域实现本地化应用,取得了较大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水库调洪演算系统与全分布式实时洪水作业预报实现了

无缝融合,水库调洪演算系统自动调用预报系统计算的成果

。(3)自主研发了气温、降雨预报成果网络自动获取方式

,结合本地预报与调度实际情况,开发人机交互功能程序,确

保在防汛紧张的关键时刻,建立从预报到调度再到预报的信

息反馈联动调度机制。该项目的实施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

和环境效益,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洪水预报技术水平和实力,有

利于国内科技人员了解、学习、吸收、跟踪国外先进的洪水

预报技术,培养造就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2011年钱塘江

发生1955年以来最大洪水期间,提前5个半小时准确预报了兰

江兰溪站1955年以来最高洪峰水位,为地方政府提前部署兰

溪堤防抢险和转移群众等决策赢得了宝贵时间,确保兰溪主

要干堤安然无恙,兰溪人民无一死伤,2013年1月,浙江省水文

局水情预报处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11~2012年

度全国水情工作先进单位;另据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防台抗

旱指挥部办公室办统计,2011年梅雨期间水文情报预报防灾

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项目成果已在省市级水文部

/1214/ 实时洪水作业预报系统及水库实时优化调度系统引进与应用

门得到较好地应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2013年6月1

9日,该项目按期全面完成了任务书的要求,验收资料齐全、

数据翔实,达到了考核指标,取得了突出进展和优异成果,顺

利通过水利部"948"项目管理办公室于北京组织

的验收,并获最高级综合评价A。

/1215/ ORACLE数据库药品销调存管理系统
ORACLE数据库药品销调存管理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本系统是以沈阳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泰和堂公司的管

理模式为基本背景,联合开发而成的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

于一九九三年通过市级鉴定。该系统的使用促进了管理的标

准化,规范化,使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信息的实时

性及利用率,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数据表格中解放出来,使

之从事信息的更深层加工。整个系统按其业务活动分为:1

合同管理,包括签订合同及执行情况的查询;2购入管理。

包括到贷入库,进贷方面数据统计查询;3销售管理包括内

/1215/ ORACLE数据库药品销调存管理系统

外调抉,批发销售及有关数据的统计查询;4库存管理,包

括库存结构的分析,效期药品的报警,进销存综合信息分析

;5系统维护。负责整个购销调存软件系统的自身管理。传

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本项成果对管

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将起到重大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

效益。

/1216/ 节水型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4号的选育及应用
节水型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4号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高产优质春小麦

新品种甘春24号的选育及应用”由国家支撑项目“西北旱寒

区主要作物抗逆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编号

2007BAD52B08)子课题“抗锈抗旱节水高产专用优质小麦品

种筛选”和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采用分子技术培

养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春小麦新品种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

0801NKDA013)支持完成。立项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小麦生产国之一,也是最大的小麦需求国。中国小麦育种目

/1216/ 节水型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4号的选育及应用

前总体目标是培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的新型小麦品种

。与传统的育种方式相比,新时期育种工作的攻关方向是如

何把众多优良基因快速集中到小麦新品种并应用到生产实践

中。中国小麦育种长期以来因重视高产而忽视新育成品种品

质状况,从而使多数推广品种加工品质不能达到特定面粉食

品加工要求,添加剂的使用虽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但有悖于人

们对绿色食品回归的呼声。因此,培育适宜在河西地区大面

积推广的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对减少乃至杜绝面粉添加剂的

使用、提高该地区小麦面粉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安全健康的

绿色食品生产等均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作为河西走廊农

业灌溉水源的祁连山冰川大幅缩减,使得河源来水量减少,水

库蓄水严重不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严重短缺愈演

愈烈,在小麦生长期已很难保证正常按时足量灌水,生产上缺

乏具有抗旱节水的新品种。培育节水型抗旱小麦新品种,减

少小麦生育期灌溉次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改善

生态环境及节约用水等具重要意义。本项目根据河西走廊和

沿黄灌区的自然条件特征,针对甘肃省灌区春小麦生产现状

,确定了节水、抗旱、高产、优质、广适的育种目标,聚合了

多个亲本材料的优良特性,采用系谱法和异地穿梭育种,育成

了节水型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4号。2、技术原理及

性能指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生态条件选育节水、高

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对改善我国人民生产生活中面粉的

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1216/ 节水型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4号的选育及应用

的意义。甘春24号为节水型高产优质兼抗春小麦新品种,由

甘肃农业大学以系谱法选育而成。主要技术方案和研究内容

:(1)甘春24号以张春11号/93-7-31//23416-8-1后代的优

良单株为母本,矮败小麦/高加索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

法选育而成。(2)甘春24号HMW-GS组成含有优质亚基1和5

+10。应用A-技术、ω-secalinPCR扩增及GISH分析证明其为

1BL/1RS易位系。(3)对甘春24号进行品质测定分析,结果

面条评分85.5分,馒头85.0分。(4)2010年以来甘春24号在

河西地区推广,增产显著。最高产量达570kg。(5)通过栽

培试验研制了甘肃省地方标准《春小麦品种甘春24号》。3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1)以生态类型差异较大、性状差

异大且互补性强、遗传基础丰富的材料张春11号(优质)、

高加索(1BL/1RS易位系,抗旱、抗病、矮杆)、93-7-31(

高产、抗病)、23416-8-1(高产)为主要亲本,以矮败小麦

为基因聚合材料,配置复交组合。(2)利用SDS-技术对亲本

及杂交后代材料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1和5+10进行检

测和选择;利用A-、GISH及ω-secalin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等

技术对后代材料进行1BL/1RS易位系检测和选择。4、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甘春24号生育期89-109天,株高

78-89cm,穗长8.4-9.9cm,穗粒数33.0-54.2粒,千粒重40.5-

52.2g,容重805g/L,粗蛋白15.34%,降落数值340s,湿面筋3

1.2%,沉降值40.5ml,稳定时间4.7min以上。突出特点:(

/1216/ 节水型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4号的选育及应用

1)节水:全生育期节水600m3/hm2,可减少灌水一次;(2)

优质: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甘

春24号为优质中筋小麦;(3)抗旱:经洛阳农科院抗旱性鉴

定,抗旱指数3级,抗旱性中等;(4)丰产:在甘肃省西片水

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31.81kg,较对照宁春4

号增产0.34-24.14%。在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西北水地组区

域试验中,两年33点平均亩产481.6kg,比对照宁春4号平均增

产1.2%,增产点次率64%;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增产6.7%,增产点

次率90%;(5)适应性广:适宜于在宁夏、内蒙古、青海、

甘肃等西北水地春麦区播种。2010至2012年在张掖、武威、

金昌、白银等地累计示范种植153.9万亩,较当地对照品种增

产5%以上,净增小麦4013.67万kg,增加产值10034.18万元。

亩节水40m3以上,共节水6156万m3,节水增收1231.2万元

/1217/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家养动物的驯化,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演化历

史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研究,是澄清家养动物背景历史,探讨

短时期内动物快速演化以及复杂性状形成的主要途径。中国

作为家养动物的驯化中心之一,具有丰富的家养动物种质资

源。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家养动物的研究将有助于合理保护

与持续利用相关种质资源。鉴于此,张亚平院士带领的研究

团队,以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为视角,家养动物

/1217/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

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这一核心

主题,历经20余年,澄清了家养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历史中悬而

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诠释了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家养动

物演化中的遗传学机制,总结出家养动物驯化、迁徙及适应

性演化等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和规律。具体包括以下两个

方面:1、家养动物的起源和群体历史研究方面:从母系遗

传角度厘清包括中国主要家养动物的起源;揭示家猪和家鸡

在东亚及其周边地区的多次局部驯化事件,证实了中国是家

养动物驯化中心之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家养动物线粒体DN

A分析策略,纠正了前人对中国北方家鸡古DNA研究中的错误

。2、家养动物的驯化机制研究方面:基于大规模全基因组

数据,揭示了家鸡在驯化选育中的视觉退化和体型进化的遗

传机制;揭示了家猪和家鸡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遗传机

制。归纳总结出人工选择作用下基因组进化特征。为研究家

养动物驯化的遗传机制提供研究范式,为家养动物,尤其是高

原农业动物的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的分子标记,为提高家畜的

生产性能和品种改良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论指导。基于本项目

,研究团队目前已在国际著名SCI刊物《NatureGenetics》、

《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

tedStatesofAmerica》、《CellResearch》、《Molecular

BiologyandEvolution》及《MolecularPhylogeneticsandE

volution》等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累积5

年影响因子100.972,被《Nature》、《NatureGenetics》、

/1217/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

《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

tedStatesofAmerica》等国际著名SCI刊物正面他引共计39

9次,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部分成果被《Science》报道

。通过本项目,培养博士15名和硕士2名,为我国动物遗传学

领域输送了一批专门人才。

/1218/ 大豆新品种“中黄4号”
大豆新品种“中黄4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是以遗112为母本,以上海红艺早毛豆为父

本杂交育成的中早熟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味佳、

适于鲜食、抗逆性强等特点。1990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

适宜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地区种植。目前已在

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种植,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

,累计推广面积约110万亩。该品种植株高大,茎秆粗壮,

抗倒伏,以主茎结荚为主,荚大粒多;粒圆浅黄、白脐、无

褐斑,百粒重20~24克,含蛋白质42.84%,含脂肪20.4%。

/1218/ 大豆新品种“中黄4号”

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高而稳定。1985年

~1989年北京五年区试,平均亩产117.9~184.4公斤,199

4年北京昌平县1220亩平均亩产189.4公斤。该品种作为菜豆

被利用,为菜篮子增添高蛋白蔬菜,上海市川沙县川东农场

试验,亩产青荚800~1000公斤,荚大,豆粒饱满,熟食味

鲜;1994年北京市初步试验,亩产青荚500~800公斤。

/1219/ “蒙番三号”番茄新品种选育
“蒙番三号”番茄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蒙番三号”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利

用多年自交选育出的优良自交系配制的晚熟加工番茄一代杂

种。本品种是2011-2015年选育,2016登记为“蒙番三号”新

品种。2011年我院以F1101母本,F1102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

,2013年进行组合鉴定试验。经田间观察,幼苗生长旺盛,遗

传性状稳定。株高80-90cm,分枝5-6个,晚熟,田间未发现并

病害,2014-2015年参加巴彦淖尔市区试,2015年同时参加生

产示范试验。通过两年区域试验,品种为自封顶类型,生长势

/1219/ “蒙番三号”番茄新品种选育

强,果实高圆形,单果重90-100g,成熟果鲜红色,着色一致,肉

色好。果肉厚,果实紧实,耐压,抗裂,耐贮运。鲜果番茄红素

含量18.33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6%,每亩产量8吨左

右,从播种至始收125(天)左右。通过试验示范,该品种具

有产量优势,亩产量8吨以上,比加工番茄主栽品种产量提高

10%以上,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新品种生长势强,抗病性强,

适应性强,高抗白粉病、枯萎病,比主栽品种节本农药、肥料

等10%以上,新品种具有稳定的品质优势,番茄红素18.33mg/

100g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6%,与蒙番一号相比,产量相

当,品质更好,具有代替晚熟加工番茄新品种的优势。“蒙番

三号”番茄新品种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五原县、

磴口县亩推广2万亩以上,亩增收485.6元,新增总收入971.2

万元。新品种提高了产量、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品质是出

口蔬菜的首要竞争因素,因此通过新品种的实施,可以促进加

工番茄的出口创汇,这也为发展加工番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

极大的空间。“蒙番三号”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研究

所利用多年自交选育出的优良自交系配制的晚熟加工番茄一

代杂种。本品种是2011-2015年选育,2016登记为“蒙番三号

”新品种。2011年我院以F1101母本,F1102为父本进行杂交

组配,2013年进行组合鉴定试验。经田间观察,幼苗生长旺盛

,遗传性状稳定。株高80-90cm,分枝5-6个,晚熟,田间未发现

并病害,2014-2015年参加巴彦淖尔市区试,2015年同时参加

生产示范试验。通过两年区域试验,品种为自封顶类型,生长

/1219/ “蒙番三号”番茄新品种选育

势强,果实高圆形,单果重90-100g,成熟果鲜红色,着色一致

,肉色好。果肉厚,果实紧实,耐压,抗裂,耐贮运。鲜果番茄

红素含量18.33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6%,每亩产量8

吨左右,从播种至始收125(天)左右。通过试验示范,该品

种具有产量优势,亩产量8吨以上,比加工番茄主栽品种产量

提高10%以上,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新品种生长势强,抗病性

强,适应性强,高抗白粉病、枯萎病,比主栽品种节本农药、

肥料等10%以上,新品种具有稳定的品质优势,番茄红素18.3

3mg/100g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6%,与蒙番一号相比,产

量相当,品质更好,具有代替晚熟加工番茄新品种的优势。“

蒙番三号”番茄新品种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五原

县、磴口县亩推广2万亩以上,亩增收485.6元,新增总收入9

71.2万元。新品种提高了产量、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品质

是出口蔬菜的首要竞争因素,因此通过新品种的实施,可以促

进加工番茄的出口创汇,这也为发展加工番茄产业化生产提

供了极大的空间。

/1220/ 大铃、优质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48号
大铃、优质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4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中棉所48号(原名中杂3号,中0088)是中国农业科

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丰产性能较好的971300为母本,纤维品质

优异的951188为父本,配制的大铃、优质杂交棉新品种。其

中971300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丰产、早熟、

抗病虫能力强的新品系,951188是我所将徐州553经原子能诱

变后,选得的一个优质大铃新材料。2002年该杂交种参加安

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因铃大、纤维品质优异,2003年提前

一年参加安徽省新品种生产试验,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品种

/1220/ 大铃、优质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48号

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生育期135天,植株呈塔型

,株型稍松散,通透性好,茎杆有茸毛、较硬,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缺刻深,掌状,结铃性强,果枝始位6.0,单株果枝数

17.2台,单株铃数24.8个,铃卵圆形较大,单铃重6.5g以上,籽

指12.6g,衣分39.0%,霜前花率81.07%,吐絮畅集中,易收摘,

絮色洁白,现蕾稍晚,雌雄蕊乳白色。2002~2003年参加安徽

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加权平均每公顷籽棉、皮棉、霜

前皮棉分别为3208.5kg、1263.0kg、1024.5kg,分别比对照

皖杂40增产11.7%、5.7%、5.1%。枯萎病指为17.6,黄萎病指

为28.2,均达到耐病水平。2、纤维品质。农业部棉花品质监

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测定结果(ICC):2002年,2.5%跨长2

9.8mm,整齐度48.9,比强度24.6CN/tex,马克隆值4.8;2003年

,2.5%跨长30.7mm,整齐度49.5,比强度25CN/tex,马克隆值5

.3。二年平均2.5%跨长30.3mm,整齐度49.2,比强度24.8CN/

tex,马克隆值5.0,品质优良,适于纺中高支棉纱。3、应用前

景。2003年该品种在安徽、江西、江苏、湖南等省同时进行

生态试验种植,单铃重均超过6.5g以上,在某些地区达8.0g左

右,比普通棉花增重50%,很受农民欢迎。其中安徽宿松县每

公顷籽棉为5236.5kg,与皖抗杂3号相当,比湘杂4号增产26.

1%;江西高安市每公顷皮棉为2440.5kg,比皖杂40增产7.4%;

湖南岳阳市的产量水平与湘杂棉3号F1相当。通过在湖北、

江西、湖南、江苏等地多点进行生态性试验种植,说明该品

种适宜在安徽省及其周边省的春棉地种植。2004年在安徽、

/1220/ 大铃、优质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48号

江苏、湖北等省种植6000多亩,因铃大,比其它品种棉花将减

少收花工30~40%,且产量高、纤维品质优异,经济效益显著

。4、栽培技术要点。长江流域棉区,密度以1.8~2.1万株/

公顷,黄河流域南部棉区,密度以2.25~2.7万株/公顷。前期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N、P、K配合使用,重施花铃肥,注意增施

磷钾肥,中后期及时喷叶面肥和补施盖顶肥,以充分发挥单株

结铃和单铃重的潜力。根据棉花长势及气候情况实施化控。

注意防治棉花病虫害,对蓟马、棉蚜、红蜘蛛等棉田害虫应

及时防治。

/1221/ 浙糯4号
浙糯4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武运P17/丙9302杂交当代辐射。产量

表现:浙糯4号经2001年金华市常规晚粳糯稻区试,平均亩

产465.0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5.6%,达极显著水平;2

002年金华市常规晚粳糯稻区试,平均亩产485.1公斤,比对

照秀水63增产3.2%,达显著水平;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比对

照增产4.4%。2004年金华市常规晚粳糯稻生产试验,平均

亩产484.2公斤,比对照增产11.8%。特征特性:该品种两

年金华市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29.3天,比对照长1.3天。两年

/1221/ 浙糯4号

平均亩有效穗22.7万,成穗率85.2%,株高86.7厘米,穗长

15.2厘米,每穗总粒数98.1粒,实粒数83.4粒,结实率85.

0%,千粒重25.8克。据浙江省农科院植保与微生物研究所

2001~2002年抗性鉴定结果,平均叶瘟0.5级,穗瘟1.5级,

穗瘟损失率1.3%;白叶枯病4.4级,褐稻虱7级。据2003年

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米质检测结果,整

精米率67.5%,长宽比1.8,直链淀粉含量1.5%。审定意见

:该品种株型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抗

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糯米品质优。适宜在金

华市作连作晚稻种植。

/1222/ 大花蕙兰的离体快繁与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
大花蕙兰的离体快繁与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完成转化后,离体快繁技术指标达到以下标准

:原球茎增殖率≥500%,从外植体培养到出瓶≤12个月,组培

苗成活率≥90%;工厂化育苗技术指标达到以下标准:出瓶至

成品开花≤36个月,开花率≥92%,单株开花抽箭≥3支的比例≥

61%,花轮≥10轮,花期≥90天。

/1223/ 白背飞虱及其传播的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白背飞虱及其传播的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由广东省科技厅全额资助

,金额8.00万元。白背飞虱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

稻害虫,广布于国内各稻区,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稻区其

发生程度上升,对晚稻亦有严重危害,发生面积已超过褐飞虱

而成为稻飞虱类首要害虫。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

为害水稻生产的病毒病,2009年该病已在我国广东、海南、

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安徽等8省区发病,初步统

计发病面积600多万亩,约造成1.2亿斤稻谷损失。通过本项

/1223/ 白背飞虱及其传播的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目组前期的研究,已明水稻南方黑条矮病由白背飞虱以及病

害浸染循环,并提出了病害应急防控对策,如内吸性杀虫剂拌

种或网罩防虫育秧,秧苗移栽前内吸性杀虫剂“送嫁”,本田

初期视虫情喷药1-2次,病毒病抑制剂减轻后期侵染损失,初

步的田间试验已取得一定防效。但目前生产上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尚未发现抗病虫品种,农业及栽培防病措施欠缺

,滥用农药导致生态破坏和害虫抗药性上升,施药时期和措施

不当导致药剂浪费和防效不佳等。2.原理及性能指标目前在

防治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上,主要以喷药防治白背飞虱为主

。本项目针对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将抗性品种筛选、农业栽培措施和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

防治相结合,集成为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高效防控技术,在广

东稻区区建立示范基地进行示范推广应用,达到有效防治我

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目的。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目

前,在国内和国际上,尚未有一套水稻品种抗水稻南方黑条矮

缩病的筛选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建立一套水稻品种抗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筛选方法。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本技术成熟,适用范围广,对环境无污染且安全

性高。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农业栽培技术、高效低

毒农药等防治技术进行集成组合成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防控

技术,在雷州市、清远市、江门等地进行推广应用。6.历年

获奖情况无。

/1224/ 盆栽杨梅栽培技术与产业化开发
盆栽杨梅栽培技术与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研究将杨梅种植到小型花盆里,通过矮化基因调

控技术,使杨梅早结丰产。杨梅进行盆栽后,杨梅的活体运输

成为可能。根据销售距离的远近,不必等到杨梅鲜果成熟,在

常温下可先将盆栽杨梅运送到销售地区,当杨梅果实成熟再

销售各个网点、宾馆、饭店,甚至出口,这样消费者能品尝到

原汁原味的优质杨梅鲜果。盆栽杨梅是集观赏、鲜食、净化

空气于一体,对于美化家庭、宾馆、饭店等各种场所具有较

好的作用,市场前景巨大。

/1225/ 大花萱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大花萱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成果利用引种学、园林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

学、栽培学及新品种选育原理,从国内外引进萱草属品种共

计56个。通过SSR标记与主要性状分析,分出4类资源,配置杂

交组合208个,筛选出综合性状比较突出的78份,选育并审定

新品种4个。利用胚抢救技术,使大花萱草的倍性育种种子萌

发率提高到21.74%,大幅度缩短了育种周期。采取免套袋、

开花后去雄、花药点授等措施,使萱草杂交效率提高10倍,座

果率提高10~40%以上,形成了大花萱草省力授粉技术。研发

/1225/ 大花萱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的“一种大花萱草分蘖剂”使分蘖率较常规技术提高了2倍

以上,“一种提前大花萱草上市时间的全膜覆盖育苗方法”

上市时间提前30天。制定了大花萱草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规

程。综上所述,研究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1226/ 常见灌草类园林植物繁育新技术研究
常见灌草类园林植物繁育新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研究内容灌木类植物选取驻马店市建设委员会

院内生长健壮且半木质化的当年生红叶石楠枝条作为插条,

选用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和ABT等生根剂,以清水为对

照,以不同浓度为基础设16个组合。利用不同激素及浓度处

理插穗,通过对其生根时间、生根条数、平均生根长度、生

根率、成活率的观察来判定不同激素及浓度水平对其扦插繁

殖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红叶石楠扦插繁殖的激素及处理浓度

。草本类园林植物以四季秋海棠优良品种为研究材料,其种

/1226/ 常见灌草类园林植物繁育新技术研究

子购自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将其种子播种于草炭:蛭石

:珍珠岩(4:3:3)的基质中,待实生苗长至约10片叶时开

展实验,以确定四季秋海棠绿叶品系“超级奥林匹克”组织

培养各个阶段最适宜的激素浓度及条件,建立四季秋海棠“

超级奥林匹克”种苗的快速繁殖与离体再生体系,为其规模

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同时为其后续研究提供必

要的材料体系。二、研究方法灌木类园林植物中各组合采用

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三次。按每组60个插条分别捆好、做好

标记,放入对应溶液中浸泡2h,然后插入苗床内,进入扦插后

正常管理(管理方法相同)。插后25d随机抽取3~5株,查看

愈伤组织形成状况;50d后取出进行生根观察,统计其平均生

根条数、平均根长、生根率、成活率等,并进行统计分析。

草木类园林植物,依次按照外植体的选取、外植体消毒条件

筛选、初代培养激素配比筛选、继代培养激素配比筛选、生

根培养激素配比筛选、炼苗与移栽、增殖与生根培养、移栽

后的培养等程序进行试验,研究确定相应的激素浓度、条件

,构建四季秋海棠“超级奥林匹克”种苗的快速繁殖与离体

再生体系。三、研究结果1.灌木类园林植物。(1)不同激

素种类对红叶石楠扦插生根影响。吲哚已酸、吲哚丁酸和A

BT三种激素对红叶石楠扦插生根的总体情况都高于对照,三

种激素处理生根效果表现为吲哚丁酸>ABT生根粉>吲哚已

酸。(2)不同激素浓度对红叶石楠扦插生根影响。综合比

较各处理组,每个测量指标大体都呈现出随激素浓度增加而

/1226/ 常见灌草类园林植物繁育新技术研究

增加,随后降低的现象,这说明适宜浓度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生

根效率,浓度过高促进作用减小甚至出现抑制现象。(3)激

素种类及浓度交互作用对红叶石楠扦。插生根的影响通过对

各处理组合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处理组合A2B2的生根效果最

为明显,即使用200mg·L-1的吲哚丁酸处理插条生根效

果最好。2.草木类园林植物。研究以四季秋海棠绿叶品系“

超级奥林匹克”的第3-5片完全展开的叶片做为外植体,从消

毒条件、启动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等方面进行离体再

生体系建立。(1)最佳消毒条件为0.25%NaClO处理15min,

外植体成活率达到了55.00%;(2)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0.

5mg/L6-BA+0.12mg/LNAA,分化率达到80.00%,且最早生芽时

间为24天;(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mg/L6-BA+0.1mg/

LNAA,增殖系数达到了4.8;(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

.1mg/LNAA,生根率达到了95.00%。(5)炼苗与移栽的方法

为室温下炼苗一天后,选择珍珠岩:腐殖质=1:2作为移栽基

质进行移栽,移栽成活率为96.00%。

/1227/ 白木香叶的药理研究和开发利用
白木香叶的药理研究和开发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为广东省2011年中医药

强省科研课题(20112060)和2011年茂名市科技计划立项项

目(2011068)。(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开展白木香叶的

中药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挖掘其药用价值,并开展中药制

剂学研究,开发白木香叶制剂新产品。①、白木香叶的采集、

加工,制备白木香叶提取物(ASPE),得到醇提有效部位和挥

发油,为白木香叶的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②、开展白木香叶提取物的药理基础研究。以获得其在镇

/1227/ 白木香叶的药理研究和开发利用

痛、抗炎、降血糖、平喘、推进小肠运动方面的药理效应,

并与沉香药材进行对比研究。③、以白木香叶提取物开展制

剂学和质量控制研究,开发白木香叶制剂新品种。(5)技术

的创造性、先进性对沉香树的非药用部位白木香叶进行药理

研究,并与沉香药材进行对比,挖掘其药用价值,并在此基础

上开发白木香叶制剂新产品,可综合利用白木香药材资源,提

高白木香的经济价值,填补了国内空白。(4)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白木香叶含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课题

组通过白木香叶提取物与沉香药材药理作用对比试验研究,

求证了白木香叶提取物具有和沉香药材相近的止痛、平喘、

降糖等功效,这为白木香叶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了药理基

础。本项目推广应用范围为中医中药应用保健领域,课题组

成功开发白木香叶袋泡茶制剂产品,正申报保健食品生产批

准文号,以便能更好体现其在保健领域的应用价值,其前景非

常广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5)应用情况及

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已开发了“白木香叶袋泡茶”和“沉香保

健香囊”二个产品,年产值超一仟多万元,“沉香保健香囊”

获得申请专利,专利号:201110404560。白木香叶活性成分

复杂,其药理作用又存在较大的量效关系,怎样对白木香叶的

活性成分提取、纯化有待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

/1228/ 主要优质饲草饲料作物品种鉴选与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
主要优质饲草饲料作物品种鉴选与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主要优质饲草饲料作物品种鉴选与高产栽培模式

研究与示范”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计划攻关项目,项目

编号HNK135-01-06。该项目主要通过引进国内外苜蓿和燕麦

品种进行鉴选并研究配套的高产栽培术,实现良种良法的有

机结合,以此支撑苜蓿和燕麦高产高效种植,生产优质苜蓿和

燕麦,提高优质奶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加效益,实现黑龙江省

苜蓿和燕麦产业的全面提升。项目完成的性能指标:1.引进

并鉴选出康赛、不倒翁、WL319HQ、标靶、骑士T、高产王、

/1228/ 主要优质饲草饲料作物品种鉴选与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

抗冻星、公农1号、擎天柱、磐石、WL363HQ共11个优质耐寒

高产品种,比当地肇东苜蓿增产20%以上。2.完成了苜蓿适

宜及安全播种期、除草剂及使用方法、施肥技术、刈割技术

、半干青贮技术试验。3.制订了苜蓿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规

程。4、鉴选出白燕2号等5个适宜黑龙江省垦区种植的优质

饲用燕麦品种。5、确定了燕麦开花期、乳熟期N、P、K的最

佳施肥量,选出了燕麦使用的安全除草剂及使用技术。6、集

成组装了黑龙江垦区燕麦栽培模式。7、示范苜蓿采草田面

积16575公顷,总计生产干草117235.5吨,3年累计增产干草1

2430.5吨;增加效益2486.1万元。示范饲用燕麦800公顷,总

计生产饲用燕麦干草8620吨,3年累计增产饲用燕麦干草920

吨,增加效益102万元。8、发表论文2篇。经科技查新,本项

目开展的以下内容具有独特性:1、通过国内外32个苜蓿品

种联合区试,优质抗寒高产较好的苜蓿品种有康赛、不倒翁

、WL319HQ、标靶、骑士T、高产王、抗冻星、公农1号、擎

天柱、磐石、WL363HQ共11个品种,可以作为为黑龙江省推荐

使用苜蓿品种。2、肇东苜蓿品种适宜刈割次数播种当年2次

,以后每年3次,国外苜蓿品种每年可增加1次,末茬草刈割期

在枯霜前后。3、苜蓿田杀灭阔叶草用金普施特、阔叶散播

后苗前土壤喷雾等处理对苜蓿安全;用金普施特、阔叶散、

金豆、利收苗后茎叶处理安全有效;4、苜蓿施肥推荐配方:

播种当年公顷基施尿素75~120kg,二铵60~30kg,氯化钾75

kg。第二年以后,中茬草现蕾前每公顷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1228/ 主要优质饲草饲料作物品种鉴选与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

2kg。5、在黑龙江垦区寒地范围内进行饲用燕麦品种筛选,

筛选出白燕2号、草莜一号、甜燕二号三个品种,增加优质饲

草供应,提高饲草品质。6、明确黑龙江垦区饲用燕麦的肥料

反应特性,确定N、P、K最佳施肥和最大施肥量的最优施肥方

案。选取白燕2号,按照农业部”3414“最优正交组合设计进

行N、P、K肥料试验,当处理6即施用N为5.9kg/亩,P2O5为5.

5kg/亩,K2O5.5时,饲用燕麦的产草量最高以上国内研究均未

涵盖本项目上述特征点内容,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该项技术

的推广应用,通过种草养畜,不仅可以实现牧草饲料的转化增

值增加收入,而且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可

以保护农业生态,减少污染,实现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进优质苜蓿和燕麦品种进行适应性筛选并配套相应的

栽培技术,以此支撑苜蓿和燕麦高产高效种植,生产优质苜蓿

和燕麦,对提高优质奶产品的供给能力具有重要和现实意义

。该项技术主要解决黑龙江省苜蓿和燕麦种植中高产优质的

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其配套栽培技术基本可以解决苜蓿

和燕麦种植中关键的技术环节,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将带来苜

蓿和燕麦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该项技术成果将有广阔的推

广应用前景。应采用示范带动推广的措施加速成果的推广应

用。

/1229/ 吉粳510
吉粳5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吉林省科技厅重大项目超级稻基因

挖掘及资源创新(20070226)。二、选育目标:产量高于对

照品种,某一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品种。三、主要特点:吉粳

510,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2001年夏以吉96-43为

母本,吉92D14为父本杂交育成。生育期生育期140天,属中晚

熟品种。需≥10℃积温2850℃。株高105.6厘米,株型略紧凑

,分蘖力强,茎叶绿色,每亩有效穗数22.8万。穗长17.0厘米

,弯穗型,平均穗粒111.5粒,结实率90.0%。谷粒椭圆,颖及颖

/1229/ 吉粳510

尖黄色,个别稀顶芒,千粒重26.5克。稻米品质检验结果达到

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抗稻瘟病性鉴定苗期分菌系人

工接种对苗瘟表现为中抗(SM),成株期病区多点异地自然

诱发鉴定对叶瘟表现中抗(MS),穗瘟表现中抗(MR)。对

纹枯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现中抗(MR)。2009年区域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8730.4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9.5%;2010年

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523.3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0.

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626.9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

5号增产4.9%。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657.5公斤,比

对照品种通35增产5.5%。吉粳510耐肥抗倒伏性强,生育后期

籽粒灌浆快,活秆成熟不早衰,稻米品质优,适应广。

/1230/ 黑粳10号
黑粳1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黑粳10号普通粳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

日数12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早4天。需≥10℃活动积温2085℃

左右。该品种主茎9片叶,株高90.1厘米左右,穗长15.3厘米

左右,椭圆粒型,每穗粒数86粒左右,千粒重24.6克左右。两

年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81.5%~82.5%,整精米率70.5%~7

1.8%,垩白粒米率7.0%~8.0%,垩白度0.9%,直链淀粉含量(

干基)17.12%~18.77%,胶稠度72.5毫米~77.5毫米,食味品

质78分~84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三年抗病

/1230/ 黑粳10号

接种鉴定结果:叶瘟3~7级,穗颈瘟3~9级。三年耐冷性鉴

定结果:处理空壳率3.71%~13.5%。极早熟,株型收敛,分蘖

力中等,着粒密度适中,成熟转色快,颖及颖尖秆黄色。

/1231/ 果蔬深加工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果蔬深加工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研究了果蔬原料的前处理和干燥过程中水分

、温度控制等工艺条件,进一步完善了胡萝卜、甘薯、桃、

苹果、冬枣等果蔬膨化技术,对苹果和冬枣膨化干燥进行了

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干燥动力学模型并将其试验结果应用生

产实践中。开发出苹果、冬枣、胡萝卜、桃、甘薯等5种膨

化食品,并建立产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项目还同时开展了

膨化果蔬的超微粉碎加工技术研究,超微粉碎后粉体的平均

粒径减少,比表面积增大,表面能增大,单个颗粒的性质十分

/1231/ 果蔬深加工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活跃,更容易溶解于水,从而提高了水溶性;开发出苹果粉、

红枣粉、枸杞粉和香菇粉等膨化果蔬粉,对膨化果蔬粉的特

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产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并将部

分果蔬粉应用于预混粉和固体饮料的生产。项目实施期间,

在天津市食品研究所建成年产80吨果蔬膨化食品示范生产线

。项目已实现销售收入720.31万元,实现利润173.4万元。项

目达产后,企业可年新增利税225.5万元。

/1232/ 板栗去壳工艺
板栗去壳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板栗是湖北罗田支柱产业,以前板栗深加工全人工

剥壳,产量低,加工成本高,质量差,严重制约板栗深加工发展

,本发明彻解决剥板难的问题,为罗田乃至全国板栗产业发展

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剥壳原理:是由板栗在去壳机内与刀盘的

差速运动去粗壳,将去粗壳后的板栗输送到漂烫机内,漂烫后

的板栗再输送到带高压水喷头的滚筒内,利用喷出高速水束

的动能将板栗剩余外壳.内皮与栗仁分离.板栗的剥壳率达到

98%以上板栗剥壳机的发明,有效解决了传统板栗机械剥壳去

/1232/ 板栗去壳工艺

不尽内皮,栗仁破损率高的技术难题,脱皮壳率≥95%,栗仁≥

95%。研究的板栗漂烫护色-去内皮-板栗仁技术工艺,不使

用任何化学添加剂,有效的保持了栗仁原有的色泽和品质。

该工艺技术及设备,板栗从剥壳到成品栗仁,加工过程10分钟

完成,生产能力每小时处理板栗2吨。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

板栗机械化脱壳去皮设备及工艺技术研究整体达到国内领先

水平,其中脱皮和保持栗仁完整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技术巳成熟,全国己有十几家大型板栗加工企使用我工司

生产的全自动板栗剥壳生产线,效果很好,该设备既有大型剥

壳生产线(加工量2吨/小时)也有小型智能剥壳机(加工量

300kg/小时),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安全,无环境污染.剥壳

机市场需求很大,存在问题是剥壳机体积较大,比较贵,小型

加工企业及个人难以承担,全面推广目前还很困难获2009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奖证编号2009J-208-1-03

0-005-R13

/1233/ 黄顶菊入侵地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黄顶菊入侵地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围绕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入侵过程中化感

效应、种群增长与入侵机制,应用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黄顶菊

生态修复技术,针对黄顶菊在我市入侵地的气候、作物栽培

模式、疫情发生和传播规律及其化感作用,科学选择植物种

类、制定生态修复措施,形成一套能够有效控制我市黄顶菊

蔓延和减轻土壤养分流失的生态修复技术模式。通过本项目

实施,可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有效遏制黄顶

菊对我市的生态环境破坏,保护入侵地原生境生物多样性和

/1233/ 黄顶菊入侵地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土壤养分平衡,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1234/ 寡雄高产优质板栗新品种-燕龙
寡雄高产优质板栗新品种-燕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果树育种课题组系统选

育而成,2006年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计划。特征特性

坚果平均重10.2g,果面毛茸很少;果皮红褐色,油亮美观

。坚果大小整齐美观,质地糯性,细腻香甜。果枝率59.2%

,发育枝率40.8%,纤弱枝率0%。结果母枝平均长35.2cm,

粗0.56cm;平均有完全混合芽3.2个;果枝中下部可抽生果

枝结果,比率为52.2%;混合芽较大,呈扁圆形,皮孔较大

,圆形,密度中等。叶片长19.3cm,宽9.1cm,长椭圆形;

/1234/ 寡雄高产优质板栗新品种-燕龙

叶色深绿,质地硬而厚,较平展;叶柄中等长。雄花序长l

5.2cm,每结果枝着生5.7条,雄花少,雌花和雄花序的比例

为1.8。栽培技术要点栽植密度:建议栽植密度2m×3m

或2m×4m。授粉树配置:授粉树配置比例为10%,配置

方式为行内配置。栽植时期:春季树体萌芽前后进行栽植,

山地栽植前进行局部土壤改良。栽植方式:一是栽植实生苗

,栽植后第一、二年的生长后期(8月份以后),喷施2~3

次叶面肥料,栽后第二或第三年春季树体萌芽前后进行嫁接

;二是栽植嫁接苗,土壤和管理条件较好的果园可进行嫁接

苗栽植,但要注意在起苗时对苗木大根进行保护。修剪:幼

树期注重夏季修剪,进行年内多次摘心,增加分枝数量,加

快树体整形。成龄树注意对旺长新梢进行摘心,缓和其长势

。病虫害防治:特别注意红蜘蛛、桃蛀螟和栗实象的危害,

注意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示范推广该品系已在燕山地区的迁

西、遵化、青龙、宽城进行示范栽培,表现良好。

/1235/ 籽用西葫芦品种“利园9号”
籽用西葫芦品种“利园9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针对目前打籽西葫芦不能密植

、产量低、抗病性低的情况最新培育的杂交一代高产、稳产

品种,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植株长势旺盛,直立短蔓生长。2

项目目的与意义:该品种植株长势强健,直立短蔓生长,综合

抗病性好。平均单株坐老熟瓜2-3个,单瓜籽粒数400-500粒

左右,籽粒千粒重213克,籽粒大,色泽光亮,适宜食用、加工

等多种用途。平均亩产籽量190千克左右。3主要论点与论据

:母本(SX002):从北京艾维特种业引进高产量耐热西葫

/1235/ 籽用西葫芦品种“利园9号”

芦S051品种为基础材料,经5代自交重合,南繁北育,自交纯和

的自交系,编号SX002。其特征特性为:植株长势强健,直立

短蔓生长,综合抗病性好,全生育期110天左右。父本(SY34

1):从郑州果蔬研究所引进高抗病性西葫芦S043品种为基

础材料,经5代自交分离选出的稳定的打籽西葫芦自交系,再

自交纯和得到的自交系,编号SY341,特征特性为:单瓜产籽

400粒左右,籽粒大小均匀,色泽雪白、商品性状好、抗病性

强,果实长柱形。3、选育过程:2011年配置杂交组合,2012

-2013年进行多点组合比较试验,测定杂交优势及配合力,组

合SY32(SY341×SX002)符合育种目标。2012-2013年

进行了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进一步测定其综合生物学

特性,并进行了生产示范,起名为利园9号4、创见与创新:(

1)丰产性:2012年在酒泉肃州区三墩镇、玉门市柳河乡、

高台县南华镇、武威市永昌镇、民乐县南丰乡、进行了利园

9号品系的多点对比试验,对照品种为瑞丰九号,结果如下:

该品系为籽用西葫芦,单瓜产籽400粒左右,种子千粒重200克

,籽粒大,色泽光亮。平均亩产185.2公斤,比对照增产9.2%。

(2)抗病性:2014年7月13日,由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员组织的有关专家,对酒泉鸿利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所选育

的籽用西葫芦利园9号进行了田间抗病鉴定,白粉病田间病株

率为1.5%,表现为中抗;病毒病田间病情指数1.0%,表现为中

抗。(3)品质佳:2014年9月19日,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

业测试中心得有关专家,对酒泉鸿利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所

/1235/ 籽用西葫芦品种“利园9号”

选育的籽用西葫芦利园9号样品进行了品质检测,得出含水分

5.22%,含粗蛋白341.8g/kg,含粗脂肪417.4g/kg。5.社会经

济效益:项目实施2年,累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5000亩,建立

规模化种植小区29处,根据大面积示范推广产量结果综合分

析,亩新增收入768元,亩均降低成本67元,新增经济效益近1

252万元。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打籽葫芦种植面积成倍增长

2015年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地。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1236/ 红皮梨果实套袋技术研究
红皮梨果实套袋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根据当前生产上红皮梨外观品质存在果面不光洁、

着色不良等问题,在陕西省礼泉县、三原县、蒲城县和白水

县等地设立了多个试验点,分别从不同袋型及套袋时间对果

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不同摘袋时间对果实品质及贮藏性

的影响对满天红、红香酥、日面红、红丝绸等红皮梨的果实

套袋效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红皮梨套袋以

晚熟品种和通风条件好的果园效果好,袋型选择正确、套袋

和摘袋时间合适能显著提高果实外观品质。“满天红”梨以

/1236/ 红皮梨果实套袋技术研究

盛花后30~35天(5月中旬)套条黑袋最佳,采收前10~15天

(8月下旬)摘袋最好,灌区要注意防止黑点病及裂果发生,

塬区要注意防止日烧发生。“红香酥”梨以盛花后30~35天

(5月15~20日)套条黑袋为好,在光照条件较差的果园应在

采收35天以前摘袋,在光照条件良好的果园应采收25天以前

摘袋。“日面红”梨以盛花后40~45天(5月下旬)套条黑

袋和双黑袋为好,采收前25天左右(7月中旬)是摘袋最佳时

间。“红丝绸”梨套袋效果差。根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了

适合我省及黄土高塬地区环境条件的红皮梨套袋技术规范资

料,并测定了红皮梨最佳育果袋的定量、抗张指数、耐破指

数、透气度、撕裂指数、柔软度、吸水性、不透明度紧度等

17项指标值供制定相关标准和果袋企业参考。

/1237/ 玉米新品种锦单8号
玉米新品种锦单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锦单8号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性强、

抗旱、抗倒伏能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1996~2000年,锦单

8号已开发种植了178.2万亩,创社会效益8773.6万元。锦单

8号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抗病性强、活杆成熟、耐旱耐

涝、耐瘠薄。适宜山东、内蒙、古林、甘肃、辽宁等广大地

区种植,各地区种植以来,反映良好,深受广大农民欢迎。锦

单8号品种适应性广,平肥地、岗坡地均可种植,极具发展前

途。

/1238/ 宝康卤鸡
宝康卤鸡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选用上等草鸡为原料,配以天然香料,采用真

空包装和灭菌技术精制,是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醇厚

的绿色食品。各项指标均达Q/320324XN3-1997J及其他相关

标准。生产规模为6000吨,净增利润410万元。

/1239/ 牛肉、牛奶品质分子调控及新产品研发与示范
牛肉、牛奶品质分子调控及新产品研发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项目名称“牛肉、牛奶品质分子

调控及新产品研发与示范”(项目编号:2014KJXX-51),属

于陕西省科技研究发展(攻关)计划中的青年科技新星项目

类型,自2014年1月开始,2016年6月结束,为期两年半。项目

主持单位是陕西师范大学。2.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项目实施

,可以增加牛肉行业和奶业的科技含量,规范产品市场,强化

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肉乳品安全;也对于促进就业,提高农民养

牛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社会稳定,促进陕西省区域

/1239/ 牛肉、牛奶品质分子调控及新产品研发与示范

主导的牛肉行业与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

作用。项目对企业牛肉、牛奶质量进行安全调控与检测,有

利于解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担心的后顾之忧。3.主要论点与

论据(1)通过牛肌肉原代细胞水平脂质代谢功能基因筛选

、RNA干扰研究,创新建立了由核心功能基因组成的牛肉脂质

代谢网络通路,明确了胆固醇排出通路中功能基因的互作效

应;挖掘和鉴定了影响牛肉、牛奶品质的牛阿黑皮素原基因

(POMC)、肌动蛋白依赖染色质调控因子(BAF60c)、肝脏

X受体基因(LXRa)与β2微球蛋白基因(B2M)等,分析了其

分子特征,筛查了13个有效突变位点,并应用于牛肉、牛奶品

质的评估和鉴定。(2)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与牛奶品质检

测方法,创新建立了不同胎次奶牛所产牛奶中营养素指标与

尿素氮的近红外无损检测方法。(3)通过优化DNA分离提取

的关键技术,创新建立了较稳定的牛奶中牛基因组DNA的提取

方法,牛奶采集量控制在15mL以内,所获DNA质量完整、浓度

及纯度较好,可用于规模化、较长片段牛基因序列的PCR扩增

,并应用于不同贮藏和解冻条件下。(4)通过冷链物流原料

牛奶品质的检测及其牛基因组DNA的提取,揭示了牛奶乳脂肪

、乳蛋白、乳糖、pH值、酸度等品质和DNA质量随时间的变

化规律,建立了基于DNA质量评估牛奶品质的方法,并应用于

不同贮藏条件下原料牛奶的选择和牛奶质量的过程控制。(

5)通过牛奶及其副产物中活性物质cAMP的检测、分离与纯

化研究,开发了功能性乳制品1个;通过牛肉品质的保持研究

/1239/ 牛肉、牛奶品质分子调控及新产品研发与示范

,研制出复合冷藏牛肉保鲜剂,开发了嫩化牛肉干产品1个。

(6)主要技术成果通过示范和推广,有利于提高牛肉、牛奶

的品质,帮助原料产品的选择,实现其优质优价,具有显著的

社会和经济效益。4.创见与创新项目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开展

了牛肉、牛奶品质的分子调控及新产品研发与示范应用:创

新建立了由核心功能基因组成的牛肉脂质代谢网络通路,明

确了高表达基因,成功开展了胆固醇排出通路中LXRa基因的

干扰研究,明确了通路中基因的互作效应;创新挖掘了影响牛

肉、牛奶品质功能基因,筛查了其中的有效突变位点,可用于

牛肉、牛奶品质的评估和鉴定;创新建立了稳定的牛奶中牛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建立了基于DNA质量评估牛奶品质的

方法,并应用于不同贮藏条件下原料牛奶的选择和牛奶质量

的过程控制;开发了功能性乳制品,研制出复合的冷藏牛肉保

鲜剂,开发了嫩化牛肉干产品。5.社会经济效益项目有利于

提升牛肉、牛奶原料的品质,为加工企业提供营养价值高、

品质优良的原料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肉、乳制品

,为行业带来显著的效益。产生的新型乳制品、牛肉产品均

是市场新兴产品,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可为企业增加可观的

经济效益。项目通过分子调控技术鉴定产品品质的成功应用

将使企业的优质牛肉、牛奶选择成本降低,从而将为牛肉、

牛奶生产企业提供了15%以上的效益空间,有利于实现原料牛

肉、牛奶的优质优价和分级定价,经济社会效益显著。6.历

/1239/ 牛肉、牛奶品质分子调控及新产品研发与示范

年获奖情况目前暂无获奖。7.成果简介项目通过研究创新建

立了由核心功能基因组成的牛肉脂质代谢网络通路,明确了

高表达基因,成功开展了胆固醇排出通路中LXRa基因的干扰

研究,明确了通路中基因的互作效应;挖掘了影响牛肉、牛奶

品质功能基因4个,筛查了其中的13个有效突变位点;首次开

展不同胎次牛奶中牛奶品质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建立

了不同胎次牛奶蛋白质、尿素氮等指标的近红外光谱数据模

型;建立了稳定的牛奶中牛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牛奶用量

控制在15mL以内,且可以规模化扩增牛长片段序列,建立了基

于DNA质量评估牛奶品质的方法,并应用于不同贮藏条件下原

料牛奶的选择和牛奶质量的过程控制;创新开展了牛奶及其

副产物中活性物质cAMP的检测、分离与纯化研究,开发了功

能性乳制品,研制出复合的冷藏牛肉保鲜剂,开发了嫩化牛肉

干产品。

/1240/ 奥贝球墨铸铁
奥贝球墨铸铁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铁合金冶炼
技术详情

  项目简介:奥贝球墨铸铁(ADI)是二十世纪发明的

一种具有高性价比的新型工程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工

程机械、交通、建材、化工、冶金、农机、通用机械、军用

等行业。可以按欧洲EN1564、美国ASTM897标准为用户提供

各种牌号的ADI铸件。(我院为英格索兰公司生产的ADI风镐

缸体、机头,其力学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美国、欧洲、日本

标准。)主要技术特点:奥贝球铁是将普通球铁或配加一定

合金元素的球铁,通过等温淬火改变其基体金相组织,保留

/1240/ 奥贝球墨铸铁

球状石墨,由铁素体或珠光体转变为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的

贝氏体与高塑性的残余奥氏体组织,因而既具有高的强度与

耐磨性,又具有一定的韧性。奥贝球墨铸铁具有优良性能(

与碳钢相比):噪音降低1-5dB;零件重量可降低10-40%;

降低设备维修和使用费用;减少加工及制造费用。我院生产

的ADI产品的主要力学性能如下表:牌号 抗拉强度(Mpa)伸

长率δ(%) 硬度HBAbTQ800-8 ≥800 ≥8 250-310AbTQ900-7 ≥

900 ≥7 270-332AbTQ1000-5 ≥1000 ≥5 290-355AbTQ1200-3

≥1200 ≥3 332-401AbTQ1400-1 ≥1400 ≥1 380-480主要用途

:适用于要求高强度与耐磨性,又要求一定韧性的零件。在

汽车、交通、建材、化工、冶金、农机、通用机械等行业可

取代要求高强度高耐磨的球铁件、铸钢件、焊接件及表面处

理锻钢件。如汽车上的螺旋伞齿轮、内环齿轮、发动机齿轮

、差速器十字轴、曲轴、连杆弹簧座、弹簧支架、连接套筒

;火车轮、减震器、吊杆、中间杆、滑动轨、轮脚架;推土

机挖掘齿、履带板、链轮,造纸机及纺织机械的齿轮、凸轮

;空压机的曲轴及齿轮;压路机的压辊、冶金轧辊、破碎机

锤头、榨油机及膨化机的榨螺等。

/1241/ 吉林西部欧李新品种繁育与示范
吉林西部欧李新品种繁育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本项目为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2016年通过吉林省科技厅批准立项,项目编号为2016030

7030NY,研究期限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2、应用领域

和技术原理:本成果开展了欧李新品种组培、嫩枝扦插繁育

及沙地、轻盐碱地示范基地建立等工作,明确了最佳土壤湿

度和空气湿度,以及最佳的大地移栽时间,掌握了温度、湿度

、光照等控制技术,从而提高扦插成活率,完善了欧李新品种

嫩枝扦插繁育技术,通过建立苗繁育基地、沙地示范基地和

/1241/ 吉林西部欧李新品种繁育与示范

轻盐碱示范基地,完善了造林技术。3、性能指标:(1)合

同指标: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欧李新品种嫩枝扦插繁育技术、

建立欧李新品种沙地示范基地一处,成活率达85%以上、建立

欧李新品种轻盐碱地示范基地一处,成活率达85%以上。项目

执行期间生产苗木20万株,按10元/株技术,新增产值200万元

。同时新品种示范基地每公顷新增产值5万元,20公顷可新增

产值100万元。(2)实际完成指标:形成了欧李新品种嫩枝

扦插繁育技术规程;建立欧李新品种沙地示范基地2处,面积

21.5公顷,成活率达91.25%;建立欧李新品种轻盐碱地示范基

地2处,面积10.0公顷,成活率达87.5%;苗木产值:在项目执

行期间共生产苗木24.6万株,其中,繁育嫩枝扦插苗13.6万株

,繁育实生苗11万株,按10元/株计算,新增产值246万元。内

蒙兴安盟科右中旗新品种示范基地:10.5公顷沙地示范基地

,每公顷新增产值10万元,可新增产值105万元;5公顷轻盐碱

地示范基地,可新增产值50万元。亚亨新品种轻盐碱地示范

基地:2018年进入盛果期,公顷新增产值可达10万元,5公顷

可新增产值50万元。4、与国内外他同类技术对比;欧李是我

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国外尚无欧李研究的报道。我国对欧李

的研究也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研究的优良品种还不到十个

,研究的技术还不成熟,尚无欧李嫩枝扦插技术规程等发布。

因此该项技术填补了干、寒地区欧李沙地造林技术的空白。

5、成果的创作性和先进性:1)经过三年的欧李嫩枝扦插繁

育试验,形成了干、寒地区“欧李嫩枝扦插技术规程”。在

/1241/ 吉林西部欧李新品种繁育与示范

国际上尚属首次。2)在我国首次开展欧李治沙示范,3)“欧

丰一号”单果重较欧李2号普通型提高到了20.7%,株产量提

高47.5%。在国际上尚属首次。6、作用意义:经济效益:1

)苗木产值:在项目执行期间共生产苗木24.6万株,其中,繁

育嫩枝扦插苗13.6万株,繁育实生苗11万株,按10元/株计算

,新增产值246万元。2)沙地及轻盐碱示范基地于2018年已全

面结果,公顷产量5000千克,按20.0元/千克计算,15.5公顷新

增产值155.0万元。亚亨新品种轻盐碱地示范基地:2018年

进入盛果期,年产果可达5000公斤/公顷,按市场价格20元/公

斤计算,5公顷新增产值50万元。生态效益:欧李是科尔沁沙

地、盐渍化草原及森林边缘上生长的珍贵小灌木经济林树种

,对吉林省的土壤气候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植株矮小、发

枝能力强、固沙效果好,是荒漠化沙地造林、碱化草原恢复

的首选树种。因此,本项目的开展必将促进我省生态环境的

改善,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欧李是生态治理同

时又能带来高效益的优良生态树种,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

欧李种植基地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欧李产业的大发展,加

速产业开发的进程,因此必将对我省加工业、医药业、畜牧

业、种苗业的发展起到积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了我省社

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社会效益。7、推广应

用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欧李新品

种嫩枝扦插繁育技术和欧李造林技术可在吉林省、内蒙、黑

/1241/ 吉林西部欧李新品种繁育与示范

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欧李分布区进行推广应用

。适用于各类沙地和寒冷的气候条件。

/1242/ 蝴蝶树培育技术研究
蝴蝶树培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及应用前景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蝴蝶

树培育技术研究”是海南省科学事业费项目,2010年经海南

省科技厅、海南省财政厅批准立项。蝴蝶树为国家Ⅱ级重点

保护野生植物,是海南湿润雨林的标志种,喜气温高、雨量充

沛、土壤肥厚、湿度大的静风湿润环境。蝴蝶树对生长条件

要求严格,有指示环境因子的作用;且资源保存是对海南植物

区系及梧桐科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的工作基础;项目建设也

将促进蝴蝶树资源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②技术原理及性

/1242/ 蝴蝶树培育技术研究

能指标通过对全省热带雨林开展蝴蝶树资源调查、优良种质

资源标准制定及选择,选择蝴蝶树优良种质资源(单株),建

立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种质资源保存种植示范区(纯林和林

下种植等),总结蝴蝶树培育技术,为进一步推广种植做准备

,并将促进蝴蝶树资源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该项目的性

能指标如下:(1)选择蝴蝶树优良种源(单株)10个以上

;(2)掌握蝴蝶树育苗技术(种子育苗、穗条或组培技术)

;(3)建设种苗繁育基地5亩;(4)建设种质资源保存种植

示范区100亩(纯林、林下种植等);(5)蝴蝶树培育技术

报告。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海南乡土树种的保护与开发

,是恢复和发展海南热带林的核心问题,是发挥海南岛自然优

势,减免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蝴蝶树有

指示环境因子的作用,项目建设将促进蝴蝶树资源发展、保

护与开发利用,同时对保存海南乡土树种种质资源有着重要

意义。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蝴蝶树木材红褐

色,材质重、硬而韧,结构细致,干燥后不裂、不翘,耐腐,顺

纹拉力特强,在已知的海南用材树种中名列前茅,为名贵的造

船材、优良的建筑材、上等的家具材。由于其生长条件对环

境要求严格;有指示环境因子的作用,同时对植物学的研究和

海南植物区系及梧桐科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有较高的价值。

此外,蝴蝶树树形美观,树冠浓绿、干圆通直,还是优良的城

乡绿化树种,可为美化环境增加一个优良树种选择。⑤存在的

问题蝴蝶树为海南省珍贵特有树种、材质优良,但资源稀缺

/1242/ 蝴蝶树培育技术研究

,不利于产业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支撑下,以蝴蝶

树为代表的珍贵用材树种产业发展存在如何降低成本、缩减

周期、降低风险的巨大挑战,蝴蝶树育苗技术仍存在种子产

量不足,扦插育苗周期长、生根困难等问题,蝴蝶树高效培育

技术同样需要进一步优化集成,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1243/ 茶花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茶花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公司种植茶花优势反应在:一、对茶花研究时间较

长,2000年公司在江苏就已经研究茶花无土栽培技术,利用基

质栽培茶花。目前,国内外茶花用基质栽培少见。二、对茶

花开展无性扩繁技术研究,实现多种无性扩繁方式,提高茶花

扩繁成活率与缩短培养时间。三、茶花菌根菌技术开发应用

,使茶花培养扩繁更快更便捷,此技术填补国内外行业空白,

申报国内专利。四、茶花种质种源丰富,茶花品种达1200多

个,未登录茶花新品种达300多个,为科研选育等提供有利条

/1243/ 茶花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件及保障。公司2006年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来云南楚雄成立公

司。打破传统靠接方式,利用高枝多头换冠,嫩枝嫁接,芽苗

嫁接等技术无偿讲课,现场指导等提供当地茶花企业和种植

户。2012年世界茶花大会的多个茶花参展企业成果得到很好

展示。公司利用广东等地销售平台,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如:

广东、广西、湖南、四川、重庆等地进行茶花产业引导,并

通过公司技术服务等措施,扩大当地茶花产业发展规模等起

到积极影响与作用。公司2012年暨茶花大会后销售最值得骄

傲的年份。公司员工也笑道;我们是坐着飞机实现技术打工

。今年初;江苏常州投巨资32亿元,打造中国花卉博览园,公

司被成功邀请打造该园永久性茶花馆,起名:世界名贵茶花

博览园,公司倍感自豪与骄傲。2012年11月公司代表州林业

局昆明植物展等。

/1244/ 云瑞1号
云瑞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云瑞1号:是云南省农科院选育,北京奥瑞金种业

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的优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于2004年

通过云南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玉200401),2005年即将通

过广西引种。特征特性:株高265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果

穗长筒型,穗长22-24厘米,穗行数14-16行,白轴黄粒,硬

粒型,千粒重340克,出籽率83.6%,商品性好,品质优良,

耐贮藏;株型半紧凑,茎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性强。抗

旱性强,抗大小斑病、锈病、穗腐病、等多种病害,生育期

/1244/ 云瑞1号

春播128天左右,夏播100天左右。栽培技术要点:1、合理

密植每亩留苗3500株。2、种植模式:行距66厘米(2.0尺)

,株距29厘米(0.8尺)。3、田间管理以促为主,播前施足

底肥,视苗情及时追肥,重施攻苞肥,浇足灌浆水,及时防

治病虫害。

/1245/ 从江小香鸡选育不配套生产技术研新
从江小香鸡选育不配套生产技术研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小香鸡是我省特产珍禽,以小、土、香著称,深受

消费者喜爱。但该鸡存在生产和繁殖性能的缺陷。该项目通

过育种手段,对小香鸡进行系统选育,以提高其生产和繁殖

性能。年均产蛋由选育前的88.8枚增加到116.3枚,提高了

31.8%,16周岁出栏均重公鸡由选育前的898.6克增加到10

07克,提高了12.1%;母鸡由选育前的785.2克增加到892.

7克,提高了11%;肉料比由选育前的1:4.43增加到1:3.82

,提高了16%。同时根据市场和消费需求,选育出品质超群

/1245/ 从江小香鸡选育不配套生产技术研新

,集小、土、香、乌、补等优点于一身的小香乌鸡,纯合度

达98.94%,选育建立早熟、高产的小香乌鸡核心种群400余

套。通过对小香乌鸡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治技术等

进行系统研究和组装,完成了3.2万字的小香乌鸡配套生产

技术手册。在项目合同之外我们还对小香鸡肉质营养成份和

保健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从1998年该项目开始推广选

育的小香鸡和小香乌鸡以及配套生产技术。到1999的底在贵

阳、凯里、榕江、丹寨、修文等县市,以及南京、广东等外

省区推广小香鸡和小香乌鸡种群4000余套,年出栏小香鸡和

小香乌鸡35余只,新增产值1000余万元,到2002年07累计创

产值4000多万元,极大加快了小香鸡产业化进程。该项目研

究为我省物产珍禽小香鸡的开发利用和实现产业化打下了良

好基础。

/1246/ 海参加工新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研究及产业化
海参加工新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研究及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海参是重要的海产经济动物,2012年中国海参产量

达到17.1万吨,产值约400亿元,已成为我国水产品中单品产

值最大的品种。鲜活海参捕捞后存活期短,并具有较强的自

溶能力,保藏非常困难。鉴于此,捕捞后的海参会被迅速加工

,以加工品的形式储藏或进入流通环节。由于海参独特的加

工特性,传统的加工方式以干制和盐渍为主,存在反复煮制以

及加工制品在食用前需要反复发制等问题,操作时间长,营养

损失大。大连工业大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进行海参深

/1246/ 海参加工新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研究及产业化

加工的研究,突破了制约海参加工的技术瓶颈,建立了海参自

溶酶控制技术,开发了系列海参深加工产品。核心成果“海

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

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应用推广,推动了海参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项目从2006年开始,在国家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国

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国家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

及辽宁省多项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针对海参热加工理论

和技术薄弱、加工副产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加工自动化程度

低等困扰海参加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①创建了海参热加工质构控制技术

,实现了对海参制品品质的良好控制;②突破了海参内源酶低

温嫩化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海参的营养成分,并提高了海

参加工制品的嫩度;③自主研发了与海参加工新技术配套的生

产装备并建立了生产线,实现了海参加工新技术的工业化应

用;④建立了海参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海参卵、

海参肠及海参水煮液的高值化利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

了辽宁省科技鉴定成果2项;申报国际PCT发明专利1项,申报

中国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6项);制定产品标准22项;出版

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英文论文10篇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会议报告5次;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

士研究生19人,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87人。相关技术及装备

成果在大连中通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大连上品堂海洋生物有

/1246/ 海参加工新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研究及产业化

限公司、大连海晏堂生物有限公司、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等辽宁、山东、福建、河北等多个沿海省份的29家企业进

行了推广应用,累计新增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此外,技术和

装备成果还输出到俄罗斯和中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在本项目

及多项海洋食品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团队建设成为辽宁省

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同时先后批建了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国家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

基地、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本项

目开发的海参加工新技术与配套装备体系提升了海参加工制

品的品质,推动了海参加工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海参产业的可

持续发展,在整个行业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海洋强国

的建设、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1247/ 硬果型耐贮运农大508番茄新品种中试与示范
硬果型耐贮运农大508番茄新品种中试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于农业类应用范畴。主要内容:一是引进

中国农业大学培育的优质、抗病、丰产的硬果型耐贮运番茄

新品种“农大508”,该品种种子价格仅为国外同类型品种的

种子价格的1/10,亩增产10%以上;二是建立种子繁育基地,实

现三系配套,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完善种子繁育和质量监控体

系,提高良种质量、满足需求;三是配套熟化后的番茄高产高

效无公害栽培技术,形成无公害生产的技术体系和示范基地

,实现标准化生产;四是项目完成后,建立5万亩硬果型耐贮运

/1247/ 硬果型耐贮运农大508番茄新品种中试与示范

番茄出口基地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2000元,显著增加农民的

实际收入。特点:本课题是研究硬果型耐贮运“农大508”

番茄新品种的中试和示范,建立了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和示

范基地,经查询,国内唯有相同文献报道。应用国产硬果型耐

贮运番茄新品种“农大508”代替进口同类型品种,高产优质

,种子价格仅为国外同类型品种价格的1/10,并集成制定了高

产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科学实用。应用推广情况:本项

目两年示范推广5万亩,平均亩产13020千克,亩增纯收入173

0元,已获经济效益2226.16万元。使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科技

意思、经济意思明显增强,由于成本降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而且,项目区减少了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因此,经济、社

会、生态效益显著。

/1248/ 中蜂强群高产优质蜜配套技术研究
中蜂强群高产优质蜜配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249/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成果简介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项目来源科技部

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0GB2C300196)、安徽省“十二

五”科技攻关项目(12010302081)、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

省级科技示范项目。2、立项背景为针对性地解决我省水稻

病虫害绿色防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本项目以制约安徽水稻

安全生产的“三虫(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三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为重点,研发“不用(

化学)药”和“用好药”的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开展

/1249/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水稻病虫害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二、技术原理本项目

主要包括“不用(化学)药”和“用好药”两类技术,其中

“不用药”是指不使用化学农药,即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

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防控病虫害。农业防治主要是利用

品种抗性、栽培措施等手段;物理防治主要采用温、光、机

械等物理条件直接杀死、损伤、阻隔病虫害;生物防治主要

是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用好药”

是指化学防控,主要是选用安全、高效的农药,科学合理地施

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三、性能指标(一

)围绕“不用(化学)药”1.揭示了水稻病虫害发生演替及

灾变新规律,为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揭示了稻

曲病菌的侵染过程,为科学施药和雄性不育系抗性鉴定提供

了依据;明确了稻曲病菌孢子的田间释放高峰;明确了安徽地

区水稻穗腐病的病原及其主要生物学特征;发现了水稻上的

一种新病害(弯孢霉叶斑病),明确了该病的病原生物学特

性和发生危害特点;明确了安徽省螟虫发生的新特点及影响

因素;明确了水稻单季晚粳避病(条纹叶枯病)的安全播种

期。2.创新了水稻品种(资源)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方法,

筛选出抗病品种(资源)375个(份)明确了发病率或病情

指数最大值作为抗稻曲病的评价标准;鉴定筛选出375份抗病

品种(资源);明确了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及常用、

备用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3.研制出“井-多粘”新生物

农药和“球孢-苏云金-多杀”新配方研制出对水稻纹枯病高

/1249/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效的“井冈霉素A-多粘类芽孢杆菌DN-1”增效配方;发明了

一种高效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DN-1的方法;明确了三硅氧烷

聚氧乙烯醚对井冈霉素A-多粘类芽孢杆菌DN-1组合物的增效

作用;确定了“井-多粘WP”的生产工艺和使用技术,获农业

部登记,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研制出防治水稻螟虫和稻纵卷

叶螟桶混生防配方“球孢-苏云金-多杀”。4.开展了理化诱

控、稻田养鸭试验,验证了灯诱、性诱、稻田养鸭等防控效

果验证了不同光源对水稻害虫的诱杀效果,明确了水稻主要

害虫扑灯节律和适时开灯对保护天敌的作用;验证了不同的

诱芯与诱捕器组合对二化螟的诱杀效果;探索了稻田养鸭对

水稻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探索了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的防

控作用。(二)围绕“用好药”1.发明了稻飞虱测报调查装

置;创新了褐飞虱预测方法;改进了褐飞虱、稻曲病等的测报

技术,制定了稻曲病和大螟的测报地方标准,改进了二化螟测

报方法。2.筛选出一批适宜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安全高效

药剂3.研制出适于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哒螨灵+仲丁威

”、“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肟菌戊唑醇+嘧菌咪鲜

胺+三环唑”、“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春雷霉素”、“

噻呋酰胺+啶酰菌胺”专利农药配方5个。(三)技术的集成

与应用集成了安徽省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技术规程,

通过“政产学研推”协同推进,2015年至2017年,全省累计推

广应用3091万亩,改变了我省水稻病虫防治长期依赖化学农

/1249/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药的传统模式,综合防效达90%,与非绿色防控区相比,减少化

学农药使用量2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创社会效益

约18亿元,生态效益显著。四、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本项

目研制出生物农药新产品1个、农药复配或桶混专利配方6个

,获授权发明专利11件,发表论文27篇,制定了3项安徽省地方

标准。形成了1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防控标准,并累

计推广应用30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

益。经查新,上述创新性研究内容国内均未见报道。五、技

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虽然研究过程复杂

,但集成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用方便,可操作性强,

在全省多地连年进行大面积应用的结果证明,使用该技术不

需要特殊条件,适宜在全省推广应用。六、应用前景安徽省

水稻常年种植3300多万亩,随着我国“农药、化肥零增长”

的不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成果必有广泛的

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在政策上会有很好的实施

保障。七、存在的问题筛选的一批适宜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的安全药剂及配方长期单一使用,会增加病虫害的选择压力

,产生抗药性。随着抗性品种大面积种植,以及病原菌的变异

,可能会产生或出现新的小种,导致品种抗性丧失。八、获奖

情况获宣城市和池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1250/ 超高产杂粳组合“浦优201”高产制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超高产杂粳组合“浦优201”高产制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浦优201”是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育

种课题组选育的第二代粳籼交杂交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的选

育成功主要解决了制种产量低下和米质欠佳这两个制约亚种

间杂交粳稻大面积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亚种间杂交粳稻品

种的制种产量一般都比较低,一般在50kg/亩左右,好的组合

能够达到100kg/亩上下,而且年度之间产量差异较大。“浦

优201”的制种经过近几年的制种试验,一般平均产量在125

kg/亩上下,高产田块可以达到150kg/亩以上,年度之间制种

/1250/ 超高产杂粳组合“浦优201”高产制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产量差异较一般亚种间杂家粳稻品种显著稳定。米质上“浦

优201”不仅理化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米2级标准,适口性也较

好,在历次浦东新区和上海市稻米品介中米饭适口性均居于

中等偏上水平。在当下江浙沪部分地区出现国家储备粮库拒

收籼粳交品种稻谷的背景下,“浦优201”凭借其粒型接近粳

稻和出色的米质表现,浦东新区的国家储备粮库直接将“浦

优201”稻谷收入优质米的库房,加工米直接出售。因此,“

浦优201”深受广大农户尤其是规模化种植的大户的欢迎,该

品种每亩比其他品种增产75-100kg/亩,在相同的种植成本的

条件下,经济效益增加200-300元/亩,十分可观。通过项目的

实施,“浦优201”栽培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高产田块亩产

达到800公斤以上,长势平衡的点百亩方收获的稻谷晒干卖到

国家储备库,实产折合平均亩产780多公斤,进一步证明了亚

种间杂交粳稻的强大产量优势,坚定了课题组通过粳稻不育

系和籼型恢复系的粳不/籼恢配组方式,选育亚种间杂交粳稻

的技术路线。“浦优201”的制种产量达到150kg/亩以上,实

现了亚种间杂交粳稻制种技术进入实用阶段,解决了制约亚

种间杂交粳稻大面积应用的制种产量低下的瓶颈,证明了通

过选育早花时、高柱头外露率的粳稻不育系应用于亚种间杂

交粳稻的选育是切实可行的,坚定了课题组继续在早花时、

高柱头外露率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选育柱头外露率更高、

稻瘟病等病害抗性更好、软米类型直链淀粉含量更低的粳稻

不育系来进一步推进亚种间杂交粳稻选育和应用,加快高产

/1250/ 超高产杂粳组合“浦优201”高产制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优质、抗性好的亚种间杂交粳稻早日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1251/ 大宁河鸡选育及生态养殖配套技术示范
大宁河鸡选育及生态养殖配套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国内

外对优质鸡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

大宁河鸡”进行保护选育与开发利用,集成标准化饲养技术

,制定相应标准,带动老百姓致富。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保种

形式和选育方式。建设资源保护场和扩繁场,维持足够的种

群数量采取合理的繁育方式,保持大宁河鸡的独特外貌特征

和优异的肉质性状,避免近交退化。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宁河

鸡良种繁育体系,为满足市场对优质鸡的需要,调整农业生产

/1251/ 大宁河鸡选育及生态养殖配套技术示范

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基础。提邨复壮大宁河鸡种群;完善

大宁河鸡良繁体系;集成标准养殖技术,制定生产技术规范;

搭建统一购销平台。

/1252/ 浙东白鹅优良核心群选育及种质研究
浙东白鹅优良核心群选育及种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浙东白鹅早期生长速度快、肉质鲜嫩、性成熟早、

综合经济性状优等优势,在我国白鹅地方品种中名列首位。

浙东白鹅品种性能优势明显,但存在繁殖速度慢等缺陷,影

响其发展,无法适应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其优良遗传资源特

性不能得到广泛的开发利用。需要开展浙东白鹅优良核心群

选育及种质研究,进行核心群个体选育,种质测定和配套技

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浙东白鹅。宁

波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浙东白鹅优良核心群选育及种

/1252/ 浙东白鹅优良核心群选育及种质研究

质研究”(2004C100044)立项要求通过浙东白鹅种质研究

和本品种选育,在保持原有肉质的前提下,提高生长速度、

繁殖率和品种的整齐度,提升浙东白鹅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为市场提供优质鹅产品。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以浙东白鹅

原种场为选育和配套技术试验基地,进行纯系选育及品种之

内的杂交,选育符合选中目标的个体和家系,获得遗传进展

。同时测定生长速度、成活率、屠宰率、肉质、血液生化指

标等种质性状,进行有关的基因克隆、测序,并且提交GEN

EBANK。同时进行人工醒抱、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牧草生

产、饲料营养、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全面的配套技术,良

种配良法,充分挖掘了浙东白鹅的遗传潜力。

/1253/ 大粒优质无核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大粒优质无核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大粒优质无核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项

目情况如下:一、针对无核葡萄产业的发展及社会对大粒优

质无核葡萄新品种的需求,开展“大粒优质无核葡萄新品种

选育及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该项目对引

进的7个无核葡萄品种进行研究,筛选出仲夏无核、桑姆森无

核2个优良品种;通过有性杂交,采用胚挽救技术,选育出‘紫

蜜水晶’无核葡萄新品种。该品种果穗近圆锥形,平均穗重

700g,单粒重8g,果皮厚,紫黑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含糖

/1253/ 大粒优质无核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量18.6%,糖酸比38:1,品质优良。三、通过培养基选择、炼

苗移栽研究等,制定了组培快繁技术规程,加速了新品种的繁

殖与推广。同时开展了追肥等相关试验,制定了无核葡萄栽

培技术规程。四、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在济南、泰安、莱芜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五年累计推广1

500余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该项目资料齐全、数

据翔实,在有性杂交、胚挽救无核葡萄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有

创新,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1254/ 胡椒鲜果加工特性及白胡椒加工方法的研究
胡椒鲜果加工特性及白胡椒加工方法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来源于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胡椒鲜果加工特

性及白胡椒加工方法的研究”,项目编号:312044,执行年限

2013.1-2014.12。针对胡椒鲜果脱皮(白胡椒加工过程中)

水浸泡法脱皮周期较长,污染大、工作效率低下;机械法中齿

爪式脱粒脱皮一体机,脱皮不彻底,浪费严重;摩擦式磨盘脱

皮机效率低;履带式摩擦脱皮机摩擦间隙不易控制,脱皮质量

(碎果)也有待提高等问题,研制了一种工艺相对简化、安

全高效、性价比高、脱皮质量较好、生产率等适合我国国情

/1254/ 胡椒鲜果加工特性及白胡椒加工方法的研究

的胡椒鲜果脱皮工艺及配套设备。该技术创新融合了机械脱

皮的高效性与酶法脱皮的适用效果,采用自主研制的胡椒鲜

果预处理先进行表皮预破损处理,再利用优选的复合酶制剂

进行浸泡处理,后利用胡椒鲜果脱皮机进行脱皮。该工艺及

配套设备具有工艺相对简化、安全可靠、效率高、调整方便

、成本低廉等特点,适用于胡椒鲜果脱皮作业。技术整体优

势表现在:首创性提出提出了酶法与机械法联合脱皮的新工

艺;设计思路集工艺与设备为一体,着眼于现有胡椒鲜果脱皮

技术的不足,取长补短,融合机械法的高效性与简化的加工工

艺流程优势,有效解决脱皮周期、成本、质量等多个问题;采

用该工艺及配套设备,胡椒鲜果的脱皮周期从5-7天缩短至2

4h内,纯工作小时生产率为153kg/h,单位时间耗电/水量分别

为9.56kw/h和0.66t/h。脱皮率进一步提高,脱皮不彻底及碎

果、浪费等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新的工艺及配套设备的应

用有助于胡椒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更加符合新市场的需求。该

技术已在海南、广东等我国胡椒主产区进行了初步试验示范

应用,经海南省琼海市东红农场/广东五一农场等应用反馈,

该工艺及配套设备普遍被使用者认可,正准备批量试生产和

应用。技术整体还需经大量示范试验验证质量稳定性,工艺

技术仍有提升空间,配套设备自动化和系列化程度还有待提

高。

/1255/ “无限生机”-智能家庭蔬菜景观种植装置及智慧社区多功能农业温室
“无限生机”-智能家庭蔬菜景观种植装置及智慧社区多功能农业温室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专利申请日: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转让方式: 转让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其他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
专利基本信息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ZL202220779968.9
专利授权日期
2022-07-29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255/ “无限生机”-智能家庭蔬菜景观种植装置及智慧社区多功能农业温室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ZL202220087103.6
专利授权日期
2022-06-17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ZL201922110458.3
专利授权日期
2020-07-28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255/ “无限生机”-智能家庭蔬菜景观种植装置及智慧社区多功能农业温室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ZL202023097479.5
专利授权日期
2021-09-21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255/ “无限生机”-智能家庭蔬菜景观种植装置及智慧社区多功能农业温室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ZL201821717992.X
专利授权日期
2019-05-07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255/ “无限生机”-智能家庭蔬菜景观种植装置及智慧社区多功能农业温室
技术详情

  本项目提供一种智能家庭蔬菜景观种植装置及智慧

社区多动能农业温室,融合学龄儿童教育、食品安全和居家

养老的理念,家庭蔬菜景观种植装置采用高精度温湿度反馈

调控技术和大数据库指导室内四季种植技术,为学龄儿童提

供接触自然的科教场地,满足城市家庭有机果蔬自给自足,

也为老年人提供“没有一亩土地的良田”的智慧养老模式。

智慧社区多功能农业温室首次将休闲农业与物联网+“云种

植”创新性结合,兼具休闲农业特色和远程云种植的智慧农

业优势,为儿童、家庭提供休闲、娱乐、课本+实践的多功

能农业温室,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自给自足的家庭菜园,线

上种植+专业化管理模式,将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具有良

好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1256/ 番茄杂交新品种“云杂8号”
番茄杂交新品种“云杂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番茄杂交新品种“云杂8号”,系云南农业大学园

林园艺学院历时12年,在大量的前期工作基础和大量的杂交

组合中选育而成的常规杂交种。具有产量高,商品性好,果

实硬度大,耐贮运及货架期长等特点,适合露地及保护地正

、反季栽培。应用范围:全国各地适合栽培番茄的露地或保

护地。技术成熟程度:番茄杂交新品种“云杂8号”已于20

02年6月21日通过省级专家田间现场鉴评,已在云南省农作

物新品种中心登记为新品种。已推广应用一万亩以上。技术

/1256/ 番茄杂交新品种“云杂8号”

上完全成熟。

/1257/ 荣昌猪品种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荣昌猪品种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1、在荣昌猪资源遗传的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形成

了荣昌猪保护区,保种核心群和冷冻库开放式动态三级保种

模式。建立和完善了荣昌猪资源保护区4个,基础母猪群体

规模达6902头,建立了4个荣昌公猪集中饲养,饲养公猪62

头,共30个血缘;建立荣昌猪保种核心群(场)1个,核心群

基础母猪157头,公猪血缘12个;建立荣昌猪基因保存库1个

,保存精液、胚胎、卵母细胞和DNA样本共20645份。2、项

目构建了荣昌猪的人工染色体基因组BAC文库,克隆鉴定了

/1257/ 荣昌猪品种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与生产性状和品种特性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13个;首次完成

了猪从出生前到出生后整个发育阶段的microRNA组图谱,实

现了对猪microRNA数据库的大幅更新。3、选育了具有鲜明

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荣昌猪烤乳猪专门化品系1个,经产

仔数12.54头,达6kg体重日龄34.8天。利用筛选和鉴定的优

势性状基因,选育出荣昌猪高肌内脂肪专门化品系1个,肌

内脂肪含量6.24%。4、形成荣昌猪高效饲养与健康养殖技术

体系,制定了荣昌猪营养需要量推荐表1套、营养方案和饲

养工艺各1套,形成了提高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技术1套;建

立了荣昌猪重大疫病净化技术1套,制订了主要疫病免疫程

序和防治规范,研制出高效低残留抗生素替代品2个。5、研

究了荣昌猪猪肉优良品质特征与加工特性,建立了荣昌猪猪

肉品质特性数据库和风味物质图谱各1套,制订了荣昌猪加

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控制程序,形成了荣昌烤乳猪和系列传

统肉制品的现代化加工新工艺。6、项目实施期间累计推广

“渝荣1号”等优质肉猪256.6万头,推广全价料85万吨、添

加剂预混料1.15万吨;通过建立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每

头猪降低疫苗兽药用量25元/头,死亡率降低3%;年生产优

质配套系猪肉15.6万吨。经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测算,项目共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4.2亿元。形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兽药基

地和全国最大良种仔猪产销基地,促进了行业和区域经济增

长。

/1258/ 红阳猕猴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与示范
红阳猕猴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通过在红阳猕猴桃引种的基础上,结合其他

品种猕猴栽培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红阳猕猴桃

栽培管理技术,探讨红阳猕猴桃优质种苗培育方法,筛选最适

砧木;研究适合红阳猕猴桃的雄株种类及配比;以及探索土壤

管理、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及

采收与采后科学管理技术要点。建立标准化示范园80亩以上

,发表论文1篇,授权专利1件,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和技术报告

1份。

/1259/ 樱桃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樱桃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樱桃成熟期早,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誉,果实营养丰富

,含铁量高。果实性温、味甜,有调中益脾、调气活血、平肝

祛热之功效。我国樱桃产量为3500万公斤,人均只有29克,相

当于每人有大樱桃3或中国樱桃15-17个,具有广阔的市场前

景。西安市有悠久的樱桃栽培历史,灞河沿岸曾经是唐朝时

期的皇家园林,种植有大量樱桃。自1988年开始,西安市从山

东、大连等地引进大樱桃品种,特别是近几年,樱桃生产发展

迅速,2014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5万亩,大田樱桃我市比山

/1259/ 樱桃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东、辽宁等地提前一周左右上市,所以樱桃的经济价值也很

高,10年以上的挂果树年收入1.3万元/亩以上,因此,樱桃产

业已成为西安市农业的重要经济支柱。是果农重要的经济收

入之一。近年来樱桃病虫害发生严重,2007-2009樱桃穿孔性

褐斑病病田率、病株率均达100%,严重果园出现早期落叶、

叶芽萌发、二次开花等症状,对树势和来年产量造成很大影

响,部分樱桃园幼树由于金龟子的危害导致叶子被吃光;樱桃

褐腐病造成果实大量腐烂,严重园区病果率达30%以上;2010

年果蝇普遍发生。樱桃病虫的发生为害不仅造成樱桃产量的

损失,还造成品质下降,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种植樱桃的经济收

入,已成为制约樱桃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樱桃病虫害

监测和综防技术,减少病虫害为害损失,提高农民种植樱桃的

积极性和科学种植管理水平,已成为增加加桃种植面积和提

高樱桃产量的有效手段,弄清樱桃病虫害种类,明确其主要危

害种类,研究影响其成灾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因素,防治新技术

和新方法,提出一套适合西安农业生产实际的樱桃无公害综

合防治技术,对樱桃病虫害的准确测报、科学防治和灾害预

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此,在市科技局的大

力支持下,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立项开展了本工作。该

项目通过对全市樱桃的大面积调查,查清了西安地区樱桃主

要病虫害的种类、分布情况、发生程度;对樱桃褐斑穿孔病

、褐腐病、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冠瘿病、果蝇等进行专题

调查研究,摸清了消长规律,发生与品种、环境因素的关系;

/1259/ 樱桃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通过实验室检测、分离鉴定和田间调查研究,明确樱桃病毒

病种类和冠瘿病病源;通过田间药剂试验,筛选出防治樱桃病

虫害有效药剂和最佳施药方法;根据研究成果,制定了樱桃病

虫害调查监测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技术规范,统一调查监测

行为,组装配套樱桃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方案并加以推广应

用,确保了樱桃主要病虫害在生产上不造成危害,得以控制。

通过项目实施,发表论文13篇,其中2篇分别荣获西安市自然

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报批西安市农业

技术规程1个,地方标准1个,实现5点技术创新。项目在实施

综合控制技术方面,以检疫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农业等综合

控制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了农药残留;监测调查技术的实施,

减少了盲目用药,保护了樱桃等果区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效益

显著。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建立示范点,严格执行规范和控制

技术方案,开展综合控制示范,通过试验示范样板作用,在项

目实施区推广樱桃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面积8.1万亩次,对于

保护西安市和全省果业生产安全,改善果品质量,提高西安市

特色果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西安市果业优质、稳定、可持续

发展具有明显作用。综合控制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了果农

综合控制技术水平,增加了果农收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效益显著。三年项目实施区共增产85

3.85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7077万元,新增纯收入16523.7

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29.87,经济效益显著。举办各种形式

/1259/ 樱桃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的培训班,培训专业植保技术人员65人次,果农3000人次,发

放资料8千余份。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建立调查监测点6个,防

控示范点30个,推动开展综合控制技术的推广工作,确保无公

害综合控制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显著。

/1260/ 转基因水稻新品种选育及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转基因水稻新品种选育及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子课题1.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转基因水稻培育本研

究中使用的基因全部为新基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FM

DV序列构建由6个基因组成的融合基因,并开展水稻的遗传转

化,该研究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和技术创新性,目前未见报道

。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种子中富含虾青素的转基因水稻,该

研究在国际上尚未见研究和专利报道。通过基因改组(DNA

Shuffling)和体外分子进化技术以提高标记基因的功能,目

前没有类同的研究报道。本项目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中国设计

/1260/ 转基因水稻新品种选育及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种子中富含类胡萝卜素(包括:β-胡萝

卜素、番茄红素和虾青素)的转基因水稻,而水稻种子中产

生的以上类胡萝卜素物质将赋予大米以很强的抗氧化、防病

和保健功能,从而为推动我国全民的健康素质起到十分积极

的意义。2.子课题2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本项目在建

立转基因转化、标记辅助选育检测技术、水稻花药培养方面

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达到国内外同类技术水平。围绕节

水抗旱稻的改良,以转基因以及标记辅助改良两种途径进行

从实验到田间的应用,从基因到品种的转化,系统的将基础研

究转化为有实际应用推广价值的品种,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结合本单位在节水抗旱稻的前沿研究,解决节水抗旱稻的抗

虫性问题,为实现少打农药、减少环境面源污染等问题具有

重大价值和意义,选育的抗虫的节水抗旱稻材料均为有独立

知识产权的品种。3.子课题3.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技

术研究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原则、方法和手段,将远

远不能适用未来转基因植物的发展。随着未来转基因技术的

不断发展、转基因植物的种类和特征的不断变化,转基因植

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原则、方法和手段也必将进行不断的完

善和更新。本项目研究了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基因漂

移以及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有助于公

众正确认识与评价转基因植物,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转基因

植物能否商业化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在评价技术

及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基本达到国内外同类技

/1260/ 转基因水稻新品种选育及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术水平,所建立的技术方法有望被列为国家或地方标准,为转

基因植物的进口检测和国内监管服务。4.子课题4.转基因产

品食用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本项目在建立转基因产品食用安

全性评价技术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达到国内外

同类技术水平。围绕转BtCry1C基因水稻T1C-1转基因产品毒

理学研究、转基因产品的致敏性评价、转基因产品基因转移

安全性试验和转基因产品对肠道微生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开

展研究,结果在国内外均为首次报道。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

口之一。经上海港(空港和海港)进出的农产品、农资和农

产品加工产品的数量在国内位居前列。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使

上海为农产品、食品贸易中提供客观、快速、方便的转基因

农产品质量检测有关数据。同时上海也是国外基因工程产品

和加工产品最大的消费和流通地,上海还是我国生物技术研

究和产业化工作开展较早的省市之一。从其自身生物技术的

研究开发和进一步跻身世界生物技术贸易领域,需要开展基

因工程产品鉴定和安全性评价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农业转基

因生物在我国推广对人类安全、生存环境及对生物多样性可

能造成的风险,而且可以帮助我国消费者正确认识基因工程

产品,引导消费,并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保障体系之一

/1261/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Y75及其陕单16的选育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Y75及其陕单16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陕单16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用自选系Y75为母本

,K12为父本杂交育成。2002-2004年先后经陕西、河南、内

蒙古三省(区)审定和认定推广。2004年9月获国家发明专

利。陕单16在华北春玉米区表现抗病、丰产、优质,且子粒

成熟茎叶青绿,具有粮、草兼用性能。陕单16主要特点是:

成熟适中,抗病性好。生育期春播115-117天,较丹玉13早

熟3-5天,夏播103-105天。抗病性好,抗茎腐、穗粒腐、小

斑、丝黑穗、黑粉病。抗倒伏、耐旱、耐瘠薄。成熟及茎叶

/1261/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Y75及其陕单16的选育

持绿期长,适宜粮饲兼用或带棒青贮。喜水肥,不宜密植,

稀播时果穗粗壮,亩产潜力可达700Kg,茎叶产草量可达40

00Kg。品质优良。子粒含粗蛋白11.61%,粗脂肪4.76%,赖

氨酸0.42%,粗淀粉67.84%。蛋白质、赖氨酸、脂肪均优于

对照丹玉13。营养品质达优质蛋白玉米标准。稀植大穗,春

播类型、株型紧凑。株高250-280厘米,穗位高95-100厘米

,叶片数20,柱形穗,穗长20-23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

数18-20,行粒数40左右,千粒重280-310g,出籽率87%,黄

色中间偏硬粒型,苞叶紧厚。丰产性好。陕西省区试3年17

点次平均亩产543.8Kg,比对照丹玉13平均增产3.1%,生产

试验3点次平均亩产717.2Kg,比对照丹玉13平均增产43.3%

,位居第一。陕单16近年来在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吉

林、安徽、四川、江苏等省区多点试验示范,比掖单13、1

9,中单9409,农大108,户单4号等品种增产10%以上,位居

参试品种前列,受到当地好评。陕单16自2002年审定以来至

2006年,在陕西、河南、内蒙累计推广270万亩,取得良好

经济效益。目前,陕单16在北方春播区,华北夏播区正在扩

大种植,2010年可望推广500万亩。

/1262/ 伞房属桉树锯材树种种质资源及其改良技术引进
伞房属桉树锯材树种种质资源及其改良技术引进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与背景:项目来源2013年国家林业局948

项目。项目针对目前桉树人工林造林树种遗传多样性较低,

风险高、木材使用方向单一及价值不高等问题,系统的引进

优质锯伞房属桉树树种(柠檬桉、斑皮桉、大叶斑皮桉和斑

皮柠檬桉),这四个伞房属树种生长快,材质优,是发展高端

木制产品的优良树种,通过引种驯化、遗传改良、种子园营

建和杂交育种的研究,可在短期内提供生产造林使用的良种

,定向培养优质锯材林资源,为维护和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奠定

/1262/ 伞房属桉树锯材树种种质资源及其改良技术引进

遗传和技术基础。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以林木育种和

森林培育学为指导,综合引种驯化、生理特性、病虫害防治

、种子园建立等进行改良研究。共引进斑皮柠檬桉11个种源

92个家系,共478g;柠檬桉3个种源6个家系,共35g;斑皮桉5个

种源80个家系,共437g;大叶斑皮桉4个种源31个家系,共155

g。建立种源/家系试验林33hm2,初步选出柠檬桉优良家系1

个,斑皮桉优良家系10个,斑皮柠檬桉优良家系30个,大叶斑

皮桉优良家系5个。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4个伞房

属桉树23个种源苗期苗高、地径差异显著,光饱和点、光补

偿点等光合特征指标差异明显。(2)初步选出柠檬桉优良

家系1个,2.5年生平均树高4.7m、平均胸径5.1cm;斑皮桉优

良家系10个,2.5年生平均树高4.9m、平均胸径6.3cm;斑皮柠

檬桉优良家系30个,2.5年生平均树高7.5m、平均胸径7.1cm

;大叶斑皮桉优良家系5个,2.5年生平均树高7.7m、平均胸径

7.8cm。(3)通过施肥、密度控制等措施,将种源/家系试验

林改造为初级种子园,改造面积超过10hm2。技术成熟度、适

用范围和安全性:具备大量繁育伞房属桉树优质苗木与造林

技术,并已在林场进行种植示范。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本

成果已在广西玉林林科所、广西三门江林场、广西七坡林场

、广西渠黎华侨林场等地进行示范,目前还未产生效益。

/1263/ 新型瓜菜育苗基质研究开发
新型瓜菜育苗基质研究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属我公司自选项目。

针对我区自主研发基质少,基质产品质量不稳定,对秧苗影响

较大等问题,设立《新型瓜菜育苗基质研究开发项目》。2、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一)技术原理(1)育苗基质是种

苗生产的基础物质,充当着“植物根系营养库”的作用。(

2)育苗基质中的基质基础材料配比合理,能显著增强基质的

缓冲能力,使基质能广泛适应我区各地水源、日照等其他环

境条件的要求。(3)育苗基质中添加的新型生根剂、高分

/1263/ 新型瓜菜育苗基质研究开发

子增效剂、抗逆剂,有固氮、解磷、解钾之功效,释放、活化

和吸附被土壤固定的无机养分,促使种苗更能茁壮生长。(

4)育苗基质中添加的纯化有益菌种,能显著提高种苗的耐病

、抗病能力。(二)性能指标:项目指标粒径(1~5mm),

%≥60容重,g/cm30.15~0.40总孔隙度,%50~70有机质含量(

以干基计),%≥20酸碱度(pH值)5.5~8.0总养分(N+P2O5

+K2O)(以干基计),%≥2.0~5.0电导率,μs/cm≤800水分含

量(游离水),%≤303、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一)创造性

(1)自主研制开发出了以草炭、蛭石、珍珠岩为基础材料

的新型瓜菜育苗基质,适应宁夏地区温度、光照、水质等自

然环境条件,实现了育苗基质本土化,为种苗商品化提供了物

质保障。(2)在宁夏地区基质生产中首次复配生根剂、有

益菌种、高分子增效剂和抗逆因子诱导剂等成分,其养分含

量丰富,基质中高分子增效剂特殊的网状分子结构使种苗在

浇水的过程中营养成分随水流失很少;种苗耐病、抗病性增

强,定植后田间发病率低。(3)研发出了一套基质生产工艺

流程。从最初的原料筛选到最终的产品入库,经过四次检验

、一次化验,以流水线方式,严格把关、集约、高效、稳定的

生产产品。(二)先进性新型瓜菜育苗基质以草炭、蛭石、

珍珠岩为基础材料,添加生根剂、有益菌种、高分子增效剂

和抗逆因子诱导剂等成分配制而成,基质养分含量丰富,种苗

在浇水的过程中营养成分随水流失很少;种子萌发快、现蕾

早、生根迅速,成苗速度快;种苗耐病、抗病性增强,定植后

/1263/ 新型瓜菜育苗基质研究开发

田间发病率低。

/1264/ 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的三倍体规模化育苗技术开发
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的三倍体规模化育苗技术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租赁和改造了福建省漳浦县兴海水产养殖场

6200平方米育苗场地,研制了三台用于东方鲀三倍体规模化

诱导的设备,建立了两种三倍体诱导方法:静水压休克法和

温差休克法,三倍体诱导率均超过95%,并对压力诱导和温度

诱导器械分别申请了两个实用新型专利。2015和2016年度共

培育规格为4.7厘米的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三倍体苗分

别为172万尾和162万尾。经2年的培养,双斑东方鲀三倍体达

到300g商品规格的培育时间较二倍体缩短23%,具有显著的经

/1264/ 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的三倍体规模化育苗技术开发

济效益。

/1265/ 新型甜味剂纽甜
新型甜味剂纽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纽甜是一种新型的非营养型强力甜味剂,甜度是蔗

糖的8000倍,它是以阿斯巴甜的N-烷基衍生物。纽甜甜味纯

正,清新自然,性质比阿斯巴甜稳定,因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纽甜还具有风味增强特性,可有效地降低产品中香精和酸

的使用量,在相同甜度下的使用成本比蔗糖或阿斯巴甜低。

2003年3月10日,中国卫生部批准纽甜作为甜味剂通用于各种

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量依生产需要而定,是中国《食品添加剂

卫生标准》唯一无使用范围限制,无使用量限制的高倍甜味

/1265/ 新型甜味剂纽甜

剂。本项目纽甜的合成工艺是以3,3-二甲基丁酸为起始原料

,经氯化生成3,3-二甲基丁酰氯,再还原得到3,3-二甲基丁醛

,然后与阿斯巴甜反应得到纽甜产品。合成产品外观白色,熔

点81~83度,含量不低于98﹪。本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的特

点。应用前景广阔。

/1266/ 重组低脂高蛋白素肉松产品开发及加工自制关键设备产业化应用示范
重组低脂高蛋白素肉松产品开发及加工自制关键设备产业化应用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大豆蛋白是重要的植物组织蛋白,营养丰富,含有人

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并且具有与其他动

物蛋白如肉类、牛奶、蛋类等同样良好的消化吸收率,符合

大众营养的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摄取已

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传统饮食习惯中,蛋白质的来源主

要为动物蛋白,但动物蛋白存在脂肪高,热量大,蛋白含量低

的缺点。据调查目前我国居民的饮食中摄入的蛋白质量比标

准低18.7%,因此患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人

/1266/ 重组低脂高蛋白素肉松产品开发及加工自制关键设备产业化应用示范

数逐年增多。改善人民膳食结构,增加日常蛋白摄入的数量

和质量,成为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大豆蛋白质是世界优质

植物蛋白质之一,其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35~45%,并含有人

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平衡,是理想的食用蛋白

资源。联合国农粮组织(FAO)将大豆蛋白定为21世纪重点

开发的蛋白资源。其蛋白质含量比猪、牛瘦肉高二倍,赖氨

酸含量优于其他植物蛋白,且不含胆固醇,是防止高血压动脉

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食品之一。其PDCAAS值(消化率校正

后的氨基酸评分)为满分(1.0),为完全蛋白质。现代医学

和营养学证明大豆蛋白及其制品具有独特的生理保健功能,

大豆蛋白及其制品对预防心脏病、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糖尿

病、肾病、癌症(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等有特殊疗

效。我国为大豆生产大国,发展大豆蛋白事业具有很高的社

会意义和显著的经济价值,大豆深加工领域中,大豆组织蛋白

已成为常见产品。目前主要有三种大豆蛋白被广泛应用于食

品工业,分别是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组织蛋

白。大豆组织蛋白是将脱脂大豆粕进行挤压膨化,使物料在

水分、压力、热和机械切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制

得的产品。挤压处理后的大豆组织蛋白分子由天然的球状聚

集态重组为纤维状,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HARPER,1986),

具有与肉相似的组织状态和咀嚼感;并且蛋白质含量高,脂肪

含量低,不含胆固醇,因而可用于人造肉和其他高纤维化强的

仿肉制品的制作。将大豆组织蛋白添加到食品中全部代替肉

/1266/ 重组低脂高蛋白素肉松产品开发及加工自制关键设备产业化应用示范

类,研究开发能模拟并代替肉的全素食品,不仅降低成本,还

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包括素食主义者及寻求健康合理

、少胆固醇饮食的消费者。大豆组织蛋白具有类似瘦肉的纤

维结构,加工工艺先进,若生产方法优良其产品触感、咀嚼感

皆为最佳。其次因用于肉类加工中还具各其他物质不可替代

的特性--吸水性、保油性、类似肉的咀嚼感等,井且能增进

制品的色香味,提高蛋白质含量,促进颗粒完整,加工成本低

,利用率高,是理想的肉制品添加物。由于大豆组织蛋白巨大

的市场需求量,目前大豆组织蛋白的产品也越来越多。随着

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已经有企业根据大豆组织蛋白

制品的不同组织结构来加工生产,如肉质纤维感强,吸水性好

的大豆组织蛋白原料加工成素牛肉粒、素牛肉干、素鱼片,

保油性好的大豆组织蛋白原料加工成素午餐肉、八珍素馅,

有韧性有嚼劲的大豆组织蛋白原料加工成素肉松等,产品越

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多样,保存方法不但有冷冻、冷藏

还可以是常温。因此,本项目主要通过解决新产品开发过程

中的软化技术、抽丝技术、口感保持技术等技术改进原有的

生产工艺和设备要求,利用大豆组织蛋白开发出新的素肉松

等加工和重组高值化产品。同时根据工艺开发新型的实用新

型拆丝设备,提高产品的丝状口感,并按照素食肉松的制作工

艺建立规模化生产的生产工艺,建立企业标准,完成大豆组织

蛋白高值化技术的应用和示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1266/ 重组低脂高蛋白素肉松产品开发及加工自制关键设备产业化应用示范

效益。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为大豆的高值化生产,为食素人群

和追求素食健康的时尚人士提供营养高、口感好的健康产品

/1267/ 鱼用高效去药残添加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鱼用高效去药残添加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我国水产养殖业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药物依

赖“挥之难去。虽然上市水产安全品质量特别是”药残“检

测合格率不断提高,但一些领域使用违禁药品养殖的问题也

屡禁难止。然而,国内外目前尚无促进药残代谢与排泄的添

加剂产品问世,无法为养殖鱼类抗生素药残的尽快排泄和鱼

类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厦门惠盈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厦

门市科技计划项目”鱼用高效去药残添加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自2013年01月立项以来,项目组按照立项时的要求,针对项

/1267/ 鱼用高效去药残添加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目组确定的技术关键点,在厦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

项目组全体成员近2年的共同努力,现已圆满地完成了该项目

的计划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本项目针对残留药物在鱼体

的代谢动力学过程,遴选具备促进残留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肾

脏排泄及内脏组织修复等不同功能的多种营养和非营养添加

剂进行复方组合,从残留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受损组

织器官的修复与抗损伤等途径综合解决鱼类的药物残留问题

。项目组已全面完成了该项目合同书的全部任务:获取了复

方去抗残饲料添加剂配方,研发出本公司产品动物用复合预

混料并产业化生产,并在水产配合饲料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建成年产2000吨的动物用复合预混

料生产线1条,2014年生产动物用复合预混料产销量400吨,销

售收入975.7万万元,年上交税收总额29.84万元,利润为150

万元。进行了技术讲座与培训2次,培训人员50多人次。项目

技术指标:(1)使用本添加剂的鳗鱼,经厦门出入境检验检

疫局抽检,按日本《肯定列表》中规定判定,检测合格,符合

出口要求。(2)使用本添加剂可使鳗鲡的休药期比规定时

间缩短28%-33%。本项目产品既可应对鳗鱼等养殖鱼类出口

的贸易技术壁垒,也可在未来改善我国的水产食品安全。本

项目产品在福建省、江西省等省生产鳗鱼饲料的企业进行了

推广,得到了广泛认同。经过近2年的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取

得了预期的研究结果。但养殖户对药物的品种、剂量和使用

时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禁药、兽药甚至人药都会大量使用

/1267/ 鱼用高效去药残添加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更不会遵循相关药物的休药期;本实验主要开展了选择临床

中允许用以治疗鳗鲡疾病的常规药物-土霉素、噁喹酸和磺

胺间甲氧嘧啶钠为实验药物进行去药残添加剂的研究;其他

抗生素药物对鳗鲡养殖而言均为禁药,没有纳入研究范畴,因

此,其他抗生素药物对鳗鲡养殖的去药残研究有待开发。项

目取得的主要成果:研发出了动物用复合预混料产品,申请

并受理了1项发明专利,并制订了产品的企业标准,通过了福

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备案。

/1268/ 吉林舒兰培育出寒地大樱桃——吉祥
吉林舒兰培育出寒地大樱桃——吉祥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吉林省舒兰市园艺研究所在进行果树资源调研时,

发现一株自然杂交实生樱桃树,其果实比当地其它品种大3倍

以上。经过10年栽培试验,在2005年1月15日通过审定,并获

得推广许可证。1.成熟早:在当地6月末果熟,是最早上市的

水果。2.抗-48℃严寒,耐干旱瘠薄。适合东北、西北等-18

℃以下的寒冷地区和不能栽培甜樱桃的广大地域种植。3.果

肉硬脆,甜多酸少,比当地品种耐贮运。4.果实成熟后可挂树

20天,是观光果园、别墅、山庄、小区绿化的较好树种。5.

/1268/ 吉林舒兰培育出寒地大樱桃——吉祥

树体矮小,方便进行设施栽培,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6.树

体、果实均较抗病虫害,可以不施或少施农药等,适合生产有

机食品。

/1269/ 春谷荔枝
春谷荔枝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西瓜是一种世界性的园艺作物,栽

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素有“夏季水果之王”的美称。

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在十大水果中仅次于葡萄、香蕉、柑橘和

苹果,位居第5位。西瓜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

值。西瓜因其具备特别的作物优势,成为全国许多省区的首

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许多省市的支柱产业

。我国是西瓜人均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超过世界平均消

费量。一般城市居民人均食用西瓜量达40公斤以上,占全国

/1269/ 春谷荔枝

城乡6-8月份的夏季上市水果的70%,西瓜在夏季市场的供应

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对于稳定夏季水果价格和维护人们

生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徽是我国最适宜瓜类生产

的地区之一。春季升温快,能够保证在五月初及时播种出苗

;夏季高温,日照充足、辐射量大;且昼夜温差极大,西瓜的含

糖量高;这些都为生产优质西瓜提供了有利的天然条件。加

之长江水灌溉条件之利,露地生产西瓜不受灌溉条件的限制

。提早或延后栽培,只要茬口掌握得好,也能得益于这种光温

和灌溉优势,生产出高产、优质的西瓜产品。因此西瓜产业

将成为当地农民创收、增收的支柱产业。②技术原理及性能

指标在西农八号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一棵变异株,经过自交分

离和定向选择,获得的稳定自交纯合系LH07-10为母本;用本

公司已有的抗裂性FR-1材料与京欣类型材料杂交,对杂交后

的品种进行自交分离和定向选择,获得的稳定自交纯合系LH

11-11为父本;以母本和父本进行正反交组合测配,从低世代

开始抗病性筛选鉴定,在发病群体中通过自交的抗病单株选

择,在抗病群体中又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自交定向

培育,选育出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的西瓜。③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春谷荔枝果实为高圆形,果皮底色绿色,覆有墨绿

色宽条带齿状纹路,有腊粉,果皮韧度好,果皮厚度1厘米左右

,耐运贮。瓤色鲜红、肉质脆爽、口感甜美,属于中果型品种

。该品种可优化安徽露地地上的西瓜品质,满足市场上不同

的消费需求。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春谷荔枝

/1269/ 春谷荔枝

品种在009-2010年该组合在安徽、海南、湖南、陕西进行了

2年的综合区域试验;2011年在安徽、湖南、陕西、宁夏等地

区进行了1年的生产试验。试验表现该组合坐果稳定、果实

美观、肉质多汁、口感脆甜。适宜在湖南、宁夏、陕西、安

徽及相同生态区域春季种植。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西瓜

新品种“春谷荔枝”的选育至今未出现问题。⑥历年获奖情

况2018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

编号:GPD西瓜(2018)340020}。

/1270/ 雪榕金针菇3号品种的研发
雪榕金针菇3号品种的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关键是依据金针菇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的要

求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试验,研发出适合工厂化稳定生

产的新品种。具体方面包括:1)对已有的金针菇卧龙2号菌

种资源进行系统选育,得到适于液体培养的相对高效的菌种

;2)对经系统选育获得的菌株(X3)与卧龙2号菌种进行品比

试验;3)进行小规模栽培试验和基因图谱测序,对比菌种种性

指标4)对获得的菌株(X3)进行验证性试验,检测其遗传的

稳定性和生产的连续性;5)制定新品种的生产工艺流程,对获

/1270/ 雪榕金针菇3号品种的研发

得的新品种(X3)进行推广应用。创新点:1.研发出适用于

液体工厂化生产的雪榕金针菇3号品种,提高了生产的单产和

产品质量;本项目已研发成功。研发出了雪榕金针菇3号新品

种,该品种已用于公司大规模生产,且该品种自生产以来,品

质优良,平均单产已经达到370克/瓶(1100ml瓶子),405克

/瓶(1200ml瓶子),品质平均A级率在93%以上。该品种已经

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沪农品

认食用菌2011第001号。

/1271/ 基于精准快选的龙须菜良种培育与产业化推广
基于精准快选的龙须菜良种培育与产业化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琼胶在食品、工业、医药和生物工程中具有不可取

代的地位,作为目前主要琼胶来源的龙须菜是我国第二大栽

培海藻,良种的开发和应用对栽培产业至关重要,但栽培产业

历经几十年,却一致面临育种技术体系落后、新品种匮乏的

状况。针对这一问题,本项目将育种体系构建与新品种开发

作为重点,通过龙须菜遗传育种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品种创制

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突破龙须菜选育技术瓶颈,构建基于现

代生物技术的精准快选育种技术体系和新品种创制,建立提

/1271/ 基于精准快选的龙须菜良种培育与产业化推广

升良种应用实效的产业化推广技术体系,实现良种全覆盖;新

品种应用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主要技术创新内容与

技术经济指标:(1)构建基于现代生物技术的精准快选育

种技术体系,培育国审新品种。采用多种分子标记揭示龙须

菜种群在遗传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生物不同的特点,从

而为龙须菜遗传育种策略的选择提供正确导向。采用物理、

化学诱变技术,以产业需求性状为指导,筛选抗逆速生突变体

,完善了行之有效适用于龙须菜的诱变筛选技术体系。对几

项分子育种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创新,主要包括:对龙须菜生

活史不同阶段材料进行生长优化,缩短了完成整个生活史所

需要时间,方便快速获取育种材料;开发了鉴别龙须菜不同世

代与性别的分子标记,极大缩短选择所需育种材料的研究时

间,加速育种进程;确立了候选基因用于评估龙须菜琼胶含量

,为产业需求性状检测提供了先进、快速和可靠的关键技术

。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的2个龙须菜国审新品种。(2)建

立提升良种应用实效的产业化推广技术体系,实现良种全覆

盖,经济效益显著。从栽培生物学基础角度研究了碳素成分

对江蓠生长、光合作用及碳利用相关酶的影响,有助于应用

于提高栽培藻类产量、改进其品质;开发用于良种鉴定的分

子标记,应用于检测和保证良种品质;对栽培新品种的生理性

状进行跟踪分析,验证新品种的优良特性;进一步探索新的育

苗方法,完善苗种供应体系;对龙须菜栽培和采收进行技术革

新,有效保证收获、降低人工成本;新品种的推广覆盖全国,

/1271/ 基于精准快选的龙须菜良种培育与产业化推广

3个国审新品种支撑了我国的江蓠栽培产业,其推广产生了巨

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3)注重龙须菜遗传背景与遗传机

理的基础研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开展龙须菜遗

传育种基础研究,龙须菜基因组与质体基因组分析为阐明龙

须菜遗传机理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对龙须菜四分孢子体

发育阶段的特性研究和深入观察为新品系的培育提供了更多

的筛选指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差异的研究为利用原生质

体融合等细胞工程技术进行龙须菜良种选育提供了基础性研

究资料。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进入实质审查1项,实用新

型专利2项,国审新品种证书2项;发表论文25篇(SCI收录12

篇);国审良种实现对栽培海域的全覆盖,对我国江蓠栽培产

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累计栽培面积100万亩,产量超过150

万吨,产值超过120亿元。新品种的高品质使企业通过有机食

品认证,首次实现欧盟地区出口,2年内创汇超过300万美元。

/1272/ 绿旱1号
绿旱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中下游

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7.2天,比对照中旱3号早熟

2.5天。株型紧凑,株高91.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

,穗长20.3厘米,每穗总粒数105.0粒,结实率75.3%,千粒

重25.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9级,最高5级;穗期抗旱指

数0.86,抗旱性评价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

长宽比2.9,垩白粒率37%,垩白度6.2%,胶稠度54毫米,直

链淀粉含量25.5%。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组旱

/1272/ 绿旱1号

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1.19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15

.67%(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340.47公斤,比对

照中旱3号增产30.2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315.83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22.96%。2004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02.25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45.29%。栽培技

术要点:1、播种:适时播种,一般应在5月下旬至6月初及

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4.5~5.0公斤,条播,行距26.7厘

米。播种后1~2天如无阴雨天气,应及时浇灌水1次,确保

出苗整齐一致。2、肥水管理:采用农家肥与化肥并用的原

则,每亩施氮、磷、钾含量各15%的三元复合肥40公斤做基

肥,三叶一心期每亩追施尿素7~8公斤。抽穗扬花期根据田

间墒情及时灌水,以确保正常抽穗扬花。3、病虫草防治:

注意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

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

,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弱,米质一般。适宜在

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福建的部分稻瘟病轻、旱

情轻的丘陵地区作一季旱稻种植。

/1273/ 高产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巴单6号
高产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巴单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玉米作为粮食、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养殖业的空前发展,对玉米的需求

量呈逐年增加趋势,随着畜牧业的异军突起,粮饲兼用玉米

逐渐成为饲草料产业的新宠,国内需求呈上升趋势。选育高

产优质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既是市场需求,也是农民增收

的现实需要。根据玉米育种发展趋势及玉米种质资源基础,

该院以“优质、粮草兼用、多抗、适应性广”为育种目标,

开展了玉米新品种选育。巴单6号是巴彦淖尔市农科院1999

/1273/ 高产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巴单6号

年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粮草兼用型玉米新品。2005年

通过内蒙古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并准予推广。

1、院内试验:2000年B832×巴816参加院内组合鉴定筛

选试验,折合亩产981.6kg,比对照中单2号亩增97.5kg,增

产17.4%;2001年参加院内品种产量比较试验,折合亩产为

920.0kg,比农大108(亩产816.7kg)增产12.7%;2002年参

加院内品比试验,折合亩产为951.9kg,比农大108(亩产7

74.1kg)增产22.97%。两年品比平均亩产935.9kg,比农大

108平均增产17.7%。2、区域试验结论:2002年参加内蒙玉

米区域试验,5个承试点3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707.

4kg,比对照农大108平均亩产673.7kg,增产5%,株高295c

m,穗位130cm,穗长22.3cm,穗行16~20行,单穗粒重212

.2g,百粒重32.6g。2003年4个承试点3点增产,1点减产,

平均亩产802.3kg,比对照农大108平均亩产773.7kg,增产

3.7%。株高284cm,穗位125cm,穗长21.1cm,穗粗5.1cm,

穗行16~18行,单穗粒重218.4g,百粒重35.9g,出籽率84

.0%,田间综合抗性强。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33天,比对照

农大108早3~5天。3、生产试验结论:2004年参加内蒙玉米

生产试验晚熟组,4个承试点3增1减,增产幅度1.5~21.5%

,1点减产7.2%,平均亩产804.6kg,较对照农大108增产7.

1%,生育期134天,比对照农大108短7天,果穗长柱型,穗

长23.1cm,穗粗5.2cm,秃尖1.1cm,穗行14~18行,穗轴粉

色,籽粒马齿型,黄色,单穗粒重249.2克,百粒重35.4克

/1273/ 高产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巴单6号

,出籽率80.7%。田间综合性状表现整齐一致,活秆成熟,

所有试点抗倒性强,综合抗病虫性较强。4、生物产量:20

00年该院在子粒产量筛选的同时进行生物产量测定,测得乳

熟期鲜重为7307.5kg/亩,蜡熟期鲜重6290.0kg/亩,折合干

草4051.5kg/亩,蜡熟期鲜草产量比青贮玉米中北410(鲜重

5226.9kg/亩)亩增鲜草1063.7kg,增产20.3%。5、品质化

验结论:2004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测验中心分析:籽粒含粗

蛋白9.65%,赖氨酸0.28%,粗脂肪4.42%,粗淀粉71.28%,

容重705g/L。6、抗性鉴定: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

病(虫)接种鉴定表明:高抗茎腐病,抗丝黑穗病,抗大斑

病,抗黑粉病,抗玉米螟,感弯孢病。7、茎叶品质:经内

蒙古农牧渔业生物实验研究中心对其蜡熟茎叶品质检验表明

,茎叶粗蛋白8.633%,粗脂肪2.09%,粗纤维29.24%,灰分

0.748%。其中茎叶粗蛋白含量超过内蒙古青贮玉米标准。8

、特征、特性:该品种芽鞘紫色,株型紧凑,成株22片叶子

,穗位以上有6片叶子,株高310cm,穗位150cm,茎粗2.6c

m,果穗筒形,穗长23.9cm,穗粗5.1cm,18~20行,穗行粒

45粒,百粒重36.3g,单株粒重251.3g,出籽率85.2%,籽粒

黄色马齿型,穗轴粉色。生育期134天,茎秆粗壮,叶片宽

厚,活秆成熟,全生育期需≥10℃活动积温2800℃以上。凡

种植巴单3号、农大108、沈单16的地区均可种植。

/1274/ 酱油多菌种混合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酱油多菌种混合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利用米曲霉等多株益生微生物,以豆粕为主

要原料,建立了负压接种、单种制曲、比例入池、混合发酵

生产酱油新工艺,使成品酱油氨态氮达到0.92g/lOOml,蛋

白质的利用率90%以上。项目提出一支米曲霉高产蛋白酶菌

株,使酶活性从l000u/g增加到1700u/g以上,多菌种混合培

养生产酱油蛋白质转化率提高5%以上。多菌种混合培养生

产酱油产生的天然色素,与紫山芋焦糖色素互补,达到较好

的非生物稳定性和良好效果。

/1275/ 高糖高产抗逆甘蔗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高糖高产抗逆甘蔗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本成果是由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高

糖高产抗逆甘蔗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资助完成的成果。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本成果主要应用领域为农业领域

,其技术原理:①利用甘蔗远缘杂交技术,开展甘蔗与近缘种

斑茅杂交,将斑茅强抗旱性、强适应性、强分蘖性血缘导入

甘蔗,创造更多的优良的新种质。②利用甘蔗常规杂交手段,

将培育的含有野生种质血缘的甘蔗优良新品系或新种质与抗

黑穗病强的“CP”系列和强宿根性好的“Q”系列甘蔗引进

/1275/ 高糖高产抗逆甘蔗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高糖、高产、抗病、抗倒伏等抗逆性

强的甘蔗新品种(系)。③利用基于农艺性状、后代入选率

等综合指标的甘蔗亲本评价体系,以及家系选择与单株选择

相结合的选育种方法,对抗逆性强、糖分高、适应性好、宿

根性好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和评价,选择有潜力的甘蔗单株株

系,进一步系谱选育,培育出适应我省蔗区生态条件的高产、

高糖、抗逆性强、宿根性好的甘蔗优良新品种(系)。④对

甘蔗新品种进行各项栽培试验,建立一整套与甘蔗新品种相

配套的包括植期、种植规格、肥水管理、田间管理、病虫草

害防控等方面的操作性强、容易推广的高产种植技术操作规

程。⑤对新品种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优化研究,建立适用于不同

品种的高效、快速健康种苗生产技术体系,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完整健康种苗评价体系,推动广东蔗区

甘蔗健康种苗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应用。(3)

性能指标①通过甘蔗与其近缘种的杂交,选育出高糖高产抗逆

性的优良甘蔗新品种2个,即粤甘47号,2016年9月通过广东省

农作物品种审定;粤糖07-516,2016年5月3日通过全国农业技

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鉴定。②利用甘蔗远缘杂交技术,开展甘

蔗与近缘种斑茅杂交,将斑茅强抗旱性、强适应性、强分蘖

性血缘导入甘蔗,以及利用甘蔗常规杂交手段,利用优良新品

系或新种质与国外引进抗黑穗病强的“CP”系列和强宿根性

好的“Q”系列甘蔗引进品种进行杂交,创造甘蔗新种质9份

,即粤糖15-443、粤糖15-755、粤糖15-633、粤糖15-701、

/1275/ 高糖高产抗逆甘蔗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粤糖15-775、粤糖15-788、粤糖15-80、粤糖15-148、粤糖

15-256。③建立了1套甘蔗新品种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同时建立了建立健全的甘蔗种苗生产、繁殖、推广技术体系

。④申请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了科技论文7篇

。⑤通过广东省区域试验结果显示粤甘粤甘47号参加广东省

区域试验结果显示平均亩产蔗8.507吨,比对照品种新台糖2

2号亩增产甘蔗24%,每亩增产甘蔗2.04吨,按2017/18榨季平

均蔗价480元/吨计,则每亩蔗农增收980元。平均亩含糖量1

.223吨,比对照品种新台糖22号亩增糖29%,每亩增糖0.35吨

,按回收率85%计,增产糖0.30吨,白砂糖按2017/18榨季平均

每吨6600元计,则每亩工业增收1980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

济效益。(4)成果创造性、先进性利用甘蔗与斑茅等野生

资源近缘种后代进行杂交,将野生资源的强抗性、强适应性

、强分蘖性及强宿根性血缘基因导入甘蔗,培育甘蔗新品种

,解决了我国常规甘蔗育种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以及品种种

植单一化,对生产带来潜在危害性的风险。同时,利用甘蔗常

规杂交手段,将培育的含有野生种质血缘的甘蔗优良新品系

或新种质与抗黑穗病强的“CP”系列和强宿根性好的“Q”

系列甘蔗引进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高糖、高产、抗病、抗

倒伏等抗逆性强的甘蔗新品种(系)。打破了当前国内培育

新品种时,主要以广泛推广或新培育的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杂

交选育后代,选育品种在宿根性和抗逆性上存在明显的不足

/1275/ 高糖高产抗逆甘蔗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难以适应我国复杂的生态条件和日趋简约的栽培技术。通

过甘蔗与其近缘种进行杂交,加快了高产、高糖、分蘖性强

、抗逆性强、宿根性强的甘蔗优良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进

程。(5)推广应用情况在广东省甘蔗品种区试单位遂溪县

农业局、湛江市农科院、湛江农垦科研所、华海糖业公司甘

蔗推广站等的示范辐射带动下,2017年粤甘47号在湛江农垦

局下属农场、恒福糖业集团公司蔗区徐闻、雷州、遂溪、麻

章等地试种和扩繁,试种结果:粤甘47号主要表现为高糖高

产、前中期生长快、尾力好、蔗茎均匀、易脱叶、抗逆性较

强等特点,深受蔗农欢迎,具备商业品种及推广价值的潜力,

2017和2018两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3.88万亩。该品种在大

田种植平均亩产7.88吨,比ROC22增产2.01吨;12-1月平均蔗

糖分达15.46%;按照2017年榨季甘蔗收购价和糖价计算,预计

新增工、农业总产值11484.8万元。粤甘47号对当地蔗区品

种更新换代和改善品种结构布局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提

高当地农民收入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1276/ 高粱杂交种——四杂36
高粱杂交种——四杂3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品种来源:四平市农科院作物所以外引不育系

314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9910为父本,于1997年组配育成。

二、试验年限:2000~2001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2001年

进行生产试验。三、种子性状:椭圆形,浅红黄色,千粒重3

5克。四、植株性状:幼苗绿色,株高130~140厘米,19片叶

。五、果穗性状:穗长25~27厘米,仿锤形,紧穗,颖壳红色

,硬壳率15.9%。六、籽粒性状:椭圆形粒,红色,千粒重2

7~30克,每升容重746.5克。角质率40%。七、生育日数:

/1276/ 高粱杂交种——四杂36

出苗至成熟114天左右。八、品质分析:蛋白质含量10.57

%,淀粉含量70.49%,单宁含量0.23%。九、抗逆性:高

抗叶斑病,抗黑穗病,抗倒伏。十、产量结果:2000~2001年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206.1公斤,比对照敖杂1增产

9.43%。2001年生产试验四个点次平均公顷产量7056.7公

斤,比对照敖杂1增产7.13%。十一、栽培要点:一般年份

,5月1日~5日播种为宜,覆土深度4厘米,播种时公顷施撒可

富三元复合肥200公斤,拨节时追硝铵350~400公斤。十二、

制种技术: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1:5。十三、

适应区域:吉林省中部、西部能种植敖杂1、敖杂2的地区种

植。十四、主要优点: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高抗叶斑病

、抗黑穗病和抗倒伏。十五、主要缺点:着壳率略高。

/1277/ 宁春47号
宁春47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以建三江

6918/1658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特征特性:幼苗叶色浓绿,

苗期叶片直立,抽穗后旗叶半披散,叶长适中,株高82.0~

90.0cm,株型紧凑,穗纺锤型,小穗排列疏密适宜,穗长9

.0~11.0cm,每穗小穗数13.0~16.0个,每穗34.0~36.0粒

,长芒,白壳,长椭圆粒,红粒,硬质,千粒重41.0~43.

0g,容重785.0~800.0g/l。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测中

心(哈尔滨)测试分析:蛋白质14.57%、湿面筋28.7%、沉降

/1277/ 宁春47号

值37.1ml、评价值68、面团形成时间6.7min、面团稳定时间

13.0min;春性,生育期97~100天,和宁春4号相当;分蘖

力较强,收获穗较多,灌浆速度较快,中抗锈病,轻感白粉

病,耐青干,对肥水反应不敏感,适应性好,抗倒伏力中等

。适宜地区及产量水平:适宜宁夏引黄灌区种植。2006年宁

夏灌区春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13kg,较对照减产2.9

9%,不显著;2007年宁夏灌区春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

.83kg,较对照增产2.40%,不显著;两年平均亩产465.98k

g,平均增产0.30%。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3.16kg,比

对照宁春4号增产6.92%。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

种时间2月下旬~3月上旬;(2)合理密植:亩播有效粒40.0

~45.0万,亩保基本苗38.0~40.0万,亩保收获穗38.0~4

0.0万;(3)科学施肥:保氮增磷补钾,亩总施纯N16.0~18

.0kg、纯P_2O_510.0~12.0kg、纯K_2O5.0kg,施肥以基肥

为主,追肥为辅。一般亩施尿素20kg,二胺10~15kg,硫酸

钾5~7.5kg作基肥;(4)适时科学灌水:头水宜早灌,二水

宜控勿赶,三水、四水看天时;(5)及时防治病虫:用70克

氧化乐果+50克敌敌畏/亩防治蚜虫;(6)适时收获:7月10~

13日收获。

/1278/ 两系优质不育系天勤08S的选育
两系优质不育系天勤08S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为选育出理想株型、育性起点

温度低、抗病性强、米质优、广亲和的两系优质不育系,以

优质、茎秆粗壮有韧性、大穗大粒、抗病强、高异交率、高

配合力,育性温度低的标记28S(广占63-4s变异株,谷粒为暗

褐色)为母本,以分蘖力强、高配合力、耐肥抗倒、米质优

良、抗病抗逆性强以及理想株叶形态Y58S为父本,定向选育

聚集双亲优良特性的不育系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株高9

0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茎秆有韧性,叶片内卷、挺

/1278/ 两系优质不育系天勤08S的选育

直,夹角小。茎秆、谷粒暗褐色,穗长29.2厘米左右,单株成

穗12.4个左右,平均穗粒数214粒左右,千粒重21.6克(海南

种)。在滁州地区种植,在5月10日播种,8月6日抽穗,播始历

期88天;在5月25日播种,8月12日抽穗,播始历期79天;在6月

7日播种,8月19日抽穗,播始历期73天。变幅73-88天。在5月

下句播种条件下主茎叶片数13.5叶左右,属早熟中籼型不育

系。育性表现2013、2015年在育种实验田田间超千株大群体

观察,农艺性状稳定,花药瘦小、白色、水渍状。不育株率9

9.93%,套袋自交结实率0,镜检花粉为无花粉型败育,败99.9

4%。2014年8月“天勤08S”育性温度通过华中农大人工气候

箱鉴定合格。开花习性该不育系抽穗整齐,开化集中。抽穗

后2-4天累计开花率占87%以上。花时早,在正常晴好天气,日

盛花时间在10:30——12:30,午前花比例大,开花量占全天开

花量66.6%左右,父母本花时相遇的好。柱头率高,其柱头总

达外露率80.9%左右,其中双边外露率59.6%左右该不育系制

种一般亩产150-200公斤,异交结实率在60%左右。对“920”

感,亩用量25-30克。制种中谷粒黑粉病、稻曲病轻。海南冬

季繁殖,三亚在11月20-25日播种,正常气候条件下,繁殖产量

一般亩产200公斤。稻米品质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检测结果

:糙米率82.2%,精米率73.5%,整精米率60.2%,粒长6.4mn,长

宽比3.0,垩白粒率12%,垩白度1.1%,透明度1级,碱消值6.7级

,胶稠度70mm,直链淀粉12.6%,蛋白质16.0%,品质优。抗性安

徽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结果:稻瘟病综合指数5.5,鉴定结

/1278/ 两系优质不育系天勤08S的选育

论为MR2;白叶枯病病情指数为36.8,鉴定结论为MRs。三、技

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天勤08S”株叶形态优良,叶片内

卷,株高矮,茎秆韧性好,所配组合抗倒能力强,株型好2、“

天勤08S”配合力好,所配组合结实率高,容易配出高产品种

3、“天勤08S”米质优,特别是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低,分别为

1.1%和12%,容易配出优质的两系组合,用该不育系配组能有

效地解决水稻育种中优质与高产之间的矛盾,适应了当前水

稻优质化发展的方向4、“天勤08S”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

实率高,制种产量在180-200公斤/亩,比目前一般两系不育系

要高30-50公斤/亩。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

性该不育系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两系种子生产成本,易配

出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提高农户收益,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

济效益。

/1279/ 全糯小麦新品种晋麦99号选育与应用
全糯小麦新品种晋麦99号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小麦作为主粮作物,品质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专业化

的变化。糯小麦独具与普通小麦相似的蛋白质、淀粉比例结

构,又有淀粉酶活性高,面团形成、稳定时间短的特性,能满

足面食加工中多种品质需求,是一种优质的专用面粉配粉原

料和新型食品研发的原粮。品质稳定、抗性优良的糯小麦品

种能进一步推进这一新型原粮的市场化转化,实现其产业价

值,其推广应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巨大,其开发利用前景广

阔。全糯小麦新品种“晋麦99号”是利用优质高产的普通小

/1279/ 全糯小麦新品种晋麦99号选育与应用

麦品种与全糯小麦杂交、回交,经分离加代,选育面成的集优

质、多抗、全糯为一体的糯小麦新品种。其熟相好、产量稳

、品质优;支链淀粉含量99.9%,糯性优良,具有较强的回升能

力、面团形成时间短,稳定时间1.2分钟,可用于制做糯麦仁

、配制特种食品专用面粉,充分发挥其口感细腻粘滑特性。

“晋麦99号”为全糯型半冬性小麦。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

,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生长势强,成穗率中等。成株株型半紧

凑,长势好,株高82-87cm,茎秆呈紫色(成熟期),穗长6.5-

7.2厘米,穗层较整齐,长芒、白壳、纺锤形,小穗密度中等,

穗色浅绿,成熟落黄好。亩穗数30-38万,穗粒数30-40粒,千

粒重38-42克,籽粒为白粒、蜡质、饱满、粒质中等。抗冻性

强、抗倒性中等、抗青干中等。试验产量表现:2013-2014

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

别为235.5公斤/亩和357.7公斤/亩,较对照晋麦47分别增产

6.2%和7.3%。亩穗数32.3万、穗粒数28.4粒、千粒重36.5克

;两年区试13点次全部增产。2014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

麦区旱地组生产试验,亩穗数31.3万、穗粒数31.4粒、千粒

重39.8克;平均产量为341.9公斤/亩,比对照晋麦47增产4.6

%,7点次全部增产。

/1280/ 盐酸头孢卡品匹酯绿色合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盐酸头孢卡品匹酯绿色合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产品以易得的7-ACA为原料,经水解得到7-H

ACA,再与侧链BTPA缩合、胺甲酰化、成盐制得关键中间体B

CN;再经酯化、两步脱保护、成盐得到盐酸头孢卡品匹酯,工

艺合理可行。项目开发了一条用管式反应替代传统反应釜制

备关键中间体BTPA及用环境相对友好的无机酸替代四氯化钛

和三氟乙酸的绿色合成工艺,从而提高了产品收率和质量、

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该项目可带动相关行业

的发展,尤其是其下游产品的发展,增加出口创汇,具有极大

/1280/ 盐酸头孢卡品匹酯绿色合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这对增强我国制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该原料药及中间体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快我国

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的传统生产工艺的绿色化改造进程,带

动我国医药、农药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等都具有较大

的推动作用。本项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并取得

了显著的成效:(1)本项目在关键中间体盐酸头孢卡品匹

酯侧链酸(BTPA)的生产中采用连续管式反应器替代传统的

釜式反应器,使环合反应放出的热量能迅速移去,反应能平稳

进行,大大提高生产安全,并提高环合收率和产品质量;(2)

采用混合碱制备HACA,解决了工业化生产离心渗漏问题和打

浆难以除盐问题,缩短工艺时间,提高产品收率;(3)酯化及

水解(脱保护)工艺采用对环境友好的85%磷酸替代四氯化

钛和三氟乙酸等,提高产皮收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大

幅度降低环境污染;(4)采用目前工艺盐酸头孢卡品匹酯总

收率从33.8%增加到约74%,提高了40.2%;每吨产品三废量从

41.46吨降至8.23吨,生产成本从传统工艺的8000元/公斤降

低至4500元/公斤。项目产品经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

,产品质量达到合同要求(检测报告编号:20121035号),经

用户使用,反映良好。项目“三废”处理符合环保要求,具备

批量生产条件。

/1281/ 系列紫肉甘薯新品种的开发
系列紫肉甘薯新品种的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课题组研究发现紫肉甘薯富含的花色素不仅是天

然紫色素的重要来源,而且使紫肉甘薯具有预防癌症、改善

心血管机能、控制糖尿病、保护肝脏等多项重要保健作用。

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现已选育出以“渝紫263

”为代表的拥有自主产权的系列紫肉甘薯新品种,产量200

0~3000公斤/亩(比日本紫色薯增产20%以上),色素含量0.

3~0.6克/100克(鲜重计)。目前,紫肉甘薯市场鲜薯零售价

5~10元/公斤:花色素售价可达120美元/公斤。在综合利用

/1281/ 系列紫肉甘薯新品种的开发

紫色甘薯资源前提下,投入300万元(已有淀粉加工基础的,

只需再投入100万元),年加工生产花色素10吨,一年可收回

成本,且利润可观。

/1282/ 三工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三工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三工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示范”

项目为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创立生态脆弱

区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相协调的科学示范而立题。为城郊型农业新区和生态旅游

区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1.研发提出了区域农

业高效用水优化方案,并系统分析了区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和

地下水超采区与超采量,提出了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可开采

量的评价方法和500水库建成对区域水资源利用影响和开发

/1282/ 三工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利用模式,应用MODFLOW软件模拟、采用中子仪和张力计定

点监测水分转化过程,建立了新疆各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与

可开采量计算的典型范例。2.研发提出了适合三工河流域

特点的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建立了基于张力计实时监测土壤

水分并指导灌溉的灌溉决策方法,确定了蟠桃、葡萄田间水

分监测的最佳深度及主要生育期的适宜土壤水分指标,明确

提出蓄水坑灌适宜在土壤、地形条件较差地区大力推广应用

。应用以上技术建立了果树、蔬菜节水示范区,蟠桃、葡萄

、设施蔬菜的节水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目前国内较高水平

。3.采用宏观和微观紧密结合的方法,将水资源配置、灌

溉技术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特色林果业为

重点,组合、集成多项技术进行研究示范,对推动三工河流

域水土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

候、促进当地特色农业与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4.蟠桃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取得突破,成功地解决了三

工河流域及其北疆匍匐栽培区蟠桃产业发展中的优良品种和

熟期配套问题。本项目选育并审定的蟠桃新品种,其早熟性

优于国内同类品种,平均单果重和品质优于发育期相近的国

内主栽品种早露;同时筛选出早、中、晚熟不同蟠桃品种,

进行品种熟期配套,延长蟠桃的成熟上市期。筛选出的瑶池

早红在早熟性方面优于北方地区栽植的成熟期相近的品种,

平均单果重优于国内主栽品种早露蟠桃。5.研究提出了寒

冷干旱区蟠桃速生苗快速繁育技术,育苗示范当年成苗率达

/1282/ 三工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68.5~92.4﹪,比常规育苗提前一年出圃,解决了寒冷干旱

区嫁接培育蟠桃速生苗成苗率低的难题,实现了当年播种、

当年嫁接、当年出圃的快速育苗目标。通过研究,明确了寒

冷干旱区蟠桃速生苗繁育适宜的嫁接时期、接芽类型、取芽

部位、剪砧时间及方法以及配套管理措施,提出以“三早一

选”(早播种、早嫁接、早剪砧、接芽选中部三叶芽)为核

心的蟠桃速生苗培育关键技术,实现当年成苗。6.明确了

寒冷干旱区蟠桃速生苗繁育适宜的嫁接时期、接芽类型、取

芽部位、剪砧时间及方法以及配套管理措施,提出以“三早

一选”(早播种、早嫁接、早剪砧、接芽选中部三叶芽)为

核心的蟠桃速生苗培育关键技术,实现当年成苗。7.研究

集成了匍匐栽培区蟠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制定了无公害、

绿色两项生产技术标准,已经技术监督部门审定发布实施,

在生产中得到广泛认可和规范执行,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质量

标准。8.研究集成了寒冷干旱区加温温室桃高效栽培技术

和温室桃延迟栽培技术,实现了设施桃早熟促成栽培和延迟

栽培两种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配套,在三工河流域示范应用,

创造了加温温室亩产1214公斤、亩纯收入24310元和温室延

迟栽培亩产2664公斤、亩收入25300元的高产高效典型。9.

首次查清了项目区15种作物的主要病害45种,主要虫害25种

,研究了主要病虫害的消长规律,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10.组装完善先进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主要病虫害

/1282/ 三工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得到有效的控制,农户化学农药用量大幅度下降,生产出合

格的无公害农产品,5个产品达到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

11.研究建立环境与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与保障措施,完善已

有的研究成果,将各项先进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和集成,制定

出规范化的瓜、果、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通过相关部

门的正式发布实施,并在项目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

的效益。12.集成多项生物防治技术,在示范区配套大面积

应用是该项目的一项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保护生态

环境和食品质量安全开辟了一条新路。13.在有机生态型无

土栽培、嫁接换根技术、病菌抗药性监测、农药安全使用技

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方面有所突

破和创新,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水平。14.本成果累计

示范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辐射带动面积共计27.191万亩,

新增产值10597.58万元,培训农民81193人次,新技术普及

率达94﹪,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与无公害生产意识。

15.项目的有效实施与推动,使项目区成为维吾尔新疆自治

区第一个挂牌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国家列为“农产品安

全生产示范市”。应用前景:以流域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特

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题,提出的流域农业高效用

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方案,选育的蟠桃优良品种及优化的熟

期配套方案,研究集成的匍匐栽培区蟠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及设施桃高效栽培技术,构建的安全、生态、特色农产品生

/1282/ 三工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产保障体系与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可在三工河流域产业

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推广应用,也可在天山北坡

及气候生态类型相似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广泛应用。

同时为地方政府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改

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对新疆水资源需求管

理技术和高效利用模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近几年,新疆天

山北坡蟠桃发展迅速,面积已近3000公顷,品种单一,成熟

期集中,进入盛果期后,必将对蟠桃的采后贮藏保鲜技术要

求迫切。本课题在蟠桃品种、栽培技术、贮藏保鲜方面的成

果,可为蟠桃产业发展和商业化贮藏保鲜技术方案的制定提

供依据和借鉴。项目采用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的蟠桃作

为天山北坡特色果树主要发展树种的生态产业建设经验和示

范区建设模式,把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生态产业

建设纳入统一的框架内,使三者协调发展,这在经济尚不发

达的西部地区开展生态产业建设中,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

鉴作用。研究成果作为干旱区典型流域的三工河流域地下水

资源和可开采量计算评价方法和参数,已经被引用于新疆水

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中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中。为全疆尤其

是南疆地区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并

已经作为新疆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的方法可以推广应用。研

究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宗旨,着重污染源的控制,加强

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限制使用,积极引导农民采用综合防

/1282/ 三工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治技术,突出抗病品种的使用与栽培防病技术研究,项目示

范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防病栽培技术,保证了示范区内的土

壤、大气、水源不受污染,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利

于农业生态的稳定、物种的丰富、环境的优美、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结构调整,也起到积极的推

动作用,林果面积增加,改善了单一粮食种植结构,维护了

生态平衡。生物防治玉米害虫,天敌昆虫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和保护,人工释放技术,增大了天敌数量,有利于自然界有

益生物的循环发展。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使秸杆成为发展

农区畜牧业的优良饲草,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

业生产的水平,使农业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因此,在人人

关注健康与食品质量安全的今天,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大的。

鉴定委员会评价:应用价值和前景很大。

/1283/ 常见犊牛腹泻疾病防治技术研究
常见犊牛腹泻疾病防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天津市农村科技帮扶工程优秀科技特派员

支持项目,项目编号为18ZXBFNC00180,研究起始日期为2018

年10月-2019年9月。项目采用犊牛腹泻抗原五联快速检测卡

,进行现场快速诊断,该检测卡可以在5-10分钟内检测到腹泻

犊牛粪便中存在的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隐孢子

虫、贾第鞭毛虫。通过犊牛腹泻疾病现场快速诊断与培训,

结合犊牛腹泻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进行疾病诊断,确

定或排除发病种类。为精准防治犊牛腹泻提供依据;通过前

/1283/ 常见犊牛腹泻疾病防治技术研究

期调研和研究,集成建立了一套犊牛腹泻疾病快速诊断和防

治体系,使犊牛腹泻发病降低6.88%,腹泻犊牛死亡率降低3.

11%。项目执行期间,在帮扶区域建立7个重点示范户,通过技

术示范、现场对接、入户指导和技术培训会等方式,培养一

线技术人员23人,使其掌握常见犊牛腹泻疾病现场快速诊断

技术,提高犊牛腹泻疾病治疗和防治效果,提升犊牛腹泻疾病

预防水平。

/1284/ 丝瓜、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丝瓜、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丝瓜、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研

发蔬菜穴盘育苗技术和有机肥平衡施肥技术,引进病虫害生

物防治技术,建立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优质病虫害

品种、有机施肥、生物防治等技术。有机肥平衡施肥技术的

研发应用,不仅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也可防止化肥、农药等

对农业环境的污染。采用工厂化育苗方式定期向菜区农户提

供批量、标准的健康菜苗用于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率,为蔬菜产业化示范链条提供一个关键的连接

/1284/ 丝瓜、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点。引进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建立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

地,推广优质抗病虫品种、有机施肥、生物防治等技术。完

成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制定蔬菜苗期病虫害绿色防控

技术标准,并进行了丝瓜、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

/1285/ 绿色环保型新中兽药-清解颗粒的研制与应用
绿色环保型新中兽药-清解颗粒的研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兽用药品制造
技术详情

  通过对清解颗粒提取条件、制粒条件进行选优,并

采用影响因素试验法确定了清解颗粒的包装形式,通过3次

中试放大生产,确定该生产工艺流程合理。采用此生产工艺

生产的清解颗粒黄芩苷含量为平均为4.04mg/g,含量限度为

2.3mg/g,比清解合剂的含量限度(1.1mg/g)提高了109﹪,

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临床药效。通过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

色谱法、常规检查方法等对清解颗粒质量进行研究,并建立

了质量标准草案。最终确定将方中四味药材金银花、栀子、

/1285/ 绿色环保型新中兽药-清解颗粒的研制与应用

连翘和龙胆的薄层鉴别列入质量标准正文。本薄层色谱试验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重现性良好,专属性

强;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条件简便、准确,线性关系良

好。对清解颗粒的稳定性进行考查,结果该制剂强光照射1

0天、加速试验6个月、长期试验24个月,其各项指标均未见

明显变化。因此其有效期暂定为2年。进行了清解颗粒的经

口染毒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清解颗粒大鼠经口染毒

,LD50大于5g/kg,确定清解颗粒属实际无毒。进行了清解

颗粒对自然感染鸡大肠杆菌引起的热毒症病鸡进行临床药效

学观察,以清解合剂为对照药物。结果显示:治愈率分别为

清解颗粒组87.8﹪,清解合剂组治愈率为82.6﹪;阳性对照组

的治愈率为35.8﹪,经统计学分析,清解颗粒组与清解合剂

组的治愈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的治愈

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清解颗粒和清解合剂对

鸡大肠杆菌性热毒病症均具有良好的疗效。结论:清解颗粒

按2.5g/L混饮连用5天给药,能有效治疗鸡大肠杆菌性热毒

症,且疗效和促进鸡群生长性能的恢复与清解合剂相当。本

研发产品是根据中国传统中兽医学理论研制和开发的禽用创

新性中兽药产品,并在安全优质养禽生产中进行应用推广。

同时,由于我公司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集团科技

公司,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和知识丰富的技术专家服务团队

,可以充分保证药品问世后迅速的投放到市场,为广大养殖

户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本研

/1285/ 绿色环保型新中兽药-清解颗粒的研制与应用

发的产品已经注册新中兽药,在六和集团下属的多家养殖场

进行了试验性预防和治疗,受到了养殖场的普遍欢迎。201

0年,清解颗粒已经生产20余吨,推广状况良好,预计2011

年生产60吨,将减少抗生素的用量10吨左右,降低用药成本

50余万元,对建立健康养殖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

对弘扬传统中兽医理论,丰富中兽药品种,促进中兽药的推

广应用以及鸡大肠杆菌的防治均有积极的意义,可创造很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计划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大

型养殖场进行宣传和推广,开展养殖技术讲座,专业培训等

活动。

/1286/ 赣中北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赣中北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再生稻是一种两收的一种耕作制度。种一季可收两

季,既不需再播种、育秧,又不需要翻耕犁田和中耕,节省秧

田,省工节力,在播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稻谷产量,有利

于粮食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蓄留再生稻可以调节人畜劳作

时间,缓和种植季节和人畜劳作的矛盾。大部分再生稻种植

区域的南方双季稻区蓄留再生稻的播种和移栽时间可安排在

早稻与中稻之间,头季稻的成熟期正好落在早稻收获后,晚稻

收获之前,合理调节人畜及劳动力,在双季稻区可以缓解“双

/1286/ 赣中北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抢”季节劳动力紧张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中稻蓄留再生稻对稻米品质的提高是有利的,表现在再生稻

米比头季稻米的精米率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糊化温度

降低,低含量型的品种(组合)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总的趋

势是品质变好。发展中稻蓄留再生稻是获取高档优质米的重

要途径之一。本成果针对赣中北地区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

缺乏,头季稻和再生稻品质方面对比分析研究少等问题,以再

生稻作为切入点,结合红壤双季稻田体系,调查比较了不同水

稻品种头季稻收获后再生季的再生能力及生育期进程、产量

和稻米品质差异等,以期筛选出适合赣中北种植的再生稻品

种,并集成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提高赣中北土壤生产力为目

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再生稻品种筛

选试验,筛选出深两优5814、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两优

香1号等4个品种产量等方面均表现较好,可以作为再生稻在

江西中北部的“油菜-中稻-再生稻”三熟制下种植。2.本成

果结合气象因子分析,初步探讨气象因子对再生季稻米品质

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水稻品种其再生季稻米品质要优于

头季。其中,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深两优5814和晶两

优华占4个品种为再生季稻米优质品种,其糙米率、精米率、

整精米率、垩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均表现较好。

此外,头季及再生季气象因子均能对再生季稻米品质产生影

响,但再生季成熟前1个月气象因子对再生季稻米加工、外观

和营养等品质影响较大。3.针对前期筛选出的适合赣中北地

/1286/ 赣中北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区种植的再生稻品种,选用准两优608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

播种方式、不同播种时间、不同肥料运筹、头季稻留茬高度

等试验,探究影响再生稻再生芽的萌发能力因素及开展配套

栽培技术研究,以期集成再生稻品种准两优608的配套栽培技

术。研究发现,赣东北地区再生稻的促芽肥施用时间以头季

齐穗后20天为佳。且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显著影响再生稻产

量,以插秧下产量最高,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再生芽萌发

能力较强。同时,再生稻产量头季留茬高度为40cm时,再生季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表现较好。成果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

会效益,主要如下:1.经济效益通过2016年示范区与当地传

统中稻种植经济效益比较分析,中稻种植一季每667m2需种子

90元、化肥140元、农药90元、农机150元、人工300元,在当

年中稻市场价格2.6元/kg下,纯收入829.3元,比传统种植增

收4.8%。再生稻种植一季每667m2需种子0元、化肥40元、农

药30元、农机80元、人工60元,在当年市场价格3元/kg下,纯

收入475.5元,亩增效21.9%,经济效益显著。此外,再生稻相

对二晚水稻,其米质好,打药少,可称得上绿色无公害产品。

2.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筛选出适合赣中北“油菜

-中稻-再生稻”三熟制下种植的再生稻品种,解决了赣中北

地区优质再生稻品种缺乏问题,并集成了赣中北地区再生稻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对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示范和推

广,提高了种植户的种植水平及对新品种和新技术效益的认

/1286/ 赣中北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识,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

/1287/ 蔬菜品种-湘扁豆2号(扁豆)
蔬菜品种-湘扁豆2号(扁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特早熟湘扁豆2号是收集了42个地方品

种资源,从其中20号(来自东安县)获得优良植株选育而成,

2001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特

性:主茎长3.4m,主茎50cm以下分枝3.2个,节间长12.1--

17.0cm,花序长15.1--42.2cm,主茎第1次分枝常见于第3节

位,而第1花序常生于主茎的第2或第3节位上;花白色,每

花序结荚5--12个;鲜荚长9.66cm,宽2.5cm,厚0.57cm,鲜

样质量6.7g,荚果眉形,淡绿色;每荚种子5粒左右,种子

/1287/ 蔬菜品种-湘扁豆2号(扁豆)

棕红色,千粒质量240g;盛果期长,前期(6月初--8月中旬

)鲜荚产量26835kg/公顷。全生育期240天左右,鲜荚上市比

常规品种提早90天以上,产量39750kg/公顷。适应地区:湖

南地区。

/1288/ 大豆优异种质发掘创新及利用
大豆优异种质发掘创新及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优质大豆育种生产领域的关键技术。针对

种质资源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利用率低、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

窄、难在重要的品质和产量性状实现突破等重大问题,浙江

省农科院等单位开展合作攻关,对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

深入的研究。在“948”项目“国外优良菜用大豆品种和先

进生产技术的引进”、“973”项目“大豆优质应用核心种

质基因多样性”(项目编号:2004CB117203-1)、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两个大豆低植酸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和育种

/1288/ 大豆优异种质发掘创新及利用

价值研究”(项目编号:30771356)和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

关项目“旱栽优势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和重要性状基因的发掘

”(项目编号:2005C12019-01)的资助下,发掘并创造了

一批优异种质,引进育成的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成果主要内容和技术

指标如下:1、种质发掘和创新:(1)以浙江种质资源和国

家核心种质为基础群体,系统分析了大豆种子维生素E、异

黄酮和蛋白组分3个重要品质性状。利用HPLC技术筛选出高

维生素E含量种质9份(>41mg/100g),其中合丰37维生

素E含量高达45.5mg/100g,为目前国内最高;检测到总异黄

酮含量高于5000μg/g的大豆种质5份;应用凝胶电泳技术发

掘到11S/7S比值高于4的优质蛋白种质1份。(2)通过辐射

诱变的方法,在国内首次创造出低植酸大豆种质TW-1和ZC-

2,凝集素缺失的种质R3618-58,高蔗糖低水苏糖种质96H0

05-23。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创造出粗蛋白含量高于50%的高

蛋白种质浙秋豆3号,高抗病毒病种质H0427-82。以上研究

为后续优质、高抗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研究价值

和应用潜力巨大。2、基因克隆和标记开发:(1)利用图位

克隆和候选基因的研究方法,在创造的低植酸突变体ZC-2中

,首次克隆到1,3,4,5,6肌醇2-磷酸激酶IPK1的等位变

异基因,并开发出与其紧密连锁的SSR标记;(2)在创造的

低植酸突变体TW-1中开发出与突变基因完全连锁的CAPS标记

。以上研究为分子辅助选择法选育优质品种奠定了基础。3

/1288/ 大豆优异种质发掘创新及利用

、品种引进和选育:(1)引进品质优良的鲜食大豆台湾75

,2000年通过浙江省认定,作为亲本被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引

进利用。(2)以台湾75为亲本选育出的浙鲜豆3号,2005年

通过浙江省审定,是首个可以替代台湾75、符合出口标准的

审定品种。育成的浙鲜豆4号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20

08通过国家审定,2009年被定为国家鲜食大豆区试的对照品

种。从地方品种筛选出萧农越秀,是优良的秋播鲜食大豆品

种,2004通过浙江省审定。以上技术成果已成熟,可稳定地

在农业大豆优质新品种选育领域应用。成果实施过程中发掘

创造的新种质,引进育成的新品种,经在省内外示范推广应

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新

品种累计在浙江省鲜食大豆主产区推广应用193.94万亩,新

增经济效益19171.71万元;近3年推广65.84万亩,新增经济

效益6326.73万元。

/1289/ 安全高效畜禽饲料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安全高效畜禽饲料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围绕饲料产业链,从饲料原料的安全监测入

手,着力于饲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组装配

套和示范推广,在安全高效畜禽饲料生产关键技术集成方面

取得重大突破。在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和饲料安全的前提下,

在提高饲养效益、降低生产能耗、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业取

得重大进展。本项目为多项技术自主创新,具体技术创新如

下:(1)通过显微镜检查前处理技术的集成与开发,创立了

脲醛聚合物的定性方法,解决了镜检最核心的问题;建立了对

/1289/ 安全高效畜禽饲料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缺乏评判依据、标准,质量良莠不齐的霉菌毒素试剂盒评价

方法,提高检测准确度,减少浪费,做到评判产品真实质量;利

用无试剂、样品不需前处理、快速检测各营养指标的近红外

技术,实现环保、高效、准确、降低检测成本,并形成联网进

行质量监控;饲料质量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通过对供应商的

网络评估,检测数据的汇总、查询,与近红外数据的对接等功

能,为质量可追溯体系奠定基础。(2)通过肉鸭胴体品质的

屠宰试验,开发了全小麦型配方,使每吨饲料配方成本平均降

低50元;开发出肉鸡0-7天高档雏鸡开口料产品,肉鸡三阶段

低蛋白配方以及三个阶段的高档乳猪料。(3)详细研究确

定了全脂大豆干法膨化的最适生产工艺参数,并用全脂膨化

大豆代替了乳猪料配方中所有的鱼粉成分(通过氨基酸及其

他关键营养物质的平衡),对生产性能没有影响,降低了配方

成本。在实际生产条件下,通过详细的生产性能指标、能耗

指标和消化性能指标来确定生长猪、肉鸡、肉鸭饲料中原料

的适宜粉碎粒度,在肉鸡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日粮类型、料

型及粉碎粒度对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

进行大规模推广。(4)解决酶制剂、益生菌在饲料中的热

损失问题并使其在饲料中均匀分布,提高提高饲料养分利用

率;建立酸化剂的体外评价使其更精准、更安全的应用于动

物生产。项目实施后已产生经济效益47.7亿元,新增利润75

09万元;预计还可产生经济效益约60亿元,新增利润1亿元。

同时饲料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本项目的实施,有利

/1289/ 安全高效畜禽饲料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于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减少养殖业造成的环

境污染,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和健康

发展,会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90/ 南亚热带山茶科观赏植物的选育及其开发应用研究
南亚热带山茶科观赏植物的选育及其开发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在对植物资源日益重视的今天,对具有观赏价值的

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山茶原种有着较高的

经济价值,然而,还有许多具有优良观赏特性的山茶物种未被

人们认识或开发。在南亚热带山茶科植物分布集中地区,筛

选出具有优良观赏性状、适合城市园林绿化、开发潜力大的

物种,并探索其繁育、栽培、应用的实用技术,从而为城市园

林绿化提供优良的地带性乡土树种,为使用这些优良树种提

供客观的依据、科学的指导、实用的示范模式。重点解决的

/1290/ 南亚热带山茶科观赏植物的选育及其开发应用研究

技术关键问题:解决山茶科观赏植物的繁育(采种育苗、无

性扩繁)技术;适应性的实验评价;栽培技术与模式示范。采

用野外调查、物候观测、适生性(耐荫、抗污染等)评价、

景观特性评价,并通过采种育苗、无性繁殖等技术探索其繁

育、栽培、应用的实用技术等多种方法,系统的对南亚热带

山茶科植物进行了研究。达到的经济、技术指标:(1)筛

选出具有高观赏价值的南亚热带山茶科植物30种。(2)繁

殖栽培高观赏价值山茶科观赏植物15~20种。(3)开发应

用高观赏价值山茶科观赏植物10种。(4)完成研究报告一

份。(5)建立育苗栽培基地50亩。(6)在省级以上专业刊

物发表论文3~5篇。(7)总结山茶科植物推广应用模式5种

。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1)课题选材新颖实用,南亚热带

山茶科植物,是地带性乡土树种,这为开发利用山茶科植物提

供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多样,采用野外调查、适生性(

耐荫、抗污染等)评价、景观特性评价,并通过采种育苗、

无性繁殖等技术探索其繁育、栽培、应用的实用技术等多种

方法,系统的对南亚热带山茶科植物进行了研究。(3)首次

用GPS对调查植物进行定位。(4)首次对山茶科植物的50个

种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出34种观赏性高的山茶科植物。

/1291/ 高油分高蛋白系列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选育及其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油分高蛋白系列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选育及其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菜油和菜饼是油菜籽加工的两样主、付产品,因此

提高菜籽的含油率和菜饼中的蛋白含量有着最为直接的经济

效益。选育具有高油分、高蛋白含量的油菜品种就能为油菜

籽加工提供高效益的基础。本顶目是在1990-2007年执行国

家、省及农业厅有关优质油菜育种项目结合进行的系统研究

项目,其中有关方面的项目课题有的已经通过验收。项目1

990年开始进行高油分杂交油菜品种的选育,育成的26个杂

交组合在全国和贵州5年44点次区试中平均含油率达44.3%,

/1291/ 高油分高蛋白系列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选育及其技术研究与应用

比同组其它250个品种平均高3.38个百分点,在25个区组中

有21个列同组含油率第一位。在育种过程中发现含油率在年

度间变化较大,进一步研究指出:油菜含油率、种子蛋白含

量在不同年度、不同栽培环境下变化比油分蛋白总量(含油

率与种子蛋白含量之和下同)大,后者比前者遗传力强,因

此将70%油分蛋白总量(相当45%含油率和25%种子蛋白)作

为高油分高蛋白育种目标选择性状,表现在年度间较稳定且

能兼顾油分、蛋白含量选择。最后育成19个油分蛋白总量达

70.74-75.48%的不育与恢复系。育成并经全国和各省10次

审定的7个油研系列品种产量和产油量平均分别比对照增产

8.4%和16.6%,油分蛋白总量达68.4-72.0%(含油率44.2-

48.2%,种子蛋白23.0-25.4%);其中油研9号和10号经全

国和各省5次审定,产量和产油量分别比对照增产4.49-8.5

3%和18.3-25.9%,油分蛋白总量达70.5-71%(含油率46.4

-47.5%,种子蛋白23.5-24.1%)。区试和生产示范中7个品

种含油率分别达42.2-46.1%和45.3-48.3%,品种芥酸0.1

3-0.76%,硫苷15.5-28.3μmol/g.饼,油酸60.6-66.7%。

抗病性与对照相当或略优。6个育成品种申请了新品种保护

,部份品种获后禝特别奖、后禝奖、全国推广主导品种等荣

誉称号。油研10号成为全国、贵州和重庆区试对照品种,育

成的油研10号等品种还进行提高制种结实率的配套技术研究

:结实率提高到13.0-17.4,产量提高20Kg/667m;:在油研

10号还较适宜撒播轻型栽培。项目发表相关论文27篇,晋升

/1291/ 高油分高蛋白系列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选育及其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级职称7人;培训农民5万人次。高油分高蛋白杂交油菜品

种的选育技术,育成品种的油分含量、种子蛋白含量以及多

种优质性状在育成杂交品种的结合上,经专家两次鉴定在国

内居领先水平。育成品种通过贵州省油研、四川确良、贵州

神农等种业单位进行制种开发推广和经营,1999-2008年先

后累计制种5.5万亩,在长江流域累计推广面积达2428万亩

(0.9缩值),社会经济效益达30亿元(0.85缩值),直接

经济效益1800万元。今后5-10年予期社会经济效益在50亿以

上。

/1292/ 深水网箱大黄鱼健康养殖的生物保安技术研究
深水网箱大黄鱼健康养殖的生物保安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该项目对浙江省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病害种类及

流行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主要发现3种细菌性疾

病、3种寄生虫疾病、2种非病原性病害,未发现病毒性疾病

,新发现大黄鱼诺卡氏菌病并首次在JournalofFishDiseas

es国际鱼类病害研究权威刊物上报道。重点开展流行最普遍

、危害最严重、养殖单位呼声最高的弧菌病和潜在危害大的

新发现的诺卡氏菌病的研究,从病原、病因、病理等方面首

先阐明大黄鱼弧菌病和诺卡氏菌病的致病机理。首次建立了

/1292/ 深水网箱大黄鱼健康养殖的生物保安技术研究

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的预报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对大黄鱼的

疾病有高度显著的预报效果,预报的准确率达到81.2%,并

申报了发明专利。首次建立了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哈

维氏弧菌3个种类的多重PCR检测技术,已申报发明专利。从

化学疗剂和中草药中筛选出一批对大黄鱼弧菌病病原菌敏感

及有效的防治药物,确定无公害水产养殖渔用药物--氟苯尼

考为首选药物,且首先进行该药物对大黄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药代动力学以及消除和残留等研究,批量生产了氟苯尼考

粉(水产用),应用于养殖生产中的大黄鱼弧菌病防治。制

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DB/T568-2005)“深水网箱无公害鱼

类养殖技术规范”,以生态调控为基础提出的“深水网箱大

黄鱼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及其操作规范”可操作性强,经嵊泗

大海洋养殖有限公司和岱山县大海洋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的应

用性试验,大黄鱼养殖成活率平均达到91.5%以上,大黄鱼

产品经药物残留检测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取得了很好

的成效和经济效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制定浙江省

地方标准1项;撰写学术论文16篇,已发表8篇(其中SCI论

文1篇);培养硕士生3人。

/1293/ 鲜食糯玉米——香糯一号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鲜食糯玉米——香糯一号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鲜食糯玉米——香糯一号品种选育工作是从1997年

开始,利用杂交二环选系方法,经过5年7代的选育,得到二个

优良自交系A12和B15,经杂交得到一个鲜食成熟期77天左右

,穗长21.5CM,糯性强,香味浓,口感好,综合性状优秀的白色

糯玉米品种“香糯一号”。2003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平均

比对照亩增产100公斤以上,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在栽培技术上我们采用2月下旬大棚育苗,4月中

旬地膜加小拱棚定植,6月下旬采收鲜穗上市,同时播种下茬

/1293/ 鲜食糯玉米——香糯一号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9月下旬收获下茬玉米,在海城地区实现了一年两茬种

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民收入。

/1294/ 阿拉善双峰孢品种培育
阿拉善双峰孢品种培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成果是根据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特点,提出“以绒

为主、兼顾肉役”的育种方向。该品种群体整齐、抗逆性强

、遗传性能稳定。经对2663峰驼测定,成年公、母驼和

育成公、母驼平均产毛量为6.97 ̄5.07和5.27

 ̄4.43公斤。持一级公、母驼分别为29.12%和4

0.02%,理想型毛色已由选育前的73.18%提高到

目前的97.76%以上,均达到和超过了育种指标。

/1295/ 鄂早19的选育与推广
鄂早19的选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利用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鄂农创发

【2007】1号),选育适宜于湖北省种植的成熟期适宜、抗病

性好、产量高、抗寒性等综合性状优于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

早稻新品种,并完成新品种审定工作。鄂早19是以浙江省绍

兴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早糯97-27变异株为母本,用湖北大学选

育的鄂早17为父本人工杂交,经系谱选育而成的早稻新品种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度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

,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整精米率高

/1295/ 鄂早19的选育与推广

、直链淀粉含量高,适宜做米粉加工原料。两年区域试验平

均亩产494.27公斤,比对照鄂早18增产2.87%。鄂早19是200

5年利用发现的早糯97-27变异株为母本,鄂早17为父本及时

人工杂交,在后代选择生育期比对照鄂早18略长,但又没超过

3天,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使产量比对照提高2.87个百分点,千

粒重比对照重3.74克,是最新育成的抗性好、产量高、适合

加工米粉的早稻新品种。其特征特性:属偏迟熟籼型早稻品

种。株型较紧凑,植株较高,分蘖力一般,生长势较旺。叶色

浓绿,剑叶长、宽、较直。穗型较大,着粒均匀,千粒重较高

,谷粒中长型,稃尖无色,后期熟相好,千粒重29.53克。全生

育期116.0天,比鄂早18长1.8天。通过2014、2015年湖北省

早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大面积示范,鄂早19表现为产

量高、稳产、综合抗性好。适宜于湖北省双季稻区的早稻种

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目前推广应用面积

不大,有待于进一步的示范推广,应城市田店镇2015、2016年

示范面积1100亩,未发现生产上的栽培种植问题。新的加工

转化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由于鄂早19是最新育成审定的,

申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权在审定后进行,申请受理正在进行

中,目前未获奖励,有待推广后申报有关奖励。

/1296/ 通关藤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活性部位的研究与应用
通关藤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活性部位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科技技术领域为医药。通关藤

为萝藦科牛奶菜属通关藤Marsdeniatenacissima(Roxb)W

ightetArn的藤茎,具有散结止痛等功效,目前其单味药材的

水提物制成的制剂是治疗消化道癌的必用药物之一,临床显

效。但迄今为止,其抗肿瘤活性部位、机理尚不明确,质量评

价体系尚不规范,临床用药混乱现象严重。为此,急待对其质

量评价体系及活性部位进行系统研究。本成果获国家教育部

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省人事厅企业博士后基金、大连市科

/1296/ 通关藤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活性部位的研究与应用

技局优秀人才基金资助。2.技术原理指标及先进性、创造性

:(1)通关藤质量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填补空白—

首次采用UV、IR光谱技术,首次从分子水平,采用RAPD技术,

同时采用专属性的三指标活性成分通关藤苷A、D及其苷元,

建立了包含光谱、色谱、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方法的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全面性、系统性为国内首次。

(2)首次对通关藤及混淆品的生药学进行系统研究—首次

对市场常见6种混淆品进行了生药学系统研究,分别采用性状

、显微、UV与IR光谱技术、并从分子水平进行了混淆品的品

种鉴定研究,并以此结果建立了包含二者真伪性状、组织构

造、光谱、DNA分子生物学(RAPD)特征及相关照片、图谱

的真伪品快速鉴别系统的共享评价体系,为国内首创,填补空

白。(3)活性部位总甾体皂苷系统研究:分离鉴定40余个

化学成分,其中属中首次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种中首次得到

5个化合物,首次建立了总皂苷的质量标准,独创了采用大孔

吸附树脂,纯度达60%以上的制备工艺,首次采用四种瘤株对

7个单体成分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研究,并探讨了抗肿瘤机理,

确定了通关藤苷A、D、H及苷元等具有抗肿瘤活性,抗肿瘤机

理与细胞凋亡相关,是通过诱导P53和P21mRNA、cyclinA和c

yclinB1mRNA的表达实现,与Bcl-2和BaxmRNA途径无关。(4

)活性部位总多糖系统研究:首次对总多糖进行了活性成分

的研究,分离得到3个单体多糖,并首次对总多糖、3个单体多

糖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研究,确定四者具有抗肿瘤活性,独创了

/1296/ 通关藤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活性部位的研究与应用

纤维素柱纯化,纯度达80%以上的制备工艺,首次建立了以3个

活性多糖评价总多糖质量的方法。(5)首次对总甾体皂苷

及总多糖配伍的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证实二者配伍使

用后具有增效作用。3.技术成熟程度及应用推广:本成果已

广泛应用于各药厂、检验部门、医院等。通关藤质量评价体

系正在申请纳入2015《中国药典》,现有大连天宇制药、大

连汉方药业作为企业内控标准的应用;通关藤与混淆品的系

统评价平台,现有中国医药商贸东北分公司和国中医药辽宁

普恩堂应用;总皂苷、总多糖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已分别

被大连天宇制药、大连汉方药业应用。本成果获国家教育部

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省人事厅企业博士后基金、大连市科

技局优秀人才基金资助;发表论文16篇,SCI收录2篇,CA收录

10篇;正在申请专利3项;获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1项;

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1部,硕士论文4部,博士论文1部;培养博

士1人,博士后1人,硕士7人。

/1297/ 西芸2号
西芸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芸豆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

保健价值。但目前芸豆生产上品种混杂退化,新品种少,限制

了其产业发展。西芸2号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而成。中

早熟,生育日数85d-96d;有限生长习性,直立,株型紧凑,株高

39.2cm-41.9cm。幼苗生长旺盛,叶色深绿,叶形桃形,主茎分

枝2.9个-3.4个,主茎节数6.2个-7.3个;花初开黄色,盛开后

白色,单株荚数11.0个-13.2个,荚长10.9cm-11.9cm,荚粒数

3.9粒-5.5粒;籽粒肾形、红色,百粒重44.6g-48.3g。籽粒粗

/1297/ 西芸2号

蛋白含量23.96%,粗脂肪含量2.47%,碳水化合物54.96%,水分

9.93%。2012-2014年参加国家芸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

2079.7kg/h㎡,比参试品种平均产量高10.92%。2014年生产

试验平均产量2394.6kg/h㎡,较对照增产10.8%。西芸2号芸

豆品种抗旱耐瘠薄,结荚集中,适应性广,适宜在黑龙江引龙

河,内蒙古赤峰,山西五寨、大同,陕西榆林,甘肃平凉,新疆

阿勒泰等地推广种植。该品种的示范推广对提高产区芸豆产

量和品质,促进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芸2号栽

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期。可春播、夏播,春播一般以1

0cm地温稳定在12℃-13℃时比较适宜,夏播在前茬作物收获

后及时播种;播种量90kg/h㎡-120kg/h㎡,一般留苗9.6万株

/h㎡,播深4cm-5cm。(2)田间管理。播种时应施足基肥,以

有机质肥为主,一般施腐熟农家肥15000kg/h㎡、磷肥300kg

/h㎡-450kg/h㎡、钾肥100kg/h㎡-150kg/h㎡,初花期追施尿

素150kg/h㎡-200kg/h㎡。出苗后及时间定苗,并中耕松土2

-3次。生育期间注意预防根腐病、病毒病。(3)收获贮藏

。当田间80%豆荚变成浅黄色,籽粒干硬即可收获,并及时晾

晒2d-3d、脱粒及清选,籽粒含水量低于13%时可入库贮藏。

/1298/ 甜樱桃贮藏保鲜及相关栽培技术研究
甜樱桃贮藏保鲜及相关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配套栽培管理技术:8月末株施有机肥150kg(

湿猪鸡粪:鲜杂草:湿豆饼:土=1:1:0.4:0.6混制),磷

酸二铵0.5kg,挖环状沟施入;4月中旬株施尿素+磷酸二铵

+硫酸钾1kg(1:1:0.5);花后10天至着色期叶面喷施0.3%K

H_2PO_4+0.6%活力素3次;花后至采收前整形修剪,摘除多

余萌芽萌枝,短截过长新梢,果实着色期摘除遮果小叶片和

托叶,遮果大叶片转向果实背面;采收前15天左右叶面喷施

1.5%硝酸钙+0.3%磷酸二氢钾一次;雨后及时排水;采前5天

/1298/ 甜樱桃贮藏保鲜及相关栽培技术研究

左右不灌水;遇降雨时,2~3后天采果。采用配套栽培技术

,果实品质均有很大变化,与对照相比,果实裂果率平均降

低11.7%,单果重增加0.8g,着色面积增加15%,可溶性固形

物提高1.88%,贮后70天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高于常规管

理0.37%。2、采前15天,对果实喷布用1.5%硝酸钙+0.3%磷

酸二氢钾后,贮藏期间果实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与过

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得到抑制,同时具有抑制膜质过氧

化物(MDA)的作用,从而延缓了果实贮藏期的衰败。3、采

用0.04mm的专用保鲜膜(TBZ+PE)包装,能明显减缓贮藏期

间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和风味的变化,减少贮藏期果实

腐烂率、果肉褐变率和果柄抽干率,贮至110天,仍能保持

甜樱桃的固有风味,是最理想的包装膜。4、对每包装2.5k

g的红灯甜樱桃,放入自制保鲜剂10.0g,果实腐烂率、果肉

褐变率、果柄抽干率明显降低,有效地保持了果实的品质,

是保鲜剂的适宜用量。5、自制保鲜剂与普通保鲜剂相比,

更能有效地抑制甜樱桃的呼吸强度,降低腐烂率、保持果实

硬度,降低腐烂率、保持果实固有风味。6、在-1~l℃条件

下预冷48小时后,放入樱桃自制保鲜剂一包,扎口、码垛,

于0±0.5℃下冷藏。贮藏70天后,比生产上普遍采用的

24小时,腐烂率降低了43.8%。7、不同品种的耐贮性进一步

说明,拉宾斯、雷尼、巨红最耐贮藏,贮藏期可达90天以,

红灯、佳红、红颜较耐贮藏,可贮60~70天,萨蜜脱和斯坦

勒不耐贮藏,贮藏期不宜超过40天。

/1299/ 柞蚕新品种—纯种9906
柞蚕新品种—纯种990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1994年从青6号中选育而成。特征特性

:属青黄蚕系统,二化性,四眠五龄,壮蚕体背为苹果绿色,体

侧为浅鹦鹉绿色,气门上线为秋葵黄色,体背疣状突起为荧光

蓝色,气门下线疣状突起为焰蓝色,成虫雌蛾桂皮黄色,雄蛾

桂皮棕色,翅展有力,龄期较短。抗病性较强。放养要点:饲

料效率高,耐粗饲,对树种和叶质的要求不严格。但由于五龄

经过相对较短,食叶量集中,故在放养技术上要求五龄盛食期

要适当稀放。适宜地区:辽宁二化二放蚕区和所有二化一放

/1299/ 柞蚕新品种—纯种9906

地区均可生产。吉林中部以南二化二放蚕区和所有二化一放

地区可引种生产。

/1300/ 新方法救治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新方法救治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课题为计划外自选课题。农村最常见的农药中毒

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轻、中度中毒抢救成功率

高,但是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SAOPP)来势凶猛,发展迅速

,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抢救难度大。目前AOPP的临床急救方

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将我院1992~2005年收治的急性重度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给予新法

救治,B组给予旧法救治,然后比较两组阿托品化时间、显效

时间和CHE恢复时间、反跳率、阿托品中毒发生率、病死率

/1300/ 新方法救治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中间综合症发生率、死亡率。1.救治程序的改进:新的救

治方法是尽早使用复能剂和拮抗剂,再洗胃。2.洗胃方法的

改进:彻底洗胃,持续引流,反复洗胃,2~3天引流液无农药

味后拔除胃管。3.复能剂应用的改进:在治疗重度有机磷农

药中毒时,予以较大剂量的氯磷定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且在应用较大剂量氯磷定治疗时,患者所需要的阿托品用量

相应减少,由此而产生的并发症也相应减少。后期小剂量复

能剂的持续应用,可防治AOPP的病情反跳和中间综合征的发

生。4.阿托品使用方法的改进:使用大剂量的复能剂氯磷定

,同时给予适量的阿托品。5.患者管理的改进:SAOPP一旦确

诊,立即将患者送人ICU病房,使用生理监护仪全程监护,特医

、特护轮流值班看护。本方法通过对患者管理程序的改进、

抢救程序和洗胃方法的改进,以及复能剂和解毒剂使用方法

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成功率,值

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本方法在救治重度有机磷农药

中毒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可安全运用于临床,不存在不良

反应。

/1301/ 玉米品种承玉8
玉米品种承玉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申请品种承350是由承系72作母本,用自选系承系

6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1年组配,2002年初比试验,亩

产1068.4kg,比对照种农大108增产94.5﹪。2003年品比试验

,亩产1023.1kg,比对照种农大108增产28.4﹪。适应性好,

应用前景广阔。

/1302/ 渭北核桃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技术集成
渭北核桃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技术集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渭北核桃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技术

集成是陕西省2010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专项资金计划“渭

北核桃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项目编号:2010ZKC09-11)

的具体研究成果。制定陕西省地方标准《渭北无公害核桃生

产管理技术规范》,经陕西省质监局审核,2016年7月27日发

布,2017年10月1日实施。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本项目

主要应用于农业产业化,优质核桃品种化栽植、规范化管理

、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创新领域。技术原理是针对不同核桃

/1302/ 渭北核桃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技术集成

品种在不同地域抗逆性、丰产性表现不同,施肥、修剪等管

理措施的反映差异,成熟期(度)、风味口感、品相质量不

同,研究试验示范运用的适地适树、因地制宜规范栽培、标

准管理、安全生产原理。3、性能指标:通过项目实施,技术

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示范区平均产量145千克/亩,超过国

标GB7907-87《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已废止)规定的丰

产指标。物理指标80%以上国标GB7907-87《核桃丰产与坚果

品质》(已废止)规定的质量Ⅱ级指标;有2000亩核桃获得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有机认证中心有机认证(项目示范点),跟

踪检验合格,85%以上核桃园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和绿色要求,

或全国驰名商标。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国内外核桃

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相对滞后,GB7907-87《核桃丰产与

坚果品质》废止后,新的核桃生产管理标准正在制定,陕西省

出台《核桃标准综合体》,全面指导全省核桃生产管理,较为

广泛,渭北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技术集成转化,针对陕西渭北

特殊条件,针对性、指导性强,意义深远。5、成果的创新性

、先进性:制定发布陕西省地方标准《渭北无公害核桃生产

管理技术规范》,规定了渭北地区无公害核桃生产的术语和

定义、建园技术、土壤及树体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

、商品化处理等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主要创新点是核桃生

产加工“适时采收,科学合理漂洗、晾晒”的管理技术创新

和加工工艺创新。6、作用意义:成果累计实现产值3008万

元,累计利润1666.4万元,其中技术市场交易额1056.4万元,

/1302/ 渭北核桃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技术集成

而且产生了巨大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为项目区核桃产业开发

注入活力,2016年黄龙县核桃面积发展到28万亩,产量达到1

0000吨,产值3.0亿元。助推多彩黄龙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了

陕西渭北地区核桃产业化进程,使核桃实现良种化、区域化

、商品化,增加了绿化面积,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起到

一定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推广应用的范围、条

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本成果主要应用于黄

龙县7乡镇3个中心社区,周边的宜川县、黄陵县、富县、洛

川,相邻的宜君县、大荔县、韩城市、西安市等渭北县区。

进一步应用推广的前景非常广阔,必将成为黄龙县28万亩优

质核桃商品基地建设和渭北百万亩优质核桃产业带建设的技

术成果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范围包括渭北5地市22县核桃主

产区,条件是需要项目、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存在的主要问

题是霜冻等自然灾害影响和开发资金不足,推广速度慢,应用

范围小,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建议加大支持力度,延长

支持期限。

/1303/ 华麦5号
华麦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审定编号:2008年待审。二、来源与类型:华

麦0209属半冬性中熟小麦新品系,由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

限公司以湖西9701为母本,预展1号为父本杂交,于2002年

育成。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中等肥力条件下

种植。四、主要特征特性:在2006年、2007年两年省区试中

平均亩产526.52㎏,比对照淮麦18增产3.59%,居参试品种

的第一位。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较深,

苗壮,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平均每亩成穗40万左右,每

/1303/ 华麦5号

穗粒数35粒左右,籽粒角质,千粒重高,45克以上;株型较

好,,株高87㎝左右,茎秆弹性较好。感赤霉病,中感纹枯

病,中抗梭条花叶病,中感穗发芽,田间表现白粉病轻,中

感纹枯病,有零星叶锈病和赤霉病。生育期比淮麦18迟1天

,熟相较好;2006年测定容重80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

量14.1%,湿面筋含量30.3%,稳定时间3.8分钟。五、栽

培技术要点(仅供参考):该品种10月中旬播种为宜,最佳

播期10月15-20日。在中、高肥力水平田种植,每亩基本苗

14万左右,中、底肥力水平或晚播田应适当增加基本苗。一

般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以5:

1:4为宜,配合施用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

渍。中后期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1304/ 柑桔果实生物保鲜剂研发及应用技术
柑桔果实生物保鲜剂研发及应用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柑桔(citrusfruits)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也是我

国第二大水果,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

不少地区已成为主导产业。但是,与快速发展的柑桔种植产

业相比,柑桔鲜果产后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每年都造成大量果实腐烂。这些损失多数是由于微生物侵

染所致。目前我国控制柑桔果实采后病害主要是靠使用农药

,然而化学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不仅会产生环境污染、农药残

留等问题,也出现了抗药菌株,使化学杀菌剂的使用越来越

/1304/ 柑桔果实生物保鲜剂研发及应用技术

受到限制。因此亟待研制开发新型安全的抗菌剂特别是生物

源的抗菌制剂。目前课题组已经开发的柑桔果实生物保鲜剂

有涂膜剂、浸泡剂,采前喷施剂等,已经进行小试,申请了

专利,取得了很好的保鲜效果。本课题研究将在对目前已发

表的相关技术研究文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已有

的相关研究成果,着力于这些柑桔保鲜剂的中试,将最新的

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公益性的相关技术(无公害、天然

、低残留)集成研究,确定高效、经济可行的复合技术指标

,完善我国柑桔鲜果的综合保鲜技术体系。为我国柑桔果实

生产提供系统化的高新保鲜技术储备,为服务“三农”提供

可靠的技术保证。主要以长江柑桔带为技术应用领域,进而

在全国得柑桔产区进行推广。应用条件:可以通过采前喷施

和采后浸泡进行处理,其他条件不受限制。

/1305/ 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生产及加工技术
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生产及加工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根据青海省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青海省二0一一

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青质监标[2011]82号

文)提出《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生产及加工技术》,本规程由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起草编制。同德小花碱茅

(Puccinelliatenuiflora.(Griseb)Scribn.etMerr.cv.

Tongde)2007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登记

号343)。该品种在青海省高寒地区海拔3500m以下无雪覆盖

的地区种植,能安全越冬,第二年可完成整个生育期收获种子

/1305/ 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生产及加工技术

。种子小(带稃颖果平均千粒重仅0.21克),产量较低(平

均283.8kg/hm2);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具耐寒、耐旱

、特耐盐碱的优良特性,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特别适宜在

盐碱地上种植,有改良土壤,降低PH作用,是青藏高寒地区的

主要栽培草种之一。可用于单播和混播建立人工草地或改良

退化天然草场,特别适宜在一般草种难以适应的盐碱地上种

植,有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本规程对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田生

产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收获方式及种子加工技术等内容

作出明确的规定。既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又有实用性和可操

作性。对青海省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生产及加工起到良好的指

导作用。这对抗灾保畜、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盐碱地的治

理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可起到积极的作用。本规程系非强制

性标准,应加强宣传指导工作,使广大应用者深入了解,按技

术规程执行。

/1306/ 优质肉兔良种繁育健康养殖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优质肉兔良种繁育健康养殖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该项目由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西南大学

和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参与,是经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

立项,并列入“十一五”市重大科技专项“草食畜牧良种繁

育与健康养殖”项目之一。主要技术内容包括优良肉兔品种

的引进及配套品系培育;肉兔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兔

肉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受胎率达

到85%、胎产活仔数6.9~8.5、仔兔成活率90%以上、饲料报

酬3.15~3.3:1;项目经济效益11561.20万元,年均纯收益

/1306/ 优质肉兔良种繁育健康养殖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率1:3.85。项目取得的成果有:获发明专利1项和实用新型

专利2项,撰写研究报告(论文)26篇,编制地方标准1个,出

版著作4本。同时,项目在开县、璧山两示范县实施,3年累

计新增出栏肉兔3011.06万只;形成2个加工龙头企业,年屠

宰加工能力达1000万只。

/1307/ 果蔬休闲食品生产技术
果蔬休闲食品生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成果简介:利用蔬菜水果及其下脚料生产包括果蔬

脆片等各种果蔬休闲食品。可加工的品种有苹果、梨、柿、

香蕉、菠萝、桃、枣、山楂、草莓、芒果、木瓜、杨桃、甜

瓜;蔬菜类:葱头、胡罗卜、甘薯、马铃薯、南瓜、芋头、

莲藕、豆角、蘑菇、西葫芦等;食用菌类:双孢蘑菇、平菇

、杏鲍菇、香菇、鸡腿菇、草菇等以及蚕蛹、金蝉、肉干、

蔬菜饼等。口感酥脆,含油量低,营养损失小。应用范围:

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尤其适合果蔬深加工企业,休闲小食品

/1307/ 果蔬休闲食品生产技术

生产企业技术指标(或技术特点):产品具有纯天然(加工

后仍能保持原有色泽、风味和营养,且无需使用化学添加剂

)、低脂肪、低热量和高纤维素的特点,食之味道鲜美,风

味各异,酥脆可口,老少皆宜,有益健康。投资预算:可大

可小,年产200吨,主要设备投资120万元人民币。推广潜力

及前景分析:以年产200吨计,年销售额可达1200万元,年

利税260万元。

/1308/ 鸡爪槭血红嫩枝扦插繁殖方法
鸡爪槭血红嫩枝扦插繁殖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鸡爪槭血红嫩枝扦插繁殖方法,它包

括以下步骤:S1.扦插时间:每年4~8月份;S2.扦插基质及

消毒:扦插基质为珍珠岩,多菌灵对扦插基质进行喷洒消毒

;S3.采穗:选取当年生粗度为0.3~0.5cm枝条为穗条;S4.制

备插穗;S5.插穗消毒:多菌灵浸泡插穗的两端后用清水冲洗

;S6.激素处理:插穗基部浸泡于IBA溶液;S7.扦插:玻璃棒

或者细木棍引插后将插穗插入基质中;S8.插后管理;S9.移栽

。本发明的鸡爪槭血红嫩枝扦插繁殖方法,扦插生根率达85

/1308/ 鸡爪槭血红嫩枝扦插繁殖方法

%以上,移栽成活率可达到90%。本方法具有能够保持母本优

良性状、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优

点,在血红优良种苗无性繁殖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309/ 野生蔬菜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推广
野生蔬菜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属农业科技研究领域,由文成县农业局、温

州市农科院蔬菜所主持实施,文成县科技星火服务中心、黄

坦镇农技站等11家单位参与实施。两年来在市科技局的直接

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组发挥科技特派员蹲点

的优势,发挥团体精神,积极创新,超额完成了研究内容。

建立了9000亩野生小竹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并首次对野

生小竹笋进行测产。收集了37个国内外野生蔬菜品种,建立

了120亩的黄坦野生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全县建立了20亩以

/1309/ 野生蔬菜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推广

上连片种植、且观赏性较强的野菜基地4个,野生蔬菜品种

资源圃一个,繁育野生蔬菜种苗20多万株。明确了6个主栽

野菜的植物学与生物学性状;比较了红菜、人参菜在野生与

人工栽培条件下的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制订了《A级绿色食

品红菜生产技术规程》、《A级绿色食品人参菜生产技术规

程》、《无公害蔬菜富贵菜系列标准》、《无公害蔬菜相思

龙藤系列标准》;研究提出了高温季节覆盖遮阳网,冬季覆

盖四层膜、点蜡烛,可以做到红菜、人参菜等采收嫩茎叶的

野菜品种周年生产,形成了A级绿色食品红菜周年栽培关键

技术;明确了最佳种苗方式是老根新发,摸索出一套在低温

季节利用电热线、基质、穴盘等材料进行快速无性繁殖的育

苗技术,研究和推广了无机1﹕有机1或无机1﹕有机2的(施肥

)技术,研究和推广了植株调整技术,研究和推广了生地高

产高效人工栽培技术、白露地高产高效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明确了危害野菜的病虫害种类与综合防治技术。明确了6种

野菜在0~5℃的冷库内保鲜期限为8~15天。创建了“刘基

贡”、“黄坦”品牌,申报“黄坦”牌绿色食品标志。两年

来,主要在10个乡镇及市蔬菜所共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蔬菜

基地面积累计达22464亩,总产量7340.2万公斤,总产值达

13001.9万元,纯收益10898.2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6.2,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超额完成了市科技计

划项目合同任务。撰写论文14篇,已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

发表论文5篇,8篇已被国家级、省级刊物录用。

/1310/ 毛竹笋新害虫-浙江双栉蝠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毛竹笋新害虫-浙江双栉蝠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森林保护学: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领域,

从2001年开始研究,2006年项目获福建省林业厅科技资助(

项目编号:闽林科[2006]函7号);2007年又获福建省科技

厅重点科技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7N0078)。该项目密

切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对浙江双栉蝠蛾的生物学特性、生态

学特性和防控技术的系统研究,摸清了该虫在福建省的发生

发展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解决竹业发展中竹笋受

害防治难这一瓶颈问题,填补了该虫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

/1310/ 毛竹笋新害虫-浙江双栉蝠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的学术价值。本项目的研究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

浙江双栉蝠蛾生物学特性研究;(2)浙江双栉蝠蛾发生发

展规律研究;(3)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品质的影响

;(4)浙江双栉蝠蛾综合防治技术研究;(5)浙江双栉蝠

蛾的风险分析与管理。经多年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研究

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摸清了该虫在福建的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建立综合防治示范点、监测

点6个,综合防治效果达94﹪以上;为福建毛竹产区提供一套

经济、有效、持续的浙江双栉蝠蛾综合控制技术;已在全国

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待发表论文3篇;完成了研究工作

总结、技术报告等项目鉴定材料撰写,并于2009年10月通过

专家组鉴定。2009年8月课题组委托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经济

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查新检索,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

同类技术研究情况对比,结果表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填补

了国内对浙江双栉蝠蛾研究的空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首次对该虫危害毛竹笋的特点、

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在福建1a发生1代,6月

中旬幼虫孵化,11月初至翌年2月上旬幼虫开始钻蛀危害毛

竹笋萌发的不定根或冬笋,3月中旬至4月初幼虫开始大量集

中在春笋的周围或者蛀入笋内危害,幼虫历期长达273~29

8d。(2)首次报道了毛竹林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

向,以及竹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浙江双栉蝠蛾危害程度的关系

。研究表明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的变化对该虫发

/1310/ 毛竹笋新害虫-浙江双栉蝠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生影响不明显。土壤腐殖质厚和林地卫生状况差的发生较严

重,在较酸性的土壤中也发生较重;黑壤土要比黄红壤土有

利于浙江栉蝠蛾的发生危害;全N、有机质含量高的危害更

严重。(3)首次应用卡方(X2)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法

、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

行研究。结果表明,幼虫在林间竹笋中的空间格局均呈聚集

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

4)首次系统研究了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对毛竹春笋品质

的影响。研究表明该虫危害毛竹笋后,毛竹笋的蛋白质、多

糖、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与健康笋相比分别下降了41.

04﹪、71.23﹪和89.11﹪,严重影响了毛竹笋的营养价值。受

害后毛竹笋的粗纤维含量增加了34.8﹪,导致了毛竹笋笋肉

变老变硬,严重降低了鲜笋品质。(5)筛选出的金龟子绿

僵菌Ma1291-2菌株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感染效果最佳,校

正死亡率达76.67﹪,其LT50值为5.4d,林间防治采用浅翻+

森得保施药量15kg·hm-2的防治效果为89.52﹪,可在生

产中推广应用。(6)首次进行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的风险

评估和管理对策研究。提出了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生物防

治技术为主,确保留笋成竹的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本项目提

供的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要手段的综合

防治技术措施,密切结合生产实际,方法简便,实现了防治

与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结合,减少了竹林因病虫害造成的直

/1310/ 毛竹笋新害虫-浙江双栉蝠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接经济损失,节约防治成本,促进了竹林生长和效益最大化

,经在福建省的邵武、武夷山、将乐等县(市)较大面积的

推广应用,每亩可增加竹林产值467.8~1024.2元,取得了

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采用营林技术措施,施用

生物和仿生物农药,不污染竹林环境,能有效控制害虫的发

生和危害,使竹林生态系统得到改善,保证了竹笋品质,特

别是生物农药的长效性,深受广大林农的喜爱。本项目的研

究成果除了应用于福建毛竹产区外,还可在周边省区推广,

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311/ 假臭草生物防治中植原体寄主专一性测定和风险评价
假臭草生物防治中植原体寄主专一性测定和风险评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假臭草(Praxelisclematidea)目前在海南乃至整

个华南地区发生严重,并且尚无有效的生防措施控制其传播

和蔓延,而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在一些地区可以严重影响其

生长发育。海南假臭草地理群分为5个类群,其中澄迈、海口

、文昌、临高、儋州和昌江为一类群,东方、乐东、三亚、

保亭、五指山、琼海、万宁、陵水和定安为一类群,屯昌、

白沙和琼中各为一个类群;分析各假臭草地理群的遗传相似

系数,其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5396825~0.9047619之间,说

/1311/ 假臭草生物防治中植原体寄主专一性测定和风险评价

明快速进化是假臭草生物入侵的一种手段。海南18市县均有

假臭草分布,其中8个市县发现有假臭草丛枝病,其发病率为

0.37%~3.01%,发病指数为0.31~2.59,假臭草丛枝病可以显

著抑制假臭草的生长。假臭草丛枝病的病原确为植原体,8个

地区的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酶切图谱基本一致,与已知的

植原体的相似度为0.2564~0.9730;8个地区假臭草丛枝病植

原体的序列同源性均在99.4%以上,应为同种植原体;假臭草

丛枝病植原体与16SrRNAⅡ-A组的花生丛枝病(PnWB)的同源

性最高达到99.1%,说明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在分类学地位上

应归属于植原体16SrRNAⅡ-A组。鉴定了假臭草植原体昆虫传

播介体,并研究其传毒特性,证明缢管蚜属一种蚜虫(Rhopa

losiphumspp.)可以传播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确定了植原

体-蚜虫-丛枝病之间的关系。新鲜假臭草浸提液对4种测试

植物的种子发芽都有抑制作用。假臭草叶和完整植株水浸提

液的化感作用明显要大于其它器官水浸提液化感作用,叶可

能是假臭草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器官。在逆境(如干旱和养

分胁迫)中,假臭草会释放更多的化感物质,从而导致其化感

作用增强。研究假臭草在海南的分布、入侵机制以及假臭草

丛枝病植原体的传毒特性,将有助于推动假臭草生物防治研

究。

/1312/ 一种盆栽植物种质资源分类标签
一种盆栽植物种质资源分类标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在开展植物种质资源分类的研究

中,一般采用悬挂的标签对盆栽植物进行说明。目前常用的

悬挂标签为挂绳式标签及环扣标签,且标签是空白的,没有任

何文字。目前市场人们使用的标签有挂绳式标签对于大批量

的植物悬挂需要绑绳子比较繁琐,耗时长,且绳子久了容易断

裂,造成标签流失而导致植物名称不详;还有一部分的标签是

用于大型苗木的,塑料材质,结构不牢固,容易被风碰掉,且不

适用于小型盆栽类植物。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实用新型

/1312/ 一种盆栽植物种质资源分类标签

公开了一种盆栽植物种质资源分类标签,属于盆栽技术领域

,包括标签片和支撑杆;标签片上端设有连接头,连接头上套

有旋转头,旋转头上设有扣环,标签片的正、反两面分别设有

标签纸片,标签纸片的下方分别设有LED显示屏;标签片下端

内部设有电池槽,电池槽上安装有电池,电池与LED显示器电

连接;标签片外部还设有透明的防水层;标签片一侧设有固定

脚;支撑杆一端通过螺栓与固定脚活动连接,另一端设有具有

弹性的固定套筒,固定套筒上设有缺口。本实用新型中,在标

签的正、反两面都设置有对盆栽介绍的相关信息的标签纸片

和LED显示屏,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盆栽的相关信息,便于管

理人员进行分类。③术的创作性与先进性本实用新型中,在标

签的正、反两面都设置有对盆栽介绍的相关信息的标签纸片

和LED显示屏,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盆栽的相关信息,便于管

理人员进行分类。本实用新型中,在标签的底部一侧设有可

伸缩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固定套筒,可调节支撑杆的

长度成端以及针对不同盆栽的枝干的大小来对标签具有更好

的固定作用,且固定脚杆和支撑杆是用螺栓活动连接的,不使

用标签时,将支撑杆往标签紧贴,收缩压缩杆,占用空间小,便

于收纳。本实用新型中,锂电池不仅能给LED显示器提供电源

,同时利用锂电池本身的重量,设置于标签底部的内部,具有

稳定标签的作用,防止标签随风摆动。本实用新型中,标签上

的设置有透明的防水层,防止标签纸片和LED灯进水,具有很

好的保护效果。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头和旋转头是可以活动

/1312/ 一种盆栽植物种质资源分类标签

连接旋转,且在旋转头上设置有由具有弹性的两端头重叠的

铁丝绕成,便于将标签悬挂在盆栽的枝干上。本实用新型结

构简单,操作方便,占用的空间小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

和安全性该种质资源分类标签可广泛适用于花卉、林木幼苗

等盆栽植物,易于操作,安全可靠。

/1313/ 同升福1号
同升福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生育期平均144天,平均株高和工艺长度分别为97.

13cm和79.16cm,干茎制成率85.1%,平均出麻率为31.17%;平

均纤维亩产量208.0kg,平均原茎亩产量784.15kg,纤维断裂

强力值为243N。株高、工艺长度及茎粗都比较适中,工艺性

状好,出麻率较高,具有高产、稳产、广适、耐寒、抗倒伏等

特性,适宜云南省海拔1100~2000m的冬季亚麻和滇东北夏季

亚麻产区种植。

/1314/ 2024年最新嘧菌酯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2024年最新嘧菌酯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创新药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农药制造
技术详情

  (E)-[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

-甲氧基丙烯酸甲酯;阿米西达;(E)-2-{2-[6(2-氰基苯氧基

)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嘧菌酯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可用于茎

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

  嘧菌酯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可用于茎

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它对几乎所有真菌

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如白粉

/1314/ 2024年最新嘧菌酯原药合成生产工艺

病、锈病、颖枯瘸、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

活性,且与目前已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用于谷物、水稻、

葡萄、马铃薯、蔬菜、果树及其它作物,对这些作物安全。

/1315/ 芍药种质资源评价及创新利用
芍药种质资源评价及创新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系统开展了国内外芍药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收集

适宜切花和盆花的芍药种质资源178份,建立了国内首家芍药

切花和盆花种质资源基因库;揭示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及其分类地位,对芍药品种群进行划分,编制了芍药品种分类

检索表;建立了芍药切花、盆花评价体系。2、揭示了赤霉素

解除芍药休眠的生理及分子机理,明确了糖代谢、激素含量

及其相关酶变化规律,发现与激素合成、代谢、信号传导,碳

水化合物代谢,活性氧及抗氧化相关基因194个,揭示了赤霉

/1315/ 芍药种质资源评价及创新利用

素抑制DELLA蛋白表达,开启芍药生长的调控途径。利用lOO

mg/L赤霉素灌根处理解除休眠,达到反季节生产盆花目标,成

花率可达99%以上。3、选育出芍药优良品种15个,其中切花

品种8个,盆花品种7个。’’桃花飞雪’’’’东京女郎’

’’’红峰’’’’红富士’’等4个品种通过省级林木品

种审定;’’华光’’’’华丹’’2个芍药切花新品种获国

家林业植物新品种权,是首批授予的芍药切花新品种权,填补

了我国芍药品种选育的空白;’’点绛唇’’’’剪朝霞’

’2个芍药盆花新品种获国际登录品种权。4、研发了芍药无

性快繁技术。采用根段埋植技术,成苗率达到60%以上,比传

统分株法繁育系数提高了6-9倍;采用根茎促芽技术,6-BA最

佳浓度为500mg/L,芽茎比提高了50%以上;芍药嫩枝扦插最佳

组合生根率达到80%以上。5、研究了芍药盆花促成栽培关键

技术。形成了以芍药破眠机理为核心,包括基质、容器、营

养元素等要素的芍药配套栽培技术;形成了以低温、多胺为

手段的芍药切花保鲜技术。

/1316/ 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
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严格按照

实施方案,依照项目合同书内容,对照项目的目标任务全面开

展工作,已经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效果。项

目以生猪产业特点为基础,以科学化、标准化、绿色安全为

前提,以规模化养猪场为研究对象,对仔猪隔离式早期断奶技

术和全进/全出管理系统;绿色优质猪的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

;科学的优质猪种标准化繁殖及育种技术、建立猪场环境控

制标准化化体系、绿色环保型饲料加工标准化技术、优质猪

/1316/ 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

的兽医保健标准化化技术和肉品质检测技术;猪粪和污水无

害化处理技术标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项目采用“科研

单位+公司+农户+基地”养猪模式,对项目区实施单位进行了

种猪繁育体系建设,推动良种猪品种改良、商品猪的标准化

饲养,制订了生猪基地建设、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粪污处

理、环境控制等标准化操作规程,已经在汉中、兴平、武功

形成五个商品猪标准化产业示范群,近500多个农户饲养由龙

头企业生产的90000头瘦肉型三元杂交商品猪,壮大了项目区

的生猪产业良种繁育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示范作用,促进和带

动陕西西部肉制品行业绿色、高效发展。对项目区养殖户进

行了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采用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规范了原料的生产、使用,提高

生猪产业的原料利用率,促进农村生猪产业的结构调整,利于

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可促进生态平衡的保持和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项目区通过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技术示范推广,促

进了项目区生猪品种、技术操作标准化、提高了生猪产业养

猪水平,通过粪污无害化处理,为农业提供了大量有机肥,为

沼气提供了原料,并吸收当地闲散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

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社

会效益。

/1317/ 甜樱桃、李和枣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甜樱桃、李和枣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从2005年至今,受到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甜樱

桃早果性状的RAMP和ISSR分析“(04Y029-004-7)、“十一

五”育种攻关项目“欧洲甜樱桃新品种选育研究”(2006-

2010)、“十二五”育种攻关项目“甜樱桃新品种选育及配

套技术研究”(编号:2011NZ0098-8)、四川省科技厅科技

支撑项目“灾区甜樱桃产业恢复重建集成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示范”(编号:2010NZ0048)、应用基础项目“汉源白樱桃

与欧洲甜樱桃亲缘关系分析”(编号:2011JY0053)、科技

/1317/ 甜樱桃、李和枣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支撑项目“甜樱桃安全优质丰产集成技术成果与示范”(编

号:2013NZ0008)、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甜樱桃新品种及标

准化安全优质高效集成技术示范与应用”(2011-2013)、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三台县崭山米枣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集

成与示范”(2011-2013)、科技支撑项目“‘羌脆李’新

品种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配套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推广

”(编号:2013FZ0036)、科技部富民强县“甜樱桃安全生

产关键技术、模式与产业化示范”(2013-2015),以及校县

合作项目“果蝇绿色防控”、“甜樱桃新品种选育、新型配

套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茂县李地理标志、品种审定与

优质集成技术研究”、“汉源甜樱桃灾后恢复重建智力援建

”、“达州脆李品种选育及优质丰产配套技术研究”、“脆

蜜李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和“崭山米枣新品种选

育及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支持,开展了

甜樱桃、李和枣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并围绕四川多生态型区

的特点研究了与产量品质及生态条件相适宜的平衡配方施肥

、熟期调控、花果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配套技术,

创新型地构建了“专家团队+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基地”的农

技推广模式和“专家+结对贫困村(户)”的精准扶贫模式

。经10多年系统试验研究,探索了四川丘陵、高海拔山区甜

樱桃、李和枣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已取得成

果如下:(1)利用农艺性状和SRAP、SSR、ISSR分子标记相

结合的方法对甜樱桃、李和枣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和品种鉴

/1317/ 甜樱桃、李和枣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定,确定了甜樱桃6种自交不亲和S基因型(S1、S3、S4、S5

、S6和S9)核酸序列。筛选出了适宜四川丘陵、高海拔山区

栽培的“拉宾斯”、“巨红”、“先锋”等品种,培育了“

巴山脆李”、“羌脆李”、“脆蜜李”、“崭山大果枣”和

“崭山苹果枣”优良新品种,解决了“品种单一、商品性差

、集中上市、货架期短”等突出问题。(2)系统研究了四

川丘陵、高海拔山区,尤其是秦巴山区、高原藏区和乌蒙山

区土壤改良技术,探索出适宜的土壤改良技术方案。在弱酸

低有机质土壤(pH6.5~7.0,有机质0.60%~1.00%)的地区

每穴施用发酵干鸡粪4kg、过磷酸钙0.2~0.4kg进行定植穴

改土;在弱碱低有机质土壤(pH7.0~7.5,有机质0.60%~1.

00%)的地区每穴施用发酵干鸡粪4kg、硫磺0.12kg、过磷酸

钙0.4kg进行定植穴改土;在弱碱有机质中等偏下土壤(pH6

.5~7.0,有机质1.00%~1.50%)的地区每穴施用发酵干鸡粪

2kg、硫磺0.10~0.12kg、过磷酸钙0.4kg进行定植穴改土方

案。(3)系统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甜樱桃、李和枣产量

、品质的影响,研究出巴山脆李、脆蜜李和羌脆李适宜的种

植密度为3m×4m,甜樱桃“拉宾斯”、“巨红”和“先

锋”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m×4.5m,崭山米枣和罗江调元

枣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m×3m。(4)通过研究土壤营养

本底值与树种定产按需供给,制定了李主要种植区在土壤有

机质含量分别在0.6%~1.0%、1.0%~1.5%的定产平衡施肥配

/1317/ 甜樱桃、李和枣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方;甜樱桃主要种植区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在0.6%~1.0%

、1.0%~1.5%中不同负载量的平衡施肥配方;枣主要种植区

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6%~1.0%的定产平衡施肥配方,明显

改善了果实品质,显著提高了经济和生态效益。(5)系统比

较研究了甜樱桃及枣大棚和露地栽培条件下,果实品质形成

过程中糖、酸、抗坏血酸和花色苷代谢规律,探明了枣和甜

樱桃的需冷量、休眠特性、落花落果和品质调控机理。研发

创新了提前萌芽、保花保果和提早成熟等关键技术,实现甜

樱桃和枣提早成熟25~30d,且品质优良,亩增收2.65万元以

上。(6)发现中国樱桃-汉源白樱桃可作为欧洲甜樱桃的优

良授粉品种,丰富了甜樱桃育种种质资源,对解决甜樱桃生产

授粉树配置不当和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7)开展了甜樱桃、李和枣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系

统研究了李果实流胶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筛选出甜樱桃、李

和枣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显著提高了物理和生物防控

效果。(8)10余年来,本成果累计推广面积190.05万亩,累

计增收155.08亿元,“两减一控”成效突出。该研究已获国

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2

个,绿色农产品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农产品地理

保护标志5个;主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及专著11部,发表研究论

文30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名。该成果创新突出,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对四川丘陵、高海拔山区甜樱桃、

/1317/ 甜樱桃、李和枣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和枣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整体达到国内同

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南方甜樱桃成花坐果调节技术具有国

际领先水平。

/1318/ 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冻精引进及其杂交选育的研究
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冻精引进及其杂交选育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是2008年广西科技厅桂

科计[2008]15号文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农业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合同编号:桂科攻(

0815008-2-1),项目名称“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冻精引进及其

杂交选育的研究”,由广西水牛研究所主持实施,时间计划2

008年1月-2010年12月。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一)技

术原理:1、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就是借助B型超声波

仪器图像引导,利用B超探头自不同品种水牛体外穿过子宫壁

/1318/ 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冻精引进及其杂交选育的研究

从活牛卵巢上采集卵母细胞,利用与地中海冻精进行体外受

精后生产胚胎。而体外胚胎生产的技术原理是模拟胚胎在母

体体内的发育环境条件而进行的。体外胚胎生产需要经过I

VM、IVF、IVC以及胚胎早期发育等环节。然后把在体外发育

成的囊胚,用新鲜胚胎或冷冻胚胎移植给自然发情或经同期

发情的受体母牛代孕生产试管水牛。2、杂交组合:利用人工

授精技术,将地中海水牛冻精解冻后分别与发情的摩拉、尼

里和本地母水牛进行配种,让其受孕,产下杂交后代。(二)

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1、建立了地中海水牛冻精-活体采卵

体外胚胎生产技术体系:在项目期间,利用现有的活体采卵技

术,利用地中海冻精结合体外授精技术,建立了地中海冻精-

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体系,囊胚率达28%以上,共生产

含地中海血缘系统的胚胎265枚,超额完成了任务指标。2、

生产河流型杂交试管水牛30头,怀孕待产16头,基本完成了任

务指标。3、生产意大利地中海杂交水牛45头,怀孕待产38头

。4、完成了地中海杂交后代水牛前期的部分生产性能的测

定:对地中海杂交水牛初生重、体长、体尺、体高等生产性

能的测定,初步证明了地中海杂交改良的效果,说明地中海水

牛可适应广西的气候条件。5、论文发表3篇。三、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一)先进性⑴国内首次利用意大利地中海水

牛冻精与现有的河流型品种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进行

杂交选育的研究,培育摩拉-地中海、尼里-地中海、本地-地

中海杂交水牛新品系,为建立良种水牛核心种群奠定基础;⑵

/1318/ 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冻精引进及其杂交选育的研究

国内首次引入意大利地中海优秀奶水牛冻精与我国沼泽型本

地水牛开展杂交改良的研究,提高我国本地水牛的生产性能

。(二)创造性1、建立了地中海水牛冻精-体外胚胎生产技

术程序。2、组建立了国内首批含地中海水牛血统的杂交牛

群。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课题所建立

地中海冻精-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已能规模地生产出

含地中海水牛血统的胚胎和犊牛,并在水牛所的繁育基地、

水牛示范基地县等应用,并把地中海水牛冻精结合水牛同期

发情、人工授精等繁殖技术在繁育基地、示范县进行推广和

应用。出生的杂交水牛犊经隔离饲养和检疫,都是健康的。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课题在研期间,先后在广西水牛

研究所水牛种畜场、水牛重点示范县灵山县、合浦东园家公

司等水牛养殖场/户开展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引进

的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冻精与现有的河流型品种摩拉水牛和尼

里/拉菲水牛进行杂交和选育以及与中国本地水杂交组合所

生产地中海杂交水牛是适应可适应广西的气候条件,对地中

海杂交水牛初生重、体长、体尺、体高等生产性能的测定,

初步证明了地中海杂交改良的效果。存在问题有:1)水牛体

外胚胎生产技术体系有待完善,胚胎生产效率还有待提高;2

)胚胎移植受胎率仍有待提高。由于水牛发情表现不明显,难

以准确判断排卵时间,影响了胚胎移植后胚胎与受体牛子宫

内环境的同步化,导致胚胎移植效果不够理想;3)水牛人工授

/1318/ 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冻精引进及其杂交选育的研究

精的受胎率仍需提高,掌握水牛发情排卵的规律是关键;4)本

课题一些进展较为缓慢主要是由于国家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

律制度,对引进的意大利水牛冻精进行严格检疫,需要隔离检

验,符合国家标准后才能解禁,所以影响了杂交改良的进度。

/1319/ 百农AK58
百农AK5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

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叶短上冲,分蘖力强。株

高7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宽大、上冲。穗

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短卵形,角质,黑胚率中

等。平均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3.9克;

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抗倒伏强,后期叶功能好,成熟期

耐湿害和高温危害,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

定: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

/1319/ 百农AK58

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4年、2005年

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1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

)含量14.48%、14.06%,湿面筋含量30.7%、30.4%,沉降值

29.9毫升、33.7毫升,吸水率60.8%、60.5%,面团形成时间

3.3分钟、3.7分钟,稳定时间4.0分钟、4.1分钟,最大抗延

阻力212E.U.、176E.U.,拉伸面积40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

域试验,平均亩产574.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4%(

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2.7公斤,比对

照豫麦49号增产7.7%(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

试验,平均亩产50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1%。栽

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

6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1320/ 银杏茶
银杏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医药制造业
技术详情

  银杏茶是利用当地特殊自然条件,采用现代生物科

学技术培育优质银杏及中药材资源,以纯天然优质银杏叶为

主要原料,辅以中药材精制而成,具有解暑、凉血、润肺、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痴呆病、抗癌等,是增强人体机能、增

加人体免疫力,抗衰老,延长人类寿命的纯天然营养保健佳

品。银杏花市场潜力大,为处于繁忙工作失们提供了食用银

杏叶的方便,不饮酒的病人和老人带来了福音,银杏茶率5

1%,销售利润率25%。

/1321/ 蓝莓深加工系列饮品开发研究
蓝莓深加工系列饮品开发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研究在消化吸收国内外果汁、果酒生产工艺技

术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研发出了特色鲜明的蓝莓果汁、

蓝莓鲜酒和蓝莓干酒系列饮品,并确定了生产工艺技术。在

综合应用高温水解工艺,提高蓝莓出汁率,变温发酵,特定冷

冻快速下胶等工艺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本项成果具有创新

性、先进性,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

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中有关优质农产品种植、开发、

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符合当前国家和云南省的经济

/1321/ 蓝莓深加工系列饮品开发研究

发展重点及产业政策,具有良好推广应用和市场前景。国家

行业消费发展趋势,提倡粮食酒向非粮食水果酒发展,我公司

酿造的蓝莓酒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并且提高了蓝莓的附

加值。本项成果为高新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蓝莓深加工系列产

品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对推进云南和全国蓝莓产业持续发

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企

业增效、地方财政增税,均有重大的意义。云南省是国内野

生蓝莓主要分布区域,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符合蓝莓种植

,是国内发展蓝莓优势产区之一。省委、省人民政府已确定

把加快蓝莓产业发展作为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措施。本项

成果推广应用,必将有力引领和推进云南蓝莓产业持续、快

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1322/ 京垦22
京垦2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品种来源北京农垦缘种子中心1995年育成。亲

本组合:丰16-4×植林7812。2002年通过北京市审定。

二、特征特性春播玉米品种,生育期121天左右。幼苗叶鞘

淡紫色,叶片深绿。株高278厘米,穗位高121厘米。叶片2

2片,株型半紧凑,活秧成熟。果穗筒形,穗长21.2厘米,

穗粗4.7厘米,秃尖0.9厘米,穗行数12-14,穗轴粉色。籽

粒黄色,半马齿型,粒深1.1厘米。千粒重356克,出籽率8

3.6%。区试平均亩产622.6公斤。抗大、小斑病,矮花叶病

/1322/ 京垦22

,感弯孢菌叶斑病。品质分析:粗蛋白8.75%,粗脂肪4.26

%,赖氨酸0.28%,粗淀粉74.24%,容重764g/L。三、栽培技

术要点适宜北京地区春播、中等偏上肥力的土地种植。1、

底施农家肥2立方米,磷酸二铵10公斤,播前晒种,适墒播

种,力争全苗。2、北京地区4月底至5月初播种即可,偏北

部地区地温稳定在10℃以上方可播种。3、种植密度3500-4

000株/亩。4、抽雄前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20公斤。注意

防倒栽培。四、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北京地区春播种植。

/1323/ 饲用玉米新品种“新饲玉10号”选育
饲用玉米新品种“新饲玉10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新饲玉10号”(垦青668)是用“石青05”和自

交系“石青06”组配而成。该品系属中晚熟玉米种,生育期

130.8天,苗势强,生长整齐,株形紧凑;丰产性、稳产性

、适应性好,具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等特点。2005-20

06年平均生物鲜产量5866.10kg/亩,较对照增产13.88%,列

区试品系第一位。经自治区农科院品质检测中心检测结果,

垦青668粗蛋白(干基)含量10.31%,粗脂肪(干基)含量

1.03%,粗纤维(干基)含量26.6%,中性洗涤纤维(干基)

/1323/ 饲用玉米新品种“新饲玉10号”选育

含量56.6%,酸性洗涤纤维(干基)含量33.9%,水分含量9

.78%,干物质(鲜样)含量33.8%,品质优良。高抗瘤黑粉

病、丝黑穗病、青枯病,未发现植物检疫对象。

/1324/ 柑橘新品种桂橙一号
柑橘新品种桂橙一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桂橙一号”(鹿寨蜜橙)是冰糖橙优良芽变株系

,2008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定名为桂橙一号,编号为:桂果审2008004号。该品种

成熟期11月下旬,平均单果重154.0g,大小较均匀,可食率

75.6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全糖12.47%,酸0.38%,

风味浓郁,有蜜香,甜脆化渣,树形开张,丰产稳产,商品

性好,适应性强,果实耐贮藏。

/1325/ 适应云南高原生态环境的D、L、Y优良种猪选育
适应云南高原生态环境的D、L、Y优良种猪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针对高原地区种猪的营养需求,优化了饲料

配方,掌握了种猪高原选育技术,培养出适合云南高原气候的

优质种猪;2、研发出了适合云南高原地区养殖的纯种杜洛克

、长白、大约克种猪选育技术标准3套;3.建立了D、L、Y种

猪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和防疫体系各一套;4.企业实现销售年

均收入350万元以上,利润总额500万元以上;5、项目期间,获

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荣誉

/1326/ 食用型向日葵优良亲本系的创制与杂交种的选育
食用型向日葵优良亲本系的创制与杂交种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食用型向日葵优良亲本系的创制与杂交种的选育

”(任务书编号:吉财农指[2014]1138号)项目属吉林省省

级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科研育种项目)。通过该项目的

实施,将幼胚培养、海南南繁和抗列当鉴定关键技术有机结

合,建立了一套向日葵幼胚培养技术体系,实现一年三代的育

种目标,有效缩短向日葵育种进程,加速优质、高产、抗病新

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选育出的向日葵新品种(系)“吉食葵

1号”,并完成与之配套的“二比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该

/1326/ 食用型向日葵优良亲本系的创制与杂交种的选育

技术可有效改变田间分布结构、改善群体生长环境、降低投

入、提高产量和品质,便于田间作业、更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节约种子用量20%,比常规栽培技术增产5%以上,具有很好的

应用前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关键技术成熟,可应用于

于向日葵快速育种和高产栽培,目前已小范围应用。

/1327/ 美国抗性淀粉小麦种质资源引进及优选利用
美国抗性淀粉小麦种质资源引进及优选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完成抗淀粉小麦育种材料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

调查。参试小麦材料Glemnson、Fielder、Express均能够在

我区正常生长,形成完整生育期,适应性较强,综合农艺性状

表现良好,利用潜力较高。2.参试小麦材料Glemnson、Fiel

der、Express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1.91%、2.02%、1.92%

,平均抗性淀粉含量为1.95%,为宁夏本区主栽及主要推广品

种平均籽粒抗性淀粉含量1.36倍。结合各参试材料田间生物

学特性及农艺性状表现情况,确定Fielder为适宜我区抗性淀

/1327/ 美国抗性淀粉小麦种质资源引进及优选利用

粉小麦种质创新、具备较高应用推广潜力的适宜材料,并作

为后续基因编辑受体材料开展抗性淀粉含量提升品质改良研

究。3.确定基因编辑gRNA最优靶位点并进行靶点活性检测。

经生物信息学软件综合分析,针对两目的基因分别选择4个参

试靶位点。采用试剂盒法,通过spCas9/gRNA体外酶切靶点D

NA片段,进行gRNA靶点活性的评估检测,最终确定两目标基因

的最佳gRNA靶位点。4.采用试剂盒法,构建小麦淀粉分支酶

SBEⅡa基因及淀粉合成酶SSⅡa基因敲除载体。构建的敲除载

体中含有:Ubi启动子表达植物密码子优化的Cas9蛋白、gR

NA、单子叶的3’UTR、小麦U6启动子、35S启动子表达草铵

膦抗性标记位点。5.完成小麦受体材料农杆菌介导转化。将

构建完成的基因敲除载体VK005-06-SBEⅡa-R-g3与VK005-06

-Gene4-F-g2质粒分别导入大肠杆菌菌株JM109,然后通过三

亲杂交法将目标质粒转化入农杆菌菌株C58C1。6.获得高抗

性淀粉小麦阳性转化材料。分别获得以Fielder为受体材料

的转SBEⅡa-R-g3与转Gene4-F-g2敲除载体的转化材料124、

46份,阳性植株转化率47%,基因编辑效率为3%。从共计170份

后代材料中筛选得到目标性状表现优异阳性转化材料3份(

RS含量分别为5.5015%、5.0975%、4.4996%)。本研究通过

对参试材料Fielder目的基因的敲除,降低目的基因表达量,

抑制支链淀粉合成比例,提高参试材料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以

基因编辑的方法实现小麦抗性淀粉含量提升改良,完成抗性

淀粉小麦种质材料创制工作。7.以传统抗性淀粉制备方法为

/1327/ 美国抗性淀粉小麦种质资源引进及优选利用

基础,采用超声波-酶联合法,通过化学、物理联合作用进一

步提高淀粉连解离效率,建立完备的RS3型小麦抗性淀粉超声

波-酶法制备技术体系。依据已开展的a-淀粉酶添加量、酶

解时间、普鲁兰酶添加量、脱支反应时间及超声时间等技术

环节条件筛选结果,制定出超声波-酶法制备小麦抗性淀粉的

工艺流程。8.发表专业技术论文2篇。《小麦淀粉分支酶CR

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gRNA表达载体构建》,分子植物育种

,2019,17(20):6668-6672.《3个小麦品种引种栽培及其抗

性淀粉含量性状表现比较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

1):47-50。

/1328/ 精品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精品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梨是丽水市第四大水果,栽培历史悠久,对丽水农村

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莲都区是丽水水果第一大区,但

近年梨产业逐年萎缩,其中莲都区梨从2012年5300亩减少到

2017年4100亩,仅占全市梨面积7.6%,占全区水果2.1%,且零

星种植,管理粗放,无精品基地,投入减少,品质下降,效益下

滑。因此,针对生产实际,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莲都区农业

农村局于2017-2020年实施“精品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项目实施地点在莲都区紫金街道水岭根村,基地主栽

/1328/ 精品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翠冠’梨品种,面积80亩。项目通过应用梨树形改造技术

、精品梨生产系列技术、梨棚架防风栽培技术、控产提质技

术、病虫害防治及安全生产减肥减药增效等综合技术,基地

技术应用到位率提高,果实品质提高,整体水果提升,其中二

次套袋技术显著提高果实外观、内质综合品质,防风棚架栽

培技术显著降低落果率、机械损伤果量,其中基地套袋果优

质果率82%,果实皮色光洁、果点小、无锈斑、果型完整,平

均可溶性固形物12.3%,肉质细嫩、汁多、味甜,品质优,果品

质量安全。项目实施建成了莲都区精品梨生产示范基地,推

进了梨产业优质精品生产,果实分批采摘,精品包装销售,亩

均产值7800元,较实施前亩增收1200元,年平均产值62万元,

效益明显。项目集成优质梨生产技术,建成莲都区第一个山

地梨园防风棚架,是莲都首个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梨基

地,“瑞宗”牌‘翠冠’梨获“2018浙江省精品果蔬展销会

优质奖”和“2019浙江省十佳梨”2项省级荣誉,项目示范应

用推广优质梨生产技术,在莲都区及周边县(市)应用推广

,体现了项目实施成效和经济社会效益。

/1329/ 小丽花新品种——白雪(Zy-025)
小丽花新品种——白雪(Zy-02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330/ 陆军训练保障资源普查数据管理系统
陆军训练保障资源普查数据管理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研究背景积极响应习主席促进军民融合的国家

战略,投身于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大潮中,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

段和软件系统,实现对部队业务的精准管控,积累实用可用的

数据,为部队的业务工作和辅助决策作出良好的支撑。通过

采用信息化手段全面管控部队训练基础信息,使其能发挥更

好的效益,最大程度的促进军事训练水平的提升,最大化发挥

保障效益,为部队练兵备战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撑。按照“

需求牵引、应用为先、迭代研发”的思路,对陆军训练保障

/1330/ 陆军训练保障资源普查数据管理系统

资源普查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研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

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的管理,实现对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的精准

采集。二、系统介绍主要功能:陆军训练保障资源普查数据

管理系统通过灵活的采集方式,实现精准采集数据,数据采集

范围覆盖所有训练保障资源。数据采集后系统对采集数据进

行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分析,来实现对军队训练资源的全过

程、全领域精准管控分析。系统能对接全军训保资源普查,

精准掌握全军资源情况,对资源进行分析,让数据创造价值。

技术特点:陆军训练保障资源普查数据管理系统在系统安装

部署上,既支持单机部署,有支持云平台部署;在数据采集上

,支持在线采集和离线采集两种方式,离线采集模板可灵活配

置;数据传输上通过加密的数据文件压缩包传输,确保数据安

全性。数据统计分析上,采取数据可视化配置模式,可灵活配

置分析图表;系统引入GIS相关技术,可以在线标注训保资源

相关信息,并且可在地图上展示训保资源信息的分布,可以更

直观、更精确的掌握训保资源数据。轻松部署:系统支持单

机部署和云平台部署两种部署模式。单机部署采取EXE一键

运行安装,可适用于win7以上操作系统,4g内存以上的电脑,

且不需要联网,创建内部局域网,多人同时录入,提高录入效

率。云平台部署可依托军综网联网部署。数据传输格式多样

化:系统可导入导出加密的数据压缩包,数据可以为加密的

Excel文件,可以是加密的json文件,也可以是加密的sql文件

。数据采集便捷:系统支持在线采集和离线采集两种数据采

/1330/ 陆军训练保障资源普查数据管理系统

集模式,离线数据采集可自定义采集模板,并在数据导入时进

行数据格式校验,导入完成后可在页面进行编辑修改,也可以

将数据导出,然后错误的数据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图表可视

化灵活配置:系统可灵活配置分析图表,自由设置数据源,设

置分析维度,一键生成所需的分析图表。地图标注资源:系

统可进行在线标注,可通过系统在线标注相关的训练保障资

源。地图展示资源分布:可通过系统很直观的看到训练保障

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可在地图上查询定位具体的训练保障资

源,且查看资源的信息。

/1331/ 丽水市莲都区峰源高山放心菜基地建设
丽水市莲都区峰源高山放心菜基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立项背景:峰源乡位于莲都区西南部,“山青、

水秀、蓝天、净土”,优越的山区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放心

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条件。但长期以来,峰源乡高

山蔬菜种植品种单一、基地生产环境恶劣、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技服务能力弱等诸多问题依然摆在面前。如何实现高山

蔬菜提质增效,是全乡干部群众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借助

院地合作平台,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市农科院实施了高校、

科研院所农业成果基地建设专项“丽水市莲都区峰源高山放

/1331/ 丽水市莲都区峰源高山放心菜基地建设

心菜基地建设”;同时,莲都区政府加大扶持力度,2013年至

2014年分别安排了150万元和300万元专项经费。市农科院精

心组建以农作物研究所丁潮洪为负责人的项目团队,为峰源

高山放心菜产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市场等服务。同

时,邀请省市相关专家为峰源高山蔬菜产业把脉问诊。2、研

究内容:1)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从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等省内外科研单位引进茭白、菜豆、

萝卜、茄子、番茄、西甜瓜等最新育成品种,开展生物学特

性和生长适应性等研究,筛选出适合本地栽种优良品种;建立

山地蔬菜现代化育苗中心。2)高山放心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

成与示范①高山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根据设施栽培的特

点,推广应用以规范侧枝选留、摘心摘叶、疏花疏果、调控

叶果比、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和增施有机肥等为主要内容的

设施茄子、番茄、西甜瓜等高效栽培技术。②高山四季豆长

季节栽培技术:根据高山气候特点及四季豆生长发育特点,

通过合理茬口安排、肥水调控、采摘技术、翻花(再生)技

术等,使四季豆的生育期延长至4—5个月,延长采收期,增加

产量30—50%。③高山茭白高效生产技术:引进筛选适栽高山

单季茭品种,通过合理的肥水调控、分蘖控制、孕茭期控制

、病害防控等技术措施,能有效的调控茭白出茭期,提高茭白

孕茭率、增加茭品质与产量。④蔬菜安全生产技术:通过合

理控制、按标准化生产要求施用有机肥、无害化农药、化肥

等农业投入品;推广应用诱虫灯、性诱剂、黄板等物理手段

/1331/ 丽水市莲都区峰源高山放心菜基地建设

防控害虫;制定几种主要高山蔬菜的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规

程,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生产档案,确保放心菜品牌;

开展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⑤高山蔬菜微蓄微灌技术:

山地生产环境较为恶劣,通过微蓄微灌设施建设,利用山中涓

涓细流,通过节水灌溉满足高山蔬菜在缺水季节生产用水。

3)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峰源乡建成高山放

心菜核心示范基地,分高山茄果类蔬菜基地(含设施栽培)

、高山茭白基地、高山四季豆类蔬菜基地三大类。4)科技服

务和技术培训开展专家咨询与技术培训,面上推广应用高山

放心菜新品种、新技术。3、项目水平项目实施采用科研院

所提供技术人员和项目支持的形式,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

技术,通过集成应用,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采用示范基地建

设和大户带动的形式,积极引进收购商,解决农民种植难、销

售难得问题,做法先进。4、经济社会效益茄子基地2013年-

2015年推广规模平均261亩:亩平均效益7250.00元,亩平均

增收2250.00元,年平均增收58.30万元;设施蔬菜(番茄等)

基地2013年-2015年推广规模平均20亩:亩平均效益11200.

00元,亩平均增收3600.00元,年平均增收7.20万元;茭白核心

示范基地2013年-2015年推广规模平均320.00亩:亩平均效

益9020.00元,亩平均增收3530.00元,年平均增收112.96万元

;四季豆生产基地2013年-2015年推广规模平均120亩:亩平

均效益6150.00元,亩平均增收1733.00元,年平均增收20.80

/1331/ 丽水市莲都区峰源高山放心菜基地建设

万元。

/1332/ 班克松造林技术规程
班克松造林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班克松在辽宁引种已经达到90多

年,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外松林木引种研究课题组进行

试验也历经30年。引种课题组不仅引进了20多个种源,同时

对种子处理、育苗试验和造林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2.技

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课题组于1980年开始,先后由辽宁省林科

院分引进班克松100多个家系。本项研究成果是对苗木培育

和造林分析的结果。对班克松苗期生长进行测量,通过统计

分析,参考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对班克松苗木

/1332/ 班克松造林技术规程

进行分级。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标准的主要技术措施

是科研成果同成熟的传统生产经验相结合而总结得出的。根

据当前的生产条件,将现有的科技成果同成熟的生产经验进

行组装配套。其中造林密度和抚育管理是关键技术。4.技术

的成熟程度及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技术适用于班克松在辽宁

省东部地区造林的生产作业。本技术易于掌握,已经达到非

常成熟程度,可以安全的用于生产作业。应用情况及存在的

问题:本项技术在辽东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不存在问题。5.

历年获奖情况相关项目研究过程中,2005年通过辽宁省科委

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获得辽宁省林业

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333/ 农科大系列西瓜新品种的选育
农科大系列西瓜新品种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农业科学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瓜果园艺作

物育种、栽培等学科。项目在国家和陕西省科技计划课题支

持下,根据我国西瓜生产形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针对西瓜花

色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产量不稳、抗病性单一、抗逆性不

强等产业中急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依据植物辐射育种原理及

西瓜品质与产量以及抗病、抗逆性遗传表达特点,开展辐射

诱变,创制和筛选优良变异,建立抗病、抗逆鉴定体系,利用

人工接种和人工逆境筛选抗病、抗逆资源,通过杂种优势育

/1333/ 农科大系列西瓜新品种的选育

种途径聚合多目标性状,率先将丰产、抗病、优质与基因遗

传研究相结合,突显杂种一代中众多优异基因的表达,育成了

具有少籽、优质、多抗、丰产等多个优良性状的农科大系列

西瓜新品种8个。农科大系列西瓜选育过程中研制并应用了

多项技术:应用发明专利《一种西瓜苗期疫病抗病性的鉴定

方法》结合炭疽病、枯萎病鉴定技术鉴选出多抗资源;应用

《西瓜材料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资源和组合进行多因素、

多层次的分析评优;研制《一种西瓜耐冷性育种幼苗鉴定技

术》专利及使用油菜素内酯技术提高西瓜低温弱光适应性;

《少籽和无籽西瓜胚胎发育与内源激素的关系》为少籽西瓜

选育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采用《野生资源做砧木提高西

瓜抗病性及品质》等配套栽培技术促进了新品种的推广和应

用。农科大系列西瓜新品种主要特点:①品质优良。经陕西

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品质分析及区试证明,陕农九号、

玲珑王、农科大1号(春蕾)、农科大4号、农科大5号西瓜

中心折光糖含量12%以上,味甜口感好;少籽西瓜陕农九号果

实内黑色饱满籽仅89粒,比西农8号减少80%,食用品质优。②

抗病性强。采用西瓜苗期人工复合接种病菌抗性鉴定与田间

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抗病性,陕农九号、

农科大5号、农科大6号、农科大9号高抗枯萎病、疫病和炭

疽病。③抗逆性强。玲珑王、农科大1号(春蕾)、农科大4

号、农科大5号耐低温弱光,适应早春保护地条件栽培;陕农

九号、农科大6号、农科大9号耐旱性强,在西北旱区栽培表

/1333/ 农科大系列西瓜新品种的选育

现良好。④丰产性好。经国家及省级西瓜品种区域试验和示

范,早熟品种玲珑王、农科大1号(春蕾)产量超过对照黄小

玉;中熟品种农科大4号、农科大5号产量超过对照京欣1号;

晚熟品种陕农九号、农科大6号、农科大9号产量超过对照西

农8号。

/1334/ 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根据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下达2015年度吉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吉质监标函[2014]367号)的要求,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结合多年来对绿色食品水稻的认证、管理以及基地建设等工

作经验与业务积累,特别是对照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农药

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等行业标准的修订情况及绿色食品

管理要求的重新制定,于2015年组织实施了对《A级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DB22/T952-2002)地方标准的修订工

/1334/ 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作(计划编号:DBXM003-2015)。修订后的《绿色食品水稻

生产技术规程》(DB22/T952-2015)地方标准现已由吉林省

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5年12月15日发布,2016年1月25日起实

施。(2)技术原理及技术性能《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

程》主要是为绿色食品水稻及其加工产品认证企业或基地服

务,标准的主要技术一是能符合绿色食品认证相关标准和要

求,二是要符合吉林省生产实际。按此标准生产出的水稻一

定能符合绿色食品安全、优质、营养的要求,也能将最先进

的生产技术与机械设备应用其中,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收入水

平,是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产品的综合体现。(3)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水稻是吉林省的重要粮食作物,绿色食品水稻

的种植面积也日益增多,现已在百万亩以上。但由于各地种

植规程难以统一,国家有关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也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所以该标准修改了种植中栽培技术和投入品的使

用与管理要求、特别是给出了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列表、增

加了贮藏和运输及记录等相关内容。进一步规范了我省的绿

色食品水稻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选择、投入品管理与使用、先

进生产技术的应用、采收及包装贮运。从标准的角度强化了

我省的绿色食品水稻生产。(4)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

和安全性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集多年的生产管理经验,

咨询、征求了数十个相关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和

专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生产实践中的成熟经验总结,能确

保使用的安全性。本标准要求种植基地环境优良、投入品使

/1334/ 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用合理、列出的可用农药品种均为中等或低等毒性,生产出

的水稻产品质量要符合NY/T419《绿色食品稻米》的要求,能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该标准总体上规定了绿色食品水稻生产

的基地选择与管理、投入品管理、栽培管理、病虫草害防治

、收获、贮藏运输和记录等要求,适用于绿色食品水稻生产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已在吉林省

内绿色食品水稻生产企业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

地上部分应用,实施后,将在我省全面宣贯。目前存在资金不

足的问题,我们将争取相关推广项目,解决资金问题。(6)

历年获奖情况暂无

/1335/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推广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提高了科学含量;节省了劳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了水稻产业化发展;促进了水稻大面积开发;提高了农

民科学种田水平。

/1336/ 玉米 渭单6000
玉米 渭单600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渭但6000玉米新品种是陕西天丞禾农业科技有限公

司于2005年至2008年以自育自交系WZ028为母本,自育自交系

WZ032为父本组配而成。该品种幼苗绿色,叶鞘红色,第一叶

尖为卵圆形,成株株高260CM左右,穗位90CM,叶片数19片、株

型紧凑。雌花花丝浅绿色,果穗筒形、穗长18.0CM,穗粗4.8

CM,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5—37、穗粒数550-600粒、单

穗粒重150克左右,百粒重33克,出籽率90%,籽粒黄色、白轴

、硬粒型。容重782G/L,粗蛋白(干基)为9.76%,粗脂肪(

/1336/ 玉米 渭单6000

干基)为3.98%,粗蛋白(干基)为74.34%。高抗小斑病,抗

穗粒腐病,中抗茎腐病、大斑病。陕西夏播生育期平均98.5

天。适宜我省关中灌区夏播种植,平均亩产630公斤。

/1337/ 大豆新品种—吉引81号
大豆新品种—吉引8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吉林省农科院1996年从美国引进,采用

系统选择法选育而成。原品系号P9231。特征:无限结荚习

性,株高110cm左右,主茎结数18~20个,分枝2~3个。叶中等

大小,圆形。紫花,棕毛。平均每荚2.5粒,荚褐色,底荚高11

cm左右。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微光泽,脐黑色,百粒重1

9克左右。特性:北方春大豆,中晚熟品种,一般出苗至成熟

生育日数133天左右。在吉林省中晚熟地区,一般于5月上旬

播种,5月下旬出苗,6月末或7月初开花,9月末成熟。人工接

/1337/ 大豆新品种—吉引81号

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混合株系,中抗大豆灰斑病。蛋

白质含量39.67﹪,脂肪含量21.97﹪。分布和产量:适宜于吉

林省四平、辽源等中晚熟区种植。该品种丰产、稳产,2003

~2004年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公顷产量3171公斤

,比吉林30号(CK)增产3.3﹪。2004年生产试验结果,平均公

顷产量3441公斤,比吉林30号(CK)增产7.3﹪。栽培要点:

适于中上等肥力土地种植,每公顷播种量一般65公斤左右,每

公顷保苗18万株左右。每公顷施2万公斤有机肥作底肥,施1

50公斤磷酸二铵作种肥。生育期间注意防治大豆蚜虫,8月中

旬及时防治大豆食心虫。

/1338/ 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于2012年3月由汉中市农业局《关于2012年

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立项的批复》(汉市农发〔2012〕137号

)下达,由汉中市植保植检站组织,与陕西理工学院联合实施

项目任务。近年来,我市果、蔬各类病虫害发生率35%,一般

减产20%~30%,严重的达70%以上,对我市果、蔬产业的健康

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也对《汉中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

划》中“60万亩优质柑桔”、“100万亩优质绿色蔬菜”建

设造成不利影响。通过5年的研究,集成了《果、蔬病虫害绿

/1338/ 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色防控技术规程》,在全市全面实施,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5年累计发生面积28.40万亩,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

335.2万亩,147743.57万元。主要研究内容:1、筛选出一批

高效、低毒、安全的新型化学药剂替代传统的高毒农药,并

掌握了在不同作物上的精准用药时间和用药量。25%阿维菌

素·苯丁锡防治柑桔红蜘蛛和其他螨类害虫防效稳定,

持效期长;果瑞特防治柑桔大实蝇效果优于传统糖醋酒液;高

效氯氟氰菊酯防治柑桔蚜虫效果明显,兼治柑桔红蜘蛛、失

尖蚧、柑桔大实蝇;70%甲硫氟硅唑能有效防治梨黑星病和褐

斑病;50%烯酰吗啉·醚菌酯可替代多菌灵防治葡萄和瓜

类蔬菜病害。2、筛选出一批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运用于

蔬菜上,替代了传统的有机磷杀虫剂。将生物农药苏云金杆

菌、印楝素、多抗霉素和宁南霉素应用于甘蓝、白菜、黄瓜

等蔬菜,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虫害

和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取得了较好效果,代替或

减少了敌敌畏、辛硫磷、敌百虫等有机磷杀虫剂在蔬菜上的

使用。3、农业防治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研究了温室和露

地栽培蔬菜的病害控制,通过闷棚技术、与粮油作物轮作控

制蔬菜病害,取得了较好效果,蔬菜土传病害发病率显著降低

,蔬菜品质和产量大幅度提高,是一项既经济又环保的农业防

病抗病措施。4、氨基寡糖素的应用有效控制了蔬菜病毒病

。采用氨基寡糖素防控技术,可有效控制蔬菜病毒病,同时诱

导作物产生抗病性,与使用植病灵、吗胍·乙酸铜等化

/1338/ 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学药剂防效效果相当,取得了较高的防效。5、系统研究了色

板、杀虫灯、果实套袋等物理防治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颜

色、不同密度、不同悬挂高度色板在不同作物上的诱集效果

防虫效果,对筛选的杀虫灯进行了最佳悬挂高度和诱杀范围

的试验;提出使用外袋黄色内袋黑色的双层纸袋进行梨果套

袋,有效减少了虫害发生,提高了果实品质。6、集成了《果

、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在全市11县区186个乡镇

全面实施,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

众生命财产安全。创新显著,查新结论如下:1、筛选出一批

高效、低毒、安全的新型化学药剂替代传统的高毒农药,并

掌握了在不同作物上的精准用药时间和用药量。2、筛选出

一批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运用于蔬菜上,替代了传统的有

机磷杀虫剂。3、农业防治技术进一步提升。4、氨基寡糖素

的应用有效控制了蔬菜病毒病。5、系统研究了色板、杀虫

灯、果实套袋等物理防治技术。6、集成了《果、蔬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通过5年的研究,我们在农业措施、物

理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精准用药防治措施上都有了很大的

提升,基于研究结果,形成了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在全市全面实施,5年累计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335.

2万亩,平均亩增产值306.76元,总增产值82261.432万元,新

增总纯收入46307.88万元,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本成果

中集成的《果、蔬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可在今后长期推广应

/1338/ 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用,保产增收效果显著。本项目的实施,为《汉中市“十二五

”农业发展规划》中“60万亩优质柑桔”、“100万亩优质

绿色蔬菜”、“150万亩特色果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以及培

育壮大“休闲观光农业”保驾护航。

/1339/ 鲜食型茎用芥菜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鲜食型茎用芥菜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茎用芥菜是以膨大的茎为产品器官的芥菜类蔬菜,

鲜销和加工均宜,包括茎瘤芥(榨菜)、笋子芥(棒菜)、

抱子芥(儿菜)。项目针对宁波地区鲜食茎用芥菜产业技术

需求,共收集鲜食茎用芥菜种质资源55份,建立种质资源圃1

个;育成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的茎用芥菜胞质雄性不

育系1个,配合力强,杂种优势明显;育成鲜食榨菜“甬榨4号

”,表面光滑、质地脆嫩、苦味较淡;筛选出适合宁波地区栽

培的儿菜和棒菜品种各1个;集成了鲜食榨菜、儿菜、棒菜优

/1339/ 鲜食型茎用芥菜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质安全高效栽培技术各1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发

表论文3篇。项目实施期间,共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1640亩,

累计推广新品种及配套技术1.65万亩,为农民增收747.2万元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1340/ 肉羊育肥天然植物性饲料添加剂
肉羊育肥天然植物性饲料添加剂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为进一步提高肉羊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减少抗

生素类饲料添加剂在羊肉中残留,降低抗药性,提出以天然植

物为核心物质,进行合理组方,形成一种高效、天然无污染的

饲料添加剂应用于肉羊饲料中,降低药残和抗药性,提高增重

速度,生产无公害健康畜产品。将上诉添加剂加入饲料中,可

提高肉羊的日增重;提高肉羊对日粮蛋白质、能量及纤维的

利用效率;提高肉羊瘤胃液中纤维素酶活性的作用;同时,其

不影响血液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

/1340/ 肉羊育肥天然植物性饲料添加剂

证明其对肉羊肝脏无影响,是一种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

/1341/ 一种利用餐厨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与应用
一种利用餐厨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植物油加工
技术详情

  成都恒润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项目-“一种利用

餐厨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与应用”研究了利用

高酸值餐厨废油制备生物柴油工艺及其生产设备,成功获得

了一套转化率高、成本低、产品纯度高、低能耗的生物柴油

制备工艺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本项目采用两步法制备

生物柴油,以可重复使用、分离性好的酸性离子液体[SO3H-

Bmim][HSO4]作为原料油酯化处理的酸催化剂,以片状氢氧化

钠为碱催化剂催化餐厨废油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

/1341/ 一种利用餐厨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与应用

柴油,并可得到甘油等副产物。该生产工艺具有转化率高、

产品纯度高、能耗低的特点。同时本项目还开发了专用管道

式酯交换反应器和生物柴油专用精馏系统及精馏塔,管式反

应器具有连续反应、返混小,容积效率高等特点,并通过技术

创新回收未反应物料,大大增加了生物柴油的产率,并提高了

生物柴油的质量;精馏系统采用螺旋加热托盘和压力、温度

、流量传感与控制器,具有热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提高

了生物柴油成品的纯度的特点。2014年成都恒润高新科技投

资6000余万元在成都建立了一套年产3万吨的生物柴油生产

线,截至2015年初,实现产值1.2亿元,夹江康泓油料化工有限

公司、仁寿县驰骋油业有限公司、重庆裕隆商贸有限公司等

单位购买应用了该产品,该产品热值高、与发动机适应性好

,深受用户喜爱。本项目有助于推进餐厨废油的高效利用,形

成餐厨废油绿色化产业链;同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我国

再生能源领域技术进步。

/1342/ 镇坪特色野生果品五味子综合开发
镇坪特色野生果品五味子综合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镇坪县特色野生果品五味子综合开发项目1、技术

领域和科技内容技术领域:现代农业。技术原理:1)利用高

温液态发酵工艺,突破五味子鲜果保质期短,不能规模生产的

制约瓶颈;2)利用先进脱色技术,改变饮料外观。2、技术质

量指标技术指标:利用高温液态发酵工艺,延长五味子鲜果

保质期。利用先进脱色技术,改变饮料外观。质量指标;执行

的质量标准是:ZPXYZ2008Q/ZPXYS01-2008及GB/T2027-199

4,通过的质量体系认证为QS认证。3、经济指标实现累计销

/1342/ 镇坪特色野生果品五味子综合开发

售收入2331.2万元,累计净利润504.29万元,累计缴税285.8

6万元。4.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推广1)在果汁生产

中利用高温瞬时灭菌工艺,保留了果汁的营养和风味;在果酒

生产中采用高温液态发酵工艺,解决了五味子果酒周期生产

问题。2)该项目的实施,为秦巴山区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

供了经验,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3)该项目的实施,带

动了原有产品的技术升级,已形成产品在市场销售。

/1343/ 三峡库区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三峡库区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针对三峡库区山羊产业良种缺乏、饲养方式落后、

草畜不平衡、生物安全形势严峻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现状,通

过山羊特色种质创建、高频高效繁育、舍饲生态养殖、重大

疫病快速诊断、产品质量控制和粪污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集成,构建了适合三峡库区较完整的山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在山羊种质创建和高频高效繁育技术集成方面,开展了波

尔山羊与大足黑山羊和巫山本地黑山羊杂交组合试验,通过

F1代性能测定,筛选出波×巫优秀组合,并用其F1代开始

/1343/ 三峡库区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与巫山本地黑山羊进行回交,为之后用纯黑色F2代进行横交

固定打下了基础;以酉州乌羊为研究对象,试验筛选出山羊同

期发情药物优良处理方式PG+PMSG、精液稀释液优良配方1个

、早期断奶适宜时间为45日龄,比较分析了不同季节山羊超

数排卵、受体羊同期发情和胚胎移植效果,集成示范生产酉

州乌羊71只;用屠宰场收集卵巢,研究建立了山羊卵母细胞体

外成熟与体外受精试验技术体系。在山羊生态养殖配套技术

研发方面,通过尼龙袋法测定了三峡库区山羊常用饲养原料

几种主要营养成分在瘤胃内的有效降解率、放牧和舍饲条件

下山羊干物质采食量,试验筛选出适合三峡库区山羊生长育

肥阶段精料配方2个、扁穗牛鞭草优异材料6份、黑麦草优良

品种3个、“渝苜1号”紫花苜蓿耐湿热材料1份、巫溪野绿

豆新材料1个、紫花苜蓿适宜磷肥施用量和刈割次数、中高

海拔豆-禾牧草混播优秀组合2个、玉米秸秆青贮添加剂3种

及其优秀组合1个;试验筛选出了适合山羊粪污堆肥发酵的高

效菌剂VT-1000,开展了山羊粪污堆肥处理工艺研究,开发出

粪污生物反应器1套,并进行了粪污发酵产物的生物安全评价

;设计了一套适用于重庆低温高湿环境的生态羊舍,研制出羔

羊恒温保育箱、恒温自动饮水器和羔羊补饲栏配套设备。在

山羊生产生物安全与羊肉质量控制技术开发方面,开展了三

峡库区山羊主要疫病血清学分析、山羊主要流行疫病病原的

分离鉴定及病原学研究,建立了山羊4种重大疫病的PCR快速

诊断方法,研制出流行疫病单一PCR诊断试剂5种、双重PCR诊

/1343/ 三峡库区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断试剂3种,组装形成了一套三峡库区山羊主要疫病综合防控

技术;试验建立了肉中挥发性脂肪酸测定方法、羊肉膻味成

分基于中空纤维支撑液膜萃取结合气相色谱测定方法,集成

建立了羊肉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1344/ 新型甜味剂纽甜的研制
新型甜味剂纽甜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纽甜是一种新型的甜味剂,具有甜力超强、甜味协

和、无龋齿性等特点,也是唯一不限量使用的无糖甜味剂,适

用各类食品生产,适用于老人,儿童及糖尿病患者,口味最接

近蔗糖。由于国外技术垄断原因,需大量从国外进口,使纽甜

产品的价格高居不下,严重影响市场推广。因此,研究开发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纽甜合成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制备

出符合国际食品标准的纽甜,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还将有

力推动我国甜味剂行业的科技进步,合成得到高倍甜味剂纽

/1344/ 新型甜味剂纽甜的研制

甜,有效降低其价格,推广纽甜的应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在陕西省科技厅的支持下,设立工业公关项目,由

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进行纽甜合成新工艺的开发研究

。在前期探索实验的基础上,选择确定一条以3,3-二甲基丁

酸和阿斯巴甜为原料制备纽甜的合成工艺路线,先由3,3-二

甲基丁酸还原得到3,3-二甲基丁醇,再氧化3,3-二甲基丁醇

得到3,3-二甲基丁醛,最后由3,3-二甲基丁醛和阿斯巴甜催

化氢化合成得到纽甜,三步反应总收率达到51%以上,并提纯

得到含量达99%以上的纽甜产品;并对所用溶剂进行回收利用

研究,可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1345/ 金芪降糖片大品种系统开发
金芪降糖片大品种系统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金芪降糖片为我厂研制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成药

,是近年来糖尿病中药市场中广泛应用的品种之一。于2006

年列入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中药大品种系统开发项

目。根据金芪降糖片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综合调节的特点,

在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另外,完成了对血

管内皮损伤影响的研究、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

全性评估等项实验;完成了缩减剂量研究、药效、毒理以及

240例临床验证;按照企业内控标准规范投料原料,规定了产

/1345/ 金芪降糖片大品种系统开发

品处方中原料的产地、药材前处理加工方法以及标准等,制

订了企业内控标准;采用低温逆流提取、低温浓缩、喷雾干

燥等进口设备,对产品提取、干燥、制剂等各项工艺参数进

行了验证及规范;对部分原料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开展了胰

岛素增敏有效部位研究,并开发成制剂;参照中国药典等标准

制订了金芪降糖片中有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及限度标准

;完成了对金芪降糖片产品采用品牌设计等。在项目开发过

程中,共申请国内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获得批准;发表学术

论文19篇;获1项科技成果。主要创新点:解决了金芪降糖片

服用剂量过大的问题;对提取、干燥、制剂等各项工艺参数

进行了验证及规范;提高了质量标准,建立了金芪降糖片中有

害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标准,对金芪原料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

,从源头上保证不同批次原料的一致性和均一性;通过对金芪

降糖片的药效及临床方面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

探明了该药具有胰岛增敏作用;对该药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

的有效部位进行了研究,并开发成有效部位制剂。经济效益

及社会效益:2009年实现销售额2944万元,2006~2009年累

计完成销售额12560.44万元;金芪降糖片大品种系统开发项

目实施后,金芪降糖片于2009年列入国家973计划,随着品牌

及企业知名度的提升,必将带动企业各方面的工作,为企业及

社会带来更大利益。

/1346/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引进番茄、菜豆、食用菌等新品种进行

栽培试验,并从中筛选出适宜我市栽培的品种,建立示范基地

,集成配套出先进技术,并示范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编

制栽培技术标准5个,建立技术信息服务站7个,并在示范基地

培养出乡土领军人才7个。番茄子项目累计示范推广9600亩

,平均亩产4500公斤,增产750公斤,平均亩效益达6750元、亩

增效1125元,年新增收益360万元。菜豆子项目三年共累计示

范带动10900亩,亩产值3238.9元,平均亩增值712元,全市总

/1346/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新增值776.1万元。食用菌子项目三年安排试验5个,核心示

范点10个,建立示范基地3个,示范120万袋。累计示范带动3

50万袋,年新增1000多万元。该项目三年全市共新增值4856

.1万元,新增纯收入1300多万元,示范及推广效益显著。按照

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上的要求,全面完成了项目合同和计划

任务书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了任务,项目实施效

果显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通过无

公害生产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提高了我市蔬菜无公害生

产水平,提高了农户科学文化素质及科学生产水平,减少了农

药、化肥使用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保障

了蔬菜质量安全及城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对农业

生态环境的保护。

/1347/ 红罗非鱼稚鱼油脂营养研究
红罗非鱼稚鱼油脂营养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该课题来源于广西教育厅的广西

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即桂教科研〔2016〕3号

文件《关于下达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

项目的通知》。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红

罗非鱼稚鱼、越冬后亲鱼脂肪酸组成,为确定红罗非鱼越冬

后亲鱼、稚鱼饲料中脂肪酸组成和比例提供参考,提出优化

红罗非鱼稚鱼、越冬后亲鱼饲料配制和饲养方式、提高精子

卵子质量和产量、稚鱼成活率的意见建议。③技术的创造性

/1347/ 红罗非鱼稚鱼油脂营养研究

与先进性创造性:饲料中添加不同油脂,研究不同油脂对红

罗非鱼稚鱼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血液生化指标、体脂

肪酸组成及耐寒性能的影响。先进性:尚未见到关于红罗非

鱼稚鱼油脂营养的相关报道,国外的相关报道则较少,本课题

关于饲料油脂对红罗非鱼稚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在国内属首次。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采用称

重、量体长的方法测定试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

数、肥满度等生长指标;国标生化方法测定鱼体常规营养成

分;气相色谱仪对试验鱼各组织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定量

分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试验鱼相关血清生化指标;耐寒

性能以临界温度下各组试验鱼的成活率来表示。⑤应用情况

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为国内水产饲料

行业以及红罗非鱼养殖企业改善红罗非鱼稚鱼营养结构,优

化饲料配方提供参考,也为其他水产经济动物的饲料研究提

供方法。⑥历年获奖情况该课题负责人2017年发表了跟课题

研究内容相关的中文核心论文《不同脂肪源对红罗非鱼稚鱼

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该论文于2017年2月发表在

《饲料工业》上,目前被下载85次,被引用2次。

/1348/ 注射用血塞通大品种二次研究与开发
注射用血塞通大品种二次研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课题源自《2010年度省

应用研究与开发重大项目申报指南》中社会发展科技领域支

持注自主药物大品种二次开发,注射用血塞通是治疗心脑血

管类疾病的基本药物,其有效成分基本明确,临床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在2007-2009年,该品种的年销售额分别为1.91、

3.45和4.52亿元。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下属的

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三七类注

射剂(注射用血塞通等)在全国脑血管中成药注射剂型的销

/1348/ 注射用血塞通大品种二次研究与开发

售额排名第一;2009年我公司的注射用血塞通占全国注射用

血塞通产品市场的62.95%。结合《2010年度省应用研究与开

发重大项目申报指南》相关要求,结合注射用血塞通在生产

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特提出了注射用血塞通中药大品种二次

研究与开发课时。2、研究目的与意义;利用各种现代新技术

、新方法和新设备等,阐明注射用血塞通的药效物质基础及

其作用机制,探索引发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及其引发机制,进

行生产技术的改造研究,以提高注射用血塞通的安全性、有

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缩短生产周期。系统的研究注射用血塞

通的药效物质基础与毒性成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引发机制,通

过对制剂的处方、工艺的优化,在制剂处方和工艺优化的基

础上,建立包括特征图谱、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等内容新的

质量标准,构建一个完整的、全面质控的创新链条,尤其要对

可能引起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杂质成分的组成,杂质成分

的来源,引发过敏反应的机制,杂质成分的去除方法及其限量

要求等进行重点研究,切实提高注射用血塞通的安全性、有

效性和质量可控性,降低临床使用过程中安全风险。3、主要

论点与论据;研究拟开展注射用血塞通安全性、质量控制及

再评价研究,辨析其药效与不良反应物质,针对生产工艺中诸

环节建立以近红外在线检测系统、检测仪表及指纹图谱分析

系统为主体的检测体系,进而通过生产分析数据智能管理、

过程参数检测与控制、指纹图谱、多指标药效成分与限量项

相结合的质控标准等多项技术集成,完善注射用血塞通生产

/1348/ 注射用血塞通大品种二次研究与开发

过程全程质控体系,提升质量标准。在技术层面,我公司已建

成了工业试验规模中药注射剂全套制药工艺装置和生产过程

质量控制研究实验装备;针对药材、中间体、制剂及提取、

纯化等工艺过程,开展了中药生产过程在线检测、中药提取

物批次混合均一化、中药提取分离过程模型化与仿真优化等

方面的研究,创建了中药材水分含量近红外光谱测定方法、

中药提取浓缩过程化学组成在线检测方法、中药提取物批次

差异均一化方法、中药制药过程集成分析与控制技术、中药

制药工艺基础数据测定及工艺优化方法等遍及中药生产过程

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新方法。在中药指纹图谱计算分析、制药

工艺稳定性分析、中药质量分析、制药过程质量监控等方面

拥有丰富的研究工作经验和技术积淀,为提升中药生产质量

控制水平奠定了工程化技术基础。在研究对象方面,我公司

对注射用血塞通的化学物质基础与体内代谢过程开展了深入

研究。采用HPLC-MSn技术鉴定了该品种的主要化学成分,并

建立主要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思路

、技术路线和创新研究工作兼具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有充分

的成功把握,可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

,较大地提升注射用血塞通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4、创见与

创新;(1)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物质与有效成分辨析技术

;(2)注射用血塞通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3)指纹

图谱、多指标药效成分与不良反应物质限量项标准相结合的

/1348/ 注射用血塞通大品种二次研究与开发

质控标准。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2014-2016年注射

用血塞通实现销售收入279302.76万元,利润总额86441.69万

元,税收56399.97万元,提升了该产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

控性。深入研究中药制药工程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持续

提升中药注射剂产品品质,并将此项成果获得的经验,应用于

其他中药注射剂品种的研究,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

平。6、历年获奖情况;无7、成果简介要向社会公开本项目

以注射用血塞通(冻干)为研究载体,通过研究明确注射液

血塞通的化学组成及其药理活性物质基础。明确本品可能发

生的过敏反应、刺激性、血管刺激性及溶血等不良反应发生

的物质基础及其引发机制,降低或消除临床用药的安全风险

。对制剂工艺进行全面考察,优化出相应的最佳操作参数组

合,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实施检测和调

控。

/1349/ “十五”良种创新工程—两系法杂种小麦优势利用研究
“十五”良种创新工程—两系法杂种小麦优势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先后选育出10个组合参加国家区式,其中合作选育

的云杂三号通过云南省审定,绵阳32号(MSI)通过国家审定

。选育出两系不育系10个,其中C010S、C050S通过技术鉴定

;选育恢复系14份,在抗病性、抗穗萌性、配合和力等方面有

显著改善。育成了三个源于Rht10突变的半显性矮源材料,并

定位了复等位基因;育成三个具有抗穗萌性的Rht3显性矮源

突变衍生系和具有重庆血缘的全糯小麦新品种。重庆温光型

雄性不育小麦是以温度敏感为主的生态遗传型核不育小麦。

/1349/ “十五”良种创新工程—两系法杂种小麦优势利用研究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制种繁殖基地和示范基地,三年集中示范

两系杂交小麦8800亩。

/1350/ 海东鸡饲养技术规范
海东鸡饲养技术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该标准依据依据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

青海省二○一一年地方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和省农牧

厅《关于下达2011年地方标准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互助

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严格按照GB1.1-2000的规定,并根据《海

东鸡饲养技术规范修订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

起草编制。该规范本着“通俗、实用、先进、普遍、科学、

合理”的原则,内容易掌握、易操作、易推广。该规范规定

了海东鸡的场地选择、雏鸡来源及孵化、育雏期饲养管理、

/1350/ 海东鸡饲养技术规范

育成期饲养管理、产蛋前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免疫、出栏

和运输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该规范与现行的法律、法规、规

章和强制性标准无冲突。

/1351/ 大豆种子衰老机理和繁殖更新阈值的研究
大豆种子衰老机理和繁殖更新阈值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就目前国际上有关种质繁殖更新的生活力标

准间差异大(50%-86%),且所定标准都是依据个人经验,

缺乏科学理论依据;而我国又尚未建立国家种质繁殖更新标

准的状况,以大豆种子为材料,对大豆种子衰老的生理化和

繁殖更新阈值等问题进行了系列深入研究。该成果不仅在基

因库大豆种质安全保存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也给大

豆育种家自身亲本材料的有效保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取得

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352/ 龙须菜新品系选育技术研究与栽培示范
龙须菜新品系选育技术研究与栽培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龙须菜是江蓠属海藻中提取琼胶质量最好的种类之

一(其琼胶含量20~25﹪,琼胶凝胶强度可达1000g/cm2以上

),采用龙须菜作为琼胶工业原料,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

品质量。龙须菜还是鲍鱼的理想的鲜活饵料。龙须菜产业已

经发展成为我国继海带、紫菜之后的第三大海藻栽培产业。

由于近年来龙须菜栽培中出现优良苗种缺乏、敌害生物危害

和琼胶原料质量下降等问题,影响了龙须菜栽培的产量和质

量,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汕头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单

/1352/ 龙须菜新品系选育技术研究与栽培示范

位合作开展龙须菜新品系的选育、栽培生物学与高产栽培技

术及琼胶特性研究,解决了龙须菜栽培产业中的优良苗种供

应和琼胶原料质量问题,在广东南澳岛建立了高产栽培示范

区及技术推广体系,提升了龙须菜栽培的产量和质量,取得较

好的成效。项目以981龙须菜为出发藻种,通过亚硝基胍诱变

和耐羟脯氨酸筛选,选育出龙须菜新品系07-2,并对其性状进

行了分析。与出发藻种比较,新品系生长速度提高17﹪;在30

℃高温胁迫下,发生病烂的时间明显晚,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明

显提高,具有更强抗逆性;与琼胶代谢相关的α-半乳糖苷酶活

性明显提高。在山东荣成海区进行的试验证明,07-2品系日

平均生长速率为6.21﹪,而981品系日平均生长速率为4.11﹪,

进一步证明了该品系的生长优势。在广东南澳县深澳海区进

行海上栽培比较试验,测定日平均生长速率,试验敌害生物的

影响,并比较琼胶特性。结果显示,在水温11~20℃、盐度3

2.4~32.8的条件下,07-2品系的日平均生长速率为4.1﹪/d,

981龙须菜的日平均生长速率为3.2﹪/d,07-2品系比981龙须

菜对藻钩虾和团水虱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07-2的琼胶含量

比981龙须菜提高14.4﹪,凝胶强度提高了14.5﹪,表明07-2品

系具有推广应用价值。项目培育出能够应用于南方海区栽培

生产的龙须菜新品系07-2,主要经济性状(单位干品产量等

)比原有981龙须菜提高15﹪,自2007年底在广东南澳岛进行

海区栽培小试,通过对苗种筛选、栽培技术优化和异地度夏

保种等方式,不断扩增07-2品系苗种,年繁育优质龙须菜苗种

/1352/ 龙须菜新品系选育技术研究与栽培示范

50000kg,至2011年4月,已经在南澳岛建立新品系高产栽培示

范区12公顷,推广栽培70公顷。

/1353/ 西苕溪实时洪水预报系统
西苕溪实时洪水预报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西苕溪防汛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强水文情报预报工

作,实现水情分析科学化,减少西苕溪流域洪涝灾害造成的生

命财产损失,湖州市水文站联合浙江省水文局水情处研究西

苕溪实时洪水预报方案,以提高西苕溪流域洪水预测预报水

平,为防洪减灾决策以及水资源调度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满

足西苕溪流域防汛调度的需要。本项目研究向涌州市科技局

申请地方科技计划立项。本项目主要对流域自然条件进行实

地查勘,收集、分析历史水文资料,运用流域降雨径流模型(

/1353/ 西苕溪实时洪水预报系统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姜湾模型)、水库调度模型、河道演进

模型(混合回归模型)等编制完成水文预报方案,开发作业

软件。系统首次将西苕溪上游重要水库、河道站作为体系,

研制自上至下洪水预报方案,并集成于一个实时洪水预报系

统,以增强预报精度与时效;包括山区性河流、平原河网,同

时考虑其他流域影响、下游湖泊顶托等复杂水文条件的综合

实时洪水预报系统,在全省也是首次。系统针对西苕溪流域

河道及水流复杂多变,横塘村、梅溪、港口、杭长桥等河道

站洪水预报难度大的情况,结合流域及水流特性,研制多种方

法融合、多方案的综合实时洪水预报系统,实现多模型多方

案综合对比;系统西苕溪实时洪水预报系统开发模式将B/S与

C/S架构相结合,弥补单一架构存在的不足。系统运用将积累

山区和平原的不同河道特性、河道湖泊复杂水流特性条件下

水文预报系统开发经验,为下一步我市东苕溪下游和平原河

网的水文预报系统开发探索道路。根据《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GB/T22482-2008)和省水利厅《浙江省水文情报预报规

范(SL250-2000)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对历史洪水模拟

精度进行评定,赋石水库、老石坎水库、横塘村预报方案流

量预报精度为甲级;港口站洪峰流量预报评价精度为乙级;杭

长桥洪峰水位预报精度为甲级。2013菲特台风洪水期间,运

用系统作业,预报西苕溪港口水位5.10米,实况5.06米,为防

汛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水文信息支撑。

/1354/ 冷鲜禽肉保藏技术
冷鲜禽肉保藏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冰鲜禽肉保鲜技术”以新鲜的肉鸡肉和肉鸭肉为

原料,采用包装方式、包装材料和抑菌剂联用的方式,延长禽

肉的和货架期。由于项目意义重大,本项目由湖北省科技支

撑计划项目公益性科技研究“低温肉制品综合保鲜及品质控

制技术研究”和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畜禽宰后减损、分

级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资助。技术原理:本技术以冰鲜禽

肉为保鲜对象,从包装方式(贴体包装、托盘包装、真空包

装、气调包装)、包装材料(聚乙烯、聚氯乙烯和新型分子

/1354/ 冷鲜禽肉保藏技术

筛材料)和抑菌剂(金银花提取物、尼泊金酯、乳酸链球菌

素和纳他霉素)联用的方式,延长冰鲜禽肉的和货架期。性

能指标:①冰鲜鸭肉浸泡到金银花提取物(0.25g/L)及乳酸

链球菌素(0.05g/L)混合溶液,沥干2—3小时后结合气调包

装(70%N2+30%CO2)的处理。冰鲜鸭肉的保质期至8d。②冰

鲜鸡肉浸泡到金银花提取物(0.25g/L)及乳酸链球菌素(

0.05g/L)混合溶液,沥干2—3小时后结合气调包装(70%N2

+30%CO2)的处理。保质期延长至8d。1、通过托盘包装和包

装材料的筛选,优选气调保鲜方式对冰鲜禽肉(鸡肉鸭肉)

进行保鲜处理,并优化氮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使

气体成分更简单,气调成本更低。2、通过不同抑菌剂的筛选

,采用金银花提取物按浓度(0.25g/L)浸泡处理冰鲜禽肉,

进行气调(70%氮气和30%二氧化碳)保鲜,有效保持冰鲜禽

肉的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8d内挥发性盐基氮低于15mg/g。

3、0.05g/L乳酸链球菌素与0.25g/L的金银花提取物溶液浸

泡处理冰鲜禽肉结合气调(70%氮气+30%二氧化碳)包装对

冰鲜禽肉进行保鲜处理,可有效延长冰鲜禽肉的保质期至8d

。技术较成熟已经达中试水平,安全性高,适用生产冰鲜禽肉

的企业。

/1355/ 枣新品种沧金红
枣新品种沧金红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以沧州枣树品种资源为材料,依据选种目标和性状

标准,通过资源鉴定,经初选、复选和决选的选种方法,选育

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沧金红”。品种特性及突出优

点:果实个大,平均单果重10.8g,最大单果重15.3g,长圆形

,纵横径分别为3.4cm和2.6cm,果皮薄,肉厚,质地致密,味甘

甜微酸,鲜食品质上等,适宜制干和鲜食。制干率58%,成熟时

枣果为紫红色,鲜果含可溶性固形物37.1%,Vc462.35mg/100

g,苹果酸1.7%,可食率96.6%,果形饱满,肉质细,富弹性,耐贮

/1355/ 枣新品种沧金红

运,核小,纹浅,核尖中等长。抗浆烂,裂果轻,通过几年观察

裂果发病率3.4%,浆烂病为3.5%。一般4月中旬萌芽,5月底始

花,9月上旬开始着色,9月底成熟。果实生育期110天左右。

早果,丰产,株行距3×5m,嫁接树开甲4年,株产鲜枣21k

g,亩产945kg;开甲5年树,株产鲜枣23kg,亩产1035kg;开甲6

年树,株产鲜枣26kg,亩产1170kg。2016年1月23日,由河北省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沧州市科技局主持,邀请相关专

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承担的河北省科技计

划项目“抗逆优质高产金丝小枣新品种选育”(项目编号:

06220117D-16)进行鉴定,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

平。2017年12月金丝小枣新品系沧金2号(金丝长丰)通过

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沧金红”,良种编

号:冀S-SV-ZJ-012-2017。

/1356/ 春小麦新品种“巴麦12号”
春小麦新品种“巴麦1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巴麦12号(06J478;05-1380)是巴彦淖尔市农牧业

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于2002年以河北省农科院育成品种冀

麦31号为母本,宁夏永宁育繁所育成品种永良4号为父本,选

育而成的中早熟优质高产新品种。项目来源:国家现代农业

小麦产业体系内蒙古综合试验站;内蒙古科技创新奖励资金

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计划项目(2011BAD16B13)。巴麦

12号为春性,幼苗直立,株型紧凑,叶色绿,叶姿态为披散。生

育期95天。株高适中为87cm,平均穗长10cm,成穗率适中,成

/1356/ 春小麦新品种“巴麦12号”

穗数相对较多。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籽粒白色、硬质、

较饱满,黑胚较轻,平均穗粒数36粒,千粒重在44-48克,容重

大于790克/升。群体整齐,倒伏很轻,无白粉病,叶锈病很轻

。无穗发芽,不易落粒,成熟落黄好,属多穗型丰产中早熟品

种。2012年折合亩产428.02公斤,平均比ck增产5.82%,五个

试点四增一减,增产不显著,产量居第二位。2013年折合亩产

409.35公斤,平均比ck增产0.2%,六个试点二增四减,增产不

显著,产量居第四位。2014年进行生产试验折合亩产480.41

公斤,比对照增产6.4%,六个试点全增,产量位居第二位。三

年试验平均亩产量439.26公斤,17个试验点12增5减。经农业

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巴麦

12号(巴06J478):容重790g/L,粗蛋白(干基)14.31%,湿

面筋29.4%,沉降值34.0mL,吸水量59.8mL/100g,形成时间3.

0min,稳定时间12.0min,弱化度30F.U,最大抗延阻力550E.U

,延伸性178mm,能量128.4cm2。主要品质指标已达到了国标

一级中筋麦标准。巴麦12号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中感

叶锈病和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参加自治区2012—2014年区

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多年多点次表现群体整齐,无倒伏,白粉

病轻到中度发生,叶锈病很轻。无穗发芽,不易落粒,成熟落

黄好。在本所田间条件下经多年观察未发现条、秆锈发生,

只有个别年份有叶锈病、白粉病轻度发生。巴麦12号属中早

熟品种,后期灌浆速度快,落黄好,可抗或避开锈病和干热风

危害。该品种适宜种植的区域:该品种适应性好,早熟、高

/1356/ 春小麦新品种“巴麦12号”

产优质,适宜在内蒙古、宁夏的河套灌区及沿山井灌区、呼

包土默川井灌区等地种植。巴彦淖尔兆丰种业粮食有限公司

作为联合选育单位,从2008年异地多点开始,就对巴麦12号进

行九宫品质测试,并依据其品质特点进行了深入开发,研发出

了“鸡鹿塞”牌石碾系列高端面粉,饺子粉等产品,产品畅销

市场,与国外同类品种相比,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等

优点,而且种子生产成本低,在我国春麦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1357/ 海巴戟(NONI)产业化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
海巴戟(NONI)产业化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海巴戟(MorindaCitrifolia),又名NONI,是著名

的热带药用经济植物。海南岛是我国唯一能够种植海巴戟和

有条件实施产业化开发的地区,项目在海南开展海巴戟(NO

NI)产业化技术研究,创建了海南优势资源型海巴戟(NONI

)产业链,该成果填补我国产业空白。“海巴戟(NONI)产

业化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项目是海南大学,海南万维生物

制药技术有限公司,三亚赛克食品有限公司和万宁市农业局

4单位,历时9年共同完成的成果。项目创建了我国首个种质

/1357/ 海巴戟(NONI)产业化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

资源圃并选育出我国首个海巴戟栽培品种“万维1号”海巴

戟,以“公司+农户+行业协会”模式对获得的优良种苗和高

产栽培技术成果进行集成及推广应用,带领农民致富效果显

著。项目创建了我国海巴戟产品深加工基地1个,获得两项发

明专利和深加工技术成果一批,并向十多家企业推广,获得了

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制定了规范化种植和产品深加

工标准15个,其中1个上升为海南省地方标准,15个标准在生

产中应用效果显著。项目荣获科技部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

业大赛一等奖1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个,海南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1项和万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8篇。

/1358/ 龙生318
龙生31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生育期128天左右,比对照先

玉335晚1天。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21片,株高291厘米,穗位

108厘米。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穗长20.8厘米,穗行16~18行

,行粒数38粒,籽粒橙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8克,出籽率

86.0%。2019年、2020年山西农业大学抗病性接种鉴定综合

结果:高感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中抗穗腐病,感茎腐病,高

感矮花叶病。2020年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775克/升,粗蛋白8.85%,粗脂

/1358/ 龙生318

肪3.71%,粗淀粉74.35%。

/1359/ 农作物品种选育及优质高产栽培模拟模型的研究
农作物品种选育及优质高产栽培模拟模型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主要研究内容此项研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

遗传相关、遗传进度与配合力分析等方法,对玉米、大豆、

棉花等数量性状进行了剖析,找出了一系列具有生物学意义

的有关统计参数,为杂交亲本选配、性状相关性选择与改良

、预期遗传进度、品种选育模式、品种综合评价与良种区域

化种植提供有益的信息。与此同时,以系统工程学原理为基

础,运用回归试验设计、统计建模技术,研究出农作物优质

高产农艺组合措施与优化配方施肥系列决策模型,为指导农

/1359/ 农作物品种选育及优质高产栽培模拟模型的研究

作物规范化栽培与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二、成果的

先进性与创造性该成果,从多种作物的品种选育、优质高产

优化决策及配方施肥模型进行了全方位系列综合研究,克服

了以往国内学者仅局限于某种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施肥模型研

究的单一性。各类研究论文22篇,其中13发表在《吉林农业

大学学报》、《西北农业学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

究》、《贵州农业科学》等全国核心刊物上,说明成果的创

新点与实用性在同类研究中居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指出,我

们利用新乡市土壤肥料工作站自1988年以来在全市106个土

壤养分观测网点20年来的系统观测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把

我市土壤划分成不同养分类型区,并对不同类型区配方施肥

进行分类指导,对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3月被国

家农业部、司法部、全国消协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授予“维护

农民消费权益”特别贡献奖,中央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新

闻媒体均进行了广播报道。充分体现此项成果的全面性、先

进性与创造性。经专家鉴定,此项研究在同类研究中居国内

先进水平。三、社会经济效益2005~2007三年在新乡市各县

累计推广各类作物优化配方施肥面积130万亩,增收节支,

共创经济效益7703万元。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提高

了田间管理技能,减轻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取得显著的社

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1360/ 攀枝花市芒果农业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攀枝花市芒果农业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项目主要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芒果产区信息

化基础薄弱,推广模式落后等问题而研发,为区域芒果产前

、产中和产后提供信息服务,于2006年由攀枝花市科知局下

达。经过6年的研发,完成了系统网络平台、数据结构以及

数据决策系统的设计和编制,采用"浏览器、服务器/

数据库系统"三层网络结构模型,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管

理、知识规则维护、数据编辑、数据处理、数据查询五大功

能模块,该系统由芒果概述等7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

/1360/ 攀枝花市芒果农业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又由若干个模块构成。并建立了分布区域、果园规划等9种

典型应用决策模块;依托农业科技"110"平台,

建立27个系统用户群,应用示范户32户,用户点击率累计8

000次以上,建立了完善的推广应用组织模式。该项成果与

国内其他芒果专家系统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和创新

:1、该系统为项目组自主研发,主要针对本区域优势产业

,收集了全国及本市相关的科技成果,提高了本系统的智能

化和本土化程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2、该系统采用图像

、语音、视频、知识库等多种方式结合,为芒果种植户提供

决策服务。模型库可不断进行数据动态更新,关键性数据挖

掘,具有实时性和创新性,该系统的建立属省内首创,填补

了西南地区无芒果专家系统的空白。3、该系统与国内芒果

主栽区海南、广西芒果专家系统相比,增加子系统数量(海

南广西均为4个、本系统7个),典型应用决策模块更为完善

,海南、广西系统重在产前产中,本系统完善了区域性决策

、采后处理和产后营销等决策模块;界面友好,访问简单易

操作,而海南系统需要复杂的用户注册成为会员后才能访问

,因而具有先进性。4、在研发过程中模块决策内容不断进

行田间校正,知识规则得到完善,系统稳定,技术安全。通

过该系统应用,培训人员4000人次,建立中心示范片3600亩

,直接应用2万亩,辐射带动15.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6600

万元,引领本区域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推广

的新模式。该系统可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及气候类型相似的

/1360/ 攀枝花市芒果农业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地区推广应用。

/1361/ 香草兰豆的加工工艺
香草兰豆的加工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来源于海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特色热带

作物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KJXM20100003。香

草兰[Vanillaplanifolia(Salisb.)Ames.或V.frangrans

Andrews]又名香荚兰、香子兰、香果兰、华尼拉,是兰科香

草兰属名贵的多年生大型肉质热带藤本攀缘植物,素有“食

品香料之王”的美誉。其鲜豆荚经生香加工后的初产品香兰

荚,俗称香兰豆,含有250多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广泛用于调

制各种高级香烟、名酒、茶叶、糕点、饼干、糖果、咖啡、

/1361/ 香草兰豆的加工工艺

冰淇淋、巧克力、雪糕等高档食品和饮料的配香原料;用于

化妆业,可制造高档香水;也用作发酵、装饰品和日用产品的

香精。目前提取香辛料精油方法一般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

压榨法、溶剂提取法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而提取油树脂

常见方法仅为溶剂萃取法一种,且上述的提取方法所得的产

品单一,提取率及提取纯度不高。本发明提出一种能从香草

兰豆中同时提取香草兰精及香草兰油树脂的加工工艺。采用

该工艺,通过常温常压提取、真空浓缩、微波干燥及超临界

二氧化碳萃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香草兰,由于香草兰精与油

树脂全部为混合物,前者脂溶性小分子为主,后者大分子为主

,利用小分子挥发油及大分子脂溶性树脂在酒精中均具有较

好溶解度,促使两种成分完全浸出,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两

种产品具有溶解度不同的特点,短时间内可以使两者有效分

开,提取的香草兰精、香草兰油树脂纯度高,香气损失少,品

质高。该工艺适用于热带香辛料加工行业,可提高香辛料有

效成分的提取率,降低劳动成本,应用前景广阔。

/1362/ 竹笋保鲜剂及其应用
竹笋保鲜剂及其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副食品加工业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一种植物的保鲜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新

鲜麻竹笋的涂膜保鲜方法,竹笋保鲜剂,由质量百分比为0

.05-0.1%的水杨酸水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1.5%的壳聚糖涂

膜液组成;将清洗干净的竹笋在竹笋保鲜剂中浸泡,并将浸

泡后的竹笋干燥;所述竹笋保鲜剂处理竹笋保鲜的方法,具

体为将清洗干净的竹笋在所述竹笋保鲜剂中浸泡,并将浸泡

后的竹笋干燥;该项目的优点是可以使新鲜麻竹笋的贮藏期

延长20-40天,竹笋贮藏期的病害发生率比未处理的竹笋降

/1362/ 竹笋保鲜剂及其应用

低20-40%,木质素积累减少20-50%,并减少了因使用杀菌

剂等带来的化学药剂的残留,使用安全;此外,该项目方法

简单、易于推广应用。

/1363/ 无公害农产品-瓠瓜栽培技术规范
无公害农产品-瓠瓜栽培技术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无公害农产品瓠瓜栽培技术规范”推荐采用适期

栽培和科学管理等配套栽培技术及科学用药控制病害,以提

高产品产量和品质。规范的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点:1、瓠

瓜播种前对种子的选择要求、种子处理方法:在55℃温水中

浸泡15min,冷却至25℃浸种6h~8h,用干净粗棉布包好在

25℃~30℃下催芽,芽长0.5cm时播种。2、瓠瓜定植地的选

择:选择地势高、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富含腐殖质的保水

保肥力强的土壤、近1~2年未种过葫芦科作物的地块。3、

/1363/ 无公害农产品-瓠瓜栽培技术规范

瓠瓜苗期和生长期的光照要求和温度管理的具体指标。4、

瓠瓜的水肥管理:植株开始爬架时追施三元复合肥20~25㎏

/667m^2;结果期每间隔7d~10d追一次肥:尿素10~15kg/

667m^2;盛果期每7d~10d喷一次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

。每次追肥后及时浇水。5.雌雄花控制:幼苗4片~6片真叶

时,用乙烯利150ppm叶面喷雾。6.、植株调整技术:苗高3

0cm时,设立人字架,及时绑蔓整枝。主蔓6片~8片叶时,

进行第1次摘心,保留最上部一条子蔓的顶心,其余子蔓留

1~2个健壮的雌花,并在雌花上部留1片~2片叶摘心,以后

再将抽生的孙蔓如此摘心。7.瓠瓜的采收:开花后10d~15

d采摘。8、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用药技术。瓠瓜是一项投资少

,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并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以瓠瓜的

科学种植可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无公害农产品

瓠瓜栽培技术规范”为农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对科学

、规范化种植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随着人们对无公害蔬菜

认识的加深,对蔬菜品质要求的提高,无公害产品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青睐,本标准中病虫防治用药均符合国家无公害产

品农药合理使用相关法规。“无公害农产品瓠瓜栽培技术规

范”的推广应用将极大的鼓励农民对瓠瓜的种植,也将为本

市种植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积极发展出口创汇蔬菜提供技术

依托。

/1364/ 马铃薯原原种高产高效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马铃薯原原种高产高效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加大脱毒马铃薯推广是提高马铃薯单产和产业化水

平低的主要措施,而如何高产、高效、低成本地生产出优质

的马铃薯原原种是决定健康种薯生产体系能否顺利运行的关

键。本项目围绕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除病毒、脱毒试

管苗的快速繁殖、大棚原原种的高产高效生产和马铃薯病毒

检测等马铃薯原原种高产高效节本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集成和开发应用,形成了核心苗、基础苗和生产苗三级试

管苗生产体系,以试管薯繁殖核心苗和基础苗、试管苗的高

/1364/ 马铃薯原原种高产高效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效节本扩繁关键技术为主的高效节本试管苗快繁技术体系,

使得试管苗生产成本比原技术减少30.7%,生长时间由21天

缩短至15天;以专用基质为主要生产基质,试管苗栽插为主,

春繁及秋繁的生产季节时间准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密度

,以及栽插处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了马铃薯原原种大棚高产高

效节本的生产技术,可使得大棚原原种出田产量和成品薯产

量均增加37.2-38%;综合可使得每粒原原种成本降低28.2%

。形成的贵州省马铃薯原原种高产高效节本技术体系。制定

并发布了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规程(DB52/T604-2010)。

项目通过研究确定了利用马铃薯简单序列重复(SSR)鉴定

品种纯度及真实性,并优化了检测方法,制定并发布了国家行

业标准。设计了马铃薯病毒PVS、PVA、PVYn、PVYo、PVX和

PLRV的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分别针对上述病毒的特异性PC

R检测方法,为以后马铃薯病毒的多重RT-PCR快速检测奠定了

基础。应用本技术4年共生产试管苗1640万株,原原种3382.

3万粒,总产值1014.69万元,销售总额562.18万元(不包括补

贴),纯利润为218.08万元。将带动农民增产20.28万吨马铃

薯,农民增收2.03亿元(价格按1元/公斤计)。在中文核心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和贵州省标准各

1个。项目实施锻炼和提高了一批马铃薯原原生产体系的研

究人才,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项目期间有2人晋升正高职称

,4人晋升副高职称,3人晋升中级职称,培养硕士3名,培养博

士2人,1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364/ 马铃薯原原种高产高效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365/ 京科甜115号
京科甜11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该品种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京科甜115号”在北京春播生育期85天,夏播80天。大于10

℃活动积温需1860.5℃,属于早熟品种。抗大、小斑病,在

自然条件下,一般发病率1.0%。较抗丝黑穗病,抗倒伏,茎

秆韧性强。筒形果穗,鲜穗籽粒金黄色,皮薄鲜嫩,甜度适

宜口味佳,非常适宜加工罐头食品。穗长20cm,穗粗4.5cm

,穗行数16-20行,行粒数约40粒,穗轴白色,粒深1.1cm。

鲜穗出子率64.2%。2000年参加北京市甜糯玉米区试,平均

/1365/ 京科甜115号

亩产鲜穗863.7kg,鲜粒531.9kg。比对照甜单8号增产41.8

%。

/1366/ 山野菜加工技术
山野菜加工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农副食品加工业
技术详情

  该项目以山野菜为原料,运用科学的方法,精心调

制加工成三大系列二十几个品种的天然绿色软包装食品。产

品销往广东、山东、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并远销韩国

、日本等国家。该项目的开发,年创产值600万元,实现

利税200万元,农户直接受益200万元,为农民致富奔

小康开辟一条新路。

/1367/ 野菜(薇菜、山蕗)精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野菜(薇菜、山蕗)精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技术说明:通过对薇菜营养成分的分析,山

蕗营养化学成分的分析,软包装薇菜加工工艺研究,软包装薇

菜生产工艺及设备选型研究,山蕗着色工艺研究,以及产品标

准的制定研究,对水煮野菜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进行

中试放大试验,完善各项工艺技术参数,提出水煮野菜示范生

产线的关键设备选型和配套方案,建成一条年产500多吨高品

质的水煮野菜的示范生产线。应用前景:本项目提升了野菜

类产品的档次,扩大了产品销售区域,进而带动野菜栽培种植

/1367/ 野菜(薇菜、山蕗)精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健康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稳定了农民情绪,加快了农产

品加工业的发展,并对开发利用山区资源、通过深加工提高

农产品的附加值等方面都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1368/ 梨新品种引选及优质丰产简约化栽培技术研究
梨新品种引选及优质丰产简约化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来源及背景《梨新品种引选及优质丰产简

约化栽培技术研究》是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2013年下达的林

果产业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实施期2013-2019年,经费20万元

。梨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生产中,梨果生产技术

操作繁琐,果园劳作多为手工操作。近年来,随着河西地区梨

栽培面积的扩大,原有的大冠稀植栽培不利于果实套袋和整

形修剪、费工费时,劳动成本高,前期产量低,对果农增收有

限,加之当地对梨品种更新及优质丰产简约化栽培技术的研

/1368/ 梨新品种引选及优质丰产简约化栽培技术研究

究不够、树形培育不当、配方施肥滞后、栽培密度不合理、

品种老化、树体高大、果园郁闭、品质差等问题,制约了河

西地区梨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劳动力问题已成为梨产业

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梨园生产劳动力数量不足、质量差、雇

工难、劳动力成本高是全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给果园正

常生产和效益提高带来严重影响,也是梨果业可持续发展面

临的新挑战。二、目的意义开展梨新品种引选及优质丰产整

形修剪和简约化栽培技术研究,更新传统落后栽培模式,是降

低劳动成本和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未来梨

果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项目通过梨新品种引选,筛选出适宜河西地区栽培梨优良品

种,对梨优质丰产整形修剪和简约化栽培、梨园简约化施肥

、病虫害综合防控、果园机械化技术进行集成与示范,建立

梨优质丰产整形修剪和简约化栽培示范园,研究示范新型栽

植模式和技术措施,为河西地区梨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引进26个梨新品种,筛选出可

以在武威绿洲栽培的优质梨品种7个,分别是南果梨、甘梨3

号、黄冠、早酥、甘梨2号、早金酥和新梨7号。2、示范研

究了梨纺锤形、细长纺缍形、双臂顺行式棚架整形树形培育

和整形修剪技术,比较了不同栽植模式树形整形修剪技术、

树形结构差异、果实产量和品质及用工。3、以早酥和黄冠

梨为主栽品种,采用矮化密植、细长纺缍形树形培育、优质

丰产整形修剪、简约化土壤管理、简约化施肥、简约化病虫

/1368/ 梨新品种引选及优质丰产简约化栽培技术研究

害防治、梨园管理机械化等技术,建立了黄冠梨简约化栽培

示园10亩。4、建立了纺锤形树形整形修剪示范园32.55亩,

在凉州区辐射推广1560亩,其中高坝镇800亩,西营镇760亩。

5、项目实施过程举办培训38场次,培训技术人员171人次,果

农1678人次,完成项目培训任务的167.8%,发放培训资料200

0余份。6、共撰写论文5篇,其中2篇已被《西北农业学报》

录用、发表,2篇被《北方园艺》录用发表,1篇被《经济林研

究》录用。四、创见与创新1.引进梨新品种26个,通过引种

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宜河西地区栽培的甘梨3号、甘梨2号、

早金酥、中梨1号、黄冠和新梨7号等梨品种;2.引进梨树细

长纺锤形树形和双臂顺行式栽植模式。五、推广应用的条件

和前景本项目研究成果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条件,简约化栽

培技术是梨产业发展的方向,是适应农村劳动力短缺,降低梨

园生产成本,提高果品质量、产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推

广应用前景广阔。另外,本项目引选的适合河西地区栽培的

优质梨新品种为武威市梨产业发展、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科

学依据,新引选的表现优良的7个梨品种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五、社会经济效益和存在问题1.社会效益:本项目通过技术

创新与集成,为梨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新技

术、新模式和新品种的示范,能够引导武威梨产业生产技术

整体水平的提高,对我市梨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2.经

济效益梨简约化栽培研究与示范结果表明,采用细长纺锤形

/1368/ 梨新品种引选及优质丰产简约化栽培技术研究

密植栽培第四年亩产量可达3838.3kg,比自由纺锤形高1794

.5kg,近年来早酥和黄冠梨果收购价格在2.5元/kg左右,每亩

增值4486.3元,早期丰产增值效果显著。双臂顺行式棚架栽

培果实第四年果实产量虽然略低于自由纺锤形树形,但果实

品质明显高于自由纺锤形树形。从优质优价的角度来看,经

济效益显著高于自由纺锤形。另外,从简约化栽培省工省力

的角度分析,细长纺锤形和双臂顺行式棚架栽植模式前期建

园成本高于自由纺锤形,但后期管理省工省力,便于机械化操

作,果园管理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3.存在问题本项

目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简约化栽培示范园三种栽培

模式研究深度不够,栽培技术总结系统性还有待加强。二是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研究不够深入。项目虽然应用了杀虫灯、

黄板、梨小迷向丝、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但对其

防治效果的评价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三是新品种的引选工

作研究完整性不强。仅对引进新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和果实性

状进行了研究评价,但抗寒、抗病性方面的研究还未展开。

/1369/ 紫椴无性繁殖技术
紫椴无性繁殖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良种选择、立地选择、密度控制等技术

的组装,建立紫椴大径级刨切单板类用材良种选育及配套技

术,为发展紫椴大径级刨切板类用材提供模式。技术原理是

选择良种源及个体,利用其苗木营造紫椴人工林,在人工林

定向培育中采用立地选择、密度与结构控制、生物制剂处理

、防霜害控制等综合配套技术,并结合工艺成熟、数量成熟

和经济成熟三个方面确定紫椴单板用材林的轮伐期。该项成

果选取出优良种源4个,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均达95%以上

/1369/ 紫椴无性繁殖技术

,造林头三年树立平均生长量均在30cm;主伐年龄预计在4

0年,可缩短轮伐期10-20年;主伐时紫椴材积生长量在6.0

m^2/hm^2以上,林木平均直径大于26cm,且均为国家加工原

木级Ⅰ、Ⅱ标准。

/1370/ 秦豆12号
秦豆1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该品种原序号21A-03,是陕西省杂交油

菜研究中心于2001年以96E218为母本,以晋大70为父本通过

有性杂交和系谱选择法于2007年选育而成,2011年通过陕西

省品种审定(陕审豆2011001)。品种特征特性:该品种株

型直立、收敛、圆叶、白花、棕茸,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

株高85厘米,有效分枝3~5个,单株有效荚数50个左右,百粒

重20克左右。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褐脐。夏播生育期105

天,属中熟大豆新品种。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褐斑病,成熟

/1370/ 秦豆12号

时落叶彻底,果荚不易开裂,适合机械化收获。产量与品质:

该品种于2009~2010年连续两年参加陕西省夏播大豆品种区

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7.5公斤,比对照秦豆8号增产5.4%,

区试最高亩产344.2公斤;2010年参加陕西省夏播大豆品种生

产试验,平均亩产179.7公斤。一般亩产180~200公斤左右。

籽粒蛋白质含量41.62%,脂肪含量20.1%,两者之和达61.72%

。适应推广区域:适宜我省关中、陕南地区夏播,延安以南

至渭北塬区春播。

/1371/ 陕西特种稻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陕西特种稻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完成项目所需六台实验设备购买,安装,调试,购买

了20种花青苷标准品,完成了黑稻与白稻氨基酸,黄酮,直链

淀粉等8项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优化了花青苷提取工艺,分离

纯化制备了花青苷制品,对陕西黑稻黑帅中花青苷组分进行

了分析,含有5类15种组分,其中以矢车菊素为主,以黑米色素

为原料,制备黑米花青苷胶囊及研究其生物学功效。研究了

黑米花青苷在黑米酒中降解规律,提出降解规律方程,对黑米

酒货架周期测算有重要意义。后续申请了陕西省发展改革委

/1371/ 陕西特种稻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员会三种花青苷胶囊制备工艺及中试研究课题。

/1372/ 早熟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23选育与应用
早熟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23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江苏省常年稻茬小麦面积约2800万亩,占全国稻茬

小麦面积1/3以上,是我国最大的稻茬小麦生产省。随着我省

粳稻、机插秧和直播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稻生长期

延长,加之农户烘干条件不足导致留田迟收,加剧了稻麦轮作

茬口紧张的矛盾,迫切需要早熟高产、脱水快和少免烘晒的

小麦新品种。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合制作面包

、速冻水饺和高档方便面等食品的优质强筋小麦市场需求日

益增加,而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强筋品种极少,早熟强筋品种

/1372/ 早熟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23选育与应用

更是空白。项目组2001年以来在国家及部省级重大项目支持

下,开展早熟等性状与优质强筋小麦系统性研究,创建以籽粒

快速灌浆脱水策略为核心的多性状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

早熟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23,研发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

术,保障了稻麦周年高产稳产。1、首次解析了快速灌浆、脱

水的生理遗传基础,率先将籽粒快速灌浆脱水选择技术用于

小麦种质创新及育种,解决早熟与高产结合的技术难题。①揭

示了快速灌浆和脱水的遗传、生理基础,为早熟小麦育种提

供理论支撑;②研发了快速灌浆和脱水性状鉴定技术,根据挖

掘到的主效遗传位点开发高通量检测标记,已在早熟高产小

麦分子设计育种中成功应用;③建立了小麦早熟高产育种方法

,解决早熟与高产结合的技术难题。2、构建多性状聚合育种

体系,研发多层次品质选择技术,聚合优质与抗性基因,全面

改良籽粒硬度、面筋强度、淀粉特性和综合抗性,实现了淮

南麦区优质强筋小麦育种的突破。①系统研究发现硬度基因

型效应大、环境稳定性好,与其他品质性状相关性强,确定为

品质育种核心选择指标;②建立从分子、理化检测到食品加工

多层次品质选择技术体系,全面改良籽粒硬度、面筋强度和

淀粉特性,烘焙和蒸煮品质兼优,实现了淮南麦区强筋小麦育

种的突破;③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和“人工诱发+自然鉴定

”的表型鉴定体系高效聚合重要抗病抗逆基因/QTL,育成的

扬麦23具有优良综合抗性。3、研究集成了扬麦23优质高产

协同的配套栽培技术,创新了“互联网+农业”为纽带的全产

/1372/ 早熟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23选育与应用

业链服务模式,构建了点面结合的示范推广体系,促进了扬麦

23的快速推广应用,已成为淮南麦区强筋麦主推品种。①研究

集成了扬麦23优质高产协同的配套栽培技术,促优质高产;②

创新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推进优质小麦产业化发展;③构建点

面结合的示范推广体系促进新品种快速推广,扬麦23已成为

淮南麦区强筋麦主推品种。通过该成果项目的实施,审定新

品种1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项、发明专利1项,制定标准2项

,发表论文32篇。2014-2020年扬麦23累计推广2170.37万亩

,增收节支20.56亿元。其中近两年累计推广1065.35万亩,增

收节支10.06亿元。扬麦23被评为“江苏好品种”和“江苏

省高新技术产品”。该品种和技术已在苏皖等地大面积推广

,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

/1373/ 福建省南方麻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福建省南方麻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麻类种质资源搜集、保存、鉴定与优异种质共享

平台建设搜集、保存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大麻等麻类

作物新资源1000份,建成南方麻类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和资

源圃。深入开展麻类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系统性状鉴定与评

价,发掘和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等特异优良种质

。2.麻类种质资源创新技术平台建设与共享服务(1)开展

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共享技术平台条件建设。建立信息共

享技术平台,向全国其它研究机构提供优异种质。(2)率先

/1373/ 福建省南方麻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绘制百份黄麻、红麻等核心种质基因组DNA指纹图谱。构建

黄麻长果种、圆果种及红麻种间、种内遗传连锁图谱3~4张

,开展有利基因发掘、克隆和转基因基础研究。进行麻类基

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的研究

,创新10~15个高产、优质、抗逆和光钝感的红麻、黄麻等

麻类新种质,育成8~10个黄麻、红麻不育系。3.开展麻类种

质资源生物质高效利用和新产品研发利用麻类秸秆、种子等

副产品研发环境友好吸附材料麻炭、高档纸浆、轻质防火阻

燃板材、高亚油酸麻油、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及麻类生物脱

胶等新产品工艺技术,并进行新产品试制和开发。开发出高

钙高硒高营养菜用黄麻,提高其附加值。

/1374/ 桂系12号
桂系1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桂系12号”为中果型无籽西瓜新品种,于2020年

9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GPD西瓜(202

0)450578)。中熟品种,果实发育期30~35d,全生育期春茬

80~115d,夏秋茬65~90d,生长势强,抗病抗逆性强。果实圆

形,深绿皮,皮厚0.8~1.2cm,皮质韧硬,不易裂耐贮运,果肉

红色,肉质均匀细腻,纤维少,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

清甜可口,口感好,白秕子少,无籽性好,果实品质优。一般单

瓜重2.5~5.0kg,亩产大棚栽培2800kg~3600kg,露地栽培2

/1374/ 桂系12号

400kg~3000kg。该品种适应性广,适合种植西瓜的地区均可

推广种植。“桂系12号”母本“X4n421”是利用“广西403

”与“JLH”杂交一代后,累计12代用连续分离、自交方法筛

选,获得的四倍体自交系。父本是本所原有收集的西瓜种质

经过连续严格自交后,于2008年获得一个综合性状优良,遗传

稳定二倍体自交系“W-8”。2013年春,利用“X4n421”作母

本,“W-8”作父本,杂交后经小区测试、品比试验和多点的

生产试验示范,该组合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抗病抗逆性

,易坐果、不易裂瓜,质优。“桂系12号”栽培技术要点:在

广西春季栽培为1~3月,夏秋季栽培为5~9月,采用人工嗑种

,30~34℃恒温催芽,营养杯或穴盘育苗,2叶1心移栽定植;大

棚采用单蔓单瓜吊蔓栽培方式每亩种植1300~1600株,露地

采用双蔓留单瓜栽培方式每亩种植500~700株;.施足底肥,

每亩施沤熟农家肥3000kg、三元复合肥50kg、硫酸钾30kg作

基肥;4.配置二倍体西瓜作授粉品种,花期采用人工或蜜蜂授

粉;及时防治病虫害,重茬地需嫁接栽培。“桂系12号”栽培

风险及防范:重茬地需嫁接栽培。具有三倍体西瓜苗弱雄花

败育的特性,催芽需嗑种,苗期生长较慢,需育苗移栽,授粉时

要用二倍体西瓜花粉进行人工授粉果实膨大期遇低温果皮变

厚,避免早春和秋延种植。“桂系12号”经过组合测试、品

比试验、生产试验和示范等系统测定,在试验和生产示范中

表现种性稳定,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果实无籽性能

好,品质优等优点。“桂系11号”的育成符合市场所需和生

/1374/ 桂系12号

产需求,满足西瓜生产多元化的需求,为广西西瓜产业提供丰

富多样的西瓜新品种,提高广西优势西瓜产业的竞争力,发挥

西瓜特色经济作物优势,实现西瓜优质高效生产,提高农民经

济效益,为西瓜产业发展及推动科技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375/ 豌豆品种福仁6号的选育
豌豆品种福仁6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豌豆作为我国生产销售的主要杂

粮作物之一,有着生育期短、对气候条件要求低、富含丰富

的微量元素等特点,可有效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经

济效益。为培育出生育期短、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优质豌豆

品种,以提高豌豆种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特

设立此课题。②研究目的与意义豌豆是一种营养性食品,富含

较多的铜、铬等微量元素,有利于身体发育和加快新陈代谢

速度,除此之外还有抗菌消炎、防癌治癌等医用功效,有很大

/1375/ 豌豆品种福仁6号的选育

的市场前景。该研究主要就是选育出优质的豌豆品种,为发

展蚕豆生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做出贡献。③主要论点与论

据我公司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经多

次回交选育,找出最合适配对材料作为品种亲本材料,最终得

到新的优良品种。④创见与创新福仁6号单系常规豌豆,亲本

为CQ-1,由甘肃田福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选育而成。

亲本CQ-1从国外引进中熟自交系,通过多代提纯复壮,取得了

各方面性状比较稳定的供体;后经本公司在进行分离育种过

程中,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了多个供体作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

,随着世代回交的增加和筛选,终于选育出了符合改良长寿仁

性状所具备的上市较早、品质最佳、产量最高的品种性状,

并且显性性状明显,遗传力强,不易发生分离。2008年获得亲

本后取得了一代种子,通过在各区域的多代种植实验观察,到

2010年取得了表现比较优秀的一代亲本种子,农艺性状及各

方面性状稳定,抗性明显,具备优良品种的特点,即育成新品

种福仁6号。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福仁6号在2015-20

16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100千克左右,较对照品种中豌5

号增产18%。⑥历年获奖情况该品种于2018年7月有国家农业

农村部种子质量检验相关人员检验,该品种性状突出,并在国

家农业农村部官网上公示10个工作日,没有任何异议后于20

18年8月30日公告登记成功。⑦成果简介福仁6号:生育强健

,半蔓性(蔓长120厘米左右),荚色浓绿,分枝中等,花白色

,每花梗多数着生一朵花。鲜荚外形肥圆,平直,尾部钝形,浓

/1375/ 豌豆品种福仁6号的选育

绿色,长9.8厘米,荚皮略厚,一荚含有8-11粒豆仁。豆仁绿色

,鼓形,大粒。抗白粉病,产量稳定。

/1376/ 白木香SSR引物设计及种间通用性分析
白木香SSR引物设计及种间通用性分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对白木香样品进行454GSFLXTitanium高通量

测序,获取了大量白木香EST序列,从中搜索出956个SSR位点

。针对这些序列设计开发了44对EST-SSR引物。以海南白木

香叶片DNA为模板,对设计的EST-SSR引物进行筛选。通过对

扩增效率、多态性等检测,获得32对EST-SSR引物可进行特异

性扩增。进一步对沉香属3个种(白木香、云南沉香、越南

沉香)的9份样品进行扩增效率、多态性及通用性检测,其中

10对引物可在3种沉香属样品中进行特异性扩增,且所有引物

/1376/ 白木香SSR引物设计及种间通用性分析

均显示多态性扩增。该研究成果为开展白木香居群及其同属

物种的基因组差异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比较基因组等研

究奠定了基础。

/1377/ 一种高纯度的缬沙坦甲酯晶体的生产工艺
一种高纯度的缬沙坦甲酯晶体的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医药制造业
技术详情

  1.立项背景:缬沙坦是新一代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

抗剂中唯一的手性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具有药效

高、半衰期长、副作用小,且对心、肝、肾等靶器官具有保

护作用等特点,最新临床资料显示还可预防II型糖尿病发生

。正由于缬沙坦的诸多优点,该产品已成为国内外治疗高血

压的一线首选药物。作为沙坦类药物中的领军品种,缬沙坦

在2010年的全球销售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随着2012年专

利保护到期,其市场需求还将进一步预计近5年间,每年会

/1377/ 一种高纯度的缬沙坦甲酯晶体的生产工艺

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该项目产品为缬沙坦甲酯,化学名

为N-(1-戊酰基)-N-[4-[2-(1H-四氮唑-5-基)苯基]苄基]-L

-缬氨酸甲酯,是生产抗高血压药物缬沙坦的关键中间体,

只需一步简单的酯水解反应,就可得到缬沙坦原料药。缬沙

坦甲酯中间体的含量和成本水平,直接影响到缬沙坦原料药

的质量、成本、以及药品安全性,和人民群众的医药卫生事

业息息相关。2.主要技术内容: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缬沙

坦原料药前体-缬沙坦甲酯的清洁高效生产工艺路线。经过

该公司4年多的自主创新研究及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

所、东南大学的合作,在广泛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

大量的试验,最终确定了缬沙坦甲酯的生产工艺:第一步:

4-甲基-2-氰基联苯溴化反应,制备4-溴甲基-2-氰基联苯;

第二步:4-溴甲基-2-氰基联苯与L-缬氨酸甲酯盐酸盐缩合

反应,制备缬沙坦仲胺中间体;第三步:仲胺中间体与戊酰

氯反应制备酰胺中间体;第四步:酰胺中间体与叠氮化钠在

有机铵盐催化下发生环合反应,得到缬沙坦甲酯。3.该工艺

的核心技术为:(1)创新的环合技术。公司与东南大学有序

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紧密合作,利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熊仁根

团队在四氮唑环合工艺方面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基础,对环合

反应工艺进行全面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a.采用价廉

易得、无毒环保的有机铵盐代替价格昂贵、毒性大、环境污

染严重的有机锡化合物,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彻

底避免了产品中的有机锡残留,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b.创

/1377/ 一种高纯度的缬沙坦甲酯晶体的生产工艺

新性的使用等当量的叠氮化钠,实现了叠氮化物的全利用,

后处理时避免了剧毒的叠氮酸产生,操作条件温和,大大减

少了三废排放量;c.创新性的使用等当量的有机铵盐催化剂

,大大降低了产品中D型异构体的含量。(2)创新的结晶纯化

技术。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同建立了李洪钟

院士工作站,成立了江苏省缬沙坦类药物清洁化生产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院士专家团队在过程控制和工程设计

方面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发出了创新的缬

沙坦甲酯结晶纯化技术,将现有工艺中油状物状态的缬沙坦

甲酯变为固体形态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化学纯度,

同时也降低了D型异构体的含量。4.该项目成果已经实现工

业化批量生产,产量达到5吨/月,产品经国内常州四药、常

州康丽、浙江新赛科等公司试用,结果显示用该公司生产的

缬沙坦甲酯水解制备缬沙坦,生产出的缬沙坦原料药化学纯

度高达99.9%,光学纯度高达99.8%,收率高达80%以上,以

上指标均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现该产品已经向国内常

州四药等缬沙坦原料药生产厂家批量供货,产品需求日益增

长。5.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申请了与该项目相关的国家发明

专利三项,其中一项已授权:1)沙坦类治疗高血压药物主环

5-(4-甲酰基联苯-2-基)-1H-四氮唑的制备方法,专利号:

ZL200710132633.9;发明人:王俊华。2)一种高纯度缬沙坦

甲酯晶体的生产工艺。专利申请号为:201010617085.X,发

/1377/ 一种高纯度的缬沙坦甲酯晶体的生产工艺

明人:王俊华,王维,刘一超,曹恩清,张翠英。3)沙坦联

苯四唑的溶剂热合成法。专利申请号为:201010592638.0,

发明人:熊仁根,王文祥,王俊华,刘一超。该项目于201

1年3月12日由泰州市科学技术局出具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报告

,编号为:泰科鉴字(2011)第3号。

/1378/ 富优1号(曾用名:Ⅱ优21)
富优1号(曾用名:Ⅱ优2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
技术详情

  品种审定编号:琼审稻2007007作物种类:稻品种

名称:富优1号(曾用名:Ⅱ优21)选育单位:西南农业大学

引进单位:海南万穗谷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Ⅱ-32A

5;R21特征特性:属籼型感温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全生育期

107-124天,比Ⅱ优128(CK)早熟1-3天,亩有效穗数15.65

万,平均株高105.3cm,穗长21.6cm,每穗总粒数平均107.

2粒,结实率低88.7%,千粒重27.8克。主要农艺性状:中等

株高,株型适中,叶姿中直,叶片稍大,籽粒大,群体整齐

/1378/ 富优1号(曾用名:Ⅱ优21)

度较好,分蘖力较弱,后期熟色尚可,苗瘟加权病级5级,

白叶枯9级。产量表现:2005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289.40

公斤,比Ⅱ优128(CK)增产1.41%,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

晚造续试,平均亩产410.17公斤,比Ⅱ优128(CK)增产2.1

2%,未达显著水平,日产量3.58公斤;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

11.07公斤,比Ⅱ优128(CK)增产8.58%。栽培技术要点:1

、在海南可作早、晚稻种植;2、适时播种、培育适龄壮秧

;秧田每亩插种量10公斤;3、移栽:秧龄30天左右,亩插

2万穴左右,每穴2粒谷苗;4、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注意

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浅水分蘖,够苗

晒田,后期保持湿润。注意防治病虫害。制种技术要点:1

、用于制种不育系和恢复系必须是原种或原种一代,不能用

多代繁殖的不育系制种;2、在种子生产过程须按国家或省

有关生产规程执行,严格去杂去劣;3、播插期安排:四川

绵阳制种一般父母本播差期为18d父母本行比2:12,九二O

每亩用量约15克。

/1379/ 一种赤枫扦插繁殖方法
一种赤枫扦插繁殖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枫扦插繁殖方法,它包括以下

步骤:S1.扦插时间:每年4月份~8月份;S2.扦插基质及消

毒:扦插基质为珍珠岩,对扦插基质进行喷洒消毒;S3.采穗

:选取当年生粗度为0.3~0.8cm枝条为穗条;S4.制备插穗;

S5.插穗消毒:多菌灵浸泡插穗的两端,浸泡后用清水冲洗;

S6.激素处理;S7.扦插:玻璃棒或者细木棍引插后再将插穗

插入基质中;S8.插后管理;S9.移栽。本发明的赤枫扦插繁殖

方法,扦插生根率达85%以上,移栽成活率可达到80%;本发明

/1379/ 一种赤枫扦插繁殖方法

方法具有能够保持母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

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优点,在赤枫优良种苗无性繁殖生产

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380/ 枣庄市水资源综合分析与应用决策系统
枣庄市水资源综合分析与应用决策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成果已实现同枣庄市洪水预报系统,地下水观测

系统,水情遥测系统的连接。在应用中实现了全市经济效益

最大化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缓解全

市供需矛盾,抵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381/ 突破性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南豆5号的选育与应用
突破性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南豆5号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简要技术说明本研究项目属南充市农业重点科

研课题及四川省大豆攻关课题。四川大豆新品种选育,要实

现优质高产的历史性突破,必须引进、创新育种材料和育种

方法,采取新的育种策略。南豆5号新品种系南充市农科所

1992年利用矮脚早作母本,贡豆6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

成。200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确定

为全省重点推广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2006年被四川

省种子站确定为四川省春大豆早熟组区试对照品种。2007年

/1381/ 突破性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南豆5号的选育与应用

被四川省科技厅确定为全省重点推广的抗旱高产专用品种。

南豆5号是针对我省90年代大豆生产单产水平不高,品质较

差,特别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在生产上能够大面积推广

应用的高蛋白高产优质专用当家品种十分缺乏的实际培育而

成的突破性品种。该品种具有系列突出特点,形成的成果在

国内同类型品种中名列前茅。1、丰产稳产性好:在2001~

2002两年省区试中南豆5号平均亩产163.8kg,比对照成豆8

号增产24.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第一位。2002年在省

内五个不同生态区生产试验中,南豆5号平均亩产169.9kg,

比对照成豆8号平均增产27.2%。在国家南方区试中2003年平

均亩产146.5kg,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5.5%,居第一位;20

02~2003两年平均亩产146.0kg,比对照湘春10号平均增产

1.6%,居第二位;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两年平均亩产1

68.4,对照湘春10号平均增产8.8%,居第一位;2003年在国

家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22.0kg,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4.8%

。2、蛋白质含量高,品质优。经国家粮食储备局粮油食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测定,南豆5号的蛋白质含

量高达48.5%,比省区试对照成豆8号高4.1个百分点,比国

家区试对照种湘春10号高5.7个百分点,比国家“十一五”

高蛋白大豆品种育种攻关标准高3.5个百分点;籽粒大,百

粒重25~30g,粒形好,色泽金黄光亮,外观商品性极佳,

南豆5号的育成实现了优质高产的历史性突破。3、抗性强:

2001~2002年经省区试鉴定,南豆5号表现出抗我省主要流

/1381/ 突破性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南豆5号的选育与应用

行病害病毒病,抗倒伏力强。4、耐瘠抗旱,适应性广:南

豆5号耐瘠、抗旱性好,适应性广,既适宜我省平坝、丘陵

、坡台地及低山区种植,又适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

安徽等长江流域地区种植,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5、成果

转化速度快,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南豆5号育成后,我

们便联合了南充、遂宁、绵阳、广安、乐山、苍溪等大豆主

产区的农技推广部门,先后集中繁殖并示范、推广。截至2

007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645.3万亩(间作面积),新增粮食

7864.9万公斤,新增产值31459.6万元。6、南豆5号的育成

,克服了大豆丰产性育种与优质育种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将

丰产性与优质育种相结合,获得了丰产性好、品质又优的大

豆新品种,使我省大豆育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二、应用

前景1、满足人民生活和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对大

豆的总需求量每年在4000万吨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生产1

400~1500万吨,仅能满足需求的百分之三十,不得不从国

外大量进口大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

业、大豆加工业及工业用途的迅猛发展,大豆需求量会继续

加大。南豆5号高蛋白优质高产专用型大豆新品种的选育成

功和扩大应用,有利于缓解我省大豆供求紧张的矛盾。2、

满足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大豆具有植株

较矮、耐荫性强、生育期短、单产效益高的特点,非常适宜

我省多熟制间套种植和在当前农业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发挥巨

/1381/ 突破性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南豆5号的选育与应用

大作用。如近年来形成的幼林地间大豆、玉米套大豆、玉米

连作秋大豆、荒田荒土及田转旱地净作大豆等高效种植新模

式,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

/1382/ 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
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名称该项目在“六五”、“七五”、“八五”

、“九五”分别以部重点“西门塔尔牛选育方法研究”、“

高产西门塔尔牛及其杂交改良牛群的培育”、国家科技攻关

专题“中国西门塔尔牛选育”和国家重中之重项目之专题“

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进行立题研究,属于农业领域

的动物育种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适用范围该项目适用范围

广,不仅应用于广大的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同样用于

经济较发达的肉牛和奶牛业生产地区,并已在我国发展迅速

/1382/ 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

的肉牛生产区和黄牛改良区域大面积推广。主要研究内容1

中国西门塔尔牛系统选育方法的研究2中国西门塔尔牛繁育

体系的建立3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0NBS)理论在中国西门

塔尔牛育种中的应用4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生产系统条件下

西门塔尔牛选育理论的研究5中国西门塔尔牛综合信息管理

系统的研制6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因素分析7中国西门塔尔牛

饲料转化率及预期选择效果的研究8伽玛曲线预测产奶量研

究9肉用性能的生化和微卫星DNA标记研究10中国西门塔尔牛

线性评定的方法和操作要点的制定11种子公、母牛的遗传检

测研究及遗传监测体系建立12中国西门塔尔牛国家标准及饲

养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推广应用情况1建立中国西门塔尔牛山

区、草原、平原类群,核心群达2万头,在太行两麓半农半

牧区已经建立了40万头杂交繁育区,皖北、豫东、苏北农区

25万头改良区,松辽平原、科尔沁草原建立了50万头级杂交

改良群体,种群规模近100万头,总群体规模650万头。2年

提供特一级种公牛250头,可用于杂交改良黄牛100万头,目

前西门塔尔牛已成为我国肉牛业品种改良的主推品种,平均

每年杂交改良达60%。3共建立了9条日处理鲜奶393吨奶粉系

列及日处理鲜奶43.2吨液体奶和花样奶系列的加工生产线,

9个奶粉品牌和2个液体奶、花样奶品牌;6条肉牛屠宰加工

生产线,日屠宰960头,乳肉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经济和

社会效益项目实施的最后3年累计新增利润88485.7万元,新

增税收8850万元,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用西门塔尔牛或其

/1382/ 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

杂种生产的高档牛肉占国内高档牛肉市场的24%左右,通过

西门塔尔牛的选育有希望替代进口,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发达国家的种牛和牛肉对我国市场

的冲击,前景十分广阔。由于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养牛业特

别是肉牛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刺激了相关产业发展,在内蒙

东部、新疆南部、山西晋中及山东、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区

已成为支柱产业,西门塔尔牛奶肉产品的加工企业为社会提

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1383/ 云南碧玉兰新品系选育与设施无土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云南碧玉兰新品系选育与设施无土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课题来源于云南省科技厅的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

项目,项目旨在科学利用云南优异野生碧玉兰资源,进行品种

原始创新,即从野生资源及前期创造的新种质中选育出新品

系3~5个;熟化碧玉兰组培技术,生长出批量试管苗,炼苗成

活率达95%以上;研究和筛选适合碧玉兰生长的复合基质2~

3种,集成优质种苗培育和商品兰花栽培综合技术,在设施条

件下规模化种植碧玉兰5万盆并进行栽培示范,最终实现以设

施无土栽培与集成技术的应用支撑兰花产业发展。通过项目

/1383/ 云南碧玉兰新品系选育与设施无土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实施,目前已获得云南省登录的新品种4个;已研究和筛选复

合无土基质2种;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新种质21份;已获受理发

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论文8篇,完成硕士论

文4篇;设施条件下规模化种植兰花5.2万盆并进行栽培示范

,价值超过500万元,同时形成了设施栽培技术总结报告。上

述技术已基本成熟,由于是设施栽培,适用范围广泛,包括云

南省区域及中国乃至全球,兰花是绿色植物,具有较好的生态

效益,安全性较好。目前主要在云南省范围内应用。

/1384/ 美国《新农业法案》对我国水产品输美产生的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研究
美国《新农业法案》对我国水产品输美产生的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该项目研究了美国新农业法案中《鲶形目鱼类及其

产品强制检验法规》,尤其是其在对其他国家鲶鱼出口的的

相关规定,追踪其过渡期及等效性评估相关要求,从管理学角

度提出了我国政府的应对措施。通过对我国各地输美食品企

业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我国输美鮰鱼企业应对《鲶形目鱼

类及其产品强制检验法规》的相关措施。为我国输美鮰鱼企

业破除壁垒,顺利出口提供技术支持。从WTO/SPS协议角度研

究了《鲶形目鱼类及其产品强制检验法规》及美国其他水产

/1384/ 美国《新农业法案》对我国水产品输美产生的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研究

品SPS措施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从根本上降低我国水产品出口遭受美国SPS措施的不利影

响,并最终跨越SPS措施带来的负面贸易壁垒影响,提供理论

参考。

/1385/ 母猪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母猪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于吉林省科技厅重点攻

关内容,合同编号20080215.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

是通过对大群散养母猪的繁殖性能、投入产出效率和母猪妊

娠期饲粮能量浓度的优化调整等研究,筛选与组成现代母猪

高产所需的配套技术,通过推广与示范,解决母猪作为“动物

”对生产空间的独特需求,也解决母猪作为杂食行动物对饲

粮粗纤维需求量大的生物学特性。性能指标是合同成果要求

3-5篇论文,实际完成6篇。技术性能指标方面:母猪年产断

/1385/ 母猪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奶仔猪20头;年产仔猪生产1170公斤商品瘦肉;母猪分娩率提

高到90%,高出平均水平10%-20%。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课题所要就技术具有一定创造性和先进性,达到国内先进水

平。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课题研究技术成

果初步成熟,使用于吉林省各养猪场,安全有效,没有副作用

及不良影响。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尚需对相关技术深

入、系统评估与公关。尤其是对人员的技术培训是解决母猪

智能化饲喂的关键因素。另外,增加纤维饲喂,影响母猪采食

量,尚需进行技术公关。

/1386/ 湘棉不育系1号(海洞核A5)
湘棉不育系1号(海洞核A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立项背景棉花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产量、改善

纤维品质、增强抗性的重要途径。这已被大面积生产与杂交

棉种子产业化推广所证实了的有效途径。目前,棉花杂种优

势利用多采用人工去雄杂交方法生产杂交棉种子,人工去雄

杂交制种方法生产杂交种子是一个劳动强度大、劳动力密集

型、手工操作制种方,因其制种产量低、效率低、杂交种子

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杂交棉推广速度。利用不育系

来进行制种,可减少劳动力,提高制种产量效益,降低杂交

/1386/ 湘棉不育系1号(海洞核A5)

棉种子成本,集中制种面积,是形成规模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二、不育系的选育目标1、选育隐性核不育系,其不育株

率稳定在45~52%,不育系1~2套。2、选育具有高优势配合

力的核不育系,恢复系一套,高优势组合要比推广的品种增

产5~8%。3、不育系杂交组合制种产量达到人工去雄制种产

量的80%,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4、F1代在大田种植时

,不育株率低于3%。三、不育系的选育经过我所棉花不育系

的选育与利用始于1972年,首先由彭仕齐副研究员利用米努

非海岛棉与陆地棉岱红岱、洞庭一号杂交,从后代中分离获

取不育株,用不稳定的不育株与岱红岱、洞庭一号回交3-5

代,代换海岛棉的不利性状,再用不育株后代分离的可育株

与不育株进行杂交,在后代中观察不育株分离的比率。通过

连续3-5代不育株与可育株杂交后,核不育系的不育株率趋

于稳定,达到45-55%左右。育成了海洞和海岱两个雄性核不

育系。用比较稳定的不育系配组,选育高优势组合,由于这

一阶段,陆海杂种后代有营养优势,没有产量优势,不育系

基础较差,选育不出高优势组合,所以,不育系改造工作和

选育新不育系研究工作开始进行。从1984年开始,对海洞、

海岱两个核雄性不育系进行改造与选育,利用现代生物技术

,采用导入与多亲本杂交法相结合,使不育系具有优质、高

产、抗病、抗逆、早熟等优质性状分子集聚于一身,我们选

用湘棉10号、湘棉16号、中棉所12号、华抗101等多品种与

海洞不育系进行杂交、回交,每个品种做杂交回交两次,将

/1386/ 湘棉不育系1号(海洞核A5)

早熟、抗病、优质等特征都聚合于不育系中。采用花粉管道

法将超强纤维素基因导入到不育系中,选育出海洞核A1(抗

病虫)、核A2(优质)、核A3(早熟型)、核A4(低酚型)

、核A5(综合型),其中核A5为5个综合性状比较好的不育

系。海洞核A5不育系选育成功。本品种适合湖南棉区和长江

中下游主产棉区种植制种。

/1387/ 萝卜硫素提取加工工艺研究和中试开发
萝卜硫素提取加工工艺研究和中试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萝卜硫素提取加工工艺研究和中试开发”项目是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项目自2005年立项以来,针对

目前崇明花椰菜种植茎叶花废弃物的深加工利用率低、资源

耗损大、花椰菜种植业产业链短、花椰菜种植增值能力弱而

立项研究的。在项目组的团结努力下,完成了以萝卜硫素前

体为筛选目标的花椰菜等芸薹属蔬菜原料确定、水解催化剂

-黑芥子酶的提取纯化、萝卜硫素生成反应体系的条件优化

和控制、萝卜硫素相关产品的研制等系列研究工作。课题组

/1387/ 萝卜硫素提取加工工艺研究和中试开发

圆满完成课题规定的研究任务,报告系统全面,资料详实系统

完整,提高花椰菜、青花菜等芸薹属蔬菜茎叶花废弃物的使

用价值和利用率具有积极意义。上海崇明是花椰菜等芸薹属

蔬菜的主要产区,芸薹属蔬菜的产量高、质量好,花椰菜等芸

薹属蔬菜栽培面积7万亩,单产花菜6.6吨,年产量50万吨,花

球在采收利用好都将产生百万吨的茎叶废弃物,至今这些废

弃物一直未得到开发利用,从花椰菜等芸薹属蔬菜中提取萝

卜硫素技术的应用将有效地利用花椰菜等芸薹属蔬菜茎叶废

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态

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量研究证明萝卜硫素对食道

癌、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它

能够杀灭导致胃溃疡和多数胃癌的螺旋幽门杆菌。目前胃癌

在世界范围内均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胃癌的高

发区,每年新发现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2%

,因此将这种具有很强防治癌症效果的天然物质用于食品和

医药行业,对于恶性肿瘤防治辅助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本成

果在国内首次采用酶法生产工艺技术,以提高花椰菜等蔬菜

的萝卜硫素的转化率为目的,研制了萝卜硫素含量相对较高

的产品2种,萝卜硫素含量接近国际上开发的同类产品。因此

从花椰菜等蔬菜的萝卜硫素中提取制备萝卜硫素,对于恶性

肿瘤预防和辅助治疗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通过比较

刷选,研究确定了以辣根为原料的萝卜硫素前提物质葡萄糖

莱菔子苷水解酶的提取工艺,研究确定了黑芥子酶与萝卜硫

/1387/ 萝卜硫素提取加工工艺研究和中试开发

素的制备方法。黑芥子酶提纯倍数6.76。2、研发了萝卜硫

素产品的生产工艺。试制出相关产品2种(胶囊、片剂),萝

卜硫素的含量分别达到0.08%和0.16%,为产品开发提供了技

术支撑。3、研究表明青花菜和花椰菜不同品种间萝卜硫素

前提葡萄糖莱菔子苷含量存在差异。从芸薹属蔬菜中筛选出

富含葡萄糖莱菔子苷品种3种,分别为绿宝石、自制108号和

上海4号;或野炊品种2种,分别为宝石花和160d。

/1388/ 独活规范化生产技术成果转化示范与推广
独活规范化生产技术成果转化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来源:2014年9月,重庆市科委、市财政局《关

于下达2014年度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计划的通

知》(渝科发[2014]35号),立项下达了《独活规范化生产

技术成果转化示范与推广》,研究经费30万元;计划周期:2

014年9月~2016年12月。本项目由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承

担,巫山县宏渝农副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合作单位,项目

组开展了独活规范化种植及初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

广,编制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SOP),以实现其规范化生产

/1388/ 独活规范化生产技术成果转化示范与推广

,提高其产品质量和产量。本项目于2014年9月启动,采用边

示范边推广的技术方案,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历时2年

的潜心研究:1、开展了独活本草考证及基源研究;2、进行

了独活植物学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3、开展了独活生态环

境条件的分析研究;4、编制独活规范化种植与初加工技术操

作规程(SOP),独活品种集成规范化种植与初加工技术并编

制相应操作规程(SOP),含播种移栽技术操作规程(SOP)

,病虫害防治技术过程(SOP),田间管理及施肥技术操作规

程(SOP),收获与加工技术操作规程(SOP)。通过规范化

种植与初加工技术的集成及操作规程(SOP)的编制,能够促

进独活规模化生产基地的规范化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体系的

建立,确保药材质量与产量。5、独活规范化种植与初加工技

术示范基地建设与推广应用

/1389/ 农业信息化工程基础信息数据交换格式
农业信息化工程基础信息数据交换格式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数据交换格式是数据在交换过程中的数据编码方式

,它广泛的应用在异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应用当中。

数据交换格式是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时必须设计的内

容,各领域、行业及项目都会制定具体的交换格式,保证信息

的共享和交换。广西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涉及到

农业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分发、服务和应用等环节,

在这一系列环节中,要在同构或异构的信息系统或应用系统

之间,以自动化或无人(或最少的人工)干预的形式进行大

/1389/ 农业信息化工程基础信息数据交换格式

量的机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交换。为了使交换双边或多边

能够对所交换的数据进行无歧义的理解和处理,应确立指导

和规范各应用系统承建单位研究和制定与各种农业数据的采

集、加工、汇集、分发、服务和应用相关的通用的农业数据

交换格式,推动和促进农业数据的高度共享。目前来说,广西

农业信息化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包括7大标准分体系、34项标

准,以保障广西农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建设。因此,受广西壮

族自治区农业厅的委托,由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主导编写了广

西农业信息化工程标准中的信息资源分体系下的9项标准,并

指导应用系统承建商完成各自标准的编制工作。《农业信息

化工程基础信息数据交换格式》是信息资源分体系的标准之

一,由广西农业信息中心、广西云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

编写,根据深入调研、广泛收集整理广西农业信息化工程建

设和应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广西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

的需要制定的。本标准规范农业行业内的基础数据交换格式

能够统一数据交换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开发功能,明确数据交

换的方式,在保证教据安个的前提下,数据交换与传输平台为

用户提供了灵活的个性空间,用户可根据需求,合理定制数据

交换方式,然后通过统一的接口进行交换;信息数据交换格式

方法包括设计方法、扩展巴氏范式编码规则以及XML编码规

则,适用于于农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设计阶

段。标准的实施,不仅为广西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

/1389/ 农业信息化工程基础信息数据交换格式

强有力的支撑,对推动广西农业信息化工程数据交换和共享

规范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我区农业建设全面信息化发

展。

/1390/ 宁夏马属动物“黄肝病”和羊“黄染病”病因研究
宁夏马属动物“黄肝病”和羊“黄染病”病因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兽用药品制造
技术详情

  通过对两种疾病流行病学规律,临床表现,病理组

织学变化和血液常规检验等综合研究,特别着重于霉败饲料

的真菌区系分析和产毒菌培养,毒素的分离和化学鉴定研究

,确认两种疾病为染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素中毒。动物毒性试

验证明"黄肝病"和"黄染病"是同一种

疾病的不同表现,实质为染色曲霉素中毒。这一结果填补了

国内兽医学科菌毒至素中毒性疾病的空白,对畜禽真菌毒素

中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工作及鉴定时间:1992年。获奖

/1390/ 宁夏马属动物“黄肝病”和羊“黄染病”病因研究

种类及等级: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时间:1992年1

1月。

/1391/ 一种植物源果蔬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植物源果蔬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源果蔬保鲜剂,制得该植物

源果蔬保鲜剂的有效成分由以下原料组成,肉桂精油:4%~

6%,壳聚糖:1%~2%,CaCl2:1%~2%,乳化剂:10%~

12%,溶剂:12%~16%,余量为水,原料的总和为100%。本

发明制备的果蔬植物源保鲜剂,保鲜效果好,兑水涂膜处理使

用,对果蔬采后贮藏过程中易出现的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

作用,且对果蔬采后腐烂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加工工艺简

单,成本低,符合当前保鲜剂发展的方向,具有良好的开发应

/1391/ 一种植物源果蔬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

用潜力。

/1392/ 桃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桃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通过转化以‘霞脆’等为代表的桃优良新品

种,集成示范栽培新技术。重点集成示范了以“机械聚土起

垄、宽行密株定植、行间生草栽培、地布覆盖防草、树干涂

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为核心的南方现代桃园栽培关键技

术,该技术可有效缓解桃树种植用工矛盾,缓解桃园连作障碍

、树体流胶、含糖量低等瓶颈问题,对提升本区域桃树栽培

技术水平,促进桃产业发展,实现桃园管理向标准化、简约化

变革,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1392/ 桃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义。

/1393/ “EA-4”蛋保鲜涂膜材料及“VB-4”面包添加剂的研制
“EA-4”蛋保鲜涂膜材料及“VB-4”面包添加剂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EA-4″蛋保鲜涂膜涂料以海藻酸钠,食品防腐剂为

原料用以对鸡蛋进行涂膜保鲜.通过对鸡蛋蛋黄指数和哈夫

单位分析,该涂膜可明显延长鸡蛋保存时间.″VB-4″面包添

加剂,系针对面粉的品质情况而研制的以乳化剂、氧化剂、

维生素、防腐剂为主的添加剂.该剂可缩短发酵时间,改善

面包品质,同时具有防霉保鲜等特点.

/1394/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5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陇鉴115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

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冬小麦研究室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列生

物技术育种专项-《粮饲兼用作物种质鉴定与品种选育》及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部麦区优质抗旱节水高产小麦

新品种培育》的子课题联合支持下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为了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品种的新要求,以品种种性安

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引进一批抗旱、高产的

/1394/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5

国内外种质资源,鉴选出具有突出特点的冬小麦资源;并通过

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创新优良的苗头品系和遗传资源,育成

抗旱、高产的优质冬小麦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对乡村振兴战

略和提高农民粮食增收增效具有重要意义。(3)技术原理

及主要性能指标: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5,由甘肃省农科院旱

农所于2005年以引进的分蘖成穗力强、优质抗旱冬小麦品种

1R15(1R15经前期分子标记辅助检测发现其含有1、7+8、5

+10优质谷蛋白亚基)为母本,丰产、大穗、抗旱、抗锈及综

合性状优良的冬小麦品种陇鉴386(陇鉴386是优质面条小麦

品种陇鉴127的后代,经前期分子标记辅助检测其不含1B/1R

易位系,配合力强,种子商品性好,且年度示范种植面积达百

万亩以上)为父本组配杂交,2006年又以其F1代为母本,继续

以陇鉴386为父本进行回交,组合代号F108。属普通冬性品种

,幼苗生长习性半直立型,生育期273天,株高97厘米,穗长9.

2厘米,穗长方形,长芒,白粒,角质。成穗数36万个,穗粒数3

7粒,千粒重36克,越冬率98%,容重787克/升,抗寒,抗旱,抗青

干,中抗条锈病,粗蛋白(干基)含量15.08%,面团形成时间

8.8分钟,稳定时间18.4分钟,拉伸面积207平方厘米,最大拉

伸阻力716EU,面包评分90.3,面包体积880毫升。在2017-20

19年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两年14点中13点增产,陇鉴1

15平均亩产337.6公斤,比对照陇育4号增产9.9%。2019-202

0年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中,陇鉴115平均亩产281.9公斤,

比对照陇育4号增产4.5%。(4)创见与创新:与国内外同类

/1394/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5

技术比较,其特点有:①抗旱、抗寒性好,耐春冻,群体整齐一

致;陇鉴115历经16年杂交选育、性状鉴定及产量测定试验,

其表现出群体整齐,性状稳定,抗旱、抗寒性好,抗青干,后期

落黄好,熟相好;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多点抗旱、抗寒性、抗青

干及丰产稳产性鉴定试验,抗旱性表现1-2级,越冬率在98-1

00%,平均为98%,尤其是在2018年全省冬小麦“春冻”灾害特

别严重情况下,陇鉴115在各点省生产试验中表现良好,受春

冻影响小,分蘖成穗率高,后期产量无影响,籽粒饱满,群体整

齐一致,综合农艺性状优良。②综合抗病性好。经甘肃省农科

院植保所2017-2019年连续两年在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对

陇鉴115的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鉴定,其中条锈病进行苗期混

合菌、成株期分小种及混合菌接种试验鉴定,结果表明:该

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感,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混合菌表

现免疫或中抗,总体成株期表现中抗;而白粉病进行苗期混合

菌接种鉴定和甘谷接种及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

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白粉病

表现中抗,总体抗性表现较好,可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③烘

焙品质优良,籽粒饱满,强筋品种。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

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结果表明:陇鉴115粗蛋白(

干基)含量15.08%,湿面筋(14%湿基)30.0%,吸水量(14%

湿基)58.5毫升/100克,面团形成时间8.8分钟,稳定时间18

.4分钟,拉伸面积207平方厘米,最大拉伸阻力716EU,面包评

/1394/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5

分90.3,面包体积880mL,容重平均787克/升,籽粒饱满。④丰

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陇鉴115在2017-2019年度参加的

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337.6公斤,较对照品种

陇育4号增产9.9%,丰产性好;两年14点次试验中13点次增产

,占总试验点次的93%,增幅在1.9-19.3%之间,稳产性好,适应

性强,并且该品种在区试参试品种中与地点间的互作较小,具

有显著的地点间适应性和稳定性。(5)适宜推广范围:适

宜在我省陇东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种植。(6)获奖情况:

无。

/1395/ 佳粉18号
佳粉1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佳粉18号品种来源:国家蔬菜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特征:最新推出

的粉色硬肉、耐贮运型番茄一代杂交种。无限生长,主茎7

-8片叶着生第一花序,中熟。果形周正,以圆形果为主,成

熟果粉红色、单果重200克左右,硬果肉,货架保鲜期长,

耐运输性好,商品果率高。高抗叶霉病及ToMV。适栽地区:

适合各种保护地栽培。栽培要点:春秋塑料大棚栽培每亩定

植密度3600-4000株,日光温室栽培每亩定植密度3300-360

/1395/ 佳粉18号

0株,长季节栽培每亩定植密度2500-2800株;冬季及早春育

苗期间,特别是在花芽分化期,夜间温度不要低于13℃。保

护地栽培应采用番茄灵或防落素蘸花保果,每穗留果3-4个

/1396/ 黑果枸杞优良品种选育及有机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黑果枸杞优良品种选育及有机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来源于甘肃省科学技术

厅支助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黑果枸杞优良品种选育及有机

栽培技术研究示范(1504JKCA032)”,项目经费30万元,实

施期限2015.11-2017.11.黑果枸杞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表现出

极强的抗寒性、抗旱性及耐盐性,同时耐瘠薄、根蘖性强,被

列为盐碱地治理及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之一。但因其多棘刺

、枝条斜生或横卧、果实小等表型特征,加之成熟果实含水

率高(约85%)、果皮薄等不利于手工采摘的受限因素,成为

/1396/ 黑果枸杞优良品种选育及有机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黑果枸杞在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和推广发展中的瓶颈。因此

,研究黑果枸杞表型特性,选育丛生枝直立性强(抗倒伏)、

基径粗、个体高、冠幅大、棘刺少、果实大且皮厚等优良的

栽培品种,对推进自然资源和盐碱地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目的项目旨在通过黑果枸杞种质资源调查、材料

收集、无性繁殖技术研究、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以及黑果枸

杞优良类型人工栽培种抗逆性及表型特征、果实养分等的研

究,选育出株型高大、枝条相对直立、果实粒径较大、品质

较高等优良特性的黑果枸杞品系;同时研究总结出一套切实

可行的黑果枸杞有机栽培技术,并建立优良品系有机栽培试

验示范林,推进黑果枸杞产业化进程、保护野生自然资源、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决胜小康社会奉献科技创新力量。3、

主要结论与论据3.1梯度干旱胁迫下黑果枸杞生长特性研究

①黑果枸杞叶片的保水能力较弱,最先受到伤害而萎篶、凋落

;②黑果枸杞不论从其生长形态,还是生物量上,都明显受到生

长抑制;③黑果枸杞细胞内不同抗氧化酶的主导调节作用各不

相同,且均表现出主动适应干旱和防御干旱的活性;④黑果枸

杞细胞的内渗透物质在干旱初期表现并不显著,而在中后期

尤以可溶性蛋白对缓解干旱胁迫伤害的调节作用非常显著;

⑤黑果枸杞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表明,抗旱性强弱与干旱胁

迫强度有关,在干旱初期抗旱性能不明显,而在后期表现出明

显的抗旱优势,这就说明在极端干旱环境下,黑果枸杞更能彰

显其抗旱性能。3.2优良类型果实品质测定数据表明①野生到

/1396/ 黑果枸杞优良品种选育及有机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人工,民勤的黄酮降低34.3%,格尔木和精河分别升高26.3%和

27.5%;花青素的降幅较大,其中格尔木和民勤的分别降低40

.9%和34.0%;格尔木的蛋白质相对稳定,民勤的却升高了27.

9%;②人工引进栽培后,果实品质有所下降;综合比较,格尔木

与民勤的有机成分含量基本接近,且花青素含量均高于新疆

精河。3.3扦插繁殖技术研究①成活率随生根粉溶液浓度的增

加逐渐提高,在200mg.L-1时达到峰值,浓度继续增加成活率

逐渐下降;②株高、新生枝数和地下生物量也随着生根粉溶液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00mg.L-1浓度下达到峰值,而生根粉浓

度大于300mg.L-1时抑制根的生长,从而抑制了成活率;③综合

分析,采用200mg.L-1生根粉溶液处理黑果枸杞插穗较为适合

。3.4组培培养技术研究①不同地理种源的黑果枸杞均适合组

织培养快繁,均可在4-5个月内再生出发育健壮的试管苗,完

全可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应用;②叶片是最适宜黑果枸杞进行愈

伤组织诱导的外植体材料,培养基配方为MS+0.36-BA+1.02,

4-D,丛生芽增殖最适培养基配方为MS+3.06-BA+0.3KT+0.5N

AA,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0.5NAA+1/2MgSO4;③在外植体、

丛生芽及生根阶段选用各自最适培养基进行培养,从愈伤组

织诱导到幼苗生根仅需63d,由以往80多天的常规培养提前1

7d完成,大大提高了黑果枸杞组培成苗的速度。3.5整形修剪

技术与果实产量①利于挂果、便于采摘的表征形态:青海格尔

木≈甘肃民勤>新疆精河;②2年生新结果枝在数量上大多接近

/1396/ 黑果枸杞优良品种选育及有机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老结果枝,但平均长度远大于老结果枝;③结果枝从基部到末

梢,叶族数、棘刺及果粒均由疏变密,果实粒径由大变小;④黑

果枸杞的修剪整形应于定植苗期开始,以预留3枚丛生枝且辅

助以支架为佳,不仅利于黑果枸杞的高度生长、果实采摘,更

有利于提高单株挂果量。4、创新点(1)初步筛选出民勤和

格尔木两个种源地个体较高、果粒较大、果实品质较好、产

果量较高的黑果枸杞优良品系。(2)成功研究出黑果枸杞

组织培养中外植体、丛生芽及生根各阶段最适培养基配方,

并将愈伤组织诱导到幼苗生根培养时间由以往常规培养的8

0多天缩短为63天,大大提高了黑果枸杞组培成苗的速度。(

3)研究制定了《黑果枸杞无性繁殖技术规程》、《黑果枸

杞有机栽培技术规程》。5、社会效益、存在问题(1)社会

效益:成果已进入试验示范阶段,已于民勤治沙站、青土湖

及宁夏盐池县建立示范面积33h㎡,三年后将进入丰产期。随

着产业化的进程,将会取得较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存在问题:执行期限仅2年,部分试验研究还在进行当中

,如适宜性密度试验、整形修剪研究等。6、历年获奖情况还

未申报评奖。

/1397/ 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方法
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
技术详情

  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

018)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建设经验和技术路径总结,充

分考虑西宁市地域特色、城市功能、发展定位等个性化因素

,统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检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径

合理性、建设效果达标率、经济指标完成率、资金使用有效

性、人民群众满意度等相关内容。通过评价方法建立适当的

奖罚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有效引导海绵城市建设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将海绵城

/1397/ 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方法

市建设效果评价方法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全市域范围内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同时申报建立《

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标准》。

/1398/ 高产高油广适大豆新品种中黄35的推广
高产高油广适大豆新品种中黄35的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2002年9月22日,作为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

在大连普兰店市政府召开项目发布会正式启动。在辽南地区

采用育繁推一体化的推广模式,实现大面积应用。通过精选

良种、精细整地、二茬生产,大豆适期晚播,精量播种、测土

配方施肥,花期节水灌溉,水肥同步、化学调控病虫害综合防

治等措施,实现中黄35的大面积高产。2016年以来,已在辽宁

省南部、西部累计推广252万亩,其中大连市累计推广149万

亩,新增纯效益4.2亿元。大豆根瘤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制剂

/1398/ 高产高油广适大豆新品种中黄35的推广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大豆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

随着CO2的浓度增加,其干物质总量增加。既种豆又养地,培

肥地力,增加农业生产后劲。

/1399/ 甘肃会展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甘肃会展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与背景:2012年甘肃省软科学项目,《

甘肃省会展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编号:1205ZCRA188。

据专业机构预测,未来若干年,中国会展业仍将以年均15%—

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我国会展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背

景、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为会展中心城市

的环渤海、长三角、东北、中西部等会展经济带。相比之下

,甘肃会展业发展相对滞后,竞争力不强。中国会展业迅速发

展的显示及其相对经济的巨大作用促使我们必须研究和思考

/1399/ 甘肃会展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甘肃会展业战略发展创新之路。2、研究目的与意义:此项

目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兰洽会的提升研究,进一步打造兰洽会

的品牌效应,逐步推广、指导全省范围内展览、节会的健康

有序发展,为把甘肃打造成中国会展西北中心提供科学规划

、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项目研究对甘肃会展业发展具有重

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将丰富和深化会展业发展的理论

研究。3、主要论点与论据:运用规范的战略分析方法,科学

客观地分析甘肃会展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力,首次提出甘肃省

会展业发展战略目标—打造中国会展西北中心;明确解释甘

肃省会展业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具体论证甘肃会

展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路径与策略—专业化、协同化、品

牌化。4、成果创见与创新:从省域视角探讨会展业的发展

属于本项目的创新。项目提出甘肃会展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

自身特色,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展商、观众,以国际化为导向发

展,牢牢把握兰州与其他会展支撑市州发展战略相容的原则

,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专业化发展道路。5、社会

经济效益:会展经济由于其涉及服务、交通、旅游、广告、

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行业,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

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着眼甘肃的

区位、交通、资源优势,辐射周边区域,依托“3341”项目工

程,确立现代会展理念,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打造

甘肃会展品牌,有利于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6、存在的问

题:应当进一步体现甘肃省会展业发展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

/1399/ 甘肃会展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度融合。

/1400/ 低温防冰试验箱
低温防冰试验箱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测试技术领域中用于材料性能

参数测试的测量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测试除冰防冰液防冰

性能的低温防冰试验箱,包括防冰试验箱箱体,防冰试验箱箱

体内还设置有低温试验台,低温试验台上设置有防冰试验板

,在防冰试验箱箱体内的中间顶部设置有喷雾装置;所述防冰

试验箱设置有正面开孔,正面开孔设置有透明柔性膜,透明柔

性膜封住开孔,柔性膜外为透明环状盖。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在于:防冰试验箱箱体结构简单,小巧,箱体长650mm,宽500

/1400/ 低温防冰试验箱

mm,高450mm,底板长700mm,宽600mm,便于移动和安装,防冰试

验箱箱体为高透明有机玻璃箱,便于实验现象观察和记录。

/1401/ 新疆南疆绒山羊新品种繁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
新疆南疆绒山羊新品种繁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西部专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实

施期为2003~2005年,在地委、行署的关怀、支持下,在各

项目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项

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一、南疆绒山羊达标品种

羊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南疆绒山羊数量已达15.5万只,新增

7.5万只,完成计划任务的155%,平均个体产绒量从2002年

的284克提高到322.7克,完成计划任务320克的100.84%。二

、建成南疆绒山羊种羊基地。建成了年产优质绒山羊种羊1

/1401/ 新疆南疆绒山羊新品种繁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

200只的绒山羊种羊生产基地,累计培育并推广种羊4154只

,完成计划任务3000只的138.47%。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种

公羊的利用率,研制绒山羊冻精13783粒。三、项目区百万

只绒山羊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利用优质高产新疆南疆绒山羊

新品种对推广区90万只山羊进行杂交改良,至2005年,项目

区100万只绒山羊平均个体产绒量达到226.6克,较2002年提

高46.6克,完成计划任务220克的103%,年产绒237吨。四、

经济效益。通过新疆南疆绒山羊新品种繁育及高效养殖技术

示范,到2005年合计为项目区产生经济效益3679.66万元。

五、社会效益1、通过项目的实施,累计增产山羊绒114.38

吨,为毛纺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促进我区优质山羊绒产业

化的开发。2、在项目实施的三年里,放牧绒山羊的农牧民

户均累计增加收入7359.32元,农牧民每户年均增收2453.1

1元,年人均增收490.6元。3、通过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

可以立足本地实际实现农牧民增收,为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

拓宽了渠道,同时,优良种畜的推广,也使当地农牧民认识

到良种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增加了他们的科技意识。六

、开展多项相关专题研究1、开展南疆绒山羊与生态的研究

,为绒山羊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开

展新疆南疆绒山羊生理生化指标和产绒量的关系的研究,多

学科开展科学育种探索。3、进行了羔羊早期补饲试验,提

高种羊饲养管理水平。4、开展绒山羊穿羊衣的可行性研究

,为提高羊绒品质、产绒量进行技术探索、储备。5、进行

/1401/ 新疆南疆绒山羊新品种繁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

精液高倍稀释应用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优秀种羊的利用率。

/1402/ 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双色脆宝的选育
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双色脆宝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及立项背景1、课题来源:企业自主

立项研究2、立项背景: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具有得天独厚的

光热资源,特别是河西地区,自然资源更是优越,利于产出高

品质的绿色鲜食玉米产品。同时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公

司将自主开展新品种研发工作放在首位,成立鲜食玉米课题

研究组,筹备专项研发基金,组织技术力量选育新品种。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鲜食玉米是指以采收鲜嫩果穗为产品的甜玉

米、糯玉米。与普通玉米相比,它具有口感香甜、营养丰富

/1402/ 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双色脆宝的选育

、容易消化吸收、附加值高等特点,现已经成为人们改善膳

食结构,促进健康生活的保健食品之一。同时,鲜食玉米果穗

采收后秸秆青嫩多汁、营养丰富,是家畜的优质饲料。发展

鲜食玉米产业对促进畜牧养殖业、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重要意

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使我市成

为全国商品粮和农作物制种的优良基地,我市及周边地区云

集了国内外丰富的种质资源。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旅

游产业的发展,我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与年俱增,预计未来,

随着我市招商引资的大力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将成为我市农

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因此,超前研究与创新,指导我市鲜食玉

米生产抢占种子市场意义重大。三、论点与论据新品种双色

脆宝具有以下特点。1.品种特征特性:出苗至鲜穗采收90天

,比对照朝甜603晚熟1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

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5厘米,穗位高97厘米,成株叶片数2

0片。茎基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

穗长20.8厘米,穗粗5.4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40粒,穗轴

白色,籽粒黄白色、甜质型。2.抗逆性:经接种鉴定,新品种

双色脆宝高感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各试验点表现抗倒性好

。3.品质: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为10.1g/100g,还原糖含量

为1.3g/100g。蒸煮品质,鲜穗外观与蒸煮品质为2级,综合评

分87.8分,优于对照。4、丰产性:2019~2020年参加甘肃省

鲜食玉米品种试验,平均亩产1220.9千克,比对照朝甜603增

产11.1%。5、属于非转基因品种。6、商品性:新品种双色

/1402/ 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双色脆宝的选育

脆宝果穗整齐一致,大小均匀,外观精美,包叶包被完整,籽粒

饱满,粒色黄白色,香甜可口。四、创建与创新1、新品种双

色脆宝的双亲为三保种业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种质资源,

其双亲具有抗性好、配合力高的优良特性,为今后公司开展

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资源保障。2、新品种双色脆宝具

有鲜穗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特点,鲜籽粒香甜可口、细腻无

渣、风味独特。3、新品种双色脆宝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适宜在我省鲜食玉米类型生产区域及相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五、社会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1、经济效益:双色脆宝

累计推广面积1.6万亩,亩增收效益明显,产品商品性好,市场

认可度高,推广应用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效果明

显。2、社会效益:新品种推广应用有力促进鲜食玉米产业

的健康发展,为生产提供更多的品种选择,对推进品种布局区

域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3、存在

的问题:新品种双色脆宝高感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在丝黑

穗和瘤黑粉病高发区域或高发年份必须做好防控措施。

/1403/ 野香优818
野香优81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野香A×R818[泰国香占/五山丝苗

//美香占/武恢109]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

桂中、桂北种植,全生育期晚稻113.8天,比对照天优华占长

0.8天,早稻120.8天,比对照五优308短2.5天;在桂南种植,全

生育期早稻123.3天,比对照特优7118短0.7天,晚稻110.5天

,比对照丰田优553短5.8天;在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作中稻

种植,全生育期136.0天,比对照深两优5814短5.0天。株型半

直立,苗期丛生,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叶鞘绿色,叶片中等绿

/1403/ 野香优818

色,剑叶、倒二叶姿态半直立、叶舌长度中等长、叶舌形状

二裂;柱头、颖尖均为白色,颖壳浅黄色,穗姿态中等下弯,穗

二次枝梗多,穗分枝姿态半直立,无芒,谷粒长7.2毫米,长宽

比3.6,抗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8万,株高103.6厘米,穗长

21.6厘米,每穗总粒数165.4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1.9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8、5.3,穗瘟损失率

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两年分别为5级、5级;中感稻瘟病、中

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3.0%,整精米率67.6%

,垩白度0%,透明度1级,碱消值5.7级,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

粉含量17.1%,粒长6.9毫米,长宽比3.4;符合NY/T593-2013《

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三等食用长粒形籼稻品种品质规定要

求。产量表现:根据广西“绿百仙”联合体试验资料,2018

年参加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晚稻中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

亩产562.19千克,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2.98%;2019年续试,平

均亩产540.08千克,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3.0%;两年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51.14千克,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2.99%。2019年生

产试验:桂中、桂北晚稻平均亩产496.08千克,比对照天优

华占增产1.07%,早稻平均亩产496.3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

产0.68%;桂南早稻平均亩产503.32千克,比对照特优7118增

产0.89%,晚稻平均亩产503.2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0.71%;

桂中、桂北及高寒山区中稻平均亩产561.47千克,比对照深

两优5814增产1.17%。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

秧:桂南早稻3月10日前,桂南晚稻7月10日前播种,桂中、桂

/1403/ 野香优818

北早稻3月15日前,桂北晚稻6月20日前,中稻4月中下旬播种

。每亩大田用种量1.25~1.5千克,早稻秧龄不超过30天,晚

稻秧龄不超过25天,不插老秧。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6&#

215;4寸或6×5寸;如用秧盘,每亩大田秧盘45~50只,4

~4.5叶时抛秧。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亩施过磷酸钙80

~100斤,碳铵60~70斤,尿素10斤,钾肥10斤。早追肥,移栽

后7~10天每亩施进口复合肥30~40斤、钾肥15斤。4、科学

管水。浅水移栽、分蘖,移栽20天后及时排水晒田,幼穗分化

前回水,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面水分,灌浆结实期干干湿湿,收

割前一周晒田。5、病虫害防治。根据植保部门病虫预报,及

时预防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稻曲病等病

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广西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

定。可在桂南、桂中和桂北稻作区作早、晚稻,桂中、桂北

稻作区和高寒山区作中稻种植。在桂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必

须在6月20日前播完种。注意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1404/ 肃州区戈壁标准化优质肉羊养殖融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肃州区戈壁标准化优质肉羊养殖融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户

的方式根据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要求,在戈壁上以“科学

规划、合理布局”为原则,以“循环化、标准化、全产业链

”为目标,探索出一套完善的“戈壁建园模式”。开展以肉

羊杂交改良繁育模式,优质肉羊标准化养殖融合配套技术研

究等一系列研究模式,使肉羊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不断提高

。项目完成情况:一是已建成标准化戈壁肉羊养殖示范场1

个,建成标准化圈舍3栋,肉羊存栏达1500只;二是科技特派员

/1404/ 肃州区戈壁标准化优质肉羊养殖融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通过开展肉羊杂交改良效果对比试验和肉羊不同日粮配方育

肥效果对比试验,确立了适合我区戈壁环境和气候的最佳杂

交组合模式,并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很强技术规程,用于今

后的推广应用。三是科技特派员指导建成加酶青贮示范户1

0户,加酶青贮饲草11000吨。四是科技特派员研究肉羊养殖

应用新技术5项,取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2个,发表论文4篇。

五是科技特派员试验总结制定戈壁肉羊养殖饲草加酶青贮技

术、优质肉羊杂交繁育技术等技术规程一套。六是已举办项

目技术推广培训及现场观摩5场次,培训养殖户260人,发放资

料2000份,全面提升标准化肉羊养殖水平。七是在酒泉当地

电视台报道科技特派员项目工作情况一次。项目的所有目标

任务都已经圆满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探索出了《

一种一体化换气采光系统》、《一种标准化圈舍保定器》2

项新型实用技术,研发著作权登记2项,发表论文4篇。该项目

在园区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形成

了一套完整成熟,适合西北地区应用的理论体系。

/1405/ 石榴优良品种推广
石榴优良品种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石榴是新疆林果业特色树种

,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疏附、叶城、皮山、策

勒等县,到2000年,新疆石榴栽培面积约为23万亩,结果面

积4.6万亩,年产量5000吨。新疆石榴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品种混杂、结果晚、产量低、品质差、栽植不规范、产

业化程度低。1997年由立和田地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的

《石榴优质丰产科技示范研究》,于1999年完成并通过了新

疆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鉴定。该项研究成果,初步探索出石

/1405/ 石榴优良品种推广

榴丰产栽培技术,选育出适合和田地区栽培的优质丰产、抗

逆性强的石榴品种——皮亚曼1号、2号两个新品种。为把这

一科技成果推广到生产中去,2002年10月,新疆林业厅与国

家林业局科技司签订《石榴优良品种推广》项目合同(合同

编号为〔2002〕18号),由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皮山县

林业站协作,在和田地区皮山县皮亚勒玛开发区组织实施。

项目年限2002~2006年。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一)

、技术原理:集成石榴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

石榴优良品种。(二)、性能指标:1、推广内容:(1)、

选用我区己选出的优良石榴单株皮亚曼1号、皮亚曼2号为主

栽品种;(2)、采用3~4年生大苗,以混农模式营建石榴

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园300亩;(3)、培训技术人员250名;

(4)、辐射带动1万亩。2、技术指标:新建石榴示范园5年

后,亩产量由原来150kg提高到250kg,直接经济效益提高4

0%,第三年开始提供良种壮苗20万株/年,穗条50万条/年。

3、经济指标:(1)、300亩石榴示范园十年后,每亩年产

量400kg,纯收入1200元,300亩石榴示范园总产值36万元。

(2)、建立示范园的同时,辐射带动皮山县皮亚勒玛乡1万

亩石榴的发展,使当地农民增收30%以上。三、技术创造性

与先进性:1、项目创造性:(1)、技术集成创新:集成石榴

良种推广与丰产栽培技术;(2)、栽培模式创新:石榴—

—苜蓿;石榴——小麦;石榴—棉花。2、先进性:技术处

国内先进水平。四、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

/1405/ 石榴优良品种推广

目中采用的石榴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等,均来自于已颁布的

相关技术标准(规程)、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生产经验,技术

成熟、可靠、稳定、安全、使用简便。项目总结出的技术创

新来自于生产实践。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1、应用情

况:在皮山县推广面积2万亩。2、存在的问题:(1)、石榴

苗木来源渠道多,品种混杂,建园质量很难保证。(2)、农

民对石榴丰产栽培技术掌握不够,影响推广速度。六、历年

获奖情况:无。

/1406/ 新大豆25号(垦1203)
新大豆25号(垦120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新大豆2014年29号成果名称:新大豆2

5号(垦1203)选育单位: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品种

来源:01-913X新大豆13号其他地方审定情况:无特征特性

:生育期124天,需≥10℃积温2900℃左右。尖叶、白花、灰

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8.3cm左右,主茎13节,单株有效荚

30个左右,单株79.6粒左右,百粒重22.44克,株型紧凑,黄皮

、黄脐。蛋白质含量36.31%,脂肪含量23%,属高油品种(高

油≧22%)。产量表现:2012年平均单产262.47公斤/亩,居

/1406/ 新大豆25号(垦1203)

参试品种第4位,较对照石大豆2号增产1.47%,增产未达显著

水平。5点次试验,3点次增产,增幅5.73%-11.00%。2013年平

均单产223.26公斤/亩,居参试品种第1位,较对照石大豆2号

(CK2)增产4.23%,增产未达显著水平。5点次试验,2点次增

产,增幅3.74%-46.75%。2012-2013两年平均产量242.87公斤

/亩,居中熟组参试品种第一位,较对照石大豆2号增产2.05%

;在10点次试验中,5点次增产,增幅3.74%-47.75%。平均单产

217.48公斤/亩,居中熟组参试品种第1位,比对照石大豆2号

(CK2)增产8.36%,在5点次试验中,3点次比对照增产,增幅

7.42%-65.34%。栽培技术要点:北疆春播生育期124天,需≥

10℃积温2900℃以上。中上等肥力条件种植,当5cm地温稳定

在8-10℃即可促墒播种,乌伊公路沿线及伊犁地区等4月下

旬播种,亩播量7公斤,亩保苗2.0-2.2万株,中等肥力地块亩

施尿素15公斤,三料磷肥15公斤,钾肥5公斤,生育期中耕2-

3次,开花期进水,结荚鼓粒期保持田间湿润,生育期一般灌4

-5水,黄熟期收获。

/1407/ 优质玉米新品种甘优638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优质玉米新品种甘优638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甘优638”,是甘肃五谷种

业股份有限公司自立项目选育出的玉米杂交种。以自育系W

G4536为母本,自育系WG603组配而成,母本WG4536来源为WG6

300与PH6WC组材自交3代,然后采用单倍体诱导加倍技术选育

而成,WG6300来源于478×丹340,再杂交丹黄02育而成。

父本自育系WG603以PH4CV×WG5603为基础材料,WG5603

来源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群体选系CML213与MO17杂交选

系,进行自交多代选育而成为父本。“甘优638”于2009年在

/1407/ 优质玉米新品种甘优638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海南开始组配,2010年5点鉴定比对照增产显著,抗性突出,定

名五谷638。2011-2014东华北、西北多点品比,比对照增产

显著,对环境反应迟钝,抗性突出,多点试验五谷638在东北中

熟区表现突出,2016~2017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区域

试验,比对照增产显著。该品种2018年3月已申请植物新品种

权保护,已受理,申请号为20180777.7,2018年9月已通过第四

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80214。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综

合运用常规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育种(SSR)相接

合的育种技术,通过高压力选择和异地种植抗性鉴定,对自育

的自交系进行形态改良和优良基因的聚合,从中选育出株型

好、配合力高、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对优良

自交系进行广泛的测配,通过种植鉴定,选择强优势组合,再

通过多年、多点的综合鉴定和参加区域试验,从株型优化、

农艺性状优良、稳产性好、丰产性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

等方面选育出优良的玉米杂交种。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出苗

至成熟130.5天,比对照先玉335晚熟0.5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

01.5厘米,穗位高116厘米,果穗筒型,穗长21.25厘米,穗行数

15~17行,穗轴红,籽粒黄色、半马齿,百粒重40.6克。东华

北中晚熟春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27.75天,比对照郑单958早熟

1.2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

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99.3厘米,穗位高112.85厘米,果穗筒

/1407/ 优质玉米新品种甘优638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型,穗长20.45厘米,穗行数15.6~15.6行,穗轴红,籽粒黄色

、半马齿,百粒重38.2克。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

)丰产性、稳产性强。2016~2017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

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97.8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8

.4%。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94.4千克,比对照先玉335

增产8.81%。2016~2017年参加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区域

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38.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97%。

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00.7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

.95%。(2)适应性广。2014-2015连续两年多点的试验,各

试验点年季间差异小,整体表现稳定。(3)抗病性强。在东

华北中熟春玉米组经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感

灰斑病,中抗茎腐病,抗穗腐病;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接种

鉴定,感大斑病,感丝黑穗病,中抗灰斑病,中抗茎腐病,抗穗

腐病。(4)品质好。在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品质分析,籽粒

容重732克/升,粗蛋白含量8.57%,粗脂肪含量4.18%,粗淀粉

含量76.67%,赖氨酸含量0.25%;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品质

分析,籽粒容重753克/升,粗蛋白含量10.20%,粗脂肪含量4.

27%,粗淀粉含量73.68%,赖氨酸含量0.28%。4、技术的成熟

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五谷638历经多年多区域多级试

验,表现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稳产性好、丰产性好高、抗逆

性强,完成了所有的育种程序,适宜在东华北中熟春玉米区的

辽宁省东部山区和辽北部分地区,吉林省吉林市、白城市、

/1407/ 优质玉米新品种甘优638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通化市大部分地区,辽源市、长春市、松原市部分地区,黑龙

江省第一积温带,内蒙古乌兰浩特市、赤峰市、通辽市、呼

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部分地区;

及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区的吉林省四平市、松原市、长春市

的大部分地区,辽源市、白城市、吉林市部分地区、通化市

南部,辽宁省除东部山区和大连市、东港市以外的大部分地

区,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大部分地区,山西省忻州市、晋中

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吕梁市平川区和南

部山区,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

坊市、保定市北部、沧州市北部春播区,北京市春播区,天津

市春播区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目前已形成成

熟的五谷638制种技术规程。经农业部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兰州)检测该品种不是转基因品种。在适宜种

植区按照推荐栽培技术种植五谷638是安全的。

/1408/ 竹笋加工剩余物(笋节、笋壳)的饲用开发
竹笋加工剩余物(笋节、笋壳)的饲用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饲用肉牛的****饲料及其制备

方法,ZL20131***687.7,)。

  竹笋加工剩余物(笋节、笋壳)含有蛋白质等多种营

养成分,具备开发为反刍动物(牛、羊)粗饲料的条件;但

竹笋加工剩余物水分含量高,极易腐败。本专利解决了加工

贮存的难题,饲料贮存期可达1年以上,成年牛每天采食量

10~15kg(鲜重,干物质含量在30%以上);适合用于奶牛、

肉牛、山羊饲喂,按我国粗饲料分级指数(GI)可达4级,

/1408/ 竹笋加工剩余物(笋节、笋壳)的饲用开发

优于稻草等粗饲料的饲喂效果。日处理200吨竹笋加工剩余

物,需设备160万元、加工厂占地在1亩左右;年生产6000吨

饲料,年利润在230万元左右。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或技术合作。

/1408/ 竹笋加工剩余物(笋节、笋壳)的饲用开发
简介相关图片
/1409/ 琥珀蚕室内规模化饲养关键技术及病害防控研究
琥珀蚕室内规模化饲养关键技术及病害防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项目执行年限为2017.07.01~2018.06.30。项目评

价了假柿木姜子等多种饲料;针对琥珀蚕室内饲养过程中的

关键技术问题,采取插管保鲜、大棚育、漏粪处理等一系列

改进措施;针对琥珀蚕病害问题,筛选了2个抗菌药剂和1个新

型消毒剂;根据琥珀蚕不同龄期生活习性的差异,采用“大棚

插管保鲜”,采用“分龄期立体饲养”,根据投入产出比提出

“小蚕室内饲养+大蚕室外放养”的饲养模式。小蚕室内饲

养二龄健康率达到85%以上,全龄室内饲养结茧率23~30%。与

/1409/ 琥珀蚕室内规模化饲养关键技术及病害防控研究

现行技术相比较,已能达到低成本、低劳动力投入、高收茧

率的饲养效果,初步达到实用化养殖要求。项目在《昆虫学

报》发表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已进入实审阶段,撰写了

《琥珀蚕大棚育技术规程》。

/1410/ 干冰贮藏食品关键技术研究
干冰贮藏食品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广东省家禽经营管理办法》

于2014年12月15日)正式对外公布,并于2015年1月15日起在

全省施行。佛山市于2014年7月1日提出按“集中屠宰、统一

配送、生鲜上市”试点。根据(佛府办函〔2014〕275号)

《通知》精神和有关部门的要求,自2014年初以来,佛山科学

技术学院和广东绿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研究联合体开展

干冰贮藏食品的关键技术的研究。(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

标①选择干冰作为冷源和休眠诱导剂,对水产品和鸡肉等食品

/1410/ 干冰贮藏食品关键技术研究

的冷藏保鲜和在无水或水量较少条件下的生态冰温保鲜保活

进行研究;②自制干冰贮藏(运输)罐,并作保鲜效果评价;③

初步建立基于干冰的水产品和鸡肉等食品食品的工业化生产

、贮藏、运输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并在研究联合体内

将有关成果及时进行推广应用。(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性成果以干冰(固态CO2)作为冷源和休眠诱导剂,确立淡水

鱼和鸡肉等食品的质量卫生评价指标,获得淡水鱼和鸡肉等

食品冰温贮藏的最佳技术参数,初步建立了淡水鱼和鸡肉等

食品的工业化生产、贮藏、运输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

安全性适用于食品安全领域,尤其是适用于水产品、禽肉等

食品的保活保鲜,有助于构建水产品和鸡肉等食品工业化生

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自2014年初以来,广州市世源气体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

得力气体经营部和广州市南沙区立邦精细化工厂等企业应用

了本成果,在多数品种淡水鱼在0℃~8℃范围内可实现无水

运输,可保活58~83小时;自2014年8月开始试用项目设计的

贮藏运输罐,经过炎热天气和冬春季节的应用,均适用于以干

冰作为冷源的肉类食品贮藏运输,50L的干冰罐每天消耗的干

冰为0.5~0.8kg。(6)历史获奖情况尚未获得有关奖励。

/1411/ 干制辣椒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干制辣椒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干制辣椒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高效生

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是济宁市现代农业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编号为济科字[2017]97号-17。2、主要解决的关键技

术与创新点本项目紧紧抓住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研发这一核

心,结合济宁地区种植特色,以干制辣椒产业为链条,紧扣瓶

颈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和信息集成,示范推广等攻关

任务,有效解决了辣椒产业发展中专用品种匮乏,栽培技术落

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促进了干辣椒产业的可持续

/1411/ 干制辣椒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发展。3、技术指标(1)项目开展了辣椒种质资源调查、收

集、保存和鉴定,干制辣椒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培育等

方面的研究。从重庆、湖南、贵州、河南、内蒙古、江西等

地共收集辣椒种质资源217份(其中可干制的200份),并进

行了评价、分类及利用,通过杂交、回交、辐射诱变等手段

创制干制辣椒优异种质6份。(2)选育出“JN18-6”、“济

宁红”两个适宜济宁地区种植的干制辣椒新品系,开展了新

品系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

3)总结形成了以适期播种育苗、适期移栽定植、合理密植

、优化施肥、适期摘心整枝等关键配套技术措施为主的蒜椒

两熟模式下的辣椒安全高效栽培技术。(4)采取单株选择

、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方法,实行选种圃、株系圃、原种

圃的三圃制,对“兖州干辣椒”进行了提纯复壮,恢复了种性

,提高了整齐度和抗病性。(5)项目组对兖州干辣椒和日本

三樱椒的种子进行了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共获得突变一代

植株800余份,突变二代植株400余份,突变三代植株100余份

,变异性状丰富,为干制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坚实的材料

基础。(6)研究集成了鲁西南蒜套辣椒高效栽培技术。针

对蒜套辣椒生产实际,我们在品种选择和田间管理等方面进

行了组装配套,形成了可用于指导蒜套辣椒高效栽培的技术

体系。(7)项目推广应用情况:2018-2019年,在金乡县鸡

黍镇、嘉祥县疃里镇、巨野县陶庙镇等建立示范基地3处,新

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10.6万亩,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发表

/1411/ 干制辣椒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相关研究论文8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

项。

/1412/ 山核桃亚优8号
山核桃亚优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山核桃亚优GL8号3月中旬开始萌芽,5月1日至5月6

日雌花开放,4月25日至5月3日雄花开放,9月上旬果实成熟,

末花至果实成熟大约需要130天左右。1年生嫁接苗栽培,第

4年部分植株开花,第7年全部进入投产期,早产丰产。7年生

平均单株鲜果产量为14.95kg,鲜果亩产量为299.0kg,坚果亩

产量为86.11kg。进入盛果期后,平均亩产坚果将达150kg以

上。

/1413/ 呼和浩特市利用巨菌草栽培鹿角灵芝新品种技术研究
呼和浩特市利用巨菌草栽培鹿角灵芝新品种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主要内容: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引进菌草栽培鹿角灵芝新品种与绿色栽培技术的研究

在呼和浩特半干旱气候地区的条件下下引进菌草栽培鹿角灵

芝,根据不同栽培模式和温湿度、光照等条件的选择,探讨在

适宜菌草栽培灵芝的方法;(2)在呼和浩特市市建立菌草栽

培鹿角灵芝生产示范基地,建立菌草栽培鹿角灵芝标准体系

和标准操作规程。二、经济技术指标:(1)典型干旱荒漠

流动沙地菌草治理试验地-内蒙古阿拉善盟巴音木仁苏木查

/1413/ 呼和浩特市利用巨菌草栽培鹿角灵芝新品种技术研究

汉套海。乌兰布和沙漠是内蒙古五大沙漠之一,我国四大沙

尘暴策源地之一,位于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流动的沙

漠地。乌兰布和沙漠仍在每年以8-10m的速度不断东侵南移

,并且与黄河河道相连接。仅阿拉善境内沿河84公里年流沙

输入黄河近1亿吨,是流沙输入黄河最严重的地段,试验地主

要为流动沙丘,与试验地相邻的一处流沙仅六年时间往黄河

方向推进240m。乌兰布和沙漠的迅速推进,已严重影响了周

边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种植菌草当年把流沙固定,并

且能把菌草生态治理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就能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的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开拓一条生

态、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新途径、新模式。2015年5月

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巴音木仁苏木查汉套海种植菌草200亩,种

植深度5cm,土壤水分明显不足时要及时灌溉,生长期间要进

行追肥,每次施用量一般为尿素75kg/hm2-150kg/hm2,或硫酸

铵150kg/hm2-300kg/hm2或复合肥(N:P:K含量分别为15%:1

5%:15%)300kg/hm2。筛选出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地种

植的高产优质品种:巨菌草(PennisetumgiganteumLin.)

、象草(Pennisetumpurpureumschumach)、芦竹(Arundo

donax)、绿洲一号(Arundosp.),经过组织培养、微型扦

插的菌草工厂化育苗快繁体系和工艺流程使这三个品种在内

蒙古生长良好。其中:巨菌草生长115d,株高188.5cm,分蘖

13株,鲜草产量118.5t/hm2,粗蛋白含量高达16.93%,根系发

达,总根长可达97501cm,光合效率高达28.38μmolCO2m-2

/1413/ 呼和浩特市利用巨菌草栽培鹿角灵芝新品种技术研究

83;s-1;绿洲1号可耐-21℃的低温。(2)菌草鹿角灵芝的制

作2015年8月开始进行菌草灵芝菌袋的制作,制作60cm×

;15cm,厚0.55mm~0.65mm的栽培袋;之后进行拌料,料水比为

1:1.2~1.3,搅拌均匀后装袋;在压力1.47×105帕下高

压灭菌并保持2h;之后采用接种箱、洁净室接种,并严格按照

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接种后应立即搬入培养室或菇棚。

菌筒以“#”字形交错堆叠,每堆8~10层,每层4筒,接种后7

d~10d不要搬动,培养期间要进行翻堆;菌袋排在培养室的培

养架上或在菇棚排成墙式。菌丝培养的环境应清洁、通风,

温度控制在28℃以下,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3)

建立建全菌草鹿角灵芝标准体系和标准操作规程,于呼和浩

特市新城区罗家营乡建设生产示范基地。呼和浩特是内蒙古

自治区首府,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

心。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

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

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

;冬季漫长、严寒、少雪。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

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2015年11月开始在呼和浩

特市新城区罗家营乡进行鹿角灵芝引种栽培试验,至今已进

行至第二轮引种试验。其中,2015年11月~2016年3月,引种2

000颗灵芝菌袋,成活率达到70%(1400余颗),受霉菌污染4

00余颗,未生长子实体200余颗。2016年5月至今,进行第二次

/1413/ 呼和浩特市利用巨菌草栽培鹿角灵芝新品种技术研究

引种试验,同样引进2000颗灵芝菌袋。本次试验充分吸取上

次试验中产生的错误教训,菌草鹿角灵芝成活率达到了80%。

具体流程包括:(1)首先在大棚内部设置小拱棚。小拱棚

宽1m,高40cm,挖土深8-10cm,长度则可根据菌袋的数量随机

而定,本项目设定长度为10m。采用塑料薄膜覆盖。(2)然

后采用熏蒸法(福尔马林+高锰酸钾)对大棚进行气体消毒

,注意人员防护措施,消毒后应立即撤出,将大棚密闭。(3)

随后采用生石灰洒满大棚,包括墙体和土壤以及大棚门口,之

后进行洒水,将土壤浇透。(4)消毒后则将菌袋依次摆入小

拱棚内。(5)大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2-34℃,湿度控制在60

%-80%,而小拱棚内温度控制在26-30℃,湿度控制在80%-90%

。由于呼和浩特市冬季寒冷,在冬季栽培灵芝时适当的增加

棚内温度,减少通风量。

/1414/ 玉米芯综合利用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新产品
玉米芯综合利用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新产品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玉米芯综合利用精深加工颗粒粉载体系列产

品”经国家科技部中科高技术企业发展评价中心组织相关专

家进行成果鉴定认为:“该项目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

的标准,技术工艺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

属于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建

议尽快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鉴定单位:中科高技术企业发

展评价中心CS鉴字《2010》第1号(2010年5月19日于北京)

2、项目研发的PH值调质技术填补了玉米芯加工技术的空白

/1414/ 玉米芯综合利用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新产品

。此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自主研制的玉米芯颗粒粉PH值

调质技术,解决了玉米芯颗粒粉PH值偏酸的问题,提高了兽药

载体的质量,扩大了销售。玉米芯颗粒粉载体呈酸性,其PH值

一般在4.5~5.5之间,而兽药的主原料大部分呈碱性,呈碱性

的主原料与玉米芯载体混合后制成的兽药,因为酸碱中和的

作用,降低了药效,增加了兽药生产成本,因此,国际、国内兽

药生产企业要求对玉米芯颗粒粉兽药载体进行PH值调质处理

,使PH值达到中性,提高药效,降低成本,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此项技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910136138.3.授权公告日;2010年11月17日。3、项目执

行期内企业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共申报了8项专利。在项目

执行期内自主研发的各项专利技术极大的推动了玉米芯、秸

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推动了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推动

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被定为中小

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批准文号:国科发计{2012}778号;国科

发计{2013}583号。我公司按时完成项目任务,4、研发的玉

米芯软硬质分离技术、设备,提高了玉米芯颗粒粉载体产品

质量,解决了玉米芯软质部分的再利用。公司生产的玉米芯

颗粒粉载体产品的原料只用玉米芯硬质部分,分离的比例和

质量决定载体产品的质量,同时分离出的软质部分全部废掉

。这一技术的研发即解决了玉米芯颗粒粉载体产品的质量问

题;又解决了玉米芯软质部分再利用的难题,大幅度提高了原

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5、研发出玉米芯颗粒系列产品常

/1414/ 玉米芯综合利用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新产品

温加工高温灭菌的技术;解决了玉米芯颗粒粉微生物指标控

制的问题。目前国际发达国家对玉米芯采用的是低温冷冻方

法完成的,我们采用的是常温加工高温灭菌,此项技术在国内

尚无先例。此项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市场同类产

品质量的先进标准,扩大了出口。6、根据国际市场的信息研

制开发了玉米芯宠物系列的用品新产品,以往国际市场宠物

用品多使用木屑、膨润土等为原料加工。近年来以玉米芯为

原料加工的宠物用品十分走俏。其品种有用于猫、狗等哺乳

动物、爬行动物的垫料、食品载体等,有用于鸟类喂养颗粒

粉等系列,这是玉米芯精深加工的又一领域。现产品已销往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等地区和国家。扩大了出口量

,为企业增加了效益。此项技术被辽宁省经济信息化委定为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于2011年4月立项,于2012年12月完成。

2015年4月通过验收,验收证书;辽经科验资《2014》第43号

。主要验收意见:“研发出的玉米芯软、硬质分离技术;研

发出与国际其他国家不同的常温加工,高温灭菌的方法,研发

出PH值调质方发。形成了玉米芯宠物系列用品及化工、机械

产品的磨料、清洁体产品,玉米芯食品制品载体的产品,质量

指标经权威部门检测、检验达到项目责任书中规定的指标要

求。项目实施期间获得二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一项国家发

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

品的先进水平,其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7、企业自主

/1414/ 玉米芯综合利用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新产品

研发的玉米芯颗粒粉载体系列产品于2014年被辽宁省中小企

业厅评为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产品,辽中小企办

发【2014】25号。8、我公司生产的玉米芯颗粒粉系列产品

的企业标准2015年被评为辽宁省地方标准,并已发布有效。

标准编号:DB21/T2524-2015。9、研制的玉米芯软质部分和

玉米秸秆粉混合加工生物质燃料新产品的加工技术,生产出

玉米芯、玉米秸秆粉混合的新型生物质燃料系列产品,此产

品是环保产品,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是针对当前大气污

染PM2.5控制煤燃烧污染研发的一种新型生物质燃料,与传统

的燃料相比不仅具有经济优势,也具有环保效益,以其特有的

优势赢得了市场广泛的认可。现产品已销往长春一汽,和省

内外市场。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大力开展资

源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方略

,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精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属于农业废弃资

源综合利用,它的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利国利民,符合国家产

业支持政策。

/1415/ 山西绒山羊新品种培育
山西绒山羊新品种培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晋岚绒山羊新品种培育”是中国科学技术部立项

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草

食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的课题,课题组与山西农

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岢岚畜牧兽医局合作完成。项目

编号:2007BAD56B03一、项目实施内容及计划任务指标:本

课题通过建立绒山羊两年三产高频繁殖技术体系,实施胚胎

移植技术快速扩繁理想型个体;筛选产绒量、绒细度相关的

分子标记,寻找控制产绒量和绒细度的主基因;在研究绒山

/1415/ 山西绒山羊新品种培育

羊的系列添加剂的基础上,研发绒山羊全价配合饲料;以指

数选择法为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

公母羊继续进行横交固定,育成山西绒山羊新品种。1.绒山

羊新品种:核心母羊群1302只,核心公羊164只。核心群成

年母羊产绒量523g,羊绒细度15.3μm,绒毛长度6.7cm,净

绒率62%,体重36.5kg。新品种绒山羊大群体成年母羊产绒

量450g以上,比全省绒山羊个体平均产绒量提高了200g以上

;只均效益提高了32元(羊绒价格按160元/kg计算)。2.筛

选到控制绒山羊绒毛性状的主基因2个、冻精稀释液配方2个

。二、推广范围:2001~2006年晋岚绒山羊已推广到岢岚县

周边市县偏关、岚县、娄烦、静乐、五寨和保德等地区,2

006~2010年辐射到方山、兴县、黎城、永和、隰县、柳林

等县市,杂交改良效果良好,深受养殖户的青睐。三、技术

路线:晋岚绒山羊是以本地吕梁黑山羊(青背山羊类群)为

母本,辽宁绒山羊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而成。培

育过程分三个阶段,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四、

组织方式:山西省牧草工作站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山西农

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负责检测、化验及技术服务;岢岚

县畜牧兽医局、山西省生态畜牧产业管理站、山西省畜禽繁

育工作站负责扩群、选育、提纯及配套技术推广。

/1416/ 应用真菌资源库建设和优良菌种选育
应用真菌资源库建设和优良菌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真菌资源库共收集及野生驯化的菌株达240余

个,涉及的种类有13种?,其中对176个菌株的菇形、

熟性、温性、产量、用途等主要性状作了详?细的研究。这

些资料无论在分类学上还是在育种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价?值,特别是经过筛选,驯化得到了周年配套和适于鲜销

或深加工的各种类型?的菌株,已有20多个在生产上大面

积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

平。?

/1417/ 旱藕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旱藕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来源旱藕(CannaedulisKer.

),学名芭蕉芋、又名旱藕,是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

蕉属(Canna)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是

一种很有潜力的淀粉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块茎富

含淀粉,淀粉颗粒粒径大,糊化温度低,糊透明度好,直链淀粉

含量高,成膜性好,其分子量也很大,与马铃薯淀粉接近,具有

较好的应用价值。目前旱藕的开发利用以生产淀粉为主,并

开发淀粉深加工产品以及粉丝、粉条等食品项目。旱藕淀粉

/1417/ 旱藕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主要成份为膳食纤维,含有钙、磷、铁及17种氨基酸和维生

素B、C。旱藕粉丝中的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

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人体中排出

,减少脂类的吸收,从而起到增进食欲,消食化脂,开胃健脾的

作用。因为健康自然、美味可口,旱藕粉丝在现代生活中越

来越多的被人们认识和接受,逐渐形成一种保健饮食风尚。

旱藕作为广西大石山区的主要粮食及经济收入之一,在广西

常年种植面积约为15万亩,由于连年种植及品种退化和病害

为害等原因(主要表现在:植株矮小,生长势弱,产量低;在

植株生长后期,薯块还没成熟时叶片枯死;淀粉少),面积逐

年减少。在大石山一些贫困地区,在没能连片大面积发展经

济作物时,种植旱藕是比较理想的作物,特别在广西十三五扶

贫攻坚阶段,因地制宜的发展一村一品,壮大旱藕产业,加快

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选

育出替代品种,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农民大面积种

植,带动一批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发

展广西旱藕产业,促进大石山区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增产、农

民增收。为此,南宁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十四年的研究共选

育出适应性广、稳产丰产、淀粉含量高的“南藕”系列优质

旱藕新品种,综合性状显著优于传统种植的老品种,有助于实

现广西大石山区旱藕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旱藕单产,增加农

民收入。本项目是2016年由南宁市科学技术局下达,南宁市

农业科学研究所(南宁市蔬菜研究所、南宁市农产品质量安

/1417/ 旱藕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全检测中心)承担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合同编号:2016208

6。二、主要开发内容针对当前广西旱藕品种退化的问题,通

过对区内外旱藕种质资源开展调查与收集,研究和完善旱藕

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对收集的旱藕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

;通过定向选育的方法对收集的旱藕种质资源进行创新利用

,获得高产优质的旱藕新品种;通过建立旱藕栽培核心示范区

,辐射带动适宜种植区域大面积推广。通过项目的实施充分

挖掘旱藕潜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为促进旱藕产业快

速发展,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效支撑。三、主要技术

路线:首先是收集国内外旱藕品种资源,建立原种圃,定向选

育;然后选育出“南藕”系列旱藕新品种;开展系列试验后,

总结出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示范推广,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四、成果应用情况1.项目通过对各地区旱藕种质资源开

展调查,收集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国家种质资源27份,建立了

一套旱藕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对收集的旱藕种质资源进行评

价和筛选,项目的实施很好的填补国内空白,为构建广西旱藕

核心种质资源库及选育优质旱藕新品种奠定基础。2.项目利

用收集评价的种质资源育成的“南蔬旱藕一号”优良变异单

株,进行定向培育,选育出高产、高淀粉含量旱藕新品种“南

蔬旱藕二号”。该品种块茎淀粉含量19.2%-24.4%,为旱藕产

业的发展提供优良品种保障。3.项目开展了旱藕不同品种

比较试验、不同种植方法对旱藕产量的影响试验、旱藕套种

/1417/ 旱藕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新品种选育

玉米生产技术试验,总结形成了旱藕套种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4.项目累计建立旱藕新品种“南蔬旱藕二号”核心示范区

5个,面积1850亩;推广种植54783亩,鲜藕平均亩产3662.12公

斤,比常规品种亩增产837.88公斤,平均增产29.67%,平均亩

增收908.63元,总产值21756.356万元,总增收4977.756万元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5.旱藕作为适合我区

大石山区种植的少数作物品种之一,“南藕”系列优质旱藕

新品种作为目前广西贫困山区精准扶贫主推农作物之一,为

我区贫困山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南藕”系列

优质旱藕新品种对我区贫困户脱贫致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已被我区贫困山区特别是马山、隆林、大化、都安等地作

为扶贫的主推品种之一。比如马山县加方乡琴让村为南宁市

地方税务局定点帮扶村,驻村第一书记通过推广种植“南藕

”系列优质旱藕新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此

外还有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白山镇立星村;隆安县都结乡

路联村、更明村;大化县板升乡弄勇村等等大石山区贫困村

都通过种植旱藕走向脱贫致富;更有广东、贵州等地一些驻

村第一书记慕名而来,考察我市旱藕生产及加工情况,并引进

我市的旱藕新品种及种植新技术为当地扶贫工作服务。

/1418/ 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规程
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随着我省黄瓜生产的产业化,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

严格,不仅要求高产、抗病、优质,黄瓜的果实形状及口感等

也成为重要的种植指标,光滑型黄瓜的种植将会有很大的发

展潜力及广阔的市场。而传统繁育方法选育一个优良品种至

少需要5-8年的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品种选育的

速度。而嫁接技术的推广为黄瓜高品质生产提供了便捷的新

方法,口感好但抗性差的品种通过嫁接可以提高其抗逆性,顺

利进行越冬生产。嫁接砧木的选择还可以打破实生黄瓜苗栽

/1418/ 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规程

培容易产生白霜的问题,使瓜条油亮挺直,大大提高黄瓜的果

实性状及观感、口感等商品性指标。通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多年试验实践,用严谨完备的试验数据规

范总结出了一套标准的黄瓜嫁接育苗技术,在廊坊固安、邢

台清河、石家庄高邑等地的专业育苗场推广应用,黄瓜嫁接

苗每亩年产可达100万株,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黄瓜种植产业

的发展。全国各地虽然也都有各自的关于黄瓜育苗的技术规

程出台,但是关于嫁接育苗部分的内容笼统而含糊,缺乏具有

可操作性的关键性技术指导内容,极不利于相关技术的推广

应用。另外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砧木南瓜品种,如何进行规范

化安全有保障的嫁接操作,是广大黄瓜生产者和育苗人们最

关心的内容,也是促进我省黄瓜产业发展的关键,亟待对黄瓜

嫁接技术单独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引导和推广。针对河北

省实际存在的问题,该项目拟形成一套先进、适用、经济、

简便规范的黄瓜嫁接育苗技术体系,使该技术应用在黄瓜棚

室设施栽培上,以便发挥其抗病(逆)、提高产品质量等优

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

多的经济效益。

/1419/ 冀北寒旱地区苹果、猕猴桃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冀北寒旱地区苹果、猕猴桃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冀北寒旱地区苹果、猕猴桃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

究与示范》项目属河北省科技厅2017年度下达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建设期限2017年1月-2019年12月,项目承担单位为承德

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单位有兴隆县隆盛川种植有限公

司、平泉县老季种植专业合作社、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项目

示范地点建设在平泉县七沟镇七沟村、承德县王家庄村、兴

隆县南天门乡杨树岭村。项目组经过科学研究与示范,圆满

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419/ 冀北寒旱地区苹果、猕猴桃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1.集成了抗寒苹果优良品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申请实用新

型技术专利1项。筛选出了适于冀北寒旱地区栽培的“岳华

、锦绣海棠、寒富”抗寒苹果优良品种3个。幼树栽植成活

率达93.7%,平均单果重比对照增加30.15%,栽植第三年平均

亩产达481.80kg。大树高接换优嫁接成活率达到97%,第三年

平均亩产1580㎏,比对照区提高了65.04%。2.集成了软枣猕

猴桃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制定了“软枣猕猴桃育苗技术规程

(1308/T269—2020)和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DB1308

/T268—2020)”2项地方标准。引进12个优良猕猴桃品种。

筛选出“龙城2号、LD133、萨瓦多、纳迪亚、A16”5个优良

品种,育苗11.56万株。幼树栽植成活率达97.3%,第三年平均

亩产483.84㎏,比对照提高63.18%。发表论文5篇,其中核心

期刊2篇。3.试验示范总面积共6403.6亩,其中抗寒苹果优质

栽培面积6290亩,建立优良品种示范园2处共530亩,辐射示范

面积5760亩。软枣猕猴桃栽植面积113.6亩,其中,建设软枣

猕猴桃品种园10.6亩,露地丰产示范栽培试验示范101亩,日

光温室设施栽培试验示范2亩。4.抗寒苹果示范区总产值24

48.52万元,新增总产值961.24万元,新增纯收益885.80万元

。软枣猕猴桃示范区总产值278.02万元,新增总产值93.60万

元,新增纯收益71.67万元。培训人员1270人,培养技术骨干

33人,提升了果农管理果园的技术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1420/ 垦甜2号
垦甜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航天诱变育种(简称航天育种

)技术是近十几年来涌现的创造新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新技

术。它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利用宇宙

空间特殊的环境(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重粒子、交

变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来产生变异,再返回

地面选育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这

一技术的突出特点是:有益变异多、变异幅度大、稳定快,

是培育高产、质优、早熟、抗病农作物新品种、新种质资源

/1420/ 垦甜2号

的新途径。为了解决大庆市保护地西甜瓜生产急需品种更新

换代问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艺研究院在学校申请“学

成、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计划”项目。利用神舟八号搭载创新

的种质资源,培育适宜保护地环境高产优质西甜瓜新品种。

2、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航天育种选育的种子一般具有高产

、优质、抗病、抗逆、广适等特点,最大优势是缩短了品种

选育时间,大约是传统方法的一半。薄皮甜瓜是黑龙江省的

优势作物,薄皮甜瓜进入棚室,创造了大庆棚室高产高效新纪

录,500平方米的温室,种植甜瓜纯经济效益超过5万元。大庆

市至今有棚室21万栋,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010年开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艺研究院与大同区合

作,引进10个航天果蔬新品种大面积示范推广,产量高、品质

超群,经济效益好。由于西瓜甜瓜面积的不断增加,急需优良

品种更新换代,2012年,大同区提供资金,利用神州8号搭载了

7份甜瓜、4份西瓜优良种质,这些在太空遨游游过的种子,经

过春天大棚、秋季日光温室两季种植,现在海南岛加代、检

测。经过地面试验,选择出聚合多优良性状、抗病抗逆、高

产优质的变异新种质,利用该种质资源创新资源、配置杂交

组合,经国家或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应用于生产,对

西瓜甜瓜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科技进

步均有重要意义。3、主要论点与论据项目组具有多年的西

甜瓜育种优势,为我省提供了多个系列品种,极大满足了我省

城乡人民的需求。现有西甜瓜育种试材上千份,有比较完善

/1420/ 垦甜2号

的育种设备,可以满足选育不同类型西甜瓜品种的需求。利

用航天搭载技术又创新了一批种质资源,可平均三到五年育

出一个适应于我省应用的西甜瓜品种。4、创见与创新中国

的航天育种居世界领先地位,经过几年试验示范,性状稳定表

现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多种栽培方式,全国范围均

可种植,品种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

的问题全国甜瓜年播种面积55万公顷,黑龙江省年播种面积

87万亩,黑龙江省年种子需求量为87吨,甜瓜按年播种面积1

0%的市场份额计算,年播种面积8.7万亩,需甜瓜种子8.7吨,

每公斤销售价格按1500元计算,可实现年产值1305万元。可

实现年种子利润435万元。6、历年获奖情况项目组先后育成

龙庆系列、泽甜系列、齐甜系列西瓜甜瓜新品种20多个,这

些品种先后成为生产中的当家品种。近年获得省政府二等奖

2项,三等奖1项;省农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丰

收计划一等奖3项;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

篇。7、成果简介适合黑龙江省保护地种植生产的早熟薄皮

甜瓜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95天左右,子蔓结

瓜,第二节位着生第一雌花,花后30天左右果实成熟。植株长

势强,成熟瓜倒卵形,果皮黄色带深绿色花纹,果肉绿色,肉质

甜脆,清香味浓郁,肉厚腔小,耐贮运,货架期长,单瓜重0.43

千克左右。千粒重13克。中心可溶性固形物12.48%,边部可

/1420/ 垦甜2号

溶性固形物11.34%,质地沙脆,清香味浓郁。抗白粉病、霜霉

病。黑龙江省塑料大棚早熟栽培,3月中下旬播种育苗,4月中

下旬定植。地爬栽培亩保苗2200株,吊蔓栽培亩保苗2800株

/1421/ 关中典型灌区畦灌技术要素优化研究
关中典型灌区畦灌技术要素优化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水利管理业
技术详情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以田间入渗试验为基础,采

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杨凌区土壤入

渗特性的空间变异结构,并提出了其空间变异趋势;2以水量

平衡原理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利用畦灌水流

推进资料同步推求土壤入渗参数和田间糙率的方法;3构建了

计算机畦灌灌水质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系统优化算法

,提出了杨凌区畦灌灌水技术要素优化组合。

/1422/ 新型绿色果蔬发酵产品关键生产技术的创制与应用
新型绿色果蔬发酵产品关键生产技术的创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成果简介本成果是负责人将主持完成的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环腺苷酸(cAMP)信号通路调控拮抗酵母细

胞生活力的机理解析》、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

课题《蓝莓无花果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成果进行产业化。本成果所涉及的新型蓝莓、桑葚等特色浆

果发酵产品的开发。本成果关键技术及创新点:1、开发了

一套兼具果实病害防治、绿色制备与功能强化效果的新型果

酒、酵素发酵菌剂,集成了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果实病害防

/1422/ 新型绿色果蔬发酵产品关键生产技术的创制与应用

治技术、以全生产链自循环为核心的果酒、酵素绿色制备技

术和功能因子有效组合为核心的功能强化技术。2、本成果

开发了适合于蓝莓、桑葚、葡萄、草莓、苹果、梨、桃等各

类果实绿色发酵的技术体系及其产品。3、本成果在产品生

产过程中无废液、废气排放,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对环境无

有害影响。本成果开发的新型发酵剂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

1项,已与山东凯普菲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照雨儿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日照尚礼酒厂、江西逸春风生物工程有限公

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本成果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拟

寻找合作方投资建设生产车间,直接进入批量生产,将产品

产业化。

/1423/ 早中熟苹果新品种选育
早中熟苹果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针对苹果产业的技术需求,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杂

交育种有机结合的思路,建立了苹果三倍体定向培育技术体

系,创制了苹果系列新品种,丰富了苹果品种资源。利用苹果

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获得了三倍体资源1021株,从中选出3

个三倍体新品种。“鲁苹1号”:果实圆锥形,平均单果重2

48.6g,大小整齐,着浓红色,果面光亮,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

物含量13.7%,果实发育期150d左右,4年生树平均666.7㎡产

量2107.1kg。“鲁苹2号”: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254.7g,

/1423/ 早中熟苹果新品种选育

大小整齐。着浓红色,果面光亮,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

量15.0%,果实发育期140d左右,4年生树平均666.7㎡产量22

08.7kg。’鲁苹5号’:果实圆锥形,平均单果重300.6g,大

小整齐,果实绿黄,部分着红色,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4.6%,果实发育期135d左右,4年生树平均666.7㎡产量1982

.5kg。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2个苹果新品种。“鲁艳”

:果实圆锥形,平均单果质量195.8g,大小一致,着浓红色,底

色黄绿,果面光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果实发育期90d

左右,4年生树平均666.7㎡产量1860.0kg。“鲁丽”:果实

长圆锥形,高桩,平均单果重215.6g,大小整齐,着浓红色,果

面光亮,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发育期100d左右

,4年生树平均666.7㎡产量1828.0kg。项目立题正确,技术路

线先进,研究方法科学,资料翔实可靠,在苹果三倍体定向育

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面有创新,总体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1424/ 昌甜100
昌甜10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T1xT3母本“T1”是98年从“794”自交

材料中选择生长势强,株型平展,大穗,抗病性强的单株。

经过二年四代系统选择,选育出稳定自交系“T1”。父本“

T3”是97年利用美国杂交种代号为“M克1997”经过三年6代

自交选育出二环系“T3”。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加强甜型

甜玉米。从播种至鲜穗采收期84天左右,幼苗茎基部略带紫

晕,株高230厘米,穗位74厘米,植株粗壮,株型平展。穗

上节间拉长,茎杆笔直,叶片平展且尖端下披。雄穗分枝1

/1424/ 昌甜100

4~16个,分散生长,花粉量大,护颖绿色,花药黄色。花

丝青色,尖端浅粉,苞叶上无剑叶。单株有效穗数0.97个,

空杆率9.3%。穗长18.4厘米,穗粗4.9厘米,穗行数16~18

行,秃尖长0.5厘米。粒色黄,粒深1.1厘米,鲜籽粒千粒重

396克,出籽率64.1%。田间综合抗病性较好。鲜食品质较好

,果穗性状、籽粒性状及风味较为突出。粗蛋白含量11.78

%,粗脂肪含量5.97%,总糖含量18.46%,还原糖含量8.75%

,粗淀粉含量51.97%,赖氨酸含量0.35%。产量表现:区试

鲜穗平均亩产918.9公斤,比对照甜单8号增产14.0%,鲜籽

粒平均亩产584.6公斤,比对照甜单8号增产15.1%;生产试

验鲜穗平均亩产650.3公斤,比对照甜单8号增产1%,鲜籽粒

平均亩产416.2公斤,比对照甜单8号增产4.7%。栽培技术要

点:适宜种植密度3500株/亩左右。选择中等以上地力,春

播5月中旬播种,夏播6月底,播种前施足底肥(二铵10公斤

/亩,有机肥3~4方),浇足底水,保证出齐苗。种子采用

药剂拌种(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出苗后及时中耕锄草

,幼苗期加强肥水管理,6~7片叶定苗,定苗后还要加强肥

水管理。大喇叭口期追肥(尿素20公斤),浇水,此时注意

防治粘虫和玉米螟。后期注意培土。生产中注意防倒伏、防

治黑粉病。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北京地区春播或夏播种植。

/1425/ 崇明水仙创新育种
崇明水仙创新育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进行了崇明水仙试管鳞茎的60C°辐射处理,

并在田间观察和染色体辅助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了具有明

显变异性状的材料2份共28个种球;进行了崇明水仙鳞茎田

间秋水仙素的处理,并从中筛选出具有明显性状的材料1份

共7个种球;利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结合田间管理形成了提

纯复状技术体系,初步确定以试管鳞茎为材料进行多倍性诱

导时用50~100mg.L^(-1)秋水仙碱处理12天或30Gy剂量的6

0Co辐射处理可获得较好效果。通过项目的实施,崇明水仙

/1425/ 崇明水仙创新育种

提纯复状工作取得初步成功,提高了崇明水仙的质量、产量

和商品率。该项目的完成,将促进崇明水仙的集约栽培,大

大提升其商品性。通过提纯复状后的崇明水仙种球围径可达

16cm,花葶数、每葶花数明显多于常规种植材料,未出现明

显的病毒症状,优良种球的推广将有力促进崇明水仙的商品

化生产,减少生产中的损失,以崇明水仙生产面积100亩计

,(常规栽培损失率达60~80%)每年可减少损失36~48万

元。

/1426/ 玉米杂交种子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玉米杂交种子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427/ 苹果优异种质创制、基因挖掘及特色新品种联合培育与示范
苹果优异种质创制、基因挖掘及特色新品种联合培育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来源为2018年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苹果优异种

质创制、基因挖掘及特色新品种联合培育与示范,项目编号

为2018GHZ005。本项目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田间鉴定技术

,对种质资源的经济性状和抗病性进行科学评价,同时挖掘种

质资源的特异功能基因,开发与重要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提

高杂交种选择的效率,可有效减少育种盲目性,缩短育种周期

,节约育种成本。本项目在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建立苹果种

质资源保存圃1处,面积5亩;项目实施以来,收集国内外苹果

/1427/ 苹果优异种质创制、基因挖掘及特色新品种联合培育与示范

优异种质资源123份,并对资源进行了鉴定评价;采用高通量

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苹果瞬时转化等技术,分离鉴定

品质相关基因11个、抗病基因2个,完善了传统杂交育种与分

子标记辅助选育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通过国际合作,以考

诺奈特、皮诺瓦、粉红女士及富士、嘎拉等为亲本开展各类

杂交组合68个,培育杂交实生苗2.83万株;自波兰引进集成了

苹果杂交后代提早结果技术,缩短结果期3年,经抗病筛选剩

余杂交苗1.86万株;初选新种质24份,培育抗炭疽叶枯病、轮

纹病等苹果新品种3个。项目依托烟台国际苹果育种中心等

平台,引进欧洲果树专家7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16人次。发

表文章情况1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出版著作2部;登记备案新品种3个;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

/1428/ 城口山地鸡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
城口山地鸡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城口山地鸡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黑羽青脚国家级遗

传资源,具有肉质优良、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该项目

自2005年以来,围绕着城口山地鸡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关键

技术问题,开展城口山地鸡遗传资源的调查与优势性状挖掘

,种质资源保护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高效生态养殖及利用

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从资源保护、品种培育、健康养殖到加

工利用完整的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和开发利用模式,将城

口山地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面提升了城口山地

/1428/ 城口山地鸡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

鸡的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城口山地鸡系统普查与评价。首次对城口山地鸡品种资源

进行系统调查,弄清了起源、数量、分布、特性和开发利用

状况;首次对城口山地鸡产肉性能、繁殖性能、肉质风味性

状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评定,利用优质鸡遗传资源数据库信

息,对城口山地鸡重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首次利用mtDNA

的D-loop区的序列测定和比对,microRNA标记方法,系统的

阐明城口山地鸡的起源与进化,挖掘出影响肉质风味性状的

IMP候选基因5个和IMF候选基因9个。首创该市城口山地鸡核

心保护区、保种核心群和父母代种鸡场开放式三级保种模式

,建立了城口山鸡育种和制种的完整繁育体系。创新形成了

常规育种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新体系,利用城口山

地鸡肉质好、抗病力强、耐粗饲和外观独特等优良特性,培

育生长速度快、产蛋数多和饲料消耗少的专门化品系。研发

出城口山地鸡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制订了《城口山地鸡》

地方标准;对城口山地鸡的养殖模式进行优化,研发出适合

于城口林地放牧饲养养殖设备和设施;建立城口山地鸡健康

养殖安全体系。研究城口山地鸡鸡肉快速腌制产品加工新工

艺,开发出罐装城口山地鸡鸡汤等系列产品。研究制订重庆

市地方标准2个、企业技术标准3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

商标1个、城口山地鸡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0个、有机产

品认定5个、获得授权专利4项,发表论文19篇。建立科技专

家大院1个、城口山地鸡研究所1个、养鸡技术服务中心3个

/1428/ 城口山地鸡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

,科技信息网络平台1个,农村专业合作社57个,农村专业

技术协会15个;组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103场,培训10336人

次,带动和发展养殖户5000户;近三年累计推广城口山地鸡

1653万只,鸡肉加工产品1824吨,新增销售额3.88亿元,新

增利润5333.3万元。2011年经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

评估,城口山地鸡品牌价值达2.22亿元。

/1429/ 红星茵芋引种适应性评价与繁育技术研究
红星茵芋引种适应性评价与繁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红星茵芋引种适应性评价与

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是清流县种苗花卉站与三明怡达农业发

展有限公司等单位2013年开始合作研究的自选项目。红星茵

芋(Skimmiareeuesiana),又名红果茵芋、红玉珠、紫玉珊

瑚、黄山桂,属芸香科茵芋属茵芋的优良品种[1]。其叶片翠

绿光亮,花蕾红色,聚集成球状。初夏时花蕾红褐色,花开时

,花蕾衬托着浓密小白花,色彩斑斓,花香浓郁,胜过茉莉花,

花期长达3、4个月不凋谢,秋冬季红果满枝,鲜艳欲滴,果实

/1429/ 红星茵芋引种适应性评价与繁育技术研究

倒卵形,成熟时呈淡红色。果期长达6个月,久留不落,观赏效

果极佳,适合公寓、庭院、宾馆会所及小区栽植和盆花摆放

,是叶花果俱佳的优良观赏花木。本研究旨在分析红星茵芋

引种到清流栽培的适应能力,总结其系列配套的快繁和保育

技术措施,同时开展适合清流地区生长发育的红星茵芋优株

筛选,以期为红星茵芋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经营效果,

促进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园林绿化生产实践

经验。二、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根据红星茵芋的生物学特性

、生长特点以及国外其他引种地试验情况,课题组从荷兰引

进国外茵芋品种15个以及本省近缘品种6个作为试验材料,在

分析福建省清流引种地与原生地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对红星

茵芋进行引种物候期观测、观赏性观测、适应性测定和优株

选择的同时,再对红星茵芋的种子育苗、硬枝扦插、软枝扦

插、组织培养等快繁技术试验,并结合多年来分别开展的栽

培方式、基质选择、除草松土、整形修剪、施肥、病虫害防

治、催花延果等保育技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一系列

试验研究,总结出系列配套的保育技术措施,为红星茵芋的开

发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林业生产实践经验。三、项目成果创

新点1.率先应用茎段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总结形成了系列

配套的快繁技术。2.开展红星茵芋引种技术系统研究国内尚

未见过报道。3.筛选适宜中国南方地区种植的红星茵芋优良

单株,在国内尚未见过类似报道。该研究技术路线先进,研究

内容丰富,在组培快繁方面创新性显著,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同

/1429/ 红星茵芋引种适应性评价与繁育技术研究

类研究领先水平。

/1430/ 丰两优六号
丰两优六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0802二、来源与类型由合肥

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丰39S×丰恢6号,于2005年育

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中籼

稻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

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46.4公斤,20

05年较对照汕优63增产10.3%,2006年较对照Ⅱ优084增产3.

2%,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0公

斤,较对照Ⅱ优084增产15.3%。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

/1430/ 丰两优六号

穗15.2万,每穗实粒数144.9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7.

4克。株高121.8厘米,全生育期145天,较对照迟熟4天。株

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淡绿,群

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强;接种鉴定中感白叶

枯病,感穗颈瘟,抗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

量检测中心2007年检测,长宽比3.2,整精米率59.4%,垩白

粒率15.0%,垩白度2.2%,胶稠度72.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6.0%,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

每亩净秧板播量12-14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18公斤

左右。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

在30天左右,一般每亩栽插1.5万穴,基本苗6-7万。3、科

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注意配合使用磷钾

肥;氮肥以基面肥为主,移栽后5-7天及时追施分蘖肥;后

期不宜多施氮肥,防止长势太旺,贪青迟熟。水浆管理上,

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

,每亩总苗数达18万时排水搁田。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

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

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

病、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和

穗颈稻瘟的防治。

/1431/ 高产优质灵芝新品种宇泽灵芝的中试与转化
高产优质灵芝新品种宇泽灵芝的中试与转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建立宇泽灵芝新品种良种保藏体系。建立了宇泽灵

芝良种保藏体系,在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白朝村改建良种保

藏室100m2,可为宇泽灵芝的大规模推广生产提供农艺性状和

药效品质稳定的优质种源。在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白朝村开

展良种保藏体系的建立,改建良种保藏室100m2。(1)斜面

低温保藏法A培养基配制母种的培养基配方为:青冈木屑20

0g加水500mL分两次煮沸30min后过滤,加入蔗糖20g,KH2PO4

2g,MgSO40.5g,琼脂粉15g,琼脂粉融化后,加水定容至1L,pH

/1431/ 高产优质灵芝新品种宇泽灵芝的中试与转化

自然。将配好的培养基立即分装入18mmx180mm试管中,以硅

胶塞密封。B灭菌置于高压灭菌锅内115℃灭菌20min。灭菌

后趁热将试管斜放,使培养基在斜面上方至试管长2/3处,冷

却。进行无菌检验,培养基中若无杂菌生长,则可用于转接母

种。C接种接种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在专用接种间内的

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从原有母种中挑取1cm2的带菌丝琼脂块

,放入新的试管中,盖紧塞子。接种动作应熟练、快速,避免

杂菌污染。试管上注明菌种的名称、保存日期、经手人姓名

。D培养接种后的试管,置于27℃专用培养箱中培养至菌丝长

到培养基面积2/3到4/5时,剔除不合格菌种。E保藏合格的菌

种采用ParafilmM封口膜进一步密封试管塞部位后,放于冰箱

4-8℃中保存备用。经过4到6月后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传代培

养。(2)宇泽灵芝菌种液氮保藏法A母种活化按斜面低温保

藏法中A-E方法,制备活化母种。B固体培养基制作青冈木屑

200g加水500mL分两次煮沸30min后过滤,加入蔗糖20g,KH2P

O42g,MgSO40.5g,琼脂粉15g,琼脂粉融化后,加水定容至1L,

pH自然。将培养基和平板置高压灭菌锅内115℃灭菌20min。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在专用接种间内的超净工作台上将

培养基倒入平板。倒平板后进行无菌检验,培养基中若无杂

菌生长,则可用于培养菌丝。C菌块制作接种应严格按照无菌

操作规程,在专用接种间内的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从原有母

种中挑取0.5cm2的带菌丝琼脂块,接入平板中,采用Parafil

mM封口膜进一步密封。接种动作应熟练、快速,避免杂菌污

/1431/ 高产优质灵芝新品种宇泽灵芝的中试与转化

染。D培养接种后的培养皿,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

养5-7天,至菌丝均匀的长满平板的五分之四时,即可于制作

冻存菌块。E保护剂准备保护剂可选用20%甘油。将甘油和水

以1:4进行混合,各组混合完后每支冻存管装入2到3mL,甘油

组在115℃下灭菌20min,灭菌后进行无菌检验,培养基中若无

杂菌生长,则可保留备用。F冻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在

专用接种间内的超净工作台上将1cm大小菌块接种到冻存管

里。每只冻存管内移入3-4块菌块,并将菌块和保护剂充分混

合。冻存管上注明菌种的名称、保存日期、经手人姓名。将

冻存管放于放入-20℃降温2h,后放于-80℃超低温冰箱中降

温12h,最后放入液氮中保藏。在专用记录本上,记录冻存管

信息及其在液氮罐中的位置。G菌株复苏从液氮罐中取出冻

存管,并迅速放到35-40℃温水中,剧烈晃动加速溶解。溶解

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在专用接种间内的超净工作台上

将菌块接种青冈木屑培养基斜面上进行培养。从液氮罐中取

出冻存管时速度要迅速,一般不超过1min,以防其他冻存管升

温而影响保藏质量。

/1432/ 高产优质糜子新品种冀黍3号的选育
高产优质糜子新品种冀黍3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利用钴60诱变结合定向选择的方法选育而成

,命名为“冀黍3号”。该品种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的同时,

突出的优点是分蘖少,平均分蘖2个,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一

级,同时还具有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生产等优良特

性。河北省联合区域试验两年12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亩产量

为220.5kg,较对照晋黍8号(平均亩产量为196.9kg)增产1

2.0%。抗倒性和抗旱性为1级,抗黑穗病1级,中抗叶斑病。

/1433/ 中国银行供应链系统
中国银行供应链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中国银行供应链系统采用我行自主知识产权的BFW

框架下进行开发,符合J2EE标准,并具备以下重要技术性能特

点:(一)交易一致性保证机制系统事务配置方式,对交易

一致性进行保障,通过事务控制,达到账务与业务数据、内部

系统与外部系统数据一致,交易一致。此外,针对系统异常、

网络异常等,提供了异常检查、处理机制,保证业务数据一致

性。(二)采用业界标准XML格式,进行业务报文定制本系统

与外部客户间通过XML自定义报文格式进行系统交互。XML格

/1433/ 中国银行供应链系统

式目前业界标准接口格式,大多数企业ERP系统都支持此格式

,使用XML报文可以方便的与企业用户进行跨系统、跨网络交

互,具备开发周期短、维护简单的特点。(三)采用中行自

主研发开放平台框架BFW本系统基于中国银行Java类应用开

发框架BFWJ进行开发,该框架是中国银行自定义的基于J2EE

标准的统一WEB应用开发框架和开发规范,保证系统具有良好

的可扩展性。提供了快速、灵活、高度可配置化的技术手段

和丰富的代码库,提供各类封装的系统组件和产品业务组件

,通过“复用”缩短了产品的开发投产周期,降低了产品开发

、生产维护成本。

/1434/ 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总结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绩效及经验,

进行了循环型工业系统的基本特征、循环经济与线型经济模

式的对比分析,构建了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的理论框架。2、通过对现阶段玉米深加工产业所推行的清

洁生产技术、玉米副产品综合利用状况的分析,总结了吉林

省玉米深加工产业新阶段的发展特征、发展现状和循环经济

的实施过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采用工程实证分析方法对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污染治理现状和存在环境

/1434/ 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对吉林省玉米深加工推行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3、以吉

林省典型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例,探讨了不同建设阶段、产品

方案、建设地理位置适宜采用的清洁生产模式、工业生态整

合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结模式。构建了包括企业层面

、行业层面和社会区域层面上的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

经济模式。提出在企业层面上建立点上小循环—推行清洁生

产;在行业层面上建立线上的中循环—延长产业链;在区域

层面上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建立生态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

途径,以实现玉米深加工的科学发展。4、构建了玉米深加

工产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分析了玉米深加工产业各个子

系统的相关关系,明确了指标间的支撑和约束关系,应用层

次分析(AHP)法,对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进行了量化评价。5、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从原材料

、中间产品以及产品价值、副产品回收、热能利用产生的环

境收益等方面,估算了在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条件下的环

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有效进行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延

长产业链条,适当进行末端治理,提高玉米深加工产业经济

效益的措施。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中粮生化能源(榆树

)有限公司和长春大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得到应用。在中粮

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的应用主要是将本研究提出的企

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用于实际,在企业内部实施清

洁生产,各装置有效联建,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内部水的

/1434/ 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循环利用率和物质、能量的回收率的循环经济模式。长春大

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借鉴本研究关于“

节能降耗、延长产业链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

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

的范围之内,实现了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初步估算通过副产品回

收、沼气综合利用及中水回用,各项年可收益约1500万元左

右。本项研究成果对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施有较大

实际指导意义。

/1435/ 小麦精准量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
小麦精准量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成果来源与背景。小麦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

,常年种植200万亩左右,项目实施前农民凭传统经验种植,在

品种选择、播期播量、施肥、灌水等方面管理粗放,常是底

肥一炮轰,灌水“靠天吃饭”。面对耕地刚性减少,粮价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小麦单产水平不高等严峻形势,为加快

我市小麦生产技术由经验型向科学性转化,减少栽培措施的

盲目性及化肥、农药过量施用,2013年承担市科技局《小麦

精准量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旨在针对小麦播种、

/1435/ 小麦精准量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

节水灌溉模式、氮肥后移、化控等方面开展精准量化技术研

究,形成与西安地区相适应的小麦精准量化集成新技术体系

与标准,实现小麦生产中化肥、水等指标化、定量化、规范

化、标准化。二、成果核心技术。1、集成以七大量化技术

为核心的小麦精准量化高产技术体系。通过连续四年多点次

试验研究,形成“播期量化技术、播量量化技术、宽幅精播

、冬灌量化技术、氮肥后移量化技术、节水补灌技术、化控

量化技术”七大核心技术和一整套可操作性、可复制的技术

集成体系。该技术解决了小麦生产中“五关”即品种关、播

种关、机械关、灌溉关、施肥关精准量化问题,为农民生产

提供了精准数据与科技支撑,推动小麦生产由经验型向科学

性转化,提升了化肥、水分利用率,实现了小麦生产的指标化

、定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实现小

麦生产丰年增产、欠年不减产或减产较少,为提高小麦单产

,增加粮食总产提供了技术支撑;2、创立旱作节水补灌高产

技术模式,配套设计的一种农业灌溉自动反冲洗过滤装置获

得实用新型专利。这一技术模式为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

进行补充灌溉高产稳产开创了一条新路径,为国内同类型地

区开展旱作节水补灌等研究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和方法,创

新了我国旱作农业生产新模式。这一模式被制成光盘,2013

-2014年全省秋播会上作为主推技术连续推广,辐射带动咸阳

、渭南等地快速应用该技术,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相继报

道;农业部专家组观摩团2015年、2016年深入蓝田杨村旱作

/1435/ 小麦精准量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

节水补灌基地实地调研示范结果;3、制定发布小麦地方标准

2个、生产技术规程4个,出版技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7篇。三

、成果主要技术指标。1、播期量化技术,解决了品种、播期

不合理问题及播种质量差等问题。筛选出抗病性好、优质、

抗倒能力强的高产品种如西农3517、中麦895、西农509、西

农822等。总结出适宜播期为:当气温下降到18-16℃时播种

。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20日,弱春性品种为10

月13日~25日。若气温持续在25℃以上时,最晚播期不能超

过10月25日;2、播量量化技术,解决了精准播量及合理群体

结构的问题。总结出亩适宜播种量为11-13kg。宽幅播种亩

播量增加1-1.5kg。如遇墒情较差、因灾延误播期及整地质

量较差等,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晚播3天亩播种量增加

0.5kg,但亩播量不宜超过15kg。总结出两种小麦宽幅精量播

种播量计算方法:①镇压轮转动法。②行走测量法;3、冬灌量

化技术,解决了冬灌及时间问题。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3℃

以上,在上大冻前完成。对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

,应在冬前分蘖盛期(11月下旬-12月中旬)结合浇水亩追施

尿素8~10kg;4、施肥精准量化技术,解决了氮肥后移时间及

用量等问题。总结出我市氮肥后移时期为拔节期,高产田甚

至可移至挑旗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原则上不灌水

,不施肥,即“不旱不浇水,下雨不施肥”;3月15日后,当小麦

第一节间拔出2cm以上或第一节间定长时,开始拔节水与氮肥

/1435/ 小麦精准量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

后移,结合拔节水亩追尿素10kg~15kg;5、化控精准量化技

术,解决了化控调节剂、使用时间及适用对象等问题。化控

一般为起身至拔节前,与春季化除时间避开,于3月上中旬进

行;6、节水补灌技术及模式,解决了旱地小麦增产幅度小,尤

其是干旱年份增产不明显等难题。总结出适宜旱作节水补灌

技术的三个区域及补灌时期,即在有水源但水量不足、地势

不平整或灌溉费用太高的旱地小麦产区或灌区,小麦全生育

期应用节水补灌技术2-3次,一是播后及时灌压茬水,二是冬

灌,三是灌好拔节水。每次持续灌水时间4~6小时,灌溉水量

16立方米~24立方米。四、成果应用情况。四年共建立万亩

示范片47个,示范面积542039.1亩,千亩示范方57个,示范面

积57190.6亩,百亩示范点81个,示范面积9406.4亩。万亩示

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示范点平均亩产分别为520.2公斤

、523.6公斤、584.4公斤,分别较对照亩增产129.7公斤、1

33.1公斤、193.9公斤;四年累计推广267.4万亩,涉及117乡

镇、1544个村。平均亩产466.6公斤,较大田平均亩增产60.

9公斤,新增总产量16285.0公斤,新增总产值32570.0万元,总

新增纯收入24039.78万元,新增投入产出比3.82,农民得益率

2.84。形成了“农技中心+合作社+农民”的推广模式。成果

应用后效果显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五

、存在问题。小麦精准量化技术的大规模化生产应用还在推

进阶段,因此应继续加大小麦精准量化技术推广,提升技术转

/1435/ 小麦精准量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

化率应用率。

/1436/ 大果型乌梅类杨梅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大果型乌梅类杨梅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温岭市的杨梅种质资源

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调查。通过种质资源调查,发现10个地

方品种,“早头”、“小野乌”、“小炭梅”和“婆膜爷种

”品种均为首次发现,其中“早头”成熟期5月底6月初,具

有良好的早熟性状;经资源调查、优株选育等方式,选育出

大果型乌梅类杨梅新品种“黑晶”,该品种具有始果期早、

果实较大、丰产稳产、品质优、熟期适中、采前不易落果等

特点,2007年2月通过了浙江省品种认定;通过对“黑晶”

/1436/ 大果型乌梅类杨梅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杨梅的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糖酸品质因子的形成规律、果实

色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叶片光合特性研究,系统阐述了“黑

晶”杨梅的生理特性,为配套栽培技术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提出“黑晶”杨梅的栽培技术规程,为新品种的推广建立

技术基础。从2005年至2007年,已在温岭市和乐清市推广“

黑晶”杨梅1.26万亩,新增产值1.45亿元,新增利润1.24亿

元,使该品种成为温岭市和乐清市的杨梅主栽品种,并推广

到江西、湖南等地,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1437/ 红松果材林阶段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红松果材林阶段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自选项目,始于1999年~2014年。2.应

用领域和技术原理用于红松人工果材林培育领域,按红松林

隙“先高后径”先高后结实的生长发育规律,划分干型与分

杈结实两个培育阶段,根据生长发育阶段树体枝干结构组成

因子特征,调控立地条件发挥侧代主防御早期杈干及分杈结

实原理,实现红松果材林优化培育。3.性能指标早成材,多结

果,25年生干高8m以上,早期杈干发生率3%以下,结实株率≧5

%进入结实始期,30~35年生结实株率20%~30%进入结实中期

/1437/ 红松果材林阶段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40年生结实株率达到35%以上,中等结实年份株平均挂果8~

10个。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红松人工果材林阶段培育,

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提出,在干型阶段培育提出调动侧代主

控制早期杈干的发生,在结实培育阶段推动分杈构筑阶梯分

杈结实树冠体,调控阶段树体结构组成因子,实现树体阶段结

构组成因子优化抚育管理等系列红松培育方法方法,比红松

按径级密度不分目标的一揽抚育管理,目标明确简明、易掌

握适于提升红松果材兼有树种资源有效利用,在截头、轮枝

长与树高枝径与结实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阶段培育树体指

标明确,比同类相关研究更具可操作性和精确性。本项截头

是根据分杈结实后续效果,提出的枝干生境综合截头法,优于

不考虑截头后续分杈结实效果试验性截头,研究证实近三年

轮枝长度和较为准确的反映出不同立地树体高生长状况,比

利用近三年轮枝数作为实施树体管理依据较之更精确。5.成

果创造性、先进性红松人工果材林阶段培育属国内外首创红

松果材林栽培方法,先进性在于:侧代主、早期杈干、果位

、分杈结实形成机制研究成果,提高了红松果材林科学经营

水平;红松阶段培育是依照果位、分杈划分干型、开花结实

两个培育阶段,符合红松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生物习性;低价林

留五伐六,株行1.5m×1.5m造林,改培红松人工果材林具

有抗逆防害及后续生长潜力巨大的新的栽培方式;依据不同

阶段侧代主、果位、分杈树体枝干结构组成特征,调控立地

条件适时满足不同阶段特定的生长发育需求,实现红松果材

/1437/ 红松果材林阶段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林优质高效培育。

/1438/ 南方多抗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南方多抗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马铃薯营养丰富,增产潜力大,比效效益高,是世界

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菜、饲兼用农作物。我国是马铃薯生

产第一大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具世界第一位。福

建省马铃薯是我国南方冬作区的优势产区,区位优势和季节

优势明显,种植效益比较高,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

位。福建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品种依赖引种种植,

种薯依赖北方调种,杂交育种存在不开花、结实少、成熟率

低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马铃薯病害(病毒病、疮痂

/1438/ 南方多抗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病、早疫病等)呈现逐年加重趋势,主栽品种抗病性差,本地

种和农民自留种种性退化严重,极端气候影响马铃薯生长等

问题突显,已成为影响马铃薯经济效益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给

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适合我省生态区

位种植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选育和培育抗病(逆)品种是解

决以上问的关键和最有效的手段,对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项目来源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项目-薯类作物

创新团队(STIT2017-2-3)。经过10余年的努力,形成以下

成果。1.建立了南方马铃薯杂交配组技术。创制了18份抗病

、高产和优质材料,其中有7份抗3种以上病害,丰富了马铃薯

抗病种质资源。2.育成了闽薯2号、闽薯3号和闽薯4号3个优

质抗病品种,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其中闽薯2号

可抗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疮痂病和马铃薯早

疫病等4种主要病害,并具有耐寒、高产、优质和商品薯率高

等优点。闽薯3号和闽薯4号为福建省率先育成的红皮黄肉马

铃薯新品种,丰富了福建省马铃薯品种类型。3.建立了多种

马铃薯病毒病检测技术体系,率先建立了马铃薯S病毒O株系

的一步法RT-LAMP检测技术和马铃薯Y病毒的RPA快速检测技

术,为马铃薯抗病育种和脱毒种薯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撑。4.

育成的3个马铃薯新品种在福建省马铃薯主产区进行推广应

用,2018年-2020年累计推广面积4.87万亩,新增鲜薯产量16

667.07吨,合计新增收入3666.73万元。发表论文6篇,申请国

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专著1本,社会经

/1438/ 南方多抗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济效益显著。

/1439/ 强盛538
强盛53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26

天左右,比对照郑单958早熟1天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

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308

厘米,穗位高121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左右。果穗锥到筒型

,穗长19.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粗5.5厘米,穗轴紫色,籽

粒橙黄色、半马齿,百粒重37.45克。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

丝黑穗病,感灰斑病,抗茎腐病,抗穗腐病。品质分析,籽粒容

重752克/升,粗蛋白含量8.12%,粗脂肪含量4.21%,粗淀粉含

/1439/ 强盛538

量75.26%,产量表现:2015~2016年参加东华北中晚熟春玉

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14.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

11.5%。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03.1千克,比对照郑单9

58增产6.3%。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4月下旬

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治灰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区的吉林省四平市、松原市、

长春市的大部分地区,辽源市、白城市、吉林市部分地区、

通化市南部,辽宁省除东部山区和大连市、东港市以外的大

部分地区,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大部分地区,山西省忻州市

、晋中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吕梁市平川

区和南部山区,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唐山

市、廊坊市、保定市北部、沧州市北部春播区,北京市春播

区,天津市春播区种植。

/1440/ 优质高产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开发
优质高产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目前,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对

稻米的需求正与日俱增,选育高产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已成为

世界范围内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和稻米市场的逐步开放,稻米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选育

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受到人们进一步重视,成为我国水稻科研

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已先后育成吉

农大7号、19号、吉农大808、828、838等优质、高产、多抗

水稻新品种12个,同时,搜集、引进国内外优异粳稻和籼稻种

/1440/ 优质高产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开发

质资源数百份,形成了较强的水稻育种、栽培技术团队,及完

善的设备和设施体系。在此背景下,2011年吉林农业大学在

长春市科技局立项《优质高产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开发》。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1)通过转基因技术

将耐盐碱基因OsCYP2转入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吉农大838中,获

得了抗盐碱转基因水稻新种质;(2)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标

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稻

新品种;(3)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高效高产综合配

套栽培技术研究。2、性能指标(1)水稻新品种“吉农大8

58”具有产量高-比对照增产5.7%、品质优-达到部颁二级优

质米标准、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水稻新品种“吉隆

868”产量高-对照通35增产6.0%、品质优-达到部颁三级优

质米标准、抗病性强,两个品种经大面积种植表现高产、优

质,深受广大稻农和米业公司的欢迎。(2)通过分子标记技

术创制高产、优质、抗逆优异水稻种质材料6份。(3)通过

转基因技术获得优质、高产、抗盐碱转基因水稻新种质5份

。(4)通过试验建立水稻新品种高效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

术,该技术的推广已取得较大社会经济效益。三、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1、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

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吉农大858”

、“吉隆868”,两个水稻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

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经大面积种植表现高产、优质,深受

广大稻农和米业公司欢迎。2、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优质、

/1440/ 优质高产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开发

高产、抗盐碱转基因水稻新种质5份,进入国家转基因作物中

间试验。3、通过试验建立水稻新品种高效高产综合配套栽

培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已取得较大社会经济效益。四、技术

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优质、高产、多抗水稻稻新

品种“吉农大858”、“吉隆868”及高效高产综合配套栽培

技术在生产上完全成熟,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五、推广应

用情况吉农大858、吉隆868水稻新品种审定后,即在长春地

区示范推广种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1-2013年在长春地

区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15万亩,总计增产稻谷4750万公斤,创

社会经济效益3.01亿元。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稻农和稻米加工

企业的欢迎。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吉林农业大学课题组及时

编写了《绿色优质水稻高产高效种植新技术》小册子,解决

了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良种良法相结合,取得了显

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加速了长春地区农

业产业化进程。六、历年获奖情况2013年吉农大858获“全

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

/1441/ 江苏今迈数字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管理平台
江苏今迈数字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管理平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背景:三维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空间

信息。三维城市的建立能够全方位地、直观地给人们提供有

关城市的各种具有真实感的场景信息,构建出一个真实、直

观的虚拟城市环境,为城市管理者实施科学的、人文的、生

态的规划,提供有力的决策手段。由于城市规划的关联性和

前瞻性要求较高,城市规划一直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的主

要领域,建立基于影像的城市三维系统,构建真实、准确的

虚拟城市场景,实时互动地评估与分析规划方案,为城市规

/1441/ 江苏今迈数字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管理平台

划的决策提供更加直观与科学的依据,是当今城市规划信息

化发展的重要方向。2.技术说明:本系统以CAD地形图和遥

感影像为数据源,以skyline作为开发平台,开发环境为vi

sualstudio2005。整体路线是将遥感影像和高程模型加载到

Skyline的TerraBuilder软件中,生成MPT地形文件,并将二

维数据和三维模型导入到TerraExplorePro中,生成真三维

场景,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三维场景中的浏览、查询、

分析功能。3.先进性:(1)在三维场景中实现复杂的空间

分析功能,如填挖方分析、日照分析、碰撞分析等功能;(

2)提供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的浏览功能,便于对城市

规划建设方案的选择做辅助决策;(3)通过二三维联动,

可将二维系统中的对象快速定位到真三维场景中。4.应用推

广:本系统在三维仿真模拟城市场景中实现辖区单位、人口

、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相关信息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政

府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很好

的展现了数字城市的建设成果,为建设和谐城市提供了技术

保障。5.效益及意义:通过数字化三维仿真模拟城市的实现

对城市的管理,把传统的限于二维的城市管理范围扩展到了

三维甚至多维的管理范畴,为城市建设、政务管理、企业信

息发布与公众查询提供多维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服务,

将大大提高城市整体信息化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并有利于

提高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442/ 生态循环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生态循环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项目的研制成功,使公司产品数据管理和各系统

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系统集成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阶段,为企业

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平台。在缩短领导决策时间、

提高开发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快生产节奏等方面取得了

比较明显的效益,提高了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的综合竞

争力。1.据同行业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在包括磷复肥、

电力、氯碱、石油化工整合在一起的生态循环企业中还无一

家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财务系统和DCS(工

/1442/ 生态循环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业控制)四个系统信息集成。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是一

家将生态循环理念与企业管理信息平台高度结合的龙头企业

,该项目的实施成功将给同行业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可借

鉴的成功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2.目前,滨州市其

它企业尚未实现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财务系统和DCS

(工业控制)四个系统信息综合集成;该项目的实施成功,

可为滨州市的工业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促进信息化技

术在本地的应用,加快本地的工业发展。3.生态循环企业

信息管理平台项目实施后,由于实现了不同生产数据链的实

时传递和公司各部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共享,可大大提

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降低库存和生产经营成本,为我国生

态循环企业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供了保障,对快速推动我国

化工行业信息化开发进程、走节约型社会之路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我国拥有化工企业三万多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7

3%,大多数企业没有实现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财务系

统和DCS(工业控制)四个系统信息综合集成;因此,该项

目开发成功将以工作效率高、易操作、强化与生产的联系、

协调,减少不可预见事故的发生等优点,为在国内化工行业

广泛采用信息化技术起到示范作用,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空

间。

/1443/ 昌麦126
昌麦12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转让、普通许可
交易价格: 40万元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昌麦126

  申请者:许昌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许昌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浚麦K8号/丰德存麦1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19.1~229.8天,

平均熟期比对照品种百农207晚熟0.3天。幼苗半匍匐,叶色

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

快。株高76.1~80.7厘米,抗倒性好,株型半紧凑,熟相好

/1443/ 昌麦126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

亩穗数36.8~39.8万,穗粒数35.8~37.9粒,千粒重40.4~

44.7克。

  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

病、赤霉病

  品质结果:容重792克,蛋白质含量13.1%、14.0%,

湿面筋含量32.2%、33.3%,吸水率56.3%、58.9%,稳定时间

1.8分钟、2.4分钟,拉伸面积25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最

大拉伸阻力95EU、154EU。

  产量表现:2020~2021年度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小麦新品种试验联合体冬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13

.0公斤,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6.1%,比对照≥2.0%增产点

率92.9%,2021~2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9.8公斤,比对

照品种百农207增产6.8%,比对照≥2.0%增产点率,78.6%;2

022~202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8公斤,比对照品种

百农207增产5.7%,比对照≥2.0%增产点率10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

本苗18~22万。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

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注意预防倒春寒,高水肥地块种

植注意防止倒伏。

/1444/ 芍药、美人蕉的引种、品种收集及栽培研究
芍药、美人蕉的引种、品种收集及栽培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市文物园林局下达的项目。其内容如下:

一、引种研究:经过几年来对芍药各品种的观察、记载,得

到芍药名品种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系统分析,总

结出芍药品种选优的较客观又简便易行的选优标准,通过选

优从引科的201个品种中选出适用于西安地区栽培,观赏价

值高的特级品种13个,甲级品种70个,乙级品种50个,基本

掌握了美人蕉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打下了基础。二、栽培的关键措施的研究:芍药叶斑病防治

/1444/ 芍药、美人蕉的引种、品种收集及栽培研究

试验认为,使用叶面肥对提高芍药抗病能力作用不显著,新

药“霉敌”的防治效果远无高于常用的代森锰锌;多效唑对

美人蕉株高的抑制在原高度的55-70%观赏效果较理想;赤霉

素处理美人蕉头茬花,可显著提高美人蕉花期9-11天,以后

不宜处理;美人蕉花延迟开花试验,贮藏后的根茎覆膜催芽

,可提高开花5天左右,地上部平茬处理,可延迟花期,开

花整齐一致;美人蕉根茎贮藏不限场地,只要能保持零度以

上的温度,较低的覆沙湿度均可安全越冬;繁殖:美人蕉单

芽繁殖较双芽繁殖提高繁殖率64.6%,较常规的3.4芽繁殖提

高繁殖率一倍以上。芍药繁殖,看准芽根关系,用利刀切后

,即可栽植,不影响成活和次年开花,其操作简单,繁殖率

提高。芍药在青龙寺,兴庆公园、革命公园及渭河河电厂等

推广1100多析,美人蕉繁殖后在南大街、新城广场、钟鼓楼

广场、汉斯啤酒厂等推广栽培2万株。

/1445/ 垦大4号小麦
垦大4号小麦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446/ 大鲵高效繁育及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大鲵高效繁育及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渔业
技术详情

  大鲵产业经济价值高,带动能力强,是重庆市倡导

的新兴精准扶贫产业。该成果针对大鲵产业中普遍存在的繁

育水平低、常见疾病防治困难、野生与养殖大鲵难以区分等

瓶颈问题,开展了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攻克了亲鲵培育

、人工繁殖、疾病防控、野生大鲵快速鉴别等大鲵产业链各

个关键技术难题,总体达国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1.5亿元

。创建大鲵人工繁殖标准化技术体系,攻克了大鲵精卵质量

不高和雌雄个体性腺发育不同步的技术难题。卵子正常率、

/1446/ 大鲵高效繁育及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受精率、孵化率和鲵苗成活率均达90%以上,精子活力提高

到55%以上,比普通大鲵繁育技术提高了15%。比较不同规

格大鲵消化酶活性空间分布,研制了专门的营养配方和促进

性腺发育的中草药制剂,实现大鲵性腺发育营养物质精细调

控;系统评估了人工繁殖的影响因素,优化人工催产时机、

药物剂量、注射方式,实现人工授精孵化技术标准化。创建

快速诊断大鲵致病菌分子检测技术及疾病防控技术体系,率

先提出大鲵常见疾病生物防控理念。烂腿病、肠炎、腐皮病

等大鲵常见疾病发病范围更广、传播速度快、交叉感染严重

、危害程度大。该技术根据病灶临床症状、流行规律和发病

特征,结合致病菌的16SrDNA、外膜蛋白、溶血素及丝氨酸

蛋白酶基因特异性,建立四重PCR法分子快速检测技术,准

确率达85%,比传统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性高20%以上。

同时开展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研制了专门针对大鲵常见疾病

的中草药配方和大鲵烂腿病灭活疫苗,预防率达66.7%以上

,治愈率达80%以上。创建野生大鲵快速鉴别技术,破解了

“野生大鲵、养殖大鲵难区分”的困局。种源混乱是野生大

鲵资源保护及渔政执法的障碍,更是大鲵产业化的瓶颈,通

过比较分析大鲵解剖学、形态学特征,结合大鲵幼苗与小鲵

、蝾螈的形态差异,建立一套快速鉴别野生大鲵方法。现作

为重庆市渔政现场执法主推执法鉴别技术,鉴别准确率85%

以上,提高了执法效率。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产业服务

体系。联合彭水县大鲵科技专家大院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训

/1446/ 大鲵高效繁育及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及大鲵产业推广服务,培训农民1700多人,帮扶50个养殖户

自主创业,显著推动山区农业精准扶贫和行业科技进步。知

识产权:登记成果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出版专著1部,

发表论文11篇。应用推广效益:创建1个市级科技专家大院

;已广泛在巫溪、忠县、奉节等20多个区县推广应用,面积

超1000多万平方米;季节性带动岗位5万人次/年。

/1447/ 重庆市重要畜禽遗传资源的发掘及高效冷冻保存技术研究
重庆市重要畜禽遗传资源的发掘及高效冷冻保存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和重庆市畜牧技术

推广总站三家单位专家组成的项目组通过全面、系统和深入

地调查,弄清了重庆地区畜禽遗传资源总体状况,搞清了各

地方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现状;通过对畜禽遗传资源性

能特性的全面系统测定评价,基本弄清了该市现有地方畜禽

资源的种质特性和特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地方遗传资源的评价当中,建立了分

子遗传学方法与传统评价手段相结合的畜禽遗传资源评价新

/1447/ 重庆市重要畜禽遗传资源的发掘及高效冷冻保存技术研究

体系。通过对猪精液、胚胎和配子的研究,筛选了多种不同

配方的冷冻保护液和多种冷冻程序,确定了最优冷冻稀释液

和保护剂配方一套,建立了成熟的猪精液、胚胎和配子高效

冷冻保存技术体系;通过对牛羊的胚胎和配子冷冻技术的引

进、优化和完善,建立了成熟的能应用于重庆市重要牛、羊

地方品种的完善的牛羊胚胎和配子冷冻保存技术体系;通过

广泛的采集和系统的整理,建立了样品丰富、动态更新的重

庆市畜禽遗传资源冷冻保存库,共保存家畜精液3900余份、

胚胎1020枚、卵母细胞1213枚、各类畜禽组织样本8900余份

;开发了重庆市畜禽遗传资源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为该市重

要畜禽遗传资源的收集、保护、利用与开发提供了平台;此

外,还利用收集的畜禽遗传资源,分离并克隆出与繁殖、肉

质、毛色和抗病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6个。

/1448/ 加强创新资源统筹与优化配置研究
加强创新资源统筹与优化配置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数字内容服务
技术详情

  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

。一是对我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存量及开放共享情况进行了

全面系统调研和分析。通过对创新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结合调查,对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驻津单位等大型

科学仪器设备单位存量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问卷调

查和大型仪器共享协作平台数据分析,对全市大型科学仪器

设备开放共享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

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二是对制约我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

/1448/ 加强创新资源统筹与优化配置研究

放共享的因素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通过问卷调查

和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当前制约我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

共享的主要因素,从设备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等)和需

求方(科技型企业)两个侧面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成因,为

提高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的科学性、针对性提供了

支撑。三是系统总结梳理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以文

献分析为主要手段,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

达国家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经验,以及我国从国家层面

、区域层面,以及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先进做法进行了

系统梳理和分析,总结成功模式,为我市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参考。项目取得的突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我市大型

科学仪器设备存量资源分布情况,开放共享现状,供需双方存

在的制约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

总体思路、共享平台建设、政策激励和组织实施等维度,研

究提出了较为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我市科

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以及后续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

提供了有力支撑。

/1449/ 功能性稻麦新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
功能性稻麦新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精制主食引起的慢性病损害全球经济和威胁人类健

康;功能农业(2010-2050)是继高产农业(1950-1990)、

绿色农业(1990-2010)之后第三阶段,成为饮食防治人类慢

性病的新领域。该项目承担国家/省部任务,通过多种检测技

术、生物技术、遗传育种、食品科学、预防医学及科研—基

地—企业—医院协同攻关;以功能稻米和大麦及其苗粉、云

南种质及生态优势为主培育新品种,引领功能稻麦育种新方

向及其研发新型功能食品,建立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及新技术

/1449/ 功能性稻麦新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

;主要成果如下:1、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1)引领

了云南功能稻麦育种的新方向:31个国家1238份稻种核心种

质及20多个国家1500份大麦种质评价,发掘出4种高功能成分

的优异稻种71份和4种高功能成分大麦优异种质47份及其定

位了21个新QTLs;经夏繁冬播、异地鉴定及穿梭育种培育出

9个功能稻麦新品种,其中大麦苗粉γ-氨基丁酸含量为世界已

报道最高品种的1.5~1.7倍。(2)建立了功能稻麦综合利用

技术体系:国内外仅见该项目报道“规律性功能稻米消费战

胜人类糖尿病,尤其高抗性淀粉适糖米可解决糖尿病患者饥

饿时低血糖的难题;大麦苗粉防治人类20多种慢性病功效显

著的GABA、黄酮、SOD、K-Ca、维生素和色氨酸分子机制;人

类慢性病与六种主要饮食结构有关,而精米(小麦精面)+大

麦苗粉是现代人最健康的主要膳食指南”;被国内外引用10

0多次,为人类健康和功能膳食研发及野猪牛羊绿草饲料比家

养猪牛羊淀粉饲料更健康提供参考。2、经济效益显著:20

18-2019年9个选育功能稻麦品种在云南、四川、江苏、浙江

和河南五省新增推广面积150.4万亩,新增粮食6033.6万千克

,新增高附加值饲用麦秆4720.5万千克。以功能米和大麦及

其苗粉为主、其他功能食品作物为辅研制新型功能米及其新

产品11个和专利技术,功能食品防治人类慢性病理论指导及

其提供原料指导企业研发新型功能食品6个;建立了功能食品

的理论、技术、产品、标准和品牌五大体系,在云南和安徽

大型食品企业及云岭牛育肥饲料综合利用中,新增销售额2.

/1449/ 功能性稻麦新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

09亿元和新增利润2872.5万元。3、取得知识产权突出及社

会生态效益显著:该项目选育出9个功能稻麦新品种,其中获

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7个和国家品种登记证书6个及云南省

审定1个,云饲麦1号为入选云南主导品种;获授权发明专利4

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研究论文30篇,其中《Oxidativ

eMedicineandCellularLongevity(IF=5.076)》等SCI收录

7篇;另在Science和BMJ发表6篇eLetters。成果评价专家组

(含院士)一致认为:该成果技术先进,综合利用效益显著,

应用前景广阔;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功能稻米

和高γ-氨基丁酸大麦育种及其综合利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不仅对拓展我国粮食发展空间、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发

展做出积极贡献,成为功能食品作物学科及其全球功能农业

发展的成功范例,而且对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的三张牌和一带

一路发展意义重大。

/1450/ 高产优质广适抗病水稻品种广8优169的引进与示范
高产优质广适抗病水稻品种广8优169的引进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来源与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

国和消费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我国水稻发展

主攻方向为立足国内生产,满足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优质稻,

不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优质水

稻品种选育与推广,规范发展轻简栽培技术,加大病虫害综合

防治力度,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水稻单产和品质。因此

,选育和推广种植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实现水稻既高产又优

质、又简单易种是水稻育种和生产的发展方向。广8优169具

/1450/ 高产优质广适抗病水稻品种广8优169的引进与示范

有丰产性好,米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弥补了当前

种植的杂交稻组合的不足,解决了当前杂交稻组合高产不优

质、高产难种成本高的瓶颈难题,具有广阔的市场推广应用

前景。2016年1月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以人民币1988万元

成功竞得“广8A”及其系列产品除广东省外的全球市场使用

权,同时与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水稻品种广8优

169授权转让合同”。项目组通过研究广8优169高产生产和

栽培技术,制定了一套广8优169的高产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

集成,为该品种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撑。项目来源

:2017年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项目名称:

高产优质广适抗病水稻品种广8优169的引进与示范;项目编

号:20172126。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完

善水稻品种广8优169的高产繁殖制种技术和高产优质栽培技

术,形成相应的生产技术集成,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

供技术支撑。在建立稳定的种源生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通

过在适宜种植区建立核心高产示范基地,达到高产栽培综合

配套技术推广和示范效果有效辐射的目的,实现广8优169的

规模化推广应用。(2)主要性能指标如下:广8优169制种

:父母本播差期9天,母本比父本早播9天;两期父本相隔5-6

天,父母本行比为2:12;母本抛栽密度为1.8~2.0万兜/亩;

亩施肥量为纯N16.0—17.0kg,K2O7.5—8.0kg,P2O515.5—1

6.5kg。科学管水,寸水活棵,薄水养根促分蘖,够苗勤露轻晒

,幼穗分化中后期保持田间湿润,抽穗扬花时田间保持浅水,

/1450/ 高产优质广适抗病水稻品种广8优169的引进与示范

干干湿湿至黄熟。广8优169高产栽培:在南宁市晚稻的适时

播种期为7月8日-13日,一般每667m2抛1.8-2.0万穴、基本苗

数4.5万左右;纯N16kg/亩;P2O57.75kg/亩;K2O15.9kg/亩。

寸水活棵,薄水养根促分蘖,够苗勤露轻晒,幼穗分化中后期

保持田间湿润,抽穗扬花时田间保持浅水,干干湿湿至黄熟。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广8优169桂南晚造种植表现综合

优良,全生育期116d,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

穗大粒多,着粒密,细长粒形,结实率高,后期熟色好,米质优

,耐寒性中等,丰产性好。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8.24%~8

8.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4.4%~84.62%和88

.89%~95.8%,病圃鉴定叶瘟2.0~2.25级、穗瘟1.5~3.0级;中

抗白叶枯病(Ⅳ型菌3级,Ⅴ型7级);抗病性比市场上大部分品

种强。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建立了制种基

地2个,对组装出的广8优169高产制种技术措施进行了验证、

示范,制种625亩,生产种子11.9万公斤,制种平均亩产191公

斤。在南宁市邕宁区、横县、隆安县等地设立示范点,示范

面积连片共745亩,平均亩产609.4公斤,比对照亩增35.2公斤

以上;累计示范应用推广面积11.7万亩,按平均亩产609.4公

斤,市场价3.0元/公斤计,总产值21389.9万元。广8优169高

产制种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已成熟,适用于广8优169及同类

品种的制种和栽培,为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

撑。此高产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

/1450/ 高产优质广适抗病水稻品种广8优169的引进与示范

推广没有风险。5、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该成果已在南宁推

广应用,大面积推广示范和展示11.7万亩。

/1451/ 武陵假俭草品种选育及应用
武陵假俭草品种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假俭草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广播的野生草坪草

资源,项目通过广泛收集我国假俭草主要分布区域的野生资

源26份,通过形态、解剖学、同工酶和分子标记等方法综合

评价,筛选出2份优质草坪草资源,并通过品比试验、区域试

验和生产试验等育种过程,选育出我省第一个假俭草草坪草

新品种“武陵假俭草”。武陵假俭草叶片较细,植株低矮,节

间长度较短,枝条密度大,扩展性好,侵占能力强;绿期达290

-300天,返青早;草层均匀致密,富有弹性,耐践踏;有较强的

/1451/ 武陵假俭草品种选育及应用

抗旱、抗寒和抗病虫能力,耐荫性强,耐贫瘠;修剪次数少,一

年修剪仅1-2次,养护成本低。适宜我省成都平原、盆周山区

及攀西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区域;以及我国西南及长江中

下游类似生态地区。同时项目组研制假俭草草坪建植与管理

关键技术模式1套,为假俭草品种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成果

推广应用后,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项目在

1993-2016年间,累计建立种子苗基地2000亩,新品种及配套

技术应用到几十多个草坪工程,累计建植各类草坪133.4万平

方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在基础研究和应用

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3人,

撰写专著1本。

/1452/ 甘蔗义红1号
甘蔗义红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拔地拉”(Badila)芽变单株经系统选

育而成产量表现:2001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8737.7公斤,比

对照“拔地拉”增产65.0%;2002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8126

.0公斤,比对照增产68.3%;2003年生产示范500亩,经测产

验收平均亩产9638.0公斤;考察现场验收平均亩产9509.4公

斤,比对照增产64.7%。特征特性:该品种下种至采收240~

250天,比对照早10天左右。出苗率好,生长势旺,植株直

立,株高160厘米以上(不带梢),节间长8~10厘米,节间

/1452/ 甘蔗义红1号

圆筒型,茎粗3~4厘米,芽呈三角形,有芽沟,根点单行排

列,叶梢淡红色,成熟蔗茎皮紫红色、蜡粉多,水裂少,无

空心,鲜蔗成熟时田间锤度13度以上,蔗肉松脆,口感清爽

,汁多味甜,出汁率≥75%,商品性佳,田间抗病性较强,适

应性较好。栽培注意事项:2月底到3月上旬下种,定植350

0株/亩左右。促早栽培,可提早上市。该品种不耐旱,在生

长中后期应注意抗旱。

/1453/ 美国红仁核桃引种研究与示范
美国红仁核桃引种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美国红仁核桃引种研究与示范项目,是由洛南县盛

大农副产品开发公司自选的林业技术研究项目。目前我国核

桃栽培与加工利用存在品种和产品单一,经济效益较低,选育

优良品种是我国核桃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美国红仁核

桃是世界稀有特色核桃品种,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于1978

年用霍华德与法国品种杂交而成。该品种具有核桃仁色鲜红

,营养齐全,富含花色苷、口感酥脆、油香可口、营养价值高

等特点,加之仁色鲜红符合中国人喜好红色喜庆的爱好,所以

/1453/ 美国红仁核桃引种研究与示范

有引种的需要,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14年下半年经过反

复论证,盛大农副产品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制定了红仁核桃引

种计划,2015年1月与有资质的北京林天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签订委托引种协议,2015年4月引进红仁核桃嫁接苗100株

顺利抵达陕西省洛南县。经过3年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该

引进品种在秦巴山区洛南县的生长结果态势表现良好。201

6年11月,经委托上海复旦大学复昕化学分析技术中心,对该

引进品种树上采摘的果实核仁营养成分39项指标进行系统检

测分析,特别是花色苷和鞣花单宁含量更是当地普通主栽晚

实优良品种西洛3号6-9倍,明显优于西洛3号。经对红仁核桃

的树体特征、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丰产指标、抗逆性、

适应性等进行试验研究,,盖引进品种均具有良好的表现。2

017年8月,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认为

,该引种研究未见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属于创新性研究。201

7年9月,经商洛市科技奖励委员会组织省、市有关专家评审

,认为该项目研究属于国内领先水平。

/1454/ 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 II 优明 86、特优 70 配套技术熟化与示范
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 II 优明 86、特优 70 配套技术熟化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Ⅱ优明86(国审稻2001012)、特优70(国审稻2001

011)是项目承担单位育成的超高产杂交水稻中迟熟新组合。

项目熟化了两组合的高产栽培与制种等配套技术,建立了高

产制种示范基地。Ⅱ优明86在全国区试中比汕优63增产5.67

%,并且抗稻瘟病;特优70在福建省区试中比汕优63增产8.

7%,中抗稻瘟、白叶枯和细条病。II优明86已获得植物新品

种权证书,累计推广1300万亩,特优70累计推广500万亩。

该项成果转化对提高水稻单产、改善稻米品质,促进地区种

/1454/ 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 II 优明 86、特优 70 配套技术熟化与示范

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455/ 用于农兽药残留快速筛选的免疫胶体金试纸定量检测仪研制
用于农兽药残留快速筛选的免疫胶体金试纸定量检测仪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技术详情

  随着胶体金检测技术不断成熟,使得金标试纸方法

成为农、兽药残留现场快速检测的有力手段之一。但是仅凭

借人的“裸眼”对试纸条显色情况来识别和判断,存在很大

的主观性和偶然性误差。而基于仪器“视觉”的胶体金检测

技术,具有仪器分析小型化、灵敏高效和稳定性强等特点,为

解决胶体金试纸的现场定量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设

计研制出一种基于CMOS线阵传感图像识别系统的金标试纸检

测仪样机,采用面阵CMOS芯片作为光电传感器,利用试纸条显

/1455/ 用于农兽药残留快速筛选的免疫胶体金试纸定量检测仪研制

色图像识别技术,通过设计RFID模块,对试纸条信息和检测结

果进行智能化识别和数据分析存储。通过数据测定系统优化

,实现基于CMOS线阵图像采集和模式识别的显色分析的信息

采集。并由样机测定试纸条的背景、检测线和质控线并给出

显色度值,构建出免疫胶体金试纸现场定量分析的和大容量

筛检检测系统。通过对边缘检测算法和模板匹配算法分析,

形成适合免疫胶体金试纸现场定量检测的便携式检测仪。所

研制的胶体金试纸检测系统主要包括:面阵CMOS芯片胶体金

试纸检测仪的测试系统构建,以及采用CMOS线阵图像传感器

设计胶体金显色分析系统等。通过对目标区进行图像数据采

集,实现目标区定位、分析和判读,完成了一种具备信息检测

、处理以及逻辑判断功能的显色分析区;经滴定和显色后的

试条能在2-3秒内被处理和识别;自动定时检测,智能计算和

数据存储等特点。对猪尿的瘦肉精等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

国标方法比较,结果基本一致且非常适合现场快速定量检测

。课题已研制出胶体金试纸定量检测仪样机1台,系统面阵C

MOS芯片作为光电传感器,试纸条显色后,信号能在5s内被正

确采集和识别,偏差5~8%范围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发表中文核心论文3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用性的胶

体金定量检测仪研制的技术规范建议稿1份;与现行的国标检

测方法(GB)相比,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所需时间可节省90%

以上,其检测成本降至GB检测方法费用的5~10%左右。本项

目属于医药、卫生技术领域的检测方法技术与应用研究。本

/1455/ 用于农兽药残留快速筛选的免疫胶体金试纸定量检测仪研制

研究工作的完成,将使我国对免疫胶体金试纸定量筛选检测

水平得以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解决目前“

农兽药残留”的现场快速定量检测技术的瓶颈。为突发事件

应急检测中农兽药残留的快速筛查、定性鉴定提供准确、快

速、可靠的筛查技术。同时,本项目较好地融合了免疫学、

计算机以及微电子加工等多门学科和制造技术,其产业化后

可有效提升在食品安全现场检测装备研发领域的竞争力。

/1456/ 鲜食甘薯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鲜食甘薯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针对鲜食甘薯市场潜力巨大,但专用品种缺乏、

栽培技术不配套的实际,立项开展鲜食甘薯新品种引进筛选

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在对

甘薯产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国内外引进品种70多个,通过

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济薯22号、红香蕉、苏薯8号、遗薯1

38、济薯18、日本紫薯等烘烤型、蒸煮型、薯脯型、色素型

及菜用型多种用途的优质鲜食高产甘薯系列品种,丰富了济

南鲜食甘薯品种及类型。3、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石灰氮

/1456/ 鲜食甘薯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消毒、缓控释肥、抗旱保水剂、辛硫磷缓释胶囊等应用技术

研究,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制定了《优质鲜食甘薯生产技术

规程》。研究完善了鲜食甘薯窖藏技术,研制开发出鲜食甘

薯加工专用设备,为鲜食甘薯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4、创新了以“四田建设”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提

出了“品种展示、薯苗繁育、培训教育、甘薯供应、副食研

发”的甘薯产业发展思路。项目实施三年,累计推广面积25

万亩,已获经济效益2980多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457/ 畜禽肉品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畜禽肉品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成果简介:发酵肉制品品质形成机理;发酵肉制品

发酵关键工艺技术;天然肠衣保质关键技术;肝素钠提取关键

技术。如:高邮琵琶鸭、扬州风鹅、如皋火腿等。其中:发

酵肉制品发酵关键技术研究2010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

奖。

/1458/ 白菜新品种—冠春
白菜新品种—冠春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冠春”是该校2002年育成的春大白菜一代杂种,

2004年通过陕西省种子管理站鉴定登记。该品种生育期60天

左右(从定植到收获)。株高37.1cm,开展度60.3cm,生长势

强,外叶13片,叶色深绿,叶柄白色。叶球浅叠抱,中桩,粗桶

型,结球紧实。球叶乳白,球高28.3cm,球宽19.6cm,球形指数

1.5,单球重1.8~2.5kg,软叶率40.86%,净菜率73.9%以上。

球叶数60片左右。该品种在全国栽培叠抱类型春大白菜的地

区均可适宜种植,一般亩产6000kg左右。

/1459/ 一种渔药桉叶油阿维菌素亚微乳剂
一种渔药桉叶油阿维菌素亚微乳剂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渔药桉叶油阿维菌素亚微乳剂,

以重量百分比计,桉叶油含量为11.4%,阿维菌素含量1.1%,水

含量36.6%;余量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采用吐温-80和甲

醇按照3.18:1的比例混合。通过常用的比例法配合转相法

将桉叶油和阿维菌素制备成一种亚微乳液,利用桉叶油的透

皮特性和杀菌特性,联合阿维菌素的杀虫效果,开发一种高效

、安全的水产杀虫新药。

/1460/ 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课题是在重庆甚至全国烟草种植区烟草青枯病、

黑胫病均严重发生危害,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由重庆市

烟草专卖局资助西南大学开展“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综合防

治技术研究”专项(2006~2008)。该技术“以农业防治为

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中心,以化学防治为保障”以达到综合

控制烟草青枯病、黑胫病两在顽固土传病害。与国内外同类

技术相比,项目研究的先进性体现在: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在

控病药剂使用上,突出以生物防治为核心、辅以化学防治的

/1460/ 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联合控病思想,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了“绿色烟草

”战略的前瞻研究与施行;在农业防治上,突出冬季田园清

洁、土壤翻耕的基础性措施,以降低越冬菌源量,在烟草大

田生育期,打破传统的常规耕作模式,强化深沟高厢措施的

排水及隔离病原菌作用,防止田间积水诱发病害、防止病原

菌随水流在田间传播扩散。三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和从2009年

起在全重庆市推广应用,证明这一套综合防治技术简便、有

效、易行,受到广大烟农的普遍欢迎。因此,具有更为广阔

的推广应用前景。

/1461/ 青海金顶侧耳菌种繁育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青海金顶侧耳菌种繁育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主要研究目标:(1)青海省高原地区金顶侧耳优

良菌种研究,筛选和培育适宜青海地区立地条件的栽培品种

。(2)青海省高原地区金顶侧耳栽培与种植示范的研究,研

究探索和总结适宜青海地区栽培管理经验。(3)探索研究

青海省高原地区金顶侧耳温室大棚栽培和林下栽培的生产技

术规范。取得成果:(1)培育了适合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种植的榆黄蘑菌株1株(2)青海高原金顶侧耳(榆黄蘑)设

施种植4亩,林下种植31亩(3)青海高原金顶侧耳(榆黄蘑

/1461/ 青海金顶侧耳菌种繁育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生产技术规范(初稿)青海高原金顶侧耳(榆黄蘑)林下

种植技术规范(初稿)(4)学术著作初稿1部---金顶侧耳

工程手册(5)食药用蕈菌工程学(下册),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出版社(2018),第五章金顶侧耳,209-227页,(6)论文

:一篇(发表中)创新点:(一)最适宜液体培养基(二)

形成了温室种植技术(三)探索了林下生产技术。

/1462/ 毛白杨种质资源遗传评价及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毛白杨种质资源遗传评价及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在毛白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将形态标记和

目前最先进的DNA分子标记结合起来进行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为补缺完善毛白杨种质资源,开展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在资源遗传评价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毛白杨种质资源的

创新利用。在毛白杨无性系选育中,通过多点试验,运用多种

分析方法,通过20年的长期试验和系统研究,将短周期和大径

级工业用材林的选育结合起来。该项目的研究技术与国内外

同类研究相比,处于领先水平。

/1463/ 柑桔无病毒苗的繁育及推广利用
柑桔无病毒苗的繁育及推广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通过生物技术脱毒、鉴定,培育成脱除黄龙病

等病毒的贡柑、砂糖桔良种无病毒母本树,建立有隔离设施

的砂糖桔、逐步建立适合云安县柑桔生产的柑桔无病毒苗木

繁育体系。

/1464/ 新型蔬菜-甘薯茎尖
新型蔬菜-甘薯茎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甘薯茎尖富含维生素A、B、C和铁、钙、锌等微量

元素,除此以外,甘薯茎尖含有多种多酚化合物,它们是一

种极强的抗氧化剂,具有抗衰老、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病等重

要保健功能,3,4,5-三咖啡酰基氯原酸还能抑制艾滋病病毒

的复制。甘薯的茎尖可以随时、多次采收,抵抗自然灾害和

病虫害能力强,不施用化肥和农药,营养和保健价值高,因

此,是一种首推的绿色蔬菜,并且可以作为面条、面包、糖

果糕点、饮料等功能食品的原材料来源。西南师范大学重庆

/1464/ 新型蔬菜-甘薯茎尖

市甘薯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产量高、营养品质

好、质地细腻、口感较好的茎尖菜用的蔬菜型品种——渝菜

1号和蒲菜76。

/1465/ 韭菜杂交一代久星23号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韭菜杂交一代久星23号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韭菜杂交一代久星23号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是平顶

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通过市场调查,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突

出问题,为满足生产中急需直立性强、优质丰产的韭菜新品

种的要求,于1998年经论证自选设立,经过十多年的艰辛研究

完成的应用开发类农业科研项目。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久星

23号是通过韭菜育种资源的征集研究和筛选,有性杂交,培育

而成的韭菜杂交一代新品种,经过品种比较试验和省内外的

多点区域试验及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久星23号具有以下

/1465/ 韭菜杂交一代久星23号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突出特点:1.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完整、数据翔实可靠,

符合鉴定要求。2.项目针对人们要求食用的韭菜不仅辛辣味

浓,而且株大叶宽、直立性强、品质好的消费要求,根据生物

育种原理,选育的韭菜一代杂种久星23号是一个适应早春保

护地和露地栽培兼用的优良品种,其选题准确。3.韭菜一代

杂种久星23号是以大马蔺中选育的优良不育系966-1A为母本

,以py-2-8-9为父本杂交而成。该一代杂种具有生长势强,株

高,叶宽,直立性强,叶绿,优质,辛香味浓,商品性状优良。4

.该品种经多年来的推广,生产表现高产稳产,年收割青韭84

73.07~10776.63㎡,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综上所述,该成果在韭菜新品种培育与示

范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根基

中国农科院编写的《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一

般农作物新品种有8-10年的推广应用年限,久星23号,前期产

量高,商品性状优良,增产增收显著,应用前景好,按目前的推

广力度,预计在今后的5年里可推广35万亩,将增创社会经济

效益68158.05万元以上。

/1466/ 下料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
下料生产作业信息化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项目简介:发电设备生产企业每年会消费大量的钢

材,本系统同时从管理模式和优化排样技术两个方面,即管

理与技术双管齐下,为下料生产提供高效实用的技术解决方

案。通过Intranet采用Sybase数据库系统对生产计划、生产

作业、材料库存和技术文档进行统一管理,保证集中下料的

实施,由各种排样优化算法实现优化下料,实现下料生产作

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下料生产作业过程的综合优化,提高生产

效率、合理利用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1467/ “黄优1号”黄颡鱼的引进与养殖示范
“黄优1号”黄颡鱼的引进与养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组首次将“黄优1号”黄颡鱼新品种引进我市

,并开展了具体的养殖技术探索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示范、

带动效应;项目组围绕以生长、发病为代表的经济学指标以

及N、P排放为代表的生态学指标开展试验研究,对引进“黄

优1号”黄颡鱼新品种进行本地试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

评价,证明“黄优1号”黄颡鱼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可以作

为天津市优化黄颡鱼养殖种质水平、提高养殖经济和生态效

益的途径。

/1468/ 树上干杏种质资源评价及花期耐寒性研究
树上干杏种质资源评价及花期耐寒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成果编号为:新兵登【2013】018号,成果名称为:

树上干杏种质资源评价及花期耐寒性研究。本成果对伊犁河

谷树上干杏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后,摸清了资源现状,将树上

干杏资源划分为6个不同的类型,并对各类型的生物学特性进

行了系统观察。项目采用RAPD标记与其他62个杏品种进行了

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6个树上干杏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

.831与0.938之间,树上干杏株系与新疆的李光杏的亲缘关系

最近。对树上干杏花期抗寒性的研究,通过半致死温度等指

/1468/ 树上干杏种质资源评价及花期耐寒性研究

标比较了6个株系花器抗寒力,并初步筛选出一个优良株系。

通过研究不同防冻剂对花期耐寒力及座果率的影响,筛选出

1个防寒效果较好的防冻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培

养硕士研究生1名。本项目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

。应用推广范围较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专家委员会认为

研究水平达国内先进。

/1469/ 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科技推广成果由云浮市云城区农业推广中心研

究完成。本成果资金来源于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项

目—云城区大豆示范与推广项目,本成果顺利完成得到了该

专项资金的大力协助与支持。本项成果以华南农业大学选育

的南方大豆新品种华春3号(国审豆2007023)及华夏3号(

国审豆2006024)为载体,对南方大豆新品种的规范化、规模

化栽培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将新技术与传统种植技术有效整

合,最终形成“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这一科技成果。该

/1469/ 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成果依据云城区气温条件、土壤类型、土壤结构、种植习惯

等客观条件并结合南方大豆新品种特征特性重点研究了适合

本区域大豆生产的栽培相关技术。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从

播种管理、施肥管理、花期管理、种植模式、病虫害防治及

收获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集成了大豆栽培各环节关键

技术。“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我单位试验尝试总结而

出的,在我区乃至云浮市是独一无二的,属于首创的研究成果

。该项栽培技术在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大豆发展也具有很

强的指导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南方地区发

展大豆生产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大豆栽培具有领先优势。自

2009年以来,通过在云城区范围内应用该项技术成果,成功示

范与推广大豆种植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示范点周边农户种

植4030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18万元,同时带动农村留守妇

女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或再就业8500人次。该技术成功推

广,对云城区大豆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我

省大豆缺口量99﹪的不利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为我区

及我市传统豆制品—腐竹加工提供了优质大豆原料,一举多

得。目前,该项成果在云城区范围内选择有大豆种植基础的

镇、街示范推广。如果该项成果通过相关鉴定单位成果鉴定

,我单位将进一步加强在我区的推广与示范,将该项成果在全

区农业镇、街推广,并向云浮市辖区的郁南县、云安县、新

兴县、罗定市等周边扩展,通过该成果的推广推动云浮市大

豆产业发展。在推广该成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

/1469/ 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要接受新技术新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

人力、物力、财力等。该项成果的推广需要省、市农业相关

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投入更多的推广经费和项目支持。

/1470/ 茄子杂交种—辽茄7号
茄子杂交种—辽茄7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2000年以自交系H3为母本、以自交系P

5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特征特性:为紫长茄杂交种,田间表

现整齐一致。株型直立,平均株高93cm。茎紫色,叶片中等稍

小,叶色绿紫,叶缘波浪形,叶脉紫色,无叶刺,浅紫色花。果

实长棒状,形状直,平均果长22cm,平均果粗5.3cm,单果重12

0~150g。果顶圆形稍尖。果实商品性好,商品果皮色紫黑,

光泽强。果面无条纹,果实无棱。果萼中等稍大,紫黑色,果

萼下颜色浅粉稍绿。品质佳,口感好。果肉肉质紧密,耐运输

/1470/ 茄子杂交种—辽茄7号

。该品种耐低温弱光,在弱光下果实着色良好。早熟,前期产

量高,生育期为105天,比对照(黑又亮)早5天,亩产5000kg

左右。耐黄萎病和绵疫病。植株直立,叶片上冲,可密植栽培

。适于冬春日光温室及春提早栽培。产量表现:在2004年全

省茄子新品种鉴定试验中(朝阳、丹东、沈阳三点)平均前

期产量2014kg/亩,比对照(黑又亮)的1731kg/亩增产16.3

7﹪;总产量2995kg/亩,比对照(黑又亮)的2806kg/亩增产6

.74﹪。2002年~200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五个点进

行的生产试验中,平均比对照增产17.49﹪。栽培要点:1、茄

地严禁连作和迎茬,要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对同科异种作物

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如条件和技术允许,可用抗黄萎病砧木

进行苗期嫁接。2、选择地势高、排涝好、土质肥沃的地块

种植。3、温室营养钵育苗苗龄70~75天,可适当密植,亩保

苗3500~4000株。4、配制杂交种时,父本比母本早播种7天

,定植比例1:3。适宜地区:适于在东北三省喜食紫长茄的

地区冬春和春季保护地栽培。

/1471/ 天然复配抗氧化剂系列产品研制及在鹅肥肝加工中应用
天然复配抗氧化剂系列产品研制及在鹅肥肝加工中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来源于吉林省科学技术厅,项目编号为200

65027。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领域。油脂和富脂食

品在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很易氧化酸败,抗氧化剂是阻止和

延缓氧化进程的有效物质。天然中草药中有许多黄酮类化合

物和奈醌类化合物等抗氧化活性成分,将几种中草药提取物

科学配伍,制备成高效、专一的复配型抗氧化剂是目前较先

进的研究方法。紫草、槐米、甘草等药食同源草药配伍后不

但使抗氧化效果增效,同时对人体有许多保健功能。急性毒

/1471/ 天然复配抗氧化剂系列产品研制及在鹅肥肝加工中应用

性LD50为16000mg/kg,属于无毒级。合同要求是15.3g/kg,

TFK1最大使用量为0.4g/kg,合同要求0.3~0.5g/kg,小鼠

红细胞微核突变实验和染色体畸变实验表明在8000mg/kg剂

量下无致突变反应。纯鹅肝酱罐头保质期内POV值为0.1%,

40%鹅肝块带汁罐头保质期内POV值为0.15%。将紫草提取物

、槐米提取物、甘草提取物科学配伍,使肝酱罐头、40%鹅

肝块带汁罐头、鹅肝块冷藏期保质期延长六个月。紫草、槐

米、甘草的合理复配,国内外未见报道。中药临床常用紫草

作为外伤药膏来抗菌消炎,我们将紫草提取物做成涂膜用于

取肝后的保鲜涂膜剂,对动物内脏采用中药浸膏保鲜属于国

内外首创。采用β-CD分子包埋与喷雾干燥相结合的微胶囊化

技术对紫草提取物扬长避短,有效保护了紫草抗氧化物的抗

氧化活性,并达到紫草素的缓释,国内首创。肉制品加工一

直用亚硝酸盐作为护色剂、防腐剂。但亚硝酸盐具有明显致

癌性。使用天然复配抗氧化剂后,使罐头配方中的亚硝酸盐

添加量减半。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抗氧化剂能兼具抗菌防腐

又护色的功效。这属于国际首例。天然复配抗氧化剂具有体

外防腐、防酸败、体内清除自由基双重功效。紫草、槐米、

甘草是我国传统中药,食疗作用明显。故天然复配抗氧化剂

是保健型生物抗氧化剂。TFK1价格为150元/kg,TFK2价格为

88元/kg,TFK3价格为73元/kg。TFK1用于鹅肝酱罐头适宜添

加量为0.1%,与添加量为0.01%价格为180元/kg的TBHQ相比

造成成本增加不足0.3元(每10听罐头)。TFK2用于40%鹅肝

/1471/ 天然复配抗氧化剂系列产品研制及在鹅肥肝加工中应用

块带汁罐头的生产适宜添加量为0.15%TFK2,与添加量为0.

5%价格为30元/kg的异维C钠相比造成成本增加不足0.1元(

每10听罐头),30gTFK3可涂抹30斤鹅肝。但这与延长产品

保质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微不知足道。鹅肥肝在取肝、

冻藏、解冻、制酱过程极易氧化酸败,鹅肝酱罐头保质期短

的问题是企业面临的技术难关,该研究项目加快了鹅肥肝加

工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天然复配抗氧化系列产品与人们追求

绿色、天然、营养和安全的消费时尚相适宜,将产生很大的

社会效益。

/1472/ DJW-I型单相校表源
DJW-I型单相校表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DJW-I型单相工频校表源校验0.5级单相标准电度表

、有功功率表、相位表、交流电流表、电压表、周波表等的

先进校验电源。该电源设计新颖,结构合理,外形美观,校

验功能齐全。为电力计量、科研及大中型企业校验电能仪表

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电源装置,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1473/ 云薯401
云薯40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植株中等,株型半直立,长势中等,茎无色,茎

杆细,茎翼微波状,叶绿色,复叶小,小叶密集度中等,小叶大

小中等,叶缘平整,开花繁茂,花冠大,花冠紫红色,柱头无裂

,花药橙色。块茎长形,白皮白肉,光滑,芽眼浅、少、淡粉色

;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抗性鉴定结果为

抗晚疫病,中感轻花叶病毒病、感重花叶病毒;经农业部农产

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的检验测定总淀粉含量为

19.58%,蛋白质含量2.09%,维生素C含量为25.7mg/100g,还原

/1473/ 云薯401

糖含量为0.15%,水份含量78.4%;生产试验结果为平均亩产2

082.7千克,比对照合作88增产54.3%,比云薯201增产41.2%,

增产点次率90%。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排在所有参试品种的

第四位。该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生长势中等强,株型半直

立,株高77.8cm,茎粗1.34cm。结薯集中,薯形长椭圆形,白皮

白肉,薯皮光滑,芽眼浅,大中薯率83.7%,单株结薯数7.1个,

平均单薯重123.8克,休眠期62天,耐贮性极好。

/1474/ 中苜3号耐盐苜蓿新品种
中苜3号耐盐苜蓿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中苜3号耐盐苜蓿新品种是以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

兽医研究所育成的耐盐苜蓿品种中苜1号为亲本材料,在含盐

量为0.21-0.46%的盐碱地上,通过盐碱地表型选择,耐盐性一

般配合力的测定,让其中分枝多、叶片大、耐盐性一般配合

力较高的植株相互杂交,完成第一次轮回选择。然后又经过

二次轮回选择,一次混合选择、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得到耐盐苜蓿新品种。2002年9月在河北南皮试验

地开始品种比较试验,中苜3号苜蓿连续四年产量与中苜1号

/1474/ 中苜3号耐盐苜蓿新品种

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其干草产量四年平均达1081.7kg/亩,

比中苜1号产量提高10.8%~17.7%,该品种在河北南皮县盐碱

地表现了较好的耐盐性与适应性。中捷农场中苜3号苜蓿区

域试验产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苜3号苜蓿连续三年干草产

量与中苜1号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其干草产量三年平均达1

059.7kg/亩,比中苜1号产量提高15.4%。山东东营试验点三

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旱作条件下,中苜3号每亩产干草

三年平均981.8kg,比中苜1号产量提高11.8%,方差分析表明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河北黄骅试验点生产试验表明,中苜

3号苜蓿连续三年干草产量与中苜1号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

其干草产量三年平均达1018.4kg/亩,比中苜1号产量提高12

.6%;该品种在黄骅地区盐碱地表现了较好的适应性。

/1475/ 西农15号
西农1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登记编号:GPD西瓜(2018)610558作物种类:西

瓜品种名称:西农15号申请者:杨凌农业高科技发展股份有

限公司育种者:黄锁林肖普岳任金波李宇苗品种来源:花大

板×X09-15特征特性:杂交种。鲜食,早中熟。植株长

势强,全生育期90天左右,果实生育期30天左右,主蔓第6~8

节着生第1雌花,以后每隔5~7节现1雌花。果实圆形,果皮绿

色覆墨绿色条带。果肉红色,肉质酥脆。单瓜重6千克左右。

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果皮

/1475/ 西农15号

硬度中等。中抗枯萎病、蔓枯病。耐低温弱光性一般。第1

生长周期亩产4543.8千克,比对照京欣2号增产7.9%;第2生长

周期亩产4293.6千克,比对照京欣2号增产5.0%。栽培技术要

点:陕西地区塑料大棚设施栽培一般2月中旬育苗,3月中旬

定植。要求中等以上肥水条件,每亩施农家肥3~5立方,复合

肥40~50千克,钾肥10千克,育苗每亩播种量50克左右,行距

150厘米,株距60厘米左右,亩留苗700左右株。三蔓整枝,人

工辅助授粉,选留第2~3雌花结果。注意防治蚜虫,适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在陕西早春保护地栽培。注意

事项:长势中等,要求中等以上肥水条件,仅适合保护地栽培

,采收前一周注意控水,切忌大水大肥。

/1476/ 耐轻盐碱高生产力饲料用甜菜新品种——中饲甜201推广与应用
耐轻盐碱高生产力饲料用甜菜新品种——中饲甜201推广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中饲甜201是黑龙江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甜

菜研究所育成的耐轻盐碱、高生产力饲料用甜菜新品种。该

品种具有单位生物产量高,耐轻盐碱和中抗病,营养成分和喂

饲率高等主要技术指标。2004年中饲甜201在海伦、大庆和

呼兰试验的平均根产量为70.7吨/公顷,茎叶产量为15.7吨/

公顷,分别比内饲五号提高21.3%和4.0%;在呼兰试验中,比德

国KWS公司育成的饲料用甜菜“聚富兰”的根产量提高了4.

6%。中饲甜201根部的生长特征是:青黄色根的2/3部分生长

/1476/ 耐轻盐碱高生产力饲料用甜菜新品种——中饲甜201推广与应用

在地上,地下部分根皮较光滑,须根较少,非常易于机械或人

工收获。我省乃至我国北方现代畜牧养殖业正处在快速发展

的阶段,高生产力的生物饲料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利用是现代

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因此,中饲甜201品种

具有巨大的推广利用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另外,其耐轻

盐碱特性也将在哈-大-齐经济带的轻盐碱农牧区的作物结构

调整和耕地利用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1477/ 早熟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佳糯1号和佳糯2号良种繁育与示范
早熟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佳糯1号和佳糯2号良种繁育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在甘肃省景泰县建立繁制种基地1个,建立各

级良种繁殖田505亩;制定和推广2个品种杂交制种技术规范

,建立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制种产量达到158公斤/亩;制定早

熟品种早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平均亩产鲜穗产760公斤

以上。建立早熟新品种的示范体系,在糯玉米主产区,建立科

技示范基地7个,其中天津市4个,科技示范户31户。通过培训

会、现场会、服务电话、微信群等多种方式累计指导、培训

农户1030人次。3年间累计示范推广佳糯1号、佳糯2号新品

/1477/ 早熟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佳糯1号和佳糯2号良种繁育与示范

种12.13万亩,其中在天津市累计示范推广1.5万亩。销售企

业新增利润145.56万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3105亿元。

/1478/ 发酵肉制品直投式发酵剂制备及其对肉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发酵肉制品直投式发酵剂制备及其对肉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发酵肉制品直投式发酵剂制备及其对肉制

品品质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为2012RFXXN105,由哈尔滨科技

局资助。本项目针对目前我国直投式肉制品发酵剂生产技术

落后、传统发酵剂存在活性弱,以及进口商业发酵剂价格昂

贵等现状,以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分离到有益的优势菌为出发

点,重点开展了传统发酵肉制品中中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

母菌三大类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和选育,利用现代微生物

培养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建立高效直投式肉制品发酵剂的高

/1478/ 发酵肉制品直投式发酵剂制备及其对肉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密度培养体系,通过抗冷冻保护剂及冷冻干燥工艺的优化,开

发出发酵特性优良、抗冻干、活力强的高效冻干发酵剂菌粉

。并将其应用到风干肠和发酵牛肉干中,以缩短发酵周期并

提高产品的感官品质。本研究分别采用L5弯曲乳杆菌、S2木

糖葡萄球菌、Y4近平滑假丝酵母作为制备风干肠直投式发酵

剂的菌株。通过对其生长情况、生长代谢特性和营养需求的

研究,确定其最佳增菌培养基及发酵条件,可使活菌数分别达

到:3.6×109cfu/mL、8×108cfu/mL和4.2×

109cfu/mL。采用KLDS1.0381干酪乳杆菌和A2木糖葡萄球菌

作为发酵牛肉干直投式发酵剂的菌株,优化了二者的复合增

殖培养基配方及增殖培养条件,可使活菌数分别达到:1.37

×1010cfu/mL和3.43×109cfu/mL。采用离心法收

集培养液中的菌体,可使活菌菌密度可达2.07×1011cf

u/g。采用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发酵风干肠的直投式乳酸菌

发酵剂,并通过冻干保护剂的筛选、部分因子试验、最陡爬

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探索出了一种复合冻干保护剂,减少了

冻干过程中菌株的死亡。确定了弯曲乳杆菌最佳冻干保护剂

配方:15.42g/100mL脱脂乳,6.66g/100mL甘油和2.77g/100

mL谷氨酸钠,冻干后的菌株存活率达到61.7%及木糖葡萄球菌

最佳冻干保护剂配比:6.18g/100mL甘油,14.33g/100mL脱脂

乳和6.29g/100mL海藻糖,冻干后的菌株存活率达到60.8%。

采用单纯形格子法的实验设计优化了菌株冻干保护剂的配方

,以获得高存活力和高活力的发酵剂。通过对冻干后菌种存

/1478/ 发酵肉制品直投式发酵剂制备及其对肉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活率的分析,确定干酪乳杆菌和木糖葡萄球菌最优的冻干保

护剂配方。干酪乳杆菌:海藻糖49.2%,谷氨酸钠50.8%,依据

该配方进行验证试验,测得冻干存活率为62.70%。木糖葡萄

球菌:海藻糖33.6%,谷氨酸钠27.9%,脱脂乳粉38.5%,依据该

配方进行验证试验,测得冻干存活率为77.83%。将直投式发

酵剂应用在发酵牛肉干和风干肠中,与传统的自然发酵法相

比较。经过三天的发酵,添加了直投式发酵剂的肉制品pH值

、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均达到理想的水平。对L*值、a*值、

回味、风味、酸味、咀嚼性、嫩度和颜色测定结果显示,两

种制品均形成了良好的色泽和质地,仪器测定结果与感官评

定结果一致。综合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直投式发

酵剂能够适应发酵牛肉干及风干肠的实际生产,将发酵周期

由原来的15-20d缩短至3d,提高了产品的感官品质。

/1479/ 晚粳新品种“南粳43”
晚粳新品种“南粳4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南粳43品种种类:稻谷审定编号:苏审

稻200611来源与类型:原名“宁119”,属中熟晚粳稻品种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中粳315/盐334-6

//武运粳8号杂交,于2003年育成。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

太湖地区东南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2004-2005年参加

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96.3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

产5.2%,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

产557.4公斤,较对照增产7.0%。每亩有效穗19万左右,每

/1479/ 晚粳新品种“南粳43”

穗实粒数125粒左右,结实率88%左右,千粒重25克左右。株

高10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3天左右,较对照迟熟2-3天。

株型较紧凑,生长清秀,叶色中绿,分蘖力强,穗型较大,

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一般,较难落粒;接

种鉴定中感穗颈瘟、抗白叶枯病;品质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

测中心2003-2005年检测,整精米率61.0%,垩白粒率16.3%

,垩白度2.6%,胶稠度78.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米

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1480/ 华康药业企业专利示范培育
华康药业企业专利示范培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华康药业企业专利示范培育

”是2014年度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类别:专利转

化项目;任务书编号:20140312036ZX。2、技术原理及性能

指标主要技术原理:(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2)专

利战略研究;(3)专利产品转化;(4)知识产权保护。性能

指标:(1)通过了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GB/T29490-2013)认证,获得了认证证书;(2)完成血栓心

脉宁片、银花泌炎灵片2个专利产品的转化;(3)获得发明

/1480/ 华康药业企业专利示范培育

专利4件;(4)制定药典标准1项。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性本项目贯彻了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

T29490-2013),建立了科学的专利工作考核机制,开展了企

业专利战略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

造,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施和转化,使企业成为专利管理

规范有序、拥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的核心专利的专利优势企

业,促进了血栓心脉宁片、银花泌炎灵片2个专利产品的转化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所应用的《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专利战略研究,成功实现了血栓

心脉宁片、银花泌炎灵片2个专利产品的转化,并申请了发明

专利,提高了产品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稳定性。因此本项

目采用的技术成熟程度高等,适于全行业工业化生产及前期

研发过程。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010年9月7日,国家主

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

”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

权保护。中国还将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体制机制、法

律法规,为广大投资者和权利人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保护。

虽然政府大力促进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但知识产权本在我国

是一项新兴事物,不少大企业的意识尚且不强,对大多数经营

者而言,看重的是暂时的利润,喜欢拿来主义,直接仿造国外

产品,并不注重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更无法拿出创新技术来

申请专利,也不愿意承担每年需缴纳专利费。因此,随着市场

化竞争的日趋激烈新技术、新产品必将冲击原始制造为主的

/1480/ 华康药业企业专利示范培育

商业模式,那么怎样保护自有的成果将成为多数企业必须解

决的头等大事,应用前景广阔。

/1481/ 水芹深水浮框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水芹深水浮框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技术属于叶类蔬菜栽培技术领域,利用浮框在深

水中栽培水芹,用PC管浮框的浮力使水芹整个生长期均固定

生长在深水中,水面留出“+”字形或“井”字形,水下养鱼

。水芹生长所需要全部养分均来自水面底部土壤缓慢释放的

有机肥和速效肥以及水中鱼类粪便。项目的创新点是:采用

浮框栽培,利用PC管浮框的浮力使水芹整个生长期均固定生

长在深水中,栽培浮框设计的改良有利于植株间的通透性和

增强对风浪的抗性。

/1482/ 芭蕉芋品种鉴选与应用研究
芭蕉芋品种鉴选与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成果是2007-2011立项的2

个省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研究结果,针对贵州缺乏芭蕉芋品种

及配套栽培技术瓶颈而立项。通过品种资源收集,鉴选出产

量比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淀粉含量相当或略高的新品种,

创新种质资源及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应用。2、技术原理

与性能指标。调查摸清贵州芭蕉芋生产和土壤养分状况;收

集8个芭蕉芋品种资源观察鉴定(紫叶红花种4个,绿叶红花

中1个,绿叶黄花种3个),根据叶花色不同归并为紫叶红花、

/1482/ 芭蕉芋品种鉴选与应用研究

绿叶红花和绿叶黄花3个类型;针对主栽品种紫叶红花芭蕉芋

群体种,选育出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新品种黔蕉芋1号(待审定

),比双对照增产17.4﹪和14.9﹪;黔蕉芋1号复芽种沟植比穴

植增产14.7%,产量与株数呈正相关,不宜采用单芽种和疏株

处理;大行距行距230宽厢宽带双行沟植芭蕉芋和行间双行双

株套作玉米亩纯收益比对照增加87.7%;施肥增加产量和淀粉

含量,磷钾提高产量和淀粉,亩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25.0kg,

8.0k和25.0kg(3:1:3),钾效应>氮效应>磷效应;自研

脱毒药剂配方1200倍浸种增产16.9%;优选培养基组培茎尖出

苗率为41.7﹪,顶部芽用NAA0.25㎎/L浸泡发芽率最高为65.0

%,比清水浸泡提高44个百分点;形成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采用加强品种引种鉴选,搞好培训宣传,将试验示范推广融

为一体,多项目综合集成、配套集成技术体系应用推广的措

施。3、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申报2项国家发明专利,制

定栽培技术规程标准1个,申报省品种待审定1个,形成集成配

套栽培技术体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篇,培训农民6200人

次,发放技术资料7500份;经查新,本项目相关研究国内未见

相同文献报道,成果总体达国内先进水平。4、技术的成熟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成果的核心技术为品种和技术集成

体系,经应用推广成熟度高,可在芭蕉芋产区应用,具有保持

水土、保护环境、生态和节本增效作用,安全性高。5、应用

情况及存在问题。该成果2007-2011年在省内累计应用推广

12.5万亩,项目区覆盖率达14%,加权平均亩产芭蕉芋3607kg

/1482/ 芭蕉芋品种鉴选与应用研究

,玉米307kg,纯收益1481.5元,比对照亩新增纯收益576.1元

,新增芭蕉芋产量45.1万t,玉米1.84万t,新增产值26966万元

,取得经济效益18518.8万元,按国家新颁布农民脱贫标准年

均纯收益2300元计,惠农8.05万人。投入/产出1/3.27,对照

投入/产出1/2.39,成果比对照产投比增加0.88元。目前正在

全省进一步扩大推广,资金和劳动力缺乏是主要问题。6、历

年获奖情况。无

/1483/ 美托洛尔琥珀酸盐的开发
美托洛尔琥珀酸盐的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美托洛尔(倍他乐克)为一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的代表药物,并对某些心血管疾病具有肯定的疗效。用于治

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

、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近年来

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市场分析报道,2006年度美国市场

销售美托洛尔原料药229吨,欧盟120吨,制剂销售近30亿美

元,国内市场近50吨且每年呈增长趋势。产品以对甲氧乙基

苯酚、环氧氯丙烷为主要起始原料,经醚化、胺化、成盐等

/1483/ 美托洛尔琥珀酸盐的开发

过程制得,工艺路线合理可行。具有路线短、收率高等特点

,在合成工艺的选择上有创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

前,该产品已完成中试阶段工作。

/1484/ 柚类种质资源收集及良种选育
柚类种质资源收集及良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收集保存柚类种质资源71份,建立了柚类种质资

源圃,为以后柚类资源相关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2、开

展了柚类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工作,从中筛选出3个优良品种(

系):①富含类胡萝卜素的优特蜜柚新品种‘黄金蜜柚’;②

特晚熟柚类良种‘迎春香柚’③果皮呈桔红色、果肉橙黄色

的‘红皮金柚’。3、获得品种认定1个:‘黄金蜜柚’于2

013年4月26日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认定

(认定编号:闽认果2013005)。花柱头橙黄色,果实10月上

/1484/ 柚类种质资源收集及良种选育

中旬成熟,成熟柚果外表呈黄色,单果重1100~2250g,可食率

67.5~72.3%,皮薄,瓤为白色,瓤瓣肾形12~17瓣,无籽,果肉

从幼果期至成熟期均为橙黄色。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11.4%

,总糖8.8%,可滴定酸0.54%,维生素C35.4mg·100g-1;富

含类胡萝卜素。肉质爽口化渣,清甜适口、有橙香味,品质佳

。4、开展晚熟柚关键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针对特晚熟(翌

年1、2月成熟)柚类良种‘迎春香柚’挂果时间长、成花性

好等特点,开展该品种区域适应性等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

特晚熟柚的优法栽培技术供参考应用。5、开展不同蜜柚品

种花的营养元素测定分析:对‘黄金蜜柚’、‘红肉蜜柚’

、‘琯溪蜜柚’的鲜花进行了测定分析,探明其花的各种营

养元素含量,为提高‘黄金蜜柚’、‘红肉蜜柚’、‘琯溪

蜜柚’的成花及坐果率提供科学参考依据。6、开展柚类杂

交试验研究:选用以茂谷柑(晚熟、果小、高含糖)、迎春

香柚(晚熟、汁多、耐贮藏)为父本,以‘黄金蜜柚’、‘

红肉蜜柚’为母本,分别进行授粉杂交试验,并取得成功。本

项目研究筛选出了多种柚类稀特优异种质资源,率先对不同

蜜柚品种花的各种营养元素测定分析,选育认定了优特柚类

新品种‘黄金蜜柚’,市场潜力巨大,必将大幅提升柚类生产

效益,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

/1485/ 早熟、优质、高产辣椒杂交种冀研19号的选育及应用
早熟、优质、高产辣椒杂交种冀研19号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鲜食辣椒已成为我省主

要蔬菜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食辣椒消

费需求日益加大,要求果实粗大、光滑顺直、有光泽、果实

更长、颜色鲜亮、黄绿色、微辣。我省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品

种在早熟性、果实商品型、抗病性、丰产性上均不能满足市

场消费需求,急需早熟、优质、高产的优良鲜食辣椒品种。

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生产杂交种子是甜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的

重要途径。以我们在国内率先育成雄性不育性与优良农艺性

/1485/ 早熟、优质、高产辣椒杂交种冀研19号的选育及应用

状、抗病性、高配合力高度统一的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9

1为不育源供体,以早熟、优质、抗病的优良辣椒自交系为

转育对象,利用创建的甜椒核雄性不育系转育技术体系,创

造出符合育种目标性状的辣椒雄性不育资源,利用创建的甜

椒核雄性不育杂交育种技术体系育成早熟、优质、高产的辣

椒杂交种冀研19号。通过栽培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制定出冀研19号配套栽培技术。通过抓高产示范典型,实施

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效果显著,应用前景广阔。利用雄

性不育系杂交制种省去了人工去雄,既省工又可保证种子质

量,种子价格便宜;抗病性强,减少农药使用,既可减少产

品中农药残留,又可提高产品质量;果实商品性好,受市场

欢迎。

/1486/ 石斑鱼种质库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石斑鱼种质库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石斑鱼种质库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属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要应用于石斑鱼的种质保存和

评价、种苗规模化培育和工厂化养殖等。该成果来源于国家

“十二五”863计划课题(2012AA10A402-2)、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31372510)、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

范专项子课题(12PYY001SF08-HHSCYJS-1)、烟台市重点

研发计划(2016JH021)等项目。立项日期:2012.1,结题日

期:2016.12。该成果建立了鞍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七

/1486/ 石斑鱼种质库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带石斑鱼和蓝身大斑石斑鱼等10种石斑鱼精子冷冻保存技术

和精子冷冻库,研制出5种精子稀释液,保存精子达到5000多

份,是目前国内保存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石斑鱼精子冷冻库。

建立了石斑鱼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突破了石斑鱼胚胎超低温

冷冻保存技术瓶颈,获得了在超低温下(-196℃)冷冻成活

的石斑鱼胚胎,并且孵化出鱼苗,冷冻胚胎成活率达到9.71%

-12.15%,孵化率为23.16%,同时建立了石斑鱼3个细胞系和细

胞库。建立了“鱼类种质保存信息平台”网站,上载40多种

鱼类精子、6种胚胎及相关细胞信息,可长期为养殖企业和科

研院所提供精子遗传资源和技术服务。在我国北方建立了第

一个石斑鱼育种群体库,收集和培育9种优良的石斑鱼原种资

源,育种群体达到3538多尾。将精子冷冻保存、分子标记筛

选、群体选育、杂交育种及数量遗传评估技术相结合,建立

了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在国内首次培育出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杂交种“云龙斑”,具有生长

快、畸形率低、适应温度广、肉质鲜味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

脂肪酸含量较父母本高的优良特性,生长速度较母本快2-3倍

,较同类养殖品种快1.27倍,畸形率8.26%,适温范围在8-35℃

。建立了工厂化条件下石斑鱼亲鱼培育、生殖调控、人工繁

殖和苗种大规模培育技术,利用精子冷冻库辅助培育云龙斑

、珍珠龙胆等优良苗种1720万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

效益。成果基本概况:该成果已发表论文38篇[1-38],获授

权专利9件[39-47],其中发明专利3件[39-41],制定企业标准

/1486/ 石斑鱼种质库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2项[48][49]。该成果已在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福建省宁

德市川晖水产有限公司,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

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

镇,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三亚福联水

产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珠海市,漳州惠丰水产养殖发展有限

公司,漳州市宏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实现产业化应用。根

据经济效益可知,该成果自2009年应用至今,培育优良石斑鱼

苗1720万尾,产生经济效益10.49亿元[50-62]。通过示范应

用本成果技术,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487/ 新模式散装熟食生产流通技术的研究及示范应用`
新模式散装熟食生产流通技术的研究及示范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工艺技术方案为:(1)、采取熟制后用复合薄膜

大袋包装对产品进行密封包装再进行巴氏杀菌、快速冷却、

冷藏流通;(2)、熟制后热填充后快速冷却;(3)、熟制

后冷冻贮存、零售时再行拆包装或复热后销售等3种技术手

段。根据研究究,该三种方法均能较好地解决散装熟食的安

全问题。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上海真德食品有限公司开

始试运行,目前已有3~5个品种开始一定规模的应用。

/1488/ 高蛋白玉米新品种“曲辰三号”选育与推广
高蛋白玉米新品种“曲辰三号”选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曲辰三号于1995年用自育自交系“水162”与外

引自交系“掖107”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

过云南省省级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玉200406号。2000-

2009年累积种植395.6973万亩,平均亩产619.6kg,比对照

平均亩产542.2kg,增产77.4kg,增12.49%。按平均1.5元/

kg计算,增收4.594亿元。见(附件审定证书及应用证明)

2、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61g/l

,粗蛋白11.14%,粗脂肪3.38%,粗淀粉72.08%,赖氨酸0.

/1488/ 高蛋白玉米新品种“曲辰三号”选育与推广

30%。品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普通玉米、饲料玉米一级标准

及淀粉玉米二级标准以上,属粮、饲兼用的高蛋白玉米新品

种。见(附件查新报告)3、适宜海拔1600-2100米的地区种

植。4、2000-2009累计推广面积达395.6973万亩,见(应用

证明)。经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情

报研究院)查新结论:在公开报道的文献中云优78示范128

69亩,2005年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2006年推广应用面积达

39252亩;曲辰三号1998-2004年全市累积示范推广曲辰三号

88万亩。其中1998年全市示范33亩;1999年全市示范355亩

;2001年全市推广44300亩;2002年全市推广114800亩,20

03年示范推广曲辰三号17.89万亩,2004年推广达53.75万亩

。蛋白质≥10%的高蛋白玉米,在2000-2009累计推广面积达

395.6973亩的未见报道,见(查新报告)。5、“曲辰三号

”被评为2008年云南名牌农产品,见(http://xxgk.yn.g

ov.cn/canton_model17/newsview.aspx?id=155474)6、“

曲辰三号”属中颗中熟种,在麒麟区种植生育期125天,幼

健苗壮、生长势强,适应性广,株型较紧凑,成熟期叶片保

绿度为80%,株高226.5厘米,穗位高93.5厘米,茎粗1.36厘

米,穗长16.9厘米,穗粗4.9厘米,穗行数13.3行,行粒数

35粒,穗型圆柱,粒色金黄,单穗重132.4克,千粒重350克

,一般亩产500-600千克,高产可达800千克。

/1489/ 马铃薯新品种“沈薯5号”选育及应用
马铃薯新品种“沈薯5号”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自选课题。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应用

领域:该成果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马铃薯新品种“沈薯

5号”具有早熟、高产、优质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欢迎,推

广面积稳步增长。技术原理:采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手

段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苗进行遗传物质的

诱变,将变异的植株进行扩繁成苗后扦插并收获微型薯,再将

微型薯经储存、栽培,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最终筛选出具有与

原无性系品种"Farourite"薯形不同、产量更高

/1489/ 马铃薯新品种“沈薯5号”选育及应用

的稳定株系。3.性能指标“沈薯5号”于2011年通过辽宁省

农作物品种审定,株高55厘米,株型较直立,茎褐色,叶深绿色

,复叶较大,叶缘有轻微波状,侧叶3~4对,茸毛中等,花冠紫

色,块茎椭圆形,皮色淡黄,肉色鲜黄,表皮光滑,芽眼浅。生

育期(从出苗到成熟)为65天左右,早熟,大、中薯比率86%

以上,休眠期较短,耐贮性一般,块茎干物质含量17.8%,蛋白

质含量1.5%,淀粉含量13.8%,还原糖含量0.03%左右,维生素

C含量13.5毫克/百克,蒸食品味佳。感马铃薯X病毒,抗马铃

薯Y病毒。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马铃薯早熟组区域试验

,5点次增产,0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2511.1公斤,比对照早

大白增产26.48%;2009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477.

10公斤,比对照早大白增产26.20%。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

较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而采用常规的育种方法时野生种

与栽培种间存在着严重的有性生殖障碍,杂交非常困难,甚至

不能杂交成功,而且所需时间长,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抗病品种

,而利用离体培养筛选突技术是一种周期短、效果好的育种

途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alvariation)是指不

经体外选择而在组织培养植株上表现的变异。通过对组织培

养产生的植株同无性繁殖或种子繁殖植株的变异进行对比研

究表明,经组织培养产生的变异要比常规繁殖方法产生的植

株表现更多的变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变异率可以高达3

0%~40%,有时甚至高达100%,某一具体性状的变异率在0.2%

~3%之间。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1)“沈薯5号”是利

/1489/ 马铃薯新品种“沈薯5号”选育及应用

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采用高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马

铃薯“Farourite”的组培苗,经过多年筛选和培育得到的。

(2)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为65天左右,早熟性好。(3

)平均亩产2477.10公斤,比对照增产26.20%。(4)结薯集

中,商品薯率达到85.5%。(5)抗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

(6)品质好,蒸食香味佳。6.作用意义“沈薯5号”是具有

早熟、高产、优质、芽眼浅等特点的马铃薯新品种,适宜在

沈阳、铁岭、大连、彰武、葫芦岛等二季作地区种植。其产

量高、生育期短、品质好,对于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增加农

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市场前景广阔。

/1490/ 茶树新品种——碧云
茶树新品种——碧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由中国农业科

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59~1979年从平阳群体种和云南大叶茶

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系统育种法育成。主要分布在浙、皖、

苏、赣、湘、豫等省。198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认)定为国家品种,审定编号GS13044-1987。特征:植株

较高大,树姿直立,分枝部位较高,密度中等,叶片上斜状着生

。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隆起,叶身平稍有内折,叶缘微波

,叶尖钝尖,叶齿细浅,叶质中等。芽叶绿色,茸毛中等,一芽

/1490/ 茶树新品种——碧云

三叶百芽重51.7g。特性: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较强,一芽

一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高,亩产可达200kg。春茶一芽二

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6%、茶多酚25.2%、儿茶素总量16.0%、

咖啡碱3.9%、水浸出物约39.3%。适制绿茶。制毛峰茶,外形

细紧,色泽翠绿,香气高爽纯正,滋味鲜醇。抗性强。扦插繁

殖力强。适栽地区:江南绿茶茶区。栽培要点:树姿较直立

,适用双条栽规格种植,按时进行定型修剪和摘顶养蓬。江北

茶区需注意越冬防冻。每年10-11月份可供应上述品种一足

龄扦插苗,品种纯度100%。

/1491/ 极端热稳定麦芽糖淀粉酶提高方便米饭食用品质的研究
极端热稳定麦芽糖淀粉酶提高方便米饭食用品质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方便米饭的食用品质是在食用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感

官特性。然而糊化大米淀粉的回生,已经成为制约方便米饭

发展的一个瓶颈。回生淀粉的水分和粘度降低,硬度升高,具

有类似夹生米饭的口感,而且,人体内的淀粉酶类很难作用于

回生的淀粉,从而使米饭的消化利用率大大降低。因此,采用

有效措施来延缓淀粉的回生老化,提高方便米饭的感官品质

,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项成果从嗜热菌的基因组中克

隆麦芽糖淀粉酶基因,表达于大肠杆菌,得到了最适反应温度

/1491/ 极端热稳定麦芽糖淀粉酶提高方便米饭食用品质的研究

为100℃,转糖基化活性高的极端热稳定麦芽糖淀粉酶,直接

用于大米的煮制过程,得到具有较高食用品质的方便米饭。

该方法不同于将生大米粒与酶加入到常温水中浸泡或者提高

温度浸泡,然后再蒸煮的方法;也不同于将生大米粒蒸煮后,

再降温,然后加酶处理的方法。这种新型极端热稳定麦芽糖

淀粉酶活力高、能够在米饭煮制的过程中改变淀粉的分子结

构,降低米饭中直链淀粉组分的含量,因此可以得到粘弹性好

、回生度低的高品质方便米饭。本项目的新型麦芽糖淀粉酶

在米饭煮制过程中直接加入,对米粒的处理均匀,所需要的时

间短,不易被微生物污染,不改变煮饭步骤等优点,能够用于

生产高品质方便米饭、紫菜包饭等快餐食品,具有较强的竞

争优势和广泛前景。本项成果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

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3篇。

/1492/ 优质高产抗逆贝类良种选育
优质高产抗逆贝类良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项目开展了低浓度氯化钠诱导牡蛎三倍体,并进行

幼体培育和养成技术研究。扇贝生产性状测定的标准化研究

,开发了扇贝表型性状自动测量记录系统。培育出国家级水

产新品种“海大金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和

长牡蛎“海大1号”3个。查清了长牡蛎养殖和野生群体的遗

传多样性以及种群间遗传分化;引进日本岩牡蛎和熊本牡蛎

,以及长牡蛎日本和韩国群体,构建了牡蛎种质资源库;开展

了长牡蛎与熊本牡蛎和日本岩牡蛎的种间杂交,查清了长牡

/1492/ 优质高产抗逆贝类良种选育

蛎不同地理种群杂交苗育苗效果,筛选出强杂种优势组合;构

建了选育基础群体,建立了两个快速生长优良选育群体;构建

了家系选育育种体系,开展了壳色和外套膜色的定向选育;查

清了长牡蛎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其相关性等遗传参数。扇贝

生产性状测定的标准化自动测量记录系统,对以往在扇贝研

究中部分易受环境影响、严谨性差的测量标准进行了重新定

义和改进,使参数的测定更客观和科学。项目组自主开发了

一套基于网络的贝类育种评估与分析系统,实现了贝类育种

数据的记录、管理、远程传送的电子化。通过抗逆性实验和

贝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合课题组建立的BLUP育种系统,开

展了栉孔扇贝的家系选育工作,筛选和建立贝类良种选育基

础群体。

/1493/ 津粳优88(金粳优88)
津粳优88(金粳优8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

区种植全生育期158.3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1.6天。株高

119.0厘米,穗长20.7厘米,每穗总粒数203粒,结实率76.

6%,千粒重24.2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

。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4.9%,垩白米率21%,垩白度3

.4%,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家《优质

稻谷》标准3级。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25.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9.6%(极显著)

/1493/ 津粳优88(金粳优88)

;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9.9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9.

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8公斤,比对照

豫粳6号增产19.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2公斤,

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5%。栽培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

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播前注意浸种防治干尖线虫

病和恶苗病,秧田要施足基肥,控制播种量,培育带蘖壮秧

;2、移栽:秧龄宜短不宜长,株行距23.1厘米×13.2

厘米,每穴栽双株;3、肥水管理:施肥宜早,早促早发,

搭好丰产架,确保有效穗18万以上。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

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不脱水过早

;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二化螟,其他

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国家审定委员会推荐意见:该

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

,高产、稳产,适应性广,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

南省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江苏省淮北、安徽(沿淮、淮

北)及陕西省关中地区种植。

/1494/ 两系杂交小麦制种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两系杂交小麦制种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495/ 红蝉花快速繁殖技术
红蝉花快速繁殖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简介:红蝉花是从南美引进的一种新型的攀缘

性绿化材料,株型漂亮,四季开花,市场前景看好。本项目

利用红蝉花的茎尖进行快速繁殖,繁殖系数高,可在室内周

年生产,解决了扦插繁殖成活率低、受季节影响的缺点。只

要投入15万元,一年可生产10万棵以上苗,25万元的收入和

10万元的纯利润。应用行业:农业。效益预期:只要投入1

5万元,一年可生产10万棵以上苗,25万元的收入和10万元

的纯利润。合作形式:技术转让或合作开发。

/1496/ 辽宁1号、7号等核桃新品种推广
辽宁1号、7号等核桃新品种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辽宁1号、辽宁7号等核桃新品种坚果外观光滑美观

、缝合线紧密,核壳极薄,不露仁,壳厚0.7mm以下,指捏

即开,取仁极易,出仁率在70%左右,商品价格为普通实生

核桃的4倍。丰产稳定性强,7年生核桃园每公顷年产1125k

g以上,具有抗核桃黑斑病和炭疽病等特点,深受国内外市

场欢迎。鉴于核桃的上述优良性状,辽宁省林业技术推广站

于2000年在国家林业局申请立题,开展推广工作。经过几年

的推广现已全面完成了推广合同要求的各项指标。建核桃示

/1496/ 辽宁1号、7号等核桃新品种推广

范园1500公顷,培训林业专家40余人,技术骨干500余人,

有专业生产特长的农民4000余人。建核桃砧木苗基地一处,

面积28亩,年培育砧木苗20万株;建核桃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三处,面积4300平方米,可年繁育各种良种核桃嫁接苗100

万株,良种核桃嫁接体愈合率达到7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

到90%以上。建立高接园和采穗圃,可年产50厘米长的良种

穗条15000余条。

/1497/ 国外优质耐热甜玉米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国外优质耐热甜玉米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于2009年广东省农

业厅下达的2009年省级良种培育和引进专项资金计划。根据

项目计划要求我中心确立以甜玉米引进和选育为主要研究方

向,重点攻克我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甜玉米作为

新型果蔬、高档营养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广东省种

植面积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零星种植发展到2017年的约3

00万亩,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种植面积的60%以上。近年来,随

着甜玉米流通业、加工业等的不断发展,广东省鲜食玉米已

/1497/ 国外优质耐热甜玉米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大量外销到香港、澳门以及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各国。目前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我省最具特色、市

场最大、效益最高、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之一。但

是我国的甜玉米品种与国外的甜玉米品种仍存在这较大的差

距,具体表现在:1、品种品质明显不足。与国外优良品种相

比,国内现有甜玉米品种果皮偏厚,吃起来渣多、不柔嫩,口

感较差。2、品种类型单一,加工型超甜玉米品种欠缺。3、

品种适应性差,缺乏耐热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4、种质资

源匮乏,目前,我国甜玉米育种资源主要来自美国、少部分来

自泰国、日本,血缘关系较狭窄,生态类型较单一,尤其缺乏

优质、耐热、耐寒、耐瘠薄的甜玉米育种资源,严重影响了

我国甜玉米产业的发展。中心甜玉米选育方面有着深厚的基

础。从1998年开始甜玉米育种工作,在大量引种的基础上,自

主创新,成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南亚热带气候

栽培的超甜玉米系列品种“珠玉2号”、“甜蜜1号”等,其

中甜蜜1号于2008年4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甜玉米品种审定

,“珠玉2号”于2008年6月通过广东省甜玉米品种审定。本

项目的实施将从国外优质甜玉米中引进和筛选适合本地种植

的优良的甜玉米品种,同时通过改良和选育,选育出拥有自主

产权创新型甜玉米新品种。推动我省甜玉米产业的进步。二

、项目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一)品种创新点:本项目以自

交系珠选GT-128和珠选GT-99为亲本选育的优良甜玉米新品

种“珠玉甜1号”。该品种抗病强、适应性广、品质优,亩产

/1497/ 国外优质耐热甜玉米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量1072.31公斤,比对照种新美夏珍增产8.00%,增产达极显著

水平。“珠玉甜1号”容易栽培,可溶性糖含量高达30.27%,

籽粒美观,色泽黄白相间,成为珠海市第一个籽粒黄白相间的

优质型甜玉米品种。(二)材料创新点:自主选育出新的自

交系珠选GT-128和珠选GT-99。该自交系配合力高,品质优良

,成为甜玉米育种材料的骨干系。其中自交系珠选GT-99配合

力很高,用其作为父本还配出了甜玉米新品种“珠玉2号”。

三、项目成果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选出的

甜玉米新品种“珠玉甜1号”丰产性和适应性好,品质优,综

合农艺性状优良。经2009年和2010年广东省区试,适口性评

分88分,超过对照3分;2011年6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

定(审定号:粤审玉2011005)。珠玉甜1号与国内同类品种

比较,具有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广东省春

秋季栽培。四、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应用情况:“珠玉

甜1号”甜玉米为广适、高产、优质品种,在相关配套技术的

支持下,推广速度、范围迅速扩大。目前,在江门、珠海、湛

江、惠州、茂名等地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0多个,示范面积超

过10000亩。从2014年到2016年,近3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90

万亩,占我省甜玉米种植总面积的近10%-20%。存在的问题

:“珠玉甜1号”籽粒饱满、甜度高、果皮薄,成熟后要及时

采收,特别是在夏季成熟期,高温、高湿容易早衰,籽粒凹陷

。五、历年获奖情况;“珠玉甜1号”在推广过程中深受用户

/1497/ 国外优质耐热甜玉米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喜爱,2015年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2017年和20

18年被推荐为广东省甜玉米主导品种。

/1498/ 九稻63号
九稻6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晚熟品种,平均生育期144天,需≥10℃积温2900℃

左右。平均株高105.7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强,主蘖穗

整齐,活秆成熟。平均穗粒数109.2粒,结实率87.6%左右,

千粒重26.9克。谷粒椭圆,无芒,颖壳黄色。抗倒、抗稻瘟

病性强,综合性状突出。米质优,米饭柔软,不回生。200

5~2006年吉林省晚熟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229.8公斤,

比对照关东107平均增产6.1%。2006年吉林省晚熟生产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8308.0公斤,比对照关东107平均增产2.6%。

/1498/ 九稻63号

九稻63号(九03D8)通过省区试、生试及多年多点示范种植

,表现晚熟、优质、抗寒、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等特点,尤

其在我省中部晚稻区表现更为突出。该品种的育成,对加快

我省晚熟稻区品种更新换代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计近2~3年

内,通过品种示范推广,以点带面,加强售后服务,在我省

晚熟稻区每年可推广20万亩左右,累计可推广种植50万亩以

上,从而带动我省晚熟稻区优质米的发展,促进农民种地积

极性,社会效益巨大。

/1499/ 文山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文山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来源及背景该项目来源为中国烟草总公司云

南省公司,项目负责单位为云南省烟草公司文山州公司,项目

实施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项目负责人为张树锋。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蚜茧蜂是膜翅目姬蜂总科蚜茧蜂科的

一种幼虫专门寄生于蚜虫体内、靠吸食蚜虫体内营养生长的

寄生蜂,在蚜虫体内12天时间,完成从卵到幼虫、蛹的生长过

程,在蚜虫被吸食致死变成一个茧壳的同时,蚜茧蜂羽化为成

蜂破茧而出。雌蜂一经羽化飞出,就具备了产卵繁殖后代的

/1499/ 文山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能力,一头雌蚜茧蜂在羽化后的3至4天寿命期内,可自行搜索

蚜虫产卵200粒左右。在烟株摆盘期(移栽后20~25天)、

团棵期(移栽后30~35天)、旺长期(移栽后40~45天)分

别进行蚜茧蜂的散放,采用多点散放成蜂或者散放僵蚜的方

式放蜂2~3次,每亩放蜂2000头左右,防治蚜虫效果能达到8

0%以上,减少防治烟蚜化学杀虫剂用量50%以上。3.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1)填补了我州烤烟生产上蚜虫生物防治技

术空白。防治烟蚜的农药控量和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效果,分

别达到预期的50%和80%以上,实现节本增效目标。(2)实现

了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相关技术自主创新。实现了“烟蚜茧蜂

成蜂收集装置”和“栽培烟苗繁育烟蚜茧蜂的结构”两项技

术的自主创新。(3)研发制定了《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

规程》,为扩大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储备。该项技术具有较

强的创新性,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烟蚜茧蜂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

重要的蚜虫寄生性天敌,人工增殖释放烟蚜茧蜂属物种多样

性保护与利用范畴,对其他生物没有潜在的负面影响,不会带

来生物入侵的风险,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技术。烟蚜茧蜂不仅

对烤烟上的烟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油菜、果树、蔬

菜、花卉等作物上的蚜虫同样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5.应用

情况与存在的问题蚜茧蜂防治蚜虫生物防治技术成熟,配套

设备设施完善,部分应用于文山州烟叶生产。2010年~2012

年,文山州累计推广使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50万亩,田间烟蚜

/1499/ 文山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减少使用化学杀虫剂11.

5余吨,减少杀虫剂用量50~60%。每亩平均减少农药使用23

g,亩均节约蚜虫防治成本28.63元,累计节约防治成本1431.

5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2265.5万元。

/1500/ 山西省气象干部职工培训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山西省气象干部职工培训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山西省气象干部职工培训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

括五个模块:1、培训人员结构:对全省干部职工信息以所

在单位为基础进行分类,实现人员信息分类管理。2、培训内

容安排: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将培训班分为气象预报预测

、气象综合观测、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综合管理、气象远程

培训五类,实现培训班的分类管理。3、培训效果测评:依据

柯式四层次评估理论建立四层评估模型,把评估分为培训设

计的质量评价、教学组织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估、培训效

/1500/ 山西省气象干部职工培训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果评估四类,建立起评估的基础数据集。4、培训绩效考核:

以建立的评估模型为基础,直观展现培训设计的质量考核、

教学组织质量考核、教学质量考核、培训效果考核结果。5

、培训档案建立:实现对培训班档案的建立和查询,可查看

培训班人员信息和课程信息。

/1501/ 丽水特色柑橘良种选育与开发利用研究
丽水特色柑橘良种选育与开发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选育出翡翠柚、处红柚、无籽瓯柑等丽水特色

柑橘良种。经无性系测定和DNA标记检测证明三个品种主要

经济性状遗传稳定,并先后通过省级林木良种认定。通过对

所选出的三个良种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制定了《山水牌柚

》、《山水牌瓯柑》、《山水牌柑橘》系列标准,并在生产

上普遍应用。生产的山水牌瓯柑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和认

证,山水牌椪柑通过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并获“浙江省名牌

产品”称号。编著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名特优柑橘

/1501/ 丽水特色柑橘良种选育与开发利用研究

绿色栽培与经营技术》专著,系统论述了柑橘发展趋势,全

面介绍了丽水名特优柑橘品种、绿色栽培与经营技术。将对

丽水柑橘产业改造与提升,丽水柑橘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

的作用。

/1502/ 早优8号丝瓜
早优8号丝瓜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丝瓜其味清凉爽口,是我国长江流域夏秋主要栽培

蔬菜品种,具有一季栽培、多季采收、产量高、效益佳的特

点,在整个生育期间特别是夏秋高温、高湿、病虫高发季节

病虫危害较少,商品品质高,深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

睐。目前国内丝瓜主栽品种存在着单一、品质低、丰产性不

高、早熟性状不突出等缺点,针对这些缺点,我们自九十年

代初期开始以早熟、丰产、优质、抗性强等为育种目标,通

过对收集到的资源经多代自交纯化、整理分类、配合力测定

/1502/ 早优8号丝瓜

、组合比较试验、全省多点试验以及示范栽培,采用杂种优

势原理选育出早熟性状极为突出、丰产、品质极佳、商品性

优、抗性强的丝瓜新组合—早优8号。早优8号丝瓜是以S-0

3-98为母本,S-05-6为父本杂交配制育成的早熟长棒形杂种

一代丝瓜新品种。母本S-03-98系从海南引进的短果型丝瓜

经8代自交纯化而成的性状稳定的株系,具有生长势强、叶

色深,叶片大,果实两头粗大,短棒型,果蒂部花蒂大,不

易老化,果皮绿色,抗病抗逆性强;父本S-05-6为衡阳地方

品种经8代单株选择而成的稳定的株系,生长势一般、早熟

、抗病性耐热性强、瓜条细长、皱皮、长棒形、绿色。早优

8号丝瓜于2006年春季配组,2006年秋季海南、2007年春季

长沙、秋季海南组合比较试验,2008~2009年省内长沙、浏

阳、岳阳、常德、怀化参加全省多点试验、生产试验和示范

栽培。2010年7月2日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有关

专家的现场评议。早优8号丝瓜植株蔓生,生长势强,早熟

,主蔓结瓜为主,第一雌花节位6~8节,雌花节率高,连续

结果能力强,果实长棒形,果皮微皱,浅绿色,被白色茸毛

(浅霜),不显老,果长37.0cm左右,横径5.0cm左右,平

均单果重500g左右,果肉细嫩爽口,味甜,风味佳,瓜条整

齐匀称,商品性好,丰产,抗病抗逆性强。2008~2009年省

内长沙、浏阳、岳阳、常德、怀化等地多点试验表明,早优

8号折亩产前期产量分别为928.2kg和1065.8kg,比对照长沙

肉丝瓜分别增加23.4%和25.8%,全期产量分别为5126.5kg和

/1502/ 早优8号丝瓜

5448.5kg,比对照长沙肉丝瓜分别增加37.9%和42.8%;果实

品质一致认为细嫩爽口,味甜,风味好;果实长棒形,果皮

微皱,被白色茸毛(浅霜),整齐匀称,不显老,商品性优

;田间表现抗病性强、抗逆性佳。同年在省内长沙、岳阳、

株洲以及重庆、四川、海南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栽培。该成

果于2009年获长沙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湖南省农业

丰收二等奖。2010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品质分

析报告表明:早优8号干物质含量为6.23%,维生素C含量为

7.80mg/100g鲜重,总糖含量为4.35mg/g鲜重,蛋白质含量

为1.34g/100g鲜重。

/1503/ 安康市蚕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安康市蚕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安康市蚕桑资

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是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承担的

安康市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本项目2013年开始实施

,2015年结束,2020年验收。(2)项目背景蚕桑生产是安康

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影响,蚕桑产业出现

了萎缩下滑趋势,为了减少蚕桑资源的浪费,项目单位实施了

“安康市蚕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2、技术原理及

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通过对安康市现有桑园进行调查摸

/1503/ 安康市蚕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底,掌握了蚕桑资源的流失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

保护措施和方案,通过产品的研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保

护资源、利用资源的目的。(2)性能指标①建立了3处桑树

品种资源保护基地:一是安康市蚕研所建立了5亩,300多个

桑树品种;二是汉滨区五里镇张营村怡鑫科技示范园建立了

10亩,200多个桑树品种;三是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建立了中

国桑树博览园100亩,600多个桑树品种;②在石泉、汉滨、汉

阴、平利、旬阳、白河、岚皋和宁陕8个县区各建立了1个生

态桑品种资源保护区,总面积100多亩;③在安康市蚕研所和安

康学院建立了桑蚕品种、养蚕技术、新产品、蚕桑病虫害标

本及荣誉、奖励陈列室2处,制作各类标本100余个,陈列荣誉

、奖励证书30余项;④制定了全市桑蚕新品种的资源保护措施

及产品利用研究方案,纳入安康市富硒蚕桑资源开发课题组

组织实施。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①建成了桑树品种园,

丰富了安康市的桑树品种;②建成了生态桑品种资源保护示范

区,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③制作了各类蚕桑标本,对生产

科研具有指导作用。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技术在安康市得到了推广应用,有效地巩固了蚕桑产业基

础,保护了蚕桑资源,发挥了蚕桑资源的经济作用和生态价值

。全市有10余个企业加工生产桑叶粉、桑叶茶、桑叶菜、桑

叶饲料、蚕沙枕、蚕丝被等产品,蚕桑资源开发利用工艺体

系完备、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对全市蚕桑资源的保护利用

提供了支撑。5、应用情况及建议(1)应用情况项目实施后

/1503/ 安康市蚕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全市每年减少了桑树资源流失4万亩,蚕农每年减少资源流

失增加收入6400万元;丝厂年净增利润2496万元,每年上缴税

金1414.40万元。(2)建议该项目实施后虽然取得了较为显

著的成效,但仍然需要在基地建设、品种保护、副产品开发

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健全保障机

制。

/1504/ 蜱类基础生物学研究及《蜱类学》编研
蜱类基础生物学研究及《蜱类学》编研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蜱类隶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

、蜱螨亚纲、寄螨目,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传播多种病

原体而导致疾病,对畜牧业、人类健康和野生动物造成极大

危害,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项目自

1991年开始,历经22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外国专家

局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林业局专项基金、河北省科技厅重大

专项和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支持下

,对蜱类的基础生物学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二、研究目的

/1504/ 蜱类基础生物学研究及《蜱类学》编研

与意义我国疆域辽阔,蜱的种类丰富,在蜱类学研究方面已做

了许多工作,出版了一些相关的专著,为我国蜱类学领域的研

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

蜱的分类学、系统学与生态学等基础生物学和蜱类生理生化

等方面的研究均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缺乏系统的蜱类学专

著,对这一类群系统知识的介绍严重滞后,影响着国内蜱类学

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蜱和蜱媒疾病的综合防控,导致民众近

年来对不断出现蜱媒疾病产生恐慌。基于此,项目研究团队

22年来的一直以蜱类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为主线,包括分类学

、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生化等,得出了系列研究成果,在此

基础上编写出版了国内首部《蜱类学》专著,为全面了解蜱

类及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三、主要论点与

论据1.对我国蜱类的有效属和有效种进行整理和厘定,在此

基础上建立新的科属检索系统;对世界蜱类名录进行整理,规

范其中文译称;对我国蜱类进行本底调查、分类鉴定及聚类

分析,明确我国蜱类的地理区系分布特征。2.基于分子证据

和形态学证据对我国蜱类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明确其进化地

位和系统进化关系。3.对我国重要媒介蜱种的基础生物学进

行系统研究,包括生活史、野外可控自然条件下生物学特性

、宿主和栖息地选择、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研究,明确重

要媒介蜱种的基础生物学特性。4.对与蜱繁殖和发育相关的

卵巢、精巢、唾液腺和中肠等重要器官的结构与发育、生理

生化、功能与调控等系统研究。四、主要创见与创新1.明确

/1504/ 蜱类基础生物学研究及《蜱类学》编研

我国现有蜱类2科10属117种,鉴于蜱类分类地位的变更及遗

留的物种描述错误等问题,重新厘定并制定出了新的蜱类检

索表;通过对我国蜱类进行本底调查和分类鉴定,共采集蜱类

标本150000号,明确我国蜱类地理区系特点为点状或带状分

布;并对世界蜱类名录的中文译称进行规范化整理。2.基于

16SrDNA序列和形态学证据明确了长角血蜱与钝刺血蜱的亲

缘关系较近;通过对8属46种蜱的序列分析确证了原牛蜱属应

划分到扇头蜱属,血蜱与璃眼蜱及扇头蜱的关系更近,与花蜱

则在不同的进化枝上等一系列的系统进化关系。3.阐明了长

角血蜱、森林革蜱、亚东璃眼蜱和钝刺血蜱等重要媒介蜱种

的生活史适应对策,研究了其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活史,深入分

析了自然条件下长角血蜱和森林革蜱的生物学特性,系统报

道了长角血蜱和森林革蜱的宿主选择、栖息地及自由生活和

寄生生活的季节发生动态,建立了成熟的蜱类基础生物学系

统研究方法。4.以长角血蜱为对象,对与其吸血繁殖相关的

唾液腺、卵巢、精巢和中肠等重要器官的结构与发育、生理

生化、功能与调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22年的研究,出

版国内首部《蜱类学》专著,发表论文50篇,培养博士后1名

、博士生10名、硕士生28名。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

题该成果系统研究了蜱类的基础生物学并出版了国内首部《

蜱类学》专著,提升了我国蜱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为深

入研究这一专性吸血的特殊类群奠定了基础;研究过程中建

/1504/ 蜱类基础生物学研究及《蜱类学》编研

立的成熟的蜱类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重要蜱

及蜱媒疾病的发生、传播规律提供支撑;对促进蜱及蜱媒疾

病的综合防控及科学普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该研

究共发表研究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21篇,出版国内首部《

蜱类学》专著1部,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0名,硕士28名,研究

结果得到了美国农业部AndrewY.Li和AdalbertoA.Pér

ezdeLeón、德克萨斯大学JanakiramSeshu和加拿大阿

尔伯特大学W.ReubenKaufman教授等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项目负责人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大会报告。

/1505/ 优质肉兔良种引进经济杂交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研究
优质肉兔良种引进经济杂交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该项目先后引进国外优良肉兔品种7个,建立良种

繁育体系,并通过扩繁选育,年可提供种兔5-6万只,主要

选育指标达到引种标准。同步进行了5种组合的经济杂交试

验,杂交兔75日龄体重2.0-2.7千克,比亲本纯繁群提高13

%。研制采用的电热型采精器、兔专用半自动饮水器、全价

颗粒饲料、仔兔适时断奶及早期补饲、兔病综合防治、兔保

健添加剂等配套新技术、新方法,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

水平;在实施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以公司+农户为基本模式

/1505/ 优质肉兔良种引进经济杂交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研究

,创造性采取种兔场+专业户、学校+学员户、协会+会员户

和食品厂+农户等运作机制,加快了产业化发展,取得显著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家鉴定,该项研究达到国内同类

研究的先进水平。

/1506/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研究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成果经三年六季的试验研究,在明确水稻秧盘育

秧抛秧栽培的生育特点的基础上,摸索出了抛秧栽培水稻亩

产450公斤以上的配套技术。主要是选好种子,育好秧苗

,抛匀、抛足秧苗和适当减少前期追肥,增加后期追肥,及

早搁田,多次搁田。经过三年1535万早晚稻试验、示范

。该项技术在高产地区可以获得高产,在中低产地区可以增

产,每亩平均比手插栽培增产14.2公斤,增加净收入2

0.9元,增加33.8%。并且具有适时早栽、种足密度

/1506/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研究

、减轻劳动强度、缓解劳力矛盾、稳定多熟制面积等优点。

且省工、省力、省秧田,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盘育抛秧技术的研究,为浙江省水稻生产提供一条新的栽培

途径。

/1507/ 北青10号
北青1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经过海北州农科所的十几年的努力,于2019年选育

出“北青10号”青稞新品种,该品种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和增

产潜力。基本上克服了县育成的“北青系列”抗倒伏能力弱

,增产潜力弱的缺陷。(一)抗倒伏性好。从2008年参试产

量鉴定试验到2018年生产试验结束,只有2017年降雨量特别

多,对照柴青1号发生倒伏程度2级、倒伏面积达到50%的情况

下发生了2级倒伏并且倒伏面积达到100%。因此,该品种的抗

倒伏明显强于北青1-9号品种。(二)丰产性好。该品种在

/1507/ 北青10号

参加2015—2016年青稞区域试验的6点11次试验中,最高产量

达到476.3kg/亩,最低产量为264kg/亩,平均产量为387kg/亩

,北对照北青6号增产28.7%。在差距2017—2018年两年生产

试验时,最高产量为351.0kg/亩,最低产量251.0kg/亩,平均

产量为285.0kg/亩,比对照北青9号品种增产15.0%。(三)

抗病性中。从2008年只2018年的所有试验的病害发生情况的

来看,发生病害严重度为中抗。(四)属粮草兼顾品种。该

品种在正常年份中株高在110cm左右,植株长势茂盛,产草量

较高,符合海北及同类的农牧交错区对青稞籽粒与产草双高

的品种需求。

/1508/ 一种宝玉的组培快繁方法
一种宝玉的组培快繁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宝玉的组培快繁方法,属于植物

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它包括外植体灭菌,启动培养,增殖培养

和生根培养的步骤。本发明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使用的培

养基配方简单、培养基成本低,培养流程简便,宝玉繁殖系数

较高,为宝玉工业化育苗及其深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持。本发

明公开了一种宝玉的组培快繁方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领域,它包括外植体灭菌,启动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

步骤。本发明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使用的培养基配方简单

/1508/ 一种宝玉的组培快繁方法

、培养基成本低,培养流程简便,宝玉繁殖系数较高,为宝玉

工业化育苗及其深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1509/ 散烟烟叶切断处理系统及方法
散烟烟叶切断处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计算机制造
技术详情

  散烟烟叶切断处理系统及方法,解决现有技术存在

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在打叶复烤线上对人工解把挑选后装框

散烟烟叶连续进行机械自动上料、储料、布料、均料、多段

切断处理系统及方法。整个过程均为机械化自动处理,提高

打叶复烤生产线自动化水平,通过机械自动上料代替人工铺

叶投料方式,可大量减少预处理用工人数,减少人工劳动,同

时系统生产能力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采用本发明方法,翻

箱上料机通过机械化方式自动将烟框内的散烟烟叶倒入存储

/1509/ 散烟烟叶切断处理系统及方法

布料输送机,存储布料输送机通过输送带将散烟烟叶输送到

出口处,布料辊旋转拨料将烟叶均匀输出进入均料提升输送

机,均料提升输送机通过输送带将散烟烟叶提升输送,并通过

均料辊旋转拨料控制将设定厚度散烟烟叶输出进入多段切断

机进行切断处理后输出。

/1510/ 优质高效玉米草SAUMZ1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示范
优质高效玉米草SAUMZ1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优质高产玉米草SAUMZ1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示范

》系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下达的科技先导项目,承担单位为重

庆市畜牧科学院,项目实施时间2008年1月30日至2009年12

月30日,项目经费14万元。经过近两年都的试验研究和示范

推广,完成了玉米草新材料不同海拔高度生育期、产量和抗

逆性等基本农艺性状的观测;不同土壤类型玉米草产量和品

质评定;测定了低温胁迫下玉米草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可溶

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含量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

/1510/ 优质高效玉米草SAUMZ1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示范

系;完成了玉米草SAUMZ1与杂草饲喂奶牛的对比试验等,取

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经济效益方面:推广玉米草

SAUMZ1的种植面积、加大青贮力度,为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

饲草饲料。提高了牛、羊育肥速度,尤其是解决了冬季饲草

匮乏问题,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以巫山铜鼓镇竹园村巫山

正兴牧业有限公司黑山羊场为例,经过两年的时间,快速育

肥出栏肉羊共1500只,每只纯收入70元,共新增纯收入10.

5万元。通过山羊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已发展山羊养殖大户

100余户,每户饲养10-50只羊,平均每户每年可新增纯收入

700-3500元。可见,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山羊场

产业化建设和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使种草养羊成为农民新

的经济增长点。在社会生态效益方面:该项目可帮助饲料问

题的解决,刺激畜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

发展,增加该市奶制品和牛羊的自给率,减少资金的外流。

同事,玉米才根系发达,耐旱性和水土保持能力极强,能该

了土壤和配非地力。因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511/ 彩糯1号
彩糯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冀审玉2005026号。品种来源:试验名

称:彩糯1号;选育单位: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

有限责任公司;亲本组合:(W17×W18)×W21;

育成年份:1998年;报审单位: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

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审定时间:2005年3月审定通过。主要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浅紫色,苗期有分蘖现象。株型松散,

总叶片数17~18片。株高212cm左右,穗位85cm左右。雄穗

分枝11~17个,花药黄色,花丝浅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

/1511/ 彩糯1号

8cm左右,穗粗4.3cm左右,穗行数14行左右,行粒数31粒左

右,出籽率71.2%左右,千粒重340g左右,籽粒黄、白、黑

三色,排列整齐,穗轴白色。蒸煮食味粘度高,口感细腻,

无皮感。从出苗到采收鲜果穗76天左右,生育期92天左右。

籽粒品质:2004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检测结果,粗蛋白11.89%,粗脂肪4.55%,赖氨酸0.33%,

粗淀粉72.09%,其中支链淀粉99.96%。抗病性:河北省农林

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鉴定结果,2003年中抗大斑

病,高感小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瘤黑

粉病,抗矮花叶病,感玉米螟。2004年中抗大斑病,高感小

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中抗瘤黑粉病,抗矮

花叶病,感玉米螟。产量表现:2003年河北省鲜食糯玉米品

种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14.7kg,2004年同组试验平均亩产鲜

穗696.6kg。栽培技术要点:5~10cm地温稳定通过12℃时播

种。与其他玉米品种隔离300m以上种植,留苗密度3000~3

500株/亩。整个生育期要加强肥水管理。大喇叭口期注意防

治玉米螟危害。受粉后20天左右及时采收鲜穗。推广意见:

适宜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区种植。

/1512/ 基于丝状比例提升梗丝有效利用率加工工艺研究
基于丝状比例提升梗丝有效利用率加工工艺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随着烟草行业对精益制造、提质降耗的日益关注,

提升梗丝在配方中的使用比例来实现降低成本、缓解烟叶原

料结构性紧缺已成为行业研究热点。然而,目前梗丝中的片

状形态占比高达55%,与叶丝、膨胀烟丝的配伍性较差,直接

影响着梗丝在配方中的掺配效果、有效利用率和产品质量稳

定性。为此,项目以提高丝状梗丝比例为导向,通过梗丝形态

表征及含量测定方法、制梗丝过程关键工艺技术及装置开发

、技术集成优化及应用等研究,形成了提高梗丝丝状比例和

/1512/ 基于丝状比例提升梗丝有效利用率加工工艺研究

有效利用率的关键工艺技术。项目主要创新点和成果如下:

1、基于热重法和色差法,建立了卷烟配方中梗丝含量的测定

方法和预测模型,攻克了定量检测成品烟丝中梗丝含量的行

业技术难题。2、基于气流干燥过程热量衡算,创新性地建立

了焓热量表征梗丝气流干燥强度方法,通过梗丝低速气流干

燥关键参数优化研究,解决了梗丝干燥强度无量化手段的行

业共性难题。3、创新性设计开发了多功能烟梗筛分清理、

轻薄片状梗丝风力浮选装置,实现了梗拐和短碎梗的有效剔

除和干燥后梗丝中轻薄梗片、碎梗丝的有效分离,成品梗丝

丝状效果和色泽更接近烟丝。4、以丝状梗丝比例提升为导

向构建了梗丝加工技术体系,优化确定了制梗丝过程烟梗预

处理、压切及梗丝气流干燥工序的较佳参数组合,得到了高

比例、高填充、高结构的丝状梗丝。5、项目申请发明专利

10件,授权1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件;申请软件著作权3件;

发表论文9篇,其中1篇CORESTA,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修订

企业标准2项。综上,项目整体技术于2018年逐步在会泽、红

河、曲靖以及行业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得到应用,成品梗丝中

丝状梗丝比例提升达39.02%,通过在红河(小熊猫世纪风)

、云烟(紫)卷烟产品中应用评价,其有效利用率分别提升

8.59%和7.81%,掺配均匀性分别提升4.26%和5.58%,单箱耗叶

分别降低0.41kg/箱和0.38kg/箱,2018年至今累计节支1088

.47万元。项目经组织专家评定,其成果在梗丝形态测定、含

量测定及气流干燥强度表征方面创新性显著,整体达到国际

/1512/ 基于丝状比例提升梗丝有效利用率加工工艺研究

领先水平。

/1513/ 玉米干法脱皮去脐的工艺和设备
玉米干法脱皮去脐的工艺和设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成果研究了玉米干法脱皮去脐的工艺以及为此而

研制的玉米加湿器、破糁机、气流清选机和甩干机等设备,

可以完成玉米加工中的皮、胚和胚乳的三分离,具有提糁率

、脱胚率和脱皮率高等优点。由胚乳磨成的玉米粉含胚低,

可作为碑酒和酒精等发酵工业原辅料。

/1514/ 腾冲县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项目
腾冲县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项目来源与背景:腾冲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多年

来深受毒品的危害,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伤害,严重影响

社会的稳定。截至2013年12月现有吸毒人员2850人。腾冲县

委、县政府对禁毒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了严厉打击贩毒人员

,对吸毒人员实行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措

施,同时开展境外替代种植项目减少毒品供应等措施。通过

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毒品贩卖和吸食毒品的犯罪行为得到有

效遏制,新增吸毒人员明显减少,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禁毒工

/1514/ 腾冲县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项目

作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有很多吸毒人员反复戒毒失败,从

生理和心理对毒品还有需求,吸毒时还有共用注射器注射吸

毒的行为,很容易造成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传播。

截至2013年12月全县共检出HIV阳性2217人,阳性率0.58%,其

中经注射吸毒感染228例,占10.3%。我国2004年借鉴国外的

成功经验,实施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项目,以美沙酮

维持治疗门诊为工作平台,让吸毒人员每天到门诊口服美沙

酮,接受维持治疗,缓解戒断症状,达到减少对毒品的需求,阻

止疾病的传播目的。同时结合开展心理疏导、同伴教育、行

为干预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他们逐渐恢复家庭功能,回归社会

。腾冲县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是国家第三批批准的门诊,20

08年1月开始启动,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201

1年纳入政府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美沙酮维持治疗是用美沙酮口服液替代治疗海洛因等阿片类

物质成瘾者的一种方法。服通过口服美沙酮达到降低毒品危

害的目标。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各项工作指标均达到政府

卫生工作责任目标书的要求。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累计

入组治疗607人,目前在治484人,治疗保持率为79.7%,新入组

人员HIV、HCV、梅毒的抗体检测率均为100%,检出阳性率5.

76%、45.47%、0.82%,HIV抗体检测阳转率为0.5%。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为了推广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发挥减少毒

品需求和防止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传染的作用,采取了一

系列工作措施:一是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全面推进美沙酮

/1514/ 腾冲县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项目

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工作。腾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为抓好此项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卫生的副县长为组长,公安局

、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

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了《腾冲县美沙酮维持

治疗降低毒品危害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

作任务。为推动此项工作,公安、卫生还联发了《关于进一

步加强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工作的通知》,建立了

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了两个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腾冲县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是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工作的实施机

构,疾控中心组建了门诊、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

了门诊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记录,美沙酮

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项目得以有序开展。二是广泛宣传,

正确认识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工作。美沙酮维持治

疗降低毒品危害工作是一项新开展的工作,很多人对此项工

作认识不足,存在误区。针对这些问题,疾控中心通过邀请专

家讲课、组织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了群众对美沙酮维

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工作的正确认识,为开展好此项工作营

造了氛围。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有效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降

低毒品危害工作的效果。门诊激励制度的建立,加强了治疗

人员的管理,提高治疗人员的依从性,提升维持治疗保持率,

增加入组治疗人数,扩大维持治疗的覆盖面。四是活动丰富

,帮助治疗人员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依从性。吸毒人群是一

/1514/ 腾冲县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项目

类特殊人群,由于身体长年受到毒品的摧残,脱离家庭和社会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接受治疗后,医生进行了心理疏导,门

诊组织开展法制教育、知识竞赛、游园活动,家属座谈会等

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患者与门诊医生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

系,帮助恢复生活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是国家引

进的项目,是用美沙酮口液服替代治疗海洛因等阿片类物质

成瘾者的一种方法。服用方便,主要适用于反复戒毒失败人

员,能够缓解吸毒人员的戒断症状,减少毒品需求。口服美沙

酮,接受维持治疗具有高度安全性。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实

施5年以来,工作人员多次接受国家、省级培训,门诊各项工

作措施落实到位,治疗规范,操作熟练。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应用情况: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工作实施以来,

随着治疗的人员增多,成效逐渐显现出来。表现在:吸毒人

员接受了美沙酮维持治疗,缓解了戒断症状,减少了吸毒行为

,特别是共用注射器吸毒的行为,身体逐渐恢复,能够从事生

产劳动,和家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家庭功能、社会功能的

得到恢复。存在问题:一是目前我县设有1个美沙酮维持治

疗门诊和2个拓展点,仅能覆盖腾越镇、荷花镇、猴桥镇的吸

毒人员。其他乡镇的吸毒人员无法覆盖。二是在治疗人员中

,还有一些不按时到门诊服药,还有“偷嘴”现象。获奖情况

:2012年被省级美沙酮维持治疗及针具交换工作组表彰为云

/1514/ 腾冲县美沙酮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项目

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优秀门诊。

/1515/ 环境友好型现代设施农业专用基质材料的创制及示范
环境友好型现代设施农业专用基质材料的创制及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研制成功农林废弃物液化及液化产物可发性树

脂制备清洁生产技术;2、研发成功液化产物树脂常温发泡技

术,获得多种发泡材料技术制备方案:无土栽培发泡基质材

料、困难林地吸水保水缓渗发泡基质材料和消落带生态修复

用水上栽培基质材料;3、成功进行多种植物栽培实验:各类

基质材料培植的苔藓、彩色观叶植物、盆景观果植物生长良

好;千岛湖消落带生态修复实验,林木水中淹2个月,成活率达

85%,获得消落带生态修复全新应用技术方案;4、建成生物质

/1515/ 环境友好型现代设施农业专用基质材料的创制及示范

发泡基质材料研制示范生产线一条;5、申报标准2项,其中1

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竹材液化发泡工程材料通用技术要求

(LY/T2848-2015)已发布实施;6、本项目系列项目“竹材

液化发泡工程材料制备技术”获得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学会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技术成果确定为国家林业

局“2017年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项”(办科字[2017]

37号);项目研制期间,晋级教授级高工1名,引进博士1名,引

进博士后1名,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7、发表论文10篇,申请发

明专利5项,“聚醚改性生物质树脂常温快速发泡的制备方法

(ZL201610046531.3)等两项获授权。

/1516/ 一种含红辣椒油食品辐照加工的护色方法
一种含红辣椒油食品辐照加工的护色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红辣椒油食品辐照加工的护色方

法,包括如下步骤:(1)制作红辣椒油;(2)将护色剂A加

入到油中,以频率40kHz、功率250W的超声波进行超声处理;

(3)将超声处理后的红油置于50℃~60℃下保温2h~6h;(

4)将护色剂B加入到热处理后的红油中,室温下搅拌10min~

20min;(5)将经处理制得的红油,或者红油与红油食材混匀

后,置于高温蒸煮袋中,封口包装后以60Co-γ射线或电子束2

kGy~8kGy进行辐照杀菌处理。本发明有效实现了红油颜色

/1516/ 一种含红辣椒油食品辐照加工的护色方法

在辐照处理时的稳定保持,工艺路线简单、可靠、成本较低

,促进了辐照处理技术在红油食品保藏加工中的应用,保障了

红油食品的安全及品质。

/1517/ 汾豆牧绿2号
汾豆牧绿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汾豆牧绿2号,是山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利用半野

生大豆汾半野2号与栽培大豆晋豆21号杂交,通过系谱法于F

4进行含氮量和产草量筛选的基础上,成功选育出的半野生型

大豆牧草绿肥新品种。其具有生长势旺盛、鲜草量高、营养

含量高,对杂草抑制力强、耐寒耐旱等优点,且生长匍匐、地

表覆盖速率快、生育期150d以上,具有野生大豆适应性广,枝

叶繁茂的特点,又具有晋豆21号的抗旱性。该品种是黄土高

原半干旱区牧草、绿肥种植的优良选择。1、品种特性1.1植

/1517/ 汾豆牧绿2号

株性状黄淮海地区春作播种生育后期主茎长度可达200~35

0cm,分枝数约4~12个,二级分枝5~9个。主茎节数平均32节

。下胚轴紫色,绿色茎。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叶色深绿,较

大;紫花,灰毛,种子扁椭圆形,种皮黑色,脐黑色,无泥膜,百

粒重7.3g。5月初下种,8月中旬开花,10月中下旬成熟。全生

育期可达150d以上。平均覆盖厚度为65cm。1.2生育特性春

播150d~160d成熟。若果园覆盖栽培,由5月初播种至生育6

0d时可达全面覆盖效果,至花盛期时鲜草产量达到一个高峰

,而后渐减,于鼓粒期时又出现一个鲜草产量高峰。1.3鲜草

产量2014年参加山西省小面积多点试验,在山区与幼龄果树

间作种植,5个试验点全部增产,5个点平均鲜草产量为2898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5.1%;2015年特旱气候条件

下,鲜草平均产量为22490.4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

25.37%,7个试验点全部增产。2、选育过程汾半野2号×

;晋豆21,2006年配置杂交组合,经系谱法选拨育成,母本汾半

野2号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收集,父本晋豆21,由

山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原用名汾绿肥豆2号。

2006年配制杂交组合。系谱号:060007-1-混2-11,2007~2

009年低代选种圃种植,2010~2011年进行品系鉴定试验,20

12~2013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7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委员

会审定。3、栽培技术要点3.1适时适量播种播种时间据当地

习俗及需求而定,尽量早播。要求足墒播种,播前增墒保墒是

保全苗的关键。旱区可借雨播种。播种量视应用模式及播田

/1517/ 汾豆牧绿2号

水肥条件而定,一般25kg·hm-2即可。播种密度坚持高

肥水地块稀播,干旱瘠薄地块适当密播。3.2播种方式穴播或

沟播。穴播以2-3粒为一穴,播种深度一般3~5厘米为宜。3

.3留苗密度高肥水地块稀播,干旱瘠薄地块适当密播。中水

肥地块密度9万株·hm-2株左右,3.4及时收获作为牧草

或绿肥,鼓粒期是最佳刈割期,黄淮地区一般于9月底10月初

要及时采收。

/1518/ 海南岛南药植物根结线虫病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海南岛南药植物根结线虫病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海南岛南药植物根结线虫病

发生及防治研究”于2006年立项,由海南省科技厅2006年下

达的省科学事业费项目(琼财预[2006]105号)资助,属应用

研究项目。为确保药材生产达到“安全、高效、产量稳定、

质量可控”,充分了解根结线虫病对各种主要南药植物的为

害显得十分重要,该病害配套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建立是项目

研制成功后推广应用的核心。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

目利用线虫的比较形态学、同工酶技术和mtDNA分子标记相

/1518/ 海南岛南药植物根结线虫病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岛11个市县共48个已纯化的标样进行根结

线虫分类鉴定,并通过根结线虫rDNA的ITS序列比对分析,构

建系统发育树,明确其亲缘关系。同时进行大田药剂防治筛

选试验。1)对海南省11个市县大面积栽培的14种南药植物根

结线虫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0种南药植物不同程

度染病,其中淮山、海巴戟、胡椒、沉香和长春花高度感病

。2)应用形态学、同工酶电泳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将48

个线虫纯化种群鉴定为象耳豆、西班牙、南方、花生和爪哇

等5种根结线虫,分析了象耳豆根结线虫与其它4种根结线虫

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国内首次报道了象耳豆根结线虫和西

班牙根结线虫为害南药植物,其中海巴戟、沉香和丁香为象

耳豆根结线虫的新寄主,象耳豆根结线虫是沉香上的优势种

群。3)筛选出5种高效低毒杀线虫制剂(10%噻唑膦G、2.5%

二硫氰基甲烷WP、5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G、0.5%阿维菌素G

和5%丁硫克百威G)并在生产上应用,其中10%噻唑膦G的线虫

防治效果为82%~92.2%。4)提出了轮作、清除病株残体、生

物熏蒸和阳光消毒、培育和选用无病苗木、植前土壤消毒、

规范肥水管理、植穴合理施用杀线虫制剂、生长期沟施或灌

施杀线虫剂等综合防控措施。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

形态学、生物化学、鉴别寄主等的基础上,应用DNA的ITS区

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部分地区根结线虫,将为弄清我国

根结线虫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进一步明确疑问种的分类

地位,并开发根结线虫种和小种的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打

/1518/ 海南岛南药植物根结线虫病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下基础。同时为今后开展线虫抗病育种工作和实施防治提供

重要理论基础。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根

结线虫鉴定技术比较成熟,适用于生产中大部分根结线虫种

的分类鉴定。

/1519/ 优质牧草高产栽培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优质牧草高产栽培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面向国家和山东省绿水青山、粮改饲、生态文明等

领域重大需求,根据不同草资源的特点,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采用与之配套的科学种植技术体系,开展高效水肥耦合技术

研究,实现低残留、无害化生物与生态防控、因地制宜的目

标种植模式。本成果主要依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毒杂草

防控岗位,以草牧业系统耦合为目标,运用草地生态学原理,

实现对所筛选的草资源进行科学种植与管理,提高农牧区草

地单位面积产出和草产品利用效率,建立基于优质、高效、

/1519/ 优质牧草高产栽培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抗逆草资源的低环境消耗、高生物量产出的草地农牧业生态

系统,提高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对获得的优质苜蓿资源

所建立的苜蓿田进行恶性杂草防控技术体系研究,确定不同

地区主要恶性杂草的发生规律与危害程度,研究种植方式、

施肥、灌溉、刈割等管理措施对毒杂草发生的影响,制定苜

蓿草地主要恶性杂草防控的农业生态防治措施;苜蓿产品具

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可以开发为苜蓿茶等高附加值的功能植

物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旅游等社会效益。本成果目前整

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技术成熟,适用于我国牧草主产区及草

食畜牧业地区,不存在施用安全问题。本成果目前已实现产

业化应用,本成果的多项发明专利已实施许可给企业,应用过

程中暂未发现技术问题。

/1520/ 肉羊重要疫病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肉羊重要疫病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该研究在河北省羊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助下,开展

了羊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我省规模化羊场疫病流行动

态。针对性开展了羊重要传染病、寄生虫病诊断与防控技术

研究,建立羊病综合防控与安全用药技术规程。通过技术集

成、示范推广等工作,提升了我省以及我国养羊业疫病防控

技术水平,降低疫病发生率与羊只死亡率。(1)开展了羊群

血清学与病原学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河北省规模化羊场小

反刍兽疫、口蹄疫、布病、伪狂犬病等疫病流行与免疫情况

/1520/ 肉羊重要疫病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为河北省羊疫病预测预警以及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了科学

依据。(2)建立了口蹄疫病毒实时荧光RT-RPA快速检测方

法;伪狂犬病毒野毒和疫苗毒双重RPA鉴别诊断方法;伪狂犬

病毒野毒和疫苗毒实时荧光RT-RPA快速检测方法;小反刍兽

疫实时荧光RT-RPA快速检测方法;羊口疮实时荧光RPA检测方

法;产气荚膜梭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产气荚膜梭菌

实时RPA检测方法;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实时荧光RPA检

测方法;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绵羊肺

炎支原体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羊痘病毒与小反刍兽疫病毒

双重PCR检测方法。其中建立的口蹄疫病毒可视化RT-RPA检

测方法,能在20min内即可完成对口蹄疫病毒的检测,检测结

果可直接肉眼观察,整个检测过程不需要任何设备,其核心技

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授权。(3)通过基质激光解吸电

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临床分离的1株羊源多杀

性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了快速鉴定。从获得纯菌

落到鉴定结果,MALDI-TOFMS方法需要约30min,VITEK2方法需

要4h左右,而16SrRNA测序方法需要对靶基因进行扩增测序,

至少需要2个工作日才能得到测序和鉴定结果。(4)研制了

山楂、麦芽、六神曲等中药组成的清热健胃散,该方剂可促

消化、促生长和增强免疫力。(5)制定了“羊场免疫程序

”,起草了羊红眼病、羊口疮、羊妊娠毒血症、母羊生产瘫

痪、羔羊痢疾、羊尿结石、羔羊痢疾、羔羊大肠杆菌病、羊

沙门氏菌病等防控建议,联合岗、站,指导养殖场开展了羊重

/1520/ 肉羊重要疫病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要传染病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1521/ 红花系列蜂产品精深加工开发
红花系列蜂产品精深加工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红花,一年生草本植物。花丝可入药,有活血通络之

功效;红花籽含油量12%,红花油是一种高质量的保健食用油

。长期以来农民种植红花只为了花丝入药和花籽榨油,红花

蜂蜜和红花花粉没有得到开发利用。通过项目实施,开发出

了红花蜂蜜、红花蜂花粉两个新产品。选育出了生产红花蜂

蜜和红花蜂花粉不同的蜂种;利用蜜蜂为红花传花产授粉,增

加了产量和质量;为蜂农和红花种植农户增加了收入。最大

的收获就是找到一种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植

/1521/ 红花系列蜂产品精深加工开发

物药—红花蜂花粉。红花蜂花粉片对冠状动脉纤维化斑块和

粥样硬化斑块有软化作用,经常服用,会逐渐消失,对中风、

脑淤血、心肌梗塞、前列腺炎、静脉曲张、老年痴呆、高血

压等后遗症改善效果也很好,没有任何副作用,获得众多服用

者的好评,是一种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新产品。项目实施中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选育了分别生产红花蜂蜜和红花蜂

花粉的不同蜂种(选育意大利蜜蜂采集红花蜂花粉,中蜂和

杂交西蜂喀尔巴迁(母本)×意大利(父本)、喀里阿

兰蜂(母本)×意大利(父本)采集红花蜂蜜)。2、

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改造,采用高真空低温(33~34℃)浓缩

技术生产红花蜂蜜,保证了蜂蜜中原有物质、成分不损失,产

品为国内首创。3、采用物理破壁(零下40℃冷冻、迅速升

温至70℃破壁)和水冷式超微破壁粉碎(碾磨粉碎,98%以上

破壁,细度达1500~2000目)相结合、强制加料压片工艺生

产红花花粉片,该技术与产品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外市场

空白。4、利用蜜蜂对3万余亩红花进行了传花授粉,生产红

花系列蜂产品10万盒。产品指标符合GH/T18796-2012《蜂蜜

》标准和NY5137-2002《无公害食品蜂花粉》标准。项目实

施过程中,公司获得了“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云南

省成长性中小企业”称号;“滇峰”牌蜂蜜和“滇峰”商标

分获“云南省名牌农产品”和“云南省著名商标”认定;受

理发明专利一项,外观设计专利两项,其中红花三宝外观设计

专利已授权;红花蜂花粉片获云南省重点新产品资格认定。

/1522/ 通科19
通科1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特征特性:生育期145天。株高106.1厘米,穗长

19.2厘米,平均穗粒数133.7粒,着粒密度适中,结实率81.4%

以上。粒形椭圆,颖及颖尖均黄色,局部有微短芒,千粒重23

.3克。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人工接种

鉴定,苗瘟表现中抗,高于对照;异地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叶瘟

表现中抗,高于对照,穗瘟表现中感,高于对照,并在年度间和

地区间抗性稳定;对纹枯病表现中抗。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

公顷产量9033.6公斤,比对照品种秋光增产5.8%。增产点比

/1522/ 通科19

例为83.3%。2、适应区域:吉林省四平、通化、吉林、长春

、松原等地区的晚熟稻作区及辽宁省相应熟期均可种植。3

、栽培要点:稀播育壮秧,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中、下旬插

秧。株距30厘米,行距20厘米,或株距30厘米,行距26.7厘米

,每穴2~3苗。氮、磷、钾配合施用,氮肥每公顷120~135公

斤,按底肥50%耙地前施入;补肥30%,6月20日~25日施入;穗

肥20%,7月10日施入。磷酸二铵150公斤,全部做底肥,氯酸钾

160公斤,分两次施入,第一次耙地前做底肥施入60%,第二次

7月10日施用做穗肥,施用量40%。田间水深始终保持3~8cm

水层的灌溉方法,8月未或9月初排水,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

化螟,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4、应用前景:推广应用前景:

根据吉林省水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抗性鉴定结果,该品

种增产幅度显著。同时由于抗性能力强,品质好,出米率高,

满足了目前水稻生产者与稻米市场迫切需要的更新品种。因

此该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品种适宜区域广,增产潜

力高。预测该品种在这些稻作区应用率30%~50%,每年种植

20~25万公顷水田,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条件下,每年可增加

水稻产量50~80万公斤。

/1523/ 特种油料作物星油藤的种苗繁育及优质高产研究与示范
特种油料作物星油藤的种苗繁育及优质高产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星油藤,原产南美洲南部,为高海拔雨林的一种野生

土著植物,被誉为“植物脑黄金”。可广泛用于食品、保健

、制药、化妆品等加工利用领域,具有极高的开发潜力。本

项目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对星油藤进行引种适应性的研究与评

价,表明星油藤在海南岛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这一结果也与中

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在制定星油藤的栽植适应条件的研

究结果相一致。海南岛一年均是无霜期,非常适合星油藤的

种植。在热带地区大力推广星油藤种植可行性强。近几年的

/1523/ 特种油料作物星油藤的种苗繁育及优质高产研究与示范

栽培适应性研究也为星油藤在海南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

本底资料。并且划定了星油藤在海南的适宜种植区域;同时

,针对星油藤与槟榔、益智、橡胶等作物的间作模式进行了

探索,实验表明星油藤与以上这些作物间作基本可行,而且实

现农作物的立体化生产,提高经济产值。通过开展星油藤组

织培养关键技术的研发,构建了星油藤的种苗快繁技术体系

,可在短时间内通过组织培养或者扦插等方式获得大量的种

苗资源,这对星油藤今后在海南的扩繁和推广提供了技术保

障,同时对整个星油藤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

过田间的控制实验,建立一套优质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进

而为星油藤在海南的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同时可带动相关企业的产业化开,提高海南农业经济效益。

研究过程中还培养了研究生数名,申请专利1项。针对星油藤

整个生长特性和栽培特点,编制了星油藤栽培技术手册,为今

后星油藤推广提供支持。星油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

油和天然保健化妆品原料,其产油量及品质远高于目前推崇

的茶籽油、橄榄油等。星油藤种子油对调整血脂、预防心血

管疾病、保养肌肤防衰老等作用明显。本项目为首个将星油

藤引入海南的研究团队。星油藤目前种苗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种子和扦插繁殖,研究星油藤快繁技术,突破传统繁殖方式的

局限性,这些都是本项目首创。目前星油藤的繁育与栽培技

术已装订成册,发放给许多农户,本项成果已初步应用在产业

技术提升上,且获得了较大的肯定。近年来,海南省的农业发

/1523/ 特种油料作物星油藤的种苗繁育及优质高产研究与示范

展稳中有升,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关键技术体系

的产业化农业。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海南农业的产业化升级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通过现代化农业的方式带动

农业的产业化升级,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化和集约化,利用有

限的资源,取得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1524/ 龙粳58
龙粳5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龙粳58原代号龙生06014。2006年以龙花01-806为

母本、空育131为父本进行杂交,后经系谱方法选育而成。2

013年参加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预备试验,2014-2015年参加

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省第三积温带早

熟组生产试验。试验产量结果2014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

带早熟组区域试验,8点次平均公顷产量9436.3公斤,比对照

品种龙粳20增产8.5%,2015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

组区域试验,9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858.4公斤,比对照品种龙

/1524/ 龙粳58

粳20增产6.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130.3公斤,比对

照品种龙粳20增产7.3%。2016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9点次平

均公顷产量9156.8公斤,比对照品种龙粳46平均增产6.2%。

生物学特性该品种为普通水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

育日数127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250℃左右。主茎11片

叶,株高91.1厘米左右,穗长14.4厘米左右,粒型椭圆,每穗粒

数89粒左右,千粒重25.0克左右。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出糙

率82.4%~84.0%,整精米率70.7%~72.6%,垩白粒米率6.5%~

10.5%,垩白度1.2%~1.9%,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99%~

17.05%,胶稠度73.5毫米~76.5毫米,食味品质82~84分,达

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叶

瘟3~5级,穗颈瘟1~5级。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

率5.91%~13.00%。栽培要点在适应区播种期4月15日~25日

,插秧期5月15日~25日,秧龄30天,插秧规格为30厘米×

;13厘米,每穴5株。一般公顷施纯氮115公斤,氮︰磷︰钾=2.4

︰1︰1.6。氮肥比例: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3︰2︰1,磷肥全

部做基肥,钾肥分基肥、穗肥两次施入,每次各施50%。耕作

方法:上年秋季翻地,4月上旬旱整地,4月15日开始放水泡田

,5月1日开始水整地,5月10日前结束。花达水插秧,分蘖期浅

水灌溉,有效分蘖末期晒田,减数分裂期深水护胎,后期间歇

灌溉,黄熟末期排水。收获期9月下旬开始。注意病虫草害的

及时防治。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

/1525/ 公顷40吨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模式试验研究
公顷40吨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模式试验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课题来源于鹤岗科技计划。针对马铃薯无公害生

产中的高产问题,重点开展马铃薯大垄标准化综合高产栽培

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为核心,大垄高产栽培、深耕密植改

成栽培、多层结薯、大垄高台栽培和马铃薯机械化综合高产

栽培技术及配方施肥、生化调控技术为配套技术,实施组装

集成,完善本地区马铃薯无公害大垄标准化综合栽培技术体

系。改变目前马铃薯生产的传统模式,采用先进的科研成果

和技术,精耕细作,要向南方栽植苹果树一样管理马铃薯生产

/1525/ 公顷40吨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模式试验研究

。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正常年份公顷产量可以提高到40吨

。研究马铃薯大垄综合高产模式和无公害生产模式,全程实

施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主

要包括供种、农艺措施、肥药使用、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

、喷灌、机械作业等生产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马铃薯

高产稳产实行规模种植,以利于现代先进生产环节技术的普

及和应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马铃薯生产实现大规模的集

约化和机械生产,马铃薯生产实现适度规模的高质量和高效

益生产。通过配套技术组装,推广马铃薯大垄综合高产栽培

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投入,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善品

质,提高商品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使作物生

态环境得到改善,为人类提供绿色食品,为本地区马铃薯的优

质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526/ 希森9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希森9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本项目为企业自选项目。乐陵希森马

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

广泛收集、保存、评价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利用

高效的育种手段,进行了种质创新,遗传改良和有性杂交育种

等手段,选育出了这一适于加工紫色马铃薯全粉及花青素提

取的中熟高产马铃薯彩色新品种“希森9号”。公司根据行

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要确定本项目的开展。2、应用领域和

技术原理本项目属于生物技术、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科。

/1526/ 希森9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在广泛收集、保存、评价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资

源评价,并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通过种质资源改良、利用

常规育种及分子育种等途径,采用有性杂交,经F1、无性系选

种圃、品系预备试验、品种比较试验系统选育方法选育出中

熟、综合性状优良、适于鲜食和加工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

3、性能指标希森9号是中熟紫色马铃薯品种,从出苗到收获

95天左右。株型直立,生长势较强。株高65厘米,茎色紫色带

绿色,叶色深绿色,花冠白色。薯形长椭圆,皮色紫色、肉色

紫色,薯皮光滑、芽眼较浅,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7个,商品

薯率65%。块茎休眠期中等,耐储藏,植株感晚疫病,中抗PVX

和PVY。花青素含量8.861mg/100g鲜薯,总酚含量114.538mg

/100g鲜薯,淀粉含量12%~14%,蒸食品质优。一般亩产2500

kg~3500kg。4、与国内比较有效提高鲜食彩色马铃薯品种

的产量和商品薯率,亩产提高30%以上。5、成果的创造性、

先进性(1)品种创新中熟紫色马铃薯品种,出苗后95d左右

收获。株高65cm左右,叶深绿色,花冠白色。块茎长椭圆形,

紫皮紫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浅;结薯集中。花青素含量8.86

1mg/100g(鲜薯),总酚含量114.538/100g(鲜薯),干物质

含量20.2%,淀粉12~14%,蒸食品质优。植株感晚疫病,中抗

PVX和PVY。单产2500-3500kg/667亩,最高亩产可达4000kg。

(2)彩色马铃薯微型薯繁育创新扩繁期固体扩繁培养基配

方创新,使1株脱毒苗年繁殖率由68增加到810,提高了繁殖倍

数;定植期液体培养基配方采用液体架桥等技术,使其脱毒苗

/1526/ 希森9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粗壮、根系发达,由过去80%定植成活率提高到98%以上。(

3)马铃薯基础苗病毒检测方法创新采用生物芯片方法检测

彩色马铃薯基础苗是否携带病毒。检测方法可一次性检测样

品是否含有PVY、PLRv、PVS、PVA、PVM、PVX、TRV和PVYn8

种病毒及PSTVd类病毒,生物芯片属于分子生物检测级别,利

用样品提取出的RNA,扩增后可将病毒信号放大230倍,再利用

专一性探针进行检测,其灵敏度比传统检测方法(ELISA和R

T-PCR)高。6、作用意义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

界第一位,但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低,栽培技术较为落后,脱毒

种薯利用率低,目前马铃薯种薯投入产出比为1:7,欧美发达

国家种薯投入产出比为1:20。从经济收入的角度分析,收益

率显著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几年来,其它肉色(紫色、

红色等)的马铃薯育种研究逐步成为育种的一个方向,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2016年《农业部关

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彩色马铃薯开

始为人们所认识,其作为功能食品的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公司育成的品种通过自己的繁殖平台,3~5年即可推广一个

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加马铃薯产区种植户收入,带动马铃

薯深加工业发展,增大农业效益。7、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

和前景在国家大力实施把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

发的背景下,紫色薯肉马铃薯新品种实现了高产与高营养的

/1526/ 希森9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完美结合。其抗氧化活性物质是一般品种的5~10倍,花青素

含量达到或接近蓝莓的水平,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其产量高

于一般品种30%。彩色马铃薯是集营养、保健和天然色素于

一体的新品种类型。除含有普通马铃薯的碳水化合物、淀粉

、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还含维生素C、纯天然花青素和绿原酸

等多酚类抗氧化活性物质,具备粮食、经济及药用作物等多

功能用途。由于彩色马铃薯的市场价格高于普通马铃薯品种

,而种植条件、栽培技术等与普通马铃薯差别不大,因此贫困

地区发展彩色马铃薯产业可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使农

业增产、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彩色马铃薯较好解决了人们

对保健食品的需求,且加工成粉后可长期保存,因而具有巨大

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1527/ 苹果浓缩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苹果浓缩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来源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农产品加工

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示范的子课题——苹果

浓缩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

2001BA501A15—2.3)。该项目提出了苹果浓缩汁安全性因

素系统性立体型产业化控制模型;通过苹果——苹果汁中耐

热菌的分离培养基选择、分离条件优选研究,获得了对苹果

浓缩汁安全构成危害的主要耐热菌菌株,对耐热菌在苹果浓

缩汁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耐热菌的超高压杀菌动力学进

/1527/ 苹果浓缩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行了研究,获得了苹果浓缩汁中耐热菌的超高压杀菌D值及

杀菌公式,建立了苹果浓缩汁中耐热菌全程控制的技术体系

;通过对苹果及苹果汁棒曲霉素产生菌分离研究,获得了对

苹果浓缩汁安全构成危害的主要棒曲霉素产生菌菌株,对棒

曲霉素在苹果浓缩汁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在苹果、苹果

汁培养基上棒曲霉素产生菌的产毒特性,苹果汁中棒曲霉素

的动态吸附分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苹果浓缩汁中

棒曲霉素全程控制的技术体系;通过对苹果浓缩汁中富马酸

的来源分析、苹果汁中富马酸的产生菌-根霉的分离研究,

获得了在苹果——苹果汁中能产生富马酸的主要根霉菌株,

系统研究了其在苹果果肉、苹果汁中产生富马酸的条件及在

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苹果浓缩汁中耐热菌全程控

制的技术体系;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苹果汁中糖类物质,得

到其快速检测的定标方程;研究得到果汁中果胶的连续化酶

解技术,并且确定了以壳聚糖为载体的果胶酶固定化配方及

固定化最佳条件;以苹果汁中的耐热菌、棒曲霉素、富马酸

、农药残留控制技术研究为基础,研究建立了苹果浓缩汁加

工工厂的GMP规范及GMP认证体系。①苹果及苹果汁中耐热菌

分离,耐热菌的超高压杀菌及耐热菌的全程控制技术;②苹

果及苹果汁中棒曲霉素产生菌的分离、苹果果肉/果汁培养

基上棒曲霉素的产生规律及果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分离技术

;③苹果汁中富马酸产生菌分离、苹果汁中富马酸产生条件

及规律;④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果汁中糖类物质及定标方程

/1527/ 苹果浓缩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建立;⑤果汁中果胶的连续化酶解技术,以壳聚糖为载体的

果胶酶固定化配方及固定化最佳条件;⑥苹果浓缩汁加工厂

的GMP规范及苹果浓缩汁加工厂的GMP认证体系研究方面有创

造性和创新性。该技术在我国苹果浓缩汁核心企业的全面应

用与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528/ 鲜食玉米—中糯1号推广应用及二茬栽培技术研究
鲜食玉米—中糯1号推广应用及二茬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课题培育的鲜食玉米—“中糯1号”是中国农科

院作物所1991年选育的白色糯玉米单交种,2000年通过品种

审定。“中糯1号”,既可春播,也可夏播。从播种到收嫩果

穗需85~90天。株高151.1~198.4cm,穗位高90.7~96.2cm

,果穗长锥形,结实好,穗长17.8~19.7cm,结实饱满,无秃尖

,品质好,籽粒雪白色,经蒸煮后食用,皮薄无渣,软粘细腻,有

适度甜味,口感很好,千粒重270克,单果穗鲜重200克以上,亩

产鲜果穗约1000公斤;抗大、小斑病,纹枯病和青枯病。由于

/1528/ 鲜食玉米—中糯1号推广应用及二茬栽培技术研究

辽南的无霜期决定了种一茬有余,种二茬不足,而“中糯1号

”,在辽南生育期不到90天,冬小麦和复膜土豆收获后,种植

鲜食玉米“中糯1号”可安全成熟。

/1529/ 贵糯7号
贵糯7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品种来源:贵糯7号是贵州大学农学院选育的

高产优质多抗糯玉米单交种。2006年6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

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玉2006014号。二、产量及

品质表现:贵糯7号在2004~2005年贵州省鲜食玉米杂交种

区试中,两年区试平均脱皮鲜果穗产量896.3kg/亩,比对

照筑糯2号平均增产10.3%,两年区试12个点次中,11增1减

,其中6个点次是第一位,增产点数占总试点数的91.7%。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贵糯7号粗淀粉

/1529/ 贵糯7号

含量64.16%,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含量为100%,粗蛋白质

10.16%,赖氨酸0.20%,色氨酸0.11%。经贵州省品种审

定委员会委员及有关专家对贵州省鲜食玉米区试进行现场品

质鉴评,贵糯7号感观和蒸煮品质现场鉴评综合评分79.7(

达二级标准),居参试组合第2位。该品种种子顶土能力强

,幼苗生长健壮,综合抗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外观

品质、气味、色泽好;糯性甜度、风味、柔嫩性佳,皮较薄

,品质优良。三、品种特征特性1、植株性状:贵糯7号幼苗

生长健壮,株型平展,叶片较长,叶缘平,叶脉白色,雄花

淡紫色,雌穗花丝红色,叶片数20,株高257cm,穗位高10

8cm,保绿度74.5%。2、穗部性状:穗柄较短,果穗锥型,

穗长21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5.5,穗轴白色。3、

籽粒性状:籽粒白色,糯质型,百粒重31.4g。4、生育期:

在贵阳,播种到采收鲜果穗生育期98天左右。收获干籽粒全

生育期120天左右。5、抗性: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

定,贵糯7号中抗大、小斑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四、

栽培技术要点和适宜种植区域1、应与非糯玉米隔离种植(

一般采用时间或空间隔离),以防串粉而影响糯性和品质。

2、采用育苗移栽或地膜覆盖栽培,可提早上市,增加产值

。在二叶一心到三叶一心时选择适宜的土壤墒情和气候适时

移栽。3、种植密度,一般为3000~3300株/亩。4、适时采

收,保证品质,收鲜嫩玉米一般在授粉后22~25天为宜。收

干籽粒应及时晒干,防止果穗生虫霉烂。5、施足底肥,追

/1529/ 贵糯7号

肥宜早,结合中耕除草进行,为保证鲜食品质,应注重农家

肥和磷钾肥的施用。肥水过旺时及时去除分蘖,加强病虫害

防治。适宜在贵州省及邻近省市和东南沿海各地中上等肥力

土壤种植。

/1530/ 宁波市特色耐盐树木种质资源评价与繁育推广
宁波市特色耐盐树木种质资源评价与繁育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来源于宁波市科技局20

15年度科技富民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宁波永丰园林建设有限

公司,项目协作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近年来

,随着“沿海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的工业

化、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人口、生产要素集聚加速,海岸带

开发和沿海绿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但是,沿海耐

土壤含盐量4‰以上中度盐碱的适生绿化树种匮乏。宁波市沿

海地区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但是土壤盐渍化严重,地下水

/1530/ 宁波市特色耐盐树木种质资源评价与繁育推广

位高,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而且耐盐优质树种缺乏,严重制

约了沿海地区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的发展。因此,根据宁波

市沿海地区立地条件的特殊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育

耐盐碱新树种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绿化生态建设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项目承担单位自2003年起生产经营国家林木良种中

山杉系列产品,具有丰富的生产繁育经验,项目合作单位选育

有耐盐碱树种中山杉系列新品种,对江浙地区耐盐植物的研

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2、研究目的与意义针

对宁波市沿海地区生态建设对特色耐盐树木的需求量巨大和

沿海地区适生树木种类缺乏的矛盾,以及沿海地区盐碱地绿

化造林技术研发滞后等问题,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进行重点

攻关,筛选特色耐盐树木,研发耐盐树木高效繁育技术,创新

滨海盐碱地造林关键技术,集成相关成果,在宁波市沿海地区

进行多点造林示范,支撑与推动宁波市沿海造林和城乡绿化

的发展,形成特色耐盐苗木产业链。3、主要论点与论据(1

)宁波市特色耐盐树木种质资源评价:以项目组杂交选育的

中山杉系列品种和前期收集保存的墨西哥枫香、嫁接木槿(

以海滨木槿为砧木)等相关树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盐胁

迫法研究树木的耐盐能力,形成树木耐盐的评价体系,筛选适

生不同盐分含量盐碱地的树木。(2)宁波市特色耐盐树木

高效繁育技术:开展耐盐树木扦插繁殖以及嫁接繁殖关键技

术研究,形成耐盐树木高效繁育技术。(3)宁波市特色耐盐

树木种植关键技术:依据不同土壤盐分含量,提出树木配置

/1530/ 宁波市特色耐盐树木种质资源评价与繁育推广

模式,探讨植物种植养护关键技术,形成耐盐树木种植关键技

术。(4)宁波市特色耐盐树木示范以及推广:将耐盐树木

在宁波市沿海地区进行种植示范以及推广应用,并形成相应

的产业链,从而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主要论据和技

术参考:[1]殷云龙、徐建华、於朝广。发明专利:墨杉(

♀)×落羽杉(♂)杂交育种方法。专利号:ZL2007100

25662.4。[2]芦治国,殷云龙,於朝广。以海滨木槿为砧木嫁

接培育耐盐型木槿属苗木的方法。专利号:ZL20091018424

9.1。审认定林木良种:[1]中山杉302(落羽杉×墨杉

),国家林木良种,编号:国S-SC-TDM-004-2002;[2]中山杉

406(墨杉×落羽杉),省级林木良种,编号:苏R-SC-T

M-002-2012。[3]殷云龙、於朝广。中山杉-落羽杉属树木杂

交选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4]於朝广,殷云龙

,徐建华。落羽杉属4个新品种。林业科学,2011,47(5):

181-182。[5]周冬琴,莫海波,芦治国,於朝广,徐和宝,殷云

龙。基于SRAP标记的墨西哥落羽杉优良单株的遗传多样性分

析。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21(1):36-41。[6]华建

峰,莫海波,於朝广,徐建华,殷云龙.中山杉406对富营养化水

体营养物质去除效能的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12(4)

:99-104。[7]胡李娟,余华,华建峰,徐建华,殷云龙。3个中

山杉杂种无性系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比较。植物资源与环境

学报,2012,21(3):29-37。[8]杨美凌,殷云龙,方炎明,於

/1530/ 宁波市特色耐盐树木种质资源评价与繁育推广

朝广。落羽杉属种类、栽培变种及杂种的外部形态变异及亲

缘关系研究。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19(2):40-47。

4、创见与创新(1)充分发挥企业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针

对宁波市盐土区筛选适宜土壤含盐量4‰-8‰以上盐碱度的适

生绿化树种,筛选出美国蜡杨梅、中山杉406、海滨木槿、海

滨木槿砧木嫁接木槿、墨西哥枫香5种;(2)构建了耐盐树

木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和苗木高效繁育体系;(3)创新不同含

盐量的沿海滩涂地造林种植树种搭配模式,为沿海防护林设

计提供参考;(4)申报发明专利1件,省级良种引进备案1个

,发表论文1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增加就业岗位170余个。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宁波永丰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筛

选出中山杉406、海滨木槿、海滨木槿嫁接改良木槿、美国

蜡杨梅等一批优质耐盐植物,通过现代化育苗技术与设施在

宁海青珠农场永丰园林基地扩繁培育。建立年产50万株耐盐

苗木繁育基地1个,繁育各类耐盐苗木102万株;建立滩涂应用

造林50亩的示范点1个;库存苗木93万株,含税经济价值约1.

04亿元。项目直接和间接增加就业岗位170多个。本项目创

新滨海盐碱地造林关键技术,集成相关成果,支撑与推动宁波

市沿海造林和城乡绿化的发展,辐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促进

了林木良种中山杉406的应用推广。6、历年获奖情况:无。

/1531/ 马铃薯绿色安全控芽保鲜储藏技术研发
马铃薯绿色安全控芽保鲜储藏技术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针对马铃薯在贮藏方面存在易发芽、易烂薯、设施

成本高、散户设施简陋等问题,本项目从新型马铃薯抑芽剂

的筛选、药剂施用设施的设计等两个方面开展创新,取得以

下成果,(1)筛选出薄荷醇、茉莉精油2种新型植物源马铃

薯抑芽剂,薄荷醇适用于商品薯的贮藏;茉莉精油可用于商品

薯和种薯贮藏;(2)设计了一种简易马铃薯贮藏设备,该装

置通风好、可保温、可密封;(3)建立了马铃薯控芽剂加热

熏蒸体系;(4)明确了氯苯胺灵熏蒸浓度以40mg/kg为宜,贮

/1531/ 马铃薯绿色安全控芽保鲜储藏技术研发

藏期越早熏蒸抑芽保鲜效果越好;(5)种薯即将结束休眠前

加热熏蒸200μL/kg左旋香芹酮抑芽效果最佳;(6)光能变价

离子钛具有广谱抑菌效果,16mg/L的浓度即可有效抑制致病

疫霉、茄科雷尔氏菌、疮痂链霉菌等致病菌的生长。

/1532/ 深红芸豆
深红芸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深红芸豆(又名:英国红)是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

发展计划项目的最新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市场需求

,组织有关单位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引进的芸豆品种

进行征集、筛选与鉴定,筛选出品质优良,符合出口要求的

芸豆新品种。深红芸豆(又名:英国红)中熟,直立型,生

育日数93-99d;株高40-45cm,主茎分枝3-4个,主茎节数6

-7节,单株荚数10-14个,荚长10-12cm,荚粒数3-4粒;籽

粒紫红色,浅凹陷肾形,白色,椭圆形,脐环为紫色,百粒

/1532/ 深红芸豆

重50-53g,百克粒数200-210粒。籽粒粗脂肪含量1.55%,粗

蛋白质含量23.07%,粗淀粉含量48.93%。适宜在山西大同和

苛岚、内蒙古赤峰、陕西靖边、黑龙江青冈种植。芸豆是我

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年创汇金额约1.5亿元。长期以来,

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更新替代品种少,

严重制约我国芸豆产业发展,品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芸

豆出口的瓶颈。因此,加强芸豆品种改良和推广,对促进我

国芸豆产区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533/ 高品质液体麦芽糊精生产工艺研究
高品质液体麦芽糊精生产工艺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传统的麦芽糊精是采用高温液化方法水解,经精制

、脱盐、干燥而得到的产品。经高温液化,原淀粉由高分子

量结构转变为低分子量的麦芽糊精,使其具有优良的溶解性

、运动粘度、成膜性和粘合性。麦芽糊精溶液的粘度低,在

冷水中也有较高的溶解性,与其他物料兼容性好(不会发生

不利反应)。基于这些特点,麦芽糊精被用于食品添加剂增

加食品粘度,是可替代糖的食品填充剂,同时也可用于啤酒酿

造、药片的粘合剂、运动食品配料等。有研究表明,2014年

/1533/ 高品质液体麦芽糊精生产工艺研究

全球淀粉衍生物中麦芽糊精的市场份额为31.711亿美元,且

以7.0%的速度增长,欧洲市场量为10.117亿美元,麦芽糊精粉

2015年市场量达到28.617亿美元,增速较为明显,总销量为2

17.68万吨。2019年全球麦芽糊精市场总值达到了68亿元,预

计2026年可以增长到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市场前景较

为突出。普通麦芽糊精应用在液体果汁等饮料时,由于其乳

化能力强,可保持果汁等原有营养风味不变,同时易被人体吸

收,粘稠度提高,产品纯正,但常常会在添加之后出现返浑,从

而产生部分凝沉现象,削减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降低了产品

的货架期,这是应用领域中现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而与传统麦芽糊精相比,液体特殊麦芽糊精恰恰解决了上

述问题。目前DE值低于20的产品,市场上都是固体粉,只能用

作固体饮料添加剂。特殊液体麦芽糊精,生产工艺采用液化

、除渣、树脂脱色、纳滤、离交、蒸发等一系列处理的得到

的链状寡聚糖,其DE值在18-20,固形物含量达到65%。它含有

比例较高的多聚糖,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粘性,属于一种天然的

、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属于低糖产品,更符合当代消费者

的健康理念。且在液体产品中添加使用时,不会产生凝沉现

象,即保留了传统麦芽糊精的理化性质,同时具有稳定的甜味

,具有高粘、抗结晶、口感好、膨胀性好、口感温和等特点

。又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表观市场附加值,近些年来,在一些国

际巨头公司内部,一直作为产品品质提升的项目在攻克。因

此,本项目拟生产的液体特殊麦芽糊精,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

/1533/ 高品质液体麦芽糊精生产工艺研究

,在食品工业等领域,可用于婴儿配方乳、冰激凌、软饮料、

运动营养食品,特殊医用食品等,目前雀巢、雅培、好丽友、

百事、可口可乐等公司均已在使用特殊麦芽糊精,用途广泛

,一旦替换传统麦芽糊精,市场潜力巨大。

/1534/ 一种仔猪代乳饲料
一种仔猪代乳饲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本科技成果为企业自选项目。

现有的早期断奶仔猪配合饲料,适用于整体仔猪群,营养设

计标准以出生体重正常、生长发育良好的仔猪为对象,因此

,无法满足部分出生体重小、母猪奶水不足、身体孱弱多病

仔猪的营养需求。这样,就无法保证孱弱仔猪的存活,造成

仔猪成活率、猪场出栏率不高。鉴于常规的早期断奶仔猪配

合饲料无法满足弱小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我公司研发出一

种全新的仔猪代乳饲料(使用阶段:饲喂7日龄或断奶日至

/1534/ 一种仔猪代乳饲料

断奶后15天仔猪),旨在解决出生体重小、母猪奶水不足、

断奶重偏低(5kg以下)等原因导致的弱小仔猪的生长发育

问题,使弱小仔猪在使用该仔猪代乳饲料饲喂15天后,在体

重和健康程度上达到或接近正常仔猪生长发育标准,提高仔

猪的成活率,进而提高猪场年出栏率。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本科技成果精选优质膨化玉米、乳清粉、鱼粉、发酵豆

粕、喷雾干燥血浆粉、大豆分离蛋白、油脂,加入含载体复

合多维、复合多矿、氨基酸以及乳化剂,并辅以免疫增强剂

、活性小肽、复合酶制剂及酸化剂等营养物质配制加工而成

。在原料选择和加工工艺方面独具特色,要求产品易于冲调

、不易沉淀,亦不影响干喂。其中玉米、豆粕等原料进行了

膨化处理,提高了产品的适口性和可消化吸收率。同时在氨

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方面营养更平衡。营养成分达到:

粗蛋白质≥19.0﹪,赖氨酸≥1.40﹪,钙:0.60~1.20﹪,总磷

≥0.5﹪。技术性能指标:弱小仔猪在21日龄早期断奶后10天

内达到以下水平:1.平均日采食量超过300克,平均日增重

超过250克;2.弱仔成活率达到97﹪以上;3.仔猪腹泻率减少

2﹪。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鉴于常规的早期断奶仔猪配

合饲料无法满足弱小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本科技成果的仔

猪代乳饲料依据仔猪消化生理特点,采用仿真母乳的营养成

分,仔猪消化吸收率高,能充分满足仔猪的营养需求;解决

出生体重小、母猪奶水不足、断奶重偏低(5kg以下)等原

因导致的弱小仔猪的生长发育问题,使弱小仔猪在使用本科

/1534/ 一种仔猪代乳饲料

技成果的饲料饲喂一段时间后,在体重和健康程度上达到或

接近正常仔猪生长发育标准,提高仔猪成活率,进而提高猪

场年出栏率。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

目经“深圳市饲料监测所”检测,符合GB10648-1999《饲料

标签》、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和Q/SJXN02-2008

《猪用配合饲料》的要求,并经用户使用,安全性、质量等

反映良好,产品适用阶段为7日龄或断奶后10天至15kg仔猪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科技成果目前已稳定应用,

使用仔猪代乳饲料产生了以下经济、社会效益:(1)提高

了仔猪的成活率。在养猪生产过程中,身体孱弱多病的仔猪

所占比例达33﹪,使用优质的仔猪代乳饲料,可使其恢复至

正常体况,从而大大提高弱仔的成活率,按中国拥有5千万

头母猪来算,若50﹪的母猪在生产后使用仔猪代乳饲料则可

多救护弱仔3500万头,成功救活的仔猪按250元计算,则可

多创造87.5亿的财富。(2)减轻断奶应激,发挥仔猪生长

潜力。仔猪在断奶时易发生“断奶应激综合症”,其后期生

长潜力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通过在哺乳期补饲代乳粉,

可大大缓解仔猪的断奶应激,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仔猪的生

长潜力,这就为其以后的快速生长和提早上市打下坚实的基

础,也必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养猪业水平和经济效益。(3)

采用母乳+代乳饲料的营养模式能够补充母乳的不足,明显

提高了断奶重。每头弱仔额外只需增加10元费用,加上饲养

/1534/ 一种仔猪代乳饲料

员的精心照料,即能够发育成正常的仔猪,对养殖户来讲,

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4)本项目开发设计重点以救护

弱仔猪为出发点,并进一步细分了市场,使用该项目产品不

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而且还降低了氮排量,创造了可观的经

济效益和环保效益。⑥历年获奖情况:“一种仔猪代乳饲料

”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810065521.X)。

/1535/ 江淮地区优质、高效、专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利用
江淮地区优质、高效、专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2017年度安徽省重

大科技专项,背景:安徽是我国大豆第二大产区,除了粒用大

豆,高蛋白、豆腐专用大豆、菜用毛豆、休闲食用豆(如特

大粒黄豆、黑豆、青豆等)、药膳用豆(如乌皮青仁大豆)

等特色大豆也有悠久种植历史,当前更受到消费者青睐,收益

比常规大豆更高。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大豆分

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高产、优质、食用

和特用的大豆新品种。性能指标:选育豆腐专用、鲜食大豆

/1535/ 江淮地区优质、高效、专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利用

(毛豆)、特色大豆新品种(系)2-3个,豆腐专用品种与现

有品种产量相当,蛋白质含量增加2%以上,干豆腐得率大于7

0g/100g;鲜食大豆品种增产5%以上,具有2种以上优良特性(

蔗糖含量40mg/g或异黄酮含量高于5000ug/g);研制多性状

分子聚合技术2项以上;创造特色大豆优异种质30份,包括高

蛋白(>48%)大豆5份;豆腐专用大豆5份(干豆腐得率大于

72g/100g);鲜食大豆(毛豆)5份(蔗糖含量高于或异黄酮

含量高于5000ug/g);特大粒(>35克)种质5份,青皮青仁

或乌皮青仁大豆5份,黑大豆5份。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创造性:高蛋白(>48%)、干豆腐得率大于72g/100g、异

黄酮含量高于5000ug/g先进性:国内先进;④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江淮地区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可以产

业化开发。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已经示范超过27万亩,

取得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存在的问题:产量有待于进一

步提高,抗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化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推

动。⑥历年获奖情况;暂无。⑦成果简介要向社会公开:选豆

10号是安徽省连丰种业有限公司和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联合选育,以高产、优质、多抗为选育目标,以豫豆8号为母

本、科丰146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经一粒传-系谱选择

的方法育成。主茎节数14~16节,结荚高度在10~13厘米,有

效分枝3~5个。粒形圆,种皮黄色,百粒重为24~26克,脐褐

色,紫斑粒率和虫蚀率低,商品品质较好。本品种增产潜力大

,如肥水等管理措施得当,亩产可达250公斤左右。该品种生

/1535/ 江淮地区优质、高效、专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利用

育期夏播100-105天,春播130-135天;成熟时全部落叶,不裂

荚;抗倒伏,抗涝。粗蛋白质含量42.25%,粗脂肪含量20.19%

;经人工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抗SC7。

/1536/ 籽瓜风味西瓜新品种"甜籽一号"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籽瓜风味西瓜新品种"甜籽一号"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甜籽1号为籽瓜风味西瓜,晚熟品种,适宜于西北地

区乃至北方相对干旱地区种植,夏末至秋季供应市场。本项

目通过良种生产、栽培技术研究和制定、产区生产示范来大

面积的推广新品种的种植,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民

收入。1.课题的来源与背景“籽瓜风味西瓜新品种“甜籽一

号”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为甘肃省财政厅、农牧厅

下达的“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原项目名称:籽瓜风

味西瓜新品种“甜籽一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项目期限

/1536/ 籽瓜风味西瓜新品种"甜籽一号"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2010-2012,总经费12万元。由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主持完成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属新品种及推广应用范围。在高台县建立西瓜种子繁殖基

地,制订了甜籽1号繁种规范,培训农户技术人员200人次,为

生产上提供了优质的杂交一代种子;研究总结了适宜于高畦

覆地膜栽培、砂田(包括水、旱)栽培技术措施;以系统栽

培技术为标准,在靖远县设置示范田1036亩,会宁县设置示范

田903亩,中卫市设置示范田1086亩。三年累积推广面积14.

35万亩,实现新增利润7800万元。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甜籽1号继承了籽瓜极耐贮运、特殊的风味的特点,但果实含

糖量比籽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果实品质优良,大幅度的增加

了消费群体,在市场中深受欢迎;而耐贮运的特性使得该品种

的供应市场延长两个月以上。本项目根据品种特性,极力推

广西北旱地(包括旱砂地)、露地延后栽培,普通条件的低

成本贮藏技术,使该品种在短期内得以大面积推广。4.技术

的成熟程度本项目中品种选育业已完成,配套栽培技术已基

本确定,在甘肃中部、宁夏和内蒙古赤峰等地已实现了大面

积推广;但在新的地区种植还需进一步的试种、示范与推广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适宜于西

北至北方地区露地(包括砂田)栽培。由于品种的特殊性和

市场的需要,已在甘肃中部、宁夏和内蒙古赤峰大面积的推

广应用。预计在甘肃河西地区、内蒙古巴彦卓尔、新疆的大

部分地区还有推广前景,未来的2-3年内种植面积还会进一步

/1536/ 籽瓜风味西瓜新品种"甜籽一号"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增加,市场前景看好。该类品种的基础理论研究还需加强,甜

籽1号贮藏生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1537/ 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
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背景与意义我国对畜禽粪尿的处理方式仍以

粪肥方式还田为主。但近年来,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可用于消纳畜禽粪肥的土地面积明显缩减,而单位耕地面积

上的畜禽粪肥施用量大于作物实际需求量时,不仅对作物的

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还对环境与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

畜禽粪肥养分中,总氮和总磷对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尤其是

总氮污染物的增长量与流失量均显着高于总磷,对环境影响

相对更大。在我国的1200多条主要河流中,有850多条不同程

/1537/ 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

度地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受污染的湖泊中农业面源污

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均在50%以上。目前针对大连市畜禽

养殖环境承载力及预警研究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几乎空白。

为了更好地调查大连市畜禽养殖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畜禽养

殖污染负荷、评价畜禽养殖环境风险,建立适合大连市实情

的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评价体系,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

控对策,特申请本课题研究。2.项目研究目标摸清畜禽养殖

空间分异性,评价畜禽养殖污染负荷,科学测算畜禽养殖的环

境承载力,建立预警机制,并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控对策,在

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畜禽产品需求的同时,更好的安排畜禽

养殖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的平衡。

3.项目研究内容(1)畜禽养殖空间分异性研究以区(市、

县)为单位,分析全市畜禽养殖数量、养殖结构的空间布局

特征。采用畜禽粪便排泄系数法对畜禽粪便的排放量及其主

要污染物的产生量进行了量化、系统评估,从不同区域、不

同畜禽2个方面分析畜禽粪便排放的时间变化特征。(2)畜

禽养殖污染负荷研究依据各类畜禽粪便量的猪粪当量换算系

数(以含氮量为标准)计算各类畜禽粪便的猪粪当量。采用

畜禽粪便农田负荷量指标反映各区(市、县)耕地承载力大

小。(3)畜禽养殖污染风险评价引入畜禽粪便养分污染水

体负荷,对各区(市、县)畜禽养殖污染进行评价。该预警

值是指耕地畜禽粪便实际负荷量与畜禽粪便最大负荷量的比

值,可以说明各地所承受畜禽粪便的实际压力是否超载,是否

/1537/ 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

会给当地环境带来潜在的污染威胁。(4)畜禽养殖环境系

统承载力分析在现场调研和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采用氮磷平衡值土地承载力模型,核算全市各区域耕地某段

时间适宜承载畜禽的数量。(5)畜禽粪便耕地负荷预警分

级引入畜禽粪便耕地负荷预警值,对各区(市、县)畜禽粪

便耕地负荷量承受程度进行了警报与分级,客观地反映各区

(市、县)畜禽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及潜在影响。(6)

畜禽养殖管控对策根据畜禽养殖分异性特征、污染负荷、污

染风险评价、承载程度以及预警值结果,结合大连市畜牧业

发展总体战略及畜禽污染控制根本思路,从空间管控、污染

防控等方面提出畜禽养殖管控对策。4.项目创新点(1)畜

禽养殖系统承载力核算建立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定量化模型

,计算我市各区域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综合值。(2)空间布

局区划结合预警评价结果和大连市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要求,

开展全市域畜禽养殖空间布局区划。

/1538/ 茶树新品种改造快速成园技术研究
茶树新品种改造快速成园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茶树新品种改造快速成园技术采用营养穴盘(营养

钵)培育伏壮茶苗和连带空盘一并进行大田(大面积拟开发

茶园)移栽,并在茶苗移栽到大田后,采取覆膜、水肥一体化

培管等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有效的减少人工锄草的成本。据

测复,如果不覆膜,每亩锄草在建园的第一年要500元/亩,而

覆膜后仅需要200元/亩。通过起垄、搭盖遮阳网可以使茶苗

快速生根,而且有效遮挡阳光暴晒,有利于防止茶苗叶和茎中

水分散失,减少水分需求,因此成活率可以达90%。而普通的

/1538/ 茶树新品种改造快速成园技术研究

栽苗方法,成活率仅为65%左右。每亩按栽2500株,每株按0.

3元计算,仅成活北一项就可以节约187.5元/亩的成本、也就

是说增加187.5元的收入。通过该技术,可以不需要,或者说

少补苗,在两年内杨园。主要是第一年,因为有遮阳网的保护

,可以在6-7月修剪,实现分枝,促进基迅速彺长,加上每亩第

一年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所以不仅能够在2年左右成园,而

且每亩的栽植和培管成本保底可以节省300元以上。

/1539/ 公主岭市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
公主岭市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立项背景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中部,该区雨热

同季,土质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该区的玉米种植

面积达全省主要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粮食单产水平、人

均占有量及商品率均居全国首位,是著名的“黄金玉米带”

。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保障国

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公主岭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地区

,是吉林省玉米主产市(县)之一。自实施联产承包以来,由

于小农户分散经营,导致生产方式粗放,土地的过度经营等现

/1539/ 公主岭市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

象突出,在玉米生产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玉

米品种多、乱、杂,缺乏稳定的优良品种群;二是过度施肥、

盲目施肥严重,肥料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较重;三是缺少保

护性耕作措施的应用,水土流失加剧、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四

是栽培管理措施相对粗放,影响玉米产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通过耕作措施与栽培措施的有机集成

,建立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对于提高

区域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带动相关区域的玉米生产,促进区域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拟解决的技术

难点与关键措施(一)拟解决的技术难点1、玉米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与土壤保护性利用的耕作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土壤

的保护与高效利用;2、农机农艺结合。(二)拟解决关键技

术以保护性耕作技术为核心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三、技术

的创新性技术集成创新:本项目以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为核

心,配套合理密植技术,实现了耕作方式与栽培措施的有机结

合,明确了采用耐密或半耐密型品种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种

植密度应较均匀垄种植条件下增加10%,可以进一步发挥耐密

或半耐密型品种的产量优势。四、应用情况本项目主要研究

,区域针对性强,主要针对吉林省中部黑土区,秸秆资源还田

不足,对土长期进行掠夺性经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环

境恶化、持续高产高效困难的突出问题。以建立合理耕作措

施为核心,配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以立茬还田、条

带深松为主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通过留高茬站秆覆盖

/1539/ 公主岭市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

培肥土壤,控制水土流失,解决了秸秆安全还田等问题;通过

深松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肥库;新技术体系农机农艺结

合,提高了技术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配套了以优化品种合理

密植、高效施肥等玉米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实现了土壤培育

与高效利用于一体的吉林省中部雨养农区丰产高效技术模式

。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公主岭市、梨树县进

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模式适宜于在吉林省中西

部平原及其它相同类型区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存在的问题玉米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依赖于集约化、

机械化及规范化生产。现有的农户分散经营方式下限制了农

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政

府应鼓励和引导农户进行各种方式的联合经营,实现土地规

模化生产,从而实现玉米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这

样更有利于新技术新成果的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

/1540/ 基于Web-GIS的河源中小流域雨量监测预报系统
基于Web-GIS的河源中小流域雨量监测预报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广东省气象局气象科技项目“基于Web-GIS的河源

中小流域雨量监测预报系统”,由项目组研发的“东江流域

面雨量监测预报系统”于2013年3月开始在河源市气象台投

入运行并应用。该系统可提供东江流域干流、新丰江支流、

枫树坝支流、西枝江支流的面雨量实况监测、1~3小时面雨

量短时临近预报、24~72小时面雨量短期预报产品;雷达图

、遥测站、区域自动站雨量、风向、风速、温湿压等气象要

素在Webgis平台的显示,数字地图可以放大到乡镇村,实现精

/1540/ 基于Web-GIS的河源中小流域雨量监测预报系统

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同时,该项目成果能给河源市境内地质

灾害预警提供科学参考依据。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为河源

市汛期气象预报业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1541/ 华薯3号
华薯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马铃薯育种岗位岗位科学

家项目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

定,干物质含量21.00%,淀粉含量13.50%,还原糖含量0.10%,

。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马铃薯低山平原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81.0公斤,比中薯5号增产7.2%。

其中,2014年亩产2016.4公斤,比中薯5号增产8.4%;2015年亩

产2145.6公斤,比中薯5号增产6.0%。属早熟马铃薯品种。株

型直立,生长势较强,茎绿色、基部紫色,匍匐茎短,无蕾,薯

/1541/ 华薯3号

型长椭圆形,淡黄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浅。较抗低温糖化

,适于薯条加工。区域试验中生育期66天,株高39.5厘米,单

株主茎数3.7个,单株结薯数9.7个,单薯重64.6克,商品薯率

73.4%。田间晚疫病中等发生,病毒病、早疫病和青枯病轻度

发生。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种植。栽培要点:

1、选用脱毒种薯,适时播种。单作每亩4500株左右。2、配

方施肥,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增施磷、钾肥;

幼苗出土后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肥,适时追施蕾肥。3、加强

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清沟排渍。4、注意轮作换茬,及

时防治晚疫病、病毒病等病害。

/1542/ 早熟油桃新品种——“陇油桃2号”选育
早熟油桃新品种——“陇油桃2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研究课题来源于甘肃省农业

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针对我省栽培桃品种单一,生产中

存在的果个小、着色不良、品质差、不耐贮运等问题,本世

纪初,甘肃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开始了桃新品种的选育

工作,通过杂交育种和国内外新品种引进筛选,选育适宜我省

桃产区栽培、和品质优良的各熟期优质桃新品种,将对促进

我省桃产业发展、调整和更新品种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陇油桃2号桃是

/1542/ 早熟油桃新品种——“陇油桃2号”选育

以艳光油桃为母本,通过实生选育出的优质早熟油桃新品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于2003年以艳光油桃为

母本树,采集艳光油桃自然杂交种果实,去果肉获得种胚,采

用胚挽救技术获得实生苗174株。实生苗于2004年定植于大

田。2006年实生苗开始陆续结果,发现代号03-4-6的单株表

现为全面着色、果形整齐、丰产、品质优、果实早熟、综合

性状突出,被选为优良单株。2009年复选,并进行高接和少量

培育苗木,2010年春开始在兰州、天水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在

各区试点经过连续5年的鉴定、对比和评价,发现该油桃新品

系早果丰产、果实成熟时全面着鲜红色晕或条纹,味浓甜、

品质优良,适应性强、抗逆,综合性状优良。2015年由甘肃省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测试,暂定名为

“陇油桃2号”。并申报品种认(审)定。3、技术的创新性

与先进性本研究培育出了早熟优质油桃新品种,填补甘肃省

早熟油桃品种的不足。通过2010-2015年连续6年在兰州安宁

、皋兰、秦安、秦州、徽县等地的生物学、生态适应性和果

实经济性状等方面的系统观察、对比和鉴评,该品种表现为

:①极早熟、外观美、品质优、硬溶质、汁液多、味浓甜,香

气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以上,粘核,品质优,不裂果

或裂果极轻,兰州安宁果实6月下旬成熟。②早果、丰产,成苗

定植后第二年开始结果,2011-201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57

.8公斤,较对照品种超红珠增产11.2%以上。③幼树生长势强

,大量结果后转为中庸。结果性状良好,各类果枝均可结果。

/1542/ 早熟油桃新品种——“陇油桃2号”选育

④抗逆性强:多年来该品种在各产区生长正常,无特殊病虫害

。⑤适应性强:在各地不同生态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树体生

长及果实发育良好,综合性状优良。4、技术成熟度,适用范

围与安全性通过对该品种连续5年的观察和对比评价,该品种

表现稳定,综合性状优良,栽培技术成熟,无特殊病虫害。经

多年区试观察认为陇油桃2号综合品质优于对照品种早红株

。陇油桃2号桃适宜在我省兰州、天水和陇南等地的大部分

地区露地栽培,也可在温室进行促早栽培。5、应用情况及存

在的问题目前该品种已在我省兰州、天水等桃主产区开始推

广应用。该品种极丰产,结果太多果实易变小、果实品质下

降。采收过晚时,果实品质更佳,但果肉易变软,不耐贮运。

生产中应进行疏果,适期采收。该品种在进入盛果期后应加

强肥水管理,注重疏花疏果、合理负载;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收

。6、历年获奖情况无。

/1543/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改造扩建、新建平菇栽培大鹏7个,3500平方米

。2、购置扎草机、拌料机、装袋机、粉碎机、灭菌锅、锅

炉等设备一套。3、引进平菇新品种—“夏平3号”,严格执

行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标准(NY5099-2002

),保证食用菌培养基质用水、主料、辅料和覆土用土壤以

及化学添加剂、杀菌剂、杀虫剂使用的种类和方法达到安全

技术要求,推广无公害高产栽培新技术,年生产无公害平菇2

5吨。

/1544/ 油菜新品种 甘双1号
油菜新品种 甘双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中双11×6379特征特性:常规种。

甘蓝型。春性,苗期半直立。全生育期128天。株高139.08厘

米,一次有效分枝数3.16个,匀生分枝类型。叶色中等绿色,

蜡粉少,叶片长度中等,有裂叶,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花瓣

中等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褐色。单

株有效角果数133.16个,每角粒数24.79粒,千粒重3.59克。

硫苷含量20.24微摩尔/克,含油量43.90%。低感菌核病,高抗

病毒病,苗期生长势较强,分枝性较强,抗倒性较强。第1生长

/1544/ 油菜新品种 甘双1号

周期亩产179.52千克,比对照青杂5号减产1.17%;第2生长周

期亩产181.45千克,比对照青杂5号增产1.68%。栽培技术要

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适宜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下旬

,稀播匀播,密度在2万~2.5万株/亩,及时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2.配方施肥,必施硼肥。底肥要重,肥料要全,一般亩施土

杂肥80~100担,复合肥50千克,硼砂1.5千克;苗肥要早,抽苔

至初花期根外喷施硼砂和磷酸二氢钾1~2次。3.加强田间管

理,及时防治病虫害。及时中耕除草或喷施除草剂,抗旱。重

点防治蚜虫,兼治菜青虫。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在内

蒙古、青海、甘肃春油菜主产区春播种植。注意事项:注意

施硼肥,并在花蕾期防治鸟害。

/1545/ 法国番鸭选育与利用
法国番鸭选育与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引进法国番鸭资源,系统开展种质特性测定;

历经5个世代,在国内成功育成了快速父系(AAB系)、高产

母系(CDD系),由引进时的四系转化成两系,避免了重复

引种,杂交形成的商品番鸭已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2、利

用法国番鸭与地方黑羽番鸭形成新型优质黑羽番鸭;利用白

羽公番鸭为父本,以樱桃谷鸭、金定鸭等为母本生产半番鸭

,其中白羽半番鸭为国内首创。3、集成了人工授精、孵化

、舍饲及高床饲养、营养需要、疫病防控、产品加工与质量

/1545/ 法国番鸭选育与利用

安全控制等综合技术,制定了系列生产技术规程。番鸭与家

鸭杂交生产中受精率由自然交配的30~40﹪提高到人工授精

的71.3﹪,建立了番鸭胚胎发育模型,突破了半番鸭生产的

技术瓶颈。4、累计推广番鸭、半番鸭5368万只,实现产值

21.32亿元,新增纯收益2.61亿元,为引进品种的消化、吸

收与利用提供了示范,推进了番鸭产业化的生产,形成了肉

鸭生产的新优势,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

用。

/1546/ 福红951
福红95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福红951茎绿色,生育后期略呈微红色,裂叶型,

为迟熟品种。具有苗期生长速度快,群体整齐,杆硬抗倒,

不早花,丰产性好、稳定性高、适应性广、纤维品质优良等

特性。春播麻一般株高4m以上,茎粗1.8-2.0㎝,鲜皮厚1

.3㎜,工艺生长期为125天左右,全生育期215天。纤维品质

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测定,纤维支数为262支,纤维强力

达438.7N。是一个高纤维强力的优良品种。

/1547/ 果蔬负压微波喷动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果蔬负压微波喷动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专利申请日: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普通许可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专利基本信息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010572843.0
专利授权日期
-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547/ 果蔬负压微波喷动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210518887.4
专利授权日期
2013-12-11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410526718.4
专利授权日期
2016-06-01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547/ 果蔬负压微波喷动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510667266.6
专利授权日期
2018-10-26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547/ 果蔬负压微波喷动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310438304.1
专利授权日期
2014-07-23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547/ 果蔬负压微波喷动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技术详情

  生鲜果蔬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由于自身的高含

水量使其易腐烂变质。采用干燥的加工方式可显著延长果蔬

货架期,便于储藏和运输,且突破季节性限制实现全年供应

。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干燥果蔬产品的需求逐步提高。冷冻

干燥(FD)是一种可最大限度保留果蔬原有营养成分和色、

香、味、形的干燥方式,但干燥时间长、能耗高限制了其应

用。微波冷冻干燥(MFD)是在冷冻干燥基础上研发的一种

新型冻干方式,具有显著缩短干燥时间、降低干燥能耗,且

保持与FD相当的产品品质的特点。然而微波加热的不均匀性

特性导致MFD产品品质较低。以江南大学为主持单位的团队

利用脉冲喷动系统提高干燥均匀性的优势,将其协同于微波

冷冻干燥,系统研究了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冷冻干

燥高效节能减损加工工艺,结合超声、介电处理、真空含浸

等技术开发显著提高微波冻干效率的预处理加工方式,并揭

示其加速干燥的机理,同时对改善干燥均匀性进行研究和评

价,实现果蔬节能减损冻干脱水。

/1548/ 中棉所51
中棉所5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利用丰产优质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选系971201为

母本,综合性状较好的棕色彩色棉RILB263102为父本,杂交

制种而成的彩色、高产、优质、抗虫、杂交棉(中BZl2)。2

001~2002年参加全国黄河流域抗虫春棉品种区域试验,在

两年区域试验中,作为彩色棉表现出优质、高产和抗虫,被

推荐参加2003年国家黄河流域抗虫棉的生产试验。2005年获

得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证书,同年4月通过全国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05007)。因此,

/1548/ 中棉所51

中棉所51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审彩色棉品种。1、特征特性

。该杂交种生育期131天左右,株高89.7cm,果枝始节位7.

0,单株结铃16.4个,铃呈卵圆形,铃重5.4g,衣分38.1%,

子指10.2g。株型较紧凑,果枝上举。叶片大小适中,叶色

稍淡,茎秆茸毛多,花药黄色,苞叶较大,出苗较快,苗壮

,前期长势好,后期长势较弱,整齐度好,结铃性较强,早

熟性好,果枝始节位较低,吐絮畅而集中,抗虫性好,抗枯

萎耐黄萎病,棉纤维为浅棕色。2、产量表现。2.1品种区域

试验结果。品种区试两年平均结果为每公顷子棉、皮棉和霜

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629.3、1378.5和1302.8kg,2001年分别

为对照中棉所38的100.2%、99.4%和100.8%,2002年分别为

对照中棉所41的102.4%、94.7%和95.7%,霜前花率为94.4%

。2.2生产试验结果。2003年试验每公顷子棉、皮棉和霜前

皮棉产量分别为2886.0、1095.0和1054.5kg,分别为对照中

棉所41的106.7%、97.1%和101.4%,霜前花率为96.3%。3、

纤维品质。由黄河流域抗虫春棉区域试验各点供样,2001~

2002年农业部棉花纤维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两年平均

结果(HVICC):2.5%跨长30.5mm,比强度30.4cN/tex,麦克

隆值4.5,纤维整齐度为84.7%,伸长率为6.7%;品质优良,

适于纺中高支棉纱。4、抗虫、抗病性。经中国农业科学院

棉花研究所植保室网室和人工病圃鉴定,二代棉铃虫蕾铃被

害率14.65%、虫害减退率80.08%,百株幼虫6.3头,枯萎病

病指为5.47,黄萎病病指为26.15,综合评价为抗虫性2级,

/1548/ 中棉所51

抗枯萎耐黄萎病品种类型。5、栽培技术要点。中棉所51适

宜在黄河流域棉区作春棉品种种植。5.1播期。黄河流域棉

区春植播4月中旬播种,地膜覆盖或营养钵育苗,播期可适

当提前。5.2密度。每公顷为3.75万株左右。5.3科学施肥与

灌溉。该品种前期生长发育快,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

、钾配合使用,一般底肥应占总施肥量的60%,每公顷施优

质农家肥60m^3以上、复合肥1050~1200kg,尤其注意增施

磷钾肥,初花期施饼肥和复合肥,重施花铃肥,中后期及时

喷叶面肥和补施盖顶肥。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棉花现蕾

后期到开花初期,结合施肥培土进行灌头水,以后每隔20天

左右再浇一次水,灌溉次数应视旱情而定。且注意进行适时

化控,以前期轻后期重、少量多次为原则。5.4治虫原则。

根据不同年份棉铃虫发生情况,适时防治,特别应注意蓟马

、棉蚜、盲蝽象和红蜘蛛等非鳞翅目害虫的防治。5.5注意

事宜。作为彩色棉,该品种种植区最好与白色棉花隔离种植

,以防彩色棉污染。

/1549/ 鎏鑫香猪繁殖技术
鎏鑫香猪繁殖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该项目需要在原来有的面积基础上扩建养殖场

面积900平方米,其中修建标准化香猪圈舍2栋650平方米,办

公室180平方米,饲料加工房70平方米,配套粪污处理池、沼

气池、消毒池等设施。2、预计年底出售商品猪3000头,提供

周边农户饲养种猪250头,两年后科技示范基地能繁母猪250

头,公猪150头。3、重点掌握香猪的疾病防疫技术,繁育关键

技术和科学饲养,进行公猪科学选育实验,同时进行香猪人工

授精技术的研究,力争掌握关键技术,填补行业空白。进行室

/1549/ 鎏鑫香猪繁殖技术

内圈养与屋外放养实验,掌握其肉质及其生理变化,寻求合理

的养殖方式,并制定香猪繁殖技术手册。

/1550/ 高淀粉糯质高粱亲本系创制及酿造专用新品种选育
高淀粉糯质高粱亲本系创制及酿造专用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育成1个糯高粱杂交种,“晋糯3号”2014年通过

全国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2、选育出淀粉含量在70%以

上的糯高粱恢复系6份、不育系8份。3、对糯高粱种质资源

的收集鉴选、植株光合特性研究、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研究、

糯高粱丝黑穗病抗性鉴定以及新选糯高粱亲本系的主要农艺

性状、品质的配合力研究均取得了新的进展。项目期间发表

相关研究论文5篇,其中,国家级期刊4篇。

/1551/ 玉米新品种阜研168(阜研9575)选育与推广
玉米新品种阜研168(阜研9575)选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阜新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每年的种植玉

米面积在350万亩左右。多年来,阜新地区所需的玉米品种一

直靠引进,在大面积种植之前必须先考察品种的适宜性,新品

种的推广及更新速度缓慢。当时,普遍种植的是稀植大穗型

玉米品种,多年单产水平在600公斤/亩左右。2005年以后郑

单958被引进阜新,虽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但当时种植面积

较小,存在容易倒伏、不利于收获的缺点。因此,在立项之初

确定的选育目标为:适合阜新及相似生态类型区种植的抗旱

/1551/ 玉米新品种阜研168(阜研9575)选育与推广

、优质、耐密、抗倒、机收型玉米新品种,同时制种产量要

高。本项目从阜研168父母本的选育、杂交组配,到新组合参

加辽宁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通过审定,以及截止2012年

累计在阜新及阜新周边地区累计推广520万亩,共历时十年。

选育人利用根系发达柔韧性好的9047、矮杆耐密的郑58、熟

期早穗位低的西502和昌7-2选育出了具有优良性状的阜黄7

5和阜黄95自交系。并通过对阜黄75和阜黄95杂交组配单交

种,选育出的阜研168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根系强壮、茎杆

坚韧,活秆成熟,适应性广,熟期适中,稳产性好,籽粒脱水速

度快,商品品质优良。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强,适合机械化

耕作。经过多年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于2010年通过省级

审定,审定号为辽审玉[2010]474号。阜研168适宜在辽宁省

铁岭、沈阳、朝阳、锦州、阜新、辽阳等有效积温2850℃以

上的中晚熟玉米区种植。选育的玉米新品种阜研168具有耐

密性好、高产、稳产的特点,正常密度为4000-4500株/亩,没

有病害、没有空杆。平肥地块平均产量850公斤/亩左右,丘

陵山区平均产量800公斤/亩左右。同时应用了三系配套技术

,制种产量高,每亩生产种子600公斤以上,大大降低了种子的

成本。制种和大田生产便于机械化操作,适合精量播种和机

械化收获。至2012年在辽宁省累计推广520万亩,累计增加经

济效益78000万元。2012年本项目获得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

奖。

/1552/ 基于水产品低温冷库内气体强制内循环的杀菌消毒与异味清除技术及装备
基于水产品低温冷库内气体强制内循环的杀菌消毒与异味清除技术及装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来源于广州市科技计划

项目“基于水产品低温冷库内气体强制内循环的杀菌消毒与

异味清除技术及装备”(计划类别为民生科技研究,项目编

号为201704020081)。主要为解决目前水产品低温冷库内气

体循环不畅、微生物种类多、来源复杂、潜在致病菌危害性

强等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和水产品低温冷库中异味物质组成

复杂、异味容易产生累积效应、产品之间易串味等冷链物流

行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企业进行

/1552/ 基于水产品低温冷库内气体强制内循环的杀菌消毒与异味清除技术及装备

应用和示范,为水产品低温冷链物流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理

论和实践,以此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项目以水产品低温冷库中的微生物和异味物质为研究对象

,比较研究系列杀菌消毒和异味清除技术,筛选合适的杀菌消

毒剂和异味清除剂及相关应用工艺,同时研制低温冷库气体

强制内循环的杀菌消毒与异味清除装备,使筛选出来的杀菌

消毒与异味清除技术在低温冷库正常工作的状态下进行。③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项目就水产品低温冷库中的微生物

和异味物质展开研究,完善了冷链物流行业研究。提出并研

制开发低温冷库正常运行状态下使冷库空气强制进行内循环

的设备,增强杀菌消毒剂和异味清除剂及其技术的实施效果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涉及的技术

成熟,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化规模不大,市场推广力度小,经济效

益不明显,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影响小。⑥历年获奖情况:项目

目前没有获奖。

/1553/ 万亩源东白桃无公害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万亩源东白桃无公害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源东白桃是该场自主培育的桃优良新品种,具有成

熟早、果实大、外观漂亮、耐贮运等特点。该项目将对现有

5000亩源东白桃生产园进行生产改造,新建白桃生产基地50

00亩,生产优质商品果。并采用精美包装设计,供应国内外市

场。

/1554/ 高原羊肚菌栽培生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高原羊肚菌栽培生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高原羊肚菌栽培生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1、

项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青海高原羊肚菌生长不同时

期栽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菌核形成期真菌多

样性和子实体成熟期细菌多样性最高。2、筛选出羊肚菌栽

培过程中(不同生长期)土壤微生物显著差异物种15个,其

中细菌差异物种9个,真菌差异物种6个;建立了羊肚菌土壤微

生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物种信息共499条,其中细菌物种信息

352条,真菌物种信息147条。3、筛选出4株与羊肚菌营养生

/1554/ 高原羊肚菌栽培生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长具有相互作用的细菌,其中1株鉴定为Aeromonassp.细菌,

对六妹羊肚菌营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4、发表论文3篇,其

中SCI收录1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制

定地方标准1项。

/1555/ 蔬菜产区环境评估和土壤调控修复技术
蔬菜产区环境评估和土壤调控修复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对菜田化肥、农药施用现状的调查,明

确了菜田化肥、农药施用现状及存在问题;采集了日光温室

、大棚、露地3种种植模式菜田土壤样品422个,分析土壤养

分指标7项(有机质、pH值、盐分、硝酸盐、氮、磷、钾)

、主要污染物重金属5项(铅、铬、镉、汞、砷)、有机氯

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8项,对西安市菜田土壤养分和环境质

量状况进行了客观、准确评价。项目执行期内,形成“西安

市菜田土壤环境评估报告”1份;制作菜田土壤养分及有关项

/1555/ 蔬菜产区环境评估和土壤调控修复技术

目与重金属含量分布图12张;建立了菜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

查询统计系统;完成菜田土壤修复试验7个;编制了“菜田土

壤修复及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累计推广化肥、农药减

量施用技术149.1万亩,增收节支总额达17255.9万元,取得了

显著的经济效益。

/1556/ 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优良的水生蔬菜品种:浙茭系统茭白、浙藕3号

莲藕、荸荠、花莲、籽莲等其他水生蔬菜品种。2、极多产

、极多菁生物活性物质的应用以不同分子量的甲壳素为材料

配置的极多产、极多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它是一种安全

的生物活性调节物质。3、ESBO活化有机无机复合肥该肥料

有益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增加,增加有机质,提高肥料利用

率,在花椰菜、青花菜、四季豆等作物上试验,与同等含量

的肥料相比,产量增加20%以上,并且产品优质。4、高山蔬

/1556/ 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菜有机栽培技术利用品种,极多产、极多菁生物活性物质及

ESBO有机肥料的应用,生产四季豆、葫芦、黄瓜、番茄、包

心菜、蔬菜品种,使其产品达到绿色AA级,有机食品的标准

的配套技术。

/1557/ 定西地区沙叶蝉、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研究
定西地区沙叶蝉、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通过项目的实施,得出条沙叶蝉,小麦红矮病危害

损失率分别为4.05公斤和0.596公斤,防治指标为6.09头/3

0单网,通过多年调查资料从影响叶蝉红矮病相关因子进行

回归分析,得出条沙叶蝉,小麦红矮病短、中、长期预报模

式,提出了适期晚播,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料,配方

施用化肥,压缩不适应宜区冬麦面积,冬春麦混种区实行分

区中植,秩播区翻耕灭茬,拾毁枯茬,药剂拌种,秩苗期,

返青后挑治等综防措施,开展大面积防治示范。

/1558/ 棉花新品种楚杂1028
棉花新品种楚杂102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课题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立项

编号为2007-620-001-03。目的在于选育适宜长江流域推广

种植的丰产、优质、抗病、抗虫的杂交棉新组合。通过筛选

优势资源,聚合优良性状,利用杂交优势,达到选育高产、优

质、抗病虫新品种的目标。新品种各项指标要求:皮棉比对

照增产3%以上,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30mm,断裂比强度

≥30cN/tex,马克隆值3.5~5.2,抗虫株率试验≥90%。枯萎病

、黄萎病病指均优于对照。该品种属公司原创品种,与同类

/1558/ 棉花新品种楚杂1028

品种相比,各项指标达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楚杂1028高产稳产:2010-2011年参加江西省棉花区域

试验,两年平均亩产皮棉112.3公斤,比对照赣棉杂1号增产5

.4%。2013年参加湖北省区试,平均亩产皮棉113.03公斤,比

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3.07%,产量水平居第一位,增产点率90

.9%;2、纤维品质优:平均长度30.4mm,比强度32.05cN/tex

,马克隆值5.0,纺织均匀性指数149.7,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

优质标准;3、抗性好:枯萎病相对抗指3.7,抗性明显优于对

照,湖北省区试中枯萎病、黄萎病病指均优于对照鄂杂棉10

号。该品种全生育期138.3天,比对照赣棉杂1号早迟熟0.1天

。该品种植株株型呈筒形,株高136.1厘米,出苗好,苗势强,

子叶中大,叶片较大,色深,叶裂较浅,茎秆无茸毛,铃近圆形

,花药乳白色。单株结铃39个,单铃重5.5克,霜前花率88.7%

,衣分42.20%,衣指7.9克,籽指10.8克。适宜江西省棉花产区

种植,也适宜在生态条件相同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

棉花产区种植。在上述生态区种植无风险。该品种目前处于

成熟应用阶段,估计未来3年,年推广应用面积可达30万亩,销

售纯利润达180万元,为农业增效达2000万元以上。

/1559/ 高产优质多抗夏大豆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高产优质多抗夏大豆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以高产优质多抗夏大豆种质创新、新品种的

选育为核心,研究了杂交亲本的选择、种质创新群体的建立

、种质创新的技术路线与试验方法、种质创新评价、夏大豆

新品种的选育方法,以及播期、密度、微肥、种肥、盖草保

墒、氮磷钾统筹平衡施肥等栽培因子对大豆优质高产的影响

效应。探明了夏大豆的适宜播期为6月5~15日,密度为1.3

~1.6万株/亩;0.2﹪钼酸铵拌种+叶面喷施增产11.4﹪;叶面

喷施0.3﹪硫酸锰溶液,产量和蛋脂总含量均高;种肥施钾有

/1559/ 高产优质多抗夏大豆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利于油分积累;氮磷钾统筹施肥,利于增产增效;初花期豆

田盖草能够起到保水、保肥、疏松土壤、抑制病虫草害等作

用。采用综合组装集成的夏大豆优质高产安全高效栽培技术

,选育的新品种脂肪含量21.0﹪,蛋白质含量42.6﹪。蛋脂总

量63.6﹪,达到合同要求指标。在黄淮夏大豆区累计示范5万

亩,增加经济效益620万元。该项目创新种质8个。在创新种

质利用上,采用育种间接利用与生产直接利用相结合的方法

,加速育种进程,提高利用价值。

/1560/ 抹茶牛奶味烘焙核桃及其生产方法
抹茶牛奶味烘焙核桃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调味烘焙核桃仁主要是通过脱皮、烘烤、调位等工

艺精制而成的风味类的核桃产品,该产品在原有核桃烤香味

的基础上调配了其它增加风味的辅料,使核桃仁具有独特的

抹茶牛奶味,且风味比以前更加多元化,口味更加丰富,适口

性更好,该类休闲食品在国内同行属首度开发,即保证了核桃

仁营养不流失又解决了核桃仁口味干涩的不足,即能稳定原

有市场又可开发出青少年的广大市场。这样更加适合消费者

的需求,从而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1561/ 朝鲜黄杨引种某培试验研究
朝鲜黄杨引种某培试验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朝鲜黄杨树形优美,姿态端丽,是一种优良的常绿

阔叶观赏树木,是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良好材料。为改善

北方城市冬季景面,提高环境质量,开展朝鲜黄杨引种是城

乡绿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研究,完成了朝鲜黄杨形态特

征的描述;掌握了习性,生长发育规律;解决了繁殖方法和

栽培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绿化美化效果。使

朝鲜黄杨在沈阳扎根落户,成为本地区唯一露地栽培常绿阔

叶树,从而结束了沈阳无露地栽培常绿阔叶绎的历史。朝鲜

/1561/ 朝鲜黄杨引种某培试验研究

黄杨引种成功,无疑是对沈阳城乡绿化建设的一大贡献。为

沈阳增加一种珍贵的常绿阔叶绎,从而结束了无露地栽培常

绿阔叶树的历史对改善沈阳城市,冬季景观,美化城市环境

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1562/ 辣椒新品种——农城椒3号
辣椒新品种——农城椒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为早熟一代杂种,第10节着生第1雌花,株高

78.6厘米,开展度99.8厘米,果实粗羊角形,果长16.4厘米,果

横径2.7厘米,肉厚3.9毫米,单果重26.5克,单株结果数29个

,商品果实淡绿色,成熟果实深红色,肉厚、质密,耐运,辣味

适中。适应性强,高抗病毒、炭疽、日烧、疫病,耐涝、耐热

,不早衰。适宜日光温室和大、中、小棚栽培,也可用作露地

和越夏栽培,亩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商品性好,商品果实淡

绿色,成熟果实深红色,品质优良;其主要营养成分分析:10

/1562/ 辣椒新品种——农城椒3号

0克鲜重中维生素C含量84.7克;辣椒素含量为17.6μg/g

3;FW;干物质为7.71%。

/1563/ 兴山优质核桃种质资源保护及核桃丰产技术与示范
兴山优质核桃种质资源保护及核桃丰产技术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政策引导类,星火

计划项目,编号2008GA760011.背景:1、核桃是兴山县的传

统农业优势产业;是承接库区移民安置,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

转移的移民开发项目。2、兴山现有保存具有生产能力的核

桃老园面积有一万亩,年产核桃干果20万公斤。3、兴山县林

科所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长期进行核桃品种选育、核桃繁育

技术难关,获得省、市、县多项科技奖励。4、兴山县政府2

008年规划五年内建成30万亩核桃基地,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

/1563/ 兴山优质核桃种质资源保护及核桃丰产技术与示范

性高涨。1、兴山优质核桃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一是就

地保护。二是实施迁地保护。三是开展优株的研究与开发。

四是引进国内优良核桃品种进行栽培试验。2、高标准建立

核桃苗圃和核桃采穗圃。2010年度全县共育核桃苗300亩,出

圃核桃嫁接苗120万株;已建成核桃采穗圃112亩,年可提供接

穗20万枝。3、建核桃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在黄粮镇冯家槽

至张家河流域建示范基地5500亩。4、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建

设。一是组建核桃种苗监理专班。二是开展科技培训。5、

创建核桃商标品牌。2009年成功注册“兴山薄壳核桃”国家

地理保护商标。一是机制创新弥补了在苗圃基地、采穗圃、

示范基地建设中,项目承建单位的生产规模难于满足全县核

桃产业发展旺盛需求的矛盾。二是技术创新。坚持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理念。改进原有生产工艺、流程,

运用核桃保温保湿高接换种技术,突破核桃低产林改造和品

种改良技术难关。推广核桃夏季芽接技术,突破常规技术规

模难于扩大的难题。三是服务创新。兴山林科所重点抓核桃

品种的创新、种苗繁育重要环节、种苗质量的检验、核桃园

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监管和服务,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增强

发展核桃产业的信心。该课题研究技术跻身国内先进水平.

项目实施,制定了兴山县核桃生产栽培的相关技术标准,掌握

了核桃无性繁育关键技术,提高了苗木的嫁接成活率。适宜

范围:我所建园的品种在鄂西北及长江流域推广种植,核桃

无性繁育技术在核桃适宜生产区能广泛推广运用。技术娴熟

/1563/ 兴山优质核桃种质资源保护及核桃丰产技术与示范

,目前处于稳定运用阶段,安全可靠。1、兴山优质核桃种质

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10年“楚兴”核桃已通过省级良种认

定。2、2009年度全县共育核桃苗300亩,出圃核桃嫁接苗12

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3、全县2009年度已建成核

桃采穗圃112亩,年可提供接穗20万枝,可供100万株核桃芽接

。4、在黄粮镇冯家槽至张家河流域建示范基地5500亩,通过

示范带动和辐射效益,至2011年全县已发展核桃基地7万亩,

基地总规模已达到12万亩。5、2009年,由湖北省科技厅信息

中心拍摄的《薄壳核桃嫁接繁育技术》电教片已登录国家农

村基地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6、2009年12月14日成功注册

兴山薄壳核桃地理商标,2010年获湖北省政府奖励。存在的

主要问题表现为:1、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缺乏后续项

目支持;2、品牌产权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有待加强;3、核桃生

产标准化与高效种植模式推广需可持续性;4、核桃产业化开

发与产业链延伸研发需加强。1、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及省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各一项;2、获得湖北省农业科

技创新示范基地:核桃种植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获兴山县

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4、获兴山县

国家核桃林木良种基地认定。

/1564/ 秋季金瓜品种筛选及防病栽培技术研究
秋季金瓜品种筛选及防病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秋季金瓜品种筛选及防病栽培技术研究”项目是

崇明县科委2013年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编号为CKS2013-13

,由上海崇明特种蔬菜研发中心承担实施。2013年-2014年按

照项目的总体要求,开展了秋季金瓜品种筛选与防病栽培技

术等方面试验研究工作,形成建立了一套秋金瓜生产技术规

程,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示范,完成了项目计划任务书中的各

项考核指标。1、项目计划书中规定,本项目要完成以下任务

:1)筛选出1-2个秋季栽培的金瓜品种(系、组合);2)应用

/1564/ 秋季金瓜品种筛选及防病栽培技术研究

秋季防病栽培配套技术,病毒病发病率低于5%,亩产达到150

0kg;3)示范面积50亩。4)经检测,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

标准。2、项目完成情况:1)开展崇明金瓜秋季品种筛选试

验将近年来收集、提纯选育的金瓜种质材料和杂交组合进行

秋季种植,通过农艺性状综合测评,筛选出CM025×HN01

杂交组合和CM025为适宜秋季种植。2)进行秋季金瓜防病栽

培技术试验与集成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病毒病和不同栽培方

式等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金瓜防病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区

亩产为1854.4kg,比常规栽培区亩产1650.4kg,增加204kg,经

综合评定,“秋25”组合适宜崇明地区秋季种植。3)建立秋

季金瓜高产示范基地2014年在新河镇新民村健禾果蔬合作社

、建设镇建设村银盺蔬菜合作社、庙镇联益村等基地,建立

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区,面积为52亩。修订与完善了金瓜秋季

生产技术规程。产品经检测,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

/1565/ 华贸易货交易系统与结算系统
华贸易货交易系统与结算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华贸易货交易系统与结算系统是受华贸国际易货交

易所有限公司委托进行开发的,分为两部分:华贸易货交易

系统和华贸易货结算系统。华贸易货交易系统的目的是为需

要易货的全球客户提供交易信息、寻找合适易货对象、提供

网上交易场所的平台;华贸易货结算系统包括交易所网站和

面向所有易货公司进行统一易货结算的平台系统。根据华贸

国际易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建设成为一个全国唯一的易货交易

所,拥有全国性、国际性的易货电子商务体系目标,华贸易

/1565/ 华贸易货交易系统与结算系统

货交易系统与结算系统具有广泛的开放性、极高的安全性、

方便的可扩展性等特征。系统采用基于J2EE技术的企业级应

用体系架构,系统数据库采用Oracle9i,具有以下创新:(

1)采用Struts、EJB、Flex,JQuery等多种框架整合;(2)整

合了多种先进信息技术,包括:单点登录多点认证,建立共

享的电子交易中心系统;(3)创新的B2B信用保障机制等多种

交易模式。项目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系统目前尚未上线

运行,预计投产运行后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566/ 玉叶金花药材中玉叶金花苷G的含量测定方法
玉叶金花药材中玉叶金花苷G的含量测定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玉叶金花为茜草科植物玉叶金花Mussaendapubesc

ensAit.f.的干燥茎、根,广西各地均有产。主要用于治疗感

冒,中暑,肾炎水肿,咽喉肿痛,支气管炎等疾病。目前,玉叶

金花在中成药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国内清火消炎类药

的知名品牌玉叶解毒颗粒、玉叶清火片中玉叶金花均作为君

药使用。文献报道玉叶金花药材主要含有萜类、三萜皂苷类

等成分。玉叶金花收载于《广西壮药质量标准第一卷》,其

标准中仅有性状描述、显微鉴别等简单的检测项,其他成药

/1566/ 玉叶金花药材中玉叶金花苷G的含量测定方法

中也仅见薄层鉴别,尚未见关于其含量测定的相关报道。对

全面控制玉叶金花药材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完

善和提高玉叶金花药材及其中成药质量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为玉叶金花新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本发明公开了一种

玉叶金花药材中玉叶金花苷G的含量测定方法,所述方法即以

玉叶金花苷G为对照,以乙腈:水.01%磷酸=25~40:60~75

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具体的方法为:按照《中国药

典》2010版一部附录VID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与

系统适用性实验:以C18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25

~40:60~75为流动相;流速为0.5~2ml·min-1;柱温为

25~40℃;检测波长为260~270nm;理论板数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玉叶金花苷G对照品适量,用甲

醇制成0.06~0.60mg·ml-1溶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玉叶金花药材粉末(过40目)3.0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

瓶中,加甲醇30ml,超声40min,放冷,用甲醇补足失重,过滤,

取续滤液,过0.45μm微孔滤膜,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测定,即得。本发明选择玉叶金花药材中玉叶金花苷G为指

标进行含量测定,该测定方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稳定性

好、回收率高,测定结果准确,可有效控制玉叶金花药材的质

量,为玉叶金花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从而确保其临

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1567/ 水仙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
水仙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收集评价国内外水仙种质资源60份,其中,多花水

仙24份、授粉可结籽材料4份。筛选出Avalanche、GoldenR

ain、GoldenDawn、GrandSoleild’’Or等4个综合性状较好

的品种在漳州主产区应用。2.研发水仙种球经高温(36-38

℃)处理40天、低温(5-10℃)处理20天的侧球繁殖方法,

增殖系数从2-3提高到15以上。近三年累计繁育Avalanche等

种球20万粒以上。3.研发出除草剂药害解除液,减轻除草剂

对水仙生长的影响,提高水仙花田间杂草的防控效果;发明了

/1567/ 水仙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

一种提高水仙花鳞茎球质量的栽培方法,推迟水仙叶片枯萎

时间10-15天,特级、一级鳞茎球的比例由原来15%提高至28

%。4.构建多效唑诱导差异表达基因差减文库,克隆出PLATZ

和NTCAB基因,并初步研究其功能;构建不同花期花瓣副冠转

录组数据库,鉴定出副冠和花瓣颜色呈现所涉及的基因;开展

蓝色基因转化中国水仙的研究,获得3株转基因植株,为水仙

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1568/ 滇西南橡胶树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应用
滇西南橡胶树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国家高度重视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

45号)把天然橡胶列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和工业原料,省

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云发

〔2012〕13号〕中把天然橡胶列为集中发展的“特色优势产

业”。但云南自植胶以来,一直受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

棒孢霉落叶病、季风性落叶病、条溃疡病、根病、介壳虫、

红黄蜘蛛、小蠹虫等多种病虫害困扰,因此设立了云南省财

/1568/ 滇西南橡胶树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应用

政预算项目“云南省橡胶树主要病虫害监测体系建设”、中

央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云南省橡胶树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体

系建设”、农业部南亚热作专项“云南农垦热作病虫害疫情

监测及防治”(14RZDC-06)、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系建设“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德宏综合试验站”

(CARS-34-ZD10)等支持橡胶树病虫害监测体系的建设。本

项目通过建立固定监测点和林间自动气象站,开展病虫害的

监测工作,了解橡胶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影响因子,掌握流

行规律及预测流行趋势,为橡胶树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

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橡胶树病虫与气象监测数据相结

合,对橡胶树病虫害的发生面积、流行速度、危害程度进行

动态跟踪与预测预警,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适时防治,

精准防治,降低施药次数和农药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农

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自立项以来,对云南滇西南植胶

区以丘陵坡地为主的山地胶园病虫害进行了大面积的防治运

用,在德宏州、临沧共推广防治面积89.9万亩,经过三年多的

实践证明,使用监测结果指导橡胶树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节约防治成本4.4元/亩,3年新增产值1315.8万元

,节支增收171万元。通过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增加产量2.

28kg/亩,累计新增产量2049.7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治药物对胶园间作物特别是茶叶的

污染比较突出,需要研究替代药物、改变给药方式或改变防

治方法做到对整个胶园经济系统的安全防治绿色防治。

/1569/ 广东省重大动物疫病检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广东省重大动物疫病检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来源于广东省科技厅

技术交易体系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领域项目“广东省重大动

物疫病检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编号2014B04040406

1)。广东作为畜禽生产、消费大省、调运交易大省,畜禽疫

病一直随着生产规模和密度增大,疫病发生几率明显增多,动

物疫病防治工作任务艰巨。本项目依托检测公共服务机构建

设第三方检测机构,构建我省重大动物疫病检测公共服务创

新平台。在促使测、监、防、控各环节实现了有效联动,为

/1569/ 广东省重大动物疫病检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公

共卫生安全。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2.1技术原理:本项

目的研发的检测方法是PCR检测方法,该技术是在模板DNA、

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

合成反应。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借助一小段双链DN

A来启动合成,通过一个或两个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单

链DNA模板中的一段互补序列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在适宜的

温度和环境下,DNA聚合酶将脱氧单核苷酸加到引物3′-OH末

端,并以此为起始点,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一条新的D

NA互补链。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

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2.2性

能指标:(1)建成先进动物疫病检测平台1个。涵盖猪病、

禽病、宠物病、牛羊病等动物疫病检测方法建立、分子生物

学研究、诊断、学生实习基地。平台能够达到的效果:开展

广东省及周边地区的动物疫病研究,对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

病学调查、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规范、耐药性监测。同时,

通过此平台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合作交流,积极承担有关动物

重大疫病的防控监测。(2)平台已成为广东省省级动物疫

病监测的技术支撑单位,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广大养

殖企业/户/养殖公司等做好服务。诊断实验室完善,通过CM

A复评审和扩项工作。承担广东省动物常见疫病和疫情的调

查、诊断、检测任务,形成规范的动物疫病检测诊断服务模

式。(3)服务产业。项目实施以来,对广东省多个养殖区域

/1569/ 广东省重大动物疫病检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对畜禽健康养殖技术需求地区的兽医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及相

关的养殖场提供疫病防控、监测、现场服务等。对基层兽医

站、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养殖场等的1000多名兽医从业者进

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养殖过程中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免

疫接种等基本理论知识。项目组共为养殖户提供10万多检次

的监测和检测服务。并且到基层畜禽养殖场等开展临床现场

服务。通过网络、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为养殖户提供及

时有效的服务,及时解决了产业中的疫病防控问题。3、技术

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建立的动物疫病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建立动物

疫病防控技术培训指导-检测-监控服务体系;建立检测实

验室专用的检测与结果分析管理软件系统和我省动物病害发

生预警初级系统;(3)形成规范的动物疫病检测技术服务模

式。建立国内首个通过计量认证的先进的动物疫病检测服务

创新平台,进行检测技术集成与整合;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

;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平台内的检测方法大多数通过省质量监督

局的计量认证,服务规范准确,适用于业内养殖场、行业协会

、屠宰场、加工厂等企业,适用于政府对疫病的监测。在检

测过程中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废弃物按要求处理,对

环境等无污染无危害。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应用

情况:为我省及周边省区养殖场及相关企业提供畜禽重大疫

/1569/ 广东省重大动物疫病检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病的检测及监测服务。通过检测服务及时提供防控依据、我

省动物病害发生预警初级系统、检测诊断服务模式施行,为

我省2000多万头猪和5亿只家禽提供检测、预警防控技术服

务,j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另外减少动物疫病的传播

或扩散,为公共卫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社会效益

巨大。(2)存在问题:平台内服务项目有待于增加,技术服

务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水平的提升,满足各种需求。6、

历年获奖情况:暂无

/1570/ 辣椒新品种“津椒827”推广
辣椒新品种“津椒827”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津椒827是国家八五新品种,经过三年的推广应用

,繁种量和推广面积超过计划指标的1.5倍和4.7倍,取得了

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良繁推广中注重创新,加强

良繁与加工技术的应用,以及良种与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的推

广,带动该地区辣椒越夏栽培产业的迅速发展。

/1571/ 早熟优质多蘖香型水稻新品种绥粳15配套栽培技术
早熟优质多蘖香型水稻新品种绥粳15配套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通过研究不同施肥量、栽培密度对绥粳15产

量及品质的影响,找出适宜该水稻品种的最佳施肥方式和栽

培密度,减少栽培模式不当给绥粳15造成倒伏、减产,减少施

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农民种植成本,同时建立核心示范

区和辐射区,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

将对绥粳15产量及品质的提高及该品种的推广起到积极的推

动作用,并对优质多蘖型水稻定量施肥、良种配套栽培措施

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572/ 大豆新品种—辽豆20号
大豆新品种—辽豆2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30天,属中晚熟品种。亚

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87.5cm,主茎节数18.2个,分枝2.2个

,椭圆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黄脐,百粒

重27.3g。完整粒率86.8﹪,虫食粒率10.5﹪,褐斑粒率0.2﹪,紫

斑粒率0.9﹪,霜霉粒率0.5﹪,未熟粒率1.7﹪。粗蛋白质含量4

5.65﹪,粗脂肪含量20.21﹪。人工接种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

产量表现:2002~2003年两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

.48kg,比对照品种铁丰27、辽豆11增产5.54﹪。2003年参加

/1572/ 大豆新品种—辽豆20号

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53kg,比对照铁丰27增产9.07﹪。

栽培要点:选择不重、迎茬中等肥力以上的土壤种植;亩施

2000~3000kg优质农肥,磷酸二铵15kg作底肥,初花期每亩追

施尿素5kg;亩保苗1.1~1.3万株,肥力差的土地上则以1.3~

1.5万株为宜;加强田间管理,防治杂草,及时铲趟,防治害虫

。适宜地区:适于在辽宁省大部分地区种植。

/1573/ 一种利用鲜桑叶生产优质风味兔肉的方法
一种利用鲜桑叶生产优质风味兔肉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发明属于动物饲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

鲜桑叶生产优质风味兔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新鲜桑

叶、新鲜紫苏和新鲜青蒿,用无筛片粉碎机粉碎4-5次;然后

取粉碎混合鲜草粉与无抗肉兔配合饲料充分混合均匀,将混

合物用平模制粒机制成颗粒饲料,每批颗粒饲料24小时内用

完;混合鲜草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份:桑叶70-90份、紫苏

3-7份和青蒿8-12份;混合鲜草粉与无抗肉兔配合饲料重量份

比例为16-20:80-84;无抗肉兔配合饲料的营养水平为消化

/1573/ 一种利用鲜桑叶生产优质风味兔肉的方法

能10.50MJ/kg,粗蛋白质16.5%和粗纤维14.0%。采用本方法

饲喂肉兔,可以促进肉兔生长,提高成活率,获得的兔肉肉质

细嫩、味道鲜美、安全健康。

/1574/ 大豆特用种质资源的创制与新品种的选育
大豆特用种质资源的创制与新品种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任务来源:该项目黑龙江省财政厅立项资助,黑龙江

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承担,起止年限为2011年1月1日至

2012年12月31日.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该项目主要应用于加

工企业的专用原料基地的大豆生产为其提供加工专用种子,

为大豆深加工企业提供专用原料.技术原理:利用人工杂交技

术,将脂氧酶缺失及7S亚基缺失基因导入到当地主栽品种中

,利用改良SDS-PAGE电泳技术,对杂交后代的缺失体进行筛选

,获得既含有目标性状、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个体,通过南繁

/1574/ 大豆特用种质资源的创制与新品种的选育

加代,最终获得高世代品系,进而培育出高附加值加工专用品

种.性能指标:创制大豆中间材料20份,培育适于加工企业加

工的高附加值的大豆新品系4个,发表SCI论文1篇.与国内外

同类技术比较:"脂氧酶完全缺失大豆品种"、&q

uot;7S亚基缺失大豆品种"的育成,与国外同类品种相

比,技术水平可以达到国外同类品种的程度,但国内外育成品

种多为夏大豆类型品种,无法在黑龙江省各生态类型区推广

应用.7S亚基缺失大豆品种的培育,国内处于资源筛选创制阶

段,尚无品种育成推广,因此前两项的研究,该项目均属国内

领先.

/1575/ 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大足黑山羊主要分布在大足县及渝西地区,具有毛

色纯黑、繁殖率高、肉用体型、遗传一致性好的特点。从2

003年开始,课题组开展了系统保护和培育,并对生长、繁殖

特性与遗传基础进行了研究。建成了大足黑山羊保种繁育体

系;证实了大足黑山羊高繁殖率有其遗传基础;取得多项大

足黑山羊产业发展标准化认证;促进了大足黑山羊产业化发

展。大足黑山羊初产母羊胎产羔率达218%,经产母羊单胎平

均产羔率达272%,其产羔率在国内肉用山羊品种中最高,具

/1575/ 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009年10月大足黑山羊被认定为国

家级畜禽遗传资源。

  大足黑山羊种羊累计推广数量达1万余只、销售商品

羊5万余只,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羊只平均利润提高了

300%,该成果荣获重庆市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575/ 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简介相关图片
/1576/ 食品静电场保鲜和加工技术开发
食品静电场保鲜和加工技术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静电场处理显著提升果蔬保鲜品质。电场作用

减弱了果蔬的呼吸代谢,有效控制了保藏过程中的霉腐微生

物的数量。圣女果贮存15天失重率由4.5%降低到2.3%,菌落

总数由1.5×104降低至3×103CFU/g。2、静电场处

理控制了肉品冷冻冰晶尺寸和形貌,有效降低了肉品冻融损

失,冻融损失由常规冻融的3.3%降低至2.5%。3、静电场处理

显著增强藕片食材传质效率,降低了产品加工的周期和成本

。与传统漂烫处理相比,腌制时间(5%NaCl)由12h缩短至5

/1576/ 食品静电场保鲜和加工技术开发

.6h,油炸加工时含油率降低15.0%,丙烯酰胺含量降低25.9%

/1577/ 黄皮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发
黄皮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主要开展黄皮食品生产和加工安全控制技术

的研发。通过研究黄皮果园建立、果园土肥水管理、果树整

形修剪、果树花果管理、果树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技术措施,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黄皮优质高产的生产技术,在

此基础上,开展黄皮食品(如果醋等)的研究,促进当地黄皮

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已在潮汕地区得到应

用与推广,各推广用户均认为本项目的技术成熟程度良好,有

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成果也适合在其

/1577/ 黄皮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发

它黄皮产区进行推广与应用,这将极大地促进黄皮商品化生

产,提高农民收入,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578/ 高产杂交玉米“渝玉一号”
高产杂交玉米“渝玉一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渝玉一号”系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玉米新品

种,与一般玉米比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高产稳产,一般亩

产400公斤以上,高达500公斤,比同等条件下的农大60增产

7-10%;适应性好,耐瘠力强,适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各类土

壤种植,耐旱、耐瘠,在干旱年份和瘠薄地增产效果尤为突

出;品质优良,粗蛋白含量10.04%,赖氨酸0.33%,淀粉76

.01%,籽粒容重780克/升,优于农大60和一般玉米;结实性

好,果穗结实满苞,秃尖小于一里米;抗病性强,抗大、小

/1578/ 高产杂交玉米“渝玉一号”

斑病,中抗纹枯病和丝黑穗病。该品种适于各地缺水、少肥

的坡瘠地种植,如重庆地区,川北、川东南的大部分地区。

/1579/ 高粱抗丝黑穗病育种材料筛选
高粱抗丝黑穗病育种材料筛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丝黑穗病是遍布全世界的重要高粱病害,是影响我

国高粱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产区每年都有发生

,发病率有时高达70%,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白城市是我国

高粱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如何防治丝黑穗

病是目前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综合各种防治方案,

选育抗病品种是最为有效的抗病策略。2019年-2021年通过

建立丝黑穗病病圃、连作等方法,对抗丝黑穗病高粱育种材

料进行筛选,从而为选育抗病品种和丝黑穗病防治在生产上

/1579/ 高粱抗丝黑穗病育种材料筛选

应用提供优异育种材料。

/1580/ 珠江流域洪涝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的建设
珠江流域洪涝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的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运用VC#编程和WEBGIS编程技术实现了珠江全流

域水雨情实时采集、实时报警、水雨情信息GISWEB实时显示

发布、1-3天流域内各站点雨量预报。2、运用SQLSERVER20

08数据库建立了珠江全流域逐日水雨情、灾情数据库并可随

时查询、统计、分析。3、对珠江发生的特大致洪暴雨的天

气形势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形成特大致洪暴雨的总降雨量分

布、天气学概念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储存、显示、查询4、开

发了两个版本,一个单机运行版,一个WEBGIS版本,两个版本

/1580/ 珠江流域洪涝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的建设

互相补充应用。合同指标完成情况:1、建立一个集实时雨

情、水情等资料自动显示、查询分析等功能的全珠江流域洪

涝实时监测和预报的业务工作平台,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单机

运行版,一个WEBGIS版本,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2、

撰写了两篇技术论文,一篇为《6月西江特大致洪暴雨物理量

场特征》发表在《气象与研究应用》2012增刊上,另一篇《

珠江流域洪涝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的设计和应用》,被选为在

2014年广东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上宣读交流并获优秀论文奖

。项目《珠江流域洪涝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的研究成果分阶

段于2013、2014年汛期在本局西江沿岸各级台站、云浮市气

象局、珠海市气象局、韶关市气象台、河源市气象台投入使

用。成果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实现对珠江流域内包括西江

流域、北江流域、东江流域的水雨情的实时监测、警报、预

报以及数据管理和共享;2)珠江流域未来1-3天雨量预报显示

。3)特大致洪暴雨天气形势特征以及历史数据的查询。为珠

江流域内各台站准确了解、掌握整个珠江流域内的水雨情信

息提供了便捷、可靠的平台,对我局为地方政府做好防汛决

策服务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该成果应用在2013、2014年汛期

珠江流域的防洪业务中,为当地政府作出正确的防洪决策部

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效地提高了我省珠江洪涝预报的能

力。

/1581/ 衡东县成建制双季稻亩产吨谷
衡东县成建制双季稻亩产吨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采用提高V1126、V46等杂交稻和常规良种复

蓄率;优化双杂、早常晚杂种枯模式;两药处理、两膜复蓄

、两法催芽等育秧技术;双两大、中苗带土移载高产栽培方

法;测土配方优化施肥及叶面建肥技术;病虫划鼠综合防治

技术;生物、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四水、三跑、三为主

的管水技术。1991年实施面积为41.737万亩,总产42485万

公斤,亩产1017.9公斤,与前三年年平比较,总产增长12.

2%,亩产增长11.6%,新增产值2584.86万元,农村人平纯收

/1581/ 衡东县成建制双季稻亩产吨谷

入707元,比上年增长11%。1992年双季稻田亩产1022公斤,

实现了亩产过吨粮的目标。

/1582/ 撒坝猪新品系示范推广与产业化开发
撒坝猪新品系示范推广与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该课题对撒坝猪进行了系统的该品种选育,经过6年

5个世代,其繁殖、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均有大幅度提高,初

产、经产仔数分别为8.72头和11.84头,6月龄后备公、母猪

体重分别为52.18kg和57.24kg,育肥猪达87.33kg,日龄195.

16天,料重比3.63:1,肉质优良。选育的撒坝猪杂交试验证明

,F1代二元母猪约撒和长撒产仔数分别为13.33头和12.33头

,繁殖性能杂种优势比较明显,二元杂肉猪约撒和杜撒达90k

g日龄、料重比和瘦肉率分别为163.81天、3.45、54%和171

/1582/ 撒坝猪新品系示范推广与产业化开发

.5天、3.37、55.34%;三元杂交肉猪约撒和约长撒上述三项

指标分别为162.5天、3.03、59.3%和167天、3.13和60.96%

。并筛选出生产高效优质商品肉猪的杂交组合,说明撒坝猪

新品系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和在配套杂交体系中重要的使用

价值。

/1583/ 耐寒桉树无性系“常寒1号桉”选育试验研究
耐寒桉树无性系“常寒1号桉”选育试验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常寒1号桉”的主要特点是耐寒性强、速生、干

型通直、耐干旱瘠薄,3年开花结实,是目前已知耐寒、速

生桉树品种中耐寒时间最长的桉树无性系之一,为桉树新品

种选育和速生丰产林建设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1584/ 草食动物种质创新与健康养殖
草食动物种质创新与健康养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以"草食动物种质创新与健康养殖"高校

创新团队骨干为研究主力,依托"重庆市草食动物资源

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草

食动物工程中心"、"重庆市高校牧草与草食家畜

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长期围绕草食动物资源保护、良

种选育、利用与高效繁殖;草食动物营养代谢与调控及标准

化养殖;草食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生产;牧草选育、

饲草料高效生产与加工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积累形成了系

/1584/ 草食动物种质创新与健康养殖

列成熟关键性技术,如育成南方紫花苜蓿新品种"渝苜

1号紫花苜蓿"(2009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选育

的大足黑山羊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畜禽遗

传资源(2009年);"大足黑山羊资源保护与利用&qu

ot;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在推动

草食牛生畜产业的发展上有巨大应用潜力,在自然生态条件

相近的产业区推广必将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585/ 玉米杂交种金辉11
玉米杂交种金辉1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为张掖市金牛农业有限

责任公司自列项目,自2012年开始实施,旨在选育出适宜于甘

肃省中晚熟旱地玉米类型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新

品种。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品种来源:以G37为母本,G18

0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原代号G3780。品种特性:普通玉米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21片,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

1厘米,穗位高102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茎基紫色,花药紫

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9.1厘米,穗行数1

/1585/ 玉米杂交种金辉11

5.8行,行粒数36.5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

重40.42克。生育期138天。平均倒伏(折)率3.3%。3、技

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丰产、稳产:该品系在2015~2016年

甘肃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1097.8公斤,比对照先

玉335增产6.51%。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79.1公斤,比对

照先玉335增产4.0%。2)品质好:籽粒容重748克/升,含粗蛋

白11.03%,粗脂肪4.77%,粗淀粉72.61%,赖氨酸0.26%。3)适

应性广:根据两年区试结果表明该品系均适宜在适宜在中晚

熟旱地玉米类型区种植。4)抗病性强:抗病性经接种鉴定,

中抗茎腐病,感大斑病,高感丝黑穗病。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品种选育成功后,经过了品比试验、区

域试验及生产示范,表现出产量高且表现稳定、品质优、综

合抗性强的优点,极具推广价值,适宜在我省中晚熟旱地玉米

类型区种植。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应用情况:该品种

在武威、白银、兰州、定西、临夏、平凉、庆阳、天水市进

行了生产示范推广,表现较为稳定。存在问题:新品种示范

推广渠道不广,推广难度较大。6、历年获奖情况:无

/1586/ 水稻品种东农430
水稻品种东农43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迅速

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使水稻生产很快由数量型转变为

质量型,稻米品质对水稻生产效益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优质

大米价高而畅销,质差的大米价低并且滞销。黑龙江省的水

稻生产包括四个积温带。相对于三、四积温带,一、二积温

带以出产长粒、食味值高、香型的优质大米而享誉全国。但

是,我省一、二积温带的很多优质米品种也具有一些致命弱

点。例如,生育期偏长、出米率偏低、抗病性偏弱。这些弱

/1586/ 水稻品种东农430

点限制了这些品种的适应区域,增加了农民的种植风险。虽

然可以获得优质优价,但是相对于种植普通品种,农民的比较

效益增加并不明显。因此,一、二积温带需要选育保留既有

特点,同时生育期更短、整精米率更高、抗性更强的优质米

品种。这样的品种,更利于现阶段的快速产业化,更利于扩大

黑龙江省优质粳米主产区的影响力,更利于促进农民的增产

增收,更利于寒地优质粳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利于我省农

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二、研究目的与意义选育适宜黑龙

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的多优集成的优质米新品种,以有

效解决本地区优质米品种过于单一、抗灾能力差、单产不高

总产不稳、市场竞争力弱、缺少自主创新的多优集成水稻新

品种的问题。三、创见与创新1、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生育

日数146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同熟期(早、晚几天或同熟期)

。需≥10℃活动积温2770℃左右。适于黑龙江第一积温区种

植。2、植株性状:主茎13片叶,株高89.8厘米左右,穗长18

.8厘米左右,每穗粒数98粒左右,千粒重26.2克左右。3、品

质分析结果(三年之间的幅度):出糙率79.9%~82.3%,整

精米率60.8%~68.7%,垩白粒米率0.0~2.0%,垩白度0.0~0

.5%,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7%~18.0%,胶稠度73.5~77

.0毫米,食味品质78~84分。4、抗病鉴定:接种鉴定(两年

之间的幅度):叶瘟0~3级,穗颈瘟0~0级。5、耐冷性鉴定

(两年之间的幅度):处理空壳率10.22%~15.12%6、2006

-2007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晚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

/1586/ 水稻品种东农430

产量8291.8公斤/公顷,比对照松粳2号增产5.2%。2008年参

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晚熟组生产试验结果平均9313.8公斤

/公顷,比对照牡丹江27增产11.4%。四、社会经济效益,存在

的问题审定以来,已累计推广超过100万亩。五、历年获奖情

况无。

/1587/ 枫华智能密集柜架控制系统V1.0
枫华智能密集柜架控制系统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近年来,密集架控制系统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很大

的便捷,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有序地管理和储藏物品,还可以极

大地节省储存空间。但是,随着嵌入式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发

展,人们对密集架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密集架已经不

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设计一套新型智能化的密集架控

制系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密集架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主

要有三种,即:基于继电器、基于PLC、基于微控制器MCU。

其中,基于继电器的控制方式主要利用逻辑控制电路来实现

/1587/ 枫华智能密集柜架控制系统V1.0

对电气部分的操作,操作简单便捷,但抗干扰能力差;而基于

PLC的控制方式是一种以可编程存储器为核心的控制电路,这

种控制方式不仅处理速度快,而且抗干扰性强,但是这类控制

器价格较为昂贵,不适用于密集架控制系统;基于微控制器M

CU的控制方式主要是通过嵌入在控制板中的MCU来实现对整

套系统的操作,不管是性能还是价格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这

种控制方式在密集架控制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项目

所设计的是一套基ARM的密集架控制系统,核心芯片采用32位

的CortexTMM3处理器STM32F103ZET6,该处理器具有性能强、

功耗低等优点,将这种处理器应用到密集架控制系统可以将

它的性能充分地在系统中展现出来。本项目对下位机控制程

序的设计,是通过嵌入μC/OSⅡ操作系统来实现的,利用ARM处

理器与小型操作系统的结合,将操作系统效率高、可扩展性

强等优势充分发挥到控制系统中,实现对系统的智能化操作

。电机驱动模块采用24V直流无刷电机,通过PWM波与三相逆

变电路的结合,实现对电机的控制;通信模块采用无线通信的

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损坏程度,方便系统的操作。

/1588/ 水旱杂交创制水稻新种质新品种研究
水旱杂交创制水稻新种质新品种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得到湖南省科技厅农业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支

持。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

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播种面

积在世界产稻国中位居第二,总产量居世界之首。稻米是我

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然而,世界及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

水资源短缺、干旱和人口增加等因素的严重挑战。据联合国

2007年的统计和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按照目

前的水稻生产水平,产量至少要增加40%才能满足这种人口的

/1588/ 水旱杂交创制水稻新种质新品种研究

剧烈增加对粮食的需求。本研究旨在通过传统杂交技术和增

压选择等方式,选育高产耐旱的杂交水稻,应对水资源短缺、

干旱频发,提高我省粮食产能综合水平等,重要意义。水稻与

旱稻属不同的生态型,因此,通过水稻与旱稻杂交,选育出杂

种优势强于品种间组合的品种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水稻和旱

稻均有籼、粳不同类型,结合亚种间优势利用,选育产量潜力

显著高于现有品种间组合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此外,水稻

具有丰产性好的优点,而旱稻具有抗旱性强的优点,将两者进

行杂交育成的新品种(组合),完全有可能兼具上述两大优

势。本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1)种质创新:创制水

、旱杂交优异新种质,为水稻育种及基础研究提供新材料。

(2)技术创新:总结形成高产、优质、耐旱新品种(组合

)选育技术和水、旱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3)学术创新

:探明水、旱稻杂交后代遗传规律,为水、旱稻杂种优势利

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筛选鉴定的优良水稻不育系和

耐旱恢复系配组,经产量优势鉴定,部分组合优势明显,不仅

产量较高,同时经耐旱性初步鉴定,其抗旱能力较普通杂交稻

有一定程度提升。这些耐旱性较好的杂交组合可以有效应对

我国水资源短缺和干旱频发的水稻生产难题,由于没有组合

通过审定和研究经费限制,尚未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1589/ 功能型水稻种质资源发掘及基因源分析
功能型水稻种质资源发掘及基因源分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60﹪以上

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提高稻米的品质,尤其是提高稻米中功

能型营养成分,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长期以来,我国水稻育种主要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并培育了高产优质的优秀的品种,产量和品

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相对忽视功能型水稻育种方

面的研究,如阻碍人体吸收钙等矿质元素的低植酸方面研究

至今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开展,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研究阶

/1589/ 功能型水稻种质资源发掘及基因源分析

段。本研究将利用现代的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方法,发掘低

植酸水稻新种质资源和育种学、遗传研究,并进行分子生物

学研究,将改善稻米的营养结构,缓解普遍存在的微量元素

缺乏症,提高人民的身健康,并提高稻米的附加值从而提高

稻民的收入和增强稻米的国际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1590/ 垦丰17号
垦丰17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是以北丰8号为母本,以长农5号为父本进行杂交,

采用系谱法通过5代定向选育成。其中,母本北丰8号由黑龙

江省北安农场管理局选育;父本长农5号由吉林省长春市农

科所选育。品种来源:北丰8号×长农5号,原代号垦0

0-407审定编号:黑审豆2007015。增产效果:2003~2004年

区试、2005年生试,平均公顷产量2440.2和2637.2公斤,分

别较对照合丰35号平均增产10.6%和17.1%。2007年佳南农场

于永恒、孙立刚等人大面积种植公顷产量均达3250公斤以上

/1590/ 垦丰17号

。特征特性: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0厘米。尖叶,紫花,

灰茸毛。三、四粒荚较多,荚为褐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

,有光泽,黄色脐。百粒重20~21克,生育日数115天左右

,需活动积温2350℃左右,秆强不倒。中抗灰斑病。粗蛋白

质含量38.87%,粗脂肪含量21.23%。栽培要点:适宜播期5

月上、中旬,一般中等肥力地块公顷保苗28~30万株、肥沃

土地25万株。适应地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

上限种植。

/1591/ 优质耐热高产小白菜新品种"华绿四号"的选育及应用
优质耐热高产小白菜新品种"华绿四号"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小白菜,北方俗称油菜,南方称青菜,是我国最重要

的蔬菜之一。小白菜原产我国,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南北各

地均有分布,在我国栽培十分广泛。另外,从幼苗到成株都能

食用,因此可以排开播种分批上市,对蔬菜补缺、堵淡完成周

年供应,丰富市场花色品种,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小白菜是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栽培蔬菜之一。由于

长期在南方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繁殖,小白菜适应了

南方的湿润气候。北方地区夏季气温高且气候干燥少雨,很

/1591/ 优质耐热高产小白菜新品种"华绿四号"的选育及应用

不利于小白菜的生产,植株容易感染病毒病、霜霉病等病害

,产品纤维多,口感差,致使小白菜夏秋季生产和供应不够稳

定。针对河北省缺少适宜夏秋栽培小白菜品种的现状,开展

了优质高产耐热小白菜新品种的选育及栽培与制种技术研究

:1、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的自交不亲和系15份

,高代自交系23份,为今后培育不同熟性、不同用途的专用型

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育种资源;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

自交不亲和系W-1-8-1和高产、耐热的自交不亲和系S-1-2-

9;2、利用自交不亲和系之间的杂交优势,首次育成了小白菜

新品种”华绿四号“,该品种株型较直立,外形美观,束腰性

好,长势快,品质脆嫩,纤维少,熟食入口绵软,其株高21cm,开

展度29cm,叶色油绿,叶面平展,叶柄绿,叶柄宽5.3cm,叶柄厚

1.4cm,单株重0.26Kg,每667㎡产量2800Kg以上。现已在河北

、山东、辽宁、北京等省市推广应用,截止到2014年11月,累

计推广种植面积25.4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2272.6万元,产生

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制定出”华绿四号“新

品种的配套栽培和制种技术。

/1592/ 纯天然彩色草坪草培育技术
纯天然彩色草坪草培育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技术取冷季型、暖季型或四季型绿草坪草的干种

子或外植体,用^(60)Co-γ射线或叠氮化钠进行种子直接诱

变或离体诱变处理,然后经多重筛选和同步化育种,培育出稳

定遗传表达的彩色草坪草。依据该技术培育的纯天然彩色草

坪草可形成一系列的创意应用,包括在体育场所、城市绿化

和广告设计中以纯天然彩色草代替化学着色草进行纪念文字

、吉祥物和标志物等彩色图案的配制、企业商标和产品的勾

画等。可在草种生产中有效、便捷地对草种的质量与纯度进

/1592/ 纯天然彩色草坪草培育技术

行监控。

/1593/ 长城1142
长城114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05。品种名称:长城1142

。选育单位: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有限公司。品种来源:

母本V14,来源于承18×黄早粘;父本489,来源于海玉

6号的二环系。特征特性:在东华北极早熟春播玉米区出苗

至成熟108.4天,比对照冀承单3号晚熟1.3天;在西北夏播

玉米区出苗至成熟81.0天,比对照冀承单3号晚熟0.3天,需

有效积温21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

,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04厘米,穗位高

/1593/ 长城1142

72厘米,成株叶片数16~17片。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

14.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

型,百粒重26~30克。区域试验平均倒伏(折)率4.7%。经

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瘤黑粉病,中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感大

斑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

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8克/升,粗蛋白含量10.0%

,粗脂肪含量4.92%,粗淀粉含量72.87%,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极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15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9.5公

斤,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8.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

产455.1公斤,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6.2%。栽培技术要点:

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叶斑类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黑龙江第四积温带克单9号种植区、吉林东部山区

有效积温2200℃左右的地区、内蒙古东部有效积温在1900~

2200℃的地区和宁夏固原地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叶

斑类病害。

/1594/ 全优1号
全优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全丰A×R40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

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桂中北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0天左

右,比对照粤香占(2004年)早熟5天,比对照金优207(2

005年)迟熟2天。主要农艺性状(平均值)表现:株型适中

,长势较繁茂,剑叶稍长而挺直,叶鞘、稃尖紫色,株高1

06.7厘米,穗长22.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9万,每穗总粒

数120.6粒,结实率71.9%,千粒重27.1克。米质:糙米率8

1.9%,整精米率53.3%,长宽比2.6,垩白米率98%,垩白度

/1594/ 全优1号

37.2%,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4%;人工接种抗性

:苗叶瘟4级,穗瘟6级,穗瘟损失率30%,综合抗性指数6.

0,稻瘟病的抗性评价为中感;白叶枯病7级。产量表现:2

004年参加桂中北稻作区早稻中熟组区域试验,五个试点平

均亩产508.5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0.9%(不显著);2005

年早稻续试,五个试点平均亩产456.2公斤,比对照金优20

7增产2.3%(不显著);2005年晚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3公

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4%。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

,培育适龄壮秧。一般早稻3月中下旬、晚稻7月上旬播种,

每亩大田用种量1.25~1.50公斤,插植叶龄4~5叶,抛秧叶

龄3~4叶。2、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插植规格采用23厘

米×13厘米,基本苗8万苗左右,或亩抛秧2.0~2.2万

蔸。3、科学的肥水管理。浅水栽秧,寸水回青,干干湿湿

促分蘖,分蘖后期重晒田;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中后期

注意增施磷钾肥,后期不宜过量施用氮肥,以防剑叶披垂。

4、注意防治病虫害,氮肥过多时还要注意纹枯病的防治。

审定意见及适种范围: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

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中、桂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

/1595/ 《汉蒙名词术语对照词典》编篡系统
《汉蒙名词术语对照词典》编篡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本软件系统是在蒙、汉、西文操作系统MC-DO

S2.1的支持下,由编译BASIS编写、适用于IBM

PC/XT,AT及其兼容机。系统具有词条输入,排序,

检索,修改,汇总等十三项功能。

/1596/ 渝紫香10号(原系号1041 -7)
渝紫香10号(原系号1041 -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豆类、油料和薯类种植
技术详情

  甘薯新品种渝紫香10号系2016年重庆市品种审定委

员会鉴定紫薯品种,具有产量高、大薯率较高、花色昔含量

高、适口性好、抗病性好等特点,是鲜食、花色昔加工专用

品种。具体指标如下:

  1、生长势及植株形态:紫薯型品系,萌芽性优,中

长蔓,最长蔓长257.3cm,茎粗0.51cm,茎端茸毛中,平均分

枝数5.4个,叶片心形带齿,顶叶和成年叶绿色、叶脉绿色,

茎色绿色。

/1596/ 渝紫香10号(原系号1041 -7)

  2、块根形态:结薯性较好,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3

.5个;薯形中膨纺形,深红皮紫肉,薯干紫色。上薯率79.

88%,大薯率较高。

  3、品质:该品系薯块烘干率27.71%、淀粉含量17.7

5%。薯块花色昔含量26.85mg/100g鲜薯,适合作鲜食、花色

昔加工专用品种。

  4、产量:一般亩产1400-2200kg,高产可达2500kg。

5、抗病性与贮意性:抗黑斑病,药剂浸种后宜贮藏。

  6、生育期:全生育期150天左右。

  7、种植区域:重庆市甘薯主产区。

/1597/ 葡萄集约化栽培技术探索与推广应用
葡萄集约化栽培技术探索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项目抓住制约玉溪市特别是红塔区葡萄产业健康发

展的关键问题,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经过认真调查研究

和严密论证,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开展葡萄新技术、新方法、

新模式的引进、探索和推广应用工作。应用现代果园建设和

管理的理念,规范园区设计,完善路网和水网建设,大力推广

机械作业,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推动了果园的生产管理模式

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每亩节约生产管理成本908.7元。按照限

产和提质增效的技术目的,探索总结出了适宜我市推广应用

/1597/ 葡萄集约化栽培技术探索与推广应用

的“高宽垂”三层结构V形架式,并在生产上示范应用,综合

亩产值提高1125元。应用循环经济原理组织实施“畜、沼、

果、蔬、粮、药、草”为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块的示范,

建立循环经济模块、果粮复合模块、果蔬复合模块、果草复

合模块,通过示范果园复合套种平均每亩新增纯收益767元;

通过发展立体生态养殖平均每亩新增纯收益660.87元,每亩

新增有机肥1538kg,每亩减少化肥用量176kg。进一步简化、

完善了葡萄枝、花、叶、果等一系列生产管理技术措施的操

作要领和控制参数,制定了适应玉溪市露地葡萄栽培的简化

栽培管理技术,每亩比对照新增产品效益2083元,节省用工成

本824元,形成了一套适应玉溪市实际的露地葡萄集约化栽培

集成技术规程。通过宣传、引导等工作,扩大新技术、新模

式的应用覆盖面,7年间,累计组织示范与推广运用面积5919

5亩(次),5项技术的累计应用面(含技术交叉应用面积)

达20.81万亩次,示范区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普及率达85%。

/1598/ 宜川县黄河沿岸优质花椒示范基地建设
宜川县黄河沿岸优质花椒示范基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对4000亩示范基地调整密度,整合资金购置30套

水泵等灌溉设备,以满足花椒园干旱浇水之用。在花椒树的

根部周围,进行扩穴改造,规格100×80×40㎝。2、

新品种引进。在甘肃省秦安县引进抗旱、抗寒新品种“秦安

一号”,我中心委托集义镇在阳坪村建立30亩的苗圃繁育基

地,逐步实现花椒产业的良种化。3、花椒深加工。积极扩大

集义镇群力花椒基地有限责任公司的花椒加工规模和加工项

目,为示范点和企业购置烘干机8台,筛选机3台。4、委托集

/1598/ 宜川县黄河沿岸优质花椒示范基地建设

义镇在示范基地之一马疙瘩村拓宽维修乡村沙石道路5公里

。5、制作宣传、标志牌。在项目区示范基地制作了固定小

型标志牌3块,大型宣传牌1座。6、聘请专家编辑了适合宜川

本地气候的花椒管理书籍和周年管理历,共印刷10000册,已

全部发放至项目区椒农手中。7、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开展了

花椒冬季低温冻害、晚霜危害、干旱危害技术研究。8、聘

请专家走进来为群众进行花椒管理技术培训;邀请县科技特

派员羽鹏芳,深入项目区为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一

肥、二水、三防、四剪”的综合管理技术,2年总计培训3万

人次,有力的提高了椒农的管理水平。项目实施效益1、经济

效益通过扶持配套抓点示范、辐射带动的办法,带动群众投

资、投劳全面发展。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花椒达到150斤以上

,可产花椒60万斤,较目前增产50%以上,一级花椒由现在的7

0%提高到90%;同时,示范区的椒农人均年纯收入可达2000~

2500元。项目区实现销售收入1944万元,累计实现净利润15

55.2万元,产品销售从业人员增加98名。2、社会效益通过项

目的实施,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壮大了花椒产业,依靠

科技推动产业发展,拓宽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突出花椒经

济林基地规模化建设与发展,并对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植被

状况、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企业壮大

通过项目的实施,壮大了群力花椒公司深加工能力,为企业配

置了烘干机、筛选机等设备,扩大了现有的花椒基地,注册了

“壶口香”专利商标,开发了精装花椒礼盒、花椒普通包装

/1598/ 宜川县黄河沿岸优质花椒示范基地建设

、花椒粉、花椒油等多个类别产品。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的各项卫生指标,理化指标;花椒油、花椒香料类符合国家标

准的各项指标。

/1599/ 吴屯杨苗木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吴屯杨苗木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抗逆速生杨树新品种吴屯杨是具有大连民族大学自

主知识产权的杨树新品种,它具有耐盐碱、耐干旱、抗病虫

、抗冻等优良特性,于2008年获得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大

连民族大学研究团队经多年试验研究,建立了完整的适合吴

屯杨的配套栽培技术:包括扦插育苗、丰产栽培及规模化繁

育技术等。该技术已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吴屯杨的扦插育

苗技术包括种条采集、剪条、越冬湿沙层积埋藏、扦插及管

理;吴屯杨越冬芽当年萌发能力强,苗木侧枝发达,采条方便

/1599/ 吴屯杨苗木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扦插生根能力强,繁殖容易,运用常规方法进行硬枝扦插,成

活率一般在95%左右,易于生产中推广使用;吴屯杨的丰产造

林技术包括宜林地的选择,良种壮苗,细致整地,栽植密度,中

耕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吴屯杨的规模化繁育技术

为利用吴屯杨叶片诱导愈伤组织,从而建立高频快繁体系,至

今,共繁育苗木约20万株。吴屯杨是天然杂交选育而来的抗

逆速生杨树新品种,对土壤、水分、气候、养分等要求较低

,抗逆性较强,在立地条件较差的盐碱地、风沙土上也能保持

较高的树势,抵御寒冷和病虫害,保持生长的稳定性。目前该

技术已成熟应用并推广到新民、盘锦、阜蒙、吉林、山东、

新疆等省市县,在生态防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成果于2017

年获得辽宁省林业厅林业实用技术认定(林科认字(2017年

)2017DLM01号),并获得2017年度辽宁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和2018年度辽宁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1600/ 多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结合培育抗黑斑病育种亲本
多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结合培育抗黑斑病育种亲本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现代月季抗黑斑病能力普遍较差,且多为四倍体,强

抗黑斑病蔷薇为二倍体,二者直接杂交得到的F1代只能一季

开花,且很难作为亲本用于后续育种。远缘杂交是将野生蔷

薇中优良抗病基因引入现代月季基因库的最佳途径。但二者

倍性的差异阻碍了野蔷薇抗性基因引入现代月季。为解决二

者倍性的差异,本课题从无性多倍化和有性多倍化2个方面进

行了研究,具体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采用浸种法处理刺

梨和无刺蔷薇的种子,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获得四倍体植株。

/1600/ 多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结合培育抗黑斑病育种亲本

浸苗法未能获得四倍体植株。说明浸种法比浸苗法更适合这

两种蔷薇四倍体的诱导。2.对黄刺玫自然状态下花粉粒的大

小进行研究,认为黄刺玫自然状态下不能产生2n配子。采用

化学试剂处理黄刺玫减数分裂时期的花蕾,首次成功诱导获

得2n花粉,2n花粉的比例,最高为5.15%,说明诱变剂处理是有

效的,但与其他植物相比,诱导率还很低。3.采用流式细胞术

检测经诱变剂处理的黄刺玫与现代月季杂交F1代植株倍性,

有部分4倍体植株存在,而对照植株全为3倍体,证明此种途径

能够获得有活力的2n花粉。结合前面显微镜镜检的结果,证

明0.05%浓度的秋水仙素棉浸处理黄刺玫花蕾48h能够成功诱

导获得有活力的2n花粉,是较适宜的花蕾处理方式。通过这

种方法获得2株观赏性状优良、抗病性强的F1代,获得BF1代

种子20粒,为下一步抗病育种计划提供非常好的种质资源和

育种亲本。4.采用高温处理多花蔷薇减数分裂时期的花蕾,

5种高温处理方式(40℃3h、40℃5h、40℃7h、42℃3h、42

℃5h、42℃7h)下,多花蔷薇与现代月季杂交的结实率、每

果实的种子数都远远低于对照,成苗率除42℃7h的处理高于

对照外,其余均低于对照。5.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花蔷薇

与现代月季杂交获得的F1植株倍性,5种高温处理方式均获得

部分四倍体植株,对照未获得四倍体植株,证明这5种高温处

理方式是确实有效的,能够诱导多花蔷薇产生2n配子。6.以

多特蒙德和至高无上为母本,经高温处理的多花蔷薇为父本

,获得7个抗病能力强,观赏性状优良,并且经检测为四倍体植

/1600/ 多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结合培育抗黑斑病育种亲本

株,获得BF1代种子215粒,可用于今后的现代月季抗黑斑病育

种计划。

/1601/ 浙秋豆3号
浙秋豆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浙秋豆3号于2003年3月经省农作物品审会第二十七

次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该品种2000年和2001年省秋大豆

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113.2公斤和134.2公斤,比对照品种

丽秋1号分别增产8.8%和27.4%,达显著和极显著增产水平。

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16.1公斤,比对照增产11.3%。

该品种全生育期98.5天。有限结荚习性,株型紧凑,株高4

5.2厘米,主茎较粗壮,节间数11.3个,分枝数1.75个,叶

片卵圆型、中等大小、灰毛、白花。单株有效荚数25.3个,

/1601/ 浙秋豆3号

结荚性中等,荚形宽大,以二粒荚为主,荚熟灰褐色。籽粒

椭圆形、黄皮、脐浅褐色,百粒重30.7克。省区试品质测定

,蛋白质含量高,为42.6%,含油率18.3%。该品种表现耐肥

抗倒,大荚大粒,丰产性好。适宜在本省肥力中等的地块作

秋大豆种植。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在七月中下旬期

间宜及早播种,早播有利于促进该品种的个体营养体的生长

,充分利用该品种主茎粗壮、耐肥抗倒的特点,促进丰产。

2.合理密植:每亩密度1.0~1.5万株,因播期早晚和土壤肥

力状况而异。深沟高畦,畦宽1.2~1.3米,穴播,行穴距约

40~43cm×25~30cm,每穴留苗2株。3.科学用肥:该

品种耐肥抗倒性强,施肥采用以基肥为主、前中后兼顾的原

则。具体可采用基肥每亩用饼肥50~80公斤或20~30公斤复

合肥,分枝期每亩施尿素5~8公斤,始花酌情追肥或采用根

外追肥。4.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防治食叶性虫害。

/1602/ 肥料生态指标调查及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可能性分析
肥料生态指标调查及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可能性分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对四川省内的主要市售肥料(包括三元无机复合肥

、三元无机复混肥料、过磷酸钙、尿素、磷铵)的生态指标

进行了采样调查,以国家标准GB/T23349-2009《肥料中砷、

镉、铅、铬、汞生态指标》为检验依据,结果显示,镉(Cd)

、铅(Pb)、铬(Cr)、、砷(As)、汞(Hg)的含量分别

为0~4.58mg/kg、1.1~282mg/kg、5.2~62.6mg/kg、1.67

~25.8mg/kg、0.01~82.4mg/kg(其中0mg/kg代表未检出)

。过磷酸钙中铅和汞的超标率分别为5.0%和20.0%,其余肥料

/1602/ 肥料生态指标调查及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可能性分析

均未超过国家标准GB/T23349-2009规定的限量值。进行了肥

料中重金属含量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关联分析,对农作

物中重金属超标进行了推断,对整顿省内肥料的生态指标和

开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基础分析数据。

/1603/ 肉羊同期发情配套技术
肉羊同期发情配套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齐齐哈尔市在发展肉羊业方面拥有地理位置优越、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近些年来,齐齐哈尔市肉羊养殖业有起

有伏,近十年来,全市养羊因政策导向数量明显下降,为了扭

转我市肉羊低水平徘徊的这一状况,特申请齐齐哈尔市科技

推广项目“肉羊同期发情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可繁母

羊可以达到两年三产或一年两产,提高肉羊繁殖率。肉羊同

期发情配套技术是现代养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技术

,是针对目前养羊低生产水平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是

/1603/ 肉羊同期发情配套技术

现代养羊业向工厂化、规模化高效养羊转型的重要特征,也

是养羊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随着舍饲养羊业的兴起,必

须从提高羊的繁殖率入手,提高现代养羊生产效益。从目前

我国养羊形势来看,各地区都已开始利用引进的优良品种羊

进行品种改良工作,但肉羊同期发情技术还未在养羊生产中

大面积普及推广运用。肉羊同期发情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项目属于畜牧业领域,应用于肉用绵羊养殖业。根据家畜

繁殖学、兽医学和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理论的融合,通过该课

题研究与推广,把种公羊的保健饲养技术、母羊的同期发情

技术,精液稀释液筛选技术,人工输精技术进行集成与推广。

重点解决种公羊的膘情和保证精液品质,解决精子保存时间

和活力要求,不同体况同期发情用药量,准确掌握最佳发情,

输精时间,准确找到子宫颈口,稳、准、快的输精。突破了肉

羊舍饲圈养的繁殖率低的技术瓶颈。通过改进羊冻精稀释液

配方和冻精冷冻程序,采用腹腔窥镜输精技术,解决了冻精配

种受胎率低的技术难题。该项目在龙江、甘南等地区推广8

.5万只肉羊,羊群63%可繁殖母羊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集成

和推广种公羊的保健饲养技术、母羊的同期发情技术,精液

稀释液筛选技术,腹腔镜输精技术。提高了精子保存时间和

活力,掌握了不同体况同期发情用药量、最佳发情时间和输

精时间。提高冻精配种受胎率,为本地区肉羊规模化养殖提

供了实用的繁殖技术。2015~2016年共累计示范区规模3.9

万只,共推广8.5万只肉羊。新增利税共计659.6万元。规模

/1603/ 肉羊同期发情配套技术

化羊场繁殖技术水平低,建议加大技术培训,加速本技术推广

/1604/ 肉制品褪色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肉制品褪色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本技术从肉制品加工及销售流通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进行全面考查,针对影响色变的环节,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对肉制品的褪色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形成了防肉制品褪色的

全程质量控制体系(TQC)。与双汇、金锣及美国荷美尔公

司的同类产品相比,我公司的所有低温产品色泽均匀,荧光灯

连续照射30天后无明显褪色迹象;高温产品经荧光灯连续照

射30天、37℃保温7天后,无明显褪色迹象。而同样处理下,

国内的双汇、金锣,以及美国荷美尔公司的同类产品,均会产

/1604/ 肉制品褪色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生发白、褪色的情况发生。该技术成果有效解决了肉制品保

质期内易褪色的问题,提高了产品档次和竞争力,增强了产品

安全性。该技术已在我集团12家分(子)公司成功推广应用

,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605/ 淮麦25
淮麦2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冬春轮回选择群体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2天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叶小窄直,分蘖力强,成穗率中

等。株高87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上冲外卷,穗层厚

,穗多穗匀,结实性好,茎秆有蜡质,长相清秀。穗纺锤型

,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

,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7.4粒,千

粒重38.3克。苗期长势一般,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迟,

/1605/ 淮麦25

两极分化快。抽穗期晚,中后期长势较好,后期叶功能期长

,有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熟相好。茎秆

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偏弱。抗病性鉴定:抗秆锈病,中抗

纹枯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区

试田间表现:中感叶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1克/升、79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04%、1

3.75%,湿面筋含量25.2%、27.8%,沉降值26.7毫升、26毫

升,吸水率53.2%、54.2%,稳定时间7.8分钟、6.6分钟,最

大抗延阻力382E.U、360E.U,延伸性11.0厘米、11.2厘米,

拉伸面积58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200

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63.3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6.95%,比对照2豫麦49号增

产7.49%;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5.1公斤,比对

照新麦18增产8.27%。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30.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2%。栽培技术要点:适宜

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高产栽培

条件下注意防止倒伏。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

、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1606/ 桑蚕新品种“秦月×汉辉”选育技术研究
桑蚕新品种“秦月×汉辉”选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安康市蚕桑研究所利用保育的基础蚕品种资源和育

种材料,通过杂交、回交、系统选育等育种方法,在春、夏、

秋等不同环境下定向培育,经过严格的后代选择,分别育成了

中系限性品种C98(分A、B两系)与日系限性品种日一和N5

,并组配成四元杂交种(C98A·B×日一·N5)

,定名为“秦月×汉辉”。经过实验室、农村区域饲养

以及蚕种场繁育试验,与对照蚕品种873×874相比,新品

种具有体质强健好养、抗病性强、产茧量高、茧丝质优良,

/1606/ 桑蚕新品种“秦月×汉辉”选育技术研究

原蚕容易饲养、繁育简单,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显著特点,适

宜于秦巴山区与长江流域饲养。

/1607/ 饲草专用型燕麦新品种“冀草燕1号”选育
饲草专用型燕麦新品种“冀草燕1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冀草燕1号”是利用核不育莜麦ZY基因与四倍体

大燕麦×六倍体莜麦品种“品16号”的杂交后代“S20

”进行复交后选育而成。“冀草燕1号”幼苗绿色,半直立,

周散型穗,燕尾铃,籽粒白色。株高124.9cm,千粒重37.97g,

穗铃数28个,穗粒数53.7粒,穗粒重2.08g,生育期101天,属晚

熟品种。粗淀粉含量67.55%,粗蛋白含量12.08%,粗脂肪含量

6.12%。一般旱地种植籽实产量在3999.6kg/h㎡,最高可达5

572.5kg/h㎡,籽实产量比对照“坝燕1号”增产5.18%;旱地

/1607/ 饲草专用型燕麦新品种“冀草燕1号”选育

种植秸草产量12067.1kg/h㎡,比对照“坝燕1号”增产17.3

%;刈青鲜草比“坝燕1号”增产35.9%。该品种品质优,秸草

产量高,可以作为牲畜的饲草,籽实也可做麦片和饲料用,同

时作为饲草也是刈青的好品种。

/1608/ 竹山县郧巴黄牛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及产业示范
竹山县郧巴黄牛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及产业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湖北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2号。郧

巴黄牛原名竹山庙垭牛(役肉兼用型),系我国长江以北秦

岭以南,巴山地区优良品种,属粗状型,1982年5月经全国畜禽

品种志牛种编辑组邱怀(已故)教授率川、陕、鄂畜牧专家

对十堰地区黄牛品种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命名为郧

巴黄牛,并于1985年收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

4年再次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是湖北省优良的畜

禽地方品种。在“十一五”期末,县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竹

/1608/ 竹山县郧巴黄牛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及产业示范

山县郧巴黄牛产业,建设鄂西北地区郧巴黄牛特色产业的经

济发展思路,调整竹山县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扶持新的经

济增长点。同时有力推动了项目区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为进一步保护郧巴黄牛这一优良基因库,县政府采取创办

郧巴黄牛繁育示范场对该品种进行纯繁扩群,使郧巴黄牛品

种资源得到保护、发展和开发利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产

业。因此,2003年以来,先后在竹山县得胜镇、秦古镇建设了

两个郧巴黄牛繁育示范场,标准牛栏4栋1280平方米,并在主

产区内建立了40个特约配种户(饲养标准个体郧巴黄牛种公

牛),实施了异地交换配种和良种补贴制度。作为役肉兼用

型的郧巴黄牛不仅有较高的肉用价值,而且在山区农业县作

为役用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随着农业税减免和种粮补贴政

策的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高涨,在农村犁地耕田的役用

需求进一步增大,虽然就全国而言,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在山区农业县,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难度很大,郧巴黄牛

体形大、善爬坡、挽力大的役用优势十分适合山区农业县的

耕作之用,因此郧巴黄牛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发展和开发利

用是十分必要的。优质肉牛育肥技术指标:1、体重400—5

00kg,平均450kg。2、年龄:育肥期不超过22月龄。3、屠宰

率达到52%~55%,净肉率达到42%以上。4、胴体表面脂肪覆

盖率80%以上,背部脂肪厚度8mm以上,脂肪色洁白。5、高档

肉产出,里脊2×2kg以上,西冷2×5kg以上,眼肉2&

#215;6kg以上,总重26kg以上;育肥期技术经济指标:犊牛育

/1608/ 竹山县郧巴黄牛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及产业示范

肥全期平均日增重750克,12月龄体重达到320千克。架子牛

育短期强度肥期平均日增重1.5kg以上。育肥(精)料肉比

2.8:1。利用湖北省郧巴黄牛繁育场现有的资源、技术和经

营优势进行改扩建,开展郧巴黄牛保种和地方品种扩繁与改

良,提高郧巴黄牛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进一步增强郧巴黄

牛品种资源的保种能力,开发利用地方良种资源,精心打造郧

巴黄牛良种品牌,提高湖北省肉牛生产水平。在项目区域外

乡镇,利用其母本,引进外来肉牛良种进行杂交改良生产肉牛

。利用秸秆和草场资源大力发展肉牛生产,为贫困山区农民

建立稳定增收的长效产业。通过保护发展和开发利用,培育

新郧巴黄牛品种。郧巴黄牛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及产业化

示范项目预计总投资为400万元,其中湖北省科技厅富民强县

项目扶持资金10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00万元,郧巴黄牛繁

育场自筹200万元。项目利用湖北省郧巴黄牛繁育场现有资

源、技术和经营优势进行改扩建,开展郧巴黄牛保种和地方

品种扩繁与改良,提高郧巴黄牛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进一

步增强郧巴黄牛品种资源的保种能力,开发利用地方优良资

源,精心打造郧巴黄牛牛良种品牌,提高湖北省肉牛生产水平

。在项目区域外乡镇,利用其母本引进外来肉牛进行杂交改

良生产肉牛。利用秸秆和草场资源大力发展肉牛生产,为贫

困山区农民建立稳定增收的长效产业。通过保护发展和开发

利用,培育新郧巴黄牛品种。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形成基础母

/1608/ 竹山县郧巴黄牛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及产业示范

牛群3345头、种公牛45头、至少2个品系,每个品系不少于6

个家系的郧巴黄牛保种群。扩建标准化牛舍4700平方米,建

设沼气池300立方米、青贮氨化池1600立方米,改造人工草场

300亩。存在主要问题:受“假牛肉”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2008年9月—20011年8月,牛价大幅度回落,饲料价格不

断攀升,在客观上造成了养殖效益整体下滑,虽然项目建设和

各项政策扶持对稳定、提高养牛业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是市场因素仍给项目建设实现预期效益目标造成了很大压力

。无

/1609/ 初生仔猪体表干燥剂的研制与产业化
初生仔猪体表干燥剂的研制与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仔猪刚出生时,由于体表沾有较多的胎水,容易丢失

大量的体能,如果猪舍内病原微生物过多,护理不当,极容易

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影响仔猪的生长和健康,严重的可导

致死亡。传统方法是采用纸、布等材料方法对初生仔猪体表

进行擦拭,使其干燥。这种方法除了使猪的体温大大降低之

外,还容易因为重复应用抹布而导致病菌传播。本项目将我

国广泛存在的天然矿物质干燥剂进行筛选,并与中草药复配

后开发出了一种优质高效的物理干燥剂,该产品可以直接涂

/1609/ 初生仔猪体表干燥剂的研制与产业化

抹于初生仔猪体表,使新生仔猪体表迅速干燥,有效保持初生

仔猪的体温,减少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提高仔猪成活率和

生长性能。项目成果在国内大量大中型猪场应用,有效改善

了初生仔猪的生存条件,提高了仔猪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了经

济效益。项目首次提出了天然矿物质与中草药配合生产仔猪

体表干燥剂;首次提出了仔猪体表干燥剂取代传统抹布擦拭

新生仔猪的仔猪接产方法。项目自2009年开始推广以来,共

产生经济效益8046.5万元万元。项目执行期间培训养殖户达

600余户,培训技术300多人,增加社会就业岗位500余人,社会

效益显著。通过应用本项目成果,减少了猪舍垃圾产生,在保

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很好的预防了猪舍

疫情发生。项目总体生态效益明显。

/1610/ 世界良种卡洛斯鹅及籽鹅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世界良种卡洛斯鹅及籽鹅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通过引进的良种卡洛斯

鹅与本地籽鹅进行配套组装,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配套系选

育及推广使用,此方法既有利于地方品种的保护,同时又有利

于弥补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鹅业发展中缺乏良种的现状。②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卡洛斯鹅是吉林农业大学于2010年通

过农业部“948”项目从匈牙利引入的大型肉绒兼用品种,通

过与吉林籽鹅(吉林白鹅蛋用品系)进行三年的不断选育及

组装配套,育成了肉绒蛋兼用配套系,商品代性能突出,10周

/1610/ 世界良种卡洛斯鹅及籽鹅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龄体重比本地鹅增重1kg,屠宰率提升5%;产绒方面主要是产

绒量及含绒率,总拔毛重比本地鹅增加100g,含绒率增加10%

,深受市场青睐。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项目执行过程中

,将秉承“良种+良法”的理念,一方面大力推广配套系,同时

开展综合生产配套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因此,该套成

果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对吉林省鹅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电视专栏+电话咨询+QQ群

+微信群”,建立了“有物、有影、有声”的空间立体技术示

范体系,有效引领和推动了吉林省鹅业产业升级,形成了以东

中部地区种鹅生产区、西部草原商品鹅生产区为主体的东中

西三条白鹅带的新格局。④技术的成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究

全性: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技术接地气,将已有的科技成果

不断整合创新,以科技为依托,将新技术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

转化应用,促进了吉林省鹅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有效推动吉林省鹅业高效、健康和快速发展。

/1611/ 西科麦8号
西科麦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西科麦8号(区试代号XK0253-1)于2014年1月通过

四川省品审会审定。在2010-2012年度四川省区试中,平均亩

产396.4公斤,比对照品种(绵麦37)增产11.1%;经农业部谷

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品质测试分析:容重

749.5克/升,蛋白质含量15.39%,湿面筋含量30.6%,沉降值4

1.8毫升,稳定时间5.0分钟;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

定:高抗条锈病及白粉病。西科麦8号是一个集丰产、抗病

、优质、白粒于一体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具有极强的竞争

/1611/ 西科麦8号

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适宜于四川平原、平坝及山丘区种植

。联系人:杨随庄;联系电话:18780568068

/1612/ 陈集山药四改二提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陈集山药四改二提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文

件,鲁科字〔2015〕131号2015-2016年农业科技发展资金(

良种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子课题。2、应用领域

和技术原理:陈集山药四改二提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通过

对陈集山药种子、中耕、拍实与轩垄垄面、架高、钻速与开

沟等研究以确定山药高产优质标准化栽培技术指标。3、性

能指标:确定了陈集山药种子最佳经济种子重量为50-80克

,确定了陈集山药最佳经济架高为180cm,轩垄栽培技术比拍

/1612/ 陈集山药四改二提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实垄面技术省工、出苗快、增产明显,双钻高速开沟技术可

有效减少山药弯曲,提高山药品级。4、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

:本研究国内同类依据相比,具有实用性强,增产提质效果明

显。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研究比较了拍实垄面与轩

垄垄面、双钻与单钻、低速与高速等,形成陈集山药四改二

提标准化栽培技术。6、作用意义:本研究通过陈集山药四

改二提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解决了陈集山药生产中产量、

品质关键限制因素,提高了山药产量,提升了山药质量,实现

了山药优质高产生产,为菏泽市山药产业发展,实现山药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7、推广应用的范

围、条件和前景:山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广阔的

种植区域,是药、菜、粮兼用的高效益经济作物,有着巨大的

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本研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

药与山药制品需求日益增加,山药深加工产品消费日趋旺盛

。对山药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本研究应用所带来的效益将

日趋显现,随着山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重

要。

/1613/ 滑子菇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滑子菇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滑子菇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在吉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市汇丰科技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在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

努力下,取得以下成果。1、认定滑子菇新品种“吉科滑1号

”。系野生滑子菇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纯化菌株,并进行

菌丝特性试验、遗传差异性(拮抗)试验和出菇试验。从中

筛选出产量最高、出菇整齐、质地密实、商品性状较好,适

于贮运和保藏、抗性强、中熟的优良菌株,该菌株菌盖浅黄

/1613/ 滑子菇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色、菌柄浅白色、商品菇菌盖直径1-5厘米、生育期为151-

183天、子实体丛生、有效菇数为50-60个、子实体干湿比为

1:10左右、平均鲜品产量为130.66千克/100千克干料,适宜

在吉林地区栽培;已推广1195万袋。2、制定了滑子菇标准化

栽培技术规程和滑子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两项。3、提交

科技报告1份。从滑子菇的菌株的筛选,滑子菇新品种“吉科

滑1号”区域试验实施方案,滑子菇新品种液体培养、栽培配

方筛选试验,滑子菇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方

面进行详实阐述。4、发表相关论文4篇。滑子菇渣与猪粪不

同配比对堆肥腐殖质组成的影响、不同矿质元素对滑子菇菌

丝生长的影响、滑子菇新品种液体培养基筛选试验、有机物

料配比对堆肥腐殖质及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5、授权国家

发明专利3项。一种食用菌栽培系统、一种滑子菇的栽培方

法、一种液体分装菌种的生产保藏应用技术。

/1614/ 美国稠李在西宁干旱浅山造林中的应用
美国稠李在西宁干旱浅山造林中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自选课题,在对美国稠李引种研究基础上

,选择在西宁市总寨镇逯家寨村后山进行山地造林技术研究

,主要通过对美国稠李山地造林抗逆性研究、美国稠李在不

同海拔造林种植研究、不同整地方式对美国稠李造林效果的

影响研究、不同造林密度对美国稠李生长的影响及美国稠李

山地造林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进而确定美国稠李在山地造林

技术要求,总结出适宜西宁市山地绿化种植技术研究,发挥美

国稠李具有的园林绿化观赏性和水土保持固沙及抗逆性,为

/1614/ 美国稠李在西宁干旱浅山造林中的应用

环境绿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美国稠李在西宁干旱浅山地

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615/ 超甜玉米新品种石甜玉1号
超甜玉米新品种石甜玉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石甜玉1号是由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和万全县

万佳种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最新甜玉米新品种。2015年5

月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冀

审玉2015023号),该品种用于鲜食,适宜在河北省春播玉米

区春播种植,夏播玉米区夏播种植。选育背景:甜玉米是普

通玉米中控制的胚乳的隐性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新类型

,根据甜度的高低又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

米共3种类型。现在生产上应用的类型以超甜玉米为主,因其

/1615/ 超甜玉米新品种石甜玉1号

甜度高、收获时间长、用途广,在国内的种植最为广泛。随

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民膳食结构

的改变,人们对鲜食玉米尤其是甜玉米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并

且对鲜食玉米的产量、抗病性等农艺性状重视的同时,对食

用口味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育甜玉米品种在

丰产性、抗病性等过硬的同时,总甜度、食用口感、外观等

性状也成为优良超甜玉米品种必备的条件之一。总之,丰产

性、抗逆性和食口性兼具已成为鲜食甜玉米育种的研究方向

。石甜玉1号就是以此为育种目标目标进行选育的新品种,育

成之后通过国内南北的试种,市场认可度很高,必将对我国超

甜玉米品种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参试表现:新组合初次鉴

定试验:2011年在我院27军农场参加甜糯玉米新组合一次鉴

定试验,2行区,行长5米,行距60厘米,密度为57500株/hm2,在

参试的156个组合中,平均亩产鲜穗1029.4公斤/亩,居参试品

种第1位,超对照超甜2000达5.56%。新组合二次多点鉴定试

验:2012年参加第二年的多点鉴定试验,共12个组合,27军农

场和赵县新建原种场及张家口万全县三个点,各两次重复,4

行区,密度为57500株/hm2,平均亩产1023.6公斤,居第3位,超

对照超甜2000达6.84%。该品种品质超甜,清脆离轴,排列整

齐,色泽鲜亮。高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较抗倒伏。参加河

北省鲜食玉米区试结果:2013年--2014年参加河北省鲜食玉

米区试甜玉米组,平均亩产鲜穗1029.4公斤/亩,比对照超甜

2000减产2.2%,品尝评定总分平均为87.9分,居参试品种第一

/1615/ 超甜玉米新品种石甜玉1号

位。该品种脆甜可口,抗性好。栽培技术要点:1.分期播种

为延长采摘供应期以增加效益,可分期分批播种。露地栽培

从4月上旬-7月上旬均可播种,地膜、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可

提早或延迟播种,一般春季15d,夏秋季10-15d播一批,可使甜

玉米周年供应陆续上市。2.隔离种植甜玉米必须隔离种植,

以防与其他玉米品种杂交,降低甜味,影响品质。隔离区要求

在300m以上,也可采取时差隔离,要求花期相差20d以上。3.

精细育苗甜玉米种子干瘪,发芽顶土能力差,发芽率偏低,幼

苗生长势弱,对土壤要求较高。一般要深翻、耙平、碎细,使

土壤疏松,墒情良好,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

环境。种子要经过精选,去掉虫籽、坏籽、霉籽。播种时土

壤湿度要适宜,播种不宜太深,覆土3-5cm,同时确保覆土深浅

一致,每穴下籽2-3粒,力争全苗。在穴间施足底肥,同时要注

意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拌种或灌根。4.合理密植,

确保丰产穗数。甜玉米以收获时每亩数足,果穗大小适中,穗

型好者效益为高。一般高产田要求每亩种植3500-3800株。

5.加强田间管理。水分管理应注意苗期防涝,中后期防干旱

。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及时防治玉米螟。应选用低毒农药,如

辛硫磷在小喇叭口期防治做到慎用、少用、早用农药,既有

效控制害虫,又不至于残留农药而影响玉米品质。甜玉米灌

浆至乳熟期,若有蚜虫等可用BT乳剂喷果穗。整个生育期及

时去掉分蘖苗,注意中耕除草。多施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可增

/1615/ 超甜玉米新品种石甜玉1号

进品质,增加产量,提高甜度。6.适时收获甜玉米采收时间的

早晚直接影响鲜穗的质量。一般在吐丝后20-25天(乳熟末

期)进行采收。采收通常在清晨进行,以便当天上市或加工

。采收过晚易造成皮厚渣多,糖度下降;采收后果穗避免阳光

长时间暴晒,贮放时间过长会导致甜度下降,风味变差。

/1616/ 抗寒茶树“罗汉1号”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抗寒茶树“罗汉1号”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茶北引”期间引种

、驯化的茶树群体中选择出66个变异的茶树优良单株中,通

过对比筛选试验,选育出抗寒性强、可抵御-22.4℃低温,

产量高、亩产鲜叶(1芽1叶标准)167.0Kg,持嫩性好、萌

芽早,综合性状优良的茶树新品种——“罗汉1号”茶,并

通过了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同时研究探明了

“罗汉1号”茶良种扦插、组培快繁及嫁接繁育技术,找出

快捷的最佳分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配方;提出了良种扦插

/1616/ 抗寒茶树“罗汉1号”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后积温是影响生根成活率的主要因子,扦插的最佳季节是夏

季;茶林间作树种银杏和板栗最佳郁闭度应控制在0.3~0.

4之间;并对“罗汉1号”茶树品种的适制性进行了研究,创

制“罗汉茶”品牌。总结出丰产栽培及加工工艺技术规程。

该成果建成茶树良种示范园与良种苗木繁育圃30亩、林茶间

作有机茶生产示范园50亩,推广良种面积2000亩,研究提出

了“泰山罗汉茶”的加工工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

社会效益显著。本成果首次在北方茶区选出抗寒茶树品种,

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是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取得的

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目前山东省茶园栽培面积已达

20万亩,若在全省推广,更新改建30%茶树良种,6万亩良种

茶园平均每亩增加产值1000元以上,即可增加产值6000万元

。若在山东及华北适宜茶树种植地区推广,其产业化前景极

为广阔。

/1617/ 瑞丽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冬甜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瑞丽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冬甜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通过田间土样采集与检测1605个,化验得出水田土

壤养分含量。2010年-2013年做冬甜玉米田间肥效正规试验

6组,获得基础数据并进行方差分析,得出瑞丽市冬甜玉米最

佳施肥配方。2013年在姐相乡小等喊村做冬甜玉米田间肥效

示范107亩,示范肥料配方底肥每亩施用15:10:20复合肥5

0公斤、追肥亩施尿素60公斤,通过田间测产平均亩产1330.

62公斤,产量稳定。2014年进行冬甜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示范推广,举办千亩示范片2片、百亩示范片1片,带动全市2

/1617/ 瑞丽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冬甜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6485亩冬甜玉米生产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项目实施

,瑞丽市冬甜玉米生产中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亩节约肥

料投入40元,共计节约肥料投入105.94万元;每亩增产56.49

公斤,增加产值299.23万元,每亩节本增效152.98元,共计节

本增效405.17万元;总产比上年增3535.2吨,增加产值707.0

4万元,增10.98%,节本增效效果明显。

/1618/ 引进粳稻新品种合江22号
引进粳稻新品种合江2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品种插秧、直播兼用是比较理想的主栽品种,它

的大面积推广,必将改变目前水稻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使我盟水稻生产向前迈进一大步。

/1619/ 良种苗木无性快繁技术-嫩枝“雾插”育苗
良种苗木无性快繁技术-嫩枝“雾插”育苗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技术借助“雾插”育苗设备,通过优选扦插材料

和最佳生根激素的处理浓度和方法,对不同树种用高效、经

济的培养基质、严格调控生根温度、湿度等关键技术,有效

地提高生根及成活率,包括难生根树种,同时,保证根系发

育良好。一般树种的成活率为95%以上,难生根种的生根及

成活率为80%以上。该技术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扦插前的

准备:建立插床;安装调试仪器设备;基质消毒。插穗的选

择,处理扦插:插穗必须是幼龄母树当年生半木质枝条,处

/1619/ 良种苗木无性快繁技术-嫩枝“雾插”育苗

理药剂ABT生根粉20-200ppm液浸泡基部2-12小时;难生根者

用吲哚丁酸处理。扦插时间适中,过早、过晚都影响生根率

。插后管理及移植:插后湿度要求90%以上,气温30℃,温

、湿度以喷水调节:生根后减少喷水时间和次数。7天左右

喷杀菌剂一次。生根后须练苗7-10天再移入苗床、移床苗需

遮阴、喷水,适应一周转入常规管理。在对俄罗斯大果沙棘

、宁杞1号枸杞、桧柏、沙地柏、侧柏、丁香、小檗、连翘

、重瓣黄刺梅等13个树种、22个品种的示范研究中,总结出

了成效好、成熟度高、半规模化生产的配套技术。

/1620/ 新型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及其应用
新型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及其应用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日: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其他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农、林、牧、渔业
专利基本信息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610601410.0
专利授权日期
2018-09-14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620/ 新型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及其应用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610601445.4
专利授权日期
2018-09-14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621251159.1
专利授权日期
2017-12-15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620/ 新型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及其应用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CN201610601445.4
专利授权日期
2018-09-14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1620/ 新型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及其应用
技术详情

  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由于其剪切力低、贴附面积大、

可低密度接种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贴壁细胞的培养。研发

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缩小模型以及新型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并

研究细胞培养工艺与病毒扩增工艺的快速研发方法以及工艺

快速放大方法,是解决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本团队创新地研发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缩小模型——Tube-

fixed-bedbioreactor(TFB反应器)以及新型固定床生物反

应器——Xcell反应器(1L与5L)。并搭建了固定床生物反

应器scale-down/scale-up平台用于细胞培养以及病毒疫苗

生产工艺的研发,该成果为细胞源病毒疫苗生产工艺的快速

开发与规模放大提供了新的思路。

/1621/ 西班牙现代葡萄产业新技术引进
西班牙现代葡萄产业新技术引进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新疆葡萄产业在鲜食葡萄、葡萄干、葡萄酒开发、

葡萄旅游等产业形态多样化快速发展,在产量、规模、品质

方面,新疆葡萄产业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但葡萄产业飞速发

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葡萄产

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葡萄产业链的延伸。因此进行葡萄产业技

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充分利用新疆农业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新疆葡萄产业,以加快其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

和特色产业的步伐,进一步提高新疆葡萄产业竞争力,加强其

/1621/ 西班牙现代葡萄产业新技术引进

在全国的地位和国内外市场优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项

目通过引进葡萄幼苗套管栽植标准化关键技术、葡萄架势、

整形和修剪关键技术、非充分灌溉和施肥的葡萄水肥管理关

键技术、加强型葡萄酒特有酒精强化酿造技术,进行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推进新疆葡萄产业的现代化科学发展,具

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622/ 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商麦1619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商麦1619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小麦品种商麦1619是商洛学院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

成的农作物新品种,该品种用抗病、丰产、抗旱的974-9-18

做母本,用抗寒、抗病、丰产的小偃15做父本,旱作生产条件

下经连续6年系统选育而成。2009年至2011年进行商洛市区

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9-2010年度区域试验中,4点试验、

4点增产,平均亩产340.5公斤,比对照小偃15(325.7公斤/亩

)增产4.54%,居参试8个品种第3位。2010-2011年度商洛市

区域试验中,4点试验、3点增产,平均亩产315.8公斤,比对照

/1622/ 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商麦1619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小偃15(293.1公斤/亩)增产6.8%,居参试8个品种第1位。

两年8点次试验,7点次增产,平均亩产328.2公斤,比对照小偃

15(310.7公斤/亩)增产5.67%,两年7个试点平均亩产高于

对照,增产幅度在4.2-17.8%之间。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

中,5点试验,5点增产,平均亩产432.8公斤。比对照小偃15(

平均亩产391公斤)增产10.7%。该品种经专家组考察鉴定,

一致认为:1.产量高:两年区试8点次,平均亩产328.2公斤

,平均比对照小偃15增产5.67%。2.抗逆性强:抗锈,耐旱,中

抗白粉、赤霉,秆硬抗倒性好,成熟落黄好。3.品质好:陕西

省粮油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012年分析,该品种的各项指标均

达到或超过优质中胁小麦标准。2014年8月28日经陕西省第

47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通过,适宜在商洛地区中等以

上肥力的旱塬、坡塬地种植。4.综合性状优良:达到审定标

准,适宜在商洛市坡塬地、旱坪地及周边同类地区大面积推

广。商麦1619自2014年审定以来,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

由于该品种穗大粒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好,很快在商洛各

县(区)及市外同类型生态区有大面积示范推广。2015年被

陕西省教育厅列入重大产业化项目进行示范推广。2016年商

麦1619被收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推

广面积已经达到133万亩以上(其中商洛市内63万亩,外市7

0万亩)。增产小麦2094.7万公斤,新增产值3519.2万元,新

增利润3186.7万元。

/1623/ 核桃矮化优良品种选育
核桃矮化优良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成果的完成前后历时16年,在530多株“植株

较矮、节间较短、分枝早、结果早”优株选出的基础上,经

过“新疆早实矮化丰产核桃株系选育的研究”和“核桃矮化

优良品种选育”两个阶段性课题的试验研究,选育出早实矮

化丰产株系6个,其中新温724、新温915、新温917“3个品系

通过自治区林木良种委员会的认定;选育出的良种较对照平

均矮1/3的矮化指标,丰产性均高于250克合同约定指标6wh品

种的三径、单果重、出仁率、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坚果

/1623/ 核桃矮化优良品种选育

品质达到国标一级标准;编制《核桃矮化优良品种嫁接苗的

培育》和《核桃私有化优良品种栽培技术规程》2项标准;采

用ISSR与RAPD标记技术,构建8个核桃品种的数字指纹图谱,

建立品种“电子身份证”。

/1624/ 东辽县玉米综合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东辽县玉米综合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该项目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

成研究与示范”中的一个子课题,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

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主持实施。项目合同编号:2004BA520

A09-1-8。二、攻关的任务通过攻关研究与技术集成,创建

高产攻关田,构建东辽县玉米综合高产技术体系,并进行大

面积示范应用。三、考核目标建立核心试验区,创造高产田

。在东辽县的安恕镇建立高产田,选用高产品种,精细整地

/1624/ 东辽县玉米综合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催芽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在东辽县的

自然条件下探讨创造高产田所需条件。建立万亩示范田。在

东辽县安恕镇、白泉镇、寿山乡、渭津乡和建安乡采用综合

技术措施,建立万亩玉米优质、高产、稳产示范田。建立三

十万亩辐射田。在东辽县安恕镇、白泉镇、寿山乡、渭津乡

、建安乡、凌云乡、石驿乡、平岗乡、云顶乡和泉太镇建立

三十万亩辐射田。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获得亩产超过

800公斤高产田2块。2.建立核心试验田500亩,平均亩产达

到650公斤,增产30%;建立示范田10000亩,平均亩产600公

斤,增产20%;建立辐射田35万亩,平均亩产550公斤,增产

10%。3.结合高产田及示范田、辐射田的技术及经验,总结

成册“吉林省半湿润区玉米高产、稳产适用技术”。4.本项

研究预计可取得“半湿润区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技术模式”等

项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4篇。五、创新点1.建

立超高产田150亩,最高亩产达成1068.1kg,在东辽县首次

亩产超过“吨粮”,为今后玉米创高产提供了实际证据。2

.筛选出适合东辽县种植的耐密性好、综合抗性好的玉米杂

交种,明确了在东辽进行玉米高产超高产所需要的品种性状

。3.明确了在东辽县玉米高密度下种植创高产必须采取降低

株高防倒伏等农艺措施。4.提出选用耐密品种、深施底肥、

延后追肥、增加中微量元素、改善行间光照条件、喷施生长

调节剂降低株高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达到“源充库足”,

实现玉米的高产。5.明确紧凑型玉米品种与非紧凑型种间种

/1624/ 东辽县玉米综合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可提高玉米产量。应用前景:该课题研究的各项技术,具有

广泛的适应性,为玉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提供了强大

的技术支撑。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适合东部湿

润冷凉区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东部山区具有普遍应用

范围,推广应用面积预计可达200万亩。二、筛选的玉米品

种性状好、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可在东部山区大面

积推广应用,预计每年应用面积可达20万亩以上,年增加经

济效益500万元以上。三、提高的深松深施肥技术,可有效

地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对水分和养分的吸

收储藏,有利于玉米增加产量,有利于土地的持续高产能力

,推广前景十分广阔。四、提出生长调节剂降低植株高度防

倒伏措施,可有效地改善玉米高产中密度过高而引起倒伏减

产的情况,保证了玉米高产田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了玉米

的高产。

/1625/ 设施黄瓜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设施黄瓜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产业背景近年来我市设施蔬菜一直保持旺盛的

发展势头,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驻马店市是农业大市,“十

四五”末,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19年的160万亩,发展到18

0万亩,总产由420万吨,增长到50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播种

面积由2019年的30万亩,增长到50万亩,设施蔬菜总产由190

万吨,增长到300万吨,设施蔬菜播种面积、总产分别由2019

年的18.75%和45.23%增长到27.77%和60%。黄瓜目前是设施

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占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的30%左右,

/1625/ 设施黄瓜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设施黄瓜栽培仍以节能型日光温室和大中塑料棚为主体,分

别占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的19.9%~21.7%、65.5%~72.8%。设

施蔬菜在我市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中起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驻马店市继西红柿之后农村又一

重要支柱产业,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

升消费者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主义,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2)土传病害危害严重

然而,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加,连作年限的延长,病虫

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随着连作栽培时间的延长,根系自毒

产物增多,抵抗力下降,使土传病害的为害成为生产上的突出

问题,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尤其是根结线虫、根腐

病、蔓枯病等土传病害已成为设施栽培黄瓜减产和品质变差

的重要生物灾害,在这些病害当中,除黄瓜霜霉病等极少数病

害是借助气流和人们的农事活动从温室外面传入外,而绝大

多数真菌性、细菌性病害和部分病毒性病害,都是在土壤中

或借助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传播为害,如根结线虫病、黄瓜

根腐病、蔓枯病、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疫病等其病菌

。这些病害的初次侵染,几乎都是来自温室内的土壤。(3)

防治技术缺乏连作提供了根系病原菌赖以生存的寄主和繁殖

场所,遗留在土壤内的蔬菜残体上病原菌长期积累,使土传病

害加剧发生。防治主要应用化学药剂,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量

使用土壤杀菌(线虫)剂,使土壤中病原菌及线虫的拮抗菌

数量锐减,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一方面是防治效果不佳

/1625/ 设施黄瓜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另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不具有可持续性,缺乏有

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在棚室蔬菜栽培中土传病害暴发成灾,造

成毁灭性危害,有些菜农弃棚不种,或改种大田作物,严重制

约陕西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实现设施蔬菜安全

、高效、绿色生产,迫切需要研究出“设施黄瓜土传病害绿

色防控技术”,便于指导黄瓜土传病害的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3)研究结果通过对土传病害流行因素调查、轮作倒茬

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嫁接栽培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隔

沟交替灌水技术、垄沟式覆膜太阳能消毒对菜田土壤环境效

应、药剂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控效果等内容开展试验对

比、分析总结、创新应用推广,经在汝南县、上蔡、叶县、

新蔡、驿城区等设施蔬菜主产区试验验证,防治试验示范,试

验验证的准确度较高,可靠性、稳定性较好,实际推广取得了

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受到了应用单位和

广大菜农的普遍好评,可以作为共性技术,形成规范,指导生

产实践。

/1626/ 板栗矮密化、品种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板栗矮密化、品种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选育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合矮密栽培的板栗新

品系-北峪2号,施行矮密修剪技术,幼树采用控冠修剪,

地膜覆盖,促雌形成,提高结实率,增加单粒重,实现幼树

早果、早丰、矮密栽培技术体系。对初结果树夏剪增枝,促

成花;结果实行冬剪控冠促产的“矮控修剪技术”。国内领

先。

/1627/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选育研究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课题系统研究了环境条件对油菜质不育系和杂种

一代育性的影响,确定出温度影响育性变化的临界值和影响

时期;育成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GCDA-1(低芥)和G

CDA-2(双低),并已实现三系配套;首次推导出分离世代

中质量-数量育性性状平均数和方差的理论组成,提出了育

性性状特殊的试验和数据获取方法;首次推导出一对和三对

隐性核不育基因在不同分离世代的理论分离比率;发现了核

不育与质不育间的互作并从形态、生理和遗传等角度进行了

/1627/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选育研究

研究。本研究开辟出一条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可解

决杂交油菜生产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为研究雄性不育的形成

机理提供了最好的材料;确定出温度影响育性变化的临界值

和影响时期,为克服油菜育性不稳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依据;完善了植物不育材料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对作物杂种

优势机理的认识。

/1628/ 杂花沙打旺品种选育
杂花沙打旺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杂花沙打旺,适合无霜期120天左右种植,分枝

多,成穗率高,开花种子成熟集中,宜于采收,产草量增加

30%,且质量优于原有品种。该品种是由早熟沙打旺NO

6品种,利用变异白花株作母本,通过自由异花授粉和单株

选择,混合选择等手段,经过品比试验,多点生产试验选育

出来的杂花品种,1988年定为国家级品种。

/1629/ 干旱、半干旱区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技术开发与应用
干旱、半干旱区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技术开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制约,新疆水资

源安全将面临更多气候变化风险,升温趋势还将持续,洪旱灾

害等气候极端事件还将加剧,与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阶

段不尽合理的人类活动相叠加,水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气

候变化风险加大。减缓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利影响,

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水资源安全保障,急需研究新疆

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集成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提

高新疆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调配能力。针对干旱区气候变

/1629/ 干旱、半干旱区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技术开发与应用

化对水资源利用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以保障新疆水资源安

全的关键适应技术作为切入点,开展冰雪径流监测与衍生灾

害预警、山区水库~平原水库群调节与反调节、平原水库群

水面蒸发消减、流域闸~库群水量联合调度、绿洲灌区旱情

监测与水资源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融冰雪

型洪水监测与衍生灾害预警系统、平原水库水面蒸发消减技

术体系、绿洲灌区旱情监测与预估系统等,编制了新疆融雪

型洪水灾害防治实施方案与工程防灾减灾方案,为提高新疆

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调配能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

技术支持。项目基于“点-流域-区域”尺度“水-冰(雪)

-气”耦合的物理机制及理论方法,系统阐明了阿克苏河、叶

尔羌河冰川积雪和冰湖分布及其变化,开发了基于度日因子

算法的流域分布式融冰雪产流模型,将阿克苏河流域融冰雪

型洪水预报精度提高10~20%,洪峰有效预见期1~2天。国内

外同行评价为“基于日累积热力学机制的高寒区积融雪过程

表征,克服了国内外常用度日法的显著缺陷,提高了寒区融雪

洪水的预测精度,对进一步发展冰冻圈水文学研究理论具有

重要意义。”探明了气候变化影响下新疆山区来水过程从“

窄幅振荡”向“宽幅振荡”演变特点,建立了山区水库调节

-平原水库群反调节的两阶段联合调度模型,叶河流域水资源

综合利用效率提高了11.2%。有效提高了水资源挖潜利用效

率,增强了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适应性

,克服了现有技术不考虑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的缺陷。2014-2

/1629/ 干旱、半干旱区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技术开发与应用

016年应用于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玛纳斯河等干

旱与半干旱区流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生态效益,水库汛期

弃水减少17.2%,平原水库蒸发渗漏减少16.8%,下游生态补水

量增加32.3%。通过山区水库和平原水库的科学联合调度,可

有效降低未来干旱区气温升高带来的冰湖洪水灾害,减少平

原水库的蒸发水量损失,保障下游塔里木河的生态输水,推广

到全疆预计每年可节约用水量37.3亿m3。利用稳定同位素技

术、雷达探测技术等,阐明了洪水漫溢下河流侧渗、地下水

位变动、土壤水分传输、植物根系吸水间的互馈关系,揭示

了洪水漫溢下河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相互补给过程的时空变

化规律,建立了塔河中游43座生态闸与水库群的联合调度示

范区,有效控制面积到23万亩,优化调控水资源量5.7亿m3,取

得经济效益15000万元,保障塔河向下游每年生态输水量达6

.5亿m3。自主研发了可应用于平原水库群大面积水域使用的

单分子膜水分蒸发抑制剂。经过对非均相单分子膜制剂表面

张力、粘度、铺展性能、抗风浪干扰能力、单分子膜覆盖下

水体COD、透氧性、铺设计量、阻蒸发效果等多项试验,确定

了铺设量为4.2ml/㎡的十八醇/正丙醇(C18OH/C3OH)蒸发

抑制剂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水面蒸发抑制率可达到30.8%~3

4.4%。选择新疆阿克苏河流域多浪水库群,开展了单分子膜

水分蒸发抑制技术示范,覆盖面积达2500㎡。确定了单分子

膜覆盖整体结构稳定性参数、连接方式和抗风浪破坏结构等

/1629/ 干旱、半干旱区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技术开发与应用

。按照多浪水库库容1.2亿m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500万m3,

将节约水资源1050-1400万m3。推算塔河上游三大平原水库

(上游、多浪、胜利)总库容4.08亿m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1900万m3,年节约总水量将达到3570-4760万m3,年均新增利

润(纯收入)达5000-6000万元。阐明了气候变化下绿洲灌

区水-土-生系统综合适应性机制,建立了区域气候模式驱动

的绿洲灌区水-土-生系统综合适应性评价模型及敏感性分析

方法,发展了区域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综合模式(AMSD)

理论,为区域气候变化适应技术遴选、集成、示范、评估提

供了简易可行的工具。基于气候变化影响下绿洲系统水盐平

衡规律,按照渭干河绿洲灌区多年灌溉引水量为25.59×

;108m3,满足灌区水盐平衡所需最少排水量为2.29×10

8m3,绿洲最适宜排灌比为10.48%~19.44%。项目执行共历时

3年,参与项目研究的共有13个承担单位,共投入98多名科技

人员联合攻关,将现代水文循环前沿技术与气候变化、生态

学、经济社会发展等紧密结合,研发了冰雪径流预测预警、

闸-库群调节反调节、平原水库群水面蒸发消减等三大调控

技术体系,9项核心技术模式,在全疆开展了9个示范研究。共

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原刊论文33篇,完成专著3部,参编专

著2部;申请专利18项,获批软件著作权登记10项;向地方政府

提供数据和咨询报告3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

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1630/ “滇重楼1号”和“滇重楼2号”新品种选育及示范
“滇重楼1号”和“滇重楼2号”新品种选育及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针对云南省滇重楼优良品种缺乏的局面,选

育登记了“滇重楼1号”和“滇重楼2号”两个抗病新品种;

制定了云南省地方标准“滇重楼品种评价技术规程”,为滇

重楼和根茎类药材育种和品种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建立了

滇重楼种子规模化育苗技术体系,实现种苗批量生产,为大面

积种植滇重楼提供了技术和种苗保障;采用科研单位+公司+

基地的示范推广模式,至2011年底已在丽江示范推广了840亩

滇重楼优良品种,效益明显。实施期间获得发明专利1项,并

/1630/ “滇重楼1号”和“滇重楼2号”新品种选育及示范

发表与滇重楼育种相关论文6篇,为滇重楼育种和生产示范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631/ 矿物油对柠檬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
矿物油对柠檬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来源:云南省外国专家局立项名称:矿物油对

柠檬主要病虫绿色防控研究编号:YN2017019研究起止日期

:2017.01.1~2017.10.1为解决柠檬高频次的施用化学农药

、害虫抗性增强及柠檬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引进道达尔优

质园艺矿物油,在澳大利亚GeorgeAndrewCharlesBeattie教

授及BinglinTan博士的指导下,在瑞丽和潞江坝两种气候条

件下,研究矿物对柠檬几种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同时开展柠

檬对矿物油的敏感程度、矿物油对柠檬树体的影响及产量品

/1631/ 矿物油对柠檬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

质的影响;矿物油在柠檬树体及果实中的代谢研究研究,根据

矿物油在干湿热区不同表现,制定防治柠檬主要病虫的最佳

用油方案。有效的防控柠檬主要害虫,柑橘红蜘蛛、柑橘锈

壁虱、蚧类及其它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及施用次数,降

低防治成本。

/1632/ 茄子保护地栽培专用品种及抗热品种选育
茄子保护地栽培专用品种及抗热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通过杂种优势利用选育出茄子新组合T-1及420。T

-1为极早熟三交组合,耐低温、耐弱光,前期产量高,亩总

产3500kg;长条形,长30cm左右,果径3cm,平均单果重12

0g;果色黑紫,具光泽;果面光滑,肉质细嫩,味稍甜,皮

薄籽少,适宜武汉地区早春保护地早熟栽培。420为中晚熟

杂交组合,耐高温,丰产性好,平均亩产4500kg,高产达5

000kg以上;商品性好,果实黑紫,果长35cm,果径3.5~4

.0cm,果直、顶端圆;耐老、机时贮运,适宜武汉地区夏秋

/1632/ 茄子保护地栽培专用品种及抗热品种选育

露地栽培和秋延后栽培。这两个组合在长江流域有很大推广

前景,已应用推广1200公顷,创社会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

预计2001年后,这两个组合可年推广2500~3000公顷,创经

济效益4500万元以上。

/1633/ 玉米新品种——吉单525
玉米新品种——吉单52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7天,需≥10℃活动积

温2600℃。幼苗叶鞘、叶缘紫色,幼苗耐低温,拱土能力强。

株高275厘米,穗位高98厘米,成株叶片21片,花药紫色,花丝

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粒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单

穗粒重210克。籽粒黄色、偏硬粒型,百粒重36.4克。籽粒含

粗蛋白10.37%,粗脂肪4.00%,粗淀粉72.28%。在人工接种

条件下,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弯胞菌叶斑病、茎腐病

,中抗灰斑病,抗玉米螟。秆强抗倒、果穗均匀、不秃尖。二

/1633/ 玉米新品种——吉单525

、产量:2001~2002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462.3公

斤,比对照增产四密25增产5.1%。2002年吉林省生产试验平

均公顷产量7770.4公斤,比对照四密25增产2.3%,比对照新

铁10增产14.9。栽培技术要点和适应区域:4月中下旬播种

,一般地块公顷密度5.5万株,适于吉林省四密25和本育9等玉

米种植区。

/1634/ 海丰4A
海丰4A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本科技成果系海南

省科技厅下达的“具互作型弱感光特性优质三系不育系选育

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YYS-2013-05)内容之一。背景:

海南省水稻育种中所用到的不育系大多来自广东、广西,且

这些不育系使用年限较长,选育突破性水稻新品种难度大,严

重限制了海南水稻生产和发展。自主选育水稻不育系,能够

较好地适应海南气候,且所配组合充分表现出优质、高产、

抗病等特性,对海南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技术原理及

/1634/ 海丰4A

性能指标本研究选用秋A//粤丰B/绿永B经8年13代的转育回

交,育成不育系海丰4A。在海南北部2月3日播种,4月28日始

穗,播始历期84天左右,主茎总叶片数13.61片。7月15日播种

,9月21日始穗,播始历期68天左右,主茎总叶片数12.18片。

主要农艺性状:株高84-85厘米,单丛有效穗9.0穗,平均穗长

21.2厘米,每穗粒数169.3粒,千粒重24.4克。田间表现群体

整齐,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剑叶直挺,叶片边缘紫色,茎鞘

紫褐色,颖尖褐色,柱头紫褐色。单穗开花历时4-5天,单丛

开花历时6-8天,群体开花历时8-10天。晴天7:30始花,1

0:30-11:10为盛花。花粉败育以典败为主,少量圆败,不

育度为99.98%,套袋自交不育株率100%,包颈率20.0%,柱头外

露率75.4%,双柱头外露率33.3%,单柱头外露率42.1%。3、技

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海丰4A不育性较稳定,可恢复性好,开花

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强。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在

同类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

安全性海丰4A于2017年2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

编号为琼审稻2016016。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正在测配

强优势组合,但目前还没有专项经费支持。6、历年获奖情况

无。

/1635/ 速冻汤圆专用粉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
速冻汤圆专用粉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磨制
技术详情

  本项目由武汉轻工大学与湖北黄冈东坡粮油有限公

司联合开发。糯米是湖北的特产,但糯米加工产业在湖北并

不强大,相邻的河南省在糯米加工产业上处于领先地位,湖北

生产的糯米大量进入河南,拉动了河南的食品工业发展。武

汉轻工大学粮油食品专业是我省的特色优势专业,拥有较强

的科研实力。黄冈东坡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的农产品加

工龙头企业,拥有较先进的大米加工和米粉加工生产线。双

方联合攻关,通过开发速冻汤圆专用糯米粉,项目转化生产后

/1635/ 速冻汤圆专用粉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

,可以做强做大我省的糯米加工行业,延伸产业链。通过臭氧

加速糯米后熟技术、在线配米技术、全程菌落总数监控技术

,生产品质优良的速冻汤圆专用粉。臭氧可以部分氧化糯米

中的淀粉和蛋白,钝化糯米中的内源性淀粉酶,提高糯米粉的

粘度。通过大量实验,以糊化温度、粘度等特征指标在线配

米,可以生产冻融稳定性较好的糯米粉。通过上述技术,生产

的专用糯米粉糊化温度低于65℃,峰值粘度高于600BU,白度

大于88%。本项目的创新性如下:(1)通过臭氧加速糯米后

熟技术,可以提高糯米粉的粘度,降低糊化温度。臭氧可以部

分氧化糯米中的淀粉和蛋白,钝化糯米中的内源性淀粉酶,提

高糯米粉的粘度。(2)在线配米技术,以糊化温度、粘度等

特征指标在线配米,可以生产冻融稳定性较好的糯米粉。(

3)全程菌落总数监控技术,可以确保产品的卫生指标。上述

技术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技术基本成熟,已在湖北黄冈东

坡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黄国粮油有限公司应用,无不安

全因素。已在湖北黄冈东坡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黄国粮

油有限公司应用无

/1636/ 智能仪表及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仪表及智能控制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该技术主要从事智能仪表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

可以为其事业单位提供以下5个方面的技术帮助:(1)对各

种物理量的检测,将检测到的各种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通

过模——数转换,将其转换的数字量,通过数码管或液晶屏

进行显示。(2)从事单片机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各类智

能化产品,或对老产品进行改造。(3)研究数字电路、模

拟电路、高频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及工作稳定性。(4)利用

无线电或红外线实现遥控功能。(5)线路板布线的抗干扰

/1636/ 智能仪表及智能控制技术

设计。

/1637/ 杨树优良雄性无性系选育研究
杨树优良雄性无性系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针对本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及城乡造林绿化的

需求,以欧美杨无性系天然杂交后代为育种群体,开展了杨

树产量育种、抗性育种及定向选育雄性株系的研究,在杨树

无性系苗期对比试验、造林对比试验、区域化试验的基础上

,运用多性状联合比较的原理,选育出适于速生丰产林和造

林绿化的优良雄性无性系3个,这些新无性系具有速生、抗

虫性强、不结种飞絮等特点,不同立地条件下,平均5年生

材积生长量超过对照7﹪~68﹪,抗虫性提高5﹪~17﹪,且均为

/1637/ 杨树优良雄性无性系选育研究

雄性无性系,不结种、不飞絮,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遗传

稳定性,选育的无性系适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造林

。建立了杨树优良雄性无性系的克隆技术体系,繁育优质种

苗10万株;制定了《南方型杨树工业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

,2006年正式颁布实施。该规程规定了南方型杨树工业用材

林的生长指标、品种选用、育苗及造林技术、轮伐及伐前生

长量下限指标,可促进本地区杨树用材林生产的标准化。

/1638/ 叶类蔬菜高山健康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叶类蔬菜高山健康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简介高山蔬菜是指利用高海拔山区夏季自然

冷凉气候条件生产的夏秋季上市的天然反季节商品蔬菜。我

国高山蔬菜主要分布在秦岭和南岭之间的大巴山、大别山、

武陵山、武夷山区、幕阜山等区域,涉及18个省120个县市。

我国高海拔地区蔬菜面积达2000万亩,高山蔬菜具有成本低

、品质好、无公害特点,高山蔬菜在满足夏秋淡季市场需求

和促进山区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高

山蔬菜作为新型产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展迅速,经过30年

/1638/ 叶类蔬菜高山健康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发展暴露出一些制约因素,目前高山叶类蔬菜种植种类相对

单一,仅为甘蓝和大白菜,为大路菜,效益不稳,少量品种的相

对集中上市造成市场产品供应间断性过剩,“菜贱伤农”现

象偶有发生,既不能满足淡季蔬菜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品

种茬口单一也引起连作障碍发生严重,制约着高山蔬菜增效

潜力的充分发挥。发展高山精细蔬菜很有潜力。高山叶类蔬

菜(莴苣、香菜、苦苣、生菜、花椰菜、青花菜、白菜苔、

小白菜)属精细蔬菜重要部分,但叶类蔬菜高山栽培面临着

适宜的海拔范围、播种季节不明确、缺少适宜的专用品种,

整地、播种、除草、浇水肥等费工、受高海拔地区的低温长

日照影响而产生的生育期显著缩短、先期抽苔,叶类蔬菜采

后从高山冷凉地区到平原高温地区,在运输过程中易萎蔫、

腐烂,无法远距离运输等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对大面积产业化

应用带来困难。本项目针对高山叶类蔬菜(莴苣、香菜、苦

苣、生菜、花椰菜、青花菜、白菜苔、小白菜)健康生产过

程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来源项目2008年~2010年科

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山蔬菜品种及茬口多样化技术熟

化与示范(2008GB2D100214);2008年~2022年农业部财政

部现代农业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5-C-02);

2017年~2019年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高山蔬菜减肥减药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个项

目资助。制通过不同海拔茬口试验确定主要叶菜类蔬菜高山

栽培适宜的海拔和播期。筛选出32个适宜高山栽培叶菜类蔬

/1638/ 叶类蔬菜高山健康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菜专用品种。总结健康育苗技术,种苗整齐。通过光周期调

控技术,白菜苔、莴苣抽苔期延迟1天~11天,克服先期抽苔

的问题。通过农机农艺结合技术节省用工,应用叶菜类采后

低温冷藏保鲜,产品货架期延长7天~10天。病虫草健康防控

技术,化学农药减少20%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通

过高山主要叶菜类蔬菜高山健康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达

到产品健康、实现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研究不同海拔高

山气候条件下叶类蔬菜(莴苣、芫荽等)耕作制度,确定叶

类蔬菜高山栽培适宜的海拔范围和播种期。筛选出叶类蔬菜

高山栽培适宜的抗病抗逆品种。研究制定叶类蔬菜高山健康

育苗技术。研究叶类蔬菜高山遮光栽培技术,通过对高山白

菜苔、莴苣苗期遮光覆盖栽培调控光周期克服先期抽苔现象

。通过对芫荽采用苗前地布覆盖遮光除草。技术的成熟程度

:开展了叶类蔬菜高山健康栽培技术,通过筛选出适于高山

栽培的叶菜类蔬菜专用品种,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高

山叶类蔬菜耕作制度,优化种植结构,减少种植风险。研究高

山叶类蔬菜健康育苗技术,提高了幼苗质量及移栽成活率。

光周期调控技术克服夏季长日照作物先期抽苔问题。总结了

高山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具有省工、高效、环保等优点。研

究香菜遮光覆盖轻简除草技术,解决香菜种植中草多化学除

草不安全及人工拔草费工的难题。研究病虫草害健康防控技

术,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总结叶菜类

/1638/ 叶类蔬菜高山健康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蔬菜高山采后贮藏保鲜技术延长保鲜期。叶类蔬菜高山健康

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了高山蔬菜产业可持续高效发展

。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研究已发表论文、品种

审定、申请专利。适用范围:高山叶类蔬菜健康栽培关键技

术可应用在高山蔬菜生产地区推广应用。应用在海拔800m以

上,坡度小于25度,土层深厚的山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安

全性:气候适应高山叶类蔬菜生产,对食品质量安全,对环境

生态友好,具有可持续性。湖北省农科经济作物研究所依托

湖北省高山蔬菜试验站和湖北高山蔬菜工程技术中心和高山

合作社在产区建立示范基地,在长阳火烧坪、恩施利川、甘

肃等地开展了示范与应用,2015年~2017年,共推广叶类蔬菜

新品种、新技术5.89万亩,高山叶类蔬菜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克服大宗蔬菜集中上市的风险,实现叶类蔬菜高山健康栽培

,菜农增收2678万元,经济效益显著。为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存在的问题高山叶类蔬菜产业化应用中

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力度,通过产科教相结合龙头企

业示范带动,引导产销衍接。需要配套的水利设施设备、农

机化的应用实现轻简化栽培技术、完善的冷链设备扩大销售

半径。

/1639/ 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品种选育研究
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品种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根据呼伦贝尔市现有苜蓿品种和引进的国内外苜蓿

品种,进行品种引种试验,对表现优良的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品

种采用混合选择法进行培育,研究呼伦贝尔杂花苜蓿的繁育

栽培技术,对呼伦贝尔杂花苜蓿进行系统研究与整理研究。

解决高纬度高寒地区缺少高产优质的高蛋白牧草品种的问题

。一、关键技术1、品种引种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

验2、混合选择法培育新品种3、呼伦贝尔杂花苜蓿良种繁育

及生产技术二、技术创新点该项目根据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

/1639/ 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品种选育研究

的实际,通过品种引种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期间

采用混合选择法对呼伦贝尔杂花苜蓿进行驯化培育,选育出

呼伦贝尔杂花苜蓿新品种。创新出苜蓿播前灭杂草、镇压、

种子拌肥播种、播后及时镇压的配套技术。三、采取的主要

措施1、政策保障我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将畜牧业

作为我市的基础产业,并正努力将我市建设成自治区的畜牧

业大市。201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决定,在全国8个主要牧区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134亿

元,主要用于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助

和牧户生产性补助等。自2012年起,国家实施“振兴奶业苜

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投资0.6亿元,自治区财政配套1亿元

,合计1.6亿元,统筹用于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

国家大规模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为草原工

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品种选育

研究”课题研发起到了政策的保障作用。2、技术保障自20

00年开始到2013年,我市陆续得到国家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

目8个,其中优良苜蓿品种繁育项目4个。经过多年的科学实

践总结出了适宜呼伦贝尔气候条件的苜蓿整地、播种、除杂

草和田间管理等技术,各项技术措施也日臻完善和成熟,并在

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所有这些有利条件,确保了“呼伦贝

尔杂花苜蓿品种选育研究”的可行性。四、研究结果“呼伦

贝尔杂花苜蓿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通过品种引种试验、品

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采用混合选择法对呼伦贝尔杂花苜

/1639/ 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品种选育研究

蓿进行培育,选育出呼伦贝尔杂花苜蓿新品种,2014年1月通

过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登记为地方

品种,定名为“呼伦贝尔杂花苜蓿”。总结出播前灭杂草、

镇压、种子拌肥播种、播后及时镇压的配套技术。同时建立

新品种原种繁育田2300亩,其中市草原站陈旗繁育基地1000

亩,扎兰屯市草原站成吉思汗镇基地1000亩,阿荣旗马河沟基

地300亩。形成了完整的草品种研发体系,取得了一定的生态

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640/ 肉兔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
肉兔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主要内容:肉兔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1、通过引进

优良肉兔兔种,加以选育和杂交,提升种兔质量。2、改进养

殖环境、降低圈舍湿度、对养殖圈舍进行技术改造、喂食无

公害料草和饲料,解决肉兔在南方生存的生长繁育问题。3、

充分利用新技术,模拟适宜肉兔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种公母

兔质量,保证春秋两季大量繁殖,达到一年繁育5-6胎,每一胎

6-11只的水平,提高肉兔在云南的产量。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1.种公兔采用技术(1)加强选种。种公兔的产肉、产毛

/1640/ 肉兔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

及繁殖性能是可以遗传的,选择生产性能好的作为种用,种公

兔利用三年后开始淘汰。(2)适时配种。肉兔一般7月龄左

右(体重3公斤以上)试配8月龄正式配种,一般一天配两次

配两天休息一天,长期不配种的应定期配种。(3)合理饲养

。公兔不能养得过肥,过肥的公兔繁殖力低。因此要掌握好

饲料中各成份的比例,蛋白质含量稍高,糖类饲料稍低,每天

供给优质青料0.5公斤以上。从配种季节前3星期开始,每天

添喂鲜鸡蛋四分之一和2粒鱼肝油丸。2.种母兔采用技术(

1)空怀母兔。母兔的空怀期是指仔兔断奶后至下次怀孕前

,这个时期主要是让母免正常发育,提高受胎率。通过公兔的

追逐爬跨刺激,促进母兔脑下垂产生卵泡激素而引起发情,一

般通过2-3次公兔的爬跨刺激,就可达到发情的目的。(2)

怀孕母兔。怀孕母兔以优质青料为主。怀孕15天后,要适当

多喂些鲜嫩青草、蛋白质和矿物质,不能喂过多的精料,尤其

产前7天必须大量减少精料的喂量以免造成母兔死亡或便秘

、乳房炎的发生。(3)哺乳母兔。哺乳母兔为了维持生命

活动和分泌奶汁,对哺乳母兔必须增加饲料量并喂食含蛋白

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如豆饼、麦麸、豆渣、食盐、

骨粉和青绿饲料。3.季节性繁育技术特点肉兔一年四季都可

繁殖,但每个季节的繁殖效果有较大差异,以春季和秋季繁殖

效果最好。项目已实现目标:1.引进优良兔种,进行肉兔良

种繁育技术的改进与完善,研发出能适应云南地区的良种肉

兔,提升种兔质量,保证种公母兔质量,保证春秋两季大量繁

/1640/ 肉兔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

殖,达到一年繁育5-6胎,每一胎6-11只的水平。2.建设适宜

肉兔生长繁育的环境,解决肉兔在云南生长繁育问题;确定优

种肉兔在各种状态下的产仔量,对肉兔产仔量进行数据统计

。3.进行规模养殖,到2016年9月,兔总出栏数达5800只。(

二)实施方案通过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检测技术》

,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执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严格

种源选择,采取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饲料标准,统一养殖标准

,确保绿色有机产品品质。对养殖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和现

场示范培训,以保证回收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1641/ 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安全养殖中的技术研究与中试
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安全养殖中的技术研究与中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在正常畜禽的肠道中存活着由多种细

菌构成的菌群,当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的有益微生物进

入畜禽肠道后,结合原有的有益菌,迅速形成优势微生物菌

群,抑制了肠道有害菌的生长,给畜禽的生长发育创造了一

个稳定的环境,从而增强了肠道的吸收能力,并提高了饲料

利用率。出生一两天内的幼龄动物,通过服用复合微生物饲

料添加剂,其中的有益微生物在肠胃壁周围通过磷壁酸与肠

粘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形成“菌膜屏障”,阻止有害菌的

/1641/ 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安全养殖中的技术研究与中试

定植。同时还能提高机体抗体水平和巨噬细胞活性,从而提

高畜禽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降低死亡率。复合微生物饲

料添加剂是由啤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链

球菌、沼泽红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多个菌种复合而成

,它富含酶、小肽及果寡糖、抗氧化物质、维生素及其它各

种生理活性物质,其有益菌活菌数的数量达到50亿/克。复

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选择上列的各种菌株按适宜比例组合,

在特殊的培养基及培养底基形成的环境中经严格的工艺条件

下培养而成,各菌株适合动物肠道内的环境,与病原菌有极

强的竞争力,可迅速增殖。在生产工艺上,我们对乳酸杆菌

等不耐热的菌种采取双层微胶囊包被处理,可耐受制粒温度

;对于活性酶则采用稳定化技术(物理包埋、化学修饰等)

来提高酶的耐热性;通过多种促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可在

不同养殖对象及养殖条件下有效稳定的发挥作用。研究表明

,以上菌种组成的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的微生物互利共

存,其衍生物具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可令动物迅速建立免疫

系统,同时具有更好的助消化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与

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①微生物菌种及发酵工艺产品由多种

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而国内外其它同类产品大多采用单一

菌种;有少部分采用复合菌种的厂家由于菌种选育及品种的

原因,使用效果不明显,还需配以其它产品共同使用,限制

了产品的推广和发展。菌种在投产前进行生物学、遗传学特

征的检验,以保证其稳定性,执行严格的生产工艺控制,采

/1641/ 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安全养殖中的技术研究与中试

用固体发酵法和液体发酵法两种方法,实行无菌操作,克服

了国内其它厂家生产质量不稳定的缺点。②具有多种促生长

因子的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制

结合了当今多项最新的生物工程技术。该项目还率先提出了

复合多因子促生长的理念,产品中富含有益微生物、活性酶

、短肽以及寡糖类等多种促生长因子,并将其有机的整合在

一起,可在不同养殖对象、生长周期或养殖条件下稳定的发

挥作用,克服了普通微生物制剂使用效果不稳定这一最大的

缺点。使产品的利用推广更具科学性及市场适应性。该项目

研究在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

①自主开发出替代养殖业中抗生素及药物添加的有益微生物

制剂-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②项目将多种原料优化组合,

配置成复合菌种的培养底基,采用自主开发的同步复合固体

发酵技术,使选育出的啤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

菌、乳链球菌、沼泽红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多个菌种

(以上菌种均为农业部105号公告指定可使用于饲料添加添

加剂的范围)在同一培养底基中按设计比例存活和繁殖,解

决了由于营养、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离子强度和培

养温度等原因造成各菌种的生长速率和比例不同的问题,使

这些多种不同种属的厌氧及好氧有益微生物同步进行发酵;

③根据动物营养学原理选择有利于饲料营养转化和肠道消化

系统改善的菌种,部分从动物体肠道内分离、优化培养而来

/1641/ 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安全养殖中的技术研究与中试

,部分为本公司菌种保存库中优选而来,选择在特定培养条

件下产酶量高的菌种,并对菌种在投产前进行了生物学、遗

传学特征的检验,保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④对不耐热的菌

种采用了双层微囊包被处理,保证了菌种的稳定性,克服了

普通包被处理菌种存放时间较短(半年左右)、使用时不易

增殖的缺点;⑤利用菌种之间的共生共栖原理生产大量活性

酶、小肽及多糖类(微生物相互分解阻遏酶合成的生理代谢

物质);⑥项目建立起一整套养殖场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和技

术规范,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

在养殖生产中推出无抗生素的安全、绿色饲料,使示范养殖

场生产出优质、安全的产品。应用前景:生态农业是现代农

业发展的主基调。规模化养殖正逐步由高消耗、高污染、低

产出的传统模式向高效率、高产出、无污染的现代农业转变

。该项目实施后的产品技术,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抗生素,

为城市和乡村提供有机畜禽水产品,也可为农产品出口、提

高国际声望创造条件。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不但可以防病

治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养殖动物生产性能,还可降低养殖

动物产品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养殖环境及粪便中氨气、硫

化氢、有机磷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明显减少养殖业生产对环

境造成的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专家

预言,微生态制剂将成为替代饲用抗生素的跨世纪产品,是

目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

/1642/ 重要盆花优质低耗生产示范
重要盆花优质低耗生产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在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公司各花卉生产基地建立

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基地4个(小汤山基地、固安基地、廊

坊基地/通州基地、北林科技本部),合计设施面积75亩。

利用配制出的可再生环保型盆栽基质、相应的营养液配方、

配套的肥水管理措施及环境综合调控技术,对进行一品红、

新几内亚凤仙、仙客来、丽格海棠盆花进行了规模化生产推

广,获得了成功,并将系列技术推广应用到大花蕙兰等其它

盆花生产中。在项目实施期间合计生产各种仙客来、一品红

/1642/ 重要盆花优质低耗生产示范

等盆花130余万盆,其中仙客来51.1万盆(一级品率84%,二

级品率10%)、一品红29.4万盆(一级品率84%,二级品率1

3%)、丽格海棠25.5万盆(一级品率87%,二级品率7%)、

新几内亚凤仙花38.3万盆(一级品率89%,二级品率10%),

利用新技术生产的盆花一级品率达到了85%以上。通过项目

的实施,实现产值1215万元、利润126万元。在盆花生产中

,采用新型的农林废弃物环保基质比传统基质成本平均降低

30%,通过环境综合精准调控技术比传统管理模式降低能耗

10%以上,通过肥水精准管理(降低施肥灌溉频率、合理调

整营养液配方等)降低盆花肥水成本10%,总体降低盆花生

产成本10%以上。在技术转化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项目组

对农林废弃物替代泥炭研制新型盆花无土栽培基质继续进行

了深入、系统的研发,在分析锯木屑、椰糠、花生壳、玉米

芯、豆秆等农林废弃物理化性质的基础上,测定了57种由豆

秆、玉米芯、花生壳等农业废弃物组成的混合配方的基本理

化指标,研究了农林废弃物替代泥炭作为一品红、新几内亚

凤仙、仙客来、丽格海棠等重要盆花栽培基质的可行性,阐

明了新型基质对盆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研发出11个易于

获得的、价廉质优的、可以代替泥炭的新型盆花无土栽培基

质配方,并研制出相应的营养液配方,新型盆花基质成本仅

为传统基质(泥炭3:珍珠岩1)的43.9~85%(基质成本降低

15~56%)。研究成果对保护我国稀缺的泥炭资源和湿地生

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研究新几内亚凤仙营养吸收特

/1642/ 重要盆花优质低耗生产示范

性、缺素反应的基础上,确定了新几内亚凤仙N、P、K三要

素营养诊断指标值,制定了新几内亚凤仙盆花缺素症的外观

营养诊断图谱,建立了完整的新几内亚凤仙盆花生产实用营

养诊断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发表5篇学术论

文,申请6项发明专利,制定新几内亚凤仙等3种盆花的繁殖

与生产技术企业标准。项目相关成果获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

会科技成果一等奖(2005年)1次。在项目实施期间,培养

研究生5名(硕士4名、博士1名),举办盆花生产技术培训

班4批次,培训技术人员110余人次,通过人才培养推动了盆

花生产技术的推广示范,并将转化的生产技术推广到其它花

卉生产企业,如山东东方花卉有限公司等。项目技术的推广

示范显著提高了技术应用企业的产品质量,带动企业整体技

术升级,生产的花卉产品多次获全国花卉博览会各种奖项,

提升了成果应用单位的声誉。项目成果的推广对我国实现花

卉生产标准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643/ 海涂盐碱地蚂蟥人工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海涂盐碱地蚂蟥人工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蚂蟥(WhitmaniapigraWhitman),又名宽体金线蛭

,其干燥全体被用作药材水蛭,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

显著,同时也是我国水蛭养殖的主要品种。随着科技的发展

,蚂蟥因含有抗凝血物质-水蛭素,被广泛开发为治疗心脑血

管疾病的良药,需求一路飙升,同时期蚂蟥价格刚刚经历上扬

,野生资源大量捕捞后供应疲软,人工养殖就应运而生。最近

十年,为了填补市场空缺,蚂蟥养殖发展比较快,也取得了一

些成就。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部分供

/1643/ 海涂盐碱地蚂蟥人工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求矛盾;江淮地区目前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处蚂蟥养殖基地

,产量每年可达百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由野生资源减少造

成的市场缺口。其次是蚂蟥养殖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产业初

步形成,药物开发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再次对野生蚂蟥

资源的索取开始减少,保护了野生资源;人工大面积养殖之后

,紧张的供求关系得到缓解,滥捕乱捞现象减少了,野生蚂蟥

资源也得到了保护,但是宽体金线蛭的养殖遇到了种种的问

题,首先粗放的养殖方式仍旧是主要的生产模式,资源浪费严

重,使得养殖成本增加;其次是养殖过程中死亡率比较高,育

苗和成蛭养殖效果都不太好,对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再次是

大田养殖不得不面对天敌的干扰,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还有

就是产量不高,无法发挥人工养殖的优点,单位产量水平不高

,达不到人工养殖的目标,无法对市场需求给出足够的补充;

最后是观察不方便,问题发现不及时,难以快速反应。养殖宽

体金线蛭仍然存在较多技术瓶颈,而工厂化渔业养殖已经存

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它在技术上的优势和产量上的提高都非

常的明显,对于解决现阶段蚂蟥养殖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意义

。研究内容:项目主要研究滩涂盐碱地各种条件下开展工厂

化水蛭养殖的技术,包括碱性水对水蛭的生长影响,滩涂淤泥

改造(水蛭产卵),水蛭产卵和孵化的场所设计和温度湿度

调控,水质的调控,饵料投喂时间、投喂频率和投喂量的控制

,疾病的预防,水体杂虫的防治。考察指标:本研究主要从成

活率和体重两个指标来考察蚂蟥育苗期、养殖期生长状况以

/1643/ 海涂盐碱地蚂蟥人工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及考察蚂蟥越冬和产卵的情况。除此之外水质指标——主要

是pH也会纳入考察范围内,土壤指标主要是养分含量以及含

水量、松软度等指标。关键技术:1.蚂蟥塘育苗前的清塘工

作,包括杀虫和消毒杀菌;2.滩涂盐碱地的碱性水质监测及调

控工作,并观察对水生物尤其是水蛭的影响大小;3.滩涂盐碱

地的土壤松软化、营养化改造,使土壤能搞好的保温保湿;4

.越冬和室内卵茧孵化的温度和湿度控制;适时补充水分、采

用铺设草甸和增加阳光直射等措施进行;创新点:1.精细化

蚂蟥养殖,从水位控制、饵料投放、消毒杀菌用药、进水排

水时间和数量等都进行较为精确的控制;2.全周期蚂蟥养殖

,从幼苗养殖一直到来年的卵茧孵化,形成一整套合理有效的

蚂蟥养殖、繁殖技术体系;项目已完成的内容和实际达到的

指标项目的主要攻关技术,即海涂盐碱地环境的蚂蟥养殖技

术,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对温度、水质、养殖密度、越冬等环

节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相应的成果。1、越冬及产卵土

壤(滩涂粘性土壤)的松软化、营养化改:试验经过筛选,

使用发酵肥+锯末的组合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2、蚂蟥越冬

和卵茧孵化的研究:结合成活率、增重率和产量的相关数据

,选取了25cm自来水作为室内越冬的最佳模式,在卵茧孵化时

要选择个体较大的蚂蟥(≥20g/尾)作为种蛭3、滩涂盐碱水

及改良水对蚂蟥生长的影响:在水质稳定性上,滩涂水和改

良水都无法保持,过滤水相对来讲是最利于蚂蟥养殖的水环

/1643/ 海涂盐碱地蚂蟥人工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境,在试验中,过滤水虽然在育苗期的蚂蟥平均重量低于滩涂

河水,但总体产量占据优势。4、温度对蚂蟥幼苗生长的影响

:水温环境为的23℃、28℃和33℃,饲养45d左右,温度33℃

为高温组,温度23℃为低温组。在45d实验期内,采用称重法

测定在23℃、28℃和33℃下蚂蟥的特定生长率,采用荧光定

量PCR技术检测与生长和免疫酶相关基因的表达。28℃组的

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23℃组和33℃组(P<0.05),随温度升

高蚂蟥的生长与免疫相关基因SOD、GH、HSP70的表达量都呈

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CAT、AKP的表达量呈负增长趋势。

5、密度对蚂蟥幼苗、青年苗生长的影响相同换水频率时,特

定生长率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相同养殖密度时,特定生长率随

换水频率的减小而减小。相同养殖密度时,10条/瓶组、15条

/瓶组和20条/瓶组的成活率与换水频率呈正比(P<0.05)

。相同换水频率时,72h/次组和96h/次组的成活率与养殖密

度呈反比(P<0.05)。项目的经济指标:建立核心基地10

3亩,带动基地2100余亩,超额完成指标。在农民培训上,进行

多次技术培训,累计可达100余次,核心技术骨干经过多次加

强培训,实际技术骨干数量达到7人。

/1644/ 超固氮高维生素E含量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
超固氮高维生素E含量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成果是在黑龙江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资助下完成

的,研究类型为应用基础研究,起止时间为2009年1月1日止

2010年12月31日。学科代码:C110206,油料作物种质资源

与遗传育种。一、本项目的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本项目主要

应用于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培育适于三、四、五积温带栽培

的高维生素E含量且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大豆新品种。技术

原理:运用回交转育及基因聚合技术将超级结瘤性状和高维

生素E含量性状聚合在同一大豆资源中,最终获得高维生素

/1644/ 超固氮高维生素E含量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

E含量且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大豆新材料二、技术关键与创

新点1.既简便易行而又精度高,适应性广的“VE快速定量法

”确立。2.生育酚的含量显著的突变体的获得。3.超固氮效

率且高VE含量的准基因纯合型个体的获得。三、合同指标1

)预计可申请专利1项。即VE的“半粒法”广适简易快速抽

提及HPLC的精确定量技术。2)可发表学术论文2篇、报告1

篇。四、实际达到指标获得(C528×ZX4)重组自交系

1个,高维生素E含量且具有高效固氮F5个体10株,B2F2种子

150。获国家授权专利3项,关联领域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

,SCI待接收论文1篇。本成果通过基因聚合育种,将提高固

氮效率与提高维生素E含量两个优良性状聚合到同一种质资

源中,在世界上率先获得了既高效固氮、附加值又高的新的

大豆种质资源,为“低成本、富营养、高效益、环境友好型

”大豆新种质创出奠定了基础。

/1645/ 山东桑树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
山东桑树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属于林业科学技术领域

园林植物的桑树种质资源学科。我国桑树资源丰富,山东桑

树种类繁多,但缺乏对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且生产上的主栽

品种较单一,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蚕业研究所

自1989年以来,在省科技攻关、省农业良种工程等重大课题

的连续支持下,对山东桑树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收集鉴定与

创新利用研究。课题来:1)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山东

桑树种质资源的保存、鉴定和数据录入,编号2001LZ001,起

/1645/ 山东桑树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

止时间2001-2004,经费7万元。2)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

,山东桑树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利用,编号2002LZ001,起

止时间2002-2004,经费10万元。3)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

,桑树种质资源的保存、引进、鉴定与评价,编号2003LZ001

,起止时间2003-2007,经费6万元。4)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

目,桑树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编目与入库保存,编号200

8LZ001,止时间2008-2010,经费10万元。2、考核指标1)对现

有的300余份桑树种质资源进行育。2)完成26份桑树种质资

源的收集、鉴定和入圃。3)完成100份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

研究,以及农艺性状的评价鉴定研究。4)完成山东地方桑树

品种种质资源的整理编目工作,按照《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

规范丛书》中有关桑树的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完成100份资

源的特性数据描述(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鉴定),完成10

0份种质的共性数据描述,完成100份种质的图像数据。对山

东主要桑树种质资源的生物学性状进行数据录入。5)创新利

用桑树种质资源,改良创新2~3份多倍体资源。3、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蚕业生产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蚕业的发源地

,也是桑树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山东的产茧量与产丝量位

居全国六强,在我省的若干地区,蚕丝业已成为农村的支柱产

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桑叶是家

蚕能够顺利完成其世代的唯一饲料,桑叶生产是蚕丝业健康

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桑叶产量、质量,生产优质的蚕

茧、生丝和丝织产品,才能使中国蚕丝业在激烈竞争的国际

/1645/ 山东桑树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

市场上长期保持优势地位。桑树种质资源是桑树育种工作的

基础,搞好桑树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是桑树育种工作的前

提。科研上存在桑树种质资源鉴定方法陈旧、繁琐、鉴定性

状单一的问题,且缺乏对品种的系统鉴定;生产上桑树主栽品

种较单一,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对桑树种质资

源性状进行了深入、细致和全面的调查、评价、研究,在收

集保存450份桑树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农艺性状调查、

地域分布考察、品种特点评价、生物学分类、遗传特性研究

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在评价研究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和改

进。利用保育的种质资源,运用传统与创新的育种技术,获得

优良新品系133份、新材料14份。选育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桑

树新品种6个,并研究出相应的优质高产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态效益。1)系统收集山东桑树种质资源及引进国内外优良桑

树种质资源共450份,建立了国内山东桑树种质资源最齐全的

封闭式资源圃。对所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鉴定评价,

获得研究数据4万余个。完成了山东桑树种质资源的分类,摸

清了山东桑树种质资源的特点。自1954年起,对山东桑树种

质资源发掘、调查、收集、整理,从70年代开始,因从江苏、

浙江购进桑苗、接穗,而将湖桑类型的品种引入本省。之后

根据生产和科研需要,不断引进、淘汰和创新种质。资源圃

位于海阳市郭城镇,面积1.4公顷,保育种质资源450份。分别

/1645/ 山东桑树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

为山东资源237份(野生资源1份、地方品种77份、选育品种

12份、优良品系133份、遗传材料14份),引进省外资源194

份、国外资源19份。对所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鉴定评

价,获得研究数据4万余个。2)创新应用AMMI模型法进行品种

稳定性分析等鉴定方法,建立了桑树建立了桑树产叶量数学

模型并用于相关性状间的通径分析,改进了桑叶面积测算方

。3)创新应用秋水仙碱处理成龄桑诱导四倍体技术,获得了

桑树混倍;国内首次建立了鲁桑系“昌盛”的高效无菌体系

及再生体系,并进行了耐盐基因THIPK2的转导探索。4)以保

育种质做亲本,创制出新材料若干,育成新品种6个,所选品种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对育成的桑树新品种

研究提出了优质高产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创新了桑树株内均

衡轮剪条桑收获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4.08万

公顷,已获经济效益已获经济效益35.98亿元。自1989年以来

,为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提供种质资源2000余份次

。5)构建了网络共享的桑树种质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摆脱

查阅图书的繁琐,使蚕桑生产与科研人员快速、详细、直观

地了解蚕业所桑树种质资源圃中的遗传资源。4、技术的成

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技术成熟、安全,成熟度为

市场化产品阶段,创新的技术均获知识产权授权或在公开刊

物发表论文,学术性技术适用于蚕桑行业,选育的桑树新品种

适合在黄河流域栽植。

/1646/ 适用型葛根淀粉和葛根异黄酮联产工艺技术
适用型葛根淀粉和葛根异黄酮联产工艺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医药制造业
技术详情

  项目简介: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鲜葛根

含水份为50~60%,干葛根含淀粉40~60%、总黄酮1~12%、

纤维素含量9~20%、粗蛋白质6~9%。葛根淀粉具有葛根的

主要特性与功能;以葛根淀粉制作的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尤

其是日本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成为我国外销出口的紧销

商品,一直供不应求。葛根总黄酮能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改善心脑血液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并且具有捕捉自由

基的抗氧化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降低血糖等功能;葛

/1646/ 适用型葛根淀粉和葛根异黄酮联产工艺技术

根异黄酮对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的疗效。目

前的提取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或者只提取利用淀粉、

或者只提取利用异黄酮、或者联产工艺投资大且操作麻烦成

本高难以工业化生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发的“适用

型葛根淀粉和葛根异黄酮联产工艺技术”,具有“葛根淀粉

”和“葛根异黄酮”同时提取利用、投资小、生产成本低等

特点,非常适用于工业化开发和生产。现有基础:已经完成

实验室研究工作。拟进行中式生产和工业化开发。技术特点

及关键技术:葛根淀粉和葛根异黄酮同时提取利用,资源利

用率高;投资小,生产成本低;投入和产出相比经济效益非

常可观;实用性强,非常适合进行工业化开发利用,几乎没

有环保问题。主要技术指标:葛根中淀粉提取率可以达到8

0%以上;异黄酮的提取率达到50%以上。产品市场前景:葛

根淀粉主要是出口,市场潜力大,基本上没有销路的问题;

葛根异黄酮主要用于医药工业,可以生产各种保健产品和药

品,市场潜力巨大。适用范围及竞争对手情况:全国葛根的

开发和生产均非常热,各有优势。本工艺技术综合考虑现有

技术,尤其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的新工艺。一旦在

同行业推广,竞争优势明显。具体表现在:投资小(比同类

工艺减少30%)的投资,成本低(综合成本比同类技术降低

50%)。

/1647/ 旱地土壤真菌多样性对枸杞种植的响应机制研究
旱地土壤真菌多样性对枸杞种植的响应机制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成果以我区主要漫灌区枸杞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为

研究对象,利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展开了不同季节、不同灌溉

模式和不同人工种植年限条件下枸杞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

其变化规律研究,分析了微生物群落与枸杞果实品质、百粒

重、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对银川市南梁农场10年生枸杞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别在3月、6月、8月及10月的多

样性及种群组成分析表明,枸杞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α多样性

在6月和8月间均较高,3月最低。这一现象可能与气候变化及

/1647/ 旱地土壤真菌多样性对枸杞种植的响应机制研究

枸杞生理活动相关,从而揭示了枸杞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的

季节变动规律。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将6月中旬定为适合分析

枸杞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时间点。进一步对宁夏主要枸杞产

区中宁县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漫灌)枸杞根际微生物群落

结构和多样性的分析发现,不同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度发生显

著改变。结合相同地点枸杞果实发育、主要成分积累及主要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利用SPSS软件对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果实

发育、果实主要成分和主要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表

明: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泉古菌门、疣微菌门、子囊菌门

和球囊菌门与枸杞果实发育及有效成分的积累具有一定相关

性。在此基础上,本项目进一步研究了漫灌条件下种植年限

对根际微生物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共有12个门、43个属的

微生物丰度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而发生显著改变。相关性分析

表明,种植年限、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等因素是影响枸杞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本研究成果以宁

夏主要枸杞种植区枸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为对象开展其多样性

研究,对于阐明干旱条件下枸杞农田生态系统中枸杞-土壤-

微生物互作机制,为我区旱地枸杞种植及黄灌区水资源合理

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对不同种植年限枸杞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的分析,为进一步改良枸杞施肥技术以及枸杞有机肥的研究

提供参考,为我区水资源保护、杞农增收等方面有一定的生

态和经济效益。

/1648/ 湖南粉虱类害虫监测及绿色防控技术
湖南粉虱类害虫监测及绿色防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湖南粉虱类害虫监测及绿色防控

技术”成果来源于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粉虱类害虫可

持续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03005),湖南省现代农业

(蔬菜)产业技术体系(2012-2014),湖南省科技计划“大

棚辣椒害虫绿色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NK3049)。

2、应用领域:农业害虫防治3、技术原理:其主要技术原理

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DNA序列比对)区分粉虱类害虫

不同物种、生物型、地里种群,利用电气原理(电动马达带

/1648/ 湖南粉虱类害虫监测及绿色防控技术

动风轮产生气流采集粉虱成虫)等改进粉虱类害虫取样技术

,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MATLAB编程语言数字化)区分烟粉

虱成虫形态并自动计数、对湖南粉虱类害虫对作物的危害进

行多年监测,综合利用天敌(以繁殖释放刀角瓢虫为主)和

其它农艺(果园覆草栽培)、物理(人工合成类似寄主植物

吸引害虫成分的化学信息素)、化学(高效低毒杀虫剂、昆

虫生长调节剂)等手段形成湖南主要粉虱(以黑刺粉虱、柑

橘白粉虱和烟粉虱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4、性能指标:

(1)烟粉虱成虫密度自动计数系统,通过数码照相然后计算

机图像识别和计数,可以不用人工数数,就能自动计算出烟粉

虱成虫密度,与微小昆虫自动计数系统(申请号:03109626

.3)相比,本技术面临的对象是田间背景亮度下烟粉虱成虫

的计数,背景复杂还能得出昆虫的密度,当同一背景时,可以

多图片批量计数,无需单张图片进行计数,大大加快了自动化

程度。(2)粉虱成虫电动采样器,其结构为:(1)、吸虫

导管:虫子进入装虫试管的通道,一个弧形导管;(2)、装

虫部分,收集、储存虫子的试管,包括试管和试管连接器;(

3)、气流产生部分;产生具有吸虫能力的气流,包括直流电

动马达、离心风轮、导风筒、导风管;(4)、电源控制部分

;带动马达运转的电源,包括按钮开关、电池连接片、电池、

电池底盖;(5)、外壳,将上述几个部分连接并且封装成一

个整体,形状类似一把枪的外壳,包括3个外壳。与代表性电

动吸虫器(CN201420366727.7)相比:本装置单个采集活体

/1648/ 湖南粉虱类害虫监测及绿色防控技术

粉虱成虫,便于选择性采集某昆虫。与代表性人工吸虫器(

CN201520668707.X)相比,本专置不需要用嘴吸,干净、卫生

。与上述两类吸虫器相比,本装置储存粉虱成虫的试管适配

常见的离心管,容易更换。(3)构建防治适期的数学模型(

4)建立了利用刀角瓢虫防治粉虱类害虫的技术体系。5、与

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该项成果中涉及多项新发现或技术改

进。通过DNA序列比对湖南10个地区两种不同寄主的黑刺粉

虱种群,在国内首次指出黑刺粉虱侵染柑橘种群和侵染茶叶

种群属于不同的种,结果初次投稿时间与国外同类结果同年

。6、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1)发明了“粉虱成虫电动

采样器”,并利用改进的“烟粉虱成虫密度自动计数系统”

在国内首次构建防治适期的数学模型;(2)在国内首次研究

了诱导刀角瓢虫的滞育诱导因子应用于刀角瓢虫冷藏寿命延

长,适时释放防控粉虱效果显著。首次研究了滞育后刀角瓢

虫的耐冷藏特性,引起刀角瓢虫滞育的诱导环境因子为光照

周期的长短,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2小时,短光照诱导

滞育,滞育后刀角瓢虫在冷藏温度(5-8℃)下寿命可以延长

3个月以上的特性。7、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市场前景:

技术已经成熟并应用推广,黑刺粉虱的绿色防控技术已经在

长沙、常德、湘西等地应用推广,产生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

环境效益,减少农药用量30%,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20%,经济

效益比超过1:8。大棚蔬菜烟粉虱的绿色防控技术也已经在

/1648/ 湖南粉虱类害虫监测及绿色防控技术

长沙、浏阳等地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

益,平均每个大棚少用杀虫剂3次,平均每亩节省杀虫剂90元

,农产品无农药残留污染。8、存在的问题:农民的害虫防治

观念需要更新,天敌产品缺乏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设施。电动

昆虫采样器需要大批量生产以降低单个产品的成本。烟粉虱

成虫密度自动计数系统需要增加手机安卓版。当这些问题解

决后,烟粉虱绿色防控,粉虱电动采样,粉虱自动计数的应用

前景将十分广阔,会成倍几十倍的增长。带来可观的社会经

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1649/ 淦鑫699
淦鑫69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电子器件制造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赣审稻2006043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

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亲本来源:五丰A×广恢998品种来源

:五丰A×广恢998(R1333/R1361)杂交选配的杂交晚

稻组合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17.4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4.

9天。该品种株型适中,生长整齐,叶色浓绿,叶片稍披,

长势一般,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千

粒重小,熟期转色较好。株高94.5厘米,亩有效穗21.5万,

每穗总粒数120.9粒,实粒数102.5粒,结实率84.8%,千粒

/1649/ 淦鑫699

重23.2克。出糙率81.2%,精米率68.8%,整精米率54.6%,

垩白粒率16%,垩白度2.4%,直链淀粉含量15.00%,胶稠度

86mm,粒长6.7mm,长宽比2.9。米质达国优3级。稻瘟病抗

性自然诱发鉴定:苗瘟3级,叶瘟4级,穗瘟9级。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参加江西省水稻区试,2004年平均亩产489

.5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5.60%;2005年平均亩产420.5

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5.75%,达显著水平。适宜地区:

全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栽培技术要点:6月20日左右播种

,秧田播种量每亩10公斤,大田用种量每亩1.0~1.5公斤。

栽插规格4寸×7寸或5寸×6寸,每亩插2万穴,每

穴2粒谷,亩基本苗10~12万。亩总施肥量尿素22~26公斤

,钙镁磷28~34公斤,氯化钾12.5~15.0公斤。亩用鲜稻草

150~200公斤还田、钙镁磷肥25~30公斤作基肥,栽前用2

0~25公斤碳氨作面肥,栽后6~7天追施尿素4~5公斤、氯

化钾7.5公斤,后期看苗追肥。浅水插秧,浅水返青,遮泥

水分蘖,够苗晒田,薄水抽穗,干湿壮籽,割前7~10天开

沟断水。注意防治稻瘟病及其它病虫害。备注:2006年通过

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650/ 互助北山林区桃儿七繁育及林下栽植技术研究
互助北山林区桃儿七繁育及林下栽植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研究结出了桃儿七繁育技术;总结出了发展林

下经济的桃儿七林下栽植技术;在山杨桦树混交林仿生栽植

效果好,证明技术已经成熟。成果解决了桃儿七繁育困难及

林下栽植成活率低等问题,为桃儿七资源保护、繁育提供了

技术支撑。研究成果首次总结出了互助北山林区桃儿七繁育

及林下栽植技术,为科学保护利用桃儿七资源奠定了基础,为

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成熟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技术达到

国内先进水平。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在西北地区均能够

/1650/ 互助北山林区桃儿七繁育及林下栽植技术研究

推广应用,对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可持续发展

具有现实意义。

/1651/ 棉花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早熟陆地棉)
棉花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早熟陆地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期内,创制种质资源38份,选育并审定新品

种17个;获得国家新品种权4个。2、采用“简易两圃”原种

生产技术,建立新品种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新品种累计推广

783.48万亩,新增产值13亿元;获得成果转化收入1057万元。

3、获兵团科技进步奖3项,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

利1项,发表论文17篇,培养研究生6人。

/1652/ 辽宁省配合饲料资源调查
辽宁省配合饲料资源调查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1653/ 小麦抗逆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小麦抗逆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从2006年至201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3项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计划课题资

助下,针对当前小麦抗逆育种需求,项目组围绕小麦病害、倒

伏、重金属胁迫等逆境性状进行系统评价,发掘优良新基因

,并进行优良基因的遗传转移、特异新材料创制及小麦新品

种选育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特异种质资源进行逆

境适应评价,发现铵态氮影响了矮秆波兰小麦Cd和Zn的吸收

、转运、亚细胞分布和Cd的形态从而调节Cd/Zn互作的生理

/1653/ 小麦抗逆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过程,通过硫、水杨酸等的生理调控,增强了矮秆波兰小麦抗

氧化防御系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GSH合成实现对Mn和

UV-B胁迫的缓解效应;揭示了低浓度盐的生理调控能够诱导

四倍体小麦降低锰的积累,减轻氧化胁迫的抑制作用,提高抗

氧化酶活性,降低锰胁迫的毒害效应;阐明了小麦-华山新麦

草双二倍体PHW-SA(AABBDDNsNs)依赖于根系构型和形态适

应性变化,亚细胞镉的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改变以及影响

主要的代谢途径调控耐受低磷和镉胁迫的分子生理过程。为

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和抗逆育种利用提供了新信息。2.将矮秆

波兰小麦的矮秆基因Rht-dp定位在Xpgw28200.1和Xpgw5600

.1之间的9万个碱基序列内,确定该区域的甲基化转移酶基因

可能为Rht-dp的目的基因;发现Rht-dp干扰木质素、类黄酮

和纤维素代谢,抑制细胞的伸长,最终导致植株矮化。建立了

波兰小麦转录本库,克隆了4个NRAMP和8个SnRK2抗逆基因;发

现TpNRAMP3和TpNRAMP5位于细胞膜上,是重金属转运体并负

责Cd、Mn和Co的积累;揭示TpSnRK2.10和TpSnRK2.11能提高

植物耐旱性、并参与植株的Cd积累。3.发现小麦-华山新麦

草新双二倍体PHW-SA与六倍体小黑麦的杂种后代基因组组成

发生广泛变化,呈单倍体状态的Ns染色体组快速丢失,但R组

大部分保留,D基因组染色体频繁导入,快速高效获得六倍体

小黑麦1-7D染色体导入系,同时也获得了八倍体小黑麦和1B

L/1RS易位;从PHW-SA与八倍体小偃麦杂种后代,获得了具有

不同片段大小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通过逐代跟踪PHW-S

/1653/ 小麦抗逆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A与小麦的杂交后代染色体,获得了小麦-华山新麦草小片段

渗入系。研究发现以小麦-华山新麦草双二倍体为染色体操

作的桥梁工具,可显著提高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效率。4.利

用发掘的矮秆、抗条锈病、抗白粉病、抗赤霉病、耐重金属

等优良育种性状(基因)的特异材料,通过外源染色体(组

)操作,创制了含AABBDD、AABBDDNsNs、AABBESt、AABBRR、

AABBDDRR等不同染色体组的新双二倍体材料71份,1E、2E、

4E、7E等附加系,1E/1D、2E/2A、3E/3D、4E/4D,5D、5E/5D

、6E/6D、7E/7D、3E,4E/3D,4D等代换系,1BL/1RS、5DS/?N

s、3D/?St、7DL/?StS等易位系,为外源优异基因导入提供了

遗传“桥梁”种质,拓宽了小麦育种改良的遗传基础。5.综

合利用传统杂交、渗入杂交、染色体工程及分子标记选择等

技术,选育了1个小麦新品种,25个各具特色的小麦新品系及

3个特异育种新材料,包括2个新品系分别进入四川省第二年

和第一年区试。其中,利用华山新麦草外源遗传物质育成的

2个优良新品系进入品比实验,将矮秆波兰小麦的矮秆、大粒

、多小穗基因导入创制了3个育种新材料,它们的丰产性突出

,为高产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基础。6.本项目对推动国内外

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项目组的795份小麦遗传材

料已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四川省农

科院等17家单位广泛利用,为推动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发

/1653/ 小麦抗逆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挥了重要作用;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7个国家17家

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

等方面的深入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进一步提升研究

工作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第七届国际小麦

族学术会议成功在四川农业大学召开,该国际会议每4年召开

一次,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该会首次在我国举办;在13个国

家的25种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

30篇,发表论文被引用96次,其中24篇论文被SCI引用77次;获

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选育小麦新品种1个;培养毕业研究

生25名,2篇博士论文获得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成果经推广

应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1654/ 香椿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香椿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香椿因其天然、绿色、无污染,又含有较丰富的人

体必需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备受人们关注,近年来,人们

对香椿芽的食疗保健作用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一些研究

相继展开,食用的方法也与日俱增,有鲜食、炒食、凉拌、油

炸腌制等多种食用方式,有的还将其加工成香椿泥、香椿酱

、香椿罐头等,但香椿在贮藏中和不适当的加工中会产生大

量有害物质,比如亚硝酸盐,会严重影响其食用价值,因此,如

何科学合理的加工香椿,开发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食品是我

/1654/ 香椿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们的重中之重。目前,甘肃省及兰州市的香椿资源还很缺乏

,市场需求明显供不应求,仅有一家平凉市家宝香椿种植农民

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香椿,主要还是经速冻处理包装供应

市场,因此,在甘肃省及兰州市开发香椿的潜力巨大,市场前

景广阔。本项目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主要研究香椿营养粉

和香椿营养片的加工工艺,主要测定了在加工过程中不同处

理下一些生理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变化,如维生素C、亚硝酸盐

、黄酮等指标的变化,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来确定其最佳工

艺参数,以期为香椿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同时,开发

出的香椿粉可以直接作为汁饮用,也可作为食品添加物制成

香椿面包、香椿挂面、香椿糕点以及香椿营养早餐饼。制成

“有菜不见菜”的一种独特、新颖的食品,一方面提高了香

椿的附加值,延长了其货架期;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

求。香椿营养粉的开发是香椿深加工的一种新形式,主要通

过预处理后经干燥粉碎后,赋予了香椿蔬菜粉独特的优点,即

:首先可以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减少了因腐烂造成的损失

,能大大降低贮藏、运输、包装等方面的费用;其次,香椿粉

具有保存和食用方便、可调性强及营养丰富等特点。它保持

了原有香椿的营养风味,被用作配料加工成其他食品,成为一

种良好的营养深加工产品。对促进香椿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同时,本课题以香椿粉或香椿浆为原料,通过添加

增稠剂等原料或辅料,经过涂膜成型、烘烤、干燥等工艺而

制成的薄片食品,烘焙制成香酥美味,口感纯正的即香椿薄片

/1654/ 香椿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方便休闲食品。该产品方便食用、营养丰富,有很好的市场

前景。本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确定了香椿即食

营养片的加工工艺;(2)确定了香椿营养粉的加工工艺;(

3)确定了香椿饼干的加工工艺;(4)制定了香椿营养粉质

量标准;(5)发表科技论文2篇,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已授权)。

/1655/ 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群体优化研究
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群体优化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形成垦区水稻主栽品种700kg/亩水稻群体的最

佳株行及穴苗数配置;二、明确硅钾镁适宜配比及施用方法

,完成与群体优化技术相配合的技术操作规程,通过氮磷钾硅

镁的合理配施达到群体增产促优;三、同平均亩产560kg/亩

相比每亩增收140kg,根据稻谷市场价格为2.6元/kg,可增收

364元/亩,经济效益巨大。本项目1.建立不同生态区株行距

、穴苗数的最优配置:建三江和江滨地区四个品种基本苗在

5.3-8.6苗/穴、株距均在10cm、行距在24-28cm,可以获得较

/1655/ 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群体优化研究

高的理论和实测产量;857农场两个品种的群体试验结果表明

,实测产量优化结果为:基本苗要在4.0苗/穴、行距均在24

cm、株距垦鉴稻6和空育131分别在16.7cm和15.7cm实测产量

可以达到较高水平;859园区空育131和龙粳25均以M3F2处理

的实测产量最高,即株距均在10cm、行距均在30cm、穴苗数

5苗/穴;肇源农场龙洋16行距24cm,株距13.3cm,穴苗数8苗产

量超过700kg/亩。2.形成三江七星、农垦水稻所、洪河园区

、宝泉岭科研所等地区钾硅镁合理配施比例及用量,即建三

江、七星相似的地区在硅肥20kg/亩的情况下,N:P2O5:K2

O=2:1:1.0-1.5时对空育131的产量促进作用最大,但对三

江1号没有效果;对于土壤相对缺钾的农垦水稻所相似的地区

N:P2O5:K2O达2:1:1.5-2.5产量最高;洪河园区以N:P2

O5:K2O达2:1:1.5产量最高;宝泉岭科研所株距30cm,穴距

6cm,穴苗数3-4株,在亩施肥用46.4%尿素14.5kg/亩,46%磷酸

二铵9kg/亩,50%硫酸钾12.5kg/亩,大连希林索硅肥20kg/亩

,99%七水硫酸镁6.7kg/亩,龙粳26实测产量达到873.1kg/亩

,空育131实测产量达到800.0kg/亩。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借

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出了“群体优化配

套硅钾镁合理施肥技术规程”,并进行示范。同时发表论文

8篇,完成硕士论文2篇。

/1656/ 甜柿裂顶及蒂隙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甜柿裂顶及蒂隙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甜柿的裂顶和蒂隙现象,是影响柿果商品率和商品

等级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关于甜柿蒂隙和裂顶问题系统的

研究成果非常少见,裂果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还是没有完全

解决的难题,在现有的甜柿品种条件下,甜柿的蒂隙问题比裂

顶出现几率更高,培育新的优良品种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为

止国际国内都还没有能够抗蒂隙和裂顶的高产、优质甜柿品

种。现阶段生产上推广的丰产品种如’’阳丰’’只在顶部

出现裂隙,其发生程度与气候条件和管理措施有较强的关联

/1656/ 甜柿裂顶及蒂隙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性,在果实膨大后期,迅速生长的柿果在子室联合不紧密的情

况下,容易出现裂顶,管理不当则裂隙逐渐增大,甚至感染病

害,逐渐变黑,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在外界条件不完全适宜

的情况下,甜柿的柿蒂和果实生长具有不完全同步的特点,果

实膨大后期柿蒂生长跟不上果实膨大速度,在柿果基部和柿

蒂之间易出现蒂隙,雨季极易感染病害,使蒂隙变黑,之后果

实很快软化。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中,产品质量和商品性是至

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甜柿生产中一旦出现蒂

隙和裂顶这两种现象,柿果的外观品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伴

随着迅速软化,失去商品性。本项目针对甜柿裂顶和蒂隙发

生的生理机制和特点,从栽培管理的角度,研究防治裂顶和蒂

隙的栽培管理关键技术,以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这一生产难

题,提高甜柿生产的经济效益。本项目进行了甜柿定位结果

、合理负载量及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研究,此项技术实施后

,可使柿果的裂顶和蒂隙发生率平均降低15.6%左右,显著提

高了柿果的商品性和商品果率,增加经济收入13478元/hm2左

右,比原预期目标增加8978元/hm2。

/1657/ 特大果型枣树新品种——金昌一号
特大果型枣树新品种——金昌一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金昌一号是由全国枣协会理事长、山西省红枣协会

会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李连昌教授选育成功的特大果

型干鲜兼用枣树新品种。2003年9月26日通过了山西省林木

品种委员会的良种审定(编号:晋S-SV-ZJ-004-2003),20

07年获得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20070001)。

2006年获中国(杨陵)农高会最高奖“后稷特别奖”。金昌

一号和其它枣树品种相比,具有以下五大品种优势。果型特

大:平均单果重30.2g,最大果重80.3g。品质超群:鲜枣酸

/1657/ 特大果型枣树新品种——金昌一号

甜爽口、酥脆多汁,干枣肉汁细腻、香糯绵甜,品质上等。鲜

枣含糖量35.7%,含酸量0.62%,Vc含量532.6mg/100g,可溶性

固形物38.4%,鲜枣可食率达98%,干枣含糖量73.5%,制干率5

8.3%。商品率高:果实柱形,色泽深红,大小均匀。适宜鲜食

、制干及贮藏加工。早丰性强:3年生树株产1kg,5年生树株

产2kg,10年生树株产5kg。适应性广:近几年已在山西、陕

西、新疆等地推广20000亩以上,该品种抗旱耐瘠薄,抗逆性

强,较抗裂果,是壶瓶枣、骏枣的更新换代品种,尤其可作为

干旱瘠薄地区直接栽种或酸枣接大枣的首选品种。

/1658/ 火龙果品种引进与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
火龙果品种引进与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水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果树产品将发展成为大

众化产品而走进普遍消费者的家庭。火龙果集水果、花卉、

蔬菜、保健、医药为一身,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盈江县市

场上销售的火龙果,从越南的河内运输而来,品质食味差,

且价格昂贵。为填补我县没有种植火龙果的历史空白,满足

人们对火龙果的需要,而引进火龙果品种进行试种。二、技

术方案:1、园地选择;2、立架;3、培育壮苗;4、规范化

/1658/ 火龙果品种引进与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

移栽:包括定植及品种混种;5、加强大田科学管理工作:

包括追肥、排灌、中耕、病虫害防治等;6、摘心、疏芽;

7、疏花、人工协助授粉和疏果;8、适时收获。三、项目创

新点与先进性1、通过三年观察、分析、探索,解决了制约

我县种植火龙果坐果率低的瓶颈问题。2、火龙果有红皮红

肉,红皮白肉等品种。白肉型品种自花授粉着果率高,而红

肉型品种自花授粉亲和性差,着果率低。因此,在种植时,

要两个以上品种间种或混种,以便相互授粉,提高着果率。

3、观察发现,火龙果花雌蕊的柱头比雄蕊的花约高5~7厘

米,开花时需要昆虫传粉才能授粉,若在阴雨的情况下开花

,昆虫活动量少,必须实行人工辅助授粉来提高坐果率。四

、研究及应用推广情况1、本站于2004年3月,引进火龙果试

种1亩,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观察、试验、分析和总结,于20

06年10月成功地找到了坐果率低及坐果不稳定的最关键原因

,总结出一套火龙果高产栽培技术。2、完成示范推广种植

总面积为62亩,比原计划的50亩,超额完成12亩,超24%。

投产面积22亩,总产量17.666吨,创总产值18.3552万元,

平均亩产值8343.3元,比原计划的亩产值8000元,提高343

.3元,提高4.3%。投产比为:1:5.83。可见,其经济效益

十分显著。

/1659/ 青海高原金银花产业化种植及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青海高原金银花产业化种植及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引进适用于高寒旱地区环境生长的金银花新品

种性状比较研究引进“亚特”、“亚特一号”、“亚特立本

”、“亚特二号”、“亚特三号”、“亚特四号”、“大毛

花”等7个不同品系,分别开展了外观形态特征、药材外观性

状、种子微形态、叶片超微结构、药粉粒超微结构、叶活性

成分比较研究、花活性成分、遗传特性等方面做了比较详细

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了4个表现优良的品系申报了国家

金银花新品种,“亚特1号”、“亚特2号”2个金银花优良种

/1659/ 青海高原金银花产业化种植及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质资源取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高寒旱地区金银花配

套生产集成关键技术示范分别在群科、贵德、互助、海晏进

行了种植试验,其中群科、贵德、互助均没有采取越冬保护

,海晏采用高垄培土,草帘包裹、搭小拱棚等协同保温集成技

术,可对金银花起到保温、保湿、抗干热风的作用,防护效果

好,可安全越冬。而在青海海拔低,气温高的地方,金银花可

以安全越冬。3、金银花与特色中藏药、蔬菜、玛卡套种技

术示范;(1)林下种植金银花。选择气候条件好的群科青年

林场,在2年的核桃林下种植金银花,从试验结果来看,从试验

结果来看,在林下种植,土壤较耕地湿润,成活率为86.8%,裸

地成活率为73.6%,林下种植成活率比裸地高13.2%,由于金银

花增加了地被的郁闭度,有利于水地保持,而且金银花能够安

全越冬,对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我们还开展

了林下养鸡,夏季鸡吃害虫,冬季呼金银花枯叶,同时鸡粪是

一种非常好的肥料,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大大增加了附加值。

(2)金银花与其他作物套种套种作物分别选择马铃薯、玛

咖和黄芪,结果表现为:玛咖林下种植与当地农田种植相比

产量差别不大,马铃薯减产69kg,减产率为2.81%,黄芪减产3

8kg,减产率为5.24%,玛咖减产12kg,减产率为4.76%。分析原

因,可能是由于套种影响了其他品种的种植密度,导致单位面

积减产,但产量影响不大,因此,可以在金银花苗期与浅根性

作物进行套种。4、金银花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开展了金银花

功能茶提香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和金银花饲料添加剂工程

/1659/ 青海高原金银花产业化种植及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化研究,开发出金银花功能茶产品2个。

/1660/ 黑河38
黑河3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黑审豆2005007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

学院黑河农科所,以“黑河9号×黑交85-1033”为母本

、“合丰26号×黑交83-889”为父本,系谱法选育而成

,原代号:黑河98-1271。产量表现2001-2002年区域试验平

均公顷产量2811.0公斤,较对照品种“黑河18”平均增产1

3.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004.3公斤,较对照品

种“黑河18”增产12.9%。特征特性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

75厘米,主茎15节左右,株型繁茂收敛,尖叶,紫花,灰色

/1660/ 黑河38

茸毛。成熟时不炸荚,适于机械收获。籽粒圆形,种皮黄色

,有光泽,淡黄脐,百粒重19克左右,蛋白质含量39.70%,

脂肪含量20.52%。在适应地区出苗至成熟117天左右,需≥1

0℃活动积温2150℃左右。接种鉴定中感灰斑病。栽培要点

该品种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一般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地块宜

以垄作栽培为主,5月上旬播种,公顷保苗30万株左右。公

顷施磷酸二铵150公斤、尿素30公斤、钾肥50公斤。花期前

后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

/1661/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673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67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Ⅱ优673是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

华安研究员主持的,用Ⅱ-32A与福恢673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

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中抗稻瘟、

稻米品质较好等特点。2005年、2006年参加福建省中稻优质

组区试,平均单产比对照汕优63增产7.44%,两年增产均达

极显著水平。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5.2天,比对照汕优

63迟熟4.7天。群体整齐,株型适中,穗大粒多,后期转色

好,每亩有效穗数14.7万,株高126.2厘米,穗长25.5厘米

/1661/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673

,每穗总粒数185.26,结实率84.98%,千粒重28.1克。米质

检测结果,糙米率79.9%,精米率72.1%,整精米率65.2%,

粒长6.3毫米,长宽比2.4,垩白粒率62.0%,垩白度10.7%,

透明度2级,碱消值5.6级,胶稠度8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21.6%,蛋白质含量9.2%,米质比对照汕优63优。两年抗稻

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2008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

定,适宜全省作中稻种植。本项目如果在全省中稻区推广种

植,对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稻谷总量,减少农药施用量,提

高种粮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

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662/ 青海农区苜蓿草+玉米青贮发展牛羊生态养殖循环产业链示范
青海农区苜蓿草+玉米青贮发展牛羊生态养殖循环产业链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1)总结青贮玉米种植的基本技术,完善紫花苜蓿高

产栽培技术;(2)已经完成多个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品种青

海大学试验基地引种实验、完成观测数据的整理工作,完成

引种饲草料标准化饲草品质检测;(3)开展了青贮实验研究

,其中青贮试验包括:紫花苜蓿青贮试验、紫花苜蓿青贮玉

米混合试验、燕麦紫花苜蓿混合青贮试验;(4)已完成牛羊

粪便发酵床菌株筛选工作,完成了发酵床菌株基因测序工作

/1663/ 一种富含SOD西瓜的栽培方法
一种富含SOD西瓜的栽培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含SOD西瓜的栽培方法,西瓜授

粉时,采用浓度为560-715U/g850-1100mg/L的氨基酸短肽螯

合SOD营养液滴雌花花蕊;以及待坐果稳定后,采用浓度为60

0-680U/g2000-3000mg/L的氨基酸短肽螯合SOD营养液注射瓜

柄。本发明提供的富含SOD西瓜的栽培方法,通过利用氨基酸

短肽螯合SOD营养液滴雌花和注射瓜柄,在不影响SOD活性条

件下将外源SOD吸入并富集在果实中,提高西瓜果实中的SOD

含量,经检测,SOD含量明显提高,其果肉SOD含量可达300-40

/1663/ 一种富含SOD西瓜的栽培方法

0IU/g,且其栽培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664/ 郁金香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
郁金香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紫玉”选育技术2007年春天以PurpleLady为

母本,以MissHolland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杂交编号为0756

,并获得杂交种子134粒。2007年12月将杂交种子定植于栽培

箱内,2008年8月获得小籽球98粒。2009年、2010年和2011年

对小籽球进行复壮培育。2012年春天杂交后代开花后,筛选

出紫色的优良单株,编号为LY-0756-20。2013年和2014年,继

续定植、观察,连续3年观察说明,LY-0756-20遗传性状稳定

。(2)“黄玉”选育技术所用试验材料为引进郁金香品种

/1664/ 郁金香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

GoldenApeldoorn,2012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派

往荷兰的访问学者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引进郁金香品种Gol

denApeldoorn,鳞茎扁圆锥形,浅棕红色,有光泽。植株高49

cm,叶片3-4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2cm,宽13cm,花单生茎顶

,大型直立,杯状;花瓣6片,倒卵形,鲜黄色;雄蕊6枚,离生,雌

蕊柱3裂至基部,反卷。长椭圆形蒴果,种子多数,黄褐色,扁

平呈三角形。于2012年11月播种于实验基地,正常开花后将

后代球采收并集中于冷库储藏,于2012年11月露地栽植,201

3年4月当郁金香花盛开时,发现品种GoldenApeldoorn群体中

出现一株芽变单株,植株高度明显矮于GoldenApeldoorn,将

此单株编号为LY-1301,并进行了标记和生物性状的调查。2

013年7月将完全枯萎的芽变单株挖出,获得5粒籽球,其中2粒

籽球直径大于10cm,其余3粒较小。5粒籽球经气调库贮藏,完

成花芽分化过程后,于2013年10月16日栽植于辽宁省农科院

花卉所实验基地,经覆盖越冬后,2014年4月再次盛开,经调查

LY-1301仍保持上一年的生物学性状,植株高度比GoldenApe

ldoorn矮12cm,叶片长度短3cm,外轮花瓣外侧黄绿色,其它性

状与GoldenApeldoorn基本相同,是优良的盆栽和园林绿化品

种。连续2年观察说明,芽变植株LY-1301遗传性状稳定。(

3)应用前景“紫玉”、“黄玉”均具有花色艳丽,花型优美

,生长势强,抗寒、适应范围广,栽培管理简单等优点,可作为

观赏郁金香首选品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665/ 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选育及遗传基础研究
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选育及遗传基础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主要科技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1、利用该单位创

造的甘蓝型黄籽油菜新材料,于国内外首先选育出黄籽率、

黄籽度、含油量、蛋白质、产量都高,而色素、纤维素、单

宁等抗营养物质都低,且适应性广的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

2个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一个双低黄籽品种通过国家区试

和生产试验。以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和技术为核心,形成产

加销一体化产业链,累计推广面积3258万亩。2、于国内外

首次系统对油菜色素合成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了研

/1665/ 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选育及遗传基础研究

究,获得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揭示了色素合成与木质素

、含油量合成的关系,形成了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效育种技术

、杂交种生产技术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69篇,其中,SCI论文10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

推广情况:通过近10年的工作,先后育成国审品种“渝黄1

号”、“渝黄2号”和“渝黄4号”(待审定)等黄籽杂交品种

。这些品种具有产量高、含油量高、饼粕蛋白质含量高、黄

籽粒色稳定的特点。其中,“渝黄1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具

有生产利用价值并得到大面积推广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

“渝黄4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双低黄籽高产杂交品种。以黄

籽油菜成果、技术、人员技术入股方式成立了重庆市利农一

把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公司升格为国家级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产业化模式运作下,累计推广3258万亩

,在黄籽油菜推广区域基本上实现了优质优价,农民增收2

1亿元以上,加工企业增效显著,显示了较好的经济、社会

效益。随着黄籽品种推广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在国内掀起新

一轮黄籽育种研究热潮,促进了中国甘蓝型黄籽油菜研究的

整体发展。

/1666/ 杂交玉米新品种楚白单5号选育及推广
杂交玉米新品种楚白单5号选育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玉米是楚雄州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80

万亩以上,80%以上种植在山区和半山区,近年来连续四年干

旱对玉米产量有较大的影响,示范推广抗旱性好的玉米品种

对我州及云南省粮食安全有很重要的影响。“楚白单5号”

是楚雄州农科所育成的稳产、抗旱优良玉米新品种。2011年

7月审定通过云南省特审(审定编号:滇特(楚雄)审玉米

:2011031号)。该品种具有突出的抗病性,多年试验示范中

表现抗玉米大小斑病、青枯病、丝黑穗病、锈病,较抗倒伏

/1666/ 杂交玉米新品种楚白单5号选育及推广

和倒拆,特别对当前危害玉米产量的主要病害:大斑病和穗

粒腐病具有抗性。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的特点,适宜云南省

海拔1000-2400米的中上等肥力田地种植,适宜在山区和半山

区粗放式种植。2011-2013年杂交玉米新品种楚白单5号在楚

雄州以及昭通市示范和推广累计示范推广3.5万亩,经农科部

门多年测产楚白单5号平均亩产585Kg,亩增产41.35Kg,共增

产粮食144.73万千克。按2011-2013年市场玉米中等平均价

每千克1.8元计算,新增总产值260.51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科

研人员研究出该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为该品种后

期示范推广打下基础。试验表明楚白单5号可以作为楚雄州

晚秋(烤烟套玉米)适宜玉米品种。项目实施过程中发表论

文8篇,其中一人科技人员破格晋升高级农艺师、课题主持人

列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1667/ 澳洲坚果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澳洲坚果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按《农业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7年农业国家、行业

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任务的通知》(农办质[2017]25号)文

件要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承担了《

澳洲坚果质量控制技术规程》的制定,项目编号为47。该标

准是项目承担单位近40年澳洲坚果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经验以

及多年来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澳洲坚果质量控制技术方

面的调查资料整理撰写形成,并参考了《坚果炒货食品通则

》进行编写,于2018年4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标准起草小组

/1667/ 澳洲坚果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2018年4月1日向国内24家从事澳洲坚果科研及生产加工的单

位发送了征求意见稿,截止2018年4月28日共收回16家单位回

函,其中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的单位数15个,起草小组按照专

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整理形成了送审讨论稿,并于2018年9月

28日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的审定。经过

审定意见修改完善后,于2020年3月20日正式发布,2020年7月

1日正式实施,发布文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

281号。本标准规定了澳洲坚果(Macadamiaspp.)质量控制

中各环节中的技术要点:包括园地选择与规划、品种选择、

种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鼠害防治、

防灾减灾措施、采收、脱青皮、分拣分级、干燥、加工、检

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标志、包装、贮存、运输等。项

目对成熟果的标志进行了严格定义,避免了部分果农为短期

利益抢青采收影响澳洲坚果产品品质。该标准同时适用于澳

洲坚果壳果、果仁产品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质量控制,同

时可以规范我国进出口澳洲坚果产品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

澳洲坚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668/ 高海拔地区茶树品种嫁接改良技术
高海拔地区茶树品种嫁接改良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高海拔地区茶树品种嫁接改良技术是南涧县茶叶科

学技术研究所在南涧县科技局的立项扶持下取得的成果。经

过对“普景1号”、“普研2号”、“帕卡3号”和“雪芽10

0号”4个茶树品种及古树茶、野生茶进行嫁接试验,总结形

成了套袋切接法和薄膜缠绕劈接法两种茶树品种嫁接改良方

法,初步制定了《高海拔地区茶树品种嫁接改良技术规程》

。1、薄膜缠绕切接法此方法多适用于粗度小于6厘米的砧木

,一个砧木可接1-2个接穗。(1)削穗:剪取长8-10厘米

/1668/ 高海拔地区茶树品种嫁接改良技术

的接穗,将接穗基部两侧削成一长一短的两个削面,即先在顶

芽的对侧削长约3厘米的一个长削面,再在长削面的对侧,削

一个长约1厘米的短削面,削面要光滑。(2)切砧:用锯子

在砧木欲接部位选平滑处截去上端,截面平滑,选皮层光滑的

侧面,由截口木质部的边缘稍带木质部向下直切,切口长度与

宽度要和接穗的长削面相适应。(3)插穗:砧木切好后,将

削好的接穗迅速伸入融化好的石蜡里打蜡,然后将长切面向

内插入砧木切口,使二者的形成层对齐,用塑料薄膜条自上而

下缠绕绑紧即可。2、套袋劈接法此方法多适用于粗度大于

6厘米的砧木,同一砧木可嫁接1-4个接穗。(1)削穗:取接

穗长3-4厘米,只留接穗顶部的1个饱满腋芽和半叶,在芽下两

侧各削1个长度相等的楔形斜面,斜面长约2厘米。接穗切削

成顶芽一侧厚,另一侧薄。(2)切砧:用锯子将砧木欲接部

位锯断,削平断面,用刀在砧木断面中间垂直劈下,深度应略

长或等长于接穗切面。若砧木过粗,可劈两刀,成十字形劈口

,插接四个接穗。(3)接穗:砧木切好后将削好的接穗插入

切口,使一侧形成层对齐,插入穗条厚面朝外,薄面向内,使插

穗削面上端弧线两端点与砧木断面线相连。用黄湿泥(取生

红黄壤土:多菌灵=1000:1的比例加水拌合成可塑性较好的

泥状)覆盖接口部位。(4)套袋:将塑料袋连同接穗、砧

木一起套住,用包装绳把套袋开口捆紧在砧木上,注意塑料袋

不能跟接穗接触。然后在塑料袋外加套一个具有反光作用的

铝膜袋,方法是先在铝膜袋底部两角各剪开一个口,竹签穿过

/1668/ 高海拔地区茶树品种嫁接改良技术

两角开口插入地表固定铝膜袋,以防铝膜袋挤压塑料袋进而

接触到插穗。根据试验结果,薄膜缠绕切接法工序简便、易

于操作,节本增效。

/1669/ 农产品冰浆冷却、保鲜关键技术及设备
农产品冰浆冷却、保鲜关键技术及设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针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保鲜和冷藏运输,对

冷却工艺和制冰技术提出的新要求,采用冰浆进行冷却,冷却

速度快,制冰效率高,是用冰冷却的发展方向。技术原理及性

能指标:项目研究冰浆快速冷却工艺,研发自来水冰浆的制

取技术,研制小型化的高效制冰设备,制取的流态化冰浆,实

现对农产品的快速冷却和持久保鲜。机组性能参数如下:产

冰量1t/d,制冰能耗比片冰机降低20%。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

:首先在小型制冰领域采用过冷水原理稳定制取流态化冰浆

/1669/ 农产品冰浆冷却、保鲜关键技术及设备

,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成熟度、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基于过冷水原理的流态化冰浆制取技术,技

术成熟度高(8级),研制的小型化高效制冰设备,可制取自

来水冰浆(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安全无害,可直接与被冷却

产品接触,冷却效率高,保温性能好,适用于任何可与水直接

接触的产品冷却需求。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项目执行期间

,已分别在樱桃产地预冷、鸡肉屠宰冷却、西兰花产地预冷

等场景进行验证性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冷却效果。目前正在

针对荔枝、橙子等水果进行应用示范。基于过冷水原理研制

的小型流态化冰浆设备,可连续稳定地制取0℃的自来水冰浆

,满足农产品及果蔬采摘后的快速预冷、冷链保鲜等需求。

与片冰等传统制冰方式相比,能耗降低20%以上,冷却速率提

高20%以上。

/1670/ 核桃优良品种选育研究
核桃优良品种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课题“

核桃优良品种选育研究”(项目编号2004207001)。立项背景

:在我国北方核桃栽培区,普遍存在春寒对核桃的危害,严

重时造成核桃绝收。此外,在我国已培育的早实核桃品种中

,核仁重量超过10克的品种还没有正式报道。2、技术原理

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通过人工控制杂交育种技术,选出优

良单株经无性繁殖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栽培试验后审定

新品种。性能指标:(1)寒丰:坚果重13.4g,壳厚1.2mm左

/1670/ 核桃优良品种选育研究

右,可取整仁或1/2仁;核仁重7.3g,出仁率54.5%;侧花芽

比例92.5%;在不授粉的条件下可坐果61.8%,具有较强的孤

雌生殖能力;属雄先型,雌花盛期比一般品种晚15-20天;

抗病性强,坚果品质优良,连续丰产性强。(2)辽宁10号:

坚果重16.5g,属大果型;壳厚1.0mm左右,可取整仁或1/2

仁;核仁重10.3g,出仁率62.4%;侧花芽比例90.7%;坐果

率62.4%,丰产性较强,6年生株产可达2.27kg;5月上旬雌

花盛期,5月中旬雄花散粉,属雌先型;生长势强,分枝力

强,果枝率和坐果率较高,表现耐寒、抗病,连续丰产性强

,坚果大而品质优良。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培育

出种间杂交种—寒丰;(2)寒丰品种因其花期避开晚霜危害

,表现出特殊的抗逆性;(3)寒丰表现出超强的孤雌生殖能

力;(4)辽宁10号单果核仁重10.3克,在果内外绝无仅有。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成熟度:(1)通

过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品种性状稳定;(2)品种通过无性

繁殖应用,可保持优良性状;(3)采用我国栽培管理措施,

可达到树体健壮生长,稳产、丰产。适用范围:两品种可在

我国核桃栽培区栽培。安全性:栽培核桃,绿化山川,保持

水土,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深远

意义。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辽宁西部和南部,引进寒

丰等优质核桃,经过嫁接繁殖,目前已繁殖核桃嫁接苗160

万株,新增苗木产值1380万元;辽宁地区累计生产优质核桃

80万kg,产值达2100万元;河北省引进寒丰等品种,建立示

/1670/ 核桃优良品种选育研究

范园,总面积1200亩;累计结果144万公斤,产生直接经济

效益2300余万元,纯收入1800余万元。目前,寒丰品种的孤

雌生殖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孤雌生殖特性在苗木繁育方面

的利用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6、历年获奖情况:1997年

核桃新品种的选育获辽宁省科技进步贰等奖。

/1671/ 粤禽皇5号蛋鸡
粤禽皇5号蛋鸡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粤禽皇5号蛋鸡配套系是在广泛市场调研基础上,通

过品系选育、杂交配套等手段建立的蛋鸡配套系。该配套系

对广西三黄鸡进行了选育改良,形成了配套系的第一父本(

F2系),该品系在保持我国地方鸡种特色的同时,产蛋性能得

到了较大的提高。利用农大3号节粮型蛋鸡父母代的公、母

鸡,通过级进杂交再横交的培育方法,合成了配套系的矮小型

终端父本(XB系)。利用农大3号节粮型蛋鸡父母代公鸡与

仙居鸡的母鸡通过级进杂交再横交的选育方法,形成了配套

/1671/ 粤禽皇5号蛋鸡

系的第一母本(XA系)。3个品系经过多个世代的选育,遗传

性能趋于稳定,生产性能稳步提高。培育单位通过多个品系

间的杂交配套试验,筛选出符合市场要求、生产性能均达到

研发指标的配套组合,建立了粤禽皇5号蛋鸡良种繁育体系。

/1672/ 柳杉黄山松高世代育种及品种示范
柳杉黄山松高世代育种及品种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主要在于补充部分柳杉、黄山松种质资源、

优良基因型个体的收集,建立变异丰富的种资保存基地,为育

种提供丰富的材料来源;柳杉优树资源的当代与子代测定、

评价,选出性状优良的基因型,并进行无性快繁技术研究,形

成品系;优化提高原有种子园的管理,提高种子产量;以黄山

松为母本开展松属间杂交,创制新种质;开展柳杉与日本柳杉

杂交,创制优异种质。

/1673/ 黑果枸杞优良种源选择及苗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黑果枸杞优良种源选择及苗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及背景《黑果枸杞优良种源选择及苗

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是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2015年下达的

林业科技项目,项目编号为2015kj018,项目实施期5年(201

5-2020年)。黑果枸杞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一种特有的、

亟待开发的野生树种,分布于山西北部、宁夏、甘肃、青海

、新疆、西藏等省区。黑果枸杞含有较多的还原糖和色素,

具有深远的开发潜力。同时黑果枸杞具有抗逆性强,耐干旱

盐碱,耐寒的生物学特性,在荒漠、戈壁、荒山、荒坡上能形

/1673/ 黑果枸杞优良种源选择及苗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成灌丛,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优良植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生

态学价值。二、目的意义黑果枸杞具有抗逆性强,耐干旱盐

碱,耐寒的生物学特性,在荒漠、戈壁、荒山、荒坡上能形成

灌丛,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优良植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生态

学价值。武威地处北纬37~38°,东经101~103°

,海拔1350~4872m,年平均气温7.8°,降水量60~610m

m,具有适合黑果枸杞栽培的气候环境。为此收集黑果枸杞不

同种源开展优良种源试验,选择优良种源,研究其组培快繁技

术和沙区造林技术,对丰富当地特色林果种质和造林树种具

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主要论点与论据黑果枸杞种子

育苗技术:黑果枸杞种子育苗时,采用1%的KNO3溶液处理黑

果枸杞种子,可有效提高黑果枸杞种子发芽率,处理后选用基

质育苗可提高出苗率,穴盘及营养钵育苗阶段宜在日光温室

或工棚内进行,穴盘育苗后移栽至营养钵练苗可提高大田移

栽成活率。黑果枸杞造林时树形管理技术:修剪分两次完成

,第一次为果实成熟期,果实成熟采摘时剪去部分结果量大的

枝条,但所剪结果枝条不能低于其总枝条数的50%;第二次为

冬季修剪,待树体休眠后,开始一次彻底的整形修剪,修剪时

先除去干枯枝、病虫枝,再根据树体特征修剪部分过密枝条

,最终使得所留丛生枝大致处于均匀分布状态,丛生枝条上的

主侧枝和斜生枝条也不再做修剪。不同种源黑果枸杞长势及

果型特征:通过观测生长势得知采自张掖甘州区西洞滩、甘

肃酒泉肃州区、新疆尉犁县、武威民勤青土湖区的黑果枸杞

/1673/ 黑果枸杞优良种源选择及苗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枝条长势较好,采自张掖甘州区老寺庙农场的黑果枸杞枝条

长势相对较差。通过分析不同种源黑果枸杞果型特征可知,

果形特征的分析,对黑果枸杞人工栽培种源选择,实现高产优

质果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黑果枸杞各种源的果形特征

,得知采自民勤青土湖、青海柴达木、甘肃酒泉肃州区黑果

枸杞果型较大,新疆尉犁县的果型最小;单果重以甘肃酒泉肃

州区的黑果枸杞最重,新疆尉犁县最轻;青海柴达木果柄最长

,民勤青土湖黑果枸杞种源果柄最短。不同种源黑果枸杞主

要营养成分分析:甘肃酒泉肃州区种源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

性糖含量较高;张掖甘州区种源总黄酮和总酚含量较高。不

同种源黑果枸杞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了不同黑果枸杞种源氨基酸的含量,结果8个黑果枸杞种源

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2种半必需氨基

酸,8种非必需氨基酸;其中采自新疆尉犁县的黑果枸杞种氨

基酸含量最高,采自武威民勤青土湖黑果枸杞种源氨基酸含

量更接近于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不同种源黑果枸杞矿

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8个黑果枸杞种源均富含N、P、K、C

a、Mg、Fe、Mn、Cu元素,其中采自甘州区西洞滩和苏南县明

华区的黑果枸杞还富含Zn元素,其余种源含有微量的Zn元素

。黑果枸杞组织培养技术:黑果枸杞组织培养中以MS+0.1

mg/L2,4D+1mg/L6-BA诱导愈伤组织生长状况最好,不定芽实

验中以MS+0.5mg/LNAA+0.5mg/L6-BA诱导不定芽生长状况最

/1673/ 黑果枸杞优良种源选择及苗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好。四、创见与创新1.采用1%的KNO3溶液处理黑果枸杞种子

,可有效提高黑果枸杞种子发芽率;2.造林用黑果枸杞管护时

采用分两次修剪,第一次为果实成熟期,在近地面部位剪去结

果量大的枝条,但所剪结果枝条不能低于其总枝条数的50%;

第二次为冬季修剪,翌年春季除去老化枝、干枯枝及过密枝

条,可使植株枝条处于有效的更新状态,缓解树体老化。五、

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黑果枸杞集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可将其用于生态扶贫中,一方

面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较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本研究黑果枸杞树形的管理方

式用于其造林树体管理时可增加延缓树体衰老速度,更大程

度低发挥其生态效益。存在问题:黑果枸杞造林树形管理试

验时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保证其水分供应,因荒漠区造林时多

依靠自然降水,应观测不补水条件下其树形变化特征。

/1674/ 室温响应的气敏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室温响应的气敏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气敏传感器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具

体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检测、工业生产气体氛围检测等,随

着科技的发展以及需求量增加,人类对气体浓度的检测精度

要求越来越高,对气敏传感器的功耗和工作时间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因此,继续探究提升敏感材料灵敏度并降低工作温

度的方法和途径、设计新型敏感材料结构、降低能耗是非常

有意义的。聚苯胺等聚合物由于原料廉价易得、制备工艺简

单、环境稳定性好、掺杂机制独特等优点而成为导电高分子

/1674/ 室温响应的气敏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其较好的导电性、稳定性及易加工性

已被广泛应用到气敏响应探索领域中。但是由于PANI、聚萘

胺自身的结构特点,使其刚性强、难溶熔、成型困难,从而限

制了它的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和拓展其功能,构筑聚合物复

合材料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如PANI与其他苯胺类单体共

聚、与金属、非金属、有机、无机等。PANI是导电聚合物典

型的代表,气敏性能测试中具有非常好的响应灵敏、性能稳

定、工作温度低等优点,是气敏材料研究的热点。通过构建

聚合物纳米结构及将聚合物与其他材料复合可以进一步改善

聚合物的气敏性能,如通过在苯环上引入氟原子可以达到改

善PANI的溶解性和可加工性的目的,氟元素的存在可以钝化

气敏材料对空气中水蒸气的响应,降低共轭高分子导电率,提

升响应空间。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将PANI与聚氟苯胺复合来

进一步改善聚苯胺的气敏性能。通过苯胺(An)和氟苯胺(

FAn)共聚、聚合物与无机材料复合,在有效保持聚合物电学

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溶解性和气敏性能,为制备高溶

解性、高导电性的聚合物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技术方案,

实现对2ppm的NH3的敏感材料的可控制备,为传感器在环境和

工业检测的应用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675/ 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与利用
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与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杂交水稻生产中存

在的高产优质不协调、耐高温能力及适应性差等问题,武汉

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技部、国家农业部的支

持下,分析各种细胞质的遗传和生理特性,选择与适合耐高温

的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对象,综合运用多种育种手段

,创造性地选育出优势互补的红莲型细胞质水稻新不育系珞

红3A和恢复系8108,配组出高产优质、稳产广适的红莲型杂

交稻新组合珞优8号,2006~2009年先后通过湖北省和国家品

/1675/ 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与利用

种审定及农业部的超级稻认定。同时,通过湖北省农业科技

创新、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和国家863项目的支

持,红莲型杂交稻“珞优8号”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在全国

得到了大面积推广。2007年,珞优8号在湖北松滋和老河口市

主办3个万亩高产示范片,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现场测

产验收,平均亩产734.2Kg。2007年,珞优8号在湖北农科院试

验中心进行高产栽培示范,经专家验收,平均亩产达到823.4

Kg。珞优8号生产中产量普遍在亩产700公斤以上,米质达到

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2013年,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与武

汉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珞优8号绿色生态米。不育系

珞红3A、恢复系8108和超级稻珞优8号均由武汉大学选育,具

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珞红3A开花习性好,恢复系8108花粉

量大,繁殖、制种产量高。珞优8号高产优质,是湖北省第一

个中稻超级稻品种,米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珞优8号

适应性广,相继通过湖北省审定、国家审定和广西早中晚稻

认定,经查新,尚无类似品种报道。2007~2013年,连续7年列

为湖北省主推品种、2010~2013年,连续4年列为国家主导品

种。在2004~2005年区试和2005年多点试种的基础上,2006

年珞优8号在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等南方稻区12

0个县市生产示范约2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生产中

珞优8号优点突出:适应性好、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田间长

势普遍旺盛。正常条件下,其结实率一般达90%,抽穗扬花期

,在高温天气条件下,平均结实率仍达到80%以上,示范点普遍

/1675/ 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与利用

亩产达700~800Kg,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潜力和高产稳产特性

。2007~2013年,珞优8号连续7年被列为湖北省中稻主推品

种(附件5-2)。2010~2013年,珞优8号连续4年被列为国家

主导品种(附件5-1)。本项目自实施以来,在湖北省和湖南

、广西、江西、安徽、河南等周边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216

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服务三农,促进农业

经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2011年,珞优8号获得第五届中国技

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12年,珞优8号获得十一五“湖北

高校科技转化十大成果奖”。

/1676/ 沙棘良种选育、适应性评价及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沙棘良种选育、适应性评价及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沙棘良种选育、适应性评价及产业化技术创新与

应用”是项目组承担国家948引进、948创新、863项目和“

十五”攻关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的汇总。整个项目研

究历时21年,涉及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等多学科领域,重

点在沙棘良种选育、新品种适应性机理、规模化栽培模式等

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在自治区及我国三北地

区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生态经济效益。1、主要技术

内容(1)大果沙棘新品种选育及适生区区划:A:大果沙棘

/1676/ 沙棘良种选育、适应性评价及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不同品种在我国的适应性地理变异规律及适生气候区区划;

B:大果沙棘不同品种保存率、生长、果实特性、种子特性、

果实产量、生物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C:不同气候区大果

沙棘最优品种选择和生态经济性能综合评价;D:大果沙棘优

良新品种实生选育。(2)生态经济型优良杂种选育:A:杂

交亲本选择及杂种分离规律;B:生态经济型优良杂种选育及

综合评价技术;C:高VC、高黄酮、高不饱和脂肪酸专用品种

的选育;D:杂种种子园新种质创制新技术。(3)揭示了沙棘

抗旱、耐寒等抗逆性状生理生化及分子纸质,解析了沙棘果

实颜色、花青素、成熟等重要发育性状形成分子机制。(4

)沙棘良种产业化规模化栽培:A:干旱区、半干旱区、湿润

区和高寒区优良品种规模化扦插育苗技术体系;B:不同气候

栽培区沙棘和农作物间作优化栽培模式及生态经济性能综合

评价。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引进大果沙棘优良品种2

0余个,选育出适合我国三北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13个。采用

实生选育方法,从蒙古沙棘亚种中新选育出无刺大果沙棘新

品种7个。(2)提出了生态经济型沙棘优良杂种选育技术及

其标准,选育出优良杂种55个,其中早熟型杂种,晚熟型12个

,专用高VC杂种5个,高油高不饱和脂肪酸杂种15个,观赏型红

果型杂种3个。发现沙棘杂种黄酮和脂肪酸变异的4个重要规

律。提出种子园2种杂种规模化制种新技术。(3)阐明了长

链非编码RNA在沙棘果实花青素合成、环状RNA在沙棘果实成

熟过程的重要调控作用,鉴定了51和32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干

/1676/ 沙棘良种选育、适应性评价及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旱和低温胁迫蛋白质。(4)确定了大果沙棘优良品种在我

国的适生性可划分为三个分区的方案。提出了4种规模化繁

殖技术体系和3种不同栽培区农林间作模式。最适栽培区:

3m×1.5m低密度与大豆、土豆等作物间作,果实产量45

00-7500kg/hm2。一般适生区:3m×1m低密度与花生、

甜菜、苜蓿、籽瓜等作物间作,果实产量3000-6000kg/hm2。

(5)认定科技成果4项。审定沙棘国家级良种13个,新品种

5个;出版沙棘专著4部;发表科技论文55篇,其中SCI8篇;发表

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6篇。3、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

用推广情况(1)沙棘良种选育及规模化栽培研究在一定程

度上整体提升了我国灌木树种遗传改良及栽培技术水平,标

志我国灌木育种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研究成果

在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中直接推广应用,基本奠定了自

治区沙棘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基础。

/1677/ 石竹属植物体细胞不对称杂交体系优化及其新种质创制研究
石竹属植物体细胞不对称杂交体系优化及其新种质创制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获得成熟的石竹属植物体细胞不对称杂交技术

体系1项。完成情况:构建了2套体细胞不对称杂交体系,即

成熟细胞体系和类干细胞体系,优化了一系列原生质体高频

再生技术体系参数。2、获得石竹属植物新种质3-5份。完成

情况:获得珍珠萼、富贵红、六瓣彩、矮生型、狭叶型、短

节间型等6份新种质;建立了香石竹种苗遗传保守性规模化繁

育技术体系。3、发表与本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SCI论文1篇

,核心期刊论文1篇。完成情况:发表1篇SCI论文Highlyeff

/1677/ 石竹属植物体细胞不对称杂交体系优化及其新种质创制研究

icientandgeneticallystableplantletregenerationofane

wDianthuscaryophyllusvariety“Yuanhong”已投稿(期刊

IVBP),另1篇中文核心文章《香石竹原生质体制备及其高效

离体再生体系研究》撰写基本完成,拟投《南京农业大学学

报》。4、申请与本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专利1项。完成情况

:1项专利《一种诱导石竹科植物开花的方法》,申请号:2

01611192878.5,实审中;1项专利《香石竹高保真种苗繁育方

法》,申请号:202010951382.1,获得初审查合格通知书;香

石竹体细胞不对称杂交技术成果获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

二等奖。

/1678/ 一种防鼠大豆种植大棚
一种防鼠大豆种植大棚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种防鼠大豆种植大棚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农

业种植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防鼠大豆种植大棚。背景技术大

豆进行大棚种植研究时,需要特定的土壤,独立的灌溉,以便

进行对比研究。通常会采用大棚,地面灌溉等方式,这种种植

大棚常会引来鼠患,不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地面灌溉的方式

,在大豆生长后期,灌溉效率低,且普通的大棚没有土壤隔离

,因导致周边土壤污染,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实用新型内容本

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土壤环境隔

/1678/ 一种防鼠大豆种植大棚

离、防鼠功能的大豆种植大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

种防鼠大豆种植大棚,包括大棚本体,所述大棚本体包括框架

和罩在框架上的防虫网,所述框架包括矩形支撑架及设于所

述矩形支撑架上的弧形支撑架,所述框架底部四周设有隔离

围档,所述隔离围档上方设有防鼠网,所述防虫网下边沿与所

述防鼠网的上边沿重合;所述大棚本体内上部还设有供水管

,所述供水管连接若干布水管,所述布水管末端设有喷灌喷头

,所述供水管通过水泵连接设于大棚本体外的蓄水池。底部

隔离围档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实现土壤环境的隔离,避免棚内

土壤环境污染,引发病原性疾病。防鼠网的设计,便于通风透

气,防止湿度过大导致的豆荚发霉、发芽、大豆植株倒伏;同

时具有防鼠的功能。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围档高度为10-30c

m。进一步的,所述防鼠网为金属网,高度为20-40cm。进一步

的,所述矩形支撑架外部的下侧还设有与矩形支撑架长度方

向平行的转轴,便于防虫网、塑料膜等的更换进一步的,所述

防虫网为聚乙烯防虫网。进一步的,所述大棚本体多个串联

。本实用新型优点:1、隔离围档的设计,便于进行土壤环境

的隔离,防止周边土壤的污染。2、防鼠网的设计,既可以通

风透气,又可以防鼠。

/1679/ 保护地果蔬主要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保护地果蔬主要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根结线虫病、根部病害、白粉病是近年来青岛市保

护地果蔬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目前对于这些病害,主要

依靠剧毒的化学杀线虫剂或频繁大量喷施杀菌剂来控制,对

部分病害则药剂防治效果较差,而任其发展,造成生态环境

破坏、化学农药残留量超标、病害的再猖獗,进而危害广大

市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农产品的出口,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提高保护地果蔬病害防治水平,提高

产品质量,2004年市科委下达了《保护地果蔬主要病害生物

/1679/ 保护地果蔬主要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防治技术研究》项目。经过3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项目下

达的技术指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①、验证了由

厚垣普奇尼亚菌和绿粘帚霉颗粒剂对根结线虫的防效,研究

了颗粒剂不同施用期和同施用方法的防效,研究了寄主植物

影响生防菌在根际或根围定殖的因子。通过试验表明,盆栽

试验相对防效85%~90%之间,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相对防效在

75%~80%之间,确定这种颗粒剂对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明显

,在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病害控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②、研究了白粉寄生孢的2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条件,

并在田间进行了应用,明确了白粉寄生孢的田间应用技术。

③、研究了抗菌霉素的储藏条件和不同储藏期药对药效的影

响,确定药剂的保质期;对抗菌霉素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

证明了抗菌霉素对黄瓜、番茄的根部病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从试验结果看,抗菌霉素拌种处理的番茄、黄瓜,出苗率

提高、幼苗健壮、叶片浓绿,果实提前成熟,单果重提高,

防治效果分别为79.8%和83.6%,增产率为21%~22%。④、该

项目建立中心示范区200亩,向全市辐射推广2.1万亩,新增

纯收益823.5万元。考虑对人民健康影响的减轻、质量的提

高、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则更为显著。

/1680/ 大蒜优良种植资源保存创新及新品种(系)选育与技术转化
大蒜优良种植资源保存创新及新品种(系)选育与技术转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宝坻大蒜品质优良,远销国内外。但近20年来,由于

病毒积累,种性退化,致使大蒜品质变质,产量低,出口受阻,

宝坻大蒜的品质优势及经济效益未能发挥出来。该项目依据

上述严峻局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设计了一项结合生产实践

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其目的是在防止大蒜种性退化,保持其优

质高产。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打造宝坻大蒜农业精品,带动

出口创汇,而且还可以带动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增加农民收

入,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本项目在天津市农委的资助

/1680/ 大蒜优良种植资源保存创新及新品种(系)选育与技术转化

下,在大蒜优良种质资源保存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方面做了系

统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项目组收集大蒜地方品种并进

行试种和农艺性状评价,筛选出宝坻六瓣红作为原原种,获得

宝坻六瓣红脱毒新品系1个,该品系茎杆粗壮,叶色浓绿,田间

未观察到病斑,蒜苔长,蒜头膨大明显,蒜头平均6cm,株幅适

中,亩种植2.6~3万株。并筛选出1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新疆大

蒜品种疆津1号,该品种耐低温能力强,抽薹早,花苞中气生鳞

茎和不定芽数量多,叶夹角约45度,适合密植。(2)利用大

蒜根尖、茎尖、鳞茎片,花序轴、花苞为外植体,建立宝坻大

蒜高效脱毒快繁技术体系,获得的大蒜种苗和脱毒试管鳞茎

,平均每株的生产成本与对照(大蒜瓣)相比降低60%以上,

获得的第二代蒜对洋葱黄矮病毒等达到免疫。(3)建立示

范基地5处,示范户52户,累计推广大蒜新品系1412亩,节约种

子成本240万元。开展技术培训600人次,制作主要技术视频

和项目实施过程光盘各1套。制作大蒜新品系创制技术及种

植规范手册1套。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

,青年教师3人。

/1681/ 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
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的多发

病之一,其中又以消化性溃疡为主,主要是因吸烟、饮酒、情

绪紧张、药物刺激引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消

化性溃疡发病率约占世界人口10%以上。在我国胃肠疾病平

均发病率为11.43%,其中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为4.54%。随着社

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还有逐年升

高的趋势,此类疾病的治疗药物市场也将稳步增长。目前上

市的抗溃疡药物种类众多,其中组胺H2受体拮抗剂由于阻断

/1681/ 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

胃酸分泌的作用不断增强,无关效应减少,使临床医生对组胺

H2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潜力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公司根据市

场调研情况及公司的资源配置情况,开发了注射用盐酸罗沙

替丁醋酸酯。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注射用盐酸罗沙替

丁醋酸酯是新一代选择性组胺H2受体拮抗剂。本品在体内通

过水解作用脱乙酰基后迅速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罗沙

替丁,可抑制动物和人体内的组胺、五肽胃泌素、M胆碱能受

体激动剂所引起的胃酸分泌,还可以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以

及食物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夜间胃酸分泌。主要用于预防和治

疗由于胃酸高分泌状态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十二

指肠溃疡,吻合部溃疡等。与其他同类药物相比具有如下临

床优势:(1)与组胺H2受体的结合特异性更高,抑制胃酸分

泌作用更为强大,为西咪替丁的3~6倍、雷尼替丁的2倍。(

2)具有胃粘膜保护作用。(3)毒副作用小,不干扰肝脏细

胞色素氧化酶系统的功能,对其他药物药效的发挥及体内代

谢影响小。(4)生物利用度高,达到95%以上。3、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是盐酸罗沙替丁

醋酸酯经低温冷冻干燥精制而成的冻干制剂。我公司优化出

最佳的产业化处方和工艺,通过严格控制pH值、水温、制备

时间、冻干曲线等关键参数,解决了该产品原料质量不稳定

、效期较短的难题,冻干制剂杂质显著下降,与国家标准相比

有关物质单杂质和总杂质的限度要求更为严格。本品与同类

产品相比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全面提升了产品质量,达到原研

/1681/ 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

药水平,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得到整体提高。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注射用盐酸罗沙替

丁醋酸酯属于中长效抑酸药物,与其他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

化学结构不同,罗沙替丁的苯环结构取代了西咪替丁、雷尼

替丁和法莫替丁的五元环结构,其氧化丙基取代了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上的2-硫丁基侧链和尿素样结构,因而不会干扰

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的功能,对其他药物的代谢等药代动力

学参数影响较小。本品为高选择性组胺H2受体拮抗剂,对下

丘脑-垂体-性腺或下丘脑-肾上腺功能无显著影响,长期服用

,不会引起雌激素血症。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由日本

脏器制药株式会社研制开发,于1986年在日本上市,随后在德

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等国家上市。本品曾于1997、

1998、2004、2005年进入全球畅销药500强行列。经过国外

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本品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应用安全

可靠。我公司成功开发的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冻干制剂,主

要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由消化性溃疡,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

性胃炎等引起)的患者及麻醉前给药。本品属于国内同行业

领先水平,与同类产品特别是原研药相比具有显著的创新性

。产品制备技术成熟,质量稳定,应用安全,另外质优价廉的

特点也顺应了我国政府“让群众用放心药、用便宜药”的基

本医疗国策,同时也具备了开拓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巨大潜

力和竞争力。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注射用盐酸罗沙替

/1681/ 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

丁醋酸酯2014年8月获得批复,产业化投产工作顺利,目前不

存在问题。6、历年获奖情况:我公司开发的消化系统新药

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2014年8月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总局颁发的3.1类新药证书及注册批件。

/1682/ 马铃薯新品种华恩1号
马铃薯新品种华恩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在国家948项目“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种质资源

及抗性分子标记鉴定技术”的资助下,华中农业大学从国际

马铃薯中心引进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群体材料中进行筛选

、鉴定,从中筛选出一批优良的种质资源和品系。其中“华

恩1号”经过多年评价是组合性状优良,具有晚疫病持久抗性

、丰产性好的新品种。该品种由国际马铃薯中心采用对马铃

薯晚疫病具有水平抗性的材料杂交组配而成,编号为395049

(393075.54×391679.12)。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从国

/1682/ 马铃薯新品种华恩1号

际马铃薯中心引进该组合的杂交实生籽500粒。一、植物学

特性株型直立,株高80㎝左右,植株繁茂,长势中等,茎叶深绿

色,花冠浅紫色,天然结实少。结薯集中,块茎扁圆形,黄皮黄

肉,薯皮光滑,芽眼浅、数量中等,大中薯率80%左右,商品薯

率高。二、生物学特性出苗到成熟90d左右,属中晚熟品种,

晚疫病田间抗性中等以上,且属水平抗性类型。出苗整齐,幼

苗长势中等,抗逆性强。该品种大、中薯率高,油炸品质好,

是一个食用和加工兼用型品种。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武汉)对块茎样品检测,干物质含量24.78%,淀粉

含量19.0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1.1公斤,比对照米

拉增产8.6%。该品种为华中农业大学和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

研究中心联合选育而成,为原创性成果。该品种是从国际马

铃薯中心引进杂交组合395049.62(393075.54×39167

9.12)实生种子中选育而成,杂交组合亲本均为剔除主效R基

因的晚疫病水平抗性材料,经过多年鉴定筛选具有晚疫病持

久抗性、丰产性好,综合表现达国内领先水平。该品种2009

年在贵州省通过品种审定,适宜于在在贵州省不同海拔高度

推广种植,且中、高海拔地区产量尤为显著。在重庆、四川

等省引种适中表明,在这些省份的中、高海拔地区表现良好

。同时,通过湖北省高山、二高山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该品

种适合于湖北省高山和二高山地区种植。马铃薯块茎偶有空

心现象。种薯不耐退化,需严格种薯质量以保证品种的丰产

性。

/1683/ 高产、优质杂粮新品种选用
高产、优质杂粮新品种选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选育,2015

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晋荞麦(甜)8号

。生育期84天,主茎高123厘米,茎绿色,主茎节数13—15节,

一级分枝数3—5个,叶绿色,花白色,籽实形状三棱形,籽实棕

褐色,单株粒重8.2克,单株粒数256粒,千粒重32.7克。2013

—2014年参加山西省甜荞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29.7公斤

,比对照晋荞麦(甜)3号(下同)增产7.8%,2年10个试验点

全部增产。其中2013年平均亩产121.6kg,比对照增产6.3%。

/1683/ 高产、优质杂粮新品种选用

2014年平均亩产137.8kg,比对照增产9.3%。经山西省出入境

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品质分析,蛋白质14.4%,脂肪

1.00%,总黄酮0.17%。

/1684/ 川西北牧区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川西北牧区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及背景本项目来源于四川省科学技术

厅,是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资金项目。本项目是针

对川西北牧区主要畜种牦牛、藏系绵羊和河曲马的可持续发

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中存在科技基础薄弱、创新性成

果少、目前无能反应种质现状特性的信息平台而提出的资源

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一)技术原

理借鉴国内外其它家畜家禽的资源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

相关经验,本项目对川西北牧区牦牛、藏系绵羊、河曲马类

/1684/ 川西北牧区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群、现状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了收集与补

充,对其品种内遗传差异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对活体基

因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和标准化描述,最终建立了川西北牧

区种质资源共享平台。(二)性能指标1.对九龙牦牛,麦洼

牦牛,四川省藏系绵羊及四川省龙日种畜场河曲马等保种选

育群进行扩群和选育研究。2.对川西北牧区牦牛、藏系绵羊

、河曲马种质资源进行了标准化描述。3.收集了九龙牦牛、

麦洼牦牛、藏系绵羊和河曲马图片500余张,建立了比较齐全

的种质资源图库。4.已在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网站上建成

了川西北牧区动物种质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网址为:http:

//www.scgrassland.cn。5.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培养研究

生2名。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系统收集和补充了川

西北牧区家畜遗传资源信息,并对其有关参数进行补充测定

、更新和标准化描述。2.建立了川西北牧区动物种质资源

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网址:www.scgrassland.cn),补充了

川西北牧区动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内容包括九龙牦牛、麦洼

牦牛、藏系绵羊和河曲马的分布产地、体型外貌、生产性能

、最新种质特性数据、图片库等。四、技术成熟度、使用范

围及应用情况本项目建立的信息平台使用方便,与广大科研

工作者和相关人士共享,对科研、生产、教学和农牧民培训

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

问题因项目经费有限,本平台项目只是涉及了川西北牧区的

部分家畜,并未涵盖所有的家畜和家禽。

/1685/ 苹果绿色减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苹果绿色减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技术说明:通过地下应用巴姆斯(海藻多糖藻朊酸

)等措施,缩短苹果幼树期;进行“地下建立营养库,地表

实行双覆盖”改善根系营养环境,减少肥水流失;采取纺锤

组合形减少树体无效枝消耗;通过综合应用物理农艺技术措

施,减少化防次数。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苹

果栽培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686/ 年产4万吨"谷瑞金"玉粒煨饭营养米加工项目
年产4万吨"谷瑞金"玉粒煨饭营养米加工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是齐齐哈尔市科技局2010年市科学技术计划项

目。我国的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居世界

第二位。玉米富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是膳食纤维、维

生素、矿物质的来源。最新研究证明,长期食用玉米可以降

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某些癌症(大肠癌等)等慢性

疾病的危险。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最

高,属健康型营养食品。玉米曾经是人们餐桌上的主食,但由

于其口感差、烹调过程复杂、烹调时间长等原因,逐渐退出

/1686/ 年产4万吨"谷瑞金"玉粒煨饭营养米加工项目

主食地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的主食变得精细化,随

之而来的是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人数的不断攀升。由于

科学技术的进步,粗粮主食化的品种在不断开发,随着产品的

适口性、方便性、营养性也不断改善,玉米与大米一样将成

为餐桌上主食。项目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以玉米粉

、大豆蛋白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双螺杆一次挤压技术和热风

-缓苏-热风组合干燥技术生产玉粒煨饭营养米。该生产技术

先进、可靠,切实可行。玉粒煨饭营养米成品水分≤10%,营养

均衡,米粒色泽亮黄、颗粒饱满、粒度均匀,蒸煮米饭后具有

玉米香味,软硬适中,口感爽滑。该产品营养价值高、易于消

化吸收,食用方便、适口性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玉米煨饭

营养米已在项目承担单位批量生产,工艺、设备运行平稳、

产品质量稳定。该生产技术先进、可靠,切实可行。

/1687/ 富优1号的选育
富优1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富优1号(原名Ⅱ优21,下同)是重庆市“十五”攻关

项目“优质高产抗逆水稻创新”和“863”重大育种专项“

优质超级三系杂交稻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产生的成

果,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所属项目的主要内容为:将高

粱的总DNA溶液注入缙恢1号的减数分裂期幼穗部(幼穗分化

Ⅵ期左右),从其后代分离群体中选优良变异单株,创造新的

恢复系,用Ⅱ-32A等不育系测配,选出抗高温伏旱等逆境的

杂交水稻新品种。富优1号于2002年通过重庆市审定(渝审稻

/1687/ 富优1号的选育

2002003号),2003年通过长江上游国家审定(国审稻200304

8),2005通过长江下游和武凌山区国家审定(国审稻200503

0),还通过了海南审定(琼审稻2007007)、广西认定(2005)

和越南审定(2008)。富优1号于2005年1月1日获新品种保护

权(CNA20040132.7),其恢复系R21于2007年11月1日获新品

种保护权(CNA20040331.1)。2004年、2006年被列为全国主

导品种。各级区试和各地推广的结果表明:富优1号具有高

产、稳产性,特别是在开花结实期对高温具有很强的抗性,

即使在2006年重庆、四川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下,其结

实率也不降低。同时富优1号在长江上游的区试中还表现出

耐寒性强,前期耐低温,适合早播。富优1号的产量能力以

及对低温和高温的抗性为使用者所认识和肯定。富优1号适

应区域广,适宜在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华南片区和武凌

山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

、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河南等地种植。

2010年8月,教育部科技查新站(N08)的报告表明:富优1号

是中国第一个通过高粱总DNA导入技术选育的国家级水稻品

种;富优1号具有前期耐低温,中后期抗高温,结实率低等

优良特性。经查阅和分析近十年来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公告,

富优1号是少有的通过三个国家级片区审定的水稻品种之一

。富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

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0-45天;2、合理密植:每亩

栽插1.2-1.5万穴,每穴2粒谷苗;3、科学施肥:中等肥力

/1687/ 富优1号的选育

田亩施纯氮10-13公斤,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4、防治

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根据已收集到的推广面积证明,自2003到2010年,这些品

种在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

云南、福建、江苏、广西和越南等地累计推广6000万亩左右

,生产稻谷319.3亿公斤,每公斤稻谷价格按1.8元计,产生

经济效益574.7亿元;按平均每亩增收40公斤计算,累计增

产稻谷24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43.2亿元。

/1688/ 航麦96号
航麦9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较早熟,生育期77天左右,成熟

期比对照辽春9号早一天左右。幼苗直立,叶色浓绿。株高

80厘米左右,剑叶半披,叶片较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

,红粒,硬质。平均穗粒数30.6粒,千粒重35.0克。抗倒性

好,熟相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抗病性鉴定:中抗

至慢叶锈病、秆锈病,高感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

定混合样:容重788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

/1688/ 航麦96号

16.08%、15.93%,湿面筋35.9%、35.2%,沉降值27.0毫升、

25.7毫升,吸水率61%、60.9%,稳定时间1.9分钟、1.8分钟

,最大抗延阻力163E.U、120E.U,延伸性17.0厘米、16.2厘

米,拉升面积40平方厘米、29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5年

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9.0公

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3.1%;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279

.6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1.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

亩产289.1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8.1%。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3月15~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2万苗左右

。适时防治粘虫和蚜虫,蜡熟末期及时收获,防止麦穗遇雨

发芽和籽粒霉变。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

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和锦州,吉林公主

岭,内蒙古赤峰和通辽,河北张家口及天津的春麦区种植。

/1689/ 大豆“S、B”超高产处理新技术的开发
大豆“S、B”超高产处理新技术的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课题坚持从我市夏作物大豆的生产与实际出发,

以提高大豆的单产和品质为突破口,研究探索了“S.B”技

术处理大豆适宜的品种,“S.B”处理大豆的增产性能,连

续处理的升代增产作用,以及处理配套栽培技术,这对提高

我市的夏季大豆的单产,恢复和促进我市的大豆生产及工业

的发展意义是巨大的。

/1690/ 寒地高端米水稻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寒地高端米水稻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课题进行了广适型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筛选;增

温化控早育大壮苗及综合促早熟技术;稻田养分均衡管理的

施肥技术;优质、高产水稻群体结构建成的研究。主要研究

内容如下: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高端米生产的不

同类型优质品种;通过三膜覆盖、防寒层增温、钵育大苗、

应用调节剂等,实现早育5.1叶大壮苗,配合叶面肥、生物肥

及调节剂,确保安全成熟,扩大优质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应

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群体调控,提高抗倒性,解决优质米品种

/1690/ 寒地高端米水稻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易倒伏的问题;采用有机肥、化肥及硅钾镁配施实现养分均

衡管理,以混合栽植、株行距及穴苗数配置优化群体结构,充

分挖掘品种品质潜力。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借鉴国内外的成

功经验,1.建立寒地水稻5.1叶大苗的壮苗模式;2.形成寒地

高端米水稻增产促优综合配套生产技术规程;3.培养硕士研

究生1-2名;4.发表论文2-3篇。

/1691/ 翠屏湖特色精品樱桃高效栽培示范
翠屏湖特色精品樱桃高效栽培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翠屏湖特色精品樱桃高效栽培示范项目是天津樱桃

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天津市农委农业科技示范推

广项目,该项目企业引进12个优质甜樱桃品种,对乔化、矮化

樱桃树种在天津市蓟县进行了试验种植,并对两个优势樱桃

品种进行了示范推广种植,示范种植面积13万平方米(合20

0亩)。在项目执行期间,项目单位采用植物微茎尖技术对优

势樱桃品种进行了提纯优化,采用组织培养、嫩枝扦插的方

法,繁育矮化樱桃苗木累计约20万余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

/1691/ 翠屏湖特色精品樱桃高效栽培示范

项。同时,对示范推广的樱桃品种(萨米脱、布鲁克斯)进

行了根系观察和叶片解剖结构、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完善了苗木繁殖、种植管理技术,制定了翠屏湖特色精品樱

桃种植管理规范、翠屏湖特色精品樱桃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并建立了樱桃种植质量可追溯体系,完善了甜樱桃果实的企

业规范和品牌樱桃包装,该项目成果为樱桃在我市乃至更广

泛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参考与理论依据。

/1692/ 脱毒草莓试管苗生产示范与推广
脱毒草莓试管苗生产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1、优质脱毒草莓苗比传统繁殖的种苗亩产值增加

15~25%;2、通过草莓花芽分化促控技术育苗,促使草莓提前

一个月上市;3、建立草莓无病毒育苗和草莓花芽分化促控技

术规程1套;草莓试管苗脱毒率达到99%;扩繁脱毒生产苗达1

00万株以上;建立草莓无病毒育苗和草莓花芽分化促控技术

规程1套;草莓试管苗脱毒率达到99%;2014年3月在鄞州区农

科所和姜山蔡郎桥港城农业园区定植20亩繁苗田,2015年3月

在宁波高新农业技术实验园区、象山亭溪欢心农庄、余姚马

/1692/ 脱毒草莓试管苗生产示范与推广

渚兴农农庄、慈溪横河东畈村草莓专业合作社、宁海胡陈万

紫千红果蔬专业合作社五地扩增25亩繁苗田,生产用苗育苗

基地总面积达35亩。以草莓组培穴盘苗为母本种苗,定植在

大田育苗大棚苗床上,每年定植21000苗组培穴盘苗。2015年

7个基地年产生产用种苗52万苗,85亩草莓大棚生产用苗用我

们繁殖的组培种苗。2016年7个基地年产生产用种苗168万苗

。4、经过3年的努力,建成浙江省内有影响的优质高效的草

莓繁育中心,为我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病毒草莓苗;5、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莓脱毒、病毒检测及组织培养快繁和原

原种生产技术;项目组采用以草莓的根尖为外植体进行脱毒

和组培,省却了使用显微镜的步骤,而且大大降低了污染率,

并为此研究出了具体的草莓脱毒与组培方法,另外,为了检验

草莓脱毒的效果,尤其是脱多种病毒的效果,项目组还研究获

得了多重RT-PCR同步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对草莓组织直接实

施高灵敏度的病毒检测,无需分离、纯化,而且其中的各引物

及其配比经过优化,基本消除了检测中的相互干扰。有关技

术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完成了优质无病毒草莓原原种生产技

术选择适宜在宁波种植的草莓品种,通过草莓根尖脱毒,进行

组织培养快繁,获得了一整套优质无病毒草莓原原种生产技

术。建立了多重RT-PCR同步快速检测草莓病毒技术的方法,

并可任选检测试管苗是否侵染病毒。其包括对草莓进行预处

理,获得消毒的根尖;在根尖诱导培养基上将根尖诱导培养成

再生植株幼芽;在增殖培养基上将幼芽增殖培养成小苗;在继

/1692/ 脱毒草莓试管苗生产示范与推广

代生长培养基上使得小苗长成继代小苗;在生根培养基上使

得继代小苗长成试管苗;在脱毒草莓试管苗的培养基快繁无

病毒草莓原原种。获得了优质无病毒草莓原原种。6、制定

一整套标准化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建成草莓新品种

引种选育实验室;按照大棚草莓生长发育、季节安排、生产

流程,结合宁波市大棚草莓标准化栽培模式图,绘制了周年宁

波市草莓组培苗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见后附图),将草

莓组培苗的工厂化育苗与大棚草莓的标准化栽培紧密的结合

起来。确定4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外植体采集、组培苗无菌系

建立的最佳时期,6月上旬到8月下旬为组培苗增殖壮苗的最

佳时期,8月下旬到10月下旬为组培苗生根的最佳时期,10月

下旬到3月中旬为穴盘苗移栽成活的最佳时期,3月中旬到4月

下旬穴盘苗做育苗母本苗的最佳定植期。根据生产流程和工

作程序先后(培养容器的洗涤、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

、培养及出瓶等),重新进行组培室分区的合理布局。根据

国际上对组培苗生产技术和质量的要求,制定配制室、接种

室、培养室操作规程。7、成立3个较大的区域性的供苗基地

,并设立服务热线、技术培训和交流通道,更好的为广大莓农

提供服务。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在宁波高新农业技术实验园

区、鄞州区农科所、姜山蔡郎桥港城农业园区、象山亭溪欢

心农庄、余姚马渚兴农农庄、慈溪横河东畈村草莓专业合作

社、宁海胡陈万紫千红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建立了草莓组培苗

/1692/ 脱毒草莓试管苗生产示范与推广

生产用种苗育苗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研究表明组织培养培

育出的种苗用于生产,没有变异现象发生,抗病性,繁殖率,丰

产性,商品性能大大优于常规育苗的种苗。采用茎尖脱毒组

织培养快速方法,选取优良植株的生长点或匍匐茎尖进行组

织培养,逐步建立稳定的高频再生系统,实现脱毒草莓工厂化

育苗、规模化生产,规避常规育苗不能克服的高温季节繁殖

系数低、育苗难度大的问题。工厂化育苗生产出的组培苗进

入港城农业等示范园区草莓生产基地进行大田繁殖,降低种

苗生产成本,扩大种苗生产量,进一步满足宁波市场对优质草

莓种苗生产的需求。2014年2015年,在2013年的基础上我们

与象山、宁海、奉化、鄞州、慈溪农技术推广管理部门一起

继续进行草莓无病毒苗的生产示范推广,在象山县金丰果蔬

专业合作社推广象山新洹园艺专业合作社脱毒草莓苗50万苗

,2016年推广60万苗脱毒草莓苗。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同时继续与杭州市农科院进行草莓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发表Sci论文2篇,申请专利1项。

/1693/ 小麦全株青贮饲喂汶鑫黑猪等优质育肥猪效果研究
小麦全株青贮饲喂汶鑫黑猪等优质育肥猪效果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本课题是通过青贮小麦全株,验证饲喂小麦全株青

贮对汶鑫黑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探索一种既保持汶鑫黑猪优

良品质,又节约养殖成本的饲喂方式。研究在日粮中合理使

用小麦全株青贮,影响汶鑫黑猪采食量及其生产性能、胴体

性能和肉品质。研究最佳的小麦全株青贮方法,为节粮型畜

牧业发展提供探索新途径。利用小麦全株青贮饲喂正在选育

中的汶鑫黑猪,探索一种既保持汶鑫黑猪优良品质,又节约养

殖成本的饲喂方式。作为一项重要配套技术为培育出具有自

/1693/ 小麦全株青贮饲喂汶鑫黑猪等优质育肥猪效果研究

主知识产权的汶鑫黑猪做技术支撑。打造生态安全的“汶鑫

黑猪”肉和绿色生态的生猪养殖模式,不断提高优质商品猪

的社会供应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满足省内外对汶鑫黑猪的市

场需求。本研究在日粮中使用14%小麦全株青贮,对小麦全株

青贮接受度较高,不影响汶鑫黑猪采食量,但是能增加日增重

,降低料重比。出栏体重能增加5%左右。添加40%全株青贮小

麦试验组三元猪的生产性能高于添加20%全株青贮小麦试验

组。添加40%全株青贮小麦饲喂杜长大三元育肥猪料重比能

降低10%左右。研究最佳的小麦全株青贮方法,利用小麦全株

青贮饲喂正在选育中的汶鑫黑猪,探索一种既保持汶鑫黑猪

优良品质,又节约养殖成本的饲喂方式,为节粮型畜牧业发展

提供探索新途径。该课题的科研投资平均创效益率为1:47

.55;年经济效益1581.15万元;;本研究推广3年来,已获经济

效益5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近2亿元。在今后

6年中还将产生经济效益为1.5亿元。因此,充分利用先进科

学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在发展绿色生态生猪养殖上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研究能有效提高生猪尤其是汶鑫黑猪养

殖效益、缩短饲养周期、改善猪肉品质,提高生产效益。能

为打造生态安全的“汶鑫黑猪”肉和绿色生态的生猪养殖提

供保障。因此本研究市场需求及产业化前景广阔,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显著。本课题研究立足济宁市生猪生

产实际,所取得成果可直接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借助济宁安鑫

养殖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带动全市养殖户增加养

/1693/ 小麦全株青贮饲喂汶鑫黑猪等优质育肥猪效果研究

殖效益,提高养殖综合竞争力,为保证我市生猪产品的质量安

全做出应有贡献。

/1694/ 滇桂艾纳香胶囊
滇桂艾纳香胶囊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1)应用领域项目产品滇桂艾纳香胶囊是一个国

家新药,作为研究成果应用于医药工业进行产业化,发挥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药品,具有活血化瘀、止血调经的

作用,主要用于妇科瘀血阻滞所致的月经量多、经期延长。

(2)技术原理:滇桂艾纳香长期在广西桂西少数民族民间

以水煎服用,治疗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等有独特

的疗效。近代文献资料记载,滇桂艾纳香是菊科植物Blume

ariparia(BL.)DC.的干燥全草,具有活血祛瘀、敛血止血的

/1694/ 滇桂艾纳香胶囊

功能,其药性平和,具有适应面广又针对性强、疗程短、疗

效显著等特点。广西桂西制药厂以滇桂艾纳香为原料制成的

“妇血康冲剂”(现在的滇桂艾纳香颗粒)经区内三家大医

院用于月经过多和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验证,总有效率达9

7%。项目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中药制剂原理,按药品注册管

理办法的要求进行研制。(3)性能指标:①完成新药的研究

,获得滇桂艾纳香胶囊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申请一项发明

专利。②制订一个药品质量标准,并以TLC鉴定、以HPLC测含

量——每粒滇桂艾纳香胶囊以原儿茶酸(C_7H_8O_4)计,

不得少于0.1mg。③以企业标准初步指纹国谱控制原药材质量

,保护原药材的物种及品质。④研究成果产业化后,年产滇

桂艾纳香胶囊达到150万盒(12粒×2板盒),新增就业

人员20人,实现年销售收入1152万元,创税131万元,利润

292万元。(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该项目在国外未见

有有关的报道。国内有滇桂艾纳香颗粒(原妇血康颗粒)与

该项目技术相类似。该项目是在滇桂艾纳香颗粒的基础上进

行二次开发,技术水平更高,主要体现在:①剂型更先进,

该项目不用加蔗糖,不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而且解决“

颗粒剂”由于含糖在贮存、销售、使用过程的吸潮变质的质

量问题,保护产品疗效,同时产品体质小,便于携带和服用

;②生产质控技术采用更高的企业内控标准和先进的控制技

术,如:以企业初步指纹图谱控制原料药材质量,保证关键

工序半成品有效成分的含量,达到保证产品质量,保证药品

/1694/ 滇桂艾纳香胶囊

疗效。(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该项目的研究,创制开

发了一个新药,制订一个新的药品标准,而且检测采用TLC

鉴别、以HPLC测含量;产品制备过程采用软高的企业内控标

准及先进的控制技术。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6)

应用情况项目实施产业化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头五年平均

每年销售收入875.5万元,创税100.9万元,利润192.3万元

。同时,也有比较突出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增加地方

财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

有关行业发展,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1695/ 苹果优良品种筛选与现代化果园建设示范
苹果优良品种筛选与现代化果园建设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

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5149062A。二、应用领域与技术原

理应用领域:种植业的苹果生产领域。技术原理:1、在我

省现有的苹果主栽品种中发掘优良的变异类型,通过选种程

序选出优良的品系。2、引进国内外苹果新品种,进行区域

性试验,做出应用评价,并找出适合我省自然、市场条件的

新品种。3、用所选出的优良品种,建立苹果生产基地,通

过矮化砧密植栽培、树形改造、土壤耕作制度、树盘聚水覆

/1695/ 苹果优良品种筛选与现代化果园建设示范

盖降耗、节水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苹果生产等技术

集成及试验示范,总结出了现代化果园建设模式,制定出了

《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程》。4、通过当地苹果生产协作

组织和有关部门,对已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三、性能指标1、选出了富优2-08、2-15、2-17(暂定名:石

富短枝)苹果优良品系3个,综合性状超过了现有品种。2、

课题组苹果新品种保存量达到了62个,其中:早熟品种3个

、中早熟品种12个、中熟品种14个、中晚熟品种12个、晚熟

品种21个。对已结果的品种进行了树体生长情况、产量与果

实品质的调查,经分析认为:在河北省表现较好的品种有:

中早熟品种:藤牧1号、美国8号等;中熟品种:嘎拉系、芳

明等;中晚熟品种:阿斯、新世界等;晚熟品种:王林、富

士优系等。3、建立核心示范区:3个,计600亩,其中:平

山元坊300亩,辛集市东曹200亩,灵寿县王家沟100亩。示

范区7.04万亩,其中石家庄市1.83万亩,即:元坊林果专业

合作社8000亩(元坊、东岗上、三汲、拦道石、恶石等),赞

皇县3000亩(许亭等),鹿泉市3000亩(小毕等),辛集市430

0亩(东曹、王口等);保定市1.28万亩(顺平县、满城县等)

;邯郸市1.96万亩(涉县、成安县、永年县、曲周县等);衡

水市1.76万亩(深州市、武强县等);沧州市0.21万亩(泊头

市、肃宁县等)。4、总结出了现代化果园建设模式,制定出

了“太行山区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程”(DB1301/T086-20

06)。5、完成论文9篇,出版书籍5本。四、推广应用的前景

/1695/ 苹果优良品种筛选与现代化果园建设示范

本项成果通过苹果品种的选优及新品种的引进与筛选工作,

找出了适宜河北省气候条件的苹果品种。进行了SH3矮化砧

密植栽培、树形改造、土壤耕作制度、树盘聚水覆盖降耗、

节水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苹果生产等技术集成,总

结出了现代化果园建设模式。该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河北省所

有苹果产区。另外在我国渤海湾苹果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苹

果产区,在现代化果园建设管理方面,均可推广应用该成果

/1696/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自2007年,我省神农架林区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华山松死树现象,由华山松大小蠹虫害造成的危害面积高达

4.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约0.9万亩,形势相当严峻,引起林场

管理人员和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并向省林业厅和省森防总站

汇报。鉴于此,2013年省林科院和省林防总站联合申报了湖

北省林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

控技术研究”[Lykjzc201302]的专项科研课题。本研究针对

高山林区主要树种华山松,着力解决了华山松遭受华山松大

/1696/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

小蠹侵入,造成树木枯萎死亡,并逐步扩散蔓延的问题。通过

研究华山松大小蠹在林区及海拔较高山区的生活史及危害特

征,不同于同类型研究仅限于陕西等地区或固定海拔地区,本

项目研究了不同海拔华山松大小蠹的生物学习性。并对针对

华山松大小蠹提出了一种快速鉴定方法,科学性地提出华山

松大小蠹发生趋势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行

为反应能力,提出一套华山松大小蠹种群调控技术。本研究

针对高山林区主要树种华山松,科学的提出针对华山松大小

蠹扩散分析及风险预测,并提出一种快速鉴定方法,基于寄主

利它素和聚集信息素研发一种高效引诱剂及制备方法,采取

剥皮处置虫源木降低种群密度,提高木材利用率的方法。上

述技术中,对华山松大小蠹的扩散分析和快速鉴定方法属于

完全自主创新,剥皮处置虫源木处置属于多项技术自主创新

,高效引诱剂的研制及利用属于单项技术有创新。本项目为

在全国范围内给防治华山松大小蠹提供了重要基础依据。综

合控制技术,为预防有害生物发生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且本

成果技术对其他昆虫没有引诱效果,对生态环境无公害,能够

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完整,优于同类技术产品,可以进一步大

面积使用。且引诱剂制备简单,成本低,满足市场化的需求;

华山松虫害木的处理工艺流程,能有效降低华山松大小蠹种

群量,高效利用木材,操作简单,人力物力投入少,为综合控制

华山松大小蠹危害提供了全套措施,国际上并无此先例,如能

够在全国或是更大面积实施,将推动华山松病虫害治理的手

/1696/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

段,改善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思路,极大减少化学农药、人力物

力的投入,并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生多方位的效益。

华山松在我国的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分布广,生态及经济地

位重要。因此,华山松松林健康发展对全国,尤其是秦巴山区

、武陵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华山松大小蠹是

我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重要森林病虫,是我国特有种,是近年

来严重危害林区华山松的重要害虫,危害严重,且不易防治,

已致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破坏,华山松不仅是优良的用材树

种和风景林树种,而且华山松具有很强的涵养水源、净化环

境、保持水土、防止风沙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山区的森林生

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通

过本项目实施,能够保障华山松的健康发展和永续利用,符合

现行国家生态建设和产业政策。可以增加预测和防治措施及

手段,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697/ 防除狼毒复配除草剂防治狼毒技术规程
防除狼毒复配除草剂防治狼毒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根据青海省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青海省二O一一

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青质监标[2011]82号文)

要求,该规程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规程编制小组

负责起草。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属瑞香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草甸草场和草甸化草原草场,其长势

旺,繁殖快,竞争力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优良牧草的生长

,在严重退化草场上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使大

面积的草地失去利用价值,导致草畜矛盾日趋严重,成为青海

/1697/ 防除狼毒复配除草剂防治狼毒技术规程

省天然草地上最重要的毒草之一。近年来随着草地退化面积

日益扩大,狼毒发生面积不断增加,草地逆向演替,狼毒已成

为制约我省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牧

民群众要求尽快灭治的呼声日趋强烈。2003年~2011年期间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历时9年对防除狼毒复配

除草剂进行了研制开发,并进行药效评比试验和推广。同时

,防除狼毒复配除草剂已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

治理工程项目和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

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等地进行常量喷雾和超低量喷雾推

广应用达150多万亩。2011年结合“新型防除狼毒复配除草

剂中间试验与示范”和“狼毒净防治狼毒技术示范与推广”

项目,在大量试验数据及示范推广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防除

狼毒复配除草剂防治狼毒技术》青海省地方标准。在规程编

制过程中,编制小组结合多年试验数据,将示范推广中各地行

之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归纳、去粗取精,使草原狼毒防除

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并依照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制

定出系统的防除狼毒复配除草剂防治狼毒技术规程。该规程

的发布实施将对有效遏制青海省草原狼毒的蔓延具有指导作

用,为我省草地生态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社会、生态和经济

效益显著。

/1698/ 切叶植物——丽莎蕨的引栽培研究
切叶植物——丽莎蕨的引栽培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丽莎蕨是切叶为主,瓶插寿命长,高档次的花卉装饰

填充材料和绿色背景。在深圳引种成功,总结出一套较完整

的系列栽培技术,并进行与栽培技术有关的生理指标测试。

填补了国内生产切叶丽莎蕨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1699/ 耳鲍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耳鲍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耳鲍(Haliorisasinine)又称驴耳鲍,是一种暖水

性鲍类,是鲍类中出肉率最高的种类。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海南定利养殖种苗有限公司2005年

5月在7个15m^2的育苗池中,投放诱导产卵孵化的耳鲍浮游

幼虫1710万只,经40~50天的培育,共培育出壳长0.3cm的

稚鲍26万个,成苗率1.5%;2006年5月13日和28日两批孵化

的幼体480万和2160万只,培育壳高0.3~0.5cm的稚鲍9.55

万只和61.40万只,成苗率分别为1.98%和2.86%。2005年9月

/1699/ 耳鲍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28日投放壳长1.5~2.0cm的幼苗3.2万只,养殖9个月存活1

9660只,成活率61.4%,个体平均大小4.17cm,10.4g。

/1700/ 广西砂仁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广西砂仁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及背景砂仁为姜科豆蔻属植物阳春砂

仁、绿壳砂仁、海南砂的干燥果实,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南

药”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南部省区

。砂仁作为广西屈指可数的重要南药品种,主要在南宁市的

隆安县及崇左市的宁明县等地规模化种植,但是长期以来存

在种植粗放、产量低、种源退化、病害严重等诸多问题,严

重制约了广西砂仁种植产业的发展。为保障广西砂仁种植的

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从而为医药行业提供安全、有效

/1700/ 广西砂仁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质量可控的砂仁药材,南宁市科技局下达了“广西砂仁规

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合同编号:2010020

51C),由隆安县科技情报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共

同承担完成。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在开展

种质资源筛选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优质种质,进而开

展快繁技术研究,制定良种繁育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同时重点

开展了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重点对肥料的科学使用、病害

鉴定及防治、提高开花授粉率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出

适宜的广西砂仁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指导生产。2、性能指

标(1)制定广西砂仁良种繁育技术规程、规范化种植技术

规程各一套;(2)建立一个100亩的种植示范基地,辐射推广

500亩。三、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广西作为中药材砂仁的主

要产区,在本项目主要成果“广西砂仁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广西砂仁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形成前,国内外尚未有

相关报道。此研究成果符合广西砂仁生产的需求,可为药农

提供优质的种质、切实可行的种植技术,为企业提供充足、

优质的原料药材,对推进广西中药材砂仁产业健康、有效、

可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技术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

性1、技术成熟度本项目研究成果是多年来重复试验总结而

得,技术成熟,操作简便,其中广西地方标准—“广西砂仁规

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已于2017年在广西颁布实施。2、适用

范围可在广西、广东等砂仁产区推广使用。3、安全性本项

目成果中使用的灌溉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农药品种属低毒

/1700/ 广西砂仁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低残留,达国家相关标准;所产药材质量达国家药典要求;整

套技术绿色、环保、安全有效。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项

目在隆安县屏山乡上孟村建立了砂仁种植示范基地120亩,收

获期亩产药材干品达53.68kg,按现时市场价120.0元/kg计算

,亩产值达6000多元;同时带动该村及周边村农户在自留地、

自留山上种植,辐射推广面积达600多亩。砂仁是广西不可多

得的优良中药材品种,但成果的推广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目

前暂无后续资金。六、历年获奖情况尚无奖项。

/1701/ 水稻新品种宁梗 10号的选育
水稻新品种宁梗 10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702/ 贵州高原山地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贵州高原山地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贵州高原山地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成果,相继在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NY[2

007]字3007号)、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NY[20

10]字3072号)、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1GB2F

200008)和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筑科合同[2012102]302号

)4个项目的资助下,针对贵州高原山地生猪养殖和猪肉品生

产中存在的问题,在贵州大学、贵阳台农种养殖有限公司、

遵义市金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开

/1702/ 贵州高原山地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展了地方猪种的创新与利用,高原山地生猪健康养殖全程质

量控制,鲜猪肉卫生安全检测与监控,仔猪抗腹泻功能饲料,

种公猪、母猪和育肥猪饲料,配合饲料和饲料熟化加工工艺

,猪场自动化饲料喂养技术,粪污处理及沼气能源仔猪保育地

暖系统等研究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开展贵

州地方猪种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以贵州糯谷猪和香猪做杂

交亲本,与长白、大约克、杜洛克进行组合杂交,选育出GYT

优良瘦肉型杂交组合猪和生长快且保持地方猪种肉质风味的

优势杂交组合,推动了地方猪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编制出了

《GYT瘦肉型猪配套杂交组合养殖技术规程》,获受理发明专

利“开阳瘦肉型猪的选育方法”1项。2.对贵州高原山地暖

湿条件下生猪养殖危害关键点进行了研究,在猪的引种及利

用、绿色富硒猪养殖、猪场建设、粪污处理、饲料原料生产

、加工及制造、猪的饲养管理、屠宰加工、肉质检测等关键

环节的控制方面取得相关技术成果,建立了贵州高原山地“

从土壤到餐桌”的生猪健康养殖、鲜猪肉产品生产和卫生安

全监测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解决了生猪健康养殖过程

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项目合作企业获得了无公害产地产品、

HACCP、GAP和ISO9001认证。3.采用PCR技术,分子印迹、彗

星实验技术结合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方法,以及采用气质、

液质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色谱原子荧光等技术与方

法,检测和分析猪肉产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农药兽药、违

禁添加剂和重金属残留,解决了生猪健康评价和猪肉产品有

/1702/ 贵州高原山地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灵敏、特异、准确性检测的关键技术问题

。4.研制出乳猪颗粒浓缩料、全价破碎料、保健复合饲料添

加剂和仔猪抗腹泻功能性饮料配方、保健饲料及添加剂,有

效解决了在高原暖湿山地仔猪腹泻发病率高、成活率低的技

术难题,获得4个授权发明专利和3个受理发明专利;研制出种

公猪饲料、母猪保健饲料、怀孕母猪浓缩饲料及育肥猪肉品

质改良饲料及生产方法,解决了高原山地母猪不孕、流产、

死胎率高,繁殖率低的技术难题,获得2个授权发明专利和2个

受理发明专利。5.研制出机组自清、配合计量、颗粒冷却、

油脂添加、混合、输送、包装、转运、堆码新设备,解决了

高原山地暖湿条件下饲料容易霉变、饲料加工过程污染及加

工机械自动化程度低的技术难题,提升了配合饲料加工技术

水平,获得22个实用新型授权专利;研制出饲料熟化、调质新

设备,解决饲料熟化耗电大、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难题,获得6

个实用新型授权专利。6.研制出自动喂养系统、饲料散装运

输车、沼气供暖仔猪地热保温系统等新装置和设备,解决了

饲料运输运力浪费、卸料要求条件高、喂养混合分料工作量

大和仔猪保育耗电量大的技术难题,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发

展生态健康养殖。获得4个实用新型授权专利。7.成果应用

企业近三年新增产值51657.2万元,新增利润8160.08万元,新

增税收231.00万元,节支总额6042.62万元;成果在贵州9个市

(州)22个县32个乡镇建立了示范推广点,辐射带动企业19

/1702/ 贵州高原山地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个、农户1.1万户,户均年增收3200元,培训技术人员和养殖

能手4088人次。8.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

,获受理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2篇,中文核心

期刊33篇;培养博士6名,硕士37名,本科生148名。

/1703/ 苹果树腐烂病等重大病害的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
苹果树腐烂病等重大病害的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我国是世界第一苹果生产大国,其中陕西省因日照

充足、昼夜温差大而成为我国优质苹果最优生产区。然而,

苹果树腐烂病、褐斑病(早期落叶病)、轮纹病等因其危害

的顽固性、爆发性、毁灭性,严重威胁着我省乃至全国苹果

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对防治基础理论认知粗浅,加之尚无国

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以借鉴,生产上病害防治工作一直

处于盲目、被动、低效状态,因此,尽早尽快且全面深入开展

苹果重大病害防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我国苹果病害可持

/1703/ 苹果树腐烂病等重大病害的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

续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从2001年至今

,本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围绕长期困扰

我国苹果生产的重大病害及其防治难问题,从揭示病害防治

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入手,通过室内研究与田间试验示范相结

合的策略,利用现代生物学、组织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

法技术,深入系统地开展了病原及其生物学、致病性及其机

理、预测预报及寄主抗病性、可持续性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

究工作,达到揭示病害本质,为病害可持续控制策略的制定和

关键防控技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科学高效控制病害的

目的。本成果取得的重要创新性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

了陕西省乃至全国苹果重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群体结构和

遗传多样性。描述并发表了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新变种1个,发

现新纪录种1个;建立了ISJ、SRAP、ISSR分子标记技术体系

并揭示了腐烂病菌、轮纹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发现腐烂

病菌存在不同地理类群;明确褐斑病菌在我国存在多型性,为

病害检疫检验、抗病育种和药剂筛选提供了重要证据。(2

)明确了苹果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和种间、种内致病性

差异。建立了以叶片为材料的重大病害快速、简便、灵敏的

室内致病性评价方法并明确了陕西省的优势致病种类,并利

用优势致病菌株对主要栽培品种和砧木进行了抗病性评价,

为病害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3)系统揭示了苹果树腐烂

病菌和轮纹病菌在树皮、褐斑病菌在叶片上的侵染致病过程

,为抗病性利用和病害防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丰富和完

/1703/ 苹果树腐烂病等重大病害的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

善了树木枝干病害的细胞学研究方法和技术。(4)首次发

明了苹果腐烂病、褐斑病快速、灵敏、特异的PCR分子诊断

技术,并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检测无症状苹果树上腐烂病菌

、褐斑病菌的带菌情况、越冬存活部位等,为科学准确的预

测预报、流行规律和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5

)揭示了我省重大病害流行规律,筛选出优良的可替代剧毒

农药的化学药剂种类和生物药剂BAR1-5,不但具有重要生产

应用价值,并为病害可持续控制储备了技术、方法和资源。

(6)组装整合形成了一套适宜于苹果重大病害可持续控制

的方案,在陕西果区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累计防治示

范面积达到445万亩,腐烂病发病率平均减少60%以上,早期落

叶病病叶率比常规生产园降低8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同时提升了全国的病害防治理论研究和认知水平

。本成果揭示了苹果重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群体遗传结构

、致病性及其机理、发生与流行规律、病菌与苹果互作的细

胞学机理等理论基础,为达到科学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奠定

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中的多项研究结果在国

内外尚属于首次报道。就腐烂病、褐斑病的研究深度,本项

目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利用

细胞学技术系统深入揭示病菌侵染过程及苹果的抗性时空变

化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树木枝干病害的细胞学研究方法和

技术。本成果建立的病害快速评价方法已经应用于高通量评

/1703/ 苹果树腐烂病等重大病害的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

价品种抗病性、筛选杀菌剂、评价病菌群体致病性等,为加

快抗病育种进程、药剂筛选速度等提供了可靠保障。本成果

建立的病害早期分子诊断体系可直接应用于病害预测预报,

从而增强防治的科学性、准确性。本项目研究筛选出的生防

菌、杀菌剂作为苹果主要病害的防治替代药剂,从根本上解

决了我国目前病害防治中药剂匮乏问题,并对延缓抗药性的

产生等有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本成果根据病害流行规律提

出了防与治的关键时期及改“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的

策略,整理形成了一套简单易行、经济省工的可持久性控制

病害方案,且在陕西果区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并指导

了陕西省关中地区苹果主要病害的防治工作,减少了产量损

失、降低了防治成本、提升了果品质量,在陕西果区取得了

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农药对

环境的污染,所以也具有重要生态效益。此外,农民增收后稳

定了社会秩序,解决了产业链条中的根本问题,由此带动该产

业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社

会效益。由此可以看出,该成果不但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而且有很明显的经济效益及深远广泛的社会影响。

/1704/ 水禽主要疫病快速诊断与疫苗研究
水禽主要疫病快速诊断与疫苗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渔业
技术详情

  该项目对水禽主要疫病禽流感、新城疫、鸭病毒性

肝炎、水禽细小病毒病、鸭疫里默是杆菌病开展了流行病学

调查,分离鉴定了禽流感病毒1000余株,新城疫病毒500余

株,鸭疫里默氏杆菌2000余株,鸭病毒性感言病毒700余株

,水禽细小病毒200余株,初步掌握了中国水禽主要疫病的

流行现状。研发了20余中可用于水禽流感、新城疫、鸭疫里

默氏杆菌病、鸭病毒性肝炎和水禽细小病毒病快速检测的诊

断方法和技术、筛选水禽主要疫病疫苗候选毒(菌)种17种,

/1704/ 水禽主要疫病快速诊断与疫苗研究

其中“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CH60株)”、“鸭传染性浆膜

炎二价灭活疫苗”、番鸭呼肠孤病活疫苗(CA株)、“新城疫

活疫苗(V4/HB92克隆株)”等4种疫苗已经获得新兽药证书,

其中一类新兽药1个,二类新兽药证书1个,三类新兽药2个

。另有2种疫苗完成临床试验,2种疫苗获得临床实验批复,

2中基因工程疫苗获得环境释放试验证书。建立疫苗中试生

产线3条、疫苗生产线2条、疫苗应用示范基地15个、疫病防

治示范点(区)30个;举办各类水禽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近百

次,培养技术人员2000多人次,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社会

经济效益显著。指定免疫程序2套,建立轻简化实用技术15

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410篇,出版著作6部

/1705/ 改良奉新黑猪提高瘦肉率的研究
改良奉新黑猪提高瘦肉率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706/ 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来源与背景本课题是桂财教〔2012〕22号

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南繁基

地农业新品种培育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所属课题“罗非鱼

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合同编号:桂科

能1347012-5),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完成

。课题起止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课题申请自治区

科技经费40.0万元。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2.1技术原理1

)罗非鱼亲本的快速扩繁技术的研究首先以亲本的体色、肥

/1706/ 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满度、怀卵质量、生殖孔发育等性状为主要选择性状,对扩

繁亲本进行高强度人工选择,保留性成熟表型突出的个体。

然后针对亲鱼的性腺发育情况,从养殖密度、饲养水质、投

喂比例、投喂次数、饲料种类等方面出发、制定针对其繁殖

性能的强化培育措施,开展不少于20天的强化培育,促进母本

同步怀卵。最后进行集中配对,达到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大

量罗非鱼亲本苗种的目的,并集成技术规范。2)罗非鱼苗种

规模化早繁技术研究⑴罗非鱼早春季节的繁殖性能特征研究

以“百桂1号”吉富罗非鱼作为实验材料,在广西罗非鱼良种

南繁基地早春季节(1月至3月)开展早春苗种的生产试验,

研究罗非鱼在当地特殊条件下繁殖生产性能的变化情况。⑵

南繁基地早春季节温热条件的监测对早春季节(1月至3月)

本地的气温变化和池塘水温变化进行连续详细的监测,全面

了解当地温度变化情况,获得气温、水温的变化数据,为南繁

基地早苗繁育生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气候资料,并研究分析

温度变化对罗非鱼亲本产苗量的影响。⑶性比对罗非鱼产苗

量的影响研究按照不同(1:3.60、1:3.00、1:2.57、1:

2.00)的性别比例进行罗非鱼生产亲本的配对,研究不同性

别比例对罗非鱼早苗产量的影响,找出适合早苗规模化生产

的性别配对比例。⑷罗非鱼亲本反季节培育成熟技术研究采

用春季扩繁(3月,4月)和夏季扩繁(6月,7月)两种方法分

别繁育罗非鱼亲本,按照生产亲本的培育标准进行培育,并在

第二年1月至3月进行早苗生产试验,比较其发育成熟度和生

/1706/ 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产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优化养殖管理和培育技术,使

当年扩繁的罗非鱼亲本在12月前达到性成熟,满足规模化早

苗生产的要求。⑸苗种规模化早繁技术的优化与集成依据南

繁基地气象条件、罗非鱼繁殖性能特征、亲本配对性比、亲

本的扩繁与培育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结合早繁苗种生产实践

经验和相关行业标准,从亲本选择与配对、池塘条件、培育

水质、养殖管理、苗种捕捞等方面出发,优化罗非鱼苗种的

规模化早繁技术并集成技术规范。3)罗非鱼苗种工厂化节水

培育技术研究在南繁基地现有的育苗车间、蓄水池塘、沉淀

过滤池塘等基础设施基础上,构建包括固体沉淀、化学消毒

、植物净化、EM生物菌调节等部分的育苗废水处理系统,苗

种培育废水经过该系统处理后,可继续循环利用,达到规模化

节水育苗的目的。4)罗非鱼苗种早繁设施的工程优化根据罗

非鱼苗种生产过程中的实际的需要,对南繁基地内的池塘结

构、进排水系统、控温设施、育苗设备、增氧设备及电路管

线设备开展工程优化,以满足南繁基地开展罗非鱼早苗和秋

苗的生产与培育需求。5)罗非鱼长途运输技术研究从运输工

具、运输方式和运输过程管理等方面出发,研究解决罗非鱼

高密度运输过程中的氧气供应、水质调控、温度调控等关键

技术难题,开发适合罗非鱼苗种、鱼种和大规格亲本进行高

密度长途运输的关键技术,为广西罗非鱼良种南繁基地向广

西地区大量供应罗非鱼苗种和亲本奠定基础。2.2性能指标

/1706/ 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考核指标⑴集成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技术规范1套;建

立奥利亚罗非鱼新核心种群1个。⑵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论文

2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⑶建立罗非

鱼早春苗种繁育示范基地1个,生产规模达到中试水平,培育

早春繁殖用罗非鱼亲本3.0万组,繁育早春罗非鱼苗种8000万

尾,销售收入480.0万元,在全区推广养殖面积3.0万亩。2)研

究成果⑴课题突破了罗非鱼亲本快速扩繁的技术难题,集成了

《罗非鱼亲本扩速扩繁技术规范》技术1套。采用该技术后

,可使罗非鱼亲本扩繁产苗量提高32.59%。课题组针对南繁

基地罗非鱼大规模快速扩繁技术难题,以罗非鱼性腺发育、

性成熟生物学特征为依据,从亲本选择、饲料选择、水质调

控等养殖管理技术方面入手,开展了专门化研究并取得了非

常显著的研究成果。该技术实施后,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

非鱼和吉富罗非鱼亲本扩繁的平均产苗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

了41.84%、33.23%和22.72%,总体相对产苗量提高了32.59%

。⑵建立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吉富罗非鱼新核心种

群各1个,扩繁吉富罗非鱼后备亲本3.83万组。课题组对南繁

基地扩繁获得的罗非鱼亲本苗种开展了培育与选育,建立了

奥利亚罗非鱼新核心种群1个(母本1000尾、父本750尾)、

尼罗罗非鱼心种群1个(母本800尾、父本600尾)、吉富罗

非鱼新核心种群1个母本1000尾、父本1000尾);扩繁获得吉

富罗非鱼后备亲本3.83万组(母本38300尾、父本15500),

/1706/ 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为南繁基地的罗非鱼品种选育和苗种生产提供了保障。⑶通

过连续3年的技术攻关,课题组突破了罗非鱼苗种规模化早繁

技术难题,集成了《罗非鱼苗种规模化早繁技术规范》1套,

并生产罗非鱼早春苗种1.86亿尾。课题组在广西罗非鱼良种

南繁基地开展了早春气象条件监测、早春罗非鱼繁殖性能特

征的研究、生产亲本的性别比例对产苗量的影响、早苗南繁

养殖管理技术的优化、早繁亲本的扩繁与反季节培育成熟技

术研究等工作,攻克了罗非鱼苗种规模化早繁技术难题,集成

了《罗非鱼苗种规模化早繁技术》1套,并生产罗非鱼早春苗

种达1.86亿尾,在广西罗非鱼主产区累计推广养殖面积7.4万

亩。⑷课题组建立了罗非鱼苗种工厂化节水培育技术,集成了

《罗非鱼苗种工厂化节水培育技术规范》1套。采用该技术

,规格15px,25px的罗非鱼苗种中培密度达550.0尾/升,2.0c

m,3.0cm规格鱼苗培育密度达250尾/升。课题组根据南繁基

地内育苗车间、蓄水池塘、沉淀过滤池塘等基础设施具体情

况,构建了包括固体沉淀、化学消毒、植物净化、EM生物菌

调节等部分的育苗废水处理系统和流水育苗系统,不仅做到

了育苗过程的废水零排放,避免了水质恶化和水源污染,而且

提高了苗种培育成活率和培育密度。其中,规格15px,25px苗

种的中培密度达到550.0尾/升,2.0cm,3.0cm规格鱼苗培育密

度达到250尾/升,节约了养殖成本。⑸研究解决了罗非鱼长途

运输技术难题,集成了《罗非鱼长途运输技术规范》1套。采

/1706/ 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用该技术后,罗非鱼亲本、鱼苗、鱼种的长途运输成活率分

别达99%、82%和91.3%,运输密度分别为60万尾/m3、16万尾

/m3和2.2万尾/袋。课题组在现有罗非鱼运输技术的基础上

,开展了罗非鱼苗种、鱼种、亲鱼的长途运输技术攻关研究

,解决了罗非鱼长途运输(陆运:23h,26h;空运:7h,9h)技

术难点,成活率和运输密度均取得显著提高。其中,亲本长途

运输成活率99%以上,运输密度为200kg/m3;鱼苗长途运输成

活率82%以上,运输密度为60万尾/m3;鱼种长途运输成活率9

1.3%以上,运输密度为16万尾/m3;鱼苗空运成活率93%以上,

运输密度为2.2万尾/袋。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⑴在国内

首次开展了罗非鱼亲本快速扩繁技术的研究,解决了罗非鱼

亲本扩繁速度慢的技术难题。采用该技术后,罗非鱼亲本的

扩繁效率显著提升,可在短时间内(5,10天)获得大量亲本

苗种。具有产苗时间跨度小、扩繁周期段、苗种数量大等特

点,可节省亲本扩繁、培育的成本,提升亲本规格的整齐度。

⑵在国内率先突破了罗非鱼苗种规模化早繁技术难题,使广西

地区罗非鱼早苗的供应时间提前了60天以上。通过连续3年

的技术攻关,课题组突破了罗非鱼早苗南繁关键技术难题。

采用该技术后,广西罗非鱼良种南繁基地可在每年1月,3月进

行罗非鱼苗种的大规模生产与培育,比广西本地苗种生产提

前了60天以上。⑶建立了罗非鱼苗种工厂化节水培育技术,实

现了罗非鱼苗种培育用水的零排放。通过罗非鱼苗种工厂化

/1706/ 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节水培育技术研究,实现了罗非鱼苗种培育用水的零排放,可

节约能源、减少病害发生,提高苗种养殖密度和养殖成活率

,有利于缩短养殖周期,实现罗非鱼苗种的绿色高效培育。⑷

开展了罗非鱼长途运输技术研究,解决了广西罗非鱼良种南

繁基地向广西地区供应罗非鱼苗种和亲本的运输技术难题。

研究解决了罗非鱼长途运输技术难题,集成了《罗非鱼长途

运输技术规范》1套。采用该技术后,罗非鱼亲本、鱼苗、鱼

种的长途运输成活率分别达99%、82%和91.3%,运输密度分别

为60万尾/m3、16万尾/m3和2.2万尾/袋。4、技术的成熟度

本课题是利用南繁基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全面研究了罗非鱼

早繁生产过程中的亲本扩繁与培育技术、苗种规模化早繁技

术、苗种工厂化节水培育技术及其长途运输技术,集成了罗

非鱼苗种规模化早繁技术体系。其关键技术覆盖了罗非鱼早

繁苗种生产过程中的亲本扩繁、亲本培育、苗种生产、苗种

培育、长途运输等环节,技术技术成熟度达到中试水平,配套

性强。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5.1应用情况课题实施期间

,共生产销售罗非鱼早春苗种1.86亿尾,按照2500尾/亩的投

放密度计算,在广西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

市、玉林市、贵港市、百色市、崇左市、梧州市)累计推广

养殖面积达7.4万亩,以每亩养殖商品鱼产量1200kg计算,产

量8.88万吨,产值达7.1亿元,社会效益显著。5.2存在的问题

1)罗非鱼苗种工厂化节水培育技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在罗非

/1706/ 罗非鱼苗种的规模化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鱼早繁苗种培育技术上,课题虽然建立了罗非鱼苗种工厂化

节水培育技术,实现了罗非鱼苗种培育用水的零排放。但由

于课题实施时间短,工作量大,对罗非鱼苗种工厂化节水培育

技术的部分细节研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

罗非鱼苗种饲料的制作技术落后,投喂饲料容易流失,造成浪

费。二是不同规格苗种培育密度和培育时间等指标比较粗放

,造成苗种生长不均匀。2)罗非鱼早繁苗种推广养殖技术服

务欠缺本课题实施期间,共生产销售罗非鱼早春苗种1.86亿

尾,在广西区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达7.4万亩,成效显著。由于

南繁基地繁育的罗非鱼早春苗种在时间上比广西本地生产的

苗种早60天以上,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还不能满足直接下塘

养殖的条件,苗种需要进行标粗培育。然而,本课题对早繁罗

非鱼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不足,养殖户的技术掌握不到

位而导致早繁苗种标粗和放养的成活率降低。建议指派专门

的技术培训指导人员,对养殖户进行集中培训,及时解决早繁

苗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苗种成活率,促进早繁苗种

的推广养殖。

/1707/ 阳山县农业标准化(淮山)种植技术研究
阳山县农业标准化(淮山)种植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技术说明:1、课题来源及背景:本项目属自选课

题,项目实施,通过农民自筹投入、政府投资等多渠道筹集

资金的方式,开展农业标准化(淮山)种植技术研究,制订

出一整套淮山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

经营、敢创新的技术人员和淮山种植大户。规范了淮山生产

管理,实行从整地、种植、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产品分

级到调运包装有一个统一标准,提高阳山淮山的品牌效应,

提高淮山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山区经济的快速

/1707/ 阳山县农业标准化(淮山)种植技术研究

发展。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阳山淮山种植技术规范(

(DB441823/T001-2007)规定了阳山淮山的产地环境、栽培

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藏。本标准适用于阳山县行政

区域内阳山淮山的栽培,以阳山淮山种植技术规范种植、采

收而得出的淮山。阳山鲜淮山(DB441823/T002-2007)标准

规定了阳山鲜淮山的产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

包装、运输、贮存要求,标准适用于阳山县行政区域内种植

的阳山鲜淮山。运用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的综合

防控技术,使亩产量比常规种植增加700公斤,增加30.4%,

产品合格率达92%,比常规种植提高23%,每亩产值比常规生

产增加1750元。3、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1)项目研究具

有新颖性。国内有较多有关农业标准化、无公害蔬菜标准化

生产技术的研究,及部分有关淮山栽培技术、淮山病虫害防

治技术、无公害淮山药标准生产技术的研究,尚未有广东省

阳山县建立和推广淮山标准化种植技术生产基地的研究报道

。(2)制定阳山淮山种植技术规范、阳山鲜淮山地方标准

,推动淮山产业逐步实现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市场化

带动的目标,淮山种植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阳

山成为广东省最大的淮山生产基地,成为“中国淮山之乡”

。(3)平均单产2300公斤,平均亩产比常规种植提高700公

斤,增产30.4%,每亩产值比常规生产增加1750元。4、技术

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阳山淮山标准化种植技术规

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制定的淮山农业标准对当地淮山的

/1707/ 阳山县农业标准化(淮山)种植技术研究

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通过示范引导使淮山成为

我县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培训,农

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已掌握了淮山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推广应

用,淮山标准化种植面积达9万亩,有效地推动了淮山产业

规模化化发展,技术应用已处于成熟推广应用阶段。制定的

阳山淮山种植技术规范以及阳山鲜淮山产品技术标准,标准

适用于阳山县行政区域内种植的阳山淮山;阳山淮山已取得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5、应用

情况及存在问题:应用情况:制定的淮山农业标准对当地淮

山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通过推广淮山标准化

种植技术,种植区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使淮山成

为我县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支柱产业,且种植规模不断

扩大,全县有七拱、杜步、小江、阳城、太平、青莲、黎埠

等多个乡镇农民种植淮山,从事淮山种植农户达5.2万人,

2005年至2008年全县淮山种植面积累计达6.2万亩,总产量

14.26万吨,总产值3.565亿元;2009年全县淮山种植2.8万

亩,预计总产量6.44万吨,总产值1.61亿多元。淮山种植户

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约1200多元,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31%

。存在问题:1、我县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县委、县

政府虽然想方设法增加科技投入,但投入仍显不足,从而制

约了淮山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普及。2、淮山的种植

在我县已有一定的时间,已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但由于

/1707/ 阳山县农业标准化(淮山)种植技术研究

部分群众对实施淮山标准化生产栽培观念滞后,标准化栽培

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1708/ 工厂化养殖无公害优质瘦肉猪的试验示范
工厂化养殖无公害优质瘦肉猪的试验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引进国外优良种猪,采用最佳杂交方案,开发猪的品

种优势,提高生产性能。通过对饲料进行科学搭配,使瘦肉率

增加10%左右,对猪粪进行沼气无害化处理,保护了生态环境

。指标:优质二杂母猪1万头/年,优质瘦肉型生猪2万头/年

,生产饲料3万吨/年,屠宰生猪5万头/年。

/1709/ 非主要农作物西瓜新品种华美012选育
非主要农作物西瓜新品种华美012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华美012选育单位:酒泉市华美种子有

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华美012西瓜品种利用常规育种与分

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以母本WH012与父本TW26M杂

交组配的一代杂交种。品种特性:华美012为中熟有籽西瓜

品种,春播全生育期在95-100天左右,果实发育期在36天左右

c幼苗子叶肥大,出苗成苗率高,苗期生长势好,抗病抗逆性强

。植株伸蔓期长势强,分枝习性好,第一雌花一般着生于主蔓

的第7-8节上,以后每隔5-8节出现一朵雌花。易坐果,在低温

/1709/ 非主要农作物西瓜新品种华美012选育

阴雨条件下结果好,高抗枯萎病,中抗炭疽病,一般667平方米

产量5000千克左右。植株长势强,根系发达,茎蔓粗壮,分枝

性中等,节间长度中等,叶色绿;果实椭圆形,果皮黄色底上覆

深绿条带,果面光滑,平均单果重8-12千克,果皮厚度1.0厘米

左右;剖面色泽一致,瓤色桃红、质细脆、纤维少、汁液较多

,中心折光糖含量在11.6%左右,边部9.0%左右,口感风味好;

果实椭圆、整齐度好、商品率高、畸形果少,果皮硬度较强

,耐贮运;一代种子为大麻籽,红褐色,长椭圆形,千粒重在95

克左右。适宜种植区域:内蒙五原、甘肃酒泉、宁夏中卫、

陕西大荔、河南开封、山东青岛等相同生态区域内均可露地

种植。适宜种植季节:宁夏中卫、陕西大荔、河南开封、山

东青岛适宜于4月中旬前后露地种植,内蒙五原和甘肃酒泉适

宜5月初进行露地种植。栽培技术要点:适合地膜覆盖和保

护地栽培,种植密度每亩600~800株为宜,开花坐果前应及时

整枝压蔓,二至三蔓整枝,距根部1.0~1.5米远处留果,每株

一瓜。开花坐果前要适当控制营养生长,确保坐果。要求中

等肥力即可,最好基肥一次施入,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亩

施农家肥3000kg,饼肥100kg,复合肥15~20kg。膨瓜期可根

据生长情况,亩追施尿素10~20kg,硫酸钾15kg。栽苗时灌足

底水,开花结果前灌一次透水,保证坐果期水分供应,坐果期

和幼瓜期不宜灌水,膨瓜期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采收前7

天内不宜灌水。注意事项(包括品种主要优点、缺陷、风险

及防范措施等):华美012西瓜坐瓜能力强,品质佳。苗床土

/1709/ 非主要农作物西瓜新品种华美012选育

喷施甲基异硫磷1500倍液和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防治土

传病害的发生,生长期每7-10天喷施乐果1200倍液防治蚜虫

,喷甲基托布津800防治炭疽病。

/1710/ 西藏生物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2017年度)
西藏生物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2017年度)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西藏生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各课题组的考核指标与

实际完成情况表课题组任务合同书工作量实际完成工作量其

他成果西藏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课题组246种维管植物

,2460份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工作1551种维管植物,2964份种

质资源采集与报春工作,其中完成2000多份种子的清理和入

库任务截止2018年12月底完成其中900多号种子的发芽活力

检测实验工作西藏动物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课题组15种脊椎

动物,145份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工作28种脊椎动物,160份种

/1710/ 西藏生物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2017年度)

质资源采集与保存工作在省级刊物上发表1篇文章西藏昆虫

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课题组95种个物种,950份种质资源采集

与保存工作101种个物种,1010份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工作发

表1篇SCI文章西藏微生物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课题组完成西

藏两个片区的湖泊290个菌株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工作完成

西藏20个的湖泊300种(细菌、放线菌)3600份种质资源采

集与保存工作发表3篇SCI文章西藏离体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

课题组3个物种,32份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工作3个物种,32份

种质资源采集与保存工培养1名操作工人西藏种质资源检验

与保藏课题组验收入库388种左右,3877份生物种质资源。验

收入库1983种,7766份生物种质资源。培养2名操作工人、按

各课题组具体要求购置各类种植采集、保存用相关器皿一批

/1711/ 双低油菜杂交种秦研211选育及推广
双低油菜杂交种秦研211选育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无微粉类型雄性不育系212

A经与自交系S203连续回交而转育成不育系203A。秦研211是

利用203A和恢复系1286C组配而成的三系杂交种,2005年通过

陕西省审定(陕审油2005002),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

油2007010)。秦研211(203A/1286C)始配于2001年,2002

年参加组合鉴定,早熟性、丰产性突出。2004年参加陕西省

灌区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4.6Kg,对照品种平均亩产19

0.5Kg,秦研211比对照增产12.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列区试

/1711/ 双低油菜杂交种秦研211选育及推广

第一位。2005年继续参加陕西省灌区油菜区域试验,区试平

均亩产199.0Kg,对照品种平均亩产191.3Kg,秦研211比对照

增产4.0﹪,列区试第二位。在两年共11点次区域试验中,秦研

211增产点次9个,增幅1.1~24.8﹪。两年平均亩产207.5Kg,

对照品种两年平均亩产190.9Kg,秦研211比对照增产8.7﹪。

在两年区域试验中,秦研211平均生育期为242.7天,对照品种

为244.9天,比对照平均早熟2.2天。在汉中农科所点,2004年

生育期212天,对照218天,早熟6天;2005年熟期216天,对照熟

期220天,比对照早熟4天。安康农科所点2004年生育期245天

,与对照相同;2005年生育期227天,对照品种生育期233天,比

对照早6天。2004~2005年度国家长江下游区试中,秦研211

号平均亩产160.61公斤,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5.4﹪,增产

极显著;2005~2006年度国家长江下游区试中,秦研211号平

均亩产173.92公斤,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5.45﹪,增产极显

著。2006~2007国家长江下游区生产试验中,秦研211平均亩

产180.64公斤,比对照增产9.94﹪,增产极显著。秦研211于2

005年通过陕西省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长江下游区审定。该

品种主要表现为高产、抗倒、早熟,株高中等。自审定以来

,秦研211在我省陕南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苏大面积推

广种植。2005~2011年,累计推广942.0万亩,按0.9保收系数

计,共推广847.8万亩,平均亩增产油菜籽11.92公斤,按0.7缩

值,共计新增油菜籽7073.93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2.53亿元

/1712/ 乐小脆农产品一体化加工管理系统V1.0
乐小脆农产品一体化加工管理系统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农产品作为国之根本更应该引

起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当的社会高产效率的需求下,农

产品的绿色健康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被广大人民重

视。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通过对农产品生产管理的控制

和溯源,实现产品智能化的生产和质量监控,减少农产品生产

过程中的损失,降低产品生产风险,以达到农产品最优的生产

方式。另一方面,采用智能化技术管理,能够规避产业风险,

全面跟踪食品生产销售链条的问题,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

/1712/ 乐小脆农产品一体化加工管理系统V1.0

,增强消费者信心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和现代高效农业的也再不断发展,智能化控制技术在农业现

代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农

业智能化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而且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面临农产品开放进口和市场竞争的压力

,现代农业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

高产品品质才能生存。从这些新的需求出发,农业生产向着

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乐小脆农产品一体化加工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一体化、智能化的管理思想企业决策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

手段的管理平台。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生产智能化管理,基

于对进行生产过程一体化控制和上下游信息整合的需求,以

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流程来运转,由生产订单驱动,通过简洁明

确的操作,满足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控制和工艺管理、质量

管理、部门协作等管理难题,帮助企业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管

理模式,提升效益。该项目部署后,总部能时时了解到销售渠

道各环节的情况以及工厂生产各环节情况,能够准确做出决

策。1、提高食品安全:健康问题首先从食品抓起,消费到良

心放心健康的食品提高生活品质,智能化生产的产品更能使

消费者放心购买,提高消费体验。2、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对

于生产企业,智能化的生产链节可以减少生产损失,能有效规

避运营风险,增强企业品牌可靠力宣传力,优秀的农产品生产

管理体系更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源头到生产都

/1712/ 乐小脆农产品一体化加工管理系统V1.0

能做到有力控制,生产管理的强力控制是企业的稳定可持续

发展的有力保障。3、农产品多样化生产:随着该系统的部

署,有利于对生产环境的改善,可以使得一些在此前生产条件

下较难生产的农产品得以生产,并为农产品新品的研发提供

了更好的条件,这有利于推广高附加价值的农产品,促进农业

增效,企业增产增收。该项已经成熟能够部署企业的各个生

产环节,乐小脆农产品一体化加工管理系统的部署有利于提

高农产品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降低生产风险,确保日常生

产管理和部分特色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使得生产的农产品绿

色健康品质优良。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使用精细生产

技术,促进农产品生产智能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人

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收益,研发可控可管的加工

、生产一体化管理系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713/ 生态桑耐极端生境壮苗培育及其抗性生物学特性研究
生态桑耐极端生境壮苗培育及其抗性生物学特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内容:确定了极端生境中的适生木本经济

植物桑树资源和菌根菌资源,研究了桑菌根的发育生物学特

征及促生效应,建立了菌根桑壮苗培育的关键技术体系,探

讨了菌根桑对干旱生境的抗性机理,发表论文16篇,把菌根

桑壮苗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和石漠化区域极端生境的生态重建

中进行了推广示范。技术创新点:确立了桑树和AM真菌是极

端生境中的适生植物资源和菌根菌资源:连续三年调查表明

,桑树是三峡库区消落带少有的木本植物,170-171m区7.8

/1713/ 生态桑耐极端生境壮苗培育及其抗性生物学特性研究

%的桑树成活,172175m桑苗成活87.0%,筛选出适合消落带

耐水淹桑树品种资源2个;桑树能适应石漠化地区生长,鉴

定了石漠化地区AM真菌2个优势属16个种。建立了菌根桑壮

苗培育关键技术体系:设计了AM真菌孢子的垂直平板定时转

动暗培养方法,找到了定向诱导菌丝生长、测量菌丝长度和

生长速度的简易方法;筛选到AM真菌孢子表面消毒的优良方

法;研制了AM真菌富集培养关键技术,产孢率可达211个/1

00g基质;接种AM真菌能显著地促进桑苗根系和枝叶生长,

获得菌根化壮苗。探明了桑菌根的发育生物学特征及抗旱机

理:三峡库区桑树82%左右的根尖与AM真菌形成丛枝菌根,

AM真菌与桑苗共生15d可形成附着胞,2-3月菌根侵染率可达

40%以上。菌根显著地促进桑苗根系和叶面积的发育,极大

地提高了桑苗的吸收和光合能力。菌根桑根系在高强度干旱

胁迫时,根表皮和皮层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较迟,死亡延后

,保护酶活性、光合参数、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都显著改善

,抵御干旱胁迫能力增强。菌根化壮苗显著提高了极端生境

中桑苗的成活率:菌根桑苗在三峡库区消落带170m以上高程

、以及武隆和黔江石漠化区域示范种植,提高桑苗成活率1

0~41%,生态修复效果良好。知识产权:发表学术论文16篇

,被引用106次,其中1篇被著名菌根专家刘润进教授在《菌

根学》专著以及真菌学领域权威杂志《菌物学报》上引用。

应用推广及效益:将菌根化桑壮苗分别在石漠化区域和三峡

库区消落带170m以上区域累计推广面积540亩,亩均养蚕增

/1713/ 生态桑耐极端生境壮苗培育及其抗性生物学特性研究

收320元,亩桑养蚕收入提高12.53%,生态、经济和社会效

益显著。

/1714/ 棉花新品介绍——多抗皖杂40
棉花新品介绍——多抗皖杂4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将皖杂40亲本通过病圃筛选改良为抗病材料

,再导入BT抗虫基因,选育成新组合“多抗皖杂40”。该组合

既保持了皖杂40的丰产、稳产性,同时兼具有抗虫、抗病、

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特征特性:该品种植株塔形,较紧凑

,株高100厘米。全生育期128天,属中熟品种,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铃卵圆形且较大,铃面光滑,单铃重6克左右,衣分

40.5%,衣指6.91克,霜前花率90%以上,吐絮畅。

/1715/ 籼型迟熟杂交稻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
籼型迟熟杂交稻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籼型迟熟杂交稻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项目由陕西省

科技厅下达,项目采用重穗型育种理论,走育种和引种相结合

的路子。育种上采用传统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花药培养

等生物技术,选育大穗型恢复系,然后以其为父本配组大穗高

产型杂交稻新组合。引种采用南种北引、生育期延长等引种

技术原理分析引进杂交稻新组合。1、杂交稻新品种选育及

引种:选育的“华泰998”于2007年3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

种审定,省区试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1.3kg、较汕优63增产7

/1715/ 籼型迟熟杂交稻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

.0%;引进的高产杂交稻新品种“竹丰优28”和“宜香1979”

也于2007年3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省区试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分别为683.3kg和602.5kg、较汕优63分别增产9.9

7%和6.75%。2008~2012年,在陕南累计推广种植三品种193

.08万亩,推广度28.97%,新增纯收益20409.29万元。2、配套

栽培、制种技术研究。开展大田栽插密度及N肥施肥技术研

究试验;开展大田宽窄行插植规格试验;开展“宜香1979”最

佳播种期研究试验;并开展了稻曲病和纹枯病防治的药剂试

验,分别形成配套栽培技术规程3套。重点围绕自育品种“华

泰998”开展制种技术研究,通过分期播种、行比试验、“9

20”喷施量和喷施方式等试验,研究其制种父母本在我地7月

底8月初始穗时的播差期、叶龄差,制定制种技术规程1套。

3、加强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先后开展了花药离体培

养、亲本材料稻米品质检测及遗传规律研究、抗稻瘟病基因

检测及抗病鉴定、杂种优势和遗传距离遗传效应相关性研究

的实验室工作,研究出的结果对育种实践工作起到了很好的

帮助与指导作用。

/1716/ 花生奶饮料
花生奶饮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产品是继大豆饮料后又一新高级植物蛋白饮品,

该产品以上等花生仁配以白糖、蜂蜜、稳定剂等原辅料经烘

烤、脱皮、磨浆投降提、真空脱气、高压均质和高温灭菌等

一系列工艺精制而成。该新产品的工艺技术成就可靠,并有

几条生产线已建成并投产。花生奶饮料不仅口感舒适,清香

甜润,而且营养丰富、不含任何合成色素和防腐剂,是非常

理想的天然保健饮品。长饮此饮料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预

防和减轻老年人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及肥胖症。并兼有增

/1716/ 花生奶饮料

强记忆和抗衰老的作用,是新一代健康饮料,享有“绿色牛

奶”的美誉。

/1717/ 甜玉米新品种库里南的选育
甜玉米新品种库里南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甘审玉20210137作物名称:玉米品种名

称:库里南申请者:甘肃陇盛种业有限公司育种者:甘肃陇

盛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HN376×HN565。原代号陇甜

三号。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00天,比对照朝甜603晚熟11

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紫色。株型平展,株高

239厘米,穗位高107厘米,成株叶片数16~18片。茎基淡绿色

色,花药紫色,颖壳淡绿色。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1.

7厘米,穗行数16.5行,行粒数43.2粒,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1717/ 甜玉米新品种库里南的选育

马齿型,百粒重40.6克。接种鉴定,感丝黑穗病,高感瘤黑粉

病。可溶性糖14.2%,还原糖1.7%。产量表现:2019~2020年

参加甘肃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94.5千克,比

对照朝甜603增产26.4%。品种主要优点、缺陷及应当注意的

问题优点:1、适应性广,2016、2017、2018连续三年多点的

试验,各试验点间差异小,整体表现稳定。2、综合抗性好,连

续两年大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大田无高感试验点次。3

、结实性好,品质好,口感佳,果穗外观好。缺点:轻感丝黑

穗病,采取戊唑醇种子包衣防治即可栽培技术要点1、精细整

地整地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播种质量,同时也影响着肥效的利

用。整地水平越好,苗出的越好,化肥的利用率越高。一次性

下好底肥。2、适时播种播种时要求地温稳定通过10度以上

,适当延迟两天,因土壤墒情而定播种时间,适时抢墒。覆土

厚度3—5cm即可,播种距离因垅距大小而定,公顷保苗6.5—

7万株。3、搞好播后镇压,保证苗全、苗齐。4、科学使用化

肥,提倡多施农家肥5、病虫害防治适时播种、种子包衣、加

强田间管理防治黑穗病和茎腐病。玉米虫害主要是地下害虫

、玉米螟等。地下害虫主要是用含福美双和克百威的包衣剂

进行防治,玉米螟主要是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或者是使用

呋喃丹、辛硫磷颗粒剂拌的毒沙撒在玉米心叶上进行防治。

6、加强田间管理中耕除草能有效提高地温,有利于小苗早生

快发,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使气生根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

,有效增加土壤的储水能力。7、适时晚收适时晚收,能够提

/1717/ 甜玉米新品种库里南的选育

高玉米产量与质量,降低玉米水分,有利于储存保管。保持品

种种性和种子生产的技术要点(杂交种含亲本)杂交种制种

:选择中等以上肥力、空间隔离500米以上的地块;一般在4

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种植密度为父母本合计6000株/亩

,父母本行比1:5或2:9;父本比母本晚播8天,母本可以采取

摸苞带1-3片顶叶提前去雄,以促进早吐丝;及时去杂、去劣

、去雄,授粉结束后,去掉父本,以促进母本生长,提高制种质

量和产量;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制种产量。亲本繁殖:以

手工套袋人工授粉的原原种繁殖原种,以原种繁殖亲本,亲本

用于制种而不再用于繁殖。繁殖亲本时,应选择肥水较好的

地块,具有500米以上距离的隔离区。并分别在定苗期、拔节

期、抽雄前、收获后和脱粒前进行严格去杂去劣。每亩保苗

6000株。审定意见:适宜在甘肃省鲜食玉米类型区种植。

/1718/ 桑叶青贮关键技术及其在肉猪健康养殖上的应用示范
桑叶青贮关键技术及其在肉猪健康养殖上的应用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桑叶是优良的非常规木本饲料源,以桑叶粉、提取

物、膨化物添加的方式在动物饲料中广泛应用。

  青贮饲料具有品质佳风味好的特点。

  在课题的资助下,项目组开展了青贮桑制作及养猪试

验。

  获得以下结果:

  1)确定桑叶混合玉米粉的青贮型式是对饲料品质有利

的乳酸型发酵型式:以单独桑叶、混合玉米粉和混合乳酸菌

/1718/ 桑叶青贮关键技术及其在肉猪健康养殖上的应用示范

三种方式青贮,分析青贮中桑叶的微生物变化及青贮桑品质

,发现混合玉米粉的青贮桑中乳酸菌占据优势的时间为20天

,pH稳定,第56天乳酸占总酸的比例61.76%,可溶性糖含量

21.11%,均为三组中最高,表明青贮桑品质最好。

  2)制作1.5吨规模的青贮桑:以桑叶切成2-4cm片状大

小,混合15%玉米粉,40kg桑中混合乳酸菌青贮剂4×1

08CFU,控制混合物总含水率为55-65%,制得3000kg青贮桑

,分析其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营养指标

稳定。

  3)育肥猪日粮中添加5%青贮桑试验:青贮桑喂养育肥

猪8头,对照组8头,添加发酵桑叶对育肥猪的日增重无显著

影响,但背膘厚度显著降低。添加发酵桑叶猪血清甘油三酯

(TG)显著降低,高密度胆固醇(HDL-C)极显著升高。表

明日粮中添加5%发酵桑叶可改善猪的健康。

/1719/ 黄藤和单叶省藤萌蘖芽无性快繁技术
黄藤和单叶省藤萌蘖芽无性快繁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技术关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类

技术的比较和获奖情况:成果突破了以往只靠种胚作外植体

才能组培快繁成功的局限,成功解决了黄藤和单叶省藤以萌

蘖芽为外植体的组培快繁技术难点,建立了包括外植体采集

、消毒、防褐变、丛芽诱导、增殖培养、生根诱导和田间移

植等一整套无性快繁技术,组培技术的外植体消毒成功率、

增殖系数、生根率和田间移植成活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

工厂化育苗的要求,可广泛用于藤类无性系育种和优良无性

/1719/ 黄藤和单叶省藤萌蘖芽无性快繁技术

系的中试推广。黄藤的外植体消毒成功率大于30%,丛芽诱

导率9%,增殖倍数大于4倍,增殖培养18代增殖倍数仍然有

3~4倍,一次生根诱导的生根率大于90%,田间移植成活率

大于85%。单叶省藤的外植体消毒成功率大于15%,丛芽诱导

率大于10%,增殖倍数大于3倍,第一次生根诱导的生根率为

60%左右,两次诱导生根的总生根率大于80%,田间移植成活

率大于90%。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

等国均开展过藤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但仅限于用种胚做外

植体,且只有部分藤种的技术指标达到工厂化育苗的要求。

以种胚为外植体的组培技术只能快繁种苗,难以应用于无性

系育种,更无法繁殖优良无性系苗木。二、成果推广应用前

景分析(包括产业化、可推广规模和其它与成果转化相关的

内容等)。该项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首先,

它是两个主要栽培藤种的重要的育种技术手段。藤类在生长

量、萌蘖力、材性和刺的数量等性状上分化大,无性系育种

的潜力非常大。但一个藤株只有一个顶芽,无法通过扦插来

繁殖无性系测定所需的试验苗,只有通过组培快繁来繁殖无

性系试验苗。因而,课题的研究成果是藤类育种的重要技术

支撑。黄藤和单叶省藤生长快、适应广、材性优良,是我国

栽培面积最大的两个中径级藤种。当无性系育种取得优良无

性系后,必须利用组培技术进行苗木扩繁,才能推广应用这

些优良无性系。该成果在藤类优良无性系推广过程中具有广

泛的推广应用前景,也是棕榈藤栽培无性系化和良种化的关

/1719/ 黄藤和单叶省藤萌蘖芽无性快繁技术

键技术手段。目前,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具有年生产能

力超过200万株的桉树组培工厂上百家,每年生产热带林木

组培苗上亿株,已完全具备了推广本成果的条件。藤类推广

栽培极度缺乏苗木,但因组培苗木生产成本高,因而未经选

育的藤类组培苗市场前景不大。如果组培繁殖优良无性系的

苗木,则可大规模推广,预计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每年

藤类苗木的需求量超过一千万株。

/1720/ 苏孜阿甫片
苏孜阿甫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苏孜阿甫片是陕西君碧莎制药有限公司自2006年以

来自主研发的全国独家药品品种,属于8类新药,以芸香草、

紫草、苦艾等中药材精加工制成的糖衣片。该成果是一种治

疗白癜风或冠心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即将芸香草10

0~900份,紫草100~900份,苦艾100~900份混合,第一次加

蒸馏水煎煮2.5h,原料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1:8,收集煎液,

对原料进行第二次煎煮2h,原料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1:6,收

集煎液,与第一次所述煎液合并,过滤,收集滤液,浓缩,制得

/1720/ 苏孜阿甫片

所述中药组合物。该制备方法使芸香草、紫草、苦艾中的药

用活性成分芦丁、补骨脂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

和桉油精转移率均提高到了95%以上,显著高于现有方法的有

效成分转移率,提高率药效,降低了成本。本产品处方独特,

制备工艺属国内领先,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产品具有活血

化瘀,理气开窍,增加皮肤色素功效,用于动脉硬化,冠心病,

肝脏疾病,白癜风,水肿,胃病等症的治疗。经检测各项检测

数据均符合规定,对患者机体进行全面调理,可改善白斑区皮

肤黏膜功能和修复胃黏膜提高消化吸收功能,有明显促黑色

细胞生成作用,服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尤其对儿童、老

年患者也有明显治疗作用。该成果已成功应用和推广,截至

目前本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净利润200万元,实缴

税金136万。

/1721/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系列组合的产业化开发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系列组合的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主要开发内容:“天优系列”、“丰优系列”

“粤杂系列”、“998系列”、“122系列”等优质、高产、

抗病杂交水稻系列组合的产销。优质杂交稻组合高产制种技

术及高产栽培技术合作与服务。技术经济指标:双季稻大田

示范种植天优998亩产达600公斤以上,比同类型杂交稻组合

培杂双七或金优桂99增产7%以上,可比效益提高10%以上。

一季稻区大田示范种植天优8号亩产700公斤以上,比同类型

杂交稻组合汕优63增产7%以上,可比效益提高10%以上。关

/1721/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系列组合的产业化开发

键技术及创新性:“天优系列(天优998、天优8号等)”、

“丰优系列(丰优丝苗、丰优428、丰优128等)”、“粤杂

系列(粤杂122、粤杂889等)”、“998系列(博优998、秋

优998、丰优丝苗、天优998、优优998、汕优998、振优998

、五丰优998)”、“122系列(优优122、博优122、粤杂1

22、汕优122)”等各种系列相关组合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品

种审定。在优质、高产、抗病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并

且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投资估算:每个组合投入500万元

;基地建设与示范20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用于收购种

子等经营活动。建设期限约1-2年。市场预测与经济效益分

析:预计2005-2007年上述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400万亩

,共需杂交种子2400万公斤。按现行杂交稻种子零售价格为

每公斤18元计算,则生产者、一级销售商、二级销售商和零

售商每公斤销售毛利润可达10元以上。因此推广上述杂交稻

组合达2400万亩,可创造经济效益至少达24000万元以上。

适应的地区(行业):各杂交生产种植区域。

/1722/ 山东特色果蔬资源绿色加工产业化与品质提升
山东特色果蔬资源绿色加工产业化与品质提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围绕苹果、红枣、蓝莓、金针菇、木耳等山

东特色水果和食用菌资源,以高效利用、多级联产、绿色节

能为目标,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先

后突破鲜榨汁最少加工、高效过滤、质构改性、湿法超细粉

碎、甲醇控制、节能干制等瓶颈技术,建立苹果绿色节能加

工、红枣、蓝莓多级联产、特色食用菌副产物及等外品高值

化利用、果蔬加工制品可追溯和标准化质控服务技术体系;

建立了基于国际统一标识果蔬及制品可追溯与标准化体系及

/1722/ 山东特色果蔬资源绿色加工产业化与品质提升

果蔬制品流通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研创和升级苹果鲜汁、

苹果脆片、苹果白兰地、红枣蒸馏酒等新产品20项;指导新

建创新产品生产线8条。制定报批国家标准1项,立项修订国

家标准1项,立项行业标准4项,制定企业标准4项;获得科技奖

励5项;发表相关科技论文8篇;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7

项;建立了“领军人才+科研骨干+博士后+研究生”的立体创

新团队,培养硕士3人,博士后出站1人;新建各类科技创新平

台7个。显著提升了山东苹果、红枣、蓝莓、金针菇、木耳

等特色水果和食用菌资源高效利用水平和企业竞争力,新增

销售收入7.3亿余元,新增利润5199万元,经济、社会及生态

效益显著。

/1723/ 吉育612
吉育61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品种来源:2009年以JLCMS57A为母本,JLR9为父

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三系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特征

特性:中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平均130天,比对照吉育72早

1天。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96厘米,主茎型结荚,主茎节

数18个,三粒荚多,荚熟时呈褐色。圆形叶、紫花、灰毛,籽

粒圆形,种皮黄色,无光泽,种脐黄色,平均百粒重20.0克。人

工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中抗大豆花叶病毒3号

株系,高抗大豆灰斑病。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2.07%,粗脂肪含

/1723/ 吉育612

量20.92%。3、产量结果:2014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2

11.4公斤,比对照吉育72增产22.1%;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公

顷产量3616.4公斤,比对照吉育72增产11.2%,二年区域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3413.9公斤,比对照吉育72增产16.0%;2016年

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521.0公斤,比对照吉育72增产4.4%

。4、栽培要点:1)一般4月下旬播种。2)密度:公顷保苗1

8万株左右。3).基肥一般施用有机肥2万公斤/公顷、种肥施

用磷酸二铵150公斤/公顷。4)注意防治大豆蚜虫,8月中旬及

时防治大豆食心虫。5)不宜密植。5、推广区域:吉林省中

晚熟区。

/1724/ 二季作区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二季作区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和工业原料作物,近年

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得到迅猛发展,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全

国的交通枢纽,具有农产品商品市场南北互补、承东启西的

区位优势,春季马铃薯生产收获一般在5月下旬~6月底,正是

我国南、北方鲜食薯和加工原料薯缺乏的时间,有着广阔的

市场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项目组在充分调研我省及

全国马铃薯品种资源与生产应用现状后,针对当前缺乏适宜

河南种植的马铃薯品种老旧单一、种植技术落后、集中上市

/1724/ 二季作区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销售难等问题,团队在相关项目的资助下,按照“优异种质的

引进、筛选和创制-早熟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绿色高效生

产技术创新与集成-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的总体思

路,在优异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配套绿色高效栽培

技术集成方面取得重大成效。主要创新如下:1、种质资源

丰富,创新一批新材料收集整理国内外品种(系)资源材料

156份,经多年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河南种植的优良种质资

源材料107份,利用其优良性状进行有性杂交、2n配子育种等

技术手段,创新种质资源材料28份,其中骨干亲本7个,栽培材

料21份。育成综合性状优良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新品种3个

,并先后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和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

种登记。适应性广:适宜中原二季作区、东北一季作区及南

方冬作区早熟栽培,表现极好。2、育成优质、高产、抗逆性

强、适宜二季作栽培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早熟、休眠期短:

郑薯系列品种生育期在56~61天,均早熟,且可实现错峰上市

,满足市场有序供应;休眠期均45天左右,较短,适合中原二季

作区及北方一季作区、南方冬作区早熟栽培的理想品种。品

质优:选育新品种各项营养指标是目前国内主要推广的一些

早熟品种中较高的,食用品质优,是适合鲜食的理想品种,蒸

食风味佳,口感甜绵。其中VC含量郑薯八号最高为26.8mg/1

00g,特别适合VC缺乏者食用;郑薯九号粗蛋白含量最高,含有

多种氨基酸组合,营养价值极高。高产:在多年多点试验中

,3品种均表现较好的高产稳产性,较对照品种增产3.78%-30

/1724/ 二季作区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5%。郑薯八号平均亩产1124.26kg,高产达3110.18kg。郑薯

九号平均亩产2197.45kg,高产达3300kg。抗病抗逆性强:河

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调查鉴定结果,郑薯八号等新品

种对马铃薯主要病害均具有较好的抗性。郑薯八号抗病毒病

、晚疫病、环腐病。郑薯九号抗卷叶病毒病、花叶病毒病、

晚疫病、环腐病。商品性状好:郑薯八号等新品种商品薯率

在86.9%~98.6%之间,薯形规整,薯皮光滑,芽眼浅而稀。其

中郑薯八号商品薯率极高达98.6%,薯形圆形,浅黄皮白肉,形

状大小适合薯片加工;郑薯九号薯形椭圆形,黄皮白肉,适宜

薯条加工;满足了不同地区消费习惯需求。适应性广:均适

宜河南省及中原二季作区种植,在东北一季作区及南方冬作

区早熟栽培也表现良好。3、形成了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

品种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配套集成了郑薯系列马铃薯

品种早熟防寒高效栽培技术、郑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地膜双垄

全覆盖早熟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及郑薯系列马铃薯品种绿色高

效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了马铃薯早熟、节水减肥增产增效

,绿色防控于一体的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通过项目实施,河

南省审定和国家登记品种3个,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

明专利1项,行业技术规程2项,出版书籍4部,发表论文38篇,

其中核心期刊8篇;项目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725/ 科伟20
科伟2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科伟20是河北科伟种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群体选育出来的高产、稳产和广适应性小麦新品种

。自选课题。该品种属冬性中熟品种,生育期248天左右。幼

苗匍匐,叶色绿色,分蘖力较强。成株株型较紧凑,株高70厘

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硬粒,饱满度好。亩穗

数43万左右,穗粒数33.6个,千粒重41.3克,容重784克/升。

熟相好。抗倒性较好。抗寒性中等。2018年河北省农作物品

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干基)13.0%,湿面筋(14

/1725/ 科伟20

%湿基)29.0%,吸水量62.0毫升/100克,稳定时间1.9分钟;抗

病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结果,

2016~2017年度高抗条锈病,高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17

~2018年度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产量表现

:2016~2017年度冀中北(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

0.9千克,比对照中麦170增产10.6%;2017~2018年度同组区

域试验,平均亩产486.5千克,比对照中麦170增产11.2%。20

17~201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1千克,比对照中麦17

0增产10.4%。生产试验产量在全省所有参试品种居第一位。

(注:2017-2018年度华北地区低温干旱,大部分麦田减产,

一般产量300-400公斤。科伟20亩产497.1公斤,参试品种产

量最高。)该品种符合河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2019年6月

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中北

部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适宜播种期为9月28日至10月8

日。

/1726/ 苹果酥片生产新技术开发与示范
苹果酥片生产新技术开发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投资3800万元,引进8条苹果酥生产线,同时生产苹

果醋、苹果饮料、动物饲料等,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苹果

酥片含水量小于等于2%,维生素含量保持95%以上,苹果糖

分、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损耗率小于等于5

%。带动豫北及周边地区苹果种植1.5万户,发展苹果10万亩

/1727/ 维西县农牧局累计实施4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成果显著
维西县农牧局累计实施4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成果显著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通过实施以小麦新品种推广精量精细播种、强化病

、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措施为主体的累计4万亩小麦高产

创建活动,使百亩核心示范区增产幅度37%以上,千亩连片

示范区增产幅度17%。辐射带动全县小麦高产栽培两年累计

8万亩。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现实施高产创建的面积只占全

县总面积的28.6%,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生产前景可观,

有待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1728/ 花生新品种白院花10号
花生新品种白院花1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选育单位: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二、品种

来源:母本白院花3号,父本山东省花生所品种I2S2杂交选育

而成。三、特征特性:1、籽仁性状:深紫色,百仁重40.51

克。2、植株性状:株型直立,主茎高49.31厘米,侧枝长54.

02厘米,分枝数4.28个,叶片倒卵形,绿色,花冠黄色。3、荚

果性状:百果重119.55克,公斤果数875.75个,出仁率为70.

69%,平均荚果产量为3127.46公斤/公顷。4、品质分析:籽

仁粗蛋白质含量32.92%,粗脂肪含量50.44%。5、抗逆性:抗

/1728/ 花生新品种白院花10号

叶斑病(5.0MR);抗青枯病(28.9R);中抗茎腐病(13.2M

R);抗根腐病(9.8MR);抗病性1.6级;抗倒伏1级。6、生育

日数:出苗至成熟112.75天左右。

/1729/ 优质中小体型肉鸭现代选育技术集成与创新
优质中小体型肉鸭现代选育技术集成与创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随着我国肉鸭产业快速发

展,我国肉鸭产业已经进入由产量向品质方向的转型阶段,鸭

肉产品消费市场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其中酱卤鸭、烤鸭、

咸水鸭、板鸭、烧鸭、樟茶鸭、老鸭汤制品等为消费主体。

过去市场主要以快大型肉鸭品种为主导产品,但其饲养周期

短、增重快、屠体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高、肉质风味差。

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目前采用地方蛋用型和兼用型麻鸭品种

暂时替代,但其肉用性能、料重比等指标仍不理想。因此培

/1729/ 优质中小体型肉鸭现代选育技术集成与创新

育肉用性能好的肉鸭新品种势在必行,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研究论点及创新点本研究主要以体重、表型(乌嘴、

青脚白羽)、肉质为主选指标,开展特色中小体型优质肉鸭

的选育。创新点是选择改良型连城白鸭和奥白星肉鸭为育种

素材,采用性能测定等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

的方法选育优质中小体型肉鸭,经3个世代的选育,乌嘴、青

脚、白羽等外貌特征相对稳定,10周龄体重达2262g,胸肌中

鲜味氨基酸(13.99%)、肌内脂肪含量均高于樱桃谷肉鸭。

研究了鸭MSTN基因与生长性状、屠宰性状之间的关联性,在

MSTN基因编码区发现4个SNP位点;首次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

析法(GWAS)筛选出多个与羽色有显著关联的SNPs。3、社

会经济效益本研究培育的中小体型优质肉鸭与樱桃谷肉鸭相

比具有体型适中、肉质风味独特等特点。2011-2014年在武

汉江夏区安华养殖场、武汉鑫欣禽业公司、武汉居字号特种

水禽养殖公司等共推广337万只,创产值10080万元,经济效益

达1203万元,共培养养殖技术带头人10人,具有显著地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4、存在问题F3后代时白羽率大幅度提高,但

还是出现一定比例黄嘴黄脚白羽个体和一部分略带浅灰的个

体,因此表型还需要进行后期的继续选育,尤其是对公鸭的选

育。此外本研究只是针对羽色表型和体重进行了选育,下一

步将继续对鸭各方面的生产性能进行选育。

/1730/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研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成果在梳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发展的产生、

发展和变革的基本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提出了综治统一立法

为协调法、促进法和预防法的基本模式框架,并对新时期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多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处于综合

治理中心地位的公安机关的职权职责进行了重新定位,确立

了主要警察任务和辅助警察任务的二元构造体系。该成果对

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完善和未来公安工作发展,均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731/ 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研究与示范
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淮南市科技计划项目“植保无

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由凤台县植保

植检站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承担实施。我县防治病虫害

面积500万亩次,大部分仍是使用电动喷雾器和地面动力喷雾

器,由于人工防治工效低,不能实现大面积的统防,加上病虫

的蔓延和迁移,防治效果差,且农药的使用不断增加,使农产

品残毒量增大,品质降低。选用先进的农药喷施机械也会对

农作物植株造成一定面积的损伤,影响产量。农民使用的电

/1731/ 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研究与示范

动喷雾器存在不足,不仅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长,长时

间在农田里喷施农药,透风透光性差,容易引起作业人员药物

中毒,同时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防病虫效果差,这也是目前

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瓶颈。针对上述问题,结合

生产实际,研究示范推广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可

促进我县水稻病虫防治机械化。我县是农业大县,应用无人

直升机喷洒农药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一是超高的工

作效率,二是农药对人员生命安全不构成威胁,三是能够大量

的节省劳动力,节约农业投入成本,最终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随着无人直升机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将会弥补我县在

农业无人飞机应用领域的空白,植保无人飞机技术的应用,将

标志着我县农业真正走向了高科技农业时代。②技术原理及

性能指标:“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在桂集镇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无人直升机专用机库

600平方米,建设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试验及技术研发基地

200亩,用于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试验。培训操作员2

0人,合作社理事长100人,培训农民1000人次,宣传应用无人

机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展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农

药剂型的选择、防漂移技术试验、药液最佳用量、喷幅、流

量、飞行速度之间关系的试验研究。在杨村镇、马店镇建设

各建设一个面积为10000亩的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示

范区,推广面积60000亩。项目区水稻平均亩产较前3年平均

亩产增加15千克,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次或下降50%,病虫害综

/1731/ 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研究与示范

合防效提高到90%,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③技术的

创造性与先进性:机械创新:选用广州极飞科技公司P20植

保无人机,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技术创新:采用超低容

量喷雾,加入专用沉降剂,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又可以减少

用药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服务方式创新:应用植保无人机

开展水稻病虫害社会化服务在全国领先。④历年获奖情况:

“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

2017年度凤台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1732/ 红庙山药1号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红庙山药1号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品种属雄株型,雌花序罕见。植株茎蔓右旋、紫

绿色、圆形、长3.0-3.5米、多分枝。叶片对生或互生、深

绿色、三角形、缺刻较深,先端尖。叶脉7条,基部2条有分枝

。叶腋间着生零余子,直径1cm左右,圆形,表皮粗糙,芽眼多

且凸起明显。块茎极窄椭圆形,长60-80cm,直径3-5cm,表皮

灰黄色、较厚、粗糙,须根密生、较粗,根眼粗大、略带凸起

。块茎颈部粗短,肉质雪白,纤维丝明显,黏液少。块茎单重

约250克。从出苗到采挖210天左右。

/1733/ 白沙枇杷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白沙枇杷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立项背景和意义:通过资料查询和实地考察调

查结果表明,全国白枇杷品种中综合性状最优,单果最大,

市场售价最高的白枇杷新品种为“宁海白”。丽水莲都区有

规模种植枇杷的区域优势,发展“宁海白”同宁海相比具有

明显提早上市,首先抢占市场的优势。当前柑桔产业遭受重

创果业结构优化调整为适度规模发展鲜食白枇杷优良品种提

供了发展空间和机遇。本项目的立项目的就是为丽水市适地

适度规模发展白沙枇杷新品种“宁海白”、“太平白”提供

/1733/ 白沙枇杷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品种与技术支撑。二、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经济指标:(一

)主要研究内容1、国内主要白沙枇杷新品种产地调研;2、

对优质大果白沙枇杷新品种开展栽培试验;3、开展露地配

套技术研究;4、开展大棚设施栽培技术研究。(二)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1、建立白沙枇杷良种引种试验园5亩;2、通

过引种试验,总结出一套白枇杷大棚栽培技术;3、通过大

棚栽培实现白枇杷提早15天成熟(与露地种植相比)。三、

项目达到的成果水平:1、建立了白沙枇杷大棚设施栽培与

露地栽培试验基地5亩多,开展了宁海白、太平白、冠玉、

白玉、青种等5个白沙枇杷品种特性观察及性状评价,推选

出宁海白、太平白两个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白沙枇杷品种(

株系);2、形成一套白沙枇杷先进适用栽培技术体系。该

套技术在生产上应用可使白沙枇杷优质果率提高25%以上,

单果重提高35%,亩效益提高50%以上,该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可使白沙枇杷在我市的推广有良好的技术保证,为《丽水市

水果优势区域发展布局规划》提出发展万亩枇杷提供技术支

撑;3、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宁海白枇杷大棚设施栽培技术,

宁海白枇杷通过大棚设施栽培成熟期提早15天以上;4、为

丽水果业结构调整增添了候选品种,对今后实施白沙枇杷大

棚设施及常规栽培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项目成果具有很好

的应用前景。四、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项目实施期间共推

广白沙枇杷500亩,到2010年有100亩进入盛产期,可获销售

收入100万元。

/1734/ D型肉毒毒素新剂型防治高原鼢鼠的研究
D型肉毒毒素新剂型防治高原鼢鼠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兽用药品制造
技术详情

  项目针对近年来高原鼢鼠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危害

十分严重的现状,从高原鼢鼠对D型肉毒毒素的敏感性、口服

毒性、饵料选择性、毒饵适口性、小区试验等方面进行了深

入、细致的研究,为D型肉毒毒素防治高原鼢鼠提供了数据依

据。项目完成了高原鼢鼠对D型肉毒毒素的敏感性试验,测得

其灌胃半数致死量LD50为5840MLD/kg,其颗粒毒饵口服半数

致死量LD50为1.319MLD/kg,小麦毒饵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为

0.84MLD/kg;完成了高原鼢鼠饵料选择性试验、D型肉毒毒素

/1734/ D型肉毒毒素新剂型防治高原鼢鼠的研究

小麦毒饵、颗粒毒饵适口性试验,为D型肉毒毒素防治高原鼢

鼠最佳饵料的选择、毒饵浓度提供了应用依据。在海南州贵

南县,开展了D型肉毒毒素不同浓度小麦毒饵、颗粒毒饵防治

高原鼢鼠的小区试验,确定了毒素现地使用最佳配制浓度为

0.2%(1000万MLD/mL标准品);在贵南县、海晏县、民和县

累计完成高原鼢鼠鼠害防治1万余亩,平均灭效达89.93%。获

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SCI1篇。

/1735/ 黑龙江省露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黑龙江省露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对露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病原菌鉴定入手,确定了黑龙江省西瓜主产区的露地西瓜

细菌性果斑病的致病菌,通过种子处理及苗期、成株期防治

药剂筛选,并与栽培措施相结合,研究出露地西瓜细菌性果斑

病综合防控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以

前期种子处理为核心,以中后期药剂防控为重点,通过前期施

用抗生素,中后期施用含铜农药技术,既有效降低了果斑病的

发生率,又减少含铜农药对植株的损伤。项目组筛选出的种

/1735/ 黑龙江省露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子处理药剂40%福尔马林、3%双氧水,苗期防治药剂2000mg/

L硫酸链霉素、2000mg/L噻霉酮,果实膨大期防治药剂1500m

g/L氢氧化铜、2000mg/L噻霉酮、2000mg/L春雷霉素等药剂

在各个防控时期防控效果显著,三年的防控效果分别达到91

.7%、92.7%、81%。该项目组提出了黑龙江省露地西瓜细菌

性果斑病综合防控以西瓜健康生长为中心的理念,理念创新

且适合西瓜安全生产的大方向。该项技术明确了露地西瓜细

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控的关键时期、防治药剂种类及使用方法

,为生产提供了一套简单通俗,易于掌握,投入小,效果好的防

控方法,有效解决了黑龙江省西瓜果斑病高发的问题。该项

技术已被农民广泛接受,2013-2015年累计推广面积为18.33

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12亿元。

/1736/ 云麦52号
云麦5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滇审小麦200704号选育单位:云南省农

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审定情况:2008年1月云南省农作

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

食作物研究所品种特性:该品种为常规小麦品种。弱春性,

分蘖力强,抗旱性好,耐肥水;株高85-95cm,穗粒数40-5

5粒;千粒重45-50克;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生育期

140-196天;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丰产性好;籽粒容重78

3克/升,粗蛋白(干基)12.88%,湿面筋25.1%,沉降值30

/1736/ 云麦52号

.4ml,稳定时间5.5min,拉伸仪面积71.1cm2,为中筋型品

种。2007年通过审定。适种地区:适于我省海拔1200-2400

米的田麦和烟后地麦区种植。经济效益情况:每亩可增产5

0公斤左右,增加经济效益80-90元。

/1737/ 中华胭脂鱼、圆腹雅罗鱼新品种引进繁育
中华胭脂鱼、圆腹雅罗鱼新品种引进繁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在我市首次引进中华胭脂鱼和圆腹雅罗鱼两

个新品种,成功的进行了规模化人工繁育和成鱼养殖,为我市

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加了两个新的养殖品种。并对两个养殖

品种的细胞遗传学进行了分析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不但丰

富了我市鱼类种质资源,还为我市今后开展异地保护发育增

殖水产濒危物种和冷水鱼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738/ “吉鲡”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研究
“吉鲡”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为海南省科技厅2010年

立项的省属科学事业费项目《大珠母贝资源增殖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10-20410-0005)。二、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一)技术原理:①鱼苗中间培育:选择2口共6亩的池塘,经

清塘消毒、肥水等前期处理后,投放吉鲡罗非鱼鱼苗4万尾,

该批鱼苗来源于河北省沧州县中捷罗非鱼繁育场培育的小规

格苗种。鱼苗规格为:体长1.82~3.12cm,平均体长2.17cm

;体重0.37~1.14g,平均体重0.96g;放苗时,先将苗袋置于池

/1738/ “吉鲡”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研究

中0.5~1小时后,再慢慢用池水冲入苗袋使之温度一致后轻

倒入池中。培育水位从1.0米逐渐增加到1.5米。培育前期,

采用鳗鱼粉与罗非鱼破碎料(罗非鱼成鱼配合饲料粉碎)进

行投喂,比例为1∶3,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培育后期采

用罗非鱼破碎料与幼鱼浮性颗粒料混合投喂,日投喂量为鱼

体重的5%~7%,分两次在白天投喂;每天在投喂前通过声音进

行驯化(手掌拍掌声、敲盘声等),驯化的时间为5~8天。

5~8天后投喂罗非鱼料。②吉鲡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

本项目选择5口池塘共14亩,经清塘消毒、肥水等前期处理后

,投放南美白对虾苗,放养密度为10000尾/亩,投喂虾料;南美

白对虾养殖15d-20d后,投放标粗后的吉鲡罗非鱼,放养密度

为2000尾/亩,投喂罗非鱼全价料,不再投喂对虾饲料;定期随

机抽取吉鲡罗非鱼30尾,测量体长、体重,研究罗非鱼生长情

况。③水质监测:中间培育及混养阶段用水进入蓄水池沉淀

后使用,每个月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每口池塘采用5点采样法

采集水样,经充分混合后进行相关水质理化因子测定,包括池

塘水体温度、pH、盐度、Do、氨氮、亚硝酸、BOD及COD等。

(二)性能指标:本项目选择5口池塘共14亩,共放养平均体

长为2.17cm的“吉鲡”罗非鱼鱼苗4万尾,平均体长为1cm的

南美白对虾14万尾,经过6个多月的养殖,“吉鲡”罗非鱼平

均体重达到398.6g,成活率达到89.45%,亩产罗非鱼764.0kg

;对虾平均体重达17.08,成活率达60.30%,亩产对虾103.0kg

。平均亩产值1.83万元,亩利润为0.73万元。三、技术的创

/1738/ “吉鲡”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研究

造性与先进性在省内首次引进耐盐性海水罗非鱼,并对在海

南进行试养,对其生长、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掌握了

一整套大珠母贝资源增殖技术体系;如果本项目研究成功并

推广,将对沿海各省的海水罗非鱼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产业化前景广阔。四、技术的成熟程度本项

目已经在自然海区进行底播增殖试验,经过增殖实践,具有生

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等优点,可稳定的获得一定数量成品大

珠母贝,如能进一步推广应用,可达到降低了投入成本,提高

了渔民经济效益,技术是成熟、可靠的,可达到产业化生产水

平。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1、原料上,通过“吉鲡

”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降低饵料投入成本,混养后,只

需投喂罗非鱼饵料,即可满足“吉鲡”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

的饵料供应。不但提高了饵料利用率,还降低了成本。2、海

水养殖的罗非鱼口感优于淡水养殖的罗非鱼,市场价值将高

于淡水罗非鱼,市场上价格可售16元/kg,每亩产值可达到12

200余元;另外,市场上虾的售价60元/kg,每亩可达6100余元

。大大增加了渔民的收入。3、社会效益上,本项目利用鱼虾

混养模式,充分利用废弃虾池,保护了耕地面积;同时,降低了

南美白对虾和罗非鱼的患病率,进而减少了药物的使用,确保

了产品的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

帮助。4、由于该项目属于首次在海南进行海水罗非鱼养殖

,只能初步确定该海水罗非鱼品种适合海南养殖,对于生长速

/1738/ “吉鲡”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研究

度与盐度的关系、关于饲料与营养的问题、关于苗种繁育问

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进行研究确定,才能使该海

水品种罗非鱼在海南推广养殖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1739/ 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鄂杂棉12F1
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鄂杂棉12F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湖北省十五科技攻关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课

题编号:2001AA204A05该品种是用鄂抗9号和121-8作亲本的

正反交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2002年育成,2003-2004

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区试,2005年3月通过省品种审定。湖北

省棉花品种区试两年平均亩产皮棉102.68公斤,比对照鄂杂

棉1号增产10.78%。纤维品质:2.5%跨长31.1毫米,比强30

.8CN/tex,马克隆值5.1。植株中等偏高,株型塔型,松散

通透性好,茎杆以光滑为主,少数有稀茸毛,茎杆较软,上

/1739/ 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鄂杂棉12F1

部坐桃多时有勾头现象。叶片中大,叶色较淡。结铃性强,

铃卵圆形,较大,吐絮畅,后期肥水不足易早衰退。单铃重

5.58g,大样衣分42.77%,籽指10.5g。生育期134.5天。霜

前花率74.9%。抗病性鉴定为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应范

围:湖北省及相似生态棉区,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栽培

技术:1、选用质量合格的F1代种子。2、适期播种,合理密

植。4月上旬播种,营养钵育苗,每亩密度1500-1700株。3

、科学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和硼肥,一般亩施纯

氮20公斤,五氧化二磷8公斤,氯化钾15公斤。4、全程化调

。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5、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综合防治病虫害。该品种丰产性突出,结铃性强,铃

大衣分高,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740/ 甜樱桃品种兰伯特的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
甜樱桃品种兰伯特的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自选。2、选育出品种:兰伯特。3

、围绕大樱桃优良品种综合标准:早产(三年结果)、丰产

、果实经济性状好(个大、果形端正、色泽艳丽、果柄中短

、硬度大、口味佳、抗裂果、成熟期一致、自花结实率高、

稳产)等特点,选择了性状优良,适合烟台地区发展的樱桃

新品种,定名为“兰伯特”。课题组结合项目研究,进行优

良新品种苗木的繁育与扩大试栽,在大樱桃试栽园地进行系

统的栽培技术研究,按照大樱桃优良品种的丰产、优质、高

/1740/ 甜樱桃品种兰伯特的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

效栽培技术进行栽植,创造出一批幼树丰产样板。4、物候

期:该品种在烟台地区花芽萌动始于3月下旬,4月20日左右

进入初花期,较同园的拉宾斯、滨库晚3~4天,4月底花期

结束。果实成熟在6月20左右,比红灯晚15~20天,与先锋

、滨库相近,果实发育期55~60天。5、果实特征:晚熟、

自花结实率高、果实特大、色艳、抗裂,是本品种的显著特

点。果实在烟台地区6月下旬成熟,比滨库晚2~3天。果实

短心脏形,果顶平,单果重10.5克,大者15克,深紫色,光

泽艳丽,果肉紫色,肉硬,可溶性固形物17.1%。味甜,品

质上,不裂果。6、生长结果习性:幼树树姿较直立,分枝

角度较小,6年生树高2.5m,干周44.3cm,冠径南北2.8m,

东西3.0m;盛果期树树体中庸,树冠开张。外围一年生枝萌

芽率98.7%,成枝力7.0%;外围一年生枝短截后萌芽率为

92.5%,一般发3~4个长枝,中下部芽多形成叶丛枝;以花

束状结果枝结果为主,盛果期树花束状果枝占68.0%,中果

枝占25.3%,长果枝9.3%,花束状果枝多着生在粗度5cm以

下的多年生枝上。7、抗逆性:1997年种植以来,通过连续

多年的观察,发现该品种对土壤、气候、病害的抗性较强。

未发现特殊的病虫害和对某种病害敏感,流胶病的发生较轻

。对晚霜的抗性较强,通过连续几年的观察,晚霜后花序坐

果率仍然较高,产量和品质未受太大影响。8、配套栽培技

术: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对引进的“兰伯特”品种进行了多年

的试栽观察,发现其性状优良。该品种果形端正,个大,色

/1740/ 甜樱桃品种兰伯特的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

泽艳丽,丰产稳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已经有一定面积

推广。今后的推广目标为10万亩以上。新建果园模式上个世

纪80年代以来,推广的主要栽培模式是三大主枝栽培。由于

管理原因,树体和群体结构不合理,树冠郁闭,难以通风透

光,树势难以控制,管理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果实质量低

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严重污染土壤和环境。目前这类果

园仅靠技术改造,难以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目前,世界大

樱桃栽培的主流模式是自由纺锤形栽培,进行简单、节约栽

培,其主要优点是:一是树体高度适中,适于密植,适栽的

株行距为3米×4米。很好的控制了树体的生长,使树体

生长较慢,比三大主枝的树体小50%~70%,单位面积内每

株占用的土地相对节约了40%,单株和群体通风透光好;二

是结果早,投产快,产量高。自由纺锤形栽培树体由营养生

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快,提早开花和结果,使早期经济效益提

高,延长盛果期。初步估计通过利用自由纺锤形栽培栽培,

栽后第3年开始结果,亩产可达400公斤,从第5~6年起,亩

产稳定在1000~1200公斤,优果率保持90%以上,比三大主

枝形果园早结果1~2年,亩产增加200~300公斤;三是果实

品质好。在同样栽培管理条件下,因树冠小,光照充足,因

而着色好,糖分高;四是管理方便,降低生产成本。自由纺

锤形栽培,树冠高2~3米,容易修剪,,便于管理。采用樱

桃自由纺锤形整形修剪。干高50~60cm,树高2.8m~3m,在

/1740/ 甜樱桃品种兰伯特的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

中心领导干上配备25个左右的水平单轴延伸的主枝,螺旋状

排列上升,控制枝粗在5cm以下。建立完善的配方施肥体系

,抓住施肥时机,查漏补缺,合理减少化肥用量。病虫害防

治:防治原则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

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1741/ 杉木、马尾松、南方红豆杉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杉木、马尾松、南方红豆杉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通过深层次分析基质成分及配比、无纺布容器大小

对培育杉木、马尾松、南方红豆杉等针叶树种的影响,解析

3个针叶树种的容器育苗技术,寻找出最佳的容器苗基质配方

,最适宜苗木生长的容器规格,力争培育出根系发达、生长健

壮、养分库丰富、养分库源结构合理的容器苗,提高容器苗

的成品率,进而提高产品品质和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基质成分及配比:在以泥炭、珍珠岩和谷壳为主要

基质成分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的黄心土,设置4个基质成分配

/1741/ 杉木、马尾松、南方红豆杉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比梯度,添加固定比例缓释肥,以研究泥土、及泥土所占配置

比例对针叶树种苗木生长的影响。(2)无纺布容器大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育苗实践经验设计如下4种容器规格(

直径×高度),确立容器规格等与杉木、马尾松、南方

红豆杉等针叶树种苗高、地径等生长指标间的关系;(3)管

理:依据季节特性、苗木生长期调控水肥、防治病虫害以培

育最佳造林苗木;对苗木进行精细光照、空间日常管理,以调

控苗木干型、冠幅生长。(4)通过析因实验设计解决杉木

、马尾松、南方红豆杉等3个树种容器苗培育存在的问题,深

层次分析基质成分及配比、无纺布容器大小对培育针叶树种

的影响,确定出最佳的容器苗基质配方、最适宜苗木生长的

容器规格。该项目在县科技局的大力指导和关心下,经过项

目承担单位和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主要科研任务达到

或超过项目合同预期的目标,如下所示:(1)已优选出3个

树种最佳育苗方案:杉木A2×B3、马尾松A2×B4、

南方红豆杉A4×B4,除此以外每树种还选出1到4种方案

作为备选。(2)在实际生产中,一年生杉木、马尾松、南方

红豆杉容器苗技术指标达到并优于浙江省质量Ⅱ级标准,合格

率分别达到94.3%、98.2%、97.1%。杉木、马尾松、南方红

豆杉两年生容器苗,在2014年省容器苗质量标准中,因杉木、

马尾松没有具体标准,参照南方红豆杉质量标准(地径≥0.5

0cm,苗高≥50cm),合格率分别达到98%、97%、99%,达到合同

要求。(3)育苗所使用基质材料泥炭使用比例降低10%,黄

/1741/ 杉木、马尾松、南方红豆杉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泥使用比例增加10%,每株苗木降低成本17.62%。(4)已开

设容器育苗技术培训班1次,项目申报流程培训班1次,总计6

2人次。(5)撰写专业技术论文1篇,已录用待出版;制定企

业标准一项。本林场制定的企业标准主要作为林场苗木生产

、经营活动的管理和工作依据,为其它地方苗木生产提供了

参考,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对针叶树种轻基质网袋容器育

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742/ 中籼常规水稻品种新品种(裕禾丝苗)的选育技术
中籼常规水稻品种新品种(裕禾丝苗)的选育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优质香型高档籼米市场需求量增加,尤其香味浓、适口性好

、抗病强的水稻品种,深受优质专用订单种植户欢迎,成为水

稻育种的核心目标之一。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原理:选

用抗病、丰产性好的亲本粤晶丝苗做母本,选用优质、香型

、适口性好的美香占做父本,经过人工杂交,逐代选育而成。

指标:中籼常规水稻品种。2018年、2019年两年区域试验结

果:平均株高113.8厘米,亩有效穗16.4万,每穗总粒数203.

/1742/ 中籼常规水稻品种新品种(裕禾丝苗)的选育技术

5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1.9克。全生育期为129.4天,较对

照品种(Ⅱ优838)熟期短6.6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

所抗性鉴定,2018年中感稻瘟病(综合抗指4.8),中抗稻曲

病(病穗率5.0%),感白叶枯病;2019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

6.5),感稻曲病(病穗率18.0%),感白叶枯病。经农业农村

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8年米质为部

标二等,2019年米质为部标二等。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201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6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89

%(显著);201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1.71千克,较对照品

种增产6.09%(显著)。2019年生产试验亩产621.59千克,较

对照品种增产5.34%。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

稻区推广种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播种,以5月上、

中旬播种为宜,秧龄控制在30天内,播种量10-12千克,大田亩

用种量2.0千克左右;2.栽插密度:双本栽插,每亩栽插1.3-

1.5万穴,栽插株行距16.7×26.7厘米或16.7×30.

0厘米,每亩基本苗达到6-7万苗;3.施肥:总体要求是施足底

肥、早施分蘖肥、复水施穗肥和看苗施粒肥,亩总施氮量12

-14千克,并配施磷钾肥;4.灌水: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

薄水分蘖常露田,茎蘖数达15-16万/亩,及时烤田,孕穗至抽

穗干湿交替灌溉,扬花期间不断水,干湿交替灌浆,并在收获

前一周断水;5.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

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742/ 中籼常规水稻品种新品种(裕禾丝苗)的选育技术

2020年7月刚审定通过品种,暂未产业化应用。⑥历年获奖情

况:2020年7月刚审定通过品种,暂未获奖。

/1743/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中稻新品种“荃优W8”的选育(国审稻20186091)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中稻新品种“荃优W8”的选育(国审稻2018609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荃9311A×RW8特征特性:籼型三系

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5.1天

,比对照丰两优四号晚熟0.3天。株高127.4厘米,穗长26.2厘

米,每亩有效穗数15.8万穗,每穗总粒数167.4粒,结实率80.

6%,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4、

3.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

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

6%,垩白粒率10.5%,垩白度1.7%,直链淀粉含量15.4%,胶稠度

/1743/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中稻新品种“荃优W8”的选育(国审稻20186091)

69.0毫米,长宽比3.2,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

准二级。产量表现:201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

试验,平均亩产630.80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56%;2

017年续试,平均亩产632.92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8.

4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1.86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

增产7.01%;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32千克,比对照丰

两优四号增产5.32%。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

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

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

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

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744/ 西南区饲草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育种应用
西南区饲草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育种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先后获

资助项目20余个:“三峡库区优质饲草生产加工利用技术研

究与集成示范”(2011BAD17B03);“岩溶山区种草养羊技

术集成与示范”(2007GB2F200293);农业部牧草产业体系

(CARS-35-05);四川省饲草育种攻关(2001SG023-001、2

006NZ0098-11、2011NZ0098-11)等二、技术原理与性能指

标(一)技术原理针对西南区优良牧草品种匮乏,评价挖掘

优异种质,培育适应西南区高产优质牧草新品种,研制系列配

/1744/ 西南区饲草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育种应用

套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应用。(二)性能指标1.成功

选育出国审牧草品种4个,选育15个新品系进入国家区域试验

网,筛选出适宜西南区10个骨干牧草品种。其中雅安扁穗牛

鞭草遴选为四川省2016年主推品种,其干草最高增产56.6%,

滇北鸭茅干草平均增产21%,水城高羊茅种子产量增产10%以

上。2.对牧草新品种丰产栽培、青贮和种子生产关键技术

进行了系统研究集成。研制其丰产栽培技术6套和种子(苗

)生产技术5套。青贮饲料保质期延长9个月以上,提高牧草

产量10~15%。3.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后,产草量提高10%

~15%。三、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创新点1:优良牧草种质资

源收集与综合评价取得突破性进展。创制并筛选出有重大应

用价值与发展前景的优异种质48份,揭示了鸭茅属、羊茅属

及黑麦草属的属内种间生物系统学关系。创新点2:成功选

育出国审牧草品种4个,选育15个新品系进入国家区域试验网

,筛选出适宜西南区10个骨干牧草品种。创新点3:应用高通

量SNP等分子标记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基因资源进行了深度

发掘,构建出鸭茅高密度遗传图谱,发掘了鸭茅开花期和单株

产量、多年生黑麦草耐热、多花黑麦草抗旱与耐盐等优良性

状基因。创新点4:对新品种丰产栽培、青贮和种子生产关

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集成,建立了主要牧草品种配套丰产

技术体系10套。四、技术成熟度、使用范围及应用情况本项

研究技术成熟,已经安全用于种草养畜及生态建设。累计建

成良繁基地4.7万亩,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长江流域10余省市

/1744/ 西南区饲草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育种应用

累计推广1361万亩,已获直接经济效益26.27亿元。五、历年

获奖情况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四川省

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

/1745/ 蔓越橘引种选育技术研究
蔓越橘引种选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分别从吉林农业大学和大连大学小浆果研究所

引进斯坦科维奇(Stankawich)、豪斯(Howes)、麦克法

林(McFarlin)和西尔斯(Searles)4个蔓越橘新品种,并

在小兴安岭伊春林区进行造林试验,建立试验样地0.7亩。将

样品栽植在加入不同比例的园土、草炭和沙土的基质中,通

过观察它的外部形态,以及测定其土壤和植株内矿质元素的

含量进行分析,初步确立适宜蔓越橘生产和栽培的土壤改良

方法,同时通过采取不同栽培与经营技术进行研究,对蔓越橘

/1745/ 蔓越橘引种选育技术研究

不同品种的生长发育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从而筛选出适合东

北高寒地区栽培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益、适应性强的

蔓越橘品种,并总结出一套合理的栽培技术。为小兴安岭高

寒地区增添新的经济林品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项目的完

成,将对东北高寒林区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符合我

省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战略需求,此项技术的完成不但对我省

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且将对整个东北林区的浆果资源发

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

义。主要技术指标1、引进蔓越橘品种3-4种,筛选出1个适合

伊春栽培的蔓越橘品种。2、撰写项目研究报告1份。3、形

成一处栽培示范基地0.5亩。4、课题主要参加人员主要为青

年科技工作者,其中4人为硕士,青年科技人员通过该课题研

究,增加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和独立承担课题研究的能力,课

题承担能力和科研业务水平将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5、

项目完成后,知识产权归项目承担方所有。主要经济指标1、

引进竹柳不同抗寒品种2-3种,筛选出适合小兴安岭高寒林区

种植的竹柳品种1-2种。2、各引进种的本土适生性研究,造

林成活率85%以上。繁殖成活率80%以上。

/1746/ 抗衰老豆制品及其制作方法
抗衰老豆制品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衰老豆制品,由以下重量份的

原料制成:大豆100份,海参3份,大枣1.5-5份,萝卜4-6份,鲜

香菇1-1.8份,芝麻1.5-2.6份。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抗衰老豆

制品的制作方法。本发明的豆制品配方简单,原料便宜,制作

方法简单,不需特殊设备。该豆制品以食疗代替药疗,改变入

药方式,便于人们接受,对中老年人起到健身,延年益寿的作

用,其价格低廉,口感好,具有抗衰老的功效,适合各年龄段人

群以及电脑操作者长期食用,市场前景广阔。

/1747/ 设施栽培嫁接哈密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设施栽培嫁接哈密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通过课题实施,筛选出了可供生产上扩大试种的哈

密瓜新品种2个,供嫁接用的砧木品种3个。总结出一套哈密

瓜栽培技术规程,,明确了最佳种植密度和留瓜个数等关键技

术,其中针对黄皮9818的最佳种植密度和留瓜个数、所选用

的三个砧木,长制农药缓释剂防治烟粉虱,隧道式钢管大棚防

台避灾技术的研究为本课题的创新点。同时大力推广有机肥

、穴盘基质育苗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提高哈密瓜的品质

/1748/ 甘肃省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系统
甘肃省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系统属于经济金融统计监测系

统,是甘肃省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运行的载体和支持系统,适

用于全省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等指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

挖掘等工作。项目立足金融、面向经济,以强化经济金融数

据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及时准确反映县域经济金融运行状况

,为各级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支持。2009年7月,兰

州中心支行从服务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立足当前

,放眼长远,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决定按照“立足金融、面

/1748/ 甘肃省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系统

向经济,关注微观、突出特色,把握趋势、服务决策”的思路

,在全省建立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将基层央行履职与县域经

济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推动人民银行更好地履行各项职能,为

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促进信贷合理投放,以及地方经济

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服务。主要技术特点:(一)采用

.NET三层架构。按照数据访问、业务逻辑、表示三层系统架

构设计,结构简单,层次清晰,易于实现,易于程序维护和数据

库移植,有良好的封装性和可维护性。(二)使用存储过程

。系统大量采用存储过程访问数据库,从而保证了数据操作

的一致性,提高服务器的访问速度并减少网络流量。(三)

使用高效的数据访问技术。采用的ADO.net是一个以.net框

架为基础的全新数据操作模型,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套统一

的数据访问技术可有效提高客户端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的性

能。(四)将元数据引入系统设计。对所有的经济、金融、

特色数据,均按指标数据的最小属性存放到数据库,即仅存入

指标数据的地区、日期、指标、数据、属性(实际数或余额

等)。可根据需要,选取并通过各种属性的组合,可方便、灵

活的产生全省、各市(州)、各县(区),以及县域的各种

指标数据,以满足深度分析和对数据进行开发和综合利用的

需要。主要业务特点:(一)创新基层人民银行的履职手段

。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数据进行收集、监测和挖掘整

理,可以准确把握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态势,了解分析县域金融

风险状况,有利于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推进农村信用体

/1748/ 甘肃省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系统

系建设、维护县域金融稳定,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

支持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二)提高经济金融宏观决策的

准确性和针对性。在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特色产

业指标和金融生态指标,将分散在统计部门、工业、农业等

管理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的数据收集到数据库,准确、及时

地反映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定期监测宏观经济变量和微观经

济主体活动情况,分析、反映、研究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结

构、趋势、特色及金融深化程度,对全面地了解分析县域经

济金融发展态势、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面临的困难

和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三)开拓经济金融分析研究的新

视角。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既包括国民经济、工业、农业、

社会消费、人民生活、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物价、外贸、

人口、金融等大口径指标数据,也包括按产业内容划分,结合

各地支柱产业、金融生态收集、整理的有色冶金、煤炭开采

、马铃薯、中药材、蔬菜、林果等多种产业的指标数据,内

容丰富、资料详实、特色显明,应用价值高。甘肃省县域经

济金融数据库系统在业务网省级数据中心部署和上线运行后

,全省人民银行利用数据库系统信息资源,更好地支持和服务

县域经济,得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和人民银行总行领导的

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原甘肃省委陆浩书记在祝贺数

据库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时题词:“掌握县域经济信息,推

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银行总行杜金富副行长为数据库工

/1748/ 甘肃省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系统

作题词:“充分发挥数据信息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1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工作会议上

,我中心支行率先在全国人民银行建立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

系统的做法进行了交流,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11

年5月,金融时报社对数据库系统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采访,

并在5月10日的《金融时报》进行专版报道,编发了题为“掌

握规律、才好决策”的区域时评,指出我行数据库系统建设

工作是为地方党政领导和经济界、工商界人士等做出的一件

有重大意义的好事。全省各级人民银行和各级政府利用依托

系统建立的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准确及时地反映县域经济金

融运行状况,定期监测宏观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活动,更

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金融的发展。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GD

P为1472亿元,人均GDP为8003元,2010年分别达到了1669亿元

、8797元,分别增长了197亿元和794元。

/1749/ 云茶红1号
云茶红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云茶红1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福鼎

大白茶(♀)×云抗10号(♂)为亲本,从杂交F1材料中

单株选择。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展,分枝密,叶片水平状着

生。叶片长椭圆形,叶长13.70cm,叶宽5.10cm,叶色绿,叶身

内折,叶面隆起,叶缘平直,叶尖渐尖,叶质较硬。嫩叶呈背卷

开展状态,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二叶全长7.04cm,一芽二

叶百芽重43.90g。盛花期在10月下旬,花冠直径4.45cm

5;4.10cm,子房茸毛中,柱头3裂,裂位1/3,雌蕊高于雄蕊。在

/1749/ 云茶红1号

勐海地区春茶萌发期在2月下旬,一芽二叶开采期在3月中旬

。育芽力强,发芽密。产量高,5~7足龄每亩达651.42kg,比

云抗10号高55.68%,比福鼎大白茶高72.57%。内含物质丰富

,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水浸出物含量49.59%,茶多酚36.34%,

氨基酸2.56%,咖啡碱4.46%,儿茶素总量19.94%,EGCG含量为

8.81%。适制红茶。制红碎茶,外形棕褐、油润,汤色红艳明

亮,香气甜香、浓郁,滋味浓强鲜,叶底红亮。抗茶小绿叶蝉

和抗茶饼病能力低于云抗10号,抗寒和抗旱能力高于云抗10

号,扦插繁殖和移栽成活率比云抗10号高。

/1750/ 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本项目经过五年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

的大口黑鳞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建立了以池塘底排污、

鱼菜共生和生物操纵为技术的综合水质改良调控的生态养殖

模式;实现了"精准组合投喂"技术;形成了提高

大口黑鲈健康生长营养技术方案2套,研制并生产复合蛋白

源1个(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大口黑舶专用预混料产

品2个,功能性添加剂产品3个(申请国家方面专利3项,授

权2项),包括授权发明专利ZL20***8015.5和ZL20***7639

/1750/ 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渔用新型复合蛋白源(申请号:201*

**4970.8)和提高加州舶鱼苗成活率的饲料添加剂(申请号

:2014***9.9).

  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淡水鱼,尤其是肉食性名优鱼

类人工养殖,进行技术转让或合作开发。

/1751/ 恒丰优779
恒丰优77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选育目的:选育丰产性好、株叶型态好、抗性好、

米质优的感光型杂交稻品种,增加种粮效益,提高农户种粮的

积极性,稳定广西粮食生产面积,维护粮食安全。作物种类:

水稻审定编号:桂审稻2018082号选育单位:广西兆和种业

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和选育过程:恒丰优779来源于恒丰A*R7

79。1、不育系“恒丰A”引自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恒丰

A的选育:2001年早季在湛江以黄壳香选和保持系种质113B

(协青早B/297B)杂交。2003年晚季从F5代筛选出中早熟,

/1751/ 恒丰优779

长粒形,茎杆矮和粗壮的优良单株32个,与野败型不育系珍汕

97A杂交并组成回交对,然后进行连续多代回交选育。2008年

从中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整齐一致,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

育性表现符合不育系标准,开花习性好的回交株系,定名为恒

丰A。2、恢复系R779是公司自主选育的优质恢复系。2007年

早季在南宁采用温汤去雄法以R5058/GF-9为母本、以自育抗

稻瘟病材料ZR136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杂交种子,2007年

晚季至2010年晚造种植F7代,大部分株系基本农艺性状稳定

一致,并进行测交配组,其中一个编号为B7-9的株系定名为“

R779”。3、2011年春季在南宁用不育系恒丰A与恢复系R77

9测交同时小面积制种,2011年秋季在南宁种植杂种一代,该

组合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2012~2015

年继续试种观察,发现该组合综合性状表现良好,2016年参加

广西联合体区试。2018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特征特性:感

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桂南晚稻全生育期118.3天,比

对照丰田优553长2.4天。叶片绿色,叶鞘绿色,柱头、颖尖均

白色,颖壳黄色,无芒,谷粒长9.2毫米,长宽比3.4。每亩有效

穗数14.5万,株高115.8厘米,穗长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91

.0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抗性综合

指数年度分别是4.8、4.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

平均值6.5级,最高级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主

要指标:糙米率81.5%,整精米率61.3%,垩白度0.7%,透明度

1级,碱消值4.6级,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产量

/1751/ 恒丰优779

表现:2016年参加桂南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8公斤

,比对丰田优553增产7.28%;2017年续试,平均亩产448.1公斤

,比对照丰田优553增产5.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9

公斤,比对照丰田优553增产6.36%。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

产487公斤,比对照丰田优553增产4.31%。适宜种植区域:广

西桂南稻作区作晚稻或桂中稻作区南部适宜种植感光型品种

的地区晚稻种植。

/1752/ 花卉新品种——多花玫瑰
花卉新品种——多花玫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玫瑰系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株型直立开张,主枝

皮刺较少;羽状复叶由7-9枚小叶组成;花单生,复瓣,花色粉

,花径约10cm。抗寒、抗旱、耐盐碱,长势强健,香气浓郁,萌

枝力强,可不用修剪,耐粗放管理。生长季开花不断,枝条在

霜降前后变为亮紫色。本地始花期4月下旬,5月中旬达到盛

花期,6月中旬出现第二次盛花期,以后陆续开花至10月下旬

,枝条自12月逐渐变红且不受冻害,抗寒性明显高于月季。由

于其花朵大,花期长,结实性强,秋后枝条呈亮紫红色,故可三

/1752/ 花卉新品种——多花玫瑰

季赏花,秋能观果,冬能观枝,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

化中可从植或孤植,亦可修剪造型。此外,玫瑰花在医药、食

品、化妆品工业方面也有广泛用途。内服可促进血液循环、

助长消化、镇静安神;外用可美容养颜,是一种天然美容花卉

/1753/ 昌邑市线穗梨品种选优及高产技术开发
昌邑市线穗梨品种选优及高产技术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按照选择育种方法,选出优树,用优树取穗嫁接繁殖

,进行扩种实验,研究总结昌邑线穗梨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

术,建立育苗基地,年产优质梨苗60万株。实现一年栽植,二

年成花,三年见果,四年亩产过千斤,盛果亩产过万斤,推广面

积15000亩,年产线穗梨7000万公斤。

/1754/ 基于卫生行为的中蜂抗囊状幼虫病蜂群选育及推广应用
基于卫生行为的中蜂抗囊状幼虫病蜂群选育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囊状幼虫病是威胁中华蜜蜂

蜂群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和对绿色

无污染产品的重视,非药物防治蜜蜂病害受到养蜂界的高度

关注。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蜜蜂抗病蜂种选育将

是蜜蜂病害防治的最终发展方向。卫生行为是蜂群中的部分

工蜂具有快速识别并清除死亡、生病、感染幼虫的能力,避

免这些带病幼虫进一步发展成新的传染源而引起整个蜂群更

加严重的感染。蜜蜂的这种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

/1754/ 基于卫生行为的中蜂抗囊状幼虫病蜂群选育及推广应用

延缓或避免疾病在蜂群中的扩散。具有卫生行为的蜂群可以

抵御多种蜜蜂病原体的侵害,这种清除行为能力是衡量蜜蜂

抗病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对

具有卫生行为蜂群的筛选成为蜜蜂病虫害预防和抗病品系选

育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对于蜜蜂卫生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

于西方蜜蜂,对东方蜜蜂卫生行为的研究少有涉及。因此,本

项目拟对中华蜜蜂蜂群卫生行为进行研究,得出中华蜜蜂卫

生行为和抗病性的相关数据,为囊状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并筛

选具有抗囊状病中华蜜蜂蜂群,减少囊状病对中华蜜蜂的危

害,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主

要根据中华蜜蜂自身抗病机制,在调查和试验研究基础上,筛

选并扩繁出抗囊状幼虫病的蜂群,以期能在根本上提高蜂群

康囊状有虫病能力,解决养蜂生产中由于囊状幼虫病带来的

危害,减少药物使用,提高蜂群群势,增加产品数量和质量。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选育出抗囊状病提高20%,蜂群群

势提高20%,产量提高10%的蜂群,用于养蜂生产。并通过人工

育王推广抗囊状幼虫病蜂王1000只。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

性:对具有卫生行为蜂群的筛选成为蜜蜂病虫害预防和抗病

品系选育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蜜蜂卫生行为的筛选和有效利

用,不仅可以提高蜂群抗病能力,增加蜂群群势,提高产品产

量和质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药物使用和饲养管理上的难度

。近年来,重庆蜜蜂产业在畜牧业领域发展迅速,是重庆高效

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以山

/1754/ 基于卫生行为的中蜂抗囊状幼虫病蜂群选育及推广应用

区为主,森林覆盖面积广,植物种类多样,其中能为蜜蜂利用

的蜜源植物种类丰富,尤其对于长期适宜山区生存的中华蜜

蜂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病害的影响,尤其是中蜂囊

状幼虫病危害严重,加之对此病的治疗没有可治愈的药物可

以使用,蜂农长期乱投放药物,对产品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囊

状病的危害也是长期影响蜂群快速发展,蜂群群势弱,产品产

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庆蜜蜂产业主要以中华蜜蜂为主

,因此本项目主要以中华蜜蜂为研究重点,从中华蜜蜂自身抗

病能力出发,减少病害危害。本项目完成后,具卫生行为抗病

种群的推广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可

以提高蜂群势,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利用中华蜜蜂在自然生态

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将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效益十分显著。4、技术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项目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选育和繁育具卫生行为的蜂群,蜂

群整体抗病能力具有很大提升,抗病能力提高23%,局部发病

率降低8.8%,而且蜂群维持群势能力明显提高,通过选育,蜂

群群势提高25%,产量可以提高28%。即通过对具卫生行为抗

病种群的选育和推广,不仅可以提高蜂群抗病力,降低发病率

,减少药物使用,产品药物残留,提高产品品质,而且可以蜂群

发展速度明显提高,蜂群维持群势能力明显增强,产品产量也

进一步提高。因此,通过推广具卫生行为的种蜂,可以获得直

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利用中华蜜蜂在自然生态系

/1754/ 基于卫生行为的中蜂抗囊状幼虫病蜂群选育及推广应用

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将起着重要作用,生

态效益十分显著。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项目通过选育

和繁育具卫生行为的蜂群,蜂群整体抗病能力具有很大提升

,抗病能力提高23%,局部发病率降低8.8%,而且蜂群维持群势

能力明显提高,通过选育,蜂群群势提高25%,产量可以提高2

8%。即通过对具卫生行为抗病种群的选育和推广,不仅可以

提高蜂群抗病力,降低发病率,减少药物使用,产品药物残留

,提高产品品质,而且蜂群发展速度明显提高,蜂群维持群势

能力明显增强,产品产量也进一步提高。通过选育和繁育,在

海拔1300米的隔离区建立种蜂场1个,到目前为止,总推广种

蜂王1000余只,种蜂群400多群。根据蜂王及蜂群接收单位生

产应用反馈,蜂群抗病力显著提高,发病率降低,蜂群发展速

度明显提高,蜂群维持群势能力明显增强,产量也进一步提高

。通过示范场的建设及种群的推广,不仅带动了本地蜂产业

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6、历年获奖情

况:无

/1755/ 富硒酵母的筛选及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富硒酵母的筛选及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项目通过在富硒生境中筛选、驯化富硒酵母,大大

提高了酵母硒含量。筛选出的酵母富集硒能力强,经安康市

产品质量监督所检测硒含量达到4100mg/kg,经陕西省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查新中心结果显示超目前报道的10倍,且传代

稳定。该菌株通过北京宝杰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鉴定为胶红

酵母安全无毒,能有效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提高组织的硒

含量和抗氧化能力。项目首次在富硒生境中筛选出野生酵母

,且富集硒的能力超强,富硒浓度达到4100mg/kg;首次尝试双

/1755/ 富硒酵母的筛选及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层平板法筛选出粘红酵母,以往的的富硒酵母多为酿酒酵母

、啤酒酵母丰富了富硒酵母的种类,从而拓宽了富硒酵母的

应用范围;富硒酵母在肉鸡中的抗氧化作用明显;项目申请国

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为相关单位生产富硒

酵母、仪器、设备提供便利。筛选出的野生酵母具有强富集

硒富硒的能力,为目前富集硒能力最强酵母菌株。经鉴定该

酵母为粘红酵母,为安全无毒菌株,可以按硒限量标准应用畜

禽饲料等生产。可以尝试用于魔芋软腐病的防控。项目的完

成可以为安康市打造富硒食品提供稳定的资源。尤其对安康

市畜禽产业(如富硒猪肉、富硒鸡肉的开发)的推动有重要

的经济意义,可使猪肉品质提高,畜牧产业整体效益大幅度提

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756/ 基于闪电/HIRF环境影响的C919飞机安全性控制技术
基于闪电/HIRF环境影响的C919飞机安全性控制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计算机制造
技术详情

  基于闪电/HIRF环境影响的C919飞机安全性控制技

术以ARJ21-700飞机的经验为基础,基于C919飞机型号,结合

对CCAR25.1316,25.1317条款的深度理解,围绕着闪电/高强

度辐射场风险分析及安全性控制过程,建立了符合民用飞机

设计需求的闪电/HIRF安全性控制流程,形成了基于闪电/HI

RF环境影响特点的故障树分析方法,得到机载电子电气设备

及系统的闪电/HIRF风险等级,建立了一套包含设计防护及试

验验证的文件体系,指导机载电子电气系统设备的HIRF/闪电

/1756/ 基于闪电/HIRF环境影响的C919飞机安全性控制技术

防护设计及试验。形成的主要科技创新内容有:1、建立了

符合民用飞机设计需求的闪电/HIRF安全性控制流程;2、形

成了基于闪电/HIRF环境影响特点的故障树分析方法;3、形

成了闪电/HIRF条件下的全机电子电气系统及设备的设计与

验证体系。国内有且仅有中国商飞在进行闪电/HIRF风险分

析的研究,该项目在缺少必要支持的情况下,以ARJ21-700飞

机项目经验为基础,总结ARJ中的问题,结合C919飞机的功能

危害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工作,以及闪电/HIRF影响设备的特

殊性,制定了C919飞机闪电/HIRF风险分析要求,满足了C919

飞机闪电/HIRF防护设计与验证工作的需要。而本项目是在

该领域内形成了适用、有效的方法和流程,属国内首次,具有

国内领先水平。

/1757/ 玉米新品种“吉洋306”
玉米新品种“吉洋30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吉洋306一、特征特性:1、种子性状:种子白色,

硬粒型,百粒重36.5克。2、植株性状:幼苗浓绿色,叶鞘紫

色,叶缘绿色。株高297.1厘米,穗位131.8厘米,株型半紧凑

,叶片上丛,成株叶片19片,花药黄色,花丝红色。3、果穗性

状:果穗长筒型,穗长20.5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4、

籽粒性状:籽粒白色,马齿形型,百粒重39.5克。5、品质分

析:经吉林农业大学品质检测,皮渣率2.9%,粗淀粉含量60.

8%,直链淀粉含量(占总淀粉)2.5%,支链淀粉含量(占总淀

/1757/ 玉米新品种“吉洋306”

粉)97.6%;感官及蒸煮品质品尝鉴定达到鲜食玉米2级标准

。6、抗逆性:两年四点次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感丝

黑穗病(S、S),中抗茎腐病(HR、R、),中感大斑病(R、

S),中抗弯孢菌叶斑病(R、S),感玉米螟虫(MR、S)。7

、生育日数:中熟品种。出苗至鲜果穗采收92天,比对照春

糯1晚8天,需≥10℃积温2250-2300℃左右。二、产量结果:

2011年区域试验鲜穗平均公顷产量13899.7公斤,比对照品种

春糯1增产13.4%;2013年区域试验鲜穗平均公顷产量14587公

斤,比对照品种春糯1增产7.7%;两年区域试验鲜穗平均公顷

产量14243.3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2.4%。2013年生产试验

鲜穗平均公顷产量14515.8公斤,比对照品种春糯1增产9%。

三、栽培要点:1、播期:一般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2、

密度:一般公顷保苗5.5万株。3、施肥:施足农家肥,底肥一

般施用二铵200公斤/公顷、钾肥100公斤/公顷,种肥一般施

用二铵100公斤/公顷,追肥一般施用尿素400公斤/公顷。4、

制种技术: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1:5,父

、母本种植密度为6.0万株/公顷。5、隔离区:需设置300-

500米隔离区或时间隔离,防止花粉直感。四、适应区域:吉

林省玉米中熟区。

/1758/ 农业应急抗旱供水优化决策技术
农业应急抗旱供水优化决策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研究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国家粮食

安全保障需求的农业应急抗旱供水关键技术与设备”的要求

,以不同旱情特征为背景,结合作物生长特性与作物需水对旱

情的响应,识别不同旱情下灌区的受旱敏感性,确定灌区的供

水优先序,提出基于作物需水对不同旱情响应的农业应急抗

旱供水优先序,并根据多因素条件合理配置应急供水资源,形

成农业应急抗旱供水管理决策模式。本研究成果主要创新点

:1、基于灌区渠系分布、种植面积等空间分布,划分了供水

/1758/ 农业应急抗旱供水优化决策技术

响应单元,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条件下,创新了针

对灌区供水响应单元的供水优先序评价体系。2、在考虑作

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创新引入了AP

SIM作物模型、水分生产函数以及土壤水盐平衡,提出了不同

作物在不同时间的供水优先方案。3、耦合了EPIC作物模型

、土壤水盐运移模型和优化方法,考虑决策者决策态度构建

了优化配水模型,发展了模糊相关机会约束规划方法,得到了

基于作物多过程、多阶段的保证粮食安全的灌区水资源优化

配置策略。项目提出的农业供水优先序评价体系和应急抗旱

供水优化模型具有原创性。成果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永济灌域

得到了应用,为灌区农业应急抗旱供水提供决策支持。

/1759/ 白芨组培苗开发、生产及示范推广
白芨组培苗开发、生产及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选择植株健壮,无病虫害的滇

白芨成体,通过对其各组织进行尝试组培,获取最适合用于组

培快繁优化技术的外植体。纳入本研究用于外植体的组织包

括:种子、茎尖、叶片。由于是兰科植物,体内有大量共生

菌,外植体的消毒环节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研究,对选择的外植

体进行消毒研究,确定出适合的消毒剂和最佳的消毒时间。

白芨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经过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

养等阶段,培养周期较长,对白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1759/ 白芨组培苗开发、生产及示范推广

的基本培养基及激素配比进行研究,确定出最佳培养基及各

激素配比,缩短培养周期,成功培育出一致性和稳定性好的白

芨组培种苗。种植基地选择、基质材料处理、种植模式、种

植区气候条件、大棚建设、栽培环境条件控制、水分控制、

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处理等方面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栽培

管理技术规程,为新品种示范、推广和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

支持。根据《白芨组培苗组织培养技术规程》中的要求,补

充采购生产所必须的设备设施,主要包括:无菌操作台5台、

灭菌锅1台,升级改造接种室和培养室,并组织人员和生产物

资投入,建设完成年产300万株的白芨组培苗的生产车间。本

项目通过研究白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建立高效的

白芨组培技术体系及幼苗生根栽培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对

培育出的优良种苗进行种苗的规范化、流程化生产,并将得

到的优质生根苗进行示范推广。预计推广新品种面积约70亩

,带动农户25户。

/1760/ 高育性四倍体水稻新种质创制及杂种优势评价
高育性四倍体水稻新种质创制及杂种优势评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

一。育种是提高其产量和抗性最主要途径之一。矮化育种和

杂种优势利用曾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但目前水稻产量和

抗性也出现徘徊现象。如何培育出新型水稻品种已成为现代

水稻育种家急需考虑的问题。水稻多倍化可以提高“异基因

”的杂合性,增加优良基因组合和互作的概率,从而产生强大

的杂种优势,并增加对不良环境影响的适应性,达到稳定提高

产量和抗性的目的。所以,开展水稻多倍化育种具有重要意

/1760/ 高育性四倍体水稻新种质创制及杂种优势评价

义。二.研究目的与意义;同源四倍体水稻育性普通偏低,生

产上难以应用。所以,创造育性正常且能克服杂种F1不育性

的新型四倍体水稻是水稻多倍体育种的关键。申请者经过努

力,选育出高育性四倍体水稻新种质。本项目利用该新种质

与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四倍体水稻以及其他不同类型四倍体水

稻杂交,组配杂种一代,评价其杂种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

高通量测序对代表性组合F1的转录组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

产生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为利用四倍体水稻提供依据。三

.主要论点与论据;(1)四倍体水稻育种主要限制问题是缺

乏高育性材料,本项目成功地选出高育性材料,利用该材料与

不同类型四倍体水稻杂交组配杂种开展杂种优势评价的研究

。(2)由于四倍体水稻遗传背景的复杂并可能涉及表观遗

传问题,直接对其基因组研究难度大,所以采用高通量测序对

表达水平进行研究,主要做法是利用强优组合,通过高通量测

序对转录组进行比较研究,以找到与杂种强优关联的基因或

染色体片段。四.创见与创新;1.高育性新型四倍体水稻的

杂种优势评价。主要利用2份高育性新型四倍体水稻分别与

不同类型同源四倍体水稻杂交,组配F1,对杂种F1杂种优势进

行评价。取得以下创新性结果:(1)以新型四倍体水稻华

多3号共组配40个杂种F1。其中华多3号为父本的杂交组合,

株高、穗数、实粒数、总粒数、单株粒重、十粒长等6个性

状的超亲优势平均值为正值。中亲优势依次为实粒数>单株

粒重>总粒数>穗数>结实率>株高>十粒长;以华多3号为

/1760/ 高育性四倍体水稻新种质创制及杂种优势评价

母本的31个组合,产量构成因素的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均为

正值,超亲优势变异幅度依次为实粒数>总粒数>单株粒重

>穗数>结实率。30个组合穗数表现出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

。29个组合实粒数和总粒数表现为正的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

。30个组合结实率具有中亲优势,23个具有正向超亲优势。

上述结果说明,华多3号不仅本身育性正常,且与同源四倍体

水稻组配的杂交种在产量性状方面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因

此选择高育性且能克服其杂种F1不育性的新材料,可大大提

高产量性状优良的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育种效率。(2)利用

新型四倍体水稻华多1162与不同结实率的同源四倍体水稻配

制42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华多1162所组配的杂种一代表现

出明显的群体平均杂种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具有广泛的杂

种优势,说明该材料的高育性是一样可以遗传的,其具有较高

的研究和利用价值。2.高育性新型四倍体水稻产生杂种优势

的分子基础。一是利用一个代表性杂种F1通过转录组等研究

,在其F1分别检测到807、663和866个花药、子房和叶片特异

的表达基因,其中合计1224个基因表现非加性表达;44和10个

分别被注释为TFs和甲基化转移酶基因。基因富集和共表达

分析显示与花药、子房和叶片特异表达的基因通路,以及涉

及育性、抗性和表观遗传因子。其中42个减数分裂时期特异

和8个相关基因是花药特异的;38miRNAs其靶基因涉及花粉育

性等。研究结果说明,新型四倍体水稻克服杂种不育性的分

/1760/ 高育性四倍体水稻新种质创制及杂种优势评价

子遗传机理是复杂的。二是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亲本开展花

粉发育过程miRNA研究,发现涉及育性的miRNA。五.社会经

济效益,存在的问题1.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2.2份新型四倍

体水稻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授权,分别是“华多1号

”(授权公告号:CNA008989E)和“华多2号”(授权公告

号:CNA008990E)。该材料与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杂

交组配的杂种F1育性正常,具有明显的产量等优势,显示其利

用潜力,有望成为水稻多倍体育种重要的材料来源。3.培养

硕士3名,青年教师1名。

/1761/ 路单8号杂交玉米制种技术开发应用
路单8号杂交玉米制种技术开发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制种方法综合应用,实现优质高产、生态安全

。采用地膜覆盖制种技术应用到制种生产上,使玉米制种在

保护地设施栽培环境下,达到增加土壤温度,保持土壤良好

墒情,保水、保肥、让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早生快发,

提早成熟15~30天;有效防御避开不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

响。多年应用结果证明;地膜覆盖制种一般都能增产种子9

7.6kg,增产值每亩达370元以上,是实现路单8号杂交玉米

制种优质、高产,种子质量安全的根本性措施。2、叶龄法

/1761/ 路单8号杂交玉米制种技术开发应用

和幼穗分化法指导制种生产实际。根据农作物遗传育种的基

础理论,有机结合实践。多年来、利用玉米制种叶龄法和幼

穗分化法预测判断制种花期,准确无误地配制该品种组合,

花期都达到了良好相遇。3、运用综合技术配套应用于制种

生产上。运用合理密植,适时早播、加强人工授粉等综合技

术,提高制种田单产,达到亩产310kg以上,增产幅度达到

50﹪以上。4、选用高纯度的亲本种子,提高种子质量。生产

中坚持应用高纯度亲本种子,利用摸苞带叶去雄法,严格田

间去杂,去劣,把住种子质量的生命线,确保大面积种子生

产质量安全,广大农民用上质量放心种。

/1762/ 生防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Zyx-3筛选及作用研究
生防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Zyx-3筛选及作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生防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

Zyx-3筛选及作用研究”(GNSW2013-32)是由甘肃省农牧厅

于2013年下达的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

该项目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完成。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目前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化

学农药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中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前绝大多数植物病害生防菌是从土

/1762/ 生防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Zyx-3筛选及作用研究

壤或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筛选得到的。但由于这些土

壤微生物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并难于在与土壤、植物根际

或叶围习居微生物的竞争中长期占优势,因而极大地影响了

其实用价值。植物内生菌作为生防因子有很多优点:它们分

布于植物的不同组织中,有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时受到植物组

织的保护,不受外部恶劣环境如强烈日光、紫外线、风雨等

的影响,具有稳定的生态环境。因此,内生菌相对于附生菌更

易于发挥生防作用。由于内生菌系统地分布于植物体根、茎

、叶、花、果实、种子等的细胞或细胞间隙中,它可以直接

面对病菌的侵染,对病菌的致病因子或病菌本身发起攻击,降

解病菌菌丝或致病因子,产生拮抗物质,或诱导植物产生系统

抗性抑制病原物,而植物本身的基因并未发生改变,仍然可以

保持植物的天然性状。另外内生菌对寄主植物有促生作用。

因此内生菌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天然资源菌,具有广阔的

理论研究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三、主要论点与论据(1)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纯化、保存从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分离

内生菌,纯化后保存在相应的培养基上,以备进行葡萄灰霉病

菌内生生防菌的筛选。(2)筛选对葡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

抑制作用的内生生防菌及其抑菌能力测定用平皿对峙法对纯

化保存的内生菌进行葡萄灰霉病菌生防菌的初筛。将初筛对

葡萄灰霉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内生菌进行常见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能力测定,筛选出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菌性

的内生生防菌。(3)内生生防菌对葡萄灰霉病菌作用机理

/1762/ 生防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Zyx-3筛选及作用研究

的初步研究采用平皿对峙培养将内生生防菌和葡萄灰霉病菌

在28℃恒温下对峙培养培养5d后,挑取抑菌带中央及抑菌带

边缘处菌丝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葡萄灰霉病菌形态变化;采

用凹玻片法观察内生生防菌对葡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等

的影响;并对该内生生防菌的产酶能力等进行初步研究。(

4)生防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及对作物安全性评价为明确适宜

该菌株的生长条件,需要对影响其发酵培养中的各种因素进

行研究,以期获得最适宜该菌的发酵条件。本试验通过单因

子筛选确定最佳培养基、pH、温度、培养时间、碳源、无机

氮源、有机氮源、转速、装液量等,结合正交试验对菌株进

行发酵条件优化,明确其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并根

据所得的参数,确定最佳发酵方案,为该菌株的进一步生产应

用提供依据。四、创见与创新(1)菌株Zyx-3对14种供试的

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58.17%-7

4.12%之间,抑菌谱广,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

物学分析,将该生防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

btilis)。(2)通过单因素筛选及正交试验,优化获得菌株

Zyx-3发酵最优条件。六、历年获奖情况无七、成果简介1、

从采集的不同葡萄叶片和叶柄等经分离、纯化获得对葡萄灰

霉病菌(Botrytiscinerea)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拮抗细菌

97株,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能

力,发现菌株Zyx-3对14种供试的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

/1762/ 生防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Zyx-3筛选及作用研究

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58.17%74.12%之间,抑菌谱广。2、通

过不同浓度内生拮抗细菌Zyx-3发酵液对葡萄、小麦和玉米

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其对葡萄、小麦和玉米作物安全。3、

内生拮抗细菌Zyx-3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菌机理主要表现为

阻碍葡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致畸、菌丝断裂、消融和

原生质外泄。同时通过对Zyx-3内生生防菌株产酶能力研究

发现,其能产生水解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4、结合形态学、

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该生防菌株鉴定为枯草

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获得了菌株Zyx-3最优发酵

条件。5、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

/1763/ 面点食品低温发酵工艺
面点食品低温发酵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项目以面点食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低温(3~5℃)

发酵工艺技术。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能有效改善面团

的机械加工性能、面团的持气性。面点食品的弹性、韧性、

组织结构等指标显著高于(P<0.05)常规方式生产的产品

,有效改善产品品质。发酵时间为12h左右,夜间发酵,白天生

产,对比白天特定温度特定时间下的发酵,避免窝工现象、节

约约16%的生产成本,还可以酵母的用量来控制发酵时间的长

短。产品生产的全流程做到稳定控制,优化生产工艺,有效保

/1763/ 面点食品低温发酵工艺

障食品安全。项目采用蒸煮面制品的流变学特征分析方法、

酵母活性检测等分析面团在低温条件下(3~5℃)的发酵性

能,选取出一种安全、适宜的改良剂,改善面团发酵性能及产

品品质。分析改良剂的用法和用量、冷藏时间、冷藏温度、

产品配方等多因素对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确定了低温发酵

工艺技术的关键技术指标,将低温发酵工艺应用于工业化生

产。低温发酵工艺作为国内先进的面点工业化生产技术,其

产业化应用对传统面点食品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

改革创新起到引导作用;依托双合成公司的品牌效应,扩大传

统面点食品的生产规模,挤压小作坊产品的生存空间,极大的

推动其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改善山西食品工业的

市场形象,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

/1764/ 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为吉林省科技发展计

划重大项目。通过该项目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筛选

出产量和品质兼顾的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首次在吉林省

生态环境条件下,利用高油玉米花粉直感遗传效应和普通玉

米产量高的优势,提出了“高油品种+普通品种”的组合种

植模式,实现了在产量不减的前提下,提高普通玉米含油量

的目标。2.明确了专用玉米品种籽粒中淀粉、蛋白质、油分

的积累动态变化规律。其中:淀粉呈逐渐上升趋势,蛋白质

/1764/ 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呈逐渐下降趋势,油分呈抛物线变化。3.明确了施肥技术和

影响品质的因素。制定了“吉林省高油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中部高淀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和“吉林省西部

高淀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4.该项目三年来共建立高油玉

米生产基地120万亩,高淀粉玉米生产基地510万亩,累计获

得经济效益1.815亿元。

/1765/ 小麦黄化矮缩类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小麦黄化矮缩类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成果任务来源为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

题“粮食作物重要病毒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小麦蓝矮病的病原学”等10多个项目。进过30多

年的研究,明确病毒种类危害,探讨有效的防治技术,减少粮

食损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

如下:(1)鉴定了小麦黄化矮缩类病害病原。明确了我国

北方小麦黄化矮缩病主要为小麦黄矮病和小麦蓝矮病。明确

了我国小麦黄矮病的病原为BYDV-GAV,GPV和PAV,其中BYDV-

/1765/ 小麦黄化矮缩类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GAV为主要流行病原。项目组完成了BYDV-GAV、GPV、PAV基

因组分析,项目组明确了小麦蓝矮病病原为WBD植原体。确定

了WBD的分类地位,并建立了植原体分类体系。完成了我国首

例植原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绘制了WBD基因组图谱,建

立了植原体基因组测序技术体系。从WBD基因组中鉴定出37

个分泌蛋白,为探索WBD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建立了BYDVs

和WBD的分子检测方法。病原的系统鉴定为探索病害致病机

理和分析病原遗传变异与病害流行规律奠定了坚实基础。(

2)解析了小麦黄化矮缩病的致病机理。发现了病毒运动蛋

白通过VOZ途径导致寄主生长异常,通过GA途径导致寄主矮缩

症状,而黄化症状形成主要是由于寄主叶绿体被病毒破坏。

项目组鉴定了BYDV-GAV的RNA沉默抑制子,为利用RNAi技术创

制抗病毒材料奠定了基础。发现了我国特有物种华山新麦草

对BYDV-GAV的高抗性及其抗病毒途径。项目组研究了BYDV-

GAV在田间的消长规律和病害循环,为制定病害防治措施提供

了依据。项目组明确了WBD的寄主范围和田间发生动态。通

过解析WBD基因组,探明了效应蛋白SWP1引起丛枝的分子机理

,明确了SWP11激发寄主防御反应、SWP12和SWP21抑制寄主防

御反应的作用机理。致病机理的解析为防治病害危害奠定了

理论基础。(3)探明了小麦黄化矮缩病的虫传途径与分子

机制。组明确了BYDVs与介体蚜虫的特异性互作关系,及BYD

V-GAV在蚜虫介体内的循回途径和传毒分子机制。项目组鉴

定了参与病毒与介体识别的P50传毒相关蛋白,揭示了麦蚜膜

/1765/ 小麦黄化矮缩类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蛋白与病毒互作是介体传播病毒的根本原因。项目组发现了

BYDV-GAV侵染影响了蚜虫介体的取食行为,建立了病毒蚜传

模型。项目组明确了异沙叶蝉是WBD的特异性传播介体,分析

了其对WBD植原体的传毒特性。项目组鉴定了Actin、ATPas

e等5种介体互作蛋白,解析了WBD在异沙叶蝉体内的循回途径

。病害虫传机制的解析为阻断病毒传播和治虫防病测量提供

了理论基础。(4)探索出了小麦黄花矮缩病害综合防控技

术体系。累计鉴定了4000余份小麦种质材料,筛选出西农97

9等多份抗耐小麦黄矮病材料。创制了RNAi介导的高抗BYDV

转基因小麦材料。研制出植物源抗病毒药物甾烯醇、云芝糖

肽等,其中甾烯醇农药已通过农业部药物正式登记,并应用于

小麦黄化矮缩病防治,应用面积达到3250-4000万亩/年,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总结提出了“秋播抗病品种、药剂拌

种治虫、早春打点保面、物理生态调控”的防控新策略。在

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抗病品种、药剂拌种、治蚜

防病和生态调控”为核心技术的小麦黄化矮缩病可持续控制

技术体系。

/1766/ 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中试及在健康养殖中的应用
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中试及在健康养殖中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与背景:目前药用植物已经受到业内人士

的广泛关注,药用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应用是解决

饲料行业安全问题与健康养殖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在药

用植物及提取物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现

在应用的大都是单一成分的提取物且许多药用植物饲料添加

剂产品比较粗糙,多为经过简单加工的中草药混合物,用量大

、起效慢、质量低下,很难适应规模化、产业化畜牧业发展

的需要。2014年由吉林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立项,由延吉市创

/1766/ 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中试及在健康养殖中的应用

享饲料有限公司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承担吉林省科学技

术厅成果转化项目《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中试及在健康养

殖中的应用》课题,合同编号“吉科字第:20140307007NY”

。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以课题组现有成果“安全、绿色饲

料添加剂在安全猪肉生产中应用与示范”和“新型药用植物

饲料添加剂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获吉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项目成果为核心技术,通过对植物提取物产业化生

产工艺和关键技术的完善,有效降低成本。对生产过程进行

优化控制,确定不同种类安全绿色植物取物添加剂的产品标

准。建立安全饲料添加剂产品阶段性替代抗生素的模式以及

多种绿色添加剂优化组合模式,实现安全绿色饲料产业化生

产与应用。创新性与先进性:1、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替

代抗生素的高效性;2、实现了药用植物饲料添加剂添加量微

量化;3、建立药用植物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的应用模式。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成果已经过大

面积的示范推广,应用模式可成熟应用于畜禽生产,不存在安

全问题。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应用情况:采用优化组合应

用模式,以饲料厂产品为载体,利用企业的销售网络进行中试

推广和跟踪调查,建立健康养殖基地,打造安全畜禽产品的绿

色通道及品牌,在健康养殖生产中示范应用。以打造安全绿

色畜产品为目标,生产安全绿色有机猪肉,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十分畅销。存在的问题:1)植物提取物产品的支持力度有

待加强;2)推广模式有待转变。

/1767/ 宜油15
宜油15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品种来源与试验经过宜油15系四川省宜宾市

农科院用自育优质核不育两用系“宜5A”作母本,优质恢复

系“03-1334”作父本组配而成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

。2005年参加四川省区试,2006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和生产试

验,2006年10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全省平均亩

产164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3.34%,居参试组第二位。

2006年继续参加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19公斤

/1767/ 宜油15

,比对照蜀杂6号平均增产9.5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

居参试组第3位。四川省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1公斤

,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1.93%。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159.5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8.7%。(三)品质特性宜

油15商品菜籽含油率高,经统一检测宜油15含油量为41.36

%,种子芥酸含量0.25%,商品菜籽硫苷含量19.49μmol/g,

品质达到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标准。(四)抗病特性四川省区

域试验两年成熟期病毒病病指平均为0.53,菌核病病指为2

.22,分别比对照蜀杂6号低0.12和1.05。两年植保鉴定结果

,与对照蜀杂6号相比,表现为低抗-低感病毒病、低抗-

中抗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较强

。(五)主要特征特性宜油15属甘蓝型中熟种,在四川生态

条件下,生育期226天,与对照蜀杂6号相当。植株扇形,匀

生分枝,茎杆绿色,叶色淡绿,叶茎均有蜡粉,叶缘锯齿,

裂叶型叶片。苗期、苔期生长势均较强,分枝部位中等。着

果密,种子圆形,黑色。株高209.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7.

7个左右。主花序长67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516.1果,每角

果15.79粒,千粒重3.45克。

/1768/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2004年市农委下达的农业新品种引进项目

。针对棉花生产高效问题,从引进、筛选新品种入手,三年

从国内多家单位引进冀棉669、冀丰197、邯682、SGK321、

GK-12、鲁棉研15、冀棉228、欣杂2号、冀优998、邯杂154

、邯郸109、冀棉653、冀丰106、鲁棉研24等21个新品种和

品系,进行了多年多点次品种比较试验,通过天津市棉花区

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经过品种审定和审批程序,冀棉669通

过了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丰197通过天津

/1768/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

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邯郸109、鲁棉研15、鲁棉研24

和国欣棉3号通过国家棉花品种审定。到目前引进试验种植

和推广的棉花品种中,已经有6个品种完成国家或天津市的

品种审定和审批。同时针对筛选的适宜品种进行了良法配套

,试验了种植密度,进行增加钾肥的肥料试验和生产调查。

在此基础上制订了棉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规范,总结棉花生

产经验,经过多层次征求意见,制定的天津市地方标准《棉

花栽培技术规范》于2005-10-11由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实施。项目采取试验、示范、推广同步进行的工作方法,

召开现场会,举办市、区县和乡镇培训班275次,培训棉农

1.65万人次。通过培训使1.2万棉农掌握了新技术,提高了

我市植棉水平。使得新品种的推广面积稳步扩大,2005年推

广新品种8.0万亩,平均亩产285.5公斤,每亩比原有品种增

加29.9公斤,新增总产量239.2万公斤;2006年推广新品种

14.6万亩,平均亩产籽棉288.5公斤,每亩比原有品种增加

29.2公斤,新增籽棉总产量426.3万公斤,二年累计新品种

推广面积22.6万亩,新增籽棉总产量665.5万公斤,新增总

产值3826.7万元,新增纯收益3713.5万元。项目实施,为我

市棉花生产提供了优良的品种,保证了棉农增收和植棉新技

术的普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769/ 大铃、高产棉花新品种冀丰197
大铃、高产棉花新品种冀丰19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冀丰197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最新培育的大铃、

高产、抗病虫棉花新品种。2002—2003年分别参加河北省和

河南省春棉新品种区域试验,综合性状表现突出,2003年和

2004年分别参加河北省和河南省区试生产试验,2004年2月

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1.特征特性

出苗快,整个生育期间生长稳健。株型塔形,较松散,茎秆

粗壮,叶片大小中等,铃大,圆形,结铃性强,上中下结铃

分布均匀。抗逆性强,抗棉铃虫,衣分高,吐絮肥畅,霜前

/1769/ 大铃、高产棉花新品种冀丰197

花率高,早熟不早衰,适应性强。生育期13l天,株高86cm

,果枝数12个,第一果枝着生节位6.5,单株成铃14.6个,

铃重6.3g,衣分41.19%,子指10.8g,不孕子率5.4%,霜前

花率92.3%。2.产量表现2002~2003年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

试验结果:每公顷产子棉、皮棉、霜前子棉和霜前皮棉361

2.0kg、1444.5kg、3349.5kg和1339.5kg,分别较对照新棉

33B增产10.83%、17.2%、12.5%和18.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003年河北省区域生产试验,每公顷产子棉、皮棉、霜前

子棉和霜前皮棉3319.5kg、1369.5kg、3127.5kg、1293.0k

g,分别较对照新棉33B增产7.0%、14.6%、8.6%和16.6%。2

003年生产示范,每公顷子棉产量4500~6375kg。3.抗病性

2002~2003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鉴定,枯萎病指4.3

4,黄萎病指52.18,属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类型,较抗病对

照中棉所12(枯萎病指5.18,黄萎病指64.5)抗病性明显提高

。4.抗虫性2002~2003年经中棉所植保室抗棉铃虫鉴定,二

代棉铃虫蕾铃受害率为13.91%和17.39%,较感虫对照HG—B

R一8减退率分别为80.69%和70.03%;三代棉铃虫3龄以上幼

虫存活率为1.33%,3龄以上幼虫率为6.67%,幼虫死亡率为

73.94%,校正死亡率为59.6%,抗性级别为抗棉铃虫水平。

5.纤维品质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结果:2

.5%跨长29.90mm,整齐度84.13%,比强度28.93cN·te

x-1,麦克隆值4.67,伸长率7.16%,纺纱指标131.21。6.栽

培技术要点6.1宜播期。一般在4月15—5月5日,育苗移栽、

/1769/ 大铃、高产棉花新品种冀丰197

地膜覆盖或直播。6.2播量。地膜覆盖棉田播量为每公顷15

kg,每穴2~3粒;育苗移栽棉田播量7.5kg,每钵2粒种子,

新疆南疆棉田60~75kg。6.3种植密度。在高水肥地块低密

度栽培每公顷2.25万~3.00万株,中等地力3.45万~4.20万

株,瘠薄旱地5.25万~6.75万株,新疆“密、矮、早”种植

15.0万~22.5万株。6.4虫害防治。苗期注意及时防治地老

虎等棉田地下害虫和棉蓟马,全程防治蚜虫、盲蝽、红蜘蛛

、象鼻虫和白飞虱等其它棉田害虫,全生育期可节省棉铃虫

防治次数80%~90%。在重发生年份百株2龄以上棉铃虫达到

20头时应及时防治。6.5化学调控。根据棉田地力状况和长

势,及时化控并掌握“前轻后重”、“先控后促”、“少量

多次”原则。化控使用缩节胺,一般从蕾期开始,每公顷用

量为蕾期15.0~2.25g,花铃期30.0~52.5g。

/1770/ 罗汉松无性快繁技术研究
罗汉松无性快繁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罗汉松为罗汉松科罗汉松属常绿乔木,可高达18米

,是优良的园林风景树,罗汉松对SO2、Cl2、NO2等气体抗性

较强,是这类气体污染地区的优良绿化树种。钦州市林科所

立项开展罗汉松无性快繁技术研究,目的在于解决罗汉松良

种的无性快繁技术,为钦州市罗汉松育苗提供新的技术基础

和优质种苗,为钦州市“园林生活十年计划”的实施提供技

术支撑。项目引进珍珠罗汉松、柔枝罗汉松、贵州罗汉松、

浦北罗汉松共4个优良种质资源,并进行了无性快繁技术研究

/1770/ 罗汉松无性快繁技术研究

。利用罗汉松半木质化幼枝做插穗,通过多次扦插对比试验

,筛选出最适合罗汉松扦插生根的生长调节剂为400mg/kg的

IBA,嫩枝扦插的生根期为28天,生根率达91.3%,平均生根数

为5.6条,平均根长达6.8cm,成活率达95%以上,建立了一套成

熟的罗汉松无性快繁技术体系。项目达到年可生产优质无性

系苗5万株的生产能力,已培育无性系苗10万株,并进行了推

广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

要创新点是利用罗汉松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进行扦插繁殖,

可以提高萌芽条的利用率和周转率。与有性繁殖相比,扦插

繁殖有以下几个优点: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育周期

短;栽植成活率高、生长快;苗木一般比较健壮,对病虫害、

干旱、冻害的抵抗力较强。

/177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橡胶树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橡胶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橡胶树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多年生

热带雨林树种,种植地区遍及亚、非、拉美地区,通过割胶生

产出的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不可替代的战略物资,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橡胶树是我国南方热

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特种经济林木,植胶业也是我国热区的重

要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天然橡胶产业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

影响。我国橡胶树产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针对制约

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品种老化短缺,通过自主创新和种质

/177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橡胶树

创制利用,选育出一批优良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广泛运用,推动

了我国植胶业的良种化和提质增效。DUS测试是指国家新品

种权审批机关委托指定的测试机构,对照和采用相应的植物

新品种测试指南和测试技术,对申请保护、审定及登记的植

物品种进行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

y)和稳定性(Stability)测试的过程,是对品种授权的客

观、公正、准确及其有效性检测的重要技术,也是品种权审

批的关键环节和获得品种权的实质条件。对申请保护的品种

进行DUS测试不仅是审批机关进行实质审查的重要内容和作

出授权与否决定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保证并维护授权品种

的公正性、合法性、权威性的重要手段。DUS测试指南是指

国家制定的规范的DUS测试技术和测试标准,是进行品种测试

的依据。橡胶树DUS测试指南采用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

盟(UPOV)橡胶树测试指南的基本框架和部分性状,并充分

考虑了我国橡胶树种质资源、育种和生产实际,增减了部分

性状,并调整了部分性状的表达状态。选用我国橡胶树核心

种植区有代表性的种质资源300余份,对60多个目标性状进行

了三年两点的评价和筛选,取得数据40,000余个,充分征求了

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借鉴UPOV测试指南的基

础上,确定了35个测试性状,34个标准品种。该指南的研制填

补了国内空白,对促进我国橡胶树新品种选育、新品种保护

和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我国植物新

品种保护审查测试与国际接轨,加强与UPOV成员国之间在植

/177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橡胶树

物新品种保护领域方面的合作。

/1772/ GAPDH基因在采后香蕉果实后熟过程中的功能
GAPDH基因在采后香蕉果实后熟过程中的功能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香蕉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大宗水果之一,目前

的保鲜方法存在降低香蕉果实色香味等品质的缺点,因此在

阐明香蕉果实后熟机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保鲜调控点以提

高保鲜后香蕉果实的品质非常必要。本项目组在前期工作中

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在后熟初期的香蕉果皮中发现了3-磷

酸甘油醛脱氢酶(MaGAPDH),该蛋白的表达受乙烯诱导。M

aGAPDH是香蕉果实后熟糖酵解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酶,它

与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途径、葡萄糖信号途径的相互关系仍

/1772/ GAPDH基因在采后香蕉果实后熟过程中的功能

不清楚。主要研究内容:①采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MaGAPDHs

基因家族(18个成员)的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

其序列特征;②研究乙烯利(乙烯释放剂)和1-MCP(乙烯抑

制剂)对果皮和果肉中MaGAPDHs基因家族转录表达和MaGAP

DH酶活的影响,同时研究碘乙酸(GAPDH抑制剂)对果皮和果

肉中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③研

究外源葡萄糖对果皮和果肉中MaGAPDHs基因家族转录表达和

MaGAPDH酶活的影响,同时研究碘乙酸对果皮和果肉中内源淀

粉、葡萄糖含量和葡萄糖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④研究乙烯利和1-MCP对果皮和果肉中内源淀粉、葡萄糖含

量和葡萄糖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同时研究外

源葡萄糖对果皮和果肉中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途径相关基因

转录表达的影响。重要结果:本项目研究发现:①MaGAPDHs

蛋白家族18个成员可以分为MaGAPA/B、MaGAPCp、MaGAPC和

MaNP-GAPDH四类,它们定位于不同的细胞器,并具有相应的保

守结构域。MaGAPDHs基因家族在香蕉不同组织和果实成熟的

不同阶段的表达模式都表现出多样性。②MaGAPDHs基因家族

的转录表达及MaGAPDH酶活与乙烯信号途径之间存在相互促

进的关系。③外源葡萄糖基本不影响MaGAPDHs基因家族的转

录表达及MaGAPDH酶活,但MaGAPDH蛋白对葡萄糖信号途径却

有促进作用。④香蕉果实后熟过程中葡萄糖与乙烯信号途径

之间存在相互拮抗的关系。科学意义: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

aGAPDHs基因家族及MaGAPDH酶在香蕉果实后熟过程中与乙烯

/1772/ GAPDH基因在采后香蕉果实后熟过程中的功能

和葡萄糖信号途径发生了交互作用。这有助于理解MaGAPDH

s基因家族在香蕉果实后熟过程中功能的多样性,将为进一步

阐明香蕉果实后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香蕉果实保鲜

新技术的挖掘提供新思路。

/1773/ 沙区适宜居住区模式筛选及评价技术
沙区适宜居住区模式筛选及评价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
技术详情

  本技术根据沙区居民点与其周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

布格局,即居民点与沙地的空间关系,对居住区类型进行了

划分,并概括为3种模式,又在每个类型中选取典型案例进

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当地的现实情况,分

析比较出适宜沙区的居住区模式及类型。该技术体系以宁夏

盐池荒漠化防治综合基地为依托,形成了面积为3万亩的聚

落及其周边环境构成的人居系统,聚落沙害得到显著控制,

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774/ 防治蛀干害虫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防治蛀干害虫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涉及园林工程害虫防治领域,特别涉及蛀干

害虫的防治技术。蛀干害虫(branch-borers)是专门蛀食

枝干的一类害虫,对桑树、松树、杨树、果树等经济、生态

林木危害严重,主要以幼虫蛀食枝干进行危害,引起树体生长

势衰弱,严重时会使被害枝干全株枯死。由于其隐蔽性生活

,不易被发现,因此危害性极大。蛀干害虫种类较多,主要以

天牛类为主。据调查:桑天牛、光肩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对桑

树的危害率一般为15~20%,最高达80%以上,导致桑树死亡、

/1774/ 防治蛀干害虫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桑叶减产。我国三峡库区柑橘产区受天牛危害率达30%,严

重影响果树长势及柑橘产量;我国233万hm2的杨树种植面积

中,已有约40%受到天牛危害,以桑天牛、光肩星天牛、云斑

天牛危害最广、最甚,严重危害树木生长,影响树木质量。天

牛对桑树、杨树、果树等经济生态林木的危害,造成重大的

经济损失,成为影响我国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灾害性

生物因子。天牛等蛀干害虫的防治受到国内外研究者极大重

视,目前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管护林防

治等。化学药剂防治法因研究报道较多、防治效果又好又快

,在天牛防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在药剂的选择和产品开发

上仍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外仅开发出几种专用杀虫药

剂,如以吡虫啉为有效成分的Imicide和Pointer,以百治磷为

有效成分的Injectide-B,以敌敌畏和氧化乐果为有效成分的

药剂。因此,选择开发更多更安全有效的药剂,以提高对天牛

的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775/ 盐酸沃尼妙林的研发
盐酸沃尼妙林的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①该项目首次采用“一锅烩工艺”,利用截短侧耳素

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产物不经分离在氢氧化钠和相转移催

化剂的作用下,与二甲基半胱胺盐酸盐反应。②首次创新采用

盐酸作用下,在水作为介质的条件下进行氨基的去保护,避免

了昂贵催化剂钯的使用,填补了工艺空白。③改进了精制方法

,通过D-酒石酸和盐酸两步成盐纯化,采用水溶液冻干形成目

标产物。④该项目委托权威机构进行结构确定,结果表明经过

工艺改进盐酸沃尼妙林未发生结构改变,纯度达97%;⑤进行药

/1775/ 盐酸沃尼妙林的研发

理学、毒理学、药效学相关实验及相关资料研究,确定了盐

酸沃尼妙林的最佳使用剂量、疗程及休药期。⑥进行了预混

剂工艺优化。

/1776/ 人工三倍体桑品种嘉陵 20 号和雄蚕品种夏 sch 的试验与示范
人工三倍体桑品种嘉陵 20 号和雄蚕品种夏 sch 的试验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项目通过转化人工三倍体桑品种“嘉陵20号”和家

蚕雄蚕品种“夏sch”两项核心技术,建立超高产人工三倍

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原种母本园20亩、一级穗母园80亩

和农村示范园500亩,建立了一个雄蚕品种繁育中心和高产

蚕业技术服务网络,形成年推广雄蚕种5万张的产业链,形

成逐级放大的可调控、可扩展模式。项目实施对促进解决三

峡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较好的示范

带动作用。

/1777/ 高产奶牛性控繁育技术集成与创新应用推广
高产奶牛性控繁育技术集成与创新应用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该项目通过引进世界著名高产奶牛性控冻精,建立

完善市、镇、村三级性控繁育服务网络,研究制定性控冻精

改良技术标准,配套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实行奶牛标

准化生产,消化吸收和创新相关性控繁育技术,将国内外先

进的性控繁育技术集成于一体,形成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奶

牛性控繁育实用新技术,加快了奶牛的繁育速度,提高了性

控奶牛的生产性能,促进了全市奶牛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其主要性能指标:1.该项目引进加拿大高产奶牛“星巴克”

/1777/ 高产奶牛性控繁育技术集成与创新应用推广

、“序曲”之子等性控冻精及相关繁育技术,经过在全市反

复进行试验与实际应用,不断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研究制

定了《莱西市奶牛性控冻精配种技术操作规程》,并通过对

现有42处市、镇、村三级奶牛性控繁育示范体系及奶牛良种

繁育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补充改造,建立和完善了莱西市奶

牛性控改良推广体系。对42名奶牛人工授精员进行强化培训

,做到了持证上岗、严格技术操作规程,确保了项目实施质

量。全市共引进性控细管冻精25200支,推广应用奶牛1.1万

头。受胎1.001万头,年总受胎率达到91%,性别控制率达到

92%,产犊成活率达到98%,产母犊成活牛9025头。2.项目通

过研究并示范应用《莱西市奶牛饲养管理地方标准》,配套

开发牧草种植模式与利用技术、犊牛早期断奶技术、饲料营

养平衡调节技术及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推行奶牛科学饲养、

分户管理、统一收奶模式,使项目实施区域的奶牛做到了良

种良法配套,实行标准化生产。核心奶牛群年均单产比项目

实施前增加了1600.7公斤,乳脂率达到3.5%,增加经济效益

3292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

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对乳品的消

费量逐年提高,乳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奶牛养殖业的快

速发展。养殖奶牛已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我

国每年需要增加补充优质奶牛的数量在100万头左右,但奶

牛的自然繁殖率低,繁殖速度慢。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奶牛

业发展很快,但生产水平低下,我国奶牛年平均单产在350

/1777/ 高产奶牛性控繁育技术集成与创新应用推广

0公斤左右,大大低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我国加入WTO,我

国奶牛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落后的生产方式及低水平的产奶

量将无法与其竞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良种奶牛繁殖技

术落后,良种率低,高产良种奶牛群体数量小,制约了奶牛

养殖业的发展。性控繁育技术,不仅能对国产奶牛进行品种

改良,提高生产性能,而且繁育周期大大缩短,奶牛的数量

几乎以倍数增加,有望满足国内市场对良种奶牛的需求。该

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发

展前景十分广阔。莱西市目前奶牛存栏8.7万头,是全省最

大的县级奶牛养殖基地,奶业生产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财政

增长的主导产业,这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加广

阔的空间。

/1778/ 头孢他啶工业化生产研究
头孢他啶工业化生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头孢他啶属第三代广谱注射用头孢菌素,由于结构

的特异性,它具有广谱、抗菌力强、副作用小、对B-内酰胺

稳定以及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头孢他啶在治疗和预防多种感染中具有较高疗效。该厂采用

具有活性C-3功能的新型头孢母核GCLE为起始原料合成头孢

他啶,首先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经由母核保护基断裂,然后进

行缩合反应,再将侧链上保护基断裂,从而制得头孢他啶盐,

最后精制转成头孢他啶无菌粉。该工艺在国内外尚属首创,

/1778/ 头孢他啶工业化生产研究

并填补了头孢他啶原料药国产化空白,现该厂已进行该新工

艺的发明专利申请。该厂采用GCLE独特的合成工艺路线开发

头孢他啶,从而掌握了采用GCLE生产头孢类产品的关键技术

,这为将来开发新型的头孢产品打下良好基础,对调整中国头

孢产品结构具有重大意义,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1779/ 干制辣椒立体高效优质栽培关键技术
干制辣椒立体高效优质栽培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构建了辣椒新型栽培模式1套,大蒜-朝天椒-玉

米三熟高效立体栽培模式。2.形成了大蒜-辣椒套种茬口衔

接技术体系。根据蒜椒套种及辣椒玉米间作的群体结构,形

成“一畦三用”技术、“一膜三用”技术、“一肥三用”技

术、“一水两用”技术、“一药两用”技术。3、构建了农

艺性状和遗传物质DNA协同评价簇生朝天椒商品种体系。从

农艺性状和遗传物质DNA两个水平评价了8个生产上主栽簇生

朝天椒商品种,发现同质化程度高;开发共显性分子标记2个

/1779/ 干制辣椒立体高效优质栽培关键技术

,检验干椒杂交种真实性,以保证辣椒栽培中使用杂交种的真

实性,可为主产区栽培用种的规范化使用提供依据。4、建立

丰产干制辣椒壮苗培育技术体系,制定丰产壮苗培养技术规

程1个。5、从植株生长、叶片光合特性、矿质元素积累和产

量形成出发,挖掘其影响机理,确定簇生朝天椒的栽培密度8

000-10000株为丰产群体结构。6、制定干制辣椒栽培高产优

质生产技术规程1套,有效提高干椒产量22%以上,果实商品率

提高20%以上,农药、化肥等投入品成本降低20%,综合效益提

高38%左右。7、项目实施期间,申报发明专利1项“大蒜-朝

天椒-玉米三熟高效立体种植方法”(申请号201610369766

.6),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8、培养研究生2名,本科生15

名,培训椒农500人次。

/1780/ 党参黄芪穿串机中试与应用
党参黄芪穿串机中试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党参黄芪穿串机中试与应用》(项

目编号:1604JCCJ170)是2016年省科技厅批复立项的省中

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由漳县鸿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承担实

施。2.技术背景与意义:中药材在采收加工过程中都需要晾

晒,以便储存和加工,比如党参的采收加工工艺是:将挖出的

参根除去残茎叶,抖去泥土,用水洗净,先按大小、长短、粗

细分为老、大、中条,分别晾晒至三四成干,至表皮略起润发

软时(绕指而不断),将党参一把一把地顺握或放木板上,用

/1780/ 党参黄芪穿串机中试与应用

手揉搓,搓后再晒,反复3~4次,每次搓过后置室外摊晒,当晒

至八九成干后即可收藏,以收获期的含糖量为依据,经揉搓的

党参含糖量必没揉搓的要高出许多,并且揉搓使党参皮肉紧

贴充实饱满并富有弹性,干后不易空心易于保存,由于党参的

采收一般在10月分左右开始,因此党参采收回来后要经过较

长的低温大雪天气,为了使党参既要防冻又要保持通风,并且

揉搓晾晒方便,在传统的加工过程中都要将党参用线穿连起

来,传统的穿串方法是用手工穿串,手工穿串效率低,针眼不

能保证在同一水平位置,影响包装质量和外观品相,并且不能

满足大量急需晾晒的要求,经查新,申请号为201120170556.

7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党参穿连机,它是利用缝包机工作时

用缝包线来实现穿连,由于党参有粗有细,尽管在加工前已经

按粗细进行了分级,但是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带来针眼扎斜

扎偏的现象,使党参在串联过程中出线多扎或漏扎现象,影响

穿连效率,也影响到党参的质量及外观品相,为此研制了一种

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高的中药材穿串机。3.研究目的:研

究设计党参、黄芪穿串机,开展关键零部件加工工艺研究,提

高装配质量。本项目主要针对在当前人工串药中存在的生产

效率低、生产耗能大、产品质量不高等及技术瓶颈问题,对

机械为了代替传统的人工穿党参、黄芪,建立生产线进行技

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采用自动化供料系统,完全实现

数控化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能

力,降低成本、节约能耗,对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将起到积极地

/1780/ 党参黄芪穿串机中试与应用

促进作用;申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成果转化及规模化

生产,进行项目产品推广及应用。4.主要论点与论据:将散

货党参、黄芪用机械替代人工穿成串,均匀、整齐,减少分级

工序,节省劳力,提高作业效率。5.创新性(1)项目产品两

处拨辊装置底部分别设有耳座,且耳座之间设有丝杠,通过调

节丝杠,可调节拨辊装置之间的间距,方便安放铁丝,有利于

不同直径党参、黄芪的穿串。(2)项目产品在两个拨辊装

置的旋转作用下,将直径大小不同的党参、黄芪穿串,其穿串

精度高,不需要对党参、黄芪进行分级,减少了分级工序,穿

串效率高。(3)项目产品底座两端安装有脚座,中间设有支

撑板,避免穿串机工作时党参、黄芪下落的问题,提高了穿串

效率及穿串准确率。(4)项目产品代替传统的人工穿党参

、黄芪,一台机器一个人操作相当于十几个人力,大大提升了

串药速度,多余人力可以进行其它劳作,节省了人工支出费用

。6.社会经济效益:(1)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建成党

参黄芪穿串机生产线1条,年生产能力30台,累计生产党参黄

芪穿串机65台,销售61台;每台8000元,实现销售收入48.8万

元、利税15万元。(2)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针对在当

前人工串药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生产耗能大、影响产品质

量等问题,研发生产代替传统人工穿串党参、黄芪的新型机

具,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数控化生产,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及生

产效率,扩大生产能力,降低成本、节约能耗。研发的项目产

/1780/ 党参黄芪穿串机中试与应用

品,一个人操作一台机械,作业效率相当于12个人的操作效率

,除用电成本每天3元外,节约劳动力11个,按每个劳动力每天

80元计算,共节约877元。同时,通过技术示范、培训指导,培

训提高了产品加工熟练工、市场产品推销演示人员、农民与

基层技术员,企业新增就业人数4人,社会效益比较显著。7.

存在的问题(1)本项目研发生产的党参黄芪穿串机,有效解

决了党参、黄芪的初加工问题,但产品未经有关部门检测,推

广存在困难。(2)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不足,急需有关部

门加大扶持力度,使产品尽快走向市场。

/1781/ 槟榔重大害虫红脉穗螟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槟榔重大害虫红脉穗螟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以危害槟榔危险性害虫红脉穗螟为研究对象,从天

敌资源筛选及评价利用、无公害杀虫剂的筛选等方面开展红

脉穗螟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田间生

境对红脉穗螟发生和危害的影响,明确对红脉穗螟具有防控

潜力的天敌资源种类,探讨天敌资源利用技术;从无公害药剂

和植物源杀虫剂的筛选等方面开展红脉穗螟的无公害防治技

术研究;通过本项目的开展获得了对红脉穗螟具有防控潜力

的捕食性天敌垫跗螋,获得对该虫具有较强致病力的绿僵菌

/1781/ 槟榔重大害虫红脉穗螟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优良菌株资源2种;明确了植物源杀虫剂、昆虫病毒对红脉穗

螟的毒力水平和防治效果;探讨了其与垫跗螋联用对红脉穗

螟的防治作用。本项目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已获批

1项。建立示范点3个,示范面积共计200亩,发表相关科技论

文7篇。本项目属于农业害虫无公害防治的基础研究,研究思

路符合国内外害虫防治中无毒化防治的理念和建设海南国际

旅游岛战略决策的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开展,可提升我国热区

红脉穗螟的防治技术水平,达到对该虫的无害化防治,同时由

于采用无公害防治,极大降低了高毒杀虫剂的使用水平,对维

持槟榔种植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槟榔产品的质量等方面具有

重大的意义。

/1782/ 油用牡丹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
油用牡丹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牡丹籽以上,油

中富含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亚麻酸,目前油用牡丹产业还处于

发展的初级阶段,品种匮乏,急需优质高产的油用牡丹品种。

性能指标(1)对不同种源的凤丹牡丹的生长情况对比看,以

当地凤丹适应性最强,较耐南方的湿热气候,其次为湖北保康

种源。目前,初步确定以邵阳郦家坪“凤丹”作为主要推广

品种;(2)当地凤丹产量差异较大,这与当前管理水平较低

密切相关,也与2012年春牡丹花期雨水过多,普遍授粉不良有

/1782/ 油用牡丹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

关;凤丹种子产量一般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产量高峰要到

8年以后才趋于稳定,但每年产量受到当年气候条件影响,同

时受到管理水平制约;(3)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样地产

量差异较大,这与密度、肥力等密切相关。适宜的栽植密度

对产量构成有重要影响。密度大对于丹皮生产有利,而种籽

产量却不一定高。通过试验调查,目前认为较为适宜的株行

距为0.8m*0.6m;(4)在相同条件下,单株产量的巨大差异与

遗传特性相关。在同一样地内,单株产量之间的差异十分明

显,高低之间可相差4~5倍或更高;(5)根据调查与对丹凤

产量构成要素分析结果,制定了优株初选标准:①生长健壮,

株型丰满,叶片中等大小;②病虫害少,绿叶期长;③单株结果量

在8~9个以上,果实饱满,籽粒充盈;④单株产量在样地平均产

量的3~4倍以上;⑤有特殊变异的植株,如单个蓇葖果上角果

数量在6个以上;(6)根据制定的选优标准,在当地凤丹产区

初步选出优良单株20余株,此外,在河南洛阳、湖北保康也选

择了一些优株,并应用初选优株(6年生)进行小面积增产试

验,在控制花量、加强土壤施肥、控制叶部病虫害等综合措

施下,单位面积产量可以达到226.8kg/亩。(7)油用牡丹栽

培技术体系的建立:采用3年生苗定植,初植密度行株距0.8

m×0.6m为宜。每兜用苗两株,株间距10cm~15cm,栽植

时期应以10月上中旬较为适宜,最迟不要超过11月中旬,栽植

地要提前整理,最好要在栽植前两三个月(夏季末期)清除

田间杂草后,进行土壤翻晒,翻耕深度应达到30cm以上,栽植

/1782/ 油用牡丹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

的苗木要经过挑选,选用一、二级苗。二年生苗剔除不合格

植株后,每50株一捆,然后进行消毒处理。三年生苗栽植前应

予平茬,即在根颈以上3~5cm处将茎干剪去,以促其从基部再

次萌发粗壮新枝。修剪处理后消毒,消毒液采用混合强力杀

菌剂,处理10~15min,着重秋冬以有机肥为主的施用,增加土

壤有机质,既培肥地力,又提高土壤保墒能力。花前花后适当

施用复合肥。花后果实快速生长期适当注意磷肥的配比。成

果的创造性、先进性:经过努力,本课题在以下方面取得了

进展和突破:1、通过生物学特性与结实性状的观察研究,掌

握了凤丹生长发育规律及结实特性。2、筛选并确定了以邵

阳郦家坪‘凤丹’作为当前推广的品种(种源)。并在此基

础上筛选出一批结实性状优良的单株,并建立了种质资源圃

与良种繁育圃。应用优良株系进行栽培试验,亩产可以达到

226kg。3、通过系列试验,解决了油用牡丹在南方栽培过程

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壮苗培育、适时栽植、合理密植

、土壤管理、整形修剪、病虫防治等。当前牡丹栽植以0.8

m×0.6m行株距,每棵(兜)栽植2株较好,有利早期丰产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油用牡

丹栽培技术规程。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

问题和改进意见:成果广泛适用于南方地区。牡丹作为一种

新型的油料作物,正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列入推广日程。牡

丹籽油由于其自身特殊的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

/1782/ 油用牡丹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

牡丹籽油中的脂肪酸主要成分为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

榈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特别是亚麻酸含量

高达33.9~57.9%,远高于大豆、油菜、花生等食用油而高居

首位。Α~亚麻酸作为人体必需脂肪酸,被称为“脑黄金”。

Α~亚麻酸及其代谢物具有益智、保护视力、降血脂、降血

压、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延缓衰老、抗过敏、抑

制癌症的发生和转移等作用。此外,α-亚麻酸还是胎儿大脑

发育生长的重要成分,对提高婴幼儿智力,降低出生缺陷具有

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油用牡丹的发展,可以利用现有的牡丹

资源和农民栽培丹皮经验,不但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

可以促进邵阳丹皮栽培产业的升级发展。然而,目前邵阳乃

至全国油用牡丹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油用牡丹品种

匮乏,急需优质高产的油用牡丹品种,并且国内目前尚无针对

油用牡丹栽培技术的研究报道。因此,优良品种的筛选和栽

培技术的总结与推广是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在有色凤丹品种筛选及北京牡丹南移技术方面有一定

进展和突破,有待进一步总结提高。

/1783/ 糖及快速成型机理研究
糖及快速成型机理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重点研究了糖及材料的基本性质,影响成型

效果的工艺参数并得到了具有一定抗弯强度和尺寸精度成型

件的最优工艺参数。本项目的研究为后期糖及材料成型模型

的建立,制件强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一定

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依据。本项目得到的工艺

参数可方便获取,这对医疗,航空等领域的模具制造,新产品

概念模型的建立,特别是在小型家用SLS快速成型机的开发等

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784/ 油菜新品种天油16号
油菜新品种天油1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甘蓝型三系杂交种天油16号选育

来源于甘肃省特色作物产业体系油菜育种岗位(项目编号G

ARS-TSZ-4)。提高油菜含油率是油菜品质改良中第一位的

育种目标。油菜籽中含油量每提高1%,相当于油菜增产2.3-

2.5%,因此国内外油菜育种家对选育高含油量油菜品种都极

为重视。甘蓝型冬油菜天油16号(原代号天油2255),是天

水市农科所油菜研究中心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92311A为母

本,甘蓝型自交系092310C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该品种抗寒

/1784/ 油菜新品种天油16号

性强、产量高、品质优,含油量达47.03%。天油16号的选育

说明,利用雄性不育系统选育高产、高含油量杂交油菜品种

是可行的。②研究目的与意义本项目针对当前天水及周边地

区油菜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广泛征集

优质、抗寒耐旱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回交转育方法,选育出

天水市干旱山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强丰产栽培技术

和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加快新品种在旱、寒山区大面积推广

,提高当地油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③主要论点与论据;甘蓝

型冬油菜三系杂交种天油16号是利用自育强冬性不育系092

311A和092310C测配成三系杂交组合,该组合杂种优势强,抗

冻耐旱性强,籽粒含油量高。产量表现:新品系天油16号在

两年8点次多点试验中,平均产量210.59kg/亩,较对照甘杂1

号(186.82kg/亩)平均增产12.73%。品质:经农业部油料

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天油16号含油量(粗脂

肪)47.03%,芥酸2.54%,硫苷74.08μmol/g饼。④创见与创新

;1、提高含油量:新品系天油16号含油量47.03%,较对照甘

杂1号(含油量40.68%)提高6.35个百分点,达到高油品种标

准。2、增加产量:天油16号两年8点平均产量210.59kg/亩

,较对照平均增产12.73%。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冬油

菜与传统油料作物相比,产量高,出油率也高,比传统油料作

物胡麻和春油菜高3-4个百分点。甘蓝型冬油菜三系杂交种

天油16号比甘杂1号平均增产12.73%,含油量提高6.35个百分

点,增产潜力较大。另外,冬油菜收获后可复种马铃薯、玉米

/1784/ 油菜新品种天油16号

、大豆等秋粮和蔬菜作物,不仅可调整种植结构,新增效益也

非常明显;油菜是良好的养地作物,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

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可增加

冬春季土表的覆盖度,有助于缓解沙尘危害,改善生态环境条

件。⑥历年获奖情况;无⑦成果简介甘蓝型冬油菜三系杂交种

天油16号是天水市农科所利用不育系092311A、保持系0923

12B、恢复系092310C三系配套杂交选育而成。综合性状优良

,幼苗叶色深绿,匍匐生长,花期长,结角密,籽粒褐色。株高

136.09厘米,分枝部位34.4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08个,二

次有效分枝13.8个,结角密度1.21个/cm,全株有效结角数38

7.59个,角果长度7.70cm,角粒数25.08粒,千粒重4.24g。含

油量47.03%。在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10.5

9公斤/亩,较对照增产12.73%。适宜于甘肃陇东南海拔2000

以下地区及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同类型生态区秋播种植。

/1785/ 冀西北坝上地区胡麻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冀西北坝上地区胡麻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冀西北坝上地区胡麻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研发工作

始于2016年。根据目前我省乃至我国胡麻生产中的所需要解

决的关键问题有播种难、出苗难、保苗难、除草难、稳产难

以及收获难这六大难题,通过大量田间调查和试验验证,提出

了保苗、除草、收获是影响胡麻生产三个重要环节。课题组

集中对200亩胡麻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田反复进行关键

步骤的技术研发,通过蓄墒保墒技术、镇压技术以及适期机

播技术克服了胡麻出苗能力和保苗能力;通过机械选择以及

/1785/ 冀西北坝上地区胡麻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对不同成熟度的胡麻茎秆含水量、种子含油率、种子产量、

种子净度、种子损失率等进行测试,确定机械联合收割作业

方案;通过品种筛选试验,明确了适宜机械化收获胡麻新品种

;通过不同收获期试验及相关指标测试、机型选择试验,明确

了适宜胡麻联合收获胡麻成熟度、茎秆含水量指标,明确了

胡麻联合收获作业的机型。集成了胡麻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

。经2017~2019年示范应用,共新增产值6247.79万元。

/1786/ 珍贵树种香合欢优质种苗繁育与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珍贵树种香合欢优质种苗繁育与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来源于南宁市青秀区科学技术局,本项目以

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造林学及森林生态学等多学

科有机结合为理论基础,在建设试验示范点的基础上,通过开

展香合欢种实处理与储藏技术以及优质苗木繁育技术研究,

总结出香合欢种子储藏、保持种子活力的关键技术1套,构建

香合欢优质苗木繁育技术体系1套,建设香合欢优质苗木繁育

生产示范基地1个;项目实施2年,累计培育优质苗木66万株,

年均培育苗木33万株,辐射带动香合欢种植面积为6000亩;项

/1786/ 珍贵树种香合欢优质种苗繁育与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目实施期间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直接经济收益95万元

,间接经济收益125万元,带动运输、包装、造林抚育工程施

工等相关产业人员就业1500人;通过营建香合欢示范林,开展

高效栽培相关研究,建立香合欢高效栽培技术体系1套,不仅

能开发利用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优良的乡土珍贵树种,

解决单一造林树种及单一造林模式突出的问题,而且还能缓

解对珍贵木材进口的压力,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及“天

然林保护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助力青秀区

退桉还耕及林地调整优化按树结构工作的顺利实施;项目举

办了珍贵树种相关技术培训1期,培训技术人员63人次。本项

目的研究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

展种实处理、种子储藏及萌发等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香合

欢种子贮藏、保持种子生活力的关键技术1套,主要技术包括

:种实处理技术、种子储藏技术、种子萌发技术等,该技术

能有效地提高香合欢种子储藏的质量及种子萌发率,降低生

产育苗的成本;2)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香合欢实生苗繁育技术

和组培苗繁殖技术,构建香合欢优质苗木繁育技术体系1套,

包括实生苗繁育技术和组培苗繁殖技术。其中实生苗繁育的

主要技术措施包括:苗圃地的选址及整理、基质配比、播种

催芽、移植、苗期管理等;组培苗繁殖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优株选择、外植体选取及处理、初代诱导、继代增殖培养

、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苗期管理等;3)开展香合欢高效栽

培技术研究,建立香合欢高效栽培关键技术1套,其主要技术

/1786/ 珍贵树种香合欢优质种苗繁育与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措施包括:整地、施放基肥、栽植的时间、密度及方法、抚

育管理等;4)申请并立项广西地方标准《香合欢培育技术规

程》,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论文投稿3篇,其中已发表2篇

,1篇已接收待发表。本项目的技术已达到成熟应用程度,安

全性较高,项目种植6000亩,累计培育香合欢苗木约116万株

(包含项目生产基地培育66万株带动周边群众培育约50万株

),推广香合欢造林,建设完成科技示范苗圃1个,无获奖情况

/1787/ 一种大蒜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一种大蒜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一种大蒜的保护性栽培方法,该方法对

刈割前茬作物秸秆后的土壤墒面免耕,在两个墒面之间开挖

灌排水沟渠;主作物为大蒜,副作物为蚕豆或豌豆,主作物区

域的幅宽160cm,副作物区域的幅宽40cm,两区域间距20cm,用

大蒜免耕穴播器钻种穴种植大蒜,大蒜株行距5cm×5cm

,副作物株行距10cm×10cm;主作物底肥为有机肥、磷肥

和氮肥;副作物底肥为有机肥和磷肥;播种后将秸秆覆盖在土

壤表面,对主作物追施氮肥和钾肥。该方法显著提高了大蒜

/1787/ 一种大蒜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的产量,增产15%;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

15%、12%,增加收入26%;土壤渗滤水硝态氮下降66%,土壤硝

态氮积累下降22%,总氮流失量下降77%。

/1788/ 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渝黄1号”
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渝黄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西南农业大学油菜研究室选育的甘蓝型黄籽杂交油

菜“渝黄1号”,成功地解决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不稳定

和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不能同时提高的难题,具有产量高、

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高、低毒、低纤维素、所榨菜油和饼

粕商品性好的优点,极具开发价值。2001年5月通过重庆市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成果于1998年9月4日经四川

省科委和重庆市科委联合组织国内著名专家进行科技成果鉴

定,结论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应用范围:目前宜在重庆、

/1788/ 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渝黄1号”

四川、贵州三省(市)大城市附近集中成片种植开发,便于

就近收购、就近加工、就近销售。技术成熟程度:已在重庆

市建立了4000亩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每年可提供200吨种

子。近3年在全国累计推广约300万亩,增产菜籽4500万公斤

,新增效益近3亿元。

/1789/ 广东省桑树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广东省桑树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本成果项目受到广东省科技厅

科技计划技术交易体系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领域的资助,20

16年1月立项。广东是全国蚕桑主产区之一,蚕桑产业为我省

粤西和粤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

以桑果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成为市场消费热点,果桑种植也成

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然而,桑树青枯病、桑果

菌核病等桑树病害严重影响桑园产量,极大威胁着蚕桑产业

的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广东省桑树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服务

/1789/ 广东省桑树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平台,将现有的桑树病害综合防控成果组装进行示范推广,对

我省蚕桑产业和果桑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②技术

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生产调研分析各地桑树病害发生原因

和特点,为当地农民提供具体解决方案。举办6次以上桑树病

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2000份,提高农民的种

植技术和病害防控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微

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推

广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桑树病害综合防

治技术,并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征示范点进行推广示

范。健全桑树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平台,建立服务长效机制。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总结桑树病害防控的最新研究成

果,建立起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桑树

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通过建立广东省桑树病害综合防控

技术服务平台,为我省主要蚕农和果桑种植户提供包括病原

检测、病源分析、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示范等一站式

科技服务,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建立了广东省桑树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服务平

台,为蚕农和果桑种植户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将现有的桑树

病害防治成果组装后示范推广,可有效控制广东省桑树病害

的发生情况,显著降低桑树病害发生率,减轻蚕农和果桑种植

户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经济和社会效

益显著。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桑树病害综合防

控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病原鉴定分析及防控技术、技术咨询

/1789/ 广东省桑树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建立桑树青枯病、菌核病和赤锈病

的综合防控技术示范点10个,举行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8场

,培训基层技术骨干及种植户1500多人,发放相关技术资料2

300多份。⑦审定品种3个,发表论文3篇。

/1790/ 山野菜品种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山野菜品种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野菜品种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针对北京山区野生

蔬菜资源丰富,产品亟待开发的特点,经过近4年的研究,

形成山野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涉及北京山区常见的功能型

野生蔬菜约20多种,可提供脱毒组培苗21种,其中草本功能

型山野菜15种,木本功能型山野菜6种(以上木本野菜均列入

国家退耕还林的生态林树种)。主要技术内容:①叶用山野菜

栽培时多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条播行距为30-40cm,株距

视植株大小不同,一般为5-15cm不等;②根及地下茎用山野

/1790/ 山野菜品种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莱栽培前应深翻土地或做高垄栽培,行距40cm,株距20-30

cm;③木本山野菜如枸杞、刺五加等,多采用扦插繁殖,且

成株体积较大,株行距一般为50cm×50cm,嫩梢发生后

即可采食;④在设施条件下,就地引种栽培成功的关键,在

于调控好野生菜生长环境的最适温度、光照强度、空气相对

湿度、土壤养分)土壤pH值、需水量等;⑤对一些常采用无性

繁殖或采种困难的种类采用组织培养方式进行脱毒快速繁殖

。该项技术已形成了野生蔬菜品种鉴别、引种驯化、脱毒快

繁、模式化栽培、营养成分分析、功能性确定、产品上市等

相互联系的“链状”成果,同时已初步建成山野菜园田苗木

繁育基地、品种种植基地及产品配送基地,基本完成野菜产

品研发至推广应用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

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亩效益3万元以上。该技术成熟,可

向全国适宜地区推广。

/1791/ 食用木薯富硒栽培技术规程
食用木薯富硒栽培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成果主要由广西创新驱动发

展专项资金项目“薯类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

用”(项目合同编号:桂科AA17202027)支持,项目经费40

0.0万元,实施年限为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2、技术原理

及性能指标本成果为技术标准,本文件规定了食用木薯富硒

栽培的产地环境、种植、田间管理和富硒措施的要求,主要

步骤如下:产地环境:产地环境要求无霜期≥7个月,年平均

温度≥15℃,年均降水量≥800mm。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1791/ 食用木薯富硒栽培技术规程

排灌方便,坡度<25℃缓坡地或平地,以沙壤土为宜。种植:

(1)整地:种植前深翻土地,耕作深度30cm~40cm,做到深

、松、细、碎、平、无杂草。起垄,垄宽90cm~100cm(宽垄

双行种植)或50cm~60cm(窄垄单行种植),垄高30cm~40

cm,垄间沟宽30cm~40cm,周边做好排水沟。(2)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鲜薯氢氰酸含量≤50mg/kg的品种。(3

)种茎选择:选择壮、节间短、茎皮无损伤、芽眼健壮完整

、无病虫害的成熟种茎。(4)种茎处理:将种茎切成15cm

~20cm长的茎段,切口宜平整,忌撕裂。用50%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1000倍液溶液浸泡处理3min~5min,取出晾干后待下种

。(5)定植时间:3~4月,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上,宜选择

晴天种植。(6)基肥:所用肥料应符合NY/T496的要求,复

合肥(N:PO5:KO=15:15:15)施用量为300kg/hm~450kg/hm

,有机肥(有机质≥45%)的施用量为3000kg/hm~4000kg/h

m,将肥料与种植穴的土壤混均。(7)种植规格:株距60cm

~80cm,行距80cm~100cm,种植密度每hm种植12500~20833

株,低位分枝品种或高位分支角度>30°品种宜疏植。

(8)种植方式:窄垄单行和宽垄双行种植均可。窄垄中间

挖穴或开浅沟,宽垄在垄面两侧,距垄间沟10cm~15cm,挖穴

或开浅沟,穴或沟深8cm~10cm,穴或沟内平放种植,覆土5cm

~8cm。田间管理(1)查苗间苗种植后20d~30d查苗,出现

缺苗及时补苗;苗高15cm~20cm,去弱苗留壮苗,每穴留1~2

条壮苗,同时去除杂苗和病苗。(2)草害防控:种植后1d~

/1791/ 食用木薯富硒栽培技术规程

2d,在垄面及垄间喷施50%乙草胺乳油300~400倍溶液。苗

期杂草较多时,可采取人工除草或除草剂除草,除草剂可选用

10.8%高效氟吡甲禾灵400~500倍喷雾除草。喷施除草剂时

应低位定向喷雾,除草剂不能接触木薯茎叶。(3)追肥:种

植后30d~40d追施壮苗肥,施用尿素75kg/hm~120kg/hm;种

植后120d~130d追施结薯肥,施用复合肥(N:P2O5:K2O=15:

15:15)225kg/hm~300kg/hm。(4)病虫害防治:贯彻“预

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病虫害防治按照NY/T2046的

规定执行,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使用符合GB/T8321(

所有部分)要求的农药及时防治。富硒措施(1)富硒食用

木薯:不采取富硒措施。(2)普通食用木薯当土壤硒含量

≤0.55mg/kg,种植后120d~130d,追施结薯肥的同时,追施硒

肥(硒含量2g/kg,有机质含量≥45%)600kg/hm2~900kg/h

m2,此外钙镁磷肥600kg/hm2~900kg/hm2(有效P≥12%)或

生物有机肥(有机质含量≥40%;每克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数

≥0.2亿)300kg/hm2~600kg/hm2。所用肥料应符合NY/T496

的要求。当0.55mg/kg<土壤硒含量≤0.8mg/kg,种植后120d

~130d,追施结薯肥的同时,追施硒肥(硒含量2g/kg,有机质

含量≥45%)300kg/hm2~600kg/hm2,此外钙镁磷肥600kg/h

m2~900kg/hm2(有效P≥12%)或生物有机肥(有机质含量

≥40%;每克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数≥0.2亿)300kg/hm2~60

0kg/hm2。所用肥料应符合NY/T496的要求。当土壤硒含量>

/1791/ 食用木薯富硒栽培技术规程

0.8mg/kg,种植后120d~130d,追施结薯肥的同时,追施硒肥

(硒含量2g/kg,有机质含量≥45%)150kg/hm2~300kg/hm2

。所用肥料应符合NY/T496的要求。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性木薯种植单位面积产出偏低,比较经济效益低,严重制约了

我区木薯产业的发展。木薯产业迫切需要升级,提高木薯种

植比较经济效益,食用木薯新品种推广和高值化利用是木薯

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人们对均衡营养和特色食物

的高质量追求,以特色风味和绿色健康食品为特点的木薯,重

新走进人们的饮食生活。食用木薯品种要求具有高产、高淀

粉、低糖、高膳食纤维、高能量和食味优等优良特性。硒是

动物和人体中一些抗氧化酶和硒-P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体内起着平衡氧化还原氛围的作用,是人体机能正常运行所

必需的微量元素,并具有抗癌、抗衰老和解毒功效。中国属

缺硒国家,有22个省份缺硒,72%的人口生活在缺硒地区,需要

科学补硒。课题组引进和选育了一批优质特色食用木薯品种

,并且进行富硒品种比较试验,获得富硒专用型品种若干;通

过对食用木薯富硒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使生产的食用木薯

达到广西地方标准“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中鲜薯类

硒含量指标。食用木薯富硒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对我

国木薯食品化开发利用具有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制定相关

技术规程加快该技术推广。经查证,目前我区尚未建立起规

范化、标准化的食用木薯富硒栽培技术规程。因此,有必要

/1791/ 食用木薯富硒栽培技术规程

建立我区食用木薯富硒栽培技术规程,促进我区木薯产业持

续有效发展。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文件

规定了食用木薯富硒栽培的产地环境、种植、田间管理和富

硒措施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境内食用木薯富硒栽培。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1)应用情况尚未开展。(2)存

在问题尚未发现。

/1792/ 烟草品种间烟粉虱的抗性差异及机理研究
烟草品种间烟粉虱的抗性差异及机理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某

些方面超额完成。I初步明确了我国烟草烟粉虱的种群分布

、危害和烟草上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II.建立了烟草品种

烟粉虱抗性评价体系并鉴定评价了烟草品种的抗性差异。I

II.初步明确了影响烟草品种对烟粉虱抗性的主要机理。IV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烟粉虱综合防治技术防治烟粉虱效果明

显。2.研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1)明确我国烟田烟粉

虱种群动态和遗传多样性。(2)筛选出10个烟粉虱高抗品

/1792/ 烟草品种间烟粉虱的抗性差异及机理研究

种和10个高感品种。(3)明确了烟草抗烟粉虱的主要机制

,建立烟草品种烟粉虱抗性鉴定方法,并形成了烟草品种烟粉

虱抗性评价技术体系。(4)授权发明专利2件,授权实用新

型专利3件。(5)公开发表论文12篇。(6)培养硕士研究

生6名。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5名。

/1793/ 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11号
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1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青杂11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培育的

春性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组合为

105A×1186R。2012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油2012015。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甘蓝

型春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95~1

40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深绿色,裂叶2~

3对,叶缘波状,蜡粉少,无刺毛。花瓣黄色,花冠椭圆形,花瓣

侧叠。平均株高178.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

/1793/ 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11号

5.1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06.4个,每角粒数26.7个,千粒重3

.82克。菌核病田间发病率15.98%,病指8.70,低感菌核病,抗

倒伏。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9.51微摩尔/克,含油

量48.97%。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国家春油菜晚熟组区域试

验,平均亩产油量140.5千克,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8%,200

9年续试,平均亩产油量125.6千克,比青杂2号增产9.0%,两年

平均亩产油量133.1千克,比对照增产9.9%;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油量102.3千克,比青杂2号增产10.1%。栽培技术

要点:1.适时早播,青海、甘肃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内蒙

古、新疆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条播,播种深度3~4厘米,

亩播种量0.35~0.5千克。2.亩种植密度,青海、甘肃15000

~25000株,内蒙古、新疆35000~50000株。3.亩施磷酸二胺

20千克、尿素10~13千克。4.及时防治跳甲、茎象甲、小菜

蛾、角野螟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

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青海、甘肃低海拔区及内蒙古、

新疆春油菜区种植。

/1794/ 新丰优121
新丰优12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亲本来源:新丰A×R121特征特性:全生育期

120.9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1.6天。该品种株高95.7厘米,

亩有效穗20.8万,每穗总粒数127.0粒,实粒数91.4粒,结

实率71.9%,千粒重23.2克;出糙率80.2%,精米率73.6%,

整精米率64.7%,垩白粒率8%,垩白度0.4%,直链淀粉含量

21.9%,胶稠度62mm,粒长7.2mm,粒型长宽比3.6;米质达

国优1级;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穗颈瘟为9级,高感稻

瘟病。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江西省水稻区试,200

/1794/ 新丰优121

6年平均亩产452.5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44%;2007年

平均亩产437.8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4.32%。两年平均

亩产445.2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2.87%。适宜地区:全

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栽培技术要点:6月20日播种,秧田

播种量每亩15.0公斤,大田用种量每亩1.5公斤;秧龄25天

,栽插规格5寸×7寸,每穴插2粒谷,亩插基本苗12万

;亩施尿素8公斤,复合肥15公斤,磷肥40公斤作底肥,栽

后6~7天亩追施尿素10公斤,磷肥10公斤,钾肥10公斤;齐

穗亩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0.2公斤;浅水栽插,深水孕穗

、抽穗和灌浆,后期湿润灌溉。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病虫情报

,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病

虫害。

/1795/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5种主要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5种主要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基于内蒙古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资

料,利用Excel、SPSS和ArcGIS软件,建立了内蒙古兴安落叶

松、山荆子、小叶杨、榆树和旱柳5种主要木本植物花芽开

放期、展叶始期、叶完全变色期、落叶末期物候资料及同期

气象资料数据库;筛选影响不同物候期关键气象因子,构建了

5种主要木本植物不同物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小叶

杨、榆树和旱柳不同物候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春季物候

期整体表现为西早东晚、南早北晚,秋季物候期西晚东早、

/1795/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5种主要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

南晚北早。(2)小叶杨、榆树和旱柳花芽开放期和展叶始

期提前,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推迟趋势,而兴安落叶松和

山荆子各物候期均表现为推迟趋势。(3)5种主要木本植物

生长季都表现为相对延长趋势,兴安落叶松生长季延长速率

远高于山荆子,平均每10a延长5.885d,山荆子为2.423d,小叶

杨、榆树和旱柳平均生长季长度196-203d,空间上基本呈“

东短西长北短南长”特点。(4)气温是制约5种木本植物候

期的关键气象因子,对不同植物物候期的影响基本一致,上年

冬季和当年初春气温越高春季越候期越早,当年夏季和初秋

气温越高秋季物候期越迟,降水和日照对不同植物不同物候

期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阶段性和地域性。(5)建立5种木本

植物不同物候期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可为指

导农事活动、病虫害预防、医疗卫生、景区旅游、农林区划

及作物的引种选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指导农事活动方面,各地可以参考当地的物候作为预报

农时的指标;在病虫害预防方面,通过物候变化与病虫害发生

期之间的关系,可以指示病虫害的发生期;在医疗卫生方面,

为提前预防哮喘鼻炎等过敏症状提供依据,在景区旅游方面

,为旅游景区赏花观树提供参考日期;在作物引种选种及农林

区划等方面,植物物候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

可以在林业气象服务中应用,进而推动林业气象现代化建设

,为相关部门确定树木合理栽植和指导农林生产提供参考依

据,为我区林业健康发展提供气象服务和决策依据,在林地面

/1795/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5种主要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

积较大的内蒙古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796/ 重庆市果桑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
重庆市果桑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研究和试验发展
技术详情

  进入新世纪以来,蚕桑丝绸产品出口比例大幅降低

、劳动力成本升高、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茧丝绸市场行

情跌宕起伏,蚕农积极性受挫,传统蚕业受到严峻挑战。面

对新形势,项目组决定发展果桑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在国

家商务部、重庆市农综办和市外经贸委等项目推动下,开展

了果桑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经多年的努力

,集成创新了系列成果。技术创新点:育成果桑新品种2个

、筛选出适宜品种4个作为重庆市主要栽培品种推广。育成

/1796/ 重庆市果桑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

品种有嘉陵30号和金樯63号,嘉陵30号采用化学诱变育成,

高产优质、果叶兼用,金樯63号系采用传统育种技术育成的

超高产品种。通过外地引进与市内挖掘,筛选出无核大红果

2号、白玉1号和台湾长果桑4个适宜品种。率先开展果桑栽

培技术研究,形成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包括果桑快速

繁育、栽植密度、树形养成与修剪方式,以及抹芽摘芯、提

早夏伐、合理采叶、叶果控制与隔行轮伐等桑果品质提升技

术。创新桑椹菌核病防治方法,实现了菌核病的可防可控。

开展田间抗性鉴定、新药筛选及生物防治,集成创新物理防

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将桑椹菌核病控制到较低范

围,颁布了《果桑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dB50/T542-

2014)。创新桑椹椹瘿蚊防治方法,实现防治技术的突破。

探明果桑主要虫害椹瘿蚊发生与危害规律,建立了淘土查虫

、花期巡查的观察方法,以及地面撒药与花期喷药相结合的

防治技术,制定了《果桑椹瘿蚊防治技术规程》。利用果桑

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集成苗木速繁、栽

培技术、一病一虫防治及桑果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大规模

应用于生产;集成了适应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的适宜栽培和推广模式。知识产权:项目获得发明专利

1项、科技成果登记3个、品种审定证1个;发表论文15篇,

其中国家一级期刊6篇;制定1个地方标准;制定1个地方标

准征求意见稿。该成果属国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应用推广

及效益:“重庆市果桑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

/1796/ 重庆市果桑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

”项目从2003年开始研究,2011年开始推广,已获经济效益

为33503.11万元(2011-2015年),潜在经济效益15255.22万

元(2016-2018年),平均每年可为社会新增纯效益6094.79万

元,其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

/1797/ 一种浸泡、滚刷、喷淋结合多级清洗的鲜鸭蛋清洗机
一种浸泡、滚刷、喷淋结合多级清洗的鲜鸭蛋清洗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纺织、服装和皮革加工专用设备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浸泡、滚刷、喷淋结合多级清洗

的鲜鸭蛋清洗机,主要包括进料箱、输送带、滚刷、提升带

、清洗箱、喷水管、螺旋滚刷、摩擦凹板、干燥箱;所述进

料箱盛有水,可浸泡沾有污物的鸭蛋;输送带安装于进料箱底

部中,与安装在进料箱上端的滚刷组合,形成能让鸭蛋通过的

间隙,滚刷上的细长软毛摩刷鸭蛋上污物;输送带末端的提升

带将鸭蛋提升至清洗箱;清洗箱上端设计有喷淋水管;提升带

输送过来的鸭蛋进入螺旋滚刷和摩擦凹板组成斜槽间隙内,

/1797/ 一种浸泡、滚刷、喷淋结合多级清洗的鲜鸭蛋清洗机

通过螺旋滚刷推运,实现多处摩刷和喷淋清洗,之后缓缓进入

干燥箱,通过热风干燥,进入下一步包装;本发明破壳率低、

不缩短保鲜期、清洗彻底、清洗效率高。

/1798/ 马苏大马哈鱼繁育技术研究
马苏大马哈鱼繁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提高马苏大马哈鱼人工繁殖受精率;马苏大马哈

鱼雌鱼性成熟时怀卵量平均1000粒左右,提高人工繁殖的受

精率非常重要。同时受精率的提高降低鱼卵发育时水霉病的

发生。2)提高马苏大马哈鱼人工繁殖孵化率;受精后的鱼卵

需要一个半月时间孵化出来,孵化水温在8-9度之间;溶解氧

在4mg/l以上,因此控制水温和溶解氧非常重要。防止水霉病

的发生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适当进行药物消毒。3)增加马

苏大马哈鱼苗种产量;马苏大马哈鱼怀卵量少,想要获得更多

/1798/ 马苏大马哈鱼繁育技术研究

的鱼苗,需要培育更多的亲鱼,同时增加亲鱼个体重量。4)加

快马苏大马哈鱼生长速度;陆封型马苏大马哈鱼个体较小,生

长较慢,洄游型马苏大马哈鱼个体较大,生长较快。因此本项

目选择陆封型马苏大马哈鱼和洄游型马苏大马哈鱼进行人工

繁殖,后代生长速度较快。苗种繁育之后在室内进行养殖,水

温控制在12度以上,在冬季马苏大马哈鱼也可以正常摄食,这

样可以大大提高苗种生长速度。5)马苏大马哈育苗三倍体培

育6)马苏大马哈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1799/ 希森7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希森7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本项目为企业自选项目。乐陵希森马

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

广泛收集、保存、评价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利用

高效的育种手段,进行了种质创新,遗传改良和有性杂交育种

等手段,选育出了这一适于加工紫色马铃薯全粉及花青素提

取的早熟高产马铃薯彩色新品种“希森7号”。公司根据行

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要确定本项目的开展。2、应用领域和

技术原理本项目属于生物技术、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科。

/1799/ 希森7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在广泛收集、保存、评价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资

源评价,并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通过种质资源改良、利用

常规育种及分子育种等途径,采用有性杂交,经F1、无性系选

种圃、品系预备试验、品种比较试验系统选育方法选育出早

熟、综合性状优良、适于鲜食和加工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

3、性能指标希森7号品种早熟,出苗后80d左右收获。株高6

0cm左右,叶深绿色,花冠蓝紫色。块茎椭圆形,紫皮紫肉,表

皮光滑,芽眼浅;结薯集中,单株结薯9~11块,蒸食品质优。

Vc含量12.3mg/100g,干物质18.3%,淀粉含量9.7%,蛋白质2.

11%,还原糖0.23%。花青素含量15.8mg/100g(鲜薯),总酚

含量107.8/100g(鲜薯)。4、与国内比较有效提高早熟鲜

食彩色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和商品薯率,亩产提高30%以上。5

、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1)品种创新早熟紫色马铃薯品

种,出苗后70d左右收获。株高60cm左右,叶绿色,花冠紫色。

块茎椭圆形,紫皮紫肉,表皮光滑,芽眼浅;结薯集中。花青素

含量15.8mg/100g(鲜薯),总酚含量107.873/100g(鲜薯)

,干物质含量19.3%,淀粉15%,蒸食品质优。植株感晚疫病和

病毒病。单产2500~3000kg/667亩,最高亩产可达3500kg。

(2)彩色马铃薯微型薯繁育创新扩繁期固体扩繁培养基配

方创新,使1株脱毒苗年繁殖率由68增加到810,提高了繁殖倍

数;定植期液体培养基配方采用液体架桥等技术,使其脱毒苗

粗壮、根系发达,由过去80%定植成活率提高到98%以上。(

3)马铃薯基础苗病毒检测方法创新采用生物芯片方法检测

/1799/ 希森7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彩色马铃薯基础苗是否携带病毒。检测方法可一次性检测样

品是否含有PVY、PLRv、PVS、PVA、PVM、PVX、TRV和PVYn8

种病毒及PSTVd类病毒,生物芯片属于分子生物检测级别,利

用样品提取出的RNA,扩增后可将病毒信号放大230倍,再利用

专一性探针进行检测,其灵敏度比传统检测方法(ELISA和R

T-PCR)高。6、作用意义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

界第二位,但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低,栽培技术较为落后,脱毒

种薯利用率低,目前马铃薯种薯投入产出比为1:7,欧美发达

国家种薯投入产出比为1:20。从经济收入的角度分析,收益

率显著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几年来,其它肉色(紫色、

红色等)的马铃薯育种研究逐步成为育种的一个方向,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2016年《农业部关

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彩色马铃薯开

始为人们所认识,其作为功能食品的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公司育成的品种通过自己的繁殖平台,3~5年即可推广一个

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加马铃薯产区种植户收入,带动马铃

薯深加工业发展,增大农业效益。7、推广应用范围、条件和

前景在国家大力实施把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

的背景下,紫色薯肉马铃薯新品种实现了高产与高营养的完

美结合。其抗氧化活性物质是一般品种的5-10倍,花青素含

量达到或接近蓝莓的水平,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其产量高于

/1799/ 希森7号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一般品种30%。彩色马铃薯是集营养、保健和天然色素于一

体的新品种类型。除含有普通马铃薯的碳水化合物、淀粉、

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还含维生素C、纯天然花青素和绿原酸等

多酚类抗氧化活性物质,具备粮食、经济及药用作物等多功

能用途。由于彩色马铃薯的市场价格高于普通马铃薯品种,

而种植条件、栽培技术等与普通马铃薯差别不大,因此贫困

地区发展彩色马铃薯产业可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使农

业增产、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彩色马铃薯较好解决了人们

对保健食品的需求,且加工成粉后可长期保存,因而具有巨大

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1800/ 一种葡萄果渣三级发酵微囊化多段控释有机肥制备方法
一种葡萄果渣三级发酵微囊化多段控释有机肥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肥料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葡萄果渣三级发酵微囊化多段控

释有机肥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将葡萄果渣、畜禽粪便、辅料

和发酵剂经过堆放并启动三级发酵过程,然后在短时间内达

到高温,彻底地杀灭发酵物中的有害病原菌、寄生虫卵等,消

除恶臭,使发酵物中含氮、磷的有机物迅速转化为无菌和无

病虫害的发酵物,然后通过造粒和微囊化处理技术将富含有

机质、速效养分含量高的无菌果渣发酵物进行包埋处理,制

备成微囊化多段控释有机肥。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方便、

/1800/ 一种葡萄果渣三级发酵微囊化多段控释有机肥制备方法

成本低,生产出的有机肥无害化程度强等特点。

/1801/ “宁海白”枇杷新品种选育推广及其产业化
“宁海白”枇杷新品种选育推广及其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简要技术说明:发现“宁海白”大果优质实生

变异,在植物形态学上找出该品种与其它白沙枇杷的区别,

经SSR和AFLP分子标记鉴定,“宁海白”与其它白沙枇杷存

在遗传上差异。主要特征:一是“宁海白”枇杷具有果大、

味甜、风味浓郁等优点,其品质综合指标超过国内外同类品

种;二是在栽培上集成施肥、修剪、疏果套袋等技术,最大

限度地发挥该品种的特性;三是在国内率先建立有机绿色食

品“宁海白”枇杷基地;四是采用大棚设施栽培技术,枇杷

/1801/ “宁海白”枇杷新品种选育推广及其产业化

提早上市10-20天。2、应用前景:“´宁海白&

amp;acute;枇杷新品种选育推广及其产业化”项目成功实施

,是继´软条白沙´后我国白沙枇杷育

种上的重大突破,“宁海白”已是我国白沙枇杷种植面积最

大的品种之一。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枇杷高品质化育种,

对提升我省枇杷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都有重要

意义。

/1802/ 抗病高产新品种“西芪1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抗病高产新品种“西芪1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项目来源及背景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农牧厅关于

下达2009年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项目资金的通知(甘

财农(2009)305号)编号:GYC2009-11项目名称:抗病高

产新品种“西芪1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由陇西稷

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实施,负责人:周海;执行时间:2

00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项目财政直接投资48万元,财政

简介投资和自筹76万,总资金124万元。协作单位:甘肃省经

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省农业

/1802/ 抗病高产新品种“西芪1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科科学院经济与信息研究所、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定

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②研究的

目的与意义我省是黄芪主产区之一,近年黄芪年种植面积达

70万亩,产量占全国50%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我省种植黄芪存

在混杂退化,根腐病发病率高,特等、一等商品出成率低,产

量不高,导致黄芪种植效益低,发展缓慢。为了解决黄芪种植

环节存在以上问题,本项目通过从山西引进蒙古黄芪(代号

JX08-5-1)单株系统选择,选育出适合甘肃当地种植的抗根

腐病、高产、优质、商品性好的、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黄芪新品种“西芪1号”(原代

号JX08-5-1)。③主要论点与依据甘肃位于西北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

多样,季节性变化明显,区域海拔差异大,从而蕴藏着丰富的

天然药材资源,也适合多种药材生长栽培。甘肃是全国中药

材生产大省之一,2001年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

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陇西黄芪、为我省道地中药材

知名品牌,2003年被授予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我省是全国中药材种植大省之一,黄芪年种植面积70万亩

左右,黄芪同时也被列入药食两用目录,黄芪新品种选育,对

提升黄芪种植经济效益、改善黄芪质量品质、提高黄芪商品

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主要开展了新品系

“西芪1号”选育、“西芪1号”产量、抗根腐病性、质量品

质、性状、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种子种苗繁育优化以及

/1802/ 抗病高产新品种“西芪1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配套技术等方面研究。④创建与创新1.选育出了抗病、高产

、优质新品系“西芪1号”(原代号JX08-5-1),并通过了省

级农作物品种认定登记(甘认药2014001号),该品种特等、

一等商品出成率高,黄芪甲苷含量高达0.174%(《中华人民

共和国药典》规定黄芪甲苷≥0.040),该品种田间根腐病病

株率为2.2%病情指数为0.84(对照蒙古黄芪分别为8.4%和3

.6)。2.首次研发的黄芪育苗“撒土盖种”、机械破种皮、

等技术提高黄芪出苗率35.8%。3.首次研发黄芪花期打顶、

鼓粒期小水水勤灌、根外追肥等技术,制种产量提高18.8%。

4.建立了成熟的新品系“西芪1号”生产技术体系,掌握了“

西芪1号”繁种育苗的方法,明确了“西芪1号”种植区域,累

计建立了“西芪1号”种子繁育基地1.2万亩,种苗繁育基地

10.5万亩。5.总结出黄芪最佳栽培模式为地膜覆盖横卧式栽

培模式。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问题1.社会效益本项目在我省

黄芪主产区组织实施,因地制宜,选育出黄芪品系,建立黄芪

资源圃,探索研究黄芪栽培体系,推动了我省黄芪主产区黄芪

生产由家庭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转变,提

高了黄芪产量,质量、抗病性等,有效提高了药农种植收益;

通过“企业主导+地方主推+科技入户”的形式,加大农民和

科技人员培训力度,农民掌握了繁种育苗等技术,增加了种植

效益,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显著。2.经济效益选

育出的性状优良、抗病性好、产量高的新品系“西芪1号”

/1802/ 抗病高产新品种“西芪1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平均亩增产17.0%,亩增收黄芪干重31.76kg,亩新增纯效益

757.86元,累计在甘肃种植抗病高产黄芪新品种面积105.10

万亩,累计增加效益5.0056亿元,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13.

45元/元,大面积示范推广后显著提高种植户农业收入。⑥历

年获奖情况无。

/1803/ 抗倒伏、耐高温、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1266)的选育
抗倒伏、耐高温、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1266)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

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不断发掘水

稻增产潜力的前提下,又要不断改良稻米品质,成为选育水稻

新品种的一大共同目标。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中籼两系杂

交水稻品种。2016年、2017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

126.8厘米,亩有效穗17.2万,每穗总粒数224.8粒,结实率81

.9%,千粒重23.0克。全生育期为140.4天,较对照品种(II优

838)熟期迟2.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

/1803/ 抗倒伏、耐高温、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1266)的选育

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8),中抗稻曲病(病穗率4

.0%),中抗白叶枯病;2017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3),

感稻曲病(病穗率19.0%),感白叶枯病。经农业部稻米及制

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6年米质为部标二级,201

7年米质为部标一级。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2016年区域

试验平均亩产641.6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94%(极显著)

;201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3.98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5

9%(极显著)。2018年生产试验亩产639.17千克,较对照品

种增产7.58%。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符合

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

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进行防治。1.

播期: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并以迟播为宜,秧龄不

超过30天,播种量10-12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2千克;

2.栽插密度:每亩栽插1.5万穴左右,栽插株行距16.7×

;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3.施肥:施足底肥,早施分

蘖肥,复水施穗肥,看苗施粒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其比例

为1:0.5:1,总施氮量11-13千克;4.灌水:做到浅水栽插,寸

水活棵,薄水分蘖常露田,反复至茎蘖数达16万/亩时及时烤

田,孕穗期干湿交替,田不能为干,抽穗期田宜浅水,遇高温要

上深水,后期干湿交替,并于成熟前一周断水;5.病虫害防治

: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害。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019年8月刚审定通过品种,

暂未产业化应用⑥历年获奖情况:2019年8月刚审定通过品种

/1803/ 抗倒伏、耐高温、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1266)的选育

,暂未获奖

/1804/ 优质早熟雪梨引进、示范与推广
优质早熟雪梨引进、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技术说明:从1999年开始到2009年6月止,初步完

成了优质早熟雪梨“初夏绿”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并达到

了如下目的:第一、完成了引种试验,弄清该品种的生长发

育习性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第二、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

效的符合A级绿色食品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第三、规划

生产示范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

会及生态效益;第四、填补了永州地区在7月10日前没有梨

上市的空档。应用前景:1、栽培技术成熟。该项目从1999

/1804/ 优质早熟雪梨引进、示范与推广

年开始调查研究,经过10年的试验与推广,各种栽培技术措

施都已成熟,可以大面积推广。2、市场优势明显。在国内

同类产品市场比较中其市场优势明显,该雪梨品种在6/下至

7/上旬成熟,上市时间处于国内最早时段,这无疑为果品打

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果实品质较优,消费者

易于接受。4、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1805/ 蜡蚧轮枝菌VL-Q79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蜡蚧轮枝菌VL-Q79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1、项目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是由杨凌绿都生物科

技有限公司于2007年6月自主立项,在杨凌示范区2014年科技

计划项目“新型土壤微生物修复剂的研究及应用”和杨凌示

范区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新型复合共生智能生物菌

剂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等多个项目支持下,课题组与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安德荣教授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对秦岭原始森林

土壤微生物、植物根基微生物、害虫寄生微生物进行系统研

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国有益微生物资源菌库,共

/1805/ 蜡蚧轮枝菌VL-Q79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分离、纯化、收集和保藏相关菌种10余万株。对一种具有促

生、杀虫效果的丝状轮枝真菌进行系统研究后,筛选鉴定出

这种新型菌株为蜡蚧轮枝菌秦岭小种—VL-Q79,对该菌株进

行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测序、抗逆性研究、现代发酵工艺研究

、生物提取技术、促生和杀虫功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研究从秦岭原始森林土样中染病或者

僵虫的小地老虎中分离和筛选,确定出具有高效杀虫活性的

菌株VL-Q79。通过对VL-Q79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8SrD

NA研究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蜡蚧轮枝真菌。对其在农业害虫

防治中的致病机理、主要活性物质、菌种抗逆性等生物学特

性进行研究,表明该菌株通过附着害虫体表、长出侵染钉、

产生侵染菌丝并分泌生物活性酶,来消解昆虫体壁,破坏血淋

巴以抑制昆虫生命活动,从而达到以菌控虫的效果。通过系

统研究表明,该菌株是通过附着害虫体表、长出侵染钉、产

生侵染菌丝并分泌生物活性酶,来消解昆虫体壁,破坏血淋巴

以抑制昆虫生命活动。可对同翅目、缨翅目、直翅目、半翅

目、双翅目等多种昆虫都有很好的抑制和致死作用,其防治

效果可达75~85%。采用正交实验研究确定了VL-Q79最佳培

养基配方为:黄豆饼粉2%,葡萄糖1%,淀粉1.5%,碳酸钙0.25

%,磷酸氢二钾0.05%,微量元素0.5%。最佳的发酵条件为:4

8h,pH6.5,200r/min,30~34℃。通过研究确定VL-Q79生防菌

剂的生产工艺为:VL-Q79菌种→菌种活化→扩大培养→种子罐

发酵→发酵罐发酵→超滤浓缩→加载体、稳定剂和助剂→出料→

/1805/ 蜡蚧轮枝菌VL-Q79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包装,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

性本项目在近二十年的系统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

有益微生物资源菌库,共分离、纯化和保藏相关菌种10余万

株。发现并鉴定了一种新的丝状轮枝真菌VL-Q79,确定为蜡

蚧轮枝菌(秦岭变种)。研究和确定了适合的发酵配方,建

立了先进的液固双相发酵技术,明确了该菌株促生性强和杀

虫普广的作用特点。首次研发出了高浓度、高活性和高抗逆

性的蜡蚧轮枝菌秦岭小种VL-Q79生物菌剂,具有工艺先进、

配方科学、作用效果显著等特点,能够有效防治相关农业害

虫特别是地下害虫,代替或减少农药的使用,并可做为绿色防

控和有机食品安全生产的基础保证。项目产品的研发,促进

了对微生物天然产物新资源的深入发掘,填补了国内真菌杀

虫剂绿色防控的空白,开启了我国应用蜡蚧轮枝菌新菌株作

为杀虫菌剂进行农业害虫防治的新领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新的支持与发展点。4、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

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我国是农业大国,由于植物病

虫害的流行以及长期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严重的3R

问题(抗药性、再猖獗、农药残留)。给人类造成重大经济

损失,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利用无公害防治技术防治

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减轻农药污染,研究开发利用

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当务之急,蜡蚧轮枝菌的开发利用填补了生物防控农业害虫

/1805/ 蜡蚧轮枝菌VL-Q79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的市场空白。蜡蚧轮枝菌生防菌剂的实用性强,适用于全国

各地的各种土壤和作物,是生产绿色食品的最佳肥料和防治

药剂,也是当今世界领先的产品。该生防菌适用范围广,市场

需求量大,价格性能比优良,竞争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该菌株经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LD50均大于10g/KG

BM,实际无毒。杨凌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对该项目实现

了产业化,并取得了该产品的登记证,正在进行大面积的示范

推广。5、历年获奖情况公司先后被认定为陕西省高新技术

企业;陕西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陕西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研发中心、杨凌示范区资源微生物工程中心、陕西省“专精

特新”中小企业、中国中小企业创新100强、陕西省质量信

用A级企业、陕西省成长之星企业等荣誉称号;企业通过了I

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近年来,公司研发团队先后主持或参加

国家863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特殊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业部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和博士点基金等近20项,出版专著5本,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5项。公司先后完成了“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的研究及

应用”项目,被专家鉴定为原创性科技成果,并荣获“陕西省

科学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被评为第六届国

家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围绕该技术我们取得发明专利

4项,授理发明专利5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专利号:2011.

2.0255573.0),获2012年陕西省专利、技术二等奖。

/1806/ 水产品物流过程品质动态监测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水产品物流过程品质动态监测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于:水产品加工及贮运保鲜领域项目的主

要工作的性能指标、创造性和先进性包括如下方面:(1)

系统研究了水产品物流过程品质劣变规律,提出新型冰保鲜

技术,集成创新生物保鲜剂保鲜、冰温贮藏、气调包装等技

术,研究不同保鲜方式对水产品品质变化和保鲜的影响,以显

著延长货架期;如鲳鱼用生物保鲜剂冰保鲜可使货架期延长

至21~23d;带鱼采用复合保鲜技术可显著延长货架期至20d

以上、南美白对虾货架期延长至15d(2)构建冷链装置基于

/1806/ 水产品物流过程品质动态监测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多物理场的流场耦合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和仿

真研究,提出了冷库、冷藏车优化设计的方案;设计的新型空

气幕的隔离效率提高至75~80%,高于单层下吹式空气幕和双

层空气幕,填补国内空白;(3)应用生物化学方法系统研究

了典型水产品(带鱼、鲳鱼、对虾等)品质与存放温度、时

间的关系,提出了物流过程货架期预测模型,研发水产品流通

中品质动态评价技术、货架寿命无限传输指示设备,实现了

实时监控低温流通中水产品品质与安全,填补国内空白;(4

)通过低温安全储运技术的研究解决高密度、车载条件下鱼

类由于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的损伤问题;通过臭氧紫外联合

杀菌消毒技术的研究,解决了流通过程中由于水质恶化,细菌

滋生造成的高发病率问题;研制了一套名特优淡水鱼类(鳜

鱼等)保活物流运输系统,总载重约8吨,在鱼水比1:3(330

kg/m3)条件下,长途运输48小时,存活率达到90%以上;研制

物流生境动态监控系统1套。

/1807/ 海泡石建筑调湿涂料
海泡石建筑调湿涂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成果来自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的子课题”湿度控制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旨

在为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室内湿度控制问题提供一种绿色、

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本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存在湿度问题的

民用建筑室内,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控湿技术用于工厂、车

间等类型的工业建筑物,用于改善生产环境。本成果以天然

海泡石为调试材料,辅以其他成份,通过理论研究、CFD研究

和反复的试验研究制取而得到。成果的调湿功能主要来自于

/1807/ 海泡石建筑调湿涂料

改性后海泡石良好的吸、放湿性能:在高湿环境下,涂料吸

收室内大量的水蒸气,降低室内湿度至一定的值;而当室内空

气的相对湿度低于某个值时,该调湿涂料开始释放其所吸收

的水份,所以在改善室内的湿环境的同时,也实现其自身吸湿

功能的再生。通过测试表明,发现本成果的试样在相对湿度

90%的试验条件下的吸湿率高达14.94%、在相对湿度35%的试

验条件下放湿率高达12.22%,其调湿效果明显高于其它已有

的调湿建材调湿效果(吸湿率7%以内)。此外,第三方检测

结果表明,在高湿环境下(相对湿度高于80%)本成果可以将

室内湿度控制在60±5%;在室内湿度低于50%时,该涂料

开始放湿以防止室内湿度过低,把室内相对湿度调控在比较

合适的范围之内。关于该成果存在的问题:在研发过程中,

重点研究了该涂料的吸、放湿特性,在调湿涂料的其它功能

方面,如涂料抗菌性、净化空气、吸收室内有害物质性能等

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通过对该涂料进行常规检测发

现,该成果的各项常规指标均满足国标GB/T9756-2009《合成

树脂乳液内墙涂料》中的各项要求。并且,与国内知名建筑

内墙乳胶漆(多乐士墙漆)对比,该调湿涂料的成膜性能、

涂膜外观效果、干燥时间、耐碱性、耐擦洗性、对比率等方

面均有很好的表现,所有指标完全满足GB/T9756-2009中规定

的“优等品”要求。该产品在湖南地区经过50000多平方米

工程应用的验证,使用单位反映良好。本成果的创造性体现

在两个方面:1)通过碱化、酸化和无机盐改性的方法提高海

/1807/ 海泡石建筑调湿涂料

泡石的吸放湿性能,并提出了一种理想的改性方案。2)通过

理论、CFD、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出了无机高分子复合调

湿涂料,其配方具有很好的吸放湿性能,且兼顾了高吸湿率和

高放湿率。本成果的先进性体现在5个方面:1)具有”削峰

填谷”的作用,可将建筑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

内;2)适用于间歇性空调房间或间歇性使用的建筑空间调湿

;3)可独立于其他除湿技术进行调湿,完全不必依赖其他的除

湿系统工作;4)使用过程不消耗能量,环保节能优势显著;5)

由于涂料具有很好的吸湿性能,因此可以防止建筑室内出现

凝露。本成果可以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及其它高湿地区进行

推广应用。从生活和生产的现实需求、节能环保的时代主题

要求、目前已有控湿技术的技术短板等方面考虑,成果具有

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关于本成果的推广条件:与中建

四局、中建五局等国内优秀企业签订了调湿涂料的推广协议

,为海泡石建筑调湿涂料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

/1808/ 百合优异种质创制及早熟抗病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百合优异种质创制及早熟抗病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针对百合优良品种缺乏、抗病性差及生长周期长等

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及省重点研发等

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近19年的研究,开展了种质资源收集、远

缘杂交、基因工程、自然突变、倍性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创制了系列种质资源,选育了一批百合新品种(速生、抗病

新品种8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以下创新成

果,解决了百合国产化的难题1、通过芽变育种培育出特早熟

食用百合新品种“龙牙红”,其产量比传统品种高50%以上。

/1808/ 百合优异种质创制及早熟抗病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且花期比传统品种早20天。抗病性强,品质较好,略带苦味,

药用价值更高。茎基部能产生10-20个小鳞茎,特易繁殖。与

传统的鳞片扦插方法相比,繁育周期缩短一年,病害大大减少

,解决了龙牙百合繁殖的技术瓶颈。发明反季节栽培技术,有

效解决了百合生产中绿色防控的难题。2、创造了速生、抗

病异源三倍体新品种。建立了百合远缘杂交试管受精技术体

系,获得了无斑点的远缘杂交新种质材料。采用0.05%秋水仙

素浸泡鳞片24-36h,结合不定芽技术成功分离出稳定的异源

四倍体,再与东方百合二倍体杂交成功培育出异源三倍体新

种质材料,且未发现二倍化现象。培育出特早熟品种,七月份

可以采收种球,只需要普通低温冷库就能提供十月份前后上

市的种球,解决了种球国产化过程中需要高精度高能耗冷库

才能提供百合花春节前后上市的难题,且大幅度降低了百合

种球成本。异源三倍体也能结实,其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体细

胞核转移的细胞遗传现象,发现大量非整倍体现象。3、创新

发现同源多倍体二倍化,导致镰刀菌易感基因缺失,培育出抗

茎腐新品种,解决了东方百合抗茎腐病国际性难题。同源多

倍体二倍化,即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为二倍体而不是三

倍体的细胞遗传现象。研究发现多倍体不正常的减数分裂和

有丝分裂行为,其主要包括染色体桥、多级分裂、染色体落

后等现象,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向二倍体回归。除染色体数

目鉴定证明外,细胞流式仪检测也证明多倍体二倍化的真实

性,核型分析表明结构变异丰富多样,对变异材料进行镰刀菌

/1808/ 百合优异种质创制及早熟抗病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接种、多次重复抗性鉴定筛选出东方百合抗镰刀菌新品种’

’贵阳红’’。并对抗性材料进行了薯蓣皂甙含量相关分析

,发现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含量越高抗性越强。其核型由3B变

成3A型,1号染色体发生断裂,导致镰刀菌易感基因缺失,从而

发生抗性改变。该成果已在SCI期刊上发表,经专家鉴定达国

际先进水平。4、发明了百合二倍体雌配子育种技术,此项技

术曾获得国家发明博览会金奖。成果已在SCI期刊上发表,被

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培育新品种12个,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5.成功建立了百合遗传转化体系,并创制了红叶百合种质

资源。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T-DNA插入

方法,将外源基因整合到百合基因组中,获得转基因植株,成

功建立了百合遗传转化体系。该成果在SCI期刊发表。同时

,应用该转化体系成功将花青素合成相关的8个基因转入到百

合品种中,对转化植株已进行PCR、GUS、Southern杂交及片

段测序,已充分证明目的基因全部整合到百合DNA中。首次获

得红叶百合优异种质资源。本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

家发明金奖1项,有3项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培

育百合新品种35个,发表了学术论文88篇,其中SCI期刊论文

7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篇,一级学报论文14篇。国家专业“

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1部。项目执行期间,培养了百合研究

与生产的团队12人,项目组成员1人晋升正高职称,4人晋升为

中级职称;培养博士2人,培养硕士18人,与荷兰瓦根宁根大学

/1808/ 百合优异种质创制及早熟抗病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合作培养人才1名;获邀参加百合国际级会议3次。培育的新

品种已经在以下单位推广应用,多年来在国内大面积推广,产

生直接经济效益12.8亿元。

/1809/ 高效安全重组真菌杀虫剂的研制
高效安全重组真菌杀虫剂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该项成果在研究超量表达毒力因子——类枯草杆菌

蛋白酶CDEP-1的重组杀虫真菌菌株时发现,重组菌株表达的

目标产物对野生菌株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因此,研究中以

工程菌株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具有杀虫增效作用的毒力因子

——CDEP-1,以此作为常规菌剂的生物增效剂,开发高效安

全的新型重组杀虫真菌制剂,同步解决重组菌株高效与安全

的问题。已完成了重组菌株的发酵生产工艺研究,重组菌株

和重组菌剂进入中间实验,应用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菌剂,并

/1809/ 高效安全重组真菌杀虫剂的研制

且对植物安全、对人畜低毒,是一种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新

型微生物杀虫剂。

/1810/ 提高果糕蜜饯制品品质关键技术
提高果糕蜜饯制品品质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技术详情

  果糕是蜜饯的一种,指原料加工成酱状,成品呈片

、条、块等形状的蜜饯制品。果糕的加工工艺导致了成品本

身含有大量糖和果胶等大分子胶质,容易产生粘牙的问题,

传统加工方法主要通过将水分含量控制在10﹪左右来解决这

一难题,但这往往又会导致产品质地偏硬,口感较差。针对

这一加工技术瓶颈,本项目通过配方改良和水分控制提高果

糕制品品质,同时实现不粘牙。解决果糕加工及贮藏过程中

的非酶促褐变问题也是提升果糕制品品质的关键技术。因此

/1810/ 提高果糕蜜饯制品品质关键技术

,本项目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适合的抗氧化剂和

控制烘干温度,实现果糕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色泽稳定。本

项目以枇杷为例,研究提高果糕制品品质的关键技术。该项

目针对果糕蜜饯普遍存在易褐变和粘牙的问题,系统研究了

导致果糕褐变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应用抗坏血酸和

半胱氨酸复合抗氧化剂有效抑制导致果糕蜜饯褐变的美拉德

反应和酚类化合物聚合反应,以低温烘干技术控制果糕蜜饯

褐变程度,获得最佳烘干条件和参数;系统研究了卡拉胶、

琼脂、白砂糖添加量和终产品含水率等因素对果糕蜜饯口感

的影响,通过配方优化提高了产品品质,同时实现不粘牙。

经检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项目组在成功开发

枇杷果糕的基础上,相继研发出青梅和柚子果糕蜜饯配方和

生产工艺,实现产品的系列化。项目具有创新性,总体技术

水平在同类研究中居国内领先。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预

期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开发的果糕制品风味良好,色泽光亮

均一,有嚼劲,不粘牙,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1811/ 晚籼优质香稻新品种桂茉香1号的选育与应用
晚籼优质香稻新品种桂茉香1号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背景项目针对我区育成的优质稻品种产量

不够高、米质不够优、抗性不够强等问题,不能满足市场需

求。为此,“十一五”期间,我所承担广西玉林科学技术局下

达的《“晚籼优质香稻新品种的选育”科技攻关项目,按照

优质高产多抗的选育目标,严格按照杂交育种的程序进行选

育,经多年多代系圃筛选,育成了项目完标品种桂茉香1号。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根据作物的遗传变异规律,遵循

水稻育种的技术原理选育新品种,其技术路线是:亲本选择

/1811/ 晚籼优质香稻新品种桂茉香1号的选育与应用

→有性杂交→株系筛选→品系比较试验→大区比较试验→区域试

验→品审→推广。桂茉香1号在桂南种植全生育期108天,株高

103.9㎝、穗长22.4㎝、每穗总粒153.2粒、每穗实粒104.9

粒、结实率68.5%,千粒重23.1g。抗性鉴定:中抗白叶枯病

。米质分析结果:七项主要米质指标中有六项指标符合国标

优质米二级以上规定。生产种植一般亩产460kg,最高亩产5

18.4kg。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3.1、米质优。经国家农

业部米质分析结果为:糙米率80.4%、精米率73.2%、整精米

率70.4%、粒长6.8㎜、长宽比3.2、垩白米率9%、垩白度2.

5%、透明度2级、碱消值5.0级、胶稠度68㎜、直链淀粉13.

3%、蛋白质7.4%,七项主要米质指标中有六项指标符合国标

优质米二级以上规定。3.2、高产稳产。经多年多点测产验

收,一般亩产460kg,最高亩产518.4kg。3.3、抗逆性强。经

广西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中抗白叶枯病,茎杆粗壮、株型

适中,耐肥抗倒力强,熟色好。据各地多年种植,未见发生稻

瘟病造成损失。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桂茉

香1号参加广西区试及多年生产种植,均比对照七桂占增产,

未见发生稻瘟病为害现象,适宜在桂南及气候相似地区晚造

种植。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5.1、据统计,1999-2012年在

广西累计种植面积达214.8多万亩,一般亩产460kg,最高亩产

518.4kg,每亩增产稻谷40kg以上,新增产值75180万元,经济

效益显著。5.2、存在问题:产业化生产力度不够,品牌效应

不明显,影响了该品种推广应用速度。

/1812/ 乳酸菌抑菌剂—安泰乐
乳酸菌抑菌剂—安泰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转让方式: 转让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该产品属低分子酸性多肽类物质,通过上万只鸡的

饲喂试验证明:该产品无毒、无害、无副作用且体内无残留

,可以代替抗生素等添加于饲料中防治鸡的肠道疾病,特别

是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和杀菌作用,调

整动物的肠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该产品的菌体生长繁殖速度快,稳定期细胞量达108

个/ml以上;抑菌效果明显,体外测定以大肠杆菌毒株,血清

型为086,088,093为测试菌,菌浓度108个/ml,采用生物

/1812/ 乳酸菌抑菌剂—安泰乐

测试法,测定每只培养皿涂布测试菌0.1ml被测试样40ml,

抑菌最大直径大小为19.4mm;生产周期短,日产1~2吨发酵

液,从试管到成品全周期为90~95小时;饲喂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安泰乐”比目前正常添加抗生素的对照鸡群,育雏

成活率提高5.5%,肉鸡30天增重7%以上。

/1813/ 荣兴
荣兴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荣兴为金缕梅科枫香属(LiquidambarL.)枫香(

L.formosanaHance)实生苗变异新品种。1.高大落叶乔木,

树冠阔卵形;树皮灰白色,韧皮部紫色;嫩枝紫红色;叶薄革质

,阔卵形,掌状五深裂(偶三深裂),长8-14cm,宽6-12cm,中

裂片明显长于侧裂片,卵圆形;初展叶紫黑色,嫩叶紫红色,成

熟叶绿色;托叶线状披针形,宽1.5-2mm,长2-3cm,游离(或与

叶柄连生),紫红色。本品种经过3个世代的嫁接和扦插繁殖

,其叶片紫色特征的特异性及其他枝干、叶等形状特征表现

/1813/ 荣兴

稳定。2010年6月,选育人在普通枫香播种小苗(种子源自购

买,产地不明)苗圃中发现多株全株叶子紫色的变异植株,经

追踪观察,一直到秋季嫩叶都呈现稳定的紫色;当年7月采集

实生苗枝条进行扦插育苗,以后多年陆续采集有性系和无性

系枝条进行嫁接和扦插育苗。经观察,实生母树和扩繁苗木

均生长正常,变异特征稳定一致的得到遗传。2.凡适宜枫香

栽培的区域,均适宜本品种栽培。主要适宜栽培区我国秦岭

及淮河以南地区。性喜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土壤过于粘

重时,生长减缓。以土层深厚、疏松、较肥沃,PH值5.5~6.

0的砂质壤土最为适合。嫁接一般在春季2至3月进行,切接或

劈接;接穗和砧木均应提早一年培育。扦插一般在6-9月,选

取半木质化的枝条,二芽一叶至三芽一叶,剪去裂片,蛭石基

质,全光照喷雾管理。3.适宜作园林景观树、庭院树、行道

树、风景林和四旁树种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极具推广价

值。

/1814/ 畜禽高效养殖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畜禽高效养殖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营养调控是提高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在配合

饲料业中,通过挖掘常规养分的营养潜力来提高动物生产水

平已经达到了极限,通过微量活性物质添加提高配合饲料整

体效果,提高动物生产效率已经成为畜牧养殖业的急需技术

。随着现有饲料资源的越来越缺乏,饲料资源替代技术也日

益受到人们关注。成功探索确定了采用干草提取制备叶蛋白

的工艺条件,首次研究了以豆科牧草叶蛋白为原料采用酶解

法制备肽制剂的工艺,以及红三叶和紫花苜蓿异黄酮提取、

/1814/ 畜禽高效养殖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探索出了红三叶异黄酮用于提高肉

鸡生产效率的适宜剂量。首次提出了蛋氨酸包被和使用牛磺

酸替代合成蛋氨酸的配方技术;探讨了蚯蚓粉替代鱼粉的可

能性,确定了蚯蚓粪替代鱼粉的适宜量;开发出了应用于蛋鸡

的蚯蚓粪粉混合产品。首次探讨了谷氨酰胺二肽替代乳清粉

的可能性,确立了乳清粉能量饲料资源替代与饲料脂肪高效

利用技术。率先探讨了动物饲料中添加恩拉霉素、包被酸化

剂、中草药添加剂、黄芪多糖及大蒜素的效果,确立了新型

抗生素恩拉霉素的应用技术以及包被酸化剂、中草药添加剂

、黄芪多糖及大蒜素替代抗生素的配方技术。首次探讨了猪

骨骼肌注射表达GRF基因质粒的效果,确立了通过猪GRF基因

质粒调控仔猪生长的技术。首次探讨了铝硅酸盐霉菌吸附剂

的防霉效果及适宜添加量,确立了新型饲料防霉技术。首次

开发出了植物源性仔猪诱食配合饲料。项目自2009年开始推

广以来,共产生经济效益185780万元。项目执行期间培训养

殖户达8700余户,培训技术1200多人,增加社会就业岗位500

0余人,社会效益显著。通过应用本项目成果,饲料养分利用

效率明显提高,减少了粪污排放,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

积极作用。项目开发的资源替代利用技术对缓解目前我国饲

料资源紧缺的有重要意义。项目总体生态效益明显。

/1815/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志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志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建所以来农业科学研究事业的

发展历史和现状及其对农业秤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一部突出

农业研究特点的地方性,时代性的资料性著述.志书的编纂,

所用资料翔实,篇目设计合理,合乎志书体例要求,详略得当

,行文符合志书规范.

/1816/ 圆叶菠菜新品种选育
圆叶菠菜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课题从荷兰、英国引进的杂一代品种中,通过混

合单选法选出A系和E系新品系,完成了内蒙西部区优良菠

菜品种的提纯工作,解决了北欧类型菠菜采种技术及增加雌

性系和两性株的方法。选育的两个新品系,均表现生长势强

,株型整齐,单株重,性状稳定,丰产性好,抽苔晚,保存

期长,适应性强,抗霜霉病,品质佳,商品性状好,经呼市

、包头、南京、武汉、北京各地试种,表现突出。

/1817/ “聚农e购”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聚农e购”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研究背景:2014年,为探索农网信息资源平台的市

场化试点,安徽农网在做好传统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积极

探索信息服务新手段,建设运营了“聚农e购”农产品电子商

务平台,将气象为农服务范围从生产环节拓展到了销售环节

。“聚农e购”商城移动互联终端的开发建设旨在围绕农网

中心积极主动全面“进军”移动互联领域的工作目标,满足

用户服务需求、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移动电商服务。此

举不仅能深化安徽农网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

/1817/ “聚农e购”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服务,更是安徽农网市场化向前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留住用

户、吸引用户、创造市场价值重要举措。通过对“聚农e购

”移动电子商务终端的研发,结合商城特点开发出使用简便

、用户体验好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对安徽农网服务全面升

级、为“聚农e购”广大用户解决移动互联时代技术及入口

两大难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

中心提出了《“聚农e购”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与应用》

项目建设的申请,得到安徽省气象局的支持,于2015年1月批

准立项并签订了项目合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移动客户

端商城包括购物、支付和交互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

术分别为IOS平台开发技术、移动安全支付技术和移动终端

交互技术。IOS平台开发技术通过Java、Objective-C、And

roidSDK、iphoneSDK等多种语言开发技术和框架应用技术实

现系统模块功能开发;移动安全支付技术通过打通银联、第

三方支付平台接口结合多种认证、加密手段实现跨行、跨平

台的实时资金交易,包括买家付款、卖家提现、卖家退款等

;移动终端交互技术通过深度的产品需求分析和用户行为研

究,实现对掌上购物全程的高满意度体验,包括人机交互技术

、心理学、工业设计技术、艺术设计技术等。技术的创新性

:聚农e购移动互联终端建设主要有“聚农e购”客户端(I

OS版本)开发和“聚农e购”微信(微商城)客户端开发两

方面,且建成的所有移动端产品都可与当前PC端产品实现有

效对接。1、“聚农e购”手机客户端建设(1)可以实现手

/1817/ “聚农e购”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机客户端与PC端电子商城数据对接,将平台上的所有商品接

入手机客户端。用户可直接通过手机实现商品检索、在线下

单、支付购买。增加了商城入口,对商城商品成交量有极大

的促进作用。(2)商家可以直接通过移动商城管理商品、

查看订单,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线上交易,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2、“聚农e购”微信(微商城)平台建设“聚农e购”微

信平台的搭建,基于庞大的微信用户,除实现上述客户端能实

现的功能外,还能作为优质入口,吸引广泛的流量,并且与农

网中心现有移动互联产品相结合,便于统一宣传推广。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移动客户端商城技术应用主要有以下5个方

面:1、用户体验:重视用户购物体验和商户管理体验,围绕

整个移动消费流程设计人性化的UI和功能模块,让商家和用

户爱上掌上交易;2、移动支付:通过银联在线快捷支付,支

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接口,建设安全、便

捷的在线支付流程;3、物流跟踪:通过物流公司提供的对外

查询信息系统接口,实现商城能按物流单号查询实时的商品

在途信息;4、扩充空间:整个移动商城框架采取模块化的设

计思路,后期扩充十分容易,可连接农产品二维码追溯系统等

多种信息平台;5、安全保障:商城上线运营后,保障系统平

台7×24小时不间断正常运行,在移动支付等环节设置多

重安全措施保障交易安全。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试用效果

:微信平台的搭建,基于庞大的微信用户,除实现上述手机客

/1817/ “聚农e购”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户端能实现的功能外,还能作为优质入口,吸引广泛的流量,

并且与农网中心现有移动互联产品相结合,便于统一宣传推

广。微商城即可与“聚农e购”客户端数据对接,也可以作为

独立微商城进行运营,这既可以拓展企业市场营销方式,同时

也给农网带来了市场效益。推广应用情况:商城移动客户端

主要通过省市县电视天气预报广告画面、商城专题页面、代

建代管网站通栏广告、短彩信植入广告、软文、微信、微博

推广等方式进行了线上推广,同时还投放了AppStore,采用了

百度产品推广、QQ网盟、搜狗产品推广等付费推广方式。另

外还以低投入,高回报为指导原则,策划开展了各类线下公益

活动。目前通过线上和线下各种手段的大力推广,移动客户

端商城在商家和消费者中广泛应用,并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和影响力。存在问题:1.平台的相关功能,在用户体验方面

(如购物流程、产品搜索、菜单切换)的优化仍需持续加强

。2.线上商城和线下实体店的库存管理、交易同步、数据库

比对的逻辑结构还需优化。3.安卓版客户端的部分小Bug还

需持续改进。

/1818/ 雷竹笋特色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雷竹笋特色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一、立项背景及项目来源雷竹(Phyllostachys?p

raecox?C.D.Chu?et?C.S.Chao)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

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原产浙江临安、安吉、余

杭,是我国优良笋用竹种之一,雷竹冬笋产笋期较长,近年鲜

销市场甚好,但雷竹春笋产笋期较短,且出笋迅猛,产量极大

,致使销售价格极低,若仅依赖于鲜销,则势必因低价竞争,造

成种植企业和广大竹农大量鲜笋积压,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开展雷竹笋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大幅度提高产

/1818/ 雷竹笋特色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品附加值,是摆在广大种植企业、林农及资源区各级政府面

前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雷竹笋的加

工品种多局限于清汁(水)罐头和笋干等几类传统产品,品

种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销售有较大的局限性。为充分发

挥雷竹笋市场价值,开发雷竹笋高品位精深加工产品,切实有

效提高雷竹笋的经济效益,2012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江

西省林业科学院和江西弋阳县艺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选立

项,采取产学研科技合作方式,联合开展“雷竹笋特色深加工

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二、主要研究开发内容1、不同

产地雷竹笋品质系统比较研究。2、全天然雷竹笋汁饮料(

无糖型、有糖型及复合配方型)产品研发与工艺研究。3、

全天然雷竹笋膳食纤维产品研发与工艺研究。4、雷竹笋系

列休闲食品研发与工艺研究。三、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开展雷竹笋品质系统比较基础研究,为综合深度开发提供

必要的理论支撑。2、完成一种富硒雷竹笋汁饮料及一种雷

竹笋汁复合饮料二个产品的研制,包括产品中试及企业标准

(草案)制订,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标准,其中富硒饮料中硒含

量>0.01mg/L。3、完成一种全天然雷竹笋膳食纤维的研制

,包括产品中试及企业标准(草案)制订,产品质量符合企业

标准。4、完成雷竹笋休闲食品2个以上品种的研制,包括产

品中试及企业标准(草案)制订,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标准。

5、经综合深度开发利用,雷竹鲜笋原料利用率达85%以上,雷

竹清水笋原料利用率达100%。四、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1

/1818/ 雷竹笋特色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本项目系统研究了不同产地雷竹笋及同一产地雷竹笋不同

部位的活性、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规律,确定江

西弋阳雷竹笋鲜笋为富硒果蔬(>0.01mg/kg),并对雷竹笋

中总黄酮和总甾醇的抗氧化性及抑菌性能进行了深入探讨研

究,为雷竹笋的综合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这一系统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2、本项目进行了雷竹笋特

色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研究了富硒雷竹笋汁饮料、雷竹笋

汁复合饮料、雷竹笋系列休闲食品的制备方法及工艺。突破

了雷竹笋深加工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雷竹笋

的加工附加值。现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专利1:《一种

雷竹笋汁复合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CN103549604

A),专利2:《一种富硒雷竹笋汁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公

开号:CN103549603A),技术与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3、

本项目以经过榨汁后的笋渣及笋壳、老笋篼为原料,采用先

进工艺制备高品质全天然雷竹笋膳食纤维,使得雷竹笋鲜的

可利用率达到85%以上,清水笋的可利用率达100%。经化学法

-绿色木霉发酵复合工艺处理,使得到的雷竹笋膳食纤维的纯

度显著优于已报道的现有技术,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也得

到提高(雷竹笋膳食纤维水不溶性纤维含量≥70%,水溶性膳

食纤维含量≥10%)。产品的理化特性和质量优于单独的化学

法、发酵法、以及其他市售膳食纤维产品(小麦、青竹等)

,同时降低了膳食纤维的生产成本,也有效的解决了笋渣及下

/1818/ 雷竹笋特色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脚料废弃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现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一种雷竹笋膳食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CN103

535743A),技术与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五、与国内外同

类技术比较通过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07)查新检索:

查到相关文献27篇,经国内文献检索并与相关文献比较,尚未

见与本项目综合技术特点相同的文献报道。六、应用情况及

存在问题本项目的推广实施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大幅

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据统计,目前雷竹平均亩产春笋1500公

斤,鲜销价格为1.5元/kg左右,鲜销亩产收入2250元。经初步

概算,通过本项目的深加工生产的产品每亩收入可达约4400

0元,去掉加工成本后每亩收入可达约15300元,每亩较鲜销可

增加收入约13050元入。仅以弋阳县为例,以.境内雷竹笋种

植面积10.0万亩的30%用于深加工计,本项目的实施可为弋阳

县增加产值约13.2亿元,增加利税约3.9亿元。因此,若在赣

东北及其它地区全面推广实施本项目,势必会有力推动江西

省雷竹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林农、企业和政府大幅受益,产生

显著的经济效益。

/1819/ 玉米磷高效优良自交系082的创制与应用
玉米磷高效优良自交系082的创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1.技术内容:针对西南山地土壤有效磷缺乏,研究

并应用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创制磷高效优良玉米自交系,以其

为亲本培育耐低磷优良玉米杂交种,大力推广解决土壤缺磷

的问题,实现玉米生产节肥增效、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同

时以创制的磷高效自交系为核心材料研究玉米磷营养的形态

、生理和分子标记,构建玉米磷高效的鉴定技术体系,促进

玉米磷高效育种。克隆玉米磷高效基因,为玉米磷高效育种

提供基因资源。2.技术创新点:(1)构建了玉米辐射诱变技

/1819/ 玉米磷高效优良自交系082的创制与应用

术体系,以提高磷效率为育种目标,采用优良单交种为诱变

材料,叠加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扩大变异率,在低磷土壤中

试验,通过磷效率相关的形态、生理和分子标记进行鉴定选

择,创制出082等一批磷高效优良自交系。以082为亲本组配

出的杂交种耐低磷特性突出。该创新点克服了玉米辐射诱变

育种效率低的难题,为磷高效育种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材料。

(2)发掘出玉米磷效率相关的形态标记5个、生理标记4个,

创建了玉米磷高效利用的鉴定技术体系;以082为材料,定

位了磷效率QTL位点128个,挖掘出磷效率功能标记14个,克

隆出新的磷高效基因ZmAPRg。082中ZmAPRg分别提高了自交

系和杂交种磷效率68%和26.29%。该创新点解决了玉米磷

效率育种中鉴定难的问题,为玉米磷高效育种提供了新的基

因资源。(3)以磷高效自交系082配制组合1568个,根据形态

和生理标记鉴定磷效率,结合产量表现等,选育出4个耐低

磷优良新品种。西农单交2号、西农单交3号和西大211区试

比对照增产10%以上;西农单交2号和西大211两年区试产量

均居第一位,西农单交3号和西大998区试产量居第二位;4

个品种均兼抗4种以上病害。品种推广实现了玉米生产的资

源高效、食物安全、环境友好。3.知识产权:审定玉米自交

系1个、杂交种4个。4.应用推广及效益:西大211等4个玉米

品种2001-2019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和陕西累

计推广2391.8万亩,新增玉米9.69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2

2.37亿元;近3年累计推广758.5万亩,新增玉米3.07亿公斤

/1819/ 玉米磷高效优良自交系082的创制与应用

,新增经济效益7.11亿元。其中,西大211连续5年被推荐为

重庆市主导品种,重庆累计推广377.5万亩,近3年累计推广

142.8万亩;通过四川、贵州、湖南、陕西、云南共5省引种

备案,近3年累计推广252.7万亩。

/1820/ 肉鹅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肉鹅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于2017年10月由重庆市科技局下达,实施期

限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国拨经费50万元。

  项目利用现代数量遗传学原理,在准确的个体记录和

系谱关系基础上,采用个体动物模型约束最大似然法(REM

L)估计各繁殖性状的方差组分、遗传力、加性遗传效应(

育种值),并分析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

  开展了不同留种方式种鹅选择效果、种鹅不同年龄繁

殖性能比较、肉鹅母本品系选育技术、提高肉鹅配套系繁殖

/1820/ 肉鹅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性能的父系选育技术、基于表型值和育种值的个体选择效果

比较等研究,形成了“肉鹅繁殖性能选择技术”1套,选种

准确率提高23%以上;留种高产母鹅年平均产蛋量87.9枚,种

蛋受精率可达88%以上。

  完成了两个肉鹅专门化品系各2个世代选育,初步建

立肉鹅杂交配套模式1个。

  项目研发技术有效改进了肉鹅繁殖性能选择方法,育

种值代替表型值选择,产蛋量、开产日龄、蛋重等繁殖性能

指标选种准确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产母鹅66周龄平均

产蛋量达87.9枚,比上世代提高4.1%,高产母鹅在群体中所

占比例增加20.2%。

  项目以重庆市家禽科研基地和重庆市肉鹅遗传改良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技术研发基地和平台,重庆市畜牧科学

院与合作单位西南大学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为项目成果的推

广提供技术支撑。

  我市肉鹅主产地荣昌、垫江作为项目主要示范推广区

县,依托示范企业进行种鹅的扩繁、示范和推广。

  项目实施两年期间,累计推广高繁种鹅7.2万套。

/1821/ 速生菜大棚内机械化直播技术规程
速生菜大棚内机械化直播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根据“武质技监标[

2015]8号文”《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5年度全市农

业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中,批准制定《设施大棚内

快生菜机械化直播技术规程》武汉市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编

号:DB4201/T492-2016.武汉市201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6

.31万公顷,蔬菜总产量661.62万吨。2013年,全市新建7万亩

设施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薯尖、大白菜、包菜、菠菜等叶菜

类快生菜,年生产能力达5亿公斤,日可供应1370吨蔬菜。截

/1821/ 速生菜大棚内机械化直播技术规程

止2015年,武汉市设施大棚达到10万亩,传统农户撒种播种方

式生产效率低,后期间苗、种子等生产成本高,不利于设施大

棚内种植快生菜的推广与提档升级工作。因此,市农机化所

武汉地区设施大棚的特点,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制定设施大

棚内快生菜机械化直播技术规程,将机械化直播技术应用在

大棚内行,推进快生菜的种植工作,以达到生产强度低、节种

、省力的目的。在标准检索过程中,尚未发现“设施大棚内

快生菜机械化直播技术”等相关标准。对现有标准进行检索

,机械直播技术多用于大田作物,如:《谷物播种机械作业质

量》(NYT739-2003)、《牧草免耕播种机作业质量》(NY

T1354-2007)等;或者单纯对播种机进行评价的标准:《播

种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NYT1143-2006)、《单粒(精密

)播种机试验方法(GBT6973-2005)等。这些现存标准均根

据露地条件进行直播操作,没有针对武汉标准设施大棚现有

条件,将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存在一定不足。因此项目组希望

通过制定本规程的机会,总结武汉地区设施大棚内采用机械

化手段直播快生菜技术。通过制定设施大棚内快生菜机械化

直播技术规程,为武汉市蔬菜设施种植业提供技术指导,降低

设施大棚种植人工成本,对于促进武汉市蔬菜产业健康循环

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2015年,在武汉市黄陂区菜科所展

示中心良种试验场,依据本标准进行蔬菜播种作业,对娃娃菜

,白菜进行机械化播种试验。试验过程中,本技术规程能满足

作物种植技术要求,达到适时、适量、满足农艺的要求,为作

/1821/ 速生菜大棚内机械化直播技术规程

物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试验基地采用新型电动蔬菜播

种机,结合标准化播种作业规程,对蔬菜进行精量播种。有效

的控制株、行距和深度,具有节省种子、降低后期间苗作业

,使每株作物的长势更均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省工省力、节种节肥23%以上。2)2015年,在武汉市黄陂区菜

科所展示中心,依据本标准进行蔬菜播种作业,对娃娃菜,白

菜进行机械化播种试验。试验过程中,基地采用新型电动蔬

菜播种机,结合标准化播种作业规程,对蔬菜进行精量播种,

能有效的控制株、行距和深度,具有节省种子、降低后期间

苗作业等优势,使每株作物的长势更均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降低蔬菜种植过程中劳动力成本27%以上。通过

多地区的试验示范,该标准的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层次分

明,确定的各项技术要求,吸收了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定量准

确,定性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可作为指导大棚内小粒径速生菜机械化直播技术的依据。

/1822/ 现代化草坪草卷生产与建植工艺
现代化草坪草卷生产与建植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开创了草坪草卷生产现代化与专业化方向,

已投入绿化应用及足球场的改造工程,社会、经济、生态效

益显著。其主要技术包括:1.在盐碱土壤上经技术处理,改

良了土壤,建成草坪草卷生产基地750亩;2.基本解决草坪

播前、播后的杂草化学防除;3.草坪草卷生产技术工艺流程

规范、科学可行、机械设备配套先进,可生产大、小两型规

格化草卷直接铺设裸地,简捷便利,损失率小,效果好,能

及时展现绿地景观;4.成坪速度较种子直播、分植移栽、植

/1822/ 现代化草坪草卷生产与建植工艺

生带等方法快,市场前景广阔。

/1823/ 不同发育阶段祖师麻基源植物黄瑞香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生理研究
不同发育阶段祖师麻基源植物黄瑞香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生理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来源于甘肃省科学技术

厅,为2015年立项的自然基金项目。黄瑞香为民间治疗风湿

和止痛的常用中药,黄瑞香的主要成份之一瑞香素,具有降血

脂、抗溶血活性、抗肿瘤活性和强镇痛等作用。为此,近年

来各种祖师麻制剂的产量均大幅提高,市场对祖师麻药材需

求也急剧增加。祖师麻重要基源植物黄瑞香目前主要以野生

植株作为药材原料,其药用部位仅为根皮和茎皮,在原材料获

得上需要大量采挖野生株,对主产地植被造成严重破坏。过

/1823/ 不同发育阶段祖师麻基源植物黄瑞香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生理研究

度的不合理连根采挖方式,已使黄瑞香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造

成黄瑞香逐年减少直至目前接近枯竭状态,从而导致黄瑞香

资源匮乏,物种面临灭绝,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其

规模化生产。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项目通过对祖师麻基

源植物黄瑞香种子发育过程中、休眠解除过程中的生理生态

特性进行研究,探讨了黄瑞香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性及其调

控方法,理论上阐述清楚了黄瑞香种子休眠的原因,提出了促

进黄瑞香种子萌发的最佳方法黄,大幅度提高了黄瑞香种子

的出苗率,研究结果将对黄瑞香人工驯化栽培、保护种质资

源、缓解国内优质中药材祖师麻供应紧张的状况,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3、主要论点与论据1)研究了

黄瑞香种子生物学特性,包括种皮结构、种子生活力和种子

萌发率等指标。2)研究了黄瑞香种子种皮和种胚中分离物活

性的生物测定,探明了种子各部分的发芽抑制物质的种类,主

要为有机酸类、酯类、烷类和酮类等物质。3)探明了黄瑞香

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包括糖、淀粉、蛋白

质、粗脂肪等;4)探明了黄瑞香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

变化规律,ABA、IAA、GA3、ZR激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对种

子萌发的影响。5)揭示了黄瑞香种子发育的过程,胚芽、胚

轴和胚根各部分细胞形态的变化。6)得到了黄瑞香种子最佳

的最佳采种期。黄瑞香种子精选处理后,最高裂口率达84%。

4、创见与创新明确了黄瑞香种子休眠的内部主要因素,成功

打破了黄瑞香种子休眠。5、社会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通

/1823/ 不同发育阶段祖师麻基源植物黄瑞香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生理研究

过对祖师麻基源植物黄瑞香种子发育过程中、休眠解除过程

中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研究,探讨了黄瑞香种子的休眠与萌

发特性及其调控方法,理论上阐述清楚了黄瑞香种子休眠的

原因,提出了促进黄瑞香种子萌发的最佳方法黄,大幅度提高

了黄瑞香种子的出苗率,研究结果将对黄瑞香人工驯化栽培

、保护种质资源、缓解国内优质中药材祖师麻供应紧张的状

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存在问题为:黄

瑞香种皮和种胚中含有一些相对含量较高、相似度较大的物

质,如何确定这些物质对白菜种子生长发育的有效抑制浓度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黄瑞香在全国的分布和资源状况有

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824/ 甜香糯白加紫新品种研发
甜香糯白加紫新品种研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甜香糯白加紫成果简介1、课题来源及背景鲜食糯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是食品加工中最广泛应用的

材料之一,各地区都有广泛的栽培。因我省独特的自然气候

条件,具有悠久的历史,比较适宜鲜食玉米的栽培,因此近年

来栽培面积急剧扩大。随着种植鲜食糯玉米的生产效益比较

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效益的不断提高,易于栽培,生产成本低、

投入劳力少等优势,已成为我省主导经济作物品种之一。因

此,于2000年起立项目,进行了鲜食糯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工

/1824/ 甜香糯白加紫新品种研发

作,以期选育出适应性强、优质的新品种以供应生产。项目

研究目标如下:选育出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在甘肃省春播区

均可种植的广适应性、优质品种,本项目通过杂种优势利用

途径,经过多年多代定向选育,现已选育出广适应性、优质鲜

食甜糯玉米杂交新品种甜香糯白加紫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本申请品种甜香糯白加紫是以RDE007B为母本,以RDE009A

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其中母本是以SHE08为母本,以R

D07为父本杂交后经4代回交1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RDE009

A是以E-05为母本,以RD009为父本杂交后经5代回交2代自交

选育而成。2012年春在酒泉以RDE007B为母本,以RDE009A为

父本组配杂交种,并暂定名为甜香糯白+紫。选育路线图如下

:SHE08×RD07E-07×RD009↓↓F1×RD07F1

15;RD009↓连续4代回交↓连续5代回交RDE07B4RDE009A5↓1代

自交↓连续2代自交RDE007B×RDE009A↓甜香糯白加紫3、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适应性广,2016、2017连续两年多点

的试验,个试验点间差异小,整体表现稳定。结实性好,品质

好,口感佳,果穗采收期长,果穗外观好。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选育出鲜食糯玉米新品朝糯606在甘肃省

春播区均可种植,广适应性、高产优质,该区包括我省年≥10

℃活动积温1900℃以上玉米春播种植区,与国家北方鲜食甜

玉米、鲜食糯玉米类型区属同一适宜生态区5、应用情况及

存在问题优点:适应性广,2016、2017连续两年多点的试验,

个试验点间差异小,整体表现稳定,抗逆性强。结实性好,品

/1824/ 甜香糯白加紫新品种研发

质好,口感佳,果穗外观鲜艳。缺点:甜香糯白加紫生长势强

,苗期应视墒情采取蹲苗措施其健壮控制株高。抗盐碱性不

强,盐碱地块苗弱小发育不良,盐碱地慎重种植,或苗期喷施

叶面肥。6、成果简介平均亩产鲜果穗为1132.5公斤,平均采

收期104天,平均株高267.5厘米,平均穗位高119.5厘米,平均

穗长厘米cm,平均秃尖1.9厘米,平均穗粗5.1厘米,平均穗行

数13.5行,平均行粒数34.4粒,穗锥型,籽粒白紫色,穗轴白色

。籽粒容重786g/L,粗蛋白11.17%,粗脂肪4.54%,粗淀粉71.

35%。抗禾谷镰孢穗腐病,高抗瘤黑粉病,中抗穗腐病和丝黑

穗病。田间表现抗倒性好。产量表现:2016-2017年各试验

点产量平均亩产鲜果穗为1132.5公斤,平均比对照京科糯56

9增产2.5%。栽培要点:使用正规生产的包衣种,以有效防治

地下害虫。在适应区春季4月初-5月初播种,每亩保苗3000-

3500株。在整地时施足底肥,公顷施肥磷酸二铵450公斤以上

,有条件的可施农家肥,追肥在拔节初期追施尿素380公斤为

宜,吐丝期追施硝酸磷350公斤为宜。适宜范围:适宜在我省

年≥10℃活动积温1900℃以上玉米春播区种植,与国家北方鲜

食甜玉米、鲜食糯玉米类型区属同一适宜生态区。

/1825/ 玉米杂交种强硕98选育
玉米杂交种强硕98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为张掖市金种源种业有

限责任公司自列项目,自2012年起联合大连强硕农作物研究

所、河南圣德种业有限公司、北京聚京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实施,旨在选育出适宜于甘肃省春播玉米区推广种植的优质

、高产、稳产新品种。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品种来源:

以S618为母本,泰548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品种特性:出苗

至成熟135天,比对照豫玉22号早熟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

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14.6厘米,穗位高130厘

/1825/ 玉米杂交种强硕98选育

米,成株叶片数26片。茎基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淡紫色。

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7.7厘米,穗行数18行,行粒数40粒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6克。三、技术

创造性与先进性1.丰产、稳产:在2016~2017年青贮玉米品

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干物质2144.54千克,比对照豫玉22

号增产21%;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干物质2451.2千克,比

对照豫玉22号增产21.3%。2.品质好:整株粗蛋白含量7.7%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34.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7.5%,淀粉含

量34.3%。3.适应性广:两年区试结果表明该品种均适宜在

春播玉米类型区种植。4.抗病性强: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

感禾谷镰孢穗腐病,中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四、技术成

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品种选育成功后,经过了品比试

验、区域试验及生产示范,表现出产量高且表现稳定、品质

优、综合抗性强的优点,极具推广价值,适宜在我省春播玉米

类型区种植。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应用情况:在适宜种

植区小规模应用。存在问题:新品种示范推广渠道不广,推

广难度较大。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1826/ 西瓜新品种—玲珑王
西瓜新品种—玲珑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极早熟、商品性好、品质极佳、抗病性强、

适应性广。在2005年全国小果型西瓜展评中获市场评价红瓤

类第一名,特别适合设施大棚栽培。该品种对枯萎病抗性较

强,兼抗炭疽病。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雌花易形成且具有极强

的持续座果能力。品种耐湿性突出,不易感染病害,是极为适

合设施栽培的西瓜新品种。

/1827/ 果树新品种‘寒雅(梨)"
果树新品种‘寒雅(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寒雅’梨(代号77-2-26)是吉林

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秋

子梨品种选育中“秋子梨熟期配套新品种选育及区域试验研

究与示范”任务内容(合同编号:CARS-29-06);吉林省科

技厅支撑计划项目”抗寒、抗病、优质中熟梨新品种选育”

(合同编号:20130206069NY)培育出的抗寒梨新品种。(

二)选育目标选育适宜寒冷地区栽培的抗寒、抗病、质优、

丰产、中熟梨新品种。(三)品种特点1、抗逆性强该品种

/1827/ 果树新品种‘寒雅(梨)"

抗寒力强,一般年份无冻害。抗寒能力强于苹果梨,特殊寒冷

的年份一年生枝条只有轻微冻害(1~2级),冻害指数为20

.8%,没有影响翌年结果和生长发育。抗病性强,果实、叶片

高抗黑星病,果实不感轮纹病。2、品质优果实卵圆形,平均

单果重130g左右,最大果重180g,果皮黄色,果面光滑,果肉白

色、细,质地疏松,果汁多,石细胞少,果心小,味酸甜。可溶

性固形物12%,总糖9.92%,总酸3.51g/kg,抗坏血酸5.14mg/1

00gFW,品质上。在吉林省中部地区8月下旬果实成熟,普通窖

内可贮30d。3、丰产低接苗定植后3~4年见果,5年生平均株

产9.2㎏,7~8年进入盛果期。高接树2年见果,4年即可进入

丰产期,平均株产34.5㎏,最高株产50㎏,公顷产量可达2万k

g左右。(四)适应区域可在吉林省中部地区无霜期≥127d,

有效积温≥2700℃以上的地区栽植。

/1828/ 紫萱
紫萱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紫萱选育单位:上海种都种业科技有限

公司认证编号:沪农品认蔬果2013第018号品种来源:CMSG

~24×GP54~18,母本CMSG-24是我公司上世纪90年代从

日本引进配合力强、遗传稳定的优良自交系G-24,与从英国

引进的紫甘蓝胞质雄性不育材料CMC58经6代回交转育而成的

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以下特点:幼苗耐低温能力强,不黄

化;不育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早熟,叶球紫色,圆球形,单

球重1.2kg。父本GP54-18是1998从美国引进优秀紫甘蓝品种

/1828/ 紫萱

经连续6代自交分离选育而成的高代自交系,性状优良,遗传

稳定,配合力强。中晚熟,耐低温,叶球紫色,圆球形,单球重

2.0kg。特征特性:紫萱为早中熟紫甘蓝杂交一代品种,春植

至收获60d左右,秋植70d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抗病性强,直

立,外叶数12~14片,开展度50cm,叶面蜡粉重;叶球圆球形,

外叶淡紫色,内叶紫红色,叶球紧实度好,耐裂球,耐贮运,球

高15.5cm,横径15cm,中心柱长6.8cm,单球重1.8~2.0kg,营

养品质好,富含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较耐热,比对照紫云抗

黑腐病和病毒病,每667m2产量在4000~4500kg,适宜春秋两

季栽培。产量表现:1、2006~2007年在种都科技园进行品

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紫萱较对照紫云增产6.03%、2、20

08~2009年在上海甘蓝主栽区进行紫萱甘蓝的区域试验,结

果显示:紫萱较对照紫云增产6.89%。3、2010~2012年在上

海及周边地区进行紫萱甘蓝新品种的生产示范试验,结果显

示:紫萱较对照紫云增产9.93%。推广示范2010年至今,我公

司紫甘蓝新品种紫萱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已累计推广200余亩

,在四川成都地区累计推广300余亩,在眉山、德阳等地累计

推广400余亩,2011年以来在山东、江苏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

500余亩,推广成效显著。栽培技术要点:上海地区春季在1

2月下旬~2月上旬育苗,4月下旬~5月下旬收获上市;夏秋季

节栽培,7月上旬~8月上旬均为适宜播期,10上旬~11月上旬

上市。穴盘育苗,适时定植,整个生长期结合中耕除草、培土

追肥4~5次,前期少量薄施,现球后重施,并增施磷钾肥,叶面

/1828/ 紫萱

喷施钙肥及硼、钼等微量元素2~3次,生长中期注意防病,及

时采收。适宜种植地区:上海市。

/1829/ 地方猪规模化生产供精、供料体系建设与推广
地方猪规模化生产供精、供料体系建设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该项目来源于广西水产畜牧科技推广

应用项目。2015年4月,项目承担单位广西扬翔猪基因科技有

限公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签订项目合同,合

同编号:桂渔牧科201528023。(二)成果技术原理及性能

指标1、种猪性能决定精液质量,精液质量决定品改质量研究

测量种公猪饲养环境的各项指标参数,研究其对种公猪生产

性能的影响并进行调整,确定种公猪饲养环节优化调控技术

。同时通过对种公猪群的年龄结构、种公猪采精率和使用效

/1829/ 地方猪规模化生产供精、供料体系建设与推广

率研究,确定最佳值,从饲养和生产使用上注重种公猪的维持

和提高,为正常提供高质种猪精液作保障。2、种公猪疾病控

制与净化通过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外围病原的入侵

,在此基础上执行严格的免疫、保健驱虫和消毒制度确保种

公猪免疫水平的环境低病原密度。同时对种公猪群采样检测

猪瘟、伪狂犬等重大疾病,淘汰阳性猪,实施净化。对于种公

猪常见多发的个体病原通过采样检测等手段,制定出防治处

理方案,从宏观管理到个体处理保障种公猪和种猪精液健康

。3、种猪精液质量控制体系筛选和制定精液各种评估指标

的测定方法,建立种猪精液质量实验室检测评估体系;探索不

同稀释用水对精液质量和保存时间的影响,并对长效稀释粉

进行筛选和开发,以此构建高效的种猪精液质量稀释方法。

并制定种猪精液质量管理规范,确保种猪精液稀释环节的安

全、可靠,通过制度管理,确保质量控制体系的可延续。4、

种猪精液配送体系从配送工具的筛选、配送温度的控制保证

精液质量在配送过程中的维持。同时通过布局供精点建设供

精网络,优化配送路线,节省配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保证精

液质量。5、供料体系通过制定种公猪营养体系,保证种公猪

合理的营养需求以提高活力高的健康精液。同时制定地方猪

的营养体系,摸索地方猪的能量物质需求特点,针对性配合饲

料,保障其生长发育和繁殖需求。6、精料结合体系探索精料

的结合模式,研究如何整合配套资源以对地方猪的改良和规

模化生产提供高效有利的支持,并促进自身发展。由此辐射

/1829/ 地方猪规模化生产供精、供料体系建设与推广

到农户和养殖户的人工受精及饲料配送服务,利用彼此的资

源优势,提供优质品种,带动养殖农户增值创收,打造核心竞

争力。(三)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1、本项目通过创造性

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高水平公猪站的建设和

公猪站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引进、转

化和集成创新;在持续开展优良种猪选育的基础上,选择和引

进公猪进入人工授精站;在公猪营养和生产管理方面开展了

突破性创新研究;通过“互联网+基因”的人工授精服务体系

的创立,建立了优质、安全、高效的猪精液的社会化供应体

系,最大化地实现了遗传品质优秀、精液品质优异、安全品

质优良的猪精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养猪生产水平,降低了养

殖成本,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推动了遗传改良进

程。2、建立了剖析种用年限和精液性状影响因素的大数据

分析方法,揭示了在我国饲养环境及模式下,种公猪饲养管理

的关键点。研发了利用n-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VE或植物提

取物等抗氧化剂,提高公猪精液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针对公

猪培育阶段营养标准的空白,建立了性成熟-体成熟阶段杜洛

克品种公猪的营养培育模式,有效降低了种公猪的肢蹄病发

病率,提高了精液品质,延长了种用年限。(四)技术的成熟

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从2015年开始,公司的猪精及人工授

精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覆盖范围包括了广西全境,以

及湖南、广东、福建、辽宁、天津、北京、河北、河南和安

/1829/ 地方猪规模化生产供精、供料体系建设与推广

徽等省市。公司社会化人工授精体系的推广和应用,保证了

所覆盖地区能及时用到优质安全的猪精,这不仅保障了猪肉

的稳定供应,也提高了猪场生物安全水平,推动了生猪遗传改

良进程;依托社会化供精体系实现了优质精液的最大化利用

价值,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养殖成本,并提高了养殖效益;此外

,在社会化供精体系下,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种公猪育种体系,

并与其它国家核心育种场进行了精液交流,促进了我国猪联

合育种工作,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前景。(五)应用情况及

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化人工授精体系的推广,减少使用本交

公猪25022头,饲养每头公猪的饲养成本为1.342万元(种猪

折旧3600元,猪舍折旧1200元,四大药费120元,人工成本360

0元,饲料成本4000元,耗材900元),年均减少本交公猪饲养

成本33580万元;亚计山人工授精站利用遗传进展优化遗传性

能,覆盖到的母猪提高PSY0.2头,年增加仔猪收益2002万元;

改善饲料报酬0.15,通过降低料肉比年节省肉猪饲料成本19

514万元。因此,在2012-2016年期间,因减少公猪饲养产生的

间接经济效益16.79亿元;因增加仔猪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1

亿元;因降低料肉比节约肉猪饲料费用9.8亿元。共计产生间

接经济效益27.59亿元。(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1830/ 甘薯脱毒综合配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甘薯脱毒综合配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甘薯脱毒配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是针对

甘薯病毒病严重危害,致使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问题,根据病毒

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特点及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利用生物技术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茎尖试管苗,对试管苗进行严

格的病毒检测、种性鉴定,繁殖出脱毒甘薯原原种、原种、

良种,提供大田生产,通过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及脱毒甘薯淀粉

、粉条、粉皮加工,提高产值。该研究是生物学、病毒学、

良种繁育学、栽培学、食品加工及营销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

/1830/ 甘薯脱毒综合配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1831/ 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计划外自选项目。(2)技术原

理及性能指标、项目研究技术的主要技术原理有兔育种、繁

殖技术与原理,兔笼舍环境控制技术与原理,兔饲料、营养技

术原理,兔病发病机理与药物治疗机理,兔场计算机信息化管

理技术集成与应用原理等。①合同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a、引

进国外优良种兔及种质创新研究:建成市级高代次种兔场1

个;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曾祖代伊拉配套系兔1000只;开展肉兔

种质创新研究。b、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提

/1831/ 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出规模兔场笼舍设计建设规范1套;建立优质牧草新品种种植

推广示范基地1~2个、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解决牧草种植

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1~2项,开发新产品2~3个;人工授精受

胎率达70%以上;形成三峡库区肉兔主要流行疫病的流行病学

调查资料1套、开发新制剂1个、制定主要兔病防治技术规范

1套;研发标准化兔场信息化管理系统1套。c、肉兔示范基地

建设:建立2个现代肉兔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年出栏优质肉兔

达500万只以上;带动三峡库区农户养兔。d、专利、论文及

培训等:申请专利5个以上,撰写论文10篇以上,开展市县级

培训10期,培训人数1000人次。e、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

学术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国内研发水平领先的兔产业创新

服务团队。②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a、引进国外优良种兔及种

质创新研究重庆阿兴记食品有限公司于2010~2011年分两次

直接从法国欧洲种兔公司引进曾祖代伊拉配套系兔1000只、

祖代伊拉配套系兔1036只。b、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与示范:①标准化兔笼舍设计建设与示范。②肉兔饲料营养研

究。③优良兔用牧草种植及本地草资源开发示范。④兔人工授

精技术研究与示范。。⑤兔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⑥兔场信

息化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c、肉兔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成

渝北、忠县两个肉兔科技示范区县,渝北基地获重庆市无公

害产地认证、产品认定。近三年来,两个示范区县及其它辐

射带动发展区域累计出栏伊拉肉兔1010.84万只,年均出栏伊

拉肉兔达336.95万只,超任务202.17%。建成国家兔体系渝北

/1831/ 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综合试验站,已正常运行3年。d、专利、论文及培训等项目

累计申请了专利11项,获授权4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个;出版

了著作2部,撰写论文报告44篇,其中发表论文40篇;开展了技

术培训40期,培训养兔农户5000余人次,技术咨询指导10000

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e、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形

成一支集教学、科研、推广部门及企业组成的市级兔产业技

术研发团队,晋升高中级4名,产生国家级试验站站长1名及团

队成员4名,培养重庆市231人才工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人才

1名。(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①在引种及种质创新方面

,项目直接引进了国外最流行的伊拉曾祖代种兔,并构建完善

了伊拉兔良种繁育体系,在国内居领先水平。②在标准化兔笼

舍设计建设方面,项目针对重庆高温高湿气候条件,设计出开

放式半开放式兔笼舍、全封闭式兔笼舍,申请获授权专利4项

,其笼舍设计建设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独创性,居国内领先

水平。③在苜蓿种植及非常规粗饲料研发应用方面,项目针对

规模化养兔对草粉的客观需求,开展了苜蓿种植示范和地方

非常规粗饲料资源竹枝粉研发应用,开发出草粉产品2个,其

研究示范成果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探索

与示范,居国内领先水平。④在兔病防控技术研究方面。项目

通过兔病防控技术研究,获得三峡库区肉兔主要疫病流行病

学调查资料1套、研发出兔球虫药饵及兔瘟精制蛋黄抗体、

制定了技术规范1套。目前市场上尚无兔瘟精制蛋黄抗体出

/1831/ 三峡库区肉兔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售,该产品尚属国内首创;其研究成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居

国内领先水平。⑤在兔场信息化管理方面,项目研发出兔场信

息化管理系统软件1套,是国内领先开展兔场信息联网查询的

软件系统,居国内领先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

围和安全性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技术已达到成熟应

用阶段。适用范围主要为肉兔规模养殖场,多项技术可扩展

应用于毛兔、皮兔养殖场。目前没有发生任何安全问题。(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近三年来,两个示范区县及其它辐

射带动发展区域累计出栏伊拉肉兔1010.84万只,年均出栏伊

拉肉兔达336.95万只。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部份研究成果

还处于研发状态,要创造条件,推广应用;二是部分成果的验

证试验范围较小,应以科学的精神,加快步伐,扩大和提高研

发成果的验证、检测检验和试验示范;三是养兔的研究基础

和条件较薄弱,尚未建立专门从事兔业的研发机构(如研究

所或工程中心等),影响了对兔产业的系统深入研究(6)历

年获奖情况项目期间,获得重庆市政府科技进奖三等奖一次

,重庆市科委科技创业大赛二等奖一次及铜梁县政府技术发

明奖三等级一次。

/1832/ 苏粉9号番茄
苏粉9号番茄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无限生长,中晚熟。植株长势旺盛,坐果能力强,

果实膨大速度快;果实高圆形,无绿果肩,粉红色,着色均

匀,色泽亮丽,无畸形果和裂果,单果重300克左右。果实

大小均匀,硬度高,是目前国内同类品种硬度最好的品种。

亩产可达8000-10000公斤,高抗叶霉病,抗病毒病和枯萎

病,晚疫病、灰霉病发病率低,无筋腐病,在江苏、山东等

省份表现优异,在果实硬度、植株坐果能力及果实园艺性状

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1833/ 南方设施葡萄贮运保鲜技术中试与示范
南方设施葡萄贮运保鲜技术中试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南方设施葡萄发展

迅速,成为近年来面积增长最快、效益最高的水果产业,是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针对南方葡萄灌浆

、采收期正逢高温、台风等不利因素及葡萄高水分、易腐烂

等特点,开展了南方设施葡萄贮运保鲜技术中试示范研究。

在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和宁波市科技局等监管支持下,按照合

同要求,项目在技术熟化、硬件提升、中试示范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成效。1、重点突破微气调绿色贮运技术与装备熟化

/1833/ 南方设施葡萄贮运保鲜技术中试与示范

1)针对“鄞红”等葡萄易落粒等行业共性问题,创新设计应

用了贮运一体保鲜盒,较好的解决了此类葡萄贮运落粒问题

;2)针对“红地球”、“秋红”等串形大、易挤压难运输的

问题,创新设计应用了一种保鲜筐,实现了贮运一体化;3)针

对南方地区劳动力匮乏、成本高等行业共性问题,传统预冷

保鲜操作繁锁,创新研究应用免预冷保鲜方法,申请发明专利

1项,在中试示范基础上,实现了产业化应用;4)为适应葡萄冰

温保鲜技术需求,新建冰温保鲜库、差压预冷库各1座,并完

善配套设施,结合产业化示范需求,先后在鄞州、象山及嘉兴

等地改造保鲜库3座。申报专利3项(授权2项)、核心期刊

发表论文2篇。2、中试实验与区域示范同步实施,示范带动

效应明显联合宁波花果山果品有限公司、鄞州绿洲果业有限

公司、海宁市燕子荡水产果蔬合作社等产业主体,创新免预

冷保鲜技术,构建分类贮运模式,研究建立南方设施葡萄绿色

贮运保鲜技术规范1个,在浙江省培训260人,新增就业100余

人。在宁波、嘉兴、金华等地开展中试及区域示范,规模21

0.5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6883.63万元,利润3030.10万元;项

目创新南方设施葡萄贮运技术与装备提升,有效地降低南方

设施葡萄产后损耗,促进了南方葡萄产业链延伸,市场前景广

阔。

/1834/ 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新型单细胞蛋白高产菌株及其生产工艺
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新型单细胞蛋白高产菌株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集团研究院与郑州大学合作,从甲醇生产

厂区污泥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能够耐受并利用5%甲醇生长的

食葡萄糖食甲基菌,经过N+离子注入诱变,得到能够高效转化

甲醇为单细胞蛋白的高产菌株M25-40。该菌株在起始甲醇浓

度为0.2%的摇瓶培养基中发酵12h和24h,对甲醇的转化率分

别为76.92%和100%。产品甲醇残留未检出。产品动物毒性试

验结果为实际无毒级。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

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阴性。微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产品不含

/1834/ 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新型单细胞蛋白高产菌株及其生产工艺

沙门氏菌等致病菌。该项目在氮离子注入诱变选育甲醇蛋白

菌株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835/ 小黑麦新品种选育“宁小黑”一号
小黑麦新品种选育“宁小黑”一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示范亩产高达553公斤,该品种系在六盘山特殊生态

条件下育成,具冬性强,高抗条锈,耐瘠,半产性状优异等

特点.应用范围:小麦种植.;转让方式:面议

/1836/ 寒地多抗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资源创新
寒地多抗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资源创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来源于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局的科技攻关项

目,主要目的是针对黑龙江垦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品

种短缺、生产用种快、乱、杂以及水稻生产力亟待提升的普

遍现状,多途径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利用多种技术

手段配制杂交组合,创新种质资源,改良和选育新品种。主要

研究内容包括:寒地多抗、优质、高产育种基础理论和技术

手段的研究,多抗性种质资源的引入和收集,充分利用优良遗

传资源,通过生物技术、有性杂交、诱变等手段对现有的主

/1836/ 寒地多抗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资源创新

栽品种进行改造,进行适合寒地特点的优质、高产、多抗性

优良品种的培育和资源材料的创新。本项目共引进350份种

质资源并进行了鉴定,创造出具有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120份

,育成了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3个。育成的3个新品种

经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7%,亩增产稻谷35k

g,增收98元/亩。本项目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尤其黑龙江省拓

宽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议,研究了提高优良品种

商品品质的良种良法配套途径。所得结论对指导包括配制组

合、田间观察、后代筛选等育种过程的关键和个体生长发育

、群体构建、群体调控等栽培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项目所育成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好的特点,可

减少田间农药使用、减少用种量,提高产量和稻谷品质,保护

环境,提高生产效益。

/1837/ 豌豆新品种——中豌5号
豌豆新品种——中豌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系固原市农科所1996年从中国农科院畜牧所

引入,经品比、区试等多年鉴定,选育出的适合我区种植的早

熟豌豆新品种。株高22.7-48.5cm,株型直立,结荚层数3-8,

株荚数多,荚果长,每荚粒数3.7粒,每株19粒,籽粒绿色,千粒

重174.2-224.5g,春性,生育期68-82天,抗旱性中等、较抗寒

,抗倒伏,适播期长,可间作套种。籽粒含粗蛋白27.63%,粗脂

肪1.18%,水分1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58.2kg/亩

,比对照增产10.48%。该品种适宜宁南干旱区水地、半干旱

/1837/ 豌豆新品种——中豌5号

区水、旱地及半阴湿区种植。

/1838/ 头孢地尼侧链酸活性酯试制项目
头孢地尼侧链酸活性酯试制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一、任务来源:其它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1

、应用领域:新材料(含化学合成药物)2、技术原理:头

孢地尼属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它不仅保持了对β-内酰胺酶

的高度稳定性,而且改善了头孢克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仅对

G-菌作用强,具有抗菌谱广、疗效高、毒性低等特点,应用

广泛,市场前景巨大。项目产品以(Z)-2-(2-氨基噻唑-

4-基)2-肟基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选取合适的反应体系,

经过水解反应,缩合反应和合成反应,制得头孢地尼侧链酸

/1838/ 头孢地尼侧链酸活性酯试制项目

活性酯。合成工艺中采用先进的催化合成技术,使合成的收

率明显提高,工艺中对反应的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对提高工艺

环保和降低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三、性能指标:通过新工

艺研究,使头孢地尼的总收率达到67.2%(摩尔收率,以(

Z)-2-(2-氨基噻唑基-4-基)-2-肟基乙酸乙酯计),远远

高于文献报道,产品纯度达到98.5%以上,超过国内标准,

各项技术、质量指标均达到质量标准和客户要求。并且产品

单位成本达到30万元/吨以下。四、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首次以(Z)-2-(2-氨基噻唑基-4-基)-2-肟基乙酸

钠直接和三苯基氯甲烷在三乙胺作用下进行缩合反应,得到

地尼侧链酸的三乙胺盐,收率88%。2、直接利用(Z)-2-(

2-氨基噻唑基-4-基)-2-三苯甲氧基亚胺基乙酸三乙胺盐代

替(Z)与二硫二苯并噻唑(DM)反应,得到头孢地尼侧链

活性酯收率87%。五、作用意义:该项目技术应用于头孢地

尼活性酯的生产,大幅度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

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并符合环保要求。

/1839/ 过马营地区牧草生产加工及产业化
过马营地区牧草生产加工及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针对过马营地区退耕还(林)草多年生人工草

地退化和利用不合理现象,分析了多年生人工草地退化原因

和机理,提出了该地区不同类型退化人工草地的复壮措施及

青海省农牧交错带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化模式。综合改

良复壮老龄人工草地试验区50亩;在退耕还(林)草草地上

建植燕麦与多年生牧草混播人工草地试验区5000亩,当年牧

草干物质达245公斤/亩;建植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人工草地

试验区2000亩,青干草产量达850公斤/亩。完成退耕还(林

/1839/ 过马营地区牧草生产加工及产业化

)草老龄人工草地(草带)培育复壮推广72000亩,其中采

用“划破草皮+施肥”的方式40000亩,“划破草皮+补播

+施肥”的方式32000亩,当年牧草干物质达150公斤/亩,

第二年达300公斤/亩。修建120m3(3×4×10)青

贮窖5座,青贮各类牧草72吨;收获燕麦青干草捆1500吨,

燕麦+箭筈豌豆青干草草捆1600吨,生产草颗粒50吨;裹包

青贮法收获垂穗披碱草草捆12000吨,青牧1号老芒麦草捆6

000吨,共计生产加工各类优质草产品21222吨,项目新增产

值1166.2万元,实现利润202.2万元,经济、生态效益明显

。编制完成了《高寒牧区草产品加工技术规范》。

/1840/ 一种有效增强仔猪免疫力的生物饲料添加剂
一种有效增强仔猪免疫力的生物饲料添加剂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肉猪是我国主要的肉食品来源,仔猪的健康生长是

肉猪生产的关键环节。由于仔猪消化器官发育不全、机体抵

御环境变化和疾病的能力较弱,使得仔猪阶段普遍存在免疫

力低下、发病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养猪生产效率和经济效

率。长期以来人们依靠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抗菌药来预防

仔猪疾病,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

越来越强、用药量越来越大、防病效果却越来越差、成本越

来越高。而且,大量使用的抗生素、抗菌药会在猪体内形成

/1840/ 一种有效增强仔猪免疫力的生物饲料添加剂

残留,导致猪肉食用不安全,带有残药的排泄物对生态环境也

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科学化养

殖的盛行和人们对抗生素等药物认识的越来越清晰,如何开

发一种天然、毒副作用小的饲料添加剂,增强仔猪免疫力、

提高的成活率,减少疾病的发生,加快其成长速度及提高肉质

品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中草药是我国的瑰宝,在饲料添

加中草药为新兴研究的热点,具有天然、营养、副作用小等

优点。研究表明,许多中草药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能力,中草

药饲料抗菌保健剂无残留、无耐药性,其作用机理不仅仅在

于对病原微生物的抑杀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机体抗病修复能

力的调整,能有效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

能和抗病防御机能。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

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具有调节肠道、

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和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对促进

机体的消化吸收也有非常突出的效果。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是提供一种安全高效、无耐药性,并且能有效增强仔猪免疫

力的生物饲料添加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

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效增强仔猪免疫力的生物饲料添加剂,

由复合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组成,复合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

按重量份数5-9:2-6进行配比;所述复合中草药由以下原料

按重量份数组成:三七4-8份、石斛4-8份、侧柏叶4-10份、

杜仲4-8份、红景天3-7份、厚朴花4-8份、黄芪4-8份、桔梗

3-7份、橘皮4-8份、牛蒡子3-7份、板蓝根4-10份、沙棘2-

/1840/ 一种有效增强仔猪免疫力的生物饲料添加剂

6份;所述微生态制剂按重量份数由枯草芽孢杆菌2-8份、地

衣芽孢杆菌3-7份、双歧杆菌4-8份、布氏乳杆菌3-8份和乳

酸片球菌1-5份组成,各种菌的活菌数为枯草芽孢杆菌1.0&#

215;109~2.0×1011CFU/g,地衣芽孢杆菌1.0×10

8~2.0×109CFU/g,双歧杆菌1.0×108~1.0×

;1010CFU/g,布氏乳杆菌1.0×108~2.0×1010CFU

/g,乳酸片球菌1.0×108~2.0×1010CFU/g。本发

明产品在仔猪饲料中的添加量为1200-2000克/吨。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有效增强仔猪免疫力的生物饲料添加剂,

采用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进行有机组合,配伍科学,各组分互

相配伍后采长补短,互相协同,相许相加。经实验证明,得到

的添加剂具有健胃消食,活血散瘀、改善肠道健康和增强免

疫力的作用,能有效防病、治病和增强仔猪抗病力,缩短仔猪

成长时间,提前仔猪入栏时间,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并且

本添加剂全部由天然成分组成,无任何副作用,不会有有害物

质残留。使用本发明的添加剂,比使用现有的添加剂仔猪平

均日增重最高提高可达到30%,发病率降低50%,另外本发明

中的添加剂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廉,作用广泛,安全性高,效益

显著,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841/ 巴马火麻栽培技术规程
巴马火麻栽培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桂质监函[2014]238号)文件下达《巴马火麻栽培技术规

程》广西地方标准制订计划。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

厅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

巴马常春藤生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巴马县农业局共同负责

起草。目前巴马火麻大多为农户自行种植物,生产技术落后

,产量低。为规范火麻生产,保证火麻产量及质量,有必要制

定火麻规范化种植的标准操作规程,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和

/1841/ 巴马火麻栽培技术规程

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本标准的制

定,将填补了巴马火麻栽培标准操作规程的空白,具有一定的

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促进巴马火麻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

的现实意义。该标准的制定过程得到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

南宁黄/红麻试验站项目(CARS-19-S14)的资助。2、技术

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本标准规定了巴马火麻

的有关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

(2)主要性能指标如下:本标准规定了巴马火麻的有关术

语和定义、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特别是对

巴马火麻栽培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包括种子质量、

地块选择、整地与施肥、播种时间、播种方式、用种量、栽

培密度、水分管理、田间管理、雌雄比例控制、病虫害危害

识别与防治、收获及贮藏方法等相关技术。3.成果的创造性

与先进性本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巴马火麻栽培技术规程的空白

,同时也规范巴马火麻栽培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实现巴马火麻栽培标准化、高效化等特点,具有一

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促进火麻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

的现实意义。4.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广西巴马

县种植火麻历史悠久,火麻种植生产区域的不断扩大和延伸

,种植面积10-15万亩左右,但生产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栽培技

术规程,产量极低,亩产30公斤左右,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因

此,制订巴马火麻栽培技术规程来规范巴马火麻生产,填补巴

马火麻栽培标准操作规程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

/1841/ 巴马火麻栽培技术规程

性,对促进巴马火麻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广西巴马常春

藤生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2007年起就合作开展“广西巴马

火麻种质利用开发”项目,开展了火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在

广西农科院基地和巴马西山乡分别建立了20亩实验田和1万

亩示范推广种植区。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石灰岩山区以

春季(2~3月)进行穴播,每667㎡定株1600~1800株,产量

可达65kg/667㎡。2011年及2012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基

地连续2年开展了巴马火麻不同播种季节、栽培密度、施肥

量栽培试验,连续开展了3密度-3基肥,3重复随机区组设计,

结果表明平地秋播火麻以密度6000株/667㎡和复合肥70Kg/

667㎡的组合效果最佳,收获时产量达最高水平,每667㎡产量

能达到90.13kg,增产效果明显。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巴马县境

内巴马火麻栽培。该标准的生产技术经过多年的试验,未出

现任何农业风险,因此该标准的推广应用不存在安全风险。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该成果已在广西巴马县部分区域推广

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巴马县境内基本为山区,用水难以

保证,因此在巴马境内秋季进行秋播出苗率较差。近年来随

着火麻的多用途开发,经济效益和附加值增加,部分地区灌溉

设施完善后,广西火麻种植的面积得到一定的提升,也为该标

准的进一步推广实施奠定了基础。

/1842/ 藜麦米专用黑藜品种“冀藜5号”选育
藜麦米专用黑藜品种“冀藜5号”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技术属农业领域,该品种选育得到河北省科学

技术厅“冀北高寒区藜麦品种引进、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

究”和张家口市科学技术局“藜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

术研究”项目的支助。1、育种方法先进:(1)育种方法创

新。采用了剪穗套袋人工辅助杂交法,解决了藜麦开花时间

短、品种间杂交难的问题。(2)遗传基础好。这是国内首

个利用杂交法育成的藜麦品种,它结合了“秘鲁的安递斯奎

宁藜麦”与“QA13-6”优点。其生育期短、籽粒白色、适应

/1842/ 藜麦米专用黑藜品种“冀藜5号”选育

性强的特性来自于“QA13-6”藜麦;籽粒大、穗型紧凑的特

点来源于秘鲁的安递斯奎宁藜麦。(3)采用了南繁北育的

措施,充分利用了引进的藜麦资源,加快了育成品种的速度。

(4)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在海南基地进行剪穗套袋人工辅

助杂交,解决了国外引进资源因生育期太长而不能利用的问

题。2、育成品种优良:(1)该品种籽实产量高。一般旱滩

地种植平均产量为2914.65kg/hm2,比对照品种“冀藜1号”

增产553.38kg/hm2,增幅23.44%。(2)籽粒大,容重高、出

米率高。千粒重高。一般千粒重在3.95g左右,最高可达4.2

5g,比目前主栽品种高0.85-1.20g。3、对推动科技进步和提

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1)“剪穗套袋人工辅助杂交法”

的应用,使藜麦优良亲本间配置杂交组合成为现实,结束了藜

麦育种只能被动靠系选历史。(2)是项目组针对我国藜麦

育种方法简单,开展杂交育种花器小,不易人工去雄和授粉,

而采取的剪穗、套袋人工辅助的杂交方法。解决了藜麦因花

器小、开花时间短、品种间难杂交的问题。(3)该品种大

粒、成熟整齐、易机收于一体的适宜华北种植的黑藜麦品种

,打破了华北地区不能生产黑藜的历史,为提高华北区藜麦质

量奠定了基础。4、存在的问题:(1)“冀藜5号”因育成

的时间短,应用示范面积小,鉴定后应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使

新品种尽快在生产上推广普及,发挥其增产增收的潜力。(

2)冀藜5号品种株高较高,收获期注意倒伏问题。

/1843/ 北美针叶树种第一代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北美针叶树种第一代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1.营建了北美短叶松种质资源保存

林。收集、保存了北美短叶松优良种源、人工林优良家系5

1个。2.对北美短叶松家系雌雄球花进行系统观测,51个参

试家系均出现了雌球花,47个家系出现了雄球花;37#单株

雌、雄球花量最多,分别为183和116个。有30个家系的单株

雌球花量和15个家系单株雄球花量超过30个。43个家系雌球

花开花株率均在50%以上。雌球花、雄球花平均开花株率分

别为66.35%和19.07%。3.进行北美短叶松优良家系和优良个

/1843/ 北美针叶树种第一代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体选择,提供了家系选择和家系内优良个体选择技术。采用

独立淘汰水平法,以树高>ck15%,对北美短叶松50个家系

进行家系选择,选择出优良家系24个,占供试家系的48%。

优良种源林中选择出的优良家系占全部优良家系的70.83%。

在优良家系选择基础上,进行优良个体选择,选择出40个优

良个体。4.计算出北美短叶松优良家系树高、地径遗传力分

别为0.8294和0.8084,树高、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27.69%和

26.02%。优良个体树高、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43.19%和39.

12%。5.将北美短叶松子代测定林改建成第一代实生种子园

,保留优良家系31个,提供了实生种子园改建技术。为外来

树种第一代生产性种子园营建奠定了基础。成果居国内同类

研究的领先水平。应用前景:在北美短叶松引种成功及种源

选择试验基础上,开展北美短叶松第一代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选择出了优良家系和优良个体,营建了第一代生产性种子

园,直接为林业生产提供良种,满足林业工程建设对外来树

种良种造林的需求,可带来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1844/ 柑桔害螨绿色治理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柑桔害螨绿色治理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中国柑桔种植面积已达4000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居

世界首位。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及全球气候变暖,害螨在全国

各产区大面积暴发成灾,尤其在三峡库区等特殊种植区更为

猖獗,杀螨剂用量占整个桔园用药量的70%以上。该项目针

对柑桔害螨再增猖獗这一世界性难题,围绕高效防控和农药

减施,开展绿色防控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历经近20年联合

攻关,取得了以下重大原创性成果。1.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了

柑桔害螨的成灾机制。弄清了柑桔害螨发生与环境条件及物

/1844/ 柑桔害螨绿色治理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候期的关系,创建了柑桔害螨数理统计和物候期预测方法;

揭示了柑桔全爪螨的致害性差异及其适应机制;明确了中国

重要产区柑桔全爪螨的抗药性水平,揭示了对常用杀螨剂产

生抗性的分子机制,为研发新型杀螨剂提供了科学依据。2

.选育出抗药性捕食螨新品系3个,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抗药

性捕食螨产业化。针对柑桔园大量施用化学药剂并严重降低

捕食螨控害效果的产业难题,突破了捕食螨抗药性筛选瓶颈

,选育出3个抗药性捕食螨新品系,抗性倍数均超过500倍;

明确了捕食螨抗药性分子机制,创建了抗性分子标记技术;

首创地暖供热饲养捕食螨新方法,构建了抗药性捕食螨高效

繁育技术体系,繁育效率提高100%并实现了产业化。3.创

制出环保型杀螨剂核心配方及生产工艺。针对柑桔害螨抗药

性极其严重、单一生物防治难以取得理想控制效果的难题,

系统评价了不同新型化合物杀螨活性及混用的共毒系数,创

制出广谱、高效、安全杀螨剂系列配方与配套的关键生产设

备,4个产品获新农药登记证书,新产品大面积应用持效期

达30天,生产效率提高1倍。4.创建了柑桔害螨“生-化”协

同治理技术体系。针对捕食螨传统释放方法防效及释放效率

较低的应用难题,发明了“一钉两剪”缓释袋高效释放技术

,防效比传统方法提高50%;构建了对捕食螨安全的柑桔害

螨化学应急防控技术体系;首创“抗药性捕食螨-环保型化

学农药”协同的绿色治理技术体系,为中国柑桔化学农药减

量控害提供了新技术与新模式。获市级登记成果2项,授权

/1844/ 柑桔害螨绿色治理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专利18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76篇(SCI论文39篇

),出版专著1部;认证绿色食品100余个。该成果有效解决

了柑桔害螨危害与果品质量安全管控的难题,2011-2018年

在重庆、四川、云南等柑桔产区推广应用1500万亩,农民增

收250亿元,化学农药减施5000吨,为中国柑桔安全生产做

出了重大贡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和

生态效益巨大。

/1845/ 安梨新品种-四安3号
安梨新品种-四安3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果树育种课题组系统育

种而成。特征特性树势健壮,树姿开张。栽植当年干径1.5

1cm,3年生干经15.3cm,单株总枝量92.5个,其中短枝46.

5个;6年生枝量1674个,干径31.5cm,树高5.2m,冠径4.7

m。果实短圆拄或扁圆形,整齐。平均单果质量106.5g,可

定酸1.03%,可溶性固形物15.4%,维生素C含量0.962mg/kg

,果皮金黄色,果面光滑,石细胞少,汁液多,果肉软,甜

酸适口。该品种在河北省秦皇岛于9月下旬~10月上旬成熟

/1845/ 安梨新品种-四安3号

,果实在常温条件下可贮藏至第2年5月份,均具有浓郁的安

梨香气和风味。栽培技术要点建议栽植密度3m×5m,以

鸭广梨作为授粉品种,配置比例20%。栽前用30mg/kg的萘乙

酸浸泡苗木根系12~24h。幼树期对中心干进行连年短截,

对主枝只短截1~2年,并配合拉枝开角;成龄树高控制在4

m左右,留6~8个小主枝。对健壮树,于初花期至盛花期进

行主干环剥,配合人工辅助授粉;每果台保留双果,果台间

距20~30cm。以秋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或夏季压绿肥。

注意及时防治病虫。适宜栽植区域:该品种适宜在燕山、太

行山等地区推广栽培。

/1846/ 主要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主要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研究与应用”项目,是2010年度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种植面积

占世界的43%,总产量占世界的49%。总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

界首位,同时又是蔬菜病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的国家。

近年来,山东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济宁市蔬

菜播种面积300多万亩。然而,由于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

变更,设施农业、保护地农业、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1846/ 主要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加上自然气候变化、植物品种变更及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

等原因,近年来蔬菜新的病虫害和生理障碍不断出现,防治难

度加大;因频繁和盲目使用化学农药,导致许多病虫产生抗性

,环境污染加重,人畜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对消费者健康和

安全生产带来较大危害。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本项目针对

蔬菜生产需要,通过蔬菜主要病虫发生消长规律的调查,明确

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烟粉虱等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危害

特点。通过对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防治等

不同防治方法的试验研究,探明了多种措施对病虫发生、产

量和农残的影响,提出了综合防控技术措施;针对蔬菜主要病

虫害进行生物制剂引进、筛选及应用研究,明确生物农药防

控效果及施药浓度,降低和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开展

韭菜、大蒜两种特色蔬菜根蛆安全防控技术研究,构建根蛆

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根蛆危害,保障产品安全;对新型生

物农药三烯霉素进行了抗菌活性物质的纯化工艺研究,并开

展田间试验。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技术,组建蔬菜病虫害绿

色防控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试验研究

,组配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引进、筛选出5

种生物农药,通过分别开展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对蔬菜不同

病虫害的防效及施药浓度;筛选出3种对韭菜根蛆防效较好的

药剂,2种对大蒜根蛆防效较好的药剂,并组配出安全防控技

术,制定了大蒜根蛆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对新型生物农药“三

/1846/ 主要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烯霉素”进行了抗菌活性物质的纯化工艺研究,达到工业化

的生产要求。4.技术应用情况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

于黄淮海区域蔬菜病虫害的防控,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

低蔬菜农药残留,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蔬菜安全生产

和消费者健康2010~2015年,先后在南阳湖农场、天元有机

蔬菜合作社、丰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蔬菜病虫害防

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面积4000多亩,并在烟台、临沂、聊城

、济南、淄博、寿光、泰安等进行田间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

广应用,累计面积600万亩次,获得经济效益12亿元,生态环境

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1847/ 黄泥雷竹笋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黄泥雷竹笋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雷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是一种非常优

良的中小型笋用竹种,近30年来更是倍受人们青睐,产品供不

应求。江西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水热资源丰富,土壤类

型多样,十分适宜竹类植物生长,是我国重点产竹区,发展雷

竹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由于雷竹笋市场价格

居高不下,加之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的深

入实施,以及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林木和林

地等生产资料,特别是林地的经营权,我省东部地区借助区域

/1847/ 黄泥雷竹笋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和市场优势,发展雷竹势头迅猛,群众经营雷竹的积极性空前

高涨,雷竹产业已成为部分地方特别是弋阳县林业的主导产

业。江西雷竹笋鲜嫩脆甜、全笋可食,深受上海市民喜爱,由

于产自红壤地区,鲜笋外被一层薄薄的黄泥,被上海市民亲切

的称为“黄泥雷竹笋”,在上海市场成功塑造了江西雷竹笋

的形象,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然而由于江

西地处红壤区,大面积的红壤土,与浙江雷竹产区的黑壤土有

着较大的差异,在黑土上总结研发的雷竹笋培育技术在江西

这块红土地上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竹笋产期、产量

及质量严重参差不齐,产品供应极不稳定,已危及市场的主动

权,且长期大量施肥,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此

,本项目针对以上问题,开展黄泥雷竹笋种质筛选、林分结构

及调整、养分调节剂林地覆盖及配套技术等研发工作,系统

分析7个雷竹栽培类型(种源)引种江西后竹笋营养成分和

矿质元素含量分异性;总结提出了首次覆盖林分年龄、林分

合理立竹度及立竹结构,覆盖生产冬笋林分养分调节技术措

施、研发了竹腔注射专用液体肥料配方及使用方法,林地覆

盖材料配方和覆盖厚度、覆盖物时机及时长等,编制了江西

红壤区雷竹笋用林造林技术规程,构建了黄泥雷竹笋高效培

育技术新体系并加以推广。项目建设了示范林24亩,仅2019

年共计增加净收益19.9万元,切实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

经营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构建林下经

济绿色、循环、低碳的文明发展模式,促进我省雷竹走向科

/1847/ 黄泥雷竹笋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学、规范培育之路,推动我省雷竹笋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

我省绿色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848/ 中农二号
中农二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中农2号是由成都西部农业工程研究所选育而成的

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杂交玉米新品种。成都丰

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独占生产销售。200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川审玉2004014号;2005年通过重庆市认定,渝引玉2005

010号。2005年被四川省种子管理站、四川种业协会推荐为

主要示范推广品种,被重庆市政府列为粮食直补品种。【特

征特性】中农2号属中熟单交玉米杂交种,在四川地区春播

全生育期121天左右,夏播100天左右。幼苗长势旺,遇低温

/1848/ 中农二号

呈紫绿色(因亲本为热带血缘,温度过低时有卷叶现象,待

温度回升后自然恢复正常,不影响正常生长),成株叶色深

绿,长势整齐。株高250厘米左右,穗位高100厘米左右。株

型半紧凑,单株总叶片20—22片。雄穗大小适中,花粉量大

,花丝淡红色,散粉时间较长,雌雄协调,结实好。果穗筒

型,红轴,出籽率85%;穗长24-26厘米,穗粗5.0厘米,千

粒重340克。籽粒黄色,马齿型,籽粒粗蛋白含量10.0%,粗

淀粉72.4%,赖氨酸0.32%,容重772克/升;耐旱、抗倒,经

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纹枯病,高抗茎腐病、矮

花叶病、玉米螟。【产量表现】一般亩产600-700公斤。参

加四川省玉米平丘A组区试,平均比对照增产6.4%;2003年

生产试验,点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增产11.8%;2004年重庆

市新品种认定比对照增产10.8%,增产潜力大。【栽培要点

】适宜密度2800-3000株/亩左右。春播适宜播期为3月中下

旬,夏播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在种植方式上适宜

于宽、窄行种植或与花生、红薯套作,施肥量为尿素30-40

公斤/亩,施肥时注意N、P、K搭配,在拔节和大喇叭口期分

次追施为宜。注意防治病虫害。【适宜范围】该品种适宜在

西南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1849/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技术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技术重点解决抗旱节水,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

壤,有利于周年高产;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应用;降低投入

,增加收入。技术要点如下:(1)带状6尺开厢,小麦、玉

米和大豆换茬微区轮作。(2)免耕直播,秸秆覆盖。(3)

大豆选用中迟熟、耐旱、耐荫品种,在6月上旬左右播种,

播种密度为0.8-1万株/亩。(4)大豆底肥亩施尿素3-4公

斤、过磷酸钙30-35公斤、氯化钾4-5公斤;追肥于初花期雨

后亩施尿素4—5公斤。

/1850/ 创汇型花生新品种推广
创汇型花生新品种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牟平是山东省出口花生主要生产基地和重要出口基

地,由于生产上使用的出口花生品种年代长,混杂退化现象

严重,致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影响了出口创汇。通过该

课题的实施,共筛选出花育17、8802-1和潍花6号三个适合

牟平及周边地区种植的出口花生新品种。这三个品种均属于

普通型大花生,荚果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鲁花10号,且表

现出较强的抗病能力;果形美观,果腰果嘴明显,外种皮粉

红色,内种皮橙黄色,无油斑无裂纹;油酸/亚油酸比值均

/1850/ 创汇型花生新品种推广

在1.6以上,食味值均在76%以上,在国际市场上倍受青睐。

该项目本着边引进、边鉴定、边示范、边推广的原则,进行

了创汇型花生新品种开发,并组装了创汇型花生“规范化播

种、地膜覆盖、合理密植、配方平衡施肥、化控处理、病虫

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累计开发面积28万亩

,共实现花生总产7280万公斤,总产值2.0384亿元,增加种

植业纯收入6284万元,企业增收1000万元,累计增加经济效

益7284万元。

/1851/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尚优518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尚优51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课题系自选项目,是我所针对武陵山区特殊生态

环境条件及现有推广种植的优质品种产量低、抗性差的情况

,利用自筹资金开展的科技项目。项目遵循“扩大遗传差异

,充分利用远缘杂交种势和亚种间杂种优势,结合武陵山区

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定向择优选择”的技术原理,着手选育

一个“高产、抗性好、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佳”的新品

种。R518是2000年以R527/创丰1号/R527进行杂交经本所、

海南连续加代选育,历经10代定向择优选择定型,2005年与

/1851/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尚优518

自选优质不育系“好24A”配组而成“尚优518”。在选育过

程中,成功实现利用特殊生态环境条件提高品种抗性和适应

性的新品种选育技术路线。此技术的应用属国内首创,居国

内领先水平。2009年,经湖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相关专家现

场评议,一致认为“尚优518”植株生长整齐一致,株叶形

态较好,稃尖紫色,耐肥抗倒性较强,成熟落色好;两年平

均亩产536.0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37%,日产量4.17

公斤,比对照高0.25公斤,湖南省区试平均生育期128.9天

,比对照短0.3天。2008年湖南省区试统一鉴定:叶瘟1级、

穗瘟9级;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检测:糙米率80.7%,精米

率73.1%,整精米率58.6%,粒长7.5mm,长宽比3.2,垩白粒

率90%,垩白度19.8%,透明度2级,碱消值5.2级,胶稠度7

8mm,直链淀粉含量16.2%,蛋白质含量7.6%。于2010年3月

由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1852/ 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黑河48号
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黑河4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育成,2007年通过国家

品种审定命名推广。生育期112天,长叶,紫花,亚有限结

荚习性,落叶,不裂荚。田间表现抗病和抗倒伏。株高87.

1cm,单株有效荚29.3个,百粒重16.9克。籽粒圆形,黄皮

,黄脐。2005-2006两年品质分析粗脂肪含量19.49%,粗蛋

白含量39.89%。2005年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

感3号株系,中抗灰斑病;2006年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病

圃鉴定中感线虫病。2005年参加全国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区

/1852/ 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黑河48号

域试验,7个承试点平均亩产184.7公斤,比对照黑河18增产

11.0%,增产极显著;2006年区域试验8个承试点平均亩产1

76.1公斤,比对照增产11.4%,增产极显著;2005-2006两年

区域试验平均增产11.2%。2006年参加全国北方春大豆(早熟

组)生产试验,7个承试点平均亩产156.4公斤,比对照增产

7.0%。适宜黑龙江省第四及三、四过渡积温带,内蒙古呼盟

、吉林省敦化、新疆阿尔泰等地种植。

/1853/ 《晋汾白猪》农业行业标准
《晋汾白猪》农业行业标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20年7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第319号公告,猪

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主持制定

的《晋汾白猪》(NY/T3643-2020)被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20年1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

了晋汾白猪品种来源与特性、体型外貌特征、成年体重体尺

、生产性能、测定方法及种用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晋汾

白猪品种鉴别。

/1854/ 高附加值营养保健菜籽油
高附加值营养保健菜籽油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豆类、油料和薯类种植
技术详情

  以双低优质高产的甘蓝型黄籽品系为基础,育成油

酸含量达到79.7%侬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测试数据)的高油酸黄籽品系。生产的菜籽油油质清亮、具

有菜籽香味、饱^脂肪酸含量小于7%、油酸含量高于75%,综

合品质优于茶籽油与橄榄油,是目前最好的食用植物油,长

期食用可降低超重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和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含量,有效预防动脉硬化。该品系生产和加工成本

低、市场售价高,预计每公斤高油酸菜籽油毛利润在50元以

/1854/ 高附加值营养保健菜籽油

上。

/1855/ 热带水果资源发酵生产纤维素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热带水果资源发酵生产纤维素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1、本课题来源于海南省科学技术厅的“海南省重

大科技专项项目,项目编号:ZDZX2013011”。背景:本项目

根据我国南方椰子、菠萝、芒果等大宗热带水果资源现状,

特别是水果加工中的废弃物及副产物资源,将上述资源进行

有效利用,作为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的主要培养基质;拓展细

菌纤维素的应用领域,开发新型食品基料及生物基材产品,对

其中部分技术和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

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我国热带水果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废弃

/1855/ 热带水果资源发酵生产纤维素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物的排放,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

标:研究利用热带水果原料减少或替代椰子水进行生产细菌

纤维素,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具体采用以下研究方法:研究菠

萝、芒果等大宗热带水果汁中的营养因子,通过调配,降低椰

子水在细菌纤维素生产培养基质的比例,研究培养基质合适

配比并进行优化;对前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通过工艺优化,

前发酵液可用于细菌纤维生产;用热带水果非椰子水资源发

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工艺规范和工艺流程研究,并建立相关

的技术标准。性能指标:产品呈白色或乳白色,有弹性,主要

的指标:粗纤维≥0.05,pH值2.0-4.0,总砷≤0.5,铅≤0.5,铬≤

1.0,菌落总数≤100,大肠杆菌≤3,霉菌≤20,致病菌不得检出。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首次提出建立非椰子水资源生

产细菌纤维素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完善产品深加工后续

处理关键技术,拓展纤细菌纤维素的应用范围;在细菌纤维素

的研究上有所创新,全面提升了细菌纤维素加工产业的科技

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科技成

果已进入批量规模化生产阶段,产品检理化检验、毒理学试

验,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本产品主要应用于饮料、果冻等

食品领域中。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项目产品已广

泛应用于乳制品及奶茶等食品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非椰子

水发酵与椰子水发酵的细菌纤维素产品在质构还是存在一定

差异,最终导致在产品性能上存在差异,其生产差异的机理需

/1855/ 热带水果资源发酵生产纤维素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856/ 华翔能效管理系统软件appV1.0
华翔能效管理系统软件app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华翔能效管理系统app软件是一款为用户智能节能

的管理软件,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更加智能的节能生

活。华翔能效管理系统app软件具有智能设备、红外遥控、

远程控制、远程监控等功能,让我们能够随心所欲的掌控家

电智能节能,华翔能效管理系统app软件界面美观、功能强大

,让用户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登录界面:当我们启

动华翔能效管理系统app软件后将进入界面,在此界面我们可

进行华翔能效管理系统app软件的登录操作,登录华翔能效管

/1856/ 华翔能效管理系统软件appV1.0

理系统app软件像我们需要输入注册时使用的电话号码以及

密码。当我们输入完成以后点击“登录”即可完成登录操作

。主界面:在此界面对智能家居、家庭能效、安防监控、需

求响应这四个功能按钮进行操作。

/1857/ 油菜良种“绩溪3号”选育研究
油菜良种“绩溪3号”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按照国家林业部门推荐的良种选育技术标准

,制定优良类型、优树选择标准,开展优良单株初选,通过

生物学特性、抗逆性观测,复选出高产稳产、性状稳定的优

良单株,选育出的绩溪3号树高2.3m,冠幅3.2×3m,树

势健壮,丰产、稳产。鲜果出籽率46.61%、种仁含油率50.

2%,种仁果油率9.06%,亩产油量77.1kg,抗病抗寒性强。

该优良单株适宜在安徽省长江以南油茶种植区种植。

/1858/ 烟草有机—无机专用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烟草有机—无机专用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肥料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重庆是我国烟叶的主要产区之

一,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但是重庆乃至全国烟叶生产

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烟叶质量欠佳,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

力。肥料品种和施肥技术是调控烟叶产量和质量的核心。但

是生产中缺乏烟草专用的有机无机肥料。为此,重庆市科委

和重庆市烟草公司共同立项开展了“烟草有机-无机专用肥

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CS

TC,2008AB1028;重庆市烟草公司攻关项目,2008YY01008)。

/1858/ 烟草有机—无机专用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对植烟土壤的采样分析和调查

研究,明确了重庆市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利用统计学和3

S技术建立了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烟草施肥管理系统,为烟草

专用肥配方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以重庆植烟土壤供肥特

征和优质烟叶需肥特性为基础,以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为核心

,研发出了与重庆植烟土壤肥力水平和烟草营养需求相匹配

的烟草专用肥大配方(高中低肥力土壤配方分别为7-12-25

、8-12-25、9-12-25),在配方中添加了Mg、B、Cl、Zn,改

变了重庆烤烟长期施用10-15-25复合肥和不施用中微量元素

的历史。采用田间试验、培养试验、工厂中试等方法,开展

了有机物料配比优化及快速腐熟技术以及烟草有机无机复合

肥养分协同优化调控和高效配伍技术研究,研制出烟草专用

有机肥产品1个、烟草专用复合肥产品4个;建立了烟草专用

肥生产基地2个。施用项目研发的专用肥,上等烟叶比例平均

提高了7个百分点,每亩烟叶产量提高13~18kg、节约肥料成

本20元,烟农每亩节支增收320元。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性首次研发了适宜重庆烟区的烟草专用有机无机肥和氮钾复

合肥,实现了肥料配方与区域土壤肥力的匹配。理论研究、

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艺参数研究相结合,实现了农艺配方与

工业生产配方的相互兼容,加速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4、技

术成熟程度项目研制的5个肥料产品全部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及大面积推广应用,2009~2010年烟草专用肥推广应用88万

余亩,烟农累计增收节支2.8亿。该技术2011年已在重庆烟区

/1858/ 烟草有机—无机专用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全面应用,今后每年将有60余万亩烟草应用该技术。

/1859/ 福信光电智慧社区APP软件
福信光电智慧社区APP软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1、项目立项背景2014年是物业管理在中国内地走

过的第32个年头,已经拥有7万多家企业,600多万从业人员。

物业市场趋于饱和。业主们更加注重高效优质的物业服务,

譬如:快速的物业服务,及时获知社区资讯,足不出户的购物

就餐,拥有社区生活圈等;业主对缴纳物业费存在误区;物业

服务与业主需求不相符;物业服务信息不公开等等;作为物业

,物业成本不断上涨,提价难,收费难等。现今的物业服务要

求日益提高,及时性,通知、物业账单、活动信息第一手接收

/1859/ 福信光电智慧社区APP软件

;人性化,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方便畅通快捷、齐全优质高

效、物业提供最完善的生活支撑;便捷性,智能手机成为时下

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2、功能说明2.1、对讲开门1)当用

户家有客来访,并在梯口机上按下用户房号时,用户APP客户

端会响铃并同时弹出对讲开门界面,默认实现语音对讲和开

门,用户也可设置为可视对讲和开门。2)用户也可以通过开

门界面,直接选择相应的小区大门或者梯口门,点击开门按钮

即可开门,不用再带一大堆的钥匙。2.2、云1)帮帮忙用户在

此可向邻里、物业发出求助信息,分为一般信息和投诉报修

,一般信息现在有四类,分别是服务、教育、拼车、其它。标

签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后台添加。用户在线进行投诉报修方式

如下,通过拍照+文字的形式把要投诉的内容实时上传到物业

运营中心,通知物业及时处理。2)分享用户间相互分享日常

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及发起活动等,用户间可在此交流、沟

通。3)市场用户可以在跳蚤市场发布、展示转让或者求购信

息等,买、卖双方可在此交流沟通,线下进行交易,发起买、

卖方可以修改信息的状态,如已完成。2.3、消息1)消息帖子

回复通知,账单交费通知等。2)公告小区通知:发布各种小

区公告,及时通知用户,例如停水停电通知。公告由物业管理

员发布,用户没有发布权限,居委会可以此发布信息但要物业

管理员审核后方可发布。小区动态:展示小区最新的资讯和

动态,让小区居民对小区的活动有全盘的了解,向用户发送温

馨提醒、节日祝福,体现物业公司对用户的关心,促进小区和

/1859/ 福信光电智慧社区APP软件

谐发展。2.4、我1)我的E家显示认证同一房产下的所有住户

信息。2)我的账单可以查看我的所有账单,并在线支付。可

通过微信、支付宝完成支付。3)圈子用户可以创建圈子或加

入别人创建的圈子。分为公众和私人两种。公众:用户可以

看到所有成员名单,且与我同小区的成员会标注出来,可自由

决定是否加入。私人:只有经过创建者批准才能加入本圈,

加入圈子后才可看到圈子其它成员名单。4)监控家庭室内:

用户实现对自己家庭室内监控摄像头的管理,并可实时查看

视频。公共区域:用户可实时查看小区公共区域开放的视频

。5)鸟箱邮件提醒:当用户有邮件到达或邮件被取走时会收

到相应的通知。开门取件:可远程打开快递箱门,如本人在

外面,家人在快递箱前,本人可通过手机远程打开快递箱门,

以便家人代取。记录查询:可查询我的邮件情况,如未取邮

件和历史记录

/1860/ 广和优华占
广和优华占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选育目的:选育株高矮,株叶型态好、熟期适中、

米质优、抗性较好的感温型杂交稻品种,解决产量与米质的

矛盾,增加种粮效益,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稳定广西粮食

生产面积,维护粮食安全。作物种类:水稻审定编号:桂审

稻2017047号选育单位: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和

选育过程:1、广和A选育:2003年早季,在广东以自选野败

型三系保持系种质“粤丰B”与另一个自选保持系种质“天

丰B”杂交;后经连续5个世代定向选育,于2005年早季,选“

/1860/ 广和优华占

粤丰B/天丰BF5”目标保持系优良单株与天丰A成对测交;自

2005年晚季至2013年早季,经连续15个世代回交和自交,育成

综合农艺经济性状稳定的三系不育系513A和三系保持系新种

质513B,初步命名为“513A”和“513B”。与“粤丰A”比较

,该不育系具有早生快发性强和穗顶部芒少或无等特异性;与

“天丰A”比较,该不育系具有芽鞘、叶鞘、稃尖和柱头白色

等特异性。2、恢复系华占是以引自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优质

恢复系。3、2013年春季在南宁用不育系513A与恢复系华占

测交同时小面积制种,2013年秋季在南宁种植杂种一代,该组

合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全生育期适中。2014年参加

广西筛选试验,2016年进入区试。2017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

种审定。特征特性:桂南早稻全生育期平均117.7天,比特优

7118(CK)短4.0天;桂中北早稻全生育期120天,晚稻全生育

期105天,比天优华占短1~2天。种子长度9.5毫米,长宽比3

.4,粒色淡黄色;主茎叶片数15-16叶,株型紧凑,叶片叶鞘绿

色,叶型中长直,剑叶竖,穗型、着粒密,颖尖色黄色,无芒。

每亩有效穗数19.9万,株高113.0厘米,穗长22.6厘米,每穗总

粒数156.2粒,结实率87.1%,千粒重23.4克。抗性:稻瘟病抗

性综合指数年度分别是6.5级、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

;白叶枯病平均级6.5级,最高级9级。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

79.9%,整精米率54.9%,长宽比3.5,垩白粒率7%,垩白度0.9%

,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2.7%。产量表现:2015年早

造初试,8个试点平均亩产581.4公斤,比特优7118(CK)增产

/1860/ 广和优华占

6.14%;2016年续试,6个试点平均亩产546.1公斤,比特优711

8(CK)增产5.13%;两年试验平均亩产563.8公斤,比特优71

18(CK)增产5.64%,增产点比例100%;2016年生产试验,桂南

早稻平均亩产558.6公斤,比特优7118(CK)增产5.44%,增产

点比例100%;桂中北早稻平均亩产520.5公斤,比对照天优华

占增产2.32%,增产点比例83.3%,晚造平均亩产503.1公斤,比

对照天优华占增产3.12%。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

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桂南稻作区作早稻、桂中桂北稻作区

作早、晚稻种植,桂北稻作区作中稻或一季稻种植。稻瘟病

重发区不宜种植。

/1861/ 优质高脂肪大豆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与推广
优质高脂肪大豆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该项目来源于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

,计划编号:022004所属科学技术领域:该项目属于农艺学

农作物栽培与良种繁育学科领域。近年来,国内大豆需求量

大幅度增长,进口量激增,原因是:国产大豆品质较差,单

产低,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弱。2、性能指标:合同

任务要求:三年累计建立70万亩优质高脂肪大豆生产基地,

平均亩产量达到150公斤,可为油脂厂生产优质高脂肪大豆

10.5万吨,平均每亩增收50元,为农户增加收入3500万元,

/1861/ 优质高脂肪大豆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与推广

为企业创利525万元。通过实施,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10万亩

,超计划40万亩,超额57%。平均亩增产大豆25公斤,累计

增产大豆2750万公斤。为推广区农户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25

0万元,超计划4750万元,超额135.7%。为企业创利750万元

,超计划225万元,超额42.9%。3、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优质高脂肪大豆品种晋豆19号、晋遗30号相继通过了山西

、陕西、宁夏及国家审定。晋豆19号于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山西名牌产品

奖,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成

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其脂肪含量最高达24.39%,1997年

经专家评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晋遗30号2001年参加国家区

试、平均亩产225.6公斤,比对照开育10号增产18.2%,居参

试品种第一位。在当年四大区、9个区试组、83个试验点、

75个参试大豆品种中产量位居第一,增产幅度最大。其脂肪

含量最高为24.20%。上述两品种均超过高脂肪专用大豆脂肪

含量≥21.5%的标准。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4、成果的创新

性、先进性: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了良种配良法,

重点推广了:避免重茬,适时播种,中耕间苗,科学合理施

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为高脂肪大豆

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龙头企

业密切配合,建立了以科研为依托、企业为纽带、农户为基

础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5、推

广应用前景: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企业提供优质原

/1861/ 优质高脂肪大豆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与推广

料,为农户解决买粮难问题,鼓励农户种大豆的积极性,扩

大种植面积。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适应广,可提高我国

大豆的国际竞争能力。该项目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

应用前景。

/1862/ 优质用材观赏兼具型榉树新品种选育
优质用材观赏兼具型榉树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在上世纪,榉树被列为国家二级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呈一度濒临灭绝。随着对其价值的发现

和繁殖技术的攻克,近年,榉树的栽培面积大幅增加。目前,

项目单位已收集12份榉树种质资源,项目组获得了“数控化

林木育苗技术研究与应用”省级科技成果,项目单位榉树的

扦插育苗技术已成熟。项目在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从生长

表现优良的榉树家系林分中选择秋季叶色优良、生长速度快

、干形好、材质优良的单株,经繁育、测定,并开展了榉树优

/1862/ 优质用材观赏兼具型榉树新品种选育

良株系筛选。项目的实施可推动榉树良种的培育进程,促进

我省造林树种更新换代,有利于我省木材加工业可持续发展

。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选育榉树优良株系2~3个,

并进入区域化试验阶段,优良株系秋季叶色(红叶)对比度

位于实生苗群体前5%,干形通直,材积生长量比当地种源增加

20%以上。(2)建立榉树良种无性快繁技术体系,其中榉树

嫁接成活率90%以上;嫩枝扦插成活率75%以上。(3)建立榉

树良种繁育圃30亩,年产优质榉树种苗木9万株。(4)申请

发明专利2~3项,制定相关地方标准1项,发表研究论文1~2

篇,培养技术人员8~10人。(5)榉树良种具有较好景观功

能、生态功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200万元。③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1、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评价补充收集榉

树种质资源,研究其秋季叶色、树形、速生性和适应性等性

状的变异特点及遗传多样性,并对目标性状开展评价测定,为

开展优树选择和杂交育种提供依据。2、优质用材新品种选

育依据种质资源的评价结果,筛选秋季叶色鲜红、生长量、

干形、材性等性状优良的单株繁育成无性系,通过无性系育

种的方法,选育榉树优质用材新品种。3、优良无性系规模化

繁育技术研究基于“数控化林木育苗技术研究与应用”(2

015)研究成果,研究诱导榉树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分化的关

键生理机制,为建立榉树高效无性繁殖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榉树优良无性系嫁接、扦插等无性繁殖方法,优化繁育

技术参数,降低繁育成本,形成新品种规模化快繁技术体系。

/1862/ 优质用材观赏兼具型榉树新品种选育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随着安徽省绿色生态

文明建设的推进与质量提升,安徽省近1000万亩杨树面临更

新改造,安徽省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还在持续推进。能满足

上述需要的林木新品种苗木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另外我省

木材加工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榉树木材综合

性状优良,适于生产深加工、精加工,符合今后我省木材加工

业可持续发展和升级换代的需要,市场潜力巨大。⑤应用情况

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榉树种质资源收

集已经开展5年,并培育了一批榉树实生植株。本项目利用收

集的榉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根据遗传变

异理论、无性繁殖理论,不存在技术风险。项目组承担的“

数控化林木育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已经获得安徽省科技

成果,在榉树良种无性繁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存在技

术风险。⑥历年获奖情况:本项目先后取得了两项实用新型

专利证书,分别为一种榉树分枝固定装置(专利号ZL201821

219196.3)和一种移栽用榉树树皮保护固定装置(专利号Z

L201821219255.7)。

/1863/ 竹林—竹荪等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竹林—竹荪等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

承担的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食用菌创新团队自

主设计项目“竹林——竹荪等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

范(2009R50029-24)。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技术要

求、单产稳定性、产品市场容量、原料来源、栽培效益等主

要评价指标筛选1~2个适合竹林-竹荪等食用菌高效栽培的

品种,并确定最适宜的栽培基质,通过竹林地选择、栽培季节

、基质选择、栽培方法与管理、病虫害防治、竹荪采收及烘

/1863/ 竹林—竹荪等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干等技术优化,建立毛竹下棘托竹荪栽培技术规程。竹林内

经过竹荪栽培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得到改善,栽培后土壤

变疏松,容重下降4.6~5.4%,土壤中有机质、水溶性氮、速

效磷、速效钾含量上都比对照有了明显的增加,特别是速效

磷成倍增加。在毛竹林内通过竹荪栽培,可以明显提高土壤

的肥力。并对竹林-竹荪高效栽培的效益进行评价。3、技术

的先进性在省内首次开展竹林-竹荪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筛选

出竹林套种棘托竹荪易于推广的高效模式,竹林套种红托竹

荪的高效栽培模式。在丽水、湖州、金华3市建立示范基地

7个。首次建立毛竹下棘托竹荪栽培技术操作规程4、技术的

成熟程度及应用情况先后在莲都大港头、缙云新建、龙泉兰

巨、湖州吴兴区、安吉、义乌、浦江建立示范基地7个,合计

面积106.5亩,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5、成果简介本项目研

究在浙江省内首次开展竹林—竹荪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筛选

出竹林套种棘托竹荪易于推广的高效模式;首次建立毛竹下

棘托竹荪栽培技术操作规程。1、明确棘托竹荪D古为竹林内

套种的适宜菌株,提出了竹片、刨花、板栗蒲等农林废料栽

培竹荪的优良配方,制定毛竹林下棘托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2、研究了竹林内栽培竹荪对竹林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结果表

明栽培竹荪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土壤容重下降4.

6~5.4%,有机质、水溶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都比对照

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速效磷成倍增加。3、竹林套种棘托竹

荪,可有效利用竹林下闲置土地资源,每亩投入成本3000元左

/1863/ 竹林—竹荪等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右,可获收益3400~13000元,通过加工分级包装,效益还可大

幅提高。4、项目在缙云新建、龙泉兰巨、湖州吴兴区、安

吉、义乌等地建立示范基地7个,合计面积106.5亩,取得良好

的示范效果。

/1864/ 天然安全高效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天然安全高效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公司围绕“安全”和“高效”两个关键指标,首次

创新性的将米糠提取物高碳脂肪醇进行科学配比应用于动物

饲料中,研究开发出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动物保健促长剂。

该产品成分天然、安全高效,对动物的生长(产)性能具有

显著促进作用,可使断奶仔猪的生长速度提高10%以上,使蛋

鸡的产蛋率提高7%以上,还能增强动物的抗应激及免疫力,是

一种绿色健康的饲料添加剂,可替代动物生长激素应用于养

殖过程,填补了国际空白。产品的推广应用为养殖户带来了

/1864/ 天然安全高效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显著的经济效益,有效减少了生长激素及抗生素使用量,推动

了我国替抗减抗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带动了稻米加工副产品

米糠的综合利用,加速了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对实现资源再

利用、降低环境污染、保障养殖健康及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

义。此外,公司设计制造出的提取、乳化相关装置改善了产

品生产工艺,可应用于其他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加工过程,并带

动相关传统中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链。

/1865/ 无公害农产品 饲用玉米栽培技术规范
无公害农产品 饲用玉米栽培技术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饲用玉米的定义、产地环境、

栽培技术以及收获、贮藏等技术要求,针对天津市玉米生产

特点以及畜牧业发展需求,吸纳最新的、操作性强的技术成

果编制到规范中,适用于天津市春、夏玉米种植,具有较好的

应用前景。

/1866/ 枯草芽孢杆菌对育肥猪促长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枯草芽孢杆菌对育肥猪促长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目前,以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为主要模式的养猪业

发展迅速,但也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党和国家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提高治理力度,却没有从源头上解决污染

源的问题,研究一种既能促进生猪生长,又能减少排放的养殖

方式迫在眉睫。该项目在反复试验、论比分析的基础上优选

出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添加剂,效果最佳。枯草芽孢杆菌

是一种益生菌,可抑制致病菌生长、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调

节肠道消化吸收,芽孢可100%直达大小肠。该试验在降低日

/1866/ 枯草芽孢杆菌对育肥猪促长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粮3%蛋白含量的条件下,每吨饲料中添加230g枯草芽孢杆菌

,可以促进猪的生长发育,日增重平均高出14.8%,饲料报酬提

高12.98%,平均每千克增重用料降低14.79%,氨气排放减少5

3.20%,粪便中粗蛋白减少15.03%,苍蝇减少56.35%,明显降低

污染。该项目的创造性和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

理念先进,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创造性地减少饲料标准蛋白

质用量;研究探索出在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促进猪只

生长,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减少粪便粗蛋白和氨气的排量,

实现了生猪健康养殖,减少了养殖环境污染;全程饲养不使用

任何抗生素,大大降低了抗生素的残留,提高了肉品质量;将

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添加剂与养猪技术组装配套,为商洛的养

猪与环境减污从技术上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二是立项独特

。近年来,业内人士不断探索各种添加剂来提高生产效益,但

添加的种类较多,操作复杂,效果不佳,该项目在反复试验、

论比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出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添加剂,效

果最佳。三是取材简便、价格低廉。该项目试验所用的枯草

芽孢杆菌为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出品的益生菌成品包

装,便于采购,取材方便,在饲料中添加的比例仅为230g/t,

成本仅为2.9元。四是效益显著。该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

益和明显的生态、社会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大

降低环境污染,利于人类健康。该技术成熟可靠,适用于育肥

猪,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组猪只未发生任何疾病,未用任何药物

,生猪生长健康,肉品安全无抗无残留,安全可靠。该项目在

/1866/ 枯草芽孢杆菌对育肥猪促长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洛南县、丹凤县为中心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在商洛市七县区

的266个猪场进行推广,期间共推广生猪91万头,直接经济效

益11279万元。但是也存在问题:缺少对标准日粮与低蛋白

日粮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对比试验研究,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

中继续探索,并进一步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及范围。

/1867/ 抗倒伏玉米品种——农华98
抗倒伏玉米品种——农华9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3年最新育成

新品种。2004年参加国家东北早熟组、京津唐夏播早熟组区

试。2005年参加国家东北早熟组、京津唐夏播早熟组生产试

验,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国审玉2006002。一、特

征特性株型紧凑,株高2.6米,穗位1.0米;抗倒性好,抗病性较

好,活秆成熟;籽粒黄色,白轴,秃尖小,籽粒马齿型;百粒重3

8-44克,出籽率高,容重高,商品品质较好。成株叶片数17~

18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98~20.3厘米,穗行数1

/1867/ 抗倒伏玉米品种——农华98

4~18行,在京津唐地区,需有效积温2400℃左右;在东北早熟

地区,需有效积温2612℃左右。二、产量表现2004年京津唐

夏播早熟组区试中比对照增产20.5%;在东北早熟组中,最高

亩产达835公斤/亩,平均亩产707.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达极

显著水平。四、栽培要点在东北春播时,4月末5月初及时抢

墒播种同时底施复合肥20~30公斤/亩,4~5叶期定苗,亩留

苗3500~3800株,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5~30公斤,及时中

耕培土、注意防治病虫害。五、适宜种植区域适合一年两熟

区夏播或一年一熟区春播,东北早熟地区凡适合种植四单19

、本玉9的地区都可种植。

/1868/ 花椒良种标准化栽培技术中试与示范
花椒良种标准化栽培技术中试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项目通过优化花椒良种嫁接繁育技术,建立了花椒

标准化育苗基地和花椒良种标准化示范园。通过应用机械化

埋土防寒模式和病虫无公害管理技术,示范园内花椒植株生

长健壮,实现了第二年开始结果。幼树期运用椒粮间作模式

,通过花椒行间间作花生、大豆、红薯、芥菜等矮秆作物或

蔬菜,增加了椒农收入。在我省邢台、阜平、平山等瘠薄山

区辐射推广花椒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1000余亩,使管理成本

平均降低40%以上,同时提升了花椒品质。并开发出花椒芽菜

/1868/ 花椒良种标准化栽培技术中试与示范

和花椒芽粥等新型附加值高的花椒产品。

/1869/ 名贵花卉——巨型红掌的引种和组培快繁研究
名贵花卉——巨型红掌的引种和组培快繁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名贵花卉——巨型红掌的引种和组培快繁研究”

是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50908;该

研究是在国内首家进行巨型红掌的品种和利用组织培养技术

对巨大型红掌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栽培研究;该研究

中采用巨型红掌的叶片、叶柄、花梗、花序等组织和器官为

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研究不但可以获得高繁殖系数和成活率

的无毒苗,也能为今后的遗传组培研究中建立高效离体再生

体系;该研究通过巨大型红掌的引进及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1869/ 名贵花卉——巨型红掌的引种和组培快繁研究

,可以获得健康的和一定数量的巨大型红掌的幼苗,供应市场

需要;该研究今后还需要进行巨型红掌的批量繁殖并及早实

现市场化。

/1870/ 切花月季保护栽培技术研究
切花月季保护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课题主要对切花月季——衣主教的苗木不繁育和

保护地栽培进行技术研究。摸清了扦插育苗使ABT生根粉的

最佳浓度及配套措施,达到成苗快,根示多,移栽成活率高。

研究大棚月季的管理技术,建造墙厚50cm以上的,脊高3.2米

,棚面角为0.45度的大棚,棚内湿度最低8度;分段浇水浇水,

顶部放风,可降低棚内湿度10%以上;筛选了大棚月季主要病

害的有效防治药剂及其浓度;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1

0-15天高温33抖让婆镆淮,抑制病害发生。根据以上措施,一

/1870/ 切花月季保护栽培技术研究

个60乘9平方米的大棚,栽黾油蹲1065万元,可提高产花量40

.2%,提高产值1057.03元。

/1871/ 家禽产业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建与推广应用
家禽产业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建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该项目来源于山东省农业厅、财政厅支持的“山东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家禽产业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项

目,项目编号:SDAIT-13-011;科技部支持项目“十二五”国

家科技计划子课题“家禽专业信息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

任务编号为2011BAD21B060105;山东省科技厅支持项目山东

省自主创新专项子课题“家禽产业专业信息服务系统集成应

用与示范”,项目编号为2012CX90204。该项研究起至时间为

2011~2014年。研建了科学、完善的家禽产业现代化信息服

/1871/ 家禽产业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建与推广应用

务系统,具备浏览新闻、预警快讯、智能决策、查看行情、

专家咨询等10个主要功能模块;构建了各类家禽专业信息资

源、公用信息资源数据库、知识库;研建了家禽养殖智能决

策平台,包括各自具有知识产权的11个子系统,分别为我国家

禽品种查询系统、山东省种禽企业检索系统、禽病诊断专家

系统、饲养管理决策系统、生长发育决策、产蛋智能决策系

统、饲料营养决策系统、家禽用药查询系统、家禽疫苗查询

系统、家禽疫病查询系统和生物安全查询系统;利用智能感

知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等物联网,研发了家

禽养殖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禽舍内温度、湿度和氨

气、粉尘浓度等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并可利用微机和智能

手机实现远程监控;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会议系统软件,研建了

家禽信息视频服务系统,实现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和站点用户

“一对一”的禽病远程诊断和“一对多”在线视频技术授课

与培训;研发了家禽专业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安卓版手机应

用系统——家禽掌中宝,手机用户扫描“家禽掌中宝”二维

码,下载该服务应用软件,即可享有家禽信息的各种服务。项

目共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9项,获得专利5项,发表科

研论文13篇,出版著作2部。该项目在山东省内推广养殖场(

主要是鸡、鸭)300余家,应用于7.2亿只家禽,蛋禽(蛋鸡、

蛋鸭、种禽)产蛋周期产蛋数平均增加6枚/只,肉禽(肉鸡

、肉鸭)出栏体重平均增加54g/只,平均降低死淘率1.19%,

平均兽药投入减少0.11元/只,人工费平均节约0.1元/只,推

/1871/ 家禽产业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建与推广应用

广3年来,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0.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研发的某些技术还不完善、成熟,如环

境监控技术,推广配套设备成本较高,还需要进一步研发和完

善。信息服务系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服务和咨询的时

效性,探索“补贴+市场化”的系统运行机制。继续加大推广

力度,利用各地基层畜牧推广单位进行大力推广应用。项目

在智能化生产决策和远程环境控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家禽产业信息服务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获得山

东省农业科学院公益推广奖一等奖和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

二等奖。

/1872/ “粉杂一号”冬瓜组合的选育
“粉杂一号”冬瓜组合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课题引进几十种亲本材料,经4—6代自交提纯

,比较详细地鉴定了每个材料的生物学和植物学特性,对有

些材料还进行了同功酶生化分析;测定了果实水分含量、干

物质、灰分百分率、还原糖、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的组成。

育成的中熟、渡淡、抗逆性强的冬瓜新组合——粉杂一号,

生育期120天,主蔓18—20节着生第一雌花,单果重

15—20公斤,一般亩产8000公斤。现已在华南、华

中10多个省市大面积种植。

/1873/ 猪精液稀释粉的开发与应用
猪精液稀释粉的开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猪精液稀释粉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是齐齐哈尔市

科技局2013年下达的计划外项目。以齐齐哈尔荣兴种公猪站

和齐齐哈尔鑫港种猪场等单位为本项目的研究基地。随着我

国养猪业不断发展和种猪联合育种工作的需要,猪的人工授

精技术的迅速普及,不同规模的人工授精站已成为我国养猪

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主要是通过加大猪人工授精所

需设备耗材的国产化率来降低其成本,加大猪人工授精技术

的推广效率,从而提高养猪效益。猪精液品质质量的控制和

/1873/ 猪精液稀释粉的开发与应用

精液保存稀释剂是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核心技术。为了有效开

展猪的人工授精,精液的稀释和保存是关键技术。精液保存

的目的是为了延长精子的存活时间,便于运输,扩大精液的使

用范围。因此,精液保存时间和保存效果是人工授精应用成

败的关键因素,开发出保存时间长、保存效果良好、成本显

著低于现有的商品化精液稀释液的稀释液,对人工授精技术

来说有重要的经济效益。优质的稀释粉可使公猪的精液根据

需要有效的保存3~7d的时间。满足一定时期保存精液的需

要。可更好的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适用于大、中型规模化

养猪场和供精站。对于优良的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将公

猪的优质基因迅速推广,促进种猪的品种品系改良和商品猪

生产性能的提高。因此,猪精液稀释粉的开发研究对猪人工

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能产生具大的社会效益

。通过课题实施,一年来,开发生产品质优良的稀释粉。生产

稀释粉2万包,生产1包的成本为5.00元,销售8.00元/包,每包

收益3元,收益6万元;国内销售精液稀释粉每袋平均15.00元

,自主研发的稀释粉每袋节省7.00元。共节省14万元。该项

目通过对猪精液稀释粉的研制,开发出4套稀释粉配方,通过

试验制定了精液稀释的操作方法。存在问题:应进一步扩大

中试应用范围,加快产业化进程。

/1874/ 大蒜新品种培育及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
大蒜新品种培育及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本课题来源:农业部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根腐病综合治理技术方

案”、四川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农作物育种攻关“中”大

蒜新品种选育“、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

合作项目”大蒜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四川

省农业科学院基金项目”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

范“等。(2)课题背景:该课题针对四川大蒜生产上存在

生产品种大面积抽苔时间基本一致,导致劳动力紧张用工成

/1874/ 大蒜新品种培育及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

本高、蒜苔市场滞销、价格低和大蒜苗期成片回苗僵苗死苗

造成重大损失、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大量施用农药和缺乏高

产栽培配套技术,不能实现绿色优质高效”四大“突出问题

,通过2001~2020年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二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选育出大蒜优良早熟苔用新品

种3个。通过系统选育以及系统选育与辐射育种相结合的方

法,选育出成蒜早2号、成蒜早3号和成蒜早4号3个早熟苔用

新品种,并获得”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其中,成蒜

早2号、成蒜早3号在3月份即可抽苔上市,比大面积推广的早

熟对照品种”二水早“抽苔上市时间依次提早7~28天和3~

19天,蒜苔产值增加25~30%;成蒜早4号蒜苔抽苔上市时间

平均比对照早熟品种提早4.6天,蒜苔和蒜头产量分别提高3

3.3%和17.1%。研究形成了3个早熟苔用新品种的配套高产

栽培技术。2、查明了引起大蒜苗期严重回苗僵苗死苗的根

本原因。通过室内外系统研究,率先查明了造成大蒜苗期回

苗死苗的主要原因,开创性地研究出”治理大蒜苗期死苗回

苗配套技术。经在大面积示范应用,控害保苗增产增收效果

显著。3、查清了四川大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特点

并发现了3种新病害。通过对全省大蒜产区采集的病虫螨等

1000余份有害生物标样鉴定,共鉴定出病虫害种类27种,其中

主要病虫害16种;系统研究了其中12种重要病虫害田间发生

规律;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首次发现

由球毛壳菌引起的叶尖枯黄和由被孢霉引起的叶片、假茎腐

/1874/ 大蒜新品种培育及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

烂的2种真菌新病害;新发现真菌病害白绢病在四川大蒜上发

生危害严重。4、优化集成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

(1)从当地大蒜栽培品种中,评价筛选出抗病性、抗逆性较

好的品种2个;(2)筛选出高效大蒜拌种剂配方2种;(3)筛

选出高效低毒药剂及药剂混配组合15种;(4)引进高效施药

器械1种。在此基础上,优化集成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

术,经示范应用效果显著。5、研究制定出大蒜高产栽组合技

术。探明了品种退化、土壤酸化、过量施用化肥作底肥、蒜

苔采收后缺乏保苗措施导致叶片很快枯死是导致大蒜产量偏

低、年度间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研究出针对性、实用性

强、效果显著的大蒜高产组合技术。6、引进集成适合我省

大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选种机、旋耕开厢机、播种

机、水肥药一体机、收获机。研发出与大蒜全程机械化相适

应的配套生产技术,为实现省工省力高效规模化生产奠定了

基础。7、创新集成大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1套。在各单

项关键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创新集成“死苗回苗病治理技术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的大蒜绿色优质高

效生产配套技术1套。三、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根据成果查

新和同行专家评议,该课题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包括:1、选育

出大蒜优良早熟苔用新品种3个,填补了国内空白;2、首次探

明了造成大蒜苗期回僵苗死苗的关键因素,制定出有效的治

理技术;3、查明了四川大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发

/1874/ 大蒜新品种培育及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

现了3种新病害,研制出配套绿色防控技术;4、明确了影响大

蒜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有效解决的技术措施;5、研

究形成了“5机”配套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6、创新集成

1套大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四、技术成熟度:该项技

术从研究、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已历经20年。根据选育

的3个大蒜新品种和创新技术的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在大

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结果,增产增收和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均十分显著和稳定,表明该项技术成果非常成熟。五、应用

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应用情况:2006~2020年,年以来

,2006年以来,项目成果累计推广应用123.96万亩次,大蒜病

虫害平均防效达8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

,新品种+新技术亩平增收蒜苔和蒜头200公斤以上,产值大

幅提升,大蒜素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显著提高,大蒜产品检测

合格率达100%,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8.9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

四川大蒜产业的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2)存

在的问题:该项成果是根据大蒜产区稻蒜轮作模式、大蒜长

期种植地区、特定的病虫害种类,栽培技术落后导致的大蒜

死苗回苗问题严重,产量普遍偏低等生产实际问题研究所形

成,针对性强;在大蒜机械化配套栽培等仍需要根据不同地区

进行熟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六、历年获奖情况:“成蒜

早2号、成蒜早3号的选育推广与大蒜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

应用”,2010年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875/ 节水多抗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的选育及应用
节水多抗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北方冬麦区抗旱、耐高温转基因小麦品种选育”

课题,是2016年1月立项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项

目(项目编号:2016ZX08002002-008),由山西省农业科学

院小麦研究所承担完成。品育8012(晋审麦20180001)于2

018年12月19日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

品种的先进性在于:一是高产抗旱与高产优质相结合。高产

高效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但高产与节水、高产与优质是

相互矛盾的,在育种中往往难以实现。山西省及黄淮麦区常

/1875/ 节水多抗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的选育及应用

年降水较少,冬春季节蒸发量大,地区、时空分布不均,年际

变化大。在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中,旱地品种要考虑抗旱,又

要考虑优质专用,所以,培育出既高产抗旱,又高产优质的品

种,是实现优质小麦育种突破的关键。二是高产与稳产广适

的有机结合。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是基因型和环境效应互作的

结果,我省南北跨越6.3个纬度,境内山峦起伏,气候多变,生

态类型复杂,如要促使小麦产量稳定增加,广适性是重要的考

查性状。高产品种对生态和生产条件要求比较高,适应性差

。所以选育既高产又稳产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是小麦育

种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三是专用小麦外观长相与内在品质

相结合。过去传统育种唯产量为标尺,既忽视品种的内在品

质,又忽视了品种的外观长相,影响到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效

果。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同时在小麦

品种的示范推广中,要求小麦品种的外观长相好,植株清秀、

穗层整齐、落黄黄亮、籽粒商品性好,白皮抗穗发芽等。为

此,在遗传改良中始终坚持性状统一的原则,即苗期看抗冻,

中期观长相,后期看熟相,室内观籽粒、测品质。从而使中选

材料在越冬性上可适应黄淮冬麦区的严冬,中期长相上清秀

、挺拔,穗层整齐,小穗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转运快,灌浆快

、灌浆饱,落黄好,籽。粒商品性好,产量高,品质佳。选育出

具有这些优点的小麦新品种,田间展示效果好,易推广、成果

转化快。四、品育8012于2019年3月转让给山西圣谷种业科

技有限责任公司,转让金额为贰拾伍万元(250000.0元)人

/1875/ 节水多抗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的选育及应用

民币。

/1876/ 鼠抗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鼠抗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本申请提供鼠抗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产生该单克

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本申请也涉

及含有该单克隆抗体的试剂盒。本申请的抗体经过亲和层析

纯化后,效价可以达到一万六,而且抗体纯度高、特异性强,

亲和力高。本申请的试剂盒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精密度高

,可用于克伦特罗的快速检测、测定。本申请提供鼠抗克伦

特罗单克隆抗体、产生该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制

备方法及其用途。本申请也涉及含有该单克隆抗体的试剂盒

/1876/ 鼠抗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本申请的抗体经过亲和层析纯化后,效价可以达到一万六

,而且抗体纯度高、特异性强,亲和力高。本申请的试剂盒灵

敏度高,稳定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克伦特罗的快速检测、

测定。

/1877/ 古田银耳Tr0l
古田银耳Tr0l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选育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科技局、福建省古田县食

用菌办、福建省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福建省古田县城东

街道办事处品种来源:从家栽菌株香灰1号与野生银耳芽孢

分离单株0号配对筛选获得,其中芽孢分离株0号系从福建省

漳州市龙海县程溪镇白云村采集的野生银耳子实体。进行孢

子分离,芽殖产生大量芽孢,萌发后获得多个分离株中,筛

选出一个性状优良的变异单株。特征特性:子实体成熟时耳

片全部展开,没有小耳蕾,形似牡丹花或菊花,朵直径10~

/1877/ 古田银耳Tr0l

14厘米,耳片纯白,蒂微黄,品质较优,栽培周期33~40天

,比普通品种(Tr63)早3~5天,适于加工剪花银耳,生物转

化率12.5%(干品)。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品质检测,水分

含量13.7%,粗纤维1.7%,蛋白质9.46%,碳水化合物41.4%

。经古田县植保植检站菇房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与普通银

耳品种相同。产量表现:经宁德、南平、福州等地多年多点

试种,一般每袋收干耳75克左右。栽培技术要点:自然季节

栽培,海拔400米以下区域适宜10月至次年4月栽培,海拔4

00~800米之间区域,适宜春季(3~5月)、秋季(9~11月)栽

培。800米以上的区域适宜夏秋4~10月栽培。培养料配方:

棉籽壳或木屑73~83%、麦皮15~25%、石膏粉1~3%,含水

量63%~65%,PH值5.2~6.4。菌袋规格一般为12~12.5

15;47~53厘米,常压灭菌100℃保持14~18小时。按无菌操

作规程接种,菌丝培养阶段适宜温度范围20~26℃,较适宜

22~25℃;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适宜温度范围21~26℃,较

适宜24~25℃;发菌阶段湿度保持60~75%,子实体生长发

育阶段湿度保持80~95%。菌丝培养阶段不需光照,子实体

生长发育阶段光照强度10~500Lx。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委

员会认定意见:古田银耳Tr01属银耳新品种,栽培周期33~

40天,品质优,适宜全省种植。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1878/ 神州红葡萄
神州红葡萄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当前,我国葡萄生产应用的多数品种为引进品种,受

到了品种知识产权的限制,现在从国外引进品种越来越困难

。特别是近年来,葡萄保护地栽培和避雨栽培方式的兴起,生

产上应用的葡萄鲜食品种,大粒、优质、抗病且符合葡萄栽

培和避雨设施栽培的品种很少,综合性状不理想。目前栽培

的葡萄品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不能满足栽培者的需求。

因此,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新品种选育课题

组以选育中晚熟、优质、大粒、香味的葡萄新品种为主要育

/1878/ 神州红葡萄

种目标。以葡萄品种“玫瑰香MuscatHamburg”为父本,“圣

诞玫瑰ChristmasRose”为母本,配置杂交组合。2002年5月

杂交,次年获得杂种苗,并定植于本所杂种圃内,定植株行距

为0.5m×2m,按生产上常规技术管理。2006年开始结果

,其中,w1-s3-s3.4单株表现优良,中熟、果粒大、鲜红色,外

观好,品质优良,丰产性强,综合性状超过当时生产上栽培的

中熟品种。逐作为优良单株。后经过连续9年的观察、鉴定

,确认该单株在基因重组的基础上,保持了双亲的优点,性状

遗传稳定,2015年初步定名为神州红。神州红为中熟欧亚种

葡萄栽培品种,丰产性好,果粒大,平均单粒重达到8.9g,果粒

长椭圆形,充分成熟呈鲜红色,外观优美。皮薄、肉硬脆,无

肉囊,种子少。果汁无色,汁液中等多,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8

.6%,风味甜香,具有别致的复合香味。品质上等。栽培适应

性强,适宜栽培区域广,可以在全国葡萄栽培生态区中进行推

广。生产上应注意合理负载,加强肥水管理。

/1879/ 宁夏果树品种资源调查
宁夏果树品种资源调查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收集在花名册中的品种(系)285个,梨117个,葡萄2

38个´桃117个,李34个,杏67个.应用范围:全国

各地科研教学.;转让方式:资料´图片&ac

ute;幻灯片一套

/1880/ 基于大豆蛋白冷冻特性制备即食多汁豆腐干技术应用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基于大豆蛋白冷冻特性制备即食多汁豆腐干技术应用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成果应用领域为大豆精深加工领域,以该技术可

制备即食多汁豆腐干,其技术原理为:以豆腐干为原料,利用

大豆蛋白冷冻特性,先采用冷冻技术制成冻豆腐干,使冻豆腐

干断面形成致密、均匀的孔隙网络,再应用微波技术进行解

冻、除水,该技术不仅加快了冻豆腐干的解冻速率,而且降低

了营养成分的流失。将解冻除水后的冻豆腐干切制成型,放

入卤汁中充分吸收卤汁,然后捞起沥汁,装袋后进行排气封口

,最后采用喷淋式杀菌、入味处理,冷却后得到即食多汁豆腐

/1880/ 基于大豆蛋白冷冻特性制备即食多汁豆腐干技术应用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干。

/1881/ 茶叶生化成分提取及应用开发
茶叶生化成分提取及应用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课题是省科委97年计划项目,是以荼叶为原料,

以水为溶剂提取荼叶中的有效生化成分,利用膜分离净化技

术解决荼汁的“冷后浑”问题,净化后的荼叶汁经真空浓缩

直接调配成口腔除臭剂产品,也可进而制备各种配方荼产品

。具有操作简单,不引入任何化学物质,产品色,香,味好

等优点。以荼叶提取物经调配制备的口腔除臭剂产品集物理

,化学杀菌,抑菌,消臭,抑消性能好,功能多,且免除胶

基带来的环境污染。该项目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罐装荼饮料及

/1881/ 茶叶生化成分提取及应用开发

各种速溶荼的制造,同时也为其它果,蔬汁类饮料的生产提

供借鉴。

/1882/ 四川农家畜禽常见病防治技术丛书
四川农家畜禽常见病防治技术丛书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家禽饲养
技术详情

  四川省是传统畜牧业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畜产品

生产基地。2007年畜牧业总产值19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

重的55.3%;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

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几年来,我省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发

生变革,传统家庭养殖业逐步分化,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

养殖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数量大幅增加,规模养殖场比重不

断增大,家庭副业变为支撑农业经济、保障农民增收、推动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1882/ 四川农家畜禽常见病防治技术丛书

动物饲养密度的增大,对动物疾病防治工作的要求也更高,加

上很多区域和养殖企业/场、合作社对人员、技术、物资储

备不够,管理水平存在差距,动物疾病频发,特别是禽流感、

沙门氏菌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也给公共卫生带来了极大

的威胁,已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养殖业

经济效益的获取。实践经验证明,养殖业成败的关键在疫病

防治,养殖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在科学的饲养管理。加之2008

年汶川、2013年庐山的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由于受灾的范

围广、基层动物防疫设备设施损坏严重,死亡畜禽多,污染源

分布广泛,加之两次地震都是在炎热天气,疫病传播速度快,

防疫工作更是不能懈怠。此外,随着全省兽医体制的改革,规

范兽医的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急需

充电、培训,以提高兽医人员专业技术技能。为此,课题组结

合多年的科研、生产和一线实践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吸取

国内外研究的最先进展,结合养殖业实际需要,按照学以致用

的原则,编写了四川农家畜禽常见病防治丛书。本套丛书分

为《农家常见猪病防治》、《农家常见牛病防治》、《农家

常见羊病防治》、《农家常见鸡病防治》、《农家常见鸭鹅

病防治》、《农家常见兔病防治》,共6册。本套丛书运用现

代科普图书的创作理念,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渗透到丛书的字里行间,为我国的(农业/畜牧业)科普图书

带来了全新面貌,极大地改善了原创农业科普书籍的质量。

该套丛书选题内容新颖,打破以前侧重于对具体科学知识的

/1882/ 四川农家畜禽常见病防治技术丛书

介绍和传播的惯例,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以鲜为人知的病例,

通俗易懂的哲理,风趣幽默的语言提供给读者的同时,创新性

地把畜禽常见病防控知识切入到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

如把“科学防控”、“可持续发展”、“种养结合”、“粪

污无害化处理”、“环境保护”等理念结合在一起,既通俗

易懂,又不失严谨;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又具有很

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读性。使读者在阅读后,除了掌握

畜禽防病治病知识外,还了解和熟悉大局意识。本套丛书涉

及内容广泛。除了猪、牛、羊、鸡、鹅鸭、兔等6种主要畜

禽单独出册,分别介绍各畜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

病、寄生虫病、普通病、中毒病和代谢病的防治知识外,还

创新性的集成贯通了畜禽疫病防控的相关知识,全面介绍了

各畜禽的解剖生理基础及生物学特性、治疗技术、常用药物

和疫苗、综合防治技术等,改变了原来和其他畜禽疫病防治

书籍只讲病的做法。本套丛书导向内容正确。本套书不仅传

播畜禽常见病防治知识,而且宣传引导读者树立科学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了解生物安全体系在防控畜禽疫病

的作用,充分认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环境保护、种养结

合等的意义和作用。近两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开展,各地开

展养殖脱贫工作热潮,本套书正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倍受青

睐。本套丛书实现科学和人文美统一。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上具有创新性和很强的实用性。本套丛书简洁、对称、协调

/1882/ 四川农家畜禽常见病防治技术丛书

。独具匠心的编排也是首屈一指。每册书籍系统地介绍,既

简明扼要,又不失严谨。翻到每册书中的目录,对资料范围一

目了然,方便快捷。在编排上抓重点,重实用,既直观又不失

严谨,内容丰富但又详略得当,语言言简意赅又形象生动。集

思想性、文化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读后

让人感到兴趣盎然,意味深长。本套丛书6本,可供畜牧兽医

系统各级科技工作者、大中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科研单位

相关人员及规模养殖场/社或者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单独购

买一册或多册。也特别适合基层一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际,提高从业人员诊疗水平,满足临床

快速诊断与治疗的要求。本套书籍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推

广应用四十多万册,不仅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显著

地社会效益,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畜禽业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

用。

/1883/ 柴达木枸杞资源综合利用——枸杞鲜果贮运保鲜技术开发研究
柴达木枸杞资源综合利用——枸杞鲜果贮运保鲜技术开发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目前,几乎所有的枸杞都加工成干果或果汁的形式

上市和销售,由于受枸杞鲜果贮藏保鲜技术的制约,营养丰富

、口味极佳的枸杞干果无法让消费者直接食用,枸杞主产地

宁夏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运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和精力研究

鲜枸杞的贮藏保鲜技术,然而进展甚微,到目前为止只有短短

的13天。青海青枸杞鲜果,经过历时2年的研究,终于取得了

突破性的进展,鲜果枸杞的贮藏时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80天

。贮藏180天后,枸杞鲜果能达到以下标准。项目单位指标实

/1883/ 柴达木枸杞资源综合利用——枸杞鲜果贮运保鲜技术开发研究

际达到指标贮藏时间(d)90180好果率≥(﹪)9095腐烂率≤

(﹪)105失重率≤(﹪)82达到此标准后,鲜果的销售能从每

年的7月底开始,延伸到第二年的3月底到4月初,能为消费者

带来营养而健康的枸杞果品。该项技术成果为国际首创技术

,相关的生产工艺完善,原材料来源可靠,生产的产品市场广

阔,有极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884/ 小麦淀粉和谷朊粉分离新技术
小麦淀粉和谷朊粉分离新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小麦淀粉和谷朊粉分离新技术”是自选项目。本

项目成果主要应用于我国小麦淀粉和谷朊粉加工领域。本项

目对系统粉品质对淀粉和谷朊粉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系统粉品质各指标与马丁法和离心法分离的A淀粉和

谷朊粉得率的相关性;初步建立了小麦品质指标与A和B淀粉

得率、糊化特性、颗粒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开展了戊聚糖

酶对分离小麦淀粉和谷朊粉的影响研究,确定木聚糖酶的应

用参数,提高了谷朊粉的得率和纯度;设计了三相卧螺工艺流

/1884/ 小麦淀粉和谷朊粉分离新技术

程,确定了小麦淀粉和谷朊粉分离的和面及均质工艺技术和

参数。本项目开发的主要新工艺技术及其指标如下:(1)

确定了系统粉品质各指标与马丁法和离心法分离的A淀粉和

谷朊粉得率的相关性。例如用于小麦淀粉和谷朊粉分离的面

粉粒度在80目左右,不能太细,破损淀粉含量要低于10%左右

,面筋指数大于70。(2)通过添加戊聚糖酶,提高了蛋白纯

度及谷朊粉得率;加酶后面筋蛋白纯度增加3%以上,得率增加

约1%,A淀粉、B淀粉得率没有明显的改变。(3)三相卧螺工

艺技术。确定木聚糖酶的添加工序,获得具有较好分离效果

的技术参数,整个工艺的耗水量为2吨水/吨粉,远低于面团洗

涤法中10吨水/吨粉。本项目针对国产小麦的品质特性设计

了三相卧螺工艺并做了适当改进,与传统马丁法相比,该新工

艺存在用水量少、分离操作简单、谷朊粉和A淀粉得率和质

量提高等特点。与国内外小麦淀粉其它分离技术相比,本项

目提出的工艺原料选择更理性;在分离工序采用生物技术,有

效降低了物料黏度,提高了分离效率;采用清水代替A工艺水

进行和面与均质,保证了产品安全质量。

/1885/ 果蔬脆片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
果蔬脆片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果蔬脆片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起的一种休闲食品,

它顺应了当今国际上食品天然化、营养化、风味化和方便化

的趋势。果蔬脆片原料取材广泛,可用原料品类繁多,我市大

面积种植的芋艿、番薯、马铃薯、南瓜、萝卜、豆类等都是

很好的加工原料。这些营养价值高而价格低廉的农产品经加

工后,其附加值将大大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我

国对该技术的研究起步较迟,而且设备落后、技术不到位,到

目前为止还普遍存在着含油率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特别是

/1885/ 果蔬脆片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

脆度),某些果蔬产品异味重,产品储存时间短,生产成本高

等问题。因此宁波素子园八味食品有限公司申报了本项目,

为进一步解决、产品含油率偏高、保质期不长、个别产品质

量不稳定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进行了技术改进研究。

经过长时间的攻关研究,项目组在优化原料品种、完善加工

工艺、改进包装材质改进、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获得了巨

大突破,顺利地实现了产品含油率下降、保质期延长、产品

质量稳定、生产成本降低之目标。

/1886/ 芥蓝种质资源创新和杂交一代新品种选育
芥蓝种质资源创新和杂交一代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国内外芥蓝材料

,采用感观鉴定和品质指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材料分

别进行了外观品性状和品质的筛选,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芥

蓝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遗传距离远的中迟

芥蓝农家种子与自交不亲和系广引-04杂交,育成了秋绿芥蓝

新品种1个,2015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在花都

、从化、增城示范面积达330亩,辐射带动面积达3300万亩以

上,增加产值198万元。

/1887/ 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该项目推广的核心技术是国家级审定品种鲁禽1号

、3号麻鸡配套系及其配套生产技术,同时集成鸡场的选址规

划与建设、鸡舍环境控制等制约肉鸡产业发展的主推技术,

提升了项目执行效果,扩大了新品种的推广规模和范围,养殖

效益显著提升。1.完善了良种繁育体系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是制约我国黄羽肉鸡持续健康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由此带

来代次不清、种源性疫病困扰等问题十分突出。本项目从完

善良种繁育体系入手,分别在济南、沂源等地建立祖代、父

/1887/ 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母代示范场,规范制种,提高雏鸡质量。建立祖代示范场2个

、父母代示范场4个、商品代示范场33个,以点带面促进优良

品种的推广。共推广鲁禽1号、3号父母代种鸡166.2万套,商

品代19417.5万只,实现直接经济效益(净利润)94900.8万

元,获得新增纯收益16236.3万元。2.完善了饲养管理技术规

程配套饲养管理技术的关键不同品种的推荐营养标准、不同

品种适宜的养殖模式和鸡舍环境控制技术。通过该项目的实

施,进一步修订了不同品种的推荐营养标准,完善了鲁禽1号

的笼养、厚垫料饲养和网上平养技术。特别是针对市场需要

,完善了鲁禽3号的放牧饲养管理技术。3.推进了标准化体系

建设标准化鸡场的建设是实现良好的饲养管理、确保生物安

全的前提。目前我省快大型白羽肉鸡标准化规模生产在全国

处于领先水平。但在优质肉鸡饲养方面,仍然以小规模养殖

场(户)为主,这些养殖场(户)养殖设施简陋、饲养环境

差、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要从推广标

准化鸡场(舍)建设等畜牧工程技术措施入手,根据山东省

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种鸡场建设标准》和《商品肉鸡场

建设标准》的要求,规范鸡场建设。4.加强了生物安全体系

建设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疾病防治中最经济、最有效的

方法,同时也是所有传染病的预防前提,是减少用药、确保安

全优质高效生产的关键环节。因此把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作为

重要内容之一,对原种场来说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实施种鸡

垂直疾病的净化工作,以保证父母代种鸡干净。根据我们几

/1887/ 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年来垂直传染疾病净化经验,种源性疾病阳性率显著降低。

白血病等种源性疾病的阳性率降至1‰以下,消除了种源性疾

病对商品代的影响。5.取得丰硕成果制定《鲁禽1号麻鸡配

套系父母代种鸡》《鲁禽3号麻鸡配套系父母代种鸡》《鲁

禽1号麻鸡配套系商品代》《鲁禽3号麻鸡配套系商品代》等

山东省地方标准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

项,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2篇,编著图书4部。

/1888/ 单铃重十五克成为国内之最-“天新超巨铃棉”
单铃重十五克成为国内之最-“天新超巨铃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系我公司培育而成。该梅中部桃只要40个就

可摘一斤籽花,平均单铃重12.5克,最大铃重可达15克。这

么大的棉桃,在国内实属罕见!该品种籽粒大,破土力极强

,幼苗浓绿,子叶肥大,长势稳健,花蕾肥胖硕大,结铃性

强。棵架大,根系发达,茎杆粗壮,高抗倒伏,抗棉铃虫,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单株成桃一般50个左右,多的达80个

以上。生育期135天,适应稀植,一般亩植900~1100株。衣

分38~40%,亩产可达千斤以上。适应范围广,黄淮流域、

/1888/ 单铃重十五克成为国内之最-“天新超巨铃棉”

长江中下游棉区均可栽种。

/1889/ 西瓜新品种懒神6号的选育
西瓜新品种懒神6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西瓜新品种懒神6号的选育一、课题来源与背景西

瓜懒神6号由新疆联创种子有限责任公司选育完成。亲本名

称:XM8-6×XF8-12。选育方法:莆系世代选育。选育

过程:母本XM8-l1是2008年从京露中优选而成的早熟西瓜,

果型圆形,果皮绿色并覆有墨绿色齿条带,果肉红色,外观美

,中心可溶性固形物11.5%,边部可溶性周形物8.5%,单瓜4kg

左右,种子褐色。父本XF8-12是从久比利中优选而出的中熟

新自交系,果型长椭圆形,果皮绿色并覆有深绿色条带,果肉

/1889/ 西瓜新品种懒神6号的选育

红色,中心可溶性固形物11%,单瓜重8kg左右,果实成熟全果

带蜡粉。第一年花期根据植株营养体的表型选出了若干单株

分别进行了自交,果实采收后进行了考种,根据果实性状等进

行一次选优。经五年的自交选育,选优去劣,育成了稳定性一

致的自交系,选择出具有稳定性的XM8-6♀,XF8-12♂等优良的

品系。并对各自交系进行了组合力测验,最终确定了最优良

组合XM8-6×XF8-12。后又进行多品系比较测试和生产

试验。结果表明懒神6号不但抗病性明显,而且产量高。二、

研究目的、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对甜瓜品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

化,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民勤县瑞丰源种业有限公司

和新疆联创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在充分调研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需求及大量引进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西瓜新品

种的选育工作,以皮厚耐储运、肉厚、高产、甜度高等为目

标,经过多年努力,育成了西瓜新品种懒神6号。懒神6号为鲜

食西瓜杂交种。该品种生育期80-90天,坐瓜至成熟30天左右

,植株第一雌花节位10-12节,果实椭圆形,果皮绿色,覆有墨

绿齿条带。瓤色大红,汁多细脆不倒瓤,单瓜重10kg。中心可

溶性固形物14%,边部可溶性固形物10.8%。中抗枯萎病。果

皮硬度适中,肉质爽口多汁。第一生长周期亩产4850千克,比

对照新优十六号增产14.66%;第二生长周期亩产4900千克,比

对照新优十六号增产16.72%。三、主要论点及论据(技术的

创造性与先进性)2013年在昌吉市老龙河农业园区,呼图壁

/1889/ 西瓜新品种懒神6号的选育

县二十里店镇、五工台镇、博乐、阿克苏等地布点试验,20

15-2016年在新疆西瓜主要种植区和甘肃民勤县收成乡进行

了多点试验和生产试验,随后开始大面积推广。第一生长周

期亩产4850千克,比对照新优十六号增产14.66%;第二生长周

期亩产4900千克,比对照新优十六号增产16.72%。经田间鉴

定,西瓜懒神6号白粉病表现为中抗,平均病叶率8.3%,病情指

数为2.5,分别较对照新优十六号的33.7%和9.6低75.4%和74

.0%。枯萎病平均病株率10.3%,病情指数为0.9,较对照品种

降低了76.7%和76.3%,表现为中抗。四、创见与创新(技术

的成熟程度)2017年推广性试验中,西瓜懒神6号亩产4656.

6千克,比对照红优二号增产3.24%。2018年推广性试验中,西

瓜懒神6号亩产4724.3千克,比对照红优二号增产4.57%。五

、社会经济效益与存在问题2011-2018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

达到2.8万亩次,累计总产值4500万元,净利润1500万元。生

产中需要注意的是:1、低温阴雨天气,需控制肥水,以防止

瓜苗徒长。2、避免低节位座瓜,选择天气晴好时期及时人工

授粉,提高座果率。3、病虫害防治以提前预防为主,座瓜时

期遇到连雨天气,用硫磺粉防治白粉病。4、播种前需浸种催

芽,种子发芽温度以30~32℃为宜。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七、成果公开情况:向社会公开

/1890/ 甜椒品种新科早丰
甜椒品种新科早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甜椒品种新科早丰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自主

选育的甜椒品种,该品种是津福14甜椒分离后代系统选育而

成。该品种中早熟,初花节位9节左右,从开花至嫩果采收25

天左右,平均株高70cm,平均株幅65cm,果实绿色,长方灯笼形

,果肉厚度0.5cm,3-4心室,平均单果重150g,抗病毒病、疫病

、炭疽病、青枯病,适合早春露地栽培和日光温室、塑料大

棚栽培,一般亩产4500kg。

/1891/ 先玉696
先玉69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25。品种名称:先玉696。

选育单位: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母本P

H6WC,从PH01N×PH09B杂交组合选育而成,来源于Rei

d种群;父本PHB1M,从PH2KN×PH2KR杂交组合选育而成

,来源于Lancaster种群。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

成熟125天,比对照早熟4~6天,需有效积温2750℃左右。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黄绿

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20厘米,穗位高121厘米,成株叶片

/1891/ 先玉696

数19片。花丝绿色,果穗中间型,穗长23~24厘米,穗行数

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克。

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4.8%。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

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

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和玉米螟,中抗纹

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

)测定,籽粒容重736克/升,粗蛋白含量9.59%,粗脂肪含

量4.60%,粗淀粉含量74.15%,赖氨酸含量0.31%。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

产,5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10.9公斤,比对照

增产13.3%;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3.7公斤,比对照

增产7.9%。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500~4500株。审

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

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吉林、内蒙古赤峰地区

、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1892/ 设施专用秋延后胡萝卜新品种选育研究
设施专用秋延后胡萝卜新品种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研究期间获得成果如下:1.收集、种植评价

适于秋延后栽培的资源22个,其中包括游离小孢子培养创新

的种质,通过一系列选择或创新从中选出不育系、保持系和

父本。培育出胡萝卜新品种”秋冬七寸”,适合天津及周边

地区双膜覆盖设施内秋延后种植。该品种肉质根橘红色,圆

柱形,表皮光滑,根长16.18厘米,粗3.43厘米,重95.17克,可

溶性固形物13%,商品性好;生长期115~120天,在天津及周边

地区9月上旬种植,1月中旬收获,每亩留苗35000株,亩产333

/1892/ 设施专用秋延后胡萝卜新品种选育研究

1公斤。此品种是国内首次选出的设施内秋延后种植品种,为

设施栽培技术增加了新的种植模式,种植该品种可以有效地

利用冬季闲置设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总结出双模覆盖

为主的设施配套栽培技术,同时总结出该品种的杂交制种技

术,为今后示范推广提供了保障。该成果主要应用于我国北

方大中城市周边的设施保护地,秋延后胡萝卜品种种植时间

在每年的9月以后,生长季在冬季,胡萝卜产品在元旦春节期

间上市,满足人们节日对鲜品胡萝卜的需求,同时可以为宾馆

和饭店提供对时令鲜品。随着天津市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设施优良的保护地已经增加到100万亩。大面积的保护地需

要种植的蔬菜品种也会相应增多,选育出的胡萝卜秋延后种

植品种为设施栽培提供了又一种植模式,预计新品种会很快

得到应用推广。

/1893/ 牧草工厂化生产系统
牧草工厂化生产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研究开发的牧草工厂就是专门生产牧草的植物工厂

,产量规模可按畜牧场的需求定制,好造福牧草工厂可分为移

动式和固定式两大类,自动化程度也可依投资者的情况选用

人工式,半自动和全自动化方式。工厂化生产的优点是能够

避开气候、季节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更无需大量储存干粗饲

料,避免了因长期存放而引起的霉变。并使牲畜养殖户们能

够有计划和高质量地饲养性口。该牧草生产系统系统采用水

喷淋式无土栽培,培育高速生长的麦草饲料,不但含丰富蛋白

/1893/ 牧草工厂化生产系统

质、粗脂肪质、天然纤维、淀粉质、灰分和各种矿物质、维

生素、氨基酸等,同时也是目前能够最有效控制喂养牲口的

饲料成本的最隹解决方案。本项目中的牧草生产系统是立体

式的植物工厂,牧草种子在托盘中层叠排放,LED植物照明灯

替代阳光,空调调节室内温度,喷雾管道提供牧草生长水分,

一年四季均可产出新鲜牧草。这样形成新的奶牛日粮配方不

仅可以提高奶牛营养水平和饲料转化能力,还可以显著提高

牛奶产量(增加10%)和质量(牛奶蛋白质含量>3.4),而

且新配方下的饲料总体成本可以降低大约25%。本项目具有

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研发智能化的、专门生产牧草的植物

工厂,解决传统牧草生产方式下无法解决的牧草稳定生产和

就近生产的难题,解决奶牛养殖中缺乏新鲜牧草的问题,提高

饲料综合营养水平,从而显著提高奶牛的养殖和牛奶的生产

水平。主要内容以及关键技术包括:1.工厂化生产牧草的装

备和控制技术2.雾培技术应用于牧草培养的关键要素及实施

技术(温度、水份、空气、人工补光)3.牧草工厂污水处理

技术4.牧草工厂的物联网远程控制技术5.添加新鲜麦草条件

下的奶牛日粮配方优化技术6.工厂化生产牧草条件下的奶牛

养殖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1894/ 水稻新品种垦研017
水稻新品种垦研01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研究背景寒地水稻是由起源于热带水稻,经过

漫长年代的自然和人工选择,演变而来的。寒地稻区与水稻

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差异很大,适应寒地种植的水稻品种也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形态、生态及生理特性。另一方面,所有寒

地水稻品种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在原产地温热生态环境中

形成的喜温性、短日性、半水生性和再生性等基本特性。这

些特性就决定了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类型及其特点。黑龙江

气候寒冷、土地冷凉、水冷的特点与水稻喜温性构成了基本

/1894/ 水稻新品种垦研017

矛盾,因此黑龙江省水稻育种就是以这一基本矛盾为中心进

行科学研究。另外黑龙江省位于高寒地区,品种资源匮乏,其

他省份的品种不适应黑龙江种植;日本北海道的品种在黑龙

江省表现高度感稻瘟病和不抗倒,只有针对黑龙江省的特点

,自己育成的品种才能适宜黑龙江省种植。二、研究目的与

意义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有60%以上的人

口以稻米为主食。近年来,我国稻米市场连续出现了优质米

供不应求、普通米供大于求、劣质米过剩积压的局面。目前

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水稻优质品种,由于各地气候、土壤、管

理水平的差异,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抗病性、适应

性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部分地区高产和优质不能兼顾,甚至

表现出产量低、抗病性能差、易倒伏等现象。为了确保我省

水稻生产的安全性,确保优质稻米的供应。需积极拓宽种质

资源,培育新的水稻品种取代或者搭配种植,避免大面积发生

病害的危险。在提高品种抗性等问题的同时也在提高品种的

品质,优质稻米给农民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也有利于米业在

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我省水稻生产的良性循环。三、主要

论点与论据(1)种质资源匮乏,遗传背景单一黑龙江省水稻

品种以石狩白毛、农林11号和虾夷等品种为骨干亲本,由它

们育成或衍生品种占同期育成品种的83.3%,其中骨干核心亲

本是石狩白毛,由它直接育成或衍生的品种数占同期育成品

种总数的44.1%。目前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面积稳定在6000万

/1894/ 水稻新品种垦研017

亩左右,主宰品种龙粳31、绥粳18、龙粳46、绥粳27等占种

植面积的50%以上。而这几个品种都与虾夷有关,遗传背景过

于单一易造成大面积发生病虫害的危险。水稻起源于我国,

在我国具有丰富的耐冷、抗病、优质等种质资源,充分发挥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丰富的特点,不断引进新种质,利用常规和

生物技术导入我省水稻资源中,扩大我省水稻资源的遗传基

础,增加水稻品种抵御不良灾害的能力,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2)创新方法增加黑龙江省水稻育种主要以品种间常规杂

交方法为主,同时又有系统选育、花药培养、整体DNA导入等

方法,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空诱变也应用到水稻品种选育

上来。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细胞融合、转基因、基因

编辑等技术也应用到新品种选育上来,为我省水稻生产提供

了更好的技术保障。四、创见与创新1、种质资源拓宽地理

远源引入云南耐冷性好的材料、日本品质好的材料对我省资

源进行改良,创造出耐冷性好的后代资源,利用云南的冷水谷

、剑粳香等资源培育出耐冷性好的资源,同时产生一些特殊

品系如软米、香糯等;利用日本的越光、秋光等优质资源培

育出一些优质的中间材料;利用诱变技术创造出抗稻瘟病性

好、矮化、不育等资源。新审定品种垦研017为早熟型品种

,具有分蘖性强、出米率高、品质优等特点。2、株型选择黑

龙江省地处寒地,水稻与南方水稻存在一定的差异,新品种选

育时在株型上应选择分蘖较强,株型较收敛,叶片上举,注意

/1894/ 水稻新品种垦研017

品种的耐冷性和抗病性,穗粒数稳定在100粒左右的品种,为

了提高品种的产量品种的千粒重要高,同时保证品种的品质

尤其稻米的出米率要高。垦研017株型收敛,抗倒伏强,穗粒

数约为110粒左右,整精米率可达73%,品质优良,食味值高,可

作为中高端米进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3、育种技术黑龙江

省水稻育种主要以常规杂交为主,但是常规杂交存在周期长

,远缘杂交不亲和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应用整体D

NA导入、组织培养、分子标记等技术加快选育进程,减少选

种的工作量。随着基因编辑等新的生物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应

用可以更快更有目标性的选育新品种。垦研017利用垦鉴稻

13号的优良品质、耐冷性与垦94-1043的丰产性、抗病性相

结合选育而成。

/1895/ 优质、抗旱鹰嘴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栽培技术集成
优质、抗旱鹰嘴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栽培技术集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鹰嘴豆具有耐瘠、抗病性强;根系发达具有防风固

沙作用;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生育期短

、抗旱强,节水节肥的首选作物。该研究通过对鹰嘴豆资源

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优质种质资源,培育出稳定品系,并集

成了配套栽培技术,添补了吉林省西部冷季作物发展中空白

;为种植结构调整增加了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倒茬、间作、复

种的新豆种。营养价值丰富,加工用途广泛,产品附加值高。

发展鹰嘴豆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环境效益,促进地方经济

/1895/ 优质、抗旱鹰嘴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栽培技术集成

繁荣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鹰嘴豆生

产,开发和研究鹰嘴豆产品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1896/ 抗菌药阿奇霉素的技术改造
抗菌药阿奇霉素的技术改造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阿奇霉素为半合成口服长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

在红霉素结构上修饰后得到的一种广谱抗生素,我国阿奇霉

素的用量近几年快速增长,可以预计其今后的用量将有很大

的增长。该药专利已到期,其原料药已具备常用药国际竞争

的条件,主要竞争对手是印度的制药企业。课题目标在优化

工艺的基础上,建成年产200吨阿奇霉素的生产线,成为我

国阿奇霉素原料药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优化和丰富制剂

产品,最终阿奇霉素原料和制剂的产值达到3亿元人民币。

/1896/ 抗菌药阿奇霉素的技术改造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课题。采用动态平衡方法,

使该步转化率达到95%以上,产物纯度达到90%以上。通过加

入更易与硼酸形成酯的二醇,通过酯交换脱掉硼酸,从而避

免使用酸。在还原、去硼后,有机溶剂提取,用该提取液直

接进行甲基化反应。在浓度、搅拌速度和降温速度三者之间

进行最优化实验,从而使一次结晶含量达到98.5%以上。技

术成熟度较高。

/1897/ 东农266
东农26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东农266为普通机收玉米品种,出苗至成熟需≥10℃

活动积温2300℃左右,生育期117天左右。种子出苗能力较强

,幼苗健壮,幼苗叶鞘紫色,叶色绿色,叶缘绿色,叶片宽度中

等,穗上叶片数6-7片,成株株高255厘米,穗位高89厘米,可见

叶14片,株型紧凑;花药为黄绿色,花丝黄绿色,雄穗一般发达

,分枝数2~4个左右,苞叶长度适中。果穗圆筒型,穗轴红色,

穗长19.6厘米,穗粗4.9厘米,穗行18~20行,籽粒黄色,马齿型

。该品种在适应区4月30日左右播种,选择中上等肥力地块种

/1897/ 东农266

植,采用直播栽培方式,公顷保苗7.5万株左右。基肥以有机

肥为主,每公顷10吨。根据地力情况,每公顷施磷酸二铵225

公斤,硫酸钾105公斤,尿素380公斤,其中磷钾肥以底肥和种

肥为主,氮肥的2/3作追肥;也可用养分数量相当的复合肥。

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及防治病虫害。

/1898/ 小麦新品种“云麦42”
小麦新品种“云麦4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特性:抗寒耐旱性好,抗病性好;两年平均亩

产270.4千克,较对照增产13.5%;弱春性,幼苗半直立,株

型紧凑,叶势挺直,茎杆弹性好,植株清秀整齐,分蘖力强

;株高83-89厘米左右,较适中;全生育期174-188天,比内

乡5号早熟1-4天,属中熟品种,前期生长缓慢,后期灌浆迅

速;棒状穗形,白壳、顶芒、红粒、角质,落粒性好、籽粒

外观商品性较好,粗蛋白质含量14.8%,湿面筋含量35.2%,

出粉率75%,稳定时间大于7分钟,达到国颁优质强筋小麦标

/1898/ 小麦新品种“云麦42”

准。分蘖成穗率高,穗粒数平均32粒,千粒重47.8克,属多

穗大粒型品种。适用区域:适于云南省海拔1100-2200米的

旱地种植

/1899/ 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杂交枇杷新品种--香妃
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杂交枇杷新品种--香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枇杷原产于我国,是入关以来未受外来同类果品直

接冲击的亚热带特产果树,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价值,发展

前景十分广阔。我国是枇杷主产国,生产总量占全世界的2/

3以上。目前我国195万亩的枇杷园80%以上都是红肉枇杷。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优质鲜果的消费需求也在增

长。福建是我国枇杷主产区之一。白肉枇杷是我国特有的枇

杷种质资源,是枇杷中的极品,具有’无冕之王’之美誉,其

肉质细嫩、清甜、风味浓郁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1899/ 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杂交枇杷新品种--香妃

白肉枇杷是我国枇杷中极其宝贵和极具竞争优势的枇杷基因

资源,但目前枇杷生产上仍缺乏优质、大果、特别晚熟的白

肉枇杷新品种。利用挖掘出的优异亲本,采用人工有性杂交

方式,开展以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为性状目标的枇杷新品种

选育,创制综合性状更为优良的品种,对进一步优化我国枇杷

品种结构、提升枇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9年,项目组选择以晚熟、特大果红肉枇杷新株系’金

钟’为母本,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枇杷新株系“新白3号”

(“贵妃”)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育种。2005年选出

优良性状的新株系“99-58”,定名为“香妃”。经四代遗传

稳定性测定,性状遗传稳定,决选出’香妃’。该品种优良性

状表现为:特晚熟,福州5月下旬-6月上旬成熟;大果,单果重

61.3g,大者76.4g,最大99.9g;优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3

%-15.5%,肉质细嫩、化渣、易剥皮、汁液多、鲜味好、清甜

爽口回甘、风味佳;高可食率,可食率70.9%-75.0%;耐热性好

,果实成熟期间,可耐30℃以上的高温,果实仍然正常,不落果

,不皱果,不日灼(日烧);果肉抗褐变能力强,剥皮(或者切

开)2h后果肉仍可保持原有色泽,基本不变褐;果实成熟期间

,在长出新梢的同时果实仍然正常,不脱落、不皱果,可以保

证次年产量,而“早钟6号”、“解放钟”、“贵妃”、“长

红3号”、“大五星”、“软条白沙”、“白玉”等主栽品

种,果柄处长出新梢,果实则脱落或变成皱果;由于“香妃”

花期迟,在北缘地区种植可有效地避过冬季低温对枇杷幼果

/1899/ 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杂交枇杷新品种--香妃

的为害。项目组针对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枇杷新品种缺乏的

难题,充分利用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的种质资源,根据枇

杷性状遗传规律,挖掘出具有晚熟、优质、大果、白肉特性

的亲本,科学配置杂交组合,采用人工有性杂交方式,从“金

钟”ד贵妃”后代群体中,培育出特晚熟优质大果白

肉杂交枇杷新品种“香妃”。2018年5月20日,福建省农业科

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在福州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完成的“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杂交枇杷新品种“香妃””进

行评审。“香妃”枇杷多头高接3年生无性子四代,株产27.

6kg,折合亩产1297.2kg。评审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创

新性强,综合性状优异,应用潜力大。“香妃”枇杷新品种选

育研究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香妃”枇杷目前已在福建云

霄、莆田、福州、宁德,四川成都、攀枝花,重庆万州、合川

,云南德宏、永胜,浙江兰溪、杭州,广东深圳、河源,海南海

口、五指山,贵州遵义等地中试示范和推广应用。

/1900/ 北五味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北五味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北五味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课题探讨了野生北

五味子诱导分化的培养基筛选及所需培养条件、栽培北五味

子诱导分化培养基筛选及所需培养条件及北五味子种子诱导

分化所需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并对组培苗进行了继代,确定

了继代培养所需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1901/ 青檀、椴树等珍稀优良树种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青檀、椴树等珍稀优良树种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青檀、椴树等珍稀优良树种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是由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

目,于2015年获得山东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的资助(项目编

号鲁财农指[2015]16号),项目起止时间2015年5月至2017年

12月。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Maxim.)为榆科青檀

属落叶乔木,为我国独有的落叶树种,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在研究榆科系统发育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科学作用。青檀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湖北等19省,常生长

/1901/ 青檀、椴树等珍稀优良树种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于山谷、溪边、石灰岩、山地的疏林中。山东省内青檀野生

群落主要分布于枣庄青檀寺、济南佛峪和长清灵岩寺附近。

青檀野生分布区的植被被大量破坏,野生青檀林被过度砍伐

利用,山东乃至全国的青檀野生群落面积越来越小,种群数量

急剧下降,目前只重视开发利用,忽略了繁育和保护,使资源

越来越短缺,几乎濒临灭绝。因此迫切需要对青檀现存种质

资源进行繁育研究。椴树(TiliaL)为椴树属椴树科(Til

iaceae),落叶乔木。椴树植物分布广泛,全球约80种,我国

约分布有35种。椴树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抗污染等优

点,适于城市公园、庭园作绿荫树,园景树及行道树种植;亦

适于工矿区作绿化种植。随着城市环境建设的力度加大,人

们对城市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植物的观赏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椴树苗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近年来关于椴树繁殖成功

的报道很少,主要原因是采用种子繁殖方法,由于椴树种皮的

不透性、胚休眠、果皮坚韧和种子内抑制物的存在,造成椴

树种子发芽率很低、出苗不齐,给抚育管理带来困难,构成了

实生繁殖的障碍。采用扦插繁殖,由于枝条的组织构造、内

含物质不利于生根等原因,至今为止适用于生产上广泛应用

的椴树繁殖方法尚未见报道,导致这一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很少。本项目主要研究探索青檀、椴树

的种子、扦插和嫁接繁育技术,从而加快青檀、椴树在园林

绿化,药用、材用,生态防护中的应用,带来切实的生态、社

会和经济效益。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椴树种子休眠期

/1901/ 青檀、椴树等珍稀优良树种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长、播种发芽率低,无性繁殖困难等传统育种技术障碍,建立

了青檀嫁接繁育及扦插繁育体系,为实现青檀的工厂化育苗

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椴树种子萌发特性研究,基本确定了造

成椴树种子休眠的关键因素,并找到了快速解除椴树种子休

眠的方法,打破了制约椴树这一珍贵树种播种繁育的技术瓶

颈;进行了椴树嫁接繁育及扦插繁育技术研究,为椴树的无性

繁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林木种苗是林业生态建设中技术密

集、科技含量最高的环节之一,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在现代

林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采用轻基质容器育繁育青檀、椴

树新种质,培育的苗木生长健壮,造林后即可爆发式生根,没

有缓苗期,对优化农村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城乡

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将产生

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902/ 一种带有棉球仓的搽药瓶(实用新型)
一种带有棉球仓的搽药瓶(实用新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技术详情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

带有棉球仓的搽药瓶。药仓、棉球仓和喷淋仓组成,药仓顶

部设有药液进口,棉球仓顶部设有棉球进口,其特征在于,所

述药仓和棉球仓由隔板A隔开;药仓和喷淋仓由隔板C隔开;棉

球仓(4)和喷淋仓之间由隔板B隔开;所述的隔板B上设有棉

球通过孔,隔板C上设有喷嘴;药液导管一端与喷嘴连通,另外

一端连通到药仓底部,喷嘴的闭合由设置在瓶壁上的喷嘴开

关控制;所述的喷淋仓一侧瓶壁内侧对称设有一组轨道,仓门

/1902/ 一种带有棉球仓的搽药瓶(实用新型)

可滑动的安装在轨道上,仓门外侧设有仓门把手。本实用新

型将药仓、棉球仓和喷淋仓和镊子融合为一体,具有结构简

单、合理,使用方便的优点。

/1903/ 玉竹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玉竹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吉林省为关玉竹的重要产地,

原以野生为主。随着用量的增大,人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但由于栽培时间短,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项

目针对我省玉竹生产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玉竹栽培技术不

规范主要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从栽培技术上解决这些限制

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技术,从而推动玉竹产业的良

好发展。二、技术指标1、完成玉竹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研

究。2、确定玉竹适宜采收期,确定玉竹最佳栽培模式。3、

/1903/ 玉竹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玉竹单位产量提高5%以上。4、制定玉竹规范化生产技术标

准操作规程(SOP)。5、建立玉竹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100

亩,种苗基地10亩。三、技术难点与先进性(一)技术难点

1、玉竹种子有休眠特性,正常播种2年才能出苗,通过人工处

理,打破休眠特性,当年出苗,且出苗率达到60%以上,解决限

制玉竹大面积生产的关键技术。2、玉竹最佳适宜采收期研

究。(二)创新点1、解决种子休眠的处理方法。2、明确了

玉竹最佳适宜采收期,确定出玉竹最佳栽培模式。四、项目

完成情况1、从玉竹规范化育苗生产技术研究,研究玉竹种子

休眠的原因为抑制物质存在和生理性后熟作用,采用层积方

法进行处理可以打破休眠;也可以采用高锰酸钾溶液处理,发

芽率达到60%。玉竹一般可采用根状茎繁殖,用量3500~400

0Kg/公顷。种子繁殖时间长,当年没有地上生长,只有地下根

芽的生长,种子用量300Kg/公顷干种子。经过层积处理玉竹

种子,播种量不同即20g/m2、40g/m2、60g/m2、80g/m2、10

0g/m2对玉竹的根冠比、出苗率、须根重、全株重有影响,以

播种量20~40g/m2的效果最好。2、通过玉竹规范化田间管

理技术研究,进行了行距15cm、20cm、25cm、35cm,株距3cm

、5cm、7cm、9cm玉竹适宜的移栽密度研究,确定了适宜密度

。也进行了玉竹适宜的春季和秋季移栽时间实验,确定了移

栽时间以秋季为好;春季移栽时间以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宜

、秋季移栽时间以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为宜。对以秋季结合

修整床面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量研究,以施用腐熟猪粪3000Kg

/1903/ 玉竹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hm2为宜。在开花期、根茎快速生长期施用化肥量的确定,

进行了尿素、磷酸氢二铵、氯化钾、复合肥单因素实验,确

定在玉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施用复合肥效果好,以10~30g

/m2为佳;尿素以20g/m2为好;磷酸氢二铵以10~30g/m2为好

;氯化钾以10~30g/m2为好。同时也进行尿素、磷酸氢二铵

、氯化钾在开花期、根茎快速生长期施肥量的交互实验,玉

竹的开花期、根茎快速生长期施肥量以尿素20g/m2、磷酸氢

二铵20g/m2、氯化钾5~10g/m2为宜。对玉竹叶斑病进行研

究,确定了引起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日

光兰链格孢。通过研究对叶斑病的防治药剂为在玉竹叶斑病

发生初期,使用22%嘧菌酯·戊唑醇SC2000倍、30%醚菌

·啶酰菌SC1500倍、32.5%苯甲·嘧菌酯SC1500倍

、38%恶霜嘧铜菌酯SC1500倍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防

效可以达78~88%。清除杂草技术研究中进行苗后土壤处理

除草剂和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实验,苗后茎叶除草剂以阿

特拉津+乙草胺1.125L+0.56L/公顷可用;苗后土壤除草剂以

施田补+乙草胺3.5L+3.5L/公顷可用。3、玉竹最佳栽培模式

研究。以玉竹床边间种大豆,与玉竹清种作对照,确定出玉竹

最佳栽培模式为玉竹和大豆。4、通过对玉竹最佳适宜采收

期研究,明确了不同采收期、不同生长年限玉竹多糖、总皂

苷、折干率、水浸物及矿质元素Fe、Mn等含量进行测定,采

收以三年生质量好,吉林省地区玉竹的适宜采收期为9月下旬

/1903/ 玉竹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5、通过对玉竹栽培技术的研究制定了玉竹规范化生产技

术标准操作规程(SOP)制定。6、从2012年科技厅立项以来

,建立了玉竹规范化生产基地,达到100亩,种苗基地10亩。五

、项目执行期获得的主要成果1、完成了玉竹规范化生产关

键技术研究。2、确定玉竹适宜采收期为9月份,确定玉竹最

佳栽培模式是为玉竹和大豆。3、玉竹单位产量提高5%以上

即8.5万斤/公顷。4、制定了玉竹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操作

规程(SOP)。5、建立玉竹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100亩,种苗

基地10亩。六、技术创新点1、摸索出打破玉竹种子休眠的

方法,当年播种,当年出苗,缩短玉竹的起收年限,增加农民收

入。2、在吉林市的左家镇、抚松县松江河镇及敦化市江源

镇进行推广,产量增加均超过5%。3、建立了玉竹规范化栽培

标准规程(SOP)。4、确定玉竹适宜采收期为9月份,确定玉

竹最佳栽培模式是为玉竹和大豆。七、存在主要问题1、不

同采收期、不同生长年限玉竹多糖、皂苷含量进行测定时,

每次结果误差很大。2、对不同施肥量的各项指标含量进行

测定时,每次结果误差很大。

/1904/ 中晚熟鲜食大粒葡萄新品种“玉珍香”(玉波五号)的选育
中晚熟鲜食大粒葡萄新品种“玉珍香”(玉波五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2007年“玉珍香”葡萄由“紫地球”做母本,“金

手指”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当年获取425粒种子,进行种子

处理、沙藏、冬储。2008年3月10日,温室播种,共出实生苗

186株,进行实生苗反复摘心等精心管理。2011年开始,对代

号07-02-31单株进行选育,以此株做为原种采穗母株,采集接

穗在夏黑、可瑞森、巨峰、泽香等成龄树上进行高接换头,

由专人负责调查记录。又利用棚架栽培进行长期观察研究。

同时,在我国3个不同区域(区划)进行实验,经过2011-201

/1904/ 中晚熟鲜食大粒葡萄新品种“玉珍香”(玉波五号)的选育

6年对结果葡萄的观察,该品种生长结果性状稳定。经过201

1-2016对结果葡萄的六年观察及专家鉴定,认为该品种产量

、品质、外观等综合性状优于亲本“紫地球”和“金手指”

,抗病抗异性优于“红地球”。根据综合表现,该品种在欧亚

种中,晚熟品种能够成熟的地区均可种植,在南方地区栽培均

优于紫地球和金手指。

/1905/ 利用替可吉宁生产地塞米松
利用替可吉宁生产地塞米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地塞米松是国内目前应用最广的高效甾体抗炎药物

,国内市场总需求量已超过10吨,目前国内生产地塞米松的

主要起始原料是天然资源匮乏的薯芋皂素,该项目是研究开

发利用一种国内尚未得到开发使用的替可吉宁生产合成地塞

米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替可吉宁是从剑麻工业

生产废物中提取出来的甾体资源,可变废为宝,该新工艺不

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且也为替可吉宁的资源利用,更大

规模地生产甾体激素类产品奠定了基础。同时还通过合成路

/1905/ 利用替可吉宁生产地塞米松

线与方法上的改进,提高了总收率,质量也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开发和利用新型甾体资源代替薯芋皂素生产甾体类药物

,开辟了合成高效甾体激素药物的新资源,是国内甾体工业

今后一段时间内主要发展方向。

/1906/ 切花红掌新型栽培系统的研究和产业化
切花红掌新型栽培系统的研究和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红掌(Anthuriumandraeanum)

,别名花烛、安祖花,为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20世

纪90年代初,被作为珍稀花卉引入中国作适应性栽培。国内

切花红掌以设施栽培为主,除海南以外的其他地区基本均采

用玻璃温室或薄膜连栋温室栽培,主要栽培方式采用槽式苗

床,即在地面上用砖砌出宽1.3米左右,围栏高度40厘米左右

的槽式苗床,再在苗床内铺设薄膜地布隔离土壤后填充栽培

基质进行红掌栽植,通常一条苗床内栽植有上千株红掌植株

/1906/ 切花红掌新型栽培系统的研究和产业化

,栽种周期在6-7年。传统的槽式苗床系统虽然简单便宜,但

基质用量大,土壤线虫等靠土壤传播的病害发病严重,尤其在

隔离防疫、肥水监控和植株栽培管理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产量低、品质不高、病虫害严重、管理粗放、投入产出比

低和生产技术落后是制约中国红掌生产的严峻问题。2、技

术原理上海鲜花港研究开发的切花红掌新型盆架栽培系统,

使用镀锌钢管和角铁条组成苗床架,将红掌植株定植于花盆

内并放置于床架上进行栽培。床架由多对插入地中的支架和

支架上的数根圆钢管组成,床架宽1.3米,走道宽0.8米,支架

上放8根19mm直径圆钢管,用于搁置花盆容器,1.3米苗床宽度

内可放4只花盆,也就形成了每个苗床可放置4行花盆。床架

脚架总长度达到0.55米,除去插入地下0.17米的部分外,床架

地面以上高度达到0.38米,花盆底部离地高度达到16厘米,在

兼顾了符合工人操的得苗床高度的前提下,实现了盆器离地

隔离的目的。支架由30×30mm角铁焊接制成∏型结构,并

经热镀锌处理,改善了在温室温暖潮湿环境下的耐腐蚀能力

,并采用螺栓连接,安装更加简易,减少焊接工作量。在床架

支撑脚上增加横向支撑角铁和斜向支撑杆,增加了竖直方向

的支撑强度和水平方向的稳固拉力,解决了床架的沉降和倾

倒问题,优化提高了床架的稳固性。与新型床架栽培相一致

,课题组开发设计了适用于新型盆架栽培系统的专用花盆。

花盆使用抗老化塑料材质,花盆规格为上外口径27厘米、上

内口径23厘米,高度23.5厘米,下口径17厘米的直角翻边圆盆

/1906/ 切花红掌新型栽培系统的研究和产业化

,翻边高度1.5厘米,宽度2厘米,底部均匀分布3个直径为1厘

米的排水孔。单个花盆容积为7.5升,根据密度要求每盆种植

2株红掌。3、成果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在上海鲜花港园区内进

行了3公顷的产业化应用,示范种植切花红掌种苗32.72万株

,实现年生产销售切花红掌150万支,年切花产值650万元。同

时,新型盆架栽培系统具有离地悬挂、单盆独立、非固定可

移动的特点,切断了病虫害通过水肥流动和栽培基质的传播

途径,提高了病疫防控能力。与传统槽式苗床相比极大减少

了栽培基质的使用量,起到了节约和环保的效果。通过对单

盆植株的回收液、基质EC和pH进行监测,从而指导肥水灌溉

的合理调控;利用单盆可移动特点可加强植株的栽培养护操

作。从而提高了精准栽培效果。.新系统的离地栽培,优化了

苗床的高度,使之更适合于工人操作,提高了劳动效率。

/1907/ 东南亚国家海红豆引种栽培技术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东南亚国家海红豆引种栽培技术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课题成果通过对珍贵树种海红豆的种质资源的收

集、保存、评价、利用,首次开展海红豆不同种源材料的引

种驯化栽培。引进和收集海红豆种质材料,建立种质基因库

10亩;开展海红豆的区域栽培试验,建立试验林及推广示范林

等200亩,初步形成以材用性为目标的配套培育技术体系,建

立了可供规模化生产的苗木繁殖技术体系。累计培育苗木2

0万株。本项目收集一批重要种质资源,筛选出材质优良、生

长较快的海红豆优良种源材料,通过人工栽培技术,保障珍贵

/1907/ 东南亚国家海红豆引种栽培技术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树种森林资源培植产业的迅猛发展,并在海红豆的景观利用

与工艺美术产品的开发上有重要突破,开发出30多个红豆工

艺饰品,收集与保存7个海红豆种源材料,丰富了我国珍贵用

材树种类型。本课题开展适生环境评价与栽培技术研究,对

于丰富福建省珍贵用材树种的种类,开展林业科学研究的国

际引种与科技交流,研究和开发海红豆的园林景观与工艺美

术利用,同时成果结合转化,指导省内多家企业进行市场化生

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908/ 脱毒地瓜高产示范
脱毒地瓜高产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地瓜在栽培过程中,通过茎蔓、薯块无性繁殖,受多

种病毒侵染并在体内逐年积累,病情逐年加重引起品种种性

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而脱毒地瓜是利用生物技术,对普通

地瓜进行茎尖组织培养、脱除病毒、快繁而获得的地瓜良种

。脱毒地瓜发棵早,长势旺,分枝旺,分枝多,叶面积系数大,

光合速率高,结蕃早,薯块膨大快,增产27.0~236.8%。大、

中薯块比例增大,出干率提高,对黑斑病、黑痣瘤和茎线虫病

抗性显著增强。脱产地瓜的增产幅度因种而异,感病老品种

/1908/ 脱毒地瓜高产示范

脱毒苗增产高,一般增产一倍以上,普通品种增产50~60%,比

抗病新品种增产20~60%。脱毒苗按世代分为原原种、原种

、一代、二代等。从原原种苗连续种植,增产能力至少可以

维持三年。

/1909/ 芸豆新品种——红花芸豆
芸豆新品种——红花芸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研制了芸豆新品种——红花芸豆。该品种中

熟,直立型,生育日数93~97天,株高50~55cm,主茎分枝3~

4个,主茎节数7~9节,单株荚数14~16个,荚长10~11cm,荚

粒数3~4粒,籽粒紫底黄纹,百粒重50~55g,百克粒数210~

220粒,籽粒粗脂肪含量1.27%,粗蛋白质含量23.51%,粗淀

粉含量48.00%,2003~2005年参加直立型芸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单产为1619.8kg/hm^2,最高单产3183.5kg/hm^2。

/1910/ 渝油21
渝油2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

种。全生育期221天左右,比对照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叶

片较大,叶色较深绿,裂叶1~2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

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黄色,花瓣大而侧叠。平均株高

191.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以上,单株

有效角果数458.7~503.3个,每角粒数18.9粒,千粒重3.4

4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4.23%、病指2

/1910/ 渝油21

.77,病毒病发病率0.74%、病指0.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

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脂及其制

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5%,硫苷

含量34.04微摩尔/克,含油量41.89%。产量表现:2005~

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

.27公斤,比对照增产5.1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

产180.35公斤,比对照增产16.17%;两年区试24个试点,1

7个点增产,7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5.31公斤,比对照增产

10.56%。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43公斤,

比对照增产3.48%。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长江上游区于9月15日左右播种育苗。每亩苗床播0.4公斤

种子,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6。苗龄30~35天。2.施足底

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公斤,尿素10公斤

,过磷酸钙40公斤,氯化钾10公斤,硼砂1公斤。每亩栽80

00~10000株,宽行窄株种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

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

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

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谢花

后30天收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

,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冬油菜主产

区种植。

/1911/ 红安格斯牛及改良利用技术
红安格斯牛及改良利用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中试
转让方式: 转让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主要涉及本土化选育红安斯牛品种,红安格

斯牛杂交改良技术、母牛产犊与配种提示系统(管理小应用

程序)。

  案例: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品种改良方案:该牛主

要用于生产高档牛肉。育肥6个月,18月龄达到550公斤以上

,屠宰率62%,净肉率52%,牛柳(里脊)、西冷(外脊)、

眼肉、上脑、大小米龙和膝圆等高档肉块产出率达到活重的

13%。

/1912/ 优质小麦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优质小麦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通过适宜播期,实行精播半精播,配方施肥,调整

基肥与追肥比例和氮肥后移以及节水模式栽培等技术措施的

合理应用,避免小麦冬前旺长,构建优质高产群体结构,减

少了无效消耗,减轻早春冻害,延缓后期根系衰老,提高氮

肥利用率,减轻了因氮素挥发和流失等造成的环境污染,改

善产品品质,节约灌溉时间和用水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实

现了节种、节肥、节水和优质高产的目标。该成果通过对各

项技术组装配套和优化集成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

/1912/ 优质小麦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在国内同类研究中,达到了国

内先进水平。不仅可以在当地推广应用,还可以在鲁东南沿

海以及苏北等同类地区气候条件下推广应用,必将产生巨大

的效益。

/1913/ 藏羊复壮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藏羊复壮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藏羊复壮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是青海省科

技厅2013年度下达的科技促进新农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13-N-502),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湖东种羊

场共同承担,协作单位有:河南县畜牧兽医站、刚察县畜牧

兽医站、祁连县畜牧兽医站和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藏

羊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畜种,其群体规模大、生态类型多;具有

出色的适应性、优良的毛用性能和良好的肉质特征,在畜牧

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品种优势。但是,藏羊产业

/1913/ 藏羊复壮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藏羊

产区普遍是以户为单位,小而全的经营模式,羊群都有公、母

、幼,各类羊混群放牧,养殖方式落后,新技术应用受到很大

限制,并且依靠放牧扩大养殖规模来增加收入,造成超载过牧

,单纯的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二是在混群放牧条

件下,本品种选育复壮的组织化、规模化、系统化程度低,藏

羊生产潜能没有发挥;三是饲草料利用率水平低,饲料应用混

乱,特别是冷季补饲,育肥技术优化程度低,导致饲草料资源

利用不足或者浪费;四是产业链生产环节衔接不紧密,特色不

明显,产品收购缺乏分级标准,开发深度不够,附加值低,没有

实现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的有效对接,造成牧户收入低,企业

原料收购不稳定;五是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造成

的慢性消耗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六是养羊业生产的组织

化程度低,缺乏联户经营,育肥大户、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发

展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阻碍了羊产业的高层

次发展。鉴于以上因素,本项目旨在通过改变传统的藏羊生

产组织方式,在藏羊群质量相对较好、新技术应用积极性高

的高原型藏羊、欧拉型藏羊种羊场和示范牧场以及养殖联户

,根据生产目的,建立繁殖母羊、后备母羊、种公羊、后备公

羊、非生产羊进行分群管理的技术应用平台。在这个应用平

台上,针对不同的生产羊群进行藏羊复壮、人工授精、人工

辅助配种、选留鉴定、培育、营养调控、繁殖调控、高效生

产、疫病防控、育肥出栏等综合配套技术的投入,提高藏羊

/1913/ 藏羊复壮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性能,提高藏羊整体生产水平。通过示

范场及养殖联户与企业对接、分级收购、加工新产品,提高

附加值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藏羊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

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藏羊复壮综合配套技术的实施,在项目

区整群组建藏羊复壮选育核心群165群,等级母羊33160只,等

级种公羊1245只。完成畜群结构调整建立繁殖母羊63群、后

备母羊22群、种公羊14群、非生产羊17群;河南县、祁连县

、刚察县繁殖母羊比例平均59.31%,湖东羊场繁殖母羊比例

为80.71%;三年完成种公羊鉴定4694只,选留欧拉羊公羔415

0只,高原型藏羊公羔544只;选留母羔羊5392只。完成人工授

精适龄母羊2683只,人工辅助配种22群2400只;对8~9月龄藏

羊羔羊提早配种,第一胎和第二胎繁活率分别为97%和98%。

高寒牧区藏羊同期发情生产中CIDR+PMSG的应用,两次同期发

情率达90.5%~95.7%,产羔率达到117.24%~122.1%,同期效

果良好,两胎生产周期为18个月,显著提高了母羊单胎繁殖率

。并建立优质牧草繁育基地1000亩,2年产优质草籽20吨;3年

种植燕麦3000亩,亩产鲜草3100公斤,共产鲜草930万公斤。

研发出4种藏系羊肉含氮调理产品,产品保质期达6个月。本

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的成熟度高,能适用于全省藏羊的生产

,技术安全性较高。在联户的分群管理中,由于每户的草场质

量、羊的数量、劳动力、水源等差别较大,要实现草场、羊

群的统一管理等存在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应该

/1913/ 藏羊复壮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集中管理的种羊场、示范场及养殖联户中进行,解决藏羊

羊群不分年龄、不分公母、不分等级混群放牧的管理问题,

然后一步步向群众推广。发表论文十四篇,分别为《高寒牧

区藏羊公羊电刺激采精试验效果观察》、《高寒牧区藏羊同

期发情生产中CIDR+PMSG的应用效果》、《高寒牧区放牧条

件下欧拉羊羔羊代乳料补饲试验》、《高寒牧区放牧条件下

欧拉羊羔羊早期断奶试验》、《埃谱利诺菌素注射剂对放牧

绵羊线虫的驱虫效果试验》、《不同品牌的饲料对高原型藏

羊的增重试验效果》、《藏羊分群管理母羊补饲技术研究》

、《高寒牧区放牧藏羊早期配种试验》、《两种驱虫药物驱

除羊肝片吸虫的效力试验》、《氯前列醇注射液(PG)诱导

高原型藏羊同期发情效果》、《欧拉型藏羊畜群结构调整及

最优畜群结构确定》、《欧拉羊选育核心群种公羊培育报告

》、《人工辅助配种技术在藏羊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缩

短藏系母绵羊繁殖周期技术研究效果》。项目已通过成果评

价,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14/ 一种高品质茶油的制备工艺
一种高品质茶油的制备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植物油加工
技术详情

  该发明针对我国茶油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首次系

统研究了一种既保留茶油中目标成分的活性,又剔除了无用

或有害的杂质,且耗能低,环境污染小、生产周期短、得油率

高的茶油制备工艺。确立了不同原料、不同生长环境、不同

干燥程度下油茶制备工艺,确立了工艺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参

数,制定了生产工艺流程;有效控制脂溶性茶多酚成分含量,

解决油茶籽油质量稳定性差的难题,使油脂贮存期提高至3年

以上,原料利用率提高50%以上、成本节约60%、能耗降低30

/1914/ 一种高品质茶油的制备工艺

%,带动行业技术进步。该发明采用低温冷榨、碱炼脱皂、水

洗脱胶、白土脱色和高温脱臭工艺,制得高品质茶油;既有适

合中老年人食用的高品质成品茶油,也有适宜孕妇食用的高

品质成品茶油,还有适宜养生食用的高品质成品茶油。该发

明整合了传统产业资源优势,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变革、

产业变革,为传统产业发展起到示范领头作用。该工艺技术

具有新颖独特,方法简便,工艺合理,易于工业化生产的特点

,创造了较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发明拥有自主知识

产权,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属国内首创,具有创新性和

实用性,总体技术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正不断扩大产业化规模,为我国茶油综合利用作出了积极贡

献。对提高油茶品质、促进食用油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

义。

/1915/ 三琦贝尔牌蚁杞胶囊
三琦贝尔牌蚁杞胶囊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医药生物领域。本发明项目提供了一种以

白蚁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缓解体力疲劳的保健食品,且无毒付

作用,长期服用安全,适合于疲劳人群服用。本发明项目分别

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国

食健字G20100074),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发明专利(专

利号:ZL201010247869.8)。其主要发明点是首次在国内外

化害为宝,利用白蚁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缓解人体疲劳的保健

食品,开拓了利用白蚁新的学科领域的应用;并首创了分部利

/1915/ 三琦贝尔牌蚁杞胶囊

用温度(42~48℃)酶解法分解提取白蚁体内丰富的营养成

分和活性物质,有效保证了蛋白质完全水解,氨基酸不被破坏

,也不会引起消旋作用。使人体易消化吸收,提高了该产品保

健功效。上述的发明及新颖技术使白蚁(被称之是:“微型

的营养仓库及天然药物加工厂”)这古老的世界性大害虫成

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宝材,白蚁的大量开发利用大大地减轻

白蚁对人类的危害率,并为农村及山区农民开创了一条新的

致富门路。本发明项目已全面进入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制

订了全面的标准。并获国家相关部门审查批准,技术成熟可

行。本发明项目的应用和推广,已进一步促进了白蚁的开发

利用新的领域的发展,丰富了生物药物科学领域的内容—生

物医学保健领域新添一种医药保健动物药材—白蚁。必将进

一步推动生物医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1916/ 昆虫病原线虫中试及推广应用
昆虫病原线虫中试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一、昆虫病原线虫的固体培养系统

的建立和大量培养该项目进行了昆虫病原斯氏线虫(Stein

ernemacarpocapsae)与昆虫病原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

ditisbacteriophora)共生细菌的分离、纯化和单菌培养系

统的建立,为昆虫病原线虫的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提供了所

需的线虫种;并添加了固体生产所需的培养盒和培养细菌所

需的摇床等设备。昆虫病原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

apsae)All及A24品系的固体培养,单盒的平均产量已达5.

/1916/ 昆虫病原线虫中试及推广应用

5亿条,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组现有培养盒300个

,固体生产的线虫年产量可达一万多亿。二、昆虫病原线虫

液体发酵的中试生产线的建设该项目开展了发酵系统的设计

、加工、安装、调试和运行。建立的发酵系统由2000L主体

发酵罐和三个种子罐(一个200L和两个20L罐),一个补水

罐、一个pH调节罐、一个消泡剂罐组成,外围设备包括燃气

蒸汽发生器(包括水处理器等),空压机、贮气罐及空气过

滤系统,冷水机组及温控系统,以及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等

。三、昆虫病原线虫液体发酵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工艺流程的

组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照比较同类研究的国际进展,

实施并完成了以下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工艺流程:(1)昆虫病

原线虫大规模液体发酵系统的组建;(2)昆虫病原线虫液体

发酵流程、质量控制要点、昆虫病原线虫生产质量保证体系

的建立;(3)昆虫病原线虫大规模液体发酵技术的攻克;(4

)昆虫病原线虫大批量贮存技术的改进。应用前景在广州市

白云山风景区、番禺区祈福新邨绿化草地和白云区、香港菜

联社等菜地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累积面积超过12000亩,虫

口减退率达到80%以上,并首次利用长尾斯氏线虫(Steine

rnemalongicaudum)X-7防治草坪蛴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

/1917/ 马铃薯全粉及其主食食品加工工艺研究
马铃薯全粉及其主食食品加工工艺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齐齐哈尔市科学

技术计划项目;背景:黑龙江省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常

年种植面积在36.7万h㎡以上,齐齐哈尔市则是全省种植面积

最大的城市,是黑龙江省马铃薯的重点产区及我国最为重要

的马铃薯种薯产地。2014年我市马铃薯播种面积167.88万亩

,产量394.5万吨。目前我市马铃薯加工,主要以制备马铃薯

淀粉为主,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马铃薯废水废渣,鲜薯渣

含水量高达80%,不易储存、运输,腐败后产生恶臭,造成严重

/1917/ 马铃薯全粉及其主食食品加工工艺研究

的环境污染。产业链较短,深加工能力不足。随着农业部马

铃薯主食化战略出台,马铃薯全粉生产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成

为当前的粮食加工生产的热点方向。马铃薯全粉是马铃薯加

工产品之一,可作为优良的食品原料和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不

可缺少的中间原料。由于其能够较长时间地保存且保持了新

鲜马铃薯的营养和风味便于制作各种食品,因此它作为马铃

薯深加工的基本产品在国际上得到迅速发展。同时,马铃薯

全粉的生产与制作淀粉不同,对环境污染程度极低,不需要高

昂的环保设备投资。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项目以讷河产

马铃薯为原料,根据当地马铃薯的成分组成特性,研究不同的

马铃薯全粉的生产工艺及其特点,对用不同加工工艺制得的

全粉的品质进行了测试和分析,优化马铃薯全粉生产工艺过

程,的后续产品的加工提供原料选择。同时,利用制得的马铃

薯,进行相关产品研发,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马

铃薯产业链条,此项研究结果旨在为我市马铃薯深加工业提

供技术支持参考。3、主要论点与论据:本项目测量两个不

同产地的马铃薯品种,一个为产地为齐齐哈尔市,另一个为河

北省。通过单因素试验,共测定27组数据,其中将各个单因素

分别设定为不同时间、不同切片厚度、不同温度下来制作马

铃薯全粉,结果表明,马铃薯在切片厚度3毫米、干燥时间5h

,干燥温度70℃时为最优条件,以此条件制备出来的马铃薯表

现出干燥面积均匀,色泽为亮黄色,并且粉碎出来的粉末比较

细腻,并且保留了马铃薯原有的香气。以最优条件制备出来

/1917/ 马铃薯全粉及其主食食品加工工艺研究

的马铃薯全粉为基准,测定其理化性质,其中测定两种马铃薯

水分含量是根据直接干燥法来测定的,实验结果表明,齐齐哈

尔市的马铃薯水分含量较高,更适合添加到食品当中。齐齐

哈尔马铃薯淀粉中还原糖含量为8.16g,淀粉含量为2.4g;河

北马铃薯淀粉还原糖含量为6.93g,淀粉含量为1.96g。将马

铃薯全粉添加到面粉中制作馒头,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

的三个因素分别为物料配比为1:9、2:8、3:7;酵母添加

量为0.2%、0.3%、0.4%;泡打粉添加量为3%、4%、5%;醒发时

间为15、20、25min。将其进行最优实验设计,从实验结果最

终确定最佳物料比为2:8,酵母添加量为0.4%,泡打粉添加量

为3%。醒发时间为20min。将马铃薯全粉添加到曲奇饼干中

,在单因素实验为基础,进行正交试验,最终确立最佳配比为

2:8;巧克力粉添加量为4%;黄油添加量40%;绵白糖添加量为

30%,以此条件制作出来的曲奇饼干在感官和口感方面都较其

他条件的较好,所以确立为最佳制备因素。4、创见与创新:

通过实验室自制马铃薯全粉,以齐齐哈尔市所产马铃薯为原

料所制备的马铃薯全粉产品在各项指标中都优于河北产的马

铃薯原料。通过自制马铃薯产品生产马铃薯馒头和曲奇产品

,通过感官评价得到了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俱佳的焙烤产品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实验室制作的马铃薯全粉工艺虽已完成,但中试和工业化生

产过程中,放大实验后,部分关键工艺和参数还需调整,制备

/1917/ 马铃薯全粉及其主食食品加工工艺研究

出的产品品种不仅限于马铃薯馒头和曲奇等产品,还应继续

扩大产品种类,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还应考虑成本等因素。6、

历年获奖情况:无获奖情况7、成果简介:该项目利用齐齐

哈尔产马铃薯制备马铃薯雪花全粉,得到感官评价和品质检

测俱佳的马铃薯全粉产品,并通过配方实验添加到面团中制

备出马铃薯馒头和曲奇两种焙烤产品。

/1918/ 马银花亚属植物资源挖掘及品种选育研究
马银花亚属植物资源挖掘及品种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杜鹃花属(RhododendronL.)为杜鹃花科(Erica

ceae)中最大的属,全世界约967种(不包括种下分类等级)

,我国约有杜鹃花562种。杜鹃花(杜鹃花属植物的统称)是

世界著名花卉,也是我国传统名花。她花色绚丽、种类繁多

、景观独特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在园林绿化、美化环境中占

有重要地位。我国杜鹃花属马银花亚属植物为常绿种类,观

赏价值高,许多种类适宜生活在低海拔地区,较适应高温高湿

的城市环境,可进行人工引种栽培,应用于园林绿化或室内盆

/1918/ 马银花亚属植物资源挖掘及品种选育研究

栽。然而目前对马银花亚属植物资源的应用、栽培研究相当

缺乏,阻碍了其进一步应用。项目通过调查比较,挖掘园艺栽

培品种,掌握繁育技术,并通过杂交试验,希望能获得新的品

种,在我省绿化建设过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1919/ 多糖对速冻米面制品冻藏过程的水分迁移控制研究
多糖对速冻米面制品冻藏过程的水分迁移控制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速冻米面加工业是食品加工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行

业,但冻藏过程中水分迁移导致的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已成

为制约我国速冻米面制品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多糖是传统面

制品添加剂,对面皮冻藏过程中水分迁移的有一定的影响作

用,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面皮为研究对象,首先

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不同冻藏方式对速冻米面制品中水分迁移

和品质的影响;其次研究添加多糖后对速冻米面制品中水分

迁移和品质的改善,并从微观采用拉曼光谱仪、低场核磁共

/1919/ 多糖对速冻米面制品冻藏过程的水分迁移控制研究

振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面皮冻藏过程水分状态的变化,

分析几种多糖对面皮水分迁移的影响规律。该研究不仅能加

强多糖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发展,也能推动速冻米面制

品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920/ 谷子新品种-内谷四号
谷子新品种-内谷四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内谷四号是以吉林省的高产优良品种小金黄做母本

,用生育期较长,品质优良的我区地方良种无谷二号为父本

,经有性杂交育成。该品种植株高大,丰产和稳产性能较好

,抗早性中等适应性广。生育期122天左右,幼苗茎叶绿

色,株高140厘米,穗码松紧适中,干粒重3.2克,出

谷率高达78.2%,抗旱性中等,耐瘠,适应性强,黄谷

黄米,米的品质优良,涨性中等,适口性好,是粮草兼丰的

品种。

/1921/ 优质、绿色、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深两优3688)的选育技术
优质、绿色、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深两优3688)的选育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近年,随着优质稻米生产推广面

积扩大,高产、抗倒也是非常突出问题。选育优质、抗倒、

高产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成为水稻育种的核心目标。②技

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利用分蘖好、抗倒性强两系

不育系深08S和品质优、抗性强的恢复系进行配组,选育出优

质、高产、抗倒的中籼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性能指标:201

8年、2019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5.8厘米,亩有

效穗16.7万,每穗总粒数218.5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3.0

/1921/ 优质、绿色、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深两优3688)的选育技术

克。全生育期为138.1天,较对照品种(Ⅱ优838)熟期长1.5

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8年中抗稻瘟

病(综合抗指2.3),中抗稻曲病(病穗率5.0%),感白叶枯

病;2019年中感稻瘟病(综合抗指5.5),感稻曲病(病穗率

13.0%),感白叶枯病。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检验,2018年米质为部标二等,2019年米质为部标

二等。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201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67.92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88%(极显著);2019年区域

试验平均亩产699.5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72%(极显著)

。2019年生产试验亩产705.40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6.75%。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

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一般在

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以5月上、中旬播种为宜,秧龄控制

在30天内,播种量10-12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5千克左右;2.

栽插密度:每亩栽插1.3-1.5万穴,栽插株行距16.7×2

6.7厘米或16.7×30.0厘米,每亩基本苗达到6-7万苗;3

.施肥:总体要求是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复水施穗肥和

看苗施粒肥,亩总施氮量12-14千克,并配施磷钾肥;4.灌水:

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常露田,茎蘖数达15-16万

/亩,及时烤田,孕穗至抽穗干湿交替灌溉,扬花期间不断水,

干湿交替灌浆,并在收获前一周断水;5.病虫害防治:及时防

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⑤应

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020年7月刚审定通过品种,暂未产业

/1921/ 优质、绿色、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深两优3688)的选育技术

化应用⑥历年获奖情况:2020年7月刚审定通过品种,暂未获

奖。

/1922/ 优质 七里海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优质 七里海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优质七里海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

完成了项目合同要求内容:优质蟹苗、扣蟹筛选技术;养殖

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天然生物饵料资源修复技术;水质生物调

控技术;营养补充技术;生态防病技术等推广。2006年推广河

蟹生态养殖面积20000亩、示范面积1720亩、新增产量177.

4728万公斤、新增效益1786.8074万元;2007年推广河蟹生态

养殖面积20065亩,示范面积4460亩,从目前养殖情况来看,各

项指标均好于去年同期,2007年将新增产量180.5199万公斤

/1922/ 优质 七里海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新增效益2109.2088万元。两年累计推广面积40065万亩,新

增效益3896.0162万元。编写了《优质七里海河蟹生态养殖

技术手册》。

/1923/ 野香优糖丝
野香优糖丝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本成果得到了广

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项目“优质稻材料创新”(

编号:2015JZ134)资助。2、课题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以及水稻种植结构的调整,广西优质稻种植面积不断扩

大。优质杂交稻“野香优莉丝”、“丰田优553”等品种的

育成与推广,生产上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已基本得到解决,而“

高产、优质、稻瘟病抗性”的矛盾尚未有实质性突破,目前

广西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大部分都是感或高感稻瘟病,难以满

/1923/ 野香优糖丝

足生产上“减肥、减药”的实际需求。因此,选育高产、优

质、抗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迫在眉睫。“野香优糖丝”正是

利用高产优质不育系野香A与R糖丝为亲本选育而成的,其产

量高、米质优,稻瘟病田间抗性较强,很好的满足了生产需求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本项目进行育种技

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原理是经典遗传学的遗传重组和分离规

律。2、性能指标“野香优糖丝”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

究所和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联合选育成的优质三系水稻新

品种,该品种2020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桂审稻2020154号),该品种属早晚兼用高档优质杂交新品

种,其主要特征特性优势明显:(1)米质优:米粒晶莹透亮

,米饭爽滑柔软。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测

定,糙米率82.9%,整精米率65.6%,垩白度1.1%,透明度1级,碱

消值5.7级,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粒长6.8毫米

,长宽比3.2,符合部标优质三等食用长粒形籼稻品种品质规

定要求。(2)高产稳产:根据广西“绿百仙”联合体试验

资料,2018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497.5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63%;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5

24.4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3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

11.0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48%。2019年生产试验:桂南

晚稻平均亩产494.3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45%,早稻平均

亩产504.18千克,比对照特优7118增产1.07%;桂中、桂北早

稻平均亩产498.03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1.02%;桂中、桂

/1923/ 野香优糖丝

北和高寒山区中稻平均亩产560.78千克,比对照深两优5814

增产1.06%。(3)农艺性状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

桂南种植,全生育期晚稻114.9天,比对照丰田优553短3.7天

,早稻122.3天,比对照特优7118短1.7天;在桂中、桂北作早

稻种植,全生育期123.7天,比对照五优308长0.4天;在在桂中

、桂北和高寒山区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5.5天,比对照深两

优5814短5.5天。苗期丛生,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叶鞘绿色,

叶片中等绿色,剑叶、倒二叶姿态半直立、叶舌长度中等长

、叶舌形状二裂;柱头、颖尖均为白色,颖壳浅黄色,穗姿态

中等下弯,穗二次枝梗中等多,穗分枝姿态半直立,无芒,谷粒

长7.5毫米,长宽比3.6。抗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7.3万,株

高113.2厘米,穗长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45.3粒,结实率86

.0%,千粒重23.5克。(4)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

为6.3、6.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两年分别为5级

~7级、5级;中感稻瘟病、中感~感白叶枯病。三、技术的

创造性与先进性“野香优糖丝”米质优,抗性较好,在保持高

产量高品质水平的同时,抗性得到较好的提升,其米质指标达

到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优质三等标准。四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野香优糖丝”产量

高,米质优,达部标优质三等食用长粒形籼稻品种品质要求,

食味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极

强的市场竞争力,于2020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技术成

/1923/ 野香优糖丝

熟度高。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野香优糖丝”是广西

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

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已通过广西的审定,可在桂南稻

作区作早、晚稻,桂中、桂北稻作区作早稻或中稻,高寒山区

作中稻种植。注意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为优

质杂交稻品种,深受种业开发部门、米业加工企业、市场及

农户的欢迎,具有较好的市场开发潜力。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

/1924/ 家蚕转基因彩色丝绸
家蚕转基因彩色丝绸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技术详情

  家蚕基因组研究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蚕

学家向教授的带领下,03年率先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框

架图"和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工作,

奠定了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中的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

该研究团队通过改变家蚕基因,开发出转基因新型有色茧,

并与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选育新型绿色茧品种,缓出我国

首例转基因绿色蚕丝。由转基因绿色蚕丝纺织出的转基因丝

绸成功诞生,是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领域的又一突

/1924/ 家蚕转基因彩色丝绸

破。

  转基因绿色丝绸较普通丝绸更有弹性,自然光下,丝

绸呈现柔和的淡绿色,散发出天然蚕丝的香味;在灯光下,

丝绸表面随光线明暗呈现不同光泽;而在紫外光下,丝绸发

出绚丽的绿色荧光。

/1924/ 家蚕转基因彩色丝绸
简介相关图片
/1925/ 优质甘蓝型油菜黄籽隐性核不育系168A的选育与应用
优质甘蓝型油菜黄籽隐性核不育系168A的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选育黄籽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配制强优势黄籽

杂交油菜新组合,是提高杂交油菜产量、品质与含油量,增加

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168A系利用“油研10号”中的不育株

,与“双低油菜品系H6”为材料,通过测交、回交、系内兄妹

交转育而成,从杂交后代的育性表现分析,属于双隐性细胞核

不育系。168A花蕾松软尖瘦,花瓣张开较大,雌蕊正常,雄蕊

退化,呈褐色三角形,无花粉,不育彻底,不育度高。168A不育

株率稳定在50%左右。恢复源广,易测配出强优组合,所配杂

/1925/ 优质甘蓝型油菜黄籽隐性核不育系168A的选育与应用

交组合168A/P1在湖南省油菜区试中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

产9.08%,比对照“沣油520”增产2.5%。168A异交结实性好

,大面积制种产量达到45kg以上;不育性稳定,制种纯度达到

95%以上,符合产业化开发的基本要求。综上所述,“双隐性

核不育系168A”不育性稳定,不育彻底,恢复源广,制种纯度

高,品质性状好,经济性状优良,易测配出强优黄籽组合,是一

个具有产业化开发价值的高油份优质油菜不育系。

/1926/ 安徽农金Corebank2.0核心业务系统
安徽农金Corebank2.0核心业务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安徽农金Corebank2.0核心业务系统要以客户为中

心、以产品为主线、以风险防控为目标,支持全系统未来5-

8年的业务发展变化,支持快速的业务创新。业务范围主要涵

盖个人、单位本外币业务、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自贸区

业务和产品工厂,支持机构灵活配置和撤并,满足农商银行机

构现金、凭证、尾箱管理需要,实现交易与核算分离和法人

行内准零级清算模式等功能。

/1927/ 雌型极早熟黄瓜新品种燕青
雌型极早熟黄瓜新品种燕青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名称:燕青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品种

来源:以86G雌性系作母本,自交系Z-1作父本配制的雌型杂

一代黄瓜新品种选育经过:2009年春季配制杂交组合。201

0年以燕白为对照在重庆市农科院蔬菜所试验基地进行小区

观察,初选出该组合。2011-2014年分别以津优1号(CK1)、

燕白(CK2)为对照,在九龙坡白市驿、潼南太安、武隆双河

等不同生态区布点进行品比试验、多点试验、区域试验,考

察该组合的早熟性、丰产性、适应性及商品性,决选出该组

/1927/ 雌型极早熟黄瓜新品种燕青

合。同时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进行生产示范。特征特性

:雌型,极早熟,第一雌花节位3-5节,雌花节率高,结瓜力强

,畸形瓜少。瓜白绿色,圆筒型,长20cm左右,瓜粗4.1cm左右

,平均单果重约190g左右。耐阴、耐寒长势强。田间中抗霜

霉病和白粉病。适宜重庆及相似生态区春保护地、春露地栽

培,前期产量2000kg/667m2左右,总产量4000kg/667m2左右。

商品性好。抗病性鉴定: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该组合霜霉病

、白粉病病情指数分别为32.15、38.61,和燕白抗病性相当

(霜霉病、白粉病病情指数分别为36.70、37.57),不及津

优1号抗病性(霜霉病、白粉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2.4、18.7

)。品质分析:外观品质(燕青瓜白绿色,圆筒型,畸形瓜少

,商品性好),营养成分(粗纤维0.58%,维生素C12.5mg/100

g,可溶性固形物2.4%,可溶性糖2.08%)。主要优点:“燕青

”极早熟;耐阴、耐寒长势强;雌花节率高,结瓜力强,畸形瓜

少,品质、商品性好;田间中抗霜霉病和白粉病;早熟性好,丰

产性强。适宜重庆及相似生态区春保护地、春露地栽培。主

要缺点:雌花多,需肥量较大,对栽培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1928/ 衢丝1号丝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衢丝1号丝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丝瓜是人们喜爱的无公害蔬菜,是夏秋蔬菜淡季主

要供应的蔬菜之一。栽培面积广,销量大,在蔬菜生产中占

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省丝瓜生产存在品种单一,大多

以农家地方品种为主,品种混杂、产量低、品质差、种植效

益不高等问题。加快培育出优质、高产、抗性强并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丝瓜新品种,研究与其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对充分发挥我省丝瓜生产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

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起止时间1993~2010年。

/1928/ 衢丝1号丝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本项目经多年实施,取得以下研究成果:一、选育出高产、

优质、抗病丝瓜新品种衢丝1号衢丝1号2007年通过浙江省非

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浙认蔬2007010),该品

种具有以下特点:1.产量高、增产潜力大。衢州市2003~2

004年多点品比试验,平均亩产3076公斤,比对照品种江蔬

1号增产14.6%。衢丝1号生产上种植一般亩产3000公斤以上

,最高亩产可达4800公斤。2.商品性佳,品质优。衢丝1号

瓜形长棒形,单瓜重0.3公斤左右,粗细一致,商品性佳,

果皮绿色,皮薄,肉质致密,食味清香味浓,口感好,品质

优。3.熟期中早熟。衢丝1号生长旺盛,分枝力强,第1雌花

着生于主蔓8~11节。主侧蔓均结瓜,连续结瓜力强,主蔓

每节均着生雌花,侧蔓雌花着生率80%以上。设施栽培播种

至始收88天左右,采收期长,前期产量高,种植效益好。4

.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田间种植较抗病毒病、霜霉病,且

耐低温、耐热、耐涝性强,适宜全省保护地栽培和露地栽培

。二、研究形成丝瓜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为了提高丝瓜种植产

量和效益,课题组围绕丝瓜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开展试验研

究。在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高产示范验证,总结出“适时播

种与定植、及时搭架整枝、加强肥水管理、病虫综合防治、

及时采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使我市丝瓜亩产从3000多公

斤提高到3500多公斤。三、通过试验研究,形成苋菜—丝瓜

—芹菜高效套种模式大棚丝瓜生育期较长,前期低温季节,

生长量小,空间利用率也低,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丝

/1928/ 衢丝1号丝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瓜种植效益,通过多年试验形成了苋菜—丝瓜—芹菜套种种

植模式和关键技术。四、建立高产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推

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衢丝1号新品种

在推广过程中,各地充分利用新品种的优良特性,因地制宜

开展早春设施栽培、露地栽培和夏播栽培,清种和间作套种

相结合,扩大新品种种植面积。2008年至2010年,衢丝1号

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38280亩,新增效益5673.4万元。“衢

丝1号”丝瓜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丰富了浙江省丝瓜栽培

品种,提升了丝瓜种植水平,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

评审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1929/ 万亩优质枇杷产业化示范
万亩优质枇杷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建优质楷杷母本园150亩,5年形成万亩楷杷生产规

模。建立“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和“产加销”的服务体

系,采用科学施肥、整形修枝、疏花控果、病虫防治等技术

措施,快速建成高产高效万亩优质楷杷产业化示范。

/1930/ 大球盖菇稻草生料室外露地栽培模式研究
大球盖菇稻草生料室外露地栽培模式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利用大球盖菇适应性强,拾杂能力强和对纤维素,

木质素等物质分解能力强等特点,稻田、果园具备了大球盖

菇生长发育所需条件。栽培用稻草必须是当年新鲜、不干燥

无霉变的稻田,稻草用清水浸泡48小时,捞出沥干水至含水

量70%左右;每667平方稻田或果园实际种植面积400平方米

,每平方料用稻草10-12.5kg,用优质菌种一瓶;稻田或果

园先整理成宽1.3-1.5米,长度依稻田、果园形状而定的菇

床;每年9月中、下旬-12月为大球盖菇适宜的栽培播种期

/1930/ 大球盖菇稻草生料室外露地栽培模式研究

,发菌期45-50天,出菇期可持续到第二年4月播种一次可

采菇4-5潮,每亩成本2400元,平均亩产鲜菇3500kg以上,

每亩产值9000元以上,利润6600元以上。将大球盖菇直接套

种于稻田和果园中施“稻-菇”和“果-菇”这一新型的生

态耕作制度模式,从而改革农业耕作制度,调整企业产业结

构。栽培结束后,栽培废料直接成为稻田和果园的有机肥料

。该技术经过近三年的研究试验,现已成熟,可适用于农业

生产,特别是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且安全

性好。2001年至2002年分别在东安、祁阳、芝山、冷水滩、

新田等县区推广面积70余亩,经观察统计,种植一亩大球盖

菇,可产鲜菇3500公斤以上,产值9000元以上,成本2400元

,利税7000元以上,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栽培面积过大和

过于集中时,会出现供大于求甚至滞销的现象,从而影响经

济效益。栽培料中农药残留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931/ 木芙蓉种质资源引进与优良品种选育
木芙蓉种质资源引进与优良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是济南科技局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

1302136】。1.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济南地区开花植物品

种绝大部分集中在春季,夏季开花的品种主要有紫薇、木槿

等,秋季露地开花的绿化植物品种甚少,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园

林打造“生态园林、民生园林、文化园林、特色园林”的基

本目标需要。木芙蓉耐修剪,萌芽力强,生长迅速,枝繁叶茂

,非常适合城市绿化美化需要,是建设节约型生态园林城市不

可或缺的园林树种。该花卉主要见于国外和南方部分城市,

/1931/ 木芙蓉种质资源引进与优良品种选育

北方城市应用很少。本项目研究通过引种不同品种的木芙蓉

,经过栽植对比试验、抗寒性测定试验来驯化选育出适合济

南地区栽植的优良品种,使木芙蓉突破自然分布的北界,为济

南地区提供秋季开花林木品种为目标,为提高济南地区秋季

环境绿化美化水平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促进该区域的生态

环境改善和植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2.本项目

研究的主要内容本项目通过对木芙蓉品种生物学、形态学、

生理学、栽培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筛选出适合济南地区生

长的观赏木芙蓉优良品种5个,并为今后木芙蓉在济南地区的

推广应用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本项目主要研究

内容如下:(1)木芙蓉种质资源引进;(2)通过对引进的

种质资源进行栽植适应性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合济南地区生

长发育种质资源;(3)通过抗寒试验,筛选抗寒品种;通过露

地越冬试验,总结出木芙蓉冬季在济南地区的露地越冬防寒

方式;(4)通过耐水湿和耐盐性试验,测定木芙蓉耐水湿耐

盐能力;(5)进行抗寒优良品种的繁殖技术研究;(6)利用

AHP法进行木芙蓉品种的综合评价;(7)进行栽培技术研究

,总结木芙蓉配套栽植养护技术;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

引进优良种质10份以上,建立种质资源圃20亩;(2)进行抗

逆性、观赏性研究,筛选抗寒优良品种3-5个以上;(3)研制

出切实可行的优质种苗繁殖技术,繁殖优质种苗1万株以上;

(4)总结出木芙蓉配套栽培技术;(5)对筛选出的优良品

种在济南园林中进行推广应用;4.应用推广情况本项目所选

/1931/ 木芙蓉种质资源引进与优良品种选育

育的木芙蓉品种,抗寒性较强,且耐水湿、耐盐能力强,极耐

土壤瘠薄,适宜栽植区域广阔,是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树

种。木芙蓉苗木在园林系统内进行了推广应用,先后在济南

森林公园、千佛山、大明湖、动物园、市中区舜玉公园、商

河滨河公园、章丘野生动物园进行栽植,苗木生长健壮,秋季

开花繁茂,冬季露地安全越冬。

/1932/ 柞蚕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辽双1号
柞蚕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辽双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该课题为柞蚕开发利用研究。采用并进的独立淘汰

法,育成3类各具特点的4个新品种。依据目的性状的杂种优

势表现特点,兼顾亲本生物学性状的整齐度,通过两次杂交,

选育出兼抗脓病与软化病、高产稳产、优质且杂交难度小的

四元杂交种辽双1号。该杂交种的育成,打破了以往以老品种

为主组配杂交种的惯例,并建立了选育抗病、高产、优质四

元杂交种的技术模式。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茧量高,稳产

性好,丝质优良的特点,经济效益显著。

/1933/ 高产优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
高产优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超级稻(培矮64S/9311),是湖南杂交水稻中心与

江苏农科院共同选育的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国家863计划将此品种作为两系杂交稻先锋组合在全

国示范推广,2001年通过国家区试,并定名为两优培九。

  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具有广阔前景的高产优质新组合

  1999年,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向仲怀院士从湖南杂交稻

中心引进该组合。

/1933/ 高产优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

  通过试验研究,获得成功,并引起市委、市府及相关

部门的高度重视。

  市科委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实收,亩产达694.7kg,比

对照冈优22增产11.42%,最高产量达750kg/亩左右。

  专家指出,超级稻的试种成功,对重庆农业结构调整

和高效、优质、高产农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建议组织力量

对其制种、生态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等进行攻关研究。

  为此,重庆市科委把“超级稻的引制种及高产栽培技

术体系研究”作为重点攻关项目进行立项,由西南农大组成

课题组进行攻关。

  通过4年的试验研究,探索出了两优培九的制种技术

和不同生态区域的高产栽培技术。

  2002年重庆市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

/1934/ 垦豆57
垦豆5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为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0厘米左右,尖叶、

紫花,灰色茸毛。以中下部结荚为主,有分枝,3、4粒荚较多

,荚呈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子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

种脐黄色,百粒重20克左右。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

115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50℃左右。秆强抗倒伏,中抗

灰斑病。粗蛋白质含量39.80%,粗脂肪含量20.78%。该品种

在适应区5月上、中旬播种,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不宜选择

低洼易涝地),采用“垄三”栽培方式为宜,公顷保苗在肥沃

/1934/ 垦豆57

地22.5万株、中等肥力地25万株、瘠薄地30万株。宜采用分

层深施肥,一般公顷施磷酸二铵150~175公斤、钾肥50~75

公斤、尿素40~50公斤,肥沃地用下限、瘠薄地用上限。生

育期间及时中耕管理、防治病虫害,采用播后苗前封闭除草

,在开花至鼓粒期根据大豆长势情况,喷施相应叶面肥或植物

生长调节剂,成熟后及时收获。适应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

/1935/ 广蜜6号
广蜜6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广蜜6号”于2019年10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

品种登记。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重2.39kg,果皮金黄色,网

纹细、密度中等,果肉橙黄色,肉质松脆,味蜜甜,品质佳,平

均果肉厚3.6cm,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16%,种子千粒重

39~41g。植株长势中等,中抗霜霉病,中抗白粉病,子蔓结果

,易坐果。南宁全生育期春茬105~115天,秋茬85~95天,雌

花开放至果实成熟45~50天。一般亩产2500kg。生长期间要

求较高积温和较强光照。“广蜜6号”母本968-3a是利用本

/1935/ 广蜜6号

所收集的厚皮甜瓜杂合体968经过12代的自交分离选择育成

,父本N49-a是用本所收集的厚皮甜瓜杂合体N49经过12代自

交分离单株选择育成。968-3a与N49-a杂交后经小区测试、

品比、区试而选定。“广蜜6号”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

,苗期要求的最低温度不低于15℃,果实膨大期适宜温度为2

5~30℃。采用大棚避雨育苗和栽培,亩植1000~1200株,亩

施基肥为:腐熟农家肥2500~3000kg,含硫复合肥70~80kg

,磷肥50~60kg,硫酸钾25~30kg;定植后覆盖地膜,及时追肥

、供水、单蔓整枝、引蔓上架、人工或蜜蜂授粉、在适当节

位(一般14~16节位)留果,每株留一果,在适当节位(一般

26节左右)封顶,顶部留2~3条侧蔓,开花授粉后45~50天采

收。水肥供应是前后期少、中期多,坐果稳定后要大水大肥

攻瓜,及时防治病虫害。“广蜜6号”栽培风险及防范措施:

优点:生长较粗放、易坐果、果实耐贮运。缺点:皮色转黄

时若遇上高温闷热天气瓜内种子易发芽,遇上低温则果皮转

色不好;生长期遇低温产量低;遇暴雨病害多。风险及防范措

施:南方多雨地区采用大棚避雨栽培,适时播种,适当灌溉,

重施有机肥,及时防治病虫害;皮色转黄时若遇上高温闷热天

气要加大大棚的通风降温力度;及时采收。

/1936/ 干旱半干旱区菌草产业化开发与生态修复
干旱半干旱区菌草产业化开发与生态修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生态治理和产业开发2个

大方向,其中生态治理具体内容包括:(1)菌草抗逆性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菌草抗寒性研究;菌草抗碱性研究;菌草抗盐

性研究;菌草抗旱性研究;干旱胁迫巨菌草幼苗叶片的蛋白质

组研究。(2)菌草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内容

包括:流动沙地种植菌草的方法研究;菌草营养成分分析;沙

地菌草光合生理生态指标测定;沙地菌草不同时期的根系指

标研究;菌草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究;菌草生态修复效应的研

/1936/ 干旱半干旱区菌草产业化开发与生态修复

究,包括对沙地肥力、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空间温湿度、沙

地有机质、沙地微生物数量、沙地酶活性的影响及盐碱地改

良效果等。(3)黄土丘陵沟壑区砒砂岩立地类型建植及生

态修复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菌草与其他传统治理植物的成苗

率和生物学特性比较分析;砒砂岩区植被与工程空间梯层生

态修复技术;砒砂岩区绿洲1号越冬情况分析。(4)乌兰察

布菌草栽培食药用菌及产业开发技术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菌

草栽培杏鲍菇、双胞蘑菇、灵芝等技术工艺。(5)菌草家

畜高蛋白菌糟饲料配置及产业开发技术主要内容是开展菌草

杏鲍菇、灵芝等菌糟作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利用,以及对

小鼠免疫力和对奶牛免疫力的影响及产业化开发利用技术。

/1937/ 银杏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
银杏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研究建成200亩银杏示范园,推行了果叶兼用的建

园方法及丰产栽培技术,取得银杏小苗早实丰产及当年采叶

收益早的成果,促进所在的东港区平台村银杏发展到千亩,成

为全市特色农业的“闪光点”山东省银可开发协会先后在我

市召开两次年会,共接待省及市内外学习者万余人次。促进

全市已建成银杏生产基地17900亩,其中银杏园11000亩,采叶

园6900,育苗6000万株,支援兄弟地区2000万株,为发展银杏

产业做出新的贡献。

/1938/ 粳稻新品种-辽盐282
粳稻新品种-辽盐28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辽盐282是以中丹2号为母本,长白6号为父本杂交

选育而成的介于中熟、中晚熟间的中间型粳稻新品种。其综

合性状好,集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于一体,符合当今育

种目标的要求。在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试

种中,均比对照或当地主栽品种增产显著,最高亩产达865

kg。该品种抗性强,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达中抗以

上,对稻曲病强于辽粳5号等品种,并耐盐碱、耐肥、抗倒

伏、耐旱、耐寒。米质经国家水稻攻关组化验分析,为部颁

/1938/ 粳稻新品种-辽盐282

一级优质粳米。该品种适宜辽宁省及西北、华北稻区种植。

/1939/ 耐热抗病优质节瓜雌型一代杂种的选育
耐热抗病优质节瓜雌型一代杂种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于背景“耐热抗病优质节瓜雌型一代

杂种的选育”来源于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6B02

0201005),项目起止时间: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国家投入经费共计人民币100万元。节瓜是我省的名优特

产蔬菜,也是我省重要的作物种类,是内销和出口的主要蔬菜

,在我省蔬菜生产、供应及出口创汇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其产量高,耐贮运,是调节夏秋蔬菜淡季的主要品种之一。由

于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集中连片种植,连作障碍日趋严重,枯

/1939/ 耐热抗病优质节瓜雌型一代杂种的选育

萎病频发,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而为了满足周年生产特别是

夏季生产的需求,对品种的丰产性和耐热性也提出更高的要

求。针对产业发展的新需要,本课题利用节瓜资源和雌性系

育种技术方面的优势,整合耐热生理、抗枯萎病筛选技术及

分子标记研究的相关成果,通过杂交转育配合耐热、抗病性

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开展节瓜耐热抗病资源筛选

和耐热抗病新型雌性系的创制,建立节瓜耐热抗枯萎病综合

鉴定技术,培育适合市场需求的耐热抗病的节瓜雌型一代杂

种,并形成配套栽培技术和种子生产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以实现节瓜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节瓜产业发展。2、技术

原理及性能指标(1)广泛收集节瓜种质资源和本区域枯萎

病代表性菌株,了解不同品种和类型抗性,配合耐热性、枯萎

病抗性和表型性状的鉴定,对现有资源材料的耐热性、抗病

性和雌性等性状进行全面综合评价。(2)通过多亲杂交、

回交转育等手段,借助耐热性、抗病性人工鉴定和选技术和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手段,通过定向选择加强雌性

和抗病抗逆性,创制兼具耐热性、抗病性,商品性状优良的新

型强雌株变异和其他优良材料,育成耐热、抗枯萎病的优良

节瓜强雌系和优良自交系。(3)开展节瓜耐热机理、枯萎

病抗性机理研究,结合耐热性自然鉴定及实验室鉴定以及抗

枯萎病快速筛选技术,进行鉴定筛选技术创新,建立节瓜耐热

性抗病性综合筛选技术体系;(4)选育耐热、抗病的优良强

雌系与具有特色性状互补的耐热、抗病、优质自交系配制组

/1939/ 耐热抗病优质节瓜雌型一代杂种的选育

合,育成优质、耐热、抗病及适应性广的雌型一代杂种,申报

省审定。开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并开展新品种新技

术示范,以点带面推广节瓜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3、技术

的创新性与先进性(1)对全省节瓜产区主要病害特别是枯

萎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掌握了枯萎病发病情况,从我省节瓜

蔬菜产区的田间采集到节瓜枯萎病典型病样并分离到3个菌

株,改进完善了枯萎病苗期接种鉴定技术。(2)引进收集节

瓜种质资源10余份,育成抗枯萎病育种材料4份,耐热材料4份

,抗病抗逆强雌系3个,已用于杂交育种的优良组合配制。(

3)率先开展了节瓜枯萎病抗性机理、耐热机理和强雌基因

定位研究,克隆了枯萎病抗性相关基因2个,初步建立了节瓜

耐热性筛选技术,确定节瓜强雌性由多基因控制初步定位结

果表明其主效QTL位点位于第8号染色体。(4)利用耐热抗

病强雌系育成节瓜雌性一代杂种“粤宝节瓜”、“新秀节瓜

”和“新秀2号”,并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4、技术

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育成的耐热抗病雌性一代杂

种“粤宝节瓜”、“新秀节瓜”和“新秀2号”通过了广东

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先后在阳春、徐闻、佛山、梅州等地进

行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示范面积4万亩。技术成熟

度高,适宜在全省各地及华南地区推广应用。育成的三个品

种具有抗病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特点,可以减少农药用量

,改善夏淡季供应,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5

/1939/ 耐热抗病优质节瓜雌型一代杂种的选育

、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建立了节瓜新品种生产技术和配套栽

培技术,在廉江、英德等地建立节瓜繁制种基地;在阳春、佛

山、梅州等主产区通过种植专业户试种、示范现场会观摩配

合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进行示范推广。举办现场会和培训会

3场,参加培训人数250人次以上。6、历年获奖情况育成节瓜

雌性一代杂种“粤宝节瓜”、“新秀节瓜”和“新秀2号”

,并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未获奖励。

/1940/ 马铃薯新品种“合作88”引种示范和推广应用
马铃薯新品种“合作88”引种示范和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抗病适应市场需要的马铃薯

新品种,是有效提高我州冬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技术措

施。德宏州农技推广中心从2002年冬季开始组织开展了我州

马铃薯新品种引种筛选试验。通过2003年的品比试验和200

4、2005年两年的区域试验,在引进试验的30多个品种系中

,从云师大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合作88”实现了良好的高

产、优质、抗病性、适应性强的特性,相比我州主要种植品

种“中甸红”,具有植株生长势健旺,耐水肥、产量高,耐

/1940/ 马铃薯新品种“合作88”引种示范和推广应用

病性较强,薯块大、表皮光滑商品性好、市场好和效益高的

优势,是非常适合我州冬季种植和商品薯销路的优良品种。

据多点种植示范,该品种一是产量高,一般亩产商品薯达2

500公斤,增产效果明显;二是种植效益好,大面积亩产值

达1980元以上,增收效果好。三是商品率高,加工、鲜食兼

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用途的需要,商品利用率达97%以

上。四是生产上推广应用种薯来源条件相对较好,质量保证

,推广前景广阔。经过六年来的推广示范,新品种“合作8

8”到2009年冬种推广应用面积达到7.05万亩,占冬种面积

的84.4%,年均增长46.36%,总产量达到8.5万吨,产值7

225万元。累计冬种推广面积27.29万亩,占全州冬种面积的

66.1%;春种推广面积到2009年达到1.28万亩,占春种面积

的31.4%。产量达到1.54万吨,平均亩产1.2吨。全州累计

春种推广面积达4.11万亩,占春种面积的45.6%。从2004年

到2009年全州推广应用“合作88”新品种面积累计达到31.

4万亩,占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62.4%,产量达36.365万吨

,占总产量的72.2%,产值达28850.7万元,占总产值的72

.1%。该品种巳成为名符其实的德宏马铃薯生产的当家品种

/1941/ 胡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胡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油用亚麻亦称胡麻,是我国北方冷凉地区传统的油

料作物之一。胡麻籽富含α-亚麻酸被称为“21世纪的功能食

品”,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使其功能特性未得到充分的开发

利用。针对胡麻产业现状,山西省科技厅将“胡麻产业增效

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正式立项为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

点)项目,项目编号:201603D211104,执行期限为:2016年

1月-2018年12月。立项以来开展了三个方面研究:(1)开

发高品质胡麻油生产技术并示范推广,实施内容包括优质原

/1941/ 胡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料品系的筛选及生态适应性研究、以脱苦为核心的低温精炼

新工艺开发和包装材料与储存条件对保质期的影响研究;(

2)延伸利用胡麻油的产业链,开发多功能的均衡营养油及其

调配技术;(3)开展了胡麻籽皮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实施

内容包括用胡麻皮壳为原料连续提取亚麻胶、木酚素和膳食

纤维,结合前期研发的胡麻籽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完善了胡

麻籽综合精深加工的应用技术体系。实施本项目期间,申请

发明专利7项,实审中6项,已授权1项,授权实用新型6项,示范

推广亚麻酸含量超过60%的胡麻新品系1200亩,具备年繁育胡

麻优良品种50吨的能力;在合作的四个企业建成高品质胡麻

油生产线四条,年生产能力达到11000吨,建成均衡营养调和

油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建成胡麻籽综合利用

生产线一条,年加工能力达到100吨。本项目旨在建立“集成

从优良原料繁育、高品质油加工新工艺,到胡麻籽精深加工

系列产品研发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胡麻产业发展奠

定基础。

/1942/ 浓缩果肉果汁主剂开发
浓缩果肉果汁主剂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浓缩果肉果汁主剂就是将水果果浆标准化、浓缩后

而成的保持原果色泽和风味的一种工业产品。在灌装饮料时

不是按“配方”现场配制,而是使用饮料主剂来灌装饮料,以

确保饮料质量的稳定性。年产8万吨。

/1943/ 高抗青枯病的番茄专用型砧木新品种——抗青1号
高抗青枯病的番茄专用型砧木新品种——抗青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审定编号:XPD008-2010作物种类:番茄品种

名称:抗青一号选育单位: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品种来源:H

T-61×HT-97已往审定情况:无特征特性:无限生长型

,植株生长势强,根系非常发达,株高约130cm,开展度约65cm

,绿茎,始花节位8~10节,簇生花,隔2~3节1簇花。种子多,

肾形,灰白色带绒毛,千粒重2.7~3.3克。果实卵圆型,长4.

1cm,横径4.2m,果肉厚0.75cm,风味一般,平均单果重50g左右

,成熟果鲜红色,高抗番茄青枯病,与接穗的亲和力好、嫁接

/1943/ 高抗青枯病的番茄专用型砧木新品种——抗青1号

成活率高,早中熟,耐低温、耐弱光性强,不易衰老,宜在长江

流域早春作大棚或露地栽培。产量品质:番茄嫁接后产量极

显著提高,一般增产幅度为50.00%~74.64%,不影响接穗番

茄品种的熟性和商品性。栽培要点:作早熟栽培一般12月份

初播种,1月末移栽,2月上旬嫁接定植。以劈接法嫁接为主。

在砧木长到5~6片真叶时进行嫁接。嫁接苗7~10天可定植

,及时摘除砧木萌发的侧芽,定植栽种时接口距地面10cm以上

,参考株距55厘米,行距65厘米,畦宽(包沟)1.4米,穴内施

入发酵好的基肥;定植后至开花追肥2~3次,门果采收后施肥

一次,以后每采收二次均应追肥一次,注意肥水管理,苗期重

点防治猝倒病和灰霉病,结果期虫害防治及栽培同普通番茄

/1944/ 元宝枫芽变红叶新品种选育及秋叶变色机理研究
元宝枫芽变红叶新品种选育及秋叶变色机理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技术说明1、该项目来源于山西省科技攻关计

划。项目编号:041038,研究起始于2001年。由科技厅200

4年正式立项,项目共分三个内容:(1)新奇特园林观赏植

物引进;(2)园林植物新种质创造;(3)元宝枫秋叶变色

机理研究。本鉴定成果属于其中园林植物种质创造的研究内

容。2、该项目主要利用新奇特园林观赏植物引进过程中发

现的元宝枫芽变植物材料开展了元宝枫新品种的选育。整个

选育工作严格按照现代植物育种工作程序进行。重点做了芽

/1944/ 元宝枫芽变红叶新品种选育及秋叶变色机理研究

变材料的高位嫁接。在进行系统观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了

目前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手段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育成品种

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证明,由芽变材料选育出的元

宝枫新品种与普通元宝枫品种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同时又

在DNA分子水平上存在者明显的遗传变异,经过科学观测表

明这些变异可以稳定遗传。项目还对新品种的苗木繁育和配

套栽培管护技术也做了探索。育成品种与普通元宝枫品种相

比,秋叶着色时间平均提早14天,变叶率提高69%,叶片鲜

红,色泽饱满。3、该项目围绕如何促进对元宝枫秋叶着色

,从秋叶变色的生理机制和生态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元宝枫秋叶变色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

动态变化;营养元素对元宝枫秋叶变色的影响机理;光照强

度对元宝枫秋叶变色的影响机理。阐明了与秋叶着色相关的

生理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气候和栽培条件对秋叶着色

的干预机制。通过对全国和世界主要枫叶景区生态环境因子

的相关分析研究,创新了元宝枫秋叶着色生态成因理论,提

出环境温度决定秋叶着色的启动时间,降雨量决定秋叶的色

相和色泽。4、经国际联机检索,该项目取得的成果与国内

外同类技术相比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运用AFLP分子生

物学方法选育出元宝枫新品种,能够在北方平川地区提早变

色,平均秋叶变红率高于普通元宝枫品种70个百分点;创新

了元宝枫秋叶着色生态成因理论,首次提出环境温度和降雨

量共同干预元宝枫秋叶变色过程的理论,并绘制出世界主要

/1944/ 元宝枫芽变红叶新品种选育及秋叶变色机理研究

枫叶景区秋叶着色的生态分布图。该项目创造了新的园林植

物遗传种质,丰富了我国植物种质资源宝库。5、该成果的

完成对丰富彩叶植物品种,提高元宝枫及其它彩叶植物的科

学管护水平,促进我国乃至世界城乡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6、该成果拟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广泛推广

。目前需要对该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和配套栽培技术作进一步

的研究。二、应用前景元宝枫(AcertruncatumBunge)作为

我国乡土树种,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但普通的元宝枫品

种在园林利用上会发生变色不好或不变色,叶色表达不理想

等问题,该课题组选育成功的元宝枫芽变新品种--中国红枫

,继承了原母本的所有优良特性,同时在秋叶着色等方面又

有着优异表现。根据现有的试验示范结果,新一代元宝枫新

品种-中国红枫具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的大部分地

区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本品种苗木的生产与销售在今后的

10余年内必然与经济增长一样,呈高速增长势态,产生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45/ 运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草药健康食品
运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草药健康食品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工艺技术简介: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采用发酵技术

、酶解技术、萃取技术、真空浓缩技术,结合医学科学、营

养科学和食品科学理论,选用药食同源中草药、食用菌为原

料,研制天然健康系列食品。项目市场前景:年销售收入:

1200万美元;年利润总额:240万美元;年税后利润:130万

美元。招商意向:拟通过引进外资,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设

备,扩大规模,组建合资公司,外方以现金形式投入,中方

以设备投入各占50%股份。项目总投资:400万美元。固定资

/1945/ 运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草药健康食品

产投资:280万美元。流动资金:120万美元。

/1946/ 三峡库区现代橙汁产业技术
三峡库区现代橙汁产业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为解决我国特别是三峡库区橙汁加工业面临的橙汁

产出率低、品质不稳、皮渣污染环境日益突出和加工原料严

重短缺等产业重大问题,国内首次系统建立包含5大体系技

术的三峡库区现代橙汁产业技术体系,并在三峡库区大规模

应用。技术升级橙汁示范生产线3条,年加工能力40万吨以

上;建成年处理能力15万吨的皮渣发酵饲料示范生产线;开

发出NFC橙汁等新产品26个;筛选出不同熟期的加工品种9个

,审定新品种5个;橙汁原料基地大面积单产提高60%,建成

/1946/ 三峡库区现代橙汁产业技术

原料基地120万亩以上;原料均衡供应期可延长到8个月;研

发8种检测试剂盒、芯片和疫苗;制订技术标准(规程)47

项;申请专利26项,授权18项;开发相关软件4套;发表论

文98篇(其中SCI收录37篇),出版科技著作12部。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

项。成果全市覆盖率95%,橙汁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处于国

际先进水平,出口橙汁全国第一;带动农(移)民致富20万

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累计新增产值136.8亿元。该项目

促成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和国际柑桔苗木大会来

渝召开,三峡库区已成为世界橙汁产业的新增长极和科技创

新高地,对三峡库区现代橙汁产业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整体提

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我国橙汁产业跨越式发展。

/1946/ 三峡库区现代橙汁产业技术
简介相关图片
/1947/ 大豆新品种合农67
大豆新品种合农6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国家863计划项

目“大豆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

育(2001AA241063)”。2、课题背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

油料作物,是食用油和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黑龙江省是我

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高的省份,也是全国油用大

豆与食用大豆生产与供给基地,面积占全国的35-45%,总产占

全国40-48%,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左右,因此,黑龙江省

大豆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存在以下问题:(

/1947/ 大豆新品种合农67

1)品种油分含量低。大豆85%以上用于油脂加工,油分的高

低直接影响企业加工效益。黑龙江省大豆含油量为19~20%

,较国外大豆低1.0~1.5个百分点,提高含油量对企业加工和

提高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品种单产低。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豆平均单产一直

呈现较平稳的向上发展趋势。2000年平均亩产144.7kg,200

5年平均亩产162.7kg,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000~2009年9年

平均亩产157.3kg。中国大豆平均亩产120kg左右。黑龙江省

大豆平均亩产130kg左右,较世界平均亩产低30~40kg,较美

国、巴西、阿根廷等世界大豆主产国低50~60kg品种产量低

的主要原因是品种的综合性状不佳,亟待育种改良。(3)品

种抗病性差。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第一大病

害,使产量降低10~31%,严重地块甚至达50%,同时也降低大

豆商品价值。大豆疫霉根腐病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地块

甚至绝产,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大豆病毒病(黑龙江省优势

株系为SMV1)可减产10~15%,且籽粒斑驳降低商品等级。以

上三种病害是黑龙江省障碍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病害,亟待

解决。(4)品种适应性差。品种适应性取决于品种的稳产

性和稳定性,主要由遗传基因控制,受多个性状影响。目前生

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多数是推而不广,适应性急需改良。针

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应用品种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我们确

定了选育高油、高产、抗病、广适应性的育种目标。二、合

农67品种简介1、品种来源:以合交00-152为母本,绥02-52

/1947/ 大豆新品种合农67

9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特征特性:高油

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10℃活动

积温2450℃左右。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1.7厘米左

右,无分枝,紫花,尖叶,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

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浅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9.1克左右

。三年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37.17%,脂肪含量21.52%

。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中抗灰斑病。3、产量表现:20

11~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841.9公斤,较对照品种

合丰55增产10.2%;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774.7公斤

,较对照品种合丰55增产9.7%。4、栽培技术要点:在适应区

5月上中旬播种,选择中等肥力地块种植,采用垄作栽培方式

,公顷保苗25万~30万株。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公顷施磷酸二

铵100~150公斤,尿素25~30公斤,钾肥50~70公斤。田间采

用化学药剂除草或人工除草,中耕2~3次,拔大草1~2次;生

育期间追施叶面肥1~2次,同时防治大豆食心虫;成熟后要及

时收获。建议播前最好要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5、适应区

域: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

/1948/ 蓝莓创新品种选育与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蓝莓创新品种选育与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与背景“蓝莓创新品种选育与工厂化育苗

技术研究”(计划项目编号09KZ19)项目来源于吉林农业大

学承担的长春市科学技术局下达的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技

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通过对育种材料的整理和评价,筛选

新的蓝莓品种,品种性状超过现有主栽品种;品种主要性状指

标要求是:大果、质优、丰产、抗寒;针对品种特点,建立组

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初步研究栽培配套技术。对资

源进行了整理,标记,田间调查;调查了资源10份,进行了资源

/1948/ 蓝莓创新品种选育与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的初步筛选。进行创新品种筛选与初步评价,进行了组织培

养技术研究和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发表论文8篇。建立了

试验示范基地3公顷。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培育蓝莓新品

种1个“慧蓝”,并于2011年获得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

的品种审定证书(证书编号:吉登果2011001)。评价初选

优系数量5份,初步筛选出最优系2个。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项目选育的新品种“慧蓝”具有早熟、优质、

丰产、适应性较强、抗病。是北方地区尤其长春地区适宜发

展的鲜食品种。通过对其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栽培技术研

究,该品种各方面表现优异、稳定,推广应用将产生重大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长春区域特

色,尤其是冷资源丰富的特点,选育在抗寒基础上具有大果、

优质、丰产特点的区域品种,实现品种升级与产品升级,扩大

基地种植面积,使长春地区生产的蓝莓产品具有更强的国内

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发展,将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环境效益;计划未来5年内建立推广栽培生产基地70公顷

,实现年产值1050万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出的针对本区

域和国内其他区域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将全面

提升我国蓝莓产业生产水平与效益。对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

技术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完善,将使新品种直接服务于产

业化生产。历年获奖情况(无)。

/1949/ 忠县柑橘核心示范园区林下养鸡试验示范项目
忠县柑橘核心示范园区林下养鸡试验示范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肉兔繁育新技术集成应用研究”项目属自拟项目

,县畜牧技术推广站负责实施,经过1年的具体实施,于2017年

5月10日通过了忠县科委组织的县内相关人员对该项目的结

题验收。该项目实施,为以后我县大力发展柑橘林下养鸡制

定了林下养鸡围栏轮牧技术、肉鸡兽害防止技术等7项实用

技术。同时探索出六项具体生产指标:1、157日龄出栏公鸡

活重为2.32千克,母鸡活重1.74千克,超出试验预期1.5千克

,屠宰率公鸡为91.5%,母鸡为91.85%,超出试验预期85%;2、

/1949/ 忠县柑橘核心示范园区林下养鸡试验示范项目

每只鸡在整个试验期间消耗饲料为8.80千克,消耗饲料成本

25.96元,料重比为4.97:1;3、林下养鸡出栏成活率为85%;

4、养殖密度以30只/亩较适宜;5、林下商品肉鸡在一个放养

区域最大可为7.53亩;6、杂草的利用率或抑制率为74.46%。

该项目实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通过实施该项目,可产生直

接经济效益19456.5万元,实现年均经济效益9082.37万元,投

资年均收益率2.05%。实施该项目能够助推我县农户增收、

大力发展三峡库区优势产业,就地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就业。

/1950/ 大豆增产提效与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大豆增产提效与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我国粮食生产主要的农作物,

其生产状况水平长久以来一直倍受国人关注。纵观全世界中

国的大豆生产能力水平一直落后于其它国家,究其原因主要

源于品种潜力不足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其中,生产技术的落

后导致的生产力不足尤为明显,落后的生产技术不但没有最

大限度的发挥品种的潜力优势,而且无形中又造成了生产成

本的激增。这样一种态势,不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1950/ 大豆增产提效与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水平,同时也加剧了对于自然资源的损耗。在这样一个大环

境背景下,国家科技部以品种创制和技术研发为目标设立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即“七大作物育种”项目课题“北方

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大豆发

展的这一窘境。本课题组作为项目主要参与团队,承担了项

目中“育成新品种的示范推广”课题任务,并以课题为依托

,经长时间摸索、研究孵化出一套以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

本为目标的新型大豆栽培技术,该技术以改进后的标准化农

机为工具、以降低机械化整地能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1

.3米大垄垄上5行栽培模式为核心,以高产、适宜、肥料利用

能力较高的大豆品种为目标作物,结合根瘤菌剂介入条件下

的合理化施肥、轻简高效的植保技术,通过优化、集成、组

装建立出一套完整的且实用性较强的新型栽培技术。通过技

术的合理化实施在提高大豆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出比效益,借助示范带动辐射加大推广应用,进一步

激发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对于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发展将

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951/ 草莓红颊
草莓红颊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国外引进。产量表现:经建德、宁波市

2000~2003年多点品比试验,平均亩产2313.2公斤,比对照

“丰香”增产4.9%。建德市2003~2005年大面积示范种植

调查,平均亩产1769.6公斤,比对照“丰香”增产10.9%。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长势旺,株高22厘米左右,比“丰香

”高5厘米左右。叶片大,呈长圆形,叶托和叶柄基部红色

。花序长,小花数比“丰香”略少,各花序发生的间隔时间

短,可连续开花结果,单株结果数35~40个。第一花序单果

/1951/ 草莓红颊

重36.4克,比“丰香”重13%;单株平均单果重18.6克,比

“丰香”重16%。果实圆锥形,表面鲜红色,有光泽,果心

红色,果形端正整齐,着色一致,果实硬度适中,耐贮运性

较好。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

,可溶性总糖含量7.82%,总酸0.66%,略高于“丰香”。

花芽分化比“丰香”迟,始采期比“丰香”迟10天左右,开

花至成熟需20~45天。田间表现抗白粉病能力较“丰香”强

,对灰霉病、炭疽病抗性较弱。栽培注意事项:选择凉爽地

育苗,或采取遮阴降温措施,减少育苗过程中炭疽病的发生

;适宜定植期为9月上中旬,高畦稀植,株距20~22厘米;

注意育苗过程中炭疽病的防治。认定意见:该品种株型直立

,长势旺;果型大,产量高,色泽鲜艳,外观美,味甜,口

感好,硬度适中,耐贮运。适宜在全省草莓主栽区设施栽培

/1952/ 抗逆性丰产玉米新品种
抗逆性丰产玉米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抗逆丰产玉米新品种宏伟是2014年冬在西双版纳以

LW-1为母本,以HW298为父本组配成的单交种(Lw-1×H

W298),母本“LW-1”是2008年夏以杂交种五谷1790为基础

材料自交一代后,再与云南地方老品种老夯青杂交,杂交后代

经连续7代自交于2012年选择育成。宏伟2号为中早熟玉米新

品种。具有抗穗腐病、茎腐病,中抗灰斑病,抗锈病、大小斑

病等抗性,产量高等优点。

/1953/ 金海601
金海60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鲁农审字[2005]004号系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

限公司、山东省种子总公司选育的玉米一代杂交种,组合为

JH2631/武314-8,母本JH2631选自5003/4896的二环系,父

本武314-8选自(黄早四/美国爆裂玉米)/黄早四。该杂交

种参加了2002~2003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两年23处试

点20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产583.4公斤,比同组对照掖单

4号增产10.0%;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8公斤,比同

组对照农大108增产4.4%。该杂交种株型紧凑,幼苗叶鞘紫

/1953/ 金海601

红色,生育期平均99天,株高平均247厘米,穗位平均98厘

米,试点调查:平均倒伏率1.6%、倒折率2.1%。全株叶片数

19~20片,花丝浅红色,花药黄色。果穗长筒形,穗长17.

3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1.2厘米,穗行数平均15.5行,

穗粒数517粒,白轴,籽粒黄色、硬粒型,出籽率85.2%,千

粒重304.2克,容重760.5克/升。2002~2003年试点田间自

然发病调查结果(两年23处试点)最大值为:大斑病7级,

小斑病3级,弯孢菌叶斑病3级,青枯病13.3%,粗缩病1.7%

,黑粉病4.6%,锈病3级。2002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

(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

鉴定,结果为:抗小斑病,感大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

青枯病,高抗玉米黑粉病和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

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粗蛋白含量10.22%,粗脂肪

含量3.67%,赖氨酸含量0.27%,粗淀粉含量72.39%。栽培技

术要点:适宜密度4500株/亩,其它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管

理措施。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1:4,父母本同期播种

,母本每亩留苗4500株左右,父本每亩留苗1300株左右。在

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推广利用。

/1954/ 淮山药纵带定向冬种夏收种植方法
淮山药纵带定向冬种夏收种植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一)课题来源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淮山(DioscoreaoppositaThunb.)别名怀山

药、淮山药、土薯、山薯、山芋。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

根茎。淮山营养丰富,并且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近年来,人

们对营养和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淮山也受到了人们的

追捧。淮山的需求量开始供不应求,价格逐步上涨。因而,如

何进行淮山的科学种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准山结薯具有向

下自然生长的特性,淮山块茎向地底生长,有的可长达一米,

/1954/ 淮山药纵带定向冬种夏收种植方法

所以,传统的淮山种植技术需要深沟种植和深挖采收,费工费

时,且极易损伤块茎。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淮山的

定向结薯栽培越来越受到广大种植者的欢迎。定向结薯方法

是采用了挖沟、放置或者挖制具有一定倾斜角度定向槽的方

法,这些方法能使淮山定向生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劳动

强度,推广淮山药的定向结薯技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而

目前淮山药在北方的种植习惯大都集中于4-6月份,天气回暖

,气温上升时,在10-11月份收获,淮山药的种植具有集中普遍

性,造成淮山药的价值降低,而连年种植造成地下害虫及线虫

猖獗,而防治成本逐年增加。利用冬季空闲的旱地、缓坡地

等推广淮山药冬种夏收栽培技术,既提高效利用了冬闲地,为

农民增加收益,又可为夏季市场空档供应大量淮山药,满足人

们的消费需求,又有利于推动淮山药种植产业的迅速发展。

本项目针对以上问题,发明一种淮山药种植方法,能利用旱坡

地或山地这样的非耕地类型种植山药,对于扩大山药的种植

面积,提高年产量,增加城乡居民食物来源意义重大。拓宽淮

山药种植利用范围,这不仅能发挥现有旱坡地和山地的生态

经济潜力,而且能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二、技术

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淮山药纵带定向冬种夏收种植方

法,利用旱地、缓坡地或其他耕地,进行淮山药10-11月播种

种植、次年5-6月收获的冬种夏收种植模式。性能指标:1、

将适合于冬种夏收的淮山药品种于10月至次年3月从地里收

获其种薯,置于低温条件下进行抑眠处理,时间持续至10-11

/1954/ 淮山药纵带定向冬种夏收种植方法

月,然后将其取出,进行冬种夏收用种。2、淮山种薯抑眠催

芽处理:在10-11月份,对经过低温抑眠处理的淮山种薯进行

消毒、催芽处理:将淮山药种薯切块置于8-15mg/L赤霉素和

2mg/L50%多菌灵水悬浮剂处理液中,控制温度17℃-25℃,处

理30min,取出种薯晾干。3、械化开种植沟及铺设彩条带或

其他硬质材料:利用小型机械在种植区内开设宽35-40cm、

深20-25cm的种植沟,并将沟内松土清理到种植沟两边,保持

沟底平整、坚硬;铺设彩条带或其他硬质材料,并将细碎的松

土回填到铺设好的彩条带或其他硬质材料之上,回填松土厚

度约为10cm,待播种。4、种薯摆放及盖土成畦或垄:淮山药

种薯在彩条带或其他硬质材料回土10cm区域,按品字型、株

距为35-40cm摆放,然后在种薯上覆盖15-20cm的松土,并淋上

定根水,覆盖上稻草或麦秆,保温保湿。5、顺畦或垄搭建简

易保温性小拱棚:于冬寒前的1-2月份,沿着淮山药种植畦或

垄,利用竹竿搭建小拱棚,用无色透明薄膜铺盖;3月回暖,地

温稳定在10℃以上时,将薄膜全部打开,让其正常生长。6、

田间管理:冬种夏收的淮山药,能够边长苗边结薯,利用这一

优势加紧田间施肥管理;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常规淮山药种

植管理。7、薯条采收:次年5-6月份,淮山药种薯成熟可进

行收获,收获时将畦或垄上的土壤扒开,可采收淮山药薯条。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淮山药纵带定向冬种夏收种植方

法可以在冬季空闲的旱地、缓坡地等推广淮山药冬种夏收栽

/1954/ 淮山药纵带定向冬种夏收种植方法

培技术,既提高效利用了冬闲地,为农民增加收益,又可为夏

季市场空档供应大量淮山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又有利于

推动淮山药种植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利用纵带定向种植

技术,可利用小型机械进行种植槽开沟清土,种植与采收操作

方便、节省人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四、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成果适用全国淮山种植区域应用。

本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存在安全风险。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

问题(一)应用情况已在广西、山东、河北、甘肃等地应用

。(二)存在问题尚未发现存在问题。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1955/ 大宗菇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大宗菇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项目属于农业微生物应用研究领域。通过5年的

研究和应用,在大宗菇类菌种多相鉴定与活力评价体系、核

心种质库与信息数据库建立,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蘑

菇新品种的选育,良种良法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集成,质

量安全技术体系的研究建立,以及良种产业化开发方面,做

出了创造性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该

项目2010年12月11日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鉴定,经专家鉴定

该项目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上创新突出,具有较高的学

/1955/ 大宗菇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术和应用价值,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主要技术内容:1

.搜集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蘑菇菌株422个,在不亲和

性、酯酶同工酶、菌种活力、农艺性状分析等单一鉴定技术

的基础上,集成建立了以农艺性状为主的多相鉴定方法体系

及4个菇种的种质资源库,为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搭建了平台

。2.通过多相鉴定技术的应用,在DUS测定基础上研究建立

了集菌丝体微观形态、生物学特性、分子特异性标记等多种

功能参数于一体可上网查询的平菇菌种信息数据库。3.通过

采用微电子辐射、原生质体单核化、孢子杂交、紫外诱变育

种和系统选育等方法选育出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蘑菇

新品种7个,育成新品种生物转化率较原始菌株产量显著提

高,且优质、抗病抗逆性强,推动了我省大宗菇类品种的更

新换代。4.通过构建含有gpd启动子、swo基因的二元表达载

体pLGS,整合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初步建立了高通量

的转化筛选突变体库,成功将转扩张蛋白基因转入香菇中,

并得到稳定遗传的转化子,为食用菌转基因育种奠定了基础

。5.研发了花生秧、玉米秸秆、棉渣等新型栽培基质并优化

出高产栽培配方,为代料栽培食用菌提供了新基质;通过良

种与多项无公害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制定了平菇、香菇

、金针菇、双孢蘑菇系列生产技术标准。6.研究确定了双孢

蘑菇原材料、覆土材料中重金属最高限量值,并建立了拟合

方程;明确了无公害食用菌安全生产主要农药的施用剂量、

时期,为食用菌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可控制、可追溯的质量

/1955/ 大宗菇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安全体系。技术经济指标:育成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

蘑菇品种生物转化率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27.59%、12.07%、

32.67%、10.3%以上;获省级审定食用菌新品种7个;授权发

明专利2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6项,已发布实施12项;发

表论文24篇,编著书籍6本。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先后在

我省十七市100多个县(市、区)进行了新品种及配套技术

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育成的平菇、香菇、金针菇和双孢蘑菇

品种推广面积占我省栽培面积分别达30%,50%,60%和25%以

上;建立了55个示范基地;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全省已累计

应用80000余棚,推广面积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已获经济

效益18.3亿元,对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6/ 白城市竹柳5号引种试验
白城市竹柳5号引种试验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我公司(洮南文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白城市科

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研究经费不足,引种困难等问题,

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经过近四年的试验研究,各

项指标均达到或超出预期要求。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一

、背景和意义森林资源是人类世界使用最快的资源,我国森

林资源也是世界上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可现在很多地区都

出现森林资源枯竭的现象。经历半个世纪的过度砍伐,我国

东北林区森林严重萎缩,成材林蓄集量大幅度下降,林龄结构

/1956/ 白城市竹柳5号引种试验

趋于低龄化,可采森林资源几近枯竭。再加上适合造林土地

面积的逐年减少,轻度盐碱地的利用也越显重要。为了改变

这种现象,2010年我们在北京林科院成功的引入了抗寒、耐

旱的植物新品种竹柳5号。它的引种成功,必将改变吉林西部

速生树种单一的局面。二课题来源“白城市竹柳5号引种试

验”是2011年洮南文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科研自选课题。课

题起止时间为2011至2014年,经过四年的研究工作,已按计划

圆满完成课题任务所规定的全部指标。三课题指标主要技术

指标:1、确定出竹柳5号在本地区的生物学特性。2、总结

出一整套竹柳5号的盐碱地栽植及快速繁育技术。3、确定竹

柳5号的材性和制浆性能的指标。4、建立竹柳5号栽植示范

点2处。主要经济指标:生长到胸径20㎝所需时间:北方8-

10年。造纸林每亩栽植2000株,用材林每亩栽植300株,效益

为普通杨树的5倍。四课题完成情况“白城市竹柳5号引种试

验”的材料准备和研究工作开始于2011年年初。就课题的完

成情况介绍如下:1、在洮南市安定镇(洮南文森农林科技

有限公司基地)和白城市生态林业试验示范林场建立试验地

两处。利用最初引入的竹柳5号和竹柳3号枝条进行扦插育苗

繁殖。为了能更好更快地进行种苗快速繁育工作,我们还采

用了全光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2、2012年我们对扩繁的

种苗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栽植密度造林试验。3、20

13年初我们在白城市林科院试验室进行了竹柳5号的抗寒试

验,试验结果表明竹柳5号可以耐零下34℃的低温。四月下旬

/1956/ 白城市竹柳5号引种试验

我们在洮南文森农林有限公司基地的盐碱地上建立了品比林

。试验树种为竹柳5号、109柳、旱快柳和垂柳。进行年生长

量和保存率的调查,结果表明竹柳5号的适应性很强。4、通

过近四年的造林地观测数据表明竹柳5号的抗旱性较强,生长

速度快且能够在PH值9.5左右的盐碱地上正常生长。5、我们

在北京林科院的协助下,进行了竹柳5号的材性分析和制浆性

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竹柳5号木材密度在0.384-0.443g/cm3范

围,符合制浆工业对木材密度的要求,竹柳可以作为纸浆材合

理地种植并开发利用。五、成果技术特点1、竹柳5号首次在

白城市的引种成功,标志着吉林西部干寒、盐碱地区又增加

了一个新的乔木树种,今后也可在我省及我国的东北、西北

干寒、盐碱地区进行推广种植。2、竹柳5号生长快,木纤维

长的特点,可做为工业用材林的首选品种。3、选择总结出一

整套竹柳5号干寒地区的栽培、管理技术。参加本课题的成

员有洮南文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尹昌南和洮南市林业局的

营林专业人员等。经过全体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已完

成了课题约定的研究任务,各项技术材料已准备齐全,特申请

验收。

/1957/ 农业生物高科技中试基地建设
农业生物高科技中试基地建设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通过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重大)《农业生物

高科技中试基地建设》(项目编号cstc2012ggC80008)的实

施,通过中试基地的建设,搭建农作物良种创新平台,集中技

术力量,构建脱毒种苗产业规模生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农业增产提质以及效益农业的发挥,有利于尽快解决脱毒

种苗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带动农作物种苗产业化发展,有

利于实现效益农业。通过本项目,建成无性繁殖作物工厂化

组培快繁基地1个,实现显著减控病毒病对农产品产量、品质

/1957/ 农业生物高科技中试基地建设

的危害,降低农业生物灾害风险,缩短作物良种繁育周期,提

高良种质量水平,切实加快新品种推广进程等目标。基地占

地70亩,主要建设组培工厂、炼苗及砧木繁育区、纯繁区、

热带观赏水果种苗繁育区、良种保存区、隔离区、苗圃、辅

助区及海南繁育基地配套设施等9个部分,并配套相应的仪器

设备。基地设施建设集地源热应用、多层苗床调控、水肥一

体化灌溉、物联网等技术设施与脱毒种苗快速繁育体系于一

体,可实现年产良种果树及观赏果蔬脱毒原原种苗200万株,

扩繁1000万株以上的生产能力。基地的建成将对重庆种苗纯

繁、快繁技术以及设施建设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起到引

领示范作用。该平台建成后正常运转后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

要的意义,其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1958/ “两高一优”甜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两高一优”甜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黑龙江八一农垦

大学、齐齐哈尔市泽甜种业有限公司、青冈县瑞雪农业有限

责任公司共同完成的“优质、高抗甜瓜品种与高产高效栽培

技术集成推广”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花药发育关键转录因子AMS调控甜瓜雄性不育机理研究,项

目编号:317723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甜瓜

雄性不育基因ms-5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离,项目编号:31

401892)、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甜瓜单隐性细胞核

/1958/ “两高一优”甜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雄性不育机理分析,项目编号:C2017054)、中央引导地方

科技发展专项(特色高值高效经济作物示范科技扶贫项目,

项目编号:ZY19C02)、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优质、高产系列专用甜瓜新品种示范与转化,项目编号:

2010GB2B200138)、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薄皮甜瓜种质

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项目编号:GB06B111-6)。根据当

前黑龙江省薄皮甜瓜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

针对现有品种抗重茬能力差、耐低温弱光能力弱、高糖、耐

贮运专用品种缺乏、传统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纯度低且人工

成本高、品种与栽培模式不配套等关键靶点问题,开展薄皮

甜瓜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

究。通过早熟性状基因挖掘、单性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

构建等分子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创新核心种质

资源50余份,自主选育了龙庆5号、龙庆6号、泽甜玉财神、

泽甜瑞琪、泽甜卓越、香瑞金满地、香瑞金脉、香瑞清悦等

8个优质、高抗、高产的甜瓜新品种,填补了黑龙江省甜瓜专

用型品种缺乏的空白。通过多种不同的栽培技术组合,建立

了专用型品种的栽培配套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品种与栽培

技术的协同效应。冷棚多层覆盖抢早栽培专用品种龙庆5号

,耐低温弱光能力突出,配套大棚五层覆盖抢早栽培模式,解

决了棚室早春抢早栽培果实品质差产量低的生产卡脖子难题

;露地小拱棚避雨栽培专用品种泽甜玉财神,果实熟期早,从

授粉至成熟22天左右,较同类品种早上市5-7天,配套露地薄

/1958/ “两高一优”甜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皮甜瓜双膜避雨栽培技术,可在黑龙江省雨季来临之前采收

完毕,解决了雨水大造成的露地栽培灾害性死秧频发的生产

卡脖子难题;嫁接栽培专用品种香瑞金脉,配套薄皮甜瓜嫁接

栽培生产技术,解决了重茬连作造成的枯萎病严重、毁种绝

收的生产卡脖子难题,且同类薄皮甜瓜品种中与嫁接砧木亲

和性最好,保持了果实原有的口感、风味。专用品种与配套

栽培模式的高效结合,不仅激发了品种的优异特性,而且强化

了配套栽培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了“1+1>2”的品种与栽

培技术的协同效应,真正做到品种与栽培模式的完美结合。

为寒地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优质品种与

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三年累计在全国推广面积104.9万

亩,新增经济效益10.08亿元,带动了地方特色甜瓜产业规模

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59/ 水对房屋结构安全的影响机理研究
水对房屋结构安全的影响机理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

发展,城市房屋建设数量与日俱增。建筑结构对房屋有安全

性、适用性、耐久性要求,房屋自身有使用年限。而住宅作

为现代人生活必需品,以马斯诺的五大需求层析而言,在满足

了生理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安全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近年来,在自然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以及房屋自身结构的影

响下,发生了许多由于房屋破损、倒塌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

故,这就要求人们越来越关注房屋的安全,除去房屋建设过程

/1959/ 水对房屋结构安全的影响机理研究

中的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我们也需要关注由于房屋内外部

水源(自来水、污水、雨水等)的泄漏、侵蚀而影响到的房

屋结构安全,如(地基、梁、柱)钢筋、墙体等。2、技术原

理及性能指标通过文献综述法,收集整理国内外水对房屋结

构安全影响机理的文献并进行综述,总结借鉴相关经验、教

训。运用访谈法以及实地调研法,通过与受访人面对面地交

谈,以及对重庆市多个区域房屋的给排水系统和房屋结构的

实地调研,分析房屋内外部水源(自来水、污水、雨水等)

、给排水系统(输水的PPR管、恒压供水系统、污水排放及

储存系统等)及其脆弱性对房屋结构(地基、梁、柱)内钢

筋等的作用类型。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已发生的由给排

水系统造成房屋住宅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出给排水系统

对房屋结构安全影响的种类以及演化机理,并提出针对各类

风险的应对措施。通过机理分析法,对雨水及其他水源在屋

顶的局部渗透与渗漏导致梁柱钢筋混凝土结构受损机理进行

研究,根据相应的作用机理,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及处置措施。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污水渗漏或者外泄对房屋结

构之钢筋混凝土的腐蚀及导致安全事故的演化机理;(2)自

来水管微损伤机理及导致的渗漏对房屋结构混凝土内钢筋的

腐蚀机理;(3)提出重庆市水破坏房屋结构并导致安全事故

的预防及治理措施。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4.1国内市场现状本课题通过对房屋结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

,获得给排水系统对房屋结构安全影响的种类及其演化机理

/1959/ 水对房屋结构安全的影响机理研究

,并按危害性进行排序,找出重点防范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

应对措施。4.2市场预测(1)住宅结构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

。(2)保护老百姓居住安全的需求。4.3效益分析4.4产业

化步骤及方式将项目的有效的成果措施推广到其他省市自治

区政府及其相关房管部门。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项

目眼护眼存在的问题在于:(1)由于多种因素耦合,难以对

造成房屋结构安全的因素进行分辨,辨别是否是由于水源及

给排水系统造成;(2)造成房屋结构安全的因素中,可能由

多种水共同影响,故难以分辨出这些水的具体影响程度,以及

难以找出多种水共同影响的机理。

/1960/ 龙粳40
龙粳4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品种主茎11片叶,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7天左右

,与对照品种龙粳20同熟期。需≥10℃活动积温2250℃左右。

株高90.9厘米左右,分蘖力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伏。

穗长16.1厘米左右,每穗粒数77粒左右,千粒重26.3克左右,

空秕率低,着粒均匀,稻谷椭圆,秆黄色,稀有短芒。抗稻瘟病

,耐寒性强。米质优良:出糙率80.8%~82.5%,整精米率65.

7%~72.0%,垩白粒米率1.0%~7.5%,垩白度0.1%~2.1%,直链

淀粉含量(干基)15.3%~15.9%,胶稠度70.0~80.0毫米,食

/1960/ 龙粳40

味品质79~83分,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在

抗稻瘟病性方面,叶瘟3级,穗颈瘟1~5级,属于抗病品种;处

理空壳率10.7%~15.5%,耐寒性较强。产量表现:2010-201

1两年区域试验13点次平均产量9134.8kg/hm2,比对照品种龙

粳20增产7.1%。2012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29.2kg/hm2,

比对照品种龙粳20增产6.6%。该品种适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

带插秧栽培。

/1961/ 桃果采后品质劣变的调控技术
桃果采后品质劣变的调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本课题是天津市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课题编号:0

7050301),合作研究单位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

程学院,项目实施单位有天津市林果研究所葡萄试验站、天

津力臣阳光果蔬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市蓟县鑫育农林果

种植专业合作社。本课题主要针对桃果采后贮藏保鲜中软化

、褐变、失味等品质劣变的关键问题,研究开发出采用1.5%

CaCl2处理后1-MCP熏蒸,用聚氯乙烯膜包装、内衬保鲜垫的

综合处理,结合3天短期缓慢降温,放在-0.5℃的冰温条件下

/1961/ 桃果采后品质劣变的调控技术

贮藏的大久保和中华寿桃综合贮藏新方法,既能够延长保鲜

期又能够保持桃果风味,提出有效解决桃果实采后褐变、软

化等问题的主要控制技术措施。可以使大久保桃保藏80天以

上,中华寿桃贮藏100天以上,贮藏后桃果的质量品质比传统

冷藏方法提高25%以上,延长大久保和中华寿桃货架期延长到

5~7天。课题将1-MCP、CaCl2和保鲜垫综合处理与短期(3

天)缓慢降温和冰温贮藏结合,延长桃果贮藏期的同时保持

了良好品质。技术成熟先进、使用安全,适用于各种中晚熟

桃果的贮藏保鲜,项目实施以来,三个实施单位累计贮藏大久

保桃90吨、中华寿桃250吨,累计新增利润45.0万元,新增税

收11.2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保鲜处

理的效果,最好选择8成熟左右的桃果作为贮藏对象。

/1962/ 东星斑的引进与养殖技术示范
东星斑的引进与养殖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东星斑的引进与养殖技术示范“项目是在天津市农

村工作委员会支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该项目

针对天津市工厂化养殖出现的多种主要问题进行立项。近年

来,天津市海水工厂化养殖中,由于累代近亲繁殖,主要养殖

品种的种质退化,抗病力下降,造成育苗及养殖过程中病害频

发,养殖产量下降,养殖成本显著增加,养殖经济效益逐年降

低,养殖单位迫切需要优良新品种来充实或代替传统品种。

东星斑学名豹纹鳃棘鲈,属暖水性岛礁鱼类,主要分布于西太

/1962/ 东星斑的引进与养殖技术示范

平洋至印度洋海区,是典型的海水养殖名贵品种,营养价值丰

富,适应条件广,养殖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深受广

大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喜爱。通过该项目,共引进东星斑幼鱼

6224尾。经过两年的养殖,经过专家验收,平均体重503.87g

,养殖成鱼3480尾,成活率达到55.9%,重量合计1753.47kg,培

育亲鱼10组。建立养殖示范户2个,养殖面积650平方米,新增

经济效益41.6319万元。发表文章4篇。在该项目的支持下,

对东星斑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星斑幼鱼在

盐度为15时摄食生长最快,肌肉品质也最好;水温对东星斑幼

鱼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东星斑的适宜摄食温度为20℃~30

℃,最佳摄食温度为25℃~30℃;营养实验结果表明,东星斑

饲料中适宜的蛋白含量是50%;呼吸代谢实验表明,随着盐度

升高后,东星斑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出升高趋势,在

15℃~30℃范围内,东星斑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

而升高,根据氧氮比的分析结果可知,东星斑幼鱼主要利用脂

肪和蛋白质供能,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

的比例逐渐增大;对东星斑肌肉中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东

星斑是一种富含鲜味氨基酸且氨基酸相对较为均衡的优质海

水鱼类,该鱼肌肉中含有较丰富的EPA、DHA和矿物元素,具有

较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通过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表

明东星斑可以在天津地区进行养殖推广。东星斑具有广阔的

养殖前景,对于天津地区工厂化养殖新品种开发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改善天津水产养殖结构,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1963/ 河南省墒情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河南省墒情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对

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各分量进行了动态分析,并结合冬小麦全

生育期的生育特点、耗水规律及干旱指标,综合研究了河南

省冬小麦在不同的气候年型下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状况和灌溉

模式,并对河南省冬小麦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和优化灌溉模型

进行了改进,研制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计算机软件,为农

田灌溉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建立了夏玉米土壤

墒情预报模型,为开展周年墒情预报服务打下了基础;研究

/1963/ 河南省墒情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建立了深层土壤湿度和浅层土壤湿度的转换模型,为满足农

业生产需要和充分利用现有台站资料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根据服务和宏观管理的需要,分别建立了市县级墒情预报模

型和省级墒情预报服务系统,并投入业务运行,取得了较好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为了适应预报服务工作的需

要,对预报时段进行了调整,改原来的每旬逢1制作预报,

改为每周日、每旬逢1制作,使服务效果更好。该课题是根

据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研制了一套

集农田水分监测、预报和决策服务于一体的土壤墒情预报业

务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生产

单位指挥、安排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

速发展和网络系统的不断扩大,河南省墒情预报业务服务系

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964/ 玉米新品种粟丰698
玉米新品种粟丰69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黄淮海夏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03天,比对照郑单958

早熟0.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色

,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62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成株叶

片数19~20片。果穗长筒形,穗长18.2厘米,穗行数14~16行,

穗粗4.9厘米,穗轴白,籽粒黄色、半马齿,百粒重40.0克。接

种鉴定,中抗大斑病、茎腐病、穗腐病,感小斑病、瘤黑粉病

,高感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品质分析,籽粒容重768克/升

,粗蛋白含量10.43%,粗脂肪含量4.01%,粗淀粉含量72.33%,

/1964/ 玉米新品种粟丰698

赖氨酸含量0.28%。产量表现:2017-2018年参加黄淮海夏玉

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44.8千克,比对照郑单

958增产4.5%。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4千克,比对照

郑单958增产3.9%。栽培技术要点:一般每亩种植密度4500

株左右为宜,掌握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原则。可露地平播或

麦收后贴茬播种,播种期宜在6月20日以前。播种前适时造墒

或播种后及时浇水,确保一播全苗。玉米5叶期轻施提苗肥,

大喇叭口期重施肥水。肥水管理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苗期

及时防治棉铃虫、蓟马等害虫,大喇叭口期及时防治玉米螟

(钻心虫),花期及时防治蚜虫。适期晚收,玉米籽粒出现黑

层,乳线完全消失后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弯孢叶斑病和南方

锈病等病虫害。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

定。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保定

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陕西省关中灌区、山西省运

城市和临汾市、晋城市部分平川地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

以北地区、湖北省襄阳地区种植。

/1965/ 黔南优2058
黔南优205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亲本来源:K22A×QN2058。特征特性:“黔南

优2058”在贵定试点(海拔1006m)4月21日播种,全生育期

为153d,比汕优63早熟3d。株高109cm,均穗粒数112粒,结

实率高达90.5%,千粒重32.1g。该品种株叶型好,剑叶直

立,呈“叶下穗”形态,分蘖力强,成穗率69.3%,抽穗整

齐,后期熟色好,抗寒性强,在2002年贵州历史特重级秋风

冷害年中表现抗寒性突出,产量仍达7395kg/hm^2,比相邻

对照K优5号增产53.5%。米质主要指标表现:整精米率47%

/1965/ 黔南优2058

,垩白粒率72%,垩白度13%,直链淀粉含量21.64%,胶

稠度52mm,粒型长/宽比2.8,理化综合评分36分。稻瘟病

抗性鉴定结果:2003年田间鉴定综合表现为中感,接种鉴定

表现为高感,2004年田间自然鉴定综合评价为感,接种鉴定

评价为中感。耐冷性鉴定结果两年均表现为较强以上。该品

种经两年区试和一年生产试验,综合表现为高产稳产,生育

期较早熟,株叶型好,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中感稻瘟病,

耐冷性强,综合性状好。产量表现:“黔南优2058”从海拔

254m(铜仁)至1300m(兴义)八个参试点的产量表现来看

,除兴义和思南两试点比汕优63略有减产外,其余6试点均

表现增产:贵阳10777.5kg/hm^2,遵义10203kg/hm^2,凯

里10237.5kg/hm^2,贵定9049.5kg/hm^2,铜仁8790kg/

hm^2,关岭7444.5kg/hm^2,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增产幅

度在0.42%~20.3%之间,8点平均单产8941.5kg/hm^2,

比8362.5kg/hm^2的汕优63增产6.9%,增产幅度在5.7~2

6.27%之间。区域试验:2003年迟熟B组初试平均单产9003

kg/hm^2,比汕优63(CK)增产6.46%,达极显著水平,居

第二位。今年续试平均单产9411.3kg/hm^2,比对照汕优6

3增产11.27%,达极显著水平,居第二位,平均生育期151

.75d,比对照早熟2d左右。两年区试平均单产9207.15kg/

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7%,两年累计16个点次中,1

3个试点增产3个试点减产,增幅达5%以上的试点有11个;

平均生育期150.1d,比对照汕优63早熟3.6d。主要农艺性状

/1965/ 黔南优2058

两年区试平均表现:株高112.34cm,有效穗246.45万株/h

m^2,穗实粒数122.51粒,结实率79.84%,千粒重31.11g。

2004年生产试验表现:单产量达7834.8kg/hm^2,比综合对

照增产5.68%,居本组第一位。生育期156.67d,与对照相

当,穗实粒数116.22粒,结实率75.94%。2004年贵州省区

试平均单产9003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27%,两

年平均增产8.7%。生产示范:2003年黔南优2058在我所试

验田种植0.03hm^2,折合单产9825.75kg/hm^2,比相邻对

照汕优63增产1961.1kg/hm^2,增产24.94%。通过多点试

验证明“黔南优2058”是一个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丰产性

好的杂交水稻新组合。主要栽培措施:良种须配良法。黔南

优2058具有较好的繁茂性,栽培的技术关键是实行旱育秧或

两段育秧,培育嫩壮秧,促进低位分蘖,以提高亩有效穗数

;本田期施足基肥,特别是多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忌偏施尿素,密度18万穴~22.5万穴/hm^2左右,实行宽

行窄株或宽窄行栽培,规格为5寸×10寸或5寸×8

寸、4寸×10寸。后期不要断水过早,有利于大穗的充

分灌浆和籽粒饱满。

/1966/ Ⅰ优259-特质高产杂交稻
Ⅰ优259-特质高产杂交稻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特质高产杂交稻Ⅰ优259于2003-2004年参加福建省

中稻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71.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

68%;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属弱感光性组合,作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145天,比汕优63迟熟4-5天;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

种植表现株叶型态好,穗大粒多,分蘖力强,适应性广,尤

其适宜在丘陵山区冷烂田种植。株高122.9cm,亩有效穗17

.4万,穗长24.8cm,每穗176.2粒,结实率84.9%,千粒重

25.7g。米质属长胶稠度(64mm)和高直链淀粉含量(27.6

/1966/ Ⅰ优259-特质高产杂交稻

%)的特质米粉加工稻。

/1967/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城市管网犹如城市的“神经”和“血管”,为给排

水、燃气、电力和通讯等提供通道。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功

能的逐步完善,管网规模愈加错综复杂,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对

于具有三维空间特性的管网的管理能力捉襟见肘。随着信息

技术的发展,应用行业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

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三维GIS平台,建立三维数字城市

管网,精准地表达和管理各类管线及管点的空间信息、属性

和状态信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城市地理信息

/1967/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为基础,运用三维GIS技术对地下空间信息进行管理符合城市

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的要求。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

系统以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为基本平台,真实反映管网的空间

位置关系,融合地形地物三维模型,建立城市管网大场景。本

课题研发了一个集管网数据采集、多源三维数据统一、综合

管网管理分析于一体的三维GIS应用系统,为城市管网的运营

、规划、决策、服务等方面工作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为城

市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及其信息管理、

信息共享建设等提供了有效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系统致力于

实现地下管网三维信息化管理,面向城市综合管理应用实现

管网查询与分析能力,通过对三维GIS平台的研发,实现海量

管网数据及其他三维空间对象的统一管理,主要包括:1.基

于应用需求设计系统架构。通过对现有的管网数据及管线信

息化管理相关软件进行试用,对三维管网系统的应用人员进

行需求调研。设计友好的系统交互界面,优化作业流程。参

考地下管线行业规范,对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作二次开发。以

典型项目为例,进行系统的测试及完善。2.基于软件工程思

想开发的研究方法。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

的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

维护,先进的软件开发和管理理论是保障项目成功的必要条

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基于软件工程的思想,对软件开发和维

护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把软件生命的漫长周期依次划分为

若干个相对独立阶段,并给每个阶段赋予明确而有限的任务

/1967/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统筹协调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复

用性、可维护性和生产效率。3.基于数据结构特点进行系统

性能优化。本系统不仅包含管网数据,还包括地形数据、倾

斜摄影测量数据、地上模型数据等。系统需将结构化的管网

矢量数据、地形栅格数据、倾斜瓦片数据统一管理,在显示

优先级上作级别管理,解决可视化的冲突。设计管线开挖效

果,提高模型真实性。深入研究三维渲染技术,提高模型加载

效率。在此基础上,系统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实现多源、

多类型的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管网数据的高效管理与更

新,提供稳定的在线数据服务以及可靠、高效的综合管线分

析功能。

/1968/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估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农业
技术详情

  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沿革

和现状以及国际生产地位和生产波动情况,进一步具体测算

和分解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改变,以及粮食全要素生

产的收敛性和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等问题。

分析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布与技术溢出问

题,探究两类技术要素投入的发展潜力和对粮食全要素生产

率提高的贡献程度,技术进步模式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还

从微观农户层面,研究农户对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的选择意

/1968/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估

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而全面分析未来我国粮食产业生产技

术的发展趋势。整体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发现提升全

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分析农业技术类型对粮食综合生产

能力的影响,从农户层面分析对两类技术的实际需求状况,最

终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基于粮食安全视

角和农业科技进步的背景,从理论分析和粮食产业发展中起

主导作用的技术进步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前农户对生物

化学性要素和机械性要素投入状况,提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

向及政策取向。研究的主要内容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

部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技术进步理论分析;第

二部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波动特征及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与

粮食供给能力研究;第三部分:我国技术进步模式对粮食生

产影响分析;第四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969/ 寒区饲用高粱种植与利用技术研究
寒区饲用高粱种植与利用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寒区饲用高粱种植与利用技术研究”是黑龙江省

畜牧研究所与北京猛犸种业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起止时间

2014年5月-2015年12月,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通过收集

市面上主要销售的饲用高粱品种,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

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科研基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

黑龙江省寒区种植的饲用高粱品种4个,其中最好的是大大奖

1230,鲜物质产量达7.24吨/亩,其它3个品种分别是大力士、

大奖1180、大奖2180、大奖1220,鲜物质产量均在6吨/亩以

/1969/ 寒区饲用高粱种植与利用技术研究

上,且不倒伏,抗病虫害性能强。通过比较青贮玉米与饲用高

粱的产量、营养价值以及种植收益,阐明了饲用高粱在产量

、收益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亩产鲜物质6吨以上,较青贮玉米

高一倍。但其ADF、NDF偏高,干物质含量较低,是影响其利用

的主要因素。另外从选种、播种、施肥、杂草防除、收获、

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总结,总结出黑龙江省寒区饲用高粱栽

培技术1套。项目实施期间,在齐齐哈尔市、大庆、黑龙江农

垦系统等地推广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寒区饲用高粱种植与利用

技术,累计种植饲用高粱16000亩,平均每亩鲜物质产量达6吨

,共计生产青贮饲料9.6万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获得了

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了黑龙江省牧草产业和

畜牧业高效持续发展,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推动

作用。

/1970/ 云南中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云南中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养蜂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的养

蜂业具备全国最好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云南省独有的自然环

境和多样化的植被条件,孕育了世界最为丰富的蜜蜂种质资

源。云南省中蜂蜂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但以散养、传统饲养

为主,养殖效益低,资源优势难以变成经济优势。本项目针对

我省蜜蜂产业中蜂饲养规模小、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通

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和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红

河综合试验站等项目的实施,系统开展了云南中蜂健康高效

/1970/ 云南中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1、项目以科技引领,建基地

、树示范、带蜂农、促发展的思路,按照中央、云南省政府

精准扶贫任务的需求,在云南省各养蜂扶贫目标区进行了中

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在云南15个州市、41个县建立了

65个推广点,带动16503户中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农户养

蜂,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680户。通过健康高效饲养、人工

繁育、科学管理、病敌害防控技术示范推广,构建了州市、

县、推广基地、推广区、农户的中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示范

推广体系,累计推广中蜂健康高效饲养蜂群18.22万群,新增

中蜂产值4.95亿元。新增蜂群通过为农作物授粉增产增收,

取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项目系统开展了中蜂

主要敌害大蜡螟的生物学研究。建立一种易于实验室批量繁

殖大蜡螟的方法和大蜡螟蛹及成虫雌雄的鉴别方法,明确大

蜡螟触角外部形态及其感器的种类与分布和大蜡螟性信息素

成分,鉴定获得一系列大蜡螟嗅觉受体蛋白的相关基因,从分

子角度揭示了大蜡螟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s与配体互作机制

,为中蜂大蜡螟防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3、项目调查了云南

蒙自地区蜂场春繁、秋繁季节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CSBV的感

染情况及其周年发病规律;探明了中蜂蜂群箱内寄居节肢动

物CSBV携带情况,明晰了传播CSBV的潜在生物媒介;系统开展

中囊病CSBV传播媒介研究,证实了CSBV可通过中蜂蜂王交尾

进行垂直传播。项目执行期间,发表相关论文36篇,授权专利

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参编中蜂科学饲养专著2本,编制了中

/1970/ 云南中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手册、中蜂良种繁育手册、中蜂病虫害

绿色防控手册等技术推广资料。

/1971/ 白玉菇菌种选育与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白玉菇菌种选育与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成果源于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项目“

真姬菇新品种-白玉菇菌种选育与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2009B091300097,粤科产学研[2009]197号)的主

要内容,是由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微生物

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三方合作完成。项目实施

时间为2009年1月起-2011年12月止。本成果属于食用菌技术

领域。白玉菇是真姬菇的白化品系,具有良好的品质与风味

,但工厂化生产菌种单一且产量不稳定从而制约了白玉菇生

/1971/ 白玉菇菌种选育与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产技术水平的提升。项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白玉菇菌

株进行了选育,筛选出适合南方生产用的优良菌株1株;该菌

株生物转化率达到98.3%,一级品率达到93%,具有产量高、个

体差异小、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建立了以低温保藏为短期保

藏方式、冻干保藏为长期保藏方式、组织分离作为菌种复壮

的菌种保藏技术体系,并制定了白玉菇优质安全生产技术规

程;对白玉菇生产线进行建设、调试与优化,对菌种车间、培

养房、生育车间等进行了改造,引进现代化接种机及流水线

设备,显著提高了白玉菇的生产效率;通过臭氧消毒、空气净

化等多种方式结合,控制车间环境达到国家标准百级环境,保

证接种安全;以LED-9W替代T5-28W灯管,节省能源35%;改进了

白玉菇的培养基配方,金针菇废菌糠再利用率达30%;所生产

的白玉菇(鲜品)产品与真姬菇子实体相比,其粗蛋白、粗

脂肪、水解氨基酸、磷、锌、铜和锰元素的含量接近,但多

糖、总黄酮、SOD等活性成分含量高于真姬菇;产品获得了广

东省名牌产品称号。项目发表了论文8篇,申请专利3项,其中

1项已授权。项目已形成白玉菇年产量达750吨,年新增产值

1425万元的规模,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项目总体技术达到

了国内领先水平,在菌糠综合利用和LED灯混光的节能应用研

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972/ 国丰一号(中9优838选)
国丰一号(中9优838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国丰一号(中优838选)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国丰杂

交稻育种科技开发中心育成的一个优质抗白叶枯病杂交稻新

组合,2000年通过广西区品种审定,2001年通过江西省和全

国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1019)。它是一个成熟

期早,产量高,米质优,对肥力要求不高,适应性较强的杂

交水稻新品种,特别适宜在肥力水平不高,水源不足的地区

作单晚或连晚种植。(一)主要特征特性1.丰产性好:该品

种1998年参加江西省杂交晚稻早熟组区试,平均亩产454.9

/1972/ 国丰一号(中9优838选)

公斤,居9个参试组合的首位,比对照汕优晚3增产0.05%;

1999年续试,平均亩产445.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4.96

%。1999年参加福建省早杂区试,平均亩产495.0公斤,比

对照威优64增产8.33%。1999年参加广西区早造迟熟组筛选

试验,平均亩产519.03公斤,比对照汕优桂99增产2.9%。1

997年参加四川省中籼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34.7公斤,比

对照种汕优195增产15%。1998年在湖南湘潭市晚稻品比平均

亩产505公斤,比对照威优46增产11.2%。1998年在河南省唐

河县试种,平均亩产5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20

00-2001年度参加安徽省中籼优质米新品种区试,平均亩产

586.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2002年在安徽进行生

产示范,平均亩产605.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多

年来该品种在江西、广西、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大

范围种植均表现突出。2.米质优良:米粒细长,外观好。据

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及检测中心测试,该品种糙米率

82.2%,精米率73.4%,整精米率51.0%,长宽比3.0,垩

白率42%,垩白度7.1%,透明度2级,糊化温度(碱消值)

7.0级,胶稠度47mm,直链淀粉含量22.2%,蛋白质含量10.

6%,其中9项指标达部颁二级米以上,其它3项指标也接近部

颁二级米标准,综合指标优良。3.熟期早:同期播种比汕优

63早熟5-7天。能有效避开江淮地区8月下旬-9月中旬的秋旱

和三代螟虫危害。4.抗性好:据江西省区试组织的抗性鉴定

对苗瘟抗性0级,穗颈瘟抗性0-3级。全国攻关协作组病虫组

/1972/ 国丰一号(中9优838选)

鉴定国丰一号白叶枯病抗性3.3级。田间观察纹枯病、稻曲

病发病也较轻。适合在水稻白叶枯病易发区种植。5.对氮肥

比较敏感:分蘖力中等,分蘖初期氮素充足有利于促进分蘖

搭好丰产苗架。中、后期氮素过量则会造成群体过大,田间

郁闭,遇不良天气可能会发生倒伏。6.秧龄弹性较小:生育

期较短,营养生长期相应缩短,对秧龄要求较严。秧龄偏长

会提前进入生殖生长而导致穗数不足及早穗减产。(二)主要

栽培技术在江西及湖南、浙江作连晚一般可在6月中、下旬

播种,7月下旬移栽,9月上中旬抽穗,10月中下旬成熟。秧

龄30-35天,秧田播种量根据秧龄长短进行调整,秧龄长要

适当稀播。大田用种一般每亩1-1.5公斤即可。分蘖力中上

,高产栽培一般应亩插基本苗6-7万。插秧前适当施些土杂

肥或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以每亩1000公斤左右为宜,并亩

施40-50公斤过磷酸钙打底。一般中等肥力田亩施尿素10-1

5公斤,而且要求所有速效氮肥要在插秧18天以内全部施完

,插秧后5-7天内施总氮肥量的70%,促使迅速分蘖争苗,插

秧后15天内施完剩下的30%,插秧18天后绝对不许再施用速

效性氮肥,这样可保持剑叶窄挺直立。插秧后20天应注意要

落水晒田,覆水后一直保持干干湿湿至收获。应注意对稻纵

卷叶螟、钻心虫、稻飞虱等虫害的防治,病害要对黑粉病、

稻曲病进行专门防治,一般在始穗期和齐穗期防治1-2次。

非稻瘟病重发区可不作稻瘟病专门防治,在分蘖高峰期和孕

/1972/ 国丰一号(中9优838选)

穗末期应对纹枯病进行防治。

/1973/ 烟草叶部病害预警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烟草叶部病害预警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针对烟草生产过程中叶部病害严重发生导致局部地

区严重减产,产量和品质严重受损的实际情况,以安全、高

效、无污染防控为指导思想,以产质量协调发展,保障烟叶

精益生产为出发点,将植物病原学、植物免疫学、计算机信

息技术、病害测报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等进行整合,通过田

间调查和室内检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叶部病害的发

生特点和危害规律和流行动态图,找准了影响叶部病害发生

的关键因子,建立了叶部病害监测预警的信息系统,找到了

/1973/ 烟草叶部病害预警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控制叶部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技术,构建了保健-预警-系

统控制的叶部病害综合防控体系,探索了叶部病害植保专业

化服务模式,形成了技术-物资-防控一体化的叶部病害控制

体系,有效地保障了烟草的健康栽培和安全生产。与国内同

类技术相比,成果形成了4个创新点。明确了烟草主要叶部

病害的种类、侵染特性、流行规律和损失状况,明确了野草

野火病的早期发生特点,特别是明确了氮素、锰素、镁素等

与烟草叶部病害发生的关系。采用Silverlight和WCF,以及

ASP技术,结合ActiveX元件建立了数字化、可视化的叶部病

害信息采集和预警网络,实现了精确测报。研究出了叶部病

害安全有效控制的系列药剂,并形成了精准施药技术、增效

剂添加技术和专业化服务配套技术等,克服了单一病害和仅

针对病原采用药剂控制所带来的效果差、残留风险大等弊端

。研究出了以元素调控、抗性诱导和药剂防控相结合的烟草

叶部病害系统集成技术体系,通过信息化的预警和预测预报

来指导防控,探索了适合山地特色烟草植保专业服务模式和

技术推广的方式,实现了安全、生态、持续控制烟草叶部病

害的目的。该研究项目3年累计发表研究论文25篇,授权国

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增加经济效益1.2亿多

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该项目研究了预警

与防控烟草叶部病害的关键技术,形成了综合配套的实用技

术体系,并在生产上进行了较好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烟草病

虫害科学、安全、有效的防控水平,在重庆奉节、巫山、黔

/1973/ 烟草叶部病害预警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江、酉阳等地以及四川攀枝花、凉山等地推广应用,取得了

明显的经济效益。三年累计推广120多万亩,涉及46个烟草

站,750个行政村,涵盖多个不同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植

烟片区。有效提高了烟农的经济收入,充分调动了烟农种烟

的积极性。

/1974/ 阿胶红枣含片、咀嚼片工艺技术研究
阿胶红枣含片、咀嚼片工艺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饮片加工
技术详情

  1、项目背景及来源本课题属自选课题。山西榆社

县是我国阿胶为数不多的产地之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加工产品中基本都是初级加工,产品多为初制板胶,精深加

工企业还无一家,使得阿胶这一“中华瑰宝”的药食同源资

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大力发展阿胶精深加工产业,不仅符合

榆社自然条件,也切合榆社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更符合国

家宏观产业政策。阿胶是一种传统的补血营养佳品,最早始

载于《神农本草经》,据《本草纲目》:除驴皮外,水牛、

/1974/ 阿胶红枣含片、咀嚼片工艺技术研究

猪、马等皮亦作煎制阿胶用,而后世则以驴皮为佳;传统中

医理论认为阿胶可补血补液,凡阴虚诸症都可用其治疗。现

代医学证明,阿胶能够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具有

促进造血的功能。经分析阿胶水解后可产生18种氨基酸;并

有多种微量元素,钙、铁、钾、镁、锌、钼、锶、钡、钛等

;阿胶不仅可以补血,还能改善人体内钙的平衡,使低钙血

症趋于正常。该课题以山西榆社初制阿胶为原料,利用活性

炭脱色、脱臭进行净化处理,并与红枣粉、爽口剂复配,经

过浇模、微波辅助干燥技术,制成阿胶红枣含片。活性炭净

化后的阿胶,经微波辅助干燥技术与传统凉胶工艺结合,制

成精制阿胶,精制阿胶经过粉碎,与白砂糖、脱脂奶粉、红

枣粉、抗结剂、硬脂酸镁复配经压片制成爽口阿胶红枣咀嚼

片。2、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色泽:红棕色;外观形态为:

半透明片状,具有阿胶红枣特有的香味。无肉眼可见的外来

杂质。理化指标:阿胶含量≥80%;水份≤15%;铬mg/kg≤1.0

;砷mg/kg≤2.0;重金属(以Pb计mg/kg)≤30大肠菌群,MP

N/100g≤30;细菌总数,cfu/g≤1000;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课题利用低温微波辅助干燥

,大大地缩短了晾胶时间。选用专用微波干燥设备,探明了

微波干燥的工艺参数。产品外观整洁、无龟裂,减少了晾胶

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几率,提高了生产效率70%以上,节约

了流动资金,降低了成本。采用活性炭净化初制阿胶,脱色

脱臭,提高了阿胶质量。采用药食同源中草药及红枣、果蔬

/1974/ 阿胶红枣含片、咀嚼片工艺技术研究

等原料组方开发的阿胶含片、咀嚼片具有补血补气、软化血

管、调节免疫功能,解决了板状阿胶食用不方便的问题,将

阿胶食品休闲化。同时综合调整了产品口感,具有较好的市

场前景。该课题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技术

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课题研发的阿胶红枣含片

、咀嚼片,生产工艺采用微波辅助干燥技术降低了产品微生

物污染几率,使得产品安全性较传统工艺提高,工艺成熟稳

定。5、应用情况与存在问题本课题工艺技术已在课题承担

单位成功应用,工艺技术成熟可靠。

/1975/ 西南地区高抗氟性家蚕新品种选育研究与推广
西南地区高抗氟性家蚕新品种选育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项目所属领域:本项目属于动植物新品种选育

与推广应用领域。2、项目来源:本项目2007年得到重庆市

科委攻关项目资助,成功育成高抗氟性家蚕新品种“渝蚕2号

”,2010年通过省级审定,2011年通过结题验收。3、主要研

究内容:对家蚕抗氟(F)基因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分析了氟

化钠对家蚕耐氟品种和敏感品种的生理生化影响。应用PCR

等技术筛选出该基因的分子标记,基于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

EST、基因芯片数据,对家蚕细胞色素P450与代谢外源物质相

/1975/ 西南地区高抗氟性家蚕新品种选育研究与推广

关的第六家族基因cyp6a8和cyp6u1基因进行克隆、结构与进

化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重点就蚕品种抗氟性方面进行研究,通

过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育成了1对综合经济性状优

良,能适合重庆特殊气候,具有高抗氟性的实用家蚕品种“渝

蚕2号”。并在选育研究的同时与生产单位合作开展推广应

用,有效地加快了研究进度、保证了推广应用任务完成的质

量和速度,为今后农业新品种选育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了成

功的样板。

/1976/ 100万亩农作物病、虫、草防治技术开发
100万亩农作物病、虫、草防治技术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技术资料齐全,完整,设计及实施方案科学、系统

、合理、符合农艺技术要求,生产使用措施得当,安全可靠

,总实施面积1,048,589亩,除交叉和受灾面积外

,实际经济效益面积793,469亩,增产粮油7,42

8,55公斤,总纯增效益1,686,49万元。

/1977/ 西农优1号
西农优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

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3天,比对照汕优63迟

熟0.1天。株型适中,后期转色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6万

,株高112.4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64.5粒,结

实率76.3%,千粒重28.4克。抗性:穗瘟病平均6.3级,最高

7级,抗性频率35.7%。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长

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7%,胶稠度51毫米,直链

淀粉含量21.4%。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

/1977/ 西农优1号

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

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3.47公斤,比对照

汕优63增产5.2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

7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

产570.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62%。栽培技术要点:

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稀播培育壮秧。

2.移栽:适时早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2粒谷

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1

3公斤,注意在幼穗分化始期适当追施穗肥。科学管水。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

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

较高,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

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

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978/ 食用菌脱水机
食用菌脱水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979/ 粤引无核荔
粤引无核荔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粤审果2005002选育单位:东莞市林业

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无核荔母树,从海南引进特征特性:

树冠形成快,具有早结丰产的特性,定植后三年结果,以后

连年丰产。5年生粤引无核荔的树高、冠幅和树干基部直径

分别可达1.86米、2.44米×2.50米和7.02厘米。果实无

核性状较稳定,无核率90%以上;果形大,皮色鲜红,平均

单果重35.31克,最大单果重62克;可溶性固形物16~18%,

可食率80%左右,果肉爽滑多汁,品质中上。适应性强,能

/1979/ 粤引无核荔

单性结果,坐果率高。产量表现:1992年在东莞市桥头镇农

科园种植7.5亩,1996至1999年的单株产量分别为2.8公斤、

4.5公斤、2.6公斤和5.7公斤。珠海市果树科学研究所于20

00年3月引种粤引无核荔,第二年即有1/4树开花坐果,第三

年全部开花挂果,平均株产3.5公斤以上。栽培技术要点:

⑴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迅速扩大幼龄树树冠

,采用“一梢二肥”的施肥方法,及时喷药保梢,确保每次

枝梢生长正常;⑵重点培养以10月上旬抽出的秋梢为优良结

果母枝。为培养高质量的秋梢结果母枝;⑶在花序生长发育

期,分别采用抹除初发花序、化学处理带小叶花穗、人工疏

花结合短截长花穗等措施,有效地控制花穗的长度和花量,

提高花穗质量和坐果率;⑷在果皮发育阶段重视肥水、植物

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证果实正常

发育,减少落果;在假种皮发育阶段注意土壤水分的调控,

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土壤时干时湿,抑制夏梢的生长,减少

采前落果和裂果;⑸合理疏果,一般每穗留5个左右,以提高

果实的商品率。省评审会审定意见:粤引无核荔树冠形成快

,具有早结丰产的特性,稳产性比糯米糍好,单株产量比糯

米糍高,比怀枝低。果实清甜,果肉爽滑多汁,品质中上。

适应性强,成花容易,能单性结果,坐果率高。果形大,果

实无核率性状较稳定,无核率90%左右,并在商品包装标识

物上注明无核率。适宜珠三角地区及粤西粤东等地种植。符

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认定标准,认定通过。

/1980/ 大豆新品种—辽豆15号
大豆新品种—辽豆1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生育期135天。株高约86.6cm,分枝3~

4个,主茎节数18~20个,紫花,灰毛,圆叶,中等大小,荚熟时

呈灰褐色,单株有效荚数37.2个,有限结荚习性。籽粒黄色,

有光泽,粒大圆形,脐无色,百粒重24.3g,粗蛋白含量42.07﹪

,粗脂肪含量20.49﹪。产量表现:1998~1999年进行品种比

较试验,平均亩产163.5kg,比对照辽豆10号增产19.4﹪。200

0~2001年进行省内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8.5kg,比对照品种

增产19.8﹪。全国西北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4kg,比对照增

/1980/ 大豆新品种—辽豆15号

产24.59﹪。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1.33kg,比对照

品种增产8.82﹪。栽培要点:选择不重茬、不迎茬中等肥力

以上的土壤。亩施2000~3000kg优质农肥,磷酸二铵15kg作

底肥,初花期每亩追施尿素5kg。等距穴播,在肥地亩保苗1.

0~1.1万株;中等肥力1.1~1.2万株,薄地1.2~1.3万株。要

做到植株在垅上等距均匀分布。适宜地区:可在新疆、甘肃

、宁夏、陕北等地区及辽宁省种植。

/1981/ 木聚糖酶在优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与示范
木聚糖酶在优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1、优质肉鸡引进和示范。根据湟源县石崖庄村当

地的气候特点和周围环境条件引进三个优质肉鸡品种(良凤

花、青脚麻和红羽王),每个品种8000只,饲养一个周期(9

0天),根据生产性能、适应性、发病率和死淘率等指标进行

筛选一个品种。2、优质肉鸡添加木聚糖酶日粮的研制。根

据优质肉鸡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营养需要,以木聚糖酶为添加

剂(不使用抗生素)配制优质肉鸡不同发育时期的日粮配方

。增加优质肉鸡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降低肉鸡粪

/1981/ 木聚糖酶在优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与示范

便中氮磷等物质的排泄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建立有效

的饲养管理体系改善生产与生活环境。对肉鸡鸡生产和生活

的三维空间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环境控制,按肉鸡不同生长阶

段的需求和季节变化,适时调整温度、湿度、光照、通风、

密度、应激等,提供舒适生产和生活空间。控制舍内和舍外

环境。4、完善免疫程序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合理制定从

0日龄到90日龄的免疫程序。肉鸡记录和鸡肉产品进行信息

化管理,标记肉鸡形成可追溯体系。

/1982/ 珊瑚状猴头菌林下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珊瑚状猴头菌林下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珊瑚状猴头菌(Hericiumcoralloides)是长白山

原始林区分布的珍稀野生食用菌,具有助消化、治胃溃疡以

及有滋补强身、治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作用。目前珊瑚状

猴头菌的野生产量极少,种群处于濒危状态。虽然珊瑚状猴

头的人工栽培目前已经成功,但限于产量低及环境控制难度

大等技术瓶颈并未实现规模化生产。本项目通过菌株筛选、

林下栽培技术研究摸索珊瑚状猴头菌的林下栽培模式,最后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推广,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实

/1982/ 珊瑚状猴头菌林下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现珊瑚状猴头菌的林下栽培不仅可以供应市场,满足人们对

于珍稀野生菌类和原生态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是将农林废弃

物转化为菌类蛋白、带动林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此外,

实现珊瑚状猴头菌的林下栽培对其野生种群的保护也具有一

定的现实意义。

/1983/ 动物专用新兽药喹赛多及其预混剂的研制与开发
动物专用新兽药喹赛多及其预混剂的研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兽用药品制造
技术详情

  成果简介:本成果严格按照国内外新兽药研制的要

求与技术指南,研制出动物专用新兽药喹赛多及其预混剂。

通过开展系统的药学研究,获得了结构正确、工艺稳定、质

量合格的喹赛多原料及预混剂产品,提出了工艺简单、产率

稳定、质量可靠、适宜于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与质控技术

与标准。通过系统的临床前和临床有效性研究,制定了喹赛

多对主要病原菌的抗菌谱及适应症,提出了喹赛多合理用药

的技术方案。通过系统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代谢及残留研

/1983/ 动物专用新兽药喹赛多及其预混剂的研制与开发

究,揭示了喹赛多的急性、亚慢性、慢性及遗传毒性大小与

特点,确定了毒作用的靶器官、安全范围及毒作用机理,揭示

了喹赛多在食品动物的代谢、分布及残留消除特征,对喹赛

多的食品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估,提出了最大无作用剂量、

日允许摄入量、最高残留限量等食品安全性标准。与同类产

品相比,喹赛多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良好的促生长和改善饲

料效率的效果,可安全应用于猪、鸡和鱼类养殖。同时,喹赛

多在动物体内消除迅速、残留量低、无需休药期,长期使用

后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能力较低,不会在环境中富集和转移,具

有良好的环境安全性。因此,无论从有效性还是安全性方面

分析,喹赛多均具有明显优于同类产品的优势和更广泛的适

用性,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技术水平:鄂科鉴字[199

9]第0086208号和鄂科鉴字[2007]第70532001号应用前景:

依据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建议按照股份制模式进行成

果转化的权益分配,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折算为货币化法人股

权。本成果的转化价格折算成人民币8000万元,其中2000万

元以现金形式一次性给予华中农业大学,其余6000万元用于

股份注册。企业注册资本总额2.0亿元,投入资本1.4亿元,其

中银行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0亿元,各方权益按有限责任公司

规定执行,企业须承诺不得挪用和以任何形式占用该合作公

司的资金和资源,要求在中国境内注册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其权益分配为转化企业及有关合作股东共占70%,华中农业

大学占30%,其中企业部分含有其利润、成本等。而华中农业

/1983/ 动物专用新兽药喹赛多及其预混剂的研制与开发

大学权益的分配则包括了本成果研发核心成员及团队(法人

股,人员及各自比例由负责人提出商定)的权益分配占15%,

学校收益(法人股)占15%,2000万元的现金进入华中农业大

学后按照各自一半的权益进行分配。公司须每年安排总销售

额的3%作为固定的合作研发经费,定期给予实验室研发的基

金,其研发成果可免费用于该成果新剂型及其新型产品生产

和经营。成果转化的生产经营及公司化运行全部由转化企业

负责完成,财务按制度对各股权人公开,一旦出现造假问题或

公司因各种原因而关闭,各股权人将有权追究其法律和经济

责任,以公司净资产为基础按各自的股份比例分配其权益,华

中农业大学大学有权按此规则撤出股份权益和进行产权交易

的权利,并有权再次和新的公司合作。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袁宗辉联系电话:15172443766电子信箱:yuan58

02@mail.hzau.edu.cn

/1984/ 抗病性枣优良新品种选育
抗病性枣优良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多年在太行山浅山丘陵区对抗病性枣优株植

物学特性、生物学特征调查,通过品种对比、抗病性、适应

性试验研究,选育出了“元氏1号”抗病性枣优良新品种。该

品种果实圆柱形,鲜枣平均单果重13.7g,可溶性固形物30.7

%,酸甜适口,干枣可滴定酸0.64%,Vc含量为228.4mg/100g;果

核纺锤形,中等大小,果实生育期115天左右,10月上中旬成熟

,属于晚熟干鲜兼用品种;缩果率、裂果率分别在1%和5%以下

。该品种树势中庸,针刺不发达;果实圆柱形,果皮赭红色,有

/1984/ 抗病性枣优良新品种选育

光泽,果肉厚,肉质细脆,果实可食率95.8%;鲜枣可溶性固形

物30.7%;果核纺锤形,含仁率91%;制干率50.4%,品质上等。

研究总结出了配套繁殖栽培技术,高接后5年亩产鲜枣1513.

6kg,10上中旬成熟,属于晚熟干鲜兼用品种。该项目的实施

,顺应了当前枣树生产需要,可减少枣果病害的发生,丰富了

枣树种质资源,为太行山区枣果实病害的防控提供了新途径

,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枣农的经济收入,应用前景广阔。

/1985/ 富硒乌天麻推广与产业化示范
富硒乌天麻推广与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以石柱富硒天麻为主要特色资源,示范和大面积推

广优质高产的富硒天麻新品种,集约化生产菌种,继承创新传

统天麻中药材生产技术,发展石柱天麻产区经济,以实现推动

石柱农村科技进步、惠农富农强农、协同振兴石柱县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标。本项目将对天麻中药材资

源保护、天麻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强天麻集约化生产具有

重要意义。

/1986/ 早、中、晚熟梨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早、中、晚熟梨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主要技术性能或技术指标:包括科学选址,全面规

划,合理建园,培育壮苗,选配援粉品种,改良土壤,合理施肥

,科学用水,整形修剪,合理留果,预防和控制病虫害,适时采

收、贮藏保鲜,确保果品质量。按果品标准,一级商品果率达

85%以上,亩产2000~2500公斤。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根据

已育成浙品种的推广后反映,认为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5

个省、市的丘陵、山地、平原、海涂均适应栽培并能获得高

产。由于梨的供应期长,较耐贮运,从初夏到中秋均有不同成

/1986/ 早、中、晚熟梨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熟期的梨果上市,国内市场广阔,需量大,现已出口香港及东

南亚国家,潜力很大,如配合果品深加工,将能开拓广大市场

,效益将不断增加。投资估算:建园第一年苗木、整地、肥

料、农药、田间管理、人工等2000元(亩);第二年田间管

理等约1000元;第三年田间管理等约1000元;以后每年约100

0元。产品成本分析:第四、五年起果品产量每亩500~100

0公斤产值1500元~3000元;第六年每年亩产2000~2500公斤

产值6000~7500元;以后每年每亩生产成本约1500元。效益

分析:以单位面积亩计算:早期1~5年总投入约6000元,产

出约2000元;第六年起每年投入1500元,产值6000~7500元,

每年可盈利4500~6000元。合作方式:双方分工协作,共同

负责。

/1987/ 优质石榴品种紫美选育与应用
优质石榴品种紫美选育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于1996年从以色列

引入四川省攀枝花市,引进时命名为以色列酸石榴,通过多年

的资源圃生态适应性与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在攀西地区的多年

多点品种比较试验、多年田间试验,选育而成。选育出紫美

石榴。该品种石榴树势强,树姿半开张,成枝力较强,叶片长

椭圆形、倒卵形,幼叶浅红色,老叶深绿色;总花量中,两性花

比例高。经田间实测,平均单果重518g,果实近球形,果皮深

红色,果皮质地粗糙,籽粒紫红色,籽粒软,平均百粒重44g,可

/1987/ 优质石榴品种紫美选育与应用

溶性固形物含量15.1%,风味酸甜,品质优,成熟期9月上中旬

。该品种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在山地栽培可正常生长结

果。早结丰产,高接后第二年可部分开花结果。经田间实测

,三年生高接树结果15kg,株行距2.5米×3米,亩产可达

1320kg。2016年4月,紫美石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员会审定。攀西地区石榴栽培面积约有2万公顷,已发展成为

我国最大的石榴产区,石榴产业已成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的

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石榴品种选育和石榴产业研究滞后

,石榴栽培出现了品种退化严重、品质下降、抗性降低等问

题,影响了本区域石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紫美石榴具有品

质、外观、产量、抗性等综合性状佳,在攀西地区栽培面积

已有1万亩,与本地原主栽品种相比,每亩新增效益3658元,经

济效益十分显著。紫美石榴与项目组选育的红玉软籽石榴的

推广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石榴品种老化的问题,大大提高了

石榴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了石榴种植效益,推动了了攀西地

区石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988/ 蒜棉一体化安全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蒜棉一体化安全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棉花、大蒜都是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

积棉花在300万亩以上、大蒜在70万亩以上,棉花-大蒜一体

化种植模式推广面积常年在70万亩左右,棉蒜一体化安全高

效种植技术研究项目的各项成果有力的规范和完善了种植技

术,解决了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这项研究成果是提

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性选

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内市场对棉花需求的

变化,以及外国棉花对国内市场的强烈冲击,实现棉花节约

/1988/ 蒜棉一体化安全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型、环境友好型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生产已是大势所趋。该项

目总结出了“一移、二增、三减少”的技术关键即后移蒜套

棉苗期氮肥使用时期到初花期,增加有机肥用量和磷钾肥用

量,减少农药、减少化肥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现了棉花

增产、成本节约和环境友好,达到了安全、高产、节本、增

效的目标。对今后黄淮海棉区大幅度增产增效,将有重要借

鉴作用,应用前景广阔。推广应用以上成果,可不断地向周

边同类地区推广,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推广

必须依赖于领导的重视、技术的落实和投入的保障,这三方

面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各级农业、财政、加工等部门通力协作,保证各项措施的

落实。同时,加大物资投入和科技投入,搞好系列化服务、

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适应了国内外的市场需要,提高

棉花-大蒜生产的规模效益。

/1989/ 绿色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
绿色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近年来,休闲农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是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

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为绿色休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

确了任务。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绿色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日益旺盛的休闲消

费需求为绿色休闲农业发展展现了广阔空间。本项目在广泛

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

量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绿

/1989/ 绿色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

色休闲农业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论述了绿色休闲农业的

内涵、基本特点、发展现状、功能等;深入研究了绿色休闲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了绿色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

基础;提出了绿色休闲农业发展总体战略构想和发展模式;针

对绿色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政策理论、管理制

度、营销策划、人员素质、软硬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绿色

休闲农业的对策和建议。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与山西省农

业厅、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社科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

作关系,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项目在课题申

报、实地调研、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注意吸收年轻人参加,给

年轻人压担子,并给年轻人创造外出学习、培训、开会的机

会,使他们尽快成长。项目《研究报告》完成后,曾在山西省

农业厅、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经济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经

济研究所、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得到

应用,他们对项目《研究报告》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改进

意见。该项研究成果可为政府决策部门及旅游、农业行政、

科研、高校等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而且对各地发

展绿色休闲农业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1990/ 棉花大面积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
棉花大面积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991/ 食用葵抗耐菌核病种质资源创新及杂交种选育
食用葵抗耐菌核病种质资源创新及杂交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食用葵抗耐菌核病种质创新与杂交种选育工作是一

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是能通过简单的一两次试验或者短

短的几年时间就能出来大的成果。本项目的研究结果是在项

目组成员长期从事种质创新和杂交种选育以及食用向日葵栽

培工作的基础上做的。在本项目执行期间,在本单位的试验

地每年种植食用葵种质资源1000余份,其中包括400余份自交

系、500余份杂交组合。而且每年都在进行着种质资源的征

集与改良创新工作。项目执行期间,结合之前的选育工作进

/1991/ 食用葵抗耐菌核病种质资源创新及杂交种选育

行菌核病病圃建立。对试验田内的1000余份材料进行观测记

载、选育出待试验种质资源。2016年对选出的51份种质资源

进行鉴定,鉴定出:抗性材料7份、中抗材料11份、感病材料

13份、中感材料4份、高感材料16份;2017年对59份优良种质

资源(不育系39份、保持系13份、杂交组合7份)进行菌核

病抗性鉴定,鉴定出:抗性材料4份、中抗材料15份、感病材

料17份、中感材料18份、高感材料5份。2017年除了继续进

行抗耐菌核病种质资源的创新和选育工作外,对选育出的两

个杂交品种JK1406和JK1408送国家向日葵技术体系病虫害防

控研究室进行抗病鉴定。鉴定结果JK1406对菌核病呈现耐病

水平、JK1408对菌核病呈现耐病水平。

/1992/ 设施葡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技术规范
设施葡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技术规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标准针对天津设施葡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直接或

间接影响葡萄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制定相应的防

控措施。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园地选择、品种与种苗、肥料使

用、病虫草害防治、栽培管理、采后处理6个生产环节的15

个关键点的主要风险因子及控制措施,规定了设施葡萄种植

质量安全控制的控制要点,以及监控管理措施等,适用于天津

市范围内设施葡萄生产。

/1993/ 热带高档球根花卉地王鸟系列良种及配套技术引进
热带高档球根花卉地王鸟系列良种及配套技术引进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为了支援我国热带花卉事业的发

展,项目通过充分利用热带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发挥了土地生产力;项目的成功推广可填补我省热带球根花

卉—地王鸟系列育苗及栽培技术的空白,并促进其规模化生

产,提高产量及质量,促进企业和农民发展高档球根花卉种

植的积极性。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引进鹤蕉(地王鸟系列

)8个品种,共6000个种球,并建立种质圃30亩;筛选出品

质好、适合海南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地王鸟系列品种“

/1993/ 热带高档球根花卉地王鸟系列良种及配套技术引进

里奇红”、“红运”和“钱王”3个;开展适合于海南的地

王鸟系列花卉繁殖、栽培与保鲜技术研究,提出繁殖与保鲜

技术关键,繁育种苗20万株,推广种植550亩。③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项目开展了地王鸟系列植物学、品质等性状的评

价和研究,对其适应性和推广价值作出评定。从引进和保存

的地王鸟种质中,驯化、筛选出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

可在海南及其他热区产业化推广的优良地王鸟品种3个,技

术具有创造性和先进性。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

全性项目初步掌握了地王鸟系列花卉繁殖与保鲜技术,对引

进的地王鸟系列8个新品种进行了栽培试验,开展其植物学

、品质等性状的评价和研究,对其适应性和推广价值作出评

定,技术成熟,繁殖技术可在海南推广,风险较小。⑤应用

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在秀英基地建立示范基地20亩,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于2007年起陆续在海口美兰镇

建立了以里奇红、钱王、红运、彩虹为代表的550亩地王鸟

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存在问题:1.现有的地王鸟品种抗倒

伏能力弱,受台风影响较大,应从抗倒伏品种选育和栽培技

术改进等方面开展研究。2.地王鸟新品种选育研究还需加强

,尤其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3.矮化盆栽地王

鸟产品很受市场欢迎,株型高大品种的矮化技术难度较大,

应进行深入研究。

/1994/ 晚熟、渡淡、优质、耐贮运冬瓜新组合-青杂1号的选育
晚熟、渡淡、优质、耐贮运冬瓜新组合-青杂1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研究先后从省内外引进几十份亲本,分别自交提

纯4-5代。1983年配组?合29个,1984-1986年进行一

般和特殊配合力测定,其中粉杂一号已推广?到湘鄂赣川黔

桂浙等省市,亩增产2234.8公斤。1992年种植0.35万亩,可

净?增产值290万元。?

/1995/ 中熟晚粳糯祥湖914
中熟晚粳糯祥湖914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祥湖914,由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系密穗型中熟晚

粳糯品种,表现中杆高产,适宜我市单季及连作晚稻种植,

2004年10月通过市品种审查。该品种叶色青绿,株叶细挺,

分蘖较强,植株略高,茎杆较韧,穗数较多,穗型中等,结

实率高,千粒重中等,灌浆快,老相清秀,糯米品质优,抗

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单晚株高105cm左右,有效穗27万

,每穗总粒95粒左右,结实率92%,千粒重24克,抽穗、成

熟期比秀水63迟1天,亩产550公斤左右。一、栽培要点1、

/1995/ 中熟晚粳糯祥湖914

适期播栽:作单晚种植,5月25日前后播种,6月下旬移栽,

秧田亩播30公斤,秧本比1:10;作瓜茬稻栽培,视瓜田收获

定播栽期,掌握秧龄30天;作连晚种植,6月25日前后播种

,亩播种量50公斤,7月底前后移栽。2、合理密植:单晚移

栽大田行株距7×4寸,亩栽2万丛左右,丛插3本,基

本苗6万左右。作瓜茬稻种植,行株距及密度可比单晚适当

提高。作连晚种植,行株距5×4寸,丛插3-4本,基本

苗12-15万。3、科学施肥:作单晚种植,亩施氮化肥折碳铵

总量80公斤左右,采用3:3:2:2的“平稳促进”施肥法。

作连晚种植,亩施氮化肥折碳铵总量控制在70公斤,并采用

“前促中稳后补”施肥法。作瓜翻稻种植,其氮化肥用量基

本与连晚相当,并注意田块内稻苗的平衡生长。同时需增施

有机肥及配施钾肥7-10公斤。4、加强管理:栽时防败苗,

浅水促早发,中后期湿润灌溉促健壮。单季稻应在7月20日

前后适时适度烤搁好田,早栽早发田达够苗期(约30万苗),

即可落干轻搁,防止重烤过头伤根和后期断水过早。同时应

注意苗期稻蓟马,大田纹枯病、纵卷叶虫、螟虫、稻曲病等

病虫害的防治。二、注意事项1、晒种:为提高种子发芽势

与发芽率,浸种催芽前须抢晴晒种1-2天。2、催芽:浸种时

间2昼日足,并按规定药剂浓度处理。提倡室内草垫、湿麻

袋复盖保湿自然室温催芽,禁止用蛇皮袋扎实、尼龙纸包裹

高温催芽(易吃高温烧芽),露白前不宜翻动淋水。3、防止

稻瘟:做好秧苗、大田期稻瘟病监测工作,一经发现及时用

/1995/ 中熟晚粳糯祥湖914

药剂防治。

/1996/ 野生果蔬生态酵素
野生果蔬生态酵素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关键:1、主要研究内容1)野

生果蔬生态酵素配方设计,本项目系采用蒲公英、马齿苋等

野菜,蓝靛果、猕猴桃等野果与桦树汁相配伍,研制富含氨基

酸、维生素、矿物质的生态酵素。2)研究编制野生果蔬生态

酵素制造工艺流程,工艺流程研究是为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

和质量保证,在研究同时,做工艺试验和工艺路线制定。3)研

究和编制产业化生产产品质量标准,做为野生果蔬生态酵素

组织生产、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验收提供依据,是技术

/1996/ 野生果蔬生态酵素

规范性文件,指导产业化生产。2、技术性能关键技术1)配方

创新,填补国内空白野生果蔬酵素采用马芷苋、蒲公英、蓝

靛果、白桦树液为主要原料配合,使多种营养物质,特别是高

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形成互补,再经生物

发酵后,按新增的活性物质类别,进行多级调配,配方属于天

然、生态、功能全面创新,国内空白。(见查新报告)2)工

艺技术,创新独特无任何化学助剂的多级三原发酵法,进行野

生果蔬生态酵素研制,多级发酵工艺路线为主酵,果、蔬分类

发酵,桦树汁分酵,(微醇酵阶段)果、蔬、树液再合酵,(

乳酸酵阶段)后酵,独特的发酵工艺使得多级发酵的野生果

蔬产生了,多酚类,多活性类物质,增加了呈香、呈多种氨基

酸、蛋白质特殊性酵素。3)功能创新,一品多效多功能高活

性的功能指标创新,无任何添加剂,科学调配技术,创新了野

生果蔬有效成分突出,并可快速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创新了酵

素原液高含有机酸、原花青素、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一

品多项功能。主要特性指标:丙氨酸单位ug/ml2.68,缬氨酸

17.68,谷氨酸30.76,瓜氨酸143.5,矿物质单位mg/kg。镁84

.2,钾903,磷85.6,维生素单位mg/100gVC3.36。

/1997/ 优质观赏鱼繁养技术及功能性饲料研究与开发
优质观赏鱼繁养技术及功能性饲料研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近年来,观赏鱼市场的日渐繁荣,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水族爱好者,观赏鱼成为居家装饰

的优质选择之一,人们的养殖技术也是随之增高,人们对观赏

鱼的需求从好养活逐渐向好的体色及体型转变。目前我市观

赏鱼养殖仍存在养殖规模散小、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坑病力

低等现象,针对这些养殖问题,项目承担单位天津市晨辉饲料

有限公司申报了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优质观赏鱼繁养技术

及功能性饲料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17YDLJNC00040。②

/1997/ 优质观赏鱼繁养技术及功能性饲料研究与开发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优质观赏鱼

选育,从源头提高观赏鱼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功能性饲料调控

,促进观赏鱼生长、改善体色、提高免疫力等。另外,公司通

过建设O2O商业模式及C2M产品定制化服务的建设,提高企业

销售能力;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水平。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围绕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在动物不

同生长阶段中消化、吸收和代谢的过程,优化、创新饲料配

方,以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力,增色效果

和降低发病率;运用杂交育种、选择育种和分子育种的方法

,对观赏鱼繁养技术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有效降低后代的“

残鱼率”。2、将原有的封闭式生产模式升级为线上引导线

下体验的个性定制模式;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模式

,实现企业管理、研发、生产、销售的深度融合。④技术的成

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承担单位拥有市级企业重点

实验室,建有精品观赏鱼孵化和精养规范化平台,有先进的饲

料生产线和规范化生产流程,产品科技含量高,目前在我国北

方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有专业技术人员28人,科研

成果丰富,具备开展优质观赏鱼繁养技术及功能性饲料研发

的基础和条件,技术适用于金鱼和锦鲤,安全高效。⑤应用情

况及存在的问题天津现代晨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1

0月-2021年9月应用此技术,实现年繁育优质金鱼、锦鲤鱼苗

3亿尾,精品观赏鱼12万尾,应用效果良好。

/1998/ 防治苹果主要病害的益生菌株TS01
防治苹果主要病害的益生菌株TS0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技术(成果)简介地衣芽孢杆菌TS01是实验室

自主分离得到的益生菌TS系列菌株之一,2004年曾荣获北京

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经实验证明TS01具有分泌蛋白酶、木聚

糖酶和多糖及分解甘露醇的特性,并同时具有免疫调节和抗

氧化功能,对苹果多种病害如苹果斑点落叶、苹果腐烂、苹

果炭疽病等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二、市场分析及投资预算

中国全国每年苹果总产量在2100~2600万t,生产上主要病

害为苹果斑点落叶病、腐烂病、炭疽病等,按联合国粮农组

/1998/ 防治苹果主要病害的益生菌株TS01

织关于植物遭受病害所造成的平均损失约为总产量10%~15

%的估计,由于病害每年产量损失约为210~260万t。目前无

污染、肉质脆、酸味足,果个大小适中的果实走俏国际市场

,而使用化学杀菌剂将使出口受限制。少或不用化学农药是

未来趋势,因此对人、畜友好的微生态调节剂的利用,将越

来越多。投资主要用于微生态调节剂的生产。三、投入设备

及必备条件投入设备为发酵罐、双效浓缩设备、喷雾干燥机

等。必备条件为微生物操作室和中试发酵车间等。四、目前

推广应用情况实验室和田间试验证明TS01具有产酶特性,并

同时具有抑菌功能,对苹果多种主要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

果。需进行产品的研制和在更大田间和区域进行验证开发。

/1999/ 300万只高产优质长毛兔综合开发
300万只高产优质长毛兔综合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经开发,使舞阳养兔业形成科研、推广、服务一体

化,产、供、销一条龙,达到兔种优良化、笼舍规范化,饲料

全价颗粒化、管理防疫规程化、繁育管理标准化,形成创汇

支柱产业。

/2000/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冀优杂69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冀优杂6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冀优杂6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高

产、优质、早熟、抗虫杂交棉。其母本冀优326为海陆远缘

杂交后代冀9119(新陆中8号)与国产抗虫棉GKl2杂交、定向

选择而成的优质抗虫新品系;父本为长势强、丰产、抗病性

好的常规棉品系冀947。2003—2004年参加了河北省棉花品

种区域试验,2004年同时参加生产试验,2005年获得转基因

安全评价证书,2006年4月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

的品种审定,审定编号2006006。特征特性:冀中南棉区春

/2000/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冀优杂69

播种植,全生育期134d左右,出苗快,苗齐苗壮,整个生育

期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96cm左右,植株塔形,茎秆粗壮

有茸毛,叶色浅绿。大小中等,花乳白色,无红心,结铃性

强,铃卵圆形、棉铃大,早熟性突出,霜前花率高,吐絮肥

畅,品质优良,产量高而稳。铃重6.3g,衣分40.6%,子指

10.7g。产量表现:2003—2004年河北省冀中南春播棉区域

试验结果:l6点次全部增产,每公顷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

平均产量分别为3581kg、1449kg和1341kg,2003年较对照新

棉33B分别增产17.3%、23.7%和25.4%,2004年较对照DP99B

分别增产17.2、26.7%和33.9%,两年皮棉产量均居本组第一

位。2004年同时参加生产试验,8点次子皮棉全部增产,每

公顷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657kg、1437kg和1

322kg,分别较对照DP99B增产19.1%、26.4%和29.4%。纤维

品质:2004年河北省生产试验棉样送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

验测试中心,测试结果(HVICC校准水平):纤维长度31.4mm

,整齐度85.1%,比强度31.2cN·tex-1,伸长率6.4%,

麦克隆值4.9。抗病性:河北省区域试验各试点调查结果,

枯萎病指5.1,黄萎病指27.0。河北省植保所鉴定结果两年

平均,枯萎病指7.5,黄萎病相对病指39.7,属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品种。栽培要点:1施足底肥,饱浇底墒水。底肥

以粗肥为主,播前每公顷施优质粗肥60m3,磷酸二铵300~

450kg,尿素225kg,钾肥225kg。2适时播种。裸地4月下旬

播种,覆膜棉田4月中旬播种,光子点播每穴3~4粒,机播

/2000/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冀优杂69

每公顷播种量建议15~22.5kg。3适当稀植。高水肥地棉田

每公顷留苗3.75万株左有,中等肥力棉田5.25万株左右。4

肥水管理。花铃期根据棉花长势长相浇水一次,同时每公顷

追施尿素112.5kg左右;盛花期喷施叶面肥l~2次,以防早

衰。5防治虫害。应及时防治除棉铃虫以外的蚜虫、棉蓟马

、红蜘蛛等棉花害虫。6适时化控。该杂交种生长势较强,

要求全生育期化控,掌握少量多次原则,每公顷用缩节胺量

:蕾期用量15g,初花期22.5g,花铃期45g。适宜种植区域

:适于冀中南棉区及黄河流域同类生态区春播种植。

/2001/ 固井水泥浆失重研究
固井水泥浆失重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
技术详情

  该成果应用多种配套模拟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各种

不同井下条件下水泥浆失重规律,水泥浆凝结期的物理、化

学特性变化规律;不同凝结条件下的气候规律及特点。根据

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明确提

出了防止失重和气窜的基本原则,以这个原则为指导,开发

出了防止失重和气窜的“充气”水泥和不渗透水泥。这些特

种水泥浆在多油层及高压油气井固井施工中,成功地解决了

环空窜流问题,提高了固井质量。

/2002/ 桂糖51号
桂糖5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立项背景:广西年甘蔗种植面积达1200多万亩

,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63%左右,蔗糖产量约占全国70%,是

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二大产蔗产糖省(区)州。但近年来甘

蔗品种单一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广西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针对广西甘蔗生产上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栽品种种性

退化,具有突破性的优良新品种奇缺的突出问题,课题组以通

过收集甘蔗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甘蔗优异种质与基因,选配高

配合力优良亲本和组合,开展高产、高糖、综合性状优良的

/2002/ 桂糖51号

甘蔗新品种选育。桂糖51号是课题组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

技术,采用“五圃制”方法育成的高产、高糖、宿根性强、

抗倒伏的甘蔗新品种。在选育研究过程中分别得到国家“十

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广西科技攻关项目“高产、高糖

、抗逆性强甘蔗新品种选育”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系广西(甘蔗)创新团队育种功能岗位专家”等项目的支助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根据甘蔗异源多倍体的

遗传多样性,以早熟、高糖、中茎、宿根性中等的新台糖20

号为母本,以含于中国割手密第2代血缘的生势好、中糖、分

蘖力强、宿根性好的崖城71-37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

甘蔗“五圃制”的系统试验和选择。再通过甘蔗区试,应用

遗传方差和遗传×环境互作方差评价新品种的稳定性和

适应性,选育出甘蔗优良新品种桂糖51号。桂糖51号中大茎

,早熟、高产,宿根性强,有效茎多,出苗率高、宿根发株率高

、分蘖率较高,成茎率高,57号毛群少。抗倒能力优于对照种

新台糖22号;抗病能力比较突出,黑穗病(1.6%)和梢腐病(

3.0%)的田间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新台糖22号。新宿平均

产蔗量为6844kg/亩,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79%;平均蔗糖

分为14.09%,比对照新台糖22号高0.36个百分点;平均亩含糖

量为960kg,较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5.33%。植株高大直立、

整齐,易脱叶,蔗茎均匀。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中大

茎、有效茎多、宿根性好且抗倒抗风能力强:在广西二年新

植和一年宿根区域试验中,桂糖51号平均茎径2.72cm,比对照

/2002/ 桂糖51号

新台糖22号增粗0.07cm,有效茎达到4844条/亩,比对照多64

6条/亩;宿根发株率(139.8%)和分蘖率(61.80%)比对照

高,宿根蔗产量高,平均达到7249公斤/亩,较对照新台糖22号

增产12.255%;宿根蔗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34%,比对照高0.

66个百分点,平均含糖量为1030公斤/亩,较对照增产17.10%

。与当家品种新台糖22号相比,桂糖51号丰产稳产性好,甘蔗

蔗糖分高,宿根能力和抗病抗倒能力强。4、技术的成熟程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项目的技术已成熟,适合在桂南、

桂中和广东、云南等蔗区作早熟高糖品种种植。本项目是采

用常规有性杂交的方法育成甘蔗新品种,没有任何转基因成

分,不存在安全性问题。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品种

可在土壤疏松,中等以上肥力的旱地和水田种植。在有条件

的蔗区可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种植管理和收获。针对该

品种剥叶性较好,蔗芽易暴露的特点,播种时除应保持蔗种的

新鲜度(采后15天以内下种)外,还应选择有蔗叶包住的上

部芽做种。在易渍水的地块,苗期应注意预防积水,确保全苗

。宿根蔗要及时清理蔗园和开垄松蔸。6、历年获奖情况:

无。

/2003/ 抗病丰产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343选育
抗病丰产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343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成果由甘肃省农牧厅农业生物技术与开发项目“

小麦抗条锈基因标记”(编号GNSW-2007-18)和国家十一五

科技支撑项目“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编号2006BAD

08A05)资助完成,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

持,研究期限为2007~2009年。该成果属于农业技术领域中

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抗病丰产冬小麦新品种陇鉴

9343以抗病亲本材料贵农21为母本,以感病生产品种77-69

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05年12月

/2003/ 抗病丰产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343选育

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天水市的甘谷县、

武山县、麦积区、秦州区、清水县、秦安县的具有灌溉能力

的川道地区种植,在陇南市的西和、礼县的低海拔川水地和

定西市的临洮县,临夏州的康乐县的部分具有灌溉能力的地

区也可种植。该品种在2002~2004年度的天水市川水地区域

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兰天6号增产10.52﹪,生产试验各地较

当地对照(主栽品种)增产2.6﹪~46.7﹪,具有较好的丰产

特性。经2001~2009年连续多年多点抗条锈性鉴定及监测,

发现该品种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及致病类型条中32号、3

3号、水4、水7及混合菌等均表现免疫,抗条锈性突出。经

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137.1g/kg、粗脂肪含量18.6g/kg、

赖氨酸含量4.3g/kg、灰分14.7g/kg、湿面筋含量(14﹪水分

)262g/kg、沉降值(14﹪水分)52.8ml,品质较好。该品种

属于普通小麦,幼苗浓绿色,生长习性为半匍匐,半冬性,

苗期生长势强,生育期253天,株高83~92cm,无芒,白壳

,长方穗型,小穗数35.8粒,千粒重43.5g,穗长7.9cm,小

穗排列较密,每穗结实小穗15~18个,不孕小穗数2~3个,

红粒、角质,在甘谷测定容重为804.0g/L,抗逆性强。

/2004/ 大花蕙兰杂交育种亲本收集与形态特征研究
大花蕙兰杂交育种亲本收集与形态特征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大花蕙兰杂交育种亲本收集与形态特征研究通过查

阅文献和市场调查,掌握我国现有兰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品种

、数量、分布、产地等信息,结合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遗传规

律,根据现阶段育种目标,选择性地收集大花蕙兰杂交育种亲

本种质资源,并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形态特征研究。同时,从

资源圃中筛选出引入时间较长、市场上已无销售、所存数量

少的特殊品种进行复壮栽培。资源收集以“收集品种信息→

引进品种→引入品种形态特征观察→资源保存”为技术路线,

/2004/ 大花蕙兰杂交育种亲本收集与形态特征研究

资源信息的收集是关键。收集资源的方式主要有查阅文献和

市场调查,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资源的品种及其分布,再通过市

场调查印证文献信息。详尽准确的资源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

资源收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复壮栽培遵循“挑选试验材料

→复壮栽培→记录试验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技术

路线,栽培技术是复壮的关键。栽培技术涉及试验苗的筛选

,复壮前的处理方法与时间,以及试验苗的日常栽培管理。试

验苗植株长势相当且无病虫害,栽培时间以3月大花蕙兰换盆

时节为宜,日常管理严格控制光照、温度和病虫害,水分与湿

度适宜,生长期保障肥料供给充足。本研究将我国特有的兰

属植物种质资源作为亲本引入大花蕙兰杂交育种,有利于大

花蕙兰品种创新。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收集大花蕙兰亲本品

种24种,资源300份。其中杂交种21种,每个品种资源10~20

份,原生种3种,每个品种资源3~5份。收集的品种以色彩艳

丽的红花系、黄花系和绿花系为主,囊括了大、中、小三种

株型,兼具大花型和中小花型,原生种有浓郁花香,符合培育

小株型品种、切花型品种及芳香型品种这一育种目标的工作

需求。对资源圃中的老品种“黄奥斯”进行复壮栽培,经过

连续10个月的调查研究,植株无病虫害发生,叶片颜色转绿,

有大量新根产生,生长势逐渐恢复。收集到的资源可用作大

花蕙兰杂交育种的亲本参与杂交授粉,也可以长期保存,扩充

资源圃。项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野生资源少、分布

零星且价格高昂。(2)材料费支出与经费管理存在冲突。

/2004/ 大花蕙兰杂交育种亲本收集与形态特征研究

(3)资源圃价值与规模的矛盾不可避免。(4)资源保存工

作十分必要,却无长期经费支持。本课题如深入开展,可对大

花蕙兰亲本做染色体观察和核型分析。大花蕙兰品种的染色

体倍性比较复杂,了解不同品种的染色体倍性,对于大花蕙兰

育种的亲本选择和后代选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杂交育种

时,两亲本核型似近系数与杂交的成功率和座果率呈正相关

,核型似近系数可以作为亲本选配的依据之一。

/2005/ 冷链中式快餐应用技术研究
冷链中式快餐应用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课题组从2012年起通过对中式冷链快餐的研究,生

产出了用物美价廉、富有营养、品种众多、食用方便的新型

快餐、方便餐等工业产品,代替家庭及其他类型的厨房烹饪

。微波炉加热数分钟即可的新一代冷链快餐食品来替代传统

的热链快餐食品。该项目采用理论、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研

究思路,边实验边推广,经过几年的深入研究、推广应用,取

得了良好效果。其主要技术和性能指标如下。一、冷链中式

快餐应用技术加工工艺的研究冷链中式快餐的技术关键是如

/2005/ 冷链中式快餐应用技术研究

何以标准化、工厂化为目标,其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

阶段是对食品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调味、迅速降温。第二

阶段为分餐、包装,入库过程。第三阶段为二次制熟过程,即

在供应消费者消费前5-10分钟,利用微波加热技术,对冷链中

式快餐产品进行微波加热熟化,使其产品基本达到了现吃现

炒的质感、口感和色泽上的一致,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食物中

的各种营养素的流失,告别了消费者在食用时吃剩饭的感受

。二、冷链中式快餐应用技术冷却工艺的研究快速冷却系统

是根据冷链菜肴所需冷量我们自行设计的一套完整的冷却系

统装置,该系统的研制,解决了冷链菜肴能在不同的冷却风量

中完成不同菜肴的冷却需求,并形成了移动冷却的效果,满足

了不同等量的生产需求,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同一个空间里,不

同高度,其温度不同,这样解决了在同一空间中,根茎类、叶

菜类、水产类、禽畜类在同一时间里,降温的速度不同,最后

达到相同温度。三、推广应用情况研究出系列新型健康中式

快餐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安全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或某

一菜系特点的餐饮产品。填补传统中式烹饪技术的开发利用

的空白。据市场预测,采用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即可生产100

-300个品种,生产稳定性强。综合品质可达到或超过三级厨

师制作水平。产品营养一般可保持原料营养的70%,高于其他

制作方法20-40%。投入产出比高于类似行业倍数以上。四、

创新性该项目以中式快餐工业化生产为研究对象,对其加工

工艺进行了改进,达到了集中生产、统一冷链配送的要求,实

/2005/ 冷链中式快餐应用技术研究

现了中式快餐的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冷链化新的生产

营销模式。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安全新型快餐的产品。在中

式快餐工艺中采用“两次熟化”、快速冷却技术等方面具有

创新性。该项目在研究的同时,我们注重把理论研究与示范

推广密切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6/ 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魔芋粉是中国重要特产经济作物魔芋的主要经济成

分,其工农业年总产值达数百亿元。然而项目开展前,传统

魔芋粉加工产品仍以传统小作坊式粗产品为主,经济附加值

低,深加工技术严重滞后。该项目依托福建省特种淀粉品质

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爱尔兰食品物质学与结

构设计研究中心和农业部魔芋研究中心,历经23年的潜心研

究,系统开展了魔芋粉品质特性、魔芋食品理论与开发研究

,集成创新了一系列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实现魔芋产业

/2006/ 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的升级。主要内容如下:一、创建魔芋粉规模化加工关键技

术及设备体系。明确魔芋加工特性及成分组成,首次发现三

甲胺是魔芋粉异味的主要来源,为魔芋粉深加工提供理论依

据;创立魔芋粉加工的干法、湿法和干-湿法三种技术原理

、工艺及配套设备,填补国内魔芋粉加工的技术及设备空白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推广。二、构建“基于分子精细结

构控制”的魔芋葡甘聚糖复合改性技术体系。系统研究魔芋

粉中主要化学组分-魔芋葡甘聚糖(KGM)精细结构与功能特

性,探索KGM稳定凝胶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KGM复合

改性技术研究,探讨不同加工环境下KGM与其他食品组分(

蛋白质、多糖、脂类等)的互作机制,获得KGM加工中分子

重组模式及对产品质构和功能影响规律,为后续魔芋食品的

开发及功能提升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三、构建魔芋食品开

发的工程化体系,实现产业化应用。1、创研魔芋粉添加剂

关键技术体系,开发魔芋微粉、魔芋胶、低黏度魔芋粉、素

肉粉、冰粉粉等系列食品添加剂。2、创研魔芋粉稳定凝胶

综合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溶胶-凝胶、分子组装等魔芋凝胶

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魔芋豆腐、魔芋果冻、魔芋丝等产品。

3、创研高品质魔芋仿生素食加工技术体系,开发素毛肚、

素海参等仿生素食系列产品,拓展素食领域。4、创研软包

装、罐头等即食魔芋食品系列,丰富魔芋深加工产品类型,

拓展休闲食品领域。5、开发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魔芋低聚

糖、魔芋膳食纤维等功能性魔芋产品,开创魔芋粉高值化加

/2006/ 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工利用新途径。该项目围绕中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战略需求

,在魔芋粉精加工、魔芋食品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具有

重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关键技术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

专利授权9项,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EI收录26篇,制定

中国农业部行业标准2项,地方行业标准1项,引领产业可持

续发展。该成果技术成熟,在福建、湖北、四川等主要魔芋

食品产区获得大规模推广。以该成果为依托,合作单位蜡笔

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和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大陆新三板挂牌上市,广东喜

之郎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果冻生产企业。近三年新

增销售额34.20亿元,新增利润6.05亿元,实现了特产经济

作物的大产业格局,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07/ 循环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
循环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循环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示范”来源于国家星火计划――”大规模蛋鸡安全养殖与产品

深加工产业链示范“项目的子课题,承担单位为辽源市金良

粮食收储有限公司。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采用先进的

干发酵技术、鸡粪预处理技术、固态厌氧反应罐发酵沼气技

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并生产优质生物质能源产品,实现产

业链条的延伸。利用国际先进的高压水洗沼气净化系统,提

高了沼气的容积产气率。利用生产沼气的副产物—沼液、沼

/2007/ 循环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

渣全部生产有机肥,用于周边的蔬菜、花卉等农作物有机农

业的生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

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行:利

用土壤改良”生物反应堆“技术,实现零排放,改善农村居民

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畜禽业的可持续发展。沼气可以直接

作为生产生活能源,缓解农村电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产生直接

经济效益。产生的沼渣、沼液是优质的无公害的有机肥料,

可用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业增效。同时,沼气发

电技术不仅解决了沼气工程既保护了环境,又带来巨大的经

济效益,其创造性和先进性处国内领先。四、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技术成熟,安全可靠,适用于农

村集中或小型化沼气处理工程。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项目成果已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

/2008/ 有色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开发技术及新品种示范推广
有色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开发技术及新品种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组通过引入优良种质资源138份,筛选自交系7

0个,培育骨干亲本材料25个,不育系8个,创制品质型蔬菜新

材料7份,配制蔬菜新组合60。通过在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农

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种植,筛选出“晋紫快菜”

紫色快菜品种和抗白粉病籽用西葫芦新品种“巨丰9号”。

项目组与新疆当地企业合作在新疆叶菜主栽区和籽用西葫芦

主栽区进行示范和推广。

/2009/ 功能性油茶籽油加工技术示范推广
功能性油茶籽油加工技术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植物油加工
技术详情

  本课题来源于浙江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项目编号

为2017B04。油茶在我省分布很广,种植面积为250万亩,全省

拥有油茶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能力4.2万吨,年产茶油约

2.7万吨,年销售额约15亿元。虽然,油茶产业在我省发展迅

速,但是油茶加工技术水平低下,精深加工比重不高,品种单

一。目前仅有少数几家能够对油茶籽油进行新品研究开发医

药、保健、化妆类用油品种。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最

主要的危险因素,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

/2009/ 功能性油茶籽油加工技术示范推广

害着人类的健康。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

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血脂是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引起心血

管疾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

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

脉粥样硬化,众所周知,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

供氧,一旦动脉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潜藏在我

们体内,时刻威胁着我们血管健康的还有一个更隐蔽、更厉

害的“杀手”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茶

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是目前食用油中最高的

。食用油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但

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自已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不饱和脂肪酸供应充足,人的皮肤会细嫩润泽,头发乌黑发

亮;反之,如果体内缺乏不饱和脂肪酸,就会变得皮肤粗糙、

头发脱落。有关专家通过对我国65个县区人群流病学调查结

果表明:人体消化吸收的油酸含量越高,冠心病及高血压发病

率及死亡率越低。长期食用茶油地区的居民,冠心病及癌症

患者极少。为此,在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下经过近三

年的系统研究,创新性地开发了能够药食同源的具有降血压

和降血脂的油茶籽油产品,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油茶

降血压产品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油茶降血脂产品及其制

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涵盖了从压榨到后处理的整个加工过

程,在完成小试的基础上,成功地在亚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

中试,形成了特色油茶籽油产品。生产的茶油不仅完全达到

/2009/ 功能性油茶籽油加工技术示范推广

了质量安全品要求,营养成分也得到了很好地保留,更具有降

血压,血脂作用,有显著的推广价值。项目实施后,油茶籽仁

平均含油率可由传统抢收的45.6%提高到50.9%,酸价也显著

降低,提高了油茶籽品质;机械烘干相比人工晾晒,可以降低

每吨油茶籽的成本89.7元,而且通过机械烘干处理油茶籽不

仅处理效率提高,不受场地和天气影响,而且可以保证对油茶

籽的及时干燥,避免因长期堆放造成油茶籽酸价提高,品质下

降,在提高油茶籽品质的同时也因此保障了油茶籽油的品质

,对于后续实施节能高效的适度精炼工艺提供了必要条件;推

广压榨技术出油率比原压榨工艺(22%出油率)提高3个百分

点左右,每吨增加30kg油,增加收益2100元;适度加工工艺摒

弃了传统的碱炼、脱色、脱臭等工艺步骤,节省了能源消耗

,也减少了加工过程中外加辅料的添加,降低了外来物引入污

染物的风险,同时温和的精炼条件,对油茶籽油中的营养成分

的保留起到关键作用,其中维生素E、角鲨烯和β-谷甾醇三种

营养成分分别超传统精炼油1.87倍、5.4倍和34.9%。

/2010/ 申W93
申W9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优良种质基因资源的重大发现和创新是突破性品种

育成的关键。紫黑色糯玉米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也受

到育种家的高度关注。一直以来,紫黑颜色糯玉米关键种质

资源的匮乏制约了紫黑糯玉米种质创新和骨干自交系的育成

。导致黑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进展缓慢。申W93是上海农科

院2004年以国家鲜食玉米东南区参试品种荆黑糯2号糯玉米

杂交种为选系基础材料,以颜色紫黑色、上色早、转色快、

蒸煮不掉色、抗倒、保绿度好为选育目标,采用二环系方法

/2010/ 申W93

育成的紫黑色糯玉米自交系。定名申W93。生物学特性:幼

苗长势健壮,生长整齐,叶鞘绿色,株高170-180cm,穗位高70

-80cm,护颖绿色,花药黄色。雄穗分枝数12个左右。花粉量

足,叶片数18片左右,株型半紧凑,叶色浓绿。雌穗花丝绿色

,果穗筒锥型,轴细大粒,籽粒紫黑色,整齐一致。果穗长约1

4-16cm,每穗14-16行。行粒数25粒左右。穗粒数350-400粒

左右;百粒重21g,单穗重约73g左右,经抗病虫性田间诱发鉴

定,申W93兼抗大、小斑病、弯孢菌病;生育后期保绿度好,茎

干坚硬根系发达,抗倒性强。栽培要点:适宜密度60000株/

h㎡,注意隔离种植,防止串粉。合理施肥,施用有机肥14925

kg/h㎡以上,重施底肥和攻穗肥,施纯N总量299kg/h㎡左右。

根据积温掌握采收期,外观苞叶稍黄,上海地区春播一般为吐

丝后20d采收上市。地温超过10℃以上时可以播种。为免花

期高温危害,上海地区5、6月份不宜播种。防治地老虎,玉米

螟,大螟和黏虫要早,并使用无残毒农药,采收前30d禁用农药

/2011/ 接骨木引种、选育与快繁技术
接骨木引种、选育与快繁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接骨木引种、选育与快繁技术”项目,2007年开

始组织实施,开展相关资源调查及引种工作研究,2008年列入

河南省公益类院所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82103820103)

,并得到了金水区科技局的配套经费资助(合同号:2009-3

5-07),经过课题组成员5年的攻关研究,取得了以下突破:

(1)总结了国内外接骨木种质资源特性及分布特点。项目

组对我国及国外分布的几种主要接骨木种质资源特性进行概

括和总结,包括接骨木(S.williamsⅡ)、西伯利亚接骨木

/2011/ 接骨木引种、选育与快繁技术

(S.sibirica)、毛接骨木(S.williamsⅡvar.miquelⅡ

)、朝鲜接骨木(S.coreana(Nakai)Kom)、西洋接骨木

(S.nigra)、加拿大接骨木(S.canadensis)、欧洲接

骨木(S.racemosaL.)、墨西哥接骨木(S.mexicana)、

澳洲接骨木(S.australasica)等。(2)引进国外接骨木

种质资源4个,并对其形态特征、花果习性、物候期和适应性

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了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

(认)定。引进的“金羽”接骨木(Sambucusracemosa“P

lumosaAurea”)、“金叶”接骨木(Sambucuscanadensis

“Aurea”)、“花叶”接骨木(Sambucusnigra“Variega

ta”)、“紫云”接骨木(Sambucusnigra“ThunderCloud

”)等4个接骨木种质资源,生长健壮,枝叶繁茂,抗性强,较

耐低温,花期较长。单株植物间特异性完全一致,没有返祖现

象,未发现新种病虫危害,有较强的适应性,均具有较高的观

赏价值,可广泛用于多种场合的绿化和美化。(3)首次从我

省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ⅡHance)自然群体中选育出优

良单株11个,并建立了对比试验林,既可以长期保存基因资源

,又可以在同等条件下考察各无性系在形态、生长量、产量

等方面的变异情况,为进一步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4)系

统研究了接骨木的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嫁接等繁育技术,

初步形成了接骨木无性繁殖技术体系。项目组开展了接骨木

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嫁接等快繁技术试验,其中接骨木、

“金叶”扦插成活率达98﹪,“花叶”、“紫云”、“金羽”

/2011/ 接骨木引种、选育与快繁技术

扦插成活率分别达95﹪、83﹪、72﹪;“金叶”、“花叶”、“

金羽”嫁接成活率达95﹪,“紫云”嫁接成活率达85﹪。(5)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济源、新郑、驻马店等地进行推广应

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 晟玉18
晟玉1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晟玉18由鹤壁禾博士晟农科技有限公司以S216为母

本、S2023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出来的优良玉米新品种。特

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8-103天。叶色深绿,叶鞘绿色,第一叶

尖端椭圆形;全株总叶片数18-20片,株型紧凑,株高261.0-2

69.9cm,穗位高103.0-107.0cm,田间倒折率0.3-0.7%;雄穗颖

片浅紫,雄穗分枝5-8个,花药黄色,花丝青绿;果穗筒型,穗轴

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长16.4-17.9cm,秃尖长0.6cm

,穗粗4.6-4.9cm,穗行数14-18行,行粒数33.8-37.2粒,千粒

/2012/ 晟玉18

重306.4-312.6g,出籽率88.4-89.4%。抗性鉴定:2013年河

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和河南科技学院接种鉴定:抗大斑病、

瘤黑粉病,中抗小斑病、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

,高抗茎腐病;2014年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中抗

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感锈病、瘤黑粉病、玉米螟,高抗茎

腐病,抗穗腐病。品质分析:2014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

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粗蛋白9.50%,粗脂肪5.29%,粗

淀粉74.19,赖氨酸0.29%,容重743g/L。产量表现:2013年河

南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500株/亩二组),8点汇总,8点增

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614.0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1

.59%,差异极显著;2014年续试(4500株/亩一组),12点汇总

,12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为711.8kg,比对照郑单

958增产14.45%,差异显著。2014年河南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

(4500株/亩一组),13点汇总,13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

均亩产662.0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3%。

/2013/ 果蔬冷链物流品质预测与电商保鲜包装技术
果蔬冷链物流品质预测与电商保鲜包装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本成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

发计划项目“果蔬冷链物流技术及装备研发示范”课题四“

果蔬电商和跨境出口冷链物流技术研发示范”(2018YFD04

01304)的研究任务“电商和跨境出口冷链物流货架寿命预

测技术研发示范”。(编号:2018YFD0401304-4),完成时

间2018年7月-2020年12月。为了解决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品

质预测及电商保鲜包装的关键问题,提高我国生鲜农产品冷

链保鲜技术水平,本成果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

/2013/ 果蔬冷链物流品质预测与电商保鲜包装技术

务的支持下,针对电商果蔬冷链物流过程中品质劣变快、环

境监测和品质预测不足的问题,研究了电商果蔬(猕猴桃、

西兰花、玉兰菜、毛豆等)冷链贮藏与运输中品质变化规律

、品质预测,开发了货架期动态预测模型及配套软件平台,同

时研究适合电商果蔬保鲜包装技术,为电商果蔬保鲜提供了

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电商果蔬冷链运输品质及货架

期,为全面提升我国电商果蔬冷链运输的科技水平,提高产品

的商品价值和产业化层次和发展提供科技保障。2.技术原理

与性能指标本成果主要研究了果蔬冷链物流品质变化规律、

果蔬贮藏品质预测模型与云监测平台、电商猕猴桃保鲜包装

技术与解决方案。确定了冷链物流微环境与果蔬品质变化规

律,明确了猕猴桃、西兰花等果蔬在较低的温度波动条件下

品质保存效果最好。基于Arrhenius方程和灰色理论,结合果

实主要品质指标变化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猕猴桃、西兰花、

玉兰菜、鲜毛豆品质静态变化预测模型,可以通过贮藏环境

参数(O2、温度、湿度)、果实品质状态对冷链运输过程中

果蔬品质进行准确预测。针对猕猴桃等果蔬冷链过程动态变

化的特点,结合冷链物流装备运行特征,开发了冷链微环境参

数(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动态云端监测平台。实现了冷

链物流果蔬品质的在线、动态监控与预测。研究了不同包装

方式(纸箱、纸箱内衬聚苯乙烯泡沫箱和纸箱内衬聚乙烯发

泡棉材料)和1-MCP(0.2μL/L、0.4μL/L、0.8μL/L)预处理

对不同成熟度、贮藏阶段、机械损伤的电商猕猴桃货架品质

/2013/ 果蔬冷链物流品质预测与电商保鲜包装技术

变化的影响规律,确定了电商猕猴桃适宜包装,建立了猕猴桃

电商保鲜包装技术体系,形成猕猴桃冷链物流保鲜技术解决

方案。开展技术培训500人次,建立了电商果蔬保鲜示范基地

,为陕西永红猕猴桃合作社等企业建立了技术服务体系,进行

电商、保鲜技术培训,应用于6万多吨电商猕猴桃的贮运保鲜

,为12000多户种植户提供猕猴桃技术服务,带动319户贫困户

发展猕猴桃产业。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研究了猕猴桃、

西兰花等果蔬冷链物流过程中微环境(温度、湿度、震动、

气体成分)变化及温度波动变化对其品质变化的影响规律,

确定了猕猴桃、西兰花等果蔬冷链物流中适宜保鲜技术条件

;基于Arrhenius方程和灰色理论,建立了猕猴桃、西兰花、

毛豆和金玉兰菜货架期品质静态变化预测模型,可根据环境

参数和果蔬品质基础进行货架期准确预测。针对猕猴桃等果

蔬冷链过程动态变化的特点,结合冷链物流装备运行特征,开

发了冷链微环境参数(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动态云端监

测平台。耦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了果蔬品质指标权重

,并对果蔬品质进行定量评价。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描

述果蔬冷链运输微环境参数与品质联系的自适应方程,实现

了冷链物流果蔬品质的在线、动态监控与预测;基于不同1-

MCP预处理、果蔬成熟度等自身属性和贮藏阶段、包装材料

、机械损伤、经济与环境友好因素、微环境和货架期品质变

化,确定了电商猕猴桃适宜包装,建立了猕猴桃电商保鲜包装

/2013/ 果蔬冷链物流品质预测与电商保鲜包装技术

技术体系,形成猕猴桃冷链物流保鲜技术解决方案。4.技术

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技术属于农产品贮藏加工

领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明确技术概念和应用设想并成果化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拟在本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过程中

加大工作力度和工作重点方向,围绕国家政策方针和果蔬电

商冷链物流和保鲜科研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并结合我国国

情,进一步扩大本成果的应用途径和效果。

/2014/ 甬榨2号
甬榨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甬榨2号属于半碎叶型,中熟,生育期175~180天

,株型较紧凑,生长势较强,株高55厘米,开展度39×

;56厘米;叶片淡绿色,叶缘细锯齿状,最大叶60×20

厘米;瘤状茎近圆球形,茎形指数约1.05,单茎重250克左

右,膨大茎上肉瘤钝圆,瘤沟较浅,基部不贴地;加工性好

,出成率较高。该品种生长势较强,产量较高;较耐寒、抽

薹迟;瘤状茎形状较适合加工。适宜在浙江省春榨菜产区种

植。‘甬榨2号’经过3年的示范推广,已经成为宁波及周边

/2014/ 甬榨2号

地区主栽的榨菜品种之一。

/2015/ 冬枣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究
冬枣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是于2015年7月山东省科技厅批复立项的星

火科技示范项目,山东省农村科技促进中心负责业务管理,实

施期为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2017年10月,山东省科技厅

组织邀请相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考察了试验

、示范现场,听取了总结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答疑

和认真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

项指标,同意通过验收。一、本项目的技术原理、性能指标

和创造性(一)采用篱壁形生态栽培模式建设冬枣示范园,

/2015/ 冬枣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究

株行距0.8-1.2mx3m,高纺锤形整形,树下覆无纺布地膜,行间

生草,支架栽培并搭设多功能网。树高2.5-3.0m,树体健壮整

齐,改善了机械作业和通风透光条件,机械化程度提高30%,农

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35%。在冬枣清洁优

质栽培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推广前景。(二)在北耿村

完成了50亩枣园的无纺布果袋套袋、无纺布地膜覆盖和行间

生草等冬枣优质清洁生产新技术示范。铺无纺布地膜后,5-

20cm土层的pH下降0.2-0.4,水溶性盐含量下降0.27-0.50g。

套无纺布果袋后,冬枣果实亮度提高7.91%,病果率和锈果率

降低,果实纤维素含量降低20%,水溶性果肢含量提高7.38%,

冬枣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显著提高,农药残留显著降低;单价

达100-200元,亩产销售收入7万元,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二、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自2009年幵始在沾化区古城镇

北耿村冬枣示范园试验冬枣套袋技术从一幵始套枣枝、枣吊

再到套枣果,经过3年的试验对比和不断改良。枣袋的尺寸也

从8×25cm逐渐演变为4×6cm;从2009年的从6月中

旬开始“套袋一疏果一摘袋”到2012年从7月中旬开始“疏

果一套袋一连袋一起采摘包装”的生产管理技术的不断改进

。2014年,该技术已经成熟。2015年在山东省星火科技示范

项目《冬枣篱壁形生态栽培技术示范》的推动、资助下,得

到广泛应用。先后在沾化区古城镇北耿村冬枣示范园、沾化

区古城镇油坊村冬尽示范园、沾化志忠冬枣专业合作社、无

棣现康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沾化区下洼镇孙家村冬枣示范园

/2015/ 冬枣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究

等20多个合作社、示范园应用。现在套无纺布果袋已经成为

我市枣主产区枣农广泛认可的新技术。近三年来,本项目整

套或部分技术在无棣县枣园的应用而积达23500亩,新增销售

收入6260万元,新增利润2012万元。在滨州市其他地方应用

面积达13895亩,新增销售收入3375万元,新增利润1163万元

。既有在合作社和县、村级示范的全套大规模应用,也有众

多枣农在自家枣园就1项或几项技术的零星实用。其中枣农

零星使用的规模和数里要比合作社和示范园要大得多。因无

法统计数以千计的零星散户的经济效益,所以本项目带来的

经济效益要比上述统计数字大很多。本项目由滨州市农业农

村局果树站和无棣县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中心进行了推广应

用。完成了50亩枣园的无纺布果袋套袋、无纺布地膜覆盖和

行间生草等冬枣优质清洁生产新技术示范。采用技术讲座和

现场指导的形式,对扶贫村枣农进行技术培训4期,提高了枣

农对“优质才能优价”的认识,推广了先进栽培模式和技术

,促进了周边枣园提质增效,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

效益。本项目就如何提升冬枣果实品质、修复枣园生态进行

了一些列的研究,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新技术、发明了

一批高效实用的新设备。但还存在一下局限性:(1)本项

目只对土壤生态的修复效果进行研究,但没有深入调查冬枣

园土壤生态被破坏的具体原因和被破坏的程度,也没有制定

生态修复的目标值。特别是对枣园土壤土壤微生物和酶含量

/2015/ 冬枣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究

的状况、改善方法研究的不够深入。(2)就新树形而言,本

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建枣园的树形创新和管理。生产中

,滨州市有80万亩老枣园存在树形不合理,枣园郁闭不便人机

作业、影响通风透光等问题。所以,本项目还应加大研究的

力度、广度和深入。就如何改善老枣园树形和生态问题研究

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3)本研究还受限于其他条件

,如研究者的经验,研究者的知识背景,研究者用的手段、方

法,获取数据的充足性,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模型等,都可

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三、成果及获奖情况本项目成果获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省级奖励2项,市

级奖励8项。发表论文21篇。

/2016/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创制香蕉新种质及特异资源评价利用的合作研究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创制香蕉新种质及特异资源评价利用的合作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研究主要来源于地方计划-广

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名称:香蕉种质资源营养功能评价

及优异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A030302046计划类

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领域起止时间:2015年4月1日至201

9年4月30日主持人:盛鸥承担单位名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果树研究所香蕉在我国虽然是水果,但在非洲是重要的粮食

作物。近年来香蕉病虫害肆虐流行,尤其是香蕉枯萎病菌热

带4号生理小种在非洲的发现,进一步严重威胁着非洲的粮食

/2016/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创制香蕉新种质及特异资源评价利用的合作研究

安全。而方乌干达作为以香蕉为主食的发展国家,急需提升

其香蕉选育种水平。我方具有国际先进的“香蕉细胞工程育

种关键技术”和“香蕉组培苗工厂化育苗技术”,正是乌方

所急需的香蕉繁育一体新技术。而我国缺少适合于香蕉果酒

、香蕉啤酒和香蕉粉加工等特色香蕉品种资源。我方与外方

具有极强的优势互补性,基于我方成熟的技术和与外方良好

的合作基础与合作意愿,双方决定共同申请并实施“利用细

胞工程技术创制香蕉新种质及特异资源评价利用的合作研究

”该项目。项目若顺利实施,对双方均“互惠互利双赢”,应

用前景广阔。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向外方输出项目

组自主研发成熟的两项技术“香蕉细胞工程育种关键技术”

和“香蕉组培苗工厂化育苗技术”;(2)利用输出技术,与

外方合作开展香蕉新种质创制研究;(3)从外方引进当地特

色香蕉品种资源,并与外方合作进行健康功能性成分(类胡

萝卜素、抗性淀粉)以及加工特性评价,筛选出富含功能性

成分、适合果品深加工的香蕉品种;(4)以引进的特色品种

资源为原料,合作进行香蕉果酒、香蕉啤酒和香蕉粉等产品

工艺的研发,并试制出相关产品。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与外方合作开展香蕉新种质创制和香蕉加工产品研发

;获得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2个,并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开

发2大系列香蕉加工产品,香蕉酒(低度果酒、白兰地和啤酒

)和香蕉片。(2)从外方引进当地特色香蕉品种资源22份

,开展了类胡萝卜素、抗性淀粉评价研究,筛选富含功能性成

/2016/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创制香蕉新种质及特异资源评价利用的合作研究

分、适合果品深加工的香蕉品种。(3)以引进的特色品种

资源为原料,合作进行香蕉果酒、香蕉啤酒和香蕉粉等产品

工艺的研发,并试制出相关产品。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技术成熟度:初期阶段,实验室、小试等初期

阶段的研究成果。适用范围:适用于开展香蕉新品种选育。

安全性:安全,无明显为害。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还处

于实验室、小试等初期阶段的研究成果,未应用。6、历年获

奖情况无。

/2017/ 优质菠萝台农16、台农17引进与种苗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应用
优质菠萝台农16、台农17引进与种苗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成果通过引进菠萝杂交新品种,保存和建立

种质圃,开展品比试验和多点示范工作,对其产量、糖锤度、

单果重、收获期、抗性、储存期、常规种苗生产数等综合评

价,筛选出台农16、台农17、金菠萝品种为推广品种,探索总

结菠萝良种种苗大田繁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种苗栽种时

间改为2-3月份的栽种制度,初步建立良种优质种苗繁育和推

广体系,制定和实施《菠萝杂交少刺品种生产技术规程》、

《菠萝大田去蕾育苗技术规程》、《菠萝大田钻心育苗技术

/2017/ 优质菠萝台农16、台农17引进与种苗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应用

规程》、《鲜菠萝》果品四项企业标准,实现湛江地区的菠

萝新品种的稳产高效,大幅度提升菠萝产业的市场力。本成

果依托农垦的组织和政治优势,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组

织农垦系统的湛江农垦现代农业公司、湛江农垦科研所、红

星农场等5家单位,采取“菠萝品种选育试验示范--良种繁育

--培训观摩指导--良种集成新技术--计划性规模化推广”的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湛江垦区推广,同时辐射带动地方农户

推广种植台农16、台农17等菠萝良种。该项目实施四年来,

湛江农垦和雷州调风等地累计推广菠萝良种1.42万亩,累计

收获菠萝鲜果3.56万吨,农场和农户增加销售额8702万元,增

加经济效益7167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8/ 黑果枸杞资源及质量研究
黑果枸杞资源及质量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本课题为2012年甘肃省中医

药管理局科技基金计划项目,项目名称:黑果枸杞资源及质

量研究,项目编号:GZK-2012-2)。研究起止时间为2013.03

.01-2016.12.30,共投入研究经费3.0万。黑果枸杞(Lyciu

mruthenicumMurr.)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灌木,药用部位为

成熟的果实,藏药经典著作记载黑果枸杞用于治疗心热病、

心脏病、月经不调、停经等且药效显著。野生黑果枸杞味甘

、性平,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随着资源的减少,人工栽培的

/2018/ 黑果枸杞资源及质量研究

药材还没有形成规模。由于黑果枸杞商品规格混乱,药材质

量不稳定,市场价位的不断攀升,目前其资源分布、药材质量

评价、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还没有可参考的依据,因此,急待了

解资源及质量。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甘肃、青海、新疆等

地不同生态类型下,黑果枸杞药用植物展开资源调查,结合野

外调查数据,对不同代表区域药用植物的资源状况和主要分

布特征、生态状况及蕴藏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通过用药及

市场情况实地调查及走访,寻访民间用药特点及品种去向。

同时采集不同产地样品比较其有效成分、土壤及分子样本,

采用传统手段与现代检测技术手段相结合,对其进行质量评

价,分析和建立评价体系,为今后黑果枸杞自然资源的合理开

发利用,合理规范市场商品等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主

要论点和论据①采用地理信息技术(3S)手段,代表区域以张

掖甘州区、肃南、高台、临泽、金塔、内蒙额济纳旗、青海

、新疆等为主要调查区域。本试验共设样地8块,样地面积为

10m×10m,样方面积为5m×5m,共设样方54个。黑果

枸杞野生蕴藏量是12万kg。②通过分子鉴定手段,通过正交试

验设计和单因素实验相结合,建立ISSR-PCR反应体系,标记在

350份黑果枸杞材料的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

性。③采用最大熵模型,主要以A1B、A2、B1气候变化背景下

黑果枸杞原植物的当代最佳适生区主要分布,预测藏药黑果

枸杞当代、未来的适生区分布格局,以及格局变迁。④在扫描

电镜下发现黑果枸杞及种子特有表征,为种子资源鉴定提供

/2018/ 黑果枸杞资源及质量研究

了详细依据。⑤通过显微鉴别阐述黑果枸杞粉末特征,对今后

种的鉴别提供依据。按照药典方法检测其灰分、水分、浸出

物,灰分不得超过7.6%,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水分不得

超过10%,浸出物不得小于23%。制定了黑果枸杞质量标准及

商品等级分级标准。⑥采用响应面法通过UV、IR、TLC、UPL

C对其原花青素、花青素、类黄酮、多糖成分提取分离条件

进行优化,确立最佳工艺条件及其含量。建立了黑果枸杞药

材薄层色谱分析方法,能有效、准确的鉴别黑果枸杞真伪。

采用超高效液法对黑果枸杞相指纹图谱特征峰的特征性和专

属性进行分析,建立快速、简便的鉴别方法,为质量评价提供

依据。⑦采用ICP-MS对甘肃、青海、新疆不同产地的微量元

素、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中

国药典》(2015版)以及《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

标准》中规定,微量元素均在安全范围内,无超标。⑧比较分

析了黑果枸杞19个批次土壤样本中全N、全P、全K、速效N、

速效P、速效K、有机质、全盐含量进行分析,比较三个不同

地区含量上的差异。其中甘肃全K量比青海高0.42g·k

g-1,有机质比青海高4.79g·kg-1。⑨综合聚类数据(S

PSS),比较分析了不同产地不同商品等级黑果枸杞的浸出物

、多糖含量、叶中总黄酮和茎中总黄酮与产地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530、0.951和0.590,说明产地土壤因素

对黑果枸杞中浸出物、多糖含量、叶中总黄酮和茎中总黄酮

/2018/ 黑果枸杞资源及质量研究

有影响,土壤中速P含量与黑果枸杞中多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4、创见与创新①从资源分布区域、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

估算出了黑果枸杞的蕴藏量。同时了解了黑果枸杞的市场销

售和资源利用情况。②首次采用扫描电镜揭示了黑果枸杞果

实及种子在超微结构下的形态特征,为今后其物种鉴定及研

究提供依据。③首次通过超液相色谱法建立黑果枸杞指纹图

谱,建立黑果枸杞共有峰指纹图谱辨识系统,为黑果枸杞药材

的质量评价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④首次采

用ICP-MS对黑果枸杞中5种重金属进行含量测定,按照药典建

立一种有效的重金属检测方法。⑤首次对黑果枸杞的外观性

状及直径大小、色泽、质地、完整度、百粒重等进行物理参

数评价,同时通过UV、IR等方法采用聚类分析手段对不同等

级黑果枸杞的相关因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⑥根据市场调

查及质量分析,制定了黑果枸杞的商品等级划分规范,为市场

的流通提供依据和参照。制定了黑果枸杞质量评价标准。5

.社会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社会经济效益:初步摸清了黑

果枸杞的资源蕴藏量,为区域开发及产业开发提供相关信息

。存在的问题: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收集不同产地、不同批

次的样品,在数理统计学上才更有意义,后期将进一步完善此

项工作,完善质量标准的制定。

/2019/ 粘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及深加工技术
粘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及深加工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粘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及深加工技术成果:1

、绿色食品粘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大

垄双行、生物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配套技术应用于标准化

生产,并开发粘玉米加工产品,实现玉米增产。2、筛选适合

阿城种植的优质绿色粘玉米良种,通过粘玉米品种引进、筛

选、示范,制定了阿城区绿色食品玉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规定了A级绿色食品粘玉米生产环境产地、种子选择及处理

选茬与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引

/2019/ 粘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及深加工技术

用“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19-2000)”、“农药使用准

则(NY/T393-2000)、肥料使用准则(NY/T393-2000)等条

款,实现了标准化种植,通过建立优良的繁育体系,为繁育粘

玉米系列品种,防治其退化,保持其优良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3、创新点1)品种的选择2)在新品种的栽培种植技术方面有

所创新,形成“绿色食品”标准化栽培种植模式。3)在引进

选用新粘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类型

的配套栽培技术,广泛布点、跟踪调查,技术指导咨询服务。

4)深加工技术。增加产业附加值,深加工成粘豆包、鲜食粘

玉米,引进购置新设备、增加新包装,创立新品种。

/2020/ 通育8801
通育880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2011年以通育245为母本,以自选材料G

Y62(是通育211与野生植物月见草远缘杂交后代)为父本进

行单交,2012年以通禾99为母本进行复交,选育而成。特征特

性: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41天,需≥10℃积温2820℃左右。

株高100.2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剑叶上举,茎叶绿色,每

亩有效穗数20.5万。穗长17.5厘米,半直立穗型,平均穗粒1

35.4粒,结实率89.0%。谷粒椭圆形,颖及颖尖黄色,极稀短芒

,千粒重21.5克。依据农业部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

/2020/ 通育8801

质》标准,糙米率79.6%、精米率69.6%、整精米率65.5%、粒

长4.8㎜、长宽比1.6、垩白粒率15%、垩白度3.3%、透明度

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5㎜、直链淀粉含量16.9%。米

质检测结果符合3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2019年~

2020年连续二年采用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种、成株期多点异地

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对苗瘟表现中感(MS),叶瘟表现

抗病(R),穗瘟表现感病(S)。2019年~2020年,在18个纹

枯病田间有效鉴定点次中,最高病级7级,表现中感(MS)。

产量表现:2019~2020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711.1公斤

,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5.5%。202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

8661.5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6.3%。栽培技术要点:1、

播种与插秧:稀播育壮秧,4月中旬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催

芽种子200克。5月中下旬插秧。2、栽培密度:行株距30&#

215;20厘米,每穴3-4棵苗。3、施肥:氮、磷、钾配方施肥

,每公顷施纯氮135公斤,按基肥40%,补肥30%,穗肥30%;磷肥

(P2O5)46公斤,全做底肥;钾肥(K2O)75公斤,70%做底肥

,30%做穗肥。4、田间管理:水分管理采用分蘖期浅,孕穗期

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

生育期间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审定意见:经审阅联合体主

持单位提交的报审材料,该品种符合吉林省水稻品种审定标

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省除松原地区以外的中晚熟稻区

种植。

/2021/ 柑橘冻后恢复及减少损失技术
柑橘冻后恢复及减少损失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通过预防过速融冰和辐射霜冻,最大限度的减轻冻

后损失,同时,根据柑橘树体的受害程度实施相应的恢复措

施,把产量损失降到最低。技术要点如下:(1)减少叶片

蒸腾。由于这次冰冻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柑橘树枝和叶片

较长时间处于零下温度,多数枝叶有不同程度的冻伤,如冻

后突遇晴好天气,白天升温过快,细胞内和细胞间的冰晶迅

速溶化,势必加重叶组织的失水,加剧冻害程度。应对树冠

进行覆盖,防止树体因升温过快加剧冻害;或喷施抑蒸保墒

/2021/ 柑橘冻后恢复及减少损失技术

剂“六五O一”和“OED”等,减少叶片细胞失水,减轻冻害

。(2)预防冻后辐射霜冻。融雪时出现晴朗天气时,应在

晚上熏烟,预防辐射霜冻的发生。(3)开沟排水。融冰时

橘园开沟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改善通气条件,防止烂根

和根部病害发生。(4)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柑橘树受

冻后,极易造成病害的爆发,因此,冻后要及时在树冠喷施

杀菌剂,重点预防炭疽病、树脂病的发生。(5)加强土肥

水和树体管理,及时清除受冻枝叶,控制花量,加快树体恢

复。

/2022/ 南方石漠山地果用松优良资源引进
南方石漠山地果用松优良资源引进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从印、巴引进西马拉雅白皮松种源8个,其中适于

干旱瘠薄土壤种源5个、湿润地区种源3个;引进长叶松种源

2个。通过多点试验,掌握了引进资源育苗与栽培技术,在

我国西南地区营造试验示范林540亩,造林成活率85%以上,

初步确定西马拉雅白皮松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适生范围。为增

加引进资源适应性和成林速度,试验开发了引进资源异砧嫁

接技术,以云南省为砧木嫁接成活率70%以上。成果可以西

南地区特别是沙漠化退化地区应用,以改变生态环境、提高

/2022/ 南方石漠山地果用松优良资源引进

林地经济效益。

/2023/ 耐寒、优质、丰产大葱新品种郑研寒葱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耐寒、优质、丰产大葱新品种郑研寒葱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任务来源: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981050011):

“优质高产高效蔬菜新品种选育”;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

096SYJH17093):“蔬菜生物技术育种及应用研究”;郑州

市重大科技专项(10ZDZX025):“蔬菜种子种苗新品种选

育及产业化开发研究”。技术原理:利用优良品种资源日本

宏太郎和郑州长白条进行杂交,经过多年单株选择和系统选

育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葱新品种郑研寒葱。性能指标:

1、合同指标:育成大葱新品种1个。2、完成指标:育成综

/2023/ 耐寒、优质、丰产大葱新品种郑研寒葱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合性状表现突出的大葱新品种郑研寒葱。其主要性能指标:

抗寒性强,在中原地区露地越冬栽培可始终保持2~3片绿叶

不干枯,采收期延长,耐寒性优于对照章丘大葱;产量高,平均

亩产5206.28公斤,较对照增产11.34%;品质好,干物质含量1

1.0%,VC含量20.8mg/100g,总糖5.20%,总糖含量高于对照,辣

味浓,甜度高,风味好,适宜鲜食和加工;抗紫斑病、霜霉病和

锈病等多种病害;耐贮藏,货架期损失少,耐贮性优于对照;商

品性好,株高95~110厘米,葱白长42~50厘米,葱白粗2~4厘

米,功能叶5~7片,叶片腊粉多,叶鞘抱合紧密,假茎致密洁白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郑研寒葱商品性状好,抗逆性强

,产量高,弥补了目前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两类大葱品种--章

丘大葱和日本大葱的一些不足,在抗寒、高产、抗病、耐储

存、抗倒伏等方面优于章丘大葱,改进了日本大葱葱白不够

长,品质差的不足,是一个品质更优、辣味和甜味更浓、风味

更好、生食熟食皆宜、适宜加工和出口的全新的大葱品种。

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1、耐寒性居国内领先;2、产量高

,抗病性强;3、品质优,耐储藏,货架期长;4、商品性好,抗倒

伏。作用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2010~2013年

郑研寒葱累计推广面积60万亩,新增产值21876.92万元。该

品种综合性状突出,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具有药用价值和保

健作用,经常食用有利于身体健康;抗逆性强,抗病性强,减少

了农药的使用,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了农药污染,对保护环境

和人类健康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应。推广应用的范围

/2023/ 耐寒、优质、丰产大葱新品种郑研寒葱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郑研寒葱抗逆性

强,适应范围广。先后推广到河南的郑州、荥阳、济源、安

阳、商丘、周口、南阳等地,及河北、山东、安徽、北京、

湖北、四川等省区,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但是,郑

研寒葱的繁种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增加繁种量,进一步

加大推广力度。推广应用前景:郑研寒葱自推广至今在生产

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品种高产、优质、风味佳、口感好

、生食熟食皆宜,抗寒抗病耐储运,商品性状优良,综合性状

表现突出,适合加工及出口,栽培技术简单,经济效益可观,深

受广大消费者、加工企业、出口商、种植户的喜爱,具有十

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推广措施:1、优化郑研寒葱良种

繁育体系。加强繁育基地的扩建,提高种子质量,增加繁种量

。2、加强宣传力度。在蔬菜行业知名杂志上刊发宣传广告

;参加全国种子交易会,同时印制郑研寒葱的宣传资料,大量

发放;进一步扩大郑研寒葱的品牌知名度。3、召开现场会。

在大葱主产区建立郑研寒葱示范点和生产基地,召开现场会

,让乡村领导、种植户、经销商等眼见为实,扩大推广面积。

4、举办技术培训班。在大葱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适合种

植却未大面积推广的地区建立示范点和生产基地,多次举办

大葱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贮藏技术培训班,培训农

民技术员。同时,在大葱生长期间,经常性进行技术跟踪服务

。5、与各地政府和农业合作组织加强合作,促进郑研寒葱的

/2023/ 耐寒、优质、丰产大葱新品种郑研寒葱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产业化进程。

/2024/ 桂蚕5号
桂蚕5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广西蚕茧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

第一,生丝产量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茧丝绸产业工

农业总产值接近500亿元,全区54个贫困县有46个县发展种桑

养蚕。蚕桑产业被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列为11大新兴优势

产业之一,是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主要内容之一,是县域经

济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要产业。但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模式创新,传统的蚕桑产业比较优势下

降,面临着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广西小蚕共

/2024/ 桂蚕5号

育量大、共育率高、技术、设施落后,小蚕参差不齐,问题突

出,共育技术亟待转型升级。在广西科技厅大力支持下,于2

011年设立《适宜人工饲料培育的亚热带实用性家蚕基础品

种的选育》(桂科攻1123002-4)、2018年设立《亚热带适

宜工厂化小蚕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选育研究》(桂科AB182

21078)先后设立两个课题,攻关选育亚热带适宜工厂化小蚕

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推动我区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研究、示

范与应用,加快我区工厂化人工饲料饲育小蚕,提高劳动效率

、小蚕质量,推进传统小蚕饲养转型升级,促进蚕桑产业健康

发展。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选用广西生产上

应用时间长、推广量最大的强健性品种“932”(中系)、

“7532”(日系)和人工饲料适应好的品种“C7甲”分别为

系统选育材料,利用低桑叶粉饲料、实用饲料和桑叶3类不同

饲料系统选育,选留优良个体进行继代。经多代优选,培育成

人工饲料适应好、强健、好养、质优的桑蚕品种“S9”、“

S7”、“S6”。选用广西生产上应用时间长、推广量最大的

强健性品种“芙蓉”(中系)为父本,选用总站保存的人工

饲料是适应性好的“群”为母本杂交,并对“群×芙蓉

”开展低桑叶粉、实用饲料和桑叶3类不同饲料系统选育,选

留优良个体进行继代。经多代优选,培育成人工饲料适应好

、强健、好养、质优的桑蚕品种“S8”。(2)性能指标“

桂蚕5号”1-2龄人工饲料饲养时,收蚁24h疏毛率、收蚁96h

2龄起蚕率、192h3龄起蚕率、192h存活率均达到95%以上。

/2024/ 桂蚕5号

经饲养鉴定“桂蚕5号”结茧率为96.89%,虫蛹生命率95.10

%,全茧量为1.562g,茧层率为20.42%,万头产茧量15.096kg万

头茧层量为3.080kg,一茧丝长922.3m,解舒率71.80%,鲜茧出

丝率16.25%,净度92.85分,与“两广二号”综合性状相仿,部

分性状略高。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桂蚕5号”的育成采

用了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经过多代选育,提高了品种对人工

饲料的适应性,达到了生产应用的需求,同时保持了优良的强

健性和经济性状与现行强健性家蚕品种相仿。是广西育成的

首对高温多湿气候条件下可以小蚕人工饲料共育的家蚕新品

种。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桂蚕5号”经过

两年的实验室和农村试验,各项成绩达到了预期目标,经广西

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可在广西各蚕

期饲养。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该品种正在各蚕区选

点示范。6历年获奖情况2014年“适宜人工饲料培育的亚热

带实用性家蚕基础品种的选育”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25/ 优质早熟沙田柚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
优质早熟沙田柚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沙田柚是我国著名的柚类良种、

广西特产,其果大质优耐贮藏,素有“天然罐头”的美称,深

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沙田柚品种单一,只有1个品种,10月下

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晚且集中,因种子多果汁少,成熟期相

近,在江浙一带,难以与10月至11月上旬成熟、无籽汁多、酸

甜适中的福建琯溪蜜柚竞争早熟柚类的消费市场。因此,长

期以来,广大沙田柚科研工作者一直希望选育成功高产优质

早熟的沙田柚新品种,以提前上市,在早熟柚类果品市场占领

/2025/ 优质早熟沙田柚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

一席之地,提高综合效益。为此,2011~2013年,广西特色作

物研究院与阳朔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了广西科学研究与技

术开发计划项目“优质早熟沙田柚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

合同编号为:桂科攻1123003-3A),开展优质早熟沙田柚新

单株的研究。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2.1技术原理2.2性能指

标2.2.1育成沙田柚新品系1个选育了1个早熟沙田柚新品系

。初步弄清楚了“早熟沙田柚”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

及果实性状,发现其植株及果实形态、遗传组成等与沙田柚

相似,是来源于沙田柚的一个优良变异,对桂北的气候、环境

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作为地方优良特色品种发展。

2.2.2新品种的遗传鉴定选用12对AFLP引物组合,就12份柚类

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类研究,共获得清晰可见标

记399,其中多态性标记99,占64.5%。供试材料相似系数在0

.752~0.956之间,能将12个品种区分开。早熟沙田柚与沙田

柚相似性系数为92.0%,表明它是不同于沙田柚的变异新种质

,可以直接作为品种资源加以利用。2.2.3果实生长发育规律

的研究2013年,在桂林市开展了早熟沙田柚果实生长发育规

律的观察研究,初步弄清楚了早熟沙田柚的物候期、果实生

长曲线、生长高峰、生长速率等,掌握了果实生长发育规律

,为制定促进果实膨大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2.2.4新品种的

病毒病鉴定与脱毒通过茎尖嫁接处理和指示植物鉴定方法鉴

定柑橘碎叶病、衰退病、裂皮病,PCR检测技术鉴定柑橘黄龙

病,已获得不带黄龙病、碎叶病、衰退病和裂皮病的早熟沙

/2025/ 优质早熟沙田柚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

田柚10株。2.2.5培育无病苗木2606株,推广种植52.71亩20

11~2012年,在广西柑桔研究所培育早熟沙田柚无病苗木26

06株,比合同规定的2000株增加了30.3%。在阳朔县福利镇落

实试验示范果园52.71亩。2.2.6完成研究报告2篇并发表根

据试验研究结果撰写完成的研究报告《利用AFLP鉴定沙田柚

新种质的研究》《6个柚品种花粉形态的研究》,并公别在2

012年《南方农业学报》第11期和2014年《南方农业学报》

第9期发表。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3.1在国内率先选育出

柚新株系1个。果实梨形,平均单果重量828.19~1038.52g,

种子数21.27~165.5粒,在桂林市果实于9月中下旬成熟,采

收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33~12.5%、可滴定酸含量0

.19~0.29%、Vc含量112.53~114.61mg/100ml果汁。3.2首

次开展早熟沙田柚的结果习性、果实发育规律、果实品质、

分子生物学鉴定、生长特性、抗性、适应性等的研究,率先

完成新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的评价。4.应用情况2011~201

2年,培育早熟沙田柚无病苗木2606株,在阳朔县福利镇推广

52.71亩,2016年已引种至玉林市容县进行试种。2.2.3果实

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2013年,在桂林市开展了早熟沙田柚果

实生长发育规律的观察研究,初步弄清楚了早熟沙田柚的物

候期、果实生长曲线、生长高峰、生长速率等,掌握了果实

生长发育规律,为制定促进果实膨大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2.2.4新品种的病毒病鉴定与脱毒通过茎尖嫁接处理和指示

/2025/ 优质早熟沙田柚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

植物鉴定方法鉴定柑橘碎叶病、衰退病、裂皮病,PCR检测技

术鉴定柑橘黄龙病,已获得不带黄龙病、碎叶病、衰退病和

裂皮病的早熟沙田柚10株。2.2.5培育无病苗木2606株,推广

种植52.71亩2011~2012年,在广西柑桔研究所培育早熟沙田

柚无病苗木2606株,比合同规定的2000株增加了30.3%。在阳

朔县福利镇落实试验示范果园52.71亩。2.2.6完成研究报告

2篇并发表根据试验研究结果撰写完成的研究报告《利用AF

LP鉴定沙田柚新种质的研究》《6个柚品种花粉形态的研究

》,并公别在2012年《南方农业学报》第11期和2014年《南

方农业学报》第9期发表。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3.1在国

内率先选育出柚新株系1个。果实梨形,平均单果重量828.1

9~1038.52g,种子数21.27~165.5粒,在桂林市果实于9月中

下旬成熟,采收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33~12.5%、可

滴定酸含量0.19~0.29%、Vc含量112.53~114.61mg/100ml

果汁。3.2首次开展早熟沙田柚的结果习性、果实发育规律

、果实品质、分子生物学鉴定、生长特性、抗性、适应性等

的研究,率先完成新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的评价。4.应用情

况2011~2012年,培育早熟沙田柚无病苗木2606株,在阳朔县

福利镇推广52.71亩,2016年已引种至玉林市容县进行试种。

/2026/ 整合生物技术对鲜海带进行精深提取
整合生物技术对鲜海带进行精深提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课题通过对生物酶和真菌的大量基础研究,总结

出一套生物技术加工提取新鲜海带的工艺技术。该技术以新

鲜海带为原料,经过机械破碎打浆、复合酶解、过滤、浓缩

、精滤等工艺后得到富含各类营养素的海带营养液;然后再

对酶解后下脚料进行真菌降解、浓缩、干燥等工艺处理得到

富含海带膳食纤维的海带营养粉。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新鲜海

带和各类功能性藻类的加工领域。

/2027/ 东农261
东农26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东农261为普通玉米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需

≥10℃活动积温2500℃左右,生育日数为121天左右。该品种

幼苗期第一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茎绿色。株高283厘米,穗位

高104厘米,成株可见16片叶。果穗圆筒型,穗轴红色,穗长2

1.2厘米,穗粗5.4厘米,穗行数16~18行,籽粒马齿型、黄色

,百粒重33.2克。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39~749克/升,

粗淀粉72.41%~74.04%,粗蛋白11.03%~12.09%,粗脂肪3.4

5%~4.08%。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中感大斑病,丝黑穗病

/2027/ 东农261

:7.0%~17.0%。产量表现:2015~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公

顷产量11899.0公斤,较对照品种鑫鑫1号增产12.1%;2017年

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2268.3公斤,较对照品种鑫鑫1号增

产10.3%。栽培要点:在适应区4月30日左右播种,选择中上

等肥力地块,采用直播栽培方式,公顷保苗6.8万株左右。每

公顷施基肥10吨左右,磷酸二铵225公斤,硫酸钾105公斤,拨

节至孕穗期追施尿素每公顷300公斤左右。幼苗生长快,及时

铲趟管理,注意防虫,及时收获。肥水条件差的地块,种植密

度不宜过大。注意事项:病害高发年份注意大斑病防治。审

定意见:该品种符合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黑龙江省≥10℃活动积温2650℃区域种植。

/2028/ 哈栗香1号
哈栗香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属于中早熟品种,从播种到始收95天左右,植

株生长势较强,为长蔓类型,主蔓发达。第1雌花节位在主蔓

第7~8节。植株连续结瓜能力强。果实深绿色,有细细的淡

绿色条纹,扁圆形,果皮光滑,肉质干面,果肉深橘黄色,口感

好,单果重约1.5kg左右,丰产性突出,抗病性较强,耐湿、耐

烂、耐储运。

/2029/ 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本成果研制单位在国家863高科技计划

(2011AA10A102)、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11ZX08005-0

01)、国家产业技术体系(CARS-18-44)、转基因产业化(

2008GB2F000137)、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nyhyzx07-005-

15),以及省育种攻关(2006YZGG-14,2011NZ0098-13)、省

财政育种(2011jygc02-009)等科研项目的资助下,系统开

展了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2、技

术原理:通过宿根,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提高核不育杂交棉制

/2029/ 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种产量;通过宿根,进一步提高核不育杂交棉种子的纯度;通

过宿根,提高核不育杂交棉亲本的稳定性。3、性能指标计划

任务书要求达到的指标是:研制核不育杂交棉制种新方法2

项;申报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培育简化制种转基因杂交

棉2-3个,皮棉增产5~10%;品种应用推广50万亩。实际完成

的任务是: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研制宿根制种新技术

4项;发表论文16篇;制订企业标准3套,宿根制种的杂交种子

生产成本比人工去雄制种的成本降低60%以上,比核不育系常

规制种降低20%以上,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宿根制种

母本田全部是不育株,保证了杂交种子的纯度;培育出强优势

杂交棉新品种13个,平均皮棉增产17.92%,在四川攀西地区和

云南适宜区累计宿根制种6590亩,杂交种子在长江流域棉区

累计推广应用130.6万亩。4、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1)

首创了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在国际首创的核不育“

二级法”和“两系法”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提高,创制了利用

宿根进行棉花核不育系制种技术,并形成了利用宿根条件下

昆虫辅助授粉技术。该技术简化了棉花核不育杂交种制种环

节,减少棉花制种劳动成本60%以上;实现了核雄性不育系制

种田全部为不育株,提高了制种安全性。该技术获得国家授

权发明专利2项。查新结果表明,本项目研制的核不育杂交棉

宿根制种技术,属国际首创。(2)首创了宿根条件下核不育

杂交棉亲本保纯繁育技术。在已有属于国际首创的棉花核不

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提高,创制了利用宿

/2029/ 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根和宿根嫁接进行杂交棉亲本的保纯选育和繁殖技术。该技

术实现了同一基因型亲本材料的一次播种多年连续繁殖利用

,避免了亲本连续多代兄妹交保种引起的性状变异,提高了亲

本基因型的稳定性,确保了杂种F1代的纯度和杂种优势。。

该技术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查新结果表明,本项目研

制的宿根条件下核不育杂交棉亲本保纯繁育技术,属国际首

创。(3)首次利用宿根繁育技术培育核不育杂交棉新品种

。通过研究,将棉花宿根制种技术与自主研发的核不育杂种

优势利用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杂交棉核不育“二级法

”和“一系两用法”在宿根条件下的制种技术新体系,利用

这套技术体系培育出13个核不育杂交棉审定品种。查新结果

表明,核不育杂交棉在宿根条件下的品种选育,属国际首创。

(4)首次实现核不育杂交棉宿根繁殖制种技术体系的产业

化应用。利用核不育杂交棉宿根繁殖制种技术体系对宿根选

育的8个核不育杂交棉审定品种宿根示范制种6590亩,所制杂

交种产业化应用130.6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98亿元。查

新表明,核不育杂交棉宿根繁殖制种技术体系的产业化应用

,属国际首创。5、技术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及应用前景本成

果技术已完全成熟,利用本成果技术与在四川攀西地区、云

南华坪县等地示范制种6590亩,生产杂交籽棉204万公斤;利

用本成果技术选育出13个审定核不育杂交种,在全国示范推

广130.6万亩;利用本成果技术繁育的骨干不育系(GA18、抗

/2029/ 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A4等)在“十二五”期间分别向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及企业发

放发放,用于组合侧配和种子生产研究。本成果技术适应于

四川攀西地区和云南适宜区域。可应用于生态类型相近、种

植制度相同的区域,形成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技术模

式,有助于在四川乃至南方地区更广范围、更大面积进行推

广普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030/ 昆明雨生红球藻养殖技术研究及农业成果转化项目
昆明雨生红球藻养殖技术研究及农业成果转化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昆明雨生红球藻养殖技术研究及农业成果转化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晋宁县古城污水处理厂西侧闲置用地。

项目用地面积约81.3亩,项目总投资估算为:814.31万元整

,本项目雨生红球藻养殖采用两级光生物反应器密闭养殖工

艺,达到年产雨生红球藻粉(虾青素含量为3%)30万吨的设

计产能。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年生产雨生红球藻藻粉(虾青

素含量为3%)15吨的产能,共建设光生物反应器61架及附属

构筑物。预计二期工程新增光生物反应器64架及附属构筑物

/2030/ 昆明雨生红球藻养殖技术研究及农业成果转化项目

。项目主要研发内容:精心选择和组合了适合雨生红球藻在

云南养殖的藻种和培养基,能够迅速扩增的同时,并保证其有

效成分虾青素最大程度的积累。培基、光强、搅拌速率、通

气速率、pH、溶解氧(DO)、接种密度等的工艺调控。整个

管道养殖的技术的完善和提升,保证光照条件良好、又隔绝

污染和杂菌感染。技术方案:藻种驯化获得满足红球藻养殖

的“适生藻种”;雨生红球藻藻种纯化、复壮与保藏,确保实

际生产中每批藻种生物学特性的一致性与稳定性;采用国际

主流采用的“两步法”生产工艺,即绿藻培养(细胞增殖)

和红藻培养(虾青素积累)分别在两套独立的反应器中完成

。通过两步法生产工艺的实施,避免杂菌的污染,实现雨生红

球藻的养殖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该项目完成

时,筛选出1-2类有自身知识产权的优质“适生藻种”。通过

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将能够生产出工艺可控和成果转化后能

够稳定产出虾青素含量不低于3.0%雨生红球藻粉,预计二期

工程新增光生物反应器64架及附属构筑物,,形成新增15吨雨

生红球藻粉(按照3.0%折算为450公斤的虾青素纯品)的产

能。雨生红球藻粉理化主要指标为:蛋白质/(g/100g)≥1

5;水分/(g/100g)≤10;灰分/(g/100g)≤15;铅(以Pb计)

/(mg/kg)≤2;砷(以As计)/(mg/kg)≤1;汞(以Hg计)/

(mg/kg)≤0.3;雨生红球藻粉微生物主要指标为:总菌落数

/(cfu/g)≤30000;大肠菌群/(MPN/100g)≤90;霉菌(cfu

/g)≤25;酵母(cfu/g)≤25。

/2031/ 稳产杂交玉米品种楚单7号选育及推广
稳产杂交玉米品种楚单7号选育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楚单7号2000年7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编号:滇玉28号);农业部2002年5月授予植物新品

种权(品种权号:CNA19990098.1)。该品种自育成以来,先

后在我省的楚雄、大理、文山、玉溪、昆明、红河等州市示

范推广。该项目由云南省农业厅科教处下达,云南省优质玉

米选育协作组,项目任务每年示范推广自育品种15万亩。该

品种是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旱粮育种栽培站1994年用

紧凑型、黄粒玉米自交系“7922”作母本,自育玉米自交糸

/2031/ 稳产杂交玉米品种楚单7号选育及推广

“48-1”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其中玉米自交糸“48-1”采

用系统选育的三高自交系。1995-1996年进行产鉴试验,199

7~1998参加楚雄州玉米杂交种区试、云南省玉米杂交种多

点鉴定试验、云南省玉米区域试验和1999年生产示范。该品

种株型半紧凑,株高2.8m,穗位高1.1m,叶片窄长,持绿性好,

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6cm,穗行数16行,行粒33粒,穗轴

白色。粒色黄夹白,中间偏硬粒型,千粒重280克,出籽率85%

,籽粒含蛋白质9.31%,淀粉64.64%,脂肪4.69%,赖氨酸0.29%

,生育期117天。2011~2013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省累计示范推

广114.27万亩,其中楚雄州示范推广64.5万亩、经测产比会

单4号亩增63.2公斤,新增粮食总产量4076.4万千克,按市场

玉米价格1.8元/公斤,新增总产值7337.52万元。大理州近三

年累计示范推广30.8万亩,加权平均比当地主载品种会单4号

亩增59.4公斤,新增粮食1829.52万公斤,按三年玉米平均市

场价格1.8元/公斤,新增产值3293.14万元。文山州近三年累

计示范推广18.97万亩,加权平均比对照种兴黄单892亩增48

.9公斤,共增粮食927.633万公斤,按市场价格1.8元/公斤,新

增总产值1669.74万元。另外在昆明、玉溪、保山等地还有

不同面积示范种植。项目实施过程中发表论文4篇,一人晋升

为高级农艺师,一人列入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2032/ 控释多养分肥料生产方法
控释多养分肥料生产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肥料制造
技术详情

  该成果系国家“863”计划“绿色控释多养分肥料

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

目“无公害缓/控释复合肥料中试及应用”的研究结果,已

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公开1项,总体达到

国内领先水平。其核心技术是以同一养分多元成分(形态)组

合与优质控释剂复合,辅以成粒控制技术取代包膜(裹)剂实

现肥料控释,以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科学组配达到养分供应时

空动态平衡,实现植物对肥料养分的高效利用;采用肥料结

/2032/ 控释多养分肥料生产方法

构重组复合技术、天然肥用富氮有机物快速有效处理与优质

无机养分有机融合控释原理(化学、生物、物理等作用机理

)和技术,开发研制养分结构型绿色控释多养分系列专用肥

料产品,已建立规模化生产线,产品生产和应用取得显著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033/ 莒南2号
莒南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莒南2号”特大果花生由科研人员用系谱法精心

筛选培育而成。该品种系密枝型中晚熟特大果新品种,果大

、产量高、抗病、抗逆性强,适宜在黄淮海流域种植。200

6年省级查新报告表明:对于7~9果/盎司类型的花生品种,

国内尚未见同种规格报道。2005年~2006年,该品种参加了

全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达到340.9公斤。2007

年参加了全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7处试验点平均亩产达

到330.8公斤,比对照品种鲁花11号增产9.38%,位居2007年

/2033/ 莒南2号

全省新选品种第一位。

/2034/ 一种非激素类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非激素类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有机硒多糖类饲料添加剂的制备方法。有

机硒和海藻多糖在物理层面、分子层面具有很强的相融性,

海藻多糖的糖分子能够加速有机硒的分子团运动,对提高有

机硒的生物活性、易吸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机硒的分

子更能促进多糖的运动,在提高海藻多糖生物活性方面具有

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分子量小、分子团稳定、无抗原性、

水溶性好、更易于有机体吸收、功效持久、安全的特点,在

生理机能的平衡与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项目

/2034/ 一种非激素类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周期短,硒的利用率高、且对食用动

物体无副作用的富含有机硒多糖的非激素类饲料添加剂及其

制备方法,是一种能实现安全、无残留、无污染、可替代抗

生素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应用或市场前景:随着饲料工业的

迅速发展和生产的高度集约化,大量化学物质作为饲料添加

剂被广泛应用以防治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和改善动物产品质

量,其结果是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外源性化学物在动物

食品中的残留问题越来越重,从而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构

成了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化学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后,大

部分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进入环境,严重

污染了生态环境。研究开发高科技含量的饲料添加剂是现代

饲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饲料工业、畜牧业向更高层

次发展。有机硒多糖类饲料添加剂不含任何激素成分,能够

动物促进生长,原因是有机硒多糖能提高机体谷胱甘肽过氧

化物酶(GsHPX)和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

GPX)的活性;能调节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促进DNA和RNA

的合成。防止GSHPx基因转录子的降解;可调节维生素A、C

、E、K的吸收和代谢,参与泛醌的合成;促进或增加机体中

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从而增强了机体的免疫能力,对动物的

一些传染性疾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对

畜、禽、水产品等经济动物具有免疫防治作用,是一种可用

于替代抗生素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项

目转让形式;合作开发或一次性转让.

/2035/ 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 高接换优
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 高接换优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主要规定了我省核桃低产林改造中高接换优

所选择的嫁接品种、嫁接方式和嫁接时间,适用于黄河两岸

和湟水流域核桃栽植区,品种原因导致低产劣质核桃树(产

量低于GB7907中规定的核桃二类地区产量和核桃坚果质量3

级以下)的高接换优工作。该成果开展了核桃良种引进与筛

选研究,初步确定辽宁1号作为我省核桃种植的主栽品种进行

推广种植,同时由于辽宁1号的雌雄属性为雄先型,所以必须

配置表现相对较好的雌先型树种中林5号作为授粉树;开展了

/2035/ 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 高接换优

高接换优适宜嫁接方式和嫁接时间的选择研究,确定我省核

桃的高接换优嫁接方式采用枝接和芽接相结合的方式,即在

5月中旬采用插皮舌接方式进行高接换优,对枝接未成活的高

接树于6月中上旬采用方块芽接进行补接。

/2036/ 强筋早熟小麦品种 西农9718
强筋早熟小麦品种 西农971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品种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育种研

究室1997年以早熟高产面粉白度好的小麦品种西农2611作母

本,以优质高产品系西农9062作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通过

系谱法选育而成。2、特征特性1)特征西农9718幼苗半匍匐

;叶小、叶色深绿,旗叶小且上挺;株高74公分左右,茎秆坚韧

,矮杆抗倒;株型半紧凑,穗层厚较齐,穗纺锤型,穗型中等,小

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光颖;穗粒数36-38粒,千粒重44-

47克;籽粒白色,长卵圆形,粒大饱满,皮薄色亮,黒胚率低,外

/2036/ 强筋早熟小麦品种 西农9718

观品质优,商品性好,品质达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

。2)特性(1)冬性早熟西农9718为半冬偏春性早熟品种类

型,苗期生长健壮,抗寒耐冻性好;生长发育稳健,抽穗期适中

偏早,灌浆速度快,成熟期比豫麦18-64早2天左右,比小偃2

2早3天。(2)优质高产西农9718粒大饱满,皮薄色亮,黒胚

率低,商品性好;2005和2006年国家黄淮区试品质分析结果,

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西农9718分蘖力

较强,成穗率高,株型适中,叶片上倾,株型结构好;穗型中等

,产量三因素协调,产量潜力在600公斤/亩以上,亩产超千斤

的产量因素构成为:亩穗数42-45万,穗粒数36-38粒,千粒重

44-47克。(3)多抗广适西农9718抗寒耐冻性好,耐旱性较

好,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较全面。条锈病中抗至免疫,高抗

或慢秆锈病,慢叶锈病;中抗纹枯病,感白粉病、赤霉病。从

大田表现来看,西农9718田间综合抗病性好,成熟落黄好,对

关中麦区及黄淮南片广大麦区的高、中水肥地有广泛适应性

。3、品质西农9718籽粒角质、皮薄色亮、粒大饱满、黑胚

率低,商品性好。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混合样品质测定结果,2

005年:容重783g/L、蛋白质(干基)14.26%、湿面筋32.0

%、沉淀值49.4ml、吸水率61.8%、形成时间4.6min、稳定时

间11.2min、最大抗延阻力484E.U.、拉伸面积125c㎡,面包

体积700cm3、面包评分87分;2006年:容重794g/L、蛋白质

(干基)14.00%、湿面筋32.0%、沉淀值49.0ml、吸水率57

.4%、稳定时间11.2min、拉伸面积136c㎡、延伸性182mm、

/2036/ 强筋早熟小麦品种 西农9718

最大抗延阻力584E.U.、面包体积760cm3,面包评分82分。各

项指标都达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4、适宜地区

西农9718适宜黄淮南片麦区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

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地区高、中产水

肥地中晚茬种植。5、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地力水平为400公

斤以上的肥水地种植,施足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肥

与磷肥配合,基肥中氮肥用量占全生育期氮肥用量70~75%。

2)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亩播量7~8公斤,基本苗每亩14~

16万,冬前群体每亩55-60万,春季最大群体每亩80-90万,亩

成穗40~45万。3)适时冬灌,酌情春灌,旱年浇好灌浆水,结

合冬灌追施氮肥,氮肥追肥量占全生育期氮肥总用量的25~

30%,留2%的氮肥用于抽穗灌浆期叶面追肥。4)注意防治叶枯

病和赤霉病,在小麦抽穗开花期及时进行一喷三防,结合一喷

三防,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进行叶面喷肥,延长叶功能期,增加

粒重,确保优质高产。

/2037/ 血液运输中冷链的建立与监测
血液运输中冷链的建立与监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技术详情

  本研究,建立了较完善的血液运输泠链系统,对各

种血液及血液成分的装载与相应冰载量有了科学的标准,在

该泠链系统中,对运输前后血液活性成分的监测显示各项指

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该课题在宁波市的运用已取得较好的效

果,并完成论文3篇(国家一级杂志一篇,二级杂志两篇)

/2038/ 红掌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红掌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2019年11月20日,《安

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9年第一批安徽省地方标准

制修订计划的函》(皖质函〔2019〕510号)确定立项,下达

编制任务。课题背景:现代花卉生产的趋势向着优质高效的

方向发展,尤其在中、高档盆花的消费上对产品的高品质和

标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生产企业加强技术攻关

,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标准化组培快繁技术,达到产品的高品

质和标准化。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

/2038/ 红掌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使花卉生产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达到优质幼苗产品应时

供应、按需供应,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取得最大

生产效益。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技术原理是利用植物细

胞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

能。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标准规定了红掌组培快繁的

组培设施、培养基配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继代增殖培养

、生根培养、炼苗、组培苗分级、档案管理,使红掌组培快

繁生产有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和操作方法,完善了我省红掌

组培快繁生产全程标准化体系建设,既能够推动红掌组培快

繁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其向规

范化、产业化、外向化发展。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

安全性;本标准使红掌工程化育苗有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和

操作方法,完善了我省红掌组培育苗全程标准化体系建设,既

能够推动红掌栽培标准化、规模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又

能促进其向规范化、产业化、外向化发展,还有利于提高红

掌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花农收益,为我省红掌进一

步走向外部市场,塑造良好的品牌打下扎实基础。⑤应用情况

及存在的问题;项目成果先后在阜阳师范大学、安徽农之源

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亳州市金辉园林农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应用,培育

出的红掌幼苗商品性好、规格一致、标准化程度高,符合当

前市场的需要。⑥历年获奖情况;无。⑦成果简介要向社会公

开,请不要填写商业秘密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红掌组培快繁

/2038/ 红掌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的组培设施、培养基配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继代增殖培

养、生根培养、炼苗、组培苗分级、档案管理。

/2039/ 优质专用桑园种植及大棚养蚕技术研究和推广
优质专用桑园种植及大棚养蚕技术研究和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优质专用桑园种植及大棚养蚕技术研究和推广于2

005年春至2007年冬结束,历时三年时间。计划桑叶单产35

00-4000㎏/亩,鲜茧150-170㎏/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

力推广了以下技术:1、桑园种植。(1)桑树选用优良品种

:“育--711”、“农桑12”、“选792”。(2)采用新型

栽植,推行宽行密植和宽窄行栽植两种方式:宽行密植桑园

:行距1.3-1.5米,株距0.3-0.35米。宽窄行密植桑园:宽

行行距1.8-2.0米,窄行行距0.6-0.8米,株距0.3-0.35米。

/2039/ 优质专用桑园种植及大棚养蚕技术研究和推广

2、加强桑园管理,专用桑园建园一定要成方连片,便于管

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桑树应及时夏伐,摘心,剪梢

和整枝,每年4-10月份严禁喷施菊酯类农药。3、大棚养蚕

技术应用(1)桑蚕选用优良品种,桑蚕品种“春蕾×

镇株”及其反交,“菁松×皓月”及其反交。(2)小

蚕饲养应采用“小蚕共育”,大棚养蚕采用“地面条桑育”

以上技术既省工又省时,全部使用方格簇上簇,蚕茧解舒良

好,出丝率高4、在种植养殖上改变传统方式,推广“3+1”

模式即三亩桑园一个大棚,实现了种养的最佳结合,既省工

又省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项目区内的桑叶产量达到

4280㎏/亩,鲜茧产量达到177㎏/亩,平均亩增收益1620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为指导,

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技术推广

为动力,加快我县优质桑园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随

着国际国内市场对茧丝绸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对桑蚕的需求

量也逐年加大。目前,我国蚕丝绸产量占世界茧丝绸业总量

的80%以上。为进一步巩固我国在世界茧丝绸业的优势地位

,2006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国家将扶

持建设200个技术先进、网络健全的生态蚕茧基地,为确保

此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将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我县发展桑蚕产业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的发展

前景。我县部分乡镇把发展桑蚕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

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优质专用桑园种植及大棚养蚕技

/2039/ 优质专用桑园种植及大棚养蚕技术研究和推广

术研究和推广”的实施,改变了项目区广大群众在种植养殖

上的传统方式,“3+1”模式即三亩桑园一个大棚,实现了

种养的最佳结合,既省工又省时,按一般正常年份桑叶增产

800㎏/亩,鲜茧增产54㎏/亩,亩增效益1620元,增收效果

十分明显,在我市乃至全国都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2040/ 黄瑞香优质种苗人工繁育及示范
黄瑞香优质种苗人工繁育及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项目来源本项目是甘肃省教育厅于2017下达的

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项目(甘财教[2017]8

1号),项目资助经费40万元,由河西学院主持完成。(二)

项目研究背景祖师麻药材为瑞香科植物黄瑞香及唐古特瑞香

的根皮和茎皮,具有祛风除湿,止痛散瘀等功效,治风湿痹痛

,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痛。以此为材料研制开发的祖师麻系

列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风湿病的临床治疗。目前市场对祖师

麻药材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我省祖师麻药材主要来源于祁连

/2040/ 黄瑞香优质种苗人工繁育及示范

山区的野生资源,而多年来连根采挖的毁灭性采药方式已致

使山区生态环境和祖师麻药材野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祖师

麻现已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中药材。为此,将野生祖师麻药

材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及示范栽培,是解决祖师麻

药材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具民族

特色的祖师麻系列产品的原料供给,也有利于我省中药产业

的良性发展。目前,祁连山祖师麻药材已接近枯竭状态,祖师

麻基源植物黄瑞香和唐古特瑞香均为深根性的灌木,对祁连

山区域的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有着特殊的作用,目前正值祁

连山生态环境持续保护的关键时期,祖师麻人工繁育项目的

实施可以大量减少乃至杜绝采挖山区野生药材资源,为祁连

山区灌木林的恢复做出积极努力。本项目的前期成果经甘肃

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

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成果转化后将获得显

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项目研究意义1.项目的研

究有利于甘肃省中药祖师麻资源可持续利用黄瑞香(Daphn

egiraldiiNitsche)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为中药祖师麻重

要的基源植物。黄瑞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

、青海、宁夏等省区,河南、江西及山西等省区亦有分布。

近年来,国内对祖师麻原材料需求急剧增加,但黄瑞香药用部

分为根皮和茎皮,在原材料获得上需要大量采挖野生株,过度

的连根采挖方式,造成目前黄瑞香接近枯竭状态,从而导致黄

瑞香资源匮乏,物种面临灭绝,严重制约了祖师麻规模化生产

/2040/ 黄瑞香优质种苗人工繁育及示范

。黄瑞香在野生状态下主要靠种子繁殖,但黄瑞香种子具有

休眠习性,自然成苗率不高。为此,研究黄瑞香种子休眠与萌

发特性,是实现祖师麻可持续利用,解决祖师麻药材资源紧缺

的根本途径。2.项目的研究有利于祁边山生态保护黄瑞香在

甘肃省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连城等海拔2000~3000m的山坡

灌丛、林缘、沟谷地带。经甘肃泰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测试

,甘肃、青海相交接的祁连山区生长的黄瑞香质量最佳,“祖

师麻甲素(镇痛抗炎成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产区的黄瑞

香。为此,国内各生产厂家均将祁连山区黄瑞香作为生产祖

师麻制剂的首选药材进行收购,导致祁连山区黄瑞香逐年减

少直至目前接近枯竭状态。且滥采滥挖、连根掘起,对其生

长区域的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祁连山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对

象,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黄瑞香种子休眠与

萌发特性,可为人工驯化栽培提供理念依据,最终能减少乃至

杜绝采挖祁连山区野生黄瑞香,保护灌木林也可结合退耕还

林工程,实施人工造林,扩大灌木林面积,保护祁连山生态,提

高祁连山的消洪补枯、涵养水源与调节功。3.项目的研究方

向符合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甘肃是全国中药材生

产大省,甘肃省委省政府为此制订了“把甘肃建设成生物制

药和中药材现代化种植加工基地”的战略目标。甘肃省中医

药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在定西、陇南、张掖、武威等地

进一步推广大宗的“道地”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和加工技术规

/2040/ 黄瑞香优质种苗人工繁育及示范

范。甘肃省陇药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甘肃中医

药优势资源的研究开发,加强野生中药资源培育基地建设”

。因此,开展黄瑞香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完全符合甘肃省中

药材现代化种植的战略目标要求。二、项目规定的研究任务

和考核目标(一)研究任务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对野生祖师

麻原植物的形态特征、物候期特点以及生长地气候、地质地

貌、土壤环境、光照条件、温度湿度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统计

分析,建立优质野生祖师麻药材资源的生物学特性资料库,为

保育和开发其野生资源提供理论数据。通过显微观察的方法

对野生祖师麻原植物的表皮细胞、花粉粒进行观察,并对花

、果实和种子的主要特征、授粉方法、花期、实生苗更替、

幼苗生长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提高祖师麻原植物结实

率的方法。(二)考核目标1.在武威市天祝县安远镇建成2

5亩祖师麻药材的仿野生种植基地;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马场

三场建成20亩的标准化祖师麻药材人工种植基地;2.培训合

作单位育苗工人20人(次),以祖师麻种苗繁育为主题,指导

本科生毕业论文15篇;3.制定祖师麻优质高效育苗技术规程

和祖师麻种苗质量标准;4.申请与祖师麻种苗繁育技术相关

的发明专利1件,发表学术论文2篇。

/2041/ 精甲霜灵的合成
精甲霜灵的合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精甲霜灵[?-metalaxyl]是甲霜灵两个异构体中的

一个,是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具有立体旋光活性的杀菌剂

,可用于种子、土壤处理以及茎叶处理。在获得同等防效的

情况下,精甲霜灵的用量仅为甲霜灵的一半或几分之一,大

大提高了对环境和使用者的安全性,同时还具有更快的土壤

降解速度。农药生产过程(如三废)和产品(如农药)对环境的

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许多

国家提倡从源头不生产污染的“绿色化学”即原料生产过程

/2041/ 精甲霜灵的合成

和产品都是无毒无害的,显然这是传统化学难以达到的。而

酶催化的化工过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酶作为催化

剂,无毒无害,它在常温常压下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

因此开展旋光纯的R构型精甲霜灵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

的工作。目前,制备精甲霜灵主要采用化学拆分方法,酶法

拆分尚未见报道。外消旋精甲霜灵已经在国内生产,具有非

常广阔的市场,如果酶法生产的工艺实现了产业化,将会产

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收率高、产品

质量好和三废少等优点,R构型精甲霜灵旋光纯度可达到98

%以上,并在反应介质、缚酸剂、催化剂和纯化分离等方面

具有创新性,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42/ 利用食物型外生菌根真菌生产菌根化林木种苗
利用食物型外生菌根真菌生产菌根化林木种苗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外生菌根能促进生长,提高寄主植物的抗逆性。在

诸多外生菌根真菌中,部分是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经济价

值高的实用真菌。我们在重庆市科委“利用实用型外生菌根

真菌生产菌根化苗木的研究与示范”课题资助下,自主筛选

和分离出松乳菇、华南牛肝菌等多种食用型外生菌根真菌,

通过对菌剂生产、苗床接种、菌种化苗木的栽培管理及移栽

等的研究,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生产出菌根化种苗,弄

清了部分机理,并获得少量珍惜食用菌。(1)PDA培养基能

/2042/ 利用食物型外生菌根真菌生产菌根化林木种苗

较好地分离培养松乳菇和牛肝菌。制作生产用固体菌剂的培

养条件是:温度25~28摄氏度,PH值5.0~6.0,固体基质(

珍珠岩︰蛭石=1︰1)用PDA营养液拌料,含水量为65~70﹪。

(2)苗床接种Ld-01、Ld-02、Ld-03和Sp504后,马尾松幼

苗根系发达,主根增长,侧根增多,菌根感染率超过65﹪。

苗高、地径、侧根数、主根长、生物量等都显著增加。菌根

化苗木的I级苗百分率达到80﹪以上,高于常规育苗约60﹪。

利用菌根化苗木在难造林地造林,幼林年均增高率和年均地

径增长率等指标均高于常规育苗40﹪以上。林况稍好的部分

幼林下发现华南牛肝菌和松乳菇的子实体。(3)菌根形成

后,草酸分泌量显著增加,导致含钾矿物和矿物结构钾释放

,并提高难溶性磷的利用率,使土壤有效磷、钾含量增加,

促进了苗木对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同

时降低了有害元素的吸收、转运和积累。这为菌根促进生长

、提高抗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4)该技术既可以改善树

木生长状况,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果率和林分质量,又可以促

进林下食用菌生产,经专家鉴定,认为该项成果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043/ 静海县设施蔬菜新技术集成及新品种集成与应用
静海县设施蔬菜新技术集成及新品种集成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来源于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重大专项与

工程之农村科技帮扶工程。(一)合同指标1、组建设施蔬

菜科技特派员团队1支,建立示范基地2个,解决静海区18个村

2087户的技术问题。2、引进番茄、芹菜、茄子、甜瓜、菜

豆、豇豆等蔬菜新品种17个,示范新技术6项。3、组织培训

6次,培训农民200人。组织现场观摩15次,达200人次。4、录

制技术讲座7部,技术专题片4部,撰写实用技术文章12篇,建

立12~24个科技示范户。5、开展网上咨询服务,2日内答复率

/2043/ 静海县设施蔬菜新技术集成及新品种集成与应用

达到95%以上。6、亩增产10%,亩增收800~1000元。(二)

合同完成情况1、组建了由1名骨干特派员14名科技特派员组

成的设施蔬菜科技特派员团队1支;建立面向静海区困难村的

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集成与示范、对接与咨询、培训与

指导“四位一体”服务体系。2、建立了2个示范基地,覆盖

静海区18个困难村2087余户的技术问题;组织培训8次,培训

农民426人;组织现场观摩15次,累计观摩人数473人;开展网

上咨询服务,2日内答复率达到100%以上。3、引进番茄、芹

菜、茄子、甜瓜、菜豆、豇豆等22种蔬菜作物新品种123个

,示范新技术6项,亩增产10%以上,亩增收800-1000元。4、录

制技术讲座7部,技术专题片4部,撰写实用技术文章14篇,建

立30个科技示范户。

/2044/ 寒地林下仿生态羊肚菌驯化栽培研究
寒地林下仿生态羊肚菌驯化栽培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是子囊菌亚门盘菌

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的一种珍稀食用菌,人工

栽培历史约40年时间。目前影响羊肚菌人工栽培的最大问题

是出菇不稳定,有近70%的栽培户无法盈利。本项目采用寒地

野生羊肚菌分离筛选出的菌株“东农羊B”进行寒地林下仿

生态栽培,该菌株保存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

通微生物中心。本项目利用2对特异性引物对菌株进行交配

型基因检测,经检测合格的菌株在正确管理下出菇率提升至

/2044/ 寒地林下仿生态羊肚菌驯化栽培研究

90%以上。2017-2019年在鸡西、饶河等地针阔混交林进行人

工栽培,首次实现寒地林下羊肚菌出菇试验,并建立寒地林下

窄行羊肚菌栽培新模式,解决羊肚菌栽培所需高湿度条件及

供氧量问题,亩产达到150-200斤。与现有南方采用的大田栽

培法相比,优点是和南方出菇季节错季出菇,由于寒地气候条

件出菇温度控制在10-15℃,出菇季林地杂菌及虫害不大量繁

殖,不需要喷施大量农药。项目进行中筛选出最适母种、原

种、栽培种、营养袋配方,项目对林地土壤细菌、真菌群落

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表明土壤中细菌占有优势的有浮霉菌

科、鞘脂单胞菌科、嗜几丁质菌科,可能在羊肚菌出菇过程

中有刺激出菇作用;出菇土样中占有优势的真菌类群为:毛

霉科、毛壳科等可能在出菇过程中起一定刺激作用。获得国

家发明专利“一种适合在寒地林下生长的羊肚菌及其栽培方

法”专利号ZL20181155356.6。本项目实施通过交配型基因

检测即解决了寒地羊肚菌出菇稳定问题,又利用寒地林下窄

行羊肚菌栽培模式提高产量,为羊肚菌南菇北移奠定基础。

/2045/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主要研究内容:1.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研究;2.

蔬菜防虫网安全生产技术研究;3.黄板诱杀技术研究;4.蔬菜

新品选育、引进示范;5.控硝施肥新技术研究;6.蔬菜营养块

育苗技术推广;7.采用膜下暗灌和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

广;8.生物农药及微生物肥料研制;9.烟雾机等新型器材和粉

尘制剂施药技术推广;10.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创新点:

建立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生态防治、营养防

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治新体系,制定了本地苦瓜

/2045/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本地冬瓜、辛香辣椒、87-114白菜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

,推广了膜下滴灌节水灌溉技术,成功地运用烟雾剂解决了大

棚内越冬茄果类幼苗灰霉病用喷雾法难以控制的难题。

/2046/ 四方精创农商行征信本地化管理系统V1.0
四方精创农商行征信本地化管理系统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农商行征信本地化管理系统,相当于一个资源池,缓

存在本地查询过的征信数据。此系统包括个人征信查询管理

和企业征信查询管理。征信查询,需要复核,如果查询原因是

贷后检查,则还需要审批。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征信报告有效

性的问题,帮助农商银行进行精确的业务风险控制,建立高效

、智能的多种模型风控1、使用了JMS平台,JMS平台基于流行

的开源框架spring、springMVC、Mybatis(SSM),适用于微

贷业务场景,JMS集成了工作流组件、缓存组件、定时器组件

/2046/ 四方精创农商行征信本地化管理系统V1.0

、日志组件、通讯组件、监控组件、文档中心等众多功能组

件,可以支撑和完善日益增长的需求。2、前端基于knockou

t开发,可跨平台,可伸缩,提供了较好的平台适配性。3、前

后分离,动静分离,业务能力和服务场景分离等。4、确保了

电子信息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是固定证据链和无纸

化的关键系统。安全性较高。

/2047/ 河北省新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防控技术研究
河北省新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防控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首次明确了在河北省发现的“生态杀手”刺

果瓜危害特性及传播规律,分析预测了刺果瓜的适生区,为我

国建立刺果瓜的检疫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系统研究

了刺果瓜种子、幼苗的相关特性,明确了刺果瓜发生规律及

动态,确定了最佳防治时期和危害经济阈值。筛选出高效、

环境安全的除草剂品种及组合5个,防控效果达97%以上。创

建了“全膜双垄覆盖”生态控草和化学防除相结合的刺果瓜

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2048/ 高氮酵母菌种选育及酵母水解蛋白技术研究
高氮酵母菌种选育及酵母水解蛋白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1.1课题来源:甘肃省科技支撑

计划-社会发展类项目1.2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也逐年增加,水解蛋白粉作为一种高蛋

白食品强化物,可与谷类食物搭配成营养食品,不但能够加强

食品中蛋白的含量,还能提高这类食品的氨基酸利用率。水

解蛋白粉中合理的氨基酸配比是婴幼儿及中老年人保健的绝

佳营养品。据报道,20世纪末国内蛋白供需之间相差2500万

吨,且缺口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寻找蛋白质新的

/2048/ 高氮酵母菌种选育及酵母水解蛋白技术研究

来源,解决蛋白质不足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具有研究

价值。酵母菌是一种重要的单细胞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

和工业应用有着密切和广泛的联系。酵母细胞中含有大量的

有机物、矿物质和水分。有机物占细胞干重的90%-94%,蛋白

含量占细胞干重的40%-60%,碳水化合物占细胞干重的40%-6

0%,脂类物质占细胞干重的1%-5%,酵母细胞内还含有多种维

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酶等,此外酵母细胞内还含有多

种活性物质,如:麦角固醇、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

辅酶A等。酵母水解蛋白是一种集营养、调味、保健于一体

的微生物产品,按照比例添加到食品中能够改善产品的风味

,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因此,广泛应用于肉制品、膨化食品

、水产品、酱类、糕点及保健食品等诸多食品领域。2、技

术原理及性能指标2.1技术原理本项目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

器国家实验室提供的中能碳离子束,对出发菌株进行辐照诱

变,通过筛选得到胞内粗蛋白含量高的优良面包酵母菌株;甜

高粱汁液作为碳源,优良面包酵母菌作为发酵菌株,通过优化

发酵工艺,提高了糖转化率和生物量的积累;收集湿菌体,经

过洗涤、分离后,采用自溶-酶解的方法,通过优化提取工艺

,获得了水解蛋白收率高和氨基氮含量增加的结果。2.2性能

指标1)利用重离子辐照诱变,经过筛选得到一株酵母细胞粗

蛋白含量达到55-60%的优良酵母菌株。2)利用甜高粱汁液作

为碳源,1000L发酵面包酵母生物量积累。发酵48小时,达到

140g/L(湿菌体重量)。3)水解蛋白关键指标:总氮含量达

/2048/ 高氮酵母菌种选育及酵母水解蛋白技术研究

到9.0%,氨基氮含量达到4.0%。4)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2项或

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

项目利用重离子辐照诱变技术及高效的筛选方法,选育出优

质、高产面包酵母菌株,该方法的实施可为面包酵母菌株工

业化生产提供优质的菌种资源;同时,重离子辐照诱变技术丰

富了微生物遗传育种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甜

高粱作为发酵原料,减少了发酵过程中复杂的预处理工艺,降

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副产物甜高粱渣还可饲喂牛羊等家畜

。4、技术的成熟度使用范围和安全性4.1技术的成熟度重离

子辐照诱变选育高蛋白含量酵母菌株技术已经成熟。研究了

该菌株的半致死剂量,从而确定最佳的筛选区域;采用高效的

筛选方法,提高筛选效率。甜高粱汁液培养高产菌株生物量

积累实验,已经完成了1000L流加发酵工艺的优化,及发酵过

程中关键因素的研究。酵母水解蛋白提取工艺,已完成中试

生产实验,产品经甘肃省轻工研究院检测,关键指标均达到预

期目标。4.2使用范围酵母水解蛋白营养丰富,加工性良好,

在诸多食品加工中能够起到增鲜,缓解咸味、酸味,掩盖异味

等作用,广泛应用在食品行业包括:方便面、调味品、肉制

品、烘焙食品、腌制食品等行业。同时还可作为培养基应用

于微生物培养领域。4.3安全性酵母水解蛋白作为目前最安

全的一种食品调味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甚至

完全代替味精和部分I+G的使用,加之这个产品属于食品属性

/2048/ 高氮酵母菌种选育及酵母水解蛋白技术研究

,且富含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多肽、维生素B系列等多种

营养物质,具有更加全面的调味作用,可以任意添加而无安全

隐患。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暂无应用情况。存在问题深

入调研酵母水解蛋白市场,充分了解市场资源配置和需求。

/2049/ 关中地区冬小麦生态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关中地区冬小麦生态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文利用关中地区利用关中地区8个地面气象站个

地面气象站1960-2012.12.13年的资料,年的资料,年的资料

,分析近50年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基本状况,运用年该地区气候

变化的基本状况,运用年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基本状况,运用年

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基本状况,运用年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基本

状况,运用P-M(彭曼(彭曼-蒙特斯)公式计算该地区冬小麦

的生态需水量。

/2050/ 中国银行自贸区IT系统建设项目
中国银行自贸区IT系统建设项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项目内容自2013年8月以来,上海、天津等自贸

区陆续设立。自贸区金融领域改革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

融资汇兑便利等方面对银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服务能

力及市场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银行自贸区IT系

统建设项目是在充分理解自贸区金融政策基础上,系统化、

模型化的提炼需求,并基于当前行内全球化、集中化部署的

IT基础架构及应用系统,对渠道服务、客户管理、基础存贷

、投资理财等各层级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全领域改造的项目

/2050/ 中国银行自贸区IT系统建设项目

。二、技术特点中国银行自贸区IT系统建设项目从"定

价、服务、运营、客户、核算、支持"六个维度结合行

内现状,构建需求分析模型进行需求提炼;搭建了面向客户的

自贸区专属账户管理体系;增加了区域产品销售机制;通过分

设机构责任中心等手段,建立了严格的FTU分账核算机制;构

建了基于区域、产品、交易、账户、渠道多维立体的交易管

控机制;满足了网点、柜员、终端区内外的共享复用和双向

管理;采用数据映射转换技术手段,实现自贸区业务全自动的

监管信息报送;通过数据库分区、应用松耦合设计、高度参

数化配置等技术机制,实现了自贸区模式快速的复制推广。

三、自主知识产权情况中国银行自贸区IT系统建设项目由中

国银行自行担任软、硬件总集成,并同时承担自主产品开发

和同步技术转移任务,中国银行拥有相关产品的自主知识产

权。四、成果推广应用情况中国银行自贸区IT系统建设项目

投产推广以来,陆续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天津分行、广东

分行、福建分行开办了自贸区相关业务。除基础存贷款、支

付结算业务外,推出了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融资、黄金

国际版交易等多项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使中国银行成为首

批通过人行自贸区业务验收的商业银行,并完成了多项业务

的市场首单。投产以来,我行自贸区客户开户数、交易资金

量快速增长,有效推动了我行基础客户、存款等关键业务指

标增长,提升我行金融服务能力、扩大了市场份额。随着项

目建设的不断深入,为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开放、培育多层次

/2050/ 中国银行自贸区IT系统建设项目

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企业全球统筹运营提供了有

力支撑;同时也为中国银行提升服务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推进金融改革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自贸区建设项目

的技术成果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扩展的技术实施框架,可

以有效支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自贸区的快速推广。随着国

家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以开放促改革等相关政策的不断深

化,湖北、河南、辽宁等各省均申报自贸区。自贸区IT系统

建设项目的技术成果作为后续发展的基石与起点,凭借中国

银行自身多元化、国际化、集团化的优势,将更好的提升全

球商业客户的服务。

/2051/ 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及品种(系)创新利用
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及品种(系)创新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及品种(系)创新利

用”是集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脱

毒快繁、鉴定和利用”[黔科合农字(1998)1122号]、“优

质高产马铃薯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黔科合农社字

(2002)1130号],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中国

-白俄罗斯马铃薯新品种开发与合作研究”[黔科合国字(2

002)11007号],省地院马铃薯产业科技联合专项“马铃薯新

品种(系)选育及育成品种扩繁”[毕薯科(2008)02号]和

/2051/ 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及品种(系)创新利用

“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引进及创新利用”[毕薯科(2010

)06号],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马铃薯新品种

毕引1号、毕薯2号成果转化”[2009GJF20046]等6个项目的

实施,一是从国内外共收集、引进种质资源材料239份,通过

对收集、引进材料鉴定,有37个材料表现突出,其中,白引3号

、白引4号等19个材料已作为骨干种质利用,同时,从白俄罗

斯引进育成了毕引1号(试验编号为白引3号)、毕引2号(

试验编号为白引5号)通过省级审定;二是组配了46个杂交组

合(34个组合是以从白俄罗斯引进的材料作亲本之一的,占

73.9%),通过杂后材料鉴定,创新了29个杂后优异种质材料

(含白引系列种质材料血缘的19个),其中,B99-2-2、B080

9-33等17份材料已在毕节市农科所、贵州恒丰科技开发有限

公司、盘县农科所、黔东南农科院及四川自贡、西昌学院等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作为主要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利用;

三是通过有性杂交育成毕薯2号、毕薯4号、毕薯5号、毕薯

6号、毕薯7号、恒薯1号、毕威薯1号等7个马铃薯新品种通

过省级审定,通过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试管苗扩繁、脱毒原

原种节本增效单项技术及马铃薯新品种毕引1号、毕薯2号配

套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四是毕引1号、毕薯2号及其配套栽培

技术已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示范应用。项目期,毕引1号、毕

薯2号累计有效使用面积459.20万亩(毕引1号266.63万亩、

毕薯2号192.57万亩),新增总产130600.27万公斤(毕引1号

59279.62万公斤、毕薯2号71321.65万公斤),总经济效益1

/2051/ 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及品种(系)创新利用

55200.26万元(毕引1号70441.66万元、毕薯2号84758.6万

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实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高

产、早熟马铃薯种质引鉴、创新及利用》获2007年毕节地区

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2007008-2)、“马铃薯新品种

毕引1号选育及利用研究”于2009年获毕节地区科技进步三

等奖(证书号:2009072-3)、“马铃薯新品种毕薯2号选育

及示范”于2015年获毕节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号:201

5J-D001-1-1);通过工作实践与探索,发明了“一种多层升

降式马铃薯幼苗培育装置”(证书号:第5155082)、和“

一种马铃原原种培育设备”(证书号:第5153954)实用新

型专利获得授权。

/2052/ 肉苁蓉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研究及申报
肉苁蓉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研究及申报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荒漠肉苁蓉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苯乙

醇苷类、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多糖及生物碱等。近年来

有文献报到,荒漠肉苁蓉具有润肠通便、抗疲劳、抗衰老、

增强免疫力和记忆力等功效。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甘肃

、宁夏和新疆等地区,且在这些地区均有食用历史,常见的食

用方式有制作肉苁蓉油饼、煮粥、泡茶、炒菜等。本课题组

经查阅相关文献,未检索到单方或者单独食用肉苁蓉发生不

良反应的报道。食用历史和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内蒙古、甘肃

/2052/ 肉苁蓉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研究及申报

、宁夏和新疆等地区有长期摄入肉苁蓉,未见不良反应报到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出具了当地肉苁蓉食

用历史证明。本课题组在肉苁蓉原药材和提取物的毒理学研

究方面委托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

经获得毒理学研究报告。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对雌

、雄昆明种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大于26.23g/kg

83;bw,属无毒级。2、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三项遗传毒

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

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90天喂养试验结果:以

0.67g/kg·bw、1.33g/kg·bw、2.00g/kg·b

w剂量的肉苁蓉提取物给大鼠灌胃90天,试验期间,各剂量组

雌、雄大鼠的体重增长、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指标

、血生化指标、脏器重量、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

显著性差异(P>0.05)。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检查未见与

样品有关的异常改变。提示样品90天喂养对大鼠未见明显毒

副作用。委托诺安检测服务(青岛)有限公司对肉苁蓉提取

物进行了AS砷、Hg汞、Pb铅;六六六、滴滴涕等项目的检测

,均符合相关标准。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对肉苁蓉的化学成

分和活性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建立了UHPLC/ESI-Q-MS测定

肉苁蓉中cistanosideA、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isoacte

oside、荒漠肉苁蓉苷C、tubulosideB、2’-acetyl-acteo

side含量的方法,通过对肉苁蓉中7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

发现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中的苯乙醇苷类成分的总量含

/2052/ 肉苁蓉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研究及申报

量相差较小。(论文:PreparativeIsolationandPurifica

tionofFourCompoundsfromCistanchesdeserticolaY.C.Mab

yHigh-SpeedCounter-CurrentChromatography。Molecules

2012,17,8276-8284;StructuralCharacterisationandIden

tificationofPhenylethanoidGlycosidesfromCistanchesd

eserticolaY.C.MabyUHPLC/ESIQTOFMS/MSPhotochemicalAn

alysis;采籽前后荒漠肉苁蓉不同部位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多糖类成分的研究:本课题组测定了不同产地的荒漠肉苁

蓉和管花肉苁蓉中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荒漠肉苁蓉中多糖

的含量高于管花肉苁蓉中多糖的含量;荒漠肉苁蓉中多糖含

量较高的产地是内蒙古的阿拉善和蒙古国,含量明显高于产

自新疆各地的荒漠肉苁蓉。(论文:荒漠肉苁蓉多糖的研究

;肉苁蓉多糖含量测定)

/2053/ 河糯716
河糯71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城市化步伐

加快,对于鲜食糯玉米的需求越来越多,广西的鲜食糯玉米品

种较多,总体的品质较好,但产量较低、品种抗性差等问题还

是屡见不鲜,针对上述制约广西糯玉米生产和瓶颈问题,选育

出适合广西种植的优质高产鲜食糯玉米。②技术原理及性能

指标1、技术原理(1)自交系选育。根据育种目标和育种材

料特点,组建育种基础材料,采用杂交、回交、自交等方法,

在高密度、干旱、瘠薄等条件下选育自交系。(2)杂交种

/2053/ 河糯716

选育。根据杂种优势模式,利用优良自交系进行杂交组配,产

量鉴定、适应性、抗逆性鉴定,选育适应广西及西南区生态

条件的优质、高产糯玉玉米杂交组合。(3)开展新组合高

产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研究,及时布点示范推广。2、性能指

标选育出鲜食糯玉米新品种1个,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③技

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材料创新。挖掘河池丰富的糯玉米种

质资源,与外来血缘杂交,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糯玉

米新品种,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在全区推广应用。2.技术创

新。应用温热糯质种质互导和高密度及高、低肥轮换等人为

胁迫技术,选育糯质自交系与糯玉米新品种。④技术的成熟程

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河糯716于2019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

审定,在2018年的区域试验中在广西各个点都表现高产稳产

、优质、抗病良好,品质评价总分为85.1分,国标二级,综合

性状好,可在广西全区种植。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无⑥历

年获奖情况无

/2054/ 红花继木新品种选育和品种类型的划分
红花继木新品种选育和品种类型的划分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湖南是珍贵观赏园林植物红花继木的中心产区,该

项目依托湖南红花继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了品种丰富的

收集圃,首次研制了《红花继木品种分类系统检索表》,划

分3大类15个型41个品种;选育出大叶等10个市场急需的新

品种,并提出配套的规模化栽培技术。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

先水平。累计推广新品种苗木3.83亿株,推广面积2400公顷

,新增利税2.1亿元,为湖南以红花继木为品牌的特色花卉

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055/ 优质阔叶用材树种资源培育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
优质阔叶用材树种资源培育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主要围绕光皮桦、杂交鹅掌楸和樟树等珍贵

阔叶树种开展种苗快繁与容器优质苗培育技术熟化,优良品

系与环境互作中试,自然式混交栽培模式中试与优化,以及相

关技术培训。通过实施建立种苗繁育基地34亩,繁育优良家

系22个、优良无性系3个;在遂昌县云峰镇、白马山林场等地

建立试验示范林674亩,辐射推广造林20000多亩;优选出针阔

混交、阔阔混交模式共7套。另外,开办培训班10期,共培训

各类技术人员600多人次。实施期实现种苗销售138.8万元,

/2055/ 优质阔叶用材树种资源培育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

造林2年后示范林公允价值746万元。项目涉及树种都是优先

推广的珍贵树种,价值高,成材后或满足人们对优质原木的需

求。因此本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2056/ 柳州市社区居民防灾应急能力普及模式研究
柳州市社区居民防灾应急能力普及模式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发的灾难

性事件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灾难作为

公共事件,其本身就具有广泛的公共性,此外还有其突发性、

危险性,动员其中的所有社会力量参与到在灾难护理的过程

中,而非依靠医务人员这单一力量,将很大程度上提升应对灾

难的整体能力。国外开展居民灾害普及模式已经较成熟,国

内针对居民的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和灾害急救知识的培训模式

不规范,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统一的

/2056/ 柳州市社区居民防灾应急能力普及模式研究

培训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宣传力度也不够,另一方面居民

对灾害知识不够重视,灾难知识缺乏,怎样在灾害发生时自救

互救,成为当代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全民灾害知

识的普及教育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面对严峻的灾害

形势和挑战,国家“十三五”政策及规划中把“防灾减灾宣

传教育和科普工程”列为重大综合防灾减灾项目。本课题针

对社区居民构建新的防灾普及模式,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具有

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2018年我院向广西壮族自治区

卫生健康委员会申报了《柳州市社区居民防灾应急能力普及

模式研究》课题,同年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

会的立项支持,同年按照签订的合同内容正式组织课题研究

。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社区居民在灾害来临

之前从未亲自体验过或只单纯听过(看过)一遍某项急救技

术,而未直接进行过实际自救互救操作和模拟演练,不符合伦

理道德要求,因此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目前国内灾害普及

教育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与灾害真实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急

救物品医院化、缺乏系统的灾害教学模式,居民演练基地有

限,培训机构多,居民防灾意识差,法律维权意识提升等,在灾

害来临时居民存在极大的风险,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帮助社区

居民过渡至临床实践的行之有效的灾害培训模式非常重要,

使其在灾前就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做好适应突发灾难、

病情变化快、社会矛盾集中的特殊场所。性能指标:防灾知

识、灾害急救互救技能掌握率、居民满意度。本课题构建的

/2056/ 柳州市社区居民防灾应急能力普及模式研究

新防灾普及模式保证了柳州市居民灾害培训的同步性、统一

性及实用性,有效提升了居民的防灾知识普及率、生存质量

、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构

建专业、规范、系统的柳州市居民灾害普及模式,保证了柳

州市居民灾害培训的同步性、统一性及实用性。规范以下教

材设备:(1)制作灾害急救互救技能视频;(2)成立心肺

复苏推广培训基地,灾害演练基地。根据广西医学情报所最

近的查新结果: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

用范围和安全性:研究证明,本课题构建了适合柳州市灾害特

点的社区居民防灾应急知识普及模式,提高了柳州市居民防

灾避险知识、灾害自救互救能力的普及率,对提高柳州市居

民的防灾应急能力整体水平、参与意识及生活质量起到积极

的作用。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满足社会需要。⑤应用情况

及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我国社区居民防灾普及模式尚处

于初步探索阶段.如进一步扩大宣传与影响,对居住地偏远

、信息不流畅、不同语种的大众来说,虽不属本研究内容,防

灾应急水平的提高还需社会各界付出更大的努力。改进意见

:全国应建立统一的社区式防灾应急普及模式及培训教材,

多部门参与配合,使培训形式及教材更加丰富,资源中心影响

力不断扩大,不断丰富完善相关标准及模式体系。⑥历年获奖

情况:无⑦成果简介:本课题可为国内全面实现卫生应急知

识全民普及工程提供科学的参考,已在医联体社区开始普及

/2056/ 柳州市社区居民防灾应急能力普及模式研究

,效果好。共培养了5名技术骨干,1名护理研究生,为柳州市

灾害护理学的继续深入研究及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配备。本

课题发表科研论文6篇,《循证医学在社区居民灾害培训中的

应用》发表于《护理前沿》,《柳州市社区居民灾害应对能

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发表于《护理前沿》,《情景演练

在社区居民灾害培训中的应用研究》发表于《中国医学人文

》,《不同培训模式在社区居民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为省级期刊;《疫情爆发期需

隔离观察社区居民的心理调查与分析》发表于《湖南中医药

大学学报》,《社区居民灾害认知和应对能力现况调查-以柳

州市社区居民为例》发表于《中医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

期刊;已申请《一种口咽通气装置》,《一种下肢骨折用收缩

支具》两项专利。

/2057/ 广8优香丝苗
广8优香丝苗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选育目的:选育丰产性好、株叶型态好、抗性好、

米质优的感温型杂交稻品种,增加种粮效益,提高农户种粮的

积极性,稳定广西粮食生产面积,维护粮食安全。作物种类:

水稻审定编号:桂审稻2018080号选育单位:广西兆和种业

有限公司、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

所品种来源和选育过程:广8优香丝苗杂交组合为共广8A&#

215;香丝苗。1、不育系“广8A”引自广东农科院水稻研究

所。2002年晚季在广州以优质常规材料增城丝苗-8选作母本

/2057/ 广8优香丝苗

和保持系种质1325B杂交,2003年早季在广州种植F1代,2003

年晚季在广州种植F2代群体共计约1850株。成熟期从该F2代

群体选育出中迟熟、长粒形、外观透明、茎秆矮和粗壮、功

能叶挺直和后期熟色好的优良目标单株35个。2004年早季和

晚季在广州种植F3和F4代,2004年晚季在抽穗期以不育系32

5A为母本与F4代中的目标单株成对测交11个组合。2005年早

季在广州种植F5代株系和测交F1代组合。在抽穗期对测交组

合中的每一个单株均逐一镜检评价花粉败育是否彻底,选择

花药败育呈水泽状、花粉败育以典败为主的不育单株继续与

对应F5代保持系单株回交(BC1F1)。2005年晚季继续采用

镜检和回交的育种程序,获得BC2F1回交不育系和F6代保持系

。2006年早季获得BC3F1回交不育系、F7代保持系。同时,2

006年早季在广东省龙川县稻瘟病区种植F7代保持系,进行稻

瘟病抗性筛选,获得5个综合性状良好的抗稻瘟病株系。200

6年晚季和2007年早季分别获得BC4F1回交不育系、F8代保持

系和BC5F1回交不育系、F9代保持系。至此回交群体不育性

稳定、综合农艺性状趋于整齐一致,保持系也已稳定,随之将

BC5F1回交不育系暂定名为粤香A,其对应保持系暂定名为粤

香B。2010年7月通过广东省技术鉴定,命名为“广8A”。2、

恢复系香丝苗的选育:2007年晚季,在广州以优质香稻品种

“象牙香占”为母本与另一优质抗病常规稻种质“粤晶丝苗

2号”为父本进行温烫去雄杂交,获得F0代杂交种子。2008年

早季在广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田种植F1代;

/2057/ 广8优香丝苗

2008年晚季种植F2代,共选育了21个目标单株。2009年早季

至2012年晚季,定向选育至F10代,获得一批的优良目标单株

,从中选优良单株与不同不育系测配。2013年早季种植测交

F1,成熟期选育1个株叶形态优异、粒形细长、糙米香味浓的

目标株系,2013年晚季将该株系初步命名为“香丝苗”。3、

2014年春季用不育系广8A与香丝苗测交同时小面积制种,20

14年秋季在南宁种植杂种一代,该组合表现杂种优势强、丰

产性好,生育期适中。2015年继续试种观察,发现该组合综合

性状表现良好,2016年参加广西联合体区试,2018年通过广西

品种审定。品种简介:广8优香丝苗为中熟、优质、籼型三

系杂交水稻品种,米质指标:糙米率81.6%,整精米率66.5%,

垩白度0.9%,透明度1级,碱消值6.7级,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

粉含量15.4%,达到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优

质一等。生产试验桂南晚稻平均亩产479.0千克,比丰田优5

53增产2.59%,早稻平均亩产569.3千克,比对照特优7118增产

2.07%;桂中北早稻平均亩产522.2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

2.30%;一季(中)稻平均亩产569.7千克,比对照深两优581

4增产2.02%。可在桂南稻作区作早稻、桂南稻作区和桂中稻

作区适宜种植感光型品种的地区作晚稻种植,其他稻作区根

据品种试验示范生育期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

/2058/ 中科蓝1号蓝靛果新品种
中科蓝1号蓝靛果新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蓝靛果忍冬(LoniceracaeruleaL.var.edulisTur

cz.exHerd)又称蓝靛果、蓝果(忍冬),俗称羊奶子、山茄

子等,属于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

Linn.)多年生灌木类浆果植物。东北林区蓝靛果分布广泛

,并因其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和经济性,已被广泛重视,其发展

前景广阔。蓝靛果果实营养保健价值较高,富含人体所需的

各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尤其K和维生素PP含量较大多数水果要

高几倍或十几倍。此外,因其富含花青素而具有很高的保健

/2058/ 中科蓝1号蓝靛果新品种

价值,常食用能调整人体机能,调节血压、养肝、明目等作用

。我国蓝靛果育种起步较晚,始于2000年,目前仍以野生种人

工栽培为主,而野生蓝靛果果实小、产量低、鲜食口感差(

苦、涩),适应范围窄,对土壤和空气湿度要求高,除相似原

生境环境外,露地栽培不易成功。因此,开展定向培育大果、

优质类型和适应性广的蓝靛果新品种,对丰富我国蓝靛果种

质资源与提升我国蓝靛果资源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

科蓝1号”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备案的蓝

靛果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标志着我国蓝靛果新品种培育取

得重大突破,在我国蓝靛果育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填补了

我国蓝靛果新品种评价标准的空白,对建立后续蓝靛果新品

种申报起到了标杆作用。该品种的应用将会大幅度提高我国

蓝靛果生产水平,对引领与促进我国林下种植结构调整,提升

寒区小浆果特色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大实际应用意义。

/2059/ 强冷保性花生加工技术及设备
强冷保性花生加工技术及设备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一、项目简介本课题是2011年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强冷保性花生加工技术及设备》,项目编号:1121021102

19。由河南三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工业大学、郑

州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并开展完成的。二、研究

工作内容我们研发了强冷保性花生加工技术及设备,通过该

技术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温冷轧油的生产,采用强冷保性

花生加工技术所生产的冷榨花生油就是在油料压榨前不经加

热或低温的状态下,送入榨油机压榨,严格控制榨膛温度小于

/2059/ 强冷保性花生加工技术及设备

60℃,榨出的油温度较低,酸价也较低,不需要精炼,经过沉淀

和过滤后得到成品油。冷榨油具有纯天然特性,避免了传统

高温榨油加工产生的不利影响,冷榨成品油中保留了油料的

天然风味和色泽,完整的保存了油中生理活性物质(维生素

E具有抗衰老功能、甾醇具有健肤作用和增强人体代谢功能

),冷榨油原汁原味,是健康生活的选择。技术实施方案:(

1)冷榨机整体采用金属结构,满足设备工作的强度要求,设

备结构布局合理;(2)冷榨机内外设有冷媒强制冷却装置,

并配有灵敏的温度跟踪及自动控制系统,确保冷榨过程中温

度不超过60℃;(3)将经分选、清理、脱除红衣的花生仁进

行调质处理,使花生仁压榨前具有适宜的入榨水分(6%~8%

)和温度(50~55℃);(4)各类数据显示直观,各种运行

方式操作方便。三、关键技术(1)在冷榨过程中保证榨膛

内温度可控;(2)工作中榨机内部物料温度变化参数与温控

系统的匹配,并能自动跟踪处理;(3)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

求,达到自动化、连续作业,工作稳定。四、产品质量标准1

、花生冷榨饼质量标准(1)蛋白质含量(N*6.25):35%~

40%,(2)水分:4%~6%,(3)脂肪:12%~18%,(4)NSI:

90%~95%。2、强冷保性花生油产品质量标准色泽(罗维朋

比色槽25.4mm):(黄15红1.5),气味、滋味:具有花生油

固有的香味和滋味,无异味,透明度:澄清、透明,水分及挥

发物/(%):≤0.10,不溶性杂质/(%):≤0.50,酸值(KOH

)/(mg/g):≤1.0,过氧化值/(mmol/kg):≤6.0,溶剂残

/2059/ 强冷保性花生加工技术及设备

留量/(mg/kg):不得检出,加热试验(280℃):无析出物

,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色值增加≤0.4。

/2060/ 北虫草多糖免疫佐剂活性研究
北虫草多糖免疫佐剂活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北虫草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对免疫细胞、免疫

分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虫草多糖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白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各种免疫活性因子,发挥

免疫调节作用。虫草多糖可与红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

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

家蚕、蚕蛹培养蛹虫草子实体成为获取北虫草多糖的一条新

的途径。利用北虫草开发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保健品或药

品的市场前景为人们所看好。本项目以ICR小鼠为模型,经模

/2060/ 北虫草多糖免疫佐剂活性研究

式抗原OVA免疫后,提取北虫草多糖粗多糖、分别从小鼠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进行分析,检测了ICR小鼠48只,随机

分成6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0μg抗原组、10μg抗原混合不

同剂量(低、中、高)北虫草粗多糖粗提物以及10μg抗原加

上200μg铝佐剂作为阳性对照组,小鼠间隔2周皮下免疫2次,

二免后2周采血测定血清特异性IgG、IgG亚类、淋巴细胞转

化水平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2、IL-4、IL-10)mR

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中剂量组能显著提高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及亚类水平、特异性T淋巴细胞转化水平、增强小鼠机

体Th1/Th2混合型细胞免疫反应。本实验首次证实将北虫草

多糖与抗原物质联合使用,能有效提高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

答反应。本实验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北虫草多糖提供科

学依据。

/2061/ 棘胸蛙优良品系培育及配套技术应用
棘胸蛙优良品系培育及配套技术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棘胸蛙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深受老百姓喜爱,201

4年,我省棘胸蛙产值已接近1亿元,棘胸蛙养殖是我省最有潜

力的养殖项目之一,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

优良品种培育的缺乏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的不足,制约了

棘胸蛙养殖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该项目从制约棘胸蛙产业的

瓶颈入手,开展了棘胸蛙优良品种选育及规模化养殖关键技

术的研究。课题组通过PCR和RACE-PCR技术得到了棘胸蛙的

MHCIIBcDNA全长序列,进行了细菌感染实验,首次克隆得到4

/2061/ 棘胸蛙优良品系培育及配套技术应用

个棘胸蛙抗病基因,基于抗病基因选育了抗病力强的石蛙品

系,优良品系的抗嗜水气单胞菌、不动杆菌和柠檬酸杆菌感

染能力比对照种群分别提高了42%、32%和40%,蝌蚪生长速度

提高27.3%。;研究了棘胸蛙规模化养殖人工繁殖、蝌蚪人工

配合饲料及病害防控技术,在此基础上,集成了棘胸蛙规模化

养殖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兰溪山宝石蛙繁育场、金华绿谷清

泉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及遂昌有恩家庭农场3个石蛙良种繁

育基地及规模化养殖示范点,2014年,繁育基地和示范点年增

产值320万元。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11篇,授权专利2项,

其中发明专利1项,撰写专著1本,编制了石蛙规模化养殖技术

规程,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项目的实施,在我省建立了首个

系统开展棘胸蛙良种选育及规模化养殖示范点。有效缓解了

棘胸蛙产业中中无良种可引、无规模化技术规程的局面,进

一步提升了我省棘胸蛙养殖产业水平和效益,为促进棘胸蛙

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62/ 双壳贝类藻毒素的潜在危害与食品安全问题
双壳贝类藻毒素的潜在危害与食品安全问题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品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主要内容:近海贝类是广大居民喜爱的食物之

一,其卫生状况关系到群众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由海洋

有毒藻产生并在贻贝、缢蛏、花蛤等贝类体内积累的藻(贝

)毒素污染引起的动物和人类中毒事件屡见报道并有加剧的

趋势。本项目研究了福建沿海拟菱形藻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

潜在产毒种类,选择厦门沿海常见双壳类翡翠贻贝,研究其对

有毒藻拟菱形藻的滤食、对藻毒素的富集、排除与净化,及

毒素污染贝类的毒力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阐明藻毒素

/2062/ 双壳贝类藻毒素的潜在危害与食品安全问题

对双壳类水产品的污染途径和状况;评估其对公共卫生安全

的影响;有效防控由贝类引起的食源性污染、食物中毒事件

的发生。同时对于贝类市场管理、出口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

价值。计划任务指标:1、阐明贝类对不同种类赤潮藻的滤

食和毒素的富集情况;2、分析获得影响贝类对藻毒素富集和

毒力大小的主要因素;3、探究藻毒素在双壳类体内不同组织

的富集分布与净化方法;4、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有毒赤潮造

成的贝类水产品污染及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的对策。计划

任务完成情况:已在国际会议“第五届南中国海红潮预防和

管理国际研讨会议(HABSCS2012)”论文集上发表一篇论文

,题目为“福建沿海拟菱形藻的生态分布特征”。

/2063/ 酱卤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酱卤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2010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肉

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课题编号:2010G

NC10921。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传统肉制品是我国的特

色产品,但是在工业化、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整体

研究进展较慢。因此,开展酱卤肉制品现代化加工技术的研

究,对提高酱卤肉制品行业的现代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提

高产品的品质稳定性,降低食品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对于提高我国传统肉制品的行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升级

/2063/ 酱卤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和结构优化也尤为重要。本成果针对目前传统肉制品加工过

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酱卤肉制品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和产业化开发:通过对酱卤肉制品加工各工序进行合理分配

与衔接,明确关键加工工序的工艺参数,从而达到加工过程

现代化、工艺控制模式化、提高产能与品质,节约人工的目

的。3、技术性能指标:通过对生产工艺的优化调整和生产

实践,本课题所研究的酱卤肉制品现代化加工技术达到了以

下指标:(1)开发了酱卤肉制品现代化加工生产线,班产

能较传统工艺提高了50﹪,生产工人减少了一半。(2)酱卤

肉制品加工全过程流转时间≤10min,积压时间为0,热加工

前产品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5×104CFU/g;产品的10℃

货架期达到30天。(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酱卤肉制品食品

安全控制体系。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和成果的创新性

、先进性:酱卤肉制品是我国的特色传统肉制品,在国外极

少食用及研究。在我国,酱卤肉制品生产在关键技术研究、

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大部分产品都产

自手工作坊,有极少数企业进行酱卤肉制品的工业化加工,

存在工艺参数模糊、耗人工多、连续化程度差、工序繁琐、

产品积压时间长,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本课题针对

目前传统肉制品的加工模式和存在问题,突破性创新研究了

v型高压喷淋技术和原料智能化自动分级技术,开发了一条

酱卤肉制品现代化生产线,从而实现了酱卤肉制品加工过程

现代化、工艺控制标准化,使能耗降低75﹪,人工减少50﹪,

/2063/ 酱卤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得到了保障。5、作用意义:本成果通

过对酱卤肉制品加工进行现代化改造,产能提高50﹪,人员

减少50﹪,能耗降低75﹪,实现年增销售额9000万元。酱卤肉

制品现代化加工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酱卤肉制品食品

安全的控制水平,推动酱卤肉制品产业升级,促进肉制品行

业健康均衡发展。6、推广应用:据统计,2010年我国传统

肉制品产量达3500万吨,若实现该成果的行业内推广,人工

成本将减少1半,水电能耗减少7560万元。此外,实现酱卤

肉制品行业的现代化改造与集约化经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

理体系,均可大大提高酱卤肉制品食品安全,促进酱卤肉制

品行业的产业升级。

/2064/ 甲磺酸多沙唑嗪
甲磺酸多沙唑嗪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甲磺酸多沙唑嗪是美国辉瑞公司首先开发的α1受体

阻断剂,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前列腺肥大,目前国外的

销售额已超过5亿美元。甲磺酸多沙唑嗪通过竞争性、选择

性阻断窦后α1肾上腺素能受体而使选观舒张,半衰期为22小

时,因此每月只需服用1次,老年人药动学无明显变化,与

非选择性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不同,长期使用本品治疗

,未见病人对药物出现耐受性,本品对血脂产生的作用,它

使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比值明显上升,总甘油三脂和总

/2064/ 甲磺酸多沙唑嗪

胆固醇明显下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于1994年10月开始研

制甲磺酸多沙唑嗪及其片剂,在文献基础上对合成工艺及片

剂的处方工艺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使原料药的总收率有了较

大提高,所用原材料均可立足国内供应,整个合成工艺适合

于国内大规模生产,通过改进工艺处方,片剂的溶出度也达

到85%以上。经过了近7年的努力,完成了本品的药理、毒理

、临床等研究工作,于2001年获得了甲磺酸多沙唑嗪和片剂

的二本二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目前已进行正常生产。

/2065/ 鄂麦507
鄂麦507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湖北省是我国冬大麦的主要生产区之一。但生产上

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原有推广品种种性退化,外引品种抗病

逆性较差,缺乏品质、产量、抗性综合兼优的专用大麦品种

;二是品种原良种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三是品种配

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滞后。从而导致大麦种植效

益较低。选育突破性大麦新品种仍然是湖北大麦生产的关键

。鄂大麦507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2B04-1

3)、农业部“948”项目(2006-G9-7)、农业部现代产业

/2065/ 鄂麦507

技术体系专项(CARS-05)、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

项目(2007-20-001-03)的资助下完成的。鄂大麦507(鄂

审麦2009008)系选用性状互补、杂种优势强的地理远源型

亲本阶梯式聚合杂交(杂交组合为“浙皮1号/91G318//Har

rington”),经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2008年度参加

湖北省大麦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406.22公斤,比对照鄂大

麦9号(皮麦)增产3.50%。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测试中心

测定,蛋白质含量(干基)15.5%,粗纤维含量2.7%。属半冬

偏春性二棱米大麦。株高中等,幼苗生长半匍匐,抗寒性较强

。白粒。熟相好。亩有效穗40.4万,每穗实粒数26.3粒,千粒

重41.0克。生育期186.2天。田间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

轻发,未见条纹病、叶枯病。(1)系用地理远源型亲本阶梯

式聚合杂交并应用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技术领先。(2)鄂

大麦507是食饲兼用型米大麦新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均表

现突出,国内未见报道。①是全国少有的比当地主栽皮大麦品

种增产的米大麦品种,丰产性突出。②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

含量低;千粒重、容重高,色白、饱满、均匀,商品性好,适合

食品加工和作为优良饲料。苗期长势旺盛,适合收获麦苗.③

早熟,株高适中,抗倒性较好,抗病逆性好,适应性广。鄂大麦

507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主要适用于湖北省大麦

产区。根据各地生态自然条件,按照品种特性及配套栽培技

术要求管理,除非发生灾害性天气,生产上一般风险小。鄂大

麦507在省内外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省内主要在襄阳、荆州

/2065/ 鄂麦507

、仙桃、孝感、黄冈、天门、宜昌、黄石等市县种植,累计

种植318.7万亩,新增大麦9561.0万公斤,新增产值18692.6万

元,增收节支总额23473.1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率显著。无

/2066/ 新玉13
新玉1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选育审定的两个品种“新玉13”、“瑞单8

88”。“新玉13“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夏播生育期97-10

0天。幼苗叶色浓绿,叶鞘绿色,顶土能力强,苗期生长健壮。

株高220~240厘米,穗位高92~105厘米,株型半紧凑,全株2

2片叶。果穗筒形,穗轴紫红色,穗长23~26厘米,穗粗5.1~

5.8厘米,穗行数16~18行,粒型半马齿形,籽粒黄色,粒长轴

细,百粒重40克,出籽率85.7%。该品种抗病性强,耐瘠薄,矮

杆,抗倒伏,增产显著,稳产。该品种于2005年测配试制成功

/2066/ 新玉13

以来,经过小范围试验,于2008年区试平均亩产694公斤,比对

照增产6%,居第三位,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07.9公斤,六个点

全部增产,比对照临奥1号增产6.8%,2009年参加陕南春播玉

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2公斤,较对照增产6.2%,位居第二

位,稳产性好。该品种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鉴

定,高抗穗粒腐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根据

生产试验资料汇总,“新玉13”4月12~15日播种,4月15~2

9日出苗,6月25~7月8日抽雄,8月12~23日成熟,生育期125

天左右。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推广种植。“瑞单888

”玉米新品种株高250-280厘米,穗位高120厘米。该品种具

有良好的产量性状,穗长20.8厘米,穗行数18.3-17.9行,行粒

数36-36.1粒,穗粒数644-660粒,单穗粒重222-230.6克,百粒

重36.9-39.4克,籽粒黄白色、半马齿型。春播生育期124.1

-129.7天,平均126.9天,比对照长0.4天,夏播生育期100天左

右,适宜于陕南地区种植。瑞单888在2010年度参试陕西省陕

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春播B组试验,6点汇总,5点增产,平均亩

产604.3公斤,较对照临奥1号增产5.1%,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

,位居第2名。2011年度参试陕西省陕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春

播B组试验,7点汇总,7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89.4公斤,较对

照临奥1号增产6.5%,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位居第1名。两年

区试平均亩产596.9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5.8%。在2011年生

产试验中,6点汇总,6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88.6公斤,比对

照临奥1号增产6.3%。两年共19点次试验,有18点次增产,增

/2066/ 新玉13

产点次率94.7%。

/2067/ 高纯度姬松茸多糖制备工艺
高纯度姬松茸多糖制备工艺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姬松茸多糖的提取方法—微波协同

复合酶法:本课题组以水为溶剂,采用微波协同复合酶提取

姬松茸多糖,大大提高多糖提取效率,粗多糖提取率可达12%

以上,并且大大缩短提取时间。目前还未见有关该方法用于

姬松茸多糖提取工艺的报道。姬松茸粗多糖脱蛋白方法—树

脂技术树脂脱蛋白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具

有操作简便、脱蛋白效果好、工艺稳定、环保(不用氯仿等

有机溶剂)等优势,尤其是树脂具有处理量大、成本低、可

/2067/ 高纯度姬松茸多糖制备工艺

再生反复使用等特点,特别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因此,本

课题组采用树脂技术脱除姬松茸多糖蛋白,蛋白脱除率85%可

达以上。同时可以除去相应的其他有机杂质、色素等,具有

高效、环保、安全、经济等优点。姬松茸粗多糖纯化—超滤

技术超滤技术是应用孔径为1.0~20.0nm(或更大)的超滤

膜来截留多糖、蛋白质等分子量大于500的大分子及胶体,形

成浓缩液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及浓缩的目的。超滤所使用的

操作条件温和,对多糖、蛋白等热敏性物质几乎没有损害,可

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具有生产效率高,实用性强的特点,

使得其在制药、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因此,采用超

滤技术对姬松茸粗多糖进一步纯化,脱除小分子物质及其它

杂质。姬松茸粗多糖的干燥—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真空冷冻干

燥法是目前所有干燥方法中最先进的一种技术,是无需任何

添加剂和防腐剂,能够保持新鲜食品原有的生物活性及有效

成分的最佳冷干和保鲜技术。在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由于

样品在低温、缺氧和避光条件下失去水分,干燥后的样品基

本上保持了原样品的有效成分、特别是那些易挥发热敏性成

分不损失。能有效地防止干燥过程中的氧化、营养成分的转

化和状态变化。冻干的制品成海绵状,无干缩、复水性极好

。因此,该技术特别适用于活性多糖物质的干燥脱水,本课题

组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对姬松茸多糖进行低温干燥,最大限度

保证了多糖原有的结构,为其活性不受影响提供了保证。本

课题综合利用上述技术,开发适合于工业规模化生产的高纯

/2067/ 高纯度姬松茸多糖制备工艺

度姬松茸多糖制备工艺,制得姬松茸多糖产品纯度可达90%以

上,产率达3.5%以上。本工艺高效、环保(不用有机溶剂)

、简便、经济、适合工业规模化生产,完成并达到本项目合

同书中的工作指标和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本项目

综合应用高效、环保(不用有机溶剂)、简便的微波协同复

合酶法、树脂脱蛋白技术、超滤工艺纯化和冷冻干燥技术,

使粗多糖提取率达12%以上,蛋白脱除率达85%以上,姬松茸多

糖纯度大于90%,产率达3.5%以上,工艺适合工业规模化生产

。本法具有节能、省时、高效的特点,国内还未见报道。采

用绿色树脂脱蛋白技术脱除蛋白,蛋白脱除率可达85%以上,

相对于传统脱蛋白方法,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具有环保、高效

、安全等优点。另外,采用超滤技术纯化工艺,脱除小分子杂

质,并采用冷冻干燥技术进行低温干燥,最大限度保证了多糖

原有结构不被破坏。本工艺综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法制备高纯

度姬松茸多糖,制备多糖产品的纯度可达90%以上,上述研究

及成果在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

/2068/ 新型葡萄保鲜产品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新型葡萄保鲜产品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中的所研究的技术领域属于葡萄采后保鲜贮

藏技术领域。课题主要来源于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是我国第一大葡萄产区,以

其优异的品质而享誉世界。新疆现年产鲜食葡萄200万吨,

每年外运葡萄达50万吨,贮藏量每年在5万吨左右,特别是

近几年高品质的红提葡萄的大量上市,对葡萄的贮藏和运输

中的保鲜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在原有的长效葡萄保

鲜纸,ClO_2葡萄保鲜剂等多项葡萄保鲜产品的基础上,采

/2068/ 新型葡萄保鲜产品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用微晶包缓释原理研发出了缓释型葡萄保鲜垫和红提葡萄运

输型保鲜纸,克服了以往产品中SO_2残留量大、药效难于控

制、有色葡萄褪色等的各种不足,进一步提高了葡萄的保鲜

质量和保鲜效果,特别是保鲜贮藏4个月后的鲜食葡萄中SO

_2残留量小于10ppm,达到欧美国家的食品中SO_2的残留标

准。由于新技术的优良保鲜效果,特别是能满足红提葡萄的

保鲜要求,试推广后迅速被广泛应用,2个合作企业在2004

~2007年中销售14350万张葡萄保鲜纸,占目前葡萄保鲜纸

销售市场的75%以上,产品销售新增利润1873万元,新增税

收207.94万元;三年销售红提葡萄保鲜纸4300万张,占新疆

红提葡萄保鲜纸市场的90%,产品销售新增利润860万元,新

增税收51.6万元,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其中在陕西、辽

宁、山东等市场销售3000万张葡萄保鲜纸以上。由于经贮藏

和运输后,葡萄的风味和品质得以保证,产生的间接经济效

益达几十亿元。本项目研究成功在新疆引领了葡萄保鲜技术

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有2个高新技术企业领军的具有相当规

模的保鲜产业,新疆鲜食葡萄的外运量从1992年不足1万吨

达到2007年的50万吨,商业化贮藏从没有到几万吨/年,带

动了葡萄种植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

快新疆葡萄的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和特色产业化的步伐

,使新疆葡萄产业已经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2069/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种猪群净化策略的研究与示范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种猪群净化策略的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创新性地建立了快速诊断猪瘟与猪伪狂犬病的实验

室方法各1套(快速检测猪瘟病毒的NASBA-RT-LAMP方法和快

速诊断猪伪狂犬病的LAMP方法);建立了2套猪瘟与猪伪狂

犬病免疫程序,免疫保护率达95%-100%的。快速诊断猪猪瘟

与猪伪狂犬病的实验室方法处于实验室试用阶段,适用于临

床样品的实验室快速检测伪狂犬病与猪瘟,安全性有待进一

步测试。猪瘟与猪伪狂犬病免疫程序技术成熟,适用于规模

化猪场的猪与瘟伪狂犬病免疫和疫病净化,安全性高。

/2070/ 欧洲黑蜂、卡尼鄂拉蜂生殖隔离分子机制研究
欧洲黑蜂、卡尼鄂拉蜂生殖隔离分子机制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计划

类别: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计划;合同编号:20160623015T

C;研究期限:2016年-2018年。卡尼鄂拉蜂和欧洲黑蜂是西

方蜜蜂物种的2个生态型,它们之间由于进化历程差异出现了

不完全生殖隔离,即,异型雄蜂、蜂王之间虽然发生交配行为

,而且精子、卵子可以形成受精卵,但是精子、卵子之间弱的

蛋白质亲和力和(或)不匹配的基因阻不能够保持受精卵存

活,从而限制受精卵发育,导致杂交后代成活率降低。在本研

/2070/ 欧洲黑蜂、卡尼鄂拉蜂生殖隔离分子机制研究

究中,为揭示西方蜜蜂不完全生殖隔离分子机制以及以此为

契机进一步建立高通量研究方法,我们通过生物膜层干涉等

技术,进行欧洲黑蜂、卡尼鄂拉蜂雄蜂生殖细胞的蛋白质亲

和作用分析;通过集成芯片毛细管电泳等技术,进行欧洲黑蜂

、卡尼鄂拉蜂雄蜂体细胞的基因组微卫星长度多态性分析。

该研究体现了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路线,即,借助于高通量装备

,通过高分辨率分析技术,使用多重研究指标,从大样本中获

取实验数据。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生物膜层干涉等

技术,进行欧洲黑蜂、卡尼鄂拉蜂雄蜂生殖细胞的蛋白质亲

和作用分析;通过集成芯片毛细管电泳等技术,进行卡尼鄂拉

蜂雄蜂体细胞的基因组微卫星长度多态性分析。建立成熟精

子和1-日龄卵蛋白质亲和反应动力学曲线谱图,表征欧洲黑

蜂、卡尼鄂拉蜂雄蜂生殖细胞的蛋白质之间亲和力常数KD值

;建立遗传图谱16个微卫星位点PCR优势扩增产物的微流体胶

电泳谱图和重叠色谱图,表征欧洲黑蜂、卡尼鄂拉蜂基因组

微卫星等位基因构成谱和同源片段谱。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以集成毛细管电泳系统为依托,搭建了微流体胶DNA分

离技术平台;以筛选16个可利用微卫星位点为主要技术手段

,研制了西方蜜蜂DNA分型试剂盒的核心试剂;以现有各类型

PCR板适配器为原料,设计了0.25mL-型96﹟反应井PCR板适配

器。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微流体胶DNA分

离技术平台形成了高通量筛选蜜蜂基因组可利用微卫星位点

的成熟工艺流程,该技术也适用于从其他物种基因组筛选可

/2070/ 欧洲黑蜂、卡尼鄂拉蜂生殖隔离分子机制研究

利用微卫星位点,该技术具有强的可操作性且不存在风险。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受研究经费限制,本研究仅针对蜜

蜂精、卵蛋白质组初步进行了蛋白质亲和作用分析,而没有

进一步针对精、卵的亚细胞结构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体)

进行蛋白质亲和作用分析。同时,本研究仅对头胸部组织进

行了微卫星DNA长度多态性分析,而没有进一步测定微卫星序

列的DNA重复单位和重复频率。通过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富集

蜜蜂生殖细胞亚细胞结构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体),完善

欧洲黑蜂、卡尼鄂拉蜂的生殖细胞蛋白质亲和作用分析;测

定SSR序列的DNA重复单位和重复频率,完善欧洲黑蜂、卡尼

鄂拉蜂的体细胞基因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⑥历年获奖情况

:无。

/2071/ 一种树干钻孔封口装置
一种树干钻孔封口装置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专利申请日: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转让方式: 排他许可
交易价格: 150万元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森林经营、管护和改培
专利基本信息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ZL 2023 2 2246879.5
专利授权日期
2024-03-19
专利申请日期
-
专利所属地
中国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是否申请中未授权
未授权
/2071/ 一种树干钻孔封口装置
技术详情

      项目简介: 

60;一种树干钻孔封口装置,采用树脂材料制成,具有方便

、操作简便的特点。

      项目核心创新点: 

;钻孔封口装置大大减少树干钻孔带药胶质体易流失到树体

外部,达到树体给药浓度,更好的防治树木病虫害。同时增

加了树木表皮愈合速度,给树木更好的生长条件。

      项目详细用途: &

#160; 

      随着地球变暖,加之国外

引进木材检验不到位,树木病虫害品种增加、耐药性也大大

增加。采用过去的喷施防治病虫害技术已经达不到防治效果

。通过树干钻口给药是近几年防治树木病虫害的新方式。但

是钻孔后,不及时封口,就会导致带药胶质易流失到树体外

部,减少树体给药量达不到防治效果。另外钻孔暴漏外界给

树木表皮伤口愈合带来不利,而且还会增加二次感染的纪律

。实用新型树干钻孔封口装置,填补了钻孔给药的不足,通

过封口装置对树木钻孔的封口,解决了给药胶质外流的弊病

,从而大大减少和杜绝二次感染侵害的机会。适合于林业、

城市路边绿化、农业果园、桑树园等经济林的病虫害防治。

给森林资源带来保障。

     预期效益说明:

      树木钻孔封口装置生产上

/2071/ 一种树干钻孔封口装置

市后,林业部门、农业部门、城市园林绿化部门的需求会很

大。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期的效益。

      

/2072/ 吉粳107号
吉粳107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来源:吉林省农委的水稻新品

种选育及新材料创制项目;背景:吉林省属寒冷稻作区,该

区域内可利用的优良资源相对贫乏,目前采用的育种方法和

手段较为单一,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进行了此项研究。②技

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吉粳107号”是利用优质

与高产品种的组合“超产二号/吉玉粳”后代中通过系谱选

择法选育出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性能指标:2.1产量

表现:2004年预备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292公斤,比照品种吉

/2072/ 吉粳107号

玉粳增产1.9%;2004~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317.

5公斤,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4.2%;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

公顷产量8164.5公斤,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2.9%。2.2抗

逆性表现2.2.1抗病性A.抗瘟性:2004~2006年连续采用苗

期人工分菌系鉴定和成株期叶瘟和穗瘟的多点异地自然抗瘟

性鉴定方法鉴定。结果为苗期抗性综评为中抗(MR)[对照

品种为中抗(MR)],成株期叶瘟抗性综评为中抗(MR)[

对照品种为中抗(MR)],成株期穗瘟抗性综评为中感(M

S)[对照品种为感(S)];整体上抗性优于对照品种。B

.抗稻曲病、纹枯病。2.2.2耐冷性强、较抗倒伏和耐盐碱。

2.2.3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

析,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③技术的创造性与

先进性:使高产、优质、多抗相结合,形成了高产、优质、

多抗新品种吉粳107号。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

性: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该技术已成熟,吉林省生

育期在138天左右的所有稻区、辽宁北部、内蒙的中、东、

西部及新疆、宁夏、河北部分区域等均可种植。安全性:插

秧田生育期间,在施药灭草时期(5~7天)应保持水层在苗

高的2/3左右,其余时期一律浅水灌溉(3.0~5.0cm),在

定浆期(蜡熟期)及时排除田间存水。生育期间,要进行主

要病虫害(稻瘟病、二化螟、纹枯病等)的防治。⑤应用情

况及存在的问题:应用情况: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推广

种植;存在的问题:推广经费不足。

/2073/ 西北特色梨贮运保鲜特性及技术集成研究
西北特色梨贮运保鲜特性及技术集成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本题是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西北

特色水果贮运保鲜技术集成与示范”(编号:201303075)

的部分研究内容。针对对西北特色早酥梨易黄化,黄冠梨和

香梨果实易褐变、软化,贮运特性、条件不够系统等问题,本

课题通过实际长途运输跟踪实验、模拟运输跟踪实验等方法

,探明了早酥梨、黄冠梨、香梨等三种西北特色梨品种的后

熟特性,耐挤压、抗震动等贮运生物学特性;通过实验摸索出

早酥梨快速降温,库尔勒香梨5天短期缓降,黄冠梨7天短期缓

/2073/ 西北特色梨贮运保鲜特性及技术集成研究

降的适宜降温方式;优选出三种梨产地、销地贮藏适宜的温

度、湿度和气体指标;筛选出三种梨臭氧、紫外线等物理保

鲜适宜的处理工艺和伤害阈值;集成了西北特色三种梨采后

采收、分级、商品化处理、预冷、产地贮藏、冷链运输、销

地贮藏等一整套贮藏运输的技术规程,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

了智慧型果蔬贮运时空互联立体监控(S&T-3DM)系统,对

西北特色梨冷链贮运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控管理和示范。该课

题涉及制冷技术、预冷技术、温度湿度调节技术、气调技术

、紫外线杀菌技术、臭氧保鲜技术、传感器、时空互联立体

监控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采集、远程数据传输等贮运技

术,技术成熟,不仅可以用于梨果贮运保鲜,还可以应用于其

它果蔬及农产品贮运保鲜等领域。研究成果已经在新疆、甘

肃等西部地区的新疆呼图壁县惠农农产品保鲜合作社、天水

盛龙果园股份有限公司、敦煌市盛大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等单

位进行了示范推广和应用,累计销售库尔勒香梨、早酥梨、

黄冠梨1250吨,新增效益165万元,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今后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产地和销地贮藏

企业公司的推广应用范围,为更好提高“西果东运”效益,提

升西北特色梨果产业做贡献。

/2074/ 中草药组方对母兔生产性能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中草药组方对母兔生产性能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兽用药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研究针对目前养兔生产中出现的母兔泌乳性能差

、泌乳力低、仔幼兔死亡率高、生产性能低和獭兔产皮性能

低等问题,利用中草药纯天然、价格低、毒副作用小、无残

留、无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等优点,研制开发一种复合中草

药添加剂,以提高母兔泌乳力和仔幼兔成活率等各项生产性

能指标。研究分析了不同配方的中草药添加剂对塞北兔母兔

和仔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了中草药添加剂对母兔泌

乳力、仔兔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各项生产性能的影响机制。

/2074/ 中草药组方对母兔生产性能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在哺乳母兔饲粮中添加不同配方的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显著

改善母兔的泌乳性能,提高仔兔21日龄窝重、断奶窝重和仔

兔的成活率,减少母兔乳房炎的发病率。配方不同的效果也

不同。本试验以党参、白术、当归、黄芪、益母草、路路通

按照3:2:2:1:1:1的比例配合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探

讨了不同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哺乳母兔和哺乳期仔兔血液生

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草药配方Ι和配方Ⅲ对母兔血清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固醇没有影响,中草药配方

Ⅱ对母兔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固醇没有影响,但对谷草转氨

酶具有一定影响;中草药配方Ι和配方Ⅲ对母兔血清γ谷氨酰转

肽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肌酐没有影响,配方Ⅱ对母

兔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和肌酐没有影响,但对γ谷氨

酰转肽酶具有一定影响;配方Ι对母兔血清催乳素有一定影响

,而配方Ⅱ和配方Ⅲ对母兔血清催乳素具有显著影响。不同配

方的中草药对仔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而

对仔兔血清生长激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在哺乳母兔饲粮中添

加不同比例的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改善母兔的泌乳性能,提高

母兔泌乳力和仔兔断奶窝重,但以添加比例为1%时效果最好

。同时比较了三种不同饲料添加剂对实验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基础饲粮中添中草药添加剂对新西兰白兔的生

产性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美系獭兔饲粮中添加不同1.2

﹪的中草药添加剂,可显著提高仔兔窝增重、成活率最、平均

日增重、被毛密度和皮张面积、胴体重和屠宰率等生产性能

/2074/ 中草药组方对母兔生产性能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2075/ 中浙优2838
中浙优283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

域南方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1.2天,比对照汕优

46迟熟0.7天。株高104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每亩

有效穗数18.5万穗,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31.8粒,

结实率71.9%,千粒重27.2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9级,

穗瘟损失率30.3%,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

标:整精米率48.3%,长宽比3.2,垩白米率17%,垩白度3.

9%,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产量表现:2001

/2075/ 中浙优2838

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

.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3.53%(极显著);2002年续试

,平均亩产419.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2.55%(不显著)

。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

0.36%。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根据各地种植习惯适

时播种,每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25天左右;2、合理密

植:栽插规格为13×30厘米或25×18厘米,每亩1

.2~1.5万穴,亩基本苗6~8万株;3、科学施肥:施足基肥

,增施磷、钾肥,采用“前攻、中稳、后补”的施肥原则;

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

的危害。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

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

病,高感褐飞虱。稻米品质指标除整精米率外,均达到国标

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

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

植。

/2076/ 木槿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应用研究
木槿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来自滕州市科技局2011年科技发展计划第一

批,编号2011066。本项目起止时间是2011年1月——2011年

12月。本项目属于自然科学类,主要揭示木槿的自然属性,便

于在生产实际中合理正确的使用。一、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全面了解木槿资源状况,归纳出木槿品种数量,列出木

槿品种名录,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评价。2、通过对比筛选研

究,选育出优良的观赏木槿品种、食用木槿品种。3、研究木

槿的生长习性,包括开花习性、抽枝特点、着花特点等,为木

/2076/ 木槿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应用研究

槿的深化栽培提供理论数据。二、本项目主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目前木槿品种混杂、同名异物或同种异名、同品种难以

规模发展的问题;解决木槿穗条采集难的问题;如何培育高干

木槿的问题、解决单瓣木槿开花晚的问题等。三、特点及应

用情况:花冠径大,花色鲜艳,花瓣数量大,花形端正,具有极

高的观赏价值,目前已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滕州市国有西岗

苗圃根据本项目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建立了木槿良种采穗圃

,以便向社会提供充足的木槿良种穗条,并培育良种苗木150

亩,带动全市培育1000余亩。木槿苗木的培育将走向良种化

,克服以往木槿品种杂乱无章、实际应用难尽人意的局面。

/2077/ 邢玉381
邢玉38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针对生产上种植的玉米品种高产不稳产、抗逆性差

、晚熟、籽粒脱水慢等问题,依据常规杂交育种和自交系A、

B两群原理,采用国外与国内种质材料融合、窄基群体和二环

系轮回选择技术并重、高密度逆境胁迫和异地选择相结合的

自交系创新技术路线,并采取高密度组合初级鉴定和多点多

层次高级组合鉴定的途径,成功筛选出了玉米新品种邢玉38

1。该品种亲本组合为X365×X271,母本X365来源于6WC

×美国背景SS群体选株;父本X271来源于国外背景群体

/2077/ 邢玉381

(XMQ2)选系。2011年在海南组配X365与X271,2012年参加

初比试验,2013年入选本院品比试验,2014~2015年进行多点

鉴定试验。2016-2018年参加河北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和生

产试验(高密组),2019年6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20190003号),适宜在河北省唐山、

廊坊、保定市及其以南的夏播玉米区夏播种植。该品种具有

穗大高产、综合抗病性好、抗旱性强、早熟、籽粒脱水快、

品质好等优点。幼苗叶鞘紫色,成株株型紧凑,株高285cm,穗

位104cm。生育期104天左右。雄穗分枝4-6个,花药浅紫色,

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穗长18.0cm,穗行数18行左

右,秃尖1.4cm。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56.2g,出籽率

86.8%。201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容重7

60克/升,粗淀粉(干基)73.54%,粗蛋白质(干基)10.59%

,粗脂肪(干基)3.55%,赖氨酸(干基)0.28%。

/2078/ 酥瓜新品种“淮酥5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酥瓜新品种“淮酥5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科技富民强县项

目背景:薄皮甜瓜是我国栽培的主要瓜菜之一。目前,我国

薄皮甜瓜面积达到60万hm2,居世界首位。酥瓜是薄皮甜瓜的

一个重要品种,种植面积20万亩,是江淮流域设施农业的重要

品种。随着生产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以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

施园艺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酥瓜栽培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在平衡蔬菜市场供应、确保菜篮子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方

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力培育优质酥瓜生产,是农业

/2078/ 酥瓜新品种“淮酥5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潘集区近年来在酥瓜产业化、规模

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总体来说,仍然存在着农户分

散种植规模小、技术到位率低,酥瓜生产成本高、种植面积

不稳定,大棚设施落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品种更新换代速

度慢、自育品种缺乏,连作病害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酥瓜

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的实施,从酥瓜品种的提纯

复壮、新品种培育、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种植模式等关键

环节入手,进一步推动我区酥瓜生产向良种、良法、专业化

方向发展,实现酥瓜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区酥瓜产业再上

新台阶。潘集区酥瓜历史悠久,区现有从事酥瓜、西甜瓜种

苗科研、生产、网络营销的技术人员300余人,企业技术骨干

及农民技术员500余人,成立了淮南市亚丰酥瓜研究所,创建

了淮南市酥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从事酥瓜新品种、新

技术研发与推广,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培育杂交酥瓜新品种

2个、制定酥瓜技术标准3项。以市、区科技局为技术支撑,

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为骨干,以协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

为基础的三级服务网络业已形成,同时还与安徽农业大学等

建立起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为项目实施提供强劲的技术支

撑。2、技术标准品种特征:全生育期85天;采收期:30天;

单果重:0.8kg;果皮颜色:绿白色;果型指数:4;亩产:32

00kg。其他特征特性:抗病(抗病毒病、白粉病、疫病)、

抗逆性强(耐高温)。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国内领

先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成熟5、应

/2078/ 酥瓜新品种“淮酥5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已示范推广6、历年获奖情况:

/2079/ 优质高产抗病花生新品种濮花9519的选育
优质高产抗病花生新品种濮花9519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是通过花生新品种的选育及产业化示范,有

力提升了我国花生国际竞争力,促进了花生出口创汇,属农业

应用技术类研究。濮花9519核心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是我

国优质花生品质育种取得的新突破;濮花9519的推广应用,对

提高和稳定我国花生产量,提高我国花生品质和种植效益,增

强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

平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80/ 云南抗根肿病白菜新品种选育
云南抗根肿病白菜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应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将结球白菜

抗根肿病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抗病基因,转育

至结球白菜娃娃菜和不结球白菜青梗菜上。通过小孢子培养

、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实验室辅助选择、菌土法田间鉴定,选

育抗根肿病娃娃菜和青梗菜自交系。用抗根肿病的娃娃菜和

青梗菜自交系杂交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通过5—6代回交转

育、每代进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实验室辅助选择、菌土法田

间鉴定,选育抗根肿病娃娃菜和青梗菜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

/2080/ 云南抗根肿病白菜新品种选育

及其保持系。建立娃娃菜、青梗菜的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

保持系、父本系三系育种材料体系。以娃娃菜品种迷您黄1

号和青梗菜品种华冠为对照,进行抗根肿病不育系与抗根肿

病父本系的广泛杂交,配制组合,通过组合鉴定、品比试验、

区域试验、生产示范、田间鉴评等育种程序,选育高抗根肿

病的娃娃菜和青梗菜新品种。以迷您黄1号为对照,选育出了

抗根肿病娃娃菜新品种1个,新品种在根肿病区应用,病情指

数较对照低80.44,产量比对照增产45%;以华冠为对照,选育

出了青梗菜新品种1个(华靓1号),新品种在根肿病区应用

,病情指数较对照低73.55,产量比对照增产26.1%。选育的两

个白菜新品种通过了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现场田间鉴评。选

育的新品种迷您黄2号、华靓1号累计推广种植11000亩,累计

新增产值1895万元。发表论文10篇,授权专利1项,获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1项,培养科技人才1名。

/2081/ 左权黑山羊选育研究
左权黑山羊选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及背景1.1项目来源“左权黑山羊选育

研究”是山西省科学技术厅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

:20130311025-1。合同起止时间为2013年1月~2015年12月

。项目实际实施时间为2007年1月~2016年12月。1.2项目研

究的目的、意义和用途左权黑山羊是在当地特殊地理及生态

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选择形成的地方类群。从分布上属于

太行山羊,2014年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但太行山区纬度跨度大,羊群分布广,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多种

/2081/ 左权黑山羊选育研究

类型。左权黑山羊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好,产肉性能优等

优点,羊肉蛋白质含量高,肌间脂肪含量高,肉质细嫩,味道鲜

美。由于封山禁牧的影响和长期缺乏系统科学的选育,该品

种群体规模急剧下降,其珍贵的遗传多样性和独特的遗传特

性受到破坏和影响,因此,开展对左权黑山羊品种资源的保护

、选育提高及科学利用,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畜牧

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2.1组

建保种群,开展本品种选育对左权黑山羊的遗传背景、生产

性能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补充测定后,从毛色为黑、褐

、青、灰、白等类型的群体中,选择体型外貌好、生长速度

快、繁殖力强、全身被毛黑色、角型呈顺风角的个体组建了

保种群,经过10年的本品种选育,保种群规模312只,其中基础

母羊300只,公羊12只,三代之内无血缘关系的家系6个。纯黑

毛色的比例由选育前的69.5%上升到96.0%,差异显著(P﹤0.

05)。2.2组建育种群,开展新品种选育根据左权黑山羊的体

型外貌、生长速度和繁殖力三个性状,分别组建了高繁品系

、快长品系和优质肉用品系3个育种群。经过选育后,高繁品

系群体规模达900只,双羔率由9.41%提高到25.42%,差异显著

(P﹤0.05),产羔率从119%提高到151%,差异显著(P﹤0.05)

;快长品系群体规模达900只,公羊的初生、周岁体高差异显

著(P﹤0.05),5月龄、周岁和成年体长差异显著(P﹤0.05)

,2月龄、5月龄、周岁和成年胸围差异显著(P﹤0.05)。母

羊的2月龄、周岁和成年体高、体长差异显著(P﹤0.05),初

/2081/ 左权黑山羊选育研究

生、5月龄和周岁胸围差异显著(P﹤0.05);肉用品系群体规

模达800只,在放牧条件下,周岁公羊体高(25.55±2.0

0)kg、周岁母羊体高(23.51±3.24)kg,成年公羊体

高(39.67±6.24)kg、成年母羊体高(30.61±2

.95)kg,分别比选育前提高5.36%、3.84%、15.32%、13.83

%,差异显著(P﹤0.05)。2.3基于线粒体序列的左权黑山羊

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对左权黑山羊线粒体D-Loop序列与Genba

nk中收录的部分品种绵羊线粒体D-Loop区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从系统发生方面研究左权黑山羊的遗传进化,为左权黑山羊

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2.4黄芪对左权黑

山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研究研制了黄芪肉羊综合配套

技术,为左权黑山羊特色功能食品品牌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

撑。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3.1首次组建了以毛色全黑、

顺风角为主要表型性状的左权黑山羊保种群,为保持生物多

样性储备了战略资源,为培育特色山羊新品种(系)提供了

物质基础。3.2选育了左权黑山羊高繁品系、快长品系和优

质肉用品系,为太行山羊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种源保障。3.3利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左权黑山羊群体进行聚类分析,为制定

新品种培育和杂交利用等育种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3.4研

制了黄芪肉羊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筛选出黄芪最佳添加比例

,为左权黑山羊特色功能食品品牌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4、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项目的实施,挽救和保存了重要地方

/2081/ 左权黑山羊选育研究

品种资源,通过选育提高促进其走上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可持

续发展道路。促进我省优良地方山羊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逐步建立特色肉羊产业发展和开发模式,在提高羊肉品质的

同时兼具中草药保健功能,实现特色化和品牌化开发,延长产

业链,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生产体系和格局。但由于封山禁牧

政策影响,给品种的推广应用造成了一定困难,课题组应着手

选育适宜于圈养的新品系。5、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期间形成

论文6篇,其中已发表5篇,已经录用1篇。出版著作5部,分别

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项目拟申请

国家发明专利1项,已经受理。

/2082/ 春两优61
春两优6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优质、抗病、高产是水稻育种的

三大主要目标,但是抗病性在广西水稻育种工作还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2000至2015年广西育成并通过审定的300多个

水稻品种中,对稻瘟病的抗性全部表现为感到高感水平,对白

叶枯病的抗性大部分表现为中抗至中感水平,无抗或高抗的

品种,近几年育成的品种抗病性没有任何改观,甚至出现倒退

现象。由此,优质、高产和抗病是今后广西水稻育种工作的

重点。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由河池

/2082/ 春两优61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实施时间为2016年09月至2020年06

月。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1)春S×R61

,不育系春S源自陆两优18的F2不育株×贺S,恢复系R61

源自广适性恢复系和自育优良抗病材料复合杂交后代优良单

株(桂99/抗源F6//协四115F6///明恢63F10)。(2)对获

得的表现突出的品系(组合)进行简比试验,筛选出性状表

现一致、产量和抗性较好的品系进行区域试验,试验审定品

种。(3)对通过试验审定的品种开展高产栽培技术及制种

技术研究,及时布点示范推广。2、性能指标选育出两系杂交

稻新品种1个,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性(1)材料创新。收集区内外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选择具

有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双抗基因性状材料作为育种亲本,育

成的材料具有抗病高产优质的综合特点,解决广西常规水稻

生产中存在的病害发生严重问题。(2)技术创新。通过分

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大量缩短育种的年限,提

高具备抗病高产优质综合性状目标品种的精准度。④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春两优61于2020年通过广西农

作物品种审定,2018、2019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广西

各个试点都表现高产稳产、抗病良好,综合性状好,可在广西

桂中桂北稻作区种植。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无⑥历年获奖

情况无。

/2083/ 甘蔗新品种“巴西45号”的引进及推广
甘蔗新品种“巴西45号”的引进及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为解决该县蔗区品种单一,以中熟品种新台糖10号

为主,早熟高产高糖品种比例低而开展该项目,项目引进巴西

45号进行试验、示范及推广,通过快速繁育种苗、多点试验

示范表证及推广3年实现推广面积2.87万亩,比当家品种增产

31.17%,亩增糖45.67%,效益显著省内领先。

/2084/ 无核小枣优良无性系品种“无核1号,3号”推广
无核小枣优良无性系品种“无核1号,3号”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在项目推广过程中,总结制定出了无核小枣的整体

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同时提出枣树高接后新梢长到40-50c

m时采取摘心的方法可减少风折提高嫁接成活率,利用新生

枣头结果及幼树采取多点高接及定向发枝技术。并通过科学

水肥管理,使其实现早结果、多结果、结好果和连续结果的

目标。该项目使无核枣生产走向良种化、规模化,取得较大

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繁荣市场经济、增加

出口创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枣

/2084/ 无核小枣优良无性系品种“无核1号,3号”推广

区农民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又一

新途径。对调整枣树生产结构,提高无核小枣的产量和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2085/ 玉米新品种“华青贮2号”的选育
玉米新品种“华青贮2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玉米新品种华青贮2号是华中农业大学用GN5作母本

,GN500作父本组配的青贮玉米杂交种,2020年通过湖北省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200026

,在湖北省青贮玉米区试中表现为:1.特征特性:生育期10

4.7天,比对照迟熟2.1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07.5cm,穗位高

141.3cm;田间空杆率3.7%,双穗率1.5%,收获时绿叶数11.8片

,籽粒黄白色,半马齿型,红轴。该品种田间长势较强,株型半

紧凑,株高、穗位偏高,果穗较均匀。2.该品种增产极显著,

/2085/ 玉米新品种“华青贮2号”的选育

丰产稳产性好。湖北省2018-2019两年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平

均亩产鲜重4051.57Kg,较对照雅青贮8号增产11.77%,差异极

显著,11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84.62%。其中2018年平均

亩产鲜重4406.33Kg,居第1位,较对照雅青贮8号增产21.66%

,差异极显著,6点全增,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干重1398.9

6Kg,居第1位,较对照雅青贮8号增产7.88%,差异极显著,4增

2减,增产点率66.7%。2019年平均亩产鲜重3696.80Kg,居第

9位,较对照雅青贮8号增产1.90%,差异不显著,5增2减,增产

点率71.4%,平均亩产干重1448.79Kg,居第7位,较对照雅青贮

8号增产7.80%,差异极显著,6增1减,增产点率85.7%3.抗倒伏

能力突出,抗病性较好。田间倒伏率2.6%,折断株率0.2%,优

于对照雅青贮8号;大斑病1级,小斑病1级,纹枯病9级病株率

为1%,茎腐病病株率为1.9%,锈病1级,穗腐病为1级,灰斑病1

级,自然条件下未发生其它玉米病害,综合抗病性均优于对照

品种雅青贮8号。

/2086/ 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水稻节水抗旱种质创新
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水稻节水抗旱种质创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培育不同类型的节水抗旱种质104份;培育节水和抗

旱性明显提高的新种质45个,节约水资源30%以上,所培育的

新种质产量与同类型主栽品种相当,品质达到国家优质标准

;培育同时具有节水抗旱、营养高效、抗病虫等性状中两个

以上的新种质38份,培育同时具有节水抗旱、营养高效、抗

病虫等性状中两个以上的新种质38份,其中同时具有节水抗

旱和抗稻瘟病的材料13份,节水抗旱和抗褐飞虱的材料14份

,节水抗旱和抗白叶枯病的材料9份,节水抗旱、抗褐飞虱和

/2086/ 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水稻节水抗旱种质创新

抗稻瘟病的材料2份;发表SCI论文1篇,接收SCI论文1篇,发表

国内核心期刊论文8篇;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10名;积极推

进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沪旱3号、沪优2号、绿旱1号、井岗旱

稻1号、旱优113、03优66等的应用和示范;其他成果:申请

专利4个、获技术标准1项、1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6个新

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申请12个新品种权、2个品种获得新品

种授权、科技成果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安徽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课题组积极主动地的同有关种子公

司开展合作,转让种子品种经营权2个,转让品种权费133万元

,累计推广面积353万余亩。

/2087/ 滇产药用石斛良种选育
滇产药用石斛良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简要技术说明:首先对石斛资源进行调查和收集;

然后用自交、杂交等生物技术手段实现种质资源的创新;再

次用植物组织培养的茎段无性繁殖方法固定选育品系的特性

;最后对选育品种进行多点栽培,与当地主栽品种进行对比试

验,选育出一致性,稳定性和特异性较强,多糖含量较高的无

性系新品种。应用前景:本项目通过对主栽品种的特性评价

及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种植户有明确的炫中标准,更

容易结合所在地的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种;项目对良种的大力

/2087/ 滇产药用石斛良种选育

推广,能够带动整个石斛产业的良种化,可以为生产高产优质

的药材提供物质基础;项目的试试能解决优良品种少的问题

,对丰富石斛的遗传基础和加快云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

意义。

/2088/ 果蔬贮藏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果蔬贮藏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本研究以北方常见水果苹果和常见蔬菜青椒的贮藏

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针对青椒在秋冬运输贮藏过程中易于冷

害发生和贮藏中常见的失水萎蔫问题,采用间歇升温贮藏法

减缓和防止冷害的发生,采用多种包装方式和的预冷方式对

比获得合适的贮藏条件,延长青椒贮藏期20天以上。另一方

面,针对苹果的不同商业贮藏温度(常温、低温、冰温),采

用1-甲基环丙烯对商业库进行处理,明确不同温度贮藏条件

下1-甲基环丙烯使用时间,确定商业库贮藏温度,为进一步商

/2088/ 果蔬贮藏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业化贮藏苹果、延长其保鲜期提供实践依据。针对青椒贮藏

过程中最容易发生冷害和失水萎蔫问题:(1)确定2次间歇

升温技术有效降低因冷害引发的腐烂。(2)确定0℃冷激1

h后进行贮藏能够延长青椒贮藏保鲜期。(3)确定外包装加

内打孔膜的包装方式为降低青椒萎蔫的最佳方式。针对富士

苹果的贮藏中萎蔫腐烂问题:(1)确定使用冰温贮藏(-0

.5~-0.2℃)效果优于一般冷库贮藏(0±0.5℃)。(

2)确定1-MCP大帐熏蒸处理苹果,适合商业库大批量贮藏。

(3)明确常温、低温贮藏,1-MCP处理时间在采收后越快越

好。

/2089/ 蜀宣花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旺苍县的推广应用
蜀宣花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旺苍县的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本项目利用乳肉兼用型超优质牛群新品种“蜀宣花

牛”进行品种扩繁、扩大产品群体规模、转化推广“蜀宣化

牛”和乳肉兼用型肉奶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技术核心:“

蜀宣花牛”标准化养殖、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建设;标准化生

产技术体系的构建。内容包括:圈舍及附属配套设施、饲草

青储池、饲草加工机械、水电路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牛舍

管理技术;牛的选(培)育、饲养技术;卫生技术、检(防)

疫技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体系建设;安全保护措施

/2089/ 蜀宣花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旺苍县的推广应用

;废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措施;营销体系建设等。本成果所依

赖的产品系四川省畜科院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种“蜀

宣花牛”,于2012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

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农02新品种证字第6号),标志着四

川省地方优势特色畜禽新品种培育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

畜牧史上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该品种性能优良、适用范围广

、耐湿热性强、耐粗饲,在四川农区生产表现力强,具有良好

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本成果针对蜀宣花牛的品种形成、

品种特征和生产性能、品种选育、繁殖技术、营养需要与饲

草料调剂、牧草栽培及加工、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牛场建

设与环境保护、主要产品及加工方面,形成了蜀宣花牛产业

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养牛实践经验和实用技术,以及在科学

研究中形成的科学、规范、标准、可操作性实施方案。针对

大巴山区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及“立体”气候明显的环境条

件,按照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供给侧需求、绿色发展的要求

,以提高蜀宣花牛精准管理水平、提升质量安全为目标。本

成果的技术规程,就是在饲养管理中要做到“三不要、一保

证、三早、四定、三细、四看、三防”原则。三不要:不要

在牛奶中加入精料喂给犊牛;不要把患病或正在治疗中母牛

的奶喂给犊牛;不要把腐败变质的牛奶喂给犊牛。一保证:

保证牛奶卫生安全。要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地面干燥,保持每

天及时更换湿垫草,及时清理粪便。若有下痢犊牛应每天消

毒。三早:早吃初乳、早补饲、早断奶。四定:定时、定量

/2089/ 蜀宣花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旺苍县的推广应用

、定温、定人。三细:细养、细喂、细管。四看:看食槽、

看粪便、看食相、看肚腹。三防:防拉稀、防肺炎、防脐炎

。并在在饲养过程中注意犊牛肺炎、犊牛副伤寒、犊牛、育

肥牛腹泻等疾病的防治,加强犊牛、育肥牛的营养,合理犊牛

、育肥牛饲料配方。通过本成果在旺苍县的推广及应用,项

目承担单位实现了(2020年)年总收入641.22万元(其中:

销售收入629.01万元、技术性收入12.21万元)。并通过“

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发展了“蜀宣化

牛”养殖户50户,形成了以“牧草种植→种牛繁育→犊牛饲养

→育肥→对外销售”为产业链及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协作体系的

建设。其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仅涵盖了旺苍县

龙凤镇及周边地区,对于全县肉牛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

养殖,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90/ 深圳市典型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勘查与可视化评价系统
深圳市典型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勘查与可视化评价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查明坑梓街道区域内可溶岩分布范围,研究岩溶地

面塌陷发生机制、发展规律,防范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发生

,提供岩溶地面塌陷防治策略,为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勘查评价

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供基础数据,

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等

情况,通过研究并制定城市岩溶空间可视化总体技术方案,建

立信息化评价流程,构建岩溶分析评价专业模型,开发与完善

城市岩溶空间可视化平台,整合与集成城市地理信息、基础

/2090/ 深圳市典型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勘查与可视化评价系统

地质、地质灾害和管理数据,实现对各类岩溶地质数据的统

一管理与服务,为地质环境大数据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地质环境政务审批系统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等提供全方

位、多层次和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为市、区两级规划和自然

资源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丰富和有效

的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地质环境监管与决策服务,积极推动地

质环境数据共享、有效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2091/ 瘦肉型猪双高母本DIV2系
瘦肉型猪双高母本DIV2系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以繁殖性能著称于世的中国太湖猪为基础母本、与

近年从国外引进的丹麦长白猪和英国大白猪进行优化杂选育

。采用群体继代、闭锁繁殖选育法,对技术经济指标(性能

)实施高选择差法以及多世代系统测定与选择,培育出了具

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对饲料营养要求适中,产肉性好、

肉质优良的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IV2系,简称为“双高”系。

该品系的生产性能水平为:1、初胎母猪产仔数11.4头,二

胎以上为14.4头,哺乳性好,育成率高;2、生长育肥猪育

/2091/ 瘦肉型猪双高母本DIV2系

肥期日增重达635-650克;饲料转化率为3.2:1胴体瘦肉率

为61.3%;3、利用“双高”DIV2系母本与杜洛克猪杂交,其

瘦肉型商品猪DIV2系育肥猪生产性能水平为:生长猪育肥期

日增重680-700克,170天体重可达90kg;商品肉猪饲料转化

率为3.0:1;胴体瘦肉率为63%,90kg体重屠宰可获净瘦肉

量为39.5kg;每头DIV2系母猪年可提供育肥猪23-23.5头,

达90kg重宰后全窝可获净瘦肉量在1000kg左右。该品系已推

广到湖北、江西、湖南、上海等省(市)的菜篮子工程基地、

城郊集约型养殖场、乡镇(村)规模场、农村专业户,经过多

年生产考查,得到用户(单位)广泛好评。

/2092/ 速生、抗逆国槐优良新品种选育
速生、抗逆国槐优良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速生、抗逆国槐优良新品种选育”项目,是山东

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山东省地方优势林木良种选育与产

业化开发”项目的子专题。本项目结合山东省林业厅全省范

围内开展了林木良种资源普查选出国槐优良单株、优良类型

和古树名木的基础上,调查各个苗圃繁育的国槐种子苗,进行

优树选择,在对国槐种质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经过两年的调查

筛选,汇集国槐优良单株、优良类型、古树名木等21个国槐

优良系号进行试验,在对国槐不同品系生长量、干形指数、

/2092/ 速生、抗逆国槐优良新品种选育

物候期、抗逆性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山东不同

区域的速生、抗逆国槐优良品系4个,培养研究生3名。本技

术成果在国内外尚无见有相同报道。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分

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条件建成3处区域试验林,面积50亩,建立

1处国槐种质资源圃,面积10亩,分别为山东省林科院寿光盐

碱地造林试验站、沂源县林业局南麻苗圃、山东林业科技培

训中心基地和章丘枣园苗圃,总体造林成活率为93.4%,保存

率为88.4%。根据多年的综合调查、测定分析,选出的适宜沙

壤土生长的优良品系1个‘孙19号’,7年生平均树高6.04m,

胸径9.34cm,对照平均树高4.96m,胸径7.22cm,分别比对照提

高21.8%、29.4%。选出了适宜滨海盐碱土壤条件下生长的优

良品系2个‘34号’和‘黄B号’,7年生平均树高分别为6.3

7m、6.18m,胸径为8.32cm、8.1cm,对照平均树高5.57m,胸径

6.6cm,树高分别比对照提高14.4%、11%,胸径分别比对照提

高26.1%、22.7%。选出了适宜内陆盐化潮土及抗SO2的优良

品系2个‘青超1号’和‘黄A号’,4年生平均树高分别为5.

5m、5.33m,胸径为5.57cm、5.53cm,对照平均树高4.3m,胸径

4.03cm,树高分别比对照提高27.9%、24%,胸径分别比对照提

高38.2%、37.2%。选育的国槐优良品种在全省不同地区推广

,每年新增产值31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国槐优良新品

种的推广,丰富了我省国槐品种资源,繁育新品种经济效益的

显著提高,调动了国槐育苗单位繁育苗木的积极性,加快了我

省的生态环境绿化速度,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92/ 速生、抗逆国槐优良新品种选育

。在新品种推广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对县、乡、村的有关

育苗专业户进行技术培训,共培训2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苗

木繁育人员的技术素质。本项目所选出的国槐优良品种,已

广泛应用于山东的生态绿化建设之中,对改善生态环境产生

巨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由于不同地区土壤、气候和降雨

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槐良种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在此

基础上,可以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来满足不同区域

生态建设的需求。

/2093/ 甜瓜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优质多抗系列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甜瓜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优质多抗系列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围绕我省甜瓜生产中存

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主要来源于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酥

瓜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国科发农〔2

014〕160号),同时受到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棚西

瓜、甜瓜CO2加富的生理生态效应”(03041107),以及安徽

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酥瓜新品种“淮酥1号、2号”示范与

推广”(皖农转2014-6)支持。甜瓜在我国瓜菜生产和消费

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高效园艺作物

/2093/ 甜瓜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优质多抗系列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也是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时令蔬菜,现已成为农民

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和周年供应的主要消费果品。但甜瓜生

产中,特别是酥瓜生产中存在优异育种资源不足、血缘基础

狭窄,育种技术滞后、选育效率低,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多抗

专用型品种缺乏,栽培关键技术落后、采后保鲜加工技术薄

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发

现并利用甜瓜单性花种质资源,攻克单性花性状转育技术难

题,建立了“单性花与自交系同步转育”技术;创建以单性花

与高糖聚合分子标记集合优选、快速纯合目标性状等技术为

核心的甜瓜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种效率提高45%,周期缩短

30%-40%。选育的甜瓜系列新品种较同类品种平均增产14%;

多个品种已成为国内优势产区主栽品种。探明甜瓜土壤连作

障碍主因,突破了土壤高盐与有益菌失衡等连作障碍防治技

术瓶颈,建立“减盐-除菌-补益”连作土壤消毒与生态修复

技术;开展甜瓜轻简化栽培技术及装备研究,创立了甜瓜“单

蔓-双层-六瓜”轻整枝新技术,减少整蔓工时70%以上;突破

酥瓜保鲜加工技术瓶颈,研发了便捷式处理技术与设备,实现

了即采即贮,延长保鲜期5-7天,有效减少贮运损耗。项目实

施以来,培育甜瓜新品种17个,研制新技术、新装备25项(件

),研发新产品5个,申请发明专利16件,制定省级地方标准5

项。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①创新了表型数据和分子标记

相结合的高效评价技术,挖掘并创制出优异、单性花等特异

性状种质和育种材料,为培育甜瓜新品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2093/ 甜瓜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优质多抗系列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②攻克了薄皮甜瓜单性花性状转育技术难题,建立了多性状分

子标记集合优选方法,选育出优质多抗专用型新品种17个,满

足设施周年生产及加工需求。③突破了甜瓜连作障碍防治技

术瓶颈,创建了绿色高效栽培及采后保鲜加工技术体系,解决

了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突出问题,显著提升了生产技

术水平。该甜瓜项目成果整体达同类技术国际先进、国内领

先水平。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目研发

的新品种、新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示范,部分成果已成

熟应用多年,适于全国大部分甜瓜生产地区,技术成熟,安全

可靠。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近三年,新品种、新技术在

全国累计推广115.14万亩,总产值138.17亿元,新增效益80.

6亿元,其中酥瓜占全国同类品种的40%以上;在安徽省累计推

广40.4万亩,总产值48.5亿元,新增效益28.3亿元,其中酥瓜

占全省同类品种的80%以上。应用方面未发现问题。6、历年

获奖情况暂未获得。

/2094/ 春小麦新品种武春10号
春小麦新品种武春10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甘肃省农科院农业

科技创新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示范(2010JAAS20),子课题:河西灌区春小麦新品种选育

及高产栽培示范。项目背景:项目实施区武威市地处河西走

廊东端,光热资源充足,发展小麦生产有着资源优势。小麦是

武威市主要粮食作物,每年播种面积都在80万亩左右。近年

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仍然是重要的

主栽作物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

/2094/ 春小麦新品种武春10号

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育出高产、优质、广适、抗

性强的小麦品种,成为育种家追求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武

威市农科院小麦育种课题组,以高产、优质、广适、抗病为

育种目标,利用多年引进种质资源和自育种质,创新育种思路

,广泛配置杂交组合,加强杂种后代选择,筛选出一批抗旱节

水,光合效率利用高的株系,在坚持高产的前提下,对育成品

种的品质、适应性及抗逆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为此,在甘

肃省农业科学院的支持下,围绕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

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

目,承担实施了《河西灌区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示

范》课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选育成丰产性好、品质优良

、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的春小麦新品种武春10号。二、技术

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品种种质资源引进筛选-杂交及

后代选择-品种鉴定、品比、多点试验和生产试验-品种审定

-示范推广。关键技术是杂交组合配制和后代选择。性能指

标:武春10号春性,幼苗直立、叶色深绿。生育期100天左右

,株高88厘米。穗长方形,籽粒琥珀色,长圆粒、大粒、角质

。穗粒数41粒,千粒重48.1克,容重800g/L,蛋白质12.23%,湿

面筋24.8%,吸水率63.4%,稳定时间3.8min,面团形成时间5.

7min。三、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武春10号(原代号M142-3)

是武威市农科院以兰杂7086为母本,E64-242为父本杂交选育

而成。母本兰杂7086引自甘肃省农科院小麦所,父本E64-24

2(石1269×石134)为武威市农科院自育种质。该品种

/2094/ 春小麦新品种武春10号

2019年2月通过甘肃省审定,审定编号:201190004,该品种知

识产权归武威市农科院所有。1.丰产性好:2016~2017年参

加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34.57千

克,较对照极显著增产8.12%。两年11点(次)试验中,增产

点(次)占试验点(次)百分率为90.9%。2018年参加生产

试验,6试点亩产水平476.91~668.12千克,平均亩产545.03

千克,较对照增产4.15%,居参试品系第2位。适宜在酒泉、

张掖、武威、白银等水地春麦及同类地区种植。2.品质优良

:武春10号容重800克,蛋白质12.23%,湿面筋24.8%,吸水量

63.4ml/100g,稳定时间3.8min,降落数值305s,面团形成时间

5.7min,弱化度126F.U,评价值57。最大拉伸阻力286E.U,延

伸性138mm,能量54.0cm2,R/E比值2.1。武春10号检测项目品

质指标达到优质中筋粉小麦标准。3.抗条锈病:条锈病鉴定

,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兰州温室及甘谷试验站进行苗期

混合菌和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武春10号苗期对混合菌表

现中感,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菌系条中32号、33号、34号中

4-1、贵22-14、贵农其他和混合菌表现中感,但总体病情指

数低,具有慢条锈特征,可在适宜地区推广。四、技术成熟度

,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武春10号新品种,已通过品种鉴定、品比

、多点试验、甘肃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新品种选育的必

须的育种程序,并完成了不同生态区播期、密度、施肥、灌

水等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组装,品质检测和抗性鉴定都是国内

/2094/ 春小麦新品种武春10号

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且已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属成熟技术。

该品种适宜在甘肃河西水地春麦区种植。具有高产、优质、

广适、抗病等特点,从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层面考虑,在推广

应用上没有限制因素,前景广阔。五、应用情况武春10号由

于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在适宜种植区示

范推广,已累计示范推广十余万亩,以每亩净增产33.55kg计

。累计增产粮食335.5万千克,以小麦最低收购价2.36元/千

克计,净增产值791.78万元。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2095/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收集、评价及新种质创制的应用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收集、评价及新种质创制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为保护和有效利用寒地(黑龙江)野生大豆资源的

优异性状、提高我国大豆的品质和抗逆性,课题组开展了寒

地(黑龙江)野生大豆资源的野外分布考察,同时进行野生

大豆资源的收集并采集野生大豆资源分布的原生境信息,为

野生大豆资源的原生境保护提供相应的数据基础,对采集的

野生大豆进行异地繁殖和优异性状评价并开展资源创新利用

研究,增强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1、通过不同土壤

类型和积温带相结合的野外定位考察,探明了寒地(黑龙江

/2095/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收集、评价及新种质创制的应用

)野生大豆资源数量和类型以及野生大豆的分布特征;拓展

了寒地(黑龙江)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范围,即将原有野生

大豆分布的北界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伊西肯乡(N52

6;55′)向北推至漠河县北极村(N53°29′),将原有东

界从佳木斯市抚远县通江乡东辉村(E134°32′)向东

推至抚远县黑瞎子岛(E134°41′)。2、从采集的野生

大豆资源中,归类整理出4368份,经评价筛选,其中1350份优

异资源编入《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目录》,且在此基础上又进

一步筛选获得43份具有早熟、高蛋白、高异黄酮、抗病、耐

盐等优异性状的野生大豆资源;明确了大豆种间杂交亲本及

中、高世代材料关键性状的选择标准;针对优质、特用、抗

病、抗逆等性状开展重组自交系的构建,创制了高蛋白、小

粒、高异黄酮、抗大豆灰斑病和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等291份

种间创新种质群体,并挖掘出2个异黄酮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基

因,2个花期调控基因和3个耐盐基因。3、利用获得的优异野

生大豆资源和创新种质资源,自主选育出大豆品种4个,提供

给相关科研单位选育出大豆品种14个,表现出高蛋白、小粒

、早熟和抗病等优异性状。4、申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件、

实用新型专利3件,出版《中国寒地野生大豆资源图鉴》专著

1部,建立了黑龙江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的电子档案。

/2096/ 一种苗药黑骨藤的组培快繁方法
一种苗药黑骨藤的组培快繁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研究背景:苗药黑骨藤(PeriplocaforrestilSch

ltr),又名黑龙骨、滇杠柳等,为萝藦科杠柳属藤状灌木,为

苗族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风湿与类风湿

等疾病的民族药,其富含C21甾类、强心苷类、萜类等物质。

鉴于目前国内对黑骨藤的组织培养相关研究未见有报道。发

明内容:本发明选择黑骨藤带节茎段为外植体,经诱导、增

殖、生根、炼苗以及移栽等步骤,建立了苗药黑骨藤的组织

培养技术体系,具体包括以下的工艺步骤:(1)外植体采集

/2096/ 一种苗药黑骨藤的组培快繁方法

。在野外选取生长健壮、无明显病害的黑骨藤植株中上部、

向阳充实的带节藤茎为外植体,采集后立即进行保水保湿处

理并及时带回实验室;(2)外植体诱导。外植体先在自来水

下冲洗过夜并置于超净工作台中进行消毒处理,吸干水分后

切成长度一致的带节藤茎并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形成不

定芽;(3)不定芽增殖。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切成长度的茎

段并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4)生根培养。

从基部切取增殖获得的不定芽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培

养。(5)移栽。将根系生长良好的试管苗在温室的自然光

下炼苗,并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移栽于腐殖土、椰子糠混合基

质中栽培成苗即得种苗。本发明建立的苗药黑骨藤的组织培

养技术体系,具有技术性强、成本低廉、成苗快等特点,可直

接用于黑骨藤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对于促进苗药黑骨藤的资

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97/ 中国角顶叶蝉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中国角顶叶蝉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一、主要成果内容本项研究历时11年,项目组及动

物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的研究生,在全国26个省区

选择有代表性生境调查和标本采集,加上台湾台中自然博物

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国内20个教学、科研、行政管

理部门的同行专家馈赠、交换、借用部分标本,共计4.6万余

号,分别来自全国30个省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中国角顶

叶蝉》专著中,共记述中国角顶叶蝉亚科98属318种(含新属

14个,新种148个,中国新纪录属22个,中国新纪录种31个);

/2097/ 中国角顶叶蝉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利用同源28SrDNAD2和16SrDNA基因序列,结合50个形态特征

对角顶叶蝉亚科19个属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研究结果部

分解决了形态定义的族和部分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验证了

前人基于形态研究的结果,同时提出将带叶蝉属Scaphoideu

s、纹翅叶蝉属Nakaharanus、木叶蝉属Phlogotettix归入回

脉叶蝉族Platymetopiini的新观点,合理地解决了部分属和

族的归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篇,其中SCI

收录刊物16篇,在SCI收录中被引用49次,一级刊物21篇,核心

刊物12篇,一般刊物11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中国角顶叶

蝉》,该专著被动物分类研究国际顶尖杂志Zootaxa和Zooke

ys引用7次;培养角顶叶蝉分类研究生3人次,其中硕士1人,博

士2人。二、主要创新点及学术价值(一)主要创新点1、充

实完善角顶叶蝉亚科高级分类系统利用同源28SrDNAD2和16

SrDNA基因序列,结合50个形态特征采用PAUP﹡4.0和MrBayes

3.0两个分析软件和3种建树方法,解决了形态定义的族和部

分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及部分属和族归属的问题。2、发现

并建立大量新分类阶(单)元项目组建立并发表新属14个,

新种148个,中国新纪录属22个,中国新纪录种31个,新组合8

个,核对种新异名3个。3、编辑出版角顶叶蝉亚科专著1部出

版发行《中国角顶叶蝉》专著1部。该书计530千字,331页,

详细记述中国角顶叶蝉90属300种,附特征图300幅,彩色图版

12页。该专著不仅在国内角顶叶蝉亚科属首次,而且国际上

也是唯一。(二)学术价值1、角顶叶蝉亚科高级分类系统

/2097/ 中国角顶叶蝉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叶蝉分类学科的发展丰富了GenBank中数

据库的内容,有助于全世界的昆虫学家对角顶叶蝉进化的研

究,为客观科学的分类系统提供了新资料,充完善了角顶叶蝉

亚科高级分类系统。2、《中国角顶叶蝉》专著是重要的工

具书角顶叶蝉亚科均属植食性昆虫,有些种类是农林果树的

重要害虫,由于种类鉴定的工具书太少,对虫种鉴定带来诸多

困扰。本书图文并茂可以解决部分物种鉴定的困难。3、中

国角顶叶蝉亚科分类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本项研究改变过去

中国角顶叶蝉新物种由外国人定名并发表、模式标本保存在

国外的被动局面,相反,现在外国学者前来贵州大学昆虫研究

所核对角顶叶蝉模式标本,中国人已经站在角顶叶蝉亚科分

类研究的前缘,国际声誉大大提高。4、本项成果属持续集成

基础理论研究范畴本项研究历时10余年,项目实施期间在国

内26个省区选择有代表性生境调查采集标本,加上同行单位

馈赠、交换、借用研究用标本达4.6万余号。研究方法、思

想方法和理论观点逐渐充实完善和提高,对今后同类研究具

有实践指导意义和国际参考价值。三、社会效应本项研究目

的在于查清中国角顶叶蝉种类组成,考订部分误鉴物种,充实

完善中国角顶叶蝉亚科高级分类系统,培养高层次叶蝉分类

研究专门人才,提高我国叶蝉分类研究国际竞争力。直接经

济效益不太明显,但社会效益显著,而具有部分直接和潜在实

践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1、论文和专著被大量收录引用和

/2097/ 中国角顶叶蝉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索取项目组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60篇,其中SCI收录16篇,在

SCI中被Zootaxa,Zookeys,J.Entomol.Res.Soc.等国际动物

分类顶尖杂志引用49次,被CSCD收录29篇,在CSCD收录中被引

用26次,《中国角顶叶蝉》专著被Zootaxa和Zookeys等杂志

引用7次。《中国角顶叶蝉》深受国外同行专家高度评价,并

来函索取该专著。2、该成果已用于农林果树及经济植物害

虫种类鉴定目前已有平坝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花溪区农业

局植保植检站、瓮安县清新茶叶有限公司、贵阳花溪熙皇赵

司贡茶茶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科技人员将《中国角顶叶

蝉》作为物种鉴定重要工具书。3、为国内外同行专家核对

模式标本提供帮助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则》要求,我们对

角顶叶蝉亚科模式标本专人、专柜、专管,保存完好,并编辑

出版《贵州大学馆藏昆虫模式标本图志》(2014),实现角

顶叶蝉亚科模式标本数字化永久保存。先后有M.D.Webb博士

,ChristopherH.Dietrich博士,C.A.Viraktamath博士前来核

对角顶叶蝉新种的模式标本。研究成果将对角顶叶蝉种类鉴

定、深化叶蝉科昆虫分类研究以及对昆虫地理学研究和中国

动物志的编写都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学术价值。

总体水平优于国内外同类研究。

/2098/ 板草2号
板草2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席草是灯芯草科灯芯草属的多

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席草的繁殖主要通过基部根颈萌芽进

行。寿县种植的席草是1964年从浙江宁波引进(寿县习惯称

为本草),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席草品种退化严重,对席草的

产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草席制品的品质。“板

草2号”是由安徽省寿县板桥草制工艺品有限公司结合公司

多年种植和生产经验,通过席草系列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

用,选育出的适合寿县不同用途的席草新品种。二、技术方

/2098/ 板草2号

案1、两段育苗,培育壮苗3月下旬-4月上旬,将大田中的母株

尖割留苗16-18cm,起苗分株栽植于旱地,每穴载10-12亩,行

株距18*15cm;7月下旬-8月上旬移栽至水田,密度18*15cm,每

穴载12-15亩,加强苗床肥水管理。2、精细整地,适时移栽在

合理轮作的基础上精耕细整,一次性施足基肥:土杂肥≥100

担/亩,饼肥60kg/亩,磷肥30kg/亩,碳氨40kg/亩,氯化钾10k

g/亩。3、加强田间管理一般掌握“攻头、稳中、壮后”的

原则,移栽后早发匀发,安全越冬;中期促壮多分渠;后期嫩绿

不倒伏。做到年内深绿多分区,清明谷雨草健壮,立夏小满老

一老,芒种夏至嫩到收,呈现“青-黄-青”的长相。4、割稍

促进伸长割稍具有控上促下、稳中健株、增加有效草茎、防

治早期倒伏、提高席草产量和品质的作用。割稍时间4月上

中旬,割稍留苗高度在45cm左右。用镰刀或割草机割平、割

齐,不伤苗。5、适时收割、干燥、储藏适时收割决定产量高

低和品质好坏;6月下旬起草茎伸长停滞、草制转硬、茎表有

光泽为收割适期。6、染泥将割下的鲜草捆扎成15cm大小的

小捆,浸入比重1.2浅灰白色粘质瓷土胶体均匀包裹住草茎表

面,染后直竖沥干为28%-30%。晒干标准为干茎直硬,折之易

断,草色绿偏白色,含水率小于11%。干草在末散热前按等级

储藏于不通风、不透光、不漏水、无鼠害的干燥仓库内,堆

叠时要用晒热稻草垫底,四周衬实护壁草。三、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1、提高产量:根据寿县的生态环境特点,自主研

发从育苗、移栽、中耕、除草、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

/2098/ 板草2号

割尖张网、收割等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大大提高板草亩产

值,提高抗病虫能力。2、品质优良:“板草2号”采用优良

的母种进行培养,严选母种来源,在对比试验过程中,“皖席

草2号”的品质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3、原料工艺:采用席

草工厂化室内烘干工艺,提高席草原料质量。4、收割保护:

席草适时收割,采用齐泥割草和黑色包装贮藏,从而保护席草

在强光下不会失去色素。5、脚料利用:利用草席编制的下

脚料,经过处理加工编制成为高档系列工艺品。四、技术的

成熟程度和适用范围本科技成果为公司草制工艺品的生产提

供了丰富、高质量的原料,“板草2号”已通过试验阶段,目

前已经量产。在安徽省寿县板桥草制工艺品有限公司基地种

植,从根本上解决了寿县种植席草长期无自己品种的历史,突

破了席草种质资源的瓶颈,实现了席草品种的优质化,促进了

席草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了席草产量和品质,对草席制品的

品质和席草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五、历年获奖情

况板草2号获得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颁

布的农产品证书:皖品鉴登字第1718001

/2099/ 双低高油杂交油菜新品种国豪油8号示范推广
双低高油杂交油菜新品种国豪油8号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编号:17NZZH0011项目名称:双低高油杂交油

菜新品种国豪油8号示范推广承担单位:四川国豪种业股份

有限公司单位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经开区松江路18号邮政编

码:621023联系人:吴泽江电话传真:0816-2821413E-Mai

l:250751207@qq.com项目实施期间,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完成

了以下任务:1、国豪油8号配套制种技术一套;2、国豪油8

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三套;3、落实国豪油8号制种基地面积

1650亩,生产国豪油8号种子约21.6万公斤,公司销售收入10

/2099/ 双低高油杂交油菜新品种国豪油8号示范推广

80余万元;4、分别选在绵阳三台、梓潼、安县;遂宁蓬溪;广

元剑阁、苍溪及阿坝马尔康、壤塘建立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

基地8个;累计示范推广61.05万亩;5、带动核心区及示范区

农民增收,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6、探索出了一条

成功的、可行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科研成果+公司+农户+

市场”。利用现场会和科技赶场等形式,组织召开技术培训

会,培训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和农民,发放技术资料及图片,

不仅宣传和推广了新品种和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广大农

户科学种田的意识。

/2100/ 酵母硒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
酵母硒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酵母硒饲料添加剂的研发与应用”成果由四川省

科技攻关项目“酵母盐、抗菌肽等安全高效生物饲料产品关

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07SG111-008)”、四川省科技

支撑计划项目“新型生物发酵蛋白饲料及添加剂关键技术研

究与产业化示范(2008NZ0013)”、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重

大项目“生物饲料核心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

用(2010GZ0193)”、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猪抗病营养的分子机制(IRT0555)”、四川省统筹城乡

/2100/ 酵母硒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

重大项目“生猪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09Z

C1292)”、“国家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CARS-36)”、

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生态环保饲料

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2011BAD26B03-2)”等项目

部分内容研究成果组成。研究从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持续

共约7年,直接研发投入经费387万。项目的总体任务是针对

目前饲料中添加无机硒普遍存在生物利用率低、毒性较强、

中毒量与需要量间范围小、与饲粮中其他组分配伍性差、容

易造成环境污染、而现有优质有机硒产品稀少且价格昂贵等

问题,采用微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和现代营养学技术,以酵母

菌作为载体富集微量元素硒,建立了实验室条件下生产酵母

硒的最佳工艺参数,富硒酵母生物量为9.7g/L,菌体硒含量达

1368mg/kg风干菌体,有机硒含量约91﹪;优化并建立了低成本

酵母硒中试生产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生产出低成本的酵母

硒产品。在优化后的中试生产条件下,富硒酵母菌体生物量

可达17.41g/L,菌体硒含量达468.8mg/kg风干菌体,有机硒含

量91﹪以上。酵母硒单位生产成本仅为12元/g,与市场上同类

产品相比,生产成本降低60﹪,极具开发利用价值;评价了酵母

硒产品的生物学效价。低成本酵母硒的相对平均生物学效价

与以蔗糖、酵母膏为底物生产的酵母硒相似,分别为121.0﹪

和123.6﹪;明确了中试产品在畜禽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了

产品在正常与免疫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功能及适宜添加量;初

步揭示了酵母硒的作用机制。发现酵母硒通过增加组织硒的

/2100/ 酵母硒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

沉积量、提高动物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动物免疫力和疫苗

保护效果、缓解霉菌毒素和自由基的毒性、提高畜产品品质

等功效,大大拓展了酵母硒产品的功能和应用领域。该项目

的研究成果有力的促进了酵母硒的工业化廉价生产及其在饲

料工业中的推广应用。通过项目的实施,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4项,获授权的2项,申请并获授权软件著作权2套,培养了一批

高层次人才,形成和发表了14篇高质量学术论文。项目通过

人才培养、论文发表、学术会议交流、生产销售产品等形式

进行成果转化推广。研究成果推广三年来,共计生产和使用

木聚糖酶100余吨,生产配合饲料17万吨,新增产值5.1亿元,

新增社会纯收益5400万元,解决近3000人就业,社会经济效益

十分显著。

/2101/ 甘孜州藏猪种质特性研究与创新利用
甘孜州藏猪种质特性研究与创新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藏猪是畜禽品种资源中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农业

部于2000年将其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针

对藏猪种质特性缺乏系统研究、生产方式原始粗放等问题,

通过该项目持续10余年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建立了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甘孜州藏猪种质资源摸清了甘

孜州藏猪在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的分布、存栏数、体型外

貌特征、生产性能、开发利用现状等情况,建成甘孜州藏猪

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藏猪保护区(B5101005)1个。

/2101/ 甘孜州藏猪种质特性研究与创新利用

保护区内藏猪数量由项目实施初期的6000来头增至现在的2

0000余头,遗传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2开展保种和本品种选

育工作,提高了甘孜州藏猪生产性能制订并实施了《甘孜州

藏猪保种方案》和《甘孜州藏猪选育案》,分别在稻城县、

康定县建立了藏猪保种场,制订了《藏猪》甘孜州地方标准

(DB/T513300.02-2009)和《藏香猪》稻城县地方标准(D

B513337/T-01-2010);开展本品种选育,日增重由40g提高到

90g,12月龄平均体重由15kg提高到33.45kg,料肉比由5.51∶

1降到5.24∶1,全面提高了甘孜州藏猪的生长繁殖性能;确定

了甘孜州藏猪作为高档优质肉品、宝贵育种素材、优良实验

动物等3个创新利用方向。3评价了种质特性,掌握了甘孜州

藏猪生长发育规律甘孜州藏猪生长缓慢,成年体重约40kg;成

熟肌纤维面积(1099.83μm2)远小于其它培育猪种和外种猪

,屠宰率偏低(62%)、瘦肉率高(50%)、肉质优秀;肌肉中

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高,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胆固醇含

量低,肌肉营养价值高;甘孜州藏猪体长增长高峰期在2~4月

龄,体重、体高增长高峰期均在4~6月龄,内脏器官发育的成

熟顺序为肺-胰腺-小肠-肾-肝-心-胃-大肠。这些种质特性

决定了甘孜州藏猪耐高寒、缺氧、粗饲的生物学特性。4鉴

定了6个基因,分析了甘孜州藏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首

次鉴定了甘孜州藏猪GH、ESR、Haln、MyoG、MSTN、H-FABP

等6个主效基因的结构和多态性,分析了甘孜州藏猪生长、繁

殖、胴体、肉质等性状不同于其它猪的遗传基础。GH基因S

/2101/ 甘孜州藏猪种质特性研究与创新利用

NP和RFLP丰富,外显子4有独特的变异位点;ESR基因PvuⅡ酶切

位点B等位基因占优势(显著高于外种猪),表明甘孜州藏猪

具有良好的繁殖潜能;与肉质相关的Haln、MyoG、MSTN、H-

FABP等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未检测到甘孜州藏猪有应激敏感

基因(Haln),MyoG基因MspI酶切位点和Myf-5基因HinfⅠ酶

切位点全是抑制肌纤维变大变粗的纯合基因型,MSTN基因编

码区71bp处有独特的A→C突变,H-FABP基因第152位点有独特

的T→C突变,且H-FABP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明显的发

育性变化。5改变了饲养模式,建立了甘孜州藏猪繁育体系改

变传统的放牧饲养模式,采取合理建制圈栏、规范饲养管理

、加强选育等措施,实现了甘孜州藏猪适度规模化圈养;建立

了甘孜州藏猪繁育核心场2个、扩繁场5个、扩繁小区共10个

,发展商品藏猪养殖示范基地10个、养殖专业合作社45个,建

立了包括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群的藏猪三级繁育体系。6

集成了配套养殖技术,形成了甘孜州藏猪保护与生产产业联

盟制订了《藏猪生产技术规程》甘孜州地方标准(DB/T513

300.01-2009)和《藏香猪生产技术规程》稻城县地方标准

(DB513337/T-02-2010),设计了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和适

合不同生理阶段的圈栏,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32016

8377.9)1项;建立了《甘孜州地区可利用饲料资源营养成分

数据库》,研制了独具特色的甘孜州藏猪全价饲料和预混料

配方各8个;建立了《甘孜州藏猪肉营养成份数据库》,制订

/2101/ 甘孜州藏猪种质特性研究与创新利用

了《藏猪肉》甘孜州地方标准(DB/T513300.03-2009)和《

藏香猪肉》稻城县地方标准(DB513337/T-03-2010),研制

了藏猪肉干、藏猪肉胶原蛋白香肠、藏猪肉乳化香肠3种试

验产品及其加工工艺;构建了“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养殖

户”的藏猪产业化生产模式,形成了资源保护与产业化生产

联盟。7通过成果示范推广,形成了藏族地区独特的高原特色

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在甘孜州藏

猪养殖区广泛推广应用,总产值达72352.06万元,总利润达2

7126.87万元;带动适度规模藏猪养殖户3050户,有效转移了

藏区剩余劳动力,促进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社会稳定,产生了

良好的社会效益;改建了畜舍,实现了人畜分居,改善了牧民

和家畜居住环境,保障了牧民健康,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创

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8培养了人才,提高了学术和产业影响

10余年来,成果主要完成人中4人晋升正高级职称、8人晋升

副高级职称、4人获得博士学位,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4名、

硕士研究生20名;举办配套养殖技术培训会300余场次,发放

技术资料50000余份,培训技术人员和养殖能手10000余人次

;发表甘孜州藏猪研究论文53篇,其中SCI收录1篇、《畜牧兽

医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业内重要学术期刊10篇

、核心期刊16篇,产生了明显的学术影响和产业影响;制订藏

猪地方标准6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甘孜州科技进步

二等奖2项。

/2102/ 珍贵树种降香黄檀耐寒种源推广
珍贵树种降香黄檀耐寒种源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降香黄檀心材质地坚实耐腐、文理细密美观、香气

持久,是贵重家具和雕刻工艺品的上等材料,目前市场售价十

分昂贵,平均每公斤售价达4000多元,有“黄金树”之称,但

有价无市,主要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已

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濒危植物。由此可见,降香黄檀市

场需求广阔,发展人工栽培降香黄檀潜力巨大,市场前景极佳

。我们利用种子从海南、广东、福建及越南等地引进降香黄

檀种源4个,在象山和苍南进行栽培实验,通过3年抗寒性差异

/2102/ 珍贵树种降香黄檀耐寒种源推广

观测,已筛选出耐寒种源。为壮大和丰富我省的珍贵用材树

种资源,有必要对降香黄檀耐寒种源进一步选择和培育,并根

据我省的气候环境特点,划定适合栽培区,根据其生态学特征

,选择最佳造林地进行推广,扩大其在中国分布的北缘,增加

降香黄檀在我省的栽培面积及规模。

/2103/ 石柱县辣椒新品种“石辣5号”的研繁与推广
石柱县辣椒新品种“石辣5号”的研繁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2012年5月重庆

市科委向石柱县富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科技攻关计划石

柱县辣椒新品“石辣5号”的研繁与推广任务书,该项目于2

012年5月启动实施。2.课题背景:(1)杂交良种因其抗逆

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优势,在国内外已广泛推广应用,并

得到农民的喜爱。石柱县现有推广辣椒品种已种植多年,其

丰产性、抗病性逐渐退化,农民种植效益降低,进行品种更新

换代非常必要。(2)自繁杂交品种种子成本低于外购品种

/2103/ 石柱县辣椒新品种“石辣5号”的研繁与推广

,有利于降低椒农种植成本,增强农民种植的生产积极性。(

3)根据市场需要研繁并推广辣椒新品种,有利于稳定并拓展

市场,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4)石柱县是重庆市最大的

辣椒生产基地,基地面积30万亩;其生产所需杂交种依靠外购

常不能保证生产需求,且种子成本较高。为了保证本地辣椒

生产对杂交种子的需求,同时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公司在县辣

椒研究中心支持配合下,开展辣椒育种并初步筛选出了适合

当地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辣椒杂交良种—石椒5号新品种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⒈技术原理采用胞质雄不育三系

配套技术育成辣椒新品种石辣5号,研究完善繁制种技术;在

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多点区域试验,了解新品种的适应性、

丰产行及抗性,集成配套栽培技术;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和生

产应用。2.性能指标:主要技术指标:(1)石辣5号新品种

亲本性状稳定,杂一代性状表现优良。(2)丰产性、适应性

与抗性优良,能够满足不同海拔、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环境

下的多地点区域品比试验。(3)研究集成石辣5号优质高产

栽培技术。(4)研究完善石辣5号杂交制种技术。(5)在

海南三亚加代制种25亩。(6)制种亩产量30~40公斤。(

7)增产10%~20%,亩增产150公斤~200公斤。(8)示范推

广10000亩。(9)石辣5号申请品种审定。主要经济指标:

(1)石辣5号制种400公斤,每公斤售价1500元,收入60万元

。(2)亩增产150~200公斤,每亩效益增加300元以上。(

3)2013年全县推广示范10000亩。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

/2103/ 石柱县辣椒新品种“石辣5号”的研繁与推广

性采取胞质雄不育三系配套技术培育辣椒新品种,降低辣椒

种子生产成本,提高种子纯度,提高单产和辣椒品质。完善申

报材料,申报石椒5号新品种审定。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

用范围和安全性已纯化稳定了“石椒5号”亲本,完成了品种

区试栽培鉴定,其试验证明:石椒5号单产达到1703.2公斤/

亩,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长辣7号增产171.3公斤

/亩、增幅10.05%;高抗细菌性叶斑病、免疫炭疽病、抗病毒

病,较本地二金条抗病性明显增强,较对照品种长辣7号抗细

菌性叶斑病能力(HR)一致、抗炭疽病能力(R)明显增强

、抗病毒病能力(HR)稍弱。通过试验和示范栽培,集成了

该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使其优良性状在生产中充分显现,实

现了增产目的,2012年全县示范和大面积推广21300亩,较好

地完成了项目任务。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应用情况

2012年在石柱县、忠县、彭水县试验,观察适应性、抗性及

丰产性;在海南制种25亩;2013年集成石辣5号优质高产栽培

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完善石辣5号杂交种制种技术;制种亩产

量30~40公斤;增产10%~20%,亩增产150公斤~200公斤;示

范推广10000亩。2.存在的问题辣椒胞质不育三系配套育种

技术,具体制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难点,生产中相配套的栽培

管理技术。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2104/ 晋巴梨
晋巴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晋巴梨是选用普通巴梨自然杂交种子,在发芽过程

中通过γ射线照射的方法选育而成。于2007年初通过了山西

省作物新品种认定。综合评价:果实大,外观美,果肉细,

含糖高,汁液多,香味浓,口感好,品质上,产量高,综合

形状超过巴梨。特征特性:晋巴梨幼树生长旺盛,树势直立

,主干生长势强,树冠呈圆锥形,顶端优势明显,枝条直立

不开展。一年生枝皮色暗红,叶片小,椭圆形,类似巴梨。

在山西省中部4月上旬萌芽,4月中旬开花,8月下旬果实成

/2104/ 晋巴梨

熟。果实大,平均单果重385g。果形为葫芦形,果形指数平

均为1.2,果柄根部有肉质突起,果柄短粗。果面绿黄色,

阳面有红晕,经后熟方可食用。后熟后果面黄色,果肉白色

,肉质柔软细腻,入口易溶,石细胞极少,汁多味甜,芳香

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4.2%,还原糖含量12.94%

,总糖含量15.27%,酸含量0.11%,糖酸比值138.8。比巴

梨香味浓,含糖量高,品质极上。果实后熟期10~15天,在

室内常温下可保存20天,在2~5℃的条件下可保存2~3个月

。丰产性与抗逆性:晋巴梨幼树一般3~4年开始结果,以短

果枝结果为主,坐果力强,丰产性好,连续结果能力强。在

2×4株行距的情况下,第6~7年进入丰产期,亩产200

0~3000kg。抗寒、抗旱性中等,较抗食心虫,较抗黑星病

,不抗果实胴腐病。栽培技术要点:晋巴梨为异花授粉品种

,需要配置授粉树,以巴梨、酥梨等花期一致的品种为好。

晋巴梨较喜肥水,在瘠薄干旱的条件下容易早衰,所以要多

施农家肥,创造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条件。干旱时

需要灌水。晋巴梨果实大,留果量不能太多,必须进行疏花

疏果,每果台只留1果,果实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cm,1亩留

果量为8000~15000个,产量控制在2500~3000公斤。其他

管理按常规进行。适宜发展地区:晋巴梨的适应性与巴梨相

似,能够栽培巴梨的地区,就能栽培晋巴梨。以年平均温度

8~12℃地区为好。

/2105/ 雪糯1号
雪糯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N58×L66N58为白色糯质玉米自交

系,N58选自台湾白色糯玉米,以杂交种F2为基础材料优选

株连续自交,四次海南加代,经七代培育,主要原始种质为

台湾的抗病糯玉米农家种,之后按系谱法分系统选择优良植

株在数年连续自交,得到优良自交系定名为N58。L66为白色

糯质玉米自交系,选自白色糯质玉米群体W2058。W2058是1

994春选用黑龙江地方品种白色糯质玉米群体材料为供体与

吉林山区农家玉米为基础材料,世代穗选、粒选、海南加代

/2105/ 雪糯1号

,经七代培育,得到自交系命名为L66。特征特性:北京地

区种植播种至鲜穗采收平均87天,株高216厘米,穗位94厘

米,单株有效穗数1.1个,空杆率1.6%。穗长19.2厘米,穗

粗4.2厘米,穗行数14~16行,秃尖长1.2厘米,粒色白色,

粒深0.94厘米,鲜籽粒千粒重278克,出籽率60.7%。田间综

合抗病性较好,抗倒性较强。鲜食品质较好,支链淀粉/粗

淀粉比例为97.34%,粗蛋白含量10.46%,粗脂肪含量4.05%

,粗淀粉含量72.96%。产量表现:区试鲜穗平均亩产达699

.7公斤。比对照中糯1号增产0.1%;鲜籽粒平均亩产达413.

7公斤,比对照中糯1号增产2.0%。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亩

产613.9公斤,比对照中糯1号增产7.3%,鲜籽粒产量平均亩

产382.2公斤,比对照中糯1号增产5.2%。栽培技术要点:一

般种植密度3000株/亩左右为宜,套种或直播均可,施好基

肥、种肥,重施穗肥,酌施粒肥,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采

收。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北京地区春播或夏播种植。

/2106/ 燕龙板栗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燕龙板栗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燕龙板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历

时10余年研究寡雄丰产板栗新品种’燕龙’的基础上研究提

出的,该技术规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该

技术规程规定了’燕龙’板栗建园、嫁接、修剪、肥水管理

、采收等技术环节,也适于燕山板栗矮化密植栽培生产。该

品种1996年开始研究,2005年通过河北省组织的专家鉴定,专

家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国家资金转化项目(寡

雄丰产板栗新品种’燕龙’中试与示范),2009年通过河北

/2106/ 燕龙板栗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获得国家林业局品种保护权

证书。

/2107/ 尼罗罗非鱼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尼罗罗非鱼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通过连续9代的选育,获得了生长速度比基

础群体提高30%,遗传纯度达到91.1%的罗非鱼新品种——新

吉富罗非鱼,已通过农业部新品种审定;建立了生长速度、

尾鳍条纹平行清晰度、遗传纯度等复合性状的同步选育技术

,研究了新吉富罗非鱼选育过程中表型和遗传型变异的同步

性,以及该良种特有的分子遗传标记。该罗非鱼新品种已在

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28万亩,

总产值近10亿元人民币,新增利税约2.1亿元人民币,经济

/2107/ 尼罗罗非鱼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该专题发表论文8篇,待发表3篇

,其中SCI收录3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2108/ 大麦新品种“云大麦1号”
大麦新品种“云大麦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特性:该品种属饲、啤兼用型多棱大麦,弱春

性,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上等,叶色翠绿,株型紧凑,茎

杆中粗,株高适中,整齐度好,熟相好,成熟时穗低垂。株

高89厘米,生育期155天。六棱,长芒,白壳,每穗粒数48

粒,千粒重40.3克。蛋白质12.4%,水敏感性5%,发芽率(

三天)100%。两年平均亩产378.5千克。适宜区域:适宜在

海拔1400~2100m的中上等肥力的田、地上种植。

/2109/ 新科7号甜椒选育与推广
新科7号甜椒选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新科7号甜椒选育与推广”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历经十几年时间完成的优质高产极早熟甜椒新品种选育项目

。一、主要技术路线:1.从国内外广泛收集、引进品种资源

,通过鉴定、筛选出优良品系。2.采用“分段逆境胁迫选择

法”利用自然条件与人工调控胁迫相结合的方法,增加选择

压力,淘汰抗病性差的品系,提高父母本的抗逆性。3.根据性

状互补原理,选配杂交组合。二、品种的特征特性:株高55

cm左右,开展度52cm,初花节位第8节,从开花至嫩果采收25d

/2109/ 新科7号甜椒选育与推广

左右。果实绿色,纵径9.5cm,横径8cm,果肉厚0.3cm,3~4心

室,单果重85~135g,最大单果重210g,果表较光滑,表皮角质

膜薄,味甜质脆,品质极佳。连续结果能力强,亩产5099.5kg

。抗青枯病、疫病和病毒病。适合我国北方保护地种植。三

、“新科7号甜椒”具有以下突出优点:1.极早熟,比中椒7

号早熟10天;2.耐低温、耐弱光能力强;3.高抗倒伏,不徒长

,适合密植栽培;4.丰产性好,前期产量高,坐果特集中,平均

产量为5099.5㎏/667m2,比豫椒3号(ck)增产12.1﹪。5.果

实绿色,灯笼形,品质佳,皮薄质脆,口感好,鲜果水分含量92

.14﹪,维生素C74.1㎎/100g,可溶性糖2.8﹪,粗蛋白0.89﹪。四

、项目的创新点1.选育方法新颖,在选育过程中首次利用“

分段逆境胁迫选择法”,增加自交系选择压力,使品种具有较

强的抗逆性。2.该品种集极早熟、高抗倒伏、抗重茬、坐果

集中、品质佳等优点于一身,很好地适应了城市近郊对抢早

上市争取价格优势、现采现卖不需长途运输、土地紧张难以

调茬、劳动力紧缺的实际情况,同时很好地满足了市民对蔬

菜优质且新鲜的要求。适宜全国保护地种植。五、经济、社

会效益显著1.已在河南、新疆、内蒙、辽宁、河北等地累计

推广15.83万亩,创造社会总产值16.15亿元。累计增加产值

1.15亿元。2.品质优,口感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

;植株生长健壮,抗倒抗病,减少农药施用,对于保护环境,促

进人民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新科7号甜椒早熟高

产,耐低温、耐弱光能力强,高抗倒伏,植株生长健壮,不徒长

/2109/ 新科7号甜椒选育与推广

,适合保护地密植栽培,前期产量高,坐果特集中,平均产量为

5099.5㎏/667m2。果实品质佳,皮薄质脆,口感好。2006年推

广以来,已累计推广种植15.83万亩,新增社会产值1.15亿元

。根据目前推广走势看,预计每年推广6万亩左右,使用寿命

最低5年,累加推广可达25~30万亩,按每亩增加1000元计,可

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5~3亿元。

/2110/ 新疆的郁金香
新疆的郁金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我国新疆是世界野生郁金香分布中心之一,有12个

野生种类,占世界野生种类的(150种)的8%,这些种类是

我国宝贵的种质资源,是我国郁金香培育新品种好材料。由

此证明,新疆具有郁金香野生种类繁衍的自然条件,同时也

具有繁殖与生产园艺郁金香品种的自然条件。通过中科院新

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肖笃志副研究员,对郁金香生态生物学

特性多年研究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采用农业气候相似的原

理,选择了与郁金香要求的生态条件相吻合的,低温半干旱

/2110/ 新疆的郁金香

型生态环境的昭苏,进行了引种栽培,并正在推广种植。已

生产出的种球品质优良,达到了荷兰商品种球标准,即鳞茎

周长≥11-12cm。而且≥12cm以上特级种球比例大,种球无病

。目前已初步形成规模生产,现有不同花色(红、黄、白、

粉、黑、紫及复色),不同类型(早花、中花、晚花及单瓣

与重瓣)品种39个,2009年大小种球数量达到200万粒,以

后每年以2-3倍速度发展,可逐步为我国园林花卉业提供国

产化郁金香优质种球。发明专利:ZL200710129353.1推广及

合作方式:1、提供园林观赏用的花镜、花坛郁金香种球及

其栽培技术服务。2、提供促成栽培用的低温春化处理郁金

香种球(5℃球),可在元旦、春节、情人节、三八妇女节

时生产鲜切花、盆花及其栽培技术服务。3、寻找合作伙伴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完善设施,有意者可进行洽谈。

/2111/ 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选育推广
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选育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和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

,采用人工诱变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桑染色体工程,育成了

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该品种在公顷桑产叶

量上取得重大突破,经重庆市和四川、山东等省多年区试推

广,优良性状突出,既有多倍体优势,又有杂交优势,产叶

量比国家指定二倍体对照品种湖桑32号增产31.81%,为目前

国内外同类品种的最高水平,并于2002年分别通过重庆市和

四川省两省市农作物品种审定,育种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该

/2111/ 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选育推广

项目在全国主蚕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山东等省市采

用产、学、研相结合,组建了以大专院校、蚕桑生产推广单

位为骨架,联系千家万户蚕农,跨地区的三倍体新桑品种嘉

陵20号技术推广网络;分层次、多方位、多种形式,累计培

训各类技术人员和蚕农11.53万人次,发放嘉陵20号丰产栽

培技术资料10万份。项目组针对该品种特点,结合我国蚕桑

生产实际,创新出适合我国新桑品种推广的“分级繁育、基

点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培训技术、辐射推广、追踪扶持”

的总体技术路线,因地制宜,开发了相应栽培种植技术;创

新并推广的“桑育种单位建一级原种圃,生产推广单位建二

级穗母基地,再由蚕农种植推广”和“桑树螺旋式嫁接”等

系列新技术,保证了大面积生产推广中嘉陵20号新桑品种优

良特性稳定,加快了推广进程,技术路线先进;同时也为无

性繁殖类作物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该项目

从2000-2005年,已累计在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市累计推

广嘉陵20号35.647万亩,获经济效益2.225亿元,创税利33

61.4万元,为国内外同类品种推广面最大的品种,取得了巨

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嘉陵20号是我国率先育出

的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在亩桑产叶量及增产幅度上

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优良性状突出,具有产量高、叶质优、

叶形大、叶肉厚、桑叶好采省力、养蚕成绩优、适应性较广

泛等优点,深受广大蚕农欢迎,竞相引种繁殖,为重庆及全

国更新换代主推新桑品种,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预期

/2111/ 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选育推广

近几年以上述已推广的省市为基础,可迅速向长江流域、黄

河流域以及南方蚕区扩繁推广,推广面将覆盖全国蚕区桑园

面积的30%。

/2112/ 武隆黑鸡新品种选育
武隆黑鸡新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业
技术详情

  已组建黑羽青胫父系和母系零世代群体,核心群规

模达到630只,公母比为1:10。形成了一个遗传稳定,外貌

独特,生产性能一致性较高的武隆黑鸡新品系-黑羽青胫。

武隆黑鸡公鸡、母鸡毛色主要为黑色,肤色以白色为主,偶

见黑色。肉色为白色。胫、脚多为青色、灰色,也见白色。

公鸡头大小适中,单冠直立中等大小,冠肥润、组织柔软光

滑,冠尖7-9枚,冠、耳叶、肉垂均为红色,喙多为蜡青色

,稍弯曲;母鸡头较小,单冠直立相对较浅,偶见肉丛冠,

/2112/ 武隆黑鸡新品种选育

冠、耳叶、肉垂均为红色;虹彩多为铜黄色或黑褐色;喙多

为蜡青色、微弯曲。成年公鸡:外观威武雄壮,羽毛油亮,

背长而直,胸骨长直,胸肌发达,尾羽上翘。成年母鸡:体

形清秀,背腰较平直,臀部丰满而广阔,尾羽上翘,胫、脚

毛少见,腿及胫较短。成年体重公鸡2130克,母鸡1610;屠

宰测定:成年公鸡半净膛率79.%、全净膛率65.3%,成年母

鸡半净膛率74.7%,全净膛率64.7%;开产日龄152天,平均

蛋重45克,66周龄产蛋量143枚;种蛋受精率91%,受精蛋孵

化率83%,蛋形指数为1.41。商品代肉鸡:110天公鸡1450克

,母鸡1200克,料重比3.2:1,成活率90%。挖掘出武隆黑

鸡优质和风味的相关基因为肌苷酸(IMP)和肌内脂肪(IMF)。

采用候选基因方法研究武隆土鸡繁殖、肉质性状分子标记技

术,筛选出IMP和IMF两个分子标记,并可将其表达水平作为

早期选择的重要指标。

/2113/ 川草6号 菊苣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川草6号 菊苣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成果针对我国草地畜牧业可

持续发展中青绿优质饲草缺乏、四季供应不足、草畜矛盾尖

锐等严重问题,以及饲草菊苣种质资源缺乏,主推菊苣品种单

一,品种退化混杂严重,选育品种空缺等客观实际,由四川省

草原科学院研究院组建育种团队进行攻关研究,先后获6个国

家部省级项目资助。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成果应用引

种法、改良混合选择法,以高产、优质等为育种目标,历时1

0余年,选育出优质高产菊苣新品种1个,该品种产量高,平均

/2113/ 川草6号 菊苣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干草产量为15212kg/h㎡,比对照增产11.15%,品质优,莲座叶

丛期蛋白含量21.2%,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3.7%,酸性洗涤纤维

含量36.7%,干物质体外消化率75.64%;通过种质综合评价,筛

选出5份优异种质材料;以新品种为核心,研发、组装、集成

丰产栽培、病害防治、青贮和利用技术等5项配套技术,通过

技术应用,鲜草产量提高15%以上。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

1)通过对菊苣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评价,构建了菊苣种质资源

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筛选出优异种质材料5份。2)通过

评价挖掘出优异变异材料,利用改良混合选择法,历时10余年

的时间选育出高产、优质菊苣新品种川草6号,填补了中国菊

苣选育品种的空白。3)建立了包括川草6号在内的菊苣品质

分析曲线,创新了菊苣品质评价和选育的高效快捷低成本的

技术手段。4)研究出川草6号饲草丰产、种子丰产、病害防

治、青贮和利用等配套技术5套,解决了制约川草6号菊苣栽

培和推广利用中的瓶颈问题。4、技术成熟度、适应范围和

安全性成果技术成熟度已达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适应于

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种植,尤其适应于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种

植,产草量稳定,畜禽采食安全。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采用“企业+政府+合作社”推广模式对新品种高效综合利用

技术进行来产业化示范与大面积推广,建立川草6号菊苣示范

基地1000余亩,辐射累计推广7.5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

经济和生态效益。建议进一步加大新品种和配套技术在全国

的推广力度。

/2114/ 寒地羊肚菌引种栽培试验
寒地羊肚菌引种栽培试验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伊春市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的汤

旺河流域,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温度相对较低,干

旱寒冷。随着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羊肚菌逐渐呈现

从南到北发展至全面铺开的发展趋势,近两年羊肚菌在吉林

、辽宁甚至黑龙江地区都有部分地区栽培,但羊肚菌菌株均

取自南方地区,容易造成在东北地区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筛

选出高产、优质的适合伊春地区栽培的羊肚菌菌株变得尤为

重要。本研究对多个羊肚菌菌株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并通过

/2114/ 寒地羊肚菌引种栽培试验

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合伊春地区的菌株,旨在以此促进伊春地

区羊肚菌的发展,减少盲目栽培造成的损失,实现羊肚菌在伊

春地区的大发展,以此进一步推进国内羊肚菌栽培向科学化

、精确化和稳定化发展。项目“寒地羊肚菌引种栽培试验”

为伊春市科技计划研究项目,于2017年立项,项目编号:G20

17-3,本课题分5个部分进行。即适宜寒地伊春林区人工栽培

的羊肚菌菌种筛选试验,适宜引进的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母种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筛选试验,适宜伊春地区羊肚菌人工

栽培模式研究,木醋液对羊肚菌液体培养菌丝生长影响试验

,伊春地区野生羊肚菌菌种鉴定及生物学性状分析。该成果

的创造性和先进性:首次在小兴安岭伊春地区进行羊肚菌引

种栽培,筛选出适宜伊春地区自然环境的羊肚菌菌种,并形成

寒地羊肚菌棚式栽培技术一套;首次将草炭土与大田土配制

成混合土,用于羊肚菌覆土栽培实验;首次在羊肚菌液体培养

基中添加木醋液;首次对伊春野生羊肚菌进行菌种鉴定及生

物学性状分析。通过本项目试验,可以为伊春地区羊肚菌栽

培提供适宜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羊肚菌菌种及人工栽培技术,

进而引导整个伊春林区在3~5年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羊肚

菌人工栽培基地,进而促进伊春林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及经

济的增长。促进羊本地区肚菌产业化发展,逐步满足市场对

羊肚菌的旺盛需求,并促进羊肚菌产业链条的形成,进而带动

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实施将为林农户栽培羊肚菌提供良适抗

逆性强、适温范围广、产量稳定的羊肚菌菌种,促进林场所

/2114/ 寒地羊肚菌引种栽培试验

职工转岗就业和增收致富。

/2115/ 新大豆22号(垦1102)
新大豆22号(垦110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新审大豆2013年21号成果名称:新大豆

22号(垦1102)选育单位: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新

疆西域绿洲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品种来源:96131-1X农大941

8其它地方审定情况:未审定特征特性:生育期118天,需≥1

0℃积温2900℃左右。圆叶、紫花、灰毛,无限结荚习性,株

高59.7cm左右,主茎13.7节,单株有效荚35个左右,单株55粒

左右,百粒重19.41克,株型紧凑,黄皮、黄脐。蛋白质含量3

4.0%,脂肪含量22.1%,属高油品种(高油≧22%)。栽培要点

/2115/ 新大豆22号(垦1102)

:北疆春播生育期115-118天,需≥10℃积温2900℃以上。中

上等肥力条件种植,当5cm地温稳定在8-10℃即可促墒播种

,乌伊公路沿线及伊犁地区等4月下旬播种,亩播量6公斤,亩

保苗2.2-2.8万株,中等肥力地块亩施尿素15公斤,三料磷肥

15公斤,钾肥5公斤,生育期中耕2-3次,开花期进水,结荚鼓

粒期保持田间湿润,生育期一般灌4-5水,黄熟期收获。产量

表现:平均单产249.24公斤/亩,居中早熟组参试品种第1位

,比对照绥农14(ck1)增产9.73%,在4点次试验中,4点次比

对照增产,增幅2.52%-15.93%。该品系平均株高75.08cm,底

荚高14.38cm,有效分枝数0.38,单株荚数44.55,单株粒数99

.83,秕荚率1.68%,百粒重20.13g,籽粒圆形,大粒型,种皮黄

色,种脐黄色。生育期115.0天,比对照晚熟1天,与对照绥农

14(ck1)属同一熟期组。抗旱性中等较强,耐盐碱性和耐阴

性中等偏强。适应范围: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18天,需≥10℃

积温2900℃以上,适应性好,适应度80%,适宜北疆地区春播种

植。

/2116/ 红松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与结构优化技术
红松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与结构优化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红松是东北东部山地重要的速生、优质乡土树种之

一。其长寿、常绿、木材产量高、材质优、松籽经济效益高

、用途广是其它用材树种不可比拟的,而且最适宜作为果材

兼用培育的树种。因此,近年来该树种成为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以及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树种,发展规模有逐年增加

的趋势。由于红松人工林一般进入20年生后开始进入结实期

,影响了红松人工林营建的早期收益,同时大面积人工林的

营建又会造成地力下降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人工单层纯林

/2116/ 红松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与结构优化技术

普遍存在的问题)弊端。因此,本项研究通过已有技术集成

,对红松人工林采取优良无性系嫁接培育红松果林、现有林

采取结构调整培育果材兼用林以及林地导入有用经济植物等

定向培育与结构优化技术,实现红松人工林培育的多目标化

,为区域红松果材林营建工程提供一整套营建及示范样板,

充分发挥区域内这一优良树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

项技术包括红松无性系果林营建技术和红松果材兼用林营建

技术两项集合而成。红松无性系果林是采用红松优良无性系

嫁接技术培育的以生产松籽为目的林分。一般初植密度为3

60-1111株/hm2,嫁接后3年开始结实,7年生松籽产量可达

10-15kg/hm2,10年生可达15-30kg/hm2,20年生可达100

-210kg/hm2,30年生可达210-310kg/hm2。由于该类型林

分初植密度较稀,20年前郁闭度可保持在0.6以下,可进行

林地间作,发展林下经济。红松果材兼用林主要解决红松人

工林栽培的木材和果实为双重培育目标的兼用林营建技术体

系问题。主要包括技术内容包括:适宜密度确定:对现实林

分确立适宜的保留密度可明显促进林木的生长量和大径材(

胸径≥30cm)比率,30年生时可提高直径生长量15-20%,5

0年大径材比率提高15-25%,同时可提高松籽的结实量150

-200%(与对照区相比);修枝与截干技术:修枝和截干技

术标准表以及间伐适宜保留密度标准是通过对多年试验结果

和调查数据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充分考虑优质木材(

大径材)和松籽丰产双重指标。65年生红松人工林修枝与不

/2116/ 红松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与结构优化技术

修枝进行模拟造材,修枝后所生产的木材特级原木率为78.

2%,未修枝为56.4%,修枝明显提高材质;采取截去一定轮

数主枝(截干)可促进林木的径向生长和结实量为30-50%

。林地植被恢复与有用植物引进:通过林分密度与结构调整

,改善了林下透光条件,可增加林下植被盖度40-60%,为

人工导入药材、山野菜等有用经济植物提供了条件。辽宁省

森林研究所从60年代就开始了有关上述两项技术的研究工作

,先后取得了“红松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红松丰产

林栽培技术”、“红松育种资源收集与促进结实研究”、“

红松良种选育的研究”、“红松结实高产无性系选择与丰产

技术”、“红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技术”、“红松果材兼用林

培育技术”等20余项研究成果、有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

奖。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及交流论文100

余篇,红松方面专著2部,主持起草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

3项。在红松人工林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占有重要位置,积累

了大量试验林和相关研究资料。适用于东北东部山区荒山荒

地、采伐迹地、退耕还林地新植林以及低质低效林改造、现

有红松人工林改建等。

/2117/ 脐橙类新品种--华脐橙二号
脐橙类新品种--华脐橙二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成果从CaraCara脐橙中选出的优良单株,果皮橙

红,果肉红色,为番茄素着色,闭脐,成熟期在11月底12月初,

耐贮,是中国审(认)定的脐橙品种中唯一的一个红肉型品

种。

/2118/ 白蜡新品种权-青碧
白蜡新品种权-青碧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白蜡新品种“青碧”(新品种权号20160155)选育

是山东省林科院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

白蜡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及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白

蜡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与体胚发育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绒毛白蜡变异株系,雌性,种质来源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东营分院院内绿化树种,干形微弯、树形优美,耐盐碱,主干

分枝密度中,斜上伸展;干皮颜色黄褐色。一年生枝冬季表皮

颜色灰绿色;当年生枝夏季表皮中绿色、皮孔密度中、横切

/2118/ 白蜡新品种权-青碧

面近圆形、表面无毛;顶生小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叶缘浅疏

锯齿、偶具尖头,叶尖渐尖、基部窄楔形;翅果平展,窄倒披

针形,偶见三或四棱形。具有树形优美、耐盐性较强等特征

,符合观赏性品种的选育目标。适应范围广,在我国南至长江

以南,北至河北北部,西至新疆乌鲁木齐均可栽培。2016年1

0月17日-18日,通过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

专家对山东省林科院申请的白蜡新品种“青碧”(申请号:

20150199)现场实质审查。专家组首先考察了新品种“青碧

”的种植现场,实地观测了试验地苗木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

性,查看了新品种苗木特征。听取了课题组对新品种的选育

过程和方法、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及新

品种的适生区域和栽培技术的汇报说明。经过讨论、比对和

核实,专家组一致认为新品种具有速生、树形优美、耐盐性

强等栽培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优良特性,具备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符合国家林业植物新品种的条件,通过现场

实质审查。该成果为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独立研究完成,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本着研究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以多

种形式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使良种推广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

,示范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119/ 科爆201
科爆20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8。审定时间:2006。选

育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适宜范围:

在辽宁、吉林春玉米区作爆裂玉米品种种植。品种来源:母

本1137,来源于美国爆裂玉米杂交种;父本1159,来源于美

国爆裂玉米杂交种与杭州爆的杂交后代。特征特性:出苗至

成熟为101~126天,比对照沈爆3号早熟2~3天,需有效积

温25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

黄色,颖壳黄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70~244厘米,穗位高

/2119/ 科爆201

80~100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

长18.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珍珠

型,百粒重16~17克。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一年接种鉴

定,抗大斑病,高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经沈阳农

业大学品质测定,爆花率95.9%,膨化倍数34.9。花蝶型,

风味及适口性评价为2.0级。达到部颁爆裂玉米二级标准(

NY/T522-2002)。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爆裂玉米品

种区域试验,5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

产269.8公斤,比对照沈爆3号减产3.7%。栽培要点:每亩适

宜密度4000株左右,拔节前后去除无效分蘖,待苞叶干枯松

散时收获。

/2120/ 茉莉花种质资源收集、筛选、繁育及栽培示范
茉莉花种质资源收集、筛选、繁育及栽培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为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

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编号201102053B),资助经费25万元

。横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但由

于种植品种单一(仅双瓣茉莉),品种退化、产量质量下降

等问题日显突出。品种改良已成为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及观光

旅游业发展的一件重要基础工作。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本项目主要包括非试管快繁技术和茎段离体快繁技术。项目

完成后,建立茉莉花种质资源圃2个;从国内外收集品种资源

/2120/ 茉莉花种质资源收集、筛选、繁育及栽培示范

36份,筛选出茉莉花新品系4个,包括越南单瓣茉莉、尖瓣茉

莉、越南粉苞茉莉及金茉莉;建立优良茉莉花品系栽培示范

基地31亩;通过茉莉花高效非试管快繁技术,繁殖新的茉莉花

品系苗木12万株,苗木生根率91.5%,生根苗移栽成活率96%;

已摸索优良茉莉花品种离体快繁技术,研发出高效节本的诱

导、增殖、生根等系列配方;完成论文3篇。所有指标均以达

到或超出预期目标。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首次针对

国内外茉莉品种资源系统地进行了资源收集、繁育、综合性

状评价及良种试种示范方面的研究工作,收集品种(系)36

份。2.首次以优良新加工型和观赏型茉莉为选育目标,筛选

出越南单瓣茉莉、尖头多瓣茉莉、越南粉苞茉莉及金茉莉。

其中两个加工型新品种越南单瓣茉莉和尖头多瓣茉莉加工花

茶后进行品质检验([2011]闽茶检字第667号和664号),总

分分别高达93.5分和92.2分,远远优于横县常规双瓣茉莉。

3.首次对新筛选出的单瓣茉莉、粉苞茉莉、尖头多瓣茉莉等

进行非试管快繁和组培离体快繁,筛选出了高效节本的诱导

、增殖、生根等系列配方。四、适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本课

题筛选出的品种在国内外茉莉产区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但

由于资金有限,现推广示范效果仍不突出,项目成果转化力度

需要加大。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后续研究。完成新品种

越南单瓣茉莉和尖头多瓣茉莉的审定和成果转化。调整丰富

产区茉莉品种,提高产量、质量,满足茉莉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2121/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简要技术说明为解决小麦雄性不育三系体系中

不育系繁种产量低、保纯困难的技术障碍,该课题组发明了

将小麦近亲植物T.speltavarduh.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简便

导入小麦基因组的发明专利方法,育成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

,经验证明,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育性转换温度高

,适应中国北方主产麦区的生态条件,是一类非常有利用前

景的优良温敏不育系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掌握其育性转

换规律,;确定温敏基因的遗传特性;建立其分子标记,为

/2121/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

两系杂交小麦走向生产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主要取得以下

创新性结果:1、发现T.speltavarduh.1BS染色体片段上存

在温敏雄性不育基因rfv1sp。2、完成选育温敏雄性不育系

的发明专利方法(ZL00105488.0)。该方法的核心是:确定

温敏雄性不育基因rfv1sp的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基因Rf3,

在T.timophevii细胞质背景下以Rf3所表达的育性恢复为遗

传标记,将温敏基因rfv1sp导入小麦核基因组,将含有温敏

基因rfv1sp的小麦核基因组导入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

)细胞质,进一步经过分期播种或正季播种剪穗分蘖试验,

选择正季播种完全不育而较高温度可育材料,即为YS型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的基础材料,利用此基础材料可将任意

小麦品种改良成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3、YS型小麦温

度敏感不育系的育性具有温度敏感特性;孕穗期前后8天是

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为18.0℃,处于≥

20℃温度条件则稳定可育,<18.0℃温度则完全雄性不育;

育性转换与日长无显著相关;在18.0℃的可育环境下,自交

结实率与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多年分期播种试验表明

:在黄淮麦区YS型不育系安全播种期可达60天以上。4、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在中国黄淮冬麦区、云贵冬麦区、西北春

麦区、东北春麦区各点,正季播种均表现稳定雄性不育;而

在黄淮和云贵冬麦区春播、夏播则自交结实,适宜条件下自

交结实率可达60%以上。5、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的不育性受

两对独立遗传的隐性核基因控制。其中来自T.speltavar.d

/2121/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

uh.的主效温敏不育基因rfv1sp与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

育系K3314A的不育主效基因rfv1为等位关系,具温敏特性,

另一对微效不育基因位置不详,不具温敏特性。6、RAPD分

析表明,随机引物S304、S310分别在不育群体和可育群体间

扩增出了分子量为800bp、750bp的多态性产物,确定该多态

性产物与小麦温敏不育基因连锁,可作为该温敏不育基因的

连锁标记,统一命名为S304800、S310750。7、研究结果表

明,随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导入的T.speltavarduh.1BS染色体

片段,使K型小麦不育系具有温敏特性,更易恢复;不育系

不产生单倍体,对株高和生长势具有正向影响,对其他农艺

性状均无不利遗传效应。二、推广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具以下优点:1、YS型小麦温敏不

育系稳定性好,适用范围广,可广泛用于我国小麦主产区杂

交小麦制种.该温敏不育系经多年多点试验,在黄淮冬麦区

、云贵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东北春麦区按当地小麦生产适

宜播种期播种,6年来在各年温度不同波动中均表现完全雄

性不育。2、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可自交繁种,繁种产量提

高。该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温度高,应用安全性高。孕穗期

处于8~10天平均气温≥20℃的温度条件,育性发生转换,由

不育转为可育而自交结实,自交所产生种子在生产适播期播

种仍表现完全雄性不育。经在贵州夏繁和海南冬繁,繁殖亩

产150-200kg左右,相较三系不育系繁殖亩产50kg大大提高

/2121/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

。3、根本解决了三系不育系繁殖的混杂问题,保证了温敏

不育系的纯度。4、YS型温敏不育系恢复源广,利用专利技

术可将任意小麦改良成温敏不育系。因此选配组合比较灵活

。近期可望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二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

合。因而,该项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拟采取应用

措施:1、选育矮杆、早熟、高配合力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

;2、选育高配合力恢复系;3、选配高产、多抗、强优势二

系杂交小麦组合;4、YS型温敏不育系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

究;5、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2122/ 信宜怀乡鸡的遗传资源研究与品种选育
信宜怀乡鸡的遗传资源研究与品种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属于畜牧业应用技术领域的家禽产业,主要

内容、特点及应用推情况:1、项目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

、生理生化指标及分子水平开展了研究,为信宜怀乡鸡品种

资源的保护和品种选育提供了一系列详实的理论参数和科学

依据,先后发表研究报告(论文)18篇,并结合种质特性研究

,通过饲养观察比较、生产性能测定,制定出怀乡鸡的品种标

准(种鸡和肉鸡两个标准),由省技术监督局2013年颁布并

执行。2、应用现代家禽遗传育种理论,首次在国内对著名地

/2122/ 信宜怀乡鸡的遗传资源研究与品种选育

方鸡种信宜怀乡鸡开展品系选育,经三个世代的家系等量留

种和纯系育种技术的运用,建立起分别为A系80个家系,B系7

7个家系,C系(特色项链系)36个家系的怀乡鸡A、B、C三个

纯系遗传资源保种群。3、利用PCR-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

对信宜怀乡鸡、贵妃鸡、及二者的杂交F1代共计360个个体

EX-FABP基因遗传特征及品种差异进行研究,发现2773T>C,

2867C>T和2913G>A三个位点在贵妃鸡中表现为单态,在怀

乡鸡和杂交F1群体中表现为多态,这3个位点有望作为怀乡鸡

、贵妃鸡、乃至其他品种鸡种质资源鉴定的参考依据。4、

在上述对怀乡鸡种质资源研究和品种选育基础上,怀乡鸡于

2011年5月被选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由中国

农业出版社于出版,于2014年2月14日农业部公告怀乡鸡入选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全国仅28个鸡种),同时于20

14年10月又通过国家级怀乡鸡保种场的现场审验。5、在研

究和育种的过程中,2011-2014年近3年先后推广应用怀乡鸡

父母代50多万套,商品肉鸡2600多万只,新增产值19700万元

,新增利税2800多万元。不仅拯救和保护了信宜怀乡鸡这一

宝贵的物种资源,使其不致走向消亡甚至濒于灭绝,特别是为

怀乡鸡成为当地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发展农业的大产业奠

定了基础和条件保障。

/2123/ 轻简栽培模式麦田草害致灾机理与减药增效防控技术
轻简栽培模式麦田草害致灾机理与减药增效防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本成果任务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田恶

性杂草防控新技术”(2006BAD08A09,2006年1月-2010年12

月)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田杂草防控技术研

究与示范”(201303022,2013年1月-2017年12月)。应用领

域为农业植保技术领域。主要研究小麦田杂草区系及群落结

构,掌握优势杂草发生危害规律;确定麦田恶性杂草对小麦产

量性状的影响及防除阈值,揭示恶性杂草与小麦竞争光照和

水肥的关系;建立麦田抗性杂草检测监测技术,明确抗性水平

/2123/ 轻简栽培模式麦田草害致灾机理与减药增效防控技术

及产生机制;筛选高效、安全新型除草剂,提出减药25%的配

套应用技术;通过技术集成,构建麦田杂草轻简、绿色、高效

防控技术体系,建立支撑小麦稳产和农民增收的草害防控技

术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项目组重点攻关取得了以下创新

性的研究成果:A.明确了长江中下游小麦田杂草区系组成、

灾变规律及群落演替机制,首次发现恶性杂草节节麦和大穗

看麦娘在湖北发生危害,阐明了节节麦发生分布动态和危害

特性;B.探明了杂草竞争对田间光照、养分和水分等资源的

分配及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了重要杂草的防控指标

;C.从靶标基因突变角度解析了多种麦田杂草对ALS抑制剂类

除草剂的抗性分子机理,制定了ALS和ACC抑制剂类除草剂的

抗性风险评估规范,提出了杂草抗性风险管理策略;D.创制麦

田除草专利产品双氟-氯吡嘧和氯吡-氟唑磺,并系统筛选出

68个高效、低风险的小麦田除草剂品种;建立了除草剂生物

活性及作物安全性评估标准化体系;E.发布“无公害食品小

麦主要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42/T709-2011),创建

了区域麦田绿色生态控草与化学除草协同配合的灾害性杂草

减药增效防控技术体系。技术成果实现了麦田多项草害防控

技术的集成创新,通过全程农艺生态调控及封杀结合的全方

位草害防控策略,总体控草效果达95%、除草剂用量降低25%

以上,技术水平和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实

施过程中,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登记销售农药产品2个,制定

发布技术标准11项,发表论文51篇,出版专著3部。成果近三

/2123/ 轻简栽培模式麦田草害致灾机理与减药增效防控技术

年在湖北、河南、江苏和安徽等省小麦田累积推广2746.85

万亩,新增利润20.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

益,对我国草害防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绿色发展起到了重要

推动作用,在湖北省及周边省份主要小麦产区有良好的应用

推广前景。

/2124/ 国外引进新型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
国外引进新型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简要技术说明:(1)项目引进和搜集了四种蔬

菜及其新品种,确定了适宜种植并可加工出口的菜种、品种

有黄秋葵:卡里巴、早生五角;菘菜:极乐天和仁美,水菜

,畑菜等。(2)摸清黄秋葵、菘菜、水菜、畑菜等四种蔬

菜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并制定出标准化的配套防治技术,研

究出了四种国外引进新型蔬菜可获得最大效益的采收期及加

工技术。(3)制定出了四种国外引进新型蔬菜标准化生产

技术,开发出新型蔬菜标准化基地6.2万亩,并进行了推广

/2124/ 国外引进新型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

,产品达到了输出国的质量标准的要求。(4)菘菜:每亩

产3000kg,比对照增产11.94%;水菜:每亩产3250kg,比对

照增产9.56%;畑菜:每亩产2375kg,比对照增产12.73%;

黄秋葵:每亩产2210kg,比对照增产10.50%;出口7.5万吨

,创汇0.7亿美元。2、应用前景: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绿色无公害

蔬菜生产成为国内蔬菜生产的主流,而且也是我国出口蔬菜

的基本要求;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

垒对我国出口蔬菜大加限制,使我国的蔬菜出口面临着严重

的挑战。该项目在深入进行生产和出口加工企业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制定出新型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该项技术所

生产的新型蔬菜,能够达到输出国和地区进口的标准,推广

前景广阔,推广面积将不断扩大。

/2125/ 惠宝紫红茄
惠宝紫红茄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惠研2001-16茄子品种资源分离单株,

经系统选育而成。特征特性:常规品种。长茄类型。2004年

春季至2005年秋季在惠州市惠城区进行多点比较试验,平均

亩产5014公斤,比对照种惠研2001-16增产23.5%。植株高

生,直立,分枝性强,叶片较疏而小。早熟,春播至初收9

4天,秋播至初收77天,延续采收期90天左右,全生育期16

6~185天。平均单株结果数为20个,果长32.1厘米,横径5

.6厘米,单果重179.4克;果实长棒形、头尾均匀,果皮深

/2125/ 惠宝紫红茄

紫红色、色泽光亮,皮薄、韧性好,耐贮运。果肉白色,肉

质细嫩,纤维少,口感佳。田间表现较抗青枯病和疫病。栽

培技术要点:(1)深翻起畦,育苗移栽,合理密植,春季

1月中下旬播种,秋季6月上旬播种,亩植2000株左右;(2

)施足基肥,开花结果前少施氮肥;(3)经常灌水保湿;

(4)注意防治青枯病、软腐病等病虫害;(5)及时摘除侧

芽,适时采收。

/2126/ 无公害富硒乐都紫皮大蒜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富硒乐都紫皮大蒜生产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主要研究内容: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富

硒食品具有明显的延缓衰老、抗癌、抗辐射损伤、抗突变、

抗氧化、阻碍亚硝酸的形成等作用,硒还具有减轻和缓解重

金属毒性的作用,十分有利于人体健康。但是物极必反,硒超

过了一定的数值又是有毒元素,损害人体健康。硒作为具有

生物意义的微量元素,其生物功能和毒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膳食硒摄入量,硒具有一般微量元素的特点,摄入不足或过多

,均会不利于人体健康。据国内外的资料表明,植物在富积硒

/2126/ 无公害富硒乐都紫皮大蒜生产技术规程

的同时,也会大量富集一些有害元素。目前,我国在硒元素方

面仅有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1994)、食

品中硒的测定标准(GB5009.93)和土壤中全硒的测定标准

(NY/T1104)等标准,尚无富硒食品生产标准。湖北省恩施

州、陕西省安康市等富硒农产品生产先进地区有相关的地方

标准,但由于其自然环境等因素和我省的差异使得我省富硒

土壤区无法完全套用,导致我省富硒农产品生产无章可循,富

硒产品管理无法可依,严重影响了硒资源开发利用及富硒农

产品的开发。为此,海东地区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和青海

宏恩科技有限公司在省农牧厅及省技术监督局的支持下,立

项研究了青海省地方标准-《无公害富硒乐都紫皮大蒜生产

技术规程》。该规程为规范富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保证富

硒产品的质量和营养保健效果,使硒资源开发走上标准化、

科学化轨道提供了依据,关键技术:依据以往研究成果和检

验报告,在对青海省富硒区及富硒区乐都紫皮大蒜的系统研

究下,对无公害农产品富硒乐都紫皮大蒜的生产过程制定了

详细的规程,其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外源硒,利用氨基酸、

维生素、辅酶等遵循生物代谢过程,促进乐都紫皮大蒜对硒

的吸收,提高了乐都紫皮大蒜富硒能力,从而达到对人体补硒

有益的含量。完成情况:该规程规定了无公害富硒乐都紫皮

大蒜生产的产地环境、产量指标、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

采收等技术。

/2127/ 经济预测及其政策分析
经济预测及其政策分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调整关键时期,面临

较为严峻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压力。在外部,全球经济仍处于

危机后的再平衡阶段,国际经济政治新格局正在重塑;在内部

,我国经济正经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

短板”的阵痛,经济增速放缓。在此形势下,及时有效地对全

球经济和我国经济进行监测预警,对重要经济指标进行预测

,并针对经济运行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事件分析和政策模拟

,能够为政府宏观精准调控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本项目拟

/2127/ 经济预测及其政策分析

针对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开展研

究,包括开放经济下的经济增长、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粮

食供需平衡、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等,通过采用新的分析

工具和手段,实现对宏观经济、行业经济、国际经济和事关

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人口的动态监测、预测、预警

与政策模拟仿真,力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及

时提出针对性的有效对策,服务于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安全

稳定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128/ 国处瘦肉型猪杂交研究
国处瘦肉型猪杂交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课题综合指标评定,以大杜、长汉、汉大、杜大

、大汉为最佳组合,其中:日增重均值627.86克,达90公斤

体重日龄均重185.2天,饲料利用率均值3.41公斤,瘦肉率

均值62.9%,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

/2129/ 大鲵高效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及应用
大鲵高效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大鲵(娃娃鱼),由于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野生大

鲵几近灭绝,其人工养殖技术亟待完善。目前大鲵仿生态与

工厂化繁殖和养殖技术日渐成熟,饲料与疾病研究逐步深入

,但仍存在对亲鲵和卵伤害较大,受精卵孵化率较低等瓶颈问

题。为进一步完善大鲵人工繁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大

鲵品质、养殖成活率,根据大鲵的生活和生长特点,并结合湘

西当地的自然气候,以接近大鲵繁殖生物学习性的方式培育

亲鲵,使得亲鲵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本项目通过研究全人

/2129/ 大鲵高效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及应用

工、仿生态和仿生态+人工3种繁育模式,创新仿生态养殖雄

性大鲵亲本和人工繁殖催产、受精等技术措施,根据大鲵的

生活和生长特点,应用水温保持稳定的工厂化养殖方法,以接

近大鲵繁殖生物学习性的方式培育亲鲵,使得亲鲵具有良好

的繁殖能力,通过人工助产保证了卵子的受精率和提高了参

繁率,参繁率最高达到71.6%;前期自然孵化和后期人工控制

下的孵化提高了受精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孵化率和成活率

最高分别为89%和82.6%,而且对亲鲵伤害少,实用性强,易开

展规模化生产。同时具有专口的稚鲵巧料培育池,设计立体

式的养殖池构建造型,可大大地增加了单位空间的有效利用

面积,实现高密度养殖,防控病害发生,保持最佳生长优势。

大鲵人工繁育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本研究人工与仿

生态相结合繁殖模式对大鲵繁殖繁殖,结果表明人工与仿生

态相结合繁殖模式中的参繁率、成活率明显高于2种单独的

繁殖模式,且对亲鲵的伤害较小,易于规模化生产。同时,大

鲵作为湘西州的地方特色品种,通过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对

湘西州的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30/ 中药材气调仓储保质技术示范应用
中药材气调仓储保质技术示范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中药材气调仓储保质技术示范应用》项目是由定

西市科技局引进,由陇西君合百安仓储科技有限公司自筹资

金并具体承担实施的。项目经过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

18个月)的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了项目确定的各项任务

指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定西地处甘肃中部,是全国中

药材几大主要品种的主产区之一,特别是定西地区的中药材

的年产量及交易量都居全国之前列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

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保健也越来越

/2130/ 中药材气调仓储保质技术示范应用

重视,特别是甘肃产的党参、当归、黄芪、甘草等药食同源

的品种,对保健养生有着良好的作用。而随着全球整体气候

变暖的影响,原来甘肃“天下药仓”的美誉也面临着严峻的

挑战,中药材虫蛀、霉变、走油等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针

对这种情况,全面、深入地开展该项目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

高”陇药”质量,树立“陇药”品牌形象,促进定西地区中医

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为广大药农创造更大的利益

,而且能够使老百姓吃上放心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和身体健

康,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中药材气调仓储保质技术是一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环保、安全的新型中药材养护技

术,其核心的中药材仓储气氛调控剂(气调剂)在国内具有

创新性。2014年11月中药材仓储气氛调控剂被中国质量评价

协会评为科技创新奖。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仓储气氛调

控剂(气调剂)调节密闭贮存空间内的空气组分,营造一个

虫、霉无法存活的密闭环境来实现药材养护目的。该项目的

实施它不仅可以完全替代硫磺、磷化铝熏蒸,解决中药材贮

存过程中常发生的虫蛀、霉变、走油、变色、变茬等外观品

质和污染问题,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持药材内在有效成分的基

本不变。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更有可观的

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来看,一方面可以消除过去”良药变

毒药”新闻报导的负面影响,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可

以实行陇药气调养护技术全覆盖,打造“陇药”无硫药材品

牌;再一方面为全国树立典范,打造全国第一家”无硫药材示

/2130/ 中药材气调仓储保质技术示范应用

范区”,实现药材绿色仓储。同时还可作为国家中药材战略

储备技术支撑,实现中药材安全战略储备。在此基础上,大力

地培训气调养护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拓展工作岗位,安排就业

人员,为农民创造第二经济收入。从经济效益来看,中药材气

调仓储保质技术的实施具有操作简单易行的特点,大到企业

、小到农户均可使用,不受仓储条件限制。封存后不用再倒

垛翻晒,不用反复熏蒸,节省仓储费用。,该技术的应用不仅

实现了药材的无硫养护,提升药材品质,增加农民收入。还可

增强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提升“陇药”品牌声誉,创造更大

的经济利益。该项目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还有不尽人

意的地方,需要在以后推广中加以改进。一是项目示范点多

线长面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范围示范,

需要今后加强技术骨干的培训,以适应大范围推广;二是示范

效果体现不够全面。由于受示范户仓储时间和出售时间的不

确定因素限制,一些示范户在示范仓储期间就出售了药材,使

一些数据采集不够及时,养护效果体现的不够全面,需要下步

加强管理;三是绿色仓储理念还没树立起来。一些农户和药

商感觉硫磺熏蒸成本低,效果快,不愿意接受新技术。这在今

后的推广中还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强化绿色仓储理念,宣传新

技术新特点,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该项目于2014年

12月30日通过了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中药材气调仓储保

持技术示范应用》项目科技成果鉴定并予以充分肯定,该技

/2130/ 中药材气调仓储保质技术示范应用

术操作简便易行,综合养护成本较低,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研

制的中药材气调养护剂具有创新性。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

该项目技术路线合理,资料翔实,数据可信。研制的中药材气

调养护剂具有创新性,科技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

平。

/2131/ 氮肥高效利用玉米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
氮肥高效利用玉米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氮肥是玉米生产中最重要的增产因子之一,然而,随

着氮肥施用量的连年增加,玉米产量增加的幅度远远低于氮

肥施用量上升的幅度,导致氮肥利用率明显下降,也产生了环

境污染、农民生产成本增加等负面效应。选育氮高效玉米品

种是减少氮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而对现有的玉米种质资源的氮利用效率评价,是氮高效育

种必要前提。本研究根据氮高效玉米种质的生理生化和生物

学性状指标,建立一套完整的氮高效评价体系,挖掘玉米种质

/2131/ 氮肥高效利用玉米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

氮肥高效利用潜力,推进氮高效利用玉米新品种的培育进程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氮肥利用效率与相关性状的鉴

定分析,明确了株高、穗位、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含量

、谷氨酰胺还原酶含量与氮素利用率具有显著相关性,丰富

与完善了氮肥高效利用玉米种质资源的评价体系。结合农学

、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建立系统的玉米自交系种

质的评价体系。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角度出发,针对我省土

壤资源现状和玉米骨干自交系特性,挖掘玉米种质资源养分

高效的遗传潜力。通过对50份玉米自交系的叶绿素含量等性

状与氮肥利用率的关联分析,评价鉴定出氮高效自交系7个、

氮低效自交系11个。采用RT-PCR技术克隆出硝酸还原酶基因

,定名为MNR。本系列研究的部分成果在育种单位和转基因氮

高效品种鉴定中得到应用,推进了品种选育工作效率,初步显

示出较好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2132/ 蝴蝶兰新品种“天宝红”的选育
蝴蝶兰新品种“天宝红”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是通过引进收集台湾蝴蝶兰种质资源50个、

建立种质资源库,从中筛选出适合国内市场的品种(系)3个

,适合欧美市场的品种(系)3个和适合韩日市场的品种(系

)2个。从建立的种源库中挑选不同的组合,进行有性杂交;

采集成熟蝴蝶兰果荚,利用组织培养进行种子无菌播种培养

,生产杂种后代实生苗,然后进行温室大、中和小苗栽培,再

进行花芽促成培育;确立选育种目标,考察优良个体的农艺性

状,筛选出优良单株6个;利用花梗花的组织培养,形成优良无

/2132/ 蝴蝶兰新品种“天宝红”的选育

性系,通过多年多点区域品种系比试验,选育出适合市场需求

、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蝴蝶兰新品种’天宝红’。该品种以

“超群火鸟”(Dtps.SogoBeachSuperFirebird)为母本、

“宝岛玫瑰”(Dtps.FormosaRose)父本杂交选育的,并于

2011年12月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良种编号

:闽S-SC-PA-005-2011)。该品种性状优良稳定,花色鲜红

,花序排列好,花期长,耐低温,抗细菌性软腐病,其各项技术

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仅可替代从台湾进口的主要品

种,而且其种苗已部分出口韩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

力的重要蝴蝶兰品种。

/2133/ 瘦肉型猪标准化繁育体系的建立与示范
瘦肉型猪标准化繁育体系的建立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

一五”发展纲要》把“瘦肉型猪标准化繁育体系的建立与示

范”列为第二课题。目前我国种猪生产重引种、轻育种,各

自为战,代次混淆,生产方向不明。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原理:在现有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基础上,以原种猪场种猪

遗传和技术资源为纽带,采取合资、合作等组织方式。建立

起代次分明、生产目标明确、信息传递、利益联结的原种场

、一级种猪扩繁场、二级种猪扩繁场、人工授精站和商品猪

/2133/ 瘦肉型猪标准化繁育体系的建立与示范

生产场(户),构建适宜的资源共享、抗风险能力增强的瘦

肉型猪标准化繁育体系。性能目标:最佳组织方式研究;品

种规划和育种方案制定;种猪分级选育和种猪生;建立猪人

工授精网络;完善良种猪登记管理体系;宏观预警系统建立

;生猪生产保障机制探讨和示范;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集多个国家种猪优点进行繁育。研究、探讨和示范生猪生

产风险防范机制。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技术研究是在前期校企合作基础上开展的,部分单项技术经

过大量实验,技术相对成熟度较高,血清酶法抗逆性核心技

术已经通过成果鉴定,已在生产实际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并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合理制定研究课题,严格制定项目技术

路线和实施方案,将项目技术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⑤应用

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标准化选育及饲养技术的实施,经

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良好;加快生猪生产的专业化、规模

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为促进我国乃至北方地区养猪业发展

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景非常乐观。但也

存在繁育体系建立的组织管理问题,宏观预警系统问题,保

障机制问题。⑥历年获奖情况: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证书;“阜新市瘦肉型猪配套体系开发”项目成果证书;阜

新市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配套资金承诺函。

/2134/ 树形月季砧木选育及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树形月季砧木选育及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结合国内外树形月季产业发展趋势、现状和我省的

资源优势,本项目通过对新型砧木红泡刺藤的野生资源进行

保护性驯化栽培,建立面积为10亩的红泡刺藤砧木母本园1个

;开展红泡刺藤无性快速繁殖(扞插、高压)技术研究,扞插

成活率达到90%-95%,比现有技术提高25%以上,高压成活率达

到80%-85%,比现有技术提高20%以上;开展壮苗整形技术研究

,砧木壮苗(米径3cm)率达到80%,培育时间缩短1-1.5年;开

展树形月季高效嫁接技术研究,形成树形月季高效嫁接技术

/2134/ 树形月季砧木选育及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套,嫁接成活率达到8O%左右,提高15%-20%;开展盆栽工厂

化生产技术研究,对嫁接成功的树形月季进行移栽和上盆管

理,并通过养冠整形、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使树形月季

冠幅优美、出花整齐度高、开花量大,达到优秀的商品性状

,做到树形月季盆栽工厂化生产。

/2135/ 夏秋用蚕品种“皖丰×夏晖”
夏秋用蚕品种“皖丰×夏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一、技术关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

术比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选育的家蚕夏秋用品种

“皖丰×夏晖”是利用家蚕斑纹限性遗传规律,采用杂

交、连续回交及系统选择方法育成强健型家蚕中系斑纹限性

夏秋品种521B、523B,并与日系品种524、526组配成四元杂

交组合。2016—2017年度安徽省审定成绩:茧丝长1124.4m

,解舒率79.77%,解舒丝长899.3m,茧丝纤度2.983dtex,净度

95.09分。一、杂交原种性状㈠中系原种521B、523B(正、

/2135/ 夏秋用蚕品种“皖丰×夏晖”

反交)中国系统(中-中),四眠,二化性杂交原种,含一定的

多化性血统。卵黑绿色,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克蚁约2200

头,行动活泼,有趋光、趋密性;壮蚕体色青白粗壮、匀整,雌

蚕为暗黑限性普斑,雄蚕素斑;体质强健,食桑活泼;各龄眠起

齐一;熟蚕体色乳白透明,老熟齐涌,喜营上层横位茧,茧形短

椭,茧色白,缩皱中偏细;发蛾齐,雄蛾交配性能好;雌蛾单蛾

产卵540粒左右,产附平整,不良卵率低,但可能有少量生种发

生。根据幼虫期斑纹限性表型特征,在五龄期可准确鉴别雌

(花蚕)、雄(素蚕),分开饲养和上蔟,有效提高繁育过程

中雌、雄鉴别的准确率和工效,实现蚕种生产的轻简化,提高

蚕种质量。催青期10日,幼虫经过21日,蛰中经过14日;全期

经过45日。㈡日系原种524、526(正、反交)日本系统(日

-日),四眠,二化性杂交原种。卵紫褐色,卵壳黄色;蚁蚕褐

色,孵化齐一,较活泼,有逸散性,克蚁头数2300头左右。稚蚕

眠起尚齐,壮蚕体色玉白粗壮、匀整,普斑。强健好养,食桑

活泼;茧形长椭,浅束腰,茧色白,缩皱中。发蛾齐,雄蛾安静

,耐贮藏,交配产卵性能好,每蛾产卵450~500粒。催青期10

日,幼虫经过21日,蛰中经过15日;全期经过46日。与521B、

523B组配一代杂交种,524、526应提前1天催青。二、一代杂

交种性状及饲养技术要点㈠一代杂交种性状皖丰×夏晖

为中-中×日-日二化性,四眠,四元杂交种。正交深、浅

普斑各1/2,反交均为浅普斑,壮蚕体色青白。各龄发育快,眠

起齐一,食桑活泼,体质强健好养,抗逆性强,对高温、多湿环

/2135/ 夏秋用蚕品种“皖丰×夏晖”

境有较好的适应性,耐粗食,上蔟齐涌,结上层茧,茧长椭圆,

茧形中等而匀整,缩皱中,双宫茧率低,解舒优,纤度适中,丝

质良好。该品种适合长江流域夏季及中晚秋使用。㈡饲养技

术要点1.收蚁感光不宜过早,适当提早收蚁;每次给桑前须匀

座,保证蚕儿良桑饱食,发育齐一。2.该品种发育快、眠性快

,稚蚕期注意超前扩座,各龄注意及时加眠网。3.各龄起蚕活

泼,饷食应及时,饷食用叶宜适熟偏嫩,忌用虫口、污烂叶。

4.壮蚕食桑量大,需充分饱食。5.上蔟齐涌,茧形较大,要及

时做好蔟室、蔟具准备,稀上为宜并注意蔟中通风排湿。㈢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2016、2017年秋季

,组配的夏秋用家蚕新品种组合皖丰×夏晖参加安徽省

家蚕品种审定:新品种组合皖丰×夏晖的虫蛹率98.44

%高于与对照品种秋丰×白玉的96.67%,全茧量和茧层量

分别高于对照7.68%和11.17%;茧层率21.02%高于对照3.19%

;万蚕收茧量和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高7.78%和11.13

%。茧丝长1124.4m,比对照长80.2m。主要经济指标:解舒率

79.77%高于对照(74.00%),茧丝纤度2.983dtex,净度95.0

9分,符合安徽省夏秋用蚕品种审定标准。二、成果应用情况

2015年秋季皖丰×夏晖在进行实验室鉴定的同时,中、

晚秋先后在我省主要蚕区进行适应性试养:发育整齐,眠起

齐一,食桑较活泼,蚕体强健好养。综合成绩表明:四龄起蚕

结茧率95.82%、虫蛹统一生命率94.98%,均高与秋丰×

/2135/ 夏秋用蚕品种“皖丰×夏晖”

白玉;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万蚕产丝量分别高于对照

种秋丰×白玉5.90%、9.70%和13.92%;茧丝长1163.9m比

对照1074.2m长89.7m,解舒丝长978.1m比对照852.3m长125.

8m;解舒率84.04%、净度96.5分,均分别高于对照(79.35%、

96.0分);纤度3.306dtex。三、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利用家蚕

斑纹限性遗传规律,采用杂交、连续回交及系统选择方法育

成强健型家蚕中系斑纹限性夏秋品种521B、523B,并与保育

、改良的日系品种524、526组配成四元杂交种:皖丰×

夏晖。该品种强健好养、丝质优;交配产卵性能优良,繁育系

数高;特别是利用中系斑纹限性的表型,在蚕的五龄期准确鉴

别雌、雄,有效降低蚕种繁育过程中雌、雄鉴别的劳动强度

,实现轻简化生产,提高工效和杂交率,降低生产成本。新品

种适合长江流域夏季及中晚秋使用。

/2136/ 抗菌肽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及应用开发
抗菌肽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及应用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项目简介:近年在畜禽及水产养殖过程滥用抗生素

导致耐药性菌株泛滥,而且药物残留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污

染环境。将不同于传统抗生素杀菌机理的抗菌肽基因转化酵

母中表达,从而代替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饲养肉

鸡、肉猪及对虾,具有良好的效果。本项目应用前景良好,

项目产品正常年产量100t,每t销售价格3万元。2年内可累

计实现销售176t本项目产品,销售额达528万元,上交税收

89.76万元,实现净利润153万元。达产后5年累计生产本产

/2136/ 抗菌肽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及应用开发

品670t,预测销售量536t,直接销售收入1608万元,净利润

可达505.23万。本项目已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授权,具备

自主知识产权。

/2137/ 同德无芒披碱草品种
同德无芒披碱草品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同德无芒披碱草是由野生种驯化选育而成,具有抗

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特点

,可作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治理工程草种,也可

作为优质牧草建植饲草料基地草种。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旱作条件下,播种当年平均株高23.7cm,每公顷可产青干草

659.3kg,鲜草2135.1kg,第二至第四年平均株高135.2cm,

每公倾可产鲜草29875.2—31521.2kg,产籽525.3—774kg,

第五年后产量逐年下降。经第六届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2137/ 同德无芒披碱草品种

定,该品种登记为野生栽培品种,经农业部公告,准予在适

宜区域正式推广应用。

/2138/ 岭南传统发酵食品中功能菌群解析及其发酵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岭南传统发酵食品中功能菌群解析及其发酵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课题属自选题目。岭南传统发酵食品利用岭南的地

理、特产和传统工艺优势,结合现代发酵技术,形成具有鲜明

地方特色的广东黄酒(客家黄酒)、广东白酒等酒类,以及

酱油、豆豉等调味品,在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其中,广东省生产黄酒的企业共有100多家,年产值

30多亿,生产酱油企业众多,年产值200多亿。岭南传统发酵

食品虽然近年发展迅速,但也呈现出产品发展不平衡、功能

菌群不明、特征风味不足、功能成分含量低、安全性有待提

/2138/ 岭南传统发酵食品中功能菌群解析及其发酵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高等问题,项目组针对岭南传统发酵食品的菌群演替规律及

优质菌种选育、产品特征风味提升及营养功能调控、安全控

制等支撑行业产业升级的重大创新性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功能菌群解析及其发酵调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多项创新突

破:(1)创建了基于叠氮溴化丙锭(PMA)前处理的靶向活

菌酿造菌群解析方法,构建了基于PCR-RFLP、MALDI-TOF/MS

的酿造微生物菌株高通量分型鉴定技术体系,明确了客家黄

酒等岭南特色发酵食品酿造体系中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其演变

规律,揭示了岭南特色酒类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与酿造微生

物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功能和特性明晰的酿造微生物菌种库

。(2)采用自选育菌种GZY01混菌发酵技术,使原料全氮利

用率达82.2%、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达1.16g/100mL,比单

菌种提高7.8%;采用后酵温控及双料添加技术,糖含量较传统

黄酒降低了50%以上;研创了可改善风味和增强营养的岭南传

统发酵食品酿造关键技术及配套装备,研制出低聚异麦芽糖

客家娘酒、富肽酱油等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3)阐明了

岭南传统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生物胺的形成机制,采

用优选菌株、工艺控制、有害前体物质反馈抑制、脲酶处理

等技术,使客家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等有害物含量减少50%以

上。项目组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省级

科技成果4项;制定国家标准1件,行业标准1件;发表论文119

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46篇;获授权专利43件,其中发明专利

41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培养硕博研究生58人,并为社会和企

/2138/ 岭南传统发酵食品中功能菌群解析及其发酵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生产技术人员。相关技术和新产品在广

东、福建、上海等地企业进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

会效益,为岭南传统发酵食品的品质提升、产业升级和健康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139/ 千斤拔种质资源评价及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千斤拔种质资源评价及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是科技厅2005年科计字[2

005]37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千

斤拔种质资源评价及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合同编号为“

桂科攻0537017-2”,属“广西特色中药药源培育关键技术

研发与示范”子项目。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应用单株选育

方法选育了3个优良品种,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用植物绿色出口生产基地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了

示范基地,对广泛收集的样品参照1996《国际种子检验规程

/2139/ 千斤拔种质资源评价及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和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制订了《蔓性千斤拔种子

质量要求》广西地方标准,制订了《蔓性千斤拔良种生产技

术标准操作规程》。项目成果可为蔓性千斤拔的生产提供优

质种子种苗,为种子的生产、流通提供检测依据并指导良种

生产。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项目的创新点在于首次选

育出了中药材蔓性千斤拔优良品种3个并获得了品种登记证

书,制订了种子质量标准及良种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其

中种子质量标准已成为广西地方标准,成果在蔓性千斤拔这

一中药材品种上属于国内首创。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

围和安全性经过3年的研究,已成熟掌握安全、可控、易操

作、易推广的蔓性千斤拔种子前处理及发芽技术,并通过大

田试验已在产区全面推广。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已推广

种植200亩。并且每年又将收获的种子在钟山、富川、荔浦

、田东、田阳等地推广。蔓性千斤拔根部长得深而长,给药

材采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可使用钩机机械采挖后拾捡的方

法解决。对于收种的蔓性千斤拔,由于是无限生长花序,造

成种子成熟度不集中,而成熟的种子如不及时采收则会因太

阳爆晒而炸开散落,使种子采收较费时费工。

/2140/ 国审小麦新品种定西40号良种繁育与推广
国审小麦新品种定西40号良种繁育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国审小麦新品种定西40号

良种繁育与推广》是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立项代码:13C26216205939;起止年限:2013年10月~2015

年10月,由陇西县陇中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持实施。针

对目前甘肃中部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品种乱、杂且产量潜力

低,品种生产利用时限短和品质差的状况,按照“定西40号”

(国审麦2009032)品种及全膜覆土穴播良种生产通过甘肃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地方标准发布(编号:DB62/T2281-2012

/2140/ 国审小麦新品种定西40号良种繁育与推广

,DB62/T2283-2012)技术规程,通过原良种基地建设,为各地

生产上分年更换种子和进一步扩大推广提供稳定、质量合格

的种源。原原种(科研单位承担)→原种和一级(或二级)

良种(示范基地、各地良种场、种子公司承担)→农户的供

种体系,从技术环节上保证良种质量。各级种子质量控制标

准依据国标(GB4404-84)。建立良种推广服务体系网络,逐

步改变甘肃中部旱地小麦种子“家家种田,户户留种,以粮代

种,粮种不分”的落后状况。2、研究目的与意义:项目以最

新产学研结合选育的“定西40号”小麦新品种良种培育和繁

育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主导,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推进新型

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西北地区年降水量300~550㎜的

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地区进行良种全膜覆土穴播扩繁、生产

、加工、销售和推广工作;定西40号产量稳定在为150kg/亩

~360kg/亩,累积生产销售原良种种子25.4万kg,为各地生产

上分年更换种子和进一步扩大推广提供稳定、质量合格的种

源。实现改善小麦品质、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生产能力、提

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无公害粮食生产。对实现现代农

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等产生十分重大的作用。3、主要

论点与论据:(1)原良种基地建设和生产销售:项目以定

西40号(国审麦2009032)为主体,累计在甘肃陇西通安建立

原原种基地30亩,原良种基地1000亩;在甘肃定西安定区团结

、称钩,陇西福星、通安,临洮站滩等乡镇建立5个核心示范

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生产原良种种子25.4

/2140/ 国审小麦新品种定西40号良种繁育与推广

万kg,销售收入102.74万元,为各地生产上分年更换种子和进

一步扩大推广提供稳定、质量合格的种源。(2)试验与示

范:项目在甘肃中部4个地(州)10个县进行优质抗锈新品

种定西40号示范推广,在不同生态类型条件下,开展重点乡镇

基地建设、高产创建示范区,全膜最佳栽培品种筛选、播种

密度试验以及配套免耕多茬种植、节本增效施肥技术等综合

技术为一体的集成攻关。(3)举办技术培训7期,培训农民

技术骨干201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培养研究生1人

,3人晋升高、中级职称;制定生产技术规程1个。4、创见与

创新:(1)提供了稳定、质量合格的种源。为各地生产上

分年更换种子作出巨大的贡献,实现了产品的批量生产和大

面积示范推广。(2)壮大了公司的经济实力。项目实施中

公司累计新增投资124万元,公司产品达到批量销售,公司总

资产达到175万元,公司经济实力明显提高。(3)培养了一

批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为部分人群创造了就

业机会。为公司人才储备了很好的基础,为社会带来了一定

的经济效益。(4)通过项目的实施,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完整

的市场销售队伍和销售市场。项目实施为当地建立小麦良种

推广服务体系网络,逐步改变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旱地小麦

种子“家家种田,户户留种,以粮代种,粮种不分”的落后状

况。(5)规范了企业对科技项目的管理。在企业发展的过

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在创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创

/2140/ 国审小麦新品种定西40号良种繁育与推广

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实施,逐步规范了的项目的研发管

理,形成一系列的研发管理制度,提高了项目管理,促进了企

业发展。5、社会经济效益:在甘肃中部累计示范推广50万

亩,亩增产小麦26.4公斤,累计新增小麦1320万公斤。6、存

在的问题:(1)小麦种植比较效益低下,成为调减的主要对

象,导致播种面积持续下滑。(2)缺乏专业的大面积生产种

子种业集团介入。(3)缺乏连片集中优质小麦种植基地,生

产规模小,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效益低,增产难增效,农民种植

小麦的积极性非常低。7、历年获奖情况:近年参加完成的

小麦示范推广项目先后荣获2014年、2015年2次获得中国商

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015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

/2141/ 地膜覆盖和残留对玉米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地膜覆盖和残留对玉米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通过对不同覆膜年限玉米田和残膜梯度模拟实验田

的土样进行分析,探究了地膜残留情况、土壤线虫群落和土

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表层地膜残留量占总量的60

%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地膜残留量逐渐减少,随着覆膜

连作年限的增加,残膜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残膜量也在增加,

在土壤中平均每年增加38.80kg/hm3的残膜。覆膜连作显著

影响了线虫总数、属数、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和相对丰富度、

食真菌线虫相对丰富度、cp3类群数量、Pp2功能团数量和相

/2141/ 地膜覆盖和残留对玉米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对多度、Fu4功能团数量、Ba2功能团相对多度、Ba3功能团

数量和相对多度的分布,同时也显著影响了17种生态指数和

11种土壤理化性质(P<0.05)。生育时期显著影响了线虫

总数、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富度、食真菌线虫数量和相对丰

富度、食细菌线虫数量和相对丰富度、捕食杂食线虫的数量

和相对丰富度、cp2类群数量、cp3-5类群的数量和相对丰富

度、Pp3和Fu2功能团的相对丰富度、Om5功能团数量、6个功

能团(Pp2、Fu3、Fu4、Ba2、Ba3、Om4)的数量和相对丰富

度;生育时期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

阳离子交换量、pH值、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土层对玉米

玉米成熟期植物寄生线虫数量、cp3-5类群数量、cp2和cp4

类群的相对丰富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

数、捕食杂食线虫与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比值、通路指数、总

成熟度指数、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结构指数和基础指

数等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在模拟试验中,线虫总

数、线虫属数、各营养类群数量和相对丰富度、生活史类群

数量和相对丰富度、各功能团以及相关的生态指数均对残膜

梯度的变化表现了显著的响应(P<0.05)。残膜梯度显著

影响了拟丽突属、大矛属、拟盘旋属和盘旋属等优势属的分

布(P<0.05)。线虫总数、部分营养类群数量、部分生活

史类群数量和功能团数量的最低值均出现在覆膜连作4年的

土壤中。数量和丰富度及生态指数等的指标的极值多出现在

360kg/hm3处理中。从线虫群落的分布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等

/2141/ 地膜覆盖和残留对玉米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因素可以看出,多年覆膜连作增加了土壤中残膜量,残膜量的

增加显著影响了土壤性质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分布。

/2142/ 杂交花菜选育及推广应用
杂交花菜选育及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杂交花菜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是我场1998年开始

研究的,2000年列入崇明县重点攻关项目,于我场承担,四

年来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各项考核指标完成了计划

任务书规定,圆满地提前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四年来课题

组人员为了完成研究任务经过多地考察,南至福建、厦门,

北至辽宁,收集种质资源,先后收集到不同生育期,不同性

状的种质资源42份,试配杂交组合48个,经四年的试种筛选

,四个组合表现较理想,其中D6XW12(杂交100天)已在中

/2142/ 杂交花菜选育及推广应用

兴、向化、陈家镇、裕安、前进农场等五个镇,一个国营农

场推广应用,试种农户达200多户,面积达到1000多亩,生

长良好,其杂交率99%以上,平均亩产达到2074公斤,相比

同天数的常规品种增产64%,而且具有适应性好、抗病耐寒

力强、耐运输等独特优点,经济效益显著,平均亩产值达到

1327.36元。比同天数的常规品种亩增产值698元,增长率达

到110.9%。且株型紧凑,一般开展度在70cm左右,花球紧密

洁白,单球直径在13-15cm,重量平均在1000克左右,种植

密度可达2200株左右。所以也是出口的理想品种,受到用户

的一致好评,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该技术的研究成功,不

仅填补了我县杂交制种的空白,而且也是对我县不断扩大花

菜种植面积和花菜出口创汇提供了种源保证,同时也提高了

本场的经济效益。

/2143/ 黄唇鱼生殖群体构建和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黄唇鱼生殖群体构建和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黄唇鱼Bahabaflavolabiata,俗称金钱鮸、金钱鳘

、排口白花鱼、尖头白花鱼,隶属石首鱼科、黄唇鱼属,属近

海大型暖温性底层鱼类,为我国特有种,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项目救护受伤黄唇鱼2290尾,构建

了国内第一个黄唇鱼生殖群体库;研究和完善了黄唇鱼的救

治和驯养方法,成活率提高了20.7%,生长速度提高了12.2%,

为黄唇鱼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殖保存了原种种质;研究了黄

唇鱼原种的种质特征和遗传多样性水平,基于转录组数据库

/2143/ 黄唇鱼生殖群体构建和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应用多重PCR技术大规模开发多态性微卫星(SSR)标记64

个;建立了黄唇鱼的DNA条形码技术;率先完成了黄唇鱼基因

组精细图的测序分析,预测得到23743个基因,发现了67个黄

唇鱼所特有的基因家族;研究了黄唇鱼的形态、结构、组织

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建立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

研究所黄唇鱼研究基地”和“南海珍稀濒危水生保护动物研

究中心-黄唇鱼实验站”,起草和签署了国内第一份《保护黄

唇鱼,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倡仪书》。项目主持人为保护我国

黄唇鱼资源进行了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工作,本项目的完成更

加为深入开展黄唇鱼种质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开展黄唇鱼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

有力支撑,意义十分重大。

/2144/ 优质高产抗病毒病大果型番茄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优质高产抗病毒病大果型番茄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优质高产抗病毒病大果型番茄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是2015年桂科计字[2015]98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

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番茄优良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所属子课

题,任务书编号为桂科攻1598006-2A。项目组根据广西的实

际情况,通过收集、引进国内外优良抗病毒病番茄品种资源

,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有机结合,培育新品种与探索高效

栽培技术相结合,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持。项目

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已筛选出来的67份番茄材料进行抗性

/2144/ 优质高产抗病毒病大果型番茄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基因检测,其中获得含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抗性基因Ty-1材料

16份,含Ty-3材料6份,含Ty-3a材料5份;抗晚疫病抗性基因P

h-3基因材料11份;聚合两个抗性基因材料有3份。2.明确了

Ty-1和Ty-3a基因类型对广西的番茄主要病毒类型ToLCCNV、

PaLCuCNV和TYLCCNV具有很好的抗性;同时创制并筛选出综合

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21份。3.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

有机结合,育成大果型番茄优良新品种(组合)1个,小果型

番茄新品种1个且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桂审

蔬2015025。两个新品种均适合广西秋冬或冬春栽培。大果

型——桂红5号番茄,植株为有限生长类型,分枝性强;中早熟

,叶片淡绿色,叶形普通叶;第一花序着生于第9~10节,萼片

数5~7片,萼片长,绿色。果实红色有光泽,扁圆型,单果质量

180~200克,无青肩现象,品质中等,质地硬,耐运输、耐贮藏

。中抗烟草花叶病毒病。适合于南方地区冬春露地及秋延后

栽培。经专家测产,产量略低于对照品种“艾比利”的1.5%

;小果型——桂红2号番茄,早熟,半停心型,株高1.15米-1.3

4米,第一花序着生节位为5-7节,每隔1-2节着生1个花序;多

为单式花序,每花序的花朵数为9-20朵。果形短椭圆形,果肉

红色,果面呈红色、果实饱满,平滑无棱沟、光泽好;未成熟

果浅绿色,成熟后转红色。萼片5裂呈五角星形、长1.6-2.0

厘米。单株挂果180-252个,单果重20-30克,完熟果实可溶性

固形物含量为6.5%。硬度较好、不易裂果、较耐贮运,口感

甜脆、品味浓。高抗病毒病,适合于南方地区冬春露地及秋

/2144/ 优质高产抗病毒病大果型番茄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延后栽培,植株侧枝少,适合密植且不用整枝。经专家测产,

产量比主栽品种“红妃”高20%以上。4.在广西番茄主产区

建立了番茄新品种区试示范点5个,累计示范应用6100亩。5

.培养1名博士研究生毕业,2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3篇

/2145/ 济麦22
济麦2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

5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偏晚,成穗率

高。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深绿、上举,长相清

秀,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

半角质。平均亩穗数40.4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40.

4克。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抗

寒性鉴定:抗寒性差。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抗

至中感条锈病,中感至高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

/2145/ 济麦22

纹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9克/升、

773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68%、14.86%,湿面筋含

量31.7%、34.5%,沉降值30.8毫升、31.8毫升,吸水率63.

2%、61.1%,稳定时间2.7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

6E.U.、238E.U.,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产量

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

试验,平均亩产517.06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03%(显

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9.1公斤,比对照

石4185增产4.30%(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

均亩产496.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05%。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旬,播种量不宜过大,每亩适宜基本苗1

0万~15万苗。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

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南部、

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的水地种植。

/2146/ 北方玉米安全储藏试验
北方玉米安全储藏试验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试验结果证明,在我省气候条件下,对17%左右

的高水份玉米,不经机械烘干、晒干,直接入仓储藏,动用

机械通风就仓干燥方法和熏蒸技术,水份可降至13.5%左右

,粮温变化正常,基本上控制了玉米发热、生虫、霉变,实

现了安全储藏;同时,还证明高水份玉米采用机械通风干燥

储藏,散装比包装效果好,为高水份玉米安全储解决了技术

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资料。该成果为省内首创,具

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147/ 香蕉茎叶高效青贮饲料发酵菌株筛选及利用研究
香蕉茎叶高效青贮饲料发酵菌株筛选及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

术厅于2011年下达(桂财教[2011]23号),为广西科学研究

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特色水果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集成研究与示范》子课题《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加工技术研究

》(课题任务书编号:桂科攻1123003-9),科技经费资助金

额30万元,实施年限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项目由广西

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广联饲料有

限公司、江西南大中德食品工程中心共同实施完成。2.技术

/2147/ 香蕉茎叶高效青贮饲料发酵菌株筛选及利用研究

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香蕉生产时产生大量的茎叶

、果轴,其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一种

优质的青贮饲料原料。本项目利用香蕉茎叶、果轴为原料,

利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分离、筛选

出性能优良的高产乳酸的乳酸菌和高产蛋白的酵母菌菌株,

并将其应用在香蕉茎叶青贮饲料生产的固态复合发酵研究中

,提高其乳酸和蛋白含量,并结合单宁酶除去香蕉茎叶中的单

宁,开发出优质的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可充分利用香蕉资源

,提高广西地区香蕉产业加工利用水平。(2)性能指标筛选

出适合香蕉茎叶发酵的性能优良的青贮饲料乳酸菌菌株2~

3株和酵母菌1~2株;经青贮发酵后香蕉茎叶粗纤维含量降低

20%,粗蛋白提高35%以上;通过小试、中试生产,生产香蕉茎

叶青贮饲料共20吨;试制的每吨青贮饲料可替代20%普通饲料

,每吨饲料节省饲料成本300~440元。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

进性(1)课题首次筛选并鉴定适合香蕉茎叶青贮的高产乳

酸的植物乳杆菌1株,已被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存(菌

种保藏号:CGMCC8635),及高产单宁酶且耐高温性能优越的

泡盛曲霉菌株1株,已在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获得新菌种序列,GenBank菌种序列号:JQ728449。(2)项

目首次将多微生物固态混合发酵的方式应用到香蕉茎叶青贮

饲料的生产中,研究开发了一套应用植物乳酸杆菌、产朊假

丝酵母以及泡盛曲霉胞外单宁酶进行固态混合发酵的香蕉茎

叶青贮技术,将香蕉茎叶的青贮周期从以往的60天缩短至30

/2147/ 香蕉茎叶高效青贮饲料发酵菌株筛选及利用研究

天,且香蕉茎叶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及单宁含量分别降低了21

.22%和19.9%,粗蛋白含量提高了38.33%,有效地提高了香蕉

茎叶青贮饲料发酵效率,解决了普通青贮方式生产的饲料高

纤维、低蛋白、高单宁的低营养品质及较差适口性的问题。

(3)首次开发出一种适合香蕉茎叶青贮发酵的包含植物乳

酸杆菌菌株、产朊假丝酵母、耐高温胞外单宁酶的混合微生

物冻干菌剂,冻干菌剂在菌体活力、保质期及发酵效果等方

面远优于传统菌剂,且操作简单,便于推广,为国内首创,已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1210403751.9,20131058

4256.7)。(4)首次将参数控制和函数集解应用到香蕉茎

叶青贮条件逐级放大的技术条件研究中,确立了香蕉茎叶青

贮中试生产最佳工艺流程,通过建立2项企业标准和获批编制

的地方标准《香蕉茎叶青贮饲料技术规范》,不同级别工艺

标准可同时满足农户家庭小量制备和工厂产业化生产的需求

,不同级别工艺标准首次在区内推广应用,共为应用单位累计

增效创收941.88万元,效益显著。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

围和安全性项目技术经多个应用单位的生产实践证明,工艺

技术路线成熟、可靠、实用。项目成果可应用于香蕉种植业

副产物的资源化、饲料化深加工和产业化开发领域,适用范

围广,安全性高。项目已建立一个香蕉茎叶青贮饲料中试生

产示范基地,通过中试示范基地的示范推广带动作用,预期可

形成年生产青贮饲料1500吨的能力,项目研究成果既可在大

/2147/ 香蕉茎叶高效青贮饲料发酵菌株筛选及利用研究

型饲料生产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销售,又可推广至普通种养

户,为我区青贮饲料产业化发展提供标准化技术,一方面解决

了茎叶资源的再利用问题,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有效解

决了草食动物的饲料来源,既降低了饲料生产成本,又提高了

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了种养效益。5.应用情况及存

在的问题本课题完成后,此项技术在青贮饲料发酵方面的推

广应用,青贮发酵原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生产技术易于实

现工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香蕉茎叶青贮饲料产

品的质量和性价比均高于同类产品,市场容量大,具有极好的

应用转化前景和市场需求量,对促进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存在问题:

1)香蕉茎杆砍收后粉碎,茎杆中含水量高,且香蕉茎杆的纤维

比较粗长,小型粉碎机较将其铡断,需研究开发合适香蕉茎杆

粉碎、脱水的产地初加工设备。2)香蕉茎叶青贮饲料湿度较

大,运输成本较高,不利于成品远距离推广,根据此情况课题

组研发了一种香蕉茎叶青贮的微生物复合冻干菌剂,建议加

大香蕉种植—香蕉茎叶饲料青贮—牲畜饲养—销售的种养一

体化的项目成果推广力度。

/2148/ 大棚快速繁育草坪草
大棚快速繁育草坪草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建植草坪是园林绿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项技术的

特点是:建造塑料大棚,利用大棚快速繁育草坪草苗子,不

仅对温度实行控制管理,并且使用人工调配的种植土,实行

集约经营、工厂化育苗,达到短周期繁育草坪草,从早春2

月到初冬11月,一年可繁育6茬,苗子生长健壮、整齐,比

大田育苗可提高工效5倍。该技术可在我国应用塑料大棚的

气候带地区应用,用大棚繁育的草坪草建植的草坪,成活率

高,覆盖地面快,生长整齐,可加速城市园林绿化。目前已

/2148/ 大棚快速繁育草坪草

在胜利油田、青海油田建棚104个,产苗31万平方米,建植

草坪263万平方米,总盈利1168万元,建立最早的大棚已使

用4年。

/2149/ 北农9549
北农9549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1品种名称:北农95

49选育单位:北京农学院品种来源:[(烟农15×中麦2

号)×临汾0571]×中麦9号特征特性:冬性,中熟

,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2天。幼苗半匍匐,生长健壮,植

株繁茂,分蘖力中等。株高83厘米,抗倒伏能力强。穗纺锤

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中等,平均亩穗

数40万穗,穗粒数28粒,千粒重45克。越冬百分率84.3%,

抗寒性比对照京冬8号(越冬率96%)差。中抗至中感条锈病,

/2149/ 北农9549

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容重780克/升,粗蛋白含量14.9%,

湿面筋含量30.1%,沉降值21.4毫升,吸水率64.6%,面团稳

定时间1.2分钟。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6.7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2.7%(

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15.9公斤,比对照京冬8

号增产2.2%(不显著)。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3公斤

,比当地对照增产3.8%。栽培技术要点:9月底至10月初播

种,每亩基本苗20万株。采取适当晚播和浇越冬水防止冻害

,施足底肥,重施拔节肥,管理上保证适当穗数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国家品审会审定

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

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河北北部、山西中部、天津市、北

京市高中肥水地麦田种植。

/2150/ 吊瓜新品种“花山1号”及脱病毒苗中试示范
吊瓜新品种“花山1号”及脱病毒苗中试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吊瓜新品种“花山1号”及脱病毒苗中试示范项目

系丽水市科技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编号2010NZH0

205,项目起止时间为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项目主持单

位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参加单位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农

技站,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农技站、丽水市珍源中药材种

植专业合作社等。项目总经费15万元,其中丽水市科技局资

助15万,自筹15万。吊瓜,又名栝楼,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

本植物,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皮、籽、根均可人有药,具有

/2150/ 吊瓜新品种“花山1号”及脱病毒苗中试示范

润肺化痰、降火止咳、宽胸散结、消肿祛毒、润肠通便等功

效。吊瓜新品种”花山1号“是由诸暨市华夫吊瓜研究所与

诸暨市花山苗木专业合作社2003年在长兴食用吊瓜农家品种

中发现的坐瓜早、瓜型大、结实率高、籽仁大、抗病性强的

优良单株。2008年经专家鉴定命名为”花山1号“(浙(非

)审蔬2010011)。“吊瓜新品种”花山1号“及脱病毒苗中

试示范”项目从2010年开始实施至2013年11月,累计4年,截

止2013年11月,在莲都区老竹镇、大港头镇、联城镇、青田

县海溪乡等吊瓜种植集中区推广、示范,累计推广3030亩,新

品种“花山1号”吊瓜“华山1号”新品种较传统地方吊瓜的

亩增产达到30公斤,按20元/公斤计,亩增收600元;另该品种

抗病性强,年减少使用农药3-5次,年可节约成本150元,合计

每亩增收750元。综上所述,在核心示范区进行名优吊瓜和多

项技术的实施示范推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十分明显。

/2151/ 肉羊健康高效养殖全营养草料复合颗粒饲料示范与推广
肉羊健康高效养殖全营养草料复合颗粒饲料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本项目针对制约山西省羊产业饲草料营养平衡和加

工调制技术缺乏、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生产效率低下

等瓶颈问题,示范推广全营养草料复合颗粒饲料和饲草料加

工调制技术,以“简单、便捷”的方式和适于农民使用的特

点实现饲草料的科学调制和矿物质、维生素营养的合理补加

,促进饲草料高效转化和养羊业增产增收,全面提升肉羊产业

的科技含量和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大力推动肉羊规模养

殖的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2016-2018年,项目组以

/2151/ 肉羊健康高效养殖全营养草料复合颗粒饲料示范与推广

精准测定的《肉羊营养需要量》为依据,对秸秆、糟渣及常

规饲草料资源进行营养测定和功能性物质研究,并开展系列

饲料配方的消化代谢试验和中试应用试验,研发出肉羊全营

养草料复合颗粒饲料系列产品,申报发明专利1项,这些技术

成果的转化为全营养饲料和功能性饲料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为肉羊产业节本、提质、增效和推动肉羊产业进步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2152/ 燕山板栗贮藏加工技术
燕山板栗贮藏加工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针对板栗贮藏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制约我国

板栗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与示范推广工

作:第一,基础性研究,对燕山板栗采后生理变化规律进行

系统研究,找出影响板栗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关键因素,为

燕山板栗常温贮藏技术的提出和板栗保鲜剂、保鲜袋的研制

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板栗栗仁褐变、板栗淀粉返生以及板栗

加工品风味形成的机理,为提出板栗食品加工过程中保留板

栗风味的方法及控制板栗淀粉返生、栗仁褐变的技术途径提

/2152/ 燕山板栗贮藏加工技术

供理论支持。第二,实用技术研究,板栗常温贮藏技术、板

栗保鲜剂、板栗保鲜袋的研制成功为栗农和板栗产品生产厂

家提供操作简单、成本低、效果好的板栗保鲜贮藏技术;板

栗酒、板栗粉、板栗馅、软包装板栗等板栗深加工产品的研

制成功为板栗产品生产厂家提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板栗深

加工工艺和配方。第三,为促进研究的进展以及研究成果的

转化,我们在北京、河北部分地区对项目技术成果进行了中

试、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形成

了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实用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全方

位、立体化的研究体系。其中板栗保鲜剂、板栗酒生产工艺

及防止褐变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2153/ 上育397(水稻)
上育397(水稻)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是自选课题。延边地区

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山区、半山区水稻面积占全州水稻面

积的40﹪。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

大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山区、半山区只能种早熟品种

,可是早熟品种的品质差,导致山区水稻卖粮难和价格低等

种种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延边农科院(省内唯一极早熟水

稻育种单位)从国内外大量收集品质性状好的极早熟品种,

直接或间接利用在实际育种工作中。“上育397”是当时引

/2153/ 上育397(水稻)

进、筛选的极早熟品种(系)中品质最好的品种。二、技术

原理及性能指标(1)品种特征特性1、植株性状:株高73.

2厘米,株型紧凑,茎叶绿色,分蘖力强,每穴有效穗21.6

个。2、穗部性状:穗长15.0厘米,散穗型,主蘖穗整齐,

平均穗粒数55.7粒,着粒密度3.71,结实率90.5﹪。3、籽粒

性状:粒形椭圆形,籽粒黄白色,千粒重26.0克。4、米质

分析:1999年把该品系样品送到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进行米质分析,结果检验项目中糙米率、精米率、整

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蛋白

质含量九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

二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5、抗逆性:1996、1997、19

98三年在延边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抗稻瘟病性鉴定试验,结

果苗期接种鉴定中该品种对“长白9号”和“混合鉴定”两

菌株的抗性中抗(MS),其它四个菌株的抗性均表现为感(

S);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该品种叶瘟表现为S++,穗茎瘟92﹪

。旱地鉴定结果叶瘟表现为感(S)。6、生育日数:属极早

熟品种,生育期为122天,需≥10℃积温2400℃左右。7、产

量结果:1996~1998三年区试平均公顷产量8001千克,比对

照“延粳14”增产1.2﹪;1998年生产试验结果公顷产量为5

846千克,比对照“延粳14”减产11.0﹪。(2)栽培技术要

点1、播种与插秧:稀播育壮秧,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中下

旬插秧。2、栽培密度:9×4,每穴3~4苗。3、施肥:

氮、磷、钾配方施肥,每公顷施纯氮120千克,按底肥40﹪,

/2153/ 上育397(水稻)

分蘖肥30﹪,补肥15﹪,穗肥15﹪的方式分期施用,磷肥30千

克,钾肥30千克,分两次施入底肥50﹪,拨节期追50﹪。4、

水分管理:水分管理浅—深,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稻瘟病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成果属于吉林省新品种,具

有创造性,在省内延边地区具有先进性。四、技术的成熟程

度经过15年的选拔、提纯,该水稻新品种“上育397”特征

特性稳定,栽培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

治州早熟稻区推广应用。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可在全

省极早、早熟区推广应用,特别在延边地区可解决早熟、极

早熟地区水稻品种退化,产量上不去,品质差价格低的问题

。现已有7000公顷面积,有逐年递增趋势,今后可推广300

0公顷。目前,农民自留的该品种种子已严重退化,很大程

度地影响产量和品质,该品种的原种普及推广后,可增产1

0﹪,每千克稻谷2.00元计算,估计仅一年可创社会经济效益

1300万元。

/2154/ 提高鸡蛋中卵磷脂的蛋鸡饲料
提高鸡蛋中卵磷脂的蛋鸡饲料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饲料加工
技术详情

  本成果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鸡蛋中卵磷脂的饲料

,该饲料通过鸡食用后,其生产的鸡蛋富含卵磷脂,该鸡蛋

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人群及普通人群,可以降低心脑血管

疾病多发人群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使普通人群皮肤和

头发更加健康有光泽。使用本饲料配方生产的鸡蛋,可提高

鸡蛋中15%-25%的卵磷脂含量。

  本饲料配方每吨饲料增加200元成本,相当于每个鸡

蛋的生产成本提高0.03元,如果每个鸡蛋能够提高0.13元售

/2154/ 提高鸡蛋中卵磷脂的蛋鸡饲料

价,以一个20万只罗曼粉蛋鸡场一个生产周期产蛋300枚计算

,则增加经济效益至少500万元。

/2155/ 小麦新品种武农148选育与推广应用
小麦新品种武农148选育与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及背景陕西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高

产优质多抗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编号:1992K01-G1)为解

决我省小麦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为一体的小麦新品

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断提高品质,适应生产发

展、市场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二、技术原

理及性能指标应用作物性状遗传、变异和可选择原理,要求

产量水平在500~600公斤/亩,品质符合我国人民的消费要

求的优质中强筋,抗关中麦区主要病害,抗逆性强,适合关

/2155/ 小麦新品种武农148选育与推广应用

中麦区水、旱地种植。三、技术的创造性及先进性1、应用

类型差异悬殊,各具不同目标性状的四亲本复合杂交,丰富

遗传基础,扩大变异范围,提高优良变异机率。2、根据具

体情况,灵活应用多种选育方法,简化育种程序,提高育种

效率。3、在参加省级试验和审定推广过程中,坚持连续进

行优中选优,使品种种性和生产性能得以提高。4、创新推

广机制,实行育繁推一体,采用项目支撑与产业带动,加快

推广步伐。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应范围和安全性该品种

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生产表现突出,现已成为关中麦区骨

干推广品种。多年表现抗病性、抗逆性稳定,生产安全。五

、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据渭南、咸阳、西安、宝鸡四市统计

,到2005年累计推广1489.3万吨,增产小麦48853.5万公斤

,增值73285.5万元,在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种植150万亩

,效益显著。武农148遗传基础丰富,在生产推广过程中搞

好良繁,保持种性。六、历年获奖情况2005年6月获杨凌示

范区科学技术一等奖。

/2156/ 抗倒甜荞种质资源创制
抗倒甜荞种质资源创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以创新抗倒甜荞种质资源材料为目的,利用花

型配对技术以及网室隔离鉴定等方法,配制出抗倒甜荞种质

资源3份。分别是:贵甜荞2号X岚县甜荞,榆荞4号X蒙0208,

岚县荞麦X大宁野荞。该3份材料具备抗倒材料具备的特征特

性。植株倾斜角介于20-40度,群体倒伏率为0.通过对其木质

素的测定和分析发现,木质素含量高低和品种的抗倒性密切

正相关。

/2157/ 河糯612
河糯612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糯玉米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

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广西常年种植糯玉米面积约3万hm2,

是南方较大的糯玉米主产区之一。但目前广西推广应用的糯

玉米品种类型单一,满足不了消费者对玉米籽粒多种口感的

需求,因此选育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糯玉米新品种,满足消费者

多样化的需要,是广西鲜食玉米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开始了新品种河糯612的选育工作,由河池市

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实施时间为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

/2157/ 河糯612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1)自交系选育。

根据育种目标和育种材料特点,组建育种基础材料,采用杂交

、回交、自交等方法,在高密度、干旱、瘠薄等条件下选育

自交系。(2)杂交种选育。根据杂种优势模式,利用优良自

交系进行杂交组配,产量鉴定、适应性、抗逆性鉴定,选育适

应广西及西南区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糯玉玉米杂交组合。

(3)开展新组合高产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研究,及时布点示

范推广。2、性能指标选育出鲜食糯玉米新品种1个,通过自

治区品种审定。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材料创新

。挖掘河池丰富的糯玉米种质资源,与外来血缘杂交,选育高

产、稳产、优质、多抗糯玉米新品种,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

,在全区推广应用。(2)技术创新。应用温热糯质种质互导

和高密度及高、低肥轮换等人为胁迫技术,选育糯质自交系

与糯玉米新品种。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河糯612于2018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在2017年的区域

试验中在广西各个点都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良好,品

质评价总分为86.2分,国标二级,综合性状好,适宜在广西各

地区种植。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无。六、历年获奖情

况无。

/2158/ 白及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白及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白及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又名白

芨,别名地螺丝、白鸡儿、刀口药、连及草等,为兰科多年生

草本植物。白及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均有分布,生长

区域较广。由于多年的掠夺式采挖,加上生境日益恶化,使得

野生白及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边缘,已被国家列为重点

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本项目通过白及种子的无菌萌发

及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为白及种苗大规模生产提供可能,以满

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本研究在白及种子无菌萌发技术的

/2158/ 白及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基础上,优化了壮苗、生根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产成

本。通过系统研究影响白及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环境和基质

两方面因素,以及苗龄的影响,显著提高了白及组培苗的移栽

成活率。对白及组织培养到大田移栽的过程进行了系统集成

,建立起白及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实现了白

及种苗规模化生产。本项目的研究具有系统性,从有性和无

性两个方面研究白及的快繁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炼苗移

栽技术的研究,可以形成系统的白及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本

项目在结合以往研究和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

出研究环境因素和基质等多方面因素对白及组培苗移栽成活

率的影响,打破了以往炼苗移栽技术研究中局限于对基质的

筛选。技术已完全成熟,可以在白及种苗生产中使用,安全性

高。该成果先后在云南、贵州等地进行推广应用,生产效益

明显,提高了白及种苗生产规模化。

/2159/ 濒危中药材马鞭石斛工厂化组培快繁与栽培示范
濒危中药材马鞭石斛工厂化组培快繁与栽培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中药材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濒危中药材马鞭石斛工厂化组培

快繁与栽培示范项目”是2014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项目编

号2014GA790003,实施期限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

课题背景:石斛是药食两用大宗传统中药材,用途广泛。马

鞭石斛又称流苏石斛,是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石斛类主

要品种。由于长期无序的釆收、生态环境的破坏,缺乏保护

和发展,近年来石斛野生资源枯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

材物种名录Ⅲ级。利用我国丰富的石斛资源优势,筛选优质品

/2159/ 濒危中药材马鞭石斛工厂化组培快繁与栽培示范

种进行种苗繁育及其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保障原料供应

成为必然。目前,其种源混乱,没有成熟的种苗繁育与栽培配

套技术、种苗奇缺成为制约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石斛是广

西道地中药材,广西是传统的石斛商品主产区。3、技术原理

及性能指标:本项目立足于自主选育的“容山堂1号马鞭石

斛”优良品种,在获得“马鞭石斛组培快繁及栽培关键技术

创新研究”国内领先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工厂化生

产过程中种苗质量的稳定性、生产成本控制等技术,采用全

自然采光组培快繁技术生产种苗。通过规范化栽培示范,大

面积推广栽培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项目完成的指标:①建

成自然采光组培快繁车间3150平方米,配套设施设备1108(

台、套),2015年马鞭石斛组培种苗产量3630万株。②建设完

善简易遮阴棚下栽培马鞭石斛示范基地2个,面积共100亩,马

鞭石斛鲜条年均亩产量2508kg,实现产值501.6万元。③建设

完善果树林下仿原生态栽培马鞭石斛示范基地3个,面积共3

02亩,马鞭石斛鲜条年均亩产量1812kg,实现产值1094万元。

④开展技术培训10期,共1513人次;辐射推广种植石斛1203亩

,科技特派员开展实地科技指导服务共24次。4、技术的创造

性与先进性:全自然采光、工厂化组培快繁生产种苗技术,

减少了日光灯具购置费、电费等生产成本,节能、环保、低

成本;简易遮阴棚下栽培生产模式,简便易行,产品优质、高

产;果树林下仿野生栽培模式,低成本、高品质,前景广阔。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项目技术成熟。广西自然

/2159/ 濒危中药材马鞭石斛工厂化组培快繁与栽培示范

环境、气候条件适宜,种后2年正常开花,第3年进入丰产期,

每年采收一次,品质较统一,有效成分含量与野生品相近似。

本项目的全自然采光组培快繁育苗技术,同时适用于其它植

物的组培快繁工厂化种苗生产,简易遮阴棚下栽培生产模式

,适用于阴生植物的栽培生产。6、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马鞭石斛人工繁育与栽培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相关技术普及

率低,种植户没有熟悉种植规范。项目将继续进行相关技术

的培训指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壮大。

/2160/ 《富硒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DB13/T 2695-2018)
《富硒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DB13/T 2695-2018)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15年富硒技术引入北方,并首次在蔬菜栽培中进

行应用。该技术是通过作物正常生长代谢,将硒元素吸收并

转化为生物有机硒,更适宜人体吸收。2016年承德总结试验

结果,对富硒技术进行了地方改进并开展综合技术示范,编制

完成《富硒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草案)。2017年根据河

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征集2017年河北省地方标准制修

订项目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由承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承德市蔬菜技术推广站承担了《富硒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

/2160/ 《富硒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DB13/T 2695-2018)

》具体编制工作。2017年8月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下

发《关于下达2017年河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二

批)的通知》(冀质监函〔2017〕432号),确定项目编号N

Y201780。2017年9月,在广泛征求国内有关专家和生产应用

者的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形成了《富硒胡萝卜栽培技

术规程》(送审稿)。2017年12月,由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

局组织召开了河北省地方标准专家评审会,经行业专家的审

定,承德市蔬菜技术推广站对送审稿进行了再次修正,最终形

成了《富硒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报批稿)。2018年3月

13日河北省地方标准《富硒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DB13/

T2695-2018)正式签署发布,2018年4月13日起正式实施。

/2161/ 油棕体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
油棕体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油棕被誉为“世界油王”,是国家和海南省拟重点

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在短期内研发适合我国气候条件

的优良油棕品种是目前油棕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油棕组培技术特别是细胞悬浮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育种的基

础,也可利用该技术直接克隆我国现有油棕优株作为种植材

料以解决短期内我国油棕产业发展需求。该成果以源于成龄

油棕芯叶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开展了易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油棕体细胞悬浮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其胚性愈伤组织最

/2161/ 油棕体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

高诱导率为28.67%;用生长旺盛、质地松散的易碎胚性愈伤

组织建立生长状态较均一、分散性好的悬浮细胞系;悬浮细

胞系在胚诱导培养基培养,培养60天可获得直径大于1mm的胚

,最高每瓶295粒;将大于1mm的胚转到固体培养基培养可获得

再生植株。建立了油棕胚性体细胞悬浮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技

术体系,可为我国优良油棕无性系种植材料高效繁育、细胞

生物学研究、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等提供技术平台和参考。

/2162/ 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常杂油5号的选育
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常杂油5号的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常德市“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建设项目,湘发改农[2010]751号。二、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

筛选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大幅提高油菜籽产量与品

质,有效解决本地区油菜生产上存在问题,提高种植效益,满

足市场需求,带动本地区油菜的产业化发展。三、主要论点

与论据油菜是湖南省主要冬作物,2012年播种面积达1848万

亩,是全省除水稻以外的第二大主要农作物。常德市油菜常

年种植面积在40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1/4。优质高产杂交油

/2162/ 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常杂油5号的选育

菜新品种的繁育、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对提高我市油

菜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市优质油料产业的健

康发展、保证国家的食用油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四、创见与创新常杂油5号的选育从改良亲本品质

入手,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统一,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双低杂

交油菜育种理论,是一次成功的育种实践。它在育种技术改

进上的积极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亲本中的G212A”是利用“

油研九号”中的不育株与黄籽双低油菜品系212(h220

5;中双4号)为材料,通过测交、回交、系内成对兄妹交转育

而成,具有高含油量,高抗,高配合力,品质优良等诸多优点,

同时其不育性受两队隐形重叠基因所控制,因而在杂种优势

利用中具有恢复系多,可以广泛配组,不育性稳定,不受温度

影响等环境影响的特点。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4年,常杂油5号在常德、株洲、湘西自治州、怀化等

地共推广种植70.5万亩,亩均增产14.6公斤,累计增产1029.

3万公斤,增收4920余万元,加上优质优价增收2350万元,两项

合计增收7270万元。六、历年获奖情况无七、成果简介不育

系”G212A”是利用“油研九号”中的不育株与黄籽双低油

菜品系212(h220×中双4号)为材料,通过测交、回交

、系内成对兄妹交转育而成,于2011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

委员会审定.恢复系”P103”由湘杂油1号F1代与中双6号杂

交,连续7代自交定向选育而成。组合“G212A/P103”于200

7年配组,进行组合优势鉴定,2008~2009年参加所内新品种

/2162/ 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常杂油5号的选育

比较试验,2009~2010年参加湖南省油菜新品种预备区域试

验,2010~2011年进入湖南省初试,2011~2012年度进入续试

和生产试验。该品种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油

菜。全生育期219.9天。幼苗半直立,叶色常绿,苔茎粗壮,苗

、苔期生长整齐,繁茂性好,株型较紧凑。省区试结果:株高

174.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4.6个

,每角粒数21.5粒,千粒重3.65克。抗倒伏,菌核病和病毒病

发病率低。经检测,芥酸含量为0.1%,硫苷含量为23.39微摩

尔/克(饼),含油量为46.71%。2010~2011年度省区试平均

亩产172.2公斤,比对照沣油520增产5.70%,增产显著;2011~

2012年度省区试平均亩产149.01公斤,比对照沣油520增产5

.9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0.61公斤,比对照增产5.83%。育

苗移栽宜在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时移栽,一般棉地栽

6000株,中等肥力以上的稻田栽8000株;肥力水平较低的稻田

和丘岗山地亩栽8000-10000株为宜。直播田的留苗量以2-2

.5万株/亩为宜。基肥占总用肥量的60%,以有机肥为主,每亩

加施1.5公斤硼肥;注意清沟排水,冬前防治蚜虫和菜青虫,花

期防治菌核病。该优质、高产、高抗杂交油菜新组合具有以

下优点1.产量高,比对照显著增产;2.品质好,符合”双低”

优质油菜标准,且含油量高。3.抗性好,生育期适中。在湖南

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均表现出了良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在常德市多个县区示范中,产量、品质均优于同类参试品

/2162/ 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常杂油5号的选育

种,尤其是黄籽特征和产油率高的特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

迎。该品种的选育,对于提高优质油菜的产量与产油量,增加

农民收益,满足人们对油料及制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要

求、促进油脂深加工和饼粕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163/ 旱作玉米新品种富农340
旱作玉米新品种富农34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于宁夏农林科学院科

技创新先导资金项目,主要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海拔1700m~1

900m、有效积温2200℃低温区域的早熟抗旱玉米品种匮乏开

展的相关研究,以品种引选与示范为主主要手段,筛选出适应

当地生态条件的具有广适性、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新

品种为主要目标。2品种来源:富农340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固

原分院成功引选的旱地玉米新品种,杂交组合为F502×

FN1011。3产量指标: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00.0kg,较

/2163/ 旱作玉米新品种富农340

对照平均值增产7.0%,不显著;201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78

.4kg,较对照登海1号增产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

产739.2kg,平均增产8.3%;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33.8k

g,较对照登海1号增产10.3%。4特征特性及优缺点:幼苗第

一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鞘紫色,茎基绿色,株型紧凑,成株

17片叶,株高220cm,穗位74.3cm,雄穗分枝3~5个,颖壳绿色

,化药黄色,雌穗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形,穗长19.0cm,穗粗4.

9㎝,秃尖0.4㎝,穗行数14~18行,行粒数37.4粒,单穗粒重1

78.4g,百粒重33.5g,出籽率82.9%,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

齿型。2014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

796g/L,粗蛋白质9.84%,粗脂肪4.27%,粗淀粉73.62%,赖氨酸

0.28%。生育期134天,较对照登海1号早熟4天,属中早熟杂交

品种。5抗性鉴定: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抗性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抗小班病,高感矮

花叶病、丝黑穗病。该品种苗势旺,耐旱抗寒,活秆成熟,丰

产性好,适应性广,但高感矮花叶病、丝黑穗病。6栽培要点

: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10日-20日左右,机播或人工播种;播种

根据土壤墒情采用先覆膜后播种或先播种后覆膜两种方式;

行距50㎝,株距30㎝,亩密度4500株;重施基肥,秋季亩施农家

肥3000-4000㎏、磷酸二铵10~15㎏,合理配施N、P肥及喷施

叶面肥;加强管理,用20%克福戊种衣剂包衣防治丝黑穗病、

矮花叶病,及时防治其他病虫害,适时收获。7适宜地区:适

应宁夏南部山区≥10℃有效积温2300℃以上地区春播单种。

/2164/ 稻—油(麦)周年全程免耕保护性栽培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
稻—油(麦)周年全程免耕保护性栽培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以现代农业为指导,以大宗粮油作物为重点

,以系统学原理,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稻—油(麦)周年全程

免耕保护性栽培各项关键技术的探索、试验、研究。创新集

成了稻—油(麦)周年全程免耕保护性栽培配套技术;研制

了油菜免耕栽培关键技术,包括免耕品种选择,机收和人工收

割的基本苗定植密度,不同土质条件的肥料运筹及定量施肥

模式,分段化除技术等;油菜免耕保护性栽培配套技术规程;

小麦免耕关键技术,包括免耕品种选择,免耕稻草覆盖技术,

/2164/ 稻—油(麦)周年全程免耕保护性栽培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

化除配套技术,定量施肥模式;小麦免耕保护性栽培配套技术

规程;水稻免耕栽培各项关键技术,包括不同育秧方式及最佳

抛秧秧龄选择,免耕直播、免耕抛秧化除技术,免耕定量施肥

模式,病虫总体控制技术;水稻旱育无盘抛秧、软盘抛秧免耕

栽培配套技术规程;健全了成果推广体系,推广方法灵活多样

/2165/ 产地微型冷库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产地微型冷库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我国果蔬采后损失高达20%~30%,约1千亿元/年。

温度、湿度、气体和防腐是果蔬现代保鲜4个要素,其中温度

作用率60%-70%。发达国家依靠无缝冷链技术,采后损失仅3

%~5%,但不适于我国以小规模产地保鲜为主的国情。产地微

型冷库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是天津市东丽区科技型中小企

业发展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由天津捷盛东辉保鲜科技

有限公司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合作开发,邵重晓任项目负责

人。项目的核心内容包括:(1)库体保温材料的筛选与设

/2165/ 产地微型冷库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计;(2)组装式冷库、建议冷库的设计与建造。其中:组装

式与简易冷库的还包括不同的库容(分为10吨、20吨、50吨

、100吨,下面以20吨为例进行说明)的微型冷库设计与安装

,工程验收与维护管理等;(3)产地微型冷库产业化新技术

集成。通过保温材料筛选与库体优化设计,新型组装式微型

冷库、简易冷库控温效果、智能化控制体系、安装简易程度

等性能较大型冷库、第I代和第II代微型冷库均大幅提高,其

大面积推广将使我国产地保鲜率大幅提升,解决果蔬采后损

失问题。

/2166/ 远红外差压膨化大枣脆片生产技术
远红外差压膨化大枣脆片生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技术详情

  项目简介利用差压膨化技术生产果蔬脆片是目前国

际上最新的高科技项目,是一项新型休闲保健食品产业。该

项目把远红外技术应用于膨化大枣脆片生产中,提高了产品

的质量,缩短了加工过程,可节约生产能源60%。该技术生

产的膨化大枣脆片,解决了真空油炸大枣脆片的许多不利影

响,保持了大枣的原色、原味及原有营养成份,符合绿色食

品要求,是21世纪新型产业化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大枣原料

—→清洗—→挖核—→切片—→护色处理—→漂洗—→甩去表面水

/2166/ 远红外差压膨化大枣脆片生产技术

—→干燥—→选捡分级—→计量包装—→入库待加工干大枣片—

→膨化前处理—→选捡及除去不良部分—→膨化—→干燥—→冷

却—→包装—→入库待销生产规模年设计生产膨化大枣脆片为

320t(按320天计);项目投资估算该项目总投资535万元,

其中征用土地投资25万元,土建1800m2约投资80万元,设备

总投资250万元,1.5吨蒸气锅炉15万元,不可预见费约15万

元,流动资金约150万元(按固资产投资的30%)

/2167/ 大豆新品种——杂交豆1号
大豆新品种——杂交豆1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特征特性: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蓝色,百粒

重20克左右。亚有限结荚习性,圆叶、紫花、棕毛,株高85~

90厘米,主茎节数17~19,分枝2~3个,株型收敛,主茎结荚6

0~80个,三粒荚多,荚熟时呈棕褐色。籽粒含蛋白质39.19%

,脂肪21.09%。人工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田

间自然发病调查,抗灰斑病,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属中晚熟种

,出苗至成熟134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650℃以上。、二

、产量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265.5公斤,比对

/2167/ 大豆新品种——杂交豆1号

照吉林30号增产21.9%;一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401.9公

斤,比对照吉林30号增产20.8%。三、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

杂交豆1号适应吉林省四平、辽源地区及长春地区南部等中

晚熟区域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每公顷保苗1

5~16万株。每公顷施有机肥2万公斤,种肥磷酸二铵150公斤

。生育期间注意防治大豆蚜虫,8月中旬及时防治大豆食心虫

。杂交豆1号具有超高产、抗病、品质优良的特性,有很大的

推广前途。

/2168/ 火龙果新病害-褐腐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火龙果新病害-褐腐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火龙果褐腐病(又称溃疡病)是火龙果上新发毁灭

性真菌病害,轻则造成果皮“麻点”降低商品价值,重则导致

整条茎秆和果实腐烂死亡,甚至毁园。华南地区常年高温、

高湿的气候特点有利于火龙果褐腐病的暴发和流行,火龙果

整个生长季均可受到该病原菌为害,严重制约了火龙果产业

健康发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针对该病害开展了防

控相关技术研究,调查了广州市及广东省火龙果褐腐病的发

生与为害情况;鉴定出火龙果褐腐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

/2168/ 火龙果新病害-褐腐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孢(Neoscytalidiumdimidiatum);明确了每年的4~10月为

广东省火龙果褐腐病发病高峰期;明确了火龙果褐腐病菌生

物学特性;初步建立了火龙果褐腐病菌特异性分子检测技术

;测定了15种杀菌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抑菌持效期及7种有

效杀菌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筛选出在田间对火

龙果褐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5种;集成一套基于火龙

果褐腐病灾变规律和病原菌主要为害幼嫩梢条特性以及内吸

性强、持效期长、杀菌谱广的药剂应用,将防控着力点放在

保护嫩梢的精准施药上,通过将病害防控时期前移,减少初侵

染来源,逐步替换带病挂果枝条,从而实现降低病枝和果实为

害率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该项防控技术体系的全面应用,

对于发病严重果园,当年病害就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未发病果

园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可有效遏制火龙果褐腐病蔓延势

头,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169/ 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在杂交稻恢复系中的应用
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在杂交稻恢复系中的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成果“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在杂交稻恢复系中

的应用”来源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项目(2013B061800035)

。项目背景:本项目针对制约我省杂交水稻生产发展威胁的

重大病害白叶枯病,研究品种自身的抗性防治病害的环保安

全生产技术。在摸清广东白叶枯病病原小种发生种类及变异

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筛选出合适本地区使用的白叶枯病

广谱抗性基因Xa23、XaH120、Xa7等,应用现代分子生物高新

技术结合传统植物病理学与育种学,选育出新的抗白叶枯病

/2169/ 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在杂交稻恢复系中的应用

优良恢复系,进而培育出4个抗病杂交稻组合,保障杂交水稻

安全生产。项目获得具体成果如下:1、广谱抗白叶枯病基

因的筛选通过人工接种表型鉴定,筛选出源于“CBB23、H12

0、IRBB7”等抗病品种资源的广谱抗性基因Xa23、XaH120、

Xa7等。2、广谱抗性基因辅助选择分子标记建立通过GRAME

NE公共数据库查找与广谱抗性基因Xa7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引

物,选用了RM20580,RM20590,RM20591,RM20595等4个SSR标记

。其中RM20580标记位于Xa7基因左侧0.3cM处,标记RM20591

与Xa7共分离。利用Xa23基因连锁标记RM206对抗感亲本进行

PCR扩增。结果表明,抗感亲本之间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该

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是一个较好的选择Xa23的分子标

记。3、抗白叶枯病新恢复系的选育将源于”CBB23、H120、

IRBB7”的广谱抗性基因Xa23、XaH120、Xa7等导入感病杂交

稻恢复系粤恢9802等,获得F1代,并将杂交后代回交,获得抗

白叶枯病恢复系粤恢9822、R恢163等2个抗白叶枯病新恢复

系。新恢复系能抗我省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和强毒

菌系Ⅴ型菌。其中”粤恢9822”,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获

公告。4、抗白叶枯病杂交稻组合选育利用抗白叶枯病恢复

系粤恢9822与珍丰A、美A配组,选育出珍丰优9822、美优98

22两个抗病杂稻水稻新组合;应用R恢163与五丰A、吉田A等

配组,获得五丰163、吉丰163等抗病杂稻水稻新组合。珍丰

优9822参加2013年晚造广东省区试,平均折亩产457.68公斤

比对照种博Ⅲ优273增产8.83%,增产极显著。米质鉴定达国标

/2169/ 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在杂交稻恢复系中的应用

和省标优质1级。中抗白叶枯病(Ⅳ型菌3级,Ⅴ型菌3级)。高

抗稻瘟病。综合性状好。2011年、2012年晚造美优9822参加

本所品比,三次重复平均折亩产分别为510.8公斤和499.5公

斤,分别比对照博优998增产6.5%和7.4%,达显著水平。米质

达国标优质2级。中抗我省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和强

毒菌系Ⅴ型菌。珍丰优9822、美优9882两个抗病杂稻水稻新

组合已申请审定,珍丰优9822已进入省区试复试,美优9822参

加省区试初试。

/2170/ 山西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洪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例
山西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洪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目标的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

业发展模式。县域是我国具有比较完整的社会、经济结构与

功能的基层行政单元。21世纪,我国县域农业的发展面临着

人口膨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供给压力加大等问

题,处于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严峻状

况,其独特的经济、政治、社会作用造就了其对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紧迫需求,研究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农业最终

/2170/ 山西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洪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例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山西经济

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重视不够,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资

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退化,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农产品的质

量安全。为了推进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以山西省

农业大县洪洞县为对象,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国内

外经验,开展分析研究,研究成果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借鉴,也为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的创

新点:提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设。该体系由“农

业资源合理利用体系+农业产业调整优化体系+农业社会化服

务支撑体系”三大部分组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

、经济、生态相融合的目标;产业布局战略模式“一河莲笋

二路菜,平川精农禽牛羊,丘陵干果种红薯,山区杂粮生态林

”。出版论著:“区域经济通论”,梁吉义,《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据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完成的科技查

新报告(2015C0302136),经国内查新:研究提出的“农业

资源合理利用体系+农业产业调整优化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

支撑体系”三大部分组成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体系框

架、“一河莲笋二路菜,平川精农禽牛羊,丘陵干果种红薯,

山区杂粮生态林”的产业布局战略模式与国内相关文献中涉

及研究是不相同的。研究成果在我省农业厅、洪洞县等地已

得到应用。

/2171/ 云南农业气象分析服务系统
云南农业气象分析服务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2001年12月,针对云南农业气象服务普遍存在自动

化程度低、针对性不强、分析不深入、服务材料水平因人差

异太大等问题,项目组向云南省气象局科技处申报立项。项

目和系统边研究开发边应用,于2004年5月全部完成。系统

不但非常有效地提高了日常气象数据统计和数据处理的工作

效率,解决了省级气象报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自动化问题,

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气象分析评判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是云南基本实现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标志

/2171/ 云南农业气象分析服务系统

。(1)首次提出了等级定量标准化、农业气候年型评判、年

型的农业影响效应和农业气象理论指标分析四方面有机结合

的服务新观点,并以信息化的形式体现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系统中,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2)提出并使用等级定量标

准化技术方法,在气象分析服务系统中实现对历年和实时气

象要素快速准确的农业气候年型评判。(3)首次提出基于农

田作物需水满足度的农业旱涝评判指标,并在系统中,实现

对不同气候类型站点农业气候干湿程度和旱涝等级的可比性

快速分析评判。(4)在数据库定制中使用了历史数据和实时

数据无缝隙连接技术、数据记录的记录号与时间高度关联技

术,实现对全省历年和实时气象要素的快速统计分析和评判

,以及对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各地农业气候特点的快速掌

握。(5)省内首次应用三角网格原理方法,实现了要素等值

线分布图的快速自动生成。(6)使用VisualBasic6.0编程语

言,按分类模块形式设计、编写可实现气象和农业气象报文

整理、日常气象统计分析、农业气象基础资料查询段(月)气

候评价等功能的程序模块,并集成开发了“云南农业气象分

析服务系统”。系统技术成熟,其数据库安全性好,适合作

省地县各级气象服务平台推广使用,目前是省级农业气象业

务服务工作平台。已制作出品145期服务产品,为云南省政

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并成为省

级气象业务服务指导产品。今年很长时期内,云南省级农业

气象服务产品都将从各系统平台下源源不断制作出来。

/2172/ 春秋兼用桑蚕新品种“三新×5091”的育成和应用
春秋兼用桑蚕新品种“三新×5091”的育成和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狩猎和捕捉动物
技术详情

  “三新×5091”是选择高茧层率,强健,

多丝量品种进行杂交后,用高温、常温与活蛹缫丝方法相结

合选育而成的春秋兼用、多丝量的新品种。该品种为一代杂

种,具有产丝量高,丝质好的优良性能。1985-198

6年经中试鉴定证明,该品种张种产茧率比对照种“桂夏二

号”增产4公斤,茧层率绝对值增加1.5%,张种产值增

加51.60元。1987-1988年参加全国品种鉴定

,除虫蛹生命率个别网点略低于对照外,其余指标均符合国

/2172/ 春秋兼用桑蚕新品种“三新×5091”的育成和应用

家审定标准,且茧丝性状优良。1983-1989年广西

自治区饲养6.14万张,新增农业产值316.8万元,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该品种适宜在该区春秋两季饲养

/2173/ 柑桔产地贮藏保鲜技术
柑桔产地贮藏保鲜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1、技术特点、特性和技术指标:(1)以改良通风

库为贮藏场所,改良通风库利用自然冷源,库内温湿度稳定

,室外0℃~25℃情况下,库内保持5℃~15℃,相对湿度8

0%~95%,操作简便。(2)柑桔采收关键技术:通过果实的

果皮色泽、可溶性固形物、生长积温确定柑桔鲜食、短期贮

藏、长期冷藏采收期。(3)柑桔防腐保鲜技术:采用低毒

无害的药剂进行防腐保鲜处理果实保持良好率和高新鲜度。

(4)柑桔防萎蔫技术:果实采用薄膜单包技术,有效防止

/2173/ 柑桔产地贮藏保鲜技术

水分损失。2、应用效果:柑桔贮藏3~5个月,总损耗低于

10%。每千克柑桔增值0.40元以上。3、适宜地区:该技术适

用于所有柑桔产区。

/2174/ 鲜食豌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鲜食豌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鲜食豌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由保

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牵头,五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

门共同参与,针对生产上鲜食豌豆专用型品种缺乏、冬春季

干旱严重、栽培技术滞后等问题,依托云南省农业发展专项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完成的农业应用技术项目

。一是积极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先后育成登记了保丰1

号、保丰2号、保翠豌1号和引种筛选了滇宝先锋、滇宝3号

等5个品种应用于生产,解决了生产区专用型品种紧缺难题。

/2174/ 鲜食豌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经鉴定,保丰1号为抗白粉病品种,保丰2号为中抗白粉病品种

,保翠豌1号为早熟抗锈病品种。其中保丰1号入选为云南省

主导品种,2018年施甸段国文在海拔2152米的山地种植3.40

亩,亩产鲜荚699.60kg,适宜种植海拔最高。2019年隆阳区杨

永华种植5.7亩,亩产鲜荚2031.44kg,亩产值18103.59元,总

产值达10.32万元,创保山市单产效益最高水平。通过科技查

新,保丰1号、保丰2号和保翠豌1号3个品种除项目委托单位

的文献外,未见其他相同文献报道。二是集成绿色栽培技术

抗旱减灾及节本增效明显。通过栽培技术研究及试验示范,

集成了以抗旱减灾、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等内容为主的5项

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制定发布了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

《保山市鲜食豌豆生产技术综合标准》,为鲜食豌豆标准化

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解决了生产上栽培技术滞后、生产效

益低、商品质量评价体系无依据等关键技术难题。其中“烤

烟套种鲜食豌豆抗旱减灾绿色栽培技术”和“鲜食豌豆露地

高架栽培丰产技术”先后入选为云南省主推技术。通过科技

查新,“烤烟套种鲜食豌豆单行密植打侧枝技术”新颖,未见

相同文献报道。三是综合效益显著。项目通过人、财、物的

有效整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7

4.68万亩,鲜荚总产量41219.63万kg,总产值263805.63万元

,新增总产量17400.44万千克,新增总产值163768.01万元,新

增纯收益143487.26万元,总投资收益率1:6.59,农户得益率

1:4.87,科技投资收益率1:38.00;鲜豆采收后茎叶秸秆也是

/2174/ 鲜食豌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优质饲草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项目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多

途径宣传,累计培训科技人员及农户126场次8860人次,印发

技术资料10250份,广泛提高了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户的科技文

化素质,培养了一支能吃苦耐劳的科技创新队伍和一批现代

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能手;项目电视网络报道7期,电台宣

传2次,《保山日报》报导4篇,发布信息15条,发表科技文章

8篇,国内外专家团3次莅保现场指导,扩大了保山鲜食豌豆产

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项目为生产区贫困户1.08万户4.2万人

决战脱贫攻坚、产业精准扶贫发挥了积极作用。项目成果应

用,促进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山市鲜食豌豆种植面积从2

008年的10.5万亩发展到2019年的30.9万亩(行业统计数据

),产品畅销全国各主要城市,成为云南省主要的鲜食豌豆生

产基地。为打造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

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175/ 桉树优良无性系引种及丰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桉树优良无性系引种及丰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001年云南云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国营雷州林业

局进行桉树引种栽培技术合作,合作期为2001年-2005年,

内容包括:桉树的组培、扦插、测定、中试及推广等方面的

技术研究。通过对桉树优良无性系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的深

入研究并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种植,所筛选出的4个桉树优

良无性系(雷林102,雷林106,雷林107,雷林110),到2

005年止,云南云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

地”的种植经营模式,已推广种植短周期速生桉树优良无生

/2175/ 桉树优良无性系引种及丰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系纸浆原料林13.7万亩,经测定每亩蓄积年平均生长量都达

到或超过2立方米。

/2176/ 甘薯种间杂交新品种“渝苏303”的繁殖推广及其淀粉加工
甘薯种间杂交新品种“渝苏303”的繁殖推广及其淀粉加工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对国内第一个国审甘薯种间杂交新品种“渝苏

303”进行蔓尖脱毒的基础上,建立“原原种、原种、生产

种”三级繁供体系,为生产提供达标优质种薯。加速高产淀

粉质甘薯新品种“渝苏303”的推广。通过规范化丰产栽培

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渝苏303”鲜薯亩产2500公斤或比

全市平均产量增加1000公斤/亩。确立甘薯淀粉初加工采用

“小型、就近、分散”的方式和大批量水封贮藏新技术和多

层次深加工原料供应技术方案,大大降低了深加工原料的运

/2176/ 甘薯种间杂交新品种“渝苏303”的繁殖推广及其淀粉加工

输成本、贮藏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成功实现了对深加工企

业的甘薯淀粉原料的全年供应,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且具

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77/ 蓝莓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技术研究
蓝莓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
应用领域: 水果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来源:伊春市政府。背景:在

全省和伊春市大力发展蓝莓产业,伊春林区第三次创业之际

,以及国家、省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下提出并设立的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该研究成果是以伊春林区极具有

代表性的立地为前提。目的是为森工林区天然林停止采伐后

和伊春林区进行第3次创业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林下经

济和小浆果资源,发展蓝莓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选择的主要

迹地类型和立地条件包括低产林改造迹地、疏林地的林缘、

/2177/ 蓝莓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技术研究

林冠下,低湿地、山下腹的林间空地。同时,在苗圃地上进行

了栽培试验。通过全面系统研究获得如下技术。(1)伊春

林区首次开展了蓝莓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试验,通过5年的引

种试验研究,蓝莓经采取辅助防寒措施,可以安全越冬,能够

在伊春林区正常生长、开花、结果,证明引进的品种栽培试

验是成功、可行的。(2)通过不同品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

栽培试验,选择出了伊春林区林业用地栽培蓝莓应首选山脚

下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土壤含水量充分,但不积水的平坦地

;其次,选择有充足光照、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的林间空

地。季节性或长期积水,土壤干旱、瘠薄,上层有遮阳物的立

地不宜选择。(3)在品种选择上应以齐伯瓦为主栽品种,以

美登为辅。因为齐伯瓦口感极好,产量高,适应能力强,植株

直立,果实无污染,商品价值高。而美登虽然抗寒能力强,植

株矮小,枝条柔软,果实易接触地面造成污染,价格低,果实小

,采摘费工;其次可选择北陆、北蓝、北村、伯利克、蓝丰、

斯巴坦等。(4)本地区定植3年生蓝莓,第2年便可开花,并

有少量结实。座果率为美登51%以上,北陆68%以上,北村78%

以上。美登定植3年单株结实146.9g,定植4年单株结实348g

,北陆定植3年单株结实209.0g,北村定植3年单株结实92.2g

,另外,奇伯瓦定植4年株产819g,北蓝667g。(5)由于本地

区生长期较短,苗木木质化不充分。因此,防寒时间不宜过早

,以入冬前防上即可,时间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防寒。防寒

前事先要准备好防寒土,为了便于撤土可覆盖一层遮阳网后

/2177/ 蓝莓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技术研究

再培土。(6)撤土,当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时可撤土,时

间在四月末至五月初。方法,用二齿子或三齿子,轻轻将覆土

去掉,将枝干扶出,并将覆土荡平。(7)蓝莓美登在本地区

,入冬前叶片不落,9月中旬开始叶片变成紫红,非常鲜艳,建

议推广为庭院景观树种。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伊春林

区首次开展了不同立地条件在蓝莓栽培技术,选择出来适合

蓝莓栽培的最佳立地为山脚下平坦地和无上层木的林间空地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技术成果成熟度

高、可靠性强,适用于东北林区栽培蓝莓。5、应用情况及存

在的问题已在伊春林林区应用,反映良好。

/2178/ 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发掘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发掘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课题的来源与背景《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

资源发掘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是朝阳市林业技术推

广站、沈阳农业大学、朝阳市林业调查规划院为了更好地保

存枣树种质资源、大幅提高枣树的成活率和大枣的产量这一

目标而自主研究发的。实验基地设在朝阳县贾家店农场、朝

阳县波罗赤乡,朝阳县北四家子乡、朝阳市双塔区孙家湾乡

,朝阳市龙城区西大营子镇,面积达1000亩以上,实验基地土

质肥沃、阳光充足,浇水排水比较方便,实验地实行集约化管

/2178/ 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发掘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理。这些措施都为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条件,为了更

好地探索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发掘及高效栽培技术

和新方法促进我市经济林的发展,加速荒山绿化步伐,为广大

农民增产增收服务,为朝阳市生态立市做出更大贡献,我们于

2002年4月3日成立了《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发掘及

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二、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1、

枣树的种质资源调查朝阳市枣树种质资源丰富,朝阳市本地

品种为大平顶枣,通过大平顶枣的栽培,我们发现大平顶枣品

种中个别的品种从果型上、叶片形状、枣果口味、花期、形

状等方面发生变异,将发生变异的品种单独进行培养、栽培

,从而筛选出大铃铛枣、三星枣等品种。为进一步丰富枣树

的种质资源,朝阳市又从外引进行许多新的品种。常见的有

:赞黄大枣、悠悠枣、蓬莱鲜枣、鸡心蜜枣、临猗梨枣、金

丝王蜜枣等。同时还有许多少见的枣树新品种,现朝阳市枣

树新品种达30余种。2、枣树的良种选育朝阳市枣树种子资

源丰富,本项目在众多枣树品牌中筛选出枣树优良品种有:

大平顶枣、小平顶枣、大铃铛枣、三星枣、赞黄大枣、金丝

蜜枣、梨枣等品种。其中品质最优良的品种有大平项枣、大

铃铛枣、三星枣、金丝蜜枣等品种。并对其进行枣树光合及

荧光生理特征研究。3、枣树结苗高效栽培技术枣树高效栽

培技术包括以下两项关键技术研究:“枣树绿苗栽培技术研

究”、“枣树优良品种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3.1

半干旱区枣树绿苗栽培技术研究“枣树绿苗高效栽培技术研

/2178/ 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发掘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究”是课题组自2002年开始立项,并且着手研究,2006年6月

研制成功,该项技术能大幅提高枣树优良品种的成活率,使用

该项技术枣树优良品种成活率达92%以上,比传统栽培的成活

率成活率提高1倍以上(传统栽培成活率为45%),减少广大

农民建枣园的成本。3.2枣树优良品种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

术研究在使用枣树绿苗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枣树优良品种成活

率的同时,针对枣树的产量不稳定,课题组在“枣树绿苗高效

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枣树优良品种矮化密植

丰产栽培技术”,使用该项技术能大幅提高枣树的产量。三

、技术的创造性与创新性(一)本项目的创造性体现在:1

、对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科学的发掘,将辽西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归纳为两大类,即大

枣和山枣,近30个品种,首次确定了适于辽西地区种植的5种

大枣优良品种、5种山枣的优良品种种质资源。2、在枣树栽

植技术、丰产栽培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打破传统,创新了枣

树栽植方式,利用绿苗栽植,提高了栽植成活率;在丰产栽培

上,提出了包括新式剪枝法、“环割”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内

的大枣、山枣的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二)本项目的创新点

本项目着重突出了以下几个创新点:(1)对辽西半干旱地

区枣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科学的发掘,将辽

西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归纳为两大类,即大枣和山枣,近30个品

种,首次确定了适于辽西地区种植的5种大枣优良品种、5种

/2178/ 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发掘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山枣的优良品种种质资源。(2)在枣树栽植技术、丰产栽

培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打破传统,创新了枣树栽植方式,利用

绿苗栽植,提高了栽植成活率;在丰产栽培上,提出了包括新

式剪枝法、“环割”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内的大枣、山枣的丰

产栽培技术体系。四、应用前景《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

资源发掘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从研究区的枣树种质资源清

查摸底、枣树种质资源库构建、枣树优良品种选育乃至枣树

绿苗栽植高效技术、枣树矮化栽植丰产高产技术一整套的技

术措施体系的建立,不但丰富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

资源保存与高效利用的理论,而且对广大辽西地区枣树丰产

栽培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该项技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和简易的操作性,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它不仅适用于

辽西半干旱地区,同时对指导全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枣树

栽培和枣树生产实践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辽西半干旱地区枣

种质资源发掘及高效栽培技术对本区域的枣树生产实践具有

深刻的指导意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景可观

。枣树绿苗高效栽植技术、枣树矮化栽植丰产高产技术一系

列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使朝阳大枣的生产面积扩大、产

量增加,仅近5年内就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6亿元。五、获奖

情况该项目获2012年度朝阳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2179/ 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双华占”的杂交选育
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双华占”的杂交选育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供稻米品位,开展本项目。一

、选择优良亲本通过有性杂交育种,由于品种间遗传基因的

分离与重组导致:1、双亲优良性状基因互加综合了双亲优

良性状。2、双亲不同显性基因互作、互补产生了不同于双

亲的新的优良性状。3、双亲优良基因在新品种中累积而形

成超亲现象。故而能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二、本项目200

6年1月开始引进13个优质稻种,筛选出黄华占与金华软占作

为杂交组合的父母体。于2006年早造配对杂交获得FO代种子

/2179/ 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双华占”的杂交选育

。F2-F7代严格定向选择,育成优质籼稻新品种双华占。三、

本项目的创造性及先进性是:1、从众多良种中选育出双亲

本。2、采用温汤杀雄等新技术进行杂交。3、从F2代开始按

矮杆→株型适中→叶片厚直→剑叶中长挺举→分蘖力强→多穗大

穗→抽穗整齐→结实率高→耐肥抗倒→后熟优→抗病虫害→谷粒细

长→米质优、饭味佳的目标要求严格选择,最终育成双华占。

四、本项目育成的双华占优质(达到国标二级标准)、高产

、稳产、适应性强。在揭阳地区种植全生育期早造135天、

晚造115天,平均亩有效穗18~22万穗,平均每穗总粒170~1

80粒,结实率86%~88%,千粒重20.5克。2009~2012年经市内

累计应用试种面积4500亩。平均亩产优质谷535~625kg,高

产田亩产647kg。亩产量比对照种粳籼89和粤香占分别增产

9.83%和6.38%,米质评定为国标优质二级米。五、双华占20

09~2012年累计应用4500亩,创产值733.05万元,新增效益1

94.4万元;双华占抗病力强可少施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抗倒伏有利于机械收割,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较高的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六、本项目技术成果具有科学性、

创新性和实用性,其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七、本课

题“泰桂占杂交选育”获2009年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华

粤占杂交选育”获2010年度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南香占杂

交选育”获2010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美超占杂交选育”

获201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2180/ 丰优326
丰优32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粤丰A/粤恢326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

杂交稻组合。晚稻全生育期113天左右,比金优桂99(ck)

迟熟3-4天。生势好,株型集中,分蘖力较强,耐肥抗倒,

抽穗整齐,后期熟色好,穗大粒多,生育期适中。科高101

.9-112.6厘米,穗长23.0-23.4厘米,亩有效穗16.3-17.4万

,每穗总粒数138-155粒,结实率76.6-78.5%,千粒重23.8

-24.0克。晚稻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6.5%,垩白

粒率28.0%、垩白度3.7%,直链淀粉含量22.6%,胶稠度52毫

/2180/ 丰优326

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82分。感稻瘟病,B群、C群和

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7.1%、70.0%、60.6%,病圃鉴定叶瘟病

级4,穗瘟病级7。产量表现:2004、2005年晚稻参加市区试

,平均亩产分别为441.6公斤和437.5公斤,2004年比对照金

优桂99减产1.2%,减产不显著;2005年比对照金优桂99增产

8.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晚稻大区表证试验平均亩

产410.0公斤。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秧田亩播种量10.0公斤左右,本田亩用种量1.0公斤。(2)

适时移栽,晚稻秧龄16-18天,4-5叶移植,每亩确保2万科

,每科1-2苗。(3)合理施肥,中等肥田种植,全生育期施

纯氮10-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65为宜,前期施

60%、中期35%、后期5%。(4)浅水促蘖,晒田控苗,湿润

灌浆,干湿养粒。(5)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市

品审小组审定意见:丰优32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

稻全生育期113天左右,比金优桂99(ck)迟熟3-4天,丰产

性较好,晚稻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感稻瘟病。适宜我市非

稻瘟病区晚稻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品

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181/ 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创制和应用
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创制和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于国际

上率先创造性地育成4个高产、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

通过国家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国际上确立了

甘蓝型黄籽油菜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的领先地位。同时,还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20余篇,编制发布

行业标准1个,育成油菜新品种23个,其中,6个通过国家审

定。这些品种在长江流域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6137.58万亩

,产生经济效益44.53亿元。其中,在重庆市累计推广应用

/2181/ 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创制和应用

1750万亩,农民累计增收15.32亿元;项目组自育品种推广

面积超过重庆市油菜生产面积50%以上,使重庆市油菜的单产

、含油量、品质显著提高,效益增加,经济社会著。

/2182/ 果蔬湿面及其保鲜方法
果蔬湿面及其保鲜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方便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该项目涉及食品加工领域,特别涉及果蔬湿面及其

保鲜方法,该果蔬湿面按重量份计包括果蔬粉1~10份,水

29~35份,食盐1~2.5份和面粉100份;其保鲜方法为将保

鲜膜封装好的果蔬湿面在微波功率800w条件下灭菌14~22秒

;该项目的果蔬湿面营养丰富,感官品质、质构品质和蒸煮

品质好,经该项目保鲜方法处理后,其柔软度好、口感佳,

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条件下保鲜期长。保鲜湿面是一种以非油

炸脱水方式制得的面食。同传统的油炸类方便面相比,保鲜

/2182/ 果蔬湿面及其保鲜方法

湿面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的搭配比例更为合理;

同传统的挂面相比,保鲜湿面具有新鲜爽口、嚼劲及口感好

的特点。湿面加水量通常56%~67%,虽口感好,但保鲜期

短;生产者为保证保鲜期(货架期),通常选用降低pH值或

采用高温蒸煮的方式进行抑菌、杀菌。但降低pH值会造成面

条口感发酸进而使消费者丧失食面的兴趣;高温蒸煮会使面

条变软而无嚼劲。该项目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所述果蔬

保鲜湿面的保鲜方法,采用该方法处理后的果蔬湿面柔软度

好、口感佳,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条件下保鲜期长。

/2183/ 一种苦荞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苦荞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苦荞酸奶,它是由以下原料制备

而成的:原料奶750-850kg,白砂糖80-110kg,苦荞米10-40k

g,乳清蛋白粉8-15kg,菌种10UC/吨,水定容至1000kg;所述苦

荞米是经过蒸煮处理的苦荞米;苦荞米是苦荞麦经过分离加

工,脱去外壳的苦荞米;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制备该苦

荞酸奶的方法。本发明的苦荞酸奶配方设计经过发明人的大

量研究改良,配方组成具有特定的针对性,各个组分相互之间

的配合关系突出,能够协同改善苦荞酸奶的外观形貌和风味

/2183/ 一种苦荞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口感,使之具有不弱于一般常规酸奶的风味口感。

/2184/ 一种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的方法
一种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的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企业自选本发明涉及

一种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的方法,属于种植栽培领域。

课题背景:目前,油茶苗木繁育种类较多,但存在嫁接成活率

不高、苗木不壮等问题,本嫁接方法采用了很多创新方法,克

服了过去普通嫁接方法的缺点,在种子催芽、基质配方、接

穗处理、幼苗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②技术原理及

性能指标;技术原理:为了改变油茶良种单一化,本发明的目

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的方法,本发明的

/2184/ 一种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的方法

嫁接方法不伤砧木,包裹时能将嫁接口完全封闭,保湿性好,

使嫁接成活率达到97%,而且本发明操作简单快捷,使复杂的

油茶良种芽砧嫁接变得简单快捷,易学、易懂、易操作。为

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油茶芽苗砧嫁接

容器育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油茶芽苗砧培育a

、种子采选;b、催芽床设置;c、种子消毒。(2)、圃地选

择与准备(3)、营养袋准备(4)、接穗的准备(5)、嫁

接(6)、嫁接容器苗栽植与管理:a、嫁接苗插入容器袋;

b、容器苗的管理;c、施肥;d、病虫害防治;e、揭膜及拆除

遮荫棚;f、移植。本发明技术指标:本发明的嫁接方法不伤

砧木,包裹时能将嫁接口完全封闭,保湿性好,使嫁接成活率

达到97%,而且本发明操作简单快捷,使复杂的油茶良种芽砧

嫁接变得简单快捷,易学、易懂、易操作。③技术的创造性与

先进性;创造性: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

苗的方法,其主要包括油茶芽苗砧培育、圃地选择与准备、

营养袋准备、接穗的准备、嫁接和嫁接容器苗栽植与管理六

个步骤,本发明的嫁接方法不伤砧木,包裹时能将嫁接口完全

封闭,保湿性好,使嫁接成活率达到97%,属技术首创。先进性

:本发明培育出大苗、壮苗、良种苗,而且操作简单快捷,使

复杂的油茶良种芽砧嫁接变得简单快捷,易学、易懂、易操

作。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技术已经在实

验室成熟,已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充分应用。嫁接成活率达到

97%适用范围:适用所有油茶苗木生产企业。安全性:本技

/2184/ 一种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的方法

术无任何安全隐患。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此技术在安徽

德昌苗木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试用,效果良好。⑥历年获奖情

况;无。⑦成果简介本成果研发了一种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

苗的方法,其主要包括油茶芽苗砧培育、圃地选择与准备、

营养袋准备、接穗的准备、嫁接和嫁接容器苗栽植与管理六

个步骤,本发明的嫁接方法不伤砧木,包裹时能将嫁接口完全

封闭,保湿性好,使嫁接成活率达到97%,培育出大苗、壮苗、

良种苗,而且本发明操作简单快捷,使复杂的油茶良种芽砧嫁

接变得简单快捷,易学、易懂、易操作。

/2185/ 辽宁1号、7号核桃新品种推广
辽宁1号、7号核桃新品种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属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

候,年平均气温8.3℃,年积温3727.9℃,年降水量600mm,

属森林地带气候,适合核桃栽培。全市从70年代初开始引种

核桃,但因品种和技术等原因,产量较低,影响了群众栽培

积极性。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发展良种核桃经济林非常重视,

拟建8~10万亩良种核桃基地,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对此

给于了大力支持,近几年帮助引进推广了一批新品种,均生

长良好,受到了群众欢迎。锦州市林业局于2000年10月与国

/2185/ 辽宁1号、7号核桃新品种推广

家林业局、辽宁省林业厅签定了“辽宁1号、7号核桃新品种

推广”项目。项目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指标:一、项目主要内

容1、引进优良品种,筛选适合我市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早产丰产的品种在本地推广栽培。2、建立核桃良种苗木繁

育基地,为我市核桃产业化发展培育优良苗木。3、建立良

种核桃示范园,推广良种核桃及丰产栽培技术。4、为农民

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良种核桃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

支撑。二、项目计划指标1、建设嫁接培育温室及组培室面

积共计1000平方米。2、掌握核桃生产全部技术,培训生产

技术人员100名。3、引进辽宁1号、7号核桃系列新品种,建

成核桃良种繁育苗圃60亩,繁育良种核桃苗木15万株。改良

本地核桃树,高接改优2000株,建设核桃良种示范园3000亩

。三、项目的预期效益1、直接效益:通过3年培育15万株良

种嫁接核桃苗,按每株8元计算,价值120万元。2、远期效

益:核桃良种苗栽植后,生长7年进入盛果期,每亩可产核

桃75公斤,按市价每公斤32元计算,亩效益达2400元,300

0亩创总产值720万元。

/2186/ 特色南瓜新品种引种筛选繁育及周年化配套技术研究
特色南瓜新品种引种筛选繁育及周年化配套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品种与2008年从上海农科院及日本大河种苗

等公司引种试种。经试验示范筛选出菜用南瓜新品种“贝贝

绿”和嫁接“砧木1号”南瓜。“贝贝绿”南瓜品种具有品

质优、商品性好、抗性好易栽种,亩经济效益高。一般春大

棚栽培亩产值在9000元以上,秋种在7000元左右,产品深受

消费者和农户的欢迎。“砧木1号”南瓜是日本大河种苗公

司和慈溪市种子公司共同选育筛选出的西瓜嫁接砧木品种。

本公司主要负责品种良种繁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高产

/2186/ 特色南瓜新品种引种筛选繁育及周年化配套技术研究

种量。2009-2011年“贝贝绿”南瓜推种面积1305亩(其中

75亩露地搭架栽培),砧木1号繁育种面积750亩,累计推种

面积达2055亩左右,累计新增加产值达298.5万元(其中“

贝贝绿”达267.5万元以上),净增产值达184.9万元(其中

贝贝绿147.4万,砧木1号37.5万元)完成项目合同计划。社

会效益:1、“贝贝绿”南瓜不但外型美观可作观赏,而且

营养丰富,即可菜肴又可蒸烤食用,是理想的天然保健食品

,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公认。2、“砧木1号”南瓜做西瓜专用

嫁接苗推广应用,有效的提高西瓜苗成活率,提高瓜农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极为明显。近年来,与日本国育种单位合

作开发,年繁种量约达0.6万公斤以上,年创汇达10万美元

左右

/2187/ 龙杂17号
龙杂17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目前黑龙江省极早熟、矮秆、适于机械化收获的高

粱新品种还很匮乏。针对这种情况,2011-2015年农业部立项

“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项目,选育出适于第三、四积温

带机械化栽培的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矮秆酿造型

高粱新品种龙683,以满足生产上对极早熟、机械化栽培品种

的需求。2015年“龙杂17号”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员会登记推广。该杂交种生育期100左右天,需≥10℃活动积

温2080℃左右。幼苗拱土能力较强,分蘖力较强;植株生长健

/2187/ 龙杂17号

壮,整齐;叶片相对窄小,腊脉,叶色深绿色;株高108cm,穗长

22cm,筒形穗,穗型上散下中紧;籽粒暗红壳,椭圆形红褐色粒

。耐密植,抗倒伏,高抗丝黑穗病和叶部病害。2012-2013年

共进行10点区域试验,全部增产,平均公顷产量7627.1公斤,

比对照品种绥杂7号增产10.7%。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共进

行6点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396.9公斤,与对照绥杂7号相

比6个点增产,平均增产10.6%。2014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

测中心(哈尔滨)化验分析,龙683品质分析结果为籽粒含淀

粉:74.19%,单宁:1.48%。2013年经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

黑穗病接种鉴定,发病率为18.5%。“龙杂17号”自2015年推

广应用以来,高产、稳产的良好表现,已在生产上取得了良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在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

大面积进行生产应用,收到了农民的欢迎。

/2188/ 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
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稻区寡照、高湿、小温差,稻

瘟病、稻曲病危害严重,稻米优质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本项目针对西南稻区水稻生产实际问题、发展趋势和市场需

求,开展了抗稻瘟病、抗稻曲病、大粒、优质为核心内容、

兼顾高配合力、高肥效及抗倒伏的水稻育种研究,通过创制

抗病、大粒、优质恢复系为途径,培育集抗病、优质和高肥

效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建立高产提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

西南稻区“减农药、减化肥”行动,提供“抗病、优质、高

/2188/ 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

产、高效”水稻品种。取得的主要科技创新有:1、创制出

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利用外引资源IRBN92-33

2与泸恢17杂交和回交,选育出集抗稻瘟病、抗稻曲病、大粒

、优质、高配合力、高肥效、抗倒伏等优良性状为一体的超

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2、系统解析了雅恢2115高抗和优质

的遗传机理。建立了利用离体叶片划伤接种与室内抗小种谱

测定鉴定抗瘟品种的新技术体系,结合10余年多地稻瘟病精

准鉴定和农艺经济性状评价,确定了亲本IRBN92-332至少含

有Pi2、Pi25、Pid2等3个抗瘟基因,对四川多地的稻瘟菌小

种具有广谱抗性。雅恢2115聚合了Pi2等6个抗稻瘟病基因,

对四川多地90%以上的稻瘟菌小种具有抗性;并具有qGL2/qG

W2等5个大粒基因、Chalk5、qCD6/qCGP6等4个优质基因、N

RT1.1B等3个高肥效基因以及OsTB1和SCM2抗倒伏基因,其中

,控制大粒的qGL2/qGW2和低垩白的qCD6/qCGP6基因为本研究

首次发现,突破了多个优良性状和多个有利基因聚合的难点

。3、育成了超级杂交稻组合宜香优2115。2012年通过国家

品种审定,2015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12次被遴选为国家

和省级主导品种,3次被四川省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确定为“

重点推广优质稻品种”,获中国“最受喜爱的十大优质稻米

品种”等6次荣誉称号,取得了杂交稻高抗、优质、高产、高

效新品种选育的突破。4、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构建了“因种稀播壮秧、适时早栽提质、减穴稳苗健株、减

肥优管增效、有氧灌溉防衰”为核心的优质、高产、高效配

/2188/ 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

套栽培技术体系,2012年以来在西南稻区累计推广800余万亩

,生产优质稻谷41.5亿公斤,创经济效益36亿多元。减少农药

和化肥用量,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实现水稻生产的抗逆稳产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显著。获植

物新品种权2项:雅恢2115获植物新品种权(CNA20090790.

1)、宜香优2115获植物新品种权(CNA20110346.6);制订

行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13篇。经国内同行专家评价:该成果

创新性突出,技术难度高,实用性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显著,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

/2189/ 天然复配棕色素制剂及其应用
天然复配棕色素制剂及其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项目来源:2012年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

号:2012BBA08005技术原理:天然棕色素具有水溶性好、着

色力强、性质稳定、抗氧化和抗衰老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

食品、医药等行业产品着色。项目采用“相似相溶”的原理

对板栗壳色素进行浸提,利用过滤、离心、膜分离等物理工

艺原理,对板栗壳色素进行纯化精制,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将液

体色素转变为粉体色素,并采用色差分析技术研究板栗壳色

素产品应用稳定性。本发明公开的天然复配棕色素制剂是由

/2189/ 天然复配棕色素制剂及其应用

红色指数5.0~7.0,色率8000-12000的板栗壳液体色素和色

价为100-120的粉体红曲红色素组成,板栗壳液体色素与粉体

红曲红色素的重量比为30~40:目前持有2项授权发明专利

(高稳定性板栗壳棕色素及其精制方法和应用);天然复配

棕色素制剂及其应用)知识产权归公司独有。创新点:(1)

首次采用辅助氢氧化钠-乙醇水溶液提取板栗壳色素,提取收

率高、品质好,溶剂消耗量低,三废排放量小。(2)采用动

态检测技术对提取纯化工艺过程进行动态检测,集成运用图

谱、危害指标检测技术,建立健全板栗壳棕色素的质量安全

控制体系,首次验证了板栗壳色素的安全性。(3)对比分析

板栗壳色素和焦糖色素的稳定性,首次提出板栗壳色素作为

天然棕色素应用于替换焦糖色素,并验证了其在配制酒中替

换焦糖色素的技术可行性开发的天然棕色素制剂可替代现有

焦糖色素,应用于食品、调味品、饮料等领域,颜色与焦糖色

接近,绿色安全,完全可替代目前使用的三种类型的焦糖色素

在相应领域的应用;;技术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开展了微生物、重金属、急性毒性等安全性评价,通过食品

安全性毒理学实验;开展了板栗壳色素的应用研究,作为焦糖

色素的替代物应用于配制酒中,其色素保存率较焦糖色素提

高10%以上,需要加快成果转化。1、本项目填补国,人技术空

白,完全靠公司自主研发所提取技术得到突破,可广泛应用于

食品、饮料、保健产品等领域。2、国内天然色素的价格高

于合成色素,加上天然色素对储条件要求较高,造成天然色素

/2189/ 天然复配棕色素制剂及其应用

普及率依然不足,制约了天然色素及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

府加强理性规划和引导。3、现已完成中试,并已进行小范围

应用,天然棕色素是从板栗壳提取物中抽提出来的一种天然

色素,具有水溶性好、着色力强、性质稳定的特性,还具有抗

氧化和抗衰老的功效,可广泛用作食品、日用化学品和药品

等产品的着色剂。对板栗壳色素从原料、过程到产品进行了

质量与安全的检测和分析,建立板栗壳色素的质量安全体系

。经过常规指标检测分析,建立了常规指标如水分、灰分和

PH等质量控制体系。检测了化学危害指标,如重金属和塑化

剂,将重金属指标和塑化剂指标纳入成品的质量控制体系。

对生物危害指标,如菌落总数、霉菌酵母、大肠菌群、致病

菌和黄曲霉素等进行了分析,将其纳入成品的质量控制体系

。项目利用颜色管理系统技术和UV控制技术,集成运用图谱

信息技术,对原料、工艺过程和成品进行图谱分析,建立信息

化控制技术体系。安全方面,项目根据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

规范,开展了液体板栗壳色素不(板栗汁)的毒理学试验,判

定其通过食品安全性毒理学检验,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性。20

11年至今,已获得授权专利4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

明专利3项。另,2015年受理的发明专利1项。2013年,认定为

湖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2013年,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业

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3年,通过ISO22000:2005食品

安全管理认证2014年,被认定为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2014年

/2189/ 天然复配棕色素制剂及其应用

,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2015年,获得黄石市科技进步三等

/2190/ 真空电弧纵向磁场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真空电弧纵向磁场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掌握AMF分布对真空电弧的控

制机理,揭示AMF作用下真空电弧形态以及阴极斑点的分布规

律。本项目提出的主要论点为AMF的分布对真空电弧的形态

以及阴极斑点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马鞍形AMF可以更加

有效地抑制真空电弧收缩。突破了AMF分布越均匀越好的传

统观念,创新地提出采用非均匀AMF控制真空电弧的观点,设

计了实现上述作用的新型纵磁触头。

/2191/ 抗肿瘤合理用药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抗肿瘤合理用药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是医疗机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

重要措施,是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的重要条款。本课题对临

床抗肿瘤合理用药评价方法的研究,临床药师借鉴文献研究

方法,按照循证思维通过调查四家三级医院的2002份临床常

见肿瘤化疗病历,制定抗肿瘤合理用药调查表,规范记录肿瘤

化疗开展过程,分析抗肿瘤药物治疗(化疗)的实施情况,调

查到抗肿瘤化疗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共九项,按照系统

化原则筛选优化出六项肿瘤化疗药物评价指标:抗肿瘤化疗

/2191/ 抗肿瘤合理用药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方案选择、抗肿瘤药物选择、抗肿瘤药物剂量选择、抗肿瘤

药物溶媒浓度选择、抗肿瘤药物给药时间顺序安排、抗肿瘤

辅助用药合理性等作为定性判断指标。根据以上判断指标,

参考国内公认的NCCN中国版治疗指南和权威医、药学参考文

献、药品说明书制定抗肿瘤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定期修订保

先进性。进一步修订抗肿瘤合理用药调查表,建立包括合理

用药调查表、六项评价指标、抗肿瘤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在内

的抗肿瘤药物合理用药评价系统。该系统通过科室间合理用

药比较和在我院2012、2013抗肿瘤合理用药评价实践中应用

来验证其实用性。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的抗肿瘤合理用药评价

系统能够帮助药师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问题,全面评价抗肿

瘤合理用药,系统分析抗肿瘤不合理用药原因,及时提出合理

用药改进意见。该合理用药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合理用药评价

工作效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水平。

/2192/ 新型绿色生物源防腐、抗氧化、保鲜剂
新型绿色生物源防腐、抗氧化、保鲜剂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转让方式: 其他
交易价格: 面议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成果是负责人将主持完成的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

《一种环保型防腐剂快速筛选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国家“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农产品产后综合保鲜技术研究》子

课题、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树莓果实贮藏保鲜

标准化技术研究》等课题获得授权的6项国家发明专利进行

产业化。本成果所涉及的新型生物源防腐、抗氧化剂在水果

、蔬菜、鲜切食品、功能食品、皮肤护理品、洗漱用品等方

面应用广泛。该项目成功实施可打破国外生物源防腐/抗氧

/2192/ 新型绿色生物源防腐、抗氧化、保鲜剂

化剂在我国垄断的局面,同时对保证食品安全和降低环境污

染有着重要意义,是国家政策大力鼓励的节能环保项目。

/2193/ 一种定尺定位器
一种定尺定位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技术详情

  本成果涉及锯切定尺定位技术领域。本成果的背景

:传统锯切定尺过程为:1、准备卷尺和记号笔等工具;2、

测量;3、对准锯切(需反复调整)。传统锯切定尺方法为:

1、锯切前用卷尺在挤压制品上量取定尺长度,同时作上印记

;2、将待锯制品行进至锯片下进行锯切。现有技术存在以下

缺点:由于锯片离制品有一定高度,故靠目测进行对准锯切

存在较大误差,而且逐件测量速度慢,生产效率低且质量得不

到有效保证。因此,如何降低锯切定尺的误差并提高锯切的

/2193/ 一种定尺定位器

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原

理及性能指标:本成果提供的一种定尺定位器,在使用该定

尺定位器时,先将两个限位块分别固定设置于辊道两侧的支

撑轨上并将挡板垂直设置于两个支撑轨上,同时控制挡板与

锯片的水平距离等于待锯料的定尺锯切长度,然后,待锯料由

辊道带动行进至挡板处,待锯料的端部与挡板抵接而停止行

进,锯片便可以进行锯切操作。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

成果无需目测对准锯片与待锯料的锯切位置,锯片与挡板之

间的固定距离可以降低锯切定尺的误差,而且还可以提高锯

切的效率,保证锯切质量。推广应用前景与措施:本成果提

供的一种定尺定位器,包括两个限位块和一个挡板,两个限位

块分别用于固定设置于辊道两侧的支撑轨,挡板用于垂直设

置于两个支撑轨,且挡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限位块,挡板

与锯片的水平距离等于待锯料的定尺锯切长度。在使用该定

尺定位器时,先将两个限位块分别固定设置于辊道两侧的支

撑轨上并将挡板垂直设置于两个支撑轨上,同时控制挡板与

锯片的水平距离等于待锯料的定尺锯切长度,然后,待锯料由

辊道带动行进至挡板处,待锯料的端部与挡板抵接而停止行

进,锯片便可以进行锯切操作。该成果无需目测对准锯片与

待锯料的锯切位置,锯片与挡板之间的固定距离可以降低锯

切定尺的误差,而且还可以提高锯切的效率,保证锯切质量。

因此,本成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的前景。

/2194/ 万寿菊雪域一号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
万寿菊雪域一号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万寿菊是青海省庭院栽培的主要一年生草本花卉,

在城市绿化和美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园林城市、

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高原城市的靓化和美

化工程的逐步推进,对观赏植物的要求越累越高,尤其是一二

年生耐寒草花新品种的广泛应用,不仅对扮靓城市、调整生

态结构和特殊园艺作物种植结构,增加特色产业的收入,利用

气候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主要城

市都地处高原干旱寒冷地区,对品种耐寒、耐旱有着特殊的

/2194/ 万寿菊雪域一号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

要求,目前国内外推广应用的万寿菊属品种均不能满足生产

的需要。因此选育耐寒性强,适宜高海拔地区栽培的观赏品

种来满足园林绿化需要符合我省生态建设、城市亮化美化工

程的发展目标。青海大学高原花卉研究中心通过十多年的努

力,以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为母本,耐寒性强的孔

雀草为父本,选育出了种间杂交种雪域一号,通过建立万寿菊

杂交种雪域一号的标准化制种体系和观赏栽培技术体系,对

于雪域一号杂交种的推广应用和优化城市风景园林布局及发

展特色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青海大学高原花卉研

究中心(起草单位)申请地方标准的立项,根据青海省质量

技术监督局下达的《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青海省

2016年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青质监标函[20

16]59号),批准《万寿菊雪域一号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地

方标准的制定。根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万寿

菊雪域一号杂交种制种及应用示范》(2013GB2G200505)项

目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标准标准化工作细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

,制定万寿菊杂交种雪域一号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本规程由

青海大学高原花卉研究中心和青海省园林植物研究重点实验

室共同起草。2013年~2015年在贵德县河阴镇贺尔加村和西

宁市二十里铺镇青海大学高原花卉研究中心试验田进行详细

观察记载,在所获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经有关专家

审阅、修改,形成规程文本。本规程准确翔实地反映了万寿

/2194/ 万寿菊雪域一号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

菊雪域一号杂交种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雄性不育两

用系繁殖和杂交种制种全过程的关键技术要点,为万寿菊杂

交种雪域一号种子生产提供了统一、可靠的技术依据。

/2195/ 麦//玉//豆 新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研究推广
麦//玉//豆 新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研究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麦/玉/豆新三熟高效种植模式新颖,技术配套,技术

应用,简单可行,农民易于接受。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一般每

亩可增加产值70元左右,节劳节本190元左右,共计节本增效

260元左右。优点:省共省力,节本节支,养地肥地,增效增收

。效益:增产增收效益显著,促进大豆生产的大发展,促进全

市大豆加工业的发展。综上,麦/玉/豆新三熟高效种植模式

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性强,技术实用,经济、社会和

生态效益兼顾。

/2196/ 利用超微粉碎屠宰废弃物制备的宠物食品
利用超微粉碎屠宰废弃物制备的宠物食品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禽畜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本项目经过浙江省科技信息院查新分析比较,产品

具有以下的创新点:利用超微粉碎屠宰废弃物制备的宠物食

品,畜骨、畜禽皮、肉、肉麦麸、植物原料,利用超微粉碎技

术进行粉碎;经过超微粉碎后确保将3mm以上的物料颗粒粉碎

,成10~25μm的微小颗粒用于制作宠物食品的在制品;在制品

通过充分的搅伴、高温挤压、制膜、烘干杀菌等工艺制备宠

物食品,在国内具有创新性。

/2197/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竹丝鸡新配套系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竹丝鸡新配套系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在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

结合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编号2012B091000158,财政经费10

0万元),针对目前市场上竹丝鸡主流品种外貌十全特征参次

不齐,并且产蛋性能和受精率等繁殖性能差等严重制约竹丝

鸡养殖与消费的问题,开展利用以分子育种技术为主要手段

开展竹丝鸡新配套系培育。本成果以前期研究发现的缨头、

复冠、丝羽、乌皮、乌骨、乌肉、五爪等相关分子遗传标记

为基础,综合集成建立了相关标记的分子诊断方法,采用BLU

/2197/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竹丝鸡新配套系

P和多基因定向聚合的育种方法解决了常规育种很难攻克的

群体复等位基因提纯问题,建立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

建立优质肉鸡快速育种的新途径。最终创新培育出了具有“

十全”特征,且均匀度及生产性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竹丝鸡新

配套系。该配套系父母代66周龄产蛋量超过160枚,商品代缨

头、复冠、乌骨、乌皮等外貌特征明显,10周龄平均体重13

91.8克,料肉比2.5:1。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发表SCI论文1篇

。研究成果已在广东省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进行中试推

广,本成果培育出的竹丝鸡新配套系具有“十全特征”突出

、性能遗传稳定、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

养滋补和药用价值的品种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产业化推广与

应用。

/2198/ 椪柑果实质量提升栽培与采后物流增值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椪柑果实质量提升栽培与采后物流增值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柑橘是世界性果品,我国柑橘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

第一。浙江省是我国椪柑主产区,椪柑面积和产量分别是全

国的21.4%和25.3%,已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浙江地处柑橘栽培北沿地带,采收时难以达到自然

成熟度,因而配套的栽培技术和贮藏物流体系是其产业发展

的重要瓶颈。开展椪柑果实质量提升栽培与采后物流增值关

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可以有效提升椪柑果实市场竞争力

,推进椪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组以椪柑为研究对象,以

/2198/ 椪柑果实质量提升栽培与采后物流增值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椪柑果实质量提升栽培和采后物流增值关键技术为主题,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

重点项目、浙江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等资助

下,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肥水药减量增

效施用技术。根据当年实际物侯期,即新梢生长期、花期、

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采收期施肥,以配方施肥为核心,新梢

生长期以N为主,后几个时期减少N量,以P为主,并适度补充M

g、K和Ca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节水灌溉技术是根据椪

柑需水规律和当地实际气候条件确定灌溉期,注重9月下旬至

10月灌溉以提高果实等级,并改变灌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率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预测发病高峰期,适时用药,在减少每

年用药次数2-3次及用药总量(每亩减少用量0.5公斤/年)

前提下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残留,打破椪柑果实出

口因农药残留出现的贸易壁垒,保障了食用安全。2.改善光

照和土壤改良提升品质关键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

结构,改善其保水保肥和通气性能,促进树体生长,实现高产

、稳产和优质生产;通过疏树和疏枝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为

果实内外品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生态条件,通过疏果控制合理

载果量,使果实达到最优品质并有效控制大小年。该技术提

高了商品果率,改善了果实外观、大小、香气以及糖酸等品

质。3.椪柑延后栽培提升品质技术。果实延迟采收是改善果

实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延长果实生育期(11月以后)易

出现冷害。项目研发了保温防冻延后栽培技术,减少昼夜温

/2198/ 椪柑果实质量提升栽培与采后物流增值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差、降低风速、减轻树体水分损失,有效减缓因果实延迟采

收出现冷害;同时,因受CS、Aco、GAD等基因协同调控,有效

降低果实有机酸积累,果实固酸比明显提高,品质得到改善。

4.采后脱绿改善外观品质技术。研究了乙烯和乙烯利对椪柑

果实脱绿机理是通过促进果实色泽发育是加速叶绿素降解、

促进类胡萝卜素积累、改变了类胡萝卜素组成。以此为基础

研发了基于乙烯熏蒸或乙烯利浸泡的椪柑果实脱绿技术,果

实外观等品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果实商品性得以有效提升

。5.椪柑果实热激降酸保鲜技术。研究发现热激处理通过调

控降酸相关基因Aco2、IDH3和GAD4上调表达实现椪柑果实采

后降酸,以此研发了采后热激降酸技术;研究了热激处理对椪

柑果实采后贮藏物流腐烂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热激后果

实线粒体降解明显减轻、维持较高IAA水平,ABA水平降低,延

缓了果实采后物流衰老进程,控制采后病害发生,有效降低果

实腐烂,维持果实品质。由此开发了采后热激保鲜技术。6.

椪柑果实采后节能物流技术。对不同物流温度对货架腐烂率

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表明椪柑果实通过冷链物流货柜的最佳

物流温度为7~8℃,其货架腐烂率显著低于原使用温度3~4

℃。降低果实货架腐烂率的同时,进行规模化物流至东南亚

地区试验,实现降低能耗50~60%,节省了物流成本。7.果实

采后处理和物流相关装备。根据椪柑果实热激保鲜技术参数

和要求研制热激处理装备,该装备结合椪柑果实采后防腐处

/2198/ 椪柑果实质量提升栽培与采后物流增值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理,使防腐剂用量降低到原使用量的25%,提高了防腐剂使用

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研制的物流过程温湿度监控、能耗

监测等相关装备,对物流微环境参数进行有效监控,降低物流

椪柑果实腐烂率,有效维持物流果实品质。8.基于以上研究

结果,以椪柑果实质量提升栽培技术和采后物流增值关键技

术为核心,对相关技术和装备进行集成优化,在浙江衢州地区

相关基地企业进行中试,通过基地对成果进行辐射推广。相

关研究结果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SCI论

文7篇),出版著作1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制定浙江省地方标

准1项。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进了研究成果转化,取得了

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初步统计,质量提升技术示范应

用实现增效超过3.5亿元,采后物流增值技术实现增效超过1

.3亿元,累计实现增效4.8亿元多。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既促进了椪柑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促进农

村经济发展。

/2199/ 冬小麦品种中梁38号
冬小麦品种中梁38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属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

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陇南抗锈优质冬小麦育种”岗

位的部分研究内容。冬小麦是甘肃陇南(天水市和陇南市)

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96万亩左右,垂直分布于海

拔800~2500m的地区。小麦条锈病在当地既能越冬又能越夏

,造成了小麦条锈菌周年循环侵染,是当地小麦生产的最主要

病害之一,随着条中31、32、33号强毒性生理小种上升为优

势小种,导致目前大面积种植的兰天17号、兰天25号、天选

/2199/ 冬小麦品种中梁38号

53号等品种对目前流行生理小种丧失了抗性,严重影响了陇

南地区小麦生产和发展。2研究目的和意义依据陇南地区生

态特点和小麦生产发展的要求,丰产、抗锈、优质是当地生

态条件对品种的要求。及时选育和推广抗病性强、丰产性好

、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代替当前生产上退化的品种,对发展该

地区粮食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天水市农业科学

研究所小麦育种中心经过多年的选育研究,于2019年选育完

成适于甘肃天水及陇南川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中梁38号。3

主要论点和依据中梁38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中心

以周麦22号为母本、兰天26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

育而成,组合为周麦22号/兰天26号,原系谱号中08420-1-2-

3-1。其中:亲本周麦22引自河南农科院,经田间鉴定表现早

熟、矮秆、丰产性好,抗条锈病,抗寒抗旱性较差;亲本兰天

26号引自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是天水及周边主栽山旱地品

种,具有抗寒抗旱、高抗条锈病,丰产性好的特点,但熟性较

晚。2008年配制杂交组合,2009年种成F1代,并混合收获脱粒

,2010年F2点播1000余株,从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编

号08420-1),2011-2013年按照系谱法优中选优,连续选择3

代单株,得到抗锈、抗寒抗旱、生长整齐、落黄好的新品系

08420-1-2-3-1。2015年度参加川区品系鉴定试验,2016年度

参加川区品比试验,2017~2019年参加省陇南片水地组区域

试验及生产试验,同期进行抗性鉴定、品质分析、转基因检

测、DUS测试等。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普通型,强冬性,生育

/2199/ 冬小麦品种中梁38号

期245d,较对照兰天33号晚熟2天。幼苗生长直立,株高81.0

0厘米,叶绿色,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生长整齐,茎秆弹性强;

穗长方型,白色,长芒,穗长7.7厘米,穗粒数42.5粒左右,有效

穗数35.0万/亩;籽粒饱满、白色,椭圆型,角质,千粒重43.1

9克;容重790.0g/l,粗蛋白(干基)12.3%,沉淀值50ml,湿面

筋(以14%水分计)32.1%,赖氨酸0.40%,总灰分(干基)1.

7%,该品种苗期、成株期对所有供试菌系及混合菌均表现免

疫;同期对白粉病进行苗期、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结果表

明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接种及自然诱发

的白粉病表现中抗。产量表现:2016~2018年连续2年参加

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5.0公斤,较

对照,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6.35%,2018~2019年度参加

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5.6公斤,较对

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3.1%。适宜范围: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川

地种植。5创见和创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

16~2018年连续2年在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苗期、成

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该品种苗期、成株期对所有供试菌系

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同期对白粉病进行苗期、成株期分小

种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

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白粉病表现中抗.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

问题可在天水渭河流域川道地区、陇南成县、徽县河谷川道

种植。大面积推广种植对该地区的小麦增产,农名增收起到

/2199/ 冬小麦品种中梁38号

积极作用。6历年获奖情况无。

/2200/ 盛御科技讨赖河流域数据采集系统
盛御科技讨赖河流域数据采集系统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项目背景讨赖河是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县境内讨

赖山与讨赖南山之间海拔3937米的纳尕尔当高山草甸,汇集

两山冰川融水溪流由东南向西北流,经甘肃省酒泉市冰沟出

祁连山流入河西走廊酒泉盆地,再经嘉峪关市称北大河,流经

金塔县鸳鸯池水库,至营盘汇入黑河干流,全长427公里。讨

赖河作为黑河水系西侧最大支流,以水利信息化强化讨赖河

流域水资源高效的利用和保护、保障祁连山的生态环境、构

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2200/ 盛御科技讨赖河流域数据采集系统

发展意义重大。二、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实现讨赖河流域水

情全景监测、统一管控,为流域水资源“采集自动化、传输

网络化、集成标准化、管控一体化、决策智慧化”提供数据

支撑,促进流域水资源信息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协

同推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创建讨赖河流域全国节水型

社会示范区奠定技术基础。进而为实现大型流域范围内水资

源信息集成共享管理平台开发与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技术支

持。三、项目的主要内容1、建设服务器部署于甘肃电信数

据中心,每5分钟采集一次讨赖河流域多个断面的10种相关数

据的数据中心。2、开发并部署《讨赖河流域数据采集系统

》,实现对讨赖河流域水情数据实时采集、及时分析处理。

3、建立更为灵活的数据处理架构,方便扩展流域不同断面数

据处理需求,为用户交互界面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四、项目

技术水平及应用范围1、本次项目采用容器化开发、部署、

维护方式,其优点如下:具有灵活的体系结构、适应分布式

的管理和控制机构、经济性能优越、系统的可靠性高、局部

响应速度快、扩展性好,易于集成现有系统。2、总体技术:

使用基于工程实践的数据采集、率定、解算方案,对不同采

集断面使用专有的整体处理方案,使得数据监控过程中基础

数据满足准确、健壮的需求。

/2201/ 水稻新品种吉洋96
水稻新品种吉洋96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一、选育单位:梅河口吉洋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吉

林省吉阳农业科学研究院二、品种来源:2006年以通9856/

通科59为母本,吉粳88为父本杂交,变异后代经混合法选择育

成。三、特征特性:1、植株性状:株高104.3厘米,株型紧

凑,分蘖力强,剑叶上举,茎叶绿色,每亩有效穗数22.6万。2

、穗部性状:穗长20.1厘米,弯曲穗型,平均穗粒135.8粒,,

结实率85.0%。3、籽粒性状:谷粒椭圆,颖及颖尖黄色,千粒

重25.2克。4、品质分析:依据农业部NY/T593-2013《食用

/2201/ 水稻新品种吉洋96

稻品种品质》标准,糙米率83.7%、精米率77.5%、整精米率

75.5%、粒长4.6㎜、长宽比1.6、垩白率11%、垩白度3.4%、

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0㎜、直链淀粉含量14.

5%。米质符合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5、抗逆性

:2015~2017连续三年采用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种、成株期多

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对苗瘟和叶瘟表现中抗(MR

),穗瘟表现感病(S)。2015年2017年在19个纹枯病田间有

效鉴定点次中最高病级5级,表现中感。6、生育日数:中晚

熟品种。生育期141天。四、产量结果:2016年区域试验平

均公顷产量8819.5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5.1%;2017年区

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546.4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6.6%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682.9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

增产5.8%。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538.5公斤,比对

照品种通35增产7.4%。五、栽培要点:1、播种与插秧:稀

播育壮秧,4月中旬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催芽种子250克。5

月中下旬插秧。2、栽培密度:行株距30×15~20厘米

,每穴3-4棵苗。3、施肥:氮、磷、钾配方施肥,氮肥每公顷

纯氮(N)150公斤,按底肥:蘖肥:补肥:穗肥=4:3:2:

1的比例分期施用;纯磷(P2O5)100公斤/公顷,全做底肥,纯

钾(K2O)130公斤/公顷,60%做底肥,40%做穗肥。4、田间管

理:水分管理采用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

方法。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生育期间注意及时防治

稻瘟病。六、适应区域:吉林省松原市、长春市、吉林市、

/2201/ 水稻新品种吉洋96

通化市、辽源市、四平市、梅河口市等中晚熟稻区种植。

/2202/ 河蟹早繁早育、当年养成技术产业化研究
河蟹早繁早育、当年养成技术产业化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水产养殖
技术详情

  总结已有的河蟹人工繁殖技术与养殖经验,研究工

厂化育苗工艺技术,进行技术组装配套,进一步开展河蟹单产

、早育、当年养成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河蟹

单产的经济效益。

/2203/ 华南褐飞虱爆发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华南褐飞虱爆发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褐飞虱是华南水稻首要害虫,传播多种病毒病,200

0年以来多次暴发成灾。广东是我国优质稻主产区,也是稻飞

虱迁入我国的桥头堡和北迁虫源地,该区域稻飞虱防控质量

对全国而言意义重大。1.本项目依托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课题,深入揭示华南褐飞虱暴发机

制,研发并应用科学监测手段与绿色防控新技术。2.采用分

子生物学手段探明了华南褐飞虱区域性暴发原因,揭示其暴

发关键机制。①发现高繁殖力、致害性变异、高抗药性和品

/2203/ 华南褐飞虱爆发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种抗虫性衰退是华南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原因。②鉴定了多个

褐飞虱繁殖力新基因及其调控通路。③阐明了水稻品种IR36

抗褐飞虱机制。④揭示了褐飞虱种群对IR36致害性变异的生

理基础和分子机制。⑤揭示了P450基因突变引起的褐飞虱抗

药性机制;首次报道了生物钟基因Cycle通过调节褐飞虱P45

0基因表达影响吡虫啉药效,为优化杀虫剂使用时间提供了依

据;首次发现共生菌Arsenophonus的一种菌株可以降低褐飞

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为害虫抗药性治理提供了新思路。3.

研发了多项褐飞虱绿色防控新技术和产品。①评价了广东省

内和国内的栽培稻种质资源991份,获抗虫材料88份,抗虫材

料广泛应用于省内外水稻育种单位的水稻抗褐飞虱育种,为

晚丰165等6个多抗新品系的选育提供了抗源支撑。②利用基

因组高通量重测序技术从抗虫水稻品种BG1222中挖掘并克隆

到2个重要的抗褐飞虱基因。③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烟草和水稻

的轮作可控制稻飞虱种群增长,系统揭示了烟稻轮作调控褐

飞虱种群的生态机理。④首创基于RNAi技术的褐飞虱核酸生

物农药,并验证了防效。⑤完成了60%吡蚜酮.呋虫胺水分散粒

剂等5种防治稻飞虱农药新产品的研制登记及应用推广。4.

创新监测防控技术,集成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根据华南褐飞

虱发生特点,创新了基于种群动态、繁殖力、抗药性、致害

力等科学评估的褐飞虱监测新体系;开发了一种基于遗传基

础(SNPs分子检测)的褐飞虱田间复合种群繁殖力分子预测

模型和新方法;构建了“以褐飞虱种群数量和抗药性监测及

/2203/ 华南褐飞虱爆发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致害性预警、利用生态控害功能、合理施用绿色农药”等为

核心的华南区域褐飞虱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主体技术列入广

东省防控技术方案.5.近3年累计推广2179万亩,挽回产量损

失43.58万吨,累计增收节支11.2亿元,为保障广东粮食数量

和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6.获发明专

利9项,市场准入新产品5个,省主推技术1项,主编专著1本。

发表论文共63篇,其中在MolecularEcology、PLoSGenetic、

PlantandSoil等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22篇。获广东省农业

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2204/ 一种藤茶育苗方法
一种藤茶育苗方法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项目为自选项目。藤茶富含二氢杨梅素、多酚、

多糖等功能成分,具有消炎、降血脂、降胆固醇、消热解毒

、祛风湿、强筋骨、消肿、利尿、止血、治疗慢性肝炎、肾

炎等功效。近些年来藤茶被大规模开发成药用茶和功能食品

,导致野生资源因过度开发而迅速枯竭,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

保护藤茶资源,使藤茶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2002年

开始我们对我国野生藤茶资源进行深入调查、野转家种植、

良种选育、栽培繁殖试验和大面积种植技术研究及规范化种

/2204/ 一种藤茶育苗方法

植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藤茶人工种植已经在

湖北来凤县形成规模,但是藤茶种苗繁育仍旧是该产业发展

的瓶颈。藤茶繁殖育苗主要有种子繁殖育苗、扦插繁殖育苗

和组织培养育苗。因为藤茶种子发芽率低和结果量小,种子

繁殖成本高效率低;组织培养繁育成本更高,效率也很低下。

目前枝条扦插繁殖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生根困难,成活率仅仅

20%左右。这个苗木繁育瓶颈大大限制了藤茶产业的快速发

展。一级苗圃层积处理促进生根:一级苗圃越冬生根:一级

苗圃要求选择海拔500m,向阳通风,排灌方便,微酸性沙壤土

,选用茎粗0.6cm2年生健壮藤茶枝条,剪插穗长20cm,每枝留

4节,插穗下端浸泡在0.2%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1分钟,然后形

态学下端向下竖直埋放在一级苗圃里,盖土,每厢搭一塑膜棚

,棚高1.5米。枝条埋放在以及苗圃后到次年3-4月,保持苗床

温度不低于10℃,环境极端温度不低于0℃。二级苗圃壮苗:

次年3月上旬晴天整好苗床,厢宽2m、厢沟宽50cm,沟深35cm

,选取一级苗圃里成活的插穗栽培在二级苗圃,进而长成成活

苗木,生长期间采用高2m水泥桩或木桩或竹桩搭棚,每两厢一

棚,上盖遮阳网。本发明属于农业林业技术领域的高效苗圃

育苗技术,具体公开了一种藤茶苗木的高效层积生根培育方

法。所述的藤茶育苗方法包括了两个关键技术环节:利用一

级苗圃层积处理扦插枝条促进生根;利用二级苗圃生长壮苗

。本发明采用两段式育苗,避免粗放的扦插管理;采用层积法

育苗,利用冬季低温减少感染霉烂,大大促进插穗形成愈伤组

/2204/ 一种藤茶育苗方法

织,提高生根效率;两段式育苗和层积技术结合,提高扦插成

活率,提高壮苗率。该技术在国内具有突出的创造性,经过审

查没有同类技术报道和应用,决定授予国家发明专利。该技

术已经在本公司成功应用,利用该技术繁殖藤茶苗木50000亩

,品种表现稳定。

/2205/ 肉牛杂交改良及安全优质生产配套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
肉牛杂交改良及安全优质生产配套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应用领域: 牲畜饲养
技术详情

  该成果历经十余年,引入8个世界著名肉用品种,

筛选出4个二元杂交组合、2个级进杂交组合、1个三元杂交

组合;配套优质牧草的栽培及饲料加工调制技术、营养调控

技术、标准化饲养技术、生物安全技术、程序化人工授精技

术,实现了役用牛向肉用牛的转变,产肉能力提高3倍以上

、肉质达到国家特级标准、安全指标符合国家及欧盟等要求

,每头肉牛的产值提高5~6倍,填补了市内优质牛肉生产的

空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发布重庆市地方标准1

/2205/ 肉牛杂交改良及安全优质生产配套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

4个,助推形成了一批国家级及市级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在

保供增收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成果

于2014年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205/ 肉牛杂交改良及安全优质生产配套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
简介相关图片
/2206/ 南方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选育推广示范
南方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选育推广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南方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选育推广示范,就是根据

长沙市的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特点,依据“气候相似论”引

种原理,引进国内外薄皮核桃、砂梨、美国甜油桃、日本樱

桃、油茶、油桐等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对比

,采用“主层次分析法”筛选出适宜长沙地区推广的新品种

;同时,大力推广生态建园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果实套袋

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良种良法结合,使示范园生

产朝着低成本、标准化、省力化、有机果品方向发展,生产

/2206/ 南方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选育推广示范

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领域为林业生物技术育种与无

公害栽培。市场预测:目前长沙市场上的水果80%以上来自

北方,本地新鲜的优质果品十分抢手。该项目选育推广的新

品种以前长沙没有,通过试栽结果良好,薄皮核桃售价达5

0元/斤,日本樱桃售价达30元/斤,而且果品不用到市场去

买,在果园就订购一空,市场十分看好,主要目标市场为长

沙市及周边城市。投资效益分析:项目规划总投资计划450

万元,基本建设情况为新建300亩名特优经济林果品生产示

范基地,5年丰产期后,亩平均产量达2000斤,预计年收益

600万元,盈亏平衡点150万元,投资回收期3.21年,投资回

报率465.7%。合作方式:双方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和技术合

作,合作年限为5年。知识产权及获奖情况:2个品种已获国

家林木良种品种审定,2项成果通过湖南省科技厅鉴定,成

果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1项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

/2207/ 海东市乐都区农村土地确权及GIS承包地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
海东市乐都区农村土地确权及GIS承包地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建设一套农村承包土地数据管理和应用的土地承包

经营权信息应用系统,主要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业务的

办理、土地流转的备案登记、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分析、统

计汇报等。采用了现代调查技术和空间信息手段,形成tGis

地理信息系统为主,兼容ArcGIS,涵盖权属调查、数据建库、

权属管理,多终端全方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方案。

在海东市乐都区进行推广应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系统

,实现了符合海东市乐都区实际需求的多级管理和土地数据

/2207/ 海东市乐都区农村土地确权及GIS承包地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

分析功能,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

/2208/ 东方百合杂种系繁育技术系列化研究
东方百合杂种系繁育技术系列化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东方百合杂种系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了脱分

化过程中的外植体选择,愈伤组织分化小鳞茎和瓶内收球技

术;鳞片繁殖主要研究了各东方百合品种、亚洲百合品种和

麝香百合品种的气培、基质埋藏催培、鳞片扦插的工厂化繁

育技术,筛选出了各个品种最适宜的繁殖方法;通过甘肃渭

源县会川镇、临洮县洮阳镇和青海西宁地区、湟中县拦隆口

镇观赏百合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东方百合杂种系繁

殖所需要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适宜繁殖的地区分布;通

/2208/ 东方百合杂种系繁育技术系列化研究

过东方百合杂种系不同品种营养吸收规律的研究,完成了切

花栽培和种球繁育的营养配方研究,提出各品种切花栽培和

种球繁育的最佳营养配方与使用量;通过东方百合杂种系各

品种露地越冬、日光节能温室埋藏、4-5度冷库冷藏过程中

基质水分、鳞茎含水量、干物质含量、鳞茎体积、可溶性糖

分、根系活力、呼吸速率、发病种类与发病率的观测比较,

提出了各时期切花适宜的贮藏处理方式。该项目为科技部、

农业部和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集中攻关项目,课题组完成

了组培-原种生产-气培、基质埋藏催培-原种生产-商品种球

生产-种球贮藏与处理-切花生产的全过程技术研究,目前已

经在青海、甘肃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我国观赏百合杂种系种

球生产的国产化。

/2209/ 东门尾巨桉无性系DH194-4良种示范与推广
东门尾巨桉无性系DH194-4良种示范与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与背景:“东门尾巨桉无性系DH194-4良

种示范与推广”是国家林业局2015年下达的中央财政林业科

技推广示范项目,对该无性系的良种示范与推广起到了良好

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桉树产业发展和国家木材安全提供强有

力的良种及技术支撑保障。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以林木育

种与森林培育学为指导,综合人工杂交杂交育种及子代测定

、无性系组培开发、无节材修修枝等技术进行研究:(1)

组培快繁技术:采用先进的桉树组培快繁技术及无纺布轻型

/2209/ 东门尾巨桉无性系DH194-4良种示范与推广

基质育苗技术对桉树新品种——尾巨桉无性系DH194-4进行

规模化育苗,对组织培养、无纺布轻型基质育苗等桉树繁育

技术体系进行集成与示范;(2)高产栽培技术:利用尾巨桉

无性系DH194-4优质组培苗,选择II类立地条件以上的林地为

示范林地,进行最佳栽培技术组合造林与经营,建立高产示范

林。(3)建立该无性系高产示范林559亩,其中崇左东门林

场为代表的低山丘陵建立示范林419亩,贺州大桂山林场为代

表的高山山地建立示范林140亩,当年生示范林成活率达到9

8.5%,3.5年生示范林保存率96.7%,平均树高17.1m,平均胸径

12.0cm,林分年平均树高4.9m,年平均胸径3.4cm。技术的创

造性与先进性:(1)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

实施。结合具体实施内容、桉树的生长习性及示范点的实际

情况,制订详细具体的作业设计说明书,对示范林营建的每一

道工序进行检查验收,保证每个环节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确保

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2)明确职责分工,明确造林成

活率、保存率、林木生长量指标及护林职责,确保顺利完成

示范林营建任务。(3)注重宣传培训,扩大项目推广示范影

响。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基层林业技术人员

和林农技术水平,并提高山区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4)

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和资金管理。项目相关文件、技术资料由

专人定期负责收集归档,专柜保存;项目经费设专账管理,专

款专用,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合理、高效。技术成熟度、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通过项目实施培育尾巨桉无性系DH194-4优

/2209/ 东门尾巨桉无性系DH194-4良种示范与推广

质轻基质组培苗35万株;建立尾巨桉无性系DH194-4良种高产

示范林500亩,当年生示范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林分年平均

树高4.0m,年平均胸径3.0cm;形成“尾巨桉无性系DH194-4组

培快繁技术”与“尾巨桉无性系DH194-4高产栽培技术”手

册各1套;开展尾巨桉无性系DH194-4组培快繁技术与高产栽

培技术培训,培训人数237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00份。应用情

况及存在问题:(1)示范林生长良好,发挥重要示范样板作

用。项目在东门林场和大桂山林场2个示范点共营建示范林

559亩,目前生长良好,在示范项目的推广下,培育尾赤桉无性

系优质苗木38.53万株,辐射推广造林达2000亩。(2)强化

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造林技术水平。项目实施过程中对

林农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指导和课堂培训,共培

训237人次,通过现场讲解和实际示范操作,并在造林中进行

跟踪检查指导,使参加培训的人员正确掌握造林技术,进一步

加深对新选育桉树良种的认识和了解,显著提高了林农和林

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3)利用东门林场已有的桉树无

性系组培快繁技术,总结经验,根据尾巨桉无性系DH194-4特

性,建立了尾巨桉无性系DH194-4优质苗木高效组培技术规程

,通过对2年生尾巨桉无性系DH194-4示范林进行修枝处理,建

立培育桉树无节材的实用技术,同时将修枝对桉树生长的影

响进行示范;项目执行期间,结合项目实施的技术成果和试验

结论,发表论文1篇。(4)锻炼并培养了技术人才。项目实

/2209/ 东门尾巨桉无性系DH194-4良种示范与推广

施期间,有3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项目的各项任务,项目期间

,项目参与人员晋升副处级干部1名,晋升正高级职称1名,晋

升高级职称4名,晋升中级职称3名,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

升。

/2210/ 芦荟干燥粉加工技术
芦荟干燥粉加工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技术通过膜分离技术、真空冷冻干燥等高新技术

加工而成,较好的保留了芦荟的天然成分,产品经国家轻工业

食品质量检测郑州站检测,理化和卫生指标符合GB/T2488-2

000、GB/T2489-2000标准规定。由于膜分离工艺流程采用全

封闭操作,各种微生物及污染源在过路、过滤时已被分离掉

,所有成品不加防腐剂即能长期储存不变质。产品经济和社

会效益显著,前景广阔。

/2211/ 湖北省重楼种质资源发掘及其繁殖栽培关键技术
湖北省重楼种质资源发掘及其繁殖栽培关键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成果来源于自选项目: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重点科研项目“湖北省林下重楼属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鄂生态院【2006】30号);省、市、自治区计划项目:恩施

州科技计划项目“珍稀药材重楼种子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

究与示范”(D20180014)。本成果应用于中药材植物资源

领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重楼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

评价技术,重楼良种选育技术,重楼繁殖栽培关键技术,成功

建立重楼繁殖栽培关键技术体系,并在恩施、襄阳,湖南多地

/2211/ 湖北省重楼种质资源发掘及其繁殖栽培关键技术

推广应用成果。项目成果表现为:(1)发现两个新种,进一

步丰富了重楼属的种质资源库。突破了计划任务书中关于种

质资源收集的目标要求。(2)按照地方标准执行林下栽培

,经选育,重楼成活率相对传统栽培技术下的提高14-19%,产

量比传统种植模式下未经选优的提高13%-55%,平均可增加约

30%,经济效益相应提高13%-55%。(3)林下优化栽培后的重

楼药效成分较传统模式提高了19%-21%。(1)收集了14种(

含变种)重楼种质资源,发现了亮叶重楼和啟良重楼2个新种

,并建立了种类齐全的湖北省重楼种质资源圃。(2)综合利

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析科学技术手段,对所收集的重楼种

质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繁殖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华重楼

、黑籽重楼和啟良重楼表现良好。(3)建立了重楼繁殖栽

培技术体系,制定并发布湖北省地方标准2项:七叶一枝花种

苗生产技术规程(DB42/T499-2008),七叶一枝花种子生产

技术规程(DB42/T498-2008)。重楼种质资源收集模块,发

现2个新种,成熟度6级;重楼优良种质选育技术模块,介绍了

选育方法,对所收集的重楼种质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繁殖栽

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华重楼(P.polyphyllavar.chinensi

s(Franch.)Hara)、黑籽重楼(P.thibeticaFranch)和

啟良重楼(P.qiliangianaH.Li,J.Yang&Y.H.Wang)表现良

好,该技术成熟度6级;湖北重楼繁殖栽培关键技术模块,发明

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湖北省地方标准2项,推广应用证明3项,

成熟度6级。项目研究成果已在湖北襄阳、恩施及湖南慈利

/2211/ 湖北省重楼种质资源发掘及其繁殖栽培关键技术

县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无

/2212/ 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
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中国是果树种质资源大国,拥有大量农家品种资源

。农家品种是在特定地区经过长期栽培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品种,具有特异品质性状和较强的抗逆性,不仅在果树生产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优良基因的资源及重要育种材料。

但是,由于过度重视良种规模化生产,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

快,造成农家品种流失严重,且出现“同物异名”、“同名异

物”等现象。为此,该成果在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对我国果树农家品种资

/2212/ 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

源进行规模化收集、评价、创新与利用,取得了创新性的成

果:1.开展了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调查,鉴定与收集了国

家级作物种质资源圃尚未保存的1683份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

源①组织全国19家科研单位208人,历时5年对21个省、市、自

治区累计开展了6380人次调查,鉴定与收集了石榴、核桃、

枣、杏、梨、猕猴桃、板栗、柿、李、山楂、苹果、桃、樱

桃、葡萄等14种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1683份,并制备标本

(枝、叶、花和果实等)637份。②利用GPS首次建立了高精

度定位1683份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的GIS信息管理系统,保

证了对原生境保存的农家品种进行实时回访与观察。③在河

南郑州、湖北随州建立了互为备份保存的1683份农家品种资

源圃。与国家种质资源圃保存资源名录核实,圃内资源均为

首次收集与保存。其中,石榴种质的收集填补了国内空白。

农家品种资源圃已成为国家资源圃重要的补充,且平均每年

为科研单位提供了研究材料8500份以上,为企业提供生物材

料13.3万份以上。2.开展了落叶果树农家品种的植物学与生

物学性状调查及遗传基础研究①对1683份农家品种资源的植

物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向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

心提供数据43.3GB,向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递交了1851

3条种质性状数据,建立了农家品种种质共享数据库(http:

//www.ganguo.net.cn)。②基于上述工作,首次编辑出版了

我国覆盖面广、描述详细的落叶果树农家品种专著14部,对

农家品种的基本信息、生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③从

/2212/ 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

分子水平上对农家品种抗逆、糖、酸、着色和脱涩等8个重

要或特异性状的调控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解析;克隆并分析

了石榴、柿、苹果、葡萄等多种落叶果树中调控糖代谢、种

子硬度、果实涩味、香气物质、抗逆等17个性状的42个重要

基因。④建立了成熟的落叶果树DNA分子标记及基于DNA标记

指纹的人工绘制品种鉴定图技术体系,保证了入圃资源基因

型的特异性;分析了包括农家品种在内的果树种质资源的遗

传多样性;绘制了石榴、柿、李、桃、葡萄等9种落叶果树农

家品种的CID图,达到了对农家品种精准鉴定的效果。3.筛选

优异农家品种资源53份,创制与推广了11个新品种,研发了落

叶果树精确定量栽培、花果管理等相关的关键技术①成果完

成期间,共筛选出具有丰产、抗寒、薄皮等优异性状的农家

品种种质53份,丰富了优异种质的数量。②创制与推广了‘中

核3号’‘中农红灯笼柿’‘玉铃铛’等11个新品种(均已

完成品种审定)。③研发了落叶果树精确定量栽培、树体精

简整形、花果管理等相关的关键技术14项和先进生产设备4

项,服务于落叶果树农家品种的高效生产。④开发了石榴建园

、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的8项栽培技术的信息共

享平台,不仅提高了石榴栽培技术的服务效率,而且创新了落

叶果树农家品种栽培技术的服务模式。⑤推广新品种23.503

万亩,近两年新增利润13.7568亿元。该成果建立了农家品种

种质共享数据库以及农家品种的GIS信息管理系统;选育了1

/2212/ 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

1个果树新品种(其中1个获新品种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专著14部,发表

学术论文146篇(其中SCI论文44篇)。整体居于国内领先的

水平,在农家品种资源GIS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优异性状基因

挖掘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在国内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13/ 宁夏草原虫害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宁夏草原虫害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宁夏草原面积243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36.80%,

是宁夏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草原生态

景观,相应昆虫资源十分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对维持草原

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功能作用。近年来,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

的变化,导致草原害虫危害加重,突发性、暴发性虫灾增多,

在宁夏草原上连续大面积暴发危害,每年发生面危害面积约

600万亩,且呈逐年加剧之势。由于草原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控

技术落后,草原害虫的防控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手段,加之对草

/2213/ 宁夏草原虫害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原虫害的监测和防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造成了生

产上防治的被动局面,草原虫害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生态

损失,加重了草原退化、沙化和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给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严重影响着草原生态安全

和畜牧业持续发展。我区对草原虫害研究技术薄弱,对宁夏

不同草原类型昆虫物种组成、分布和群落结构未开展过系统

研究,特别是草原主要害虫种类和发生分布不清,优势害虫灾

变规律研究薄弱,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支撑力严重不足

,给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及草原昆虫的深入研究带来很大的

难度,导致草原虫害防治处于应急化学防治的被动局面。鉴

于以上背景和原因,2010年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

项”草原虫害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得到了农业

部和财政部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1003079,执行年限为20

10年1月~2014年12月,作为课题之一“宁夏草原虫害监测及

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

担,参加单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工作站。项目首次摸清

了宁夏草原昆虫物种组成、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建立了草

原昆虫数据库;明确了宁夏草原主要害虫生物学、生态学特

性及发生规律;分析了草原主要蝗虫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划分

出宁夏草原主要害虫的宜生区和分布区;研发出宁夏草原害

虫综合防治技术。科技查新结果表明,该项目在宁夏草原昆

虫物种组成、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

取得了多项创新,在基础研究和技术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2213/ 宁夏草原虫害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首次摸清了宁夏不同草原类型昆虫物种组成、分布及其群落

结构特征;首次研究明确了主要蝗虫白纹雏蝗、短星翅蝗及

沙蒿金叶甲、巨膜长蝽4种优势害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在研究确定蝗虫种类的分布与天敌种类、植物种类、植物

群落的数学模型和关键生态因子的基础上,首次划分出天然

草原蝗虫和沙蒿金叶甲分布区和宜生区;研究建立了以生物

防治技术为重点的草原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该研究成果

填补了多项宁夏草原昆虫研究空白,提升了草原虫害生物防

控技术水平,为草原生态保护和虫害持续控制提供了重要的

科技支撑。项目经过五年的试验研究,全面达到了预期目标

,取得的成果不仅具有创新性、科学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

性和操作性,形成了可行性强的技术标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专利技术,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表现出了技术的成熟性

和稳定性,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度协调,既能在我

区草原上推广应用,也可形成防治共性技术,在北方草原区域

上推广应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了加速项目研究成果草

原昆虫研究成果及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使之尽快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加速草原保护进程,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形式

,加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营造推广应用的良好环境,尽可

能将此研究成果纳入国家、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农业

技术推广项目之中。建立“科研-推广-农户”的联合推动机

制,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本着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在成果转

/2213/ 宁夏草原虫害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化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草原虫害防治推广体系和

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成果转化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和辐射带动

作用,将会有力推动草原虫害防治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并将

促进科研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本课题研究成果是经课

题组科技人员通过五年多的科研攻关具有自主产权的技术成

果,技术体系科学完善。宁夏草原昆虫数据库和专著《宁夏

草原昆虫原色图鉴》已成为宁夏及西北草原区昆虫调查和害

虫监测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宁夏草原昆虫调查技术规范》

已成为宁夏草原害虫监测工作的技术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得

到了应用;形成的《宁夏草原蝗虫防控技术规程》和《沙蒿

金叶甲防控技术规程》为草原害虫生物防治和应急预案制定

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项目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已取得

了显著效果,并通过示范应用使技术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熟化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满足了大面积草原虫害监测和防治的

需要,为草原害虫持续控制和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

撑。

/2214/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 捕食家畜线虫生物化学活性机理研究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 捕食家畜线虫生物化学活性机理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课题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寄生性线虫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的家畜

疫病病原,传统的防治方法一般是采用化学药物驱虫,但长期

使用除造成虫体耐药性和环境污染外,最大的问题是导致动

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由此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

者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源头控制方法

是对家畜寄生性线虫病进行生物控制。本项目从生物化学和

分子生物学研究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了捕食性真菌-Duddi

/2214/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 捕食家畜线虫生物化学活性机理研究

ngtoniaflagrans在捕杀家畜线虫过程中的基本生物化学活

性机理。研究结果确定了捕食器菌丝蛋白质种类,准确分析

了捕食性真菌普通营养菌丝在转变成捕食器菌丝过程中蛋白

质成分的变化情况;并采用不同生物化学技术,从捕食性真菌

中分离出在捕食虫体初期和其后穿透消化虫体过程中所产生

的凝集素和主要蛋白酶;测定分析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及生物

化学特性。确定了捕食性真菌凝集素和主要蛋白酶类物质对

线虫及其它种类寄生虫的杀虫活性。从而为在生产实际中利

用这类真菌生物天敌资源来控制家畜寄生虫感染提供了科学

依据。研究获得多项具有创新性的成果:首次报道了在捕食

器表面聚合物中检测到磷酸酶活性;发现D.flagrans发酵液

对线虫及蝇蛆均具有致死作用。从D.flagrans发酵液中纯化

出三种胞外蛋白酶,它们在捕食线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

中63KDa和19KDa两种蛋白酶为首次报道;在D.flagrans产生

蛋白酶培养基筛选中,优化了培养条件,以枸椽酸发酵液组的

蛋白酶活性较高;证实捕食性真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同源性

存在差异;利用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捕食性真菌,得到了生长

率高、捕食性强的突变株,为今后捕食性真菌的深入研究及

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2215/ 江西黄毛<sub>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江西黄毛<sub>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2216/ 雪枣早期丰产技术
雪枣早期丰产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开发雪枣在青石山立地条件下的早期丰产配套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苗木的繁育技术,达到雪枣早期

丰产的目的。

/2217/ 青藏高原青稞7个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研究
青藏高原青稞7个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本研究以302份青藏高原野生大麦、青稞地方品种

和育成品种及少数外引大麦栽培品种为研究群体。在获取了

参试材料多年的大麦7个籽粒品质性状数据的同时,用2304个

DArT标记进行了参试群体的全基因组扫描并获得了基因分型

数据。在进行了参试材料群体表型变异分析、群体结构和基

因组连锁不平衡性估测的基础上,开展了性状/DArT标记间的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青稞蛋白质含量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构建了近红外谷物分析仪青稞品

/2217/ 青藏高原青稞7个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研究

质检测模型,并对参试材料进行了品质性状的高通量检测。

7个品质性状在参试材料群体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除了支

链淀粉与总淀粉的变异系数低于10%,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都

高于10%。参试材料的品质性状的多态性指数在1.65~2.06

之间,各性状的多样性指数都较高,表明参试材料在每个性状

都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丰富的遗

传变异。2.在基因组水平上,所有参试材料基因组内1396个

多态性DArT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informa

tioncontent,PIC)的变异范围为0.0073-0.5000,平均值为

0.2715。不同染色体间DArT标记多态性存在差异。经贝叶斯

、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三种方法检测,参试材料群体内存

在明显的群体分层现象,最后确定参试群体可以划分为3个群

体:POP1主要是青藏高原野生大麦,POP2主要是青稞地方品

种和育成品种,POP3包括大部分青藏高原区域外外引大麦品

种和部分青藏高原大麦材料。对参试材料群体基因组连锁不

平衡(LD)水平的估测结果表明,当r2=0.2时,整个基因组的

LD衰减距离为6.34cM。3.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DArT标记与

籽粒品质性状回归分析,共检测出180个标记与7个品质性状

相关联,其中,23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联,31个与β-葡聚糖含

量相关联,21个与支链淀粉含量相关联,37个与直链淀粉相关

联,19个与灰分含量相关联,29个与脂肪含量相关联,20个与

纤维含量相关联。4.通过与以前相关研究对比,在本研究中

确定HvNAM1和HvNAM2基因作为与蛋白质含量(GPC)相关联

/2217/ 青藏高原青稞7个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研究

的候选基因。参试群体在HvNAM1基因内共检测到6个SNP位点

,全部位于3个外显子区且为错义突变。6个SNP变异形成8种

单倍型,其中Hap4出现频率最高(46.69%)且多为青藏高原

野生大麦。HvNAM2基因上共检测到9个SNP和1个InDel位点,

分布在HvNAM2基因5’’UTR区、第一内含子区、第二和第三

外显子内,有4个错义突变和2个同义突变,共形成了10种单倍

型。Hap3出现频率最高(82.45%)且多为青藏高原野生大麦

。5.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和混合线性模型两种方法,对HvNAM1

和HvNAM2基因的16个SNP位点、18个单倍型与参试群体籽粒

蛋白质含量(GPC)进行关联分析。两种模型在HvNAM1基因

内均检测到有2个SNP位点同GPC显著关联,分别是Exon1中+2

34bp处的G/C替换和Exon3中+1433bp处的G/A替换。Exon1中

+234bp处G/C替换引起编码氨基酸的色氨酸/半胱氨酸(Trp

/Cys)的错义突变,两种模型下的变异解析率分别是8.84%(

GLM)和1.39%(MLM)。Exon3中+1433bp处的G/A替换引起编

码氨基酸的丙氨酸/苏氨酸(Ala/Thr)错义突变,两种模型

下的变异解析率分别是1.58%(GLM)和4.01%(MLM)。两个

SNP同时出现的单倍型Hap3同蛋白质含量间在两种模型下均

存在显著关联,其变异解析率分别是9.11%(GLM)和1.30%(

MLM),且携带该单倍型的个体蛋白含量最低(11.81%),这

说明Hap3与低蛋白含量紧密关联。在两种模型下,HvNAM2基

因内未发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关联的位点或单倍型。

/2218/ 高产蛋鸡标准化饲养模式及配套技术服务的试验开发
高产蛋鸡标准化饲养模式及配套技术服务的试验开发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项目从蛋鸡品种繁育、营养调控、疫病防治、饲养

管理及相关配套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并系统集成原有的蛋鸡养殖技术及相关的饲养管理、疫病防

治、饲草料加工等技术,将其推广应用。项目对优良蛋鸡品

种进行了繁育,制作了高产蛋鸡专用饲料,制定了适合赤峰

及周边地区蛋鸡养殖实际的高产蛋鸡标准化饲养模式,制作

了高产蛋鸡标准化饲养模式图谱及光盘,制定了适合赤峰地

区的高产蛋鸡疫病防治程序。通过赤峰及周边地区派遣36名

/2218/ 高产蛋鸡标准化饲养模式及配套技术服务的试验开发

科技服务人员采取分片负责、跟踪到户的方式将“物化”了

的科技成果与优良蛋鸡母雏送到养殖户家中,并进行技术服

务与培训,使科研成果达到了惠及赤峰、辽宁、河北等部分

地区的蛋鸡养殖户的目标。同时在蛋鸡养殖业相对集中的地

区建立了“禽病120”疫病诊治中心,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

高产蛋鸡常见疫病进行实时检测与监测,随时调整疫病防治

程序预案并进行快速诊治,为全市12个旗县区以及河北、辽

宁部分地区的养鸡业保驾护航,促进了养鸡业的发展。项目

制定了适合赤峰地区高产蛋鸡标准化饲养模式,编制了图文

并茂的“赤峰地区高产蛋鸡标准化饲养模式图谱”及光盘;

制定了适合赤峰地区的高产蛋鸡疫病防疫制度和免疫程序,

设计的保温鸡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研制、开发了

适合高产蛋鸡不同饲养阶段的专用饲料产品6个,形成了完

整的配套技术服务体系。用本项目研发的产品及相关技术,

父母代蛋种鸡育成率达到98.3%;高峰期产蛋率最高达到95

.2%,入孵蛋平均孵化率达到85.0%;为农牧民提供的商品代

蛋鸡母雏育雏率达到98.2%,育成率达到97.3%,一个周期产

蛋量达到18.4kg。项目实施期内,共推广优良商品代蛋鸡2

000万只,饲料4.5万吨,扶持养鸡户1.8万户,年均带动30

50人从事高产蛋鸡养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219/ 农用壳聚糖的开发利用
农用壳聚糖的开发利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该项目采用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特殊工艺,直接降

解虾头、蟹壳、虾蛄等甲壳废弃物,使产品富含壳聚糖、氨

基酸和矿物质,无污染排放.并通过田间试验研制出无污染

、成本低,养分丰富,高活性,多功能,能适应绿色农产品生产

需要的壳聚糖农用产品。清洁的生产工艺,无污染;产品除含

有丰富的壳聚糖外,还保留原料中大量的氨基酸、矿物质和

活性物质;产品除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外,还有良好的成膜性、

抗病性及抗逆作用;产品经农业试验,可以明显促进种子发芽

/2219/ 农用壳聚糖的开发利用

和苗期生长;促进茶叶、芦笋早发,提高早期产量;瓜果、蔬

菜产量增加10~30%,品质明显改善。

/2220/ 桂甜613
桂甜613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其他食品制造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背景甜玉米是鲜食玉米的一种类型,

其果皮薄、含糖量高、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种植效益显著

,使得甜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种植区域逐年扩张,加工生

产规模迅速扩大。从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来看,适度

发展甜玉米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

来我国鲜食玉米迅速,种植达到2000-2200万亩,其中甜玉米

占45%--50%,并形成西南、东南甜玉米主产区。甜玉米产业

以鲜食为主、加工为辅,需求品种多样化。因此,为了满足市

/2220/ 桂甜613

场对甜玉米新品种的需求,课题组通过引进国外优异甜玉米

商业种质资源,通过常规育种手段,以品质性状为第一育种目

标,兼顾产量性状,选育出皮薄渣少、甜度高、口感好、高产

稳产、适宜我国南方玉米区域种植的鲜食甜玉米新品种桂甜

613。本成果的形成过程由自有资金项目《优质高产甜玉米

新品种选育》支持完成。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

原理根据作物杂种优势原理,选择两个遗传基础差异大、性

状互补的亲本杂交产生强优势组合,通过多年多点鉴定产量

、品质、抗病性、适应性等重要农艺性状,选育出高产、优

质、广适、多抗甜玉米杂交种供生产应用推广。桂甜613的

母本TL1011是2011年利用甜玉米品种“夏密×华珍”F

1群体,再与华珍回交一次人工合成回交改良群体作基础材料

,选择优良单株连续自交8代而育成的sh2超甜玉米自交系。

父本GTL990是利用泰国热带甜玉米群体TH98×先甜90构

建基础材料,选择优良单株经连续自交8代而育成的超甜玉米

自交系的sh2超甜玉米自交系。桂甜613于2018年参加并通过

广西春秋鲜食甜玉米区试,2019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审定。2、性能指标(1)特征特性:出苗至鲜果穗

采收期春季75天,秋季67天。植株平展型,雄花发达,分枝多

,主轴明显,花药淡黄色,花丝白色。株高215cm,穗位高86cm

,果穗筒型,穗长16.6cm,穗粗5.4cm,穗行数14-22行,行粒数

40粒,百粒重36.7g,出籽率69.3%,籽粒晶亮淡黄色(水果型

sh2甜玉米),心轴白色。(2)抗性:抗大小斑、纹枯病、

/2220/ 桂甜613

青枯病(茎腐病)、锈病。(3)品质:广西甜玉米区试品

质评价总分为87.5分,其中感观品质25.5分,风味14.2分,色

泽6.6分,甜度15.5,柔嫩性8.8分,皮薄厚度16.9分。蒸煮口

感风味为皮薄渣少、脆甜、柔软。(4)产量表现:区试春

季鲜果穗平均亩产838.9公斤,比对照种华珍增产3.8%,增产

点次67.0%;秋季鲜果穗平均亩产758.4公斤,比对照种华珍增

产4.2%,增产点次67.0%;两季鲜果穗平均亩产798.2公斤,比

对照种华珍增产4.0%,增产点次67.0%,属于优质高产稳产适

用性广甜玉米品种。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创制

桂甜613亲本自交系TL1011和GTL990。(2)桂甜613品质、

产量优于在广西大面积推广的台湾甜玉米品种华珍,鲜食品

质达87.5分,比华珍高出2分,蒸煮风味为皮薄渣少、脆甜、

柔软、口感好;鲜果穗产量比华珍增产4.0%。四、技术的成

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桂甜613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抗病性、品质等重要性状通过广西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鉴

定,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通过区试并获得广

西品种审定,适宜在广西全区种植。该品种系通过常规育种

技术选育而成,并通过多年筛选试验、区域试验鉴定,达到甜

玉米审定标准,同时摸清了繁育制种技术和大田高产优质栽

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和食用鲜果穗或作原料加工

食品均不存在安全风险问题。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桂

甜613目前在广西各地试种示范中产量、品质品味等方面表

/2220/ 桂甜613

现突出,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品种

刚通过品种审定,尚未形成规模化,需要加大繁殖亲本,扩大

制种面积,加快推广应用。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2221/ 锁鲜鸭制品加工关键技术集成
锁鲜鸭制品加工关键技术集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屠宰及肉类加工
技术详情

  任务来源:计划外,自立科技项目。本成果的应用

领域为:食品工业。本成果的技术原理:鸭制品一般加工工

艺流程如下:鸭原料、解冻、清洗、腌制、沥干、卤制、烘

干、拌料、充填、封口、杀菌、擦水、装箱、成品。主要是

采用真空腌制技术;卤制专利技术的应用;酱卤鸭制品的护色

技术;天然保鲜剂及低温杀菌技术。采用真空腌制技术;,卤

制专利技术的应用,酱卤鸭制品的护色技术,天然保鲜剂及低

温杀菌技术。感官指标:外形整齐,无异物,具有卤鸭制品应

/2221/ 锁鲜鸭制品加工关键技术集成

有的正常色泽及风味,呈现酱色,组织紧密,有嚼劲。理化指

标:蛋白质15.6g/100g,水分66g/100g,食盐(以NaCl计)3

.6g/100g,亚硝酸盐(以NaNO2计)2mg/Kg,砷(以As计)0.

02mg/Kg,铅(以Pb计)0.08mg/Kg,镉(以Cd计)0.01mg/Kg

,汞(以Hg计)≤0.003mg/Kg,人工色素及防腐剂未检出,菌落

总数1300cfu/g,大肠菌群<30MPN/100g,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1、可可哥锁鲜鸭制品加工关键技

术集成在国内外还没有完全相同的报道,属原创型。本工艺

技术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技术为国内外首创2、创新

点是从原料加工开始到包装的鸭制品加工全过程灵活应用栅

栏技术,即采用真空腌制技术替代常压腌制技术;卤制专利技

术“加工鸭制品的卤水料、其用途及用该卤水料加工的鸭制

品”(2014年5月6日发文授权,专利号:201310248672.X)

的应用(含添加丁香、大蒜等复合香辛料天然防腐剂);采

用低温(低于100℃)微波杀菌技术和低温(低于100℃)水

浴灭菌技术相结合的杀菌技术,采用内袋真空包装加外盒内

充入氮气的锁鲜盒的双重包装保鲜技术等项技术的集成。可

可哥锁鲜鸭制品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属原创型。本工艺技术具

有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技术为国内外首创。该技术可在

肉制品加工行业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推广

应用的范围为食品工业,禽制品加工。项目投产条件:设备

投资:255万元厂房:300m2电力:300KW工人:30人。存在

的问题:由于是采用的低温杀菌技术,这就要求鸭制品在杀

/2221/ 锁鲜鸭制品加工关键技术集成

菌之前的菌落总数要低,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影响产品的质

量。采取的措施:加强加工车间环境的管理,缩短鸭卤制到

杀菌之间的时间,卤制后的产品应立即进行后续处理(卤制

后的产品冬天在2小时内,夏天在1小时内应进行杀菌)。

/2222/ 盐酸曲马多原料药与制剂
盐酸曲马多原料药与制剂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技术详情

  盐酸曲马多用于治疗各类原因引起的疼痛。它安全

强效,毒副作用小,深受患者好评。该药开发的成功,填补了

国家空白,项目水平属国内领先。具有工艺先进,物料利用率

高,较好解决“三废”污染,全部原料均国内配制,科学合理

,疗效与进口药相同等鲜明特点。

/2223/ 河北烹饪原料植物资源、生态与营养成分分析
河北烹饪原料植物资源、生态与营养成分分析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该项目为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

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01212818。(2)应用领域:该

成果主要应用于餐饮企业,同时对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

种植经济型作物有积极指导作用。(3)性能指标:该课题

预期的目标为分析河北省烹饪原料植物资源种类、资源量、

生态分布及特点;实验分析植物性烹饪原料的营养成分;研

究植物性食品烹调工艺、开发特色菜品。经过该课题组几年

的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内

/2223/ 河北烹饪原料植物资源、生态与营养成分分析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由于资金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该课题还有很多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4)成果的

创造性、先进性:众所周知,食品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并不代

表最终消费产品的营养成分,因为烹饪工艺对原料营养成分

有很大影响。该课题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烹调方法对产品

成分的影响,对不同的植物性烹饪原料确定合理的烹调工艺

,以求最大限度的保全其中的营养成分。(5)作用意义(

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我国居

民近20-30年来膳食模式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消费不

断减少而膳食脂肪摄入却在不断增加。于2006年进行的一次

调查对中餐(湘、鲁、粤、川菜和家常菜)、中式快餐和西

式快餐的140个食品样品进行了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

化合物的测定和计算。结果表明,大多数餐饮食品存在着能

量和脂肪偏高,以及碳水化合物偏低的问题,尤以中餐和西

式快餐为突出。以一餐计,中式快餐、西式快餐和中餐平均

提供的能量分别为700、790和1080kcal,而其中脂肪的供能

比分别约占27.5、42.3和57.2%。这一结果表明在人们的日

常膳食结构中能量和脂肪摄入过高而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

因此也导致了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

率的上升。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民身体

健康的重要原因。河北省食用植物资源丰富,包括淀粉、糖

类植物,油料植物,维生素植物,饮料植物,食用香料和色

/2223/ 河北烹饪原料植物资源、生态与营养成分分析

素植物,植物性饲料、饵料。其中经济林果品、野生食用菌

、野生可食性植物蔬菜等资源尤为丰富。该项目研究特色定

位为:以“森林食品、绿色食品、”为指导方针,以森林食

物资源为原料,融生物学、化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等知

识为一体,开发集美味、营养、绿色于一体的植物菜品,以

期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预防“富贵病”的发生。(6)推

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充分利用河北省丰富的食用植物

资源,开发系列植物性食品在餐饮业推广应用,在人们越来

越注重膳食搭配、营养平衡的今天,一定会推动餐饮业的良

性发展。同时,对食用植物原料的营养价值进行系列分析研

究,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引导农民寻求致富途径也具有

指导意义。(7)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该项目的研究已经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食用植物原料营养成分分析,

尤其是原料和餐饮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对比研究还不够全面、

系统。这也和该项目的研究特点有关,消费者终端消费品-

餐饮食品有相对稳定的菜肴,如我国各大菜系的传统菜品,

但是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及消费潮流,菜品也一直在

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其成分的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

。另外,很多植物菜品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今后要继续组织

科研力量,对植物性烹饪原料的开发利用进一步研究试验,

系统分析不同烹调工艺对植物原料营养成分的影响,改革创

新烹饪工艺,在保全营养成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菜品质量

/2223/ 河北烹饪原料植物资源、生态与营养成分分析

,丰富菜品品种。

/2224/ 无毛菜用大豆和茶色菜大豆新品系
无毛菜用大豆和茶色菜大豆新品系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项目开发了无毛菜用大豆和茶色菜大豆新品系。

1998年配制杂交组合,经一年两代的筛选,2003年基本定型,

分离出具有无毛、荚大、具有青绿、黄、黑等种皮色的“彩

色大豆”。这些品系上市早,在杭州3月中、下旬播种,6月中

下旬即可上市供应鲜毛豆。品质优良,荚鼓粒大,成熟期干豆

百粒重24~30克,荚色鲜绿,采摘期长,鲜豆种皮色有红、茶

色、绿色等类型。

/2225/ 晋麦79号
晋麦79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西峰2

0早1~3天。幼苗半匍匐,苗期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株

高7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

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亩穗数34.8万穗,穗粒

数26.4粒,千粒重38.1克。抗倒性较好,不抗青干。抗旱性

鉴定:抗旱性中等。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

鉴定:中感黄矮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4克/升、786克

/2225/ 晋麦79号

/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36%、14.84%,湿面筋含量35

.6%、34.0%,沉降值35.6毫升、40.0毫升,吸水率61.6%、

61.0%,稳定时间2.6分钟、3.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6E.U.

、194E.U.,拉伸面积24平方厘米、50平方厘米。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

均亩产275.77公斤,比对照1西峰20增产7.94%(不显著),

比对照2长6878减产5.91%(不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298.28公斤,比对照长6878增产1.66%(不显著

)。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2.92公斤,比对

照长6878增产2.32%。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9月下旬~10月

上旬,每亩适宜播种量7.5~10公斤,肥旱地适当减少播量

,后期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及蚜虫,丰水年份注意防止倒

伏。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

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陕西北部、山西中部、甘肃陇东地

区、宁夏南部的旱地种植,也适宜在河南林州的旱地种植。

/2226/ 乡土耐阴地被植物的开发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乡土耐阴地被植物的开发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项目背景和来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

耐阴地被植物的收集、筛选及应用研究,结合开发具有良好

前景的耐阴地被植物,建立更全面的耐阴植物评价体系,并筛

选出一批具有良好不同观赏特性并适合配置于不同园林阴蔽

环境的地被植物,建立不同郁闭环境下的植物配置模式,为其

园林绿化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为其他地被植物耐阴性的

研究提供可行的实验方案。项目于2015年11月由企业自主立

项。2、研制主要内容1)园林郁闭环境现状研究调查了杭州

/2226/ 乡土耐阴地被植物的开发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西湖景区的9个景观效果较好且稳定的绿地群落,观察记录了

其地被植物应用种类及生存状况,并对群落的郁闭状况进行

了分析,将其分为中度郁闭群落与密林。对于调研中涉及的

20种小灌木及草本地被植物,经过比较分析,按照不同郁闭程

度进行了归类。2)耐阴植物评价体系的确立将收集的耐阴地

被植物通过50%遮阴处理初步筛选出30种,进行20%、50%、7

0%、90%的耐阴试验,经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观测,最终将30

种植物的最宜生境进行分类,即疏林、中度郁闭和密林。耐

阴试验结束后选取3种野生耐阴地被和2种常规应用耐阴地被

进行生理指标分析,发现植物的耐阴性很难用单一的生理指

标来说明,只有综合所有的生理指标才能真正说明植物的耐

阴性。最后通过将每个指标的植物耐阴性排序按照分值进行

累加综合评价得出耐阴性最强的为聚花过路黄,最弱的是茶

梅。根据前期郁闭环境的调查研究和耐阴地被植物的筛选结

果,综合耐阴地被植物的应用原则和要求,从观赏、施工管理

和应用效益3方面考虑建立由14个指标组成的两级指标评价

体系,对30种耐阴地被植物进行了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

将其分级,分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3)耐阴地被植物配

植模式根据园林郁闭环境现状调查结果,结合林下环境的水

湿及郁闭程度,建立4中不同郁闭环境下的配置模式。其中适

合中度郁闭环境的配置模式主要有A1+A2(+A3),B1+B2(+

B3),如九头狮子草+秋牡丹+蛇莓(干旱环境)、宝铎草+井

栏边草+藓状景天(阴湿环境)等;适合密林的配置模式主要

/2226/ 乡土耐阴地被植物的开发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有A1+A2(+A3),B1+B2(+B3),如大叶金腰+白穗花+聚花过

路黄(阴湿环境)、江南星蕨+冠盖藤+聚花过路黄(干旱环

境)。项目技术已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核心

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2227/ 葡萄耐寒性鉴定与杂交授粉技术
葡萄耐寒性鉴定与杂交授粉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任务来源(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葡萄

抗寒信号转导MAPKK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31340015),1

5万;(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类钙调素互作蛋白激酶

基因VyCIPK1调控中国野生燕山葡萄抗旱/盐功能研究(U14

04321),30万。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园艺学;园艺种质资

源;园艺遗传育种;葡萄种质资源;葡萄遗传育种。3.性能指

标本成果主要开展了3方面的研究:(1)葡萄抗寒性的相关

研究。(2)葡萄杂交授粉技术的研究。(3)葡萄栽培管理

/2227/ 葡萄耐寒性鉴定与杂交授粉技术

实用技术研究。(1)葡萄抗寒性的相关研究采用不同低温

(-10℃、-15℃、-20℃、-25℃、-30℃和-35℃)和常温对

照,不同葡萄品种(奇妙无核、火星无核、红脸无核、无核

早红、夏黑无核、克瑞森无核、莫丽莎无核、黎明无核、红

光无核、大无核紫、火星无核、粉红无核、范衲萨无核、红

无核紫、紫葡萄、紫珍珠、紫红型葡萄、紫鸡心、紫峰、紫

桃、户太8号、秋黑、高妻、泽香、美人指、维多利亚、巨

玫瑰、里扎马特、瑞比尔)和中国野生葡萄山葡萄及抗寒砧

木贝达作为对照,测定电导率及其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可

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

量、SOD、POD、CAT等酶的活性),用葡萄不同品种在低温胁

迫下的相对电导率与处理温度的关系拟合Logistic方程,得

出不同葡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为其适宜温度栽植提供参考

,同时对比得出较抗寒的葡萄品种,为其引种种植提高指导。

(2)葡萄杂交授粉技术的研究不同葡萄品种(芳香拉查基

、泽玉、京秀、郑州早红、瑞比尔、希姆劳德、京紫晶、立

川无核、8611、8612)的花粉,采用不同温度(25℃,5℃、

0℃、-20℃、-40℃和-86℃)和常温对照进行贮藏,贮藏时

间长短不同(1d,3d,5d,7d),首先测定其花粉量,然后测定

采用不同试验设计的离体萌发的方法测定其花粉生活力及花

粉管的长短,得出葡萄杂交新种质创制过程适宜父本的选择

;同时对葡萄杂交授粉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细化,具有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3)葡萄田间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对现在的主

/2227/ 葡萄耐寒性鉴定与杂交授粉技术

栽葡萄品种(夏黑、火焰无核),从果实负载量方面开展了

研究,同时结合生产实际,从主梢摘心,副梢处理,疏花序,掐

穗尖,定植疏梢,果实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土肥水管理等技

术方面讲述了葡萄田间栽培管理技术要点,具有一定的指导

作用。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目前生产上栽培较多的鲜食

葡萄品种多属于欧亚种,存在粒小,着色不良,抗寒性差等缺

点,因此,研究鲜食葡萄耐寒等逆境生理特性,筛选抗性强的

优质葡萄种质是培育适应性强及丰产优质鲜食葡萄品种的重

要物质基础。目前生产上栽植面积比较广泛的抗寒葡萄品种

火焰无核等,多用于葡萄杂交育种的父本,开展了其相关的花

粉生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及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有助于优质

抗寒葡萄品种的培育与进一步推广利用。与国内外同类技术

相比,研究涉及的葡萄资源面比较广,达到国内领先。5.成果

的创造性、先进性(1)为冬季低温地区,特别是河南豫北地

区筛选出鲜食葡萄耐寒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并推荐出适合河

南栽培、抗寒性强的葡萄品种,以及用于抗寒性葡萄杂交育

种的种质资源。电导率值、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

、游离脯氨酸含量及酶活性等可以作为鲜食葡萄耐寒性评价

的有效指标。(2)研究了葡萄杂交育种授粉的关键技术环

节。筛选到常温条件下花粉萌发率较高的葡萄品种,如郑州

早红、瑞比尔和京紫晶;通过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不同葡萄

品种花粉生活力的差异,筛选到花粉生活力较高的葡萄品种

/2227/ 葡萄耐寒性鉴定与杂交授粉技术

资源材料,获得了葡萄花粉最适贮藏温度为-40℃;筛选到火

焰无核花粉离体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蔗糖250g/L+硼酸0.0

8g/L+硝酸钙0.05g/L;在亲本选择、花粉采集、授粉技术等

杂交育种技术方面提供了技术指导。(3)研究了葡萄丰产

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了火焰无核负载量对其产量和品

质的影响,为葡萄丰产优质栽培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措施

,(佐证材料见附件七、论文及研究报告)。6.作用意义(

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种植优质葡萄资源共330亩,在进

入丰产期的时候,产量平均达到2500-3000kg,平均单价达到

8元/kg,近两年产值达到1424万元,进行苗木繁育共10亩,每

亩育苗3500株,每株一年生苗木平均价格为4.0元,4年总产值

56万元,经济效益累计达到1480万元。(佐证材料见附件六

、应用证明)。7.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

问题和改进意见葡萄耐寒性鉴定与杂交授粉技术及丰产优质

栽培等操作技术的应用,在河南全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

同地区的配套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精细研究。

/2228/ 鄂杂棉13F1
鄂杂棉13F1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荆州霞光农业科学试验开发站和湖北省

种子集团公司用“D39”作母本,“G4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

杂交棉花品种。原代号:99B-4。200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5006。品

质产量:2003~2004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

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3

2.3毫米,比强32.2CN/tex,马克隆值4.9。两年区域试验平

均亩产皮棉99.92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7.63%。其中

/2228/ 鄂杂棉13F1

:2003年皮棉亩产100.09公斤,比鄂杂棉1号增产10.09%;

2004年皮棉亩产99.74公斤,比鄂杂棉1号增产5.27%,两年

均增产极显著。特征特性:植株较高,株型塔型。茎杆粗壮

,以光滑为主,少数有稀茸毛,茎杆上部较软,顶部坐桃多

时稍有勾头现象。叶片中大,透光性好,叶色深绿。铃卵圆

形,有铃尖,铃中等大,结铃性较强且均匀。区域试验中株

高122.3厘米,果枝数19.3个,单株成铃数27.4个,单铃重

5.52克,大样衣分42.56%,籽指9.81克。生育期135天。霜

前花率74.45%。抗病性鉴定为耐枯、黄萎病。栽培要点:1

、选用质量合格的F1代种子。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

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每亩1800株左右。3、科学

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和硼肥等微肥。亩施纯氮1

5~2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其中底肥、花铃肥分别

占总施肥量的40%和50%。4、合理化调。生育前期适当化调

,严格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棉株长势过旺,应选用抑制型

调节剂如缩节胺控制;棉株长势过弱,应选用促进型调节剂

调节。5、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及时去叶

枝,打掉下部1~2盘果枝。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注意

综合防治病虫害。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

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229/ 宁夏灌区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宁夏灌区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针对宁夏耕地土壤盐渍化及盐碱障碍,开展

宁夏灌区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丰富了该区盐

碱地改良利用综合技术。项目通过开展水稻耐盐性品种筛选

、盐碱地调理剂应用、水稻供氧剂包衣、微咸水滴灌、节水

控盐、肥盐调控、地表覆盖抑盐等7项技术研究,形成了水

稻、枸杞技术集成模式2套。项目在枸杞微咸水滴灌技术和

盐碱地枸杞覆膜抑盐栽培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获得国家发

明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9篇,培养技术骨

/2229/ 宁夏灌区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干9名,培训农民1062人次。累积辐射推广15万亩,新增纯

收入1672.85万元。

/2230/ 稻鳖生态种养技术示范基地
稻鳖生态种养技术示范基地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经济效益:本项目为示范基地项目。承担单位花垣

县云华种养合作社带来了先进的稻鳖综合养殖技术太良好效

益,合计产值逾30万元,稳产增收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在本

地区推广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

实基础,也培育了该地区生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生态

效益:通过增加生态循环路线,丰富了土壤与水体的营养物

质利用途径,维系生态平衡。

/2231/ 西藏青稞一新病害--青稞赤枯病研究
西藏青稞一新病害--青稞赤枯病研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通过三年的调查研究,我们对西藏青稞赤枯病在西

藏的发生状况、病因、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rDNA序列及田

间采集的土样、植株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了两套研究

分析发案,一是在田间调查基础上,假定这是一种侵染性病害

,分别对田间采集的标本从真菌、细菌等病害的研究角度进

行了研究;另一方面怀疑它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对田间采集的

植株、土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青稞赤枯病不是一种

侵染性病害,分离所得到一些菌(03-A、03-B、03-C、03-D

/2231/ 西藏青稞一新病害--青稞赤枯病研究

、03-E)只是一些弱寄生菌。2)田间采集的植株、土样中微

量元素的含量普遍较高(铜10~443mg·kg^(-1),锌

47~266mg·kg^(-1),铁1880~7550mg·kg^(-

1),钼0.2~6.6mg·kg^(-1),锰196~736mg·k

g^(-1),硼0.5~138mg·kg^(-1)),这些元素的含

量过高与青稞赤枯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3)发现了青稞上的

一些新寄主、新分布的病害。4)对大麦生壳二胞菌(Ascoc

hytahordeicola)、03—A、03—B、03—C、03—D、03—E

等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2232/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生产及质检软件V1.0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生产及质检软件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我单位承接了数个地区的粮食

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简称“两区划定

”)项目。该项目涉及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保护区的调查测量工作,工作量大且数据处理复杂。为提高

该项目数据处理效率和项目成果质量,特进行了两区划定系

列软件的研发。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系统处理数据以地

块为工作单元,确定“两区”空间位置、面积,并结合实际记

录耕地质量等级(等别)、农业产业现状类型(果园、大棚

/2232/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生产及质检软件V1.0

、蔬菜、苗圃、坑塘水面、其他)、权属、永久基本农田、

土地利用现状、承包地、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

道路排灌工程、管护等基本信息。“两区”上图入库:将划

定的“两区”具体地块制成电子地图,整理汇总“两区”划

定各类成果的电子数据和文档,建立、更新“两区”数据库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此次研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

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国

图、农业相关部门存量成果数据进行充分对接。有针对性的

优化了应用软件数据成果和存量数据的数据转换流程,极大

地提高了数据采集处理的效率。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

范围和安全性本软件研发所使用的ArcGIS地理信息平台和S

QLServer数据库管理平台以及.Net开发平台,都是经过过市

场检验的优秀商业平台,具有稳定、高效、应用广泛的特点

。经过本单位和相关兄弟单位数十个项目的检验,基于这些

平台框架开发的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成熟,运行稳定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较严重的技术问题。该系统能够

完全胜任各地农村地籍信息的基本管理工作。五、应用情况

及存在的问题该软件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研发,经

实际测试使用,运行稳定,使用方便,已应用于数十个县区的

农村房地一体调查与测量项目。但是该软件对各地区特殊业

务支持的还不够全面,对于部分特殊的业务需求需进行专门

定制。六、历年获奖情况该系统未参与评奖活动。

/2233/ 平菇、凤尾菇深层发醇菌种的研制
平菇、凤尾菇深层发醇菌种的研制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应用微生物基础代谢原理,利用先进的液态

发酵技术,如平菇、凤尾菇的基础代谢活动进行了研究探索

。通过对液体菌种的碳源、氮源、碳氮比、无机元素等营养

条件和温度、粘度、PH等培养条件进行反复试验,掌握了液

态酵菌种的生长规律和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灵活、巧妙地

研究出三种不同用途的液体发酵菌种及生产工艺。采用固一

液结合工艺解决了常规食用菌菌种生长不同步、周期长、易

污染、不易运输的难题,开发了食用菌菌种新产品。该项研

/2233/ 平菇、凤尾菇深层发醇菌种的研制

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其中菌丝球研制及液态菌种实用化方

面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该项研究生产的菌种经过

应用推广后用户普遍反应菌种生长快,提早出菇7天以上,

产量提高10%以上,降低用户菌种成本1/3左右。该项研究

成果投资少、见效快、操作简便、适应性强,既可形成大批

量生产,又可灵活地控制生产规模。其工艺设备简单,易于

上马,便于推广和应用。该研究对我省食用菌生产技术的革

新,具有可喜的应用前景。

/2234/ 高产广适杂交稻富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
高产广适杂交稻富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
技术详情

  富优1号是西南大学用自选恢复系R21同II-32A组配

出的一个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了重庆、海南和广西省

级审定,通过了长江上游(国审稻2003048)、长江中下游

和武陵山区(国审稻2005030)国家级审定,还通过了越南

审定。富优1号及其亲本R21还获得了植物新品种保护(CNA

20040132.7和CNA2004331.1)。富优1号是该市第一个通过

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是中国近十年来唯一一个通过三个国

家级片区审定的水稻品种。富优1号具有增产幅度大,适应

/2234/ 高产广适杂交稻富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

范围广,抗高温伏旱,稻瘟病抗性强等特点,先后被重庆、

四川、贵州等多个省市列为主导品种,两次被农业部列为全

国主导品种进行推广,截至2012年,富优1号累计推广6799

.1万亩,生产稻谷323.4亿公斤,产生经济效益584.6亿元,

新增经济效益43.9亿元。

/2235/ 无公害食品砂梨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无公害食品砂梨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编制《无公害食品砂梨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

程》,2007年3月1日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07年

4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编号DB42/T425-2007。本标准规定

了无公害食品砂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原则、防治对象、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适用于湖北省砂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病

虫害综合防治。首次研究并提出南方地区砂梨“IPM”技术

体系,研究发现梨轮纹病、黑斑病、锈病及梨实蜂、梨茎蜂

、梨虎、梨木虱、梨网蝽的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本

/2235/ 无公害食品砂梨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标准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大量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总

结了起草单位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前

瞻性,为我省砂梨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技术依

据和规范。成果应用后,有利于提高我省砂梨果品质量,生

产无公害果品,提高我省砂梨市场竞争力,市场前景广阔。

/2236/ 玉米新品种“西农单交一号”及配套技术
玉米新品种“西农单交一号”及配套技术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该品种组合为095×330,母本095为自选系。

该品种丰产性强,品质好,适应性广,较抗病,籽粒含粗蛋

白10.57%、赖氨酸0.35%、粗脂肪5.32%,出籽率85%。该品

种需肥水平中上,不择土,产量稳定,亩产450~500公斤,

平均较对照组单二号增产10%。1991年以前已在四川、云南

、贵州、广西等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约13万亩。由于该玉

米籽粒含赖氨酸及蛋氨酸量较一般玉米品种高,作为饲养奶

牛、鸡、鱼、生猪等饲料,将创造更大的间接效益。推广方

/2236/ 玉米新品种“西农单交一号”及配套技术

式:建立示范推广片,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协作推广网和

现场会等。

/2237/ 枣新品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
枣新品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谷物种植
技术详情

  该项目自2014年立项以来,依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各项工作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项目总体执行情况良

好,全面完成了任务指标,具体成果如下:1、选育出枣新品

种3个’’金丝4号’’、’’圆铃2号’’和’’早秋红’

’,全部通过省审,其中’’金丝4号’’通过国审。2、在7

个立地条件不同的地区,对17个枣新品种的适生能力、产品

竞争能力、枣农认可度等进行多方面调查,最终筛选出适宜

我省推广应用新品种6个,分别为’’金丝4号’’、’’鲁

/2237/ 枣新品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

枣2号’’、’’鲁枣5号’’、’’圆铃2号’’、’’鲁

枣12号’’和’’早秋红’’。3、建立枣树优质壮苗快速

繁育技术体系,在宁阳、肥城建立枣树苗木繁育基地2处,繁

育新品种优质壮苗10万余株。4、建立枣新品种绿色高效现

代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山东泰安、乐陵、微山、庆云、无棣

、云南弥勒等地,建立枣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共计2100余亩

,辐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万余亩。5、举办技术培训班18次

,电视广播节目3次,田间指导6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

,直接或间接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枣农5000余人次;培养在职

博士2人。6、获山东省林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农

业科学院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鉴定成果1项,评价成果1项,授

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6项,发表论文10篇,出版图书3部。

/2238/ 延生护宝液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延生护宝液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应用领域: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技术详情

  延生护宝液是由沈阳飞龙保健品有限公司姜伟等人

根据元代《御药院方》中的“延生护宝丹”处方进行加减,

经过八年时间的研制和应用所完成的应用性课题。本品为现

代工艺科学加工而成的口服液体制剂。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

试验结果表明本品无毒无任何副作用,可作为长期服用的滋

补保健品。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本品具有雄激素样作用,

抗疲劳作用,延缓衰老作用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6家医

院500例肾阳虚患者的临床观摩结果表明,本品具有大补元

/2238/ 延生护宝液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气,温曳助阳,强筋健骨、填精益髓、通和血脉等作用,对

肾阳虚症中的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尿频不利、阳瘘、遗精

、早泄等症具有较好疗效。91-93三年间共销售了7.663万

瓶,为国家缴税3.534万元对社会公益事业共资助二千多万

元。投入2亿多的广告宣传费使500多家电台、电视台、报社

受益。使多家相关企业效益见好。收买和租用倒闭企业解决

就业难题。

/2239/ “丽白”枇杷良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丽白”枇杷良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1、立项背景白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indl.

)素有鲜食枇杷“无冕之王”美誉,目前市场上供应稀缺,发

展前景广阔。长期来,我国白枇杷选优已做了大量工作,选出

了一大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良品种,如福建省莆田市的白梨

、浙江省余杭市的软条白沙、江苏省吴县的白玉等。但随着

时间、环境和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的变迁,一些著名的品种已

风光不再,如福建省莆田市的白梨,因当地致力于发展具有很

好经济效益的早熟、特大、红肉型枇杷,造成白梨品种退化

/2239/ “丽白”枇杷良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较大规模的白枇杷基地已难觅踪影,浙江省余杭市的软条白

沙也因环境污染和缺少品种选优和培育,变得果实小、品质

不理想,市场价值低。鉴于此,我们从1997年开始进行白枇杷

选优,先后赴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对一些著名的品种的主

产区进行调查研究,以探索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效益的白枇

杷资源,选出8株优树,通过连续多年的观察最后选出“丽白

”白枇杷。林木良种审定,良种名称:丽白;树种:枇杷;良

种编号浙S-SV-EJ-003-2012;适宜推广生态区域:适宜在省

内丽水及其类似地区海拔50~300米,PH值5.5~7的土壤砂质

壤土栽植。2、研究内容亲本来源于丽水市富岭乡大门楼某

果园的优良单株,1999年开始在丽水莲都太平进行高接和遗

传稳定性观察,结果表明:该品种外观白色,果肉玉白色,平

均单果重45.lg,果形指数1.08,可食率70﹪,可溶性固形物含

量14.2﹪。3、研究水平由丽水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

的鉴定。项目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4、经济

社会效益1999年~2006年在莲都建立基地2120亩,经7年的遗

传稳定性观察和区域性生产试种,其经济性状表现稳定。其

中1999~2002年在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富岭乡共高接300

亩;2003~2006年联城、太平、富岭共1820亩。开展不同立

地条件栽培适应性观察,不同海拔、物候期与适应性观察,遗

传稳定性高接测定,高接换种技术研究,栽培技术研究。良种

认定后扩大试验面积1348亩。其中2008~2010年在丽水市莲

都区太平乡、富岭街道共高接236亩;2008~2010年联城镇、

/2239/ “丽白”枇杷良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太平乡、富岭街道、白云街道共1112亩。多年试验结果:白

枇杷在海拔50~300米范围,PH值5.5~7.0的土壤中均生长良

好,以砂质壤土最佳;品种遗传性状表现稳定;种植五年或高

接三年后正常年份产量达到520~1109kg/亩,平均807.3kg

/亩。

/2240/ 常规晚糯稻甬糯34
常规晚糯稻甬糯34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技术详情

  品种来源:甬粳24/台93-26//嘉63产量表现:甬糯

34经2002年舟山市单季晚稻区试,平均亩产540.0公斤,比

对照甬粳18增产3.8%,达显著水平;2003年舟山市单季晚稻

区试,平均亩产442.5公斤,比对照甬粳18增产2.1%,未达

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亩产491.3公斤,比对照增产3.0%。20

03年舟山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9.4公斤,比对照甬粳18

增产2.2%。2002年宁波市单季晚稻区试平均亩产518.1公斤

,比对照甬粳18减产1.8%,未达显著水平;2003年宁波市单

/2240/ 常规晚糯稻甬糯34

季晚稻区试平均亩产521.7公斤,比对照增产2.2%,未达显

著水平。两年平均亩产519.9公斤,比对照甬粳18增产0.2%

。特征特性:该品种经2002-2003年舟山市区试平均全生育

期140天,宁波市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47.7天,均与对照甬粳

18相仿。舟山市两年区试平均亩有效穗18.9万,每穗实粒数

101.4粒,结实率91.6%,千粒重29.2克。据2003年省农科院

植微所鉴定,平均叶瘟3.2级,穗瘟3.0级,穗瘟损失率8.4

%;白叶枯病5.0级;褐稻虱3.0级。据2004年农业部稻米及

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结果,整精米率73.7%,长

宽比1.5,碱消值7.0级,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

5%。审定意见:甬糯34生育期适中,丰产性较好,糯性好,

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但应注意对稻曲病、蚜虫的防治。

适宜在舟山、宁波及同类生态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2241/ 渝黄l号
渝黄l号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技术详情

  审定编号:国定油2003024品种名称:渝黄1号选育

单位:西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GH01×98P54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甘蓝型黄籽化学杀雄两系油菜杂交新品种。全生

育期209天,比中油821早熟4天。该品种幼苗半直立,叶色

浅绿,蜡粉较厚,叶脉白色明显,叶片无刺毛,羽状裂缺,

有柄叶长,顶裂片较大,长椭圆形,较平展,边缘略内卷,

边缘有轻微锯齿,叶顶端微突出,侧裂片1~2对。植株高大

,茎干粗壮,一次有效分枝10个以上,分枝部位较低,分枝

/2241/ 渝黄l号

角度较小,株型紧凑。该组合株高180~200厘米,主序长6

0厘米,着果密,单株有效角果数339~440个,千粒重3.47

~3.61克,每角粒数19~21粒。该品种籽粒含油量42.77%,

芥酸含量46.64%,硫甙含量69.87μmol/g。该品种抗倒力强

,抗病毒病和菌核病能力优于中油821。产量表现:2001~

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

.6公斤,比对照中油82l增产29.43%;2002~2003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49.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38%;两年区

试平均亩产157.9公斤,比对照中油82l增产21.85%。2002~

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

.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82%。栽培技术要点:1、播

种期:育苗移栽区在9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移栽苗龄30~

35天。直播区在10月上旬播种。2、种植密度:土壤肥力较

好的田块0.6~0.8万株/亩为宜,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0.8~

1.0万株/亩为宜。3、施肥:施肥水平中等,配方施肥。按

氮、磷、钾1:0.5:0.5的比例配方施肥。每亩施纯氮12公

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公斤、硼沙0.5公斤(沙田0

.75公斤)。氮肥按底肥50%、蕾苔肥50%的比例合理运筹,磷

、钾、硼肥可一次作底肥施入。4、病虫害防治:苗期防蚜

虫、青虫和病毒病,花期防治菌核病。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省的冬油

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2242/ 热带引种植物物候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迁地保护的贡献
热带引种植物物候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迁地保护的贡献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非洲来源植物。(7)植物物候期长期变化及其模

型研究模型研究表明:引种植物物候期发生了变化,其中约

14%植物物候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趋势,其比例和温带地区

研究结果比较一致。(8)对热带植物迁地保护的启示旱季

的干旱与低温是引种植物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长的主要

限制因素,因此在迁地保护工作中,旱季对迁地植物采取一

定的防寒措施和水分补充是十分必要;在迁地保护植物的选

择过程中,应主要选择亚洲热带植物,其次为美洲热带植物

/2242/ 热带引种植物物候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迁地保护的贡献

,而对非洲来源的热带植物的引入则需谨慎考察。培养人员

:博士研究生2人,本科毕业生2人。

/2243/ 优创专利检索嵌入式系统V1.0
优创专利检索嵌入式系统V1.0
技术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
技术领域: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 软件开发
技术详情

  ①项目来源与背景:项目来源为企业自主研发项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专利

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法权和无形资产,而且是企业的一-种重

要的竞争资源,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开

路先锋和坚强后盾。专利发展水平更是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

合实力、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标志。在专利检索

请求和存储数量增大的情况下,通过数据库检索相关信息是

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尤其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专利文本中通常

/2243/ 优创专利检索嵌入式系统V1.0

会有引用相关的专利文献和科研文献,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到

自已所需信息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相关技术

的专利检索系统或检索方法中存在当用户对需要检索的行业

或实务不太了解时,因检索设定的检索式不能很好地体现用

户的需求而造成查全率和查准率均不理想的问题。因此,有

必要针对专利检索系统或检索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避

免上述缺陷。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包括输入模块、检索

式生成模块、检索模块、数据库模块及输出模块,输入模块

、检索式生成模块、检索模块及输出模块依次通信连接,数

据库模块分别与检索式生成模块和检索模块网络连接,数据

库模块包括关键词库单元和检索数据库单元,检索式生成模

块根据关键词库单元对所述输入模块输入的检索标的生成检

索式,并发送给检索模块,检索模块根据生成的检索式在检索

数据库单元进行检索,并由输出模块输出检索结果。系统采

用JAVA编程语言,运用tomat6.0JavaSEDevelopmentKit开发

工具包Eclipse开发工具,Mysql数据库。该系统提供强大的

专利数据仓库,同时通过接口方式连接一部分专利外网端,让

检索的范围变得更大。基于嵌入式的技术方法,让检索的数

据更加全面、精准和有价值。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

通过权重分析单元对所述关键词逻辑运算单元的多条检索式

进行相关度排序,以供用户选择所需的检索式,提高了检索式

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专利检索的准确率。2、检索数据库单

元储存所有中文和英文专利文献及其他非专利文献,不仅避

/2243/ 优创专利检索嵌入式系统V1.0

免了用户跨数据库的检索操作,也提高了检索效率。④技术的

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技术适用于专利检索过程

中,已于2017年完成开发,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1

项。目前处于试用阶段,已经应用到我司的项目部工作过程

中,并且安排合作客户进行试用,根据客户的反馈与自身的使

用情况来看,该系统系统性能稳定,安全性能高,有利于推广

使用,。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技术于2017年6月开发

完成,2017年进行应用,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1项

,已经在运行使用,根据客户反馈,使用效果好,客户满意度高

。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拥有的技术及客户反馈的使用情况,其

系统兼容性、检索速度还可以升级,才能满足企业的更多需

求,我司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核心技术。⑥历年获奖情况:无